« 上一篇下一篇 »

# 202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厦门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姓名:王华玲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西方经济学
指导教师:赖小琼
20090401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泉州凭借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率先快速发展,
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发展速度最快、产业竞争力最强的城市之一,这些成绩和
泉州工业的迅速发展有密切关系,但是,近几年泉州经济总体增长速度减缓,工
业各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主要症结就在于泉州工业产业结构问题
上,所以本文通过对泉州工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证分
析,同时借鉴周边国家和地区工业结构升级的经验,探讨泉州工业结构升级的对
策建议。
文章的研究方法:一是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对工业产业升级的基本
理论采用规范分析的分析方法,在结合泉州工业产业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时,采
用实证分析方法;二是采用对比分析方法。选用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
区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借鉴先进经验;三是理论研究和
对策研究结合。通过理论分析指导实践,并通过结合泉州的实际问题,提出对策
建议。
文章的结构:本文分四大部分:第一章主要就工业产业升级的基本理论进行
分析,指出技术选择是实现工业产业升级的基本观点;第二章主要就泉州工业产
业结构升级问题进行分析,在介绍了泉州工业化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泉州
工业化模式的特点,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泉州工业产业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泉州经济增长缓慢主要是由于政策优势丧失、外资减少、中小企业竞争力减弱和
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四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泉
卅II业产业升级中面临的制约因素: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和人力资源缺
乏。第三章主要就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从中得到泉州工业
产业结构升级的启示——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采用技术选择促进工业结构升
级。第四章主要就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及建议方面进行分析,并从利用
先进技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大力改造传统产业等方面着
手解决泉州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泉州;结构升级;新型工业化;技术选择
Abstract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for 30 years,Quanzhou relies on the geographical
superiority,the resources superiority and the policy superiority takes the lead to
develop fast,becomes the Chinese economy to be most active,the development speed
to be quickest,one of industrial competitive power strongest cities,these result and
the Quanzhou industry’S rapidly expand has the close relation,buL the Quanzhou total
economy rate of rise slows down in recent years,industry various aspects also expose
some questions,these question's main crux lies in the QtmnZhou industry industrial
structure question,therefore this article through carries on the theory and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o the Quanzhou industry industrial structure’S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simultaneously profits from the experience which the
surrounding countries and the local industry structure promotes,discusses the
Quanzhou industry structure promotes 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
Article research technique:First,the canonical parse and the empirical analysis
unify.Uses the canonical parse to the industry industrial upgrading’S elementary
theory the analysis method,when unifies the Quanzhou industry the actual state
carries on the analysis,use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method;Second,uses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method.Intemational selects Japan,Singapore,South Korea and
SO on to early on compared to compares,through compared to analyzes,discovers the
question to be,and profits from the advanced experience;Third,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union.Throug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instruction
practice, and through unifies Quanzhou’S actual problem,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proposal.
Article structure:This article minute four major part: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on the industry industrial upgrading’S elementary theory,
pointed out that the technical choice realizes the industry industrial upgrading basic
concept;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on the Quanzhou industry
upgrading of industries question,in introduced in the Quanzhou industrializati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foundation,has analyzed the Quanzhou industrialization
paRem characteristic,has further analyzed the question which take this as the
foundation in the Quanzhou industry industrial upgrading exists,the Quanzhou
economic growth slow is mainly because the policy superiority loses,the foreign
capital to reduce,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competitive power to be
weaken unreasonable with the labor concentrated industry structure and SO on four
aspect reasons creates,based on this further analyzes the restriction factor which in
the Quanzhou industry industrial upgrading faces: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unreasonable,the technical level iS lOW and the human resources lack.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industry
restructure’S experience to summarize,obtains the Quanzhou industry upgrading of
industries enlightenment一-choice new industrialization path,uses the technical
choice promotion industry structure promotion.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on the Quanzhou industry upgrading of industries’S countermeasure and
the suggestion aspect,and from the use vanguard technology making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ase,the cultivation high technology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transforms aspecm and SO on traditional industry to begin vigorously the
question which solves the Quanzhou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face.
Key word::The Quanzhou; industry structure promotes;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technology choice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刨性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
果。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均
在文中以适当方式明确标明,并符合法律规范和《厦门大学研究生学
术活动规范(试行)》。
另外,该学位论文为( )课题(组)
的研究成果,获得( )课题(组)经费或实验室的
资助,在( )实验室完成。(请在以上括号内填写课
题或课题组负责人或实验室名称,未有此项声明内容的,可以不作特
别声明。)
声明人(签名):乏诬
刎年午刖口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同意厦门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
法》等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
学位论文(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厦门大学图书
馆及其数据库被查阅、借阅。本人同意厦门大学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
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
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 )1.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查核定的保密学位论文,
于年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2.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或填上相应内容。保密学位论文
应是已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论文,未经厦门大学保密
委员会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
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声明人(签名):≥辟谚
勿潮明年年年牛月月ffoo日日
第一章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理论
第一章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理论
一、产业及产业结构升级的界定
(一)产业及其分类
产业指国民经济中的各行各业。产业分类将单个产业部门依据一定的同质标
志划分为若干集合类别。产业分类是建立产业结构概念,进行产业结构、产业组
织及产业政策研究的前提,它服务于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分析。由于研究问题的
角度不同,产业分类的方法也不一样。目前已有的产业分类法有国际标准产业分
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生产形态分类法、要素集约度分类法等。这里根据分析
需要只介绍要素集约度分类法。
要素集约度分类法是根据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生产要素)依赖程度的差异
而划分产业的一种方法。在这里,投入生产活动的各种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
力、技术、自然资源等都可以作为划分产业的依据。一般来说,按要素集约度划
分的产业类型,有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①
1.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依据使用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可
将技术分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和资本密集型技术。劳动密集型技术指在生产中多使
用劳动力,而相对少使用其他生产要素的技术或生产方法。西方经济学通常把生
产中的投入要素分为劳动和资本两大类。凡是相对多地使用劳动而少使用资本的
技术或生产方法,称为劳动密集型技术,这类产业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凡是相
对多地使用资本,而较少使用劳动的技术或生产方法,称为资本密集型技术,这
类产业称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固
2.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又称知识密集型产业,指需要用先进
的技术、复杂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生产的一类行业。其特点是:以知识性劳务投
入取代体力劳动投入和资金投入,产品的中间消耗减少,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
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工人中,科技人员所占比重较大,平均文化程度和科学技能
。郭万达主编《现代产业经济词典》,中信出版社,1991,第19页。
圆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辞典》,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第190页。
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水平较高。①
资本投入多少与技术装备程度成正比,资本密集型行业(企业),往往就是
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虽然有的技术使用资本含量高但其知识含量低,比如
目前许多低效炼钢就使用这种技术,而有的技术使用资本含量低,但其知识含量
却很高,许多工艺品生产技术就是这样。但在多数情况下,两者是一致的,所以,
人们往往将技术密集型技术与资本密集型技术当作同一类型,其理由在于许多资
本密集型技术的技术含量很高,或许多技术密集型技术所用资本量较大。
(二)产业结构概念及分类
产业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基
本行为单元。如果把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包括生产、流通、消费、文化、教育
等都称为产业,则产业和产业的集合就共同组成国民经济体系。产业结构是指国
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相
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也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间的能源、资源、财富、劳动力
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分配形态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它是一个系统,它包括
构成该系统的各子系统的构成形式及地位,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
用。
产业划分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它是按一定的标准对社会各行业进行归并
分类。标准不同,所划分的产业类别也不同。常见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从社
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马克思把社会总产品划分成生产资
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为三类,
即三次产业划分;按产品的主要生产部门把工农业划分为农轻重三大部门,农轻
重三大部门是三个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同地位的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体现了国
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顺序;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将区域经济活
动分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性产业三类;按照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资源密
集程度的划分,把经济活动的各部门划分为: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
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种划分主要是针对工业而进行的;
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联合国工业组织为了统一世界各地产业分类分为10个
巾郭万达主编《现代产业经济词典》,中信出版社,1991,第24页。
2
第一章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理论
大项,我国现行国民经济统计中,将国民经济各部I'-JgU分为16个行业。
(三)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升级
“升级”一词用于产业结构时间不长,从词的本义讲是低一级状态向高一级状
态的跃迁。关于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讨论已经相当深入,但大多出自战略
考虑和政策制定角度。①
产业结构升级有别于产业升级。有人认为,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
的改善和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改善,一方面,表现为各产业的协调发展,消
除“瓶颈”,使整体经济效益提高;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如从第一产业
为主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为主发展,在工业结构中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
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发展,从初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方向发展。很明显,这
是把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升级等同起来。其实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不同
的。首先是主体不同,产业升级的主体是单个产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主体是产业
结构。其次是内涵不同,产业升级的内涵是指单个产业形成、发展和衰退的过程。
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是指产业结构不断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的过程或趋
势。
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就是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国内学者郭克莎从四个方面
对产业结构升级进行了概括:
一是产值结构的升级,包括初级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值比重不断
由前向后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
产值比重不断由前向后提高。低质量产品、中等质量产品、高质量产品的产值比
重不断由前向后提高。老产品、一般产品、新产品的产值比重不断由前向后提高。
二是资产结构的升级,包括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布由基础产业比重大,
依次向加工组装工业、技术知识产业比重大演进。产业部门的质态联系日益紧密,
产业循环和上升过程的联动功能不断加强。相关产业部门的资产运转具有日益增
强的替代效应,产业转换能力不断提高。资产结构适应经济发展和需求结构变动
而演进和变动的机制日益健全,产业扩展和收缩具有越来越迅速的连锁效应,从
而使产业结构变动的周期特征越来越不明显。
哪姜泽华、白艳:《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与影响因素分析》,《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10期。
3
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三是技术结构的升级,包括低层技术、中等技术与高层技术的相对比重由前
向后不断提高。老技术、一般技术和新技术的比重由前向后不断提高。高、中、
低各层次技术的内在联系越来越密切,技术链条的循环和技术结构的转换不断加
快。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联系日益加强,技术进步的传递和扩散越来越迅速。
四是劳动力结构的升级,包括劳动力人数由第一产业比重大依次向第二产
业、第三产业比重大转移。技术工人相对普通工人的比重不断增大,脑力劳动者
相对于体力劳动者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力结构变动的灵活性不断增强,适应资
产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动而变动,结构联动功能和结构转换功能日益提高。①
王岳平认为:产业结构升级是产业结构从较低级的形态向较高级的形态变
化,主要反映在技术水平和生产率的提高。它既包括以上四个方面;也包括产业
组织结构演化和分工深化两个方面:前者表现为建立与社会化大生产、信息化和
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产业组织和企业组织形式,后者表现为行业内加工深化以及
由于“迁回化”生产,使得部门之间的耦合更加紧密,社会生产率得到提高。②
杜传忠和李建标认为:所谓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从技术层次低的结构
形态转向技术层次高的结构形态,从生产率低的产业占主体转向生产率高的产业
占主体的结构形态。③
可见,产业结构升级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结合
各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历程和经济增长的结构特征,给产业结构升级下一个更为简
明的定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国的资源禀赋结构决定了该国的最优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升级,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内生的变量,即它们仅仅是
发展的结果,或者说是一个经济中资源禀赋结构变化的结果。"@
从各个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发展的历史来看,当一国的比较优势从劳动要素转
化为资本要素时,产业结构就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轻工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重
工业)转移;当比较优势从资本要素向技术要素转移时,产业结构升级就逐步从
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即所谓的向高加工化阶段转移。
所以,产业结构升级实质上是指产业各部门由于要素禀赋变化引起的生产要
素密集程度不断变化升级的过程,即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到资本密
。郭克莎:《中固: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上海三联书店,1996,第442~444页。
。王岳平:《开放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升级》,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第2页。
圆杜传忠、李建标:《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作用》,《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园林毅夫、蔡防、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1999,第109页。
4
第一章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理论
集型产业为主,最后到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演变过程。从资本使用的角度看,
技术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可以被看作是同一类型,所以,为了叙述方便
起见,本文将产业结构升级定义为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
业不断演进的过程。
二、产业结构升级的决定因素①
产业结构升级是由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进出口结构升级共同决定的,科技
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因。在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的
互动过程中,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很多。其中根本的推动因素是技术进步和
人力资本积累,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环境、国家的经济政策等因素也都直接或
间接地对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但是,以上诸多因素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一般都是通过需求和供给发生作用。如技术进步除了直接从供给方面发生重要作
用外,它又在科技日益进步的条件下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从而间接地从需求方面
拉动产业结构变动;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从供给方面影响产业结构变动,而且
作为消费者又从需求方面对产业结构变动发生重大影响;资源是典型的供给要
素,其充裕程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变动;经济政策间接地调节
需求和供给状况,从而从两方面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影响。我们认为,需求结构、
供给结构和进出口结构升级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决定因素。
(一)需求结构升级
马克思指出:“需要的形成是由于,在人类社会中生产着对象,因而,也就
生产着需要本身。”@人们不断地把自然力合并为自身本质的力量,既扩大了社会
生产,又满足了自身的需要,改造了自身的素质,在新的基础上创造一个发展了
的自我。这个循环发展的过程,形成了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也就形成了与此相适
应的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人的需求的满足,总是与一定的收入水平相适应,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可
支配收入总是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存在着某种函数关系。当收入有限而不能满足
①刘健:《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1999。
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740页。
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人的需要的所有层次时,人们首先把有限的收入用于购买满足生存需要的商品,
待收入增加和基本需要满足以后,才能把增加的收入用来购买更高层次需要的商
品,需求的重点才会逐渐向与日俱增的高层次转移。需求结构的升级直接决定着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可以充分证明以上结论。在工业化IIIIII起步的低收
入阶段,人们的需要主要处在解决温饱问题时期j’对农业和轻纺工业产品需求最
大。同时,由于人均产值低,也无力发展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产业。因而当时在产
业结构中农业和轻纺工业占较大份额,成为该时期的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随着工
业化的进行,人均产值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在基本解决温饱之后,使
向“享受需要”层次过渡,尤其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迅速增长,从而拉动以耐用消
费品生产为中心的基础工业和重加工工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从以农业、轻纺工
业为重心向以基础工业、重加工工业为重心转换。当然,这次产业结构的重大转
换,没有轻工业的充分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可能的。在实现
工业化进入人均产值和人均收入水平更高的阶段后,由于物产相当丰富,人们的
需要又进一步向“发展需要”层次过渡,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要求都大大提高。
在满足多样、新颖、高质量物质产品需求的同时,在社会分工日益深化条件下,
商品流通、金融业、通讯业等服务业迅速发展,成为人们需求的重心。在此基础
上,人们的需求再向更高层次上升,为了满足人们舒适、快捷、方便的物质生活
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需求,信息产业、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等应运而生,
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二)供给结构的变动
供给结构的变动,一般指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等的状况,
它们的供给程度和相结合的效益如何,能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等等,都
关系到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在一定的需求水平下,供给结构的变化是由于技术进步、规模经济、工资水
平、自然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变化所引起,最主要的还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提供
了新的生产工具、新的生产工艺和新的材料,提高了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投入的
质量,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供给有关资源的消耗水平,从而导致
现有生产的相对成本下降。由于各产业部门技术进步的速度是不同的,因而在产
6
第一章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理论
业部门间出现了生产率上升不均等增长现象。另一方面,新的产品生产,形成新
兴产业。相对成本低的产业,具有更高的竞争能力,吸引资源向该产业部门流动,
使其获得迅速扩大。这时,新兴部门由于自身潜力或在幼稚时期得到政府扶持,
在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三)进出口结构的变动
.进出口结构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自外部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决定产业结构
升级的因素。一般来说,各国间产品生产的相对优势的变化,会引起各国进出口
结构的变化,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国际贸易因素具有两重性。在违反国际
比较利益原则的情况下进行国际贸易,它虽然也会影响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动,但
并不能促进产业结构有序发展,而往往造成国内产业结构的畸形。只有在符合国
际比较利益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才能成为促进产业结构有序发展的基本因素。①因
此,只有建立在国际比较利益原则基础上的进出口结构变动,才是产业结构升级
的决定因素。
国际比较利益是建立在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基础上的,如某些自然因
素、人力资本等。在一定时期中,由于某些生产要素价格和投入费用低,从而能
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这种建立在生产要素禀赋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贸易,
必将对国内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将引导该国在产业结构选择上倾向
于某种要素类型的组合,是采取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还是几
种类型的并重;另一方面,这种相对成本较低的专业化生产,在国际贸易中将处
于较有利的地位,从而反过来又有利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以上分析是一种静态的比较利益。在一些后起发展国家,某些具有潜在要素
禀赋优势的产业,具有“动态比较利益”。这些产业,在发展初期产品成本较高,
但在外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产品成本可能大大下降,拥有比较利益。
进出口结构通过比较利益机制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式,因各国情况而
异,有两种模式。一是产品循环模式,它是揭示国际贸易推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
升级的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农认为,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是以本国新产
品开发为起点开始进行产品循环的,其过程为从科技的开发研究引出新产品问
①周振华:《产业政策的经济理论系统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第57页。
7
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世,扩大市场,直到市场饱和一产品出口,开拓国外市场一资本和技术的出口,
促成资本和技术与当地的廉价劳动力及其他资源结合一国外生产能力的形成,又
会使这种产品以较低的价格打回本国市场。这样就促使发达国家不得不放弃这种
产品的生产而去开发更新的产品。二是雁行形态发展模式。这是日本学者赤松提
出的,揭示后起发展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赤松基于对
日本棉纺工业从进口发展到国内生产,再发展到出口的历史考察,认为后起发展
国家的产业发展遵循“进口一国内生产一出口”的模式相继更替发展。
三、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模式
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模式大致可以有以下三种:雁行发展模式,同时开发发
展模式和跳跃式发展模式。
(一)雁行发展模式
雁行发展模式是由日本学者赤松提出的,它主要说明了“进口一国内生产一
出口”的更替是后进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途径(如图1.1
所示)。


图1-1雁行发展模式
时间
在图1.1中,从左至右,第一只雁是进口浪潮,第二只雁是进口所引发的国
内生产浪潮,第三只雁是国内生产促进出口浪潮。也就是说,产业发展不仅是产
品的循环,也是消费重点发生转移的过程,即消费重点依次从轻工业一重工业一
第一章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理论
重化工业产品转移,从而形成产业雁行发展中的生产一消费循环。雁行模式又有
两种变形发展:一是产业发展的秩序,一般是从消费资料产业到生产资料产业,
从农业到轻工业再到重工业的不断升级过程;二是消费资料产业的生产不断从生
产传统产品向精制品转化,生产生产资料的产品不断从生产生活用的生产资料向
生产用的生产资料转化,从而使产业结构得到不断升级。
(二)同时开发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是后起的经济发达国家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所采用的一种产
业升级模式。
图1-2同时开发发展模式
对润
随着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产业基础不断更新,新兴产业逐步取代传统产
业的主导产业。在产业结构面临这种技术变革的情况下,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
主动地位,发达国家投入巨资,努力抢占技术制高点,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建立
高新技术产业,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对此,后起的发达国家与先行的发达国家基
本上是同期进行的,处于相同的水平上。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产业升级
并非要按部就班的进行,也可以通过自身的产业积累,通过重点扶持,推动若干
产业达到同期领先水平。
(三)跳跃式发展模式
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后起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
通过移植先进国家成熟的技术,能够省略或缩短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加速产业
结构的转换,使国民经济在相对短的时期内完成先进国家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能
9
泉'}HT_qk产业结构升级
完成的产业升级任务,赶上甚至超过经济发达国家。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借助国际资本的力量,普遍采取
了跳跃式的产业升级模式。具体表现为:在农业机械化水平还较低时,就引进外
资并利用国际市场需求拉动本国工业的发展;在重化工业等基础产业发展还不充
分时,甚至还是幼稚产业时,就推动产业结构转向加工组装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在第一、第二产业的生产效率还没有达到先进水平的条件下,就开放外资推动第
三产业迅速发展,使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和结构接近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跳跃
式的产业升级模式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借助外国资本和直接利用成熟的技术,借
鉴先进的产业组织形式发展本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避免了本国自我开发技术所
要走的许多弯路,降低了技术开发和大规模资本投入的风险。这对于技术后起国
和资本短缺国家,无疑是最经济、最快捷的发展方式。跳跃式发展模式也存在许
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如果后发国家放弃自主开发,而由于引进的技术往往落后
于发达国家,造成后发国家在技术层次上始终落后于先进国家,从而容易出现“后
发劣势”。
上述三种产业升级模式表明,产业升级是多种形式的复合体,一个国家在不
同阶段经历上述相应的产业升级模式,也可以在同一阶段实施不同的升级模式。
其中,有三方面要素是共同的:一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积
极参与国际分工是产业升级的前提;二是发达国家虽然一直走在产业升级的前
面,但在一些新兴产业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具有同样的发展机遇,在一些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国家实施同时开发战略,可以实现与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
同步进行;三是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升
级过程证明,发展中国家只要采取正确的FDI政策,就能使FDI为我所用,甚
至超越一定的发展阶段,成为推动本国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
四、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
(一)产业技术结构不断提升规律
技术是产业关联的本源,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变革总是以技术结构变革为先导,而技术结构变革又都是以
相应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而告终。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仅在变化
lO
第一章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理论
时间、兴衰强弱和因果关系等方面具有相关性,而且在结构演化上也紧密相关。
任何技术结构系统都存在有先进技术、中间技术、初级技术,且各个时期它们所
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以及这些技术装备的劳动者数量各不相同。对于产业结
构和产品结构,与技术结构相对应:相应地有知识密集型产业及产品;资本密集
型产业及产品;劳动密集型产业及产品。其中由于各产业或产品所占的份额不同,
就构成了不同类型的产业结构或产品结构。产业技术结构提升,一是指技术结构
的整体升级,出现了更加先进的技术体系;二是指产业技术结构中,先进技术的
比重不断增大。实际上,这两种趋势是同时存在的。目前世界上正在进行的第四
次技术革命,以电子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新兴技术群
为主要内容。它将直接导致整个经济领域新兴技术的普遍应用,使传统的生产方
式和劳动手段发生质的跃升,实现生产领域的智能化。技术结构的突变,已经或
正在形成以信息技术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群和崭新的产业结构。
(二)劳动力附加值生产率上升规律
一国或地区内由不同技术水平和不同经济规模决定的产业间资本劳动力替
代临界点的差别,构成了产业结构技术构成阶梯最简单的表达方式为:知识技术
密集型产业为高技术构成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中技术构成产业,劳动密集型
产业为低技术构成产业。资本劳动力边际技术替代率的上升趋向是推动产业技术
构成水平提高的物质动力。产业间技术构成水平的相对变化取决于产业间资金劳
动力边际替代率的相对变化。较高技术构成水平的产业有较高的初始资本劳动力
替代临界点。产业单位劳动力(L)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总价值为c+v+m,
其中,c为转移的物化劳动价值,v+m为该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则该产业劳动
力附加值生产率为(v+m)/L。由于较高价值的劳动力在同样长时间内物化为较
多的价值,故产业的技术构成越高,其劳动力附加值生产率也越高。
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章泉州工业产业分析
一、泉州经济发展概况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北承省会福州,南
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现辖鲤城、丰泽、洛江、
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
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旅居世界各地的泉州籍华
侨、华人620多万人,港澳同胞70多万人,台湾汉族同胞约900多万人。长期
以来,旅外乡亲心系桑梓,或投资办厂,或兴学育人,或捐资慈善,或兴办公益,
涌现出一大批贡献巨大、成就杰出的乡贤,成为推动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
量,成为泉州与世界密切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泉州地处海防前线,国家投资少,经济长期处于以农
业为主的自给、半自给状态,经济总量居全省地市倒数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泉
州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扭住中心、爱拼敢赢、大胆实践,经历“三来一补”
起步、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区城经济展宏图的经济
发展阶段,走出一条“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
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经济实力隔几年上一个台
阶,创造出“晋江经验”和“泉州现象”,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
的地区之一,创造泉4,i·I发展历史的新辉煌。
泉州人民立足实际,奋力打造特色经济,促使泉港“石化基地”、丰泽“中国
树脂工艺之乡”、晋江“中国鞋都”、石狮“中国服装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
惠安“中国石雕之乡”、德化“工艺陶瓷之乡”、永春“芦柑之乡”、安溪“乌龙茶之
乡”等特色经济的形成并驰名海内外。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88.60亿元,
增长16.0%;财政总收入225.06亿元,增长22.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14.61
12
第二章泉州工业产业分析
亿元,增长23.2%。①晋江、惠安、石狮、南安、安溪5县(市)进入第七届全
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所有县(市)均保持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
经济发展十佳。荣获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六连冠”、全
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市民最满意城市、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等称号。
二、泉州工业产业分析
工业生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体物质财富的主要来源,直接决定一个国家或
地区的经济竞争力。“从历史上看,工业化一直是发展的中心内容,”②也是推动
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主要动力。工业化过程不仅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转变过程,
也是工业内部结构变化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把握先机,较早依靠市场经济走上工业化道路,成为中
国沿海地区发展较快且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地区。
(一)泉州工业化发展历史
30年波澜壮阔,30年沧桑巨变。过去的30年,泉州工业化进程大致经历
了起步、务实基础、高速发展和稳定增长四个阶段实现了四次历史性跨越。④
1.1978~1985年为起步阶段。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
北京召开,拉开了经济建设的序幕。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
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
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这为国内其他地区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扩
大对外经济交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
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国
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
都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这一时期,泉州市突出实施乡镇企业发展
战略,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福建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发挥侨乡群众经商意识
@2008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EB/OL].
http://www.qzagri.gov.cn/Html/xwzx/qzdt/20090l 150907437168.html.2009.01.15.
o(美)H.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5,中文版前言第1
页。
西张培刚主编:‘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第498页。
固施永康主编:《晋江经验与泉州现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14~22页。泉州党史办主编:
《泉州市新时期农村变革》,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第6~12页。
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较强和侨资侨力丰富的优势,充分利用广大农村“三闲”(闲资、闲房、闲劳力)
优势,从“三来一补”起步,采取联户集资的办法兴办乡镇企业。政府采取“放、
帮、促”方针,即放手发动农民联户集资办企业,有关部门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制定政策促进乡镇企业发展。1984年,泉州市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1.43亿元,占
当年泉州市工农业总产值的45.9%,比1978年翻三番。.
2.1985"--"1991年为夯实基础阶段。这一时期,泉州人民以贯彻邓小平南巡
讲话精神为契机,彻底摆脱姓“资”姓“社”的思想羁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泉州市进一步推行“联、扩、带”扶持措施。联,就是以骨干企业和名优
产品为龙头,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成分的经济联合。扩,就是以乡镇企业力量强
的专业镇为中心,向周围乡村扩散,形成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贸工农一体化的
格局。带,就是采取山海协作、城乡联营、产品扩散等形式,带动贫困山区脱贫
致富。“联、扩、带”措施促使乡镇企业在更大范围、更深的层次上加快发展提升,
有力地推动沿海与山区共同发展,经济总量上了新台阶。1986年,泉州市乡镇
企业总产值达18.7亿元,占当年泉州市工农业总产值的56.4%,成为支撑当地经
济的半壁江山。1987年后,泉州又适时提出“打好‘侨’牌,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通过大量引进侨资,嫁接乡镇企业,发展三资企业,有力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
这一阶段,泉州市乡镇企业开始兴办工业大楼和工业小区,组建企业集团,发展
骨干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树立名牌意识,企业逐步向上规模、
上档次、上水平、上效益转型;相对明朗的支柱产业逐步形成。各县为配合乡镇
工业发展,多渠道多形式发展专业市场,逐步由“小商品、大市场,小洋货、大
创汇,小产品、大产值,小城镇、大网络”,转向以规模经营为特色,以集团化、
规模化、外向化、科技化为方向的发展路子。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推进了农村工
业化,成为经济起飞的主体和先导力量,创造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奇迹。1979"-'-1991
年泉州市乡镇企业总产值年均递增32%,1991年比1979年增长27.5倍。以晋江
为主体的乡镇企业发展,探索形成了“晋江模式”,“晋江经验”逐步辐射、扩散到
泉州其他县市,对泉州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3.1991~1997年为高速发展阶段。泉州市出台土地成片开发优惠政策,加
快建设工业区,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逐步实现生产要素区域性聚集,初步
形成晋江鞋业服装、南安石材、惠安石雕工艺木雕、丰泽树脂、德化工艺陶瓷、
14
第二章泉州工业产业分析
石狮漂染、鲤城电子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推动乡镇企业不断上新水平。1992、
1993两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工业产值、出口交货值实现连续翻番。1992""1997
年泉州市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40%以上,“八五”期间乡镇企业年均增长70.9%,
奠定了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五分天下有其四”的重要地位。
4.1997年至今为稳定增长阶段。泉州市继续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出台一系
列政策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权投资等形式做大规模,加强技术改造,争
创名牌,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区域内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专业化产业集聚区,
并在一系列优质品牌基础上打出一批区域品牌,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在规模和内
涵上进一步完善,生产要素区域性聚集效益进一步提高,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1997"--2001年泉州市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6%,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达
18.8%。2001年,泉州市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1991
年增加14.6倍、11.3倍和5.93倍。①
(二)泉州工业化模式特点
泉州作为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工业化典型范式,从农村工业化起步,进而推动
整个区域工业化,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形成大国中具有典型意义
的地区工业化模式。
1.在发动主体方面
泉州市工业化主体主要以私人为主导,属市场主导型工业化。
改革开放以前,泉州市国家投资少,国有工业十分薄弱,乡村工业几乎是一
片空白,政府财政十分困难,乡镇、村级集体积累很少,政府推动工业发展心有
余而力不足,民间闲散资金成为推动工业化的主体,表现为工业化初期大量农村
家庭工业的出现。泉州市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大多数乡村都同时把集
体的耕牛、仓库、山地及少数集体积累,或承包给个人或分散到各户,引致农村
家庭工业和私营企业发展。但在工业化进程中,泉州由于不同的区位和人文环境
也走上不同的道路。泉州市拥有700多万的泉州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及900多
万泉州籍台湾同胞,又临近港澳,一些泉州籍港澳同胞及菲律宾、新加坡等地华
侨先后回乡投资,创办三资企业,走上一条家庭工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共同
推进的工业化道路。到2001年底,泉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
由资料来源:根据泉州市统计信息外部网数据整理。
15
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过90%,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主体。
正是由于发动工业化的主体因素影响,泉州市城乡工业化必须依靠乡村企业
自身力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逐步壮大,特别是80年代初期民营企业的国
内政治环境并不太好,泉州乡村工业是在新旧体制的夹缝下成长,益发艰难,企
业规模普遍较小且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其工业化模式的典型意义在于泉州走出一
条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依靠民间力量推动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工业化道路。正
是由于上述原因,20世纪80年代,泉州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产业结构转换相
对滞后。
2.在资本形成方面
泉州市工业化是以外资为主体、内外资本共同推动的外源性工业化。泉州市
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启动资本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经商和农业生产平时
积累所得。20世纪80年代初遍及泉州市的“估衣摊”,①使泉州人利用市场的区
位差、商品的时间差和销售的价格差,获得工业化启动资金的第一笔原始积累。
二是侨资侨汇。改革开放初期,许多海外侨胞对祖国大陆政策不甚了解,不敢以
海外客商名义回乡投资,往往采用委托大陆亲友投资或汇款支持大陆家人投资的
方式办企业。当时泉州市很多乡镇企业资金、技术设备都来自海外。20世纪80
年代初泉州市侨资侨汇约占全国的10%。三是海外华侨捐赠。泉州市海外侨胞都
有很高的爱国爱乡热情,不忘故土,怀念亲友,纷纷向家乡亲友捐赠资金、生产
设备,帮助家乡创办企业,搞公益事业和发展生产。1978"--1983年,仅石狮镇
区华侨捐赠总额达1000万元, 1985"---1995年,泉州市华侨捐赠达35亿元,成
为工业化启动资金的辅助渠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泉州市乡镇工业依靠
自身积累不断壮大,同时海外对祖国大陆政策渐渐明了,泉州市大力实施外向型
经济发展战略,多形式招商引资。截至2001年末,泉州市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买
壳上市等方式在国内证券市场筹资达13亿多元,在香港上市共筹资近17亿港元。
o 20世纪70年代末,泉州华侨、港澳同胞返乡探亲、谒祖、进香和旅游,随身带回许多写着洋文的物品,
吃、穿、用、玩样样都有,涉及两装、衬衫、收录机、手表、皮鞋、计算器等。泉州人抓住商机,开设以
经营各种华侨同胞带回寄回的小洋货摊铺,俗称“估衣摊”。泉州的石狮市最具典型,在香港仅十几元港币
的低价服装在石狮一转手可赚几十元人民币。当时,全国各地到泉州批发小商品的个体商贩每天达数万人,
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格局。据统计,当时一年从广东中旅运达石狮的华侨携带品达200吨,石狮邮政
局一年收到国际邮包达ll万包。王镇辉主编:《石刭m:大变迁与新趋势》,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第47
页。
16
第二章泉,/,HI业产业分析
3.在发展战略方面
从工业化战略看,泉州市采取市场主导型倾斜突进战略。
一般而言,世界各国或地区工业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道路可归纳为两种模
式:一是平衡渐进模式,即产业结构由一次产业为主导向二次、三次产业为主导,
’ 由低向高逐渐推进。二是倾斜突进模式,即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按照某
种标准选定几个主导产业,重点倾斜发展,短期内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
升级。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处于重工业化阶级,并很快
向高技术工业化阶段过渡,而许多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仍处于低级状态。如果发
展中国家按照发达国家工业化模式从农业开始按部就班,不仅发展过程和产业结
构升级过程十分漫长,而且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不断拉大。因此,许多发展中国
家特别是亚洲“四小龙”采取重点发展工业的战略,在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上表现出
工业份额显著高于一般国家,从而与西方学者钱纳里、库兹涅茨等提出的产业结
构标准值出现较大的偏差。
在工业化宏观战略上,泉州采取倾斜突进型发展战略,其产业结构与国际上
几种标准模型比较,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上第二产业结构比例较高,第一产业结构
比例偏低。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在农业尚不发达、农业生产率较低的情况下,
通过政府、市场和民间力量强行发展比较利益较高的工业,而把比较利益较低的
农业转移到国内其他地区,并由工业超速发展带动国民经济较快增长。1978"--"
2001年的23年里,泉州市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产值比重从38.59%下降到7.3%,
年均下降1.34个百分点。据有关数据表明,日本农业比重从42.7%下降到6%,
用了76年时间,年均下降0.48个百分点;德国从44.8%降至5%,用了约100
年时间,年均下降O.4个百分点;美国从17.9%降至2%,用了85年时间,年均
下降0.19个百分点;而韩国因战后30年中农业产值下降了30个百分点,年均
下降1个百分点,而被国际上称为“压缩型”工业化道路。①泉州市可称之为“超压
缩型”工业化道路。为了迅速发展地区经济,泉州自然而然地将比较效益较低的
农业转移给国内其他农业省区,自己则利用市场机制优势大力发展比较利益较高
的工业,并通过地区贸易用自身工业生产剩余换取其他地区农业生产剩余,因而
泉州市的工业化战略又可概括为跨越农业直奔工业的倾斜突进型工业化模式。
。方向东:《温州工业化进程的独特之处及其启示》, 《经济与管理研究》,1996年第5期,第21页。
17
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在工业化微观发展战略上,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战略存在差异。在工
业化初期和中上期,经济增长一般比较粗放,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增长才逐步
由粗放向集约型转变①。按照国际上通行的量化标准,工业化初期阶段结束的标
准是农业劳动力份额不超过55%,人均GDP不低于1000美元;工业化中期结束
时农业劳动力份额低于30%,产值比重低于15%,.人均GDP高于2000美元圆。
泉州在1995年才结束工业化初期阶段,现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体现在工业
发展战略上,20世纪80年代实行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兴地富民为目标,以
高投入为手段,通过尽可能扩大生产能力加快工业增长,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具
体表现为乡镇工业适应短缺经济需求,把新增生产要素主要用于扩建、新建厂房,
添置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出总量,用于外延扩大再生产的粗放型发展战
略。泉州结束工业化初期阶段的时间比较晚,停留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时间比较
长,工业化战略由粗放向集约转型比较迟缓,从而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相对比较差。
4.在市场结构方面
泉州对国际市场有较高的依赖度。在工业化进程中,泉州市工业化最初启动
资本很大程度上依靠侨资侨汇,工业化的具体形式也是从“三来一补"起步,随
后通过招商引资嫁接乡镇企业和创办三资企业,外资一直是泉州市工业化的一支
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国际市场成为泉州市商品销售的主要场所,国际贸易成为
带动泉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1年,泉州市社会出口交货总值达383.95亿
元,出口依存度达34.13%。由于通关环境以及本地外贸公司资金实力不足,2001
年泉州市自营出口仅12.61亿美元,自营出口依存度仅9.27%。据泉州市政府经
济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泉州市出口企业另择口岸出口及外地外贸公司来泉州收购
出口货源约占泉州出口总额的76%。@
5.在产业技术选择方面
泉州主要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发展方向,而且随着工业化不断深入,继续
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泉州工业化都是由民间资本投资驱动,泉州市依靠三
闲(闲钱、闲房、闲人)起步,属于资金规模小而分散,而且工业化初期的投资
主体文化都不高,投资产业技术选择自然首选市场需求大,技术要求低,资金规
。袁荣平:(21世纪初发达地区乡镇I>lk发展战略初探》,《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ll期,第23页。
。林善浪等:《中因农村经济结构调格研究》,中国农,Ikj;;I-技出版社,2000,第178页。
国泉州市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一季度我市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改革与发展研究
报告》2002年第6期,第6页。
18
第二章泉州工业产业分析
模小且回收获利快,适合家庭工业、联户经营等小规模私营企业的劳动密集型产
业。2001年,泉州市纺织鞋业、建材陶瓷、食品饮料、工艺制品、机械制造五
大传统产业仍占工业总产值68%,石油化工和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迅速增长,
但仍没有成为泉州市支柱产业。外商投资比重较高,但是除了周边环境缺乏技术
密集产业需要的机构和人才环境外,外资来源主要是东南亚中小华侨特别是泉州
籍华侨,资金规模小而又分散这些都造成泉州没有明显的产业技术升级。
三、泉州工业产业升级中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泉州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其中工业产业发展尤其突出。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2007年五大传统产业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
品饮料、机械制造共完成产值2233.45亿元,现价增长(下同)32.5%,占全市
规模以上工业的65.3%。其中,纺织鞋服、建筑建材业、食品饮料业现价分别增
长30.5%、33.1%和50.9%。五大新兴产业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
修船造船和生物制药共完成产值449.86亿元,现价增长(下同)12.6%,占规模
以上工业的13.2%。其中石油化工业完成产值383.93亿元,现价增长11.5%;
电子信息业完成产值37.13亿元,增长4.0%;汽车及配件业完成产值18.15亿元,
增长52.9%;修船造船业完成产值2.40亿元,增长591.9%;生物制药业完成产
值8.25亿元,增长10.8%:①在工业产业发展中仍然是以传统产业为主。
泉州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了新台阶,跨入全国经济强市之列,但人均收入水平
仍然不高。2001年泉州市国内生产总值1125亿元,经济总量保持全省九地市首
位,在全国212个地级市中居苏州、无锡之后,名列第三,但是泉州市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仅16320元,在抽取的35个城市中仅列13位。城镇人均收入和可支配
收入在35个城市中列第5位。工业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持续增加,工业产
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从1978年的32.8%增长到2004年的57.1%,这说明改
革开放后,泉州第二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作为第二产业的主力军工业产业也得到
迅猛发展,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工业产业整体迅速发展的同时,工业产业增长
的速度却在放慢,具体数值见下表:
。资料来源:泉州市统计信息外部网。
19
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表2-1泉州工业年平均增长率
1978.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1.1995 1 996.2000 2001.2005
工业年平均
22.878% 33.471% 39.353% 210.955% 19.48l% 15.720%
增长率
资料来源:根据泉州市统计信息外部网数据整理得来。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近年来泉州经济出现以上问题呢?要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必须对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工业增长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才能从中找出经济
增长放缓的深层次因素。
(一)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工业增长的主要特点
1.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增长的关键因素。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之前,泉州市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在市场化改革的前景并不
完全明晰,存在诸多争议的情况下,现在少数地区进行政策实验是一种比较稳多
的政策选择。福建与广东由于其特定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央政府实行对外开放、
市场化改革的试点地区,因此泉,J4、I也从中受惠。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把握机
遇,着力打好“侨牌”,以“三来一补”起步,带动乡镇企业发展,培育优势特色产
业,形成众多知名品牌,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巨变。30年前,泉州
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曾位居福建“省尾”;如今的泉州,已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
业结构不断升级,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综观泉州工业发展历程,中央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对泉州工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
要的作用。
2.FDI是泉州工业高速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直至改
革开放前,泉州仍然是一个经济落后、资本严重缺乏的发展中经济。改革开放后,
尽管中央政府赋予特殊政策,但却不能对泉州进行补偿性的倾斜投资。因此,泉
州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外资。“八五期间”泉州工业增加速度最快,
为10.5倍,之后工业增加速度维持在9‰98%之间,期间外商直接投资额也增
加了14.8倍,之后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比重一直维持在80%"120%之间,①工业
@资料来源:根据泉州市统计信息外部网数据整理得来。
20
第二章泉州工业产业分析
产值的增长趋势与外商直接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变动趋势非
常接近。所以工业产业的增长~定程度上是由外资带动的。
3.中小企业是泉州工业高速增长的主力军。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占绝大
多数,大型企业较少,是泉州企业结构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从产值来看,2003
年,泉州中小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的63.03%‘r从企业数量来看,2007
年全市共有大中型企业573家;其中大型企业24家,中型企业549家。①中小企
业支撑起泉州市经济的半壁江山。综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中小企业才是泉
州工业增长的主体和动力源泉。
4.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泉州至今最有竞争力的产业。与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结
构形态相联系,泉州工业的腾飞依靠的是发展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为代表的出
口加工型低技能劳动密集型产业。迄今为止,泉州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
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五大传统产业继续发挥其主体带动作用,2007年1~11月,
五大传统产业产值、利税分别增长30.6%、38.4%。在泉州29家登上资本市场的
企业中,传统产业占据了9成以上份额。他们遍布内地、香港、新加坡股市,累
计融资逾140亿元。2007年五大传统产业产值为2233.45亿元,五大新兴产业
产值为449.86亿元,@由此可见,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仍然是泉州工业中
最具竞争力的产业。
(二)泉州工业增长缓慢的原因分析
分析了泉州工业增长的特点后,可以进一步分析导致工业增长缓慢的因素,
归纳起来有几下几点:
1.政策先行优势的丧失是工业增长缓慢的关键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
入,政策先行优势逐渐丧失,以往只对沿海开放的政策逐步向其他内陆省份扩散,
加之泉州本身的内部市场狭小,工业基础较差,基础设施薄弱,改革开放后外资
进入而实现的经济高速增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业产值,,但并未转换为
本土工业自身的增长能力。
2.外资流入减少是工业增长缓慢的最直接因素。自“八五"之后外商直接投
资增加比重一直维持在800/,-.--120%之间,这使得作为泉州工业增长的引擎的外资
①资料来源:泉州市统计信息外部网数据。
亩资料来源:泉州市统计信息外部网数据。
21
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对工业增长的贡献明显减弱。
3.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结构竞争力减弱是工业增长缓慢的制约因素。以中小
企业为主的发展模式比较适应人均GDP水平较低条件下的经济起飞,它因此造
就了泉州工业在“八五”期间的迅速增长,但是,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难以
适应经济发展时期的产业发展需求,因此,当工业发展到中后期时,以中小企业
为主的产业结构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4.工业产业结构演进缓慢是工业增长缓慢的结构性因素。与中小企业为主的
产业机构相联系,改革开放之后泉州工业产业多为从事低附加值产品的劳动密集
型产业,由于原有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配套能力低,人力资源缺乏,技术创新能
力弱,因此,产业升级能力严重不足。
(三)泉州工业产业升级中面Il缶的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大跨步
发展,成绩斐然。然而,近几年泉州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同其他城市相比还较为落
后,具体分析见泉州市竞争力分项指标:
表2-2 2007年泉州市竞争力分项指标
指标名称得分全国排名
综合竞争力0.483 54
其中增长竞争力0.774 70
规模竞争力0.166 67
效率竞争力0.347 5l
效益竞争力0.555 58
结构竞争力0.228 61
质量竞争力0.290 27
人才竞争力0.650 46
其中人才知识水平0.647 41
人才技术水平0.576 49
人才能力水平0.782 39
第二章泉州工业产业分析
主要产业竞争力0.487 2l
制造业竞争力0.726 ll
创新环境竞争力0.528 38
其中科研机构竞争力0.092 22
科技资源程度,·: 0.207 8
'.●
信息基础设施0.181 23
科技服务体系0.631 48
创新氛围0.667 49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8版,487页。
表2.3 2005年泉州全面发展竞争力指标指数及福建省内排名
指标名称排名指数
经济水平竞争力3 60.73
经济结构竞争力3 76.74
基础设施竞争力3 73.64
经济效益竞争力6 72.86
经济增长竞争力6 67.16
自然资源竞争力6 60.14
教育科技竞争力6 58.26
资源消耗竞争力9 61.02
资料来源:福建地市全面发展竞争力研究报告,213页。
表2.2和表2.3分别显示了泉州在全国城市的竞争力水平和在福建省内的竞
争力水平,从全国各大城市比较来看,泉州的竞争力排名相对靠前,但在福建省
内进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泉州的资源消耗,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竞争力明显处于
劣势。
《中国47个最具竞争力城市点评:泉州》一文中对泉州市作了如下评价:“在
产业结构竞争力方面,泉州也表现较差,虽然产业聚集程度很高,但是主要集中
于一些低技术含量的an-t-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很弱,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
泉州-V,_lk产业结构升级
经济体系不够健全,同时经济结构转化速度较慢,需要大力加强产业结构的调
整。”
要解决工业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就必须实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而现
阶段泉州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充满着巨大的困难,存在着巨大的挑战。产
业结构升级面临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产业结构不合理
泉州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其竞争力逐渐减弱,产业结构升级面临障碍。
(1)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起,泉州紧紧抓住了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
实行对外经济开放政策,采取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在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
格局下,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大循环,通过实施各种优惠政策和鼓励措
施,将泉州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同外国的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有机地进行配置,
不但充分发挥了各种要素的比较优势和组合优势,还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和国际
竞争优势。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大大地推动了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加快了产业
结构调整与升级,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但是,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和国
内宏观经济的变化,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消极影响日益凸现,对泉州持续增长
产生了制约作用与负面影响。
泉州工业发展中,对外贸易出口一直在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2005年全年
实现进出13总额(海关统计)36.87亿美元,增长35.2%,其中,出121额25.97亿美
元,增长35.6%;进口额10.90亿美元,增长34.3%。2006年全年实现进出口总
额45.48亿美元,增长23.3%,其中,出VI额32.07亿美元(海关VI径),增长23.5%;
进口额13.41亿美元,增长23.1%。从出口依存度角度进行观察,总体来说,泉
州的出口依存度保持持续增长的状态。
在出口中,2002~2003年一般贸易出口11.10亿美元,增长27.7%;加工贸
易出口4.25亿美元,增长8.5%。2005年加工贸易出口4.81亿美元,增长20.17%,
占比重仅为23%。
泉州现有纺织服装企业近万家,2007年产值700多亿元,总量约占福建省
的80%,其中出口企业达2000多家,出口额达30多亿美元,产品销往美国、欧
盟、日本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地石材年出口额约占全国的45%,仅水头镇
第二章泉州工业产业分析
石材年出口额就达3亿多美元。
从实际现象分析,以出口为导向的泉州产业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弱。
受2008年金融风暴的影响,出口导向型企业销售下降,在其他制造业还在为金
融危机带来的寒意感叹时,率先受到冲击的服装纺织行业已经进入了快速的行动
期,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两条路,要么停产倒闭;要么另辟蹊径寻找转型之路。据
统计,在以泉州为中心的福建上万家服装纺织企业中,近一半的企业都是出口型
企业,而出口的衰退无疑重创了整个服装纺织品行业。
按照陈传兴教授的分析,出口导向型产业会出现出口结构不合理现象。从出
口贸易方式看,出口产品是以加工产品和“贴牌生产”为主,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
竞争力。加工贸易约占出口总额的60%, 已超过一般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方
式。从出口产品结构看,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主导地位,而高新技术产品仅占
30%,而且三资企业已成为主要的出口主体,这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
产业不利于形成全球产业主导权,而且容易形成出口结构雷同,从而出现国内的
恶性竞争,不利于产业结构的提升。出口型企业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与紧缺。在出
口至上的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一些企业不惜代价扩大资源产品出口,这在一
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资源紧缺状况。扩大出口势必造成大量资源流向出口部门,
而出口部门的低效率生产必然造成资源紧张与浪费,资源使用效率下降。粗放型
出口增长方式增强了对国际资源产品的依赖,对国际资源的高度依赖不利于产业
机构的升级。
(2)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与高科技的新兴产业出现明显的分化。泉州工
业产业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的五大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
一直相对较小。新兴产业没有发挥明显的对传统产业的带动和辐射功能,这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了泉州整体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加之传统产业粗放型
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工业能耗居高不下,而且还造成环境污染。改革开放以来,
泉州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但是并没有改变长期以来
形成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能源的高投入、高耗费和环境的高污染来换取
工业经济的增长。据有关资料,泉州能源综合利用率仅为30%,--40%左右,发达
国家的能源综合利用率达到60%左右,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泉州能源消
耗和工业增长严重不对称,而且能源的不充分利用排放到环境中还造成环境污
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染。泉州2002年的工业万美元GDP的用电量为83 13千瓦时/万美元,而1994
年韩国的用电量位598.1千瓦时/万美元,法国为374.9千瓦时/万美元。2005年
泉州工业劳动生产率在全省9个地市中排名第七,工业增加值率排名第六,资源
消耗竞争力排名最后,①这说明现有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粗放型产业结构已经严
重影响到泉州工业产业的调整和升级。
(3)产业结构趋同
产业结构趋同是指产业结构在不同区域间的双重雷同,导致国民经济各产业
部门,从农业、工业到服务业,从原材料工业到加工工业,从轻工业到重工业,
从机械工业到电子工业,几乎普遍存在着生产集中度低、专业分工差、技术含量
低、批量小、“大而全"、“小而全”,以及自给性重复生产等不合理现象。定
牌加工下的产业趋同加重泉州工业竞争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从实际出
发,大胆探索,走出一条“以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民营企业迅猛发展。同
时我们也看到,泉州目前共有2万多户企业不同程度地涉足定牌加工。从地区分
布来看,较多分布在晋江、石狮沿海经济发达县。从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
鞋服、食品、水暖建材、箱包、日用陶瓷等区域优势行业上,涉外加工为主(涉
外加工约占到全部定牌加工业务量的90%以上)、间接委托为主成为泉州定牌加
工的两大突出特点。定牌加工在推动产业集群、培育优势品牌企业、带动县域经
济发展、壮大地区经济总量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定牌加工业集中的晋
江为例,2003年至今,该地的涉外定牌加工业产值达到37亿多元。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加工企业由于同处在一个发展层次,市场定位
趋同,产品差异性弱,缺乏合作竞争机制,在发展中走的是低价竞销、粗放经营
的路子。以泉州的优势产业鞋业为例,2005年1月~8月,泉州共检验出口鞋类
6.82万批,货值14.23亿美元,出口值占福建省的1/2,全国的1/8,在全国五大
出口鞋类基地中列第二位,但出口的鞋类90%以上是以定牌加工形式出口的,每
双鞋平均出口单价仅为2.09美元,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上处于加工组装等低增值
或低端环节,导致做同样的鞋,回报却是别人的“零头”。低价竞销的定牌加工模
式,造成泉州企业出口时常遭遇反倾销、技术标准等贸易壁垒,在税收、原材料
@洪文生著:《福建地市全面发展竞争力研究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221页。
26
第二章泉州工业产业分析
价格、国际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的变化时极易陷入困境。许多中d,力NI企业,在
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往往不惜牺牲公共资源(环境资
源、自然资源),来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泉州区域产品结构仍较为单一,产业
结构趋同,主要为工业制品企业提供简单、低质的包装服务。这种单一而趋同的
产业结构使得全行业中低档次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造成无序竞争,严重受制于
上下游行业。
2.技术水平方面
技术、人才市场相对滞后,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平台少。2001年福建省
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结果显示,泉州市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大中型企
业从事科研活动人员比例、大中型企业科研活动经费比例等指标均居全省各设区
市的6-9位。1999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2000年科技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达50%。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同国际国内比较还是有明显差距。根据世
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分析,1960~1985年联邦德国技术进步的贡献
率高达87%,2000年福州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
科研费用在轻重工业的分配上也是倾向于轻工业,2003年泉州重工业研究
开发费40115万元,而轻工业研究开发费用则为112512万元,①这使得各部门研
发经费存在明显差异,从而影响了各个产业的调整和升级。
1995年全市各级全日制学校向社会输送初中毕业程度的劳动者2.03万人,
高中毕业程度的劳动者0.4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和专业技术人才0.79万人,高
级专业技术人才842人。1997年全市各级全日制学校向社会输送初中毕业程度
的劳动者28971人,高中毕业程度的劳动者5479人,中等职业技术和专业技术
人才20244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000人。1998年全市各级全日制学校向社会
输送初中毕业程度的劳动者85696人,高中毕业程度的劳动者8126人,中等职
业技术和专业技术人才21584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000人。圆虽然专业技术人
才总量在不断提升,但是专业技术人才的比重还是太低,这也使得泉州工业产业
结构的升级受到制约。
3.人力资本方面
①资料来源:泉州统计年鉴2004。
o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
http://number.cnki.neVcyfd/Arealndexlnfo.aspx?areacode=xj 130500&pn---%e6%b3%89%e5%b7%9e%e5%b8%
82%e5%85%la8%e5%b8%82%e8%8c%83%e5%9b%b4.
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人才资源在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下向优化的方向流动,既有利于经济的快速
发展,又有利于人才的价值实现。人才在竞争机制下的自由流动有利于人才升值,
也有利于其产业结构的升级。
(1)高的劳动力成本上升
泉州在经济发展初期,凭借“三闲”.的竞争优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随着
经济发展,作为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工业发展中,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制约泉州
工业产业竞争优势的瓶颈,以制造业为例,2005年到2007年这3年间泉州制造
业的人均人工成本从14100元增加到25700元,增加了82.3%,作为带动产业发
展的五大传统产业在2005年到2007年间也有了明显增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制
造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
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增幅都超过100%。不断增加的劳动力成本使得泉州中小型企
业的竞争优势明显减弱,甚至有些企业存在生存问题,这也迫使泉州产业必须进
行产业结构调整。
第二章泉州工业产业分析
表2-5泉州工业各行业劳动力成本
2005笠2006 2007
人均人工
人工成本人均人人工成人均人
人工成
占总成本工成本.本占总工成本
本占总
成本(元) 成本比05年增长
(%) (元) 成本(%) (元)
(%)
制造业14100 7.19 23406 14.71 25700 10.50 82.27%
农副食品加工业12569 2.11 25267 4.25 32842 4.76‘ 161.29%
食品制造业12599 6.64 22058 8.17 26915 7.96 113.63%
饮料制造业14550 8.19 25475 9.21 26565 7.92 82.58%
纺织业13064 7.22 20975 11.08 26134 10.57 100.05%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

12318 10.58 99.49%
18778 11.46 24573 11.49
皮革、毛皮、羽毛(绒)
14673 10.99 59.97%
及其制造业18379 14.15 23472 12.63
木材2n-r_及木、竹、腾、
15356 6.41 81.85%
棕、草制品业26159 6.68 27925 7.86
家具制造业12669 8.38 20077 7.12 26548 9.31 109.55%
造纸及纸制品业14359 3.3l 23058 6.95 32745 8.60 128.05%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
13277 5.91 76.71%
复制23091 7.70 23462 8.19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2724 11.00 17887 16.41 21294 14.50 67.35%
石油化工、炼焦及核燃
39997 1.78 83.25%
料加工业40877 1.24 73293 1.74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
14446 2.98 . 139.43%
制造业26504 5.42 34588 6.94
疾药制造业13941 7.09 20329 12.22 21760 7.1l 56.09%
塑料制品业11887 9.15 20399 12.49 22122 10.41 86.10%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3610 8.77 24213 12.83 29406 11.52 116.06%
金属制品业10304 7.83 19438 11.93 27540 11.54 167.27%
通用设备制造业12136 7.59 20572 10.59 34196 13.30 181.77%
专用设备制造业15824 6.77 24672 10.00 26615 9.13 68.19%
交通及运输设备制造
13953 8.39 80.85%
业20071 11.22 25234 10.05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
15053 10.87 42.02%
其他设备制造业18984 9.15 21379 10.47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
12927 20.2l 13.74%
用机械制造业19111 20.59 14703 19.01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2494 15.17 18523 17.77 22251 15.32 78.09%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
10152 16.69 11466 20.77 13562 20.77 33.59%
回收加工业
资料来源:泉州市统计信息外部网。
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2)劳动力素质低
据福建地市全面发展竞争力研究报告统计,泉州市2005年万人在校大学生
数在全省排名第三,但是大专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却在全省排名第八,这说明泉州
是整体劳动力素质还是偏低。劳动力素质偏低使得泉州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缺
乏必要的人力资源的支持,从而抑制和延缓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
(3)劳动力资源缺乏I__
改革开放初期,泉州凭借各种优势,吸引全国的劳动力资源参与到经济发展
中,在此期间,泉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迅速得到提升,但是泉州的工资增长速度却
远小于经济增长速度。
表2-6泉州年平均工资增长率
1978.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1-1995 l 996.2000 200 1-2005
年平均工18.2495% 48.5584% 79.7215% 144.3264% 52.1072% 42.06%
资增长
资料来源:泉州各年统计年鉴计算。
近几年工资增长速度的下降使得在如今劳动力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下,泉州
经济发展中出现明显的劳动力缺口。在金融危机冲击中,许多地方出现大量企业
倒闭、工人失业、农民工提前返乡现象,而作为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民营经济发展
迅速的福建省泉州市,却未出现以上现象,全市150多万外来工稳定就业。相
反2009年新春出现用工缺口达15万的现象。尤其是高技术人才的缺乏问题更
是突出,劳动力资源缺乏、高技术人才严重不足,成为制约泉州工业产业结构调
整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30
第三章周边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借鉴
第三章周边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借鉴
一、台湾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分析及启示
(一)台湾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
在过去的50多年内,台湾地区经济成长快速而稳定,,近几年虽然台湾地区
经济发展放缓,但2005年地区GDP总量仍达到3458.623亿美元,较1952年增
加了近206倍,较1980年增加了近9倍,人均GDP也从1952年的207美元增
加到2005年的15243美元,增加了近74倍。台湾己结束工业化阶段,进入“后
工业化社会时期”,农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例不足2%,工业产值所占比例
不足25%,而第三产业产值比例近74%,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发达社会”的经
济特征。①
纵观台湾地区经济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经济恢复与进出口替代
阶段、出口导向以及发展重化工业促进产业转型阶段、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升
级阶段。
1.经济恢复与进出CI替代阶段(1949.1963年)
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战后台湾当局选择了进口替代发展战略,一方面,大力
发展农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工业品的自给率。同时积极扶持民族工业发展,保护
地区内市场。
2.出口导向以及发展重化工业促进产业转型阶段(1964.1979年)
台湾地区经过近20年的恢复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已经具有国际竞争力。
利用自身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的优势,承接国际产业机构转移,台湾地区大
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台湾地区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对外贸易10年翻了三番多。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升级阶段(1980年以后)
20实际70年代,先后两次震撼全球的石油危机,对台湾的重化工业发展
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岛内劳动力成本也日益上升,台湾逐渐失去
①王建民.台湾经济发展趋势与挑战【【EB/oL】.Http//www.huaxia.com/,2006.11.22.
31
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进入80年代后,台湾当局积极推进产业向技术
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通过设置科学工业园区,奖励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投资,
扶植新兴产业,努力发展科技事业等措施,积极促进产业升级,经过这个时期的
发展,台湾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二)台湾中小企业发展经验及启示
1960年至1987年的28年间,台湾成为经济后劲地区发展成功的楷模,其
主要武器是中小企业的崛起。
实施中小企业的战略升级和转型是台湾中小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关键。台湾
的中小企业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光复初期,台湾当局为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把
日本人遗留下来的各种小规模零星企业标售给私人。短短20年后的50年代末,
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值已经约占生产总值40%以上。20世纪60年代起,台湾中小企
业利用岛内的廉价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出口导向产业并获得成功,逐渐
进入出口导向时期。从80年代中期起,他们则初步完成了中小企业发展的自由化、
国际化和制度化。
数十年的经营与国际经贸的竞争,使中小企业在产销组织、策略布局、分工
整合等方面不断蜕变优化,从而形成了在不同时代、不同贸易环境下具有不同特
色的生产模式。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中小企业遇到
了强有力的竞争,而台湾中小企业并没有死守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于90年
代中期基本上实现了升级转型。企业逐渐发展为供应链组合生产,具精密化、价
值化、垂直分工特点,各企业顺应垂直分工而整合从而形成群聚效应,再因区域
变迁造成群聚的突破和在新区域的再形成。
目前,大陆中小企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比较低。
因此,失效的生产模式转变与有效的整合分工或许也是企业实现战略升级与转型
过程中需要深思的问题。
台湾经济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发展快车道,其中中小企业发挥了极其重
要的作用。平均每家企业职工不到10人、资本额不到30万美元、营业收入不超
过15万美元的芝麻绿豆小企业如何产生庞大的经济效益?其中政府辅导功不可
没。可以说,政府与中小企业处于相辅相成状态,政府为中小企业营造了宽松有利
32
第三章周边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借鉴
的发展空间,而企业则回报以庞大的经济收入。
简单说来,台湾当局对于中小企业的辅导可以解释为政策扶持与融资服务两
方面。首先,通过经济政策,台湾当局营造了适宜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近
年来,台湾为了加速经济的转型和中小企业的升级,从建立中小企业行政指导机构
入手,健全了包括财务融通、互助合作、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研究开发、资讯
管理、工业安全、污染防治、市场营销和品质提升等十大辅导体系,行政部门对
中小企业设立登记的限制放宽,并协调各政府部门为中小企业服务。
其次,台湾当局对中小企业的重点扶持在于为其提供财务融通体系。除商业
银行之外还有中小企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和各种形式的信用合作社、
渔会合作社、农会合作社等民间金融机构。多种融资渠道并存,在相当程度上缓
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中小企业主减少创业障碍的同时,积极发挥社会
和民间组织的作用,建立了若干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风险投资基金和中小企
业银行。
根据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的划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升级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生产因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叫0新导向阶段——富裕导向
阶段。台湾经济正处于投资导向迈入创新导向发展阶段,资源比较优势转为强调
创意、智慧和沟通。中小企业发展必须拜托岛内愈来愈少的土地资源的限制以及
掠夺式的产业发展惯性。面对趋向无疆界的世界市场,中小企业强化竞争力的倚
重,仍然是技术与管理,即技术的创新加上管理的精进,将各部门的优势发挥到
极致。。创新是中小企业进步的原动力,也是发展的基本要素,随着区域经济整
合的盛行,企业可以通过协助网络进行产品技术、制造技术以及行销管理技术的
交流与合作。
(三)台湾加工出口区转型及启示
台湾是倡导加工出口区制度的发源地。自1966年12月至今的30多年岁月
中,岛内三个加工出口区肩负着“吸引工业投资、拓展对外贸易、增加就业机会、
导入最新技术”四大使命,为加速台湾工业化进程做出卓著的贡献,被岛内舆论
称为“创造经济奇迹的重镇”。随着时序的推进,加工出口区正与台湾经济体的
其他部分一齐迈入结构转型的新时期。如何通过调整以顺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使
加工出口区成为工业升级发展的主战场,并继续扮演促进地方经济繁荣之要角,
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台湾的实践颇具启示意义。
1967年至1969年,台湾的高雄、台中、楠梓三个出口加工区的外汇收入约
为23亿美元(累计),约相当于台湾总贸易收入的70%(同期累计)。1974、75
年间,由于石油冲击的影响,台湾出现了20亿美元的财政赤字。尽管如此,但
出口加工区却盈余了4亿美元。到1982年年底止,三个出口加工区的民间投资
为三亿六千万美元,其中以日本、美国、海外华侨和当地企业为主。日本企业的
投资额最高,占总投资额的40%。
至于所雇佣的职工人数,三个加工区共计七万人左右,其中80%是女工。如
果包括加工区内的管理、服务业及区外承包企业的人数在内,则约为十亿人,制
造业部门职工占5--6%。1967年到1979年的13年间,台湾出口加工区产生的附
加价值约为18亿美元,这相当于同期出口总值的32%。这种附加价值是国内筹
措资金和工资的主要来源。①
台湾为一海岛,天然资源匾乏,必须依赖原料与零部件进口作不同程度的加
工。台湾工业化发展进程就是先依赖劳力加工,继之以技术加工,近年以高科技
加工,即由劳力、机械及脑力作不同程度之加工的发展历程。以台湾加工出口区
的经验来看,每十年技术就要升级一次,区内的工业随外在环境及当局政策之演
变而发生自然淘汰作用,当年风光一时的纺织、制鞋、电子零组件等产业早己功
成身退,且大多将生产基地移转到大陆,目前加工出口区内的行业则是以光电、
网络通讯与生物科技等业为主,或是成为半导体封装测试、机械与包装材料业者
的主要战场,贸易、仓储等服务业亦是重要产业。这说明了加工出口区随着时代
发展,以技术精进朝生产高科技产品或服务业转向,并从适应劳动力密集生产事
业进步到适应技术资本密集事业而得以永续发展。
台湾出口加工区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进行了产业的自身转型升级,从劳
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再向知识密集型逐步转型,使自身保持着旺
盛的生命力。
①严正主编:《台湾产业结构升级研究》,九州出版社,2003,第47~56页。
第三章周边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借鉴
表3-1台湾出口加工区产业转型历程
阶段产业结构产业类别
第一阶段劳动密集100% 成衣、针织、皮革、工艺品、制鞋、家具、
(1966.一1973) 玩具等
第二阶段劳动密集为主占60% 除上述劳动密集产品外,进入初级电子产品
(1974.一1983) 技术密集为辅占40% 如收音机、电子电容、PC板等
第三阶段转向资本密集与技术密劳动密集除成衣外,几乎全部淘汰,代之以
(1984_一1995) 集,科技产业大于65% IC加工产品、光学产品、电脑及周边设备等
第四阶段高科技及大资本大于IC与电脑组合产品、数码光学产品、精密机
(199㈣000) 80%,服务业不足10% 械等;仓储货运及贸易
第五阶段服务员大于60% 生化、纳米等高科技制造业;仓储转运物流、
(2001至今) 高科技制造业小于40% 咨询、研发设计、贸易等服务业
资料来源:根据李永泰、余光亚:《谈台湾加工出口区》,海峡科技与产业,2003(03)整理。
(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及启示
台湾的传统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纺织业、食品业、成衣业、家
具业、非金属工业以及中小型的化学制品业、塑胶业等机械化水平低、技术较简
单的工业类型。台湾就是以纺织、食品、电子电器、塑料、合板、皮革、塑胶以
及杂项制品为主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开始工业化进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经历了
一个发展、成熟和转移演变过程。
台湾劳动密集型产业经过50年代的进口替代和60年代的出口替代,到70
年代初台湾已经具备发展资本密集型生产资料工业的初步条件,产业机构也逐渐
从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变。到了80年代初期,
台湾劳动密集型产业迎来了鼎盛时期,许多产品生产和出口量均位居全球前列。
到了80年代中后期,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对外投资而逐步向外转移,劳动
密集型产业逐渐衰退。究其原因,台湾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研发投
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弱,又不能依靠巨额的科技投入提升竞争力。
在工业内部,技术进步也是推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根本力量,无论是
重化工业化、深加工度化还是知识技术集约化,从根本上说都是技术进步造成的。
具体来说:一是为适应新能源的出现而进行的设备更新和新能源的利用,导致冶
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铁业、采煤业和早期机器制造业的兴起。19世纪,随着电力部门的建立,各种
电力和机械部门相继产生。20世纪的新技术革命,导致了电子工业、原子能工
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部门的蓬勃发展。二是随着能源利用的转移,一些新工艺在
生产过程中得到普遍采用,也促进了新兴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以电力使用为例,
电力机械取代了笨重的蒸汽机驱动的各种机械;而电机的发明,则推动了汽车、
飞机和拖拉机制造业的兴起。三是能源利用的转移,新生产工艺的采用,为原有
产业的改造提供了可能。如电力使用所带来的电力机械和化学工业的发展,为轻
纺工业、采矿业、冶金业、运输业等产业部门的改造提供了先进技术手段和物质
保证。
从深层次来看,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演进的机理就在于它导致了不同产业
生产效率上升速率的差异。一般来说,技术进步快的产业,生产效率上升快,反
之则慢。生产效率上升快意味着投入减少、成本降低、收益增加的速度加快。各
产业之间存在着由于生产效率不同而产生资源移动。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生
产效率上升的差异表现为重工业比轻工业高,加工工业比原材料工业高,新兴产
业比传统产业高,所以产业结构呈现出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高技术化的趋
势。
二、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及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济发展的起点比1949年的中国还低。然而日
本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其中奥妙众说纷纭。但其中非
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日本政府始终积极主动地推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战略,促
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取得了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
(一)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
1.1946--,1955年经济复兴时期。战后初期,日本首先抓农业和轻纺工业。
在农业方面进行农地改革;在轻纺工业方面,从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各种优待和扶
植。但当时日本经济最突出的矛盾是,原料和能源尤其钢铁和煤炭极其缺乏,远
远不足以保证所有行业的供应。因此,从1947年起,日本采用了东京大学著名
经济学家有泽广已的“倾斜生产方式”(也称“重点生产方式”),即:重点利用
第三章周边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借鉴
美国援助的原油用于增产钢铁,然后再将钢铁重点用于增产煤炭,煤炭又用于增
产钢铁。这样,钢铁和煤炭生产取得良性循环,并推动了电力、化肥、交通等部
门的振兴。“倾斜生产方式”取得了巨大成就,使整个国民经济恢复生机。到1950
年,煤炭、钢铁、电力等部门的生产能力均已超过战前的水平。到1955年,重
化工业在制造业生产总额中所占比率达44.8%;重化工业产品出口额在总出口额
中所占比率达38%。随着重化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第
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率从1950年的4 8.6%降到1955年的41.1%;第二产
业,第三产业的就业比率分别从21.8%,29.6%上升到23.4%和35.5%。国内
净产值的构成比率,第一产业从1 950年的26%下降到23.1%;第二产业从31.8%.
下降到28.6%;第三产业从42.2%上升到48.3%。
2.1956-1973年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年以后,日本开始了大规模的建
设,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更新陈旧设备,建立了钢铁、电力、造铅、石油化工、
汽车、家用电器等一大批新型企业,开始了国民经济的重化工业过程。进入高速
增长时期以后,日本极力扩大重化工业的设备投资,以致重化工业的设备投资在
全部制造业设备投资中所占比重迅速扩大:1955年为58.5%,1960年为73.9%,
1 970年为79.5%,1 976年高达80.6%。重化工业的发展,为农业的机械化、现
代化提供了条件。重化工业的比重远远超过轻工业,产业结构实现了高级化。
3.70"-,80年代初期,经济平稳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时期。面对73".'75年的
石油大危机,在产业结构上,日本适应新的条件进行调整,减少原材料加工型产
业,大力发展加工组装型产业,从劳动和资本密集型逐渐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
变,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4.80年代以后,经济进入低速发展,结构转换时期。由于日本长期以来奉
行“贸易立国”基本国策,对外贸易和经常收支出现了巨额顺差,导致日本与美
国、西欧及其它国家的经济矛盾日趋激化,贸易摩擦连年不断,迫使日本将产业
结构从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为此必须压缩煤炭、石油、钢铁、海运等
部门的生产,而积极扶持微电子、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新兴高技术产业。同时,
利用日元升值的有利条件,扩大海外投资。
(二)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
1.日本产业结构调整/iron,实现了优化升级,高级化,是与日本政府提出产
37
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业结构高级化是一项基本国策,并实施一系列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分不开的。日本
政府根据经济计划设定的目标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和追赶
目标。1955年制定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强调:日本今后的产业结构要以第
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为中心。’’并提出了加强新技术产业及完善充实产
业用地的具体构想。1957年,日本政府在《新时期经济计划》中第一次提出产
业结构高级化是一项基本国策,1960年制定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又提出重
化工业总体规划。为加速产业升级进程,作为主管部门的通产省,通过产业政策,
诱导企业将资金完全投向政府所确定的重点产业领域。1961年通产省又设立了
“产业结构调整调查会”(后改为产业结构审议会)。1963年审议会提出第一个
产业结构长期构想《六十年代通商产业构想》,一方面向产业界揭示产业升级应
遵循的方向,另一方面又在产业结构“构想”的指导下根据各个经济发展时期的
实际情况,制定产业部门政策。依此,日本政府进行了多次重大的产业结构调整。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点是在企业进行大规模设备
更新的带动下,产业结构迅速由轻纺织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化工业为主。投资的行
业分布主要涉及属于“成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石油化工、钢铁工业、制造
工业、产业机构及电力工业部门,其中最重要的是钢铁工业。
日本政府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是:(1)
对战略产业实行保护扶植政策措施。产业扶植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对产业结构进行
主动调整,以实现经济赶超和最大国际比较利益。战后日本政府先后制定的主导
产业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新兴产业,如石油化工、半导体和电子计算机等。第
二类是成长产业,如钢铁、汽车工业等。第三类是出口产业或者是有希望成为重
要出口的产业,如造船。对这些主导产业,日本政府采取许多保护和扶植措施。
例如对汽车工业的发展,在保护政策上,日本严格控制外国汽车的进口,限制外
国资本在日本汽车工业的投资。在扶植政策上,日本政府金融机构向汽车企业提
供大量的低息长期贷款,实行特别折旧制度,对汽车行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免
征关税等等。在政府的保护和扶植下,日本很快建立了现代化的汽车批量生产体
系,逐渐发展为世界第一的汽车王国。(2)对衰退产业实行调整援助的政策措施。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日本政府对于所谓的“夕阳产业”采取积极的调整援助政策,
以促进资本的iliON转移和人员的转业,从而保证了社会的安定。战后,日本最早
第三章周边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借鉴
呈现衰退的是煤矿业和纺织业。1 961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产煤地区振兴临时
法》,用廉价工厂用地和优惠贷款鼓励煤矿兴办其它产业,同时,以发放优惠贷
款,限制进口煤炭来保护衰退中的煤矿业。纺织、服装业也是如此,但政府的政
策不同,不是促其转业,而是支持并促进它的设备更新和企业兼并。1967年制
定的《特定纤维工业结构改善临时措施法》中规定,纺织印染为特定部门,对于
它们的企业兼并和设备现代化提供优惠贷款。:‘?197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特定
萧条产业特定临时措施法》、《特定萧条生产部门离职者临时措施法》、《特定
萧条地区离职者措施法》和《特定萧条地区中小企业对策临时措施法》。从此,
产业调整援助不再以整个部门为对象,而是注意企业资本和从业人员的转业机
能。
2.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进程与技术结构的升级换代相伴随,而技术的升级换代
是与日本国民的整体素质和日本政府的重视分不开的。在一般情况下,产业结构
的变化(首先大量地表现为行业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技术结构的变化所造成
的。战后日本,工业技术落后于欧美,一方面表现为传统产业如钢铁、纤维等比
欧美落后;另一方面表现为欧美在战前和战争期间开发了一些新兴产业,如家用
电器等,而日本在这方面是一片空白。为了缩小和欧美的差距,日本政府相当重
视科技进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把科技作为日本谋求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
为此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1)实行“重要技术研究开发费补
助金制度";(2)实行“国产新技术工业化贷款制度”;(3)实行设备特别折旧制度;
(4)增加企业技术开发投资;(5)大力组织技术引进和吸引、消化。日本根据本国
实际情况,从50年代起就开始有准备、有步骤、有重点地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并且遵循先易后难,从小到大、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原则。经过引进、消化和
自主开发到出口,日本工业生产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到80年代初,日本的民
用工业技术水平已处在仅次于美国而高于西欧的地位。90年代己成为科技强国。
3.在日本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进程中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在发生变化。在经济
复兴时期,日本政府采用的是对内统治、对外管制,大范围地制约市场机能,将
社会上稀少的资源按照政府的意志进行分配的全面统制型的产业政策,由政府代
替市场来向社会分配有限的、重要的资源,这对经济的恢复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但也带来了副作用。随着战后经济的恢复,政府放弃了对国内物资价格的统制,
39
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但依旧采用外汇统配制度。50年代后期,日本外汇出现赤字,贸易自由化己成
趋势,政府也不得不渐渐地实现贸易自由化。从此,日本政府丧失了对进口配额
和技术引进许可权直接统治的产业政策实施手段,取而代之的是通产省。但在
60年代,政府仍采取主动介入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随着贸易自由化,日本政
府对市场的直接介入领域愈来愈小,资本自由化加速了引进欧美经营资源的自由
化进程。进入90年代以后,政府与产业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将日本社
会徐徐推向市场调节为中心的社会。在手段方面,由强制的命令、法制手段转向
柔和的、诱导手段。‘
总之,日本产业结构适时调整,实现了高级化,与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以
及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技术进步是密切相关的。但更重要的是,日本产业结构的调
整过程是符合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客观规律的。所以,“十五’’期间,
福建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根据省情,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制定出一套
切实可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必须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高级化。然而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主体是企业,企业是否有真正的活力直接
关系到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因此,要加大改革步伐,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经营
主体,实现“两个转变”。
三、其他周边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及启示
(一)其他周边国家和地区工业产业的基本状况
1. 新加坡原是英属殖民地,其主要经济活动是转口贸易,经济十分落后。
1959年脱离英国实行自治后,新加坡开始全力推进工业化。工业化初期,采取
了进口替代战略,使本国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逐步得以发展;同时,政府积极
参与电力、煤气、自来水、机场、码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区开发,为
经济发展奠定基础。1965年新加坡正式独立后,进口替代市场大大缩小,便转
而采取出口导向战略,大力促进出口导向工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
口。1960~1969年,新加坡经济以平均8.7%的增长率增长,①电子电器工业和炼油
工业等有了较大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加工制造业为出口主导产业的格局。
70年代以后,新加坡凭借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廉价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动
①谷源洋等:《亚洲四小龙起飞始末》,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4页。
40
第三章周边固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借鉴
密集型出口工业,扩展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制造业、建筑业、贸易业、运输和
通讯业、金融业等五大支柱产业迅速发展。
随着经济的持续高涨,新加坡原来充裕的劳动力供给变得紧缺,生产成本不
断增加;而发达国家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又多有限制,这使新加坡劳动密集
型的加工工业逐渐丧失优势,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开始受到
抑制。鉴于此,新加坡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着手
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技术升级,发展深加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
高技术产业。1979~1981年,新加坡曾大幅度提高工资,迫使企业淘汰廉价劳动
力,实行机械化、自动化和电脑生产;并在继续有选择地发展重化工业(如机械、
炼油、电器、电子)、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着力发展不易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
的金融与商业服务产业,力图成为东南亚地区的“脑力和知识服务中心”。这种适
应经济形势的发展而预先不断对产业结构加以调整的办法,使新加坡外向型经济
在新的层次上不断推进,经济增长持续了整个80年代,而且进入90年代,新加
坡经济仍在继续增长。
2.韩国的工业化是在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依赖美国的援助而开始的。
工业化之初,韩国采取了进口替代战略,收到了一定成效,使经济得以逐渐恢复。
但进口替代战略本身的缺陷(如其保护政策不利于生产成本降低和劳动生产率提
高等),也使得韩国制造业增长率从1956年起就逐渐下降,贸易逆差扩大。直到
50年代末,韩国畸形的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并未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韩国
从1961年开始转向采取出口导向战略,利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
构、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工业,而世界市场对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需求旺盛的机
会,采取运用国家资本扶持私人企业、降低汇率和提高利率、实行出口补贴、引
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等措施,重点发展纺织、鞋类、电子组装、体育用品等劳动密
集型工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进入70年代以后,韩国为了保持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
对原有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产品更新换代的同时,重点转向发展
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进行第二次工业升级。为此,韩国政府设立基金、发布
法规、加强调控、积极扶持,并大量引进国外资金,以解大规模建设所需资金之
急。1972~1981年,韩国就吸收外国贷款40亿美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制造
41
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业部门,为重化工业的迅速增长创造条件。80年代初,面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衰退和国内通货膨胀加剧的形势,韩国又适时进行调整,将注意力逐步转向
微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机械、电子、汽车工业等高科技产
业的发展。
3.香港和新加坡一样,开始工业化之前的经济结构也是单一的转口贸易。
这种单纯依靠转口贸易的经济结构异常脆弱j-旦国际贸易气候变化,经济就会
发生困难。如1951年联合国在美国的操纵下,实行对华禁运,香港的转口贸易
猝受打击,贸易总额在1951~1954年的三年内下降了1/3以上。正是在这种背景
下,香港开始发展制造业。首先是以生产轻纺产品为主的轻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至1959年,香港的出口贸易总值中,本地产品的价值首次超过了转口商品的价
值。在香港,经济结构的显著变化发生在60年代。纺织、服装、电子、塑胶玩
具等轻型产业部门成为实现出口导向型工业化的突破口,60年代,这些产业部
门的生产规模均有显著扩大。到70年代初,纺织、服装、电子三个生产部门成
为香港制造业的三大支柱。据统计,1973年,以上三大产业的产值约占香港制
造业总产值的62%。同年,这三个产业部门的产品出口值约占香港产品出口值的
60%。在这三大产业中,又以服装业的出口值为最高。1973年,香港的服装出口
高达74.5亿多港元,占全部出口产品的38.3%,从而使香港取代意大利成为世界
上输出成衣最多的地区。电子工业是60年代末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这个部门
与60年代初兴起的玩具和钟表工业合流,逐步成为香港仅次于服装业的第二大
出口工业。1972年和1978年,香港玩具和钟表的出口数量先后超过日本,占世
界第一位。此外,香港的小型电脑零件的制造也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二)其他周边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及趋势
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有些是主动调整,有
些是被动调整,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都有一些内在的共性特征。
1.抓住机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直
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经济持续高涨,世界市场容量增大,为发展中
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契机。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
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由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分工过渡到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淘
汰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大工业过渡。亚洲“四
42
第三章周边固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借鉴
小龙”正是抓住这一机遇,利用“优质而低廉”的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
产业。
2.有选择、有重点地扶持主导产业。正确选择不同阶段的主导产业,集中
有限的资源加以重点扶持,可以用较小的代价加速工业化的进程,韩国的经验就
是一个成功的范例。韩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利用3.5亿美元的外国贷款,
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其中90%的商业贷款投入电力、交通运输、建材及化工等
部门。“二五’’期间,韩国利用33.8亿美元的外资,扩建社会基础设施,推动
工业企业的专业化、系列化。“三五"期间的投资重点转向了技术密集型的机械、
冶金、化学、电子等工业部门。“四五”期间,韩国把外国贷款中的67%投入制
造业,其中76%的外资投向了化学、冶金、机械、电子工业。通过对外资投资
的引导,韩国很好地完成了向工业化的过渡,并确立了自己的支柱产业。
3.强调技术对产业结构的推动作用。技术革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产
业结构转向知识型、技术型产业的过程中,技术的作用越来越成为决定性因素。
技术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目前,周边许多国家都普遍加大对技
术的投入和规划、管理,希望通过技术的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实现技术驱动经
济的增长模式。
4.通过结构调整,逐步促使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促进了
产品的高技术水平、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其他周边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
1.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亚洲“四小龙’’所创造的
经济奇迹验证了一点,即政府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在经济起飞阶
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周边国家和地区所取得的经济成就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的“良性干预”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在于把发展作为最基本的政策目标,通
过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好机遇。政府应当更多地注意借
鉴周边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强
化对产业职能性扶持的同时,强化对优势产业竞争能力的提高。
2.在充分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适时推进弱势产业、传统产业的向外
转移,以达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优势产业的目的。过去认为,流入亚洲的直接
投资是寻求廉价劳动成本,起到向发达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基地的作
43
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用。而现在认为,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是充满活力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就是说,
各国、各地区将属于同一产业的财产按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形成产业内部分工,
从而进一步形成相互出口的“产业内贸易”。周边国家正是顺应这~潮流,积极
接受国际制造业转移,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分享世界经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
周边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彳根据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把丧失竞
争力的产业适时推向海外。通过投资产业高级化,促进产业升级,通过产业转移,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优势产业的地区和国际竞争力。
3.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持
续、快速发展的经验来看,利用技术进步推进产业更新和升级是一条很重要的经
验。目前,周边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开始
主动对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进行投资,分享对方的先进技术和最新技术信息。
第四章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第四章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十六大报告指出: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
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为此,本文认为:结
合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国际产业转移等大背景,泉卅II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
路应是立足国情和地区实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创造竞争优势,以企业为
主体,以市场为基础,以制度为保障,以产业升级为主线,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
新为动力,发挥后发优势,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一、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道路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但不同经济体制、
不同发展阶段,工业化可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并产生不同的绩效。新型
工业化道路,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路
子,是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做出的正确决策,是顺应世界科技发展大趋势
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必由之路。①
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新”:一是新的基本落脚点。新
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
几个方面兼顾和统一。二是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
基础上,在完成工业化任务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
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
业中去。三是新的协调发展思路。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
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
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四是新的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
战略,依靠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把工业化同
。魏礼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学习与研究》2003年第l期,第24页。
45
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防治污染、发展文明结合起来,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处理好工业化
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关系,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推动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主要力量。国家
或地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一国或地区企业或产业是否有竞争优
势,而这种优势的建立,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择·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①泉
州在二十几年工业化进程中,三次产业结构日益改善,.优化升级,工业生产自动
化、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已经迈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并进入工业化中、后
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结构还存在偏差,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纠正产业
结构偏差,继续加速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仍然是泉州市实现现代化
进程中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方式——技术选择
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针对泉州经济
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是立足地区比较优势,形
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形成产业
发展竞争优势。
通过以上对泉州工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分析表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泉州
工业发展的最好选择,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工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究其原
因,就在于泉州工业的技术水平不高,技术在推动工业化进程中的动力作用还没
有充分的发挥出来。工业的发展依赖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现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更是需要依靠技术来推动,传统工业化演进轨迹表明,技术进步是推动传统工业
化完成的根本动力。工业化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是产业革命推动的结果。第一次技
术革命使得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业,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这不但极大提
高了工业自身的生产力,而且最终确立了工业作为国民经济“装备部”的地位。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继蒸汽机之后,又产生了内燃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新的
动力形式,导致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生。在这个过程中,工业能源从蒸汽发展
到石油和电力。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的新科技革命,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
。吕政、郭克莎、张其仔:《论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与教训》,《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l期,第
54页。
第四章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机的广泛应用,使工业生产从传统的机械化向全面自动化过渡。历史发展证明,
技术创新直接推动工业结构的变革。它不仅引起工业部门劳动力、设备和资本投
入的重大变化,而且产生了许多新兴部门和新产品,从而将工业不断向高层次结
构推进。技术创新促使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技术革命和
技术创新引发了产业革命,进而带来了工业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和社会各领域的广
泛变革,这是一个普遍规律。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
传统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坚实的
技术基础。
1.技术选择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依据
工业的优化升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最根本的动力来源于工业技术的进
步。在工业技术进步中,对技术的选择也是十分关键的,并不是所有先进的技术
就一定是适用的技术,任何国家、地区或企业在研制和选择什么样的技术来进行
生产的时候,都需要对技术本身的研制与使用的成本和技术使用所能带来的收益
进行核算。只有当一种技术的研制和使用以后的收益大于其研制和使用过程中所
需要支付的成本的时候,这项技术才是适用的技术,这种技术的选择才是合理的。
技术选择带来的技术进步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原发性(自创性)技术进步,
一是获得性(继发性或扩散性)技术进步。作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如果选择以
自创的方式来获得技术,很显然是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而且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
距会越来越大,而引进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就获得较大的技术进步,并且大大节
约技术成本。在工业技术的巨大落差和引进先进技术的巨大收益影响下,后起工
业化国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是通过模仿和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实现工业化
过程中的技术进步。改革开放后,泉州大力引进外资,采用以“市场换技术”的战
略,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业技术水平。但
是,当前泉州工业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国内来看,
泉州工业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基础,基本具备比较完整的工业技术体系,现在
的核心任务是要建立先进的工业技术支撑体系,显然依靠技术引进是无法实现
的。从国际来看,工业发达国家对最关键和最核心的技术总是保密的,转移给我
们的技术很多都是它们所淘汰的技术,而且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也往往对技术
引进加以限制,如果我们继续沿用以技术引进来推动技术进步的路线,泉州工业
47
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发展永远只能是滞后的,工业竞争力也无法提升。很显然,在当前的工业发展的
背景下,能否具有自主技术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在战略性、基础性技术领域拥有
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成为能否实现工业优化升级的关键。当然选择走
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路线并不是排斥技术的引进,而是将技术引进与技术的开发
和创新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自主创新不等于自己创新,更不等于封闭式创新。我
们提出坚持自主创新,并不是排斥技术引进,而是把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学习和
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作为一个发展中地区,充分利用国际
先进科技成果,坚持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再创新,将成为我们自主创
新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基本途径。在一定条件下技术可以引进,但技术创新能力无
法通过引进直接获得,关键技术更是买不来。技术创新能力是内生的,需要通过
有组织的学习和产品开发实践才能获得。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加强对引进技术
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更有利于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强调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就是强调了技术推动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性,因此,应加快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工业技术进步机制,加大对经营者、技术创新人员的激励力
度,形成企业重视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完善市场机制,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
度,促进创新成果顺利实现市场化;还要强化政府在科技进步特别是关键技术开
发中的战略决策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
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还要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保证科技创新有充
足的资金来源。
2.技术选择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实依据
(1)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传统工业一般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
型工业,这些工业对推动泉州工业水平的提高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世
界工业技术的进步,这部分工业的比较优势才逐步丧失,如果以适当的技术对这
部分工业加以改造,传统工业仍然可以焕发出新的活力。因此,我们要继续发挥
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对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业进行改造,使其优势更充分的发挥出
来。
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关键在于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
升传统产业,发展规模经营,改进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优化结构,争创名牌,
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改变传统产
第四章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业依靠“外延扩张”的经济规模叠加,走内涵式、集约化经营道路;改变传统产业
“低素质、低报酬”的就业主渠道,通过对就业者“文化知识、岗位技能、技术素
质”培训,加速就业者知识化、现代化、专业化,走“高科技含量、高文化内涵、
高附加值”的新路。要继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逐步淘汰落后生产工
艺,推广自动化控制、节能降耗和工业智能化等一批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
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专利技术。要用现代信息
技术改进传统产业生产流程,据分析,以现代信息为平台的电子商务,可以缩短
25%的采购周期,降低50%----80%的通讯成本,减少90%的营销成本,100%地
提高采购人员效率。①因此,要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运行素质,用信息流主
导资金流和物流。与此同时,要继续加强基础产业建设,使基础产业建设与工业
化发展要求相适应,为传统产业不断增强供给能力、提高新技术或适用技术,改
造传统产业的绩效提供强的基础支撑,增强国民经济发展后劲。
(2)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从泉州市发展情况分
析,即使在工业化发展中、后阶段,由于劳动力流动和劳动力资源无限供给,经
济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泉州市传统产业仍然是经济发
展的主体力量。而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又是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率、推进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由之路。在工业化进程中,必须立足资源赋予优势,把发
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
产业,又绝对不能忽视发展传统产业。要适应世界科技发展大趋势,不失时机地
发展信息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成长具有全局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也要
适应生产力发展不很平衡的实际,根据比较成本原则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发展传统产业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在生产关键部件和工序上采用先进设备,提
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要为传统产业发展提供
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促进传统产业提升和发展中,拓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
(3)要立足区位、环境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些地区在
资源禀赋和区位上不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
业的优势,并不意味着这些地区要放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个相
当大的产业群体,虽然有些地区在总体上不具有优势,但其中某些具体行业、产
国朱相桂:《传统产业五变求靓》,《中国经济导报》2003年1月9日。
49
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品以及特定加工环节可能具有比较优势,这些地区可以选择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层次和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较高的高新技术加工、装配业作为重点培育,努力建
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工生产基地。随着高新技术加工业的发展,这些地区技
术与人力资本不断积累,有利于从参与较低层次的高新技术产业内分工升级到参
与较高层次的产业内及产业间分工,从加工装配非自主产权产品到逐步开发生产
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逐步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这种发展模式比较适合泉州市。
3.技术选择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配套措施
推动工业优化升级除了靠工业部门本身的技术进步外,还要从外界环境加以
支持,要有一系列相关措施配套。依靠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工业部门努力
发展循环经济等技术的自主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单凭工业企业自身是无法
实现的,需要政府,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必须完善工业优化升级的
配套措施。
(1)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当前,泉州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走到了必须更多
的依靠技术创新为持续动力的深度发展阶段,走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路线意味着
更加重视研发,而在研发阶段又是需要有大笔资金的投入,但当前泉州研发经费
投入显然是不足的,远远满足不了自主创新的资金需求。技术创新的R&D经费
来源主要由政府资金、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三部分组成,其中企业自筹资金占一
半以上。尽管近年来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呈上升趋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
较大的差距。在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中,应该积极培育企业作为投入的主体,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凸显企业作为技
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因为只有企业才倾向于选择最能有助于提高其竞争力的技术
和技术进步路径。因此,积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政府则通过相
关的鼓励政策来引导企业多投入技术创新资金,尽快完善企业的研发体系建设。
(2)多方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2005年初,胡锦涛在一个月左右的
时间内连续四次发表关于科技工作的重要讲话,其核心就是自主创新问题。泉州
工业发展要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竞争力的中心环节。着力
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深入各个产业内部,包括工业,应该全方位、
多角度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
第四章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尽快建立良好的企业创新体系。要提高企业自主创
新能力,还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树立和落实正确
的科技人才观,为企业源源不断输送优秀的高科技人才。此外,还要联合多个企
业,在国家层面上建立一个综合的创新体系,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流动和综合应
用,提高科技资源韵使用效率。
4.泉州工业产业升级的具体措施
(1)利用技术选择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利用技术选择打造先进制造业基
地,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转变工业增长方式,在
技术升级、结构调整中推动内涵深化,在外延拓展、存量扩张中调整优化工业结
构,提高效益,壮大总量规模,提升发展素质,从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改造传统优势产业等方面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型工业
化进程,着力建设海峡西岸信息、石化、汽车及零部件生产、船舶工业、电机产
业、工程机械、纺织机械、纺织服装鞋业、农林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及配套产品
生产基地。
(2)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技
术创新尤其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已成为维持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升级,保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大政府引导和投入,培育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对推动泉州经济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黄茂兴、冯潮华.技术选择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证研究[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谢立新.区域产业竞争力:泉州、温州、苏州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4.
[3]吴进红.开放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酷儒.产业升级——开放条件下中国的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5]原毅军、董琨.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优化:理论解释和定量分析[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出版社,2008.
[6]杨德勇、张宏艳.产业结构研究导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7]胡荣涛.产业结构与地区利益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8]陈建安.产业结构调整与政府的经济政策:战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研究[M].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9]龚仰军.产业结构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0]毛健.产业结构变动与产业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1]顾朝林.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长江三角洲地区及主要城市比较研究[M].南京:江苏人
民出版社,2003.
[12]崔杰.产业结构调整与外向型经济发展:基于广州市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
国经济出版社,2006.
[13]孙福全.产业结构调整微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4]隋广军.产业演进及其微观基础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5]陶良虎、周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政策调整[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6]袁易明.资源约束与产业结构演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7]施永康.大力提升泉州综合竞争力研究:二00二年泉州市重点研究课题文选[C].福
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18]施永康.晋江经验与泉州现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9]严正.台湾产业结构升级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20]朱之文、潘征.海峡西岸发展研究论集.1[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52
参考文献
[21]柯南进.论福建省工业结构调整[D].厦门:厦门大学,2001.
[22]袁卫东.产业结构理论及厦门地区对接:台湾产业转移问题分析[D].厦门;厦门大
学,2007.
[23]李冀平.泉州民营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探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7(8).11卜114.
[243李冀平.民营经济战略转型与自主创新探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7(3).39-42.
[25]林筱文、黄仁华.福建省三大主导产业的经济预测与贡献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6(1).42-49.
[26]谢立新.产业集群成长机制和竞争优势:泉州的经验与启示[J].发展研
究,2003(11).50-52.
[27]曹建海、李海舰.论新型工业化的道路[J].中国工业经济,2003(1).53-62.
[28]魏礼群.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J].散装水泥,2003(2).48—5 1.
[29]谢立新.泉州民营企业的成长路径[J].发展研究,2004(8).9一11.
[3 0]2 00 8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EB/OL].
http://,哪-.qzagri.gov.cn/Html/xwzx/qzdt/200901150907437168.html.2009-01—15.
[31]迎科技大会看泉州科技辉煌20年[EB/OL].
http://,阳v.qzkj.net/zhuantizhuanlan/kejidahui/200611/2604.html.2006一11—26.
[32]泉州市发布“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EB/OL].
http://www.qzkj.net/zhuant izhuanlan/kej idahui/20061 1/2649.html.2006—1 1—26.
53
泉州工qk产业结构升级
致谢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回首两年半紧张而充实的学生生活,时至今日仍然历
历在目。老师们、同学们给予我的帮助和教诲,既让我感动又让我感慨。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赖小琼教授,赖老师知识渊博,治学认真而严谨,
从论文选题、资料查询到论文的撰写、修改、定稿,无不渗透着您悉心的点拨和
帮助,在此,由衷的向您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同时,也要感谢给我授
课的各位老师,你们丰富的授课内容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能更顺利的完成这篇
文章,感谢你们。
其次,我要感谢与我共同走过大学生活的同窗好友们,感谢你们在学习和生
活上的关心和帮助,让我度过了人生中一段最美好的时光。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正是你们的理解、支持、鼓励和鞭策,使我能够
克服各种困难,全身心的投入学习,顺利的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业。
感谢所有关心帮助和支持过我的人。我愿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以更
加丰厚的成果来答谢曾经关心、帮助和支持过我的所有领导、老师、同学、朋友
和家人。
文中不足和欠妥之处,请有识之士多多指教!
王华玲
2009年4月于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