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22西安市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就业状况分析

西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市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就业状况分析
姓名:高文娜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西方经济学
指导教师:刘慧侠
20100530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也不断深入。在经
济不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劳动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
问题。我国学者针对劳动就业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西部中心城市——西
安市的研究确是非常少的,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研究体系以供参考。
为了进一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就业状况。本文作者在
对西安市就业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以经济增长和就业理论作为指导,依据最新统计
资料对西安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就业状况进行研究。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总量关
系、产业的结构、就业的结构、行业的结构等角度对西安市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西安市的就业状况以及影响西安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而分析出由于西安的劳动力总量过
多、劳动者素质偏低等原因使得西安的劳动力不能跟上西安经济发展的需要。最后提出
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整合就业市场、加大政府投资、优化产业结构等方式促进西安的
就业问题。通过研究西安市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就业状况,进而为西安乃至西部其它省会
城市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制定振兴经济、扩大劳动就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就业,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增长率,失业
Analysis on Employment During Economic
Growth Period in Xi’an
Abstract
Along谢m the development of reform and opening-up,China's economic structure and
economic system reform is unceasingly thorough.In the rapid growth of economy,under the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problem more and more prominent,and becom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 to solve problems.Chinese scholars on employment problem,but the
center city ofxian-research is very few,still not certain research system for reference.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up,economic growth in the
process of xian employment status.Based 011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xian,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玩tll a guide.according to
new data on economic growth in xian city in the process of employment conditions were
studied.From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growth of total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relationship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industry structure on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xian
xian,research,analyze,and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economic
growth in xian,and then analyze the workforce due to excessive,xian,employee causes the
low quality of the workforce such xian xian cannot keep pace、析th the nee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Finally,through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increase the employment market
integration of government investment,optimize industrial structure,etc.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xian,Through the research of xian economic growth process,and
employment conditions for the xian and other provincial capital cities in western current
fmancial crisi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background and expand employment policies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employment,Economic growth,Industrial structure,Growth rate,unemployment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
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
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互b牡指导教师签名:
砌J。年}月毒。El ∞p年6月fD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岛之囱了
、11)年岁月另。日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第一章绪论
1.1.1研究背景
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在这
四大目标里,经济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的基本前提和物质保证。而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们获得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前提和
基本途径。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使得我国出口量大幅下降,中小企业的接连倒闭
也使得我国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如何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
是我国政府当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巨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现
代化进程的逐步深化,我国的经济不断的发展。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9404亿元,比
上年增长8%;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36515亿元,比上年增长9.5%;2007年国内生
产总值为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尽管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8年我国国
内生产总值仍达到了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96。但是,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
时,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就业问题已成为了我国21世纪面临的巨大挑战。根据中国
统计年鉴的记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失业率逐年攀升,城镇登记失业率
在1997年以后连续4年保持在3.1%的水平,2001—2009年分别达到3.6%、4%、4.3%、
4.2%、4.2%、4.1%。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大量农民工就业困难,也使得大
量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西安市作为西部陕西省省会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近十年来大幅度上升,2000
年GDP为646.13亿元,增长13%,2004年GDP为1095.87亿元,增长13.5%,2007年
GDP为1737.1亿元,增长14.6%,2008年GDP为2190亿元,增长15.6%。但是,西安
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状况的明显改善。近年来西安市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在持续上
升,形势也更加严峻。据2009年的数据,2009年西安市新增就业人数10.59万人,下
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6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1.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4.3%。全市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人员71.22万人。
因此在金融危机复苏期的大背景下结合西安市的具体实际研究西安市的就业状况,
无论对于西部整体的发展还是各区域的协调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绪论
1.1.2研究意义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金融危机的复苏阶段。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就业状况,对中国的
就业尤其是西安市的就业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同时也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从理论意义而言,通关研究在经济增长状况下的就业状况,能够为同类研究积累第
一手资料。通过研究西安市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而验证西安市是否存在
“奥肯定律”失灵的现象。
从现实意义而言,目前中国正处于金融危机的复苏阶段。西安作为西部的省会城市,
在就业方面具有以下优点:1、西安具有世界级的旅游观光资源;2、西安具有国家级的
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势;3、西安具有雄厚的科技实力,综合科研能力名列
全国第三。同时还具有以下局限性:1、西安人口众多,据2009年末的统计,年末全市
户籍总人口781.67万人,比上年增长1.2%,每年有大量的新增劳动力岗位需要安置;2、
西安是以机械、电子、纺织和军工为主体的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偏重传统的产业,不
能适应劳动力增长的就业需求;3、西安的区域发展不均衡,除了城三区和近郊三区发
展比较快以外,其他地方还都比较落后。通过研究西安市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就业状况,
进而为西安市乃至西部其它省会城市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制定振兴经济、扩大劳动就
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2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研究思路
本文以相关经济学家经济增长与就业理论为基础,考虑中国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市场
的特点,结合西安市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出西安市在经济增长过
程中的就业状况,最终得出解决西安市就业存在问题的具体措施,为西安市的政府决策
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1.2.2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拟采用文献综述法、实证研究以及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西
安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1)文献综述法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经济增长理论与就业理论的阐述,从而奠定整篇文章的理论基
础;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就业政策以及实践经验,从而对提出促进西
2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安市就业的政策建议提供理论依据。
(2)实证研究
本文将对西安市经济增长和就业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根据相关的理论基础来分析西
安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相关因素对就业的影响。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总结西安市经济
发展的运行特点。从而提出促进西安市就业的相关政策。
(3)定量分析
本文在对西安市经济增长过程中就业状况的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西安
市经济增长与就业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统计结果。
1.3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西安市作为西部省会城市,周边有大量的第一产业剩余
劳动力都流向西安,西安市的高等院校也较多,存在大量的大学生需要就业,西安市作
为以前的工业发展基地,存在大量的下岗工人需要安置。本文探讨如何通过改善就业结
构、扩大就业容量、发挥政府作用等措施,进而改善西安市的就业状况。
按照文章的研究思路和内在逻辑联系,本文共分为六大部分,具体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的研究文
献进行了回顾以及评价,简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综述。分别介绍了主流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关系的理
论研究,包括古典经济学家、凯恩斯学派以及发展经济学家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
还介绍了经济增长和就业理论的新进展,包括奥肯定律以及索洛模型。
第三部分为西安市经济与投入要素的增长。这部分主要介绍了西安市经济增长的
现状以及经济增长对就业产生的影响,还阐述了西安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就业之间的关
系以及西安市非公有制经的发展情况。
第四部分为西安市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这部分主要介绍了西安市的就业状况以
及西安市就业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劳动就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环境不够完善以
及劳动力素质偏低等。
第五部分为西安市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这部分主要根据以上的分析提出了解决
西安市就业的相应措施。主要包括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者
素质、整合就业市场以及重塑就业理念这几个方面。
第六部分为结论。通过以上的研究根据西安市的具体情况,提出扩大就业的具体
第一章绪论
策略。
、1.4创新之处
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依据最新统计资料对西安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就业状况进
行研究。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总量关系、产业的结构、就业的结构、行业的结构等
角度对西安市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为西安市的就业决策提供
一定的参考。从现有的资料看,很少有人对西安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就业状况进行统
计分析,本文以经济增长理论与就业理论为基础,运用最新统计资料西安市就业状况进
行定量研究,并对西安市的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探索促进西安市就
业增长的有效途径。
4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
2.1西方国家相关研究的理论综述
2.1.1西方就业理论综述
(1)古典学派的自愿失业理论
古典经济学派崇尚自由竞争,它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萨伊、马歇尔、庇古等经济学家。
他们对于失业理论观点的基石是“萨伊定律",其基本内涵就是“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
n1。他们认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劳动的供给与需求取决于实际工资水平,劳动的
需求与实际工资水平成反方向变化,劳动的供给与实际工资成同方向变化,工资会随着
劳动力的供求变化而自由涨落,不存在工资刚性,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工人可以通过选择降低工资要求来实现就业,这样,一切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资源都可被
用于生产,从而实现充分就业。市场上存在的只是“自愿性失业"和短期性的“摩擦性
失业川羽。“自愿性失业"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率而宁愿不工作;“摩擦性失业"
是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
这一理论反对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认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政府和工会组
织不干预劳动市场和劳资关系。只要依靠市场机制来自行调节货币工资,就可以实现充
分就业。
(2)凯恩斯主义的非自愿失业理论
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不仅经济持续萧条,就业也严重不足。
它彻底动摇了以“萨伊定律”为基础建立的古典经济理论中市场万能的观点。为了解决
经济危机,凯恩斯在继承古典经济学派一些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新理
论。
凯恩斯失业理论的基础是有效需求原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指的是商品的总供
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b1。他在自愿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的基
础上,提出了非自愿性失业的概念,认为只有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才实现了充分就业。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非自愿性失业存在的根本原因,有效需求不足主要与三个基
本心理规律有关,分别为:“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灵活偏好"规
律,在这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中,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是占主导作用的原因H1。概括来
说,就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货币流动偏好规律使得投资需求不足,边际消费倾向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
递减规律使得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与消费需求不足使得总需求不足,最终导致
就业不足。这样,仅靠市场自发的力量,是不能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状态的,从而也
不能消除非自愿性失业达到充分就业,就必须要依靠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直接干预。
(3)新古典综合学派的非自愿失业理论
当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滞胀’’困境时,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便陷入束手无策的境
地瞄1。以托宾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在凯恩斯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构性失业理论,
意图解释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生成机理。新古典综合学派认为,由于技术结构、
产业结构以及地域结构的不同,使得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不同的劳动力供求,这一现象就
造成了一些行业以及一些地区的劳动力岗位空缺,但同时又使得劳动力市场存在失业现
象,形成了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压力。这一现象便称之为结构性失业哺1。
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通过考察英国失业率和名义工资增长率统计资料得
出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菲利普斯曲线解释了失业与工资增长率之间此消彼
长的更替关系。20世纪60年代,萨缪尔森和索洛把失业率与通货膨胀挂钩,把失业率
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用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出来。这使得新古典综合学派对凯恩斯的非
自愿失业作了另一种解释:劳动的供给是货币工资的函数,而不是实际工资的函数口1。在
一定的货币工资下,劳动力的供给量是一定的。而在劳动力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对劳
动需求不足就会造成非自愿失业。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理论并没有把经济增长与就业直接联系起来,而是通过刺激经
济、利用通货膨胀调节工资水平进而改变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4)货币学派的就业理论
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他的理论可以简单归纳为“自然失
业率"假说哺1。弗里德曼所说的“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
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弗里德曼认
为,现代社会中始终存在“自然失业率’’。并且他对失业的对策建议是:通过发挥市场
调节作用来促进就业,并且反对工会对工资的干预以及最低工资的规定砷1。
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假说隐含了失业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匹配假设,即劳动力
与资本在一定的生产规模条件下具有一个均衡值,这个均衡值可以通过“自然失业率"
来表示。但弗里德曼并未从实证角度对此讲行研究n例。
(5)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理论
美国的经济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理论复兴了凯恩斯
6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主义,被称之为“新凯恩斯主义"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理论进一步探索了劳动力市场的
功能性障碍,并发展和完善起来一系列全新的失业理论,包括隐含合同理论、效率工资
理论、内部人一外部人理论等⋯3。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对工资粘性和失业问题进行了
解释,代表了西方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n刭。
新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的特点在于以私有制和完全市场经济制度为背景,以发达国
家的失业问题为研究对象。由于它没有考虑失业和其他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因此,不
适宜解释中国经济环境下的区域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问题n引。
(6)发展经济学派的二元结构就业理论
发展经济学派是旨在研究和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和经济发展的经济学流派,其
代表人物是刘易斯(W.A.Lewis)、费景汉(C.H.Fei)和拉尼斯((G.Ran is)以及托
达罗(M.P Todaro)等。
1954年,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发表了《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提出了第一个人口流动模式,即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刘易斯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划分为
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偏低,收入也偏低,并且存
在大量的隐性失业;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收入也相对较高,并且从业
人数较少。这样,现代工业部门就可以从传统农业部门获取劳动力,传统农业部门也会
因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边际生产率,从而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收入。
美国的经济学家拉尼斯和美籍华人费景汉,在刘易斯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
探索。1961年,拉尼斯和费景汉在《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一文中提出,农业劳动生产
率的增长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展和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必要条件n钔。他们认为,刘易斯没有
重视农业促进工业增长的作用,而且忽视了只有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才能使农业部门的剩
余劳动力流入工业部门。他们把二元经济结构的劳动力转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剩余劳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农业劳动的边际产品为零;第二阶段是隐蔽失业阶段,在
这个阶段,农业劳动的边际劳动产品大于零,小于制度性工资;第三阶段是新古典阶段,
在这个阶段,农业劳动的边际劳动产品等于制度性工资。
托达罗在刘易斯等人二元结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对劳动力转换下的失业问题进行
了探讨n勒。他指出了收入预期在人口转移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城市中的失业与乡村
中的剩余劳动力在发展中国家会长期存在。并且,要解决发展中国家失业状况存在一定
的困难。
7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
2.1.2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综述
(1)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创始人之一的威廉·配第在其代表作《政治算术》中提出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它被认为是人力资本及其与经济增
长关系思想产生的萌芽n61。
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是最早较为系统的论述了人力资本思想对经济
增长的影响。他不仅分析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土地和资本这三个基本要素的作
用,还对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斯密认为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
和不断演进是推动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原因。他提出:“全体国民后天取得的有用能力都
应当被看作资本的一部分,并且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对于他所
属的社会,也是财产的一部分"n71。这些思想对后人研究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的关系时
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对斯密的经济增长思想进一步进行了完善。李
嘉图认为,社会总产品的增长是通过用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劳动以及改善各种要素
的组合方式来提高等量的生产效率这两种方式进行的n引。在这个生产函数中,劳动、资
本、土地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因素,而其中土地是固定有限的,土地、资本和劳动
的边际生产率是下降的,他认为技术既是增进土地生产力,又能节省劳动和在制造业部
门的机械的运用。
李嘉图和斯密都认识到了经济增长过程是由多种因素总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人后
天的学习可以提高知识和技能,因此要经过对人的教育、培训等投资来增加对个人的收
入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以此强调知识能够创造生产力的重要性。但是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中对于人力资本的思想,并没有形成一个明晰的、系统的理论n町。
(2)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主要是哈罗德一多马模型。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1948年
在《动态经济学导论》一书中提出了关于经济增长的模型,同年,美国经济学家多马也
在《资本扩展、增长率和就业》、《扩展与就业))两篇论文中提出了与哈罗德极其相似的
经济增长模型,它们一起被称为哈罗德一多马模型啪1。这一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g=s/K=a毒仃(2.1)
其中g表示国民经济产出的收益率,S和a表示储蓄率,K表示资本一产出比,仃表
8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示投资率。
哈罗德一多马模型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上虽然具有开创意义,但是该模型假定资本
一产出比固定不变,并且没有考虑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技术进步的作用,这不符合各国
经济增长中的实际情况险¨。而且,哈罗德一多马模型在分析劳动力时,并没有说明劳动
力的异质性。仅用劳动力的数量多少来表示劳动的投入口¨。这些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把经济增长率描述成储蓄率和资本产出率的比值,这在方法上
对古典经济增长的研究已大大进行了改变。在当时对于经济增长的研究也是一种简洁、
方便的好方法蚴。
(3)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由索洛和斯旺首先创立,后经卢卡斯和库普曼斯重新说明并
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新古典认为经济中存在一个反映投入产出关系的生产函数。在利用
新古典经济增长方程分析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本的贡献时,往往将人力资本纳入新古典
分析的框架之内。
A.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丹尼森认为,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和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促进现代经济增长
的主要因素∞1。能够影响经济增长变动并对长期经济增长发生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
类:就业人数、就业者的结构(包括年龄、性别)、就业者的受教育程度、资本存量的
大小、资本配置状况、知识的进步等。
B.生产函数模型
可以用生产函数模型来表示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产品的产出量之间的
关系。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任何在生产中所使用的
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任何生产函数的前提条件都是
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一旦发生变化,原有的生产函数就会随之发
生变化,新的生产函数从而形成。在经济学分析过程中通常假定生产中只使用两种生产
要素,分别为劳动和资本啪1。可将生产函数模型写成:
Q=f(K,L) (2.2)
其中L表示劳动投入数量,K表示资本投入数量,Q表示经济总量。
常用的生产函数模型是柯布一道格拉斯模型。其一般形式是:
Q=A酽K卢(2.3)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
其中,A、a、卢为参数。
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的参数a和卢的经济意义是:当a+卢=1时,a为劳动所
得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卢为资本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即表示两种生产要素
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4)新经济增长理论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宇泽、舒尔茨、卢卡斯等。新经济增长理论正式
产生的标志是保罗·罗默的论文《递增收益和经济增长》与小罗伯特·卢卡斯的论文《论
经济发展机制》的相继发表∞3。新经济增长理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人力资本看成非常
重要的一种要素,认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能为厂商达到利润
最大化。同时技术和人力资本具有溢出效应,经济实现持续增长过程中这种溢出效应是
不可缺少的条件。
2.1.3西方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理论综述
(1)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A=rth Okun,1928—1980)在20世纪
60年代提出的,它是说明实际产出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经验定律。奥肯研究
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的出发点是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经济所能生产出来的产出额,
并将之称为“可能的产出额(Potential output)"。在求“可能的产出额”时,他把
失业率作为一个变量,将产出量的损失与实际产出额之和作为“可能的产出额"汹3。
奥肯定律还反映了失业率给GDP造成的损失。奥肯定律认为,失业率和产出之间
的关系存在两种基本表现形式:
第一种是认为如果实际失业率偏离了自然失业率,就会对经济产生反面影响。方
程式如下:材=一aX (2.4)
其中(1)式中X为产出缺口,a为系数,u为失业变化率,且
㈣。口(孚) (2.5)
J,
其中,(2)式中“为实际失业率,u妫自然失业率,a为系数,Y为实际产出额,
Y,为潜在产出额。
奥肯运用美国1947年第二季度至1960年第四季度的实际GNP和失业率的相关数
lO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y V 据,得出:“一矿=-0.3(孚)。这个公式表示每当GNP增长1个百分比,失业率将会
JJP
下降0.3个百分点‘291。
第二种是为了避免潜在产出额的误差,奥肯定律表示为:如果实际产出率在一年
内持续高于产出的趋势增长率,失业率则会下降。方程式为:
鸭-u,一l=一卢(g订一g仰) (2.6)
(3)式中Ul,Ul一,分别表示当期和前期的失业:gw是当期产出的实际增长率(表
示超过正常增长的增长如何转化为失业率的下降),gm为潜在的产出增长率(美国大约
为2.596)。
运用美国1962—1988年的资料得到的结果是:坼-u,一1=-0.4(gz-2.5)。由这个公式
可知,如果某年的产出增长率为4%,则失业率为0.6%;并且若要使失业率下降l%,产
出增长率应达到5%。根据奥肯定律,产出的变动引起劳动力市场的调整,进而引起失业
率的变化。如果实际产出高于自然产出,失业率则下降;如果实际产出低于自然产出,
失业率则上升,这表明产出与失业率是成反向变动的。
在奥肯创立了奥肯定律以后,经济学家们用自己掌握的数据做了实证研究,对定律
行了修正,其中大多是对方程中的a和卢值的修正。萨缪尔森(P.A.Samuelsm)和诺
德豪(fm.D.Nordhau)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快2%,失业
率则下降1个百分比;如果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慢2%,失业率则上升1个百分
点,用公式表示为:
失业率的变动=一寺(实际GDP的增长率一潜在GDP的增长率) (2.7)
奥肯定律给出了一个特定目标对失业率的长期影响。它说明产出增长率与失业率
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奥肯定律在美国的经济历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实际证明。
(2)索洛模型
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索洛模型指出,经济增长可以促进就业的增长,而就业增长又反
过来促进了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加强效应”。西方经济学家通常借助于生产
函数来研究经济增长与就业的这种关系。这种生产函数可表示为:
r=4厂(厶,墨) (2.8)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
式中,Z,厶和K,顺次为t时期的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4代
表t时期的技术状况。根据生产函数,可得到一个描述投入要素增长率、产出增长率与
技术进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分解式,这就是著名的索洛模型:
Gy=GA+aG工+fiG置(2.9)
式中Gy为产出的增长率,G爿为技术进步的增长率,晚和Gr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
增长率,a和卢为参数它们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索洛模型表明,一国或地区
的经济增长是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加等因素作用的结果。
根据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在理论上存在着一
致性。经济的较快增长会推动就业的相应增加,西方发达国家曾出现过的经济衰退伴随
着失业率上升的事实反证了这一结论啪3。另外,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还指明了,技术进
步率、资本投入增长率以及劳动与资本的产出弹性均与就业增长率存在负相关关系,因
为节约劳动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经济增长会产生就业挤出效应,降低经济增长的就业弹
性。
2.2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评述
我国关于就业的研究比较晚,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不存在“失业"的。一直到90年
代中后期,我国体制改革深化出现大量失业现象,引起了大量学者的关注与研究。面对
我国目前的高增长与高失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关于中国就业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就业的现状、就业增长缓慢的
原因、就业模式的转换以及就业的区域性差异等。主要包括:中国就业现状、失业成因、
城乡劳动力剩余问题、失业与就业的统计问题、控制失业的政策问题以及中外失业率的
定义与比较(盛乐,2000:张车伟,2003:麦丽臣,2003:赵锡斌和张扬等,2003:蒋选,
2004)等方面。在这些研究中,不同学者得到的失业率差别极大,最高的估计可达25%,
低的只有3%左右。引起这类情况主要原因是对失业统计的口径不一,同时这些研究不涉
及经济增长问题。
其次,是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方面的研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多,但没有得
出一致的结论。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率成反比关系。常云昆、肖六亿(2004)认为,
12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97年以后,中国出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就业压力不减,物价走低的宏观经济增长
悖论,奥肯定律失效,宏观经济关系扭曲,产出对就业和物价的影响无法正常传递,
是造成两个悖论的宏观原因。王艾青、杨兆兰(2007)认为中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
并存现象归因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经济转型和过度劳动三个方面。韦宇红(2007)
通过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每实现一个百分点的就业增长需要比80
年代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业与经济增长背离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常态。张晓华、
白玉红(2007)通过对1978-2005年河南省GDP增长与就业的观察发现其经济增长与
就业变动没有按照西方经济理论所阐述的呈同向变动,而是出现一定的非一致性。齐
艳玲、齐艳杰、王纪成(2008)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较高增长
速度的同时就业增长却在下降,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呈现非一致性,原因是由于投资
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下降、速度型增长战略导致就业减少、技术主导型的发展战略限制
了劳动力的吸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这四个原因造成的。
另一方面,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率成正比关系。梁媚(2006)利用1978年至
2003年的有关数据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名义就业的关系做了分析,认为我国经济增长
没有促进名义就业的增长,但是如果考虑隐性就业,认为经济增长促进了有效就业的
增长,有效就业的增长也促进了经济增长。王端云(2006)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就
业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经济增长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有效就
业的增长,且就业结构也呈不断优化的趋势,但由于我国劳动力素质的普遍不高且结
构不合理,不能灵活的适应产业结构转换,阻碍了就业结构和与产业结构的升级。李
文菁(2007)通过分析广东省经济增长过程中就业增长六个方面的特征发现,广东省
就业人数增长率变化轨迹与经济增长变化轨迹基本一致。殷绛、郭广迪(2007)从经
济定律的前提条件来分析奥肯定律在中国的“失灵",认为经济市场化是奥肯定律的
前提条件,中国尚未完全实现经济市场化,所以导致我国现阶段奥肯定律“失灵’’,
认为人们所说的奥肯定律“失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灵’’。
再次,是关于治理失业、扩大就业的对策研究。很多学者根据中国的现状,提出了
如何扩大就业的思路,还有一些学者针对某一个区域进行研究,提出了如何扩大区域就
业的政策。
王波(2005)提出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合理发展小城镇、
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等途径来缓解我国就业的压力;吕华蓉(2006)提
出通过推进生产力要素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产学研’’相结合的对策来解决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
我国经济转型期的就业问题;路鲁(2008)根据北京城市的特点,提出通过鼓励劳动密
集型产业发展、选择技术创新政策、发展第三产业来促进北京的就业。
对于如何治理失业,相关研究的主要政策指向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借鉴西方治
国之策,把“优先就业"放在宏观经济政策的首位;结构调整应发挥我国比较优势,注
重采用适用技术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创造条件,扩大非正规部门就业容量:加快
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是从根本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长远之策;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把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与提升人
力资源素质相统一;甚至有的学者提出了依靠降低劳动参与率来提高法定劳动年龄段劳
动力的就业率;制度规范,如,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打破垄断行业的进入壁垒,消除
户籍制度隔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关于导致经济高增长背景下就业不足矛盾性的原因,从现有的研究解困来看,可以
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体制转轨时期效率机制的逐步增强造成隐性失业向显性失业转
化,最突出的是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工下岗本身就是资源配置效率调整的结果。②中国劳
动力市场不健全,市场分割等因素造成摩擦性失业规模较大,职业转换频率较低。③当
前经济的结构性调整造成失业队伍日益庞大。④就业政策和相关制度的约束性很大。⑤
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冲击呻1。
14
西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第三章西安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
根据奥肯定率与索罗模型,都说明经济增长与就业呈正相关的关系,经济增长可以
促进就业,而就业又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影响因素与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是相互关联
的。而经济的增长是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
要分析西安的就业状况,就要分析西安市经济增长的情况以及影响就业的因素。
3.1西安市经济增长与就业
3.1.1西安市经济增长现状
(1)从历年的经济增长总量来看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市的经济持续增长。特别是在国家推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
西安市提出了“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创新理念,要把西安市建设成为
既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又具有国际性现代化的大都市。这对西安市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
向。随着西安市市场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变革,西安市的经济进入了一个更加快速的发
展时期。西安市历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数据如表1所示(数据来源于
历年西安市统计年鉴)。
表1西安市主要年份生产总值
年份生产总值(亿元) 人均gdp(元)
1978 25.35 513
1980 31.66 623
1983 ‘ 35.89 674
1984 44.14 . 817
1985 57.58 1049
1986 65.78 1178
1987 80.16 1409
1988 99.22 1711
1989 109-38 1861
1990 116.51 1932
199l 136.14 2224
1992 164.85 2662
1993 229.56 3661
1994 289.82 4563
1995 330.35 513l
1996 406.95 6246
1997 488.82 7424
1998 525.85 7906
15
第三章西安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
1999 577.29 8599
2000 646.13 9484
200l 734.86 10628
2002 826.68 1183l
2003 946.66 13341
2004 1102.39 15294
2005 1270.14 15859
2006 1473.35 18085
2007 1763.73 21339
2008 2190.04 26259
2009 2719.10 32351
表1为西安1978年至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关数据
数据来源:西安市统计年鉴
根据西安市历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图l(如下)。从图1我们可以
看出,西安市的经济增长总量不断上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分析, 1978年一1991年,
西安市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增长非常缓慢,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西安市的国内生产总
值每年增加不到10亿元;1992年-2002年,西安市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增长迅速,每
年的总量增加都在60亿元左右;而从2003年-2009年,西安市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大
幅度上升,同上年相比,西安市2003年一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增加量分别为119.98
亿元、155.73亿元、167.75亿元、9.03.21亿元、9.90.38亿元、426.31亿元、529.06
亿元。特别是近两年,西安市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增加幅度比往年更大。虽然2008年
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经济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但是,西安市的国内生产
总值总量总体仍然是上升的趋势。总体来说,从1978年到2009年西安市的国内生产总
值增长了107倍。从图l我们也能看出,近几年来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比往年都要明
显。
16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_、
1R

、_,
a- ao
西安市国内生产总值(GDP)
广
1|‘


一。r—矿
。一一一⋯L-·—_r
擎爹擎9学窜擎擎$擎◇§梦§守
年份
图l为西安1978年至2009年的生产总值相关数据
数据来源:西安市统计年鉴
根据西安市历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图2(如下)。从图2我们
可以看出,西安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是不断上升的。它与西安市的国内生产总值的
趋势基本一致。根据相关数据,1978年-1991年,西安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都在
300元以下,特别是1990年以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每年大多不超过100元;1992
年一2002年,西安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迅速,几乎每年都在1000元左右;2003年
一2009年,西安市的国内生产总值更是有了大幅度的提升,2003年-2009年西安市的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分别为1510元、1953元、565元、2226元、3254元、4920元、
6092元。特别是2008年和2009年,西安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较大。总体来说,
从1978年-2009年,西安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63倍。
17

∞∞
∞∞
∞O
{;;




5
第三章西安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
图2为西安1978年至2009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关数据
数据来源:西安市统计年鉴
(2)从历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来看
经济增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直线上升的,螺旋式的前进是比较符合实际规律的u例。
同样,30多年来,西安市的经济的增长情况是波动的。表2(如下)显示了历年西安市
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具体增长率。
表2西安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年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速(%)
1978 25.35 1.7
1980 31.66 1.5
1983 35.89 |
1984 44.14 |
1985 57.58 12.6
1986 65.78 11.4
1987 80.16 13.6
1988 99.22 11.4
1989 109.38 6.7
1990 116.5l 5.2
199l 136.14 9.8
1992 164.85 15.6
1993 229.56 23.9
1994 289.82 10.3
1995 330.35 10.O
1996 406.95

14.9
1997 488.82 14.4
1998 525.85 13.3
1999 577.29 12.2
2000 646.13 13.0
18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1 734.86 13.1
2002 826.68 13.3
2003 946.66 13.5
2004 1102.39 13.5
2005 1270.14 13.1
2006 1473.35 13.1
2007 1763.73 14.7
2008 2190.04 15.6
2009 2719.10 14.5
表2为西安1978年至2009年的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相关数据
数据来源:西安市统计年鉴
根据西安市历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图3(如下)。从图3
我们可以看到,西安市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不是平滑上扬的曲线,而是在不同的
年份波动较大。具体来说,1980年以前,西安市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是偏低的,
不到2%。从1985年开始,有了大幅度的提升,1985年-1988年,西安市国内生产总值
的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1989年和1990年,西安市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有了
明显降低,分别为6.7%和5.2%。而1992年与1993年,西安市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速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为23.9%。从1996年开始至今,西安市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就一直保持在一个比
较平稳的速度中,大多都在14%左右。
30
25
主20
丑15
鑫10
5
O
西安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速
^
/\ .. .▲.
卜人/I/、一·一··厂7
| V一
堆。。/。;,。,。’。。。。。。。,。。。,,。。。。,,
擎挚擎擎§p擎擎S守爷守擎§§
年份
图3为西安市1978年至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相关数据
数据来源:西安市历年统计年鉴
3.1.2西安市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
根据多马的就业理论,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的联系密不可分。经济增长能够促使就
19
第三章西安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
业规模的扩大,而经济衰退则会引起就业规模的紧缩。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
一年,根据2006年-2009年的数据,西安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13.1%、14.7%、15.6%、
14.5%,平均保持在14.5%的增长速度上,比“十五”规划期间平均13.3%的经济增长率
提高1.2%的幅度,2006年一2009年的新增就业人数分别为8.37万人、14.35万人、13.36
万人、10.59万人,总新增就业达到了46.67万人,比“十五"期间的新增就业人数30
万人又增加了16.67万人。截止2007年底,西安市社会就业人数达到436.36万人,与
“十五"期末的2005年相比,净增21.53万人,增长5.19%。其中,城镇就业人数214.27
万人,与2005年相比增加22.74万人,增长11.87%;乡村就业人数222.09万人,与
2005年相比,减少1.2l万人,降低0.54%。2007年,西安市社会就业人员比上年递增
3.37%,比“十五"期间的平均水平1.29%高出了2.08个百分点。这说明西安市在经济
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促进了就业的增长,就业总量不断增加,就业规模也不断扩大。
西安市的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城市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
距,因此,新增的就业机会相对也比发达城市要少。表3是2009年北京市等大城市的
人均GDP水平。
表3 2009年北京市等大城市人均GDP水平比较表
城市名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全市总人口(万人均GDP(元) 折合美元
人)
北京11865.93 1755 72663 l 0685.74
上海1 4900.93 1921.32 80198 11793.82
广州9112.76 994.20 96506 14192.06
西安2719.10 843.46 32351 4757.5
注:1、折合美元是按1美元折合人民币6.8元计算的
2、数据来源于各市政府网站
从表3可以看出,西安市与北京市等大城市相比,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中,2009年北京市的国内生产总值是西安市的4.36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西安市的2.25倍;上海市的国内生产总值是西安市的5.48倍,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西安市的2.48倍。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西安市的经济增长与发达城
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由于经济发展的差距,西安市与发达城市之间的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有所不同。表4
是2009年北京市等大城市的新增就业人数比较表。
20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4 2009年北京市等大城市新增就业水平比较表
城市名称从业人数(万人) 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失业人员(万人) 失业率
北京1023.34 42.44 8.16 1.44%
上海1058 59.6 27.87 4.3%
广州736.73 22.15 27.88 2.25%
西安460.31 10.59 | 4.3%
表4为2009年北京市等大城市新增就业水平相关数据
数据来源:各市政府网站
从表4可以看出,西安市吸纳的就业人数要远远小于发达城市。2009年,北京市的
从业人数是西安市的2.22倍,上海市的就业人数是西安市的2.30倍;而西安市2009年
新增就业的人数也远远少于北京、山海、广州这三个城市,其中,北京市新增就业人数
是西安市的4倍,上海市新增就业的人数是西安市的5.63倍。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安市吸纳就业的能力还远远小于发达城市。吸纳就业
的能力大小与这个城市的经济增长情况有很大的联系。
3.2西安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就业
3.2.1西安市产业结构现状
(1)历年产业结构的总量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西安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加,但是,不同产业的增加量却有
很大的不同,它们在西安市的经济增长中贡献也是不一样的,根据西安市统计年鉴,我
们可以得到西安市历年的产业结构总量的变化,数据如表5所示。
表5西安市历年产业结构总量(亿元)
年份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78 25.35 4.83 14.59 5.93
1980 31.66 4.73 18.69 8.24
1983 35.89 5.22 20.14 10.53
1984 44.14 7.45 24.17 12.52
1985 57.58 8.76 30.83 17.99
1986 65.78 9.59 33.86 22.33
1987 80.16 10.73 37.69 31.74
1988 99.22 11.47 46.58 41.17
1989 109.38 12.78 48.91 47.69
1990 116.51 13.94 50.15 52.42
199l 136.14 17.17 57.06 61.91
1992 164.85 18.78 69.22 76.85
1993 229.56 22.58 110.88 96.10
21
第=章西安市经济增*、产业结构月整目就业
330 35 135 33
40695 16l 63
1997 51_33 19797 239 52
257 62
288 4l
2000
2001
2002 47 77
2003 407 38 488 56
475 92
5396l
2006 1473 35 764 03
2007 1763 73 908 7l
103 45 987 70 1098 89
2009 1459 95
表5为西安1978年至2009年的生产总值相关数据
数据来源:西安市统计年鉴
根据西安市历年的三次产业国民生产总值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图4(如下)。
图4为西安1978年至2009年的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相关数据
数据来源:西安市统计年鉴
从图4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增加非常缓慢,1978年2009
年,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大多都不超过10亿元,甚至在有些年份,第一产
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与上年相比,非但没有增加,反而还降低了。例如:在1999年一2003
年的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都没有1998年的多。1998年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为
51.91亿元,而1999年一2003年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45 53亿元、45 87亿
元、47“亿元、50 72亿元。就算在近几年内,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每年的增加
量也不超过10亿元。从图4我们可以看出,西安市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曲线是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条非常平缓的曲线。
第二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来说,增加幅度比较大,但是也是分阶段的。1978年~1991
年,第二产业的增加量都在lO亿元以内,大多年份的增加量都是3亿元左右。1993年
西安市第二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有了大幅度的上升,与1992年相比,增加了41.66亿
元。1996年一2002年,增加幅度都在30亿元左右,而2003年-2009年,西安市第二产
业增加量都在100亿元左右。从图4我们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增加量居于第一产业和
第三产业之间。
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增加量的变化是最大的。西安市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
在1978年只有5.93亿元,而到了2009年,已经达到了1459.95亿元,与其它三个产
业相比,增加量的变化是最大的,增加了246倍。西安市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92
年开始,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增加。特别从2004年开始,每年的增加量都在100亿元以
上,特别是2009年,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量接近400亿元,这也是有史以来
的最高增量。从图4我们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三次产业中增加量的变
化是最大的,曲线也是最陡峭的。
(2)历年产业结构的构成变化
库兹涅茨曾指出:伴随着经济增长,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
相对比例大体上上升,但劳动力相对比重会呈现相对不变或略有上升的趋势;服务部门
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差不多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啪1。西安市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产业
结构的构成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表6列出了西安市历年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三次产业的
构成情况。
表6西安市主要年份生产总值构成,
年份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78 100 19.05 57.55 23.40
1980 100 14.94 59.03 ‘ 26.03
。1983 100 | l |
1984 100 | | |
1985 100 15.22 53.54 31.24
1986 100 14.58 51.47 33.95
1987 100 13.38 47.02 39.60
1988 lOO 11.56 46.95 41.49
1989 loo 11.68 44.72 43.60
1990 lOO 11.96 43.05 44.99
199l 100 12.6l 41.91 45.48
1992 100 11.39 41.99 46.62
第二章西安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口整与孰业
】993 100 9 84 4I 86
】994 100 10 93 44 81
1995 100 12 53 46 50
39 72 49 75
1998 100 ≯87 4114 4899
1999 loo 7 89 4215 4996
2000 100 6.91 42 89 5020
42 58
5 36 43 03 51 61
546 43 26 51 28
2005
2006
406
表6为西安1978年至2009年的生产总值构成相芙数据
数据来源:西安市统计年鉴
根据表6的数据,我们可阻得到西安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图(国9)。从图5
可以看出,改革开放30年来.西安市第一产业持续下降,现在所占的比重是最小的;
第二产业比重也在下降,从改革开放初期所占比重最高的位罨现己居于第二;第三产业
迅速发展,特别是从1990年开始,所占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现居于第一。这与西安经
济发展的、相关政策足密不可分的。但是,与发达国家经济主要靠第三产业的发展相比,
西安仍然属于工业化城市.还要进一步地发展第三产业。
圉5为珏安1978年至2009年的产业结构变化相关数据
数据来源:西安市统计年鉴
根据图5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2009年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相比,农业在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05%下降到4.065,而工业和建筑业所占的比重由
1978年的57.555下降到2009年的42.25%,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由1978年的23.40%
上升到2009年的53.69%,可以看出,随着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国民经济的产
业结构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第三产业已起主导作用。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和的比重高
达95.94%。
我们还可以对“一五’’至“十五”期间的产业结构构成进行分析,数据如表7所示。
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作用越来越小,从“一五"期间的32.88%下降到
5.54%,比例下降了将近6倍;而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构成变化不大,从“一五"
期间的43.92%下降到“十五"期间的42.83%,在“四五”期间曾经到达过高峰期,达
到59.59%的比例;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的构成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一五’’时
期的23.20%上升到“十五’’期间的51:63%,比例上升了2.23倍。
表7 搿一五一至搿十五”期间的产业结构构成
年份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一五”时期100 32.88 43.92 23.20
“二五”时期100 18.08 58.63 23.29
。三五”时期100 19.36 55.37 25.27
1963.1965 100 18.60 57.33 24.07
“四五”时期100 20.46 59.59 19.95
“五五”时期lOO 18.40 57.69 23.9l
“六五”时期100 16.03 55.0l 28.96
“七五”时期100 12.42 46.1l 41.47
“八五”时期100 11.44 43.52 45.04
“九五”时期100 9.09 41.45 49.46
“十五”时期100 5.54 42.83 51.63
表7为两安市规划期间产业结构构成相关数据
数据来源:西安市统计年鉴
我们还可以纵向进行比较,通过搜集整理2009年其他副省级城市的三次产业结构
比例,具体数据见表8,我们可以看到:
2009年,西安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0.38亿元,在GDP中所占比例已经降至
4.0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59.95亿元,占GDP的比例已经上升为53.69%,第二产
业实现增加值l 148.77亿元,占GDP的42.25%,其中工业增加值820.94亿元,占GDP
的比例为30.19%。但同沿海城市相比,西安市的第二产业比例低于宁波(53.3%)和深
圳(46.7%),就西安目前所处的工业化的中级阶段而言,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所占比重
较小,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够强劲,说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没有得到足够
第三章西安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
的重视和支持。
表8 2009年副省级城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单位:%
城市西安沈阳济南青岛南京杭州哈尔滨
第一产业4.06 4.5 5.6 4.7 3.1 3.7 12.8
第二产业42.25 50.8 43.4 50.1 45.6 47.8 37.7
第三产业53.69 44.7 51.O 45.2 51.3 48.5 49.5
城市宁波厦门广州深圳武汉成都
第一产业4.4 1.3 1.9 0.1 3.2 5.9
第二产业53.3 48.4 37.2 46.7 47.O 44.5
第三产业42.3 50.3 60.9 53.2 49.8 49.6
从以上的数据以及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30年来,西安市的经济得到了持续的
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了极大的提高。从西安市的经济结构的变化来看,西安市的第三
产业迅猛发展,总量比重在GDP中迅速上升,其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总的产出增长,第
二产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所占的百分比基本上比较相似,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
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
(3)历年产业结构的增长速度
西安市经济增长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西安市第三产业的增长贡献。根据统计年
鉴,我们得到西安市历年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表(表8)。
表8西安市三次产业增长速度(%)
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78 1.6 -0.6 8.2
1980 —16.7 19.7 16.5
1983 | | |
1984 | l |
1985 7.5 11.8 16.9
1986 7.7 8.4 18.8
1987 0.8 9.1 26.6
1988 .18.8 15.5 14.7
1989 3.0 4.5 10.8
1990 3.0 2.5 9.6
199l 18.6 8.6 8.6
1992 9.4 18.1 15.0
1993 12.5 42.7 8.4
1994 .1.6 10.6 13.2
1995 4.5 12.1 8.6
西北大学碰}学位论女
11 7
12 4
1998 65 17 5 8 8
】999 —2 6 15 7 lO】
2002 3l
2003 I 8 17 5
2004 6 7 1 5.9
2007
表8为西安市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相荑数据
数据来源:西安市统计年鉴
从表8我们可以看出,第三产业不光在GDP中的绝对比熏在逐步上升,其增长速
度还在大多数的年份中,超过了GDP的增长率。第二产业的速度略低于GDP的增长,
第一产业则更低。
根据西安市历年的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的数据我们还可以得到图6(如下)。
图6为西安市1978年至2009年的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相关敷据
数据来源:西安市统计年鉴
从图6我们可以看到,西安市历年三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波动幅度是
比较大的。其中,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相对来说比较缓慢,甚至在有些年份,出现了负
增长。特别是在1980年,西安市的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出现了.16.7%的增
长速度,1988年,西安市的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甚至出现了.18 8%的增长速
第三章西安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
度,达到了历史的最低点。1991年.1993年是西安市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最
快的三年,分别达到了18.6%、9.4%、12.5%的增长速度。从2004年.2009年,西安市
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趋于平缓,大约保持在7%左右。
西安市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在大多数年份都高于其他两个产业。1989
年.1991年,西安市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都在10%以下,而到了1993年却
达到了42.7%的历史最高点。从1996年.2009年,西安市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幅度逐步缓慢下来,保持在15%左右的水平上,但总的趋势是逐渐下降的。从图6我们
可以看出,1996年以前,西安市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波动较大,而1996
年以后,西安市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趋于平稳。
西安市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总体来说,比较稳定,除了在1985年.1987
年的增长速度较快,达到了26.6%的历史最高点之外,其他年份的增长速度大多都在12%
左右,2008年与2009年均为15.1%,比历史最高点的1987年的26.6%之后的年份都要
高。
总体来看,西安市经济增长中第三产业的增长贡献是最大的。第三产业不光在GDP
中的绝对比重在逐步上升,其增长速度还在大多数的年份中,超过了GDP的增长率。
第二产业的速度略低于GDP的增长,第一产业则更低。说明了,服务业的发展为经济
增长做出了主要贡献。从以上的数据以及分析可以看出,三个产业的增长速度的波动与
经济速度基本保持一致且互相保持一致,同生同降,并且大多都是90年代之后比较平
稳。应该说,西安市产业发展的波动是受到社会大的环境条件影响,而不是局部产业政
策的驱使。随着我国的体制比较健全、市场的逐步稳定成熟,我国的经济运行环境在不
断改善,西安市的经济环境也在不断的优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也逐渐趋于平稳。
3.2.2西安市产业结构分析
首先,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现,产业结构逐渐优化。2000年以来,西安市国民经济
持续快速发展,2000年-2005年期间GDP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3.3%,2008年.2009年平
均为15.1%。2000年.2005年期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为
4.18%、15.52%、12.13%,2006年.2009年期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平均
增长速度为6.37%、15.55%、14.3%,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第一产业、第二
产业与第三产业都交以前有了一定的提升。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增长幅度较大,平均增长
2.17%;第二产业的变化不大,平均增长0.03%;第一产业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平均增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2.19%。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西安市的产业结构不断的优
化。
其次,第一产业全面发展,内部结构进一步改善。2000年以来,农村进一步发展多
种经营,农林牧渔业的内部结构不断改善,虽然农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比重持续下
降,牧业比重稳步提高。在农林牧渔业产值中,农业产值比重由1996年的70.3%下降到
2004年的66.6%,牧业产值比重由1996年的27.996上升到2004年的31.4%。种植业
内部,粮食生产比重继续下降,蔬菜等其他经济作物比重上升。到2009年,在农作物
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628.69万亩,比上年减少1.62万亩。油料播种面积
8.59万亩,与上年持平;蔬菜播种面积94.83万亩,增加1.82万亩;园林水果种植面
积71.08万亩,增加6.77万亩。全年粮食产量218.20万吨,较上年增长1.8%,创历史
最高水平,其中夏粮产量102.98万吨,下降2.8%,秋粮115.22万吨,增长6.2%。
第三,支撑全市经济的重要力量仍是第二产业。工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是经济结构战
略性调整的关键。2000年以来,西安市工业经济进一步增强,航空、航天、兵器、电力、
机械、电子通讯及设备、仪器仪表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仍具领先地位。2001年—2005
年西安市工业增加值以年均16.1%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一2009年西安市工业增
加值以15.55%的速度继续快速在增长。2005年西安市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5.5%,
对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而2009年,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820.94亿元,比
上年增长1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5.33亿元,增长17.o%,其中轻工业增加值
179.32亿元,增长12.9%,重工业增加值546.01亿元,增长18.4%;装备制造业增加值
365.33亿元,增长20.7%;工业产品销售率97.5%。工业对全市的经济支撑力量仍在不
断加强。西安市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大型企业的规模效益不断增强,小型企业的作用
也不端的重要起来。“十·五"期间,西安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
展速度突飞猛进,各个区县也相继建立工业园区,传统产业的改造也不断的加强,工业
产品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调整。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
215.43,比上年提高2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51.77亿元,增长
46.2%;实现利润156.55亿元,增长46.7%;实现税金95.22亿元,增长45.2%。
第四,第三产业稳步发展,新兴行业不断扩大。2000年以来,西安市的第三产业发
展迅速,特别是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等新兴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第三
产业的增加值由2000年的324.3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459.95亿元,增加了4.5倍。
2009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在GUP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为53.69%,仍居三大产
29
第三章西安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
业的首要位置。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传统的商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仍然
稳步发展,而新兴行业中房地产业与信息咨询业等也进一步发展。其中,2009年末全市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622.9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0.7%。其中,企事业存款
余额3123.75亿元,增长39.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25.29亿元,增长22.5%。
2009年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13841.70亿元,比上年增长85.8%。其中股票成交额
13096.47亿元,增长106.7%;基金成交额71.74亿元,下降4.2%;债券成交额11.58
亿元,下降15.2%。2009年全市的保费收入12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财
产险保费收入25.90亿元,增长33.9%;人身险保费收入96.2l亿元,增长17.2%。
第五,经济的区域布局正由市区向县域拓展。“十一五"期间。“三农’’问题得到了
进一步的解决。西安市进一步加强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使全市
的经济中心不断向县域辐射。农村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很大
的改善。据2007年的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可以得到:2007年,西安市十三(区)县的GDP
占全市GDP的56.19%;县(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不断往南山,经济呈现多样化的发展
局面。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63元,比上年增长24.7%;农民人均纯
收入6275元,增长20.4%。区县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进一步加强。
3.2.3西安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
首先,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就业结构不断优化。据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西安
市一、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已分别达到147.03万人、107.26万人和134.81万人,三
大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是37.78%、27.57%、34.65%,而到2007年底,西安市一、
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已分别达到133.33万人、125.06万人和177.97万人,三大产业
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是30.56%、28.66%、40.78%。2000年与2007年相比,第一产
业的比重下降7.22%,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分别上升1.09%、6.13%。可以看出,第三产
业的就业比例明显增强,与2000年相比,2007年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净增43.16万人。
在就业人数的增加中占了绝对的地位。由此可见,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为西安市的剩
余劳动力扩展了就业的空间,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其次,农村从业人员继续向非农产业转移。2000年以来,西安市的农林牧渔业内部
结构不断完善,农业产值的比重不断下降。2009年西安市的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为
110.38亿元,仅占到全部总产值的4.06%。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以及农业生产率的
进一步提高,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不断加快。2009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实现转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移就业人员71.22万人。
最后,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对就业结构的转变造成较大压力。“一五"和“二五’’
期间,我国投资安排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在西安范围内的就有17项,从而形成
了西郊电工城以及东郊纺织城,这些企业在西安的发展过程中都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不断的进行技术改造,并推行现代
的企业管理制度,使得这些企业形成了大量的下岗工人。2005年西安有下岗失业工人
19.5万人。其中,市属企业12.7万人,中央、省部属企业6.9万人。制造业13.6万人,
建筑业1.7万人,批发和零售、餐饮业2.4万人,其他1.8万人,加上新生劳动力1 o.4
万人,共计29.9万人需要安排就业。由于这些下岗工人普遍素质不高,不能成为现代
技术所需要的劳动者,使得西安市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尤其是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
如何更好的使下岗工人再就业是当前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3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就业
3.3.1西安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概况
首先,西安非公经济比重进一步提高,生产领域不断扩大。2000年以来,国家继续
出台各项政策和措施,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大支持的力度,特别是党
的“十六"大对非公经济经济地位的确立,西安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迅速上升。非公有制经济
的发展,己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据测算,1997-2003年,非公
有制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20%,比全市GDP平均增长速度高出7个百分点左右。在2003
年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39.3%,比1997年提升11.2个百分点。
2003年全市GDP增长13.5%,其中,非公有制经济贡献8.1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1.3%。
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在总量规模上有较快的增长,,而且逐渐扩展到国民经济的更多领域。
在2003年各产业增加值中,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公路运输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
业、工业等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较高。近年来,非公有经济积极参与教育、卫生、教
育、邮电业、金融保险业等行业竞争。金融保险业、卫生体育和社会服务业、教育文艺
及广播电视电影业非公比重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给全社会提供了更大的就业
空间,城镇个体及私营劳动者由1995年的15.55万人增JJnN 2004年的46.88万人,增
’加了31.33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增加量的84.7%。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力度不断加
大,1995年来以30.4%的年均速度扩展,到2004年,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总额达到268.55
第三章西安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
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9%,比1995年提高18.1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
和结构调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3.2西安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国有企业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使得国有和集体经济单位人
数逐年减少,而西安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增速逐年
加快,成为吸纳就业的生力军。2005年我市非公有制从业人员达到125.30万人,占全
市从业人员的30.21%。截止2005年年末,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中,私营个体从
业人员己达到92.90万人。股份合作、股份有限、联营经济、有限责任、外商投资、港
澳台商投资等其他经济从业人员都比2000年大幅增长。
非公经济的发展速度比较快,对社会的经济贡献也很巨大,但大部分非公经济存在
一些共性问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很容易出现由于破产、倒闭等造成资金、自
然资源等的浪费。政府对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要提供更为宽松、平等的政策、
体制和法律环境,还要切实帮助解决一些难题。培育促进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社
会服务体系是可行,也是必要的。国际劳动组织在30年前就对一些发展中的国家提供
了中小企业的扶持发展计划,我们也可以借鉴他们的做法,刻意培育一些机构为中小企
业提供创业辅导、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人才培训、市场信息等服务。
32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西安市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西安是一个人口庞大的城市,每年有大量的新增劳动力人口和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岗
位安置。西安就业影响因素对西安就业需求能力、就业结构的优化、就业市场的调节都
产生很大了的影响,使西安就业问题更为复杂。为了妥善安置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
员,解决西安就业问题,需要从多方面了解与分析西安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4.1西安市就业基本情况
截止2007年底,西安市劳动力资源总数为577.13万人,西安市从业人员436.36
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5.52%,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14.27万人,占49.10%,农村从业人
员222.09万人,占50.90%。据统计,2007年西安市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33.33
万人、125.06万人、177.97万人,所占比例分别为30.56%、28.66%、40.78%。从三大
产业来看,西安市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逐步增加,吸纳劳动力的
的作用越来越大。具体情况如表8所示:
表8西安市历年就业情况
单位:万人,%
就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年份
人员
从业人数所占比例从业人数所占比例从业人数所占比例
2000 389.10 147.03 37.78 107.26 27.57 134.81 34.65
2001 389.30 145.09 37.27 108.96 27.99 135.25 34.74
2002 397.16 143.04 36.02 111.62 28.10 142.5 35.88
2003 404.92 146.67 36.22 109.09 26.94 149.16 36.84
2004 409.57 141.81 34.62 111.70 27.27 156.06 38.11
2005 414.83 136.31 32.86 114.20 27.53 164.32 39.61
2007 436.36 133.33 30.56 125.06 28.66 177.97 40.78
表8为西安市历年就业情况相关数据
数据来源:西安市统计年鉴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城市登记失业率不断上升。虽然城镇登记失业
率与实际失业状况相比较.处于较低状态.从而掩盖了我省城镇的真实失业状况,但从登
记失业率连续多年攀升并达到目前4%以上的高水平这一事实来看,当前的城镇失业问题
确实非常严峻。
第二,就业的供需总量矛盾突出。劳动力供给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每年新增劳动力,
33
第四章西安市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复员转业军人。2003年以来,我
省城镇新增劳动力每年超过20万人,2007年在23万至25万人之间:历史遗留的国有企
业下岗职工超过15万人,2007年我省又约有12万国有企业职工下岗;2001年至2006
年,大中专毕业生累计未就业人数近1 1万人。全省没有上岗的城镇退役士兵有16296
人,以上几项合计,2007年全省需要就业的人员达到65万人。同时,据省劳务输出的
统计数据估算,在未来几年间,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平均每年向城镇转移约30万人。
由此可见,目前我省劳动力供给总量很大,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劳动力供给总
量会不断增加。
据估计,按GDP.增长速度保持在11%左右,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我省每年经济
增长能够提供的城镇就业岗位只有33万多个,即需要的劳动力每年仅33万人。而由上
述可知,由于目前我省需要就业的劳动力约为65万人(不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这样,就业岗位供需缺口超过32万个。
第三,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目前我省就业结构性矛盾表现突出。一方面大量的劳
动者找不到工作,处于失业状态。另一方面有许多的岗位又出现人手短缺。由省劳动和
社会保障厅提供的职业供求登记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第四季度我省劳动力市场求职登
记44.47万人次,需求登记58.73万人次,求人倍率为1.32。其中民营经济企业所需要
的机加工、电子装配、纺织工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2.51,7.79,5.09,而服务员、计算机
技术员、秘书打字员的求人倍率分别只有O.25,0.31和0.44。另据调查,我省大多市县
急需教育、卫生、城建、农林等技术人才,尤其是县乡的教育队伍和医疗队伍急缺专业
对口的本科毕业生。陕南、陕北一些偏远山区,缺医”、缺教"问题相对比较严重。
第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
教育体制改苹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十五期间,全省大中专毕业生整体就业率77%,祟计
米就业人数78060人。2006年,全省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不足60%,大中专毕业生
未就业人数合计27836万人。
4.2西安市就业存在的问题
4.2.1劳动就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口¨。在整个工业化时期,产业
结构的转换就表现为第一产业创造财富和吸收就业的份额逐渐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
产业,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第二产业逐渐成为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而第三产业则是吸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收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到工业化后期以后,第二产业创造财富的比重也开始下降,第三
产业则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既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场所n31。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西安市的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形成稳定的“三、二、一"格局。
从三大产业的就业状况来看,截止2007年底,西安市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已分
别达到133.33万人,125.06万人和177.97万人,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
30.56%,28.66%和40.78%。西安市的就业结构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7.22%,
第二产业上升1.09%,第三产业增加6.13%。总体上来看,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比重
不断上升,就业结构有所优化。但由于西安在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引发就业结
构的调整,西安的结构性失业仍然严重。
西安2007年的三大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4.68%,43.80%,51.52%,而在三大
产业中的就业比例为30.56%,28.66%,40.78%。由此可以看出,第一产业4.68%的产值
却负担着30.56%的就业者,第二产业43.80%的产值只负担着28.66%的就业,第三产业
51.52%的产值也只负担着40.78%的就业。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西安市的产值与就业结
构明显不协调,也说明了西安市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劳动力不断增长的就业需
求。
首先,西安市的第一产业存在过多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是由于我
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多地少,再加上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国农村积
压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地区间、城乡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的逐渐扩大,对农
村剩余劳动力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对劳动力的不断需
求,使得大量剩余劳动力急需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大批农民将涌入城市务工经商。
其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与吸纳的就业人数矛盾突出。一方面,西安乃至关中地区
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建国后的几十年来,形成了国有经济占绝大比重的高度计划经
济模式的所有制结构。2007年西安市工业总产值1979.86亿元,其中国有经济工业总产
值为1017.93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1.41%。由于国有企业先天性体制缺陷的原因,
对地方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以及地方财政的贡献越来越小,相反由于其占有较多的地方
资源,反而会影响地方非工业经济的发展。而中小企业以及非公有制企业由于其门槛低、
运作灵活,适合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驻。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不充分会影响就业的吸
纳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随着高新技术的引进,传统的劳动者不断被挤出,而被挤出的
劳动者不能适应新兴产业的需要而失业。西安市这几年失业和下岗人员不断增加,主要
第四章西安市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冈素分析
集中在年龄偏大以及受教育程度偏低的人群。结构性失业的矛盾十分突出。
再次,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一般来说,第三产业是劳动相对密集的产业,其就业弹
性高,就业吸纳能力强。目前西安市的就业主要靠第三产业带动。但是,第三产业的发
育还非常不充分,因此,该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就十分有限。2009年,西安市第三产业
占GDP总量的53.69%,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比例。但是这53.69%的产量也只负
担着
最后,非公经济发育不足。虽然十五期间,西安市的非公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
与全国及其他城市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2006年底,全省个体经济总户数只有浙江省
的一半左右,而私营企业只有浙江的25%;注册资金亿元以上的私营企业只有96户,仅
占全国的3.6%。非公经济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如74%以上的私营企业以及93%以上的
个体工商户从事第三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省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非公经济
发展的相对不足,必然对我省的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非公经济的发展不充分,既有观念上的原因,同时又与体制不健全相关。从观念上
看,人们对非公经济存在固有的偏见。从体制上看,各种歧视性的政策成为非公经济发
展的重重障碍,如融资难问题、不平等待遇问题等,都制约着非公经济的发展∞]。
4.2.2就业环境不够完善
第一,就业服务不到位。近年来,西安市政府按照全国及省、市再就业工作会议的
精神,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相关的配套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也取得了显著的成
效。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职业介绍工作比较薄弱,就业信息比较缺乏。西
安尚未建立起一支专门的队伍对职业信息进行调查收集、统计汇总以及公开发布,使得
就业信息的传递不够通畅,职业信息网络不够健全。二是政府职业介绍机构服务意识淡
薄,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仍然存在。三是民办职业介绍机构良莠不齐,缺少规范化管理。
据有关部门反映,西安市的劳务中介机构相当部分运作不规范,有的干脆成了骗钱的门
面,进行非法的业务运作,以牟取暴利。四是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失业保险、社会救
济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西安市现行的失业保险与职业介绍、就业培训之间,没有一个
有效的机制能够将失业下岗人员的失业登记、发放救济、职业指导、就业培训、介绍就
业、终止救济等活动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五是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的管理缺乏协调。
在就业扶持政策中,主要是针对下岗工人的政策较多,而对农村剩余
第二,就业管理力度不够。西安市虽然成立了就业局,但仅仅是在劳动和社会保障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局增挂了一块牌子,真正的职能未发挥出来。首先,就业管理部门管理的劳动力的相关
政策就少之又少,不能根据社会对就业者的要求来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就业培训的相关指
导。劳动力范围过小,主要集中在城镇就业管理,特别是城镇国有、集体企业的就业管
理上。政府治理失业的主要对象也主要是城镇失业,特别是失业职工、下岗工人问题,
对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管理和服务远远不够。其次,劳动就业统计制度特别是就业统
计指标不科学,统计口径狭窄,不能全面反映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变动情况。这样就不能
很好的对失业问题的研究以及就业政策的制定起到指导作用。再次,管理手段单一,“管
不了、管不好"的现象日益突出,特别是对非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组织劳动就业缺乏
管理,而对公有制企业因为政企分开不彻底而依然存在的对企业用人自主权的行政干
预。非公有制经济的劳动纠纷多,非法用工、体罚员工、拒签劳动合同等违法问题较多。
从西安市劳动局获取的资料看,西安市72%的劳动纠纷都发生与劳动者与非公有制企业
之间‘州。
第三,西安市劳动力市场建设不完善。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具有充分调节劳动力
供求的功能∞副。西安市的劳动力市场缺陷重重,从而在制度上对治理失业形成了障碍。
首先,劳动力市场建设严重滞后。由于资金不足,场地不规范,西安市的劳动力中心市
场多位于位置偏僻,交通拥堵,周边环境差的地方。这种状况远远落后于全国同类城市。
远远不能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劳动力市场。其次,管理不规范。主要是多头
审批、职能交叉、服务不到位,使得乱设立、乱收费、坑蒙求职者的现象时有发生。再
次,地区、部门劳动力市场分割严重,竞争不充分和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城乡分割以及
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分割。这种分割使得用工的形势和内容、工资形成和福利保障
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最后,西安市的劳动力流动
机制存在一定的障碍。特别是户籍管理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劳动力
的合理流动。户籍制度把城乡劳动力隔离开来,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这样
虽然减少了城镇就业的压力,但也排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削弱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
镇就业人员的替代压力,不能有效的抑制城镇企业人力成本的过快成长。
4.2.3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是指当技术进步或产业结构变动时,一部分劳动者因其技能无法
适应新岗位的需要而找不到工作或从原岗位上失业。这种失业并不意味着岗位总数少于
劳动者总数,只是后者的技能不能适应新的岗位的要求啪1。目前,西安市的劳动者素质
37
第四章西安市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体偏低,不能适应技术进步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变化,结构性失业情况比较严重。
根据西安市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在第二、第三产业中就业人员中,具有
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专科、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分别占3.48%,
18.3%,23.25%,31.79%和23.18%。在具有技术职称的人员中,具有高级、中级、初级技
术职称的人员分别占16.93%,39.15%和43.92%。在具有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人员中,
具有高级技师、中级技师、高级工、中级工资格证书的人员分别占4.18%,11.52%,36.30%
和48.00%。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及产业结构升级,西安市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断向技能
型、技术型和复合型人才转变,而西安市劳动者的供求存在严重的不匹配现象,不能满
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38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西安市就业问题对策研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西安就业存在政府促进就业力度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
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等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逐步实
现充分就业,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通过迸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
完善社会保证制度、鼓励自主创业等策略,最终从根本上解决西安市的就业问题。
5.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5.1.1实行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前提和基础,就业率再高,如果没有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
生活水平也不能真正的提高∞刀。但是,就业不仅是人们获得物质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
途径,它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因此,.西安市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把
就业优先确定为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就业的容
量。这就需要发挥西安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努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以及技术
密集型有机结合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科技创新以及产业结构
的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要把就业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发挥宏观调控对就业
的促进作用,把是否能够增加就业岗位作为经济结构调整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服务业
吸纳劳动力的作用是最显著的嘲1。
首先,不断发展传统服务业。传统服务业主要包括商品批发及零售、住宿及餐饮业、
卫生及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2007年西安市从事商品批发和零售有54.19万人,占
第三产业总从业人口的30.46%;从事住宿和餐饮业有19.3l万人,占第三产业总从业人
口的10.85%;从事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有8.28万人,占第三产业总从业人口
的4.65%。
其次,大力开发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
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2007年西安
市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有28.29万人,占第三产业总从业人口的15.90%;从
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有2.81万人,占第三产业总从业人口的1.58%;从
事金融业的有4.35万人,占第三产业总从业人口的2.45%;从事房地产业的有1.47万
人,占第三产业总从业人口的0.8305;从事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有1.66万人,占第三
产业总从业人口的0.9305。
39
第五章西安市就业问题对策研究
5.1.2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
西安市由于市场环境不够健全,地区发展不够均衡,企业改革比较滞后等原因使得
西安市的非公有制经济以及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够充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发达城市相
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西安的就业弹性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西安市应在挖掘国
有企业以及集体企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大力发展个体以及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可以把民间资本有效的加以利用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民营企业,
从而还可以吸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矧。美国、欧盟2/3的以上的就业机会是由中小企业
所提供的m1。当前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也主要是中小企业。与国有大型企业相比,民营
中小企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以及单位产值使用劳动力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调
查,在同样的投资额下,创办中小企业所能够提供的就业量是大企业的5倍多,并且在
同样的产值下,中小企业使用的劳动力是大型企业的1.9倍。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发展中小企业对就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西安市应根据自己的城市特点主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并给
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积极开拓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第三产
业;第二,缩小政府的垄断范围,降低非公有制经济以及中小企业成立的门槛,并给予
公平竞争的相应权利;第三,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民间投资以及民间资本的
安全;第四,通过金融体制的创新解决非公有制经济以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第五,
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以及服务水平,进一步落实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创造适合非公有
制经济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在非公有制经济以及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提供一定的
政府支持以及服务。
5.1.3充分发挥再就业扶持政策的作用
再就业扶持政策是国家解决就业困难群体,引导就业导向的一项重要政策。这项政
策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特别是对就业困难群体有很好的就业扶持作用。政府通过提供
灵活的就业方式,使得他们获得各种优惠的政策,从而达到促进就业的目的。
例如:对于符合条件的刚毕业的大学生以及下岗失业人员,如果有创业的愿望,并
且有相关的项目,就可以获得小额担保贷款。小额担保贷款的政策不仅可以帮助刚毕业
的大学生以及下岗失业工人进行自主创业,并且还可以带动和吸纳其他的剩余劳动力;
西安市存在大量的“4050"人员,要做好“4050"人员的就业扶持工作,对于就业的“4050—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人员给予30%的社保补贴,其他人员则为15%的社保补贴,通过这项政策不仅可以使
“4050"人员重新走上工作岗位,还可以使他们的社会保险关系连续上,对他们将来的
养老起到很大的作用,从而能够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保证社会的稳定;还可以对吸纳
下岗失业人员的服务行业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鼓励他们吸收和使用下岗失业人员。
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西安市政府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
相应的优惠政策,通过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对西安市的就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5.2优化产业结构
5.2.1拓宽第三产业就业渠道
宏观上看,第一、二、三产业在劳动力的吸纳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第三产
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在三次产业中是最强的。第三产业行业众多,其中,最能大量吸纳
劳动力的部门是商业、饮食、旅游、公共服务、物资流通、仓储、社区服务等行业。这
些部门有一个共性,就是对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它们可以大量吸纳普通劳动
力,对就业结构平衡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据统计,第三产业增加值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平均增加就业岗位是第二产业的5倍H¨。因此,世界各国都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拉
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重要措施。
近几年来,按照“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发展新理念,西安已逐渐
转变为旅游城市、文化城市、宜居城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西安市第三产
业占GDP的比率以及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率都逐年上升。2007年西安第三产
业从业人员为177.91万人,所占比例为40.78%,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城市的第三产业从
业人员的比例已超过70%。从数据可以看出,西安市的第三产业还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
掘,西安市还要继续发展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发展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服务
业不仅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同时对就业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根据西安第三产业的
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2007年在西安从事商品批发及零售、住宿及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卫生及社
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及娱乐业的人员达89.26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
20.46%,其中,商品批发和零售就有54.19万人,占了60.71%的比例,住宿和餐饮业有
19.3l万人,占了21.63%的比例,金融业有4.35万人,只占4.9%的比例,房地产业有
1.47万人,只占1.65%的比例,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有1.66万人,只占1.86%的比例。
从数量上看,西安从事服务业的人员在近年来不断增加,但是,总量还是不够多,金融
41
第五章西安市就业问题对策研究
业、房地产业、体育以及娱乐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质量上看,西安服务业的质量
不高,信誉较差,大多服务人员处于个体状态。西安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优厚的教育
文化资源,这些都是加快西安服务业的优势,西安应加大与这些优势资源相配套的服务
业的投资,政府加以引导和建设,从而加快服务业的发展。
5.2.2提高产业关联度
虽然第三产业是吸纳新增劳动力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部门。但是,第三产业
的发展有赖于第一、第二产业的支撑,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达与否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
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还要重视产业之间的关联度。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第二产业是密切相关的。第二产业的发达与否决定着对第三产业
的需求大小。只有重视第二产业的发展,才能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达到持续促进就业
的目的。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是决定人均收入以及优化就业结构的关键产业№1,因此,
要加快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以及产品的升级换代,加深和延长第二产业的产业链条,提
高第二产业的生产率,提高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促进就业的增加。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大量的文物古迹,不仅如此,西安还
有丰富的观光胜地和品种丰富的小吃。这些都是西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可以带动
就业的增长。因此,西安应根据城市的特点,大力发展旅游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
展。
西安的农业占的比例较小。但是,西安许多农产品质量在全国都可算是首屈一指。
西安应继续挖掘农业的潜力,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的种植以及加工,扩大它的就业规模。
5.2.3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
与城市相比,小城镇有更强的吸纳就业的能力。主要因为:首先,小城镇在发展工
业企业时的技术含量低于大中城市,资本的有机构成也远远低于大中城市,所需的就业
费用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也远远低于大中城市。这些都更有利于普通的劳动者进行
就业。其次,小城镇与农村、农业的空间距离较近,方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再次,
发展小城镇有利于鼓励农民在小城镇进行居住,对乡镇企业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
用。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战略的推行,大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进城经商或务工。但是,近
几年,西安市与其他城市一样,虽然劳动力的供给持续增加,但是城市吸收就业能力却
不断下降。就业难成了一个普遍现象。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机会不断减少。
42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因此,大力发展小城镇,对于发展劳务输出,减轻西安中心城市的就业压力是一条有效
途径。
但是,西安市的小城镇在创造就业岗位以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
缺陷。主要原因是由于西安的小城镇缺乏工业的支撑。一方面,西安市应根据现有的条
件,大力扶持一些条件较好的小城镇。例如:对于有特色农产品的小城镇,引导其发展
特色农产品的加工业,利用本地的农业资源,扶持农业的“龙头’’企业,起到一定的示
范作用;另一方面,西安市还要促进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乡镇企业与
大中城市之间的合作,并且围绕中心城市的主导产业发展与之互补的服务产业,从而扩
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在此基础上,西安市还要鼓励本地劳务的输出。通过给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
设立农民工服务机构、对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等方式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以及技能水
平。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以及竞争能力,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更稳定的就业机会。
5.3提高劳动者素质
5.3.1发展教育事业
西安的教育资源丰富,并且有高新基础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以
及文化产业这五大主导产业的带动,为西安市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教育的发展能够极大
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它能够为经济的发展培养大批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从而加速产业
的升级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
西方经济学家舒尔茨通过研究得出,文化程度不同,在智力劳动方面的能力也不同,
大体上比例为:大学:中学:小学=25:7:1m1。通过这个比例,我们可以看出,劳动者
受教育的程度越高,他的劳动生产能力越强,越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作为他自身来说,
也更容易就业。西安的民办高校数量名列全国第一,普通高校的数量名列全国第三,这
些条件都为西安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提供了条件。针对来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以及西安市
当地的普通打工人员,西安市可以大力发展成人职业教育,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不断
地劳动力市场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首先,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通过发展教育事业,不仅可以为西安市培养出高素质
的人才,还能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教育事业中来,特别是对于师范类毕业的大学生,可
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截止到2009年底,各大城市高校的数量如下表所示:
43
第五章西安市就业问题对策研究
全国普通高校名单(共1983所)
序号城市数量序号城市数量
l 北京81 5 天津45
2 上海61 6 重庆43
3 西安52 7 南京38
4 武汉45
全国成人高校名单(共387所)
序号城市数量序号城市数量
1 北京27 5 南京8
2 上海20 6 武汉7
3 西安17 7 重庆6
4 天津16
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名单(共334所)
序号城市数量序号城市数量
1 西安17 5 重庆7
2 上海16 6 南京6
3 北京lO 7 天津1
4 武汉9
各大城市高校排名名单
序号城市数量序号城市数量
1 北京118 5 武汉61
2 上海96 6 重庆56
3 西安86 7 南京54
4 天津62
西安是一个教育大市,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截止2009年底,西安市的高校排名
名列全国第三,其中普通高校52所,成人高校17所,民办高校17所。除此之外,西
安还有中专及职业高中120所,成人中等学校2353所,在校生达97.7万人。其中,有
多所学校都为国家和省、部委的重点院校,多年来不断地为我国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例如,在西安毕业的大学生以及研究生在我国信息通讯产业的华为、中兴、大唐以及巨
龙这几个龙头企业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深圳特区在发展的过程中,仅西安电子科技大
西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学的毕业生就吸纳了四千多人。西安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创立名牌高校,特色
学校,为人才培养发挥了很大的力量。由于西安的高校优势,也吸引很多外地的学子到
西安求学,随着大量外地学生的涌入,相应的也会带动西安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以及
服务业的发展,对就业也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其次,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接受教育,年轻人就可以在学校多学知识,他
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也会推迟,这样就会降低一定时期的劳动力的供给总量,从而
达到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截止到2007年底,西安市16岁以上的在校学生数量为106.4
万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就业的压力。但是,西安每年约有2万名左右的中专生
和职业高中毕业生,还有相当一部分未考上高中和大学的学生,这些都将进入劳动就业
阶段,针对这类人群,如果我们安排他们接受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就会推迟他们走上
工作岗位的时间。可以允许中专和职业高中毕业的学生参加高考,或者通过自考和成人
高考的方式,让他们能够继续参加学习;也可以对未考上高中或大学的学生进行职业培
训,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还能延缓他们就业的时间,从而缓解就
业的压力。
最后,还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职业技能培训,可以为劳动力市场培养高技能
的人才,使劳动者更加具有竞争力,有更广阔、更好、更稳定的就业机会。随着产业结
构的调整,第一、第二产业将有剩余劳动力不断挤出来,这些劳动力如果通过职业技能
培训,就可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为他们重新就业提供机会。
5.3.2加强下岗职工培训
西安作为老工业基地,每年有大量的下岗工人,而这些下岗工人大多面临着再就业
的问题。但是由于他们的劳动力质量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就很难实现再就业。
提高劳动者素质,不论对劳动者本身来说,还是对解决西安市的就业问题来说,都有着
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劳动者本身的科技文化与劳动技能不能跟上经济结构的变动,将
会使得结构性失业更加严重。针对西安市下岗职工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
首先,加强对下岗失业职工的再就业指导。根据下岗失业职工的工作经历、性别、
年龄、工作需求等的不同,对他们的再就业进行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合适的培训方向和
就业方向,从而达到促进再就业的目的。
其次,对农民工开展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对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有利
于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可以采用以下措施:第一,要广泛建立
45
第五章西安市就业问题对策研究
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覆盖面要广,努力实现多主体、多层次、多形
式的培训基地,满足农民工以及下岗工人的培训要求;第二,培训要把握市场化。再就
业培训要以市场岗位需求为导向,全面掌握市场劳务信息,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农民工开
展培训,从而提高培训的效率以及再就业率;第三,培训目标复合化。大多数下岗工人
以及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都比较单一,并且职业等级也偏低,针对这一现状,在开展职
业培训的时候,要适应市场条件下对劳动者多元、多岗、多此就业的要求,加大培训的
复合力度,使下岗以及失业人员成为“技能复合型”劳动者,加强他们的就业抗风险能
力;第四,培训方式多样化。根据参加培训者的需要,在学习时间的长短,学习范围的
多寡方面灵活进行安排,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
5.3.3强化职业技术培训
西安市每年大约有8万名左右的新成长劳动力,这类劳动力大多数是初高中毕业生
或者是为考入大学的人员。他们在学校中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上都为基础知识理论,几乎
没有任何的职业技能培训。面对就业,他们除了具有年龄的优势外,没有任何一技之长,
只是一个简单的劳动力。他们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没有任何的竞争力,大多数人员毕
业即面临着失业,这类人员使得失业率不断加大,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年龄优
势也慢慢降低,就业的机会也逐渐降低,这类人员的增加,将会继续加大西安市的贫困
人口。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相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多数的岗位都需
要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大多数企业都需要技术娴熟的熟练工。另一方面,大量的没有
技能的人员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面对这一矛盾,解决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这些年轻的初
高中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让他们接受相关的职业技术培训,也就是所谓的“就
业准入制度"。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劳动力供给带来的压力,还可以提高劳动力供给的
质量。
5.4整合就业市场
5.4.I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
整个市场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劳动力市场。只有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才能
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才能达到劳动力流通渠道的畅通。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运作
依赖于竞争机制、择业机制以及信息机制这三个机制,只有这三个机制统一协调,才能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就业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在竞争机制下,长期失业者与就业能力不足者是劳动力市场的弱者,他们在就业中
处于弱势地位,不能有效的与其他的竞争者参与就业的竞争。针对这一类人群,劳动管
理部门和服务部门应在进行就业前培训、再就业援助的基础上取消对劳动力身份、性别、
户籍、年龄、学历等的歧视和限制。只有这样,才能使这类人群参与到公平竞争的就业
队伍中来。在择业机制方面,产期失业者与就业能力不足者选择职业的机会和空间都很
小,他们在就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一情况,要对他们开展职业指导,不仅
提高他们求职的针对性,而且转变他们的择业观念。在信息机制方面,西安有多种形式
的信息发布渠道,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都会不定期的发布用工信息和求职信息,在
特定的地点还会定期举办招聘会,这些媒体方式都为失业下岗人员继续寻找工作降低了
求职成本。
目前,西安市的劳动力市场体系结构还是非常滞后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劳动力市场硬件建设落后。大多数公共职介机构场地狭窄、设施简陋、软硬件差、
技术人员不足、服务水平低,不能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劳动力市场建设的要
求。其次,监管难度大。主要是因为管理体制不够顺畅。通常是同一个劳动力市场同时
存在人事部门和劳动部门分别审批的人才交流中心和职业介绍机构,使得劳动者在求职
时所得到的求职信息不够完整和及时,给求职者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给监管机构也带
来很大的工作难度,致使经常发生乱设立、乱收费、服务不到位、坑蒙求职者的现象,
对劳动力的有效配置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最后,劳动力市场缺乏经营策略。劳动力市
场大多经营比较简单,只是简单的起到一个介绍职业、签订合同的作用,没有一个有效
的经营策略,限制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针对以上情况,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整合。应尽
快建立统一完善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体系,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及时的解决大量
到西安务工的农民工劳动力。其次,不断完善有形和无形劳动力市场。通过大力发展各
类职业介绍所以及人才交流中心,来不断健全劳动力市场服务机构,在此基础上,还要
建立健全劳动仲裁机构,对规范劳动力市场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政府还要根据劳动力
市场的发展不断的进行创新,包括通过网络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供需信息网络,从宏
观上对劳动力市场进行规范和调节,保证劳动力市场正常的运行,健康的发展。最后,
促进就业市场的协调发展。主要包括普通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以及高校毕业生的劳动
力市场均衡。对于普通劳动力,要消除城乡差别,统一用工标准以及社会保障。而对高
47
第五章西安市就业问题对策研究
级人才以及高校毕业生方面,要提供良好的就业渠道和就业市场,为这类人才的就业提
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近几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快速上升,
特别是西安市作为一个高校林立的城市,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市场更是关键,因此,高
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5.4.2构建符合市场就业的服务体系
就业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根据市场的情况进行不断的调节。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在
劳动力市场中引入市场机制与竞争机制,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这是经济不断发展
的需要。一方面,政府要加速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提供环境良好、沟通顺畅的劳动
力市场,提高劳动力流动的效率;根据市场的需要调节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彻底打破固
定型就业的方式,是劳动力就业逐步市场化。另一方面,要建立基层劳动保障服务站。
掌握城镇的劳动力资源情况,根据需求,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从而解决一部分
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还要大力发展社区就业和灵活就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提供良好
的服务工作。
5.4.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失业保障制度是促进就业、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失业保障为失业者既提
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又为其提供相关的就业服务,是创造再就业以及实现再就业的重要
制度。完善的失业保障制度,可以增强社会对失业的承受能力,可以保障弱势群体的基
本生活,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进一步完善社会失业保障制度是促进我国劳
动力就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和完善基本的社会失业保障制度。社会失业保障制度由失业保险、失业
救济以及再就业制度构成。具体内容包括社会失业保障基金的来源及管理、失业保险金
和救济金的发放方式、帮助失业者再就业的各种具体措施。1986年中国建立起了失业保
障制度,国有企业按全部职工标准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不仅用于
救济失业职工,还有20%左右的资金用于对失业职工的再就业培训。总体来看,西安的
失业保险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失业保险在对失业职工的救济以及再就业方面所起的作
用还十分有限。主要是由于在现阶段,我国的失业保险覆盖面还比较窄,失业保险基金
的来源渠道还比较单一,失业保险基金的总量有限使得提取比例的数量也十分有限。针
对以上情况,西安市要进一步完善基本的社会失业保险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扩大保险对象。保险对象不仅要包括国有企业职工,还要包括集体、私营和三资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的职工,甚至包括企业的下岗职工。这有这样,才能提高失业保险的覆盖面,使失
业保险用到真正需要的人身上。第二,为了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对失业保险基金
的筹集标准进行调整,足额收缴失业保险金。第三,继续加大失业保险金在促进再就业
方面的比重。主要投资于再就业场所的建设、职业培训以及职业介绍等方面。
’其次,对弱势群体进行就业扶持,为特殊人群的就业提供保障。只有将就业与保障
相结合,就业与改造相结合,促进特殊人群的就业问题,才能更好的推动社会保障事业
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对残疾人的就业问题要采取就业与保障相结合的政策。通过政府
给予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残疾人自谋职业,通关相关政策积极设立和经营残疾人培训中
心,对残疾人的就业保障金要使用到位,用到实处。另一方面,对拥有犯罪前科的人要
采取就业与改造相结合的政策。由于劳动力的供给者数量本身就多,使得拥有犯罪前科
的人群就业问题就更加突出,但是,解决这类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有利于保障社会的长
治久安,因此,对于这类人群要采取就业与改造相结合的政策。通过公共机构以及非盈
利机构对这类特殊人群提供就业培训,加强这类弱势群体的职业技能,创造更加公平的
就业环境是促进这类人群就业的有效措施。
在社会保障方面,西安市的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己初步建立,医疗保险、工伤保险、
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证制度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西安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一
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并且进一步推进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
险体系,从而刺激农村的消费需求。
5.5重塑就业理念
5.5.1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靠利益杠杆来调节自主创业的积极性。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
决创业者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带动其他人的就业,解决其他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政府要通过各项政策鼓励自主创业,为自主创业者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以及条件。例如: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简化贷款手续等方式营造宽松的制度环境。通过给
予创业者尽可能的保障和支持,能够激励其他的劳动力加入到自主创业的队伍中来。对
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非正规就业和弹性就业是其主要的就业形式,这两种就业形式由于
其门槛低、形式灵活多样,能够解决相当一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缓解社会的就
业压力。政府可以通过引导转变失业人员的就业观念,采用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包括:
季节工、临时工、小时工、轮岗工等)促进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家庭办公、家庭咨询
49
第五章西安市就业问题对策研究
公司等非正规行业的发展,从而分担一部分的就业问题。
5.5.2增加创业型就业机会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新的学科、新的产业的产生都是由创新而来,而这些都为
就业开拓了新的渠道。西安市作为一个教育大市,有数量较多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
及大中型企业,这些条件都为西安市构建创新体系奠定了基础。西安市可以依托这些有
利的资源,通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大中型企业来提高技术与知识的创新能力,发
展科技先导工程,从而促进西安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对来说,西安市在利用和吸引科技成果方面能力较差,为了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
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群,西安市当前要对如何利用西安市的科技知识进行研究,从而建
立现代化的支撑服务体系以及高效的信息网络环境,通过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培植一批高质量的现代信息服务机构,从而带动西安市产业的创新能力。
总之,西安市的发展离不开开拓创新,只有不断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发新行业、
新产业,才能不断的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因此,西安市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与普通
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依托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开发能力,使他们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创
新项目,从而应用于新的产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要进一步发展西安高新区,大
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高素质人才在西安高新区兴办高科技企业,并对新创建的科
技企业进行扶持,包括税收的减免、房租的优惠以及贷款资金的发放等。使得西安市的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达到不断扩充就业量的目的。只有
高新技术产业的数量越多,发展的潜力才会越大,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就会越强。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论
本文运用经济增长与就业的相关理论,针对西安市的劳动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通
过引用大量的数据、资料进行论证,着重分析了西安市劳动就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
及形成的原因。进而得出结论,促进西安市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就业,就业
是民生之本,强市之策,通过多种途径共同促进就业的增长是当前西安发展过程中要重
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西安市更要注重劳动就业问题,只有解决
好就业问题,降低失业率,西安市的经济才能在经济危机中稳定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
才能不断提高,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
本文还就西安就业问题提出了对策。提出通过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加大促进就业力
度,提高劳动力素质、就业者重塑就业理念、优化就业结构、整合就业市场等途径解决
西安市的就业问题。同时,要围绕西安的教育和旅游优势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吸纳从传统产业排出的下岗人员;为解决自主择业者的后顾之优,应建立启动相应的社
会保障体系,降低他们的再次择业的机会成本。
但本文的研究仍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在对就业问题进行分析时还不够全面
和深入;对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分析的还不够透彻,缺乏深度;对如何促进就业
所提出的措施还不够完善等。这些问题还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杨姣.我国经济增长与失业率的关系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8年
[2]路鲁.北京市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3]张桃丽.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拉动再分析[D].西安:西北大学,2008年
[4]梅鸳仙.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5]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J].新华文摘,2003年第2期
[61李瑞艳.劳动力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新角度分析[J].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
[7]王美萃.内蒙古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N].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8]李春田,李春霞.云南省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第8期
[9]卢顺霞.重庆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实证分析[J].农村科技经济,2007年第7期
[10]殷绛,郭广迪.从经济定律的前提条件看奥肯定律在中国的“失灵”[J].科技创业,2007
年第8期
[11]范海燕,李洪山.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对就业结构影响分析[J].学术交流,2007年第9期
[12]宋利格.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6年
[13]孙立.奥肯定律的中国检验及其拓展[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
[14]葛培波.山东省实现经济与就业和谐发展的思路探讨[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6年第九
期.
[15]李文菁.广东省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就业状况分析[J].特区经济.2007年第12期
[16]周长才.经济增长与失业奥肯定律在中国的存在性检验[J].学术研究,2001年第12期
[17]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制[J].经济学动态,2002
年第10期
[18]汪祥春.解读奥肯定律——论失业率与GDP增长的数量关系[J].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1
规。
[19]邹薇.中国经济对奥肯定律的偏离与失业问题研究[J].世界经济,2003年第6期
[20]常云昆,肖六亿.有效就业理论与宏观经济增长悖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J].2004年第2

[21]蒲艳萍.有效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协整检验[J].人口与经
济,2006年第l期
[221吴雪莲.重庆市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N].西南农林大学学报,2006年第4卷第3
52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3]赖小琼.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N].厦门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24]池壁云.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互动效应[D].沈阳: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25]田成诗.地区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IN].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6

[26]王娟.宁夏劳动力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科技情况开发与经济,2006年第2期
[27]王艾青.中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问题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6年
[28]盛乐,姚先国.失业问题的微观分析与模拟解释[J].中国经济问题,2002年第1期
[29]陈娟堂.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7期
[30]王文博,陈昌兵,徐海燕.包含制度因素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型及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
学,2002年第2期
[31]傅晓霞,吴利学.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N].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3
年第1期
[32]张旭华.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J].亚太经济,2003年第3期
[33]赵茂林.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与调整的思路和对策[N].汉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
1期
[34]胡晓鹏.三次产业速度、结构的分化与中国经济增长[N].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
年第1期
[35]胡少维.关于如何评价、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思考[J].分析预测,2006年第15期
[36]李变花.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的设置[J].统计与决策.2004年第1期
[37]郭悦.当前我国理论界关于就业问题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72期
[38]李俊锋.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7期
[39]彭子芫.就业弹性与新疆经济增长研究[D].新疆:新疆大学,2007年
[40]赵茂林.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与调整的思路和对策[N].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
l期
[41]姚聪莉.西安市劳动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N].西北大学学报,2005年11月,第35卷第
6期
[42]齐卫军.西安市城郊农民就业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43]陈辉.西安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53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
西安市主要年份生产总值
年份生产总值(亿元) 人均gdp(元)
1978 25.35 513
1980 31.66 623
1983 35.89 674
1984 44.14 817
1985 57.58 1049
1986 65.78 1178
1987 80.16 1409
1988 99.22 171l
1989 109.38 1861
1990 116.5l 1932
1991 136.14 2224
1992 164.85 2662
1993 229.56 3661
1994 289.82 4563
1995 330.35 513l
1996 406.95 6246
1997 488.82 7424
1998 525.85 7906
1999 577.29 8599
2000 ·646.13 9484
2001 734.86 10628
2002 826.68 11831
2003 946.66 13341
2004 1102.39 15294
2005 1270.14 15859
2006 1473.35 18085
2007 1763.73 21339
2008 2190.04。26259
2009 2719.10 3235l
西安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年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速(%)
1978 25.35 1.7
1980 31.66 1.5
1983 35.89 |
1984 44.14 l
1985 57.58 12.6
1986 65.78 11.4
1987 80.16 13.6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3
1988 99.22 11.4
1989 109.38 6.7
1990 116.51 5.2
1991 136.14 9.8
1992 164.85 15.6
1993 229.56 23.9
1994 289.82 10.3
1995 330.35 10.O
1996 406.95 14.9
1997 488.82 14.4
1998 525.85 13.3
1999 577.29 12.2
2000 646.13 13.0
2001 734.86 13.1
2002 826.68 13.3
2003 946.66 13.5
2004 1102.39 13.5
2005 1270.14 13.1
2006 1473.35 13.1
2007 1763.73 14.7
2008 2190.04 15.6
2009 2719.10 14.5
西安市历年产业结构总量(亿元)
年份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78 25.35 4.83 14.59 5.93
1980 31.66 4.73 18.69 8.24
1983 35.89 5.22 20.14 10.53
1984 44.14 7.45 24.17 12.52
1985 57.58 8.76 30.83 17.99
1986 65.78 9.59 33.86 22.33
1987 80.16 lO.73 37.69 31.74
1988 99.22 11.47 46.58 41.17
1989 109.38 12.78 48.9l 47.69
1990 116.5l 13.94 50.15 52.42
199l 136.14 17.17 57.06 61.9l
1992 164.85 18.78 69.22 76.85
1993 229.56 22.58 110.88 96.10
1994 289.82 31.68 128.27 129.87
1995 330.35 41.40 135.33 153.62
1996 406.95 46.94 161.63 198.38
1997 488.82 5l-33 197.97 239.52
1998 525.85 51.91 216.32 257.62
55
附录
附录4
1999 577.29 45.53 243.35 288.41
2000 646.13 44.65 277.13 324.35
2001 734.86 45.87 312.90 376.09
2002 826.68 47.77 353.58 425.33
2003 946.66 50.72 407.38 488.56
2004 1102.39 60.21 476.92 565.26
2005 1270.14 66.01 539.6l 664.52
2006 1473.35 70.44 638.88 764.03
2007 1763.73 82.5l 772.5l 908.7l
2008 2190.04 103.45 987.70 1098.89
2009 2719.10 110.38 1148.77 1459.95
西安市主要年份生产总值构成
年份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78 100 19.05 57.55 23.40
1980 100 14.94 59.03 26.03
1983 100 | | |
1984 100 | l |
1985 100 15.22 53.54 31.24
1986 100 14.58 51.47 33.95
1987 100 13.38 47.02 39.60
1988 100 11.56 46.95 41.49
1989 100 11.68 44.72 43.60
1990 lOO 11.96 43.05 44.99
199l 100 12.61 41.9l 45.48
1992 100 11.39 41.99 46.62
1993 lOO 9.84 48.30 41.86
1994 loo 10.93 44.26 44.81
1995 100 12.53 40.97 46.50
1996 100 11.53 39.72 48.75
1997 lOO 10.50 40.50 49.00
1998 100 9.87 41.14 48.99
1999 100 7.89 42.15 49.96
2000 100 6.91 42.89 50.20
2001 100 6.24 42.58 51.18
2002 100 5.78 42.77 51.45
2003 100 5-36 43.03 51.6l
2004 loo 5.46 43.26 51.28
2005 100 5.20 42.48 52.32
2006 100 4.78 43.36 51.86
2007 100 4.68 43.80 51.52
2008 100 4.70 45.10 50.20
2009 100 4.06 42.25 53.69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5 西安市历年三次产业增长速度(%)
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78 1.6 加.6 8.2
1980 -16.7 19.7 16.5
1983 | | l
1984 | | |
1985 7.5 11.8 16.9
1986 7.7 8.4 18.8
1987 0.8 9.1 26.6
1988 .18.8 15.5 14.7
1989 3.O 4.5 10.8
1990 3.O 2.5 9.6
199l 18.6 8.6 8.6
1992 9.4 18.1 15.O
1993 12.5 42.7 8.4
1994 .1.6 10.6 13.2
1995 4.5 12.1 8.6
1996 6.8 18.8 11.7
1997 9.1 16.7 12.4
1998 6.5 17.5 8.8
1999 .2.6 15.7 10.1

2000 3.5 15.1 11.5
200l 2.5 15.3 12.6
2002 3.1 15.O 13.0
2003 1.8 17.5 11.2
2004 6.7 15.9 12.O
2005 7.5 14.3 12.5
2006 7.1 14.8 12.4
2007 4.5 16.O 14.6
2008 7.6 17.O 15.1
2009 6.3 14.4 15.1
5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试论金融创新的风险及防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3月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本文是在西北大学刘慧侠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
首先,我深深地感谢我的导师刘慧侠老师。在我攻读学位期间,自始至终得到了刘
老师学业上的悉心指导,思想上的谆谆教诲。她渊博的专业知识,积极的创新思想,严
谨的治学态度,认真负责的精神和宽厚待人的高尚品德将使我终生受益。刘老师的为人
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将是我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榜样。在此表示由衷的敬
意和深深的感谢!
感谢西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各位领导和同事为我的论文研究提供的各种支持
和帮助。
同时我要感谢每一位给我启迪,给我帮助的同学,感谢他们无私的支持和鼓励!
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没有他们的默默支持和鼓励,我无法完成我的学业。他们的
关心和支持使我顺利完成我硕士阶段的学习。
最后,谨向百忙之中审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每一位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教育经历:
1999年9月至2003年7月西安理工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获得经济学学士
2008年3月至2010年7月西北大学师资培训中心西方经济学专业
工作经历:
2003年7月——至今西安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