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382我国农村资金外流问题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农村资金外流问题研究
姓名:施正贤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西方经济学
指导教师:彭代彦
20080501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 要
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一方面,资金供求存在着相当大的缺口,农民的资金需
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资金外流情况却十分严重。农村资金大量外流既妨碍了农
村经济发展,抑制了农村消费,也恶化了农村融资形势,导致高利贷的盛行。因此,
探讨农村资金外流的现状、原因、后果和有效对策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
城乡经济的协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目的即在于此。
本文通过对农村资金外流现状的考察,发现农村资金外流渠道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渠道。
文章对资金外流原因的分析则表明农村资金外流主要是由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
自身的弱质性,以及国家工业倾斜政策所造成的。
农村资金外流会损害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抑制农村经济的货币化进程,使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加;恶化农村融资形势,导致高利贷的盛行;恶化银企关
系,加大金融债权清收工作的难度,进一步使银行资金撤出农村;使农户资金需求
难以满足,加大农村工作的不稳定性。
最后,文章认为,要减缓农村资金外流,应采取的措施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增强农村资金自身的“造血”功能;控制资金外流的金融渠道;农村金融部门加强
信贷支农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等。
关键词:农村金融 资金外流 渠道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Presently,at China's vast rural areas,on one hand,as a result of the considerable gap of
fund supply,the farmer’s demand cannot be satisfi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situation about
outflow of fund is very serious,which not only hampers economy development,but also
worsens the financing situation at rural areas,resulting in the prevalence of loan sharks.
Therefore, discussing the status,causes, consequenc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of the fund
outflow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This i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After reviewing the status of fund outflow in rural area,we find that there are several
ways for outflow,and the uppermost way is financial channel,including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Postal Savings Banks and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The analysis of causes in outflow of rural fund yet declares outflow of rural fund is
mainly contribute to the market economy law,self's weak quality in agriculture and
country tendentiousness policy in industry.
To be further,the outflow of rural fund may firstly harm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secondly,it restrains the process of monetary,leads to the consume
deficiency and surplus labor increasing day by day; thirdly,it makes rural areas financing
circumstances become especially austere,and leads to the prevalence of loan sharks ; in
addition,it worsen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anks and enterprises,enlarges the difficulty
for the finance cleaning-up in creditor's rights,and makes the bank fund withdraw rural
areas in further; at last,beyond to the outflow,it is so difficult to satisfy the farmers’ need in
fund,which may be not so good to the stability in rural areas.
In the end,to slow down the outflow of rural fund in China,we can vigorously
develop the rural economy, empower the rural fund, control financial channels for outflow
and strengthen credit support to agriculture through the rural financial sector.
Key words:Rural Finance Outflow of Fund Channel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它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和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广
阔的天地。同时农村金融机构也在大力筹集和融通资金,为支持与促进农村经济的
发展方面作出了贡献,但是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方面还远远跟
不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农业信贷总量投入不足,而在信贷结构上,直
接对农业生产环节投放的比例较小,农村金融服务手段单一;另一方面,农业对信
贷资金需求在加速,这又加剧了农村信贷资金的供需矛盾。当前,金融业继续向大
中城市收缩,改革中的农村信用社也依然存在 “嫌贫爱富、离乡进城”现象,邮政
储蓄银行、保险公司多渠道吸储分流农村资金。农村金融体制基本服从服务于城市
部门的需要,农村地区成为金融资源的净供给者,并且,农村资金外流情况还在不
断的恶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当不利。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却存在着相当大的资
金需求缺口,与农村资金投入不足,农村资金又大量外流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与
此同时,现今我国的政策已经从“以农促工”转变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
村”,新农村建设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控制农村资金的外
流,保证农村资金的充足已经迫在眉睫。
本文拟探讨我国农村资金外流的性质、现状、原因、后果和有效应对措施。
1.1.2 选题意义
本课题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通过理论和数据分析,探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之策,
特别是在农村资金净流出方面的问题,通过流出渠道、原因、后果等方面的分析为
控制农村资金外流提供决策依据,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健康发展,推动农村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建设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分析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中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探寻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促进农村金融机构深化改革,提高经营管
理水平和效益,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3)探讨减缓我国农村资金外流的对策,提供更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为我国农
村金融改革提供支持,以提高我国农村金融运行的效率,促进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理论综述
1)概念
宋宏谋(2002)认为,从广义概念来看,中国农村资金既包括货币资金,又包
括实物资金;从农村资金流向来看,既有资金的流入,又有资金的流出;从农村资
金的供求主体来看,既包括农户、农村中小企业等,又包括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政
府机构等。
马忠富(2000)认为,农村资金的流向主要是农户、乡村企业、城市工商业。农村
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农村居民、农村经济组织和在农村的企业暂时闲置不用的货币资
金,学校等事业单位来源于财政的集中拨付、分期使用的资金临时闲置以及中央银
行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再贷款等。
2)我国农村资金外流问题
对于农村资金外流的渠道,何广文(2001),林红池、林剑锋(2006),刘民
权等(2005),江苏省调研组(2005)在各自的的文章中均提到了农村信用社渠道、
邮政储蓄银行渠道和国有商业银行渠道,现总结如下:
①农村信用社渠道。作为农村资金外流的渠道,农信社所采取的方式在近十年
中有重要变化。1996年以前,农村信用社直接由农业银行管理,农村信用社的大量
资金通过转存农业银行投放到外地。1996年农信社从农行脱钩以后,农信社资金外
流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拆借、存放中央银行准备金和特种存款、转存其它银行、购买
有价证券等被大量抽走。
②邮政储蓄银行渠道。改革后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到农村的资金仍然相当有
限。仍缺乏相应的宏观调控手段,而仅仅只有原则性的政策导向,对诸如与农信社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协议存款等问题缺乏具有约束力的管理办法,难以实现占农村资金相当比例的邮政
储蓄资金“反哺”农业的政策意图,对控制农村资金的流出并没有特别大的作用。加
之改革前邮政储蓄业务的“只存不贷”导致的全额流出,邮政储蓄渠道也成为了农
村资金流失的又一重要渠道。
③国有商业银行渠道。主要是农业银行战略调整导致大量农村资金上存而流失。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中心城市战略的实施,一些县及县以下的金融机构从农村甚至县
城撤退,信贷萎缩,存贷比例过低。
而在农村资金外流的原因方面,莫锦英(2005)提到了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自
身的弱质性以及国家倾向性的工业政策,这也在江苏调研组(2005)的报告中可以
见到。
至于农村资金外流的后果,张国强(2006)认为农村资金外流的结果,首要的
是损害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抑制了农村经济的货币化发展水平,
使农村消费不足,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加。林红池、林剑锋(2006)则认为大量的
资金外流,使农村资金出现过度的“贫血”,导致高利贷现象出现。而且,资金的
净外流还会加剧银企关系的恶化。
1.2.2 国外相关理论综述
国际上关于农村金融的研究贯穿于整个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之中,
到这些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以后,其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融为一体,其最具
农村特色的合作金融也表现出商业化的特点。之后,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
家农村金融的发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一些广为接受的理论。如:
麦金农和肖在1973年提出了有关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的理论。20世纪70年代美
国斯坦福大学教授R·I·麦金农(Ronard I·Mckinon)和另一位经济学家E·S·肖(Edwad
S·Shaw)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金融压制”,它反映为政府过分地干预金融,实
行信用配给,人为地压低利率、汇率,使二者不能真实地反映资金和外汇的供求,
而政府又不能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结果造成金融与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金融制
度的落后阻碍经济发展,而经济停滞或落后又制约着金融制度的发展。要解除“金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融压制”,就必须“金融深化”,即减少政府对金融的过分干预,充分利用市场调
动人们储蓄与投资的积极性。
默顿和博迪(Robert C·Merton, Zvi Bodie ,1998)提出基于功能观点的金融体系改
革的理论,强调现有的金融风险和金融问题不能因循旧制,只考虑在原来的组织形
式内部解决。
约翰·G·格利(John G·Gurley)和爱德华·S·肖(1994)的研究认为:金融机构和
金融工具的多样化对货币的演变发展、对金融机构的竞争格局、对货币政策的效果,
乃至对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都发生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就是说,金融多样化是生
产社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戈德.史密斯(Gold Smiths)在1969年出版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论
证了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的正相关性,提出“金融相关比率”(FIR)
概念,得出“金融相关比率越高,金融发展水平就越高,从而经济增长率就越高”
的基本结论。金融发展不仅包括金融增长,表现为金融工具、金融机构规模数量的
扩张,而且还包括金融的分化,即金融功能的细化和金融结构的优化。这样,金融
才能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否则,金融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会抑制经
济的发展。
对于中国的农村资金外流问题,Huang等人(2006)的研究指出,从中国建国以
来实行的经济体制看,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农业支持工业发展,是政策导向的作用,
也是工业化发展初期的客观需要,一味指责农村资金外流,是不客观的。当然,农
村资金过份外流,也客观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Tsai(2008)的研究中指出资金的净流出将影响资金供应,造成一定的金融风险。
美国学者Agca和Mozumdar(2008)也对投资对资金流动的敏感性方面做了研究。他
们的共同结论是随着资金流出的增加,投资将是减少的,这样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显
然是非常不利的。
而Haw等人(2001)研究指出,收入也是影响资金外流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经
济较发达的地区,随着经济不断增长,农村地区资金外流的程度会得到减缓,甚至
会有局部地区出现资金净流入,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随着经济的增长,农村地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区资金外流的程度会出现加大的趋势。而资金流动的不同特征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
剧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
1.2.3 已有研究的不足及对本文的启示
由以上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在对农村资金外流问题上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
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现有文献针对农村资金外流渠道的研究集中在信用社、邮政储蓄和国有银
行渠道,而较少涉及类似民间投资渠道等方面的内容,且现有研究没有针对三个金
融渠道上的资金流出进行较为系统的实证考察。
2)针对农村资金外流的原因,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宏观面进行考察,缺少较
为详尽的微观分析。
3)针对农村资金外流的后果,现有文献的研究很多,但是缺乏对农民金融需
求影响方面的研究。
4)现有文献的研究较少体现国家政策导向。
基于以上不足,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现有研究。
1)本文在分析农村资金外流渠道时会将研究重点集中在资金流出较为严重的
金融机构渠道,并会对这些渠道的资金流出进行详尽系统的实证考察,同时本文也
将从诸如民间投资、流通渠道,农户的预防性动机等等方面来考虑农村资金的外流。
不过,由于有关数据很难获得,所以不会针对这些渠道上的资金流出作实证研究。
2)本文在研究农村资金外流原因时,将就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来作较为详细
的分析。
3)在分析农村资金外流后果时,本文将花一定笔墨阐述农村资金外流可能会
对农户需求和农村工作造成的影响。
4)本文的研究将与国家政策导向紧密结合,紧密围绕现阶段处理工农、城乡
关系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处理方针,侧重考虑资金流向的“公平”。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1.3 课题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美国著名学者默顿和博迪提出基于功能观点的金融改革的理论,强调现有的金
融风险和金融问题不能因循旧制,只考虑在原来的组织形式内部解决,而应该从金
融的功能出发,打破组织结构的限制,进行金融创新,将风险收益不对称的业务通
过金融业务市场化、证券化转变为风险收益对称的业务,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
要。他们的理论对我国的金融改革,特别是商业银行的改革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然而,严格地说,这一理论到目前为止仍是粗糙的,大部分的论点还缺乏理论
模型和实证的检验。由于功能观点理论一方面有很强的适用性,一方面又缺乏精确
的理论推导,结果导致了该理论一定程度的滥用:一方面,监管部门依仗功能观点,
试图扩大其监管的范围,将许多原本不属于自己监管的机构和业务划归自己名下,
而原来基于机构观点建立的监管机构都缺乏从功能角度去全面理解、划分权限和综
合监管各种不同的业务的能力。另一方面,各金融机构则以功能观点为依据,力图
使自己向监管较松,限制较少的领域靠拢,以尽量减少政府的监管和干预。
与此对立的另一关于金融改革的研究方法——机构观点。它观察某些特定的金
融组织机构,然后再为这些不同种类的机构设计规章制度,但是,随着基础技术的
更新和其他因素的变化,这些组织也发生相应变化,这使得机构观点面临重大挑战。
由于这基本的方法各有各自的优缺点,本文将二者并用,充分吸收两种观点的
优点,利用其现实之处探究我国的农村金融资金外流问题。此外,本文也将应用实
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来研究本课题。
通过以上方法,本文着力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说明我国农村资金外流问题
的情况,重点阐述资金外流的现状和原因,利用规范分析的方法指出我国农村资金
外流 “应该是什么情形”,指出资金需求和供给与资金外流的矛盾以及农村资金外
流造成的后果,并提出自己的政策见解。具体而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总体上把握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实情况,并对其中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进
行阐述,引出农村资金外流问题。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2)阐述我国农村资金外流现状,并从实证上考察我国农村资金外流的具体情况,
这将是本文的重点。
3)具体分析我国农村资金外流的原因,以便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4)分析我国农村资金外流可能造成的后果,指出减缓农村资金外流的必要性。
5)提出减缓甚至控制我国农村资金外流,吸引资金“回流”农村的政策建议。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1)基于功能和机构观点的分析框架。指出某些金融机构可能利用该观点而使部
分农村资金通过该金融渠道外流。
2)指出农村资金外流可能对农户和农村工作造成的影响。
3)论文大胆提出利用邮政储蓄网点构建初步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此完善我
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2 我国农村资金外流现状
2.1 农村资金流向的概念与特点
从广义概念来看,中国农村资金既包括货币资金,又包括实物资金;从农村资
金流向来看,既有资金的流入,又有资金的流出;从农村资金的供求主体来看,既
包括农户、农村中小企业等,又包括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政府机构等。但总体而言,
由于随着农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乡经济的融合,农村和城市间资金
流动十分频繁,事实上很难对中国农村资金进行明确的定义,也很难对中国农村资
金的范围和总量进行准确地界定和计算。
马忠富(2000)认为,农村资金的流向主要是农户、乡村企业、城市工商业。农村
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农村居民、农村经济组织和在农村的企业暂时闲置不用的货币资
金,学校等事业单位来源于财政的集中拨付、分期使用的资金临时闲置以及中央银
行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再贷款等。目前,尽管传统的民间借贷中的直接融资比重较大,
但真正意义上的直接融资起步时间不长,间接融资仍然是主要方式。就直接融资而
言,农村资金主要流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解决农户的生活和生产资金需要,解
决企业的生产资金需要。间接融资中的资金流向则较为复杂,按照目前的金融机构
布局,在农村地区吸收资金的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
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网点。除中国农业银行外,其他几家
国有商业银行很少在农村地区发放贷款,大多将资金转到城市,农业银行在农村的
资金投放也呈逐步减少趋势;邮政储蓄机构的性质决定了它只吸收存款,资金转给
人民银行,自己不发放贷款,银行和邮政储蓄都导致了农村资金城市化;农村信用
社则基本保证了资金在农村内部的循环,但同样通过各种渠道有一定的流出;农村
民间金融部门吸收的资金,主要提供给农民个人和农村私营经济部门,也属于农村
内部的循环。从中国建国以来实行的经济体制看,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农业支持工
业发展,是政策导向的作用,也是工业化发展初期的需要,一味指责农村资金外流,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是不客观的。当然,农村资金过份外流,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JiKun Huang等,
2006)。
当前我国农村资金流向的主要特点有(1)在地域上,资金的“净流量”沿着村
—乡镇—县—市(区)运动,资金通过储蓄、信贷、财政不断输向“发达”地区。(2)
在产业结构上,农村资金正日益从农业流向二、三产业,乡镇企业、运销和生产服
务业等投资不断增长,农业投入增加缓慢,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倒退现象。(3)在金
融运行上,政策性信贷与商业性信贷开始分离,随农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一分
一脱”,农村金融割据明显,资金营运开始注重效益,逐利性日益增强。(4)在农
村资金市场上,农户资金运转的“体外循环”现象普遍,农村居民对银行的依存度
很低,他们的资金周转主要通过亲戚朋友或农村民间信用市场,整个资金市场的金
融工具和交易对象单调,市场形态低级。(5)在投资主体上,各投资主体投资的目
标与界限日益明确,国家投资主要在宏观调控与公益事业领域;集体投资与信贷投
资相互渗透,重点在乡镇企业和农业基地项目;农户投入成为农业投入的主体,整
个投资以间接融资推动和政府投入推动为特征。(6)在农户资金周转上,农业投入
呈“简单反复循环”,扩大再生产性积累很低,农户的非农投入日渐增加,“劳动
力分流”增加了收入的新来源。可支配资金的有限,投资点选择的困难和住房婚庆
等消费的攀比,使农户储蓄表现出明显的“强迫型”。
另外,我国农村资金外流还在不同区域表现出不尽相同的特点。In-Mu Haw等人
(2001)研究指出,收入是影响资金外流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我国各个区域的农村
收入差距较为明显,必然对资金外流情况产生影响。根据刘民权等人关于区域经济
发展不平衡与农村地区资金外流的关系分析中的结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地
区,其农村地区资金外流的特征也不同。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随着经济不断增长,
农村地区资金外流的程度会得到减缓,甚至会有局部地区出现资金净流入,在经济
较为落后的地区,随着经济的增长,农村地区资金外流的程度会出现加大的趋势。
而资金流动的不同特征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2.2 我国农村资金外流现状
2.2.1 外流的渠道
由于对农村资金外流没有政策上的硬性规定和制度约束,一方面政府不断加大
农村投入,另一方面,资金大量外流,形成了巨大反差。笔者通过分析认为,农村
资金外流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农村信用社渠道。作为农村资金外流的渠道,农信社所采取的方式在近十年
中有重要变化。1996年以前,农村信用社直接由农业银行管理,农村信用社的大量
资金通过转存农业银行投放到外地。1996年农信社从农行脱钩以后,农信社资金外
流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拆借、存放中央银行准备金和特种存款、转存其它银行、购买
有价证券等被大量抽走。对于农信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有许多的政策和法规限制,
在这些规定的限制下,农信社的资金可分别通过不违规的和违规两种渠道流出。
(1)不违规的外流渠道
①农信社将资金过度上存人民银行(央行)。根据规定,农信社需向人民银行
上缴各项存款余额的6%作为存款准备金,以及不得低于各项存款余额的3%作为备付
金。但除此之外,农信社往往出于寻求剩余资金出路、降低成本以及防范风险的考
虑,将更多的资金上存人行。
②农信社还有可能出于寻求剩余资金出路、降低成本以及防范风险的考虑将资
金上存县联社。县联社将资金集中后,主要有三方面的用途:一是将资金在本县辖
区内调剂,一般是将经济落后、资金出路有困难的地区的资金调剂到经济发达、资
金需求难以满足的地区;二是将资金通过全国银行业间拆借市场拆借出县辖区,赚
取拆借收入;三是购买国库券或国债等金融资产,获取收益,从短期看,这也构成
资金的流出。
(2)违规的外流渠道
①各基层社之间的自主拆借。经济落后地区的基层社往往会有资金富余,而经
济发达地区的基层社则往往会存在资金紧缺,因此,在两社之间存在资金拆出和借
入的双方面要求下,拆借协议很容易在私下达成。这种自主拆借避免了首先将资金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上缴联社,再由联社统一组织、调度,然后才将资金配置到需求社的成本,因此各
基层社之间资金的自主拆借常常发生。
②异地发放贷款。异地发放贷款往往发生在以下情况下:本地经济落后,信用
社资金在本地难以找到出路,而异地贷款申请人在当地受到信贷约束,资金需求难
以完全得到满足,并且异地贷款申请人与本地信用社主任或信贷员具有良好的关系,
达成贷款交易。诚然,按照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制度的规定,异地发放贷款是违规
的,但是由于这种交易常常是在具有较完全信息的双方间进行,能够较大程度的节
省农信社收集贷款人各种信息和未来监督的成本,提高了农信社的收益,因此,在
实际中它仍然被广泛的应用。
③变相拆借资金,流入证券市场。有些基层社利用违规的手段将资金拆入股市,
为自己获取高额利润,同时将高风险转嫁给广大的社员。
以上说明,虽然政府对农信社的资金配置实行了不少规定和制约,但基层信用
社还是有广泛的渠道来以市场的方式配置资金,使资金流向收益率高的地方。
2)邮政储蓄银行渠道。在2002年2月21日之前,邮政储蓄的转存款利率为
4.6008%,较信用社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2.25%高2.3508个百分点,较信用社等金融
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利率2.07%高2.5308个百分点,再加上人民银行对邮政
储蓄转存款按季结算,如考虑复利的影响,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实际上是4.6808%,
远远超出其综合经营成本。邮政储蓄机构可以利用转存款获得巨大的收益,而这种
制度性收益是其他金融机构(包括农信社)不能获得的(何广文,2001)。虽然人
民银行在2002年2月21日将其转存款利率下调了0.2538个百分点(下调到4.347%),
但这种制度性的收益依然巨大。2003年9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邮政储
蓄转存款利率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邮政储蓄资金采取了新老资金划断的处理方式:
2003年8月1日后邮政储蓄在人民银行的新增转存款,按照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
1.89%计息,并计划将2003年8月1日前的转存款,实行5年内按比例逐年转息,同时
允许邮政储蓄机构对新增存款自主运用,利率由市场决定。到此时,邮政储蓄“只存
不贷吃利差”的经营模式才结束。根据银监会2004年《邮政储蓄机构业务管理暂行办
法》,邮政储蓄资金运用的渠道有:大额协议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中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央银行票据、承销政府债券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业务。(如图2-1所示)
图2-1 改革前后邮政储蓄资金流向的变化
图表系根据文中所述内容绘制而得。
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改革后邮政储蓄 “回流”到农村的资金仍然相当
有限。目前人民银行缺乏宏观调控手段,仅原则性地提出了政策导向,对诸如与农
信社协议存款等问题缺乏具有约束力的管理办法,难以实现占农村资金相当比例的
邮政储蓄资金“反哺”农业的政策意图,对控制农村资金的外流并没有特别大的作
用。加之改革前邮政储蓄业务的“只存不贷”导致资金的全额流出,邮政储蓄渠道
也成为了农村资金流失的又一重要渠道。
3)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及县以下分行渠道。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是农业银行的战略
调整导致大量农村资金上存而流失。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中心城市战略的实施,一些
县及县以下的金融机构从农村甚至县城撤退,信贷萎缩,存贷比例过低。尤其是国
有商业银行一些机构,仅仅成为存款银行储蓄银行,只存不贷、只收不贷,功能单
一,仅起到为上级存款的作用,挤占和流失了大量农村资金。大量资金上存外流,
削弱了信贷资金功能,不但没有“输血”,相反,导致了农村资金的“入不敷出”。
4)投资渠道的拓宽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一部分农村资金。当前由于银行、证






改革前
改革后
高利率转存中央银行
改革前资金按4.131%的利率继续转
存中央银行,计划5 年内逐年转出







自主运用
按1.89%利率转存中央银行
大额协议存款
债券投资(国债)
银行间市场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券、保险业的迅猛发展,居民的投资渠道越来越多。在苏浙一带证券公司在许多乡
镇一级设立了远程网上交易点,部分农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靠吃饭的农民,坐在
家里就能在互联网上炒股、炒汇甚至炒期货,这些进入到资本市场的资金不再用于
发展农业生产,很难再返回农村。
5)民间流通渠道。民间资本正往经济发达地区流失,寻找相对优越的生存和发
展环境,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他们通过民间借贷、参股公司等等方式将其在农村中
积累的原始资本转移到城镇中去,这也成为了农村资金外流的又一渠道。
此外,预防性储蓄意愿浓厚,沉淀了部分农村资金。由于刚性支出增加,农民
预期收入降低,对昂贵的子女就学、医疗、养老、灾害等预期心理负担严重,储蓄
防险的意愿较浓,导致部分农村资金沉淀,不敢用于投资或扩大生产。
而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蚕食了部分农村资金。虽然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抓“紧
降”工作,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明显下降,但目前占比仍然偏高,农村金融机构
的可用资金减少,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实力受到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农村资金外流的渠道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
如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渠道流出。
2.2.2 实证考察
在上节中已经分析了有关资金外流的渠道,其中最重要的是金融机构渠道。事
实上,当前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已经全部成为了农村资金外流的渠道,因此,我们
将主要考察农村资金外流中金融机构渠道的资金流出。首先总体上关注一下我国对
农业和乡镇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参看表2-1)。
由表2-1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我国近年来农业和乡镇企业贷款的绝对数量在上升,
但是相对数量却从2000年开始持续下降。从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资金外流问
题非但没有得到控制,反而可能朝更加严重的方向发展。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表2-1 金融机构信贷收支情况 单位:亿元
年份 总存款 总贷款
其中农业
贷款
乡镇企业
贷款
农业和乡镇企业贷款占总贷
款百分比:%
1997 82390.30 74914.10 3314.60 5035.80 11.15
1998 95697.90 86524.10 4444.20 5580.00 11.59
1999 108778.90 93734.30 4792.40 6161.30 11.69
2000 123804.35 99371.07 4888.99 6060.78 11.02
2001 143617.20 112314.70 5711.50 6413.00 10.80
2002 170917.40 131293.93 6884.58 6812.26 10.43
2003 208055.59 158996.23 8411.35 7661.55 10.11
2004 241424.32 178197.78 9843.11 8069.22 10.05
2005 287169.52 194690.39 11529.93 7901.76 9.98
2006 335459.78 225347.20 13208.19 6222.01 8.62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金融年鉴》
一般而言,按照农村金融机构类别可分为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国有商
业银行在县以及县以下分支机构。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三个主要渠道来分析资金的
净流出。
1)农村信用社渠道的资金流出
农村信用社既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也是农村资金外流的重要渠道。根据
《中国金融年鉴(2006)》的统计数字,2005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存款总额为27605.61
亿元,占全国农业存款、农户储蓄存款和邮政储蓄存款之和的72.26%(邮政储蓄未
区分城镇居民储蓄和农户储蓄);其农业贷款总额达到9331.01亿元,占整个金融机
构该项贷款总额的80.93%。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存款方面还是贷款方面,农村信用
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均居于主导地位。
然而,每年通过农村信用社流出的资金数额仍然是相当巨大的。虽然人民银行
通过支农再贷款方式对农信社给予了支持,但支农再贷款资金的投入量与农村资金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的流失量相差悬殊(见表2-2)。近几年每年从农村信用社外流的资金规模都在2000
亿元以上(见表2-2)。
表2-2 信用社渠道资金流出 单位:亿元
年份
信用社在
人行的准
备金
信用社在
人行的存

对中央政
府债权
对非货币
金融部门
的债权
购买人
行债券
从人行获得
的再贷款
资金的净
流出
1997 1246.7 800.8 186.4 28.5 16.4 2246
1998 1993.8 375.4 32.6 41.8 2360
1999 1827.4 461.8 29.7 214.4 2104.5
2000 1905.4 500.7 32.6 399.7 2039
2001 2267.9 744.2 34.4 685.7 2360.8
2002 2503.21 921.93 -1.84 985.32 2437.98
2003 2940.19 919.29 54.08 6.02 1046.44 2873.14
2004 4021.17 1157.81 56.9 386.77 990.17 4632.48
2005 4314.05 1019.94 15.22 609.23 639.55 5318.89
2006 4776.47 1020.54 152.78 245.78 401.78 5793.79
注:资金的净流出=准备金+信用社人行存款+对中央政府的债权+对非货币金融部门的债权+央行
债券-央行再贷款。这里有几个情况需要说明:
1.为了计算所有的农村资金流出才将准备金加总在内,而实际上这项流出并不是什么问题。
2.关于信用社在人行的存款,从98年开始不再统计,因此在98后我们默认该项为0。
3.信用社购买的央行债券在03年才开始有统计,而在04年开始有巨大的增幅,因此,此前信
用社购买的人行债券我们也默认为0。
4.对非货币金融部门债权采用的是债权与负债的净值所得。
另外,此处还没有考虑农村信用社处于化解由各种国家政策造成的巨额历史包袱的需要而占
用的那部分资金,这一历史包袱严格地说应该由国家财政来负担。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金融年鉴》
支农力度最大的农信社渠道的资金流出都如此严重,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我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国农村资金外流问题的严重性。
2)邮政储蓄银行渠道的资金流出
在上节我们已经分析了在2003年以前,邮政储蓄实行的是“只存不贷吃利差”
的经营模式,因此,农村邮政储蓄是全额流出,从图2-2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农村邮
政储蓄存款是逐年上升的,因此,净流出量也是越来越大,在2003年的时候已经达
到了3066亿元。虽然2003年末对邮政储蓄业务进行了改革,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得
到很好的改善。根据陈颖玫(2004)的研究,改革后,邮政储蓄的资金使用基本集
中在协议存款、债券投资和银行间市场业务。以2004年为例,邮政储蓄自主使用的
资金规模达到1500亿元,其中协议存款994亿元,占自主运用存款的66%,债券投资
446亿元,占自主运用存款的31%,银行间市场逆回购余额39亿元,占自主运用资金
存款的3%。具体为:
(1)大额协议存款。2004年,邮政储蓄协议存款业务总量994亿元,发生业务
194笔,涉及政策性银行1家,交易量占总交易量的5%,国有商业1家,占总量的18%,
股份制银行8家,占总量的75%,城市商业银行16家,农村信用社2家,占总量的2%。
(2)债券投资。邮政储汇局获准投资的债券品种为国债和金融债,2004年国家
邮政储汇局债券资产余额为446亿元,共承销国债和金融债131.6亿元,成为债券承销
市场上的重要成员之一。
(3)银行间市场业务,2004年邮政储汇局在银行间市场上的债券累积交易量为
228.51亿元,逆回购累积交易量1420.5亿元,总计668笔。其中,对农信社累积融出
资金220.76亿元,占总金额的15.51%,对城市商业银行累积融出资金612.38亿元,占
总金额的43.11%。(数据来源:2005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邮政
储汇局网站)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用于大额协议存款、债券投资还是银行间市场业
务,邮政储蓄资金最终流向农村的并不多,邮政储蓄银行渠道仍然还是农村资金外
流的重要渠道。而且如图2-2、2-3所示,邮政储蓄存款和农村邮政储蓄存款在2003
年后依然保持着较大程度上的增长,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在没有相应对策实施的
情形下,通过邮政储蓄渠道流出的农村资金的绝对数量仍然可能上升。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农村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单位:亿元)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图2-2 农村邮政储蓄存款余额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金融年鉴》
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单位:亿元)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16000
18000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图2-3 邮政储蓄存款余额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金融年鉴》
3)国有银行渠道的资金流出
四大国有银行在县及县以下的机构也是农村资金外流的重要渠道。乡镇企业由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8
于结算、贴现等需要,大多在国有银行开立帐户,大量的农村资金通过乡镇企业流
向国有商业银行,而国有商业银行在许多农村地区往往是只存不贷,或贷款量远小
于存款量,将资金上存,结果导致农村资金转移到外地。由于国有银行的储蓄存款
未区分城市和农村储蓄,难以准确估计由四大国有银行抽走的农村资金,但可以通
过农行的存贷款组成的变化从侧面上估计这一问题。
农行的存款在不断上升,对农业的投入除了在1999~2001年有大幅度的上升外,
从2002年开始,农行对农业的投入在逐年下降,考虑到农业投入是农村资金运用当
中占据比例较大的一部分,因此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农行近年来不断的将资金从农村
抽走(见表2-3)。另外,回到表2-1(金融机构信贷收支情况表)来从总体分析,对
于农村投入中占据相当大比重的农业和乡镇企业投入仅占总贷款的10%左右,而且我
们还可以注意到这个比例在经历1997~1998年的短暂上升后开始逐年下降,说明金融
机构对农村投入正在逐年的相对下降,而对比我国农村存款绝对数量的逐年上升,
我们可以发现,近年来农村资金外流并没有得到控制,通过国有银行渠道流出的农
村资金并没有减少。
表2-3 农行贷款情况 单位:亿元
年份 农行的存款
农行的总
贷款
其中农业
贷款
固定资产
贷款
商业贷款工业贷款
农业贷款占总贷
款百分比:%
1997 11322.41 9809.57 1748.67 359.91 3541.67 17.83
1998 13325.26 13666.11 2091.00 531.91 4422.55 1182.91 15.30
1999 15492.78 15550.61 9127.28 1179.72 1646.18 1367.73 58.69
2000 17515.89 14497.16 7943.15 1041.34 1340.82 1206.73 54.79
2001 20244.54 16045.94 8172.41 1252.57 1432.10 1394.04 50.93
2002 24106.88 18578.95 4417.42 2202.20 3568.95 1578.99 23.78
2003 29004.72 22118.43 4569.15 2884.00 3638.55 1899.14 20.66
2004 34173.22 25146.26 4636.10 3575.03 3758.09 2459.88 18.44
2005 39702.82 27405.80 4508.78 4587.03 3872.56 3147.04 16.45
注:1.1997年份工业贷款未统计,默认为0.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9
2.2002年开始农业银行专项业务全部并入常规业务,各项贷款按行业分类统计口径有所调
整。
3.2006年农行总存款46584.81亿元,贷款30518.35亿元。其中各项贷款项目与前面统计不一,
农、林、牧、渔业贷款1404.33亿元。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金融年鉴》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实证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现在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政
策也转向了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但是,实际上,我国农村资金的
外流问题并没有得到减缓,甚至有恶化的倾向,这将对农村经济建设造成巨大的影
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新农村建设的进行。而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农村资金的
外流这个问题将在下一章进行探讨。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0
3 我国农村资金外流的原因与后果
3.1 农村资金外流的原因
3.1.1 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自身的弱质性
农业和农村资金外流是由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自身弱质性造成的。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遵循比较利益原则,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主导资
源配置的是经济有效性而非社会合理性,规避风险、追逐利润是社会资金流动的内
在取向。“看不见的手”从根本上说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但也使
得社会资金自发地由农业领域流向工业领域,由农村流向城市,由不发达地区流向
发达地区。农业由于利益比较低、风险相对高等弱势,不仅外部资金很难流入,而
且自身积累的资金很大部分通过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等渠道流向工业领域和城市,
出现所谓的“抽水机效应”。另外,由于中国农村现存的小农经济的运行制度所导致
的对资金需求的细小化,以及小农经济本身所蕴涵的风险性与现代金融机构经营目
标所追求的资金运营规模化和安全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造成了当前农村
中官方金融网点收缩,农村金融业务的萎缩。具体而言,
1)农村信用社作为支持农业经济的主力军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一方面,由于农
村信用社汇路不通,结算渠道不畅等原因,在农村信用社存款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没
有商业银行高,于是部分乡镇企业、农村个体大户将在农村信用社存款转向商业银
行,致使信用社存款增速明显低于商业银行。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基于利润和风
险控制的考量,又将吸收的资金大多投向了信用联社所在的县级地域的大型工业企
业,对乡镇中小企业和个体种养大户重视不够。还有一部分资金变成同业存放款项
参与到货币市场中,虽然也产生了一定的效益,但却弱化了对农业支持的力度,资
金投向的偏差是农村资金外流的很重要一个方面。
2)农村资金“农转非”。一方面,表现为农村资金“进城”而流失。农村信用
社资金大量上存联社,大大削弱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城镇及郊区信用社,资金
需求量大,单笔贷款金额也大,基层农村信用社资金大量调剂给城镇及郊区社,形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1
成城镇及郊区社与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对峙局面,掳走了大量农村资金。另一方面,
表现为农村资金的流失。有的弃农逐工,有的弃农从商,这也是导致农民贷款难的
重要原因。受利益驱动的影响,信贷资金趋利行为比较明显,向一些利润较高的行
业和产业转移。由于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市场退出,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唱“独角戏”,
“没有竞争对象”往往在支农服务上“养尊处优”或因资金实力限制而感到力不从
心。企业改制、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等各个方面也正在逐步蚕食着农村资金。很多
乡镇企业正在进行的股份制改造,需要员工集资入股,这就从农村抽走了大量资金。
乡镇规模的不断扩张使更多的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到城镇从事服务业等非农产业,
他们不仅带走了农村资金,而且产生的效益也不再回到农村,使滞留在农村的资金
日趋减少。
3)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投资空间有限等方面的原因,一些不断
发展壮大的农村民间投资者实行战略转移,将其在农村的大量资本积累转移到城镇
中去,转移到发达地区去,大量资金从农村撤退走向城市或转向其他领域。
4)农户资金需求规模小、成本高、风险高。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
资金需求主体从过去的生产集体变为单个农户,这种经济决策主体的分散化决定了
农村资金需求呈现出小规模特征。虽然总体来看农村的资金需求规模巨大,但是单
个农户的金融需求相对较小,这种分散化、小规模的资金需求,导致了农村信用社
经营成本的增加。另外,由于农村经济面临更大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农户又很难提
供合格的抵押担保品,客观上导致金融机构经营的高风险,从而金融机构会控制对
农户的贷款量。
5)农村资源型小企业,是农村企业的主体。它们立足于当地资源,多数通过乡
镇政府投资发展起来,生产面向市场的资源产品,基本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但由于
市场供需变化不确定性较大,信息不够对称,因此其生产经营风险较大,如果对这
些企业发放贷款,将导致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增大,因此金融机构也会控制对这些
企业的贷款量。
另外,邮政储蓄也没有很好的起到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的作用。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2
3.1.2 工业倾斜政策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作为本国资本形成重要一环的农业领域中的存款余额,一
直是国家工业化的重要的资金来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强制性手段压减
农业剩余来达到“以农补工”的目的。新中国建国之初,在帝国主义严密封锁的情
况下,为了迅速医治战争的创伤,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不得不采取“以农补工、
以乡补城”的策略。这样就形成了二元化的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农村的血液被源
源不断地输往城市,城市、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农民被固定在狭小的土地上,
虽然国家对农业技术做了极大的投入,但农业的边际效益却在不断下滑,农村离现
代文明越来越远,农村资金也不断流向城镇。而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对农业
和农村直接控制的放松,农民以及农业部门剩余日渐增加,农村金融机构中的存款
也在快速增加,但在所有金融机构均为国有的情况下,农村领域中的资金转化为工
业和城市投资的体制条件仍然畅通。因为国家仍可通过国有金融机构的资金调拨来
增加其在工业领域内的投资。国家倾向性的工业化政策对农业部门资金的侵蚀,从
而造成农业领域资金不足,农业金融支持缺失。
另外,中国自计划经济时代开始,一直实行的是以“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来“以
农补工”,农产品的价格一直受到低估,在改革开放之后,这一个问题开始以另一种
形式表现出来。工业生产的大幅进步推动了工业消费品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农业生
产始终受制于土地制度和规模约束,始终难以实现真正的规模化,农业消费品的劳
动生产率也一直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严重影响到了农产品的价格。这样,农
产品真实价格并没有真正体现,或者说农产品价格虽然上涨,但是其实农民因此得
到的利益却很少,这样,必然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弃农而转向其他行业,在一定程度
上导致了农民将资产转移出农村,加剧了农村的资金外流。
3.2 农村资金外流的后果
农村资金外流的后果,首要的是损害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村资金
的大量外流,部分地消解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带来的消费和投资效应,导致农
村的消费和投资不足,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实体投入不足,必然对农业新技术的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3
推广和乡村实体生产形成制约,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应用农村资金的净
外流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实证结果表明 (张国强,2006,样本数据为 1989~2003
年 ) ,农村资金净外流和农村居民收入存在相关性。农村资金每净流出10亿元,农
村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减少9.5元,按照目前的资金净流出量(准备金流出不计),
农村居民的收入实际上人均收入减少大约1000元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不存在农村
的资金净外流,农村居民的家庭人均收入应在4500元左右,城乡之间的差距也不会
增加到目前的3倍左右。由此可见,农村资金的外流加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
是城乡二元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
其次,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抑制了农村经济的货币化进程,使农村消费不足,
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加。近年来,尽管农村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农民外出务工减轻
了农村隐性失业的压力,但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存量仍不断增加,从1988年的1.3亿
人增加到2003年的11.72亿人。农村资金每净流出1亿元,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就会增加
2133人(张国强,2006),按照现在每年资金净流出大约1000亿元(不计准备金流
出)估算,农村富余劳动力每年增加在200万人以上。
再者,农村经济的发展对资金具有强依赖性,即使目前的农村货币化水平有所
提高,但仍未有效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而如此大量的资金外流,使农村资金出现过
度的“贫血”,导致高利贷现象出现。从资金外流和农村对资金的需求数据来看,
农村对资金的需求已经远远超过了资金的外流,但是有意思的是,一方面是资金的
大量外流,另一方面是资金需求的愿望如此强烈,正规的金融机构由于受现行体制
制约,无法满足这种需求,更加剧了农村的资金供需矛盾。资金外流成为农村资金
需求紧缺的原因,使得政府对农村的财政投入效应也被大大消解。这种“资金流动
悖论”折射出当前的农村投融资体制弊端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
在Chih-Yang Tsai(2008)的研究中指出资金的净流出将影响资金供应,造成一定金
融风险。美国学者Senay Agca和Abon Mozumdar(2008)也对投资对资金流动的敏感
性方面做了研究,他们的共同结论是随着资金外流量的增加,投资将是减少的,这
样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此外,资金的净外流还会加剧银企关系的恶化。由于县级商业银行信贷权上收,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4
县域资金以商业银行上存的形式逐渐向大中企业集中,县级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贷款,
即使有好的项目也因县级行没有贷款规模或因向上级申请贷款手续繁琐不能及时得
到信贷支持,对本来经营困难的县级中小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企业对此经
常怨声载道。同时,由于企业不能获得新的贷款支持,旧贷款不能产生新效益,企
业对老贷款无能力偿还或是故意拖欠不还,这样将逐步造成银企双方相互指责,致
使银企关系进一步恶化。同时,这也会加大了金融债权清收工作的难度。目前,基
层金融机构尤其是县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能正常拿出资金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
展,而是将资金流向外地,流向非农产业,致使地方政府(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某
些方面从地方保护主义出发,不愿协助银行制止企业逃废金融债权,清收金融资产,
从而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而该情形则会加速县域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
务的退出。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加入WTO后,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观
念,正逐步从“存款立行”向“效益兴行”转变。作为县级商业银行失去为企业“输
血”的功能后,造成企业经营发展存在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的现象。由于企业得不到
银行有力支持及有效服务,致使企业不能正常生产与经营,造成企业停产、半停产,
甚至濒临倒闭,从而使企业归还银行贷款本息已成为口头上的“承诺”。这样,势
必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的可能性继续增大,再加上上级对县级行信贷考核更
加严格,也使信贷员产生 “惧贷心理”, 从而使其有“多贷多风险,少贷少风险,
不贷无风险,宁可不放贷,也不能丢饭碗”的消极思想,这样就更加快了商业银行
信贷业务从县域退出,加剧了资金的外流,形成恶性循环。
最后,农村资金外流使农户资金需求难以满足,不利于农村的稳定。一般而言,
农户可以分成贫困农户、温饱型农户和市场型农户三种类型。贫困户是一种特殊的
金融需求主体,它们缺乏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金,有贷款的迫切需求,但无任何抵
押,贷款风险极大,金融机构不愿、也不敢发放贷款。贫困户往往只能通过比较特
殊的方式,比如民间高利的小额互助贷款、国际金融组织援助、政府财政性扶贫资
金等,得到少量、零散的资金。 
温饱型农户,即已初步解决生活温饱问题的农户。这些农户一般比较讲信誉,
金融机构对温饱型农户的小额放款比较放心,贷款回收率一般在90%左右。目前这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5
部分农户的小额资金需求,主要是从农村信用社以小额农户信用放款得到。但由于
目前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普遍不足,所以难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温饱型农户的资金需
求。 
市场型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化技能型生产,是农民实
现增收和农村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这部分农户的贷款需求一般大于温饱
型农户,但同样由于缺乏商业贷款供给所要求的抵押担保品(农户的主要资产,比
如土地、房屋和农机具等,不能作为抵押品),因而从银行贷款难以得到基本满足。
据有关调查,农村金融机构仅能满足20%市场型农户的贷款需求(巴曙松等,2005)。
如果农村资金不断的外流,那么农户的金融需求将得不到满足,一方面,这对
农村经济建设相当不利,另一方面,农户必然产生意见,并可能有其他过激行为,
不利于农村工作的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正如上文所分析,农村资金外流对农村经济的不利影响相当大,因此,在当前
竭力建设新农村,全力发展农村经济的时候,减缓甚至控制农村资金的外流是十分
必要的。当然,我们前面已经指出,并不能过分苛责农村资金外流,农村资金流向
城市,对城市的建设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从农业流向工业,为我国工业化道路提
供了相当大的帮助,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现在,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中期,
已经有能力“反哺”农业。根据张培刚(1992)年关于工业化的定义:工业化不仅
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而且也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而到现在,
由工业来帮助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资金应该开始“回流”农业,“回
流”农村了。下一章我们就将对如何保证资金“回流”,减缓甚至控制农村资金外流
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6
4 解决我国农村资金外流问题的对策建议
上文已经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中面临的一大问题:农村资金外流问题。分别从
渠道和成因等等方面做了考察,在实证上也对农村资金的金融渠道资金流出作了详
细考察,并指出农村资金外流问题可能导致的不利后果。通过以上分析,了解到减
缓甚至控制农村资金外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农村资金外流问题的控制也有
利于我国农村金融问题的解决。基于此,笔者有以下建议。
4.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农村资金自身的“造血”功能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切实增加农村资金来源,增强农村资金自身“造
血”功能,这是解决农村资金问题的关键。主要措施是:
1)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全面提高农业的产业
素质和效益。一是与推进工业化进程相结合。要发展市场前景好、外向度高,且能
做大做强的以煤为主的矿业资源产业、以煤电为主的能源产业、以推进农业产业化
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驱动农村经济提速;二是与推进城
镇化建设相结合。城镇是农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和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等二、
三产业的载体。加快城镇化建设不仅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还可以
使第一产业人口下降,二、三产业人口增长。因此,要以大中小城市和基础条件好、
发展潜力大的乡村集镇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农贸市场建设,扩大对
农业的服务领域,使小城镇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小区域经济、政治、社会中心,带动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三是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要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
增收离不开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的发展,必须围绕结构调整扶持壮大一
批有特色的乡镇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2)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
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上来。一是积极追踪,采用现代农
业科技,包括现代生物技术、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二是组织农业科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7
技攻关,实施作物良种科技行动、农产品加工科技行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
行动、绿色食品科技行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减灾农业科技行动以及科技致富示
范行动。
3)加快发展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转移富余劳动力。农村富裕劳动力
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
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
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
有序流动。
4.2 控制资金外流的金融渠道
我们在上文中的分析中已经多次强调,农村资金主要还是通过金融机构渠道流
出的,那么,如何制定相应的对策来改变现今这种情形是十分重要的。比如,乡镇
政府可以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把农村信用社和基层农业银行网点等农村金融
部门当成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制订相关的优惠政策,营造宽松
的政策环境,并引导他们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大力支持这些部门债务追索,严打企
业逃废债行为。县域人民银行也要发挥好再贷款作用,增强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
功能,并做好对农业贷款方面的监督管理。对邮政储蓄,人民银行应制订相应政策,
把邮政储蓄的部分资金按一定比率和利率给农村金融部门使用,确保农村资金来于
农村,用于农村。由于资金流失主要还是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渠道,以下
就针对这两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1)减缓甚至控制农村信用社渠道资金外流的建议和措施
(1)杜绝信用社违规的资金外流渠道。在上文我们已经分析了信用社主要的资
金外流渠道,其中,包括各基层社之间的自主拆借、异地发放贷款和变相拆借资金,
流入证券市场等违规渠道。如果能较好的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机制,杜绝此类渠道,
那么,通过信用社流出的农村资金将大大减少。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继续推进农信社改革。目前,农信社改革已经取得阶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8
段性成果。一是新的管理与监督体制已经形成,即将农信社的管理交由省级政府负
责,同时行业监督职责由省银监局负责;二是农信社历史包袱得到初步化解,经济
实力明显增强,金融支农力度加大;三是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已经起步,经营机制
开始转换,内控制度得到加强,增资扩股进展顺利;四是农信社的社会信誉进一步
提高,员工精神面貌有了较大改观。这些都为下一步改革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只
要继续坚持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定能使对农村经济贡献较大的农信社得到
发展,也将从一定程度上减缓该渠道的资金外流。
(3)加快产品创新和服务开拓步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一是农
信社应继续发挥信贷导向作用,支持生态农业发展;二是拓展农村新社区的金融服
务,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为农户提供更加全
面的金融服务。
(4)全面提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品牌,试办大额农业信贷,为农村发展新产业
提供长效金融服务。一是基于农户小额信贷是巩固和发展农业的重要资金支撑,农
信社要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投放每年增长20%以上,形成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可持
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得广大农户的有效信贷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二是稳步推出大
额农业信贷业务,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要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与政府扶
植产业化的政策互动,全面开展农户大额信贷试点,在此基础上全面推广,支持农
业产业化发展,并进一步支持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三是创新信贷担保方式,支持
现代化农业发展。特别是对于那些经营效益好、适销对路,但是临时资金周转有困
难的农村中小企业,可以探索用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存款作抵押发放贷款,以解决中
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5)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创业类信贷,为培养新农民提供新型金融服务。一是
农信社可以发展助学贷款业务,支持农村贫困学生就学。二是开办教育类贷款,提
高农民的技能和素质。三是拓展创业类贷款,增强农民的自主创业能力。
(6)农信社应将信贷政策与新村镇规划相结合,拓宽信贷服务领域,为农村新
村镇建设提供金融支持。一是完善信贷政策,配合新村镇的规划建设。二是试办农
民住房贷款,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三是开办基础设施贷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9
设。
2)减缓甚至控制邮政储蓄渠道资金外流的建议和措施
(1) 扩大邮政储蓄的业务范围。
虽然邮政储蓄制度在2003 年和 2004 年相继进行了一些变革,但资金运用渠道
仍过于单一,主要集中于中间业务,未涉及对“三农”在资金上的直接支持。为满
足农村对资金的需求,使资金“回流”农村,拓宽农户筹集生产资金的渠道,需在一
定程度上解决现行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单一业务品种,增加小额贷款、专项贷款、
资金结算等金融业务品种,继续拓宽邮政储蓄经营范围,逐年适当压缩在人民银行
转存款余额比例,特别是县邮政储蓄转存款比例,促使邮政储蓄“回流”农村,支
持农业生产发展。拓展其业务范围,使其不但吸收农民存款,同时也给农民发放贷
款,这样一方面发挥了邮政储蓄的优势:点多面广、人均服务面积大,在农村推行
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农村中的金融机构,扩大了农民取得资金的渠道,
同时也有利于打破信用社一统天下的局面,加强与信用社的竞争,有利于农村金融
市场的发展。
(2)邮政储蓄在农村吸收的资金通过协议方式转让给农村信用社。
农村信用社几乎是唯一可以满足农户贷款资金需求的农村金融机构,而且是支
农贷款的最主要提供者,农业贷款发放余额和所占比重都在上升,不过,它的资金
实力较差,而且相对比重在不断下降,这样农村信用社就不得不面对着一个巨大的
“三农”贷款资金缺口,影响农村信用社对发展“三农”提供更有力的资金支持。
与此同时,邮政储蓄作为主要渠道促使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当前在农村地区的存款
市场上,农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竞争激烈 ,而农村信用社由于支付、结
算手段落后,往往处于劣势,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和农行大量外流。
(3) 利用邮政储蓄的网络优势,在农村地区建立简易的社会保障体系。
利用邮政储蓄和信用社庞大的网点优势,以及对所在地个人信息充分了解的优
势,可以考虑为农村居民开办简易人寿保险,为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农民提
供一定水平的生存保障,并允许用保单到金融机构开办质押贷款。这样,一方面可
以初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又可以保证来自于农村地区的资金回流。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0
邮政储蓄机构网点遍布农村各个乡镇,从业人员对农户比较了解,经过对从业人员
进行简单的业务培训,可以利用邮政储蓄使广大农民加入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来。
4.3 农村金融部门要加强信贷支农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调整贷款结构。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逐渐由“以
政策为导向、以种植业为基础”的传统低效温饱型农业向“以市场为导向、以种养
业为基础、加工增值为重点,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现代化农业转变,农村经
济巳呈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的发展态势。农
村金融部门应积极适应这种形势,及时转变支农观念,调整农业贷款结构,把贷款
的主要投向由发放生产资料贷款转向重点支持科技含高、发展潜力大、形成适度规
模、生产经营集约化程度高、支持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大型项目;业务对象也要由农
户逐步转向依托农业的大型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和农贸市场上来,从而发挥信贷
资金的资源调配功能,形成以信贷资金引导企业发展,以企业发展带动农户经济发
展,不断丰富业务品种,优化网点机构布局,使农业和农村成为农村金融部门的新
的效益增长点。
2)拓宽投放渠道。商业银行如农业银行由于实行商业化运作,资金向效益更高、
风险更小的大城市、大企业、大行业集中,而作为信贷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却
由于自身资金总量、结算渠道、服务品种、服务手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已远远不
能适应农村经济大发展的需要。为此,拓宽农业贷款投入,就需要商业银行(主要
是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三家的共同努力。农业银行要改变过去
在农村的基层网点存多贷少的情况,下放贷款权限,增加农业贷款额度,重点满足
农村经营大户和乡镇企业的资金需求(农业银行已经将经营重点慢慢转回农村);农村
信用社要改善服务手段增强服务功能,真正发挥好农村经济主力军的作用,大力推
广“小额农户贷款”,要在人民银行的监管支持下,加强对周期长、见效慢、风险
大的中长期农业贷款的投放;农业发展银行要继续做好开发贷款,扶贫贷款等政策
性贷款的发放工作,慎重立项,严格管理,选择确实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利的项目进
行重点支持,并加强同政府部门的联系,以提高资农资金的安全度和收益率。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1
3)降低贷款风险。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受自然环境和市场因素的影响最大,
要降低农业贷款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可以通过四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在科技
部门的配合下,信贷管理部门要集中力量开发信贷管理信息网络,及时采集反馈产
业、行业、产品市场等信息,为贷款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二是通过“公司+农户”、
“工厂+农户”的形式转移风险,尽量以基地和企业为贷款主体,明确债权债务关系,
从而降低成本贷款风险。三是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加强同政府部门的合作,
督促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减少犹豫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所造
成的贷款损失。四是建立由农业经济各主体参加的利益共同体,密切关联度,加固
产业链条,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统一体,增强整体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2
5 结束语
本文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出发,对我国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
要的介绍,引出其中的农村资金外流问题。研究农村资金外流问题主要从农村资金
外流的现状切入,通过对资金流失渠道的分析以及实证上的说明,突出农村资金外
流问题的严重性。此外,文章分析了造成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的主要原因和该问题可
能造成的后果,得出现在农村资金一方面呈现净流出十分严重的情况,另一方面却
在农村资金需求方面仍然有巨大缺口的相悖情形。最后本文认为必须减缓直至控制
农村资金的外流,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建设起“新农村”,为此提出了一
系列的政策建议。
文章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没有深入实际考察农村现实,而更依赖于各个机构的统计数据,这样可能会
陷入数据误区。
2)文章研究的深度可能不够,而且,农村金融中各个问题之间可能会相互影响,
而文中没有考虑其他几个问题的影响。另外,包括劳动力流动等也会影响资金外流。
3)文章做出的政策结论由于各个方面的限制可能不够切实有效。
文章可以拓展的空间可能有以下几点:
1)研究其他问题与农村资金外流问题的关系,可能造成的影响,更全面的考量
这个问题,甚至可以结合其他所有问题来共同研究农村金融体系。
2)可以针对各个渠道作一具体的量化说明,分析在各个渠道当中各自所占的资
金流出权重,更加具体的进行分析,这样也更容易得出更为有效的政策结论。
最后,笔者想针对文章撰写过程中出现的两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一,是农村资金外流究竟是不是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从严格
意义上来说,这只能说是一种现象。我们在文章中已经提出,农村资金外流主要是
由于资金的趋利性和经济个体对风险的考量,以及国家工业倾斜政策所造成的。而
风险和收益是相关的,每个经济个体都会追寻利益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因此,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3
从这个角度出发,农村资金外流体现出来的便是一种正常的市场化现象,是我们一
直追寻的利润最大化下的产物。然而,在当前中国,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基尼系
数高居不下,这对中国社会稳定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为此,国家改变了策略,将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处理我国工农、城乡关系的指导方针,特别
是在新农村建设提出后,不可避免的要控制农村资金外流,确保农村资金的充足。
这个时候,笔者认为中国农村资金外流就成为“问题”,这也是笔者选择该课题的
原因之一。
第二,是为什么农村会出现资金大量外流和高利贷现象并存的奇怪局面。笔者
认为这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在文章中笔者已经多次强调,农村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是金融机构渠道,而
这些机构都有一定的制度和政策限制,在利润收入方面不能象民间资金追逐高利贷
那样针对高的风险有超高的回报。既然在高风险中没有办法得到相当的回报,在综
合考虑盈利性、风险性、流动性三个原则后,这些金融机构在没有严格的政策限制
一定要将资金投到当地的情况下,都会转向寻求风险较小而收益稍差的地区或者行
业,这样就造成了农村资金的外流。
2)对农户而言,农信社由于规模较小,汇路不通,结算渠道不畅等等原因,使
得农户更愿意将资金存放在“更为安全,方便”的商业银行,乡镇企业由于结算、
贴现等需要,大多在国有银行开立帐户,大量的农村资金通过乡镇企业流向国有商
业银行。而商业银行往往将这些资金转向支持城市和大中企业,而并没有或者投入
很少到农村,这样也就造成了农村资金的外流。
3)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因此,对于普通农民来说,出于预防性动机和个人天
生对风险的抵触心理,他们不愿意或者说不敢将资金投入到高利贷中去,而且这些
人通常储蓄动机相当强烈,这样,在商业银行的战略下,这些资金就大量转向城镇。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些在农村中有一定资产,又敢于承担风险的人便
利用这个机会从事高利贷活动,于是,便造成了这种奇怪局面。但是,笔者同时也
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农村贷款的风险会降低,或许那时这种情形
将渐渐消失。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4
致 谢
从2007 年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到2008 年5 月论文最终定稿这历时长达9 个月
的时间里,得到了许多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帮助,借此机会向他们一一表示感谢!
首先,衷心的感谢我的导师彭代彦教授。彭老师深厚的理论功底给了我很多的
启发和帮助。本文从选题、收集资料到修改并最终定稿,得到了彭老师细致耐心的
指导,在定稿之前,我的论文几易其稿,花费了导师很大的心血。在学习生活中,
彭老师的严谨、正直和踏实的学术态度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我在简短研究
生阶段里少走了许多的弯路。
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学习生活的两年时间将成为我学生生涯的最后一程。
论文完稿之际,我也即将离开华中科技大学,离开我曾经学习生活过的经济学院。
我愿以我这篇尚不成熟的论文向经济学院所有的教授过我知识的老师表示感谢,他
们是:徐长生老师、唐齐鸣老师、宋德勇老师、方齐云老师、张卫东老师、王少平
老师、汪小勤老师、费剑平老师、彭代彦老师。
再者,感谢开题报告答辩委员会的指导老师们对我的论文方向提出的宝贵意见,
使我能更好的完成这篇论文,为硕士时代划上圆满句号。
最后,我将以这一篇文章献给多年来一直支持和鼓励我的家人和朋友。
再次向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朋友们郑重的道一声:谢谢!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5
参考文献
[1] Algirdas Laukaitis. Functional data analysis for cash flow and transactions intensity
continuous-time prediction using Hilbert-valued autoregressive processe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 2008 (185) :1607–1614.
[2] Asli Ascioglu,Shantaram P·Hegde,John B·McDermott .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investment–cash flow sensitivity.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7(15):101-113.
[3] Beck, Mattias Lundberg, Giovanni Majnoni.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Volatility. Does Finance Dampen of Magnify Shocks? Working Paper.World Bank.
Washington D.C,2000(66):261-300.
[4] Charles Cao,Eric C·Chang,Ying Wang .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mutual fund flow and market return volatility.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8(15):501-513.
[5] Chih-Yang Tsai.On supply chain cash flow risk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8
(44) :1031–1042.
[6] Daniel Bergstresser,James Poterba. Do after-tax returns affect mutual fund in flow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2 (63): 381–414.
[7] Dany Aoun,Junseok Hwang. The effects of cash flow and size on the investment
decisions of 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firms: A dynamic
approach.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2008(15):405-420.
[8] Frederic S·Mishkin.The Economics of Money,Banking,and Financial
Market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sixth edition),2000.20-47.
[9] In-Mu Haw,Daqing Qi ,Woody Wu. The nature of information in accruals and cash
flows in an emerging capital market:The case of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2001 (36) :391–406.
[10] Jikun Huang,Scott Rozell,Honglin Wang. Fostering or Stripping Rural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6
China:Modernizing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 Urban Captial Flows. The Developing
Economies,2006 (8): 1-26 .
[11] Levine,Loayza,Beck.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Growth.Causality and
Cause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7,46(1):31-77.
[12] Michael J·McCue,DBA. A Market,Operation,and Mission Assessment of Large Rural
For-Profit Hospitals With Positive Cash Flow. The Journal of Rural Health,2008,23
(1):10-16.
[13] Peter L·Jennergren. Continuing value in firm valuation by the discounted cash flow
model.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8 (185) :1548–1563.
[14] Senay Agca,Abon Mozumdar.The impact of capital market imperfections on
investment–cash flow sensitivity.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8 (32) :207–216.
[15] Steven Fazzari,PieroFerr,Edward Greenberg.Cash-flow,investment,and
Keynes–Minsky cycle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2008
(65):555–572.
[16] 巴曙松等.关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建议.中国经济时报, 2006.
[17] 陈颖玫.关于近期邮政储蓄资金自主运作情况分析.海南金融,2004(9):32-35.
[18] 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中国农村观察,2004(2):12-20.
[19] 何广文.从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看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中国农村经
济,1999(10):23-29.
[20] 胡小龙.进一步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乡镇经济,2004(4):5-9.
[21] 姜长云.从乡镇企业融资看农村金融改革.经济学家,2002(6):44-50.
[22] 江苏省盐城市农村金融学会调研组. 当前农村资金外流的途径及解决措施.农业
经济与技术,2003(11):20-22.
[23] 姜旭朝,丁昌锋.民间金融理论分析: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金融研究,2004
(8):25-31.
[24] 李丹红.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与重点改革政策.金融研究,2000(5):5-11.
[25] 李明贤.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5):42-44.
华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7
[26] 李明贤.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3.
[27] 林红池,林剑锋.导致农村资金流失的渠道及影响因素.当代经理人,2006(6):21-22.
[28] 刘民权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农村地区资金外流的关系分析. 转轨中国: 审
视社会公正和平等(姚洋 主编)第3 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5-72.
[29] 罗春玲,谢家智.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创新.改革,2005(2):41-45.
[30] 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科院研究生
院,2000.
[31] [ 美] 爱德华·S· 肖. 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 邵伏军等译. 上海: 上海三联书
店,1988.15-22.
[32] [美]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周朔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2-32.
[33] [美]罗纳德·I·麦金农. 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卢骢译.上海:上海三联书
店,1988.53-61.
[34] [美]约翰·G·格利,爱德华·S·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 贝多广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7-11.
[35] [美]兹维·博迪,罗伯特·默顿.金融学.郭多祚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0.78-89.
[36] 莫锦英.浅析农村资金外流的原因及相应政策支持.海南金融,2005(6):58-60.
[37] 宋宏谋.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50-54.
[38] 苏士儒等.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与金融体系建设.金融研究,2006(5):10-11.
[39] 谭侃.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探讨:[硕士学位论文].长沙:中南林学院,2005.
[40] 谢玉梅. 农村金融深化: 政策与路径. 上海: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7.80-100.
[41] 谢家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问题的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6):33-35.
[42] 张国强.农村资金外流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经济参考研究,2006(55):28-29.
[43] 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增订版,1992).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107-108.
[44] 张旭路.农村金融现状与农村信用社改革.农业经济问题,2005(12):50-51.
[45] 张正平,何广文.改革后邮政储蓄流向何方.视点,2005(6):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