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472我国电价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洳≯≥‘
硕士学位

论文
所在学院丝痉堂院
摘要
电力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电价改革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
关系到整个电力产业规制改革的成败。因此,对我国电价形成机制及电价规制改
革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在对规制理论和价格规制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电价形成
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其次,在回顾我国电价规制改革历程的同时,对我国电价规
制改革的绩效进行了评估;最后,借鉴国外价格规制模型,结合我国的实际,构
建了适合我国电力发展需要的电价规制模型,并对电力产业深化价格规制改革提
出了政策建议。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在分析电价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
我国电力产业规制改革的实际,选取了国民收入、燃料价格、技术进步、工业化
指数和规制这五个影响因素,构建回归计量模型,检验其对我国电价的影响。计
量结果表明,我国价格规制政策对电价的控制是有效的,国民收入、燃料价格、
技术进步、规制联合起来能有效的解释我国的电价水平。二是综合了最高限价模
型和投资回报率模型的优点,结合实证检验的结果,考虑一些对我国电价形成较
为有影响力的生产成本、通货膨胀率、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等因素,并同时考虑
有助于我国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销售利润率、税收、环境、质量几个因素,设
计了适合我国的电力定价模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产业的规
制改革必将深化。因此本文的分析也试图为我国的电价规制改革提供一些理论指
导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电价形成机制价格规制绩效价格规制模型
Abstract
Electricity industry is the base of national economy.The reform of electricity price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reform of electricity system,which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e regulational reform in entire electricity industry.Therefore,it is significant to
research on forming mechanism and regulation-reform of electricity price in China.
In this thesis,the author presents the theory of price regulation and analyses the
forming mechanism of electricity price,pointing out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electricity price.Witll the reference to process of the electricity price-regulation form
in China,the author evaluates its performance.According to empirical test about the
effect of regulmion on the electricity price level,it is obvious that national income,
coal price,innovation and regulmion have tremendous impact on electricity price in
China.On the basis of such analysis,the author constructs the OUI"price-regulation
model which is fi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electricity industry.Finally,the author
gives some advice about how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our electricity price-regulation.
Maybc there ale two innovations in this thesis.On the one hand,through the
empirical test,the author gets conclusion that some factors can obviously influence
the electricity price level.On the other hand,combining foreign experience and Our
practice,the author constructs a price·regulation model which is fi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ity industry.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rket-oriented
economy in China,it is imperative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regulmion in electricity
industry.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this paper has attempted to propose some
guidance and policy advice for the reform of China’S electricity price regulmion.
Keywords:electricity price forming mechanism regulation ofprice performance
price-regulation model
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
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
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签名: 王潞
日期: oa 4‘月2日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1引言
1.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电力产业因投资巨大、资产专用性强和规模经济等特点,长期以来一直是纵
向一体化的垄断经营,并一度受到政府的严格规制。然而,随着技术和经济条件
的变化,电力产业中发电、售电环节自然垄断特征趋于淡化,其可竞争潜质日益
显露。同时,传统规制所带来的竞争缺乏和激励不足,造成产业效率低下和社会
福利损失,产生所谓的规制失灵。由此,各国开始在电力产业的发展中逐步重视
并不断强化市场竞争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兴起了电力产业的规
制改革浪潮,改革的大方向是:将非自然垄断性质的发、售环节和具有自然垄断
性质的输、配电环节分开;放松发、售电环节的规制,对输、配电环节进行激励
性规制。
长期以来,中国的电力行业一直处于国家垄断地位,国家控制了发、输、配、
售电的所有环节,整个电力工业处于垂直一体化的完全垄断性地位。这与我国原
有的经济体制以及电力行业的特殊性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它能基本适应我国原来
的经济体制要求,保证了我国在长期缺电形势下全社会的正常生活和生产用电需
求。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推进,电力垄断所带来的弊病也开始显现。电力工业的
效率低下,电价长期居高不下,电力工业的发展一直未能走出“电力紧张一大造
电厂一电力过剩、资源浪费一国家调控一新一轮电力紧张’’这一怪圈。因此,我
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电力产业进行改革,从鼓励集资办电到实行“厂网分
开、竞价上网’’,试图用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来实现电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价格规制作为政府对电力产业进行规制改革的核心内容,而电价形成机制的
改革更是电力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电价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电力产业的
可持续发展,进而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试图在理清规制理论发展脉
络和电价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对我国电价规制改革的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并借鉴
国外价格规制模型,提出适合我国电力产业发展的电价规制模型,同时对深化电
力产业价格规制改革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学者对电力产业及其价格规制改革的研究
GJ.Stigler and Claire Friedland(1962)著名论文引发了关于电力行业规制效
果的讨论,它比较了受规制和不受规制的供电企业,指出规制可能根本没有收到
预期的效果(降低电费)。同时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回报率规制条件下,企业存
在着过多地增加资本投入来获取更多的利润的行为,这将导致企业生产效率的低
下。这就是阿弗契和约翰逊(Averch and Johnson,1962)提出的“A.J效应”。卡
恩(Kahn,1971)指出:“一个具有高度一体化电力网的公用事业企业,它宁肯
自己多投资以应付高峰需求,而不愿意从邻近公司购买电力,尽管购买电力成本
会比较低。因为多投资的部分扩张了费率基础,在回报率规制下增加了许多许可
的利润。"1
同时,随着规制理论的发展,特别是激励性规制理论和规制框架下的竞争理
论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开始了对电力产业的规制改革,逐步以建立起开放、自
由的电力市场为目标,大大放松了对电力系统中非垄断业务的规制,对垄断业务
实行激励性规制。之后许多学者对电力产业规制改革提出了规范分析并对改革的
绩效作了实证分析。Thomas GMoore(1970)对一个包括私有的受规制的公用事业
和公有的公用事业的企业样本的垄断价格进行了估计,发现受规制的私有的公用
事业的价比垄断价格低5%一6%,而公有的公用事业的价格比垄断价格低10%
.22%。但也有学者认为将从前的公有制电力企业私有化会在短期内导致电力价
格上升。因为政府部门也可能会提升电力价格以便出售资产并获得收益。因此,
电力行业民营化和自由化的过程太急促,则可能会使工业电力用户的电价上升
(Steiner,2001)。Plane(1 999)在一个电力公司私有化的个案分析中,发现私有化与
电力价格降低和服务质量提高并不显著相关。
在市场化改革方面,IEA(1999)认为,从已经进行了改革的那些国家来看,
市场化改革应该能够提高经济效率,降低电力成本和销售价格,从而促进经济增
长,提高竞争力。在一些国有电力企业中,由于改革带来的效率改善,其劳动生
产率提高了60%,发电成本降低了40%。输配电公司的生产率也有所改善,线
1
Alfred Edward Kalln.1 971.The economics ofregulation:principles and institutions,、,oJ.2.1S/cw York:Wiley.
P50
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损率下降了很多,电力批发价格下降了近20%,零售价格下降了13%一19%。
Steiner(2000)采用50个国家的数据所做的计量分析发现,电力市场化改革对电力
价格的影响界于0—35%之间,均值为13%,均方差为9%。不过,IEA(2001)则
指出:一般来说,市场化改革会通过竞争降低能源价格,尤其是电力价格。但从
许多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变化似乎很有限。而IEA最近的一项研究又声
称,当一个国家开始电力市场化改革时,市场中竞争的引入会在转轨期内使电力
价格上升。随着电力市场逐渐从转轨阶段向更开放、竞争更激烈的阶段转变,电
力价格最终还是会下降(IEA,2005)。Delfmo(2002)对拉丁美洲的电力市场化和私
有化改革绩效的研究发现,改革提高了效率,特别是劳动生产率、容量利用率和
总体的社会福利,并伴随着损耗的降低。
在电力规制效果的实证研究上,Cubbin&Stem(2004)利用28个发展中国家
1980---2001年的面板数据检验发现,明确的规制法律和高质量的规制体制的存
在与供电部门的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但Zhang et al(2005)利用36个发展中国
家1985--2003年的面板数据发现电力规制效果并不明显。
同时一些学者还运用激励性规制理论和规制框架下的竞争理论对电力行业
的规制改革提出了一些规范分析。如Iossa E,Stroffolini F(2002)探讨了存在最
高限价时,如何在不对称信息情形下诱导企业暴露真实成本信息。Yatchew(2001)
探讨了标尺竞争对规制配电公用事业企业的意义。Filippini和Wild(2001)研究了
标尺竞争在存在区域差别的瑞士配电企业规制中的应用情况。
1.2.2国内学者对电力产业及其价格规制改革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电力产业的规制改革的规范分析主要更多的是对西方规制理论
的阐释,并结合我国的情况提出一些建议。在电力产业定价机制的研究上,黄继
明、薛年华、张维(2000)从技术层面分析了输电网络成本的特点,并在考虑输
电阻塞和网损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输电定价的方法。汤振飞、唐国庆、于尔铿等
(2001)研究了在政府监管下垄断经营的电网企业的输配电价格制定问题,建议
将输电定价分为输电线路定价和输电费用分摊2个层次,输电线路采用边际成本
进行定价并采用周转基金法进行收益调节。徐金发、朱晓燕(2002)分析了中国
电力规制价格形成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政府对电力规制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应
浙江人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该以促进分配效率、提高电力经营企业的生产效率、维护电力企业的发展潜力为
目标,并且根据这个目标设计了电力规制价格的模型。赵会茹、乞建勋、曾鸣
(2003)在分析了不同价格规制模型下政府监管机构与电网经营企业行为的基础
上,结合我国电力改革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成长型电网输电服
务价格规制模型,并对相关参数的选择提出一些建议。
在电力产业激励性规制的机制的设计上,张少华、方勇、李渝曾(2003)研
究了激励性机制在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策略及激励性双边合同设计方面的应用,得
出了激励性发电上网竞价机制能引导理性发电商披露真实成本信息、进而有利于
实现电力资源的经济调度结论。欧阳芳锐、王先甲(2004)分析了风险回避型电
网企业的激励机制设计问题。王先甲、粱劲、周静(2004)分析了规制者在面对
不能识别电网企业成本和消费者类型的双重不对称信息的情形下,从激励性机制
设计的角度出发,建立了旨在暴露企业的真实成本和有效识别不同消费者类型的
模型,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王先甲、韩东、王广民、方德斌(2006)建
立激励性规制机制以揭示电网企业的真实成本信息,分析当信息租金较大时如何
通过引进审核手段减少信息租金,从而对信息租金和审核成本进行权衡。其研究
结论将为政府加强监管电网企业的价格机制与成本提供理论基础与方法。
在电力规制效果的实证研究方面,武常歧、郑国汉(2002)研究了香港电力
产业的规制方案,发现规制方案使得被监管的企业的行为朝着对社会不利的方向
改变。夏大慰、范斌(2002)对不同的电价模型和定价方式及其适用性进行了深
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电价改革的基本思路。叶泽方(2001)运用现
代网络产业的规制与竞争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分析了目前中国电力工业市场化
改革中存在的目标选择、行业租、市场竞争主体缺乏、规制侵占、交易费用增加、
缺乏规制基础、电网经营企业有效规制困难、售电侧竞争选择、有利于竞争的独
立电厂形成9个难点,并分别进行了简单的对策分析。唐要家(2004)根据中国
电力1955--2001年的各类数据对规制效果进行经验分析,发现规制在实现电力
供给的迅速增长和动态生产效率的改进上相对成功,但在价格水平与价格结构、
防止垄断利润、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上却没有实现效率目标要求。
肖兴志(2005)利用聚类分析法,以1996--2005年电力行业成本利润率在全部
工业行业中的排名为指标,实证考察了中国电价规制在限制垄断力量方面的效
4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果。干春晖、吴一平(2006)利用中国电力1979--2002年的数据计量检验了规制
分权化的影响,证明规制分权化几乎没有产生任何正面效应,由此产生的合谋导
致了规制的低效率。肖兴志、孙阳(2006)利用1978--2005年相关数据对中国
电力规制效果进行了全面的实证检验。计量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明确的规
制框架、独立规制机构和不断成熟的规制对象在统计意义上显著地提高了电力产
业总量和效率,降低了价格水平和垄断利润,但在改善服务质量方面尚未发挥有
效作用。总体看,中国电力产业规制效果是明显的,良好的规制设计不仅在理论
上有利于电力产业提高绩效,在实践中也是电力产业绩效改善的推动力。于良春
(2006)对上市发电公司样本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厂网分开’’后企业的资产
利润率显著下降,资产负债率显著上升;对整个发电行业数据样本的研究表明:
火电的发电量增长率、容量的投资增长率以及现有容量利用率显著提高,水电容
量的投资增长率有显著提高,发电量增长率有所提高但并不显著,现有容量利用
率有所下降。中国对电力规制效果的实证研究主要存在下列不足:一是效果验证
不够全面。现有规制效果的实证检验多采用单一的绩效指标,如电价或效率,难
以全面准确地体现电力绩效和规制效果。二是规制指标不够系统。规制指标的设
定就是根据一定标准把定性的制度因素系统量化的过程,是计量检验的重点和难
点。国内现有研究主要是对规制体系的某一方面影响进行验证,尚未从规制的整
体性质如何影响电力绩效这一层次上进行实证研究。
1.3论文的基本框架
本文的总体框架如下:第一章引言,概述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研
究进行了简要评述。第二章对规制理论和价格规制理论作了综述,分析自然垄断
理论的演进和西方规制理论的变迁,并对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规制理论进行了梳
理。第三章对电力产业的特征和电价形成机制进行分析,讨论了影响电价的因素。
第四章回顾了我国电价体制改革的历程,并分析我国目前电价存在的问题。第五
章对我国电价规制改革的绩效设定指标进行评估,并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电价
规制效果进行了计量检验,验证了对我国电价有影响力的因素。第六章基于前面
四章的分析,在借鉴国外规制定价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筛选对
我国电价形成有影响力的因素,构建适合我国电力发展需要的价格规制模型。第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七章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理论分析
对自然垄断行业
规制及价格规制
理论的综述
实际分析
我国电价体制改革
的历程及存在问题
1 r
我国电价规制改革
的绩效评价和实证
检验
1.4可能的创新之处
图1.1本文的框架结构
本文的创新点有两个:1)在分析电价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
合我国电力产业规制改革的实际,选取了国民收入、燃料价格、技术进步、工业
化指数和规制这五个影响因素,构建回归计量模型,检验其对我国电价的影响。
计量结果表明,我国价格规制政策对电价的控制是有效的,国民收入、燃料价格、
技术进步、规制联合起来能有效的解释我国的电价水平。2)综合了最高限价模
型和投资回报率模型的优点,结合实证检验的结果,考虑一些对我国电价形成较
为有影响力的生产成本、通货膨胀率、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等因素,并同时考虑
有助于我国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销售利润率、税收、环境、质量几个因素,设
计了适合我国的电力定价模型。
6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2自然垄断行业规制及价格规制理论的研究综述
2.1自然垄断理论的演进
自然垄断是规制理论发展的起点。谢勒(Scherer,1980)指出:“规制最传统
的理由是假设自然垄断的存在。"1因此,对自然垄断理论理论的变迁的观察,可
以挖掘其与公共利益规制思想的内在逻辑。在公共利益规制理论中,对产业进行
规制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自然垄断。一般认为最早提出自然垄断理论的是约
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他在1848年观察到英国伦敦的某些公共设
施不应该竞争性经营,并指出:如果伦敦的煤气、自来水由一家煤气公司和一家
自来水公司垄断经营,而不是像当时那样由许多家企业竞争性经营,就会取得巨
大的劳动经济性。如果由一家企业经营特定的公共设施,按照当时的利润率定价
就可以大大降低收费价格2。其实最早的自然垄断的概念就是从规模经济的角度
出发得到的,后来仍有部分学者在规模经济层面对自然垄断进行解释,如卡恩
(Kahn,1971)认为,自然垄断是指“那些拥有如下技术或服务特点的产业:通
过一个单一的企业(在极端的情况下)或有限数量的设施,让消费者能够以最低
的成本或以最大的净收益获得服务。们即由单一企业来为整个市场提供产品或服
务,将比由许多更小的竞争者来提供更划算。理所当然,电力、自来水分配、地
方电话服务、长距离的石油、天然气的长途管道运输等等都属于这种情况。我们
把基于规模经济分析的自然垄断理论称为近代自然垄断理论。近代自然垄断理论
的主要的缺陷就是假设一个企业只生产单一产品的假设,这种假设显然与实际情
况不符。
首先对规模经济是自然垄断的充分必要条件进行质疑的是鲍莫尔
(Baumol,1977)。他认为“规模经济对于垄断而言既不必须也不充分"。4他首次
以多产品企业的成本劣加性来定义自然垄断。此后,鲍莫尔、潘泽、威利格(1982)
和夏基(1982)等西方经济学家用范围经济和成本劣加性来系统论证自然垄断,
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单一产品的自然垄断而言,规模经济是自然垄断的充分条
。F.M.Scherer.1980.Industria,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hicago:Rand McNally.P482
‘F M.Scherer.1980.Industrialmarket肋粥舷陀andeconomicperformance.Chicago:Rand McNally.P482
’AI肫d Edward Kalan.197l 111e economics ofregulation:principles and institution.VoI.2 New York:Wiley.1)2.
’、】viIliam J Baum01.1977 oIItIleProlxrCostTeslsforNaluralMonololyinaMulti-pf;o耐Industry.American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自然垄断的可维持性(Sustainability)概念是与规制者决定是否允许自由进
入自然垄断市场有关。潘泽和威利格(1977)在论文《自由进入与自然垄断的可
维持性》中研究了“马歇尔困境"的本质,以及在自由进入条件下的被规制自然
垄断的可维持性和不可维持性的可能原因。对自然垄断的可维持性与不可维持性
的讨论中,可以得出这样的政策结论:在平均成本上升,但属于成本弱增范围内
时,如果垄断者的利润大于零,新企业只要把价格定在垄断企业的价格之下,就
可能夺走垄断者的大部分市场份额,造成自然垄断企业的不可维持性,因此需要
政府对市场进入加以规制,以保证垄断企业的可维持性。而在平均成本下降的产
出范围,只要垄断企业不高于平均成本定价,新企业进入市场后就不可能采取降
价策略,否则就会亏损,因此,只要新企业是理性的,就不会产生进入市场抢夺
垄断企业市场份额的刺激,这就会自动保证自然垄断企业的可维持性,不需要政
府对市场进入的规制。
因此,这里就存在着对自然垄断边界的判断问题。但学术界对自然垄断业务
范围的认识颇有争议。一些以前被认为是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业务,后来被认为
是具有竞争性的,在实践中各国政府也对一些先前规制的行业和业务纷纷放松规
制引入竞争。一方面自然垄断的消失是因为技术的进步,这点在电信产业表现的
尤为明显;另一方面市场范围的变化也会改变自然垄断的边界,如一些地区性的
产业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些产业的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当市场需求量
超过成本弱增范围后,就不再具有自然垄断性质,应该有多家企业竞争性经营,
从而使原来的垄断性市场结构或者寡头结构转变为竞争性市场结构。这也是同一
产业(如电信、电力)为什么在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不发达国家具有不同的市场
结构的一个基本解释。
2.2规制理论的演变和发展
2.2.1规制的定义和分类
规制在经济学上是个很有争议的概念。丹尼尔·F·史普博(Daniel F.Spulber)
则认为,政府规制是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
8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消费者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1。而日本学者植草益对政府规制所下的
定义是:社会公共机构依照一定的规则对企业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
大多数西方学者将规制划分为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经济规制是指在自
然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的领域,主要为了防止发生资源配置低效和确保利用者的公
平,政府机关用法律权限,通过许可和认可的手段,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价格、
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有关行为加以规制。社会规制是指处理外
部不经济和非价值物问题,以确保国民安全、防止公害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规制。
本文中讨论的对电力产业的价格规制属于经济规制的范畴。
2.2.2规制理论的变迁
一般认为规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规制公共利益理论、规制俘获理论、激励性
规制理论和规制框架下的竞争理论四个阶段。
公共利益理论认为自然垄断的存在导致了市场失灵,妨碍了公共利益,为了
弥补市场失灵和保护公共利益,政府通过干预来实现帕累托改进或者在存在约束
条件的情况下达到一种次优的配置效果,从而对市场失灵产生某种纠正作用。但
随后公共利益规制理论遭到实证方面的批判:实践中规制无效率,规制的产生不
完全是因为市场失灵,规制方案产生不合意间接效应。如阿弗契和约翰逊(Averch
and Johnson,1962)提出在回报率规制(rate ofreturn regulation,简称RORR)下,
企业存在过度投资的现象,也称“A.J效应"2。同时,公共利益规制理论遭到规
范方面的批判:规制是否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令人质疑。这两种质疑使规制理论
沿着两个方向取得进展:超越“公共利益”范式,发展起利益集团规制理论:突
破信息完全的假设,发展起激励性规制理论。
利益集团规制理论也称为规制俘获理论,这一理论的创立者施蒂格勒
(Stigler,1971)在《经济管制理论》3一文中,将政治行为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
架之内,运用经济学的基本范式和方法来分析“规制为何产生",由此将规制变
成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由规制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提出规制通常是由产业
寻求的并且为产业的利益服务的。
1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和市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第45页。
2
Averch,H.and L.Johnson,1962。Behavior ofthe Firm under Regulatory Constrai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2(5):pp.1 052-l 069
3
George J.Stigler.1971.The Theory ofEconomic Regulation.Journal of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2
(1)’p3.
9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而激励性规制理论是将信息不对称作为分析前提,并在规制问题中考虑了信
息约束和激励机制的因素。勒布和马加特(M.Loeb and W.Magat,1979)在《法
经济学杂志》上发表《对公共规制的一个分散化方法》,最先将规制看作一个委
托一代理问题,1提出规制机构的目标是消费者剩余与企业利润之和的最大化,
被规制企业的目标则是利润与补助金之和的最大化。由于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
的一致性,因而可通过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实现经济福利的最大化。沃格尔
桑和芬辛格(Vogelsang and Finsinger,1979)在《对多产品垄断企业进行最优定
价的一个规制调整程序》一文中2,提出规制机构在没有掌握有关企业的成本函
数、需求函数的信息,并且没有对企业进行补助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次优状态(单
一产品的条件下,平均费用等于收费;多种产品的情况下为拉姆齐收费)的方案。
在这个方案中,规制机构所必需的信息是各期的实际供给量、价格、企业的费用,
而这些信息的获得是相对容易的。其后,激励规制理论更多的是关注规制过程中
的逆向选择问题。拉丰和蒂罗尔(Laffont and Tirole,1986)在<对被规制企业使
用成本观察》一文中,首次将道德风险问题引入规制模型,提出逆向选择和道德
风险共存于委托一代理关系中的最优激励方案。3拉丰和蒂罗尔(Laffont and
Tirole.1988)在《激励性契约的动态学》一文中提出了两期委托一代理模型,将
1986年的激励契约分析扩展到一个动态的框架下。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丰
和蒂罗尔(Laffont and Tirole,1993,1994,1996)对激励规制理论进行了更系统、全面
的阐述。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变动,自然垄断理论也随之发展,原先属于
自然垄断的行业出现了可竞争的产业结构,规制理论发展到了规制框架下的竞争
理论。规制框架下的竞争理论主要包括特许经营权竞标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
标尺竞争理论、直接竞争理论等。现代意义上的特许经营权竞标通常是指,政府
将特许经营权授予承诺以单位最低价格提供服务并保证质量满足特定标准的企
业。这一理论最早雏形是19世纪查德威克提出的契约管理原则。德姆塞茨
1 Martin Loeb and Wesley八Magat.1979.A Decentralized Mcmod f.or Utility Regulation.Journal ofLaw and
Economics 22(2),PP.399-404.
2
Ingo Vogelsang and Jorg Finsinger.1979.A Regulatory Adjustment Process for Optimal Pricing by Multiproduct
Monopoly Firms.Bell JoumaJ ofEconomics 10(1),pp.157-171.
’Jean-Jacques Laffont and Jean Tirole.1 986.Using Cost Observation to Regulate Firms.Joumal of Politieal
Economy 94(3),PP.614.64l
’Jean—Jacques Laffont and Jean Tirole.1988.The Dynamics ofIncentive Contract.Econometriea 56(5),
pp.1 153-1175.
10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Demsetz,1968)沿袭了查德威克的传统,在《为什么规制公用事业》一文中,
对主张为了达到社会福利最优而对在生产上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必须进行规制
的传统理论进行了质疑,提出特许经营权竞标代替规制的理论。德姆塞茨建议,
在有些地方对公用事业的政府规制是不必要的。在这些部门中,政府可以允许“对
抗性竞争者’’为在某个“契约"期内供给商品或服务的排他性权利进行竞标1。
可竞争市场理论首先是由鲍默尔首先提出来的。后由他、潘泽、威利格(Baumol,
Panzer and Willig.1982)在著作《可竞争市场和产业结构理论》中加以系统化2。
其基本观点是:一个产业,即使是自然垄断的,只要没有“沉淀’’成本,潜在的
进入者的威胁就会提供充分的市场规则,约束在位者实行竞争性竞价和以零利润
下的最低成本来进行有效率的生产,最终确保市场效率。这种潜在的进入者的竞
争压力对在位者的行为施加了很强的约束的市场,就是“可竞争市场"。因此,
只要市场是可竞争的,政府规制机构无需对自然垄断领域的在位企业进行规制。
这一理论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论,其严格的假设和现实差距甚远。在实践中,
新企业进入市场后采取“取脂”战略可能会导致在位自然垄断企业的不可维持。
标尺竞争理论首先是由施利弗(Sllleifer'1985)引入规制理论领域3,后经拉丰与蒂
若尔、波特斯等人加以发展。该理论主张在存在多家同类企业的自然垄断产业中,
以“影子企业”(以其他同类企业的成本和降低成本的支出的均值所形成的虚拟
企业)的经营成本为衡量标准,促使被规制企业为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同“影子
企业"进行竞争。如果企业是同质的,或者异质能得到正确和完全的度量,竞争
结果将是有效的;如果被规制企业采取非合谋行为,则标尺竞争的优点以及相对
的经济绩效将非常显著。否则,标尺竞争难以有效。
2.3自然垄断行业的定价理论的发展
在政府对自然垄断行业的规制中价格规制是重点,同样电价规制也是电力改
革的核心内容。在自然垄断产业中,规制者通常从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出发,
以限制垄断价格为目的,对价格水平和价格结构进行规制4。本章从理论和垄断
行业规制的实践两个方面对几种价格规制的方法进行讨论。
1 Harold Demsetz.1968.Why Regulate Utilities?Journal ofLaw and Economics 11(1),PP.55.65.
。William J.Baumol,John C.Panzar and Robert D.Willig.1 982.Contestable Markets and the Theory of Industry
Structure.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Ltd.
3 Andrei Shleifer.1985.ATheory ofYardstick Competition.Rand Journal ofEconomics 16(3),pp.319.327
‘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第l-2页
ll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2.3.1边际成本定价法和平均成本定价法
从理论上讲,为了使得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价格必须决定在边际成本
上,此时,社会福利可以实现最大,即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最大。但是
在强自然垄断行业中,其固定投资规模巨大,而边际成本很低,因此边际成本曲
线总是在平均成本之下,平均成本不断下降。如果按照边际成本定价的话,企业
会发生亏损,如图2.1,按边际成本定价,企业的生产量为QM,此时企业会发
生EFI冲PM面积的亏损。
P
PL
P^
PF
I'M
O QL Q^ Qu Q
图2.1 自然垄断企业的定价方式
霍特林(Hotelling,1938)对这个问题做出了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一种补
救办法,1即政府以边际成本制定规制价格,同时以税收补贴企业的亏损,并使
企业有一定的利润。不过,用税收的办法来解决亏损势必要大规模消减其财政支
出或大量增征新税,现实中很难处理。
如果垄断厂商根据MR=MC的原则设定垄断价格PL,则PL高于平均成本价
格PA,这时企业会获得超额的垄断利润,整个社会的福利有净损失,破坏了资源
配置的效率,这有悖于政府规制的初衷。
1
Hoteiling,H.,1 938,The General Waifare伽Relation to Problems ofTaxation and ofRailway and Utility Rates.
Econometrica 6:pp242·269
1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可见,虽然边际成本定价是最优的价格形成方式,但是由于这种定价方式会
使得企业出现财务上的赤字,因此现实中我们会采用~种次优的平均成本电价法
(P=AC)。由于在这种定价方式中的价格PA包含了正常利润,这样既可以不让
电力企业出现亏损,又可以不让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但是在具体运用中如何决定
企业的平均成本难度很大,需要规制者花费很大的信息费用,如果信息租金很大,
规制本身可能就无效率。
2.3.2两部制定价法
两部制定价法就是将价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和消费者使用和购买无关的
固定费用;另一部分是给每个单位产品定一个价格按照消费者消费量的多少而征
收的从量费用1。两部制定价理论上,先将固定成本按消费者数目分摊,再按边
际成本定价根据消费量收取使用费,由于所有成本全部由消费者支付,因而按边
际成本制定的使用价格,不仅满足P=MC,而且垄断企业没有对应固定成本的损
失,政府也不需要给予亏损补贴,该模型的具体形式为:
尸=斥4-昂Q (2.1)
在上式子,P是垄断企业产品价格,PF是单位产品中分摊到的固定成本,Pv
是消费量为Q时的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该模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在于如何确定分摊在消费者身上的固定费用,
如果用固定费用总额简单地除以消费者人数做平均,那有失负担公平原则。有的
消费者消费的数量很少,而有些消费量却很大,如果让他们分摊相同的固定费用,
那就形成消费量小的群体为消费量大的群体买单的局面。对此,一种常见的方法
就是把消费者按照其消费数量分级,不同等级的消费者支付不同的固定费用。
2.3.3投资回报率模型和最高限价模型
投资回报率模型是平均价格定价模型的具体实践模式,回报率规制是指规制
当局允许企业获得一个基于资本投资的公平回报,而不允许其获得一个超过公平
回报率的利润;依此,企业可以自由地选择投入水平、产出水平和定价。如果企
业只生产一种产品,该模型的具体形式为:
1刘树杰.垄断性行业价格改革【M】.成都.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190
13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R(pq)=C+S(衄)
如果企业经营多种产品,该模型的具体形式为:

ΣA吼=c+s(胎)
(2.2)
(2.3)
在上式中,R为企业的收入函数,它取决于产品的价格P和产量q,C为企
业的经营成本,S和RB是政府规制机构确定的投资回报率及投资回报率基数。
该模型的缺陷在于:第一,确定投资回报率基数的基础是企业的资本成本,
会刺激企业通过过多地增加资本投入来获取更多的利润,导致企业投资过度,生
产成本上升,生产效率下降。阿弗契和约翰逊(Averch and Johnson,1962)在《规
制约束条件下的企业行为》一文中,对上述现象提供了理论上的证明。这被后来
的研究者称为“A.J效应"。第二,该模型采用的是成本加公平报酬率的定价方式,
使企业几乎没有降低成本的动力,也就不存在政府规制对提高效率的激励机制。
一方面,企业努力降低成本带来的收益全部通过购买价格下降的形式转移给了消
费者,而它自身的利润却没有增加;另一方面,尽管企业不付诸努力导致成本上
升,从而引起消费者购买价格上升,但它仍可获得固定的报酬率回报。因而投资
回报率规制下的电力企业中普遍存在着生产效率的低效现象即X.非效率现象。
由于投资回报率模型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其在实践中并没有使得自然垄断行
业的产品价格出现下降,有些反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使得它开始被激励性
的规制方法所替代,其中应用最为广泛就是最高限价模型,也称为价格上限模型。
李德查尔德(Littlechild,1983)在为英国规制改革设计了RPI.X方案1,是
价格上限规制的一种,其模型为:
£+I=£(1+删一X) (2.4)
其中,Pt+1为t+l期的价格;Pt为第t期的价格;RPI为零售价格指数,即
通货膨胀率:X为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的技术进步率,是由规制机构确定的。
该模型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刺激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因为,按
照该模型,在企业生产率的增长中,规制机构预先确定的X部分归消费者享有,
超过X的部分则由企业保留。这样,企业生产率的增长中超过X的部分越大,
企业获取的利润就越高。由于企业的价格不能超过规制机构设定的最高限价,所
。S.C.Littlechild.1983Regulation ofBritishTelecommunicationsProfitability:AReporttofileSecre呻ofStateforTrade and
InduslⅢy.London:1)cpartment oflndusUy.
14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以企业只有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同时,价格上限模型
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点:第一,由于政府规制机构的决策能力有限以及规
制机构与受规制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主要困难是如
何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X值及初始的价格水平Po。第二,对企业提高产品质量
的激励不足。在确定了最高限价的前提下,企业有通过牺牲产品质量来降低产品
成本的动机。第三,容易产生“棘轮效应"。当签订的价格上限规制合同履行完
后,规制者发现企业还有很大的提高生产效率的潜力,这样在下一次的价格合同
中,规制者就会提出更高的X值。这样就会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相对缩小,企
业效率越高,不利影响越大,出现“棘轮效应’’,这不利于对企业进行正向激励。
为了更好的比较投资回报率模型和最高限价模型的优缺点,现用表2.1归纳
如下:
表2.1投资回报率模型和最高限价模型的比较1
’于立,于左.美国收益率规制与英国价格上限规制的比较【J】.产业经济研究,2003,(1):11.18
15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2.3.4其他价格规制实践
激励性规制理论的重点集中在减少规制者获得企业信息的租金的合约设计
上,而忽略了对激励路径的设计,而其他一些市场规制理论就是对此的很好补充。
克服信息不对称和信息租金带来的效率损失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入竞争机制,但这
种竞争又不像完全自由的市场竞争,而是适合自然垄断企业的一种竞争方式。
招投标制度是指政府通过竞争投标来确定拥有特定资源的公共经营特许权
的企业。因此,可以把特许经营权看作是对愿意以最低价格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企
业的一种奖励。采用这种方式,如果在投标阶段有比较充分的竞争,价格就可望
达到平均成本水平,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也只能得到正常利润。这样,既保证
了规模经济效益,又实现了福利最大化。
区域间比较竞争理论是一种借助政府规制机制,以促进不同地区的被规制企
业间竞争的规制理论。该理论将受规制的全国性垄断企业分为几个地区性企业,
使特定地区的企业在其他地区企业的刺激下提高自身内部效率。由于区域间的比
较竞争并不是处于同一市场上的不同企业之间的直接竞争,而是不同地区市场上
的企业之间的间接竞争。这就要求规制当局必须确保在获得有效经营下的成本和
服务信息的基础上制定规制价格,促使各地区性企业为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而展
开间接竞争。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了解到任何一种规制体制和价格规制模型都存在着
缺陷。这些缺陷的主要表现在于其无法让厂家按照成本最小化的原则行动,因此
国外各国对自然垄断行业纷纷放松规制和引入竞争。但我国还处在经济转型时
期,盲目放开竞争可能会带来混乱,因此以上的一些定价方法对我国的自然垄断
行业的定价还有借鉴意义。
16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3电价形成机制分析
电价形成机制一直是令人关注的热门研究课题和话题,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方
案也将电价形成机制的改革列为重要内容。本章节将在讨论电力行业的技术经济
特征的基础上,对电价形成的过程和影响电价的因素进行分析。
3.1电力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电力产业是高度集中的社会化产业,它既具备一般现代化工业的共性,又具
备电力生产的自身特征。
3.1.1电力产业资本密集性和资产专用性
由于电力产业的投资规模很大而且投资回报期限长,因此具有明显的资本密
集性特征。电力生产、输送、分配的过程技术复杂、自动化程度高,既需要建设
大规模的高效率、先进的发电设备,又需要建设分布极广的输配电网络。而且,
无论是发电设施还是输电、配电设施都具有极强的资产专用性,除了某些热电联
产设施可既用来发电,又用来供热以外,一般很难转做他用。电力设施一旦建成
投入使用,就形成巨大的固定资本沉淀。
3.1.2电力产业的自然垄断性
长期以来,电力产业一直被认为具有较强的自然垄断性,这直接导致了电力
行业一直进行垂直一体化的垄断经营。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力产业链上的不同
环节出现了不同的结构特点:
发电领域的电厂机组生产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性,表现为同样容量规模的发
电厂,大机组电厂的平均生产成本远低于小机组电厂的平均生产成本,这主要是
因为大机组在技术经济指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而直接影响其效益的不同。同
时,不同能源投入物的发电厂也具有不同规模经济性的体现。根据乔斯科和施马
兰奇(Joskow&Schmalensee,1983)统计显示,矿物燃料发电厂的最小经济规模大
约为80万千瓦,而原子能发电厂的最小经济规模至少是矿物燃料发电厂的两倍。
输电领域具有很强的自然垄断性。输电业务是通过电网来完成的,输电网在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电力系统中具有骨架的作用。其规模经济性表现为:电网规模的扩大可以降低单
位用户所承担的平均固定成本;大电网可使相临的小电网相互联接,根据用户负
荷曲线错峰、调峰,减少总备用容量,提高电能质量,有效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
而且,输电领域的成本劣加性决定了由一家企业通过唯一的输电网提供服务的成
本低于任何两家企业各自建立输电网络提供服务。
配电业务所依赖的配电网是一种区域性的电网,其自然垄断性与输电领域相
比较弱。配电领域的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密度经济上,即在同一配电网内的用户
越多,分摊到单位用户的固定成本越少。同时,配电领域存在着较强的成本劣加
性,各国政府通常对其实行特许专营。配电领域的范围经济体现在,配电公司除
经营配电业务外还可经营煤气、自来水、城市供热等其他业务,导致了在某一特
定地区内由一家企业对上述多项业务的垄断经营。
售电领域由于小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分散性,须实行区域性垄断经营以节
省消耗计量成本,所以通常是由各个区的电力零售企业将电力供应给本地区的最
终电力用户,配电与售电实行一体化经营。但实际上售电只是提供一种服务,若
在各供电企业可以共同使用配电网,且有相当先进的电力消费量表技术的前提
下,特定区域内是可以允许存在多家供电企业的。
上述4个环节的自然垄断性分析可以大致概括在表3.1中。
表3.1 电力产业4个环节的自然垄断特征
3.1.3电力产业的外部性
电力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电力产销的适度增长是国民
经济持续、快速、顺利发展的前提,特别是电力产业提供的动力支持,对带动相
关产业的发展也具至关重要。通常可用电力弹性系数来分析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
发展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
18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电力产业的负外部性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方面。就世界范围内电力产业对能
源的利用而言,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仍是目前阶段电力能源投入物的主
体,其他非矿物燃料,如原子能、水力、风力、太阳能、沼气、地热等能源投入
物仅占较小的比例。矿物燃料作为电力生产的主要能源直接涉及到环境成本问
题,矿物燃料不仅不能再生,而且燃烧矿物燃料会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
氧化氮等污染物,进而会导致温室效应和酸雨,造成重大的环境污染,带来负面
的社会效应。
3.2电价形成的过程和特殊性
3.2.1电价形成的过程
电力工业从技术上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从生产上是发、输、配、供、用电一
体化,电力供应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零售电价,并由此形成
了一条相互联系和制约的电价链。如图3.1所示: 回圆圈
图3.1电价链不意图
上网电价也称发电价格,是发电企业卖给电网公司的出厂价格,发电价格是
由发电成本、发电企业的利润构成,不同的企业因为发电资源的成本不同导致价
格的不同,对它的调节可以调整电源结构。输配电价也称电网电价,是指高压或
超高压输电网的拥有者,向售电企业售电的价格,主要由购电成本、输配电成本
和输配电企业利润、税构成。零售电价,是指配电企业向终端用户的售电价格,
最终售电价格包括从电网购电成本、输配电成本和销售企业利润和税。可见,电
价是个集合体,因此电价的形成机制中既要重视市场的作用又要考虑其复杂性。
19
浙江火学硕上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3.2.2电价形成的特殊性
首先,电价的形成成链状,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零售电价构成一个电价链,
其中的各个环节的电价形成互联机制,即前一个环节电价的变动必然影响后一个
环节电价的变动,后一个环节电价的变动也必然影响前一个环节电价的变动。
其次,电价形成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电能成本形成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消费特性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个别成本。一方面,电能固定成本的发生方式与众
不同:一般商品的固定成本主要取决于生产与销售的数量,相同数量下的单位商
品包含同量的固定费用,但在电能的生产和销售中,同一计量单位下会有所不同、
有时单位商品包含的固定费用会有很大差别,这是由用户不同的负荷率和供电电
压对系统的结构和运行的影响产生的。负荷率亦即发、供电设备的利用率1。各
类用户在各时段具有不同的负荷需求,因此具有不同的负荷率,如三班倒的大工
业用户,负荷曲线平稳,负荷率高,随着负荷率的增高,用户用电量增大,固定
成本分摊到每度电的费用下降;而居民和商业用户,由于负荷曲线峰谷差较大,
负荷率低,其承担的平均单位固定成本高。处于同一负荷中心的两个用户,虽然
与电源的距离是一样的,但由于供电电压不同,供电系统为之配备的运送设备不
同,比如低压用户就比高压用户使用更多的变电设备,供电线路也会相应的增长,
从而相应的增加了供电成本。另一方面,电能生产中的发电来源也不同,火电机
组发电主要的电源是煤炭,天然气电厂的主要电源是天然气,水力发电的主要电
源是水,这些都会影响发电的成本,同样,同为煤炭发电,不同的发电机组的固
定费用和变动费用的比例也不同,大型发电机的固定费用比较高但是单位电量的
耗煤量则较低,小型发电机则相反。
3.3电价形成的影响因素
在市场中,电力是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的,因此电价的形成要遵守市场的规律,
即电力的供求变化会影响电价的波动;同时,电价的变动也会影响到电力的供求。
电力供过于求时,供给侧就会发生剧烈的竞争,使得电价下跌;电力供不应求时,
需求侧就会发生剧烈的竞争,导致电价的上浮。电价的上升会引起电力供应的增
加,电力需求的减少;电价的下跌会引起电力供应的减少,电力需求的增加。美
’曾鸣.‘电力市场理论及应用》,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年,第176页
20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国加州电力危机导致的原因也是由于过分的压低终端用户的电价,引起电力企业
减少甚至停止发电,这也就是价格的规制违背了电力供求规律所致。所以,研究
电价的运行规律,就要分析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是什么,分析它们是怎样影响电
价的。
3.3.1影响电力供给的因素
3.3.1.1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
电力生产成本是指电能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也称发电成本。发电成本一
般包括燃料、辅助材料、发电设备的折旧和维修、工人工资和企业管理费用等。
不过不同的电源结构,发电成本差别很大。火力发电的主要成本是燃料,其中煤
炭石油的价格一般占发电成本的60%以上,且燃料的运输成本对发电价格的影响
很大;水力发电的主要是电厂的构建投资和大型发电机组的固定费用,没有运输
成本,原料(水资源)也基本没有核算;核电发电成本主要是原料和基建,以及
为了生产安全而配备的辅助材料和安全措施的费用;风力发电成本主要是风力发
电机组的固定费用。可见,不同电源类型的发电厂的发电成本是明显不同的。同
时,因为电力产品具有不可存储性和持续性,即用户在不耗费电能时,电力企业
也不能将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更加不可能停止发电,因此用户不仅要为实际消
耗的电能付费,也要为供电企业为用户随时使用而昼夜不断地提供的电能付费。
所以,在对发电企业的成本测算时,不能使用单一费率,而应包括全部成本耗费。
从另一个角度,发电成本又可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个部分。固定成本与
电力企业设备容量成正相关,与发电量无关。而变动成本和发电量直接关系,主
要是指燃料费用。
电力流通成本主要包括输配电成本和销售成本,包括高压传输成本、低压配
送成本与供给用户的销售成本。目前我国的输电网没有独立核算,国家电网和南
方电网的业务范围包括了输电配电和部分的售电,所以输电电价没有独立核算,
而是包括在终端的用户电价中。因此我国的流通成本主要包括输配电设施的容量
造价成本与维护成本,电能传输成本、工人工资、资本利息与销售成本等。
总之,电力生产与流通成本构成电价的主要部分。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
电力企业的生产和流通成本上升,会导致市场的供给减少,如果需求不变,则会
2l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导致电价上涨。如果强行规制电价,就会出现缺口,2007年部分地区出现的“电
荒刀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2007年由于煤炭价格的不断上升,而国家没有实现
煤电联动,使得部分电力企业成本上升而电价上又得不到补偿,导致供给减少出
现缺电现象。
3.3.12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
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是决定电力企业经营效率的主要因素。一个电力企业获
得技术突破或者提高了管理水平,就可以降低电能成本,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
企业的供给量就会增加。当整个电力行业获得技术进步和提高管理水平时,电价
就会有下降。电力技术与管理水平与一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方式以
及电力企业投入有直接关系。各国实践经验表明,除了依靠法律和政府的干预外,
在发电、输配电和售电环节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促进手段。
33.13税收和利率
无论是发电厂商的上网电价还是供电企业的供电电价均有税收问题。根据目
前的税收政策,发电厂商发电上网,要征收电力产品增值税,当进入销售环节时,
也要征收电力产品增值税,还包括其他税种。利率是企业财务费用的主体,其高
低主要受通货膨胀率、国民的富裕程度、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
的情况下,利率提高后,电价必须上升,反之,利率下调,电价也应随之下降。
就我国而言,自1985年以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电力需求增大,仅靠中央投资
建设电厂已经满足不了需求,一些地区开始筹资自建电厂,国家为了鼓励和规范
自建电厂,实施还本付息电价的政策。它是利用贷款建设的电厂(或机组),投产
后在贷款还本付息期间所发的电量,其电价根据还清投资本息的需要和发电企业
平均留利水平共同确定。因此,这一类电厂的电价受到利率的影响尤其明显。
3.3.1.4自然条件
对电力产业的发展影响而言,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电力生产所需原料的地理分
布。如我国煤炭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西部,而东部经济快速发展对能
源的需求较大,容易产生东部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同样,水电和风电等受气候
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如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电力供给能力就强,电价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也相对较低;有些地方受丰枯水期的限制,丰水期电价水平较低,枯水期电价水
平较高。
3.3.2影响电力需求的因素
影响电力需求的因素很多,如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用户消费特
征和结构等。
3.3.2.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增加,通常用一国一年I为GDP的增量来表
示。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对电力产品的需求就越大。在发电和输配
电技术没有获得进步的情况下,在超过规模经济条件下,电力产品的供给量越大,
边际成本就越高。因此,当经济增长超预期时,对电力的需求就会扩大,电力产
品的开发成本就会提高,电价就会上升。反之,经济增长缓慢,对电力的需求就
缩小,电力产品的开发成本就会下降,电价就会下降。这就是经济增长速度对电
价的影响机制。而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
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变迁。经济发展不仅仅是量的增加,而是伴随
着产业结构的深化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其经济结构、居民
消费行为等均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之相应的人均用电量也不同。但是从世界各
国的发展经验来看,虽然各国具体的经济结构和能源构成互不相同,但随着经济
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均用电量也随之相应提高。世界银行2000年的世界发展报告
公布100多个国家1998年的人均用电水平和人均GDP水平的数据。从这些数据中
不难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和用电水平(人均用电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
相关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关系(如图3.2显示)。从经济增
长方式看,产业用户的能耗率会直接影响电力需求。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下,
企业能耗率较低,将降低产业的集体用电规模,提高用电效率。反之,粗放型的
经济增长方式下,要保持同样的产出水平,需要较大的用电规模。所以,在其他
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方式不同,其导致的用电效率和电价水平会有很大
的差异。我国十七大提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降低单位产量的能耗率,这
可能是的企业的电力消耗率有所下降,减轻电力上涨的压力。
Ⅻi【^学颤I学恤论Z 找ⅢI。机JB成机:“&m制吐}的H}宄
图3.2经济技展和电力需求的关系
资料来源:《rf,同统计年鉴》,《巾国电力年鉴》
3.3.2.3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亦称罔民终济的部门结构,是措田民经济符产业部门之问以及各
产』P部门内部的构成。~幽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电力市场的』_【l!模和电力消费结
构。般束|兑,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单位产值的耗电量较大,第一产业耗电较
少,第三产业介于两者之叫并呈现上升趋势。如图3 3、3.4所示,2006年第二产
业占创民经济中的比重为49%,但耗电量占争社会片j咀罐的76%。I,r]11,』_2006年,
轻、重I:>lk用电量分别为4133亿千瓦时和17021亿千乩时,|r_|比增长11 9%g-U
1 5 4%。重工业的耗}乜磕远远高丁轻工业。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国家工业化
}¥度会对l乜力的需求广,-徽太的影响。
圈3.3 2006年仝国用电结构
mⅡ^2}顾1々Ⅱ谁z 我目『“目Lmm机制&赳制&*∞w兜
圈3.4 2006年国民经济结构
资牟:}求源《中国筑计年鉴2007p.《中国电力年鉴2007》
衡量工业化阶段时,我们常用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净产值/资奉吊r业
净产值)把[业化划分为“四个阶段”1往工、【k化的仞期,消费品音|j门占据绝
卅优势地|J1,_,霍夫曼系数约为5a:1.5:随着新一轮产=、lk结构调整的卅现,劳动力
和机械带球小晰增加,资本品工业部门的扩张速度相对1[Jl|快,戎大曼系数F降为
2 5±1;发艇到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音旺门继续增长,规模迅速扩大,与消费品
工业的生产处十、r衡状态,霍天曼系数达到】±0 5:在”Ik化的第叫阶段,资本
品工业生J”占土导地位,其舰模大J‘7自费品生产规模,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见
表3 2)。
裘3 2霍夫曼系数_;5乏T业阶段划分
霍夫曼理沦执为随着经济的发展, 一田的经济会出现重丁业比重不断上升,
工业结构不断深化的过柞,这过秤伴随的将是霍夫曼系数的不断r降,以及l乜
力需求弹性(抖j r乜增{毛牢和经济增K率之比)的增加。通过测算我酮霍夫曼系数
的变化和电力需求弹性的变化,来随明产业结构变动以及工业内部结构对电力需
求以及电价的影响。需要i兑删的是,这毕的霍犬曼系数使用轻工业一:值和重[业
产值的比值。
苏东水,‘产Ⅱ&济学》.北京.^等教育。f;版“.2000年,第239颤
25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图3.5产业结构和电力需求弹性的关系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如图3.5所示,1998年以来,我国重工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反映在图表上就
是霍夫曼系数不断的降低,而重工业中多数为高能产业,重工业的快速发展产生
了更大的用电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电力需求弹性的上升。97金融危机后,
我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
产的投资,使得霍夫曼系数出现持续的下降,从1998年的0.97降到了2003年
的0.55,电力需求弹性从1998年的0.21一跃升到2000年的1.26,此后一直维
持在高位波动,由此我们可以认为1998年以后我国工业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化,
对电力的需求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3.2.3用户的消费特征
一般而言,产业用户接入的电压等级高,输电成本低,同时产业用户一般用
电负荷率比较高,因此单位电价水平应该较低;家庭用户是低压用户,输配电成
本高,并且用电负荷率比较低,因此单位电价水平应该较高。如果其他条件不变,
用户构成中产业用户增加,则电价水平下降。此外,如果一个产业利润率水平高,
产品市场潜力大,则用户对电能需求上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电价水平将
上升。家庭用电需求则与家庭收入、电器化水平与能源偏好等有关。一般来说,
家庭收入水平与电器化程度越高,对电能的消费量就越大,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
下,电价水平将上升。
3.3.2.4电力消费相关品的价格
电力消费的相关品分为替代品和互补品。电力商品的替代品是指消费中能与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电力产生同等效用的能源产品,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等;电力商品的互补品是指
必须与电能同时消费才能发挥消费效用的产品,包括家用电器、电脑、电信产品
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替代品的价格上涨会导致对电力需求的增加,互补
品价格的上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对电的需求。如果电力替代弹性很小,用户对电
能的依赖性强,那么替代品价格变化对电能需求影响较小。一般而言,短期内电
能的可替代性较低,但长期内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开发,电能的可替代性增强。
3.3.3影响电价的其他因素
3.3.3.1政府政策
电力是一个具有一定垄断性的行业,因此电力企业向用户提供电力产品的电
价通常受到政府的规制和政策的影响。电力产品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
相关,是各行各业生产必不可少的能源和动力。电力行业既是重要的基础产业,
又是重要的公用事业,电价制定的合理与否和电价的适当调整都会涉及和影响到
社会的各个部门,因为电价对其他行业产品价格的影响具有拉动效应。如果电价
太高,势必导致其他行业产品的价格上扬,或使用户承受不起。因此电价不可能
像一般竞争性产品的价格那样可以完全由市场调节。所以,政府往往要从宏观经
济调控的角度对电价实施监管。电价规制往往要根据不同的电力市场结构、不同
的业务环节、不同的电力交易模式与竞价方式设计,采取不同的电价规制方法。
如价格上限RPI.X规制方法,就是为防止发电侧单边开放的电力市场交易中发电
商市场势力采取的最高最低限价。对于输电环节采取的投资收益率定价,供电环
节的销售电价制度等,均有力影响了电价的最终形成。
3.3.3.2电力市场结构
在经济学理论中,根据厂商与消费者数目、对价格的控制力、市场信息的对
称性与完全性以及产品的差异度等标准判断,将市场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与不完
全竞争市场。市场结构是反映市场竞争与垄断的关系1。市场结构常通过市场集
中度来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会导致市场势力,而市场势力会导致产量控制进
而导致价格控制。不同的电力市场结构会产生不同的电价形成机制。完全竞争市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21页
27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场下,电力企业缺乏对市场的控制力,均衡价格的形成是由买卖双方竞价形成;
垄断竞争市场下,电力企业可以凭电能与用户的差异形成一定的定价权限,但是
由于竞争者过多,最终的市场均衡价格依然由市场竞价形成;寡头市场结构下的
电价形成则复杂得多,但寡头对电价的操纵权以及可能形成的电价联盟是该市场
结构下的主要特征,这是目前在发电侧竞价中研究的主要问题;完全垄断市场下,
电力企业的垄断定价,将会导致消费者福利减少,所以政府给予严格的电价规制。
3.3.3.3电力交易方式
电力交易模式的设计会影响电力的市场结构。电力市场交易模式的种类按市
场结构可分为单一购电结构模式、双边合同交易模式和电力交易中心模式。单一
购电结构模式是由电力公司作为唯一的买方,从所有发电商处购电,并再将电力
卖给用户,此时,发电侧可以放开竞争,也可以不放开竞争,售电侧则不放开竞
争:双边合同交易模式是一个大用户或者售电批发商以商用合同的方式定向向一
个或者多个发电商购电,这种合同是长期的实物合同,购电量是确定的,不随市
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此时,发电侧和售电侧己经均放开竞争,但是可能全部放
开竞争,也可能部分放开竞争;电力交易中心模式是发电商向电力交易中心报价
销售电力,售电商向电力交易中心报价购买电力,成交的发电电价和售电电价之
间的差价即为过网费,此时,发电侧和售电侧已经全部放开竞争。电力市场交易
模式按交易时间和内容分类又可划分为中长期合约交易市场、期货与期权交易市
场、日前交易市场、辅助服务交易市场、实时交易市场几种。实时交易市场是在
15分钟(或者30分钟)以内的交易,组织实时不平衡市场,通过竞争发现实时市
场价格,对于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和电力瞬时平衡不可缺少;日前市场发挥的作
用是落实中长期合同电量,组织日前竞价,通过竞争发现日前市场价格,制定满
足电网安全和经济的机组开停计划;中长期合约市场中交易的中长期合约是中长
期实物交货合同,它可以通过竞价产生,也可以双边签订;期货与期权交易市场
是进行电力期货和期权合约的交易,起到规避风险、稳定价格的作用;辅助服务
市场则是为了电网的安全稳定,通过竞争发现保证电力商品质量的有偿辅助服务
的市场价值。
不同的电力交易方式,如日前竞价、远期交易与期货交易都会对电价形成机
制产生影响。电力库交易模式下形成发电侧单边竞争,交易机构f往往由于电网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公司承担该职能)买方垄断市场结构,交易机构对竞价上下限给予规制,发电侧
也往往通过签订差价合约、期货的对冲交易约束价格风险,减轻电价震荡的不利
影响;双边交易模式下主张发电商与用户直接签订交易契约,电价形成具有自主
性和竞争性,但考虑输电阻塞约束和安全约束下的输电权、辅助服务价格与输电
电价形成,需要规制机构设计更完善的交易工具提高系统安全与市场效率,电网
与辅助服务的市场化运作,将使得电价体系与电价形成机制更加复杂化与多元
化。
3.3.3.4环境治理成本
电力产业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这点在对环境污染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电
力引入竞争的早期,由于污染物的排放不受价格上限的约束,可能使得排放量增
多。同时,竞争也会限制自愿降低污染物排放的行为,而强化发电厂利用污染物
交易的激励。随着改革的深入,电力产业的发展受环境制约的程度越来越大,许
多发电技术都面临着环境问题的挑战,环境外部性已成为各国政府对电力产业进
行规制的重要依据。
中国的电源以火电为主,尽管我国未来将大力发展以水电为主的其他发电方
式,然而由于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以煤炭为主要原料的火力发电一直是我国发电
的首要组成部分,占据了70%以上的发电份额,在整个电力中的位置更是起到了
关键作用。然而,电力产业的诸多发电方式中火电对环境污染最严重,中国2003
年火电厂排放二氧化硫约1130万吨,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50%以上。因
此,电力环境规制的重中之重是对火电厂排污和脱硫工程建设的监督。国家环保
总局于2004年底刮起“环保风暴”,清理了大批违规建设电站项目,并在2005
年全面推动火电厂脱硫工程建设。严格执行新修订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
准》,安装在线监测装置,严格监督管理。同时,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明
确重点企业主要污染物允许排污总量,对超总量指标排污的企业责其限期治理,
限期治理期间限产限排。因此发电企业购买排污控制和脱硫设备以及改进技术上
新增的费用,都会提高企业电力产品供应的成本,进而提高电价。
综上所述,电机形成机制事实上是电能供给总费用的变动机制。为了清晰这
种关系,现将影响电价的因素及其影响关系汇总成图3.6。
浙江大学硕士兰垡丝奎墨里皇坐丝壁盟型墨塑型墼兰箜堕壅-______●__I_____●___-●___●_______-__---●___l_--_-_I__-___-I--________--●__-。。。。。。。。。。。。。。’————————一。
图3.6电价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关系图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4我国电价规制改革
4.1我国电价规制改革历程的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电力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电力产业迅速发展,在
此期间,我国的电价定价机制也经历了从政府严格控制到逐步放松规制再到引入
市场竞价的变迁。以下笔者分五个阶段对我国电价规制改革的历程进行回顾。
4.1.1计划经济下的严格规制时期:1980年以前
改革开放以前,政府作为唯一的垄断者经营着整个电力工业。政府对电力行
业的电价规制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平衡各方利益的内部管理,当然这要通过对零售
环节的定价来实现。因此这一阶段政府对电力行业的电价规制就体现在用户的用
电价格政策上,其主要特征就是电价定价权限高度集中,电价基本稳定。1954
年,政府开始对全国的大工业用电实行了两部制电价,并对照明用电逐步取消包
灯,改为装表计量,实行单一电价(不论用电量多少,按相同电价收费)。这一时
期所确定的电价制度为我国的电价管理奠定了基础,因为以后各个时期的电价调
整,尽管电价总水平发生了变化,但电价结构以及电价管理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1960年国家对全国各主要电网和工业较发达地区的电价进一步实行统一管理,
国家计委和水电部(当时电力行业的主管部门,1955年至1958年是电力工业部)
联合颁发了全国电价目录,列入(1960年全国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中,这是我
国第一次颁发电价表。之后,电价水平虽然经多次调整,不断扩大工业、农业用
电中优待电价的范围,但总体平稳。到了1980年6月,电力工业部(fi时电力行
业的主管部门,成立于1979年)和国家物价总局联合发出了《关于停止扩大工业
优待电价范围的通知》,指出:从1960年以来,先后对11种工业产品实行了两
类优待电价,第一类比工业电价低36.4%,第二类低18.2%。二十年来,情况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1979年优待工业用电量达350多亿千瓦时,优待金额达4.2
亿元,分别比1960年增长了23倍和7.8倍;而电力成本由于煤炭涨价、增加烧
油而大幅上升,实际上是亏本供电,这是不符合等价交换的原则。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前的这一阶段,国家对电力行业的价格规制
实质上是政府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对终端用电价格的行政管理,完全是国家为实现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其经济发展目标服务的。这一管理以统收统支为特征,因为就价格形成而言电价
不能正确反映电力产品的生产成本,使电力价格与其内在价值发生了严重背离。
4.1.2电价规制改革起步时期:1980.1984年
改革开放初期,电价未随着成本推动而作大幅度调整,这导致了电力工业企
业的赢利水平下降,加上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对电力工业的投资由拨款改为
贷款,中央投资减少,电力建设滞后,导致了缺电的局面,并在随后的几年内,
缺电现象加剧。
这一时期的电价改革侧重于通过结构性电价调整,缓解电价中存在的突出不
合理问题。具体的措施有:①缩减优待电量。1982年国务院批转了水电部(当时
电力行业的主管部门,于1982年恢复1和国家物价总局的报告,开始对两类工业
优待电价进行了处理,一些产品保留不变,一些产品从第一类优待改为第二类优
待,一些产品完全取消了优待电价。②调整功率因素考核办法。1983年在对50
年代制定并实施的《功率因素调整电费办法》进行修改的基础上,拟订和颁布了
新的<功率因素调整电费办法》,明确了功率因素的考核标准。③试行峰谷、丰
枯电价。峰谷电价即高峰、低谷用电的分时浮动电价,丰枯电价是对水电比重大
的电网实行丰水期、枯水期季节性浮动电价。
从1980年到1985年集资办电厂前的电价政策来看,电价调整表明了改革开
放对价格形成机制的产生了影响,电价改革走上了价值回归之路。
4.1.3放松进入规制和价格规制初步形成时期:1985.1996年
为了缓解电力紧张的局面,促进电力产业的发展,政府在1985年开始鼓励
集资办电,这一政策促进了我国多种电价制度的形成,并最终形成了我国对电力
企业以成本加成定价为核心的投资收益率价格规制模式。
1985年以前发电厂的建设靠中央财政拨款,这些电厂一部分和电网统一核
算,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上网电价,但从1985年集资办电以后,电厂投资出现了
产权多元化格局。有利用外商投资的中外合资和独资企业,有中央或地方共同投
资的电厂,还有企业或个人集资兴办的电厂。人们把1985年以前由国家直接投
资的发电企业称为老电厂,1985年以后由集资办电或“拨改贷"建设形成的各
3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类发电企业称为新电厂。在1985年5月国务院批转的国家经委、计委、水电部、
物价总局《关于鼓励集资办电和实行多种电费的暂行规定》中,明确了新电厂按
成本、税金、合理利润核定上网电价的原则。1987年11月水电部、国家经委、
物价总局发出了《关于多种电价实施办法的通知》,进一步细化了原暂行规定的
内容。把上网电量分为指令性发电量和指导性发电量两类分别定价,对以新电厂
(机组)上网电量为主体的指导性发电量进行了界定。指令性电量是指老电厂的计
划内发电量,在上网电价中把加价燃料的费用纳入了成本,相应提高了上网价格,
也就是说老电厂的上网电价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了燃料加价(含超计划部分);
指导性电量的上网电价由按厂供电量计算的发电单位成本与单位税金、单位利润
构成,其中单位利润包含了新电厂的还本付息费用和电网发电企业的平均留利水
平。这一政策实际上对新发电机组采取了个别成本定价的模式,便形成了我国上
网电价“一厂一价’’,甚至“一机一价’’的复杂状况。
同时,1985年6月国家计委、经委、财政部、国家物价局、国家物资局联
合发出《关于1985年煤炭加价和铁路运煤加价及负担问题的通知》,根据通知精
神水电部制订了《关于通过用电加价收取煤炭加价和铁路运煤加价款的实施细
则》。“燃运加价’’政策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建立煤炭、电力价格联动机制,使
得电价能够及时反映成本的变化。
实践证明,集资办电政策和多种电价制度的实施,改变了中央政府独家办电
和单一的计划电价局面,调动了社会各方面投资办电的积极性,缓解了电力供给
严重不足的情况,促进了我国发电环节电力市场发育,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电
力工业的发展。据统计,1985年至1995年间,地方自筹和利用外资筹集电力建
设资金达1900亿.2000亿元,占我国电力总投资的一半左右。从1988年开始,
连续11年年均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但是当时是以个别成本为基础、
一厂一价的定价方式,缺乏成本约束和价格控制,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缺乏降低成
本和提高效率的动力,推动电价非正常上涨。
4.1.4价格规制改革调整时期:1997.2002年
1997年我国严峻的电力供需矛盾得到了根本的扭转之后,人们就开始对还
本付息加合理利润的定价方式产生了质疑,认为政府对电厂的建设成本、资金成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本、贷款年限、燃料成本、利润率和根据最低发电小时数确定的合同电量缺乏管
理,造成了过高的用电电价水平。
1997年的电价调整方案中,燃运加价由按总量改为按单耗计算,并要求电
力企业消化30%。新建电力项目的发电成本,由按个别成本改为按平均成本核定。
从1998年开始,国家物价管理部门在发电企业上网电价的核定过程中进行了按
经营期定价的实践,并于2001年4月国家计委发出了《关于规范电价管理有关
问题的通知》。通知中要求①按发电项目经营期核定平均上网电价。经营期火电
20年、水电30年;贷款期限火电13至18年、水电18至25年;对现有发电企
业已按还贷期核定上网电价的,也统一改为按剩余经营期核定平均上网电价。其
中,还贷已经结束或折旧已经提完的,要重新核定发电成本,降低上网电价;仍
在还贷期内的,对尚未归还的贷款改为按剩余的经营期重新核定上网电价。②按
先进企业的社会平均成本核定上网电价。新投产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均改为以
省级电网内同时期建设的同类型技术先进的发电机组的社会平均成本为基础核
定。③外商直接投资的发电企业,原则上按以上办法核定电价。
“经营期定价’’政策主要是将按电力项目还贷期还本付息需要定价,改为按
社会平均先进成本定价,同时统一规范了电力企业的资本金收益率水平。这一政
策实行后,原来的“一厂一价、一机一价"的定价方式逐步向按标准成本(社会
平均成本1的定价方式过渡。这种定价方法不仅加强了投资者的成本意识,而且
考虑到新老机组的差别,总体上更趋合理。这种按经营期定价为核心的价格规制
模式的改革,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对集资办电以来形成的过高电价进行清理整顿的
实施,也有利于发电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4.1.5电力产业的竞争性结构改革和电价改革深化时期:2002年后
1997年国家电力公司成立后,曾经推出了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为主
要思路的改革内容,并于1999年进行了试点工作。但由于当时的“厂网分开"
没有在产权关系上彻底分开电厂和电网,在将原电网经营企业拥有的发电厂变为
独立的发电实体时,只是一种经营权的转移,因此,电网经营企业不可能公平对
待独立发电企业和这些新剥离的发电企业,这必然导致“竞价上网"存在不公平。
2002年4月国务院批准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电力产业正式实行“厂网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分开,竞价上网",2002年底国家电力公司(1997年初成立)被拆分为2家电网
公司、5家发电公司和4家辅业公司,12月29日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
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大唐集团、中国华电集团、中国国电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
团正式挂牌,这标志着我国电力工业结构性改革的开始。国家电力公司“厂网分
开’’示意图,如图4.1所示。
图4.1国家电力公司“厂网分开"示意图
在发电侧,拆分形成的五家发电公司与原有独立发电企业一起,形成发电市
场的竞争局面;在输配电网方面,由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进行双寡头垄断经营。这一“厂网分开、引入竞争"的市场结构调整,改变了由
国家电力公司纵向一体化独家垄断的市场结构。发电独立结构下的“厂网分开,
竟价上网"模式如图4.2所示。
35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图4.2 搿厂网分开,竟价上网”模式示意图
然而,厂网分开后,电网公司作为电厂唯一的购买者和用户的唯一的供应者
而居于双重垄断地位。一方面,竞价双方是竞争性的发电公司和垄断性的电网公
司,存在垄断的电网对竞争的电厂利益的剥夺;另一方面,由于电网对用户的垄
断,导致电力用户并不能获得上网竞价的效益。因此,“厂网分开,竞价上网"
在输配垄断的情况下是无法实现降低电价的目的。因此,2003年3月国家计委
发出了《关于整顿电价秩序规范电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厂网分开后部分
电网挤压发电厂的上网电价和发电小时数的问题,提出了不得以收取调度费、竞
价、置换电量为由损害发电企业利益的要求。同时,《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进一
步提出“开展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接供电的试点工作,改变电网企业独家购买电
力的格局",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接供电模式。如图4.3所示。
图4.3发电企业直接向大用户供电模式示意图
36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从图4.3可以看出,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接供电方案是在“厂网分开,竞价
上网"的基础上,在垄断的输配售环节通过大用户从电厂直接购电,双方直接签
订购电合同(包括购买电力的数量和价格)来打破输配售一体化垄断、引入竞争,
使“竞价上网"来的生产成本的降低通过大用户与电厂之间的合同价反映出来,
从而实现对垄断的输配售环节的牵制作用,达到示范竞争的效果。
与此同时,电力产业独立的规制机构产生。2003年3月国家电力监管委员
会正式挂牌运行,这一机构的主要职能有:①审定电力市场运营模式,制定电力
市场运行规则。②实施电力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环境。③参与技术标准制定,
颁发电力业务许可。④处理电力市场纠纷,展开违规行为调查。⑤检查发、输、
配、售价格,监管辅助服务费用。
2003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电价改革方案》,相继开展了上网电价、输配
电价和销售电价改革试点。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时出台了《上网电价管理
暂行办法》、《输配电价管理暂行办法》和《销售电价管理暂行办法》,是对2003
年国务院出台的《电价改革方案》进行了细化,这是近年来电力市场改革迈出的
重要一步,新的电价管理办法确定了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的市场竞争机制,明确
了输配电价格的成本决定机制,标志着作为电力体制改革核心问题的电价改革已
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4.2目前我国电力定价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电力定价机制从政府的严格控制迈向了市场竞价的方式,电价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电力产品的价值,促进了电力行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电
力定价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4.2.1发电侧一厂一价、单一电价效率低下
为了调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以及国外投资者办电的积极性,国家相继出台
了鼓励集资办电、利用外资办电、实行多种电价、还本付息电价等一系列政策。
这些政策对于调动投资者办电的积极性,加快电力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
作用。但这些政策实际上对新发电机组采取了个别成本定价的模式,这便形成了
我国上网电价“一厂一价",甚至“一机一价’’的复杂状况。在这种模式下,不
37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管工程建设条件多么恶劣,建设技术多么落后,只要工程上了马,无论花去多少
钱,最终都能计入电价中。因而不少工程上马后,项目业主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
如何优化工程设计、控制造价上,而是放在如何争取调较高的上网电价上。同时,
单一电价制,不适合电力生产经营的特点,不利于电网的经济调度和商业化运营,
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例如,在水电比重大的电网,即使是在前些年缺电
较严重的情况下,也经常出现负荷低谷时间水电在大量弃水,部分火电厂,特别
是小火电厂还在大量发电的情况。又如,许多电网都存在着一些低煤耗的大型火
电机组停机,而许多高煤耗的小火电厂则在大量发电的现象,随着缺电局面的进
一步缓解,这一现象将日趋严重。从经济的观点来看,这些现象是极不合理的,
它造成了有限能源资源的极大浪费。
4.2.2输配电价过低,不利于电网建设
我国输配电电价明显偏低且占终端销售电价的比例过低,与我国输配电业务
具有相同特征(地域分布广、负荷中心与能源中心分割较远、工业用电占据全社
会的绝对比重)的巴西输配电价占终端电价的比例为36.4%,而我国只有24.6%,
从具体可比性的国家的实际情况看,并结合我国的现实,我国的输配电价占终端
销售电价的合理比例应为40%左右。同时,从2001年的数据看,我国电网公司
资产回报率和销售利润率分别为0.4%和0.6%,远远低于独立发电公司的7.1%和
18.9%,也低于全国工业的平均水平(3.5%和5.1%)。而且,在国际上也是最低
的,显著低于应有的合理水平,国际上许多的输配电资产回报率在4-7%之间。
过低的回报率对电网投资的吸引不强,使得我国一直存在“重发电、轻输电"的
现象,电网建设严重滞后,这更加重了03、04的缺电危机。
4.2.3销售电价未真正反映市场规律
我国的销售电价一直由政府制定,各省电力用户按照统一目录电价购电。目
前,大致上把销售电价分为居民生活、非居民照明、商业、大工业、非工业和普
通工业、农业排灌六大类。每一大类电价又按不同电压等级分出若干档次。价格
体系不但复杂,而且六大类电价的划分和定价以及峰谷分时电价的计价方式既不
反映供求关系,也不反映电力商品的价值,甚至有时是反市场规律的,极不适应
38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市场要求,失去了价格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4.2.4煤电联动运行困难,电价未能反映能源稀缺
我国的燃煤机组目前占国内电力装机容量的近四分之三,它们所提供的电量
约占社会总需求的五分之四,因此煤炭市场的电煤价格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电力适
市场的电力价格。
2004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意见的通
知》,明确了煤电价格联动的若干重要问题,实行煤电价格联动的机制。煤电价
格联动机制有利于把能源市场的供求关系准确的传导给下游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从而节约能源,提高效率。《通知》规定,以不少于6个月为一个煤电价格联动
周期,若周期内平均煤价较前一个周期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5%,便相应调整电
价,其中煤炭涨价的30%要由电力企业内部消化。截至目前,中国已于2005年
5月和2006年6月两次启动煤电联动,共上调电价5.01分/度。而2007年,电
煤价格涨幅超过政府规定的上限5%,但煤电联动并未启动,主要原因是2007
年国内CPI指数高企,国家为了稳定物价,通过稳定能源价格来抑制通货膨胀。
但用固定的能源价格是无法抑制能源需求的,电价和煤价一样,要反映能源
的稀缺,人为地压低电价,会使总需求在扭曲的价格不断上升,该涨的时候不涨,
导致过度消费,使得能源将来更稀缺,价格更高。
4.2.5电价没有反映环境成本
电力产业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这点在对环境污染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我国
目前的发电方式中,以火力发电为主。然而,电力产业的诸多发电方式中火电对
环境污染最严重,中国2003年火电厂排放S02约1130万吨,占全国二氧化硫排
放总量的50%以上。尽管国家环保总局于2004年底刮起“环保风暴’’,清理了大
批违规建设电站项目,并于2005年全面推动火电厂脱硫工程建设,但还远远没
有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据专业人员测算,基于我国发电用煤含硫量的实际情况,
在30万千瓦燃煤机组安装烟气脱硫装置,脱硫成本约为O.88—2.8元/公斤。而
目前国家规定的S02排污费征收标准仅为0.21.0.63_元/公斤,这使得发电企业宁
可支付排污费也不愿意安装脱硫装置,以至于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火力发电污染环
39
浙Ⅱ^#Ⅲ|学位论女我lq F00LIfj幢机IH&“⋯&*的”“
境的趋势。从2006统计数据看,电力结构小合理现象在加剧。火FU发电量的占
比依然搬离(如H 4.4)。2006年,全闰新增发电装机锌量1叭17力千瓦,其r|』
水电1092万_fiJM,占10 81%;火电8913^千瓦,占88 20%,比重不降反升:
核电100万丁fI,l与0 99%。
国4.4 2006年全国发电结构
资料米源:《国家电力年鉴2007)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5我国电价规制改革的绩效评估和实证检验
规制理论认为,对垄断行业地价格规制一般要达到两个效果,一是防止垄断
企业谋取超额垄断利润的同时保证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二是避免规制者被利益
集团俘获,使得政府规制能对垄断行业价格起到真正的控制作用。
5.1我国电力产业价格规制改革的绩效评估
我国对电力产业实行价格规制的目的一般有:(1)维护该电力产业及其企业
的稳定发展;(2)防止其实行垄断定价获得超额利润,促进社会分配效率;(3)
提高其生产效率,鼓励企业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4)提高该行业的服
务质量。因此,笔者从电力行业的供需状况、市场结构、经济效益、技术进步及
服务质量五个方面对我国电力产业规制改革的绩效进行评价。
5.1.1电力产业供需情况
从电力生产情况看,从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发电量逐年增长,2006年全国
发电量达到28344亿千瓦时。其中,水电发电量4167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
量14.70%;火电发电量23573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83.17%;核电发电量
543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1.92%。电力建设速度也很惊人,新中国成立以
后,发电装机达到一亿千瓦用了38年,而2006年一年时间,全国新增电力装机
就超过一亿千瓦,发展速度相当惊人。截至2006年底,我国发电总的装机容量
为62200万千瓦,同比增加20.3%,是改革开放以来增加最快的一年。
图5.1中国历年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的变化情况(1981-2006)
资料来源:‘中国电力年鉴》(1993.2007)及国家电力信息网的数据整理
4l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从电力消费情况看,2006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282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4.0%。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为8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第二产业用电
量为213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3%,其中轻、重工业用电量分别为4133亿
千瓦时和170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 1.9%和15.4%,轻、重工业增幅比2005
年分别上升1.87和下降0.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用电量为2822亿千瓦时,同比
增长11.8%;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为324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7%。从消费
结构上来看,继2005年工业用电增长l 7%后,2006年工业用电仍然是拉动电力
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速仍然高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重工业用
电量增速也明显高于轻工业用电量增速。
从供需关系来看,在经历了80年代大规模缺电后,1985年国家动员社会力
量办电:集资办电、外资办电、省市办电、企业自主办电。从1988年开始,连
续十年我国每年新增加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发电量超过11000亿千瓦时,
1997年,我国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跃居世界第二位,结束了电力工业是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一制约因素的历史,基本告别了短缺。1998年,全国大
部分地区出现了电力生产供大于求的状况。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
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开始步入重工业化阶段,大量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发了巨大
的电力需求,与此同时,电力装机容量的增长速度远不及需求增长,2002年开
始出现了历史上从没有过的“电荒",全国大面积缺电,开始出现“拉闸限电"
现象。2003缺电现象更加严重,有22个省市区出现非高峰期的供电紧张,而到
了2004年有24个省市区拉闸限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缺口达2000—3000万千瓦。
2005年电力建设加快,缺电现象稍有所缓解,但仍有22个省市区出现了电力供
不应求的紧张局面。直到2006年电力供需形势明显缓解。随着大批电源项目的
相继建成投产,电力供应能力明显增强,供需形势明显缓解,电力缺口显著减少,
缺电范围明显减小,缺电程度明显减轻,拉限电条数不足上年的4%,区域性、
时段性特征明显。全国最大电力缺口约1100万千瓦(出现在8月份)。国家电网
公司系统最大电力缺口为772万千瓦,当日转移负荷702万千瓦。公司系统累计
拉电1.54万条次,拉电累计少供电量1.55亿千瓦时,分别仅为2005年同期的
3.55%和3.56%。同时由于装机容量的大幅扩张,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较2005年
大幅回落。2006年累计平均利用小时数为5221小时,同比降低203小时。2007
4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年1.10月全国水火电利用小时累计为4,182小时,同比降162小时,降幅3.7%;
其中火电为4,404小时,受水电多发影响同比降246小时,降幅为5.3%;水电5
月份后来水有所恢复,同比提高113小时,涨幅为3.8%。预计07年全国总体及
火电利用小时分别下降3.8%和5.1%。随着经济的增长和2007年电力投资规模
的下降,我们预计2008年全国电力设备利用小时数会见底反弹,全国电力供求
基本平衡。
我们将中国电力发展史上经历的几次大规模的缺电与电力过剩的周期性波
动归纳在表5.1中。
表5.1中国电力供求关系的周期波动
年代电力供需情况
50年代
60年代.90年代
90年代.1997年
1998年-2001年
2002年.2005年
2006年.2008年(预计)
基本平衡
长期电力短缺(其中1986年短缺20%)
基本平衡
过剩(其中1999年过剩10%)
短缺(2004年短缺11%)
基本平衡
5.1.2电力产业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反映市场竞争与垄断的关系。在经济学理论中,根据厂商与消费
者数目、对价格的控制力、市场信息的对称性与完全性以及产品的差异度等标准
判断,将市场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市场。
不同的市场结构会有不同的价格形成机制。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把集中度作为决定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市场是由买卖
双方组成的,因此市场集中度包括卖方集中度和买方集中度。下面我们从电力产
业的主要环节逐个分析:
发电环节:在2002年发电环节引入竞争,实现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之后,
电力产业原有的垂直一体化的垄断管理模式被打破,在发电侧形成多元投资主
体。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各类发电企业4000余家。其中国
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约占90%。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
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中央直属5大发电集团
约占装机总量的38.79%;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
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华
43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等其它中央发电企业约占总装机容量的10%;地方发电企
业占总装机容量的45%;民营和外资发电企业占总装机容量的6.21%1。五大发
电集团势均力敌,它们在公司规模、市场份额等方面非常接近,再加上其他的发
电企业,使得发电环节初步形成了竞争格局。
输电环节:这一环节具有高度的自然垄断性质。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从
事省级输电业务的企业31家,跨省输电业务的企业6家。截止到2006年底,两
大电网总资产约为15110亿元,其中国家电网公司约为12141亿元,南方电网公
司约为2969亿元。两大电网公司占全国输、配电网资产的98%。按照产业组织
理论,一般认为市场集中度大于75%则该市场结构属于垄断结构,因此目前我国
的输电领域属于典型的垄断市场结构。
供电环节:在电力销售市场的终端,除了极少数大用户可以直接向竞争型发
电企业购买电力,其余用于只能向供电公司购电,而供电公司又属于电网公司,
因此供电环节的特点为两大电网公司寡头垄断,约占县级售电量的89%。用户却
高度分散,全国各类电力用户超过2.3亿户。
5.1.3电力产业的经济效益
选取工业增加值率、总资产贡献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三个指标来考核电
力产业的经济效益。
1)工业增加值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反映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其计算公式为: 工业增加值(%)=器×l。。% (5.1)
2)总资产贡献率:是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体现企业经营业绩和
管理水平,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贡献率c%,=塑竖垡堕写磊蓁嘉掌产×t。。% c5.2,
3)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全部生产投入与实现利润的对比关系,反
映工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反映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
1‘电力监管年度报告(2006)),国家电力监督委员会
44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经济效益。计算公式为: 成本费用利润率(%)=面糯×l。。%
表5.2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5.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7整理
通过对表5.2中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1999年以来,我国电力产业总
资产贡献率逐年上升,这说明我国电力企业的全部资产获利能力有所增加,企业
的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也有提高。但是,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在2001年到2004
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而它是反映生产及成本费用投入的经济效益指标,这一阶
段该指标的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电力行业的快速的外延式扩张和粗放式
经营,这一时期的我国出现严重缺电现象,为了缓解这一现象,大量的小型高耗
能发电厂上马,使得企业的成本费用迅速增加,导致了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的下
降;二是这~时期我国煤炭行业进行了市场化改革,煤炭价格走向市场化定价,
煤炭价格的上涨进一步降低了发电企业的利润,导致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下降。
2005年煤电联动启动后,使得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有所回升。
从投资回报率规制的角度考虑,1999年到2006年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
业工业平均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6.79%,略高于全社会同期的平均成本费用利
润率1个百分点,投资回报率较为合理,规制有效。
5.1.4电力产业的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提高一个行业及其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一般认为一个良好
的政府规制能够激励企业改进技术,提升生产效率。这里我们选取发电厂用电率、
45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线损率、供电标准煤耗等指标来检测我国电力产业的技术进步状况。
表5.3我国电力产业历年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年份发电设备平发电厂用线路损失发电标准煤耗供电标准煤耗
均利用小时电率(%) 率(%) 【g/(kW.h)】【趴kw.h)】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l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l
2002
2003
2004
2005
5149
5175
5078
4955
5007
510l
5190
5308
5388
5392
5313
517l
504l
5030
5039
5068
5233
5216
5033
4765
4501
4393
4517
4588
4860
5245
5455
541l
6.6l
6.54
6.44
6.4
6.32
6.2l
6.28
6.42
6.54
6.66
6.69
6.81
6.9
6.94
7
6.96
6.9
6.78
6.88
6.8
6.66
6.5
6.28
6.24
6.15
6.07
5.95
5.87
9.64
9.24
8.93
8.98
8.64
8.53
8.28
8.18
8.15
8.48
8.18
8.18
8.06
8.15
8.29
8.52
8.73
8.77
8.53
8.2
8.13
8.1
7.7
7.55
7.52
7.7l
7.55
7.18
434
422
413
407
404
400
398
398
398
398
397
397
392
390
386
384
381
379
377
375
373
369
363
357
356
355
349
343
47l
457
448
442
438
434
432
43l
432
432
43l
432
427
424
420
417
414
412
410
408
404
399
392
385
383
380
376
370
2006 5208 5.79 7.08 339 366
资料来源:《中国电力年鉴》2003.2007及国家电力信息网
从表5.3可以看到,我国发电标准煤耗和供电标准煤耗一直稳步下降,发电
技术进步较为显著。从发电厂用电率和线损率来看,2002年以前这两个指标没
有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在2002年后,这两个指标出现了明显的稳定的下降,
我们分析这与2002年电力产业实现“厂网分开,竟价上网",引入竞争有关。但
这并不能说明我国电力工业已经达到先进的技术水平,生产模式已经走向集约
Ⅻ江^≠《I#Ⅱ论z 我囝IU机m幢机制&}M制&}的研n
型。如2006年我国供IU线损率降到了7.08%,.但-bH际流『UM企qp相比还有
差距,国际流屯嘲企业的线损率都在6%以F,『1本仪3 83%。2004年底我国
仍有l 560万于丸的高耗低效小火电机纽在运行,而小火电机组除尘效率比人机
组低I 5%左右,每年多向大气排放扶尘700 yJ吨以卜。
5.1.5电力产业的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也是电力规制一个十分重要的内样,消赞青购买的不仪是-乜力本
身,更足安全、连续的电力供给。堪常电力用户接触到的主要足反映I乜/J能力和
供电水平的供电可靠性指柏;,这里使用10干伏用户供电可靠牢(RS一1)和}u除
系统电源小足限电后平均供电可靠率(RS.3)米反映巾田电力,“业的服务质量。
供电可靠率(RS一1)是汁八所有埘片J,、的停电历得出的,真实的反映了整个电力
系统(包括发f乜、输lH和配ln符环竹)对州户的供}U能,J。Rs一3是扣除限rUI川
素后的供电可靠率,直接反映r目前我田城市电旧的现状和供电部门的综合管理
水t·。
{l善fIl厘虞属虞喝凰匮嚯旧爝限凰嘬J:】Il
图5.2 10干伏用户供电可靠性指标变化“j意图
如5 2所示,1997年以后令幽半均供电可靠苹(RS.I)与1997年之O;Jftl比,
}B现了显著的提高,并在2002年第次超过“j个九”,达到历史最高水、r
99 907%后,2003年出现丁近10年来的首次F降,降剑99 866%,而2004年继
续r降到99 820%,返一水平相当干我国城镇地区10KV刚户的年平均停电时间
为1 5小时3分钟多点,而协L上上供电可靠二年最高的2002年为8小时lO分钟
左右。在2005年继续F降到99 766%后,2006年有所叫升,达到99 849%。与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此形成对照的是,扣除系统电源不足限电后的供电可靠率(RS.3)继续维持了近
年来的较高水平,2004年为99.927%。从上图中可以看出,RS.3自1998年后保
持了持续上升的势头,这与我们广大供电企业近年来狠抓可靠性管理是分不开
的,他们以可靠性管理工作为龙头,在城网规划、设计、设备选型、施工、检修、
停电管理等各个环节,都以提高供电可靠率为原则,特别是加强了对停电的管理,
有效地减少了盲目的、低效率的停电。图中RSl与RS3的差距就是系统电源不
足限电的影响。1998年以来,由于电力需求增长缓慢,电力紧张得到缓解,限
电时间占总停电时间的比重逐年下降,到2001年,限电对供电可靠率的影响已
下降到不足1%。但2002年,电力供应又出现了紧张的趋势,2003年缺电更加
严重,限电对供电可靠率的影响达到46.77%,2004年更是达到了57%,也就是
说近60%的停电是因为发电能力不足造成的限电。因此,我们得出结论,03、04、
05年供电可靠性指标(RS.1)的下降主要是由于缺电导致的。
5.2规制对控制电价水平效果的实证检验
规制俘获理论认为,政府对垄断企业的规制政策有时并不是出于公共利益的
考虑,而是由垄断企业寻求并为他们服务。施蒂格勒(1962)比较了受规制和不
受规制的供电企业,指出规制可能根本没有起到降低电费的效果,他解释这是因
为规制者(政府)被受规制企业俘获了。鉴于此,笔者以电力工业品出厂价格指
数作为电价水平的衡量指标对电价规制效果进行计量检验,观察我国的电价规制
是否对控制电价水平起到了作用。
5.2.1基本假设
规制者(政府)对电力产业的规制是在明确的规制框架下的独立进行而非受
到电力垄断企业俘获时,价格规制应该能够有效的控制电价,对电价的上涨起到
相反的作用。
5.2.2检验模型
本文对电力产业价格规制效果的计量模型参考Cubbin&Stem(2004)对发展
中国家电力规制效果进行研究的模型,Cubbin&Stcm采用的是面板数据模型,而
48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本文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模型,并在控制变量的选取上做了调整。本文简化的检验
模型如下,其中非指数的形式的指标采用其自然对数的形式:
t=口+犀Y,+皿I+s (5,4)
其中,Yt为t时刻的效果指标,Xt为t时刻规制以外影响效果的控制变量,
表示随时间流逝可以观测到的经济技术条件的变化,&为t时刻的规制变量,a
为常数项,£为误差项。具体就电价水平而言,根据第三章分析的影响电价的因
素,结合第四、五章中描述我国电价规制改革的实际,设定检验模型为:
DJt=俚+pIM_JI+pl In RJGDP t+p3JSl+pIGYH t+口sGZ t+£<s.5、)
其中,DJ为电力工业品的出厂价格(1980=1);MJ为煤炭工业品的出厂价
格(1980=-1),我国发电总量中火力发电一直占发电量的80%左右,煤是火力发
电的主要原料,所以模型用煤炭价格近似表示燃料价格;RJGDP为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以1980年价格为基准对各年进行调整),近似代表国民收入,反映用电
需求;JS为技术进步指标,主要考虑发电环节,以1979年单位发电标准煤耗为
基准,计算得到每年的技术进步值;GYH为我国工业化的指数,用重工业产值
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来表示;GZ为规制变量;£为误差项。
5.2.3实证数据
本模型计量检验的时间跨度为1980.2006年。1978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
起点,2006年是笔者可以获得最近数据的年度。受到数据限制,检验的时间起
点改为1980年。
电力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煤炭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
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单位发电标准煤耗来源于国家电力信息网和《中国电力
年鉴》,重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规
制指标的度量,参照肖兴志(2006)1从明确的法律框架、规制机构的独立性和
规制对象的发育程度三个维度制定。
(1)明确法律框架的确立。1996年4月,中国第一部《电力法》正式施行。
随后一系列配套法规和条例相继出台,标志着中国电力产业步入法制化管理轨
道。现行《电力法》在电力建设、电力生产与电网管理、电力供应与使用、监督
1肖兴志,孙阳.中国电力产业规制效果的实证研究川.中国工业经济,2006,(9):38-45.
49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检查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特别是总章第六条涉及了电力规制制度
的确立,但它只对电力规制主体进行了规定,未涉及电力规制的原则、对象、规
制范围以及法律责任等。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成立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
度,其中2003年‘电力市场运营监管办法(试行)》最为重要.它对电力规制的
原则、对象、内容都作了具体规定。所以在法律框架这一维度,1996年以前的
规制指标设为0,1996--2002年的规制指标设为0.5,2003年以后的规制指标设
为l。
(2)独立规制机构的建立。2003年3月,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挂牌成立并
依法统一履行全国电力规制职责。依据成立的初衷,它将改变以政府行政审批为
主要方式、多级分散管理的体制,逐步改变政府电力管理职能缺位、越位和错位
并存的状况;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引起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主体多元化的变化,防
止转轨时期可能出现的电力市场失序现象;有利于投资者建立合理、稳定的预期。
所以在规制机构这一维度,2003年以前的规制指标设为0,2003年以后的规制
指标设为1。
(3)规制对象的日益成熟。新中国成立后,国有电力企业在指定区域内实
行纵向垄断经营并置于电力部的严格控制之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1985年电力市场的发电端部分开放,多元投资主体进入发电环节。同时国家逐
步停止对电力建设的拨款。2002年4月中国对电力产业进行了横、纵双向拆分,
原国家电力公司拥有的发电资产大部分被重组为规模大致相当的5个全国性独
立发电企业,电网方面成立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配电、供电环节开展
大用户直接供电试点。至此,独立、竞争的电力企业成为电力市场的主力军。所
以在规制对象这一维度,1985年以前的规制指标设为0,1985--2001年的规制指
标设为0.5,2002年以后的规制指标设为1。
表5.4中国电价规制效果检验指标的数据描述
变量DJ lnRJGDP MJ JS GYH GZ
时间跨度1 980.2006 1 980.2006 1 980.2006 1 980—2006 1980.2006 1 980.2006
样本数27 27 27 27 27 27
最小值1.000 6.138 1.Ooo 0.000 0.485 0.000
最人值5.785 8.475 8.529 1.719 0.700 3.000
均值3.0ll 7.187 3.439 0.782 0.550 0.926
标准差1.902 0.706 2.316 0.568 0.062 0.958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5.2.4计量结果
对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表5.5中国电价规制效果计量检验结果
变量constant InIUGDP MJ JS GYH GZ
B值.10.17l幸● 1.834** 0.481事· 0.296* .0.594 -2.426**
T统计量的P值0.005 0.00l 0.004 0.09l 0.419 0.026
R2 0.964 调整后的R2 0.956
D.W值1.78l F统计量的P值0.000
注:¨表不在5%的水平F显著,幸表不在10%的水平F显著。
电价规制检验的回归结果表明:①国民收入、燃料价格、技术进步、工业化
指数和规制联合起来能够有效解释中国电价水平。该模型的拟合优度约为0.986,
F统计量十分显著。②燃料价格的上涨是从成本侧推动电价上扬,国民收入增加
是从需求侧拉动电价上涨。煤炭价格和入均GDP的符号为正,与预期一致,并
都通过了显著性为5%的检验。③在控制价格方面规制有效。规制变量的符号为
负,与预期一致,并通过了显著性为5%的检验。④技术进步对价格的影响通过
了显著性为10%的检验,但是结果和预期相反,符号为正,原本认为技术进步
可以提高电力行业的生产效率,并且可以降低单位发电标准煤耗从而降低单位电
量的成本,导致电价下跌。但是,检验的结果技术进步的符号为正,笔者认为的
原因是我国的电力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依靠资本投入,改变资本和劳动
的结构所致,而我国电价的定价的方式主要是成本加成的方式,这样新投入的资
本都会记入电价的成本中,从而抵消技术进步的效应,反而推动了电价的上涨。
譬如,我国单位发电标准煤耗的降低主要依靠更换容量更大效率更高的机组,而
这就导致了固定资产投入的增加,在降低单位电量变动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其所
摊到的固定成本,这反而导致了电价的上扬。⑤工业化进程对电价的影响结果不
显著,而且结果与预期的相反,符号为负。理论上认为重工业是用电大户,随着
一国的工业化的推进,重工业产值在整个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增加,用电需求会大
大增加,推动电价的上涨。在第三章中也证实了霍夫曼系数和电力需求弹性存在
负相关,但是实证表现为工业化进程对电价的上涨有阻碍作用,笔者认为原因可
能有二,一是重工业比重的提高不但增加了用电的需求,同时也提升了电力行业
的装备配置,增加了电力行业的供给能力,这有利于电价的下降;二是模型设计
5I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上存在变量之间的相关,重工业化的过程本身伴随着技术进步。
因此,作者在原模型中剔除了工业化进程这个变量,将原模型该为:
DJ,=口+∥IMJ,+∥2 In RJGDP,+∥3JS,+∥4GZ,+占(5.6)
并用原有的数据进行回归检验,得到的结果如下:
表5.6修改后的中国电价规制效果计量检验结果
变量constant lnRJGDP MJ JS GZ
13值.11.243** 1.812幸} 0.483** 0.306* .0.728**
T统计量的P值0.001 O.00l 0.C 03 0.078 0.001
R2 0.963 调整后的R2 0.956
D.W值1.556 F统计量的P值0.000
注:¨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下显著。
检验的结果表明,修改后的模型能有效的解释我国的电价水平,模型的拟合
优度约为0.963,F统计量十分显著,其中国民收入、燃料价格和规制三个解释
变量通过了显著性为5%的检验,技术进步变量通过了10%的检验。
5.3绩效评估与实证检验小结
本章对我国电力产业价格规制的绩效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评估,并就规制对我
国电价控制的效果做了计量检验,结果表明:1)我国电力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
的进步,但是电力供需平衡还较为脆弱;2)在市场结构方面,发电环节初步形
成竞争格局,输、配、售环节垄断特征明显;3)用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考
核电力企业,发现成本费用利润率略高于全社会同期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投资
回报率较为合理;4)电力行业的技术有所进步,服务质量有一定的提高,但与
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5)价格规制政策对电价的控制是有效的,
国民收入、燃料价格、技术进步、规制联合起来能有效的解释我国的电价水平。
5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6我国电价规制模型的构建
我国是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大国,电力产业的稳定发展对我国经济
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适合我国电力发展需要的电力定
价模型,既要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
整。在第二章中,笔者就英美两种主要的价格规制模型(投资回报率模型和最高
限价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出了各自的优缺点。在第三章中对电价形成机
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的剖析,有些因素(如生产成本、经济增长、技术进步、
政府政策)在第五章的实证检验中得到了验证。在第四章中,笔者在回顾我国电
价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电力定价存在的一些问题。综合上述分析
讨论,笔者根据中国经济转型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投资回报率模型和最高限价
模型的优点,并结合对我国电价形成较为有影响力的因素,设计适合我国的电力
定价模型。
6.1我国电价规制模型设计的基本原则
电价规制模型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模型要能在保证电力企业获得正常利润的前提下,有效的激励电力企业
提高效率。
2)减少规制者(政府)对电力企业的成本信息获取的成本。
3)我国现在电力供需平衡较为脆弱,应当在电价规制模型中反映电力的需
求变化,体现商品的原则。
4)我国现在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对电力需求的带动很大,为了保证电力
持续安全的供给,鼓励电力基础设施的投入,模型应具有拉动投资的作用。
5)考虑对电力企业提高供电质量和保护环境的有效激励,以满足人类对环
境保护的需求。
6.2我国电价规制模型设计需考虑的主要因素
在构建价格规制模型时可以考虑如下几个主要因素1:
1任晓红等.中国电力产业价格规制模型川.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第146-150页
53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1)成本。上文我们已经分析,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是影响电力企业供给的
主要因素,RPI.X模型中的价格初值的决定也主要参考成本。
2)零售价格指数。零售价格指数是由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它反映零售生
产资料和主要生活消费品价格的综合变动情况,同时零售价格指数也反映了一定
的成本因素,因此电价要反映零售价格指数的变动趋势。
3)电力需求变化。价格的变化应反映需求变化,体现电力的商品原则。我
国在2003年一度出现电荒,已有的电力供需平衡还很脆弱,因此,中国更应当在
电价规制模型中反映电力需求的变化,体现电能的商品原则。
4)质量。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与企业成本密切相关。在价格上限确定时,
企业通过降低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来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因此,模型应
对质量、服务指标加以约束,促使企业保持并自觉提高服务水平。
5)投资回报。要保证电力企业获得不低于行业平均利润率的正常利润,这
是鼓励电力行业投资发展的前提。
6)环境成本。电价规制还要考虑环境保护问题,鼓励电力企业进行技术改
造,减少电力行业的负外部性影响。
7)政策因素。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电力产品的价格还受到政策
性因素的影响较大。
8)价格调整周期。正常的价格调整周期以3.5年为宜。如物价指数较稳定,
则调整期限可适度增长,反之,则应适度缩短,但周期也不能太短,否则,不能
有效激励企业。
6.3我国电价规制模型的构建
在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经济增长对电力的需求
拉动非常明显,而我国的电力供需平衡还较为脆弱。可见,我国电价规制模型的
构建不能简单地参照最高限价模型,而是要充分考虑电力需求的增长。
国民经济和电力增长均受多种因素制约,表现出不同的增长规律,电力需求
弹性系数是两种规律的最终体现。这种规律在短期或局部区域内可能被扭曲,但
在长期或在世界范围内,二者间是一致的。在第三章中的经济增长和电力需求的
关系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人均GDP增长率和人均用电增长率曾现高度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的相关性,因此我们可以用GDP变化率和电力需求弹性系数来近似推算电力需
求的变化率。电力需求弹性系数6的计算公式为:
万:AQ/__丝O:—Q,-Q—o/ao
Aa/a Gf—Go/Go
(6.1)
其中,Qt,Qo分别表示分析期前后两个阶段的用电量,AQ表示用电量增量;
Q,Go分别代表分析期前后两个阶段的GDP,AG表示GDP增量。由公式(6.1)
可以得出电力需求的变化率为:
石:盟:万箜
Q G
(6.2)
在综合考虑最高限价模型和投资回报率模型各自优点的基础上,以收入上限
作为监管机构对电力企业的监管对象来设计电价规制模型。
在忽略质量、环境因子时模型为:
Rf+l:—C,(—1+_RP—I-—X一+7r) (6.3)
而下一期限规制价格Pt+1为总收入R除以用电总量Q,即: £f⋯“.:竺量I:=—C一,(1+RP=I—一-X+z) (\6o..斗4,)
Q Q(1一,)
其中,Ct为本期总成本;r为销售利润率;RPI是消费价格指数;Rt+l,Pt+l,
X与上文相同。模型中Ct(1+RPI.X.h)为成本上限控制项,Rt+l*r为利润项。
考虑质量、环境因子的价格模型为:
et+l=盟筹产删㈨5,
其中,T1为质量系数,代表产品与服务质量,Tl_<l;0为国家规定的环境因子,
0<1;其他各项与上文相同。
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电力产品的价格还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影响,
在考虑这些因素后模型为: £¨=兰羔gj=;茅×刁目+r+s (6.6)
其中,T为税金;S为各项政府收费或政府补贴;其他各项与上文相同。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6.4模型中参数的确定
1)Ct的确定。Ct的确定要依赖初始值Co,Co为电力企业的基期成本,对
电力企业来讲,准许成本应包括折旧、运行维护费、税金等。其中折旧以原始成
本为计算基础,而原始成本由建造和购置电力行业固定资产所需的费用决定,折
旧方法、年限和残值根据税法确定。运行维护费由修理费、职工工资、福利、材
料费、财务费用以及管理费用等构成,可以参照国家的有关技术经济指标,运用
定额法加以确定。税金按国家有关标准执行。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故意
隐瞒真实成本信息的动机,规制者要充分掌握成本信息仍很困难。克服这一困难
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借鉴绩效标杆方法来估算企业的初始成本。绩效标杆是被规制
企业实际测量绩效与一个参照基准之间的比较。严格的绩效标杆能揭示所有同类
被规制企业的相对效率,规制者通过选择一个合适的效率参照点,以它的成本作
为产业成本参照基准。在这里我们以电力产业中有代表性企业的成本作参照基
准,以确定基期价格Co。
2)RPI的确定。零售价格指数RPI是由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它反映零售
生产资料和主要生活消费品价格的综合变动情况,从理论上讲,RPI的增长通常
会引起企业成本的增长。而实际生活中导致物价上涨的因素很多,不会都导致企
业成本的变化,同样,企业成本的变化也不会都反映在RPI上,因此要根据实际
情况对RPI做调整。
3)X的确定。参数X的确定是关键,确定X值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有三个:
技术进步率是确定X的重要因素。通过估计全要素生产率(索洛残差),基本能
反映一国在某一行业的相对技术水平;二是考虑生产效率,企业现有生产效率与
国外同行先进生产效率的差距,如果现有生产效率越低,则挖掘生产效率的潜力
越大,相应的,X的取值越大,反之,X的取值越小;三是考虑管理因素,企业
现有管理水平越低,提高管理效率的潜力则越大,其取值越大,反之,其取值越
小。X值的确定可以借用区域比较竞争理论的思想。同类型电力企业向规制者
汇报各自预期的效率提高水平Xi,但是企业i的X值并不因其上报的数字所决
定。由于企业存在着很强的低报X的动机,因此刺激企业效率的关键是要打破
规制者制订企业生产效率增长率取决于企业自身上报的效率增长率这一死结,
即: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耻击t/善_ 一l i。
(6.7)
其中,)(i为企业i价格决定中的X,它是由其他企业上报的X平均值所决定,这就
使企业i无法从低报生产效率的行为中得到好处,反而使其他企业获利。因此,
每个电力企业都会努力根据自身情况如实汇报X。
4)兀值的确定。由(6.2)式可知确定兀值,只需确定GDP的增长率和电力
需求弹性系数。电力需求弹性系数带有宏观性和阶段性,一般采用较大区域内多
年的历史平均数据,GDP的增长率也可以用历史数据求得,并结合实际作必要
的修正。
5)r值的确定。r值为销售利润率。由于利润额=资产额×投资回报率=销
售额x销售利润率(r),所以
,:姜套霎×投资回报率,2萌否菰×仪贸凹很翠(6.8)
投资回报率确定可以以银行的利率为基准进行调整,我国处在经济转轨时
期,可以适当提高风险补偿。投资回报率=童奎叁坚芸笋+2%~3% (6.9)
在确定了投资回报率之后,就可以换算出销售利润率r。r值不能相对过高,
而且确定后就应相对稳定,这样才能把企业的“兴奋点"引向如何通过努力使实
际生产效率增长率超过政府规定的X值上。
6)T1、O值的确定。一般地,质量系数11_<1。若电力企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
质量完全达到政府规定的标准,则T1为l,否则,按照实际水平确定T1。0值的
确定也类似。
7)T和S的确定。模型中T和S的确定是政策因素,属于附加部分,它决
定于政府规制部门和政策倾向。
8)模型的调整周期。国际上一般以3.5年作为一个调整周期。若调整期限
太短,将导致规制者承诺的可信度降低,进而不能对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
及加大技术投入等形成有效激励。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5.5电价规制模型的评价
第一,本模型是以RPI.X模型的理念为基础,目的在于够刺激电力企业努
力改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第二,在模型中引入反映电力需求变化的因子,使电价对电力需求有反馈作
用,使模型更具科学性;针对中国电力弹性系数与GDP的高相关性,用电力弹
性系数粗略估算电力需求变化,使电力需求的预测更具可操作性。
第三,模型还考虑到电力供给的连续性和安全性,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中
国这点显得尤为重要,虽然销售利润率r的引入可能会导致一定的资源过度配置,
但相对于电力供应不足或者供应中断所造成的巨大损失而言,这种由于资源过度
配置所造成的成本增加,实质上是一种对社会福利水平的隐性贡献。而且用销售
利润率来代替投资回报率,可以较好避免A.J效应。因为这时企业的利润是和电
价和输送电量决定,前者受政府规制的约束,后者受用电需求的约束,有效地避
免了企业过度投资的现象。
第四,11和0的设定融入了社会性规制的思想,有利于我国电力行业的可持
续性发展。T和S的设定考虑了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时期,电价受政策因素影响
大。
58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7结论与政策建议
7.1基本结论
电力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电力产销的适度增长是国
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前提,特别是电力产业提供的动力支持,对带动相关产
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电价形成机制的改革更是电力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电价
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电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
发展。本文对电价形成机制和我国电价规制改革做了一些研究,得到以下的结论:
1)从电价的形成机制看,电价的形成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电力供应的各个
环节上分别形成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零售电价,并由此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的电价链。同时,电价的形成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电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电价
不仅要反映供电方的效益,也要满足用户的利益。对用户的销售应该是充分、合
理地反映电力生产、运输过程中的全部成本,由于电力商品的特殊性,对终端用
户来说,同一种商品其价值并不一致。同时从供给、需求等不同方面进行分析,
得到了电价的影响因素进行。
2)对我国电价规制改革的历程进行回顾和分析,提出我国目前电力定价的
问题,主要有发电侧单一电价效率低下、输配电价过低、销售电价未真正反映市
场规律、电价没有反映能源稀缺和环境成本等问题。
3)对我国电力产业价格规制的绩效评估和电价水平的实证检验中,我们得
到:①我国电力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电力供需平衡还较为脆弱;②
在市场结构方面,发电环节初步形成竞争格局,输、配、售环节垄断特征明显;
③从用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考核电力企业,发现成本费用利润率略高于全社
会同期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投资回报率较为合理;④电力行业的技术有所进步,
服务质量有一定的提高,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⑤价格规制政
策对电价的控制是有效的,国民收入、燃料价格、技术进步、规制联合起来能有
效的解释我国的电价水平。
4)综合了最高限价模型和投资回报率模型的优点,结合中国经济转型的实
际情况,考虑一些对我国电价形成较为有影响力的生产成本、通货膨胀率、技术
进步、经济增长等因素,并同时考虑有助于我国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销售利润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率、税收、环境、质量几个因素,设计了适合我国的电力定价模型。
7.2政策建议
转型时期对我国电价规制深化改革是一种必然。在前文中已经分析得到,电
价的形成是成链状,每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但又有着各自的特点,这就要
求我们根据我国各个环节电力定价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同时,实证分析的
结果显示电价和燃料(煤炭)价格、电力需求成高度的正相关,这就要求在我国
的电力价格规制改革中,电价要真正反映电力需求和能源成本。此外,《国家环
境保护。十一五一规划》中把火电厂脱硫设施建设作为重点,确定了s02排放
量减少lO%的目标,所以在电价规制改革中如何让电价体现环境成本是值得重
视的问题。为此,笔者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深化我国电价规制的改革。
7.2.1进一步推进上网电价的市场化改革
首先,为适应投资体制和电力工业体制等改革的需要,建立公平、科学、合
理的发电市场竞争机制,控制好工程造价和发电运行维护成本,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电力工业健康发展,我国应采用两部制电价定价方法改革现行上网电价。
两部制电价模式是指上网电价分成容量电价和电量电价两部分。容量电价主
要反映以投资成本为主的固定成本,按政府核准的电价执行。容量电价实质是对
发动机组能够向电网提供发电的能力付费,因此容量电费的结算与发电机组的可
用率密切相关。电量电价主要反映以燃料成本为主的变动成本,按现货市场竞争
形成的电价执行。实行两部制电价由以下一些优点:首先,上网电价实行两部制
后,由于容量电价主要与项目建设投资有关,因此项目业主就会优选项目,并在
工程设计、建设阶段控制造价,这有利于先进技术在电厂建设和项目实行时的推
广,使得电力资源的配置实现优化。其次,两部制电价可以更好的贯彻《电力法》
中规定的合理补偿成本、合理确定收益的原则,从而有利于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电力作为一种特殊的能源商品,与普通商品最大的不同就是不能大量存储。为了
满足最大用电负荷需求,电力系统除了应具备相应的发电和输变电运行容量外,
还必须同时具备一定的备用容量。在单一的电量电价模式下,提供备用容量的这
部分电厂或机组,在备用时段内,虽然其固定运行维护费仍在发生,却得不到任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何补偿,更谈不上收益。实行两部制电价,按不同类型电厂的固定成本确定电容
电价,按不同季节各时段电网运行中成本最高的电厂的变动成本确定电量电价。
电网在不需要电厂供电时,向电厂支付容量电费,提供补偿,使电网有足够的备
用容量,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得到了保障。最后,两部制电价有利于实现同网同
质同价,因为两部制电价可以按不同类型、不同质量(如按丰枯、峰谷、事故支
援等因素)电厂的固定成本来确定容量电价,并根据不同季节,高峰、平常和低
谷各时段在电网中运行成本最高电厂的变动成本来确定电量电价。这样确定的上
网电阶有利于促进电力系统的优化调度,用经济的方法调度不同类型的电厂,使
其自觉地运行在电力系统中最适合于它们的工作位置上,即低煤耗的大型火电机
组运行在系统的基荷,较低煤耗的火电机组运行在系统的腰荷,而高煤耗的火电
机组则运行在系统的峰荷。
其次,虽然我国电力市场的改革取向是“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但目前市
场化才刚刚起步,存在很多问题,如电网公司保留了部分自留电厂资产所有权,
发电侧电力市场模式是“1+N"模式,即发电厂不能与用户直接签订购电后同,
只能把电卖给电网公司等等,这都是市场不完整、不成熟的体现。因此我国上网
电价仍存在进一步市场化改革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①允许用户参与市
场,打破电网经营企业单一购买垄断格局,电网经营企业与发电厂的购销合同多
被大量的用户与发电厂的双边合同取代,实现双边竞价交易为主。②增加现货交
易与实时交易的比例,现货交易基本通过竞价成交,实时交易也不再只是长期合
同和现货交易中供需不平衡量的补充。随着技术支持系统的发展,在交易日内提
前较短的时间进行交易匹配,以完成编制发电计划的可能。③形成全国联网及全
国电力市场。由于跨区电网空间跨度较大,电网内不同地区间的能源分布、负荷
密集程度、劳动力价格、负荷高峰出现时间等差别较大,电力交易将带来更大的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国电网联网,采用经济手段,促进跨区(省)电网间的电
力交换,达到最大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并降低成本,是建立全国电力市场的
最终目的。
7.2.2完善输配电价格的定价机制
在上文分析中我们看到我国的输配电定价明显过低,这导致了其对电网投资
6l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的吸引力不强,使得我国一直存在“重发电、轻输电”的现象,电网建设严重滞
后。因此确定能反映输配电真实成本并予以合理回报的定价机制已成为维护电网
企业健康发展和电力改革的需要。由于电网经营具有自然垄断性,输配电价不宜
进行市场竞争,需由政府监管,独立定价。输配电价确定的原则应为:合理补偿
成本,合理确定收益,坚持公平负担,促进效率提高。
电价改革应根据电网发展情况及电力体制改革进程分阶段进行。依电网发展
的不同阶段,具体选择成本加成法和最高限价法。在我国电网发展的初级阶段,
为适应电网快速发展的需要,吸引电网投资资金,建议采用美国的投资回报率模
型,即采取“成本加成法’’对输配电价进行监管。由政府审核成本、并按社会正
常的资本报酬率核定利润。在电网相对成熟阶段,为提高电网效率,降低成本,
发挥价格机制的激励作用,建议采用英国的最高限价模型。政府不再核定成本和
利润,而是在上年价格基础上,确定一个上浮或下浮的限度。上、下浮动的幅度
一般根据预期通货膨胀率与电力监管部门规定的企业绩效提高率确定。
7.2.3建立真正反映需求的销售电价形成机制
在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到电价的形成具有特殊性,电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销售电价不仅要反映供电方的效益,也要满足用户的利益。对用户的销售应该是
充分、合理地反映电力生产、运输过程中的全部成本。由于电力商品的特殊性,
对终端用户来说,同一种商品其价值并不一致。其具体表现在:不同类别用户由
于用电负荷特性不同,占用成本不同:同类用户由于电压等级不同,占用电力成
本不同。
因此,在电力市场中,销售电价不应该是单一的,应该根据不同的消费者制
定不同的销售电价,建立与消费者耗用供电系统成本相符的用户电价结构。所谓
用户电价结构,是指因用电方式、用电时间、用电电压等因素的差异所形成的用
户之间单位用电价格的差别及其比例关系。用电方式、用电时间、用电电压等因
素的差异,所以会形成的用户之间单位用电价格的差别及一定的比例关系,是因
为上述因素导致了用户对电力系统不同的成本耗费。因此,电价结构的合理与否,
直接决定能否形成合理的电力消费结构,进而,不仅关系能源节约的绩效,还影
响一系列相关的资源配置效率。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出发,完成此项任务应做好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调整用户分类及其差价。对目前的用户分类及其差价关系,各地已不同
程度地进行了调整,但总体上看,仍与实际的供电成本不符,“交叉补贴’’过多,
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大工业用户与居民用户电价基本相同,这显然也不反映用
户对电力系统实际的成本耗费。所以,应尽快按用户电压等级、用户用电负荷特
性确定不同价格。特别是那些缺电严重的地区,更应抓住机会调高居民电价,彻
底解决居民用户与其他用户“交叉补贴’’过多的问题。
2)改进分时电价结构。2003年以来,我国已全面推行峰谷电价制度,现阶
段继续改进的内容包括:①进一步扩大峰、谷分时电价制度执行范围;②“因地
制宜"地调整各时段价差;③负荷季节性强的地区实行“季节性电价";④水电
比重大的地区全部实行“丰、枯电价"。
7.2.4完善煤电联动机制,使电价能反映能源稀缺
在我国发电主要以火力发电为主,煤炭市场的电煤价格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电
力市场的电力价格,这点在上文的实证检验中已经得到证实。因此,我国应完善
煤电联动机制,使电价能反映能源稀缺。我国的煤电联动政策从2004年底开始
实施,以不少于6个月为一个煤电价格联动周期,若周期内平均煤价较前一个周
期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5%,便相应调整电价,其中煤炭涨价的30%要由电力企
业内部消化。实施煤电价格联动的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推动电力工业改革步伐,
促使电力企业提高效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改变以往电价的成本上升无约束,
市场无竞争,价格难以控制的形成机制,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效率。二是由于提
高了上网电价,有效地缓解了煤价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增加了电力企业的经济
效益。但由于种种原因,2007年电煤价格涨幅超过5%,但煤电联动没有启动,
这样人为的压低电价,使得电价不能反映能源的稀缺性,最终导致能源的过渡消
费。因此笔者认为考虑到电力产业的发展环境和能源效率,煤电应该联动。在完
善煤电联动机制上,建议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形成煤电企业之间的战略同盟,
促进煤电企业纵向一体化,从根本上解决煤电价格矛盾。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7.2.5考虑环境成本,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
电力产业的负外部性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上,我国火电的发电量占总发电量
的80%以上,而火力发电对环境的污染最为严重,2003年火电厂排放S02约1130
万吨,占全国S02排放量的50%以上。因此,应对发电企业征收S02排污费用
或者让火电厂安装脱硫装置,已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尽管国家环保总与2005
年全面推动火电厂脱硫工程建设,但还远远没有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据专业人
员测算,基于我国发电用煤含硫量的实际情况,在30万千瓦燃煤机组安装烟气
脱硫装置,脱硫成本约为0.88.2.8元公斤。而目前国家规定的S02排污费征收
标准仅为0.21.0.63元/公斤,这使得发电企业宁可支付排污费也不愿意安装脱硫
装置。为从根本上遏制火力发电污染环境趋势,必须充分考虑环境成本,坚决实
行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措施。根据脱硫成本的分析,S02排污费征收标准,应定在
明显高于企业达到政府总量控制目标所必须支付的成本之上。这样,我国SO'z
排污费征收标准须提高到1.0元.2.8元/公斤。同时,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间气
候、人口密度均有很大不同,因而S02排污的危害程度也有很大差别,相应的
S02排污控制目标也不完全一致。因此,S02排污费不应实行全国统一的标准。
例如人口密度高、空气湿润且酸雨严重的地区,应征收较高的费用;而人口密度
低且气候干燥地区,征收标准就可适当降低。在大幅度提高排污费的征收标准的
同时,作为配套政策,如果企业采取了必要的防治措施如安装了脱硫装置并投入
运营,相应的成本支出应允许企业通过正常的渠道予以收回,以鼓励发电企业增
加环保投入。因此,在上网电价仍由政府管制的阶段,上网电价应能够容纳脱硫
的合理成本。
7.3不足之处
由于电价的研究涉及一些专业的知识,而笔者在这方面的知识相对匮乏,加
上研究时间和资料收集等方面的困难,本文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电价水平的规制
上,而对电价结构的规制缺乏系统的分析,这有待于今后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参考文献
【1】E Bentley.The Process of Government[J].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 908.
【2】Alfred Edward Kalm.The economics of regulation:principles and institution[J],
1 971,V01.2.New York:Wiley:2.
【3】Alfred Edward Kahn.The economics of regulation:principles and institutions[M].
V01.2.New York:Wiley:50.
【4】Andrei Shleifer.A Theory of Yardstick Competition[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 985,1 6(3):3 1 9—327
【5】Avereh,H.and L.Johnson,Behavior of the Firm under Regulatory Constrai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2,52(5):1052—1 069
【6】Cubbin&Stern.Regulatory Effectiveness:The Impact of Good Regulatory
Governance on Electricity Industry Capabi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London
Business School,Discussion Paper Series,2004,(4).
[7】David B.Truman.The Government Process:Political IIlterests and Public
Opinion[J].New York:Knopf.1951.
【8】Delfino,J.A.,Casarin,A.A.The reform of the utilities sector in Argentina.
Discussion Paper[R].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2001.
【9】Ely,R.T.Outlines ofEconomics[J],New York:Macmillan,1937.
【I O]F.M.Scherer.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Chicago:
Rand McNally.1 980:482
【1 1]Filippini.M,J.Wild.Regional Differences in Electricity Distribution Cost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for Yardstick Regulation of Access Prices[J],Energy
Economics,2001,23:477—488.
【1 2]George J.Stigler.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明.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1971,2(1):3.
【1 3]Harold Demsetz.Why Regulate Utilities?[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8,1 1(1):55·65.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1 4]Hotelling,H.TIle General Waifare in Relation tO Problems of Taxation and of
Railway and Utility Rates叨,Eeonometrica,1 938,6:242—269
【1 5]Ingo Vogelsang and Jorg Finsinger.A Regulatory Adjustment Process for Optimal
Pricing by Multiproduet Monopoly Firms[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 979,1 0
(1):157·171.
【1 6]Iossa E, Stroffolini F.Price cap regulation and information
acquisi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2,20:1 0 1 3-1 036.
【1 7]Jean—Jacques Laffont and Jean Tirole.Using Cost Observation tO Regulate
Firm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 986,94(3):6 1 4—64 1
【1 8]Jean—Jacques Laffont and Jean Tirole.111e Dynamics of Incentive Contract[J].
Econometrica,1988,56(5):1153—1175.
【1 9]John C.Panzar and Robert D.Willig.Economics of Scope[J].American
Econommic Review,1 98 1,7 1(2):268—272.
【20]John Stuart Mill.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J],London:Longmans,1 926.
【2 1]Martin Loeb and Wesley A.Magat.A Decentralized Method for Utility
Regulation[J].Journal ofLaw and Economics,1979,22(2):399-404.
[22]Peltzmann,S.,Towards a More General Theory of Regulation[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 976,V01.1 9:2 1 1-240.
【23]Plane,P.Pdvatization,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welfare consequence:m case of
the Coted Ivoire Electricity Company[J].World Development,1 999.
【24]S.C.Littlechild.Regulation of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rofitability:A
Report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J】.London:Department of
Industry,1 983.
【25]Steiner Fay,.Regulation,Industry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in the Electricity
Supply Industry[J].OECD Economic Studies No.32,OECD,Paris,2001.
[26]T.H.Farrer.The State in Its Relation to Trade[J],London:Macmillan,1902.
【27]Thomas GMoore,m Effectiveness of Regulation of Electric Utility Prices[J].
Southem Economic Journal,1 970,vol 36,April:365—375.
[28]Viscusi W-K.,J.M.Vernon,J.E.Harrington,Jr.,Eco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J],The MIT Press,1 995,p.295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291 W.Kip Viscusi,John M.Vernon and Joseph E.I-Iarrington,Jr.Eco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J].Cambridge:MIT Press.1 992,33 1—332.
【30]William J.Baumol,John C.Panzar and Robert D.Willig.Contestable Markets
and the Theory of Industry Structure[J].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Ltd,
1982.
【3 1]William J.Baum01.On the Proper Cost Tests for Natural Monololy in a
Multi-project Industr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67(5):809.
【32]Yatchew,A.Incentive Regulation of Distributing Utilities Using Yardstick
Competition[J],The Electricity Jottmal,2001,(1/2).
【331Zhang,Y F.,Kirkpatrick,C.&Parker,D.An Econometric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Privatization,Competition and Regulation on Economic Performance:The Case of
Electricity Sector Reform【R】.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SCAPE Working
Paper,2005,(11).
【34]戴维.M.纽伯里.网络型产业的重组与规制【M】.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
【35]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和市场【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36]段登伟,刘俊勇,牛怀平.基于标尺竞争模式的配电侧电力市场综述[J】.电
网技术,2005,29(8):8—13
【37]弗农·L·史密斯.电力行业中的规制改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
(5):53—65.
【38】干春晖,吴一平.经济转轨、规制分权化与电力行业改革——基于中国经验
的经济学分析[A】.廖进球,陈富良.规制与竞争前沿问题[C】.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6
【39]黄继明,薛年华,张维.电力市场中输电定价问题的探讨【J】.电网技术,2000,
24(1 1):49—52
【40】刘谦,杨选兴.对上网电价形成机制的探讨【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1):
37-38
【41]欧阳芳锐,王先甲.政府对一类风险回避型垄断企业价格管制的激励机制设
计与分析【J】.系统工程,2004,22(1):65.69
67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42】萨莉·亨特.电力竞争【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3】斯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
【44】汤振飞,唐国庆,于尔铿.电力市场输电定价阴.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
21(10),91-95
【45】唐要家.电力行业规制绩效的实证分析川.产业经济与创业,2004,(1).
【46】王俊豪.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管制理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47】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M】.商务印书馆,2001
【48】王先甲,粱劲,周静.关于输配电企业对多类型用户的定价管制模型[J】.中
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24(10):4045
[49】王先甲,韩东,王广民,方德斌.不对称信息下输配电市场的管制策略研
究[J】.电网技术,2006,30(20):77.82
【50】肖兴志.对中国电价规制效果的一种检验【J】.统计研究,2005,(9):36.38
f5l】肖兴志,孙阳.中国电力产业规制效果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
(9)-3845
【52】肖兴志,张曼.美英日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的共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1,
(8):50.55
【53】徐金发,朱晓燕.我国电力管制价格模型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2,
(5):27-28.
【54】于立,于左.美国收益率规制与英国价格上限规制的比较【J】.产业经济研究,
2003,(1):11.18
[5517:良春,张卉.电价管制及其改革的比较研究[J】.经济评论,2003,(6),
115—122
[561-于良春,张伟.强自然垄断定价理论与中国电价规制制度分析【J】.经济研究,
2003,(9):67.73
【57】于良春.自然垄断与政府规制一基本理论与政策分析【M1.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58】张少华,方勇,李渝曾.电力市场中的激励性机制设计【J】.电网技术,2003,
27(1):52-55
【59】张宗益,杨世兴,李豫湘.激励性管制理论在电力产业的应用【J】.外国经济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与管理,2003,(1):32—36
[60】赵会茹,乞建勋,曾鸣.输配电价格管制模型研究川.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3,23(10),89-93
【61】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62】任晓红.中国电力产业价格规制模型阴.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2):146.150
【63】曾鸣.电力市场理论及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堑.
附录
附表实证分析数据汇总
I●ll_____l____-_l___lI_ll●I___I-____●____●_-___llll-l__l___I_llI___l-I_l-____一i●
电力品出厂煤炭出产价人均国内生发电标准煤耗重工业占工业
年份价格指数格指数产总值(元) 【趴kw.h)】产值比重(%)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98.4
101.6
98.9
105.6
102.1
103.4
102.4
103.1
101.7
105.9
107.4
116.9
108.8
135.9
139.5
109.5
113.1
114.0
105.5
100.9
102.4
102.3
100.8
100.9
102.4
104.2
106.4
102.6
101.9
101.5
102.6
117.6
96.8
102.8
110.6
112.2
106.2
113.1
116.1
139.7
122.2
11 1.3
113.7
108.0
96.6
94.8
98.1
106.5
ll 1.6
107.0
115.9
118.2
463
492
528
583
695
858
963
1112
1366
1519
1644
1893
23ll
2998
4044
5046
5846
6420
6796
7159
7858
8622
9398
10542
12336
14103
413
407
404
400
398
398
398
398
397
397
392
390
386
384
38l
379
377
375
373
369
363
357
356
355
349
343
52.8
48.5
49.8
51.5
52.6
52.6
52.4
51.8
50.7
51.1
50.6
51.6
53.4
53.5
53.7
52.7
51.9
51.O
50.7
50.8
60.2
60.6
60.9
“.5
66.5
69.1
2006 102.8 105.8 16084 339 70.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上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电力年鉴》和国家电力
信息网
70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电机形成机制及规制改革的研究
后记
两年的研究生生涯弹指而过,时至今日,硕士论文已告初成。此时,我的心
中充满感激之情。
首先我要感谢恩师李建琴副教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本文的研究工作得到
了我的导师李建琴副教授的精心指导,从论文的选题,到研究思路的确定、论文
的撰写以及最后研究结论的分析,李老师都倾尽全力,对于每一个细节都给予了
详尽的指点,终于使本文得以顺利完成。在此我要向李老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
深深的敬意!两年来李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对
我的严格要求都使我受益匪浅,这将终生受益。
同时,我要特别感谢经济学院的张旭昆老师,本科学习期间旁听张老师的课
让我下定决心转专业,在经济学这个领域开始我的新的学习,感谢他在我求学过
程中给我的鼓励和帮助。我还要感谢经济学院所有师长,你们的人品和学术精神
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在求学期间,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生活无微不至的关
怀,在我十八年求学的漫漫长路上,他们在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我巨大的支持,
我无以为报,这是我顺利完成学业的坚强后盾。此外,我要感谢在国家电网工作
的同学黄强,感谢他在专业上给我的指导,并提供了部分的数据。
论文的完成仅是人生之-d,步。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愿付出更多的努力。
7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