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342证券审计市场声誉与监管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证券审计市场声誉与监管研究
姓名:邱国峰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西方经济学
指导教师:卫平
20080527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要
资本市场的稳健发展关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而维持其稳定、有序运行的关键
在于财务会计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建立健全审计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对会计信息
质量的保证机制。注册会计师制度产生以来,资本市场上的审计合谋、审计失败等
现象从来没有消亡,反而不断造成巨大的损失。投资者利益保护是资本市场管制的
最高目标,会计信息不透明意味着巨大的投资风险,社会公众呼唤高质量的审计服
务。
证券审计市场具有“柠檬”市场的特征,即首先它具有公共品的特征,审计服务的
数量和质量不随消费者的使用而下降;其次它具有信任品的特征,审计质量难以直
接观察,没有专业背景的使用者只能相信它,而且,只有违规现象被发现时才知道
审计质量有问题;再次,审计服务的付费人是上市公司本身,而报告的主要使用人
却是社会公众。审计师和社会公众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由此引发道德风险问题。
从曾经是中国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中天勤的倒闭,到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
的安达信公司的黯然关门,因信托责任而形成的审计市场反而面临者严峻的信任危
机。审计声誉存在已久但又被资本市场各界忽略的现象。对声誉的研究也随着信息
经济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入,结合审计市场实际,全面分析审计市场的声誉问题,引
起各界对审计声誉的关注是本文意图达到的一个目标。
在研究内容上,本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审计声誉的历史文献及理论基础
进行分析,了解研究现状及估算研究工作可能进行到的深度。二是建立对审计声誉
的研究问题链,围绕问题链,采用演绎推理、实证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什么是审
计声誉、审计声誉是否存在、审计声誉如何形成、审计声誉如何产生效应、审计声
誉如何评价、如何利用审计声誉改变监管思路等问题。
从审计声誉的文献分析来看,声誉效应、声誉机制是研究的热点,理论界把审
计声誉与“质量溢价”、“IPO 折价”、“毁誉效应”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关于审计声
誉机制的内涵、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也形成了一些观点。本文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路径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II
密不可分。首先,结合审计产品具有信用品的特征,分析审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导
致的审计市场失灵,进而探讨审计声誉机制的作用,审计市场理论、信息经济学理
论构成本文研究的基础;其次,根据委托代理理论阐述了审计活动的两种激励机制,
将博弈论作为研究的分析工具。
围绕上述审计声誉问题链,本文重新梳理和定义了审计声誉范畴,在理清信任、
信誉、声誉等概念的基础上,加入了投资者利益保护等相关元素。通过数学模型的
演绎,深入探讨了审计声誉的形成与作用机理,提出新的结论。本文采集证券审计
市场的相关数据,进行审计声誉效应、审计声誉排名的实证分析。通过研究证明了:
①委托人对审计声誉的期望与审计人的成本、期望概率、折现率、正常偏好相关;
②高质量审计成本越小,审计人欺骗委托人的动机越弱;③审计费用高,则带来对
审计声誉的更高要求;④审计人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业绩收益、边际声誉收益
之和等于边际努力的成本;⑤审计声誉具有显著的吸附效应和筛选效应。本文对审
计声誉与市场监管的效率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声誉缺失会导致市场管制效率低下,
进而提出了基于声誉的监管策略。为了给审计声誉监管提供评价工具,本文构造了
一个审计声誉评级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不同的排名
结果,为审计声誉评价提供了客观、科学的依据,这将有助于审计声誉评价工作的
发展和监管水平的提升。
总之,本文通过对审计声誉问题链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深入研究,探讨了审
计声誉的形成和作用机理,证实和阐发了审计声誉效应,通过审计声誉与监管效率
关系的研究,探讨提出了审计声誉监管策略。
关键词: 证券审计市场 审计声誉 审计监管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III
Abstract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 market affect national economy general
situation,but maintenance it stability,have a preface circulate of the key lie in the opening
and trasparent of the finance accountancy's information.The purpose of audit system
establishment is for the sake of formation to accountancy information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Sine the audit system creation, on the capital market, audit failure and
collusion phenomenon have never perish, on the contrary and continuously result in huge
great damage.Investor benefits protection is a tallest target for capital market supervison,
Accountancy information opaque mean huge of investment risk, society public call high
quality of audit service.
The stock security audit have the characteristic of "lemon" market, namely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public goods first, service audit service amount and quality not decrease
with consumer of usage descend;Secondly it has trust article of characteristic, audit quality
may be hard direct observation, User who having no profession background just choose
believe it, and, only after violate the rules, the phenomenon can be observe, then the
public just know audit quality haveing a problem;Again audit service buyer is a listed
company, but main usage person is society public.Information dissymmetry exist in
Auditor and society public thus cause morals risk problem.
From once the biggest accounting firm in China "Zhongtianqin" collapse, to
Anderson who arrive one of the five greatest accounting firms in the worlds gloomy close
the door, audit market which base on trust responsibility on the contrary face rigorous of
trust crisis.Audit reputation's existence already have a long time but again drive the public
neglect of i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economics,reputation study also get,
combine audit market actual, overall analysis audit market reputation problem.This paper
want to cause the public to concern audit reputation and use it in audit market supervison.
In research contents, this paper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part:The first, this paper
carry on analysis former research and theories foundation which can give help to
understand research present sitution and estimate a research depth.The second,the paper
establish a reputation research problem chain, around problem chain, deduce to logically,
and doing substantial evidence analysis, study what is audit reputation, whether the audit
reputation existence, how the audit reputation formation, how the audit reputation create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IV
effect, how to evaluate audit reputation, how make use of audit reputation in supervison.
From audit former papper analysis, reputation effect, reputation mechanism are hot
topicsis , the researcher study audit reputation and"quality premium price", "IPO mark
discount price", "praise and blame effect" etc.Textual theories foundation and research
path are inseparable.The audit product have the characteristic of reputation article first.
Audit information dissymmetry will cause of audit market to be out of order, then this
paper study audit reputation mechanism, according audit market theories, information
economics theories constitute origin text research of foundation;Secondly, according to
agent principal theory to elaborate two kinds of audit encorage mechanism.Game theory is
a basic research tool.
Around above-mentioned audit reputation problem chain, this paper:(1)definite audit
reputation in a new concept, emphasize investor benefits protection etc.(2)This paper put
forward to include audit reputation definition, formation, effect, evaluation, monitor as
problem chain, around problem chain, use the theories study of microeconomics , analysis
audit reputation formation process.This paper proved:① Principal expectate on audit
reputation negative relative with the audit person's cost, expectation rate, discount rate; ②
More small cost in high quality audit cost , more weak motive on audit cheating; ③ Pay
more audit fee ask more high audit reputation;④ The condition that maximize audit utility
is the limit reputation income equal a limit effort of cost. (3)This paper structure a new
audit reputation rating system to carry on a substantial evidence analysis, this will
contribute to audit reputation evaluation work. This paper think the reputation
imperfection will cause market control's efficiency lowly, then put forward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 take charge of reputation.For giving audit reputation to supervison to
provide evaluation tool, this paper structure an audit reputation rating system combine
carrying on a substantial evidence analysis. Different with China CPA association’s rating
result , the paper give a new objective result, this will contribute to promote audit
reputation evaluation work.
In fine, this paper account the reputation problem chain,study audit reputation of
formation and function mechanism, study audit reputation effect, put forward research on
audit reputation supervison strategy.
Key Word: Securities Audit market Reputation Supervisio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全球化正以惊人的速度推进,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向全球推
进,全球金融市场同步动荡,包括处于半开放的新兴市场。流动于全世界的,不单
是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还有资本流动、人才流动,而维系这一切的重要流动枢纽
就是越来越全球化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稳健发展关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而
维持其稳定、有序运行的关键在于财务会计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建立健全审计制度
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机制。注册会计师制度产生以来,资本市
场上的审计合谋、审计失败等现象从来没有消亡,反而不断造成巨大的损失。投资
者利益保护是资本市场管制的最高目标,会计信息不透明意味着巨大的投资风险,
社会公众呼唤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图1-1 展示了金融市场中审计中介制度的核心地
位:
注册会计师制度
政府
投资者
其他利益
相关者
上市公司
图1-1 审计制度的核心地位
由上可见,政府、投资者、其他利益相关者关心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他们需
要具有专业能力的注册会计师去验证这些信息是否属实。
投资者利益保护与投资秩序维护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各国
的法律制度结构尽管在上市公司的所有权集中度、资本市场的深度与广度等规范方
面存在差异,但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却存在共同点的重要地方(Andrei Shleifer &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2
Robert Vishny,2001)。在投资秩序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投资人能否得到充分、允当
的会计信息,决定着投资决策,影响者资本市场的效率。注册会计师体系起源于英
国“南海公司”事件中的独立审计师,伴随着美国、英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并得到了资本市场“Watch dog”美誉,是防范资本市场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要保证机制
之一和最后一道防线。但是,P.B.jubb 在阐述这一说法时提出:“一条好的看门狗对
所有来者都会吠叫,不管他们是无害的访客还是罕见的入侵者。审计人员也应当如
此,对所有客户保持警惕,因为违规者是不容易识别的。”这个说辞一针见血指出了
注册会计师在现实环境下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
今天的中国审计市场其实已经国际化了,国际“四大事务所”的国内合作所拥有
绝对的市场势力。二十一世纪初期,我国先后出现的“银广夏”、“蓝田股份”等会计舞
弊案,美国则先后出现的“安然”、“世通”、“施乐”等会计舞弊案,与这些昔日的明星
公司一起陨落的,还有为他们提供审计服务的曾号称“中国第一大所”的中天勤会计
师事务所,以及世界“五大”所之一的安达信会计公司,会计职业界出现前所未有的
信誉危机。这些事件发生后,国内外的证券监管机构纷纷加强了对企业与会计师事
务所的监管,比如,美国在2002 年推出了“萨班克斯法案”、中国在2006 年6 月5
日也推出了类似“萨班克斯法案”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等法
规,这些指引和萨班斯法案在达到内控目标方面是一致的,但比萨班斯法案的控制
过程更复杂,新增了‘目标设定’、‘风险确认’、‘风险管理策略选择’,相应的要求甚
至比萨班斯法案更高。
但是,新法推出后,是否阻止了这些牵涉到会计师事务所的舞弊案呢?2005 年,
中国资本市场发生了科龙案,科龙前董事长顾雏军因为挤占科龙资金和在2004 年的
科龙报表上造假虚增销售而被捕,2006 年11 月,当科龙案在广东佛山开审后,顾雏
军反驳了对他会计造假的控诉,申辩说是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德勤会计公司要求他
造假。德勤为科龙(000921.SZ,0921.HK)审计了02 年-04 年年报。其中,德勤对科龙
02 年度和04 年度年报出具了保留意见。为科龙03 年度会计报表出具了无保留意见
审计报告。律师认为,这意味着德勤认为科龙03 年报符合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科龙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3
现金流量。德勤为科龙两次披露的02 年报都出具了保留意见,但意见与中国证监会
调查发现的虚增收入、少计费用等并不明确相关。2006 年11 月9 日,科龙正式被中
国的小股东们起诉,面临证监会的行政处罚,甚至会引发大规模的股东诉讼,德勤
面临自进入中国后前所未有的大公关危机。
独立审计向来被认为是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的保证人,是资本市场信息披露与保障
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审计机制出了问题,卷入财务舞弊案和审计失败案的会
计事务所,不仅自身面临灭顶之灾难,其行为也给整改审计行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
响,由个别会计师事务所引发的对独立性及其公信力的置疑笼罩了整个行业,使整
个审计行业面临诚信的冬天。
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往往审计中介机构联系在一起,雷光勇(2005 年)指出,“如
果资本市场发生重大财务舞弊或会计欺诈,那么就必定会有相应的审计失败与审计
合谋行为共生其中。约束良好金融中介机构是防止上市公司违法违规的一道重要防
线。法律和信誉是维持市场有序运行的两个互补的基本机制(钱颖一,2000;张维
迎,2002),与法律相比,信誉机制不仅是一种成本更低的维持交易秩序的机制,而
且法律制度的运行也离不开信誉基础(张维迎,2002)。Karpoff 和Lott 对美国1978
年到1987 年间132 个样本的研究表明,在约束违规行为中,声誉机制甚至比法律机
制更重要。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维护审计行业的声誉,促使审计机制成为资本
市场正常运转的基础,正成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证券审计市场具有“柠檬”市场的特征,即首先它具有公共品的特征,审计服务的
数量和质量不随消费者的使用而下降;其次它具有信任品的特征,审计质量难以直
接观察,没有专业背景的使用者只能相信它,而且,只有违规现象被发现时才知道
审计质量有问题;再次,审计服务的付费人可能是上市公司管理层,或者是政府、
股东等,而报告的主要使用人却是社会公众,审计师和社会公众之间存在信息不对
称,由此引发道德风险问题。
鉴于审计声誉在审计市场,乃至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因为长
期以来,我国审计理论、实务界缺乏对审计声誉的研究探索,因此,非常有必要对
审计声誉的系列问题进行研究,如:审计声誉是否存在?审计声誉如何形成?如何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4
进行审计声誉的评级?如何利用审计声誉开展监管工作等。研究中需要使用经济学
工具有:
(1)利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对审计声誉和证券市场中独立审计的监管进行系统的
研究;
(2)通过实证研究,在中国证券审计市场范畴内,揭示审计声誉效应的存在及
其相关影响因素。任何研究最终落实于应用,本文将分析了利用声誉来实施审计市
场监管的策略。
(3)对中国证券市场独立审计声誉的建立、维持进行研究,为会计师事务所及
其监管机构了解审计声誉的形成机理做深入理论分析。
(4)对审计声誉的测量评价进行研究,构建评价体系、形成评价方法,并利用
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实证研究。
1.2 审计声誉的内涵
“在建立一副经济世界的科学图像方面,定义扮演着重要角色。”1审计声誉来源
于声誉,因此,我们首先要厘清声誉中的一些近似概念,如信誉、信任等。声誉其
实是一种道德约束,审计声誉的道德之间的关系需要深入分析。审计声誉的特征和
功能分析则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审计声誉的一些基本属性。
1.2.1 诚信、信任、信誉与声誉
信任取决于诚信,没有诚信就没有信任可言。诚信乃诚实加信用也。孔子云:“言
必信,行必果”,人无信不立。中华民族有着将诚信作为经邦治国、修身养性之本的
优良传统,崇尚诚信的名言闪烁于经典古籍中。“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
也”(《孟子》);“为天下之至诚,谓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
育”(《中庸》);“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大学》)。信则是信用、
信义、承诺等。《论语》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足矣’。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
1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和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5
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还说:“信则民任焉”。
信任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弥足珍贵的财富。信任来自于灵魂深处,是出自纯
洁自信的心灵,是架设在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与桥梁,其特征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其
次,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M.DEUTSCH 认为:“一个人对某件事的发生具有信
任是指,他期待这件事的出现,并且相应地采取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与他的
预期相反时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大于与预期相同时所带来的正面心理影
响。”J.ROTTER 指出:“信任是个体对另一个人的言辞、承诺及口头或数卖弄陈述之
可靠性的一般性的期望”。对于信任的重要性,齐美尔说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
合力量之一”。他说:“现实生活在远比通常了解得更大程度上建立在对他人诚实的
信任之上。”ARROW 认为,信任是经济交往的有效润滑剂。COLEMAN 认为,“信
任是致力于在风险中追求最大化收益的有目的的行为,信任是社会资本形式,可减
少监督与惩罚的成本。
信誉一词的英文是“Credibility”,韦伯英语词典定义信誉为“the ability to have
one’s statements accepted as factual or one’s professed motives accepted as the true
ones”,说的是这样一种能力“能够把某人的声明当作事实来接受或者把某人的公开宣
布的动机当作真实的动机来接受。”
从合约双方对履约可能性的期望来看,信誉来自履约方,信任来自守约方。从
信息交流的过程来看,信任是劣势方,信誉是信任的载体。
关于声誉的定义大概有三种说法:
履约功能论:声誉是经济行为主体履行承诺和契约能力的综合反映,在这个层
面上声誉与信誉是通约的;
信号显示论:从声誉功能的角度而言,声誉是一种关于个体和组织特征
(characteristics)的信号显示机制,是对经济主体行为属性的综合概括,因而声誉也
是降低不确定性的重要机制(Weigelt 和Camerer,1988),在市场活动中,经济主体
可以通过声誉来判断和识别其交易对象的类型或身份,因此经济主体的声誉可以使
其他市场参与者对它的行为形成一个稳定的预期,从而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因此
在这个层面上,声誉是一种降低不确定性的信号;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6
重复博弈论:从声誉形成的角度看,声誉是在经济主体之间长期交易过程中形
成的,所以在博弈论中,声誉被视为在重复博弈中产生的、是其他所有博弈方对某
一博弈方的行为具有充分、一致性的预期,这种预期因长期稳定存在而成为一种共
同知识,而其他所有博弈方对某一博弈方所产生的这种共同知识即成为该博弈方声
誉形成的基础,因此在这个层面上,声誉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对某一经济主体
所形成的一种共同知识(commonknowledge)和信念(beliefs)。
1.2.2 道德与审计声誉
道德规范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他们规定了哪些社会契约、法律和实践
和习惯是被允许的。道德所涉及的是社会相互作用的管理而非不属于社会交往的个
人价值(Rest,1979b),在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中道德价值(如独立性、信任、责任
和正直)或明或暗地起着重要作用,把道德问题与审计声誉相关联有助于减少审计
人员的非道德行为倾向。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78)
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也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
者。柯尔伯格将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编制了一系列
的道德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在欧洲,一名妇女得了一种特
殊的癌症,快要死了。医生说只有一种药或许能挽救她的生命。这种药就是本城药
剂师最近刚发现的一种镭。每一剂药的成本是400 美元,药剂师要价4000 美元。患
病妇女的丈夫名叫海因兹,他找到他所认识的每一个人去借钱并尝试了每一种合法
的手段,但他最终也只能筹到总共2000 美元,仅够药价的一半。他告诉药剂师说他
的妻子快死了,求药剂师将药便宜些卖给他或者让他以后再付钱。但是药剂师说:"
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要用它赚钱。"所以,在走头无路的情况下,海因兹感到绝
望并考虑砸开药店为他妻子偷药。(Kohlberg,1984)。在这个故事中,丈夫竭尽所能去
挽救妻子的生命,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存在错误?现实中,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也
许会碰到类似的道德两难问题,如做假账是为了稳定股价、保护股东利益等。道德
两难处境是复杂的,不可预测的,而且并非通过具体规则的运用所能处理的(LADD,
1991;DIENHART,1995)。审计人员对道德两难处境的解决方法涉及一个复杂的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7
决策过程,包括下列的组成部分(REST,1983,1994):(1)对一个特定两难困
境的理想解决问题方法的道德判断;(2)是否遵循道德判断的道德意向;(3)执行道
德意向的行为。不同的审计人员,对于某一特定的道德两难困境问题的“合乎道德的
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做出不同的定义,如有的审计人选择客户利益有限原则,有的从
恪守执业道德的原则出发,选择利益相关者优先的原则。
1.2.3 审计的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是一种普遍的经济关系,也是一种普遍的、动态的社会关系。著名会
计史学家理查德。爱德华兹教授在其名著《财务会计发展史》中明确指出:“在每一
个有组织的社会里,某个人或每一伙人总是代表另一些人持有财物,持有这些财物
的目的,有时可能只是为了保险,如将珠宝存人银行;有时则可能是希望通过使用
而为财物所有人取得报酬。今日之英国,财务的所有权与保管权相分离的现象十分
普遍。股东将现金托付给董事会;父母将货币托付给信托人,借此为子女谋得利益;
俱乐部与社团所筹集的捐款及基金由通过选举产生的委员会来使用,借此为其成员
谋取利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控制着从社会成员那里取得的资源……会计之所以
日益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委托给代理人的比例在持续扩大。”独
立审计中,审计师接受委托人(通常是管理层)委托,以独立、客观、公正的受托
责任要求,对管理当局自我认定、自我计量、自我编制的受托责任报告,按照公认
审计准则和审计程序的要求,进行重新认定,并向委托人报告。
在西方学术界逐渐形成一个罗切斯特公司受托责任学派,他们对受托责任审计
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审计的受托责任观主要从
审计人、被审计人和委托人三者的关系来阐述审计的形成。理论中,审计产生的基
础是因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导致的委托人对被审计人的经营状况的不知悉,审计
则因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而产生、存在与发展,委托人与被审计人之间委托经营所
产生的责任被称为受托责任。
受托责任观和投资者利益保护是审计声誉形成的两个基础。受托责任观揭示了
社会审计产生的原因,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信息不对称,尤其是审计师提供服务的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8
产品——审计报告的质量无从直观界定,缺乏可操作性的衡量标准,审计市场从而
具有“二手车”市场的特征,审计声誉作为信号显示机制,被用于衡量审计质量的替
代只指标。投资者利益保护的重要方面是让投资者享有充分、公允的会计信息进行
投资决策,审计师的工作正是防范资本市场虚假会计信息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审
计师丧失其独立、客观、公正立场,参与到被审计者的财务造假、提供虚假会计信
息,也就产生了审计合谋现象,经研究,审计合谋与财务报告舞弊往往存在共存共
生现象(雷光勇,2005)。审计声誉机制对治理审计合谋至关重要,声誉机制在重复
博弈中对控制博弈参与者的欺骗行为很有效,尽管需要一定的条件作为基础(张维
迎,2002)。
1.2.4 审计声誉的界定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审计声誉从不同角度进行界定,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主要
有两个角度的表述:
(1)从审计质量的角度
Brain W.MAYHEW(2001 年)指出,市场框架下,当审计服务的需求依靠声誉来
提供高质量审计报告时,声誉是产生高质量审计影响和相对应高审计质量的外生机
制。
边一辉指出,独立审计市场上,审计声誉是指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
的审计服务质量予以赞美和信任的程度,它包括知名度、美誉度和客户忠诚度。审
计声誉是基于事务所卓越的审计服务质量,优秀的管理水平和悠久的历史沉淀与品
牌维护而逐渐形成的。
查道林、费捐英则认为,独立审计声誉是指社会公众对事务所审计质量予以赞
美和信任的程度,它是由知名度、美誉度、客户忠诚度等内在品质构成的。独立审
计声誉的内涵具体包括:卓越的审计服务品质、足够的综合能力、适度的事务所规
模、较高的品牌专用性、较悠久的历史沉淀等。
(2)从审计市场交易的角度
李连军认为审计师声誉是指审计师在市场中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知名度往往以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9
审计师的市场份额来衡量,但美誉度则来自客户的口口相传,难以直接衡量。
王广明、张奇峰在《注册会计师“诚信”的经济学分析》中指出,诚信是指人的
内在品质,声誉则是人们长期交往过程中建立的诚信的一种外在表现,声誉既是长
期交易的市场竞争结果,也构成了市场交易的基础。
笔者认为,这些定义没有抓住审计声誉存在的实质意义,综上所述,本文对审
计声誉作出如下定义:
证券市场中的审计声誉是审计中介机构、审计师个人通过以往的职业表现而获
得的利益相关者对其履行投资者利益保护和投资秩序维护道德规范的承诺及执行审
计契约工作质量能力的可信力综合反映。
上面的定义考虑了投资者保护、投资秩序维护等审计市场存在的基础意义,也
考虑了审计质量的因素。
1.2.5 审计声誉的基本特征
(1)审计声誉具有社会性。
在一个“鲁滨逊”式的世界,无所谓声誉。审计声誉是审计师(本文中,审计师
是审计师个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中介行业的统称)在与会计信息使用的利益相
关者的社会交往和博弈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是利益相关者对审计师的行为特征和属
性的一个基本预期和判断,其影响具有广泛的社会属性。
(2)审计声誉具有价值性
审计声誉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正如Dierickx 和Cool(1989)、Barney
(1991)所指出的,企业的声誉是能够给企业提供持续竞争优势的宝贵资源,之所
以如此,是因为声誉具有稀缺性、不可交易性(non-tradable)和不可模仿性
(non-inimitable)等特性。声誉的稀缺性是因为声誉是不均匀分布的,不同经济主
体的声誉是不同,同时声誉的获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声誉的不可模仿性是因为声
誉的获取是一个社会经济主体之间长期复杂的互动过程(Roa,1994);声誉的不可
交易性是因为声誉不能够在外部市场买或卖,它必须通过经济主体自身的经济行为
来获得(Kotha 和Rajgopal,2000)。声誉还具有不可替代性,虽然一些经济学家(比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0
如Klein 和Leffler,1981)指出,企业可以通过提供“产品担保”(product guarantees)
来作为声誉的替代品,但是即使产品担保可以减少交易者的购买风险,但是它并不
能使交易风险完全消除。声誉价值源于其他市场主体对某一市场主体过去行为的综
合判断,而形成这种判断是需要时间的,因此企业有动机缩短这段时间,一种途径
就是通过某种方式向其他市场主体“借声誉”,比如新成立的企业可以在IPO 时通过
其承销商声望来获取声誉(Beatty 和Ritter,1986),而成立时间较长的企业可以通
过选择有实力的战略伙伴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声誉。因此Kotha 和Rajgopal(2000)认
为获取声誉有三个基本途径,一是进行声誉营销和投资、二是“租借声誉”、三是通
过媒体曝光。
(3)审计声誉具有脆弱性(frangibility)
审计声誉是行为主体长期社会行为和商业行为的一种凝结,是其它行为主体对
该行为主体长期行为的认可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声誉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声誉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其特殊性是,它不象其他资产那样稳定,行为人的
声誉一旦受损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其他行为主体对该行为为主体的预期,从而
其声誉资本会迅速贬值,这就是全球范围的证券审计市场从“十大”到“八大”、“五大”,
直到现在的“四大”的原因。经济学家(Shapiro,1983;Migrom 和Robert,1986)十分
强调信号与声誉之间的关系,经济行为主体可以通过行动或申明等信号来向市场显
示其真实的类型(高品质产品生产者或强有力竞争者的声誉)。
1.2.6 审计声誉的基本功能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声誉能够给其拥有者带来长期的收益,包括降低市场营
销成本,提高市场份额、索要更高的价格、提高潜在进入入壁垒(Milgrom 和
Rebert,1982),避免政府的过度管制和提高产品的收率(Benjamin 和Podolny,1999)
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声誉能够提高市场性,这主要表现在声誉能够缓解市场交易
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约束交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市场交易的成本,从而可以
提高市场机制的有效。
(1)审计质量信号传递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1
经济学家关于声誉一个最基本的洞见是声誉的价值源于信息不对称场交易过程
中,审计服务买者在购买服务之前对有关审计服务质量的信息难以全部了解,而审
计师却拥有完全的信息,因此在买者和卖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在这种情形下,
买者的购买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卖者过去市场交易记录基础之上的,如果卖
者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没有不良记录,这会促使买购买决策,反之,则可能促使买者
做出不购买的决策。而有关审计师过去交的记录,集中地反映在审计声誉上,因此,
对于买者而言,审计声誉是审计服务质量的体现,审计声誉一个最基本功能就在于
它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传递。
(2)激励与约束审计师
声誉机制的核心在于声誉使得市场中其他经济主体对声誉的拥有者个稳定的预
期,因而一个具有良好声誉的市场主体容易获得人们的信任与其他经济主体建立长
期的合作和交易关系,良好的声誉可以为其拥有者长远的利益。对审计服务购买者
而言,高声誉是对的一种承诺,高声誉因此能够获得高价格,也就是审计声誉的“溢
价效应”,从而对事务所产生创建审计声誉的激励。但声誉资本具有脆弱性,审计合
谋或审计失败一旦被发现会导致其声誉资本的价值迅速贬值,事务所出于对自身声
誉和长远利益的关切,会评估违规或提供低质量服务的后果与收益,从而客户其机
会主义行为。
(3)降低审计市场交易成本
Sauermann(1978)明确指出,声誉与信任降低了“交易成本”,即好的经济主体
与其他经济主体达成交易所需耗费的时间和费用更低。它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声誉是个人与其环境达到一致的一种节费用的工具,它以“说真话”的形式出现,从
而减少了信息搜集、信号显息甄别、合约签订从而达成“合作”的信息费用与谈判费
用;第二,声誉合约实施的一种节约交易费用的工具,它以“做实事”的形式出现,
从而合约实施和行为监督的履约成本及考核成本;第三,经济主体的声誉可以市场
参与者对它的行为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预期,这有利于减少交易中的性,使得长期
契约代替短期契约成为可能,从而减少了谈判的次数和签约这也促使了谈判成本和
签约成本减少。本文在第四章的论证中阐明,审计声誉具有筛选效应,优质客户会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2
主动寻找有声誉的事务所提供服务,在这种意义上,声誉一旦建立起来,对济主体
来说就成了一种有价值的资本。正因如此Arrow 指出:“声誉机制是经济系统赖以运
行的主要润滑剂;它非常有效,它省去了许多麻烦,它提高了运行效率,从而使人
们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或任何人都重视的东西”1974)。
1.3 审计声誉文献综述
1.3.1 一般的声誉理论
经济学对信誉的分析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近现代西方经济学说中,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等对信誉都有论述。亚当·斯密在《关于公正、警察、税收和
军队的演讲》一书中曾经对不同国家商人的信誉进行了比较。它指出,荷兰人的信
誉高于英格兰人,英格兰人的信誉又高于苏格兰人,生活在商业中心的人的信誉高
于偏远地区的人。商人的业务量越大,交易频率越高,其信誉也就越高。信誉是保
证契约实施的最重要机制之一(转引自Milgrom,Robert,1992)。但是,声誉问题总是与
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相联系的,其涉及的范围超过了古典经济
学的研究范畴,用传统的古典经济学分析工具很难对此问题加以分析,自亚当·斯密
以来,信誉在主流经济学中并未获得应有的地位。伴随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信誉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Kreps&Wilson,1982;Kreps,1990;Tirole,1996)。
把博弈方法引入信誉问题研究的是莱瑟尔(Lazear)。他使人们从一个更微观、
更具体的角度去关注企业信誉问题,20 世纪70 年代,他通过一个博弈模型证明,在
长期的雇佣关系中,“工龄工资”制度可以遏制员工的偷懒行为。通俗地讲,在工作
的早期阶段支付的工资低于边际生产率,二者的差额等于一种“保证金”(信誉抵押);
当被发现偷懒时,偷懒者被开除,损失保证金;因此偷懒的成本增加,努力工作的
积极性提高,他认为日本的年功序列制就有利于日本工人去努力工作。随着信息不
完全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博弈论的兴起,声誉研究在主流经济学得到了重视。
AKERLOF(1970 年)提出的“宁檬市场”表明,声誉是一种信号显示机制,如果卖者
不能从其声誉投资中得到好处,他就缺乏足够的动力向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
务,声誉投资可带来“声誉租金”。伦德纳(Radner)和罗宾斯泰英(Rubbinstein)在20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3
世纪80 年代初,使用重复博弈模型证明,如果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保持长期的关系,
双方都有足够的耐心(贴现因子足够大),那么,帕累托一阶最优风险分担和激励可
以实现。直观地讲,在长期关系中,一方面,根据大数定理,外生的不确定性可以
剔除,委托人可以从相对准确地观察到的变量中推断代理人的努力水平,代理人不
可能用偷懒的办法提高自己的福利;另一方面,通过长期合同向代理人提供保险的
办法,委托人可以免除代理人的风险。进一步,即使合同不具法律上的可执行性,
处于“声誉(信誉)效应”的考虑,委托人和代理人双方都会自觉遵守合同。法玛(Fama)
提出了与伦德纳和罗宾斯泰英不同的解释,他认为,在现实中,时间可以解决问题,
“因为在竞争的经理市场上,经理的市场价值(从而收入)决定于其过去的经营业绩,
从长期来看,经理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的责任;因此即使没有显性激励合同,
经理也有积极性努力工作,因为这样做可以改进自己在经理市场上的声誉(信誉),
从而提高未来的收入”。而霍姆斯特穆(Holmstrom)把法玛的思想模型化了。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声誉理论研究向着更具体的问题方向深入,如Mary
E.Barth,Ron Kasznik 在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8(1999)的一篇Share
repurchases and intangable assets 中则把声誉理论用到股权回购协议分配的研究中,而
普林斯顿大学的DiliP Abreu 和耶鲁大学David pearce 在2000 年的一篇Working
paper:Bargaining,Reputation and Equilibrium Selection in Repeated Games 中,把声
誉理论用到利润分配的研究中。
Fombrun 总结了经济管理类文献中的各种观点,发现企业声誉可被描述为:(1)企
业商标在市场领域的效应;(2)未来活动和行为的一种象征,在代理理论中被认为是维
护和促进代理原则的一种保证;(3)在会计领域被认为是一种好名声;(4)在组织理论中
被认为是企业身份的表现;(5)在管理领域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市场进入壁垒"
Fombrun 和Shanley(1990) 解释了声誉是如何形成和发展,他们认为声誉是公众
基于企业在本行业所处的相对位置的信息,其中,公众主要利用能够显示企业战略性
姿态的市场和会计信号以及能够显示企业遵循社会规范的制度信号。Saxton(1998)
认为,声誉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通过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眼睛看见或通过他们的想法和
语言表达的对组织的印象。Spence(1974)认为,声誉是企业把他们的主要特征传递给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4
其成员,以使其社会地位最大化的结果。Weigelt 和Camerer(1988)认为,声誉是属于
一个企业的与其过去行为有关的一系列特征的集合。Gotsi 和Wilson(2001)提出的,
企业声誉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利益相关者根据自己的直接经验对有关企业的行为及其
主要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对企业作出的全面评价"
1.3.2 审计声誉的效应研究
在审计声誉实证研究领域,声誉效应是被关注度的最多的,通过声誉效应的研
究,证明了声誉的存在、声誉的质量溢价、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毁誉造成的后果
等等问题。
(1)审计声誉与审计质量
较早认识到独立审计声誉效应的是Linda Elizabeth Deangelo,她在1981 年发表
的经典论文《审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中指出,当审计报告使用者运用会计
师事务所从某一客户所收取的审计费用,占整个事务所审计资费收入的百分比作为
审计质量代替指标时,如果会计师事务所与某一客户之间的这一比例较高的话,市
场就会预期该审计师事务所对该客户的独立性下降,通过降低对客户价值的预期,
来影响事务所所能收取的审计费。由于独立性下降会带来收益减少,扩大会计师事
务所的规模便成为应对这一情况的潜在选择,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策略选择。会计师
事务所还可以通过提高非客户专用的抵押品投资,来提供可被市场觉察的独立性,
这类抵押品可以是会计师事务所已树立起来的保持同一审计质量的声誉,或者其他
品牌之类的抵押品,因为审计报告使用者通常认为,拥有既定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
会由于误报或发生审计失败而失去更多。(DeAngelo, 1981)
审计声誉的正面效应则表现出“质量溢价”。这是国内外研究的一个重点。Allen T.
Craswell et al.在1995 年的研究表明,由于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能让投资者获得有更有
效的会计信息,是客户愿意支付更高的费用,拥有审计声誉的事务所可以获得超过
一般水平的审计收费。ZOE-VONNA PALMTOSE( 1988 年)及THERESA P
ROLLINS&WAYNE G BREMSER(1997 年)对法律诉讼、监管处罚与事务所类型进
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拥有声誉的事务所涉入更少的法律诉讼,更少受到惩罚。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5
独立审计是提高会计信息可性信和缓解委托代理成本的有效机制,其作用的发
挥取决于审计质量,审计声誉是市场衡量审计质量的便捷标准,审计声誉的损害是
否会削弱社会公众对审计质量的评价,进而影响市场对公司价值的判断?方军雄、
许平等人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从银广夏事件为研究切入点,发现银广夏造假公开
日和中注协宣布将对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严肃查处日其审计的其他上市公司异
常报酬率显著为负,异常交易量显著不等于0,由此验证了中国证券市场中,审计声
誉损害的负面作用。
国内研究人员李连军在2005 年提出了审计师声誉与“质量溢价”的理论模型,然
后利用上市公司披露的2000-2002 年三年的年报审计费用共2520 家样本进行了实证
分析。在控制客户规模、业务复杂程度以及审计风险后,从三年的回归结果来看,
审计师声誉越高,审计服务价格中的“质量溢价”也越高。国际“五大”合作所的审计服
务价格显著高于国内“五大”,国内“五大”审计服务价格又显著高于国内其他所,这说
明审计师声誉和审计服务价格作为审计质量的显示信号,得到了市场的认同,虽然
审计市场具有“二手车”市场的特征,但是由于多期博弈的存在,部分消除了审计市
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2)审计声誉与IPO 折价关系
在股票发行市场中,首先引起人们关注的是首次公开发行中定价偏低的现象。
Ibbotson(1975 年)因不明其理而以“谜”称之。此后,这一现象成为长期困扰财务学界的
难题,众多学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解释。
上世纪80 年代,学者们开始从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的角度,应用信息经济学理论
探讨IPO 折价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逐渐形成了“信息不对称假说”学派。该学派
认为,IPO 折价的主要根源在于投资者、发行公司和投资银行间信息的不对称,它是投
资银行、上市公司针对信息不对称为保证股票成功发行而进行的财务与营销博弈的
结果。
高声誉的主承销商和会计师事务所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所以能减少因信息不对
称而引起的事先不确定性,降低IPO 折价幅度。Beatty 和Ritter(1986)指出,当发行公司
事先不确定性增加,投资者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更大。当没信息的投资者购买事先不确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6
定性大的股票时,他们要求更大幅度的折价。所以他们认为发行公司的事先不确定性
越大,IPO 的折价幅度越大。Titman 和Trueman(1986)认为,首次公开发行公司选择会
计师事务所的行为就是向潜在投资者传递公司价值的信号。聘请不同类型的会计师
事务所将影响IPO 的定价。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能让潜在的投资者获得更为准确可靠
和有效的会计信息,有效地降低首次公开发行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
有助于降低新股的折价程度。Beatty(1989)指出,既然事先不确定性和IPO 折价有直
接关系,因而所有的发行公司都想显示它们的低不确定性,这就产生了典型的“柠檬”
问题。然而,会计师事务所却有动力调查和报告偏差,因为如果事后证明他们做出错误
的声明,他们的声誉资本将减少。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资本越多,他们就越有动力去准
确披露信息,这有助于无信息的投资者准确评估发行公司的价值变动范围,减少面临
的事先不确定性。
对“五大”的声誉是否具有显著的信息含量,胡旭阳在2002 年从我国首次公开发
行市场(IPO)来研究“五大”的声誉是否具有显著信息含量,研究结论表明,在我国
首次公开发行市场上,聘请“五大”合资会计师事务所的首次发行公司的发行抑价显
著低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发行公司的抑价,“五大”的声誉在传递公司价值信息
和降低首次公开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方面发挥了不同于国内事务所的租用。但对于会
计师事务所声誉与IPO 折价关系的实证研究,也有得出不同结论的,国内学者李常
青、林文荣(2004 年)从三个方面依次递进展开探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与IPO
折价的关系:事先不确定性与IPO 折价幅度的关系;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与事先不
确定性的关系;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与IPO 折价幅度的关系。他们研究结果与国外
研究结论正好相反,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并不能降低IPO 折价幅度,主要是因
为:目前中国一级市场股票供求关系极度不平衡,认购新股具有收益高、风险小的
特点,对于投资者来说如何获得新股才是关键,几乎无暇关心发行公司的财务报表
由哪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此外,我国证券市场法律风险低,缺乏严格的民事赔偿
制度,会计师事务所的违约成本低,声誉机制尚未健全。
(3)审计声誉与会计信息可靠性
审计师的声誉也会影响到证券市场会计信息的可靠度,审计师保持独立、客观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7
的自律原则是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可靠度的保证,而维持和提高自身声誉和促进声誉
资本的形成是审计师保持自律的动力和约束,Moreland(1995)观察到SEC 的制裁
会引起其客户盈余反应系数的下降,即由于审计师受到批评,其审计的会计信息的
可信度亦随之下降并反应在股价的波动上。胡军辉(2003 年)通过一个完全信息动
态博弈模型,分析了影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自律行为的因素以及造成的后果,并在
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对策。
(4)审计声誉的激励效应
基于声誉理论的审计师激励效应研究目前并不深入。查道林,费娟英(2004 年)
认为,由于审计声誉的创建收益与成本严重不配比,事务所便没有内在激励去创建
声誉。相对而言,经济学领域对声誉的激励效应探讨比较深入。FAMA(1980)最早
提出了经理市场竞争作为激励机智的开创想法,证明了,在完备市场机制的假设下,
隐性激励可以作为显性激励的不完备代替。HOLMSTORM(1982)采用委托代理理
论的方法将FAMA 的思想模型化为“代理人市场——声誉模型”,其模型以风险中性
代理人、无折现以及显性契约不起作用为假设前提,他证明了仅靠信誉无法给代理
人足够的激励。MEYER 和VICKERS(1997)则在风险规避代理人、无折现假设下
建立一个两期模型,分析了相对业绩信息对显性激励、隐形激励及总福利的正向或
负向影响。TADELIS(2002)将企业声誉看作可交易财产,在风险中信代理人、无
折现假设下,采用重复博弈方法,建立了一个既有代理人道德风险又含逆向选择问
题的一般均衡模型,考察了企业声誉市场对代理人的长期激励效应。国内学者李军
林(2002)年构建了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声誉模型,得出了“声誉效应是企业经营
者的重要激励机制,在声誉效应的激励机制下,国有企业经理人员手中拥有企业控
制权对企业运作是有效率的。”国内学者刘惠萍等(2005)建立了一个经济人声誉机
制与显性机制相结合的最优动态契约模型,以形成长期激励与短期吉利相结合的激
励模式,得出实现声誉有效激励的条件和提高声誉激励效应的途径,并通过实例验
证了声誉机制与显性机制相结合的最优动态契约模型的合理性。
(5)毁誉效应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8
使审计质量的评价下降的事件称为毁誉事件,一旦消费者发现审计师的毁誉行
为时,就会向下调整以前对其审计质量的估计,进而向下调整其审计客户财务信息
的可信度。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审计师的毁誉事件有 :政府及监管部门的批评和
制裁(Dopuch,Simunic,1982;Firth,1990;Wilson,Grimlund,1990;Davis,Simon,1992;
Moreland,1995)、民事诉讼(Franz,Crawford,Johnson,1997)、审计师破产(Baber,
Kumar,Verghese,1995)和企业财务欺诈案件牵涉的审计失败(Chaney,Philipich,2002;
Krishnamurthy , Zhou , Zhou , 2002 ; Asthana , Balsam , Krishnan , 2003 ;
Rauterkus,Song,2003),一般而言这些事件都会引起股价的显著下降。
Franz,Crawford,Johnson(1997)指出当审计师卷入民事诉讼时其未涉诉讼的
客户股价亦会显著下跌,Baber, Kumar, Verghese (1995)研究了当时处于美国第七位的
事务所Laventhol and Horwath 的破产对其客户股价的负面影响,结果也是显著下降
的。美国资本市场上发生安然――安达信事件后,很多学者就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实
证研究。例如Paul K. Chaney, 和 Kirk L. Philipich(2002)分析了安然审计失败事件对
审计师声誉的影响,他们检查了Arthur Andersen事务所的独立性、审计程序对客户的
不同时期的股票市场影响,他们发现Andersen事务所的其他客户经历了一个统计上的
市场负反应,显示投资者降低了Andersen审计质量的评价。Krishnamurthy,Zhou and
Zhou (2002) Asthana,Balsam和Krishnan(2003)都认为在出现不同的负面消息时安
达信客户的股价会向下波动。
审计师的毁誉事件是否影响到了公司对审计师的选择呢? Dopuch and
Simunic(1982)和Wilson and Grimlund(1990)经过研究观察到审计师市场份额因SEC
制裁而导致的下降, Firth(1990)亦认为被英国商业部公开批评的审计师的客户出
现了显著流失以及由此引起了其他客户市值的下降。同时Firth 研究了批评事件后三
年内审计师收费的变化,但没有得到证据支持,而 Davis and Simon(1992)则发现
受制裁的审计师对新客户的收费下调了。
国内学者蔡春、张存彦(2006 年)从市场反应、客户量和收费的变动三个方面
研究了2004-2005 年间财政部对审计行业的检查及其公告对受批评事务所声誉的影
响,发现在公告披露日后其客户的股价有显著下降。但在检查期间及公告后,事务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9
所的经济损失并不明显,声誉较差和声誉较好的事务所有客户流失现象发生,中型
所几乎没有受到影响,从事务所审计客户的总资产变化来看,检查及公告的处罚效
应就更不明显了。通过对审计收费的对比检验发现审计费用较之检查及公告之前上
升了,从而进一步验证了财政部的检查及公告并未对审计师的声誉造成明显经济损
失的结论。他们认为,市场虽然对声誉受损事件做出了应有的反应,但这一信息并
未从根本上影响上市公司的对审计师的选择,从而检查及公告尚未给事务所造成实
质性的经济损失,因此检查及公告的最终目的未完全实现。此外,他们也承认由于
考察的时间段较短,也可能公告的影响尚未完全显露出来,因此有待后续的跟踪研
究。
1.3.3 审计声誉机制研究
要获取和实现审计声誉的价值,发挥声誉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需要运用一定的
方法、手段,这些方法手段的相互作用和功能就是声誉机制。声誉机制的研究主要
是声誉的形成过程及应用声誉进行审计师激励与监管。在审计声誉机制包括哪些内
容方面,费娟英(2004 年)的硕士论文中认为独立审计声誉机制包括四个子系统:
识别机制、检验机制、惩罚机制和信息处理机制;周竹梅(2004 年)认为,注册会
计师声誉制度包括信息收集机制、执业质量监督机制、声誉信息评价机制、声誉信
息传播机制、排斥机制五个内容。在审计声誉机制的功能研究方面,查道林、费娟
英(2004 年)等认为独立审计机制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信号传递、质量担保和节约社
会成本等方面,我国事务所创建独立审计声誉机制的主要困难在于,创建环境与创
建主体自身所存在的障碍。利用审计声誉来发挥激励作用方面,Ronald R King(1996),
J.A. Brozovsky et al.(1998)和Brian W. Mayhew(2001)等人,通过模拟市场投资者对审
计客户公司竞标,从而影响提供审计报告的审计师市场收入的分组序列实验,探讨
引导审计师投入更多审计努力,创建审计声誉的条件。
1.3.4 审计声誉的评价
以往对声誉的研究,集中于声誉的效应,对待怎样评价审计声誉的问题上,研
究者一般做的比较简单,如直接假定四大、八大具有声誉,如Balvers 等(1988)根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20
据品牌(即“六大”还是“非六大”)来衡量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但四大、八大的声誉如
何来,其他小型事务所能否通过声誉积累来提升市场份额,学者所做的研究相对较
少。
在如何衡量审计声誉上,Beatty(1989)考虑了以规模这一因素来衡量会计师事
务所声誉,这里的规模可以按照事务所客户总数,也可以按照IPO 客户数、审计收
费等指针进行计算。与此相类似,胡旭阳(2002)采用市场占有率、几年来市场占
有率总和等指针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进行衡量。但是,规模只是体现了供给
方的信息,尚没有需求方的反应,因此,以规模来衡量审计声誉不完整。
从需求方来衡量审计声誉的有Fombrun 和 Shanley(1990)、Richard B. Carter、
Robin W. Roberts 和 Lloyd "Pat" Seaton(1998),他们认为:可以用会计师事务所
特定时期内正面新闻的覆盖率来衡量其声誉,例如,Richard B. Carter 等(1998)设
计的指针是:某会计师事务所特定时期内非负面报道的新闻项目占所有新闻项目的
比例。同样,这个测量方法存在两个问题:(1)负面新闻报道能否保证被全面收集;
(2)负面信息是出自流言还是政府公告,这个很难判断;(3)在重视需求方反馈
的同时,又把供给方的信息忽略了。
1.3.5 审计声誉与审计市场监管
在独立审计市场上,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订立契约开展审计业务,但是由于
契约的不完备,契约对事务所的约束是有限的,而审计声誉机制则能有效的弥补契
约的局限性,实现动态实时的约束,边一辉在2005 年提出了独立审计声誉机制的理
论框架,阐述了其区别于契约的特有功能,并对其在我国独立审计市场的建立和运
行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拥有声誉的事务所将会赢得一定的社会权势与公众的信任,如果监管者处罚这
样的会计师事务所,则不仅会损害会计师事务所形象,同时也会损害公众对资本市
场的信心。因此,拥有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将会有更少来自客户和投资者的诉讼和
监管部门的惩罚。
Zoe-Vonna Palmrose (1988)的研究检验了1960-1985 年间涉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诉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21
讼案件。为克服投资者因遭受损失而期望从事务所获得赔偿的心理所导致的、虽然
提起诉讼但可能并不存在审计失败的情形影响检验结论的说服力,作者结合对诉讼
案件的处理结果来分辨审计诉讼是否由审计失败引起,研究结果表明,即使考虑到
诉讼案件的处理结果,非“八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整体上,也会比“八大”会计师事务所
涉入了更多的诉讼活动Theresa P. Rollins&Wayne G. Bremser (1997)运用SEC 公布的
1982-1991 年的会计审计处罚公告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美国,“六大”会计师事
务所比其他全国性会计师事务所和地方性会计师事务所,更少受到SEC 的惩罚,即
使受到惩罚,也只得到了较轻的处分。
1.3.6 对现有文献成果的评价
开展审计声誉的研究,首先要界定的是审计声誉的概念,现有的文献分别从审
计质量、审计市场交易的角度定义了审计声誉的概念,而在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利
益保护是越来越被重视的话题,这也是独立审计存在的实质意义,因此需要对审计
声誉的概念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定义。声誉机制是审计声誉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尽
管博弈论发展后对声誉机制的探讨比较深入,但是从审计声誉的角度,契合审计市
场的特征来深入推理审计声誉机制的相关问题仍是不够深入的,表现在以文字分析
的研究结果比较多,进行数理刻画的研究结果比较少。审计声誉效应的实证研究目
前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但关于审计声誉效应内涵的探讨仍欠深入,而把相对分
散的审计声誉实证分析结果归纳到声誉效应内涵的范畴内来更是目前需要进一步完
成的工作。研究审计声誉目的是为了完善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措施,对声誉缺失
情况与审计市场管制效率的关系相关的文献仍研究的不够深入。声誉的管制需要有
相应的评级工具,这更是目前国内审计理论和实务界都非常欠缺的。
1.4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1.4.1 研究思路
确立审计声誉为研究方向后,本文作者对此认真思考,形成了系列研究的问题链
(见图1-2),全文的研究也就是围绕这些问题链而展开。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22
审计声誉是什
么?
审计声誉是否
存在?
审计声誉是怎
么形成的?
如何测量审计
声誉?
基于声誉的审
计市场监管策
略研究
图1-2 研究的问题链
本文首先要对审计声誉的概念、性质、作用等进行研究分析,展开必要的文献综
述以定位研究的理论前沿。其次,本文从审计声誉的效应、机制、测量、管制等角
度来考察审计声誉的种种相关问题。本文采用磁场的原理,把审计声誉的效应划分
为吸附效应、筛选效应、自我加强效应,并开展实证分析。审计声誉机制就是用于
获取和实现独立审计的价值,声誉的获得和维持以及声誉机制的实施需要对我国现
实情况进行考察分析,提炼政策的建议。对审计声誉的测量研究涉及到建立新的评
价体系,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最终的一个政策的建议是把审计声誉和审计市场监
管结合起来,从而完善审计市场的运行机制,保证资本市场中审计保证功能的正常
运转。
1.4.2 论文框架
全文分为七章:
第一章,主要进行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介绍,同时,对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
在此过程中,提出了审计声誉的概念。此外,还对审计声誉的作用和功能进行了全
面的分析,构建全文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对审计声誉研究相关的审计市场的理论、审计的委托代理理论、法律缺
失下的经济学理论等进行了背景介绍。
第三章,运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对审计声誉与审计机制进行了研究,本文把审
计机制分为形成机制、激励机制、惩罚机制、评价机制等。本文分析了审计声誉形
成条件、激励机理、惩罚(约束)机理等。
第四章,本文把效应划分为吸附效应、筛选效应、自我加强效应,通过审计集中
度的研究分析了审计声誉的吸附效应,通过构建计量研究模型,对审计声誉的筛选
效应进行了研究。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23
第五章,分析了审计责任和监管责任,探讨审计市场声誉缺失导致管制效率低下
的问题,提出基于声誉的监管策略。
第六章,回顾审计声誉评价的相关实践,提出新的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对2006 年中国证券审计市场进行声誉排名。
第七章,研究的主要结论与未来的展望。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审计声誉研究是一个理论和实务性都很强的研究课题,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理
论需要,因此,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多学科交叉结合是本研究的特点。本研究在方
法的选择上,既注重理论分析,也注重对审计市场现象的实证研究,提出解决问题
的策略。
1、本文采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从两条路径进行审计声誉分析:(1)从信息不
对称导致审计市场失灵,再分析审计声誉机制;(2)从委托代理理论,进而分析到
审计声誉的激励机制,并研究审计市场的声誉监管策略。
2、本文主要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开展实证分析:(1)采用EVIEWS 软件,对
2005 年、2006 年中国证券审计市场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2)采用SPSS 软件的主
成分分析技术,对审计声誉的评价进行实证分析。
1.5.2 创新点
(1)在理清信任、信誉、声誉等概念的基础上,对已有的审计声誉定义进行了
分析,根据自己的研究和认识,界定了审计声誉的内涵,强调了审计声誉的投资者
利益保护与道德秩序维护的功能,加深了对审计声誉的理解。
(2)本文提出了包括审计声誉定义、形成、效应、评价、监管的问题链,围绕
问题链,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探讨审计声誉的形成过程,用实证研究工具分析审计
声誉的效应。本文证明了:①委托人对审计声誉的期望与审计人的成本、期望概率、
折现率、正常偏好相关;②高质量审计成本越小,审计人欺骗委托人的动机越弱;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24
③审计费用高,则带来对审计声誉的更高要求;④审计人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
业绩收益、边际声誉收益之和等于边际努力的成本;⑤审计声誉具有显著的吸附效
应、筛选效应等等。
(3)本文构造了一个新的审计声誉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与中国注
册会计师协会不同的排名结果,这将有助于审计声誉评价工作的发展。本文提出了
审计声誉是审计市场监管的重要机制,并提出了相关监管政策含义。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25
2 理论基础
2.1 引言
对审计声誉研究分析主要是基于三条主线:(1)是从审计市场信息不对称出发,
分析审计市场失灵的现象,从而推演出审计声誉机制对克服审计市场失灵、开拓审
计市场监管方法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基于审计声誉机制的监管方法。(2)从委托代
理理论出发,分析社会审计的激励机制问题,从而引发对审计声誉机制和对审计声
誉效应的探讨。(3)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声誉其实是社会资本,是一种在法律缺
失下可供选择的经济治理方式。
显然,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是本文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传统经济学假定人是理
性的,在面临给定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偏好。但是理性人在最大化偏好时,需
要相互合作、而合作中又有冲突,为此产生价格制度来规范冲突。新古典经济学以
价格为核心,两个基本假定是:(1)市场参与者多导致市场是竞争性的;(2)市场
信息完全。但这两个假定在现实中很难得到满足,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人们之间
的行动相互影响,一人的决策必须考虑对方的反应;而且参与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
称,如卖者对产品质量的了解比买者多,此时,任何一种有效制度的安排必须满足
“激励相容”或“自选择”条件,这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进一步,不完全信
息使得价格制度常常不是实现合作和解决冲突的最有效安排,而非价格制度的显著
特征是参与人之间行为的相互作用。
著名经济学家泰勒尔说:“正如理性预期使宏观经济学发生革命一样,博弈论广
泛而深入地改变了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在分析审计声誉的机理时,本文使用到了
博弈论的理论,从博弈双方重复交易的过程考察审计声誉的形成机制、作用机制。
博弈论正是研究决策主体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及决策均衡问题。博弈
论可以划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强调的是团体理性,效率、公正、
公平;非合作博弈强调的是个人理性、个人最优决策,其结果可能是有效率的,也
可能是无效率的。对于博弈论的基础理论,经济学家拉斯马森(Eric Rasmusen)的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26
《博弈与信息》、哈尔·范里安(Hal Varian)的《微观经济分析》、泰勒尔(Jean Tirole)
的《产业组织理论》、张维迎的《博弈论与微观经济学》已被详细介绍,此处不做专
门的理论介绍。结合本人的理解,本文着重从审计市场、委托代理、法律缺失三个
角度进行研究基础的阐述。
2.2 审计市场
2.2.1 审计市场概述
(1)中国证券审计市场的国际化背景
从审计市场的集中程度来看,我国的证券审计市场实际上已经国际化。国际四
大(普通永道、安永、德勤、毕马威)等与国内的事务所组建合作所,分别是普华
永道中天、安永华明、毕马微华振、德勤华永等,这些事务所稳居国内四大。
(2)审计市场的业务范围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张的过程。随
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其服务品种不断丰富。审计市场是审
计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市场交易的集合,是有效而合理地配置审计资源的方式。《联
合国中心产品分类》把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归为三类,分别是:会计审计和簿
记(CPC862)、税收服务(CPC865)和管理咨询(CPC8630)。在我国,会计师事务
所业务可以从事的业务范围也很广泛,但根据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中国会计视野网站
针对2007 年会计师事务所服务市场情况进行了网上调查,共取得800 有效样本。调
查显示,事务所提供的服务还是以鉴证业务为主,非鉴证业务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
税务服务。
从图2-1 可见,我过审计市场以鉴证业务为主,其中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接受会计
师事务所提供的年度报表审计服务(93.75%),其次是验资业务,一半以上的被调查
者接受过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验资服务,因此,本文把审计市场框定为会计师事务
所实施审计等鉴证业务形成的市场,我们确定的审计声誉也存在于这些业务范围内。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27
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类型
系列1
系列1 93.7 50.5 15.5 24.7 14.3 8.13 24.8 14.2 7.63
年度
报表
验资
合并
分立
其他
审计
财务
报表
其他
鉴证
税务
服务
管理
咨询
代理
记账
图2-1 会计师事所业务类型
(资料来源:中国会计视野网站的网络调查结果)
(三)审计市场的主体
证券审计市场是指在证券市场审计活动中由审计委托者,审计者和被审计者及
其他利益相关者所进行的交易行为,以及由此所构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其功能是
通过审计市场机制——审计市场运动中内在的机能与其各要素间的相互制约作用而
实现的,即依靠审计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来实现审计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促进审
计商品的供给方提高产品质量,并实现优胜劣汰,从而优化审计市场的资源配置,
提高社会总体效用水平。审计市场在本质上是一个买卖“审计服务”的产品市场,与
一般的产品市场类似,审计市场也存在着审计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存在着交易“审计
服务”这种无形商品的行为。
2.2.2 审计产品的属性
不对称信息的结果取决于市场结构,信息理论区分了 3 类主要产品:
(1)搜寻商品(Search goods):它们的质量购买之前就为人所知(例如:面粉、
汽油等基本商品)。
(2)体验商品或尝试商品(Experience or taste goods):它们的质量是购买以后
才显现出来的(例如:食品、二手商品等)。
(3)信用商品(Credence items):它们的质量可能永远无法断定,甚至在能够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28
观察到结果之后也无法断定(例如:外科手续、管理咨询等)。
搜寻商品是最简单的,产品同质且属性为人所知,往往用于简单的竞争理论和市
场均衡理论。
体验商品产品是不同质的,支付的价格取决于购买的数量和质量。阿克洛夫的二
手车案例中,即使专业检验和路检都难以判断二手车的质量和可靠性,可是,当我
们把车开走后,真相就会大白。
审计服务是典型的信用商品,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价值高,审计服务直接影响
广大社会相关利害人的经济利益。二是审计服务的质量难以识别,尤其是审计师提
供的以公布为目的标准简式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是非特定多数的利害关系人共
同认为必要的审计事项,记载法规或审计准则所规定的内容,这种报告所包含的信
息是不完全的,报告使用者无法通过报告来判断审计人的工作质量和能力,审计师
不允许对产品进行广告宣传,大多数公众很难通过外部形式判断审计质量的高低。
三是审计产品形式上的需求者与实质上的需求者不同,审计服务的委托方是公司的
管理层或者董事会,尽管要经过股东大会批准,仅仅表明目前大股东的意愿,而审
计服务真正的消费者是社会公众,这种双重的委托代理关系决定了上市公司为了某
种目的一定会对事务所施加某种压力。审计行业的质量声誉是经过长时间建立起来
的,任何声誉的都会由于不良行为而迅速丧失。
2.2.3 审计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社会审计中,委托人、审计人和被审计对象构成了社会审计委托代理三角关系。
见图2-2:
委托人
审计人
被审计
单位
图2-2 社会审计委托代理关系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29
上图中,第一代理关系是委托人(设定是股东委托)和被审计单位之间在经营上
的代理关系,第二代理关系是委托人和审计人之间的审计业务代理关系,审计人对
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第二代理关系基于第一代理关系而存在的。按委托代理理论,
审计人履行受托责任并向委托人负责,然而现代企业制度中,审计人有偿地接受委
托人委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鉴证,但所承担的信息披露责任确是针对相关投资者、
债权人和潜在社会公众,这要求审计人必须和委托人、被审计单位以及相关外部组
织之间保持一种超然独立的关系。历史上,审计委托代理作为一种制度经历了几个
变化,现在形成了股东委托、股东会委托、董事会委托、审计委员会委托四种模式,
这些模式都是建立在公司内部委托代理关系假设基础上的。安然事件后,人们发现,
内部治理结构无法保持社会审计中审计人的独立性,一个新的趋向是,寻求通过立
法,重新构造社会审计委托代理的“三角关系”,这个新的关系核心思想是试图从公
司外部寻找一个独立的委托人,由此解决审计人的独立性问题。
社会审计中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有:(1)委托人和审计人之间的信息分布不对
称,一方总是比另一方占有更多的相关信息,审计之前,委托人一般对被审计对象
的经营活动有更多的了解,而审计之后,也许审计人发现了一些委托人尚未知道的
被审计单位的其他信息;(2)委托人和审计人对于各自的信息占有情况进行验证是
不经济的。从审计信息不对称的产生原因分析,它可以分为外生性信息不对称和内
生性信息不对称,或者是客观性信息不对称和主观性信息不对称,这两种观点分析
的角度实质上是一致的。
社会审计中的外生性信息不对称是基于审计环境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可以从三
个方面来解释这种不确定性。
首先,审计对象的不确定性引发审计信息不对称,从审计约定书上看,社会审计
的对象是明确的,即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他经济信息资料,但由于会计对象
自身的不确定性传递,审计人除了需要对会计报表的信息进行审查外,还要对不确
定的事项、会计估计、被审计对象特有的会计处理程序等进行审查。在审计人的审
查过程中,审计人对会计信息的了解将随审计的深入而持续的增加了审计信息不对
称。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30
其次,审计假定的不确定性。审计的假定包括经济责任关系、客观诚实、公允证
实和职业谨慎等,这些假定是审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基础。审计假定在具体的执
业环境中也许并不能反映审计业务的实质,甚至与审计所处的环境相悖。当审计人
的职业理念与立场发生改变时,审计人的信息判断处理系统所生成的产品(审计报
告)也必然是不同的,由此形成动态的审计信息不对称。
再次,审计政策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审计信息的不对称性。审计准则和制度所作的
规定许多不具体,具有可选择性,可能有些准则无法对企业发生的全部交易事项进
行规范审查,需要靠审计人的职业判断,审计人对某些专业事项无法判断时,或者
会请外部专业人士协助或者采用灵活多样的审计技术,这些行为都增加了审计信息
的不对称性,即委托人无从知道审计人是依赖哪个标准、哪个审计程序来审计。
社会审计的内生性信息不对称来自审计专业估计及判断带来的不确定性。审计质
量是由以下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人)收集审计证据的能力和所
付出的努力;二是注册会计师报告事情真相的意愿,即审计独立程度(DeAngelo,
1981)。审计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也许不象他们在“审计业务约定书”中所宣称的那
样,由于审计对象所处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多变化、模糊化,审计专业判断比以外
任何时候都重要。审计的专业判断受更多诸如审计人的专业胜任能力、对被审对象
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程度、判断技巧与职业道德等主观因素的影响,由此带来更多的
审计信息不确定。
审计信息内生性不对称使到审计契约参与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契约行为无法实施
有效监督,进而对其行为结果无法进行控制,从而不能获得对方真实信息。一旦契
约中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拥有信息资源优势的一方很有可能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动
而使另一方受损,这就是“道德风险”问题。比如审计寻租,就是拥有审计信息资源
优势的当事人利用审计信息不对称向其他有关当事人要挟或索取好处的行为。审计
寻租有两种典型情形,一种情形是被审计对象管理层的寻租,管理层拥有公司生产
经营之最全面信息,他们可能对委托人进行隐瞒;委托人要获得公司的这类信息,
就必须向管理层支付额外的报酬,于是管理层就获取了信息租金;当管理层通过贿
赂审计人对委托人封锁审计信息时,审计寻租就有可能发生,而一旦贿赂成功,审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31
计寻租就变成审计合谋。第二种情形是审计人的寻租。审计人寻租有两个方向,一
是向委托人和社会公众寻租,二是向被审计单位寻租。社会审计中,审计人通过审
计,一定程度掌握了被审计单位的真实信息,就有可能以提供契约之外的信息为由,
向委托人索取正常服务报酬之外的利益,或者通过向社会公众“出租”内幕消息(如
公司配股、分红、改组计划之类的商业秘密信息)进行内幕交易而获取好处。审计
人也可能将不利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审计信息提供给最高管理当局为砝码,向被
审计单位索取好处。
2.2.4 理想的市场结构
市场允许交易双方通过交易把商品和劳务的消费与其生产分开,在理想状态下,
市场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即在他人处境不变糟的情况下,没有人的处
境能变得更好。阿罗(Arrow)和德布鲁(Debbreu)在1954 年提出了形成帕累托最
优所需的条件,他们的研究表明,当偏好和产品集合为凸性、连续,并且满足以下
条件:
(1)信息是充分的;
(2)经济单位是微小的(小到不能影响价格);
(3)不存在外部性(非价格方面的影响,如污染)。
满足以上条件,则存在可以出清的价格,并使人们的规划趋向协调。而且,第一
福利定理也阐明了在这种情况下的竞争均衡是帕累托最优的。同样,第二福利定理
阐明在竞争均衡的条件下,通过调整个人资源禀赋,任何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都
能得到重复。
阿罗(Arrow)和德布鲁(Debbreu)(1954)一般均衡模型很抽象地描述了商品,
而没有考虑时间或不确定性。一旦市场开放,均衡价格被发现,交易完成,一切便
结束。该模型能用于描述这样一种市场结构,即如果这一市场可以让个人对所有这
类以外情况进行对冲,它就是一个完全市场。在这个模型中,自然状态S 在每个时
期都有可能出现。按这种解释,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理论提供了一个完整的金融
市场理论模型,它来自第一福利定理,即具有完全市场的竞争均衡是帕累托最优的,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32
在这种情况下,管制没有必要,只需要一个确保合约有事后约束、保证竞争的市场
结构的法律架构。只有当前面的某一假设不能满足,破坏了帕累托最优性的情况下,
管制才是合理的。
2.2.5 证券审计市场的失灵
不对称信息理论对失灵市场问题提供了解释,如阿克洛夫(Akerlof,1970)的研
究表明不对称信息会阻止市场建立。如上所述,审计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不完全信息
市场,由此决定审计市场的低效率,使得市场价格机制这一人类社会所拥有的最有效
的资源配置工具,在审计市场中由于存在审计信息不可能完全传递给相关的决策使用
者缺陷,而无法使审计资源优化配置,导致市场失灵。
只有当委托人、管理层、审计人消除隐瞒信息的动机时,审计市场才会变得完全
公开。阿克洛夫(Akerlof,1970)证明,当个人拥有私人部分信息时,逆向选择会阻
碍市场形成,或导致低质量市场。道德风险和其他问题也会促成一个次优结果,这
在审计市场是常见的,这就有监管的必要了。
国际上,独立审计市场虽然有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但是独立审计市场的资源配置
并非完全合理化地实现“帕累托最优”。正如第一福利定理告诉我们,完全竞争会导
致资源的帕累托有效配置。在不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完全竞争设想市场有大量的
买者、卖者和丰富的信息,如果这些条件中任一条件不满足,市场便失灵了,会受
到“传染病”、“搭便车”和其他外部性的困扰。审计市场中,我们将探讨不对称信息的
逆效应。在审计市场的主体建设方面,转轨时期的特殊经济结构决定了特殊的审计关
系即审计市场需求主体的缺位或不明晰。供给主体的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需要根
据不同的时间、地区以及所处的市场、法律环境进一步完善。作为审计信息的生产
者,审计人拥有的信息量超过审计的委托方,因而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这些问题的解决变得日益重要。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的被审企业,其会计信息质量又是
审计信息质量的基础,而确保会计信息质量之一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日益凸显。在
市场规则方面,独立审计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有效性不强。对于事务所的准入
制度建设力度不够,对于其进入审计市场的资格审查还不够严格,考试制度还不甚科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33
学,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有限,以至于不能有效的确保审计质量。在市场监管方面,
由安然事件所暴露的外部监管的不力,监督的权威性不足等诸多方面的缺陷,使其并
不能完全发挥作用,而产生功能障碍。在我国,审计市场尚不完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的程度有限,还未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信息缺失严重,市场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导致
我国的审计市场混乱、审计失效。
证券市场审计产生的动因也就是用于解决金融市场中信息不足的问题。然而,抛
开审计过程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来说,审计也只能解决金融市场中的内生信息,也就
是可以通过审计活动来解决不对称问题的信息。外生信息是具有固定禀赋,每个人
都能获得的公共信息,有些内部人事还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如各类评级机构发布的
信息就是一种外生信息。
审计服务的定价体现了审计市场效率和价格信息的联系,由于审计服务质量的难
以通过信息考察来反映,这里也存在集合均衡的现象,也就是委托人在无法区分好
与不好的审计服务情况下,只知道平均价格,则委托人将支付“集合”价格,这一价
格反映审计市场的平均“集合”质量。
逆向选择问题是被认为可能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我们采用阿克洛夫提出的模型
来分析审计市场失灵的问题。
首先,我们把有关供方的参数定义如下:
x=审计人能力
c=审计费用
a=x/c=审计人的效率参数
参数x 反映的是审计人工作质量的相应能力,按正常推理,我们假定它与审计
收费相对应。我们引进一个极端的情况,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存在审计工作质量评
估机构(如:行业协会、事务所排名公司等),能够全面揭示审计人的能力,提供一
个衡量指标ɑ 值。为保持模型的相对简洁性,我们假设所有审计人的效率参数a 都
是一样的:即审计费用参数与能力参数完全相关。不同的审计人都知道各自的成本
和质量参数。为使审计行业满足我们的需要,令x=ac>c 或a>1。采用阿克洛夫的算
法,假设a=3/2,则对每个审计人,其成本参数c 满足(式2.1):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34
X=(3/2)c (式2.1)
审计人一方是审计市场的供方,我们假定市场是竞争性的(Baumol,1970),此时,
审计人不会面临亏损局面,c 是审计人的保留价格,如果审计市场上任一审计人的审
计收费只能p< ps =c 的话,审计人将不接受业务。
审计人的保留工资:
ps = c (式2.2)
在审计市场的需求方,也就是委托人,我们假定委托人是同一的,假定委托人关
注了了解了审计人的能力参数,如果他们认为支付的审计费用超过了经理的能力,
他们将退出审计市场。完全信息条件假设下,对于任意(已知)审计质量参数值(x),
委托人的保留价格(审计费用)与前者相等,这等于在审计人成本参数值基础上加
价50%:
对于已知质量参数x,委托人的保留价格:
pd =x=ac=(3/2)c (式2.3)
正是由于pd =x=ac=(3/2)c>c= ps,这使得在完全信息条件下通过交易可获得潜在
的利润。
则存在一个市场出清的价格,使市场达到均衡:
pd =(3/2)c>=p>=c= ps (式2.4)
在完全信息条件下,该模型可能有两个均衡。第一种情况,审计市场的供给远大
于需求,委托人市场出现。审计人之间的竞争导致审计费用下降到成本:p= ps =c。
第二种情况,审计市场需求旺盛,超过供应能力,促进审计人市场出现。审计人提
高收费到:p= pd =ac=(3/2)c。若审计质量的出现差异,价格将明显地按质量的变化
发生同比例的变动。
考虑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假设过去和未来表现毫无相关性。委托人完全不考虑机
构评估等事后指标。假设审计人知道自己的能力,委托人只能在历史的市场平均值
−x
的基础上对质量做一个大致的估计。据此:
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委托人的保留价格;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35
pd =x=a
−c
=(3/2)
−c
(式2.5)
显然,如果审计人都拥有相同的能力值
−x
,则会产生均衡价格p= pd =
−x
=(3/2)
−c

现实的情况是,审计人能力不同,委托人也很难识别审计质量,我们必须分析审计
人与质量影响之间更复杂的相互关系。
从统计意义上讲,平均能力值
−x
取决于审计人能力的潜在分布状态。假设在取值
范围的下端点,审计人工作表现为:x=c=0。若审计人的技能服从均匀分布,依据均
匀分布的特性,最好的审计人的审计绩效是平均绩效的2 倍(但其审计费用也是2
倍)。
我们将指数适度变化,假设审计费用在区间[0,2]服从均匀分布,平均费用
−c=
1

最好的审计人的能力指数x=3。如果每个审计的最大能力值都是一定的,我们就可以
将此作为量化的范围指标,并单位化,则在各个能力水平上可达到的审计质量x 就
会均匀分布于[0,3]上。
如果市场价格低于最佳审计人的保留价格(即C=2),该审计人就会选择离开市
场。在不对称信息情况下,市场均衡严格由成本和那个“边际”审计人(市场上的最
好的审计人)的保留价格决定。我们采用C Ps max max 和来表示这些边际值:
边际供给者的保留价格:
C Ps max max = (式2.6)
相似的,我们也用
− −
C和X 来表示平均审计成本和审计人的平均质量。平均审计
成本
−C
为max C 的1/2,可得平均质量
−X
=(3/2)
−C
=(3/4) max C 。得到客户的保留价格:
max Pd = (3/ 4)C (式2.7)
为了得到这种情况下的市场均衡,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恰当的价格P,它满足在不
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市场出清价格:
pd c p c psmax max max = (3/ 4) ≥ ≥ = (式2.8)
其中, max , s
pd p 由上式得出。也就是,市场价格须低于或等于需求价格(客户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36
离场价格),又必须高于或等于边际提供者的成本指标值(或称供方离场价)。由于,
(3/ 4)Cmax < max C ,这种价格不可能达到。
举例而言,假设审计人起初在市场中,平均审计成本
−C
=1,平均审计质量
−X
=3/2,
客户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 3/ 2
−x
Pd ,此价格上,审计成本在3/2 和2 之间(或
3>X>9/4)的审计人就不能够抵补其成本,只能退出。最好的审计人的绩效x=9/4,
平均绩效和需求价就降至9/8,因此,质量和价格的向下螺旋走势随之发生。如果a>2,
审计人行业内在效率就足以抵消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客户愿意支付的价格
a
−c
=(a/2) ps > ps(式2.9),这保证了市场的建立。
以上的模型显示完全信息条件下审计产品的帕累托改进交易会由于不对称信息
而失效。
2.2.6 中国证券审计市场的存在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也因此得到不
断的发展,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审计舞弊案时有发生,严重侵害了利益相关者的
利益。总括起来,主要的问题有:
(1)国际合作所日益占据垄断地位,国内所审计声誉提升缓慢。在认为国际所
的声誉好的指导思想下,我国审计市场完全向国际合作所敞开,甚至曾要求国内上
市公司要执行国际所和国内所双重审计的制度。国际合作所在国内的业务得到飞速
膨胀,市场集中的优势地位已完全建立。相比之下,缺乏建立审计声誉意识的国内
所面临着市场份额萎缩,人员流失等问题,这对中国本土的审计市场发展非常不利。
(2)审计市场失灵的问题突出。目前,我国独立审计市场存在低价收费,购买会
计原则,贿赂被审计单位的关键管理者等,这些做法会使审计主体的边际成本大于边
际收益。出于趋利性的考虑,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质量低下的事务所花费了大力气拉到
客户后,作为对成本的补偿去兼做非审计业务,加大了事务所对客户的经济依赖性,甚
至与客户相互勾结,进行黑幕交易,使注册会计师陷于自己审自己的怪圈,丧失审计的
独立性,导致审计的失败和市场机制的失灵。另一种是本身业务能力强的事务所在其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37
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时,会主动不参与这种不公平的市场竞争,从而出现“劣币驱逐
良币”的现象,最终导致审计市场失灵。
(3)审计声誉评级体系不健全。目前,我们只能看到每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发布的百强事务所排名,但这个榜单的测算方法比较简单,只是从业务规模的角度
来考虑,完全没有考虑市场声誉的建立因素,因此指导意义有限,而且不能通过此
榜单对审计市场的监管发挥作用。
2.2.7 基于市场的解决方案
审计产品是一种体验商品,解决体验商品严重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交易方案包括
有:
(1)声誉:这对于最初的审计询价者很重要,然而卡哈特(Carhart,1997)、弗
莱彻(Fletcher,1999),及其他人的研究始终表明历史记录并不是预示未来的可靠指
标。
(2)信号化均衡:信号化均衡中,供方提供关联产品或服务以显示高质量,而
低质量产品的供方不会提供这些信息,如高质量的汽车厂商提供长期保证或服务便
利,然而,该方法只有在结果容易预测并能否买卖后快速地显示出来的情况才会起
作用,不适合于金融行业。
阿克洛夫模型说明,低劣的供给者给行业中的其他人带来负的外部性,因此,行
业自然发展成自律型,审计行业可用于管辖和管理成员及本行业的方法有:
(1)最低标准和其他会员资格壁垒:包括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审计准则体系、
会计师后续教育体系等。
(2)互相监督和检查:这是一种共同保险方案,安排同行互相监督检查机制,
则同行在面临一些会使行业声誉受损的事件时,会及时向被监督方指出。
2.3 社会审计的委托代理理论
2.3.1 概述
委托——代理理论试图模型化如下一类问题:一个参与人(称为委托人)想使另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38
一个参与人(称为代理人)按照前者的利益选择行动,但委托人不能直接观察到代
理人选择了什么行动,能观察到的只是另一些变量,这些变量由代理人的行动和其
他的外生的随机因素共同决定。社会审计就是这样一种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
方和审计人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人而后对审计对象实施审计并向委托人报
告审计结果。
Holmstrom 和Milgrom(1987)的委托代理问题的参数化模型讨论了在委托人可以
观察到代理人的努力水平和不可观察到代理人的努力水平两种条件下的最优合同问
题,其基本结论是:在代理人努力水平不可观察的条件下,会出现风险成本和激励成
本两种代理成本,最优的激励合同要求代理人应该承担一定的风险,只有在代理人
为风险中性时,方可达到帕累托最优风险分担和最优激励。不过该模型只针对一般
企业,产出仅仅是代理人努力程度a 和外生的不确定性因素H 的函数。而社会审计
的一个特点就是审计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及对未来趋势的判断的不同而选择承担
不同程度的风险。也就是说,审计人面临风险的大小至少一部分是可以由审计人自
身来加以选择和控制的。本文的模型考虑了审计人这种可选择的风险因素。
2.3.2 模型的基本假设
假设 1:审计人的工作成果取决于审计信息的外在不确定性及内在不确定性。审
计的外在不确定性是审计环境的外生随机变量,是不受委托人和审计人控制的,或
可称为自然状态,我们用白噪声θ 来表示,θ 的概率分布是正态的,并且:E(θ)=0,
V(θ)=σ 2 ,θ 越大则自然状态越好。审计的内在不确定性主要用审计人的能力和努
力程度来刻划,我们假设审计人的努力水平集合为A,a∈A 表示审计人的一个特定
努力水平,为简单起见,假定a 是一维的连续变量,a 越大则审计人越努力。审计人
的独立性将影响审计质量,我们用d 表示,d 越大则审计人越独立,则审计质量越高。
我们用e 来表示审计人的业务能力。
现代审计是基于风险的审计,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B)在2004 年
12 月15 日开始生效的新审计风险准则中,将审计风险定义为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
险的综合风险,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需要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39
实施审计程序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重大错报风险的估计水平确定并实施进
一步的审计程序,以便把检查风险降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由此,我们引入r 来表
示审计人对审计风险的选择和控制。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构造一个社会审计的收益函数:
π=rf(a,d,e)+ θ (式2-10)
这里,r 是审计人可选择风险,为可预测的随机变量。
假设2:假定审计委托人是风险中性的。假定审计业务采用的报酬支付方式是线
性契约形式,s(π)=α+βπ,审计契约双方约定就审计成果设定β 的激励系数,一般的
0<β<1,α 为审计人的固定收入。β=0 时,审计契约双方只约定审计业务固定收入,
审计人不对审计成果享有额外的收入。0<β<1 时,审计人享受与审计成果相关的额
外收入。
假设3:假定审计人是风险规避的,采用Arrow-Pratt 绝对风险规避度量ρ 来刻
画审计人风险的规避程度,即0
( )
( )
'
''
= − >
u w
ρ u w ,效用函数u=- eρω ,其中w表示实际货
币收入。假设审计人的努力负效用等价于货币成本,同时进一步假定C(a)=
2
1 b a2 ,b>0
为努力成本系数,b 越大,同样的努力水平a 带来的负效用越大,它与能力水平负相
关,即审计人能力水平越高,其采取行动的成本C(a)就越低;努力成本系数被假
设为和审计独立性正相关,即审计人主观上努力将促使审计人主观上追求更大的独
立性。V(π-s(π)),u(s(π)-c(a))分别是委托人和审计人的V-N-M 期望效用函数。
2.3.3 模型的建立和推导
委托人是风险中性的,给定 s(π)=α+βπ,委托人的期望效用等于期望收入:
Ev=Ev(π-s(π))=E[π-α-βπ]
=E[(1-β)π]-α
=-α+(1-β)rf(a,d,e) (式2.11)
审计人的实际收入为:
w = s(π) – c(a)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40
=α+βπ -
2
1 b a2
=α+rβf(a,d,e)+ βθ-
2
1 b a2 (式2.12)
审计人是风险规避的,根据Arrow-Pratt 结论,审计人的风险成本为:
2
1 ρVar(s(π)) =
2
1 ρVar(α+r(1-β)f(a,d,e)+ βθ)
= 2
1
ρ
β 2σ 2 (式2.13)
审计人的确定性等价收入为:
CE= Ew -
2
1 ρβ 2σ 2
=α+rβf(a,d,e)+ βθ-
2
1 b a2 -
2
1 ρβ 2σ 2 (式2.14)

−w
为审计人的保留收入水平。如果确定性等价收入小于
−w
,审计人将不接受
审计合同。此时,审计人的参与约束表示为:
IR:α+rβf(a,d,e)+ βθ-
2
1 b a2 -
2
1 ρβ 2σ 2 ≥
−w
(式2.15)
分两种情况来探讨审计人的激励约束IC。
(1)首先考虑审计人努力水平a 可以被观测,则不需要额外的激励。此时,任
何水平的a 都可以通过满足参与约束IR 的强制合同实现。委托人只要确定合同中(线
性)的α、β 和观察到的审计人行为a 来实现期望的效用最大化。
此时,最优化数学模型为:
max Ev = -α+(1-β)rf(a,d,e) (式2.16)
s.t. (IR) α+rβf(a,d,e) -
2
1 b a2 -
2
1 ρβ 2σ 2 ≥
−w
(式2.17)
将参与约束进行等式变形:
-α= -
−w
+rβf(a,d,e)-
2
1 b a2 -
2
1 ρβ 2σ 2 (式2.18)
将-α 代入目标函数,则上述最优化问题重新表示为: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41
maxEv = -
−w
+rβf(a,d,e)-
2
1 b a2 -
2
1 ρβ 2σ 2 (式2.19)
由于
−w
是给定的,上述表示意味委托人实际上是在最大化总的确定性等价收入
减去努力的成本。
则:a* =
b
1 ;β * = 0
将上述结果代入审计人的参与约束得:
a* =
−w
+
2b
1 (式2.20)
这就是帕累托最优合同。委托人被假定为风险中性,审计人被假定为风险规避
的,帕累托最优风险分担要求审计人不承担任何风险(β * = 0),委托人支付给审计
人的固定审计费用恰好等于审计人的保留工资加上努力的成本。委托人可以观测到
审计人的选择a,只要委托人在观察审计人选择了a<
b
1 时就支付a<
−w<
a* ,




一定会选择a=
b
1 ,可见,最优风险分担与激励没有矛盾。
(2)委托方和审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委托方仅可以观察到审计成果形成的
收益π,而无法观察到审计人的努力水平。而审计人将从自己效用最大化的角度来选
择努力程度。
即, max: α+rβf(a,d,e) -
2
1 b a2 -
2
1 ρβ 2σ 2 (式2.21)
对上式进行一阶求导可得:
a=
a
f
b
r

β ∂
(式2.22)
这是审计人的激励约束,当审计人不参与审计成果的报酬分享时,即β=0,此时,
审计人得到的是固定收入,与其劳动成果无关,审计人将选择a=0,而不是a=
b
1 。
委托人将通过确定a 和β 来诱使审计人选择委托人希望的行为,实现自己的期望
效用最大化。我们建立一个该问题的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42
Max Ev = -α+(1-β)rf(a,d,e) (式2.23)
s.t. IR: α+rβf(a,d,e) -
2
1 b a2 -
2
1 ρβ 2σ 2 ≥
−w
(式2.24)
IC: a=
a
f
b
r

β ∂
(式2.25)
将IR、IC 代入目标函数,得:
Max: rf(a,d,e)-
2
1 b a2 -
2
1 ρβ 2σ 2 -
−w
(式2.26)
求一阶条件得:
2 2 2
2
[ ]
[ ]
ρδ
β
b
a
r f
a
r f
+




= > 0 (式2.27)
以上条件表明,审计人应承担的风险,显然,β 是ρ、δ 2、b 的递减函数。也就
是,审计人怕担风险的思想越重,产出π 的方差越大。审计环境越不确定,δ 2越大,
审计人获得的审计成果的可能性越困难,审计人获得审计收益将越小。R 体现了审
计人的风险选择,审计人选择越小的审计风险,其审计证据的收集工作将更简单,
则审计人能获得的成果可能性越小,参与审计利益分享也越小。
2.3.4 结论
审计委托人和审计人的委托代理分析表明,由于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通常
情况下,审计人的行为是不可观察的,审计人会利用审计过程中掌握的审计信息来
产生败德行为,损害委托人利益。在审计人与委托人都是完全理性的假设之下,委
托人可以通过激励机制设计来诱导审计人尽最大努力完成工作。
(1)由2.22 式,审计人在选择一定的风险水平r 后,其努力水平是由审计人分
享审计成果的比例β 决定的,β 越大,审计人越愿意提高其努力程度,这说明审计人
的成果分享份额可对其形成有效的激励。同样,β 确定后,审计人选择更大的审计风
险是需要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也就是付出更多的努力。
然而,基于审计人独立性的考虑,委托人几乎不采用让审计人分享审计成果这种
契约形式,事实上,审计成果(审计质量)的高低也是很难测量的。对这个结论的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43
合理运用应该是,委托人、审计人在设计收费契约时,应该更多考虑审计人付出的
努力。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审计收费实行政府定价模式,价格标准采取“固定价土
浮动%”、固定价格、固定下限或上限等方式确定,各地具体的收费办法由当地财政
部门会同物价部门确定。在执行过程中,由于会计市场的恶性竞争等原因,实际收
费普遍较低。对照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形式,它们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产
品费用,即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所需要的费用;二是预期损失费用,
包括诉讼损失和恢复名誉的潜在成本等;三是会计公司的正常利润。由此看来,基
于我国目前这种收费模式,是无法对审计人形成有效激励的。
(2)由2.27式可推出> 0
dr

,这说明审计人可选择性风险越大,审计人承担更
大风险,选择更大的审计风险,审计需要收集更多的证据,付出更多的努力,对于
审计人来说,将获得更多的审计报酬,同时,审计人的风险成本将增大。
(3)审计激励机制的设计应考虑审计的特质。本文构造了审计生产函数,一个
高质量的审计取决于审计人的能力、努力程度、独立性、审计风险基础等。审计人
能力与努力程度负相关,即审计人能力水平越高,其采取行动的成本C(a)就越低;
努力成本系数和审计独立性正相关,即审计人主观上努力将促使审计人主观上追求
更大的独立性;审计人对审计对象风险的估计与努力程度正相关,风险估计越大,
则需要努力收集更多的证据。审计委托人应选择有能力的审计人(以审计人的学历、
经验、声誉等来作考察),然后选择合理的审计激励手段来降低审计人的非效率行为。
(4)完善有效的审计市场声誉机制对审计人的行为具有自我约束、自我监督作
用,并对其行为的累积结果有一种记忆功能。基于声誉的考虑,审计人将努力做出
承诺,以倾向于选择对业主效用最大化的行动来获得市场信任,以便能够长久生存。
社会审计的委托代理模型揭示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抑制“道德风险”和“逆向
选择”可以通过对审计合约激励机制的设计来实现。然而,在我国转轨经济中,资本
市场不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失效以及法律规范不健全等因素,社会审计合约具有不
完全契约的特性,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普遍的低价恶性竞争,从而审计质量得不到
保证。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44
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观点来看,审计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是,委托人和审计人
的有限理性,以及存在交易成本,社会审计实务中,审计合约是不完全的。审计契
约不完全导致了“敲竹杠”问题的产生,即审计合约一方当事人(如审计人)能够利
用契约的漏洞占用另一方的准租,比如审计人获得的委托人的非审计服务等。
我国社会审计市场总体上并不需要、甚至排斥高质量的审计(刘峰等,2000),
因此,委托人在初次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时,通常远离高质量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
此时,价格竞争不可避免。价格竞争中,审计委托人占了市场的主体地位,无需额
外设计激励合同来诱导审计人完成审计合约。审计人的弱势地位,带来审计人对委
托人的依赖性,逼视审计人违心发表审计意见。
我国公司治理机制失效情况严重,审计委托人虚化,往往公司内部管理人员代表
委托人来行使聘任审计人的权利,审计人的独立地位不保。在目前转轨经济环境下,
注册会计师行业处在摸索和完善之中,市场缺乏对审计声誉机制的创建和运用,由
此,对审计人不诚信审计行为缺乏恰当的约束措施。
2.4 法律缺失下可供选择的经济治理方式
近 20 年来,社会科学出现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
Avinash K.Dixit 定义其为“法律缺失与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当政府不能或不愿通过
国家法律机器提供充分的产权保护和合约执行的时候,各种支持经济活动的替代性
制度。该交叉学科的出现是在对亚洲商业的了解基础上提出的,Avinash K.Dixi 观察
到亚洲许多商业交往中机会主义行为很少能通过正规法律系统的惩罚而得到抑制,
更大程度上是通过社会制裁来抑制的。即使在西方社会,建立了良好的产权和契约
法律系统,经济治理的其他可供选择机制如社会网络、道德规范、道德制裁等也继
续起作用。
人类交易活动中,每一个人都能潜在地从经济价值创造和增值中获益,然而,在
此过程中,每一个参与人有可能利用各种手段扩大自己的收益,同时极大地降低他
人的收益。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9,1985)将这类有利于个人但有损整个群体的
行为统称为“机会主义行为”。传统经济学框架内,法律体系是成功市场经济必不可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45
少的条件。正如科斯定理(Coase,1960,1988)叙述的那样,只要产权被界定清楚,
自愿签约就可以实现各种经济福利,包括外部性的内部化和公共产品的供给。但绝
大多数的经济学家认为,即使在一个完善的正式法律体系庇护下,市场失灵也在所
难免。不完全信息、外部性与不完全竞争,已经成为人所共知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
原因。所有国家的历史表明,正式法律制度运行成本高昂、可信度低下,容易产生
偏见、腐败,而且软弱无力。贝拉(Bearah,2000)的报告中记述道,印度现存的庭
前悬案有2500 万件,即使没有新案入档,要处理这些案件,大约得花324 年。
法律缺失处于新制度经济学宽广的分析范式中。在一个极端的情景中,研究者们
构建一种经济世界,完全没有政府提供的法律制度,没有任何产权保护和合约机构,
这种社会需要发展出可供选择的经济治理方式,如长期关系和仲裁机构。
重复博弈中自我执行的治理安排已得到充分的研究。如果相同的一群当事人之间
不断地相互接触,相互博弈,对未来收益的估价远远高于当前,那么当事人对长期
关系瓦解的预期,能够限制贪图短期收益的行为倾向。无论是重复博弈还是实践,
这已众所周知(Axelrod,1984;Abreu,1986;Abreu,Pearce and Stacchet-ti,1990;以及其他
学者的研究)。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涉及不同的时间,不固定的交易伙伴,甚至在双
边交易关系中,一方或双方也会要求在未来寻找不同的伙伴。因此,我们必须考虑
团体实现自我治理,必须做到任何一个成员欺骗了他的交易伙伴的信息,能够及时
传递给未来交易人。欺骗者声誉的丧失直接导致其被驱逐出该团体,或者由团体对
他进行处罚,欺骗者出于声誉的考虑,将克制机会主义行为(Avinash K.Dixit,2000)。
为了使这一种机制有效,一个社会需要良好的信息传播网络,以及可以置信的多边
惩罚战略。但是,信息质量和惩罚的可置信将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而衰减,这让研
究者认识倒会计师团体的自我治理也是具有局限性的。在行业自律之外,还可以考
虑建立一个机制,受团体成员支持的包括资信评级、认证中介的机构。在这个机构
还可以考虑赋予仲裁功能,在法律缺失情况下,此机构可以利用团体中的重复接触
来实现仲裁作用。
在法律缺失环境下,社会只能依靠声誉机制或长期关系来保证自我实施,因此,
一个诚实的“均衡”在逻辑上是存在的,从经济交易的治理问题来看,两方或者多方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46
交易当事人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达成隐形或显性的合约。一旦缺失治理安排,成员
的私利行为往往导致低效率的均衡结果,这就产生了经济治理的需要,博弈论的研
究已经提供了丰富的例子了,而法律缺失的经济学则对博弈的动态性和更全面的性
质进行综合,研究在博弈中触及的信息和传播问题的细节,检验这些因素如何影响
特定情形下的动态变化。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47
3 审计声誉机理
资本市场体系中,社会审计是作为中介机制出现的,其目的是为了消除上市公司与
利益相关者之间在会计信息方面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就是保证机制,同时,社会审
计是以“诚信”为行业生存的基础,行业性质也赋予其在审计过程中应履行监督职责,
对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纠正与披露。审计声誉的机理研究重点要解决两个问
题:一是审计声誉的形成机理;二是审计声誉作用机理,也就是激励与约束机理。审
计市场中,大的就是好的,大即意味者比较高的审计声誉,在实证研究中,“四大”、“八
大”也常被使用为审计声誉的替代变量,但是,这其中的机理没有被研究,因此,本文
使用审计声誉的理论对事务所组织从小到大的变迁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有关声誉评
级的机理问题被放在第6 章进行讨论。
3.1 审计声誉与审计声誉机制
证券市场中的审计声誉是审计中介机构、审计师个人通过以往的职业表现而获
得的利益相关者对其履行投资者利益保护和投资秩序维护道德规范的承诺及执行审
计契约工作质量能力的可信力综合反映。要获取和实现审计声誉的价值,发挥声誉
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这些方法手段的相互作用过程和
功能就是声誉机制。声誉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声誉的形成过程及应用声誉进行审计师
激励与监管。
《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机制的解释是:泛指一个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
用的过程和功能。首先,机制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法。其次,
机制本身含有制度的因素,并且要求所有相关人员遵守例如监督机制,不仅指人人
必须遵守的制度,而且应该包括各种监督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发
挥作用。第三,机制是在各种有效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的,这样才能有
效地指导实践。第四,机制一般是依靠多种方式、方法来起作用的,建立起各种工
作机制的同时,还应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动力机制和监督机制来保证工作的落实、
推动、纠错、评价等。建立完善的机制,才能使党的建设稳步发展,保持长久的活
力。对“机制”一词的定义应该包含着四个要素:(1)事物变化的内在原因及其规律;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48
(2)外部因素的作用方式;(3)外部因素对事物变化的影响;(4)事物变化的表
现形态。
审计声誉机制就是指审计市场中,委托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拥有声誉的审计
人产生信任,降低决策不确定性的机制;也是审计人会在基于符合委托人和其他利
益相关者期望的规则治理下行动——这种西行动在过去已被证实是可靠的。本文认
为审计声誉机制包括声誉形成机制、声誉激励机制、声誉惩罚(约束)机制和声誉
评价机制。
审计声誉形成机制:主要是审计声誉的形成过程、审计声誉影响的相关因素,
为事务所构建审计声誉提供帮助。图3-1 展示了审计声誉的形成与作用过程。
委托人
审计人声誉总
信息
决定依据:审计人信誉存量、
审计制度、竞争对手的审计人
信息
确定合作对象
继续搜寻签定审计契约
声誉鉴定机制
信誉消减信誉累积
(1)审计信息利益相关者;
(2)审计声誉鉴定中介机
制。(3)违约事件。
也就是审计声誉的评价机制
审计声誉的激励
机制;提高签约率
审计声誉的
审计声誉的惩形成机制
罚机制
图3-1 审计声誉的形成与作用过程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49
从对声誉研究的分析中我们得知声誉机制是通过提供关于个体信任度与意愿度
的信息来减少行为的不确定性,以增强个体间互动的有效性。
审计声誉激励机制:声誉机制能在企业交易中节约交易成本、促进合作、扩大
市场份额、积聚人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审计声誉的惩罚(约束)机制:审计声誉机制提供“社会惩罚”和终止合作使对
方损失未来合作收益的“私人惩罚”两种惩罚力量,来给违反契约或者给合作中进行
投机行为的一方施加成本。审计市场中行业自律的特性使传播声誉的成本降低。在
某种程度上,群体制裁机制可代替法庭的角色,变相制裁使那些违规者的声誉受损,
使得声誉机制在网络组织中比市场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声誉对审计市场合作稳定的
保护作用在于阻止影响合作的欺诈性行为,提高交易各方的合作所得。
审计声誉的评价机制:对审计声誉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的评价是审计声誉形成和
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
3.2 审计声誉的形成机理
形成机理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审计声誉是如何对社会公众形成强烈的良好的审计
服务品质预期的,也就是审计声誉的信号是怎样形成的。
3.2.1 审计声誉的信号功能
信号传递理论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于1972
年提出,并运用于劳动力市场。此后,该理论运用于审计领域中,用来解释经理(受
托人)与股东、债权人(委托人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号传递问题;把企业的创
办者或经理作为信号的发送者,股东和债权人作为信号的发送对象,而把审计作为
保证信息有效传递的措施。
信息不对称在经济学中可分为事前信息不对称和事后信息不对称。事前信息不
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事后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道德风险,两者都使得帕累托最优的
交易不能实现。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还会使市场交易根本不会存在。
在证券市场上,审计师(国内习惯称之为会计师事务所)被誉为公共利益的守护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50
神(Levit,t 1998)。但由于审计师提供服务的产品——审计报告的质量无从直观界
定,缺乏可操作性的衡量标准,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审计市场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审计
市场从而具有“二手车”市场的特征。因此,需要一种信号显示机制来直观衡量或预
期审计师的服务质量。Akerlof(1970)著名的“柠檬市场”表明声誉是一种信号显示机制,
如果卖者不能从其声誉投资行为中得到好处,他就缺乏足够的动力向市场提供高质量
的产品或服务,声誉投资可带来“声誉租金”。因此,可以认为审计师声誉是一种信号显
示机制。
审计声誉所带来的信号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
(1)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是审计人执业能力、行业专长、质量控制体系的综合
体现。审计的过程是审计人系列职业判断的过程,审计人的自身业务素质、行业特
长都会决定其判断的水平。此外,如果在事务所内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
内部的稽查力度,都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2)职业道德。执业道德是审计行业的基石,中外的审计行业无不发表职业道
德规范,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恪守道德要求。对职业道德的珍惜程度直接
反应在会计师对声誉的重视程度,这将给声誉的积累带来积极的信号。
(3)历史的沉淀。声誉的积累需要历史的沉淀,而历史越悠久的事务所,对其
声誉的珍惜会越重视,生怕“百年声誉,毁于一旦”。
显然,审计市场中审计人与委托人之间(包括潜在委托人)决不会是一锤子买卖,
这样,我们可以使用多阶段的博弈模型来解释审计声誉。
审计人上阶段的审计声誉会产生两个影响,一是对现有委托人决定是否继续聘用
审计人,二是潜在委托人决定是否聘用审计人。具有良好声誉的的审计人则会从中
得到更高的效用,在这种正激励之下,审计人会努力建立声誉,但是,建立声誉是
需要成本的,这就涉及两者的权衡问题。
3.2.2 审计声誉形成过程分析
假定有两个当事人,一个是委托人,一个是审计人。委托人有两个选择:购买
审计服务或不购买审计服务,委托人在做出购买决策之前并不能观察到审计服务的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51
质量,甚至在购买后也不能观察到审计质量,只有在审计结果被外界质疑、受到会
计或审计方面的惩罚后,审计质量才会被委托人所知晓。审计人也有两个选择:提
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或出售低质量的审计服务。
审计的委托人可能是:政府、管理层、大股东。委托人聘请审计人可能是基于
三个理由:(1)验证公司的财务报告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政府通过审计报告
判断财税收入是否完全实现;管理层通过报告证实其履行了受托责任,从而获得相
应的合约收入;股东通过报告了解公司的财务信息,从而判断公司的外来价值,进
而影响其持股决策。我们首先设计一个委托人的效用函数:V r s f t = (ρ + ) − ,假设
这一过程可以货币化。其中f 为审计费用,审计费用与委托人效用函数V 呈反方向
运动,委托人只有在评估审计费用与期望收益后,才能决定是否聘请审计人。ρ 为
委托人正常偏好系数,显示委托人决策时在国际所、国内所或者大型所、小型所之
间的选择,偏好系数会受到委托人行业(因为可能要考虑审计人的行业特长)、地域
等。t r 为委托人对审计人的声誉偏好,即委托人希望通过审计人的声誉,加强其财务
报告的权威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效应。s 为质量系数,假设存在高质量、低质量两种
审计质量,并且假定委托人的真实需求是追求高审计质量的。
假设审计人的成本函数为2
2
( ) 1 t t c a = ba , b>0为努力成本系数,a 为努力水平。
审计人提供高质量审计(s=1)付出的成本为h c ,提供低质量审计(s=0)将付出l c 的
成本, h c > l c ,且有(ρ + r) > h c ,即保证s=1 时,委托人效用为正,V>0。
我们设定审计和委托人进行一次终局博弈,形成以下的支付矩阵。
表3-1 博弈支付矩阵
博弈双方 审计人
高质量s = 1 低质量s = 0
购买 r f t ρ + − ,
1 p − c
− f , l 委托人 f − c
不购买 0 , h − c 0, l − c
从上可见,一次终局博弈,纳什均衡解为( 0 , l − c ),也就是审计人提供低质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52
量的审计服务。对于审计人来说,和客户进行一次终局博弈不是理性的,理性的审
计人会选择和各类型客户进行重复的博弈。
再假设委托人和审计人之间进行一个二期博弈。委托人存在对审计人提供高审
计质量的预期,先验概率为1
θ ,委托人认为审计人提供低质量的先验概率为1- 1
θ 。
审计人第一期提供低质量,得到f − cl,但委托人观察到审计人的低质量服务的
后验概率2 θ ,第二期委托人更换审计人,审计人的收益为0。审计人提供高质量审
计,将得到h f − c ,委托人继续认为审计人第二期提供高质量审计的概率为1
θ ,此时,
审计人第二期的最优策略也是提供低质量审计服务,得到的收益为( ) 1 l δ ρ + r − c ,δ
是贴现因子,市场利率为τ ,则
τ
δ
+
=
1
1 。
若( ) l h l f − c > f − c +δ ρ + r − c ,则( ) h l l c − c <δ ρ + r − c ,审计人第一时期占优
策略为提供低质量, 1 f = (ρ + r)θ 。
若( ) h l l c − c <δ ρ + r − c ,委托人第二期愿意支付1 (ρ + r)θ 。
审计人建立审计声誉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包括提高审计质量、引进审计人才、
加强业务管理、提升行业形象等,当( ( ) ) h l 1 l c − c < δ ρ + r ϑ − c 时,审计人愿意提供高
质量审计服务,建设审计声誉,得到:
( ) 1 r
ch
+
>
δ ρ
θ (式3.1)
进而,我们可以八博弈扩展到T≥ 3 的情形,此时审计人某一期的策略取决于两
个数值的比较:维持声誉获得收益和以后各期收益贴现值之和与当期毁誉获得一次
高额利润之和。
假设在第t 期委托人得到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那么审计人获得一个好的声誉
(good reputation),在下次做出决策时,委托人还会购买该审计人的服务,在这种情
况下,委托的长期收益为:
δ
ρ

+ −
=
1
V r f (δ 表示贴现因子) (式3.2)
如果委托人在t 期所购买的低质量的审计服务,那么审计人得到一个坏的声誉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53
(bad reputation),坏声誉一旦形成,双方交易不可持续,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的
长期收益为:
V = f − cl ' (式3.3)
审计人追求的是长期利益最大化,因此审计人建立好声誉的条件就是V>V',即:
l
l
f c
r c

+ −
>
ρ
δ (式3.4)
这就是说,这种情况下,审计人提供高质量服务的长期收益要大于出售低质量
服务的长期收益,审计人就会十分关注其在买者眼中的声誉。
由上分析可见:
(1)当
( ) 1 r
ch
+
>
δ ρ
θ (式3.1)时,审计人的占优策略是一直提供高质量的审
计服务,委托人对审计人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概率与审计人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成
本正相关,高质量审计成本越小,审计人欺骗委托人的动机越弱。
(2)由式3.1 可得ρ
θδ
> h − c
r ,可见,委托人对审计声誉的期望与审计人的成
本、期望概率、折现率、正常偏好相关。审计人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成本越高,审计
声誉也越高;而委托人对高质量审计的期望越大,审计声誉可能会变小,这是一个
心里现象,应证了谚语“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委托人对审计人正常偏好越低,则
审计声誉越高,这反映了委托人在有偏爱的情况下,对审计声誉的要求也降低了。
折现率反应了博弈参与人的耐心程度,折现率越高,将带来审计声誉的降低,这意
味着时期之间的延长(委托人需要更长时间观察审计人的质量)将导致审计声誉降
低,这也反应提供及时的审计声誉信号,对提升审计声誉的重要性。
(3)
l
l
f c
r c

+ −
>
ρ
δ (式3.4)表明了折现率的一个临界值,大于此值,审计人
就有动力进行审计声誉的投资。而这个临界值是和委托人的偏好、审计费用、低质
量审计成本相关的。委托人偏好越明显,临界值越大,折现率提高,但对审计声誉
的要求降低。审计费用越低,也导致折现率提高,从而降低了审计声誉的要求。审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54
计费用高,则带来对审计声誉的更高要求,这也证实了审计费用和审计声誉之间的
正相关关系,也即证明了审计声誉质量溢价机理。
3.2.3 审计声誉的形成条件
通过上面简单的模型就可以得出审计信誉形成的四个基本条件:
(1)交易必须重复进行
交易的频率越高,交易的次数越多,交易者就越守信誉;反之,则交易者就越
有可能不守信誉。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买者与卖者之间只进行一次交易,则卖
者的最优选择就是出售低质量的产品。正因如此,亚当.斯密说:“当一个人一天交易
20 次的话,他就不大可能欺骗别人,因为那样会使他失去更多。当人们很少交易的
时候,我们发现人们就有可能进行欺骗,因为通过欺骗得到的东西比他们由此受到
的损害要多”(亚当.斯密,1776)。“一锤子”买卖中,常会出现欺诈行为就是这个原
因。
(2)审计声誉信号显示和传递机制
审计市场中,审计人的服务质量及违规失信行为能否被利益相关者知晓,是声
誉机制形成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审计的服务质量是体验性质的商品,而且,与审
计师的个体能力、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控制措施密切相关,不为一般的客户所知。一
旦审计人出现违规行为,而且这种违规信息被及时得到了公布,则有助于客户或者
潜在客户了解审计人的声誉信号。对审计声誉状况的信号显示和传递机制的形成有
赖于第三方认证体系(the certification of third party)的建立。在西方资本市场发达的
国家充当第三方声誉认证的组织主要是一些信息中介机构,这些中介机构的主要功
能就是为市场服务提供信息,它们是声誉机制形成和完善的重要一环。声誉认证机
构如果能够客观、独立和公正地为审计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人传递有关审计声誉状
况的信息,则审计声誉机制的建立也就有了一定的信息保障。从我国的实情来看,
目前,只有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每年公布会计师事务所百强的排名以及审计质量检
查公告,事务所排名主要是依据各事务所的业务规模,没有涉及声誉的评价指标,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55
审计质量检查公告只是涉及抽查的存在问题的事务所,没有提供审计客户相了解的
行业从业机构的整体信息。
(3)审计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
声誉机制是建立在失信的成本大于失信的收益基础之上。在审计市场上,要防
止审计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必须要使审计人为这种行为付出代价,如果失信没有成
本,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必然会引发审计人“失信行为”的盛行。审计失信惩罚机
制旨在提高承销商的失信成本,其功用在于,一方面,让诚实守信的审计人得到激
励,从其道德行为中获得长期收益;另一方面,让失信违规的审计人行为受到惩罚,
让严重违规的审计人退出市场。同时依靠行业自律组织和社会“证信”系统将审计人
失信行为昭示于众,加大失信成本,提高守信收益,使审计人无论是从感性上和理
性上都认识到守信比不守信有利。审计失信的评价对于普通的客户及利益相关者来
讲,是很难进行的,审计师的的报告只是简单表明了客户的会计信息遵循了会计准
则,但是,没有提示一些潜在的问题;而且,审计报告也不能反应审计是否有失败
的现象,因此,对于审计人失信行为的检查还是应该依赖专业的机构,包括有:注
册会计师行业协会、审计声誉评价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同行互查。
对失信行为的惩罚来自两个方面:(1)市场自发的惩罚力量,科莱茵(Klein,
1981)将其归结为一种基于重复购买的确保契约绩效的惩罚力量,即交易者一旦失
信,市场上的其他交易者就会停止与失信者的一切交易行为,在上面的模型中,买
者对卖者出售低质量产品行为的惩罚就是在今后的交易中对该卖者的产品进行抵
制,使卖者的长期利益受损;(2)法律强制的惩罚力量,即交易者的失信行为会受
到法律的制裁,法律制度越完善,诉讼的成本越低,则人们对不守信誉行为进行惩
罚的积极性和可行性就越大,因此,法律制度的完善性是信誉机制建立的一个重要
的条件。
(4)对审计人声誉形成长期预期
声誉机制是克服机会主义行为的市场自律机制,但这种市场自律机制只有在一
定的条件下才会发挥作用。正如KMRW 声誉模型揭示的那样,“声誉的收益随博弈
次数的增加而上升”,因此,只有对长远利益有一个稳定的预期,审计人才有积极性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56
建立一个诚实守信的声誉,而要使审计人对长远的利益有一个稳定的预期,则产权
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产权制度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给经济行为主体提供一个
追求长远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当审计人的产权制度清晰,审计各个
利益主体的长远利益才能得到充分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才不会冒着失去
长远利益的风险而去追求短期利益,审计人也才有积极性对声誉资本进行投资。
除了上述几个条件以外,适度竞争机制、监管机制也是审计市场声誉机制形成
的重要条件。
3.3 审计声誉的作用机理
审计声誉的作用机理体现在激励机理与约束机理。传统的审计费用是一个固定
费用的合约,这个费用主要根据审计工作量评估、地方的审计服务价格制约。但这
样一个费用体系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事实上,许多事务所为了获得合约而进行
降价的竞争,从而损害了审计市场的整体利益,不利于审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
下的分析表明了建立一个新的审计费用机制应考虑的因素。审计声誉也对审计行业
形成约束机制,主要体现在审计行业一旦珍惜声誉以后,将推动审计行业注重质量
的良好风气,可以减少审计合谋、审计失败的发生。
3.3.1 审计声誉的激励机理
声誉是基于重复博弈形成的,因此,可以认为,审计人以往的审计业绩决定了
其声誉。本文把审计人的声誉表示为:
[ ( , )] ( , ) t t γ = γ f h a = γ h a (式3.5)
其中:h 表示审计人的能力; t a 表示审计人的努力程度,考虑审计人两期的努力
情况, 1 a 表示第一期的努力状况,影响当期及后期的审计声誉。= 0


t a
h ,表示审计
人的能力与其努力程度无关。( , ) t f h a 表示,审计人的业绩由其能力和努力程度决定。
通过声誉机制γ 后,审计业绩越好的审计人,其声誉也越好。
在考虑用审计业绩去衡量审计人的声誉时,必须考虑到审计人的独立性。独立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57
性强的审计人,其提高审计业绩的动力也强,从而进一步强化其声誉。而独立性差
的审计人,可能会出现审计合谋,尽管其能力很强,努力程度也很高,但在是否披
露审计情况给公众时,审计人有可能被委托人收买,从而,一旦审计意见被购买的
事件被披露,会严重影响审计人的声誉。本文用d(g)表示审计人独立性,g 衡量独
立性的程度, > 0


g
d 表示独立性越高,初始声誉也越高。
因此,审计人的声誉收益表示为:
R(h,a , g) r(h,a ) (1 )d(g) t t =φ + −φ (式3.6)
式中,φ 表示审计声誉机制的完善程度,如审计声誉的形成、激励、惩罚、评价
机制是否完善,0<φ <1,φ 是经验评价值。0, > 0,


>


h
R
g
R 表示审计独立性越高、审
计人能力越强,其审计收益也越高。然而,
t a
R


尚未确定。从两期来考察审计人的努
力程度:第一期努力, 0
1
>


a
R ,审计人通过努力,提升了审计声誉,从而使委托人
对审计人第二期的努力程度有了正的预期, 0
2
>


a
R ,第二期声誉收益上升。第一期
不努力, 0
1
<


a
R ,使得审计声誉收益减少,也使得委托人对审计人第二期的努力程
度有了负的预期, 0
2
<


a
R ,第二期声誉收益下降。
设定审计人的审计业绩为ν = ( , ) t f h a ,审计人的成本为2
2
( ) 1 t t c a = ba ,此时,审
计人的总收益为:
( , ) ( ) t t I = βf h a η + w − c a (式3.7)
0<ξ < 1,0 <η < 1
上式中,w 为审计人的股东正常收益;η 为折现率;β 为契约性激励收入系数,
也就是审计人根据审计业务而获得的额外报酬。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58
因此,审计人的效用函数为:
( , ) [ ( , ) (1 ) ( )] ( ) t t t U = βf h a η + w + φr h a + −φ d g − c a (式3.8)
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
= 0


t a
U
求解: t
t t
ba
a
r
a
f =


+


βη φ (式3.9)
由上可见,审计人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业绩收益、边际声誉收益之和等于
边际努力的成本。所以,为了使审计人努力工作,在激励机制设计上,需要考虑两
点:
一是通过设立契约性收入系数,使审计人能够从审计业绩中获得更多的收入,
从而审计人有动力通过提升能力、做出更多的努力水平、提高独立性而获得更多的
收入。
二是建立审计人声誉机制,使声誉产生效应,成为审计人新的激励动力。
3.3.2 审计声誉的约束机理
除了审计市场法律机制之外,声誉也是约束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合谋与审计失败
问题发生的重要机制。声誉的约束具体可以表现为:①会计师事务所新客户的减少;
②会计师事务所客户变更审计师。从现有的实证研究来看,声誉的约束效应并不明
显,一些受到政府处罚的会计师仅在处罚当年会对客户拓展有影响,然而,从更长
的时间来看,这种影响几乎消除。但这不意味者审计声誉没有约束作用。国际上的
大会计师事务所从“十大”到“六大”、“四大”的过程都是因为发生巨大的毁誉事件,导
致事务所声誉尽丧,最终不得不解散。从实证的结果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组织的演变
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审计声誉的约束机制有一个度的问题,超过度会导致毁灭。
这是因为声誉存在自我加强效应,这种加强效应包括由社会评价产生的定势效应和
晕轮效应的偏差,从而,当毁誉事件没有超过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承受能力范围时,
毁誉事件不会对事务所产生长期的影响。然而,一旦毁誉事件摧毁事务所得信誉结
构,使事务所能提供的声誉庇护功能尽丧时,事务所自我激励效应将完全失效,从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59
而产生毁灭力量。
3.4 小结
本章分析了审计声誉的形成过程,确定了审计声誉的四大机制:形成机制、激
励机制、惩罚(制约)机制、评价机制。本章重点对声誉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机制进
行了机理阐述。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60
4 审计声誉效应实证分析
4.1 审计声誉效应的内涵与范畴
审计声誉不首先取决于审计工作质量,而是事务所看起来如何,比如它在财会
事业圈子里的声誉(Herbig et.al 1994)。资本市场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包括投资者、
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媒体等,审计的作用在于消除上市公司与其他利益相关者
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通过历史的考验,在这些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心中,都会有一
个对审计声誉评价的排行榜。排在排行榜前面的事务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提供
有质量保证的审计服务,有清晰的使命表达,严格履行所订立的商业合同,信守交
易前对对方许下的承诺。
因此审计声誉,实际上是资本市场利益相关者对事务所过去在市场交易中的表现
的评价。声誉良好的事务所,意味着在与利益相关者交易的历史记录当中,扮演着
可以信赖的伙伴角色,将更多地获得利益相关方的青睐,而且彼此的交易更倾向于
继续发展下去,而不是“一锤子买卖”。正如查尔斯等在《声誉与财富》一书中所指
出的那样,声誉就像磁铁一样帮助企业吸引各种资源。事实上,声誉不仅像磁铁,
而且产生了持久的磁场效应。这种效应不仅包括形成给事务所带来效益的利益相关
者的吸附效应,而且产生了吸引高质量利益相关者的筛选效应和自我加强效应。
4.1.1 审计声誉的吸附效应
审计声誉不仅吸引了优质客户,还吸引了优秀人才、其他事务所,从而导致审
计市场集中。良好的声誉给予了顾客重复购买和质量保证的信心,从而促进了顾客
忠诚度的建立。而对于投资者来说,事务所的声誉使得他们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报告
能够形成可信的预期,这对于促进持续的投资和新增投资者的加入是至关重要的。
审计声誉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是良好发展前景和收益的符号,当员工实现了社会认
知和自身认知的一致,就会成为激励员工尽责工作的激励因素。
审计的声誉对于审计行业上其他合作伙伴的关系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2000 年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61
称为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年”,全国原有的6800 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在短短的一
年之内缩减成了4631 家,而具有证券业中介服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也从105 家锐
减成76 家。而在众多会计师事务所中遴选出来的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
师事务所更是得风气之先,有的是强强联合,有的是跨地区合并。在2000 年上市公
司年报审计境内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份额的排名中,位于前10 位的会计师事务所中有
一半是合并后的事务所。与此同时,跨地区的合并也非常多。
探究合并的动因, 主要是增强事务所竞争能力、提升规模经济性, 如
Danos&Eichenseher(1982)通过“生存竞争法”发现在1972-1979 年间某些事务所的行业
份额有显著变动,因此,这些行业审计市场上可能存在规模经济;Balver et al.(1988)
和Beatty(1989)对“四大”在IPO 市场中经营业绩区别的研究表明在大客户市场上可能
存在规模经济。
审计市场集中的深层次原因是大型事务所能提供声誉庇护的功能,能够为注册
会计师、合作所、分所提供声誉租金,从而形成了审计市场的集中。审计行业属于
信用中介,它生存的基础是其良好的行业声誉,为了提高声誉,会计师事务所一直
在追求提升审计能力和应付更复杂的声誉风险上去不断努力。审计能力的提升一个
直接的途径是通过集中,吸收不同行业的专家,不断形成事务所资产的专用程度,
专用资产在应用于专业公司时,将会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升,也能给客户更多直接
或间接的帮助。此外,审计的本质在于分担风险,小型的事务所是无法面临大风险
的,审计的风险首先是摧毁审计的声誉,继而使事务所消亡,如安达信公司;事务
所规模的扩大显然有利于提高其风险承受能力,也更能为投资者提供“深口袋”式的
保险,因为,大事务所资本雄厚、信用级别高、赔付能力强。从国外的研究来看,
St.Pierre&Anderson(1984)和Palmrose(1988)发现“四大”比“非四大”在涉及针对事务所
的法律诉讼方面具有良好记录。
假设一:证券审计市场上,具有显著声誉的“四大”、“八大”吸引了更多优秀的员
工、其他事务所和优质的客户,审计市场呈现集中趋势。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62
4.1.2 审计声誉的筛选效应
审计声誉吸引与事务所声誉等级相适应的利益相关者。换句话说,声誉越高的
事务所周围的利益相关者的素质也越高。经验表明,那些声誉越好的的事务所越有
可能拥有勤勉诚信的员工,忠诚而守信的客户和一大批投资者认可。为什么能够产
生这种良性的循环呢?声誉的投资同样是要求回报的,质量越高的审计服务,所要
求的声誉投入越高。事实上,美国的投资银行制度也证明了这一点。投资银行率领
其它银行伙伴认购公司上市或发行新股票时,他们在行业杂志上刊登的广告中,各
个投资银行的排列是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度实行的。声誉越高,排得越前。这种声誉
的网络地位可以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并体现在他们的收费差价之上。李连军
(2005)利用中国上市公司披露的2000~2002 年三年的年报审计费用共2520 家样
本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控制住客户规模、业务复杂程度以及审计风险之后,从三年
的回归结果得到审计师声誉越高,审计服务价格中的"质量溢价"也越高。国际"五大"
合作所的审计服务价格显著高于国内"五大"所,而国内"五大"所的审计服务价格又显
著高于国内其他所。
上述机制使得审计声誉磁场显示出序列的结构,事务所与优质客户相互筛选,
他们因为彼此共同的理念,对接的诉求而联合在一起,声誉好的事务所也因此获得
更高的声誉溢价。
假设二:声誉高的事务所,吸引了更多优质的客户,体现在客户的商业风险更
低。
假设三:声誉高的事务所,其客户具有一定的序列特征,表现在客户的资产规
模越大、客户的行业特征越明显。
假设四:声誉高的事务所,审计收费中包含了“质量溢价”效应。
4.1.3 审计声誉的自我加强效应
声誉的磁场具有自我加强的特点。这种加强包括由社会评价或者说是社会认知
产生的定势效应和晕轮效应的偏差。定势效应使具有声誉的单位能在经营拥有长期
客户而一直生存;晕轮效应是指客户对具有良好声誉的单位容允其犯一些小的错误。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63
这样建立声誉的投入是值得的,这种投入的产出效益相对稳定并能自我增值。四大
的市场相对稳定,正是证明了自我加强效应的存在,国内外对审计毁誉效应的研究
也表明,政府的处罚对会计师事务所接受新业务在短期内有明显影响,在长期内恢
复正常。(如:Davis, Simon,1999;蔡春等,2006)。
假设五:声誉好的事务所比声誉差的事务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对毁誉事
件,更具有承受能力。
4.2 审计声誉的吸附效应——审计市场集中度实证
世界审计市场结构的最显著特点是其集中度大大高于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占
据了约三分之二市场份额的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1986 年为8 家,1989 年为6 家,
1998 年为5 家,到2002 年只剩下4 家(根据审计行业的通用语,以下简称“四大”。
值得提到的是这“四大”在包括中国在内的拥有股票市场的所有国家都为最大)。这
一集中趋势在中国审计市场也正加速显现。十多年前随资本市场的形成才起步的审
计行业,如今已有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掌握在“四大”手里。
4.2.1 审计市场集中的解释
审计市场的集中曾经被认为是损害了市场竞争,如美国国会1976年针对大型事务
所市场占有率的集中发布了众议院莫斯报告(The House Moss Report)和参议院助理
报告(The Senate Staff Study),引述了产业经济学的观点,把SCP范式“集中带来市
场势力”的推论应用到了审计市场,认为不利于市场竞争。学术界对此进行了深入的
研究,认为审计行业具有特殊性,为此形成了“客户需求说”、“规模经济说”和“纯价
格竞争说”,分别从供给和需求的层次论述了审计市场的集中原因。
(1)客户需求说
Jeasen&Mecking(1976)的委托代理理论是客户需求说的理论基础,即审计市场的
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规模越大的企业会寻求服务质量高的大型所来帮助降低代理
成本,如DeAngelo(1981)的研究,事务所规模可以作为审计质量的最佳替代变量。
Danos&Eichenseher, 1986;Benston,1979)则认为大型所具有较多的行业特长优势,能广
泛提升服务品质。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64
(2)规模经济说
研究表明,在受管制行业以及大客户市场上,大型所的规模经济效应明显,因为,
规模经济帮助大所降低竞争成本(包括分支机构开设成本及学习成本),从而提高
了市场占有率,如Danos&Eichenseher,1981)的研究。
(3)纯价格竞争说
Doogar&Eseley(1998)指出,审计产品符合经济学中的柯布 道格拉斯函数,短期
内事务所审计收费会等于增额成本(边际成本),而客户将会选择价格低的事务所。
然而,对于上述解释,本文认为具有局限性。Shepherd(1980)指出,“一个市场
的高度集中或许意味着高度的市场势力,但并非必然如此”。审计市场的演化规律表
明,追求规模经济、抵抗更大的审计风险导致了审计市场的集中,但更深入地看,
对声誉的维持与从声誉中获得庇护是这种审计市场集中化的最终动因,毕竟,作为
一个信用中介,生存的基本就是声誉。
4.2.2 审计市场集中度的测量方法
通常采用集中率(concentration ratio,CRn)和赫芬达指数(Herfindalhl Index,HHI)
来测量中国A股市场的审计集中度。
CRn指行业中最大几家企业的有关数值的行业比重,该指标越高,行业集中度越
高。
i
N
i
i
n
i
X
X
CRn
1
1
=
=
Σ
Σ
= (式4.1)
其中:CRn为市场上前n家最大事务所数值的市场比重; i X 为第i家事务所的有
关数值;N为市场上的事务所总数。
CRn侧重反映了大所的集中程度,没有考虑全部事务所的规模分布。HHI指标最
早由A Herfindalhl在1950年提出,它是行业内所有企业市场份额的平方和。
2
1
HHI (X /T) i
N
i= Σ = (式4.2)
其中:N为市场上的总企业数; i X 为第i家企业的市场份额;T为市场的总规模。
倘若市场份额按0-1计算,HHI指数的数值位于1/N和1之间。当i X 的值全部相等,即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65
所有企业规模相同时,HHI=1/N=0(N无穷大);当市场独家垄断时,HHI=1。世纪应
用时,市场份额一般以0-100的百分值计算,这样,计算出来的HHI范围最小到10000。
美国司法部的《合并指引》给出HHI时间应用的标准:HHI大于1800,该市场被视为
高度集中;HHI在1000-1800之间,该市场被认为适度集中;HHI小于1000,该市场
被认为集中度低。但HHI也有不足:第一,指标没有确切经济含义;第二,计算数据
需求量大;第三,用幂2来加权市场份额,理论和实践上缺乏依据。
4.2.3 中国审计市场集中度测算
在研究时间的选择上,我们选择了2000年到2006年横跨七年的数据,在这样长
时间内,中国的审计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2000到2002年的中国会计师事务所
合并浪潮,使参与上市公司年报审计的事务所从2000年的106家下降到78家,根据证
监会的统计,这78家事务所中有46家是合并后形成的。2002年,美国资本市场发生
了安然事件,对整个审计行业影响巨大。
在数据测算上,2000到2004年,本文选取了现有文献的测算数据;此外,本文
对2004到2006年的数据进行了新的计算。
(1)2000到2004年中国证券审计市场的集中度测量
关于中国证券审计市场的集中度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如《谁审计中国审计
市场曾测算了以下的数据:
表4-1:中国证券审计市场2000—2004 年CR4 和CR8
基于客户数量 基于客户资产 基于客户主营收入 年度
CR4 CR8 CR4 CR8 CR4 CR8
2000 16.55% 27.48% 40.80% 53.12% 21.86% 37.52%
2001 15.40% 26.47% 40.80% 53.12% 34.69% 46.75%
2002 15.70% 26.70% 49.57% 58.33% 37.32% 47.77%
2003 15.93% 26.30% 48.32% 60.04% 38.12% 49.34%
2004 17.34% 26.78% 48.51% 60.94% 39.42% 49.90%
资料来源:谁审计中国证券市场———审计市场分析(2001,2002, 2003, 2004)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66
根据上面的数据,本文制作了审计市场集中度趋势图:
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1 2 3 4 5
基于客户数量
基于客户资产
基于客户主营收入
图4-1:审计市场集中度趋势图
(2)2004到2006年CRn中前4位和前8位的事务所
为了测算最近几年的审计市场集中度数据,并且验证上述审计市场集中度数据
是否正确,本文对2003年到2006年的审计市场集中度数据进行了重新测算。本文数
据来源于中国的A股市场,该市场的透明度高,数据比较容易取得,且数据的连贯性
比较好。
测算CRn和HHI指数的数据来自CCER中国证券市场数据库,该数据库统计各年
度上市公司数的截止日期是每年12月31日。与一般的集中度测算不同,本文取消了
基于客户数为基准的集中度计算,因为,我们认为证券市场公司规模差异非常大,
该指标对集中度的解释度很弱。
表4-2 2000-2007年以客户资产规模为基准计算的4 CR 、8 CR
年度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4 CR 32.34% 32.87% 34.78% 37.2%
8 CR 42.46% 43.17% 46.11% 49.47%
数据来源:由CCER中国证券市场数据库计算取得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67
0
0.1
0.2
0.3
0.4
0.5
0.6
年度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
系列1
系列2
图4-2:2003到2006中国审计市场集中趋势图
由上可见,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八大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集中
趋势明显,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这也是符合国际潮流的。
表4-3 2000-2007年以审计费用为基准计算的4 CR 、8 CR
年度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4 CR 30.19% 26.69% 29.19% 31.30%
8 CR 40.88% 37.10% 41.24% 42.68%
数据来源:由CCER中国证券市场数据库计算取得
通过上面的数据可见,就客户资产规模而言,本文计算的CR4和CR8集中度数据
与《谁审计中国证券市场》一书有些差异(见表4-4):
表4-4 审计市场集中度差异表
比较 2003 2004
CR4 CR8 CR4 CR8
本文 32.34% 42.46% 32.87% 43.17%
《谁审计中国证券市场》 48.32% 60.04% 48.51% 60.94%
数据来源:CCER中国证券市场数据库计算取得及来自《谁审计中国证券市场——审计市场
分析》。
本文无法了解《谁审计中国证券市场——审计市场分析》一书中计算的依据,
尽管该书提供的数据被广泛的引用。但本文认为这组数据所体现的中国审计市场集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68
中度比美国审计市场的数据还高,作为一个新兴市场的审计活动,这与现实不相符。
4.2.4 中国审计市场集中度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国际审计市场的最大特点是其集中度明显高于其他绝大多数行业。中国审计市
场的集中度虽然低于国际水平,却正以加快的速度向后者趋近。鼓励国内会计师事
务所强强合作,对国内已经有信誉品牌的大会计师事务所应该给予政策性扶助,这
是解决当前我国事务所平均规模偏小,质量低下,难以和“四大”竞争的重要手段。
国际上非“四大”的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中不乏规模大、信誉高、历史悠久、审计质量
好的审计企业,例如仅次于“四大”的其他36 家世界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平均已在
60 多个国家拥有各自的分所。与他们的合作同样可以提高我国的审计质量,同时能
够抵御“四大”的非正常膨胀,将中国审计市场的集中度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
对于集中度的解释,我们是基于声誉的视角,至少有两个理由:
(1)声誉具有吸附效应,市场集中会为事务所带来更多的客户,从众多声誉质量溢
价的文献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如Simunic and Stein, 1987;Francis and Wilson,1988)年
的研究表明,“八大”国际所已建立广泛的声誉,因而具有提供高质量以保护声誉的
动机。事实上,审计声誉的吸附效应不仅吸引来了审计客户,也吸引来了小型的,
寻求声誉庇佑的事务所,从而也导致了审计市场上生存的小型事务所的减少,从而
带来市场集中。这在后文将进行研究。
(2)审计市场集中,增强了事务所抗风险能力。注册会计师作为一种职业,有
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即,在执行受托业务的过程中应尽的义务和职责以及因为没有
履行好职责而应承担的责任,包括遵守法律的责任、按照委托人的要求提供高质量
服务的责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责任(包括保持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保密、
职业关注等)、遵守审计准则的责任等(孙坤,2005)。我国已经明确CPA应有责任揭
露和报告对财务报表内容有直接影响的重大会计舞弊。《CPA法》将CPA职业责任定
位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根据“深口袋理论(deeppocketthe ory)”,审计是“一个只有1%过错的人却对100%的
损失负责”的职业(刘燕,2004)。理论上说风险大则责任大。审计市场集中后,对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69
抗风险能力增强了,这有类似于保险分担的效应一样。当然,这样对于投资者的保
护也增强了,不会因为出现审计诉讼案件后,事务所关门消失的现象。
4.3 审计声誉的筛选效应实证分析
4.3.1 筛选效应和审计质量
筛选效应要考察的问题包括有:声誉高的事务所,吸引了更多优质的客户,体
现在客户的商业风险更低;声誉高的事务所,其客户具有一定的序列特征,表现在
客户的资产规模越大、客户的行业特征越明显;声誉高的事务所,审计收费中包含
了“质量溢价”效应。
这其中的核心其实是审计质量问题,审计质量体现了审计人能否发现应该发现
的存在问题。审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审计人的诚信度与审计能力;
第二是审计人的独立性。独立性体现了审计人是否愿意把审计质量信息对外披露。
审计人声誉传递了审计质量高低的信号,这有助于消除审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现象。但是,一般的审计过程是对财务报告是否遵循既定的会计准则,是否公允的
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发表专业意见,审计活动的过程是审计人依据审
计准则、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的生成过程进行抽查,同时,不断运用审计人的专业
判断能力对信息进行检索、分析、评价,从而形成审计报告。审计人的工作过程从
外在表现来看,体现于审计程序和审计时间、审计人数,但是,对于审计人的判断
过程这是无法直接观察和计量的。
曾经有研究是用注册会计师报告客户违约行为的概率来作为审计质量的最佳计
量,但是,这种评价又受到审计对象财务报告总体水平的影响,对一组经营活动好
且财务报告不存在重大偏离会计准则的样本和另外一组经营活动混乱、财务报告质
量低下的样本,比较它们注册会计师报告违约行为的概率是没有意义的。为此,Watts
和Zimmerman(1982)作了进一步细分,即在给定客户发生违约行为的前提下,注册会
计师报告违约的概率取决于:(1)注册会计师发现某一特定违约行为的概率;(2)
注册会计师对已经发现的违约行为进行报告或披露的概率。第一个概率取决于注册
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在审计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第二个概率取决于注册会计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70
师相对于客户的独立性。
4.3.2 研究思路
审计声誉的筛选效应体现了客户对具有好声誉的事务所的偏好,这里有一个前
提,就是客户是追求高审计质量的,这样由于声誉存在,客户愿意支付更高审计服
务定价。因此,可以通过对审计服务的研究,来判断声誉效应的存在。
审计服务定价的研究始于Simunic(1980)的模型,该模型认为客户规模、客户经
济业务的复杂程度、客户的审计风险、会计事务所的特征等会影响服务定价。Simunic
使用的回归方程如下:
b PORFIT b LOSS b SUBJ b TIME b AUDITOR u
b b SUBS b DIVERS b FORGN b RECV b INV
ASSETS
FEE
e
+ + + + +
= + + + + + +
6 7 8 9 10
0 1 2 3 4 5 (式4.3)
其中:FEE 为外部审计费用;ASSET 为被审计单位的总资产;SUBS 为被审计
单位列入合并报表的子公司个数;DIVERS 为客户的行业;FORGN 为客户国外资产
占总资产的比例;RECV 为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INV 为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
PORFIT 为资产净收益率;LOSS 为虚拟变量,客户亏损为1,否则为0;SUBJ 为虚
拟变量,表示非标准审计意见为1,否则为0;TIME 为审计师任期年限;AUDITOR
为虚拟变量,审计师是“八大”为1,否则为0。
Simunic 的多元回归模型为以后的研究者效仿,如Francis(1984)、Francis and
stockes(1986)、Francis and Simon(1987)、Crswell, Francis and Taylor(1995)、Gul(1999)
等模仿,我国的王振林(2002)、刘斌(2003)等也用近似的模型进行了审计收费的
经验研究。
从声誉溢价的角度来看,本文认为,决定客户选择具有声誉的事务所并支付一
定的“声誉溢价”应该包含一下一些因素:
(1)客户的规模
大公司资产庞大、分支机构众多、会计核算复杂,显然,在选择事务所方面,
会倾向于规模比较大的审计服务机构。衡量客户的规模通有采用客户资产规模指标、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71
也有采用客户业务收入指标,我们认为,客户在支付审计费用时,会更多考虑基于
自己业务的规模,也就是自己的创收能力,而不是资产规模,所以,我们采用客户
的业务收入作为客户规模的衡量,并适当进行对数转换。我们假定:客户规模大,
审计服务定价高。
(2)客户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
以往的研究,采用客户分支机构的数量(Francis,1984)、客户境外资产所在占的
比重(Simunic,1980)等以及资产构成相关的变量,如应收账款和存活占总资产的比
例,大部分经验研究证明这些变量与审计收费显著相关。
我们采用客户的资产规模来测量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资产规模越大,则审计
师需要更多时间和人力对资产进行查核,而资产规模大,会计核算也更复杂些,因
此,对审计费用的要求会更高。我们假定:客户业务越复杂,即资产规模越庞大,
要求的审计费用越高。
(3)客户审计风险
Kaplan(1987), Simunic&Stein(1996)的研究表明,审计风险与客户商业风险相关。
以外的经验研究衡量客户审计风险的变量主要有:过去三年是否发生亏损、是否受
到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Simunic,1980)、总资产收益率(Chung&Lindasy,1988)、流动
比率、速冻比率、长期负债率(Crasewell et al.,1995;Gul,1999 等)。
我们在研究中选用的衡量审计风险的主要指标有:
①客户的资产负债率,该比率越高,则客户的财务风险越大,假定,资产负债
率与审计费用正相关。
②净营运资金:该指标测量按照面值将流动性资产转换成现金清偿全部流动性
负债后,剩余的货币量。净营运资金越多,意味着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可能性越大,
计算公式为:净营运资金=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假定:净营运资金与审
计费用负相关。
③审计意见:审计意见的出具有五种情况,“1”表示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无解
释);“2”表示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有解释);“3”表示保留意见审计报告;“4”表示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72
拒绝发表意见审计报告;“5”表示否定意见审计报告;“-14”表示审计报告类型无法
判断。我们只把审计意见分为两种类型:标准审计意见、非标准审计意。审计报告
对审计意见的表达是非常简单的,因此,通过审计报告,利益相关者是无法了解到
更多具体的信息,因此,对于非标准审计意见而言,这也意味着更多的风险。
(4)客户特征
①行业特征:行业不同,审计师所需要的行业特长也不相同,因此,行业特征
会对审计费用产生影响。虽然有研究表明,客户行业与审计费用没有显著的相关关
系(李眺,2004),但我们仍假定行业特征与审计费用呈相关关系。
②客户地区:不同的地区,物价部分批核的审计费用存在差距,因此,地域因
素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是明显的。
(5)事务所特征
①事务所的声誉衡量:国外的研究常把“八大”和“非八大”作为事务所品牌声誉衡
量的分类标准。今天的中国审计市场,国际所和国内所其实已经相互结合了,所以,
在本文的研究中,并不考虑划分国内所和国际所。我们假定:事务所的市场份额越
大,品牌声誉越高,审计费用也相应比较高。
②事务所的服务年限:审计市场存在事务所“低价揽客”的现象。有人估计事务
所会从以后的审计收费中弥补期初的低价进入,但是刘斌(2003)的研究表明,审
计费用与会计师事务所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可以这样考虑,低价揽客收益的回补,
其实是通过事务所的非审计项目得到了补偿,因此,在审计费用研究上,不列入该
指标。
③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事务所的良好声誉,
因为,这包含了声誉对客户的吸引,以及事务所为维持声誉而对声誉表现出来的珍
惜爱护。我们假定,市场份额与审计费用成正相关关系。
4.3.3 “审计声誉”研究模型
由前面的分析,我们拟定了研究模型: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73
+ + + + + +ε
= + + + + + +
b INDUSTRY b BIG b BIG b MSHARE b ROA b INCOME
FEE b b ALR b ASSET b NOCF b OPINON b LOCATION
6 7 8 8 4 9 10 11
0 1 2 3 4 5 ln ln
(式4.4)
其中:
FEE 代表年报审计费用;
INCOME
ln FEE 表示客户基于一定的收入规模愿意支付的审计费用;
ALR 是资产负债率,表示客户的商业风险,负债率越高,客户偿债能力变差,
导致风险增加。
ln ASSET 表示客户的资产规模大,客户的业务复杂程度高。
NOCF 表示净营运现金流量;
OPINON 表示审计意见,本文划分为标准审计意见和非标准审计意见;
LOCATION 表示客户所在的地区,在研究中,本文主要划分为东部与西部两个
地区,主要是考虑这两个地区的消费水平有显著差异;
INDUSTRY 表示客户所在的行业,侧面反应了客户的行业特长,在具体研究中,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CSRC 行业分类规则,本文把行业划分成农业(I1)、化工业(I2)、
医药业(I3)、能源交通建设业(I4)、电子业(I5)、制造业(I6)、其他行业(I7);
8 BIG 和4 BIG 表示基于八大考虑的审计声誉,这是研究的一个习惯;
MSHARE 表示基于审计市场份额的审计声誉,审计市场份额越大,相对的审计
声誉越高;
ROA 客户资产收益率。
4.3.4 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范围选择是 2005 年到2006 年二年的上市公司年报审计市场,这是
主要考虑到2000 年到2003 年左右的审计市场数据已经被比较多的进行研究,之后
的数据是否有新的趋势则需要进一步的揭示。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74
(1)为了提高研究的准确度,本文对2005 年到2006 年的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
如下的筛选和处理:
①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
②对审计市场份额进行重新计算,以全部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总额为审计市场
总额,再计算各事务所占的市场份额。
③剔除未披露审计费用的公司。
④剔出金额出现异常的项目。
⑤由事务所排位变化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基本稳定,而
八大会计师事务所则变化较大,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发布《2007 年度会计
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的通告,我们圈定四大、八大。
表4-5 事务所“四大”、“八大”表
事务所名称
2006 年度
总收入(万
元)
注册会计
师人数
领军人
才后备
人选数
综合得

综合
得分
名次
分所
数量
从业
人员
人数
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
事务所 203762
499
3
1589.09 1 9 3516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
所 159833
382
6
1255.07 2 6 4231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
所 138564 482 2
1096.37 3 6 3322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
务所 123747 308 1
975.31 4 2 3192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 21983 361 1 212.97 5 3 847
岳华会计师事务所 21049 440 4 209.34 6 13 1115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
所 20252 356 1
195.57 7 3 940
中审会计师事务所 18551 324 183.87 8 9 777
中瑞华恒信会计师事
务所 16888 338 4
174.39 9 7 827
万隆会计师事务所 15232 303 2 158.31 10 7 911
由上表,四大为:普华永道中天、安永华明、德勤华永、毕马威华振。均是国
际四大的国内合作所。
八大则加上:立信、岳华、信永中和、中审。后四大的排名变动比较大。
(2)各变量的数据来源(表4-6)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75
表4-6 变量数据来源
变量种类 变量名称 数据来源 说明
因变量
基于收入规模的审计
费用
ln FEE CCER一般上市公司财务数
据库
解释变量
资产负债率 ALR CCER一般上市公司财务数
据库
体现客户偿债能力。
资产总额 ln ASSET CCER一般上市公司财务数
据库
体现客户规模。
客户业务收入 ln INCOME 体现客户规模。
净营运现金流量 NOCF CCER一般上市公司财务数
据库
体现客户经营风险。
事务所市场份额 MSHARE 由CCER 一般上市公司财
务数据库计算取得
四大、八大事务所 4 BIG 、8 BIG 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
表的数据确定。
代表审计声誉。
审计意见 OPINON CCER一般上市公司财务数
据库
控制变量
客户所在地区 LOCATION CCER一般上市公司财务数
据库
客户所在行业 INDUSTRY CCER一般上市公司财务数
据库
(3)研究样本(表4-7)
表4-7 研究样本
年度 上市公司总数(非金融类) 纳入研究的上市公司家数
2005 年 1342 1179
2006 年 1421 1163
4.3.5 审计声誉效应实证分析
(1)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下表列示了2005 年(表4-8)、2006 年(表4-9)样本观测值所有变量的描述性
统计结果。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76
表 4-8 :2005 年回归模型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观察值1179)
统计值
年报
审计费
客户
总资产
客户
总收入
净营运
现金流量
客户资产
负债率 四大所八大所
事务所市
场份额 审计意见ROA 东部地区西部地区
均值 627431.7 3.48E+09 2.98E+09 59474719 0.626091 0.050042 0.159457 0.017063 0.878711 -0.000404 0.587786 0.189143
中位数 410000.0 1.53E+09 8.56E+08 70453067 0.536400 0.000000 0.000000 0.012300 1.000000 0.018800 1.000000 0.000000
最大值 49920000 5.21E+11 7.99E+11 9.00E+09 43.07540 1.000000 1.000000 0.098600 1.000000 0.260200 1.000000 1.000000
最小值 63500.00 27285717 0.000100 -2.59E+10 0.012600 0.000000 0.000000 0.000200 0.000000 -1.682600 0.000000 0.000000
Std. Dev. 1623080. 1.64E+10 2.39E+10 1.38E+09 1.414285 0.218125 0.366257 0.018696 0.326602 0.125911 0.492442 0.391789
Skewness 25.02088 27.31262 31.35858 -9.022632 24.30879 4.127436 1.860372 2.216038 -2.320083 -6.573741 -0.356686 1.587532
Kurtosis 734.2513 842.7779 1038.222 171.4842 700.1255 18.03573 4.460984 7.965402 6.382786 71.19345 1.127225 3.520259
Jarque-Bera 26391551 34790855 52839734 1410504. 23990076 14453.36 784.9394 2176.164 1619.867 236939.9 197.2951 508.5276
Probability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Sum 7.40E+08 4.11E+12 3.51E+12 7.01E+10 738.1618 59.00000 188.0000 20.11730 1036.000 -0.476100 693.0000 223.0000
Sum Sq.
Dev. 3.10E+15 3.17E+23 6.76E+23 2.24E+21 2356.239 56.04750 158.0221 0.411768 125.6556 18.67551 285.6641 180.8210
Observations 1179 1179 1179 1179 1179 1179 1179 1179 1179 1179 1179 1179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77
表 4-9 :2006 年回归模型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观察值1163)
统计值 审计费用
客户
总收入
客户
总资产
客户净现
金流量
客户资产
收益率
客户资产
负债率 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四大所 八大所
事务所
市场份额审计意见
均值 699232.9 2.78E+09 3.71E+09 74045283 0.013126 1.401346 0.576096 0.167670 0.063203 0.202597 0.018120 0.905417
中位数 450000.0 9.72E+08 1.65E+09 84376911 0.023600 0.540500 1.000000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0.014000 1.000000
最大值 42400000 1.58E+11 1.51E+11 2.28E+10 0.540700 877.2565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0.127000 1.000000
最小值 192.5000 0.000100 222849.2 -3.01E+10 -1.717400 0.020700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Std. Dev. 1663607. 7.48E+09 9.24E+09 1.72E+09 0.128308 25.76278 0.494388 0.373734 0.243434 0.402109 0.025452 0.292764
Skewness 17.31221 10.90555 9.860456 -3.158602 -6.510466 33.83766 -0.307973 1.779199 3.590179 1.479854 2.794427 -2.770774
Kurtosis 386.7489 184.5045 129.3290 123.3152 65.70801 1150.619 1.094847 4.165549 13.88939 3.189969 11.55598 8.677191
Jarque-Be
ra 7194223. 1619458. 792193.6 703403.9 188171.9 64043030 194.2693 679.4197 8187.807 423.3058 5060.989 3049.932
Probabilit
y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Sum 8.13E+08 3.23E+12 4.32E+12 8.61E+10 14.45150 1629.765 670.0000 195.0000 73.00000 234.0000 21.07310 1053.000
Sum Sq.
Dev. 3.22E+15 6.50E+22 9.93E+22 3.44E+21 18.10927 771243.8 284.0155 162.3044 68.38615 186.5922 0.752721 99.59587
Observati
ons 1163 1163 1163 1163 1101 1163 1163 1163 1155 1155 1163 1163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78
(2)样本变量的相关系数分析
从2005 年的样本变量相关系数分析来看,具有审计声誉“四大”、“八大”与客户
资产、客户收入呈现正相关关系,也就是,具有声誉的事务所,其客户的业务规模
越大,或者说,是大公司更倾向于选择具有声誉的事务所。“四大”、“八大”和客户的
资产报酬率呈现正相关关系,表明资产盈利能力强的公司更倾向于选择声誉好的事
务所,这也表明了优质客户向大事务所集中,事务所与客户之间建立起来双向筛选
过程。“四大”、“八大”与审计费用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声誉高的事务所能够
获得更多的审计报酬。“四大”、“八大”与客户的净营运现金流量呈现比较弱的相关关
系,表明客户的商业风险对审计声誉的影响力比较弱。
2006 年的样本表明,审计收费与客户资产、客户收入也呈正相关关系、和客户
净营运现金流量呈负相关关系。和行业的关系依然不大,但是,四大、八大的效应
没有能通过相关性呈现出来,估计是增加了东部、西部两个变量所导致。审计意见
和资产收益率正相关,显示资产收益率高的企业得到了更多的标准意见审计报告。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79
表 4-10 :2005 年样本变量相关系数矩阵
资产
负债率
客户
总资产
四大 八大
审计
费用
农业化工医药
能源
交通建设
电子 制造 其他
客户
收入
事务所
市场
份额
净现
金流量
审计
意见
资产
收益率
资产负债率 1.0000 -0.0124 -0.0298 -0.0302 -0.0118 -0.0056 -0.0126 -0.0207 -0.0239 -0.0116 -0.0187 0.0622 -0.0070 -0.0136 -0.0863 -0.2432 -0.2731
客户总资产 1.0000 0.2506 0.1436 0.9252 -0.0154 -0.0272 -0.0246 0.0477 -0.0217 -0.0376 0.0456 0.9719 0.1807 -0.5551 0.0476 0.0639
四大 1.0000 0.5270 0.3330 -0.0338 -0.0220 -0.0401 0.0676 0.0172 -0.0171 -0.0026 0.2016 0.5588 0.0180 0.0495 0.0826
八大 1.0000 0.2051 -0.0319 -0.0340 -0.0084 0.0321 -0.0151 -0.0027 0.0256 0.1138 0.6588 0.0044 0.0696 0.0890
审计费用 1.0000 -0.0132 -0.0205 -0.0045 0.0242 -0.0050 -0.0248 0.0264 0.9116 0.2877 -0.5316 0.0374 0.0546
农业 1.0000 -0.0531 -0.0364 -0.0617 -0.0523 -0.0734 -0.1067 -0.0127 -0.0285 0.0003 -0.0355 -0.0613
化工 1.0000 -0.0893 -0.1513 -0.1282 -0.1802 -0.2617 -0.0169 0.0133 -0.0325 0.0040 -0.0215
医药 1.0000 -0.1036 -0.0878 -0.1234 -0.1793 -0.0162 -0.0003 0.0188 0.0250 0.0366
能源交通 1.0000 -0.1487 -0.2090 -0.3036 -0.0158 0.0381 -0.0264 0.0827 0.1111
电子 1.0000 -0.1772 -0.2573 -0.0108 0.0124 0.0756 -0.0658 -0.1044
制造 1.0000 -0.3616 -0.0221 -0.0592 0.0584 0.0098 0.0236
其他 1.0000 0.0610 0.0114 -0.0669 -0.0315 -0.0192
客户收入 1.0000 0.1609 -0.5174 0.0349 0.0466
事务所份额 1.0000 -0.0430 0.0535 0.0577
净现金流量 1.0000 0.0751 0.1050
审计意见 1.0000 0.4745
资产收益率 1.0000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80
表4-11:2006年变量相关系数矩阵
审计
收入
客户
收入
客户
资产
客户净现
金流量
资产收
益率
资产负
债率
东部
地区
西部
地区四大 八大
市场
份额
审计
意见 农业化工医药
能源交
通建设电子电子其他
审计
收入 1.0000 0.3714 0.5511 -0.2770 0.0502 -0.0087 0.1008 -0.0738 -0.0288 0.0003 0.3280 0.0299 -0.0216 -0.0246 -0.0195 0.0921 -0.0147 -0.0150 -0.0034
客户
收入 1.0000 0.8250 -0.0918 0.0847 -0.0130 0.0906 -0.0666 -0.0446 0.1197 0.2038 0.0700 -0.0389 -0.0350 -0.0481 -0.0087 0.0138 0.0654 -0.0096
客户
资产 1.0000 -0.3840 0.0856 -0.0141 0.0857 -0.0676 -0.0424 0.0856 0.2706 0.0777 -0.0349 -0.0504 -0.0509 0.1305 0.0012 0.0235 -0.0489
净营
运资
金流量 1.0000 0.1079 -0.0091 0.0253 0.0043 0.0019 -0.0183 -0.0902 0.0762 0.0014 -0.0354 0.0311 -0.1162 0.0228 0.0617 0.0099
资产收
益率 1.0000 -0.2542 0.0384 -0.0533 0.0120 0.0118 0.0955 0.4542 -0.0176 -0.0059 0.0073 0.0617 -0.1901 0.0567 0.0327
资产
负债率 1.0000
-0.033
7 0.0678 -0.0090 -0.0164 -0.0023 -0.1084 -0.0053 -0.0123 -0.0094 -0.0133 -0.0077 0.0406 -0.0158
东部 1.0000 -0.5143 -0.0385 -0.0425 0.1984 -0.0314 -0.0621 -0.0928 0.0275 0.0034 0.0991 -0.0788 0.1033
西部 1.0000 -0.0722 -0.0176 -0.1337 0.0201 0.0934 -0.0081 -0.0201 -0.0001 -0.0187 0.0084 -0.0119
四大 1.0000 0.5409 -0.0318 0.0517 -0.0418 0.2637 -0.0710 -0.0967 -0.0893 0.0513 -0.0758
八大 1.0000 -0.0377 0.0544 -0.0773 0.0444 -0.1313 -0.0735 0.0509 0.0748 0.0053
审计市
场份额 1.0000 0.0492 -0.0747 -0.0474 -0.0093 0.0801 -0.0157 0.0252 -0.0101
审计
意见 1.0000 -0.0305 -0.0306 -0.0130 0.0816 -0.1199 0.0620 -0.0073
农业 1.0000 -0.0581 -0.0415 -0.0565 -0.0522 -0.1256 -0.0733
化工 1.0000 -0.0986 -0.1342 -0.1239 -0.2983 -0.1742
医药 1.0000 -0.0959 -0.0886 -0.2132 -0.1245
能源交
通建设 1.0000 -0.1206 -0.2902 -0.1695
电子 1.0000 -0.2680 -0.1565
制造 1.0000 -0.3768
其他 1.0000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81
(3)对2005年模型的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使用EVIEWS,本文对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对异方差做怀特检验处理,得到
结果:
表4-12 对2005年模型的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回归一 回归二回归三
忽略行业因素忽略地区因素全因素
C
5.654108
(17.30323)
5.132951
(16.06529)
5.125487
(15.77926)
LOG(ASSET)
0.339358
(14.06737)
0.355328
(15.02999)
0.359039
(15.35832)
LOG(INCOME)
0.017458
(1.109540)
0.016410
(1.191687)
0.010595
(0.795735)
LOG(NOCF*NOCF)
-0.007789
(-1.434733)
-0.006799
(-1.251215)
-0.008459
(-1.583018)
ROA
-0.329842
(-3.091581)
-0.287195
(-2.745056)
-0.312722
(-3.015463)
ALR
0.033784
(4.768961)
0.036882
(5.063981)
0.036194
(4.837829)
DB
0.099676
(3.319462)
0.104082
(3.509876)
XB
-0.067875
(-2.024812)
-0.066007
(-1.973794)
BIG4
0.458806
(3.992686)
0.434752
(3.830165)
0.461018
(4.067420)
BIG8
-0.006670
(-0.128427)
-0.006793
(-0.130124)
-0.014952
(-0.287445)
MSHARE
5.599178
(4.747976)
6.513249
(5.616181)
5.742536
(4.915711)
OPTION
-0.062740
(-1.369120)
-0.076428
(-1.696303)
-0.056705
(-1.256934)
I1
0.299979
(4.081279)
0.382479
(5.251789)
I2
0.142601
(2.741263)
0.215255
(4.213683)
I3
0.314522
(5.417558)
0.374963
(6.413765)
I4
0.110302
(2.488501)
0.162121
(3.629740)
I5
0.260110
(5.395766)
0.307548
(6.370835)
I6
0.259427
(5.821334)
0.322557
(7.222618)
I7
0.199960
(4.608116)
0.258327
(5.906818)
样本数 1179 1179 1179
F值 0.543244 0.539009 81.03984
Adj.R-sq 128.3690 87.08541 0.550161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82
从上表可见:
①客户资产、资产负债率、四大、东部地区、市场份额、审计意见、行业等变
量与审计费用显著相关。XB 地区只在10%的水平内显著相关。BIG8 不显著,这可
能与BIG8 后四位的规模比较小,排位变化大有关。
②客户资产反应了客户的业务规模及复杂程度,事务所会因此提出更高的费用
要求,这个观点成立。资产负债率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客户的风险,风险越大,事
务所因而会要求更高的报酬。东部地区的客户支付更多的审计费用,这体现了我国
经济的区域特征。
③BIG4 的声誉效应得到了验证。BIG4 的品牌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无疑是显著的。
④忽略行业影响、地区影响因素后,BIG4 的审计声誉效应有所下降(表现在它
们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系数下降),BIG8 的审计声誉效应则有所上升,其中,地区因
素的影响更大些。由此看来,审计声誉是具有行业效应和地区效应的。行业效应表
明了事务所的行业特长影响了其声誉,地区效应则体现了声誉的地域特征。
⑤而忽略行业影响、地区影响因素好后,客户资产规模、收入规模对审计费用
的影响有所下降,表明客户资产规模、所在地区是具有一定特征的,这体现了审计
声誉的筛选过程。
⑥行业也对审计费用产生了正相关的影响,这是一个以外的结论,因为,根据
李眺(2004)的研究:客户行业与审计费用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行业现象表明行业特
长在影响着审计费用。在取消行业控制变量后,我们看到四大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力
度减弱,由此可见,四大是具有行业特长的。
为了验证具有声誉效应的四大的行业特征,本文针对四大与行业之间的关系进行
了进一步的验证,采用回归方程,并对异方差作怀特检验,得到: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83
表4-13 声誉效应的四大的行业特征
Dependent Variable: BIG4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4/04/08 Time: 15:35
Sample: 1 1179
Included observations: 1179
White Heteroskedasticity-Consistent Standard Errors & Covarianc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86E-15 5.18E-08 -3.60E-08 1.0000
I1 1.86E-15 7.32E-08 2.54E-08 1.0000
I2 0.036765 0.016192 2.270599 0.0234
I3 0.014706 0.014647 1.004011 0.3156
I4 0.085227 0.021119 4.035623 0.0001
I5 0.060606 0.020839 2.908323 0.0037
I6 0.042553 0.013212 3.220803 0.0013
I7 0.049261 0.010777 4.570944 0.0000
R-squared 0.007494 Mean dependent var 0.050042
Adjusted R-squared 0.001561 S.D. dependent var 0.218125
F-statistic 1.263161 Durbin-Watson stat 1.763800
Prob(F-statistic) 0.265265
从上表可见,四大在化工业、能源交通建设业、电子业、制造业等具有行业特长,
形成一定的行业声誉。
(4)对2006年模型数据的多元回归结果
使用EVIEWS,本文对2006年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对异方差做怀特检验处理,
得到结果(表4-14):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84
表4-14 对2006年模型数据的多元回归结果
回归一 回归二回归三
没有行业专长影响没有地区影响
C
6.249869
(13.29591)
6.086311
(13.38781)
6.129730
(13.17931)
LOG(ASSET)
0.328859
(13.27324)
0.342687
(13.02098)
0.342331
(12.95817)
LOG(INCOME)
-0.005563
(-0.700904)
-0.006371
(-0.768958)
-0.008076
(-1.020168)
LOG(NOCF*NOCF)
-0.004290
(-0.665964)
-0.000784
(-0.118085)
-0.002800
(-0.434818)
ROA
-0.321582
(-2.223017)
-0.285339
(-1.908272)
-0.293988
(-2.022867)
ALR
0.002719
(9.226418)
0.002761
(9.177822)
0.002866
(9.775282)
DB
0.074575
(1.926101)
0.072119
(1.775467)
XB
-0.088494
(-2.341814)
-0.099512
(-2.592580)
BIG4
0.436361
(3.022890)
0.409332
(2.868185)
0.453388
(3.176710)
BIG8
0.172327
(3.454124)
0.178301
(3.455273)
0.169608
(3.297215)
MSHARE
1.709997
(1.122558)
2.086784
(1.407264)
1.405800
(0.920385)
I1
-0.108702
(-1.574629)
-0.016066
(-0.234818)
I2
-0.262254
(-3.954325)
-0.190951
(-2.936363)
I3
-0.229808
(-2.054823)
-0.173616
(-1.550665)
I4
-0.338746
(-4.945218)
-0.270086
(-3.953236)
I5
-0.160282
(-2.692897)
-0.110606
(-1.889632)
I6
-0.222735
(-4.527681)
-0.153459
(-3.000354)
I7
-0.173986
(-2.816772)
-0.117081
(-1.941836)
样本数
1163
1163 1163
F值
77.22868
48.91708 44.37681
Adj.R-sq
0.404979
0.409061 0.406866
从上述结果可见:
①客户总资产、资产负债率、西部、四大、八大、部分行业呈现显著的关系;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85
客户业务收入、净营运现金流量、东部、市场份额等与审计费用的关系不显著。
②四大、八大在这个模型中相关性显著,显现了声誉效应,尤其是四大,对审
计费用的影响更是高于八大,显示了四大对市场的良好控制力。
③行业中,化工、能源交通建设、制造业与审计费用具有显著关系,显示了行
业特长对审计工作的开展是具有意义的。
④取消行业特长、地区属性后,BIG4 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力下降,体现了审计声
誉的行业特征和地区特征。
4.3.6 实证分析的结论
声誉高的事务所,客户的资产规模、资产收益率比较高,体现了审计声誉对优质
客户来说,具有吸引力,优质客户从审计市场中筛选出了高声誉所为其审计服务机
构。声誉高的事务所,客户不仅具有较大的资产规模,而且客户的行业特征明显,
这体现了高声誉所客户的序列特征,这也是基于客户考虑的审计声誉的筛选效应。
我们证实了,四大、八大是具有显著声誉效应的,尤其是四大,对审计费用的影响
力强,这表明声誉能帮助事务所获得更多的审计收入,体现了声誉的“质量溢价”效
应。通过研究,我们也证明了审计收费是与行业特征相关的,这也推翻了以往的结
论。
4.4 小结
本章研究了声誉效应的三重形式:吸附效应、筛选效应、自我加强效应。吸附
效应导致了审计市场集中,本文计算了中国审计市场的集中数据,验证了这一假设。
筛选效应会带来优质客户寻找高声誉的审计师,从而形成审计质量溢价、审计费用
声誉效应等,本文的结论也证实了这一点。自我加强效应主要是定势效应和晕论效
应,但这一效应与审计声誉的脆弱性特征相矛盾,这中间有一个声誉违规事件的度
问题,在限度内,自我加强效应可以显现,而超过度,将导致事务所的毁灭,这个
过程分析比较复杂,本文尚未深入研究。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86
5 基于声誉机制的审计市场监管
5.1 审计责任与监管责任
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几年的大熊市之后,通过系列的基础制度性改革,特别是
股权分制改革后,在2006 年和2007 年上半年快速发展。A 股市场总市值从2006 年
初的3.28 万亿元上升到目前的17 万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证券市场是一
个信息高度透明和公开的市场。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尤其会计信息,是证券
市场存在与健康发展的基石。历史告诉我们,严重虚假的会计信息是上市公司乃至
整个证券市场面临曲折甚至崩溃的重要原因。
5.1.1 审计责任
注册会计师审计由最初查错防弊的账项详细审计,过渡到确定会计报表可信度
的抽样审计,发展到以控制制度为基础的审计,再发展到现在的风险导向审计。与
此同时,公众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组织架构日趋复杂,资本市场金融产品不断推陈
出新,电子信息系统的革新使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的不确
定性和风险因素越来越多,承担的审计责任越来越大。
从1925 年第一起针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诉讼算起,注册会计师涉及的案件
已成千上万,注册会计师职业已成为高风险行业,我国的《民法通则》、《注册会计
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以及高法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
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都提供了对审计
责任的判定依据。
5.1.2 监管责任
与审计责任密切相关的是监管责任。注册会计师行业形成以来,一直是实行行业
自律,各国证券监管机构为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也为了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
成长,也设立了审计监管机构,特别是安然事件引起了美国SEC 乃至全球主要资本
市场监管机构的广泛重视,使注册会计师从行业自律向监管机构系统而广泛的监管
的转变。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87
目前,中国证监会对在证券市场上执业的会计师的监管,大体可以分为三方面:
证券市场的准入许可制度、日常监管制度、稽查和处罚制度。以市场准入制度为例,
在全国近6000 家事务所中,只有70 家左右具有证券执业资格,就这不到2%的事务
所已成为行业主力军,其收入占全行业的40%,这一制度不仅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起
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可以防止恶性竞争。2005 年底建立了会计师事务所证券期货相
关业务监管责任制,要求证监会的派出机构巡回检查或专项检查辖区内会计师事务
所的质量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在现场检查辖区内证券期货相关机构时,事后
审核证券期货相关机构信息披露文件、申报文件时,检查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情况。
中国证监会推行的监管责任制是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管,是为了提高审计质量,
在不干预注册会计师工作的前提下进行的,监管责任不能、也不会取代审计责任,
也不能减轻审计责任。此外,对于涉嫌违反《证券法》的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证
监会还要对其立案稽查,并经过审理程序后,对其实施严格、慎重的行政处罚。目
前,中国证监会已对会计师事务所行政处罚40 家次左右,注册会计师100 多人次。
5.1.3 监管方式
通常认为有三种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即行业自律型、政府监管型和独立监
管型。三种监管模式各有其缺点,就独立性和公众利益保护程度而言独立监管最优,
其次是政府监管,行业监管最差;就权威性和约束力而言,政府监管最强,独立监管次
之,行业监管最弱;就反应灵活性而言,行业监管最灵活,独立监管次之,政府监管反应较
慢。
选择哪种监管模式,与我国政治经济环境和行业发展状况相关。目前,我国资本市
场的规范程度不高,市场运行的自由程度偏低,市场调控能力较弱,资本市场对会计信
息反应的灵敏度不足,资本市场参与者的风险防范能力比较薄弱,上市公司的违规行
为屡禁不止。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独立审计市场的监管主体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政府
监管能够提供严格的检查和惩罚制度,通过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可以部分解决审计市场
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改变注册会计师与公
司管理层的关系。但政府监管自身缺陷的存在,需要行业监管进行有益的补充。行业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88
监管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较好地发挥注册会计师职业组织的专业知识优势,迅
速发现和解决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能及时和有效地针对经济环境变化对注册会
计师行业的要求做出反应,其监管范围可以涵盖全部注册会计职业服务领域。因此,
两者优势互补,可提高监管效率。
5.2 审计市场声誉缺失与管制效率
5.2.1 问题提出
Stigler(1971)将“管制”定义为“作为一种法规,管制是产业所需并主要为其利益
所设计和操作的”,在他看来,管制是国家“强制权力”的运用,其目的是为了增强产
业的获利能力。更进一步地,管制的必要性来自于克服导致市场均衡配置对帕累托
最优偏离的市场失灵的需要。审计市场中的审计失败和审计合谋案,就证明了该市
场存在某种程度的失灵,单独依靠审计行业的自律不足以提升审计市场效率,这就
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审计市场是资本市场的一块基石,然而,审计市场的失灵是审计行业自身无法克
服的,表现如:(1)审计委托人虚化,基于委托代理关系而存在的审计,在公司治
理的大委托代理环境下,陷入由公司的代理人聘请而非委托人聘请审计的怪圈;(2)
在利益和生存面前,注册会计师会承担客户更多的非审计服务,从而导致独立性在
一定程度上的缺失,监管部门也一直关注对审计师独立性产生威胁的各种潜在因素
(DeFOond, Raghunnandan&Subramanyam, 2002);(3)缺少净化的执业环境,导致
注册会计师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不被叫好,而与企业合谋舞弊成了个别事务所的
潜规则。审计市场的失灵依靠审计行业自律是不能改善的,因此,需要更多的管制。
尽管有研究表明市场失灵并不必然导致监管,如经济学家贝克(Becker)与斯蒂
格勒(Stigler)先后发表论文论证只要法律设计得最优,由法庭来执法是最优
的制度,不需要监管者;经济学家科斯在他的著名论文(1960)中也指出,如果没有交
易成本,只要有法庭来帮助执行合约,根本不需要政府来干预。但是,不可否认,审计监
管是弥补市场缺陷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法律不完备的情况下,审计监管显得尤为重
要。从安然事件后,各国政府更是超者这个方向努力。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89
审计声誉机制对于审计市场治理至关重要,声誉机制在重复博弈中对控制博弈参
与者的欺骗行为很有效,尽管需要一定的条件作为基础(张维迎,2002)。在审计监管
中,引入声誉,引导审计人珍视自身的声誉。但是,目前,审计市场声誉的缺失加
重了审计市场的失灵问题,导致了审计市场管制的失效。蔡春(2006)对A 股市场
上我国政府检查及公告对会计师事务所声誉的影响进行研究,提出财政部的检查及
公告并未对审计师的声誉造成明显经济损失的结论。由此可见,没有从声誉的角度
采用新的监管思路,将进一引起审计市场管制的失效。
5.2.2 参与者行为假定与模型构建
(1)博弈参与者行为假定
本文构建的是一个包含审计市场管制部门(如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审计人(事务所)、利益相关者(主要指股东、社会公众)的动态博弈,假定三方作
为理性人有着自己的利益偏好,依照预期福利函数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决策。重点考
察的是审计市场监管部门与审计人之间的博弈过程如何导致管制失效的问题。
(2)模型
我们使用KMRW 声誉模型(Kreps,Milgrom,Roberts&Wilson,1982)来阐释
审计声誉对审计市场运行与管制效率的影响。为简便起见,这里采用的是Barro
(1986)和Vickers(1986)对声誉模型的简化处理。
假定审计人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合作型的,这类审计人规范操作,目的是使利益
相关者权益最大化,用λ = 0表示;另一类是非合作型,这类审计利用私人信息采取
机会主义行为(审计合谋)谋求个人利益,侵害利益相关者利益,用λ = 1表示。
假定审计人违规所带来的利润函数R(c ,T) t ,为了表述的方便,假设R = 0,1。令Re
为利益相关者对被侵占权益的预期,表示利益相关者对审计人行为的预期判断。构
造审计人的单阶段效用函数如下:
( )
2
U = − 1 R2 +λ R − Re (式5.1)
首先注意到,单阶段博弈中非合作型审计人的最优权益侵占是R* = λ = 1(由解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90
一阶条件得到),效用水平是
2
U* = − 1(给定在理性预期下,预期权益侵占等于实际
值)。假定博弈重复S 阶段,令t y 为t 阶段非合作型审计人选择不违规的概率, t x 为
利益相关者认为非合作型审计人选择不违规的概率(即假装合作型审计人的概率),
均衡情况下t t x = y 。
根据贝叶斯法则,如果在t 时期利益相关者没有观测到审计人的违规行为,那么
利益相关者在t +1时期认为审计人是合作型的后验概率为:
t
t t t
t
t t P
P P x
P
P R ≥
× + −
×
= = = + 1 (1 )
1
0 0 1 λ (式5.2)
同样,如果审计人违规操作,
0
0 (1 )
0
0 1 1 =
× + −
×
= = = +
t t t
t
t t P P x
P
P λ R (式5.3)
显然,上两式告诉我们:如果审计人没有违规,利益相关者认为审计人是合作型
的概率向上调整;一旦观测到违规行为,利益相关者就知道审计人是非合作型的。
这一点与模型一中的“准冷酷战略”有相似之处。
考虑博弈最后两个阶段S和S −1的解。在S阶段,非合作型审计人建立不违规的
声誉已没有意义,其最优选择是R = λ = 1,投资者的预期被侵占权益为S S
Re = 1− P ,
审计人的效用水平是:
2
(1 (1 )) 1
2
( ) 1
2
= − 1 2 + − = − + − − = − S S
U R λ R Re P P (式5.4)
S −1阶段,假定非合作型审计人在S −1之前没有违规,因而0 1 > S − P 。利益相关
者的预期被侵占权益为:
1 (1 )(1 ) −1 = × − −1 − −1 S S S
Re P x (式5.5)
为简便起见,我们只考虑纯战略,即= 0,1 t y 的情况。如果非合作型审计人在S −1
选择违规,那么= 0 S P 。给定利益相关者的预期被侵占权益S −1
Re ,非合作型审计人
的总效用为: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91
δ δ δ
2
1
2
1
2
(1 )) 1
2
(1) (1) ( 1 1 1 1 − + = − + − − − = − S− −
e
S
e
S S U U R R (式5.6)
如果非合作型审计人在S −1选择不违规,那么其总效用为:
)
2
(0) (1) ( 1 1 1 − + = − S− + S −
e
S S U δU R δ P (式5.7)
因此如果下列条件满足, 0 1 = S− R 优于1 1 = S − R ,即非合作型审计人有动力维持声
誉:
δ δ
2
1
2
) 1
2
( 1 − −1 + − ≥ − S−1 −
e
S S
Re P R (式5.8)
整理得:

≥ 1 S P (式5.9)
因为在均衡情况下,利益相关者的预期S−1 x 等于审计人的选择S −1 y 。因此,如果
S −1 y 构成非合作型审计人的均衡战略, 1 1 = S− x ,从而−1 = S S P P 。这意味着

1
1 ≥ S − P 。
就是说,给定审计人的耐心程度δ ,如果投资者在S −1阶段认为审计人是合作型的
概率不小于

1 ,非合作型审计人就会假装合作型。换言之,审计人的声誉越好,维
持声誉的积极性就越高。相反,审计人如果声誉不佳或者由于采取违规行为而破坏
了声誉,违规行为的出现便会更早、更频繁。
模型基本结论表明:声誉机制的维护对于审计市场取得合作双赢局面至关重要,
而且审计声誉的形成与维持具有单向性,一旦声誉缺失则很难重新赢得投资者的信
任(审计人也没有动力这么做)。相对管制机构的殚精竭虑,审计人对其声誉机制的
决策更能影响审计市场的长远发展,因而我们也不必奇怪为何管制政策屡屡实效了
——声誉缺失是决定性的。
(3)模型解释
审计声誉对于审计市场发展至关重要,声誉缺失可能引起审计市场管制失效,
后果严重。声誉一旦缺失,重建成本将非常大,证券管制失效将长期存在:投资者
由于投资心理和信息修正机制的特点所限,恢复对上市公司的信任困难重重;上市
公司本着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没有动力去重建声誉。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92
模型展示了审计人和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过程,市场管制被认为是外生给定的,
这会导致管制机构的行为特征无法与模型参数建立直接联系,使模型在解释管制失
效方面存在缺陷,这将成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把管制内生化,建立管制机构、审
计人、利益相关者的动态博弈。当然,还可以把上市公司作为委托列入进来,建立
更为复杂的动态博弈。
5.3 审计声誉监管的政策含义
5.3.1 监管思路
至此,我们理清了审计市场监管的两条思路:制度监管和声誉监管。基于声誉
的审计监管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因此,也无法证实其对审计市场监管的最终影响。
但是,根据Karpoff and Lott (1993)对美国1978 到1987 年间132 个样本的研究表明,
在约束违规行为中,声誉机制比法律机制更为重要,上市公司受处罚的直接损失要
小于声誉上的损失。Siegal(2004)对在美国交叉上市的墨西哥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的
研究表明,即使在美国交叉上市的公司受到美国法律更严厉地约束,声誉机制是约
束墨西哥公司违法违规行为更为有效的一种机制。
把声誉的机制引入到审计市场的监管,对于面临“诚信危机”的审计行业是有实际
意义的。与一般商品一样,审计服务的很大程度上受到事务所品牌声誉的漠视性影
响,从长期长期的角度来看,理性的客户和公众是能否发现和识别高质量审计服务
提供者的(Bcatty,1989),品牌声誉是事务所稳定客户续签率和扩张市场份额的关键
因素。通过声誉机制,对事务所的声誉状况进行排名公布,使得声誉对审计质量的
信号效应加强,从而,促进审计行业诚信水平的提升。
5.3.2 管制环境治理
审计声誉是在长期博弈中形成的,然而,有三个因素阻碍了长期博弈环境的形
成:(1)是提供非审计服务消弱了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使审计人和客户之间的博弈
由长期博弈转变成审计服务博弈和非审计服务博弈,审计人为了争取更多的非审计
服务,愿意在发表审计意见时让步,甚至帮助客户粉饰会计报告。(2)审计质量是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93
难以衡量的,导致审计人的工作质量看起来没有差别,从而使得客户在转换审计人
时不需要对审计服务质量进行考虑,导致了审计客户在雇佣审计人时的短视行为;
有人认为中国审计市场缺少高质量审计的需求(刘峰,2002),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并
不正确,事实上,中国的审计客户需要高质量的审计来解释他们存在的问题,只是
缺乏把问题进行公布的需求。(3)审计收费受国家物价管制,审计人高质量的审计服
务无法从审计收费中得到全面的反映。
因此,对管制环境的治理需要考虑以下的工作:
(1)分离审计人的审计服务与非审计服务。美国《财富》500强排名第七的安
然公司(Enron Corp.)破产一案,审计人安达信受到的指控中,独立性问题是焦点之一。
安达信在为安然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非审计服务。2001年,
安达信对安然公司的审计收费是2500万美元,非审计服务收费则是2700万美元。美
国《华盛顿邮报》、英国《泰晤士报》都要求华尔街监管机构重新考虑禁止会计师事
务所提供管理咨询等非审计服务。此外,一些影响很大的组织如美国劳工联合会与
美国产业工会联合会( AF L-C IO)也专门致信SEC,要求修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规
则,重新确定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定义,并严格限制注册会计师为审计客户提供非
审计服务。AF L-C IO认为,审计与非审计服务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提供非审计服
务的注册会计师常常“角色互串”,事实上参与客户的管理决策,而不切实履行审计
监督职能,从而使审计独立性遭到明显破坏。
然而,分离审计人的非审计服务一直未能有明显的进展,萨班斯法案后,美国
的审计行业全力抵制了公众的这一意见。不管怎样,非审计服务的存在,严重妨碍
了审计人独立性。
(2)建立和完善审计质量识别系统。审计声誉的内涵化具体表现为高质量审计
服务的提供,因此,培养对审计声誉的需求实际上就是培养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
求,如果市场具备了这一需求,那么事务所就会有激励投资于声誉资本,从而使得
客户对审计服务的出价与审计质量挂钩,优胜劣汰机制将使采取声誉战略的事务所
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雷光勇,2005)。但是,何为高质量审计,一直没有得到正确
的完善和识别。雷光勇(2005)设想建立一个声誉的识别与控制系统。该系统产生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94
对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排序,作为客户支付审计费用的主要参照物,而且还要建立使
客户保持和提高审计质量的控制系统。雷光勇也承认建设这样一个系统是庞大的工
程,需要从审计准则的制定、行业监管、社会监督等多个渠道同时进行,需要监管
机构定期、不定期检查事务所的审计质量等。作为审计质量识别系统的代替,我们
认为,可以通过审计声誉评价体系,相对比较低成本由第三方评价单位执行,这就
是本文所论的审计声誉评价体系。
(3)放开审计收费管制,提高审计收费价格。研究表明,我国审计人在初次揽
客中存在低价行为,在后期的服务中,审计人的审计收费的上升空间有限,这就使
审计人需求更多的非审计服务进行补充。实际上,审计服务费用过低在美国也是存
在的,SEC考虑在强制分离了审计业务与咨询业务之后,允许会计师事务所适当提高
审计收费标准。英国的会计基金会也正在酝酿一个激进的计划来纠正会计师事务所
因为审计工作收费偏低而导致审计工作力度不够的现象。在我国各地的物价部门,
都把审计服务纳入价格体系进行管理,可以考虑给会计师事务所更大的定价空间,
使得事务所在采取声誉策略时能的获得声誉溢价。
5.3.3 审计声誉监管系统建设
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制,政府可以采用两种手段:一是对违规的事务所进行
惩罚;二是通过声誉评估信息的公布,对事务所产生威慑力。
2002年美国出台以加强会计市场整治和审计行业监管为目的的《萨班斯-奥克斯
法案》,2003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提出了系列加强行业自律与监管改革措施和
建议,并考虑建立审计师的诚信档案,来加强对审计师审计合谋行为的监管。
1、审计市场声誉系统
为构建科学的审计市场声誉系统,本文认为应该结合政府评价的力量和社会评价
的力量。从征信行业的发展历史来看,世界上主要征信国家如美国的征信系统大多
数采用市场方式建立,即由私人建立征信公司。征信公司有可能由于收集数据渠道
有限或者受到收买等原因提供虚假的声誉信息,但征信公司要成长,必须树立权威
性,其本身也面临着声誉的约束,所以,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征信公司能逐渐成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95
长。审计市场目前尚未有专业的征信公司,这是一个利基市场,发展这项服务对于
推动审计声誉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政府监管部门可通过会计师事所上报的数据,
结合监管处罚情况,编制和发布审计声誉的评价公告,与现有的“百强事务所”排名
相互补充。许多征信业发展比较迟的国家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通过政府投资建立
了公营的征信系统,同时允许一些私营公司在特定领域经营,引入竞争机制。公营
方式能迅速解决规模小、权威性不足的问题。
审计市场声誉系统
第三方评价体

政府监管机构
评价体系
审计声誉信息
采集与存储
审计声誉评
价与发布
审计声誉信息
采集与存储
审计声誉信息
评估与发布
事务所申诉
与修正
图5-1 审计市场声誉系统图
2、审计声誉评价的关键要素
本文在前面论述了审计声誉机制的四大组成部分:声誉的形成机制、声誉评价机
制、声誉激励机制、声誉的惩罚机制。声誉的形成与评价机制是显性机制,而声誉
的激励惩罚机制是隐形机制,隐形机制通过审计人的审计费用、新客户的数量和质
量来体现。声誉系统要收集和评价的是显性信息,因此,无论是第三方评价还是政
府监管评价最关键的要素有两个:审计声誉信息的收集与评价。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96
审计声誉评价系统
声誉信息存储
审计声誉社
会调查系统
市场负面信
息收集系统
其他途径
委托人监管层
其他利益相
关者
声誉数据发

图5-2 审计声誉作用图
(1)审计声誉信息的收集与存储。注册会计师的声誉信息主要包括正面信息和
负面信息。正面信息来自注册会计师个体特征:包括:①事务所的社会影响力;②
事务所的规模、能力、分所开设情况等;③所审计的审计客户的规模、客户的商业
风险特征等。负面信息反应事务所在执业过程中因审计合谋、审计失败而受到的处
罚或者其他负面影响信息。本文建议采用审计声誉的社会调查系统来收集有关的信
息,调查对象包括事务所、审计客户及社会公众。
(2)审计声誉信息的评价。成功收集审计声誉数据以后,采用恰当的模型进行
审计声誉的评价。声誉的评价过程一定要保证公平公正,避免受到被评价人的干扰
甚至收买,从而逐步树立数据的权威性。
(3)审计声誉信息的发布。审计声誉信息必须通过报纸、网站等发布系统,使
社会公众对审计声誉有深入的了解。审计声誉的发布必须及时,产生适时的效应。
5.4 小结
本章分析了审计责任和监管责任,研究了审计声誉缺失导致管制效率低下的问
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声誉的审计市场监管思路。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97
6 审计声誉的评价
6.1 审计声誉评价概述
注册会计师的信誉是行业之根本,立业之所在。历史上,中外证券市场外发生
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全都涉及到注册会计师,少部分是因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
失败,不能揭示出虚假的财务数据,更多是因为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合
谋。这些案件危及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严重影响公众投资者对
会计信息、审计公信力的信息,也暴露了资本市场审计监管体系存在一些系统性的
偏差。
6.1.1 审计声誉评价的必要性
旧车”交易中,卖方总是比买方了解更多有关产品质量的信息,信息不对称会产
生逆向选择,导致“旧车”市场的崩溃。资本市场也面临同样问题,为减少信息不对
称导致的资本市场功能崩溃,由公司提供财务报告被看作是解决公司经理和投资者
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而且为了避免公司经理操纵会计信息,要求独立的注
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可信度提供鉴证。财务报告能否减少信息不对称,传递公司真
实质量的信息,审计服务是否可信是关键。审计服务质量进而影响资本市场效率,
都与注册会计师的声誉相关,声誉机制被认为是中介机构信息生产可靠性的动力和
约束。审计市场中如果没有声誉机制,投资者无法判断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服务
质量的好坏,也就无法判断公司财务报告是否可信。理性的投资者还是会将质优和
质差的公司评价在同一水平上,那么通过财务报告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机制设计也就
不能发挥作用。
延续2.15 节审计市场失灵的理论模型,本文通过阿克洛夫(Akerlof,1970)模型
来探讨审计声誉的必要性。以最小标准差为例,假定它们能够有效检验从而将能力
值min min x < x = (3/ 2)c 的经理排除在外, 市场的平均绩效价格就升至
( ) / 2 max min x = x + x

,此意味着客户在最低质量为min x 条件下的保留价格: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98
( ) / 2 (3/ 4)( ) max min max min pd = x + x = c + c (式6.1)
假若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存在市场均衡价格,可以找到一个min c 值使其与不对称信
息条件下的均衡相一致。例如假定表现在平均指标之下( 1; 3/ 2) min min c < c = x < x = 的
审计人被排除出市场, 3/ 4( 1) 1 max pd = c + 则表示了客户保留价格,且1 max pd > p 。当
所有满足条件的审计人都进入市场,此时均衡稳定于2 max c = ,则平均绩效和(卖方
市场上的)价格为( ) max min x + x /2=(3+3/2)/2=9/4>2,该最低标准化规则使得市场在
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得以稳定。
完全信息条件下平均收益为1/2,最低标准条件下,符合条件的经理收益为3/4,
但这只是全部审计人平均收益的一半,因此总体平均收益就下降了25%。可以通过
一个双重市场来达到帕累托改进,即允许那些不符合最低标准的审计人能否不受限
制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如通过设计与公布事务所评价指数来使得行业近似完全信息
条件。
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如果仅依靠市
场的力量难以培育出事务所的信誉级差,即使能够形成也需要很长时间。中介机构
的声誉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审计机构声誉的形成是审计机构长期保持独立性和提
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结果。“四大”作为品牌、作为信号,其声誉的形成经历了近百
年激烈的竞争。相比之下,我国审计行业真正步入市场化不过几年的时间,因而市
场投资者很难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过去的表现来证实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缺乏足
够的时间来形成和建立声誉,因此有必要借助外部力量对事务所开展诚信评价,加
速会计师事务所声誉的形成和培养。
对事务所进行信用评价,将事务所按声誉排名,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财务信息使
用者,不需花费成本就可以了解注册会计师的信誉度,进而了解会计报表的可信度,
依据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对公司的质量作出正确的评价,避免因会计数字的虚假造
成决策上的失误,蒙受经济损失。
同时对审计委托人产生有力的监督,我国上市公司或企业的委托人有聘请独立
性较低“较配合”的事务所的动机,在事务所分出信用等级后,信用等级为社会公众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99
所知,如果其继续聘请信用等级低的事务所,其不良动机就显而易见。可以预见委
托人聘请事务所时,为解除怀疑必然要聘请等级高的事务所。
信用评价促进事务所加强信誉管理。会计师事务所为坚持独立性做出的努力,
即使不被市场认可,也可被评价机构认可,对事务所注重诚信的行为予以回报,激
励事务所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学者通过模型指出中介机构的声誉越高,维护自身
声誉的动机就越强,这将带来更高质量的信息认证和价格。在审计服务市场中,会
计师事务所的声誉越高,越有利于激励事务所加强信誉管理,为获得信誉或为维护
其高价值的商誉——无形资产,必然促使其不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在审计过程中
保持独立性,防止审计失败对其声誉带来损害。
通过信用评价区分事务所信誉状况,将使高等级的事务所更具竞争优势,低等
级的事务所业务量减少,逐渐被兼并或淘汰,最终市场上存在的都是信誉好的事务
所,公司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得到保证。资本市场中,财务报告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功
能将得到有效发挥,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繁荣。
6.1.2 审计声誉评价的相关实践回顾
对会计师的信用评价制度源于美国。起因是 20 世纪70 年代初期,美国多家上
市公司接连周转不灵或倒闭,而由注册会计师鉴证的财务报表,经查有严重不实,
使公众投资者蒙受巨额损失。在美国,信用评价以事务所整体为对象,评价结果公
开存放供公众阅览,但评价只列举重大缺陷而不评分或不评等。
我国台湾省也开展了注册会计师的信用评价工作,主要抽查个别审计案件的工
作内容,以判定注册会计师信用好坏,这种评价方法主要与台湾注册会计师多,单
独执业且事务所规模不大有关。
注册会计师提供的产品是无形的服务,人力资源是唯一重要的资产。要避免审
计失败,必须从建立制度、政策及程序入手,而这些都与人力资源息息相关,包括
助理人员的甄选、培训、升迁、工作的分配,督导、咨询、追踪考核等,这些与信
用有关的要素若能够切实做好,注册会计师必能维持其信用于一定水平之上,抽查
审计个案,绝大部分都能过关。反之,注册会计师如果忽略了信用管制要素,则审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00
计个案可能有好有坏,参差不齐。本文建议效仿美国信用评价的方法,以事务所为
对象,根据标准加以评估,并辅以审计个案的抽查。
我国早有学者提出对事务所实行星级管理,认为应按事务所的规模和服务两个
方面的综合体系评价事务所,其规模包括注册会计师、证券从业注册会计师、从业
人数、注册资本和年平均鉴证业务收入;服务包括证实与证伪能力、服务态度、服
务的及时性、对社会的责任感,并建议规定不同星级的事务所执行不同的业务范围。
笔者认为这不利于事务所之间的竞争。评级机构应只负责评级并公布结果,对不同
信誉等级的事务所不限制业务范围,依靠市场的力量,驱动审计委托人去聘请信用
等级高的事务所。
上海市财政局和上海市注册会计师协会率先推出注册会计师执业信用管理和注
册会计师诚信管理等举措,由上海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合作,建立
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信用档案,逐步收集、记录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
的基本信息和被政府部门处罚的情况,并在适当的渠道进行披露,这是培育事务所
声誉的很好的尝试。但我们注意到,投资者获得有关某一事务所声誉的信息还是要
付出成本的,首先要依据信用档案对不同事务所的情况进行比较,然后才能对事务
所信誉进行判断。对不同诚信档案的内容,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我们
对事务所进行评级,初步设想将评级等级分为A、B、C 三级,每个等级再分三档。
并在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等文件上标明会计师事务所是某级某档,则审计
产品使用者将不需花费成本就可直接获得事务所声誉的信息,无疑可以更好地发挥
声誉的监督和激励作用。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根据事务所的收入规模、注册会计师人数、会计领军人才
人数、从业人数、分所数字、处罚次数等对事务所进行了简单的百强排名。
6.1.3 我国信用评价机构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第三方的审计评价机构,其他方面的信用评价机构有一定
程度的发展,但这些机构面临的问题包括有:
(1)公信力不强。信用评价业的发展与金融市场成熟度紧密相关,我国金融市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01
场本身尚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之中,这使信用评级在短时间内难以充分发挥
其专业区分金融产品信用质量差异的功能,从而影响其公信力的建立。同时,信用
评价行业和信用评价机构本身的发展也处于初期,评价质量的提高需要时间,评价
结果的检验也需要时间。当前我国信用评价业不是简单的个别评价机构的公信力不
强,而是整体行业的公信力不强。
(2)核心竞争力不足。业务特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信用评价
业同样如此。例如在美国,穆迪、标准普尔的业务集中在资本市场中的债项评级,
A.M.Best 公司对保险公司评级独树一帜,Lace 金融服务公司专长于金融机构评级,
Egan-Jones 公司则专为机构投资者服务,这种差异化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各
个评价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而我国的评价机构则是“通用型”的,不管什么评价业
务,传统的或者新推出的,几乎所有的评级机构都表示愿意并且能够承接该项业务,
这种情况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我国评级机构缺乏真正的拳头产品和核心竞争力,也就
是没有真正经得起市场考验的某种产品的评价方法。在实务中,甚至出现过将信贷
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略加修改后即用来评价债券、短期融资券的情况,不同评价产品
之间的差异化被抹煞,这显然不利于评价机构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评价机构市场
声誉的建立。
6.2 审计声誉评价方法
6.2.1 声誉评价方法概述
声誉(或信用)的评价方法通常有综合评价法、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主
成分分析法等。综合评价就是对多种因素所影响的事物或现象做出总的评价,即对
评判对象的全体,根据所给的条件,给每一个对象赋予一个实数,通过总分法或加
权平均等其他计算方法得到综合评分再据此排序择优。可是,当各个因素具有模糊
概念时指标体系的得分会带有模糊性,权重同时随之带有模糊性,从而使结果带有
片面性和主观性。为克服综合评价法的弊端,学者们采用了模糊评价法,就是利用
数学方法来处理客观实际和人类主观活动中存在的模糊现象,但该方法中权重集的
确定需要采用AHP 法和专家调查法来确定,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本文采用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02
主成分分析法,该方法权重的获得相对其他评价方法的优点就是客观性。
6.2.2 主成分分析评价模型
(1)将样本数据标准化
设有n 个待评价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数为p 个(在这里企业竞争务评价的
指标取为: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净资产、净资产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全员劳
动生产率、总收益率、出口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R&D 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公众
评价、产品更新系数、行业分析师、拥有专利数、近3 年技改投资与信息化建设投
资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近3 年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近3 年利润总额年平均增长
率,共p=16 个指标),样本数据矩阵为:
    


    


=
x x x
x x x
x x x
n n np
p
p
X
􀀢
􀀢 􀀢 􀀢 􀀢
􀀢
􀀢
1 2
21 22 2
11 12 1
(式6.2)
为了消除不同指标间的量纲影响和正、逆指标的影响,将样本数据按下式标准
化, 得标准化后的矩阵为( y ) ij Y = ,
σ

=
j
ij j
ij
x x y , 其中Σ=
=
n
i
x j n xij 1
1 ,
Σ −

σ =
=
n
i
j x x
n ij j
1
( )2
1
1 。
(2)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主成分分析就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p 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
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指标,即将分散指标信息集中化,以尽可能少
的指标来表示原来指标的全部信息。由此,用标准化后的矩阵的p 个向量作线性组合
 

 


= + + +
= + + +
= + + +
F a Y a Y a Y
F a Y a Y a Y
F a Y a Y a Y
p p p pp p
p p
p p
􀀢
􀀢
􀀢
1 1 2 2
2 12 1 22 2 2
1 11 1 21 2 1
, 其中
     


     


=
y
y
y
Y
nj
j
j
j 􀀣
2
1
, (式6.3)
则F1,F2,…,Fp,就为p 个主成分。我们希望这些主成分中,越在前面的包
含原有指标的信息越多,而包含信息的多少一般用方差来表示,所以主成分F1,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03
F2,…,Fp 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Fi与Fj(i ≠ j, i, j =1,2,􀀢, p)不相关;
2)F1 是X1,X2,…,Xp 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中最大的,F2 是与F1 不相关的
X1,X2,…,Xp 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中最大的,……,Fp 是F1,F2,…,Fp-1 都
不相关的X1,X2,…,Xp 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中最大的。
可以证明,满足上述条件的主成分F1,F2,…,Fp 线性组合中的系数向量
(a1i , a2i ,􀀢, api),i =1,2,􀀢, p恰好是Y的协方差矩阵Σ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当协方
差矩阵Σ未知时,可用其估计值S(样本协方差矩阵)来代替。
S = (sij) 其中 ( )( ) 1
1
s x x xkj x j
n
k
ij n ki i
− − = Σ=
而相关系数矩阵: R = (rij) 其中
s s
s
r
ii jj
ij
ij =
由于Y1,Y2,…,Yp 已标准化,所以有 Y
n
S R Y= = 1 T (式6.4)
计算时为简单起见,不妨取R Y Y = T ,因为这时的R与Y
n Y1 T 只相差一个系数,显然
Y Y T 与Y
n Y1 T 的特征根相差n 倍,但它们的特征向量不变,并不影响求主成分。
设相关系数矩阵R的p特征值为λ λ λ p , , , 2 1 􀀢 ,称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Σ=
p
i
i
1
λ1 / λ ,
它是第一主成分的方差在全部方差中的比值,这个比值越大,表明第一主成分综合
原指标X1,X2,…,Xp 信息的能力越强。前两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Σ=
+
p
i
i
1
(λ1 λ 2) / λ ,
前k 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Σ Σ
= =
p
i
i
k
i
i
1 1
λ / λ 。如果前k 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5%,
表明取前k 个主成分基本包含了全部测评指标所具有的信息,这样既减少了变量的
个数,又便于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3)将k 个主成分综合成单指标评价
将k 个主成分综合成单指标评价,通常有以下三种方法。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04
第一种方法,将累计贡献率达到85%的k 个主成分F1,F2,…,Fk 做线性组合,
并以每个主成分Fi 的方差贡献率α
i 作为权数构造一个综合评价函数:
v =α1F1 +α 2 F2 +􀀢+α k Fk (式6.5)
以v 为评估指数,依据对每个评价对象计算出的v 值大小进行综合排序。
第二种方法,只用第一个主成分作评估指数,即v= F1。理由是,第一主成分与
原始变量X1,X2,…,Xp 综合相关度最强,如果想以一个综合变量来代替原来所有
变量,则最佳选择应该是F1;另一方面由于第一主成分F1 对应于数据变异最大的方
向也就是使数据信息损失最小,精度最高的一维综合变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使用
这种方法是有前提条件的,即要求所有评估指标变量都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说对所
有变量均有同增、同减的趋势。
第三种方法,根据变量的重要性程度不同赋予不同的权数,重要的变量权数取得
大些,不重要的变量权数取得相对小些。即令 Y j j Y j ~ = (1+α )
这时 (1 ) (1 )2 2 Var((1+α j)Y j) = +α j Var(Y j) = +α j (式6.6)
因此,1~p个变量的方差分别为:(1 ) (1 ) (1 )2 2 2 +α1 , +α 2 ,􀀢, +α p
由于一部分在系统评估中更为重要的变量被赋予更大的权数,因此在这些指标
上,变量的变差被拉长,于是在求第一主成分时,这些指标会得到更多的重视。
然后,对标准化又加权后的数据阵Y~ 计算协方差矩阵Σ ~ ,求Σ ~ 的最大特征值λ
1 和
特征向量u1 ,令v u Y~ ~
1 = ,最后按(~ ,~ , ,~ ) v1 v 2 􀀢 v n 进行排序比较或分类划级。
6.2.3 主成分分析法的优缺点
主成分分析的实质在于其分析计算过程中完成了以下三方面工作,即消除了原
始变量间的相关影响、确定了综合评价时所需的权重、减少了综合评价指标维数。
首先,通过主成分分析,将原来相关的各原始变量变换成为相互独立的成分,
进而对这些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这就消除了由于指标间相关而在评时反映的重复
信息;其次,主成分综合评价的权重主要是信息权重,是从评价指标包含被评价对象
分辨信息多少来确定的一种权数。评价指标是用来区分被评价对象的,如果指标所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05
含分辨信息量比较丰富,则该指标的区分能力较强反之,某项指标数值无助于区分
各评价对象,则其权数应设为零。因此,信权数的确定原则是:某项指标在各被评价
对象间数值的离差越大,则该指标分辨信息越多,其权数也应越大;反之,离差越少,
指标权数也就应该越小,因此该权重的获得相对其他评价方法的优点就是客观性。
最后,通过主成分分析,所取主成分个数是小于指标个数的,即m<P,评价对象个
数的减少,不但方便综合评价,也简化了计算,当然,随着计算机的应用,计算己
不是什么大问题当然,主成分综合评价也有一定的缺陷。首先,由于同一被评价对
象在不同样本集合体中的均值和离散程度是变化的,因而协方差矩阵也是变化的,
此计算的主成分与方差贡献率是不同的,所以综合评价的结果是变化的,因此主成
分分析方法一般适用于一次性评价,不便于横向和纵向比较,不利于统计资料的累
积。其次,进行主成分综合评价没有考虑指标本身的相对重要,用线性关系来处理
指标与主成分以及主成分与最后评价函数之间的关系。最后,在做主成分综合评价
时,主成分的权重可能会出现负权数,这与实际情况相违背从而给实际应用带来了
不便。
6.3 审计声誉评价指标体系
6.3.1 评价方向及指标
由前面的分析,本文拟定了从审计市场供给方、需求方、监管方三方来进行审计
声誉的测量,各方的指标如下:
需求方:本文选取了2006 年中国A 股审计市场的数据,数据来源与第四章相同,
但根据第四章的分析,主要选取了客户资产、客户净营运现金流量、审计费用、审
计的上市公司家数作为分析的数据。
供给方:来自会计师事务所,数据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网站上取得,包括事
务所的审计收入、总人数、会计师人数等。
监管方:监管方体现的信息就是发布处罚公告,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公布
的数据上,也包含了对事务所违规行为的监管扣分。
由于相关数据的缺乏,在声誉评价上,本文只能把需求方和供给方割裂开来,分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06
别评价,并把监管方并入供给方。
表6-1:审计声誉需求方评价体系
指标类型 指标名称 指标性质
客户规模 客户总资产份额 正指标
客户风险 客户净营运现金流量份额 正指标
审计效益 审计费用份额 正指标
审计影响力 审计的上市公司家数份额 正指标
表 6-2:审计声誉供给及监管方评价体系
指标类型 指标名称 指标性质
业务规模 事务所总人数份额 正指标
事务所注册会计师总人数份

正指标
业绩 事务所总收入份额 正指标
分所数量开设率 正指标
会计领军人才后备人选比例正指标
能力及特长
是否具备证券审计资格 正指标
监管机构公布的减分行为比

政府监管 逆指标
受公开谴责的次数比例 逆指标
6.3.2 指标定义
(1)客户规模
客户规模反映了客户业务量及业务复杂程度,本文采用客户资产总额的份额来测
量,这也符合审计市场研究的习惯。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07
Σ
= n
1
客户总资产
某事务所客户总资产
客户资产份额
(2)客户风险
以客户净营运资金流量来衡量风险,营运资金减少,甚至为负,表明公司的现金
流面临比较紧张的局面,风险比较大。
净营运现金流量份额=
全市场净营运现金流量
某公司净营运现金流量
(3)审计费用份额
在第四章,本文以证券市场的审计业务为审计市场的范畴,由此,用以下的公式
来确定审计费用份额。
审计费用份额=
全市场总审计费用
某公司审计费用
(4)审计影响力
以事务所审计公司的家数为审计影响力指标是在本文首次被提出,尽管每个客户
的规模不一样,但更多的客户指导并邀请事务所开展审计业务,这显示了事务所市
场份额的扩展。因此:
审计影响力=
上市公司总数
事务所审计的公司数
(5)事务所总人数份额
以全行业从业人员总数为分母,以各所从业人员的数字为分子:
事务所总人数份额=
全行业从业人员总数
事务所的人数
(6)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人数份额
注册会计师人数体现了事务的执业能力,全行业的总人数构成了市场的人才库,
各所拥有的人才越多,相应的执业能力越大:
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人数份额=
全行业注册会计师总数
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人数
(7)事务所总收入市场份额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08
本文测量份额时,是从供给方的角度,而非需求方,数据来自中国注册会计师协
会公布的数据。
事务所总收入市场份额=
全行业总收入
事务所的业务收入
(8)事务所分所开设率
分所的开设体现了事务所的市场势力拓展情况,事务所分所规模的大小自然也影
响了业务承接能力,但其中复杂因素本文不作考虑。
事务所分所开设率=
全行业分所总数
事务所的分所数
(9)会计领军候选人才比例
会计领军人才是财政部公布的一项计划,这体现了事务所的业务能力,领军人才
对于提升事务所声誉、提升审计质量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会计领军人才比例=
全行业领军人才总数
事务所的领军人才数
(10)监管机构公布的减分比例
监管机构对违法违规的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进行处罚,这在短期内影响了事务所
的声誉。
减分比例=
全行业减分数
事务所的减分数
(11)受公开谴责的次数比例
不同国外研究是从新闻报纸上收集事务所的负面信息,本文主要从证券网站上收
集受公开谴责的情况。
受公开谴责的次数比例=
全行业公开谴责数
事务所的受谴责数
6.4 审计声誉评价实证分析
6.4.1 对2006 年的审计声誉需求方评价
本处采集的原始数据来自 CCER 数据库。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09
(l)将采集的原始数据按照上节所论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处理
后的具体结果见附录。
(2)利用sPSs 软件中的命令Analyze 一DeseriptiveStatistics Descriptives 将数据进
行标准化处理,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3)利用命令Analyze 一DataReduetion Faetor…,将标准化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
析。在对话框中选择生成相关系数矩阵、KMO 检验和Barlett 球度检验。
生成的结果如下:
KMO and Bartlett's Test
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 .629
Approx. Chi-Square 307.494
Df 6.000
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
Sig. .000
从表可以看出,KMO=0.629>0.5,可以认为所选取的变量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
根据Bartlett 球形检验的卡方统计量,显著水平小于0.01。因而零假设:相关系数矩阵
是一个单位矩阵,应当被拒绝,说明原始变量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使用主成分
分析方法。
Communalities
Initial Extraction
审计上市公司份额 1.000 .681
客户总资产份额 1.000 .895
客户净营运现金流量份

1.000 .948
审计费用份额 1.000 .918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从上表的共同度检验中可以看到,所有变量的再生共同度均大于0.6,说明主成
分指标对原变量的解释力较强,另外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本文所选取指标的合理性。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10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Compo Initial Eigenvalues Extrac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nent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1 2.415 60.372 60.372 2.415 60.372 60.372
2 1.027 25.686 86.058 1.027 25.686 86.058
3 .495 12.378 98.436
4 .063 1.564 100.000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本文选取可以使方差累计贡献度>80%的前几个主成分作为评价分析用的主成
分因子,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前2 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6%满足要求,
而且这2 个主成分因子特征值均大于1,比较全面的反映了所有信息.
Component Matrixa
Component
1 2
审计上市公司份额 .743 .359
客户总资产份额 .946 -.029
客户净营运现金流量份额 -.225 .947
审计费用份额 .958 -.027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 2 components extracted.
主成分一中,客户总资产份额、审计费用份额都大于90%,因此,主成分一表
示基于客户基础的审计人业绩评价;主成分二中,只有客户净营运现金流量份额大
于90%,这表示了客户的商业风险。
因此,利用主成分指标及方差贡献度为权重进行的审计声誉排名(前30 名)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11
表6-3:审计声誉排名表
事务所 基于客户
规模的
基于客户
商业风险
综合分数 声誉排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 6.74 42.55 14.99 1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 4.94 18.14 7.64 2
天健华证中洲(北京)会计师事务所 7.45 7.93 6.53 3
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 40.97 -73.10 5.96 4
北京京都会计师事务所 5.71 9.25 5.82 5
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 7.71 3.61 5.58 6
江苏天衡会计师事务所 3.44 9.84 4.60 7
深圳大华天诚会计师事务所 3.60 8.98 4.48 8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 10.49 -7.81 4.33 9
深圳鹏城会计师事务所 8.27 -2.64 4.31 10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 6.78 0.85 4.31 11
深圳南方民和会计师事务所 3.17 8.46 4.08 12
利安达信隆会计师事务所 8.38 -4.43 3.92 13
上海上会会计师事务所 3.34 5.70 3.48 14
中和正信会计师事务所 5.86 -0.40 3.43 15
安永大华会计师事务所 2.94 5.13 3.09 16
上海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 2.70 5.64 3.08 17
中磊会计师事务所 5.51 -2.00 2.81 18
上海众华沪银会计师事务所 0.74 8.85 2.72 19
岳华会计师事务所 9.55 -12.30 2.61 20
安徽华普会计师事务所 3.80 0.95 2.54 21
北京兴华会计师事务所 3.06 2.03 2.37 22
四川华信(集团)会计师事务所 1.75 4.34 2.17 23
广东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 4.04 -1.10 2.16 24
江苏公证会计师事务所 2.98 1.34 2.14 25
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 0.56 6.60 2.04 26
山东汇德会计师事务所 0.18 7.22 1.96 27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 2.70 1.18 1.93 28
北京利安达信隆会计师事务所 1.51 3.87 1.91 29
中瑞华恒信会计师事务所 3.75 -1.54 1.87 30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12
从上表可见:
①“四大”事务所的审计声誉没能和其市场地位同步。
②普华永道中天是国内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客户资产规模最庞大,但
是,我们发现普华永道的声誉并没有名列第一。由于普华的客户在资产规模巨大的
同时,净营运现金流量却为负,显示客户的商业风险比较大。同样的情况出现在毕
马威华振,虽然客户资产规模比较大,但因为客户的商业风险大,导致审计声誉排
名未能进入四大。
6.4.2 对2006 年基于供给方的审计声誉排名
本处采集的原始数据来自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
(l)将采集的原始数据按照上节所论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
处理后的具体结果见附录。
(2)利用sPSs 软件中的命令Analyze 一DeseriptiveStatistics Descriptives 将数据
进行标准化处理,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3)利用命令Analyze 一DataReduetion Faetor…,将标准化的数据进行主成分
分析。在对话框中选择生成相关系数矩阵、KMO 检验和Barlett 球度检验。
生成结果如下:
KMO and Bartlett's Test
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 .572
Approx. Chi-Square 655.677
Df 15.000
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
Sig. .000
从表可以看出,KMO=0.572>0.5,可以认为所选取的变量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
根据Bartlett 球形检验的卡方统计量,显著水平小于0.01。因而零假设:相关系数矩阵
是一个单位矩阵,应当被拒绝,说明原始变量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使用主成分
分析方法。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13
Communalities
Initial Extraction
市场份额 1.000 .805
注册会计师比例
1.000
.802
领军人才比例 1.000 .978
受处罚的发生率1.000 .972
分所开设率 1.000 .340
从业人员比例 1.000 .886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从上表的共同度检验中可以看到,所有变量的再生共同度均大于0.6,说明主成
分指标对原变量的解释力较强,另外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本文所选取指标的合理性。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Compo Initial Eigenvalues Extrac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nent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1 2.814 46.897 46.897 2.814 46.897 46.897
2 1.970 32.831 79.728 1.970 32.831 79.728
3 .927 15.447 95.174
4 .226 3.769 98.944
5 .040 .660 99.604
6 .024 .396 100.000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本文选取可以使方差累计贡献度>80%的前几个主成分作为评价分析用的主成
分因子,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前2 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6%满足要求,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14
而且这2 个主成分因子特征值均大于1,比较全面的反映了所有信息.
Component Matrixa
Component
1 2
市场份额 .893 .085
注册会计师比例 .896 -.011
领军人才比例 .007 .989
受处罚的发生率 -.074 .983
分所开设率 .572 -.115
从业人员比例 .939 .071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 2 components extracted.
从上表可见,成分一,市场份额、注册会计师比例、从业人员比例>90%,这是
一个事务所规模指标。成分二,领军人才比例、受处罚发生率>90%,反映的是事务
所的能力与违规情况两个因素。
因此,利用主成分指标及方差贡献度为权重进行的审计声誉排名(取前30 名)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15
表6-4 2006 年审计声誉排名表
事务所名称 事务所规模
能力水平与受
监管情况
综合分
数声誉排名
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 12.05 17.02 11.24 1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 6.19 21.94 10.10 2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 6.93 10.71 6.77 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 4.55 10.84 5.69 4
中瑞华恒信会计师事务所 2.75 7.69 3.81 5
岳华会计师事务所 3.87 5.09 3.48 6
安永大华会计师事务所 0.93 7.48 2.89 7
江苏苏亚金诚会计师事务所 1.69 5.43 2.58 8
万隆会计师事务所 2.20 4.20 2.41 9
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 0.95 5.67 2.31 10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 2.51 3.05 2.18 11
中和正信会计师事务所 2.98 2.06 2.07 12
中审会计师事务所 3.19 0.92 1.79 13
江苏天衡会计师事务所 1.27 3.62 1.78 14
利安达信隆会计师事务所 2.22 2.24 1.78 15
大信会计师事务所 3.06 0.61 1.64 16
浙江东方会计师事务所 0.42 3.68 1.41 17
北京永拓会计师事务所 1.70 1.85 1.41 18
北京中路华会计师事务所 2.91 -0.18 1.30 19
北京天华中兴会计师事务所 2.04 0.81 1.22 20
北京立信会计师事务所 2.38 0.15 1.16 21
四川君和会计师事务所 1.00 1.90 1.09 22
立信羊城会计师事务所 0.86 2.01 1.06 23
武汉众环会计师事务所 0.71 2.11 1.03 24
重庆天健会计师事务所 0.88 1.84 1.02 25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 1.95 0.28 1.01 26
北京中瑞诚联合会计师事务所 2.26 -0.24 0.98 27
新疆宏昌会计师事务所 2.09 -0.12 0.94 28
中天银会计师事务所 2.10 -0.15 0.94 29
山东汇德会计师事务所 0.74 1.78 0.93 30
从上表可见:
①从供给方来看,“四大”声誉排名都进入了前四名。但通过比较,安永华明虽然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16
总分第二,但在“能力水平与受监管情况”上取得高分,显示该所实力比较强。
②国内所和国际所相比,无论从业务规模,还是能力水平与监管情况存在比较大
的差距,导致国内所和国际所的声誉评价存在明显的数量差距。
6.4.3 声誉评价变化
下表列示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事务所前 20 名排名顺序与本文研究的排
名顺序的排位变化情况(表6-5)。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
事务所排名
排名
本文研究的声誉排名
(供给方)
排名
排位
变化
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 1 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
所 1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 2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 2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 3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 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 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 4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 5 中瑞华恒信会计师事务所 5 +4
岳华会计师事务所 6 岳华会计师事务所 6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 7 安永大华会计师事务所 7 +11
中审会计师事务所 8 江苏苏亚金诚会计师事务
所 8 +12
中瑞华恒信会计师事务所 9 万隆会计师事务所 9 +1
万隆会计师事务所 10 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 10 +7
大信会计师事务所 11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 11 -6
北京天华中兴会计师事务所 12 中和正信会计师事务所 12 +2
利安达信隆会计师事务所 13 中审会计师事务所 13
中和正信会计师事务所 14 江苏天衡会计师事务所 14 -6
天健华证中洲(北京)会计师事
务所 15 利安达信隆会计师事务所 15 -2
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 16 大信会计师事务所 16 -4
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 17 浙江东方会计师事务所 17
安永大华会计师事务所 18 北京永拓会计师事务所 18
北京京都会计师事务所 19 北京中路华会计师事务所 19
江苏苏亚金诚会计师事务所 20 北京天华中兴会计师事务
所 20 -8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17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百强事务所”排名主要是依据业务规模、处罚情况等因
素。同样的数据,使用本文的评价工具,本文得出了不同的结果,从排位顺序来看,
四大所一直稳居前四地位,但国内所的变化很大,一些受到公告处罚的事务所声誉
排名下降。学者们通常用四大、八大来代表审计声誉,然而,本文的研究表明,除
了四大具有不可代替的审计声誉以外,国内的八大排名并不稳定,国内审计市场中
本土事务所的声誉效应还没有真正的显现。
6.5 小结
本章首先分析了审计声誉评价的重要意义,在综合比较各种评价方法后,本章介
绍了一套基于审计客户特征和审计师特征的审计声誉评价指标体系。在确定采用主
成分分析法后,本章利用该技术,对2006 年中国审计市场的声誉进行排名,得到了
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不同的排名结果并进行了阐释。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18
7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Samuelson 说过,理论的目的在于探讨相似现象或者理论背后的更一般规律。我
国的审计市场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国际四大和国内事务所的合作所占据了不
可抗拒的市场势力,国内所和国际合作之间的差距不单是业务规模、人员规模、能
力素质的差异,更多的是审计声誉上的差异。审计声誉的形成是一个重复博弈的过
程,注重眼前利益,追求一次合作的事务所最终将被市场所淘汰。
(1)基于投资者保护的审计声誉定义:证券市场中的审计声誉是审计中介机构、
审计师个人通过以往的职业表现而获得的“利益相关者”对其履行投资者利益保护
和投资秩序维护道德规范的承诺及执行审计契约工作质量能力的可信力综合反映。
(2)本文认为审计声誉机制包括形成机制、激励机制、惩罚(约束)机制和评
价机制。

( ) 1 r
ch
+
>
δ ρ
θ (式3.1) 时,审计人的占优策略是一直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委托人对审计人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概率与审计人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成本正相
关,高质量审计成本越小,审计人欺骗委托人的动机越弱。
由式3.1 得到ρ
θδ
> h − c
r 可见,委托人对审计声誉的期望与审计人的成本、期望
概率、折现率、正常偏好相关。审计人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成本越高,审计声誉也越
高;而委托人对高质量审计的期望越大,审计声誉可能会变小,这是一种心理现象,
应证了谚语“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委托人对审计人正常偏好越低,则审计声誉越
高,这反映了委托人在有偏爱的情况下,对审计声誉的要求也降低了。折现率反应
了博弈参与人的耐心程度,折现率越高,将带来审计声誉的降低,这意味着时间的
延长(委托人需要更长时间观察审计人的质量)将导致审计声誉降低,这也反映提
供及时的审计声誉信号对提升审计声誉的重要性。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19
l
l
f c
r c

+ −
>
ρ
δ (式3.4)表明了折现率的一个临界值,大于此值,审计人就有动
力进行审计声誉的投资。而这个临界值是和委托人的偏好、审计费用、低质量审计
成本相关的。委托人偏好越明显,临界值越大,折现率提高,但对审计声誉的要求
降低。审计费用越低,也导致折现率提高,从而降低了审计声誉的要求。审计费用
高,则带来对审计声誉的更高要求,这也证实了审计费用和审计声誉之间的正相关
关系,也即审计声誉溢价的机理。
(3)审计信誉形成的四个基本条件是:重复交易;审计声誉的信号传递与显示
机制;审计声誉惩罚机制;对审计声誉的长期预期。
(4)审计人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业绩收益、边际声誉收益之和等于边际努
力的成本。所以,为了使审计人努力工作,在激励机制设计上,需要考虑两点:一
是通过设立契约性收入系数,使审计人能够从审计业绩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从而审
计人有动力通过提升能力、做出更多的努力水平、提高独立性而获得更多的收入。
二是建立审计人声誉机制,使声誉产生溢价效应,成为审计人新的激励动力。
(5)国际审计市场的最大特点是其集中度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中国审计市场的
集中度虽然低于国际水平,却正以加快的速度向后者趋近。声誉高的事务所,客户
的资产规模、资产收益率比较高,体现了审计声誉对优质客户来说,具有吸引力,
优质客户从审计市场中筛选出了高声誉所为其审计服务机构。声誉高的事务所,其
客户不仅具有较大的资产规模,而且客户的行业特征明显,这体现了高声誉所客户
的序列特征,这也证实基于客户考虑的审计声誉的筛选效应。本文还证实了:四大、
八大事务所是具有显著声誉效应的,尤其四大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力强,这表明声誉
能帮助事务所获得更多的审计收入,体现了声誉的“质量溢价”效应。通过研究,还
进一步证明了审计收费是与行业特征相关的,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不同。
(6)制度管制和声誉管制是审计市场管制两大手段,审计产品的信用品特征使
审计市场制度管制具有局限性,于是声誉缺失将引起审计市场管制效率的低下。为
此应建立基于审计声誉的审计市场管制方法。
(7)为构建科学的审计市场声誉系统,本文认为应该使政府评价力量和社会评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20
价力量相结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百强事务所”排名主要是依据业务规模、处
罚情况等因素进行评价。同样的数据,使用本文的评价工具得出了不同的结果。从
排位顺序来看,四大事务所一直稳居前四位,但前十位的国内事务所排名变化很大,
一些受到公告处罚的事务所声誉排名下降。学术界通常用四大、八大来代表审计声
誉,本文的研究表明,除了四大具有不可代替的审计声誉以外,国内的八大排名并
不稳定,国内审计市场中本土事务所的声誉效应尚未真正显现。
7.2 下一步研究展望
20 世纪90 年代,曾经是审计声誉研究的高峰期,国外涌现了大量的优秀论文,
进入二十一世纪审计声誉的研究向着更细微的角度前行,收集新的数据成为能否产
生新的研究成果的关键因素。结合中国的实际,新兴市场的特性,使得社会尚缺乏
高质量审计的需求,中国证券审计市场的声誉机制形成缓慢。然而,WTO 后,我国
逐渐开放了服务贸易领域,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大量涌入,今天的中国证券审计市场,
国际所的合作所占据了绝对的审计市场势力。痛定思痛,审计制度与审计声誉机制
建设是推动中国审计市场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对审计声誉的研究与实践将会
推动以信托责任为立业之本的审计行业的良性发展。作为下一步的研究,至少有以
下几点是应该得到关注的:
(1)把审计声誉激励机制的研究与审计收费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推动审计收费
市场化改革方向,使事务所产生创建声誉的动力。
(2)收集更多的数据,进一步分析本文实证研究的结论,探讨审计声誉的影响
各因素、审计声誉与行业专长的关系等。
(3)审计声誉的自我加强效应主要是定势效应和晕论效应,但这一效应与审计
声誉的脆弱性特征相矛盾,这中间有一个声誉违规事件的度问题,在限度内,自我
加强效应可以显现,而超过度,将导致事务所的毁灭,这个过程分析比较复杂,本
文尚未深入研究。
(4)把监管者、审计人、利益相关者、委托人结合起来,构建声誉缺失与管制
效率的分析模型,把监管者、委托人内生化。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21
(5)研究更多的审计声誉评价技术,并开展社会测试,最终确定科学的评价方
法,推动基于第三方的审计声誉评价系统的发展。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22
致谢
终点?还是起点?完成论文之际,我不断的审问自己。肩负着家庭的责任,我选
择了一条异常艰辛的求学之路。生活的压力丝毫不能打击我研究的信心和兴趣,研
究的新发现和读书的感悟成为营役生活工作中唯一能让自己内心真正产生愉悦的东
西。
给我鼓励最大的无疑是我的导师卫平教授和我的父亲,也只有他们最能理解我的
艰辛和我的志向。为鼓励和坚定我的求学信心,导师和我多次交心长谈,谈人生感
悟、谈研究方向;在我面对生活责任,做出现实的选择时,导师一如既往尊重我的
抉择;感谢导师在这四年来对我的宽容和悉心的指导,正如我对师弟师妹说,这是
位值得我们热爱的导师。看着我忙碌地学习和生活,老父时常心生怜惜,他能做的,
就是在适当的情况下,跟着我东奔西跑;看到我的进步时,老父总是用他的原始方
法,复印我的资料保存起来。
感谢经济学院的老师们,徐长生教授、唐齐鸣教授、张卫东教授、方齐云教授、
宋德勇教授、王少平教授,他们的课程教授了我从事研究必备的工具,而他们严谨
的学术风气、高超的学术水平也在无形之中提高了我对学术研究的信心。
感谢我的同班同学于忠江、陆景周等,与他们的紧密联系让我享有了一个小而热
烈的学术氛围,而他们也对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真诚的帮助,使本文增色不少。感
谢师出同门的邓练兵、刘纯安、张传杰、陈字等,我们在导师的指导下,一起从事
了多项研究工作。
感谢我的妻子和儿子,她(他)们见证了我的艰辛,一直义无反顾地默默支持。
如同父亲对我一样,儿子是我最大的希望,我期盼他能学习我求学的精神,在求学
之路上,走的比我更好,一如其名,做到“志向远大、意志坚定”。
最后,感谢我身边的其他亲人朋友,她(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是我这几年的内心
动力之一,一如既往的照顾好她(他)们是我的责任,也期盼她(他)们能够幸福一
生。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23
参考文献
[1] 陈海明.李东我国新股短期发行抑价的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假说实证研究.审计与
经济研究,2004(1):50-52.
[2] 查道林,费娟英.独立审计声誉机制研究.审计研究,2004(5):68-72.
[3] 蔡春等. 我国政府检查及公告对会计师事务所声誉的影响研究――来自A 股市
场的证据.西南财经大学,2006 年,工作稿.
[4] 陈静.激励制度中的声誉激励.工业技术经济,2005(9):94-98.
[5] 房巧玲.论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中国经济评论,2003(8).
[6] 葛进.技术中介市场作用机制及其声誉的模型探讨.价值工程,2004(4).
[7] 覃易寒.当议独立审计市场声誉机制的建立.财会通讯,2004(2).
[8] 胡旭阳.“五大”的声誉是否具有显著的信息含量?—来自我国IPO 的经验证据.证
券市场导报,2002(3):43-46.
[9] 胡旭阳.中介机构的声誉与股票市场信息质量----对我国股票市场中介机构作用
的实证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3(2):58-61.
[10] 胡军辉.审计师声誉与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可靠度.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3(1):40-43.
[11] 黄再胜.西方企业激励理论的最新发展.外国经济与管理,VOL26 NO 1,JAN
2004.
[12] 贾生华,吴波. 基于声誉的私人契约执行机制. 南开经济研究,2004 年(6).
[13] 金晓斌、吴淑琨等(2005):《投资银行声誉、IPO 质量分布与发行制度创新》,
《经济学季刊》,第5 卷第2 期
[14] 雷光勇.证券市场审计合谋:识别与规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年.
[15] 鲁宾斯坦.微观经济学讲义.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
[16] 刘惠萍,张世英.基于声誉理论的我国经理人动态激励模型研究.中国管理科学,
Vol.13, No.4 Aug,2005:78-86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24
[17] 刘江会.声誉与证券承销商的声誉:一个文献回顾.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
报,2006(3):38-43.
[18] 刘建秋.会计诚信契约:理论构架和实现路径研究. 中南大学2006 年6 月博士论
文.
[19] 李军林.声誉、控制权与博弈均衡———一个关于国有企业经营绩效的博弈分析
[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4):38-45.
[20] 李军林.组织声誉与契约的隐形要求权——一个关于企业声誉的讨论.教学与研
究,2004(12):50-56.
[21] 李连军.审计市场中的信号显示机制:理论与实证分析.产业经济研究(双月刊),
2005 年(1).
[22] 李连军.会计师事务所品牌声誉实证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3] 李连军. 审计市场中的信号显示机制: 理论与实证分析. 产业经济研
究,2005(1):53-60.
[24] 李常青,林文荣.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与IPO 折价关系的实证研究. 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78-85.
[25] 梁热.证券管制效率与声誉缺失:一个基于博弈框架的分析. 南开经济研究,
2005(4):81-85.
[26] 梁媛.银行信誉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年六月.
[27] 莱昂纳多·J 布鲁克斯,刘霄仑,叶陈刚主译.商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北京,中信
出版社,2003 年,53-67.
[28] 〔美〕罗伯特·K·莫茨,[埃及]侯赛因·A,夏拉夫.审计理论结构.北京:中国商业
出版社,1990 年:28-306.
[29] 缪荣.公司声誉的管理学研究综述.现代管理科学,2005(6).
[30] 佩特·D·斯潘瑟.金融市场结构与监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年.
[31] 漆江娜,陈慧霖.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国际“四大”中国审计市场
收费与质量研究.审计研究,2004(3): 59-65.
[32] 邱国峰等.社会审计委托代理分析.财会通讯,2007( ).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25
[33] 邱国峰等.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互动关系研究.财会月刊,2007.
[34] 王善平.独立审计的诚信问题.会计研究,2002(7): 36-40.
[35] 伍利娜,高强.《处罚公告的市场反映研究》.《经济科学》2002(3).
[36] 王永钦.声誉、承诺与组织形式——一个比较制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37] 徐金发,刘靓.企业声誉定义及测量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9).
[38] 肖条军,盛昭翰.两阶段基于信号博弈的声誉模型.管理科学学报,2003(6):27-31.
[39] 杨凤春.银行声誉与金融监管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5(5).
[40] 姚铮,罗炜阳.国外证券承销商声誉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V0L 28 No.2 Feb
2006.
[41] 严建苗,万建军.国有企业经理人市场的声誉机制分析.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
究,2002(3):36-39.
[42] 张存彦,王淑珍,尉京红. 我国资本市场对审计师的自动惩罚功能初步研究
———基于声誉视角. 审计与经济研究, Vol.22 No.4 Jul,2007.
[43] 周竹梅.构建我国注册会计师声誉制度的思考.财会研究,2004(6):33-34.
[44] 张勇,吴传文.声誉效应与经理报酬契约的关系研究.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Vol 34
No.12 Decem, 2004:41-45.
[45] 赵向飞.上市公司信用能力的综合评价——AHP 与模糊评价的整合.知识丛
林,2005(4):116-117.
[46] 周红.从伦敦交易所上市公司审计收费看我国审计市场结构改革.当代财经,
2004(5): 109-115.
[47] 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年.
[48] 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经济研究,2002(1):3-13.
[49] 张缨.信任、契约及其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8).
[50]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51] 郑志刚.声誉制度理论及其实践评述.经济学动态,2002(5).
[52] 张维迎:《市场条件下的信誉机制》,《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2001.2.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26
[53] Allen T. Craswell,Jere R. Francis,Stephen L.Taylor. Auditor Brand Reputations and
Industry Specializat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5 (20):297-322
[54] Alchina,A.and Harold Demsetz.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s
Organizatio.The American Econnomic Review,62:777-795.
[55] Beatty,R.P..Auditor Reputation and The pricing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The
Accounting Review(October):693-709.
[56] Brian W Mayhew. Auditor Reputation Build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1, (39): 599-618.
[57] Boot,A.W.A. Bank Regulation , Reputation and Rents: Theory and Policy
implication, Capital Markets and Financial lntermediation.Edited by C.Mayer and
X.Vive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8] Brady A.Corporate Reput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Creating Value by
Unifying Two Disciplines.Ethical Corporation Magazine, 2002(9).
[59] Barro,R·,Reputation in a model of monetary policy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6,17:3-17.
[60] Brian W. Mayhew.Audit Reputaion Building.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Vol 39
No 3 December 2001:599-617.
[61] BALVERS,R;B MCDONALD;AND R MILLER.Underpricing of New Issues and
the Choice of Auditor as a signal of Investment Banker Reputation.The Accounting
Review 63(1988):605-22.
[62] Cravens,K.et. The Reputation Index: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orporate
Reputation.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21(2):201-212.
[63] DYE,R.Auditing Standards, legal liability, and Auditor weal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1(1993):887-914.
[64] Davis L., D. Simon, 1992, The Impact of SEC Disciplinary Action on Audit Fees,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pp.58-68.
[65] DeAngelo,L.E.Auditor Size and Quality.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81-199.
[66] Diamond, D., 1991. Supervison and Reputation: the choice between bank loans and
directly placed deb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9(4), 689-721.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27
[67] Deephouse,D.L.Media Reputation as a Strategic Resource: An
Integra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and Resourcebased Theori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0, 26: 1091-1112.
[68] DAVID M. KREPS AND ROBERT WILSON , Reputation and Imperfect
Inform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27,253-279(1982)
[69] DcAngclq L E.Auditor Size and Quality, journal of Accouting and Economics 1981
(3):181 一199.
[70] Fombrun,C.J.Reputation:Realizing Value from the Corporate Imag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MA,1996.
[71] Fombrun,C.J.and Rindova.Who's Tops and Who Decides?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Corporate Reputations. New York University,School of
Business, Working Paper, 1996.
[72] Fombrun,C.J.and Shanley,M. What's in a Name? Reputation Building
and Corporate Strategy.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0(33):
233-258.
[73] Fombrun,C.J.and Riel,C.V.The Reputational Landseape.Corporate
Reputation Review, 1997(1):5-13.
[74] Grinbalatt, Mark and Chuan Yang Hwang. (1989), “ Signalling and the pricing of
new issue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44: 393-421.
[75] Gray, E. R.and Balmer, J. M. T. Managing Corporate Image and Corporate
Reputation. Long Range Planning,1998, 31(5): 695-702.. [] Hutton, J.G ,
et al.. Reputation Management: the New face of Corporate Public
Relation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001, 27: 247-261.
[76] Ililiotson, R.G. Price Performance of Common Stock New Issue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1975.
[77] Ilias G.Big 4 Audit Fee Premiums for National and Office-Level Industry Leadership
in the United Kingdom.Working Paper,Aston University.
[78] J.A. Brozovsky F.M. Richardson.The Effects of Information Availability on the
Benefits Accrued from Enhancing Audit-firm Reputation.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1998,23(8): 767-779.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28
[79] James, C.(1992), “ Relationship-specific assets and the pricing of underwriter
services ”. Journal of Finance .47: 1865-1885.
[80] Kreps David M Wilson Robert, Sequential Equilibria. Econometrica, 1982
50(4):863-895.
[81] Klcin, B.and K Lcfflcr.The Role of Market Forces in Assuring Contractual
Performance.Journal of Politico Economy 1981:615 一641.
[82] Kotha,S.Rajgopal,S.and Rindova.Reputation Building and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Top-50 Pure Internet Firms[6].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1,19 (6):571-586. [] Linda Elizabeth
DeAngelo.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1,(3): 183 一199.
[83] LLSV ,2000.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8,3-27.
[84] Leland, H., Pyle, D.(1977), “Informational Asymmetries,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Journal of Finance, Vol. 32, S. 371-387.
[85] Meggision, W.L. and K. Weiss, (1991), “ Venture Capitalist Certification i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Journal of Finance 46(3): 879-901.
[86] Peter Moizer,Auditor Reputation:the international Empirical Evid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ting 1(1), 61-74 (1997)
[87] Pugel, T.A. and L.J. White.(1998), “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underwriting spread on
initial publicc offerings”,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8, 6-19.
[88] Puri, M., (1999). “Commercial banks as underwriters: implications for the going
public proces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4.
[89] Welch, Ivo.(1989), “ Seasoned offerings, imitation cost and the under pricing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Journal of Finance 44, 421-449.
[90] WATTS,R,AND J. ZIMMERMAN. Agency Problems, Auditing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Some Evidence.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26(1983):613-33.
[91] Wilson T and W.GRIMLUND.An Examination of the Importance and Auditor
Reputation.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1990)9:43-59.
[92] Vickers,J·,Signaling in a model of monetary policy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29
Oxford Economic Papers,1986,38:443-498·
[93] Neil Fargher, Mark H. Taylor, Daniel T.Simon: The demand for auditor reputation
across international markets for audit service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2001, (36): 407-421.
[94] Randolph P.Beatty.Auditor Reputation and the Pricing of Initial Public Oi}erings.
The Accounting Review,1989,64(4):693-709
[95] R.P.and J.R.RITTIJR.Investment,Reputation,and the Underprice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6.
[96] Ronald R. King. Reputation Formation for Reliable Reporting: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 71(3): 375-396.
[97] Sharad C.Asthana, Steven Balsam, Jagan Krishnan, 2003, Audit Reputation and
Client Stock Price Reactions: Evidence from the Enron Experience, Working Paper.
[98] Shapirq C.Premiums for High Quality Products as Rents to Reputation.Quarterly
Joumnl ofEcououzics 1983(98):659 一680.
[99] Simmunis DA 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Theory and Evidence.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0(22):161 一190.
[100] Spence, M .Job Market Signaling.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0(6):417 一
429.
[101] Shleifer, A., Vishny, R., 1997.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Journal of Finance
52, 737-783.
[102] Sanjay Mudnane.Corporate reputation: a global crisis.PublicEye, 2003,(18):187-189.
[103] Sanford J Grossmanand Oliver D Hart.Implicit contracts, moral hazard, and
unemployment.Models of Labor Market Equilibrium,1981,71(2):301-3071
[104] Satip Bandyopaday, Jennifer L. Kao. Competition and Big 6 Brand Name Reputation:
Evidence from the Ontario Municipal Audit Market.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01,(18):27-64.
[105] Titman,S.a.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the Valuation of New Issue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8 ,June 1986.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30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一、发表论文
[1] 邱国峰.实时审计研究.会计研究(已收录).(署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2] 邱国峰等.社会审计委托代理分析.财会通讯,2007(2)53-56.(署名单位:华中科
技大学)
[3] 邱国峰等.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互动关系研究.财会月刊,2007(4):53-55.(署
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4] 邱国峰等.医院内部控制审计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07(9):67-69.(署名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5] 邱国峰.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分析.电力技术经济,2006(1):62-65.(署名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6] 邱国峰(第二作者).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论.上海经济研究2007(3).21-30(署
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二、获奖情况
[1] 2006 年全国内部审计征文二等奖;
[2] 2006 年广东省内部审计协会论文一等奖;
[3] 2007 年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审计论文一等奖。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31
附录2 2006 年需求方评价审计声誉总排名
事务所
基于客户
规模的
基于客户
商业风险
综合分数
声誉
排名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 6.74 42.55 14.99 1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 4.94 18.14 7.64 2
天健华证中洲(北京)会计师事务所 7.45 7.93 6.53 3
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 40.97 -73.10 5.96 4
北京京都会计师事务所 5.71 9.25 5.82 5
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 7.71 3.61 5.58 6
江苏天衡会计师事务所 3.44 9.84 4.60 7
深圳大华天诚会计师事务所 3.60 8.98 4.48 8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 10.49 -7.81 4.33 9
深圳鹏城会计师事务所 8.27 -2.64 4.31 10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 6.78 0.85 4.31 11
深圳南方民和会计师事务所 3.17 8.46 4.08 12
利安达信隆会计师事务所 8.38 -4.43 3.92 13
上海上会会计师事务所 3.34 5.70 3.48 14
中和正信会计师事务所 5.86 -0.40 3.43 15
安永大华会计师事务所 2.94 5.13 3.09 16
上海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 2.70 5.64 3.08 17
中磊会计师事务所 5.51 -2.00 2.81 18
上海众华沪银会计师事务所 0.74 8.85 2.72 19
岳华会计师事务所 9.55 -12.30 2.61 20
安徽华普会计师事务所 3.80 0.95 2.54 21
北京兴华会计师事务所 3.06 2.03 2.37 22
四川华信(集团)会计师事务所 1.75 4.34 2.17 23
广东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 4.04 -1.10 2.16 24
江苏公证会计师事务所 2.98 1.34 2.14 25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32
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 0.56 6.60 2.04 26
山东汇德会计师事务所 0.18 7.22 1.96 27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 2.70 1.18 1.93 28
北京利安达信隆会计师事务所 1.51 3.87 1.91 29
中瑞华恒信会计师事务所 3.75 -1.54 1.87 30
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 2.18 1.89 1.80 31
中喜会计师事务所 2.54 1.01 1.79 32
湖南开元会计师事务所 2.80 0.14 1.73 33
辽宁天健会计师事务所 2.06 1.25 1.56 34
武汉众环会计师事务所 1.60 1.74 1.41 35
重庆天健会计师事务所 3.17 -1.99 1.40 36
德勤·关黄陈方会计师事行/德勤华永会计师事
务所
-0.44 6.41 1.38
37
大连华连会计师事务所 2.36 -0.40 1.32 38
广州羊城会计师事务所 1.81 0.79 1.29 39
四川君和会计师事务所 2.84 -1.68 1.28 40
湖北大信会计师事务所 3.08 -2.26 1.28 41
北京五联方圆会计师事务所 2.44 -0.85 1.26 42
海南从信会计师事务所 1.00 2.37 1.21 43
亚太中汇会计师事务所 2.10 -0.22 1.21 44
南京永华会计师事务所 1.75 0.54 1.20 45
万隆会计师事务所 2.15 -0.55 1.16 46
天津五洲会计师事务所 1.58 0.58 1.10 47
亚太(集团)会计师事务所 1.48 0.47 1.01 48
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 1.42 0.58 1.01 49
西安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 0.50 2.48 0.94 50
大信会计师事务所 3.48 -4.57 0.93 51
北京天华会计师事务所 1.14 0.92 0.92 52
广东恒信德律会计师事务所 2.74 -2.92 0.91 53
云南亚太中汇会计师事务所 -0.05 3.60 0.89 54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33
中审会计师事务所 2.34 -2.18 0.85 55
山东天恒信会计师事务所 1.53 -0.31 0.84 56
山东正源和信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 0.97 0.78 0.78 57
五联联合会计师事务所 3.63 -5.79 0.71 58
北京永拓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0.76 0.78 0.66 59
中准会计师事务所 2.46 -3.40 0.61 60
江苏苏亚金诚会计师事务所 0.24 1.79 0.60 61
北京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0.79 0.45 0.59 62
福建立信闽都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0.69 0.68 0.59 63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 -0.23 2.77 0.58 64
北京天华中兴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0.60 0.63 0.53 65
北京天华中兴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0.21 2.45 0.50 66
广东羊城会计师事务所 0.56 0.65 0.50 67
浙江东方中汇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0.57 0.33 0.43 68
河北华安会计师事务所 0.66 -0.01 0.40 69
北京中喜会计师事务所 -0.32 2.29 0.39 70
北京天圆全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1.61 -2.42 0.35 71
上海东华会计师事务所 0.71 -0.46 0.31 72
北京中兴宇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0.17 0.73 0.29 73
华寅会计师事务所 0.09 0.86 0.27 74
浙江经济律师事务所 -0.07 1.15 0.25 75
北京岳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0.09 1.13 0.24 76
北京五洲联合会计师事务所 1.82 -3.39 0.23 77
羊城会计师事务所 0.43 -0.12 0.23 78
北京中证天通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0.03 0.92 0.22 79
中磊会计师事务 -0.11 1.08 0.21 80
深圳大华天成会计师事务所 -0.03 0.87 0.21 81
北京中证国华会计师事务所 0.41 -0.18 0.20 82
深圳天健信德会计师事务所 0.16 0.35 0.19 83
南方民和会计师事务所 0.17 0.34 0.19 84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34
沪江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德勤·关黄陈方会计师

0.35 -0.09 0.18
85
利安达-信隆会计师事务所 0.20 0.22 0.18 86
天职孜信会计师事务所 1.23 -2.24 0.17 87
北京中洲光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0.01 0.60 0.16 88
无锡公证会计师事务所 0.05 0.50 0.16 89
上海万隆众天会计师事务所 0.20 0.12 0.15 90
中鸿信建元会计师事务所 0.23 0.05 0.15 91
北京华证会计师事务所 0.08 0.37 0.15 92
北京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0.07 0.39 0.14 93
江苏天华大彭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0.01 0.52 0.14 94
国信联合律师事务所 0.19 0.10 0.14 95
中兴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0.10 0.30 0.14 96
华证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0.02 0.46 0.13 97
湖南佳境律师事务所 0.15 0.14 0.13 98
广东恒信德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0.15 0.11 0.12 99
北京中天华正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0.18 0.02 0.12 100
北京中磊会计师事务所 0.22 -0.07 0.11 101
中国·北京兴华会计师事务所 0.11 0.18 0.11 102
北京天职孜信会计师事务所 0.13 0.13 0.11 103
华信(集团)会计师事务所 0.08 0.26 0.11 104
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0.92 -1.74 0.11 105
安达信隆会计师事务所 0.14 0.08 0.11 106
北京中和正信会计师事务所 0.34 -0.40 0.10 107
北京市浩天律师事务所 0.09 0.18 0.10 108
福州闽都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 0.09 0.17 0.10 109
江苏公正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0.08 0.18 0.09 110
湖南天职孜信会计师事务所 0.10 0.11 0.09 111
山东乾聚会计师事务所 0.12 0.01 0.07 112
浙江东方会计师事务所 0.14 -0.04 0.07 113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35
中天华正会计师事务所 0.14 -0.04 0.07 114
福建闽都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 0.16 -0.13 0.06 115
北京中瑞华恒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0.54 -1.02 0.06 116
北京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 0.34 -0.55 0.06 117
福建华兴会计师事务所 0.26 -0.38 0.06 118
德豪国际武汉众环会计师事务所 0.15 -0.18 0.04 119
大华天诚会计师事务所 0.17 -0.23 0.04 120
甘肃五联联合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0.13 -0.15 0.04 121
黑龙江会计师事务所 0.24 -0.42 0.03 122
厦门天健华天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 0.64 -1.86 -0.09 123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36
附录3 2006 年基于供给方评价的审计声誉排名
事务所名称 事务所规模 能力与监管 综合分数 声誉排名
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 12.05 17.02 11.24 1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 6.19 21.94 10.10 2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 6.93 10.71 6.77 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 4.55 10.84 5.69 4
中瑞华恒信会计师事务所 2.75 7.69 3.81 5
岳华会计师事务所 3.87 5.09 3.48 6
安永大华会计师事务所 0.93 7.48 2.89 7
江苏苏亚金诚会计师事务所 1.69 5.43 2.58 8
万隆会计师事务所 2.20 4.20 2.41 9
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 0.95 5.67 2.31 10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 2.51 3.05 2.18 11
中和正信会计师事务所 2.98 2.06 2.07 12
中审会计师事务所 3.19 0.92 1.79 13
江苏天衡会计师事务所 1.27 3.62 1.78 14
利安达信隆会计师事务所 2.22 2.24 1.78 15
大信会计师事务所 3.06 0.61 1.64 16
浙江东方会计师事务所 0.42 3.68 1.41 17
北京永拓会计师事务所 1.70 1.85 1.41 18
北京中路华会计师事务所 2.91 -0.18 1.30 19
北京天华中兴会计师事务所 2.04 0.81 1.22 20
北京立信会计师事务所 2.38 0.15 1.16 21
四川君和会计师事务所 1.00 1.90 1.09 22
立信羊城会计师事务所 0.86 2.01 1.06 23
武汉众环会计师事务所 0.71 2.11 1.03 24
重庆天健会计师事务所 0.88 1.84 1.02 25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37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 1.95 0.28 1.01 26
北京中瑞诚联合会计师事务所 2.26 -0.24 0.98 27
新疆宏昌会计师事务所 2.09 -0.12 0.94 28
中天银会计师事务所 2.10 -0.15 0.94 29
山东汇德会计师事务所 0.74 1.78 0.93 30
中一会计师事务所 2.06 -0.15 0.92 31
广东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 0.48 1.96 0.87 32
宁波德威会计师事务所 0.54 1.84 0.86 33
青岛振青会计师事务所 1.80 -0.08 0.82 34
北京红日会计师事务所 1.64 0.14 0.82 35
天健华证中洲(北京)会计师事务
所 2.60 -1.24 0.81
36
江苏公证会计师事务所 1.38 0.32 0.75 37
中天运会计师事务所 1.53 0.10 0.75 38
中喜会计师事务所 1.33 0.32 0.73 39
北京五洲联合会计师事务所 0.22 1.89 0.72 40
北京亚洲会计师事务所 1.36 0.26 0.72 41
祥浩会计师事务所 1.55 -0.03 0.72 42
广西众益会计师事务所 1.41 -0.01 0.66 43
天津中审联会计师事务所 1.44 -0.08 0.65 44
亚太中汇会计师事务所 1.14 0.25 0.62 45
深圳南方民和会计师事务所 1.07 0.25 0.58 46
北京兴华会计师事务所 0.89 0.44 0.56 47
北京中证天通会计师事务所 0.97 0.18 0.51 48
广东恒信德律会计师事务所 1.02 0.09 0.51 49
北京天圆全会计师事务所 0.96 0.16 0.50 50
上海众华沪银会计师事务所 0.66 0.58 0.50 51
中准会计师事务所 0.83 0.30 0.49 52
湖南天华会计师事务所 0.95 0.12 0.49 53
浙江万邦会计师事务所 0.71 0.37 0.45 54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38
中建华会计师事务所 0.81 0.12 0.42 55
江苏天华大彭会计师事务所 0.73 0.22 0.42 56
深圳大华天诚会计师事务所 0.76 0.18 0.41 57
安徽华普会计师事务所 0.79 0.13 0.41 58
云南天赢会计师事务所 0.79 0.11 0.41 59
广东天华华粤会计师事务所 0.64 0.27 0.39 60
山东天元同泰会计师事务所 0.77 0.07 0.39 61
山东正源和信会计师事务所 0.68 0.19 0.38 62
新联谊会计师事务所 0.73 0.11 0.38 63
上海上会会计师事务所 0.56 0.29 0.36 64
华建会计师事务所 0.61 0.21 0.36 65
广东广信会计师事务所 0.71 0.03 0.35 66
北京中兴正信会计师事务所 0.53 0.26 0.34 67
上海公信中南会计师事务所 0.55 0.22 0.33 68
福建华兴会计师事务所 0.57 0.18 0.33 69
中磊会计师事务所 2.51 -2.62 0.32 70
江苏天业会计师事务所 0.53 0.21 0.31 71
北京中平建会计师事务所 0.51 0.18 0.30 72
云南云审会计师事务所 0.54 0.08 0.28 73
中兴财会计师事务所 1.55 -1.35 0.28 74
上海沪港金茂会计师事务所 0.44 0.14 0.25 75
上海信光会计师事务所 0.32 0.27 0.24 76
北京高商万达会计师事务所 0.40 0.14 0.24 77
江苏富华会计师事务所 0.30 0.19 0.20 78
北京兴中海会计师事务所 0.27 0.22 0.20 79
浙江天平会计师事务所 0.31 0.15 0.20 80
浙江中汇会计师事务所 0.18 0.31 0.19 81
上海申洲大通会计师事务所 0.28 0.15 0.18 82
北京华通鉴会计师事务所 0.27 0.12 0.17 83
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 1.18 -1.64 0.02 84
华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39
亚太集团会计师事务所 0.37 -0.56 -0.01 85
辽宁天健会计师事务所 0.39 -0.85 -0.09 86
上海佳华会计师事务所 0.00 -0.75 -0.25 87
中兴华会计师事务所 1.07 -2.53 -0.33 88
湖南友谊联合会计师事务所 -0.17 -0.77 -0.33 89
深圳市鹏城会计师事务所 0.70 -2.36 -0.45 90
湖南开元会计师事务所 0.11 -2.07 -0.63 91
山东天恒信会计师事务所 0.39 -2.56 -0.66 92
四川华信(集团)会计师事务所 0.46 -3.49 -0.93 93
西安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 0.10 -3.76 -1.19 94
北京五联方圆会计师事务所 0.96 -6.38 -1.64 95
上海东华会计师事务所 0.45 -6.41 -1.89 96
北京京都会计师事务所 1.39 -8.59 -2.17 97
重庆康华会计师事务所 -6.48 0.74 -2.80 98
华寅会计师事务所 0.36 -10.52 -3.29 99
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 0.57 -11.21 -3.41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