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9922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分析——以资金配置行为为例

西南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分析——以资金配置行
为为例
姓名:孙志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袁远福
20050401
内容摘要
一、本文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本文分为四章,主要是运用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关于市场结构、行
为与绩效的双向和动态分析框架,以资金配置行为为例,分析我国
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政
策建议。
第一章一本文的理论基础。着重阐述了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
结构、行为和绩效分析框架(SCP分析框架),以及在上述分析框架
基础上,一个以资金配置行为为例的商业银行业SCP分析框架。本
章分为三节。第一节简要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结构、行为
和绩效的具体含义,并着重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和现代产业组织理
论中的SCP分析框架进行了阐述。第二节首先着重论述了商业银行
为实体经济部门提供融资机制这一核一11,功能,从而引申出商业银行
资金配置这一行为。其次,指出在考核商业银行绩效时需要特殊考
虑的因素,并对本文中衡量商业银行绩效的指标进行了说明。再次,
以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框架为基础,以资金配置行为为例
构建了~个简单的商业银行业SCP分析框架,并联系商业银行业稳
定,对上述框架进行了相应的扩充。第三节为文献综述部分,对国
内外关于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简要
介绍和评述。
第二章一本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两节,是对第一章产业组织
理论的运用和具体化。第一节在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进行分
析之前,简要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发展状况,以便读者对其历
史发展有大致的了解,同时为下文的分析作了一个铺垫。第二节是
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各项决定因素的分析。其基本思路是:
在简要介绍市场结构的一般决定因素的基础上,先就我国商业银行
业市场结构各项决定因素加以逐一分析,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并对
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具体形态做出初步判断。本节又分为五
个小部分。第一,市场结构的最重要决定因素一市场集中度分析。
分别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集中率指数、赫希曼一赫芬达尔指数进
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纵向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集中
度,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市场集中度仍然很高的现实并未改变。
第二,我国商业银行业规模经济状况的分析。首先介绍了理论上银
行业更易形成规模经济的原因,然后通过考察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实
际情况,发现通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数据难以说明它是否具
有规模经济特征,但与同期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人均利润和人均营业
费用的比较可以看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呈现出一种规模不经济特
征。第三,我国商业银行业产品差异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目前
我国各银行之间基本不存在客观产品差异,但具有一定的主观产品
差异,说明我国商业银行业总体上产品差异化程度很低。第四,我
国商业银行业进入壁垒分析。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并不具有规模经
济特征、产品差异化程度低,利率的管制等也基本上排除了行为性
进入壁垒,因此本文主要考察法律和政策性进入壁垒。并通过分析
证实,我国不仅存在较高的法律性壁垒,同时又存在较高的政策性
进入壁垒,且后者对新银行的进入尤其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第
五,上述各项决定因素的综合分析。由市场集中度指标看出,我国
商业银行市场具有鲜明的寡头垄断特征。但与未造成我国银行业市
场竞争不完全的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不同,我国较高的法律和政
策性进入壁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市场竞争程度。总体来看,虽然
近年来中小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
这些商业银行很难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从而寡头垄断市
场结构在短期内很难被打破。
第三章一本文的核心部分。本章存在一个逐步展开的逻辑过程。
首先分别考察第一章所引出的扩充理论框架中的每一要素(包括我
国商业银行业资金配置行为、商业银行绩效比较以及商业银行体系
稳定),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资金配置
行为、绩效以及商业银行体系稳定之间的联系,得出本文的结论。
本章分为四节。第一节首先分析国有经济豁门和非国有经济部门在
国民经济中的表现,指出非国有经济部门是我国的高效率实体经济
部门。但与国有商业银行将其大部分资金配置给国有经济部门形成
强烈反差的是,我国非国有经济部门却长期得不到足够的融资支持。
以此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在稀缺的经济资源一货币资金的配置中,存
在着严重的配置不合理现象。第二节运用盈利指标、不良贷款率和
资本充足率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中小商业银行的绩效并将二
者进行比较,发现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绩效水平不高相比,我国中小
商业银行的平均绩效呈现出较高水平。第三节是对我国商业银行体
系稳定性的考察。分析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的
主体,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较低的盈利能力、累积的过多不良贷款以
及长期低于国际标准的资本充足率水平,都将会严重影响我国银行
体系的稳定。但事实上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却表现得相当稳定,亚洲
金融危机中的良好表现即是最好的证明。第四节是对我国商业银行
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的综合分析,是对本章前三节分析以及第二
章分析的一个综合考察,并褥出下三点结论:第一,我国国有商业
银行将大部分资金配置给了低效率的国有经济部门,而我国商业银
行业提供给高效率的非国有经济的融资支持却相当有限,商业银行
业整体的资金配置被严重扭曲。这种行为的变异说明,我国商业银
行业并不存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的作用机
制。第二,依据理论逻辑,国有商业银行与中小商业银行的绩效反
差将会反作用于市场结构,从而迅速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
但是第二章的集中度指标却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业长期由国有商业银
行垄断,这就说明绩效对市场结构的反作用力度相当有限。第三,
基于理论上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银行业稳定之间的联系,我国商
业银行业由绩效低下的国有商业银行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将会导
致极为脆弱的商业银行业体系。但与理论上的结论不同,我国商业
银行体系事实上却表现的相当稳定。这就说明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
结构与银行体系稳定之间也缺乏实质性的相关关系。
第四章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行
为、绩效与银行体系稳定之间未表现出理论上的逻辑联系的原因进
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在原因分析时指出,之所以没有出现理论上的逻辑联系,首要
原因是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初始形态并不是市场集中、而是
政府为了实现银行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促进作用而加以控制下的结
果。这一结果从一开始就割裂了市场结构与行为之间的联系。我国
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初始形态形成以后,政府干预等因素进一步
割裂了理论上各变量之间的逻辑联系。政府干预的影响突出表现在
三个方面,首先是对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配置方向上的干预,这种干
预直接导致了市场结构与行为之间联系的脱节;其次,以财政来承
揽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问题,这是绩效无法反作用于市场结构的重
要原因,同时又是政府干预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配置行为的~个必然
结果;第三,是对中小商业银行的规模限制,从而约束了绩效对市
场结构的反作用力度。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政府干预只是市场结构
无法作用子行为的一个囡素,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则是另
一个重要因素。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使得非国有经济部
门(其中多数都是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融资支持。此外,国有商业
银行的单一国有产权结构,使政府的社会目标替代了部分国有商业
银行的盈利目标,从而进一步减小了绩效对市场结构反作用的力度。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本文的贡献之处
1、就选题和研究角度而言。本文是从产业组织学角度对我国
商业银行业展开分析的。与国内同类文献相比,不仅分析了市场结
构还分析了行为、绩效及其与市场结构的关系。正是依据现代产业
组织理论中的双向和动态分析框架,因而最后政策的着眼点并不是
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的调整,也不是单纯的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
而是在于如何重新建立起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之
间良好的动态作用机制。
2、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不仅运用了纵向的历史比较还运用了
横向的国内比较;不仅运用了定性分析还运用了定量分析,增强了
文章的说服力。论文数据多是自己动手搜集的第一手较新的数据,
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严谨度。
三、本文的不足之处
l、在本文的分析中只是依据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选择了资金
配置行为进行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分析,对商业银行
的其他行为未作研究,沿着本文的思路,此问题还可以继续和深入
下去。
2、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总体数据从公开渠道可以
获得,而单个银行的数据难以获得,故而可能对本文的研究产生一
定的影响。
关键词:市场结构行为绩效商业银行业资金配置行为
Abstract
1.Main contents and viewpoints
Besides the preface,this thesis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thesis.It mainly introduces
some basic concepts and the theoretical frame.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Part one introduces three basic concepts,and the mainly analytical
framework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m industry organization theory.Part
two firstly introduces three important concepts,such as banking market
structure,fund allocation conduct and performances of the commercial
banks.Secondly,the thesis sets a simpl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the
commercial bank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modem industry
organization theory.Part three is a simple survey of foreign and
domestic studies on the market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Chapter two is the main body ofthis thesis and it is the application ofthe
theory mentioned above.It consists of two parts.Part one reviews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Part two analyzes five decisive
factors to market structure in China’S bank system,such as market
concentration,economy of scale,barriers to entry and product
differentiation.To begin with the analysis of market concentration
including concentration ratio,hirschman·herfindat index,the thesis
points out that the market concentration of China’S bank system iS very
hi曲with a finding that the value is decreasing gradually.Secondly,the
thesis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economy of scale in banking
industry.It points out that economy ofscale doesn’t exist indeed.Thirdly,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entry barriers,the thesis fmds that owing to
over-regulations in banking industry,the market competition is
imperfect actually.After that,the thesis analyzes the classifications and
causes of production differentiation.It holds that because of the
excessive regulations and lacks of innovation,the level of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is very low.At last the thesis reaches a conclusion,0n the
basis of analysis in the former part,that there is an evident character of
monopoly in China’S batlkdng industry and this situation wi!l not change
within a shoft time.
Chapter three consists of four parts.It is the core of this thesis.Part one
analyzes the fund allocation conduct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Owing to more than 20 year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the
non..state..owned economy has become the leading driving sector that
keep propelling the sustained and rapid growth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Contrary to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national economN it doesn’t receive
sufficient revolving fund from current bank system.The thesis
demonstrates the irrational conducts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Part
two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performance in banking industry with
all appraisal of performance with profit index,risk index.It finds that
oerformance in state.owned banks is inferior to that of middle-small
sized banks.Part three analyzes the steady condition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The state.owned banks are main body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but their performance is much inferior to that of middle-small
sized banks.It will make the bank system dangerous.Howevec there IS
a fact that the banking industry is steady,either in the long-run or in the
short.run.On me basis ofanalyses in the former parts,part four analyzes
empirically relationship among market structure,conduct and
DerfbnnaJlce in China’S banking industry.It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11e
theore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structure and conduct does not
exist for some reasons. At the same time,the reaction force of
oerfbnnance on market structure is very pooh Moreover,although the
2
risk in state—owned banks is very high,the bank syStem still maintains
steady for a long time.The theore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structure and steady of banking system is also invisible.
Chapter four consists of two parts.Part one discusses the reasons that
why the theoredcN relationship among market structure,conduct and
performance in theory does not exist in China’S bank system.Basically
speaking,the original shape of market structure in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has not been formed by competition,which is important
problem above.a11.Then government’S intervention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cuts off the theoretical relationship among three factors.
Moreover,imperfect credit guarantee system served for the middle‘small
sized firms and the single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s structure,plays a
vital role.Part two presents some advices on how to renew the organic
relationship of market structure,conduct and performance.These
measures are:(1)propelling property ri对l乜reform in state。owned banks,
(2)decreasing the government’S intervention gradually,(3)improving the
credit guarantee system which serves for the middle—small sized firms,
and(4)encouraging the middle—small sized banks to expand their
operational scale,etc.
2。The contribution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thesis
Most of the papers that apply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o
study China’S banking industry,either concentrate on the markot
structure analyses,Or 01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structure and
Derfonnance.This thesis brings conduct into the scope of study for th。
first time,and analyzes the acmal relationship among manet structure,
conduct and performance in China’s bank system.So,this thesis reaches
a conclusion that emphasis on the bank system reform is neither market
3
structure reform,nor property rights re/brm respectively,but renewing
the organic relationship among market structure,conduct and
performance.
However owing tO the limitation of time and space,this thesis only
emphasizes on the fund allocation conduct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Key words: market structure
Banking industry
conduct performance
4
fund allocation conduct
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学位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
承担。
本学位论文成果归西南财经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孙志华
2005年4月22日
前言
当前,随着加入WTO承诺金融业开放日期的迫近,商业银行业
改革也被提到日程安排上来并在逐步加以实施。2004年年初,国家
动用#I-}E储备450亿美元用于补充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资本
金,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股改上市也进入了紧锣密鼓
的准备阶段。银行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但竞
争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家银行自身绩效水平的提高。然而,
由于历史和体制性原因,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业存在着高集中度和
低绩效并存的现象。因此以提高国内商业银行对外竞争实力为目的,
我们感到有必要从产业组织学的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业的现实状况
进行分析。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商业银行业改革的研究大都是从商业银行
的运行机制、内控机制和产权改革方面进行,本文则以产业组织理
论中的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分析框架贯穿始终,基本思路是从理
论一般到产业具体,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文章首先阐述了产业组
织理论中的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分析的一般理论框架,以及在上
述分析框架基础上,以资金配置行为为例的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
行为与绩效分析的一个简单并加以扩充的理论框架。其次,结合我
国的具体情况,运用上述理论对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包括市场集中
度、规模经济、进入壁垒、产品差异化进行了分析。再次对我国商
业银行业资金配置行为、绩效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市场结构、
行为与绩效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出现的与理论
框架相背离的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相互关系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并围绕恢复三者之间的良性动态作用机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演绎为主,从理论一般到产业具体,力
求做到纵向历史比较与横向国内比较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相互结合。
第一章理论概述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分析的一般理论框架
一、市场结构概念
市场结构概念源自产业组织学(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产业组织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应用,但不同于
微观经济学,两者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微观经济学侧重于研究完全
竞争市场,而产业组织学侧重于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其中产业是
指所有从事盈利性活动并提供同一类产品或服务(严格说来是具有
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是一个居于微观经济的
细胞(企业)和宏观经济的整体(国民经济)之间的“集合概念~。
依据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Market Structure)就是构成
市场的卖者(企业)相互之间、买者相互之间以及卖者和买者集团
之间等诸关系的因素及其特征2。产业组织学主要从卖方角度研究市
场结构,并主要依据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进入壁
垒四项因素来判别某~特定产业的市场结构形态。
二、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分析的一般理论框架
(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
产业组织学中的主流理论是以梅森、贝恩、谢勒等人为代表的
哈佛学派所创立的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初步创立
了市场结构(Market structure)一企业行为(Conduct)~绩效
(Performance)分析框架(简称SCP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的
具体含义是指,市场结构是决定性变量,通过企业行为决定绩效大
小。
其中企业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赢得更大利润和更高市场占
1王颖捷: (金融产业组织研究》,第1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2杨治: ‘产业经济学导论》.第141页.中国人民太学出版社,1985年版。
2
有率而适应市场并按市场要求调整其行动的行为。企业行为通常主
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企业确定价格的策略:(2)企业的产品策
略:(3)企业排除竞争对手的策略。
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企业通过一定的行为使其在价
格、产量、费用、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在技术进步等方面
所达到的现实状态,以及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所达到的状态。显然
产业组织理论中绩效概念包含的内容很宽泛,既有从企业角度的,
也包括从市场角度的。本文所使用的绩效概念,是从企业角度而言
的,指企业实现经营目标(一般为利润最大化)的程度。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结构的作用是单向和静态的(见
图1—1):
I市场结构卜_叫企业行为卜—叫绩效l
1.、—...................一L—.........。............_J I.......................一
图l一1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分析框架
(二)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
后来,以鲍莫尔、索耶和泰勒尔等为代表的新产业组织学派,
以斯蒂格勒:布罗曾等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以及逐渐吸收其他经
济学分支内容所形成的现代产业组织学派,不断对传统产业组织理
论进行丰富和完善,从而构筑起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之
间的双向和动态关系(见图1—2)。这种双向和动态关系更能揭示各
产业的现实情况。
图1—2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分析框架
第二节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分析的
一个简单理论框架及其扩充
一、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概念‘
一般商业银行是主要从事存、贷款业务即经营货币资金的金融
机构,各商业银行之间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很强的替代关系。因
此可以把商业银行业看作一个产业,运用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
框架来对其进行分析。依据产业组织理论,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是
指构成商业银行业市场的卖者(企业)相互之间、买者相互之间以
及卖者和买者集团之间等诸关系的因素及其特征。因为产业组织理
论主要从卖方角度分析市场结构,因此本文也将从商业银行角度研
究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依据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进入
壁垒和产品差异化等因素来判别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各年的具
体形态,并对市场结构的形态演变进行考察。
依据《中国金融年鉴》,我国商业银行业包括国有商业银行、中
小商业银行(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
以及外资银行(包括外资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
由于无法取得农村商业银行的数据,本文的分析仅限于国有商业银
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
二、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分析的一个简单理论框
架及其扩充
(一)商业银行资金配置行为
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其行为有很多种。依据默顿和
博迪(1993,1997)的功能观,即在给定金融中介的经济功能基础
上讨论运作这些功能的最佳金融机构的结构,金融中介的一个核心
功能是为实体经济部门提供一种融资机制,即从社会上吸收资金并
将资金配置到实体经济部门。显然这也适用于商业银行。正是基于
对商业银行功能的认识,商业银行在为实体经济部门提供这种融资
机制时产生两种行为,一是归集资金行为,二是资金配置行为。因
为商业银行业是典型的具有较强外部经济效应的企业,这种外部经
济效应突出地表现为商业银行业对实体经济部门的促进作用,而资
金配置行为恰恰能很好地衡量这种外部经济效应或者说能够揭示商
业银行业与实体经济部门的联系,因此本文着重考察商业银行的资
金配置行为。为考察商业银行的资金配置行为,本文依据不同经济
部门对于长期经济增长的作用大小将实体经济部门分为两种,其一
是高效率实体经济部门,其二是低效率实体经济部门。通过比较这
两个部门从商业银行获得资金支持的多少来考察商业银行的资金配
置行为。一个基本的逻辑是:如果一个部门能够很好的促进长期经
济增长,那么它应该是经营业绩比较好的部门。商业银行若将更多
的资金投入到业绩良好的部门,通常能够获得正常回报。做出上述
划分,主要是基于我国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不同
表现,对二者的考察可M较好的揭示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配置行为。
(二)商业银行绩效
依据本文考察视角,绩效指的是企业实现自身经营目标的程度。
由于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作为企业,它必须以赢
利性为经营目标;作为特殊企业,它又必须比一般工商企业更加注
重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因此,一般的商业银行所追求的应该是
在保证必要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使利润最大化。本文正是
从商业银行角度,通过盈利能力、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三项指
标来考察商业银行的绩效。
(三)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的一个简单理论分析
框架
从一般商业银行业与实体经济部门的关系来看,一般商业银行
业是为实体经济部门服务的,包括资金融通、提供支付结算体系等
等。其中资金配置是商业银行业一项很重要的功能。如果从单个商
业银行来看,按照以流动性和安全性为前提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对资
金实旌有效配置,是商业银行一种理性的行为。这里有效配置是指
商业银行将资金配置到高效率的实体经济部门,因为高效率的实体
经济部门通常能够及时地为贷款银行提供正常的回报。贷款银行在
获得正常回报后,资产流动性增强,安全性也得到提高,会进一步
在该商业银行业市场中扩充市场份额,从而改变原有的商业银行业
市场结构。此时商业银行更加有动力将更多的资金再行配置到高效
率实体经济部门,由此循环开来。因此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资金
配置行为和绩效之间就构成一种动态作用过程,见图1—3。
幽l--3商业银行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分忻的一个简单理论框架
(四)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分析的简单理论框架
的扩充:
由图1—3所表示的市场结构作用机制而形成的特定商业银行
业市场结构更加有利予银行业的稳定,因为资金的有效配置会引致
银行良好的效益状况,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由于商业银行业的稳
定对于金融以及经济的稳定运行极其重要,因此在简单理论分析框
架基础上把商业银行业的稳定纳入,由此得到如图l一4所示的扩充
框架。
图l一4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分析的简单理论框架的扩充
本文正是根据上述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分析的扩
充理论框架,具体考察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对资金配置行为的影响、
资金配置行为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商业银行绩效对市场结构的
反作用力大小以及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稳定之间的联系,在此基
础上来综合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将产业组织理论中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分析框架运用于商业
银行业,是从国外学者的研究开始的。部分国夕卜实证研究表明市场
结构对于银行收益率指标有很强的单向决定作用,如Ruthenberg
(1994)、goldberg and Rai(1996)对欧洲各国银行业的研究。而
其他学者的实证研究却表明市场结构通过商业银行效率变量与商业
银行利润指标间存在动态关系,如Smirlock(1985)、Evan。ff and
Fortier(1988)对美国银行业的研究,Maudos(1998)对西班牙银
行业的研究。
上述国外文献对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绩效的研究,虽然没有
取得~致意见,却都表明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商业银行收益率之
间确实存在相关关系。但这些研究也存在缺陷,主要歃陷在于:没
有将商业银行业与实体经济部门联系起来;同时也没有注意到流动
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者之间的统一、仅包括了资产或资本利润率
指标而未考察贷款质量、资本充足率状况;此外也忽略了对商业银
行业市场结构与商业银行业稳定之间的关系的考察。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的研究,大致从于良春和鞠源
1999年发表于《经济研究》的一篇文章一一《垄断与竞争:中国银
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开始的。此后大量学者开始运用产业组织理论
对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市场结构进行分析。早期的研究多是对我国商
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现状的分析,认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集中程度
过高,妨碍了业内的竞争,建议放松商业银行业进入壁垒,进行增
量式改革,如于良春和鞠源(1999),王国红(2000),叶欣、郭建
伟和冯宗宪(2001),焦瑾璞(2001)。后来部分学者开始采用产业
组织学的SCP分析框架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绩效的关
系,认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形成的特殊历史及体制性原因割
裂了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与收益指标的联系,从而提出适当收缩国
有商业银行业规模,扶持和发展新兴商业银行的政策建议,即存量
改革与增量改革并举,如赵旭、蒋振声和周军民(2001),秦宛顺和
欧阳俊(2001),陈敬学(2004),周小全(2004)。
上述文献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进行了
分析,开阔了本文的思路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早期的文献主要
集中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现状及其类型,揭示的问题不
够全面。后来的文献虽然应用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市场结构与绩效分
析框架,但如同国外的研究一样,没有将商业银行业与实体经济部
门的联系纳入其中,也没有考察商业银行除盈利能力指标以外的衡
量流动性和安全性的指标,同时也忽略了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
对银行业稳定的影响,因此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在这些研究文献
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搜集了第一手数据,在借鉴产业组织理论的
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分析框架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简单的商业银
行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分析理论框架并进行了扩充。以上述扩充
后的理论分析框架为基础,注意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将市场结构、
行为和绩效分析相互结合,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结论。
第二章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第一节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前的30年里,中国没有现代意义的商业银行体系。在
我国“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内唯一的银行。
尽管当时存在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但中
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在组织体制上仅属于中国人民银行内部的一
个部门,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则划归财政部管理,主要办理财政拨款
和拨款监督业务。中国人民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也承担各
种商业银行职能,成为了信贷中心、结算中心和现金出纳中心,垄
断了全国所有的金融业务。
改革开放之初,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
从1979年起先后恢复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3,
1984年1月设立中国工商银行,从而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
行职能。通过分设和恢复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开始打破人民银行一
统天下的局面,初步建立起了我国的商业银行组织体系。但是四大
国有专业银行从成立伊始就不是按商业化经营思路、而是按计划经
济的行业管理思路来运营的,各国有专业银行分别在工商企业的流
动资金、农村金融、外汇、基本建设等四大领域服务,业务严格划
分、互不交叉。各个国有专业银行在各自的业务领域内拥有绝对的
垄断地位,不存在竞争对手。国有专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始于1985年,
该年国有专业银行之间的专业分工限制被取消。四家银行被允许扩
展业务范围并在存贷款服务的提供上相互竞争。但在80年代中期至
90年代中期,国有专业银行相互之间的竞争十分有限,因为它们主
要充当政府政策性贷款的管道,缺乏相互竞争的必要的自主权。当
1 994年政府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分离国有专业银行的政策性贷款业
务,四家国有专业银行之间的业务竞争开始增加。国有专业银行也
3中圉人民建设银行于1996年3月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
9
破正式命名为“国有商业银行”,政府期望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按照市
场化原则运营并改进自身盈利能力。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商业银行法》(以下简称商业银行法)出台了管理新商业银行的一
系列规则。《商业银行法》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授予所有商业银行
运营独立性。但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化经营业务的分离
远非干净和完全。政策性银行由于缺乏足够的分支网络或资本,难
以达到以前由原国有专业银行所提供的政策性贷款水平。在中央政
府和地方政府施压之下,国有商业银行仍以一种或多种形式继续从
事着政策性贷款业务。截至2002年末,四家国有商业资产规模为
136997.04亿元。
尽管政策性贷款约束了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但新兴商业
银行的进入却为银行业引入了新的竞争源泉。1986年交通银行在关
闭38年之后得以重新成立。从1986年到1996年,我国先后组建了
1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截至2002年底,共有股份制商业银行11家4,
资产规模达到30855.62亿元。1995年起,以合并地方性合作金融机
构的形式建立地方性商业银行。它们采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形式,
业务范围被严格限定在当地区域;开始称之为“城市合作银行”,后
来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到2002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城市商业
银行“l家,总资产规模为11700亿元。同时,外资银行也在逐步
被引进,机构数量和业务量不断增长,特别是我国于2001年年底正
式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进入步伐进一步加快。截至2002年束,
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为180家,其中外国银行分行146家,下设支
行9家:法人机构19家,下设分行及附属机构6家;外国银行设有
代表处2ll家;总资产规模为3240.85亿美元。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业的现状是既存在众多
不同产权性质的商业银行如国有独资、股份制商业银行等等,也存
在众多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如2002年末规模最小的国有商业银行
4海南发展银行于1998年6月被行政关闭:中国投资银行于1998年12月并入国家开发银行,原中投行
29个分支行的137家同城营业网点于1999年3月由中国光大银行整体收购;2000年蚌埠住房储蓄银行与
当地城市信用社合并:原烟台住房储蓄银行于2003年7月29日实行股份制改革并更名为恒丰银行股份有
限公司,成为第11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10
一中国银行资产规模达到29057.07亿元,而规模最大的股份制商业
银行一交通银行的资产规模也仅为7668.74亿元,前者是后者的四
倍左右。总之,众多内资商业银行的成立和外资银行的进入,适应
了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对建立多层次、多类型金融服务机构的要求,
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竞争主体,增强了我国银行业的竞争程
度。
第二节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各项决定因素的分析
一、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及其类型的划分方法
(~)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
依据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的主要决定因素包括市场集中度、
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和新企业的进入壁垒5等。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之所以把市场集中度作为决定市场结构的
首要因素,是因为集中度的变化对市场的竞争状态具有很大的影响。
但产业组织理论同时也认为,有可能造成市场竞争不完全的规模经
济、产品差异化和进入壁垒也是决定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
(二)市场结构类型的划分方法
市场结构类型的划分有三种方法:
(1)第一类方法是依据构成某一特定市场的卖者和买者的数量进
行划分。如果从卖者的角度,就可以用市场集中度指标来刻画,如
表2—1所示。
表2~1第一类划分方法
买者/卖者l家2家少数多数
l家双方垄断买方垄断买方垄断
卖方寡头垄断
2家双方双头垄断买方双头垄断
少数卖方垄断双方寡头垄断买方寡头垄断
买方寡头垄断
f多数卖方垄断卖方双头垄断卖方寡头垄断完全竞争
表中的多数,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任何一家卖者或买者的交易
5夏大慰: ‘产业组织学》,第25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ll
量,在该商品市场中所占比重都比较小,以至于各自交易量的变动
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可以忽略。而少数,则是表示处于上述意义上的
多数和2家企业之间的状态。
(2)第二类方法是根据同一市场中卖者的数量和产品差异化程度
进行划分,见表2—2。、
表2—2第二类划分方法
卖者/产品差异化不存在类似产品存在相当多的产产品完全同质
品差异化
l家完全垄断
少数伴随卖方寡头垄卖方寡头垄断
断的垄断竞争
r多数垄断竞争完全竞争
(3)第三类方法是指依据企业能否自由进入或退出某一市场而进
行的划分方法,见表2--3。
表2—3第三类划分方法
j进入自由限制限制.
I退出自由限锘Ⅱ 自由
}市场形态开放市场封闭市场进入限制市场
二、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市场集中度概念及其度量指标
l、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Market Concentration)指市场中卖方、买方的数
目及其相对规模(市场占有率)的分布,反映市场垄断程度的高低,
是决定市场结构的基本因素。市场集中按分析对象的不同分为卖方
集中和买方集中,产业组织理论通常以卖方集中为研究对象。
市场集中度(Market Concentration Rate)是指某一特定的市
场或产业中,少数较大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大小,是反映市场集
中程度的指标,刻画某一特定市场垄断程度或竞争程度的高低。传
统的产业组织理论正是依据市场集中度将市场结构划分为独占型、
寡占型、垄断竞争型及竞争型等基本类型。但是,新产业组织理论
研究者则强调指出,市场集中度只是决定市场结构的必要条件,而
非充分条件。因为不同集中度的市场并不一一对应不同竞争程度的
市场结构,它必须与其他条件相结合才能形成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
这些其他的因素通常包括:进入壁垒、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6等等。
2、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
衡量一个市场集中度高低主要有两种方法:绝对法和相对法。
前者如集中率指数(CRn)等,后者如赫希曼一赫芬达尔指数(HHI)。
绝对法主要反映领先企业的集中程度而忽略了整个市场中所有企业
的数量和规模不均衡的程度。相对法虽然较好地反映了该市场企业
规模的差异程度却没有顾及领先企业的集中程度。二者的结合可以
较为全面的反映市场集中程度。下丽将就上述常用指标做简单介绍。
(1)市场集中率指数
市场集中率指数(Concentration Rate)是反映市场中规模较
大的前几位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其计算方法如下:
CK=Σx!『x
式中,17.为企业数;x.表示居于市场第i位企业的资产、利润、
销售量等指标数值;x表示市场中所有企业的相应指标值;CRn表示
较大n家企业集中度。选中的企业数n不同,集中率也会发生变化,
n的取值取决于计算的需要,通常取较大的3、4、5或8家企业。它
的值介于0和1之间,值越大表示市场越集中。
(2)赫希曼一赫芬达尔指数
赫希曼一赫芬达尔指数(Hirschman—Herfindal Index),是指
所有企业在一个给定市场中所占市场份额的平方值的总和。该指标
综合反映了所有企业的规模分布,其计算公式为:
HHI=Σ(t ix)2
式中,x代表产业总规模,如总销售量、总资产等;t为第i
个企业的规模。HHI值在0到l之间,越接近1表示市场垄断程度越
6克拉克森等, ‘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第77页,中译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年版。
t3
高,HHI=I表示完全垄断:HHI值越接近于0表示市场竞争程度越高,
HHI=0表示完全竞争市场。用HHI指标反映市场集中度有两个好处:
一方面,不受n取值的影响,能完整反映整个市场垄断(或竞争)
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平方的放大作用,HHI值对规模较大企业市场
份额变化十分敏感,能较好揭示领先企业对整个行业结构的影响。
由于HHI指数值通常很小,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对其乘以10000处理。
根据HHI指数,我们可以推导出N指数。N指数是HHI指数的
一种转化形式,N=1/}{HIj N是一种“当量值”,它反映规模相当的
企业数目。
(二)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1、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集中率指数分析
本文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
银行四类银行1996--2002年7各相应指标值(包括资产额、贷款额和
存款额)之和作为商业银行业市场份额总和,分别计算出CR4和cR并
进行比较。其中cR。包括四家国有商业银行,c恐中另外包括资产排
名靠前的四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为交行、中信、光大和招行。
表2—4:中国银行业资产、贷款与存款市场集中度(%)
l 项目/年份96 97 98 99 00 Ol 02
I资产C& 86.94 84.05 83.05 82.32 79.84 76.99 74.94
c如92.92 90.7 90.3l 90.4 88.87 86.46 84.8
贷款CR4 87.17 84.98 85.76 84.93 82.15 80.56 76.77
呱92.98 90.88 91.53 9l_54 90.15 88.76 85.38
l存款C邑85.88 84.24 85.95 85.21 83.16 80.69 76.38
呱94.i7 92.23 91.89 91.59 90.48 88.76 84.78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7--2003年整理得到
由表2—4可以看出:
(1)从CR。和cR值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贷款和存款集中
率都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资产项中CR,由1996年的86.94
%下降为2002年的74.94%,cR值由1996年的92.92%T耐0 84.8
,由于1995年《商业银行法》的颁布实施.国有专业银行开始了商业化改革的进程t故数据选取从1996
年开始。
14

%。而贷款和存款项的集中度变化趋势与资产项较为相似,除1998
年CR。指标有些微反弹、分别从84.98%上升为85.76%、84.24%上
升到85.95%之外,总体仍呈下降趋势。说明,除亚洲金融危机的影
响和个别金融机构的关闭重组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在1998年的存款和
贷款出现暂时的扩张之外,近年来中小商业银行规模扩张较快,商
业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加大。
(2)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业近年来市场集中率有所下降、银行业的
竞争程度加大,但国有商业银行居于垄断地位的现实并没有改变。
资产、存款和贷款三项的各年CR4值都在75%以上。而从吼与cR的
差值来看,差值基本上是在7、8个百分点左右,说明居于其他商业
银行前四位的四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总和也仅占市场总额
的7%到8%左右,这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在75%以上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
2、赫希曼一赫芬达尔指数(删I)分析
市场集中率指数分析较好地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的集中程
度,但该指标没有说明几家大商业银行的总市场份额在其内部是如
何分布的,也没有表明其余数额分布在多少家商业银行中,它们各
占份额的多少。HHI指数则较好地克服了市场集中率指数的不足。以
下是1996--2002年资产、贷款和存款项目的删I值8。由于计算出的
HHI指数通常很小,在实际应用时需乘上i0000。根据相关标准,如
果HHI大于1800该市场被视为高度集中的市场;如果NHI值在1000
和1800之间,则市场被归入集中程度适中的市场:HHI值小于1000,
该市场被归入集中程度较低的市场9。
从表2—5中显示的数据可看出:
(1)从各年的HHI数值看,各指标项的HHI值普遍偏高,除资产
项目02年降至1800以下(为1799,但也非常接近1800)外,其余
各年的HHI值均在1800以上。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业为高度集
8计算}珏_Ⅱ值,理论上需要该期间各家商业银行相关项目的统计数据,包括各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各家外
资银行,这显然不现实。本文运用4家国有商业银行、lO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关数据来近似计算整个银
行业的啪指数。由于这14家银行的份额占90%以上,可视为对整个银行市场的近{娃替代。
9叶欣、郭建伟、冯宗宪: ‘垄断到竞争: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变迁》,‘金融研究》.2001年第
11期。
15
中的市场。
(2)从变化趋势来看,从96--02年,无论是资产、存款,还是贷
款项目,都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资产、贷款和存款各项分
别从96年的2322、2317、2160降为02年的1799、1954和1927。
但相对资产项目,贷款和存款项目的下降幅度较小,个别年份有上
升势头,如98年贷款项目和存款项目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分别从
97年的2289、2159升至2433、2229。这与前述市场集中率指数揭
示的内容相吻合。这些情况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业总体的市场竞争程
度在逐步增强,但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并没有改变。
表2—5:中国银行业资产、贷款和存款项目的HHI指数及N值
l项目/年份96 97 98 99 00 Ol 02
f鋈HHI 2322 2406 2102 2037 1978 1885 1799
N值4.3 4.2 4.8 4.9 5.1 5.3 5.6
贷}IHI 2317 2289 2433 2222 2120 2062 1954
款N值4.3 4.4 4.1 4.5 4.7 4.8 5.1
存HHI 2160 2159 2229 2199 2119 2018 1927
款N值4.6 4.6 4.5 4.5 4.7 5 5,2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7-2003年各巷整理得到。
同时我们引入一个N指数,N指数是HHI指数的倒数,是一种
当量值,它表示市场上规模相当的企业数目,可以辅助说明市场结
构状况。从年度来看,96年有4.3家资产规模相当的银行,02年变
为5.6家:96年有4.3家贷款规模相当的银行,02年上升为5.1家;
96年有4.6家存款规模相当的银行,02年上升为5.2家。说明我国
新兴商业银行正在迅速成长,竞争力相应提高,但幅度不大。
三、我国商业银行监规模经济状况分析
(一)规模经济概念及其度量方法
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是描述规模变动和成本变动之
间关系的理论,它是指由于经济组织规模扩大导致平均成本降低、
效益提高的情况。按照《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解释,考
虑在给定(不变的)技术条件下,对于某一产品(单一产品或复合
产品),如果在某一区间生产的平均成本递减(或递增),那么就可
以说这里有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在规模经济区域,具体表现
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而在规模不经济区域,具体表现为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向上倾斜。从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形状,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Mini皿um
Optimal Scale)。上述定义具有普遍性,银行业规模经济便由此引
申而来。
对于规模经济的不同考察方法,主要体现在对企业适度规模边
界的不同考察方法当中,处于适度规模区域内的企业必然呈现出规
模经济特征,而其他企业则为规模不经济。根据著名产业组织学家
谢勒(F.M.Scherer)的归纳,经济组织规模边界的考察主要有四种
方法”:一是利润分析法,它是用利润率作为规模的函数进行分析,
基本思路是利润率越高的经济组织,规模也就越为有效,即呈现规
模经济特征。二是生存检验法,这一方法是由美国学者斯蒂格勒在
50年代提出的,其依据假设是:不同规模的厂商的竞争会筛选出效
率高的企业,从而会创造最佳经济规模。一般来说,在激烈竞争中
能够生存,并且其份额不断上升的厂商的规模是最优的,反之,市
场份额不断下降的厂商的规模不是过大就是过小。三是统计成本分
析法,它是利用统计方法找出长期平均成本与经济组织规模之间的
一般关系,并以此确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大体形状,然后确定最
低经济规模。四是技术比较法,这种方法不是直接利用会计财务费
用,而是利用技术定额(如银行中的负债或资产成本费用率等)计
算成本费用曲线,然后确定最佳经济规模。
(二)商业银行业规模经济概念
如果将商业银行看作是经营货币商品的特殊企业,则规模经济
概念同样适用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是指随着商业银行业
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发生的单位营运成本下降、
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它反映了商业银行经营规模与成本收益的变
”王颗捷t(金融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17
动关系。
~般来说,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包括“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
两个方面。内在经济是指单个商业银行由于业务营运规模的扩张,
从内部引起收益的增加,比如某家商业银行在固定营业成本没有显
著变化的情况下,经营规模扩大必然相应降低单位资金营运成本,
这种节约所带来的效益提高便是内在经济的表现。外在经济是指整
个商业银行产业规模扩大而使单个商业银行得到了良好的人才、信
息、资金融通、联行结算等便利服务而引起收益递增的现象。本文
主要考察的是商业银行内在经济问题。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商业银行与一般工商企业比较,其规模经
济更易形成,这是因为:第一.一般工商企业规模经济的形成不仅
受到社会对该产品总体需求数量的限制,而且还受到社会对象对该
产品的规格、款式和质量等不同偏好的限制,而商业银行则没有此
种限制,尤其是在短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商业银行的资金需求近
乎无止境,因而在其他条件一定时,决定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时几乎
可以不考虑需求因素。第二,商业银行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其经
营的对象一货币具有同质性,货币产品的同质性决定了商业银行在
当今竞争激烈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寻求更多的消费群体,必须支
出大量的费用,才能创造“差别化”产品。而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大,
尤其是通过地理分散方式扩大规模,可扩展货币资金的交易范围,
使货币资金越来越多地集中于商业银行之中,这样,商业银行在降
低费用支出、节约货币及其他资源的同时,扩大了业务范围,促进
了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形成。第三,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规模越
大,覆盖面越广,所有债权人同时提款的可能性越低,因而理论上
商业银行的准备率就可以越低,这一方面带来了闲置性货币的节约,
又可使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其次,商业银行扩大业务的
较小边际成本决定了银行可通过规模扩张来降低平均成本。随着商
业银行业的发展,传统业务逐渐减少,表外业务尤其是各种金融创
新产品的经营将大量增加,这样,商业银行扩大业务量的边际成本
很小,规模经济效应更加明显。最后,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发
展,使商业银行业更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在互联网和自动柜员机时
代,由于网上交易的快捷和低成本,商业银行更易通过规模扩张来
降低经营成本。
当然,商业银行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以后,也会逐渐出现规模
不经济。产业组织理论认为,规模不经济是由于组织规模扩大后,
更难于协调、监督和管理,有导致整个组织经营管理效率低下的倾
向。大商业银行规模不经济通常表现为资产质量差、盈利能力低等。
(三)我国商业银行业规模经济状况分析
本文采用入均利润和入均(营业)费用指标来考察我国商业银
行(囿于资料的可得性,此处主要考察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
银行)的规模经济状况。
表2~6:国有商业银行人均利润与人均(营业)费用均值(万元)
}年份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I 2002 |
恰均利1.59 O.72 0.46 O.g 1.04 1.44 l·67 {
1人均费4,9l 6.86 6.52 6.48 7.23 7.92 8·73 l
『用●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7-2003年各卷
表2~7: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均利润和人均(营业)费用均值(万元)
年份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人均利20.5 13.72 9.75 8.8 9.6 lO.31

人均费20.97 16.87 17.14 17.78 19.46 22.73
用。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8-2003年各卷
表2—8:国有商业银行历年机构数及人员数(个)
年份98 99 00 0l 02
机构数144149 135704 120909 109212 98952
.人员数1667784 1601370 1493630 1421566 1467849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0、2003年卷
从表2—6可见,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均费用均值,在98、99年
短暂下降之后,逐步趋于上升。为了减少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损失,
国务院从1998年开始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减少分支机构和职工数量,
如表2—8所示,1998至2002年,国有商业银行裁减了大批分支机
构和从业人员,经营规模逐步减小。但随着经营规模的缩小,人均
费用均值却随之上升。这里尚没有考虑技术进步的影响,如果考虑
到技术的改变,那么人均费用均值上升幅度会更高。人均费用的变
化似乎揭示改革前的规模是最小最佳规模,这显然与事实不符。从
人均利润数值看,几乎与人均费用值同步变化。在1998年人均费用
均值首次出现明显的下降,但人均利润均值下降的更快,只相当于
1997年的60%。仅从国有商业相应指标值,很难判断其规模经济状
况。
若进行纵向比较,如表2—7,同期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均费用均
值是国有商业银行的3倍左右,而人均利润均值却是国有商业银行
的6倍左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不经济特征。
四、我国商业银行业产品差异化分析
(一)产品差异化概念及类型
产品差异化(Product Differentiation)是决定市场结构的另
一重要因素。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在所提供的产品上,造成足以
引起买者偏好的特殊性,使买者将它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相
区别,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产品差异化影响
买者的需求偏好,其结果使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减少
了替代性,从而带来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依据产业组织理论,产
品差别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真实或客观的产品差异,二是人为或
主观差异。前者主要包括产品的性能和设计差异、销售的地理位置
差异;后者主要包括买方的主观差异、知识差异以及卖方的推销行
为造成的差异。
(二)商业银行业产品差异化概念及类型
商业银行业产品差异化,是指某家商业银行在所提供的产品上,
造成足以引起买者偏好的特殊性,使买者将它与其他商业银行提供
的同类产品相区别,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商
业银行业产品也存在主观差异和客观差异。形成主观差异的原因大
致有三种:一是购买者对商业银行品牌的信任程度不一或对某一家
商业银行具有偏好,通常某家商业银行通过公开媒体的广告可以造
成这种差异;二是购买者对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认知差异,即
由于购买者所掌握的银行及金融知识的程度不同而引起的差异;三
是商业银行的各种推销行为,如存、贷款业务中的一些附加服务,
或高息揽储等行为所造成的差异等。产品客观差异的形成则主要体
现在不同的商业银行具有不同的客户开发能力、支付服务能力、综
合服务能力。如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上就同时存在以商业银行
业务为中心的大型商业银行和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投资管理服务
的中小商业银行,显然,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相对比较优势以及
目标市场定位的不同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另外,地理位置的差
异也是引起商业银行产品差异的一个原因,如不同区域、不同城市
以及同一城市不同机构设置的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其业务差别
也是相当大的,具有典型的地缘特征,由此引起的产品差异属于客
观差异。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电子交易手段的普遍化,由地理
位置引起的产品差异化正在逐渐消失。
总而言之,商业银行业产品既存在主观差异也存在客观差异。
大致的趋势是,在商业银行业发展早期,主观差异占据主导地位,
但随着商业银行业的市场化发展,客观差异逐步成为主要的差异手
段。.
商业银行业产品差异化可以影响市场结构。一方面商业银行业
产品的差异化将造成商业银行利润水平的分化,处于竞争优势的商
业银行将凭借价格优势和成本优势,享有较高的利润率水平,而处
于竞争劣势的商业银行只能取得较低利润率。利润水平的分化会加
强优势商业银行的既有竞争地位;另一方面,对新进入的商业银行
来说,业务差异化程度越高,进入的壁垒越大,为取得一定市场份
额的代价越大。这样,市场结构调整的难度就会加大。
(三)我国商业银行业产品差异化分析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仍以传统信贷业务为主,利息收入占银行
收入的~半以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甚至达到80%以上(具体参见
表2--9)。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很小。截止2002年年底,工行中间业
务收入50.3l亿元,占利差收入的9.1%;建行为48亿元,占总收
入的14%;而中国银行的总收益中有20%来自中间业务;同期农行
也在积极拓展“金融超市”战略,2002年年底农行的“金融超市”
已达到300多个。即使就中间业务而言,也仍以传统的结算、代理、
租赁等中间业务为主,各商业银行之间的差异很小。i
表2--9: 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比(%)
年份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l 2002

国有45.77* 85.62 85,18 84.9 89.19 85.07 91.66
股份制75.72 53.02 65.29 60.56 54.85 6l_42 67.95
资料来源:1997—2001年数字引自盛国辉《我国丽业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绩效分析》,西
南财经大学出版杜,2004年4月。1996、2002年数字系作者依据《中国金融年鉴》相关数
据补充。.1996年国有银行平均值为45,77%,主要是因当年工商银行“金融企业往来收入”
项高达5614.94亿元、占当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营业收入49.62%所致,而同期“金融
企业往来支出”高达5617.81亿元。
就主体业务存贷款而言,首先,由于利率仍受严格管制,商业
银行不能根据自身成本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服务价格,只能在可浮动
的范围内形成并不明显的价格差异。从而产品价格导致的客观差异
很小。其次,在地域方面,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及营业网点遍
布全国各地,从而在存款的吸取和贷款发放方面,具有其他商业银
行无法比拟的优势,但随着1998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收缩、
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全国的业务扩张,我国商业银行业因地缘特征所
导致的客观差异在逐步缩小。同时,我国仍存在比较严格的商业银
行业务范围的管制,因而各家商业银行金融工具创新明显不足,导
致因创新而可能产生的商业银行产品差异化并不明显。
与不明显的客观差异不同,我国银行业存在~定的服务和营销
等方面的主观差异。首先,不同的买者必然对不同商业银行偏好程
度不一。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各商业银行对服务和营销的重视也
由此形成了客户对商业银行产品的主观差异。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业
内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营销日益重要。虽然新兴商业银行在经营
资本、规模上远不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但它们灵活的运作机制和
强烈的市场意识令人耳目一新。此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面对竞争
压力,开始开展带有市场营销性质的业务活动。促销活动、微笑服
务逐渐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活动相联系。营销行为可以形成和
改变客户对某一家银行的偏好,进而导致我国商业银行间存在服务
和营销等方面的主观差异。第三,我们不能忽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的国家所有权性质所导致的主观差异,国家作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的出资人,实际上在无形中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提供了某种程度上
的隐性担保,一旦经济面临冲击,这种隐性担保的作用就会得到充
分体现,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市场份
额不降反升(见表2—4),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国家信用的隐性担
保,增加了客户的信任度,使国有商业银行的产品具有一定的优势,
尤其是存款项目。
综合主、客观差异化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业存在
一定的主观差异、而客观差异并不明显;因为产品差异化中客观差
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面主观差异不容易持久,所以可以认定我国
商业银行业总体的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依据产业组织理论,高市
场集中度一般对应着较高的产品差异化程度。但在我国商业银行业,
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对应的却是较低的银行产品差异。
五、我国商业银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 (一)进入壁垒
关于进入壁垒(Barriers to Entry),贝恩从经济学角度将其
定义为:使潜在进入者处于与已存厂商相比不利竞争地位和使已存
厂商能长期获取常态利润的因素“。丽斯蒂格勒的定义更为狭窄,他
认为进入壁垒是一种生产成本,这种成本是打算进入该产业的厂商
所必须负担、而已存厂商无需负担的。在斯蒂格勒看来,规模经济、
必要的资本量和产品差异都不能算入进入壁垒,但他突出了政府管
制构成壁垒的作用。产业组织理论一般认为,进入就是在某产业出
于良春、魏如山:‘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分析∞,山东金融,1999年第5期。
现新的卖者(即企业)。新企业要进入,就需与已有企业进行竞争,
新企业在竞争方面存在一些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会阻止新企业
的进入,从而就构成该产业的“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结构性进入壁垒、行为性进入壁
垒和法律政策性进入壁垒。结构性进入壁垒是客观性的进入壁垒,
由进入的目标市场中已经形成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格局等客观因素形
成,主要包括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行为性进入壁垒通常由该产
业的已有企业为阻止新企业的进入而主动采取的策略性行为所形
成,包括组织对手行为和驱逐对手行为。法律政策性壁垒是指政府
为保护现有的市场结构或扶持特定产业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一般在
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产业的进入壁垒主要是结构性进入壁垒和行为
性进入壁垒。
(二)我国商业银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就商业银行业而言,进入壁垒就是指新银行进入商业银行业所
必须克服的障碍。商业银行业进入壁垒同样包括结构性壁垒、行为
性壁垒和法律政策性壁垒。结构性进入壁垒主要包括规模经济和产
品差异化两项因素,从本章关于规模经济及产品差异化的分析可以
看出,居于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并不具有规模经济特征,而商
业银行业整体的产品差异化程度很低,从而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业结
构性进入壁垒并不明显。同时,因为我国并未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现有商业银行制定低于成本的掠夺性价格来阻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
以及通过卡特尔等中问组织制定高于平均价格的高价来获取超额利
润的可能性较小,所以我国商业银行业行为性进入壁垒较低。商业
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其进入或退出对国民经济影响较
大,我国政府部门一直对商业银行业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将商业
银行业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影响我国商业
银行业的主要壁垒就表现为法律政策性壁垒。
l、中、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限制
中资银行的市场准入限制,突出表现为《商业银行法》在注册
资本、分支行资本金来源及经营范围等方面的限制性规定。设立国
有商业银行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最低资本要求为lO亿元人民
币,设立分支行应按规定拨付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营运资金额、
累计拨付总额不得超过总行资本金的60%: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最
低资本要求为1亿元人民币,只设总行、支行二级机构。同时,《商
业银行法》明确规定银行业、信托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
分业管理,从而形成了其它金融机构进入银行业的壁垒。2003年5
月29日颁布并于2003年7月1日始实施的《关于调整银行市场准
入管理方式和程序的决定》,对于商业银行新设分支机构审批权限等
做了新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下放对各商业银行开设分支机构的审
批权。
2001年年底,我国正式加入WTO,根据有关协议,我国将逐步
取消对外资银行外币业务、人民币业务、营业许可等方面的限制。作
为对入世承诺的履行,我国于2002年2月开始实施新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同年6
月颁发了新的《外资金融机构驻华代表机构管理办法》。
依据新的《条例》,独资、合资银行注册资本(实缴)最低限额
为3亿元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外国银行分行应由总行无偿拨付不
少于1亿元人民币等值的自由货币的营运资金,每增设一个分行,
申请人都应拨付同等营运资金,对境内分行累积拨付营运资金不超
过注册资本的60%;同时监管机构可依其业务范围和审慎监管(审
慎性条件包括具合理法人治理结构、稳健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的
反洗钱措施等等)需要,提高注册资本或营运资金的最低限额,并
规定其中的人民币份额,如“对各类客户开展全面外汇业务和全面
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金融机构,应分别符合下列条件:外国银行分行
营运资金应不少于6亿元人民币,其中人民币营运资金不少于4亿
元人民币,外汇营运资金不少于2亿元人民币的等值自由兑换货币;
独资、合资银行注册资本应不少于10亿人民币,其中人民币资本应
不少于6亿元人民币,外汇资金不少于4亿元人民币的等值自由兑
换货币”;申请人在接到监管当局不予受理通知书之口起1年内不得
再次提出在同一’城市设立银行性机构的申请: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条
件包括:提出申请前在中国境内开业3年以上,提出申请前2年连
续盈利。
2004年中国银监会对《实施细则》予以修订,并于同年9月颁
布实施。在扩大对外开放、放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标准方面,新的
《实施细则》删除了外资银行增设分行的时间间隔要求;删除设立
外资金融机构的申请被拒绝后再次提出申请必须间隔一年的条款;
适当调减外资金融机构扩大业务范围所需资本金(营运资金),将外
国银行分行经营对非外商投资企业(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经营
对中国居民个人人民币业务所需的营运资金数额进行了大幅度下
调,并简化独资、合资银行在华分行营运资金的档次、降低最低营
运资金限额。
这些条例、实施细则或办法的颁布实施及修订,标志着我国外
资银行市场准入制度开始走向规范化、透明化和国际化。应该说,
随着金融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对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将趋于不
断放松的势头。
2、法律和政策性壁垒综合分析
从上述市场准入条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业存在较高的法律性
壁垒。如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注册全国性商业银行要10亿元
人民币,注船城市商业银行要1亿元人民币。这一金额大约是美国
的120倍和12倍,是日本的14倍和1.4倍”。
除了较高的法律性进入壁垒,我国还存在较高的政策性进入壁
垒。这是因为我国是一个行政管制更为重要的国家,商业银行法所
规定的注册资本要求只是申请者必须满足的条件之一,管理当局能
否批准申请更主要的是看政府的金融政策,二十几年的金融改革,
我国真正有影响的民营商业银行只有一家,这决不是没有满足商业
银行法规定的申请,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出台民营银行市场
”杨德勇: ‘金融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第109页,中雹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26
准入的政策”。
我国商业银行业进入壁垒,突出表现为法律和政策性壁垒,这
些壁垒因素的存在对于形成及维持当前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起到一
定的作用。
六、综合分析
从前述市场集中度相关指标分析来看,首先,各年工、农、中、
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贷款和存款都占整个商业银行业的75
%以上。其次,在1996年至2002年间各项指标的HHI值都在1800
以上。二者共同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集中度高,具有鲜明的
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进入壁垒三项因素来看,首先,国
有商业银行并不存在规模经济效应,说明规模经济因素对我国商业
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影响比较小;其次,各商业银行之间产品差异化
比较小,产品差异化因素并未促成我国商业银行业竞争程度的不完
全;第三,从进入壁垒来看,我国存在较高的法律和政策性进入壁
垒,这种法律和政策性壁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业市
场竞争程度。
总体说来,中小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在此期间虽然有长足的
发展,但由于其扩张空间的限制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先动优势,这
些商业银行短期内很难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也就是说这
种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在短期内难被打破。
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业行为、绩效分析及其与
市场结构的关系
商业银行业是为实体经济部门服务的。依据第一章的市场结构、
行为与绩效扩充理论分析框架,商业银行通过将资金配置到高效率
的实体经济部门,由于高效率实体经济部门所给予的稳定回报而获
得正常收益,同时维持良好的贷款质量状况和稳定的资本充足率水
平,从两使得该银行有实力在银行业内扩张其市场份额,在市场份
额得以扩张之后,再将更多的资金配置到高效率的实体经济部门,
依赖实体经济部门的稳定回报提高收益而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由
此形成良性循环。由这种良性循环而引致拥有高绩效水平的商业银
行逐渐居于垄断地位,而由这种高绩效水平的银行居于垄断地位的
银行体系就会表现出更加稳定的状态。下文的分析就是沿着上述思
路,先分别考察我国商业银行业资金配置行为、国有商业银行与中
小商业银行的绩效比较、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然后在此基础上
综合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我国商业银行业资金配置行为分析
一、非国有经济是我国的高效率经济部门
从1978年开始,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改革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原国民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24.1
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04790.6亿元,扩大近29倍;1978--2002
年年均经济增长速度高达9.4%。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标志之一,是原有国有经济一统天下
的局面被逐步打破,非国有经济成分取得了惊人的增长,在国民经
济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如表3—1所示,在工业总产值中,非
国有经济比重从1980年的24%,增长到1998年的73.2%;在社会
商品零售总额中非国有经济占比,1980年为48.5%,到1998年高
达76.7%:4F-[]有部门(包括农业)就业占比长期在80%以上。从
非国有经济的表现来看,它应该是我国实体经济部门中的高效率部
分,有利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表3—1:非国有经济发展状况(%)
具体项目1980缶[986年1992位1998笠
占工业总产值比重24.O 37.7 5i.9 74.5
占社会劳动力比重81.0l 81.8 81.7 83.2
占固定资产投资总18.1 33.4 3lr 9 45.9
额比重
占社会零售总额比48.5 60.6 58.7 76.7

年版,98
年数据系作者依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计算得到。转引自胡杰:《中国商业银行市场
结构变迁研究》,复旦大学出舨社,2000年。
鉴于非国有经济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良好表现,由此而得到一
个合理的推论就是非国有经济部门的总体经营业绩水平应优于国有
经济部门。可以从国有经济部门的经营业绩状况来进行反面的论证。
统计数据计算发现,80年代末期以来国有工业部门利润率的均值较
80年代显著下降,在1978—1987年,利润率的均值为20.15%,而
在1988~1998年则下降到5.48%。利润率的增长率在1978—1998
年期间平均为一7.93%,也显示利润率呈下降趋势“。如表3—2所示,
我国国有工业部门的利润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亏损面却在
逐年增加。
表3—2我国国有工业部门利润率及亏损面(%)
年份1980 1990 1992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利润率23.2 4.8 4.9 5.3 3.【1.7 3.I t.67
亏损面19,17 27.55 23.36 30.89 33.53 37.7 46.68 42.92
资料来源:张军、际诗一:“国有工业利润率下降及其成因的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学教育
科研网,(http://cea.ccet'.edu.cn庀n)。
“张军、陈许一:“国有工业利润率下降及其成因的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b.ttp://cen.ecex.edu.eta/ca)·
29
二、非国有经济部门从商业银行业获得的融资支持相当有限
由于我国企业外部融资结构中仍以间接融资为主(见表3--3),
因此对于非国有经济的长期发展来讲,由商业银行业提供足够的融
资支持就显得愈发重要。
表3--3:企业的外部融资结构
1年份融资本外币贷款股票融资票据融资债券融资

总额新增额比重筹资比重新增比重新增比重
额额额
1996 11580 11140 96.2 425 3.7 64 O.5 -49 一O.4
1997 12583 11400 90.6 1285 lO.2 ~25 ~O.2 -77 一O.6
1998 12814 11520 89.9 840 6.5 7294 2.3 160 1.3
1999 12076 1072i 88.8 941 7.8 294 2.4 i02 L.O
2000 15872 12887 81.2 2104 13.3 798 5.O 83 0.5
2001 14016 12524 89.4 1169 8.3 176 1.3 147 l_0
注:l、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票据融资和债券融资均指当年新增余额;
2、本外币股票融资额中含配股和可转换债券融资;
3、商业汇票融资额=新增银行承兑汇票到期额一新增银行贴现余额:
4、外币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成人民币;
5、2001年债券融资是债券发行额;
资料来源:吴敬琏《银行改革:当前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世界经济文汇》,2002
年第4期。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垄断了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大部分资金,但
是它将所拥有的金融资源中的大部分配置给了低效率的国有经济部
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额度的70%以上提供
给了国有经济部门“。这也可以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的变化得到验
证。据统计资料,我国国有企业负债率1995年达69.3%,1996年高
达71%;1997年,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的负债率为65.37%(其
中,大型企业61.59%,中型企业72.89%,小型企业73.45%),2000
年9月,中、小国有企业负债率分别达79。9%和85.5%”。
与国有经济从国有商业银行得到大量资金形成巨大反差,非国
有经济部门在改革过程中虽然得到了迅速的增长,并逐步成为经济
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但非国有经济部门并没有从商业银行业那里得
到多少融资支持。
“林毅夫、李志赞: ‘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内酆讨论稿
No C2003027,2003年.
M杨华书: <国有企业过度负债与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探索》, ‘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第6期.
表3~4:中国1985~2000年对非I旦有部门的贷款份额(%)
城市集体城市个体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农业全部
1985 4.95 0.17 5.63 6.85 i7.60
1986 5.1l O.13 6.82 6.68 18.94
1987 5.47 O.16 7.25 7.28 20.16
1988 5.58 O.17 7.59 7.19 20.53
1989 5,15 0.1l 7.39 7.12 19.97
1990 4.93 0.09 7.42 7.17 19.6I
I 199l 4.74 O.08 7.63 7.39 19.84
|1992 5.77 0.26 7.16 7.54 20.73
I 1993 5.96 O.33 8,22 6.47 20.98
l 1994 5.08 O.38 1.94 11.38 18,78
1995 4.26 O.39 1.98 5.99 12.63
1996 4.3l 0.46 2.20 儿.65 18,62
1997 11.10 O.52 6.72 2.52 4.42 25.28
1998 9.,4 O.55 6.45 2.87 5.14 24.76
1999 10.72 O.62 6.57 3.19 5.11 26.21
2000 lO.50 0.65 6.50 3.30 5.10 25.9
注:1994年后,农业贷款份额中包含了.乡镇企事业贷款
资料来源:1985~1991年数据引自麦金农(1993)表13--9;1992~1999年数据依据《中
国金融震望》(1994~2000)有关数据计算;2000年数据为估计值。转引自张杰:《经济变
迁中的金融中介与国有银行》,中国人民大学出舨社,2003年舨。
表3~4显示,1985~2000年间非国有部门(包括农业和乡镇
企业)所使用贷款占全部商业银行贷款的平均比例为20.66%,最高
的1999年也才不过26.2l%。这大致可以反映我国商业银行对非国
有经济融资支持的现状。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业在
稀缺的经济资源一货币资金配置中,存在着严重的配置不合理的现
象。上述分析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商业银行资金配置行为的扭曲。
第二节国有与中小商业银行绩效比较
一般的商业银行所追求的目标应该是在保证必要的流动性和安
全性的前提下,使利润最大化。因此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绩效的比
较:盈利能力、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
一、国有与中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比较
可以通过相应的财务指标进行国有商业银行与中小商业银行的
盈利能力比较,财务指标主要包括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
(一)资产利润率比较
表3—5: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比较(%)
年份。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l 2002
工行0 16 0.08 O.1l 0.12 O.L3 0 14 0,13
农行0.14 O.03 —0.05 一O。02 0.0I O.05 0,10
中行0,25 0.18 O.32 O.32 0,07 0.10 0.33
建行O.15 0,ll O.06 0.23 0.30 O.19 O.14
平均0.18 0.12 0.07 0.15 0.15 0.12 0.21
交行O.9l 0.63 0.30 0.34 O.32 O.29 O.16
中信0.98 1.09 L.06 0.48 O.39 0.3l 0.42
光大1.49 1.8l 1.17 0.40 O,13 0.07 0.08
华夏l,22 0.88 0,99 0.84 0.79 0.67 O,40
民生0.08 1.41 0.80 0.84 一O.34 0.47 O.36
广发0,22 3.21 0.20 0.15 0.16 0.14 0.14
深发2,62 2.7l 1.83 1.21 0.70 O.33 0.26
招行2.01 1.63 1.00 0.54 0.37 O,54 0.47
兴业0.74 0.80 1.04 0.64 0.37 O.39 0.27
浦发l,36 1.13 O.92 0.90 0.6l O.61 0.46
恒丰0.16 O.13 O.17 0.18 1.03 O.13 0.3l
f城商2.OO O.9l 0.26 0。28 O.28 O。28
平均1.27 0.95 0.55 0.43 0.26 0.33 0.28·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浆》1997--2003年卷。+02年中小丽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翠末包
括城市商业银行的数据。
资产利润率是银行净利润同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运营银行资
产的获利能力。
从表3—5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基本上有一种
先降后升的趋势,1996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为0.18%,
1998年最低,仅为0.07%,而2002年又达到0.21%。这与国有商
业银行规模调整有相当大的关系。在1998年国家行政命令国有商业
银行进行规模调整之前资产利润率逐年下降;在规模逐年收缩之后,
资产利润率有所提高。
而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下降趋势明显,从1996年的平均
1.27%下降为2002年的0.28%。这与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张太
快、成本费用急剧上升有很大关系,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城市商业银
行的组建对整体中小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的影响比较大。
通过横向比较,国有商业银行与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水
平虽然越来越接近,但中小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仍明显好于四大国
有商业银行。
(二)资本利润率比较
资本利润率是净利润同资本的比例,反映了运用资本获利的能
力,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股东投入的回报程度。
表3—6: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利润率比较(%)
年份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l 2002
工行6.75 3.55 2.0l 2.46 3.04 3.58 3.84
农行5.82 1.46 —6.9l —O.27 0.22 0.89 2.24
中行lO.02 6.35 2.26 2.78 l-80 1.86 6。65
建行9.14 5.23 1.28 5.82 8.86 6.07 5.06
平均7.80 3.52 1.34 2.96 3.02 2.42 4.41
交行31.79 24.42 12.35 13.39 13,23 12.00 7.72
中信24.65 25.83 23.42 11.59 13.57 13.88 20.80
光大90.7l 39.36 31.36 15.70 4.56 2.36 3.3i
华夏11.08 14.08 19.72 20.48 30.2l 36.89 28.24
民生0,5 L 18.77 14.7l 22.10 13.82 28.72 34.48
广发9.92 15.49 9.55 7.90 9,04 7.67 8.48
深发76.11 55.54 46.oo 35.76 23.79 20.66 22.20
招行66.44 69.22 53.97 23.18 19.1l 34.01 30.38
兴业22.18 15.47 24.73 20.87 10.67 16.07 15.90
清发88.2 46.37 38.86 38.46 33.07 44.07 35.55
恒丰8.57 5.59 65.OO 75.OO 660 95.oo 5.22
城商47.59 33.09 166.14 7.09 8.43 7.09
平均37.60 31.07 27.0l 13.80 12.82 12.69 16.23·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7-2003年卷a+02年中小两业银行平均资本利润翠
未包含城市商业银行的数据。
如表3—6所示,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利润率下降趋势明显,从
1996年的7.8%降至2002年的4.4l%;中小商业银行的资本利润率
也呈现一种下降趋势,1996年高达37.60%,2002年下降为16.23
%。
通过同期资本利润率比较不难发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表现明
显优于国有商业银行,1996年前者的资本利润率是后者的4.4倍,
2002年仍高达3.68倍。
二、国有与中小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比较
国有企业的亏损经营和庞大的不良资产,集中表现为国有商业
银行的大量不良债权。1999年以来,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从四大
国有商业银行共计剥离了近14000亿元的不良资产。经过3年多的
化解,到2002年未,按四级分类方法,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存量为17023.62亿元,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1.41%:按五级分类方
法,不良贷款存量为20770.36亿元,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6。12%。
2002年末,按四级分类标准,工、农、中、建(境内)不良贷款率
分别为22.47%、30.43%、18.79%、11.89%;按五级分类方法,
分别达到26.0l%、36.65%、25.56%和15.28%。据银监会统计,
到2003年底,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四级分类口径)为1.59
万亿元,平均不良贷款率达16.86%”。与710%的国际警戒线要求还
有不小的差距。
截至2002年末,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平均不
良贷款率分别为9.5%、17.7%(城市商业银行为四级分类口径)。
可见,相对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状
况较差。
三、国有与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比较
资本是商业银行自身最后的流动性来源,资本充足是商业银行
流动性和安全性的保证,也是支持资产规模扩张和提高经营效益的
前提条件。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弥补国有商业
银行的资本金不足,但资本充足率在短暂的提升后又很快的下降到
国际标准水平之下。2002年末,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总额为7494.38
亿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4.27%,反而比上年下降0.08个百分点。
2003年末建行、中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6.51%和7.69%,分别比2002
年下降0.4和O.46个百分点,工行资本充足率由2002年末的5.54%
下降至5.52%,下降0.02个百分点。
截至2003年末,股份制及城市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
17 2004年建设银行与中国银行的不良资产率降至10%以下,但避是国家进行再次注瓷及对大量不良资
产予以核销的直接结果。
34
7.35%和6.13%。“
总的来看,我国固有商业银行与中小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
平相当: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与其庞大的资产规模不
相适应,距离《商业银行法》要求的8%的水平还有一段距离。资本
不足,在一定程度一k是因为国有商业银行单一国有产权的存在、缺
乏多渠道融资(2004年次级债的批准发行一定程度上对此有所改
善)。但从补充资本的渠道来看,商业银行自身的利润留成本身也是
一项重要途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低下,无法依靠利润留
成来补充资本,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资本充足率长期低于国际标准
水平,无疑削弱了其应付突发事件的最终保障能力。
第三节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分析
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中小商业银行的绩效比较可知,国有商
业银行的绩效状况与中小商业银行相比相差很多。国有商业银行绩
效水平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
能力低下。从平均资产利润率数字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资产
利润率1996年、2002年分别为O.18%和0.21%,而同期中小商业
银行的平均资产利润率分别为1-27%、0.28%,后者明显要优于前
者:若从平均资本利润率数字来看,这一盈利能力差异将会表现得
更加明显,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利润率1996和2002年分别为
7.8%和4.41%,而同期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利润率则分别高
达37.6%、16.23%。其次,国有商业银行累计的不良贷款过多。在
1999年进行了大量不良贷款剥离之后,2002年末,按四级分类方法
总不良贷款仍高达17023.62亿元,按五级分类方法总不良贷款高达
20770.36亿元。第三,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长期低于国际标准
水平。在1998年国家发行特别国债予以注资之后,2002年末,国有
商业银行资本金总额为7494.38亿元,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4,27%。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主体,它的盈利能力低下、不
”刘振东:“借鉴巴塞尔协议中国加强商业银行资本监管”, ‘经济参考报》,2004年2月10日。
35’
良贷款累积过多以及资本充足率长期低于国际标准水平,将会严重
影响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
但现实中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又表现的相当稳定。在1997年亚洲
金融危机中我国商业银行业相对稳定的表现即是最好的证明。在这
以后,国有商业银行仍然运行良好,如贷款份额、存款份额1997年
分别为84.98%、84.24%,1998年这两项不降反升,分别升至85,76
%和85.95%。反而是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如海南发展银行因经营不善
或风险累积过高而破产倒闭。
第四节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的综合分析
从本章前述分析可知,国有商业银行将大部分资金配置给了低
效率的国有经济,而我国商业银行业提供给高效率的非国有经济的
融资支持又相当有限,商业银行业整体的资金配置严重扭曲。依据
图3一l,上述行为(资金配置)的变异,说明我国商业银行业并不
存在理论上的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的作用机制。
国有商业银行与中小商业银行的绩效比较表明,我国国有商业
银行资金配置不当引起自身绩效低下。如图3—1所示,国有与中小
商业银行的绩效差别将反作用于市场结构,即通过增加中小商业银
行的市场份额来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这种绩效差别作用
下的市场结构调整将更加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业的稳定。
市场结构
(国有商业
银行寡头垄
断)
我国商业银行业的
稳定
资金配置行
为扭曲
国有商业银
行效益低
下、中小商
业银行效益
状况良好
图3—1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关系图
但事实上,我国商业银行业却长期由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如第
二章市场集中度指标所揭示的。这说明绩效反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力
反很小。
基于理论上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银行业稳定之间的联系,我
国商业银行业由绩效低下的国有商业银行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岛
导致极为脆弱的商业银行业体系。但与理论上的结论不同,我国商
业银行业体系事实上却表现的相当稳定。这就说明我国商业银行业
市场结构与银行体系稳定问也缺乏实质性的联系。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业并未建立起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
之间的良性动态作用机制,集中表现为: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与资
金配置行为、商业银行绩效以及银行体系稳定之间不存在实质性的
联系。
第四章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与理论分析框架相背离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初始形态并不是市场集中的结果
从第二章关于市场集中度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业市
场结构形态在1996年就属于一种典型的寡头垄断。但这种市场结构
形态并不是市场集中的结果。
究其原因,我国在1979年至1983年,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
和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就逐步建立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四大国
有商业银行为了很好的满足国民经济的需要,便按照行政区划设置
分支机构,从而逐渐形成庞大的规模。显然,这是政府控制下的一
个结果,而不是经由市场竞争逐步确立的。1986年以后虽然建立了
一批中小商业银行,同时也加大了银行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从而使
得我国商业银行业的主体不断增多,但这种主体的增加也是在政府
的一步一步控制下完成的。
在这种初始形态形成以后,由于政府干预等因素,我国商业银
行业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之间的良性动态作用机制一直未得以建
寺.
二、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之间有
机联系无从建立的一个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配置方向的干预
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配置方向的干预,部分导致我国商业
银行业市场结构对资金配置行为的正向作用无从发挥。
我国从1978年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正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
的需要,我国从1978到1983年逐步恢复或设立了四大国有专业银
行。此后为适应进一步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
逐步完成了由国有专业银行到饵有商业银行的转变。但在国有商业
银行逐步实现商业化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干预,尤其是对贷款投向
的干预却依然长期存在。
依据部分制度经济学家的分析,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属于渐进
式改革,这种改革属一种“非帕累托改进””,即在改革过程中,不
可能使每个人的利益有所改进而又不损害任何一个人的利益。从而
在改革中一定会有一定的利益群体受益,也一定会有某个或某些利
益群体来承担改革的成本。实际上,在我国的经济改革过程中,非
国有经济成分是主要的受益者,而国有经济成分则是主要的利益受
损集团。要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就必须要对利益受损者进行相应
的补偿或支持。在我国财政分权改革、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尤其是
80年代“拨改贷”之后,商业银行体系(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所
给予国有经济成分的融资支持就显得至关重要。正因为如此,政府
才要干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配置,使国有商业银行将大部分贷款
投向了国有企业。如统计数据显示,1990、1994、1998和2001年国
有企业所获短期贷款占同期全部金融机构短期贷款比重分别为:
99.7%、96.5%、72%和66.9%”。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商业银
行体系的主体,上述数字可以近似地揭示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资金
投向的干预程度。
目前,国有企业仍是我国财政收入来源以及吸纳职工就业的重
要主体之一,如2000年底国有企业上缴所得税额高达827.41亿元,
到200i年底,城镇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人数为0.89亿人”。可见,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由于历史和体制性原因,国有企
业的盈利状况一直不佳,以国有工业企业为例,国有工业企业实现
利润从1988年的891.9亿元下降到1997年的450.93亿元,同期亏
损额由9.92亿元上升到744.44亿元;到2000年9月,实际亏损面
已高达80%22。正是基于上述两条理由,政府干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
”樊纲(1990):《论改革过程》,载干《中国的过渡经济学》,盛洪主编.三联出版社,1994年。
20同15。
21同15。
趋杨华书: 《国有企业过度负债与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探索》, ‘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第6期。
39
金投向就难以避免。
虽然政府干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随着国家在国有经济以
及非公有制经济两个方面政策的调整,政府干预过多的缺陷也就越
来越突出。前者如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
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的任务,确定了“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
为”的方针;2001年九届人大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再一次明确了对于国有经济的战略
调整。后者如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
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
(2)国家财政承担了国有商业银行所有的问题。
国家财政承担了国有商业银行所有的问题,是我国商业银行业
市场结构与商业银行体系稳定之间的联系缺失的原因所在。,
财政承担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问题同国家对国有商业资金配置
方向干预有着很强的联系。后者为因,前者为果。因为正是国家对
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投向的干预,才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绩效低下,由
于信息的不对称,国家无法区分哪些责任该由政府承担,哪些责任
该由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承担,国家财政就不得不承揽国有商
业银行的所有问题。
通过财政针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注资、间接剥离不良资产等一系
列措施可以看出,国家财政承担国有商业银行各种问题的力度。为
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998年财政部专门发行了2700亿元
特别国债,用于弥补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1999年由财政出资
400亿元成立了信达、东方、长城、华融四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专
门处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最初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共
计剥离不良资产13939亿元;2004年,为满足中、建行股改上市的
条件,国家再次向其补充450亿美元,可以想象,对于提上股改上
市议程的工行和农行,国家依然要对其实施注资。
考虑到财政所肩负的多重社会职能,如基本经济建设以及支农
等等,由财政来承担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问题以维持整个银行体系
的稳定,并非长久之计。
(3)对中小商业银行规模扩张的限制
限制中小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是商业银行绩效变量无法正
常反作用于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原因之一。
在2002年以前对中小商业银行规模扩张的限制比较严格。从
1986年起至1996年止,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需要以及以促
进国有商业银行改进经营为目的,我国建立了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从成立之日起,基本上都是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实
施运营。表现在规模的扩展上,股份制商业银行没有采取国有商业
银行按行政区划设置分支结构的模式,而是根据经济区划设立分支
机构。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规模逐年增大,如
1999年末机构数量为4390个,2002年末机构总数量增加至5128个,
但是增长幅度却比较小,2002年末总机构数量仅为1999年的1.17
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商业银行业监管当局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如每年都规定各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设置
的机构数量限额。这种机构设置上的“配额”制,使股份制商业银
行失去了规模扩张的自主权。
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讲,这一限制则更加明显。从建立城市商
业银行之日起,商业银行监管当局就规定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
仅限于当地区域。
在2002年以后,对中小商业银行的规模限制有所松动。如从
200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关于调整银行市场准入管理方式和程
序的决定》,对于银行新设分支机构审批权限等做了新的调整,在一
定程度上下放对各银行开设分支机构的审批权;2004年银监会表示
”,“在满足各项监管要求并按照《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
行)》达到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等以上水平的城市商业银行,银监会将
会逐步允许其跨区域经营。”
总之,近年来对中小商业银行规模扩张的限制出现了松动,但
规模限制依然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商业银行绩效状况对商
业银行市场结构的作用力度。
"参见‘金融时报》,2004年9月9日.头版.
4
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
由于我国非国有经济中的主体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
体系不完善是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无法正常作用于资金配
置行为的另一原因。
从商业银行事后风险控制角度来看,事后风险控制成功与否要
建立在项目失败或借款人破产后是否有回收资金的其他渠道上。
虽然非国有经济(多数为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
性日益提高,但是非国有经济尤其是其中的中小企业,由于缺少可
抵押资产,在无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下,商业银行即使发现融资项
目可取,也会因为《商业银行法》中相关条款的限制,而无法提供
融资支持。
正是因为认识到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为了扶持中小企
业的发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从1992年起,全国各地开
始逐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1999年6月14日,原国家经贸委发布《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
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进一
步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00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小企业促进法》进一步明确了完
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其中第十九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和有关部门应当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动对中
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到2001年底,全国共计组建各类担保机构300多家,筹集担保
资金70多亿元,可担保贷款达400多亿元。到2003年i月,全国
已成立担保机构586家。2004年年初已达800多家。目前我国中小
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由国家、省、城市三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及
互助担保机构、商业担保机构组成。国家、省、城市三级中小企业
信用担保机构是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核心,约占全部担保
机构的90%,它们是政府为间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而设立的政策性
扶持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分布在我国城
乡社区,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从事中小企业直接担保业务.约
占5%。商业担保机构主要是以工商联、私营协会等组建,其主要特
征是独立法人、商业化运作。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不
少地方亟待完善。
四、国有商业银行单一国有产权结构的影响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是国家独资银行,⋯⋯国家(各级政府)
作为全民所有者的代表,具有多重目标:在经济上要保持可持续性
的高速增长,在政治上要保持社会稳定;作为全民财产所有者的代
表,要参与银行经营利润的分配;而作为全民利益的代表,又要保
持稳定的社会环境、实现其他政治经济目标。这就必然导致其控制
经营的国有商业银行政企不分。政府在行使所有者权力时。不能专
注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常常将其作为管理者追求的社会目标纳
入国有银行的经营目标中”“。可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多元化经
营目标,包括政府的社会目标和盈利目标。国有商业银行单一的国
有产权结构,导致政府社会目标对盈利目标的替代。从而就使得绩
效对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反作用力很小。
第二节政策建议
一、逐步减少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配置方向的干预
从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控制的角度看,政府的经济建设职能是
政府干预的基础,因为该职能的存在就要求国家为实现经济建设目
标而执行干预;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的单一国有产权结构也是政府干
预的~个前提条件,因为国家作为全民利益代表具有多重社会目标,
又由于资金对我国而言是相对稀缺的资源,而国家独资所有恰恰保
证了政府干预国有商业资金配置方向的合法性。显然转变政府职能
以及进行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改革才能逐步减少政府干预。
24谢平: ‘货币监管与金融改革》.第191页,三联书店,2004年版。
43
(一)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逐渐成为配置资源的
主要手段。因此,实现政府职能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政府仅在市场失灵的一定空间或时间范围内干预经济以纠正市场失
灵,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二)进行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改革
l、引入其它所有制性质的股权,改变单一的国有产权结构
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关键在于产权制度的创新,其
核心是实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包括国家、企业、个人,在适当条
件下允许外资参股)。通过股份制法人产权制度创新,由国家控股,
不仅不会削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还可以扩大国有金融资本对社会
资本所支配的数量和范围,从而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业绩优秀
的大型企业(集团)参股商业银行,可以以产权为纽带,实现产融
结合,协调银企关系;个人投资不仅能够实现私人资本社会化,而
且有利于产权的分散和产权边界的明晰,从而强化所有权的约束力;
少数外资股,所占比重不大,能起到促进和补充作用,便于商业银
行的国际化。通过产权主体多元化和银行法人产权制度的建立,使
国有商业银行真正从原来机关式管理走向法人公司治理结构。按照
权力机构、执行机构、经营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
要求,建立由股东大会、董事会、行长(经理)层和监事会组成的
银行治理结构,有效地行使决策权、执行权、经营权和监督权,权
责分明、各司其职。
2、合理分散股权,形成一种既有政府的相对控股,又有股东大
会与政府经济权力抗衡的股权结构
在引入其它性质的产权的同时,还要注意各产权的结构安排。
这种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在体现分散的同时,还要保证这种产权结构
中既有政府的相对控股,又有在股东大会上有与政府作为产权主体
所有的经济权力相抗衡的可能。根据对部分股份公司股东大会上到
会的公众股股东的比例所对应的持股比例、法人股东持股的比例设
计政府的相对控股比例。假如一般股东大会上到会公众股股东持股
比例为lO%,法人股股东持股比例为30%,则设计国有股股东持股
比例是不少于40%。但也不能超过非国有股的比重。在国有商业银
行的股权结构设计中最为关键的当属对政府在商业银行运行中的功
能定位问题。这种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可以防止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直
接干预。这种政府相对控股的设计可以避免国有股的一股独大。二
者从源头上将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行限定在商业化运营范围内。政府
对其干预只能按程序启动另外的机制。
二、鼓励中小商业银行扩张规模
(一)鼓励中小商业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市场化并
购重组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明显的规模不经济特征,在其产权结构
调整过程中,必然按照成本收益原则对纵向分支机构进行调整。如
果由中小商业银行来对其实施收购重组,一方面可以减少国有商业
银行的部分沉淀成本,如高昂的装修费用,另一方面,也可实现中
小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同时可以实现部分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减
小社会就业压力。但是,这种并购重组不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而
必须按市场原则来进行,由中小商业银行按照自己的发展目标并按
成本收益原则有选择的进行。
(二)进一步放松对中小商业银行规模扩张的限制
从上一节的分析可知,政府对中小商业银行规模扩张的限制是
绩效无法作用于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放松规模限制,以
增强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可以有效的恢复市场结构的正向作
用。
三、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仍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主
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存在着结构性的缺陷。主要
表现在:1、多数担保机构规模小,实力弱,不能适应中小企业融资
贷款的需求。2、在机构数量和担保贷款金额上,以政府担保为丰。
已建立的担保机构中,政策性担保机构约占全部担保机构的90%。
政府担保贷款在中小企业贷款总额中也占很高的比重。由于中小企
业量大面广,而且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仅靠政府出资的政策性担保
机构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经营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
题:1、资金来源单一,缺乏资金补偿机制,难以进~步发展。中小
企业担保机构按实到担保资金排序,依次为国有政策性中小企业信
用担保机构、互助担保机构和商业性担保机构。在已到位的担保资
金中,地方财政预算拨款占45%,经贸、科技、计划及主管部门等
出资占30%,会员企业和个人出资等占15%,资产划拨等占10%。
财政资金、资产划拨等多为~次性投入,后续资金和补偿资金的投
入机制尚未建立。在运营过程中,政策性担保机构不以盈利为主要
目标,收取的担保费又很低,没有补充担保基金的资金来源。商业
性担保机构大多把提高担保费作为资金补偿来源,按同期银行贷款
利率的一半甚至更高收取担保费,不仅加大了中小企业贷款的成本,
且受担保基金放大倍数的限制,担保公司每年收到的担保费扣除经
营成本、税费负担后,能够用来充实担保基金的部分是非常有限的。
2、缺乏风险分散机制,贷款风险集中于担保机构。在中小企业信用
担保过程中,协作银行往往只要求权利而不愿意承担义务,坚持选
择有利于自己的保证方式,担保机构被迫承担几乎100%的风险,这
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使风险一边倒,还弱化了银行对企业的考察
和评估功能,加大了整体风险。绝大多数担保机构,尤其是商业担
保机构都是寻求反担保措施来分散风险,甚至要求100%的反担保。
但担保机构的担保应该弥补贷款数额与中小企业抵押品的差额,而
不是作为抵押或第三方担保的一个补充。过高的反担保要求不仅大
大降低了中小企业从担保中得到的受益,甚至还使得中小企业向担
保机构提出的担保申请变得多余,因为能够向担保机构提供100%反
担保的企业大多是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可以直接从银行得到贷款。
3、缺乏健全的内控机制和专业人才,潜在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巨
大。相当多的担保机构缺乏规范的风险保证金制度、担保业务操作
规程、运行监测制度、代偿制度和债务追偿制度等。全国800多家
担保机构之间相对独立,相互间并无联系,难以保持必要的信息沟
通。4、流动资金担保成为担保的主要品种。目前我国多数担保贷款
是流动资金贷款,期限多在一年以内,少有项目融资担保。这使得
担保机构无法对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无法获取必要的信
息,以及时发现从企业金融状况中显示出的预警信号。
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进~步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
用担保体系: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风险分散机制。l、充分发挥再
担保制度的风险分散作用。所有从事中小企业直接担保业务的各类
担保机构必须参加再担保。城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必须参加所
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强制再担保,省、.
自治区、直辖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必须参加国家中小企业信用
再担保机构的强制再担保。2、强化协作银行的风险分担作用。实践
证明,开展比例担保,有助于提高银行的责任心,促进担保机构和
商业银行的协作配合。可通过联合担保、比例担保等多种方式,明
确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关系和风险分摊比例,强化商业银行考察、评
估中小企业贷款项目的责任及对不良贷款追索的义务。商业银行应
与担保机构分工协作,互相协调配合共同加强对借款人的监督。3、
反担保是担保机构分散担保风险的重要途径。担保机构要确定合理
的反担保比例,并建立完善的机制来保证用于反担保的财产能够很
快处理掉。
(二)拓宽各种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和融资渠道。对政策性担
保机构,要建立财政资金补偿机制,建议各级政府将扶持中小企业
作为长期政策,将担保资金列入财政年度预算,为担保活动提供稳
定的资金来源还可以鼓励吸收社会捐助资金。对商业性担保机构和
企业互助担保基金应给予税收减免优惠,鼓励其进行资本金内部补
偿。商业性担保机构的外部补偿主要是通过私募和上市募集资本金,
应给予相应的政策,鼓励其融资。
(三)加强担保机构的内部风险控制与外部监管。l、担保机构
内部要建立起规范的风险保证金制度、担保业务操作规程、运行监
测制度、代偿制度和债务追偿制度等。严格按照科学的工作流程开
展担保业务,从内部将担保控制在最低程度。2、应成立中小企业担
保机构同业公会。为会员机构提供各种信息和交流渠道,统计担保
业务的有关数据,实现业内的信息共享。并通过网络、刊物等方式
对外发布业内信息。3、加强对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外部监管。可将
政策性担保机构与商业性担保机构分类管理。由于政策性担保机构
一般是非赢利性机构,对其监管的内容应在商业性担保机构的监管
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对担保对象、资金运用、运作程序、担保收费及
业绩评价等方面的管理。
四、相关配套措施
(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国家之所以限制中小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很大程度上是出于
控制风险的考虑。与国有商业银行不同,中小商业银行并没有国家
信用的隐性担保。在中小商业银行规模扩张、在整个商业银行业中
的地位上升之后,一旦出现挤兑,对我国银行业、金融业和整个国
民经济的负向作用将会很大。因此,首要的配套措施是建立存款保
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地维护银行业的稳定、保护存款
人利益及促进经济的发展。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财力有限,
完全由国家出资建立存款保险机构不太现实,同样,完全由银行同
业协会或民间金融机构出资建立,也难以使存款人树立对银行业的
信心,同时也不利于存款保险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和监督检查作用的
有效发挥。比较可行的组织模式是由国家和投保银行共同出资来建
立存款保险机构,这样既体现了国家信用为后盾,树立存款人对银
行业的信心,也使各投保行能树立风险意识。同时宜采取全国统一
的存款保险机构,这样可以使存款保险基金能够集中使用和管理,
基金规模大、保护范围广、抵御风险能力强。
目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已步入攻坚阶段,而外资银行的进入又
处汹涌之势,银行经营面临的不确定性加大,使存款人面临的风险
也就更大。因此,在我国采取所有存款银行强制实行存款保险的方
式较为稳妥。但对不同商业银行以及同一商业银行的不同存款业务
必须实行差别费率,以体现风险与保险费的对称。作为存款保险制
度的配套措施,应加快对银行业风险评定的制度建设。在风险评级
机制完善的条件下,逐步形成按单个银行的风险状况确定差别费率,
以体现公平。
(二)加强监管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改革和对中小商业银行规模扩张
的放松,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的竞争程度会明显提高,此时加强监
管以维持银行体系的稳定就显得很有必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监管实践是:(1)重市场准入监管,审慎监管不
足。长期以来,我国过于强调对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行政审批),
缺乏对银行具体业务实施持续性的审慎监管,尤其忽视对金融创新
业务的风险监控,导致现有的银行监管措施过于僵化,难以适应经
济环境的变化和应对所有潜在的金融风险,无法做到及时果断地处
理风险事件,防止金融危机的扩散。(2)重合规监管,风险监管不足。
合规性监管重点监督银行业务范围、操作流程是否合乎有关政策、
法规的规定。风险性监管是指监管当局对银行的资本充足度、资产
质量、流动性、赢利性和管理水平所实施的监管。我国一直将监管
的重点放在合规性检验方面,监管措旖刚性有余,灵活不足,且只
能事后补救,难以做到事前防范化解,严重影响了监管的有效性。
与新的形势相对应,监管重点也应做出相应的转移:
l、由强调准入监管向强调审慎监管转变。监管当局应推行目标
导向下的审慎监管模式,为银行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一
是通过对银行经营风险实行监管,督促银行保持资本充足,采取有
效的措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鼓励
监管当局加强长期规划,将市场准入、日常监管、非现场监管、现
场监管、退出监管整个环节纳入一个整体,实现对银行机构的全程
跟踪,保持监管的持续性和动态性。
2、由合规性髓管为主向风险监管为主转变。目前应在确保银行
行为合规的前提下,重点对银行营运全过程的风险评估、风险控制
和风险处置实施监管。关键在于监管当局帮助银行建立风险防范与
补救制度:一是协助银行建立风险评估系统。通过衡量银行的风险
状况,指出其风险发展方向,监管当局则根据评估结果做出总体监
管规划:二是协助银行建立风险预警系统。监管当局通过观测这一
系统,确立各类风险的具体特征,度量风险程度,提出应采取的监
管措施建议;三是协助银行建立止损化险制度。包括限制支出制度、
资产调控制度等,以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与资产质量,控制财务支
出,增强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敬学:《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统计
研究》,2004年第5期。
2、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现代产业组织》(上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肯尼斯·W·克拉克森、鲁瓦·米勒:《产业组织:理论、证据
和公共政策》,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4、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
研究》,2001年第l期。
5、林毅夫、李志赞:《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北京大学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内部讨论稿,No.C2003027,2003年。
6、刘伟、黄桂田:《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侧重点:产权结构还是市场
结构》,《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
7、刘伟、黄桂田:《银行业的集中、竞争与绩效》,《经济研究》,2003
年第11期。
8、马建堂:《结构与行为一一中国产业组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1993年版。
9、毛林根:《结构·行为·绩效一一中国工业产业组织研究》,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0、秦宛顺、欧阳俊:《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经济
科学》,2001年第4期。
1l、盛国辉:《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绩效分析》,西南财经
大学硕士论文,2004。
12、盛洪:《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13、王国红:《论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经济评论》,2002年第
2期。
14、王颖捷:《金融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年版。
15、王述英:《现代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dj西经济出版社,1999
年版。
16、卫志民:420世纪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前沿》,《外国社会
科学》,2002年第5期。
17、武捷思:《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
年版。1
18、吴敬琏:《银行改革:当前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世界经济文
汇》,2002年第4期。
19、夏大慰:《产业组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0、谢平:《货币监管与金融改革》,三联书店,2004年版。
2l、杨华书:《国有企业过度负债与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探索》,《经济
体制改革》,2003年第6期。
22、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3、杨德勇:《金融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版。
24、叶欣、郭建伟、冯宗宪:《垄断到竞争: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
构变迁》,《金融研究》,2001年第ll期。
25、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经
济研究》,1999年第8期。
26、张杰:《经济变迁中的金融中介与国有银行》,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3年版。
27、张军、陈诗一:“国有工业利润率下降及其成因的实证分析”,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http://cen.ecer.edu.cn)。
28、赵旭、蒋振声、周军民:《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绩效实证研究》,
《金融研究》,2001年第3期。
29、周小全:《竞争、产权与绩效一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问题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0、《中国金融年鉴》1997--2003年各卷
3l、《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卷
52
32、《金融时报》,2004年9月9曰号。
33、Joaquin Maudos(1998),“Market structure and pertbrmance in
Spanish banking using a direct measure of efficiency”,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8.
34、Mark A.Guziilan(2000a),“The economic impact of bank structure
of bank structure:a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Fedeml Reserve
Bank of Dallas,Economic and Financial Review,second quarter
2000.
35、Mark A.Guzman(2000b),“Bank structure,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growth:a simple macroeconomic model”,Federal Reserve
Bank ofDallas,revised March 2000,published Economic Theory,
Vol 16,2000,PP.421--455.
后记
选择“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分析~以资金配
置行为为例”作为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主要是感受到我国银行
业高集中度与低绩效并存的特殊现象。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我尝
试着从产业组织学的角度,把商业银行看作是主要从事吸收存款、
发放贷款并以盈利为目标的特殊的服务性行业来进行研究。在本文
的写作过程中,研究思路经历了转变。自己最初的想法是,运用DEA
方法测算我国各家商业银行的效率,通过分析市场结构、绩效来检
验源自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两种假说,然后以市场结构调整为
突破口来提高银行业的绩效水平。商业银行效率测算涉及到对商业
银行投入与产出指标的界定。虽然国外经济学界已经形成了界定商
业银行投入产出指标的几种方法,但是经济学界对此并未达成一致
的意见。此外,中国商业银行业与效率测算相关的数据也难以从公
开渠道获得。因此,研究思路发生了第一次转变。此时的想法是,
通过寻找效率替代变量来检验两种假说,这主要启发于姚秦以及盛
国辉同学的硕士毕业论文。但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随着对产业组
织理论认识的不断加深,愈发发现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的整体性一
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
如果抽象掉了行为变量,可能并无法全面了解市场结构与绩效之间
是如何联系起来的这一重要问题。正是基于上述思考,本文将行为
分析纳入到研究内容中来,这是研究思路的第二次转变。
在研究思路确定以后,我一方面着手从各种渠道搜集第一手资
料,另一方面大量阅读关于产业组织学和金融学方面的书籍。在文
章的写作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一篇严谨的学位论文的完成需要独
立的思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长期的实践锤炼。我也深深体会到“学
海无涯”的真谛。然而由于自己才疏学浅,常常有“捉襟见肘”的
尴尬,同时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充实自己。受本人学识和阅历所
限,论文中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致谢
前后历时十个月,本文现在得以最终定稿。它不仅仅是我个人
辛勤汗水的结晶,更是众多老师同学帮助的结果。在本文写作过程
中,从选题到写作思路乃至章节的安排,无不受到我的导师袁远福
教授的启发和悉心指导,使我受益匪浅。三年来他传授给我的不仅
是专业知识,更有做学问、做人的道理,这都是我终身受用和终身
感激的! ’
另外,在本文写作过程中,同门师兄欧阳斌、师弟丁一波一直
给予我很大的帮助,提出了中肯而宝贵的意见,让我的写作思路更
加清晰和成熟,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室
友张磷同学,感谢他的帮助和支持。我还要感谢校友张岚东、陈泽
忠以及女友赵春梅多年来对我学业的支持和生活的关心。
白驹过隙,春秋三载。在我即将离开美丽而熟悉的光华园,踏
上工作岗位之时,‘我深深地祝福各位老师健康平安,祝福各位同学
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