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2862中国行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和投资价值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行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和投资价值分析
姓名:胡菁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杨朝军
20090101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中国行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和投资价值分析
摘 要
在全球金融证券化的大趋势下,我国逐步加快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也给投资者带来投资机遇和风险。本文将分析在国际视野下,我国行业
所具备的国际竞争优势及其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如何运用有效的投资
策略,寻找2008-2010 期间我国兼具国际竞争优势和长期投资价值的行
业。
本文主要通过实证方法,从产业梯度转移角度论述我国的国际竞争
优势和优势行业及其特性,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分析和拟定寻找有投资
价值的行业和股票的投资策略和方法。
本文引入贸易竞争力指数(TSC)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梯度
转移程度与国际竞争优势地位,论证我国已具备国际竞争优势和已成为
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中心区域;并阐明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竞争优势在于
“价廉质优”的劳动力资源和全面提升的技术水平,未来我国竞争优势
将向着劳动力素质提高、大规模定制、高性价比方向发展。
根据我国的国际竞争优势分析,本文认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
业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单纯以低劳动力成本为竞争优势,第二类以技
术+成本(即性价比高)为竞争优势,同时论文提出两条能够更充分凸显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我国国际竞争优势的优势行业特性:技术平台期和规模不经济。
本文在选定优势行业的基础上,展开投资策略的分析研究,提出将
行业技术升级水平、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利润率等因素作为判断优
势行业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指标,通过对此类指标的比较研究,筛选分
析得到具有投资价值的行业,并给出国际视野下我国具有投资价值的行
业及各行业评级,最终提出装备制造业是国际视野下2008-2010 期间我
国最具竞争力及长期投资价值的行业,并对其行业优势和下属子行业投
资亮点进行分析论证。
本文还做了投资风险的分析研究,提出该投资策略下存在的五类投
资风险:(一)中国在技术升级平台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被他国替代的风
险;(二)中国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三)中国顺利完成技术升级的
风险;(四)经济衰退的风险;(五)金融市场波动的风险。
关键词:国际竞争优势,投资价值,产业梯度转移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THE STUDY O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ND
INVESTMENT VALUE OF CHINA’S INDUSTRY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 trend of securitization, China has fastened its pace of
capital market development, which provides the investors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This thesis analyzes from the global view about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se advantages, and aims to find out the industries with both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long-term investment value during 2008-2010 by
a most efficient investment strategy.
By the way of demonstration, this thesis discusses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nd competitive industries from the view of grads
transfer of industry, and analyzes further on this basis to reach the investment
strategy of selecting industries of investment value.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This thesis introduces trade competition index (TSC) to weight the
degree of grads transfer of industries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of a
country or a region, thus demonstrating that China has already been the
center area of international grads transfer of industries and possesse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s currently, which mainly consists of both
the labor resource with lower price and higher quality and China’s overall
promotion of technology.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s will
develop on the trend of promoting labor quality, large scaled customization,
and cost effectiveness.
According to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alysis, this
thesis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competitive industries in China:
one is competitive in lower labor cost only, and another is competitive in both
technology and lower cost, that is cost effectiveness. In addition, this thesis
raises two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competitive industries: platform du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scale diseconomy, which makes it more distinct for
China’s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 the world.
Based on the selected competitive industries, this thesis does further
analysis of investment strategy by setting factors such as technology upgrade
level, market share, concentration ratio, and profit margin as the indexes of
judging whether the competitive industries are worth investing. By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comparison of these indexes, the industries with investment value can be
selected and graded. And this thesis points out that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most competitive and valuable industry to
invest and gives solid proof of its advantages and highlights of sub industries.
Furthermore, this thesis points out five risks of the investment strategy.
1. Risk of the substitution of China’s advantage of labor cost with other
nations during China’s platform duration of technology; 2. Risk of higher
price of raw material; 3. Risk of China’s success in technology upgrade; 4.
Risk of economic depression; 5. Risk of fluctuate of financial market.
KEY WORDS: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vestment value, the grads transfer
of industry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图表目录
图 1-1:论文逻辑结构..............................................................................................................2
图 2-1:贸易竞争力指数——机械及运输设备(美国).............................................10
图 2-2:贸易竞争力指数——机械及运输设备(中国).............................................10
图 3-1:中国的低成本优势...................................................................................................12
图 3-2:中国竞争优势——按行业.....................................................................................18
图 3-3:中国制造业出口交货值(亿元/年).................................................................19
图 3-4:贸易竞争力指数——制造品(中国)...............................................................19
图 3-5:2000-2006 年中国服装出口..................................................................................20
图 3-6:2000-2006 各国服装出口.......................................................................................20
图 3-7:1995-2006 年我国彩电产销及出口量变化图(单位:万台) ..................22
图 3-8:船舶行业规模不经济特性(产量-成本图) ...................................................24
图 4-1:中国出口主要商品-机电产品(单位:百万美元)......................................28
图 4-2:全球主要通信设备厂商2006 年市场份额........................................................32
图 4-3:中兴、华为海外业务收入占比............................................................................33
图 4-4:中兴、华为海外业务收入.....................................................................................33
图 4-5:国内设备厂商有明显成本优势——2005 年研发人员人均研发费用(千美
元) .....................................................................................................................................34
图 4-6:2007 年各行业毛利率对比(%).........................................................................35
图 5-1:产业梯度转移是装备制造业的一般规律..........................................................41
图 5-2:制造业小时工资($) ............................................................................................42
图 5-3:装备制造产业转移态势分析.................................................................................44
图 5-4:中国机械行业增加值不断增长,占GDP 比重提升........................................48
图 5-5:2008 年一季度中国工程机械各子行业销量(台)及同比增长................48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图5-6:过去5 年大多数机械子行业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快于GDP 增速.................48
图 5-7: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依存情况...................................................................49
图 5-8: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不断增长...................................................................49
图 5-9:造船行业生命周期...................................................................................................56
图 5-10:中国船舶产量及出口量情况...............................................................................58
图 5-11:船舶制造业股价走势............................................................................................58
图 5-12:2002 年开始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床需求市场.........................................60
图 5-13:国产机床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将逐步上升........................................................60
图 5-14:国产化率提升导致国内企业销售增速大于行业需求增速........................60
图 5-15:中国数控机床产量增长迅速,2004 年产量世界第一(单位:台).....61
图 5-16:中国重卡出口销量已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单位:辆).............................64
图 5-17:中国重卡未来年产量世界第一..........................................................................65
图 6-1:技术/知识在未来5 年内对公司盈利产生的影响..........................................70
图 6-2:IT 强度(IT 支出占GDP 的百分比).................................................................72
图 6-3:1984-1990 日经225 指数走势...........................................................................74
图 6-4:1987-1990TWSE 指数.............................................................................................75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表格目录
表 3-1:2004 年不同国家的工资...................................... 14
表3-2:2004 年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竞争优势数据................ 14
表3-3:2005 年我国电视机出口构成表................................ 23
表3-4:劳动成本竞争率比较........................................ 25
表4-1:行业集中度与经济绩效...................................... 31
表4-2:各行业利润率(2007) ...................................... 36
表4-3:投资策略分析——行业筛选.................................. 37
表5-1:装备制造产业转移的规律分析................................ 42
表5-2:装备制造业常见壁垒分析.................................... 43
表5-3:装备制造主要领域产业转移态势分析.......................... 44
表5-4:中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开始在世界领域拥有一席之地.............. 49
表5-5:十一五多项举措持续出台,推动装备制造业振兴................ 51
表5-5:机械行业各子行业进口替代与出口拓展情况分析................ 52
表5-6:中国装备制造业多个细分子行业产量/值将在2020 年占据世界首位53
表5-7:当前中日韩大型造船厂正式员工月报酬对比(2008 年2 月) ...... 57
表5-8:中日韩造船竞争因素分析.................................... 57
表5-9:近年来中国机床企业收购国际机床企业的情况表................ 62
表5-10:引进斯太尔项目主要定点生产厂商........................... 63
表5-11:中国重卡出口的主要潜力市场............................... 64
表6-1:牛市中调整幅度及后续涨幅影响分析......................... 76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
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
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胡菁华
日期: 年 月 日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
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
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胡菁华 指导教师签名:杨朝军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绪论
1.1 本文意义
在全球金融证券化的大趋势下,我国也逐步加快了资本市场的发展,而股票投资
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投资领域中,一旦寻找到具有较高投资价值的股票就
能够得到丰厚的收益回报,但寻找到一个这样的股票并非易事。2006 年-2007 年,
中国股民在历经数年的熊市煎熬后终于迎来了万民欣喜的超级大牛市,但这个令人
期待的神话故事却在2007 年10 月峰回路转,沪深两市总市值缩水近50%,未来该如
何应对股市沉浮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话题。2008-2010,中国经济将继续腾飞,成为
国际市场更为亮丽耀眼的明星,本文将目光投向全球视野下的2008-2010,希望对投
资者未来三年的股票长期投资有所启示。
通常投资者筛选股票的方法就是立足于国内行业发展情况和企业本身,而本文主
要通过着眼于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帮助投资者认清并挖掘兼具竞争优势和投资价值
的行业及其特性,并分析提出在国际竞争优势行业下的投资策略和筛选方法,用更
为长远的眼光来选择投资对象。
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所体现的优势,从微观上讲,有企业自身治理、产品创新及其
它企业层面上的优势;从宏观上讲,国际产业梯度的转移对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国
际竞争优势行业的带动作用是不可小视的。从全球发展的历史来看,产业梯度转移
的过程,也就是某国家或地区比较竞争优势逐步形成的过程。在中国开放国界,走
向世界的大时代背景下,本文选择产业梯度转移角度作为分析国际竞争优势的切入
点,投资者认清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大趋势,就可以从宏观上把握住中国具有国际
竞争优势的行业,它们不仅能够占领国内市场,也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从而在较长时期内都能在国际舞台上得以彰显其投资价值,振华港机、中集集团等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就是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高投资价值股票的典型代表。就如同巴菲特投资可口
可乐一样,放眼于国际市场,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丰厚回报,投资者可以通过阅读本
文对其投资有所感悟和启示,做出最有价值的投资决策。
1.2 本文概要
本文着眼于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主要通过实证方法,从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角
度出发,首先研究归纳我国的竞争优势和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行业及其特性,再通
过研究提出投资策略和筛选方法,在国际竞争优势行业中挖掘分析具有投资价值的
行业,最终分析得出装备制造业是2008-2010 期间我国最具竞争优势及长期投资价
值的行业,并提出投资过程中的相关风险因素。
图 1-1:论文逻辑结构
Figure1-1: Logical Structure of Article
第一章论述本文意义、逻辑结构和概要;
第二章阐述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理论及其与国际竞争优势的关系;
第三章论述我国的主要竞争优势及优势行业,并分析优势行业特性,为投资者展
示为何一些有特殊特性的行业能够更为明显地体现并发挥出我国的竞争优势;但是,
分析我国的国际竞争优势
和优势行业特性
从产业梯度转移角度出发 寻找我国优势行业中具有
投资价值的行业
寻找我国优势行业中最具
投资价值的行业
寻找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
势的行业
国际竞争优势 投资策略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行业并非是值得投资的对象;
第四章着重向投资者介绍在国际竞争优势行业中,如何通过进出口、利润率、行
业集中度、技术升级等因素的考量来选择具有投资价值行业的有效投资策略,投资
者可以依照此投资策略,根据自己对于经济形势和优势行业的理解判断,推断出自
己看好的行业;
第五章根据第四章所介绍的投资策略,向投资者推荐笔者所认为的 2008-2010 中
国最看好的行业——装备制造业,从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国际竞争优势和投资价值
等角度阐明了该行业的特性及投资亮点;
第六章提出中国在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和竞争力提升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为
虽然我国竞争优势促使了国际产业梯度向中国的转移,但中国要真正成为有国际竞
争力的国家,中国行业要成为有投资价值的对象,还有一段艰难的历程。虽然本文
认为中国必将能够穿越荆棘,度过难关,在国际上拥有更为强大的竞争优势,但其
中仍存在着风险,应当作为投资者谨慎投资的参考;
第七章给出本文结论。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第二章国际竞争优势与产业梯度转移
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所体现的优势,从微观上讲,有企业自身治理、产品创新及其
它企业层面上的优势;从宏观上讲,国际产业梯度的转移对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国
际竞争优势行业的带动作用是不可小视的。从全球发展的历史来看,产业梯度转移
的过程,也就是某国家或地区比较竞争优势逐步形成的过程,可以说,认清国际产
业梯度转移的大趋势,就可以从宏观上把握住中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行业。
2.1 产业梯度转移及其原因
2.1.1 产业梯度转移的含义
产业梯度转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供给以及市场需求等发生变化之后,发
达地区的边际产业在内外部力量的驱动下,借助企业的跨区投资活动,转移到欠发
达地区,从而使产业发生空间转移的过程和现象,它是国家和区域间形成各自产业
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认为,经济技术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存在技术梯度,生产
力的空间转移也按技术梯度的实际情况,从高梯度地区逐步向二级、三级的低梯度
地区推移,实现产业分布的相对均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梯度转移通常表现为一种企业自发的行为,是由于资源
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
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这是一个包含国际间与地区间投资与贸易活动的综合性的要
素与商品流动过程,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国际间或地区间产
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转移国或地区与转移对象国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
业升级的重要途径。20 世纪30 年代的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了雁行发展模式,这
一理论后来经过小岛清的发展成为20 世纪70 年代日本向ANIES(亚洲新兴工业国和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地区)和ASEAN(东盟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转移,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根
据。对产业转移理论作出贡献的还有R.Vernon(弗农,1966),他在20 世纪60 年代
提出了产品周期论,对地域间或国际间产业与产品的周期性发展进程,以及由此导
致的产业和产品的转移作了系统的描述和理论上的总结。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有关
产业转移的理论有了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产业转移理论与国际经济学及国际经营
学理论的联系日趋紧密。一些日本学者强调,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化的载
体(大西胜明,1999),因为产业结构调整总是伴随着产业跨国转移和企业跨国经营。
产业发展的雁行状态和产业的生命周期描述了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进化过程,但其
实质是反映了比较优势的转移以及与此相关的产业转移。
赤松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学说”及其他的一些相关的理论说明了一个共同的理
论问题,即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客观要求,也是区域经济
发展的强大动力。发达地区某些曾经是优势的产业或产品,由于比较效益的变化,
将逐渐丧失优势,向不发达地区转移,而这些产业或产品在不发达地区可以逐渐形
成为优势,并将产品反出口到原来的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即区际间产
业的转移,生产布局在区际间的调整,可以使不发达地区避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过
程中曾经走过的一些路径,通过相关产业的引进、转移,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2.1.2 产业梯度转移的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国际产业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以产业国
际转移为手段进行产业调整。产业转移对不发达国家和区域来说能够弥补资金的不
足,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对发达国家和区域
来说可以通过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转移有利于缓解
产业趋同现象,可以形成对资源的替代作用,减少资源产业布局中的指向性。
推动产业梯度转移的内在动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科技推动。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
猛进,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交通和通讯日益便捷,国际商业规则被普遍接受,
以及全球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特别是发达国家制造业的转移,为制造业生产服务
的转移提供了客观基础与条件。二是市场推动。由于市场竞争及成本价格与利润的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互动,导致降低成本价格,获取利润的竞争不断扩大市场范围,使市场机制作用在
更大的地域对服务要素进行配置,带来服务体系的全球化分工。三是政策推动。科
技与市场的发展导致全球化趋势加快,要求各国通过开放政策不断消除市场障碍,
为科技生产力与市场发展提供更加广泛的空间。
从历史经验来看,以产业梯度转移为特征的国际化,其驱动因素都是围绕一个目
标:降低成本。国际化的领域主要是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国际化的方向主
要是劳动力成本高的地区或者是正在逐步提高的地区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转移,
以实现大幅降低制造成本的目标。当然,除了劳动力成本外,降低的成本还包括资
源成本、环境成本等等。当前,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开采成本都较低,且能承
受较高的环境成本,这都使中国在产业梯度转移中处于优势。
但是这种以降低成本为目标的国际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只转移产业链中的
制造环节和低附加值的环节。高附加值的环节和核心环节并不转移。比如纺织服装
业,高附加值的环节是品牌营销,核心环节是设计,都保留在母国,远没有国际化。
英特尔(Intel)公司到成都高新区投资设厂,生产电脑芯片。英特尔可不是真的要
把芯片制造整个产业转移到中国(即使英特尔想这么做,美国政府也不会同意),而
只是把测试封装等劳动力需求大,但附加值不高的生产环节转移过来。由于IT 技术
的进步,很多白领岗位的办公室工作,软件编程工作等也开始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国
家和地区转移。相对的,这些低成本国家和地区在劳动力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
争优势,其低成本优势吸引着发达国家将产业中一些环节转移过来,印度等国家承
接了大量的这种方式的转移。但万变不离其宗,国际化的目标都是降低成本,产业
梯度转移的原因都是国家的竞争优势发生了转变。
2.2 各国产业梯度转移发展历史
产业转移一般经历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进而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
转移。产业转移一般从食品工业、采矿、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转移,随后转
移到钢铁、冶金、石化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然后进一步转移到通讯、电子等较低层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次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从国际产业转移的历程来看,二战后,大规模的国际化出现
在制造业领域,以产业的梯度转移为表现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出现四次比较
显著的产业梯度转移,在四次浪潮中可以看到,各国在不同时期都有其不同的比较
竞争优势。
第一次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发生在2O世纪5O年代。美国在确立了全球经济和产业
技术领先地位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率先进行了产业
结构的调整升级:在国内集中力量致力于发展汽车、化工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
技术双密集型产业,把纺织业等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直接投资向正处于经济恢
复期的日本等国家转移。日本由于整体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在承
接了美国移出的轻纺工业后,很快成为全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供应者,“日本
制造”开始畅销全球。
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发生在2O世纪6O-7O年代。科技革命推动发达国家加快
产业升级的步伐,美、德、日等国集中力量发展钢铁、化工和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
业以及电子、航空航天和生物医疗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
轻纺工业大量向外转移。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积极把握这一轮产业转移机遇,大力
发展出口导向的轻纺工业,其工业化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启动了真正意义上“外围”
国家的现代经济增长。
第三次国际产业梯度转移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两次世界能源危机的冲击,
导致能源与矿产资源价格上涨,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迫使欧
美日等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努力发展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等高附加
值、低能耗的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行业,把本国经济中失去优势的一部分大量消
耗能源和矿产资源产业以及“重、厚、长、大”型的钢铁、造船和化工等重化工业
以及汽车、家电等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
此时,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抓住机遇,积极承接
从发达国家转移出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大力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重化工产业
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本国本地区情况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依据国际经济发
展趋势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争。20世纪70年代,它们的经济就以年增长率超过10%的速度高速发展,不仅超过西
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成为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竞争对手,令世界瞩目,被称
为“亚洲四小龙”。之后,东盟国家沿着亚洲“四小龙”的发展路径,接过亚洲“四
小龙”转移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进口替代的轻纺工业纳入出口导向式的发展轨
道,创造了良好的出口业绩和经济发展局面。
借助三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世界经济体系中发展水平呈梯次结构的三类
经济体相继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这在东亚表现得尤其突出。在东亚,“四
小龙”不仅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起飞和繁荣,而且通过转移失去竞争
优势的产业,积极主动地完成了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产业
转移、实现产业持续升级换代树立了典范。
从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全球掀起了第四次产业梯度转移的高潮,由欧美日等发
达国家向中国大陆、越南、印度、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次产业转移,出
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本国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劳
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
第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由一定的被动性逐步转变为有一定的自主选择
性,他们选择某些领域加大投资,以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同时有选择地吸收发
达国家对外转移的产业,并建立自己国家的技术创新体系,有选择地发展自己的高
新技术产业,加快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四次产业梯度转移的兴起之时正赶上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期。中国在这一
轮产业梯度转移中,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低廉的优势,大量承接了劳动
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产业中的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保持了经济长期的高
速增长,成为这一轮产业梯度转移中的最大的承接国。
20 世纪80 年代,我国抓住了国际上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
国家转移的历史机遇,完成了轻重工业结构的合理调整;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又一
次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难得机遇,承接了大量制造业的国际转移,极
大地促进了我国机电产业发展和出口扩大。2005 年全球重化工业(主要是汽车、化工)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已有50%以上的投资集中在中国。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化
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等是近10 年来外商投资的主要行业,其
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增幅尤其突出,从1996 年的6.32%上升到2002 年的
24.57%。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构成中,投资份额比较高的制造业为: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器件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
物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
造业、食品加工业、汽车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可见,近年来国际产业在我
国转移的趋势明显向电子通信制造业、化工产业以及部分装备制造业等行业倾斜。
而国际向我国产业转移增长较快的主要行业包括:电子器件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
业、汽车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水泥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植
物油加工业、砖瓦、石灰和轻质建筑材料制造业、轻质建筑材料制造业、食品加工
业、玻璃及玻璃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建筑、卫生陶瓷制
造业、陶瓷制品业。这充分说明国际产业向我国的转移已经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
值的加工工业方向发展。
2.3 产业梯度转移与竞争优势
从整个国际产业梯度转移趋势来看,各国在各个时期都有其相对竞争优势,一
般可以用贸易竞争力指数来衡量。贸易竞争力指数(TSC)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某类商品
的净出口与该类商品贸易总额的比率。其主要计算公式为:
TSC=(Eij-Iij)/(Eij+Iij) (公式2-1)
其中Eij为i国第j种商品的出口总额,Iij为i国第j种商品的进口总额。
TSC指数范围为(-1,1),当TSC的数值大于0时,说明i国是第j种商品的净出口
国。通常,0.8≤TSC≤1说明第j种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0.5≤TSC<0.8,具有较
强竞争力;0≤TSC<0.5,具有强竞争力;TSC=0,具有一般竞争力;-0.5≤TSC<0,
具有低竞争力;-0.8<TSC<-0.5,具有较低竞争力;-1≤TSC≤-0.8,具有很低竞
争力。从贸易竞争力指数看,我国工业制成品总体处于竞争力强的状况,尤其是服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装处于竞争力很强的状况,并与机械及运输设备、纺织品一样,处于贸易竞争力不
断增强之趋势。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处于由低到强的变化过程中,2003年贸
易竞争力指数为-0.039,2004年变化为0.012,2005年上升到0.049,低于机电产品
0.098。
-0.30
-0.25
-0.20
-0.15
-0.10
-0.05
0.00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图 2-1:贸易竞争力指数——机械及运输设备(美国)
Figure2-1:Trade Competition Index——Mechanism and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USA)
数据来源:CEIC
-1.0
-0.8
-0.6
-0.4
-0.2
0.0
0.2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图 2-2:贸易竞争力指数——机械及运输设备(中国)
Figure2-1:Trade Competition Index——Mechanism and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China)
数据来源:CEIC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以机械和运输设备行业为例,自20 世纪80-90 年代开始,普通机械及运输设备制
造逐渐由美国向中国等亚洲地区转移。美国在该领域的领头地位慢慢被以低成本取
胜的中国制造所取代,中国等亚洲国家在90 年代后对该产业领域逐步占据了一定国
际竞争优势。而这种竞争优势的相对转移不仅是在机械制造业,也在家电等其它产
业中出现;不仅在美国和中国发生,也在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发生。应
该说,国际产业梯度的转移和某个国家竞争优势的逐步转变和加强是相伴而生的,
也是世界经济均衡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日趋自由化,由先
行国家向后进国家的产业转移步伐在加快,全球产业格局的变换也呈加速状态。研
究表明,工业革命以来,全球主导产业在世界各国间的转移与传递速度在不断加快。
纺织业成为世界性产业用了200年,钢铁工业地理格局的改变至少也用了70—80年,
而二战结束以来发达国家的一些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如汽车、家电等,在全球的
转移速度已缩短至20—30年,IT产品的全球生产扩散更是彻底改变了产业的地理布
局和产业转移的路径。全球主导产业的加速转移导致了全球产业格局的迅速变化,
产业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次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向今天的
高科技产业的过渡。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第三章我国的竞争优势和优势行业
在国际大舞台上,我国已在劳动力成本和技术全面升级两方面越来越多地显现出
强有力的国际竞争优势,并会把已有的优势朝着更具中国特色的方向发展下去。而
这些优势所带动的优势行业也已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崭露头角,使中国成为国际产
业梯度转移中心和国际投资者津津乐道的投资宝地。
3.1 我国国际竞争优势的现状
3.1.1 低成本劳动力创造价格优势
麦肯锡 2008 年4 月的一项对全球高管的调查显示,受访者一致认为中国企业的主
要竞争优势是低生产成本,有77%的受访者(其中包括83%的首席执行官和其他首席
级高管)提到这一点。展望未来三年,认为中国企业的低生产成本优势仍然存在的
受访者也占大多数。
77%
59%
49%
20%
8%
7%
14%
69%
59%
43%
26%
24%
22%
15%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低生产成本
中国政府的支持
专利和版权法未得到严格实行
享有进入海外市场的特权
卓越的产品或服务
有吸引力的品牌
其它
目前对未来三年的预期
图 3-1:中国的低成本优势
Figure3-1:China’s Advantage of Lower Cost
数据来源:麦肯锡2008 年4 月全球高管调查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低廉的生产成本使得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具备了相当的价格优势。中国的服装
制造业已将世界市场价格降低了80%,中国的家电制造业已将世界市场价格降低了
70%,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业已将世界市场价格降低了60%,比亚迪电池“按欧、美、
日的30%价格卖”已做到亚洲第一,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将会把世界汽车市场价格降低
30%,而在通信设备方面,大到路由器,小到网卡等产品的中美价格差距都在40%以
上。这些具有价格优势的中国企业都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写上亮丽的一笔,而正是
价格优势带来的重大经济力量,正使制造业以空前的规模向中国转移。
在分析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时,通常认为中国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
场上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低成本的优势,而这一优势又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低
成本。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廉价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中国的劳动力占世界总量的
30%,工资水平在过去10 年大约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1/30,是新加坡和韩国等亚洲
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1/10。平均来讲,从每月薪金一千元的服装厂工人,到每月
一万元的软件工程师,从产品加工、办公人员、港口调度人员到销售人员,中国在
整个供应链上的劳动力价格都非常低廉。根据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公布的
2001—2002 年中国国际竞争力综合排名,中国综合竞争力排名第31 位。从评价的八
大要素指标中的“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这二项具体指标来看,我国劳动力成
本从2000 年的第12 位上升到2001 年的第10 位,比其它指标高出20 多位,凸显中
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且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还低于一些东南亚国家。巨大的
成本差异使得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国际上具有的“得天独厚”竞争优势,从而带动
制造业等诸多行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表 3-1:2004 年不同国家的工资
中国 韩国 法国美国日本加拿

德国
劳动力工资
(美元/小时)
0.67 8.9 12.3
15.2
9
16.5
4
17.4
4
17.7
4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
表3-2:2004 年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竞争优势数据
国家 工业劳动生产率(美
元/平均每个雇员)
(1)
制造业工人每小时
全部报酬(美元) (2)
劳动成本(生产率
* 10-5)
(3)=(2)/(1)
中国 4891 0.75 15.33
印度 2211 0.60 27.14
巴西 12733 2.81 22.07
韩国 39778 10.71 26.92
新加坡 73361 7.63 10.40
俄罗斯 13372 0.92 6.88
美国 106554 21.97 20.62
法国 84980 23.19 27.29
德国 74120 32.84 44.31
日本 86215 21.54 24.98
数据来源:根据IMD《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2005 整理和计算
中国从 1978 年改革开放逐步深入以来,充分利用了经济全球化及国际产业梯度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转移的宏观背景带来的巨大机遇,中国大量廉价劳动力进入国际市场,这一重要生
产要素与国际大规模定制的结合,使得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得以最大限度的释放。
中国的“人口红利”效应决定了2020 年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不会减少,总
人口将在2030 年前后达到峰值,加上目前每年新增就业人口达8000 多万,这些都
表明中国蕴藏着巨大的潜在劳动力要素供给能力,也意味着中国的劳动力供应将长
期保持充足的状态,即低劳动成本的状况具有可持续性。
可以看到,我国劳动力成本远低于国际水平,且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与发达国
家相比,我国劳动力体现为“廉价”;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则体现为“质优”。可以
说,不仅中国制造的产品性价比高,而且中国的劳动力也具有相当高的性价比。举
例来说,同样一块面料,中国工人能做出10 件衣服,而越南和马来西亚的工人能做
出8 件,蒙古的工人只能做出6 件,大量原料被残次品消耗掉了。中国工人不仅节
省原料,工作节奏也更快。综合算下来,还是中国工人创造的利润更大、成本更低。
“价廉质优”的双重优势使得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在国际竞争中显得十分突出。
3.1.2 产业技术突破较为全面
早于中国起步的日本、韩国等国,虽然也在受益于低成本劳动力及产业梯度转移,
但其高速发展阶段并未被称为“世界工厂”,而中国却得到了这个称呼。这是由于中
国不仅在众所周知的服装、箱包、制鞋和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据了大部分全球
市场,拥有国际竞争力,而且在造船、机械、信息科技和电子等绝大部分需要技术
支持的制造业领域内也具有低成本的优势,可以为全球提供产品。这意味着,日本、
韩国的产业发展是集中突破少数几个行业,而中国却是在各个产业的制造环节大规
模突破,形成竞争优势,这种扁平型的发展路径使中国能够有望成为有别于日本、
韩国的“世界制造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3.2 我国国际竞争优势的发展趋势
3.2.1 劳动力素质提高
未来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将从现在的低成本初级劳动力逐步提高到低成本高级劳动
力。国际上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员的薪酬普遍较高,但我国技术人员等该类高素
质劳动者的薪酬却与国际水平相去甚远。例如,同为美国硅谷的研发专家,中国专
家的年薪是人民币15 万元,但美国专家的年薪却是约15 万美元。平均来看,即使
考虑人民币升值及劳动力薪酬提升,我国高级劳动力的成本仍然只有硅谷的五分之
一到十分之一,可以说,我国高素质劳动力成本在国际上仍占据绝对优势。中国传
统文化历来重视知识和教育培养,凭借中国不断完善的教育体制,中国今后依赖的
不仅仅是庞大的人口,更是庞大的受过高等教育或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力。中
国的劳动力价格优势也不仅仅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在一些高端行业、技术密
集型产业上,劳动力价格将同样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所以,未来随着教育和产业技
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中国劳动力资源优势也将从简单劳动力上升为工程师、设计师、
管理人才等高级人力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不仅低廉,同时结构也从低层次向高素
质转变,即各个层次的劳动力素质都会迈上一个新台阶,这也将是中国劳动力成本
优势能够在未来几年内得以延续的基础和新的亮点。
3.2.2 更适应于大规模定制
从世界工业化发展历史来看,前工业化时代采用的是“手工作坊”式的手工定制,
工业化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标准化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而在工业化时代发展后期,
最大的特点将会是大规模定制。中国企业靠大规模制造进入世界经济,但随着全球
化的深入及全球经济模块化的发展,许多新的发展空间产生,凭借低成本优势取胜
于低端产品市场的中国企业,虽然仍无法触及高端市场,但可以通过大规模定制的
方式去占领众多中端产品市场,从而延续并扩大中国的低成本优势。世界正进入后
工业化时代,对于曾经以“手工作坊”红极一时的中国来说,占有很好的时机,大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
规模定制符合后工业化的发展趋势,是一个巨大的契机,让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得以充分的发挥。
3.2.3 更适应于高性价比制造
世界消费理念已经越来越向中国式的高性价比产品消费模式靠近,而我国的不断
提高的技术水平和得天独厚的成本优势为我国企业在这波消费模式转化中创造了无
与伦比的优势。人们可能会说中国生产的产品不是最廉价的,可能印度、越南生产
的比我国要便宜;人们也可能会说中国生产的产品不是最高精尖端的,欧美等发达
国家的技术水平远高于我国;人们还可能会说中国生产的产品不是最时尚创新设计
的,法国的服装、美日的电子创新产品都让人感受到潮流的风向标;但是,人们肯
定会说中国的产品是性价比最高的。而欧美等国际消费理念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为了
一味追求高新技术的产品或最新时尚产品而承受其昂贵的价格是非理性的,而购买
高性价比的“中国制造”才是明智之举。
美国知名消费品调查公司 GFK Roper 不久前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制
造”在美国消费者眼中有很好的口碑,美国消费者不仅接受,而且喜欢、看好“中
国制造”。值得注意的是,这项调查是在2007 年8 月份到9 月份之间进行的,此时
正值中国产品质量风波甚嚣尘上之时。但在产品质量方面,“中国制造”毫不逊色。
这项调查显示,10%的美国消费者认为,中国产品质量最好,尽管该比例低于美国、
日本、德国、意大利和英国产品而排第六,但却高于法国、加拿大、北欧国家和韩
国等国产品。从性价比来看,在接受调查的2000 名美国消费者中,26%的受访者认
为中国产品的性价比最高,仅次于美国产品的45%,高于日本的24%和德国的9%。
在1996 年进行的类似调查中,认同中国产品性价比的美国消费者还只有9%,大大
低于美国的56%,日本的34%。可以说,10 多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
竞争优势的不断发挥,“中国制造”价廉物美的口碑已深入人心。国际消费理念对于
性价比的认可让我国的竞争优势能得到更大的发挥空间。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8
3.3 我国的国际竞争优势行业
3.3.1 优势行业概述
中国现在最大的相对优势,就是庞大、低成本的劳动力,也正因为这个优势,中
国企业在多年国际化进程和改革开放的道路中,引进了大量的外资,而其中70%都流
向了制造业。可以说,中国现在最具有竞争能力的行业是制造业。在第一章中,我
们清楚地看到亚洲各经济体在经济腾飞时,第二产业都有了较大程度的飞跃,而制
造业作为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经济腾飞时第二产业迅速发展的强劲动力。
以此为借鉴,可以推断制造业在中国经济腾飞时必将扮演不一般的角色。
在麦肯锡 2008 年4 月对全球高管的一项调查中显示,41%的受访者称,他们所面
临的来自中国的竞争比来自其他任何新兴市场的竞争都大。亚洲其他地区的企业尤
为明显地感受到这种压力,因为中国企业已经集中力量进入当地市场。从行业层面
来看,制造业以及能源和采矿业的受访者多认为最大的挑战来自中国。在高科技行
业和电信行业,中国挑战紧随印度之后,排在第二,这也许是因为印度在信息技术
领域的强势地位。
58%
47%
36%
33% 32%
0%
10%
20%
30%
40%
50%
60%
70%
制造业能源和采矿业金融服务业高科技和电信业专业服务业
图 3-2:中国竞争优势——按行业
Figure3-2:China’s Competitive Advantage——By Industry
数据来源:麦肯锡2008 年4 月全球高管调查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70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图 3-3:中国制造业出口交货值(亿元/年)
Figure3-3:Export delivering value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Million
RMB/Year)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
-0.5
-0.4
-0.3
-0.2
-0.1
0.0
0.1
0.2
0.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图 3-4:贸易竞争力指数——制造品(中国)
Figure3-4:Trade Competition Index of Manufacturing Product(China)
数据来源:CEIC
从贸易竞争力指数来看,我国的制造业在1985 年开始就进入了上升通道,出口交
货值逐年攀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不断提升地位。但应当看到,我国制造业的优
势体现多数是依靠成本优势,而一些技术、资本密集的行业则相对竞争力较弱些。
比如,纺织、服装、鞋帽等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我国在国际上有相当的竞争
优势,全球大部分此类产品都由中国制造;但反观高新技术产品等行业,我国由于
技术水平不高,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无法与国外企业进行竞争。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
图 3-5:2000-2006 年中国服装出口
Figure3-5:2000-2006 Clothing Export of China
数据来源:《国际贸易统计2007》
图 3-6:2000-2006 各国服装出口
Figure3-6:2000-2006 Clothing Export of Other Nations
数据来源:《国际贸易统计2007》
综观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行业,可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单纯以低劳动力
成本取胜,如纺织、服装、鞋帽制造等行业。此类行业的行业进入门槛也较低,通
常对于技术要求不高,且行业集中度较低,一般为完全竞争市场,使得中国劳动力
成本优势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第二类为技术+成本取胜,该类行业有相当技术含量,
但由于相比较价格优势明显,即性价比较高,使得我国也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如
家电和电子信息等行业。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1
3.3.2 优势行业特性
从我国所具备的竞争优势出发,结合行业特性,找出优势行业。我们将着重从技
术平台期和规模不经济这两个行业特性出发,揭示出该类特性下劳动力成本优势的
重要性,从而阐明我国竞争优势和优势行业及其特性的关系。
3.3.2.1 技术更新有平台期——家电行业
所谓的技术平台期,是指该时期内没有重要技术突破或改革,技术发展犹如在一
个平台上,无法提升进入新的阶段或层次。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家电市场逐渐发展成为竞争度、开放度最高的市场之一。
以TCL、康佳、长虹等为代表的国产品牌,依靠价格优势夺回国内市场的主导权。而
外资品牌如索尼、松下、夏普、LG、三星、飞利浦等凭借技术优势,占据国内高端
市场,在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背投电视等为代表的家电高端市场处于主导地位。
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国际家电技术相对平台期,即没有重要技术突破
或改革将家电推入一个新的阶段和层次,国外家电企业的技术优势逐渐被减弱,随
之而来的是我国企业在与国际同行竞争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研发行业关键性技术,
在技术方面一步步追赶国际水平,减少劣势。
随着国内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基础设施、商务环境的改善,中国国内家电行业的
技术研发,企业的崛起,“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形象正在提升。实际上,
跨国公司将高端产品制造业务向国内转移,也促进了本地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的提
高。而技术平台期这一得天独厚的“天时”也使得我国技术劣势被劳动力优势所覆
盖。
进入 2000 年以后,国产品牌与外资品牌进入了全面竞争时期。经过几年积累的国
内彩电企业,在高端彩电中已经具备一定优势。于是,从2002 年开始,长虹、TCL、
创维、海信等企业分别发起背投普及风暴、等离子风暴、纯平降价普及风暴及高清
风暴,将占据高端彩电市场的外资品牌拖进价格战,从而宣告国产品牌与外资品牌
进入全面竞争阶段。我国彩电行业处于结构性转变的过程中。当前中国彩电高端市
场已日渐形成液晶、等离子、背投、数字电视等四大系列,在市场竞争中,以等离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2
子和液晶电视为代表的平板电视正快速进入市场,形成彩电市场的主流产品,传统
CRT 彩电处于更新换代时期。
随着我国家电技术与国际水平的靠近,我国家电产量稳步增长。仍以彩电行业为
例,目前我国彩电产量占到世界彩电总产量50%以上,位居世界第一。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900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生产量销售量出口量
图 3-7:1995-2006 年我国彩电产销及出口量变化图(单位:万台)
Figure3-7:1995-2006 Productivity, Sales and Export Changes of China’s Color TV
(10Thousand Item)
数据来源:上海交通大学证券金融研究所
我国家电产量稳步增长,出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出口量和出口额都实现了较大
幅度的增长。2005 年彩电出口3975 万台,同比增长43.4%,出口金额50.5 亿美元,
同比增长57.6%。而2006 年1-9 月出口3222.6 万台,占中国彩电总销量的55%左右;
出口额达52.2 亿美元,超过2005 年全年的50.5 亿美元。因此,彩电出口增长已经
成为促进彩电行业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从图中可以看到,90 年代国际家电技术遭
遇平台期,而我国家电技术恰好迎头赶上,在此阶段,我国彩电产销及出口量在
1995-2005 的10 年间几乎翻了两番。
而且,在我国家电出口增长明显的同时,产品结构逐渐向高端产品转换。以彩电
行业为例,近年来,我国彩电出口以液晶和等离子为主的电视平板电视步入快速发
展期,我国彩电出口产品构成也体现了这一趋势。从2005 年彩电出口结构来看,CRT
电视机出口金额为22.3 亿美元,比2004 年下降了约7%,液晶电视出口21 亿美元,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3
增长了2.4 倍,等离子电视出口2.9 亿美元,增长92%,平板电视出口金额已经超过
CRT 电视的出口金额,我国彩电出口结构逐渐进入高端产品转换的阶段。
表 3-3:2005 年我国电视机出口构成表
类别 出口金额(亿美元) 增长率所占比重出口量(万台) 所占比重
CRT电视 22.3 -7% 44% 2564.29 65%
液晶电视 21 240% 42% 729.08 18%
等离子电视 2.9 92% 6% 24.3 1%
其它 4.3 - 9% 656.98 17%
合计 50.5 57.60% 100% 3974.65 100%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
随着我国家电行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的逐步凸现,该行业产业链产品向中国转移的
步伐也逐步加快。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扶持家电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如鼓励中
国台湾地区以及美日欧韩的液晶材料和设备企业到内地投资,为内地整机及显示屏、
玻璃基板、彩膜基板、背光模组等企业就近配套和发展创造条件,支持国内上游企
业与境外企业合作发展显示屏模块,提升竞争力,支持境内外企业联盟,促进形成
平板电视的产业集群,等等。家电产业链产品向中国转移的步伐加快,也提升了我
国家电行业的技术进步水平,为我国家电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能够在国际市
场中增强竞争力。
3.3.2.2 规模不经济——船舶制造业
对于劳动力成本占优的中国来说,具有规模不经济特性的行业更能凸显中国的竞
争优势。规模经济是生产组织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揭示了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
之间的关系,产品、数量增减和产品单位成本高低之间的关系。规模不经济,是相
对规模经济而言,是指在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
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随着规模的扩大,平均成本上升,边际效益在下降,
甚至会跌破零变成负值,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不经济。船舶制造和航空航天制造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4
等行业都是有显著规模不经济特征的行业。
以我国知名船舶制造企业广船国际为例,图中显示了广船国际的产量与生产成本
关系,数据点为该企业年报中披露的产量及成本,经过模拟回归得出最吻合的趋势
线:y=80.023x2-456.82x+126112(x>0);对该拟合函数曲线进行R2 检验,得R2=0.97;
对该函数求二阶导数得正值,即产量成本趋势线具有下凸性质,表明每增加一单位
产量,新增的成本数量递增,这与典型的具有上凹性质的规模经济曲线(每增加一
单位产量,新增成本数递减)有明显差异,清晰地说明了船舶制造行业规模不经济
的特征。
y = 80.023x2 - 456.82x + 126112
R2 = 0.9714
0
90,000
180,000
270,000
360,000
450,000
10 20 30 40 50 60 70
图 3-8:船舶行业规模不经济特性(产量-成本图)
Figure3-8: Scale-Diseconomy of Ship Industry(Production - Cost)
数据来源:广船国际年报
船舶制造行业是一个典型的设计、计划、采购和建造相互作用,同时进行的过程,
所以,该行业有着特殊的行业特点,与一般的标准制造流程不同,造船业被划分为
普遍并行工程。它既有短期的详细计划,设计和生产之间还有频繁地不定期地相互
影响。正是这种行业特点使得船舶制造行业和航空航天制造业等并行工程行业具有
显著规模不经济特征。
由于规模不经济特性造成了此类行业无法通过规模化大批量生产来降低成本,提
高效益,相反,有着大规模定制特点的此类行业在规模扩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5
通过控制降低成本来抵消规模不经济带来的效益降低。而劳动力在整个成本控制中,
占到非常重大的比例。
仍以船舶制造业为例,船舶制造业是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密集的产业,但随着我
国船舶制造规模的不断扩大,每个船舶制造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该行业无法通过传
统大规模标准化流水线操作来降低成本,相反,船舶制造的规模不经济特性使得成
本控制成为一大竞争优势。据统计,船舶制造的劳动力成本约占总成本的25%左右,
因此劳动力成本的高低也是决定一个国家造船业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下
表可以看到,与船舶制造大国日本、韩国相比,我国有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不
仅劳动力价格仅为日韩的七分之一甚至更少,而且劳动力数量供应充足,使得我国
在具有规模不经济特征的行业领域具有较强的成本竞争优势。
表 3-4:劳动成本竞争率比较
项目 中国 日本 韩国
单位劳动成本(人均年人工成本) 1 7.3 8.4
生产效率(人均年造船量) 1 3.5 2.6
单位产量成本(人工成本/造船产量) 1 2.1 3.2
数据来源:上海交通大学金融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6
第四章国际竞争优势视角下的投资策略
投资者在搜寻好的投资对象时可以在较高层次的国际视野下,从产业梯度转移角
度出发找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行业。但是,所寻找到的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行业
对于投资者来说,未必同时是良好的投资对象。对于国际竞争优势行业来说,要成
为具有投资价值的对象,必须具备另外一些投资要素,如市场份额、利润率、行业
集中度等,在这些投资分析要素上能有令人满意的表现,才能够真正成为具有投资
价值的国际竞争优势行业,否则,竞争优势仅仅是企业发展的优势,而不能成为投
资者投资快速成长公司股票的驱动因素,所以依照这些筛选指标进一步对竞争优势
行业进行投资价值的筛选是投资者做出明智投资决策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4.1 寻找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行业
在我国众多行业中,要选择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行业,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行业产
品特性必须是全球通用的国际标准化产品。我们立足于国内,寻找的是能够通过自
身的国际竞争优势走出国门,占领国外市场的优秀公司股票。在可能走出中国市场,
在世界舞台上彰显本领的中国行业中,寻找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行业,如机械、
通信设备、电子信息、电器、纺织服装等。
我国最主要的竞争优势为低成本劳动力,在表中所列出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行
业中,有的占据了由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特性所决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如纺织服装
行业;有的是由于处于国际技术更新平台期所享受到的成本为上的竞争优势,如电
器行业;有的是由于整体行业技术全面突破使得劳动力成本优势凸显而迎接全球产
业梯度转移之大机遇的行业,如机械行业。这里列举的行业都是我国具有明显国际
竞争优势的行业,当然,我国的竞争优势行业不仅限于这些行业,投资者可以根据
自己对于行业的分析和判断来作初步的筛选。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7
4.2 寻找具有投资价值的行业
4.2.1 筛选指标
本文选取行业技术升级水平、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利润率四个因素作为筛选
指标。技术水平的高低对于后三项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力。企业的技术水平升
级也能够扩大其市场份额,形成一定的行业技术壁垒,间接导致行业集中度逐步加
强;同时,技术的升级能够提升产品产出效率或附加值,以达到更高的利润率。而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较高的行业集中度也能使得行业平均利润率提高,因为在不完
全竞争市场中,企业的超额利润无法通过完全竞争市场而抹平,因而能够获得较高
的超额利润。这四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对于评估企业盈利能力、成长性和
投资价值有着较大的参考意义。
4.2.1.1 行业技术升级
行业技术升级是另一个判断该行业有无投资价值的因素之一,特别对于制造业,
技术升级才是把握投资机会的主轴和核心。首先,技术升级可能对市场拓宽有着利
好影响,新技术带来的新兴市场为行业打开了潜在客户市场,并能使企业销售收入
大幅提高;其次,新技术的优化升级能够更为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或降低成本,且
技术升级使得产品有了更高的附加值,继而为生产带来更高的利润率;再次,技术
更新换代能够促使行业竞争格局变得更为清晰,技术的升级很可能将提高行业的进
入壁垒,促使行业集中度提高,从而为龙头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总体来说,行业
的技术优化升级可以为行业和公司带来更新的市场空间和更高的盈利空间,
在技术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行业也在不断地升级。缺乏升级的行业必然导致竞争
者的跟进和激烈化,使得产品产能转移周期较短,而技术的不断创新是盈利模式的
根本,行业的持续升级能给领先者带来持续的发展空间。所以,选择有技术优化升
级趋势或潜力的行业和公司对于投资者来说能够获益良多。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8
4.2.1.2 市场份额:净出口增加/进口替代
判别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行业和企业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另一个切入点就是看市
场份额,或者说,其净出口的增长是否有投资价值。
净出口的增长包含两种情况,通过国际竞争优势的体现使得产业梯度转移带来的
直接出口增加;或者在某些以进口为主的产业领域能有进口替代现象产生,这两者
都将折射出产业梯度转移带来的较大的投资价值。
首先,竞争优势使得产业梯度向中国转移后,中国将占据更大份额的国际市场,
势必造成出口增加,带动企业产量与销量同比增长,对企业的利润将有巨大的利好
刺激,成为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70000
80000
Jan-01 Jan-02 Jan-03 Jan-04 Jan-05 Jan-06 Jan-07 Jan-08
图 4-1:中国出口主要商品-机电产品(单位:百万美元)
Figure4-1:China’s Main Export Item -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Million Dollars)
数据来源:Bloomberg
其次,我国在保持经济稳步快速增长,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来冲击的过程中,很
可能会转向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战略。所谓进口替代,就是以本国自己生产的产品
在国内市场上取代原来需要进口的产品。按国际贸易理论标准说法,这样实现的经
济增长是一种“进口偏向型增长”。对于一些由于在技术或其它层面的不足造成我国
进口比例较大的行业,随着国际竞争优势的体现和政府可能的进口替代政策,由于
国际竞争压力的减少,有能力实行进口替代的行业将有巨大发展潜力和投资价值。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9
历史事实充分肯定了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工业化时代以来的经济强国多多少少
都实行过进口替代,进口替代甚至是产业革命的促成者。在19 世纪初,英国的棉纺
织工业远远落后于印度和中国,但是英国却禁止东方的棉纺织品进口,从而鼓励了
本国生产棉纺织品以替代进口。正是在这样繁荣起来的棉纺织业生产中发生了“产
业革命”,从而使整个人类进入了工业化时代,也使英国成了很长时期中的世界第一
经济强国。
当今世界的 3 个经济上最强的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也无一不靠进口替代而
致富。美国和德国在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分别赶上和超过了英国,从此就成了两
个经济上最强的国家。而在它们赶超英国的最关键时期19 世纪下半期,它们是两个
典型的以进口替代来发展经济的国家。按照刘易斯的估算,在1883 年以后的30 年
间,德国制成品进口的增长慢于制造业的增长,从而在整个时期中都在搞进口替代;
而美国19 世纪80 年代的经济繁荣也靠的是国内需求而非出口的拉动。美国在1873
年到1899 年间的进口增长率一直远远低于其实际GDP 的增长率,原因之一是那些年
的美国是一个以高关税保护国内产业的国家,其总体关税率往往在30-40%左右,
到1912 年还平均为18%。可以说,没有那一时期的进口替代型经济增长,就不会有
今日美国和德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今日世界中的另一个经济大国日本,是在第 2 次世界大战后的高速经济增长中成
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通常人们强调日本靠出口导向取得了高速经济成长,却忽
略了日本的经济增长中一直有很强的进口替代因素。日本从来就以国内市场对外不
开放著称,直到现在,日本的进口也只占其GDP 的10%左右,而中国的进口在最近
6 年中一直占GDP 的20%甚至更多。日本经济的这种不开放必然导致在很多产业中
实行进口替代。也正是由于日本一方面致力于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不
断在国内实行进口替代,才造成了日本在许多年中出口一直远远大于进口的对外贸
易格局。
我国部分行业已经在国内有较高集中度,如通信设备等行业,其行业龙头企业占
据了国内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且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据了小部分市场份额,从进口替
代角度来说,无疑这类行业蕴含着巨大的上升空间和投资价值。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0
4.2.1.3 行业集中度和行业壁垒
选择具有投资价值行业的另一个观察角度就是看该行业的集中度。
行业集中度是刻画产业市场结构性状和大企业市场控制力的一个概念,通常用某
一产业中前若干家企业的某些指标的合计数占整个产业相应指标的比重来反映,集
中度越大,说明产业集中度就越高,市场竞争越趋向于垄断;反之,集中度越低,市
场竞争越趋向于竞争。具体指标的选择,可以是投入方面的,如总资产、资金、劳
动力等,也可以是产出方面的,如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等。行业集中度是衡量行
业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
行业集中度指数计算有以下二种情形:
(a)已知该行业所占市场份额的情况下,其计算公式:
Σ=
=
n
i
n i CR S
1
(公式 4-1)
其中:Si 是第i 个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n 是这个行业中企业的总数。
(b)已知该行业的企业的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
等的情况下,其计算公式:
Σ
Σ =
i N
i n
n X
X
CR
( )
( )
, N>n (公式4-2)
其中:
n CR :规模最大的前几家企业的行业集中度;
i X :表示第i 家企业的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
等;
n: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家企业数;
N:产业内的企业总数。
通常 n=4 或者n=8,此时,行业集中度就分别表示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前4 家或者
前8 家企业的集中度。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1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贝恩和日本通产省对产业集中度的划分标准,将产业市场结
构粗分为寡占型(CR8≥40)和竞争型(CR8<40%)两类。其中,寡占型又细分为极
高寡占型(CR8≥70%)和低集中寡占型(40%≤CR8<70%);竞争型又细分为低集中
竞争型(20%≤CR8<40%)和分散竞争型(CR8<20%)。
一般来说,如果行业特性决定了该行业必将向高集中度方向发展,行业必会出现
龙头企业或寡头垄断,较低的行业集中度会,压缩厂商发展空间,相反,较高的集
中度增强厂商上下游议价能力、同时使竞争格局清晰,那么若该行业或公司同时又
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其国内和国外市场份额都将逐步扩大。
表 4-1:行业集中度与经济绩效
集中度(%) 产业个数
平均销售利税率
(%)
平均资金利税率
(%)
平均权益利润率
(%)
50以上 1 15.92 10.07 7.39
30-50* 5 13.27 14.14 11.32
20-30* 7 12.85 8.95 7.58
10-20 6 9.81 8.26 9.09
5-10 12 8.69 7.91 7.82
5以下 6 6.68 7.11 6.70
注:*在计算30-50%区间集中度的平均销售利税率和平均资金利税率时,剔除了煤气
生产和供应业与烟草加工业2个特殊行业,20-30%区间集中度的平均销售利税率和
平均资金利税率剔除了煤炭采选业。因为这些行业的企业市场行为受到国家管制,
因此其市场结构与经济绩效之间的比较确定的关系不复存在。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中国产业集中度与经济绩
效关系的实证分析》,戚聿东,1997年11月,P5
从表4-1 的数据来看,就行业整体而言,集中度越高的行业群组,其平均销售利税
率也倾向于越高。反之,集中度越低的一组行业群组,其平均销售利税率就越低。
在集中度与平均资金利税率的关系上也基本上呈现出这种关系。行业集中度与销售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2
利税率和资金利税率等经济绩效指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行业
集中度的高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行业的利润水平和投资价值。
同时,高行业集中度通常与高壁垒相伴而生,在一个具有高壁垒的行业中,新企
业想要进入并非易事,从而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该行业中公司的市场份额,而利润率
也将随着寡头垄断的来临而提高,具有相当的投资价值。
以我国通信设备行业为例,近年来行业的国际并购整合趋势明显,行业整合是适
应全球电信运营商整合及通讯技术的发展方向。可以说,通信设备行业的性质决定
了其行业竞争必然是向高集中度和高壁垒发展。
诺基亚-
西门子
31%
爱立信
11%
华为
4%
中兴
1% NEC
5%
北电
5%
阿尔卡特-
朗讯
11%
摩托罗拉
19%
思科
13%
图 4-2:全球主要通信设备厂商2006 年市场份额
Figure4-2:2006 Market Share of World’s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mpanies
数据来源:公司资料、上海交通大学证券金融研究所
我国通信设备的龙头企业是华为和中兴。2006 年华为和中兴的市场份额分别为4%、
1%,主要的海外市场集中在东南亚、拉美以及非洲等新兴市场,由于欧美市场一方
面技术壁垒高,另一方面国际厂商的长期占有市场的绝大份额,进入该市场相对困
难,但2007 年以来两公司也在部分市场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在最新的Ovum RHK 公
布的季度市场份额数据中,我们看到两家公司发展的迅速,数据显示华为占据了8%
的全球电信设备市场,成为世界第三大设备商,中兴占2.1%排在第15 名。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3
21.6%
41.0%
35.6%
58.1%
44.3%
64.9%
0%
10%
20%
30%
40%
50%
60%
70%
中兴华为
2004 2005 2006
图 4-3:中兴、华为海外业务收入占比
Figure4-3:2006 Overseas Income Percentage of Zhongxin & Huawei
数据来源:上海交通大学证券金融研究所
57%
32%
98%
62%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2004 2005 2006
亿元
0%
20%
40%
60%
80%
100%
120%
中兴华为中兴YOY 华为YOY
图 4-4:中兴、华为海外业务收入
Figure4-4:2006 Overseas Income of Zhongxin & Huawei
数据来源:上海交通大学证券金融研究所
在国内厂商不断争取到市场份额的时候,一些国际厂商的市场份额开始萎缩,并
出现并购的现象:2005 年爱立信并购了马可尼,2006 年阿尔卡特并购朗讯,2006 年
华为并购港湾、与摩托罗拉合作成立研发中心,同年阿尔卡特收购北电UMTS 业务。
并购收购不断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销售规模不断下降,市场份额岌岌可危,并出现
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如北电、阿尔卡特朗讯、摩托罗拉)。这样给国内厂商争取市场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4
份额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在机遇出现的同时,国内厂商也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显示出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可
以说,短期内,国内厂商的竞争仍是在综合的性价比上,即成本优势;但长期则会
是综合技术因素,这是通信设备行业高壁垒的必然发展趋势所决定的。也就是说,
我国电信设备厂商凭借成本优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并且通过自身的竞
争力,借着该行业不断整合,向高集中度发展的特性的东风,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提升国际地位,同时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投资价值。
217.43
187.73
147.20 141.18
107.06
90.29
25.47
0
50
100
150
200
250
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北电阿尔卡特UT斯达康中兴
图 4-5:国内设备厂商有明显成本优势——2005 年研发人员人均研发费用(千美元)
Figure4-5:Obvious Cost Advantage of Domestic Equipment Companies
——2005 average research cost(Thousand Dollar)
数据来源:公司资料、上海交通大学证券金融研究所
4.2.1.4 利润率:
在选择投资有价值的行业时,不仅要看其是否有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及国际竞争
力,同时也要关注该行业的利润率情况。结合前文所提到,产业梯度转移多数会带
来出口增加的结果,但是,利润是由价量同时决定的。也就是说,单一的提高产量
和销量,但价格低、利润率非常低的话,单一量的提升可能无法达到利润的大幅增
长。以我国的纺织品行业为例,我国凭借着廉价劳动力优势,在国际纺织、服装、
玩具等市场上占据了近70%的市场份额,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家,但是,由于我国
纺织、服装、玩具等行业的设计能力较差,在国际上没有议价权,使得出口有量却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5
价低。如表4-2 所示,我国纺织及服装制造行业的利润率较低,使得出口的大幅增
长也无法带来更大的利润提升,投资价值不高。所以,在投资过程中,应当慎选行
业,在关注行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同时,不忘察看其利润率情况,以利于做出正确明
智的投资决策。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采掘业
食品、饮料
纺织、服装、皮毛
木材、家具
造纸、印刷
石油、化学、塑胶、塑料
电子
金属、非金属
医药、生物制品
机械、设备、仪表
普通机械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业
信息技术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
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业
社会服务业
传播与文化产业
综合类
汽车制造业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
电机制造业
图 4-6:2007 年各行业毛利率对比(%)
Figure4-6:2007 Gross Margin of Industries(%)
数据来源:Wind 资讯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6
表4-2:各行业利润率(2007)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12% 农副食品加工 4.8%
食品制造 7.0%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

6.6%
非金属矿物制品 7.4% 专用设备制造 8.0%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 6.9% 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 5.4%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
械制造
7.0% 通讯设备、计算机和其他
电子设备制造
3.6%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 4.2%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

7.1%
医药制造 10.7% 通用设备制造 6.5%
化学纤维制造 4.8%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 45%
家具制造 4.5% 橡胶制品 5.1%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

6.0%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 9.4%
金属制品 4.5% 塑料制品 4.7%
数据来源:上海交通大学证券金融研究所
4.2.2 筛选结果
在所筛选出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行业中,要进一步选择其中具有投资价值的行
业,才能真正对投资股票有所帮助。
在判断一个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行业是否具有投资价值时,应该结合前文所提到的
市场份额/净出口额、利润率、行业集中度和壁垒等因素来筛选。
由于纺织行业的利润率较低,即使其作为我国在国际上著名的优势行业,但无法
创造出较高的业绩和丰厚的投资回报,所以应予剔除。
对于机械行业来说,由于后工业化时代的大规模定制趋势明显,更加能凸显我国
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同时我国在机械行业的技术正在全面升级,所带动起来的市场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7
份额及利润率的提高都将证明机械行业的投资价值。
而通信设备行业和电力设备行业的行业集中度高,进入壁垒高,而且国际整合趋
势明显,有很大的进军国际市场的潜力,具有一定投资价值。
电子信息方面,以软件行业为例,随着我国劳动力优势结构的逐步转变,即受过
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和技术人员优势的逐渐体现,我国将在软件行业的展现出较大的
成本优势,且低成本带来的利润率提高也将为行业增色。同时,我国软件出口2007
年协议金额超过18 亿美元,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增幅较前一年提高了16%。出
口份额的提高也使得我国软件行业存在着一定的投资价值。
对于汽车制造行业,从国际市场需求和出口份额等方面来看,大型客车和重卡领
域都大有发展空间和投资价值。
而电器行业受益于国际技术更新平台期,我国电器行业的出口额和国际市场份额
都是投资该行业的重要参考指标。
表 4-3:投资策略分析——行业筛选
具有国际标
准化产品的行

我国具有国际
竞争优势的行业
我国具有投
资价值的行业
投资评

投资理由
机械 √ √
★ ★ ★
★★
后工业化时代的大规
模定制将凸显我国优
势,我国装备机械制造
有广阔拓展空间。
通信 √ √
★ ★ ★
★☆
行业集中度高,高壁
垒,已占据一定国际市
场份额,有扩大份额的
潜力。
电力及电力
设备
√ √
★ ★ ★

行业集中度高,高壁
垒,有一定走出国门,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8
占领国际市场的潜力。
电子信息√ √
★ ★ ★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劳
动力低成本优势的发
挥,看好软件行业。
汽车类 √ √ ★★★
看好大型客车及重卡
领域。
电器 √ √ ★★☆
行业受益于国际技术
更新平台期,市场份额
及净出口都值得关注。
工程建筑√ √ ★★
计算机 √ √ ★★
化工化纤 √ √ ★★
建材 √ √ ★★
纺织服装 √
医药
仪电仪表
造纸印刷
酿酒食品
农林牧渔
钢铁
4.3 寻找最具投资价值的行业
从上一节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行业中,机械行业具有很
大的投资价值。从我国机械行业来看,装备制造业最大程度上享受了国际产业梯度
转移的果实。装备制造业包括机电设备制造、船舶制造、航空航天制造等我国重要
机械领域。同时,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大规模定制在装备制造行业中较为普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9
遍,使得我国的竞争优势能够明显显现出来,并且在产业梯度转移的背景下,扩大
国内市场的同时也进入国际市场,占据世界装备制造的一方天地,振华港机就是一
个非常成功的典型。在我国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的背后也就蕴藏着无限的投资价值
和机会。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0
第五章最具投资价值的行业——装备制造业
5.1 行业识别
目前,世界其他国家包括国际组织并没有提出“装备制造业”这个概念。“装备
制造业”的概念可以说是我国所独有。它的正式出现,见诸于1998 年中央经济工作
会议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重大先进的基础机械,即制造装备的装备——工业“母机”,包括数控机床
(NC)、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工
业机器人、大规模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设备等;
二是重要的机械、电子基础件,主要是先进的液压、气动、轴承、密封、模具、
刀具、低压电器、微电子和电力电子器件、仪器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等;
三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科学技术、军工生产所需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如矿产
资源的井采及露天开采设备,大型火电、水电、核电的成套设备,石油化工、煤化
工、盐化工的成套设备,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轧制成套设备,航空、铁路、公路及
航运等所需的先进交通运输设备,污水、垃圾及大型烟道气净化处理等大型环保设
备,大江大河治理、隧道挖掘、输水输气等大型工程所需的成套设备,工程机械成
套设备等。
以我国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来看,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简单再
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生产工具的生产制造部门,统计口径包括普通机械制造业
(C35)、专用设备制造业(C3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C3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C40)、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C4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C42)。与
一般制造业的产业集群相比,装备制造业集群具有其明显的特点:(1)产业链长,
集群对产业关联要求程度高:(2)产业技术含量高,对于研发水平要求高;(3)产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1
业内技术存在内在关联性(体现为工艺的衔接、技术同源以及技术的创新交叉);(4)
核心企业往往具备规模优势。1
总体来说,装备制造业已经开始成为中国经济支柱产业。2000 年以后,装备制
造业增速明显加快,5 年平均增速为18%,到2005 年中国机械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
比重的5.8%,产值占工业的25%,出口占全国的14%,已经能够为下游行业提供
主要的装备,并已经在少数领域成为了“世界冠军”,如集装箱、港机等。
5.2 国际视野下的行业历史和发展
根据国家比较优势,在不同国家间进行产业梯度转移是世界经济的一般规律,新
兴工业化国家发挥后发优势,往往是转移的受益者。以集装箱制造、造船行业、港
口机械为例,在经历欧美时代、日韩时代以后,中国正在成为转移的目标国。
图 5-1:产业梯度转移是装备制造业的一般规律
Figure5-1:Grads Transfer of Industry – Common Principle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5.2.1 得天独厚的劳动力优势
装备制造业在发达国家是成熟产业,因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可以借助后发优势,
突破技术壁垒,取得超常规快速发展。中国人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在机械领域
中国工人、工程师队伍在全球居首位,工资水平显著低于发达国家,中国人力资源
优势明显。目前国内普通机械、专用设备、电气机械三大行业就业人数约突破一千
万人。
1摘自:《上海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基于产业集中度的初步实证分析》,彭迪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2
0
5
10
15
20
25
30
35
德国法国美国日本韩国台湾巴西中国
图 5-2:制造业小时工资($)
Figure5-2: Wag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
数据来源:上海交通大学证券金融研究所
5.2.2 产业转移将经历从低端到高端的过程
飞机、航空发动机、工业机器人、大型/精密数控机床制造、纺织/印刷大型成
套设备等领域国际贸易活跃,其中发达国家产品仍然是主流,并被少数跨过公司垄
断。相比较而言,造船行业、港口机械、集装箱、工程机械、缝制设备等人力密集、
技术壁垒相对较低,转移趋势明显。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造船领域欧美等发达国家
仍然保存一定高档产品的生产能力,目前欧洲保持豪华游轮制造的竞争优势,而美
国军用舰艇制造能力非常强。
表 5-1:装备制造产业转移的规律分析
主要判断 案例
基础条件 机电设备可贸易性强 飞机、船舶、机车车辆、重卡、
机床、电力设备、工业机器人、
纺织机械、印刷机械、工程机械
等贸易活跃。
推动因素 竞争推动,产品制造向低成本地区转

重型设备、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
业转移较快:韩国七十年代开始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3
机械、造船等装备加速崛起。
主要特征 1.技术壁垒是影响转移进程的基础
因素;
2.下游需求的重心拉动设备制造商
转移;
3.战略性强的装备技术扩散难度大,
转移缓慢;
4.重大装备投资周期长,投入大,风
险高,通常依赖政府支持。
重型设备(港口机械、集装箱、
造船)等人力相对密集的产品转
移较快,高速、精密设备(印刷、
纺织机械)等壁垒高,转移慢。
转移形式 1.广义的转移包括跨国公司境外建
厂,降低成本,控制新兴市场;
2.狭义的转移主要是指后发优势的
国家,通过模仿、跟随、进而创新
设计等路径实现跨越式发展,树立
市场地位。
1.GE、CAT 等通过全球布局,分
享全球市场增长,保持竞争优
势;
2.现代重工造船、振华港机的集
装箱起重机械等发挥后发优
势,树立全球领先地位。
表 5-2:装备制造业常见壁垒分析
壁垒 典型领域
重型、成套设备
船舶、港口机械、起重设备、重型矿山设备、冶金机械、石化
设备、大型发电机组
高速 印刷机械、纺织机械、缝制设备、机床、高速机车车辆
精密 精密机床、精密轴承、印刷机、模具、仪器仪表
售后服务 工程机械、工业车辆、电梯
高技术
航天、飞机、航空发动机、工业机器人、数控系统、内燃机、
喷射系统、LNG 船
投资大、周期长 飞机制造、航空发动机、航天、船舶
装备制造的常见壁垒包括:高技术、成套、重型、高速、精密等几个方面,另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4
外也体现在售后服务、投入规模大、研发周期长等方面。总体上看,国内在重型设
备等方面取得突破较快,比如港口机械、船舶发电设备等,而精密机械等方面突破
较慢,比如印刷机械、纺织机械等。
5.2.3 各子行业转移位于不同阶段:萌芽、起步、加速、成熟
图 5-3:装备制造产业转移态势分析
Figure5-3:Grads Transfer Analysis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1) 成熟期:集装箱、集装箱起重机械为代表,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向中国的转移,我
国企业已经占据一定的国际市场份额。
2) 加速期:造船、缝制设备、工程机械、重卡等领域中国制造比重上升很快。其中
造船领域排名稳居世界第三位,并在向第二位发起冲击。
3) 起步阶段:数控机床、高速列车、纺织机械、大型石化设备、控制系统等国内具
备一定的基础,但是市场地位要显著落后于发达国家。
4) 萌芽期:大型客车、航空发动机等领域,高技术、高投入、长研发周期特征明显,
中国产品刚刚处于萌芽期。2006 年初,中国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太行”系列试
车成功,填补了10 吨以上推力发动机的空白。载人航天在十五期间取得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5
我国成为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工程的国家,探月计划也启动并稳步进行,新型运
载火箭、北斗二代卫星定位系统等列入航天十一五国家重点工程。
表 5-3:装备制造主要领域产业转移态势分析


代表
性产

制造业中心 中国大陆 产业转移趋势
重心 龙头企业 地位 上市公司 全球 中国规划


数控
机床
欧 洲 、
日本、
韩国、
中国台

柯马蒂森-
克虏伯、山
崎-马扎克
处 于
落后
地位

沈 阳 机 床
(000410)、
昆明机床
(600806)、
秦川发展
(000837)、
青海华鼎
(600243)
中 国 机 床 国
产化比例开
始出现回升,
出口增速远
远快于进口
增速
2010 年国产数
控机床占国内
市场需求的50
%以上,功能
部件配套齐
全,自给率达
到60%;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
数字系统占数
控机床总产量
的75%。




发电
设备
中 国 、
欧洲、
美国
GE 、
SIEMENS、
AREVA
紧随
跨国
公司
之后
哈尔滨动力
集团
(1133HK)、
东方电气集
团(600875)、
上海电气集
团(2727HK)
中国地位稳
步提高,成为
国际需求的
供应商
至 2008 年均为
超负荷生产,
年均生产装机
7000 万KW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6
输变
电设

欧 洲 、
日本、
中国
SIEMENS、
ABB、东芝、
日立
紧 随
跨国
公司
之后
特 变 电 工
(600089)、
天威集团
(600550)、
天鹰集团
(600312)、
南瑞集团
(600406)、
西电集团(未
上市,有上市
意图)、
中 国 地 位 稳
步提高,成为
国际需求的
供应商
“十一五”电
网建设提速,
年均投资达
2500 亿元左
右,国内需求
庞大




土方、
路面、
混凝
土机
械等
欧 美 、
日韩
卡特比勒、
小松、特雷
克斯、现代
重工
中 低
端有
优势
三 一 重 工
(600031)、
中联重科
(000157)、
柳工
(000528)、
山推股份
(000680)、
安徽合力
(600761)、
北重
(600262)
跨 国 公 司 在
中国建厂、收
购等。中国产
品摆脱贸易
逆差
龙头企业加快
境外市场开拓



大吨
位重

欧 洲 、
美国
沃尔沃、戴

低 端
产品
有优
中国重汽
(000951)、
陕西重汽(母
外资公司陆
续在中国合
资,中国本土
中国将保持产
量世界第一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7
车势 公司:潍柴动
力000338)
的中低档产
品出口快速
增长






铁路
火车、
铁路
客车
北美 庞巴迪、GE
客车
地位
落后,
货车
有竞
争力
晋 西 车 轴
(600495)、
北方创业
(600967)
中 国 铁 路 货
车近年出口
增速较快
铁路十一五规
划,铁路建设
投资增幅大幅
上升


散货
船、油
轮、集
装箱
船、
LNG
船、海
上平

韩 国 、
日本
现代重工、
三星重工
全 球
居第
三位
中 船 集 团
(600150)、
中船重工是
行业代表
日 本 地 位 下
降较快,韩国
在高端船型
竞争力明显,
中国地位快
速上升
2015 年成为第
一造船大国,
产出2400 万吨
/40 % 以上份

干线
客机
美 国 、
欧洲
波音、空中
客车
尚 未
投入
空 中 客 车 公
司在中国天
津合资生产
单通道飞机
“十一五”适
民 时启动


机直线
客机
巴 西 、
加拿大
庞巴迪、巴
西航空工
业公司
起 步
阶段
中航一集团
(下属子公
司:西飞国际
000768)
ARJ21 开始研
制,2008 年首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8


火箭、
卫星、
飞船
美 国 、
俄罗
斯、欧

第 三
个实
现载
人航
天工
程的
国家
航天科技集
团(000901)
转移不明显、
独立研发为
主导,国际合
作逐步扩大
推进载人航天
工程,探月,
卫星应用、大
推力火箭
5.3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与现状
2000 年之前装备制造行业发展速度基本与国内经济增长处于同步,2000 年之后
装备制造业开始快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为装备制造大国,装备制造业占整个GDP 比
重不断上升,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拉动力,机械行业增加值在过去的5 年中复合增
长率约为18%,高于同期GDP 的增长速度,成为国内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 年,
机械行业的出口也占到国内出口总值的14%,是出口创汇的重点行业;以产值计算,
中国机械工业占到整个工业产值得25%,是名符其实的工业支柱行业。
图 5-4:中国机械行业增加值不断增长,占GDP 比重提升
Figure5-4: Growing Added Value and percentage of GDP of China’s Mechanisim Industry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在细分领域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重型机械、石化装备以及造船行业等子行业,
5 年来的复合增长率高于30%,其它子行业也保持较快的速度增长,大多数装备子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9
行业的增速快于GDP 增速。2007 年我国机械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7 万亿元,比上年
增长近32%,连续5 年以超过20%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2007 年前11 个月全行业实
现利润同比增长近48%,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0.3%,实现贸易顺差225 亿美元。数
字显示,我国机械工业正步入历史“黄金期”。
26879
50270
2400
5739
1001 2409
265
40781
64149
70%
28%
39%
34%
77%
23%
38%
47%
58%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70000
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起重机平地机压路机摊铺机叉车混凝土机械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图5-5:2008 年一季度中国工程机械各子行业销量(台)及同比增长
Figure5-5: Sales and Growth Rate of China’s Mechanisim subindustries (2008 1Q)
数据来源:机械工业联合会,上海交通大学证券金融研究所
20%
26% 28%
9%
18%
46%
38%
32%
11% 13%
18%
0%
10%
20%
30%
40%
50%
发电输配电
机床工具
工程机械
农业机械
纺织机械
重型机械
石化机械
船舶制造
铁路设备
GDP
机械产值
图 5-6:过去5 年大多数机械子行业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快于GDP 增速
Figure5-6: Rapid Growth of China’s Mechanisim subindustries to GDP (Past 5 Years)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0
目前我国设备投资的2/3 依赖进口,其中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
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设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
设备的70%来自于进口产品。2006 年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额3570.21 亿美元,
2007 年1—10 月进口额3351.18 亿美元。“十一五”期间,我国装备制造业振兴目标
是进口依赖度降低到30%以下。进口依赖度从“十五”末的67%降低到“十一五”末
的30%以下,这就是“十一五”期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巨大替代进口空间。
图 5-7: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依存情况
Figure5-7: Import Dependence of China’s Mechanisim and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资料来源:www.stats.gov.cn
图 5-8: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不断增长
Figure5-8: Growing Export of China’s Mechanisim and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资料来源:www.stats.gov.cn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1
表5-4:中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开始在世界领域拥有一席之地
行业 全球水平
机床行业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床需求国,第三大机床生产国,中国机
床行业虽然整体水平不高,但是从产量来看,中国机床产量
全球最多,老式机床生产大国;且产品种类齐全,中国可以
生产各类机床产品。
发电、输配电行业
产能/产量全球第一;研制能力:发电设备四国之一,输变电
设备六国之一。
工程机械
工程机械欧美产品覆盖高端,日韩中端,中国产品中低端优
势大,但是表现出很强的上升势头,2005、2006 年贸易初步
转为顺差。
航空
美、俄遥遥领先,法、英等实力也很强,中国大推力发动机、
三代飞机进展加快。
船舶制造
韩国第一,日本第二,中国第三(完工量份额15%,订单份额
在上升)。
航天器制造 美俄遥遥领先,中国是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工程的国家。
铁路设备
铁路货车的技术含量低,且属于高能耗产品,中国产品的竞
争力强,中国产品开始出口。
重型卡车 中国重型卡车产量位居全球第二。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机械装备生产国,仅次于美
国、日本和德国,领先于意大利和英国。目前,中国的机械生产还主要偏重于满足
国内市场,但已经开始进入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部分中国装备产品具备了国际竞
争力和全球影响力。例如中国制造了全球90%以上的集装箱,中国制造了全球70%
的港口机械。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8.25%,其中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比
重不到30%;欧盟、美国、日本的国际市场份额分别为45.9%、10.2%和8.20%,其装
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美国41.9%、日本43.6%、德国46.4%;则装备制造业的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2
国际市场份额约为中国2.48%、美国4.27%、德国4.26%。也就是说,与发达国家相
比,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市场份额尚有两个百分点的拓展空间。
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不断发展为世界强国的道路上,中国政府也在大力扶持装备制
造业。首先,将装备振兴上升到国家战略。2006 年6 月,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
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指出“装备制造业是为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
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
表 5-5:十一五多项举措持续出台,推动装备制造业振兴
内容 要点
目标 到 2010 年发展一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具备自主知
识产权,满足能源、交通、原材料以及国防建设需要。
原则 强调政策引导,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体制改革,
依托重点工程。
16 大重大领

发电、输变电、石化、煤化工、薄板连轧、煤矿综采、
造船、铁路及轨道交通、环保、施工机械、自控、数控
机床、纺织机械、农装、IT 设备、飞机等16 大领域
政策 研发税前抵扣、关税、鼓励国产首台(套)设备、资金
政策要点 1 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允许企
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
税所得额,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等。
所得税
政策要点 2 对国内尚不能提供、且多家企业需要引进的重大装备,
国家鼓励统一招标,引导外商联合国内企业投标。在进
口装备的同时,要引进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并支持国内
企业尽可能多地参与分包和实现本地制造。
招投标、
国内分包
政策要点 3 国内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
场的产品,且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方
向,经认定,政府进行首购,由采购人直接购买或政府
首台设备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3
出资购买。
政策要点 4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中,国产设备采购比
例一般不得低于总价值的60%,不按要求采购自主创新产
品的项目,财政部门不予支付资金。
重点工程
采购
政策要点 5 限制进口国内已具备研究开发能力的关键技术,禁止或
限制进口高消耗、高污染和已被淘汰的落后装备和技术。
限制进口
政策要点 6 对国内生产企业为开发、制造这些装备而进口的部分关
键配套部件和原材料,免征进口关税或实行先征后返,
尽快环节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同时,取消相应整机和
成套设备的进口免税政策。
关税
从总体上看,十一五中国装备将加快振兴。首先,国务院鼓励的重大装备领域
有现实的需求,中国装备取得突破后,销售增长的可预期性强。其次,国家推动航
天、飞机、船舶等重大装备发展,资金支持明显。以造船行业为例,十一五长三角、
珠三角造船基地相继启动,投资力度大,决心将中国造船能力提升到3000 万吨,实
现第一造船大国的地位。再次,中国装备制造基础好,技术突破逐步加快。在航空、
航天等领域不断取得令人振奋的成绩,其中载人航天、大推力航空发动机、支线飞
机、LNG 船、大马力船用柴油机等重大装备领域不断取得进展,也标志着装备制造业
配套新材料、新工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5.4 中国装备制造业优势分析和投资要点:
5.4.1 优势子行业概览
随着国际产业梯度转移趋势的逐步显现,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优势不断凸显,
以下多个子行业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4
表5-5:机械行业各子行业进口替代与出口拓展情况分析
单位: 进口额 出口额 进口依赖度
亿美元 2006 2007Q1-10 2006 2007Q1-10 2006
进口替代出口拓展
机械行业 1416.12 1363.03 1423.59 1561.4 26.84% 高端较大发展中国家
农业机械 9.78 9.38 28.93 33.66 7.32% 较小发展中国家
内燃机 46.85 47.8 25.46 29.97 72.55% 很大发展中国家
工程机械 35.69 34.67 47.56 62.29 48.02% 较小发展中国家
石化通用 171.63 158.55 232.68 277.69 49.55% 很大发展中国家
重型矿山 45.47 38.26 40.68 45.5 15.42% 高端较大发展中国家
机床工具 108.81 92.9 32.67 36.24 46.11%
高端数控
很大
发展中国家
电工电器 334.84 319.61 377.03 400.78 23.71% 高端很大发展中国家
机械基础件 79.28 79.23 72.99 79.42 18.81% 高端很大低端产品
汽车 159.51 170.5 167.4 201.21 8.76% 较小发展中国家
其他 151.54 134.37 82.45 90.95 47.46% 很大低端产品
数据来源:www.mei.gov.cn
表 5-6:中国装备制造业多个细分子行业产量/值将在2020 年占据世界首位
子行业 机床
电源设

输变电设
备(330kw
及以上)
铁路
设备
工程
机械
船舶
航天(支
线飞机)
航空 重卡
单位亿元 万千瓦 万千伏安亿元亿元
万载
重吨
架 亿元 万辆
2005

中国市场
规模
1000 7000 5700 390 1000 800 10 160 24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5
全球市场
规模
4200 11670 19000 7800 8000 7000 400
240
0
200
中国企业
份额
10% 56% 34% 5% 11% 14% 1% 7% 12%
中国份额
排名
3 1 1 5 5 3 3 2
中国市场
规模
1611 6200 7000 1500 2011 1609 37 550 42
全球市场
规模
5360 9800 21000
1500
0
1021
0
8923 511
549
1
250
中国企业
份额
15% 63% 35% 10% 19% 23% 4% 11% 17%
2010

中国份额
排名
2 1 1 4 3 2 3 1
中国市场
规模
3477 6800 7500 3000 4335 3638 186
232
2
75
全球市场
规模
7204 14500 22000
2000
0
1511
4
10870 832
142
41
300
中国企业
份额
20% 66% 59% 15% 30% 36% 26% 20% 25%
2020

中国份额
排名
1 1 1 3 1 1 2 3 1
数据来源:上海交通大学证券金融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6
5.4.2 人力成本低,规模不经济——代表子行业:船舶制造
船舶行业技术相对成熟,劳动、资本密集,产业梯度转移趋势明显。十一五期间,
中国加大投入力度,生产能力计划2015 年突破3000 万载重吨,实现全球第一位的
目标。
造船行业战略意义大,国家规划产业突破,实现第一造船大国地位。国内需求强
烈:国油国运、海上天然气运输、海上石油勘探、钻采、军用,需求量大,同时涉
及国家战略安全,推动造船行业发展是根本保障。发挥比较优势,中国造船行业竞
争优势显著,产业向中国转移水到渠成。
纵观 20 世纪以前的世界现代造船发展史,曾出现三次赶超:19 世纪中期,英国
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20 世纪中期,日本赶超英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
国;20 世纪末,韩国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本世纪初,世界出现了第四次
赶超:屈居世界造船第三长达十年之久的中国,猛然发威,向世界造船大国发起强
有力的挑战。现在欧洲造船业已进入衰退阶段,而日本造船业也已进入成熟阶段的
后期,韩国造船业则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后期,中国造船业刚进入成长阶段。本世纪
头二十年,世界造船中心继续东移,造船格局将进一步演变,中国必将在下一轮的
发展中成为新的一极,而形成以韩、日、中三足鼎立为特征的世界造船多极格局。
1995 年中国造船产量首次超过德国,占到世界市场份额5%,位列韩国、日本之
后,成为世界第三造船大国。2003 年中国造船产量加速发展,突破了中国造船业近
8 年占世界市场份额5%到8%的徘徊局面。到2005 年已经突破1200 万吨,占世界造
船份额升至18%。据有关权威机构预测:2015 年中国造船产量将突破2400 万吨,占
世界造船份额达到35%,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目前,造船业是我国重加工工业中
唯一能走在世界前列,与世界先进水平较量的行业。有专家认为,船舶工业是劳动
力密集、资金密集、技术也密集的产业。和发达国家比,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和其
他发展中国家比,中国的技术、资金和工业基础比较雄厚。因此,我们有先进国家
与后进国家难以同时具备的综合优势。
在 20 世纪后半期的世界造船业里,日本成为世界造船业的霸主。但是从20 世纪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7
80 年代开始,韩国的实力不断增强,并与日本争夺第一把交椅。进入21 世纪以来,
中国的上升势头更为凶猛,急速的增加造船设备,并制定了2020 年左右称霸世界造
船业的计划。世界造船市场目前仍然处于韩国、日本、中国和欧洲以及其他国家和
地区为主的世界造船“新四级”格局。韩国造船厂三大造船指标包括:造船完工量、
新船订单量以及手持订单量都超过日本位居世界造船大国第一位,就目前的发展态
势而言,韩国对日本的领先优势将进一步扩大。日本受其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追求
利润等因素影响各方面稍逊于韩国。中国的各项造船指标都在飞速增长,占市场份
额增加明显,欧洲造船市场份额继续减少。
图 5-9:造船行业生命周期
Figure5-9: Lifecycle of Ship Industry
中、日、韩三国在发展造船业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日本的根本优势在于技术优
势,它具备了世界领先的造船效率和开发能力;韩国的总体技术水平接近日本,但
它的造船业高度集中,即行业集中度远胜于日本。相对于日、韩,中国造船业无论
是在设计开发能力,还是造船效率上都还有比较明显的差距,造船效率仅为他们的
三分之一左右,但我国也有自己的后发优势。
从世界造船行业的发展历史看,也可以看到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很大程度上可
以弥补缺乏高端技术所带来的劣势,而从船舶行业“规模不经济”的特性中受益。
船舶工业是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其中劳动力成本约占总成本的25%左右,
因此劳动力成本的高低也是决定一个国家造船业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日、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8
韩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低,仅相当于日韩的七分之一左右,且由于船
舶行业具有不同于一般行业的“规模不经济”特性,人力成本占显得尤其重要,2006
年日韩劳动力成本平均占一艘新船成本的30%左右,而中国只有10%不到。所以从
总体上看,中国造船成本要低于日韩,也是未来该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根本推动因素。
而且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中期阶段,大力发展船舶工业的基础和条件大大优于日、
韩当年起步时的水平,与上述两国在造船技术上的差距也正在快步赶上,因此具有
赶超日、韩的比较优势;而和其它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技术、
资金和工业基础比较雄厚,拥有完整的造船产业链,中国人力资源成本的优势潜力
很大,扩大分工协作范围将最终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进一步扩大在国际的竞争优
势,具有其它国家难以同时具备的综合优势。相信中国造船行业可以发挥后发优势,
加快腾飞。
表 5-7:当前中日韩大型造船厂正式员工月报酬对比(2008 年2 月)
日本 韩国 中国
本国货币 42-50万 440-480万 4000-5000
对美元汇率 1︰0.009369 1︰0.0010560 7.1058︰1
折合美元 3935-4685 4646-5070 560-700
数据来源:上海交通大学证券金融研究所,国家外汇管理局
表 5-8:中日韩造船竞争因素分析
中国 日本 韩国
人工成本 1 7 8
人力资源
供给能力 充足 老龄化、来源不足近几年来源不足
价格(美元/吨) 400 520 620
钢材
供给能力
2005 年起国内
供应充足
2004-2006 国
内供应短缺
国内供应严重
不足,大量依赖
进口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9
价格
国内配套价格
低,进口价高
稍高 稍高
配套设备
供给能力 自给率低
自给有余并大
量出口,但主机
供给不足
自 给 率 达 85%
左右,近几年主
机供给不足
造船效率 工时/修正总吨 40-50 10-15 15-20
交船期
近几年大量缩
短,已经并无拖

较短 较短
研发投入 较多 减少 较多
投入
设施建设 多 少 较多
汇率 缓慢升值 大幅波动 近期大幅走高
金融环境
利率 较低 极低 较低
国内订单量 大 大 小
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力度 较大 小 较小
数据来源:中国船舶报
0
50000
100000
150000
200000
250000
300000
Jan/05 May/05 Sep/05 Jan/06 May/06 Sep/06 Jan/07 May/07 Sep/07 Jan/08
0
40
80
120
160
200
240
船舶出口量(艘/月) 民用钢质船舶产量(万吨/月)
图 5-10:中国船舶产量及出口量情况
Figure5-10: Productivity and Export Volume of China’s Ship Industry
数据来源:Wind 资讯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0
3003
4003
5003
6003
7003
8003
9003
10003
11003
Jul/07 Aug/07 Sep/07 Nov/07 Dec/07 Feb/08 Mar/08 May/08
船舶制造(申万) 沪深300
图 5-11:船舶制造业股价走势
Figure5-11: Price Trend of China’s Ship Industry
数据来源:Wind 资讯
5.4.3 技术升级,产业转移起步,进口替代——代表子行业:机床
机床工业是关系到中国制造业能否振兴的基础产业。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
机,是生产其它机械设备的主要加工工具,任何涉及机械加工的行业均需要机床装
备,因此机床行业的下游用户涉及到机械装备的各个方面。
2000 年以来机床行业持续快速增长。2000 年是中国机床行业历史性转折的一年,
机床行业结束了长达5 年的销售负增长,此后5 年机床行业的景气走势可以用“绝
地反弹”来形容,2000 年到2005 年中国机床销量复合增长率达到21%,国内机床
企业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8,国内机床企业利润总额复合增长率达到了53%。
对于中国机床行业来说,进口替代是中国机床企业面前的一块大蛋糕。
首先,国内机床市场受下游行业拉动,需求增速较快,但却被进口产品占据了
半壁江山。近年来全球机床市场需求表现较为平稳,而中国正逐步成长为全球机床
消费大国。由于中国工业化进程进入了重化工业时期,因此2000 念以来中国对机床
的需求一路高歌猛进,自2002 年起,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机床消费国,2005 年我
国消费了世界机床消费额的20%以上,2006 年中国大陆市场机床消费额达131.1 亿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1
美元,同比增长约20%;机床进口72.4 亿美元,同比增长11.55%,增幅比上年同期
提高1.7 个百分点。2002-2006 年我国机床消费连创纪录,国内市场机床消费总额和
进口额连续5 年居世界第一,成为令全球瞩目的机床消费大国。从最近几年的发展
情况看,在机床工业的下游产业中,船舶、工程机械、重型机械、军工是发展最快
的行业,这些行业的企业在从产能闲置发展到满产超产的过程中,对机床设备的更
新换代和小规模添置需求带动了机床工业稳定中速增长。当前各大造船公司、工程
机械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基本都在100%以上,尤其是造船行业,手持订单远超当前产
能,生产任务已经排到了2011 年,扩大产能已成为必然,扩产必需的生产设备尤其
是机床设备的需求量将迎来加速增长,其他如汽车、电力设备的需求也将维持稳定
增长。机床工业给其下游多个机械制造子行业提供产品,因此不同时期,各装备制
造子行业有繁荣,有衰退,而机床工业发展比其下游行业要相对稳健。在各个不同
的经济发展阶段,各个子行业交替成为推动机床行业发展的主动力,机床行业将跟
随发展最快的子行业增长。
0
20
40
60
80
100
120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美国德国中国意大利日本
图 5-12:2002 年开始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床需求市场
Figure5-12:China as the Biggest Demand Market of Machine Tool (2002)
数据来源:CEIC,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年鉴
中国虽然是机床消费大国,但不是机床制造强国,高端数控机床主要依赖进口。
目前中国机床消费额中,进口机床占比接近50%。在进口机床中,数控机床占大多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2
数。高级型数控机床绝大部分依靠进口,国产数控机床在中国轿车市场的占有率只
有30%左右,普及型数控机床国内市场大部分也被进口产品占据。从行业总体来看,
我国虽然是机床大国,但目前还不是机床强国。
图 5-13:国产机床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将逐步上升
Figure5-13:Growing Market Share of Domestic Machine Tool (2002)
数据来源:CEIC,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年鉴
图 5-14:国产化率提升导致国内企业销售增速大于行业需求增速
Figure5-14: Rising Homemade ratio leads to faster growth of Domestic Sales than Demand
数据来源:CEIC,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年鉴
其次,国产机床技术进步迅速,产品质量提升快,具备进口替代的可能性。近几
年我国高档数控机床的科技攻关取得重要成果,部分国产机床完全可以替代进口。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3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多(五)坐标联动的关键技术。五轴联动编程技术和应
用技术的突破,不仅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而且使该技术的应用进入实用
化阶段,与此同时,我国复合加工技术的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已经研制完成的五
轴联动车铣复合中心、五轴五面加工中心、双轴刀架车削中心等已经实现商品化。
从技术实力和产品质量来看,国产机床已经具备替代进口可能。
再次,国产机床市场份额的提升,使得数控机床生产向中国的产业转移开始起步。
国产数控机床正逐渐得到用户的认可,国产数控机床市场占有率将稳步提升。预计
到2010 年国产数控机床以销售额计算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将提高到50%以上,国产全
部机床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也将提高到60%以上。
机床国产化比例提升实际上也是机床生产行业向中国转移的过程,中国作为全球
加工中心,很多机械加工行业早已开始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的趋势,数控机床处于
刚刚起步阶段,这一过程会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在全球机床行业向中国进行产业梯
度转移的过程中,国内大机床企业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图 5-15:中国数控机床产量增长迅速,2004 年产量世界第一(单位:台)
Figure5-15:Rapid growth of Domestic Digital Machine Tool – 2004 World’s Top 1 (Item)
数据来源:上海交通大学证券金融研究所
同时,通过收购国外企业,中国大机床企业开始整合国际市场,向提高行业集
中度方向迈进。当前世界机床市场成欧、亚、美三足鼎立格局,欧洲机床产值和出
口最多,占全球份额的47%,技术领先,占世界机床主导地位,其次为亚洲,占据
45%的国际市场,美洲占8%。与中国机床市场高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机床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4
市场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市场需求停滞不前,同时由于国外企业人力成本较高,很
多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濒临破产边缘,国内企业看准机会,大肆并购国外机床企业。
大连机床和沈阳机床、秦川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明精机床公司均有对国外机床
企业的股权收购行动。通过并购国外知名机床企业,既可获得技术,特别是专有和
专利技术,还可获得技术与管理人才、营销渠道以及商誉、商标等无形资产,比单
纯的技术引进投资效益更高。并购国外机床企业是中国机床企业实施其国际化战略
并发展壮大自己的一个重要步骤,与此同时也为投资者创造了巨大的投资价值空间。
表 5-9:近年来中国机床企业收购国际机床企业的情况表
被收购方 收购方 控股比例 备注
德国兹默曼有限
公司
大连机床集团 70%
创建于1938 年,主要生产龙门式
数控铣床、数控床身式铣床和铣削
中心
美国英格索尔生
产系统公司
大连机床集团
已有 115 年历史,主要生产专用机
床及集成制造系统、高速加工中
心、柔性生产线及柔性制造系统等
美国英格索尔曲
轴加工系统公司
大连机床集团世界六大曲轴设备制造公司之一
希斯公司
沈阳机床集团
公司
100%
已有140 多年历史,主要生产落地
镗铣加工中心、立式车铣加工中心
和大型龙门车铣中心
联合美国工业公
司UAI
秦川机床股份
有限公司
60%
集拉削工艺、拉刀、拉刀磨和拉床
技术于一身,包含三家子公司
德国沃伦贝格公

上海明精机床
公司
53.6%
德国著名重型数控车床和数控专
用机床生产企业
日本池贝公司
上海明精机床
公司
65%
创建于1889 年,主要生产立(卧)
式数控车床和立(卧)式加工中心
数据来源:公司资料、上海交通大学证券金融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5
5.4.4 自主创新,性价比高,竞争力强——代表子行业:重卡
中国重卡行业早在 1983 年完整引进了斯太尔技术,该技术平台的引进掀开了中
国真正意义上的重卡发展史,奠定了中国重卡行业的发展根基,培养了众多零部件、
整车厂商以及一大批技术力量,奠定了中国重卡行业的技术基础和创造能力。
表 5-10:引进斯太尔项目主要定点生产厂商
项目
整车(含车
架、车身)
发动机 变速箱 车桥 研发机构
原始定点引进
厂商
中国重汽、
陕西重汽、
重庆红岩
潍柴动力、杭
州发动机厂
陕西齿轮
厂、綦江
齿轮厂
重庆红岩车
桥厂、陕西汉
德车桥
中国重汽
技术中心
延伸厂商福田汽车
中国重汽济
南动力公司
安凯曙光福
田车桥、中国
重汽桥箱厂
中国重卡行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国际竞争力。首先,中国重卡行业已初步形成了
自主创新能力。主流厂商已经摆脱对于外方的技术依赖,中国重汽、法士特等厂商
的生产、研发、营销等环节基本上都由企业自主决定,不再需要借助外方的技术、
品牌等要素,因此,已经形成了较为独立的技术和创造能力。
在完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后,中国重汽、法士特等主流厂商开始在现有技术平台
上进行创新,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例如,中国重汽推出了HOWO 重卡等新产
品,法士特进入了依顿公司的供应体系并成为其“全球优秀供应商”等。产业链上
的主流厂商逐步从模仿中走出来,走向自主技术创新。
同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尤其是相对低廉的研发人员成本是中国重卡行业
的最主要的成本优势,加上中国能源价格低以及相对较大的产销规模也构成了成本
优势的来源。成本优势继而造就了价格优势,使得中国重卡行业在国际上日趋有竞
争力。
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使得我国重卡行业出口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与中国消费能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6
力相近的潜在市场空间巨大。中国重卡产品的优势就在于良好的性价比,在消费能
力于中国水平相近,并且也具备相对较为广阔的地域规模的地区,中国重卡的市场
空间很大。以伊朗为代表的中东、中亚、中南非已经东南亚均是中国重卡厂商的潜
力市场。这些地区目前的主流车型是欧系车为主,加之少量日韩车系,随着重卡需
求量加大,中国产品的优势将有助于赢得市场。2005 年以来,尽管重卡国内销量有
可能进入调整期,但2008 年4 月份数据显示,国内重卡销量达8.2 万辆,同比增长
52%,是汽车行业中增速最快的细分行业。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重卡出口销量增速
加快,表明中国重卡逐渐得到国外市场的认可,中国重汽2006 年初签订出口伊朗一
万辆重卡订单即是中国重卡厂商走向世界市场的全新开始。
图 5-16:中国重卡出口销量已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单位:辆)
Figure5-16:Rapid Growth Trend of China’s Heavy Truck Export
资料来源:CAAM
表5-11:中国重卡出口的主要潜力市场
地区 目前主流产品
地域规模
(万平方公里)
目前年销量(辆) 中国重卡进入可能性
中东欧洲车型 740 300000 很高
中亚 欧洲车型 400 400000 很高
中南非 欧洲车型 800 300000 很高
东南亚 日韩车型 450 950000 较高
资料来源:上海交通大学证券金融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7
尽管OICA 的统计中,中国重卡产量已经位列世界第一,但是由于其重卡产量统
计口径涵盖了中国卡车分类中的部分中卡,因此对于中国的重卡产量有较大幅度的
虚增。但是,展望未来,中国重卡凭借其强有力的国际竞争优势,产量有望在5 年
内超过美日,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第一。重卡产量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三个方面:
(1)中国国内运力需求增长的推动。目前公路货运量和周转量的增速稳定在11%和
13%,尽管增速较去年有所下降,但增长态势没有改变。公路运费指数依然平稳,
表示运力供给的增加已经被旺盛的需求所消化,货运行业并未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
此外,矿用重卡及工程建设的自卸车等重卡需求也有可能有所扩大。同时,从毛利
率方面来看,由于重卡的需求依然旺盛,加之其生产资料属性,使得其在钢材涨价
的大背景下,比乘用车具备更好的涨价传导能力,所以整车各品种中,除专用汽车
外,毛利率下降最少的即为商用载货车。(2)中国中重卡产品结构进一步向重卡,
尤其是大吨位重卡转移。(3)中国重卡较高的性价比所推动的出口市场快速增长。
应该说,中国重卡行业在未来5 年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
图 5-17:中国重卡未来年产量世界第一
Figure5-17:Future Productivity of China’s Heavy Truck - World’s Top 1
数据来源:上海交通大学证券金融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8
第六章投资风险
本文立足于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视角,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寻找我
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能够不仅在国内成为业内翘楚,也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方
天地的行业。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形成了纺织服装、家电、船舶制造等具有
国际竞争优势的行业,但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结合行业的市场份额、利润率、
集中度和壁垒等参考因素,作出明智理性的投资决策。但是应当看到,这些行业是
否一定能在未来几年凸显出其竞争优势并具有投资价值仍存在一定的风险,本章就
将向投资者揭示这些潜在风险。
6.1 中国在技术升级平台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被他国替代的风险
中国现阶段的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但是,
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否会随收入提高而消失,中国劳动力优势是否能在与其它廉价劳
动力国家的竞争中得以延续,这些因素和问题都是我们值得考虑和关注的,因为它
们都将影响到未来几年中国最为主要的竞争优势。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虽说现在中国最低人工成本大约只及发达国家的 1/15,
并且劳动力供给充足,但是劳动力供给数量若跟不上工业化进程的步伐,则很可能
会出现短暂的劳动力价格上升。同时,随着劳动力保障体系的完善也将导致人力成
本上升。以珠三角为例,2006 年深圳、东莞的最低工资比2004 年上升了33%~53%,
中国自身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中国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隐忧下,外部低成本劳动力对于中国的冲击也不
可小视。就劳动力而言,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并非只有中国。据《金融时报》2007 年
7 月4 日的报道,印度的初级劳动力工资较之中国低30%而越南的劳动力成本仅为中
国的1/2-2/3。自2000 年以来,越南制造业每年以11%的速度增长,其中外资制造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9
业的数量与规模逐年上升。越南、印度等低成本劳动力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对中国劳
动力优势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从利润最大化角度来看,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产业
会向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加上中国本身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其它低成本国家
也就成为中国低成本劳动力优势的替代者。
要改变自身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他国廉价劳动力的替代威胁,中国只有在劳动力
素养的提高和技术升级上下功夫。越南等国的劳动力只是简单劳动力,随着产业的
升级,中国劳动力也将向高级劳动力,如工程师、管理人才等发展,中国的教育投
入和人才储备是否能够在未来的劳动力竞争中体现优势,将会是影响中国未来劳动
力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减弱可以由技术升级的优势加以弥补。中国产业
科技技术的突破和升级速度必须相对高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减弱速度,用技术降低
成本,弥补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否则,中国停留在技术平台期的同时,也将逐步失
去成本优势,将会使得越南等他国劳动力优势得以显现,世界制造中心可能又将开
始新的转移。
6.2 中国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
中国要素市场和原材料市场价格改革的滞后,使中国农产品、能源、基础材料
的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基础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相对价格极其不合理。低原
材料价格使中国透支自己的资源来“补贴”全世界,基础产业价格过低加重了中国
能源密集、原材料密集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2007 年1-10 月份我国原油进口量达1.367 亿吨,同比增长13.8%。作为重要战
略物资,我国一直对成品油价格实行严格管制,虽然国家发改委决定自2007 年11
月1 日起,将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每吨各提高500 元,但仍仅相当于国际油
价70 美元/桶的水平,存在严重的国内外油价倒挂、国内批零油价倒挂的现象。由
于国际油价有可能继续走高,加上国内炼油行业存在亏损,价格机制非常不合理。
而我国钢铁、金属、电力等诸多以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原材料低价现象在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0
与国际市场价格的对比中也很明显,我国资源价格改革势在必行。而通过开征燃油
税、排污费、污水处理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并将资源税的征收方式由以往的“从
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等方式,未来很有可能会很大程度地提高煤炭、石油、
有色金属等行业的生产成本,并增加下游产品的价格上涨压力。此时,我国一度曾
赖以生存的原材料低成本优势将大大削弱,对于我国该类出口企业将会是沉重的打
击。
6.3 中国顺利完成技术升级的风险
我国现阶段最大的竞争优势是成本优势,包括劳动力成本优势和资源低价优势,
而同时又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优势被他国替代以及本国资源价格上涨的风险,而化解
这种风险的途径是完成技术升级,通过技术优势来弥补流失的成本优势,所以,中
国能否顺利完成技术升级的风险是未来更长远的风险,是基于能否抵御丧失成本优
势风险的风险。
世界上有知识经济体系和工业制造体系,前者掌握了价值链的最高端,掌握着
定价权;而后者则丧失了定价权,丧失了创新的动力。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便宜的国
家应该发展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但是这类产业对大幅度提高国民收入不会有大的突
破,同时仅仅依赖初级生产要素是无法获得全球竞争力的。
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背后,中国的制造业是人海战术,高新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
从高技术产业发展看,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小、技术基础薄弱。2003 年,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仅为43%,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水平。
目前,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是电视机DVD、手机、个人电脑等家电和电子产品的组
装业,但是这些产品的产品设计、核心部件和工艺装备都要依靠进口。所谓优势行
业的发展模式中,进口元器件,再由中国组装的比例很高。中国是玩具大国,但是
大量玩具的知识产权在国外;中国是服装大国,但是80%是贴牌生产;一台DVD 得交
十几块钱的专利费;高端技术由跨国公司垄断;几乎百分之百的光纤设备、80%的集
成电路、石化设备等都是靠进口;进口民航飞机一次就是几十亿美元;进口汽车是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1
700 多万辆;引进的技术90%以上是国外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消耗的一次性
能源占世界10%以上,其中钢铁业占28%,水泥业占28%。虽然我国GDP 增长上去了,
但是核心价值和核心产权却留下来的不够多。如果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变化,中国人
只能把自己的家园变成世界的廉价工厂;我们也不希望依靠苦干获得了财富,却丢
掉了宝贵的健康甚至生命。
所以,产业技术升级对我国增加国际竞争力相当重要。中国具有一定的科技创
新基础和能力。2002 年,居民专利申请文件数为403465 件,位居32 国的第5 位;
2001 年,每百万人发表于科技刊物论文数为20978 篇,位居32 国第8 位;2003 年,
高技术出口占制成品的百分比为27%,位居32 国第5 位。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
中国具有一定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但是,在我国的技术升级过程中,专利技术缺失仍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当
前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下,竞争焦点已从产品质量、价格竞争上升到对品牌、核
心技术和标准的控制,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竞争的基础和决定胜负的关键。以彩电
业为例,专利核心技术缺失一直困扰着中国彩电业,丧失核心专利的话语权,让我
国彩电企业无论是模拟电视时代还是数字电视时代,都得饱尝任人宰割之痛,难以
扭转赚取狭小利润的市场地位。美国ATSC 专利费事件只是模拟电视时代专利阴影的
一个持续。
我国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较弱,科技创新能力在49 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
的92%)中位居第28 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全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保持在39%左右。
数据显示,中国每百万人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排在第28 位;1996-2002
年,研发经费占GDP 百分比为1.2%,排在第17 位。尽管2003 年高技术出口占制成
品百分比为27%,居第5 位,但这些出口也主要由跨国公司的在华企业实现。2
科技投入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技术因素都直接制约着
国家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换句话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技
术升级水平的发展好坏将直接制约我国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企业经营的长期发
展。
2摘自《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中国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2
68
67
60
55
54
53
53
38
36
36
29
27
23
14
23
26
35
37
43
34
35
55
45
56
59
61
43
47
9
7
5
8
3
13
12
7
19
8
12
13
34
39
技术创新步伐加快
知识更易获取/利用知识的能力日益增强
新兴经济体中的消费者数量不断增加/消费者
喜好不断变化
提升消费者能力和社区能力的技术获得发展
日益科学化并由数据推动的管理方法得到采用
劳动力和人才市场日益全球化
经济活动在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转移
产业结构变换/新的组织形式出现
发达经济体人口老龄化
资本市场日益精细复杂
消费者对企业为社会公益多做贡献的要求日增
公共部门的成长
自然资源供应或使用的制约日益增大
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性
很积极/较积极既不积极也不消极很消极/较消极
图 6-1:技术/知识在未来5 年内对公司盈利产生的影响
Figure6-1:Technology Influence to Profit in next 5 Years
数据来源:麦肯锡全球调查《企业如何应对全球趋势》,2008 年3 月
麦肯锡在 2008 年3 月的一项调查显示,几乎有70%的企业高管预期,知识方面
的一项趋势和技术方面的一项趋势将在未来五年内对他们企业的盈利产生最积极的
影响,接下来是与新兴市场增长相关的趋势,认为这些趋势以及日益科学化的管理
方法得到采用会对盈利产生积极影响的受访者都占50%以上。可以说,这从企业这一
市场构成部分的角度再次说明了技术升级对于企业进步与行业发展的重要性。而其
中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技术开发与创新费用的投入多少。
技术开发与创新经费投入少,制约着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2004 年,我国R&D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3
经费占GDP 比重为1.23%,而美国、日本和德国分别为2.60%、3.05%和2.55%。
在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发达国家,企业R&D 经费一般占自身销售额的3%左右,
高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而世界500 强企业一般要占5%~10%我国500 强企业R&D
经费仅占销售收入的1.6%。在全部从业人员中,我国企业R&D 人员所占比重为1.6
%,发达国家企业R&D 人员占从业总人数一般在10%以上。1991~2002 年,我国对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强度一直在0.04~0.09 间徘徊。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
与消化吸收的比例仅为1:0.07,全国500 强企业也仅为1:0.1。而日本和韩国技
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大致保持在1:3 的水平。
在工业革命中,以蒸汽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创新给英国经济结构带来了天
翻地覆的变化。在美国制造业的发展进程中,尽管技术领先的优势在相当长的时间
内掌握在英国等欧洲国家的手中,但是美国在强调技术向生产能力转化方面始终走
在世界前列。同美国一样,日本工业崛起也是始于技术引进,尤其是对引进技术的
消化和吸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自己独特的新技术、新产品。
英国、美国和日本的经验表明,判定世界制造中心的标准,绝不仅仅是工业生
产能力与规模的大小,而是能否有效推动技术创新,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
力,进而催生新的优势产业,构建起能够实现赶超和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强大后发优
势。
大多数国家的经济腾飞时期都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的优化,这是增强
我国国际竞争力,走向世界的必要也是必须的一步。想要我国经济生产能够有更为
突破性的发展,必然需要展开一轮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洗牌”运动,并将
其进行到底,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的结果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产生至关
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我国产业结构技术升级将是未来投资中国市场的重要关注点。
从日本的历史经验来看,产业技术升级对其经济腾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全
球驰名的索尼等企业皆顺利实现了产业技术升级,并以技术研发为品牌特色得以持
续发展,并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以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我国产业
发展主要凭借劳动力优势,产品附加值较低;只有通过产业技术升级,学习和研发
高精技术,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由仅凭成本优势向成本、技术双重优势迈进。我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4
国实现产业技术升级不仅可以大幅度提升我国第一、第二产业的经济利润,并提高
我国国民收入,从而加大我国服务业的需求,扩大内需,刺激经济进一步发展;同
时还能够通过提升第一、第二产业的生产效率,使得劳动力流向第三产业,有利于
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可以说,产业技术升级对我国经济腾飞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就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产业要增强国际竞争力,走出中国产品屡遭反倾销
的困境,摆脱资源环境制约,需要加速产业技术升级。产业技术升级有两条基本路
径:一是通过加强自主研发和创新,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品牌,实现产业技术升级;
二是通过学习、模仿、合作研发,最终形成自主研发的技术基础和能力。
中国的产业结构技术升级,势必长期影响着我们的经济生活。这是一个深远和
宏大的课题,如何顺利升级,这可能是对国人大智慧最大的考验之一,如果我国不
能像日本当初一样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那么经济的发展形势将不容乐观。我们相
信中国能够度过这一段产业结构升级的阵痛期,也相信有更多的企业能够顺利的完
成蜕变,屹立于世界之林。但毕竟这是一个长期的趋势性过程,投资者应当对此风
险保持适当的关注。
6.4 经济衰退风险
6.4.1 对高科技行业的冲击
整体经济的衰退必然会影响到其中某些行业的运行情况,这也即我们通常所说
的行业周期性。而对于高科技行业来说,具有更强于整体经济周期的行业周期性。
我国在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经济衰退的风险将会较大地影响到高科技
行业的表现。
从历史上看,在衰退时期,技术支出的下降幅度一直大于 GDP 的下降幅度。麦
肯锡一项研究(涵盖50 个国家在过去13 年间经历的经济衰退)表明,IT 支出的下
滑幅度是GDP 下滑幅度的5-7 倍,硬件支出的下降水平最为严重,是GDP 下降幅度
的8-9 倍;而软件和服务支出的下降幅度则相对较轻,为GDP 下降幅度的3-5 倍。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5
2001 年不景气时期技术支出下降的幅度最大,这是因为此前在计算和通信设备
方面的支出占GDP 的百分比(IT 强度)曾经激增到历史最高水平。新创技术企业的
蓬勃发展,促进了企业对通信设备、服务器以及其他各种产品的支出的猛增。当经
济减速时,新创企业纷纷倒闭关门,许多企业的技术和通信容量产能出现过剩,各
行各业的开支锐减。吃一堑长一智,许多企业从那时起就开始对其首席信息官施加
压力,要求他们对IT 支出进行更高效的管理。
图 6-2:IT 强度(IT 支出占GDP 的百分比)
Figure6-2:IT Intensity ( Percentage of IT Expenditure to GDP)
数据来源:《麦肯锡季刊》2008 年
随着经济进入低迷期,IT 强度的增加更接近其历史趋势,甚至略低于10 年平均
水平。2007 年的IT 强度为3.1%,低于10 年的平均值3.3%。尽管大多数企业正在重
新评估其IT 预算以努力降低总开支,但也有许多企业正在努力试图保持对最重要项
目的投资。商业环境的不确定性让人难以对技术方面的支出做出预测,但是,经济
低迷期高科技行业的发展经历似乎有可能比2001 年更贴近历史趋势。同时,新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6
扩散速度也将随着经济的衰退而递减。技术扩散是指技术的时空传播,是该项技术
在其它经济领域和更大的地域空间范围的应用推广。经济低迷期使得新技术的扩散
速度降低,将会间接导致我国整体技术升级步伐的放缓。
6.4.2 对进出口贸易的冲击
从我国与世界贸易的联系程度来看,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提升,已从97 年
的34%上升至2007 年的66%。可以说,世界经济的起起伏伏,都会对于我国出口导
向型企业和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而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的超预期深度下滑将使中国
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恶化,中国出口将面临成本冲击和需求冲击,这将导致中国出
口增速的下降幅度大于进口增速的下降幅度,贸易顺差可能出现负增长。中国出口
收入弹性很高,出口对于主要贸易国的国民收入增长较为敏感。欧洲、美国、日本
三大经济板块的同步小大幅度下滑将使中国的出口带来直接的深度冲击。
由于各种出口产品成本上升导致竞争力的下降会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面临成本冲
击;同时,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的中国更可能遭受外部的需求冲击。这种由于外部
经济下滑造成的外贸需求冲击,我国很难利用人民币升值减缓、出口退税率提高以
及出口补贴等供给方刺激政策来缓和外需的下降。
由于我国出口对外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还是在外向型经济和劳动力密集的低端
产业,技术含量低,很容易受到世界经济周期性回落因素的影响,所以要规避这类
风险,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提升技术水平,走向产业链的高端。
6.5 金融市场波动风险
中国股市在经历了 2006-2007 两年的牛市行情后,2007 年10 月开始惨遭巨幅振
荡调整,上证指数从6124 点高位直落2990 点,在短短半年不到的时间里被腰斩了
超出一半,几乎将前一年的牛市行情完全覆盖,退回2007 年初,如此触目惊心的股
市大调整让许多中国股民心有余悸。经历过股市深幅振荡的并非中国一家,历史经
验表明,基本上所有的国家在大牛市中均经历过大约3 个月的短期调整。而股市的
上下动荡也是投资股票的风险之一,需要投资者认清形势,谨慎投资,择机而动。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7
6.5.1 日本股市历史:疯牛也要歇歇脚
在整个 20 世纪70-80 年代,日本的经济保持强劲增长,但已有减缓势头。日
经指数1984 年收于11543 点,1985 年的“广场协议”之后,日本提高了日元对美元
和欧洲国家货币的汇率,之后进入超低利率时期,此后便经历了长达4 年多的资产
价格暴涨阶段,1987 年收于21564 点;1984——1987 三年涨幅接近100%,而随后两
年的持续暴涨更加过头,每年差不多上涨一万点,实属“疯牛”。1988 年收于30159
点,1989 年收于38915 点的历史最高记录,从1 万点到接近4 万点,5 年累计涨幅
接近300%。
日经225指数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45000
Jan-84
May-84
Sep-84
Jan-85
May-85
Sep-85
Jan-86
May-86
Sep-86
Jan-87
May-87
Sep-87
Jan-88
May-88
Sep-88
Jan-89
May-89
Sep-89
Jan-90
受美国股灾影响
图 6-3:1984-1990 日经225 指数走势
Figure6-3:1984-1990 Rikko 225 Index Trend
数据来源:Bloomberg
在这一轮大牛市期间,日本股市也经历了短暂的调整。1987 年10 月14 日,东
京证券交易所股票静态市盈率达到了高点92.28 倍,随后在美国股灾的影响下,日
经225 指数在1 个月内调整了23%,之后又振荡了1 个半月,10 月~12 月内的调整幅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8
度达到17%。但伴随着市场信心的逐渐恢复,日本股市在随后的两年里继续延续了牛
市的格局,到1990 年初牛市结束的时候,日经225 指数又上涨了85%。1950 年至1989
年期间,日本股市从85 点涨到38900 点,累积涨幅高达225%,成就了一个超级牛市。
6.5.2 中国台湾地区股市历史:疯涨vs 急速升降机
相比于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的牛市行情调整显得更为坎坷。中国台湾地区自有
股票市场后用了25 年时间,到1986 年中国台湾加权指数才越过1000 点,中国台湾
地区经过经济高速增长后,外汇储备成外亚洲仅次于日本的地区,股市开市升温。
股指便出现了全球罕见的加速屡创新高的牛市行情。在不到9 个月里,1987 年指数
跃上2000 点,随后的2 个月内,指数接连突破3000 点和4000 点。从1985 年7 月
30 日的636 点,台股一路狂涨到1987 年10 月1 日的4673 点,26 个月涨幅高达6
倍多。
TWSE指数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Jan/87
Mar/87
May/87
Jul/87
Sep/87
Nov/87
Jan/88
Mar/88
May/88
Jul/88
Sep/88
Nov/88
Jan/89
Mar/89
May/89
Jul/89
Sep/89
Nov/89
Jan/90
Mar/90
May/90
开征资本利得税
安全局调查违
规券商
图 6-4:1987-1990TWSE 指数
Figure6-4:1984-1990 TWSE Index Trend
数据来源:Bloomberg
但随后台股就开始经历牛市中的两次大幅调整:第一次,1987 年10 月-12 月,
全球股灾同样重创台股,而同期发生的中国台湾安全局派人到各大证券公司进行公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9
开调查,并监督正常证券交易的事件也无疑是雪上加霜。1987 年12 月28 日中国台
湾加权指数跌到2298 点的最低,重挫52%。但这场牛市盛宴还远没有结束,在1988
年6 月,台指突破5000 点大关,7 月突破6000 点,8 月涨至8000 点,反弹高峰是
1988 年9 月24 日,达8790 点,涨幅达3 倍。
随后股市开始了第二次调整,9 月份中国台湾地区为抑制股市泡沫,中国台湾地
区财政部出台征收资本利得税政策重创市场,到年底跌至5119 点,跌幅35%。但是
市场热情并没有减弱,人们都在预期股指上10000 点大关。当随后监管部门做出让
步后,1989 年上半年指数快速收复失地,到六月创出9000 点新高,并在随后的几天
内如期突破万点。至1990 年2 月,股市开始了最后的疯狂,创出了12495 点的历史
新高,涨幅达122%。中国台湾地区股市在创造了全球股市前所未有的3 年涨12 倍的
奇迹,期间中国台湾地区股票交易帐户持有人数占总人口15%,单日交易量超过纽约
和东京交易所交易之和。
6.5.3 历史经验和启示
从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历史经验可以看到,在长期的牛市中必然伴随着中期
的短暂调整,并且牛市中的这类调整有着时间短,幅度深的特点。首先,从时间上
来看,短期调整一般都在1-3 个月之间,对于长期的牛市来说,调整的时间犹如大
海中的浪花,十分微小和短暂;但是,时间虽短,杀伤力却强,从调整幅度来看,
牛市中通常出现的都是深幅调整,其调整幅度从20%-50%以上不等,平均达37.65%,
尤其是中国台湾地区的两次巨幅调整,第一次为51%,第二次为42%。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0
表6-1:牛市中调整幅度及后续涨幅影响分析
日本 中国台湾地区 平均值
时间 1987年10-12 月1987 年10-12 月1988 年10-12 月
原因 全球股灾影响
全球股灾影响、
安全局调查违
规券商
财政部开征资
本利得税
前一高点 26646.43 4673.14 8789.78
调整低点 21217.04 2298 5119.11
下一高点 38915.87 8789.78 12495.34
调整幅度 20.38% 50.83% 41.76% 37.65%
调整后最高涨幅 83.42% 282.50% 144.09% 170.00%
较前一高点涨幅 46.05% 88.09% 42.16% 58.76%
调整后最高涨幅
/调整幅度
4.09 5.56 3.45 4.37
较前一高点涨幅
/调整幅度
2.26 1.73 1.01 1.67
数据来源:Bloomberg
牛市中的调整虽然破坏力极强,但在调整后通常会显现出较调整前更加猛烈的
牛市行情。从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的牛市调整经验来看,调整后的最高涨幅平均为
170%,最高甚至达到282.5%,从整个牛市行情来看,调整后较前一高点的涨幅平均
也达到了58.76%。而且,相比于较大的调整幅度,后续爆发的上涨幅度更为惊人,
日本、中国台湾地区股市历史调整后最高涨幅平均是调整幅度的4.37 倍,而较调整
前一高点的涨幅平均是调整幅度的1.67 倍,也就是说,从市场平均水平来看,牛市
中的调整通常在短暂深幅下跌37.65%后,后续牛市不仅可以快速弥补调整带来的损
失,还存在较前一高点水平再度上涨1.67 倍于调整幅度的巨大空间,调整幅度越深,
潜在的后续爆发力可能越大。可以说,牛市中的短暂深幅调整正是为了酝酿下一波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1
更为强劲的牛市行情,短暂的宽幅振荡和牛市是相伴相生的。
面对不断变化的证券市场,股价的暴涨暴跌对于投资收益都有很大影响。但是
本文基于我国未来发展仍有较大潜力,中国投资的黄金十年并未结束。从长期来看,
我国独有的国际竞争优势仍将显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和公司仍具有投资价值。
相对应的,在股价大幅下探之时,很可能是市场反应过当,公司投资价值被低估之
时,只要企业依然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那么它仍存在长期投资价值。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2
第七章结论
本文以国际产业梯度转移为视角,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基于国际视野下的投
资策略,并用更为长远的眼光来寻求我国具有竞争优势和投资价值的行业。本文通
过引入贸易竞争力指数(TSC)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程度与国际竞
争优势地位,研究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竞争优势及未来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向,
根据我国的竞争优势要素分析得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并归纳了能够凸显
竞争优势的行业特性。随后,在分析得出的优势行业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筛选,通
过设定行业技术升级水平、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利润率等指标,分析得到具有
投资价值的行业,并给予各行业评级,最终得出装备制造业是2008-2010 期间国际
视野下我国最具竞争力及长期投资价值的行业。
本文主要有如下结论:
第一,论述并提出产业梯度转移与国际竞争优势的相关性:产业梯度转移的内
在推动力是科技、市场和政策导向,而这些推动因素最根本的动因只有一个,就是
降低成本。从整个国际产业梯度转移趋势来看,各国在各个时期都有其相对竞争优
势,本文引入贸易竞争力指数(TSC)来衡量,指出中国在占据成本优势的情况下,已
成为了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又一个中心区域,具备国际竞争优势。
第二,分析我国的国际竞争优势:我国现阶段竞争优势主要在低廉的劳动力成
本,并且我国劳动力的国际优势突出表现为兼备“价廉”和“质优”的特质;同时,
我国产业技术突破较为全面也是我国区别于其它低劳动力价格的发展中国家的一个
优势因素。本文对未来我国国际竞争优势发展趋势作了分析与展望,认为我国竞争
优势将朝着劳动力素质提高、大规模定制、高性价比方向发展。
第三,归纳分析我国的优势行业及其特性: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行业,可
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单纯以低劳动力成本取胜,如纺织、服装、鞋帽制造等行
业。此类行业的行业进入门槛也较低,通常对于技术要求不高,且行业集中度较低,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3
一般为完全竞争市场,使得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第二类为技
术+成本取胜,该类行业有相当技术含量,但由于相比较价格优势明显,即性价比较
高,使得我国也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如家电和电子信息等行业。同时,本文研究
归纳了两条优势行业特性:技术平台期(家电行业)和规模不经济(船舶制造业)。
第四,分析提出国际视角下的投资策略:在国际视野下,从产业梯度转移角度
出发,寻找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行业,通过行业技术升级水平、市场份额、行业集
中度、利润率等指标因素的筛选,寻找出其中具有投资价值的行业,最后本文分析
列举了作者认为国际视野下我国具有投资价值的行业及各行业评级。
第五,研究分析国际视野下我国最具投资价值的行业——装备制造业:分析了
其行业优势和下属子行业投资亮点,其中船舶制造子行业具备规模不经济特性,凭
借劳动力成本优势有一定投资价值;技术升级,产业转移起步,进口替代是机床子
行业的投资亮点;自主创新,性价比高造就了重卡子行业的竞争优势。
第六,论述分析了本文投资策略下存在的投资风险:(一)中国在技术升级平
台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被他国替代的风险;(二)中国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三)
中国顺利完成技术升级的风险;(四)经济衰退的风险;(五)金融市场波动风险。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4
参考文献
[1] M.E.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London:Macillan
Press LTD.1990.
[2] Ray Brooks,Tao Ran.China’s Labor Market Performance and
Challenges.China & World Economy.2004(1).31
[3] JB Barney.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s.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
[4] CK Prahalad,G Harn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
[5] IMD.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2005).IMD.Lausanne,Switzerland,
20
[6] Scherer.F.M.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Second edition.Boston.MA:Houghton-Mifflin.1980
[7] Paul Romer.Endogenous Technical Chang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71~102
[8] Lucas R 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3~42
[9] Chris Freeman,Luc Soete.The economic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M].London.Penguin Books.1974
[10] Start Davis.Future Perfect[M].1987
[11] Alvin Toffler.Future Shock[M].1970
[12] B·Joseph Pine II.大规模定制:企业竞争的新前沿[M].1993
[13]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4] 约瑟夫·熊波特.经济发展理论[M].德国.1912 年.商务印书馆.1990 年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5
[15] G.M.格罗斯曼,E.赫尔普曼.全球经济中的创新与增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3 年
[16] 曾鸣.龙行天下:中国制造未来十年新格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年
[17] 贺婷婷,诸永.入世5 周年对我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国际贸
易问题.2007.08
[18] 夏清华,谭力文.中国制造企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劣势[J].中国软科学.2003
(3).85
[19] 吕政.论中国工业的比较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3(4).8-9
[20] 徐林.积极构建纺织业竞争优势[J].纺织信息周刊.2004
[21] 张宏性.中国纺织服装国际竞争力研究[J].统计研究.2005
[22] 朱前.中国与印度工业制品比较优势及贸易互补性分析[J].国际商务研
究.2005(3).30—34
[23] 余光胜.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理论演进[J].经济管理.2002(20)
[24] 曹乾,何建敏.中国造船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培育路径——波特竞争优势理论和模
型在造船业中的应用[J].船舶工程.2005 年1 期
[25] 戚聿东.中国产业集中度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国民经济研究所.1997 年11 月.P5
[26] 林珏.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之分析[J].财经研究.2006 年第11 期
[27] 冯飞.入世后过渡期我国重点产业竞争力评价.中国贸易救济信息
网.2005-09-09
[28] 史清琪,张宇贤.国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产业发展研究所.2001
年第2 期
[29] 赵彦云等.中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年8 月
[30] 刘志彪等.长三角托起的中国制造[A].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
[31] 大卫·拉古.中国造船业打造新神话[EB/OL].http://www.china.com.ca.2003
年9 月18 日
[32] 徐从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国际环境与要素优势——国际产业资本转移与中国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6
世界制造中心研究评价[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2)
[33] 张为付.国际产业资本转移与中国世界制造中心研究[J].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社.2005
[34] 赵彦云,张明倩.中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
理.2005(05)
[35] 黄鲁成,张红彩,李晓英.北京制造业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J].中国科技论
坛.2005(7)
[36] 孙大涌.先进制造技术[J].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7] 杨叔子.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机械工程学报.2003(1O)
[38] 马月才.中、美、日制造业发展比较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5)
[39] 李廉水,杜占元.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6[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0] 于凤芹.中国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经济.2006(4).51~54
[41] 张仁琪.世界汽车行业道路、趋势、矛盾、对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年.56~65
[42] 朱利安·西蒙.人口增长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49~53
[43] 沈坤荣.1978—1997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
学.1999(4).14~24
[44] 张军,施少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J].世界经济文
汇.2003(2).17~24
[45] 陈晓伟.科学技术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R].广州.暨南大学.2006 年
[46] 王子君.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年
[47] 牛卫平,李桦.高技术产业贸易摩擦与自主技术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7 年
04 期
[48] 江小涓等.全球化中的科技资源重组与中国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M].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4 年
[49] 李雪峰.人力资本、R&D 与中国内生经济增长[J].中国科技论坛.2005 年
[50] 陈正伟.我国高技术产业对经济贡献的特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7
学版).2006 年05 期
[51] 徐竹青.专利、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J].科技管理研究.2004 年24
(5).109-111
[52] 安同良,王文翌,魏巍.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动力与障碍——基
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5 年26(12).69-73
[53] 王斌.技术创新、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6
[54] 杜长征,杨磊.技术创新、技术进步与技术扩散概念研究[J].经济师.2002 年03
期.39-40
[55] 马亚明,张岩贵.技术优势与对外直接投资:一个关于技术扩散的分析框架[J].
南开经济研究.2003 年04 期.11-15,20
[56] 金雪军,何肖秋.技术扩散与国际产业转移相互关系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3
年06 期.174-176
[57] 吴蔚.美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
政治研究所
[58] 王彦.“中国因素”的经济与不经济[R].大连海事大学交通工程与物流学院.2005
[59]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中国船舶业运行报告[R].中国发展门户网.2008 年
[60] 广船国际.广船国际财务年度报告[R].巨潮资讯网.1998 年-2007 年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8
致谢
转眼间,在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专业求学的历程就要结束,回首往事,感受颇
多。在硕士求学阶段,我接触到了各类专业前沿信息,也提高了自身专业修养和综
合素质。在学习专业知识课程之余,我参与了多项课题研究项目,并积极投身于实
习工作中,使得自己对于金融市场的理解不再流于表面,也不再单一,丰富的实践
研究让我学会了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让我深刻认识到“金融是立体的”。
本论文是在导师杨朝军教授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选题、修改到定稿过程中步
步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一次一次的指导体现了老师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诲人不
倦的教学精神。我也从漫长的论文写作中体会到了金融研究的乐趣与艰辛。本论文
写作中的许多金融、证券、经济知识基础,都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
学院各位老师们的教授,使我不仅学会了系统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人
的道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老师们的作风将引领我不断前进。在此,向辛勤
工作的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全体教职员工表示深深的谢意!
我要向我的导师杨朝军教授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我的求学路上,
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启发性的治学风格指导着我,使我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得
到了很大的提高。他对于我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指导,更是在性格、意志力、
身体素质等全方面综合教育,使我受益匪浅。
感谢我养育了我的父母,他们在我的人生路上给予了巨大关心和支持!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们,与他们的交流讨论中得到了不少的启发。衷心地感谢
他们在学习上和生活中给予我的鼓励和帮助,愿友谊长青!
感谢在论文资料收集工作中给与帮助的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最后感谢在百忙之中参加论文答辩和评审的老师们!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 胡菁华.技术升级: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J].广东农业科学.2009 年第1 期
[2] 杨朝军,郭鹏飞,胡菁华等.2008-2010 中国股市投资新主题[M].上海.上海交
通大学出版社.2008 年8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