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2942银行监管:检测与评价

上海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银行监管:检测与评价
姓名:施兴凤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张梅琳
20081201
I二海大学硕J:学位论文
摘要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国监管机构在监督房地产抵押
贷款以及衍生品业务方面的巨大漏洞,危机也推动了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大
萧条"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监管改革。次贷危机在暴露了美国金融监管漏洞的同
时,也对我国金融监管敲响了警钟,因此,在现阶段研究我国的银行监管有着非
常现实的意义。
市场准入限制、资本充足率要求和存款保险制度是世界上公认的银行监管核
心措施,但是各项监管措施利弊同在,具体说来:市场准入限制必不可少,但是
限制过多容易引发腐败,而限制过少又容易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资本充足
率监管尽管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肯定,但如何确定最优的资本充足率非常困
难,并且具体准则和机制设计仍需完善:存款保险制度虽然有助于加强存款人对
于银行履约的信心,防止银行挤兑现象的发生和蔓延,但不公正的保费定价往往
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危害超过了存款保险的正面效应。有鉴于此,本文在理
论探讨的基础上,总结了各国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以期对我国银行监管的理论研
究和实践有所启示。
在论述上述三项监管措施之外,本文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利用eviews5.0
对我国1995.2006年以来银行监管的具体措施和银行发展进行相关性分析和OLS
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应加强银行监管的独立性,并培育市场力量参与
银行监管。
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银行监管的现状和问题,针对进
一步完善我国银行监管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
了展望。
关键词:银行监管监管效应监管独立性市场约束
上海人学硕十学位论义
Abstract
Subprime lending crisis of America induced global financial crisis,uncovered
the tremendous regulatory leaks in the American real estate mortgage loan and
derivmives,and pushed the biggest reform of financial supervision since the Great
Depression in the 1 930s.This crisis also sounds alarm bell to our country’S banking
supervision.Therefore researching on banking supervision at present has the
significant meaning.
Restrictions on market access,capital adequacy requirements and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are the three well—known core measures of banking supervision
around the world. But every measure ha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restrictions on market access ale absolutely necessary,but too many restrictions tend
to trigger corruption,while too few restrictions make economy be vulnerable to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capital adequacy requirements are commonly accepted
by the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but it’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optimum capital
adequacy ratio,and the specific guidelines and mechanisms need to be improved;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is helpful to increase the depositors’confidence in the
performance of contract duties of banks,and prevent the occurrence and spread of
bank runs,but moral hazard and adverse selection produced by inequitable insurance
premium often do more harm than good.On a basi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other countries are summarized for China to learn
from.
In addition to discussions of these three measures,an econometric model is built
to do correlation and OLS regression analyses between measures of banking
supervision and bank development of China from 1 995 to 2006 using eviews5.0.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pervision independence and private monitoring
forc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China.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research,combin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of banking supervision of China,this dissertation gives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on the improvement of banking supervision of China and the
directions of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banking supervision,regulatory effect,supervision independence,market
discipline
2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
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上海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研究意义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承载着优化资金配置的
重任,银行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银行还能利用自身的
优势克服信息不对称、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从而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但是风险和危机一直与银行形影不离,由商业银行倒闭引起的金融危机往
往会引起经济的衰退,故也是后果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都发生过较大的金融危机,例如1982年美国的商业银行
倒闭近50家,平均每周就有l家商业银行倒闭。自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的
导火索由商业银行转移到汇率上,表现为外资的出逃、汇率和股票市场的剧烈
波动。但是,到2000年以后,尤其是2006年以后,商业银行重新成为宏观经
济中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表现为美国次级贷造成的银行流动性危机。
从2006年初露端倪,到2008年3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申请破
产保护,次贷危机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反而成
了一发而不可收拾的灾难。因为美国金融机构把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打包成了债
券,卖给了国际投资者,所以,当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发生了异常,便
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国际投资市场,一些买入此类投资产品的欧美投资基金受
到打击便是“预料之中"。这种危机进而波及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全球股市动
荡。
这次美国次级债风波除了造成股市的剧烈震荡以外,对汇市的影响也非常
巨大。由于次贷危机造成市场流动性不足,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一些企业
纷纷出现资金告急,致使外汇市场套期交易剧增,日元等货币急剧升值。另外,
各国央行的救市举措也必然会造成短期内外汇市场的宽幅、无序波动,导致外
汇投资风险加大。
此外,次贷危机还蔓延到了原油、金属等大宗商品市场,原因是人们普遍
担心该危机会造成美国乃至全球经济放缓,致使市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大大减
弱。【1】
次贷危机暴露了美国监管机构在监督房地产抵押贷款以及衍生品业务方面
的巨大漏洞,割裂的监管制度加剧了美国次贷及相关业务的瘫痪,导致了全球
5
卜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市场动荡。危机推动了美国全面金融监管改革。2008年3月31日美国财政部
向国会提交了一份长达218页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金融监管体系现代化
蓝图》。此改革计划范围涉及大银行、投资公司、地方保险代理以及抵押贷款经
纪人等,并将授予美联储广泛的权力,由其解决系统性风险,合并或削减其他
一些监管机构的权力。“蓝图"在《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提供的金融监管协调机
制基础上,强化监管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加深合作与磋商程度,加强内
部协调力度,调整主体层次以避免重复监管,通过统一的标准最大程度地降低
监管冲突,填补监管真空。这将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未至30年代初经济“大
萧条’’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美国次贷危机暴露了美国金融监管的漏洞,也对我国金融监管及协调机制
敲响了警钟。随着我国证券、银行、保险综合经营以及交叉性金融产品和服务
的迅速发展,我国的金融监管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因此,对于银行监管的研究
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第二节银行监管的涵义及目标
一、银行监管的涵义
从监管经济学的角度来说,银行监管是监管当局对银行行为的限制或约
束;而从银行的角度来说,银行监管还应该包括为防止银行挤兑蔓延而采取的
善后处理或事后安全网。的者是防止银行的风险暴露而实施的对银行行为的限
制;而后者是当银行经营问题暴露后,如何在银行的利害关系者之间分配损失
的机制,因此形成了双重银行监管方式。
银行监管还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银行监管包括为实现银行的
稳定性、安全性和效率所采取的所有措施,因此,一般将金融自由化政策也作
为银行监管的内容之一。而在现实中,实现银行稳定和安全的政策不能提高银
行效率,而实现银行效率的政策往往会损害银行的稳定和安全,从金融自由化
后的银行危机可以证实这一点。狭义的银行监管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中央银
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规的授权对银行业实施监督管理的行为,以
及为维持银行体系的稳定与安全而采取的措施。本文采用狭义的定义。
银行监管是金融监管的一部分,金融监管包括银行监管、证券监管和保险
监管。银行监管在金融监管中居于核心位置,这是因为:首先,从融资比例上
6
上海大学硕叶:学位论文
看,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占主体地位。其次,在各类金融机构中,银行是最基
本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发金融危机的部门。银行作为支付系统的核心,对
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尤其重要。可见,银行的脆弱性决定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
由此也决定了银行监管在金融监管中的核心位置。
作为金融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监管是一种补救市场失灵和维护金融
体系稳健有效运行,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使公共利益不受侵害的制度安排。
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等微观金融组织总是倾向于生产更多的金融商品以谋求
更大利润,这种个体理性行为在无约束的条件下就可能导致单纯市场调节的失
效和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这在客观上就需要有来自市场调节之外的
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实施的金融监管,以约束和规范微观金融组织机
构的经营和竞争过程,创造一个良性竞争和稳定运行的金融秩序和环境。[21
二、银行监管的目标
监管目标的确定与划分,既应当遵循整个金融系统健康发展和监管工作有
效进行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具体金融机构的体制安排、金融市场发
展水平、历史文化环境等实际国情,从既有利于整个金融系统长远发展的战略
需要,又有利于保证体制改革平稳推进的现实需要出发进行具体设计、安排。
1.银行监管的一般目标
(1)保护银行业秩序和安全。银行业的安全稳定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要
的影响,一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出现问题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一系列银行和金
融机构经营困难,所以银行监管部门的首要目标就是要维护国内金融体系的安
全和稳定。
(2)维护银行业公平、有效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条基本规律,
也是保护先进、淘汰落后的一种有效机制。各国金融监管当局无不追求一个适
度的竞争环境,这种适度的竞争环境既可以保持银行的经营活力,使企业获取
低成本的贷款和优质服务,同时又不至于引起银行经常破产倒闭,导致经济震
动。为此,银行监管当局应创造一个公平、高效、有序竞争的环境。
(3)保护存款人和公众利益。银行是一种信用中介,集中了存者和贷者,
集中了社会各阶层、各部门暂时闲置的货币和资本,与社会各方面联系十分广
泛和密切,银行在经营时出现问题会直接涉及千千万万存款者和社会各方面的
7
上海大学硕.1:学位论文
利益。因此,监管当局要把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不受损害作为银行监管的一个重
要目标。
(4)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货币政策是当今各国宏观调控的
主要手段,而中央银行是实施货币政策的主体,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必须以银
行金融业为中介。因此,银行监管要有利于保证货币政策的顺利执行,有利于
银行业及时、准确地对中央银行调节手段的传导和执行。
2.本文对银行监管目标的界定
银行监管是产业监管的一种,但具有一般产业监管甚至同属金融业的证券
业监管的完全不同的特征。对于大多数产业(如电信、电力、交通等)而言,
监管的主要目标是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市场效率;证券业监管在致力于提高市
场效率之外,还非常注重对投资者的保护;然而,银行业监管却非常特别,大
部分措施无助于提高效率,其主要目的是防范系统性风险。【3】银行监管的直接
目标是降低银行业的各种风险、防范和化解银行危机。一方面,若不监管,以
众多银行倒闭为特征的危机会在短期内迅速降低银行发展水平;另一方面,监
管后各种约束措施可能会在长期内对银行业的发展产生抑制作用。从这个意义
上说,银行监管对于银行发展同时具有两方面的影响,因此,本文将银行的发
展作为银行监管目标,银行的发展主要体现为银行业务规模的扩大、经营效率
的提高和风险水平的降低。
第三节银行监管的文献综述
一、银行监管的必要性研究
1.银行业的失灵
“市场是脆弱的,如果放任自流就会趋向不公正和低效率;而公共管制正
是对社会的公正和需求所做的无代价的、有效的和仁慈的反应。’’(弗朗茨,
1993)【4】该理论认为监管银行业的根本原因在于银行业自身的脆弱性,主要表
现为自然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
(1)自然垄断
自然垄断是否存在于银行业取决于是否存在规模经济。Baltensperger(1972)
等的研究表明银行业存在着某种规模经济,规模越大,则成本越低,收益越高。
【5】因此,开业监管、开设分支机构监管等就是防止银行垄断。
8
上海大学硕卜学位论文
银行的垄断可能造成价格歧视、寻租等有损资源配置效率和消费者利益的
不良现象,对社会产生负面效应,降低银行业的有效产出和造成社会福利的损
失。应该通过监管消除垄断(Meltzer,1967)。【6】
(2)外部性
银行倒闭具有外部性(Kareken,1986),其倒闭造成的社会成本会超过私
人成本(Goodhart ct a1.,1998)。【7吲一家银行的困难和破产会传染到其他银行,
从而引发“挤兑”。Diamond和Dybvig(1 983)建立的银行挤兑模型表明,银行
挤兑可能是由存款人对于某种完全不相关的因素(如太阳黑子)的心理反应引
起的。【91
Jacklin和Bhattacharya(1 988)在Diamond和Dybvig模型的基础上提供
了另外一种更合理的解释,他们强调了挤兑是存款人对于银行未来业绩的预期
发生改变而产生的理性反应。【lo】
但是为什么受到纯粹流动性冲击但资产状况良好的银行不能从金融市场
贷款来解决问题?Bhattacharya和Gale(1987)证明了在没有宏观风险并且银
行的短期资产信息是公开的条件下,流动性冲击引发的银行风险完全可以避
免。但是,银行的大部分资产是流动性很差的长期资产,银行资产的信息是非
公开的,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间市场不可能有效运行。【11】
(3)信息不对称
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其主要功能在就在于解决存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信息
不对称问题。但在现实中,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的市场,形成
了存款人与银行、银行与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此产生了Akerlof的“柠
檬问题”,即金融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Stiglitz,Weiss,1981)。[12】
信息不对称造成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是一种公共产品n(Stiglitz,1993),私人生
产的数量会不足。因此,必须由政府来提供这种产品。【13】
2.法律的不完备
银行业失灵并不一定必然导致政府监管,除了政府监管以外还有三种方法
可以解决市场失灵:市场力量自身的发展、法律①和国有化②。
。监管和法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些规则和标准,对于违反这些法
律规定的银行,投资者可以通过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国有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是国有企
业,金融发展受到抑制,经济增长缓慢、效率低。因此国有化不是解决市场失灵的合理选择.
9
I:海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Coase(1960,1988)认为,如果产权界定清晰、交易成本为零,市场参
与者组织交易能够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则只需要法庭来帮助执行合同,根本
不需要另外的机构——政府、监督者等——插手干预。
芝加哥学派(Becker,1968;Stigler,1970:Posner,1975)与Coase的
观点相同,认为银行业的市场失灵并不必然导致政府监管,通过立法和执法可
以解决。但芝加哥学派隐含了交易成本为零、最优法律存在的假设,不符合实
际情况。哈佛大学的Shleifer等(2001)驳斥了Coase交易成本为零的假设,
认为现实中交易成本往往为正。伦敦经济学院的许成刚(2002)认为法律具有
内在的不完备性,因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而法律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可能准
确无误地将其描述出来。在法律不完备的情况下,只依赖法律执法,其结果要
么是阻吓不足,要么是阻吓过度。而且执法是事后惩戒,是一种被动执法方式,
不能在损害行为发生前采取措施予以制止,相反监管者可以通过灵活有效的措
施主动执法在事前监管。【14】
二、存款保险制度研究
由于银行的脆弱性和银行倒闭的传染性很容易导致银行危机的发生,由
政府提供存款保险成为防范银行危机的最主要措施之一。但是存款保险制度本
身会产生道德风险的问题,@并且在全额存款保险制度下存款人也没有动力去
监督银行。
在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本质上获得了看跌期权(Acharya,Dreyfus,1 989),
该看跌期权的价值是银行资产风险的增函数,因此存款保险制度将使银行承担
过度风险。BSlBhattacharya等(1998)总结了文献提出的解决存款保险道德风
险的五种方法:(1)法定的最低存款准备金率;(2)根据风险调整的最低资本充足
率和保费率;(3)实行部分存款保险以增加存款人监督银行的动力;(4)在银行资
不抵债前关闭银行能减少银行道德风险;(5)维持银行较高的特许权价值可以降
低银行的道德风险。【16】
如果能制定合理、公平的保险价格则可以避免道德风险。因此,如何确定
存款保险的公平价格就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Merton(1977)运用套利定
@Demirg n e-gunt和Detragiache(2002)的文章是对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进行实证研
究的为数不多的优秀文献之一.研究表明:存款保险程度越高,其产生的道德风险越严重,
银行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危机的成本也越高.
10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价方法在一个监管人员能进行有成本的审计的框架下计算了存款保险的公平价
格。【17】
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逆向选择是指存款保险体系过多吸收问题银行,而将健
康银行排斥在外。这在自愿投保和统一费率制度下尤为突出。Lee和Kwok
(2000)认为如果存款保险的主要目标是避免银行发生挤兑和系统性危机,那
么强制性保险方案可以解决逆向选择问题。【18】
三、资本充足率研究
1.资本充足率对银行风险行为的影响
Koelm和Santomero(1980)提出如果资本相对昂贵,规定不变的资本充
足率要求迫使银行降低其财务杠杆,限制了银行的风险回报边界,从而使银行
选择风险程度更高的资产组合来弥补其降低财务杠杆造成的损失,造成银行风
险提高的幅度超过了资本增加的幅度,从而导致了资本充足率监管的道德风险
问题。
Hovakimian和Kane(2000)研究了1985.1994年期间资本充足率管制对
美国商业银行风险行为的影响,结论是资本充足率管制未能降低银行的风险和
阻止银行将风险转嫁给存款保险体系。
Rime(2001)对瑞士银行数据的实证研究则表明资本充足率管制对银行的
风险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Furlong和Keeley(1989)证明了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有降低银行风险的
激励,而Flannery(1989)则推导出,实施资本充足率监管后银行往往会采取
更高风险的行为。
以上的学者主要用静态的分析方法研究了资本充足率管制对银行风险行
为的影响。Blum(1999)是第一个运用动态模型研究资本监管的经济学家,其
结论是提高资本金率增加了银行承担的风险,原因在于,如果银行预期未来不
能满足最低资本金要求的话,现在就会增加资产的风险。09]
2.资本充足率监管是否达到促使银行保持较高的资本比率的目的
许多学者就资本监管是否达到了促使银行保持较高的资本比率的目的进
行了实证研究。Aggarwal和Jacques(1997)使用美国银行1991、1992、1993
年的横截面数据建立偏调整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低于资本
充足率要求的银行平均每年资本/资产比率的增加要高于符合要求的银行200
上海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一800个基点。
Ediz、Michael和Peraudin(1998)使用94家英国银行1989.1995年的季
度数据,Rime(2001)使用154家瑞士银行1989.1995年的年度数据进行偏调
整回归,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仅研究资本充足率管制这一单一因素对银行持有资本行为的影响非常困
难,所以上述实证研究不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即不能肯定是资本充足率管
制还是其他监管措施如市场纪律的加强导致了银行保持较高的资本/资产比率。
但是实证研究一致表明,20世纪80、90年代资本/资产比率较低的银行倾向于
比符合资本充足率要求的银行大幅度地提高这一比率。
3.资本充足率监管的信贷紧缩效应研究
Hancock和Wilcox(1997)对美国银行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资本充足率要
求会导致银行房地产贷款供给的下降。Peek和Rosengern(1997)对日本房地
产贷款的实证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Hancock和Wilcox(1998)对美国银行数据的实证研究显示资本充足率监
管对中小银行贷款行为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大银行的影响。
G Choi(2000)对韩国银行的实证研究表明韩国金融危机后实行的资本充
足率管制导致了银行贷款供给的下降,从而直接影响了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融资
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宏观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
Chiuri、Ferd和Maia(2002)使用了15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
究,研究结论表明:(1)资本充足率管制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银行尤其是资本
实力较弱银行的信贷供给,资本充足率管制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要大于发
达国家;(2)对金融危机后实施资本充足率管制的国家而言,这一方面影响更大。
四、市场约束研究
Goodhart等(2001)研究了世界各国发生的银行危机,研究表明,在公司
治理、法律和信息披露不完善的国家,政府监管机构的外部监管无法有效地保
证银行体系的稳定。市场力量可以作为银行监管的替代机制,也可以作为政府
监管的补充机制发挥作用。
Evanoff和Wall(2000)等经济学家认为次级债券可以作为市场约束机制
发挥重要作用。次级债券主要通过影响和监督来控制银行风险。影响是指次级
债券的投资者在银行破产时的清偿顺序在普通债权人之后,所以他们有动力去
12
上海人学硕L学位论文
监督银行;监督是指次级债券的价格可以更迅速地反映银行的风险状况,为银
行的监管者和相关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Calomiris,Litan,2000)。
另外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次级债券的持有人也面临着信息不对称问题,
而且不具备监管者具有的监督检查银行的权力,同时对于次级债券市场是否提
供可靠的价格信息也报怀疑态度(Kane,1995)。Lewonian(2001)运用了BS
模型分析了次级债券在控制银行风险方面作用不大。
五、银行监管措施的系统实证研究
对银行监管率先建立计量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的是Barth、Caprio和Levine
(下文简称BCL)。BCL(2002)在世界银行的资助下,针对银行监管展开了一
项覆盖全世界117个国家的问卷调查,共设计了175个问题,内容涉及银行监管
的12个方面,从而建立了世界上首个最全面的银行监管数据库。在此基础上,
他们验证了12大银行监管措施对银行发展和危机发生概率的影响。研究表明,
政府对银行的准入限制和资产组合限制与银行发展负相关;官方监管控制的权力
以及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对银行发展没有显著影响;非官方监管显著促进银行发
展;宽松的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危机发生正相关。[20圳】
六、国内银行监管文献综述
当前建立高效的银行监管体系已成为我国银行体系改革的重点,我国学
者已逐步加强了对这方面的研究。
Li Tao(2003)运用了与BCL相同的数据库系统研究了世界上多个国家的
银行监管模式对于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基于四种维度的不同组合:政府拥有
银行的程度、政府直接监管银行的力度、政府授权非政府机构进行监管的力度
和存款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结果显明,非政府机构的监管、以及覆盖面广泛
的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发展有正面影响,而政府直接拥有银行和直接的监管都
不利于金融发展。因此,Li Tao认为政府较少直接监管银行的“德国——美国
——瑞士——法国”模式最佳,“南非——菲律宾——墨西哥"次之,而“印
度——中国"模式最差。该论文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的银行监管主要是直接
的事先监管。【221
杨新兰(2004)通过模型建立了政府相机抉择监管银行的分析框架,认
为银行愿意承担的风险水平的变化,是银行与存款人、银行与借款人、银行与
银行之间、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博弈,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共同决定的,并强调
13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了相机抉择的主要前提是政府必须比银行拥有信息优势,否则将妨碍银行业的
正常经营,甚至加剧经济波动。f23】
蒋海、刘少波(2004)通过建立存款入与监管部门、监管当局与金融机
构三方的博弈模型,表明不同的信息结构决定着不同的监管激励水平,从而直
接影响着监管效率和社会福利水平。信息不对称程度越大,监管激励水平越低,
监管效率越低。中国当前的主要问题正是监管者及金融市场的透明度较低而缺
乏监管激励所致。因而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目的在于通过监管当局及金融市场
的信息透明度建设,为微观监管主体提供有效监管的激励。【24】
沈坤荣和李莉(2005)采用世界银行2004年调查报告的最新数据,运用
主成分分析法构造了12项银行监管指标,利用工具变量法(Ⅳ)和广义矩
(GMM)估计对传统的OLS模型进行了改进,从而验证了几种监管措施的效
应,对最优监管方案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在基本计量模型中引入交叉项的方式,
检验了中国在资本充足率不高、非官方监管不健全的情况下能够采用的监管方
案。
杨谊、蒲勇健、樊果(2006)在存款保险和资本充足率相关性的一个模
型中说明了我国存在着隐性存款保险,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机制无法有效发挥作
用。他们的结论是我国应该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机制,并通过确定适当的资本
充足率使银行在过度冒险行为和过度审慎之间找到平衡,增进社会福利。[2s】
曹俊勇、张兰(2006)利用我国商业银行2000----2004年的数据,对银行
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最低资本
充足率要求的实施能够促使已达到最低监管要求的银行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
率和降低银行风险,但对于达不到监管要求的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并没有发
挥作用。而国有商业银行不会因为所谓的“隐性支持"的存在而表现出更多的
不合理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不会因为其偏于市场化的操作而对资本充足率要
求做出更合理的反应。【26J
七、小结
与我国银行监管研究相比,国外的银行监管理论相对比较成熟和系统。他们
对银行监管的必要性、存款保险制度、资本充足率监管等方面的研究对我国银行
监管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国外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大多都是
关于具体一项银行监管措施的监管效应分析,对于多项银行监管措施系统检验的
14
l: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文献很少。近年来我国也渐渐开始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笔者希望通过对我国银行
监管措施的实证检验,为促进我国银行监管的发展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第四节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及特点
一、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论述了银行监管的涵义和目标,并对国内外主要的银行监管文献
作了简要的综述,作为本文进一步研究的起点。
第二章:指出我国银行监管现状和问题,后文将针对我国银行业监管的现
状和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
第三章:分析了市场准入限制、资本充足率监管、存款保险制度三项具体
监管措施的监管效应,并给出这些监管措施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实施情况,以期
为我国银行业监管提供借鉴。
第四章:建立计量模型,利用我国银行业监管1995.2006年的数据从实证
角度来检验和评价政府拥有银行程度、银行监管独立性和市场力量参与银行监
管程度这三个监管变量的作用,得出在我国现阶段情况下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
更好地实现银行监管的目标。
第五章:本文的结论部分,在前述章节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
出完善我国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并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二、本文的特点
本文的特点在于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市场准入限制、资本充足率监管和存款
保险制度的监管效应,说明了这三大监管措施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实施情况,并
为我国在银行监管经验缺乏的情况下,提供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供借鉴。此外,
进一步利用1995.2006年我国银行业监管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使用eviews5.0对我国银行业监管做系统的实证研究,并利用实证研究的结果对
我国银行业的监管提出一些建议。
15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我国银行监管的现状和问题
2006年末中国银行业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近两年来
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从事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全部取消,外资行在中
国境内的业务发展如火如荼。多家外资银行申请转制成为法人银行,全面经营
人民币业务。除重点布局一线城市外,外资行还将战线延长到了二、三线城市
和农村市场。开放的背景下,中国金融体系的国际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从业
务融合到股权融合的步伐都在加快。四大国有银行除了农行都已上市,一些股
份制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也在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以改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
制。在此背景下,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也在逐渐加强。
第一节我国银行监管历程
一、计划经济统一监管时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的是一种复合性的中央银行
制度,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所以还未出现现代意义上
的银行监管。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境内唯一的银行,兼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
行的双重特征,既承担了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又从事商业银行活动,几
乎垄断了全部工商信贷和城镇居民储蓄业务。
这一时期,我国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一切经济活动都在国家计
划安排下进行,整个金融系统按照国民经济总计划定出存款计划和贷款计划,
中国人民银行几乎没有任何“调控’’自主权与独立性,只是按照计划指定的对
象和规定的数额进行资金分配,即存款统一上缴总行,贷款由总行统一下达。
中国人民银行仅仅是计划部门的配角、财政部门的出纳而已,没有真正发挥金
融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银行监管主要是运用现场稽
核手段,检查利率政策落实情况、现金业务库存及日常管理情况等,实质上是
中国人民银行自己管自己。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这种体制阻碍了金融运行机制效率的提高和经济金
融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社会资源配置的巨大浪费。
16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中国人民银行监管时期(1978.2003年)
1.1978—1992年:银行监管格局初步形成时期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从中国
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以及中国建设银行从财政部独立出来,由中国人民银行身
兼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二任的金融体系被逐渐打破,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
初现。1982年开始引进外资银行,金融领域的管理任务逐步加重,中国人民
银行双重身份已逐渐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成立,
接管了中国人民银行办理的城镇工商企业存贷款及城镇居民储蓄业务。至此,
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新银行体系在我国得以正
式确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履行对银行业、证券业、
保险业、信托业的综合监管,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在我国初步形成。
这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以货币政策为工作重心,从最初的经营与监管职
能合一转变到放弃经营功能,逐渐成为一个专门的银行监管主体。但由于对中
央银行的监管工作研究不多,重视不够,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金融,强调中
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故对银行的监管作用不大。这一期间银行监管的重点是市
场准入,侧重于审批银行新设的业务机构。
2.1992.1998年:银行分业监管确立阶段
1992年间,银行、证券、保险混业经营所产生的宏观金融失控和金融秩
序混乱的状况使我国政府认识到加强银行监管的重要性。同年8月,中国证券
监督委员会(简称证监会)宣告成立,证券业的监管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
出去。1993年国务院发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知,强化了政府
监管的地位,决定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实行分业管理,从而确立了我国
银行分业监管体制形成的政策基础。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实旅,
首次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明确其基本
职责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1998
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保监会)正式成立,专门负责对中国保险
业的监管,将原来由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的对保险业的监管职能分离出来,中国
人民银行主要负责对银行、信托业的监管,至此形成了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
保监会的分业监管模式。
17
I:海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这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银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发挥了重要的行政控制
作用,对银行机构和业务活动进行了逐项治理和整顿规范。同时,大量的金融
法律和金融行政法规、规章得以颁布,加强了银行监管的权威性,重点审核金
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监管方式以整顿为主,监管内容以合规性为
主。
3.1998.2003年:银行分业监管成熟阶段
在吸取东南亚金融危机教训的基础上,我国金融业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
的举措,以加强银行业的风险控制、防范和化解,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进
一步得到完善。一是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重大机构调整,撤销了原有32家省
级分行,新设立了9家跨省级行政区划分行。这种按地域关联性、经济金融总
量、金融监管的需求,设立跨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大区分行摆脱了地方政府
的行政干预,改变了过去省级分行受各地政府牵制较大的情况。不仅实现了精
兵简政的目的,还增强了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二是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
开始试行新的贷款资产分类方法,2002年银行业全面实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
制度,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单笔大额贷款、表外资产、非信贷资产损失控制情
况进行现场检查,不良贷款持续下降;三是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加快核
销呆坏帐,大大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并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努力
提高资产质量;四是组建了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分别
负责收购、管理和处置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
这一阶段的银行监管实施过程中,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更加严格、明确的准
入监管制度,逐步强化银行内部控制,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法人监
管,明确监管责任,增强了监管的专业水平,提高了监管效率。
三、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共同监管时期(2003年至今)
为了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发展,2003年4月28日,
国务院宣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正式成立,中国人民银
行不再承担主要银行监管的职能,而强调其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至此,银监
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工明确、相互协调的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进
一步完善。银监会的成立意味着我国实现了在国务院领导下“一行三会"的监
18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管模式,这有助于提升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规范银行的经营行为,维护
有序的竞争秩序,使得行业的竞争向着市场化、公平化、透明度高的方向发展。
图2.1中国人民银行四次分拆情况图
资料来源:栾光旭,《转型时期中国金融演进问题研究》,2004
第二节我国银行监管的现状和问题
一、存款保险制度尚处于探讨阶段
长期以来,我国实际上实行的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在经营不善的金融机
构退出市场的过程中,往往是由中央银行和地方政府承担个人债务清偿的责
任。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由各级政府或中央银行“埋
单"的缺陷和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这种模式不仅给各级财政带来沉重负担,
而且导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严重扭曲。
近年来,我国尽管没有经历金融风险的集中和大规模爆发,但中小金融机
构的经营危机乃至存款挤兑事件仍时有发生。诸如几年前的“海南发展银行"、
“广东国际信托"和“中农信’’等事件,就直接威胁着银行体系的稳健运行和
社会的稳定。在我国金融业中,有关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讨论已有10余年的
时间,不过因为出台时机及条件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所以至今未能建立起来。
而近年来,社会上呼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声音日益高涨。
从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看,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天生存在着脆弱性和不稳
19
上海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定性,一旦个别经营不善的银行出现挤兑现象,因其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从而
导致即使健康的银行也可能会受到冲击。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抑制
挤兑,维护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但是,中国的银行业结构决定了建立存款保险的成本要比美国高出很多
倍,而收益却小得多。美国的银行数量多而市场份额小,还长期被禁止跨地域
经营。存款保险可以事半功倍地分散银行业的地域和行业风险,单个银行自身
却几乎无法做到。相反,中国的银行数量少而集中度大,给大银行提供存款保
险事倍功半,以至于根本不值得。更何况主要的几家银行自身就可以平衡行业
和地域风险,不必依靠购买外部的保险。
二、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超过监管要求,但与发达国家
相比仍有差距
银监会2007年年报中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
机构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8%,首次达到国际监管水平。商业银行加权平
均资本充足率8.4%。截至2008年6月份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的
银行已有175家,比年初增加14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84.2%。
图2.2 2007年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情况
图2.3 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达标情况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资料来源:银监会网站ht tp://www.cbrc.gov.cn
在《巴塞尔协议》的影响下,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
资本充足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明显增强,尤其是近年来世
界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保持在较高水平。在2004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公
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数据中,排名前20位的银行,资本充足率最低的是
法国的农业信贷集团,为10.5%,最高的是德意志银行,为13.9%,而资本实
力全球第一的花旗银行,其资本金总额为668.71亿美元,资本充足率为12%。
相对而言,亚洲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平均要低一些,其中我国香港和新加坡银行
的资本充足率较高,韩国则低一些。如:汇丰银行、恒生银行、标准渣打银行
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O%、13.2%、14.6%,新加坡发展银行为15.1%,大华
银行为18.2%、韩国外汇银行为9.3%,Kookmin银行为10.O%。在英国《银行
家》杂志发布的2006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中资银行进入全球1000
家大银行的由2005年的19家上升到25家;按一级资本排序,进入全球1000
家大银行前20名的中资银行有3家,排序见表2.1。
表2.1 按一级资本中资银行在《银行家》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的排名
排名银行名称2006年排名2005年排名2004年排名2003年排名
l 中国建设银行ll 25 21 37
2 中国工商银行16 32 25 16
3 中国银行17 1l 29 15
4 中国农业银行60 37 36 25
21
上海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5 交通银行65 105 lOl 102
6 招商银行173 198 214 187
7 中信实业银行188 200 202 291
8 中国民生银行247 287 3lO 405
9 浦东发展银行25l 270 26l 308
10 兴业银行297 325 434 400
ll 中国光大银行311 295 273 217
12 华夏银行339 360 348 440
13 上海银行356 437 344 318
14 北京银行370 431 515 N/A
15 广东发展银行495 485 471 434
16 深圳发展银行548 693 548 503
17 天津市商业银行672 Nf入N}久N/A
18 上海市农村商业
683 N/A N/A N/A
银行
19 杭州市商业银行82l N|入Ni久NI久
20 深圳市商业银行839 908 N/A N}久
21 大连市商业银行896 N}A N}A N|K
22 深圳市农村商业
927 N}A N/A N|久
银行
23 宁波市商业银行937 933 N}A N/A
24 重庆市商业银行963 980 N|久N/A
25 南京市商业银行1000 N{入N/A N淞
资料来源:银监会网站http://训vw.cbrc.gov.cfl
BIS统计显示: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其国内排名前32家大银行资本
充足率的平均水平为13%;作为亚洲国家的代表日本,其国内排名前29家大
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平均水平为10.83%;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其国内排名前
21家大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平均水平为12.23%。与国际知名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还有差距。
三、市场约束机制不健全
1.我国银行信息披露机制的现状[27-28】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新巴塞尔协议将市场约束作为银行监管的三大支柱之一。市场约束能不能
产生预期的效果取决于银行是否准确而公开地披露相关信息。信息披露不仅是
有效市场约束的前提条件,而且及时的信息披露能使市场参与者不断得到市场
的信息,从而减少了市场的波动性。
我国近几年来陆续建立了一系列关于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制度,如《商业
银行信息披露暂行方法》、《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准则》、
《商业银行法》等。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与《新巴塞尔协议》靠拢了不少,
也收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国际标准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
差距。
我国银行信息披露机制监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信息披露不全面和不充分。信息披露不全面主要表现在缺乏对定量
风险信息的披露。巴塞尔委员会主张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的披露,要求银行及
时、准确、全面、可靠地披露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而我国
银行业由于预测各种风险的基础数据缺乏,计量标准和计量模型短期难以建
立,在定量信息的披露方面与国际标准有很大差距;信息披露不充分,主要是
缺乏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充分披露非财务信息,有助于投资者对商业银行进
行全面、综合的评价。非财务信息一般包括商业银行经营业绩信息,如市场份
额、客户满意度及忠诚度、金融新产品或服务的研发等;本行的股东结构和主
要股东信息;管理层的组成人员和对管理业绩的评价;预测性信息,包括本行
面临的市场机遇、风险、管理层的战略计划或本行的发展目标:主要竞争对手
情况等。我国商业银行已开始披露非财务信息了,但内容仍显单薄。
第二,信息协调机制不完善。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
但是金融集团的出现昭示着混业经营已初现端倪。混业经营所带来的风险比分
业经营所带来的风险要大的多,在分业监管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加强各监
管机构之间协调配合,控制混业风险,以培育金融创新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
建立和完善以金融稳定、促进金融资源合理配置为目标的国内、国际协调机制,
才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第三,信息监管效率较低。目前我国银行监管机构的监管理念还停留在合
规性监管层面,监管手段单一,缺乏对风险的持续监测、跟踪机制,系统的、
面向过程的信息监管模式尚未形成;监管人员的决策缺乏精确、科学的模型支
l:海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持,还是以主观判断为主。而且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已远远不能适应银行业务
发展的需要,监管人员无法据此对信息作出深入的分析与评价,信息的使用效
率也非常地低。另外,有些监管人员存在“披露信息越多,披露就越有效’’的
错误观念。在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在充分披露与保护商业隐私之
间寻求平衡也要处理好,否则仅仅追求披露数量的最大化而忽视对商业隐私的
保护,可能会削弱我国银行的竞争优势,影响其长期发展。
2.银行次级债券的现状和问题【29税】
次级债券是指偿还顺序优于股本,但低于公司一般债务(包括高级债务和
担保债务)的一种特殊债务形式。近20年来,发行次级债券已成为国际上银
行充实资本金的通常做法。在我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将次级
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2003年)、《商业银行次级债务发行管理方法》
(2004年)规定次级债券由银行向目标债权人定向募集,并且商业银行次级
定期债务不得与其他债务相抵消,原则上商业银行次级定期债权不得转让、提
前赎回。至此,众多的商业银行先后发行了次级债券充实附属资本。
次级债券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第一,次级债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金问题,还会给银行带来较大的长
期财务成本压力。
虽然次级债券是商业银行资本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毕竟属于附属资本,
本质上是一种纯债务,债券到期银行必须偿付本金并按合同规定的利率支付利
息,银行不能像支配核心资本那样自由支配次级债券。在银行正常经营的情况
下,次级债券不能用于弥补日常经营损失,不能用于冲销坏帐。因此,次级债
券不具备核心资本的抗风险功能。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次级债券的融资成本要大于存款负债,所以,对于发
债银行来说,长期的财务成本压力较大。另外,由于次级债券在到期同前五年
要进行资本摊销,资本待遇逐年降低,实际发行成本进一步提高。
第二,次级债券对商业银行的市场约束作用目前尚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从理论上讲,发行次级债券有利于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市场约束,改进商业
银行信息披露,但在我国目前债券市场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市场约束功能不能
充分发挥。
首先,我国银行业透明度不高,信息披露并没有得到有效规范。就国有独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资商业银行而言,并没有强制和规范信息披露的法规,银行经营和管理信息不
能通过有效的披露机制或传播渠道公之于众,而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有形式上
的信息披露机制,但信息质量并不理想,这就限制了次级债券市场约束功能的
发挥。
其次,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债券市场深度不足,发行量和交易量都十分
有限,而且,二级市场几乎没有流动性,价格的准确性、及时性难以实现,次
级债券持有人通过债券价格和收益率的变动对商业银行进行的市场约束就难
以实施。
第三,次级债券投资者趋同,各银行相互持债的情况比较明显,潜在风险
不容忽视。
由于次级债券具有无担保、期限长、索偿权后于银行存款和其他负债,以
及如遇银行破产则无法收回等特征,决定了目前商业银行次级债券主要的募集
对象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机构投资者。
我国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投资行为都还不够成熟。它们投资某家银行
次级债的依据往往是发债银行次级债发行时点及其过去的经营状况或市场声
誉,而对债券存续期内发债银行的经营与风险状况缺乏足够的理性分析。银行
之间相互持有次级债务,这虽然是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决定的,但
这种投资结构等于把所有的银行拴在了一起,如果有一家出现问题,对于所有
的银行都将是灾难。
此外,由于商业银行既是次级债券的主要发行者又是次级债券的重要投资
者,银行间博弈的结果会导致次级债券的发行价格较低,更进一步扭曲二级市
场价格。
四、银行混业经营限制已逐步放松,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
我国的“全能银行”的形成与美国的经历类似,也是在自发状态下形成的:
证券市场形成初期,我国没有专业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证券业务主要由几
家国有银行办理。正是这种银行制度支持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经济的高速增
长。
但是,由于当时的监管制度不健全,1992年下半年出现了股票投资热、
上海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房地产热,导致金融秩序混乱,所以1993年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金融体
制改革的决定》对“分业经营"作出了明确规定。之后,随着1995年《商业
银行法》、《保险法》和1999年《证券法》的规定,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
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金融业进入了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阶段。
我国的金融分业没能完全阻止银行的混业经营行为。在分业经营和分业监
管情况下,我国成长起一批银行控股公司,如中国建设银行的中金公司,中国
银行的中银国际等,其他的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也积极地向银行业务渗透,
如中国平安、中信公司、中国光大集团和山东电力集团。
随着加入WTO后银行业开放步伐的加快,及外资银行竞争的压力使得我
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需求日益迫切,混业经营的发展速度也显著加快。2005
年我国发布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揭开了金融业混
业经营的序幕。目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
等相继成立了基金公司。银监会负责人2008年3月份表示,正在考虑结束以
试点形式让商业银行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工作。目前有关部门J下在总结经
验,完善制度建设,准备出台相关管理方法。业内人士据此认为,商业银行设
立基金公司可能有望全面放行。2008年4月央行表示将在我国经济发展最为
活跃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率先推进银行、证券、保险等方面的混业经营
试点。
上海大学硕.1:学位论文
第三章银行监管效应及国际经验
一项具体的银行监管措施对于银行监管目标的实现到底作用如何?本文
将借鉴国际经验从理论和实证角度重点对银行监管的市场准入限制、资本充足
率要求和存款保险制度这三项具体监管措施进行探讨,为中国银行业监管提供
理论参考。
第一节市场准入限制的效应及国际经验
一、市场准入限制的定义和内容
市场准入限制是一种进入壁垒。进入壁垒是指在位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者
的优势,这些优势反映在在位企业可以持续地把价格提高到完全竞争水平以上
(即P>MC),而没有引起新厂商进入的程度增加。进入壁垒可以区分为经济
性壁垒与行政性壁垒,作为监管手段的市场准入限制主要体现为一种行政性壁
垒。
市场准入包括三方面内容:机构准入、业务准入和高级管理人员准入。机
构准入,指依据法定标准,批准金融机构的法人或其分支机构的设立。业务准
入,指按照审慎原则,批准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开办新业务品种。高级管理
人员的准入,指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的核准和认可。
二、市场准入限制的效应
1.市场准入限制的正面效应
(1)大量银行倒闭会对经济造成灾难性后果,政府对银行的有效审查,可以
提高进入门槛,可以限制不利于稳定的竞争,改善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2)具有垄断力量的银行享有可观的特许权价值,这些银行在从事风险业务
时更加谨慎,一定程度上强化银行的自律机制。
Keeley(1990)和Demsetz等人(1996)的实证研究发现,银行的特许权
价值对银行的谨慎性监管有显著影响,特许权价值降低将增加银行投机的激
励,从而导致银行风险的增加;反之,将降低投机的可能性,减少银行的风险。
(3)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可以避免因竞争者过多而造成过度竞争,维持正常
的市场秩序。特别是在银行业不具有有效退出机制与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的情况下,市场准入限制更为必要。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Keeley(1990)将代理成本因素引入对银行业竞争的分析,提出简化的代理
成本模型,用于分析银行在不同时期的风险态度。模型认为,对银行业而言,
参与竞争的银行数量越多,越容易提高均衡利率,因此激烈的竞争将减少管理
者或股东可以获得的私人收益。为弥补这一损失,代理人倾向于让银行追逐额
外的风险,导致对稳健性原则的偏离。
Schumpeterian(1950)竞争模型指出,当知识产权不足时,完全竞争削弱了
竞争动机,因此不完全竞争可能比完全竞争更有“效率"。竞争可以保证银行
在第一期取得效率,但长期将导致银行体系的不稳定。因此,出于避免不稳定
的目的,政府可能希望限制竞争,令每家银行在特定地区有垄断权利。【20】
从流动性危机处理的角度,Saez和Shi(2002)提出不完全竞争模型,指出
参与竞争的银行数量增加会提高处理流动性危机的难度,从而令银行系统更加
不稳定。他们认为,如果银行数量有限,可能会有银行从战略上考虑为最初发
生问题的银行提供流动性。但当银行数量增多时,协调问题会逐渐严重。如果
每家银行都认为其他银行不会在危机时施以援手,那么它们的最优选择也是静
观其变。特别是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合作均衡很难保持。因此,不完全竞争的
银行间市场可能比完全竞争时更加稳定。
(4)有垄断能力的银行有很强的激励去克服信息不对称所必须的成本,这将
有助于资金流向更有价值的企业。
2.市场准入限制的负面效应
(1)严格的市场限制使得市场上己有的机构面临新机构进入的压力小,市场
已有机构改进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动力也较小,不利于银行服务效率的
提高,造成效率损失。
(2)政客和监管者常常会利用手中的准入权力来回报关系好的机构,争取竞
选支持,甚至收取贿赂。对一个本身透明度就比较低、竞争有限的行业来说,
政治上过多的干预必定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表现,最终影响整个银行业的稳
定。
(3)严格的限制外资银行的进入和限制银行从事非银行业务将极大地阻止
金融创新,从而银行监管机构的监管手段和监管能力也得不到发展。
Jayaratne和Strahan(1998)研究表明,在美国,当某个州放松对银行开设分
支机构的限制,增加竞争时,该州的经济增长率就会提高。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Shaffer(1993)J嗵过对美国跨部门数据的分析发现,银行集中度低的地区,
家庭收入增长更快。
在对转轨国家的研究中,Demirgiic.Kunt、Levine和Min(1999)发现外资银
行的进入有助于改善银行绩效。在对转轨国家和转型企业的研究中,Cetorelli
和Gambera(2000)发现,更高集中度的银行业尽管有助于高度依赖外部资金的
产业之发展,但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影响是负面的。
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2001)主要结论有以下四条:(1)银行准入的限制与效
率负相关;(2)在世界范围内,虽然银行业的竞争程度会影响个体银行的业绩,
但其效应相对微弱(这可能与外资银行的占有率普遍不高有关);(3)外资银行
的占有率与银行危机无关,但对外资银行准入的限制却与银行危机正相关:(4)
即使在短期,外资银行的存在也有利于降低宏观经济的波动性。在众多影响银行
业稳定性的因素中,唯一一个既有长期又有短期正面效应的因素便是外资银行参
与。这四条结论具有普遍性,在金融监管较弱的国家里同样适用。[33-36】
三、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实践经验
1.美国的外资银行准入
美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同时又是世贸组织的创始国,早就实行了对外
开放政策,美国的对外开放经验和立法监管经验比中国要丰富得多,很多地方值
得我们借鉴。因此,美国外资银行准入的研究对完善中国外资银行准入监管有着
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1)美国外资银行准入主要内容
美国对外资银行实行双重监管体制,即联邦储备局和财政部的货币管理局是
联邦级外资银行的管理机构;各州的银行局则是州级外资银行的主管机构,这种
体制可确保外资银行从申请注册到运营全过程都受到严格监管,也有助于监管者
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及时发现外资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降
低风险。
美国法律对外资银行具体的监管措施包括:一方面,在外资银行准入的监管
方面,规定了外资银行的进入形式,可以以“分行”、“代理行"或“代表办事
处"形式在联邦注册,也可以通过购买现有美国联邦银行的方式进入美国。同时
还规定了外资银行准入的标准,如外资银行的财政和管理能力,是否向联邦储备
卜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局保证,对美国国内外商业银行竞争的影响及是否是社区需要的等等标准。这样,
使外资银行在进入美国时就降低了风险。
另一方面,在外资银行业务的监管上,采取“ROCA”(是“风险管理"、
“作业调控”、“遵守法规’’和“资产质量"的简称)的等级评估制监管方式,
其重点放在风险管理上。还规定对外资银行收取存款准备金,最高不得超过该分
行或代理行所收存款的22%。此外对贷款数额的限制,贷款额不得超过其母行资
本的15%。同时还规定了存款保险制度,要求吸收存款少于10万美元的外资银
行联邦分行必须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保险。【37】
(2)美国外资银行准入的立法进程
①1978年以前,美国外资银行的准入和监管由各个允许外资银行进入的州
自己负责实施,这些州一般允许外资银行设立代理处而不是子行。联邦没有统一
的立法管理整个国家的外资银行,那时外资银行享有更多的优惠措施,如跨州设
立分支机构,对本国银行来说,是不平等的。
②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际银行法))(T11e International BankingAct),目
的是保证外资银行和本国银行享有平等的竞争机会。《国际银行法》确立了给外
资银行“国民待遇”的原则,即对本国银行适用的权利和限制同样适用于外资银
行,如外资银行同本土银行一样,可以选择联邦特许或州特许,但联邦无权终止
外资银行州特许机构的业务,加强了国家对外资银行准入的统一监管。同时,限
制了其机构和业务的扩张,如国会要求,外资银行已有的跨州分行网络可以享受
以前条款的保护,维持现状,但每一个跨州吸收存款的外资银行要选择一个州作
为东道主,其日后开设的分行必须仅限于该州境内。
③1991年12月,美国国会颁布了《外资银行监管强化法))(Foreign Supervision
EnhancementAct)。该法是为了应对国际信贷商业银行(BCCI)造成的社会动荡而
制定的,旨在加强联邦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授予美联储最高监管职责,规定外资
银行在美设立任何代表处、分行或代理行,设立或收购任何商业贷款公司,均需
经联储批准。联储在评估外资银行的申请时,必须考虑提出申请的外资银行在国
外是否从事银行业务,强调外资银行母国监管当局的综合性并表监管。
④1994年美国制定了《里格尔一尼尔州际银行和分行效率法》(The
Riegle—Neal Interstates Banking and Branching Efficiency Aet)。该法规定外资银行
可以跨州设立子银行和分行,清除了外资银行跨州经营的障碍,从而外资银行及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其在美子行在跨州新建分行或通过收购构建跨州分行网络方面,享有同美国银行
的同等待遇。
⑤1995年金融服务公平贸易法(Fair Trade in Financial Service Act)。该法规规
定如果财政部认为某国拒绝给予美国银行与该国国内银行在这一国家市场上相
同的竞争机会,则联邦银行监管机关有权限制该国银行进入美国市场。联邦一旦
确认一国存在歧视性政策,财政部即有权对该国在美的银行业务实行审慎的制裁
措施。至此,美国开始放弃其所坚持了近20年的国民待遇标准,倾向于更为灵
活的对等互惠待遇标准。美国统一了国际银行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及其它金融服
务贸易的准入标准。
⑥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Gramm.Leach.Bliley
Act)。核心是授权金融控股公司从事全方位的金融业务,包括银行、证券、保险、
共同基金、商人银行及其他业务。外资银行同样可以成为金融控股公司,但程序
依据其在美业务性质而有所不同。
(⑦2001年10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批准了《K条例》的全面修订案,以最
终规贝1](final rule)的形式公布,进一步完善了对外资银行的审查标准,简化了外
资银行准入的申请程序,规定了美联储在外资银行准入审批上的一些自由裁量标
准。
@2003年美国货币监理署(occ)公布了修订后的有关国民银行对外业务和
在美外资银行联邦分行和代理机构的新的最终规则(New Final Rule),更加简化了
审批程序,提高了监管效率,把监管集中于风险控制,使美国的外资银行准入监
管更统一于联邦。[381
(3)美国市场准入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①逐步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等程序。这就相应地提高了对监管人员素质
的要求,简化审批等程序,并不是对于准入无限制,而是旨在缩短无谓的审批时
间,提高效率。同时又使得资本充足、管理良好的外资银行可以相对自由的进入
我国的金融市场。
②在监管上强调本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和外资银行母国监管当局的综合性
并表监管,双管齐下,提高监管效果。
③借鉴美国对外资银行的互惠待遇标准,灵活地实施监管政策。这一标准下,
可以对不给予我国银行国民待遇的国家实施审慎的制裁,保护我国银行在国外的
3l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地位和业务开展;并且在立法中体现这种审慎性标准,除规定外资银行准入的法
定标准之外,还可以规定大量的自由裁量标准,给银行监管机构较大的处理空间。
2.我国台湾地区银行民营化改掣39】
我国台湾地区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金融自由化,在当地政府“自由化、
国际化和纪律化’’战略和“亚太金融中心计划”目标下,其演进过程分别表现为
从内向型的投资体系转向外向型的投资体系、从严格管制的金融体系转向自由开
放的金融体系、从公营银行市场结构转向公有民营和民营银行为主的市场结构。
(1)台湾地区银行民营化改革情况
1990年以前,台湾的金融市场只存在公营银行和基层银行。1987年9月,
台湾确定了商业银行开放政策,并随后完成了银行法的修正,公布了商业银行设
立标准,同时受理民营银行设立申请,允许民营银行以公营银行私有化和民间新
设立商业银行两种方式准入银行业。
到1992年,前后新设了16家民营商业银行,台湾本地民营银行的数量迅速
超过了公营银行。这是以民间新设立商业银行方式进入银行业的,由此翻开了台
湾金融业的新页。1998年1月,台湾三大公营商业银行(第一银行、彰化银行、
华南银行)相继宣布进行民营化,其后又陆续有台湾中小企银、农民银行、高雄
银行、交通银行与台北银行的民营化。同年1月,台湾“行政院公营事业民营化
推动专案小组”通过了2003年6月前将台湾银行、台湾土地银行、台湾合作金
库转为民营的决议。
1999年11月台北银行改制为民营。到2001年底,也就是开放民营银行设
立10年后,台湾民营银行由11家增加为48家,其中包括由部分投资信托公司
转型、1997年以后信用合作社改制以及1998年以后公营银行民营化的商业银行,
而公营银行则由13家减少到5家。
而在资产规模方面,在1991年当地政府开放新设后,台湾民营银行资产规
模市场占有率由8.89%成长到5 1.5%,公营银行则相对由53.68%减少到19.7%;
在贷款余额方面,1991年台湾民营银行占总放款余额比率由10。1%上升到
60.75%,公营银行则由65.15%下降到28.6%。
(2) 台湾地区银行民营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①银行利润递减,资信等级降低。据台湾“财政部’’统计,1998年至2000
年台湾本地银行业的税前盈余分别为1040.6、967.8、586亿元,环比下降23%、
32
J。衄大学顾士学位论史
7%、39%,并有多家银行亏损。1998年底,穆迪公司下调了台湾10家银行的信
用评级,其中中国国际商业银行、华信商业银行、玉山商业银行等几家民营银行
的长期债信被下调了2个等级。
②银行资产质量恶化。据台湾“中央银行”统计,截止2001年6月底,台
湾本地银行逾期贷款金额为929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690亿元,增长41%;平
均逾期贷款率为6.47%,比上年末上升1 08个百分点;逾期贷款加计应予观察贷
款达14229亿元.占总贷款的比率为9 9I%。台湾各类金融机构逾期贷款上升迅
速(见图3-1),其中几大民营银行的逾期贷款率如下表所示(见表3-1)。据美国
穆迪以及所罗门美邦证券等机构评测,台湾银行实际呆坏账率高于15%,总呆坏
账金额可能高达600亿美元,占GDP的20%。
图3—1台湾金融机构逾期贷款率增长图(%)
匠药F丽嗣
l一外盈银行分行J
【旦垂星垒壁煎塑I
表3-I 台湾部分民营银行逾期贷款率(%)
名称
本地银第一商华南商彰化商华侨商世华商泛亚商中兴商
类别
行平均业银行业银行业银行业银行业银行业银行业银行
8 39 6 92
变化率f 7 49 4 3 78 f 8 7I f 5.0l {2 58 t12.16 f 7 25 f 645
资料来源:根据台湾“中央银行”有关数据整理
(3)台湾银行业民营化改革失误的主要原因
①民营银行改革中缺乏合理的退出机制是首要问题。政府当时这些机制没有
卜海大学顾十学位论文
设立好,使得退出成本太高。④
②无序竞争扰乱了金融市场。市场准入开放过度,新老银行业务一样,不能
创新,只能打价格战,就造成金融市场竞争无序化,严重影响了金融市场的有序
发展。
③金融监管体系和监管制度薄弱。一方面台湾政商关系复杂,其金融体制带
有浓厚的政治色彩,金融监管部门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金融监
管部门机构多,反应慢,监管效率低下。
④财团自身经营能力的低下。由此特别强调民营银行发展过程中,完善的市
场法规和高素质的管理层的重要性。
⑤政府没有搞试点过渡就直接放开了。政府部门应该先搞试点,提高准入标
准,并且标准要透明。
(4)台湾地区民营化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①市场准入的同时要注重完善市场退出机制。没有退出机制,会使在位竞争
者没有忧患意识,不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整个银行业的发展。
②有效监管的重要性。市场自发作用有很多不足,银行许多行为存在负外部
性,需要政府有效的监管和引导。
③要提高准入门槛。在允许民营银行准入的初期,我们对它进入后产生的影
响很难都准确地预计到,但是又不能紧关大门不让它进入,这是违背市场规律的。
所以,开始要提高准入门槛,只有合格的民营银行才可以进入,既有利于保护金
融市场的安全,又有利于增强竞争性。
第二节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效应及国际经验
随着金融工具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各国金融监管机构都放
松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但是在资本管制上,却普遍采取了比以往更为严格的
监管措施。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引起了人们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上的日益重视。
一、资本充足率的定义和标准
资本充足率也称资本充实率,是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
需的资本比率。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一般都有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目
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回李纪珠,加入WTO后的台湾金融业【J】,银行家,2006.10,97.
34
上海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资本协议的定义,资本充足率是银行资本与风
险资产的比例,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是8%,并强调要有适度规模的“核心
资本"(在协议中称为一级资本),核心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例要达到以上4%
以上。
资本充足率有不同的口径,主要比率有资本对存款的比率、资本对负债的
比率、资本对总资产的比率、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率等。
负债比率是银行资本与非资本负债的比率,但其具体内涵在不同国家有所
差别,如在美国主要指资本与银行负债总量的比率,而在英国和日本则主要指
资本与存款负债的比率。通过对负债比率的调节,商业银行监管机构可以很有
效地控制银行在既定的资本金来源情况下其经营能力的扩展。负债比率控制由
于对银行的资本组合结果未作限制,因而银行拥有很大的操作灵活性,同时监
管机构也不必对银行经营的有关具体风险进行事先判断。同时它也存在一些缺
陷,如无法把一些表外业务的风险反映出来。为此,风险资产比率就作为一种
更为有效的手段应运而生。
风险资本比率是银行资本与银行风险调整资产的比率。风险调整资产为银
行不同类型资产的加权之和,权重反映各种类型资产的风险值。根据最新的巴
塞尔协议的要求,风险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本+12.5宰(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操
作风险资本要求)。
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效应
1.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正面效应
(1)增强银行消化经营损失的能力,从而增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资本充足
率越高,银行抗风险能力就越强。银行资本的传统功能,在于保护存款者利益
和充当银行损失的缓冲器。银行的股权资本可以为经营损失和非常损失提供保
护,从而减少银行破产的可能性。而且,银行的股权资本基础越雄厚,存款人
和存款保险机构受银行资产价值下跌的影响就越小。
(2)促进银行审慎经营,降低银行风险,有利于银行体系的稳定。根据委托
代理理论,企业财务杠杆比率越高,其风险转嫁的期望收益就越大,从事高风
险活动的激励就越强。而银行就属于财务杠杆率很高的行业,且其债权人主要
由众多分散的小额存款人构成,一般不了解银行的经营行为和潜在的风险,同
35
卜海大学硕.L学位论文
时也缺乏监督银行的动力。当竞争加剧导致银行利润水平下降时,银行股东和
经营者将风险转嫁给存款人的动机就可能增强,从而承担过度风险,给银行业
的稳定带来潜在威胁。引入资本充足率要求后,银行会谨慎选择资产。
Repllo(2003)建立了银行竞争模型,考虑了银行可以在“赌博性”资产(高
风险)和“审慎性"资产(低风险)之间进行投资选择的情形。该模型证明,如果
不存在资本要求,在高度竞争性和垄断性市场上,银行只会选择投资“赌博性"
资产。而当引入资本要求后,无论市场竞争状况如何,银行通常会选择“审慎
性”资产。
(3)提高银行的流动性。如果银行没有高流动性的资产来满足存款者的取款
要求,那么,该银行就是不健全的。在此情况下,如果银行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其资产价值下降了,那么,大量的客户取款就会使银行因流动性不足而倒闭。
因此,为了防止银行因流动性不足而倒闭,对银行进行资本充足率管制就绝对
必要。
(4)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管制还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商业银行的
风险,并进而降低为负债支付的风险溢价,因而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
力。资本金要求迫使银行用自己的资本承担一定的经营风险,这样就可以将银
行进行赌博的损失内部化,减少了银行的机会主义动机和机会主义行为,从而
降低了发生损失的概率,提高了银行资产的安全性。由于银行资本提高了银行
的稳健性与安全性,因而会降低银行的资本和负债的成本,并进而对银行的盈
利性带来相应的影响。
Allen N Berger对银行的资本和盈余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
示,银行资本比率与银行的盈利率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整个20世
纪80年代,银行的资本比率越高,其盈利能力就越高;反之亦然。与上述的
理论分析结论是一致的。
2.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负面效应
(1)资本充足率要求削弱了银行的获利能力。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越高,
对银行的限制越大,产生的机会成本越大。
(2)资本充足率要求削弱了银行的获利能力,这样银行为了实现既定的利润
目标、挽回部分损失,定会从事一些风险过高的项目。
Hovakimian和Kane(2000)将Merton的单期存款保险期权模型扩展为无
卜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限展期的股东收益模型,并据此对美国1985.1994年的商业银行风险转嫁和资
本监管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并没有有
效地阻止银行业的风险转嫁问题,而且由于转嫁风险给银行带来了大量的政府
补贴,产生了风险转嫁的激励。
(3)资本监管会导致商业银行贷款量的减少或者贷款增长率的降低即通常
所说的资本监管的信贷紧缩效应。由于监管当局实施严格的资本监管,商业银
行为了提高资本充足率,被迫调整资产组合的风险结构或压缩资产规模,由此
产生了信贷紧缩效应。
随着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为蓝本的资本监管框架的推行,90年代以后的
信贷紧缩现象引起了更多的关注,这些研究得到的结果几乎是一致的:实施资
本监管后,贷款紧缩现象较为普遍。
Peek和Rosengren(1995)对1989.1992年美国银行业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
究,结果也表明了资本监管导致了信贷紧缩问题的出现。在他们的模型中,对
资本充足水平相同的银行而言,那些受到监管当局特别关注、被要求改善资本
充足状况的银行,信贷规模收缩得更快。
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资本监管的信贷紧缩效应研究方面,Chiuri、Ferri
和Majnoni(2002)的实证研究具有代表性。该研究对部分新兴国家实施资本监
管的情况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结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实施
明显地削弱了银行的信贷供给能力,而信贷供给能力下降的程度对不同资本充
足率的银行而言是不同的,资本充足率低的银行贷款紧缩程度较大,而初始资
本充足率高的银行贷款紧缩程度较小;二是通过不同国家的横向比较,发现信
贷紧缩在新兴国家的表现比在十国集团国家的表现更强烈;三是GDP增长率
和贷款增长率关系较为显著。研究指出,信贷紧缩对实体经济存在有利的一面
和不利的一面,有利之处在于减少了不良贷款;不利之处在于导致了总信贷规
模的下滑和导致了某些实体经济部门的收缩。
三、美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监管
1.美国资本充足率监管现行规定【删
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由联邦储备系统理事会(FED)、货币控制委员会
(ocC)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三驾马车刀组成,并由此产生两套资
37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本充足率监管指导原则,一套由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理事会和货币控制委员会制
定,另外一套由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制定。两套指导原则的监管对象不同,监
管方式有异。FED的监管原则适用于国民银行和银行控股公司,监管指标与《巴
塞尔协议》基本一致,即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和风险加权资本充足
率不得低于8%,并且主要监控风险资产比率。FDIC的资本规定适用于联邦保险
公司保险的银行,监控的主要是银行资本的杠杆比率,即一级资产与资产总额的
比率,与风险资产无关。所有银行的资本杠杆比率不得低于3%,这种最低杠杆
率的规定实际上防止了银行的资本套利行为。美国银行监管当局规定的是最低资
本比率,监管当局可以要求银行保持更高的资本比率。由于国民银行和银行控股
公司无一例外全部都参加了存款保险,而参加存款保险的除了国民银行和银行控
股公司,还有州银行,因此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监管原则适用范围更广泛、适用
性更强,实际上主导美国的银行资本监管。
2.美国资本充足率监管主要措施
(1)以风险为核心的银行监管
为适应金融环境的变化和金融机构风险的加剧,美国金融监控机构采取了
以风险为核心的金融监管模型。美国财政部货币监理署于1995年12月发布《大
型银行监管手册》,美联储也于1997年8月发布了《大型复杂金融机构的风险
监管框架》,均将银行经营风险最大的业务作为监管重心,旨在提升金融监管
效率。
美联储对大型银行的动态性监管程序分为六个步骤(见表3.2),目的在于
集中监管银行风险最大的业务,并对银行风险的识别、衡量、监测和缓释状况
进行评估。美联储在对银行风险评估时主要对银行整体风险环境、内部风险管
理制度的可靠性、信息系统管理的有效性和各重大业务隐含的风险进行评估,
从而决定风险评级,作为制定监管计划和进行实地检查的重要依据。
表3.2 以风险为核心的银行监管六步骤
基本监管步骤监管报告名称
金融机构基本情况金融机构概括分析报告
评估风险风险矩阵表;风险评估报告
规划和拟定监管行动时间表监管计划;检查计划
38
上海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确定实地检查的范围和内容检查范围备忘录;进驻检查通知函
执行实地检查程序功能性实地检查程序记录
报告检查结果监督检查报告
资料来源:“风险关注检测手册”,纽约储备银行
(2)现场检查
美国金融监管机构进行现场检查时强调银行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的重要
性。美联储从1996年起对银行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正式监督评级,
并将其列为CAMELS检查评级“管理能力(M)"的重要评估指标之一。检查人
员对银行风险管理水平进行评估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董事会及高级管理
层的积极管理;(2)适当的风险管理政策、操作程序及限额;(3)风险衡量、监
控及管理信息系统;(4)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等。
另外,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是8%,此比率并未考虑银行资产组合
对风险的分散程度和其他风险情况(利率、流动性、声誉风险等),监管机构实
地检查时通常会根据银行具体情况要求它们维持高于最低标准的资本充足率。
美国银行监管当局要求核心资本充足率最低为3%,但此标准仅适用于
CAMELS评估为“一级"的风险管理卓越的银行,即风险充分分散、资产质
量良好、流动性强、盈利能力佳,其他银行通常被要求核心资本充足率为
4%一5%。
监管机构监查银行资本充足率时,还要就管理政策的影响、财务状况、资
本改善计划是否适当和有效实施、拨备覆盖率、担保品及保证对信用风险的影
响、银行股票债券市值、超额次级债券和未兑现的投资收益等因素对资本充足
率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3)快速纠正措施
美国监管当局认为应对资本不足银行及早采取措施以避免其境况恶化甚
至倒闭。自1991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案通过后,对参加存款保险的银
行根据资本充足情形分为资本良好、资本充足、资本不足、资本显著不足及资
本严重不足五类(见表4.4),依资本不足程度采取相应强制措施,例如更换负
责人,对分支机构设立、新业务拓展、资产增长、股利政策、董事监事薪酬、
关联交易进行限制等(见表4.5)。这些早期干预是为避免银行资本降低而威胁
生存所采取的措施与新巴塞尔协议中第二大支柱——监督审查的规定相似。
39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3-3银行资本等级分类
资本等级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杠杆比率(注)
资本良好银行≥10% ≥6% ≥5%
资本充足银行≥8% ≥4% ≥4
资本不足银行<8% <4% <4%
资本显著不足银行<6% <3% <3%
资本严重不足银行有形净值占总资产比率<2%
注:杠杆比率是指核心资本与资产总额之比
表3.4美国资本监管迅速纠正措施
资本等级强制性监管措施选择性监管措施
资本良好银如果进行股息分配或支付董当处于不安全或不稳健之状况
行事、监事管理层薪酬可能导致或从事不稳健、不安全业务时,
资本不足时,则不得为之。监管机构可将其资本评级降为
资本充足银行
资本充足银同上当处于不安全或不稳健的状态
行时,或从事不安全或不稳健的业
务时,监管机构可对其采取资本
不足银行相对的强制性措施
资本不足银暂停分红和提取管理费用、制必要时对其采取资本显著不足
行定资本补充计划、限制资产增银行的强制性措施
长、兼并、分支机构设立需要
得到批准、不能接受委托存款
资本显著不与资本不足银行监管措施相必要时对其采取资本严重不足
足或未履行同,并采取下列一项或多项特银行的强制性措施
资本补充计定措施:
划的资本不(1)出售有投票权的股份或与其
足银行他机构合并
(2)限制关联交易
(3)限制存款利息支付
f:海大学硕_}:学位论文
(4)限制资产规模增长
(5)限制从事高风险业务
(6)要求撤换或重新选举董事或
高级主管
(7)限制旗下控股公司进行分红
和股本回购
(8)要求出售持有的有破产可能
的关联企业的股权
(9)限制管理层薪酬
严重资本不与资本显著不足银行相同,从
足银行事下列活动须经监管机构核
准:
(1)从事正常业务之外的重大交
易,如投资、业务扩张和出售
资产
(2)为高杠杆交易提供融资
(3)修改公司章程或业务细则,
但基于遵守法令的除外
(4)会计方法进行重大更改
(5)支付超额报酬或红利
(6)对新债务或展期债务支付超
过同地区平均水平的利率,禁
止对次级债券支付本息,进行
接管或清算
资料来源:刘明彦,《银行家》2008年第9期
(4)场外监管
有关资本充足率的场外监管,银行须按季度向监管机构汇报资本构成、
风险加权资产总额、拨备覆盖率等资料,除列入美联储或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预
警系统作为经常性场外监管使用外,监管机构对资本不足银行加强监管,采取
正式或非正式强制监管措施,要求银行提升资本充足率。
41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3.美国资本监管的特点
在严格的监管规则下,美国的银行得到了平稳健康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下列
几方面: (1)美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高,无论是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还是风险
加权资本充足率,总体上大大超过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2)美国银行倒闭案例
减少,近几年美国银行的数量也在下降,但其主要原因不是像过去一样的银行破
产,而主要是因为银行购并; (3)美国银行利润率高,根据英国《银行家》杂
志全球银行1000强的资料,在2004年的上榜银行中,美国银行以不足30%的资产
和不足40%的资本获得了超过50%的利润; (4)美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低,据
《美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数据,美国的前50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平均不足3%。
美国银行监管当局对银行实行了较为严格的资本监管,这种监管有几大特
点t一是透明度高,所有的监管规则都事先公布,银行和社会对监管当局的要求
和措施有充分的了解;二是指标完善,建立一套以数量指标为主,并辅之以适度
的质量要求的指标体系;三是措施适当,对满足不同资本要求的银行采用差别监
管措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第三节存款保险制度的效应及国际经验
美国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最早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此后,不少国家纷纷
引入这一制度。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出现
较严重的银行危机或金融危机以后,存款保险制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2006
年6月,全球共有9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这一制度,此外还有20多个国家正
在研究、计划或准备实施之中。可以说,存款保险制度己经成为现代金融体系
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与金融监管当局的审慎监管和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功
能共同构成金融安全网的三大基本要素。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特征
存款保险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领域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按照规定标准参加存款保险和缴纳保费,当某金融机构
倒闭破产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按规定的标准及时向存款人予以赔付并依法参与
或组织清算。其目的是为金融体系提供一张安全网,防止存款者因为个别金融
机构倒闭而对其它金融机构动摇信心,导致挤兑、引发银行恐慌和金融危机。
存款保险对破产金融机构有两种处理方式:第一,清偿破产机构的债务,
42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支付存款人被保险的存款金额;第二,安排收购和存款继承,即保险公司协助
另一金融机构收购破产机构,使存款人的存款转移到收购机构。存款保险公司
根据成本原则选择具体的方式,一般而言,对小银行采取第一种方式,对大银
行则采取后一种方式。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效应
1.存款保险制度的正面效应
(1)保护小额存款人,使其免受银行因资不抵债而倒闭所带来的损失。
(2)提高银行体系的公信力,减少存款人在金融机构出现问题时的挤兑行为,
防止个别金融机构倒闭的传染效应,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3)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从机制上保证金融机构退出市场时其负面作用减
至最低,其存在保证了金融监管当局能够采取积极措施,促使那些效率差的金
融机构退出市场,从而有利于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
(4)有助于货币制度的稳定。存款是货币供应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存款
类金融机构大规模倒闭,存款大量减少,银行体系货币供应和扩张功能就会受
到损害。如果中央银行不能适时适量补充这些减少的货币,会造成货币供应量
大幅减少,引起经济大幅波动,甚至陷入萧条。存款保险制度既可以预防和减
少挤兑的发生,也可以通过对存款人的补偿来补充减少的货币供应量,恢复银
行体系的货币供应和扩张能力。
2.存款保险制度的负面效应
(1)有可能恶化道德风险问题,即鼓励银行冒过高的风险。同时,存款保险
的存在也降低了小存户监督银行的积极性,恶化了“搭便车"问题。存款保险
机构对危机银行的救助,使银行难以轻易倒闭,因而有可能造成监管机构对存
款保险制度的依赖。
(2)逆向选择问题。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后,由于银行投保人比保险公司更清
楚自己的风险状况,所以凡投保的都是风险较大的银行,而风险较小的银行则
不愿参加保险,于是引发了逆向选择的问题。
实证研究方面,DemirgiJc.Kunt和Detragiache利用跨国大样本数据考察了
存款保险与银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回归结果表明,存款保险对银行的稳定性
会产生不利影响,在实行存款保险的国家里,银行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比没有存
43
上海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款保险的国家要大。存款保险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依赖于管制措施和监管力
度,在放松利率管制和制度环境较差(例如法律制度不完善,合同的实施效果
差,政府机构的官僚作风严重,腐败盛行)的国家里,存款保险会增大银行发
生危机的可能性。另外,设计不同的保险体系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不同,
保险的最高限额越大,范围越广,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保险公司由政府经
营比由私人经营更易于导致银行的不稳定;设立专门的保险基金也会对银行的
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Laeven(2002)运用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存款保险成本公式(Merton,1977),
计算了14个国家144个上市银行1991.1998年的存款保险成本。回归分析发
现,在采取显性存款保险的国家里,存款保险的成本比较高,这意味着存款保
险鼓励银行过度冒险。研究还表明,在法律制度较好的国家里,存款保险的成
本较低,另外银行的股权结构也会影响成本的大小。
三、存款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
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目标大致相同,包括:(1)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尤
其是保护占多数的小额存款人的利益;(2)为处于严重危机、濒临倒闭的银行建
立合理的退出机制;(3)提高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保证银行体系的稳定。但是由
于国情不同,各国存款保险制度存在较大差异。
1.组织结构
从各国的情况看,存款保险机构有三种性质:一是政府出资建立,如美国、
英国、加拿大的存款保险公司,与央行共同组成联合金融监管体系;二是民间
建立、以协会形式存在的保险机构,如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属于行业
自律性质的机构,由银行同业协会在央行的支持下建立的;三是政府与民间合
办,由银行与政府共同成立存款保险机构,代表国家有日本、比利时、荷兰和
西班牙。
2.管理形式
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存款保险公司完全由政府部门或央行控制并管理,受
政府监督;二是由政府控制,但委托私立机构或个人管理;三是由行业协会自
行控制并管理;四是在政府控制后,由政府与私人机构共同管理。据IMF统
计,截至2000年68个国家中有39个国家和地区采取政府管理模式。另有16
上海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个国家和地区采取公私合营的管理模式,包括丹麦、希腊、匈牙利、日本、秘
鲁和西班牙。其他的13个国家和地区的存款保险则完全由私人部门管理,这
些国家包括阿根廷、奥地利、巴西、法国、德国、挪威、瑞士和英国等。
3.投保形式
在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里,对于有营业执照的银行来说,加入存款保险
体系都是强制性的。根据IMF的统计,为了克服逆向选择,在被调查的国家
和地区中有62个国家和地区的存款保险制度是强制性的,7个国家和地区采
取自愿投保的存款保险制度。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比利时、瑞典等国
对存贷机构吸收的存款实行强制保险。德国和瑞士等国基本上实行的是自愿保
险。美国则采取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的方式,美国法律规定所有联邦储备体系成
员银行必须参加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存款保险,非联邦储备体系的州银行以及
其它金融机构可自愿参加。
4.资金来源
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渠道:一是设立时政府(主要是财政部、央行)认购的
股份和由存款保险机构通过发行股票与债券来解决。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建
立之初的自有资本中,有一部分是财政部的拨款(为1.5亿美元);另一部分由
12家联邦储备银行认股(但这种股票没有投票权和红利);其余部分则通过发
行债券来解决。
二是参加这一保险计划的各银行支付的年费。一定比例的保险费,具体比
率由各国自行决定:美国为存款总额的0.2435%;芬兰是总资产的0.01.0.05%;
德国是存款总额的0.03%;英国则征收累进保险费,最高为存款总额的O.3%;
加拿大为投保存款的0.1%.0.125%;爱尔兰为存款总额(剔除同业存款和可转
让存款单)的O.2%;挪威为金融机构总资产的0.015%;西班牙为存款总额
0.25%;丹麦为存款总额的0.15%.0.2%。
比利时、荷兰等国平时不收保险费,在发生银行倒闭后,才筹集必要的资
金进行偿付。
大多数国家采用统一费率。意大利、葡萄牙及瑞典从1995年7月起,根
据银行的风险程度收取存款保险费,即实行差别费率;美国从1994年1月起
改为实行差别费率。另外,某些国家的有关立法还规定,在特殊情况下,存款
保险机构还可以从本国财政部或中央银行那里获得资金支持,或者是向中央借
45
I: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贷,如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拥有在紧急情况下向财政部借款50亿美元的特
权。
5.承保范围
各国的情况差别较大,从发达国家存款保险范围来看,多数国家对居民和
非居民存款都提供保险;对银行同业存款,除加拿大、挪威及美国外,其余国
家都不提供保险;从存款币种来看,德国、意大利、卢森堡、荷兰等国不论存
款币种如何,一律给予保险保障,而比利时、加拿大、法国、日本、英国等国
明确排除承保外币存款。银行同业存款、本国银行在国外分行的存款、作为担
保或抵押的存款一般都不被保险;某些国家还不对特殊类型的存款提供保险,
如法国和爱尔兰不对可转让定期存款单提供保险,加拿大不承保超过5年期限
的存款。IMF资料表明,90%的国家不对所有存款进行保险。
6.保护程度
在赔付金额上,有全额赔付与非全额赔付之分。非全额赔付又分为三类:
一是按限额赔偿,即规定了每个存款人赔偿的最高限额,限额内存款全额赔偿,
限额以上的存款部分赔偿,美国、加拿大、日本、荷兰、西班牙、印度等国采
用这种方式。该规定避免了大额存款人比小额存款人地位更优越。赔付金额的
上限一般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如设定为本国人均GDP的1.2倍。美国为
10万美元;法国为40万法郎;日本为1000万同元;荷兰为3万荷兰盾;奥
地利为2亿奥地利先令;比利时为5亿比利时法郎;加拿大为6万加元;丹麦
为25万丹麦克朗或5亿比利时法郎;希腊为2万埃居。
二是按比例赔偿,不设最高金额,统一或分段按一定比例计算赔偿金额,
爱尔兰、意大利、阿根廷等国采用这种方式。这种方式下,无论存款额多少,
存款人都要承担一定数量的风险损失,有利于促使存款人主动关心银行的安全
性。爱尔兰采取累进费率,最高赔偿额为1万爱尔兰镑;意大利为2亿里拉的
100%;葡萄牙为1.5.3万埃居的75%和3.4.5万埃居的50%。
三是按比例有限额赔偿,据调查,只有英国目前采用这种方式。英国受保
护存款比例为75%,为每个存款人保护的存款额是1.5万英镑
德国为全额保险,但每个存款人最多只能得到相当于其开户银行自有资本
的30%的赔偿额。
存款保险限额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通货膨胀以及存款
上海大学硕.f:学位论文
保险基金的变化,存款保险的限额也在进行调整。根据Walker(1994)的研究,
存款保险上限的提高被认为是美国80年代储蓄存款机构倒闭数量上升的主要
原因,所以FDIC已经考虑缩小存款保险范围以改进市场约束。不过,也有些
国家正沿着相反的方向变化,如欧盟就建议其成员国扩大保险范围,将保护上
限从15000欧元提高到20000欧元。
7.存款保险机构业务
各国存款保险机构除了保护存款者利益外还承担了金融管理、金融援助和
破产处理等业务,对投保机构的业务经营和财务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对经营不
善的勒令停业或取消保险资格。如美国法律规定,联邦存款公司有权取消它认
为经营不好的银行的保险资格;对发生清偿困难的银行,保险当局(美国和比
利时)可以通过提供购买其资产或将自己的资金存入该机构的方式进行紧急清
偿;对那些不能采取挽救措施的银行,让经营完善、管理得法的银行吸收兼并,
并且给那些愿意兼并或收购破产金融机构的银行提供低息贷款(如美国和日
本)。【4l】
47
上海大学硕.I:学位论文
第四章中国银行业监管实证研究
各项具体监管措施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但
却扭曲了银行业的市场行为,带来了高昂的监管成本,甚至诱发了新的风险、
导致监管失灵。具体来说,各种监管措施利弊同在:存款保险制度虽然有助于
加强存款人对于银行履约的信心,防止银行挤兑现象的发生和蔓延,但是不公
正的保费定价往往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危害超过了存款保险的正面效应;
资本充足率监管尽管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肯定,但如何确定最优的资本充足
率非常困难,并且具体准则和机制设计仍需完善;市场准入限制必不可少,但
是限制过多容易引发腐败,而限制过少又会容易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存
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有利于遏制银行恶性竞争,但其效果的实现是有条
件的,并且会产生“脱媒"和“金融压抑”等负面影响;银行混业经营限制有
利于隔离银行业务的风险,但其实施成本越来越高,并且导致我国银行业和外
资银行相比竞争力不足。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在权衡稳定和发展中不断改进现
有的监管措施,银行业的监管的历史即“监管—创新(规避监管)——放松
监管或重新监管——再创新——⋯⋯”的历史。
综上所述,银行监管是一项错综复杂的工程,理论层面的分析不足以衡量
监管措施对于银行发展的影响。因此,本文将根据各项监管措施在具体实施过
程中的表现来检验银行监管的综合绩效。
第一节基本的计量模型
本文建立在“掠夺之手"(grabbing hand)的假设上。⑤这一假设由Shleifer
和Vishny(2004)最先提出,其主要观点为:在政府眼里,政治利益永远高于
经济利益,因此靠政府监管不但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反而还会制造新的问题,
导致比市场失灵更为严重的管制失灵(regulation failures)或政治失灵(political
failures)。应用在银行监管方面,掠夺之手论认为,若官方监管人员权力过大、
银行活动限制过多、银行准入过严,不仅不能增加银行业的稳定性和提高效率,
反而还会滋生严重的贿赂等腐败现象。
@在政府监管领域,理论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强调政府监管的正面效应,被称为
“援助之手”论.另一种观点则是强调政府监管的负面效应,被称为“掠夺之手”论.
上海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借鉴BCL的计量经济模型,本文从3个方面来衡量银行发展:银行业务
规模、银行经营效率和银行风险水平,分别建立计量模型,并根据中国的实际
情况加入了一些控制变量。
本文建立的计量模型如下:
SIZE=口o+口lGOV+ot2SI+口3删+口4 InGDP+at5CONCEN+gl 方程(D
其中,SIZE表示银行业务规模,GOV表示政府拥有银行的程度,口表示
银行监管的独立性,PM表示市场力量参与银行监管的力度,GDP表示人均国
内生产总值,CONCEN表示银行集中度,%是常数项,蜀是误差项。
INTEREST=屁+p,aov+厦SI+屈PM+反OPEN+E2 方程②
其中,INTEREST表示银行经营效率,OPEN表示银行开放度水平。
RISK=Yo+yiGOV+y2SI+y§PM+y4PERSON+占3 责哟
其中,RISK表示银行风险水平,PERSON表示银行从业人员素质。
第二节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一、被解释变量:银行发展
1.银行业务规模(SIZE):用银行对私人部门的信贷额占GDP的比重来衡
量。具体的数据是利用每年的资本来源减去财政存款,然后除以每年的GDP。
传统研究一般采用M2/GDP来衡量银行的发展水平,而采用银行对私人部门的
信贷额占GDP的比重剔除了不受银行本身控制的对公共部门的信贷,则更加
合理。
2.银行经营效率(INTEREST):用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银行总资产的比率
(净利息边际)、银行的间接费用占银行总资产的比率来衡量。但是,考虑到
净利息边际与间接费用的衡量效果类似,本文只采用银行的存贷款净利息边际
即企业的融资成本来衡量银行经营效率,数值越大,说明银行经营效率低下。
具体数据采用国有商业银行的数据,即采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
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每年的净利息边际的加权平均的结果作为中国银行业
的净利息边际。
3.银行风险水平(RISK):1999年之前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
贷款余额被视为一个整体,1999年中行才率先在年报中披露不良贷款情况,
所以,本文1995.1999年的不良贷款率采用经过剔除贷款分类方法和政策性剥
49
上海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离因素影响后的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而2000.2006的不良贷款率数据则采
用建设银行的经过调整的数据。【42】
二、解释变量
1.监管变量
(1)政府拥有银行的程度(GOV):采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
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总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例来衡量政府拥有银行
的程度。
(2)银行监管独立性(SI):用来衡量银行监管当局独立于政府和银行的程
度,数值越高,说明银行监管独立性越强。
(3)市场力量参与监管的能力(PM):用来衡量银行监管当局要求银行机构
向社会公众披露信息的程度以及对市场监管的激励程度。数值越高,说明市场
约束能力越强。
2.其他影响监管的变量
(1)人均GDP:为了反映银行业务规模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在解释变量中
加入了GDP。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宏观经济与银行
业的关系日趋密切。当经济运行呈上升趋势时,企业的投资需求增强,社会资
金需求加大,货币供应量增加,商业银行相对会降低信贷准入门槛,信贷投放
速度加快,从而导致信贷膨胀、货币供应量扩张,产生通货膨胀和经济泡沫。
当经济处于下行趋势时,商业银行的坏账开始增加,信贷投放减速,而此时企
业由于经营收益减少、资产负债率较高,再向银行融资出现困难,经营能力进
一步恶化、偿债能力下降,从而产生通货紧缩、加剧经济下行趋势。
(2)银行集中度(CONCEN):用中国银行业最大的4家商业银行即中国工商
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存款总额占银行总存款的比
例来衡量银行集中度。
(3)开放度(OPEN):本文采用每年的贸易进出口总额与当年的GDP之比来
衡量开放度水平。一般来说,一国的开放度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削弱利益集团
对于银行发展的影响,从而有利于金融的发展。
(4)银行从业人员素质(PERSON):用中国建设银行大专以上学历的在职
人员占总职工人数的比例来衡量银行业从业人员素质。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4.1各变量说明(具体数据见附录)
变量变量说明及资料来源
银行业务规用商业银行对私人部门信贷额占GDP的比例来表示,私人部
模门信贷额数据用1995.2006年资金来源合计减去财政存款。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
银行经营效用银行的存贷款净利息收入占银行总资产的比率(净利息边
率际)来衡量。数值采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
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加权平均结果。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银行年报
银行风险水用每年年末的中国建设银行不良贷款率来衡量。
平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
政府拥有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总
行的程度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例来表示。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
银行监管独用来衡量银行监管当局独立于政府和银行的程度。本文通过构
立性造虚拟变量来描述。对于独立于政府的指标,主要看:(1)监管
人员对谁负责;(2)监管机构的首脑是如何任命的;(3)监管机构
的首脑是如何被撤职的。对于独立于银行的指标,主要看监管
人员是否对自己的行动负法律责任,银行监管独立性为上述两
者的加总,数值越大,说明监管独立性越强。
资料来源:Beck、Demirgtlc.Kunt和Levine(2003)
市场力量参它具体由9个指标组成:(1)银行的董事和经理是否对向公众披
与银行监管露的信息负法律责任;(2)银行是否必须公布其统一报表;(3)银
的能力行是否必须聘请注册国际审计师核准财务报表;(4)前lO大银
行是否都由国际评级机构进行评级;(5)表外业务是否向公众披
露;(6)银行是否必须向公众公布其风险管理程序;(7)银行的收
入项目是否包括那些尚未支付但已自然增加的利息和本金;(8)
次级债券是否允许作为资本的一部分;(9)是否不存在具体的存
款保险制度以及存款人在银行倒闭时是否不能得到存款保险
51
卜海大学硕一t-学位论义
公司的全额赔偿。数值越高,说明私人监管能力越强。
资料来源:Beck、Demirgtlc—Kunt和Levine(2003)
人均GDP 采用统计年鉴的人均GDP,采用自然对数的形式。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银行的集中用中国银行业最大的4家商业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
度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存款总额占银行总存款的
比例来表示。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
开放度每年的贸易进出口总额与当年的GDP之比来表示。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银行从业人用中国建设银行大专以上学历的在职人员占总职工人数的比
员素质例来衡量银行业从业人员素质。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
第三节实证检验结论
一、多重共线性检验
1.相关系数检验
表4.1是方程①5个解释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不难发现,解释变量之间
是高度相关的。
表4.2方程①解释变量的相关性系数矩阵
GoV SI PM LNGDP CoNCEN
GOV 1.000000 .0.923750 .0.944926 —0.976442 0.874349
SI .0.923750 1.000000 0.939336 0.940998 .0.796525
PM .0.944926 0.939336 1.000000 0.936535 .O.917316
LNGDP .0.976442 0.940998 0.936535 1.000000 —0.822989
CoNCEN 0.874349 .0.796525 一O.917316 —0.822989 1.000000
2.辅助回归模型检验
GOV=I.434420—0.001672:lcSI+0.003040:I:PM一0.1 10889木LNGDP+0.279554术CONCEN
仁(4.912437)(-0.084342)(O.135617)(-3.646697)(1.259403)
R2=0.96903 1 良2=o.95 1 335 F=54.75825
52
卜海大学顾十学位论文
SI=-7.822897—0.6071 12*GOV+O.681754.PM+0.629656木LNGDP+4.814833:lcCONCEN
仁(-0.688946)(-o.084342)(1.996759) (O.657592) (1.1 1 5488)
R2=0.928000 瓦2=0.886857 F=22.55544
PM=O.841903+0.861883*GOV+O.532283木SI+O.497635术LNGDP一7.988678木CONCEN
卢(0.081242)(O.135617)(1.996759) (0.584574)(-2.821809)
R2=0.9641 63 茛2--0.943685 F=47.08244
LNGDP=I 1.262169-5.908143爿cGOV+0.092401水SI+0.093534.PM+1.703615水CONCEN
忙(7.800884)(-3.646697)(O.657592) (O.584574) (1.0171 17)
R2=0.968636 瓦2=0.950714 F=54.04704
CONCEN=一0.389004+0.660797半GOV+0.031347.SI一0.066615*PM+O.075581*LNGDP
仁(一0.415930)(1.259403)(1.1 15488)(-2.821809) (1.0171 17)
R2=0.900203 页2=0.843 1 77 F=1 5.78565
建立辅助回归模型检验,将每个解释变量对其他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得到5
个回归方程,得到拟合优度R2,其中GOV的拟合优度R2最大为0.969031,且F
显著大于临界值,则GOV与其余的解释变量存在多重共线性,则对应的变量可
以由其他解释变量近似表示。
3.方差膨胀因子检验
进行方差膨胀因子检验,得出VIFl=32.29,VIF2=13.89,VIF3=27.90,
VIF4=31.88,VIF5=10.02,明显大于lO,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
二、逐步回归法:消除多重共线性
对SIZE分别关于GOV、SI、PM、LNGDP、CONCEN建立一元回归模型:
SIZE=3.827871。3.988870*GOV
t=-(o.848642)(O.833507)
R2=0.848642 DW=I.078077
SIZE=0.799551+0.336710"SI
t=(16.72938)(13.02237)
R2=0.9443 1 5 DW=I.234236
SIZE=0.969 1 89+0.25 l 763"PM
t--(14.63712)(6.941 889)
R2--0.828 1 49 DW=0.385522
5三|
卜海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SIZE=-3.798770+0.5723 16牛LNGDP
H-7.799257)(1 0.65832)
R2=O.919094 DW--0.959538
SIZE=3.697221.3.584736*CONCEN
t=-(5.082509)(-3.1 7971 7)
R2=0.502750 DW=0.295856
根据理论分析,SI(银行监管独立性)是SIZE(银行业务规模)最主要的
影响因素,所以先把SI作为基本的解释变量,再加入其他的解释变量,如果加
入某个解释变量使拟合优度R2提高,回归系数显著并且满足经济意义,则在模
型中保留这个变量,否则剔除这个变量。
三、OLS回归结果
1.方程①检验结果:
SIZE=一3.344361+0.162367木SI+O.127583半PM+0.291635水LNGDP+2.473671*CONCEN
仁(-7.816934)(5.589401)(3.883885) (6.545688) (7.605779)
R2:0.996454 趸2_0.994428 DW=2.880085 F--491.7557
:生鲞堂宣董星堇翌垂受壹臣以该模型能较好的说明银行业务规模。检验结果表明:
(1)银行监管独立性、市场力量参与监管的力度、人均GDP和银行集中度
一起有力地解释了银行发展水平。拟合度葩绷零蹲弱4接近1,且F统计量的
值显著。乒洳."忡必
(2)监管独立性和市场力量参与银行监管的力度指标对提高银行发展水平
方面是显著的,这与理论假设是一致的。
(3)实际人均GDP的增长有助于提高银行发展水平,这与理论假设一致。
(4)银行集中度大有助于银行发展,市场集中度大则表明该市场的垄断性
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符合赫尔曼、穆多克和斯蒂格利茨提出“金融约束’’
理论,他们认为在金融自由化时期限制竞争使得银行获得垄断利润,使银行有
进行自我审慎风险管理的动力,从而减少了银行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表4.3中国银行业监管效果实证检验结果
被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
INTEREST(方程②) RISK(方程③)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一0.008470 O.219929
C(常数项)
(0.7905) (0.7744)
0.030345 0.026444
GOV
(0.4749) (O.9783)
O.001 599 0.102199
SI
(0.5736) (0.2550)
.2.25E.05 .0.206443
PM
(0.9940) (0.0133)★
0.002702
OPEN
(0.8603)
0.413576
PERSoN
(O.3891)
0.214459 6.1 16087
F统计量
(0.922189) (0.01 9328)
R2 O.109170 0.777526
调整的R2 幻.399876 0.650398
注:括号内的数据是p值,宰表示在5%水平下显著
2.方程②检验结果(见表4.3)
同样方法得到方程②回归结果,结果表明:银行经营效率与政府拥有银行的
程度、银行的监管独立性、市场力量参与银行监管的力度、开放度水平之间相关
关系不显著。
3.方程③检验结果(见表4.3)
同样方法得到方程③的回归结果,结果表明:(1)政府拥有银行的程度、银
行的监管独立性、市场力量参与银行监管的力度与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一起有
力地解释了银行风险水平的变化,拟合度瑶司再再受6,且F统计量的值通过
显著性水平检验。尺咤D·酞鸣侈
(2)银行风险水平与政府拥有银行的程度、银行监管独立性、银行从业人员
素质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3)银行风险水平与市场力量参与银行监管的力度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商业
银行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公众来了解银行的运作情况,提高银行体系
的透明度,以市场力量来约束银行业的经营行为,促使其稳健经营,降低风险。
55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政策建议
银行监管在我国刚刚起步,属新生事物,整个社会对它的认识相当有限,
难免出现一些误解,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对我国的银行监管实践有着重要的现
实意义。本文通过实证检验认为,在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
高市场约束和加强银行监管独立性对提高我国银行发展水平至关重要。
在上述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业监管,提出
如下的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银行监管的独立性
上述实证结果表明加强银行监管的独立性对于银行业发展最具有效果。现
阶段在我国建立完全独立的监管机构缺乏现实可行性,可行的选择是在现行政
饴制度框架下,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我国银行监管机构的实际独立性程度。
1.引入基于规则的干预和处罚机制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储贷危机后,为提高银行监管机构独立性,引入
了基于规则的立即干预措施(PCA),在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监
管机构可以自动采取相应的干预和处罚措施,从而避免了政治干预和行业俘获
问题。
2.提高决策过程的程序化和透明度
目前,银监会尚未成立由各方面利益主体代表组成的决策委员会,没有制
定程序化和透明的决策程序。为提高我国银行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建议银监会
尽快成立由专家组成的独立的决策委员会,代表公众利益履行决策权力。同时,
应成立监督委员会,对决策委员会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和制约。
3.完善对监管机构的问责机制
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银行监管机构的良好做法,以立法方式要求银行监管
机构每年都要发布年度报告,在网站和媒体上公开披露银行监管机构的履职情
况、对违规金融机构的处罚措施、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等方面内容,主动接受
公众的评议和监督,同时要接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和咨询。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如果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银行监管者可能会被责任所束缚,不能更有效
地实施监管。所以,巴塞尔委员会提倡对善意行为免责,且为多数国家采用。
但是,法律保护银行监管者,并非免除银行监管者任何行为的责任。工作人员
必须在自己的职责权限内,严谨、忠实地履行工作责任,才能免责。监管者保
护制度的实施为监管人员的工作扫除了后顾之忧。
4.利用国际金融组织的国际监督的外力加强我国银行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为全面评估各国的金融稳定性,自1999年5月开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和世界银行联合开展了金融部门评估(简称“FSAP"),对各国遵守国际监管准
则的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
则》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货币与金融政策透明度的良好做法》。为
加强我国银行监管机构独立性,建议我国可以通过参加FSAP评估的方法,在
IMF网站上公开发布我国FSAP评估报告,接受国际金融机构监督,利用国际
金融组织的独立评估给政府和监管机构施加压力,提高监管独立。
5.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应将一些现在由中国人民银行主持的、目前银监法规定不明确的权力自人
行再次剥离,以增强银监会的独立监管权力。这些可转移的权力包括信贷政策
的管理、支付结算的监管、对反洗钱的监管、存在于人行内的与银行紧密相关
的信息系统及人员的分离。
另外,从银行监管法制化来考察,现阶段银监会的工作重心应放在对原有
的监管法规进行系统性的汇编,其目的在于消除规则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去除
某些陈旧的法规,为未来严格统一的立法提供依据。
二、不断加强市场力量参与银行业监管的力度
实证结果表明加强市场力量参与银行业监管对于银行业发展具有积极作
用,因此,我国需要培育和发展市场力量。
1.建立强制性的、部分的和差别费率的存款保险制度
前面论述到我国目前没有明显的存款保险制度,但存在隐性存款保险,使
存款人对银行的市场约束几乎不存在。因此,要加强市场约束的力量,必须以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来替代隐性存款保险制度。
57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投保形式有自愿和强制两种。正如本文第三章所做的分析,自愿投保会导
致风险规避银行可能选择不投保,而风险偏好银行踊跃投保,即导致逆向选择
问题。如我国台湾地区实力较弱的、风险较高的小银行投保率高达100%,而
风险较低的公营银行投保率不足45%。[50】所以,应采取强制保险形式来避免逆
向选择问题。
在全额存款保险体系下,存款人的一切损失由存款保险机构负责,存款人
同样没有动力来对银行施加任何市场约束。所以,应对存款保险设立上限或对
存款进行一定比例的保险,在此比例下,存款人可得到全额补偿,这样既可以
保护小额存款人,又可以使大额存款人暴露在一定风险下,迫使他们关心银行
的经营情况,来施加市场约束。
建立强制存款保险制度,实行差别费率能够缓解逆向选择问题。但是,如
果对不同风险的银行实施单一水平的费率,等于让低风险的银行缴纳保费来补
贴高风险的银行,这实际上会起到变相鼓励高风险银行的作用。因此,强制性
存款保险还应与差别费率相配合,使得风险与成本对应起来,减少道德风险。
2.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
有效的信息披露是市场约束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因为公开的信息是指导
银行股东、债权人、存款人以及其他市场参与者作出决策的关键因素;同时信
息披露的状况的改善是构建和强化审慎政府监管制度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更好
地发挥政府监管的作用。所以,改善银行业公开披露信息状况是加强市场约束
的突破口。根据我国信息披露的现状,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应从
以下几个方面下手:
(1)完善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和法规。参照《新资本协议》和国际上通行的
标准及做法,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方法》,使商业银行
的信息披露做到有法可依。
(2)完善信息披露的内容。增加管理层对前瞻性经营信息的披露,使投资者
能够更好地预测银行未来的经营管理状况,对银行作出准确的评价;完善会计
报表附注的披露,要求银行披露资本总额、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的构成,并按
照巴塞尔协议要求的方法计算风险资本比率、风险资产总额等;要求银行披露
各区域、行业和客户的信息,使投资者可以深入了解银行在不同区域、不同行
业和不同客户的业务分布以及盈亏情况;完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58
上海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管理的披露,增加对关联交易的披露;完善对重大事件的披露。
(3)加强信息披露的可获得性。应规定将商业银行年报放于商业银行的主要
营业场所,确保公众能够方便、及时地查阅。为了便于投资者查阅年报,应要
求商业银行在央行指定的报纸和网站上公开披露信息,并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
术提高信息披露的效率。
3.规范和发展我国次级债券市场
为了使次级债券有效地发挥市场约束作用,必须解决第二章所说的目前次
级债券存在的问题。
(1)为了使次级债券有效地发挥市场约束作用,就要减少商业银行间相互持
有次级债券,因而必须建立起强大的投资者队伍,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只有机
构投资者才有能力持有次级债券,而且只有机构投资者大规模地持有次级债券,
才能使银行的经营状况与机构投资者的利益密切相关,机构投资者才会有动力
去关注和监督银行的经营行为,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市场约束。
(2)建立流动性强、规范化的次级债券市场。目前我国次级债券的发行方式
一般是定向募集(私募),债券流动性差,发行价格较低。而公募发行在很大
程度上可以分散集中发行所带来的风险。从十国集团发行债券的方式来看,公
募发行占到75.89%,而私募发行的比例只有6.27%。【51】
公募发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分散集中发行带来的风险,但中国的金融市场
缺乏成熟的投资者队伍和次级债券市场,目前还不具备公募发行的条件。对于
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改变次级债券的风险方式,公开发行次级债券并允许次级
债券在二级市场上自由转让,将有助于培养成熟的投资者,减少商业银行间互
相持有次级债券的现象,降低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并且增强次级债券的流动
性,使债券的价格和收益率能够真正反映银行的风险水平,加强次级债券投资
者对银行的市场约束。
4.加强我国信用评级制度和机构的建设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信用评级面临着发
展的最佳时机。一方面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过程中为了减少不良贷款率,客观上
需要作为第三方的评级机构对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定。另一方
面,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直接融资的比重越来越高,而且随着我国
企业到境外融资以及境外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必然要求信用评级机构为资本市
59
上海大学硕.L学位论文
场的投资者提供必要的信息,随着国有银行的上市,我国对信用评级存在着巨
大的需求。
加强对银行的信用评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在美国有比较
完善的涉及信用管理各方面的法律,为信用评级机构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
环境。我国应大力支持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从法律上明确信用评级机构的性
质、法律责任、业务范围、监管主体机构等。同时应建立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统
一监管。
(2)加强信用评级机构自身的建设和整合,建立独立化、市场化的信用评级
机构。目前美国市场只存在3、4家信用评级机构,但是业务规模大、信用高,
而我国目前有50多家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规模普遍小、权威性较低、影响力
较小。因此,需要对目前的信用评级机构进行整合再造,建立几家权威的、与
国际接轨的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也要加强协作,共同规范行业秩序,
建立统一信用评级标准和体系,加强行业自律,促进信用评级有序、良性的发
展。
(3)加强信息披露的力度,为信用评级提供足够的信息。由于我国没有实行
国际统一的会计制度,许多公司的数据没有可比性,而且难以收集,官方公布
的数据也存在一定的水分。一些国际信用评级机构虽然已经进入中国市场,但
业务重点一直放在中国主权债券和海外上市公司的评级上,这是因为很难收集
到许多中国公司和银行的信息,只能依靠公开的财务资料和其他信息作为评级
的依据。一些信用评级机构甚至拒绝为资料不全的公司评级。要改变目前这种
状况,就必须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商业银行和其他公司的管理层应改变观念,
主动为信用评级机构提供其所需要的信息,进行互动式评级,增加信用评级的
可信度。[52-53】
第二节研究展望
尽管经过不懈的努力,笔者竭尽一切可能来搜集和整理可用于实证研究的
银行监管数据,然而,受到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不健全这一客观条件的限制,
最终可以用于实证研究的银行监管数据数量仍然有限。由于现阶段国内银行业
信息披露的不健全,开展银行领域的相关研究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数据的可得性
60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问题,甚至,可以通过监管监督检查程序来获取非公开信息的银行监管者都无
法克服这一问题。客观原因造成的实证研究某些变量数据的不可得性,成为了
本文研究的最大不足之处。笔者期待随着我国银行信息披露的不断完善,未来
能够利用更多的银行监管相关数据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未来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1)在计量模型中加入更多的解释变量,如
法律方面、政治方面的指标,更好地说明我国应该完善哪些方面的监管及其配
套措施;(2)本文的研究是在我国尚未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下进行的,而在
未来我国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下研究我国银行业监管效果,也许会有一些
不同的发现。
61
卜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刘征,美次贷危机酿成全球金融风暴,给中国提了醒[DB/OL】,
http://www.cnmn.com.en/NewsDetails.aspx?id=29709,2008.10.14
[21 李成,金融监管学[M】,科学出版社,2006:5-8
【3】沈坤荣、李莉,银行监管:防范危机还是促进发展?——基于跨国数据
的实证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管理世界,2005.10:6—23
141 弗朗茨,x效率:理论、论据和应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5 1 Ernest Baltensperger,Costs of Banking Activities—Interactions Between Risk
and Operating Costs[J],JoumM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91 972,
4:595.61 1
1 6 1 Meltzer A.H.,Margins in the Regula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7.V01.75:482-5 l 1
[7 1 Kareken J.H.,Federal Bank Regulation Policy:A Description and some
Observa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1986,59:3-48
[8 1 Goodhart C.,P.Hartmann,D.Llewellyn,L.Rojassuarez and S.Weisbrod,
Financial Regulation:Why,how and where now?[M】,1 998,New York:
Routledge
[9 1 Diamond D.W:and P.H.Dybvig,Bank Runs,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J],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1983,91:401-419
【1 0] Jacklin C.and S.Bhattacharya,Distinguishing Panics and Information
—Based Bank Runs:Welfar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 988,96:568—592
【11】Bhattacharya S.and D.Gale,Preference Shocks,Liquidity,and Central
Bank Policy[J],in New Approaches to Monetary Econom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 987:69-88
【1 2】Stiglitz J.E.and Andrew Weiss,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 1,73:393-4 1 0
【13] Stiglitz J.E.,The Role ofthe State in Financial Markets,Proceeding ofthe
World Bank Annual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1 993:1 9·52
【141 许成刚,法律、执法与金融监管——介绍“法律不完备性”理论[J】,经
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5:1.12
62
上海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1 5 1 Acharya S.and J.E Dreyfus,Optimal Bank Reorganization Policies and the
Pricing of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J],Journal of Finance,1 989,44(5):
1313.1333
【1 6 1 Bhattacharya S.,A.W.A.Boot and A.V Thakor,The Economics of Bank
Regulation[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98,30(4):745—770
【l 7】Robert C.Merton,An Analytic Derivation of the Cost of Deposh Insurance
Loan Guarantees:An Application of Modem Option Price Theory[J],Journal
ofBank and Finance,1977.6:3—1 1
【18 1 Lee W.S.,Kwok C.C.Y,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ractice ofDeposit
Insurance:a Survey[J],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2000.1 0
【1 9] Blum J.,Do Capital Adequacy Requirements Reduce Risks in Banking?[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 999,23:755—77 1
[20 1 Barth,James R.,Gerard Jr.,Caprio and Ross Levine,the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Banks around the World:A New Databflse,World Bank
Working,2588,2001
[2 1】Barth,James R.,Gerard Jr.,Caprio and Ross Levine, Bank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What Works Best?[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forthcoming,2002
【22 1 Li Tao,Banking Regulation around the World:Patterns,Determinants and
Impact[J],Journal of Emerging Market Finance,2003
【23】杨新兰,论银行监管的相机抉择【J】,金融研究,2004.9:108—118
[241 蒋海、刘少波,信息结构与金融监管激励:理论与政策含义【J】,财经研
究,2004.7:26.34
【25】杨谊、蒲勇健、樊杲,中国银行业隐性存款保险与资本充足监管机制下
的联合效率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 0:44—48
[261 曹俊勇、张兰,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监管效应研究(2000—2004)【J】,
浙江学刊,2006.5:151.158
127】张中平、刘巍,浅议完善我国上市银行信息披露的监管机制[J】,金融会
计,2008.9:29.31
[281杨晓玲,浅论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机制的完善[J】,科技经济市场,
2006.13:154-156
1291王凤、梁晓,我国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6:

I: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369
张丽华、孙涛,中国商业银行次级债管理【J】,长安大学学报,2008.6-
59.66
叶蓓、张宇,商业银行次级债券约束作用以其监管意义【J】,经济论坛,
2006.4:101.102
余隆炯、刘红,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市场约束功能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
策,2008.8:140.142
宓丹,银行监管有效性分析[D】,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
2007,79-99
刘晓勇,银行监管有效性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23.131
朱明星,银行监管理论及其制度安排:有效性与实证检验[D】,中国优
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2006:9.27
张俊喜,银行监管的七大政策及其有效性,香港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和北
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2003.7
陆中宝,发达国家对外资银行的监管经验及其借鉴[J】,商业时代,2008.1:
36.37
王佳,中国银行市场准入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知网,2007:33.39
董红蕾,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路径选择——台湾的经验与启示【J】,财经
论丛,2003.2:55.61
刘明彦,美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监管[J】,银行家,2008.9
张正平、何广文,存款保险制度在全球的最新发展、运行绩效及启示[J】,
国际金融研究,2005.6:33.39
施华强,国有商业银行账面不良贷款、调整因素和严重程度[J],金融研
究,2005.12:25.29
江春、许立成,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理论框架与实证检验[J】,金融研
究,2005.4-79.88
王涛,金融自由化背景下各国银行监管效果的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
2004.4:26.29










】】



0
l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rL








【【



J: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惠,银行监管独立性与银行系统健全性关系的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
2006.12:36.40
路蒙佳,开放中的商业银行体系稳健性——研究综述与制度启示[J】,时
代经贸,2006.7:21.23
肖心志、韩超,中国银行业监管效果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
2008.4:29.36
类承曜,银行监管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管理世界,2007.6:137.151
胡维波,金融监管的理论综述【J】,当代财经,2004.3:50.54
张鸣,论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可行性【J】,浙江金融,1999.3
孙连友、周斌,十国集团主要国际银行非传统资本工具运用及启示[J】,
当代财经,2005.5:35
杨蕊,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策略【J】,财经论坛,2004.9:85.
魏婷婷、陈怀海,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抢滩中国[J】,银行家,2004.2:84



】1J
1J】
】】
5
6
7
8
9
O
l
2
3
4
4
4
4
4
5
5
5
5



【【
【【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
附录1:部分原始数据
A:银行业务规模指标(s亿E)的原始数据单位:亿元
年度GDP 资本来源总计财政存款
1995 60793.7 64221.7 1005.4
1996 71176.6 79033.7 1274.2
1997 78973.0 95008.1 1572.4
1998 84402.3 1 10420.5 2187.9
1999 89677.1 1 23230.6 2128.1
2000 99214.6 1 35483.7 3508.1
2001 1 09655.2 154876.1 3369.8
2002 120332.7 1 84024.5 3481.9
2003 1 35822.8 2253 13.3 5126.9
2004 1 59878.3 262740.0 6236.2
2005 1 83867.9 302042.8 7990.0
2006 210871.O 365230.1 10926.7
B:银行净利息边际的原始数据(INTEREST) 单位:亿元
年度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存贷款总资产存贷款总资产存贷款总资产存贷款总资产
净利息净利息净利息净利息
收入收入收入收入
1995 471.02 31074.96 360.54 12309.5 l 189 19951.27 280.7 l 7226.69
1996 496.46 36295.70 320.57 14669.47 167.62 21070.4 290.69 2 1253.02
1997 520.12 40489.22 348.26 l 5739.47 334.73 22317.14 324.02 16817.59
1998 500.58 32387.38 388.10 20224.30 334.94 24753.93 375.56 1 9236.46
1999 331.17 35398.66 400.09 22758.35 291.83 26180.80 374.83 22010.65
2000 418.29 39737.37 352.49 21 848.85 385.97 28933.42 321.36 25316.95
200l 423.47 43180.71 415.91 25279.90 342.12 25966.42 357.34 27649.60
2002 561.1l 47342.36 452.23 29765.33 394.09 29057.07 434.23 30831.95
2003 669.93 52399.63 531.35 34940.16 438.70 31402.12 602.43 35542.79
J: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763.80 56705.21 551.13 40137.69 546.46 34896.39 664.48 39047.85
2005 759.83 63737.9 l 432.23 477lO.19 537.97 39440.39 750.2l 45857.42
2006 869.57 75091.18 637.27 53439.43 483.3l 44309.73 856.45 54485.1l
附录2:银行监管措施和银行发展的数据表
年度SIZE Ⅱ叮TEItEST RISK GOV SI PM GDP CoNCEN oPEN PERSoN
1995 1.039850 O.014585 O.27 0.678619 l l 5046 O.65 1460 0.386552 0.4818
1996 1.092487 0.012208 0.294 O.651392 l l 5846 0.65782 1 0.339069 0.4129
1997 1.183135 0.0 16787 0.32 O.64283 l l l 6420 0.669942 0.341474 O.44
1998 1.282342 0.016280 0.4 0.664164 1.5 l 6796 0.684812 O.318116 0.488
1999 1.350428 0.013198 0.44 0.6361 10 1.5 l 7159 O.693457 0.333376 0.532
2000 1.330203 0.012862 0.4015 0.629598 1.5 l 7858 0.683547 0.39584l 0.565
200l 1.381761 0.012754 0.3765 O.63 1389 1.5 1.5 8622 O.671355 0.384693 0.586
2002 1.500362 0.013540 0.3077 0.593748 2 2 9398 O.651292 O.426968 0.6186
2003 1.621130 0.014699 O.2479 0.585885 2.5 2.5 10542 O.61640l 0.518937 0.669
2004 1.604369 O.015436 0.245 O.553842 2.5 2.5 12336 O.598404 0.597574 0.713
2005 1.599261 0.013659 0.226l 0.539800 2.5 2.5 14103 0.580409 O.63590 l 0.739
2006 1.680190 0.012587 0.22ll 0.53027 l 2.5 3 16084 O.568624 0.668520 0.765
67
卜海大学顾1:学位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1】施兴凤,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对市场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师,2008.Ol:
118.119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衷心感谢我的导师张梅琳老师,老师在我写作中积极、热心的给予我指导。
在论文完成过程中遇到很多的问题,老师总是耐心、仔细地帮我修改,没有老师
的帮助,我就不可能顺利地完成论文。
同时,感谢在论文写作中一直鼓励我,给予点点滴滴帮助的晓勇、David、
李向锋、刘芸、韩佳,还有许多关心我、帮助我的朋友们。
感谢全能上帝、慈爱天父给予我的帮助。
施兴风
2009.2.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