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3772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姓名:李盼盼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李延敏
20080601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捅要
农村金融的核心问题是农户的金融需求尤其是借贷需求无法满足。虽然现阶
段政府和农村信用社已经意识到存在的这些问题并陆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现在
看来这些措施成效不是很大,农村金融供给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农户的借贷需求
仍然无法得到满足。并且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乡村城镇化、农
村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外出务工对农户收入的贡献日趋重要,但外出务工农户也
同样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所以目前研究外出务工农户的借贷行为对于深化农
户借贷需求、农村金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
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国家农村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从而解决外出
务工农户资金需求问题,促进农户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对山东省14个省辖地级市的38个镇的40个村的农户的调查为基础,
首先对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和农户借贷行为实证研究的相关文献进
行综述,基于实证调查,横向上,从借贷行为发生率、借贷来源、借贷用途、借
贷规模、借贷利率、借贷期限、借贷形式方面将外出务工农户与其它农户和总农
户做对比从而揭示其借贷行为特征;纵向上,将外出务工农户分按区域划分为沿
海外出务工农户和内地外出务工农户,对比两地外出务工农户的借贷行为,揭示
出其存在的差异,并作了原因分析。最后,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户的借贷需求,又
对外出务工农户的未来借贷意向作了简单的描述与分析。
论文的基本结论是:外出务工农户借贷需求旺盛,以从非正规金融获得额度
较小的生活性借贷为主;内地外出务工农户对短期生产性借贷需求旺盛,沿海外
出务工农户更加倾向于获得长期大额生活性借贷;外出务工农户未来对额度大期
限长的借贷需求更为旺盛;农户在借款渠道的选择上存在“路径依赖一现象,且
借款用于子女上学时愿意承受更高的利率。
创新点在于:论文将外出务工农户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信贷行为进行研究,分
析了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的特征和未来借贷意向,指出农户对未来借款渠道的
选择上存在“路径依赖",并以农户子女上学借贷等为例分析了借贷弹性。
关键词: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地区差异;未来借贷意向
Studies on Borrowing Behavior of Outgoing Farmer—Worker
Households in Shandong Province
ABSTRACT
Rural Finance’S COre issue is the f'mancial needs of farmers,particularly
unable to meet farmers’loan demand.In the past few years,the Government and th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had been awar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se problems and had
taken a series of measures,but it seems now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measures iS
not great,and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problems in the supply of Rural Finance,also the
farmers’borrowing needs could not be met.In recent years,as China’S economic
structure has changed,and the strategy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rural areas has
implemented,migrant workers’wages did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income
increase of the farmers,but Outgoing Farmer-Worker Households also face the
problem of shortage of funds.So,doing research on Borrowing Behavior of
Outgoing Farmer-Worker Households at present has all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n deepening the studies on rural financial and the transfer of surplus
labor force in rural areas;ha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solve the
problem of farmers demand for funds in order to promote farmers’incomes.
This paper did the studies on the basis of the questionnaires of the farmers in
40 villages of 1 4 provincial-level cities of Shandong Province.First of all,the paper
started with 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heories on the
transfer of the surplus labor force in rural areas and the theories on empirical studies
of farmers’borrowing behavior.Then,Horizontally,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tgoing
Farmer-Worker Households’Borrowing Behavior was reveale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resource,use,period,scale and so on,comparing to the other rural households;
Vertically,the Outgoing Farmer-Worker Households was divided into coastal
Outgoing Farmer-Worker Households and mainland Outgoing Farmer-Worker
Households,then revealed the existence of their differences,and made cause analysis.
Finally,in order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 credit needs of the farmers,the
paper goes on doing a simple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future intention of the
Outgoing Farmer—Worker Households.
It was found that the Outgoing Farmer-Worker Households’Borrowing
Behavior had showed a relatively high incidence of lending,mostly from the private
debt market,mainly for housing purchase and the schooling of their children,low
level debt,free interest but”hidden interest”widespread,relatively long period,and
SO on.Coastal Outgoing Farmer-Worker Households’Borrowings were more for life,
higher level,more with interest.10nger period than the mainland Outgoing
Farmer—Worker Households.Such regional differences’existence is mainly bccause
of that the Coastal Outgoing Farmer-Worker Households are more dependent on
wages,丽th higher income and expenditure and stronger market awareness,compared
to the Mainland Outgoing Farmer·Worker Households.Smd),ing on Outgoing
Farmer—Worker Households’future borrowing,we found that there may be many
substantial needs for funding,the debt level will be promoted,the loan of l-year
period will be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path dependence exists in farmers’choice of
borrowing SOurCeS,the Outgoing Farmer-Worker Households are willing to bear a
higher rate of interest rate when the borrowings are for children’S schooling,and the
ways in repaying do not affect the households’borrowing behavior.
The main innovation points are as the following:This dissertation took the
Outgoing Farmer—Worker Households硒the objects,and then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tgoing Farmer-Worker HousehOlds’Borrowing Behavior and the
intentions of their future borrowing.It was found that path dependence exists in
farmers’choice of borrowing sources,and the Outgoing Farmer-Worker Households
are willing to bear a higher rate of interest rate when the borrowings are for children’S
schooling.
KEY WORDS:Outgoing Farmer-Worker Households;Borrowing Behavior;
Regional Differences;Future borrowing intentions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未获得
(逵;垫遗查基熊噩要挂别直明鳆.:奎拦亘窒2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
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j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
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
众提供信息服务。(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狲锄
签字日期珈o%年J月动目
导师签字:—/P ≥砌. ,
签字日期跏砂年,月>/白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O导论
O.1 选题背景
中国的’三农’问题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
点、重点问题,而“三农一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
中心课题组(2002)在对中国农民增加收入问题的研究中指出,阻碍农民增收的
制约因素的共性因素是农村金融改革滞后,资金严重短缺,因而农村金融改革显
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农村金融的核心问题是农户的金融需求尤其是借贷需求无法满足。近年来,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户资金需求总量逐步扩大,需求
范围进一步拓宽,但农户合理的信贷需求却并未得到充分满足。这一方面是由于
我国农户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具有小规模、高度分散等特点,因而农户融资行为也
表现为小规模、高度分散的特征,而对于外生金融而言,贷款给农户意味着高成
本和高风险,所以对于农户的融资需求往往表现为“借贷",真正能够获得外生
金融贷款的农户仅是一小部分。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仍然存在很
多问题:第一,农村正规金融市场组织不完善,无法为农村提供较好的金融服务。
从1999年开始,全国上千家农村基金会全部关闭;四大国有银行由于商业化改
革大规模撤并县级及县级以下基层机构,目前仍在农村开展业务的国有银行分支
机构寥寥无几;农村的邮政储蓄只吸收储蓄不发放贷款。因此现在农村剩下的正
规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但是,由于产权及历史包袱等问题,整个信用
社为“三农"提供的金融服务能力同样非常有限。第二,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不仅
无法向农村经济提供足够的金融服务,而且事实上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渠道。为
追求更大的利润农村信用社从农村吸收的大量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投向了城市,再
加上原先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机制,使得农村本来就很紧张的资金倒流向城
市,分流了农村资金,削弱了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而且使农村金融市场
供需失衡,恶化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第三,由于货币管理当局对一切非正规金
融持严厉管制的态度,因此民间金融仍然处于初级发育阶段,无法进一步扩展规
模和经营网络,无法充分满足农村经济和农民的融资需求。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现阶段政府和农村信用社已经意识到存在的这些问题并陆续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包括:(1)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
颁布《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按照“明晰产权关系、
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
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
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
机构,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2)央
行扩大农信社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从2004年1月1日起,人民银行将农村信用
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同年10月29日起,商
业银行贷款利率不再设定上限,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
2.3倍,下浮幅度均为1096;实行存款利率下浮制度。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扩大,
鼓励了农信社根据借款人的风险和效益状况等因素区别定价,增强了农信社发放
贷款的内动力。(3)调整邮政储蓄转存款政策。为减少农村资金外流,人民银行
规定,自2003年8月1日起,邮政储蓄新增转存款利率从4.131%下调到1.89%:
新增存款由邮政储蓄机构自主运用,经相关部门批准,邮政储蓄机构可以进入银
行间市场参与债券买卖,也可与中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办理大额协议存款,
与政策性银行进行业务合作,开展部分中间业务。(4)积极推进农村小额贷款业
务发展。2001年开始,农村信用社借助人民银行再贷款的支持,在加强信用户、
信用村镇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小额贷款业务。截至2005年三季度末,全国在农村
信用社有小额信用贷款或联保贷款余额的农户数为71343613户,占农户总数的
32.31%,农户贷款余额为5676亿元,占农村信用社贷款总余额的37.23%:发放
过贷款证的农户数为82191976户,占农户总数的25.39%。但现在看来这些措施
成效不是很大,农村金融供给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农户的借贷需求仍然无法得到
满足。
外出务工对农户收入的贡献日趋重要,外出务工农户的借贷需求问题亟待解
决。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乡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传统种植业收入难提高等因素的影响下,背井离乡,
出外打工的农民开始增多。农业部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的跟踪调查表明,
2002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到乡以外的地方就业人数已超过9400万人,比2001年
2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增加470万人。外出务工使农民人均增收43.5元,占当年农民增收总量的42
%,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农民外出打工的普遍和迅速增长使得外
出务工农户在农户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外出务工农户受内在的思想意识、生产活
动属性、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以及与之相应的外在的金融供给的影响,他们的
借贷需求与其他农户家庭相比会有自己的特点。因而研究这部分农户家庭的借贷
行为,发现其借贷需求的特点和规律,对于制定相应的金融政策,合理配置和利
用农村金融资源,更好的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推进农民收入的提高有着极其重
要的意义。
0.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利用实证调查的数据,根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户
借贷行为研究的相关理论,发现并分析外出务工农户的借贷行为特征和借贷需求
特征,从而揭示农村金融市场上外出务工农户的借贷需求情况。具体来说,目的
有三个:一是发现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的特征;二是揭示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
为特征存在的地区差异。三是了解外出务工农户未来的借贷意向,从而了解其未
来的借贷需求。
研究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的意义在于:
一是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目前,理论界对我国农村金融的研究大多侧
重从宏观层面探讨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近几年从微
观层次,特别是从农户借贷需求的角度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也开始增多,但很少
有学者将农户借贷与近几年速度不断加快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进行
研究。通过对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的调查分析,使我们对农户的借贷需求和农
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为学术上对农村金融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
供参考,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农村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外出务工农
户成为一批不容忽视的人群,对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的研究可以为农村信用社
的改革和国家农村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有利于解决外出务工农户资
金需求问题,促进农户增收,因而也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3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0.3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0.3.1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和农户借贷行为研究的相关文
献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对基于实证调查的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特征进行了描
述与分析,并进一步对比沿海和内地外出务工农户的借贷行为,发现其差异并分
析了原因,然后对外出农户未来借贷意向作了描述和分析,最后得出了整个研究
的结论。
如图0-i,研究思路如下: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的文献综述
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的文献综述
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
特征分析
外出务工农户一般
借贷行为特征及原
因分析
沿海与内地的地区
差异及原因分析
外出务工农户未
来借贷意向及原
因分析
O.3.2研究方法
结论
图0-!研究思路
本文将综合运用演绎和归纳相结合、规范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理论上阐述与
实证调查分析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外出务工农户的借贷行为进
行了实证研究。主要方法如下:
①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的最大优点是能突破时空限制,在广阔范围内对
众多调查对象同时进行调查,这个优点是任何直接调查方法所不可比拟的。另外
一个优点是便于对调查结果进行定量研究。基于此,本文对农户数据的调查是通
4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过问卷调查法获得的,本次调查数据是利用2007年寒假期间中国海洋大学经济
学院学生进行山东省农户资金需求情况调查取得的。
②文献检索与阅读。文献检索与阅读是所有研究必不可少的方法,国内外都
有很多对于农户借贷需求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为了对国内外的研究有一个整
体的认识,同时对与本文相关的研究有较深入的了解,笔者对国内外的既有文献
进行了仔细搜索、阅读和归纳。
③统计分析法。从现实需要出发,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研究变量之间
的关系,得出被研究对象的演变规律,或者相应的结论和理论。本文的研究在实
证分析中运用了描述性统计、比较性分析、弹性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
0.4研究内容的安排及涉及概念的诠释
0.4.1内容安排
根据前面的研究思路,本文有六章组成。
第一章主要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研究内容的。
安排及设计概念的诠释、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主要对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和农户借
贷行为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第三章“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特征分析"。本章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从借
贷行为发生率、借贷来源、借贷用途、借贷规模、借贷利率、借贷期限、借贷形
式七个方面对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特征的地区差异"。本章首先将沿海外出务
工农户与内地外出务工农户作比较,从借款用途、借款规模、借款利率、借款期
限四方面描述外出务工农户存在的地区差异,并进一步对地区差异存在的原因进
行分析,这些原因主要包括:沿海和内地外出务工农户对外出务工的倾向性不同、
沿海和内地外出务工农户的家庭支出缺口不同、沿海和内地外出务工农户的市场
意识强弱不同。
第五章“外出务工农户未来借贷意向分析"。本章就外出务工农户未来借贷
意愿、未来借款渠道、未来借贷用途、未来借贷规模、未来借贷期限、未来愿意
5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承受的最高利率、意愿的还款方式七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描述与分析。
第六章“结论"。本章主要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本文研究的主要
结论。
0.4.2涉及概念的诠释
①外出务工农户
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中将“外出务工农户一定义为以出村从事劳务为
主的农户,具体是指家庭中有劳动者在国有(含大集体)企事业单位、他乡、他村、
他组集体企业,以及受雇于村外其他家庭、合伙企业、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
和私营企业劳动或工作的农户。本研究的调查地为大城市郊区,集体经济和大型
工业企业分布广泛,农户在本村企业打工机会很多,很难采用上述定义。同时研
究认为农户外出务工行为对农户借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家庭收入的贡献上,因
此本研究将“外出务工农户一定义为务工人员的工资年收入占家庭年总收入20%
或20%以上的农户,“非外出务工农户"定义为务工人员的工资年收入占家庭年
总收入20%以下的农户。
②非正规借贷
要了解非正规借贷的含义,先要了解非正规金融的含义。非(准)正规金融组
织或活动包括所有处于中央货币当局或者金融市场当局监管之外发生的金融交
易、贷款和存款行为(章奇,2004a)。非正规金融活动则是指非法定的金融机构(即
非正规金融部门)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个人之间或个人与企业主之间的直接融
资活动,通常未经一国政府批准或未被纳入金融监管进行规制(郭沛, 2004)。
目前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组织形式包括民间借贷、银背和私人钱庄、合会、典
当业信用、民间集资、民间贴现和其他民间借贷组织(郭沛,2004)。其中,农村
民间借贷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马忠富,2001)。广义的农村民间借贷和国外民间
金融的定义差不多,泛指不通过正规金融机构的一切民间金融活动。狭义的农村
民间借贷指农户个人之间的借贷活动,包括个人之间的借贷和私人钱庄等地下金
融组织的借贷活动。本文中提到的非正规借贷与狭义上的民间借贷同义,主要指
的是向亲戚以及朋友、生意伙伴、私人放款者或其它组织的借款。
③正规金融
6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农村正规金融包括金融活动和金融组织,可以把受到中央货币当局或者金融
市场当局监管的那部分金融组织或者活动称为正规金融组织或活动(章奇,
2004a)。本文的正规金融主要指的是农村信用社或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组织。而
正规借款、正规借贷都是指农户从农村信用社或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组织获得的
借款。
④借款期限
借款期限一般指的是借款合同或协议上规定的借款人享有资金使用权的时
间段。但由于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非正规借贷的借款期限,而非正规借贷很多都没
有借款合同和协议,所以,对借款期限没有明确的约束,因而我们此文指的借款
期限实际上是农户的还款期限。
O.5可能的创新之处
论文将外出务工农户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信贷行为进行研究,分析了外出务工
农户借贷行为的特征和未来借贷意向,指出农户对未来借款渠道的选择上存在
“路径依赖’’,并以农户子女上学借贷等为例分析了借贷弹性。
7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1文献综述
1.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文献综述
国外对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期。古典经济学创始人
威廉·配第(Petty,W,1690)、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大卫·李嘉图
(D.Ricardo,1817)和李斯特(F.List,1841)都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劳动力流动或
配置问题。而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经济学则全面建立了劳动力转移研
究的理论框架,刘易斯(W.A.Lewis,1954)、费景汉和拉尼斯(C.H.Fei,&G.Rains,
1961)、乔根森(D.W.Jorgenson,1961)、库兹涅茨(S.Kuznets,1966)、托达
罗(M.0.Todaro,1969)、哈里斯(J.R.Harri,1970)、钱纳里(H.Chenery,1975)、
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976)、斯塔克(Stark,1991)等从不同角度研究了
劳动力转移问题并形成了一系列较经典的理论。这些西方理论构成了我国劳动力
转移研究的理论基础,我国学者的很多研究都参考了这些理论的思路或方法。
同国外相比,我国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50
年代末N70年代末,政府长期采用严格限制农业劳动力流动的政策,这一时期,
农业剩余劳动力研究几乎无人问津。进入80年代后,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日
益凸显,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才逐步开展起来。虽然近年来我国对农村劳动
力转移的研究很多,但被广泛接受的理论仅仅有两个:一个是张培刚的农业的工
业化理论,另一个是陈吉元的三元经济理论。张培刚(1949)在其名著《农业与工
业化》一文中,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其中农业国
与工业化的理论框架,和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本质上是一致的。陈吉元、胡必
亮(1994)结合中国实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工业经济逐步从传统农业中分
离出来,形成一个和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另一
支独立的力量,由此构成了我国三元经济结构的布局。
就具体研究内容来看,到目前为止国内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主要可
以归纳为三种:
(1)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算
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隐性”性质,精确知道其数量是不可能的,只有利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用不同方法进行估算。我国的许多学者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估算,由于方法和
指标选择不同,测算结果也存在很大差异,他们运用的主要方法大致有五种:第
一种是按照新古典经济理论的边际产出为零假设进行估算。应用该方法,陈锡康
(1992)估算1990年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9800万;王城(1996)估算1995年我国
农业剩余劳动力为13800万。第二种是按照现有耕地的用工量计算。胡鞍钢(1997)
利用“耕地劳动比例法"估算2000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为20538万人。陈杨乐
(2001)利用“劳均播种面积推算法"估算2000年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16554
万人。第三种是从生产函数入手.利用生产资源配置的优化模型和均衡条件计算。
刘建进(1997)估算1994年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8500多万人;王红玲(1998)应用
改进的生产要素配置优化模型和同一资料,估算结果为1 1730万人.第四种是利
用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法。谢培秀(2004)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运用农业技
术需求法估算第一产业劳动力投入量,并结合第5次人口普查和第一次农业普查
资料,估算200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二三产业就业量,得到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为
1.3亿。第五种是利用国际比较法.按照国际通行的“就业结构偏离度"进行估
算,得出估计结果为1.6亿人1。
(2)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与经济效应的研究
估计和评价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的影响一直是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的热
门话题。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复杂性,它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学者们的
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学者们的研究都一致表明,农
村劳动力转移引起的资源再配置效应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
原因之一。Kalirajian和Wang(1993)认为是市场化制度变革引起的部门之间大规
模的资源重新配置导致了农村工业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林毅夫(1996)认为
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产业之间的置换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胡永安(1998)的分
析表明:1978年以来我国劳动力的重新配置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为37%---54
%,从而对中国经济增长有支持性贡献;胡永泰(1998)认为1985"-1993年间9.7
%的经济增长率中,可以分解为1.2%的劳动力再配置;潘文卿(2000)的实证分
析表明,1979---1999年间劳动力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13.8%。
1李子奈.为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经网。中国权威经济论文库”。三农问题”,2000.6.10
9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二是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户收入水平的影响。赵耀辉(1997)用农业部农
业研究中心与统计局于1996年初在四川省的调查数据,使用一个家庭收入模型,
估计不同类型的劳动力对家庭收入贡献的大小。其结果显示,每增加一个外出劳
动力可以使家庭纯劳动收入增N55%,每增加一个在本地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
可以使家庭纯劳动收入增加19%,而每增加一个本地农业劳动力只能使家庭纯劳
动收入增加5%。黄平和克菜尔(1998)的研究支持该结果。李实(1999)借助中国
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995年居民收入抽样调查农户数据,采用收入函数的估计
方法,分别对外出劳动力户和非外出劳动力户的收入函数进行了估计。研究结果
显示,外出劳动力不仅能够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率,而且他们的转移还会对家庭
中其他劳动力劳动报酬率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由此可见,外出劳动力获取的
收入对于农村家庭收入增加的影响是正面的。但这种影响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差
异。对于东南沿海地区,外出劳动力打工收入对其家庭的影响相对较小(在国外
务工的除外),而外出经商或其他非农经营(如运输)的农村劳动力获得的收入影
响很大,甚至是其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在山区的各地方农村家庭,外出打工是
其家庭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1.
三是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分配的影响。评价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的收入分配效应,是社会经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李实(1997)、张平(1998)
等人的研究表明,非农收入是拉开省际农民收入差距的最重要原因,而且,农户
收入非农化的结构变化主导着收入差距拉开。他们的研究还揭示:现阶段拉开收
入差距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地区之间工业化进程差异而导致的就业机会差异上。也
就是说,不同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成为影响地区之间农民收入差异的关键因
素。研究结果还表明,如果能够通过不同方式促使低收入户劳动力向外流动,将
会抑制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
四是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市发展的关系。对该问题的研究直
接影响劳动力转移的目的和途径,也是目前研究的重要方向。首先是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关系的研究,大部分学者认为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有
正向作用(李实,1997;高迎斌,2000;刘继兵。2005等),也有部分学者持反对
态度(宁光杰,1995;李俊锋等,2005)。例如:李实等(1997)认为农村劳动力转
1丘振勉.福建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
10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移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率、转换农业结构,实现农业规模经营;高迎斌(2000)认为
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张呈琮(2005)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使劳动者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生活方式等都发生变化,劳动者素质得到提
高。而宁光杰(1995)和李俊锋等(2005)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地荒芜或农民耕
种土地的积极性下降,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
市发展关系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邓一鸣,1989;龚玉泉等,2002;陈朔等,2005)
认为:这种转移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替代资金、技术的不足,而
且农村非农化将直接导致城市发展的加速。.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刘社建,2005,
刘继兵,2005)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引起城市交通拥挤、城市就业压力增大
等“城市病”,强调劳动力转移应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进行。
(3)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因、障碍和途径的探讨
国内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和方式的探讨主要表现为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
以张培刚为代表,主张就地转移,依靠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吸纳农业劳动力,而现
阶段走“农村人口城市化一的道路是行不通的;第二种观点以林毅夫为代表,主
张异地转移,即“离土又离乡、进厂也进城",主张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
市化协调起来鼓励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城市转移。也有一些学者主张综合应用以
上两种途径,即“乡镇消化,城市导流,国内移民,国际输出,协调配合,共同
吸纳’’(刘伯文,2004)。
就对劳动力转移动因和障碍的研究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集中于研究经济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高国力(1995)
在托达罗预期收入模型的基础上,把预期收入具体化为区域经济收入差距,他认
为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劳动力转移越活跃,其转移水平也越高。陈吉元(1993)首先提出了中国的三元经
济理论,把城镇非正规就业部I'2弓I入到中国劳动力转移分析框架中,很好的解释
了劳动力转移的动因与障碍,并对中国农村(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和实
践、转移的战略和路径等做了研究和探讨。杜鹰(1997)、李实(1997)、张平(1997)、
都阳(2001)等人也从农村收入或资源禀赋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
原因,认为农业资源禀赋的缺乏和农业收入低下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
蔡防(2001)从另一个角度,即具有较低的务农收入的农民最有可能作出转移决策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这一角度出发,得出相对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的结
论。朱农(2005)建立了多个logit计量模型,分析了城镇GDP等宏观经济因素对劳
动力转移的影响,结果发现:城镇人均GDP越高,吸引劳动力的拉力越大;农村
人均GDP越低,劳动力转移的意愿越强。危丽、杨先斌(2005)运用静态博弈的研
. 究方法,根据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从低素质农村劳动力者和高差别
素质农村劳动力者两个角度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和障碍进行了分析。而
自云涛、甘小文(2005)建立了动态博弈模型,利用进化博弈的方法,发现农村劳
动力转移的第一动因是经济收入因素。
第二是集中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等人口学特征对
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赵耀辉(1999)认为正规教育对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
响很小,但对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有显著的影响;程名望、史清华(2005a)
的研究证实了该结论。朱农(2002)发现教育仅仅对于男性的转移决策有正的影
响,对女性则没有。赵耀辉(1997)发现女性的转移概率比男性低,朱农(2002)
发现婚姻状况有显著的负影响。赵耀辉(1997)发现,年龄对转移决策有正的影
响。史清华等(2004b)认为“在面对市场经济风险中,男性敢于挑战风险的能力
和勇气显著高于女性"。史清华等(2004c)通过对进城农民工进城障碍的分析,
得出了。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农民工在进城动因上也存在差异一的结论。
第三是考察宏观政策变化尤其是发展战略以及户籍制度的变化对农村劳动
力转移决策的影响。蔡防(2001a,2003b)研究了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
响。他的研究结论是:传统的发展战略以及户籍制度安排限制了潜在的转移行为,
正在进行的改革放松了对劳动力转移的控制,因为中国的改革远没有完成,制度
障碍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预期收入还是人
力资本禀赋对转移动力的解释都是不充分的。李培林(2003)的研究也表明了制度
因素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较大的影响,对户籍制度等的改进,将促使农民工
顺畅地进城务工。李晓春、马轶群(2004)考虑到现在还在我国普遍实行的农村与
城市分离的户口政策,根据流向城市的农村户口劳动力的去向,将城市部门分为
两个部门,建立了一个哈利斯一托塔罗模式的劳动力转移模型,并用这个模型分
析了农村户口劳动力向城市劳动转移的经济效果。程名望等(2005)的研究也表
明,城镇拉力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因而解决我国农业劳动
12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力转移问题的工作思路,必须尽快转移到城镇拉力诸因素上来,特别是在户口、
子女入学、就业机会等方面消除歧视,提供城镇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建
立完善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等。
1.2农户借贷行为研究的文献综述
1.2.1国内研究综述
以前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金融的研究多侧重从宏观层面探讨目前我国农村
金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研究方法主要以规范分析为主,而近年来从微观层
次,特别是从农户借贷需求的角度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开始增多,国内学者对农
户借贷行为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即农户借贷行为特征的描述、农户借贷
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农户借贷行为的福利影响。
(1)农户借贷行为特征的描述分析
对农户借贷行为特征的描述主要从借贷发生率、借贷规模、借贷来源、借贷
用途、借贷利率、借款期限、借据、担保和抵押、借款行为的地区差异、农户借
贷行为的结构性差异等方面来进行的。
①借贷发生率
多数研究认为农户借贷的发生较为普遍。张军等(2000)的研究发现有贷款
需求的农户数占调查总数的64.06%。史清华等(2002)对山西745户农户的调查
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借贷行为的农户比率呈大幅度上升趋势,2000年与
1996年相比,由29.63%上升到40.67%。朱守银等(2003)对安徽毫州和阜阳的
问卷调查也发现,农户借贷行为发生率由1999年的31%上升到2000年的36.6%
和2001年的59.3%;户均借贷笔数由1999年的1.57笔、2000年的1.54笔上升
到2001年的2.05笔。霍学喜等(2005)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西部传统农业区域农
户的借贷活动非常普遍,有73.5%的农户发生了资金借贷行为,由2000年的31.
0%上升到2003年的61.2%,4年内上升了30.2个百分点。且农户的借贷次数
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即农户户均每年借贷次数由2000年的1.57次增加到2003
年的2.29次,4年内提高了45.86%。王丽萍(2007)通过研究发现西部地区
农户对于资金借贷需求逐年上升,2001--2005年,发生过借贷行为的农户在总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调查户数中所占比例由39.65%上升为84.31%,五年内上升了44.74个百
分点;2001--2005年,在被调查的农户中,共发生借贷行为967次,农户借贷
笔数由2000年的98次增加到2005年的259次,五年内增长了17.27个百分点。
另一些学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户行为的发生并不普遍。李锐(2003)调查了
10个粮食主产区省份3000农户,有借贷农户的发生率为28.3%。河北调查队通
过对河北省i050个农户信贷行为的调查,指出19 9 6年到2000年,发生过借
贷行为的农户在总调查户数中所占比例,由12%上升为18%,五年内上升了6个
百分点,但比例仍然较小。方铭勇(2002)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调查数据
(青海、西藏除外),指出2001年借款户的比重菲常低,无论是纯农户、I类农
户,还是II类农户、非农户,当年有借入款的农户中,最多的是纯农户,也只有
17.4%。
②借贷规模
有些研究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农户借贷规模较大,且农户平均借贷规模和
单笔借贷规模均呈上升趋势。何广文(1999)的调查发现,1996和1997年样本户
每笔借款的平均数额为6472元和7818元。曹力群(2001)通过调查分析指出农
村民间借贷的大额借款占了一定的份额。农户的生产和生活逐渐变得多样,·以往
小额应急的借款变得越来越少,而大额借款不断增多。史清华(2002)发现随着时
间的推移,农户借贷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且平均升速均高于收入水平的增长,
其上升背景是农户人口规模不断下降,家庭劳动人口负担逐渐减轻,人均收入水
平持续上升。朱守银等(2003)农户资金借贷总规模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由1999
年的27.8万元增加到2001年69.7万元。霍学喜等(2005)通过调查发现,农户
借贷总规模呈逐年增大趋势,即资金借贷总规模由2000年的12.96万元增加到
2003年的38.04万元。杨瑞(2007)也指出随着农村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以及
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农户资金需求也随之由分散小额借款向集中大额借款的方
向转变。问卷显示农户借款金额集中在卜3万元的占26.76%,5万元以上的占
lO.81%。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目前农户的借贷水平较低。李晓明(2006年)通过对安
徽省i0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农户借贷在3000元以下的占到了
64.7%,3000—5000元占了19.2%,而5000元以上仅仅占了16.2%。朱喜(2006)
14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通过2003年对中国3000个农户家庭的抽样调查发现样本农户的平均借款只有
1162.9元。王丽萍等(2007)通过对陕西248家农户的农户借贷行为的实证分
析指出农户借贷水平较低。在发生过的农户借贷行为中,每笔平均1686.35元/
户,单笔借贷规模在i000元以下,1000—2000元,2000-4000元,4000元以上
四个层次所占比例分别为32.50:50:7。’邓学忠等(2005)也得到了类似的结
论。
⑨借贷来源
资金来源的背后蕴含着我国正规金融部门服务效率,因而成为研究者共同关
注的一个问题。在有关借贷资金来源的论述中,大部分研究者存在这样一个共识,
即现在农户借贷资金大部分来自于非正规金融尤其是私人借贷,少部分来自于正
规金融;其中来自正规金融的资金绝大部分出自农村信用社,而以农业银行为代
表的商业银行在农户信贷领域所占比例极小。
何广文(1999b)指出我国农户从银行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借入资金仅为
借款总额的13.94%,从私人或其他非金融机构借人资金高达借款总额的86.06·
%,大部分资金借贷是在农村内部解决的。曹力群(2000)的计算结果表明,银行、
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在农户借款总额中占20%’25%(1995’1999
年),而私人借款占到70%左右。IFAD(2001)的研究报告也指出,中国农民来自
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贷款大约为来自正规金融市场的四倍。曹力群(2001)发现,
1985年以前农户贷款中绝大部分来自农业银行和信用社,1990年以后虽然有所
下降,但仍然占了40%左右.而1995年一1999年下降为低于25%。史清华(2002)
依据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这说明,传统的依靠农村
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借贷已不复存在,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借款越来越少,
越来越依靠民间借贷。朱守银等(2003)通过调查也发现,在调查户发生的524
笔借款中,没有一笔借款来自商业银行,来自农村信用社的有84笔,仅占16%,
而民间借贷有414笔,占79%;从借贷资金量看,民间借贷也占近80%,农
村信用社只占15%。栾香录等(2004)指出民间借款数量一直占很高比重,平均
为49.O%,最高年份达到57.1%(1989年),最低时也占43.2%(1994年)。而
同期来自银行、信用社的贷款份额却呈显著下降趋势,1986年还占16.1%,到
1993年以后猛跌破两位数,降到7.1%,然后一直徘徊其左右,最低时只有4.6
15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1997年),比最高年份1987年的19.6%低15个百分点。另外,李静(2000)、
李锐等(2004)、霍学喜等(2005)、颜志杰等(2005)也给出了非常相近的结果。
但也有一些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研究结果,认为农户借贷资金大部分来自于正
规金融。人民银行郫县、金堂、崇州、蒲江支行课题组(2005)在对成都市郊区
郫县、金堂、崇州、蒲江四县农户2000年到2004年借贷行为的调查发现农户获
取信贷资金的来源以农村信用社贷款为主,但同时民间借贷也是重要渠道,在资
金短缺时,64%的农户首选信用社贷款,有36%的农户首选民间借贷:在信用
社有贷款的农户数占调查农户数的66%,而有民间借款的农户占37%。杨瑞
(2007)通过对蚌埠市三县农户问卷调查发现选择从银行或农信社贷款的农户占
借款农户总数的74.17%,而选择民间借款的农户占借款农户总数的25.83%.王丽
萍等(2007)的研究也指出虽然农户借贷行为中占据最大比例的是民间借贷,但从
民间借贷中无息借贷获得的平均借贷金额较低,而向正规金融机构以及民间有息
借贷的比例虽然较低,但平均每笔借贷金额分别是民间无息借贷平均金额的3.8
和2.4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向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比例和选择民间有息
借贷的比例逐年提高。
④借贷用途‘
由于研究者研究的区域和时间不同,因而借款用途呈现出不同,但总的来说,
研究者普遍认为:在经济比较贫困时,农户借贷主要用于购买化肥、农药、农具
等生产资料;随着经济的发展,基本的生产资料已经不需要借贷,此时农户的借
贷已满足生活消费为主,例如,教育费用、购建房屋、婚丧嫁娶等;随着经济的
进一步发展,农户的生产性借贷又增加,但此时的生产性借贷主要用于非农业生
产,另外,农户的借款用途也与资金的来源渠道和调查区域等因素有关。
何广文(1999)的研究发现,1996年农户生产性借贷的比例超过50%。史清
华(2002)对农户借贷动机顺序变化的分析也表明,传统的以生活借贷为主的模式
正向生活和生产并重的方向发展。李锐等(2004)通过调查发现样本农户无论是从
那种渠道获取的借款,其大部分都是用来从事农业生产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其中
仅从正规渠道、从非正规渠道和从所有渠道的借款用于农业生产和其他经营活动
所占的比重分别为69.4%、53.9%和58.1%。万江红(2006)的调查发现,农
户融入资金的用途较为广泛,农户借款用途依次为购买化肥、农药、农具等生产
16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资料,小孩上学的教育费用,养殖业、经商开店做其他生意,盖房子、投资开工
厂、婚丧娶嫁等费用开支,农户的借贷款用于购买化肥、农药、农具的比例较高,
占被调查对象的40.8%。
而何广文(1999b)的问卷调查则发现,在1996-1998年间,只有占总笔数32%
的借款用于购置生产资料,其余均用于与生产无关的婚丧嫁娶(7.45%)、建房
(20.5%)、人情往来(4.35%)、临时性生活困难(n.8%)和其它方面(24.53%)
开支等,非生产目的的资金借贷比重较高。曹力群(2001)的研究也给出了类似的
结果。在调查的50起借款个案中,用于生产的有13起,绝大多数是用于生活消
费,而用于生产的又多是用于非农生产.温铁军.(2001)对22处经济较落后的
村落研究指出农户的生活性借款比重超过了生产性借款比重。农村改革以后,农
户借贷资金中的大部分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然而9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收入增长
缓慢,贫困农户不得不靠借钱度日,由于小农几乎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农户生
活性借贷必然增加。朱守银(2003)通过问卷形式对传统农区农户的借贷特征作了
分析也发现农户资金借贷更多的是为满足家庭生活消费和非农业生产需要,按笔
数计算,借贷资金中用于家庭生活、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的比例分别为54.2
%、24.8%和13%;而按资金量计算,借贷资金中用于家庭生活、农业生产
和非农业生产的比例分别为45.4%、13.4%和32.7%。用于非农业生产的借贷
资金比农业生产高19.3个百分点。王丽萍(2007)在调查中也发现生活性用途的
借款笔数占到了借贷总数的56.27%,而生产性用途的借款笔数仅占到了借贷
总数的43.73%,生活性借贷仍然大于生产性借贷需求。这与以前的研究说,
农村借贷由生存性消费型借贷向发展生产性借贷转化是不一致的.
此外,人民银行郫县、金堂、崇州、蒲江支行课题组(2005)的调查指出民
间借贷主要用途是非生产性的,大多是应付突发资金需求,包括一些特殊消费如
婚丧嫁娶等,用于建房的比例也比较高;信用社贷款的主要用途则是生产性的。
张鸣鸣等(2005)指出从借款投向来看,贫困地区农户生计型借款所占比重远远高
于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实证分析可以看出,贫困地区农户现实的资金需求更多的
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而潜在的资金需求则主要指向于发展型的需要。
⑤借贷利率
由于正式和非正式金融市场相互隔绝,两个市场之间的利率差别非常大。正
17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规金融部门的利率是法定的,因此对借贷利率研究集中于民间借贷,研究主要集
中在借贷利率的高低上。多数研究结论认为,民间借贷主要为无息借贷,但有息
借贷的利率通常高于正式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而且在高息借贷是否较为普遍上
存在一定争议。
有些学者的研究表明高息借贷并不普遍。朱守银(2003)认为尽管传统农区民
间借贷发生率很高,但绝大多数为农户亲友邻居之间的互助性借贷,有息借贷、
特别是高息借贷现象并不多。在调查的414笔民间借款中,90%以上是无息借贷,
有息借贷只有27笔,占6.5%,其中,低息借贷有1l笔,占2.65,高息借贷有
16笔,占3.9%。从资金规模看,无息借贷也占近90%,有息借贷仅占11.8%,
尤其是月息在1.5分以上的高息借贷只占6.3%。霍学喜等(2005)在对西部传统
农业区域农村民间借贷研究中也发现高息借贷现象不严重。2000,'-,2003年,在
被调查农户所发生的297笔民间借款中,无息借款为274笔,占92.26%,有息
借贷只有23笔,占7.74%。在有息借款中,低息借款为9笔,占39.13%,高息
借贷为14笔,占60.87%。王丽萍等(2007)指出84.60%民间有息借贷的利率为
参照农信社的月利率(在0.5%~1.5%之间),11.75%的利率低于0.5%,因
此所调查地区高息现象并不普遍,仅占已发生借贷的3.65%。’
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高息借贷在民间借贷重视较普遍的。温铁军(2001)发现
高利率是民间借贷的主要形式,在他收集的44个借贷个案中,月息超过1.5分
的占63.6%,超过2分的占40%以上,超过4分的高达25%。曹力群(2001)通过
调查也指出农户民间借贷无息借款比重低,高利贷比重高。在调查的50起借款
案例中,无息借款只有8起,占16%;贷款案例22起中,无息放贷只有3起,
占13.6%。在有息借贷中,低于银行15%贷款利率的,借款案例中有6起,占14.3%,
贷款案例中有4起,占21%;高过银行贷款利率的分别占85.7%和79%,其中超
过40%利率的超高利借贷分别为9起和7起,分别占21.4%和36.8%,这还没有
包括说不清楚具体数的案例。黎东升等(2003)也认为“高利贷"行为在农村比较
普遍,而且在高利贷发展过程中,乡村干部和村级组织已成为“高利贷"放贷者
的主体。农村民间借贷利率均明显高于正规金融组织发放商业贷款时的利率,是
正规金融组织放贷利率的10倍还多。在部分农村,民间的高利贷与赌博现象有
染,与农村税费负担收取直接挂钩。因此,对民间借贷利率水平的判断还需要更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多的事实和数据。
另外,民间借贷虽然大多不用支付现金利息,却普遍存在着送礼、请客、无
偿帮工等其它方式的补偿,称为“隐性利息"。叶敬忠等(2004)从社会学视角
考察农户金融需求发现,非正规借贷虽然形式上看大多不存在利息,但其实存在
隐性利息,无偿借射人的钱会背上“人情债一。邓学衷(2005)通过调查指出,
农户实际获取资金的成本包括利息、间接费用在内的财务成本和借贷数量额度、
借贷附加条件等非财务限制的隐性成本。方文豪(2005)农户的非正规借贷中以
无息借款为主,但是不少借款中有隐性利息的存在,“人情债"在非正规借款中
比较普遍。李俊丽(2006)指出农户民间融资以不计利息为主,占总数的46.2%;
真正以现金形式还本计息的仅占21.5%:将利息折合成礼品时,礼品的价值要稍
低于利息水平,有时甚至不到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水平。宋磊(2006)农户民间融
资方式中,以不计利息的融资方式为主,占总数的56.47%,真正以现金方式计
息的仅占29.4l%,将利息折合成礼品的,占8.24%,无偿帮工用以还人情债
的,占5.88%。
⑥借款期限、借据、担保和抵押
正规借贷对借款期限、借据、担保和抵押有严格的限定,所以研究者主要关
注的是非正规借贷部分。民间借贷的不规范性是多数研究的共同结论,这种不规
范表现在借贷无固定期限、无借据、无担保或抵押的比例较高。
何广文(1999)的研究表明:农村居民放款,表现出较突出的情结关系,且以
抵押担保或合同方式建立借贷关系的比例较低。在发生借贷行为时,以合同形式
表达借贷关系的仅占15.3%。其余84.7%的部分仅是口头协议或是根本没有协
议。设置抵押者仅占贷款总笔数的6.1%,93.9%的部分均没有设置抵押。曹力
群(2001)的调查也发现,农户民间借贷方式非常简单,特别是小额借贷,有时仅
凭口头约定即可完成,即使有借据,写的也非常简单。在借款案例中,口头约定
有9起,占18%;有借据的4l起中,有担保人的1l起,担保人多为亲戚或村干部,
有低押的2起,抵押品是房产或存折,有质押的1起,质押品为身份证,无人担保
的ll起;还有16起没有写明是否有担保、抵押或质押。在贷款案例中,无担保的
有11起,有担保的7起,有抵押的4起。不规范的贷款占了很大的比重。朱守银等
(2003)通过调查发现,在民间借贷中,只有7.7%的有借据,11.1%有期限,5.1
19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的有担保。李晓明(2006)通过对调查发现,农民借贷期限较短、借贷手续
简单。农民借贷期限在1年以下的占了78%。在调查的800户农民中借贷无字据的
占T54.6%,这表明农民借贷中相当一部分借贷无任何书面证据,手续非常简单。
宋磊(2006)指出农户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融资的信用形式口头信用占68.82%,
其他信用形式占31.18%。屈小博(2005)、李俊丽(2006)、王丽萍(2007)等也
得到了相近的结论。
但史清华(2002)的研究发现,农民间借贷有借据的比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并且“立约"率与农户的文化水平、年龄及收入水平呈正相关。邓学衷(2005)
通过调查发现,农户从事私人借贷时明确表示不签订正式合同的占38%,签订正
式合同的只占11%。以前不要现在想要签订正式合同的占35%,这说明,虽然有
超过1/3的农户不签订正式借贷合同,但农户的契约意识在不断增强,现代市场
金融的价值判断开始为农户所接受。
在专门针对借款期限问题上,人民银行郫县、金堂、崇州、蒲江支行课题组
(2005)的调查发现农户资金需求期限以2年以下中短期需求为主,但随着农村
经济发展,农户对短期资金的需求降低,中长期资金需求增加。杨瑞(2007)指
出随着农业生产领域从粮食种植向经济作物、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拓展,,农户
贷款需求期限也与生产周期相匹配,相应的延长。与传统农业的生产周期一致的
半年至一年期限的资金需求占52.71%,与经济林木、大棚蔬菜和非生产性劳动相
匹配的一到三年期资金需求占37.71%。
⑦借款行为的地区差异
在借贷行为的实证研究上,有些只针对发达或较发达地区,有些只针对贫困
地区,而将不同区域对比来研究得并不多。.
史清华(2002)对东、中、西部农户借贷水平、借贷来源和借贷资金的用途进
行了分析。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区域农户的借贷水平的两极化趋势明显,
东部显著高于中西部。农户资金借贷主要来自非正式借贷,对正式借贷的依赖越
来越低,相比较,西部最高,东部最低。
史清华(2004)还比较了沿海与内地的农户借贷水平、借贷来源和借贷资金
的用途,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内地的借贷偏向生活,且趋向收敛,沿海则偏向生
产,且扩大趋势明显;内地农户的借贷水平普遍较沿海农户要低得多;两地农户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借贷面呈下降趋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进一步下降趋势。
颜志杰(2005)经过分析发现代表发达地区的浙江省无论是正规还是非正规
信贷的规模均比代表欠发达地区的四川省要高出许多,这表明农户获得信贷的规
模在区域间差异非常明显,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农户获得的信贷规模较大,经济条
件差的地区获得信贷的规模较小。
人民银行郫县、金堂、崇州、蒲江支行课题组(2005)的调查发现贷款额度
需求在4个县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一是贷款额度与经济发展程度呈现出正向
相关关系。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户对大额资金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李延敏(2006)分析指出我国农户借贷行为的区域差异稳定,且整体表现为
东、中、西的梯级递减格局。东部地区农户整体借贷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
部地区的借贷水平整体低于全国平均水;中部地区的借贷水平整体低于全国平均
水平。
⑧农户借贷行为的结构性差异
农户借贷行为的结构性差异研究是指在农村中,按某种标准将农户划分为不
同的层次,比较并研究这些不同层次农户间借贷行为的差异。
何广文(2001)根据农户的金融需求特征将农户可以分为贫困农户、维持型
农户和市场型农户。贫困农户是一种特殊的金融需求主体层次,其生产和生活资
金均较短缺,它作为金融机构放款的承贷主体是不健全的,贷款风险较大;维持
型农户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具有传统的负债观念和负债意识,比贫困农户更容
易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资金需求额度较小。市场型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是
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化技能型生产,对于贷款资金的需求一般大于维持型农户。
方铭勇(2002)将农户分为四类,即:家庭收入全部来自农业的为纯农户,
50%以上来自农业的为I类农户,5096以下来自农业的为II类农户,离乡离土的农
民为其他类农户。利用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指出无论是借款规模,还是借款结构,
不同经营类型农户间的分化非常明显。具体来说,借款规模上,纯农户平均每户
的借款规模比非农户少了7倍多;借款结构上,纯农户、I类农户、II类农户生
活性借贷占了都相当大的比重,但纯农户的借贷主要用于日常生活支出,而I类
农户、II类农户的借贷主要用于大额消费支出。
李春(2005年)分析指出,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的借贷行为有明显差异:
21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就借入水平的增长速度变化看,最快的是高收入户,其次是低收入户,再次是中
等收入户;就借贷来源看,尽管各类收入档次的农户家庭资金来源主体均以民间
借入为主,但相比较而言,收入较低的农户对这一主体的依赖性要相对高于收入
较高的农户;就借贷用途看,中低收入户的生活借贷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农户,而
生产借贷则相反。另外,不同经营类型农户的借贷行为也存在差异:随着时间的
推移,非农化程度处于两极的农户家庭借入水平呈现一种明显上升趋势,而兼业
户则呈现一种“n’’趋势;尽管各类农户的借贷主体均是以民间为主,但菲农化
程度处于两极的纯农户与非农户,其家庭借贷中获取银行的支持比例相对较高;
而处于转型过程的兼业户,其在向非农化过渡过程中所获取的资金绝大多数来自
民间;处于非农化程度两极的农户,其家庭借贷用于生产的比例相对较高,而处
于转型过程中的兼业户,其家庭借贷的比例明显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生活之用。
王丽萍(2006)将农户按非农化程度分为纯农户、农兼户、兼农户、非农户
四类,分别对他们的借贷行为特征进行描述,得出结论非农化程度越高的农户生
产性借贷的比重越高,而生活性借贷比重越低;非农化程度越高的农户更容易获
得借贷资金,而非农化程度越低的农户借贷难度越大;不同非农化程度农户借贷
行为发生比例的差异表现为:纯农户>农兼户>兼农户>非农户;不同非农化程度农
户借贷规模的差异表现为:非农户>兼农户>农兼户>纯农户;民间借贷是目前农户
借贷的重要来源,但农户非农化水平越高使用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比例越高。
(2)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
国内对影响农户借贷行为因素的实证研究不是很多。但近几年采用计量模型
对此问题进行分析的逐渐增多起来,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农户家庭生产经营和
收入情况、户主自身情况、家庭社会关系等都是影响农户借贷行为的重要因素。
汪三贵(1998)的分析发现,上等地面积、成员是否为村干部、耐用消费品
价值、借给别人钱的数量以及信用社人均借贷资金均对农户获得正规借贷资源的
能力有正面的影响,未偿还的正规贷款数量有负面的影响,农户的人力资源因素
对农户获得正规借贷资源的能力没有显著影响。财产(房产、耐用消费品、储蓄)
和社会关系(与主要成员交往的密切程度、关系网的大小)对农户获得非正规借贷
资源有重要影响。
张军(2000)选择了陕西、山西、湖北、浙江和广东五个村庄256户农户调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查,发现贷款需求与人均收入呈负相关,这与汪三贵、杨颖(2000)对贫困地区
农户调查得出的结论一致。
史清华(2002)研究了农户家庭收入水平、户主文化程度、年龄等因素与农
户是否借贷、借贷动机、借贷是否有字据等情况之间的关系,发现:①户主文化
水平相对较高、年龄适中、经济水平暂时处于中下等的家庭的借贷发生率比较高;
②农户家庭生命周期对借贷行为有直接影响,户主年龄较小和较大的农户倾向于
生活性借贷,31-40岁的农户更倾向于生产性借贷;③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户用
于盈利性投资入股和短期经营的借贷倾向明显增强,而用于生活性的住房建设、
婚丧嫁娶、治疗伤病等的借贷减少。借贷需求的比例与收入水平在1996年成反
比,2000年成正比,同时借贷需求的比例与文化程度成反比。
周晓斌(2004)利用贵州、河南和L省三省数据分析了影响农户是否借贷的因.
素。认为:农户经营规模、农户的投资和支付倾向对农户是否借贷有正向影响,
其中,农户的生产经营投资对农户的借贷需求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农户的现金
支付,特别是教育和医疗现金支出对农户的借贷需求也有明显的正向影响。而农
户的纯收入和资产状况对农户是否借贷有负向影响。
李锐等(2004)研究了土地规模与农户借款之间的关系,发现借款农户的数
量与其经营的土地面积之间的分布成右厚尾的正态曲线形状,中小规模土地面积
的农户借款的户数明显高于其它农户(从两种渠道都借款的农户除外),大、中、
小土地规模的农户对资金的需求要强于无地或少地的农户。另外利用Tobit回归
模型分析发现成年农户最大受教育年限、农户经营的土地面积、非农收入对其借
款数额的影响是正的,但是同一村庄中其它农户受教育的年限和经营土地面积的
均只对该农户借款数额的影响是负的。
颜志杰等(2005)通过对2001年全国范围内的农户抽样调查,采用统计和计
量(Logit和Tobit)分析了影响农户获得借贷资金的因素,发现户主年龄、家庭
的财产状况、非农就业人数、正规借贷用途以及地区经济条件等因素对农户影响
较大。.
方文豪(2005)利用一般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得出自营工商业收入、户
主担任干部情况对农户的借贷行为有比较显著的影响。户主的年龄越大,越可能
没有任何借款。农户对信用社借贷政策认知程度越高,就越可能同时有正规和非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正规借款或只有正规借款。农户家庭人口数越大,农户就越有可能同时有正规或
非正规借款。农户的耕地面积越大,农户越不可能没有任何借款,而借款可能来
自于各个渠道。农户家庭财产水平越高,农户就越有可能同时有正规和非正规借
款。农户的工资性收入越高,农户越有可能没有任何借款。农户的自营工商业收
入越高,农户就越有可能有正规借款或同时有正规或非正规借款。曾经担任或现
在正担任村干部的农户更倾向于同时有正规借款和非正规借款,或者没有任何借

硒八。
韩俊(2007)利用Iqbal模型分析指出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是外生的,利率
并不是农户借贷的主要考虑因素,农户家庭收入、生产经营特征和家庭特征是农
户借贷需求行为的决定因素。其中,家庭收入对农户的借贷需求倾向的影响是呈
“U"型的,而对农户借贷规模的响应该是正向的;农户的生产性收入和重大消
费支出对其借贷行为也有着非常显著的正影响。
杨瑞(2007)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后得出结论:农业总产值提高,农户资
金需求也增加,农民人均收入每增加l元,农户贷款将减少6.28万。农民在农
信社储蓄存款每增加l万元,贷款将增加0.62万元。
(3)农户借贷行为的福利影响.
国内目前对农户借贷的福利影响的研究很少,在这些研究中,多数研究认为
借贷能显著提高农户的福利效果。
李锐(2004)指出借款对农户福利状况的影响可以划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
响。直接影响是农户借款直接用于消费或增加资产的过程,间接影响是由于农户
借款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后,引起收入增加,从而导致其消费支出或非土地资产增
加的过程。经过计量分析得出结论:农户借款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增加其消
费支出,农户借款每增加100元,其消费支出就增加9.54元;类似地,农户借
款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增加其纯收入,农户借款每增加100元,其纯收入就
增加93.05元:不仅如此,农户借款每增加100元,其非土地资产就增加15.24

元。因此,借款在改善农户福利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朱喜(2006)采用工具变量法对农户借贷的福利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
结论:借款的边际收入效应为0.89,即借款每增加100元,农户的经营收入增加
约90元;借款的边际消费效应为O.49,即借款每增加100元,农户的消费增加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约50元。也就是说,不论是正式借款,还是非正式借款,对农民收入和消费的
增长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而改善农户的福利水平。
朱喜(2007)又采用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法(IvQR),在考虑异质性影响和内
生性问题的基础上,实证估计了农户借贷的经济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借贷从整
体上显著促进了农户经营收入的增加,但对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户的产出影响具有
明显的异质性,借款对最贫困和最富有的农户的收入作用不明显,但是显著促进
了中低收入农户产出的增加,其产出弹性约为0.08,由于目前我国农村金融资
源的分配明显偏向富有的农户,这为中低收入农户面临信贷约束提供了证据.
罗安邦(2007)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得出:农户借款5%的统计水平上显
著增加其收入,农户每增加i00元的生产性借款,其家庭经营收入就增加65元,
外出打工经商收入增加106元,种植业就增加41元。因此,借款在提高农户收
入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另外也有人专门针对农户从农信社获得的小额信贷的福利影响作了探索。
郭沛(1999)通过研究参与小额信贷项目农户的收入变化来评价由于获得小
额贷款而给贫困农户带来的经济影响,通过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小额信贷项目
的影响力和贫困农户收入增长呈正相关的关系,并且平均而言,贫困农户总收入
中有238.5元是由小额信贷项目所引致的。
吴国宝(2001)认为小额信贷能够直接有助于改善穷人持续地获得资金的机
会和途径,且在获得资金的过程中,间接的改善穷人获得其他财产的机会和能力。
孙若梅(2004)以中国扶贫经济合作社的经验数据为依据,全面分析了小额
信贷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途径和程度,其中一个重要结论是:小额贷款对欠发达地
区农业家庭的收入稳定和增加有积极作用,尤其以重复连续贷款增收作用最为显
著。
1.2.2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从农户借贷需求这一微观角度对农村金融进行研究的文献不多,而且研
究对象大部分都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这主要是因为在发达国家农村金融的深化程
度较高,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借贷资金的供给和服务能力
相对过剩,形成农村借贷资金的买方市场,因而农户的借贷行为表现为从银行等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正规金融机构获得借贷资金的行为。而发展中国家的农户借贷行为由于所处的外
部环境与发达国家农户完全不同,一方面农村金融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
(麦金农,1988;肖,1988),另一方面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现代金融机构和传统金
融机构和形式并存,这些都使发展中国家农户的借贷行为表现出与发达国家农户
完全不同的特征。由此,一些学者开始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农户的借贷行为,研
究者主要对农户的借贷来源、农户借贷行为影响因素和福利效果作了探索。
(1)农户借贷来源
许多学者研究了农户不同借贷来源的状况。他们的研究一是认为农户的借贷
主要来自非正式借贷。如Pischke,Adams,Donald C(1987)发现只有一小部
分农户能够获得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在非洲为5%,在亚洲、拉丁美洲15%,并
且这些贷款都集中在少数大生产者手中,即5%的总入口获得了80%的总贷款,不
到1%的农户得到80%的贷款增加额,15%的农民得到剩下20%的贷款,而超过80%
的农民得不到贷款。Ghate(1992)也认为在农村借贷市场上,非正式借贷形式比
正式借贷形式更加普遍。据查理对智利农村传统借贷市场的调查,估计国家金融
机构、经济改革机构和私人商业银行只占农村人口的30%,其余农村入口依赖非
正式借贷市场,甚至银行的部分客户也要依靠非正式借贷市场(麦金农,1988)。
二是分析了不同借贷来源的效用。张五常(1995)认为中国的非正式借贷更适合于
农户借贷,从而提出了农户借贷的“成本优势假说’’;Berger等人(1998)的研究
也给出了类似的结果。而一些研究却对此表示怀疑,如Jay盯atlle和Wolken(1999)
对非正式金融在中国农户借贷的成本优势假说进行了检验,结果并不支持上述观
点。Khandkcr和Faruqee(2003)发现农户获得的正式借贷用于生产和投资的比例
高于获得的非正式借贷。Kochar(1995)根据印度七十年代的数据,发现大部
分人不贷款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借贷需求而不是供给不足。除银行贷款之外,农户
还可以从非正式渠道借款,努力扩大正式借贷可能仅仅是对非正式借贷的替代,
边际效益较小。
(2)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
国外在影响农户借贷行为方面的实证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确定影响农户被
正规金融机构借贷配给的农户特征(ZelIer,1994;Kochar,1997;Phamand
&Izumida,2002等)及影响非正规金融配给行为的农户特性(Schoombee et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al,2004;Siamwalla ct al,1990;ZeUer,1994;Udry,1990等)两个方面。具体来看:
Schoombe圮等(2004)把影响非正规贷款者配给行为的借款者特性归纳为:以前的
商业关系的强度,市场上的声誉,关联市场的借贷合约的接受情况,偿债能力和
财富状况。
Aleem(1990)对巴勒斯坦的研究表明,非正规贷款者主要利用和借款者之间已
经建立的关系作为筛选和借贷配给的机制。之前的商业关系越长,借款者被借贷
配给的可能性就越低。BeU(1990)进一步指出,因为要和一个非正规贷款者建立
关系要很长的时间(至少一年),为了避免长时间的筛选和贷款申请被新的贷款者
拒绝的可能性,借款者倾向于和特定的一个贷款者保持这种关系。
$iamwalla等(1990)认为,潜在借款者的声誉是影响非正规贷款者借贷配给行
为的重要判断标准。因为在非正规的借贷中,主要以信用贷款(也就是没有抵押
品的保证)为主,借款者的声誉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因为这一点,非正规贷款者
花费很多时间和金钱,通过市场上或借款者居住的地方的人们来收集关于借款者
的信息。借款者的声誉决定了他故意违约的可能性,而这可以通过他以前从别人
那里的借款的偿还情况来评价。名声差的借款者更有可能面临借贷配给。
Zeller(1994)对马达加斯加三个区域的189户农户的调查表明,贷款者对借款
者的偿债能力(未付的债务占所有家庭收入的比例)的评价会影响借款者被借贷
配给的可能性。如果债务/收入比率很高,潜在借款者就更可能被借贷配给。但
是债务的组成也对非正规贷款者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未偿还的债务主要来
自于正规金融部门,非正规贷款者可能就不会感到威胁,因为他可能会认为他比
正规金融部门更有可能收回贷款。在这种情况下,借款者被借贷配给的可能性就
要低一些。
Udry(1990)在对尼日利亚北部地区的研究后发现,关联市场借贷契约的接受
和参与情况同样也决定了借款者被借贷配给的可能性。关联的借贷合约充当的是
另外一种形式的抵押,它能够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相应的就减少了违约的
可能性。它同样增加了借款者偿还的激励。Ben(1990)提出,通过非正规贷款者
之间的合作,关联借贷合约是借贷履约的一种有效机制。例如,一个农户与一个
商人/贷款者之间有一借贷和市场的合约,但是农户后来却想把他的农业产出卖
给另一个商人,那么此时这个商人/贷款者就可能扣除农户的应付的本金和利息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并把它交给农户想逃避的那个贷款者。执行关联合约的简便解释了为什么接受这
些合约的借款者不太可能被借贷配给。,
Pham&Izumida(2002)于1997对越南三省300多农户的进行了调查,通过
Tobit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农户选择正规还是非正规借贷跟农户的借款目的,生
产能力,.年龄,教育程度及所处地区有关。其中耕地总面积和家畜总价值是农户
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决定性因素,而老人个数和耕地总面积是决定农户从
非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数量的主要因素。农户的声誉、老人数及农户申请借贷
的额度则是银行进行借贷配给主要考虑的因素。
Pal(2002)对印度ICRISAT的三个村庄进行调查,并通过Multinomial回归模
型来分析影响农户借贷行为的因素,发现:(1)农户拥有的土地价值越高,越有可
能获得正规借款:(2)较高的工资性收入显著地减少了农户只有正规借贷与同时
有正规借贷和非正规借贷的可能性,但是对农户只有非正规借贷的影响不显
著:(3)有过期的借款显著扩大了从正规部门获得借款的可能性,而对从非正规部
门获得借款的影响则不显著:(4)对消费借款的需求显著扩大了农户同时从正规
和非正规部门获得借款的可能性:(5)获得无息借款的可能性扩大了农户从非正
规部门获得借款的可能性。
Duong和lzumida(2002)通过对越南农户资金借贷的实证研究,指出信贷契
约的形成受许多因素同时决定,如借贷资金数目、借贷利率水平、借款目的、抵
押担保以及还款期限。而最终契约的成立是由借款方和贷款方之间的谈判决定。
这也意味着如果借款人的某个因素影响到一个契约条款的达成,也会影响到其他
契约条款的达成。也就是说,信贷的供给和需求曲线是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单独
决定的。他们对农户借入资金与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指出耕地面积、
牲畜价值对农户借入资金数目具有正向影响,户主年龄、文化、家庭人口数对农
户借入资金数目的影响不确定,成人数对农户从正规部门借入资金数目有正向影
响,而家庭未成年人数对农户从民间借入资金数目有正向影响。
Ho,G(2004)利用由世界银行赞助的于1997-1998对越南生活标准的调查数
据,分析了影响越南农户借贷机构选择的因素。结果表明,贷款条款(包括贷款
期限和贷款额度)和农户特征(包括家庭人口数和家庭财产)显著影响农户的借款
选择。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3)农户借贷的福利效果、
在对农户借贷福利效果的研究上,多数研究认为借贷能显著提高农户的福利
效果。如Zubcri(1989)和Malik(1991)都认为农户借款显著地提高了农户的
收入水平。Von Braun等(1993)所做的研究显示,借款农户用于生产和经营活
动的投资要比没有借款的农户高了37%,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回报。Udry(1994)
认为借贷除促进生产外,对稳定消费也具有重要作用。Binswanger和
Khandker(1995)运用印度农户的数据分析了正式借贷的经济效果,发现正式借贷
显著提高了贷款农户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社区
的发展。Pitt和Khandker(1998)研究了孟加拉正式借贷项目,发现包括小额信贷
在内的正式借贷项目对许多农户的产出具有决定性影响,并能显著改善贫困农户
的福利。Udry(1994)认为借贷除促进生产外,对稳定消费也具有重要作用。但
Diagne(1997)和Morduch(1998)发现借贷需求和收入的负相关,如农业欠
收的年份,农户的借贷需求可能会增长,收入减少使借贷和收入呈负相关关系。
1.3对现有研究的述评


通过前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学者对我
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比较全面和充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对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算、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与经济效应的研究、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因、障碍和途径的探讨。而学者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实证
研究近年来也逐渐增多,很多学者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户的
借贷行为和借贷需求作了比较深入地研究和分析。
但随着今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加快,外出务工农户成为农户的重
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借贷需求也开始引起了学者的主意,但还没有学者结合农村
剩余劳动力理论对外出务工农户的借贷行为进行过系统和深入地研究。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2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特征分析
2.1资料来源及说明
2.1.1调查问卷的说明
(1)调查区域的选择
本次调查数据是利用2007年寒假期间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学生进行山东
省农户资金需求情况调查取得的。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781份。
调查对象分布面广,涉及山东省14个地级市。
从样本区域的地理位置来看,调查的覆盖性比较强。按经济地理位置将山东
省分为沿海和内陆两部分,其中沿海城市为青岛、烟台、日照、威海,内陆城市
为泰安、德州、潍坊、聊城、临沂、菏泽、济宁、滨州、枣庄、莱芜。样本分
布在青岛、潍坊、烟台、荷泽、临沂、德州、威海、日照、聊城、泰安、淄博、
莱芜、枣庄、济宁(如图2-1)的样本分别占样本总数的18.81%、17.93%、11.52%、
9.22%、7.30%、7.43%、5.12%、5.25%、4.87%、3.59%、2.56%、2.43%、2.43%、
1.54%,
图2一l调查点分布
30
、一雾◆∥.一.:;。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从外出务工人数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来看,调查显示2005年山东省农民外
出务工人数占农村劳动力的58.13%,这个数值偏高,山东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04
年末,全省农村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1574.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比重为42%。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样本大多来自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郊区,如青岛、潍坊、烟
台等。这些城市郊区与传统农区相比城镇化程度高,乡镇企业发达,耕地比较少,
因而外出打工的农民数量相对偏多。
从样本农民的文化水平来看,调查显示农民文化水平为小学及以下的占
25.65%,初中的占51.08%,高中及以上的占23.26%,这与山东省统计信息网公
布的2005年山东省农民文化水平相近,山东省统计信息公布的数据显示山东省
农民文化水平为小学及以下的占23.63%,初中的占56.14%,高中及以上的占
20.23%。这说明了我们的调查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的问题大部分采用选择题的方式,少数问题需要直接回答。问卷的
问题主要分为四部分:①农户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户主文化程度、被调查者年
龄:家庭人口数、家庭成员务工人数、务工方式、务工地点、是否有技术培训、
外出劳务在家庭收入来源中所占比重、家庭主要经营产业、最近一年家庭纯收入。
②借款来源。对农户来自亲戚、信用社银行、其它私人组织及个人的借款的借款
用途、借款金额、借款利息、借款费用、借款期限、借款方式进行了考察。③未
来借贷意向。主要包括未来三年是否存在借贷意向、借款途径、借款用途、借款
金额、借款期限、借款方式、还款方式。④问题部分。主要包括借钱是什么最重
要、是否愿意借钱扩大农业生产、是否赊购过产品、家里有先前是否愿意借给朋
友、是否愿意加入资金互助组织以及对信用社和银行的看法。详细的调查内容见
<农户资金需求情况调查表》(见附录)。
2.1.2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被调查农户的整体情况
在调查的781户农户中,务工农户有447户,非外出务工农户334户,按地
区来分,在调查的503户内地农户中,外出务工农户有288户,非外出务工农户
有215户,外出务工农户占调查农户总数的57.26%;在调查的278户沿海农户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中,外出务工农户有159户,菲外出务工农户有119户,外出务工农户占调查农
户总数的57.19%。这表明外出务工农户数在总农户数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因为沿
海和内地的地区差异而产生差异。被调查农户共有人口3027人,户均人口3.88
人。被调查户家庭收入来源渠道按主次顺序排列依次为外出务工、种植业、个体
工商、养殖。被调查农户家庭年均纯收入2万元以下的占44%,2-3万的占31%,
该收入水平与山东省农户家庭年均纯收入水平比较接近,这一方面表明被调查农
户家庭年均纯收入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本次调查选取的农
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外出务工农农户的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447户外出务工农户中,288户来自内地,159户来在沿海。
①外出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虽然本文将外出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
入的比重在20%(包括20%)以上的农户统称为外出务工农户,但外出务工农户
中,外出务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也是不同的。在被调查的447户外出务工农
户中,外出务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在20%到50%间的农户数占总的外出务工
农户数的28.15%,在50%N 80%间的占39.36%,在80%N 100%间的占32.49%,其中,
家庭收入全部来源于外出务工(即外出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100%)的农户
的数量占总的外出务工农户数的i0.30%。这表明从总体上来看,外出务工农户
的家庭收入对外出务工的依赖性较大,也就是说对于很多务工农户来说,家庭中
主要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剩下的家庭成员由于体力智力有限一般只从事简
单的种植、养殖或规模较小的个体买卖,有的构成较少的收入,有的不构成收入。
沿海的288户外出务工农户中,外出务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在20%至U 50%间
的农户数占总的农户数的25.33%,在50%N 80%间的占32%,在8096到100%间的占
42.67%;内地的159户外出务工农户中,外出务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在20%
到50%间的农户数占总的农户数的29.62%,在50%N 80%间的占43.20%,在80%
到100%间的占27.18%(见表2-I)。这表明,相比较来说,沿海外出务工农户对
外出务工的依赖性比内地外出务工农户更强。
②务工方式。我们在问卷设之中,将务工方式分为短期小工和长期打工两种。
短期小工一般指的是农民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务农。而长期打工指的是
农民不论是农闲还是农忙常年都在外务工。在调查的447户外出务工农户的所有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表2-1外出务工农户中外出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单位:%
比重(A) 沿海内地平均水平
20%≤A<50%, 25.33 29.62 28.15
50%SA<80% 32 43.20 39.36
80%≤A≤100% 42.67 27.18 32.49
资料来源:本次调查,一F同。
外出务工人员中,打短期小工的占33.06%,长期打工的占66.94%。这说明一方
面越来越多的农民能够适应较长时间在外就业的生活;另一方面更多农民获得了
长期在外务工的就业机会。并且这个比例在沿海和内地的差别也不大,沿海外出
务工农户的外出务工人员中,打短期小工的占28.93%,长期打工的占71.07%:
内地外出务工农户的外出务工人员中,打短期小工的占35.06%,长期打工的占
64.94%。

③务工地点。在问卷设置上我们将务工地点分为三项:本镇、本镇以外本县
以内、本县以外。在所调查的447户外出务工农户的所有外出务工人员中,务工
地点在本镇的占40.68%,在本镇以外本县以内的占27.18%,在本县以外的占
32.14%。总体来看农户的务工地点在以本镇为主的基础上分布比较均匀,农户务
工主要以近距离打工为主,但远距离打工的也不在少数。另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农户的务工地点在沿海和内地相差很大。沿海外出务工人员中,务工地点在本镇
的占53.30%,在本镇以外本县以内的占37.72%,在本县以外的占8.98%;内地
外出务工人员中,务工地点在本镇的占34.42%,在本镇以外本县以内的占
21.96%,在本县以外的占43.62%。由此可看出沿海外出务工人员务工地点在本
县以内的占91.02%,比内地外出务工人员的这个比例高出34.64个百分点。说
明与内地相比,沿海农户的外出务工更多是近距离的,远距离的很少,而内地外
出务工人员的务工地点在本县以外的占将近一半。这主要跟沿海经济发展比内地
快,从而乡镇企业比较发达有关。
④务工人员是否接受技术培训。目前,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加大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转移力度,纷纷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而且打工人员一般也会接受企业
的岗前培训。在我们所调查的所有外出务工人员中,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培训的
占58.58%,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3.97%,接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占35.77%,
33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其它占1.63%。这说明有一半多的外出务工农民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培训,而在
受过技术培训的打工者中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占大多半,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所
占比例很小,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目前农村的外出务工者大多从事的是非农产
业。务工人员是否接受技术培训因地区差异而存在差异,这个差异主要表现在沿
海外出务工人员中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占51.280/o,比内地高出14.63个百分点.
这主要与沿海地区经济比内地发达、沿海地区农户更加依赖外出务工以及地方政
府的政策有关。
2。2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特征分析
2.2.1借贷行为发生率比较高
借贷行为发生率是指被调查农户中发生借贷行为的农户与被调查农户的比
率,用于反映农户对借贷资金的需求程度,比例越高说明农户的借贷需求越旺盛。
外出务工农户的借贷行为发生率是指被调查外出务工农户中发生借贷行为的农
户与被调查外出务工农户的比率。在被调查的447户外出务工农户中,276户在
过去的三年(2004年-2006年)中发生过借贷行为,占被调查外出务工农户数的
61.75%(见表2-2),与非外出务工农户的借贷行为发生率基本相同,而且与相
关研究结论也基本一致(朱守银,’2003;史清华,2003)。这说明现阶段外出务
工农户对借贷资金的需求比较旺盛。
表2-2农户的借贷行为特征单位:% ‘Σ 借贷行借款来源分布借款用途分布
为发生信用社生产用生活用农户类趴塞
亲戚其它其它
或银行途途
外出务工农户61.75 69.94 17.05 13.0l 30.06 .68.79 1.15
其他农户60.48 54.64 27.8l 17.55 68.69 30.30 1.Ol
平均水平61.20 62.81 22.07 15.12 47.90 51.0l 1.09
被调查的276户发生过借贷行为的外出务工农户在过去的三年共发生了346
笔借贷行为,平均每户发生借贷行为1.25笔。这个数值与其它相关研究结论(朱
守银,2003;颜志杰等,2005)相比显得略低。这一方面是因为调查区域不同,
不同的调查区域其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使得农户借贷行为出现差异,山东农业经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济与其他地区相比更发达,农户的生活水平相对更高一点,所以借贷的次数会少
一点;另一方面也与我们所选择的调查对象有关,我们的调查只是集中于外出务
工农户,而以前的相关研究大多针对的是农户的全体,外出务工农户由于外出打
工增加了家庭的现金收入,因而借贷次数与传统农户相比会少。
2.2.2借款来源以非正规借贷为主
在被调查的276户曾发生过借贷行为的外出务工农户所发生的346笔借款
中,有242笔来自亲戚,占总借款笔数的69.94%;有59笔来自本地的农村信用
社或银行,占总借款笔数的17.05%;有45笔来自朋友、生意伙伴、私人放款者
或其它组织,占总借款笔数的13.01%。由此可看出外出务工农户来自正规金融
的借款笔数只占到外出务工农户总借款笔数的17.05%,这个比值比非外出务工
农户低10.76个百分点,比农户的总体水平低5.02个百分点。这说明外出务工
农户与其他农户相比更多的依赖非正规借贷,但在非正规渠道借款中,又以向亲
戚借款为主。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户农户选择非正规借贷的原因,我们在调查表中,设置了
一个问题:为何选择亲戚、朋友等非正规借款?通过调查整理发现农户选择非正
规借贷的原因排在前几位的是:有互相帮助的传统,占24.8%;能很快拿到钱,
占20.07%;手续简便,占17.45%;无息或低息,占17.28%;不用担保或抵押,
占ii.17%。
外出务工农户的借贷来源呈现出区别于其它农户的特点:比其它农户更加倾
向于非正规借贷。外出务工农户之所以比其它农户更倾向于非正规借贷,原因有
以下几条:一是外出务工农户借贷用途的生活化特征,决定了其要求的借贷期限
灵活、借款金额小的特点,而现阶段正规金融机构尚不能提供此类产品,满足他
们的要求。二是外出打工农户就业地点不稳定以及收入渠道的非正规,使得正规
金融机构很难了解其收入状况,更谈不上监督。同时农户拥有的最大两类资产一
—住宅、耕地均不能作为抵押品,阻碍了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意愿。三是长期以
来中国农村存在严重金融抑制现象,而外出务工农户通常为农村社会的中低阶
层,决定了其很少与正规金融机构发生借贷关系,对正规金融机构的现状及其提
供的产品不了解,导致亲戚、朋友等民间借贷渠道成为外出务工农户的主要借贷
35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资金来源。
外出务工农户的非正规借贷主要以向亲戚借贷为主,这主要因为亲戚与朋
友、生意伙伴、私人放款者或其他组织相比主要建立在“血缘纾基础上,由于我
国农村经济还不够发展,市场化意识和机制还没有很好的深入到农村,小农经济
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各村落间人口流动不大,长期以来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的一个个稳定的关系网,这些个关系网基于“血缘"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使得
他们长期以来相互帮助,相互扶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反过来更加加固了这个关
系网。在经济不够发展,农户生活水平和市场意识仍然不高的情况下,这个关系
网很难被打破,而且农户意识上也不愿被打破。虽然外出务工农户已经不是单纯
的从事种养业的传统农户,外出打工者的存在,使得农户传统的小农意识开始潜
移默化的减弱,但由于大多数的外出务工农户并没有完全脱离“土地”和“住所一,
使得这个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关系网仍然存在。因而农户在遇到资金困难时
会先向这个关系网内的亲戚借,一方面是因为有互助的传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
长期以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而与朋友、生意伙伴、私人放款者或其他组织建立
起来的关系相比亲戚来说更加得不稳定,存在风险比较大,特别是与生意伙伴、
私人放款者建立起的关系主要是以“利益"为纽带,一旦利益出现问题,这种关
系也会随之被打打破,因而在农户出现资金紧缺时会先想到向亲戚借钱,而不是
像朋友、生意伙伴、私人放款者或其他组织借钱。但是随着外出务工农户小农思
想意识的减弱、人口流动的频繁,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关系网必然被打破,
特别是农户市场意识的增强,亲戚间以互助方式无偿借款的现象会变少,而向朋
友、生意伙伴、私人放款者或其他组织的借款会增加。
2.2.3主要的借款用途是建房购房和子女上学
本文将农户借贷的资金用途分为生产经营性借贷、生活消费性借贷和其它借
贷三种。生产经营借贷资金多用于农业和非农业生产的投资和经营两方面,农业
和非农业生产主要包括春耕时购买农资、办厂、贩运、买车跑运输、做小生意等;
生活消费性借贷资金多用于购房建房、婚丧嫁娶、看病就医及子女上学等方面;
其它借贷资金用于生产经营与生活之外的支出,包括用于还贷、赌博、孩子当兵

1亍0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在被调查的外出务工农户的346笔借款中,104笔用于生产经营,占总借款
的30.06%:238笔用于生活消费,占总借款的68.7996(见表2);其它用途占1.15%。
外出务工农户用于生产经营的借款比率比非外出务工农户低38.63个百分点。说
明与其他农户相比,外出务工农户的借款主要倾向于生活消费,而调查中发现其
它农户的借款则主要倾向于生产。
外出务工农户用于生产经营的104笔借款中,73笔用于投资扩大生产(包
括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占70.19%;28笔用于生产经营的资金周转,占
26.92%;3笔用于支付外出务工的路费(注:此处之所以将外出务工路费作为生
产经营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生活消费,原因是对外出务工农户来说,外出务工也
是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占2.88%。外出务工农户用于生活消费的238笔借款
中,96笔用于购房建房,占40.34%;30笔用于婚丧嫁娶,占12.61%:85笔用
于子女上学,占35.71%;21笔用于看病就医,占8.82%;6笔用于应急,占2.52%
(见表2—3)。由此可看出,外出务工农户用于生产经营的借款主要投向了投资
扩大生产,用于生活消费的借款的投向按主次依次为:购房建房、子女上学、婚
丧嫁娶、看病就医、应急。
表2-3外出务工农户用途分布
借款用途笔数所占比值(%)
I.生产用途104 30.06
其中:投资扩大生产73 70.19
生产、经营的资金周转28 26.92
弥补生产、经营亏损0 O
外出务工路费等3 2.89
2.生活用途238 68.79
其中:购房建房96 40.34
婚丧嫁娶30 12.61
子女上学85 35.7l
看病就医21 8.82
人情往来0 O
买车(用于消费) O O
应急6 2.52
日常用品0 O
3.其它4 1.15
另外,就不同借款渠道来看,外出务工农户从信用社或银行等正规金融的借
款恰好一半用于生产经营,一半用于生活消费;从亲戚、朋友、生意伙伴、私人
放款者或其它组织等民间非正规金融的借款26.2 1%用于生产经营,72.41%用于
37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生活,其它占1.38%。这说明与来自非正规金融的借款相比,外出务工农户来自
正规金融的借款用于生产经营的比重更高。
外出务工农户的借款用途之所以与其它农户呈现出很大的差别是因为:
第一,多数研究结论说明,大多数的外出劳动力主要来自中等收入家庭,这
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得到了证实。农村中的低收入家庭·般都是那些既无劳力输
出,在当地又从事非农产业无门路的纯务农户,这类农户因收入较低,可能连最
基本的农业生产投入都需要借贷;而高收入家庭一般是那些从事非农业生产或规
模化农业生产的农户,这类农户因为生产规模比较大,在扩大生产和资金周转时
对资金也有强烈的需求。而对于外出务工农户来说,他们大多属于农村中的中等
收入家庭,尽管外出务工提高了农户的收入水平,但他们的收入大多仅能维持家
庭的日常开支(有一部分用来贴补农业生产),当遇到大的现金支出,如购房建房、
看病就医、婚丧嫁娶时,往往还需要靠借贷来完成。
第二,国务院研究室完成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表明,我国外出农民工
平均年龄比较轻,也是农村劳动力中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并且结合我们的
调查,在调查的447户外出务工农户的所有外出务工人员中,打短期小工的占
33.06%,长期打工的占66.94%,所以,对于很多外出务工农户来说,家庭中主
要的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外出打工,剩下的家庭成员由于体力智力有限一般只从事
简单的种植、养殖或规模较小的个体买卖。
因此,外出务工农户对于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相对较少。
2.2.4借款规模小
外出务工农户在近三年发生的346笔借款中,借款金额在3000元以下的有
106笔,占30.64%,借款金额在3000元-5000元间(包括下限,下同)的有49
笔,占14.16%,借款金额在5000元一l万元间的有86笔,占24.86%,也就是说
借款金额在l万元以下的占到将近70%,比非外出务工农户高出28.10个百分点,
借款金额在l万元一3万元间的占22.25%,3万元以上的仅占8.09%(见表2-4)。
这说明与其它农户相比,外出务工农户的借款规模相对较小,但l万元以上的借
贷比例也不小。
外出务工农户的借款规模的总体水平低于其它农户主要是因为农民外出务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表2-4农户的借款规模分布单位:% 一A 外出务工农户其他农户平均水平
借款金额()‘\\
A<3000元30.64 11.83 21.97
3000元≤A<5000元14.16 9.46 11.99
5000元≤A<l万元24.86 20.27 22.74
1万元≤A<3万元22.25 43.24 31.93
A≥3万元8.09 15.20 11.37
工提高了农户的家庭现金收入,缓和了资金短缺。农民工外出打工对家庭最重要
的贡献表现在向家庭的汇款上,近年来学者研究表明我国农民工向家里汇款的比
例高于其他国家,占农民工人数的70.3%1。并且由于这种汇款具有持续性,成
为农村居民稳定的生活来源,对于提高农民家庭收入起了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家
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市、区)6.8万多户家庭的抽样调查,可以推算出农民工
每年带回农村的总收入。以2005年为例,每个农民工一年平均就业8.2个月,
每月收入平均为860元,全年总收入为7052元。扣除在城市生活消费(食品、
衣着、居住、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大约占其总收入的42%左右)。再扣除交
通费用、参加培训费用、职业介绍费等其他费用成本,合计大约占总收入的50
%左右。扣除后每个农民工一年的纯收入约为3526元,10038万农民工一年的
纯总收入约为3539亿元。2001-2005年,农村常住户农民工带回农村家庭的收
入总计达到13169亿元。这无疑在近几年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户来自农业的收
入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对农户家庭收入的继续增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加深,农户间的亲情、友情也会日益淡化,农户通过亲友
互济的方式来解决小额生活性资金需求将日趋困难,尤其是l万到3万额度的借
款(1万以下的超小规模的借款由于数额小将比较容易从亲友那里获得),因而
正规金融机构应该考虑创新借贷产品为农户提供l万一3万额度的小额生活性贷
款以满足他们的这种贷款需求。
2.2.5借贷的无息性特征显著
虽然从2004年开始,政府将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
款基准利率的2倍,农村信用社对贷款利率掌握的范围扩大,但并没有针对不同
1李强.中国外出农民工及其汇款之研究.社会学研究,200i(4):21-29
39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类型的农户而设计不同的贷款利率,因而外出务工农户从正规金融的借款与其它
农户从正规金融借款的借款利率并无差别,所以我们只研究农户从非正规金融借
款的借款利率。.
外出务工农户来自非正规金融的289笔借款中,261笔属于无息借款,占
90.94%,比非外出务工农户高18.22个百分点;ll笔利率(月利)在为1分,
占3.83%,比非外出务工农户低15.30个百分点;其他15笔在各个利率段分布
较分散,但只有1笔高息借贷。这说明与其它农户相比,外出务工农户的非正规
借贷更倾向于无息,有息借贷的利率(月利)主要集中在1分上,但高息借贷现
象并不常见。
农户的非正规借贷又分为农户从亲戚处借贷和农户从朋友、生意伙伴、私人
放款者或其它组织的借贷。外出务工农户从亲戚处和从朋友、生意伙伴、私人放
款者或其它组织借贷的利率也是有差异的。外出务工农户从亲戚处借款中的无息
借贷占93.44%,有息借贷只占6.56%;从朋友、生意伙伴、私人放款者或其它组
织借款中的无息借贷占77.78%,有息借贷占22.22%。说明外出务工农户不论从亲
戚处借款还是从朋友、生意伙伴、私人放款者或其它组织借款,其借款都以无息
为主,但无息借贷所占比值的大小却存在较大差异。外出务工农户从亲戚处借款
的有息借贷比重显著低于从朋友、生意伙伴、私人放款者或其它组织的借款。
综上所述,外出务工农户非正规借贷大多是无息的,但调查中还发现这些借
款中却普遍存在着“隐性利息"。在被调查的外出务工农户的287笔民间借贷中,
有158笔存在显著的“隐性利息一,占55.05%。在这158笔存在“隐性成本"的
借贷中,需要送礼的有52笔,占32.91%;需要请客的有34笔,占21.52%;需
要无偿帮工的有67笔,占42.41%:其它有5笔,占3.16%(见图2-2),可以看
出无偿帮工是农户支付“隐性利息"的主要方式。这主要是因为搿隐性利息"多
是发生在熟人之间,碍于面子贷方不但不会向借方索要利息,也较少接受直接的
物质补偿,所以无偿帮工这种无形的补偿既可使贷方得到实惠,又保全了面子。
由于外出务工农户的居住所在地仍在农村,其处在一个由人缘、地缘、血缘
关系建立的社会关系网,所以仍然保留着亲戚间互助、朋友间互助的传统,因而
外出务工农户的非正规借贷大多是无息的,有息借贷大多发生在农户向私人放款
者或非正规性放款组织借款时。虽然亲戚间、朋友间借贷大都没有明确的利息,
40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图2-2外出务工农户非正规借贷的“隐性利息”分布
但在调查中发现农户的非正规借贷普遍存在着“隐性利息”,即农户在借款前后
需要送礼、请客或无偿帮工等,虽然不是以利息的方式支付,但也是农户借贷所
付出的成本。以前有学者也得到过相似的结论,叶敬忠等(2004)认为,农户借贷
中存在着隐性利息。农户的民间借贷都会背上“人情债”,对此农户要采取相关
的措施来偿还,包括无偿帮工和必要时给对方提供无偿贷款。张杰(2004)认为农
户之所以在国家农贷不可得或无法满足的情况再选择熟人借贷,原因在于“面子
成本”,“相对于国家农贷,向熟人借钱虽然是低息甚至可以不支付利息,但却要
支付面子和人情的代价。从某种意义上讲,面子和人情就如同利息”。王芳(2005)
认为熟人借贷存在“人情成本”,收入水平越高,农户越是偏好于匿名的金融交
易来节约人情成本。
外出务工农户非正规借贷的有息借贷的比例之所以低于其它农户,是因为外
出务工农户的借款大多用于生活消费,借款规模小,因而存在风险就小,所以有
息借款比例就小;而其它农户的借款主要用于生产经营,借款规模相对较大,风
险也就相对较大,所以有息借款比例较大。另外,由于农户与亲戚间的关系比农
户与朋友、生意伙伴、私人放款者或其它组织的关系要近,因而借贷双方相互更
加了解,借款的风险相对较小,所以,外出务工农户从亲戚处借款的有息借贷比
重显著低于从朋友、生意伙伴、私人放款者或其它组织的借款。
4l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2.2.6借款期限较长
正规借贷对借款期限有严格的限定。所以要发现农户的借贷需求特征应该对
非正规借贷部分进行研究。因此我们此处只讨论农户非正规借贷的借款期限。
如图所示,外出务工农户非正规借款的期限主要集中在6—12个月(包括12
个月)和1-3年(包括3年)两个时间段上,借款期限在6一12个月间的占38.46%,
在1-3年间的占43.20%(见图2—3)。这与其它农户也相类似。说明外出务工农
借款期限
图2—3农户的借款期限分布图
户与非外出务工农户在借款期限上差异不大,都以6一12个月和1-3年为主,而
6个月以下的短期借贷占的比例较小。这个结论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王丽萍
等(2007)指出民间无息借贷平均还款期限为12.85个月;有息借贷的平均期限
为13.6个月。
目前中国农户的收入水平都比较低,尽管外出务工提高了农户收入水平,但
总体来看,他们的收入还是很低的。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
调研报告》指出在收入方面,被调查农民工的月工资均比较低,主要集中在500
至800元之间。其中,每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占3.58%,300至500元的占
29.26%,500至800元的占39.26%,800元以上的占27.90%。因而一方面收入水
平较低导致外出务工农户的生活水平比较低,所以他们通过外出务工获得的收入
基本都用于提高家庭生活水平和日常消费(一部分可能会用来补贴农业生产),
很少有结余,因而外出务工农户一般没有结余的资金从事非农业生产。况且,外
出务工农户由于家庭劳动力有限,把精力主要放在了外出务工上,就很难有足够
的精力从事非农业生产。另外,农村地区缺乏适宜的投资环境,则降低了外出务
工农户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信心,他们宁愿拿较低的工资也不愿意承担从事非农业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生产的风险。因而很多调查指出外出劳动力的农户在农村从事非农经济活动的概
率还没有无劳动力外出农户高,所以主要用于资金周转的短期借贷较少。另一方
面外出务工农户收入水平较低使得农户的资金积累较缓慢,特别是用于购房建房
和子女上学的借贷金额相对于外出务工农户的收入水平来说仍然比较大,所以外
出务工农户偿还贷款往往需要较长的积累时间。因而外出务工的借款期限较长。
2.2.7借款形式不规范
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借款方式的相关内容有明确的规定,所以本文只对农户
非正规借贷的借贷形式进行分析。
在被调查的外出务工农户的287笔非正规借贷中,203笔借款的借款方式采
取的是IEI头协议,占70.73%,这种方式的借款无借据、无抵押、无担保;60笔
借款采取的借款方式是打借条(无保人),占20.91%,这种方式的借款有借据,
但无抵押也无担保;23笔借款采取的借款方式是打借条(有保人),占8.01%,
这种方式的借款有借据、有担保但无抵押;只有l笔借款采取抵押的借款方式,
占0.35%。说明与其它农户相比,外出务工农户的借款方式更加不规范,采取El
头协议的借款比非外出务工农户高18.68个百分点,有借据的借款只占29.27%,
担保贷款仅占8.01%,抵押贷款仅占0.35%(如图2—4)。
= +一+毒二一0
-三~孽≯一:o_≥1:_一。
≥慕一二、
妻÷一\:≮之鎏迤-
三,.’|
、~ 、~ ,:二。
。一f、●~
,一一■:
。’2 .√t
借款方式
图2-4农户非正规借贷的借款方式分布图
前面提到过,外出务工农户的非正规借贷分为从亲戚处的借贷和从朋友、生
意伙伴、私人放款者或其它组织的借贷。外出务工农户来自亲戚处的借款中,有
借据的占24.79%,担保贷款占5.79%,抵押贷款占0.41%。外出务工农户从朋友、
43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生意伙伴、私人放款者或其它组织的借贷中,有借据的占53.33%,担保贷款占
20%。虽然因为从两处借款的样本大小不同可能使我们对比的结果与事实存在一
定的出入,但是由于从朋友、生意伙伴、私人放款者或其它组织处借款的借据、
担保、抵押比例比从亲戚处借款的借据、担保、抵押比例大很多,所以我们依然
能得出结论,外出务工农户从朋友、生意伙伴、私人放款者或其它组织处借款的
借款方式比从亲戚处借款的借款方式更规范。
外出务工农户借贷方式不规范反映了外出务工农户的经济意识仍然不强,至
少现阶段,外出务工农户并没有因为家庭人员外出打工而使其经济意识有明显的
增强。因此反而出现了外出务工农户民间借款的借款形式比其它农户更加不规范
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外出务工农户与其它农户的借款用途存在很大差别。外
出务工农户的借款以生活消费为主,借贷频繁但数额小,且风险也小;而非外出
务工农户的借款以生产经营为主,借款额度大,存在风险较大。因此,外出务工
农户的借款更多地采用的是口头协议,无借据,无抵押和担保,即使有借据,写
得也非常简单。
另外,就不同渠道来看,外出务工农户从朋友、生意伙伴、私人放款者或其
它组织处借款的借款方式比从亲戚处借款的借款方式更规范,其原因也显而易
见。外出务工农户与亲戚之间的关系比与朋友、生意伙伴、私人放款者或其它组
织间的关系更稳定,因而相互之间的信息了解更充分,借贷风险相对就小,且亲
戚间本来就有互助的传统,使得外出务工农户向亲戚借款时更加容易且更加不规
范,抵押和担保更是很少。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3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特征的地区差异
我们的调查按区域可以划分为沿海和内地。沿海和内地农户的借贷行为存在
差异,以往也就也证实过,史清华等(2004)指出随着时间推移,内地的借贷偏
向生活,且趋向收敛,沿海则偏向生产且扩大趋势明显。而外出务工农户是农户
的一部分,其借贷行为也呈现出地区差异。
通常我们所提到的沿海是指包括山东省在内的中国的东部地区,而内地是指
中、西部地区。而此处我们是在山东省内部将所辖区域划分为沿海和内地。所以
此文指的沿海是指调查所涉及到的青岛、烟台、日照、威海4个沿海省辖地级市
所管辖的区域;而内地是指调查所涉及到泰安、德州、潍坊、聊城、临沂、菏泽、

济宁、滨州、枣庄、莱芜lO个省辖地级市所辖的区域。’
3.1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的地区差异
3.1.1 内地借款用途更倾向于生产经营

沿海外出务工农户用于生产经营的借款比率为23.33%,比内地外出务工农
户低10.74个百分点;而用于生活消费的借款比率为75%,比内地外出务工农户
高10.40个百分点;用于其他用途的占1.67%(见图3-I)。说明外出务工农户的
借款用途因地区不同而呈现出差异。虽然两地区外出务工农户的借款用途都是以
生活消费为主,但是,内地外出务工农户的生产经营性借款比重高于沿海外出务
工农户。

恻80 _山
电60
遂辐
40

g 20

E 0


固生产用途
●生活用途
沿海地区农户内地地区农户
图3-I外出务工农户借款用途比较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3.1.2沿海具有较大的借款规模
沿海外出务工农户的120笔借款中,借款金额在1万元以下的累计有66笔,
占55%:内地外出务工农户的226笔借款中,借款金额在l万元以下的累计有175
笔,占77.43%(见图3—2)。由此可看出,沿海外出务工农户的借款金额在l万
元以下借款笔数所占比例比内地外出务工农户低22.43个百分点,说明内地外出
务工农户借贷规模的平均水平低于沿海外出务工农户。
前面提到过,内地外出务工农户的生产经营性借贷比例比沿海外出务工农户
要高,而用于生活消费的借款具有频率高、规模小的特点,那这是不是与内地外
出务工农户借贷规模的整体水平显著低于沿海外出务工农户相矛盾呢?其实并
不矛盾,我们所说的内地外出务工农户的的生产经营性借贷比例高是相对于沿海
外出务工农户来说的,实际上,不论是沿海外出务工农户还是内地外出务工农户
图3—2外出务工农户借款规模比较
都是外出务工农户,而外出务工农户的借贷用途是以生活消费为主的。再加上沿
海和内地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支出水平存在差异,所以并不能因为内地外出务
工农户的生产经营性借贷比例比沿海外出务工农户要略高就可以得出内地外出
务工农户借贷规模的整体水平高于沿海外出务工农户的结论。
3.1.3沿海有息借贷较多
与前面对外出务工农户借贷利率的研究一样,此处主要研究非正规借贷借贷
利率的地区差异。内地外出务工农户非正规借贷的无息贷款占94.23%,有息借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贷只占5.77%,不存在高息借贷;沿海外出务工农户非正规借贷中的无息借贷占
84.07%,有息借贷占15.93%,且存在l笔高息借贷。内地外出务工农户的有息借
贷比例比内地低10.16个百分点,这说明外出务工农户非正规借贷的借款利率
(月利)因地区不同而呈现出差异,虽然不论沿海外出务工农户还是内地外出务
工农户其非正规借贷都主要以无息借贷为主,但内地外出务工农户有息借贷的比
例比沿海外出务工农户低。
3.1.4内地非正规借贷的借款期限较短
对外出务工农户借款期限地区差异的研究也主要以非正规借贷为研究对象,
这主要是因为正规借贷的借贷期限都是固定的,农户只能被动接受,而非正规借
贷的借贷期限制定较灵活,更能反映农户对借款期限需求的长短。
沿海外出务工农户和内地外出务工农户的非正规借贷的借款期限虽然都集
中在6-12个月和I-3年,但是沿海外出务工农户非正规借贷的借款期限在3-12
个月(包括12个月)间的比例为37.74%,比内地外出务工农户低16.57个百分
点;沿海外出务工农户非正规借贷的借款期限在1年以上的比例为60.38%(见
图3-3),比内地外出务工农户高15.55个百分点。这说明沿海外出务工农户非
正规借贷的平均借款期限要明显长于内地外出务工农户非正规借贷的平均借款
期限。



邈坠


晷辐
逛匡

60
,、50
葶40

O
—◆一内地
葶≯ ≯ ≯≯ 小。了
。借款期限
图3-3外出务工农户非正规借贷的借款期限比较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3.2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地区差异的原因分析
.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禀赋、地理条件、人文条件、农户思想观念
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必然会对农户包括借贷行为在内的经济行为产生影响,这已
得到以往研究的证实(史清华等,2004),但外出务工农户由于其生产活动的特
殊性,因而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存在的地区差异也有其独特的原因。
(1)沿海农户具有更强的外出务工倾向
在前面对外出务工农户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与内地外出务工农
户相比沿海外出务工农户对外出务工表现出更强的依赖性。这与邱振勉(2003)
的结论正好相反,邱振勉认为对于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达,农户收入来源
呈现多样化,因而外出务工者打工收入对其家庭的影响相对较小(在国外务工的
除外),而外出经商或其他非农经营(如运输)的农村劳动力对其家庭的收入影响
很大,甚至是其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在内地山区的农村家庭,经济较为落后,
家庭收入基本全部来源于务农,因而收入水平低且增长缓慢甚至停滞,所以外出
打工成为其家庭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沿海的288户外
出务工农户中,外出务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在80%到10096间的占42.67%,
比内地外出务工农户的这个比重高15.49个百分点。说明沿海外出务工农户对外
出务工表现出更强的倾向性。
这一方面是因为沿海地区农户本来占有的耕地面积就少,加上近年来经济的
快速发展,大量耕地被征用,很多农户没有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只好举家外出
打工;而内地农户目前来说还占有一定规模的耕地,农户的保守思想使得他们不
会放弃全部的耕地,因而内地农户家庭中的劳动力往往一分为二,有的外出打工,
有的继续经营耕地。另一方面因为沿海地区经济比内地经济发达,乡镇企业较多,
这些乡镇企业所在地与农户的居住地距离较近,农户外出务工比较方便,务工收
入相对稳定,这也使得沿海地区农户与内地农户相比更多的依赖外出务工。这说
明沿海外出务工农户除外出务工收入外来自其他生产经营活动的收入所占比重
更小,也可以说沿海外出务工农户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数量更少,或者
即使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可能规模较小。因而可以解释为何内地外出务工农户
的生产经营性借贷比例比沿海外出务工农户要高。
(2)沿海外出务工农户的支出缺口较大
48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因为欠缺数据,我们只能用理论对此进行分析。前面说沿海外出务工农户相
比内地对外出务工具有更强的倾向性,也就是所说的依赖性,而很多调查表明外
出务工者的人均年收入高于农户的从事传统农业的人均年收入。即使同是在外打
工者,沿海外出打工者的平均工资收入也高于内地打工者,这主要是因为沿海外
出打工者接受技术培训的比例高于内地。在调查中发现,沿海外出务工人员中接
受过技术培训的占51.28%,比内地高出14.63个百分点。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农
民工可以做一些技术性的工作,这些工作的工资收入往往比那些不需要任何培训
都可胜任的工作的工资收入要高。因而沿海外出务工农户的户均家庭收入比内地
高。·.
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物价水平相对较高,因而沿海农户需要更多地生活
消费支出。另外,沿海外出务工农户家庭收入较高,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
他们还加大了对高档消费品的需求,因而使得内地外出务工农户的户均支出低于
沿海。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外出劳动力大多出自于收入较低的家庭,这是由于
于中高收入家庭相比,他们外出打工的预期收入与其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之间的
差额更大,通过外出打工可以提高其家庭收入,缩小他们与高收入家庭之间的收
入差距;但是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外出劳动力大多出自于中等以上收入水平
的家庭,而不是低收入家庭。这并不是因为低收入家庭中劳动力不愿意外出打工,
而是因为他们没有经济上的能力来支付流动成本和承受流动风险1。所以虽然沿
海外出务工农户的户均家庭收入比内地高,但由于沿海外出劳动力大多出自于收
入较低的家庭,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有普遍较低,所以沿海外出务工农户的家庭收
入水平相对于当地的物价水平来说仍然较低。而外出劳动力大多出自于中等以上
收入水平的家庭,而不是低收入家庭,家庭中的劳动力通过外出打工使得家庭收
入水平更高,又因为内地物价水平本来就低,内地外出务工农户的户均支出低于
沿海,所以内地外出务工农户在当地的经济状况要比沿海外出务工农户在当地的
经济状况好。因而内地外出务工农户非正规借贷规模的平均水平低于沿海,且平
均借款期限比沿海短。
(3)沿海外出务工农户的市场意识比内地更强
一方面沿海外出务工农户的农民工中长期打工的比例更大。调查显示,被调
李实.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增长和分配.中国社会科学,t999,(2).17—23
49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查的沿海外出务工农户的外出打工者打短期小工的占20.93%,长期打工的占
79.07%:内地外出务工农户的外出务工人员中,打短期小工的占35.06%,长期打
工的占64.94%。农民工长期在外打工,会接触到更多的现代市场经济下的现象,
使得农民工的市场意识增强。
另一方面沿海外出务工农户的农民工打工的地点离家更近。在调查中,我们
发现沿海外出务工人员中,务工地点在本镇的占53.30%,在本镇以外本县以内
的占37.72%,在本县以外的占8.98%;内地外出务工人员中,务工地点在本镇的
占34.42%,在本镇以外本县以内的占21.96%,在本县以外的占43.62%。由此可
看出沿海外出务工人员务工地点在本县以内的占9I.02%,比内地外出务工人员
的这个比例高出34.64个百分点。说明与内地相比,沿海农户的外出务工更多是
近距离的,远距离的很少,而内地外出务工人员的务工地点在本县以外的占将近
一半。农民工打工的地点离家越近,则家庭观念越容易受到农民工市场意识增强
的影响。
因而,沿海外出务工农户相比内地外出务工农户会更多地受到市场经济思潮
的影响,农户的市场意识增强。这可以解释为何内地有息借贷的比例比沿海低。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4外出务工农户未来借贷意向分析
为了更好地对农户的借贷需求进行了解,本次问卷除了对外出务工农户的已
发生借贷行为特征进行了调查外,为更好地反映农户的借贷需求,进一步调查了
农户未来三年的借贷意向。。
4.1借贷意愿较强
在调查中发现有163户外出务工农户明确表示未来的三年有借贷意愿,占外
出务工农户数的36.47%,这个比值与近三年来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发生率相
比较低,原因是有很多农户表示无法对将来的事情作出预测,这从某一方面说明
了农户一般很少对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明确的规划,所以突发性的借贷需求金
额较大,这使的农村信用社及其它农村金融机构简化贷款手续,缩短贷款审批时
间成了势在必行。但即使这样这个比率仍然接近40%,说明总体上来看,外出务
工农户未来的借贷需求意愿仍然很强烈,所以加大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金
融供给也是必需的。
4.2农户对借款渠道的选择上存在路径依赖
在调查中我们将外出务工农户对未来借款渠道的选择单独列出来进行考察,
设置的问题是:“假如将来借款,请按顺序填写您所希望的借钱途径(亲戚、朋
友、信用社、银行、民间资金、邮政)",通过调查发现,70.18%的外出务工农户
选择将亲戚放在第一位,10%选择将朋友放在第一位,9.46%选择将信用社放在第
一位,i0.36%选择将银行放在第一位。这说明亲戚朋友等非正规借款渠道仍是外
出务工农户未来的主要借款渠道。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通过调查还发现,接近
90%的有过借款经历的外出务工农户在对未来借款渠道的选择上仍然倾向于将以
前的借款渠道放在第一位,并且非外出务工农户也显出了类似的特性,因此我们
可以说,农户在借款渠道选择上存在路径依赖。举个例子,假如某农户一年前因
扩大农业生产曾从农村信用社获得过3万元的1年期农户联保贷款,到期按时偿
还上贷款后发现为了维持生产仍需借贷,此时在借款渠道的选择上此农户可能更
倾向于继续向农村信用社借款。
5l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路径依赖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
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
赖。路径依赖问题首先由保罗·大卫在1985年提出,尔后W-马兰·阿瑟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技术演进中的路径依赖的系统思想,后来,道格拉斯·诺
逝将前人有关这方面的思想拓展到社会制度变迁领域,从而建立起制度变迁中的
路径依赖理论。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制度变迁如同技术演进一
样,也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
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强化。所以,。人们过去作出的选
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
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弄得不好,
它还会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一旦进入了锁定状态,要脱身而出就会
变得十分困难,往往需要借助外部效应,引入外生变量或依靠政权的变化,才能
实现对原有方向的扭转。第二,制度变迁不同于技术演进的地方在于,它除了受
报酬递增机制决定外,还受市场中的交易因素影响。诺斯指出,决定制度变迁的
路径有两种力量,一种是报酬递增,另一种是由显著的交易费用所确定的不完全
市场,如果没有报酬递增和不完全市场,制度是不重要的。而随着报酬递增和市
场不完全性增强,制度变得非常重要,自我强化机制仍起作用,只是某些方面呈
现出不同的特点:(1)设计一项制度需要大量的初始设置成本,而随着这项制度
的推进,单位成本和追加成本都会下降。(2)学习效应,适应制度而产生的组织
会抓住制度框架提供的获利机会。(3)协调效应,通过适应而产生的组织与其他
组织缔约,以及具有互利性的组织的产生与对制度的进一步投资,实现协调效应。
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一项正式规则的产生将导致其它正式规则以及一系列
非正式规则的产生,以补充这项正式规则。(4)适应性预期,随着以特定制度为
基础的契约盛行,将减少这项制度持久下去的不确定性。总之,制度矩阵的相互
联系网络会产生大量的递增报酬,而递增的报酬又使特定制度的轨迹保持下去,
从而决定经济长期运行的轨迹。第三,由于制度变迁比技术演进更为复杂,所以
行为者的观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主观抉择在制度变迁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诺
斯认为,。在具有不同的历史和结果的不完全反馈下,行为者将具有不同的主观
主义模型,因而会作出不同的政策选择,因此,制度变迁过程中,边际调整就不
52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会完全趋同。。所以,不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行为者的不同的主观抉择,既是各
种制度模式存在差异的重要因素,也是不良制度或经济贫困国家能够长期存在的
原因之一。
就本文来说,农户之所以在借款渠道上存在路径依赖是因为:一方面借方农
户对之前的借款渠道有了一定的适应性,对借款手续、借款条件等比较熟悉,因
而再借款时会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通过以前的借贷,借贷双方已经对
对方的相关信息,比如收入状况、诚信状况等有所了解,比较容易建立起相互间
的信任。
4.3借贷用途仍然以生活消费为主
在未来借款用途的调查中发现,有借贷意愿的外出务工农户表示将来的借贷
用于生活消费的占66.29%,其余33.7l%表示将来的借贷原因可能会用于生产经
营。这与外出务工农户已发生借贷的借贷用途分布基本无差异。说明短期内农户
借款的生活消费性特点基本不会改变。农村信用社及其它农村金融机构应该积极
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农户的生活消费性借贷。
4.4借贷规模更大、期限更长
外出务工农户未来借款的借款规模主要集中在l万元以上(包括l万元),占
72.44%,其中,借款规模为1-3万元(包括1万元和3万元)的占42.52%,借
款规模在3万元以上的占29.92%。这与外出务工农户己发生借贷的借贷规模分
布存在较大的差异,外出务工农户己发生借贷的借贷规模主要集中在l万元以
下。这说明外出务工农户对借款额度的需求有增大的趋势,l万元以下的小额信
贷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外出务工农户未来意愿的借款期限与农户已发生借贷行为的借款期限一样
也主要以中长期为主,意愿借款期限为6-12个月(包括1年)的占28.46%,意
愿借款期限为1年以上的占67.69%。这说明外出务工农户对未来借款的借款期
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年期的正规金融借款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4.5用于子女上学借贷时愿意承受更高利率
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还对农户未来借贷用于扩大农业生产、购房建房、子女上
学借贷时所愿承受的最高利息率作了考察。之所以选取此三种用途的借贷对农户
所愿承受的最高利息率进行考察是因为根据以往的研究可知,扩大农业生产、购
房建房、子女上学是农户借贷中最主要的三大用途。。
借贷用于扩大农业生产时,8.17%的外出务工农户所愿承受的最高利息率(月
利率,下同)在1分以上;借贷用于购房建房时,27.27%的外出务工农户所愿承
受的最高利息率在1分以上;借款用于子女上学时,66.56%的外出务工农户所愿
承受的最高利息率在1分以上(见表4-I)。说明农户所愿承受的最高利息率因
不同的借款用途而不同,其中,借款用于生活消费特别是子女上学时,外出务工
农户更愿承受较高的利息率。这主要与外出务工农户的传统思想意识以及家庭状
况有关。传统农户一直以来都将改变后代面朝黄土命运的希望寄予上学,而外出
务工农户家庭中虽然也有劳动力到外地打工从事非农产业摆脱了土地,但由于打
工者在外地因教育水平不高,经常受到歧视并只能从事环境恶劣、工资不高的底
层工作,因而使外出务工农户更加意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农户对子女
上学的期望收益较高,因而愿意承受较高的借贷成本。另外,外出务工农户家庭
中有劳动力在外打工,使得家庭中缺少扩大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因而借贷利率较
高时农户便不会借款扩大农业生产。
表4-I外出务工农户未来借贷所愿承受的最高利率分布单位:%
为了更好地了解利率对不同借款用途的借贷行为的影响,我们利用“弹性"
对其进行考察。“弹性一概念在经济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一般说来,只要两个经
济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我们就可用“弹性"来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
敏感程度。设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可(X),则具体的弹性公式为:
e=(△Y/Y)/(△X/X)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式中,e为弹性系数;△)(、△Y分别为变量X、Y的变动量。
用f表示外出务工农户愿意承受的最高利率(单位:厘),用岛、e2、岛分别表示
外出务工农户扩大农业生产借贷的利率弹性系数、购房建房借贷的利率弹系数、
子女上学借贷的利率弹性系数(见表4-2)。通过表7我们可以看出:除了f=9
时,岛>q>吃外,当。=8,10,12时,都有I岛l>l乞I>l岛I,这说明总体上来看,
利率变化对农户扩大农业生产借贷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购房建房,而利率对农户
子女上学借贷的影响则相对较小,特别是f>=10时,0<岛<1,说明子女上学借贷
并未因利率的提高而减少。这就更好的验证了为什么外出务工农户在子女上学借
贷上更愿意承受较高的利率。
表4-2外出务工农户扩大农业生产、购房建房、子女上学借贷的利率弹性
4.6还款方式对农户的借款行为影响不大
在对外出务工农户未来三年借贷意愿的考察时还对农户意愿的还款方式作
了调查,调查中25.95%有借贷意愿的外出务工农户选择的是“一次还清",15.82%

有借贷意愿的外出务工农户选择的是“按月还款’’,36.71%有借贷意愿的外出务
工农户选择的是“按季度还款’’,21.52%有借贷意愿的外出务工农户选择的是“无
所谓"。这说明在还款方式上外出务工农户并无特别的倾向,甚至有一部分农户
会认为还款方式怎样并不影响他们的借贷行为。
55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5结论
从对经济较发达的山东省14个省辖地级市的38个镇的40个村的调查中发
现,外出务工农户的资金需求非常旺盛强烈但满足率低,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
得贷款,因此,非正规借贷是外出务工农户借贷的主要渠道。外出务工农户的借
贷行为存在区域差异,发现未来借贷意向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外出务工农户借贷需求旺盛,以从非正规金融获得额度较小的生活性
借贷为主。外出务工农户的借贷发生率比较高,说明外出务工农户对借贷资金的
需求比较旺盛;借贷来源分布呈现出区别于其它农户的特点,即比其它农户更加
倾向于非正规借贷;外出务工农户的借款用途主要是生活消费,其中用于建房购
房和子女上学的比重最大,就不同借款渠道来说,与来自非正规金融的借款相比,
外出务工农户来自正规金融的借款用于生产经营的比重更高;外出务工农户的借
款规模相对较小,主要以中小规模为主;外出务工农户的非正规借贷更多是无息
的,但从亲戚处借款的有息借贷比重显著低于从朋友、生意伙伴、私人放款者或
其它组织的借款,需要注意的是,调查中还发现非正规借款中普遍存在着“隐性
利息";与其它农户相比,外出务工农户的借款方式更加不规范,非正规借贷的
借据、抵押和担保的比例都比较小。而从朋友、生意伙伴、私人放款者或其它组
织处借款的借款方式比从亲戚处借款的借款方式更规范。
第二,内地外出务工农户对短期生产性借贷需求旺盛,沿海外出务工农户更
加倾向于获得长期大额生活性借贷。内地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规模的平均水平低于
沿海外出务工农户;内地外出务工农户有息借贷的比例比沿海外出务工农户要
低;内地外出务工农户的生产经营性借款比重显著高于沿海外;内地非正规借贷
的平均借款期限比沿海短。
第三,外出务工农户未来对额度大期限长的借贷需求更为旺盛。外出务工农
户明确表示未来的三年有借贷意愿的占到40%,比外出务工农户近三年来借贷行
为发生率要低,这说明在未来可能存在较大金额的突发性资金需求。外出务工农
户未来借贷用途分布与已发生借贷的借贷用途分布基本无差异,说明短期内农户
借款的生活消费性特点基本不会改变。外出务工农户未来借款的借款规模主要集
中在l万元以上(包括l万元),占72.44%,这与外出务工农户已发生借贷的借
贷规模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这说明外出务工农户对借款额度的需求有增大的趋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势,l万元以下的小额信贷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外出务工农户未来意愿借款
期限1年以上的占将近70%,这说明1年期的正规金融借款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
求。
第四,农户在借款渠道的选择上存在“路径依赖"现象,且借款用于子女上
学时愿意承受更高的利率。通过调查发现,接近90%的有过借款经历的外出务工
农户在对未来借款渠道的选择上仍然倾向于将以前的借款渠道放在第一位,并且
非外出务工农户也显出了类似的特性,因此我们可以说,农户在借款渠道选择上
存在路径依赖。农户所愿承受的最高利息率因不同的借款用途而不同,其中,借
款用于生活消费特别是子女上学时,外出务工农户更愿承受较高的利息率。这个
结论我们利用弹性作了证明。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参考文献
【l】亚当·斯密(Adam smith),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
[2] 唐立春.共产党宣言导读,北京出版社,1992
[3] 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 马鸿运等.中国农户经济行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5] 汪三贵.贫困农户信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6]钱纳里.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89
[7] 徐勇,徐增阳.流动中的乡村治理——对农民流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03
[8] 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合卷).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21—26
[9] 张培刚.新编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10]陈锡康.中国城乡经济投入占用产出分析.科学出版社,1992
[11]杜鹰,自南生等.走出乡村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实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12]蔡畴,都阳.迁移的双重动因及其政策含义——经验相对经济地位变化假说,中国进
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3]蔡防.中国人口流动方式与途径(1990---1999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4]朱农.中国劳动力流动与三农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5]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11
[16]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17]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上海三联书店,2002
[18]胡鞍钢.中国就业状况分析.管理世界,1997,(3):25-31
[19]陈杨乐.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及滞留经济代价研究.人口与经济2001,(2):23—30
120]刘建进.一个农户劳动力模型及有关剩余劳动力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7,
(6):33-38
[2t]王红玲.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的统计方法与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8,
(4):65-73
[22]赵慧卿.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3]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经济研究,1997,(2):37—52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24]黄平,克莱尔.农业的促进或冲击:中国农民外出务工的村级研究.社会学研究
1998(3):23-36
[25]李实.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增长和分配.中国社会科学,1999(2):16-25
[26]李买.中国经济转轨中劳动力流动模型.经济研究, 1997(1):13-19
[27]‘刘伯文.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探析.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5):3-9
[28]张呈琮.人口迁移流动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人口研究,2005(1):16-19
[29]宁光杰.经济增长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经济问题探索,1995(4):36—43
[30]潘文卿.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效益测评.统计研究,1999(4):14-21
[31]李俊锋,王代敬,宋小军.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一两者相关性的重新判定.中
国软科学,2005(1):6-12
[32]高迎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农业经济,2000,(4):5-17
[33]邓一鸣.论二元经济结构时期农业增长与就业结构转换——兼论农业劳动力转移机
制.中国农村经济,1989(7):9—16
[34]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制.经济学动态,
2002(2):30-45
[35]陈朔、冯素杰.经济增长速度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南开经济研究,2005(5):31-36
[36]刘社建.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协调互动探讨.社会科学。2005(6):17-19
[37]刘继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与农村经济增长——基于湖北省农业剩余劳
动力变动的实证分析.湖北社会科学,2005(4):23—30

[38]高国力.区域经济发展与劳动力迁移.南开经济研究, 1995(2):II一16 。
[39]丁兆庆.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战咯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5
[40]都阳.风险分散与非农劳动供给——来自贫困地区农村的经验证据[J]数量经济技术经
济研究.2001,(1):5-11
[41]陈吉元,胡必亮.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经济研究,1994,(4):


14-22
[42]李德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分析,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6):6
--19
[43]侯鸿翔,王嫒,樊茂勇.中国农村隐性失业问题研究.中围农村观察,2000,(5):38-42
[44]危丽,杨先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博弈分析一对托达罗横型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经
59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济问题,2005,(9):12-16
[45]白云涛,甘小文.江西劳动力转移的动态模型分析.企业经济,2005,(7):13-17
[46]朱农.论收入差距对中国乡城迁移决策的影响.人口与经济,2002,(5):10-16
[47]史清华,林坚,顾海英.农民工进镇意愿、动因及期望的调查分析.中州学刊。
2005,(1):5-9 .
[48]史清华,卓建伟,郑龙真.农民工外出就业及遭遇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
2004,(1):3-11
[49]程名望,史清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与障碍的一种解释.经济研究,
2006,(4):23-37
[50]李晓春,马轶群.我国户籍制度下的劳动力转移.管理世界,2004,(II):1-7
[51]汪三贵.中国的小额借贷.农业经济问题,1998,(4):11-17
[52]史清华,陈凯.欠发达地区农民借贷行为的实证分析一山西745户农民家庭的借贷行
为的调查.农业经济问题,2002,(10):I-7
[53]史清华.农户家庭储蓄借贷行为的实证分析一以山西农村203个农户的调查为例.当
代经济研究,2003,(8):17-21 、
[54]黎东升,史清华.湖北监利县农户家庭储蓄与借贷行为的实证分析.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3,(6),:62—74
[55]史清华,万广华等.沿海与内地农户家庭储蓄借贷行为比较研究一以晋浙两省1986
-2000年固定跟踪观察的农户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04,(2):41—49
[56]朱守银.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和需求一以传统农区为例.管理世界(月刊),
2003,(3):25-36 .
[57]何广文.从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看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中国农村经济,
1999。(10):12-19
[58]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特征及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中国农村经济,
2001,(10):14-16
[59]曹力群.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主体行为研究.金融论坛,2001,(5):21-32
[60]李静.为农村提供更多的贷款服务——山西省原平市屯瓦村调查.中国农村观察,2000,
(3):26-30
[61]李锐,李宁辉.农户借贷行为及其福利效果分析.经济研究,2004,(12):96-104.
[62]朱喜.农户借贷的福利影响.统计与决策,2006,(10):41—43
60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63]朱喜,李子奈.农户借贷的经济影响:基于lVQR模型的实证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
践,2007,(2):28-32
[64]叶敬忠,朱炎洁,杨洪萍.社会学视角的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中国农村经
济,2004,(8):21-27
[65]周小斌,耿洁,李秉龙.影响中国农户借贷需求的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
(8):21—32
[66]霍学喜,屈小博.西部传统农业区域农户资金借贷需求与供给分析一对陕西渭北地区
农户资金借贷的调查与思考.中国农村经济,2005,(8):33—38
[67]张凤.射洪县农户资金借贷状况分析.农村经济,2004,(12):24-30
[68]颜志杰,张林秀,张兵.中国农户信贷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农业技术经济,
2005。(4):30-33
[69]王丽萍,李平,霍学喜.西部地区农户借贷行为分析一一基于陕西248家农户的调查
与思考.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22—26
[70]杨瑞.从问卷调查透视农户资金供求问题.农村金融,2007,(3):60-68
[71]方文豪.农户资金借贷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基于永康市5个村庄的调查[硕士学位
论文],2005 。,
[72]万江红,张远芝.农户借贷行为的调查与特征分析.农村经济,2006,(7):63-78
i
[73]李春.农户借贷行为演变趋势比较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5,(9):32-37
[74]李晓明,何宗干.传统农区农户借贷行为的实证分析一基于安徽省农户借贷行为的调
查. ‘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6,(6):56—62
[75]邓学衷,陈天阁,方兆本.农户融资与信贷供给:来自安徽农村的调研.金融参考,
2005,(1):11-18
[76]刘朝晖.我国农户融资困境及其解决路径.-基于内生金融与外生金融互动的视角[硕士
学位论文],2006
[77]纪志耿.非正式制度与农户借贷行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
[78]罗安邦.农户借贷行为及其收入效果研究一基于贵州省望漠县的实证研究.经济理论
研究,2007,(1):73-75
[79]人民银行郫县、金堂、崇州、蒲江支行课题组.成都市郊县农户信贷行为变迁的实证
研究.调研报告,2005,(9):30—34‘
[80]张鸣鸣,杜鹃.贫困地区农户借贷行为初探.农村经济,2005,(II):21—27
61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81]石晓平等.农村市场发育与村庄经济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4,(1):11-23
[82]李延敏等.农户借贷行为区域差异分析及金融对策.农村经济,2006,(11):17—2l
[83]栾香录,刘钟钦,朱琳.·辽宁省农村民间借贷状况分析.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4,(2):35-40
[84]李俊丽,王家传.山东省农户融资行为的实证分析.山东经济,2006,(133)=12—17
[85]宋磊,李俊丽.农户信贷需求与农村金融市场非均衡态势的实证分析一基于泰安市农
户信贷供求现状的调查.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6,(7):51-62
[86]王丽萍,李平,霍学喜.论非农化进程的农户借贷行为.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45—56
[87]孙雷,张庆登.农户借贷行为与金融支持.济南金融,2004,(11);24-36
[88]张树基.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户借贷行为的实证分析.浙江金融, 2006,(9):16-21
[89]韩俊,罗丹,程郁.信贷约束下农户借贷需求行为的实证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月刊),
2007。(2):23—29
[90]程名望,史清华,刘晓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推到拉的嬗变.浙江大学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7-9
[91]张林秀等,经济波动中的农户劳动力供给行为研究.农村·经济·社会,1999下卷
[92]丘振勉.福建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
[93]唐胡浩.农民工流动原因探析及对流出地的影响——对坪坝营村农民1--#1,出务工状况
的调查报告.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7—21
[94]吴晓娜,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影响的研究一对宝丰县调研结果的实证分析[硕士学位
论文],2005
[95]Ho.G(2004).Rural Credit Marke坞in Vietnam:Theory and Practice.OSU Rural Finance
Program Document.
【96]IFAD.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in China.Thematic Study.Volume I-Main Report.Report
No.I 147-CN Rev,2001.
【97】Adams,DaleUndermining RW.,Douglas H.Graham,and J.D.Von Pischke。
eds..oral Development wkh Cheap Credit.Boulder,Colo.:Westview Press:1984
【98].Schoombee GA。.s Vall der Berg,FN Okurut.Credit demand and credit rationing in the
informal financial sector in Uganda.South/kf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4(3).
【99】Siamwalla,A.. C.Pinthoilg,N.Poapongsakom,P Satsanguan,ENettayarak,W
62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Mingmaneenalcin&Y.Tubpun.The Thai nual credit system:Pubfic subsidies。private
information,and segmented markets.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0(3):271-295.
【100]Ghate.P..Informal Finance:Some Findings from Asia[M】.Oxford.University Press,
Oxford:1992.
【101】Udry。C.Credit markets in Northern Nigeria:Credit as insurance in a rural economy.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0(3):251·269.
【102】ZeUer,M。Determinants of Credits Rationing:A study of informal lenders and formal credit
groups in Madagascar.World Development,1994(12):1895·1907.
【103】Zcller,M..Models of Rural Finance Institutiom,Paving the Way Forward: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est Practices in Rural Finance.3-5 June,Washington DC,USA.,2003
[1041 Kochar,A.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rationing constraints in rural credit markets in
India.Journal ofDevelopment Economics,1997(53):339-371.
【105】Aleem,I..Imperfect information,screening,and the costs of informal lending:Asmdy of a
rural credit market in Pakistan.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0(3):329-349.
【106]Aleem,Itfan.Imperfect Information,Screening,and the Costs of Informal Lending:A Study
of a Rural Credit Market in Pakistan.The Economics of Rural Organizations:Theory,
Practice and PoHcy.Ed.Kayla Hoff,Avishay Braverman,and Joseph StigE=.Oxford
一:
University Press:1 996.
【107]Pischke。Adams,Donald Rural financial marke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7
【108】Pitt.M KhanS.The Impact of Group-based Credit Programs on Poor Household in
Bangladesh:Does The Gender of Participants Matter?【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
1998(5):958-996
【109】Pham,Ban D.and Yoicbl Izumida(2002).Rural Development Finance iII Viemam:A
Microeconometric Analysis of Household Surveys.World Development 30.2:3 19·335.
【llo】PaL Sarmistha.Household sectoral choice and effective demand for rural credit in India.
Applied Economics.2002(14):1743—1755.
【1 1 1】BelL C..Interaction between institutional and informal credit agencies in rural India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0(3):297·327
【112】Mishra,A.Coordination Failure in the Rural Credit Markets。Journal of Microfinance。
63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Volume 3 Number 2001(I):95-114.
【113】Angus Madison,The World Economy A Millennial Perspective,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Devel,April 2001,PP,10-18.
【1 14】Lewis W.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The Mancheste
School May 1954.
【1 15】Bogue,Donald J,1959,“Internal Migration"·in Hauser,Duncan(ed.)'The Study of
Population:An Inventory Appraisal,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附录:农户资金需求情况调查表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为帮助农户解决借款难、利息高的难题,进行本次匿名调查,不会对您造成任何影响,请填写真实情
况,万分感谢!
一、基本情况
户主文化程度: 年龄: 家庭人口数: 凡人务工:
务工方式: 短期小工: 长期打工务工地点: ①本镇②本县③本县以外
是否接受过培训: ①没有②农业技术培训③职业技术培谰④其它——
家庭各类收入来源所占比重:
①家庭经营()% ②外出劳务()% @私营企业()% ④其他()%
最近一年家庭年纯收入:
2万元以下2—3万3-4万元4-5万5-6万6-7万7-8万8-9万9-10万10万元以上
二、借款来源调查
1.2000年以来是否从亲戚、邻居借过钱: 否(回答下一个袭)
借钱用途: 利息: 厘
借款期限:无期限:3个月6个月:6个月到1年;l到3年;3年以上1年内最多借过几次钱:
借款方式:①口头协议②打借条(无保人)③打借条(有担保人)④抵押(用—作为抵押)⑤其他
从开口借钱,到最后拿到资金(现钱),大约需要——天
借钱和还钱时是否需要:①送礼②请客③无偿帮工④其它. 以上费用大约元/千元.
还钱方式:①不定期,有钱就还②到期一次还清◎分多次还本息④先扣利息,到期还本
向亲戚借钱主要是因为:①钱数少②无息或利息低③互相帮助④能很快拿到现钱
⑥手续简便⑦不用担保及抵押⑧其它方式借不到⑨期限短其它
2.2000年以来是否从信用社或银行借过钱: 否(回答下一个表)
;借钱用途: 利息: 厘
l借款期限: 3个月以内3到6个月6个月到1年l到2年2年以上
l借款方式: ①抵押贷款②担保贷款③多户联保④小额信用贷款⑤其它
如果有抵押,抵押品是: ①存折②牲畜③房屋
{从申请贷款到最后拿到资金(现钱),大约需要天
l借钱时是否要: ①送礼②请客③送回扣④其它, 以上费用大约元/千元.
}还钱方式: ①一次还清②分多次还③先扣利息,到期还本④其它

3.2000年以来是否向朋友、生意伙伴、私人放款者,或其它组织借过钱? 否(回答下一个表)
借钱用途: 利息:厘
借款期限: 无期限3个月以内3到6个月6个月到t年l到2年2到3年3年以上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借款方式:①口头协议②打借条(无保人) @借条(有担保人) ④抵押⑤其他
如果有抵押品,使用的抵押品是:①存折②牲畜③房屋④耕地使用权⑤金银首饰⑥其它
从开口借钱,到最后拿到资金(现钱),大约需要——天
借钱及还钱时是否需要:①送礼②请客③无偿帮工④其它.以上费用大约元/千元。
还钱方式:①先扣利息,到期还本②到期一次还清⑤分多次还本息④不定期,有钱就还
向朋友、生意伙伴、私人放款者,或其它组织借钱的原因: ①钱数少②无息或利息低③互相帮助
④拿钱快⑤在信用社或银行没有关系⑥手续简便⑦不用担保及抵押⑧其它
三、未来三年你是否打算借钱? 否(回答问题四)
借钱用途: 金额; 元
借款期限: 3个月以内3到6个月6个月到1年l到2年2年以上
愿意采用的借款方式: ①贷款证②担保贷款③多户联保④抵押贷款
您愿意用那些物品作抵押品获得贷款?
①耕地②房屋③未来收获的农产品,比如其它
您愿意采用哪种方式偿还贷款: ①一次还清②按月还钱③按季度还钱④无所谓
四、请您回答以下闯题·

1.请按先后顺序填写您所希望的借钱途径(亲戚、朋友、信用社、银行、民间资金、邮政)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
2.如果月利息高于一,就不借钱扩大农业生产.
如果月利息高于一,就不借钱建房.
如果月利息高于一,就不借钱供子女上学.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致谢
本文是在我尊敬的导师李延敏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在学习和科研
方面给了我大量的指导,让我学到了知识,掌握了科研的方法。她严谨的治学态
度、对我的严格要求将使我终身受益。除此之外,她对我生活的关心和照顾也使
得我得以顺利完成研究生的学业。在此祝愿她身体健康,全家幸福!
感谢我的同门师弟师妹,协助我完成了大量的问卷调查整理工作,感谢在调
查过程中积极配合的农户,感谢我的同学在论文写作中给我的帮助和鼓励,与他
们的相处给我的研究生生活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衷心的感谢他们!
感谢我的父母给了我无私的爱,给我鼓励,给我信心,我祝愿他们身体健康、
永远快乐1
67
李盼盼
2008年5月31日
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个人简历
1983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新泰市(县)。
2001年9月考入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金融专业,2005年7月本科
毕业并获得金融学学士学位。
2005年9月考入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金融专业,攻读硕士学位至今。
发表的学术论文
外出务工农户借贷行为的实证分析——以青岛市郊区为例.农村经济.2008(3):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