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4822我国现实货币政策环境下的金融稳定研究

厦门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现实货币政策环境下的金融稳定研究
姓名:马杰文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魏巍贤
20080301
摘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稳定事关经济稳定、社会稳定和国家稳定。
2003年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在保留人民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同时,赋
予了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当前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经济发展
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化,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
高,中央银行在其中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并通过宏观调控来维护金融稳定是需
要认真加以研究的课题。理论和实践均已表明,货币政策目标与金融稳定目标
的实现之间既有一致性,也存在一定的冲突性,从而给中央银行如何运用货币
政策,实现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提出了严峻挑战。
本文结合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的有关理论,通过金融稳定理论体系的研究,
分析了我国目前金融稳定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
系。从理论层面、政策层面对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进行了剖析,对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下的金融稳定进行了分析,认为二者之间冲突性和一致性是
同时存在的,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角度下来看,表现的不尽相同。二
者的冲突性主要表现在短期内,而一致性则在长期内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加
强二者之间的协调,强化货币政策要素间的协调,完善传导机制,完善我国目
前的金融稳定相关制度和工作机制,对于中央银行更好地履行职责,运用货币
政策,通过宏观调控来维护金融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对现阶段维护
金融稳定与实现我国货币政策目标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稳定;货币政策
Abstract
Finance IS the core of modem economy.Financial stability is related to economic
stability,social stability and national stability.The“People’S Bank of China Law”,
which was amended in 2003,reserv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for the
bank of china,at the same time,it also endows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maintaining
financial stability.At present,China is in a period of transition,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certain uniqueness.The reform of the fmancial system is being
deepened gradually.The level of opening up for the financial sector is becoming
higher and higher,thus,the subject how the central bank use monetary policy and
safeguard financial stability through macro—control is necessary to be studied
carefully.Theory and practice have shown that there are both unity and a certain
degree of conflict between the monetary policy objectives and achieving the
objective of financial stability.As a result,there is a daunting challenge for the
central bank to achieve the functions of maintaining financial stability by monetary
policy.
The paper combines some theories which are about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and
monetary policy,through analyzing the theory system of financial stability,have
analyzed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llenge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stability and monetary policy.It also analyzed the
mutual function and effect between them from theory and policy aspects.At the
same time,It analyzed current situations of financial stability under monetary policy
and considered that conflict and 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se two conceptions existed
at the same time but only displayed differently under different situations.The
conflict mainly existed in a short time while the compatibility showed in a long
range.Therefore,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nhance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essential
factors of monetary policy,perfect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also perfect China’S
relevance system and operating mechanism.It also made much sense for Central
Bank to do their duty and uphold financial stability through macro-contr01.Finally,
This article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in the process of upholding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and achieving the monetary policy target.
Key Words:Financial Stability;Monetary Policy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
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签名):多套京
如毋年弓月侈曰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学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
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
作者签名:弓冬叉
导师签名:匀彩灏
日期:2.4年弓月,力日
日期: 年月日
引言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加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紧密联系逐步被打破,这使以货币供应增长率为
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受到严重限制,因此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央行纷纷
放弃货币政策的多元目标,转向盯住通货膨胀的单一目标(币值稳定)。具体到
中国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2003年12月27日通过,于2004
年2月1日实施)第1条规定“为了确立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明确其职责,
保证国家货币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维
护金融稳定,制定本法。’’此法中有关金融稳定的概念首次在中国提出,这说明
了中国人民银行维护宏观金融稳定的职责已变成了法律层面的义务。《中华人民
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
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
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当新形势要求央行承担起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后,其必然要兼顾货币政策
和金融稳定两项职能。这种状况会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吗?二者之间是否存在
取舍关系呢?这是有关央行职责研究中的焦点问题。本文多角度比较分析了金
融稳定和货币政策之间关系,对我国现实货币政策下的金融稳定进行了剖析、
研究,并对现阶段我国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提出了
政策建议。
二、研究内容
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金融稳定概述。着重对金融稳定这一央行新
的职能从金融稳定问题的提出、金融稳定概念、金融稳定内涵(基本涵义、政
策涵义)几个方面做了综述,对我国目前金融稳定的现状进行介绍。第二部分,
从理论层面、政策层面分析了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关系。主要对货币政策与
金融稳定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分析,从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机理等方面进
行了比较,通过分析比较,对二者之间的不一致性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尝试将
l
我国现实货币政策环境下的金融稳定研究
二者目标融合,纳入统一框架下。第三部分,从中央银行职能角度和现阶段货
币政策对金融稳定影响两个角度出发,对我国目前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关系现
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维护金融稳定与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应关注的
问题。第四部分,对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之间配合、协调提出政策建议。主要
就维护金融稳定的有效货币政策选择和金融稳定制度两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
本文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运用比较分析法、文献综述结合的
研究方法,以比较分析法为主,辅之以文献综述,对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之间
的关系及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
四、研究综述
1、传统的经济学观点并不认为央行在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目标一币值稳定
之间存在取舍关系。因为一般认为金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币值稳定的反面即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不但使未来回报的不确定性增加,扰乱了借贷者之间的信
息沟通,而且高通货膨胀也往往伴随着高的通货膨胀波动性,这进一步阻碍了
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诱发金融不稳定。传统观念认为币值稳定是金融稳定
的充分条件。经验研究表明,长期而言金融稳定和币值稳定的确是互相加强的,
并且金融危机一般是在价格水平不断上升后发生的。因此从传统的观点来看,
央行维护金融稳定和币值稳定两个目标的政策立场应该是一致的,两个目标间
并不存在所谓的取舍问题。
2、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目标的不一致性
在货币政策目标一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上,新环境假设
持一种与传统论完全相反的观点。新环境假设论者认为,以实现货币稳定为目
标的货币政策造成了金融体系的动荡,加大了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不利于金
融稳定。新环境假设论认为,通货膨胀的压力并不一定都表现为通货膨胀本身,
可能存在下面情况:厂商的定价能力低;存在宏观经济中供给方的正向冲击;
低通货膨胀的期望。所以,即使在不存在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金融体系同
样而临不稳定的危险。因而他们认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以货币稳定作为主要
目标是不足够的,而必须直接关注于金融不稳定本身。这种直接的关注由两个
2
引言
部分组成,首先是努力避免金融风险的累积,此外是在上述措施不足够的情况
下,尽可能地将发生的金融不稳定造成的危害和成本降到最低。
3、国内的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王自力(2005)研究了金融稳定与货币稳定的关系,并得出金融稳
定与货币稳定具有“冲突的短期性、一致的长期性”的结论。陆磊(2005)在非
均衡博弈框架下分析了央行微观独立性与最优金融稳定政策,认为“金融机构
具有隐藏信息和游说央行的负面激励,央行出于对支付系统稳定的考虑常处于
被动地位。’’
五、创新之处
近些年来,国内很多文章对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做了很多相关研究,但将
这二者纳入统一框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研究还不多见。本文的创新之处
在于以央行视角对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关系结合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状况作了
较系统的分析和论述,并尝试将央行维护金融稳定与执行货币政策职能纳入统
一框架进行比较分析,多方面、多角度把握评N-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兼顾
二者协调的政策建议。
我国现实货币政策环境下的金融稳定研究
第一章金融稳定概述
第一节金融稳定的理论
一、金融稳定问题的提出
1.关注金融稳定问题的国际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给各国金融体系带来了
巨大的挑战和风险。据世界银行2001年统计,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000
年,共有93个国家先后爆发了112次系统性银行危机,并有46个国家发生了
51次局部性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金融危机
及其给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的巨大挑战和风险,引起了人们对金融稳定问题的
广泛关注和思考。20世纪90年代初,欧洲少数国家(如瑞典)开始提出金融
稳定的概念,但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金融稳定的重要意义才真正引
起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1999年国际清算银行(BIS)牵头发起成立了“金融
稳定论坛”,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开发的“金融部门评估规划”,
开始对一国金融稳定问题进行研究并尝试对金融稳定的状况做出判断和评估。
2.对金融稳定的理解
根据各种金融稳定定义的侧重点和定义角度不同,金融稳定内涵的界定大
致概括为以下几种观点:
金融体系功能说,侧重从金融体系的内生功能来理解和定义金融稳定;
金融运行状态说,侧重于刻画金融运行的状态来进行定义;
金融不稳定说,运用反证法,从金融稳定的反面即金融不稳定来理解和定
义; ·
广义金融稳定说,从广义的金融稳定角度,通过列举金融运行的关键表征,
作为判断金融体系稳定与否的标准;
其他角度的解释,即从一般价格水平(货币稳定)、信息冲击、公众信心、
支付体系以及金融体系抗击风险能力等角度,分别阐释金融稳定的内涵,也都
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参考价值。
4
第一章金融稳定概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专家在考证各国金融稳定报告(FSR)的基础上,
认为各国对金融稳定的理解逐渐趋于一致,欧洲中央银行有关金融稳定的定义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表述为:金融稳定是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市场基础
设施运行良好,抵御各种冲击而不会降低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的一种状态。即
认为金融稳定是金融系统各组成部分(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支付结算和清算
系统)的功能正常发挥。各国普遍趋向于认为,金融稳定分析应涵盖的范围包
括:(1)金融体系功能是否弱化;(2)金融体系是否存在薄弱点;(3)是否由
此对金融体系和经济实体产生负面影响。
二、金融稳定的涵义
i.金融稳定的基本涵义
(1)金融稳定具有广义性。金融稳定不仅涵盖金融体系各组成部分——金
融基础设施、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框架,也涉及对金融体系产生直
接重大影响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及效果,金融稳定是涉及内容广
泛的、系统的工程。
(2)金融稳定具有全局性。中央银行应立足于维护整个宏观金融体系的稳
定,在密切关注银行业运行态势的同时,将证券、保险等领域的动态及风险纳
入视野,注意监测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跨市场、跨机构乃至跨国境的传递。
(3)金融稳定具有辩证性。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对金融稳
定性质状况的判断。未对经济运行造成重大破坏性冲击和系统性风险的,则不
应被视为金融不稳定;另一方面,不能认为不出现金融危机的金融体系就是稳
定的。二是金融稳定政策工具运用方面,某些政策工具在维护短期金融稳定的
同时,也会削弱市场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机制,从而损害长期的稳定性。
(4)金融稳定具有动态性。金融体系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因此金
融稳定也应该被看作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和标准应随着环境改变而发展变化。
(5)金融稳定具有效益性。金融稳定不是静止的、欠缺福利改进的运行状
态,而是增进效益下的稳定。建立在效率不断提升、资源优化配置和抵御风险
能力增强等基础上的金融稳定,有助于构建具有可持续性、较强竞争力和良好
经济效益的金融体系。
(7)金融稳定具有综合性。金融稳定作为金融运行的一种状态,需要采取
5
我国现实货币政策环境下的金融稳定研究
不同的政策措施及方式作用或影响金融机构、市场和实体经济才能实现,从而
在客观上要求对金融稳定实旅的手段或政策工具兼具综合性的整体考量。
2.金融稳定的政策涵义
(1)需将金融困难妥善分类并相应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比如可以将金融
困难分为三类:一是出现在单一机构或市场上,不大可能对银行或金融体系造
成系统性影响;二是涉及市场中几个地位相对重要的机构,很有可能溢出并扩
散至其他机构与市场;三是有可能覆盖相当数量和类型的金融机构,并因流动
性管理的需要而波及其他市场。不同类型的问题需要不同的诊断工具和解决方
案。
(2)对金融稳定应综合评估,不能用单一的、简单的量化标准来衡量。与
价格稳定不同,金融稳定具有多重特性,目前衡量金融稳定方面还没有一个明
确的尺度。但可以通过对金融体系进行整体评估的方式,对各种要素进行历史
的、国际的比较,从而判断各种风险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程度。
(3)金融稳定的发展本身具有很强的不可预见性。评估金融稳定状况不仅
要考虑金融体系的危机,而且要分析可能导致危机的原因。因此,必须采用具
有前瞻性的方法对金融稳定状况进行评估,并将政策性工具传导的滞后效应纳
入评估要素。
(4)金融稳定的发展仅仅具有部分可控性。金融稳定政策常常具有多重目
标,如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审慎工具的目标)、促进价格稳定(货币政策的目标)
或者促进金融交易的及时清算(支付和清算系统政策的目标)。除了存在时滞效
应,有关政策工具对于金融稳定不同方面的影响常常是不一致的;在有些情况
下还会与维护金融稳定的某些局部目标发生冲突。因此,在处置金融风险过程
中必须进行政策取舍时,局部利益应当服从整体利益,个别机构的救治与否必
须服从于系统性稳定的要求。
(5)金融稳定政策需要在效率和稳定、长期和短期之间取得平衡。维护金
融稳定的措施通常需要在有效配置资源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之间权衡取舍。
尤其是最后贷款人融资和存款保险制度等措施涉及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化
解金融风险时,决策者必须在允许市场机制自行解决潜在问题和迅速有效实施
干预之间做出选择。因此,金融稳定深刻地反映了一国或一经济体的经济理念
和经济制度,如何权衡取舍政策的长短期效应已成为制定金融稳定政策的一个
6
第一章金融稳定概述
根本性课题。
三、我国维护金融稳定的理论指导
1.我国关于金融稳定的定义
我国央行于2005年推出的首期金融稳定报告给出了采用金融功能说的金
融稳定定义,即金融体系处于能够有效发挥其关键功能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宏观经济健康运行,货币和财政政策稳健有效,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金融
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能够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支付结算等关
键功能,而且在受到内外部因素冲击时,金融体系整体上仍然能够平稳运行。
2.我国关于金融稳定的法律规定
我国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职能多年来实际是由人民银行来行使的。在人民
银行具有制定、执行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职能的时期,维护金融稳定这一职能
已分解在人民银行的各项职责中。2 003年,政府对金融管理体制做出了重大调
整,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由其负责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同时,
修改了《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和加强了中国人民银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并以六个条文明确规定了人民银行为维护金融稳定可以
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因此,人民银行具有维护金融稳定的法定职能。
3.我国维护金融稳定的框架
图1 中国维护金融稳定的框架
我国现实货币政策环境下的金融稳定研究
在此框架中,维护金融稳定分为监测和分析金融风险,评估和判断金融稳
定形势,采取预防、救助和处置措施及推动金融改革三个层面。第一,对金融
风险进行监测,密切跟踪和分析宏观经济环境、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基
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及其变动情况。第二,按照有关评估标准和方法,评估
和判断宏观经济环境、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对
金融稳定的影响。第三,根据评估和判断的结果,采取应对措旌。在金融运行
处于稳定状态时,充分关注潜在风险,.采取预防措施;在金融运行逼近不稳定
的临界状态时,采取救助措施,对有系统性影响、财务状况基本健康、运营正
常、出现流动性困境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并通过重组和改革,转换机
制,促使这些机构健康运行;在金融运行处于不稳定状态时,积极迅速采取危
机处置措施,对严重资不抵债、无法持续经营的金融机构,按市场化方式进行
清算、关闭或重组,强化市场约束,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经济和社会稳
定。同时,针对薄弱环节,及时推动经济体制、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基
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方面的改革,通过全方位的改革促进金融稳定。
4.我国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工具
维护金融稳定需要有效的政策、工具和制度。结合国际经验和教训,根据
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部门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的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稳
定政策、工具和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政治保障、利率、汇率、流动性支持、资
本账户管理、舆论引导或道义劝告等工具、支付体系支持、法治支持、审慎监
管、投资者保护制度、监管协调机制等制度安排。人民银行与其他部门密切合
作,利用这些政策、工具和制度,维护金融稳定。
8
第一章金融稳定概述
表I 中国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工具和制度
类型内容
政策政治保障
利率
汇率
公开市场操作
工具
资本账户管理
再贷款
舆论引导或道义劝告
支付体系支持
法治支持
审慎监管
制度
投资者保护制度
监管协调机制‘
其它基础设施建设
一般又可将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工具按其性质和作用分为独立性工具、辅
助性工具、协调性工具和补充性工具四类。
第二节我国金融稳定的现状与面临挑战
一、我国当前金融稳定的现状
2 006年以来,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改革开放继续
扩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一五’’规划实现良好开局。2006
年,国内生产总值(GDP)20.9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增速比上年加快
0.3个百分点,经济增长连续4年达到或略高于10%。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
本完成,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得到加强。金融监管在制度建设、监管方式
和监管手段等方面继续改善,金融机构风险处置进展顺利,存款保险制度设计
工作全面启动。支付系统运行平稳,征信系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会计、审
9
我国现实货币政策环境下的金融稳定研究
计准则颁布,有利于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企业破产法》、《反沈钱法》
和《刑法修正案(六)》的颁布,以及修订后的《公司法》和《证券法》的实施,
为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供了更有力的制度保
障。金融业积极推进改革创新,金融调控和服务功能更加完善,金融监管和法
制建设不断加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迸一步增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
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宏观调控得到加强和改善,为金融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融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市场运行基本平稳;金融机构重组改革
取得突破性进展,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显著增强,金融稳定的微观基础不断夯实;
金融基础设施运行平稳,金融稳定的生态环境继续改善;金融业稳步扩大对外
开放,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金融安全。
二我国金融稳定面临的挑战
1.影响我国金融稳定的若干因素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7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称:全球经济失衡和石
油等资源价格波动、国内经济和金融结构性矛盾、金融业竞争加剧以及金融创
新中的潜在风险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影响我国金融稳定。
2.当前中国金融稳定面临的挑战
全球金融市场的周期性风险已经显现,特别是源于利率上升和信贷资产质
量恶化的风险。随着中国金融业日益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体系,全球金融市场周
期性逆转风险对中国影响增大。
过去几年全球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固然有合理成分,但一些国家的资产价格
开始呈现泡沫化因素,并出现了调整迹象,对全球金融稳定的影响引起广泛关
注。我国资产价格波动主要体现在为房地产和股票价格两方面。资产价格涨幅
是否在正常区域内,专家学者尚没有达成共识。从金融稳定的角度出发,需关
注资产价格变化,加强投资者教育。同时,由于直接融资发展相对滞后,企业
融资高度依赖银行体系,使得金融风险向银行体系集中,需要特别关注银行体
系的稳健性,防范系统风险。
10
第二章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第二章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一般认为,中央银行掌握着宏观经济两大政策工具之一的货币政策。中央
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是维护货币稳定(价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但从现代各国中央银行的实践来看,其多数都已同时肩负起了维护金融稳定的
职能。Oosterloo和Hann(2004)的调查问卷统计显示,28家被调查的经合组织
(OnCD)国家的中央银行无论是否负有银行监管职能,都无一例外地承担了维
护整体金融稳定的职责。中央银行在维护金融稳定的过程中具有天然的责任,
原因是中央银行是支付手段和即时流动性的唯一提供者,具有维护国家支付系
统顺利运行的固有责任,同时银行系统在货币政策影响经济的传导过程中扮演
了关键性的角色,如果银行体系面临困境,中央银行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就会
极为困难,因此中央银行自然有维护金融稳定的动机,而且货币稳定和金融稳
定之间有显性的相关性。当金融不稳定时,居民信心崩溃,通常会产生对流动
性资产(现金)的渴求,银行信贷就会收缩。在这一过程中,货币总供给突然下
降,将导致经济的收缩。因此,现代中央银行应该负有双重职能,既要维护货
币稳定,也要维护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政策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从货币政策作用于金融稳
定的联系看,一方面,如果货币政策举措失当,通货膨胀迅速攀升且变动不一,
正(负)向的通货膨胀冲击会引起财富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的重新分配,由
此引发的破产会严重影响银行的贷款质量和财务状况,且上述风险可能随着通
货膨胀平均水平的升高而加大;另一方面,持续的、紧缩的货币政策将通货膨
胀推向低点,甚至为负的水平时,也会带来风险。通货膨胀率越低,持有现金
较之于银行存款吸引力更大。银行存款的流失可能低于银行的利润,这意味着
有些银行可能会濒临破产的境地。
我国现实货币政策环境下的金融稳定研究
第一节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内在关系
一、金融稳定是央行的天然职能
中央银行在维护金融稳定中扮演“天然的角色’’,即作为货币当局,中央银
行负有保持金融总体稳定的神圣职责。对此,理论上可作如下分析:
1.中央银行的产生源于稳定的需要
中央银行雏形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形成于19世纪初叶,它产生和发展
的历史表明,中央银行的产生主要源于两个重要的政策、经济需要:一是稳定
货币,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确保国家经济基础稳定,避免经济危机;二是稳定
金融体系,确保支付体系的稳定和金融的安全,维护信用秩序,避免金融危机。
2.中央银行是支付工具和紧急流动性的唯一提供者
从作为支付工具的唯一提供者的角度看,中央银行介入金融稳定,起源于
其从事纸币发行的时候;当银行存款成为货币存量主要组成部分时,中央银行
的这一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特别是危机时期已经证明,中央银行货币是
重要的结算媒介。
从央行作为紧急流动性的提供者的角度看,早在17世纪,理论界就形成了
关于中央银行应该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观点。Thornton(1802)和Bagehot(1873)
首先提倡中央银行在危机时刻应给流动性不足但仍有偿付能力的金融机构提供
抵押贷款,但需支付惩罚利率。在19世纪未欧洲大多数的中央银行已经担当起
最后贷款人的职责。美联储建立后银行恐慌的频率显著降低,部分原因就在于
美联储提供的临时性的流动性救助。
3.中央银行确保支付清算体系的平稳运行
中央银行维护支付清算体系正常运行的职责,客观上有利于其监测金融机
构的流动性水平,及时预警、控制流动性风险并监测和控制来自于金融市场的
风险因素。例如,通过对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监测,中央银行可
以及时发现金融机构流动性水平和个别金融机构的支付危机,为金融风险的早
期预警提供条件。中央银行在支付清算系统操作或监控中的作用,直接支持了
金融机构的活动和金融市场的运行,所以,对支付清算体系的维护本身就是在
履行金融稳定职责。
12
第二章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4.中央银行在保持金融机构的稳健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方面具有天然的利
jL厶盈
中央银行肩负着运用金融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使命,通过金融变量影响实
体经济并进而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需要稳健经营的金融机构和健康有序的金
融市场所构成的金融体系来传导央行意图,因此中央银行必然关注金融稳定。
5.货币稳定与金融稳定之间有着清晰的联系
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是央行的一项传统职能,各国央行货币政策的目标都
主要关注货币稳定,并兼顾其他目标。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之间的联系也是金
融稳定成为央行不可回避的职责的重要原因,而二者的联系渊源可追溯到金本
位时期。(1)在金本位制度下,货币与黄金的可兑换性是维持货币稳定和金融
稳定的锚。货币稳定的涵义就是维持可兑换性,当存款不能以平价兑换成黄金
的时候,金融不稳定就发生了。兑换限制是显性约束,但这一体制在信贷膨胀
时期就不能保证金融稳定。(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货币的兑换限制被逐渐取
消,成为事实上的美元本位。该体系初期确实存在货币稳定,并以此保证了美
国乃至世界的金融稳定,但配置资源的成本越来越大。资源配置的成本最终导
致政府放松管制。人们使用货币为财政赤字融资的意愿增强,宽松的货币政策
使信贷膨胀开始出现。国际金融市场在配置和提供信贷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重
要。金融不稳定性又开始出现,同时伴随着高通货膨胀率。这使人们得出了通
货膨胀(即货币不稳定)导致金融不稳定的结论。(3)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
崩溃,浮动汇率制代替了固定汇率制,美元霸权地位丧失,世界范围内的货币
金融合作失败,区域范围内的货币金融合作得到迅速发展。作为布雷顿森林体
系重要产物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为维护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的
重要力量。
二、货币政策的隐性金融稳定功能
货币政策中隐含的金融稳定功能,主要从货币政策要素的金融稳定效应中
体现出来。
1.货币政策的传导离不开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各要素不可避免的左右着金融机构及其他金融主体行为,从而使
金融机构的稳健和金融体系的稳定状态随之发生变化。第一,货币供应量、利
我国现实货币政策环境下的金融稳定研究
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经营行为、效益和风险等。商业银行是参与信用货币创造
的金融机构,其业务活动主要是迂回地同货币需求问题相联系,即通过影响客
户的行为对全社会的货币需求发挥作用。因此,货币政策要素变动将对商业银
行及其客户的稳定经营产生影响。第二,货币供给、利率、汇率变动及对其预
期直接影响证券市场主体的行为选择,进而影响证券市场的波动及整体的金融
稳定。证券发行和交易都要求一定的货币与之相对应,证券发行规模越大,市
场交易越活跃,这类金融商品引致的货币需求就越多,即证券市场的主体同货
币需求呈正相关关系。因此,货币政策的变动必将对证券市场主体的行为产生
影响,并进而影响到证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问题。第三,货币政策
对微观经济主体预期的效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参与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主体
和作用对象扩大,它们之间的关联度也逐渐强化,信用链条变得长而复杂。货
币政策能否带动企业和居民投资,进而促进消费增长,关键在于能否改变公众
对未来收入水平及物价变化的预期,不同的预期影响着金融稳定状况的发展方
向。
2.货币政策的非差异性对区域金融稳定的效应
货币政策调节经济总量,具有非差异性。这一特点对于经济呈现非均衡发
展的经济体而言,其对不同区域的金融稳定的影响不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
情况具有代表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同质性已被地区差异性所代替,
区域金融运行状况的二元结构特征越来越明显,但我国的货币政策更多的还是
以金融运行一体化为假设前提。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和经济制度转轨步
伐快慢各异,就必然使不同地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不同,同一政策对不同地区
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诱发地区经济、金融利益的冲突和摩擦,并最终造成
金融稳定状态的变化。
3.价格稳定与金融稳定是存在联系的
从世界各国金融发展的历程来看,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是价格稳定,减少
经济发展不利因素,有助于实体经济正常运转,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这也就为
金融体系的稳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价格稳定也是金融稳定的一个
重要方面,若金融不稳定,则币值也无法稳定,将会对宏观经济目标构成威胁。
因此,价格稳定与金融稳定是内在相联的。
14
第二章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第二节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政策的比较
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政策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由于金融稳定对于各国央
行而言,是一种新型职能,因此与货币政策相比,金融稳定政策的理论及实践
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金融稳定没有成熟清晰的分析框架,缺乏得到广泛认可
的一套有关早期金融不稳定情形的指标:二是金融稳定有一系列不同的潜在政
策工具以不同的方式(有时甚至是冲突的方式)来影响金融环境;三是一国金
融稳定的职责通常是被分解到各部门;四是金融稳定的政策效果很难得到激励
性的反馈,也没有明显的传导机制。
一、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三个层次组成。货币
政策最终目标与所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是一致的,一般包括经济增长、充分
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也有一部分国家货币政策目标是单
一的。其中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能够有效实现的直
接政策变量,常见的如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等。中介目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
作目标之间,它的变动可以较好的预告最终目标可能出现的变动,主要有货币
供应量和利率。从现有的关于金融稳定的研究文献及各国央行金融稳定实践看,
金融稳定的目标应该是:保持币值稳定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基本稳定,维
护支付体系的安全,保证金融业整体协调发展,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从管制学的角度看,金融稳定主要是针对金融业内部,提高金融行业的效率,
货币政策更多地关注宏观经济总量均衡。
1.金融稳定的终极目标包含货币稳定和经济稳定,这与货币政策是一致的
降低通货膨胀率和价格稳定被普遍认同为基本的甚至是主导性的长期货币
政策目标。这一目标既是理论的论证也是实践的结果。金融稳定政策具有一定
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其目的通常包括价格稳定、利率稳定、有序的金融市场、
汇率稳定乃至社会产出或就业稳定。很明显,金融稳定的终极目标包含着货币
稳定和经济增长。
2.货币政策目标需要金融稳定目标的支撑
关于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传统的观点认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我国现实货币政策环境下的金融稳定研究
策目标。人们在用金融方法解决经济问题时往往首先考虑货币政策及所谓的“三
大法宝”,在中介变量上则考虑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而实践中,经济金融中的
制度问题、结构问题和效率问题愈来愈成为宏观经济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有
必要把金融稳定政策纳入宏观经济政策框架。金融稳定是货币政策的制度保证,
没有这一保证,总量的均衡往往隐含结构的不合理和低效率。亚洲金融危机就
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即在事前的监测中,各项经济总量所指示的完全没有危机
爆发的前期提示,而最终危机的爆发则是源于结构性问题。
3.某些情况下,二者存在目标偏离
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的金融状况便是最好的例子。货币当局从保持低通胀
角度考虑,客观上需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收回流动性,抬高利率。从数
据上看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的十几年间,一直维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如表
2所示
表2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率单位:%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GDP实际2.5 O.4 0.4 1.1 2.5 3.4 0.2 一O.8 1.9 1.7
增长率
消费物价O.4 -1 一1.8 —1.4 -1 —3.5 1 —2.2 —0.8 —0.1
指数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报告》2002年第4期
然而整个90年代,日本的金融机构倒闭事件不断,尤其是日本规模较大实
力较强的金融机构也纷纷倒闭,如表3所示,可见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与金融
稳定目标之间存在偏离。
表3 20世纪90年代日本倒闭的金融机构一览
16
第二章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时间机构名称
t994年东京协和信用社、安全信用社
宇宙信用社、木津信用社
1995年兵库银行
1996年太平洋银行
阪和银行
1997年日产互惠人寿保险公司
三洋证券公司
北海道拓殖银行
山一证券
的。
二、政策工具
对比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政策工具,二者关系表现出如下特征:
1.二者的政策工具存在重叠。这主要是由二者的政策目标存在相关性决定
表4维护价格与金融稳定的工具
工具价格稳定金融稳定
系统范围单个机构
1. 货币政策×× ×
2. 短期利率×× ×
3. 公开市场操作×× ×
4. 支付体系××
5. 发布公开或私下的评论×X @ 固
6. 应急流动性支持×× ××
7. 危机协调处理圆圆固
8. 制订审慎的政策措施O 00
9. 实施审慎监管O 00
1 O. 存款保险0 00
注:两项符号重叠(如×x)表示该工具的主要用处;一项符号(如×)表示该工具的额
外用途;×表示不具备监管权力的中央银行所用的工具;0表示中央银行之外的权力机构
所能使用的工具;圆表示两种机构都能应用的工具。
资料来源:http://l ibrary.ertvu.edu.cn/mmroot/xueke/BigClass.asp
17
我国现实货币政策环境下的金融稳定研究
2.货币政策工具与金融稳定工具操作独立性不同
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可以独立操作、直接控制的,金融稳定工具的使用及
其效果的达成需要央行以外的部门如政府、监管部门等的通力协作,需要以金
融稳定信息交流和共享、协调管理、风险协同处置等协调机制为保障。
三、政策机理
1.作用对象不同
金融稳定政策主要是针对金融业内部,旨在修正问题,发现、规避和处置
风险,提高金融行业的效率,其对实体经济产生的作用是间接的,或者说,其
对实体经济的关注也是从防范实体经济对金融业产生不良影响、引发金融风险
的角度出发的。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与财政政策、收入政策、产
业政策一样,更多地关注宏观经济的总量均衡。
2.传导机制不同
金融稳定各项政策措施,包括事前的风险防范工作、事中的风险遏制措施、
事后的风险处置手段,都是直接作用于金融体系本身,没有中间变量和渠道的
传导。货币政策则不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核心问题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从
什么渠道、以何种方式传达至整个经济体系,引起最终支出的变动。货币政策
传导机制分为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两大类。所谓货币渠道是指货币政策的作用
通过影响经济中的货币来传导,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给,影响利率,进而
影响总需求;信贷渠道指货币供给的变化影响银行信贷资金的可得性,从而影
响信贷供给并进~步影响投资和消费需求,进而影响总需求。因此货币政策效
果产生具有一定的时滞。
3.管理范畴不同
从宏观政策的两个不同渠道来看,金融稳定属于总供给管理范畴,一个国
家为提高金融稳定水平不论是加强金融管制,还是解除管制,其意义在于为金
融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金融稳定政策在管理学意义上的作用是一
种“活力”营造机制和“结构安排”功能,具有制度经济学意义上的制度供给
特征。货币政策则是通过对金融变量的调节操作,通过操作目标控制,影响中
间目标,最终达到调节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属于凯恩
斯主义的需求管理。
18
第二章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4.管理侧重点的不同
金融稳定侧重结构,货币政策侧重总量。从金融结构的角度考虑,金融稳
定具有对金融结构的调整功能,这不同于货币政策的目标。结构型金融稳定措
施的主要目的在于阻止市场力量的过分集中、防止潜在的利益冲突、劝阻金融
机构不要承担过度的风险,以及拓展与其主要经营专长不相符的业务领域。近
几年国际金融领域的实践证明,金融稳定的结构功能显得更加突出,尤其是东
南亚金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仅从总量上控制是危险的和被动的,总量上稳定
的经济体经常潜伏结构性的不合理,正是这种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金融危机。
5.货币政策主动性较强,金融稳定政策主要为预防性选择
首先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具有主动性,大多数国家确定币值稳定为货币政
策最终目标,但如果需要,一个国家也可以选择以一定的通货膨胀为代价促进
经济高速增长,反之亦可;其次在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下,央行可以主动采取
策略组合对经济走向进行调控。金融稳定的目标则是不可逆的。理论上,一个
国家不可以用金融不稳定来换取其他经济目标的实现,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
而且,金融稳定措施的选择只能依据金融风险的表现、性质、程度等来进行,
例如最后贷款的使用、问题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等,因此其具有应对性特征。
第三节金融稳定目标与货币政策目标关系分析
央行承担起维护金融稳定与执行货币政策两大职责后,其必然要兼顾货币
政策目标和金融稳定目标,这直接关系到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的执行、落实效
果。理论和实践均已表明,货币政策目标与金融稳定目标的实现之间既有一致
性,也存在一定的冲突,从而给中央银行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实现维护金融稳
定的职能提出了严峻挑战。本章第二节对二者政策目标的一致性进行了理论分
析,在此基础上,本节主要针对二者目标之间的不一致性作了迸一步的分析,
通过对货币政策目标与金融稳定目标之间统一对立关系的探讨,尝试将二者目
标融合,纳入统一框架下。
一、金融稳定目标和货币政策目标不一致性解析
1.金融稳定的维护可能影响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当央行为维护金融稳定对微观金融机构实施救助措施,以增发货币来弥补
19
我国现实货币政策环境下的金融稳定研究
金融机构流动性的不足,使原来合理的货币稳定政策偏离目标。金融稳定与货
币稳定的冲突,首先来自于对陷入困境的机构的救助可能使通货膨胀偏离目标,
从而使在问题出现时货币当局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
据人民银行2004年统计,金融稳定支出(1.6万亿元存量)占基础货币投
放的30%左右,并通过货币乘数引发广义货币供给大幅上升。因此,我们说央
行在信息约束经济中微观独立性受损,被动地发行货币,使货币稳定政策屈服
于金融稳定政策,并可能导致较高的通货膨胀,金融机构群体则在通胀中受益。
表5是央行清理整顿信托投资公司、城市信用社、农村基金会、城市“三乱’’、
注销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等对金融机构再贷款的不完全统计,因此而增发基础货
币的金额也不言而喻。
表5 中国人民银行1999-2005金融稳定性救助不完全统计(单位:亿元)
目的手段及时间对象金额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1999-2001年第一次华融资产管理公司947
产剥离不良资产剥离,用于长城资产管理公司3458
收购四大国有银行和东方资产管理公司1162
国家开发银行不良资信达资产管理公司474

2004年第二次不良信达资产管理公司1604.84
资产剥离,按50%名
义价格收购中、建、
交三行3201亿可疑
类贷款
2005年第三次不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4590
资产剥离,按100%名
义价格收购工行
4590亿可疑类贷款
关闭地方性金融机1998-2002 被关闭城市信用社、信托投1411
构,地方财政担保资公司、农村基金会债权人
关闭和托管券商、偿2002年以来对鞍山证券、大连证券、新华证券、南300
还保证金和个人债务方证券、辽宁省证券、闽发证券、汉唐证券、大鹏
证券、恒信证券等救助合计
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2005经100
农村信用社改革专项票据核销不良资1000

总计约1.6万
资料来源:于宁(2005),《细解央行再贷款》,《财经》,2005.7.25.总第138期
第二章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2.货币政策目标对金融稳定目标的影响
反过来,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保持货币稳定以及
低通胀的货币政策可能使金融体系面临流动性短缺的难题,从而造成金融机构
经营困难,引发金融不稳定。
为防止通货膨胀,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
市场操作)可能与预防金融不稳定的需要相互矛盾。在经济高涨时期,为了实现
低通胀的货币政策目标,必须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如提高贴现率和准备金率,
进行公开市场出售。提高贴现率和准备金率的结果是直接减少了金融机构的流
动资金,应对兑付风险的能力下降。一旦面临挤兑,流动资金不足以用于支付,
必须变现长期资产。而短期内变现长期资产会遭受损失,从而很可能山流动性
不足转变为资不抵债。货币当局进行公开市场出售的结果是提高了市场利率,
市场利率的提高一方面使流动性不足的机构难以在市场上及时获得必要的流动
性补充,或者必须支付很高的成本,另一方面又使其原有负债的成本提高。
此外,反通胀的货币政策直接造成价格水平下降,会恶化企业和居民的资
产负债表,而企业和居民通过贷款和存款业务同金融体系建立联系。企业的财
务状况恶化通过信贷渠道反馈回金融体系,增加了银行系统资产方面的风险。
如果金融机构信贷量过大或者过于集中,面临价格下跌,容易形成不良贷款的
累积。在证券市场,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会直接造成市场价格的波动,一旦
放大市场波动性的因素存在气会造成金融不稳定。因此,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结
果使金融机构的脆弱性增加,应对风险的能力降低,一旦发生不利因素冲击,
即容易引起不稳定。
二、金融稳定目标与货币政策目标的融合
从上述研究中,我们看到,二者之间的冲突性和一致性实际上是同时存在
的,只是在不同的情形下, 不同的角度下来看,表现得不尽相同罢了。
1.金融稳定目标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性,主要表现在短期内
因救助问题金融机构需要而增加经济中的流动性供给,通常只是一种短期
行为,从而也只可能在短期内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况且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
问题并不一定总是与通货膨胀压力同时出现,因而二者之间的这种冲突性具有
21
我国现实货币政策环境下的金融稳定研究
一定的偶然性。
2.金融稳定目标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在长时期内表现得更为明

从长期来看,保持货币稳定有利于创造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环境,
促进金融机构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金融体系长期保持稳健发展也有利
于保持货币稳定供给,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对于短期内为维护金融稳定而向金
融体系提供过的过多流动性,货币当局可以通过对冲措施在长期内予以收回或
者进行抵消。当然其前提条件是,在这个长时期里,影响金融不稳定的因素能
够消除。
3.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短期冲突性和长期一致性,并不互相矛

为维护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短期内,如果金融机构的资产对价格的下跌
较为敏感,则必须容忍一定程度的通胀率上升。但从长期看,只有保持货币的
基本稳定,才有利于企业合理安排投融资和有利于居民平滑消费,从而降低金
融机构的风险暴露;货币稳定不会使企业因为价格水准的大起大落遭受未曾意
料的损失,从而保障金融机构资产的安全;货币稳定意味着较低的利率水平,
从而降低资金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加强金融机构的安全性。从不同
的角度来看,表现得不尽相同罢了。
因此金融稳定目标与货币政策目标定位的适合做法是,以消除局部金融不
平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作为短期目标,进而实现中、长期的币值稳定,并
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和整体金融稳定,实现经济良性循环。
第三章我国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关系的现状
第三章我国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关系的现状
第一节作为央行两大职能的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
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与维护金融稳定成为中国人民银行
的两大重要职能。
一、金融稳定相对货币政策而言,职能地位不断提高
从金融稳定职能的演变过程来看,中央银行从以统一货币发行和提供弹性
货币供给为特征的货币管理职能中,逐渐衍生出最后贷款人的职能,承担稳定
整个金融体系的责任。金融实践的发展表明了,中央银行仅仅以货币稳定作为
目标是不够的,而必须直接关注于金融不平衡本身。这种直接的关注由两个部
分组成,首先是努力避免金融风险的累积,其次是尽可能地将发生的金融不稳
定所造成的危害和成本降到最低。而这正是金融稳定职能的基本框架。因此,
金融稳定是从货币政策中派生出来的。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加深,金融稳定的职能地位会
不断上升,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多数国家的货币当局追随瑞典中央银行、欧洲
中央银行实行金融稳定政策,明文规定中央银行具有货币稳定与金融稳定两大
职能,使金融稳定作为央行职能具有了独立地位。我国也不例外,《中国人民银
行法》从法律的高度阐明金融稳定职能边界,在国际上也是少数。
二、金融稳定是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保障
本质上,货币政策是通过调整金融变量来影响实体经济的,即货币政策主
要通过金融市场操作进行,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主要依赖于关键金融机
构与金融市场功能的顺利发挥。因此稳健的金融体系对于货币政策的传导及效
果意义重大。
我国现实货币政策环境下的金融稳定研究
三、重视发挥货币政策的金融稳定作用,两项职能相协调
在现实的经济金融体制中,中央银行履行金融稳定职能,需要加强执行货
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协调。货币是宏观经济的重要变量,货币稳定也是金融稳
定的重要内容。一国要达到金融稳定,首先要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这也正是
一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无论是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还是世界上金融
危机的教训,金融风险的形成和金融危机蔓延等金融不稳定表现,最终都体现
为币值的不稳定。从宏观上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是一个国家金融不稳定
的主要表现。因此,如何保持一个中性货币供应量对于货币的稳定乃至于金融
稳定至关重要。实践证明,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
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稳健货币政策,是我国近几年金融稳定的重要基
础。
货币政策工具与独立政策工具、金融监管手段和风险补偿机制等一起构成
金融稳定政策工具体系。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价格型(如短期利率)和数量型(如
公开市场操作),在促进金融稳定方面两种工具作用有所不同,应根据需要合理
使用。
从我国履行最后贷款人责任的实践看,存在的问题是没有使用再贷款的具
体条件,容易引起道德风险,使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成了违规违法经营的托底
人。因此,有必要明确使用再贷款救助的条件,充分发挥金融稳定再贷款的化
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作用。
第二节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以币值稳定为终极目标的货币
政策与长期金融稳定是统一的;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以及货币政策
措施都对金融体系产生了积极。但同时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
金融机构稳健经营产生一定负面影响,需要正确看待。
一、我国货币政策设计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货币政策设计与金融稳定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币值稳定与金融稳定的内在
第三章我国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关系的现状
联系性。首先,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长期金融稳定是统一的。《人民银行
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从长期看,保持币值稳定有利于创造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环境,促进金
融机构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金融体系长期保持稳定,也有利于保持货
币稳定供给,实现币值稳定。
其次,短期内以增加就业为目的的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存在一定的冲突。
主要表现在,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不单是保持币值稳定这一单一目标,还担负
促进经济增长的职责,这就决定了货币政策还要兼顾增加就业、保持社会稳定
等一系列责任,最后贷款人职能也使中央银行为救助问题机构而投放流动性,
增加了通货膨胀压力,潜在危及金融稳定。
第三,货币政策设计与金融稳定的短期冲突性和长期一致性是可控的。短
期内以增加就业为目的的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冲突是暂时的,是我国市
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必经的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市场化的退出机制
将不断完善,以中央银行投放再贷款对问题机构进行处置的方式将逐步被取代。
此外,对于短期内为维护稳定而投放的流动性,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冲措施在:
长期内予以回收。但从长期看,只有保持货币的基本稳定,才有利于企业合理
安排投融资和有利于居民平滑消费,从而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累积和暴露;货
币稳定不会使企业因为价格水准的大起大落遭受未曾意料的损失,从而保障金、
融机构资产的安全;货币稳定意味着较低的利率水平,从而降低资金市场上的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加强金融机构的安全性。
二、我国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
1.“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一的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金
融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同时面临着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整的双重问
题,社会发展中存在着诸多不稳定因素,如城乡差距、下岗失业等。这些不稳
定因素若不及时消除,问题累积愈多,极易形成社会突发事件,并可能成为影
响金融稳定的导火索。针对我国特殊国情,货币政策目标只选择维护币值稳定
这一单一目标是不够的,加入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是现实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人民银行坚持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保持货币稳定,并以此促进
我围现实货币政策环境下的金融稳定研究
经济增长"为最终目标,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同时还通过各项信贷政
策消除社会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如针对“三农"问题,下岗失业问题,扶贫
问题,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助学贷款等问题采取的一系列信贷政策,确保经
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目前,宏观经济环境保持良好,为金融稳定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
2.货币政策工具的灵活运用促进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
(1)灵活运用准备金政策工具,调节金融机构流动性,保持货币信贷合
理增长。特别是针对近两年金融机构流动性充裕的情况,采取频繁小幅上调法
定存款准备金率及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调节金融机构流动性,进一步约束了
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行为,保持信贷合理增长和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保障金融
机构与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
(2)理顺利率体系,发挥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我国自1998年开始利率
市场化改革以来,成效显著。人民银行通过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对金融机构、
企业和个人的资金运用行为产生影响,抑制过度投资,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以及增强金融体系防范风险的能力。
(3)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近年来,人民银行加
强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要对冲操作工具,加大央行票据发
行力度,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操作目标由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向调控市
场利率转变,对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
理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投资产品和交易便利,有利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调
整。
(4)拓宽再贷款职能,稳定经济金融秩序。近年来,面对少数金融机构经
营不善引发的支付危机,人民银行及时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责,对问题机构进行
救助,发放紧急贷款等多种类型的金融稳定再贷款,对增强公众信心,保持银
行体系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关闭、撤销清算的金融机构提供再贷款
用于个人债务兑付,化解了地方金融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民银
行对问题机构的处置将更加注重系统性,根据实际情况相机抉择,努力做到既
保持金融稳定,又要防范道德风险。这样也就迫使商业银行切实加强风险管理,
增强了单个银行稳健经营意识。
第三章我国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关系的现状
3.货币政策措施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微观结构调整
(1)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人民银行多次召开“窗口指导"会议,
加强信贷政策的引导,提示商业银行高度重视贷款过快增长可能产生的风险;
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产业政策的要求加强贷款结构调整,合理控制信贷投
放的规模和节奏,引导金融机构完善资产负债结构,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
扩大消费、增加就业和助学等方面的贷款支持;提高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意识和
风险控制能力;引导商业银行通过拓展中间业务调整盈利结构,增强持续盈利
能力。“窗口指导"作为一种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结合起
来共同引导市场预期,增加政策透明度,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性和有效性,
同时也有利于商业银行及时领会政策意图,促进自身微观结构的调整。
(2)专项贷款的发放等政策措施有力推进和深化金融机构改革。人民银行
通过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批准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为推动农村
信用社改革和中行、建行、交行、工行股份制改革,顺利完成可疑类贷款处置
和其他财务重组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有力推进和深化金融机构改革。
截至2006年底,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1%、1 3.6%、
12.1%和10.8%,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3.8%、4.OS、3.3%和2.O%,税前利润分
别为715亿元、670亿元、657亿元和174亿元,财务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继建
行、交行2005年在香港上市后,中行于2006年6月和7月分别发行H股和A
股,实现了香港和上海两地上市;工行于2006年10月27日以A+H同步发行、
同步上市的方式,在上海和香港两地同步上市;建行于2007年9月回归,A股
上市。
截至2007年6月末,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共计对全国农村信用社安排资金
支持1661亿元,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一是产权制度改革稳步
推进;二是经营状况继续好转;三是支农服务不断加强。
三、我国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1.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在我国,相对银行业间接融资规模,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规模相对较小,
且社会保障体系不尽完善,资产价格财富效应显现不充分;同时,股票直接融
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低,且股市投资的高收益率诱导各类资金从生
我国现实货币政策环境下的金融稳定研究
产领域向虚拟经济领域流动,资产价格的q效应及资产负债表效应也不明显。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变动相关性并不明显,货币政策主要通过改变市
场投资者的心理预期来影响资产价格。而资产价格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挑战主要
在于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即资产价格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否会影响金融
机构的行为以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从而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货币政策应当高度关注资产价格。当前我国房地产价格呈持续上涨态势,自1999
年以来,逐步上扬,特别是近年来上涨幅度加大,有些地区房价收入比达到10
以上,价格涨幅远远高于收入上涨,已呈现虚拟资产的特性。股票价格上涨过
快,A股市场从2005年的1000余点到2007年6000点,上涨幅度近600%,市
盈率偏高,潜伏着非理性投资的危险。货币政策应密切关注资产价格,综合运
用货币政策工具、信贷政策、窗口指导等方式,影响投资者,Ii,理预期,防止价
格剧烈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2.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稳定的金融市场是金融债权买卖得以顺利实施的可能和前提,是金融机构
满足头寸需要、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增加盈利能力从而正常运营的前提,是金
融稳定的基础。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资金价格、货币供应量和预期三个渠道,对
金融市场产生影响。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包括金融市场总
量偏小、结构不合理、金融子市场间关联度不够,不利于货币政策意图的顺畅
传导,不利于金融系统的发展和稳定。货币政策在外汇市场上的操作造成被动
投放货币,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受到影响。截至2006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9411
亿美元,外汇占款82874亿元人民币,基础货币63000亿元人民币,外汇占款/
基础货币为1 31.5%。一方面,大量外汇占款形成的货币供给大多流向股市、房
地产或外汇市场,如数额过大,将引起投资过热,信贷投放过快,还可能助推
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形成,对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另
一方面,为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而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央行不得不加大力度进
行对冲操作以阻止货币供给的增加,而事实表明央行的对冲操作无法消除外汇
储备资产增长过快而产生的经济过热,央行试图收紧银根的政策意图大打折扣。
3.货币政策工具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影响
一是“窗口指导”作为央行宏观调控的具体手段,对配合国家产业调整政
第三章我国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关系的现状
策,引导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这种“窗口指导”在我国目
前较多体现为政府的宏观意图,行政色彩较浓,与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经营方针
相悖,且易使商业银行经营行为出现短期化趋势,以账目的调整来代替经营方
式的转变,不利于金融机构长久稳定发展。
二是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显著,但专项票据兑付却对农信社发展带来一定
影响。专项票据兑付的压力容易对农信社的长期持续发展产生潜在不利影响。
农信社为达到考核要求,尽快争取票据兑付资金,往往采取借新还旧、扩大贷
款规模、以资抵债、以贷入股,实物入股等不正当手段,短期内降低了不良贷
款,达到兑付条件,但并没有真正改善资产质量,还会对长期经营带来隐患。
4.货币政策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
首先,利率市场化是顺应经济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从短期看,利率市
场化将打破延续已久的利率决定机制,从而对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
管理模式产生深层次的影响,甚至带来一定冲击。一是使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只有具备现代经营机制、管理水平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商业银行才能在竞争中求
生存;二是改变了银行业的竞争方式,从根本上考验商业银行是否具有科学合
理的定价模式和管理方式;三是改变了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对创新能力提出
新的要求;四是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特别是对国外利率的适应能力提
出了较高的要求;五是加大了商业银行倒闭的概率,利率市场化往往会导致被
压制的实际利率水平上升,由于信息不对称,将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加大社会的整体信用风险,国外经验也证明了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倒闭的概率加
大了。
其次,汇率政策促使金融机构及相关企业的对外贸易关系及行为的调整。
对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有利于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充分
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等,但也对宏观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贸易和投资变动
性更大,增加了涉外经济的不确定性,同时也使我国银行面临着汇率风险。一
是增加银行自身的汇率风险,汇率的变动使银行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和负债价值
发生变动,增加汇率风险。二是汇率的波动增加了企业的风险,加大企业违约
的可能。三是汇率波动将会带来资本外逃和银行挤兑,产生银行危机。
我国现实货币政策环境下的金融稳定研究
第三节现阶段维护金融稳定与实现我国货币政策目标
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
一、货币供应量偏高对金融机构稳健性可能产生影响
我国正式引入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始于1996年,然而近几年调控货币供应
量的实践表明,在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
定,同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仍然繁重的现实情况下,实现货币供应量
中介目标将对金融稳定产生潜在影响。由于多年货币供应量高增长,广义货币
M2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与世界几个主要国家相比偏高,2006年末为1.65。
M2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存款,一是现金,其中存款占到九成多。存款是商业银
行向公众的负债,若比例过高,则整体的支付风险就越大。因此,在货币政策
和执行过程中,为实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可能对金融机构稳健性带来的影响
必须高度重视。解决的对策是要进一步深化投融资结构的调整,扩大直接融资
规模,在进行银行改革的同时,也要进行股票和债券市场的改革,增加货币市
场工具种类,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改变信用过于集中于银行的现
状,有利于国家整体金融安全。
二、货币政策应审慎作用于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市场历来都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主要因为:一是房地产市场
与国计民生关系大;二是房地产市场可能由银行资金注入而暴涨;同时银行进
行抵押贷款受房地产市场的制约大,随着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和崩溃,企业净
资产价值的变动导致抵押品价格也出现涨跌,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严重影响银行
的利润。我国中央银行十分重视运用信贷控制、利率调整等货币政策工具调控
房地产市场价格,如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
业务管理的通知》(121号文),规定对购买高档商品房、别墅或第二套住房的
借款人适当提高首付款比例;2005年将房贷优惠利率回归到同期贷款利率水平;
近期又进一步明确商业银行对个人第二套商品房要提高首付款比例。但基于房
地产市场与银行系统的重要关联性,央行在使用上述政策工具对房地产市场进
行调控时要格外慎重,适度调控,避免调控力度过大,房地产贷款风险陡然上
30
第三章我国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关系的现状
升,使银行陷入信用危机,引发金融不稳定。
三、维护金融稳定措施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带来的不利影响
首先,对问题机构的救助迫使央行投放了大量再贷款。截至2004年底,
人民银行对农发行再贷款6500亿元,已形成挂账: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再贷款
余额为7662亿元,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主要为农行)再贷款余额1924亿元,
此外,在处置高风险机构中,人民银行还发放再贷款给关闭的信托投资公司、
城市信用社用于兑付个人储蓄存款及合法利息,发放再贷款给证券公司支付股
民保证金,发放再贷款给城市商业银行转借地方政府用于兑付农村合作基金会
和供销社社员股金,这部分金融稳定再贷款接近1700亿元。大量再贷款的投放
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利于货币政策有效传导。
其次,为配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央行适时向政策性银行、资产管理公司、
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发放再贷款,确保转轨时期的顺利过渡。此外,央行还
采取措施增加金融机构的活力,当前,改革的成本问题尤其和货币政策密切相
关。例如,向改革银行注资,这些注资属外汇储备运用性质,而这又和货币供
应量有显著的关联,未能充分冲销的外汇储备运用可能起到货币扩张的效果,
应予以高度重视。
我国现实货币政策环境下的金融稳定研究
第四章政策建议
第一节维护金融稳定的有效货币政策选择
在今后的货币政策工作中,要强化货币政策要素间的协调,完善传导机制,
在坚持币值稳定的前提下,致力于金融稳定与社会稳定。
一、加强货币政策目标间的协调,兼顾金融稳定
首先,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日益复杂化,已发展成为以货币供应量,多项经济
和金融变量组成的中介目标指标体系,应逐渐把利率、消费物价指数、汇率等及
价格有关的变量纳入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中,加大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与最终
目标之间的关联度,避免单纯依靠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而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
其次,追求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条件的协调~致的组合。主要有低通货膨胀和适
度经济增长、高经济增长和适度通货膨胀等等。
二、加强货币政策工具协调,增加传导效率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效果极大地受制于政策工具,因此应该推进金融改革,
抓紧完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适时运用非经济性调控手段,以正确引导市场预期。
加强选择性工具的运用,以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拓展一般性货币政策调控手
段的运用方式,以强化间接金融调控的力度。货币政策操作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重视对一些重要的趋势性苗头的判断,争取及早进行政策调整。
三、减少传导时滞,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存在外部时滞,既不利于金融机构及时领会政策意图,调
整经营思路,保持稳健经营;也不利于货币政策措施对经济领域影响效果的及时
显现,从而影响金融稳定的外部基础。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政策措施包括:首先,建立完善的金融
市,特别是货币市场,不断丰富货币市场工具,加强货币市场组织机制和清算体
系的建设,增加交易主体,鼓励货币市场创新;其次,完善利率市场化的微观基
础,企业和商业银行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中心环节必须产权清晰,走市场化
32
第四章政策建议
经营路子;第三,完善和加强中央银行对利率的管理,在调控利率的同时,注意
防范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2.改善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不对称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首先是要逐步实
现中央银行资产结构的证券化,不断开发适用于公开市场操作的金融工具,增加
公开市场交易频率,充分发挥一级交易商在活跃市场、传导货币政策意图中的作
用;其次,要加快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步伐,解决银行资金流动性和资金期限
错配问题。
3.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建立现代银行制度为根本目的,加快产权制度
创新,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变经营方式,改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
基础。
4.正确处理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关系。银行监管是有效执行货币政策的基
础,科学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处理好两者的
关系,建立以控制金融风险,保障金融体系健康发展,促进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
标实现为主旨的银行监管理念。
5.尽快建立金融机构市场化的退出机制。市场退出机制的不完善存在着严重
的道德风险,不利于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必须尽快建立市
场化的退出机制,加快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增加对商业银行的正向激励,促进其
稳健经营。
6.开放条件下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开放条件下,外资金融机构受国内
货币政策变化影响较小,势必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中央银行应相应扩大
货币监测的范围,同时要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构建防范资本流动冲击的安全机
制。
四、货币政策在坚持稳定币值的前提下,还要致力于维护金融稳定和社会
稳定
稳定币值与促进经济增长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我国
目前处于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为了弥补市场本身的不足,货币政策要充分发
挥其调整经济结构的作用,调整住房信贷、消费信贷等政策,引导商业银行贷款
投向,支持经济增长。同时,为维护金融稳定与社会稳定,货币政策还需要对支
持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就业,保持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采取多种方式缩小城
我国现实货币政策环境下的金融稳定研究
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加快构建金融安全网,保障金融稳定。
第二节金融稳定的相关建议
金融稳定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属于新生事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
都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我国有关金融稳定的理论研究、制度建设及基础设施
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将有关金融稳定的概念界定上升至法律层面
虽然人民银行在已披露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5)》对我国金融稳定的
定义、维护金融稳定的框架和工具做出了明确的阐述,但并不足以成为法律依
据指导各级金融稳定部门工作的开展,国内有关这方面的争议及探讨还存在。
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定义、维护金融稳定的框架和工具等方面的界定必须上升到
法律层面。因为我国央行在金融体系及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
以及银监会分离后央行所承担的维护金融稳定的重担,这些基础性的概念界定
对各级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一个定义明确、
有法律作支撑的金融稳定概念界定有助于各级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责的正
常发挥,确保金融业平稳运行;相反,一个模糊与缺少权威性的概念,必然造
成实际部门工作的紊乱与不协调,不利于金融稳定工作的有序开展,不利于金
融稳定局面的维护。
二、建立金融稳定工作条例
为保证金融稳定工作的权威性和持续性,建议在国务院立法层面出台《金
融稳定工作条例》,条例中明确金融稳定的概念和内涵、金融稳定具体职能、金
融稳定工作的组织体系,以及金融稳定工作框架及程序等。
三、完善金融稳定机制建设
一方面要构建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构建中央银行与监管机构及其他有关部
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仅有利于央行与金融监管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更有利
于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更好地发挥金融体系的功能。特别是当前在我国
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政策同时,金融业也出现了某些混业经营的新趋势,
第四章政策建议
例如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业务合作;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都是较为突出的
表现,在这种特殊形势下,央行和监管部门如何加强协调配合,建立金融稳定
协调机制显得尤为迫切。目前的现状是各地区独立开展此项工作,基本的模式
都是依托于政府,若没有政府的支持,则协调机制很难建立,人行分支机构开
展此项工作处于被动地位。同时鉴于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家监管部门已
经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相互之间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应尽快建立人民银行、
各监管部门和财政部之间制度性的协调机制,从上至下规范此项工作。
另一方面要加强金融稳定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
1.完善金融安全网建设。首先,规范央行再贷款使用条件和使用规范,防
范道德风险,提高流动性支持的贷款利率,以建设性模糊的方式进行相机抉择,
行使最后贷款人职能;其次,加强金融监管,实现以事后检查为主向以事前预
警监督为主的转变,由事后的合规性监管向事前的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审慎性
监管转变,要进一步完善包括金融市场准入制度、资格审查、资本充足条件、‘
清偿能力管制、业务活动限制、贷款集中程度限制、管理评价在内的预防性风
险管理体系;最后,尽快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从
根本上改变非市场化的处置机制的诸多弊端。
2.加强对支付清算系统的日常管理和风险防范。探索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
和管理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丰富现代化支付系统的接入方式,不断改进系统运
行、维护和监督机制,提高支付系统的安全和效率。
3.进一步完善征信体系建设。全面征集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建立区域基
础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大力培育和发展信用中介机构;加强征信业规范化管理,
建立健全征信市场的监督管理体系。
4.进一步推动反洗钱工作深入开展。全面落实《反洗钱法》的规定;完善
反洗钱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并逐步完善反洗钱非现场监管制度,加强对金融机
构反洗钱工作的非现场监管。
5.加强金融安全知识教育。应参照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经验做法,建立金融
安全知识教育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向公众及社会各层面进行金融安全
知识宣传教育,普及金融知识,树立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
我国现实货币政策环境下的金融稳定研究
四、丰富维护金融稳定手段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人民银行承担着金
融改革方案的综合设计工作,要通盘考虑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协调并实施整体
金融改革方案。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集中体现在金融结构的不均衡上,
在进行银行业改革的同时还要进行资本市场的改革,增加货币市场工具种类,
扩大市场规模,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同时要注意防范改革过程中
可能出现的风险。
2.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企业效益低下和银行资产质量不高是当前
危害金融稳定的两个最突出的因素。要维护金融稳定,就必须继续推进企业的
制度建设,加强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引进不同的产
权主体,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从而增强对国有企业、国有银行的约束机制,
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3.将金融稳定机制落到实处。金融稳定机制通常包括事前金融预警机制、
日常金融监管和事后最后贷款人以及贯穿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存款保险制度,这
些机制之间存在协调配合关系。首先,应从信息系统建设入手,加强对金融风
险的监测和识别,尽快完成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监测指标体
系的筛选工作,建立稳定的数据信息来源渠道,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监测。
其次,辅之以必要的制度安排,包括定期的例会制度,风险提示制度和风险分
析报告制度等。再次,审慎使用最后贷款人手段,尽快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
36
结论
结论
近年来,随着金融管制的解除、金融工具的进步,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越
来越高,金融风险的性质及其累积速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金融稳定已经
成为事关经济稳定、社会稳定和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转轨时
期,经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化,金融业对外开放
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在其中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并通过宏观调控来维护
金融稳定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课题。
本文结合目前我国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的相关理论,首先从金融稳定问题
的提出、金融概念、金融稳定内涵(基本涵义、政策涵义)、我国维护金融稳定
的理论指导、我国金融稳定的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概述,进而分析了货币政策与
金融稳定的关系。主要从内在关系、政策、目标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最
后,在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关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本
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需要金融稳定的支撑。因此有必要把金融稳定政
策纳入宏观经济政策框架。金融稳定是货币政策的制度保证,没有这一保证,
总量的均衡往往隐含结构的不合理和低效率。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事
例,即在事前的监测中,各项经济总量所指示的完全没有危机爆发的前期提示,
而最终危机的爆发则是源于结构性问题。
二、货币政策传导需要金融稳定支持。货币政策能否带动企业和居民投资,
进而促进消费增长,关键在于能否改变公众对未来收入水平及物价变化的预期,
不同的预期影响着金融稳定状况的发展方向。
三、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二者之间的冲突性和一致性是同时存在的,只是
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角度下来看,表现的不尽相同。二者的冲突性主要表
现在短期内,而一致性则在长期内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加强二者之间的协调,
强化货币政策要素间的协调,完善传导机制,完善我国目前金融稳定相关制度
和工作机制,对于中央银行更好地履行职责,运用货币政策,通过宏观调控来
维护金融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现实货币政策环境下的金融稳定研究
本文偏重于从宏观上对我国金融稳定及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关系进行理论
研究分析,在微观上把握不够,相关实证分析和数据模拟较少,有待于做进一
步分析研究。
38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央银行与金融稳定:理论和操作框架》【M】.北
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3】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4】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国务院法制办财经司《中国人民银行法》【M】.北京:中国金融
出版社,2004.
【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球金融稳定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6】周小川.《维护金融稳定是中央银行的天职》[J】.中国金融,2005,(22):8-9.
【7】吴晓灵.《维护金融稳定之道》[N】.财经,2004.7.19.
[8】黄正威.《央行维护金融稳定职z日‘匕l-.探析》【J】.金融纵横,2004,(11):3_6.
【9】陈超.《金融稳定:中央银行职能的回归与发展》【J】.西安金融,2004,(8):19.22.
【lO】段小茜.《金融稳定:目标、涵义及制度框架》【N】.金融时报,2004.09.07.
【l 1】郑振龙.《发展中国家金融稳定之研究》【J】.金融研究,1998, (2):15.21.32.
【12】黄霞.《论我国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目标、支柱和环境》【J】.南方金融.2005,(6),
29—33.
【13】欧文伊文斯等.《金融体系稳健性的宏观审慎指标》【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4】吴军.《金融稳定内涵综述及框架分析》们.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3),48.55.
【15】王自立.《金融稳定与货币稳定关系论》【J】.金融研究,2005,(3):1.il.
【16】HerreroA.Q and Pedro del Rio, (2003)“Implications ofthe Design ofMonetary Policy
for Financial Stability”,Economics Working Paper Archive at WUSTL,
Macroeconomics No.0304008.
【17】蔡志刚.{:中央银行独立性与货币iitf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f18】周小川.《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道德风险》[J】.金融研究,2004,(4):1^4.
【19】张建华.<中央银行与我国的金融稳定》【N】.金融时报,2004.07.06.
39
我国现实货币政策环境下的金融稳定研究
【20】张汉东沈庆凯.《日本金融机构破产的教训与启示》【J】.投资理论与实践,1995,(11),
21—29.
【2l】崔建军.《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2】Barro R,Gordon D. 《A positive theory of monetary policy in a natural rare model))【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8)-589-610.
【23】Ball L. {Efficient rules for monetary policy))【J】.Reserve Bank of New Zealand
Discussion Paper Sedes,1997,(3):122·131.
【24】Persson T,Guido T.{Political economics and macroeconomics policy))[J】.IIES
Stockholm University Seminar Paper,1997:641—657.
【2 5】Oosterloo S,Hann J.Central banks and financial stability:A survey[J].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2004,(1):257—273.
【26】黄佳朱建武.《基于金融稳定的货币政策框架修正研究》【J】.财经研究,2007,(33):
96.106.
[27】于宁.《细解央行再贷款》【J】.财经,2005,(15):21-27.
【28】陆磊.《非均衡博弈、央行的徽观独立性与最优金融稳定政策》【J】.经济研究,2005,
(8):32.43.
【29】施华强.《国有商业银行账面不良贷款、调整因素和严重程度:1999.2004))【J】.《金
融研究》2005(12):25.39.
【30】李健.《中国金融发展中的金融稳定性问题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4):
6.13.
【3 l】卡尔.E.瓦什. 《货币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32】陈利平.《货币存量中介目标制下我国货币政策低效率的理论分析》【J】.金融研究,
2006,(1),40-50.
【33】查理士·恩诺克约翰·格林.《银行业的稳健与货币政策.全球经济中的一些问题及
经验教训》[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34】胡海鸥.《当代货币金融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5】王元龙.《中国金融安全论》【M1.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6】向新民.《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与稳定性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