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5072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
姓名:王毅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刘军善
20071101
摘要
流动性管理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对传
统业务占主导地位的我国商业银行而言,流动性的管理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
和安全性的实现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面临
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即流动性管理不足,这造成商业银行资产的使用效率低
下,并产生了流动性过剩的现象。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是关系到我国
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全面开放后能否保持竞争力和独立性的关键。因此,本文
围绕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要求商业银行在适应
金融自由化的大潮中不断革新,加强流动性管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
展处于一个比较敏感的时期。本文正是在我国商业银行不断上市,银行流动
性出现过剩的背景下来分析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的,其目的和意义十分明
显。总之,研究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
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章绪论对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研
究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国内外的研究文献进行了介绍。第二章主要讲述了
商业银行流动性及流动性管理的相关理论。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分析了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管理不足的原因进行了
/謦释。同时,该章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不足导致的流动性过剩进行了论述。
r7第四章主要针对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流动性管理,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
ABSTRACT
Liquidity management occupies a vital position in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especially for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Liquidity management plays a role that cannot be overtaken on the profitability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security.At present,China's commercial
banks faced witll a prominent problem in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which is
the inability of liquidity management.And this caused commercial banks
inefficient,generating the phenomenon of liquidity surplus.Taking effective
action to address this iSSBe which iS related to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financial area after full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which is the key to competitive and
independence.Therefore,this paper focuses on commercial bank liquidity
management,and proposes some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With the progres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derivatives,commercial banks should sn它ngtben liquidity management to
adapt the great financial big bang.Now Claim's commercial banks ale in a
relatively sensitive period.This paper makes a study in the context of commercial
banks’public issue and the appearance ofliquidity surplus.Therefore,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is obvious.In short,studies about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on liquidity management are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commercial banks.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cludes four chapters:Chapter I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the study,and makes an overview on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s.Also,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paper are discusses in this
chapter.Chapter II describes some relative theory on the liquidity and liquidity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On the basis of the first two chapters,chapter
I
III discusses the status quo ofChina's commercial banks liquidity management and
existing problems,and makes an explain oB the inadequate management.In the
meanwhile,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liquidity surplus ofcommercial banks which
is a result of inadequate management.Chapter IV proposes some advices and
proposals on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liquidity management ofcommercial banks.
Key words:liquidity management,commercial banks,liquidity surplus
II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癫t司跏i乒‘1j缸刮≯物印蠹》,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
东北财经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
果。据本人所知,论文中除已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力,
作者签名: 哕日期新年,一月扣日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诫闻I矽冉ji蚕1兹/移1渤刁乒》系本人在东北财经
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硕士学位
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东北财经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
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本人完全了解东北财经大学关于
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
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
财经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
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名:匀簪胁卵和肋日
新摊澎f 日缈叶叫日
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l章绪论
商业银行是高负债运作的特殊企业,其负债的不确定性和硬性约束要求
银行资产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生命,保持适度的流动性
对维护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流动性管理因此也就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首要任务和核心目标。
中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曾做出
了很大贡献。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
有的机遇与挑战。作为金融机构主体的商业银行,也在努力的寻找自己的出
路。随着2007年9月25日建行的成功上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三大国
有商业银行已经成功改制为股份制有限公司,然而问题并没有伴随成功改制
而马上解决。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中国商业银行对流动性管理一直都是
最忽视的薄弱环节。这是由于在强大的国家信用支持下,国内商业银行特别
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存款流动性需求没有得以体现。同时,国有银行的垄
断地位也使其不必担心因贷款流动性不足而失去客户。另外,在社会效益目
标高于经济目标情况下,银行也不存在消除流动性盈余、追求适度流动性的
压力。但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经营环境的不断
市场化,国内商业银行也开始追求利润,成为市场竞争的利益主体,其自身
问题就渐渐暴露了出来,维持合理流动性的压力随之加大。
从2000年以来国内金融的运行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问
题日渐突出。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
存款余额达33.54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22.52万亿元,存贷差高达11万
亿元,存货差比2000年末增长了350%。这表明,我国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
银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姜建清(2005)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
关于未来lO年中国银行业可能会因为大量资金流入银行体系而形成流动性过
剩的论断。
流动性过剩最终造成什么局面呢?两个后果。第一,按照哈耶克的商业和
货币周期理论,会引起经济周期增长的波动,这个在很多国家实践中已经得
到证明。第二是通货膨胀,资产价格的上升。而一般来说,在任何时候持有
资产比持有货币更能保值增值,现在资产增值的速度是在迅速加快。资产价
格迅速上升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第一会造成资源分配的低效率,第二扭曲
经济的良性增长,它使资产持有者越来越富,无产者置业越来越难。这是不
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问题的深
入分析及其所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将会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管理,
提高其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保证其稳健地向前发展。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银行业不断出现的流动性危机,引起了学术界和有关当局的高度关注,
相关研究也不断深入,但所得出的关于如何控制、管理和消除流动性危机的、
加强流动性管理的主张也大相径庭。
1.2.1国外文献综述
Peter S·Rose在(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中分别对流动性缺口
法、资金结构法、流动性指标法三种衡量流动性的方法进行了介绍,认为商
业银行的流动性缺口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预期的企业季度利润、本国货
币供应量的最新增长率、银行所服务经济实体的预期发展、预期的通货膨胀
率、银行所服务的经济实体个人收入状况预期发展、零售额的预期增长、货
币市场存款的预期收益等。
Kashya在《Banks As liquidity providers: An explanation for the
CO-existence of leading and deposit·taking))中证明确保银行稳定性和避免危机
的监管机构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存款保险体系,认为存款保险基金可能确实消
2
第1章绪论
除了危机,假设其规模足够大,但是存款保险是有成本的,其最多只能导致
次优配置的实现。同时,也分析了金融中介和流动性创造之间的关系,证明
银行债务就是一种可以保护信息不对称下不知情投资者的流动证券。
Myers等人在《(The paradox ofliquidity))中提倡将银行分解成孤立的类似
于财务公司和互助基金的贷款和存款吸收业务,提出了“有限范围银行”的
概念,认为拥有单项业务的有限范围银行不会出现流动性负债和非流动资产
并存的局面,从而可以在根本上消除银行挤兑出现的可能性。
1.2.2国内文献综述
姚长辉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中认为银行的流动性
风险产生的原因有表面原因和深层次原因两个方面。表面原因是第一由于银
行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和不规则性;第二是由于银行资金运用的不确定性和
不规则性;深层次原因是银行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矛盾。影响流动性风险
的主要因素是: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中央银行采取的政策、金融市场的发
育程度、利率变动等。
徐枫在《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风险管理及对策研究》中认为中国商业银
行的流动性管理策略应采取资产流动性管理为主,负债流动性管理为辅的平
衡流动性管理策略,主要有三个层次的管理:一二级备付金的调控;资产负
债匹配管理;贷款资产流动性的改善。
王文华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与管理策略》中从流动性需求的预测和
需求策略的选择两个方面提出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管理策略。流动性需求预
测方面,从客户提取存款的预测、新增贷款需求的预测、周转资金需要量的
预测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需求策略的选择方面主张采取储藏流动性和借入
流动性的策略相平衡。
郭京华在《试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风险及其管理》中对中国商业银
行流动性风险的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具有成因多
元性、承担集中性、隐蔽性等特征,同时对如何构建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
险的管理机制进行了研究,分别从完善宏观体制、央行监管机制的建立、商
业银行内部监控管理体系的建立三个方面对构建流动性管理机制进行了说
明。
乔海曙和熊正德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中从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理论根源出发,对流动性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论
证。
童频和丁之锁在《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特征及其制度背景》中通
过套用国外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和发展阶段来分析、判断中国商业
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分析出制约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
因素:利率未完全市场化、资本市场不发达、商业银行内部缺乏流动性管理
的动力机制、央行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不一致等影响因素。
温坷和王立在《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缺位及制约因素分析》中在对
比国外和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阶段性及其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
分析了造成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不足的原因,从而为实行真正有效的流
动性风险管理指明了方向。
从以上理论研究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国外的研究详尽,但比较分散,并
且所提出的相关理论主张均是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体制基础之上的。
对中国这样一个仍存在金融压抑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借鉴意义必然会大打
折扣,中国需要的是真正适合中国实际金融发展状况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
的相关理论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的研究中有关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研究还没有
引起足够的重视。到目前为止,国内在银行流动性管理方面的研究仍旧缺乏,
且大多以定性为主,定量的系统性描述较少。在具体操作中,也只是简单机
械地参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五个流动性监管指标来执行,尚未形成适合自
己银行所需要的完整体系,总体上看较粗略,而且缺乏反映银行不同时点流
动性状况的指标;而在新时期流动性过剩的宏观背景下提出强化流动性管理
的建议更不引人注目,本文正是在这个大环境下进行流动性管理的深入研究。
4
第1章绪论
1.3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综述、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等。
第二部分首先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概念入手,介绍了流动性管理一般
的计量指标与计量方法比较全面阐述了有关流动性管理的基本理论,为后文
更为深入地研究流动性管理提供良好的铺垫。
第三部分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现状进行了介绍,继而对流动
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论述。流动性管理不足会导致流
动性不足和流动性过剩,该部分针对我国的现状,对当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进行了相关探讨,主要包括流动性过剩的表现及带来的问题等。
第四部分主要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
建议和意见,主要包括减少流动性剩余,加强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以及相
关的监管措施等。
1.3.2研究方法
本文以西方的资产负债管理经典理论为依据,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
性管理发展的新情况来说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仍然不足的现状,
结合我国国情,主要应用理论分析与现实状况有机结合、规范分析与图表数
据融为一体的研究方法,在新时期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做了相当深入的研
究,为进一步研究流动性管理理论搭建了一个较高平台。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
第2章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关理论
2.1流动-性的概念及衡量
2.1.1流动性的内涵界定
通常所说的流动性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流动性资产,通常是指
可用来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类资产;二是指可获得高流动性资产的能力,这种
能力称之为流动性能力。将流动性概念区分为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能力,有
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所面临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具体而言,流动性能力是指银行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内、以适当的价格取
得可用资金的能力,是银行随时满足存款者提现、支付到期债务以及满足借
款者的正当贷款需求的必然要求。银行的流动性能力,主要体现为两个途径:
一是资产方的流动性能力;二是来自负债方的流动性能力。资产方的流动性
能力,是指银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在资产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变现的能力。
其核心思想是,如果客户需要资金,银行就直接运用手中所持有的现金进行
支付,如果手头的现金不够,就将所持有的资产(如有价证券)在市场上抛
售、变现,转换成现金以后,再用于支付。负债方的流动性能力,是指银行
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在不支付太高成本的情况下,以借款方式获得现金的能
力。其核心思想是,如果客户需要资金,银行在不动用(或无法动用)手持
现金或可变现资产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吸收存款、在公开市场上发行债券或
存单,或者在同业市场上拆借,通过“借新债、还旧债”,满足客户对现金的
需求。
但是我国银行业目前所面临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既不是资产流动性能力
的过剩,也不是负债流动性能力的过剩,而是流动性资产的过剩,进一步说
就是大量的可用于放贷的存款资金沉积在银行系统内部的过剩。这种流动性
困境与经济学上的“流动性陷阱”的概念非常相似,按照经济学家克鲁格曼
6
第2章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关理论
的解释,“流动性陷阱”是指名义利率持续下降并接近于零,但仍然无法刺激
总需求,以使之消化过多的生产能力。除了表现为极低的名义利率外,“流动
性陷阱”还表现为公众的储蓄热情不减、储蓄增长和其它货币性因素(如扩
张的货币政策)共同推动广义货币供应量快速增加。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流动
性过剩表现为银行存款高速增长、贷款增长缓慢、银行惜贷现象普遍、银行
资金的货币市场获利空间锐减、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迅速、信贷结构失衡
等现象,充分表明了我国银行业的流动性过剩不仅仅是银行系统的问题,它
更是反映了当前整个金融体系的内在矛盾,是金融系统效率低下的产物。
2.1.2流动性与盈利性的权衡
为了满足客户每日的流动性需求,银行必须持有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形式
的非赢利性资产。很显然,这些非赢利或低利润的资产会降低银行的赢利性。
因此,作为银行来讲,就希望在能够满足日常流动性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
少持有这种非赢利或低利润的资产。此外,银行同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和存
款利率上限的废除,进一步加强了银行对于最小化持有非赢利或低赢利资产
的需求。表2.1列出了根据资产规模分类的商业银行所持有的非赢利资产数
量(2000年初,按平均比例计算)。前10大银行所持有的非赢利性资产的百
分比较大,这主要归因于它们对于表外业务(OBSAs)的重估收益。不过,
由于大银行在处理支付结算业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需要保留相对较
多的流动性资金(如现金和存放同业款)。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排除了OBSAs
的重估收益,银行规模和其相应的非赢利性资产水平还是成正比的。比如:
在排除了OBSAs的重估收益后,前10大银行持有的非赢利资产占其总资产
的12.05%,而社区银行所拥有的非赢利性资产占比为8.17%。
7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整理
2.1.3流动性的静态衡量
流动性的静态衡量主要通过以下指标描述。
1.偏重于资产方、主要关注流动性储存的指标
(1)贷款/存款。这是该类指标中最常用的流动性衡量比率。一般该比
率越高,流动性越低。然而这一比率和银行的大小、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都
有关,并且它未能反映存、贷的期限、质量,未能说明贷款之外的其他资产
的性质。因此,该比率不适合用于横向比较。此外,随着金融体系和金融市
场的发展,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例如随着非银行
金融机构的发展,银行存款不断流失;同时金融市场的完善以及银行负债管
理理论的兴起,使得银行越来越多地从货币市场上直接购买资金;同时利差
的缩小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发放更多的贷款以维持盈利水平,这些因素都导
致了贷款/存款比率的上升。可见,该比率也不适合于中长期的纵向比较。
(2)现金和存放同业/总资产。这是现金比例指标,因为现金的流动性最
强,所以,一般来说,较大的现金比例意味着较强的流动性。
(3)临时投资/总资产。所谓临时投资,主要是指流动性最高的几类投资,
在美国包括:存放于其他存款机构的生息存款余额,联邦资金出售和重新售
出的回购协议,到期日在1年以内的交易账户资产和投资证券。在美国,一
般小规模银行有较多的联邦资金出售和投资,而较大规模的银行则因为代理
8
第2章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关理论
业务的需要,有较多的存放同业余额以及交易账户资产。
(4)贷款和租赁/总资产。贷款和租赁是传统上流动性最低、同时也是盈
利性最高的资产种类,该比率越高,说明流动性越差。
(5)投资证券的市场价值般资证券的账面价值。通常该比率小于l时,
说明出售投资证券将面临亏损。根据我们对流动性的定义,好的流动性不但
包括变现的速度,还包括变现中的损失程度。因此,该比率越低,流动性越
差。
2.偏重于负债方、主要关注筹措流动性能力的指标
(1)核心存款/总资产。核心存款主要指存款余额中较为稳定的那部分,
但实际测算较难把握。在美国,核心存款使用存款总额减去余额10万美元以
上的存款账户总额代替。
(2)活期存款/定期存款。这个指标反映存款的结构,由于定期存款的提
前支取会承担利息上的惩罚,因此相对而言其流动性要求较低。该比率越高,
银行的流动性越低。
(3)短期投资/敏感性负债。短期投资包括在其他银行的短期存款、售出
的联邦资金、持有的短期证券。敏感性负债包括余额大于10万美元的存款、
购入的联邦资金、回购协议下出售的证券、由财政部持有的活期票据等,这
些都是对利率高度敏感的资金来源,很容易流失。该比率越高,流动性越高。
(4)货币市场资产/货币市场负债。该比率又称为热钱比率。货币市场资
产包括现金、短期政府证券、联邦资金贷款、回购协议下购入的证券,货币
市场负债包括大额存单、欧洲货币存款、联邦资金借入、回购协议下出售的
证券。货币市场的资产能够迅速变现,该比率就是衡量银行是否能够使用货
币市场的资产来平衡货币市场的负债,显然比率越高,流动性越高。
(5)(大额负债.临时投资)/(赢利资产.临时投资)。该比率又称大额
负债依赖度,表示银行的基本资产在多大程度上是由短期、利率敏感性高的
机构资金提供融资的。在美国,大多数银行是资产规模小于1亿美元的小银
行,其临时投资往往大于大额负债,因此该比率为负值,没有太大意义。对
9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
于大银行,当该比率大于0时,意味着银行主要资产中有一部分是由大额负
债来融资的。对于这些负债,银行通常希望债权人的展期,以此对盈利资产
进行长期融资,两者的期限并不匹配,因此意味着流动性风险。比率越高,
流动性风险越大。不过,即使这一比率较高,也应该进一步分析大额负债提
供者的具体情况,他们和银行的具体关系,对银行经营状况的敏感性。
3.流动性指数
流动性指数是由美联储的Jim Pierce发展起来的,它衡量金融机构面对突
然的急速资产出售变现时,相对于正常市场情况下的市场公允价值(这需要
仔细的寻找买家、沟通信息、讨价还价,耗费大量时间),金融机构会面临多
大的潜在损失。这两个价格的差异越大,那么金融机构资产的流动性就越差。
那么把所有资产的这种差异,通过加权平均纳入指数计算,可以把流动性指
数表示为:
卜扣》
这里I表示流动性指数,下标i代表资产种类(共N种),Pi代表资产i
急速变现的价格,Pi.代表资产i正常变现的价格,Wi代表资产i在总资产中
的权重,显然有
ΣW.=1
可见,资产的流动性越高,那么P,和p.差异越小,p,西越接近于h资
产的流动性越差,那么P;和p.差异越大pi,p.越接近于0 a加权平均的流动性
指数必然在0和1之间,该指数越高,资产的流动性越好。
不过,具体运用中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不同的银行,在不同的地区,
不同的时间都面临不同的内外情况,因此各指标都会随之变化。因而,在衡
量某个指标时,不存在某个特定的理想值。其次,对于横向比较,必须选择
和本银行规模类似、经营环境类似的竞争对手,否则即使相同的指标可能也
第2章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关理论
缺乏可比性。另外,不同的银行在具体指标的计算上可能会有不同方法,即
使方法相同,某些指标还需要进一步分析。第三,对于纵向比较,必须考虑
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关键是考察某个比率变化的方向,并分析原因,给出
具体对策。
2.1.4流动性的动态管理
纯粹的静态流动性管理并不存在,因为流动性本身就是一个动态概念,
流动性风险主要就是一种动态的资金运动带来的风险。上面所述的比率可以
认为是一种基于当前情况的事后统计,根据这些指标商业银行可以作出相应
的策略安排,以应付未来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问题。本文把这些指标归类为静
态指标。显然,要全面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必须预测一段时间内资金
的运作情况,因此,流动性管理主要应该是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最重要的就
是“缺口”概念,实践中有许多表现形式。
1.净流动性头寸
从商业银行一段时间内的流动性供给和流动性需求预测出发,来进行流
动性的动态管理是最简单直接的做法。净流动性头寸就是指商业银行流动性
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差额。当头寸为正时,流动性有盈余,管理者必须考虑如
何安排多余的流动性。当头寸为负时,流动性不足,管理者必须考虑如何弥
补这一缺口。
净流动性头寸=流动性供给.流动性需求(2.13)
表2—2 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供求
流动性供给流动性需求
存款增加
服务费收入
己发放贷款的偿还
银行资产的出售
从市场借款
存款提取
偿还非存款负债
新贷款发放
税费缴付
现金支付股利
一般而言,净流动性头寸总是不为零,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商业银
lI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
行必须不断根据测算的头寸状况来调剂资金余缺,可能的话必须每日测算。
另外,显然净头寸为正时流动性充足,风险较低:但同时也意味着降低了盈
利性。必须在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作出权衡,而这则是管理者的综合判断决
策。
2.流动性缺口
缺口是商业银行管理中较常见的指标,可以反映流动性风险的大小。将
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按流动性特征分类后,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之间的差
额构成了流动性缺口。如果流动性资产超出流动性负债,则有正的流动性缺
口,此时流动资金充足,流动性风险较低。如果流动性资产低于流动性负债,
那么有负的流动性缺口,银行必须注意到这一不匹配可能带来的风险。可以
简单地把缺口概念描述如下图:
流动性负债
流动性资产
流动性缺口
稳定性负债
非流动性资产
圈2-l流动性缺口
图2.1中,现有的流动性资产大于流动性负债,流动性缺口为正,即流
动性充分。如果使用当前的资产负债状况来计算,那么得到的是静态缺口的
概念,反映了当前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如果预测银行的资产负债随着时间推
移的变动,之后再计算,那么得到的是动态缺口的概念,反映未来一段时间
内的流动性状况。
12
第2罩两业银行流动性相关理论
缺口概念虽然简单,但存在一些缺陷。关键就在于对资产负债的划分过
于简单。这种两分法对于许多资产必然带来划分的主观性。例如活期存款属
于流动性负债;但实际也有沉淀存款。而长期贷款虽然属于非流动资产,但
也有提前偿还的情况,例如住房抵押贷款经常出现这种情形。股本可以算最
稳定的资金来源,但如果银行需要扩大股本,向外增发新股,或者支付已有
股东的现金股利,那么也会产生流动性的需求。并且,缺口中未能很好反映
银行的资金筹措能力,即在市场上的借款能力,而当今许多大银行正是以货
币市场融资作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对它们而言这并不存在很高的流动性风险。
3.融资缺口
融资缺口的核心思想与前面的流动性头寸、流动性缺口类似,从融资角
度进行资金分析。
融资缺13=预测的资金总需要量.预测的稳定资金来源
可见,融资缺口体现为总的融资需要量与稳定的资金来源之间的差额,
或者说是不稳定的融资,必须通过不稳定的负债来筹措。
表2.3 融资缺口
资金总需要鼙稳定资金来源
总资产规模
减:流动资产
减:短期内可自由处置的资产
加:尚未使用的信贷额度
股本
长期负债
稳定的短期负债
尚未使用的融资能力
融资缺口(为正)
4.现金流量分析
现金流量分析方法是一种较新的流动性管理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商业银行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现金流量区分为实际的现金流量和潜在的现金
流量,相关分析如下表: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
表2.4 现金流量分析
可变现的未到期资产
已建立的本行在它行的信贷额度
无固定期限的零售存款负债
不嗣定的贷款承诺和其他表外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各项目在具体情况下可能有一些变化,例如长期稳定的
客户关系可能意味着某些到期的存款或贷款会自动展期,这样就不产生现金
流量;一些贷款可能因为客户的原因而提前偿付,而定期存款也可能提前支
取;本行在它行的信贷额度要注意是否能自由使用,是否有附加条款,例如
资产抵押等。
事实上,潜在的现金流量是较难预测的。在通常情况下,银行会认为客
户的行为相对比较稳定,因此会根据历史数据,给上述各项现金流量做出一
个含概率分布的预测,而不是一个确定的值。这个概率分布体现的就是不确
定程度,在情况变化时商业银行灵活地进行调整。此外,银行还会给各项目
附加一个权数来进一步体现其不确定性的差异:对于非常不稳定的现金流量,
银行往往对其现金流入分配很低的权数,而对其现金流出分配很高的权数。
2.2流动性管理的意义及目标
2.2.1流动性管理的意义
商业银行管理层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确保银行充足的流动性。
如果一家银行在其需要资金时,能以合理的成本得到可用的资金,就认为该
银行具有“流动性”。“流动性”是任何一家企业都要关注的,但商业银行尤
14
第2章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关理论
其突出。
商业银行从事的基本业务是存贷款业务,也就是说用一部分客户的钱,
放款给另外一部分客户(自有资金很少),并且在存贷款期限结构上往往是以
短搏长,即用短期的存款,来支撑长期的放款。同时,银行的资产负债对外
部变化非常敏感,外部变化既影响客户对存款的需求,又影响客户对贷款的
需求,并影响银行短期融资的能力,这些都对流动性管理产生巨大影响。
根据以上的讨论,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和资金供给不完全匹配是一种经常
性的状态。如果银行不能满足客户的正当资金要求,则会损害银行的信誉,
影响客户关系,对银行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如果银行被迫以过高的成
本筹集资金,将直接影响当前盈利。因而,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2.2.2流动性管理的目标
1.向市场表明银行的安全性,有能力偿还负债以及向客户提供借款,从
而增强客户的信心。
2.基于客户关系的考虑,银行要有能力兑现它先前的贷款承诺,不管是
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尤其是对主要业务都在该银行的重要客户。商业银行
应防止滥用向中央银行借款及其他短期融资的渠道,避免造成流动性不足的
假象,从而影响银行的信誉。
3.降低银行筹措资金的风险溢价。资产负债管理良好的银行,可以从资
金市场上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所需资金。
4.实现资金的有效利用,进行多渠道投资,避免流动性过剩。这是当前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
2.3流动性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
在研究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之前,应该充分了解到随着商业银行经
营实践的发展,流动性管理理论也在逐步发展。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扩大,
15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其流动性风险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
化,因此,流动性管理理论也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资产负债综合管
理几个阶段。
2.3.1资产管理理论
解决银行流动性问题最初是通过资产的流动性管理,也就是银行从资产
方面“储存”流动性。该方法又大致经历了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
预期收入理论三个阶段。
(1)商业贷款理论认为,银行的商业贷款尤其是短期贷款是具备流动性
特点的,倘若借款人能够按时偿还贷款本息,该部分资金就可以作为流动性
资金来满足客户的提现要求以及新增的贷款需求。只要银行能够正确选择贷
款组合,再配之以有效投资组合,银行就能保证其资金流入满足流动性需求。
但是,这种短期贷款组合往往因其期限较短而收益性较差,从而影响银行的
盈利水平。
(2)资产转换理论是资产管理理论的核心。该理论不再只认定短期贷款
的流动性,而是认为银行的流动资产都可以用来满足银行的流动性需求。这
里的流动性资产是指那些能够在发育良好的市场上以合理稳定的价格迅速变
现的资产。一般情况下,政府债券、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
都被银行为认定为流动性资产的主要形式。由于政府债券盛行,以政府信用
为支撑的资产往往很容易以合理的价格变现,这使得银行经营者们认识到这
种变现能力强的资产不仅可以满足必要的流动性需求,还可以实现一定的盈
利。同时,长期贷款也可以在日渐成熟的二级市场转让从而变现,因此银行
是否能在二级市场上变现流动资产或转让未到期的长期贷款成为银行流动性
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该理论的不足之处仍然是未考虑流动资产变现的外部经
济环境,当经济增长时,贷款需求的增加会使得市场利率提高,此时债券市
场利率下降,因此变现债券类的流动性资产机会成本增大,这会影响银行的
盈利。
16
第2章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关理论
(3)预期收入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产生。该理论将银行的流动性需求
和客户的预期收入相联系,认为客户的预期收入与其是否能按时偿还贷款本
息有关,只要银行能根据客户的预期收入来安排合理的贷款组合就可以避免
发生流动性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但是,仅凭银行主观推断客户的预期
收入,会使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因为客户的未来收入不仅会受到社会经济
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其自身收入的波动的影响。
总的来说,资产管理理论就是要使银行将流动性资产作为储备,一旦发
生预期之外的流动性需求可以立即在二级市场上以合理价格转让这些资产,
迅速变现。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持有这些流动性资产就意味着
放弃高收益的资产,即存在机会成本;第二,变现政府债券之类的流动性资
产往往会对银行的信誉,客户的信心有不良影响;第三,变现资产时会产生
交易成本。
2.3.2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该理论主张银行可以积极主动地
通过借入资金的方式来维持资产流动性,支持资产规模的扩张,获取更高的
盈利水平。其基本思想是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寻找资金来源,特别是充分
利用短期负债增加银行资金来源,从而增加银行的资金运用,满足贷款或其
它资产的需求。
负债管理理论主张以负债的方法来保证银行流动性的需要,使银行追求
流动性与盈利性的矛盾得到协调;使传统的流动性为先的经营管理理念转为
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并重;使银行在管理手段上有了质的变化,将管理
的视角由单纯资产管理扩展到负债管理;使银行能够根据资产的需要来调整
负债的规模和结构,增强了银行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提高了银行资产盈利水
平。
但是,负债管理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负债经营提高了银行的
经营成本。通过主动性负债方式筹资要付出的利息一般高于存款利息,这就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
自然地加大了资金成本,如果借款成本过高,其结果恰恰是与银行的盈利性
愿望相反的。其次,负债经营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负债管理依赖货币市
场来维持流动性,必然会受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影响,外部不可测因素
的制约增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最后,负债经营可能引发信用膨胀。若采用
该理论,靠大量借款来维系信贷规模的扩张,当银行的信用规模的扩张超过
客观需要时,会引发信用膨胀,最终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负债管理方法主要
有两种,储备头寸负债管理和贷款头寸负债管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一系列
的工具,比如同业拆借资金、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欧洲美元借款、国债回
购等。
2.3.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该理论并不是对
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的否定,而是吸收了这两种管理理论的核心思
想,对其进行了发展和深化。资产管理理论过于偏重安全性和流动性,在一
定条件下以牺牲盈利性来换取流动性,不利于鼓励进取精神。负债管理理论
虽能较好地解决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矛盾,能发挥银行家的进取精神,但
过多地依赖外部条件,往往带有很大的经营风险。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强
调对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地管理,从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结合起来保证
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保证资产负债结构的及时性、灵活性,以
此保证流动性供给能力。70年代末,市场利率的大幅上升使负债成本提高和
经营风险增加,负债管理的缺陷越来越明显,这导致单纯的负债管理不能满
足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这一时期,各国金融管制放松,使得银行吸收存款
的压力减小,因此商业银行由单纯偏重资产或负债管理转向资产负债综合管
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既吸取了资产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的精华,
又克服了其缺陷,从资产负债平衡的角度去协调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
性之间的矛盾,使银行经营管理更为科学。具体说来,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主
要是通过对资产与负债各个项目偿还期限的对称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各
18
第2章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关理论
负债项目的成本、创利水平及各资产项目的利润、收益水平,按照利润最大
化的要求,对资产与负债数量和期限的对称关系进行替代配置,以调整资产
与负债结构,实现信贷资金的优化配置,以达到少投入、多创利的目的。
本章注释:
。第一列(OBSAs收益)表示对表外业务重新估价后产生的收益。在1994年之前,OBSAs
的净值如果是收益。列入“交易账户证券”;如果是损失,则被列入“其他非生息负债”。
第二列(其他)表示传统的非赢利资产,如现金、应收账款以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等。
19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
第3章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3.1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从资产负债管理出发,为加强流动性管理出台的一
些政策和采取的一些措施,对改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
用,主要表现在:
1.资产管理方面
(1)加强贷款管理,提高资产质量
信贷资产质量不高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一个久治不愈的问题,也是银
行产生流动性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推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分类办法按实
际风险程度,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种。该方法更加
科学全面的评估了贷款质量,促使银行经营者主动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有
利于贷款安全收回,从而降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同时商业银行还建立审贷
分离制度,加强内控管理,争取有效解决信贷质量问题。
(2)剥离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
1999年先后成立了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
四大商业银行1.4万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资产。截至2004年6月末,四家资产
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5672.6亿元,累计回收现金1128.3亿元,占不良
资产的19.9%。2004年上半年国家对中、建、交行分别剥离了1498亿元、
1289亿元、414亿元的不良资产,同时国家外汇储备的注入,中建两行一次
性的冲销损失类不良资产1063亿元、930亿元。
(3)资产证券化试点
2005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建设银行成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
点银行。建设银行拿出50亿元资产进行证券化试点,开发了“建元”资产
支持证券,这标志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在我国正式启动。此外,国家
第3章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开发银行也开发了自己的证券化产品一“开元”。资产证券化能够提高资产流
动性,不失为银行资产管理的好办法。
2.负债管理方面
由被动负债走向主动负债是目前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新特点,也将是
未来的发展趋势。2005年5月中旬,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全国银行问债券
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对金融机构发债行为进行了规范,允许满足条
件的商业银行通过银行问市场发行一般性金融债券回。一般性金融债相当于一
般负债,本金和利息的偿还顺序先于商业银行长期次级债、股权资本。商业
银行通过发行一般性金融债券,不仅能够在低利率的环境下降低成本,同时
也有利于解决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问题。商业银行发行一般性金融债
券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商业银行负债管理逐渐从消极被动的吸收存款转向根
据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去积极主动地进行负债,因为在传统的负债方式下,
资金的数量和期限均不为商业银行所掌握,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运用的长期化,
资产负债期限的“短存长贷”问题成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棘手问题。
3.监管方面
央行正在推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有利于银行经营者主动地从流动
性管理方面考虑,合理运用资金。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金融机构在人民
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1.62%下调到O.99%,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维
持1.89%不变。
与过去相比,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在各层面取得一定的进
步,在资产管理方面制定了比率指标,采用了贷款五级分类的信用评估系统,
大量剥离不良资产等;在负债方面也从当初的被动负债向主动负债的国际化、
现代化发展;在监管方面央行也在推行合理有效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但是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仍然差距很大,主要在流动
性的静态管理方面做出努力、在动态管理方面涉足很少,做出的规定大多都
是从监管者的视角提出一些僵化的指标来进行流动性管理,而没有从银行管
理者的层面来考虑,忽视了流动性管理的关键环节。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
i
3.2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不足及成因
3.2.1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不足
1.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流动性管理的主体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具有
内生性,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缺乏加强和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动力机
制。而且,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对流动性管理主要靠外在推动,靠央行强制,
还没有成为银行的自觉行为。因此,公众普遍认为银行是以政府信用为支撑
的,银行倒闭的可能性较小,最多也是同业间的兼并重组。另外,由于信息
的不对称,公众对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的数目和比例缺乏充分地了解。因此,
即使银行经营效益不高,甚至亏损,也不会发生挤兑现象,这使我国商业银
行缺乏流动性风险的危机感。
2.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较片面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从实现整体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最佳组合的
角度进行管理,以综合全面地反映银行的经营情况。从流动性管理来看,流
动性评价指标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片面,不能全面反映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状
况,也不能反映银行的融资能力。例如在计算中长期贷款比例时并不包括逾
期贷款、呆滞和呆账贷款等,而大多数经过展期以后的逾期贷款往往都会超
出一年以上却没有被计算在内。同时,
是靠央行强制,习惯于执行上级命令,
而各银行具体情况和业务特点都不同,
性管理。
3.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
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对流动性管理主要
只是盲目追求央行统一制定的指标,
执行结果并不能真正实现最优的流动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现象非常严重,体现在负债的流
动性不断提高(主要归因于活期存款比重上升和存款平均期限下降),而资产的
流动性则在不断下降(主要归因于中长期贷款比重上升和贷款平均期限延长)。
金融机构缺乏主动负债工具,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普遍较弱,这在相当程度上
第3章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制约了金融机构的经营主动性和风险承担能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
错配导致的短期负债支撑长期资产的“短存长贷”现象,极易引发流动性风
险。
3.2.2流动性管理不足的成因分析
造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不足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商业银行内
在原因,也有政策法规、市场环境等外部因素;既有宏观层面上的原因,也
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微观层面上的因素。
1.从宏观层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不足的原因
(1)商业银行内部缺乏加强和完善流动性管理的有效动力机制
从国外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策略的演变来看,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
产负债综合管理都是商业银行为适应外在环境变化主动采取的流动性管理手
段,而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流动性的管理主要靠外在推动,靠央行
强制,自发的流动性管理严重不足。我国商业银行之所以对流动性管理缺乏
重视,出现自律机制不健全,其主要原因有三条: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金融业
总体比较稳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还没有显现出来,也就是外部环境的推动
作用力度不够;
第二,我国商业银行多为国家独有或者国家股一股独大,银行经营管理
的背后有强有力的政府信用担保,即使出现流动性不足,政府为宏观局势的
稳定也不会置之不理;
第三,我国银行业仍然高度垄断,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来自其它银行和非
银行金融机构强有力的威胁和竞争。流动性管理是属于自发的选择,还是外
在强制,实旄的最终效果大不~样。一般说来,在外在经营环境相同的情况
下,同一时期各商业银行会采取同一种流动性管理策略,或资产管理策略,
或负债管理策略,或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策略。如果流动性管理是自主决定,
这时不同规模、不同业务结构、不同产权制度的银行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
点,在具体操作办法、管理重点、指标选择上有所侧重,有所区别,采取最
适合自己、最有效的具体管理策略。如果流动性管理是外在强制推动的,中
央银行可能会根据普遍或平均情况,制定统一的标准,各家商业银行由于具
体情况和业务特点不同,执行结果可能不是最优的流动性管理水平。我国的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由于更多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是央行强制推行的结果,其
实施的关键是通过制定出一整套能协调资产与负债关系,体现安全性、流动
性与盈利性相统一的比例控制指标,要求各个商业银行必须遵循。
(2)央行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不一致制约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央银行的两大职能中,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进行
宏观经济调控,一直优先于金融监管。但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并不是时时完
全处于一致的,有时存在显着的矛盾。按照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必须逐步达
到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的水平,但作为调控宏观经济水平的货币政策往往
要求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并且对信贷投向提出“指导性意见”,而这可能
降低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的水平。当然,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第二位性对商
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影响在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本身是靠央行外在强制推行
的,也就是我们上面分析的第一点原因。银监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
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职能的分离,但是银监会能否实行独立监管,当监管目
标和货币政策出现矛盾的时候,能否不考虑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而坚持监管
标准的执行,我们仍然要划一个问号。
(3)资本市场不发达制约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从理论上说,资本市场发展水平与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是一种既相互矛
盾,又相互依赖的关系。资本市场越发达,商业银行负债领域面临的竞争越
激烈,对负债的流动性管理会越困难。但是从资产角度看,发达的资本市场
又会增加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便利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的管理。我国资
本市场的发展状况与商业银行流动性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股票和长期国债
市场升温,会同时伴随着银行一般存款增幅明显下降,同业存放款项增幅扩
大。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股票市场投机性较强,股价的非理性波动较大,这使
第3章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的波动也较大,同时资本市场不发达也增加了商业银
行资产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加之我国实行分业经营制度,不允许商业银行从
事证券和保险业务,即使是国债投资,对总量和品种也有严格的限制,致使
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调,不能自主地进行多样化组合,流动性管理的空间和
回旋余地狭窄,这也妨碍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4)利率未全面市场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利率市场化致使利率波动频繁,
这将加速流动性危机的产生。国外利率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利率波动比较频
繁,利率变动既要影响客户对存款的需求,也影响客户对贷款的需求,两者
都会对银行的流动性头寸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利率变动影响银行为筹集
额外的流动性而必须售出的资产的市值,并直接影响银行在货币市场的借款
成本,这将直接作用于资产负债管理过程本身,给流动性管理带来难度。而
我国目前利率还没有放开,利率波动性转嫁的流动性风险比较小,再加上储
蓄存款额对银行存款利率只存在弱弹性,即人民银行对利率的调整对居民储
蓄行为的影响非常小,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头寸的影响也微乎其微,这也是我
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只处于雏形期而仍然没有碰到流动性危机的原因之
一。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不进行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不能根据及时
的资金供求状况和客户贡献度的大小,自主确定每笔资金交易的价格,因而
不利于进行科学有效的流动性管理,也不利于商业的金融创新。利率计划化
会减少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考虑变量,因而简化了流动性管理的工作量,
但同时降低了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管理的意识和自主性,一旦宏观经济环境
发生变化,商业银行可能因为应接不暇而爆发流动性危机。不进行利率市场
化,如果出现流动性状况恶化时,监管当局难以分清是由于利率体系不合理
还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不得力所致,也不利于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流动性
管理的监管。
2.从微观层面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不足的原因
2S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
(1)商业银行以利润为核心的经营责任机制仍然欠缺,金融创新严重不

商业银行作为一个高负债运营的特殊企业,利润最大化应该是其追求的
目标,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上缺乏自主权,受行政干预比
较严重,没有完全摆脱政策性业务带来的影响的困扰,以利润为核心的经营
责任机制比较缺乏,自我约束机制也显不足。由于长期不以最大盈利为目标,
既缺乏创新的客观条件,又缺乏创新的能动性,作为流动性管理重要手段的
金融创新严重不足,流动性管理的全面实施根本就不可能马上实现。近年来
随着贷款规模的取消,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金融创新意识也
渐渐深入,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促使商业银行重视流动性管理,力求实现
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平衡,在保证充分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
化。
(2)投资渠道不畅,国内投资受限,国际业务难以开展
我国金融体系实行分业经营,银行投资渠道狭窄,不能投资于股票和基
金市场,而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国际较为流行的投资渠道在我国则因为法
规限制或市场不完善而使商业银行难以开展。投资渠道不畅,这必然使商业
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大打折扣,产生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国际业务既是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同时也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分散经营
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仍然较多地局限在国际汇兑、国际结算
等传统领域内,很少进行跨国的货币交易,如期货、期权、互换等,而这些
业务是进行全面的流动性管理的国际通用手段。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尚未
全面展开,跨国银行少,使商业银行缺乏流动性管理的有效手段。
(3)资产质量差,资本充足率低,风险准备不足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较差,存在大量的不良贷
款。同时,长期依赖的高上缴、低提留的做法更进一步妨碍了银行自有资本
的积累,很难达到国际同行的资本充足率标准。此外,按国际惯例,商业银
行均按资产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而我国银行此项准备不足。这些都是
26
第3章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全面有效的流动性管理的制约因素。
(4)商业银行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大量经过专业训练的金融人才,银行内部职业
教育力量薄弱,不能及时引进国际银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银行人员整体素
质不高阻碍了金融创新方法和手段的推行,这不利于早目与国际流动性管理
方式接轨,早日实施有效的流动性管理,更好地规避流动性风险。
3.3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新问题一“流动性过剩”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足,
而在我国现阶段,流动性管理不足的一个主要的后果就是造成商业银行的流
动性过剩,以下笔者就该问题进行了探讨。
3.3.1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表现
表3-1 1995-2006年我国金融机构存贷状况表@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整理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
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仍以存款业务为主的经营格局下,存差快速扩大与
存贷比持续下降是流动性过剩的直接体现。从图3.1可以看出,从1995年起,
我国金融机构开始出现存差并逐步扩大,存贷比持续下降,这表明我国商业
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已经显现。从2005年起,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
问题更加突出,到2006年末,金融机构存差达到1l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
32.8%,存贷比降至67%。表3.1揭示了近十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的存贷状况
变化。从表中可见,我国金融机构的存贷比呈逐年下降之势,这也从侧面反
映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不足,即产生了严重的流动性过剩的现象。
图3-1 1995.2006年我国金融机构存贷状况走势图o
3.3.2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影响
1.削弱了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在当前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体制下,商业银行贷款以外的资产主要用在
三个方面:一是以准备金形式存于中央银行,二是用于购买国债、央行票据、
金融债券等金融资产,三是用于银行间交易。按照收益率的高低,商业银行
不断进行着资产结构调整。2006年末,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
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余额约2.83万亿元;持有流动性较高的国债、央行票据
和金融债券等资产达7万多亿元。尽管资产结构调整体现市场原则,与同期
存、贷款利率相比,商业银行这部分资产的收益仍明显偏低,尤其是伴随着

第3章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近两年央行不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④。显然,过剩的流动性削
弱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了商业银行资金资源的浪费。
此外,从2004年底开始,国内银行贷款利率已经放开,通过市场竞争来
决定,在当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目标客户群相似、信贷产品高
度同质化的状况下,流动性过剩弱化了商业银行与客户尤其是优质客户谈判
的竞价能力,进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收益率。
2.降低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中小企业很难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他们更多
依赖于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抵押和担保能力
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经营中存在诸多变数等,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责任
到人、信贷风险严格控制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根据统计
部门@对全国中小企业的调查,有近70%的企业急需贷款,20%的企业需要贷
款,只有10%的企业不需要贷款。显然,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中
小企业并没有得到商业银行有效的信贷支持。近年来,商业银行对大项目、
大城市、大企业的贷款进一步增多,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进~步压缩,对有政
府背景的、有垄断色彩的行业贷款放松,对一般的制造业和竞争性激烈的行
业贷款紧缩,使得大多处于制造业和竞争性激烈行业中的中小企业获得贷款
更加困难。
在农村居民贷款方面,情况则更为严峻。据统计@,当前农民贷款需求的
满足率不及30%,农民贷款难远未解决。至于欠发达经济区域金融支持弱化
方面,目前全国相当一部分地区当年新增存贷比低于10%,有的甚至为零,
金融空洞化豁然存在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区域,在不能得到商业银行信贷资金
支持的情况下,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受阻。因此,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制
约了我国有限金融资源的应用。
3.抑制了货币政策传导效力
一般而言,当中央银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流通中的货币量就会增多,
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流通中的货币量就会减少。央行的这一货币政策传导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
机制通常是通过商业银行这一重要资金融通渠道来进行的。因此,中央银行
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力与商业银行的实际执行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我国资本
市场不发达,经济发展中的资金融通80%以上都是通过商业银行来进行的,
因此,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力与商业银行的资产运作有着更为紧密的
关系。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使得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力很受影
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使得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通货膨胀的风险。
在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因素作用下,大量的货币以金融资产的形式囤积
于银行体系,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不能在现实经济中流通。商业银行流动
性过剩还使得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通货膨胀压力。o由于我国金融资源
绝大部分是通过商业银行来配置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使得M2转化为流通
中的Mo数量大为减少,这使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通货膨胀压力不能缓慢释放出
来,而是逐步积累向现实的通货膨胀演变。总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使
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力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由于外在条件限制和自身管理落后,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管理存在着诸多不足,并产生了“流动性过剩”这一现象。因此,对流动性
进行管理,尤其是对于流动性剩余的管理成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迫切任务。
本章注释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首先发行了总额为70亿元的3年期一般性金融债,招商银行紧随其
后.发行了3年和5年期的固定利率债券两个品种。
o单位为亿元。
o左轴为存款、贷款和存贷差,单位为亿元,右轴为存贷比。
o 2006年至今,央行已连续7次加息,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至3.87%;一
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至7.29%。连续1 1次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3%。
o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
。来源:http://www.ahnw.gov.cn/
o为适应经济增长需要,近年来我国M2发行一直以较大幅度增长。2001年至2006年,
M2/GDP依次为163%、176%、189%、185%、1990,6、164%,该比例已高居世界前列。
长期较大幅度增长的M2使得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大为增加。
第4章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意见与建议
第4章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建议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章从商业银行自身
和外部约束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4.1完善商业银行自身建设,加强流动性管理
4.1.1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1.对资产负债进行结构性调整
(1)优化储备资产结构,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准备。根据资产的流动性,
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配置各类资产的数量,确定相互间的配比关系,构建适
宜的资产结构,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防范流动性风险的防线。
(2)降低信贷资产,提高非信贷资产比重,力争使债券投资等非信贷资
产占比逐年增加。
(3)增加贷款总类,提高贷款的变现能力。要逐步提高票据贴现、质押
贷款的比重,增强信贷资产的变现能力。同时,由于资产结构固态化严重,
因此,各商业银行必须着力盘活存量,压缩不良贷款,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健全科学的放贷机制,确立贷款的保障和补偿机制。
(4)抓住公开市场业务的新机遇。由于公开市场业务为银行提供了方便、
迅捷的融资渠道,从长远看,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成熟必将带动银行间债
券市场的发展,给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更多的便利。
2.切实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密切关注流动性趋势变化。从资产上看,
要实现资产结构的多样化,尽可能地选择多种多样的、彼此相关系数较小的
资产进行搭配,使高风险资产的风险向低风险扩散,以降低整个资产组合的
风险程度。从负债方面看,要扩大自主性负债,优化负债结构。国有商业银
行可采取大力吸揽存款,对负债客户除了提供优质服务外,要大力开发存款
品种。同时要切实将中间业务作为三大支柱业务之一,在外资银行大量介入
我国市场之前,迅速抢占中间业务这块风险小、效益高的利润增长点。
我国两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
鉴于国有商业银行由总行作为一级法人的体制,要促使其属下众多机构
均能保持流动性管理,一级法人应充分、合理分配全辖资金头寸,通过编报
银行现金流量表,使管理行及时掌握全辖机构的现金流量,对流动性较好的
银行,使其自主地制定存贷比例,而对一些流动性较弱的银行则通过下达额
度管理,对临时出现的流动性问题的分行及时施以不同的扶持对策等。只有
充分利用一级法人管理的优势合理调配资源,根据不同机构的现金流情况制
定不同的流动性管理目标,才能在保持流动性的前提下促进全辖机构效益的
稳步提高。
4.1.2调整信贷投向,拓宽信贷领域
客观地看,信贷市场仍然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资金运用的主
要渠道。目前,商业银行在巩固传统信贷市场的基础上,应重点培育以下市
场:
1.消费信贷市场。西方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一般占贷款总额的30%~40%,
个别国家占比高达60%,花旗银行2000年44%的收入来自消费信贷领域。我
国近年来消费信贷占贷款总额比率为15%左右,这表明消费信贷市场空间仍
然很大。对此,我国商业银行应主动适应社会消费需求转型的需要,利用自
身优势,进一步加大消费信贷拓展力度,特别要打造银行个人按揭贷款品牌,
做大做强个人按揭贷款业务。
2.小企业贷款市场。开拓中小企业贷款市场,积极推出适应中小企业经
营发展特点的金融服务方式和风险管理办法。尽管由于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
够健全,风险较大,但是其融资需求所占市场份额较大,而且人民银行已经
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规避风险的政策措施并取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限。
另外,从长期来看,随着大型企业的短期融资制度的建立,直接融资得到发
展,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更应该关注。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其中包括运用利率机制、抵押贷款机制、担保贷款机制和信用贷款机制等,
也包括应促使各类银行将贷款重心从大型企业、大型项目等转向中小企业及
其相关项目。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己不容忽视。
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尽管存在信息不对称、落实合法有效担保比较困难及社
会信用环境不佳等问题,但对商业银行增强信贷议价能力、分散信贷集中风
第4章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意见与建议
险、提高资产流动性、培育信贷利润增长点等具有重要意义。商业银行只要
能转变观念,根据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量身设计融资产品,中小企业信贷就
有无限广阔的空问。
3.贸易融资市场。随着2006年金融开放过渡期的结束,我国经济将加速
融入全球化、一体化的浪潮中,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进出口贸易也
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这给银行的贸易融资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
只要我们全面认识这一市场及发展趋势,并按照贸易的思维和规律设计融资
产品,这一业务必将成为商业银行短期贷款投向的主要出路。
4.理财市场。商业银行要大力开拓基金、保险、债券、黄金、股票等理
财业务,提高存款转化率,优化负债结构,提高盈利能力。要对理财市场进
行深入分析,充分挖掘客户的理财需求,研究开发满足客户多元化的理财产
品,通过拓展理财市场规模,降低储蓄率,分流被动负债,从而达到减少流
动性过剩的目的。
4.1.3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关键在于正确地预测银行在一定时段内的流动性需
求,从而能使银行经营者较为精确地估算出银行的资金头寸。针对不同时段
的流动性需求要考虑不同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说,短期流动性需求主要受趋
势性因素即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季节性因素、周期性因素以及不可预
测的临时性因素等的影响;长期流动性需求则主要受上述几种因素的综合影
响,需要全面考虑。
对于大多数银行而言,流动性需求主要来源于:客户提取存款,银行基
本客户的贷款要求,偿还非存款借款如通过同业拆借、回购协议、欧洲货币
市场存款等方式借入的资金,营业费用和税收支出,向股东派发现金股利等。
而流动性供给主要来源于:客户存款,提供非存款服务所得收入(如向公众
提供的其他金融服务品种等),到期资产的收回,资产的出售,货币市场借款
等。银行某一时刻的流动性供给减去流动性需求就是银行的净流动性头寸,
当流动性供给大于流动性需求,即净流动性头寸为正时就会出现“流动性盈
余”;反之则会出现“流动性赤字”。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借鉴西方商业银行成
熟的经验,采取科学的预测和度量方法,建立一套实用的流动性预警界定监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
测指标体系,以便在日常业务管理中准确的监测流动性风险,从而将流动性
风险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轨道。同时,建立流动性风险处置
预案,提高避险能力,对可能发生的全局或局部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都要
有完善的风险处置预案, 一旦出现风险,可以在限定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措旌
进行补救,尽量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具体而言:
1.做好对资产负债流动性的预测和分析,通过对流动性供给和需求的变
化情况的预测和分析,完成对潜在流动性的衡量。
2.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包括预测风险警情、确定风险警况、探
寻风险警源,即通过对风险警情指标的预测,银行可以大体评估未来经营时
期流动性风险的具体状况,确定风险警况。流动性风险预警系统运行的最终
目的是提供线索,排除警情,使流动性风险减至最低程度。因此,探寻警源
是预警系统的重要程序。
3.建立定期的流动性分析制度。包括流动性需求分析、流动性来源分析
和流动性储备设计,同时还应当建立流动性风险处置预案,提高防范流动性
风险的能力。
4.2加强外部环境建设
4.2.1加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监管
要在金融同业内成立一个专司监督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的机构,迫使商
业银行高度重视流动性风险,督促银行确定流动性管理目标并采取相应的监
督措施。一是督促商业银行在满足支付和清算的前提下,调整信贷资产结构,
提高资产变现能力,保持最佳的资产盈利性。二是借鉴国外商业银行流动性
管理经验,设置一套能全面反映银行流动性状况的指标,如可设置备付金比
例、存贷比率以及承兑票据贴现贷款比例指标等,既能反映银行资产的流动
性,也能反映负债的流动性,将商业银行相关的流动性指标以及融资能力纳
入流动性风险的监管内容。三是督促所有商业银行公平竞争、相互监督、相
互制约,促使其合法合规经营,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维护金融机构信誉,避免出现挤兑现象。四是为了有效地处理“危机银行”
隐含的风险,防止一家银行出现流动性问题后得不到及时挽救而殃及其他银
34
第4罩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意见与建议
行,致使单一银行的流动性危机演变成大面积的金融危机。国家应赋予行业
公会以多种职能和多种政策的配合,发挥其在解决和挽救流动性风险处理中
的作用。在解决危机金融机构的问题时,必须依靠完善的市场机制进行自我
调节,同时依托专业的金融监管部门作为外部“医生”进行及时的抢救,达
到里应外合,标本兼治。
4.2.2加快金融市场发展
一个健全发达的金融市场将拓宽银行融资渠道,并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
理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1.货币市场:继续完善已有的以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国债市场为
主体的货币市场体系,提高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发展票据转贴现业务,使其
成为银行流动性管理和头寸调剂的重要手段。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和管理货币
市场基金,这样通过货币基金所聚集的资金大部分还将留在商业银行体系内
部。
2.资本市场:一是根据新的《公司法》和《证券法》规定,加快公司债
券市场的发展,不仅要继续扩大已推出的短期公司债券规模和品种,而且要
积极探索中长期公司债券的发行和交易。二是积极探索建立由经纪人制度主
导的股票场外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的上市创造条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和创业投资的发展。三是积极发展证券类和交易类衍生产品,扩展资本市场
的深度。
4.2.3建立和完善存款保险制度
在银行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下,入世后的中国银行业将面临着更为激
烈的竞争,也很有可能会出现个别银行破产的现象。在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的
情况下,如果政府为了保障存款人利益而容许没有偿债能力的银行利用存款
人及政府的资金继续冒险经营,后果会更严重。而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存款
保险公司会通过严格的金融监管和有效的经营辅导,建立预警系统,及早发
现并解决问题。中国银行业一直存在一种制度安排来维持社会公众对银行(主
要是国有银行)的信心,即国家这个超级股东承担了存款保险公司的大部分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
功能。然而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推进,市场所要求的经营透明度的
加大,以及银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就必然要求也面向所有存款性金融机构的
按市场化运作的,可操作性的存款保险制度。
经过前面几章的分析,笔者得出几点结论。
1.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过多,而过多流动性导致银行放贷冲动,
商业银行趋利性增强。信贷规模扩张和投向集中并存,反而增加其长期流动
性风险。此外,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与盈利性是此消彼长的,在流动性过多的
情况下必然影响银行的收益。
2.从商业银行自身来看,自身的流动性管理水平比较差,客观存在引发
流动性风险、降低银行的收益的诱因,并且这些因素是结构性的。可见银行
流动性管理是很关键的,商业银行必须时刻关注,不忘提高管理水平。
3.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的措施应该全面考虑,从历史上与现实中寻找原
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本文得出导致银行系统过剩的流动性的原
因不仅有现实的宏观环境影响而且还有历史的流动性长期管理不善形成的,
基于商业银行管理者的层面考虑,建立流动性风险预警系统和流动性最佳持
有量的度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l
【2】
【3】
【4】
【5】
【6】
参考文献
陈建梁,银行业风险评估理论模型与实证[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杨有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张磷,开放经济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M】,成都:西南财
经大学,2005
《中国金融年鉴》【MI,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2006
王文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与管理策略叨,金融与经济,2000,(5)
童频,丁之锁,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特征及其制度背景【J】,经济
研究,2000,(6)
[71刘忠燕,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现状及改革设想[J】,金融论坛,2002,
(12)
【8】刘忠燕,殷志刚,关于健全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机制的若干问题叨,国
际金融研究,2002,(11)
[9】徐枫,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风险管理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2,(5)
【10J杨凯生,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困境”银行家[J】,2005,(2)
【ll】赵玉娥,王耀宗,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发展状况及措施选择川,福建金融
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2)
B21曹幸仁,赵新杰,金融市场流动性出现过剩迹象【J】,中国城市金融,2005,
(7)
U31刘扭霞,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
(21)
[141董积生,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06,(6)
【15】连建辉,翁洪琴,银行流动性过剩:当前金融运行中面·}盏的突出问题[J】,
财经科学,2006,(3)
U6]朱庆,解读当前市场流动性过剩叨,金融观察,2006,(3)
1'
参考文献
【17】董玉华,蒋剑平,“双过剩”国有银行的困境与出路[J】,农村金融研究,
2006,(12)
Us]李志刚,流动性过剩需要商业银行转变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叨,中国发
展观察,2006,(7)
[191荆云霞,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现状与对策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20]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金融
时报咖,2003
【21】Anil.k.Kashyap.Banks As liquidity providers:An explanation for the
co-existence oflending and deposit-taking[J].1999,(55,
【22]Development in banks'liquidity profile and management[J】,2006,(3)
f23]Dowd.Kevin.The Case for Financia/Laissez-Fair.The Economic Joumal.
2005(11)
【24]Liquidity,Merrill Lynch.annual report[J],2006,(7)
[25】Michael Collions.Liquidity Management,SRC Insights阴,2006,(8)
[26/Myers,Stewart and Rajah.The Paradox of Liquidit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5,(26)
【27]Paul Decker,The Changing Character of Liquidity and 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Emerging Issue Series[M],
2006
【28】Paul A.Liquidity Decker,Risk the Changing Character of Liquidity and
Management:A Regulator's Perspective,2006,(6)
【29】Peter S.Rose.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M】.1996
【30】Rose.Ater.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JP.Morgan chase,Annual report[R].
2006
D1]Stewart C.Myers and Ra曲uram.G.酬an.The paradox of liquidity[J],1997,
(68)
3R
参考文献
【32】William Schomburg,Measuring Liquidity Risk Taking,Bank Accounting
&Finance[M],2001,volunm 14/4
后记
后记
首先,我要深深地感谢我的导师刘军善教授。在攻读硕士学位的两年半
时间里,我的每一次进步、取得的每一个成绩无不渗透着刘老师的心血。一
直以来,刘老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整个研
究生学习期间,导师无处不为学生着想,从各方面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并且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科研条件,使我得到了实践和锻炼的机会,保
证了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
同时我还要感谢李健元老师、范立夫老师,毕克贵老师在我研究生学习
期间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在此向李老师,范老师和毕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
崇高的敬意。
我要感谢东北财经大学的老师们,是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辛勤的工作
为我们营造了浓烈的学术氛围,让我在掌握了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明确了
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我要感谢我亲爱的同学们,两年半的共同学习争生活,让我们结下了深
厚的友谊。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同学姜志剐、张成伟和耿媛媛,他们学
习优秀,待人真诚,在共同学习生活的这段日子里,我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
多学习上无私的帮助,也获得了很多的启发。
最后要特别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一直以来在我身后默默地支持我,关
心我,使我能够安心地学习,你们的爱,我将永远铭记在心,你们的期望永
远是我人生道路上前进的最大动力,今后我将用行动来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
王毅
200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