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5582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厦门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姓名:蔡明仪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杜朝运
20070901
摘要
2004年5月1日实施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
法》两项法规在确立了我国企业年金信托型制度,为我国企业年金的规范、快速
发展奠定基础的同时,也拉开了企业年金市场的混业竞争序幕。商业银行如何在
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一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
正是从商业银行的独特视角,在对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对商业
银行发展企业年金业务的内外部战略条件和发展战略做了深层次的探讨。
文章首先从企业年金的基本理论分析入手,介绍了企业年金的基本概念、性
质和分类,并从三个维度分析了企业年金的基础理论,以深化对企业年金本质属
性的理解。接着,在理论铺垫的基础上,文章探讨了我国企业年金规范运作模式
的内涵,分析了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和实践的发展现状,并重点研究了企业年金发
展对商业银行的深刻影响,明确指出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发展企业年金业务。然后,
文章对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市场中主要竞争对手的竞争力逐一进行了分析,并运
用SWOT分析法着重研究了商业银行发展企业年金业务的内部优、劣势情况和外
部的机遇与威胁。最后,文章运用战略管理的理论方法全面提出了商业银行企业
年金业务的三个层次发展战略:在公司层战略上,提出以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提供
企业年金综合服务;在业务层战略上,提出了以差异化和集中化为主的竞争战略
和贯穿于混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合作战略;在经营层战略上提出了完善企业年金
的营销渠道建设,加强整体营销、联动营销;细分客户、细分市场,采取多层次
营销策略;加强企业年金知识的宣传普及,挖掘企业年金潜在客户等七大发展策
略。
关键词:企业年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Abstract
‘‘Enterprise pension trial regulation’’and‘‘enterprise pension fund management trial
regulation”effective on May 1 st,2004 not only established Chinese enterprise pension
trust system and provided a foundation for standard and fast growing of Chinese
enterprise pension,but also started a mixed competition across profession in enterprise
pension market.It is a very practical topic for commercial bank to study how to take the
opportunity and face the challenge in such acompetitive market.In this paper,the de印
discussion about the external and intemal strategic condi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commercial bank’S enterprise pension business was made based on the
relative study of Chinese enterprise pension development,from the unique angel of
commercial bank.
First,the basic concepts,characteristic and category of enterprise pension were
introduced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enterprise pension in this
paper.11le basic theory of enterprise pension Was analyzed in three Ievel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enterprise pension.
Secondly,Based on the theory foundation,the content of the standard enterprise
pension operation model was discussed.Current situation in Chinese enterprise
pension system and practice Was analyzed,especially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commercial banks by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pension.The conclusion is that
commercial banks must develop enterprise pension business actively.Then,th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the entire major competitors against commercial bank in the
enterprise pension market Was analyzed one by one.The internal strengths and
weakness and extemal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while commercial banks developing
enterprise pension business were analyzed particularly by using SWOT analysis
method.At last,the three leve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commercial bank’S enterprise
pension business were proposed by us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These three
level strategies are the corporate level strategies.the business level strategies and the
operational level strategies.On the corporate level strategies,financial holding group
model could be used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enterprise pension service.On the
business level strategies.the competitive strategies of differentiation and focus and the
cooperative strategies u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ixed management could be applied.
On the operational level strategies.seven marketing development methods were
proposed.They are Falfill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pension marketing channel,
strengthening overall marketing and linkage marketing;differentiating customers and
markets using multi-level marketing skill;strengthening advertisement of enterprise
pension knowledge,developing potential customers of enterprise pension and etc.
Keywords:enterprise pension;commercial bank;development strategies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
确方式标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签名):翩戗
力刀年夕月嘲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
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
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
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
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
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l、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
作者签名:殇乙翻钐入
刷磴轹锄№
日期:W年加确
日期:硼年尸月伽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导论
自从1875年美国运通公司为其雇员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企业年金计划
以来,企业年金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在国外已经有t00多年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在20
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经济衰退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剧,世界各国的
公共养老保险制度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并开始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各国纷纷进
行养老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国家公共基础养老保险、以基金制为主要形式
的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等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其中企业年金作为各
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支柱之一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国外的企业年金早
已度过了企业自我管理的早期发展阶段(19世纪)和市场运营与政府介入管理的
成熟发展阶段(20世纪),进入了与社会保障协调发展的综合发展阶段【l】。与国外
相比,我国的企业年金仅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1991年,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
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
保险";2000年,国务院在《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中
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更名为“企业年金",并在辽宁省进行了试点;2004年以来,
以《企业年金试行办法》121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3】(以下简称“两
个办法”)为代表的一系列企业年金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企业年金进入了规范
发展的新阶段。根据“两个办法”,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涉及受托人、托管人、
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等多个参与主体,从而最终确立了我国企业年金运营管
理的信托模式,这种信托型的年金制度安排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的
规范发展,也为提供相关服务的金融机构创造了巨大的商机。截至2006年底,全
国已有2.4万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企业年金基金规模已达至U910亿元【4】,其中当
年新增200多亿元。从长远看,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中国保监会预
测,到2010年,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可达到l万亿元的规模。世界银行则更为乐观,
它认为N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总规模将达1.8万亿美元,约15万亿元人民币,
成为世界第三大企业年金市场15J。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诱惑,包括商业银行、保险
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市场主体无不对我国新兴的企业年金市场虎视眈眈,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一场横跨银行、保险、证券的混业竞争已经悄然开始。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的快速发展和良好前景,一方面为商
业银行介入企业年金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提
出了挑战。商业银行在这场混业竞争中如何定位?如何发展?应该采取怎样的发
展战略等等已经成为迫在眉睫需要研究的问题。而国内目前对此又缺乏系统性的
研究,因此,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进行的系统研究具有非
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研究综述
国外对包括企业年金在内的养老金问题的理论研究比较完善,与之相比,我
国对企业年金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企业年金
的制度、政策、运作监管以及如何发展完善的对策等方面,对企业年金市场中金
融机构的应对策略也有所涉及,但从商业银行视角的系统研究则显得凤毛麟角。
在企业年金的理论基础方面,杨燕绥【l】(2003)和邓大松、刘昌平161(2005)
介绍了国外企业年金的基础理论;世界银行I/l(1995)提出了养老保险的“三支
柱"("Three Pillars”)理论,使各国对企业年金制度有了新的认识,掀起了世界企
业年金理论研究的热潮。
在企业年金的制度和实践的各国比较研究方面,杨燕绥【I】(2003)介绍了美国、
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欧盟国家及经合组织国家发展企业年金
的经验和教训,并做了初步的实证分析和总结;刘云龙、傅安平【8】(2004)在对美
国、日本、瑞典等典型国家的企业年金制度进行国际比较的同时,还深入分析其
制度安排背后的经济动因;李绍光阴(2004)从职工准入、年金支取、转移和便携性
管理等操作细节进行了国际比较,提出中国应建立适合于中小企业的年金计划;
James.E.【101(2000)比较了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等八个国家的养老年金市场,
认为人们对投资养老年金的收益认识不足可能是影响养老年金市场发展的主要原
因之一。Estelle James[¨J(2001)认为目前世界范围内没有形成统一的企业年金
制度框架和固化运行方式;Everett T,Allenfl2】(2002)认为各国年金制度多与本国
养老保险体系、金融市场秩序、传统年金理念相结合。
在企业年金的运作模式研究方面,郑秉文【13】(2004)认为信托型制度对企业
导论
年金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应该以信托型年金制度为首
先;王芬【14】(2005)比较分析了待遇确定型计划(DB计划)和缴费确定型计划
(DC计划)两种模式,认为从英美国家企业年金理论和实践来看,二者各有利弊,
我国应借鉴其经验,充分把握利弊,不作盲目选择;郑秉文【151(2006)对DC和
DB模式进行了优劣的比较,认为DB模式潜伏巨大的财政风险,DC型则可促进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Boskin、Kotlikoff,Shoven【16J(1987),
出于对巨大转型成本的思考和担心,提出了一个既保持现收现付制融资方式同时
又引入DB型给付因素的所谓的“个人保险账户一的混合型制度;Peskin Michael
W.t1‘7l(1997)认为,传统的DB型企业年金计划往往只重视资产的投资政策制定,
而容易导致缴费现值超出其所要求的数额;而DC型计划在只强调既定风险情况
下的资产收益最大化时,则容易导致财务风险和财务成本的增加,进而导致企业
年金计划参与人的给付安全出现问题。
在企业年金的税收政策方面,朱洲蝎1(2002)从企业年金核心主体即政府、企
业和雇员三方面分析了企业年金税收优惠的效果,说明我国应尽快落实企业年金
税收优惠政策;林义、彭雪梅、胡秋明等【191(2006)在分析中国企业年金税收政
策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发达国家的企业年金税收政策模式,提出我国的
税收政策模式应该是EET模式,以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Roger.H.Gordon、Alan.S.
Blinderl201(1981)与Munnell、Alicia【211(1982)认为二战后企业年金的存在和迅速发
展是由于税收优惠。
在我国企业年金发展问题和对策方面,王建华、胡华裂221(2006)通过对国
外企业年金运作模式的比较,探讨了企业年金发展的国际趋势,在此基础上剖析
了中国企业年金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张映芹、郭宁四1
(2006)分析了我国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必要性和制度效应,提出了建立年金再
保险机构、选择专业性投资机构,加强风险控制等政策建议;国家发改委就业和
收入分配司15J(2007)对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和存在问题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
在企业年金等养老金制度发展的宏观、微观影响方面,刘云龙、傅安平【81(2004)
提出了企业年金发展对宏观经济的五大影响;邓大松、刘昌平16](2005)分析了企
业年金的宏观作用和微观作用;陈飞[241(2005)初步分析了企业年金制对我国银
行资产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影响;赫国胜、徐明威【25l(2006)则从养老保险体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制改革的角度分析了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并提
出了加快银行股份制改革,引入养老保险基金作为股权投资者等对策;Feldsteinl261
(1996)在美国的现收现付制养老金计划对个人储蓄影响的时间序列研究中得出
结论:现收现付制养老金计划对个人储蓄存在的“挤出效应”,社会保障体系降低了
个人储蓄。
在金融机构参与企业年金市场的对策方面,周志洲z刀(2004)分析了金融机
构参与企业年金市场的必要性和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关发展战略;庄建宁、毛玉
银【28】(2005)针对企业年金业务的特点和发展现状提出了银行做好企业年金营销
工作的对策;谢辉1291(2006)分析了保险公司参与企业年金市场的优势,提出了
相应的发展对策;谢晓辉【30】(2007)深入解构了企业年金业务“价值链’’,提出
了银行拓展企业年金业务“价值链”的三大策略。
在有关企业年金的论著方面,林羿的《美国的私有退休金体制》[31J(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2)是第一本详细介绍美国私有退休金制度的发展与现状,探讨了
美国私有退休金制度的具体内容、管理、投资运作及未来发展趋势的专著,他的
另一本专著《美国企业养老金的监督与管理》132](中国财政出版社,2006)则分
析总结了美国企业养老金运作各环节的监督与管理经验;杨燕绥的《企业年金理
论与实务》【l】(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则以理论篇、实务篇、市场篇、
国际篇、论坛篇和实证与案例篇的形式对企业年金的理论、具体运作、市场关系
及国际比较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刘云龙、傅安平的《企业年金——模式探
索与国际比较》18】(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对企业年金的理论渊源、制度框架、
政策选择、国际经验进行系统而全面的阐述;邓大松、刘昌平的《中国企业年金
年度研究(修订版)》[61(人民出版社.2005)经过历时五年的调研和撰写,总结了
中外企业年金理论与实践的经验,对企业年金理论、实务运作及监管等一系列问
题做了全面而深入的研讨,是国内企业年金方面比较权威的论著;林义、彭雪梅、
胡秋明等的《企业年金的理论与政策研究》【191(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则
探讨了企业年金的运营、治理、税收政策、可携带性、投资风险管理、投资运营
监管等问题。
导论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文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在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对有关企业年金的经
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商业银行发展企业年金业务的内外部战略条
件的探讨和剖析,提出了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的全面发展战略。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首先是探讨了企业年金的基本理论,以深化对企业
年金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为后续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接着通过分析我国企业
年金的规范运作模式和发展现状,并重点研究了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对商业银行的
影响,以明确在企业年金业务方面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可能受到的影响;
然后,文章深入研究了商业银行发展企业年金业务所面临的竞争对手的情况和自
身的内外部战略条件;最后,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战略管理的理论方法,
提出了商业银行发展企业年金业务的三个层次发展战略。
本文从商业银行的独特视角,对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
的研究,提出的发展战略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一定的前瞻性。
本文主体包括四章十小节。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主要介绍本文选取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这个课题进行研究
的意义和背景,并综述了国内和国外的有关研究现状,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
思路、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第一章:企业年金的基本理论分析。本章主要从企业年金的基本概念界定开
始,明确企业年金的性质和分类,并从三个维度分析了企业年金的基础理论,以
深化对企业年金本质属性的理解。
第二章: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本章探讨了我国企业
年金规范运作模式的内涵,分析了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和实践的发展现状,并重点
研究了企业年金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深刻影响,明确指出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发展企
业年金业务。
第三章: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竞争态势及商业银行SWOT分析。本章在分析商
业银行主要竞争对手竞争力情况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着重研究了商业银
行发展企业年金业务的内部优劣势情况和外部的机遇与威胁。
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本章可以说是全文的精华部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分。在前面各章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本章运用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对商业银行企
业年金业务的发展战略进行层次上的划分,最终提出了三大层次的发展战略体系。
结论:这部分主要是总结本文的一些主要观点和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企业年金的基本理论分析
第一章企业年金的基本理论分析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和实践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需要不断的规范和完善,
因此,在深入研究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之前,很有必要首先从企业年
金的基本概念、性质等基础理论入手,对企业年金的基础理论进行一些探讨,以
把握企业年金的精髓和实质,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本部分主要就企业年金的
基本概念、性质、类别以及相关理论进行逐一剖析,旨在明晰企业年金的本质属
性,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
一、年金相关概念
第一节企业年金概述
(一)年金
年金是指每隔一个特定期限收受和支付一定金额货币的经济行为,作为企业
年金中的年金概念指的按照月度或季度收受和支付的养老金,与年金相对应的是
一次性收受和支付的经济行为,即一次性退休金。
(二)企业年金
从制度层面来理解,企业年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
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为本企业
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制度[61。从世界各国的实践看,企业年金在国
外有很多不同的名称,如:美国的雇主养老金(Employer Pension)或私人养老金
(Pfivme Pension),英国的职业年金(Occupational Pension),澳大利亚的超级年金
(Superannuation),日本的公司养老金(Firm Pension)等等。我国在2000年以前
使用的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概念,2000年,国务院在《关于印发完善城镇
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中才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更名为“企业年金”。2004
年5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121第二条明确指出:“企业年金,是指
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
度。一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三)企业年金市场
企业年金市场是养老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市场的买方是企业和职工,
卖方是提供企业年金投资产品和企业年金相关服务的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按照
我国目前确立的信托型年金制度安排,年金市场的参与者包括:企业年金委托人
(即企业及其职工)、企业年金理事会或法人受托机构(即受托人)、年金基金帐
户管理人、年金基金托管人和年金基金投资人以及为企业年金管理提供服务的中
介机构等。企业年金市场是由审慎经营者进入、服从严格的监管规则的市场。这
个市场上需要特殊的经营和监管规则,这些规则应当建立在一般基金投资管理规
则的基础上,保障企业年金受益人利益的最大化。
二、企业年金的性质
从企业年金的概念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年金涉及到国家、企业、职工
个人三方,所以,企业年金的性质也可以相应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即:从国家
层面上说企业年金是各国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属于多层次养老社会保障体
系中的第二支柱;从企业层面上看,企业年金是企业(雇主)为本企业职工的退
休收入提供一定程度保障的~项福利政策,是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个人而言则是对一生收入和消费的跨期安排,是提高退休生活品质的重要经济
来源。
由于企业年金与社会保险及商业保险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因此对企业年
金的性质一直存在理论上的争议。有人认为企业年金属于社会保险范畴,也有人
认为企业年金属于商业保险范畴,笔者认为企业年金从性质上说既不属于社会保
险,也不属于商业保险,是现代多支柱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企业年金与社会保险
企业年金与社会保险之间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比如:两者都能为个人提供
退休生活保障;相关政策都由政府制定,具体运作由政府监管;国家都给予一定
的税收优惠等等,但两者更有如下的本质区别:
第一章企业年金的基本理论分析
表l--1:企业年金与社会保险的比较
主要区别保障程度保障原则覆盖范围主体责任运行机制
效率优先:根据企
国家政策指导一般实行完全
业及个人缴费水平
高于基本生活下,企业量力设企业行为,财积累的基金
企业年金及投资收益的不同
需要立,个人自愿参政不予补贴制,存在跨时
而有不同的支付标
加分配

制度覆盖范围内
保证基本生公平优先:国家制政府行为,财现收现付制,
社会保险的所有企业和个
需要定调整统一标准政兜底存在代际分配
人强制参加
(二)企业年金与商业保险
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都实行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在保障功能上有相似性和替
代性,尤其在我国规范运作企业年金以前,企业年金是以团体年金保险的形式存
在,所以不少人认为企业年金就是一种商业保险。实际上,企业年金与商业保险
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表1--2企业年金与商业保险的比较
主要区别缴费性质覆盖对象保障程度税惠政策运作机构
多元化管理,包
受企业财力状
括年金理事会、
福利性况和法律规定
企业年金本企业员工有税收优惠保险公司、商业
的最高缴费限
银行等众多机构
额的制约
参与
完全由个人决
任何参保的
商业保险盈利性定,多投多保, 无税收优惠保险公司
个人
少投少保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三、企业年金的分类
根据各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实践,可以从多个角度对企业年金进行分类:从选
择自由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强制型企业年金和自愿型企业年金:从产权结构的不同
可以分为公共账户型企业年金和个人账户型企业年金;从缴费和支付方式的不同
可以分为待遇确定型企业年金(Defined Benefit,DB)和缴费确定型企业年金
(Defined Contribution,DC);最后从组织管理模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契约型企业年
金、公司型企业年金、基金会型企业年金和信托型企业年金。
(一)强制型企业年金和自愿型企业年金
强制性企业年金是政府通过立法等手段强制所有企业建立,并规定职工个人
不得退出的养老金计划。在这种模式的企业年金制度下,企业没有自由选择是否
建立企业年金的权利,比较典型的是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计划和香港的强积金计
划,此外还有澳大利亚、法国、瑞士和丹麦等少数国家实行。
自愿型企业年金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如英国、美国、德国等主要
发达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均采用自愿方式建立企业年金,即企业可以根据自
身的实际状况和人力资源战略自愿为其雇员建立企业年金。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
也采用自愿原则建立。
(--)公共账户型企业年金和个人账户型企业年金
公共账户型企业年金一般是在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时候设立一个统筹账户,
企业年金的征缴和发放都是通过这个账户进行的,账户的平衡与个人企业年金缴
费和给付无关。这种计划能够实现代际之间、代内和跨时再分配。
个人账户型企业年金则是由计划实施者为每个计划参与者设立一个个人账
户,个人账户实现个人企业年金收支平衡,即以其缴费积累和投资收益额完成企
业年金给付。这种计划不具备代际、代内再分配功能,但能够实现跨时再分配,
个人账户型企业年金强调个人账户的企业年金缴费积累具有私人产权性质,因而
具有很强的激励效应。我国的企业年金也属于个人帐户型企业年金,我国《企业
年金试行办法》121明确规定企业年金采用个人帐户方式进行管理。
(三)待遇确定型企业年金和缴费确定型企业年金
待遇确定型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年金计划的发起人或管理人向年金计划的参与
者做出承诺,保证其年金收益按照事先约定好的标准发放,也就是说年金计划的
第一章企业年金的基本理论分析
受益人在退休后每月可以领取的养老金数量是事先确定的[81。DB型计划中企业
根据职工的工资水平、服务期限等因素,预先通过一定的收入替代率(它是指退休
职工每月所取得的退休金占其退休前两三年内平均工资水平的比例)确定年金给
付额,再通过精算计算出每期的缴费金额,按照这一缴费额出资建立养老基金并
进行积累,基金的积累规模和水平随工资增长幅度进行调整,当职工退休后定期
向退休职工按固定金额支付退休金。DB计划通常不需要职工缴费,也不设立个
人帐户;投资决策由企业负责,投资风险也由企业承担;其养老金替代水平较为
稳定,能够保障职工获得稳定的养老金收入。但对精算的要求高,管理难度较大;
职工流动时不易处理,可携带性差。
缴费确定型企业年金是指年金计划的参与者定期按照事先确定的标准向年金
基金缴费,即缴费金额是确定的;在职工退休后其可享受的养老金是根据缴费的
总额以及年金基金的投资收益情况来确定,即退休待遇是不确定的。DC计划通
常采用企业和职工共同缴费的方式,并且设立个人帐户;个人帐户采取完全积累
的方式,帐户内的供款及其投资收益归职工所有;职工具有投资决策的自主权;
职工流动不影响其个人帐户的归属,可携带性强。但其养老金替代率不稳定,职
工需自行承担投资风险,事先无法确定退休待遇。我国目前规范的企业年金模式
采用的是缴费确定型企业年金模式,即DC计划模式。
(四)契约型、公司型、基金会型和信托型企业年金
契约型企业年金是指通过契约的形式运作的企业年金。企业年金计划的参与
者与基金管理公司签订合同委托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年金计划资产,年金计划参与
者负责缴费,基金管理公司负责对企业年金计划中积累的资产进行投资管理,并
收取一定的佣金。年金基金资产与基金管理公司自身的资产是相互独立的,但年
金基金本身并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目前采用这种组织形式的主要国家有东欧和
南美的一些国家,如智利、阿根廷、波兰等。
公司型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年金计划的参与者与一公司制实体签订合同,缴纳
保费并换回有待遇许诺的凭证。在这种形式下,缴费形成的年金基金及其投资归
该公司所有,一般不与公司自有资产分开管理,这使得公司型企业年金比较缺乏
透明度,这种运行模式以股份制保险公司的年金保险合同最为典型。近二三十年
发展起来的投资连接型保险要求年金资产与公司资产分账管理,这时公司型与前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述契约型管理对投资者来说没有多大差别,但在公司破产的情况下,公司型合同
的持有者会遭受损失。公司型企业年金模式在丹麦应用得最为普遍,在欧盟其他
国家也有一些公司型企业年金存在。
基金会型企业年金是指以基金会的形式来管理运作企业年金资产。所谓的基
金会是由于欧洲大陆没有英美等国那样的信托基金法人形式,为保证养老金资产
的安全而设立的专门机构。基金会可以是公司制或合伙人的形式,也可以是宗教
或政治团体,还可以是自然人联合体。基金会型企业年金,计划的参与者是基金
的受益人,除非计划发起人破产,否则计划参与者对企业年金基金资产没有处置
权,治理主体通常是基金的执行委员会。荷兰、瑞士、比利时等欧洲大陆国家是
基金会型企业年金的典型代表。
信托型企业年金是指具有企业年金委托入资格的法人,为了企业年金受益人
的利益,将企业年金资产交给受托人管理。受托人可以是独立法人,也可以是自
然人组成的委员会。受托人可以自己管理企业年金的整个运作,集受托人、托管
人、帐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于一身,也可以将一部分职能委托给其他专业机构,
从而形成“捆绑式"(指集四种身份于一身)和“分拆式”信托型企业年金,两种
方式各有利弊(详见表l一3),但不管采取哪种形式,受托人对委托人负最终责
任。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英国、爱尔兰等英语系国家较多采用这种模式。
由于信托型制度可以产生三个巨大的“制度压力",即:发起人雇主利益与受益人
雇员利益相分离的压力;受益人利益至高无上的压力以及年金资产管理与投资运
作过程中,各专业金融机构的内外控压力,从而共同推动和迫使企业年金在短期
内迅速发展起来【13】。从世界范围来看,与欧洲大陆国家相比,英语系国家企业年
金的发展更为迅速,比如企业年金基金在英国占GDP的74.7%,而德国则仅为
GDP的5.8%t191,这有力地证明了信托型企业年金管理模式是最有利于企业年金
发展的制度安排。我国于2004年颁布的“两个办法’’将我国企业年金的组织管理
模式确立为信托型企业年金。
第一章企业年金的基本理论分析
表l一3搿捆绑式一和。分拆式一企业年金运作模式比较
运作模式优势劣势
“捆绑式” l、成本相对较低: 1、难以满足企业的个性化
2、标准化服务,操作较为简需求:
便,沟通、协调效率较高。2、各管理人之间的监督与制
约内部化,相对较弱。
“分拆式” l、可以满足企业的个性化l、成本相对较高;
需求; 2、操作较为复杂,沟通、
2、各管理人之间的监督与制协调效率较低。
约外部化,有利于年金运作的
安全稳定。
第二节企业年金理论基础分析
企业年金的出现和迅猛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同
时也必然有其理论上的立足点和依据。有关企业年金的理论涉及经济学、管理学、
社会学、政治学等许多学科,内容比较繁杂。但是,既然企业年金涉及到国家、
企业、个人等三方,那我们相应也可以从个人、企业、国家等三个维度来进行归
纳总结,从而构建一个清晰的理论体系。通过对企业年金理论基础的透彻分析,
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把握企业年金的精髓和实质,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一、个人维度理论
(一)持久收入假说(The 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米尔顿·弗里德曼在1957年出版的《消费函数理论》一书阐述了持久收入假
说【33】,认为消费与收入的基本关系是持久消费(Cp)取决于持久收入(Yp),两者
有着恒定的函数关系:Cp=kYP.该理论强调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在其生命周期的各
个年龄段上都要选择一个稳定的、接近他新预期的平均消费率进行消费,而不能
采取即期收入即期消费的政策。这样消费者就需要一个机制将创收时期的即期收
入转化为持久收入以保障无收入时期的消费。这种机制包括个人储蓄、基本养老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保险和企业年金。由于个人的短视,个人储蓄往往不足以保证养老;基本养老保
险覆盖面广但保障程度低,只能解决退休后的基本生活保障;由于企业年金计划
在退休保障程度、计划的灵活性和贯彻效率优先的原则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所
以作为消费者要保持退休后的生活消费水平不因劳动收入的减少而大幅下降,参
加企业年金计划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生命周期假说(The Life—Cycle Hypothesis of Saving)
1954年,莫迪利安尼和布伦伯格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6】,他们的主要观点有:
第一,理性的消费者能够以符合理性的方式实现消费的最佳效用;第二,每个人
都必须依据一生中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他的消费支出;这样人们的现期消费取
决于一生的收入;第三,个人拥有的财产多少与边际消费倾向成反比;第四,个
人的一生中有正储蓄与负储蓄。工作期内,收入大于支出形成正储蓄;退休后,
没有劳动收入,只得用以前的储蓄进行消费,这就是负储蓄,个人储蓄总额在工
作期间呈上升趋势,在退休期间却是一个逐渐减少的过程。在生命期结束时,工
作期的正储蓄与退休期的负储蓄相等,个人一生的全部收入与全部消费相等。人
们的这种消费行为构成了个人储蓄与财产在其生命周期内的驼峰分布(见图1.1)。
财产积累
平均劳动收入
平均消费水平
图1-1:个人储蓄的驼峰形分布
参加工作退休死亡
资料来源:邓大松,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M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
(三)需求层次理论(Need—Hierarchy Theory)
194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最具影响力的需求层次理论M。该
第一章企业年金的基本理论分析
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笔者认为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企业年金发
展的历程。企业年金最早只是面向“永久残疾力的雇员【l】,之后才逐渐覆盖到所
有的雇员。早期企业年金的覆盖率和替代率都比较低,仅仅只能满足人的生理和
安全等低层次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和工业化的发展,人们需要追求更高层次的需
求,企业年金也不断得到丰富发展,企业年金的覆盖率和替代率大大提高,年金
计划的内容和方式得到不断的充实和丰富,例如:美国的企业年金固定缴款计划
(即Dr;型企业年金)就包括了企业的利润分享计划和雇员持股计划田J,从而能
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而且,年金计划可以根据雇员的资历和地位来决定
其年金受益额,这会使人们产生荣誉感和成就感,进一步满足了人们的尊重需求。
二、企业维度理论
(一)商业权宜概念(The Business Expediency Concept)
商业权宜概念16】把退休金或企业年金视为雇主对长期忠诚服务的雇员的一种
赏金或劳动所得,属于恩惠性的给予,雇主对年老雇员发放的退休金具有自主权。
按照这种概念,雇主建立企业年金的基本动机,主要是迫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
环境,既要实现雇主追求最大剩余价值的目标,又要有效控制好雇员,协调好企
业内部客观存在的雇主与劳工间的矛盾。商业权宜概念是早期的企业年金理论,
它否认了企业支付退休金的必要性,反对以强制立法方式建立雇员退休金制度。
这造成早期退休金计划缺乏权益保护,纯粹建立在保证雇主利益的基础上,忽视
了雇员的退休生活保障问题。
(二)人力折旧理论(Human Depreciation Theory)
1946年,美国矿工联合会在争取建立一个福利基金时就采用了这个理论llJ。
该理论认为雇员的人力资本就像厂房或机器的成本一样,厂房或机器会因为长期
损耗而折旧,长期雇员也会因为退休后赚取所得能力丧失而需要雇主给予相当于
充分折旧的退休金。简单说,保护人力资本价值的费用——退休金,与厂房和机
器的成本分摊——折旧一样,两者对雇主而言,均为生产所需负担的成本。尽管
这种理论强调了雇主对退休雇员的生活保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企业年金的
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该理论却存在严重的内在谬误,因为人力资本和机器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一,机器是雇主拥有的固定资产,折旧只是将设备成本分摊
到不同会计时间的~种会计方法,而雇员是以取得一定工资向雇主出售其劳动的
劳动力,而且可以自主地从一个雇主转到另一个雇主那里工作;其二,机器的使
用价值是相对固定,而雇员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得到恰当的激励将极大
地影响到雇员对企业的贡献度。所以这种理论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
(三)延期工资理论(Deferred Wage Theory)
延期工资理论近年来已为理论界所普遍接受以弥补了人力折旧理论的不足。
该理论最早于1913年由美国学者如德提出,所谓延期工资16J,是指雇员在增加货
币工资与退休金二者间具有选择权,如果选择后者,则视退休金给付为雇主支付
给雇员的一种延期工资。这个概念将退休金视为工资的一部分,而工资包括货币
工资和员工退休金延期工资,均为雇主雇佣劳动力所需要付出的要素成本。同时
雇主有时会出于入力资源管理战略的需要,或出于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节约成
本开支的需要,将原拟增加员工货币工资的资金挪至退休金上。该理论一是比较
符合雇主经营管理上的需要,能对劳动所得做时间上的再分配;二是表明企业年
金给付的本质是劳动所得,而非来自于雇主的“恩惠",显示出比较好的退休金理
论架构。
当然,该理论也受到一些质疑:首先,一些雇主除按照通行的行业货币工资
率支付了雇员的工资之外再提供企业年金,因此,企业年金是部分雇主在不断增
加货币工资以外提供的,而不是替代了货币工资的增加。其次,雇主有可能为了
向雇员提供企业年金而自愿减少自己或企业的利润,比如前文提到的利润分享计
划。第三,如果承认企业年金是工资的延期支付,那么不论在本企业工作多久而
中止工作的雇员都有权享受到自己工作终止日前所挣得的部分退休津贴。但是在
实际生活中,只有很少的计划为此提供全额的、即时支付的全部福利,多数企业
规定,能否得到这些福利取决于雇员能否达到企业规定的为雇主服务的年限。
三、国家维度理论
(一)国家责任限度理论
国家责任限度理论认为:国家有责任向公民提供养老保障,并以基本养老保障
的方式实施,以消除贫困、保持公平、实现社会稳定,具有较强的社会再分配功
第一章企业年金的基本理论分析
能【35】。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英国福利经济学家李特尔(I.M.D.Little)提出了个人经
济福利增加的标准,主张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协调起来,使社会福利最大化。
1942年,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提出社会保障制度的六项原则,主张强化国家
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干预,建立统一收费的养老保险制度和不缴费的针对困难家庭
的国家救济制度。此后,西方国家建立起覆盖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然而,经过
几十年的发展,长期的经济衰退和养老基金收入的减少,使“福利国家一面临着
社会保障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难以为继。20世纪80
年代初,以智利为代表的南美各国改革公营的社会保障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各国纷纷效仿。主要的改革措施是:国家通过颁布税收优惠政策,把政府干预和
市场机制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年金计划发展;鼓励以企业和员工为主体,用社会
的力量来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以国家为主体来承担养老问题,从而建立起多支
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在建立企业年金制度中的国家责任不同于国家在基本养老保
障制度中的责任,此时的国家责任由过去直接提供资金,转为通过立法、监督、
税收激励等手段来促进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
国家责任限度理论说明了国家在企业年金建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政府
在监管和制度制定两个方面所承担的责任。
(二)世界银行养老保险制度的三支柱理论
1994年,世界银行在其研究报告《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
政策》【7】中,提出了养老保险制度的三支柱模式,即养老保险制度应由国家主办
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制度以及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个支柱构成。该模式
被包括我国政府在内的大部份国家所采纳。
在“三个支柱一中,第一支柱即公共支柱,是强制性的、以公共管理、政府
税收筹资为基础的养老制度。第一支柱向符合要求的社会成员提供基础养老金,
其目标是有限度地缓解老年贫困,保证老年退休者的基本生活。第二支柱一般泛
指雇主为雇员实行的养老金计划,是完全积累的、由私人管理的养老制度。包括
的形式有企业年金计划或个人特定储蓄帐户,它具有缴费多,回报高,待遇就高
的特点,有的国家和地区是强制性的,有的是企业和员工自愿的。第三支柱是指
雇员个人自愿性的养老计划安排,一般为自愿储蓄型。它是第一、第二两大支柱
的补充,可满足退休人员较高生活质量的要求。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综上所述,在个人维度的相关理论中,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都主张
雇员的劳动收入呈抛物线状,即青年和老年时期较低,而壮年时期较高,为了维
持持久消费,以满足退休后的生活需要,应将其劳动所得提出部分进行储蓄,作
为退休后的生活来源;需求层次理论则从个人需求不同层次的满足解释了年金的
发展历程;这些理论主要从雇员个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个人对企业年金的需求,
而这仅仅解释了年金产生和发展的个人需求基础。企业维度的相关理论从管理学
的角度解释了企业建立年金计划的原因,除了早期的商业权宜概念之外,这些理
论更多强调了企业在建立年金计划中所应承担的义务。国家维度的相关理论指出
了国家在企业年金发展中的制度推进、监管和激励等责任,主张国家应该建立多
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应该说没有一个理论可以单独解释企业年金的产生与发展,
企业年金的产生与发展是由个人需求、企业义务和国家责任所共同决定的。
第二章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第二章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企业年金在我国最早是以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形式出现,从1991年《国务院
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133号)中第一次提出发展企
业补充养老保险算起,企业年金的发展在我国已经走过的十几年的历程,期间大
致可以分成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雏型与探索阶段(1991一--2000年),这
个阶段的企业年金以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形式出现和发展;第二阶段是试点发展
阶段(2000年一--2004年),这个阶段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国务院于2000年发布
了<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0142号),首次
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更名为企业年金。经过国务院批准,我国辽宁省等部分地区
开始了企业年金的试点工作;第三阶段是规范发展阶段(2004年一一至今),这
个阶段以“两个办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我国企业年金开始步入规范发展的新
阶段。
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对商业银行产生深远的影响。本部分将首
先探讨我国企业年金规范运作模式的内涵,然后,分析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现状,
最后,重点研究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问题。
第一节我国企业年金的规范运作模式
2004年可以说是信托型企业年金规范运作的开局之年,于2004年5月1日
开始实施的“两个办法"对我国信托型企业年金的筹资、投资、分配、监管等方
面都作出了规定,是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纲领性文件。“两个办法"明确规定
了我国企业年金的规范运作模式一一信托型企业年金模式,由此推动了我国企业
年金的快速发展,也拉开了企业年金市场混业竞争的序幕。
一、我国企业年金信托模式的内涵
按照《企业年金试行办法》1211拘规定,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首先应当确定
企业年金受托人(以下简称受托人),受托管理企业年金。然后,受托人应当选择
具有资格的商业银行或专业托管机构作为托管人,负责托管企业年金基金。此外,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受托人可以委托具有资格的企业年金帐户管理机构作为帐户管理人,负责管理企
业年金帐户;可以委托具有资格的投资运营机构作为投资管理人,负责企业年金
基金的投资运营。因此,我国企业年金信托模式的基本内涵包括两重法律关系:
首先是信托关系,即年金计划的供款者(企业和职工)作为委托入与受托人(可
以是企业内部的年金理事会,也可以是年金市场上具有受托资格的法人受托机构)
之间存在信托关系;其次是委托关系,即年金计划受托人与托管人、帐户管理人、
投资管理人及中介服务机构之间存在委托关系。受托人、托管人、帐户管理人及
投资管理人等企业年金市场主体共同为受益人的利益管理和运作企业年金资产。
有关主体间的法律关系及信托模式企业年金治理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2—1:我国企业年金信托模式法律关系及治理结构
二、我国企业年金市场主体分析
从我国信托型企业年金的治理结构来看,企业年金基金的管理主体包括了四
第二章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个角色,即受托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帐户管理人,这四个角色也构成我国
年金市场最重要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主体(尽管中介服务机构也是我国年金市场
的主体之一,但由于中介服务机构不直接参与年金基金的管理和运作,只是提供
与企业年金有关的咨询服务,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从略)。以下将对四大主体进行
逐一分析。
(一)受托人
受托人是指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及相关事务的企业年金理事会或符合国家
规定的养老金管理公司等法人受托机构。在四大主体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是受托
人。企业年金基金的受托人是企业年金运作管理的牵头人和总负责人。受托人可
以是企业内部建立的年金理事会,也可以是符合国家规定的养老金管理公司等法
人受托机构。受托人的主要职责有:选择、监督、更换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
资管理人以及中介服务机构;制定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策略;编制企业年金基金管
理和财务会计报告;收取企业和职工缴费,并向受益人支付企业年金待遇;接受
委托人、受益人查询,定期向委托人、受益人和有关监管部门提供企业年金基金
管理报告等。具备账户管理或投资管理业务资格的受托人,可以兼任账户管理人
或投资管理人,但应当保证各项管理之间的独立性。从现阶段的情况看,信托公
司和保险机构下属的养老金公司在担任受托人方面有竞争优势,首批经劳动和社
会保障部审批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中5家受托人资格均由信托公司和养老金
公司获得(详见表2—2)。
(二)帐户管理人
帐户管理人是指受托人委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的专业机构。帐户管理人
的主要职责有:建立企业年金基金企业账户和个人账户;记录企业、职工缴费以
及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收益;及时与托管人核对缴费数据以及企业年金基金账户财
产变化状况;计算企业年金待遇;提供企业年金基金企业账户和个人账户信息查
询服务等。帐户管理人的服务是企业年金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它向企业和员工
提供大量的日常服务,是企业和员工与企业年金受托管理机构的主要连接点。帐
户管理机构的管理水平、服务能力、风险控制能力是直接影响到企业年金市场能
否健康发展的关键。由于帐户管理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所以必须依托可靠的帐
户管理计算机系统,因此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担任帐户管理人方面有优势。首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批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审批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中帐户管理人有11家,其中
5家为商业银行,4家为保险公司(详见表2—2)。
(--)托管人
托管人是指受托人委托保管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商业银行或专业机构。托管
人的主要职责有:安全保管企业年金基金财产;以企业年金基金名义开设基金财
产的资金账户和证券账户;对所托管的不同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分别设置账户,确
保基金财产的完整和独立;根据受托人指令,向投资管理人分配企业年金基金财
产;根据投资管理人投资指令,及时办理清算、交割事宜:负责企业年金基金会
计核算和估值,复核、审查投资管理人计算的基金财产净值;及时与账户管理人、
投资管理人核对有关数据,按照规定监督投资管理人的投资运作等。托管人担负
着保障企业年金基金安全运作的重大职责,因此要求要由信誉卓著、实力雄厚、
内控严密的机构来担当。体现在相关法规中对托管人的准入门槛最高,比如要求
净资产不少于50亿元人民币。商业银行在担任托管人方面具有先天优势,首批经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审批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中6家托管人全部由商业银行囊
括(详见表2—2)。
(四)投资管理人
投资管理人,是指受托入委托投资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专业机构。投资
管理人的主要职责有:对企业年金基金财产进行投资;及时与托管人核对企业年
金基金会计核算和估值结果;建立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风险准备金;定期向受
托人和有关监管部门提交投资管理报告等。投资管理是企业年金运作中非常重要
的一环。只有通过投资,才能使企业年金基金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才能为企业
职工的退休生活提供适当的经济保障。企业年金作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
支柱,涉及广大职工的退休生活保障,因此其投资首先要注重安全性。其次,为
了避免通货膨胀带来的贬值影响,提高收入替代率,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还必须
注重收益性。也就是说,企业年金的投资必须兼顾安全性和收益性。因此对投资
管理人的选择也尤为重要。目前,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在这一领
域占据一定的优势。首批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审批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中总
共15家投资管理人就分别被上述机构瓜分(详见表2—2)。
第二章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现状分析
从总体上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年金的制度建设和业务实践均取
得了长足的进步,企业年金的相关政策体系初步成型,企业年金基金累积了近千
亿的规模,总体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企业年金
发展的因素,如:税收优惠政策不到位;企业年金制度立法层次不高;年金基金
投资范围狭窄等问题。
具体的说,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主要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企业年金基金规模增长较快,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企业年金呈加速发展的势头。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有24000多家
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参加年金制度的人数达到964万人,年金基金规模增长迅速,
1991.2000年的10年间,全国企业年金规模不到20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不到20
亿元;2005年底,基金规模达到68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不到100亿元;2006
年底,基金规模达到910亿元,一年增加了200多亿元①。
与此同时,境内外众多机构看好我国企业年金的未来发展,纷纷作出了乐观
的预测,比如:中国保监会预测,到2010年,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可达到1万亿元
的规模;世界银行则更为乐观,它认为到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总规模将达1.8
万亿美元,约15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三大企业年金市圳51;此外,麦肯锡
咨询公司、普华永道、德国安联集团等各类机构也都对我国企业年金的未来发展
作出了较为乐观的预测。尽管各种机构根据不同模型所作的预测结果各不相同,
但共同的结论都是:与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的规模相比,未来我国的企业年金
发展潜力无疑是巨大的。
二、企业年金覆盖范围仍较为狭窄、年金基金占GDP的比重很小、收入替代
率偏低
尽管近年来我国企业年金发展速度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
差距。从企业年金覆盖范围来看,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覆盖范围还很狭小,截至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刘永富在2007年4月召开的全国企业年金座谈会上的讲话整
理。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2006年末,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职工人数达964万人,仅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
人数的6.82%,仅比2000年末的5.36%提高了1.46个百分点。而世界上167个实行养
老保险制度的国家中,有1/3以上国家的企业年金制度覆盖了约l/3的劳动人口,
丹麦、法国、瑞士的年金覆盖率几乎达到100%,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在50%
左右【51。从年金基金占GDP的比重看,2006年末企业年金基金占GDP的比例仅为
0.43%,仅比2000年末提高0.24个百分点,和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去甚远:美国企
业年金基金已经从1980年占GDP的25.29%上升到1998年的81.74%,荷兰的企业年
金基金规模甚至超过了GDP总量(从1980年的45.77%上升至1J1998年的106%)p91。
此外,从企业年金的收入替代率来看,我国企业年金的收入替代率只有5%左右,
对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障作用非常有限。而在OECD国家,企业年金的目标替代率一
般达到20%--30%。
表2一l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状况比较
年份覆盖人数企业参加基本养参加企业年企业年金基GDP 年金基金与
(万人) 老保险人数金与参加基金规模(亿元) GDP的比值
(万人) 本养老保险(亿元) (%)
职工人数比
例(%)
2000年560 10448 5.36 192 99215 O.19

2003 700 11646 6.Ol 474 135823 O.35
年末
2006 964 14131 6.82 910 210871 0.43
年末
数据来源:企业年金覆盖人数、企业年金基金规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来源于2000年度、2003年
度、2006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0年、2003年GDP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
2006年GDP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关于2006年GDP初步核实数据的公告,(国家统计局网站,
http:llwww.stats.gov.en/was40/gitjj_detail.jsp?searchword=2006%C4%EAgdp&channelid=6697&record21)
三、企业年金发展结构不平衡,地区、行业、企业差距较大
首先,从地区发展的角度来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年金的发展走在全国
第二章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的前列,其发展速度远快于内陆省份。2005年上海企业年金发展中心管理的企业
年金规模即已超百亿元【36】。深圳市企业年金管理中心截止2005年11月已建立企
业账户812个,员工个人账户6万余个,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18亿元人民币【371。
相比之下,有些内陆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年金甚至还未启动。从行业角度来看,当
前企业年金主要在经济效益好的行业特别是电力、石油、石化、民航、电信、铁
道、烟草等行业发展较快。截止2004年,企业年金基金累积规模超亿元的行业全
部集中在电力、石化、石油和电信等行业。而一些竞争性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则
发展缓慢。从企业所有制属性来看,国有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比例要远高于民营
企业等非国有制企业。
四、企业年金多种运作模式同时并存,并逐渐过渡到信托模式
目前企业年金规模已达到900多亿元,只有不到160亿元是按新办法管理运
营。原有非信托模式企业年金的运行模式有三种【3司:一是企业集团或行业年金中
心模式,这部分占比在40%左右,其中有大部分由集团财务公司管理。以国家电
力年金为例,电力年金大部分在参与水电建设,部分购买债券和商团险,股票投
资较少。二是地方年金中心模式,主要由全国各地方社保机构管理,这部分比例
在15%左右,各地方年金基金的投资方向,主要是国债投资、购买基金和委托理
财。三是年金直接保险模式,占比在45%左右,由保险公司以年金团险的形式运
作。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文件规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原行业管理的
以及企业自行管理的原有企业年金原则上均应于2007年年底前移交给具备资格
的机构管理运营,从而过渡到信托模式企业年金。随着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
的到位和普及,无法享受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年金保险也将逐渐被规范化企
业年金所取代。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现状可以归纳为:增长迅速、潜力巨大;总
量偏小、结构失衡;模式多样、逐步规范。今后,需要采取进一步完善企业年金
政策法规,提高企业年金立法层次;统一税收优惠政策,提高税收优惠水平,明
确企业年金运作各环节的税收优惠规定;拓宽企业年金投资渠道,提高年金投资
收益;加强企业年金知识、政策的宣传和普及以及加强对企业年金运作全过程的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协调监管等措施,通过政府和企业年金各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以促进我国企业年
金市场更快更好的发展。
第三节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宏观经济的角度
来说,企业年金的宏观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一是降低财政支付压力,完善多支
柱养老保障体系;二是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推动劳动力市场发育;三是推动金
融深化,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四是促进社会长期投资【6】【8】。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
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企业年金市场的参与主体之一,将不可避免地
受到企业年金发展的深刻影响。
一、企业年金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挑战
(一)分流储蓄资金、改变商业银行的传统资金来源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目前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7万
亿。与之相对应,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中,储蓄存款占各项存款总量的比例
一般占到40%左右,储蓄存款具有成本低廉、来源稳定的特征,一直以来是商业
银行资产业务最重要也是最佳的资金来源,因而居民储蓄业务一直是各商业银行
大力拓展的业务。企业年金的发展首先会对居民储蓄产生替代效应。一方面企业
年金基金的积累来源首先是职工和企业的缴费,职工的缴费就体现了居民储蓄向
年金基金的转移。另一方面,我国较高的居民储蓄率除了与我国传统文化、社会
结构、家庭观念以及经济增长带来的居民收入增加、投资渠道狭窄等诸多因素有
关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保障体
系不够完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致使居民“预防性储蓄"居高不下。国家统计
局的调查表明,从居民储蓄的动机来看,子女教育为36.5%,养老为3 1.5%,其他
诸如防病、购房、防失业为20.3%t241。随着企业年金制度的推广,居民未来的养
老问题有了更好的制度保障后,必然会减少对养老方面的预防性储蓄,增加即期
的消费,从而进一步减少商业银行的储蓄资金来源。
企业年金的发展还将影响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一方面,居民的预防性储蓄
一般都是期限较长的定期存款,企业年金发展的替代效应将会减少居民预防性储
第二章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蓄,从而降低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中定期存款比重,尽管年金基金还会有部分投资
在银行存款产品,但从目前存款负利率的现状来看(即使将来存款能扭转负利率
的现状,存款产品仍然是收益最低的投资产品),为了保证年金基金的投资收益,
许多企业年金计划的投资策略都是尽可能压低定期存款的比例,仅为保证年金待
遇支付的流动性而保持少量活期银行存款,所以企业年金发展所造成的银行长期
资金来源比重的下降将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提出挑战。另一方面,企业年金
发展所积累的年金基金将大量的以理财投资的方式进入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和股
票市场,最终通过这些市场主体再回流到商业银行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原来的
居民储蓄和企业存款将转化为金融机构同业存款,这意味这低成本的存款比重减
少而高成本的存款比重增加,从而将对商业银行的收益产生负面影响。
(二)促进直接融资发展,削弱银行间接融资的地位
从国际实践来看,企业年金发展将极大地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年金基
金已成为资本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由于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运作追求长期稳
定的投资收益,从而可以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截至2001年,荷
兰以企业年金基金为主体的机构投资者的金融资产已占总金融资产的55%,瑞士
占48.8%,英国占34.8%,美国占33%1191。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早在2003年上
海市企业年金发展中心的企业年金即已首先进入股票市场,随后我国于2004年实
施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319q确规定了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品种和投
资比例,允许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股票等权益类产品,从而正式拉开了企业年金进
入资本市场的大幕。而我国股票市场在顺利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制度性变革以后,
已经真正成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自2006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的良好表
现,也给入市的企业年金带来了良好的投资收益。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刘
永富透露:目前158亿元按新的办法管理运营的年金基金已经获得了较好的投资
收益,从2006年第4季度开始由投资管理人进行投资的企业年金,3个月的经营
收益率达到了9.6%①,这将进一步刺激企业年金入市的规模和步伐。可以预见,
企业年金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与发展,我国企业年金将与资
本市场呈现良好的互动。而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必将促使企业减少对商业银行间
①数据来源: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刘永富在2007年4月召开的全国企业年金座谈会上
的讲话。
-27.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接融资的依赖,增加直接融资的比例,从而进一步加剧“金融脱媒’’的现象。
(三)对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提出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采取的是以资产规模扩张为主要手段,以信贷
资产为主要产品,以存贷利差收入为主要盈利来源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商业银行
收入结构中利差、资金交易、中间业务各占三分之一相比,中资银行80%以上的
收入仍靠存贷利差。而企业年金的发展一方面将分流储蓄,改变商业银行负债结
构,提高负债成本,另一方面又会制约间接融资的发展,削弱商业银行信贷资产
的扩张能力,这必然会影响商业银行通过存贷利差获取盈利,从而对商业银行传
统盈利模式提出挑战。
(四)进一步激化金融同业竞争
由于我国信托型企业年金的运作中涉及受托人、托管人、帐户管理人、投资
管理人等众多市场主体。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
信托公司在内的众多主体将在企业年金市场中一比高下。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不
再是局限于银行业内部的竞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将是来自整个金融业中各具优
势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强有力挑战。2005年8月,第一批共有29家机构
获得37块年金业务“牌照”,其中7家商业银行获得了11块包括托管人和帐户管
理人在内的年金业务“牌照",初步形成了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的竞争格局(详见表
2—2)。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7年8月16日发布的第六号通告,第二批年金
业务机构的申请将从2007年9月起受理。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思路,第二批年
金资格拟认定20家左右,其中法人受托机构约6家、账户管理人约5家,托管人
约4家、投资管理人约5家。第二批年金业务机构资格审批可能采取捆绑模式,
即“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及“托管人+账户管理人"。企业年金市场竞争主体的
不断扩充,将进一步加剧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竞争。
第二章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表2—2:第一批企业年金市场竞争主体情况
受托人帐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
机构类别
(5家) (II家) (6家) (15家)
工商银行
工商银行
交通银行
建设银行
商业银行浦发银行
中国银行
招商银行
交通银行
招商银行
光大银行
光大银行
新华人寿中国人寿资产管理
平安养老保险中国入寿华泰资产管理
保险机构
太平养老保险太平洋人寿平安养老保险
泰康人寿太平养老保险
中金公司
证券公司
中信证券
海富通基金华夏基金
南方基金易方达基金
基金公司嘉实基金招商基金
富国基金博时基金
银华基金
华宝信托
华宝信托
信托公司中信信托
中诚信托
中信信托
资料来源:根据2005年‘关于公布第一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的通告>(劳社部通告第5号)整理。
二、企业年金给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提供的机遇
(一)给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带来重大商机,有利于商业银行转变盈利模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具有经济资本占用低、信用风险小、收入来源稳定等优点。
随着“金融脱媒"现象的深化、金融竞争的加剧以及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金融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监管的加强,迫使商业银行不断加快产品、服务和技术创新,增强综合服务能力,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
快速增长,对银行总收入的贡献多在30%以上,有的超过了50%,甚至70%以上,
如花旗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达70%,英国巴克莱银行更达73%左右。与之相比,
尽管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也非常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但受到外部政策法规的限
制以及自身产品创新能力的不足,我国商业银行所能提供的中间业务产品单一、
附加值不高,面临现有中间业务市场需求有限的困扰,使得中间业务的发展一直
相对滞后。从去年各银行的年报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远远落后
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各行比较情况见表2—3)。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还面临着
寻找和培育新的中间业务市场的问题。而企业年金的发展正好为我国商业银行中
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新的市场机遇。按照企业年金的相关办法,在企业年金运作过
程中的受托、托管、帐户管理、投资管理等环节中,相关管理机构都可以获得手
续费收入。按照目前1000亿元左右的年金基金规模,以受托、托管、投资管理费
的上限计算合计手续费率为1.6%,相应一年的手续费收入就有16亿;按照2006
年末企业年金覆盖人数964万人,以账户管理费收费上限每月每户不超过5元测
算(企业年金各管理机构的收费上限参见表2—4),一年的账户管理费将近6亿
元,这样,一年合计的手续费收入将超过20亿元。再考虑我国企业年金的良好发
展前景,按照前文所述的相关机构对我国企业年金未来发展规模的预测,如果到
2010年企业年金基金积累达l万亿,则相应一年的手续费收入就达到160亿元①,
如果到2030年企业年金基金积累达1-8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万亿),则相应
一年的手续费收入将达到2400亿元@。即便考虑到市场竞争的因素,最终实际收
费会在收费上限的基础上有所折让,整个企业年金市场能够带来的手续费收入规
模也会非常可观,这无疑将给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绝好的商机。而且,除
了由年金管理所带来的直接收入外,企业年金的发展还会带动相关支付结算以及
理财产品的销售增长,从而进一步增加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由此可见,企
业年金的发展将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点,有助于商业银行转
变盈利模式。
国以收费上限计,不含账户管理费
。以收费上限计,不含账户管理费
第二章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表2—3部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情况表
项目工商银农业中国建设交通招商民生兴业浦发
行银行银行银行银行银行银行银行银行
中间业务收入163 134 143 136 29 25 10 4 6
(亿元)
占营业收入比9.14 15.37 10.39 8.95 6.7l 10 5.88 3.17 3.Ol
例(%)
数据来源:根据各银行2006年年报整理计算
表2—4企业年金各管理机构手续费标准
年金管理机构收费上限
受托人基金净值的O.2%
托管人基金净值的O.2%
帐户管理人每户每月不超过5元
投资管理人基金净值的1.2%
数据来源:按照‘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整理
(二)有助于商业银行维护拓展核心客户,提升客户的贡献度
商业银行通过参与企业年金业务可以争取和稳定更多的优质公司及机构类客
户,进一步密切银企关系,增强客户对银行的信赖度,从而达到长期锁定核心客
户的目的。通过积极介入企业年金业务,可以进一步挖掘客户的价值,比如通过
企业年金托管及帐户管理可以获得企业和员工的收入分配、收入结构、年龄结构、
投资偏好等信息、有利于银行细分市场、细分客户、细分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
地进行公司及个银产品的交叉销售,进一步提高客户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度。
(三)推动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
一方面,企业年金的发展将积累起巨额的年金基金,年金基金作为追求长期
稳定收益的机构投资者必然会对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的投资产品产生大量的需求,
这将推动商业银行利用自身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投资运作的优势,综合运用包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括金融衍生产品在内的各种金融工具开发出一些适合年金基金投资的固定收益类
产品以及联合其他优势机构,开发出能够满足不同企业年金计划风险偏好的浮动
收益类产品。另一方面,在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企业年金的蓬
勃发展将带动包括私人养老在内的整个养老金市场的大发展,随着个人养老意识
的不断增强,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职工以及其他居民将对个人养老产品及其配套
银行服务产生巨大的需求,这将促使商业银行开发出满足个人养老需求的各类私
人养老金融产品。
(四)促进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
首先,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确立了信托型企业年金的运作模式,任何一个规范
的企业年金计划的运作都将涉及银行、保险、证券等多个领域,这为包括商业银
行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提供了一个基础的制度保证和组织平台,其次,
随着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企业和职工对企业年金服务的需求将呈现多样化的趋
势,既有需要“分拆式"服务,也有需要“捆绑式力服务。由于“捆绑式"服务
对企业而言具有谈判效率高,协调管理成本低、程序简便等优势,所以随着企业
年金运作及监管的日趋成熟,对“捆绑式"服务的需求将占上风,这样客观上要
求目前分业经营的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创新,提供尽可能完善的一站式综合服务,
以满足企业的需求。最后,企业年金市场可以说是包括商业银行、证券、保险、
基金、信托以及养老金公司等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的竞技场,日趋激烈的市场竞
争也将迫使商业银行加快混业经营的尝试和发展。
(五)有利于商业银行深化激励约束机制,增强核心竞争力
企业年金不是强调公平的强制性基本养老保险,它在性质上属于多层次养老
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第二支柱,是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所以企业年金计
划的设计原则应该以效率为主兼顾公平,这也就决定了企业年金既有保障功能,
又有激励功能。因此,对商业银行自身而言,通过为员工设立企业年金计划,一
方面可以提高员工的退休收入替代率,解决银行系统养老保险由原行业统筹移交
地方社保机构以后导致的员工收入替代率大幅下降的问题,从而可以增强员工对
企业的归属感,稳定员工队伍,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另一方面,企业年金
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项新的激励约束工具。长期以来,困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将对员工特别是管理人员的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有效地结合
第二章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起来,以避免员工行为的短期化对银行长远发展的不利影响。企业年金的推广正
好可以帮助商业银行解决激励约束的长效机制问题。商业银行可以在设计企业年
金计划时充分考虑对员工的长期激励问题,比如在年金费用缴纳比例、受益资格、
计划的可携带性等方面与员工的服务年限及长期绩效情况挂钩,使员工的切身利
益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结合起来,充分鼓励优秀员工为企业长期服务,从而锻造出
一支富有战斗力的核心人才队伍,进一步增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企业年金的发展对商业银行来说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难得的
机遇。面对企业年金的发展,商业银行只有采取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积极进取
的态度,早研究、早准备、早部署,制定落实企业年金业务的发展战略,努力拓
展银行企业年金业务,才能克服企业年金发展对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充分享受
企业年金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种种实惠,进而为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壮大开创
出一片新的天地。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第三章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竞争态势及商业银行SWOT分析
从前文的分析我们知道我国的企业年金市场潜力巨大、前景诱人。也正因为
如此,各类市场机构也早就厉兵秣马,都想分食这块巨大的市场蛋糕。由于企业
年金市场是个开放性的市场,只要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审批准入,即可从企业
年金运作的各个环节参与企业年金市场。因此,可以说当前企业年金市场的竞争
最为充分、也特别激烈。本部分将从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的竞争态势入手,深入分
析商业银行主要竞争对手的竞争力情况,然后运用SWOT分析法重点研究商业银
行发展企业年金业务的内部优、劣势情况和外部的机遇与威胁,为后续的发展战
略研究做好铺垫。
第一节商业银行主要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分析
从我国企业年金信托模式的制度设计以及首批获得企业年金运作资格的29
家机构的情况来看,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市场的竞争对手主要包括:保险公司(主
要指寿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信托公司。因此,商业银行要想在企
业年金市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深入分析竞争对手的情况,然后结合自身
的实际,方能正确定位、扬长避短,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以下将逐一分
析商业银行各竞争对手在企业年金市场中的优劣势情况。
一、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可能是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市场中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之一。因为
保险公司以年金保险的方式最早进入了企业年金业务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客
户资源。目前仅中国人寿一家就管理着200多亿的即将转换成规范企业年金的年
金保险资金,所以保险公司在年金市场中的先发优势不可忽视。保险公司所具有
的优势还包括:
(一)具有强大的机构网络和商业营销能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保险公司已经建立起遍及全国的营销和服务网络,具有完
善的销售管理机制和销售培训系统,拥有一支专业化、富有经验的销售队伍。特别
第三章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竞争态势及商业银行SWOT分析
有利于对一些跨地区的大企业、大行业提供企业年金服务。
(二)拥有雄厚的精算及成熟的长期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技术,具备多样化的
年金产品开发及管理能力
企业年金与寿险产品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从期限来看,两者都是长期业务;
从运作目标来看,都追求安全性和收益的稳定性;从现金流来看,都是在一个较
长的缴费期后才开始进入给付期,在支付前并无偿付的需要,等等。实际上,近
年来保险公司所开发的团体养老金投资连结产品与国际上主流的企业年金产品在
架构上完全一致。保险公司在长期经营寿险产品过程中所积累的雄厚的精算技术
和成熟的长期资产负债匹配管理能力显然是当前年金市场中的其他竞争主体所无
可比拟。而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3】已明确把投资性保险产品作为
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对象,投资性保险产品就包括投资连结保险、万能寿险等,
是投资和保险的混合体。因此,一方面保险公司将利用其雄厚的精算技术开发出
多样化的年金产品,特别是DB型企业年金产品,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另
一方面,在企业年金实际运作中,保险公司可以运用其成熟的长期资产负债匹配
管理技术和经验,保障企业年金基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以保证企业年金计划的
长期稳定运行。
(--)具备较强的帐户管理优势
从账户管理的经验和水平来看,保险公司有可能略逊于商业银行,但要远高
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这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一
是由于分红类及投资连结类年金产品对个人账户管理产生需求,近年来保险公司
为此普遍建立了账户管理系统:二是在年金账户管理系统的设计上,保险公司凭
借对企业年金的深刻理解和对政策的及时跟踪,账户系统更加适合现代复杂的企
业年金管理运作。比如,账户系统不仅有信息记录和变更等功能,还有年金计划
的合规性检验以及保证税收政策不滥用等技术细节;三是保险公司拥有的遍布全
国的服务网络和专业的服务人员,有助于为企业和职工提供及时便捷的帐户管理
服务。
此外,保险公司在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年金服务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比
如通过设立养老金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等专业机构,保险公司可以为为企业提供
包括年金计划设计、账户管理、投资等在内的一揽子服务。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当然,保险公司也存在如下竞争劣势:
(一)我国信托模式企业年金的制度安排使保险公司作为受托人存在政策障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31明确规定“受托人是指受托管理企业年金
基金的企业年金理事会或符合国家规定的养老金管理公司等法人受托机构。’丽保
险公司是依据《保险法》成立的经营保险业务的主体,与法规所规定的受托人资
格要求不相符,因而不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就不具备受托管理企业年
金基金的资格。而目前,相关部门对养老金管理公司的设立以及受托人资格的准
入把关很严,目前成立的5家养老金管理公司只有两家具备受托人资格。
(二)投资管理经验和能力亟待提高
长期以来,保险公司的投资领域比较狭窄,国家对保险资金进入股市有严格
的限制。直到1999年,保险资金才仅仅可以间接投资股票市场;2004年10月,
保险资金原则上可直接入市;2005年,一系列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配套文件出台,
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票市场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2006年,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比
例由l%提高至3%,最后上调至5%,2007年7月才放宽至10%。所以保险公司
除了在固定收益证券的投资与管理经验上有一定优势之外,在股票市场的投资管
理经验有限,投资管理能力尚须加强。尽管近年来,保险公司通过设立资产管理
公司、养老金公司等专业机构来加强专业投资管理、积累投资经验,但目前看仍
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保险公司在构造投资组合能力、投资人才和投资技巧等方面
与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比较成熟的投资管理人相比要略逊一筹,所以在竞
争投资管理人方面保险公司处于劣势。
此外,由于缺乏托管经验,保险公司在托管人资格方面也处于劣势,难以同
商业银行竞争。
二、证券公司
证券公司的主要优势首先在于投资领域。一方面,《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
法》【31明确规定企业年金基金既可以投资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等固定收益类产
品及可转换债、债券基金,也可以投资股票等权益类产品以及股票基金等,两类
产品合计比例最高可达80%。而证券公司对股票、可转换债等产品一直有较为深
第三章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竞争态势及商业银行SWOT分析
入的研究;近年来,证券公司在集合理财产品的推广运作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投资
管理经验。因此,证券公司在争取投资管理人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另一方
面,证券公司也确实已经在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方面争得了先机,在“两个办法"
颁布实施之前,不少证券公司就已经在为企业年金提供投资管理服务。例如:早
在2003年,湘财证券就与深圳市企业年金管理中心签订了3个亿的资产管理协议;
银河、湘财、东方、申银万国、华夏等一批证券公司也早就在为上海市企业年金
发展中心提供投资理财服务。因此,证券公司在目前存量企业年金规范化移交的
争夺战中以及在增量企业年金市场的投资管理人竞争中将占据一定的优势。其次,
一批大型的综合性证券公司在投行、经纪、代客理财业务中积累了了一批合作关
系紧密、资质优良的企业客户资源,从而也有一定的客户资源优势。最后,由于
大型综合类证券公司拥有完善的信息系统和众多的营业网点,因此在争夺账户管
理人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证券公司的劣势主要有:
(一)证券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内控机制不完善,致使违法违规行为屡见
不鲜,严重影响了委托人对其的信任感
近几年来,由于证券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内控机制不完善,证券公司挪用
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违规资产管理、挪用客户债券和股东占款、超比例持股等问
题长期积累,形成了巨大的行业风险。在证监会为期三年的券商综合治理工作中,
全国19家公司被责令关闭,7家公司被撤销,4家公司被撤销业务许可,14家公
司和9家营业部被暂停业务,对27家风险公司实施了重组。证券公司违规违法行
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极大伤害了委托人对证券公司的信任,影响了证
券公司的品牌声誉。
(二)由于受到政策限制,证券公司在受托人、托管人方面难有作为
首先,证券公司的性质与年金法规所规定的受托人资格要求不相符,所以尽
管证券公司有一定的投资策略的设计咨询和客户资源优势,但在现有政策环境下
还难以在受托人方面取得突破。其次,从托管人方面看,一来证券公司在托管业
务方面缺乏经验;二来《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3】明确规定“投资管理人
与托管人不得为同一人,不得相互出资或相互持有股份”。因此,证券公司不可能
同时承担投资管理人与托管人身份,从而在年金托管业务方面,证券公司难有作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为。
三、基金管理公司
基金管理公司的优势主要也是在投资管理方面,特别是在公司治理机构和投
资组合管理经验方面要更优于证券公司。这主要体现在:
首先是基金管理公司有较为完善的治理结构、严格的风险管理、内控机制以
及外部监管要求,这使得基金运作透明度相对较高、投资行为更加稳建,这更为
符合企业年金基金对投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由于基金公司的自有资产只
能投资于国债和银行存款,这一方面大大降低了自身的经营风险,也降低了因基
金管理公司倒闭给企业年金基金带来损失的可能。另一方面,经营范围的限制使
基金公司不会出现在证券公司中可能存在的自营业务和委托理财业务的交叉操
作、利益转移问题。基金管理公司的收益只能是从企业年金基金增值中获得长期
的管理费收入,这使得基金管理公司和企业年金基金二者利益一致起来,可以更
好的保护委托人的利益。
其次是基金管理公司具有以投资组合方式管理巨额资金的能力和经验。基金
管理公司拥有~批高水平的投资理财专家,其利用金融工程学和计算机分析软件
技术的发展进行产品设计和组合投资的能力不断增强。从市场的实际表现来看,
基金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和经验确实得到了肯定和追捧。2007年8月,南方、博
时两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资产总规模双双突破2000亿元,率先成为国内基金行业
资产规模突破2000亿的超级航母。截至2007年8月,与南方签约的年金客户已
超过五十家,目前已有12个投资组合投入运作,南方基金所管理的全国社保股票
投资组合2007年以来换手率不到20%,累计净值已超过7元【39】。
基金公司的劣势主要有:
(一)业务范围的限制
《证券投资基金法》规定,基金管理公司目前的业务范围限定于发起设立基
金、基金资产管理和收益分配等,而且明确规定了基金资产管理和托管分离,基
金的托管由托管银行负责。这就限制了基金管理公司在企业年金的运作中充当托
管或受托等其他角色。
(二)服务网络和机构覆盖面小、账户管理系统不成熟
第三章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竞争态势及商业银行SWOT分析
基金管理公司目前在基金的销售和赎回等服务方面主要依托和利用商业银行
的网络渠道,其自身缺乏遍及全国的服务机构和网络;而且基金管理公司普遍在
帐户管理服务上投入不足,账户管理系统不成熟,难以满足企业年金帐户服务的
需要。因此,短期内基金管理公司的帐户管理经验相对较少,竞争优势不足,不
适于担任账户管理人。
(三)基金。老鼠仓"事件使基金公司社会形象受到影响
尽管基金公司的治理结构较为完善,基金运作比较透明,但由于我国证券立
法和监管仍不完善,还难以从根本上杜绝基金经理道德风险的发生。2007年5月,
上投摩根基金经理唐建,因建“老鼠仓”而“有幸”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因内幕交易而
被查处的第一个基金经理,这也不可避免地使基金公司的社会形象受损。。
四、信托公司
信托公司在我国信托型的企业年金市场竞争中最大的优势首先是可以担任的
角色最为广泛,理论上说它可以承担企业年金受托人、帐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
甚至是托管人的职能,还可以提供企业年金管理咨询和年金计划方案设计等中介
服务,基本不存在担任角色方面的政策限制,尤其在受托人方面具有先天的政策
优势,被称为“天然的受托人一。其次是在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现状
下,信托公司是唯一可以同时涉及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产业市场的金融机构,
可以合法地进行产业投资、证券投资、贷款、同业拆放、存放于银行和融资租赁
等业务,资金运用范围广泛,并且可以设计多种债券和股票投资组合,来分散风
险,提高收益。此外,由于信托投资公司有多年设计信托产品的经验,因此在开
发适合中小企业的集合性年金计划产品方面有一定优势。
信托公司的劣势也很明显:
(一)信托行业发展不够规范、缺乏专业人才、社会形象欠佳
信托公司独立性不强,治理结构不完善,道德风险诱发因素较多。信托公司
大多从国有单位脱胎或转轨而来,公司的运作极不规范,缺乏科学合理的决策机
制、经营管理和风险管控体系。信托公司不规范的经营历史,一方面形成了大量
的不良资产,极大的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影响了社会信誉。另一方面,遭致中
国人民银行的五次清理整顿,信托公司的数量由1988年最高峰的745家减少为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60家左右,造成证券投资类人才大量流失,从而使信托公司投资能力不足,专业
人才匮乏,经验欠缺。
(--)业务品种繁多、风险管控能力较弱、外部监管难度大
我国信托行业的定位直到1998年以后,随着《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
办法》和《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相继颁布和实施才得以明
确。资产管理业务、部分投资银行业务和自营业务成为重新登记后的信托投资公
司的三大核心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可以采用委托和信托两种方式经营;部分投资
银行业务包括承销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券和企业债券,直接经营私募基金业务,
通过发起设立基金或基金管理公司间接经营公募基金业务,以及企业重组并购、
项目融资、公司理财、财务顾问等智力密集性投资银行业务。自营业务指将信托
投资公司净资产依照规定可以运用的资金,存放于银行或者用于同业拆放、贷款、
融资租赁和投资等业务以及信托投资公司以固有财产为他人提供担保和经过中国
人民银行批准,可以办理同业拆借。除了上面的三大核心业务之外,信托投资公
司还可以经营包括信用见证、资信调查及经济咨询业务在内的中间业务。多种业
务混合经营,且业务之间缺乏互相独立的治理结构安排的情况不但削弱了信托公
司自身的风险控管能力,同时也加大了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这显然不利于
追求安全第一的企业年金业务的开展。
(--)可担任的管理角色虽多,但缺乏突出的优势和特色
尽管现行的政策法规有利于信托公司担任企业年金管理中的多种角色,但与
企业年金市场的其他竞争对手相比,信托公司在各种角色中的优势并不突出,显
得缺乏特色。比如:信托公司理论上也可以担任投资管理人,但与证券公司和基
金管理公司相比,信托公司显然缺乏优势;虽然信托公司在政策上可以号称“天
然的受托人",但与专业的养老保险公司相比,在竞争受托人方面恐怕也要略为逊
色。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市场中的竞争对手优、劣势情况汇总如下:
第三章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竞争态势及商业银行SWOT分析
表3一l:商业银行竞争对手优劣势比较
机构名称竞争优势竞争劣势
保险公司客户资源和先发优势;覆盖广泛的机构网点和受托人身份的政策限制;投资管
强大的商业营销能力;在精算和长期资产负债理经验和能力有待提高;托管经
匹配管理技术支持下的多样化年金产品开发及验不足。
管理能力;较强的帐户管理优势。
证券公司熟悉证券市场和各种投资产品;具备专业的投内控机制不到位:社会信任度有
资管理能力;集合理财经验丰富;大型券商有待提高;缺乏托管和受托能力。
~定的网络、客户资源和账户管理优势。
基金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运作透明度高:具有强大的以业务范围受限;网络和机构覆盖
投资组合方式管理巨额资金的能力和经验。面小、账户管理系统不成熟;社
会形象有待提高。
信托公司合规的法人受托机构;可以担任的角色晟为广行业发展不够规范、社会形象欠
泛;资金运用范围最广。佳;内控管理较弱:缺乏突出的
优势和特色。
第二节商业银行竞争力的SWOT分析
《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商业银行要想在企业年金市
场的竞争中拔得头筹,不仅要仔细分析竞争对手的情况,更要深入剖析自身情况。
因此,接下来我们将运用战略分析的基本工具之一一一SWOT分析法对商业银行
内外部战略条件进行深入分析。所谓的SWOT分析(Strengths,Weaknesses,
Opportunities,Threats Analysis)又称态势分析,S(Strengths)指企业内部的优势,
W(Weaknesses)指企业内部的劣势,O(Opportunities)指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
T(Threats)指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SWOT分析法就是通过具体的情景分析,将公
司的内部优势因素、劣势因素和外部机会因素、威胁因素分别识别和评估出来,
依据矩阵的形态进行科学的排列组合和匹配分析,并据以提出相应的对策。运用
SWOT分析法有助我们充分认识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市场中相对其竞争对手的优
劣势,识别商业银行在发展企业年金业务中将面临的外部机遇和威胁,从而为制
定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的发展战略奠定基础。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一、商业银行的优势
(一)卓越的品牌声誉
商业银行历经百年洗礼,一贯坚持稳健经营的作风,具有完善的风险内控机
制和健全的外部监管体系,其安全可靠、信誉优良的市场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具
有其他竞争对手所无可比拟的品牌优势。企业年金作为企业职工退休生活的生命
线,对安全性的要求必然是放在第一位的,因此企业在选择年金服务商时首先要
考虑的就是服务商的品牌信誉。商业银行卓越的品牌声誉将有助于其在企业年金
市场的拓展中创造后发制人的商业奇迹。
(二)广泛的商业网络、雄厚的客户资源、巨大的营销拓展潜力
商业银行拥有覆盖广泛的机构网点,规模庞大的从业人员,能够为各类客户
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在长期的经营发展中,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忠实的客户资
源,对于其中已经有实际的企业年金业务需求的客户,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和客户
长期建立起来的良好合作关系,直接营销拓展企业年金业务,而对于一些对企业
年金还了解不多、暂时还没有设立企业年金计划需求的潜在客户,商业银行可以
利用对企业的了解,向目标企业宣传企业年金知识和政策,协助企业设计适合自
身的年金计划,通过持续跟踪,挖掘企业的潜在需求,从而把潜在客户变成现实
客户。由此可见,广泛的商业网络、雄厚的客户资源加上一大批高素质的从业人
员构成了商业银行巨大的企业年金营销拓展潜力。在这些方面,不仅一般的金融
机构如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难以望其项背,就连实力强大的保险公司
也要稍逊一筹。
(--)领先的托管优势
我国商业银行的托管业务已经有近十年的发展历史,从最早的封闭式基金托
管开始,其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商业银行的托管业务包括企业年金基金托
管业务在内已经有十几种,托管资产规模迅速扩大,托管费收入快速增长,体现
出在托管业务方面的强大优势。以建设银行为例,2006年建设银行的托管资产总
净值达到2652.38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118.57%。全年托管费收入达到2.09
亿元,较上年增长69.92%①。商业银行的托管优势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有
可靠的系统支持:高效的资金清算系统、先进的托管业务综合系统和安全的数据
。数据来源:建设银行2006年年报
一42-
第三章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竞争态势及商业银行SWOT分析
备份系统为托管业务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二是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业务规则
以及严密的内控制度:为规范资产托管业务,各银行内部都制定和完善了一整套
托管业务运作和内控规章制度,以保障托管业务的健康发展;三是设置合理的组
织架构:银行基金托管部具备完整的组织结构(参见图3—1),处室之间既相互
辅助又相互制约,在托管业务实际操作中严格核算、清算和监督业务独立封闭运
作,建立科学的处室间协调、协作、制约和监督机制;四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
工队伍:各银行非常重视托管业务的团队建设,近年来多渠道引进、配备了各类托
管人才,形成了一支优秀的托管业务团队;五是能够提供全面的托管服务:依托技
术、制度、组织、人才等优势,使商业银行在托管业务领域既能提供资产保管、投
资监督、资金清算、资产估值、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等基本服务,还能根据客户
的需要,提供包括方案设计咨询、投资咨询、风险绩效评估等增值服务,全面满
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商业银行在托管业务所具有的强大优势使得目前企业年金
市场中的托管人全部为商业银行所垄断(各商业银行企业年金托管情况见表3—2)。
图3—1:建设银行基金托管部组织架构图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表3—2:截止2006年末银行企业年金托管业务情况
行名资质托管规模(亿元)
工商银行托管人、账管人106
建设银行托管人66.78
中国银行托管人35
招商银行托管人、账管人45
交通银行托管人、账管人20
光大银行托管人、账管人20.5
注:数据来源于2007年4月全国企业年金座谈会会议材料。并根据市场情况整理。
(四)强大的帐户管理能力
首先,商业银行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点可以最近距离地接触客户,为企业和职
工提供方便快捷的帐户管理服务;第二,商业银行在几十年的个人银行业务中积
累了丰富的个人帐户管理服务经验;第三,商业银行拥有雄厚的资金和IT技术实
力,具有完善的企业年金基金帐户管理系统,完全能够满足企业和个人账户的建
立、基金缴费和投资收益的分配记录、个人帐户支取记录、账户信息查询和披露
等方面数量巨大的数据记录和变动调整的要求;第四,商业银行完善的内部稽核
监督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可以有效的防范账户管理风险。从企业年金市场帐户管
理人的现状来看,具有帐户管理人资格的11家机构主要有三类:商业银行、保险
公司和信托公司。从市场表现来看,银行业占据一定的优势,仅工商银行一家2006
年末管理的帐户人数就达到160万人,市场占比达16.6%,而有的非银行机构管
理的帐户数只有万人左右。
二、商业银行的劣势
(一)企业年金的营销服务渠道建设有待加强
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来看,存贷款、结算等传统业务的营销服务渠道
第三章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竞争态势及商业银行SWOT分析
已经比较完善,各行主要依托覆盖广泛的各级分支机构直接营销和提供相关服务,
销售渠道顺畅、营销和服务覆盖面广。企业年金的营销则正好相反,一些央企等
全国性企业集团由总行进行直销,而地方企业的营销一般也需要总行派人参与组
成营销小组进行攻关。分行在企业年金营销和服务方面对总行的依赖性较强,一
旦有多家分行企业年金营销项目同时启动,就容易出现专业人才捉襟见肘、疲于
奔命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企业年金营销和服务的效率和效果。造成这种情况的
主要原因一是由于企业年金业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新兴业务,分行对该项业务的
熟悉程度不够;二是一些诸如托管、投资业务的人才主要集中在总行,分行相关
业务人才培训和储备不足;三是缺乏专业营销队伍,考核激励措施不到位。因此,
从目前来看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的营销服务渠道建设比较滞后,已经难以满足
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渠道建设。
(二)投资管理能力相对薄弱
由于长期分业经营的限制,使得商业银行对投资领域介入较晚,投资管理的
经验相对不足。尽管新的商业银行法为商业银行介入投资领域,进行混业经营创
造了政策空间,而且自2005年7月,工商银行率先试水基金业设立合资基金公司
——工银瑞信基金以来,银行系基金也在投资领域获得一片天地,但与证券公司、
基金公司等对手相比,就投资领域而言,商业银行不论在人才、经验还是市场影
响方面都要稍逊一筹。
(三)年金投资产品的开发能力不足
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3】明确规定企业年金基金投资产品的范
围既包括定、活期存款等固定收益产品,也包括股票、基金等浮动收益产品。企
业年金计划在制定投资策略时会综合考虑企业年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
要求进行合理的投资资产配置。商业银行能够提供的年金投资产品目前主要还是
局限在定期存款、国债等固定收益产品。受到投资经验和精算技术等不足的限制,
商业银行在浮动收益产品的开发能力方面比较薄弱。在目前CPI高启,银行实际
存款利率为负利率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下,企业年金基金为了抵御通货膨胀的
侵蚀,往往尽可能少配置银行存款,从而使商业银行难以从企业年金市场中获得
更大的收益。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三、商业银行的机遇
(一)我国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
我国目前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体的养老保障制度正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为
突出的首先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
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按照全国老龄办于2007年2月23日发布的《中国人口老
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40】预测:中国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l世纪始终,至U2051
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之后老年人口
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也就是说届时两个劳动力
人口要供养一个老人。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还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未富先老。
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
步,而中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
属于未富先老。这将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养老压力。其次是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名
义上是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体制,实际上由于在实行该体制以
前,己经退休的职工和在现收现付的旧体制下已经工作一定年限的在职职工,都
没有时间或没有足够的时间为自己的个人账户积累资金,所以往往需要动用个人
账户中的积累用来发放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于是产生严重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
帐"问题。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达8000亿元,而
且每年以1000多亿元的规模扩大,而个人账户现有实际资金的总额不超过500亿元
①。所以,为了缓解基本养老保险的巨大压力,保障和提高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正不遗余力地推进传统养老保险体制改革,而改革
的方向就是推行部分积累制,做实个人账户,积极推动和鼓励企业年金发展,缩
小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建设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其中企业年金作为重要的
养老保障第二支柱,已经并将继续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广。
从我国企业年金实际发展情况来看,从1991年开始国家就一直支持和鼓励企
业年金的发展,经过政府和市场各方十几年的努力,我国企业年金确实呈现出快
速发展的态势,目前企业年金基金已达千亿元规模。同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基金
监督司也表示,今后政府部门将继续加强企业年金政策支持,具体措施包括不断完
善企业年金制度体系,尽快实施全国统一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逐步建设风险监控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刘永富2007年4月在北京大学CCISSR(赛瑟)论坛上透露。
.46.
第三章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竞争态势及商业银行SWOT分析
体系等等。而且境内外各种机构普遍对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也都有良好的预期(详
见第二章第二节的分析)。所以,随着我国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推进,我
国的企业年金将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的发展将面临重大的机
遇。
(--)商业银行业混业经营获得支持
随着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的
国家开始出现混业经营的新动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国家一一美国也顺应世界潮
流,于1999年颁布了《金融现代化法案》,结束了分业经营的历史。目前绝大多数
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都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混业经营。我国商业银行在1995年以前
也实行混业经营,大多数商业银行都不同程度地通过全资或参股证券公司、信托
投资公司参与了证券和投资业务。但由此导致了1993年至1994年金融业的混乱局
面,大量银行信贷资金通过证券公司、信托公司流向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形
成了严重的资产泡沫。因此,1993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对金融业进行治理整顿并提出了分业经营的管理思路。1995年《商业银行法》又
正式从法律上确立了我国银行分业经营的制度。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金融业
面临着日趋严峻的国际竞争,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所导致的弊端日益显露,比如:
分业经营造成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狭窄,无法形成业务协同效应以提高获利能力;
同时分业经营所导致的商业银行资产单一化则产生风险高度集中问题等等,最终
结果就是削弱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为此,国家在法律上放松了对商业银行
分业经营的严格限制,2003年新修正的商业银行法将原来严格限制商业银行经营
范围的第四十三条修改为:“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
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
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从而为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预留了政策空间。近年来,商
业银行从实践上也频频试水混业经营。从初期的银证合作、银保合作到直接投资
证券业、基金业、信托业,发展金融控股公司,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已经初露端倪。
以银行系基金为例,2005年7月,工商银行率先试水基金业设立合资基金公司——
工银瑞信基金以来,首批试点成立的银行系基金管理公司发展势头良好,截至2007
年6月30日,工银瑞信、交银施罗德、建信三家基金公司合计管理的基金个数达到
17只,管理基金总资产规模1020.28亿元【4l】。第二批银行系基金也很快将登台亮相。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而我国第一张国家持股的金融控股公司牌照也已经花落光大集团, “中国光大金
融控股集团”即将成立f421。商业银行通过设立养老保险公司争取企业年金受托资格
的设想也得到了银监会的支持,银监会已于2007年6月上旬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鼓
励银行设立专业养老金公司的文件。
由于我国信托型企业年金业务涉及银行服务、证券投资、信托等诸多金融领
域,其本身就是一个混业经营的平台。因此,商业银行在政策支持下的混业经营
实践将有助于其在企业年金业务方面大展拳脚。
四、商业银行面临的威胁
(一)现实和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市场中现实的竞争主体就是2005年8月第一批获得37
块年金业务“牌照"的29家机构。这些机构包括了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
司、基金公司和信托公司等。基于对我国企业年金长远发展的良好预期,这批背
景不同、各具优势的金融机构都非常重视企业年金业务,普遍都在积极布局、开
拓企业年金市场。这些机构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甚至已经打起了激烈的价格战,尤其在争夺大客户时,降低收费标准已经比比皆
是,实务中甚至还出现零收费的现象。可以说,我国的企业年金市场虽然还处在
初步发展阶段,但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已经不亚于一些成熟消费品市场的竞争程度。
与此同时,还有众多尚未取得年金资格的中外资机构也在积极筹备,准备跻
身企业年金市场。比如在养老保险公司方面,除了已获托管人资格的平安养老和
太平养老之外,2007年至今又新成立了人寿养老、长江养老、泰康养老等三家养
老保险公司。其中,长江养老保险公司注册5亿元,其股东包括上海国际集团公
司、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上海机场(集团)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
司、宝钢集团公司等上海最知名的11家大型国有企业,并由具有丰富银行业务经
验的原浦发银行副行长马力兼任董事长及总经理,该公司将于2007年年底之前完
成承接上海150亿元存量年金工作[431。而中国人寿也希望通过成立人寿养老保险
公司稳住原在中国人寿以补充养老保险形式运作的200多亿元待规范的企业年
金。此外,目前还有不少知名保险公司如太平洋人寿、新华人寿、海康人寿也在
酝酿设立专业养老保险公司。而外资金融机构虽然暂时受到政策限制无法直接介
第三章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竞争态势及商业银行SWOT分析
入企业年金市场,但仍有众多外资金融机构采取与国内机构合资方式曲线进军企
业年金市场。例如,2007年5月,荷兰全球人寿保险集团(AEGON保险集团)
与兴业证券合资经营基金管理公司,并以此为契机,向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申
请经营企业年金业务的资格。目前,第二批企业年金管理机构的资格认证已于
2007年9月开始启动,拟认定机构数在20家左右。可以预见,将有众多的金融
机构积极参与第二批企业年金资格的角逐。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市场
中面临着中外资金融机构等现实和潜在竞争者的强力竞争。
(二)企业年金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
从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现状分析中我们看到我国企业年金的覆盖面至今仍很
狭窄,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职工数不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的7%,存在有效
需求不足的现象。造成目前企业年金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分析
如下:
从国家层面分析,首先是税收优惠政策不到位。企业年金的税收政策与企业
年金运行的三个环节有关,即企业和个人向年金计划进行缴费的缴费环节;年金
计划取得投资收益的收益环节;年金计划向受益者支付养老金的支付环节上。国
际上大部分国家采用的税收政策是EET税制,即在企业年金缴费和投资收益环节减
免税,而在向受益者支付养老金的环节征收个人所得税。国际实践也表明EET税制
是最有利于企业年金发展的税收优惠安排。而我国对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一
直不清晰。虽然国家在企业年金税收政策方面做了一些突破:比如在2000年国务
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中提出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百分之
四以内的部分,可在成本中列支。但税收优惠政策仅在试点地区实行,没有全国
推开,各试点地区的实际优惠水平也各不相同。大部分省市规定可以在企业税前
列支的部分为3%一6%,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比如美国可以免税的
比例达N15%,加拿大达到18%,法国达到22%【231。而且,目前的税收优惠仅在企
业缴费环节,对职工缴费以及后续的收益环节和支付环节的税收优惠都不明确。
其次是企业年金的立法还有待完善。这方面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年金立法层次
还有待提高,相关配套法规还不完善,尤其在投资管理和监管方面还有很多漏洞。
最后,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还不成熟,对企业年金的投资限制还比较多,造成企
业年金投资渠道狭窄,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矛盾突出。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从企业层面分析主要有:一是许多企业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建立企业年金计划。
目前企业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实际缴费已高达职工平均工资的40%(含住房公积金),
超过了国际上通行的警戒线。所以经营效益一般的企业在设立企业年金方面有很
大的财务压力。二是大多数企业对企业年金制度认知不足。调查显示,企业经营
者中知道企业年金的只有40%,而真正有所了解的仅占其中30%,有三分之一的
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没有这个责任151。很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认为建立企业年金
不能解决眼前的一些现实问题,与其花费许多精力去设计建立企业年金计划,还
不如直接给职工发工资、奖金。三是国家对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不清晰,导
致企业缺乏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动力。
从职工层面分析,首先还是职工对企业年金的认知问题。尽管我国企业职工
的养老观念已经有所更新。大部分人的观念已经从“养儿防老"过渡到“储蓄养
老",而且也都普遍接受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养老社会化的现实。但由于普
遍缺乏企业年金知识,所以对养老问题的考虑还是认为主要依赖社会保险和个人
储蓄,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通过企业年金来提供退休生活保障的重要性。其次,由
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个人收入水平有限,企业年金计划赋益权的时
间又往往规定得很长,所以不少企业职工认为企业年金要等到退休才能支取,还
不如现期收入来得实惠。最后,缺乏对个人缴费的免税政策也极大地制约了职工
参与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目前有些企业年金理事会由于税收优惠问题,制定
的年金计划中就只有企业缴费,职工不缴费,这使年金基金的积累规模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短期内由于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建设还有待完善,许多企业又缺乏
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能力和动力,再加上职工对企业年金的认知不足,所以企业
年金市场的实际有效需求显得不足。尽管预期潜在需求的空间较大,但短期内企
业年金市场的供需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三)现有企业年金政策对商业银行角色的制约
目前,相关企业年金法规对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市场中所能扮演的角色有较
大的制约。首先是《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131ny]确规定:“投资管理人与托
管人不得为同一人,不得相互出资或相互持有股份"。这样商业银行如果不通过股
权结构的调整和组织结构的安排,一旦它获得了某个企业年金计划的托管人身份,
那么它旗下的基金公司就不能去担任该企业年金计划的投资管理人;反之,商业
第三章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竞争态势及商业银行SWOT分析
银行旗下的基金公司如果担任了某个企业年金计划的投资管理人,那么该银行就
不可能再担任计划的托管人。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必须在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之间
作出取舍。其次,按照《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3J的规定,商业银行本身
也不符合法人受托机构的规定,难以直接获得受托人资格。这些政策法规的制约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对企业年金业务的拓展。
综上所述,可将商业银行的SWOT分析矩阵构建如下:
表3—3:商业银行的SWOT分析矩阵
优势劣势
l、卓越的品牌声誉; l、企业年金的营销服务渠道
2、广泛的商业网络、雄厚的客建设有待加强:
内部战略条件户资源、巨大的营销拓展潜力: 2、投资管理能力相对薄弱;
3、领先的托管优势; 3、年金投资产品的开发能力
4、强大的帐户管理能力。不足。
机会威胁
1、我国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l、现实和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建设; 2、企业年金市场的有效需求
外部战略条件2、商业银行业混业经营获得支不足;
持。3、现有企业年金政策对商业
银行角色的制约。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的发展战略
战略(Strategy)是一系列竞争策略和经营方法的联合体。管理者运用这些竞
争策略和经营方法来保持市场地位,吸引并取悦顾客,成功地竞争,管理经营,
并实现组织的目标M。战略在组织内是分层的,至少可以将战略分成三个层次【45】:
第一,公司层战略(Corporate Level Strategy),它是组织的总体战略,是从全公司
高度管理一组业务的策略计划,主要涉及组织的整个经营范围,从结构和财务的
角度考虑如何经营,怎样进行资源分配等等;第二,竞争战略或业务层战略
(Competitive 01"Business Level Strategy),主要涉及如何在市场中竞争,其主要问
题是关心应开发哪些产品或服务,以及将其提供给哪些市场,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第三,经营层战略(Operational Level Strategy),它包括生产战略、营销战略、财
务战略、顾客服务战略、产品开发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等等,它关心企业的不同
职能如何为其它各级战略服务。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的发展涉及到多个层次的战略。首先,企业年金业务
本身是一个金融混业运作平台,商业银行是否利用企业年金业务的发展拓展混业
经营的空间以及通过何种渠道、如何安排混业经营的组织架构来提供企业年金‘‘捆
绑式"服务涉及到了公司层战略问题;其次,由于企业年金业务是商业银行众多
业务品种中的一项新兴业务,而且面临众多竞争对手的强力挑战。因此,商业银
行企业年金业务的发展也必然涉及业务层战略,这包括了竞争战略和合作战略(其
中的资本联合也涉及公司层战略);最后,商业银行如何在营销、服务、考核激励、
人才培养等方面采取有效策略发展企业年金业务则涉及到经营层战略问题。因此,
本章将从上述三大战略层次研究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商业银行发展企业年金业务的公司层战略
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市场中首先是要选择究竟是提供单项服务还是提供综合
服务?与此相对应的是在企业年金市场中对“分拆式"和“捆绑式’’服务的两类
需求。从短期来看,由于政策限制,企业年金市场中还没有一家机构能够提供全
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的发展战略
“捆绑式’’服务,所以当前企业年金的显性需求以“分拆式膀服务需求为主。但
是,从长期看,随着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年金的覆盖范围不断扩
大,各服务机构的经验和技术不断成熟,“捆绑式"服务具有的成本相对低廉、
操作便捷的优点将日益突出,对“捆绑式"服务的需求将占据主流。而且通过发
展“捆绑式"企业年金服务,商业银行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提高企业年金业务的
综合贡献度,使银行收益水平得到提升。从国际实践来看,企业年金综合服务形
式已经成为主流。例如:以银行起家的道富公司(State Street Corporation)
现为全球最大的托管银行和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截止2006年末,其托管的
资产总额高达11.9万亿美元,还管理着1.7万亿美元的资产嗣;在美国,它既是
最大的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托管服务供应商,同时也是最大的养老基金管理公司,
它利用其深厚的托管关系、先进的技术支持以及投资优势在养老金市场上同时提
供托管和投资管理等综合服务。以管理退休金计划而著称的美国信安金融保险集
团(Principal Financial Group)在香港强积金∞市场上则通过信安信托、信安
保险、信安资产管理三个全资子公司分别承担受托、销售和投资管理业务,提供
强积金综合服务,目前已发展成为强积金市场份额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所以,
有条件的大、中型商业银行应该积极为“捆绑式"服务做好战略准备,通过提供
企业年金综合服务,积极发展混业经营。
要提供企业年金综合服务首先就要涉及企业年金业务的组织战略问题,这是
企业年金业务公司层战略的主要问题。而企业年金综合服务的组织战略问题本质
上也就是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模式选择问题。从国际金融混业的实践来看,混业
经营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全能银行模式,该模式以德国为典型代表,即在
银行内部设置业务部门,全面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业务,是最为
彻底的混业模式。第二种是银行母公司模式,该模式以英国为典型代表,在该模
式下,银行作为母公司,通过另外设立独立的机构(子公司)分别从事银行、保险、
证券、信托等业务,子公司作为二级独立法人,在授权范围内有独立决策的权力。
第三种模式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该模式以美国为典型代表,即在相关的金融机
。强积金是香港的强制性公积金,它是根据‘强制性公积金计划条例》而设立的为就业人士提供正式退休保
障的制度。除条例豁免的少数人士外,全港18岁至65岁的雇员都必须加入已注册的强积金计划并向该计划
供款.它从性质上说属于强制性、I)C型、信托制企业年金计划。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构之上建立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对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子公司控股实现业务
渗透,各子公司相对独立运作,但在诸如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等方面以控股公司
为核心。从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现状来看,全能银行模式
显然是行不通的。从《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31关于投资管理人与托管人
不得为同一人,不得相互出资或相互持有股份的规定来看,银行母公司模式将面
临托管人(银行母公司)持有投资管理人(子公司)股份的问题,所以也不适宜。
因此,从目前的政策环境看,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商业银行提供企业年金综合服
务的唯一选择。而且,由于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下,各子公司拥有独立的资本金、
管理队伍、会计标准、内控体系等,防火墙的隔离作用较为有效,其内控安全性要
高于全能银行模式和银行母公司模式,能够有效保障企业年金运作中对安全性的严
格要求。所以,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商业银行提供企业年金综合服务的最佳选择。
在具体的企业年金业务运作中,以商业银行为主体构建的金融控股集团可以
建立起以商业银行为营销核心的“集团主导型’’企业年金管理模式,该模式的结
构是:在集团总部成立常设性的企业年金事业部,该事业部直接隶属于集团总部,
并向总部负责,统一管理集团的企业年金业务。事业部成员主要由集团总部及各
金融子公司相关人员组成。集团企业年金业务的内部考核、任务分配、利益分配、
业务分工流程等由企业年金事业部负责。企业年金事业部在商业银行子公司内部
设立专业营销团队,利用商业银行的网络和客户资源优势积极拓展企业年金业务,
商业银行拓展到的企业年金业务则交由年金事业部承接,由年金事业部统一进行
内部协调、利益分配以及组织各子公司提供年金服务。其它子公司可以发挥各自
的优势协助商业银行拓展企业年金业务,然后通过年金事业部进行内部利益分配。
该模式既能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营销优势,调动集团各子公司的积极性,还有利
于企业年金的专业化管理,而且能够大大降低集团内部的协调、管理成本。该模
式的架构图见图4一l:
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的发展战略
图4一l以银行为营销核心的“集团主导型一企业年金管理架构
第二节商业银行发展企业年金业务的业务层战略
商业银行发展企业年金业务的业务层战略主要涉及如何在企业年金市场中获
取竞争优势的问题,这个层次的战略主要以竞争战略为主体,同时也涉及合作战
略,因为从获取竞争优势的本质目的来说,合作战略实际上也是一种竞争战略。
一、竞争战略
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的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竞争战略是指企业采取进
攻或防御性行动,在产业中建立进退有据的地位,成功地对付五种竞争作用力(即
进入威胁、替代威胁、客户价格谈判能力、供应商价格谈判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
的竞争),从而为公司赢得超常的投资收益【471。企业的基本竞争优势来源于产品
困囡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的低成本和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波特教授提供了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的选择方案,
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中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也称为低成本战
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
甚至是在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差异化战略,是
指企业在顾客广泛重视的某些产品要素上力求做到在本产业中独树一帜,把产品
的独特性作为保护市场地位、赢得顾客忠诚的关键性因素。该战略的本质就是在
广泛市场上创造产品或服务的唯一性。集中化战略也称为聚焦战略,是指企业的
经营活动集中于某一特定的客户群体、某些特定的产品或某地域市场上的一种战
略。这种战略的核心是瞄准某个特定的用户群体,某种细分的产品线或某个细分
市场。这种战略有两种形式:成本集中和差异化集中。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的关系
如图4—2所示。
图4—2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的关系
资料来源:M.E.Porter,CompetitiveAdvantage,Free Press,1985.华夏出版社1997年出版
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有不同的收益和风险,也有各自不同的外部条件。三种竞
争战略收益、风险和适用条件的比较见表4—1。
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的发展战略
表4一l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的收益、风险、适用条件比较
竞争战略类别收益风险外部条件
1、抵挡住现有竞争对手1、降价过度引起利润l、现有企业之间的价格竞
的对抗; 率降低; 争非常激烈:
2、抵御购买商讨价还价2、新加入者可能后来2、存在大量对价格敏感的
的能力: 居上: 顾客;
3、更灵活地处理供应商3、丧失对市场变化的3、产品基本上是标准化或
的提价行为; 预见能力; 者同质化的,实现产品差异
成本领先
4、形成进入障碍; 4、技术变化降低企业化的途径很少;
5、树立与替代品的竞争资源的效用: 4、多数顾客使用产品的方
优势。5、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式相同:
影响。5、消费者的转换成本很低;
6、消费者具有较大的降价
谈判能力。
l、建立起顾客对企业的l、可能丧失部分客l、顾客需求是有差异的;
忠诚; 户; 2、有很多途径创造企业与
2、形成强有力的产业进2、用户所需的产品差竞争对手产品之间的被顾
入障碍; 异的因素下降; 客认为有价值的差异;
差异化3、增强了企业对供应商3、大量的模仿缩小了3、很少有竞争对手能够运
讨价还价的能力; 感觉得到的差异: 用同样的差异化:
4、削弱购买商讨价还价4、过度差异化。4、技术变革很快,竞争伴
的能力; 随产品的特性演进。
5、削弱替代品的竞争力。
l、便于集中使用整个企l、容易因为顾客偏好l、行业存在多个不同的细
业的力量和资源,更好地的变化、技术创新或分市场;
服务于某一特定的目标; 出现新的替代品,而2、目标市场的细分有足够
2、企业可以更好地调查对企业造成很大的冲大的盈利空间和成长潜力;
研究与产品有关的技术、击: 3、在相同的目标细分市场
市场、顾客以及竞争对手2、竞争者打入了企业中,很少有竞争对手能够实
等各方面的情况,做到“知选定的目标市场,并行类似的重点集中战略;
集中化
彼”; 且采取了优于企业的4、行业中各细分部门在规
3、战略目标集中明确, 更集中化的战略; 模、成长率、获利能力方面
经济效果易于评价,战略3、产品销量可能变存在很大差异,致使某些细
管理过程也容易控制,从小,产品要求不断更分部门比其他部门更有吸
而带来管理上的简便。新,造成生产费用的引力。
增加,削弱企业成本
优势。
-57-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一)成本领先战略
从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商业银行战略条件的SWOT分析来看,
由于企业年金处于规范发展的初步阶段,企业年金市场存在覆盖面狭窄,发展结
构不平衡,地区、行业、企业差距较大,存量非规范企业年金与规范信托型企业
年金并存且逐渐规范化,企业年金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等特征,造成企业年金市场
的现实客户群体规模有限,客户需求具有多样化和差异性的特点。而且,由于信
托型企业年金的运作结构较为复杂,涉及受托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等众多市
场主体,在正式运作企业年金计划之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多方谈判,
签订相关的委托合同和多方合作备忘录,所以,一旦企业选定服务商开始运作企
业年金以后,如果需要更换服务机构则将面临较高的转换成本。比照成本领先战
略所需要的外部条件来看,在目前的企业年金市场条件下,商业银行并不适合采
用成本领先战略,而应该主要选择运用差异化和集中化战略。当然,随着我国企
业年金税收优惠等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企业和职工年金意识的不断增强,
企业年金运作模式的日趋成熟化,大量的潜在需求转化成现实需求以后,大型商
业银行就有条件利用成熟的业务支持系统、丰富的企业年金服务经验、庞大的客
户群体优势,采取成本领先战略去获取竞争优势。
(二)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要求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与其竞争对手形成差异,
在市场中独具特色。通过差异化战略可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产品设定较
高的价格,或者增加单位销量,并可以赢得客户的忠诚度。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分
析企业年金服务的“价值链"来具体实施差异化战略。“价值链"是迈克尔.波特
教授最先提出,是指企业组织和管理与其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与劳务相关的各种价
值增值行为的链节总和,每一价值增值行为构成了价值链上的一个链节。企业年
金业务的“价值链”包括了:年金方案设计与咨询、受托管理、账户管理、资产
管理、投资管理等环节【301。在企业年金市场中,商业银行可以在企业年金业务的
“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上塑造差异化,以获得竞争优势。
首先,在企业年金方案的设计和政策咨询环节,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对企业基
本情况的充分了解及对企业需求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结合我国企业年金政策,对
企业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设计出多样化的年金方案供企业选择,为企业
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的发展战略
提供“量体裁衣”式的年金方案设计服务。
其次,在企业年金的服务模式上,商业银行可以选择以金融控股集团的模式
为企业提供“四位一体"、优势突出的“捆绑式一企业年金全方位综合服务,
从而节约企业的成本费用,方便日常的管理运作;也可以联合企业年金各运作环
节中的优势机构组成企业年金服务联盟,满足企业的个性化服务需求,从而在企
业年金服务模式上形成差异化。
再次,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卓越的品牌声誉,构造一流的企业年金业务品
牌,提升企业年金的服务品牌价值。根据麦肯锡的一项调查,企业选择购买年金
的最主要因素分别是:公司声誉、以往投资记录和管理费用标准。由此可见,品
牌声誉方面的差异化构建对企业的年金购买决策有重大的影响,商业银行可以充
分利用品牌声誉的差异化去获取竞争优势。
最后,商业银行可以在企业年金服务和产品方面进行差异化创新,以满足不
同类型企业的需求。例如:可以针对我国数量巨大的中小企业推出综合成本较低、
操作管理简便的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在提供企业年金基本服务的基础上,可
以针对部分高端客户提供进一步的增值服务;还可以利用商业银行在个人金融服
务方面的优势推出组合产品,延伸企业年金服务,在这方面可以开发的组合产品
有:企业年金产品与个人信贷产品的组合,与个人理财产品的组合等等。
从商业银行的内、外部战略条件来看,大型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在网点布
局、客户资源、资金实力、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全面市场上实施差异化竞
争战略。
(三)集中化战略
集中化战略要求商业银行把竞争焦点放在某一特定客户群体、或某种特定的
产品或服务、或某一特定地区上,来建立银行的竞争优势。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
务集中化战略的运用对象主要包括业务集中化、客户集中化和地区集中化。
业务集中化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业务的相关业务环节中集中精力和
资源发展其中的个别业务,比如集中力量发展年金托管和账户管理业务,以期在
这类业务中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信托型企业年金业务的运作模式分为“捆绑式"
和“分拆式’’两种。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捆绑式’’具有谈判效率高,协调管
理成本低、程序简便等优势,也存在无法选择各环节的最优服务、各业务环节间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的相互监督、制约较为薄弱等弱点; “分拆式一具有谈判效率低、管理协调难度
大、成本较高的劣势,但它的最大好处是企业可以选择年金运作中各环节最优秀
的服务机构以满足个性化需求,而且从内控角度来看也最为严谨。企业年金市场
中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需求,有的企业追求低成本和简便易行的“捆绑式”服务,
有的企业则追求个性化和内控严密的“分拆式’’服务。因此,在企业年金市场中,
对“捆绑式"和“分拆式"企业年金服务都有需求,这就为商业银行的业务集中
化奠定了市场需求基础。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业务发展优、劣势情况
选择业务集中化的定位和方向。
客户的集中化主要是对目标客户群体进行细分,选择有发展潜力的客户群体
进行重点开拓。从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现状来看,目前有建立企业年金需求的主
要是一些大行业、大企业。比如:电力、石油、石化、民航、电信、铁道、烟草、
金融、证券、保险等行业。所以,当前最有效的客户集中化战略就是抓住“大行
业、大企业"的“双大”客户战略。与此同时,必须关注潜在市场的需求培育工
作,必须加强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潜在客户的企业年金知识的宣传,积极研
究推出适合中小企业的集合企业年金计划方案。随着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完
善,这些中小企业将由潜在客户变成现实客户。而且由于中小企业的价格谈判能
力较弱,拓展这类客户可以有效提高商业银行年金业务的收益率,所以中小客户
也将成为企业年金市场中一个重要的细分市场。
地区集中化是指在深入的市场调研基础上,根据各地区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
现状和潜力,选择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的地区重点拓展企业年金业务。由于我国
企业年金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要远远超过
欠发达地区,而且各地区的经济结构差异较大,对企业年金业务的需求特点存在
差异化,所以,通过地区集中化战略获取竞争优势具有现实基础。很明显,经济
发达地区的企业有较强的建立企业年金的实力和愿望,所以经济发达地区成为当
前企业年金业务发展必争之地,但这同时也意味着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年金业务的
竞争也特别激烈。为此,商业银行还必须重视欠发达地区企业年金业务的市场培
育工作,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具体做法上可以联合当地的社会保障部门举办大
型的公关策划、教育培训活动,可以邀请专家和企业举办企业年金研讨会、企业
年金论坛等,以引发社会对养老问题的关注,激发企业和职工对补充养老的需求,
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的发展战略
促使欠发达地区对企业年金的需求由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从而开辟出新的
业务集中发展区域。
从当前我国企业年金的市场状况看,有效的集中化战略主要还是差异化集中,
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自身内部资源有限,比较适合采用集中化战略。大型商业银行
可以同时运用差异化和集中化两种战略,以差异化为主,集中化为辅,以点带面,
全面拓展企业年金业务。
二、合作战略
在任何商业市场中,竞争和合作从来都是共生共存的,我国的企业年金市场
也不例外。首先,由于我国的企业年金实行信托型制度,企业年金的规范运作涉
及受托、托管、投资、账户管理等多个业务环节。而目前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
管的基本格局,制约了商业银行在投资和受托领域的发展,至今还没有任何一家
金融集团获得企业年金服务的全部资格。因此,商业银行在完全实现混业经营目
标之前,要实现在企业年金业务领域向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标准化服务,以满
足企业对便捷、高效、专业的年金服务需求,就必须联合在受托和投资领域的优
势机构,结成战略联盟,实现强强联合,以达到合作共赢的战略目标。目前,比
较可行的合作战略是商业银行和专业养老金公司的“2+2一合作模式,即由商业
银行担任企业年金的托管人和账户管理人,养老金公司担任受托人和投资管理人。
今年以来,光大银行和太平养老合作推出集合企业年金计划之后,又牵手平安养
老,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推出了“平安光大阳光人生企业年金计划",取得了
良好的成效。其次,在商业银行迈向企业年金混业经营的过程中,由于对年金投
资、信托等业务领域比较陌生,因此也需要在混业经营实践过程中实施合作战略。
为了尽快学习吸收国际先进的企业年金经营管理经验和技术,商业银行在混业经
营实践过程中主要的合作对象应该是一些国际著名的外资金融机构。这方面在银
行系基金公司的设立体现得特别明显,第一批三家银行系基金管理公司全部是国
内商业银行与著名外资金融机构合资的产物,第二批银行系基金管理公司也是清
一色的中外合资设立。最近,某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在争取设立养老金公司的方案
设计中,在究竟是全资设立还是合资设立的问题上,最终还是从引进国外成熟的
养老金管理经验和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的角度考虑,选择与外资金融机构合资设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立的方案。最后,即使商业银行最终实现了全面混业经营目标,通过金融控股集
团的架构取得了企业年金的所有业务资格,有能力自主提供企业年金业务运作中
的全部服务,但仍然还是有实施合作战略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国际
金融的混业实践表明,没有一家金融集团能实现全面的领先,其核心竞争力必然
体现在银行、证券和保险的某个分支【48】;另一方面,市场上始终存在一部分顶端
客户,它们需要的是在企业年金各业务环节中最优秀的机构来服务,这就要求商
业银行必须与其它优势机构组成战略合作联盟来满足这些客户的特定需求。因此,
合作战略将是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市场中长期有效的补充性成长战略。
第三节商业银行发展企业年金业务的经营层战略
商业银行发展企业年金业务的经营层战略是指为了支持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
战略的具体实施,从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产品和服务的研发、人力资源管理等
不同职能出发所制定的各种行动方案和策略规划。它涉及到具体的营销、产品、
服务、客户、人力资源、品牌等众多策略问题,有些内容已经在业务层战略中有
所涉及,本节将主要就经营层面问题重点提出如下具体策略:
一、完善企业年金的营销渠道建设,加强整体营销、联动营销
应该完善企业年金的营销渠道建设,建立起总、分、支行营销联动体系,将
总行的专业优势和分、支行的客户资源、客户关系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
挥商业银行在客户资源、网络建设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为此,必须在商业银
行的分行层面上建立起一支企业年金产品经理队伍,同客户经理密切协作,负责
企业年金业务的日常营销和维护工作。在重大企业年金项目营销中则采取项目小
组制,由总行、分行、支行的精英人员组成项目拓展小组,进行重点攻关。
二、细分客户、细分市场,采取多层次营销策略
在具体的业务营销中,可以根据企业的规模、类型、对企业年金的认知程度
等不同特征进行客户细分,做到一户一策,采取差别化营销策略。例如对于电力、
石油、石化、民航、电信、铁道等大企业、大行业由于竞争激烈、营销难度大,
应该实行总部营销或总分行联动营销,对于中小企业则可以直接采取分支行联动
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的发展战略
直销方式口引,合理安排营销力量。通过细分客户、细分市场,采取多层次营销策
略,提高银行营销资源的使用效率。
挖掘
三、充分利用银行产品的交叉销售,推动企业年金业务的营销和附加价值的
在企业和个人需求日益多样化的推动下,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商
业银行正朝着“金融超市”的方向发展,银行在日常的客户服务中,应该充分运
用交叉销售技巧,在向客户销售存、贷款、结算业务的同时,积极营销企业年金
业务。同时,要充分利用客户在使用银行产品和服务中与银行已经建立起来的良
好合作关系,推动企业年金业务的营销。在企业年金业务的日常维护中,要深入
挖掘企业年金业务的附加价值,比如可以将银行的理财等相关产品推荐给企业,
可以利用在年金服务中对职工个人信息、偏好的了解,营销个人金融产品,从而
大大提高企业年金业务的综合贡献度。
四、加强企业年金知识的宣传普及,挖掘企业年金潜在客户
由于我国的企业年金尚处于发展的初期,大部分企业和职工对企业年金的认
知普遍不足,有些还存在偏差。因此,商业银行应该下大力气加强企业年金知识、
制度、政策以及银行企业年金产品和服务的宣传普及。具体形式可以有:举办企
业年金高层论坛,邀请政府主管部门、理论研究机构、金融机构等各届高层人士
发表有关企业年金的政策、理论、实务等方面的观点,引发社会各方对企业年金
及相关养老保障、雇员福利问题的关注;可以针对目标客户举办企业年金研讨会,
请一些专业人士、专家学者对目标客户进行企业年金政策和实务的宣讲以及推介
商业银行的企业年金业务;还可以是直接上门,对客户进行。一对一"的企业年
金业务宣传。通过各种方式普及企业年金知识,挖掘企业年金潜在客户。
五、围绕客户需求,加强服务和产品创新,提升企业年金服务价值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产品实质上是一系列服务的总和,所以商业银行要以客户
为中心,围绕客户的需求,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内涵,加强服务创新,通过
服务的差异化来赢得客户。比如在企业年金托管业务中,商业银行除了要能够按
照相关法规的规定提供资产保管、投资监督、资金清算、资产估值、会计核算和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信息披露等基本服务外,还应该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并提供进一步的增值服务,
如:年金方案设计咨询、年金投资咨询、风险绩效评估、企业年金管理机构推荐、
资讯服务等。在账户管理服务中,应该充分利用IT技术,从方便职工查询的角度
提供网上查询、电话查询等服务。在投资产品创新方面,商业银行应该针对企业
年金计划的投资风险偏好,积极开发符合企业年金投资需求的投资理财产品,例
如:发行银行优质资产支持的证券化产品、新股IPO等集合理财产品。
六、加快企业年金人才队伍的培养,提高核心竞争力
企业年金业务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有较大的区别,需要一批具备投资银行、
保险等不同于商业银行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目前在商业银行的基层分、支行普
遍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为此,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企业年金人才队伍
的培养。一方面,通过举办培训班进行内部企业年金业务知识培训和普及,在基
层行中培养一批能够满足企业年金日常营销和维护需要的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队
伍;另一方面,对具备证券投资、保险精算、托管、账户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技能
的尖子人才要大胆引进,打造专家型企业年金团队,提高核心竞争力。
七、完善企业年金考核激励机制,有效调动相关营销服务人员的积极性
由于企业年金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新兴业务,其发展壮大需要一个过程,从短
期看,投入产出可能不匹配,但是,一方面,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潜力巨大,市
场未来的增长非常可观;另一方面,企业年金与银行住房公积金业务类似,年金
基金将长期积累,不断滚存,未来将带来明显的收益。所以,要从战略眼光看待
企业年金业务的发展。具体在考核激励方面要避免短视行为,加大对企业年金业
务的激励考核力度,在考核中要注意长短期激励的结合,合理进行内部利益的分
配,充分调动基层行及营销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各层次人员营销拓展企业年
金业务的热情。
结论
结论
当前,在我国社会不断加剧的老龄化背景下,负荷沉重的养老保障体系正面
临着历史性的变革。企业年金作为我国建设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也因
此获得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伴随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壮大,商业银行将不可避免
地受到影响,其中,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
存。商业银行只有深入研究我国企业年金的制度、实践和未来发展趋势,并结合
对企业年金市场竞争状况和自身条件的剖析,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
以赢得业务发展的空间。
本文正是从商业银行的独特视角,在对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相关研究基础上,
对商业银行发展企业年金业务的内外部战略条件和发展战略做了深层次的探讨,
得出了如下结论:
第一,在企业年金基本理论方面:通过对企业年金概念、性质、分类的探讨
以及从三个维度对企业年金基础理论进行的分析,明确了企业年金的性质可以从
三个层面来理解,即:从国家层面上说企业年金是各国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
属于多层次养老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第二支柱;从企业层面上看,企业年金是企业
(雇主)为本企业职工的退休收入提供一定程度保障的一项福利政策,是企业人
力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而言则是对一生收入和消费的跨期安排,是
提高退休生活品质的重要经济来源。
第二,在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方面:通过对我国企业年金的
规范运作模式和发展现状的分析,认为企业年金的发展对商业银行而言,既是机
遇也是挑战;商业银行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发展银行企业年金业务。
第三,通过对商业银行发展企业年金业务的内外部环境分析,认为商业银行
所面临的企业年金市场是一个充满潜力、有待开发的巨大市场,同时也是一个面
临激烈的混业竞争的市场。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各具特色,也各有优势。从商业
银行自身条件看,它的优势在于:品牌声誉、商业网络、客户资源、营销拓展潜
力、托管和帐户管理等六个方面,劣势在于:营销渠道建设、投资管理能力、投
资产品开发等三个方面;从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看,它的机遇在于:我国多支柱
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所带来的企业年金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商业银行在尝试混业经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营方面所获得的支持。它面临的威胁则在于:现实和潜在竞争者的挑战、企业年
金市场现实有效需求不足等。
第四,在前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三大层
次的发展战略。在公司层战略上,提出以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提供企业年金综合服
务;在业务层战略上,提出了以差异化和集中化为主的竞争战略和和贯穿于混业
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合作战略;在经营层战略上提出了完善企业年金的营销渠道建
设,加强整体营销、联动营销;细分客户、细分市场,采取多层次营销策略;加
强企业年金知识的宣传普及,挖掘企业年金潜在客户等七大发展策略。
本文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由于企业年金相关数据统计的困难,无法
对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现状、运作模式、经济影响等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在企业
年金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方面也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不足等等。
这些不足之处将是笔者今后努力的方向,留待以后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l】杨燕绥.企业年金理论与实务I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20号.企业年金试行办法
【EB/01】.http://www.cnpension.net/Article Show.asp?ArticlelD=2759,2004-10·01.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23号.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EB/02].
http://www.cnpension.net/Article Show.asp?ArticleID=2758,2004-10-01.
【4】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6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EB/03].http://www.molss.gov.cn/gb/news/2007-05/1 8/eontent 1 78 1 67.htm,2007-09-22.
【5】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中国企业年金发展报告们.财经界,2007,(3):114一117.
【6】邓大松、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年度研究(修订版)IMI.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世界银行‘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政策》编写组编写,劳动部社会保险
研究所等译.防止老龄化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政策【lⅥ】一匕京:中国财政经济出
版社,1995.
【8】刘云龙、傅安平.企业年金一模式探索与国际比较【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9】李绍光.企业年金之中外比较【J】.银行家,2004,(10):83—85.
【1 0】James,E.,Annuity Market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World Bank Working Paper,2000.
【ll】Esteile James.Annuity Markets around the World:Money’S Worth and Risk Intermediation
【MI.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 World Bank,McGraw·Hill/Irwin Press,2001.
【1 2】Everett T,Allen.Pension Planning:Pensions,Profit-Sharing,and Other Deferred
Compensation Plans【M】.9 th Edition.McGraw·Hill/Irwin Press,2002.
【13】郑秉文.信托型年金制度为首选——欧美企业年金制度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数字财
富,2004,(5):32.33.
【141王芬.DB和DC计划的比较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79—82.
【15】郑秉文.中国企业年金何去何从一一从《养老保险管理(草案)》谈起【J】.中国人121科学,
2006,(2).
【16】Boskin、Kotlikoff,Shoven.Social Security:A Financial Appraisal within and Across
Generations[J].National Tax Joumal,March,1 987.
【1 7】Peskin Michael W.,Asset Allocation and Funding Policy for Corporate-sponsered Defined
Benefit Pension Plans[J]the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1 997(23).
【18】朱青.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税收优惠问题探讨【J】.税务研究,2002,(3):12.14.
【19】林义、彭雪梅、胡秋明等.企业年金的理论与政策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0】Roger.H.Gordon、Alan.S.Blinder.Market Wages,Reservation Wages,and Retirement
Decisions,NBER Working Papers 0513,1981.
【2 1】Murmell、Alicia.H.“The Economics ofPrivate Pensions”,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 982.
【22】王建华、胡华杰.企业年金发展的国际经验与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J】.河南社会科学,2006,
(7):124-127.
【23]张映芹、郭宁.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效应与对策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6,(1 1):53—56.
【24】陈飞.企业年金制推广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J】.上海投资,2005(4):31--33.
.67-
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25】赫国胜、徐明威.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对策啪.中国金融,2006
(9):49—50.
【26】Fel&tein.Martin,Social Security and Savings:New Time Series Evidence[J].National Tax
Journal 49,no.2,1996,151—164.
【27】周志凯.论中国金融机构在企业年金市场中的发展战略【J】.武汉金融,2004,(9):53—55.
【28】庄建宁、毛玉银.企业年金——金融市场里的又一桶金【J】.金融经济,2005.(2):11·12.
【29】谢辉.商业保险企业参与企业年金市场刍议【J】.时代经贸,2006, (11):8l,84.
【30】谢晓辉.银行拓展企业年金价值链的策略研究【J】.时代金融,2007,(05):56-57.
【3l】林羿.美国的私有退休金体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2】林羿.美国企业养老金的监督与管理【M】.中国财政出版社,2006.
【33】Friedman.Milton,A theory ofthe consumption function[M].US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7.
【34】秦凤翔等.西方经济思想库:第四卷一经营·管理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6:680-681.
【35】孙华平、张洪慧.企业年金的理论基础分析【J】.商业研究,2005,(22):29—31.
【36】中企联合网一企业年金.沪企业年金今年收益平稳[EB/04].
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qynj/contents/2628.htmi,2005-ll-08.
【37】深圳市企业年金管理中心.中心简介
【EB/051.http://www.szpf.gov.cn/introductionL2007-09-23.
[38】中国养老金网.银行抢滩年金市场
【EB/06].http://www.cnpension.net/Article Show.asp?ArticlelD=1 2374,2006-03—23.
[391东方财富网资讯部.2000亿基金航母横空出世
【EB/07].http://news2.eastmoney.com/070823,1 1 1 1,6699 1 7.html,2007-08-23.
【40】中国养老金网.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EB/08].http://www.cnpension.net/Article Show.asp?ArticlelD=23966,2007-07-30.
【4l】上海热线.银行系基金再添新军中小行设立基金公司开闸
[EB/09].http.'//rich.online.sh.cn/rich/gb/content/2007-07/25/eontent 2024369.htm,2007-07-25.
【42】新华网.方案已获批唐双宁谈光大金融控股集团的重组思路
【EB/10].http://news3.xinhuanet.com/newseenter/2007-09/06/content 6675207.htm,2007-09-06.
【43】中国证券网.整体承接上海150亿企业年金长江养老保险落地
【EB/I l】.http://cnstoek.xinhuanet.com/tzlc new/2007-05/21/content 2168073.htm,
2007-05.2 1.
【44】蓝海林、李卫宁等译.战略管理:获取竞争优势【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5】金占明、贾秀梅译.公司战略教程【M】.华夏出版社,1998.
[46】MBA智库百科.美国道富银行
【EB/12].http://wiki.mbalib.com/wiki/%E7%BE%8E%E5%9B%BD%E9%81%93%E5%AF%
墨£竖旦窆竖旦三竖旦鱼竖曼墨!垒△!竖墨£,2007-08-0 1.
【47】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2005.
【48】邱兆祥、秦泓波.全能型模式不是金融混业的必然选择一一谈在金融混业趋势中的战略
定位叨.浙江金融,2007,(06):4-5.
.68.
后记
后记
在完成这篇硕士学位论文之际,心中感慨万千。回想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
又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厦门大学金融系参加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转眼间两年的
时间过去了,作为从原财政金融系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的老校友,能够有机会重新
回到曾经熟悉的教室里聆听老师们的教诲,我觉得非常的荣幸,也倍感珍惜。两
年的时光给了我很多收获,在此,我要对在研究生课程班学习期间关心、帮助和
指导我的所有老师、家人、同学、同事和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杜朝运副教授。杜老师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
细致的工作作风、高尚的品格以及诲人不倦、精益求精的精神给了我极大的帮助
和影响。没有杜老师的热心引导和鼓励,我就不可能重新回到金融系继续深造,
没有杜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我也不可能顺利完成这篇论文。所以,在此我要
向杜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和最崇高的敬意。
我还要特别感谢厦门大学金融系邱崇明教授、郑鸣教授、黄华副教授、陈善
昂副教授、陈蓉副教授等各位老师们,是他们的教诲使我能够及时更新金融理论
知识,提高理论修养。
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从生活上对我的细心照顾,从精神上对我的理解和支
持,才使我能顺利完成学业。
感谢建设银行总行基金托管部的罗晓涛女士,我们一起和其他同事组成的项
目小组攻下了厦门建行第一单企业年金业务,实现零的突破,这给了我选题的灵
感;在我的论文写作期间,她还给了我不少有益的建议和资料。还要感谢金融系
陈鹏军博士,在得悉我的论文选题后,他就热心的提供了不少写作思路和建议。
感谢黄纪锋、魏程玲等老同学,在我求学和论文写作期间,他们给了我许多
鼓励和帮助。还要感谢2005级研究生课程班的王波、江成志等同学,同窗之谊,
终身难忘!
需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在此无法一~致谢。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
进取,以更加丰硕的成果来答谢所有曾经关心、帮助和支持我的老师、同学、同
事和朋友们。
由于本人长期在实务界工作,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有限,文中的缺点和错漏
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老师、专家学者多提宝贵意见,也特别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在
百忙之中对本文的审阅、批评与指正!
蔡明仪
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