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6242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姓名:蔡小贞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潘英丽
20070501
香港和新加坡嗣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摘要
随着金融市场一体化迅速向全球扩张,⋯大批新兴国际金融市场崛起,全球
性金融中心、地区性金融中心和大批离岸金融市场构成一个覆盖全球的金融网
络。金融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逐渐成为各个国家国民经济体
系中的最高层次,进而成为国民经济的中枢。金融体系在其自身的发展和演变过
程中,客观上要求并促成了金融中心的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在政治、经济方面的
巨大价值,使许多国家都在为建设自己的金融中心而努力。而金融资源的有限性,
又使得各个金融中心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在亚洲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角逐如
火如荼。进入21世纪,竞争局面似乎更加激烈,日本“金融大震”不断,新加
坡和香港相互制造越位,上海也在跃跃欲试。
而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由来已久的港新之争。关于香港和新加坡国
际金融中心的力量对比已有过一些理论和实证研究,然而对于二者在一个较长时
期竞争动态的理论阐述和实证分析较少,也始终没有形成比较完备的国际金融中
心评价指标体系和竞争力指标体系来评估其竞争现状和未来潜力。从上个世纪八
十年代跨越新世纪至今,香港和新加坡这两个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各自发生了什
么变化?竞争格局有否改变?究竟谁更有可能在这场竞赛中胜出?这些问题尚
无明确的答案。因此,在理论的基础上对二十五年来港新竞争动态的实证研究,
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作为中国政府来说,对沪港金融中
心如何定位,如何强化其间的互补和合作,维持适度必要的竞争,从而既提升香
港在港新之争中的竞争地位,又保证沪港的共同进步,将是我国金融体系整体蓝
图搭建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试图从国家战略角度对此做出一定贡献,具有相
当实践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
本文在对国际金融中心相关理论进行述评的基础上,构建两套指标体系来量
化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水平和竞争潜力;然后运用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
体系追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动态,试图揭示
力量对比背后的深层原因;运用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对香港和新加
坡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成长性做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最后,讨论香港国际金融
中心的目标定位以及提升竞争地位的战略思路,并就如何处理国际金融中心之间
的竞争.合作与互补关系提出一些看法。全文行文结构如下:
第一章,作为导论部分,主要论述本文选题的意义与目的、简要文献综述、
研究方法及创新。
第二章,主要对国际金融中心的相关理论进行述评,包括国际金融中心的概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摘要
念界定与功能分析、金融中心分类以及模式、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解释,根
据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水平评估三维模型以及成长动力评估轮式模型构建相应的
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章,主要是对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进行动态的比较研究。
首先就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以及初期竞争做一个历史回顾,而后通
过规模化指标、收益性指标、安全性指标、流动性指标和国际化指标五个方面对
1980--2005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竞争进行详细对比和趋势分
析,并试图从金融体系、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方面结合功能性视角和事件分析
法挖掘变化原因。
第四章,主要是对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进行评佶。先展示两
地在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中各个方面的实证结果,然后采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
主因子分析法对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成长潜力得出量化结论,并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分析其各自优劣势。
第五章,作为文章的深化,主要探讨进一步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地位
的政策方略。分析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指出下一步发展的关键着眼点,
最后对如何看待和处理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竞争提出一些思路建议。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新加坡;竞争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摘要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financial integration extending over the world,a nmss of burgeoning financial
markets grow up.The global international fmancial center,regional financial center and off-shore
financial markets constitute a fmancial network which covers witll the$cven se嚣.Finance.which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pan,gradually becomes the highest level and even the backbone
in each economy.The financial center is the spontaneous outcome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The tremendous valu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in both politics and economics
attracts countries to make efforts on financial center construction;meanwhile,the resource
limitation tqcurs furious competition.In Asia,the contention among financial centers goes like a
raging fire.Japan's Big Bang,the scramble between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as weil as
Shanghai's inch to try could be the most typical illustration.
The long-term vie between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is undoubtedly the most remarkable
one.There has been some academic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comparison between these two
cities,nevertheless,few study pays attention to long period dynamic investigation.The index
systems evaluating the status and competitivenes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are not
completed yet.Since 1980,how did these two cities develop as a regional Cmancial center
respectively?Did the competition situation experience any change?Which is the most possible
winner in this combat,Hong Kong or Singapore?All these questions are still eager to find the
answers.Therefore,it is certain innovative and academically valuable to pierce into their dynamic
competition during the past 25 years on theory basis.With regard to China government,it would
be one of the most crucial tasks to manage a balanced relationship between Hong Kong and
Shanghai.Ideally,we should sent down specific orientation for each city,consider strengthening
cooperation and mutual benefit and maintain proper and indispensable competition,so as to
protect Hong Kong's leading position and isochronous development of beth cities.This paper
would try to make contribution from national strategy angle,which brings fairly practical and
referential value.
Based 0n a general review Oll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two sets of index system are built
to measure current level and following potential of each international f'mancial center.Then we
apply the index system which measures development level to trace back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Hong Kong and Shanghai during the period 1980-2005,trying to oncover the deep-seated canse
behind the strength contrast.The other index system on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is used to
HI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摘要
work over thek future plasticity.Finally,the orientation of Hong Kong as a financial ccnter as well
∞sUatcgy to upgrade its status are discussed.together with opinion Oil how to handle with the
competition,cooperation and mutual benefit amongfinancial centers.
In the first Chapter,the purport and purpose of this topic is demonsUated,followed by a brief
fiterature review.And then the innovative point of this paper is presented and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confmed.
In Chapter Two,there would be a detail and classified review on intemational fmancial
center theory,including definition,functional introduction,category/mode of financial centers
and th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of IFC’S shaping.According to the three-dimensional model that
describe development of IFC and the roller model which illuminates growth motility,two sets of
measure index are set up.
In Chapter Three,th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Hoog Kong and Singapore is the core.
After a historical review On the formation and initially development of these two IFCs,a
comprehensive contrast and trend analysis is conducted to map the competition situation,
considering scale index,,etam index,safety index,liquidity index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dex.
Then with functional view and event analytical method,try to explain the trend from the changes
in financial system,financial institution and financial markets.
In Chapter Four,the further competitive is evaluated for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With the factor analysis method of SPSS,the numerical result and
ranking of the 14 economies in Asia comes out.The relative advantage and shortcomings of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are then talked OVeL
The last chapter,as the deepen ofwhole paper,lays main emphasis on the strategy to upgrade
Hong Kong’S position as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and points out the key to further
development.And suggestions ale made concerning how to look on and deal with competition
among IFCs.
Key Words: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Hong Kong;Singapore;Competition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
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盏13:.逸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条.】、氨导师签名: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导论
1.导论
1.1研究背景与立题意义
进入21世纪,伴随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与强化,国际金融的发
展趋势对经济的支持作用日益加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往往会大大刺激金融中
心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金融、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更为资本流动和投融资提供
广阔的市场与空间,成为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目前世界上比较著名的国
际金融中心有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法兰克福、苏黎士、卢森堡、香港、新加
坡等,它们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联系,在全球资金筹措、分配、融通等方面发挥着枢
纽作用。随着经济发展规模效应的增强以及金融核心作用的凸显,国际金融中心的
地位与作用与日俱增1,一个国家和区域的强大,必不可少需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扶持
与推进。
香港与新加坡是亚洲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一对“孪生姐妹”:同为海岛城市、小型
开放经济体系,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及自然条件,所走过的经济发展路径也大致
相同。二者自60年代以来为取得亚洲国际金融中心的领先地位,一直进行着激烈的
竞争,始终互有长短,难分高下——香港被国际公认为自由程度最高的经济体,而
新加坡则是最具竞争力的国家。有关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力量对比已有过
一些理论和经验性研究,然而对于二者在一个较长时期竞争动态的实证研究很少,
也没有形成比较完备的数量指标体系来评估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水平和竞争潜力,
因此在这一新领域的探索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一定的创新色彩。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上海重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咄咄态势,亚洲地区
金融中心地位的竞争愈发如火如荼。应当在合理、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寻找提升自
身竞争地位的切入点,有步骤地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并且明智地处理竞争、
合作与互补的关系,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和金融的共同进步。这又赋予本文一定
的实践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
1.2.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的理论综述
,在美欧货币竞争中.美国倚仗规模庞大的市场与网络,借助美元优势,占据了国际金融竞争的主动与先机.其
中纽约作为一流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与主导性是其最为重要的支持;它不仅引领了全球金融市场,也影响着
世界金融交易,结算、储备等金融和资源产品的走向和趋势。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导论
1.2.I.国外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
(1)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①关于金融地理学与聚集效应。国际
金融中心研究是一个介于国际贸易学、金融学和区域经济学三者之问的边缘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经济学家开始对金融业的空间分布与集中趋势显示兴趣。
Powell(1915)在其著作《货币市场的演进》中详细地描述了银行聚集并集中在伦敦的
金融结构演进过程。1960年Vernon提出了金融机构聚集的原始动机,并认为这种
聚集提供了近距离的交流与沟通的便利,吸引了那些以较快的互动速度为必要条件
的行业。对于金融中心的系统理论阐述来自Kinder Berger(1974)。他提出了金融机
构在金融中心的聚集效应主要体现在跨地区支付效率的提高和金融资源跨地区配置
效率的提高,并且证明了对于几个给定的金融中心,最有效率的结算系统是将全部
结算活动都集中在一个金融中心进行,这样用n.1条交易通道代替原来的n(n.1)条
通道,从而提高结算效率并降低成本。②关于外部规模经济效益。Kinder Berger还
指出金融中心形成的另一个内在动力便是规模经济效益,包括:节约周转资金余额;
提供融资和投资便利;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和投资风险;提高市场定价
的有效性。他认为正是金融机构和市场集中的这种规模经济效应导致每个国家有一
个卓越的国内金融中心,也促进了国际金融中心层系的发展。进入80年代,韩国学
者Y.S.Park也将规模经济理论用于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因分析:当一地跨国银行的数
量增多、规模增大时,国际金融中心便有形成的可能,同时具有外部经济,会更进
一步促成生产和经营单位的空间聚集。③关于企业选址理论。E.EDavis(1988)将企
业选址理论运用于金融中心形成的研究,该理论主要解释在各种可供选择的区位中,
特定企业选择特定区位的原因。他提出了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将影响企业选址的
因素分为供给、需求和外部经济三部分,即所谓的企业选址利润最大化模型。另外,90
年代以来技术进步、金融创新以及金融资源的整合都对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产生
了影响,同时引发相应研究。Porteous(1995,1999),Martin(1999,2000)指出信息流是金
融中心发展的先决条件。德国学者Gehdg(1998)矛iJ用市场摩擦理论和大量的实证分
析,证明了某些金融活动在地理上的集聚趋势与另外一些金融活动在地理上的分散
趋势并存,而信息外部性以及不对称信息不仅是塑造信息腹地和决定金融中心的重
要因素,也是影响地区等级和全球层次的关键原因。
(2)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竞争。从一般意义上讲,金融中心是一个处理国家金融交
易的各种金融机构云集的城市,然而学者们对金融中心之间竞争实力的考察角度看
法不尽相同。有学者强调考察金融中心的形成过程和金融机构的数量、规模、银行
的国际化程度,还有一些学者如Duefy注重金融中心的专业水平和潜在规模经济的
2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导论
重要性;Choi则认为应该考察金融中心的金融服务市场所具有的功能;而Rose强
调外国金融机构代表处的集中,金融交易的种类和国际业务对金融业务的重要意义。
Richard McGahey(1999)从竞争力视角,指出区位成本和区位优势、劳动力和人力资
源、通讯与技术、法制与税收四因素决定金融中心的竞争力。此外,也有不少学者
对当代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对比排名。饶庆余(1997)精选了24
个经济、金融环境指标,对世界各金融中心城市进行比较、打分、排序,结论认为
香港定位是亚太区第二、全球第六.七位的金融中心城市。2005年,一项由伦敦市
政当局委托进行的研究识别出14项金融中心的重要竞争因素并探讨了伦敦、纽约、
法兰克福以及巴黎在这些因素方面的表现,结论是只有纽约、伦敦两地才是名副其
实的全球金融中心。该研究亦探讨了哪个地方有机会成为第三个全球金融中心,大
多数专家认为如果出现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很有可能是在中国并很大机会是在上
海。
(3)国际金融中心度量方法。目前,用量化的手段研究金融中心的组织结构和随
着时间发展的主要因素已成为一种趋势,产生了如成簇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和主要
因素分析法等一些较为流行的数量方法。H.C.Reed(1980)试图为金融中心的界定确
立一套客观标准,他采用层级研究法对金融中心分级并运用阶梯式的综合判别法检
验,证明形成该类结构的成因。1981年他利用成簇分析方法比较76个城市9个金
融和银行的变量,按照1900—1980年期间所指定年份的数据将金融中心分成均等的
簇群,最后用分层的辨别式分析法确立了主要变量对金融中心的排名。1986年,Choi
等人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根据1970一1980年期间的数据,把全球最大的300家银
行在14个金融中心不同类型的办事处数量以及这些金融中心吸引办事处的理由进
行了排名。不久,Yi.Cheng Liu等人在Reed和Choi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层次
成簇分析方法和主要因素分析法对亚太地区包括上海在内的金融中心进行了排名和
寻找主要影响因素。
1.2.2.国内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
(1)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经验教训及其演变规律。朱镇华(1996)以香港和新加坡
为例探讨了亚洲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经验。潘英丽(2003)总结和阐述当代主要
国际金融中心近百年来的成功经验,指出本币作为强势货币、政府功能、法治环境
下的自由市场经济以及专业人才的规模与质量在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
用。徐明棋(2004)指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是把握好金融机构积聚的原因和规
律,创造金融机构积聚的条件和基础,从而使金融市场运行和金融资源配置达到更
3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导论
高的效率。陈琦、田岗(2004)通过构建地区金融发展综合指数来考证我国金融发展
与经济增长的区域集聚现象。张风超(2005)根据金融产业成长阶段与金融职能特征
等两个条件,将城市划分为金融支点、金融增长极和金融中心三个级别,并揭示了
各等级金融城市的空间运动格局。黄解宇、杨再斌(2006)在专著《金融集聚论》中
较系统地探讨了金融集聚的动因、机理,指出“通过经济地域运动,金融集聚由低
层次向高水平发展,具有递进效应,体现了‘金融’和‘地域运动’的耦合”,并对
金融集聚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
(2)国际金融中心的指标体系和量化研究。李虹(2001)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义和
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刘仁伍(2002)提出的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指数
定义明确、标准一致,但其评价标准及权重的确定具有主观性。殷兴山、贺绎奋等
(2003)构建了城市金融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指出金融综合竞争力由金融聚集力、
金融区位力和金融资源力构成,并首创性地运用统计方法对长三角15城市金融竞争
力进行了评估。同年,胡坚也建立了国际金融中心的评估指标体系,并根据1998—
2000年纽约、东京、伦敦、新加坡、香港、汉城、上海和泰国这八个国家与地区的
数据,通过回归和参数检验,从实证和统计的角度检验指标有效性。倪鹏飞和孙承
平(2005)利用模糊曲线关系模型和样本城市的相关数据,计量了城市金融功能竞争
力指数及其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影响权重,并对哪些城市能够成为全国性金融中心
和区域性金融中心进行了判断。
(3)重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探讨。“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
靠上海”(邓小平,1991),上海已经明确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学者
纷纷对如何建设中国自己的金融中心展开研究。潘英丽(2003)专门讨论了中国崛起
亚洲时区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性以及沪港金融中心的定位与分工问题,并就上海和
香港金融中心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赵晓菊等(2003)贝t]采用反证的方法,
在对上海与广东、北京、香港做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上海在重建国际金融中心
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制约与障碍。此外,杨建文(2003)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需要合适的时机。黄运诚(2003)总结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所需要的基础性条件,对
比上海目前的金融发展状况,找出主要差距和不足,试图指导上海的金融中心建设。
1.2.3.评论
国外对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金融中心的界定、分类及其形成
的主导因素方面;国内学者则主要探讨了国际金融中心判定的指标体系,国际金融
中心建设的经验教训以及如何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问题。从他们的研究中,可以得
4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导论
出以下一些结论:
尽管对国际金融中心的界定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定义,但本质含义是一
致的。
关于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还没有形成被广泛接受的理论解释。
国际金融中心之间存在广泛的竞争,需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强化各个金融中心在
功能上的互补性。
以量化的手段分析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仍未形成
统一的指标和公信的衡量方法。
政府能在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和发展导向中发挥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1.3.研究方法与创新
1.3.1.研究方法
方法是服务于内容和理论观点的,本文拟以经验实证分析为主、逻辑演绎为辅,
对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态势和竞争实力进行认真研究。具体来说,在
研究过程中力争做到:
一是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对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动态的比较研究最终是
为了对政策和制度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属规范经济学范畴;而整个研究过程又必须
基于科学、准确的实证分析。本文会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
中心竞争状况作出客观描述和解释,即着眼于“实际上是什么”的分析,然后再进
行规范分析,即对今后“应该是什么”进行分析,理出相应的改革建议和对策措施。
二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应该重视定量分析,
因为定性分析需要定量分析结果的支持。同时定量分析也需要定性分析提供分析框
架或思路,特别是在缺乏系统的可以利用的统计数据的条件下,定性分析就更为重
要。
三是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两种方法有不同的适用领域,具有各自的特
定用途。本文将把对80年代以来港新两地金融中心发展情况的动态追踪和两地目前
的静态竞争潜力分析很好地结合起来。
1.3.2.研究创新及特色
(1)以“金融中心的竞争”为主题。有关国际金融中心的学术成果不少,但鲜明
地论述金融中心地位竞争的不多,本文将更多地从一个竞争性视角来看这两个亚洲
5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导论
金融中心。
(2)以指标体系为核心。本文将从理论模型出发,建立起比较完备并具有层次的
两套数量指标体系,分别测评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水平以及未来成长性。
(3)以量化研究为主轴。本文将以大量详实而准确的数据、指标事实来说明1980
—2005年港新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形势发展动态。
(4)以“比较”手法贯穿全文。全文将从港、新金融中心发展历史、金融体系(包
括监管体系、各个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法制、金融结构)以及整体经济支撑、
政府政策多个方面进行全面对比,揭示其各自优劣势。
(5)以“合作与互补”为新视角。本文将展开如何处理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竞争关
系的讨论,试图对二者之间的合作、互补以及对整个地区经济金融的影响提出一些
新的看法和思路。
6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国际金融中心相关理论探讨
2.国际金融中心相关理论探讨
2.1.国际金融中心的界定
2.1.1.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义
1974年,Kinder Berger从功能的角度给出了金融中心的定义:金融中心就是聚
集着金融机构并承担资金交易中介和价值储藏功能的中心区。饶庆余(1997)认为金
融中心是一个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市场自由存在和发展,各种金融活动与交易能有
效率进行的城市。何忻基亦下过一个简洁的定义:“从广泛的意义上说,金融中心是
金融中介服务发生的地方。”Roberts(2003)将国际金融中心定义为发生国际金融流量
的中介或将储藏者的资金供给与借款人的资金需求进行匹配的城市。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国际金融中心应具有以下特征:(1)国际金融
机构汇集于一地;(2)各种金融市场汇集于一地;(3)国际借贷者汇集于一地:(4)有实
际金融中介活动发生。
2.1.2.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
一般来说,国际金融中心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以下六大功能:
1.融资功能。主要表现为有能力参与国际性的同业拆借和买卖;
2.筹资功能。主要表现为有条件发行股票和债券;
3.投资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该地区金融机构融入与融出资金进行投资;
4.交易功能。主要表现为金融产品的交易活跃;
5.创新功能。主要表现为能够不时推出新的金融产品:
6.综合服务功能。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完善和服务质量上乘。
这六大功能,最终表现为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1.3.澄清几组易混淆概念
国际金融中心(IFI一)和国际银行中心(IB0。Reed(1981)对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银
行中心进行了区分,指出:国际银行中心通常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先期阶段;国
际金融中心的活动比国际银行中心更广泛,它不仅包括一般的银行活动,还包括国
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融资。
离岸金融中心(0FC)和离岸银行中心(oB0。Roberts(1994)-i),为离岸金融中心指
7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国际金融中心相关理论探讨
“一个金融中心虽然地处某个国家,其运行却与该国金融体系无关,功能范围相对
狭窄和被动”。Johns则在1992年对离岸银行业做出解释,他指出“离岸银行”是
一个定性而非地理上的概念,主要适用于两种情况:一是那些已经设立在法律、税
收以及监管比较宽松地区的银行;二是设立于特定的金融自由区的银行,该区域内
外资以及本地银行实行不同于该国其他地区的监管与税收制度。
2.2.国际金融中心的分类与模式
2.2.1.国际金融中心的分类
经济学家根据国际金融中心的多样性已对金融中心的分类和层系做出大量研
究。饶余庆(1997)曾对国际金融中心的类型从三个角度进行归纳总结,给出如下国
际金融中心分类图(图2-1)。
图2-1金融中心类型与层系
资料来源;Jao,g.c.0997),Hong Kong船an hl锄6伽al Finance Centre:Evolution,rr,,spe出and Poficies,Hong
Kong:CityUniversityofHongKongPress.P15.
1.名义一功能分类法
McCanhy(1979)以国际金融中心的性质和目的为标准,将其分为名义中,L,(Paper
Center)和功能中一Ij,(Functional Center)两大类:前者指巴哈马群岛、开曼岛一类的“避
税天堂”,其作用仅是为国际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注册和记账的场所,以达到
8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国际金融中心相关理论探讨
避税和瞒税的目的,但真正的金融业务并不在这些中心进行;后者则指一些国际性
银行和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聚集,进行实质性金融活动,并创造就业和收入机会的
城市或地区。饶庆余(1980;1988)在此基础上,将功能中心再分为集成性中心
(Integrated Center)和隔离性中·Il,(Segregated Cente0两大类。前者指一些对本国和外
国金融机构一视同仁,容许其进行任何境内或境外金融活动的中心;后者指一些将
境内与境外业务严格区别,只容许外国银行或金融机构进行境外业务的中心,又称
离岸中心。
2.金融地理分类法
Johnson(1976)首先从地域的角度将金融中心区分为地区性金融中心和全球性国
际金融中心,地区性金融中心很大程度上只是外国金融机构设立分子机构的所在地
或东道国,而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往往得到自然市场力量的支持。1992年英
国学者Geoffrey Jones提出了更令人满意的三分法分类:(1)A类是次区域性
(Sub.regional)金融中心,侧重于中心所在东道国经济与其他国家经济间的双边交
易;(2)B类是区域性金融中心,该类中心为整个地区提供金融服务;(3)C类是全球
性金融中心,为全球经济提供范围广泛的金融服务。Jones运用该方法对1919至1992
年间亚洲、中东和澳大利亚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进行了分类(表2.1).何忻基以金
融业务涉及的地理范围为标准,将国际金融中心分为四种:国内金融中心、全球性
金融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离岸金融中心。国内金融中心仅为国内企业和居民提
供金融中介服务,典型的例子如美国的旧金山和中国的上海。全球性金融中心为包
括本地区在内的全球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其金融市场的业务范围最为广泛,其代表
是英国的伦敦、美国的纽约和日本的东京。区域性金融中心仅为居住于本地区的客
户提供金融中介服务,如巴黎、日内瓦和香港。离岸金融中心是一个以减少或废除
金融管制、减免租税等优惠条件吸引国际金融业者,从事以境外通货为交易中介、
境外客户为交易对象的金融业务的国家地区或城市,比如卢森堡和巴哈马。
表2.1 1,19年以来亚洲、中东和澳大利亚的金融中心
资源来源:Geoffrey Jones.(1992),Intemational Financia!Centers in Asia.the Middle East and Australia:a
Historical Perspective.in Finance and Financiers in European HjstO哪!880-1960,ed.Youssef
Cassis,Pp.405·28.
9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国际金融中心相关理论探讨
3.发展阶段分类法
Dufey和Giddy(1978)根据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将金融中心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传统中心,即通过贷款、证券发行、包销、配售等方式输出资本,担任国
际净债权者的中心,二战前的伦敦、二战后的纽约和80年代以来的东京均属此类:
第二类是金融转口中心,这是一类将本地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服务提供给居民与
非居民,但并不输出资本的中心,典型例子是60年代欧洲货币市场兴起以后的伦敦
和70年代以后的纽约;第三类是离岸金融中心,主要为非居民提供金融中介服务,
这类中心的境内和境外业务一般是严格区别和分离的。
4.资金来源与流向分类法
韩国学者Park(1982)依据资金的来源和流向,将国际金融中心分为四类(表2.2):
(1)主要中心,即资金来源和使用都是全球性的金融中心;(2)记账中心,只是资金记
账而无实质性金融活动的中心;(3)集资中心,指收集境外资金供当地使用的金融中
心;(4)融资中心,收集境内资金供境外使用的金融中心。台湾学者杨雅惠以境内外
金融业务是否区隔为标准,将国际金融中心分为三种类型:(1)外资外用型(Out-out)
金融中心,资金来源及资金用途以境外居民为主,自境外引进资金,再将此资金供
应其他境外居民,典型例子是菲律宾的马尼拉和马来西亚的吉隆坡。(2)内资外用型
rIn-out)或外资内用型(Out.in)金融中心,指可以间接吸收国内资金供应给境外居民或
吸收境外资金供应本地居民,但境内外两个金融市场间税负不同,资金交易亦有限
制,以新加坡和台北为例。(3)内外一体的真正国际金融中心。即不分境外居民或本
地居民。境外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交易租税负担相同,两个市场间的资金交流
自由,典型例子是香港和伦敦。
表2-2 Park的国际金融中心分类法
堡一⋯。爨跣? 、” 资金来源

资金运用
。’ 。铀~ 》
主要中一C,(Primary CemeO 世界范围世界范围伦敦、纽约
簿记中,Ij,(Booking Center) 外向外向拿骚、开曼岛
集资中一D,(Funding Center) 外向内向新加坡、巴拿马
代收中一L,(Collection Center) 外向外向巴林
资料来源:徐基新,‘谈谈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特点和影响》,‘经济导报》,总1866期·p31
2.2.2.国际金融中心产生的两种模式
根据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金融体系的产生有两种途径:一是需求反应
(Demand—Following),另一个是供给引导(Supply·Leading)。相对应,国际金融中心
的产生也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市场主导模式与政府推动模式。
所谓需求反应,是指金融体系的产生、变化、发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增
10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国际金融中心相关理论探讨
长产生对金融业新的需求,于是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相应扩张,制度层面的金融决
策与法规也随之发生变化,即经济增长—选重一金融市场发展—遮室一金融制度变化。
在这一金融体系的产生与发展途径中形成的国际金融中心,称之为市场主导或自然
形成式的国际金融中心。
所谓供给引导,是指金融体系并非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是通过国家
或地区有关部门的人为设计、强力支持而超前产生的。金融体系的超前产生和发展
刺激经济的发展,而在刺激经济发展之金融体系的变动中,金融制度的变化又处于
先导地位,即:金融制度变化—婴L+金融市场—塑k经济发展。通过此途径形成的
国际金融中心称之为政府推动型国际金融中心。
根据金融中心产生主导因素和辐射范围,又可将国际金融中心划分为四种模式。

表2-3 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矩阵—主—导—因\素辐—射—范围\ 区域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
政府推动I II
市场主导IIl Ⅳ
表2-4 各种金融中心模式比较
代表城市
类型主要特点发展趋势优势与劣势
(地区)
政府对该地区金融产业发展很注
可能向综合
既有良好的实体经济基础,又北京、上
重,该地区良好的产业基础对于金
型国际金融
有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容易形海、汉城
融资源集聚也形成了积极的作用;
中心过渡,也
成较强的凝聚力: 等,以及根
I 在政策支持下,金融产业成为该地
可能在竞争
面临国内外其他中心地区的西岛等一
方的支柱产业之一,井在本国及周
中转向工业
强力竞争,未来发展具有很大些区域性
边地区金融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
中心
的不确定性;而政府的干预有离岸金融
要的作用时有负面影响中心
围家对该地区金融产业很注重,在
随着金融产既有良好的实体经济基础,又东京、新加
政策支持F,金融产业获得了持续、
业的不断发有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在长期坡等,以及
良好的发展,该地区宴体经济的发
展,金融服务发展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巴拿马和
H 展与金融资源的集聚在长期中形成
业的比重呈但是政府的干预对金融资源巴林等离
了良性的联动作用;金融市场发达,
现持续上升的集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短岸国际金
金融产业体系完备,在国际金融业,
的趋势期内难以解除融中心
全球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市场机制较完善,经济开放度较高,
是金融中心一般具有交通、产业环境等诸
在实体经济的联动作用下,各类经
发展的普遍多方面的优势,是金融资源在
Ⅲ 济、金融资源的集聚形成了以金融
模式,趋势是市场机制作用下经过长期集多伦多、悉
业为主导的中心,并在本国及周边
在条件成熟聚形成的: 尼,赞城等
后迈向国际发展中面临周边区域同类金
地区发挥重要作用
性金融中心融中心的激烈竞争
目前最具活
经济开放度很高,在实体经济的联
力的国际金
是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在国
动作用F,各类经济、金融资源的
融中心都是
际金融中心中处于“龙头”地
伦敦,纽
Ⅳ 此模式,发展
位,具有良好的综合优势,具
约、铲兰克
集聚形成了以金融业为主导的中
趋势是金融
有强大的资源凝聚力;
福、香港等
心。在全球金融业中发挥重要作用金产业结构有趋同的现象,时
服务业比重
持续上升
刻面临同类金融中心的挑战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国际金融中心相关理论探讨
各国实践表明,市场主导的国际金融中心(包括Ⅲ、Ⅳ型)在现阶段是较具竞争
力和市场活力的。一方面,这些国家和城市的金融市场开放度、自由度都比较高,
不仅能够激发金融创新,也利于增强当地对各类金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这些金
融中心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完善的市场机制,促使实体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
政府推动的金融中心(包括I、II型)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政府的干预往往会限制
金融资源的发展,并阻碍金融资源流动的灵活性。
2.3.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探讨
2.3.1.古典经济学:外部经济与集聚经济
集聚2经济的本质及其存在一直是区域经济的一个最重要的领域。杨小凯(1991)
建立了一个关于城市化和分工演进之间关系的一般均衡模型,模型显示,“如果所有
的居民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地方形成一个城市,那么由于交易时的旅行距离的缩短,
交易效率会大大提高,从而分工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也会大大提高”。金融机构集中在
一个大的金融中心后,可以建立大量的联合服务,如商业银行的银团贷款业务、清
算和结算的联合服务、联合的票据结算中心,以及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之间、商业
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保险公司与证券公司之间都可开拓出众多的跨专业业务合作
关系,这些都将导致规模的外部经济效益产生。随着大批金融机构的集中和发展,
为金融机构服务的相关辅助性产业或社会中介服务业3也会得到迅速的发展。
2-3.2.新制度经济学:金融产品流动性与交易成本
市场的流动性越高,进行即时交易的成本就越低。Leland和Pyle(1977)认为可
以用非对称信息的存在来解释金融中介的存在。此后,Diamond和Dybvig(1983)提
出了金融中介是对个体资产流动调节的模型,并进一步(1984)指出,金融中介具有
风险分散的作用。由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要求金融中介的存在,同时也正是金融资
产的这种流动性及信息的非对称性和市场摩擦力的存在,导致了金融中介在空间上
的集中。瑞斯托·劳拉詹南(1998)认为,一种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或一个重要国家的
政府债券在实际上是一项商品,在各个地方都可以同等交易,而逻辑上这种交易更
2集聚不仅指经济活动数量上的规模,而且引伸到活动类型的多样化及因此而引发的交互作用。
3律师、会计、投资咨询、信用评估,资产评估、外语和金融专业技术培训等机构都将得到发展并提供高质量
的服务。至于那些具有相同专业背景和利益的白领阶层和管理人员,工作使他们变得关系亲密。他们相互之间
也会激励起创新的思想和行动。那些对所有企业、机构和市场都有益的研究机构也将建立起来,并提供决策咨
询等相关服务.
2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国际金融中心相关理论探讨
倾向于在流动性好的大金融中心进行。赵晓斌(2004)指出由于信息的外部性、不对
称性及信息腹地的存在,金融中心除了是机构、人才、技术的集中地外,也是信息
集中的地方,并认为解决信息的不对称性是导致金融机构等集聚形成金融中心的关
键因素。
2.3.3.城市经济学:产业与城市发展的阶段性
N.s.B.Gras(1922)认为城市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商业;第二阶段是
工业;第三个阶段是运输业;第四个阶段是金融业,而且金融业比商业、工业和房
地产业具有更大的集中度。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其推动力量的变化同时肯定会
导致城市经济结构改变,集聚的要素类型也随之动态变化。因此对于大城市而言,
金融中心的建设作为其都市发展规划的重点是有其历史和理论依据的。从城市发展
的阶段过程来看,金融中心是推动力量集聚的最高级阶段。
2.3.4.金融地理学:区位4差异性与区位选择
区位与金融业务供给需求。经营许可证或营业执照的成本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创业审批制度的效率负相关,与金融管制的程度正相关。区位与技术进步。与技术
相关的核心问题是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声像通信联接和自动交易系统等设备是否可能
完全取代金融机构的聚集,并使得金融机构可以无视沉淀成本而轻松地离开某个地
方。区位与金融环境。金融机构的区位选择决策中,政治与经济的稳定性因素具有
重要的影响。政治与经济的稳定性使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具有良好的信心,这也是金
融市场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
2.4.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三维模型和数量指标
国际金融中心既是一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一国经济实力的展现。
它的形成和发展并非出自偶然,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量化的数据建立金融中
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追踪金融中心动态发展过程。
2.4.1.国际金融中心数量指标的简要回顾
1.传统标准
美国经济学家H.C.里德(Reed,1981)专门研究过国际金融中心的量化指标,
4区位理论起源于19世纪20--30年代,主要探讨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法则及一般规律,即研究各种经济活动
布局在什么地方最好。
13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国际金融中心相关理论探讨
并对1900.1980年间国际金融中心的相对地位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和比较。他用了9
个变量来计量银行和金融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国际金融中心网络的概念,以
强调金融中心之间的关系。这套指标被他称为衡量国际金融中心的传统标准(表2.5)
表2-5 衡量国际金融中心的传统标准
LBHDQ 当地的银行总部大的跨陶银行以中心作为总部所在地的银行数目
通过以本中心为总部所在地的大的国际化经营的本地银行与此金融中心发
LlDIL 当地银行直接联系
生直接联系的外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数目
PB 私人银行数所有在本中心有办事处的私人银行,包括商人银行和投资银行
FBo 外国银行办事处以本中心有办事处的大的国际化经营的商业银行数
通过以本中心为总部所在地的大的跨国经营的外国商业银行与此金融中心
FBDIL 外国银行直接联系
发生直接联系的外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数目
FFA 涉外的金融资产由本中心持有的外国金融资产的总额
FFL 涉外的金融负债由本中心承担的外国金融负债的总额
当地银行的分行, 通过以本中心为总部所在地的大的跨国经营的本地银行的分行与代表处与
LB/RDIL
代表处直接联系此金融中心发生直接联系的外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数目
FB/RO 外资银行/代表处在本中心拥有分行与代^衷处的丈的跨国商业银行数
以上传统标准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跨国商业银行的总部及分支机构的数目、这些
银行的外国资产和负债总额以及通过这些跨国银行所本中心与外国金融中心的直接
联系作为衡量金融中心发达水平的主要指标。因此,这一标准比较适用于以银行中
介的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发展阶段。
2.当代标准
里德(1983)通过分析公司投资政策微观研究国际金融中心,提出了一套衡量
国际金融中心的现代标准,使用16个变量对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金融中心进行了
量化研究。这些量化指标有:
(1) 以该中心为总部的活跃于国际市场的大型银行的资本腑!款比例.
(2) 以该中心为总部的活跃于国际市场的大型银行的资本,资产比例.
(3) 以该中心为总部的活跃于国际市场的大型银行的税前利润,资本比例.
(4) 以该中心为总部的活跃于国际市场的大型银行的税前利润,资产比例.
(5) 以该中心为总部的活跃于国际市场的大型银行的收入/资产比例.
(6) 该中心(日均)跨国货币结算总额。
(7) 该中心的欧洲货币市场的规模(负债额)。
(8) 一年中在该中心发行的国际债券的总量。
(9) 该中心持有的外国金融资产额。
(10) 属于该中心的对外金融负债额。
14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国际金融中心相关理论探讨
<1I) 该中心股票交易活动的El均成交额。
(12) 以该中心为总部的活跃于国际市场的大型本地商业银行的数量。
(13) 在该中心设立代表处、分支机构或子公司的活跃于国际市场的大型外国银行的数量。
(14) 通过活跃于国际市场的外国银行,与本中心建立直接联系的外国金融中心的数量。
(15) 该中心(每年)的航空客运量.
(16) 该中心(每年)的航空邮件及航空货运量.
可见,里德的现代标准在四个方面对传统标准进行了扩展:第一是增加了跨国
银行资产负债比例和盈利比率方面的指标,这用来反映微观金融机构的健全性和盈
利性,也反映金融中心对国际金融机构的吸引力;第二是增加了货币市场、债券市
场、股票市场的相关指标,以适应全球范围内国际金融资本流动日益频繁的演变趋
势;第三,增加了每日跨国货币结算指标(这与饶余庆指标中的日外汇交易量有相
同的意义);第四,增加了欧洲货币市场的规模指标,以反映现代金融中心的一个重
要特点,即与古典国际金融中心以本国货币作为计价、交易和结算货币不同,现代
金融中心通常还运用最重要的国际货币作为计价、交易和结算的货币。
3.饶余庆的指标
饶余庆(2003)提出以下6个量化指标来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是一个真正意义上
的国际金融中心:
(1) 外汇El交易额至少是100亿美元;
(2) 外资银行(包括代表处)至少100家;
(3) 外资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包括代表处)至少200家;
(4) 跨国界银行问资产和负债每边至少1000亿美元;
(5) 总的银行海外贷款至少200亿美元;
(6) 被至少200家外资公司(包括银行和金融机构)选为地区总部的所在地。
饶余庆教授的指标是国际金融中心的一组最简单指标,其给出的指标数值也是
国际金融中心的最底线。
2.4.2.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水平指数三维模型
在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上述理论铺垫,本文试图从一个空间和功能视
角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水平指数三维模型(图2-2),从而为指标体系的得出打好理
论根基。
5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国际金融中心相关理论探讨
图2-2 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水平指数三维模型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特征,聚集度指数是衡量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水平
的首要因素,该指数具体又体现在金融机构的集中度、金融资本的集中度以及专业
金融人才集中度。从金融中心发展规律来看,金融活动越集中越有效率,规模大的
金融中心比规模小的金融中心能提供更多优越的经营环境。此外,能否维持一定交
易规模下的较高效率,保证交易的安全,是评价金融中心吸引力的关键。金融效率
及收益性从根本上决定金融中心是否有生命力,在以往的金融实践中金融中心是否
有活力,金融机构会否倒闭,金融危机会不会出现,均与金融效率密切相关,因此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对于金融中心的评价都应高度重视收益性指数。而安全性
指数,目前也已成为度量金融中心的前提指标,金融稳定性背后需要政治稳定和经
济稳定的支撑。金融规模、效率和稳定性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规模越大,效率应当越高,稳定性也应越强;无效率或低效率地扩大规模,势必会
增加风险,带来不稳定;稳定性越高,可以为提高效率提供保证,为扩大规模准备
坚实的条件。
在此基础上,由于资本的本性要求高度流动,资本的加速流动是国际金融中心
16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国际金融中心相关理论探讨
存在的原因,因而流动性指数是金融中心实力的体现。金融业务种类越多样化,二
级市场越发达,金融资源的配置就越有效和充分,金融中心所带动的资源配置半径
也越大,资本的流动速度就越快。另一方面,资本从来就是跟随资本使用的人而流
动的。“Bank is where the money is”表明金融中介是资本流动和获利的渠道,金融
中介的发育程度决定了金融中心的自由化程度进而决定了资本的流动速度。
最终,金融活动的国际化指数成为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和国内
金融中心的区分度。饶余庆认为,国际金融中心基本上是跨国界的进行多种货币金
融交易的场所,一个大规模的、业务频繁的外汇市场是一个真正国际金融中心的重
要特征。外汇市场主要是一个从事货币批发业务的银行间市场。因此,大量的在国
际上业务频繁的银行对形成外汇业务的规模经济十分必要,这也正是国际金融中心
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这些银行的存在对实现银团贷款、保险、兼并重组等其他金
融活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也是十分必要的。
可见,聚集度指数、收益性指数、安全性指数、流动性指数和国际化指数共同
构成定位一个金融中心发展水平与程度的空间与功能三维体系,与之相对应的评估
数量指标体系由此而来。
2.4.3.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水平数量指标体系
1.规模化指标
金融规模。它可以分解为许多具体指标。但其中最重要是金融机构资产负债额,
参考指标为金融中心所在国家金融机构整体资产负债额。一般情况下,这两项指标
的数额越大,证明该金融中心的实力越强5。金融规模还应包括金融机构自有资本额
及其比率和金融业国民总产值及其占GDP的比率。金融机构自有资本额及其比率
涉及其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在金融风险较多的当今世界,这两项指标变得越来
越重要。金融业国民总产值及其占国民总产值的比率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金融
业发达程度。欲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的国民总产值就应达到较大规模,占有
较大的比重,否则,难以驾御国内经济形势,更难于大量吸收海内外资金。按以往
的经验做法,还将金融机构数量及金融业从业人员数量纳入金融规模的考虑范围6。
2.收益性指标
5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这两项指标有形式和实质之分。形式系指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上所记载数额:实质系
指金额机构实际可以运转的数额。这是因为.有些资产负债仅仅存于资产负债表上,如不能返还资产,不仅不
是金融机构的有利条件。相反却是其包袱。
。通常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和其从业人员的数量越多。金融实力越强,但这是建立在单个金融机构实力较大,
平均每个从业人员I:作效率较高的条件之上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中小银行数量众多,从业人员队伍庞大,但效
率不高,因此,使用这两项指标时必须慎重。
17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国际金融中心相关理论探讨
金融效率涉及的指标很多,诸如金融业自有资产收益率,金融总资产收益率,
金融业人均资产、负债、收益额,金融资产周转率等。这些指标直接反映金融机构
及金融产业的效率,决定其发展前途。收益性指标是较为复杂、较难考察的指标体
系。
3.安全性指标
安全性指标由政治稳定性、经济稳定性和金融稳定性三类指标所组成。政治稳
定性包括政治体制稳定程度、政治组织变更频率、党派冲突、宗教冲突、种族冲突、
反当局运动等。这些情况的变化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金融中心的稳定性。经
济稳定性主要指经济增长波动幅度,爆发经济危机的频度,企业倒闭的数量和比率。
金融稳定性是指金融风潮发生周期、危害率、金融机构倒闭数量和比率,单位金融
机构金融风波平均损失率,外资逃离事件发生次数和比率,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总量
和比率,证券、期货暴涨暴跌周期及其影响程度,汇率风潮发生频度和深度。
4.流动性指标
主要可以通过多样化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的发育程度来反映资本流动的速
度、广度和深度。具体可以通过银行业同业拆借市场、股票市场、衍生品市场、债
券市场的交易规模、市值以及金融中介种类、数量和人数去度量。资本流动的约束
越少,资本流动的渠道越多,市场规模和交投情况越好,代表资本和金融工具越多,
金融市场越活跃。
5.国际化指标
在金融国际化指标体系中,最重要的是金融业务国际化,金融组织国际化,金
融人员国际化以及金融制度法令的国际化。金融业务国际化衡量标准应当为该项业
务的国际交易占全部交易的比率。金融业务国际化要通过两种金融机构来完成:一
是本国金融机构从事国际金融业务,二是外国金融机构在本国从事国际金融业务。
一般的情况下,金融中心都以本国的金融机构开展国际金融业务为重点,以外国在
本国的金融机构开展的国际金融业务为辅助,目的在于保证本国金融机构的主动性,
获取更多的国际金融收益。金融组织国际化,主要指本国金融机构开展国际金融业
务的比重,在本国的外国金融机构数量及其在本国全部金融机构数量、业务中所占
的比率。
18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国际金融中心相关理论探讨
表2-6 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水平数量指标体系
金融机构资产负愤馘
规模指标
金融机构自有资本额及其比率
金融业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占GDP比率
金融机构数量及金融业从业人员数量
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收益率
收益性指标金融机构的总资产收益率
金融业人均收益额
金融机构倒闭数量和比率
单位金融机构金融风波平均损失率
外资述离事件发生次数和比率
安全性指标
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总量和比率
证券、期货暴跌周期及其影响程度
汇率风潮发生频度和深度
同业拆借成交量
上市公司数目及股票市场市值、日均成交量
流动性指标期货及期权成交量
债券市场交易规模
跨国金融机构数量
外国金融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
国际化指标
非奉币金融产品的数壁和交易额
R均外汇交易额和j垮罔货币结算额
2.5.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动力模型和数量指标
2.5.1.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
国际金融中心是各个市场竞争的结果,只要国际资本的拥有者有选择的自由,
国际金融中心间就会充斥着竞争。国际金融中心问的竞争是国际金融市场竞争的一
个方面。这种竞争和变迁深刻地反映着世界各国制度优劣7和竞争力的大小。表2.7
可以素描出20世纪国际金融中心演化和竞争的历史。
7国际制度竞争有两层台义:其一是指参与竞争的行为主体尤其是国家或地区各自选择规则或规则体系的竞争,
其目的是竞争一种制度优势,降低制度成本,吸引和利用可全球流动的资源。其。:是指瑚际经济活动中的行为
主体为建立共同的国际经济交易制度或共周规范而展开的竞争,其目的是竞争对国际经济体制和规则的影响力,
分享决策权,使之既符合一般原则又向自身利益倾斜。本文所指的是第~层含义。
19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国际金融中心相关理论探讨
表2·7 20世纪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捧名及等级变化
等级1900 1915 1 930 1 940 1960 1975 1980 1990
1 伦敦纽约纽约伦敦伦敦纽约伦敦伦敦纽约伦薮伦敦纽约伦敦纽约尔京
2 巴警香港巴黎横滨纽约巴婺纽约巴黎法兰克福香堪新加坡
东京
柏林巴黎柏林香港巴黎东京东京布鲁塞尔113金山
Homloura
阿姆斯特
柏林柏林香港巴黎香港苏挈世芝加哥多伦多

蒙特利尔Homburg 旧金山芝加哥
东京大阪旧金山
3 72中心30中心14中心32中心14中心15中心33中心
4 41中心50中心40巾心55中心43中心36中心
资科来源;倪鹏E(2004),《构建幽际金融中心:全球口艮光、国际杯准与世界经验》,开放导报总第113捌,pp58
—64
在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的顶级,伦敦基本上一直处于压倒优势地位,但与纽约存
在着激烈的竞争。1981年美国联邦储备局批准美国境内的银行、储蓄机构设立“国
际银行业务设施”,在国内从事“欧洲货币”业务,使纽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大大提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东京依赖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国际化,
迅速成为世界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到20世纪80年代。全球形成了三个时区的三
大超级中心,每个时区的若干次级中心,超级中心附近的大量离岸中心和国家中心,
这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国际金融结构。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经济和全球化
发展使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更加激烈,它们的地位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
在美洲,在纽约保持绝对优势的同时,一批首都型的国际金融中心的衰退令人
失望。而美国西海岸高科技创新地区的金融中心持续高速发展,不仅会对纽约产生
挑战,也可能会改变全球的金融结构,将旧金山或洛杉矶作为时区的中心可能对全
球更有利。在欧洲,欧洲一体化和欧元的兴起,似乎给欧洲大陆的城市带来了机遇。
法兰克福、巴黎、柏林、布鲁塞尔都想与伦敦争夺首位城市,竞争s还未见分晓。在
亚洲,中国经济的蓬勃增长,日本经济的持续疲软,东南亚经济的重新调整,东京
金融改革和创新的进展缓慢,为这一地区的竞争打开了大门,香港、新加坡、上海、
汉城、台北各具优势且雄心勃勃,因此,这一地区的未来格局非常不透明。
2.5.2.国际金融中心间竞争的特性
1、放松管制,实行金融的自由化和国际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放松了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管制,扩大金
‘1998年7月,伦敦证交所与德意志交易所建立策略联盟:2000年3月,已黎、阿姆斯特丹与布鲁塞尔三地
交易所宣布合并,各大交易所的台纵联横,成为欧洲金融中心竞争的主要战场。在期货交易所方面, 1998年
底,德国期货交易所与瑞士金融期货交易所抵资,成立欧洲期货交易所,其交易量在1999年雄踞世界第一,伦
敦的交易量则滑落到全球第人名.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国际金融中心相关理论探讨
融业的对外开放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以吸引国际可流动资本资源。如英国针对金
融自由化进展缓慢、交易规则和会员制度较为保守和封闭的现状,为重新赢得竞争
优势,伦敦金融市场于1986年进行了被称为“大爆炸”(Big Bang)的改革9。此举
使伦敦金融中心的制度成本大大降低,竞争力和活力逐渐增强。美国则在20世纪
70年代就开始逐步放松金融管制,又在1999年11月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
使金融机构重新可以混业经营,再加上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纽约金融中
心的地位更加稳固。此外,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也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从金融抑制
中解脱出来,为建设国际级金融中心与发达国家展开竞争。
2、不断创新成为各金融中心保持竞争活力的重要保证,金融业的组织创新、市
场创新和产品创新层出不穷。
。各交易所纷纷改传统的会员制为公司制,同时积极谋求上市。各金融机构还积
极开展资源整合工作,试图通过兼并与重组,增强其综合竞争力。如在1999年,香
港将联合交易所与期货交易所合并且上市;东京证券交易所兼并广岛和新泻两家地
方交易所。在市场和产品创新方面,各国纷纷设立二板市场,各金融中心还随时根
据情况调整自己的战略。20世纪80年代,伦敦紧跟美国,建立了国际金融衍生市
场;东京鉴于伦敦欧洲市场的发达,在东京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美国于1981年起允
许建立变相离岸市场的国际银行业机构。交易所也从传统的单一股票市场演变成金
融超级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和债券产品增加,还发展了跨国(地xE)产品等。各大金
融中心始终在为争夺国际金融资本,确保在国际金融中心领域的领先地位而不断创
新。
3、“政府建设”加剧了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竞争。
伦敦鉴于美国自70年代起出现的金融衍生物市场的兴旺,于80年代在伦敦建
立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UFFE)。90年代初期,英国面对欧洲统一货币体系正在加
快的进程及全球金融业开放度增大、竞争加剧的现状,为保持与发展伦敦的金融中
心地位提出了有关对策。近些年来,伦敦与纽约的金融管理部门都积极地去海外活
动,分别到发展中国家开拓其市场。至于同一地区内的国际金融中心之竞争的例子,
则有香港与新加坡在1995年几乎同时在考虑推出海外第二股票市场与股指市场的
发展方案,新加坡目前已抢先推出。应当指出,这一自70年代起出现的政府介入国
际金融中心建设、成长的由自发过程向自觉过程的转化及国际金融中心发展中的竞
争状态,是国际金融中心自产生以来有里程碑意义的大转变,已经对并将进一步对
’其主要措施是放弃外围资本在伦敦交易所的限制:取消证券交易手续费限制:修改证券交易上市规则:放弃传
统的大厅交易市场,采用报价驱动的竞争性做市商机制等。
21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国际金融中心相关理论探讨
国际金融市场的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将对当代金融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国际化
产生深远的影响。
2.5.3.亚洲地区多层次的国际金融中心体系
今天,亚洲地区已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国际金融中心体系。这个体系基本上由
三个层次的国际金融中心构成:第一层次——东京,为全球性的多功能国际金融中
心;第二层次——新加坡与香港,为经过多年发展比较成熟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第
三层次——批新兴的或潜在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及离岸金融中心,如台北、上海、
马尼拉、曼谷、汉城、胡志明市等。
亚洲地区多层次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对区内各国和地区的影响是双重
的。正面影响为:
第一,刺激本国和本地区金融基础设施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在银行业和其他金
融机构以及在法律、会计、印刷和通讯等部门的就业机会,并促进与金融业有关的
相关产业,如电讯、旅馆、交通运输的发展。
第二,由于亚洲多层次的国际金融中心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对于许多国家和
地区内金融制度的改革和市场的发展会形成一种潜在的压力,这种压力若转化为积
极的动力,便会使各国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得到长足的发展。
第三,亚洲多层次的国际金融中心体系为区内各国和地区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资
金来源和投资场所,更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区内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
展均可从中获益。区内各国和地区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酌情选择任一国际金
融中心的服务。
亚洲多层次的国际金融中心体系也会对区内各国和地区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一
是会增加各国和地区中央银行的调控难度。随着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而来的全球金融
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各国和地区中央银行在汇率的调节和稳定方面会越来越感到力
不从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国际金融中心吸收外资大量流入,会增加政府投
放本币的压力,引发通货膨胀问题。二是国内或地区内金融市场稳定性会受到影响。
由于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境外银行等金融机构大量涌入,这既增加了本国或本地
区金融业的竞争性又增加了监管难度。对外国银行的监督管理既要参照本国或本地
区法律制度,又要考虑外国及国际银行法律制度,情况十分复杂。以上这些问题都
需要国际金融中心所在地政府或行政当局有所防备,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2.5.4.国际金融中心成长动力模型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国际金融中心相关理论探讨
许多理论流派对国际金融中心成长动力机制进行了阐释,主要的流派有规模经
济学派、区位学派、金融产品流动性学派。冯德连(2005)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国际金
融中心成长机制轮式模型,将金融中心的成长归结为六种力量整合的结果。本文试
图对此加以修正和完善(图2-3),以便于量化指标体系的完成。
国际化程度
A
0
奉士化程度
图2-3 国际金融中心成长动力机制
轮式模型的横轴表示国际金融中心的本土化程度,纵轴表示国际金融中心的国
际化程度,B/A表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化的轨道。基础因素、四种推力、两种拉力
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合力就是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动力。在图中,轮子静止不动,说
明所形成的合力为一特定的值,如a。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合力大于a,该中心就
会向国际化发展:反之,就会向本土化发展。
1、基础因素的理论分析
一个城市和地区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首先要在其自然历史的演迸过程中,具
备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这包括具备金融机构的网络和规模效应,地理位置优
势等。区位理论认为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具备地理位置上的优势,这是一个
必要条件,这些优势包括:时区优势、地点优势、交通优势、较低的商务成本等。
因为这些因素会影响金融机构的沉淀成本,沉淀成本除了员工的培训和搬迁费用、
营业设施的建设、申请执照的相关成本外,还包括潜在客户的流失和从一个地区退
出造成的声誉损失。另外,不同经营地点对不同金融机构竞争能力的影响是不同的。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国际金融中心相关理论探讨
因而不同金融机构在同一地区的沉淀成本也就不同。
2、推力因素的理论分析
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推力因素包括历史因素、城市因素、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
和供求因素。
(1)历史因素。在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中,路径依赖也会起作用,过去的历史在某
种程度上决定其未来的走向。从纽约和苏黎世的历史来看,发现其现在的国际金融
中心地位有所下降,但基于其历史的因素对生产要素的锁定和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
纽约和苏黎世仍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际金融中心。此外,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
会在客观上对国际金融中心的成长产生影响,甚至有时起主导作用。第二次世界大
战以后,由于美元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垄断资本迅速
膨胀,海外投资激增,跨国公司崛起,需要巨额资金支撑美国垄断资本在海外的扩
张,这样促使了美国金融业在海外的迅速发展,也奠定了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2)城市因素。商业的集中与银行业的集中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重要的相关性。北
美和欧洲各国的大多数传统金融中心同时也是商业中心。由于在商业和贸易中心营
业的公司要进行大量数额巨大的结算,因此这些地方非常适合成为地区间和国际间
的清算中心。例如,19世纪初,纽约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中心堀起,是纽约超过费
城成为该国主要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具备收集、交换、重组和解译信
息的能力是国际金融中心最根本的特征,人和人之间面对面的接触,极大地简便了
这些任务的完成,而且处理的问题越复杂,面对面的接触就显得越重要。例如一级
发行业务、辛迪加贷款和企业并购涉及许多高级管理者和多重债务关系,都不可能
在远距离以外用电子方式进行,否则泄漏秘密的危险也会相应高一些,所以这些关
系网的作用十分重要。这就促使一个金融集中地的产生,这就意味着集中化。
(3)公共政策。首先是金融机构所在地的经营成本。通讯服务的价格、可获得性、
质量和可靠性在决定一个地区是否具有潜在竞争力时也较为重要。其次是电信设施
的质量与安全可靠性。金融机构在电信上的巨额花费预示着电信对金融服务机构的
战略重要性”。最后是监管环境和税收制度。监管和税收制度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投
资环境质量的主要方面,对贷款利率的限制、完善的业务许可和存款准备金要求方
面的国际差异对资金的国际流动和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地理分布会产生重大影响。
金融机构通常欢迎保持市场秩序、维持公众信心的监管制度与措施,但对业务和利
率的限制及导致金融机构成本上升的监管措施持抵触态度。监管机构批准新产品的
”接收股市或外汇市场即时行情信息的短暂延迟或一笔资金电子转账交易或结算的失败可能意味着一家金融机
构数卣元的损失。电话与网络银行,电话与网上交易的发展也充分显示金融I打场开发、金融服务分销与金融交
易效率的提高对电信服务的依赖性。
24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国际金融中心相关理论探讨
速度也成为监管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税收是金融机构判断投资环境、质量方面的
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对金融机构迁移决策的影响是有限的。
(4)供给因素。就供给因素而言,金融机构的主要生产要素包括经营许可证、专
业人才、经营场所、设备以及投入资金的成本。通常业务限制少或放松管制从某种
程度上更可以促进一个金融中心的形成。广义的资金是金融机构最重要的供给因素。
任何一个地方的资金成本除了取决于可借贷资金的市场供求因素外,还是一国规章
制度的函数。对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限制会提高经营成本,因为缺乏多样化经营的
可能性会导致更高的经营风险。金融机构还必须对规章制度的变化不会产生负面影
响持有信心。人力资源是金融服务业的核心资源,人才的优势也是金融机构最重要
的竞争优势。一个同时具有多种类型人力资源供给的地区对金融机构总部或业务部
门都具有吸引力。还有一种供给因素是,金融机构倾向于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
调整努力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因此国际金融中心不一定要在制造业集中的地区才能
产生,倒是在选择经营所在地的时区问题上显得重要。
3、拉力因素的理论分析
(1)科学技术。主要指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着国际金融中心的成长,确切地说是
带动了中心的成长。对一个既定地点而言,技术对于二级市场交易的替代作用比对
一级市场交易和特殊交易的替代作用大,同时技术必须与一定的熟练劳动力结合才
能带来效益。如果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是全球金融网络的轴心,通信技术有助于它的
集中程度的提高。这里有必要补充的是,如果没有熟练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金融
中心也很难从这些技术中获益。也正是由于技术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
金融中心向发展中国家扩散。
(2)经济发展。金融体系的扩张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可见,金融中心的出现取决
于客观机会的变化(经济环境、制度结构)和人们主观反应的变化(个人动机、偏好和
态度)等。纵观英美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发展史,金融中心发源地内在经济与金融
实力的膨胀是金融中心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以伦敦国际金融中心为例,其产生即为
经济发展所导致的金融供给变化的结果”。
“应该说伦敦真正确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在19世纪。17世纪末,18世纪初.伦敦是贸易中心.那时,生
产力高度发展,国际分工不断壮大,交通运输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国际间商品交换数量丈增,国际贸易随之发
展。国与国之『自】经济联系的加强在客观上需要一个支付、结算和借贷中心。而英陶在当时是最先完成工业革命
的国家,拥有海七霸权,其国内进口商品的8096和出口商品的70%都是经由伦敦进出的。结算和融资的需要.使
伦敦大小银行相继产生并有了很大的发展。伦敦货币市场也由此兴起,票据贴现活动尤为活跃,到英法战争结
束后,伦敦利用国际汇票这一机制发展成为对世界贸易进行融资的一个中心。另外,政府战争借款的需要刺激
了银行业务的参与并发展了证券市场.到18世纪末,英国凭借其雄厚的财力,以伦敦为中心形成国际支付体系。
至此,国际贸易中心的伦敦作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已初露端倪。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国际金融中心相关理论探讨
2.5.5.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数量指标体系
根据前面三个因素的归纳分析,本文从三种因素细分出了如下指标:
1.基础因素的细分指标(basic factor)
金融部门产值占GDP的比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外资银行占银行
总数的比例;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城市年均商务成本;基础设施;地理位置等。
2.推力因素的细分指标(thrust factor)
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政策透明度;金融发展战略在当地政府的地位;高级金
融人才比例;监管完善程度;资金供给环境;投资比率,金融市场透明度等。
3.拉力因素的细分指标(pull factor)
金融业的电子化程度;金融创新数量;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中介发育程度;
经济国际化程度;资金需求环境等。
可以用一个函数式表达:IFC Growth=f(BF,TF,PF),下文将通过三大因素的代
表性变量来对比分析各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水平。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一t5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一惦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研究
3.1980--2005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研究
3.1.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以及初期竞争
从1968年新加坡特准美国银行在新设立经营离岸业务的“亚洲货币单位”算起,
到1978年香港重新开放外国银行注册,这十年正是香港与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初步
形成和确立的时期。
3.1.1.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背景
1.不同的金融基础
建国初期,新加坡金融业的发展水平较香港落后,其金融管理法规陈旧,银行
经营效率低下,金融市场结构单一。新政府不仅没有一个专门负责金融管理的权威
部门,而且缺乏必要的金融自主权。直到1967年6月,新加坡才发行自己的货币一
一新加坡元,1973年新元才与马元彻底分家。而当时,香港虽然也属英镑区成员,
但港府在港元发行及其汇率决定上已有相当的自主权;在金融市场管理方面,港府
委任了一位银行监理专员,专责银行业的监管工作;香港银行业国际资本的来源,
也较新加坡更加广泛。据统计,1964年,新加坡商业银行存款总额不到1.3亿英镑,
贷款和透支总额较存款略少;同年香港有统计的银行存款已超过4亿英镑,贷放透
支额约2.9亿英镑。
2.共同的发展机遇
在整个60、70年代,香港和新加坡同时面临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良好机遇。一
方面,香港和新加坡经济正处在迅速工业化时期,急需资金发展出口加工业。另一
方面,临近的东亚地区经济发展也十分蓬勃,投资需求强劲。据世界银行统计,
1960.1970年,香港人均国民总产值年增长率达到8.4%,新加坡为5.2%,增长速度
居世界前列。从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来看,1961.1965年,国民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
为5.2%,1966.1972年为7.2%,同期该区投资占国民总产值的比重则由15%提高到
20%。该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欧美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国际银行
和海湾国家的“石油美元”也随之向这一地区聚集。加上该区占国民生产总值高达
20%的国民储蓄,资金供应来源充沛。
3.1.2.香港和新加坡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策略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80--05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研究
由于当时香港金融基础较好,外国资本进出自由,美国银行最初愿意在港设立
亚洲离岸金融市场。然而港府不愿因为满足跨国银行撤销外币存款利息税的要求,
破坏其自由放任的经济管理体制,影响港元的稳定,坚持对银行体系的外币存款征
收利息预扣税。同一时期,香港虽然没有批出新的外资银行牌照,但却允许已注册
的外国银行广设财务公司;又在1972年随港元脱离英镑区,解除仅余的兑换英镑的
外汇管制;并于1974年取消黄金进出口;之后相继制定和通过了《证券条例》、《保
障投资人士条例》和《收购及合并守则》,建立证券市场规范。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
置,优越的经济表现和自由开放的金融环境,香港的国际金融业务在70年代也获得
了长足的发展。
面对天赐良机,1968年新加坡政府及时宣布废除离岸外币存款的利息税,并特
准美国银行在新设立从事离岸借贷业务的“亚洲货币单位”,将有意经营此类业务的
跨国银行吸引到了新加坡。在随后的70年代,新加坡政府本着金融业超前发展的战
略,一方面加强国内金融市场的建设,构筑内外分离式的金融管理体制。采取的措
施包括:1971年颁布新的银行法例,成立具有中央银行性质的金融管理局,将分散
在10余个政府部门的金融管理职权相对集中。1973年,宣布新、马货币彻底分家,
掌握金融发展的自主权。1975年制定商业银行的储备金比例及流动资产比率,规范
商业银行的发展。另一方面,新政府又采取一系列金融自由化和税务优惠措施:(1)
不断放松外汇管制。1973年,新政府宣布新加坡元与英镑脱钩,改与美元挂钩,实
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76年,宣布新加坡与印尼、泰国、菲律宾间的外汇可以
自由兑换:1978年,撤销所有外汇管制,允许外国企业和个人自由汇出投资资金、
盈利、股息和个人收入。(2)有选择地对外开放金融市场。1973年新加坡单独设立股
票交易所,取消非本地居民购买证券的限制;同年允许黄金自由进出口,1978年设
立黄金期货交易所,促进黄金市场的发展;1975年,宣布取消银行利率由政府与公
会制定的做法,存款及贷款利率由银行根据市场情况自行决定。(3)对亚元市场实行
特殊的优惠政策。1973年,新加坡将离岸借贷所得税率由标准的40%降为10%;1977
年又将此一优惠扩大到亚元债券的发行、交易及外汇买卖。(4)政府直接投资促进亚
元市场的发展。1972年,政府所属的新加坡开发公司,与美、日数家跨国银行成立
合资公司,在亚元市场发行债券,扩大其市场容量。同年新政府又投资设立3家新
的贴现所,配合亚元市场,促进次级债券市场的发展。
3.1.3.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雏形初现
到70年代末,香港和新加坡已汇集了大量的国际金融机构,对外金融业务也初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一05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研究
具规模,基本奠定了各自国际金融中心的雏形。据统计,1977年,新加坡银行家数
已增至77家,其中,外资银行“家,亚洲货币单位78个,其资产与负债总额超过
210亿美元,80%以上属离岸借贷业务,涉及的外币达14种之多。此外,外汇市场
发展迅速,日交易外汇量达7亿美元。同年香港有74家注册银行,其中,纯外资与
合资银行超过44家,外国银行办事处100家,跨国财务公司和商人银行201家。香
港银行存放海外同业及放款约85亿美元,接受后者存款约59亿美元,分别占银行
存放款总额约70%和61%“。
3.2.1980--2005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量化研究
80年代开始,港新国际金融中心迈入迅速成长并逐步成熟的时期。本文将根据
上一章形成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水平数量指标体系,对1980至2005年香港和新加
坡国际金融中心的力量对比做一个动态的量化研究,并试图在此基础上追踪二者发
展和竞争的轨迹。
3.2.1.规模化指标
表3-1列示了1980至2005年期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在资产负债规模、
GDP贡献度以及金融机构数量上的变化情况。
”根据‘香港经济年鉴'的港元统计数据及同期汇率指数换算得来的数字。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5 80--05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研究
表3-1规模化指标
单位:亿美元;%
^2盘融机构自有A,盒蠢韭茸甓生产巷擅
^l盒融机构瓷产血债曩A4叠融机构数量置金融业从业人员羲
赍产麓匿箕比事厦其占GDP比率
A41垒球捧
A22蟹奉蟹
A31盒融业
A32金融韭A41金融名翦l帅0家.4,43金融业从
All壹产总曩^12赞蕾簋囊A2I羹奉苴囊慝民生产总
产比GDP贡献廑机构重量翟行驻幸地韭人薮占比

数量
香撼并加壤再港新加垃§培新加蕞舌蜷新加堆寿港新加堆舌港薪加埴香港新加# 舌培新加齄吾耩新加键
6m l』”
’舯● ”17
数据来源l香新港加数坡据数来据自来香自港新金加融坡监金管融局管一理w局w.—iwwwwf.o.mao—ovs..haWohvk.masJac,in新de加x.坡h政tm府祁统香计港处特塑区坠政生脬i统吐计瑾处城塑:螋艘垃芏朗凹和壁新煎加I』坡垒向生务丛部;网
站垫丛丝咝l篮!骂;Topl000家银行资料来白各年7月刊‘银行家'·
说明t受统计口径限制,新加坡的指标A43具体指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包括金融业就业人数和非金融服务业就业人敷.
A1.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规模
从图3-1可以清晰地发现,首先,香港的金融机构资产数额要明显大于新加坡
的同期值。从各自情况来看,香港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量起起落落,在1997年达到峰
值(大约83970亿港币)后回落,到2002年跌到谷底而后小幅攀升,2005年金融机构
资产和负债总额分别是72480亿和62960亿港币;而新加坡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
额在过去的二十五年期间一直处于渐进上升趋势,只是在02、03年间经历微微的下
挫和停整。当然,在资产规模方面,香港和新加坡金融中心的差距依然是十分显著
的。
30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80一05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研究
A2.金融业自有资本额及其比率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这一时期内香港和新加坡在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程度方面发
生了位置上的变化。1997年以前,新加坡金融机构的资本/资产比率始终好于香港
的金融机构;在1997年,香港金融机构资本/资产比为8.5%,比上一年的7.1%增加
了1.4个百分点,首次超过新加坡的同期比率(8.2%);此后,香港一直保持并进一步
强化了在金融机构资本充盈上的表现,并从2002年起逐渐与新加坡拉开差距,2005
年其资本/资产比已达到13.1%,高出新加坡4.1%。整体趋势来看,从1992到2005
年新加坡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情况变化不是很明显而香港则呈现出一条显性的上升
曲线。
A3.金融业国民生产总值及贡献度
由于统计口径不是完全一致,香港的A31指标指金融及保险业的GDP,而新加
坡的A31是金融服务业的GDP值,为避免横向比较失真,对本指标进行一个纵向
时间序列上的趋势观察。图3-2主要展示了1980至2005年香港的金融业对本地的
绝对以及相对贡献。不难发现,90年代前半期香港的金融保险业GDP数量增长得
尤其迅猛,而且这种势头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扭转,尽管在1998、1999年有所下
降但仍然可以看出向上的趋势;同期的金融业对本地生产总值的相对贡献度也保持
了大体一致的变化轨迹。再看图3.3,这是1997至今新加坡金融业GDP的情况。
明显地,在97年以后新加坡金融服务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恢复到
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直至2005年第一次超过1997年的181.26亿新元,并且似乎金
融业对总体经济的影响有下行趋势。
31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舯一05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研究
图3-2香港金融及保险业GDP(及占比)
图3-3新加坡金融服务业6DP【及占比)
A4.金融机构数量及金融从业人员数量
首先来看金融机构数量的变化(图3-4)。总体上而言,香港的金融机构绝对数量
一直要大大多于新加坡,并且两地都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曲线。从图中还可直
观地发现,二者金融机构在量上的差距逐渐缩小,而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香港金融
机构99年以来比较大幅度的缩减,新加坡金融机构递减的速度相对要平稳些。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80—05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研究
图3-4金融机构数量
此外,本文还考察每年世界排名前1000家的银行在香港和新加坡的分布情况(表
3.1),香港在该指标上的优势是明显的。2002年新加坡银行业改革后,仅有三家银
行排入《银行家》的Top 1000,分别是United Overseas Bank(排名第62位)、DBS
Bank(排名第73位)和Oversea.Chinese Banking Corporation(排名第106)。可见香港
依然是亚洲地区银行业汇聚的首选。
关于金融业从业人数的数据,可比性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过从大致趋势上
看,无论香港的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还是新加坡的服务业人
数占比,都有稳中有升的态势,某种程度上也从侧面反映金融业在整个经济社会中
的地位。
3.2.2.收益性指标
资产收益率(ROA)和资本收益率(ROE)是衡量银行业经营效率和业绩表现最重
要的两个指标。在给出这两组指标结果(表3.2)之前有必要对数据作一些说明,以
增加对比的科学性。表中黄色区域内的数值来自每年7月《银行家》对Top 1000家
银行的统计数据,而非黄色区域数值来自两地金融管理局对整个银行体系的统计数
据,显然前者结果必然好于后者。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80—05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研究
衰3·2 收益性指标

珏C1 ROAf%l C2 ROE4f%1 i

香港新加坡i $ 香港新加坡
1990 1.20 13 59
1991 1 00 1.24 23.16 10.95
1992 1.05 1.34 15 34 12 89
1993 1.30 1.67 18 02 1648
1994 1.75 1.77 22 50 1649
1995 1.77 1.73 19.80 15.19
1996 1 90 1 68 20.37 14 51
1997 0 69 1.19 8.1l 1046
1998 0.36 0.57 4.22 5.50
1999 0.42 1.66 4.72 15.57
2000 0.84 1.00 8.46 9.70
2001 0.85 0.80 8.10 7.60
2002 0.94 1.10 8.26 lO.10
2003 0.93 1.25 7.90 11.80
2004 1.06 1.15 8.75 11.10
2005 1 07 815
就ROA而言,剔除口径不一致因素,新加坡银行业的资产收益情况和营运质量
要稍稍好于香港。取一个时间段2001-2004来比较:除01年基本持平外,新加坡的
ROA指数都要大于香港同期的ROA值,但同时也应注意到相对于香港银行业资产
收益率的变化来说,新加坡这一指标的波动性要大一些。两地的ROE指标在同期的
变化方向基本与ROA保持同步。
图3-5香港和新加坡的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5 ∞一05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研究
3.2.3.安全性指标
对于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安全程度的考量,受到了数据可得性比较大的
限制(金融机构倒闭数量和比率、单位金融机构金融风波平均损失率、外资逃离事
件发生次数和比率等指标的披露程度存在问题),因此只能选用不良贷款率、证券指
数变动率、汇率波动程度来作为替代性指标(表3-3)。
表3.3安全性指标
Cl:不良贷款事(%) C2:征券指数变动率(%) C3:i亡率波动(%)
YⅢ IlK 豁娥嚣嚣霉36黜嘣HK SG
1984 n.置n.a n.a O.0017%0.0429%
1985 n.缸n.a

n.a -nOO口7% .0.0467%
1∞6 42% n.丑n.a -nO们O% OO吼13%
'997 Oj瞒n^ n.a -o∞15%.o.1蝴
19嗨1.7%n^ na OO陀1% .00557%
19∞ n7% n.丑n文O∞OO% -o胤1%
19∞ O.蹋n.a n& .o O005% .o.1842%
,991 2烈n.a n.a ·n0005% .0.1撇%
'9鸵2.器n.^ n.a —nO们e% O.0175%
1嘲8瞒n.a n.a ·nO“'6%·n03饿
19舛-3.”‘ n.& n.a 0.0006%-n1联汾%
1995 ’,5% n且n.a -nO∞2%·n05辫
1996 2舯‘ n.a n.a n0002%·n01洲
1997 -1.2% n.a n.a 0.O004% O.336B%
'990 .0.麟n.a n& 0.0000%·n∞21%
1999 5.34% n.& 4.7% 5.“ 5.3% O.∞"% n0009%
20∞ 4.72% na .1.O% ·1 8% ·1.3% O肿”% O∞24%
20们4.37% &OO% .1.8% ·1'% ·'.3% O删1% n’372%
a脱3,46% 7.70% ·1.3% ·1.4% 旬.5% 00000%·n’224%
2D∞ 2∞% &70% 3.磊2.4% Z8% .o0015% 也∞10%
20∞ 1.5秭4.OO% 1.1% '.3% 1.瞩0.0005% 也∞引%
2005 n.丑3 00% 0.7% 1.1% ‘0,8% -0 0009%0.0458%
c1.不良贷款比率
虽然该指标的时间序列比较短,但也可以看到大致的趋势。两地的不良贷款率
呈现明显的持续下降势头,新加坡从2001年的8%减至2005年的3%,而香港也从
1999年的平均5.34%跌到2004年的1.56%。可见:①两地不良贷款减少得都很快:
②绝对值上看,香港的银行资产质量优于新加坡。
C2.证券指数变动率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80--05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研究
证券市场上,频繁剧烈的波动反映着市场的不稳定,机会的背后也隐藏着风险。
观察1986年以来香港所有普通股收市指数平均波动状况(图3-6),发现股指变化
幅度不小,尤以1986(4.2%)、1993(6.5%)、1999(4.7%)和2003年(3.2%)为
剧。反观1999-2005年新加坡Straits Times指数和新加坡Regional指数,除1999年
变幅较大(分别达到5.4%和5.3%),其余指数波动都控制在3%以内。而从多年平
均值来看,从1986年4月至2005年12月香港所有普通收市指数平均日变动率为
1.13%:1999年2月至2005年12月,新加坡Straits Times指数和新加坡Regional
指数平均月变动率分别是O.80%和1.04%。
图3-6证券指数变动率
C3.汇率波动幅度
汇率的变动频度也是衡量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安全程度的重要指标。然而,由于
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它多年来成功地把港币兑美元的汇价锁定在7.g:l,因此在我
们的波动曲线图上基本上是一条直线(图3-7)。当然,新加坡的汇率就不可能如此
固定了,从图上可以看出汇率波动最剧烈的时期是在1997-1998年及2001-2003年
期间。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80一05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研究
3.2.4.流动性指标
袭3-4流动性指标
单位:亿美元
D21上m公D22股票市墙市D23胜■空品
D31耆均虚空量(张簟) D32日均扁变量
D41±市债葬D42债葬{
值品螽且市值空茹氟
香嵩新加描香港暂加棱暑箍矗加坡香藩蠹加≈ 番麓新加藿番誊撕加垃番撼新加垃香格爵加I
791.305
3.611+329
’40155
235.976
236.002
499 262
1.089.027
2 710 956
4.799.250
3.030 1.510 5.589.8e9
4,494 1.531 7.215,232 22,568.545 28.977 87.859
9.730,628 24 090 285
10.127,089 27.851.162 41.000 108.961
2,470 1.074 8 529 372 25 853.140
e.155 1 551 9.260.570 27.571 963 37.492 107.522
10 549 552 30 989,862
4 564 1 016 11,029.404 32.887 395
14 546 213 38.648.224 58 654 140.647
19+629,692 28.418.757 78,834 112.480
25 523 007 26 026128
注:由于数据缺乏直观比较性,香港和新加坡的同业拆解市场规模在F文分别阐述。
Dl同业拆借成交量
表3.5列示了1993.2005年香港分币种的结算所成交量。其中,港币结算量在
1993至1997年间增长得很快,经过98、99年的低潮期,从2000年起逐渐恢复、
调整,最近三年成交量节节攀升,截至2005年底已经达到1373148.3亿港币。自推
出以来,美元和欧元成交量也很快拉高,虽然美元结算量要比欧元结算量大很多,
但欧元结算量的增长速度几乎保持在50%以上。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80-05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研究
表3-5香港结算所成交量
Dimrinl: HKD USD2 EUR03
亿美元
期内教字f百万港元) (百万美元) (百万欧元)
1993 30.700,054 39.685
1994 579拍.650 75山34
1995 硒j89J12 85.819
1996 78J56J38 101 832
1997 107.291.419 138j84
1998 87.978j98 113j94
1999 86.159,554 111.059
2.000 105,683,063 245J9"2 138.106
2∞l 98j49.057 937,174 135476
2毗92,300,408 1,286,465 1312-14
2003 101,021.1舳1,2.55,378 135,307 143卫15
2叭123,494.649 1,385,989 230,437 175097
2005 137,314,830 l,632,467 339,307 197.113
1.数字由香港银行同业结算有限公司提供
2.美元结算系统于2帅哞0月21日推出
3.欧元结算系统于2003年4月勰日推出
表3-6是1991年以来新加坡的亚洲美元市场上各区域同业拆借成交量。不妨来
对比一下1991年和2005年市场组成结构的变化(图3.7)。在拆出量上,各区域市
场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东亚始终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超过美国、欧洲以及其他地
区之和),欧洲次之。然而在拆入量上,东亚的份额由1991年72%的绝对优势降至
05年的44%,而同期欧洲市场份额则从16%激增到43%,两个区域几乎平分秋色,
同时美国和其他地区的市场规模也略有扩张。
表3-6新加坡亚洲美元市场:各区域同业拆借成交量
单位:亿美元
京亚欧洲美匿其他地区苴壤
拆^量拆出量拆入量拆出量拆入量拆出量拆入量拆出量拆入量拆出重
1991 16,661 14,572 9。086 3.299 1.469 1.588 1.57:3 831 28.789 20,291
1992 16.137 13.050 9,443 3,435 1.323 1.704 1.406 908 28.3∞ 19.007
19∞ 17.242 13,402 9,280 2.802 ',258 1.62.5 1,571 1.”7 29。351 18。945
'994 20,465 15脚10,135 2.907 1,2鸵1。879 1.599 1,335 33,491 21.7’5
'∞5 21,328 16.88B 1'膏12 3,594 1,301 ’.964 2.100 1,2Sl 36,641 23.757
1螂19,782 16.7" 13.124 4。114 1,644 2,5153 土544 1,332 37.094 24.枷
1∞7 21.∞4 19,256 13,940 4.701 2,32"/ 3,269 3,050 1,497 40,352 28,723
1嘲22.4∞ '7.319 8.648 6.048 1.643 3。023 2,176 2,047 34。9∞ 28,437
19∞ 21,042 14,740 7.713 9.887 '.195 3.1∞ ’.78' 2,307 31。7” 30。123
2咖∞。068 13.351 矗481 11.126 941 3,438 1.870 2.429 29,3150 30.344
2001 19,861 13.735 7,421 ”.877 650 2,809 2.202 2,434 30.'35 30,854
2|∞2 19,313 14,451 ^125 11,836 728 2,390 2.住7 1,∞1 30,2∞ ∞.∞8
∞∞ 18-510 15.182 9,227 12.024 1。025 2,32.4 '.975 ',695 30,736 3t,226
2004 20.412 15,506 10,736 14,023 1.319 2。477 2,672 2.151 35.140 34.,157
2∞6 20.362 15.532 ”。561 15.473 955 2,575 3。083 2.3" 35.961 35。891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gO~05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研究
图3-7新加坡亚洲美元市场:拆入拆出量对比(1991vs2005)
D2.股票市场市值及成交量
表3.4概括了1980.2005年间香港和新加坡股票市场的上市公司数目、总市值、
成交金额以及平均日交易额,是评估两地股票市场流通能力的主要指标。
首先来看两地的上市公司数目。可以看出以下变化趋势:①港新股市上的上市
公司一直在持续增多,香港从1980年的262家已经发展到05年底的近千家。新加
坡也从90年的172家增加到了05年的664家;②香港的上市公司数量始终要比新
加坡高出一截,前者大约保持在后者1.5-2倍的水平;③就增长势头而言,香港要
比新加坡略微平稳些。
接下来的两个指标是股票市场市值和交易额。在图3.8上可以发现,在整个区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80—05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研究
间内香港股票市场的市值和成交量几乎都是新加坡同期值的好几倍:其一,香港股
市的规模要比新加坡的股票市场大得多;其二,在香港股市上的交投活动也更为活
跃。从时间序列走势看,香港的股票市值和成交额总体走上升通道而新加坡则发展
得比较缓慢甚至有些后退。另外,除个别情况外,交投状况与股票市值的变化相吻
合。
D3.期货及期权成交量
2005年,香港和新加坡衍生品市场上期货与期权的合约成交量几乎处在同一水
平上,分别是25523007张和26026128张。然而,两地期货及期权市场走过的道路
不尽相同:香港的期货、期权成交量经历了一个长期坚持的攀爬过程,从02年开始
以连续三年超过30%的涨势到达这个位置;新加坡的衍生品交易量起点相对要好很
多,1996年其期货及期权成交量是22568545(相当于当年香港的三倍),然后增长
至2003年的顶峰(35648224张),随之是连续两年较大幅度的下跌。
40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80—05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研究
D4.债券市场交易规模
在香港和新加坡的债券市场上,可以看到与股票市场截然相反的一幕(图3-9)。
从1996年至2004年,新加坡的上市债券市值是香港的好几倍,并且与新加坡债券
市值节节上升相对应的是香港债券市场的逐渐萎缩,从而导致两地的差距日益拉大。
2004年,新加坡上市债券总市值达到2810亿美元,近乎五倍于香港(575亿美元)。
再看债券交易额,香港债券市场交易量很小,而新加坡的债券市场交易额变化幅度
很大,从96年至04年已经震荡了两次。
3.2.5.国际化指标
图3-9债券总市值和交易额靴;镰元
表3.7国际化指标
单位:亿美元
E1跨国金融机
E2外国金融资产总额和负债总
E3日均外范交易额

构数量
E21对外资产E22对外负债E31交易量E32市场份额
香港新加被香港新加坡香港新加坡香港新加坡香港新加坡
1989 123 250 233 484 550 6.7% 7.7%
1990 128 4648 242 4040 240
1991 124 5038 244 4625 232
1992 118 5075 317 4640 297 603 736 5.6% 6.8%
1993 167 115 5181 312 4770 319
1994 179 119 6156 373 5831 392
1995 183 128 6552 390 6201 467 902 1054 5.7{‘ 6.竹
1996 178 131 6088 428 5800 549
1997 178 140 8009 530 5976 708
1998 168 142 5012 441 4474 494 785 1390 4.0R 7.0%
1999 150 133 4766 518 3725 496
2000 143 132 4508 478 3194 544
2001 138 125 4051 547 2643 579 670 1010 4.I% 6.2%
2002 125 114 39“ 510 2447 565
2003 127 112 4389 516 2662 584
2004 124 110 5071 598 3080 654 1020 1250 4.2% 5.鹦
2005 122 106 51lO 707 3047 595
4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80—05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研究
E1.跨国金融机构数量
图3.10点示了1989年以来港新两地跨国金融机构个数。首先可以看出,在该
指标上香港始终高于新加坡,也就是说香港一直拥有更多的外国金融机构;两地的
变化都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但是这种趋势并没有同步,香港从1995年开始持续地
减少而新加坡跨国金融机构数量下降是从1998年开始的:在1994年,两地的外国
金融机构分布情况差距最大——香港有179家在香港境外注册的认可机构(包括代
表办事处),而新加坡仅有119家,随后这一差距不断缩小,从2000年开始香港仅
比新加坡多出十几家而已。
E2.外国金融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
通过图3.11和3.12来说明香港和新加坡在1990-2005年间对外资产和负债的绝
对力量变化与相对力量对比。香港的对外资产和对外负债数额在这十五年间有起伏:
在1995年前两项指标均在增加,95年至02年则是下降期,03年起又能看到明显的
回升势头。而在新加坡,应当说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大致上是平稳上升趋势(除了
97年出现的异军突起),其变化和调整的幅度要比香港小一些。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80一05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研究
E3.日均外汇交易额
最后一个考察的指标是外汇交易额。新加坡的外汇交易量在1989至2004年间
一直优于香港(图3-13)。在1989年时,两地外汇交易额的差距并不是很大(香港
484亿美元,新加坡550亿美元),然而由于新加坡在接下去的十年中外汇市场比香
港发展得更快,到1998年新加坡外汇成交量1390亿美元,是同年香港的1.89倍。
从市场份额来看,一般情况下新加坡的外汇成交量在全球外汇市场上所占的比重比
香港高出0.9.1.1个百分点,然而在1998年和2001年新加坡的市场份额比香港分别
高出了3.05%和2.10%.
3.3.1980.2005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的原因解析
从上一节对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在五个方面表现的量化结果可知,两地
的金融中心发展互有长短难分高下,应当说目前香港略占优势。接下来应当关注的
是这一番动态较量背后的原因,以便于从更深层面总结港新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经
验教训,也可以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有效借鉴。
香港和新加坡的金融业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各有特色。香港奉行自由竞争
43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80--05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研究
的传统性自由经济路线,其经济大体上不受任何约束。因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
形成是“自然形成型”的;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则是在政府大力扶持下发
展起来的,属于“政府主导型”。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是亚洲地区唯一的没有离岸业务和本地业务之分的“一体化
中心”,境内金融与境外金融交织在一起,其自由化和国际化的程度是新加坡市场所
不能比拟的;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实行严格的分离,境内管制、境外自由,是“隔
离型中心”。
3.3.1.金融监管体系
1.监管哲学
香港和新加坡政府对金融监管所遵循的基本哲学原则完全不同。香港奉行的是
“积极的不干预主义”,而新加坡采取的是“积极直接干预政策”。尽管在80年代以
来,香港对金融业的监管不断加强,而新加坡逐步采取更多的间接手段控制金融,
但基本原则尚未根本改变。
香港政府积极不干预的监督政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政策导向
提高本港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和对外开放程度;另一方面,制定法制法规加强对金融
业的管理,通过具体的法案、条例定出金融行为的准则,利用官方、半官方和非官
方机构积极地参与管理,保证金融政策有适当的运作基础,维护金融市场的正常秩
序。香港政府的“积极不干预”主要是相对于港府早期所采取的消极的自由放任态
度而言,“积极不干预”是指带有政策导向的“干预”色彩,指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
鼓励香港国际金融业的发展,不断提高金融业的自由和对外开放程度。
新加坡政府的积极干预政策实质是其积极扶持金融业的政策,这种积极的干预
集中反映了这样一个原则,即在鼓励外国金融机构进入的同时,保护本国金融机构
的实力及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体现在具体政策上,一方面新政府通过积极给予
外资优惠政策,扩展其海外金融业务;另一方面,为保护本国金融业,新政府采取
了差别待遇政策,首先是限制进入的外国金融机构的种类和经营的业务范围,只是
鼓励其参与亚元市场交易,且新进入的外国银行不能在境内的其他地方设立分支网
点,其次是在税制方面,新政府降低税率的同时,通过复杂的税收制度引导外国机
构的进入,使之符合本国发展需要。
2.监管机构
两地都不设中央银行,但新加坡有一个事实上的中央银行即金融管理局(MAS),
该局被赋予足够的权力,行使对整个金融活动的宏观调控和监管职能。除了货币发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一05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研究
行由货币局担任以外,其余中央银行的职能全由金管局承担。而香港的央行职责则
由几家私人银行和政府部门共同担负。
表3-8香港和新加坡监管体系
Hong KOl|g Sing.apofe
Monetary AutI谢ly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Monetary Aumofity of
Singaoore
Currency Issuer(s) Hong Kong&Shanghai Baakillg BOllld of Commissioners of
Corpm.ation Currency
Standard Chartered Bank
Bank ofCImn
1"1Ⅱ℃e—tier Slructm'e Liceased Baxlks hlll licensed Banks
Restricted Ball]6 Resmcted Licealsed Banks
Depojdt-taking Comlyanies Offshore Licensed Banks
Non-Bank Financial InstⅡance Companies Merclmnt Banks
Institutions Pellsion Funds,Unit Trisls, Finance CoⅡ带ani∞
Others Cantral 1Ⅺoxident Ftmd
Development Loan Fund Post Office Savhxgs Bank
Inslwance ConⅪoanies
othef Representative Offices Replesentatix-e Offices
资料来源i Ng 8coy‰.f1明哪.Hono gong and Singapore a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s:AComgermive
Functional perspective,。h..R...o..:./..N...Ⅲ....w......n..t..u....e..d.,.u.....s..a../..n..b..s.../.s..a..b...r.e.../.w...o..r..k..i.r..m.....o...a..J.o.e...r.s../..0..6...-.9...8....1—)d—f
香港金融管理局主要有三个职能:在联系汇率制度的架构内,通过外汇基金的
稳健管理、货币政策操作和其他适当措施,维持货币稳定;通过监管银行业务和接
受存款业务及监管认可机构,促进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定;促进金融体系尤其是支
付和结算安排的效率、健全和发展。
作为新加坡的中央银行,MAS一身二任:一方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运用外汇
市场利率等工具调控国民经济,保持本币稳定,将通货膨胀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另
一方而还担负着对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监管责任。《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规定金
融监管的目的是:在政府一般经济政策范围内促进货币稳定及信用,促进经济成长。
在金融管理局认为公共利益所必需时可对金融机构提供咨询或对该金融机构提供建
议,并为确保该要求或建议的效力发出指示。
3.监管制度
(1)香港的金融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被授权代理中央银行的某些职能。第一,发行货币。香港政府授权汇
丰和渣打两家银行发行港钞,1994年,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开始参与共同发钞,打破
了英资集团对货币发行的垄断:第二,作为票据交换中心,政府规定,香港各银行
均须在汇车银行开立账户并经常保留一定头寸以备票据交换之用,1988年7月实施的
新会计安排增强了港府当局控制银行同业银根的能力;第三,代替政府实施某些金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80--05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研究
融政策,汇丰银行被授权和外汇基金一起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对有问题的银行
给予支持,负责制订最优惠利率,受政府委托干预外汇市场等。
外汇基金在香港金融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外汇基金在香港的金融管理中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一,控制港币发行的准备金。商业银行发行纸币,必须以金
额充足的外汇准备金存入外汇基金换取“负债证明书”,才能发行等值的港币,同
时硬币的发行基金也由外汇基金管理;第二,稳定港元汇价”。在实行自由浮动汇
率期间,外汇基金相当于外汇平准基金,当港币汇价出现较大波动,超出常理至影
响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时,则运用外汇基金干预汇率和外汇市场“。第三,直接干
预同业市场,为达到直接控制利率间接支持港元汇价的目的,政府还利用外汇基金
对同业市场进行干预,1990年发行外汇基金票据后,这种干预变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银行公会的监督作用。银行公会根据1981年颁布的《香港银行公会条例》正式
成立,银行公会表面上是银行同业自律的行业组织,实际上是香港政府对银行业进
行间接管理,贯彻港府金融政策的工具。所有持牌银行都必须加入银行公会,银行
公会最重要的作用是统一制定港元存款的最高利率,并且与港府和财政司保持密切
的联系,贯彻其政策意图。
(2)新加坡的金融监管制度
金融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MAS严格限制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对于信誉不
佳的金融机构一概不予受理。各类银行的业务范围均有明确界定,不能超业务范围
经营。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按市场原则进行,政府不干预机构的设立与撤并,金融
公司要退出,需先进行清算,偿还个人和公司债务后依法清盘,不存在中央银行救
助和行政关闭的问题。正是由于MAS设定了严格的金融机构准入机制,因此,MAS
充分信任准入后的金融机构,让金融机构参与间接合规性管理。MAS认为,金融机
构是资金进出的主渠道和外汇交易的“信息中心”,应该最了解客户的经营背景。
货币可兑换后,大量的合规性监管交于金融机构直接处理,金融机构已成为实施有
效监管的“中介机构”。这些金融机构既是很重要的管理对象,又成为监管政策的
一线执行者。
现场审查与非现场审查相结合。MAS建立系统的监管程序和监管方法,采取现
场审查”与非现场审查”相结合,以非现场审查为主的监管模式,实现了“非现场监
”由于香港是一个自由港,其生产生活资料基本上靠进口,而工业产品的市场主要在海外,因此保持稳定的汇率
至关霞要。
“1983年,港币币值急剧下降,在数度提高港元利率支持港元汇率而效果甚微后,财政司决定修订外汇基金发
出及赎回“债务证明书”的方法,收发钞银行缴付美元,将美元与港元的汇率固定在1:7.8,而市场上的外汇
交易仍可自由浮动,即所谓之联系汇率制。实行联系汇率制之后,市场上美元兑港元的汇率基本上稳定下来。
”现场审查主要依靠中介机构进行.对于现场审查的实施,新加坡金管局有非常明确的规定,每年对哪些机构进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一05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研究
管一现场检查一风险评级一非现场跟踪监管”的良性循环。MAS主要运用VAR模型
17和加压测试18两种数理模型管理银行风险。
信息披露制度。在新加坡,银行信息披露侧重于三方面:公司治理、经营状况
以及风险管理。MAS建立了强制的信息披露制度,确保监管当局和公众能够及时了
解相关金融机构的运作情况。此外,MAS还在借鉴美联署资讯程序的基础上。自行
开发了一套集非现场监测、现场检查、银行风险评级为一体的资讯系统。该系统不
仅可以让各种监管信息通过这--$lJ度更好地实现信息共享,还可以在相当大范围内
实现对信息的核查。
3.3.2.金融机构
1.香港:集团化、多元化的金融机构
活跃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机构,包括持牌银行、有限制牌照银行、接受
存款公司和除此之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随着中银集团业务的发展以及其它外国资本的扩张,香港的银行业逐步形成英
资银行、中资银行和外资三大银行集团。英资银行集团主要由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
组成,是香港最大的银行集团,其中汇丰银行是香港最大的银行”。中资银行集团
包括中银集团下属的13家姐妹行和嘉华银行、友联银行两家中资银行。改革开放以
来,中银集团从服务于内地对外收支结算,为内地驻港工商业融资发展到积极参与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各种金融活动20。香港银行业的第三大势力是外资银行集团,
主要包括日本、美国和欧洲国家的跨国银行附属机构。外资银行在吸收港元存款和
行现场审查都有周密计划,避免出现盲耳和髓意的情况。
”非现场审查指监管机构定期和不定期地对被监管机构上报的各种统计资料、报表等,按一定程序与标准进行
审查分析。非现场审查采取全方位搜集信息、全程跟踪完成非现场监管工作。监管者不仅定期向银行收集报表,
而且还向监管当局的现场检查人员、银行的内部和外部审计者,国际资信评级机构和境外监管部门取得对银行
的评价.从各类媒体和金融市场上获取与被监管者相关的资讯.MAS的非现场监管人员与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
时刻保持联络,对其经营和管理情况进行征询和讨论。
”VAR模型“alue-At—Risk)是国际清算银行推荐的计量市场风险的数理模型.可以测量多种交易活动(如
股票,债券、衍生工具)的市场风险,通过对大量历史交易数据按正态分布进行假设检验,推导现有资产适应
未来市场风险的能力.
”加压测试(Stress Testing)主要通过专家对产生业务风险的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历史极端事件作为
假设条件,对业务风险进行中一因素或多因素的极端数据测试,测量银行在极端情况下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
1々亡丰的分支机构遍布全港,大约占据了存款市场的30%.其中在港币存款市场中的比重更高,达40%,更重要
的是,汇丰银行曾经享有类似中央银行的特权,这种特殊地位不仅使它对香港的金融政策有重大的影响,而且
使它在同业竞争中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50年代以来,汇丰开始国际化扩张。1992年.汇丰迁往英国.意在演
出香港,但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香港是汇丰银行获取巨额利润的重要来源地,汇丰银行仍将把香港作为一
个重要的业务基地。并由此扩展中国的业务。
”在存款业务方面,中银集团积极扩大分支行建设,增加业务品种,开展金融创新。近20年来,存款年平均增
长超过20%,在香港存款市场中的占有率也达到了20j6以上:在贷款方面。中银集团积极支持当地的建设,贷款
中有9成用于当地.同时亦对一些困内项目放款,加强中港金融的合作。1994年.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参与港币
发行,中银集团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80--05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研究
开展当地信贷业务的条件不及本地注册银行,但在境外货币借贷方面却始终处于领
先地位。它们大量调入海外资金,扩张境外业务,是香港银行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
因素。除了以上三大银行集团外,香港还有少量华资银行。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以银行业为主,但随着它的发展,其它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发
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保险公司是香港最重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香港的保险业历史
悠久,70年代后发展迅速,在亚洲保险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也是亚太地区
的再保险中心.投资基金公司是香港近几年来兴起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它易于吸收
境内外资金,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有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香港的租赁业自70年代
开始发展,到1990年,香港的租赁公司已达103个,补充了银行中长期信贷形式较少
的弱点,使短期融资与中长期融资相配合,使香港的金融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2.新加坡:发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与香港相同,新加坡金融机构的主体也是商业银行。为避免金融市场出现不必
要的竞争以及保护本地银行,其商业银行按经营范围分为三类:(一)完全性执照银
行,可在新加坡境内设立分行,业务不受限制。(二)限制性执照银行,不可以经营
储蓄性存款,禁止外国银行的国内业务接受25万元以下的定期存款,禁止在国内开
设一家以上分行。(三!)离岸性执照银行,只能经营亚洲美元、外汇买卖、接受外汇
存款等境外业务。
与香港相比,新加坡的金融部门发展得更平衡,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力量颇为
强大,可以说已集体构成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在非银行金融机构中,最重要的
是投资银行,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同业间和一些经批准的金融机构间的拆借、股东资
本和股东持有的公司债券”。此外,在新加坡,还有几十家当地资本构成的金融公
司22,主要资产业务有:抵押贷款、消费贷款(如汽车、住房等)、楼宇建筑贷款、
一般商业贷款、租赁、票据融资和代客收帐业务等。新加坡的保险业十分活跃,竞
争日益激烈,保险业务已扩展到东南亚地区。同时,还发展了大量的金融中介机构,
如货币经纪、国际货币经纪和股票证券经纪公司”。
3.3.3.金融市场
1.银行业
2’由于资金来源的特殊性质,投资银行不必满足金融管理局的法定准备金和法定流动资产要求。
4按新加坡金融公司法的规定,这些金融公司的经营范隔是:吸收定期和储蓄存款(但不得经营支票帐户)i黄金买
卖。外汇买卖:不得发放超过5000新加坡元的无担保贷款,不能发行新元大额可转让存单,但可以在二级市场
购买.业务仪限于全岛。
4货币经纪公司是当地货币市场的中介,银行之问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拆借一般是通过货币鳍纪公司进行
的。国际货币经纪是买卖外汇和金融期货交易的中介.股票证券经纪主要进行证券和股票买卖及作为中介。
48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80-05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研究
香港和新加坡都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资银行最早在两地开业。由于香港对外
资银行和本地银行“一视同仁”,新加坡对外资银行“区别对待”,致使香港的银
行业比新加坡具有明显的优势。香港的银行业规模、外资银行数、银行业的国际化
程度和银行资产质量都优于新加坡。
由于全球银行业近几年掀起的并购浪潮和日资银行海外业务的收缩,截至2004
年12月,全港认可的机构数降为208家,但银行体系基本稳健,整体资质不断改善一
一资产负债规模大幅增加,盈利状况趋好。原因主要出于以下几点:①部分银行近
几年通过合并整固或整合业务,令盈利大为改善。②部分银行通过加强成本控制,
降低资讯科技支出、薪酬支出以及其他经营成本,致使成本与收入平均比率由2001
年的43.2%降至2003年的38.7%。③非利息收入大幅增加。通过积极发展资金管理、
收费金融产品及个人和公司理财等中间业务,极大地提高了非利息收入,抵消了净
利息收入减少的影响。④不良资产问题得到改善。在经济复苏、利率低企、就业市
场转好等多方利好因素的影响下,加上银行业自身的整改,香港银行业的不良资产
问题在近两三年继续改善,至2004年。零售银行的问题贷款比率几乎下降到金融危
机前的水平。
1999年5月,新加坡金融监管局发表政策声明,提出开放新加坡银行业,标志着
新加坡银行业实施改革,其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银行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
利用五年放宽管制计划,增发各类银行执照给外资银行,允许离岸银行在批发新加
坡元的交易方面享有更大灵活性。二是银行业的进一步集中。新加坡银行业的兼并
和集中最为突出的是发展银行的扩展计划。在政策出台之前,它通过收购非商业性、
国家拥有的邮政储蓄银行,取得超过百亿元的现金;之后,在泰国、印尼、菲律宾
收购多家银行或部分股权;1998年12月收购广安银行,2001年4月更以高达100亿元,
再收购在香港排名第四的道亨银行,跃居成为东南亚最大的银行。三是加强本地银
行的企业监管和治理。所有本地银行必须设立“五人任命委员会”,从而间接牵制
股东通过股份对银行经营权的控制与操纵,以此形成一种产权与经营权相互制约机
制,防止内部人交易行为,形成对银行管理层的牵制力,进而促成有效的银行治理
结构。
表3.9新加坡银行业兼并表
F 。收购银行。被收购银行” . 。。
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
大华银行华联银行
华侨银行吉宝达利银行
49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80--05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研究
2.股票市场
香港的股票市场明显优于新加坡。恒生指数结束连续两年的下跌后,在2003年
上涨35%,2004年恒生指数承接03年强有力的复苏势头,在04t912月底报收14230.13
点,较上年上涨13.2%。2003年末香港的股票市值排名世界第十,亚洲第二,新加
坡则排在15名以外;2004年香港股市市值达66959港元,约是2003年的1.2倍,居全
球市场第9位。无论是市值、成交量还是筹资额,香港的股票市场已经把新加坡抛在
了后面。更重要的是,香港放宽了企业上市的标准,吸引大量的内地企业到香港上
市,依靠内地优势进一步推动香港股市的繁荣。
1973年以前,新加坡的股票市场一直附属于马来西亚。截至1999年,新加坡股
票市场上共有上市公司370家,总市值大约4340亿新元,大约为当年GDP的3.4倍。
然而,其中27%由一家政府控股公司——Tem弱ek Holiday持有,事实上这种国家垄
断从70年代开始就存在。1987年以来渐进的私有化有助于活跃交易,尤其是1993年
Singtd的上市,使得股票市场总市值一下子从92年的488亿美元窜升到1327亿美元。
从上一节对D2指数(股票市值及交易额)的实证考察发现,新加坡的股票市场发展
缓慢但还算比较稳定,反映出其保守的一面。
3.债券市场
相对其它金融市场而言,两地的债券市场都比较落后,但新加坡的债券市场在
成交额和年末总市值上都超过香港,特别是在债券成交额方面二者差距比较大。
债务市场一直是香港金融市场相对薄弱的环节,近些年来也已试图在市场拓展
和市场深化方面争取进一步的发展,主要包括:①建立可靠的收益率曲线。香港金
管局1990年3月实行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定价计划,由此扩展逐步形成长达10年期的
港元基准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外汇基金债券利率收益曲线逐步成为香港债券市场
利率体系中的基准收益率曲线,对于债券及其他金融产品的定价有基准的作用,极
大有利于香港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②活跃二级市场。金管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
增加市场透明度和流动性,其中包括加强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的现有市场庄家制度。
金管局还支持香港期货交易所推出外汇基金债券期货计划。债券期货和约可让投资
者对冲利率风险。期货市场的买卖活动会刺激场外现货市场的交投,有助于形成债
券的回购市场,增加现货市场(尤其是定价过程)的透明度,促进债券被广泛用作
抵押品的情况,从而刺激市场流通量。⑧提供税收优惠。为吸引国际投资者及发债
体,香港对证券投资实行了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来自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多边
发展银行债券,以及由非金融机构持有、香港认可机构发行的存款证的收入均可豁
免利得税,而来自合资格债券的收入可以获得减免50%的税项。④简化发债审批手
50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一05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研究
续。鉴于债券发行程序被指过于繁琐“,香港有关部门于1999年11月成立专门工作
小组对现行法例及规则进行研究,来简化有关文件的要求及上市程序。
而新加坡的债券市场是世界上最有效率和最透明的市场之一。1995年之前,债
券市场在新加坡金融市场中的作用十分有限,而银行和股票市场则起着主导性作用。
但1995年以后,新加坡债券市场特别是政府债券市场则有了很大的发展,平均每年
以大约20%的速度增长。特别是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MAS则更是把精
力集中在发展国内债券市场上,从此公司债券市场也有了迅猛的发展。2002底,新
加坡整个债券市场规模达到了1060亿新元(约576亿美元),占到GDP的63.8%,这一
比例位居东亚新市场国家的前列。
4.衍生品市场
新加坡是亚太地区第一个设立金融期货市场的金融中心。早在1984年9月,新加
坡就将黄金交易所改组成国际金融交易所,开始提供各类金融期货的交易设施和服
务,并成为金融期货和期权市场的主体。随后,新加坡股票交易所开始进行上市股
票的期权交易,离岸金融机构也进行一些外汇和境外有价证券的期权交易。而香港
1986年才推出以恒生指数期货为代表的金融衍生品,其衍生品的交易量在亚太地区
排名第二,世界排名第五。新加坡的衍生品市场对香港构成直接的威胁和挑战。
然而,也应当注意到香港衍生品市场近年来的进步。(1)交易品种日益齐全,规
模不断扩大,品种结构向非均衡化发展。香港各类基础金融市场工具的多样性使其
衍生品市场亦呈现出多样势态”,市场交易规模也不断扩大拍。但香港为数众多的金
融衍生工具发展并不均衡,大致来说,以股指期货和股票期权为主,两者占据场内
衍生品市场的绝大部分2 7。(2)场外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势头良好,成为衍生工具
市场的主体。就亚洲市场而言,1998年香港市场的发展距占第一位的日本和第二位
2.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债券以及发行面额5万港元或以上债券,均须符合‘公司条例》及‘保障投资者条例'
的登记及发售章程规定,经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进行有关发售章程的核准程序,经公司注册处办理登记
程序.
铂括地说,香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上班期货为基础的衍生工具有恒生指数新货、恒生香港中资企业指数斯货,
恒生地产分类指数期货,三个月港元利率期货及马克、日元、英镑、欧元的。日转期汇”和远期利率或汇率合
约、利率或外币掉期等;以期权为基础的衍生工具有恒生指数期权,恒生地产分类指数期权,恒生100期权,
红筹期权、利率及外币期权等;其它类型的衍生工具包括认股权证、备兑认股权证、可转换证券等。
糯统计,无论是期货市场还是期权市场,交易的合约张数都急剧增加。1991年期货总合约数为3075张,而这
一数值在2001年达到95262张,10年问增长近30倍。其中,期权在1993年始发行时,成交为17702张台约,
在2002年来达到438472张,恒生指数期货由1991年的3075张增加至200i年的33138张,小型恒生指数剃由
2000年发行之初的827张增至2002年的2473张。
8就期货市场看,2001年恒生指数期货及小型恒生指数期货在8个期货交易品种总交易张数中占总体市场规模
的88.74%,在2002年全年所占比重达到95%。就成交量而言,股票期权及恒生指数期货为各类衍生产品中
成交量屉高的品种。1999~2000年恒生指数期货占总成交量的一半以上,2000-200i年股票期权首次超过恒生
指数期货的成交量,占到47%,但这一数值在200l-2002年度又有所回落.降到33%,而恒指期货同期占
44%。基本上两者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
51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80--05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研究
的新加坡还有一段距离,其总额分别只占前两者的57.1%和42.6%。在经历亚洲
金融风暴后的2001年同期,香港基本上保持了温和的增长势头,无论是外汇还是利
率衍生工具成交都有小幅增长。<3)市场参与者多样化,各有侧重。香港衍生品市场
的买卖既包括公司自行买卖,也有本地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还包括海外的机
构及个人的交易。
5.外汇市场
根据伦敦和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经验,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必然拥有
一个发达的外汇交易市场。香港和新加坡是亚洲地区继东京之后的两个主要的外汇
交易市场。然而,即便是已经巩固了其自身在亚洲外汇市场重要地位的新加坡,在
日均外汇交易量上与伦敦、纽约以及东京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和伦敦、纽约国际金融中心不同的是,香港和新加坡自身的货币在国际外汇市
场上都不是主要的交易货币,这决定了它们无法成为以本国货币提供外汇交易结算
支付功能的金融中心。尽管如此,香港仍然在两个因素上比新加坡占优:一者,1983
年起港币即钉住美元而新元却没有钉住世界上任何主要币种,也就是说港币兑美元
不存在外汇风险并且可在期货期权交易中充当美元的代理货币;二者,香港允许本
国货币国际化,即可以用港币开展国际借贷业务,然而新加坡并非如此。因此,在
新加坡有大量其他国家货币进行的交易(如美元、日元、马克等)而本币交易量所
占比例不到5%。
尽管两地的本币不是主要国际货币,香港和新加坡仍然可能成为亚洲最重要的
外汇市场。东南亚国家如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都是主要的商品生产和出口国,
而其交易多用美元进行,构成该地区美元的供给。另外,亚洲地区那些出口导向型
经济体尤其是电子工业发达的国家,会发生频繁的电子零部件和产成品出口,这些
交易也多以美元或日元进行。更重要的是,即便亚洲国家汇率制度各不相同,它们
都直接或间接地钉住美元并且它们干预外汇市场的货币也是美元。相应地,美元自
然成为这一地区外汇交易的主要货币工具,大约占到总交易量的80%。
6.离岸金融市场
香港的离岸市场是在1973年香港取消外汇管制后,在没有特别资助的情况下发
展起来的。它属于伦敦型离岸市场,又称“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交易和在岸交易
浑然一体,居民和非居民在金融市场上都可以自由交易,可谓十分开放。1988年3
月,香港离岸市场规模达到2600亿美元。新加坡离岸市场属于纽约型离岸市场,也
称“内外分离型”,是专为进行非居民交易而设立的。管理当局对非居民交易予以金
融和税收优惠,非居民账户和国民账户严格区分。新加坡离岸市场得到政府的大力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5 ∞一晒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研究
扶持,1988年6月其规模就已达到2634亿美元。
表3·10香港和新加坡离岸银行中心比较
Ⅵl南bles HongKⅨ礓Smgapore
Nature ofoffshore banking Integrated with domestic Se掣e鲫ted from domestic
banking banking
Reserve ret'llliremerit None E-【empt
Interest late reg,ulafion Exempt None
Withholding inlfere$l tax None None
Access to funds by residents Ftee Upon approval ofthe
Monetary Anthodty of
Shlgapore《MAS)
Deposit in.sutance scheme None None
Foreign exchange contloI None None
Taxation 011 offshore 10all Oxfly ffemaled without the lO%
intaest mld mcom mtermediation ofan oveA'sea$
establishmem
IncoIne tax on intenmtional Free Fr∞
loan syndication
Divide虬cl distribmion out of Free Free
0ffsbore vrofits
资料来ii;【:Jao,Yc(igss)。llongKong'sBankingSysteminTransitloa:Problems,prospects andPolicies.[10ngKoag:
ChineseBanksAssociation,Chapter 7.
尽管起步比较晚,香港已经追赶上新加坡的步伐成为最主要的离岸金融中心之
一(表3-10)。1995年香港离岸借贷总额达到6832亿美元列全球第五,而新加坡以
4131亿美元排名第九。在银团贷款方面,1992.1995年期间香港的金额都要比新加
坡同期值多出一倍多。这是因为:第一,香港在离岸金融方面较新加坡的最大优势
在于大陆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经济的迅猛发展,从而为香港金融的繁荣提供坚实的内
在基础。大陆40%的外国资本都是通过香港提供的,90%的银团贷款在港获得。如
果中国大陆保持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香港无疑将会得以惠及,比如提供外国资本
流通渠道支持内地基础设施建设。简而言之,香港是中国的离岸金融中心。对于香
港而言的挑战就是上海何时会建立起金融中心从而在同一块腹地与香港展开竞争。
第二,之所以香港能够扩大港币离岸业务而新加坡发展受限的另一个原因是新加坡
坚持新元非国际化。新加坡一直奉行新元非国际化政策,限制新元的海外使用,限
制国内金融机构给外资金融机构提供新元贷款,以避免金融市场的过度投机和利率、
汇率的大幅度波动,保证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但是,新加坡金融中心的离岸业
务90年代以来的增长速度已开始减缓,在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其离岸金融
中心的黄金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新加坡政府考虑到金融全球化和地区货币~体化发
展的新趋势,已开始实施起新元国际化政策。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一05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研究
在理解香港和新加坡的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变化时,也应当注意到全球范围内离
岸金融中心由盛转衰的趋势。进入21世纪后,各国政府竞相放松管制,通过金融自
由化改革提高其金融中心的竞争力,离岸金融中心原有优势己逐渐淡化或丧失。再
者,离岸金融中心在近年拉美和亚洲金融危机中扮演了负面角色。有效监管的缺失
使离岸机构与在岸母银行之间发生大规模的资产负债转移套利行为;数额巨大、不
可测算的离岸资金导致区域内信贷膨胀;流动性风险、外汇风险和信贷风险上升引
发国内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危机。最后,离岸金融中心有效监管的缺失、保密规则对
国际调查工作的障碍方便了洗钱和金融犯罪,造成在岸税收的漏损,并给所在国家
的统一监管、国际金融准则的实施设置了障碍。离岸金融中心所在国家当前而I临两
难选择:如果执行国际金融监管准则及打击金融犯罪的国际框架,其吸引离岸金融
业务的优势将不复存在;如果不执行这些国际准则和框架,那么遭受国际社会制裁
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7.基金管理业
香港和新加坡在基金管理业上存在一些共同特点:(1)离岸性强。双城一向以代
表海外投资者管理离岸资金为主,可被视为全球基金管理价值链条上的补充性中心;
(2)紧跟世界基金市场潮流,创新速度较快,主要体现在ETFs的引进及对零售对冲
基金的认可上;(3)近年来基金管理业的本土化程度均有所提高。
而两地在基金管理业方面的战略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与新加坡政府有计划地
发展资产管理业并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弱,推动新加坡向地区性、国际性基金管理
中心迈进的政府主导型战略相比,香港基金管理业发展的特色在于很大程度上依赖
市场推动。尽管香港政府已经将基金管理业纳入监管范畴之内,但到目前为止,香
港政府仍未寻求通过其政策框架蓄意推进该行业。香港基金管理部门的成功通常有
赖于基金管理公司的努力而非政府的倡导赞助。在香港,政府对基金管理业的贡献
一般在于通过对基金管理部门及其产品的管制从而维持投资者的信心,也在于为基
金管理业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包括健全的法律体系、低税制度、良好的基础设施
以及熟练的专业人士。
8.保险市场
香港和新加坡的保险业都发展得相当不错。比较而言,香港的保险公司比新加
坡更多,而保费收入方面香港却要比新加坡少。在保险与再保险市场上进一步发展
”为了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尽早恢复资产管理业.1998年,新加坡los正式通过了一项发展基金管理业的战略。
主要激励政策包括:①降低投资顾问(IA)发牌门槛;②推出精晶基金管理公司发牌计划;③划拨部分政府基
金予以私人公司进行管理;④出版‘单位信托手册》;⑤给予中央公积金投资计划(CPFIS)更多的投资弹性;
@系列税收激励政策.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80--05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动态研究
的潜力上,香港似乎要优于新加坡,原因有以下一些:(1)在香港,保险公司有权自
主进行资金投资,于是他们的资产可以由国外总部管理,而不会被限制在香港本地;
(2)香港的保险公司一直积极寻找机会进入内地保险市场。如果内地开放它的保险市
场并加强保险监督体系,对香港再保险市场的繁荣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3)香港
政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香港与内地贸易联系的强化,将进一步推动保险市场的发展。
与之相对,新加坡的保险监督管理体系更为严格,以培育更为有序的保险和再
保险市场。新加坡的监管制度允许保险公司适度创新以满足公众需要,MAS也通过
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增强保险市场的有效性。例如,从1994年初起,所有的直接
保险人除了执行一般职责外还必须任命一个保险精算员来评估寿险公司的长期财务
稳定性。
9.黄金市场
最后简单谈一下港新两地黄金市场的比较。
香港是世界三大金市之一,其黄金市场由黄金贸易市场,黄金期货市场、伦教
黄金市场三部分构成。它起源于1910年成立的九九金银贸易场。1974年,港府取
消了对黄金进出口的所有限制,确立了香港作为亚太地区黄金交易中心的地位,香
港黄金市场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大批金商涌入,如伦教的五大金商和瑞士三大银行
的金商等。香港还和世界上其他主要黄金市场形成一个可24小时连续交易的世界黄
金市场,香港金价的波动,将对其他金市直接产生重大影响。
新加坡黄金市场形成于60年代末,最初交易范围只限于金饰商和非居民。1973
年取消黄金进出口和转让限制,成为完全自由的黄金市场。1978年成立黄金交易所,
经营以现货为主的现、期货交易,1984年改为国际金融交易所,进行黄金、金币交
易。1981年世界黄金交易不景气,新加坡采取降低交易佣金和加强管理等措施,促
使其金市迅速发展。但由于历史和设施原因,其总体规模仍逊于香港。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台融中心竞争力评估
4.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
回顾了过去二十五年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之争,接下来目光应当投
向两地在下一轮较量中的实力和潜质。本章将以第二章建立的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
指标体系为纲,全面分析香港和新加坡在三大因素——基础因素、推力因素、拉力
因素上的表现,试图给出整体相对竞争力排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各自的优劣势。
4.1.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统计分析
’本文选择了亚洲地区内十一个其他经济体与香港和新加坡进行比较。它们是澳
大利亚、中国内地、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
台湾以及泰国。本文的比较主要是根据国际管理发展研究所发表的《世界竞争力年
报》与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书》内就这些国家,地区在不同项目的
评分而作出的。同时,亦适当参考其他一些研究资料来比较这13个经济体在若干竞
争因素方面的表现,包括:传统基金会发表的《经济自由指数》、费沙尔学会公布
的《世界经济自由》及世界银行的{2006年营商环境》。
在具体对各因素展开比较排名前,有必要对以下情况作简单说明:①由于各国
统计口径并非完全一致,本文选用国际化的经济/金融组织对全球各个国家胜区的
排名作为统计的依据,以确保可比性和客观性;②本文从上述研究报告中识别出与
三大方面竞争因素密切相关的45个项目,并对13个国家/地区在这些项目上的表现
进行排名作为统计的依据。因此统计分析说明的是各经济体的相对竞争力排名而不
代表其绝对实力;③由于国际管理发展研究所、世界经济论坛等采用不同方法进行
研究,本文作出的比较也可能因此受到限制,并且研究所涉及的若干项目可能广泛
地关系到整个经济体系而非单单与金融业有关;④最后,鉴于资料的可得性,本文
的比较是基于司法地区,而非基于城市。
4.1.1.基础因素的排名统计
在前述研究报告中,有九个具体项目与城市商务成本、基础设施、地理位置等
基础因素有关。
》劳工法例不会妨碍进行商业活动(下标简称为LR)
≯报酬与生产力彼此紧密相关(下表简称为PP)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
办公室租金(下表简称为OR)
通讯科技符合业务要求(下表简称为cT)
可随时供应手提电话以配合业务需要(下表简称为肝)
道路一网络密度(下表简称为Ro)
铁路一网络密度(下表简称为llA)
航空运输的素质促进业务发展(下表简称为张)
表4-1 13个经济体在有关商务成本以及基础设施的项目方面的捧名
lA城市商务成本lB基础设施
LR PP OR CT 好RO RA QU IgA。
澳洲7 10 6 7 6 13 12 3 5
中国4 6 8 10 12 11 8 11 10
香港l l 12 l l 3 l 2 1
印度10 12 9 3 5 4 6 10 12
印尼13 11 1 13 13 lO 11 13 13
日本6 7 13 t 2 2 3 7 4
韩国12 8 ll 5 7 6 4 9 8
马来西亚3 4 t 6 lO 9 9 5 6
新西兰9 5 5 12 1l 8 13 4 3
菲律宾1l 13 3 9 4 7 10 12 12
新加坡2 2 7 2 3 l 2 l 1
台湾8 3 10 8 9 5 5 8 9
泰国5 9 4 ll 8 12 7 6 6
就基础因素而言,香港在大多数项目上的表现要比新加坡好一些,在道路——
网络密度和航空运输两个指标上略逊几分。而比较受关注的应当是香港高昂的办公
室租金,排在了所有十三个国家/地区中的倒数第二位(最后一名是日本)。
1.城市商务成本
1997年以后,整体商务成本高仍是香港重整竞争力的主要阻碍。1997年后房地
产价格持续下跌,办公室租金和住房价格自1997年起至今已经分别下跌了37%及
55%,企业信贷成本亦随银行贷款业务息差的大幅收窄而下降,因而经营成本有一
定下调,但相对于周边地区仍非常高。工资成本则呈现一定的刚性,未跟其它价格
同步调整,甚至出现了实际劳工成本的上升:劳工成本占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由1997年的32.9%,上升至2000年的36.1%;实际工资指数由1997年9月的104.5
(以1992年9月为100)上升到2000年9月的112.8,2003年9月的118.6。表4.2
运用利润薪水的相对比例对香港与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竞争力进行比较。数
据显示,香港利润~薪水比例低于新加坡、韩国和泰国,仅比台湾略高一些。可见
香港经济竞争力低的原因不在于政府税收而在于薪水水平过高。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
表4-2香港与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利润、工资和政府净税收占GDP的比率(%)
。经济体薪水份额利润份额净税收份额8 利润/薪水比率6 年份,
香港48.4 45.0 6.6 o.93 ⋯
新加坡42.0 47.46 10.54 1.13 2000
台湾50.0 41.5 8.5 0.83 ⋯
韩国43.0 47.73 9.27 1.11 1999
泰国29.9 59.8 10.3 2.0 1998
日本57.0 35.34 7.66 0.65 ⋯
美国58.0 34.8 7.2 0 60 ⋯
注:a为政府税收减补贴。B此处用丁二体现经济党争力,此比率越高.经济竞争力越强。
资料来源{潘英丽(2004),‘回归后的香港屋际金融中心目标定位与发展对策),经济前沿.2004。1:32-36
2.基础设施
国际金融中心均要求拥有高效率的现代化金融服务设施,而在这一项上香港和
新加坡都已走在亚洲地区的最前列。新加坡港在海路上处于东西方的交汇处,是世
界重要的集装箱转运港之一,2002年全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680万箱,仅次于中
国香港成为全球最繁忙港口排名的第二位。金融机构在电信上的巨额花费预示着电
信对金融服务机构的战略重要性。一项调查显示,银行与金融机构平均每年电信费
用预算至少比其他行业高29%29。两地发达的陆、海、空交通,数量充足而且租金
较低的公寓和写字楼,便捷的邮政服务,安全、高效的电子通讯手段等,是金融中
心健康顺利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3.地理位置
香港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东亚和东南亚各地交通枢纽,位于亚太区中心。并且背
靠广博的中国大陆;新加坡则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出入
口,位于东南亚各国中心。在时区上,两中心既能及时衔接北美洲和欧洲市场的交
易,又能填补其它亚洲市场清淡的时间,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可连续提供金融
服务的国际金融市场。在伦敦、苏黎世金融市场收市后,纽约、芝加哥正好开市,
而它们收市以后,东京,香港和新加坡金融市场又相继开市,真正形成了二十四小
时不停顿交易,被称作“天下第一家”的国家金融市场。以黄金市场为例,它们拥
有有利时差,使国际黄金买卖可在纽约收市之后,翌日伦敦开市前的一段时间内在
香港、新加坡继续进行,构成二十四小时周而复始营业网,因此,也就成为外国金
商从事买卖的理想市场。可见,在地理条件方面,香港和新加坡不相上下。
’McGahey,Ricard,Mary Malloy,Katherine Kazanas,and Michael PJaoobs,“What makes afmandfl Ce.ter?■
L-'haplcr20fFinancialScivices,FinancialoalI∞:PublicPoficyandtheCompetitionforMatkeb。Firms,nd Jobs,
Bo.Id托Colorado:Wcc,tview Press,P.60.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晒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
4.1.2.推力因素的排名统计
与第二章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数量指标体系中的推力因素相对应的具体项目较
多,各指数明细与排名以下表列示。
表¨ ”个经济体在八大推力因素有关项目方面的捧名
28
2c盘t
藏肇
2^盘■市艟盘曩虞事麓晨盟2§毫曩叠t^才比并
连嚼


tS Et CT PT " FS BD FH EH T E CS NC LS OB ES
A自% l蜕十^粳£☆ 壤*目《目^才井*堆軎g *n №∞ 目嘉语at #H #庠
&遗臃*“ 嘎槛竹腰&自尔掌*Ⅺ缝H提潼不会高拽掌% 昔理时瞿文化矗麓赢翻A 制度
度女&釉”$m 套由疥#壹供2 捌驿§ 米^ 井Ⅸ ^g 蜣嚣能够付女业t蘸生i
古,挂作霜鲍岳动畦竹工自推舯适戌蠢拄'力扭蹙^』拥有职时接纳所重£^
辫趄香作确力蠡■力^ 蜘d {t g纽井来竟争
存燕睾鳋挤目瞻督理理念女∞
件甜轾齄^量经挤
嗳小#素
∞‘

^H 4 5 3 1 2 4 3 2 5 S 2
十口9 1 2 7 6 1} 13 10 10 12 12
香堆l 1 I 2 1 l 1 0 ● 3
目度2 3 8 8 8 7 7 1 0 ●
印月,2 10 1 2 ● 12 12 ll 12 ¨ 13
日丰lO { 11 9 Il 9 12 13 7 S
韩田13 9 9 10 9 11 1 3 口g 10
}来^自5 7 4 3 3 5 9 ● 3 5
新西4 8 11 6 7 10 iO 6 7 6 6
苇律宾6 13 13 1 3 6 ● 8 3 13 11
新加坡a 2 2 1 2 2 3 2 1 I
台湾7 S lO 5 S 6 5 8 2 7
蠢国11 6 5 1I 7 8 4 11 IO 9
垒供给
2E盛臂完善程度环境嚣投谴比事2H市场惫明度
LI LF 肌BR 簖JU c■ ^^LC ■D
i圭掉盈法律蔓藏骨严对银行政府的一r磊于骧出境蚪的藏^境内司法管理人充分蓐车地市市塥棱
监督结|勺的蕴格但不业的雎监管负为轰晨直接投舞占的直接投公正的信誊生审计局竞争商寡/盘
构有助会酎弱管不舍担并不业务取车地生产总赍占奉地得刊广和会计的擞烈业直配
促进竞竞争力舸霸竞巨大得剖业值的百分事生产总值泛认只懂倒程度的程度
争力争力妾盒的百丹事
澳洲j 4 5 3 11 5 3 3 2 3 2 1 3
中国; 11 9 10 7 13 11 5 9 1l 10 lO 10
香港I 3 l 1 2 1 l 1 1 l l 6 8
印度f 7 7 5 12 8 9 9 7 6 5 3 S
印尼3 12 12 12 10 12 12 12 13 13 1l 13 12
日本; 6 4 9 8 7 7 13 5 7 12 2 1
韩国【1 10 13 13 6 10 6 8 1l 12 13 9 11
马来西亚I 5 3 7 3 2 4 4 6 9 7 7 6
新西兰} 1 6 2 9 6 13 6 3 4 3 4 4
菲律宾2 13 11 8 13 11 8 10 12 10 9 12 13
新加坡1 2 2 4 l 4 2 2 4 2 4 8 7
台湾00 8 8 11 4 3 5 11 10 5 6 5 2
泰国} 9 10 6 5 9 lO 7 8 8 8 ll 9
1.税制
在金融业务收入的税务成本方面,香港的整体税率水平较新加坡低。自60年代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
以来香港的标准税率一直在低水平上窄幅波动,标准税率为16.5%,利得税为18%,
没有利息税,是世界上最低税率地区之一,这就使香港国际金融市场具有很大的吸
引力和很强的竞争力。但从离岸金融业务的税率水平比较,香港可能反高于新加坡。
因为香港根据“地区来源”原则课税,除特别规定外,只要是在香港经营所得、不
论是本地业务还是离岸业务,都须缴税;而新加坡对大多数离岸金融活动免税,且
与多个国家签有避免双重保税协定。
新加坡政府对金融业发展采取税收优惠。例如,政府为促进亚洲美元市场的成
长提供了一系列税收优惠,包括对非居民在本地银行存款所获利息免税以及向亚元
单位的离岸交易征收10%的优惠税率。上述措施旨在鼓励外国银行去新加坡经营亚
元单位业务,刺激更多的非居民投资于亚元单位以及倡议更多的亚元贷款合约在新
加坡签订。
2.政策透明度
本文选用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的1rI指数排名,从一个侧面来反映政策透明
度以及政府公信力。这个排名是企业领导者和匡家分析员根据他们的感觉来对政府
的腐败程度进行评价得出的。其中,lO代表非常廉洁透明,0代表非常腐败。表4-4
是2000.2005年港新两地11指数分值以及排名情况。从中可以看出:①在参与评选
的133个国家中,香港和新加坡的透明指数排名靠前,而且比较稳定;②新加坡要
比香港更出色些,并且这一优势有扩大的趋势。
表4-4 2000-2005年香港和新加坡透明指数
2000矩2001年2002年2003拒2004焦2005笨4
分值捧名分值捧名分值捧名分值捧名分值捧名分值捧名
香港7.7 15 7.9 14 8.2 14 8 14 8 16 8.3 15
新加坡9.1 6 9.2 4 9.3 5 9.4 5 9.3 5 9.4 5
3.金融发展战略
政府政策的作用相当大。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
香港政府推行以“积极不干预”为原则的一系列金融政策,一方面提高本地市
场的自由化和国际化程度,另一方面又逐渐加强对金融业的管理,通过具体的法案、
条例定出金融行为的准则,利用官方、半官方和非官方机构积极参与管理,保证金
融政策有适当的运作基础,维持金融业的稳定”。
9如1981年实旌的金融三级制,就是香港政府对香港金融机构加强管理的重要步骤之一。所谓金融三级制,是
把各种金融机构划分为持牌银行、持牌接受存款公司和注册接受公司三大类.并重新界定这三机构的经营标准
和业务范嗣。订立三级制是希颦籍此把小存户的存款引导至受到较严髓管的银行,使之得到较大的保障,并把
大部分存款纳入利率协定管制范围内。三级制实施后存款逐渐回流入银行系统,有效地保证了金融业的健康发
展,同时通过汰弱留强,使机构的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广大存户和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保障.
dO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
新加坡政府采取了积极扶持金融业的政策,并通过内改外引的方法去改革和完
善金融制度。如将现行的英国式的由会员管理的股票交易管理制度改为美国式的由
政府及银行组织参与管理的管理制度;建立证券期货市场,允许个人用存在中央公
积金局的公积金购买黄金股票等。促进新加坡金融市场更加国际化。
4.专业人才
人力资源是金融中心增强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的最新研究方
法一群聚分析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专业熟练的从业者的蓄水池规模和金融
机构及专门人才在物理上的接近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事实上从金融机构性
质和核心优势的分析中也可看出专业人才对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从排名结果来看,香港在具备优秀专业人才及能接触专业服务者上均位列榜首,
而新加坡在总体教育水平上更胜一筹。事实上,港新两地在金融服务及相关行业都
孕育着大批专业人才。然而就目前而言,香港在人力资源方面较亚洲其他经济体更
占优势,拥有大量专才,有助巩固香港在区内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地位”。当然,
两地都意识到优秀的劳动人口对金融中心建设的至关重要性,因而都在努力提高自
身对人才的吸引。
5.金融监管
在金融监管环境上,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真可谓平分秋色。在2006年,
香港在具体五个项目中的其中三项排名第一,在另外两个项目上排第二和第三;而
新加坡则获得一个第一,三个第二和一个第四。
香港的监管架构健全并符合国际标准。在证券方面,自2003年4月1日起生效的
《证券及期货条例》将10项1日条例合并革新为一条综合法例,以确保监管制度得以
与国际惯例看齐。该条例提供了一个较具透明度和一致性的监管制度,务求在保障
投资者与促进市场发展之间取得平衡。因此,也吸引了大批国际投资者活跃于香港
股市及各大国际投资银行在香港经营业务32。在银行业方面,香港的监管架构符合
国际标准,包括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有效监管银行业的主要原则》。监管程序采
纳以风险为本的方针,注重评估认可机构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的素质,旨在制定一
套审慎的监管制度,从而在维持银行体系大致稳定及有效运作之余,提供可以让认
可机构作出商业决定的足够灵活性。
”港内特许财务分析师的数目仅次于美国、加拿大及英国,居全球第四位。而在亚洲更居于首位。按认可财务案
划师与人口的比率计算,香港亦位亚洲之冠。执业会计师的数目已由1995年的约11500名增加至目前超过25000
名,而合格精算师的数目则在同期增加了差不多两倍。
2香港交易所《现货市场交易研究调查》显示,拇外机构投资者在截至2005年9月底12个月期问所占的份额为
34%,是就交易活动而言单一最大的投资者类别,较本地机构投资者所占的份额(27%)及本地敝户投资者所占
的份额(30%)都高。
61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
新加坡金融监管局非常重视国际清算银行的巴塞尔核心原则和新资本协议在实
践中的运用,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热的金融监管理念”。但同时,新加
坡政府的监管尺度受到质疑。在其银行业自由化改革中,排名第四的华联银行在政
策的推动下被并入大华银行,银行改革造成土生土长的本地银行的结束,这究竟是
市场选择的结果还是政府选择的结果?政府监管的适当以及适度问题,是新加坡在
“对银行业的监管不会削弱竞争力”一条排名第四的主要原因。
6.资金供给环境
只有多元化市场主体的存在,才能促进各金融主体的竞争,提供多元化的金融
服务,充分发挥金融中心的集聚效应,同时还要有相对完善的市场结构,并且这些
金融市场须达到一定的密集程度,才能为资金的供给、集散与融通提供基础性条件。
香港和新加坡两地的货币市场国际化程度都比较高,外币贷款占的比重很大,都是
国际银团贷款和欧洲债券的成交中心,但是由于香港税制简单,还有良好的国际律师
条件和财会条件,国际银行感觉在香港组织银团贷款比新加坡更方便,所以香港无
论是成交宗数还是成交金额都比新加坡多。
7.投资比率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表的(2003年世晃投资报告》显示,1999.2001年期问,
新加坡与香港在140个国家和地区吸引利用外来直接投资的潜力和业绩指数排名中,
新加坡潜力指数位居第二,而香港的业绩指数则位居第三,排名均居前列。受金融
危机影响,新加坡的外国直接投资在1998年时曾经一度减少,但在1999年又迅速增
加;香港的外来直接投资则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外来直接投资存量稳中有升。2002
年,新加坡共利用外国直接投资77亿美元,香港利用外来直接投资137亿美元。
8.市场透明度
就具备透明的市场以及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而言,在司法独立性、管理人信誉
以及会计准则的贯彻落实上香港独占鳌头,但在本地市场的竞争方面,港新两地均
只排在十三个经济体的中间水平。二者都拥有有效、公平、透明的法律制度,它们
都崇尚法治精神,享有司法独立,政府廉洁负责,公职人员秉政无私,从而不仅保
证了公平竞争以及市场的透明,而且也使产权得到了有效保护。
。他们认为:有效韫行髓管的目标是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和信心,以降低存款人和金融体系的风险:银行髓管本
身不能也不应该保证不出现银行倒闭,但监管者一必须采取种种有效措施.及早分析、预警,处置台融风险,
尽量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要充分利用监管资源,运用有差别的政策.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引导银行业健
康发展:要鼓j曲创新。运用多种金融工具等于段来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要充分发挥银行问业公会、外部审计及
社会舆论、媒体等的作用.将机构自律、市场监督及央行监管有机结合起来。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
香港的企业具有完全经营自主权,自由投资,无论是本地投资或外来投资,都
享受同等待遇。香港一般不制定经济发展计划,而是主要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
系统(如决策、执行、咨询、服务等)来对经济生活进行间接管理,通过制定法律和
法规维护市场自由竞争秩序;通过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各种支援服
务来推动经济发展。因此,人们普遍认为,香港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市场经济地区之
一。新加坡作为一个自由港,亦以自由经济政策为基础,实行贸易自由、兴办企业
自由、金融自由、通航自由等多种自由经济政策。
4.1.3.拉力因素的排名统计
在支持国际金融中心竞争能力的拉力因素中,本文选用了以下几个项目的排名。
≯能随时提供资讯科技技术(下表简称为IT)
>革新程度(下表简称为F1)
≯经济体系内的金融市场高度成熟(下表简称为FM)
>经济体系内的金融市场高度有效(下标简称为FE)
≯易于接触境外及境内资本市场(下表简称为AC)
≯经济体系高度自由开放(下表简称为FI)
≯宏观经济发展形成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下表简称为ME)
表4-5 13个经济体在六大拉力因素相关方面的捧名
3A金融业电黯金融创新
3c盒融市场成熟程度
3D中介发育3E经挤自由3F资金莆习≤
子亿程度程度程度纯环境i
IT FI F■ FE AC FI -崛≤
澳洲6 6 1 5 2 4 5
中国13 1l 13 12 13 12 1
香港2 5 2 l l l 3
印度1 8 8 7 6 7 12
印尼12 10 12 g 10 ll 10
日本5 1 5 4 5 5 13
韩国4 12 9 11 11 13 4
马来西亚9 4 6 3 8 B 9
新西兰lO 7 4 6 4 3 6
菲律宾8 13 11 13 12 lO 11
新加坡3 3 3 2 3 2 2
台湾7 2 7 8 9 6 7
泰国11 9 10 10 7 9 8
1.金融业电子化程度
在以互联网为主的资讯科技迅速发展的形势下,香港和新加坡的银行业都抓住
机遇,全力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及服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发展迅猛,不断有效拓
展银行的经营空间,提高金融服务业的市场竞争力。以香港为例,2001年世界上首
个推行外汇交易同步交收服务的机构在港建立,通过美元兑港币在亚洲时区内的即
时同步结算,避免外汇交易上的结算风险,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也于2001年年底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
接通。这种无纸化的即时支付系统,大大改善了风险管理并提高了效率。新加坡交
易所是亚洲第一个完全电脑化并不设交易大厅的证券市场。
2.金融创新程度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参照美联储的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开发了自己的信息管理
系统,该系统包括现场检查、非现场分析、风险评级、预警和管理咨询等功能,如
现场检查系统存储了历年的现场检查资料、各项检察的操作程序,所有监管法规等
信息均录入电脑形成完整的电子档案供查阅,非现场检查BIP系统与商业银行实现
联网。相对而言,香港在技术革新方面比起新加坡略逊一筹,这也是由于其科技薄
弱所导致的。香港在技术的引进与应用方面毫不逊色,但在技术开发与创新领域总
体上还停留在初级阶段。香港不仅缺乏明晰可行的科技发展战略,缺乏对科技发展
的经费与政策支持,而且缺乏创新型的科技人才和企业家。
3.金融市场成熟程度
根据统计排名来看,在金融市场发达与成熟程度以及市场有效性方面,香港和
新加坡在亚洲十三个选定的经济体内均数一数二。且香港的金融市场综合起来在广
度和深度上较新加坡要稍好一些。有关两地各个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在上一章已
作了详尽的分析,在此不再赘述。
4.中介发育程度
金融中介是资本流动和获利的渠道,金融中介的发育程度决定了金融中心的自
由化程度进而决定了资本的流动速度。就“易于接触境内及境外资本市场”而言,
香港一直表现得比较出色。它作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具有便利的货物、服务、
资金以及信息的流通渠道,从而确保各行业能自由地接触到国际市场和客户。也可
以通过以下统计数据(表4.6和表4.7)观察香港和新加坡的金融中介水平。
表4-6世界最大500家银行在香港设行的情况(2005年12月31日)
。世界海外银行数目‘ 持牌银行。.
;圭}名。01 02 03 04 05 们02 03 04 05。
1.20 20 20 20 20 19 28 30 30 33 28
21-50 24 23 23 22 25 23 22 21 19 25
51-100 32 30 32 28 27 26 27 27 23 23
101.2∞ 47 42 44 42 39 25 21 22 22 19
201-5∞ 53 53 51 45 47 12 1S 18 17 22
小计176 168 170 157 157 114 115 118 114 117
其他73 51 44 52 51 33 18 16 19 16
总计249 219 214 209 208 147 133 134 133 133
注:8世界最大500家银钉/银}J蜒叫的排乞足按总资产减三肿销项目得出.致,摘采f12005年7"Hj版的tThe Baf山er》杂志.
b由于有些海外银行在香港以多种形式设行t因此持牌银行,有限制牌照银行,接受存款公司以及奉地代表办事处的总
数较在港设行的海外银行数目多。数字不包括在香港}£册的银行.
c包括海外银行的附属公司,并按照所属海外银行世界捧名列出.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
h4I 12 9 8 8 6 5 5 5 a
Foreism ;42 133 132 125 114 112 110 106 l∞
F柚ll hnks 22 22 23 23 22 22 23 24 纠
Wholesale banks 13 13 16 20 33 31 37 35 34
Offshore banks 107 96 93 82 59 59 50 47 45
(Sa.king offices incledlng head offices and
min office5) “74)(561)(538)(4s5,(444)(404)(398)(396)(396)
Jt-larl Cummcy unh 226 205 195 184 169 164 160 153 t5L
Banks 146 135 133 127 115 112 110 106 104
Merchantbanks 80 70 62 57 S4 52 50 47 47
(Finance cocnpa“ee’嘣嘲inctoOing head
orate,) 《119) ‘109)(too ‘79) (65) (卿(39) (39' ‘39)
80 70 63 58 35 33 5i 48 48
苎竺竺竺呈竺£!苎! !坚!!! !i! !!! !竺!±苎!!! !竺!竺
I)irect ifisurers 61 39 55 54 37 37 57 55 56
n叫哪j蛐■耐栅啪31 49 47 48 36 38 32 28 鹪
Captiveinsurers 32 31 51 51 31 翮30 57 ∞
. 一一鲫90 57 60 61 63
RepresentativeOflien 70 69 66 62 53一il——』生——j£——旦
Banks 68 69 66 32 35 51 49 43 41
Merchant bants 2—。一一一一一一一
塾塑塑!苎型!!!丛生!!!垡! ! ! ! ! ! ! !! !
kken¨d FinandaIAdvisers 一一一一一49 52 5B 6l
Denlingin s⋯“㈣i.of-hjch:89 78 77 81 79 39 30 65 72
C1e.ring BasBar ComPanies of SGX—IJT 32 30 35 27 23 22 22 “
Non-Clearing Mesber Coglpanles of SGX—BI'0 0 0 0 0 1 l I 1
Non-Mesber Cospenies of SGX一叶57 辑46 蚰52 32 37 42 47
Tmdlngln Future co-lt慨ofwhlch:46 49 45 ∞ 39 拍钉“ ∞
Clearing Basber Cospe.1es of SGX-叶35 32 30 3l 27 龉2l 22 2l
Non-C1earlng Member Coapanies of%X-Fr iI 13 ii i0 6 6 6 6 6
Non__伯ber Cospanies of S6X一ⅡT 一一一一一一一2 7
Cossercjal Associate-阻bar Coapanies of鞴:一4 4 9 6 5 4 4 4
^“illn口OnC计呻哺¨FI帅n∞ 22 26 ∞ ∞
FundMa嗍●m●m 136 148 134 167 167 ∞ 94 0I 眈
Leveraged Forebn h岬Tradlrq 11 10 Il 13
Secudties Financing 13 13 15 16
资料来源: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年报2005/2006,p200—201
5.经济国际化程度
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保持竞争力的源泉,我们不可能想象一
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下能够成长出一个国际化的世界金融中心。从金融中心的发展历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
程看,战后世界经济的国际化是国际金融中心产生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国际贸易的
迅速发展需要提供各种形式的资金融通”。
从自由指数来看,香港的自由化程度较高。这种自由化包括其自由港地位及其
在自由经济制度下的资金进出自由、货币兑换自由、业务经营自由等,如香港当地
金融市场与亚元市场融合一体。它们同时对本地居民非居民开放,因此跨国银行不
仅可在港经营境外银行业务,而且还可以把资金自由调入或调出香港,或在港营运,
或在港进行外汇、黄金买卖,或在港与其它金融中心之间套取利差。总之,在亚太
地区其它主要金融中心还有许多限制的情况下(如新加坡的境外银行业务中心是隔
绝当地金融市场与亚元市场联系的1,香港的自由操作方式令国际金融机构感到更具
灵活性,为跨国银行和境外货币资本提供了一个安全、自由的盈利环境。
也可以用进出口额占GDP的比重这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城市的经济开放度。在表
4.8中,整理了香港和新加坡进出口额、出口额和进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从1994至
2002每三年的平均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香港和新加坡进出口
额占GDP的比重都下降了,但经济开放度仍然比较高。
表4-8沪港新经济开放度的比较
资料来源:各年‘世界经济年鉴'-‘香糟经济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新加较喃业鄙H站
6.资金需求环境
从国家提供的宏观条件看,要成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有发
达的经济水平,有高速增长的经济为金融中心提供必需的资金需求市场。
胸怀国际背靠内地是香港难得的区位优势,也是新加坡等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
尽管新加坡很早就在苏州建立了工业园区。在某种意义上讲,内地是香港经济能否
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从内地拥有的资源和市场条件以及拥有的经济成
长空间来看,至少在未来20年内它都将保持5%乃至更高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其急剧
增长的市场需求是任何经济体都难以抗拒的,同时产业的大面积北移也使得香港与
内地的经济日趋一体化,这是香港经济重获竞争力的前提之一。目前,香港正面临
“如1951年的的英磅危机,英国当局加强了对外汇管制,禁止本国商业银行利用本币对非英磅区的居民之问的
贸易提供融资。而对融资的困难,国际贸易商就产生了不受限制地获得低成本信贷的需求,同时,在国际贸易
周转过程中往往存在丈量的闲置资金,也需要一个自由、各种费率低廉的场所,这些条件曾经大大推进了伦敦
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进程。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
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作为内地与香港经济关系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的CEPA
的实施,标志着香港和内地在经济制度或规章上开始朝着一体化方向前进。
由于各种预测表明全球经济增长的步伐将适当减缓,而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又最
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新加坡经济的增长也可能放缓。然而,有几个因素也可
能给新加坡经济一个反弹的机会,如东南亚地区新一轮投资循环的出现、支持南印
度的经济增长进而提升其经济中心的地位以及地产泡沫的触底反弹等。但如果美元
持续贬值或是中国经济硬着陆,都会使一系列极为乐观的设想无法实现。
4.2.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SPSS因子分析
上节排名统计分析主要考察了新加坡、香港以及其他十一个亚洲经济体竞争力
的各个细节,但对于这些国家,地区竞争力总体轮廓还是比较模糊,无法得出明确、
定量的认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众多细节指标排名浓缩为少数几个能够量化的
指标,而又不影响对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的表达,进而得出各个经济体在国际金融
中心地位上的总体竞争力。
本节通过SPSS采用计量经济学的因子分析法来实现这个要求。因子分析,是一
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主要用来浓缩数据,即采用较少的概括性主因子来反映原本
众多的观测变量所代表的信息。具体来说,它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
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主因子,当这几个主因子特征值都
大于1或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某一百分比时,就能说明它们能够集中反映研究问题
的大部分信息,而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小,信息重叠率低。可见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
来研究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问题是合适的。
具体步骤为:(1)将亚洲地区十三个国家/地区在三大因素方面共45个指标排名
变量值组成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指标量值表。(2)采用主成分法对评价矩阵进行初始
因子求解,确定主因子个数,并通过VARIMAX旋转计算因子变量的负载值。(3)将
主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各经济体在每个主因子上的得分,并以旋转
后主因子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各经济体的相对竞争力排名总体得分,A地相对
竞争力总体得分=芑(A地在主因子i上得分·主因子i的权重)。(4)得出亚洲十三
个经济体在金融中心地位上的相对竞争力的位次。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公正客
观性,以排名作为量化基础,则:①最后得分越小,排名越靠前,竞争力越强,反
之亦然;②只能说明竞争力的相对比较而无法反映绝对差距。以上统计分析过程通
过SPSSll.0软件完成。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
十三个亚洲国家/地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相对竞争力SPSS因子分析过程与结果
输出。
1.方差贡献表
SPSS运算结果含8个主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95.184%,也就是说,这8个
因子就可以解释这些变量95.184%的信息。旋转后的主因子方差贡献率分别是
31.558%、12.925%、12.747%、10.439%、8.384%、8.337%、5.418%和5.376%。
lai_‘ta|Ⅸmni— EItr∽ti∞Sq●●口f Sm咐●d 1.触din弘bt|tioa S⋯f squad Lo“llnfs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
2.竞争力总体得分及位次
表4-10亚洲十三个国家/地区国际金融中心相对竞争力总体得分及位次
相对竞争力相对
权重o.316 o.t29 0.127 o.t04 o.084 0.083 o.054 O.054 总律得分捧瘩.
澳洲一1.139 0 753 2.090 -0.333 -o.409 —0.839 —0.710 —1.236 —0,240 3
中国1.257 0.560 0.305 —1.403 0.266 n 086 —1.663 1.687 0.392 11
香港—1.274 —1.248 —1.082 _0.738 -o.278 o.913 -0.331 -0.116 -0.747 l
印度0.283 -0.954 0.799 -0.204 —1.906 -0.239 1.041 1.186 -0.013 7
印尼0.860 1.104 —0.586 0.619 0.453 0,580 1.149 0.702 0.590 13
日本-0.172 -1.448 o.750 -0,267 1.867 一1.285 1.329 0.fi40 -0.023 6
韩国1.199 —1.149 o.371 1.318 0.689 o.334 -1.669 -0.690 0.373 10
马来西亚0.506 1.202 -1.019 —1.158 -0.495 一1.392 0,237 -0,809 -0.124 5
新西兰1.?86 1,161 -0.079 1.674 0.130 n 604 m 433 1.465 -o.182 4
菲律宾也810 0.079 0.8∞ 也57l -1.086 I.504 玑822 -o.793 啦465 12
新加坡-0.827 —0.797 —1.267 -0.544 加.497 0.2黼-0.515 -0.223 -0.642 2
台湾0.583 --0.02S —1.193 1.298 -0.203 一1.385 0.052 -0.822 —0.olo 8
蠹园-0.300 0.761 0.084 -0.833 1 469 l_452 0.690 —0.890 0.161 9
可见,就45个竞争力指标来看,香港在所有十三个国家/地区中综合排名最靠
前,新加坡次之,并且与其它经济体拉开了一定的差距,显示了港新两地在亚洲区
域内金融中心地位之中突出的实力和素质。然而也应当看到,香港虽位列第一,但
与新加坡差距不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和中国的情况,正如前面所指出的,这
里的原始排名数据是针对经济体而非城市,则有理由相信单从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来
看东京和上海的表现会比整个日本和中国好得多。
4,3.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优劣势对比
总结前文可知,在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竞争上,香港在总体上胜过新加坡,但是
新加坡对于香港而言是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Cheong(1997)曾总结与概括了香港
和新加坡作为金融中心的比较优势与劣势(表4-11),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
入分析,为下一章对策建议的提出作好铺垫。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
表4一11香港和新加坡的竞争优势与劣势
Hong Kong Singapore
Strenzths Strengths
I.S拄ate菇c position 1.Stratezic position
2.Prudential regulations 2.Prudential regulations
3.Technological infi'aslTucttR'e 3.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4.h tax reaime 4.Lowtaxre,me
5.EcOllomic freedom 5.Economic freedom
6,Skilled labour 6.Skilled labour
7。Ancillary and sllppoIl se^ices 7.Ancillary and slgypon services
8.Political smbility 8.Polifical stability
9.StronR investors’confidence 9,Strono mv鹅tm-s’confidence
10.English speaking 10.Enal/.sh spealfing
1 1,Good govenmlcn!
Wealaless Weakness
1.High cost ofdoing business 1,Hi曲cost ofbusiness
2.Political staI)ibty depends Oll Cl血m 2.Small nation mnong Malay arcldpelago
Oppommities Oppormmties
1.Rapid economic developnumt prospect in 1.Rapideconomicdevelopmentprospectin
Chim Southeast Asin
2.Fnmncial Liberalization in Japan 2.Finmlcial Li‰lizafion in Japan
3.Finaacial Globalization 3.Financial G101)alization
TIit"eats Thfeats
1.Emefc,enceofShanghai andTaipei as 1.EmergenceofBamkok andLabtlan∞
fmaacial cenn髓reg.fi'onal financial cenlres
2.Systemic risks arisin窑fiom Globalization 2.Systemic risks aljsi雌from Globalization
贾科来源:Chcong,el at.(1997),DynamicComparisonofHongKong and Singapore asInternationalFinancial
Centres,allAppliedResearchProject submittedtoNanyangBusinessSchool,Nanyang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4.3.1.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与劣势
1.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优势
(1)fl;lJ度优势。香港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全球最自由的市场经济体”的制度优
势,金融模式采取的是内外完全统一的自由集成型模式。花旗环球金融大中华区首
席经济学家黄益平认为,香港的优势主要是制度上的,香港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市场
机制、健全的法律体系、完全开放的资本市场,这使她在将来很长的时期内,都将
在金融、法律、贸易、运输等领域保持亚洲经济中心的地位。例如,香港20世纪70
年代以来实行的贸易自由、货币兑换自由、资本进出自由、黄金交易自由、投资自
由和低税率的政策,为跨国银行和境外资本提供了一个安全自由的环境,外资金融
机构大量涌入香港,使得香港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数目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确立了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另外,香港在吸引外资金融机构的同时,还针对性地设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
置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地的管道。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是在1966—1978年间,当
时,有意进入香港银行业的外资银行可以选择两种途径,~是收购香港注册银行,
股权可以达到100%;--是开设接受存款公司(1976年前称为财务公司),这对香港作
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起步具有关键意义。
(2)区位优势。香港位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心脏位置,是连接两者的桥梁,
它背靠的中国大陆是一个庞大而极富潜力的市场,也是20年来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
的经济体,即使现在全球经济下滑,大陆经济依然持续高速增长。而新加坡所处的
东盟地区遭受亚洲金融风暴后,经济虽然迅速恢复和发展,但与中国大陆相比要逊
色得多。
(3)大陆因素。香港回归后,中国政府全力以赴维持其经济的繁荣、稳定和国际
金融中心的地位。①维持香港的繁荣稳定是中国政府追求的战略目标。香港作为国
际金融中心,其繁荣与稳定对中国至关重要。因为,这是证明“一国两制”伟大构
想是否成功的重要实践,如果证明是成功的,将有利于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下实
现台湾的和平统一,这是中国政府梦寐以求的伟大事业,所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
中心的繁荣与稳定是中国政府不遗余力追求的战略目标,也是政治目标。②中国大
陆经济的高速增长,直接推动香港金融市场的发展。香港是大陆在海外筹集资金的
主要市场,大量资金通过贷款、直接投资和发行股票等形式流向大陆。据统计,1979
—1995年大陆引进的直接投资总额达3951亿美元,其中由香港直接投入资金达2336
亿美元,占59.1%,香港金融机构为大陆提供的贷款平均每年增N30%以上。大陆
稳步推进的经济改革和高速增长的潜力不断吸引外国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香港,以
香港为基地拓展中国业务。③大陆银行系统是香港港币同业拆借市场的重要资金来
源。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一直是香港金融机构的最大存户。1994年中国大陆在
香港存款(港元和美元)合4500亿港元,大大超过美国、日本和欧洲在香港的存款规
模。
(4)监管制度。在香港逐步向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过程中,香港政府建立了一套
较为完善而且颇具特色的、基本上适应国际金融业发展的管理体系。这套管理体系
的特点是:没有中央银行,由政府部门、咨询机构和同业工会三个部分组成,以政
府部门为主,互相协调,共同担负金融管理工作。香港金融中心建立以来,金融风
波不断,但在金融管理局的监管下,每次都有惊无险。在1998年亚溯金融危机中,
香港成功抵御奠冲击。香港现在已经积累了一整套丰富的金融监管经验,建立了完
善的金融监管制度。而新加坡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未能抵御冲击,付出了沉重的代
价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新加坡的金融监管不如香港。
71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
(5)人才优势。香港政府不但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加强职业训练,还广为招揽人
才。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就业自由的政策以及对专业人才的优厚待遇,吸引了大批人
才前来工作。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并长期维持地位的重要基础条件就是大量聚集
的专业人才。香港能够提供各类专业服务人才,包括律师、会计师、经济师、精算
师、系统分析师、管理顾问等。
2.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劣势
(1)国际因素。首先,国际(政治、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香港
的金融业。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政治敏感性极强,与西方世界联系密切,一旦有什
么风吹草动,外国资金就有可能马上撤出香港,从而影响香港金融业;香港经济的
外向依存度极高,国际经济动荡直接影响香港经济,进而影响香港金融业;在全球
金融一体化的今天,国际性金融危机将直接影响香港金融业。其次,国际游资的冲
击。由于香港的金融自由化程度很高,又是亚洲惟一剩下的保留f港元与美元)联系
汇率制的地区,因此,国际投机家一直把香港当作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提款机”,
还会瞅准时机继续对香港的股市、期市和汇市发难。1998年的香港金融危机就属于
这种类型,如果不是港府英明果断,与国际炒家展开一场惨烈的“金融保卫战”,
香港金融业将满目疮痍,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可能荡然无存。再次,港英当局的殖
民思想影响。尽管在香港回归后,中国政府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恪守香港基
本法的有关规定,实现“港人治港”,但由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是模仿伦敦模式“自
发”形成的,要完全消除港英当局执政时期对金融业的不良影响还有待时日。
(z)自身缺陷。香港作为一个年轻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发展还不够全面:①
金融监管制度不够完善。由于香港金融业的高度自由化,金融监管不力将直接引起
金融动荡。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自从建立以来,金融风潮时有发生,这说明香港的金
融监管制度仍需完善、不断创新,以保证金融业的稳定发展;②金融市场发展不平
衡。香港的债券市场、期货市场不仅在世界上落后,而且也赶不上新加坡这种同类
型的金融中心;金融市场中一些新型的交易工具,如指数期货、期权交易还没有得
到广泛普及。③发展范围被限制在一定区域内。与伦敦、纽约等老牌国际金融中心
相比,香港的规模较小,服务对象主要是亚太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国家。④港币本
身有缺陷。目前香港的外汇储备虽然足以应付港币的自由兑换,而且港币在世界上
信誉较好、币值稳定,但其流通范围有限,算不上一种国际货币。尽管港币的发行
制度有足獗豹外汇储备,但是外汇基金储备金额与广义货币的流通量相比偏低:由
于发钞银行只负责纸币的兑换,流通中货币的银行存款部分由银行自行负责,因此,
港币的可兑换性并不完全是建立在可靠的储备之上,而是同时以对港元的信心和国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
际收支状况为基础。一旦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逆差,或者由于政治、经济形势动荡出
现抛售港元的现象,港币的可兑换性便可能出现问题,国际金融中心的正常活动将
会受到严重打击。
(3)“桥梁与窗口”作用弱化。香港经济的腾飞得益于20世纪50.70年代以美国为
首的西方世界对中国大陆的经济封锁。当时,香港是大陆惟一与外界联系的“桥梁
与窗口”,贸易、制造业与金融业迅速发展起来,一改原来“小渔村”的落后面貌,
成为贸易自由港和国际金融中心。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改革开放,香港扮演了重要角
色:提供外界讯息,协助金融、科技与人才服务。总体来说,香港直接或间接赚了
内地很多钱,但如果没有香港,中国的经济改革不可能取得这样骄人的成就。随着
西方世界经济封锁的解除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加入WTO,香港作为“桥梁与窗口”
作用逐步削弱,甚至慢慢消失。
(4)来自上海的挑战。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崛起以及中国政府有意识的培植,
上海作为中国金融中心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并将逐渐成为香港未来的竞争对手。上
海与香港是类同的城市,如果国内废除所有外汇管制,全面开放金融,上海的经济5
年内将超越香港,外国金融机构也将从香港直接迁入上海,开展中国业务。金融资
源从香港流向上海,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香港的金融地位。由于上海的太阳比香港
的早升一个小时,上海的金融市场比香港早开市,上海金融业就更有优势。如纽约
的太阳比芝加哥的早升一个小时,纽约先开市,芝加哥的金融业就远逊于纽约。20
世纪50年代之前的上海比香港繁荣,有口皆碑,显然上海也具有地理优势,上海是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中心,香港是珠江三角洲的龙头,目前,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增长
势头比珠江三角洲好,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开始从珠江三角洲北移至长江三角洲,
有人预言上海将成为远东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大都会。
4.3.2.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与劣势
1.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优势
(1)管理层支持。新加坡拥有一个强有力的锐意改革的金融管理当局——新加坡
金融管理局,该局自1971年成立以来,积极利用新加坡金融市场原来的基础和其它
有利条件,对外国银行采取开放政策,逐渐放松外汇和黄金管制,对金融制度进行
改革,创造“亚洲货币单位”。建立离岸市场,锐意将新加坡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
金融中心。出于新加坡政府的积极鼓励,以及本区域和国际投资者日益精于利用金
融财务融通,这些新的金融业务对新加坡进一步发展为金融中心起了促进作用。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
(2)金融创新。新加坡政府及其金融监管当局鼓励和支持金融创新。1968年,新
加坡实行了历史上最重要的金融税收改革和金融结构改革,豁免对亚洲美元存款征
收的利息预扣税等,鼓励在新加坡建立和发展亚洲美元市场。新加坡还考虑建立亚
洲欧元市场,甚至在关注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希望在将来条件成熟时建立亚洲
人民币市场。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在80年代,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和伦敦国际金
融期货交易所联网,提供24+时全天候期货交易;在期货交易品种方面,新加坡还
成功地推出了日经指数期货,海峡指数期货和单只股票期货;在证券市场方面,新
交所为吸引外国中小企业到新加坡上市,推出了第二市场。这些创新活动,大大丰
富了新加坡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并吸引了大量的境外金融机构加盟新加坡市场。
(3)稳妥推进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新加坡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和国际化的
态度既是积极的,又是谨慎的。一方面新加坡政府欢迎素质较好、稳健经营、风险
较低的外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到新加坡开业,另一方面又严格规定其经营范围,一般
只允许其从事离岸银行业务,对本币业务的限制较严格。新加坡政府基于本国经济
实力的考虑,明确表示不愿使新元国际化。新加坡在证券市场国际化方面,一方面
以其灵活的上市条件,吸引外国企业到新加坡上市;另一方面新交所与美国
NAsDA0系统联网,使在新加坡的投资者能够交易美国场外交易市场的股票。1990
年底,新加坡允许证券经纪公司的外国合伙人将其合伙份额从47%增NNTOO%。
2。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劣势
(1)政府定位。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是属于政府拉动型的。由于政府的强
行推动,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速度比较快,比自然形成型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缩
短了不少时间。但是,单靠政府拉动也有负面效应,虽然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初
期并不明显,但随着国际金融中心的迸一步发展,这些负面效应最终会形成障碍。
90年代以来,新加坡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开始面临激烈的竞争,在金融全球化和国
际金融磨擦加剧的今天,它的某些做法已显得不合时宜了。如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
由于至今仍未将金融业的内外“隔离”消除,因而难以进行进一步的金融深化,使
其向世界性金融中心发展受阻。
(2)实体经济。新加坡建立甄洲美元市场后虽赢得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一步,但
因其经济规模较小,无法全部运用其所吸引的美元存款,一些大跨国银行便把在新
加坡的美元存款运用到了其它经济体,包括香港。这从反面证明了经济基础对金融
中心的支撑意义,从而也就证明,金融中心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现实经济之上。一个
国际金融中心要长期富有活力需要真正的实力,需要强大的经济发展能量作为后盾。
74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地位的战略思考
5.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地位的战略思考
香港和新加坡几乎在同时发展成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它们的形成和发展
过程有所不同,新加坡完全是由政府主导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政府积极
推动形成的,并在政府的严格管理之下迅速发展起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带
有更多的市场色彩,香港的自由、灵活和政府的积极不干预是金融中心形成和保持
活力的源泉。总体上看,香港胜过新加坡。香港的金融体系健康,金融基础设施健
康,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化高于新加坡,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好于新加坡。更
重要的是,香港的经济体大于新加坡,并且香港有大陆的支撑,香港国际金融中心
的辐射范围广,而新加玻的经济体较小,金融中心主要面向邻近的马来西亚和印度
尼西亚,对周围国家的依赖性较强。因此我们认为,香港一定能保持亚太地区重要
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但是,新加坡将是香港的有力竞争对手。那么,如何从实
际出发提升香港在这场区域金融中心之争中的竞争地位,是摆在香港和大陆面前的
现实问题。对此,本文将主要关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以及新的发展着眼
点,并对如何看待、处理港新竞争关系提出一些看法。
5.1.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
5.1.1.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自身定位
首先,香港是一个功能性的国际金融中心。根据麦卡锡的分类方法观察,香港
绝对不是一个仅为避税漏税提供方便的注册和记账场所,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功
能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金融体系,由紧密联系的金融机构和市场组成。这些机
构和市场受到不同形式的监管。为香港和国际的客户及投资人士提供各种投资工具
和服务。
其次,香港是一个内外一体集成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在香港营业的外国银行和
金融机构享受和香港本地银行和金融机构一样的待遇,可以经营各种本地银行的经
营业务,一般不受限制。本地银行和金融机构也可以经营境外业务。
第三,香港是一个筹资贷放型的国际金融中心。在亚洲地区,香港扮演中介人
的磐色,j孑资金由欧美先迸国家引导至区内各国。香港的主要资金来源为美国和西
欧,主要的资金借入者为亚太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
75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地位的战略思考
第四,香港是一个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尽管香港有着广泛的国际联系与影
响,但目前它仍然是一个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原因在于:①港币虽为可自由兑
换货币,但它并非有影响的国际储备货币,在国际收支体系中的影响力有限。②香
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亚太地区。它是世界各国银行及金融机构通
往亚太地区的桥梁。它为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及各种金融媒介服务。③香
港虽然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金融中心,但它仍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
5.1.2.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
近年来,理论界关于上海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争论已有不少,尤其是在
上海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后,不少学者质疑——究竟中国还需要香港
吗?本文认为,无论从现实条件考虑,还是从长远的全局发展目标来看,上海既不
可能也不会取代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未来沪港两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不是
排斥性的,而是平行的。一个国家并非不能同时拥有一个以上的国际金融中心,但
需要从国家战略角度考虑沪港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定位及分工问题,以确保中国能
在亚洲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中胜出。
1.人民币可完全兑换之前:中国的离岸金融中心
在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前,香港将是大陆的离岸金融中心,战略重点是提升其在
亚洲地区的竞争力。作为大陆的离岸金融中心,香港近期的发展重点是与新加坡竞
争东南亚地区的市场份额。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有以下三点:
第一,在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和有效监管制
度建立之前,香港与内地金融体系的隔离仍需加强。否则资本外逃、洗钱等金融违
规和违法行为会畅通无阻,国际短期投机资本也会借此通道大迸大出,使内地金融
体系受到国际资本流动的不利冲击。
第二,香港是一个自由港,实行低税率政策,港府作为中国特别行政区的地方
政府并不向中央政府纳税,如果香港作为大陆在岸综合型金融中心,意味着大陆的
大规模金融交易将放到香港市场上进行,这将导致国家税收资源的大量流失。跨国
金融机构成为最大的受惠者,香港政府和居民获益则相当有限。
第三,香港独立的货币制度以及港币与美元的联系汇率安排,也排除了香港成
为大陆在岸综合型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性。由于联系汇率制度,香港没有独立的货
币政策,孑j,÷:以美国利率马首为瞻。在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周期不同步的背景下,香
港已经深受联系汇率制之害,但是放弃这一制度的条件尚未成熟。在联系汇率制度
76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地位的战略思考
下,如果将大陆金融交易集中到香港市场进行,那么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无法得
到保证。
2.人民币可完全兑换之后:侧重东南亚地区
相比较,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后,香港的现行货币制度将退出历史舞台,香港货
币制度选择的最大可能性是完全的人民币化(丁建平,2002),即实现人民币对港币
的完全替代。在统一的货币制度条件下,沪港金融中心如何分工?对沪港金融中心
未来的分工结局,目前还无法做出深入和充分的分析,只能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意见。
沪港金融中心的分工将延续此前两地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是由两地的地
理位置、经济制度差异以及金融业务的各自特长所决定。当然中央政府具有前瞻性、
合理性的规划及其在沪港政府间的协调也将对两地金融中心的分工格局产生重要影
响。香港金融中心的作用范围将侧重东南亚地区,而上海金融中心的作用范围将侧
重东北亚地区。另外上海将更多地从事与人民币相联系的金融业务和金融交易,香
港则更多地从事与非人民币相关的金融交易。
5.2.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几个着眼点
5.2.1.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
加快实现珠江三角洲与香港经济一体化。金融业是宏观经济的核心,宏观经济
的各种矛盾综合反映到金融领域,终将引起金融危机。只有宏观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才能从根本上支持金融业的稳定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以珠
江三角洲,特别是深期I、珠海为先锋,依托香港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世界上经济
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香港的经济是贸易与金融型的,必须依托强大的制造业基地,
其经济才能持续稳定发展,这就是大陆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带。因此,真正实现珠江
三角洲与香港的经济一体化,有利于香港经济的持续繁荣与金融中心地位的巩固。
充分发挥香港与中国大陆、东南亚的人文地理优势。香港地处中国——东盟自
由贸易区的心脏位置,背靠祖国大陆、面向东南亚,从20世纪50—60年代起,香港
就与中国大陆和东南亚诸国有密切的经贸往来,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经贸合作,香港
人已经积累了许多与两者合作的成功经验,也建立了许多经济联盟,香港企业的触
角已遍及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各国。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香港可谓
是天时、地利、人和,与两者的交往更是轻车熟路,如鱼得水,在这自由贸易区中
也只有香港具有这无与伦比的优势,令新加坡、上海以及其他地区望尘莫及。毫无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地位的战略思考
疑问,随着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推进,香港作为该自由贸易区内的国际金融中
心地位,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5.2.2.发展亚洲货币市场
潘英丽(2003)提出香港可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发展亚洲货币市场(主要
是亚洲美元市场和欧元市场),以提升其在亚洲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为了促进香港
非港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央政府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港发行政府美元债
券和政府欧元债券,让内地优秀大企业优先考虑到香港发行并上市以美元及欧元计
价的股票和债券,同时迸一步促进香港银行问美元与欧元等国际货币的拆借业务发
展。此举可通过内地经济的高成长性支持香港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另外,香港也
可引入各类外币的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以适应国际金融的最新发展趋势。香港发展
以主要国际货币为客体的离岸货币和资本市场,一方而有助于其市场平台做好内地
筹资者与国际投资者之间的金融中介服务;另一方而,可为香港货币制度的转换亦
即港币的退出创造条件。
5.2.3.拓展私人银行业务
私人银行及资产管理是香港银行业转型的主要方向”。
在内在条件方面,香港拥有的最独特的优势是,处于亚太区中心及临近中国的
地理位置,与瑞士处在欧洲的中心及临近德、法、意等欧洲经济强国相类似,而且
香港在时区上正好与美欧金融市场形成承上启下的关系,有利于吸引欧洲地区的私
人资产来港运作36。另一个也是十分突出的优势是它的简单低税制。香港与瑞士及
新加坡一样不征收资产增值税及利息税,而遗产税的最高税率只有15%,是发达经
济体最低的,对离岸资产具有很大吸引力。税率制度的效率则全球最高,新加坡排
名第二,瑞士第14位。除此之外,香港稳健的银行体系;善于吸收人才,拥有亚太
区最多及最优秀的金融专业与管理人才;在联系汇率制度下币值长期维持稳定;储
蓄率全球最高之一等因素,亦是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有利要素。
从外部环境看,香港发展私人银行面临很好的机遇。首先,亚洲及亚太区的私
人财富正在快速增长。区内拥有中国及印度这两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富
”自1997年弧洲金融风暴后,香港本地贷款需求随着本地经济及传统融资需求跟随制造业北移而趋向收缩。从
具体数看,至2003年底本地贷款金额降至18087.18亿港元。比1997年的高峰期下降2嚣5.6亿港元或11.2%:
另一方面银行业的存款则呈持续t升的趋势,至2003年底存款余额E升至35664.24亿港元.比1997年增加
9007亿港元或33,8%。这~贷存结构的变化虽然有周期因素,但主要还是反映银行业的结构性变化,即正朝
着发展私人银行、财富管理等非利息业务转型的大趋势。
”相比之F,新加坡的时区虽然与香港相同,但其临近的地区是马来西亚及印尼。远不如香港。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提升香港同际金融中心竞争地位的战略思考
裕阶层人数及个人财富正在不断增大”。由于中国仍然实施外汇管制,现阶段大部
分私人财富仍不能交给境外的私人银行管理,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金进出将
越来越自由,中国将成为区内私人银行业务最大的市场。印度发达的11r产业亦造就
了一大批中产及以上的富裕阶层,给私人银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会。其次,瑞
士地位相对削弱并面对新的挑战。最主要的原因:(1)避税价值受到削弱;(2)欧洲其
它邻国近几年纷纷调整税率,与瑞士的税率差距已缩小,对留住本国资金的吸引力
增加;(3)从文化上看,新一代的欧洲富裕家庭的理财之道与传统方式也有不同,越
来越多人选择在本地市场投资,减少利用瑞士作为离岸存放地。再次,反恐怖袭击
成本较低。在全球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下,香港是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中相对安全的
地方,有利于增强对国际资金的吸引力”。
可见,香港具备比较优越的条件发展私人银行业,并且这一行业将成为未来推
动香港金融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及最有发展前景的业务之一。
5.2.4.加强基金管理业
此外,香港的基金管理业同样面临着莫大的机遇,是另一个巨大的潜在业务增
长点。主要体现在:(1)大陆基金市场开拓前景广阔。截至2001年底,大陆的证券投
资基金占证券市场总市值的比重仅为2%,而在美国、香港、新加坡的这一比例依次
为61%、62%和50%。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企业年金、养老金和社保基金将扮
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内在的投资需求也将促使大量资金通过机构投资者流入资
本市场。而中国大陆正式加入WTO、逐步开放资本市场为香港基金管理业进入大陆
市场一展身手提供了莫大的机遇。在加入WTO时,中国大陆承诺允许境外机构通过
与境内机构设立合营公司来从事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外资比例不超过33%;
加入WTO后3年内,外资比例不超过49%。近水楼台先得月,香港在进入大陆基金
管理业、输出香港基金业人才储备优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之处。(2)对合格资本投资
者(QFII)的引入。香港政府已经于2003年公布推出合格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这
项计划预期将会增加对认可基金的需求,若干符合有关投资准则的认可基金将纳入
为该计划之下的认可投资工具。在该计划实施后流入的资金,预期也会增加在香港
投资及管理的资产。以上计划配合其它举措(例如检讨简化股份借贷机制),并将有
”根据一家国际机构的估计,中国拥有100万美元净资产的家庭数目2002年已超过10万,而且今后lO年将以
年均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评估,香港的“反恐怖袭击的商业成本”(Businesscostsoftetroris神世界排名第16位,
是亚洲地区最低的,而新加坡、瑞士及澳大利亚的排名分别为38’43及29。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地位的战略思考
关交易所买卖基金的卖空规定规范化,预期将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区内主要基金管
理中心的地位。
5.2.5.香港与内地的要素互换
根据香港商务成本高以及对内地经济依赖性大的局限性,促进香港金融中心发
展的另一个政策重心应放在降低商务成本上。潘英丽(2003)提出一种比较可行的
方案是在香港和内地之间实现要素互换和需求互补,即研究推出相应的政策及制度
安排,实施人力资源互换的移民计划。一方面,积极吸引内地的高科技人才赴港择
业、就业(内地人才的要价比海外和香港本地同质人才的要价低得多);另一方面,
将香港低素质劳动力(包括需政府救助的人员)随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一起移往内地,
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等文化和环境与香港近似的地区。利用内地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生
活费用低的优势吸收及安排这些过剩人员。通过人力资源的互换,既可促进香港特
区的经济结构转型,又可降低劳动力成本,解决失业问题,减轻政府则政负担,一
举多得。
5.3.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之争:零和博弈?
5.3.1.香港与上海:合作与互补
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而言,随着当今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重心由欧美转
向亚洲,亚洲中又以中国为最具潜力的市场,现阶段资金主要是通过香港再流入内
地。若在上海建立一个完善且具规模的金融市场,势必会将资金的移动由香港转向
上海。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早期开放的是沿海地区,资金是由华南向华北
移动,因为目前中国的沿海城市的建设已经是有目共睹了,投资项目也逐渐饱和,
再加上这两年中国正努力展开西部大开发和长江区域经济合作,若资金通过上海直
接进入中国,对一些跨国公司而言不但在时间上且成本都会有降低,而且更能有效
地运用资金。沪港金融中心之争已成不争事实。然而,未来沪港两个国际金融中心
的发展不是排斥性的,而是平行的,两者之间是一种优势互补、竞争合作、互惠互
利、共同发展的关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并无冲
突,一个国家并非不能同时拥有一个以上的国际金融中心。
沪港金融合作渊源已久,香港是内地第三大贸易伙伴及最大出口市场,与上海
互为对方最大贸易伙伴。香港和上海作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两者虽然存在着很大
差距,但是它们的互补性和面临的竞争使两个城市有望走向共同发展的道路。香港
80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地位的战略思考
金融的发展主要是依靠低税、资金自由等宽松政策推动起来的,而上海作为中国强
大经济背景的窗口,属于主权国家型投资场所,其更多地要依靠本国内地的经济支
持。沪港合作,一方面资金通过上海向内地扩散,加强上海与世界、香港与内地的
联系;另一方面,国内持久的经济增长也会源源不断地给香港传输经济动力。
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充当国外资金进入中国内地的一个渠道,
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后的主要职能是驱动内地资金,推进国家的经济改革,从这
点来看,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是不冲突的。另外,
香港要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离不开内地强大经济发展的支持,而建立上海
国际金融中心正是为了内地经济的腾飞服务的,所以,从这个方面看,建立上海国
际金融中心与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也是不矛盾的。
可见,香港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和发展不但互有优势与隐忧,而且上海
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也不一定是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代替和竞争关系。由于地缘
位置和经济腹地的不同,沪港金融中心的市场取向和功能定位有别,未来建立的上
海国际金融中心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之间也更多是相互分工和彼此合作的关系。
5.3.2.香港和新加坡:竞争中共荣
金融中心之间的竞争并非“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零和游戏,竞争激发活力,
带动双方的共同进步。新加坡和香港多年以来一直是竞争对手,两者为取得亚洲国
际金融中心的领先位置不断进行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的胜负姑且不论,然而两地
金融业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
再者,蓬勃发展中的亚洲市场完全有能力容纳香港和新加坡两个区域性国际金
融中心的共同存在。区内的主要经济体内在经历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经济恢复颇快,
仍然是世界上最有活力及增长潜力地区。因此对于亚洲整体经济而言,也需要一个
在竞争与发展中不断成熟的多层次国际金融中心体系,从而帮助消除区域内个别国
家或地区对金融资产的垄断,刺激储蓄的形成和汇聚,鼓励资金在区域内的有效配
置和流动;带动跨国公司在本地区的投资活动;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国际化;进而加
深区内各国和地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
作为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所拥有的国际金融中心,二者既有许多共同点
也有差异。两地都实行同样的经济制度,都实行较低的税率,具有健全的法律机构,
拥有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的专业人才,英语普及,信息灵便。但香港税制简单,经营
环境自由,官方干预少,信息流动基本不受限,现在又有内地作靠山。新加坡政府
在宏观上有效地管理着金融领域的各个方面,信息流动不如香港,但是政治稳定,
8l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地位的战略思考
实行睦邻政策,周边国家央行都是新市场的大主顾。两者作为同一地区的国际金融
中心既有竞争性,也有互补性。有理由相信,一个地理区域内的不同金融中心能够
依赖其各自不同的竞争优势共同生存和发展。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l】布列坦勋爵.欧洲金融中心之间的功能划分、竞争与合作
.http://www.biff.gov.cn/pdf/Lord Brittan cn.pdf
【2l曹伟华.金融危机之后新加坡与香港的外来直接投资比较.亚太经济.2004,2:92—93
【3】陈琦,田岗.金融发展经济增长的区域集聚与结构性差异——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分析.
http://202.113.23.180/uploadfile/pdf/2005-11/2005111011254875.t’df
【4】邓顺永.新加坡银行信息披露制度规范及其启示.金融会计.2004,1:14-17
【5】邓智团.论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演变——兼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5年
【61段军山.国际金融中心成长因素的理论分析及在上海的实证检验.上海金融,2005,7:16.19
【7】冯德连,葛文静.国际金融中心成长机制新说:轮式模型.财贸研究.2004,1:80-85
【8】冯邦彦,彭薇.香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及对内地的启示经济纵横.2004,5:29.32
【9】干杏娣.试论当代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基本动因与政府介入.世界经济研究,1997.1:4%50
【lOl何光辉,杨咸月.避税港离岸金融中心经济亟待转型.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12:31.35
【11j胡海兵。Masud.新加坡银行监管机制研究.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9 5:17,19
【12】胡坚.试论亚洲地区多层次的国际金融中心体系.经济科学.1996,6:67.72
【131胡坚、杨素兰.国际金融中心指标体系的构建——兼及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分析.
北京大学学报.2003.9
【141黄若尔.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51黄解宁,杨再斌.金融集聚论: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6】黄运成,杨再斌.关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设想.管理世界.2003。11:103.110
【17]黄泽民.浅论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路径与条件.中国货币市场.2005,l:56-58
【18]蒋国荣,邓思颖,罗咏梅,施建芸.香港银行体系的盈利状况.香港金融管理局季报.2003。9:
5.13
【19】李虹。陈文仪.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和指标体系.经济纵横.2002,2:35.38
【201李扬.金融中心:聚集金融资源的有效机制.金融与保险.经济管理.2003,9
f211粱慕薇.捍卫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沪港经济.2005,1:48
【22]林字.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特区经济.2005,6:34-35
【231刘桂荣.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及其对上海的启示.上海商业.2004,8:20.25
【24】刘健敏.港新两地基金管理业的比较与启示.深9fI金融.2004,9
125】刘仁伍.金融机构健全性和金融发展可持续性的实证评估方法.金融研究.2002,1:101.107
【261倪鹏飞.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全球眼光、国际标准与世界经验.开放导报,2004,2:58.64
127]倪鹏飞,孙承平.中国城市:金融中心的定位研究.财贸研究.2005,2:1%22
【281潘舜耀,吴皆宜.新加坡银行业改革及其效应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3,6:30-36
【291潘思谕,张贵平.香港在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中的金融地位研究.东南亚纵横.2004,2:57—60
83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参考文献
【301潘英丽.论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金融机构的空间聚集.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2:
50.57
『311潘英丽.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沪港的目标定位与分工.世界经济.2003,8:15.21
f32l潘英丽.论国际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成功经验.上海投资.2003,10:8-11
【331潘英丽.回归后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目标定位与发展对策.经济前沿,2004,1:32-36
【341任志刚.香港金融的特色.环球财经.2004,10:77
f351任志祥.基于制度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研究.商业研元2003,20:94.95
『36】阮绍铨.浅析新加坡金融监管及其启示.东南亚.2006,3:22—26
『37151j晓霞,唐海龙.新加坡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86-89
[381秦凤鸥.亚洲国际金融中心的角逐上海金融.2003,1:52.54
[391史举.上海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定位比较.上海经济研究.1997,6:41-44
『柏1孙音.金融中心研究综述.金融经济.2006,20:135
【411谭雅玲.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与作用——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渊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
中国经济信息.2004,7:25.26
【421王传辉.国际金融中心产生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世界经济研究.2000,6:73.77
[4313i丹枫,项燕利.离岸金融市场制度安排的隐患及其启示.商业经济.2004,2:48-50
[44l汪康懋.新加坡的金融监管机制.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1:93-96
[45It勤.新加坡经济的波动与重组.当代亚太.200电4:37-43
r461t曙光.金融自由化中的政府金融监管和法律框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2m25
[471吴腾华.新加坡债券市场:结构、工具与基础设篪.经济前沿.2005,1-3:70-74
[481阎丽鸿.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征与结构.金融科学.2001,3:105.108
f491阎丽鸿.论香港圜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与发展.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501阎彦明.金融资源集聚与扩散的机理与模式分析——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选择.上
海经济研究.2006,9.38-46
[511夏强.新加坡、香港离岸金融中心的比较与启示.亚太经济.1994,6:43-47
【521谢国梁.从瑞士经验看香港地区私人银行业的发展前景.2004,4:52-57
【53l谢国梁.cEPA框架下的沪港金融关系.经济前沿2005,1-3:4648
1541新彳i.私人银行服务成为新加坡银行业的另一个竞争焦点.国际金融研究.2003,11:49-51
155】徐明棋.金融机构积聚效应对上海的影响.上海城市金融.2003,4
[561杨再斌,匡霞.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件的量化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4.1:2%32
『57l卧国鹏.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收益和成本.广东金融.1998,9:18-20
[581易宪容,黄瑜琴。李薇,肖滔.香港债券市场发展的分析.证券市场导报.2004,2:51-56
[591殷兴山,贺绎奋,徐洪水.长三角金融集聚与竞争力分析.上海金融.2003,8:42小
160】甬男.亚太地区四大国际金融中心一览.国际市场.2001,9:6—8
f611张//g超.金融等别城市及其空问运动规律.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X2∞5,Ol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参考文献
【62]张建平,陈崇龙.cEPA实施后发挥香港金融业优势的探讨.宏观经济研究.2004.11:57-60
【63】张泽慧.国际金融中心指标评估及指标评价体系.社会科学研究.2005.1:45.48
164】郑颖.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比较.亚太经济.1997,4:58.62
【65l朱镇华.香港新加坡发展金融中心成功的要素探析.上海金融.1994,l:28.29
【661钟若愚,阮荫解析香港经济转型中的结构性困境.开放导报.2004,3:70-73
【67】香港证券市场监察部研究科.香港作为亚洲一个首要的金融中心.
http://www.sfc.hk/sfc/doc/TC/research/research/rs%20paper%2033%20(chi).pclf
【68】香港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财经事务及库务局的政策措施.立法会cB(1)4I/06-07(01)号文
件.httv://www.1egco.gov.hk/yr06-07/chinese/panels/fa/papers/fal016cbl-41-lc.pdf
英文部分:
【llAdrianE.Tschan91.TheinternationalExpansionofSingapore'sLargestBanks.
h题驻:[砸£堕ba蛔!!P鳕g鲥g坦鲫四叠£签d如世12Q四f
12]AmirewKRose.OffshoreFinancialCenters:ParasitesorSymbionts?
http://www.frbsf.org/pnblicatioan/economics/papers/2005/wp05-05bLpdf
13】choi,$-IL,Tschoe醇丸E.,and Yu,C-M.Banks and the World's Maior fiaancial Centers.1970-1980*.
WeltwirtschafllichesArchly.1986,122(t),p48-64
【4】DavisEP09ss),1Financialmarket activityoflifeinsurancecompaniesandpensionfunds".Bankfor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Economic Paper No 21,BIS。Basle.
【5]Dania Hew.Singapore asARegional Financial Centre.httD://www.tcLor.iv/data/20020307-08 Denis Hew.pall
16]Dirk Franke.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cztUes:rivals or parmers?—htv://w.die-hank.de—/media/042(W2/its.vdf 171DT=.Glinter Heiduk,Dipl.-Oec.Nicole Pohl.Asia'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 in the Globalized World Economy.
Paperpresented attheIntemationalWorkshop“InternationalEconomics andAsia”held atthecityUniversityofHong
Kongon July 19—21,2000 .
【8]Oeorga G Kanfman.Emerging Economies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Review of Pacific Basin Finan咖
Markets and Policies.V01.4t No.4(2001)365-377
【9】Goldberg,MichaelE.,Helsley,Robert w.AnnalsofRegionalScience;Feb88FestschrifiIssue,V01.22.81.94
【10]Creater Dufcy,Sohnke M.Bamam.The Impact of Offshore FinaM,'ial Centers oll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The International Execultive(1986·1998),1997,(39):P.535.
【llpames Laurancasoa,Abbaya Kamalahantham Emerging Fimmcinl Centres in Asia: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umbal and Shanghai.httD:l/www.ua.edu.au/economies/acesa20041Dro/Laurencoson%20&%209amahhnthan,~.tf
112]Jam髂Lanrenceann,Kam Ki Tang and Hui Mal Woag.Shanghai as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Review of
Pacific Basin Financial Markets&Policies,Mar2005,V01.8 Is$uc 1。147.166
【13]James R Faulconbridge.I.oadoa aad Fraal幽rt in Europe's evolving financial centre netWOlt Ares(2004)36.3。
235-244
f14]Jan,Y C.(1997)-Hong Kang as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Evolution.Prospects and Policies.Hong Kong:
CityUniversityofHongKongPress.
【15]Jao,Y C.(1997).Sksn曲al and
Hong Kong a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s: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ContemporaryAnalysis.htm://www.hiebs.hku.hk/worklng Daner mxLates/mif/wvl071b.pdf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 参考文献
【16]Joseph Yam.Oac Connay,two financial systems.BIS Review 98.2006.http://www.bis.org/review/r061023d.pdf
【171Kindle Bergen,c E(19"/4).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CcRtCrs:A Smdy in Comparative Economic Histo”j,
Princeton studies in In*emafional Finam∞No.38.
1XSl瓦sf Maurice Tse.On Challenges Facing Hong Kong罄姐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fe.Hong Ken叫c
Sc州ci雌Economy.2006,9:1-2
【19]Loigh M.Drake,Maximilian J.B.Hall andRichardSimper.TheImpactofMacroucoaomlc andRegulatoryFactors
onBankEfficiency:ANon-FaramctrlcAnalysisofHongKeng'sBankingSymem.HKIMRWinkingPaperNo.1/2005
【20]Loh Wai Mun,Cao Yong.Financial Deepening and Growth:A Comparative Smdy Bctwenn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21]Mark Yeandle,Michael Malnelli and Adrian Bereodt.nc Competitive Position of London as a Global Financinl
CelMIc.
h!纽;幽磐艺盘!Y翊坌Ⅱ垂鲤。衄芏g必型困蚀垃盥[1三!聪蛰生鲤8垦墨坠E盟5墨盥Ⅸ塑鹜丛兰墨幽凸班翳艘蝉隧i!i立坠
FR.Ddf
【22]Martin,R.L(1999),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of Money【嗍,jn R.Manin(ed.),Money and the Space
Economy,John Wiley&Sons,Chichestet,
f231M03如cyRich缸dd吐‰|MakesiFiftaneialCenter?Finaucinl国㈣PabligPolicyand蝤cCompetitionlos
Markcts。Firms。and JobS 1990,Boulder,C0:West view Press.
【24]NgBeoyKei.HongKong andSingapore asInternationalFinancialCentres:
AComparative Functional Perspective.htte://www.ntu.edu.sg/nbs/sabreAvoAine nmxrs/06-98.Ddf
【25]Fark,Y.s.(1982).‘'The Economics of Offshore Financial Centers",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Ⅷ.17’
No.4(WinteQ,PP.1-5.
【26]Porteoos.DJ.(1995),The Geography of Finance:Spatinl Dimensions of Intermediary Behavior[M1.Avebury,
England.
【271Powell,Elfis T.TheEvolutionoftheMoneyMarket,1385·1915.London:FinancialNews,1915.
【28】R丑j Blown.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ingapore as a reglonal/interostional financial centre.
http://www,hclsinki.fi/iehc2006/papcrsl/Brown.txtf
1291Razia,A骚a£and Andrew砭Rose,1994,“Business-Cycle Volatility and Opermess:An Exploratory
Cross-Sectional Analysis,”in Capital Mobility:’ne Impact on Consumption,Investment,and Growth,ed.by Leonardo
LeidermanandAssafRazin.PP.48—76(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30lXend.14c.(1980):TheAscemofTokyoE anInternationalFinancialCont,,JournalofInterJlalinnalBusinessSm
dies,11:3. 【31]gend,lLC.(19S1).ThePI岫c獬ofInteraatlmmlFinancialCenters饼ewYoA:PradegHI~blishem).
【32]SangyongJoo.InternationalFinanceCenter:ItsConditionsandEffects.
http;//www.bok.or.kr/contents admin/info admin/eon/home/onblic/onbfic03/info/065.edf
【33]Siew Tong Fouk,Aon Chai Wong.Post-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P: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the Banking
andFinancialServicesSector缸Singapore.Review ofPaci_cBasinFinancialMarkets andPoliciesV01.4.No.4(2001)
495-521
f34]vmon,Raymoad.1960.Melropol/s,1985.Cambridge,Ma%:Haward University Press.
【35]1q—Chcng I.iu and Roger Strange.An Empiri酬Ranking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 ia the Asia-Facif”
Region.The International Executive(1986—1998),1997,(39):P.651.
后记
论文的写作从资料收集到最终成文历时一年有余,期间几易其稿。论文的完
成,离不开我的导师潘英丽教授的悉心指导,从文章的选题到篇章结构,从理论
实证分析到政策建议,直至文章的文字,每一个细节无不包含着导师的睿智和心
血。三年来,导师在学业上指导我,生活上关心我,毫不吝惜地将自己学术研究
方面的宝贵经验、心得传授给我。导师深厚广博的理论学识、对中国经济金融的
敏锐洞察、对国际金融问题的系统探索是我学习的典范,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勤
恳的工作作风、平易近人的长者风范和大气爽朗的处世态度将使我终身受益。在
此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挚的谢意。
此外,还应当感谢昊信如副教授给04级金融系硕士班讲授的精彩的宏观经
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及汇率理论课程,他的学术修为和教学态度令人难忘,当然
也感谢他对这篇论文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聂丹副教授、苏桐桦副教授在开题讨
论上给出的建议,使我受益匪浅;感谢杨睿老师的细心工作和对我们学习、工作、
生活的悉心关怀,是她陪伴我们度过了三年美好的时光;感谢师兄袁宜博士帮助
搜集了部分数据和资料,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也感谢他在学习和生活
上的关心;感谢同窗好友在学术、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关心与帮助,在此一并献上
我诚挚的谢意。
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家人和朋友,他们的支持使我能够安心学习,是
他们的关怀、期望、理解和勉励使我可以坚持不懈,顺利完成研究生期间的学习
与研究。我的点滴进步的背后都有他们殷切期望的目光,能够让他们感到欣慰和
自豪是激励我努力学习和工作的动力。
本文试图通过量化比较研究对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动态,由于
问题的复杂性以及本人学识和研究能力的限制,丈中难免存在不足,甚至某些地
方还存有错误,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二零零七年五月三十E1
于丽娃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