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6542中外商业银行效率比较研究

⑧ 西南珊谨犬学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 7 S DISSERTATl0N
中外商业银行效率比较研究
The disquisition on the efficienc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ommercial banks
学位申请人杨珂
学科专业金融学
学位类别经渣堂
摘要
摘要
银行效率是银行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提高银行业的效率是防范金融风
险,推动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关于银行业效率的研究是近20年来国际
金融界和各国监管当局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商业银行效率追求的是实现投
入最小化或产出最大化,即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投入或促使收益最大化,但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是政府部门的一个附属物,不是把追求利润最大
化作为经营目标,因此,也就不存在效率问题。进入90年代,伴随着四大国
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以及众多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成立,加上外资银行的
进入,银行体系的竞争环境逐步形成,效率问题已是银行不容回避的事实。
与速度和粗放式经营问题相比,效率问题是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从长远
来看,银行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效率,而不是速度。2006年以来,外资银行
的大举进入,逐渐吞噬国内银行的时市场分额,形成新的竞争格局。目前,
面对新的竞争形势,中国国内银行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提高自身效率。国
内对我国银行效率有一定的理论的研究,但是对于中外银行效率的比较研究
相对较少,所以对中外银行业效率的比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论文的结构安排上,本文分为5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对论文选题的意义、论文分析的方法和论文的创新点作简
要的说明。本文在对银行效率进行界定的前提下,以DEA为效率比较的方法。
创新点包括对中外银行的在同一模型中的比较,以及引入新的投入产出指标
等等。
第二部分银行效率的。首先介绍了效率的内涵,效率概念的基本内容,
指的是投入与产出关系,这里的产出,指的不是任意的物品,而是能够为人
们提供满足的有用物,从经济的角度看,最终的产出就是人们的满足即效用。
同时对效率和效益的概念作了比较,引入了效率评价的价值标准,是本文对
效率的分析更加明晰。然后,在此基础卜引入银行效率的概念,银行效率可
中外商业银行效率比较研究
以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两方面加以评价。从微观层面看,银行效率是指各
商业银行所完成的金融资源配置达到最优,也就是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
的比较:从宏观层面看,银行效率就是银行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就
是整个银行要素的投入与国民经济的增量和增长质量进行对比。接着,介绍
了银行效率的分类,包括规模效率、范围效率和x效率。最后,简要介绍了
银行效率的分析方法,重点比较了参数分析法和非参数分析法,并最终选择
参数分析的DEA法作为文章实证研究的模型。之所以选择DEA法主要是想通
过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多投入和多产出效果进行评价。由于
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开展的比较少,如果运用参数法评价我国银行效率,
则在估计银行生产函数时主观性太强,这将导致所测算的效率值误差太大;
而且采用参数法估计各类效率函数所需的统计数据也不够。
第三部分是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先介绍DEA方法
的基本概念和整个模型。DEA作为一种线性规划方法,最初由Charnes(1978)
在Farrell(1957)的生产效率的基础上提出。Farrell在1957年利用
Debreu(1957)和Koopmans(1957)的成果确立了一个能解释多种投入的公
司的效率的测度方式。接着,引入了银行投入与产出指标体系,而由于各国
有不同的国情,对银行投人和产出的定义也就不同。对银行投入及产出进行
定义的常用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生产法、中介法和资产法。本文综合了
这三种理论的观点,对银行进行定义,并界定银行的投入和产出。在选择指
标的时候,首先注意所选择的指标能够满足银行效率评价的要求,能够客观
反映银行的竞争力水平;其次是从技术上应避免投入(产出)集内部指标之间
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最后要考虑指标的重要性和易获得性。最后本文
选取投入变量为银行的营业费用、利息支出、固定资产折旧和实收资本;对
于银行的产出指标主要定义为银行的税后利润、利息收入。然后,本文选取
了10家银行,其中7家国内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3家外资银行(东亚银行,
花旗银行,汇丰银行)作为样本,运用deap软件对lO家银行的效率进行了
计算。在样本计算结果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
的效率差距,并对2004年和2005年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找出差
距的同时,也发现中国银行业整体水平有上升的趋势,和外资银行的效率差
2
摘要
距在逐渐缩小。根据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成本无效率来源进行剖析,样本
银行都已经达到技术有效,各家银行的成本无效率还是资源配置上的无效所
造成的,从SE的结果来看,我国银行都达到了规模效率。所以,国内银行如
果能够注重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提高,则中国银行业的整体效率水平的提高
将会指日可待。
第四部分分析了我国银行与外资银行效率差异的原因。首先,分析了提
高我国银行效率的必要性,回颞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描述了中国
银行业的发展现状,并对中外资银行的竞争格局进行了勾勒。中资银行和外
资银行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中外商业银行效率的比较结果有助于我们认识
中外商业银行的差距并且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这对于提高中国银行效率是
很有必要的。然后,分析了中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包括公司治理的闯题、
创新能力的问题和金融风险问题等等。比如: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采用总分行
制度,机构网点多、规模大,内部管理层次多、链条长,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有章不循、违规操作时有发生;由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大体雷同,大
都没有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和体系,与国际银行业相比,目前中国银行的整
体创新能力和水平相对较低。-
第五部分是提高我国银行效率的建议。包括优化产权结构、建立有效的
银行组织以及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等等。比如: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对我国银
行进行股份制改造,有条件的可以上市,达不到上市条件的银行,可以将其
部分股权向非国有部门出售,最终达到银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健全法律法
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使我国银行之间的“效率性”并购;我国商
业银行应该注重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在人事管理上要求实行公平竞争的员
工聘用制度、灵活的工作分配制度、任人唯贤的干部聘任制度和人尽其才的
岗位调任制度。使银行内部的劳动力资源在有效的控制范围内得到最佳配置;
商业银行新一轮金融创新的重点应充分利用其信息、技术和人才优势,提高
创新层次,商业银行必须明确新一轮金融创新的重点,提高金融创新的层次
等等。
关键词:银行效率DEA(数据包络分析、
3
AbstIact
Abstract
Competition is the surviving mle for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market
economy,and it mainly depends on its performance.In fact,competition
advantage is efficiency advantage and the proper strategy is to improve the relative
efficiency of the competitors as possible.In Chma,the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are the main body of its financial system.as well as the vitals of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Since 2006,many foreign commercial banks have come into China
where they have gradually occupied the market of the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Therefore,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efficiency of the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in order to enhance its competency,and it is all essential requkement for
China’s entry into the WTO,which can make themselves commercial banks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so as to ensure China’s financial safety and soundness and to
maintain the continuous and sustainable growth.
There are 5 chapters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leadin of this paper which mainly introduces the
meaning of subject,the way of analysis and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The
innovation includes analyzing the efficiency of foreign commercial banks and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under the model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further mofe.new standard to evaluating the input and output is brought into this
Par,eL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smnmary about the efficiency of commercial banks.
First,it introduces the basic meanings of efficiency in economics;then,it
introduces the way about how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particularizes the sort of efficiency of commercial banks including Scale efficiency,
Scope efficiency and x-efficiency.Finally,it introduces the mathematic methods
about how to analyzing the efficiency of commercial banks,meanwhile,it
compares the nonparametric statistics to parametric statistics and chooses the DEA
of nonparametric statistics as the mathematic method of analyzing the efficiency in
1
this chapter.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demonstration about the efficiency of commercial
banks.It mainly introduces the analyzing method of DEA under which the
efficiencies of foreign commercial banks and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are
compared.On the base Of the analyzing result,We f'md thal the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have a great gap with the foreign commercial banks,but also,
the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be.a20me more efficient gradually after comparing
the database of 2004 and 20()5.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the causes of the gap between foreign commercial
banks and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First,it describes the actuality of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foreign commercial banks and the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nowadays;then,it gives some disadvantages of the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such as the flaws in the management and lack of abilities to innovate and SO
on.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6 pieces of suggestions ale given in this chapter.
although there ale a lot of problems for solving in domestic banking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of the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it gives—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banks,such as improving
the abilities of innovation reforming the framework of the banks and SO OIL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s,efficiency,DEA(Data EnvelopmentAnalysis)
2
1.导论
1.1选题的意义
1.导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取得了长足发展,四大国有银行逐步
从人民银行脱离,并成为国内金融业的主力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
了快速发展,己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力量,各种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合作
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为国内银行业的有利补充。
过去二十年来,银行业采取较大的措施进行改革,四大国有银行取得稳
步发展。但是由于过去国内银行只是国家计划和财政的附属,不以追求最大
利润为经营目标,造成银行坏帐多,机构臃肿,底子较差,严重缺乏国际竞
争力。而新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对于国有银行而言,不仅发展迅速,
而且资产质量明显高于四大国有银行,
秀银行相比,在资产规模、赢利能力、
但鉴于国内市场环境较差,与国外优
资本充足率等指标方面要远远落后。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金融国际一体化的形成,国内金融领域逐步对外开放,
一些大型外资银行逐步开始向内地扩展,我国的金融市场由过去的垄断局面
转而进入激烈竞争的新阶段。如何快速提升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实现国内
银行快速健康发展,从而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本文在对银行效率进行界定的前提下,以较为成熟的方法一曲EA方法,结
合国内商业银行实际进行研究,和国外的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比较,分析我
国银行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找符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
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中外银行之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因此,本文中外商
业银行的效率进行比较以及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外商业银行效率比较研究
1.2研究的方法
本文先介绍银行效率测量的主要方法,对不同的效率测量方法进行对比
分析,指出不同的效率测量方法适应的条件及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考虑到这
些方法的实用性和准确性,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我国银行和外国
银行的相对效率值进行测度,以期用综合性指标衡量各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
运用DEA方法测量出来的银行效率值,不仅有利于了解各家商业银行目前的
经营现状,运用DEA方法对各家银行的规模报酬情况作出判定,还有利于了
解对各家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情况。本文同时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规范与实证两类方法是经济管理科学中的基本方法,本文在运用规范方法分
析的同时,主要运用实证研究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
行具体剖析,比较中外银行效率的差异,从中找出对银行效率影响的主要因
素,找出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提高的途径及应该采取重点措施。
1.3本文的思路与结构
DEA方法在衡量银行效率方面被广泛使用,本文希望通过引入此方法,
比较中外银行效率,通过定量和定性的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而找出我国银
行业效率低下的原因。本文先介绍了效率的内涵,在效率概念的基础上引入
银行效率的概念,并介绍了银行效率的分类,包括规模效率、范围效率和x
效率;接着,介绍了DEA方法的基本概念和整个模型;最后,分析了我国银
行与外资银行效率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我国银行效率的建议。
1.4本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本文的创新包括:
首先,本文采取了中外银行效率的比较研究。虽然国内文献对我国银行
业的效率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和国外银行效率比较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选取
了3家较具代表性的外资银行和7家在国内较具代表性的银行进行效率的比
较,有助于我国银行找到和外资银行的差距,提高自身的效率。
1.导论
其次,利用了DEA方法对所选的lO家商业银行进行成本效率的测量,在
成本效率的基础上,将其进~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又在技术效率
的基础上,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还利用DEA方法中判
定银行规模经济状况的模型,有利于对中夕b商业银行效率进行综合性比较。
最后,本文通过比较各种变量指标体系,在DEA方法中引入了银行的投
入产出变量。本文选取投入变量为:银行的营业费用、利息支出、固定资产
折旧和实收资本;对于银行的产出指标主要定义为:银行的税后利润、利息
收入。
本文的不足之处包括:
首先,本文只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0家银行,其中中国的银行7家及外
资银行3家,样本数量较少,作为中外银行效率比较的参考依据,在中外银
行效率的比较上不够全面。’
其次,数据包络分析投入和产出等因素越相似,计算结果就越具有说服
力,但是由于中外资银行面临的市场环境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同,投入和
产出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本文研究对中外银行效率值的测算也存在一定
的误差。.
最后,在用DEA测银行效率时,没有全面考察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
和安全性指标,投入和产出的指标的设立具有片面性,所以效率比较的结果
不够全面。
3
中外商业银行效率比较研究
2。银行效率的一般分析
2.1效率的内涵
2.1.1效率的概念
在经济学中,效率是一个应用极为广泛的概念,效率问题是经济学研究
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经济组织在经营管理中追求的目标,因为资源稀缺是
经济社会中的普遍规律。最一般意义上的效率是指现有的生产资源与它们所
提供的人类满足之间的对比关系。有效率则指某一经济单位用一定的技术和
生产资源为人们提供了最大可能的满足。而在经济活动中,效率描述的是帕
累托最优状态。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将效率界定如下:在不减少一种物品
生产的情况下,就不能增加另一种物品的生产对,它的运行便是有效率的。
也就是当某种投入资源配置的改变在不能使某些社会阶层状况变坏时,也不
能使一部分社会阶层的状况变得更好的状态o。萨缪尔森关于经济学的概括,
通常被理解为如下五个方面的意义:(1)经济资源是稀缺的,任何社会都不例
外,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稀缺性从根本土决定有效利用的重要性。(2)
经济学是选择的科学,人和社会都要进行进择,即家庭、厂商、政府和涉外
部门都在进行选择,都要进行核算,以便资源有效利用。(3)厂商选择有限的
有多种用途的资源用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获得利润最大。(4)家庭选择有
限收入用于购买什么商舱、购买多少商品,以取得效用最大,(5)政府和涉外
部门选择资源合理配置的最佳方案,并通过具体实施,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
化为目的。
效率概念的基本内容,指的是投入与产出关系,这里的产出,指的不
。(美)保罗.萨缪尔舞(Samuelson),威廉.诺德囊斯(Nordhaus):萧璨(译);《经济学j,2004年1

4
2.银行效率的一般分析
是任意的物品,而是能够为人们提供满足的有用物,从经济的角度看,最终
的产出就是人们的满足即效用。从一般的意义上说,投入就是利用一定的科
学技术生产一定产品所需的生产资源,包括劳动力和物资资源,因此,所谓
“效率”,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指的就是现有生产资源与它们所提供的人类满
足之间的对比关系。当我们说一个经济单位是“有效率”的时候,指的就是
这一经济单位用一定的技术和生产资源为人们提供了最大可能的满足。当我
们将效率概念应用于个别企业的时候,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该企业是否利
用一定的生产资源生产出了最大量的产出,或者反过来,是否在生产一定量
产出时实现了“成本最小”。这种效率称为“技术效率”(technical
efficiency)。当我们考察整个经济的效率时,问题便在于一个经济的全部生
产资源与所有入的总经济福利之间的对比关系。而在给定各生产单位的技术
效率的前提下,在研究一个经济的效率问题时,主要的问题便在与资源是否
在不同生产目的之间得到了合理配置,是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
要。用于分析这一问题的概念,就是“经济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
也称“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
“效率”与“效益”是两个最容易混淆的概念,尽管效率与效益都是对
事物运动结果的一种反映,许多学者把二者作为一个概念来理解,但其内涵
还是有区别的。第一,效率与效益都是对经济活动中投入产出结果进行比较
的一种描述,但比较的内容不同,效益主要是比较经济投入和经济产出之间
的关系,也就是货币投入和货币产出的关系,反映的是活动主体的利益大小。
而效率的投入不仅有货币投入,还包括劳动、时间等资源的投入,其产出既
包括以货币形态表现出来的产出,也包含一些非货币形式的产出,如企业形
象的树立、可持续竞争能力的增强等,其反映的是活动主体的作用力或效能。
第二,效益更多地强调静态形式下的数量指标,反映的是活动成效或效果;
而效率更多地侧重于经济活动的动态和持续的作用程度,表现的是经济活动
的能力和内在质量。第三,效率与效益在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方式上有所不同。
效益是投入与产出量上的比较,如果产出的价值超过投入的价值,则这项经
济活动就是有效益的;而效率描述的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其比较的方式是投
入资源配置状态的比较。第四,效益是从微观层面描述某个经济主体投入产
出的状况,而效率则可以从宏观层面上反映整个社会经济体制中资源的配置
5
中外商业银行效率比较研究
状况。最后,效率与效益都存在一个程度问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有多少、
大小和有无之分,同样用来描述经济效率的帕累托效率状态也是相对而言的,
高效率和有效率的经济活动是相对低效率、无效率的状态。可以看出,效率
涵义要比效益概念更为宽泛,且包含效益的内涵,是一个更为全面、更为高
级的评述经济活动运行状态的概念。
2.1.2效率判断的角度
经济主体层次的划分,决定了不同角度的绩效考察标准,每一个社会户
的经济活动主体都是多元的,这就存在以谁的目标为评价基准的问题。社会
经济是由个人构成的,但社会经济不是原子化的个人简单的多极构成,个人
构成了多种经济组织和企业,一系列企业构成了相应的行业和产业,所有的
行业和产业构成整个经济体系,因而,评价绩效主体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个人、企业、行业或产业以及一个国家的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当然各个国家
的总和又构成了第五个层次即世界经济体系。但目前阶段,人们主要关注的
还是一个国家内部的经济问题;不同经济层次的效率分析方法也有所不同。
范围越大,涉及主体越多,分析方法在技术上的困难就越大。个人的效率评
判最简单,只需以某人的价值标准为参照,据其效用大小即可判断;企业或
行业的效率判断相对简单,即成本与收益的比较,由于企业以利润为目标,
反而使判断方法简化了,它一般不包含主观的价值取向,具有最强的可比性;
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率判断最为复杂,涉反面广、主体多、价值取向多元化,
“共向利益”的优劣较难达成“共同语言”。正是这种技术上的困难,增加
了研究宏观效率判断的价值,而本文主要是针对企业微观层面的效率比较。
2.2银行效率的内涵
从上可见,效率概念包含效益的内涵,它是对经济活动运行状态更全面
更高级的描述。因此将效率概念应用于银行以对银行业绩进行评价。银行效
率可以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两方面加以评价。从微观层面看,银行效率是
指各商业银行所完成的金融资源配置达到最优,也就是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
6
2.银行效率的一般分析
收益的比较;从宏观层面看,银行效率就是银行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也就是整个银行要素的投入与国民经济的增量和增长质量进行对比。本文所
用的银行效率是从微观方面来考察的。在金融服务领域,商业银行是历史最
为悠久,业务范围最为广泛的金融组织形式,它们构成了现代金融服务产业
的中坚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商业银行是主要以货币为
商品的特殊的企业,但也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银行必须投入资源,生产产品,并以一定价格出售产品,在这一过程中,银
行实行全面的资产管理、负债管理、风险管理等,尽可能地节省投入或扩大
产出,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但是,投入的最小化或产出的最大化并不一定能
够实现,银行效率衡量的就是其实现投入最小化或产出最大化的有效程度。
银行效率就其具体含义而言是银行在业务活动中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
间的对比关系,从本质上讲,它是银行对其资源的有效配置,是银行市场竞
争能力、投入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称。银行效率反映了商业银行
将多种资源转化为各种金融服务的能力,对商业银行效率进行评价,可以了
解其自身资源的配置与运用是否达到最适,有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明
确自身在同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与其他银行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采取措
旄改善经营和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同效率与效益,银行效益与银行效率也是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银行
效率是包含银行效益的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更全面的评述。商业银行作为
企业,必定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对商业银行而言,追求利润,讲究效
益是首当其冲的。但是效益仅仅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目标之一。商业银行的经
营管理应该遵循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这三大原则。商业银行的运作要讲
究效率,这是从其经营社会特殊商品的意义上,经过分析而得出的结论。作
为经营货币商品的企业——银行,其经营的商品由于是社会财产的衡量单位,
且其经营活动直接关系到社会财产的配置效率,因而必须讲究效率。因此,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必须坚持效益型、流动性和安全性的统一,流动性和安
全性恰恰是对国有商业银行运作货币资产进行社会资源配置工作的速度与质
量的要求。
银行效益是银行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较。商业银行作为企业,以利润最
大化为其目标,因此其经营一定要讲究效益。另外,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企
7
中外商业银行效率比较研究
业,其经济活动直接关系到社会财产的分配,因而还必须讲究运作效率。商
业银行的效益与效率从本质上是统一的,效率是效益的基础,效益是效率的
目标。
2.3银行效率的分类
2.3.1银行规模效率
国际经济学界早期对银行效率研究的理论基础基本上是新古典经济学,
其研究的重点是在技术条件、经济结构、资金资源稀缺的约束条件下,银行
怎样进行高效率的经营。规模效率衡量银行在长期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上(即处
于最佳规模)生产时,成本减少的水平o。如果产出增长率高于成本增长率,
则该银行处于规模有效率状态,通过扩大规模可以使效率更佳;如果产出增
长率低于成本增长率,则该银行处于规模无效率状态,规模扩大会造成资源
浪费;如果产出增长率等于成本增长率,则该银行处于常数态规模效率。
多数早期的文献认为,银行业的平均成本曲线呈平坦的u型,也就是说
中等规模的银行比特大型或小型银行的规模效率略高,其中主要的不确定性
因素是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即U型曲线的底部在什么规模上
(Berger,Hunter,Timme,1993)。对于最小的银行来说,存在规模经济现象,
即随着银行规模的增长,平均成本下降。这种规模影响通常不超过成本的5%。
大型银行的平均成本保持不变或表现出轻微的规模不经济。平均收益随银行
规模的上升略有增加(1%一4%),但这种规模效益同样局限在小银行(Berger
Humphrey,1994)。Benston(1972)最早研究了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他
发现,不管自身规模大小,给定其他条件不变,银行规模扩大1倍,平均成
本将下降5%-8%。但规模效率有一定范围,当规模处在合理范围内时,规模经
济是提高银行效率的关键因素,超过某一产出水平,银行平均经营成本会停
止下降并逐步上升,这表示规模效率己被耗尽。尽管银行业的咨询者和管理
人员坚持并购能使银行增加规模经济,但大量的学术研究表明,银行规模与
。(美)保罗.萨缪尔森(Samuelson),威廉.诺德豪斯(Nordhaus):萧琛(译):《经济学》.200,$年1
月/
2.银行效率的一般分析
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大银行在节约平均成本方面比小银行具有一定优
势,在盈利能力方面则不如小银行。90年代情况似乎有所变化,Berge和
Mester在另一项对美国6000家商业银行1990-1995年效率的研究中发现,
与80年代情况不同的是,美国银行在90年代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
现象,有效银行的规模开始变大。但由于考察时间还短,这种规模经济现象
是否一种长期趋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2.3.2银行范围效率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乃至80年代初,各国商业银行为了摆脱金融管制
而实施金融创新,使得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金融业的综合经营模式和分业经
营模式上,理论界对银行效率的研究重点也转向了银行业务范围经济是否存
在的讨论。银行业的范围效率包括产品多元化所带来的效率和地域扩张所带
来的效率两部分。对银行业的范围经济进行研究,其可界定为银行随着经营
品种的增减或业务领域的张缩,所引起的边际收益提高或边际费用下降的现
象,实际上有很多的学者把范围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规模效率看待。在给定
产出水平上,如果经营多种业务的银行的成本低于专业经营银行的成本,那
么,经营多种业务的银行存在范围效率;如果经营多种业务的银行的成本高
于专业经营银行,则存在着范围不经济。银行出现业务范围效率的主要原因
是对各种投入的分享,固定成本分摊或信息互补可以使得平均成本下降。然
而,范围的扩大也可能导致范围不经济,比如业务范围过大导致管理结构过
于庞杂,使得成本上升,繁琐的规则也会大大降低效率。
到目前为止,关于银行业范围效率的研究结果尚无定论, Berger和
Humphrey(1994)的实证分析表明,银行业的范围效率很小,至多可以通过生
产多样化的产品而使成本降低5%,收益则显示出不受产品多样化影响的特
性。Berger和De Young(2001)通过对7000家美国银行1993-1998年的数
据分析后,得出了银行地域范围的扩张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的结论,
集中在一个地区的银行与跨州机构较多的银行都可能具有较高的效率。此外,
虽然有研究表明个别产品的组合的联合生产经营存在业务范围效率,但很难
找到普遍性的范围经济存在的理由。Lang和Welzel(1996)对德国的小型银
9
中步}商业银行效率比较研究
行和合作银行研究结果表明,其存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Philip
Molynewx(1997)对法国、德国和西班牙银行业的范围经济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法国的大银行有范围经济,而小银行存在着范围不经济;西班牙
情况正相反;德国是中小银行存在着范围不经济,大银行是范围经济。这说
明银行的范围经济随着各国银行规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没有数据能证明存
在全球性范围经济。
2.3.3银行X效率
x效率理论认为,企业内部不存在市场因素,从而不能用市场效率理论来
解释企业效率,企业内部资源的组织效率应寻找另外原因解释。企业内部无
效率的基本原因是内部成员缺少有效率的利用经济资源或机会的动力。因此,
收益最大化原则不能成为企业内部人员的行为准则。其次,人类的人性特征
是需要外部压力,人的本性是“惰性”。这种惰性会在缺乏竞争的环境中显
示出来。从传统的生产函数看,表面上是有效率的,但缺少劳动者生产积极
性这个变量,所以,在现实中,生产函数并不具有效率。从实践情况看,投
入增加的百分率与产出增加的百分率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因此,人的生产积
极性成为X效率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再次,经济垄断或人为保护垄断是导
致经济单位或生产者缺少外部竞争压力和动力的原因之一。受到庇护的企业
的产品价格和成本较高并且效率低下,其根源是没有竞争所带来的不利恐惧
感。再次,劳动合同是不完善的。在劳动合同中,企业购买的是劳动合同,
而不是作为人力投入最重要因素的工作努力。企业要事先确定雇员的努力程
度,涉及的搜索成本和监督成本均十分高昂,甚至会招致雇员的抵制,所以,
劳动合同安排总是不完全的。根据这种合同,雇员对于提供多少某种技能水
平上的努力,具有相当的自由选择权。雇员的实际努力程度,还要取决于企
业的激励机制和企业所面临的各种压力,这是劳动投入不同于其他投入的一
个重要方面。最后,生产过程不是一种机械过程,企业也不是一部将投入变
为产出的高效转换器,x效率的实现有赖于企业内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在
企业内部,上司、同事和传统等因素,都会对个人的努力水平产生影响。因
此,即使是捌有相同投入和技术装备的企业,也会由于企业内个人努力的情
2.银行效半的一般分析
况不同而导致不同的产出水平。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际银行业竞争加剧,各国银行都把
提高竞争力放在首位,加强了银行管理。与此相对应,经济学界对银行效率
的研究兴趣也转向了分析银行管理和内部资源配置上来,即银行控制成本和
产生收益的管理能力。也就是银行X效率的研究。为了计算的方便,实证分
析一般用银行x无效率作为银行x效率的逆向表达。银行X无效率的经济意
义是:相对于最优经营的或最有代表性银行的效率成本疆界,被比较银行总
成本的正偏差或高出部分代表X无效率的程度。银行X无效率值与应变量负
相关,即X无效率值越高,利润越低,银行效率也就越低;x无效率越低,说
明该国银行业对投入要素的组合和配置更有效率。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导
致银行出现X无效率的原因被认为是管理决策失误、管理者的不胜任,或管
理者目标与股东目标差异等。Leibenstein的x效率理论对银行效率研究影
响最大,一些学者直接将前沿效率定义为x效率,并对其进行测算和分析。
更多的研究是利用X效率理论对测算出的前沿效率值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尽
管目前关于银行效率的定义、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尚没有完全一致的意见,
但关于银行业存在至今未完全解释清楚的x效率则没有太大的异议,几乎所
有的文献都得出了银行X效率远大于规模和范围效率的结论。也就是说,反
映管理能力的x效率比规模和范围效率更加重要,对银行业的实践更有指导
意义。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对于同等规模和产品组合的银行而言,银行业
的平均成本比行业可能的最低值要高出20%,而由于规模和产品组合不当造
成的无效率则不到成本的5%(Berger,Hunter,Timme,1994)。也就是说,银行
业至少有2096的成本被无效率侵蚀掉了,而这种无效率并非因为银行选择了
错误的规模或监管当局对其业务范围的限制。
Carbo,Gardener,Williams(2002)发现欧洲储蓄银行通过提高规模效率所能
实现的成本节约仅7—8%,而同时其x无效率却高达2296,说明通过提高管
理效率可以更大幅度地减少成本丌支。正因如此,许多关于银行效率研究的
文献将银行的经营管理比作“黑匣子”(Black Box),最新的研究则试图打开
这一“黑匣子”,找出影响银行x效率的因素。
2.4银行效率分析技术
II
中外商业银行败率比较研究
2.4.1银行效率指标分析法
2.4.1.1经营效率指标
(1)资本收益率。资本收益率=银行净收益/股东收益,反映银行资本和盈
利水平,即银行投入一定量的资本所能获得利润的数量。资本利润率越高,
表明银行资本的获利能力越强,其经营效率高,反之亦然。
(2)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银行税后利润/银行资产总额,反映银行资
产获利能力,其因各银行的规模以及经营管理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
(3)收入利润率。收入利润率=银行净收入/营业收入,这一比率说明银行
有多大部分作为利润留在银行,其值越高,表明银行各项经营收入中利润的
比重越大,成本越低,反之亦然。.
(4)人均利润。人均利润=银行利润/银行员工人数,反映银行员工人均创
利水平,是衡量银行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2.4.1.2成本效率指标
(1)营业费用率。营业费用率=营业费用/总收入,反映经营者为取得收入
而花费的营业成本,该比率越低,说明银行控制营业费用支出的能力越强。
(2)资产费用率。资产费用率=营业费用/资产总额,反映银行资产的成本
费用水平。
2.4.1.3资产配置效率指标
存贷比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配置指标,它是银行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
之比,不仅反映银行资产配置效率,还表明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强弱。衡量商
业银行资产配置效率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其资产配置质量,可用信贷质量指
标来表示(如银行不良贷款率等)。
2.4.2银行效率前沿效率分析技术
在评价银行经营与管理综合效率方面,传统上所采用的方法管理财会的
方法能够给管理者提供银行经营状况的有关信息,但是这砦对银行经营与管
理的评价和测量,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方面,这些财会比率只是反映了
银行经营的一个会计周其I』内的短期效果,并不能真实的反映银行经营的长期
2.银行效率的一般分析
效果,所以,提供的信息可能会比较片面。另一方面,财会比率不能综合地
反映银行经营管理的全面工作,如银行的操作、管理技术、市场和资金等综
合经营管理状况。前沿分析既包括各项财务报表上可以看出的经营业绩,也
包括无法进行财务分析的经营结果,是银行综合竞争力的一种体现。前沿分
析的核心是根掘已知的一组投入产出观察值,定义出所有可能的投入产出组
合的外部边界(生产前沿面),使所有观察值都在边界之内,每个观察值与边
界的距离即为该生产点的效率前沿效率分析可以分为非参数和参数两种方
法。它们都是利用一组样本从中找到成本(或利润)前沿,若银行落在效率前
沿,则称为最有效率的银行,其他银行的效率水平,由它们与效率前沿的相
对位置而定。使用较多的前沿效率分析技术有5种。其中两种属于非参数方
法,它们是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和无界分
析(free disposal hull—FDH),三种属于参数方法的分别是随机前沿方法
(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SFA),自由分布方法(distribution free
approach-DFA)以及厚前沿方法(thick frontier approach-TFA)。
参数法使用计量经济模型,需要预先设定银行的目标函数和随机干扰
项才能进行评估,函数的形态通常为生产函数、成本函数和利润函数。随机
干扰项则包括代表无法控制的白噪声误差和无效率部分,参数法由于函数本
身与随机干扰项是分离的,因此随机干扰项不会影响后续效率分析,但研究
者需要主观设定函数和随机干扰项形态,这样就容易导致误差。。
与参数方法相比,以DEA为代表的非参数方法主要优点在于: (1)无需
知道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在研究中受到的约束相对较少; (2)处理多投入
和多产出情况较为容易;(3)得出的技术效率除可以指明与最佳企业相比,被
评价机构的投入利用效果外还可以得知企业在哪些投入的使用效率上更低,
从而找出改进效率的最佳途径: (4)除可以得到企业的技术效率外,还可以
测算出规模效率、配置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对企业的评价更加全面,可作为
一种综合的业绩考核指标。非参数方法的缺点也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1)
与参数方法相比,非参数方法不能方便地检验结果的显著性; (2)与参数法
相比,非参数方法对效率值的估计偏低,而离散程度较大;(3)当约束条件较
’£待:《我国商业锨it统计母}究》,2004年
中外商业银行效率比较研究
多时,非参数方法经常会得出观察数据100%有效的结论,而在银行分支机构
的案例中,这一现象尤其明显; (4)非参数方法一般忽略价格,一般情况下
更关注技术上最优而不是经济上最优;(5)前沿效率值因定义及研究方法的
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是否存在最优的前沿效率分析方法,目前尚没有得出比
较一致的意见回。
本文选择了非参数的DEA法对中外商业银行效率进行评价,之所以选择
DEA法主要是想通过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多投入和多产出效
果进行评价。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开展的比较少,如果运用参数法
评价我国银行效率,则在估计银行生产函数时主观性太强,这将导致所测算
的效率值误差太大:而且采用参数法估计各类效率函数所需的统计数据也不
够。
2.5中外银行效率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利用参数的前沿分析方法,对西方国
家金融机构的效率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如Benston(1965)和Bell和
Murphy(1967)利用Cobb—Douglas成本函数对美国小银行规模经济进行了研
究,结果发现不管自身规模大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银行规模扩大一
倍平均成本将下降5%-8%。Baumol(1982)假定成本的增长比例与产出的规模
及构成相关,并首次运用规模弹性来衡量经济体的规模经济性。Lawrence
(1989)发现总资产小于1亿美元的商业银行具有规模经济性。Hunter和
Timne(1986)发现单银行制的银行控股公司其规模经济的上限为42亿美元,
而对于多银行制的银行控股公司,其规模经济性的上限则可以提高到125亿
美元。Bauer,Berger和Humphrey(1993)等发现资产规模在7500万美元一
3亿美元之间的银行平均成本是最低的。Noulas,Ray和Miller(1990)发现
资产规模在20亿美元一loo亿美元之间的银行平均成本最低。
我国对银行效率的研究还刚起步,初期的研究文献大都倾向于使用一些常
规的单要素指标,如资产利润牢、人均创利率、存款费用率等指标。这些指
“i另:《找⋯商业银行统计研究》,2004
14
2.银行效率的一般分析
标能够大致反映银行经营状况,但对银行效率研究而言,其所提供的信息相
当有限,无法全面反映银行效率的改进及其相关因素的贡献程度。国外对银
行效率的研究已采用前沿分析方法,国内也有学者涉及。近年来,我国学者
采用该方法对商业银行效率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先后发表了一些研究成
果,如《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赵旭,2000), 《中国商业银行
效率研究:一种非参数的分析》(魏煜、王丽,2000),《中国商业银行业
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秦宛顺、欧阳俊,2003), 《我国商业银行的效
率分析—基于参数估计的经验研究》(奚君羊,曾振宇,2003)等。这些学
者或者采用参数估计法或者采用非参数估计法对中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
独资商业银行的效率值进行了测度并分析。总的来说,我国学者借助于不同
的计量经济方法(如DEA模型、超越对数函数等)对银行资源配置效率、技
术效率、规模效率等进行了测算分析。然而对我国银行业效率研究而言,不
仅要测算相对效率值,还要探讨影响银行效率的相关因素,寻求效率提升的
途径,确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面临的银行效率提高模式。
中外商业银行效率比较研究
3.中外银行效率比较实证研究一DEA方法
3.1银行效率分析的DEA方法
3.1.1方法概述
DEA作为一种线性规划方法,最初由Charnes(1978)在Farrell(1957)
的生产效率的基础上提出。Farrell在1957年利用Debreu(1957)和
Koopmans(1957)的成果确立了一个能解释多种投入的公司的效率的铡度方
式,并将公司效率分为两个部分:(1)技术效率(technical efficiency,
以下简称TE),它反映了在给定投入的情况下,公司获得最大产出的能力; (2)
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以下简称AE),它反映了给定投入的各
自的价格的情况下,公司利用最佳投入比例的能力。这两种测度的结合产生
了x效率(成本效率,Farrell称其为经济效率或综合效率)的测度。CRS(规
模报酬不变)模型是Charnes,Cooper和Rhodes(1978)所提出的最基本的
模型也称为CCR模型,可以用来测度决策单位的技术效率;VRS(规模报酬可变)
模型则是由Banker,Charnes和Cooper(1984)在假定决策单位的规模报
酬可变的情况下发展出来的,所以也称为BCC模型,这一模型放松了CRS模型
的限制条件,它测度的是纯技术效率(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简称PTE),
并且它也允许将技术效率(TE)分解成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囝。
3.1.2模型概述
下面从投入最小化的角度来阐述这种方法对银行效率的测度。假设银行
。张健’仁,我国商业银行教率研究的DEA方法及1997.2001年效半的实自r分析,靠础研究.2003年第3

16
3冲外银行效率比较实证研究,-DEA方法
使用两种投入x。、X2生产一种产出Y。同时,假设银行的前沿生产函数Y=f
(X。,x。)为规模报酬不变。令yo=Y,那么,可以在X。,X2坐标系中描绘出产
出水平为h的等产量曲线,以图l中的Y.Y。表示。由于yo是Yoy。上的投入
组合在现有技术水平下所能生产出来的最高产出水平,所以,使用yoyo左下方
的投入组合来生产y。是不可能的,而使用YoY。右上方的投入组合来生产yo则
是无效的。
X1
p
图1 图2
在图1中,pp是银行的一条成本预算线,pp与yoy0相切于a点。如果银行
在a点进行生产,则银行能够以最小的成本、最佳的投入配置生产Y。。如果银
行在C点进行生产,也就是用更大的投入量来生产Y。,其实际生产成本为OC,
定义银行的综合效率为:
0E=od/oc (1)
可见,综合效率是银行生产当前产出水平的理想最小成本和实际成本的
比率。显然,当银行在a点生产时,其综合效率为l,这时称之为综合有效,如
果综合效率小于1,则为综合无效。
综合效率可以分解为两项:技术效率(TE)和配置效率(AE)。在图l中,
技术效率可以表示为:
中外商业银行效率比较研究
TE=ob/oc (2)
当TE=1时,银行能够充分利用当前技术在等产量曲线上生产,银行为技
术有效;当TE<l,银行在等产量曲线的右上方生产,为技术无效。配置效率
衡量的是对于当前各种投入的价格,即银行能否选择正确的投入量组合。如果
银行选择了正确的投入量组合,则为配置有效,否则为配置无效。在图1中,
配置效率可以表示为:
A E=od/ob(3)
可见,只有当银行在最小成本预算线上生产时,配置效率才为1,这时银
行为配置有效,当银行不在最小成本预算线上生产时,配置效率小于1,这时
银行为配置无效。所以:
OE=od/OC=(ob/oc)木(od/ob)=TE*AE(4)
由以上分析可见,只有当银行在切点a上生产时,0E与AE才等于1,这
时TE也等于1。当TE等于1时,银行必定在等产量曲线上生产,这时OE等
于AE,但不一定等于1。以上分析可以扩展到银行为多投入、多产出的情况,
只不过这对图1中的等产量曲线变为多维等产量超平面。
设有n家银行,它们使用u种投入生产v种产出。在DEA中,通过解决
线性规划问题来求OE、TE及AE。在求综合效率时,首先要求出某一特定银行
i生产其实际产出量需要的最小成本MCi,MCi通过解下列线性规划问题可
求得:
Min MCt=P。xi(i=1,2⋯,n)(5)
约束条件为:
①yl≤a Y, ②xi≥Q x, ③a∈R。+
其中P;为第i家银行u种投入的价格组成的u维向量,x。是由第i家
银行所使用的投入量组成的u维向量,X为rl家银行的投入量组成(n×u)
阶矩阵,Y为rl家银行的产出量组成的(n×v)阶矩阵,a为由各家银行投入
量及产出量权重所组成的n维正向量。
如果第i家银行生产Y。使用的实际成本为C;,则
OE。=MC;/c,(6)
该比率对应于图1中的od/oc。
计算技术效率的时候,解另外一个线性规划问题:
3.中外银行效率比较实证研究-DEA方法
Min TEi:^,(7)
约束条件为:
①yl≤Q Y, ②九I xI≥Q x, ③a∈砰
其中入,为标量,其他变量的定义与前相同。计算出来的凡。就是第i家银行的
技术效率,对应于图1中的ob/oe。只要把0E。和TEi代入(4)式即可得到
第i家银行的配置效率。技术效率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两项:规模效率(SE)和
纯技术效率(PTE)。由于在前面的分析中,假设银行是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
况下进行生产,这也是生产的理想状态。然而,在一般情况下,银行生产的规
模报酬是变化的。这时候,银行如果能够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生产,那
么,银行可以更低的投入量来生产出当前的产出水平。下面用图2来说明这
个问题。
为了更简便地说明问题,在图2中只考虑单投入——单产出的情况,oe
为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前沿,该生产前沿代表在当前既定的投入水平下可以
获得的最高产量。所有银行都在该前沿上或以下进行生产。假设某一银行在c
点生产,那么该银行的技术效率为:
·TE=f k/f c(8)
这和图1中的ob/oc是相对应的。为了衡量银行生产的规模效率,放松
银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假设银行规模报酬变化,生产前沿为gbah。技术效
率的第二种衡量尺度——纯技术效率,则是测度银行当前的生产点与规模报
酬变化的生产前沿之间技术水平运用的差距,纯技术效率可以表示为:
PTE=fi/fc (9)
那么,银行的规模效率可以表示为:
S E=TE/PTE=f k/f i<1(10)
显然,规模效率衡量的是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前沿与规模报酬变化的生
产前沿之间的距离。当银行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沿上生产时,规模效率为1,
这时候,称该银行规模有效。而当银行规模效率小于1时,则该银行规模无
效。在图2中,当银行在b点生产时,规模有效,而在c点生产时,则是规
模无效。由(10)式可见,为了计算规模效率,首先要计算纯技术效率。纯技
术效率可以通过解下面的线性规划问题来求得:
鲢in s.=PTE. (n)
中外商业银行效率比较研究
约束条件为:
①Y≤a Y, ②6。x。≥Q X, ⑨Σa。:1, ④a∈‰+
其中,6。为一标量。其他变量与(5)、(7)式相同。与(7)式不同的是加入
了约束条件z a;=1,可以证明该约束条件允许了规模报酬变化的出现。规
模效率的计算通过把(7)式计算出来的TE和(11)式计算出来的PTE代入
(io)式而得。
3.2银行投入与产出指标体系的建立
用DEA方法评价银行效率的关键在于选择输入、输出指标。而由于各国有
不同的国情,对银行投入和产出的定义也就不同。对银行投入及产出进行定
义的常用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生产法(Production Approach)、中介法
(Intermediation Approach)和资产法(Asset Approach)罄。,
在生产法中,银行被认为是存款账户和贷款服务的生产者,能生产利润
的即为产出项,若该项目需要净支出(费用)时即为投入项。因此银行的产出
为开设的各类存款账户的数量、通过存款账户所提供服务的数量(如开支票的
次数)和提供的贷款业务的次数;银行的投入为资本、劳动力及营运成本。
在中介法中,银行从资金有剩余的居民手中获得资金,然后把它提供给
需要资金的居民。银行被认为是这一过程的中介者,银行的产出是存款和贷
款的金额,运作成本和利息成本构成了银行投入。
在资产法中,银行同样被认是上述过程的中介者,只不过把银行的产出
严格定义为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的项目,主要是贷款和证券投资的金额,
投入为资产负债中负债方项目。由于使用生产法时,必须知道银行业务的数
量,而这一数量在研究整个银行业各家银行效率的时候较难得到,所以本文
不采用这种方法。而中介法和资产法又都有其优缺点,而且也没有一个简单
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而目前对银行产出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看法。然
而,中介法和资产法对银行产出的定义都存在着一个缺陷。在这些方法中,
都直接把贷款的数量作为银行的产出,没有把银行贷款质量的差异这个因素
4魂得.I隔, 中尽l翩业银行效每训'o——一种非参数的分析, 会出埘究.20《X3年瓤3期,第4口1
3.中外银行效率比较实证叫究.-DEA方法
考虑进来,这实际上假定各家银行的贷款质量是一样的。这对于在那些市场
环境、发展战略及风险控制技术相似的银行来说,它们贷款的对象类型相似,
所面临的风险也相似,这时候直接使用贷款数量作为产出是合适的,但是这
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对于我国的银行来说尤其如此。所以,银行贷
款额作为银行产出是不合适的。
本文综合了这三种理论的观点,对银行进行定义,并界定银行的投入和
产出。在选择指标的时候,首先注意所选择的指标能够满足银行效率评价的
要求,能够客观反映银行的竞争力水平;其次是从技术上应避免投入(产出)
集内部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最后要考虑指标的重要性和易获
得性。
对于银行的投入指标主要定义为:营业费用、利息支出、固定资产折旧、
实收资本等。银行的营业费用支出占了银行营业支出的主要部分,在营业费
用中职工工资又是重要的一项,所以将营业费用作为银行的一项支出既能客
观反映银行的投入状况又能间接体现银行现有的人员规模情况;由于我国银
行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于传统业务的收入,即存贷利差的获得,利息支出在银
行的营业支出占了重要部分,故将利息支出列为银行的一项投入来反映我国
商业银行的成本耗费程度;任何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收益都必需投入一定的固
定资产,如厂房、建筑物、设备、交通工具等,所以把这些国定资产的年度
折旧作为银行的一项投入,固定资产折旧的大小也是银行经营规模大小的体
现:银行的实收资本是银行从最初的自有资本经过年度积累后的所有者权益
的主要部分,它既是银行经营规模的一种体现又是银行抵御经营风险能力大
小的主要决定因素,把银行的实收资本作为银行的一项投入是合理的。
所以本文的投入变量为:银行的营业费用、利息支出、固定资产折旧和
实收资本。所以本文的投入变量为:银行的营业费用、利息支出、固定资产
折旧和实收资本。
对于银行的产出指标主要定义为:银行的税后利润、利息收入。银行作
为一种特殊的企业也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所以自然会选择银行的
营业利润作为银行的产出,为了能更客观、真实放映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出情
况,所以把利息收入作为银行的一项产出是合理的。所以本文的产出变量为:
银行的税后利润和利息收入。
中外商业银行效率比较研究
3.3样本的选择
利用DEA技术测量商业银行的效率,考虑到数据获取的难度,以及银行
的代表性,本文主要考察2005年度的银行效率,本文以我国三大国有商业银
行。,四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三家外资银行共十家银行为研究样本,如表格所
示:
研究样本
中国国内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
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
外资银行东亚银行,花旗银行(花旗集团),汇丰银行
本文主要通过DEA方法找出中国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差距与优势,样本的
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对整体效率比较的影响不大。
前面对非参数方法DEA法进行了介绍,在介绍银行的成本效率计算时应
给出各个投入变量的价格系数,但是现实的分析来看,无法给出各投入物的
真实价格,真实价格的数据也难以准确获得,所以在计算银行的成本效率和
配置效率时就有困难,所以针对本文所选取的投入量的价格设置,只是考虑
了各投入量能否直接在目标函数中可加,对于投入量如银行的营业费用、利
息支出、固定资产折旧和实收资本的单位都以货币单位直接计量,考虑到投
入物的数量资料的难以获得,所以就不再细分为投入物的数量与投入物的价
格,直接把这四种投入物的货币值作为投入量。
o件:由于农彳f年撤中数据的币完整.所以没肯把农行作为研究样本。
3.中外银行效率比较实证研究.-DEA方法
2004年各家银行投入产出数据(单位:亿元):
投入量产出量
折旧营业费用实收资本利息支出净利润净利息收入
中国银行81.09 468.96 1863.90 392.75 209.32 849.85
中国建设银行190.53 439.60 1942.3 435.77 483.88 664.48
中国交通银行89,22 115.98 390.70 131.60 16.04 251.92
中国工商银行89.77 531.79 1506.69 673.57 23.11 1131.49
招商银行30.26 65.14 68.49 52.62 31.44 115.19
民生银行2.5l 43.86 51.84 55.68 20.38 73.73
中信银行19.2 46.31 177.9 62.9 3.18 73.93
东亚银行2.54 28.75 38.82 21.39 24.69 38.66
花旗银行166 4019,40 1563.53 1776.60 1376.29 6429.73
汇丰银行139,76 2138.56 845.19 1564.10 1151.19 2510.93
民币,I港元=1.041元人民币.数据来源:(2005年金融年鉴》及各银行主页.
2005年各家银行投入产出数据(单位:亿元):
投入量产出量
折旧营业费用实收资本利息支出净利润净利息收入
中国银行58.83 512.84 2094.27 535.00 275 1004
中国建设银行105 580.92 2246.89 570.50 470.96 859.93
中国交通银行i01.01 180.12 458.04 180.89 92.43 315.91
中国工商银行58.89 601.20 2480.0 812.43 337.04 1378.68
招商银行36.91 79.09 103.75 79.64 39.3 128.5
民生银行3.38 60.07 72.59 78.22 27.03 96.7
中信银行23 60.25 266.61 85.96 4.39 91.83
东亚银行2.70 31.11 39,3l 42.12 29.00 39,14
花旗银行187.16 3646.46 1719.68 2961.22 1985.32 2369.32
汇丰银行131.77 2382.96 1014.34 2322,08 1281.59 2529.91
汽:按2005年12月16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外汇牌价折台成人民币,折算率:I美元喵.074元人
£已币,1港,‘=1.041元人民币。数据来源:{2006年金融年螺》及嚣银行士.氟。
中外商业银行效率比较研究
3.4分析结果
2004年各家银行的效率值
TE AE CE SE
中国银行1.000 0,382 0.382 1.000
中国建设银行I.000 0.596 0.596 1.000
中国交通银行1.000 0.405 0.405 1.000
中国工商银行1.000 0.456 0.456 1.000
招商银行i.000 O.711 0.711 1.000
民生银行1.000 0.645 0.645 1-000
中信银行0.746 0.379 0.282 0.800
东亚银行I.000 i.000 1.000 1.000
花旗银行1.000 I.000 1.000 1.000
汇丰银行1.000 0.996 0.996 1.000
2005年各家银行的效率值
TE AE CE SE

中国银行1.000 0.695 0.695 1.000
中国建设银行1.000 0.595 0.595 1.000
中国交通银行i.000 0.763 0.763 i.000
中国工商银行1.000 0.773 0.773 1,000
招商银行1.000 0.956 0.956 1.000
民生银行1.000 1.000 1,000 1.000
中信银行1.000 0.534 0.534 1.000
东距银行1.000 1.000 1.000 1.000
花旗银行1.000 0.927 0.927 1.000
汇丰银行1.000 1.000 1,000 1.OOO
3.4.1对2004年度银行成本效率分析
从总体上讲,2004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普遍低下.尤其是国有银
行殳是呈现低效率状况,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在国内银行rI·,招商、民生、
3.中外银行效率比较实证研究.-DEA方法
中国建设银行三家银行成本效率相对较高,最高是招商银行的成本效率仅为
0.711,其次为民生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成本效率分别为0.645和0.596。中
信银行是所分析的国内银行中成本效率最低的,其成本效率为0。282。在外资
银行中东亚银行和花旗银行的成本效率都达到1,而最低的是汇丰银行,成本
效率也为0。996。从整体上看外资银行和中国国内银行的成本效率分布来说差
别巨大,证明国内银行在和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位置,而国内银行
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存在一定的成本效率差距。
我们进一步对非成本有效银行的无效率来源的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进行
分析,剖析银行的成本无效率到底是由于技术的无效还是在资源配置上的无
效所造成的。从表可以看出,我国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成本效率低下主要来源
于银行投入配置的无效率。所有银行平均配置效率为0.657,中国国内银行
平均配置效率为0.532,外资银行平均配置效率为0.999,花旗银行和东亚银
行的配置效率都为I,说明在配置效率方面,中外资银行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
另外从技术效率来看,除了中信银行的技术效率为0.746,中外资银行技术效
率还是相对较高,这意味着银行基本上能够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水平。
在新兴商业银行中,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技术和配置相对较高,但和外
资银行差距依然很大。其次中信银行为效率相对较低的银行,中信银行的成
本无效来源于配置无效率和技术无效率,其需要在配置有效和技术有效方面
加以改进,说明书信银行要想提高其效率应当在改进现有的技术水平上注重
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外资银行中,东亚银行和花旗银行技术和配置都完全
有效,汇丰银行的成本无效来源于配置无效率。
在对银行技术效率进行剖析的时候发现,除了中信银行处于规模不经济
外,其他银行都达到规模经济。所以,要想提高中国国内银行的效率,应在
保持其现有经营规模不变的同时,注重其配置效率的提高。
3.4.2对2005年度银行成本效率分析
2005年我国国内银行的成本效率依旧低下,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商业
银行的成本效率呈上升趋势,2005年国内银行的成本效率比2004年的效率得
到显著提高。
中外商业银行效睾比较研究
平均成本效率由2004年的0.7ll提高到0.759,说明我国国内银行己
更加关注银行的经营效率。表现明显的为民生银行,成本效率由2004的无效
率变为完全有效,招商银行成本效率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变为0.956,国有银
行效率也普遍提高,说明我国银行更注重银行的利润成本管理,以追求利润
的最大化为目标。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中信银行的成本效率最小,为0.
534,效率值有所提高,银行效率低下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外资银行成本
效率平均为0.976,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依然存在巨大的差距。
进一步对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成本无效率来源进行剖析,样本银行都
已经达到技术有效,各家银行的成本无效率还是资源配置上的无效所造成的,
其中东亚银行和汇丰银行达到技术和配置的完全有效。从sE的结果来看,所
有银行都达到了规模效率。所以,国内银行如果能够注重资源配置方面的效
率提高,则中国银彳亍的效率提高将会指日可待。
总的来况,2005年我国银行的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这跟我国积极推进
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和我国金融市场的成熟密不可分。7月1日建行与新
加坡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证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0月27日建行在香港证
券交易所正式挂牌.L市,以每股2.35港元的价格向全球发售264.86亿殴H
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2%),共等集资金622亿港元,折合79.8亿美元,
3.中外银行效率比较实证研究.-DEA方法
成为2005年全球最大的筹资项且和香港有史以来最大的筹资项目。2005年
8月18日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签署战略性投资与合作协议,苏格
兰皂家银行将出资总计3l亿美元,购入中国银行10%的股权。8月31日中
行又与淡马锡签署战略投资协议。在总结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
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和财务重组工作正式启动。4
月22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运用外汇储备150亿美元补充中国工
商银行资本金,使其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6%。此后,工行又发行350亿元次
级债,顺利完成了财务重组工作。2005年lO月28日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
限公司正式成立。2005年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重组改造、补充资本金、引进
境外战略投资者,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自2004年6月
14日国务院批准交通银行深化股份制改革整体方案后,交通银行进行了财务
重组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工作,并成功引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参股。2005年
6月23日,交通银行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以每股2.5元港币发行67.34亿股
股票,募集资金168。2亿元港币,成为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中国商业银行。
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积极推动重组和改革。股份
制商业银行在董事会运作t风险管理、市场拓展和业务经营等方面发生了明
显的积极变化。2005年股份制银行加大了业务转型力度。例如,招商银行的
网络银行业务、民生银行的核心客户与保理业务等均有较好的市场表现和收
益。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招商银行、民生银行顺利完成股改,这为两家银
行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上都是我国银行效率提高的因素,但是我
国银行效率和外资银行效率还有巨大的差距。
中外商业银行效率比较研究
4.中外资银行效率差异的原因分析
4.1中国银行业的现状及与外资银行的竞争格局
20世纪,美国银行带头掀起重组浪潮,随之,银行重组的浪潮波及世界
各国。20世纪90年代,当中国银行业面临外部巨大压力之时,超大银行的出
现,又掀起了金融自由化、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浪潮。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
国外对于银行效率的研究风起云涌。金融自由化、全球化和一体化,既给我
国商业银行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我国金融领域需要全方位对
外开放。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2006年底全面对外开放,将金
融领域对外全方位开放,中国银行业面l临巨大的竞争压力,而银行效率也成
为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2005年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经营指标显著改善,所有者权
益、税前利润、资本充足水平和损失准备金抵补率大幅度提高,总体实力和
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银行在金融业中的主体地位迸一步增强。截至2005年
末,中国银行业本外币资产总额达37.47万亿元,同比增长18.6%,负债总额
达35.81万亿元,同比增长18.1%。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加4.4万亿元,
增长18.2%,各项贷款增2n2.5万亿元,增长12.8%;主要商业银行所有者权
益达到1.1万亿元,增长19.2%: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银行已达40家,比2004
年增加10家,达标行资产约占银行业总资产的73%,Lt2004年提高25个百分
点;贷款增长速度稳定地保持在与市场有效需求相适应的水平上,有力地支
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不同机构的资产情况看,国有商业银行的资
产总额19.66万亿元,同比增长16.1%,市场份额由2004年底53.6%下降到
52.5%: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5.81万亿元,同比增长23.7%,市场份额出
2004年底底14.9%E升到15.5%;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2.04万亿元,同比
4.中外资银行效率差异的原因分析
增长19.4%,市场份额仍然保持在5.4%的水平上;其他类金融机构资产总额
9.96万亿元,同比增长20.6%,市场份额由2004年底的26.2%上升到26.6%。
在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中,股份制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最快,国有商业银行
的增长速度低于平均水平。2005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防范风
险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经营管理水平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良贷款率从
2003年的17.2%下降到8.9%,首次降N1位数;商业银行中资本达标的数量
由2003年8家上升到53家,达标银行的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由
2003年初的0.6%上升至U75%。主要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抵补率达到
32.6%,较2004年提高了12.4个百分点;贷款损失准备金抵补率超过90%的
银行达9家,其中提足准备金的银行有7家,分别比2003年增加3家和4家:
主要商业银行所有者权益为1.1力.亿元,较2004年增长24.磷,首次超过贷
款、资产和存款增长率。可见,商业银行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
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正如其他转轨经济国家的银行业一样,中国的银行在发展与改革
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长期以来,中国的社会资金配置以间接融资为主,
资本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在经济赶超过程中,只能过度运用信贷手段,使
商业银行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主要表现为:资产质量较低,不良资产率较
高,资本金不足,资本充足率较低;商业银行机构臃肿,冗员过多,经营效
益较差,技术效率较低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
金融自由化背景下的银行规制的放松。自助银行、电话银行和网络银行的出
现,银行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而竞争致胜的全部基础在于经营绩效的提
高,竞争优势本质上是效率优势,正确的竞争策略应能最大限度的提高竞争
者的相对效率。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经
营活动中,片面强调市场占有率,只注重银行的外延发展,重视速度而忽视
效率,是中国金融乃至银行业的症结所在。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效率,而不
是速度。事实上,从中国的现实看,只有提高银行的效率,才能真正提高银
行的竞争力,因为:(1)国有银行的低效率,降低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
使得经济增长的潜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2)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力度的逐
步加大,利差空间将不断缩小,“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必然淘汰效率
低下的银行: (3)货币政策调节机制的有效性从根本上柬说取决于银行、企
中外商业银行效率比较研究
业等微观经济主体对利润、成本及经济‘环境变动的敏感程度,因此,货币政
策调节机制的完善从根本上来说也与银行的效率紧密相关; (4)要实现经济
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提高资金资源的配置效率,这就要求
银行资金运作效率的提高,否则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是不
可能的。
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开放政策以正式承诺体现出来,更加透明、稳
定和有序。截至2005年末,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从177家增加到254家,新
增加77家,平均每年增加19家之多;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增长y54%,平
均年增长率为18%;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人民币资产总额增长了1.3倍,年
增长率为43%。外资银行在这一阶段的发展明显快于以前。截至2005年末,
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876.57亿美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89%;
其中,外汇贷款余额316.06亿美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外汇贷款余额的21%。
负债总额797.80亿美元;存款总额257.30亿美元。累计实现盈利4.46亿美
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11亿美元,增长89.79%。截至2005年末,外资银行
营业性机构254家,其中外国银行分行184家,下设支行42家,外资法人机
-构14家,下设分支行及附属机构14家,代表处240家。截至2005年末,在
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876.57亿美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89%:其
中,外汇贷款余额316.06亿美元,占全部金融103机构外汇贷款余额的
20.97%;人民币贷款余额,占比0.55%。负债总额797.80亿美元;存款总额
267.30亿美元。2001年和2005年,外资银行资产占银行业银行总额的比率
分别为1.8%和1.89%,人民币贷款占比分别为0.35%和0.55%,外汇贷款分别为
14.7%和20.9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尽管加入WTO后这几年外资银行的业
务增长率高于中资金融机构,但外资银行占全国银行业的份额并没有太大的
变化。除了外汇贷款占比较高外,资产总额和人民币贷款占比仍然较低,和
加入WTO之前比没有太多的变化。
在华外资银行的盈利从2001年的1.96亿荚元增长到2005年的4.46
亿美元,增幅接近2.28倍,尤其是2005年增幅最高,为1.90倍。外资银
行资产质量较好,2002年末全部在华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3.08%,2005
年术不良贷款率只有1.05%。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入,中
资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也不短提高,赢利能力不断增强。q,资银行实现
4.中外资银行效率差异的原因分析
盈利从2002年的232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05年的2532亿元人民币,增幅
达10.91倍。与此同时,中资银行的贷款质量也大幅改善,不良贷款率从2001
年的25.4%下降到2005年的9.8%。
在华外资银行的业务继续呈现区域性集中,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是争夺
的焦点。截至2005年末,上海、深圳和北京仍然是外资银行最多的三个城市,
外资银行的接近80%的资产总额都集中在这三个地区。天津、大连、厦门、广
州等大中城市也是外资银行争夺的焦点城市。未来,外资银行将通过网络银
行开展业务,在传统业务和中间业务方面与本土银行展开竞争,争抢银行专
业人才并争夺优质外资公司以及优质中资公司。可见,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
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中外商业银行效率的比较结果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外商
业银行的差距并且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这对于提高中国银行效率是很有必
要的。
4.2我国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亟待优化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是影响金融稳定16
的重要因素。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也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经过股份制改
革的银行,在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加
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投资者和市场约束等方面
取得了明显进展。2003年汇金公司成立,并代表国家对所注资金融企业依法
履行股东的权利和义务,推动了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但
是和外资银行比起来尚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于
所有者缺位和金融机构内部人控制的问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采用总
分行制度,机构网点多、规模大,内部管理层次多、链条长,总行(或总公
司、公司总部)对分支行(或分公司、公司分部)控制力弱,内部控制存在
缺陷,有章不循、违规操作时有发生。二是关于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的问题。
长期以来,国有和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在人事任命和考核方面与行政级别挂
中外商业银行效率比较研究
钩,缺少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无论是高管人员还是普通员工,其报酬与
业绩关系不紧密,激励机制不足,约束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
4.2.2银行业整体创新能力不强
由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大体雷同,大都没有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
和体系。与国际银行业相比,目前中国银行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相对较低,
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创新的差异性不大,造成吸纳性创新多而原创性创新
少。中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往往着眼于在对同一客户群体的争夺,如大型
企业、高收入阶层等,而对诸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一般城市居民等客户
群体的产品创新不足。二是没有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和体系,造成传统业务
创新多而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创新少。中国银行的创新则偏重于在无序的竞
争中抢占市场份额,短期行为较为明显,出现了许多负效益的所谓“金融创
新”。同时,在业务创新过程中,只是对某些环节作了改进,没有从战略定
位、实施机制、风险控制等总体上进行把握,对新的产品和业务可能带来的
风险研究不足。三是创新的环境不够宽松,造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力不足。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银行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性,金融管制比较严格,
不利于银行的创新。同时,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也增加了中国银行创新的风
险。
4.2.3资本不足依然是困扰我国银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整体上看,2004年一2005年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使得中国银行业的
资本充足率水平有了质的提高,主要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达到或超过了8%
的监管要求,工行、建行、交行达到了10%的稳健水平,但距国际活跃银行
12%的资本充足率还有很大的差距。事实上,由于资本补充渠道相对有限,在
经历2002~2004每。业务快速扩张之后,一些股份制银行的资本约束问题已经
开始凸现。招商银i J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等几家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
直徘徊在8%警戒线n0附近,深发展资本充足率更是远低于监管标准,中信银
行在2005年年底彩、得集团注资后资本充足率电仅为8.18%。目Iji『,商业银行
4.中外资银行效率差异的原因分析
弥补资本金缺口主要采取上市融资、发行次级债、通过利润补充。根据中国
目前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和银行业监管政策,前两种方式需要经过严格的审
批,操作复杂,而目前银行的利润率普遍不高,通过财务盈余短期内难以实
现资本金的迅速补充。因此,从长期来看,建立资本金补充的长效机制是今
后中国银行发展的重要挑战。
4.2.4银行业潜在金融风险增加
2005年中国银行业的流动性过剩状况日益凸现。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
2005年末银行业存贷差达到创纪录的9.2万亿元,是2000年的3.7倍,全
部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为4.17%。随着商业银行“存差”不断扩大,特别是
2005年3月超额准备仓利率下调后,商业银行大量的流动性涌向债券市场,
造成债券市场需求增加,债券价格走高、收益率持续走低。自2005年年初以
来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呈现总体平稳下移趋势,其中中长期债券
收益率下降十分明显,导致收益率曲线呈现“驼峰”特征。不仅如此,中国
银行业还存在严重的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潜在的流动性风险不容忽视。所
谓存贷期限错配是指商业银行依靠短期存款来为长期贷款融资时产生的期限
不匹配问题。目前,中国银行业的金融信用评估机制建设步伐缓慢。根据西
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客观公正的金融信用评估机制,能有效的遏制企业
和个人不讲信用的行为。但就这一方面来说,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科学合理
的金融信用评估体系,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司法等各自为政,没有
形成合力和联手作战,而是站在各自的角度,按照不同的理解去审视企业或
个人的资信,往往给出的是不够系统全面的资信证明,结果是信息生产环节
不严格,虚假信息盛行,致使银行信贷资金出现风险。与此同时,企业内部
因没有建立信用管理部门,金融信用失去微观基础,企业的不当授信和受信
企业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对银行信贷资金构成了严重威胁。
中外商业银行效率比较研究
5.1优化产权结构
5.改革的措施
产权结构能够从根本上规定着商业银行的决策机制,规定着商业银行的
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深刻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建立银行公司治
理结构,其目标是建立保障资本价值最大化及明确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责、
利关系的机制。具体说:一是银行自身要按照公司治理原则调整组织结构,
区分权力,界定责任,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有效的控制体系,确保决策目
标的实现和运营效率、经济效益的提高。二是建立有一定刚性约束的资本经
营机制,妥善解决企业所有者、经营者与其他利益关联者之间的责、权、利
关系,使所有出资者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三是建立恰当的股东大会、董事
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之间分权制约、互相合作的制衡机制,使委托一代
理关系问题和内部人控制现象造成的过高代理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增进董
事会决策的客观性、合规性和科学性。四是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设,规
范信息披露的原则、标准、方式、内容和可比性,接受相关利益者和社会的
监督,让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他们的行为和表现完全负责,从而保障股东
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国有银行的效率明显低于新兴商业银行的效率,主要
归于国有银行的国家完全控股导致的银行很难成为真正独立的法人实体和理
性的市场主体,缺乏有效的外部监控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对于国有银行的
产权结构改革,可以遵循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思路,进行国有商业银行的
股份制改造,将四大行改造成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
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对公司治理结
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进行彻底、规范的改造,具备条件的可以改组为国
家控股的股份制银行。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有条件的可以上市,达不到,}二市
5.改革的措施
条件的银行,可以将其部分股权向非国有部门出售,最终达到银行股份制改
造的目的。面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依靠财政继续发行特
别国债是不现实的,这不仅是由于困难的财政所不能承受的,也是难以根本解
决问题的。因为在现代货币经济条件下,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财政
收入增长速度,即使财政状况好转也难以满足国有银行巨大资本金的需求。
所以,要充实银行资本金、维护金融稳定和健康发展,就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
度的要求,进行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革,通过股份制改造,吸纳新的资本,并且
可以促进国有银行商业化进程,提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
5.2建立有效的银行组织
要按市场导向和客户金融需求设置内部职能部门。各级行应根据本行的
层级职能定位,在机构设置中有所侧重,摒弃传统的上下对口设置原则。如
总行应在强化统一控制、长远规划、宏观指导和政策研究等方面的职能基础
上设置内部机构部门:一级分行应将信息调研、风险控制、新产品开发、业
务稽核、加强上下沟通等方面作为职能重点,并设置相应机构;城市行将重
点放在贷款的审批,市场开拓,客户群培养,业务管理等职能方面,强化职
能部门设置的市场导向和客户金融需求标准:对于最基层的办理处原则上完
全按市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来设置部门,主要可围绕客户经理部和市场发
展部来设置相应部门。国有商业银行在设置内部机构问题上一方面应强化业
务部门,适当缩减行政支持部门,彻底改变银行职能社会化,业务职能不突
出的现状;另一方面各部门之间要建立分工协作制度,即各部门之间既要有
明确的分工,又要形成合作气氛,使部门之间的利益、权力、责任相互制衡。
现在的市场竞争已不再是简单的产品竞争、信息竞争和价格竞争,而是发展到
了立体的全方位的企业整体实力竞争——企业形象竞争,金融企业应顺应这
种趋势。有效率的银行都是把银行的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经营业务及人力
资源结合在一起。
现代银行的竞争主要体现为银行形象的竞争,突出的银行形象和银行暇
务质量、信誉、安全性是银行组织效率提高的前提保障。我国银行特别是国
有银行在推行CI战略方面还不够深入,有待加强。借鉴西方国家实施银行再
中外商业银行效率比较研究
造工程的有益经验,我国银行应转变经营理念,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重新设
计其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推行作业成本制度,在业务流程、业务重点、经验
策略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创新,走银行集约化经营之路,以提高银行的组
织管理效率。银行组织效率的实现依赖于全体员工的努力,而这关键是合理配
置人才资源,量才使用,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抑制x低效率,更重要的是建立
合理的人才投资机制,创造良好的工作竞争环境,加强对员工技能的培训,构
建有效的银行激励系统。
5.3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的高低意味着银行抵御经营风险能力的大小。面对2006年后
外资银行的直面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按照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保证
最低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很多,对应那些还没有上
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改善经营现状达到银行上市标准,通过股市
来筹集银行的资本金,这样既可以增加银行的实收资本达到提高资本充足率
的目的,又能进一步改善银行的股权结构。为了充实资本金达到提高资本充
足率的目的,银行也可引入战略投资伙伴,尤其是吸引外资银行参股,这不
仅有利于银行充实自有资本,而且还能吸收国外比较先进的银行管理经验,
提高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平。对于国有银行,在还没有完成改制前,政府可以
对国有银行进行注资,提高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银监会可按国际惯例,
鼓励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来充实资本金。总之。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即是
提高银行效率的考虑,也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5。4加大金融产品创额力度
2002年,美国银行业饱受经济增长放缓、股市低迷、企业破产增加以及
利率处于40年最低水平等的困扰,整个经营受到极大挑战。面对这样的形势,
美国银行业积极调整业务重点,收缩企业贷款、增加信f仔卡、消费者贷款等
零售银行业务比重,变挑战为机遇,以此带动银行盈利的持续增长。由于历
史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在会融业务创新和倚理方碡l不足。业务拓展方向和目
5.改革的措施
标客户趋同、业务范围狭窄,服务品种单一,业务范围仍停留在存、贷款等
传统业务上。加入V/TO,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很大,如果我国银行业依然不能
调整经营策略,安于现状,那么面对国际跨国银行的激烈竞争,势必处于不
利位置。所以我国银行业应当调整战略规划,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高银行
表外业务和电子业务比重把我国商业银行由传统银行向现代化银行转变。
商业银行必须明确新一轮金融创新的重点,提高金融创新的层次。商业
银行新一轮金融刨新的重点应充分利用其信息、技术和人才优势,提高创新
层次。表现两个方面:一方面,创新一些高层次的业务品种,如充当客户的
投资和财务顾问,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加强对国外银行授信业务品种的
研究,适时引进新的授信业务品种,在此基础上设计不同的产品组合,满足
不同客户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提高批发业务金融创新的比重,实现金融创新
的规模效应等。另一方面以基层行的信息传递为前提,以上层管理行为主体,
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加大研究和创新力度,形成对市场的及时反应机制。
金融创新是一种高投入但短期收益难以确定的行为,并有其发展的周期和过
程,鉴于商业银行有限的资源,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必须要树立成本管理的意
识,运用成本管理的方法分析投入产出情况,集中有限的资源解决急迫的、
核心的创新需求。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商业银行的技术基础,缩小与外
资银行的差距。商业银行的科技创新必须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运
用最先进的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建立商业银行集中的数据中心,统一业务处
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客户服务系统。总之,科技创新在技术基
础上应缩小与外资银行的差距,在应用系统上应满足客户新的金融消费需求。
扩大经营范围,增强竞争实力我国目前仍实行分业经营体制,内外资金融机
构的业务创新活动受制于这一规定只能在各自经营范围内进行,加入V/TO后
为共同抵御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混业经营的合作方式将会有所发展,国内
金融机构应有所准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组织金融条件的变化,金
融创新将更加迅速,专业化、知识化要求更高,墨守成规只能导致失败。
5.5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无论是什么样的{删:,它所帅临的最大的竞争将
中外商业银行效率比较研究
是人才的竞争,对银行这么一个特殊的金融企业也不例外。加入WTO初期,
外资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激烈,这并不意味着我
国商业银行面I临的竞争压力有丝毫的减少,外资银行在入世后的两年里并没
有采取强势压进,是因为外资银行还处于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观望和战略准备
阶段,但非常明显的是外资银行在人才争夺上已经展开攻势,这是外资银行
在为将来的金融市场竞争储备人才。外资银行进驻我国,在用人机制上必然尽
量采用本土化战略,即让中国人与中国人竞争。外资金融机构将用高薪从中资
机构挖走高学历、有相当工作经验的人才:对中资金融机构来说。损失的不仅
是人才,还有随人才流失的客户群,中资银行应考虑采取更加灵活的用人策略,
凝聚人心。如果我国商业银行不能及时出台更好的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势
必会有大批的高素质员工转向外资银行。
姑且不论如何留住人才,单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质量就不客
乐观。在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中高学历人员(本科以上)比例很低,虽然国有
银行近几年来进行人员精简,但是现状仍让人担优。新兴的中小商业银行,
由于没有太多的历史包袱和政府管制,用人机制比较灵活,已经形成了先进
的用人理念,吸引了众多的高素质人才,员工结构得到了优化。总之,在以
知识就是效益的时代里,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注重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在人
事管理上要求实行公平竞争的员工聘用制度、灵活的工作分配制度、任人唯
贤的干部聘任制度和人尽其才的岗位调任制度,使银行内部的劳动力资源在
有效的控制范围内得到最佳配置。
5.6改善中国银行业效率的市场环境
我国锓行业的竞争格局己初步形成,市场有效性大为提高,但与大多数
市场经济国家相比,银行业的集中度还显得有点高。若考虑到整个经济环境,
银行业竞争强度基本上比较适宜。从长远看,金融管理当局应放宽新银行进入
门槛,进一步增加银行业的竞争性,竞争产生效率。同时又要建立银行业市场
退出机制,特别是要建矗存款保险制度,允许银行破产,这样可唤醒全社会
的风险预期和银行业的f1律意识。可考虑改分业经营体制为泓业经营体制。
我国会融对外JF放后,阿先抢滩中国的就是集银行、证券,供险于一身的金
S.改革的箱施
融集团。虽然在我国受到经营范围的限制,但其综合竞争力使我国银行在竞
争中感到压力很大;更深层次的考虑是,我国银行也要走向世界,在海外与
外资银行竞争中面对的是“航空母舰”,分业经营使我国缺乏综合性的金融
人才。随着市场体系的发育成熟,宏观经济管理力量的加强,多功能经营的高
效率就能体现出来,所以从我国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及世界银行业发展趋势
看将出现以银行为主体的多元化的混合并购。近期我国银行业并购主要考虑
对国有商业银行整合,中期则是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之间的并购及跨
国并购,而远期则是以银行为主体的多元化混合并购。在当今金融风险日益
加大的情况下。银行并购的步饯越来越快。大银行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
率并能增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从我国商业银行长远发展来看,银行业务的
综合化趋势是必然趋势,因此。应健全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促使我国银行之间的“效率性”并购。一方面应重点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
进行购并重组,另一方面对于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要通过购并重组,把其
培育成国际化的大银行,促使它们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市场上寻求并购
对象,进行购并活动。加速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进程,鼓励国有独资银行与
股份制银行的购并与资源优化重组。各有关商业银行管理当局,应对其分支
机构进行效率分析与评价,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源重组与优化配置,进一步提
高我国银行效率与竞争力。
中外商业银行效率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金融年鉴2005-2006
2.杨德勇,金融效率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3.邓智毅,金融效率制度性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4.郑录军、曹廷求,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金融
研究,2005年第i期
5.魏煜、王丽, 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一种非参数的分析, 金融
研究,2000年第3期
6.张健华,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DEA方法及1997—2001年效率的
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3年第3期
7.Tim Coelli。A Guide to DEAP Version 2.1: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 s(Computer)Program,CEPA Working Paper,t997
8.2001 Philip Molyneux,Yener Altunbas,and Edward Gardener:
Efficiency in European banking,Chichester,1996
9.张健华,我国商业银行的x效率分析,金融研究,2003年第6期
10.赵旭、凌亢, 影响我国银行业效率因素的实证分析,决策借鉴,第
14卷第2期
11.鲁志勇、于良春,基于DEA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变化实证研究,
财政金融,2006年第1期
12.许晓雯、时鹏将,基于DEA和SFA的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数理
统计与管理,第25卷第1期
13.王宁、李植,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在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中的运
用,金融与证券,2006年2月第28卷第l期
14.李冠、何明佯,基于DEA的商业银行效率评价研究,数学的实践与
认识,第35卷第5期
参考文献
15.郭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决定因素,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
16.王聪、邹鹏飞,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结构与改革策略探讨,金融研究,
2004年第3期
17.陈敬学、李玲,我国商业银行效率问题与策略透析,金融论坛,2004
年底12期
18.张建华,国外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对我国的启示,国际
金融研究,2003年笫5期
19.谢平、焦瑾璞,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赵旭、周军民、蒋振声,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实汪分析,华南金融
研究,2003
21.高鸿业,硒方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22.王广谦,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23.赵旭,中外商业银行效率比较分析,世界经济文汇,2001年第l期
24.李元旭、黄岩、张向菁,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力比较
研究,金融研究,2000年第3期
25.汪兴隆,对中外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比较分析,城市金融论坛,2000
26.王芳:《我国商业银行统计研究》,2004年
中外商业银行效牛比较研究
后记
本文着力于对中外商业银行效率的进行比较研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分
析方法,进行了量化实证研究,力图为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改进提供参考。
但限于作者有限的知识水平,以及相关资料、数据搜集的困难,使得以下问
题在本文的论述中更为不足,只能留待以后作进一步研究:
1.由于数据资料的欠缺,本文只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lO家银行,比较
了2004-2005年各家银行的效率值,并作为中外银行效率比较的参考依据,
因此,在比较的结论上会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滞后性。
2.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衡量的是一组理论上具有同样生产过程及投入和
产出的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所以决策单元的生产过程、投入和产出等因素
越相似,计算结果就越具有说服力。对于不同银行来说,也可以认为上述因
素基本相似,但由于市场环境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同,所以本文研究对中
外银行效率值的测算也存在一定的误差。
3.由于作者对商业银行了解程度还不够深、知识面比较窄,在用DEA
测银行效率时,在投入产出中没用纳入风险指标,这与目前商业银行重风险
的思路是不相符的,因此以后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迸一步完善。
在本文的创作过程中,笔者深感学识水平之不足,很多研究浮于其表。
文中存在许多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12
致谢
致谢
在论文工作即将结束之际,向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朋友
和亲人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本论文从选题、搜集资料、分析研究到撰写过
程中得到了我的导师罗军副教授悉心的指导,他为论文的研究思路以及研究
内容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在最后阶段对论文的仔细校对与修改。正是因为
有了他们的关心、帮助和支持,我才能顺利地完成对整篇论文的撰写,保证
研究体系的完整性、结构的严谨性、条理的清晰以及内容的紧凑。经过三年
来的学习和长时间的修改,本论文终于得以完成,在此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
罗军副教授。没有罗老师的谆谆教导和鞭策,我不会顺利的完成本文的工作。
论文撰写期间,阳波、王天进等同学对我论文中研究工作给予了热情帮助,
在此向他们表达我的感激之情。另外,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一直以来给
予我的支持和关怀,正是他们的爱不断激励鼓舞我勇往直前。最后,向在百
忙之中参加我的论文评审、答辩的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
中外商业银行效率比较研究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在读期间己发表的专著、论文、课题、教材、工具
书等)
序号题目’刊物或出版社摊名情况备注
1 中国会不会重演驻洲金融危社会科学战线第一作者2006

2 通过内有资源开发与释放来安徽广播电视大第二作者2005年
增加农民收入的探讨学学报第一期
3
我国针对房地产热金融政策商场现代化第二作者2006
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