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6782“超饱和就业”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厦门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超饱和就业”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姓名:章兴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朱孟楠
20070401
内容摘要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影响着国
有企业资本质量的高低、竞争能力的强弱,并直接关系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
西方主流资本结构理论是以市场经济较为完善的西方发达国家为研究背景的,很
难解释中国完全相异融资环境下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形成。在中国,资本结构理
论的研究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而展开的,总体来看尚处于起步阶段。
我在学习和研究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之后,结合自己在国有特大型企业工作十多年
的体会,在文中对优化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提出一点新的看法。
本文认为,在国有企业成立之初,由于历史原因和当时意识形态影响,不仅
未象市场经济中的私有企业那样,从企业经济效益的角度对就业人数进行控制,
反而尽可能多地安置就业人员,造成了“超饱和就业力问题。改革开放以后,为
了保证社会稳定和改革的顺利进行,政府也没有让国有企业对富余人员进行充分
排放。“超饱和就业"问题的产生和延续造成了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使得
国有企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文中提出,“超饱和就业一问题具有严重的短期负面效应和长期负面效应,
短期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流动负债增加,国有企业面临很大的偿债压力和风险。
长期负面效应主要表现为开发费用和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不足,国有企业在激烈的
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在国有企业中,国有资本的成本是很高的。过
高的资本成本严重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使国有企业的整个现金流量流出大于流
入,所有者权益不断减少,资产负债率不断增大,造成了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不
合理。解决国有企业内部的“超饱和就业’’问题,降低国有企业使用国有资本的
成本,能使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接近理想的负债比率或负债与权益比率,使
得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趋于合理,是一种全新的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思路。
本文还认为,必须用改革的办法和发展的思路来解决就业问题。对于国有企
业来说,应该着重于发展战略性民族产业,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弥补市场缺陷,
为国家多上交利税,从间接的途径来有效地促进整个社会的就业。
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概括性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
法、对象和内容,本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叙述了“超饱和就业’’现象
的由来,“超饱和就业”概念的提出;第三部分说明了资本结构的内涵,介绍了
资本结构的相关理论及评析:第四部分论述了“超饱和就业"问题的对国有企业
资本结构的重要影响。第五部分提出了解决“超饱和就业"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
政策建议。
本文的创新主要在于:从中国国有企业历史的角度概括出“超饱和就业"问
题,总结出“超饱和就业”问题的特点,并尝试用具体的数量标准去衡量、定义
它。提出“超饱和就业”问题对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原理;认为要优化国有
企业的资本结构必须先解决国有企业内部的“超饱和就业”问题,并提出了通过
解决“超饱和就业”问题来优化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新途径。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本结构:“超饱和就业"
Abstract
ne state—owned enterprise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China economy.Whether its
capital structure is reasonable directly affects its capital quality and competition,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reform.As we know,the western capital
structure theory is based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which have
comparative perfect market economy.Tllis theory can hardly explain the capital
structure formation mechanism in China state owned enterprises,which has the quite
different financing environment.In China,the research of the capital structure theory
grows们m the continuous reform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and is still in the
starting stage.With the working in the state owned enterprise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and after studying the enterprise capital structure theory,I give the proposals for how
to optimize the China state owned enterprise capital structure.
In the beginning stage ofstate owned enterprises,because the history
factor and idealogy,the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didn’t control the employment
quantity for the benefit勰the private enterprises.They hire as many employees as
possible,which forms the problem of“super saturation employment'’.After the policy
of open and reform,to睨lsure the stability of society and the smoothness of reform,
the government didn’t make the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to cut down the redundant
employees.The generation and continuity of“super saturation employment'’problem
induce the unreasonable state owned enterprise capital structure,and make the state
owned enterprise capital structure development difficult.
们k super saturation employment has serious effect in the short term and in the
long term.In the short term,the current liabilities increases,the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will face the pressure of debt and risk.In the long term the development
fee and the capital asserts invest are insufficient,the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will be in
the disadvantageous position in the market competition.So in the state owned
enterprises,the cost of the state owned capital is quite high.11le OVer high capital cost
seriously affects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the enterprises’.It will make cash flow out
more than flow i11,the own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deceases,and the capital debt ratio
increaSes,which will introduce the unreasonable capital structure in state owned
enterprises.Solving the“super saturation employment'’problem in state owned
enterprises,decreasing the state owned capital usage cost in the state owned
enterprises,improving the economic benefit in the state owned enterprises,obtaining
the ideal debt ratio or debt/fights ratio,making the capital structure reasonable in the
state owned enterprises,is a new viewpoint for optimizing the capital structure in the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In the thesis,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re necessary for solving the employ
problem.For the state owned enterprises,more attentions should be paid to
developing the national strategic industry,which will atlsure the national economy
safety,remedying the market deficiency,obtaining more tax,and solving the
employment problem in the indirect way.
The paper has five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generally introduces the study
significance,the study method,the object and the content,the innovation and the
deficiency;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derivation of‘‘super saturation
employment'’and the concept of“super saturation employment'’.The third chapter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of capital structure,and introduces the relative theory on
capital structure and its evaluation;The fourth chapter introduces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super saturation employment'’for the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capital
structure.The five chapter gives the suggested policies and adviees on how to
optimize the capital structure in view of‘super saturation employment”。
Innovations of the thesis mainly lie in the followings:The problem of‘‘super
saturation employment’’is generali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state owned enterprises
history.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per saturation employment problem ale concluded,the
concrete data standard is砸ed to weigh and define it.The affecting principle is
proposed for the super saturation employment on the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capital
st九lcture.
It is suggested丛the new opinion that the problem of“super-saturation
employment”should be solved before optimizing the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capital
structure.The new approach is proposed for solving the OVer saturation employment
problem to optimizing the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capital structure.
Keywords:state owned enterprises;capital structure;super saturation employment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
确方式标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而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签名):
≥矿叼年
孑聱l
、军" 乙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
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
子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
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
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l、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护7年归h
日期: 年月日
第一章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导论
资本结构问题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和领域。国有企业资本结
构优化问题是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化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在中国国有企
业的改革中,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都与资本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资本结构
理论的研究对于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来回顾分析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建国以来我国就
业形势的变化,从中归纳总结出国有企业内部存在“超饱和就业"问题。认为我
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之所以长期以来缺乏生机,除了国有企业自身存在产权不
清、政企不分、权责不明等众所周知的弊端外,还缘于国有企业内部的“超饱和
就业"问题。该问题是中国国有企业特有的,它的产生和延续造成了国有企业资
本结构不合理,使得国有企业的发展步履维艰。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改
善中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二、选题的意义
(一)研究的学术意义
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必须有理论指导,而我国以往使用的理论多数缘于东欧
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总结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学者的理论研究,并不完全适
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国有企业的改革要取得长久的成效,就
必须科学合理地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为此,本文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
对国际上流行的企业资本结构理论进行了评价。之后,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国有
企业发展历程的分析,提出了。超饱和就业’’问题及其概念和相关原理。本文认
为,该理论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改革管理理论。
(-3研究的现实意义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同其他所有制企业一样,只有追求利润最大化
才能使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从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优化出发,进行企业
“超饱和就业”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管理研究极具现实意义。“超饱和就业’’问题的提出及其对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
影响研究,找出了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个内在病根,为今后的国有企业改革实
践提供了新观点。
三、研究方法、对象与内容
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单一的研究方法、单一的视
角很难抓住问题的本质所在,很难有所创新和突破。就研究方法而言,本文在写
作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学风,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
态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
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基本方法。
在经济学中,所有制是所有者主体对各种资源和要素的排他性占有。国有制
则是国家作为所有者主体对资源和要素的排他性占有。资源和要素必须集聚在一
定的空间内并结合为企业,才可能有生产和经营过程。国有企业就是国有制的载
体,是国家所有制存在和表现的组织形式。
国有企业并非社会主义国家所独有,凡是存在国家的地方,都存在国有企业,
但不同国家国有企业的范围和规模有所不同,性质有所区别。中国改革开放的理
论和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存在着多种实现形式,既
包括国有独资企业,也包括国有控股企业。
中国国有企业是指企业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
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非公司制经济组织,包括国有企业、国有独资
公司和国有联营企业;国有控股企业是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企业进行“国有控
股”,是指这些企业全部资产中国有资产(股份)相对其它所有者中的任何一个
所有者占资(股)最多的企业。本文中的“国有企业",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
下,专指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
对于资本结构这一概念,学术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主要区别在于资本结构
中负债内涵的界定上。狭义观点认为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指的是企业的长期负债,
短期负债不属于资本结构的研究范畴。广义观点认为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是指企业
资产负债表中右方所列示的所有负债。本文取广义观点,认为资本结构是指企业
在取得资本来源时通过不同渠道筹措的资本的有机搭配以及各种资本所占比例。
2
第一章导论
资本结构理论是企业优化资本配置的指南,本文对资本结构理论各个发展阶
段的主要学术成果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并阐述了中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特征。
提出“超饱和就业"问题是影响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并在此基础
上提出了优化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政策建议。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中国国有企业历史的角度概括出“超饱和就业’’问
题,并尝试用具体的数量标准去衡量、定义它。认为这一问题对国有企业资本结
构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提出了要优化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必须先解决国有企
业内部的“超饱和就业"现象的新见解。
本文的不足之处是:“超饱和就业"概念在以前的相关研究文献中均未提
及,因特网概念搜索中也未见结果,是本人在国有特大型企业工作十多年后的感
悟和洞察,该问题的发现就本人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创新,但是如何科学、合理地
界定这一概念却囿于自身知识底蕴所限。另外,“超饱和就业一问题与国有企
业资本结构、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都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
3
“超饱和就业”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第二章国有企业“超饱和就业刀问题由来与概念提出
第一节“超饱和就业"问题的由来
一、改革开放前
超饱和就业是中国国有企业从成立之初起就有的一种特殊现象。建国初期,
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失业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社会固
有的经济问题。为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明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失业
问题,城镇绝大部分的劳动人口都被安排到国有企业内工作。国有企业员工与企
业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身依附关系,造成国有企业工作人员的相对过剩。当
时为了体现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还对国有企业中的工人进行政策倾斜,允许每
位工人退休后有一个子女可以在原单位顶职,这种做法造成了国有企业总的就业
人数只增不减的现象。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不同的社会行业属于不同的行政部
门管辖,分割性很强,部门间打交道困难重重,交易费用高昂。为了克服这种困
难,在国有企业中就出现了企业办社会现象,每个国有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建立了
学校、医院、食堂、招待所、商店、图书馆等社会服务性机构,这种做法造成了
国有企业非生产性就业人员猛增的现象。另外,我国在1958年颁布了第一个限
制城乡人口自由流动的法令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使得户籍不
同的农村和城市居民的待遇有了根本性的区别,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工作的职工,
能够享受到国家提供的医疗、托幼、住房、物价补贴等方面的社会福利。这种较
高的待遇使得各类社会人员通过种种途径设法进入到国有企业中工作,造成了国
有企业就业人员的大大超编,人满为患、因人设事、人浮于事的现象普遍存在。
市场经济中的私有企业,其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内的就业人员
是作为一种人力资源来进行管理的。在不违犯相关法规的情况下,私有企业往往
争取以最小的资源消耗(人工成本)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利润),所以
对企业内的就业人数确定是精打细算的。计划经济中的国有企业,其经营目标是
社会福利最大化,不仅未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对就业人数进行控制,反而把国有资
本作为“企业养人资产”,往往尽可能多地安置就业人员。为了达到“养人"的
4
第二章国有企业“超饱和就业”问题由来与概念提出
目的,政府把事实上亏损的国有企业也养了下来。然而,经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这种高成本的“养人"方式,最终使得国家财政难以为继。再加上
当时外部敌对势力的经济封锁,政府已无法利用国有企业安置更多的就业人员,
这也直接导致了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并在“文革"期间形成高潮。“上山下乡运动"前后经历25年,从城镇分流知识
青年总数达2000万人左右,其影响至今难以消弥①。1981年10月“国务院知识
青年领导小组办公室”起草的“25年来知青工作的回顾与总结”的文件,至今
似乎仍然代表着政府对这场运动的基本看法。该文件就“上山下乡运动”的原因
提出了两点说明:其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50年代根据中国人口多、底子薄、
就业难的国情提出来的,是党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次大试验。其二,知识青年上山
下乡本来是一个就业问题,但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被当成政治运动去
搞,指导思想偏了,工作上有严重失误。由此可见,“上山下乡运动"是在特殊
的历史时期,当城镇就业问题无法用经济的、市场的手段来解决时,演变成的一
场不堪回首的政治运动。
二、改革开放后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中国的国有企
业进入了自身的改革阶段,改革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扩权让利阶段(197卜1983年)
针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政府对企业统得过多,管得过死,致使
企业缺乏应有活力的弊端,国有企业的改革首先从扩权让利开始的。所谓“扩权
让利”,就是政府主管部门向所管辖的企业下放部分权力,扩大企业自主权,提
高企业利润留成比例,以增加企业自主支配的财力,增强企业的动力。
在此期间,根据政府有关政策,大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陆陆续续返回
城镇安排工作,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就业的城镇待业人员也被安排招工,各级政府
部门当时都想方设法地解决就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理所当然地被政
府作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一大工具,国有企业在确实无法容纳更多职工的情况
下,让大批工人提前退休使其子女接班,从失业的边缘处找回了就业之路。
。数据来源:定宜庄.‘中国知青史一初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5页
5
。超饱和就业”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二)利改税和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1983—1985年)
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调整和规范国有企业与政府间的利益关系,重点
是“利改税”和“拨改贷’’,目的是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增强企业动力。所谓“利
改税一,就是国有企业将原来上缴利润的方式改为上缴税赋的形式;所谓“拨改
贷",就是企业资金来源由原来的财政无偿拨付改为向银行借贷。
在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的基础上,1985年5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
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规定扩大了企业的10项自主权:
生产经营计划权、产品销售权、产品价格权、物资选购权、资金使用权、生产处
置权、机构设置权、人事劳动权、工资资金使用权和联合经营权。1985年9月,
国务院又批转了国家经委、国家体改委制定的《关于增强大中型国营工业企业活
力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继续扩大企业自主权。
针对当时国有企业花钱如流水的现象,自1983年起,国有企业新增的固定
资产投资资金一律由国家财政拨款改为向国有银行借款。同时全部流动资金也由
银行统一提供,实行所谓的“拨改贷”政策,借以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增强企业
的动力。但是,政府在对国有企业逐步进行预算约束硬化的同时,并未给予国有
企业过多的人事劳动权。在此期间,政府严格限制国有企业对本单位固定职工的
辞退。
(三)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阶段(1985—1992年)
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
革的决定》,提出要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有计
划的商品经济。确立的国有企业改革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
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
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围绕这一改革目标,按照当
时理论界提出的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理论,在国有企业中普遍实行承
包经营责任制。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特征有两点:(1)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
则,真正落实企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2)按照包死基数、
确保上缴、超收多留、欠收自补的原则,确定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直到1986年开始,在推行劳动合同制以后,政府在国有企业对职工的辞退
权问题上才有了迸一步的放宽,1987年开始的国有企业“优化组合”的改革措
6
第二章国有企业“超饱和就业”问题由来与概念提出
施,形式上赋予了国有企业厂长、经理们解雇企业富余职工的权力,不过,该权
力实际上仍然受到各种无形的限制,无法真正进行实施。当然,从此期间开始,
企业不再接纳更多的就业人员,退休工人的子女顶职现象,也在进入九十年代后,
开始逐步取消。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3年至今)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
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1997年9月中共十
五大进一步重申:“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
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
争主体"。中共十六大报告在总结前些年国有企业改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
出如下改革方案:一是在坚持国家所有制的前提下,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
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
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二是关系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
型的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
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履行出资人职责。三是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
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继续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四是
一切依法办事,国家既要制定法律法规来运作,也要求各级政府严格执行国家的
国有资产法律法规,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从1993年开始,我国正式用失业概念取代了待业概念,同时承认社会主义
社会也存在失业问题。并于1995年1月30日起,开始试行新的失业调查统计方
法。在新的统计方法中,失业人员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但在
调查期内无职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在这种形势下,部分国有企业才开
始以企业内下岗的形式逐渐分流一部分就业人员。1996年,上海市开始设立并
扩大对下岗职工进行托管的“再就业服务中心”,这一形式随后又在全国范围内
推广,使得国有企业分流富余人员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但尽管如此,国有企业下
岗职工的规模仍是受政府控制的(例如上海市劳动部门每年都会制定当年下岗职
工规模的总量规划)。所以,转轨中的国有企业原本承担的一些社会功能并没有
7
“超饱和就业”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被立即剥离,国有企业仍然吸纳着大量的富余人员。主要原因在于城镇新增就业
人口的压力、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压力等等。而
且,在实施国有企业内下岗政策时发现,尤其是在国有大型企业,其社会关联度
很强,操之过急往往会危及就业与社会稳定等,反而事与愿违。所以,为了保证
改革能够顺利进行,政府没有让国有企业立即对富余人员进行完全的排放。
第二节“超饱和就业刀概念的提出
工作不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而且也是关系社会安定团结的大事。在人的一
生中,失去工作可能是最悲惨的经济事件。大多数人依靠他们的劳动收入来维持
生活水平,而且,许多人不仅从工作中得到收入,还得到个人的成就感。如果剥
夺人们的工作机会,是不可能让他们过上更好生活的。失去工作意味着生活水平
的降低,对未来的担忧以及自尊心受到伤害。大量证据表明失业除了造成收入的
损失和工作技能的折旧之外,还有许多更深层次的影响,包括心理上的伤害,工
作动力、经验和自信的损失,发病率的上升,家庭关系的破裂,社会边缘化的加
剧以及性别歧视的激化。就业与犯罪两个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就业人员特别是
年轻人一旦失去工作机会,就会出现一个低机会成本犯罪的阶层。总之,失业对
个人和家庭是极为痛苦的,对任何一个经济系统都是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20
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用1861-1957年英国的数据,给出了工资变化
率和失业率之间的一种经验性关系:失业率与工资上涨率之间具有反向关系。由
于工资的上升,意味着物价的上升,所以在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就存在着一种相
互对应的关系:较少的失业总是能够通过承受较高的通货膨胀而获得;通货膨胀
总是能够通过承受较多的失业为代价而下降。由这种关系描述出来的曲线被称为
菲利普斯曲线。同时,产出与失业之间又具有较密切的关系,这种经验关系由美
国经济学家奥肯首先提出。奥肯通过对美国经济的长期实证研究,得出了失业率
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如果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1%,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低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约3%左右;反之,如果失业率降低1%,则国民生产总值
增长约3%。奥肯所描述的产出增长与失业率下降,或者说产出下降与失业率上
升之间的具体比率虽然只适用于美国,但这一产出与失业之间的经验关系已为宏
观经济学所接受,并称之为奥肯定律。
第二章国有企业“超饱和就业”问题由来与概念提出
一、现有的充分就业概念
充分就业这一概念始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
论》一书。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充分就业是“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
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得到工作",这时不存在非自愿失业问题。国际劳工组织指出,
充分就业是指愿意并有能力工作的劳动年龄段男子和妇女能够得到有报酬的、自
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的就业水平。可见,充分就业包括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两
个方面的含义。迄今为止,理论界对充分就业概念的解释,大致分为两种:l、
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状态。2、充分就业并不是失业
率等于零,而是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弗里德曼首次提出这一概念)。除
此之外,还用某一具体就业水平指标来描述充分就业。按国际通行的标准,在经
济社会中劳动人口的就业率达到96%以上,机器设备利用率达到90%以上,称为
已达到充分就业。它表明,劳动力资源和资本设备处于稳定的利用状态,经济运
行是健康和稳定的。反之,如果失业人口超过劳动人口的4%,或者机器设备闲
置率超过1096,则表明经济运行不正常,处于失业过多、开工不足的萧条阶段。
在充分就业概念的基础上,人们又提出了适度充分就业概念。适度充分就业是指
在允许存在并确认有一定的失业率的前提下实现的基本就业。提出适度充分就业
概念的目的是为了促使人们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开拓新的就
业岗位。
二、“超饱和就业刀概念
要研究“超饱和就业"问题,特别是研究“超饱和就业"与国有企业资本结
构之间的关系,仅从国有企业的发展史中归纳出“超饱和就业一现象是不够的,
必须界定“超饱和就业”概念,从而在理论上对“超饱和就业’’问题加以系统深
入的研究。
但“超饱和就业"概念的界定又并非易事,主要原因在于:
1、国有企业内就业人员的具体数量可以观察、了解,但就业人数是否饱和,
饱和程度如何等问题的判断则缺乏一个明确的、公认的衡量标准。2、不同企业
之间存在着职工素质差异、生产技术差异、企业管理水平差异、社会职能差异等,
这些差异使得企业之间不能直接以就业人数多少进行横向对比,从而作出是否饱
9
“超饱和就业”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和或超饱和的判断。
对于“超饱和就业"的概念,本文首先确定一个对比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同
等产品生产能力的美国企业平均就业人数。
理由如下:1、美国企业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各个企业以追求利润
最大化为目标,企业内的就业人员是作为一种人力资源来进行管理的。在不违犯
相关法规的情况下,通过各项企业内部管理措施,以最小的人工成本耗费来取得
最大的企业经济效益,随时对企业内的就业人数根据生产情况进行扩招和裁减,
不存在“养人"问题。2、由于美国有着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相对健全的执法
环境,雇主与雇员之间的经济纠份一般都能通过法律手段予以解决,总体来讲美
国企业的劳资双方关系比较正常。在中国一些私有企业中出现的一人多岗、延长
劳动时间、减少甚至取消节假日等过度使用雇员劳动力的现象,在美国一般很少
见。3、美国社会的信息开放程度较高,信息管理技术发达,有关各类企业的信
息资料比较公开,便于查询;政府劳工部门的相关就业统计资料也比较准确、详
细,便于对比。
在以同等产品生产能力的美国企业就业人数作为衡量标准时,还要考虑两类
企业间的职工素质差异、生产技术差异、企业管理水平差异、社会职能差异等因
素。1、职工素质差异是指基于两国职工平均文化水平、职业技能培训程度等不
同所产生的差异。两国职工素质差异之比为中国国有企业平均职工素质差异除以
美国企业平均职工素质差异。2、生产技术差异是指基于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的
优劣等因素所产生的差异。两国生产技术差异之比为中国国有企业平均生产技术
差异除以美国企业平均生产技术差异。3、企业管理水平差异是指基于信息技术、
办公设备等不同所产生的差异。两国企业管理水平差异之比为中国国有企业平均
企业管理水平差异除以美国企业平均企业管理水平差异。4、社会职能差异是指
基于两国政府对于企业所要求承担的社会职能(“养人”的职能除外)不同所产
生的差异,比如中国政府一开始就要求国有企业建立相应的党委、团委等政治组
织。两国社会职能差异之比为中国国有企业平均社会职能差异除以美国企业平均
社会职能差异。
按照以上内容,衡量中国国有企业就业人数标准的公式如下:
口:————』生—一。
N』X k,X ke×ks×k4
lO
第二章国有企业“超饱和就业”问题由来与概念提出
式中:夕:饱和指数;
他某一中国国有企业实际就业人数:
形:同等产品生产能力的美国企业平均就业人数:
幺:职工素质差异:
缸生产技术差异:
岛:企业管理水平差异;
岛:社会职能差异。
当O<夕<1时,该中国国有企业实际就业人数处于不饱和状态(这种情况几
乎不存在);当∥=1时,该中国国有企业实际就业人数处于正常状态;当1<B<I.5
时,该中国国有企业实际就业人数处于较饱和状态:当1.5<B<2时,该中国国
有企业实际就业人数处于饱和状态;当2耋夕时,该中国国有企业实际就业人数
就处于“超饱和就业’’状态。
由此可见,现有的充分就业概念,是以一个社会的劳动力和生产设备的利用
状况而言的,这时的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一。而本文提出的“超饱和就业"
概念,是衡量和说明某一类企业的就业状况而言的,是对某类国有企业的实际就
业人数,与同等产品生产能力的美国企业平均就业人数进行对比,并在考虑了职
工素质差异、生产技术差异、企业管理水平差异、社会职能差异等因素后衡量出
来的。一
“超饱和就业”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第三章资本结构内涵、理论及其评析
第一节资本结构的内涵
一、资本结构的基本概念
按照本文所取的广义概念,资本结构是指企业所有的资本来源项目之间的比
例关系,即自有资本(权益资本)及借入资本(负债)的构成态势,是资产负债
表右方“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基本结构。既包括企业负债总规模与所有者权益
总规模的对比关系,也包括企业各类负债(如短期、长期)占总负债的构成比例
和所有者权益中各类股东持股构成比例,以及所有者权益中各个项目构成比例。
从资本结构的外延分析,至少包括下列内容:1、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
例关系;2、长期资本与短期资本的比例关系;3、内源融资资本与外源融资资本
的比例关系:4、直接融资资本与间接融资资本的比例关系等。
资本结构具有自己的特性:1、整体性。资本结构作为一个整体,各种构成
要素是它的一个部分或者一个方面,是从属于这个整体的。由于诸要素之间的内
在联系和作用,使资本结构具有不同于其组成要素的性质和特点。资本结构的各
个方面都是有机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
2、动态性。企业中的人、财、物、信息各个因素,供、产、销各个生产经营环
节,筹资、投资、分配资金各个财务活动,外部理财环境的各个因素等交错形成
多个变量,对资本结构综合发生作用;3、目的性。企业资本结构受到企业投资
者和管理者意志的制约,服务于企业的财务目标;4、权变性。资本结构的动态
性决定了资本结构的管理意志、手段和方法的权变性。权变性就是在结构分析时,
根据目标、环境等方面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措施、对策。
资本结构对于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企业价值的构成,资本结构隐
含了一系列重要的结构问题:1、不同来源资本因其求偿权差异影响着企业现金
流的时间结构及财务风险结构;2、不同融资方式(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直接
融资和间接融资)及比例关系,反映了不同的融资效率、融资成本和费用:3、
投资者之间资本投入数额的比例关系变化会制约企业的产权结构、企业体制和权
12
第三章资本结构内涵、理论及其评析
力分布等。因此,资本结构可以通过资本成本和风险及收益安排、各产权主体的
权力安排与利益分配格局等等各个方面影响企业的价值,进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及
发展。
图1:资本结构内容及其隐含关系
二、资本结构与企业融资
企业不可能单纯地依赖内部资金来满足企业发展的全部需要,外部融资、负
债经营不可避免。由于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在发行成本、净收益、税收以及债权
人对企业经营影响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企业根据自己的目标函数和成本效益
原则进行选择,其组合便构成了企业的资本结构。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资本结构
是企业融资行为的结果。企业融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的融资行为必然导致
不同的结果,形成不同的资本结构。如果企业主要借助于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
场融资,其融资结构中股权比重就大:如果企业侧重于通过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
融资,则其融资结构中债权比重就大,相应的企业资产负债率就高。合理的融资
行为可以形成优化的资本结构,而融资行为的扭曲则必然导致资本结构的失衡。
常见的企业资金来源划分方式是按资金来源的途径,将企业融资划分为内源
融资与外源融资,其中,内源融资又可以划分为折旧融资与留存盈利,外源融资
13
驾瑶崩
一本“
一配。



,压
一艮一
,注
.债,
。期。
,涪
.,够


1。誓
,黼
~胤一


权风
射“
浊。


戟一

,~,
一,
一嬲~
篡一伪1J镰黔~~。
。关
关一


。一。默
默一
哗铡,
碣k麓
r权
,资。

不股

t
、蓦






。旁
“超饱和就业”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则可以划分为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这种分类方法形成企业融资的途径结构。
图2:资本结构与企业融资关系
三、资本结构与企业治理

资’i
本《
结i
构i
企业资本结构不仅表明企业从什么渠道(银行和金融市场)、以何种方式(股
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获得企业生产发展的资金,而且还反映了股东、债权人、
经理人员及职工之间的经济关系。资本结构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通常也称为资
本结构的治理效应,是指企业通过对资本结构中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选择,从
而对企业治理效率产生的影响。
企业资本结构的治理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本结构决定了公司控制权的流向
股东和债权人是企业不同状态时的控制者,资本结构中债权与股权的安排决
定了企业这种控制权的转变临界点。从控制权的角度看,股票投资者在任何情况
下都可以行使对企业的控制权;而持有企业债券的投资者,只有在企业无力支付
14

资。

融.



外"
够除



。资本来源|; 獬。0,,.,;;;麓
第三章资本结构内涵、理论及其评析
债务本息时才能行使对企业的控制权;优先股投资者只有在企业拒付优先股息时
才能行使对企业的控制权。
(--)资本结构影响着公司的投资方向
债务融资相对于股权融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营层的过度投资。由于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还不成熟,上市公司配股或增发新股被很多股民称为“圈钱’’,
认为公司发行股票而获得的资金是“无成本的"。这种“无成本"获得的资金会
导致企业过于注重规模的扩张而出现过度投资。
(三)资本结构影响企业的兼并与收购
从收购与兼并及公司股东控制权争夺的角度来看,资本结构在其中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由于债权的所有者并不拥有控制公司的投票权,控制公司的投票权由
股权的所有者拥有,在公司目前的控制者或其支持者拥有一定股份的情况下,该
股权控制者具有对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进行安排的权力,因此,可以通过增加债
务融资的数量,进而扩大自己所占有或能控制的股份比例,以抵御外来收购。但
对于公司的当前控制者而言,债务的数量并不是可以无限扩大的,即抵御外来收
购并非一定是最优选择,对他而言必须权衡多个因素,以确定最佳债务数量。准
确地说合理的资本结构是防止上市公司被恶意收购的一种好方法。
(四)企业资本结构决定投资者对企业破产清算的选择方式
现实中的企业不可能不负债,只要有负债,企业破产的风险随时存在。企业
在生产经营中,一是由于资产负债上出现资不抵债,二是短期负债偿还压力过大
而资金周转失灵,这时都会出现企业财务危机。企业在出现财务危机风险时有两
种选择:一是清算,即把企业的资产进行拍卖,所得收益按债权的优先顺序进行
清偿。二是重组,由于经营层与股东的目标和效用函数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大多
数情况下经营层不愿清算,而要采取重组的方式。
(五)企业资本结构决定了投资者对企业的控制程度和干预方式
投资者对企业的控制方式主要是事前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是投资者直
接参与决策,否定经理人员的无效决策,如果股东比较集中且有控股股东,控股
股东就会在董事会中发挥主导作用,会通过董事会直接选择和监督经理人员,制
定企业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即通过“用手投票”的方式进行控制和干预。如果
股权分散,资本市场发达,投资者可以通过市场上股票的买卖、企业之间的兼并
“超饱和就业”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进行间接控制,企业发展看好时买进或增持企业股票,反之则进行卖出或减持,
从而间接反映对企业经营行为、重大决策的控制和干预,即“用脚投票"。不同
的资本结构下,投资者选择不同的企业控制程度和干预方式。
图3:资本结构与企业治理关系
第二节资本结构理论及其评析
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及其评析
(一)净收益理论
净收益理论认为:负债融资可以提高公司的财务杠杆,由于债务利息是在税
前扣除,所以债务具有税收抵扣作用,负债融资的提高可以降低企业的总资本成
本,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应当尽可能利用负债融资优化其资本结构。该理
论假设:权益资本成本(厄)和负债融资成本(局)都固定不变,且丘>尼。由
此可以推导出:负债(伪的增加导致总资本成本(厄)的下降。其总资本成本
公式表示为:
肇Kd导+Kc专IKd导+Kt学
n
K。=K,+等(杨-K,)
式中:尼、厄、从刃的含义如上文所述; F表示权益资本:V表示企业价值。
由第二个公式可知:第一,由于权益资本风险较大,股东所要求的收益率(厄)
一般情况下高于债权人所要求的收益率(尼),即尼一厄<O,所以随着负债比率
16
第三章资本结构内涵、理论及其评析
(兰)的增加,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厄)将减少。第二,若企业资本全部为权益
V
n
资本时(即等--0),则有K.--Ko,此时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高;第三,随着
V
企业财务杠杆比率的提高,企业总资本成本开始下降;第四,当企业资本全部来
自于债务资本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降至最低点,此时K-%企业价值达到最
大化。
对净收益理论的评价:
从以上关于净收益理论的原理中,我们可以发现,净收益理论认为随着财务
杠杆的不断提高,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将逐步下降,企业市场价值将逐步达到最高。
从推导过程中可以看出,净收益理论基于一个重要假设前提,即财务杠杆的提高
不会增加企业风险(债务资本融资引起的财务杠杆提高后,债权人和股东均认为
风险不随之增加)。只有在这一假设前提成立的条件下,负债融资最大化才能使
企业价值最大化,即根据净收益理论,企业最优资本结构是100%的负债融资的
极端结论。但是,在现实经济运行中,我们发现100%的负债融资不能带来企业
价值最大化,因为在财务杠杆提高的同时,融资风险同时增大,企业面临财务困
境的可能性随着负债趋于100%而无限增大,所以净收益理论的这一假设前提在
实际中难以成立。
(--)净经营收益理论
净经营收益理论认为:无论企业财务杠杆如何变化,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固
定不变,企业价值也不因其财务杠杆的变化而变化。该理论假设:其一,企业加
权平均资本成本(尼)和负债融资成本(忆)固定不变;其二,负债融资的增加
将同时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使得股东要求得到更高的权益资本收益,所以
权益资本成本(厄)会随着财务杠杆的提高而提高。
n
由上文第一个公式可推导出如下公式:肛(K.-尼)兰+厄
V
根据该理论的假设条件,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厄)和负债融资成本(届)
固定不变,且尼>局。随着财务杠杆的增加,权益资本成本(厄)将不断提高。
从而普通股投资者对收益率的要求将不断提高,财务杠杆产生的收益最终以股利
方式发放给股东,权益资本成本的增加正好抵消财务杠杆带来的好处。
对净经营收益理论的评价:
17
“超饱和就业”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净经营收益理论则从风险角度出发,认为增加负债(即使债务成本本身不变)
会加大权益风险,从而使权益成本上升。于是,综合成本仍会保持不变,企业的
总价值也固定不变,企业融资并不存在最优资本结构。该理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
题是假设前提,我们研究资本结构的初衷在于寻求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资本结
构。企业价值最大化意味着资本成本的最小化,降低总资本成本成为我们研究资
本结构的目标之一。然而净经营收益理论先假设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不变,使
我们研究最优资本结构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所以该理论的假设前提严重违背了
研究最优资本结构的初衷。
(--)传统折中理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在一定限度负债的情况下,自有资本和负债资本的风险都不
会显著的增加,而一旦超出某个范围,则开始上升。因此,适度负债经营对企业
是有利的,能在降低企业资本成本的同时提高企业的价值。与前面两个理论相比,
该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较为准确地描述了财务杠杆与资本成本以及与企业价
值的关系。但是,该理论仍将研究的视野局限在传统财务学的领域内,加之其以
经验判断为依据,缺乏严密的数学推导,因此并未受到广泛的关注。
对传统折中理论的评价:
传统折中理论是一种介于净收益理论和净经营收益理论之间的一种折中理
论。
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及其评析
(一)姗定理
删定理是一个统称,它包括Modigliani和Miller在其几年中发表的系列
相关文章所提出的命题以及补充和修正。从1958年他们的“资本成本、公司理
财与投资理论"一文提出的无税模型,到1963年他们在“公司所得税和资本成
本:一个修正"一文中提出的有税模型,以及到1977年Miller在“债和税”一
文中提出Miller模型,均包含在删定理中。
(1)考虑公司税的删定理
对于无公司税的删理论是建立在完善资本市场前提下的,并对完善资本市
场提出了如下主要假设:资本市场交易成本为零,即没有市场交易成本、没有政
第三章资本结构内涵、理论及其评析
府限制、可自由交易,资本资产可无限分割,投资者可以与企业一样以同等利率
借款;个人借款利率与企业借款利率相同,且负债均无风险;投资者可按个人意
愿进行各种套利活动,不受任何法律限制,且既不存在企业所得税,也不存在个
人所得税;企业的经营风险可以用EBIT(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
即息税前盈余)的标准差衡量,相同经营风险的企业存在相同的风险等级;现在
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对企业未来EBIT以及风险有相同预期;企业增长率为零,即
企业的EBIT固定不变,财务杠杆收益全部支付给股东:企业永续经营,且预期
各期的现金流量构成等额年金。
根据以上假设,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了如下三个命题。
命题I:任何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不管有无负债,企业的价
值等于预期息税前盈余EBIT除以适用其风险等级的报酬率,即企业的市场价值
取决于按照与其风险程度相适应的预期收益率进行资本化的预期收益水平。用公
式表示如下: ,
肛弘丝:一EBIT Kn K。
式中:K表示有负债的企业价值;圪表示无负债的企业价值;EBIT表示息税
前盈余;厄表示有负债企业的加权资本成本;瓦表示无负债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
由命题I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利用财务杠杆的企业价值等同于没有利
用财务杠杆企业的价值,企业价值独立于其财务杠杆,两者无关;第二,有负债
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等同于与该企业处于相同等级、无负债企业的权益成
本;第三,厄和屁视企业的风险等级而定。
命题II:负债企业的股票预期收益率等于处于同一风险等级中某一无负债企
业的股本成本加上根据无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和负债成本之差与负债融资比率
的乘积。其公式如下:
厄,:屁+(屁一肠)!呈C
式中:尼,表示负债企业的股票预期收益率;罢表示产权比率(负债/权益);

其他符号含义同上。
由命题II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负债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随着财务杠杆的上升
而增加。
19
“超饱和就业”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命题IⅡ:“在任何情况下,企业投资决策只能依据净权益流量资本化率(儿),
它完全不受融资工具类型的影响。"命题IⅡ较多的涉及投资决策问题,在资本结
构相关理论中讨论较少。
从以上三个命题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核心为命题I,即在完美资本市场条件
下,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
(2)考虑公司所得税的埘定理
1963年Modigl iani和Mi l ler将公司所得税引入原有分析模型,对无关性
定理进行了修正。
命题I:负债企业的价值等于处于同一风险等级中某一无负债企业的价值加
上负债税收利益。其公式如下:
附T。庐丝!!二型+ToD
Keu
式中:To刃表示负债税收收益:To表示企业所得税率;其他符号含义同上。
命题II:有负债企业的权益成本等于无负债企业的权益成本加上负债风险报
酬。负债风险报酬由财务杠杆与企业所得税决定。由于权益资本的风险随财务杠
杆增大,所以股东期望的收益率与财务杠杆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负债企业的
权益资本成本等于处于相同风险等级的无负债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加上负债风
险报酬。其公式如下:
尼.『=甜(纡肋(卜Tc)罢

综合上述两个命题,Modigliani和Miller得出与原来的姗定理相反的结
论:财务杠杆的提高会因为税收利益机制而增加企业价值,所以企业负债越多其
价值也就越高。该结论与早期净收益理论的结论一致,只是修正后的删定理是
建立在严谨的逻辑推理基础上,摆脱了净收益理论的经验主义描述。
(3)Miller模型
1977年,Miller在“债和税"一文中引入了个人所得税,建立了一个包括
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在内的模型,证明了个人所得税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负
债的税收利益。但由于其抵消程度是有限的,负债的税收利益不会因此而完全消
失。Miller由此得出与修正的删定理一致的结论:企业价值与其负债水平正相
关。
第三章资本结构内涵、理论及其评析
企业的年度现金流量(CF。)可用下式表示:
仍亍(点猡,产力(1-T。)(1-To)-I(1-T。)(1一L)+,(1一Td)
式中:,为年度利息支出;T。为适用于利息收入的个人所得税;其他符号含
义同上文。
在企业永续经营的假设条件下,负债企业的市场价值可以表示为: 睁帅一背]刃
对删定理的评价:
删理论则采用了更贴近实际情况的多因素分析法,是当前资本结构理论中
最有影响的一种。但由于其难以准确的显示存在于财务杠杆、每股盈余、代理成
本及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所以缺乏可操作性。
(--)权衡理论
企业债务一权益资本比例的上升增加了企业陷入财务亏空的概率,甚至可能
导致企业破产。破产本身会给企业带来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因此抑制了企业无
穷借贷的冲动。破产可能性的存在,即企业陷入财务亏空概率的上升,也会给企
业带来额外成本一代理成本,这也是制约企业借贷冲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对于债权人而言,破产对股票持有者特别不利,因为债务持有人在企业破
产后还能优先从企业实物资产清算中获得一些补偿,股票持有者的投资则丧失殆
尽。因此,当破产危机增加时,代表股东利益的企业经营者会通过次优决策,选
择股票融资,这样做固然会减少企业可能获得的节税利益,使企业的市场价值下
降,但同时也减少了股票持有者的风险系数。代理成本不仅使财富在股票持有人
和债务持有人之间再分配,也带来了社会利益净收益的损失。
因此,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的存在,一方面使企业市场价值下降,另一方面,
当债权人把这些成本打入债务的预期收入后,发行负债的成本也增加了,这就增
加了企业负债融资的困难。正是这双重制约抑制了企业为追求节税优惠而无限借
贷的欲望,使企业资本结构呈现出一定的分布,解决了删定理所不能解决的问
题。考虑了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的企业市场价值表达式为:
缮纡乃一破产成本一代理成本
实际上,现实中的企业情况千差万别,不同行业、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同
21
“超饱和就业”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两个因素发挥作用的程度也不相同,所形成的企业的
最佳资本结构也不相同。
对权衡理论的评价:
权衡理论既考虑负债带来的利益,又考虑负债带来的各种费用,并对它们进
行适当的平衡来确定企业价值。
新资本结构理论及其评析
(一)代理理论
Jensen和Meckling(1976)在Fama和Miller(1972)的基础上,认为当
经营者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存在外部股权)的情况下,经营者的工作努力使
他承担了全部成本却仅获得部分的收益。同样,当他在职消费时,他得到了全部
的收益却只承担部分的成本。结果导致经营者不努力工作却热衷于在职消费,这
种行为的后果是企业的价值小于管理者为企业完全所有者时的价值,这个差额就
是外部股权的代理成本。在投资总量和个人财产给定的情况下,增加债务的融资
比例将会使经营者的股权比例下降,从而降低外部股权的代理成本。但是,债务
融资将导致另一种代理成本,经营者作为剩余索取者有更大的积极性从事高风险
的项目,因为他能够获得成功的收益,并借助有限责任制把失败的损失推给债权
人,经营者的这种投资行为带来的企业价值损失被称为债权的代理成本。
因此,存在着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之间的权衡,最优的资本结构可
以通过最小化总代理成本得到,这时股权的边际代理成本等于债务的边际代理成
本。
(二)信号传递理论
Ross(1977)最早将Spence(1973)的信号传递模式延伸到资本结构领域,探
讨资本结构与公司品质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预期收益较好的优质企业的破产可
能性较低,管理者的边际预期破产成本较小,这类企业可以选择较高的负债比率;
而预期收益较低的劣质企业,负债经营的破产可能性会较大,企业的负债过多,
使这类企业管理者的边际预期破产成本增大,这类企业的管理者无法模仿优质企
业的管理者,选择较高比率的资本结构。
Leland和Pyle(1977)发展了以公司创办人或经理对公司权益持股比例为
22
第三章资本结构内涵、理论及其评析
信号的信号传递理论。他们认为,公司创办人愿意持股的比例,就传递了所投资
项目品质好坏的信号。公司创办人对公司权益持股比例越高,外部投资者便认为
公司的价值越高,此时传递出正面的信号;如果公司创办人决定发行新股,使公
司创办人自身的持股比例降低,则被外部投资者视为负面的信号。可以进而推论
公司价值与公司创办人或经理的权益持股比例呈正相关关系。
(三)优序融资理论
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在资本结构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最早由}Ayers和Majluf(1984)提出来的。他们指出:如果相关者间存在非对
称信息,那么股票就会被市场错误定价。如果公司需要发行股票为新项目融资,
那么定价太低就会使新投资者获得比新项目净现值更多的利益,从而导致现有股
东的净损失。Krasker(1986)扩展了他们的思想,并且同样表明股票发行越多,
公司价值下跌状况和信号越糟糕。这样,融资方式及资本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外
部投资者对企业的投资信心,从而影响企业的价值。
(四)控制权理论
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关资本结构的研究重点转向探讨公司控制权与资本
结构的关系。Harris和Raviv(1988)认为,由于经理既从其股份又从其控制企
业中获得收益,而经理及其竞争对手经营企业的能力不同,企业的价值取决于兼
并竞争的结果,但是这种结果反过来又由经理的所有权份额所决定。Stuls(1988)
认为,负债增加将使目标企业的股东收益增加。Israel(1991)认为,债务越多,
留给目标企业以及收购企业的股东分割的收益就越少,收购企业的股东获得的收
益也就越少。最优资本结构则决定于股东收益增加同因收购企业股东份额的减少
而导致的兼并可能性减少之间的平衡。
对新资本结构理论的评价:
新资本结构理论没有简单地沿袭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套路,而是在研究
方法和着眼点方面具有创意。在研究中运用了大量的最新经济学分析方法,摈弃
了原来资本结构理论中只注重税收、破产等“外部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试
图从“内部因素”来展开对资本结构问题的分析,使得资本结构理论在这一时期
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超饱和就业”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第三节我国资本结构理论研究及其评析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
的过渡阶段,资本市场体系尚未形成,企业筹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依赖于银行
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比例较少。因此,企业并不关心资本结构问题,这时有关
企业资本结构研究的重点主要是介绍国外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发
展。如朱民和刘利利的“企业金融资本结构之谜一现代企业资产结构理论简析”
(1989),最先介绍了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演化进程,但
对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介绍不多。后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确立,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使得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关心企业资本结构
理论的研究。如张维迎的“公司融资结构的契约理论:一个综述"(1995),较
详细地介绍了企业融资的激励模型、信号显示模型和控制模型;1999年沈艺峰
的博士论文《资本结构理论史》较完整地论述了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演化历
程,包括从传统资本结构理论一直到信号模型;余斌在《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耻辱
一彻底否定资本结构无关论》中通过数学推理推翻了删理论的结论(2001)。在
企业融资的制度分析上,方晓霞的《中国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行为分析》(1999)、
卢福财的《企业融资效率分析}(2001)、佘运久的《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2001)、
万解秋的《企业融资结构研究》分别对我国企业资本结构形成的制度因素、企业
融资的效率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对策。在探讨企业融资偏
好问题上,即非国有上市企业存在着过度负债,而上市公司则偏好配股、增发新
股等股权融资现象的问题上,张春霖(1995,1996,1997),张维迎(1995),袁
国良(1999)、文宏(1999)、杨之帆(2001)等分别从所有权、股权结构、融资
成本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和理论诠释,认为投资主体的错位、融资体制和国有
企业特有的股权结构导致了企业债务融资成本较高,而股权融资成本较低;又由
于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所有者缺位,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企业经营者对风险的厌
恶,股权融资软约束等是导致企业出现融资偏好的主要原因。关于企业资本结构
影响因素的分析上,陆正飞(1998)、沈艺峰(2000)、李善民(2000)和刘星(2000)
等试图通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
结构。如李善民通过研究一系列指标体系,包括与税收、破产成本、代理理论及
信号机制等有关的指标,与公司负债比例之间的回归关系,希望以此揭示影响我
24
第三章资本结构内涵、理论及其评析
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影响因素。但结果发现有关变量的解释效果并不明显。卢
福财(2001)对企业融资的效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对企业融资方式的历史
演变分析、企业资金融入与融出效率分析、企业法人治理的效率研究和融资的宏
观效率分析。刘淑莲(2002)对企业融资方式,企业融资结构优化,制度创新融
资结构调整进行了研究。沈维涛(2003)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进行剖析,
讨论了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内在联系,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
效的关系。王蓓(2005)提出了资本结构合理性的概念。张树海(2006)以中国
上市公司为背景,探寻基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的资本结构优化研究。刘美英(2006)
在分析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战略角度系统研究了企业
资本结构的设计和优化问题。
对我国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评价:
整体而言,国内大部分研究者都是借鉴西方资本结构的理论来研究我国资本
结构的,而且研究对象往往是我国的国有企业,或者是中国上市公司。虽然企业
资本结构理论的探讨己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做出更深层
次的研究。
“超饱和就业”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第四章国有企业“超饱和就业"问题对资本结构的严重影响
第一节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现状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对我国国有企业中占主导
地位的国有工业企业进行的。本文选取的国有企业有关统计数据,在1997年之
前是指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数据,由于国家统计局在1998年改变统计方法,
故从1998年开始国有企业的有关统计数据是指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数
据。目前,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一、负债比率偏高
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数值就如同人体的血压指标,低了不好,高了也不好,都
会出现不良症状。而目前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就是资产负债率偏高的“高血压"
症状。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固定资产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
款的“拨改贷’’政策。这一改革的初衷是国家试图通过银企债务关系来硬化对企
业的约束,但结果却事与愿违,由于银行本身体制的严重缺陷,借贷双方因产权
不清而形成信贷软约束,使负债比例畸高。而且,在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以后,
国家财政几乎不对国有企业增注资本金。一些新建的国有企业完全依靠银行贷
款,成为无资本金企业。
1995年,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己经达到了65.74%。以后年度从全国国有
企业总体来看,资产负债率有下降的趋势,1998年为64.26%,1999年61.98%,
2000年60.99%,2001年59.19%,2002年为59.30%,2003年为59.24%,2004
年为59.35%,2005年为56.66%。近年来一直处在较高水平。倘若考虑资产损失
以及潜亏挂账等因素,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将会更高。
表l: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1999-2005年) (单位:亿元)
年份1999 2000 200l 2002 2003 2004 2005
负债总额49876.35 51240.71 52028.92 52837.08 55993.52 6029I.23 66653.58
资产总额80471.69 84014.94 87901.54 89094.60 94519.79 lOl593.74 l 17629.6I
资产负债率61.98 60.99 59.19 59.30 59.24 59.35 56.66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http://vnm.stats.gov.cn/tjsj/ndsj/)
第四章国有企业“超饱和就业”问题对资本结构的严重影响
鉴于我国国有企业目前的经营业绩等情况,国有企业高负债现象就意味着企
业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1、企业的负债结构很不合理,流动负债所
占比重过大,长期负债所占比重过小。而流动负债具有期限短、风险大的特点,
所占比重过高,会直接导致国有企业面临过大的偿债压力和过高的偿债风险。2、
由于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太差,无法实现财务杠杆收益,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益与
利息倒挂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就国有企业来说,高负债意味着高风险、高成本。
二、负债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在国有企业的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包括股票、
债券、银行承兑票据在内的企业直接融资发展较快,在企业融资新增额中所占比
重不断上升。其中,股票筹资发展迅速,债券融资则呈萎缩态势。但从企业融资
的存量构成来看,间接融资仍是国有企业融资的主导,直接融资占其对外融资总
额的比重偏低。我国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资本来源过分依赖银行贷款,导致其
资产负债率过高。
国有企业的短期资本绝大多数来自银行贷款,固定资产投资也主要是靠银行
贷款解决的。一些国有企业上缴国家税收和发放职工工资的资金也是向国有商业
银行贷款取得的。国有企业的债务高度集中于国有商业银行,使其成为国有企业
的主要债权人,即国有企业负债绝大部分为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国有企业生产
经营活动完全依赖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状况,使国有企业难以优化资本结构并形成
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也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风险。在这样的融
资结构下,银行一旦紧缩银根,企业立即陷入经营困境;同时,企业一旦还款能
力出现问题,银行贷款立即向不良债权转化,企业的财务风险便转化为银行风险。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没有绝对优劣之分,但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
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采取多样化方式融资是极其重要的,这不仅是国有企业生
产经营活动和资本运动的客观要求,也是国有企业防范财务风险,降低资本成本,
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必然要求。
三、股权结构失衡
对股权结构可按不同的分析目的进行分类,如按企业各股东的持股比例分类
“超饱和就业”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可分析企业股权的集中程度;按企业发行的不同类别股票(如国家股、法人股等)
分类,可分析企业市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间的比例关系。代理学说将企业股权
分为内部股权和外部股权,以分析股权结构的安排对代理成本的影响。企业股权
结构的安排对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运作机制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在企业
股权集中或分散程度上,而且还表现在股东的特性上。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中主
要存在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和外资股。尽管国有企业通过改制成为有限责任
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但国有股的比重仍然很大,而且缺少对国有产权的约束和
监督机制,难以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我国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最基本特征
是国有股一股独大,在大多数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处于控股地位。
企业股权结构的安排对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运作机制有着积极或消极的影
响,这不仅表现在企业股权集中或分散程度上,而且还表现在股东的特性(或身
份)上。按代理理论的观点,企业股权的高度集中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但会增
加公司的治理成本;股权的过度分散便会导致“内部人控制”问题。国有股在我
国国有企业股权中占据一半以上,股权的过分集中助长了大股东的投机行为。而
且由于国有股的委托代理关系层次太多,投资主体不明确,对国有企业的约束软
化,出现了人人能管而谁都不管的“模糊治理”现象,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企
业代理成本上升。
四、国家投入资本的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将大部分国有企业作为预算内国营企业,实行财政直接管理,
国有企业财务纳入财政预算的管理体制,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本基本上全部由财
政部门无偿拨付。对企业的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未予明确界定,并且由作为企业
债权人的银行替代出资者,以贷款填补出资缺口。把本应由国家作为出资者的权
益让渡给银行,减少了出资者本应投入的自有资本,凭空增加了企业的借入资本。
而且企业规模越大,势必负债越多。
五、企业经济效益长期偏低
企业增加自有资本的途径之一是企业税后利润的转入。要求企业在其存续期
间内正确决策,努力经营,提高资本收益率,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以便从税后
第四章国有企业“超饱和就业”问题对资本结构的严重影响
利润中提取更多的盈余公积金用于补充生产经营所需的自有资本。对此,国家在
有关文件中早有明确规定,但执行效果却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企业从吃财
政“大锅饭"变为吃银行“大锅饭"后,认为生产需要资本找银行是天经地义的
思想观念问题,以及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后,承包指标体系中没有自有资金应达
到的比例指标约束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企业经济效益不高,资本收益率偏
低,支付利息后的税前利润己经不高,税后利润更低。大多数企业资本营运效率
不高,许多企业一年的经营利润还不足以支付银行贷款利息,企业事实上在为银
行打工。即使盈利企业,缴纳所得税后的利润也微乎其微,根本无法补充生产经
营所需的自有资本。
第二节搿超饱和就业一问题引起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一、搿超饱和就业一问题的特点
l、“超饱和就业’’问题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受当时意识形态影响所造成
并遗留至今的一个问题。它是中国国有企业所特有的,有别于欧美国家中的国有
企业。也有别于市场经济中的私有企业,一旦企业全部资产不归国家所有,或全
部资产中国有资产(股份)相对其它所有者不占控股地位,即该企业不再是国有
企业,则“超饱和就业"问题存在的条件也就消失了。
2、“超饱和就业"问题是对国有企业内部就业现象的一种概括,但究竟如何
才是超饱和,缺乏一个明确的、公认的衡量标准。限于作者的知识底蕴和学术水
平,本文中提出的超饱和衡量标准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
究探讨。
3、“超饱和就业”问题在中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但在不同的国有企业内部,
就业问题的饱和程度并不一样。总体来说,老国企业由于历史遗留原因,“超饱
和就业”问题比较严重;新国企由于成立之初已面临改革开改的大环境,“超饱
和就业"问题相对要轻一些。
4、“超饱和就业”概念的界定是对就业人员总数进行比较得出的,但从人员
结构上分析,由于中国人力资源素质偏低,高层次人才在国有企业不但未饱和,
反而极度缺乏。所以,在考虑解决国有企业“超饱和就业’’问题时,不能只顾分
“超饱和就业”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流国有企业中的富余人员,削减就业人员总数,与此同时还应注意优化国有企业
的就业人员结构,积极引进各行业、各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如优秀职业经理人、
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师等等,形成国有企业有出有进的人员良性流动机制,在
就业人员总数削减的同时做到就业人员素质的优化。
二、。超饱和就业一问题对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史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采用“苏联式”的经济核算模式,从根本上说国有企
业尚不拥有财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财主体,无法直接衡量当时的“超饱和
就业”问题对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本文只能通过有关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从另一个角度对该问题加以分析估计。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一般认为,企业组织要
经历产生、生长、成熟、衰退这样四个周期阶段,在企业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
特点,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企业的管理、决策等方面因此也要相机而变。从企业
生命周期的单循环来看,它一般要经过产生、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对于
很多成功的大企业来说,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企业生命周期的单循环问题,都
碰到了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危机,但并没有经过一次循环就结束生命。在第
一阶段的局部性顶点,他们遇到了企业发展中的重大危机,出现了一定的停滞现
象,但是企业很快通过改革和调整,通过企业的再造,摆脱了危机,迎来了新的
发展时期,实现二次创新,达到第二阶段的顶点;在此点企业又遇到了类似的选
择,幸运的是企业又一次选择了正确的方向,迎来了第三次创业。通过一次又一
次的企业再造,摆脱了各个阶段的危机,实现了企业的持续成长。
美国学者在分析了多数公司的兴衰历程后指出:在许多国家,40%的新建公
司活不到10年便中途夭折,以至于前10年成为企业“死婴率”最高的时期。一
般的公司寿命为7—8岁,一个跨国公司的平均生命周期是40-50年。在1970年
跻身《财富》“全球500强”的跨国公司,到1982年后有1/3都销声匿迹。另
一项研究表明,在日本与欧州,所有大大小小的公司的平均寿命只有12.5年。
企业短寿似乎成了“全球病"。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以有中国“硅谷"之称的中
关村为例,从1988年成立试验区到1999年度,12年的时间,平均每年诞生800
家企业,同时又有200家企业歇业或撤销。1988年以前成立的527家企业发展
到现在比较好的企业只有联想、四通、北大方正等几十家。中关村的企业“长不
第四章国有企业“超饱和就业”问题对资本结构的严重影响
大",已成为一大怪现象圆。
通过研究世界各国各种类型的企业的寿命,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企业是
有寿命的,即使是目前最成功或最不成功的企业;二是企业在各阶段都可能面临
死亡的威胁,如巨人集团在成长期突然“倒塌”,武汉的“荷花牌"洗衣机在成
熟期被。小天鹅"兼并等等。而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整个社会的资源
配置,完全是由政府统一计划安排。国有企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以
及企业收入和生产所需要的资金投入等,都由国家财政部门集中安排,实行财政
融资方式。在这种融资体制安排下,储蓄等各种资金向投资的转化由财政部门来
完成,国有企业的巨额亏损也已利用财政融资方式来进行弥补。企业未实行严格
的独立经济核算,“超饱和就业"问题对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严重不良影响未能
直接表现出来。所以,从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初期的近三十年时间里,国有企业
一直是只生不死的局面,只有新建的,未见关闭的。对照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可
见国家为此背上的经济包袱之沉重。
~’
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国有企业也是超长寿的,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早
就该关闭了。不关闭那些无利可图的国有企业,就是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害怕由
此引发的失业和员工生活水平的下降,而这种存在“超饱和就业"问题的国有企
业,必然造成了企业亏损和国有资产的流失。
1983年开始实施的“拨改贷”政策,其初衷是国家试图通过银企债务关系
来硬化对企业的约束,但在国有企业“超饱和就业’’等内部深层次问题未解决的
情况下,仅仅通过外部约束来改善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结果当然是事与愿违。
再加上银行本身体制的严重缺陷,借贷双方因产权不清而形成信贷软约束,使得
负债比例畸高。存在“超饱和就业"问题的国有企业依靠银行的不断“输血"来
维持生存,人多效低的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使所欠的银行贷款无法偿还,而且每天
都在计息,每年的巨额财务费用都形成国有企业的巨大亏损,银行成了国有企业
最大的债权人。到了这种程度后,假如国有企业一旦宣布破产,银行受损首当其
冲。所以作为国有企业最主要的债权人,银行一般不愿主动申请破产。国有企业
对所欠银行的借款也一点用不着担心,债务到期银行还会求着企业“借新还
旧"。造成国有企业的债务越拖越久,越陷越深,资本结构越来越不合理。为了
。李松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理论与政策选择.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69页
3l
“超饱和就业”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维护国家金融稳定,维持国有企业生存,政府不得不采取“债转股"等政策措施
对国有企业加以扶持。
所谓“债转股”,是指国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依法处置银行原有不良资产
的过程中,对部分国有企业的银行贷款,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实行
债权转股权。债权转股权是把原来银行与国有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
资产管理公司与国有企业间的持股与被持股或控股与被控股的关系,原来的还本
付息转变为按股分红。国有企业的债转股,尽管可以短期内减轻企业债务利息负
担,但最终还是要承担权益资本的成本。债转股的实质在于使国有企业在成本负
担上打了一个时间差,其最终的出路还在于提高企业收益水平。
为进一步解决国有企业的筹资问题,政府也进行了积极的、行之有效的尝试,
培育和健全资本市场就是其中最有效的收获。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先后成立
了上海和深圳两家证券交易市场,为国有企业上市募集资金提供了有效的场所:
同时,在企业债券市场上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国家
的融资体制尚未理顺,加上国有企业存在的“超饱和就业”等内部问题,企业的
资产负债率不断地攀升,企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调,资本市场的融
资功能尚未完全有效发挥出来。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我国国
有企业的主要作用体现在:第一,弥补市场缺陷;第二,发展战略性民族产业;
第三,作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之一,体现公有制经济的决定性力量。前两个作用
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共性,后一个作用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因此,政
府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和保护理所当然。但如果政府只是从国有企业困难或亏损的
表面问题着眼,试图通过某种外部的扶持政策来改善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认识
不到“超饱和就业’’问题在深层次上给国有企业带来严重影响,只能是治标不治
本,使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越来越糟。
三、“超饱和就业一问题对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原理
(一)短期负面效应
l、“超饱和就业"问题使得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及相关费用总额大大增加
目前,国有企业除支付职工正常的工资和奖金外,还承担着各种比例的工资
32
第四章国有企业“超饱和就业”问题对资本结构的严重影响
附加费用,其具体组成内容有:1、职工福利费14%;2、工会经费296;3、2006
年5月开始执行的职工生育保险0.80%;4、2006年7月开始执行的职工教育经
费0.50%;5、住房公积金12%;6、基本养老保险21%;7、失业保险2%;8、工
伤保险296;9、补充养老保险3%(医疗保险7.5%,补充医疗保险4%由于在职工
福利费中开支,计算时未包括在内)。
从以上内容得出,国有企业承担的一个就业人员实际工资、奖金及相关附加
费用合计为:
正常工资、奖金×[1+(14%+2%+0.8%+O.5%+12%+21%+2%+2%+3%)=正常工资、
奖金x157.30%
也就是说,国有企业每个就业人员实际的人工费用总额是其正常工资、奖金
的1.573倍,这对国有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而且,由于中国至今没有一
个完整的收入分配政策,目前除政府部fill-,各个企业、单位的分配方法各行其
是,收入分配体制相当混乱,各个行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的相互攀比的现象。在国
有企业内部,通常利用种种名目给职工发放额外补贴收入(有的直接从“小金
库一中列支),并且已构成职工个人总收入的一个不小组成部分。一些地区和单
位为降低个人所得税,还存在违反国家法规,有意将个人专项奖金转移到账外核
算的现象。因而真实的人工费用应该大大超过职工正常工资、奖金的1.573倍;
从国有企业现金流量的角度分析,一方面,在产品销售中普遍存在拖欠货款
现象,销售收入在账面上已经实现,但货款资金未回笼,变成了应收帐款,造成
现金流量回流的困难。但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支付给本单位职工的工资、奖金等
人工费用的现金流出,由于事关职工个人生计和切身利益,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
拖欠的,必须按月定时、足额发放,这就造成了国有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的困难。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在企业的“血液一~资金不能正常循环,流出大于流入
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从外部商业银行进行流动资金贷款的方式筹集资金,这种流
动负债期限短、风险大,会使国有企业面临很大的偿债压力和很高的偿债风险。
2、“超饱和就业’’问题使得国有企业内部机构臃肿,职能重叠
组织设计是以组织目标为依据,对组织必需的各项业务活动加以分解、分类
和组合,进而设计出不同的职位、部门、机构,明确其工作内容、责任、权限以
33
“超饱和就业”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及相互协作关系,规定其任职资格、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国有企业由于存在“超
饱和就业"问题,必然带来组织设计中的部门庞杂且人员过多问题。而任何一个
企业管理部门和人员在按其职能运作时,都要产生相应的办公费用,这就必然造
成国有企业费用开支的增加。而且,作为国有企业管理层,面对如此众多的部门
进行协调配合,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其结果自然会是各个部门自管狭窄的一
摊。而与此同时,为了表明自己这一摊存在的必要,就会“折腾"出各种五花八
门的事,“制造”出许多工作来。这样就会使得国有企业额外的管理费用、制造
费用大大增加。不仅如此,国有企业各职能部门相互牵制,出现遇到问题互相推
诿,碰到好处大家争抢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经营效率。结果,国有企业
因为机构臃肿问题造成费用增加和效率降低,最终导致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恶化。
3、“超饱和就业"问题使得国有企业大锅饭现象盛行
在国有企业内部,与实际能提供的岗位相比,职工人数出现超饱和现象。无
法做到使每个人所做的工作都非常具体,每项工作都落实到人,常常出现人浮于
事的情况。这种情况会使在同一生产部门内工作的职工,内心难以接受成员间分
工不均、苦乐不均的现象。就会出现干多干少,甚至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心态,使
尽量少干或不干的“搭便车”行为得以蔓延,形成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弊病。国
有企业大锅饭现象的盛行,必然使得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低效运行,国有企业的
创利能力大大下降。
(二)长期负面效应
“超饱和就业”问题带来的长期负面效应,则主要是导致国有企业开发费用
和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不足。市场经济中的企业面I临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
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有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研究
开发,以显著提高产品性能,扩大产品使用功能,实现产品更新换代;迫使企业
不断进行有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应用,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
成本,改善生产环境,实现节能降耗;迫使企业不断扩大产品规模,以降低产品
单位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而企业要开展这
这些项目活动,都需要巨额开发费用和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投入。“超饱和就业”
问题产生的短期负面效应,已使得国有企业的现金流量短缺,自有资金不足,资
第四章国有企业“超饱和就业”问题对资本结构的严重影响
产负债率升高,对外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加大。当国有企业开发费用和投资资金
不足,使得有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以及产品
生产规模的扩大无法顺利实现,必然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
经济效益进一步降低,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本文认为,在企业资本全部由国有资本组成,或由国有资本控股的情况下(即
该企业为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的成本是很高的,因为这时会出现中国国有企业
特有的“超饱和就业"问题。“超饱和就业"问题带来了成本高昂短期和长期负
面效应,严重影响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结果使国有企业的整个现金流量流出大
于流入,所有者权益不断减少,这样资产负债率就增大了,造成了国有企业资本
结构的不合理。
要优化中国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首先就要考虑消除国有企业“超饱和就业一
问题带来的严重影响。因为既然“超饱和就业一问题给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带来
如此多的负面影响,那么随着这一问题的解决,对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带来的
效果也将是明显的。下面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近年来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
有关统计数据为依据,仅从减少国有企业的就业人数,从而降低国有企业工资及
相关附加费用支出的角度出发,尝试分析国有企业“超饱和就业"问题的逐步
解决对于优化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按照国家统计局布的有关数据,本文对国有企业的“超饱和就业"问题与
资本结构关系进行数据分析.分析中假定国有企业每个就业人员的人工费用除了
前述正常工资、奖金的1.573倍外,职工正常工资和奖金之外的补贴收入、个人
分摊到的机构运转各项费用的总和相当于本人工资、奖金的I.2倍(实际数额一
般远远大于该比例)。
在这种假设条件下,1999年一2005年期间的中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当年
每下降1个百分点需减少的就业人数占就业总数百分比的计算公式为:
需减少的就业人数占就业总数的百分比=(当年资产总额×1%)÷[当年国有
企业就业人数×当年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X(1.573+I.2)]
各年数值分别计算后的结果如下表:
。超饱和就业”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表2:资产负债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需减少的就业人数的百分比表单位:%
年份1999 2000 200l 2002 2003 2004 2005
负债总额(亿元) 49876.69 51240.7I 52028.92 52837.08 55993.52 60291.23 66653.58
资产总额(亿元) 80471.69 84014.94 8790I.54 89094.60 94519.79 101593.74 l 17629.61
资产负债率% 61.98 60.99 59.19 59.30 59.24 59.35 56.66
职工人数(万人) 5977.50 5732.oo 5332.90 5029.90 4692.50 4583.20 4036.40
年平均工资(元) 8585.00 9632.00 IlOl4.00 12602.00 14558.oo 16993.00 20079.∞
就业人数下降比率5.65 5.48 5.39 5.06 4.98 4.70 5.23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b!!巳;』』!塑:!塑!兰:gQ!:璺旦』!j!j』型!j』)
从表中可以看出,由于各年单位人工费用增长较快等原因,在1999年-2005
年期间,当年资产负债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需减少的就业人数占就业总数的百分
比总体上是逐年减少的,由此可以看出“超饱和就业”问题的解决对于优化国有
企业资本结构的可能性。
再以2004年有关数据为例,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百分比相对应的需
减少的就业人数占就业总数的百分比的计算公式为:
需减少的就业人数占就业总数的百分比=(2004年资产总额×资产负债率下
降的百分比)÷[2004年国有企业就业人数X2004年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X
(1.573+1.2)]
计算结果如下表:
表3: 资产负债率下降百分比与相应的就业人员下降百分比表单位:_
资产负债率下降百分比I 2 3 4 5 6 7 8 9 lO
需减少负债数额(亿元) 1015.9 2031.8 3047.8 4063.7 5079.7 6095.6 7111.5 8127.4 9143.4 10159.3
职工人数(万人) 4583.2 4583.2 4583.2 4583.2 4583.2 4583.2 4583.2 4583.2 4583.2 4583.2
年平均工资(元) 16993 16993 16993 16993 16993 16993 16993 16993 16993 16993
就业人数下降百分比4.70 9.40 14.1l 18.8l 23.52 28.22 32.92 37.63 42.33 47.0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坠!P;』盘旦:§!皇!§:gQ!:£望Z!j璺j』四!j』)
按照本文对“超饱和就业"概念的界定,存在“超饱和就业"问题的中国国
有企业的实际就业人数,是同等产品生产能力的美国企业平均就业人数,在考虑
了职工素质差异、生产技术差异、企业管理水平差异、社会职能差异后的2倍以
上。从表中可以看出,如果中国国有企业逐步解决了“超饱和就业"问题,就业
人数能下降47.0405,则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就可以下降1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第四章国有企业“超饱和就业”问题对资本结构的严重影响
“超饱和就业’’问题的解决对于优化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有效性。
以上实证分析,只是表明了解决“超饱和就业’’问题对优化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
直接影响,若从综合效应和良性循环的层次考虑,通过“超饱和就业"问题的逐
步解决,可以对优化国有资本结构产生更好的效果。
37
。超饱和就业”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第五章解决“超饱和就业刀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政策建议
最佳资本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企业寻找最佳资本结构,就是不断寻找和确
定负债与权益的最优组合的过程,也是企业不断分析和改进管理的过程,因此对
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十分有益。一般意义上的企业资本结构优化是指企业通过
合理搭配资本结构中的负债和股东权益,寻求理想的负债比率或负债与权益比率
(即产权比率),在这一范围和点上使企业在可承受的风险条件下,企业资本总
成本最低,而企业价值最大。
通过解决“超饱和就业"问题来优化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方式,并不是直接
改变和搭配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中的负债和股东权益,形成自有资本(权益资本)
及借入资本(负债)的某一构成态势,达到一定的负债比率或负债与权益比率(即
产权比率)。而是通过解决国有企业内部的“超饱和就业"问题,来降低国有企
业使用国有资本的成本,使得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从而降低过高的负债率,
接近理想的负债比率或负债与权益比率(即产权比率),使得国有企业的资本结
构趋于合理,是一种全新的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思路。
要解决国有企业的“超饱和就业”问题,需要广开就业渠道,做好整个社会
的就业促进工作。2007年2月26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对《就
业促进法(草案)》进行首次审议,披露出诸多的政策信息。《就业促进法(草案)》
确立了平等就业、市场导向、城乡统筹、扶持特殊群体的四项基本原则。《就业
促进法(草案)》的最主要特点,是规定了政府、企业和社会促进就业的责任。
其中,最主要的是政府责任。政府有责任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具体措施创
造更多劳动力需求,通过发展正规教育、提供职业培训和劳动中介服务,来影响
劳动力的供给水平和供给结构,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通过立法手段反对就业
歧视,保证不同群体拥有公平的就业机会等。据有关专家披露,目前中国政府用
于促进就业方面的财政支出在整个GDP中的比重不到0.4%,而自20世纪90年
代以来,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大都采取积极促进就业的财政政
策,每年由财政预算拨给劳动力市场的经费一般占GDP的2%以上,有的国家甚
至超过5%。因此,需要进一步增加促进就业工作的财政投入。
第五章解决“超饱和就业”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政策建议
要使国有企业的“超饱和就业"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本文建议还应该着重
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节鼓励民营企业发展
我国民营企业从1978年开始逐步发展起来,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程。首先
是80年代个体经济的发展;到了8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允许出现雇工8人以上
的私营经济,并将私营经济作为国有经济的补充。1997年党的十五大要求完善
所有制结构,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此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得以明确,民营企业自主发展的基本框架基本确立。
中共十六大提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的决定,
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民营企业在20多年时间里发生
了巨大的改变,一大批民营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其中有像希望集团、联想集团、
海尔集团等产值数百亿的大型民营企业,也有一大批迅速崛起并初具规模的科技
型或服务型的民营企业,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分布于各行各业的中小型民营企
业。民营企业在社会经济中表现活跃,在国民经济中的经济规模逐步扩大,地位
不断提升,逐渐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广东、浙江、
福建等地区,民营企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了相当的比重。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不只是相互竞争的关系,相反恰恰是民营企业的发
展进而通过吸纳社会失业人员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因而民营企业
的壮大成为经济转轨成功的关键因素。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资料显示,私营工业
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1998年为160.80万人,2000年为346.42万人,
2001年上升为541.52万人,2002年上升为732.90万人,2003年增加到1027.61
万人,2004年增加到1515.43万人,2005年则达到了1692.06万人@。从这一串
快速增长的就业人数中,我们可以看到民营企业的发展对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
贡献。
2007年3月16日,历经八次审议的物权法草案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
高票通过,将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物权法草案对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给
予平等保护,以明文昭示了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也首次对
。‘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第538页
39
。超饱和就业”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私有财产进行了定义并提供法律保护。物权法的制定,可以增加人们的创业积极
性,也可以有效防止民间资金外流,有利于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目前的
工作是需要对照物权法,对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清理,将一些不合物权法
原则和规定的相关法律规定予以清除、废止,并及时制订相关的法规条例和实施
细则,将物权法落到实处。
从中国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来看,表现出以下特点:一、增长特别迅速。在中
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民营企业可以在创业头几年达到三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
二、成熟期较短。当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在民营企业还没有时间总结过去时,就
已经开始衰退。三、衰退非常迅速。中国民营企业衰退较快,很多几乎一夜之间
倒闭,企业好像是泡沫,一吹就破。比较典型的事例有:沈阳飞龙,巨人集团,
三株集团等。
民营企业尤其面临着很多体制和政策上的障碍,能否去掉种种加在中小民营企
业身上的歧视性规定,鼓励和支持企业和个人去冒险和创新,是政府应履行的责
任。政府不仅要立法,还要实施法治尤其是公正法治。应该制定有关制度方面支
持,逐步放开有关市场准入限制。同时,民营企业大多资源有限,需要集中优势
兵力,重点突破。首先要审视自己的能力和资源,以及所处的行业情况,找到一
个与之匹配的目标点,并把精力的重点围绕在这个目标点上,系统地思考如何构
建和发育企业的能力来满足这个目标点的需求。民营企业由于其发展的起点和发
展历程的特殊性,在用人机制方面一直存在问题。大部分民营企业只有人事管理
而没有人力资源管理,有招聘活动而没有人才储备和培养机制。一项事业是需要
一大批人去成就的,民营企业的战略选择不仅是在“事’’上谋篇布局,也要在“人"
上做长远规划。对许多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来讲,不愿到转移到民营企业去
工作的原因,往往是觉得工作稳定性不够,失业风险大,另外节假日休息等各方
面的劳动待遇也往往没有保障。这就不仅需要民营企业家们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同样也需要政府部门发挥作用,采取各种措施切实落实劳动法等相关法规,为国
有企业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
第二节做好引进外资工作
在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从七十年代起,来自香港的投资率先大量涌入
珠江三角洲地区,使整个八十年代成为了香港制造业北移的过程;而后从八十年
第五章解决‘‘超饱和就业”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政策建议
代中后期开始,来自台湾的投资也大量涌入大陆。这个时期来自香港、台湾投资
的尽管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而且是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企业,
但是它们的直接投资产生了重大的示范效应,在基础设施、政策条件、劳工队伍、
开放观念、市场需求等方面造就了中国最基本的外商投资环境。特别是由于香港、
台湾地区的投资在中国大获其利,使其他国外资本看到了在中国直接投资的巨大
好处。因此也才会出现九十年代后的欧美日等国际资本包括香港、台湾大资本对
中国大陆一波又一波风起云涌的大规模直接投资。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在2003年发表的题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改革挑战》的研究报告,得
出结论是:“积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才是促进中国25年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目前,中国已经连续近lO年成为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大规模地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加快了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强了中国企业在内
地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增加了国内企业的产品品种,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带动了中国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产品与服务形态的多样化、产品质量
的显著改善以及企业运营效益的提高,对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发挥了作
用。但引进外资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上述各方面,而是在于对我国就业问题作出的
重要贡献。通过实施引进外资的经济政策,大大缓解了中国在这20多年里由于
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国有企业工人下岗问
题,特别是在一些沿海经济开放地区,在外资企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当地就业人数
的相当比重,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所以,大量的外资进入缓解了中国内在的发
展瓶颈和矛盾,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仅仅依靠中国自身的条件是解决不了的。
当然,并不是说引进外资全都是好处,没有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一点负面影
响。国内不少媒体上就存在一些否定和质疑引进外资的观点。主要内容有:认为
要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来看待我国利用外资问题,关键是不能使我国的制造业处
于外资的依附地位,特别是不能被跨国公司所控制;认为目前阶段跨国公司转移
到我国的制造环节许多处在产业链条的下游,我国所输出的实际资源有相当多的
部分成为外国人的收益而被外国人占有;认为利用外资已经使我国投资收益逆差
逐年扩大,这主要是由于外国在华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严重不对称所
致,而我国货物顺差相当部分只能用来抵消外国投资者投资收益的汇出,这大大
降低了利用外资的价值及意义;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建立自己的技术体系
41
“超饱和就业”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和技术发展战略,不能指望外部的技术进步来推动本国的发展,否则到了一定的
阶段就无法再发展了;等等。
本文并不否认这些观点都有其正确合理的一面,但认为它们都只看到了引进
外资中局部的负面的因素,而丢掉或忘记了引进外资对中国经济整体的巨大和正
面的作用,无论如何,改革开放和大量引进外资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
量的好处这一点是不容抹煞的,与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相比,引进外资利远大于弊。
更何况他们所担心的那些局部的负面作用,在中国改革实践中已被证明并不是无
法逾越的,而是可以采取正确措施加以规避和克服的。所以,一方面政府确实要
对引进外资所引发的问题予以重视,认真研究解决;另一方面政府应当继续扩大
开放和引进外资,直接和间接地解决国有企业内部的“超饱和就业问题”。
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企业所得税法,将于
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
取得收入的组织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依照本法的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
所得税的税率为25%。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适用本法。新的企业所得税法
的通过,使内资与外资所得税“两税合一",符合公平竞争的市场法则,将推动
中国利用外资的水平走向更高层次。预计外资的规模和结构总体上不会发生大的
变化,但其内部可能会发生互相并购的过程,有利于其资本结构优化。由于看好
中西部地区的政策优惠,外资也可能会产生新一轮的西进运动,有利于我国整体
的资本区域布局。
第三节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产业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它是国民
经济结构的一个基本方面。通常按照经济活动的先后顺序将国民经济划分为三次
产业。第一产业为广义的农业,即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物质产品满足人的需要的产
业:第二产业为广义的工业,即对取自自然界的物质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产业;
第三产业为广义的服务业,即国民经济中除了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其他产
业。产业结构的演进,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在社会经济由
低级向高级形态演进过程中,产业结构也有一个由低级向高级推进的过程。
42
第五章解决“超饱和就业”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政策建议
根据西方学者理论,工业化初期阶段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58.7%、
16.6%和24.7%,此时人均GNP为280美元。工业化进入中期第一阶段时,三次
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43.6%、23.4%和33%,此时人均GNP为560美元。当人均
GNP达到1400美元、工业化处于中期第二阶段时,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
28.6%、30.7%和40.7%。当人均GNP达到2800美元、工业化处于基本实现阶段
时,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是23.7%、33.2%和43.1%。当人均GNP上升到4200
美元、工业化处于全面实现阶段时,三次产业比重分别是8.3%、40.1%和51.6%④。
在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主要是由工业就业拉动的。
从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来看,1980年,中国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68.7%、
18.3%、13%,属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1999年,中国的一、二、三次产业从业
人员比重分别为50.1%、23%、26.9%;2000年,中国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就业比
重分别为50%、22.5%、27.5%。2001年,中国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50%、
22.3%和27.7%。2003年,中国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49.1%、21.6%和29.3%。
仅从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看,中国现阶段尚未达到工业化中期的第一阶段标准。
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偏低。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中国农业劳
动力数量巨大,中国第10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到2005年,中国三次产业从业
人员比重分别为44%、23%和33%,基本上达到工业化中期水平。然而,根据国家
统计局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实际为44.8%、23.8%和
31.4%,第三产业的发展落后于人们的期望,第一、二产业中共有1213.2万就
业人口未按原计划转移到第三产业中来@。
发展第三产业是缓解就业压力,增加资金积累,活跃城乡经济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适应消费结构变化,促进产业结构现代化,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人
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传统体制对于商品经济的否认,忽视基础设施建设、
忽视服务业和流通领域的重要作用,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
国第三产业产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劳动力的比重虽然是快速上升
的,但是这一比例不仅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甚至落后于许多经济发展水平
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发展落后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需要,会限制社
会总供给能力的提高,扩大社会总供求之间的矛盾,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固王广谦.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与金融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第39页
@‘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第126页
43
。超饱和就业”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一般来说,与工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第三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还具
有更明显的“乘数效应”。对于发展第三产业,还应该充实一些与第一、二产业
相关的行业,以保证第三产业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政策倾
斜力度,应当是我国今后产业政策的一个重点。
目前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一、由于分散在各地的投资对第二产业即工业过度倾斜(而且是对传统工业
倾斜,未给高新技术行业以足够的投入),使之扩张的太快,很不正常,造成了
许多盲目重复的无效投资。而第三产业却缺乏足够的投资支持,发展缓慢,非常
落后。
二、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使得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政府较强的行
政干预和行业准入限制,使第三产业市场往往缺少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人为地
制约了第三产业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政府应该出台有关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对第三产业的投资,通过制度创新,
推动和保证第三产业的发展。让容纳第三产业发展和吸收国有企业就业人口的空
间载体变得相对广大,这样国有企业的就业压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
第四节完善职工退休制度
1978年6月2日(国发)104号文件制定的关于工人退休、退职暂行办法中
的第一条规定,全民所有制的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符合下
列条件之一的,应该退休:1、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连续工龄满10
年的。2、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
工作,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2005年4月27日
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八十八条中规定,公务员符合下列条件之
一的,本人自愿提出申请,经任免机关批准,可以提前退休:1、工作年限满三
十年的;2、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五年,且工作年限满二十年的。
以上两个退休法规产生了双重退休标准,出现双轨制的退休政策,使得相关
人员的退休年龄不一样,公务员到了30年工龄可以退休,而企业事业单位的男
性,不管工龄是否超过30年,要到年满60岁才能退。本文认为应充分体现以人
为本的治国方略,将企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年龄与公务员保持一致。另外,对从
第五章解决“超饱和就业”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政策建议
事特殊工种人员的退休政策,应改变不合理的一刀切行为,如从事特殊工种10
年的男职工,55岁退休了。而从事特殊工种9年的男职工,60岁才能退休,这
种做法显然不合理。应改为有关人员从事特殊工种每2年,可以提前一年退休,
但最多提前到5年退休的政策。
2005年8月28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提出了“实
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应采取必要措施,逐步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
各项制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一按照妇女权益保障法,各单位在执行
国家退休制度时,当然不得以性别为由歧视妇女。而现有的退休政策,出现了女
职工退休在家,男职工还要在单位再工作10年的现象。本文认为,应实行男女
同龄退休,不但防止在退休年龄上的性别歧视,而且避免了家庭夫妇两人生活不
协调,维持了社会与家庭的和谐。
按照我国国有企业现在实行的统一按年龄退休制度,博士生和高中生的退
j
休年龄是相同的。然而在现实中,高中生19岁一毕业就开始工作,而博士生
27岁左右才毕业开始工作。按年龄退休显然是不合理的人才使用政策。低学历
的人就业相对早一点,职业与工作环境多数会差一点。高学历的人就业相对晚
一点,职业与工作环境相对来说好一些。以年龄作为退休的唯一依据的做法,
忽视了应将对社会提供的劳动时间长短作为退休的重要依据,本文认为,工龄
应该是衡量对社会贡献大小比较可靠的量化手段。按工龄退休,可以避免有的
领导干部档案上年龄越改越小。这样既可以杜绝乱改年龄,有利于干部队伍年
轻化,还体现出相对的公平,使大家都可以在相同的年限后退休。最重要的是,
按工龄退休有利于充分发挥智力劳动者的潜力,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充分运用
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
鉴于我国目前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要有效地解决国有企业的“超饱和就业’’
问题,除了通过努力新增城镇就业岗位外,还要及时调整退休年龄,使一部分人
员退休以腾出就业岗位。国有企业应该对年龄超过50多岁,工龄超过30年的职
工,实行提前退休或预退办理,费用由国家和企业负担。如果让这部分人提前退
休或预退办理,有利于解决国有企业“超饱和就业"问题,迅速提升国有企业的
经济效益,直接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45
。超饱和就业”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第五节健全社会保障体制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和运用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力量对社会
成员因年老、伤残、疾病、丧失劳动能力或丧失就业机会,或因自然灾害和意外
事故等原因面临生活困难时,通过提供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确保其基本生活
需要的制度和措施。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劳动就业制度的配套制度对一国的劳动就
业和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都会产生巨大影响。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职工
的社会保障,主要由企业提供,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甚至住房等,因为没有
失业,当时不需要失业保险。但是,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在市场经济的
激烈竞争中,优胜劣汰现象不可避免,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以及企业用工
制度的变化,必然会出现失业人员的问题,使大批人员流向社会,给社会带来很
大压力,下岗人员的社会保障和再就业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如
果要保持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减轻国有企业的额外负担,促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的转换,政府就要建立与之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失业者提供保护,使国有企
业专心致力于生产,不断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影响着国有企业“超饱和就业"问题的解决乃至资本
结构优化目标的实现,是国有企业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要以社会保险为核
心,建立起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保
险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妥善安置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大力实施“再
就业工程”,重点做好国有企业富余职工的分流工作。在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后,
我国基本上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框架。但
由于没有进入法制轨道,基本上还靠行政法规、决定、文件、命令等方式规范相
应的社会保障工作,这导致管理不规范,在实际运行中还有很多问题,如保险费
筹资渠道窄、征缴率低、社会化发放程度低;养老保险金额过低,退休费难以维
持社会平均生活水平;医疗保险不到位,失业和退休后治病难保障;拒缴、拖欠、
挪用职工各种保险金的现象屡有发生。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上,更是缺乏具
体的可操作性规定,导致该保的没有得到保障,保障基金没有用到最急需的地方。
本文认为,社会保障体系首先应有效地保护失业者,在他们重新找到工作之
前,这部分人的生活如果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将形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所以要
为失业人员提供有效的生存条件,使失业问题不致于严重影响劳动者个人生活和
第五章解决“超饱和就业”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政策建议
家庭、社会的稳定。其次,应有效地激励失业者,鼓励失业人员通过再就业来维
持和改善个人、家庭生活,而不是一直依赖失业救济金生活。最后,应建立一个
有效的职业培训和介绍机制,能帮助失业人员很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顺利
实现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
社会保障基金的内容就是我们常说的“五险一金一中的“五险"。“五险"
就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一金”就是住
房公积金。截至2005年底,由“五险"组成的社保基金资产总额达2117.82亿
元@。这是国家社会保障的战略储备,是社会稳定的基本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
利息只有高于同期通货膨胀率,才能保证最基本的保值需要。因近几年一系列复
杂的原因和利率的多次下调,社会保障基金保值都很困难,增值根本无法实现。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利息率往往低于同期通货膨胀率,
无法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90年代中期以后,通货膨胀率降低,同时银行存款
利率和国债利率也持续降低,存入银行与购买国债的资金仍然难以实现保值增值
的需要。由于政府财政预算赤字过大,所以政府对不断扩大的社会保障基金进一
步支持的力度受到了很大限制。近些年,有关部门推出的用国有股减持的资金补
助社会保障基金的办法一出台,立刻遭到股民反对,股价大跌,不得不暂时叫停。
从目前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先后查处的案件来看,社会保障基金被挪用、滥用,
不能收回的现象比较普遍,违背了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原则,成为一个非常严
重的社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因涉嫌违规使用32
亿元社保基金案件。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范围如仅限于国债和存款,过于强调资
金的安全性,而忽视了资金的盈利性,社会保障基金难以实现保值增值。对于社
会保障基金的运用,国家有明确规定,基本养老金的结余部分,80%应投资于国
家债券和存入银行,20%可用于其他投资。因此应做好有关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
工作,尝试选择国内外优秀的基金管理公司来规范运作社保基金,注意保障基金
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基金投资渠道的选择和组合,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
在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方面,除了做好现有的职工各种保险金的上缴外,政府必
须找到新的有效的筹资渠道以避免对现有的国家财政收入依赖过大。最后,还要
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管理,规范使用社会保障基金,防止出现各种利用社
会保障基金谋取私利的腐败行为。
@金融界嘲站http://focus.jrj.com.cn/special/home/shsbca.htm
47
“超饱和就业”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结论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我们必须用改革的办法和
发展的思路来解决就业问题,不能让国有企业再延续计划经济时期那种以牺牲企
业效率和经济效益为代价的“养人”模式。必须逐步解决“超饱和就业"问题,
优化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应该着重于发展战略性民族产业,
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弥补市场缺陷,为国家多上交利税,从间接的途径来有效地
促进整个社会的就业。
影响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因素是复杂的、众多的。本文并不否认其他影响因
素的存在,以及对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重要意义。本文着重强调的是,中国国有
企业与市场经济中的一般企业不同,负有“养人"责任,存在“超饱和就业"问
题,且该问题对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带来十分严重的不良影响。要优化国有企业
的资本结构,必须首先解决“超饱和就业"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考虑影响企业
资本结构的其他因素。同时,还应该认识到,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制度创新过程
中,资本结构优化只是手段,而不是经济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资本结构优化的
最终目标应该是提高国有资本质量,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也就是说,要通过国
有企业的资本结构优化,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最终实现企业资源乃至社
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l】盛洪.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3】赵秉贤.资本运营论.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年
[4】吴敬琏.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
【5】定宜庄.中国知青史—初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6】沈艺峰.资本结构理论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7】沈坤荣.体制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8】林志远.中国宏观经济问题改革出路.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9】陈晓、单鑫.债务融资是否会增加上市公司融资成本.经济研究.1999年9期
【10】董裕平.转轨企业的资本结构分析.金融研究.1999年1期
【1l】朱志刚.国有资本质量透视与战略重组.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12】张晓文.对国有企业高负债的分析.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10期
【13】陈立.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财经研究.1999年第8期
【14】张维迎.现代企业理论和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5】洪锡熙,沈艺峰.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0年第3期
【16】肖作平.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和双向效应动态模型.会计研究.2001年第3期
【17】朱清海.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综述.求索.2002年第l期
【18】张玉明、赵强.资本结构优化与企业优序融资策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5期
【19】陈良.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及其优化.财贸研究.2003年10期
【20】陆庆平、刘志辉.企业内部绩效评价控制系统的建立研究.会计研究,2003年第12期
[2l】李善民、刘智.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述评.会计研究.2003年第8期
【22】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5-2005年
【23】胡国柳等.企业财务战略与财务控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49
“超饱和就业”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24】王广谦.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与金融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
【25】张志宏.论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治理的现实选择.财政研究.2005年第6期
【26】杨舜贤、孙雷.企业融资模式与企业治理结构的关系分析.科技进步与对
策.2005年2期
【271李松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理论与政策选择.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28】胡风斌.资本结构及治理优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
【29】徐春立.环境约束:企业资本结构研究与设计的逻辑出发点.当代财经.2005年第2期
【30】叶友杨郊红.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当代财经.2005年第6期
【3 l】郭斌.企业债务融资方式选择理论综述及其启示.金融研究.2005年第3期
【32】王广谦.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与金融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
【33】陈建中、欧卫卫.国有企业改制对银行债权影响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事业财
会.2006年3期
【341孙杰.资本结构、治理结构和代理成本:理论、经验和启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英文部分
【1】Modigliani,Franco and Merton H.Miller.The cost of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e.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Amerioan Economic Review.1958(48):26 1-297
【2】Jensen,Michael C.and William Meckling.Theory of the fil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and capital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e Economics.1 976(3):305-360
【3】Ross,Stephen.The determination of financial structure:The
incentive signalling approach.Bell Journal ofEconomics.1977(8):23-40
【4】Myers,Stewart C.and Nicholas S.Majluf.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011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 984(1 3):1 87-22 1
【5】Stuls.1L Managerial Control ofVoting Rights:Financing Policie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01.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20):25—54
【6]Harris M.and Raviv,A.corporate control contests and capital structue.1 988(20):55-86
【7]Israel,R.capital structure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the
defensive role of debt financial,Journal of Finance.1 99 1(8):47-56
致谢
致谢
在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从选题、题纲的确定到正文的修改,自始至终
得到了导师朱孟楠教授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帮助,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朱导师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富有创新精神的思维方法,给我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在与朱导师的讨论过程中,常有被点醒的顿悟,并为此而欣喜和
感动。更让我感动的是朱导师那种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尤其是在论文的修改过
程中,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小到标点符号,大到全文,他都是一丝不苟,深思
熟虑,在此向我的导师表达最诚挚的感谢和衷心的祝福。
同时感谢厦门大学金融系的各位任课教授,他们在传道授业过程中的真知灼
见,每每让我茅塞顿开,受益非浅。
还要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本文的各位专家教授!限于作者的水平,文中难免
有不少不当和纰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5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