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6802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1978-2005年的数据研究

湖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1978-2005年的数据研究
姓名:李海滨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杨胜刚
20070401
I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逐渐扩大趋势,目前我国这一差距已经
高居世界第一,城乡收入差距的逐渐扩大也引起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建
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关键是提高农民
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此,
本文展开对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相关研究。
在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这一问题上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先扩
大再缩小,扩大、缩小。具体到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上,关键是在于
金融发展是否实现了“金融广化”,使得农村居民也能够进入金融市场,如果在金
融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居民进入金融市场的壁垒相对较高,则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反之则会缩小收入差距。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可知,我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已经通过经济发展渠道拉
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使得农村居民、中小企业进入金融
市场融资的壁垒相对较高,这也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实证检验也证实了这一点。
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可以采取以下金融调控措施:第一,改变农村金融市场
的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供给模式,给与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制度创新
环境,逐渐向诱导式制度变迁转变,均衡城乡金融发展水平。第二,加大城乡金
融调控力度以促进农民增收。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遏制农村资金外流、加强对
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信贷支持。
关键词:金融发展;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城乡收入差距
II
Abstrac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gradual widening urban-rural
income gap, China's urban-rural income gap has been first in the world. Income Gap in
China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need to
narrow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narrow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key to raising the income of farmers; solve the "san nong" is the
core issue of raising the income of farmers and narrowing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because of this, This paper started on the financial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earch.
between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gap, there are
thre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first expanding shrink, expand and narrow. Specific to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the rural-urban income gap, the key is whether or
not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a "financial broadening." make rural residents can
have access to financial markets, If in the proces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for rural
residents relatively high barriers to access to financial markets, it will widen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nstead it will narrow the income gap.
According to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 we can see that China's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financial channels uneven development has widened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hile China's rural financial depression
rural residents, the barriers to SME access to financial markets for financing is
relatively high. It also widened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Positive tests
also confirmed this point.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can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First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Rural
financial markets led the government to change the mandatory system supply model,
give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to provide a relaxed
environment for innovation, gradually changing to the induction system changes,
financial balanc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Second, intensify efforts to promote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peasant incomes. These include the
following aspects: to curb the outflow of funds, the credit support for SMEs. credit
support to the agriculture and farmers.
Keywords:Financial development;inequilibrium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finance;
Urban-rural income gap
插图索引
图2.1 扩展库兹尼兹理论图解................................................................................12
图3.1 城乡收入差距...............................................................................................17
图3.2 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路径.....................................18
图3.3 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加和金融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20
图3.4 全国与农村FIR 差距(一)........................................................................21
图3.5 全国与农村FIR 差距(二)........................................................................21
图3.6 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化趋势图....................................................................23
图3.7 农业在国民经济和信贷中的地位比较........................................................24
图3.8 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和信贷中的地位比较.................................................26
图4.1 城乡收入差距对各变量相关冲击的动态反应.............................................33
附表索引
表3.1 城乡收入差距统计表....................................................................................17
表3.2 城乡收入差距的地区比较............................................................................18
表3.3 农村资金通过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渠道的流出情况.............................22
表3.4 “九五”期间农民收入和乡镇企业贡献比较表.............................................25
表3.5 城乡居民总量金融资产和人均金融资产比较.............................................27
表4.1 各个序列的单位跟检验过程........................................................................31
表4.2 Johansen 协整检验结果................................................................................31
表4.3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因果关系分析.................................................32
表4.4 城乡收入差距的方差结果............................................................................33
湖 南 大 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硕士学位论文
1
第1 章 绪 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以
年均8-9%的速度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
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人口已从2.5亿人减至目前的2610万人,约占世界同期
贫困人口减少总量的70%。在这些举世瞩目的成绩面前,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我
国的贫困人口数量大大的减少,但是,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却在不断的拉大,这具
体表现在城镇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1978年我国农村居
民的基尼系数10.202,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为0.16[1],全体居民的基尼系数为
0.2016[2],可以看出,按照国际惯例,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高
度平均,农村居民和全体居民的收入分配相对平均;但是,到目前,我国农村基尼
系数为0.37,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为0.34,全体居民的基尼系数为0.46[3],按照国际
惯例,我国目前城镇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还处于“比较合理”的水平,但是,我国
居民的整体收入差距却已经超过的警戒线0.4,已经进入了“差距较大”区间,这说明
目前主要是城乡收入差距造成了我国整体的收入差距扩大、基尼系数过高。
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到2004年增加到2936元,同时,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1978年的343.4元提高到了 9421.6元,在城乡收
入逐年增加的同时,收入差距呈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也由1978年的2.572减少到了
1984年的1.71,从1985年开始,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呈上升趋势,到2004年已经达到
了3.203。
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
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五个统筹"
的要求,第一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是统筹城
乡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2006年党的一号文件中指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
然突出”[4]。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穷人的经济学》中所说:“一个社会的消
1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
于1922 年提出,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 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0.2 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
均”,0.2-0.3 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 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 作为收入分配贫
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 为“差距偏大”,0.6 以上为“高度不平均”。
2 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3 数据来源于2005 年《中国统计年鉴》,经整理而得。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1978 至2005 年的数据研究
2
费者中穷人太多、富人太富,迟早要出问题”,如果我国不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
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将会对我国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严重的隐患,轻则降低经济发展
速度,重者造成社会不稳定。
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
这种宏观背景下,广大的专家学者也将焦点聚于此,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也被纳入了
研究的范围之内,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大多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
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的税负等角度进行研究,很少有学者从金融发
展的视角来研究这个问题。
金融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对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
是,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发展历程,其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
按照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逻辑,其不均衡发展势必会影响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
衡,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最终会导致城乡居民收入不均衡。按照这种简单得逻辑,
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时不能忽略的。所以,为了解决目前的城乡收入差
距过大问题,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
在当前的宏观背景下(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研究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问题是发展经济学中一个新兴研究课题。自上世纪
五、六十年代以来,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以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受到学术界
广泛关注,但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关系问题才受到关注
与重视,但是大多是针对整体的收入差距进行的探索研究,很少有专门针对城乡收
入差距的相关研究。
1.2.1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一般研究
城乡收入差距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不是我国独有的,这个问题来源于城乡“二
元经济结构”,对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探讨,一般都被包含在对收入分配问题的探
讨中,国外的学者很少对此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由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相对突出,
所以,国内学者对此问题还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国内的学者对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文献已经很丰富,主要是从以下几个
方面进行的。首先,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动趋势和合理性做出计算和判断,在
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计算方面,使用的方法不尽相同,得出的结论也相应的存在差异,
常用的方法有城乡人均收入比率、洛伦兹曲线、十等分组分析法、基尼系数、泰尔
指数等,无论使用何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横向收入
差距先缩小后扩大呈U字形,1978-1985年为缩小阶段,位于U字形的左边,1986至
硕士学位论文
3
今未持续扩大阶段,位于U字形的右边,且城乡收入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其次,探寻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就目前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相关的研究成
果把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倾
向的经济发展战略造成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不合理的
再分配政策等。第三,提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5][6][7][8][9]。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10]按照国际通用的可比口径对城乡收入差距程度
进行计算,发现比其他口径计算出来的结果都要大,1978-1993年城乡收入差距变化
曾U字形,1985年以后城乡收入差距趋于更加不合理,到1993年不合理程度已经超
过了50%,他们认为出现这种差距逐渐扩大的趋势主要是因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需要制度改革和政策安排相结合来缩小缓解和缩小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1.2.2 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从戈德斯密斯的著作《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11]出版以来,在金融发展的相关
理论中也探讨了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关系问题,但是都不是将之视为主要问题进行
研究,而是附带的涉及,他们更多的事研究一国的金融政策和其他宏观政策的取向。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始于戈德史密斯的金融发展理论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
果,并且也达成了共识:“金融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对于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问
题的研究也被一些学者所提及(文献),但是一直没有作为专题来研究,直到1990
年Greenwood&Jovanovic 的《金融发展、增长和收入分配》[12] 一文的发表,
Greenwood&Jovanovic建立了一个动态模型对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之间
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其基本结论为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呈
倒U形,即金融发展的初期阶段会恶化收入分配,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又会缓解收
入分配差距。
即Greenwood&Jovanovic(1990)之后,对于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影响又出
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Galor&Zeira(1993)[13]、Banerjee&Newman(1993)[14]
为代表的“金融发展有利论”,即金融发展有利于缓解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另外一
种观点是以Rajan&Zingales(2004)[15]为代表的“金融利益集团理论”,他们认为,
在金融抑制的情况下,金融的发展会恶化收入分配。
针对这些不统一的认识,国外很多学者对二者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选取的指
标不同,得到的结果却基本一致,都不支持“扩展库兹尼茨理论”。Clark,Xu&Zou[16]
通过多元回归模型,收集了91个国家1960-1995年的数据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
究,研究发现,在样本期内,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显著的降低了一个国家的收入差
距。K.Beck&R.Levine[17]运用全球99个国家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通过实证研究发
现,金融发展对穷人是有利的,能够减小收入差距。P.Honoban[18]通过多元回归模型,
收集了中国、俄罗斯、英国和韩国的数据,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发展能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1978 至2005 年的数据研究
4
够降低贫困比例。
还有学者从其他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Claessen setal的研究指
出[19],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 切实保护内部人的利益是制度设计的根本
出发点; 而且, 现有的正式制度也时常成了一种摆设, 因为一些与制度相悖的非
正式手段, 可以更好地为内部人谋取不当利益或租。从某种意义上讲, 资本市场的
制度薄弱和监管不力, 是旨在剥夺小股东的财富, 实现内部人利益的一种工具或
手段。G. Clarke. et al[20]的调查发现, 在发展中国家, 只有极少的家庭能够进入
现代金融服务系统。在墨西哥, 不到25% 的居民拥有金融机构的账户, 在拉丁美洲,
这一比例低于20% , 在大多数非洲国家, 这一比例就更低了。
从现有的资料可知,国外的研究主要以实证为主,主要是针对整体的金融发展
与整体的收入分配差距进行相关的研究,基本没有涉及城乡收入差距问题。
1.2.3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
因为我国比较特殊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外加我国的整体收入差距
中城乡收入差距所占比例较大,所以国内学者则在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国内在这个领域做了开拓性工作的是章奇[21],其利用1978-1998年间的数据,研
究表明,我国金融发展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验证了在中国“扩展库兹尼茨理论”并
不成立,其后陆铭[22],温涛[23],姚耀军[24],张立军[25],刘敏楼[26] ,许崇正[27]都对
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即我国的金融发展拉大了
城乡收入差距。在这些现有的成果中,其对金融发展水平这一指标的选择基本都是
运用全国的数据,也有单独用农村金融发展的数据,这些研究都忽视了一点,我国
城乡二元结构,所以要想客观的分析这个问题,必须要将这个问题考虑进去,这也
是本文所要做的一个重要工作。另外,在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过程中,现有的研究
成果还没有从居民的收入结构角度来研究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这也是
本文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本文主要采用了理论分析、统计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对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
差距问题进行了研究。
本文分为5章,他们的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和与本文相关的现有的研究成果综述,
同时包括本文的结构安排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金融发展对收入差距的一般理论分析。本章在对与本文相关的金融发
展和收入分配的基本理论进行总结研究的接触上,对现有的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
硕士学位论文
5
影响的几种观点进行详尽的比较分析。最后引入城乡收入差距——收入分配不平等
造成的一个结构,进而分析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第三章,金融发展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路径分析。本章主要利用统计方
法,在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特点进行描述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进行分析。
第四章,金融发展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计量分析。本章利用VAR方法对
第三章统计分析中出现的相关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以探求他们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金融发展视角下缓解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与建议。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从居民的收入构成来分析金融发展对城
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第二,设计了城乡金融发展差距指标。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1978 至2005 年的数据研究
6
第2 章 金融发展对收入差距影响的一般理论分析
2.1 金融发展理论和收入分配差距理论概述
2.1.1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与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为了研
究我国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作理论铺垫,本节对金融发展理论进行一个
简单的梳理。
2.1.1.1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
1969年,戈德史密斯出版了《金融结构与发展》一书,奠定了现代金融发展的
理论基石,书中通过对各国金融发展的差异进行历史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开创性的
研究了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影响这个金融领域最重要的问题揭示了金融结构、金融发
展与经济 发展的基本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
平的存量和流量指标,还总结出了金融发展过程中的12个有规律的现象,比如一个
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上层结构的增长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总值及国民财
富的增长更为迅速,因此,金融相关比率(某一时点上一国 金融工具的市场总值
与实物形势的国民财富总值的比率)有提高趋势,但是,一个国家的金融相关比率
提高不是无止境的,一个国家的金融相关比率达到1-1.5之间时,趋于稳定,经济
欠发达国家的金融相关比率多在0.6-1之间[11]。
戈德史密斯的论著发表之后,金融发展问题(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得到经济学者的更多关注。1973年,麦金农(McKinnon,1973)和肖(Shaw,1973)又先后
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28]、《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29]两本著作,
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欠发达经济的金融发展问题,并同时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结论即金
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自由化)理论,因此其理论学说通常被归结为麦金农—肖理
论体系。金融抑制(Finance Repression)是指政府对金融体系和金融活动的过多干
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货币化程度低,实际利率低,金融市场不发达,大量中
小企业被排斥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之外(不能够得到正常的信贷支),金融体系与实
体经济相互制约,从而造成了金融与经济发展同时滞后的恶性循环现象。金融抑制
理论认为如果要改变金融抑制的金融体制必须废除在利率方面的不合理管制,实行
利率自由化,让利率由市场决定,进而动员储蓄,推动投资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
金融深化(Finance Deepening)是指存在金融抑制的国家,政府如果取消对金融活
动的过多干预,让市场机制在金融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该国的金融和经济将会形
硕士学位论文
7
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肖(Show)认为,由于利率提高,在储蓄者和投资者之间
的金融中介活动加强了,增加了对储蓄和投资的激励,提高了投资的平均收益,改
善了投资结构,并通过多样化的经营减少了风险,通过专业分工和专业化的经营降
低了金融市场参与者的信息成本。
金融发展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断地加以深化。到了90年代,一些经济学
家不再满足于对麦金农—肖理论框架的修修补补,他们认为,金融抑制模型存在诸
多缺陷(如效用函数的缺失等),根据这种模型提出的政策主张过于激进(如对发展中
经济或转型经济来说,金融自由化并不可取)。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卡普尔
Kapur)、赫尔曼(Hellmann)、斯蒂格利茨(Stiglitz)、罗伯特·金(King)和莱文(Levine)
等。他们根据内生增长理论的最新成果,进一步发展了金融发展理论,通过把内生
增长和内生金融中介体并入金融发展模型,力图解释金融中介体(指那些便利市场参
与者之间以及整个经济的资金流动的机构或个人)和金融市场是如何内生形成的,以
及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政策主张,即“金融
约束”政策。“金融约束”论的政策主张既不同于“金融自由化”也不同于“金融抑制”
论。它指出金融抑制的国家只有在具有各个相应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基础(包括稳
定的物价、严格的财政纪律、公平的税收制度、对商业银行的适当的审慎监管以及
利润最大化且相互竞争的商业银行),才能考虑是否推行金融自由化。具体措施是指
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在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机会”。通过“租
金效应”和“激励作用”,规避潜在的“逆向选择”行为和“道德风险”,鼓励创新,维护
金融稳定,从而对经济发展起到正向效应。金融约束论更强调政府干预的重要作用,
认为选择性的政府干预有助于金融发展。对于发展中经济和转型经济来说,适宜走
“金融约束”这样的金融发展道路;并且金融约束程度应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直
至过渡到金融自由化。可以说,金融约束阶段处在金融抑制和金融自由化之间,是
二者转化的必经阶段,这符合渐进式的改革思路。
2.1.1.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农村金融作为整个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现代金融
发展理论及其政策主张的影响;并且它的业务领域是城市商业金融不愿涉足的无利
可图的农村地区,所以农村金融有其自身的发展特征。现有的农村金融发展理论有
三种不同的流派:即农业补贴信贷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和不完全市场理论,这
三个理论分别是“金融抑制论”、“金融深化(自由化)论”和“金融约束论”在农村金融领
域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政策主张。
一、农业补贴信贷理论(Subsidized Credit Paradigm),20世纪80年代以前,该理
论主导于农村金融理论。该理论认为: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阶层没有储蓄能力,农
村面临的是慢性资金不足问题。而且由于农业的产业特性(收入的不确定性、投资的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1978 至2005 年的数据研究
8
长期性、低收益性等),它也不可能成为以利润为目标的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所以,
该理论就提出,为增加农业生产和缓解农村贫困,有必要从农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资
金、并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来进行资金分配。同时,为缩小农业与其它产
业之间的结构性收入差距,对农业的融资利率必须较其它产业为低。此政策当时促
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但是也使农村金融陷入了另一困境:抑制的利率造成农村内
部动员储蓄能力不强,资金来源过渡以来外部资金,资金回收率低,贷款目标错位
等等。
二、农村金融市场论(Rural Financial systems Paradigm),20世纪80年代以来,
由于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在实践中的不成功,农村金融市场论逐渐取代了农业信贷补
贴理论。该理论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农村居民以及贫困阶层有储蓄能力,不
需要外部资金的注入;低利率的政策削弱了农村金融机构动员农村居民储蓄的能
力,抑制了金融发展;农村金融机构运用资金的外部依赖性高时贷款回收率低的一
个重要影响因素,非正规金融的高利率因农村资金拥有较高的机会成本和风险费用
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主要的政策主张有:动员储蓄应该是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
职能;农村金融市场利率应该市场化,实际存款利率不能为负;判断农村金融的成
功与否,应该经营机构的成果(资金中介量)以及经营的自立性和可持续性来判断;
没有必要实行专项特定贷款制度;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应全部
取消。这一理论是“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具体表现形
式。
三、不完全竞争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纯粹依靠市场机制
很难建立起一个有效率的农村金融市场,因为市场机制也存在着缺陷,政府的适当
介入是建立一个有效率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必要条件。由此,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也发
生了新的变化,形成了不完全竞争理论。斯蒂格利茨的不完全竞争市场论就是其中
之一,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尤其是放款一方(金
融中介机构)对于借款人的情况根本无法充分掌握(不完全信息),如果完全依靠市场
机制就可能无法培育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市场.为了补救市场的失效部分,有必
要采用诸如政府适当介入金融市场以及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Stiglitz &
Weiss, 1981: Stiglitz 1989)。该理论的主要政策建议有:金融市场发展的前提条件是
低通胀率等宏观经济的稳定;金融市场发育到一定程度以前,利率自由化应该是一
定区间内的自由化,保证存款利率为正,并遏制存贷利率的非正常增长,若因此产
生信用分配和过度信用需求问题,可由政府在不损害金融机构储蓄动员动机的同时
从外部供给资金;在不损害银行最基本利润的范围内,政策性金融是有效的;可以
利用借款人联保小组及组织借款人互助合作等形式,避免和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
成的贷款资金回收率低问题;对农村金融机构应该逐步放松管制,限制竞争;非正
规金融一般效率比较低,政府应该加以引导。这一理论是“金融约束理论”在农村金
硕士学位论文
9
融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
2.1.2 收入分配理论
收入分配就概念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收入分配是指对社会总产品
的分配,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格局;狭义的收入分配是指社会成果按照生产要
素在生产过程中所做贡献的大小在生产要素之间,以及要素所有者拥有要素的多少
在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的一种活动,而对无法提供要素的社会成员,则由
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予以分配[30]。本文中提到的收入分配是指狭义的收入分
配。
2.1.2.1 功能性收入分配和规模收入分配
现代发展经济学将收入分配分为功能性收入分配和规模性收入分配两种类型。
功能性收入分配源于大卫李嘉图,他以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和劳动)为主体,
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社会产品生产中发挥的作用,对国民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研
究。这种方法不是将个人和家庭看成独立的个体,而是将劳动所得当成一个总量,
与地租、利润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份额进行比较。功能性收入分配主要是为了
揭示各种生产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规模性收入分配和功能性收入分配不同,
其将个人或者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一般是按照收入的多少对研究对象进行排序分
组,分析不同收入群体在整个样本所占的比例,对于规模性收入差距的研究只考虑
研究对象所获得的全部收入,而获得的途径不予考虑,其所主要探讨的问题是分析
某一阶层的人口或者家庭的比重与其所的收入份额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什么因素
决定了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分配结构。
功能性收入分配和规模性收入分配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在于研
究问题的角度和目的不同。功能分配是从收入来源角度研究收入分配,其目的是研
究生产要素价格的形成以及所得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而规模性收入分配
则是根据经济社会特征将个人和家庭进行分类,其目的在于说明不同社会经济群体
之间收入分配的形成和变化趋势。两者的联系是功能性收入分配影响规模性收入分
配,因为某一群体占有的生产资料的多少决定了其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所占的份
额。一般而言,生产资料的占有越不均衡,规模分配差距越大。本文研究的是金融
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属于规模收入分配范畴。
2.1.2.2 收入分配差距与收入分配不公平性
谈到收入差距时,自然而然的就会让我们联想到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很多时
候,人们会将二者等同起来,因为人们在研究分配公平与否时,通常以收入差距为
依据,其实则不然,收入分配差距是对收入分配状况的客观反映,其不包含研究者
的主观评价,其具有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收入分配不平等则涉及到公平观的选择,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1978 至2005 年的数据研究
10
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而价值判断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地点,
以至在同一社会、统一发展阶段、同一地点的不同阶层,都存在不同的价值判断。
收入分配不公平必然意味着存在收入差距,但是,一定的收入差距不必然意味着升
入分配不公平。
2.1.2.3 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客观性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运行主要是借助市场交易来达到经济活动的目的,进行资
源地优化配置。作为基础性的资源配置手段,市场在发展经济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方面具有优越性,收入分配作为市场机制作用的一部分,其效率可以达到最大,但
是却不能达到人们所期待的收入分配的“平等性”。
从本质上讲,市场经济中人们获得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其占有的生产资料所提供
的经济效益,即按照投入的生产要素的贡献来分配的。不同的要素所有者,由于其
拥有要素的数量和质量有所不同,他们之间的竞争能力也就不同,获得的收入也就
产生了差异。这种要素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拥有的财产的多寡以及自身劳动力素质的
差别(在西方经济学个人收入分配框架中,一般按照来源将个人收入划分为两种基
本类型——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这种由于要素的差别而产生的机会和收入不均
等并不是个人原因造成的。就财产差别来看,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个人家庭是
否优越,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所处层次高低,这些将决定其能够从家庭继承
和使用的财产的多少,进而造成了不同人竞争上的不平等。从个人能力的差别来看,
由于个人所处家庭的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同,个人接受教育和发挥才能的机会也
不同,甚至由于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同而获得的营养也不同,以至于影响到个人的成
长。因此有的人由于财产和个人能力上的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自
然能够获得较高的收入。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这种收入分配趋势不会自动消除,
反而会呈扩大的趋势,既“富者更富、穷者更穷”。所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
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
2.2 金融发展对收入差距的三种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但是,一直以来,两个理
论都是在各自的研究范畴内进行相关的后续研究,对于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
说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是在最近10多年才走进
人们的视野的,由于发展时间短,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不同的经济学
者运用同的研究方法和样本,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到目前为止,这里领域仍然存在
很多争议。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差距到底会有什么影响,是正面的、负面的、还是
非线性的,有趣的是,这三种可能存在的结论都得到了经济学者的支持。
硕士学位论文
11
2.2.1 扩展库兹尼茨理论
扩展库兹尼茨理论认为金融发展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即随着金融的
发展会使收入差距先扩大后缩小,呈倒“U”形。
1955年,著名经济学家库兹尼茨发表了著名论文《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均等》,
首次探讨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个人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提出了著名的库兹尼茨假
说:“收入分配不平等得长期趋势可以假定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度的早期
阶段,不均等迅速的扩大,而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后期阶段逐渐缩小”。他也试
图对这个变动趋势给以解释性的说明,在这些解释中,包含了金融发展因素对收入
分配差距变动趋势的作用。库兹尼茨认为,在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存在
着一系列的促使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因素,首先,储蓄集中的积累效应,在经济增
长的初期阶段,储蓄高度集中在占人口很小一部分的高收入群体中,社会大多数人
没有储蓄能力,储蓄的这种集中会产生积累效应,使得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其
次,经济结构由农业向非农业转变也会使得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因为这意味着人口
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城市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比农村内部要高,这种人口的迁徙
造成了整体的收入差距增大。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会产生众多抵消上述因素
的力量:立法干预和政治决策、人口结构的变化、现代化社会的动态社会性质等,
这些力量的作用使得收入分配差距增加的趋势得以扭转,并最终使得收入分配差距
缩小。
尽管在后来近40年围绕库兹尼茨假说对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不断,但是
都没有将金融发展这一因素独立出来做相关研究,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90年
Greenwood&Jovanovic的《金融发展、增长和收入分配》[12]一文的发表。在这篇文
章中,Greenwood&Jovanovic建立了一个动态模型对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和收入分
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这个动态模型中,他们认为金融中介随着经济增长内
生形成,规模逐渐扩大,收入分配差距变动趋势先扩大后缩小。模型的假设前提是
个人有两种可以选择的投资方式(每期只能选择一次):或者投资于收益较低的无
风险资产;或者投资办企业。企业投资期望收益较高,但是具有风险,其回报受整
个经济的收益率和具体项目的盈利性这两个随机因素的影响。单个投资者只能观察
到综合投资收益,但是不知道整个经济的平均收益率和具体项目的盈利状况为多
少。在这种假定下,金融中介的主要吸引力来自于投资信息具有公共品特征,金融
中介汇集大量个人资源,其可以进行试验性的投资以获取风险收益率方面的更加丰
富的信息,从而获得较高的期望收益,以保证存款人得到较高的回报。然而,享受
金融服务和形成金融中介是需要成本的,在第一次加入金融中介享受金融服务是需
要支出固定成本,每期也要花费一定比例的营运成本。由于存在门槛财富水平,在
经济和金融发展早期,金融市场不发达,穷人由于没有能力支付进入成本而不能够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1978 至2005 年的数据研究
12
享受金融服务,被排斥在金融市场之外,但是穷人保持比富人更高的储蓄率以期未
来能够跨越门槛财富水平,此时只有收入较高的一部分人愿意并且有能力支付成本
享受金融服务,从而总体上提高了这部分人的收入水平,穷人和富人由于财富多少
的不同导致投资收益率不同,收入分配差距因而扩大。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金融
中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穷人也会逐渐积累财富跨越门槛财富水平获得充分的金融
服务,人们都能够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收入分配格局最终会稳定在平等水平。即
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曾倒“U”形,先扩大,后缩小。Clarke,Xu&Zou(2003)[16]称
之为“扩展库兹尼兹理论”(如图2.1)。
图2.1 扩展库兹尼兹理论图解
2.2.2 金融发展有利论
Galor&Zeira(1993)、Banerjee&Newman(1993)分别构建了一个“两部门跨期模型”
和“三部门模型”, 分别就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差距变动趋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这
两个模型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即随着金融的发展,穷人和富人之间的收入和财富水
平将不断收敛。
在Galor&Zeira(1993)[13]的“两部门跨期模型”中,他们假定个人的寿命分为两个
阶段,个人可以作为不熟练劳动工在两个阶段工作,或者在第一阶段进行人力资本
投资以后在第二阶段作为熟练劳动工工作,不熟练劳动工工作于传统部门,工作效
率低,工资水平低,熟练劳动工工作于效率较高的现代部门,工资水平较高。另外
还假定,人力资本投资存在一个门槛,初始财富较高的人能够达到投资门槛进行人
力资本投资。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初始财富的不足的人,在无法通过自有
财富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情况下,也无法通过金融市场融资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进
而无法进如现代部门工作,收入水平也无法提高,整体的收入分配格局也不会缩小。
但是,随着金融的发展,金融市场向更多的民众开放,使得一部分初始财富不足的
人也能够获得金融支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进而进入现代部门,提高收入水平,
整体的收入差距也会缩小。Banerjee&Newman(1993)[14]的“三部门模型”分析了财富
分配与职业选择之间的关系,他们假定财富投资有三种途径:一是无风险资产;二
收入分配差
金融发展水平
收入分配差
人均GDP
硕士学位论文
13
是有风险的自我雇用生产;三是风险性的雇用生产,从而引申出与此相对应的四种
职业:不工作、雇用工人、自我雇用和企业家。由于初始阶段信用市场的不发达,
人们能够通过金融中介借到的资金相当少,不同阶层的人能够借到的资金也是不同
的,富人由于自身的信誉以及财富抵押,可以比穷人借到更多的资金。他们通过静
态模型和动态模型分析,得出结论:拥有初始财富在[0-ω * ]区间的穷人因为无钱投
资,只能选择为雇用者工作,拥有初始财富在[ω *-ω ** ]区间的富人则自己开办企
业并监督工人。这样初始财富不同的个人的职业选择、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以及相
对应的均衡工资也就确定了。经济发展中家庭生产(自己自足)占主体还是工业生
产(雇佣合同)占主体取决与初始的收入分配,一般来说,金融市场越不完善,收
入分配差距也就越大。但是金融的发展会改变这一定势,因为随着金融的发展、信
贷市场的不断完善,一部分穷人也能够获得一定的贷款,进而改变了自己的职业,
获得更高的收入,收入分配差距会曾收敛趋势。
2.2.3 金融发展有害论
金融发展会扩大收入分配差距这一观点还没有建立相关的理论模型予以支持,
但是,已经有经济学者提出了这种看法,其研究的出发点为中小企业和贫困家庭通
过金融市场融资难,而金融发展不但没有缓解这一问题,反而加剧了这一问题。中
小企业一般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其吸收的就业人员基本为没有能力进行人力资本投
资的贫困群体,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大都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在中小企业就
业,所以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他们的就业和收入的提高,金融市场上的融资限制
制约了其正常发展,也阻碍了贫困群体收入的提高,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贫困家
庭的融资限制与困难同样也阻碍了贫困家庭收入的提高,拉大的收入 差距。为农
村贫困家庭提供的小额信贷有助于他们收入的提高,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很多研究
者的支持。
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金融抑制,在金融抑制的政策下,面临着负的实际
利率所致的信贷资金供求不均衡,为了应对这种不均衡,政府一般选择信贷配给。
信贷配给政策使得原本在金融市场上处于劣势的中小企业和贫困家庭更加难以通
过金融市场融资。Maurer&Haber(2003)[31]认为,随着金融的发展(金融深化和金融
自由化),并没有使得金融向穷人和中小企业延伸。金融服务,尤其是信贷服务依
然只是针对富人和具有某种政治联系的企业,并使他们的相对收入进一步提高。在
许多发展中国家,能否得到融资及其规模的决定因素,不是经济而是政治。这一观
点被以Rajan&Zingales(2004)为代表的“金融发展利益集团理论4”支持,他们指出,
在20世纪早期,美国南部各州的农民获得信贷支持的途径及其有限,即使从有限的
4 该理论认为,来自金融业和其他产业的既得利益集团出于维护自身既得利益的考虑所采取的阻挠金融发展
的措施成为各国金融发展呈现差异的内在原因。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1978 至2005 年的数据研究
14
开展农业贷款的银行中获得贷款,农民将被迫支付高额的利息,他们认为出现这种
现象的原因是当时美国各州的银行并不是为公众利益设计的,而是从维护本州的利
益出发,限制或者禁止外州的银行在本州开设分支机构,这种限制银行竞争的举措
使得本州的银行经营规模偏小,风险承担能力低下,无力举办高风险的农业信贷业
务。
2.3 三种理论与城乡收入差距
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是正面的、负面的还是非线性的,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但是这三个有分歧的观点有一个共同的研究基础,即享受
金融服务可以提高收入水平。纵观这三种不同的理论,他们研究的出发点都是金融
处于抑制状态,并不是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都可以进入金融市场进而享受金融服
务的,研究的路线基本为金融的发展是否可以使得金融金融市场更加公平,实现“金
融广化”效应,同样的出发点、同样的研究路线,得到的却是不同的结论,他们的分
歧在于研究过程中对于金融发展能否实现“金融广化”效应上,即金融的发展是否可
以使得由于人力资本和财产相对匮乏以至在收入分配中处于劣势的群体逐渐享受
到金融服务,进而提高起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扩展库兹尼兹理论认为金融发
展的初期阶段不会出现“金融广化”效应,但是随着贫困群体收入(或者说财富积累
迈过门槛水平)的提高,金融服务会逐渐向贫困群体开放,进而出现“金融广化”效
应;金融发展有利论则认为金融的发展本身就会出现“金融广化”效应,这是金融市
场竞争的结果;而金融发展有害论则认为金融发展受控于部分既得利益群体,为了
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会控制金融发展的方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广化”效
应很难实现。
城乡收入差距在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引起这一差距的具体原因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也不尽相同,但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异是
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共同的因素。在金融发展方面也存在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从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脉络来看,金融抑制、金融深化到现在的金融约束理论,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与之相对应,也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理论: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农
村金融市场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理论。这说明农村金融发展具有金融发展的普遍特点
以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既在金融市场中农业和农民处于劣势,相对于工业和城
镇居民而言,进入金融市场享受金融服务受到了相对较多的限制和阻碍,这三种农
村金融理论正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相关研究的。
结合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就金融发展对收
入分配差距影响的相关理论来分析,金融的发展是否会使得农村产业和农村居民更
加容易进入金融市场,获得金融服务,是金融发展对于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关键因
硕士学位论文
15
素。如果金融发展在农村实现了“金融广化”效应,则会使得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反
之,则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1978 至2005 年的数据研究
16
第3 章 我国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路径分析
上一章从理论层面分析了金融发展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从分析的结果
可以得知,金融发展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不确定,造成这一不确定性的关
键原因是“金融广化”效应能否在农村得以实现具有不确定性。本章将在对我国城乡
收入差距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具体分析我国金融发展对于城乡
收入差距影响的可能路径。
3.1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动趋势分析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在改革开
放初期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大,到1985年达到了最低点,1986年至今基本保持上升趋
势,在1994-1997年曾有短暂的回落。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来看,在1978
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
元,城乡居民的绝对收入差距5为209元,相对收入差距6为2.57,到1985年农村居民
家庭人均纯收入为397.6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39.1元,城乡居民的
绝对收入差距为341元,相对收入差距为1.86(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到了2004
年,这四个数字分别达到了29.6.4、9431.6、6485.2和3.21,绝对收入差距和相对收
入差距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1978-2005),见图3.1。由于城乡公共资源的配置严
重不均,包括医疗、教育、交通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实际的收入差距可能会更
加严重。从国际比较来看,城乡收入差距比中国大的国家只有南非和津巴布韦两个
国家,而把实物性收入和补贴考虑进个人收入以后,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可能居世
界第一。
针对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不同的专家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城乡相对收
入差距进行了测算。这些研究成果说明无论运用哪一种方法进行计算,城乡收入差
距在改革开放以后呈先扩大后缩小的基本趋势,并且这一趋势暂时尚无转变的迹
象。如下表3.1所示,国家统计局农调队(1994)[10]采用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其
中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包括可支配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包括住房、公费医疗
等),考虑了物价因素,这样测算的结果要比其他方法偏高。于祖尧 [6]采用的是农
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人均生活费收入要比可支配收入
小),这样测算出的结果相对较小。蔡昉、杨涛(2000)[32]采用的实际收入也包括
可支配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两大部分,并经过城乡价格指数调整。Johnson(2002)[33]
5城乡居民人均绝对收入差距=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6城乡居民人均相对对收入差距=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硕士学位论文
17
是采用当年价格直接计算。李实(2003)[34]采用的是《中国统计年鉴2000》的数据,
运用城乡消费价格指数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0.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7000.0
8000.0
9000.0
10000.0
1978
1985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5
收入差距(元)
农村居民
家庭人均
纯收入
城镇居民
家庭人均
可支配收

绝对收入
差距
图3.1 城乡收入差距
注:后面的数据如没有特殊说明,均来自于全国统计年鉴
表3.1 城乡收入差距统计表
年份 国家统计局农调
队(1994)
于祖尧
(1997)
蔡昉、杨涛
(2000) Johnson(2002) 李实(2003)
1978 Na 2.37 3.4 2.57 Na
1979 Na Na 3.27 Na Na
1980 3.09 2.30 2.95 2.5 Na
1981 3.02 Na 2.58 2.54 Na
1982 2.74 Na 2.29 1.98 Na
1983 2.44 Na 2.09 1.85 Na
1984 2.39 1.71 2.09 1.86 Na
1985 2.26 1.72 1.93 1.86 1.86
1986 2.6 1.95 2.18 2.12 2.09
1987 2.64 1.98 2.17 2.17 2.1
1988 2.49 2.05 2.11 2.17 2.03
1989 2.73 2.09 2.27 2.29 2.21
1990 2.84 2.02 2.28 2.2 2.19
1991 2.92 2.18 2.43 2.4 2.33
1992 3.05 2.33 2.48 2.58 2.42
1993 3.27 2.54 2.6 2.8 2.56
1994 Na 2.60 2.56 2.86 2.59
1995 Na 2.47 2.42 2.71 2.46
1996 Na Na 2.21 2.51 2.26
1997 Na Na 2.14 2.47 2.21
1998 Na Na Na 2.51 2.24
1999 Na Na Na 2.65 2.36
2000 Na Na Na 2.79 2.46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1978 至2005 年的数据研究
18
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也不相同,如表3.27所示,
选取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和西部各三个省份的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可知,经济欠发达
的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相比全国、东部和中部明显偏高,中部地区略低于全国
水平,东部则低于全国水平。有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两点结论:首先,经
济发展水平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小,反之则越大;其次,不管是经济发达地区东
部还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城乡收入差距都在扩大。
表3.2 城乡收入差距的地区比较
东部 中部 西部
全国
广东 福建 江苏湖北湖南江西甘肃 宁夏 青海
2000 2.79 2.67 2.30 1.95 2.44 2.90 2.39 3.44 2.85 3.47
2001 2.90 2.71 2.46 2.05 2.49 2.95 2.47 3.57 3.04 3.63
2002 3.11 2.85 2.60 2.05 2.78 2.90 2.71 3.87 3.16 3.80
2003 3.23 3.05 2.68 2.18 2.85 3.10 2.81 3.98 3.20 3.70
2004 3.21 3.12 2.73 2.20 2.77 3.04 2.56 3.98 3.11 3.65
2005 3.22 3.15 2.77 2.33 2.84 3.05 2.64 4.08 3.23 3.72
3.2 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路径
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影响着经济的方方面面,收入分配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必然对其有着一定的影响。基于此,在分析金融发展对于城
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的过程中,本文从以下两条线索进行分析(如下图所示),其一,
金融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而影响收入分配,其二,从居民的收入组成来分析金
融发展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
图3.2 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路径
7 表中数据为各个省份的相对城乡收入差距,数据来源于全国和各个省份的年度统计公报。
城乡金融
非均衡发展
城乡经济
发展差距




1、 工资性收入差距
2、 经营性收入差距
3、 财产性收入差距
城乡宏观收入
分配差距 城





硕士学位论文
19
3.3 金融发展对城乡经济发展的推动效应不同
3.3.1 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相互作用机制
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这一观点在理论上和实证上都得到了经济学者
的证明。根据宏观收入分配理论,政府、企业和个人将共同参与对经济发展的成果
的分配,经济增长必然使得三者在分配中的绝对数值提高,个人的收入水平也会相
应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
了极大的提高既是一个很好证明。但是,从前文的分析可知,在我国居民收入水平
提高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却在扩大,基于此,这里运用Harrod-Domar模型对金融
发展、经济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早期的Harrod-Domar模型假定产出-资本比σ 为常数,这里假定资本折旧率为0,
并将净投资I定义为资本存量的变化。因而有
s
Y
S
Y
I
Y
K
Y
g Y σ σ σ
σ
= = =
Δ
=
Δ
=
Harrod-Domar模型强调了储蓄率s及资本的产出效率σ 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但产出-资本比为常数的假定意味着资本的边际产出是常数,与经济现实不太相符,
另外储蓄等于投资的均衡条件忽略了金融部门在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过程中的作
用。
放松这些条件后,假定储蓄能够转向为投资的比例是θ ,则
t t t I =θ S
其中,0 ≤θ ≤1,从而有: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E s
Y
S
dK
dY
Y
I
dK
dY
Y
dK
dK
dY
Y
g dY θ
θ
= = = = =
其中
t
t
t dK
E = dY 是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又称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率, t
θ 是储蓄转化
为有效投资的比率, t s 为储蓄率。把条件放松以后的式子说明,储蓄率t s 、储蓄-投
资的转化比率t
θ ,以及资本的边际生产率t E ,构成了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金融部门
通过对这三个变量的影响进而影响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多体现
在储蓄率s及储蓄-投资的转化比率θ 的提高上。
经济的增长与收入水平的增加提高了储蓄水平,而金融的发展提高储蓄率和储
蓄-投资的转化比率,从而增加了投资;投资的增加则使生产扩大产出增长,并通过
金融的发展以及人力资本与R&D资本水平的提高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从而促进经
济更快地增长。这样的经济循环可以用下图表示。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1978 至2005 年的数据研究
20
图3.3 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加和金融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
由于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本身已经使得农村居
民平均收入水平长期低于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由于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正面影
响,城乡金融的非均衡发展则强化了这种城乡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从绝对收
入说平上来看,我国城乡居民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就导致了城乡储蓄总量的增
加,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战略使得储蓄的投资方向更加偏重于
工业和城市,农村金融机构知识动员农村储蓄以提供城市工业化资金的一个渠道,
这就制约了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限制了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的提
高,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3.3.2 我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
2006年7月29日,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在“今日中国论坛·中国农村金融论
坛”上指出,我国城乡金融存在八个不平衡8。我国城乡金融目前存在的这八个不平
衡是长期以来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的必然结果。金融发展状况是可以通过某些指标
来衡量的,这包括金融体系的绝对指标(如金融资产数量、金融机构数量、从业人
员数量等)和相对国民经济总量的相对经济指标(FIR,M2/GDP,Loan/GDP等),相
对经济指标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出城乡金融相对于经济的非均衡发展。
FIR(金融相关率)是戈德史密斯首先提出来的一个反映金融发展的指标,其
表示一国金融资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金融资产包括货币性金融资产、证券类
金融资产和具有各项用途的各类专项基金。程华[35]和姚耀军[36]分别测算了全国金融
相关率和农村金融相关率,在程华的测算中,全国金融资产总量包括广义货币、国
债、企业债、金融债、国家投资债券和股票市值,姚耀军使用的农村金融资产包括
农村现金流量、农村存款、农村贷款、农业类股票及债券的流通市值,相对于程华
的全国金融资产的组成结构而言,姚耀军的农村金融资产显然多处了农业贷款一
项,这将使得农村金融相关比率相对较大,尽管如此,城乡金融相关率的差距依然
很大,如图3.2所示,城乡FIR1993年相差60个百分点,2001年相差165个百分点,可
见城乡FIR正在逐年扩大。
8 这八个不平衡包括:改革进度不平衡,资金投入不平衡,网点覆盖不平衡,业务发展不平衡,风险程度不
平衡,人员素质不平衡,管理水平不平衡,经营环境不平衡。
经济增长
居民收入
增加
储蓄增加
金融发展
储蓄率提高
储蓄-投资转化率提高
投资增大
生产扩大
经济效率
提高
金融发展
人力资本及R&D 资本提高
硕士学位论文
21
0
0.5
1
1.5
2
2.5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年份
FIR
全国FIR 农村FIR 城乡FIR差别
图3.4 全国与农村FIR 差距(一)[35][36]
张杰[37]认为FIR的完整表达式为(M2+L+S)/GDP,其中M2为广义货币存量,
L为各类贷款,S为有价证券。姚耀军的农村金融资产数据更加接近于张杰的表达,
但是其没有考虑乡镇企业贷款,温涛[23]等在计算农村贷款是将乡镇企业贷款考虑在
内,相应的农村总产出也就包括农业增加值和乡镇企业增加值。基于此,我们选取
全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之和与全国GDP之比作为全国FIR,
农村现金流量、农村存款、农村贷款与乡镇企业贷款之和与农村GDP(农业增加值
+乡镇企业增加值)之比作为农村FIR(考虑到数据的连续性、可得性,我们舍弃有
价证券指标鉴于有价证券在城乡的分布不均,其将会进一步扩大全国与农村FIR差
距。),对他们进行分别计算, 如下图3.3所示,1978年农村与全国FIR差距仅为0.44,
到2005年,这一差距达到了2.11,全国FIR已经达到了农村FIR的三倍。
0
0.5
1
1.5
2
2.5
3
3.5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5
年份
FIR
全国FIR 农村FIR FIR差距
图3.5 全国与农村FIR 差距(二)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乡镇企业年鉴》,《新中国五
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这种金融发展的不均衡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造成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推
行赶超战略,很长时间内面临着一个关键的外生变量,即国际政治、军事竞争和严
酷的外部经济环境共同形成的压力。在这一约束条件下,以牺牲经济效率为代价,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1978 至2005 年的数据研究
22
选择政治上的集权、经济上的计划控制、产权上的国家垄断、战略上的重工业化,
是巩固和发展新型社会主义政权的“理性”选择。这种选择在金融上的反映就是其完
全成为国家动员经济资源和经济剩余投入重工业,尽快建立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以独立对付外来竞争威胁的工具,从功能上讲金融实际上成为了政府财政的一部分
[38]。 为了有效的动员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经济资源和经济剩余,这种内生于经济
发展战略的国家金融必然延伸到农村,强制性的使农村金融服从于国家发展战略,
成为国家控制下的向工业和城市输送农村经济资源和剩余的管道。1978年以来我国
推行的市场化改革起始于农村,在农村改革成功以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政府即将
改革的重点转向了城市和工业,城市和工业改革一直迫使政府试图通过金融发展来
向低效率的国有企业注入改革所需要的资金,这一阶段不但没有诱导出农村经济的
内生金融,而且国家加强了对农信社的控制、禁止了民间金融。1997年亚洲金融危
机使得我国政府对金融安全意识显著提高,对金融体系金融大刀阔斧的改革的同
时,加强了对金融的监管和控制,对国有金融进行了以企业化、商业化、股份化、
市场化为特征的改革,使得国有金融系统逐渐显露出了按照规模经营和利润最大化
的行事的“嫌贫爱富”的本性,国有商业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的撤出了农村和
农业,本来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农村信用社为了自己脱困也出现了业务非农化倾向,
国家还强令关闭了上千家农村合作基金会。这就导致了中国的正规金融无意向农村
和农业提供贷款或者在这方便缺乏效率[21],而非正规金融发展又受到政府的限制,
始终处于“黑市”状态。
这种内生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使得农村资金外流。邮政
储蓄只存不贷,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吸收的存款也没有全部用于支持“三农”,信贷资
金一部分投放于城市,同时还通过上缴存款准备金、转存银行款,购买国债和金融
债等方式使得农村资金外流。如下表3.3,1979年以来仅通过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社
两个渠道,农村资金外流就达7196.3亿元。
表3.3 农村资金通过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渠道的流出情况[39] (亿元)
年份 1979-1983 1984-1988 1989-1993 1994-1998 1999-2001 合计
年度内农村资
金流出额
202.1 168.2 887.4 3561.7 464.9 7196.3
通过农村信用
社流出
202.1 168.2 622.2 2697.9 281.2 5171.4
通过邮政储蓄
流出
0 0 215.2 863.8 183.7 2024.9
资料来源:翟照艳, 王家传. 农村资金外流的渠道与规模. 调研世界,2004
硕士学位论文
23
3.4 金融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结构的支持不同
国家统计局将城乡居民的收入按照收入来源分为四个部分:工资性收入、经营
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一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工
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农村居民以
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为主,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例较小,工资性收
入所占比例稳步提高且已经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见图3.4)。我国城乡收入
差距的扩大,主要不是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太快,而是农民的收入增长比较慢造成
的,基于此,本节将从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视角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进
行分析。
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年份
经营性收入占比工资性收入占比
图3.6 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化趋势图
3.4.1 经营性收入
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包括来自农业(农林牧副渔业)、工业、服务业和其
他收入,这其中来自农业的收入占到90%以上。经营性收入一直是农村居民的收入
主要来源,尽管起占总收入的比总稳步下降,但是2004年其仍然占到人均纯收入的
59% 。长期以来,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加之农业产出基本能够满足工
业和城市的发展需求,这就使得农业的发展被置于工业之后,相应的在政策上、制
度上和资源配置上也向工业和城市倾斜。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在这方面必然有所
反映,如下图3.5所示,1978年以来,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最高时达到了33%
(1983年),尽管这一比率长期呈下降趋势,但是到2005年,其仍然有15%之多,而
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量的比率最高时才达到7%(1979年),长期以来没有达
到5%,2004年仅仅为3.12%,可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其在信贷支持中的地
位是不相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限制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1978 至2005 年的数据研究
24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5
农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百分比农业增加值与GDP之比
图3.7 农业在国民经济和信贷中的地位比较
农也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较低,并不是其发展不需要金融的支持。相反,农
业部门存在着大量的资金需求,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农业部门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种植业在农业中的份额呈持续下降趋势,畜牧业、渔业和林业份额逐年上升,
而后三者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投入,而这些需求由于城乡金
融的非均衡发展而受到了抑制,这种抑制的直接表现就是直接从事农业经营活动的
农民的贷款需求无法满足或者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满足。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金
融研究组的一项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256名人中,有贷款需求的有164人,而这164
人中只有119人发生了借贷,占有贷款需求的72.56%,119人中仅有4人从国有商业
银行获得了贷款,占3.36%,从农村信用社获得贷款有12人,占10.08%,剩下的103
人通过农村民间金融获得了贷款,占比86.55%[40],这说明农村正规金融在支持农业
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的作用较小,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一直以来被政府认为
非法的农村地下金融倒是替补了正规金融的位置,支持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但
是,这种给与农业发展予以支持的农村地下金融却普遍存在着高利率现象,使得发
生借贷的农户承受相比正规金融贷款利率高的多的利率,有一项针对15省24个地区
的个案调查发现,除了两个地区存在不计利息的民间借贷以外,其余地区均有高利
率的民间借贷存在,据此计算,民间借贷的发生率高达95%,高利息的民间借贷发
生率达到85%,温州农村民间私人自由借贷的平均月息高达3%,企业在民间的借
款利率平均为2%,这些利率远高于正式金融部门的利率,一般是正规金融部门利
率水平的2-3倍9,这将使获得非正规金融信贷支持的农村居民一方面发展生产增加
了收入,另一方面背负了沉重的高利率负担,所以非正规金融对于农民增收的作用
还不能直接判断。
9 温铁军,农户信用和民间借贷研究,2001.1.10,中经网(www.cei.gov.cn)
硕士学位论文
25
3.4.2 工资收入
如图3.4所示,近年我国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稳步提高,其占总收入的例达
到35%,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乡镇企业。2002年农民人均从乡
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为86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4.7%,农民收入净增长110
元,其中50%来自于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第一大来源10。如表
3.4所示,农业部乡镇企业局信息统计处的数据说明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
性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不断上升。乡镇企业发展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增
长。“九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在前8名的是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浙江省、
江苏省、广东省、福建省和辽宁省。这些地区乡镇企业较为发达,农民从乡镇企业
获得的收入较高,非农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比重就更大。
以1999年为例,上述8个省(市)农民人均收入为3497.2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
高58.2%;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收入为1331.3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6%;从
乡镇企业中获得的收入比重平均达38.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其中,
最高的天津市达到76.7。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乡镇企业在农民增收中已处于举足轻
重的地位。与此相反,农民人均收入排在最后面的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甘肃、
青海6个省市以及宁夏、新疆两个自治区,1999年8个地区农民人均收入仅为1474.43
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3.3%;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的收入为341.82 元,比乡
镇企业发达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74.4%和43.2%;8个地区从乡镇企业中获得
的收入比重仅为23.18,比乡镇企业发达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14.97和11.2个百
分点,其中有2个省区的比重不到1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20个百分点[41]。从上
面两类地区的对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农民收入上的差距,除了农业生产水平的
影响外,还受到乡镇企业发展的影响。
表3.4 “九五”期间农民收入和乡镇企业贡献比较表[41]
农民人均收入 农民人均收入中从乡镇企业获得的收入
年份
绝对值(元) 增长(%) 绝对值(元) 占农民人均收入比重(%)
1996 1926.07 22.1 575.05 29.9
1997 2090.13 8.5 612.86 29.3
1998 2160 3.34 686.78 31.8
1999 2210 2.34 724 32.4
2000 2253 2.1 760 33.7
资料来源:农业部乡镇企业局信息统计处. “九五”期间乡镇企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贡献
分析.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1
中国乡镇企业年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p5(由于统计口径不一样,这里的数据和中国统计
年鉴上面的数据有一定的误差)。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1978 至2005 年的数据研究
26
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的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了农
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但是一直以来,它们却面临着贷款难问题,其贷款总额占
金融系统贷款总额的百分比最高达到了9.4个百分点(1993年),其后一直处于下降
趋势,2004年仅为5.68%,而其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却稳步提高,到2003年
已经达到了31.36个百分点,2005年略有降低,如图3.6所示。调查资料显示,约有
65%的乡镇企业都迫切希望通过增加贷款渠道,来缓解和改善发展资金紧张的局
面,融资难问题导致乡镇企业陷入了发展的困境,其要害在于我国以大银行为主的
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是不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42],可见金融对乡镇企业支持不足已
经限制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5
乡镇企业增加值与GDP比率乡镇企业贷款与贷款总量比率
图3.8 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和信贷中的地位比较
3.4.3 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是指居民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或是不动产(如
房屋、车辆、土地和收藏品等)所获得的利息、租金、红利等财产增值收入。一直
以来,财产性收入在城乡居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不大,2004年其仅占城镇居民可支配
收入的1.7%,占农村居民的2.6%。利息和红利都属于金融资产带来的收入,如表5
所示,不管是总量金融资产占有数量上,还是人均金融资产占有数量上,城乡居民
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1980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占有金融资产总量比为2.1,到
1991年上升到了4.53,后又呈缓慢下降趋势,但到2000年这一比值又升高到了4.04,
城乡居民的人均金融资产占有量差距就更大,1991年达到了城乡人均占有金融资产
的比值达到了14.22,2000年转变了前两年的下降趋势,又回升到了11.11。居民金融
资产随着其份额和集中度的不断上升,对总财产分布不等的推动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43],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将会增加,进而加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农村可以用来投资并获得收入的金融工具单一,大部分农村居民能够接触到金
硕士学位论文
27
融工具仅仅只有很多时候实际利率为负的储蓄存款,而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则有
更多的选择,证券市场、债券市场、基金以及现在银行推出银行理财业务,都可以
使金融资产获得较高的收益。这种金融工具的城乡差异会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金融
资产的收入,最终会对城乡整体收入差距的扩大起推动作用。
表3.5 城乡居民总量金融资产和人均金融资产比较[44]
居民金融资产 居民人均金融资产
年份
城市(亿元) 农村(亿元)
总量比
城市(元) 农村(元)
人均比
1980 542 258 2.10 302 32 9.44
1985 2745 1140 2.41 1276 135 9.45
1990 9519 3387 2.81 3113 405 7.69
1991 14588 3223 4.53 5217 367 14.22
1992 18588 4270 4.35 6733 477 14.12
1993 23361 5559 4.20 8351 614 13.60
1994 30397 7289 4.17 10574 800 13.22
1995 37711 9159 4.12 12617 1003 12.58
1996 46987 10874 4.32 15219 1188 12.81
1997 54369 14677 3.70 17030 1601 10.64
1998 62599 19488 3.21 19321 2109 9.16
1999 68079 20422 3.33 19805 2231 8.88
2000 83874 20746 4.04 24828 2235 11.11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1978 至2005 年的数据研究
28
第4 章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在第三章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本章将进一步利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影响城乡收入
差距的各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以探寻这些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4.1 实证分析方法与数据说明
4.1.1 分析方法
本文将选取城乡收入差距、城乡金融发展非均衡、农业贷款与农业增加值的比
值以及乡镇企业贷款与乡镇企业增加值的比值几个指标,共同构建VAR模型进行分
析。
相对于单方程模型而言,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可能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本
章之所以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计量分析,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
城乡收入差距这一变量,金融发展的相关指标没有相关的较为成熟的经济学模型予
以支持,其次,与本章所选的金融发展指标之间很有可能存在着自相关的关系,利
用传统的结构模型不能够很好的避免这一问题。
向量自回归(VAR:Vector Auto regression)是Sims在1980年提出的使用模型中的
所有当期变量对所有变量的若干滞后变量进行回归,用于相关时间序列系统的预测
和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它是一种非结构化的多方程模型。它不带有任
何事先约束条件,将每个变量均视为内生变量,避开了结构建模方法中需要对系统
中每个内生变量关于所有变量滞后值函数的建模问题,它突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让
数据自己说话”(古扎拉蒂,1997)。
在向量自回归的基础上,可以使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来对已建立起来的
模型做出解释。脉冲响应函数(IRF: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用于考察来自随机扰
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在本文设置的模型中,
我们分别考虑将城乡收入差距变量作为因变量时,来自其他变量包括因变量自身的
滞后值的一个标准差的随机扰动项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其影响的路径变化。脉冲响
应函数试图描述这些影响的轨迹,显示任意一个变量的扰动如何通过模型影响所有
其他变量,最终又反馈到自身的过程。方差分解则是将系统的预测均方误差分解成
系统中各变量冲击所作的贡献。其主要思想是,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按其成因
分解为与各方程新息相关联的组成部分,从而了解各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
要性,即变量的贡献占总贡献的比例。比较这个相对重要性新息随时间的变化,就
可以估计出该变量的作用时滞,还可以估计出各变量效应的相对大小。
硕士学位论文
29
为了避免模型出现伪回归现象,在计量分析的过程中,本文首先利用ADF单位
根检验法,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对非平稳的变量进行处理使其转化为平稳的时间序
列。如果变量是单整的,那么我们就对相关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以确定金融非均
衡发展程度、乡镇企业贷款与乡镇企业增加值、农业贷款与农业增加值以及城乡收
入差距之间的长期关系。本文将使用Johansen(1985、1995)提出的协整检验方法,协
整分析得出的经验方程只是表示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或者至少存在一个方向的
因果关系(Granger,1988)。因此我们将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别探求城乡收入差距
与各变量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并进行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
以确定金融发展的相关指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和其对预测方差的贡献度。
4.1.2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对于我国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不同的
金融发展指标,如章奇(2003)[21]选取了信贷规模在GDP中的比重做为金融发展的
指标;姚耀军(2005)[24]选取了金融发展规模(经过调整国的银行贷款占GDP的比
重)和金融发展效率(储蓄与贷款的比值)这两个指标来作为金融发展变量,外加
一个城镇化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张立军(2006)[25]则选取农村金融发展指标(农户
储蓄加上农业存款之和除以农业产出的比值)、外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劳动
力就业人数的比重和经济开放程度(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两个指标作为控制
变量,进而分析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但是他们的研究都忽视了一点,
即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城乡二元金融结构。在实证分析金融
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这一问题的时候,如果将城乡金融一体化进行考虑,将使得实
证结构没有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借鉴既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以下4个
指标:
(1).城乡收入差距指标(SC)。在既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基本都选用城市居民
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来衡量这一指标,这一指标具有连续性和
可比性,本文也选用这一指标。
(2)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指标(FIN)。理论上讲,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应该与城
市金融的发展程度相关,农村居民的村收入应该和农村金融发展程度相关,这是我
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二元金融结构所决定的。因本文所研究
的因变量是城乡收入差距,所以选者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这一指标,但是考虑到城
市金融发展水平的很难计量,而对全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计量
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所以本文选取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与全国金融发展水平
的比值作为衡量城乡金融的非均衡发展程度,这样选择是有意义的,因为在城乡金
融均衡发展的情况下,这一比值理论应该为1,如果这一比值小于1,则说明农村金
融发展水平滞后于全国水平,城市金融发展水平高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是产生这一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1978 至2005 年的数据研究
30
结构的主要原因,如果这一比值大于1,则说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高于城市金融发
展水平。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为农村M2与农村总产出的比值,其中农村M2包括农户
手持现金、农户存款、农业存款、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农村总产出为农业增
加值与乡镇企业增加值的和;全国金融发展水平为全国M2与银行贷款之和与GDP
的比值。这一指标系数符号理论上应该是变动的,即当所取数据序列的数值小于1
的时候,应该为正(即城乡金融发展差距拉大城乡收入差距),这是因为城市金融
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力要大于农村金融对于农村经济的推力,致使城乡收入差距扩
大;当这一比值大于1的时候,应该为负(即农村金融发展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
原因同上。因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农村金融一直滞后于城市金融的发展,在本文的
实证中,这一系数理论上应该为正。
(3)农业贷款与农业增加值的比值(NC)。之所以选取这一指标,是因为农业贷款
的增加会带来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小额扶贫贷款的成功就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
理论上这一指标系数应该为负,因为对农业贷款的增加应该会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进而降低城乡收入差距。
(4)乡镇企业贷款与乡镇企业增加值的比值(XZ)。之所以选取这一指标是因为农
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会促使农村居民
整体收入的提高。理论上这一指标系数应该为负,因为对乡镇企业信贷支持将会间
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进而降低收入差距。
数据来源,以上所有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乡
镇企业年鉴》,《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时间区间为1978-2005,具体数据见
附录。
4.2 实证结果
4.2.1 单位根检验
常用的单位根检验方法为Dickey 和Fuller (1974) 提出的ADF检验法。本文利用
EVIEWS5.1软件分别对各变量的水平值和一阶差分进行ADF 单位根检验, 其中检
验过程中滞后项的确定采用AIC 原则, 结果见表4.1。从表1可以看出各序列在1 %或
5 %的显著水平下都是一阶差分平稳的, 也就是都是属于序列I (1) 。因此,它们满足
构造VAR 模型的必要条件。
硕士学位论文
31
表4.1 各个序列的单位跟检验过程
变量 检验类型 ADF值 是否平稳
SC (C,T,5) -2.447831 否
△SC (C,0,3) -5.38887*** 是
FIN (C,T,2) -1.379266 否
△FIN (C,0,1) -4.000689*** 是
NC (C,T,1) -2.501331 否
△NC (C,0,1) -3.75987*** 是
XZ (C,T,1) -1.882096 否
△XZ (C,0,1) -3.399324** 是
注:*、**、***分别表示统计值在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4.2.2 协整检验
虽然各指标是非平稳的一阶单整序列,但这些指标可能存在平稳的线性合。这个
组合反映了变量之间长期稳定关系,即协整关系。本文利用Johansen 协整检验法进行
协整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法是一种基于VAR 模型的检验方法。因此,首先必须
建立VAR模型,在建立VAR模型前,运用赤池信息准则(AIC)选择滞后阶数。最终确定
按照AIC原则确定滞后阶数为3阶来构建VAR模型。
表4.2 Johansen 协整检验结果
协整向量个数的原假设 迹统计量(LR) 显著性为5%的临界值 特征值
R=0 63.15206 47.85613 0.780588
R=1 26.74874 29.79707 0.459879
R=2 11.96566 15.49471 0.62039
R=3 1.433909 3.841466 0.057996
根据表4.2 中的(LR)值统计值,在显著性为5%的情况下,变量之间只有一个
协整关系,其中一协正关系表达式为:
SC=2.737702FIN+0.029123NC-0.901027XZ
(0.63841) (0.38923) (0.47636)
括号内为标准差。从系数符号来看,城乡金融发展差距将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与理论分析一致。农业贷支持的扩大同样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但是影响程度较小,
与理论分析不一致。而对乡镇企业信贷支持的加大则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收入
差距与理论分析一致。
4.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告诉我们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构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1978 至2005 年的数据研究
32
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Granger (1969)和Sims (1972)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可
解决此类问题,该检验是确定一个变量能否有助于预测另一个变量。Granger和Sims
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法的基本思想如下:如果变量X有助于预测变量Y,即根据Y的过
去值对Y进行自回归时,如果再加上x的过去值,能显著地增强回归的解释能力,则
称X是Y的格兰杰原因(记为“X =>Y”),否则,称为非格兰杰原因(记为“X≠Y”)。同时,
Granger(1988)指出,如果变量之间是协整的,则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Granger原因,
在非协整情况下,任何原因的推断将都是无效的。为了进一步说明金融发展对城乡
收入差距的影响,我们对上面4个变量的中三个(因农业贷款与农业增加值比值这
一指标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较小,所以不做检验)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具体格兰
杰因果3表如下。
表4.3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因果关系分析
零假设 滞后期数 样本数 F统计量 P值
FIN 不是SC 的格兰杰原因 2 25 2.96541 0.02703
SC 不是FIN 的格兰杰原因 2 25 0.93261 0.40988
SC 不是XZ 的格兰杰原因 2 25 4.99554 0.88054
XZ 不是SC 的格兰杰原因 2 25 1.28103 0.01739
从表4.3分析可以看出,城乡金融发展差距和乡镇企业贷款与乡镇企业增加值的
比值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成立。
4.2.4 基于VAR 的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由于Granger 因果检验证实了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是促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
原因, 因此, 本文利用Sims (1980) 提出的向量自回归进行冲击效应分析, 以进一步
细化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图4.1显示的是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新息
波动的响应途径。从图4.1中可以发现, 城乡收入差距对金融发展变量新息波动的响
应呈正向反应,即金融非均衡发展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这一反应在第7、8期时为
最小,而此后则有扩大的趋势,且这一影响时效相对较长。农业贷款指标对城乡收
入差距的影响也为正,并在第3期时达到最大,即农业贷款的增加会扩大城乡收入
差距,这一反应在第10期后趋于平稳。对于乡镇企业的支持力度在前两期对城乡收
入差距的影响则不明显,基本在0上下,从第2.5期后则表现为正向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
33
-.2
-.1
.0
.1
.2
.3
.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Response of SC to FIN
-.2
-.1
.0
.1
.2
.3
.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Response of SC to NC
-.2
-.1
.0
.1
.2
.3
.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Response of SC to XZ
Response to Cholesky One S.D. Innovations ± 2 S.E.
图4.1 城乡收入差距对各变量相关冲击的动态反应
表4.4给出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方差分解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金融发展非均衡性
指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性,其对预测误差的贡献度在前2期较小,但随着时间
跨度的延长,这一贡献度在不断的扩大,从第4期开始保持在30%以上。因此,金融
发展程度的波动对城乡收入差距预测误差的贡献度最大,并且这一影响在长时间内
都会存在。农业贷款与农业增加值的比值对城乡收入差距从第3期开始保持在10%以
上,且有扩大的趋势。而乡镇企业贷款指标对预测误差的贡献度则为最小。
表4.4 城乡收入差距的方差结果
Period S.E. SC FIN NC XZ
1 0.145892 100.0000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2 0.189175 86.42531 12.92900 0.494508 0.151183
3 0.271028 59.67021 25.79897 14.08429 0.446534
4 0.328576 47.79450 30.80295 18.28085 3.121701
5 0.359215 41.87672 34.29611 18.71610 5.111067
6 0.377281 39.92371 33.88216 17.92900 8.265132
7 0.388897 39.07584 32.24713 17.25232 11.42471
8 0.395211 38.47110 31.61369 16.81514 13.10007
9 0.402386 37.75027 31.75956 16.90646 13.58371
10 0.416787 36.77730 31.48847 18.16145 13.57278
11 0.434434 35.66272 31.74797 19.27306 13.31624
12 0.455048 34.75615 32.54912 19.79969 12.89504
13 0.480172 34.72097 32.31055 20.18535 12.78313
14 0.505705 34.89609 31.79438 20.24084 13.06869
15 0.530622 34.66436 31.96141 20.06686 13.30736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1978 至2005 年的数据研究
34
4.3 简单结论
上述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可以说明以下三点:
第一,1978-2005年农村金融发展差距与城乡的收入差距正相关,根据对城乡收
入差距指标的定义,农村金融发展差距选取的是农村金融发展与全国金融发展的比
值,这就意味着,城乡金融发展差距的存在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与前文的理论分
析相一致,即在存在城乡金融发展差距的情况下,金融作为一个因素,对于城乡收
入差距的影响即为负效应(拉大差距),按此推理,如果城乡金融发展相一致的时
点上,金融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力为零,同理,如果农村金融发展水平领先于
城市金融发展水平,则金融才会成为一个有益于减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
第二,1978-2005年间,金融对于农业的支持,在实证上没有支持原先的理论假
设,而是与之相反,同时,从计量的结果可以看出,其作为一个影响因子对城乡收
入差距的影响是最小的,之所以会同时出现这两种情况,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农业没有得到金融的有效支持, 1978年以来,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最
高时达到了33%(1983年),尽管这一比率长期呈下降趋势,但是到2004年,其仍然
有15%之多,而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量的比率最高时才达到7%(1979年),
长期以来没有达到5%,2004年仅仅为3.12%,可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其在
信贷支持中的地位是不相称的,这在一定程度说明了农业没有得到金融的有效支
持。其二,在有限的支持下,金融给予农村的资金在经过短暂的停留以后,流出农
村(农村的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外流)。如表3.3所示,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农村信用
社在农村吸收的存款也没有全部用于支持“三农”,信贷资金一部分投放于城市,同
时还通过上缴存款准备金、转存银行款,购买国债和金融债等方式使得农村资金外
流。1979年以来仅通过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社两个渠道,农村资金外流就达7196.3
亿元。所以,基于以上的两点分析,金融对于农业的支持,在实证上表现为轻微拉
大城乡收入差距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金融对于乡镇企业的金融支持能够有效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也在实
证上证明了,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工资性收入(主要来自于乡镇企业)。
但是,长期以来,乡镇企业没有能够得到金融的有效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
了农民的增收,也就限制了乡镇企业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过程作用的发挥。
硕士学位论文
35
第5 章 金融视角下减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研究
通过第三章和第四章对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统计分析和实证分析可知,
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已经成为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从金融视角探索缓解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这一现象的对策,需要解决城乡金
融非均衡发展问题,加快农村金融发展,实现“金融广化”,使得农村居民和中小企
业(乡镇企业)能够进入金融市场,获得金融信贷支持,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
5.1 金融制度供给模式与城乡金融的非均衡发展
5.1.1 我国政府主导的强制性金融制度供给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 制度变迁的模式被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
两种类型。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现行制度的创立、变更、替代或者创新, 是由竞争性
组织(如企业、个人) 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 最后可以由国家
进行确认。在诱致性的制度变迁中, 制度的创新发端于竞争性组织对预期收益机会
的捕捉, 由于竞争性组织对信息的了解非常充分, 新的规则和制度往往具有更高的
适应效率, 制度创新的成本较低, 效率较高, 制度的有效弹性也就高。而强制性制度
变迁是指由国家政府命令和法律形式而引入实行的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
国家。这种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模式, 由于受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传递的时滞
以及低效率的信息甄别机制的影响,容易导致无效率制度的产生, 制度创新的效率
低下, 制度的有效弹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制度的变迁是在政府主导下强制性进行的。这种强制性
的制度变迁的必然受到制度供给主体——政府的价值取向所影响。在新中国建立之
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包括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上世纪90 年代以来, 国家在制度
安排中总是以牺牲农村的利益来实现城市利益或国家利益,这就必然使得城乡金融
的非均衡发展。改革开放前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客观上使得农村金融成为一个
吸收农村资金剩余的“抽水机”,1978年开始于农村和农业的市场化改革在几年以后
重点又转移到城市和工业,在金融制度安排上,先后成立了四大国有银行、农信社、
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基金会等金融组织,这些制度安排上,有至上而下的安排(四
大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 ,也有至下而上的驱动(信用合作社、合作基金会),
但是,农村剩余资金没有因为这些金融机构的成立而留在农村,而是一如既往的流
失,农村的资金需求也一直没有得到满足。
一直以来,政府出于防范金融风险、配合阶段性国家发展战略的考虑,一直打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1978 至2005 年的数据研究
36
压民间金融组织,抑制农村诱导性的金融制度创新。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政府关闭了农村合作基金会,我国加入WTO,商业银行进行股
份制改革,纷纷撤离农村市场,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一家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
基本上只负责粮棉油收购资金的管理工作, 仅限于单一的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的信
贷服务, 不能涉足农业开发等生产环节和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农业市场服务以
及扶贫等领域,正规金融基本只剩下农信社在农村孤军奋战,但农信社自身也存在
很多问题,无力单独充当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角。
这种一直以来持续的强制性的金融制度供给客观上使得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于
城市金融发展,也将农村居民和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拒之金融市场门外,不能够
享受金融市场的融资服务、提高收入水平。
5.1.2 强制性金融制度供给导致农村金融抑制
在农业银行没有撤离农村市场的时候,农村居民和乡镇企业所享受的金融服务
业基本是“将钱放到银行”,即享受银行提供的“储蓄”服务,基本所有的正规金融机
构都在吸收农村剩余资金,将之转移到城市和工业中去。虽然政府一再打压“地下金
融”,但是,农村居民客观存在的融资需求还是触使诸如“高利贷”、“地下钱庄”等地
下隐性金融组织的出现,也正是这些非正规的金融组织弥补了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
市场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居民以及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在农村金融市场,一方面是持续存在的农村剩余资金的流失,另一方面是强烈
的资金需求,这种资金流向一方面是因为资金的趋利性造成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政
府长期的推行的强制性金融制度供给造成的,即造成了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抑制”。
这种金融抑制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农村居民和中小企业(乡镇企业)金融信贷市场存在较高壁垒。我国政
府主导下的金融制度变迁过程决定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合法金融组织的信贷行为,农
村居民和中小企业是否有条件、有资格进入信贷市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合法
金融组织信贷行为后面的隐含的信贷规则。首先看商业银行对农村信贷的审批标
准,长期以来,在农村信贷市场充当重要角色的有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农村信
用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归属于农业银行管理,在农业银行撤离农村金融市场以前,
其在农村的信贷额度比例较低,有限的信贷也是“国字当头”,即“非国有企业不贷,
中小企业基本不贷、个体户不贷”,在我国商业银行进行现代化改革的过程中,又引
入了现代信贷审批制度,参照国际资信评级标准对信贷投放对象进行评级,如考虑
一个企业的经营规模、信用状况、负债、资产质量、经营文化等一些大企业占绝对
优势的指标,这使得农户和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难以从正规
金融部门获得促进自己发展的资金支持。其次,看信贷质押担保问题,企业向银行
贷款时,要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而我国农村小农户和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有
硕士学位论文
37
效资产较少,缺乏相应得抵押物,又由于农户收入的波动性和中小企业经营的不稳
定性,在担保责任法律约束刚性和深灰信用担保机构缺失的条件下,没有人和企业
愿意为他们提供担保,这也加大了农村居民和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
第二,农村金融资金供给不足。在本文的第三章第二节已经分析了金融机构对
于农业和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支持的不足,此处不再重复。
5.1.3 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良好的制度创新环境
从前文的分析可知,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滞后于城市金融发展水平, 很大程度
上是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推行的强制性制度供给造成的,这种强制性
的制度供给,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效率,存在时滞,要么超前,要么滞后;
另一方面受政府的所推行制度的价值取向所影响,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博弈过程中,
政府、金融机构、农村资金需求者(农户和中小企业)这三者中间,农村资金需求
者处于劣势地位,如果处于劣势地位的农户和中小企业不能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发挥
作用的话,这种制度的变迁一般不会有利于处于劣势地位的农户和中小企业。近年
来这种缺乏效率且将农村资金需求主体排斥在制度变迁决策圈之外的制度变迁,造
成了农村金融抑制,阻碍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所以,在
以后的农村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要改变这种持续很久的政府强制性制度供给模
式,应该将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农村居民和中小企业纳入制度供给决策
圈之内。
当然,这也不是要求政府在决策中不作为,政府所充当的角色就是改变目前强
制性制度供给为诱导性制度供给,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激发农村
资金需求主体的制度创新积极性,这就要求政府放松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管制,逐步
放开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实现金融机构多样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
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鼓励各种经济主体积极兴
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或则商业取向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例如民营银行,社
区银行等以增强农村金融市场活力,以为农村资金需求者提供一个有竞争的、有针
对性的资金供给市场。这样也会削弱地下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潜在地位,将潜在
的金融风险纳入有效的监管之下,降低金融风险。
5.2 金融调控手段与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主要是农村居民收入过低问题,所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需要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根据前文分析,就目前而言,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
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行之有效的金融政策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1978 至2005 年的数据研究
38
5.2.1 遏制农村资金外流
农村资金主要通过财政渠道和金融渠道外流,从1998 年—2005 年农村资金通
过财税系统和金融系统流失34972 亿元,平均每年达到4349 亿元,平均每年以
3.71% 的速度增长。通过财政系统流失的农村资金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所以
下文将主要分析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渠道流失的原因以及对策。
具体而言,农村资金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渠道流失:
第一,基层农业银行。作为长期以来农村地区最重要金融机构的农业银行,在
其它国有商业银行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后,非但没能填补网点与业务上的空白,相反
也紧随其后,县级以下的网点逐渐撤出,现存机构网点通过资金上存,导致农村资
金因上存而外流。其贷款主要投向高利益、低风险的城市和大企业, 而农业由于生
产周期长、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等原因, 贷款资金不愿介入。
第二,邮政储蓄。2003 年8 月1日前,邮政储蓄资金全部上存人民银行, 导致农
村资金大量外流。为减少农村资金外流,人民银行规定,自2003年8 月1日起,邮
政储蓄新增转存款利率从4.131%下调到1.89%;新增存款由邮政储蓄机构自主运用,
经相关部门批准,邮政储蓄机构可以进入银行间市场参与债券买卖,也可与中资商
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办理大额协议存款,与政策性银行进行业务合作,开展部分中
间业务。随着新增储蓄存款快速增加,应该说有大量资金可采用“协议存款”的方式
用于支农,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效果不明显,由于基层邮政储蓄机构没有资金
自主运用的权力,邮政储蓄自主运用资金的权力集中在国家邮政总局,邮政局省级
及其以下机构无权开办大额“协议存款”业务。基层邮政储蓄部门的新增存款在留足
备付金后,主要向国家邮政储蓄清算中心上划,导致邮政储蓄总局仍然大量“吸收”
农村地区的资金。这种权力集中化的运作模式使“协议存款”在基层无法发挥作用,
邮政储蓄资金缺少“反哺”农村的渠道。
第三,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吸收资金大多投向信用联社和利润率高而
风险低的行业或是将资金投入到城镇信贷中,与该组织建立的初衷有一定的背离。
解决农村资金外流这一问题,要求政府强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信贷指引功
能。(1)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农村货币政策,加大面向农村的基础货币供应力度,
以差别化的政策加强和改善农村领域的货币创造能力和资金吸附能力。当前非常迫
切的是应当采取利率等货币政策的城乡差别化政策,提高银行、社会对农村的投资
回报率,以引导资金回流;(2)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如
应积极建立推动针对农户贷款的信用担保机构和培养农民的借贷意识、法律意识
等;(3)监管部门应重点监督资金“农转非”的额度和合法性。如监督防范农村金融
机构在使用支农贷款的同时拆出资金,监控农村信用社对非农村领域的贷款额度;
(4)着手培育高效的农村金融市场。一方面,人民银行、监管部门应从建立完善
硕士学位论文
39
资金流动市场的角度,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创建票据中心和发展商业信用,以市场
手段最大限度地截断资金外流的票据通道,并建立有效的农村货币市场;另一方面,
通过农村经济企业化、农业企业股份化和农业股份公司证券化“三步走”战略,培育
农村资本市场,并借助其筹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资金;(5)借鉴国际上的通行做
法,要求商业银行存款、邮政储蓄存款和养老基金、保险公司业务收入增量的一定
比例,转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用于农业和农村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投入,进一
步引导社会资金流回农村。
解决农村资金外流这一问题,还要求金融机构体系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农村
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需要。一是政策性银行适当拓展信贷业务范围。中国农业发展银
行应积极地加快推广农业小企业贷款业务试点工作,增加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
支持力度,并向加工等领域进一步延伸,通过扶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农村经济
的资金吸附能力;二是商业性金融和农村金融应深化改革和业务创新,不断提高竞
争力和支持力度。商业银行应创新资金运用渠道,回流资金可优先拆借给农村信用
社,然后由信用社转贷给农民,加快农业产业化资金“链条”运作;深化农村信用社
改革,以网络优势吸引资金回流,改进资金组织和管理方式,增强竞争力并防止大
额异地存款和高比例商业银行存放等;三是加快邮政改革和制度创新步伐,减少资
金外流。当前应加快筹建邮政储蓄银行的步伐,让邮储成为既吸收存款又发放贷款,
还兼做其他各项中间业务的金融百货公司,扩大农村经济活动的资金供给;四是加
快筹建小额信贷公司。充分发挥小额信贷的优势,扩大农户尤其是贫困户的发展资
金的渠道;五是积极鼓励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增加涉农贷款项目,真正实现支
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机构多元化。当前可先在东部发达地区进行试点工作,并在适
当时机推广到中西部地区。
5.2.2 加大金融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中小企业自有资金较少, 民间融资渠道又不畅通, 因此资金来源仍然依赖金融
信贷。在较难直接通过资本市场寻求融资的情况下, 融资途径仍以间接融资为主,
商业银行承担了向中小企业提供绝大部分信贷资金的职能, 但从银行融资数量上看,
占全国企业总数99% 的中小企业占有的贷款不超过贷款总额的20% , 与其在国民
经济中的贡献极不相称。一方面是中小企业从银行得不到发展资金, 只能依靠内部
融资和民间融资, 规模有限, 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金融支持力度不够是制约中
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而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却普遍存在贷款增长缓慢、超额准备
金日益增多的现象。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中小企业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比如产权结构一元化,产权
界定不清晰,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内部控制制度不健
全等。在中小企业解决自身存在问题的同时,应该做好以下工作,以加强对中小企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1978 至2005 年的数据研究
40
业的信贷支持。
首先,开发适应中小企业需求的贷款产品,如“中小企业综合授信”、“中小企业
集体授信”、“整贷零偿”等。
其次,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完善的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融资体
系和金融支持体系。由单一的资金支持向综合性金融服务转变, 积极运用多种金融
工具为中小企业提供结算、汇兑、转账、代理等多种金融服务。对信誉较高、前景
较为乐观的中小企业, 金融部门要通过贸易融资、封闭贷款、短期授信等方式给予
支持, 扩大中小企业的银行承兑和票据贴现业务;金融机构要参与企业的理财咨询,
在市场信息、企业改制、资产重组、人员培训、国际合作和企业资信等方面, 提供
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第三,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及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基金。中小企业主要通
过抵押、质押及获得较好的信用记录来取得银行的信任,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
用担保体系, 发挥担保机构的综合效能。一是建立政府为主体的信用担保体系, 由
各级财政出资,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的担保机构, 实行市场化、公开化运作, 接
受政府监督, 并将担保资金列入政府年度预算。二是成立商业性担保体系, 以法人、
自然人为主出资。按《公司法》的有关规定, 组成有限责任公司, 独立核算, 自负盈
亏。三是建立互助型担保体系。中小企业为缓解自身贷款难问题, 根据自愿原则, 自
发组建担保机构, 可以自我出资、自我服务、自担风险、按规定缴纳一定的会费就
可以获得数倍于会费的担保贷款额度。四是建立各地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我国中小
企业发展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可考虑两条渠道: 其一是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的专项
基金, 主要用于那些具有发展前途而又无法从银行获得间接融资的中小企业; 其二
是通过证券市场发行证券, 向社会直接筹资。
5.2.3 加大金融对农业、农民的信贷支持
我国农业对工业化曾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 农业靠自身积累发展的时代已
经结束, 而工业反哺农业还远未实现, 加之财政对农业投入不足, 资金短缺已成
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业具有弱质性特征, 特别是在金融抑制
条件下, 投入农业的资产报酬率低; 从事农业的主体多数是个体农户,其资产抵押
担保能力有限, 金融机构对农业的金融支持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这导致我国农
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资金需求不足。
加强对农业、农民的信贷支持,解决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所面对的资金短缺
问题,在遏制农村资金外流的前提下,应作好以下工作:
首先,创新农村金融风险规避机制,面对农业的高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只能对系
统风险进行管理"而无法进行有效的规避, 更没有办法将风险转移出去,政府应鼓励
保险机构增开农业保险项目,并为农村金融机构建立支农贷款保险体系,通过保险机
硕士学位论文
41
制的引入降低农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
其次,建立支农贷款投入的利益补偿机制,传统农业的高风险低收益与资金运
营的安全收益原则是不相容的,所以,要通过资金的投入实现传统农业的改造就必
须有相应的利益补偿,利益补偿机制涉及税收优惠、贴息、延长期限等多种形式,
政府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取舍),表面上看利益补偿机制可能会增加财政的负
担,但这是一个长痛与短痛的问题"因为没有资金对农村的支持,传统农村经济就不
可能有实质性的改观。
第三,拓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业发展银
行作为一家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应该改变其一直以来业务单一的局面,为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生产基地、基础设施、技改资金和收购资金提供强有力的
信贷支持,在信贷支持对象上,按照“区别对待、择优选择”的原则,根据各地农业
产业化发展的现状,择优选择经省级(含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确认的以粮油为主要
加工原料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对调控当地粮食市场具有重要作用的粮食加工
骨干企业为贷款对象,然后再延伸推广;在信贷管理上, 要逐步完善“区别对待、
分类指导”的信贷政策, 一是要根据龙头企业发展的趋势和区域布局, 确定不同的
信贷支持重点, 以发挥政策性金融宏观调控作用, 二是要不断完善现有信贷管理
制度, 在落实风险防范的前提下,对发展有潜力、以及资信状况良好的农业产业
化企业可适当放宽贷款条件,采取灵活的贷款方式。
第四,借鉴外国经验,在农村地区广泛推广适合国情的小额信贷,支持农村居
民增收。农村小额信贷具有联户贷款由联户担保、借贷程序简单、贷款和还款方法
灵活、呈具市场化的利率类型和水平等特点。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孟加拉国的小额
信贷自从成立以来,迅速推广到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
一种非常有效的扶贫增收方式。自2002年我国对小额信贷地区性推广以来,为解决
农户贷款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再运
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嫌贫爱富”、“化整为零”、“重放轻管”、“风险
意识过强”等。所以,借鉴国外经验,根据我国具体国情,解决现有问题,大力大面
积推广小额信贷,以使农村居民也能进入信贷市场,增加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1978 至2005 年的数据研究
42
结 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一直持续高速增长,但是,居民的收入差距
却在不断的拉大,这些差距包括整体性收入差距、城市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农村居
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是造成我国整体性收入差距逐年
增大的主要原因。最近几年国家的一号文件都离不开农业、农村、农民,都离不开
农民增收问题,在这一问题的背后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逐年扩大。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需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水平。2006年5月2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
议,专题讨论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秩序问题,其中也重点提到了城乡收
入差距问题。本文就是在这种宏观背景下,针对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进行
探讨和研究的。
现有的理论中,对于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有三种观点不同的观点:
倒“U”形、有利、以及有害。之所以出现这三种不同的观点是因为他们的假设前提
不同。很多学者收集了大量数据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基本都不支持倒“U”形理
论。国内的学者也采集我国的数据,大多结论是我国的金融发展拉大收入差距(包
括整体性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
但是在现有的针对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中,大都采用我国整体性金
融发展指标进行相关的实证检验,这样做就忽视了我国现有的、客观存在的城乡二
元经济结构和二元金融及结构,即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于我国整体金融发展水
平,在二元经济结构的背景下,农村的金融发展水平必然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
关性更强一些,而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要和城市金融发展水平相关性强一些,所以
运用整体性的金融发展数据来研究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有些欠妥,考虑
这一问题,本文在研究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城乡金融
发展差距指标。这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
在对我国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路径分析中,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
上,本文从宏观(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收入水平提高)和微观(居民收入结构)
两个角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得出了我国金融的非均衡发展拉大拉大了城乡收入差
距这一结论。
实证分析也佐证了我国城乡金融的非均衡发展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这一结论。
除此之外,实证还发现了我国过去20年对农业的信贷支持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起
着微弱的推动作用,这是由于长期以来农业没有得到金融的有效支持,在这有限的
支持下,金融给与农村的资金在经过短暂的停留以后,即流出农村,即通过各种渠
硕士学位论文
43
道农村的资金外流。实证结果还说明了金融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有利于缩小城乡
收入差距。
根据统计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果,金融视角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可以采
取以下措施:
第一,改变农村金融市场的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供给模式,给与农村金融发
展提供一个宽松的制度创新模式,逐渐向诱导式制度变迁转变,均衡城乡金融发展
水平。
第二,加大城乡金融调控力度以促进农民增收。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遏制农
村资金外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信贷支持。
本文也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在分析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过程中,没有将
其他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考虑进来,这也是以后的继续研究方向。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1978 至2005 年的数据研究
44
参考文献
[1] 赵人伟,李实.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经济研究,1997,(9):21
[2] 黄丹.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论.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5):18
[3] 楼继伟. 关于效率、公平、公正相互关系的若干思考. 学习时报,
2006,(340):11-14
[4]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人民日报,2005-12-31
[5] 李实,魏众等. 中国居民财产分布不均等及其原因的经验分析. 经济研究,2005,
(6):15
[6] 于祖尧.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个人收入分配研究.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10-15
[7] 赖德胜. 先富!共富?——中国转型期的收入分配.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50-53
[8] 陈宗胜.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的深入研究. 经济研究,2000,(7):68-71
[9] 陈宗胜. 改革、发展与收入分配.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150-158
[10]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经济研究,1994,(12):
34-45
[11] 戈德史密斯. 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40-58
[12] Greenwood Jeremy and Jovanovic Boyan. , 1990 ,“financial development , growth ,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98 , 1076-1107
[13] Galor Oded and Zeira , J . , 1993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 60 , 35-52
[14] Banerjee Abhijit and Newman Andrew. , 1993 ,“Occupational Choice an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101 , 274-298
[15] Rajan&Zingales.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18-20
[16] Clarke, George, Xu, Lixin Colin and Zou, Heng-fu, “Finance and Income Inequality:
Test of Alternative Theories”,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984,
March 2003
[17] Beck,k.&R.levine,2004,finance,inequality and poverty: Cross-country evidenc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3-38
[18] Hononbar , P. , 2004 ,“Financial development , growth and poverty : How close are
the links”,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 working paper 3203
[19] Claessens et al. ,“Disentangling the Incentive and Entrenchment Effects of Large
硕士学位论文
45
Share holdings”, Journal of Finance, Vo lume57: 6, 2741~ 71, December 2002
[20] G. Clarke. et al. , “Empirical Studies of Bank Privatization: Some Lessons”,
World Bank MIM EO , April 2004
[21] 章奇, 刘明兴, 陶然. 中国金融中介与城乡收入差距. 中国金融学,
2003,(11):71-99
[22] 陆铭, 陈钊. 城镇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 经济研究,
2004,(6):50-58
[23] 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 经济研究,2005,(9):30-43
[24] 姚耀军.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分析. 财经研究,2006,(4):105
[25] 张立军, 湛泳. 我国金融发展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 财经论纵,
2005,(3):66-70
[26] 刘敏楼. 金融发展的收入分配效应. 上海金融,2006,(1):8-11
[27] 许崇正, 高希武. 农村金融对增加农民收入支持状况的实证分析. 金融研究,
2005,(9):173-185
[28] Machinnon R..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Washington
DC:Brooking Instituion,1973:185-190
[29] Shaw, E.,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140-142
[30] 陈宗胜. 改革、发展与收入分配.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142-158
[31] Maurer, Noel and Haber, Stephen, “Bank Concentration, Related L ending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Mexico”, Stanford University M IM EO,
2003
[32] 蔡昉, 杨涛. 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 中国社会科学,2004,(4):11-12
[33] D.Gale Johnson. 1978 以来,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了吗?.经济学(季刊),
2002,(3):553-562
[34] 李实. 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 经济学(季刊),2003, (2):379-404
[35] 程华,王布和. 金融抑制下中国金融发展的规模和效率分析。教学与研究,
2003,(8):33
[36] 姚耀军.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分析. 财经研究,2006,(4):105
[37] 张杰. 中国金融改革的检讨与进一步改革的途径.经济研究,1995,(5):10-12
[38] 林毅夫. 金融改革和农村金融发展.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2003,
NO.C2003026
[39] 翟照艳, 王家传. 农村资金外流的渠道与规模. 调研世界,2004,(4):32
[40]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金融研究组. 农村金融需求及金融供给. 中国农村经济,
2000,(7):55-62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1978 至2005 年的数据研究
46
[41] 农业部乡镇企业局信息统计处. “九五”期间乡镇企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贡献
分析.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1,(8):7
[42] 林毅夫,李永军. 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 经济研究,2001,(1):
9-12
[43] 李实,魏众等. 中国居民财产分布不均等及其原因的经验分析. 经济研究,
2005,(6):4-15
[44] “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专家组. 中国财富报告——转型期要素分配与收入分
配.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183-184
[45] J. M. 伍德里奇. 计量经济学导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1
版。
[46] J. 约翰斯顿、J . 迪纳尔多.计量经济学方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
[47] 米尔斯. 金融时间序列的经济计量学模型.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48] 杨胜刚. 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163-168
[49] 张军. 改革后中国农村的非正规金融部门:温州案例.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997,101-108
[50] 农业部乡镇企业局信息统计处. “九五”期间乡镇企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贡献
分析.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1,(8):7
[51] 尚金梅. 乡镇企业贷款困难的原因分析. 乡镇经济, 2003,(4):22
[52] 林毅夫,李永军. 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 经济研究,2001,
(1):9-12
硕士学位论文
47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李海滨. 我国金融发展的非均衡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收入结构视角.
财经理论与实践(增刊),2007,(3):12-14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1978 至2005 年的数据研究
48
附录B 实证数据
农村总产出 M2 loan
年份 农业
增加值
乡镇
企业
增加值
农户手
持现金
农户
存款
农业
存款
农业
贷款
乡镇企
业贷款
农村FIR 全国FIR
1978 1018 208 126 56 119 116 22 0.358075 0.801735
1979 1259 228 153 78 148 137 35 0.370545 0.839557
1980 1359 285 199 117 170 176 56 0.43674 0.915335
1981 1546 321 241 170 174 190 70 0.452598 1.047137
1982 1762 374 280 228 189 213 82 0.464419 1.105237
1983 1960 408 348 320 190 231 98 0.501267 1.142573
1984 2296 633 503 438 231 368 197 0.593035 1.28381
1985 2542 772 606 565 199 417 288 0.626132 1.238521
1986 2764 873 706 766 253 570 538 0.778939 1.402835
1987 3204 1416 846 1006 287 686 597 0.740693 1.453099
1988 3861 1742 1232 1142 338 814 785 0.769409 1.383319
1989 4228 2083 1338 1412 333 1955 960 0.950404 1.555934
1990 5017 2504 1508 1842 393 2413 1128 0.968488 1.777797
1991 5289 2972 1812 2317 650 2796 1444 1.091756 1.882148
1992 5744 4485 2546 2867 949 3869 2071 1.202659 1.941794
1993 6882 8007 3464 3576 1073 4839 3107 1.078582 1.95825
1994 9457 10928 4339 4816 1063 1144 3058 0.707383 1.858439
1995 11993 14595 5355 6196 1196 1545 4441 0.704566 1.903165
1996 13844 17659 6873 7670 1364 1919 5317 0.734628 2.021841
1997 14465 20740 8786 9132 1533 3314 5511 0.803181 2.228089
1998 14556 22186 10651 10441 1748 4444 5796 0.900332 2.438216
1999 14457 24883 12569 11217 2126 4792 6288 0.940315 2.608101
2000 14628 27156 13327 12355 2643 4889 6282 0.945242 2.617123
2001 15412 29356 13908 13821 3083 5711 6503 0.961088 2.820885
2002 16171 32386 14864 15405 3764 6884 6905 0.984863 3.172035
2003 17342 36600 16406 18178 4898 8411 8562 1.046587 3.256346
2004 20750 41000 17639 21082 5526 9843 10083 1.039239 3.154012
2005 21413 46600 18521 25038 5982 11059 12546 1.075471 3.092032
数据来源,以上所有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乡镇企业年鉴》,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时间区间为1978-2005。
硕士学位论文
49
致 谢
麓山脚下,看年年枫叶红!
湘水之滨,感朝朝水北去!
转眼间,即将结束三年了研究生生活,离开这个熟悉的校园、离开给予我很
多的金融学院,离开可敬的老师们和可爱的同学们。
这份毕业论文也为我三年的研究生活画上了一个句号。
回顾这三年的学习生活,我心存感激。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杨胜刚教授,他不顾教学、科研的繁忙,在论文的
写作过程中,热心的给予我指导和帮助,在我论文写作陷入迷茫的时候给我鼓励,
可以说,这篇论文,凝聚了他的大量心血和智慧。他不仅仅是我学术上的导师,
更是我人生路上的导师,在他身上,严谨、豁达、大气这些本难相容的品质得以
完美的结合,这给我很深刻的印象,也将会一直使我受益终身。
其次,我要感谢金融学院邓利华老师,在三年中,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她都给
予我很多的帮助和指导,在这些耐心的帮助和指导中,我学会了很多很多,也认
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一些缺点。感谢她给我漫长的职业生涯上了一堂启蒙课。
还要感谢这三年里给予我很多帮助的教授、老师,我得成长离不开他们的悉
心教诲和不倦鼓励。特别是国际金融方向的几位导师,在我论文写作陷入瓶颈的
时候,给予我无私的帮助。
还要感谢金融学院研究生办公室的罗俊杰老师、潘新玲老师、戴胜斌老师,
本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他们辛勤的工作。
还要感谢和我相处三年并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同学们,特别是朱红博士,在
我论文写作遇到难题的时候,给与我无私的鼓励和帮助。
最后还要感谢给予我养育之恩的父亲和母亲,是他们在背后默默地鼓励和支
持才使我开始并顺利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还要感谢那给我浓浓亲情的弟弟。
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努力,以回报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