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6922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The Research on Forming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er
博士后姓名
流动站(一级学科)名称
专业(二级学科)名称
研究工作起始时间
研究工作期满时间
张宏鸣
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
金融学
2004年6月28日
2006年6月28日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上海)
2006年6月
内容摘要
报告先行指出了全球化使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背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金融交易额达
到了基础金融业务额的几十倍,成为了当今金融中心形成的最重要因素,离岸金融业务规模
超过了在岸金融规模,在岸中心与离岸中心既有竞争又有融合。并具体分析了全球化对国际
金融中心形成理论各因素的影响.全球化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阶段尚无消极影响,它是促
进和加速其形成和成长的动力因素,上海成长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周期可能缩短。
报告以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特征这一全新视角,通过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位于东道国首
都、港口、最大城市的统计显示,约1/2坐落于首都,2/3栖息于重要港口,20/21与最大城
市如影随形,分析和佐证不能支持“首都优势论”观点,上海是世界特大港口,大陆最大城
市,拥有最大的长江流域经济腹地优势,执金融交易的牛耳,这些创新分析,为国内的京,
沪国际金融中心之争给出了一个说法,城市特征也为世界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全
新研究视角.
通过研究其它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过程和本币在其中的功效证明,本币在自由兑换前,
既可以形成在岸国际金融中心,更可以形成离岸国际金融中心,国内金融中心并不是发展国
际金融中心的必经阶段。国内普遍认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前提
条件的认识是武断的和值得商榷的。
报告研究认为,上海市政府以形成人民币产品中心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突破口的战略
是实际的,是间接和渐进的,但它不是唯一正确的方略:报告建议采用渐进突变双驱动式,
即以人民币产品中心作为国内金融中心的直接突破口。丽以建立隔离型离岸国际金融市场作
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突破口.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仍按原步骤进行,新加坡的经验
已经证明,隔离型离岸市场可以避免离岸金融对在岸金融的冲击,也不用担心国内财政货币
政策的效果受到影响,是可以实现汇率稳定下的经济高速发展。这样一来,将可以快速吸引
一批离岸金融机构,吸引大量的国际资金在沪流动,在岸、离岸国际金融中心将互相借力,
相互促进,结束目前战略上裹足不前的困局,它是一条现实的可操作的快捷路径。
此外,对于尚未提上议程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协调合作体系问题,建议将世界贸易
组织充实扩展为国际贸易金融组织WTFO,既不改变国际金融机构的现有格局及主要职责,
且能够借助WTO多年的谈判成果,可将国际金融中心等一线监管组织纳入体系.即富有成
效,也容易为各方接受和实施;对于国际金融中心的达标量化标准,国际上还没有依据,我
尝试从其单项或多项国际金融业务占全球份额的思路提出了一个初步推荐标准,希望在不断
改进后,看能否形成国际公认和共识。
最后,根据上海的现实情况,建议建立全国商务通用网,建立银、证、期、汇等各交易
系统闻的互联和国际互联,建立高效的交易,清算、资金融通平台网络,建设金融大道等,
提高硬件设施服务水平;建议成立金融瞀理局,设立全国金融公会。加强金融指数体系等软
件服务,鼓励外汇交易,境外投资、开展金融衍生品交易等活跃市场的措施,借助金融全球
化和中国经济快速增K及全球化的东风,快捷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关键词: 全球化; 上海; 金融中心; 形成;
中图分类号:F831.5
Abstract
The report declared the background of forming 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er(IFC)
have being changed,such as,the amount of finance trade is fifty times as much as basic
finance,which have be the most important sector for IFC,the amount of off-shore finance
has exceed the amount of on-shore financ‘Globalization is the speeding factor for forming
nc弹邛℃.
We consider Capital,Main Port&Biggest City as a host city features of WC.By
statistics,we found that one in two capitals缸we,that two in three main ports company by
WC,and that twenty in twenty one biggest cities match IFC.It reveals the"Capital
Advantage Thesis"簋is-controversy short of actual proof,the"Port Advantage Thesis"is
sound due to obviously advantage to WC,and the“n蜒gest City Thesis"缸outstanding by its
suitable to IFC.It provided a statement ForThe Debate of]FC between Beijing&ShanghaL
As inference,Shanghai enjoys more advantage to邛℃than BeJjingp
The successful ease of Singapore’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er declare the offshore
international finance market can蛐ccess before monetary exchangeable,also monetary
exchangeable is not the essential prerequisite of formingⅢc The enlightenment for
Shanghai矗that we can also achieve a breach by opening np international offshore f'mnnea
market.
Moreover,we suggest to develop WTO into WTFO whicb will be responsible for
international trade&finance affairs.So,We∞n have the aid of rules&finance agreements
of WTO.The suggestion sbould be adopted easily due to effectiveness.In this way,the
cooperation system ofWC can be considered into WTFO system.The quantity list standard
ofⅡB which缸short of good methodologies,缸crucial for studies on forming n州WC.By
considering the proportion of amount of finance trade&basic finance of one city in the
world,we had a try to recommend a list standard for reference.
UponthepracticeofShanghai FinanceCcntebwesuggesttoimprovehardwareservice,
such as,setting up-national finance business net,Imking up the banks,securities,futures,
foreign exchange trading systems,constructing a finance avenu‘We suggest to improve
software service,such as,founding Finance Management Authority,establishing National
Finance Association,setting up finance index service system.We hope to open the foreign
exchange investment,international indirect investment&financial derivatives market to
domestic&foreign investors.
Keyworcls: Globelization;ShagIghai;Finance Center;Forming
Classifieation Code:F83I.5
1.绪言:全球化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
1.绪言:全球化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
本报告研究全球化过程中的上海金融中心的形成问题,之所以强调全球化的
背景,除了全球化是个时髦话题,主要是全球化对金融中心的形成造成了根本性
的一些影响,一方面,全球化改变了金融的构成,金融交易颓达到基础金融业务
额的几十倍,例如外汇市场上出自金融活动的外汇交易额是与商品和服务方面的
国际贸易相联系的外汇交易额的50多倍。“今天的国际金融的发展是根据其自
身的逻辑,而与世界经济中的贸易和生产性投资不再有一种直接的联系。基本的
国际金融业务主要是在不同的币种和不同的金融工具之间不停的变换的运动。国
际金融体系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此投机性交易成为体制的主要特点(布吉纳特,
1995)”。金融交易反宾为主,成为了当今金融中心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另一方面,
全球化促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全球金融中心体系,金融中心间的竞争空前加剧,金
融中心的兴衰变迁的速度加快;第三方面,金融管制越来越少,金融自由化趋势
明显增强,在岸中心与离岸中心不再井水不犯河水,而是既有竞争又有融合。
发展中大国城市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世界上并无可以参考的先例。全球
化已经变换了金融中心形成的历史背景,探索在竞争性环境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破茧而出的创新途径,就有必要深刻认清背景和变化。
现在世界闻名的金融中心基本都是在全球化之前或起步阶段形成的,对于在
岸金融中心,基本是由传统的金融业务活动的集中进行而形成,对于离岸金融中
心,它是金融管制所诱发形成的,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发展和变迁的经验与
教训既值得上海研究和借鉴,也是探讨上海形成金融中心的基础和背景,但该部
分内容不是本报告研究的重要问题,特安排在绪言部分略作说明。绪言部分也对
报告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的创新观点以及有待后续研究的问题作了说明。
本报告所谈论的全球化,如无特别声明,一般特指金融全球化。全球化目前
并无公认的确切定义,我们可以简单归纳前人的主要观点,形成一个简洁的定义,
仅作为本报告探讨问题的基础,避免产生误解。本文以后所提的全球化都基于这
样的涵义。
金融全球化的定义虽五花/kf-J,但主要的要义是以下三种代表性表述:
1. “主要是指国际金融市场全球化,即通过计算机和卫星通信技术,把世界
各地的会融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全球性的资金调拨可以在瞬间完成,遍及全球
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正在形成一个全天候、全方位的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一
一韩文霞‘11;
2.“指一国金融活动跨出国界,日益与国际间各国金融活动融合在一起,即资
金的动员、筹集和分配超越国家边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金融全球化包括金融
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业务、金融资产和收益以及货币的国际化”一
"韩文霞.论金融全球化与中国对外开放政策o】.南开经济研究,t999年第l期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1.绪言:全球化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
国际金融中心就是国际金融交易及其信息和服务的集聚地。
1.1.2. 国际金融中心的分类
有n
学术界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分类并无什么分歧,主要是着眼点不同,代表性的
(1)麦卡锡(I.Mccafthy)以国际金融中心的性质和目的为标准,分为:
名义中心(Paper Center),功能中心(Functional Center)『;
(2)杜非(G.D吣fey)和吉第(I.H.Giddy)根据功能和发展阶段,分为:
传统中心(Traditional Center),金融转口阜(Financial Entrepot),离岸金融
中心(Offshore Financial Center);
(3)香港何娇基教授:
a.国内金融中一O(DomesticFinancialCente十——美国旧金山、上海
b.全球性金融中-I)*(Global Financial Cente十——伦敦、纽约、东京
c区域性金融中心皿egi∞lal Financial cen岫,——巴黎、日内瓦和香港
d境外金融中心(offshot;e FinandalCente矿一卢森堡、巴哈马;
(4)台湾学者杨雅惠以境内外金融业务是否区隔,分为:
境外金融中心(外资外用型Out-out)——马尼拉、吉隆坡
限制性境内外互通金融中心(内资外用型In-out,例如新加坡)
(外资内用型Out-in,例如台北)
内外一体的真正国际金融中心,不分境内外——香港、伦敦。
以上分类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并无实质改变,将在本报告中直接引用。
1.1.3.国际金融中心的界定
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义是描述性的,或者说是定性的,定性只是界定了金融的
范围是提供国际服务的,但是对成为中心的规模、聚集度等缺少量化的定量界定,
在实际中,国际金融中心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除了那些公认的国际金融中心,
要分析新的国际舍融中心,大家部是将它和公认的国际金融中心进行比较,然后
总是可以找出明显的差距,所谓公认的国际会融中心一般都已经是经过若干年的
发展而成熟了,要认定新的国际金融中心,最好将它们与公认国际金融中心的相
应形成和确立阶段对比,然而,各个公认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确立足某一个时
段,确切的时点又没有一个界定标准,而且现在已经由金融国际化向金融全球化
发展,背景已经不同了。
开普敦、柏林、上海都曾是国际金融中心,它们现在不是了,又是以什么标
准来衡量呢?柏林可以认为是战争的毁灭、上海是政府的政策所断送,这是显而
易见的事,但歼普敦的衰落却是逐渐完成的,我们无法确定它是什么时候完成的。
n胡坚.欣欣向荣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阳.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7.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1.绪言:全球化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
现在国际会融中心的竞争在加剧,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可能产生,老的国际金融中
心也可能香火不继而销声匿迹。
其实国际名城很多,其国际化程度颇高,大都提供国际金融服务,例如罗马、
米兰、威尼斯、澳门等,它们为什么没有成为金融中心,按照其交通、区位、历
史等因素与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对比,都不能得出必然如此的结论。
因此,给出国际金融中心的界定标准是凼难的,但界定的标准是有必要的。
国际上已经有一些对金融中心的数量化研究方法,例如,Choi等于1986年利用
回归分析法,根据1970~1980年的数据,把全球最大的300家银行在14个金融
中心不同类型的办事处数量和被吸引理由进行了排名,并按照国际金融中心
GNP总量、国际金融活动量、金融中心城市国际、国内银行的联系程度等数据
进行回归分析,认为纽约、伦敦、东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国际金融中心;
Reed在1981年利用系统类聚分析(成簇分析)法比较了76个城市9个金融和银
行变量,按照1900~1980期间指定年份的数据把金融中心分为均等的簇群,用分
层辨别式分析法确立了主要变量并对金融中心进行了排名;Abraham在1993年
采用了Reed的方法,研究了世界37个金融中心的排名和主要影响因素;面
Yi-ChengLiu等在Reed和Abraham的基础上,利用主要因素分析法辅以层次分析
法对亚太地区金融中心12个解释变量的分层和辨别发现,经济的国际化程度(重
要性为71.3%)、对外国银行的开放度(重要性为13.1%)和信用的可靠性(重要
性7.5%)是金融中心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决定因素。
这些是最新的研究成果,选择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值得借鉴。但这些研究存
在两大疑问,一是复杂的程序似乎只对国际金融中心的显而易见的竞争现实作了
个有限注释,二是这些分析方法是否适合给出结论,比如,你可以回归分析美女
的三围等等,但美女不是靠科学的计算分析(尽管可能有参考价值)出来的,而
是由大众评选出来的。
鉴此,我作了两方面尝试,一是分析了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城市特征,为国
际金融中心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也为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提供
参考,详见报告第四部分;二是从金融业务和金融交易份额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国
际金融中心的建议标准,就象国际公认的国家金融警戒线指标一样,逐渐优化求
得公认,该建议标准请参阅报告的附录0。
1.2.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的经济会融实力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英镑是全球主
要的国际结算货币,伦敦是当时公认的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一枝独秀,其
它地区性的金融市场望尘莫及。
二次大战后,英国经济影响明显下降,世界经济的重心由英国移至美国,纽
约金融市场悄然崛起。美国利用战争积累的巨大资本,成为资金供应者。美元也
逐步取代英镑成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国际结算和国际借贷货币。纽约成为最大
的国际资会流动和筹集中心。
50年代,当西欧各国重建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之时,中立的瑞士金融
市场徭到了迅速发展,到50年代末,纽约、伦敦,苏黎世成为世界三大金融中
心。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I.绪言:全球化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
60年代,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有了新变化,以伦敦为中心出现了欧洲货币市
场,欧洲货币交易活动突破了金融市场东道国的许多传统的金融{制度约束,卢森
堡、巴黎、法兰克福等地金融市场也得到迅猛发展,成为知名的会融中心。
70年代,亚太地区的经济金融业开始快速发展,尤其日本,乘经济高速增
长东风,80年代成功推进金融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资本流动和交易扶摇直上,
东京成为继伦敦、纽约之后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
与此同时,香港、新加坡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发展成为区域性国
际金融中心。
到20世纪末,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上已形成了一个遍布全球的国际
金融中心网络。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大洲的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大大小小
有50多个。欧溯有伦敦、法兰克福、已黎、苏黎世、布鲁塞尔、卢森堡、摩纳
哥等;北美有纽约、多伦多等;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有巴哈马、百慕大、开曼群
岛、巴拿马、荷属安地列斯、巴巴多斯、墨西哥、波多黎各、维尔京群岛等;非
洲有约翰内斯堡等;亚洲有东京、新加坡、香港、纳闽、巴林、科威特等。
在以上的国际金融中心中,有许多是离岸国际金融中心,有一些是在岸离岸
结合共存型,有关离岸金融中心问题报告第五部分要专门探讨,这里就不再涉及
了。
1.3.全球化中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际金融中心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各个国际金融中心的
地位却不断发生着升降变迁、新生或消亡。曾是世界最大全球金融中心的伦敦在
二战后一度衰落了,而后在1970年后由于欧洲美元市场的出现和兴旺它又咸鱼
翻身了;在澳大利亚,悉尼取代了墨尔本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在南非,约翰内
斯堡取代了开普敦;在加拿大,多伦多取代了蒙特利尔;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正
在取代圣保罗;在美国,洛杉矶已经取代了旧金山成为西部的金融中心。在东南
亚,香港与新加坡此起彼伏,在20几年前,香港走过一些弯路,使得当时新加
坡后来居上,由于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香港作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地
位又稳定下来,重要性超过了新加坡。
表面上看,似乎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都比较稳固,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但实际上却暗流涌动,争斗正酣,以欧洲证券业为例,可以简要揭示一下激烈的
竞争情况,窥一斑而知全豹。
在欧洲大陆,基本上每个国家都有证券交易所,I.P.摩根证券部主任理查得
·布兰德说:“独立证交所之间的竞争能产生低廉的交易费用,而合并能为上市
公司提供便捷的服务。上市公司总在低廉的费用和方便快捷的服务中寻找平衡。”
2000年3月,巴黎、布鲁塞尔和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正式合并为欧洲证券
交易所(Eu—ronext),经过四年发展壮大,现该交易所的资产总值已取代了伦敦
证交所,坐上欧洲证券业第二的位子,仅次于德国证交所。
据英国《泰晤士》报的消息称,德国证交所首席执行官维尔纳·塞弗特早在
1998年就曾首次提出与伦敦方面的联盟提议,但没有成功。2000年,两个证交
所再次尝试联姻,方案是完全合并缔造一个名为Ix的公司,被伦敦证交所的大
股东否决。如今,德国方面卷土重来,抛出26亿美元的要约,却还是被伦敦方
博+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5
1.绪言:全球化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
面婉言谢绝。
西方主流的观点认为,当年导致英德两国证交所合并搁浅的主要是政治因
素。当时的伦敦证交所被英国的银行和经纪公司掌控,他们担心合并后,伦敦欧
洲经济中心的地位会被法兰克福取代。但2001年,伦敦证交所成为上市公司后,
情况发生了改变。一些资产投资基金取代了银行,成为伦敦证交所的实际拥有者,
他们更关心德国证交所出的价钱。
据英国《金融时报》称,2004年底,欧洲证交所也已经给伦敦证交所发去
了并购要约,开价要高于德国证交所给出的26亿美元。报道称,欧洲证交所已
经邀请到巴黎银行、摩根斯坦利以及ABN Am.to等欧洲著名投资银行作为自己的
合作伙伴,大有有备而来的感觉。
从经济数据上看,证券在欧洲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
欧洲企业改变了以前通过银行贷款融资的习惯,将股市作为筹集资金的主要渠
道。同时,个人投资者也乐意将赋闲资金投入股市。截止2004年11月,整个欧
洲股市的交易量达到惊人的9万亿欧元181。
“欧洲证券市场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凸现”,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主席詹姆斯
·迈克安德鲁说:“欧洲的证券市场必须采取团结的姿态,以应对来自全球其它
证券市场的竞争。
欧洲证券交易所正在上演三国演义,老牌的伦敦证券交易所,伦敦国际金融
中心也只有继续在不断改革、重组中求生存和发展。
据‘上海金融报》2004-12.30日3版“欧元:坐上世界货币老大位子”一文
报道,国际清算银行27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04年头9个月的全球外汇
债券与货币发行中,欧元已取代美元成为发行量最大的币种。截止2004年9月
底,全球债券和货币发行总值为12.158万亿美元,其中5.431万亿为欧元,4.765
万亿为美元。
就在国际清算银行公布数据的当天,纽约外汇市场美元兑西方其它主要货币
全线走低,欧元兑美元汇率更是突破1:1.36关口,再创历史新高。
欧元的这些历史性突破,欧元与美元的竞争,会给伦敦与纽约的两大全球国
际金融中心竞争带来什么样的深远影响,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随着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全球化发展,国际金融中,11,的变迁会加快,它为新
建设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盂买等城市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1.4.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和发展的现状
1991年2月,邓小平在考察上海时强调:“上海过去是金融中一II,,是货币自
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1992年,中央和国务院确定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11,,2001年国家批准上海城
市规划,由此上海国际金融中,11,建设变成了国家战略,经过不懈努力,上海现已
具备了一个中国国内金融中心的雏形。
自提出重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十五年恍然而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
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面I临一些现实问题,国内外对上海国际会融中心的
181吕俊.欧洲证券业走到三岔路口pq.上海金融报,2004-12—28,3版
博七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1.绪言:全球化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
形成也有了一些阶段性研究成果,上海也通过不断总结和探索,目前在战略上形
成了一个设想,选择了以建设入民币产品中心为战略突破口,这些情况可以基本
反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现状。
1.4.1.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国外针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发展、变迁已有一些研究,特别是韩国学者
帕克提出了规模经济学、定位经济学、需求反应与供给引导金融体系三种国际金
融中心的形成理论:复旦大学的干杏娣教授将上海与世界几个主要国际金融中心
在业务规模、人员数、金融机构数、金融产品等方面作了比较研究:原华东师范
大学的连平教授对离岸金融也有自成一家的一些研究成果;针对上海要成为国际
金融中心需要解决的诸如人民币自由兑换、利率市场化、上海与其它国际金融中
心有关指标比较等问题也有部分专家学者做过研究;这两年伴随着北京等城市提
出也要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大学的赵晓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地理学博士)博
士曾应用金融地理学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发现,中国入世后是北京而不是上海最有
可能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引发了京、深、沪的金融中心的公开化论争,但局限
于哪一个城市更可能发展成为金融中心的问题上。
国外专门针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怎样形成的研究还没发现,国内也乏见系统
的研究成果。对于在全球化过程中这个背景下上海如何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如何运转、如何监管也尚未发现研究成果出来。
1.42.上海市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设想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主任吉晓辉在其主编的‘上海金融发展报告2003)中指
出,人民币自由兑换和利率市场化是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提条件唧,并明
确提出了上海金融中心的如下发展设想:
5年打基础,10年建框架,20年基本建成。阶段性战略目标是:
——到2005年,实现四个基本确立: 、
(1)基本确立金融在上海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优化中的核心作用;
(2)基本确立国内外金融机构主要集聚地的地位;
(3)基本确立国内体系完善、辐射力强的金融市场中心的功能;
(4)基本确立公平、公正、公开的金融发展环境,进一步巩固国内金融中
心的地位。
——到2010年,实现“四个基本形成”:
(1)基本形成适合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具有国际性影响力的市场体系;
(2)基本形成以具有国际性影响的金融控股集团为核心、中外资金融机构
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
(3)基本形成与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和交易中
心: ‘
怫吉晓辉.上海金融发展报告2003p.q.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07,8.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7
1.绪言:全球化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
(4)基本形成符合国际惯例、规范有序的交易制度和法律体系等金融发展
环境,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框架体系。
——到2020年左右:
基本建成与我国国际地位、人民币的国际影响相匹配的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
心之一,使上海成为国际资本集散地和全球资金交易场所,并开始向世界级国际
金融中心迈进。
1.5.本报告研究的关键问题和创新思路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并无先例参照,除了以人民币产品中心作为战略上的
突破口外,是否还存在其它的选择?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以何种路径实现
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结束目前裹足不前的困局,都是尚待急需研究解决的问
题。
报告主要借鉴国外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变迁的经验,致力研究解决在人民币资
本项目不能自由兑换和流动及外汇管制条件下,我国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与挑战,以何为突破口按什么路径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理论和实际难题。
1.5.1.本报告致力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似乎研究上海金融中心的形成问
题只涉及到路径和措施方面,但近几年北京、深圳、天津等城市也提出要建设国
际金融中心,尤其北京,已经建设了目前国内首条金融街,中关村两家科技公司
首度获得国家批准进入股份转让报价系统进行股份交易,标志着“三板”市场的
重新启航,而“三板”市场将很可能落户北京,北京已经在争取国家的支持和努
力整合各种优势资源朝国际金融中心的方向快速潜行;中国博士后特华科研工作
站《首都金融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课题组统计得出,各国国际金融中心有约一
半栖息于所在国首都,香港大学中国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赵晓斌博士(英国曼
彻斯特大学地理学博士)也曾运用金融地理学和总部经济的研究发现,北京是产
生信息最多的地方,也是信息最不对称的地方,全球、全国500强企业的中国总
部北京明显较多,他的结论是中国入世后是北京而不是上海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的
金融中心。如此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酋都优势论”观点,尽管~
直有热门讨论,学者和官员也部奠衷一是。显然,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如果没有
国家的全力支持,或者国家任由京、沪自由竞争,在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如火如茶
的全球化时代,不仅北京的国际金融中心搞不起来,上海的纽约梦也会演化为扭
腰梦。
对于北京提出要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设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
的一份报告指出,出现北京、上海、香港三个国际性金融中心,就布局合理性而
言,中国同时拥有三个国际金融中心是不现实的。看来北京、上海只能二选一(据
中新网2003年12月14日电香港文汇报报道)。因此,有必要首先给京、沪之争
理出一个头绪。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8
t.绪言:全球化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
这样,本报告研究的关键问题就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北京、深期J、天津等城市也提出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各自优势几何?“酋
都优势论”成立吗?
(2)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不能完全兑换和外汇管制的既定条件下,能否建成国际
金融中心?上海是象现在那样先致力建成国内金融中心再发展国际金融中
心还是也可以国内、国际同时推动?
(3)上海经过十几年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具备了一
个国内金融中心的雏形。但与香港、新加坡两城市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同
时段比。明显滞后,甚至也落后于马来西亚,那么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
设将以什么作为战略上的突破口,结束目前战略上裹足不前的困局。
(4)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国际金融中心体系中的近期的和未来的合理的定
位是什么?如何应对全球化中的挑战和机遇,以何种路径快捷地实现国际
金融中心的目标?
1.5.2.本报告的创新及特色
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关键问题,通过相关分析,都提出了明确而独立的下面
的创新观点,不求论证严密,先求言之有理,新观点只有提出来,接受各方的质
疑和批评,再对反对的观点作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才有机会修正观点,可靠而
有效的观点就能逐步树立起来。
(1)根据形成金融中心的经济腹地比较,长江流域经济带的经济实力和潜力明
显超过珠江流域经济带和渤海湾经济圈,上海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经济腹
地优势在亚洲是独一无二的,在世晃上也是屈指可数的,上海具有显著优
势;报告以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特征这一全新视角,通过主要国际金融中
心位于东道国首都、港口、最大城市的统计分析,并按照它们一般具有的
满足国际金融中心要求的要素条件的程度评分评估,结果表明:约1/2国
际金融中心坐落于首都,“首都优势论”有其合理根由,却无坚实的佐证;
2/3的国际金融中心栖息于重要港口,源于港口城市较好的区位条件,“港
口优势论”确实值得立论;20/21的国际金融中心与最大城市如影随形,
实是最大城市近乎最好地符合了国际金融中心各方面的要求,“最大城市
论”最值推崇。北京是首都,而上海是世界特大港口,大陆最大城市,特
征分析和实际情况的佐证都表明: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较北京有优势。
这一创新的分析,为国内的京、沪之争给出了一个说法,但愿中央政府和
京沪官员认识到这样的事实,慎对京沪国际金融中心之争,以免走偏方向。
城市特征的全新视角为世界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方向。一般说来,一个国家可以有不止一个金融中心,一个国际一个国内,
界限虽不是泾渭分明,倒也清晰可辨,例如美国的纽约和芝加哥、英国的
伦敦和曼彻斯特、日本的东京和大阪,但国际金融中心似乎只有一个,洛
杉矶也可算作国际金融中心,除了与纽约处在跨时区且远在西海岸,其国
际会融中心的地位与纽约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北京、上海、香港同处同~
博十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9
1.绪言:全球化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
时区的中国大陆东边,北京也同时形成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值得三
思,参照国外情况,北京、天津、深圳等城市部可以大力发展金融产业,
但近期的定位应是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不是去与上海争国际金融中心,
当然,在一定时段后的未来,这些城市形成大陆的一些次国际会融中心也
不无可能。当然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不仅仅是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它
是中国的也应该是世界的国际金融中心。
(2)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对上海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十分重要,但国内普遍认
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前提条件的认识是武断
的和值得商榷的,本币在自由兑换前,既可以形成在岸国际金融中心,更
可以形成离岸国际金融中心。人们容易当然认为,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是
在岸国际会融中心形成的最基本条件,一个货币如果经常项目部不能自由
兑换,又如何进行国际金融活动呢?这其实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认识。在一
个国家货币被外国一定程度接受并在东道国应用的话,国际金融中心就可
能产生。例如,英国英镑在1961年才实现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然而早在
这之前,伦敦早已经是最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了,世界上很多国家接受和
使用英镑,英镑是他们的外汇硬通货。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实际上已经
提供了实体经济国际交易的货币融通通道,境内外商户、跨国公司、外资
银行已经可以开展生产、服务的经营活动的货币自由流动,国际金融中心
的最传统业务已经确立,国际金融中心自然可以形成和发展。对于经常项
目可自由兑换后,资本项下可自由兑换前,无论其货币被接受和在东道国
应用情况如何,国际金融中心是完全可以形成和发展的。美国、英国、德
国、法国、日本等因为其货币被广泛接受和使用,不用去说,在货币资本
项目可兑换前,早就形成了国际著名国际金融中心。像澳大利亚,澳元在
1965年经常项目可兑换,1983年资本项下可兑换,在此其间,澳元并未被
广泛使用,但墨尔本确是国际金融中心。曼谷也是,泰国1990年经常项目
可兑换,1994年资本项下可兑换,曼谷在1994年前早就被称为国际金融中
心了。通过研究其它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过程和本币在其中的功效,业已
表明在入民币资本项目不能完全兑换和外汇管制的既定条件下,上海完全
有可能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既然如此,上海国内金融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
建设完全可以同时推进。
(3)如何快捷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一直倍受关注,上海市政府以人民币产品
中心为突破口的战略是实际的,可以直接推动国内金融中心的建设,但却
不能直接推动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报告分析了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的
成功事实和主要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表明,在本币自由兑换前,国际
会融中心可以形成,国内令融中心并不是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必经阶段。
不可否认国内金融中心的基础对发展国际离岸金融中心非常有利,但却不
是节此不可。既然隔离型离岸固际金融中心被证实可以避免对国内金融体
系、会融政策和金融市场的冲击,可以实现维护稳定的汇率、较低的通货
膨胀率和较高的经济增长率,那么,以人民币产品中心作为国内金融中心
的突破口,以建立隔离型离岸国际金融市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突破
口,上海国内会融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就可以同时推进,相互促进,如此,
上海困际会融中心建设可以结束目前战略上裹足不前的困局,可能早日形
成。
慎十厉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彤成研究10
1.绪言:全球化与国际金触中心的变迁
(4)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近期定位是区域性国际余融中心,需要强调指出,它
不仅包括在岸、也包括离岸中心。至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束定位,国
际上已有说法,伦敦金融城2005年11月8日公布了全球金融中心的最新
排名调查报告,伦敦金融城媒体部的官员9日说,根据400名业内人士按
照指定的评估标准,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由于中国的经济力量'曰益增强,
上海在未来数年内可能成为第三个全球金融中心。上海形成区域性国际金
融中心的基本方式一是渐进式,即先形成国内金融中心,再逐步过渡到区
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上海《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纲要》中的思
路就是渐进型的传统路径;二是突变式,即以开设离岸国际金融中心为突
破口,直接形成离岸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等离岸国际会融市场的成功为
突变式形成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范例:三是渐进突变双驱动式,这是我极
力建议采用的可操作的快捷路径。在积极推进国内金融中心发展,促进在
岸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同时,力争国家同意,批准在上海开设离岸国际金
融市场,先建成隔离型离岸国际金融中心,避免离岸金融对在岸金融的冲
击,也不用担心国内财政货币政策的效果受到影响,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
换仍按原步骤进行,新加坡的经验已经证明,这种模式是可以实现汇率稳
定下的经济的高速发展。这样一来,将可以快速吸引一批离岸金融机构,
吸引大量的国际资金在沪流动,在岸、离岸国际金融中心将互相借力,相
互促进,这种方式不要求货币自由兑换,是一条现实的捷径。
除了以上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直接紧密相关的问题,国际金融中心的协
调合作体系、国际金融中心的达标量化标准等问题,虽然是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但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相关联的实际问题,国际上尚在探讨之中,还
缺乏好的建议,我也提出了新的提议和建议。例如,关于国际金融监管和协调的
权威组织模式争论,我尝试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既不改变国际金融机构的现有
格局及主要职责,且能够借助已有的国际组织多年的谈判成果,并且将国际金融
中心等一线监管组织纳入体系,即富有成效,也容易为各方接受和实施。借助
WTO 1997年12月达成的《金融服务贸易协定》,在目前已有100多个成员承诺
在此领域逐步实施自由化,承诺并遵循协定及遵循WTO的一般性原则,如自由
竞争、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逐渐开放市场、透明度、争端解决机制等基础,
建议将世界贸易组织充实扩展为国际贸易金融组织WTFO,它就可以象WTO在
国际贸易领域一样,在金融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又例如,对于
团际会融中,Ii,的达标量化标准,国际.F-还没有依据,我尝试提出了从其单项或多
项目际会融业务占全球份额的角度界定的思路和给出了一个初步推荐标准,希望
在不断改进后,看能否形成国际公认和共识。
本报告对一些争议问题给出了明确的观点和看法,对一些疑难问题给出了提
议和建议,富有特色。例如,本报告对金融中心的研究,旗帜鲜明地确认金融中
心是金融业务和金融交易活动集聚地的认知基础,几十倍于实体会融业务的合规
会融交易,无论是投资还是投机,都视作全球化时代金融中心的正常业务,金融
交易额虽不能与实体会融业务额等量齐观,但决不歧视。北京会融监管部门聚集,
大公司总部聚集,籍此认为北京具有金融信息优势的观点,报告认为足似是而非
博十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1.绪言:全球化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
的。如果是指内幕信息。你能指望一个靠内幕交易支持的市场吸引国际机构和投
资者吗?!如果是公开透明的信息,又何来首都“近水楼台”的优势呢?我不否
认中国行政干预经济对市场的重要影响,但它已经是市场经济导向的,不会有出
市场预料的政策举措,因此信息应主要源自市场,尤其是决定汇率、利率、股票
收益等的交易市场,按照我的认知,北京如果没有几十倍于实体金融业务的金融
交易支持,雉以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国际舍融中心,上海如果不能成为吸引国际金
融业务和交易的全球或地区节点,最多也只能是一个因内金融中心。
1.6.本课题研究的应用前景、科学意义及后续问题
将上海建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是我国的既定国策,通过十几年的建设,金融中
心已初具雏形,随着长江流域乃至中国及亚洲经济的持续稳定地高增长,国际产
融结合的全球化大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景是光明的。
经济全球化及金融全球化对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是挑战,更是机遇。本
报告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定位、运转、危机处理、监管、国际协调与合
作等诸环节的探讨,都可以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中的现实参考,应用的需
求是现实而强烈的,只要研究得扎实,具有操作指导意义,应用前景是勿用置疑
的。
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兴衰变迁,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
上海在此背景下怎样成长为国际金融中心及探讨上海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
环境、机遇、路径,运转、监管等问题,是对国际金融中心问题在全球化新背景
下的新探讨,它对将来也许还会出现的其它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尤其是发展中国
家的金融中心,例如印度孟买、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应当具有先导和借鉴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意义,推动学术交流和进步,是该领域研究的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具有自然的学术价值。
报告只致力研究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方面的急需研究解决的一些关
键问题,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十分庞杂的,报告无力一
一涉及,许多问题还有待以后结合实际情况发展作进一步深入研究:而在上海国
际金融中心形成后,又如何进一步超过香港、新加坡、直至东京而成长为全球级
国际金融中心,将是本报告以后的后续的重大研究课题。
博七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围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12
2.全球化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
2.全球化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显著潮流,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前沿和核
心内容,幽际会融中心是金融全球化运作的主要平台,金融全球化对国际会融中
心的兴衰变迁产生了巨大影响,上海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时代背景与世界其它国
际金融中心已有所不同,全球化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
了机遇。
下面先循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原因的基本理论线条,探讨和分析全球化对国
际金融中心形成各因素的影响,然后简要分析金融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和积极效
应,在此基础上,分析全球化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2.1.全球化对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理论各因素的影响
国际上研究金融中心的文章不少,但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
不多,现有的也只是一种学说,但它们毕竟提供了探讨问题的基础,这里不能逐
一分析,下面简要列出规模经济学理论、定位经济学理论和需求反应与供给引导
金融体系理论三种,探讨全球化对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理论各因素的影响。
2.1.1.规模经济学理论的因素影响
规模经济学理论由韩国学者帕克提出,我们将其原理论的各因素列于表格的
左边,它们是全球化前的情况,而目前处于全球化过程中,我们将全球化对各因
素的影响列于右边,方便对照分析,参见表2-1。
表2.1 规模经济学理论
全球化前全球化过程中
1.各机构的空间聚集,方便协调和配全球化使其更易实现
合,减低成本,扩大经营能力;
2,可以共同建设和使用基础设施和服全球化使规模更大,投资和成本节约效
务设施,减少投资,减低成本; 应更加突出
3,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空间上彼此接全球化使其更易实现
近,减少流通环节:
4.方便沟通和传递信息,减少旅行的全球化使其更易实现
时问和成本,有助于提高效率。
晦十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2.全球化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
2.1.2.定位经济学理论的因素影响
定位经济学理论也由韩国学者帕克提出,与上面相同,我也将其理论的各因
素全球化前、后的影响列表比较如下,参见表2—2。
表2-2 定位经济学
全球化前全球化过程中
1.时区优势:会融中心的营业时间和无影响
其它地区的金融中心衔接,成为国际金
融市场连续运转的一个环节;
2.地点优势:处于或靠近迅速发展而强化地区优势
扩大对外借款的地区;
3.交通运输优势:航运、海运、通信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设施优势;
4.政策优势:金融自由化、国际化, 推动其政策变革和开放
税收优惠。
西方学者进~步扩展为:
1.聚集经济效应强化
2.生产者服务(法律、会计、保险、促进
咨询等)的广泛可得性等
3.先进的交通通信系统促进
4.机构对其国外客户的接近可能更容易
5.存在新的国际客户能接近更大范围国际客户
6.稳定性(政治、法律法规等) 促进或促退
7.合适的时区无影响
8.较低的经营成本金融中心规模加大,成本更低。
2.1.3.需求反应与供给引导金融体系理论的因素影响
需求反应(Demand—Following)与供给引导(Supply.Leading)是经济学理论,
将它推演至国际金融中心产生,就形成了需求反应与供给引导金融体系理论。仿
上移植,需求反应与供给引导金融体系理论各因素全球化前后影响的比较参见下
表2—3。
博十扁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岍究
2.全球化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
表2.3 需求反应与供给引导金融体系理论
全球化I;{『全球化过程中
循需求反应方式产生:经济增长产对于~个持续稳定地增长的地区
生金融服务需求,导致金融体系供给增而言,全球化将促进其经济快速增长,
加反应。从而带动金融及其金融中心的快速形
例如伦敦、香港。成发展。
经济自由开放程度较高,多自由放
任的经济政策。
循供给引导方式产生:金融体系的全球化可能一方面使国际金融中
产生先于经济增长,通常是在政府有意心的形成更容易,给政府主导发展国际
识的努力和扶植下产生。金融中心助力;另一方面可能加速市场
例如新加坡、东京。化、自由化而挑战政府主导。
经济管制较多,政府对金融体系起
主导作用。
通过以上三种理论各因素全球化前后的简单比较,容易归纳褥出以下几点;
对国际金融中心的政治稳定性可能存在促退作用,当然这种可能性较小,对于政
治稳定性高的中心,全球化冲击扰动不了其稳定局势,稳定性不高的中心,本身
就不大可能发展成国际金融中心,其促退作用基本上无处发挥;至于挑战政府主
导作用方面,政府主导的方向是有序的市场化、自由化,两者并无根本矛盾。可
见,全球化对这两项因素的负面影响不足为虑,而对于其它各项因素则都是促进
作用,因而可以得出以下简要结论:就前面三个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来说,
全球化是促进和加速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成长的动力因素。
除了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也有学者研究金融中心形成的条件,并把它分为
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内在条件与外在条件;特殊条件。虽研究角度不同,但要
点都已经包括在三个理论的要点中了,无须再述。
2.2.金融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和积极效应
金融全球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简要将它们归结为消极影响和积极影
响,大家对它们在认识上没多少分歧,只择耍列出和简要说明,主要足审视它们
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情况。
2.2.1.金融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可以简要归纳为以下四方面消极影响:
博十厉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2.全球化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
1.强化金融资本对全球经济的控制
跨国公司全球化运作,资源、生产要素的全球化调度,越来越大地控;铡、操
纵着全球产业的分布和发展: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日益结合,跨国公司可以进行
大规模的资本运作,跨国公司已渐渐游离于母围和东道国的约束,对全球经济形
成有效控制。
近年来,国际游资规模越来越大,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投机盛行,
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利率、股价大幅波动,金融危机时有发生,而且危机规模越
来越大,危害越来越深。
这两方面的现象都表明国际金融资本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和控制加强。
2,消弱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效能
随着全球化发展,国内外金融市场日益接轨,国内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会受
到外部环境影响,在“溢出、溢入效应”的干扰下,国家的货币政策可能达不到
预期目标。
3.加快金融风险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
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融合,金融市场昼夜连通,巨大规模资本在全球范围
自由流动,再加上金融衍生工具的投机应用,极大放大了金融能量,金融资产价
格的过度波动,金融市场的局部失衡和突发扰动会迅速跨过国界,向全球蔓延。
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领域的危机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并可能产生“乘数”效应,
酿成金融危机。
4.增大全球性金融监管的难度
金融品种繁多、金融工具及金融衍生工具又极其复杂,本来监管就很不容易,
在全球化时代,全球会融监管是难上加难。国际货币体系进入无体系时代,各个
国家和经济体各行其是,单个国家己无力监管,国家间的协调与合作监管既缺少
平台又缺少机制,更缺少全球性的金融监管组织wFA。
2.2.2.金融全球化的积极效应
也简要归纳为以下四方面积极影响:
1.推动世界经济的增长
a)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离不开国际会融服务和本外币资会的支持,会融全球化使资会融通
和货币兑换更加简便和快捷,极大促进阴际贸易的发展。
b)促进国际投资的发展
全球化增加了金融资本的筹措能力,也扩大了资本投资的使用范围,提高了
投资的效益,毫无疑问促进了全球投资的大发展。
0促进了全球投机的发展
全球化使投机的范围和规模空前扩大,加剧了市场价格的波动,投机仉会更
多更大.全球投机除了带来危吉以外,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
2.优化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配簧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t海围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16
2.全球化对上虑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影l响
a) 推进全球会融的市场化改革
金融自由化才有金融全球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会融或
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管制,可以预见在全球化的潮流中,管制会越来越少,一定会
朝着更加市场化的方向推进。
b1 优化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配置
汇率、利率、股价等要索的市场化、自由化,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
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了资本等要素的配置效率。
3.促进全球金融业自身效率的提高
会融全球化拓展了金融业的发展空间,出现了金融创新和提高效率的更多机
会,同时,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和合作也将加大,将会带来下面的效果:
a)促进金融机构降低交易费用;
坊提高金融资本的配置和运行效率;
c)增强金融微观主体的竞争能力。
4.加强国际金融领域的国际协作
金融全球化主要是资本全球逐利和市场化的推动,是按市场化规则运转的,
但市场机制是有缺陷的,市场不能解决“外部不经济”问题,监管是必要的。
金融全球化带来了共同的利益,也产生了共同的风险,国际合作产生双赢,
对抗导致双输,加强国际协作将是金融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诸项审视上述影响显见,在消极影响中,强化金融资本对全球经济的控制,
金融资本地位提高,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有利;消弱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
效能,意味着国际化加强,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也有推动;加快金融风险在
全球范围内的传递与增大全球性金融监管的难度,对上海金融中心的形成尚无影
响。在积极效应方面,每一个因素都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有较大促进作用。
23.全球化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带来的挑战
全球化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上海形成国际金融中心也不例
外,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其带来的挑战。
2.3.1.金融中心无形化
金融机构普遍通过电话、电报、电传等现代通讯工具进行各种金融交易,金
融中心似乎可以无形化了,“地址”也可以不固定了,有人预言,传统的国际金
融中心已经不需要了?!
不容否认,数字化、信息化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学习和工作的方式,但至少现
在还能预见的是无形的会融市场仍需要电子交易中心和清算中心,这两个中心需
要大笔投资建设,也必须有有形的地址。并需要维护。
要处理的问题越复杂,面对面的接触就显然越重要。大宗发行、辛迪加贷款
和企业并购涉及许多高级管理者和多重债务关系,不可能在远距离通过电子方式
博t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17
2.全球化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
进行,泄露秘密的危险也会相应高很多。
“能够看着其他参与者的眼睛,观察他们的行为,分析他们的特点,评价他
们的能力”(Reed 1981,68)。
现代通讯确实越来越发达,但并无证据表明人们的交往较以前减少了。纽约
证交所的交易人员,仍然熙熙攘攘打着手语做交易。国际金融中心高楼林立的景
象也许可能变化,金融中心不一定要有形拥有众多金融机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要适应新需求。
2.3.2.国际金融中心间的竞争更加白热化
全球化带来了资金的全球化自由流动,许多交易在每个国际金融中心都可以
操作,国际金融中心为东道国带来了丰厚的外汇收入和融资便利。据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统计,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英国金融业每年净出口仓口汇80亿美元以上,
德国金融业每年净出口22亿美元,美国金融业每年净出口22亿美元,香港金融
业每年净出口20亿美元左右Ill。因此,争取更多的国际金融业务份额意味着地位
提升和巨额利益,竞争的激烈程度空前加剧。
金融全球化使金融交易虚拟性极度膨胀,1980年,根据国际渍算银行提供
的数据,国际每日的外汇交易额达800亿美元,是世界贸易额的10倍,至1992
年,每日外汇交易额达到8800亿美元,是世界贸易额的50倍,1995年,外汇交
易额达到12600亿美元,是世界贸易额的70倍嘲;除外汇交易外,各中心的证券
交易额也都大规模增长,金融交易似乎已脱离实际贸易的基础。越来越按金融交
易的自身需要而自然膨胀,这给国际金融中心带来了交易额和巨额交易收益;金
融全球化使国际巨量投机资金可以东奔西跑,到处逐利,而每一个国际金融中心
的服务范围越来越超出区域范围,扩大到了全球,吸引投机资金,也是国际金融
中心扩大业务的途径,各国际金融中心问的竞争已日趋白热化。上海只能在竞争
中求发展。
信息技术使全球化沟通交流变得非常方便,信息共享程度提高,全球化也进
一步推动了通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进步无疑也促进了国际金融中心间的竞争。
2.33.三大时区全球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强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金融业务出现了集中化趋势,尤其
是8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品得以迅速发展,50%以上交易集中在纽约、伦敦、
东京三大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目前三大中心集中了60%的世界外汇交易,40%的
银行贷款,33%的国际债券发行业务。余融全球化侵资会流动和交易的规模空前
扩大,与新型金融业务(例如金融衍生品)~样,要求国际金融中心有高流动性,
规模效应和高效的清算支付系统,这些条件只有三大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具备。
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尽管朝气蓬勃,但金融立法、金融管理、融资渠道、金融产
品有限、流动性不够,规模不大,支付结算系统不健全,主权风险大,它们可能
被全球化推向边缘化,这对上海形成国际金融中心是一挑战。
111‘‘Special Survey:Financial Centres”,The Economist,May 9Ih.1998,p5.
圆(英)约翰.伊特书尔.(关)艾斯-泰勒.全球金触风险监管mq.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3.
博十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18
2.全球化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
2.3.4.无序的国际货币体系和无力的全球金融监管和协作
自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退位后,国际货币体系步入了无体系时代,全球
化并未带来新体系,似乎推动了多极化和区域化发展,美元、欧元、日元汇率大
幅波动,各集团相互指责,难以调和。各个国家的监管体系面对全球化的会融市
场和业务,心有余而力不足,原有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公司等崮际金
融机构本身也存在问题,它们原本就不是为全球金融监管而设,现阶段也不能适
应金融全球化的金融监管要求,国际上还没有象国际贸易组织WTO那样的国际
金融组织WFA,目前的国际金融监管既缺少监管的权威机构,也缺少监管的国
际协作的机制和平台。也许全球化最终会带来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新的有效的全
球金融监管模式,但为时尚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只能在一个无序的国际货币体
系和缺少全球金融监管合作的大背景下成长。
2A.全球化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带来的机遇
全球化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既带来了挑战,更带来了绝好的机遇,我们
也将它归结为四个方面分述如下:
2.4.1.贸易、投资等众多重要因素的强力推动
全球化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的规模快速增长,中国近两年的进
出口额平均增长超过30%,2005年进出口额达到14221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世界
第三国际贸易大国,而且发展势头仍然十分迅猛;2005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4.43
万亿吨。超过新加坡的4.2万亿吨而居世界第一位,上海港的集装箱业务吞吐量
1809万标准箱,紧随香港、新加坡而居世界第三位,2005年12月10日,上海
洋山深水港开港,2010年预计达到1500万标箱吞吐量,相当于再造一个上海港,
2020年,预计达到2500万标箱吞吐量,上海港集装箱运量居世界第一也将指年
可待,而且会越来越遥遥领先。国际贸易及其服务贸易的持续稳定高速增长,对
上海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十分有利,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得天
独厚的强大支持,世界三大全球级国际金融中心都与国际大港形影不离。
从全球来看,中国是经济增长最快、投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中国自1993
年以来,是仅次于美国的吸引国际直接投资流入的世界第二大国,2003年以来,
中囡成为第一大国。中国吸引的国际直接投资占到整个发展中国家总额的近
40%,国际直接投资增速也很快,1990-1999年期I.日J年均增长速度为19.4%,投
资规模达到8650亿荚元pI。持续稳定地高速增长的国际直接投资涌入中固,带动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为上海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创造了良好条件。
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高速发展,跨国公司加紧并购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开
展国外并购,再加上中国经济本身的强劲增长,在中国的国际融资规模也将大幅
攀升,上海的固际金融业务蓬勃发展,对上海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将有明显推动作
I≈Wor]d Investment Report.2000 Trends and Determinants
Nations.2000,P5.
溥十厉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彤成研究
2.全球化对上惠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
用。
2.4.2.金融交易膨胀的推动
中国投资的安全性和高收益,越来越吸引着国际巨额投机资本的关注,围绕
着人民币升值,国际投机资本要豪赔一把,虽然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有负面影响,
但对上海形成国际金融中心而言,也有促进功效。
基于中国铜、铝等金属的生产和消费在世界上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上海期货
交易所的期价已成为全球期价的重要定价中心之一,中国钢铁的生产和消费也居
世界第一位,除了现实的交易外,由此而带来的国际金融交易也将大幅增长,金
融交易增长对上海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将成为又一推动力量。
2.4.3.国际机构和国际人才积极涌入
全球化推动了国际机构在中国枪摊,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是吸引国际投资最多
的区域之一,世界500强公司的大多数在上海有机构和投资,有跨国公司将其全
球研发中心设在上海,外资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更是争先恐后在
上海布局,上海陆家嘴贸易区已初具金融中心的雏形.据报道14】:“今年以来,上
海市政府认定批准了3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新批外资投资性公司15家、外资
研发中心34家。截止昨天,经市政府认定批准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86
家、外资投资性公司累计105家、外资研发中心共140家。上海已成为除香港以
外,我国‘总部经济’项目最集中、发展最快的城市”。
2.4.4.长江流域乃至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中国的引进来战略已大获成功,接下来除了在继续扩大引进技术引进外资的
基础上,促进世界制造中心的形成,更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全球化竞争。
中国经济从总量而言,已比较强大,已有部分企业有能力也有迫切需要走出去。
中国五金矿产集团、宝钢集团单个国外投资和并购项目金额已超10亿美元,中
海油公司的海外收购现金报价已高达185亿美元,海尔集团也已在美国设厂进行
生产营销活动,可以预见,随着中国世界制造中心的形成,随着大批中国企业开
展国际投资和金融交易活动,金融融通、金融交易、外汇汇兑、投资投机等交易
业务需求会迅猛增长,全球化会加速人民币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实
现。
川蒋心和.总部经济:上海引黼AINI.《解放日报》.2004/12/26,2版
博十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2.全球化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
本章小结: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总结归纳以下几点:就前面三个国际金融中
心形成的理论来说,全球化是促进和加速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成长的动力因素;
在全球化带来的消极影响中,强化金融资本对全球经济的控制,金融资本地位提
高,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有利;消弱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效能,意味着国
际化加强,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也是推动;加快金融风险在全球范围内的传
递与增大全球性金融监管的难度,对已经是国际金融中心的中心有影响,对正在
形成的上海金融中心尚无影响;在积极效应方面,经济增长、资本流动加速、金
融配置效率提高、监管与合作改善等,每一个因素都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有较大促进作用:全球化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带来了挑战,从外部说,竞
争加剧了,国际货币体系和全球金融监管与合作都还存在较大问题,从内部讲,
人民币资本项目仍不能自由兑换,阻力是现实存在的。但也带来了良好的重要机
遇,贸易、投资、投机、国际机构及人才涌入、中国经济的全球化都成为上海形
成国际金融中心巨大而坚实的推动力,机遇大于挑战。
全球化中的新背景是有利于上海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可以循需求反应
模式更兼供给引导方式,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加速发展,上海成长为国际金融
中心的周期将大为缩短。
博七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3.上海最人田内金融中心的形成
3.上海最大国内金融中心的形成
上海已经形成了国内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也业已形成了全国性国内舍融中心
的雏形,正在向全幽性的金融中心边进。
目前,国内的北京、深圳、天津、武汉、重庆、广州等城市也形成了国内区
域性的金融中心,这些城市也多在努力走向全国性的金融中心,虽然存在相互竞
争,但各自的发展没有直接的排它性,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域辽阔,可以存在数
个国内金融中心,而上海在这些城市中,其国内金融中心的领先地位是显而易见
的。
本章只对最有可能形成全国性国内金融中心的三大经济区的简单情况略作
比较,对北京、深圳的国内金融中心问题不作进一步探讨,而对于上海,主要是
分析其制约因素,如何利用优势,探讨其进一步切实可行的途径,力争成为中国
最大的国内金融中心。
3.1.中国大陆三大经济区综合情况比较
区域性国内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是拥有其服务的经济腹地,其经济腹地的规
模和服务辐射的能力决定了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决定着其未来发展的潜力
和成长为全国性金融中心的基础。
3.1.1.中国大陆三大经济区的基本情况
从目前及未来的区域经济协作联动的趋势看,中国大陆将产生:长江三角洲
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京津唐都市圈、东北都市圈,长江中部(以武汉为
核心)都市圈、长江上游(以重庆为核心)都市圈。由于金融中心对经济的巨大
推进作用,各都市圈的中心城市都争相建设金融中心。尤其是,21世纪中国经
济将可能形成以长三角都市圈为中心、珠三角都市圈和京津冀为南北两翼的发展
态势,我们就选择这三大经济区的数据汇总,见表3-1、表3-2,表3-1为2000
年数据,表3—2为2002年数据,两表对照,可以看出各自的增长情况。
表3.1 中国大陆三大经济区综合情况比较
2000钲
地区/项目长江三角洲珠汀=角洲京津
自然情况E较
酾积(万平方公咀) 9.97 4.17 2.87
人口(肺75()4 4077 2190
城市数/N省级以上15 4 9 2 2 2
城市化率42.55% 72_'% 59.1%
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GDP(亿元1 15351 7378 4118
GDP占全国比例17.’% 8.25% 4,60名
博十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阔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3.上海毋大旧内金融中心的形成
人均GDP(Ji元) 2.05 2.79 2.00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1040 599 476
对外贸易额(亿美元) 1281.8 1701.0
"2001年1450.5 1765.0
对外贸易占全国比重27.O% 35.9%
外商直接投资到位112.0 112.8
(亿美元)
"2001笠137.2 129.7
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27.5% 27.7%
竞争力比较
核心竞争力47.94 24.58 18.44
基础竞争力30.73 16.62 17.44
辅助竞争力6.91 6.48 5.82
三种竞争力标准化比1:O.64:0.14 1:0.68:0.26 1:0.95:o.32
综合竞争力57.36 3037 26.04
资料来源:根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0重大项目研究成果:洪银兴.刘志
彪,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P102、
P210.的表格数据整理而成.
表3.2 2002年三大经济区综合情况比较
(注:括号内数据为该区域占全国的比重)
项目全国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广东
江苏河北
GDP(亿元) 104 790.6 23 835(22.7蚴1 1 385(10,86㈨11769(11.23./0)
总人口(万人) 128453 13 653(10.62%、9 165(7.13嘲7 859(6.1 1%、
人均GDP(元) 8 184 17 457 12422 14 975
进出口总额6 207 1 848(29.780/01 819(13.2%、2 210(35.610/o、
(亿荚元)
外商直接投527 175(33.25。/曲40(7.750/o、1 13(21.480/o、
资(亿荚元)
三种专利申205544 503 it)(24.47e以24592(11,969,0、34352(16.7‰
请:发明、实
用新型、外观
设计(件)
资料来源:陈维.2004年上海经济发展监皮I}一创新城市Dq.上海}t会科学院出版村,
2004,2j8—279.
蹲十厉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七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3.上海最人囤内金融中心的形成
3.1.2.京津冀与珠江、长江三角洲的比较
京律冀的各项指标在三大都市圈中是最弱的,且差距较大.2002年京津冀
的GDP为11385亿元,与广东的11769亿元相当,不及江浙沪23835亿元的一
半,不仅如此,京津冀的人均GDP为12422元,占到广东14975元的八成多,
只到江浙沪17457元的七成多一点;京津冀进出口总额819亿美元,只有广东2210
亿美元的37%,江浙沪1848亿美元的约45%:京津冀吸收外商直接投资40亿美
元,是广东113亿美元的35%,占到江浙沪175亿美元的约23%,四分之一不到:
2000年京津的地方财政收入476亿元,占到珠江三角洲599亿元的约80%,只有
长江三角洲1040亿元的一半不到;表3—1对京津的综合竞争力评分为26.04,是
珠江三角洲30.37的不足九成,不到长江三角洲57.36的一半。
另外,四大国有银行总部在北京,北京银行金融很有优势,2002年,第三
产业占北京GDP的比重达到61%,金融业产值占GDP比重15.5%,两项指标超
过上海,但在绝对额上,2002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达到585(629亿元—_2003
年)亿元,明显高于北京的485亿元,超出2成有余,北京在最有优势的金融领
域,仍然落后上海。北京没有交易所,只依靠金融业务,而现代金融交易额的规
模是实际金融业务额的几十倍,随着上海各交易所金融交易额节节强劲攀升,北
京被上海远远甩在后头是不可避免的。
现实也表明,京津冀地区间协作联系比较松散,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整体
运作、协作的特征,京津没有很好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
3.13.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面积是珠江三角洲的2.4倍,京津的3.5倍;人口分别是1.84倍、
3.43倍:GDP分别是2.08倍、3.73倍,显示出长江三角洲巨大的经济实力;在
外向型经济指标方面,珠江三角洲由于开放先发优势,对外贸易额超过长江三角
洲,但长江三角洲增势强劲,显示出巨大潜力,很快超过珠江三角洲当无疑问。
例如,2001年,长江三角溯对外贸易额由上年的1281.8增加到1450.5,同期珠江
三角洲仅从1701.0微升到1765.O;2001年,外商直接投资到位额长江三角洲为
137.2亿美元,超过珠江三角洲的129.7亿美元,且增速大大高于珠江三角洲;从
绝对数值看,长江三角洲的核心竞争力和基础竞争力均大大高于珠江三角洲和京
津地区,辅助竞争力都相当,因为从总量(人均无优势)来说,长江三角洲具有
较大经济规模、科技人才数、高等教育师生数。
3.I.4.长江三角洲发展的潜力优势
长江三角洲核心竞争力与创新能力提升中的区域集聚与外溢效应明显,长江
三角洲仅核心区教育经费的投入约占全国的1/6,高于其人口总数约占全困1/10
的水平,科研经费的投入,超过全国的1/6接近1/5,文教科研经费的投入,超
过全国的1/4达到28.5%,大中企业的科研经费超过全国的1/4,技术市场成交
额约占全固的1/5,高新技术出口额约为全国的1/5(马庆国等,2000)。尤其是
90年代中期以来,长江三角洲已成为跨国公司、港澳台资本、技术与产业的重
要接受地,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制造业也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
博十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3.上海擐人国内金融中心的形成
在全球化时代,长江三角洲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1.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与参与困际市场竞争的前沿地区,也是推动我国
广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的凭借与依托力量,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内
向一体化发展与外向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增长区域;
2.长江三角洲是东部沿海地带的新兴增长极和制造业基地,不仅聚集了越来越
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优质生产要素,还在区域发展模式选择、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企业发展、地方政府公共产品投资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已
成为我国技术与制度创新及其扩散的中心;
3.长江三角洲是我国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外向带动极与增长中心,协调着东部
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公共产品投资、市场
发展方面的分工合作关系与技术经济联系,同时,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南北交汇之
地,具有协调南北经济关系的地理区位优势,使它成为东西部分工合作与南北生
产力合理布局的协调区域。
4.长江流域经济带的线长面广,在世界上都是屈指可数的,京津冀和珠江流域
难望其项背。长江流域经济带中西部各省区有: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
重庆、贵州、云南、西藏。
3.2.上海形成最大国内金融中心的制约因素
上海的目标不仅是全国性国内金融中心,而且要力争是全国最大的国内金融
中心,要实现这一目标,面临以下主要的制约因素,应当充分重视,研究找到破
解或替代弥补之策。
3⋯2 1金融监管、债券发审登记等机关不在上海
国家金融监管机关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一行三会”,还有国家
外汇管理局等国家金融监管机关不在上海;债券的发审机关财政部、国家开发银
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北京,中央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等
债券的发审、登记机关不在上海。
会融活动的三个基本功能中,其中上市前的审批和上市后的监管、中央证券
登记结算公司的总部在北京,上海只有三大功能中次要的交易平台(赵晓斌,
2004),且这种格局不易改变。
3.2.2.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等大公司总部不在上海
北京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四大国有商
业银行,还有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两大政策性银行、再加上中信实业
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北京市商业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总部,北京实际
控制着银行资产的绝大部分。只要总行在北京,所有资金调度就将在北京完成。
谁在着手建立统一数据库的各家银行,~旦把整个银行的资金集中到总部统一运
博十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3.上海晟人周内金融中心的形成
作,就意味若中国银行业资会总量的80%左右集中在北京.如此庞大的资金调度
总量,在东亚地区也是数一数二的(王力,2003);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人
民财产保险公司、中困再保险公司、泰康人寿、新华人寿等几大全国性保险公司
的总部在北京,中国保险业三分之二的资会运作在北京:银河证券、中金公司等
大型证券公司总部也在北京,另有部分大券商在深圳等地,上海的券商虽不弱,
但不占绝对优势。
北京目前还是最大的跨国公司中国总部基地(全球500强企业的中国总部有
一半以上在北京,上海才有20%多),也是最大的国内公司总部基地(全国500
强企业有160多家、前100强有近80家总部在北京),北京有中石化、中石油、
中海油、中移动、联通、网通、华能、中远等,这些大公司控制着国有资产总量
的一半以上(赵晓斌,2004)。
围绕大企业、大财团和大机构的金融服务,诸如上市、并购、投融资安排等
高端业务,上海不是近水楼台。
3.2.3.粮、棉、豆的期货交易所不在上海
上海不是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中心和交易中心,由于历史原因,粮、棉类大宗
农产品的期货交易所设在了粮食主要产地的河南郑州,而大豆及豆粕农产品的期
货交易所设在大豆主要产地的东北大连,农产品期货交易所设在产地固然有便于
产地客户服务的便利,但不在国内金融中心,不便于机构的融资和金融投机交易,
保值合约客户较难与投机合约客户匹配,对交易也有影响,还有,不处在国际金
融中心,对将来吸引国际投资和投机交易也不有利。毫无疑问,上海定位于国内
最大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具有成为大宗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的金融条件和
交易客户优势,但不管什么原因,现实是上海错失了对金融中心具有促进作用的
大宗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的良机,目前还看不出会有所变换的任何迹象。
3⋯24京、津、汉、渝、蓉、深等城市的竞争
该六大城市都具有独特的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各自形成了区域性国内金融
中心,也都具有相当的成长空问,虽然目前直接的竞争还不激烈,但一旦都致力
于发展全国性金融中心,短兵相接的斗争就不可避免了。目前直接与上海形成竞
争的是深圳和北京,深圳本是一渔村,因特区而暴发,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
金融业务方面突飞猛进,有多家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总部落户深圳,而深圳市政
府也不断主动出击,内冲外突,精神可嘉,但在战略格局中,外有香港盖帽,内
有广州挟持,珠江三角洲它也只能分一杯羹而已,若要外拼京沪,恐怕还力不从
心:北京挟会融管理中心及总部经济优势,定位于形成:金融管理控制中心、金
融、№支付结算中心、金融信息中心、金融行业标准制订中心、会融批发业务中心、
资金调度中心和金融中介服务中心,香港大学的会融地理学的学者赵晓斌博士曾
得出北京将会成为全国最大金融中心的研究结论,不管你认不认同这样的断言,
但北京的垄断住资源秉赋是令上海羡慕不已的。
按目前的发展态势,上海形成全国性会融中心并无疑问,但要成为全国最大
的国内金融中心,就必须在同北京的竞争中胜出。
博十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同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3.上海虽大国内金融中心的形成
3.3,上海形成最大国内金融中心的优势
上海形成国内最大金融中心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同样也具有一
些实质而t隆实的基础和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3 1已形成多种要素型金融市场体系
全国性的主要金融产品交易中心云集上海,具有明显的聚合效应,越来越成
为各交易机构的首选地。主要的八大交易中心是:
1. 人民币利率定价中心(拆借、债券)——中国银行间交易市场(拆借
中心、债券交易中心、货币市场交易中心)、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
货币市场产品交易系统;
2. 股权交易定价中心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产权交易所;
3. 外汇交易中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4. 期货交易中¨卜_上海期货交易所:
5. 衍生产品交易中心一上海证券交易所(ETF基金、权证),金融交
易所(筹);
6. 黄金交易中心——上海黄金交易所;
7. 钻石交易中心——匕海钻石交易所;
8. 航运交易中心一上海航运交易所。
目前,各个交易所的交易额大多呈高速增长态势,增长空间巨大,每一个交
易中心的辐射力增强,都对上海的全国性金融中心起到推动作用,这是显而易见
的事,没有必要对各个中心一一说明,下面仅以上海产权交易所的发展Ⅲ为例,
说明这种发展态势。
上海产权交易所2003年累计完成各类产权交易5155宗,交易总量达到
3612,35亿元,同比增长了1135%,日均成交10亿元。
2003年,国有独资、控股产权交易量达到2079.77亿元:各类中小企业通过
上海产权市场直接或间接融资超过500亿元;技术产权实现交易1610宗,交易
量达979.94亿元,同比增长79.45%。
大项耳一个接一个,年初,上海电气集团以62,6t亿元的优质资产在上海联
交所挂牌,引入了27.5亿元的增量投资。新华发行集团转让49%股权,仅~笔
交易,成交就达到3.48亿元。
打造全国中心市场目标既定,上海联交所相继在杭州、陕西、长春没立分
所;在11月举行的上海工博会上,产权交易展馆打出了“全圉产权交易展”的
名号;产权交易共同市场信息网“hn一一CHINA”主站设在上海联交所,客观上
已将全国市场的产权交易信息向上海聚集;统一统计口径,实现异地同步交易,
上海联交所还主动承担了打通异地市场问屏障的重任。
如今,各地产权交易已出现向上海流动的迹象。今年,上海产权市场异地并
购交易851宗,交易量达561.1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上海与长三角的互动产权
III俦盘If娜.上海打造全国产权中心市场【N】.《解放日报》9版,2004—12.31
博十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阿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3.上海最大国内金融中心的形成
交易占26.56%,更多的交易来自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交易占总数的
52.29%。
3.3.2.金融及交易规模国内首屈一指
2003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达到629亿元,同比增长7.6%,占全市GDP的比
重10.1%,连续十年超过10%,会融业增加值全国第一。2003年,上海银行间同
业拆借和债券市场成交17.2万亿元,同比增长44.25%。上海证券交易所有价证
券累计成交8.28万亿元,占全国市场的87%;上海期货交易所累计成交6.05万
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56%;外汇市场成交1511亿美元,日均成交量6.02亿
美元,同比增长54.26%。上海黄金交易所成交额达245亿元。全市GDP6251亿
元,增长11.8‰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7318.38亿元,增长23.8%;本外币各项
贷款余额13168.05亿元,增长24.4%;本外币存款占全国7.85%,贷款占7.77%
(上海证券报,2004-02—04)。
3.3.3.金融机构和公司总部集聚效应
截止2003年末,上海金融机构总数达到423家,比2002年增加77家。各类
金融机构的业务中心和功能中心相继落户上海。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保等全国
性金融机构的20多家集约化经营总部建在上海。外资金融机构纷纷落户上海。
至2003年末,在沪经营性外资及中外合资金融机构达到90家(上海证券报,
2004-02.04)。
2003年1月~200稗4月期间新开设的32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中,上海有
11家,深圳7家,北京6家,其它分布在天津、大连、青岛和汕头阁。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已有184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进驻上海,
其中属于世界500强企业有62家,占全国总数的约400/0131。又据报道:“2004年,
上海市政府认定批准了3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新批外资投资性公司15家、外
资研发中心34家。截止2004年,经市政府认定批准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
到86家、外资投资性公司累计105家、外资研发中心共140家。上海已成为除
香港以外,我国‘总部经济’项目最集中、发展最快的城市”。
3.3.4.金融腹地、金融创新空间优势巨大
按照前面对三大经济区所作比较,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圈,长江流
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带,上海会融服务的直接腹地最大,长江三角洲又是增长速
度最快、潜力最大的经济圈,上海金融中心的基础优势不错。另外,珠江非常短,
珠江向西可以延伸到广西,然广西的经济实力有限,京津冀可以延伸到环渤海湾,
经济腹地增加明显,但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江,向西可以延伸到湖北、云南、四川、
重庆等,腹地延伸到我国中西部广大地区,长江流域经济腹地的广阔潜力非渤海
湾和珠江流域可同日而语。
上海目前的金融产品和工具有限,存在极大的创新空间,每~个金融产品的
日贺力平.范小航.外资银行在华发展趋势概述【1|.《国际金融研究》,2004/12,11.
d杨再斌.黄运成.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约求条件分析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
心信息网,2003.
博十厉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3.上海最大国内金融中心的形成
推出和繁荣,对会强化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进一步增强上海金融中心的吸引力。
例如金融衍生工具的兴起和爆发式成长、两大债券市场的融合,票据市场的繁荣、
#I'VE交易的节节攀升带动的人民币配套业务等。
3.4.上海形成最大国内金融中心的路径
金融中心发展过程的高度规律性使其可以被归纳为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又
构成一个腹地范围的等级体系(Reed 1981.57),每一阶段的中心相应地服务于:
I. 它的直接腹地
2. 腹地外更大区域
3. 整个国家范围
4. 临近国家和政治属地
5. 成为世界范围的金融中心
显然,国内金融中心涉及到前三个阶段,它也是上海形成国内最大金融中心
的现成的基本路径,2004年7月,上海形成了《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
纲要》的报告,总体思路是实行“三步走”战略,到2005年,打好基础;到2010
年,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具体的
策略是以人民币产品中心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突破口。
《纲要》现阶段也只能作用于国内金融中心,简明来说,可以将其路径简要
归纳为一个突破口,三个基本支撑点。
3.4.1.以建立人民币产品中心为突破口
《纲要》确定的建设路径是:依托上海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在中国加入世
界贸易组织、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动下,使上海首先成为
投资,交易、开发人民币金融产品的中心,并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
高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这一建设路径,是在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借鉴国际经验、反省所走之路、
比较自身优劣之后确定的,我认为对于国内金融中心的建设,它的确是抓住了要
领,只要辅助一些配套措施,完全可能实现全国性金融中心的目标。
人民币产品中心首先推动了国内金融中心的形成,而国内金融中心的基础对
于形成国际会融中心非常有利,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民币产品中心作为上海国
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突破口也无不妥,但人民币产品中心并不是直接促进国际金融
中心形成的突破口,确切地说,它是实现国内金融中心的有效突破口,至于国际
金融中心的直接有效突破口,我认为可另有手段,报告将在第五章另作探讨。
3.4.2.做大金融市场
较完善的会融市场是上海在国内、国际金融中心方面获得国内领先地位的优
势所在,它仍有巨大的发展空『HJ,保持和扩大会融市场优势是上海谋求最大国阿
余融中心的根本保证,一定要保本再求末。前面提到赵晓斌博士的一个观点,认
博十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3.上海盛大国内金融中心的形成
为金融活动的三个基本功能中,其中上市前的审批和上市后的监管、中央证券登
记结算公司的总部在北京,上海只有三大功能中次要的交易平台,上海不如北京
优势大,我认为他的认识足基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中心,譬如传统银行业务
中心,对于现代金融中心,由于金融交易的规模已经是实际传统金融业务的几十
倍,例如外汇交易额是国际贸易额的约70倍,我并不否认传统金融业务的基础
重要性,但就其对现代金融中心的规模重要性而言,已旁落而居于没落的地位。
我个人认为,金融市场是现代金融中心的核心和灵魂,人民币产品中心和金融产
品创新及吸引和做强金融机构的落脚点应是做大做强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成功
了,金融中心才算真正成功了。
目前具体的主要的工作是,加快票据市场发展,力争成为全国票据交易中心;
推动产权市场发展,最终建成全国性产权交易市场;填补市场空白,推动金融衍
生品市场的建立。
3.4.3.做强金融等机构
上海目前不是中国最大的金融机构、中国最大的公司、跨国公司中国总部的
最大集聚地,这是上海形成全国性最大国内金融中心的软肋之一,幸好上海吸引
国内外大金融机构、公司的势头强劲,仅次于香港,而远超过北京,最近大多数
新成立的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的总部都选择了上海,上海只要做好工作,完全可
能存量欠缺增量补,将来反超也未可知。
以银行业来说,国内银行业60%~70%的份额集中在四大国有银行,但在外
资银行充分介入后,四大行可能失掉一部分市场份额,可以猜想,上海有可能依
靠内外资银行业务份额的增加在也许十年内改变中国商业银行中心在北京的格
局。
按照金融地理学的观点,强调信息的外部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信息腹地
是决定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因素,总部集聚地,就是信息最集中、最丰富的地方,
总部最集中的地方就是最大的金融中心。
可见,总部集聚效应对金融中心的作用非同小可,上海目前将采取积极措施,
集聚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公司总部及其集约化运营中心,试点发展新型金融机构,
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控股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在国内外上市。
3.4.4.做多金融产品
上海的会融产品品种和数量在国内是遥遥领先的,国内目前的金融产品的品
种和数奄还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跟国外比,差距也较大,推出新
的会融产品和金融创新的空I.日j十分广阔,通过做多金融产品促进国内最大会融中
心建设的效应将十分显著。
2006年上海应积极推动国债期货、股指期货、石油期货、交易所交易基金、
货币市场基金等金融产品创新,推动银证、银保等交叉业务创新和删上金融业务
的创新。
尤其是人民币放弃了叮住美元的汇率政策,改由叮住一揽子货币,管理浮动,
经山市场产生基本均衡汇率,国内外的企业都将面临人民币的汇率波动风险,企
业产生了强烈的汇率风险管理要求,外汇交易面I临爆发式成长,在推出外汇交易
的做市商制度后,外汇交易产品的丰富和创新将足解决外汇市场交易瓶颈的重要
博十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3.上海最大国内金融中心的形成
措施。2005年底,我国的国际贸易额达到14000多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
储备达到8100多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居世界第一位,然
而我国的外汇市场交易额在世界上却微不足道,就是与国内股市、债市、期市的
发展状况比,也差距很大,是为上海金融中心四大支柱市场的最短的那块板,如
不迅速赶上,将会制约其它三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应当作为突破和发展的重点
领域。
本章小结:
本章的主要观点是:中国可以也应当形成多个区域性国内金融中心,其中少
数也可能形成全国性国内金融中心,通过中国三大经济圈的比较分析和上海形成
全国性国内金融中心制约因素和优势因素的分析,结论是:上海成为全国性国内
金融中心是没有悬念的,但要成为全国性最大的国内金融中心,却面l临着北京等
城市的强有力的竞争,上海存在胜出的基础因素和可能,但无肯定必胜的保障。
上海《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纲要》提出的以人民币产品中心为金融中
心建设突破口及三个基本着力点的路径是务实而值得大力推进的。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4.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4.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国际上在岸的、离岸的、在岸离岸一体型的大大d,/J"的国际金融中心有近百
个,它们是在各自的条件背景或机遇中发展起来的,国内外有一些学者尝试研究
了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因素或条件,但既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评价机构,也没有
形成一个权威或公认的方法,学者们的认识也随着新国际金融中心的涌现和国际
金融中心的兴衰变迁而进化,以前学者们认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志性特点就是它
们的金融资本输出能力,“但我们不再能肯定金融资本输出能力是否还是国际金
融中心的标志性特点了”(Reed 1981。52),二战以来,没有一个国家成为持续的
资本输出国,美国、日本、英国当其领先地位开始明显衰落时,求助于法规和创
新。当然,我们不是过分否定资本输出,它是金融中心存在的有利条件,但不是
必备条件。
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办公和生活成本也是经常进行讨论的话题,但如果业务
是活跃的和有利可图的,就能够支付租金和其它费用,居家在东京的外国人每年
要花费100万美元,而在香港就要便宜的多,但机构是否会因此而选择香港吗?
恐怕这也不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条件。
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无疑应该保证纽约在世界级金融中心中居首位,但这没
有成为现实。因为美国的政治以州为基础,各州不会对发展其他州的某个城市感
兴趣。
可见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问题因素比较复杂,一般应具备一定的综合区位优
势,但具备了条件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可能还需要机遇,甚至
是偶然的机遇,有不少条件不错的城市也满足条件,但却与国际金融中心无缘,
就算万事齐备,但能不能在角逐中取胜成长起来,还要看比赛的进行和结果,成
功的国际金融中心也可能在以后的竞争中败北。
按照这样一种动态的思路,通过研判上海形成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
上海与成功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上海与北京等竞争者的比较分析,找出上海的
差距和竞争优势,然后寻求制胜的路径。
4.1.上海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研判
每一个城市形成国际金融中心,除了历史的机遇和幸运因素,一般都符合国
际金融中心城市要求的基本条件,虽然这些条件不是绝对必然的,但其指导意义
和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上海要形成国际金融中心,也不例外,也应大致符合以
下大多都认同的条件。
4.1.1.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必要条件研判
国际金融中心一般应满足以下必要条件:
1.天然条件:合适的时区;交通枢纽或港口:商贸中心.
2.环境条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基础设施完善,电讯与交通便利;法规法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4.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制完备符合国际惯例;无外汇及金融管制,资金、人员进出自由;轻税或免税。
3.金融体系条件:低成本、高效率、完善的金融体系(机构、市场、产品、人
员,法规>。
在天然条件中,上海与东京时区接近,与香港相同,完全可以和它们一样,
成为全球三大交易时区的传承节点;上海是国际国内重要航空港、世界特大海港,
中国最大商贸中心,未来亚洲最大商贸中心之一;在环境条件中。政治稳定、经
济繁荣、基础设施完善、电讯与交通便利没有问题,但法规法制完备符合国际惯
例、无外汇和金融管制、资金人员进出自由、轻税或免税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
距,但随着我国金融的不断国际化,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在金融体系条件
中,低成本尚需努力,交易所交易系统的高效率是明显的,但整个金融体系的效
率和完善程度仍需较大提高。
4.1.2.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充分条件研判
国际金融中心还应具备以下充分条件:
1.周边地区经济迅速增长——金融需求
2.对金融中心所在地国际资金的供给突然增加——嘲|如欧洲美元中心
3.全球金融市场的变革与发展
在条件1中,亚洲经济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也是最具经济活力的区
域,金融需求是十分旺盛的,东京、香港、新加坡、曼谷等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功
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在条件2中,中国的外汇储备近年高速增长,已居世界第一
位,而亚洲主要国家的外汇储备占到了世界的一半以上,中国又成为世界吸收国
际直接投资第一位的国家,如果将来人民币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上海金融中心
的资金供给似将不是难题;在条件3中,全球金融市场的变革与发展,我已经在
第二章做了分析,除了金融中心间的竞争加剧对上海形成国际金融中心构成实质
挑战外,绝大部分对上海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带来了机遇,上海形成国际金融中心
的周期可能变短.
4.1.3.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特殊条件研判
除了国际金融中心一般应具有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有人归纳出了一些或许的
特殊条件,尤其是其离岸中心的特殊条件,并未包括在前面的充分必要条件中,
而在在岸中心的条件中,可以明显看出,所列条件中大多与充分必要条件雷同,
而有些条件虽不必必须具备,但如具备,那末其国际金融中心就更是如虎添翼,
我们也不妨简单对照一番。
(一).在岸中心的特殊条件:
1.地理优势:靠近资金供需旺盛地区,有广阔的服务腹地
2.本币币值稳定
3.健全的金融市场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4.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4.最低程度的市场规模
5.独特区域金融中心风格:既适合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条件,又能吸弓
国际金融机构进入,与国际金融市场衔接。
显然,上海完全具备这些特殊条件。
(二).离岸中心的特殊条件
1.境内外金融市场完全隔离
2.突出的轻税或免税优惠
3.以非当地通货为交换中介,货币当局有足够的外汇稳定离岸金融市场,批
发性金融业务及市场应特别发达。
上海完全可以借鉴国际经验,争取国家同意开办离岸国际金融市场,目前已
具备满足这些要求条件的基础,有关离岸市场的问题将在第五章专门探讨,这里
不多讨论。’
4.1.4.形成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应具备的特殊条件
本章主要是讨论上海形成区域性国际金融的条件,而这里列出形成全球性国
际金融中心的条件,一是说明区域性与全球性的界限与差别,使我们对区域性金
融中心的定位有一个准确的认知,更好地发挥优势,全面满足区域性国际金融中
心的各种条件;二是了解全球性作为区域性的未来发展状态,在实际中,两种状
态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上海未来是有潜力成为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城
市,在形成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也可以有意识为将来发展成为全球性
中心准备条件。关于上海形成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问题是形成区域性中心以后的
事,也不是本章的主要议题,下面仅对全球性中心的条件列出,提示出上海有进
一步形成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的潜力。
报告将在第八章未来展望中对上海走向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做进一步阐述。
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应具备的特殊条件:
1.具有强大的金融实力:中心所在国经济规模庞大,对全球经济贸易有较大影
响:
2.有充沛的外汇存底和规模庞大、具备相当深度的和广度的各类金融市场;
3.中心所在国货币为国际货币,所在国政府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
4.包容接纳多种文化、种族、意识形态。
简单对照可见,在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后,再经过若干年发展,人民币变
成国际货币,相信届时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国际影响将举足轻重,中国经济社会的
文明进步程度将为国际社会所瞩目,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上海将具备全球性国
际金融中心的特殊条件。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4.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4.2.上海形成国际金融中心条件的国际比较分析
上海曾经是远东国际金融中心,但辉煌己去,今天要再度形成国际金融中心,
其国际的形势和背景已发生巨变,虽然国内外不少人看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前
景,然重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之路已走过15年,仍未梦圆。将上海的各项因素
与其它国际金融中心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明确上海所处的位置和与国际金融中
心的差距所在,以便寻求简便快捷的途径。
下面以宏观基础因素、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规模因素和金融机构及上市
公司数量四个主要方面展开比较分析。
4.2.1.上海宏观基础因素的国际比较
参阅国内外金融中心研究的文献资料,目前对于金融中心国际上仍没有一个
权威的评价机构,也没有一个权威的评价体系。复旦大学的干杏娣教授在《开放
与成长:新世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一文提出了金融中心的指标体系,根
据她的研究,如果把纽约作为基准的100分,来评价各金融中心市场的运行与结
构,那么,伦敦93.7s分、新加坡22.77分、香港25.40分、上海6.16分;比较各
大城市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因素,则纽约为AAA,伦敦AAA分、新加坡A、
香港A、上海B;比较各城市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宏观和环境因素,则纽约为
AA A,伦敦从分、新加坡A、香港A、上海BBB;胡坚在《国际金融中心评估
指标体系的构建和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分析》一文中,将指标划分为
经济、金融、政治三组22个指标。
虽然这种指标体系的设置及带有主观色彩的评分存在争议,但它是目前最好
的一种定性定量结合的比较方法,中国博士后特华科研工作站王力主任的课题组
借鉴干杏娣和胡坚的指标体系,作出了最新的评估,特引用如下,便于分析,见
下表4-1、4-2。
表4.1 直接因素与基础因素比较
纽约香港上海北京
1.国际声誉9 7 6 7
2.金融中介及配套机构9 7 5 6
3.货币自由兑换与国际化程度9 7 7 7
4.金融价格的国际影响力9 6 8 9
s.金融市场准入与自由度9 9 8 8
6.金融监管水平8 7 6 6
7.金融创新能力9 6 7 5
8.金融人才9 7 5 6
9.金融市场基础设施9 7 8 6
10.金融信息透明度9 8 6 6
总分9 7 6 6
注:级别分为9、8,7、6、5、4、3、2、1(由高到低)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4.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资料来源:一手报告:北京能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经济)月刊,2003.09.‘经济》杂志
独家采访《首都金融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课题组长、中国博士后特华科研工作站主任王力。
表乒2 宏观与环境因素比较
纽约香港上海北京
1.经济实力9 6 6 6
2.经济增长7 6 9 9
3.法律环境9 8 7 7
4.税收及其它政策环境7 9 8 7
5.国际经济地位9 6 5 5
6.市场经济体制9 9 5 6
7.信息透明度9 8 6 6
8.人才素质9 8 8 9
9.社会政治风险9 8 7 7
加.城市基础设施9 9 9 9
11.城市人文环境9 7 8 9
总分9 7 6 6
注:级别分为9、8、7、6、5、4、3、2、1(由高到低)
资料来源:一手报告:北京能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经济》月刊,2003.09。‘经济'杂志
独家采访‘首都金融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课题组长、中国博士后特华科研工作站主任王力.
表中有一些评分的主观色彩还是明显的,例如表4-1金融信息透明度栏的评
分分别是9、6、7,5,而表4-2信息透明度栏的是9、8、6、6,虽然金融信息透
明度与信息透明度含义不完全相同,但经济开放自由度全球第一的香港金融信息
透明度为6,而信息透明度为8,金融信息透明度上海为7、北京为5,让人感到
茫然;经济实力上海6,北京6,实际上海明显超过北京;市场经济体制上海5,
北京6,是指上海市政府更强势吗?表4-l的金融人才评分9、7、5、6,表禾2
的人才素质评分为9、8、8、9,缘何一边只5、6,另一边就高达8、9呢?表4-1
的总分分别为9、7,6、6,表3—2的总分结果也恰巧是9、7、6、6,上海、北京
两表的总分结果也完全相同,同为6分,太多巧合不免使人感到评分标尺的弹性。
我们应当感谢王力等课题组成员的卓越研究,给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比较,使
我们对上海的金融中心现状有了清晰的认识。
评估结果显示,京、沪与香港还有一定差距,与纽约的差距就更大了,尚难
望其项背。虽然没有人确定几分为合格,我们就以6分为基本具备形成国际金融
中心的条件的基本分数,那么,北京、上海算是通过此关了。
4.2工上海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形成国际金融中心也至关重要,经济发
展的水平既有进出口值、GDP等绝对量指标,还有金融服务业,第三产业的比
重等结构性指标,上海与香港、新加坡的相关数据汇集在表4-3中。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4.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表¨ 上海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表(2001年)
‘ 单位:亿人民币
地区进出口总值GDP 金融服务业/GDP 第三产业/GDP
上海5020.47 4950.84 13.84% 50.7%
香港30694 13557 22.6% 86.5%
新加坡22248 7611 n.75% 64%
资科来源:杨再斌黄运成,“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约束条件分析”,表l,表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3.12-12。
由表中数据计算,2001年上海的进出口值是香港的16.35%,新加坡的22.57%;
而GDP是香港的约36%,新加坡的约65%;金融业占GDP的比例为13.84%,
略高于新加坡的11.75%,但比香港的22.6%差距较大;第三产业比重50.7%,显
著低于新加坡,而大幅落后于香港。
上海目前已相当于70~80年代的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水平,正是他们推
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时期。上海的进出口值、GDP的增长势头十分强劲,但
金融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比重过低问题,上海进步不大,需要仔细研究对策,
认真解决.
4.2.3.上海金融市场规模因素的国际比较
金融市场的规模是衡量国际金融中心能级的最核心指标,是国际金融中心综
合优势的集中体现,也是国际金融中心间竞争和兴衰的晴雨表,上海形成国际金
融中心的进程也要以此为考量。
表4.4 全球主要金融中心——评价与比较
纽约香港上海北京
1. 银行业49.61 25 5.49 4.15
银行资产规模45.76 20 3.46 3.47
外资银行数日3.85 5 2.03 O.68
2. 外汇交易54.90 15 0.04 0
外汇日交易额45.49 12 0.04 O
互换与远期日交易总额9.41 3 O 0
3. 股票市场1244.47 25 23.03 14.26
年末市场价值326.40 12 7.90 10.27
年成交额888.96 ∞ 乜06 3.23
年筹资额
29.n 3 3.07 O.76
4. 债券市场212.10 10 2.58 13.2
债券市场规模106.05 5 1.29 9.03
年成交额106.05 5 1.29 4.”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4.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5. 基金业n1.56 5 0,1 0.04
基金数目17.86 2 0.04 O.02
基金规模93.70 3 O.06 O.02
6. 保险业70.19 15"‘ S.39 4.17
保险机构37.25 5 2.75 1.6
保费收入32.94 10 2.64 2.57
7. 衍生交易额27.38 5 0 0
总分1770.21 100 36.63 35.82
资料来源:一手报告:北京能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经济》月刊,2003.09。‘经济》杂志
独家采访《首都金融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课题组长、中国博士后特华科研工作站主任王力。
根据表4-4的分行业数据,银行业纽约得分49.61,香港25,上海仅5.49,上
海与香港的差距巨大,与纽约更不能比,银行业中心在北京而不在上海,上海要
花大力气,借助外资银行的增长力量,争取早日扭转乾坤;外汇交易纽约得分
54.90,香港15,上海仅o.04,主要由于外汇管制,情况的好转尚有待外汇交易
管制等的取消;股票市场纽约得分1244.47,香港25,上海仅23.03,股票市场与
纽约差距很大,但与香港接近,上海完全有潜力在近几年超过香港;债券市场纽
约得分212.10,香港tO,上海仅2.58,主要原因是国内以国债为主,企业债、金
融债很少,整个债市的结构不合理,现在已加快了企业债、金融债等的发行,国
内既有发债的巨大要求,也有充沛的市场承接资金,上海的债券规模将迅速成长,
直逼香港;基金业纽约得分111.56,香港5,上海仅o.1,上海基金业起步晚,现
年可新增十家基金管理公司,基金公司数量不久就能赶上香港,但管理的资金规
模却需要更长一段时间;保险业纽约得分70.19,香港15,上海仅5.39,上海保
险业的成长速度年均约30%,也许到2010年就能超过香港;衍生交易纽约得分
27.38,香港5,上海仅0,只要政策允许开出,国内巨大的交易潜力,超过衍生
交易不突出的香港是花不了几年时间的。
4.2.4.上海金融机构数量和上市公司的国际比较
国际金融中心的另一显著特点是许多外国公司在此上市交易,众多的金融机
构和跨国公司聚集一起,他们是金融交易的主体,是形成和推动金融中心成长的
直接的根本力量。这一方面上海的差距较大,也是上海的软肋之一,具体情况参
见下表舡5,4—6。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4.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表4-5 上交所与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交易所的比较表(2002年)
交易所上市公司数市价总值外国公司比例上市证券数量
(亿美元)
上海证券交易所734 3413.31 O 854
纽约证券交易所2783(3.79) 134000(39.26) 25%(474家) 4076(4.77)
伦敦证券交易所2777(3.78) 44350(12.99) t7.2%(412家) 3655(4.28)
香港证券交易所985(1.34) 4397.81(1.34) o.9%(9家) 1548(1.81)
资料来源:杨再斌黄运成.“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约束条件分析”,表6,国
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3.12.12。
+注:表中括号内为上海的倍数。
表4-5显示,就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而言,与香港接近,近期超过香港不是
难事,但与纽约、伦敦相去甚远;上市证券数量只及香港的一半多,纽约、伦敦
的1/5强,而外国上市公司数为0,上海要加速增加证券的数量,迅速突破一些
政策限制,吸引外国公司在沪上市,没有一家外国公司上市的地方何言国际金融
中心。.
表4-6 上海金融机构集聚度的国际比较表
地区截止时间基金管理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机构
司本国外国(顾问商)
香港2Im.4 47 53 126 191 639(683)
新加坡2001.12 8 12S 151 81068)
上海2003.5 14 22 54 22 19 C23)
资料来源:杨再斌黄运成,“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约束条件分析”,表8,国
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3.12-12.
+注:香港包括挂牌与限制挂牌银行;新加坡不包括贴现行和金融公司;上海为分行数。
表禾6的数据已经清楚的表明上海的差距是多么巨大,而且外资金融机构进
入上海的步伐仍缓慢;另截止2002年12月,入驻上海的跨国公司仅184家,而
香港有3000多家,新加坡有3500多家(杨再斌黄运成, 2003),上海必须寻
求突破。
以上在四个主要方面对上海作了国际比较,找出了不少差距,甚至是巨大的
差距,但差距是全方位的,决不限于此,例如花旗银行上海分行行长黄晓光认为,
上海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才,金融产品和监管水平.
目前,上海的金融人才数为6.3万人,纽约、伦敦、东京均在30万以上;上海的
人才国际化程度不高,常驻外国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香港的1/18,纽约的1/42。
在金融产品上,上海金融市场目前仍以银行为主导,且国有独资银行份额高达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4.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70%,产品单一、缺乏差异性;股票市场主要面对国内市场,缺乏专业的机构投
资者以及资产管理基金:债券市场局限于国债,货币和同业拆借不发达;外汇管
制过于严格,无从产生远期产品和衍生金融工具。在监管方面,有待形成成熟的
监管体系,配套的政策法规,市场调节机制、高透明度。又例如方星海认为中国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成为象美国、英国那样的资本输出国,上海金融中心不
能给其它国家提供有意义的金融服务;与国际金融中心配套的诸多软件基础设
旌,比如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会计制度、货币可自由兑换等,需要相当一段时间
才能到位。
上海的金融历史远比香港深远,但是这些事实背后是对金融操作的高度管
制,法规主要取决于管理者的判断力,一套可靠的法律体系正在建设中,而标准
的金融技能和语言技能还十分缺乏。
4.3.京、沪国际金融中心之争评析
讨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与北京何干,其实不然。北京明确也要建国际金
融中心,据中新网2003年12月14日电香港文汇报报道,对于北京提出要建国
际金融中心的设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的一份报告指出,出现北
京、上海、香港三个国际性金融中心,就布局合理性而言,中国同时拥有三个国
际金融中心是不现实的。看来北京、上海只能二选一.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可以有不止一个金融中心,一个国际一个国内,界限虽
不是泾渭分明,倒也清晰可辨,例如美国的纽约和芝加哥、英国的伦敦和曼彻斯
特、日本的东京和大阪,但国际金融中心似乎只有一个。
“是不是金融中心要市场说了算!”,这是北京市副市长陆吴在一次会议上被
媒体逼急之语,想必他应该是知道国家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决策
的,不管怎样说,我认为北京、上海已经是国内的区域金融中心了,但都还够不
上国内金融中心.我认同谁成为金融中心最终要由市场说了算的观点,上海成为
中国最大的城市不是由政治权力决定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流域经济区(提长
江三角洲太短视,只见龙头龙颈,不见龙身龙尾)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带、也将是
亚洲最瞩目的经济区(否则国家凭什么同意上海建国际金融中心)也是市场经济
造就的,上海是最有希望成为国内金融中心的城市,也将是最有可能成为国际金
融中心的城市。当然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不仅仅是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它是
中国的也应该是世界的国际金融中心.
不言而喻的是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必须首先是国内的金融中心(不考虑离
岸金融中心).而眼下的竞争实质上还只是国内金融中心之争.另除北京外,深
圳也早就在图谋金融中心之位,天津、南京、武汉也时有声音,如今,京、深、
沪争夺中国金融中心的“三国演义”已战鼓雷鸣,剑拔弩张。上海能否借助国家
尚方宝剑的利刃快刀披荆斩棘?北京能否借助首都优势重整旧山河?深圳会否
借助香港之力反戈一击,改变有可能最终败北后偏安华南一隅的命运?如此情势
下,鹿死谁手,似乎尚无定数。
京沪国际金融中心之争的起因是:1991年2月,邓小平在考察上海时强调:
“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
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1992年,中央和国务院确定在上海建设国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40
4.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际会融中心,2001年国家批准上海城市规划,由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变成
了国家战略,经过不懈努力,上海现已具备了一个中国金融中心的雏形:然而,
十年多过去了,2002年北京金融业产值达到485亿元,占到了其GDP的15.5%⋯,
比重居全国首位:北京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61%”1,也超过上海。北京感
到经济是政治文化中心的基础,而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北京有金融监管的“~行
三会”、四大国有银行总部、一批大公司总部的优势,2003年年初,北京开始有
了明确的动议,并成立了市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据信依托北京金融街发展北京
金融区的议案被确定为北京市政府调研重点,列入北京市人大的议事日程,北京
市人大也专题研究金融产业的发展。北京也提出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并建设了金
融街,京沪国际金融中心竞赛已未宣而战。
香港大学中国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赵晓斌博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地理学
博士)曾运用金融地理学和总部经济的研究发现,北京是产生信息最多的地方,
也是信息最不对称的地方,全球、全国500强企业的中国总部北京明显较多,他
的结论是中国入世后是北京而不是上海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
归纳起来,实际形成了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都优势论”,尽管一直有热
门讨论,学者和官员的结论却都莫衷一是。
下面打算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特征进行分析,也为京沪之争提供一个分析
比较方法。我感觉虽然有多个学者设计过多种指标体系分析,但它们就象股票的
技术指标体系,恰当地揭示着一个不拘泥于它的变化趋势。我打算用简单而直观
的统计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特征进行分析,看是否可以得出一些有参考意义的
推论,这种方法就好比股票分析的基本分析法,不知它是否简单而实用.
4.3.1.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特征
除了首都可能是国际金融中心栖息的一个城市特征外,我感觉水路港口似乎
也是,处于东道国最大城市的特征也很明显。下面对世界公认的全球主要国际金
融中心按照是否首都、是否港口(指海、河大港,下同)、是否东道国最大城市
进行统计.选择样本30个,虽然无法确认它包括了全部公认的国际金融中心,
但显然的是它确实包括了绝大部分,而且可以肯定其统计结果的代表性是充分
的。
在是否首都和最大城市的统计中,包括了21个样本,另9个样本未计算。
由于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各有一个以上国际金融中心,
而各国首都、最大城市只可能有一个,将东道国最大以外的中心排除在外统计是
合情合理的,这两栏的含义就是东道国最大国际金融中心处于首都的比例,属最
大城市的比例。
是否港口城市包括样本30个。
m王力.一手报告:北京能否成为国际金融中,'q11.‘经济》专访,2003/09.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41
4.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表4-7 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特征统计
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是否首都是否水路港口是否最大城市
伦敦Y Y- Y
纽约N Y Y
·芝加哥
Y
t洛杉矶
Y
Y
*lfl金山Y N Y
东京Y
+大阪N Y Y
香港Y Y Y
新加坡Y Y Y
巴黎①
N N N
法兰克福
N N Y
苏黎世
Y Y Y
Y Y Y
斯德哥尔摩Y N Y
阿姆斯特丹Y N Y
卢森堡N Y Y
Y
墨西哥城
N Y Y
悉尼Y ●
+墨尔本N N Y
多伦多Y Y Y
+蒙特利尔N N Y
台北N N Y
曼谷
Y
汉城②
N N Y
Y
约翰内斯堡N Y Y
巧f普敦Y
圣保罗Y N Y
+里约热内卢
盂买
+加尔各答
(N) (Y) (Y)
莫斯科③ (Y) (N) (N)
不进入统计: N Y Y
(上海)
Y N N
(北京)
Y/N 10z 11 Y/N=20:∞ Y/N=20:I
Y/(Y+N) 47.6% 66.7% 95.2%
其它离岸国际金融中心附录
巴林、迪拜、直布罗陀、圣马力诺、摩纳哥、列支敦士登、纳闽、库克群岛,巴哈马、开曼
群岛、巴拿马、百慕大,巴巴多斯、维尔京群岛、塞浦路斯、贝鲁特、科威特、马恩岛、泽
西岛、安道尔、一马耳他、马尼拉,拉班,瓦努阿图、瑙鲁、汤加、西萨摩亚、加利福尼亚、
佛罗里达、伊利诺斯、哥斯达黎加、安圭拉岛,安提瓜、阿鲁巴岛、尼维斯岛、安的列斯、
蒙特塞拉特、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圣文森特
伪王力.一手报告:北京能否成为国际金融中,t],lB.‘经济》专访,2003/09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4.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东道国晟大以外其它国际金融中心;
①巴黎是欧洲晟大内河港口;
②汉城未算首都,因韩国已迁都首尔;
③奠斯科目前只能算是国内金融中心,但将来会是国际金融中-tb。也计入本表。
注:人口是虽大城市最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其它主要因素还包括经济规模、面
积等。约翰内斯堡是南非最大城市.但人口数略低于开普敦。
资料来源:根据多种世界知识地图册整理而成。
根据表4—7统计显示:
1.国际金融中心处于首都的比例为47.6%,低于5096,对国际金融中心的“首
都优势论”难以提供强有力的佐证:
2.大型港口城市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比例明显较高,占到Z/a,表明大型港口
可能是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优势因素,比首都优势要突出得多;
3.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处于东道国最大城市的比例高达20:l,唯一例外法兰克
福也是有特殊历史原因,充分显示最大城市优势是压倒性的。
4.上面是对在岸和离岸在岸一体型国际金融中心的统计分析,至于单纯的离岸
国际金融中心,本文无意去统计分析。上表也列出了绝大部分的国际离岸金融中
心,如果也按照上表三项特征牵强附会的话,可以归纳表述为:离岸国际金融中
心多为“政治飞地”,不大能支持“首都优势论”;离岸国际金融中心多为岛屿,
似佐证“港口优势论”;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绝大多数本身地域很小,差不多就相
当于一个城市,没有比较,最大城市无从谈起,认为是最大也不错,似也支持在
岸中心得出的结论。
4.3.2.国际金融中心。首都优势论’评析
国际上有一些学者研究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设计出系列指标多项因素
进行评分比较,但并未见将首都列为因素,因此国际上并没有明确提出国际金融
中心“首都优势论”。
表禾7统计显示,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处于首都的比例占47.6%,近半数的国
际金融中心处于所在国首都,这个比例无疑是足以引起大家关注,国内议论的国
际金融中心的“首都优势论”确有根由;近半数的国际金融中心处于所在国首都,
还有半数不在首都,从逻辑上讲,“首都优势论”是模棱两可的,难以立论;而
且各国大型港口城市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比例占到2/3,明显高出首都的比例,
各国际金融中心处于东道国最大城市的比例更高达20:1,充分显示最大城市优
势是压倒性的,更使首都优势相形见拙。
韩国将首都迁出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汉城的举动对“首都优势论”更是提供了
相反的现实佐证。r
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变迁也未证实“首都优势论”。加拿大将首都从蒙特利
尔迁至渥太华、澳大利亚将首都从墨尔本迁至堪培拉、巴西将首都从里约热内卢
迁至巴西利亚,国际金融中心却未如影随形;是悉尼取代墨尔本,却不是首都堪
培拉(位于悉尼和墨尔本之间,三城市均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约翰内斯堡取
代开普敦,它与首都很近,仅在约翰内斯堡南百十公里,却不是首都比勒陀利亚:
多伦多超过蒙特利尔,而首都渥太华处于两城之间,与蒙特利尔咫尺之遥,国际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4.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金融中心却与渥太华咫尺天涯。
进一步我们不妨从“首都优势论”其主要依据的方面做一些例证或佐证分析.
1.印度的中央银行并不在首都新德里,而处在金融中心城市孟买:过去上海成
为远东金融中心时,中国的金融管理机关在上海而不是国都南京或北京。欧洲中
央银行也设在金融中心的法兰克福,不在欧洲的政治中心布鲁塞尔,以上事实表
明金融管理机关并非离不开首都。不可否认,金融管理机关多处首都对所在城市
形成金融中心有促进,但从本质上讲,国家金融管理机关是为国家金融事务管理
服务,并不会也不该谋首都城市利益。
2.四大占国内金融业务较大比重的国有银行总部在北京,只是我国计划经济的
产物,并不是首都因素的必然结果。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总部没有改变,但业务
却在改变。一是四大行国内市场份额持续在降低,二是部分功能业务中心设在上
海,例如工行票据交换中心、信用卡中心等,各行都有资金交易室设在上海开展
交易;四大保险公司的人寿、人保(原为一家)总部在北京,然四大中的人保、
平安、太保集团的三大资金运作管理中心都在上海。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保等
全国性金融机构的20多家集约化经营总部建在上海。
3.外资银行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并未对首都情有独钟。2003
年1月一2004年4月期间新开设的32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中,上海有11家,深
圳7家,北京6家,其它分布在天津、大连、青岛和汕头嘲。看来国外银行家没
有。首都概念”方面的金融意识。截止2003年末,上海金融机构总数达到423
家,比2002年增加77家,在沪经营性外资及中外合资金融机构达到90家[41。
4.北京是产生信息最多的地方,也是信息最不对称的地方,应当对信息敏感的
金融机构具有吸引力。国内股市被称为政策市,北京对国内资金运作机构的吸引
力是国人不言自明的,1998年最早10家基金管理公司,有8家选择过北京,然
而如今只剩下1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当然有许多国际机构参与,他们要求的
是三公,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应向国际接轨,而不是相反。在通讯高度发达的现
代社会,在首都未必能在信息上近水楼台先得月,有道是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
深山有远亲。从北京出来的基金管理公司不是进了深圳,就是选择了上海,他们
都投奔市场去了。
5.2002年,第三产业占北京GDP的比重达到61%,金融业产值占GDP比重
15.50/o,两项指标超过上海,这两项指标的提高是有意义的,但在绝对额上,2002
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达到585(629亿元——2003年)亿元,明显高于北京的485
亿元,四大国有银行总部在北京,但北京的金融业产值低于上海,说明大量的金
融业务并不一定发生在总行所在地。上海金融业产值占全市GDP的比重10%多
一点,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北京,主要是上海的工业规模显著超过北京,产值占比
大,并非金融、第三产业落后于北京。
6.全球500强企业的中国总部有一半以上在北京,全国500强企业的前100强
有近80家怫在北京,北京是最大的跨国公司、最大的国内公司总部最多聚集基地,
北京实际控制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为什么经济地位如此显赫的北京,GDP
却显著低于上海?总部经济的效用不象所说的那么大。
哪贺力平.范小航.外资银行在华发展趋势概述町.‘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第12期,11.
H上海金融中心地位凸现去年上海金融业同比增长7.6%【N】.<上海证券报),2004-02—04.
I司赵晓斌.最大金融中心之争北京能否超上海阁,慧聪网,2004-06-04.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44
4.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就其主要依据的上述事例而论,“首都优势论”和赵晓斌博士的首都金融信
息优势和总部经济优势观点,未得到实际的有力佐证。
我感到,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都优势论”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如果谈国内金
融中心,据称是首都的占到4/5m,可能很有说服力。可能首都只是表象因素,
背后的因素诸如首都一般交通、通信发达、城市及经济达到较大规模才是金融中
心落脚的本质因素。
433.国际金融中心“港口优势论”评析
历史上,金融中心大多是从港口演变而来,因为最初的金融中心的主要功能
是为贸易融资,而港口是贸易、尤其是国际贸易的集散地。对于这个明显的现象,
表年7的统计显示,大型港口城市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比例占到2/3,仅就此优
势比例而论,佐证了大型港口可能是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突出重要因素。
对于那些未算作港口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有相当部分也居于江河湖畔,
也是港口,只是不是大港,港口作用对于其形成国际金融中心作用并不十分突出,
因而未算。
1.准海港国际金融中心城市
居于国际大港旁边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也可算是准海港城市,例如东京虽未
算作海港城市,但东京南部仅30公里(距东京仅30分钟火车车程)的日本最大
国际海港横滨,比天津和天津新港远不多少,实际就是东京的外港;韩国汉城西
40公里就是国际大港仁川港,且有汉江相连;圣保罗的外港桑托斯是世界最大
咖啡输出港;台湾本身就是一个小岛,整体上说就是一个港口型都市,将台北算
作港口城市也说得过去,表中统计还是未算作港口,台北旁边分布有基隆、高雄
两座国际大港。
如果将上面例举的准海港城市、也算作港口城市,则国际金融中心港口城市
的比例就达到80%。
2.江河湖港国际金融中心城市
居于江河湖畔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法兰克福位于著名的莱茵河支流美因河
畔;苏黎世处于苏黎世湖口的利马特河上;卢森堡处于阿尔泽特河上。
如果再加上江河湖港城市,则港口城市比例就达到90%。
3.国际金融中心变迁的佐证
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情况也证实港口城市的地位对金融中心的发展提升作
用十分突出,竞争性港口城市中,大海港城市胜过中小海港城市,例如纽约胜过
芝加哥、洛杉矶超过旧金山;悉尼超过墨尔本;孟买(独立于中央政府的中央银
行设在孟买)强于加尔各答。
由上面的统计和说明以及国际金融中,15的变迁情况证实,港口因素是国际金
融中心形成和获得竞争力的非常突出的优势条件,可以认为它是国际金融中心的
H王力.一手报告:北京能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o】.‘经济》专访,2003/09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4.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重要城市特征之一.
4.3.4.国际金融中心。最大城市论”
表4-7的统计显示,东道国最大国际金融中心处于其最大城市的比例高达20:
1,显示最大城市因素是压倒性的。
1.唯一例外德国的特殊历史原因
二战前,柏林是德国最大城市,也是金融中心,完全符合最大城市论的观点。
二战后,德国分为东德、西德两部分,柏林也被柏林墙一分为二,柏林墙成为东
西对峙的军事前沿,东柏林、西柏林显然已失去国际金融中心存在的基本条件,
金融中心从柏林消失了,这是战争的结果,而非市场的选择。东德直到合并时没
有国际金融中心产生.西德法兰克福形成了国际金融中心,它是统计中唯一东道
国非最大城市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例子,法兰克福曾是美军驻地军政中心,大量
美元在这里的支出、投资等促成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因此有理由说法兰克福
形成国际金融中心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有关。东西德合并后,柏林成为德最大城
市,那么国际金融中心是否会逐渐转移到柏林,要看将来的发展变化,“最大城
市论”将继续接受1:20(4.8%)的挑战和考验.
2.多中心竞争结果的验证
有少部分国家有几个国际金融中心,互相有竞争性,经过了若干年的较量,
形成了这样的格局:
A.大城市胜过中等城市的国际金融中心:例如,洛杉矶城市规模超过旧金山,
其国际金融中心也超过旧金山成为美国西部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B.最大城市超过其它城市的国际金融中心:例如,纽约胜过芝加哥、洛杉矶、
旧金山;东京胜过大阪;多伦多超过蒙特利尔;悉尼超过墨尔本;约翰内斯堡取
代开普敦;孟买强于加尔各答。
3.强大的效用例证
曾有政府保护金融中心的情况,例如加拿大政府对蒙特利尔进行了多种保
护,但是蒙特利尔还是势微了,金融中心移到了多伦多;墨尔本、开普敦都是国
际大城市,也是各国的第二大都市,本身都早是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然而还是被
悉尼、约翰内斯堡最大城市的国际金融中心所超出。
现实的情况例证和佐证了国际金融中心的“最大城市论”。
4.3.5.原因、结论及推论
国际金融中心处于首都、港口、最大城市的比例依此约为112、2/3、20/21,
如此高的比例决不会只是巧合,肯定在这些表象的背后蕴藏着本质性的必然性。
1.国际金融中心基础因素评估
按照首都、港口、最大城市对国际金融中心各个基础因素的满足程度,将分
值设为3、2、1,3分最高,共计10项,满分30分。例如,时区优势栏,首都、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4.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港口、最大城市并无分别,全部给3分:地点优势中,最大城市的金融需求、经
济腹地一般较大、港口也较大或次之,而首都选址金融、经济因素却不是非常重
要的,因此赋值分别为3、2、1;交通运输优势中,最大城市、港口均是人流、
物流的集散地,赋值同为3分,而首都却未必,一些首都的城市人口和规模都较
小,毕竟首都的核心是政治中心,因此赋值为1分。具体评估分值见表4—8。
表事8 国际金融中心基础因素评估
国际金融中心的区位要求首都港口最大城市备注
1.时区优势:金融中心的营业时间和其它地3 3 3 洛杉矶与
区的金融中心衔接.成为国际金融市场连续纽约有区
运转的一个环节; 别
2.地点优势:处于或靠近迅速发展而扩大对l 2 3
外借款的地区;经济腹地大;
3.趸遗运输优秀:航运,i每还、通信设施优1 3 3
势;
4.政策优势: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税收优3 3 3 相同
惠。
西方学者进—步扩展为:
1.聚集经济效应2 2 3
2.生产者服务(法律、会计、保险、咨询等) 2 2 3
的广泛可得性等
3.先进的交透通信系统重复
4.机构对其国外客户的接近可能2 2 3
5.存在新的国际客户.。1 2 3
6.稳定性(政治、法律法规等) 3 3 3 相同
7.合适的时区重复
8.较低的经营成本2 2 2
ToTAL 20 24 29
RATE 66,7% 毗96.7%
结果显示,首都满足国际金融中心要素的相对程度为66.7%,港口为80%,
最大城市为96.7%。
2.简要原因
表4-8中首都、港口、最大城市的基础因素评估结果排序与表1中完全一
致,只是相对比例值高于表1,这除了与分值的大小设置有关外,也容易解释,
由于国际金融中心是发展竞争的现实表现,竞争中向优势区位集中是一般规律,
即强者更强。
评估统计结果说明,首都、港口、最大城市所通常具有的基础条件,基本
上就是国际金融中心所要求的条件,而且,它们的基础条件都比较有优势,因
此,国际金融中心处于它们所在地的比例颇高不是偶然;首都、港口、最大城
市所一般具有的基础因素差异和排序也决定了国际金融中心座落比例的差异和
排序。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4.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3.结论和推论’
结论:部分首都具有国际金融中心要求的要素优势,约1/2国际金融中心坐
落于首都, 。首都优势论”有其合理根由,却无坚实的佐证;多数重要港口具
有国际金融中心要求的要素的突出优势,213的国际金融中心栖息于此,。港口
因素论”确实值得立论;最大城市具有国际金融中心要求的要素的近乎最大优势,
20/21的国际金融中心如影随形,。最大城市论”最值推崇.
推论:上海是中国大陆最大城市,世界最大港口之一,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最
有优势;北京也是特大城市,规模次于上海,不是港口,首都因素的优势恐难补
其劣势,综合来说,北京也具备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但优势弱于上海。
根据以上分析,“首都优势论”并不能支持北京的国际金融中心设想,新近
中央银行上海总部的成立也极大动摇了“一行三会”的北京优势论的根基:北京
的信息优势也未吸引太多新的金融机构,原有的却流失了不少,强调信息不对称
的优势与国际金融中心的透明度原则背道而驰;大银行、大公司、跨国公司中国
总部的聚集优势是实实在在的,但可能银行总部位置没有改变,但是它们的作用
消失了,就象它们将业务功能总部设在了上海。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大公司,只
是存量大,但几乎不可能增加了,中国新成立的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跨国
公司的增量大都进了上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公司总部也有向上海集中的苗
头,上海有可能后来居上。
据新华社上海9月】2日电171,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局长王华庆12日表示,
上海已成为外资银彳亍在中国发展最集中和最活跃的城市.目前,全球资本排名前
50位的国际性银行中,有25家在上海设有分支机构。上海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
已达65家,占全国的33%:其中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53家,占全国的53%;
资产总数350亿美元,占全国的54%。在华外资银行三分之二以上的主报告行都
设在上海,管辖着全国83家外资银行分行。
鉴此,北京已经算是区域性国内金融中心,因缺少交易平台和处于弱势的经
济圈,想要成为全国性国内金融中心将面临许多障碍,成为最大中心恐怕是一个
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将是难上加难。
4.4.形成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
上海形成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方式一是渐进式,即先形成国内金融中
心,再逐步过渡到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上海《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
纲要》中的思路就是渐进型的传统路径;二是突变式,即以开设离岸国际金融中
心为突破口,直接形成离岸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等离岸国际金融市场的成功为
突变式形成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范例;三是渐进突变双驱动式,这是我极力建议
采用的可操作的快捷路径。
图禾1描述了国际金融中心的业务范围,清楚地显示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n王华庆.外资银行在华发展上海最为集中活跃咖.‘劳动报',2004-09-13.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4.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路径,我们将三种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形成路径结合图4-1表示就是:
渐进式:国内市场(A)+国际市场(B)
国内市场(A)+国际市场(c)
国内市场(A)+国际市场(B)+国际市场(c)
国内市场(A)+国际市场(B)+国际市场(c)+境外市场(D)
突变式:直接建立境外市场(D)
双驱动:渐进式+突变式
图如l
国内投资者与存款者
国外投资者与存款者
国际金融中心的业务范围示意图
QFII
国内借款者
(C)
国外借款者
QDII
关于以开设离岸市场为突破口的直接路径的详细分析将在第五章专门探讨,
这里仅将其列出和简要注释。
4.4.1.由国内金融中心迈向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纲要》的报告已经明确提出,总体思
路是实行“三步走”战略,到2005年,打好基础;到2010年,形成国际金融中
心的基本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
第三章最后部分已经指明,人民币产品中心首先推动了国内金融中心的形
成.它是实现国内金融中心的有效突破口,而国内金融中心的基础对于形成国际
金融中心非常有利,以人民币产品中心作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突破口的战略是
值得推崇的;在上海与其它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中,已经发现的主要差距是金融
市场规模较小,金融机构、公司总部、跨国公司中国总部的集聚程度不够,金融
品种少等,《纲要》提出的做大金融市场,做强金融机构(我建议加上公司总部、
跨国公司中国总部),做多金融产品的对策是非常对路的。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4.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尽管渐进式这一演化过程有太多的具体实例,但国内主导地位是取得国际优
势的先决条件的观点可能太武断了。盂买、圣保罗、上海的国际地位都是公认的,
但它们分别面临来自加尔各答、里约热内卢、北京的激烈的国内竞争。
4.4.2.由离岸市场直接迈向国际金融中心
1968年新加坡元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同时开设亚洲美元市场,标志着
亚洲离岸金融市场的诞生,它的离岸市场的空前成功,使新加坡迅速跻身于国际
著名金融中心的行列,1978年,新元实现资本项下可兑换,时至今日,新加坡
的在岸金融业务也只占约20%的比例,而且新加坡实现了汇率稳定下的经济的高
速发展。
国际上主要的国际金融中一tL,都相继开设了离岸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几十年的
运作都以日趋成熟,上海只要借鉴引进即可。方式上,在人民币没有自由兑换前,
开始应选择绝对的内外分离型:即严格禁止资金在境内外市场间和在岸、离岸帐
户间流动。日本离岸金融市场(JOM)的海外特别帐户和新加坡离岸市场的亚洲
货币单位(ACU)在发展初期,以及美国国际银行设施(IBF)都属于这种类型。
内外分离形可以保证对国内金融体系、金融市场等没有影响,也不影响国内金融
中心的进程,等到具备一定条件,再过渡到渗漏型离岸国际金融中心,即在岸、
离岸业务仍分属两个帐户,以此将居民和非居民业务分开,但允许资金在一定的
限额内相互渗透,或者开辟一个资金单向进出的通道。新加坡的ACU已经允许
居民参加交易;日本的JOM也已完全取消了资金从境内流出的限制,只保留流
入境内的限额;印尼雅加达、泰国曼谷、马来西亚纳闽岛的离岸金融市场均允许
将吸收的非居民存款在当地贷出,但禁止资金从境内流入离岸市场。渗透型可以
在维护国内市场稳定的前提下开辟一条简捷稳定的利用外资渠道,对于资金缺乏
且干预能力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尤为适用。内外渗透型是内外分离型向一体型发展
的过渡形式,这一过程也是大多数国家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
4.4.3.在岸离岸双驱动相互促进型
在积极推进国内金融中心发展,促进在岸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同时,力争
国家同意,批准在上海开设离岸国际金融市场,先建成隔离型离岸国际金融中心,
避免离岸金融对在岸金融的冲击,也不用担心国内财政货币政策的效果受到影
响,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仍按原步骤进行,新加坡的经验已经证明,这种模式
是可以实现汇率稳定下的经济的高速发展。这样一来,将可以快速吸引一批离岸
金融机构,吸引大量的国际资金在沪流动,在岸、离岸国际金融中心将互相借力,
相互促进,这种方式不要求货币自由兑换,是一条现实的捷径。
4.4.4.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
上海由国内金融中心向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过渡,也有一个程度渐进的过
程,在不同的阶段,应当面临相应的主要矛盾,需要具体分析,形成具体的策略。
下面只列出这些过程,不作具体分析了,前三个过程在岸一组,具有次序性,后
两个离岸一组有次序,两组之间没有次序。两组之中各取一个构成的组合都可以
称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4.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1. 要素型区域国际金融中心
2. 功能型区域国际金融中心
3. 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4. 隔离型离岸国际金融中心
5. 渗漏型离岸国际金融中心
本章小结:
上海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尚不具备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条件,与主要国际金融中
心的主要差距是金融机构及公司总部机构的集聚度不够、金融市场规模小、金融
产品缺少,规范化和监管有待提高等。
通过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位于东道国首都、港口、最大城市的统计分析,并按
照它们一般具有的满足国际金融中心要求的要素条件的程度评分评估,结果表
明:约1/2国际金融中心坐落于首都,“首都优势论”有其合理根由,却无坚实
的佐证,;2/3的国际金融中心栖息于重要港口,源于港口城市较好的区位条件,
“港口优势论”确实值得立论;20/21的国际金融中心与最大城市如影随形,实
是最大城市近乎最好地符合了国际金融中心各方面的要求, “最大城市论”最
值推岽。
北京的总部经济是存量大,增量少;上海是存量弱,但增量强劲,上海有可
能后来屠上。上海是中国最大经济圈的龙头,是世界特大海港,是中国最大经济
规模城市,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较北京有优势。在人民币自由兑换前,采用在
岸离岸双驱动相互促进的策略,将可能一条现实的捷径。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5.上海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5.上海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据估计,目前离岸金融市场的业务量占全球金融市场的比重约在500/0111以上,
世界货币存量的50%通过离岸金融市场中心周转,离岸金融中心地区分行的总资
产约占美国商业银行所有海外分行资产的65%,世界约20%的私人财富投资于离
岸金融中心,银行资产的22%投资于离岸金融市场阁。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
1974~1981年问,世界各国经常项目逆差总额为8100亿美元,而各国通过离岸金
融市场筹集的资金总额高达7530亿美元,离岸金融市场在对付国际收支失衡方
面成效显著。
1998年,离岸债券市场总额达到4.1万亿美元,相当于离岸存款总额6.7万
亿美元的61%。1991年香港股票二级市场上,纯粹外国买卖盘占总成交量的26%,
1993年上升到30%。全球离岸证券市场正与离岸货币市场并驾齐驱,并极有可
能后来居上。
连平教授在其《离岸金融研究》著作中对离岸金融市场、业务和管理的未来
发展作了展望,揭示了以下重要的发展趋势:离岸金融市场在全球将进一步扩张,
继续延伸到新兴的经济发达地区,但增速较过去要缓慢;离岸金融市场结构将会
有所改变,离岸债券和股票市场将获得长足的发展;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将日趋
融合,全球金融市场将日趋一体化;中小离岸金融中心的记账和服务功能将进一
步发展,而大型离岸金融中心的地位将继续增强;离岸金融制度将日益完善和规
范,离岸金融市场的积极作用将进一步强化。
虽然我们不能由此断言离岸金融成为国际金融的主流,一方面离岸金融中心
的发展还只是近几十年的事,发展还会有起伏。另一方面离岸金融市场的兴起被
认为是干预主义经济政策的副产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干预在减少是显而易
见的。离岸金融中心长远的未来现在还不好预测,也许会和在岸金融中心合二为
一,但在相当一段时期,干预和管制仍将普遍存在,可以肯定,离岸金融中心仍
将欣欣向荣地发展。
5.1.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的状况及问题
四十多年的全球离岸金融市场的巨大发展,对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
融、国际投资和各大洲及各国的经济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离岸金融市场具
有存款利率高、贷款利率低、业务规模大、税率低或免税、手续简便、效率高等
优点,是国际资金高效配置的重要平台,实际情况表明,它总体上有利于世界经
济的发展,离岸金融的巨大发展催生了许多离岸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全球化的
背景下,离岸国际金融中心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寻求
解决方法。
111连平.离岸金融研究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12,117.
121吴建光.施惊.21世纪金融大趋势-金融全球化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114.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5.上海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S.1.1.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起源和发展情况
离岸货币业务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在20世纪20年代,柏林和维也纳
的某些银行就经营英镑和美元的存款贷款业务。后来币种扩大到德国马克和奥地
利先令等少数货币,但业务规模十分有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业务基本陷于
停顿。二战后,在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运行的条件下,美元成为国际本位货币,
伴随着美国实施援助西欧经济重建的马歇尔计划和美国在欧洲的驻军开支,几十
亿美元流入西欧,国际美元投资也大规模流入西欧。50年代初,苏联为安全考
虑,将积累的美元存于伦敦等欧洲银行,东欧经互会国家也有类似举动。60年
代初,美国一系列金融政策对欧洲货币市场的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此
期间,美国坚持执行美国联邦储各法案中的“Q项条例”(1970年停止执行),
条例规定了30天以上的储蓄及定期存款利率的上限,而30天以下存款不给利息,
导致了60年代美国国内银行利率低于西欧地区,例如1960—1961年问,美国3
个月期银行存款利率Z5%,欧洲美元存款利率为3.5~4%,大量美元流入西欧。
1963年7月,美国政府开征“利息平衡税”(1974年取消),规定居民购买外国
在美国发行的证券、银行对非居民的贷款,所的高于本国证券的利息收益,必须
作为税款无偿上缴政府,限制美国资金外流。
1965年美国政府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国际支付危机,颁布了《自愿限制对
外贷款指导方针》(1974年取消),要求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控制对非居民的贷
款数额。1968年又进一步颁布了《国外直接投资规则》,使上面的指导措施成为
强制性措施。它限制了美国银行的对外贷款业务,也促进了美国银行海外分行的
活动,推动了欧洲美元市场的兴旺发达.
实际上美国关闭了外国筹资者在美国筹资的大门,促使它们转向欧洲货币市
场。美国的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也不愿将其海外收益汇回美国,而存放在欧洲货
币市场。利息均衡税的本意是限制资本外流,然而适得其反,导致资金大规模外
逃欧洲,造成欧洲等地美元充裕,美国等地的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而在欧洲市场
筹资,供求两旺,推动了欧洲货币市场、欧洲债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70年代
石油价格几度猛涨(1973年,从每桶1美元左右飙升到13-14美元,1979年高
达28美元),石油输出国获得3600亿美元经常帐户盈余,其中有约1300亿美元
投放在欧洲市场。
1970年欧洲货币市场的美元负债总额为587亿美元,1988年则达到30360
亿美元,18年间翻了51.7倍。据最近有关统计,美国每年约货币发行量的z/3
流向境外I丑。
离岸金融业务的空前繁荣和对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积极作用终于促使美国
于1981年报2月开设离岸金融市场“国际银行业务便利”(IBF),日本也于1986
年12月建立东京离岸金融市场(TOM).美国和日本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使离
岸金融市场的地理分布全面占领了世界各大时区,离岸金融市场具有了全球性
质;离岸金融市场的模式也进一步发展为一体型、簿记型、分离型、渗透型。
5.1.2.国际离岸金融中心面临的问题
金融自由化、制度一体化、税收手续费等的降低增强了在岸金融中心的吸弓
朔连平.离岸金融研究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12,34.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5.上海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力,据有关专家的报告,从1991年到1992年中至少有120亿美元“空壳”分行
贷款重新在美国记帐,在境外美国银行分行的存款在巴哈马记帐的比重从1990
年的30%下降到1992年的260/014]。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全球化带来的一些消极作用,促使在1984年,
美国终止了与英属维尔京群岛的税务协定,1987年又废除了与荷届安的列斯的
税务协定。1986年美国的《税收改革法》取消了能使美国银行利用离岸金融业
务避税的所有条款。1984年法国多次立法,取消离岸金融业务的某些税收优惠。
199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英国居民不能通过离岸金融业务推迟纳税和享受优
惠税率。
1991年BCCI事件后,各离岸金融中心,尤其是簿记型离岸金融中心,面临
全球范围的要求核查资金来源正当与否和实施反洗钱法的压力。离岸金融中心开
始了对非法金融活动的监控,开曼群岛离岸管理当局开始与美国缉毒总署交换情
报,卢森堡有关当局也表示,离岸金融业务如属非法,则不能依照《银行保密法》
予以保护。由此可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而1997年的亚洲金
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但离岸金融市场进一步
向规范发展的事实显示,离岸金融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5.13.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规模和分布
1977—1985年,世界离岸金融市场资产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9.43%,即从1977
年的8896亿美元增长到1985年的29840亿美元,1985-1990年,平均增长率达
到26.09%,即由29840亿美元增到68772亿美元,1990-1993年,由于发达国家
经济衰退和衍生金融工具的分流,世界离岸金融市场首次出现负增长,资产总额
减至67562亿美元.90年代中后期,全球离岸金融市场又恢复了继续明显增长,
据统计,伦敦离岸金融市场资产规模由1993年底的10527亿美元增至1995年6
月底的13096亿美元,增幅达24.4%;香港同期由5120亿美元增至7959亿美元,
增幅达55.55%;同期,新加坡则由3176亿美元增加到4810亿美元,增长率为
34%。到1998年,全球离岸金融市场资产总额高达108071亿美元I目(本组数据资
产包括欧洲货币存款金额和欧洲债券发行额),比1990年净增39299亿美元,年
均增幅达到7.14%。
至90年代中期,全球离岸金融中心数量达到50个,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5-1。
表5.1 全球离岸金融中心的地理分布
离岸中心群所在时区核心圈外围圈
西欧群西一区——东二区伦敦直布罗陀、马恩岛、泽
苏黎世西岛、安道尔、马耳他、
卢森堡圣马力诺、摩纳哥,列
法兰克福支敦士登
中东群乐=区——乐凹区巴林塞浦路斯、贝鲁特、科
H姜波克.徐蓉.金融全球化与风险防范口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44-45.
懈连平.离岸金融研究嗍.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12,17.19.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5.上海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威特、迪拜
亚太群东七区——东十区东京马尼拉、台北、曼谷、
东二十——西二区香港拉班、纳闽、汉城,悉
新加坡。尼、瓦努阿图、瑙鲁、
(上海:作者注) 汤加、西萨摩亚、库克
群岛
北美群西四区——西八区纽约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
伊利诺斯
加勒比群西六区——西八区巴哈马哥斯达黎加、安圭拉岛、
开曼群岛安提瓜、阿鲁巴岛、巴
巴拿马巴多斯、维尔京群岛、
百慕大尼维斯岛、安的列斯、
蒙特塞拉特、特克斯和
凯科斯群岛、圣文森特
资料来源:连平.离岸金融研究嗍.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12,19.
考察上表中世界金融中心和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地区分布,可以发现一个十
分有趣的现象,它们的地理位置大多相对独立于大陆,多属沿海地区或岛屿。例
如纽约、东京、伦敦、阿姆斯特丹、香港、新加坡、巴拿马、百慕大等。原因是
离岸金融业务是从事非本土居民的业务,地理位置的相对独立且又邻近大陆易于
开展业务,虽然其它因素也很重要,往往通过改造而能后天形成,但地理位置则
难以造就。
5.1.4.我国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情况
在1989年,招商银行在深圳开始试办离岸金融业务,实行离岸金融业务和
在岸金融业务分离的管理模式。在行内设立了离岸业务部,对离岸业务实行专人
管理,单独核算。其业务范围主要是,吸收境外存款和发放境外贷款、办理向境
外同业融通资金和国际结算业务,开办了美元、港币,英镑,日元、德国马克五
种货币的离岸业务.对离岸客户免征利息所得税,五年内当地有关部门对离岸业
务利润仅按10%的税率计征所得税。后来,工商银行深圳分行、农业银行深圳分
行、工商银行厦门分行、深圳发展银行深圳分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分行先后开
办离岸金融业务。至1996年6月30日,深圳地区的招商银行、工行、农行三家
共开立了离岸帐户4450个,吸收离岸存款余额12.8亿美元,发放离岸贷款11.6
亿美元,离岸金融业务实现利润合计达8451亿美元旧.
正在深圳离岸银行业务迅速发展之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银行的
离岸金融业务受到沉重打击,有银行离岸在岸帐户隔离不严,使在岸外汇资金流
入离岸帐户,银行蒙受重大损失。鉴此,人民银行下令终止了离岸银行业务。
IJl连平.离岸金融研究p咽.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12,160.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5.上海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表5-2 深圳部分商业银行离岸业务发展状况
单位:亿美元
指教离岸存款离岸贷款离岸结算离岸利润
单位l钾5 1996 增速1995 1996 增速19争5 1996 增速l螂1996 增速
% % % %
招商7.8 n 41, 7 10 43 5 4.7 -o.06 O.担0.24 岛
银彳亍
工商柚5 79 2 4J ¨0 15 35 1岛o.064 o.1, 加2
银行
资料来N-.连平.离岸金融研究Dq.中国金融出版社r 2002-12,160.
深圳离岸银行业务的尝试虽以失败告终,但其开始阶段还是十分顺利的,做
了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亚洲金融危机作为外部的突发因素导致了尝试的失败,但
在危机中暴露出的管理上的失误和风险控制上的失败才是离岸业务夭折的根本
原因,这些经验教训值得上海建立和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时引以为戒。
上海对于开展离岸金融业务也做过一些准备工作,早在1994年,人民银行
上海市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上分局就着手制定了(I-海市离岸银行业务试行办
法》,上海市的发展规划中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中就包含离岸金融市场的内容。
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在1997年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争取中国人民银行批
准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并对上海市开办离岸金融业务进行了总体部署。上
海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相继派入到世界各地考察离岸金融市场的经营和管理。1998
年7月,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向人民银行总行提交了“关于规范在沪外资银行境
外业务的报告”,并制定了<上海外资银行离岸银行业务管理规定》,受亚洲金融
危机的影响,该项业务未能进入实际操作。2001年,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和上
海市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探讨了上海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工商
银行上海分行、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浦东发展银行等银行制定了办理离岸金融业
务的一系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并对有关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
5.2.新加坡等离岸国际金融中心成功的启示
新加坡金融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1840年。新加坡出现了第一
家商业银行,即加尔哥达联邦银行,其后有英资的有利银行(1856),渣打银行
(1861),汇丰银行(1877),荷兰银行(1883),花旗银行(1902)。
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建国起就以迈向“亚洲的苏黎世市场”为目标,利用
其作为国际商贸港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金融市场,在管理上,将境内市场和离岸
市场严格分开,既避免了银行在国内市场的过度竞争,也避免了国际化对国内金
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的冲击,创造了独特的新加坡金融发展模式——政府主动塑
造,境内外分离。
70年代,政府把发展金融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部门,曾在10年中保持了
两位数的增长,尤其是抓住国际有利时机,重点培植了亚洲美元市场和金融期货
市场。1992年,有银行131家,商人银行78家和金融公司27家。1978年,撤消
了外汇管制。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5.上海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5⋯2 1新加坡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措施
新加坡政府仔细研究了美洲银行经济学家J.D.oenen的建议,确立了内外分
离型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模式,新加坡的离岸金融市场是最早的人为创设的内外分
离型离岸金融中心,纽约、东京、曼谷都作了借鉴。
1959年6月3日,新加坡成为自治邦,李光耀当选为总理。1965年8月9日,
脱离马来西亚,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共和国诞生。
1955年,推行中央公积金制度,职工必须将薪金的25%存入中央储蓄基金:
1967年6月,成立货币委员会;
1968年10月1日,批准了美国美洲银行经营。亚洲货币单位”,创建了亚洲美元
市场;
1969年,取消了对非居民利息所得40%的预扣税;
1971年1月,成立了金融管理局;
1971年,首笔亚洲美元债券面世:
1972年,涉足国际银团贷款;
1972年,废除了对亚洲货币单位提缴200/o,存款准备金的制度;废除了亚元债券、
流通存款证、亚元离岸贷款合同有关的印花税;
1973年,对非居民投资于亚洲货币债券市场的利息税予以豁免;
1973年,将经营境外货币的所得税由400降到10%:
1973年6月4日,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开业;
1976年,亚洲货币经营者的所得税税率由40%调降到10%,股息汇回部分也作
同样税率调整;
1977年,创立浮动利率可转让美元存款证;
1977年,成立了亚洲第一个期权交易市场;
"1978年,撤消了外汇管制.
1980年,放松对存款单发行的限制;
1980年,参加证券交易所国际联盟:
1981年,成立政府投资公司,管理官方外汇储备;
1982年,降低外汇交易的经纪佣金;
1983年,准许有权经营境外货币的本地银行和金融机构在批准期限内享受银团
贷款收入的免税待遇;
1984年9月,由前黄金交易所改组的国际金融交易所开始营业,它首创与芝加
哥商品交易所属下的国际金融期货市场交易上的相互抵消系统服务,两个交易
所的交易商可以参与对方的交易,也可在对方交易所平仓结算,成为世界上第
四个期货市场,为金融期货拓展了交易时现,为进行24小时全天候交易创造了
条:
1986年,调低职工公积金提存比率,由25%调降到10%;
1987年,成立证券自动报价系统,为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上市买卖提供优质服
务;
1987年,证券业实行公司化,证券业对所有本、外资金融机构开放;
1987年,放宽公司股票上市条件,将盈利业绩年限由5年降为3年;
1987年,放宽外商拥有本地经纪商股权的最高限额,由490,6上调到700,6;
1988年,系统与美国的全国自动报价系统联网,使投资者可以买到美国市场股
票;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57
5.上海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1989年,调低经纪佣金回扣; ‘
1989年11月,宣布豁免投资亚元债券的利息税:
1989年12月,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提出“新加坡——柔佛——巴淡岛”增长三角
“的构想: ’
1990年,宣布从新的财政年度起,对以新加坡为金融及财务中心的跨国公司给
予税务优惠,其公司溢利税由32%调低到10%:
1990年6月,放宽外资持有当地银行股权的限额,由20%上调到40%;
1992年1月,签署(1992新加坡宣言)和(东盟加强经济合作的框架协定);
1996年1月1日,新加坡跨入了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行列,然丽,其城市岛国和
小国寡民的局限性也愈来愈明显,成熟的经济实体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发展空
间,“新柔廖增长三角”正中下怀。
上午,新加坡与东京、香港、悉尼、巴林等地金融市场相通,下午3:30分,
欧洲各市场相继开张,白天可以与伦敦、东京市场交易,夜间又与纽约市场相联。
在金融品种创新上,新加坡首创了;“快捷信贷”和“熊、牛”票据。
5.2工新加坡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功效
新加坡政府把发展金融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部门,尤其是抓住国际有利时
机,重点培植了亚洲美元市场和金融期货市场,曾在10年中保持了两位数的增
长。亚洲货币单位的发展情况见下表5.3。
表5-3 亚洲货币单位(Aeu)的资产负债发展情况
(单位:10亿美元)
资产1990 199l 1992 1993 1994 1995
对非银行客户贷款125.52 134.08 134.18 136.86 145.82 159.56
银行间拆放239.12 197.03 194.76 214.28 234.34 244.8l
贷给国内机构8.74 8.22 9.73 12.72 17.Il l 7.62
贷给其他Aeu 34.44 26.63 26.74 31.72 36.36 38.38
贷给境外机构195.94 162.20 158.30 169,85 l∞.88 188.81
持有的可转让存单l,74 1.78 1.88 2.90 3.92 3.70
其它资产负债24.02 24.84 24.55 32.07 32.27 37.77
非银行客户的存款66.89 63.50 63.6l 62.67 65.79 71.23
银行间拆借309.43 281.8l 279.82 309.00 333.54 354.00
来自国内机构11.96 14.26 18.20 18.50 22.68 26.85
来自其他Acu 34.44 26.62 26.74 31.72 36.35 38.38
来自国外机构263.03 241.oo 234.88 258.72 274.5t 288.77
发行的可转让存单2.0l 1.33 O.93 0.76 O.80 0.87
其他负债12.07 11.08 11.02 13.73 16.22 19.74
总资产或总负债390.40 357.73 3.55.38 386.10 416.35 445.84
资料来源:新加坡金融管理局1994--.1995年报。
转引自:张书翁雷刘欣,‘新加坡金融制度》,P158,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58
5.上海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1978年,新加坡的外汇负债和资产分别为234.8亿美元和238.2亿荚元,1990
年为3548.9亿美元和3467.3亿美元。其中,196941979年资产负债总规模平均年
增77.5%。
目前,新加坡在发行美元存款证和债券业务上占有优势。自1971年丌始发
行第一笔亚洲货币债券以来,到1987年共发行166笔,总金额达8272亿美元;
自1977年歼始发行第一笔“浮动利率的美元可流通存款单”,短短五年就发行超
过90笔,总额超过60亿美元。
197841993年,金融业收入由占国民经济总值的5.2%上升到33%,成为增长
最快(年均13.1%)、贡献最大的行业{7I。
应该说,新加坡从1968年批准美国美洲银行经营“亚洲货币单位”,创建亚
洲美元市场开始,其国际金融中心就快速发展壮大,至1976年,新加坡国际金
融中心就已大获成功,为世界所瞩目。1978年后,新政府进一步采取了多种措
施,例如:1984年9月,首创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属下的国际金融期货市场交易
上的相互抵消系统服务,两个交易所的交易商可以参与对方的交易,也可在对方
交易所平仓结算,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期货市场。为金融期货拓展了交易时限,为
进行24小时全天候交易创造了条件;1988年证券自动报价系统与美国的全国自
动报价系统联网,使投资者可以买到美国市场股票。
目前,新加坡在金融期货和外汇交易等方面在世界上居预先地位。现在新加
坡国际金融中心已是全球最成功的几个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在取得以上辉煌成就的同时,的确维护了稳定的汇率、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
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5.2.3.新元在国际金融中心中的地位和启示
在过去30年里,新政府出于避免本国经济受冲击和保持汇率稳定等考虑一
直不主张新元国际化,全球8大外汇市场所在国货币只有新元不是国际性货币,
然其外汇日平均交易额翻了几十倍。
新加坡外汇市场涉及本土货币的交易不到20%tsJ,即使到今天,新加坡国内
金融业的规模仍不足离岸金融业的1/3,无论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
业、衍生品交易等说,离岸金融市场是先导和基础。新加坡的离岸金融市场是使
它成为亚太区国际金融中心韵主要原因之一,在一定意义上,它立足的不是本国
的经济和本币,而是离岸市场和外币。
颞元在资本项下可兑换前,并未见阻碍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在资本项下
可自由兑换后,也并未成为国际货币,它在国际金融中心的业务中也无足轻重。
外汇管制和资本项目非完全兑换虽对离岸国际金融中心发展不便,但它不是
离岸金融中心的必要和先决条件,在资本帐户可兑换前,完全可以通过建立离岸
市场,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在管理上,将境内市场和离岸市场严格分开,既避免
了银行在国内市场的过度竞争,也避免了国际化对国内金融体系、金融政策和国
内利率市场的冲击,可以实现维护稳定的汇率、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较高的经济
增长率。
171张书.翁雷.刘欣.新加坡金融制度m日.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27,28.152·155.
iq吴建光.旌惊.2l世纪金融大趋势.金融全球化嗍.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132.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5.上海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5.2.4.其它主要国际离岸市场的经验
除了新加坡离岸市场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典型示范意义,其它主要国
际金融中心离岸市场的成功也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1.其它主要离岸市场的例证
九伦敦
1970年欧洲货币市场的美元负债总额为587亿美元,1988年则达到30360
亿荚元,18年问翻了51.7倍,美国每年货币发行量的约2/3流向境外。
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在二战以后已经衰落了,后来由于70年代欧洲美元市场
的出现又咸鱼翻身了,欧洲美元市场是离岸市场。英国并末加入欧元区,但它欧
洲及全球的金融中心地位并未消弱,离开英镑,也许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同样可以
正常运转。伦敦是在岸、离岸一体化的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全球化的推动下,
它将可能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的潮流模式。
B.纽约、东京
离岸金融业务的空前繁荣和对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积极作用终于促使美国
于1981年2月开设了离岸金融市场“国际银行业务便利”(IBF);日本也于1986
年12月建立了东京离岸金融市场(IOM),lOM到1988年末,市场余额达到4142
亿美元,仅次于伦敦,1994年底,达到7262亿美元。
世界大部分离岸市场本币不能作为交易货币,但在纽约和东京的离岸市场,
和本国货币有关的外汇交易占80%以上,但它们是离岸美元和日元,是离岸国际
货币,与传统意义的本币有区别。
纽约、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的设立和成功运转,标志着离岸国际金融中心已发
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主流形式之一,成为著名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离岸金融市场的地理分布全面占领了世界各大时区,离岸金融市场具有了全
球性质;离岸金融市场的模式也进一步发展为一体型、簿记型、分离型、渗透型。
纽约、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的设立,为在在岸国际金融中心基础上嫁接离岸市
场提供了经验,分离型、渗透型的国际金融中心模式值得上海借鉴。
C.香港、曼谷等
香港和新加坡在地理位置和通讯便利方面不相上下,香港国际金融市场的形
成早于新加坡,又素有“自由港”美誉,然而由于港府不愿免除1.5%的利息预
扣税,使亚洲美元市场旁落新加坡。香港的外汇市场被认为是最“全球化”的市
场,在这一市场上,只有不到20%1z的外汇交易与本地货币有关。
2.离岸市场的成功经验
在岸市场可以通过嫁接离岸市场,吸引离岸本币回流等,大大强化其国际金
融中心地位;在岸、离岸金融中心一体化是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模式:隔离
型国际金融中心是避免离岸金融对在岸金融政策冲击的成功方式,纽约也在采
用:渗漏型可以成为一体化前的过渡方式;在货币自由兑换前,发展中国家离岸
市场可以建立和获得成功。
M胡坚.欣欣向荣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94.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5.上海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5.3.离岸市场——t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突破口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同时是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离岸金融中心对
提高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增强竞争力必不可少,对于在岸、离岸共存的国际金
融中心,未来的方向是一体化,离岸市场并不是一个过渡形式。上海的目标是成
为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迟早需要离岸金融市场,尤其在人民币自由兑
换前,建立离岸市场是迅速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唯一战略选择。
5.3.1.上海发展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性
随着金融全球化浪潮的的推动,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已是世界各国金融竞争
的核心内容和新趋势,然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历经14年建设,虽取得一定成效,
但离国际金融中心还相差较大,我国金融国际化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尚
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开放的要求。“
人民币自由兑换和利率市场化是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提条件00l,上海
必须先建成国内金融中心,再发展成国际金融中心,这种观念既是政府的官方认
识,也是专家学者的普遍共识,上海提出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阶段性战略目标
是:5年打基础,10年建框架,20年基本建成.
按照央行的说法,人民币资本项目完全自由兑换和利率市场化没有时间表,
它要以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而定。可见,它不会因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而提
前,20年基本建成的说法是估计届时人民币肯定已自由兑换和利率完全市场化
了。.
在这样的认识下,上海市政府经过总结经验和再三论证,打算以发展人民币
产品中心为突破口,推动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它对国内金融中心的形成的促进作
用是毫无疑问的,但限于人民币资本项目不能自由兑换和利率没有市场化,人民
币产品中心同样难以使国内外资本实现大规模的国际流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
展仍难以破茧而出。
这样的看法和做法也许并不错,但却不是唯一的正确路径。新加坡自68年
新元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78年资本项下可兑换),就开始开展离岸金融业务
和开设离岸国际金融市场,仅历8年,新加坡就已成为国际知名的国际金融中
心;我国91年提出在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自96年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
又过9年,现估计还要漫长的18年。
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遍地开花和崛起事实表明,国内金融中心并不是发展
国际金融中心的必经阶段。我并不否认国内金融中心的基础对发展国际离岸金
融中心非常有利,但却不是非此不可。因此我特别认为和强调:上海国内金融
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是可以同时推进的,也是相互促进的。上海在以人民币产
品中心作为国内金融中心的突破口外,还可以也应该找出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
突破口。
离岸金融市场是促进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极其有效的手段,发展中国家金
融中心形成发展的经验和发达国家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功都清楚的说明了这一
嗍吉晓辉.上海金融发展报告2003[M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8.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5.上海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点。
我建议,将开设和发展离岸金融市场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突破
口。
5.3.2.上海设立离岸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
对上海而言,离岸金融中心设立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具有以下积极
和消极作用。
(一)积极作用
1.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知名度和上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增强上
海在全球及地区资金聚集和运作的能力,为我国参与全球国际金融竞争提
供平台,在全球金融资源配置格局中掌握主动权;
2. 促进开放,带来商业机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3.改善我国资本项目收支状况;
4. 促进本土金融机构提高竞争力;
5. 获得市场带来的丰厚外汇收入;
6. 上海离岸金融市场建立后,可以尝试境外人民币业务;近年人民币流向
海外的速度加快,人民币在香港已普遍被接受,几乎已成为可兑换货币,
据报道,蒙古流通中的货币约50%为人民币,东南亚国家有多个国家接受
人民币,一些外国金融机构已经开办了人民币存款业务。伴随着资本项目
管制的逐步放松,人民币在境外的数量将越来越多,美国和日本的经验表
明,通过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形成境外人民币交易中心是管理境外人民币
的理想方式。
7. 上海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对境外的B股投资者融资提供了便利,B股
市场上暂时不参加运作的资金就可以选择上海离岸市场,作为存放和生息
的场所.
8. 上海开辟离岸金融市场也是沿海地区、长江流域、中国经济国际化的要
求。。
(二)消极作用
1.金融风险高于在岸市场;
2. 未设存款保险制度,存款安全保障不足;
3. 投机导致金融动荡;
4.监管难度大;
5. 国内货币政策和金融管理易受冲击。
除了监管难度加大,其它消极因素在隔离型的情况下,却并无妨碍。但只要
认识到其缺陷和危害,采取积极措施防范,就可以趋利避害。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5.上海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5.3.3.上海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契机
美国经济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持续增长,2000年露出疲态,2001年增长已
不断放缓,“9.11”事件又推动了美国经济的衰退,美国“投资天堂”的地位已
今非昔比,同时整个西方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资本需要寻求新的投资地方。日本
经济也没有走出困境,随着美国经济的走软,短期也难以走出泥潭,资本加快从
日本市场撤出。另外,近年台湾经济日趋暗淡,由于其政治地位悬而未决,未来
前景不明,战争的阴云始终难以消除,导致台湾投资环境恶化,大批台商赴大陆
投资,巨额台资正急于寻找出路。
我国经济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傲然屹立,保持一枝独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及经济持续稳定地高速增长,国际资本已经并将进一步加快流入我国,2004
年,中国实际吸收外国直接投资606亿美元,继2003年继续居世界第一位,2005
年底,我国的经济实力GDP居世界第六,国际贸易额14221亿美元居世界第三,
外汇储备819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现已经超过日本而居世界第一,这些为我国
建立和发展离岸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东亚地区是世界上官方外汇储备(未包括黄金储备)总量最多和最集中的地
区,2001年日本的官方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高达3951.5亿美元,占世界21208.7
亿美元的18.6%,中国大陆2666.3亿美元,占世界12.6%,中国香港1111.6亿美
元,占世界5.2%,韩国的外汇储备也达到1027.5亿美元,占世界4.8%,若再加
上中国台湾的外汇储备,以上国家和地区的官方外汇储备已占到世界的近50%,
而中国概念的大陆及港台合计数稳居世界第一.截止2005年03月底,日本黄
金外汇储备超过8300亿美元,排世界第一,中国大陆超过6500亿美元,排名第
二,其后三到七位依此为台湾、韩国、俄罗斯、印度、香港,港台是中国所属地
区,其余均为中国邻国。
从亚太地区金融市场来看,还有许多尚待开发的新领域,如亚洲欧元市场、
东亚美元、台币债券、港币债券等。
5.3.4.上海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认识误区
在我国政界、学界普遍以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路径应当是先发展成国
内金融中心,再发展成国际金融中心,之所以有这样理所当然的认识,我以为是
根源于:一是受一般传统国际金融中心认识的影响,将国际金融中心局限于传统
的在岸中心;二是以狭义服务居民的思维定式设想国际金融中心,将国际金融中
心与国内金融中心混为一谈;三是对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缺少全面了解,人们在普
遍意识中,仍然对离岸金融中心存在偏见,只注意将它们看作记帐中心、避税天
堂。
1.对国际金融中心涵义的认识偏差
以前传统国际金融中心定义的局限是未对离岸金融中心作充分反映,例如:
金融中心“是一个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所群集,并进行各种金融活动与交易,
如存款、放款、汇兑、资金转移、外币买卖、证券买卖、黄金买卖等等的都市一
一香港大学饶余庆教授。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5.上海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所谓金融中心,系指全球许多国际性金融机构借款者及投资者齐聚某一城市
或地区进行国际资金之借贷——台湾学者李芝兰。
实际上,金融市场、金融中介、金融信息、金融协作、金融管理都是围绕
金融活动的服务;资金借贷、股票买卖、债券发行、金融税收、金融担保及保险
等等都属金融权利或利益的交换,属金融交易:金融品种及产品只是金融交易的
标的物或工具。我认为在岸中心、离岸中心只是游戏规则不同,是人为的用规则
分离出来的。采取在岸还是离岸金融只是方式和手段。在岸金融与离岸金融都是
主流,品种、对象可能有区别,但在岸、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涵义是没有区别的,
简言之,国际金融中心就是国际金融交易及其信息和服务的集聚地。
2.对国际金融中心的服务对象的认识局限
国际金融中心是国际金融交易及信息服务的全球金融节点,其服务对象应当
是全球的机构及地球人,它对东道国的国际金融服务只是一从属部分。国内金融
中心主要是服务居民,内外分离型的离岸市场的服务对象是非居民,但它依然是
国际公认的国际金融中心。
举例来说,只要有大量国际赌客,就是澳门人不赌,澳门仍然是国际赌场。
世界赌场就象国际金融中心,依赖国际客户而扬名立万.同样,新加坡政府新近
同意建立两座大型国际赌场,恐怕也无意鼓励国民的赌博活动,主要是吸引国际
游客、国际赌资,财源广进。
因此,国内客户的参与是有促进的,但不是必不可少的,只要金融中心能吸
引足够的国际客户业务,国际金融中心就能成功。
3.对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种类的认知不足
上海没有像香港、新加坡那样的地缘和政策优势,在目前我国的经济格
局和体制下,上海不可能成为拥有许多特殊优惠政策的“金融飞地”,因此,上
海不可能发展成为地缘式或避税港式的国际金融中心lI”。
基于这样的认识,离岸金融市场就不被考虑了.
政策是为发展服务的,只要有利发展,政策是可以改变的。地缘式或避税港
式不适合上海,可以选择其它更有效的形式,没有作为而错失良机就很可惜。
4.对离岸业务的认知偏见
在许多人的认知上,经常将离岸业务与逃避管理、偷税漏税、投机倒把等联
系起来,他们只注意到了一些确实存在的不良现象,而忽视了大量的离岸业务是
合理合法、低成本高效率的符合金融全球化方向的本质。
在现代,离岸金融的规模已超过全球金融的50%,超过了在岸金融规模,实
际上在岸中心更多借鉴了离岸金融的思路,放松管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可
见,离岸金融的思想更符合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潮流。
I|11吉晓辉.上海金融发展报告2003D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2.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5.上海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5.4.上海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
离岸金融市场一般的金融业务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银行业务:最大量的业务是传统的存、贷款和贸易融资等银行业务。一般不受存
款准备金、存款保险制度的限制,利息收入不纳税,也不受利率管制,避税地的
银行业务更加全面。
证券业务:一些国家的离岸金融市场允许经营证券业务。例如伦敦、卢森堡、苏
黎世、新加坡。发债的利率、发行单位的资信等级、担保抵押,货币种类,期限、
偿还方式等条款基本自由制定,通常公司债免交利息预扣税。
节税效应:利用离岸金融市场的税制优惠和低税收政策开展业务,降低成本。离
岸金融中心保密制度使金融机构商业机密得到保护。
登记中心:建立名义帐户,利用避税地优惠政策。
保险业务:海外投资避免母国高额的保险费和保险业务限制。
其它金融业务:投资信托、共同基金、不动产投资等。
80年代以来,离岸金融市场涌现了许多创新的金融工具,如货币互换、远
期利率协定、票据发行业务、浮动利率债券、无息债券、可转换债券等,新的金
融工具改变了金融服务业的面貌。
离岸金融市场优惠政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A.增加经营的自由度:取消对非居民的外汇管制,非居民间资金自由转移:对
贸易、非贸易和资金项目的收支不加限制,允许资金自由流动;存、贷款利率自
由浮动。
B.降低市场经营成本:免交存款准备金、存款保险金、放松对流动性比率和清
偿力的要求等;较大的税收优惠,例如取消存款及债券的利息预扣税、贷款利息
所的税,废除各类有价证券及票证的印花税,大幅度降低所得税(多减到10%)。
c.增强业务的吸引力:实施客户保密制度,鼓励金融创新等。
在对离岸金融业务的简单说明后,下面重点探讨上海建立离岸国际金融市场
的手段、措施和形式。
5.4.1.政府推动建立上海离岸国际金融中心
自然形成的过程一般较长,伦敦、香港可以看成是自然形成的国际金融中心。
自然形成的离岸金融中心多为没有外汇和资本管制的金融“自由港”。世界主要
国家货币从经常项目自由兑换到资本项目可兑换,美国I.日J隔为27年,英国为18
年,法国为28年,德国为14年,日本为16年i1-'-'l,而中国1996年经常项目可兑
换,现在仍难估计何时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上海打算按照国内金融中心,人民
币自由兑换,再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走,这样的路径是传统而正确的,但过程将
Iq hMF,Quirk(1994): 1994b;1994a。
博七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5.上海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还需要漫长的约18年时间。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建立逐步从自然形成向政策
推动发展。不仅纽约、东京由政府推动开立了离岸市场,发展中国家也利用金融
管制日趋自由化的有利形势下国际资本流动的逐利性。以优惠政策积极建立离岸
金融市场,为提高自身地位和促进经济发展服务。就以亚洲来浼,新加坡、韩国
汉城启动较早,马来西亚的纳闽国际离岸金融中心于1990年成立,泰国曼谷也
于1992年设立了“曼谷国际银行便利”(B1BF)。
在货币自由兑换前,本币也非国际货币情况下,没有政府推动,市场难以自
发形成离岸国际金融中心。东南亚国家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情况说明,上海设立
国际离岸金融市场是完全可行的,东京成功的经验更表明,上海象东京~样依托
本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内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极有可能
设立后得到飞速发展。
5.4.2.对上海离岸金融市场的政策措施建议
上海应借鉴国际成功经验,考虑到新设市场需要扶持,一定要在放松管制、
优惠税率方面有吸引力,使上海的离岸市场能够在竞争中成长起来。
国际的典型示范是马来西亚的纳闽离岸金融市场,从1989年11月到1993
年8月仅4年,市场外币贷款达到10亿美元,该市场税率十分优惠,~般从事
离岸交易的公司,按其盈利的30/0纳税,或代之以每年缴纳2万林吉特.而新加
坡亚洲美元市场的形成,也说明税率优惠的重要。香港和新加坡在地理位置和通
讯便利方面不相上下,香港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早于新加坡,又素有“自由港”
美誉,然而由于港府不愿免除1.5%的利息预扣税,使亚洲美元市场旁落新加坡。
东京对非居民离岸帐户中的利息也不课税。
表5.4、5—5列出了部分离岸市场的税率和管制情况。
表5.4 世界部分离岸金融市场税率表
(单位:%)
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资本利得税利息、股息预扣税
巴哈马无无无无
巴林无无无无
开曼无无无无
香港15 17 无无
卢森堡O~51 33 按所德税率7 15
新加坡O~30 17 无27 无
上海
资料来源:转引自‘国际金融研究》,1995年第8期,P44.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5.上海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表5-5 亚洲主要离岸金融中心的管制状况
香港新加坡尔尿上海
\市\爪离岸与境内市场一与境内市场分与境内市场分体化隔隔
模羚
比较项目。
法定储备率无豁免豁免
利率管制豁免无豁免
利息预扣无无豁免
居民借款权利自由须金融管理局禁止
批准
存款保险制无无豁免
外汇管制无无无
贷款利息及海非经海外机构lO% 须交公司利得
外收入预扣税接洽者须交公税,地方税及
司利得税印花税
国际银团贷款无无须交公司利得
所得税税,地方税及
印花税
海外利润派息自由自由自由
资料来源:饶余庆编‘香港银行制度之现况与前瞻》第七章,香港华商银行公会出版.1988
年.
参照表5-4、5-5,我对上海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放宽限制:取消对非居民的外汇管制,允许离岸帐户内交易货币自由兑换,
汇价随行就市;除资本充足率要求外,对从事离岸业务的银行没有流动性要
求;大幅度放宽利率限制,允许其随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波动;不进行现场监
管,只进行非现场监管;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对贸易、非贸易和资本收支不
加限制等。
2. 减低成本:实行优惠税收待遇,如免收印花税、利息税、资本利得税及
股息预扣税等;除按10%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外,其余税收暂且全部减免。
3. 免交存款准备金、存款保险金等。
4. 实施客户保密制度,鼓励金融创新。
5.4.3.隔离型离岸国际金融中心
当初东京离岸金融市场建立时,持怀疑和批评态度的人认为(其实支持的人
也心存疑虑),东京会分流新加坡、香港的业务,互相竞争会缩小各自的市场空
『HJ,然而现实却是,由于东南亚经济的迅速发展,地区国际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
博十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年心形成研究67
5.上海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度不断得到拓展,三大市场的业务交叉和横向联系却既竞争又相互促进,部得到
了长足进展。尤其是,东京离岸金融市场一成立就获得了超常规的巨大发展,三
年中离岸资产就净增10倍,成为仅次于伦敦的世界第二大离岸金融中心。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浪潮的的推动,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已是世界各
国金融竞争的核心内容和新趋势。我国会融国际化和国际金融建设的步伐尚不能
适应经济发展和开放的要求,已成为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瓶颈。在现阶段,我
国仍需外汇管制,资本项目尚没有完全放开,甚至没有放开的时间表,现在我国
外汇储备十分充裕,已彻底结束了外汇短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居世界第一位,
以上的限制和条件部决定上海离岸国际金融市场在现阶段适宜设为内外隔离型
离岸金融市场。
外汇管制和资本项目非完全兑换虽对离岸国际金融中心发展不利,但它不是
离岸金融中心的必要和先决条件。例如,香港的外汇市场被认为是最“全球化”
的市场,在这一市场上,只有不到20%的外汇交易与本地货币有关,而在纽约和
东京,和本国货币有关的外汇交易占80。/,1231以上。
世界上不少离岸国际金融中心其本地经济和货币对离岸市场根本就无关紧
要。对隔离型离岸国际金融市场而言,它是一套针对非居民的金融制度安排,可
以和东道国货币绝缘.
在1989年,招商银行在深圳就试办过离岸金融业务,实行离岸金融业务和
在岸金融业务分离的管理模式.正在深圳离岸银行业务迅速发展之时,1997年
亚溯金融危机爆发,银行的离岸金融业务受到沉重打击,有银行离岸在岸帐户隔
离不严,使在岸外汇资金流入离岸帐户,银行蒙受重大损失。鉴此,人民银行下
令终止了离岸银行业务,这些经验教训值得上海建立和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时注
意。
5⋯4 4渗漏型离岸国际金融中心
在隔离型离岸中心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放松管制,通过渐进的过程过渡到
渗漏型离岸国际金融中心。允许居民参加在岸、离岸业务交易,境内外市场逐渐
渗透;扩大交易币种,允许涉足本币业务;扩大业务范围,增加业务品种;允许
更多的机构进入市场。例如新加坡1973年开始允许居民在ACU开立外币存款帐
户和向ACU借款,其指定用途的存款上限为10万新元等值外币,法入上限为
300万新元:1976年放宽到25万和500万新元;1978年6月1日,取消外汇管
制,取消存款数量及用途限制,居民可以参与一切外币业务;1981年ACU获准
外币置换新元,开始涉足本币业务;1992年8月新元贷款限额从5000万新元提
高到7000万新元,后来增加到1亿新元。
渗漏型的另~种发展趋势是,允许本币作为离岸市场交易货币,可以看作在
岸、离岸融合和一体化的过渡形式。
本币不能作为离岸市场交易货币,世界大部分离岸市场属于这一类,其中有
两种情况:一种是发展中国家的离岸市场,由于其本币不是完全自由兑换货币,
而有关条例法规明确规定,交易币种须是外汇,本币自然不能参与交易:另一种
情况发生在发达国家,虽然本币属于国际货币,但立法规定不能参与交易,伦敦
市场即是一例。根据英国的有关规定,在伦敦市场上不能直接经营欧洲英镑业务。
M胡坚.欣欣向荣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mq.北京大学fllh钣社,1997,194
博七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5.上海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1979年伦敦的银行事实上也开始经营欧洲英镑业务,但这种交易仍然只能通过
英国的海峡群岛离岸金融中心达成。第二类是本币也可以作为离岸市场交易货
币,美国国际银行业务便利和日本东京离岸市场即属此类型。目前本币交易已成
为上述两国离岸市场的主要交易币种,他们设立离岸市场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吸
引本币回流,巩固各自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事实上他们不仅巩固了而且发展了
困际金融中心。可见。主要发达国家离岸市场的交易币种本币化是个趋势。
例如,日本IOM从1986年12月1日开始到1988年末,市场余额达到4142
亿美元,仅次于伦敦,1994年底,达到7262亿美元,外币部分下降到1/3,日
元占到2/3,详见表5—6。
表5-6 JOM资产余额(年底数)
(单位:亿美元)
1986年1988焦1990焦1992链1994拒
资产合计937 4142 6050 6247 7262
外币交易733 2237 3316 2314 2259
日元交易204 1904 2734 3933 5004
资料来源:连平.离岸金融研究嗍.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12,200.
本章小结:国际离岸市场的经验启示和结论
新加坡等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功事实和主要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表
明,在本币自由兑换和利率市场化前,离岸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形成,国内金融中
心也并不是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必经阶段。不可否认国内金融中心的基础对发展
国际离岸金融中心非常有利,但却不是非此不可。既然隔离型离岸国际金融中心
被证实可以避免对国内金融体系、金融政策和国内利率市场的冲击,可以实现维
护稳定的汇率、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较高的经济增长率,那么,以人民币产品中
心作为国内金融中心的突破口,在人民币自由兑换和利率市场化前,以建立隔离
型离岸国际金融市场作为囡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突破口,上海国际会融中心建设就
可能实现战略上的突破,上海国内金融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同时推进,相互
促进,如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就可能早日形成。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6.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其它中心的竞争和合作
6.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其它中心的竞争和合作
上海曾经是远东地区独一无二的国际金融中心,当时在世界上也占据十分显
要的位置,东京、香港、新加坡等地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都是在上海停歼国际金融
中心之后,辉煌的过去给上海留下了国际金融中心的精彩历史,今日上海要重振
国际金融中心,昔日的诸多优越环境已不复存在,目前亚洲已经有东京一个全球
级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与新加坡两个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还有曼谷、汉城、台
北、纳闽等成长中的准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亚洲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层次体系已
比较完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在与其它亚洲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和合作中寻
求发展,既要争取在区域国际金融业务中争得一席之地,更要在金融全球化的国
际金融业务的增量中谋取优势,实现赶超。
6.1.上海与曼谷,汉城、台北等的竞争
上海离国际金融中心还有差距,尤其在人民币还没有自由兑换前,又没有开
设离岸国际金融市场,上海还只是个国内金融中心,在国际金融业务方面还没有
对曼谷、汉城、台北等国际金融中心构成直接竞争关系,阻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
强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内部推动力十分强劲,竞争将是不可避免的。
6.1.1.上海与曼谷的竟争
曼谷的优势是经济金融开放早,实行市场经济,自由化程度商,国际资本大
量进入泰国,国际化程度高,但自身经济力量不强,开放有余,管控不力,经济
金融的主要指标大幅超越国际警戒线。例如,引进外资中的80%投向股市和房地
产业,具有很强的投机性,到1996年底,泰国外债总额达857亿美元,占其国
内生产总值的45%,远远超过8%的国际警戒线,而其中的50%以上是短期套利
资金,1997年首先受到国际投机资金冲击,刚~抵抗,就被击溃,1997年7月1
日--11月27日危机的初级阶段中,泰铢暴跌49%、当年外汇净流出164亿美元,
泰国经济十年成果毁于一旦,国际金融业务大幅萎缩,曼谷的国际金融中心至今
未缓过劲来,以游资为主的曼谷国际金融中心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性不
强。
6.1.2.上海与汉城的竞争
1988年,韩币经常项目可兑换:1990年,一套由市场决定汇率的外汇体系
建立: 1993年韩币实现了资本项下的自由兑换,外资银行分支享受国民待遇;
1995年,国外投资者可以直接投资于韩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韩国政府想引
进外资会融机构提高国内金融系统的效率和竞争力,使金融市场早日国际化,但
又紧抓银行贷款利率不放,继续对金融市场进行干预。-
1996年末,韩国外汇储备有340亿美元,只占其短期外债的1]3左右,1997
樽七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6.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其它中心的竞争和台作
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韩国花费100亿美元的汇率保卫战失败了,股市、汇市崩盘。
韩国形成的政企结盟,导致经济发展受大型财团控制,政府对经济、金融干
预较多,金融的市场活力和效率不高,汉城国际金融中心不文不火,对上海国际
金融中心的竞争性也不强。
6.1.3.上海与台北的竞争
台湾经济经过高速发展,跻身于亚洲“四小龙”行列,其出口导向的经济具
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目前迫于亚洲其它国家竞争的压力,大量台商向东南亚
投资,尤其是向中国大陆投资,再加上地震、台独的天灾人祸,台湾经济对中国
大陆的依附性越来越强,中国大陆经济强大了,国际地位空前上升,国际社会对
台湾的政治、经济始终心存顾虑,国际直接投资、台商的长期投资都会三思而后
行,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的预期,台北的国际金融中心就只能是一片浮
萍,不可能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成长构成竞争。
至于亚洲影响更小的国际金融中心,象纳闽、孟买、马尼拉等,由于其辐射
力十分有限,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现在几乎还没有什么影响可言。
6.2.上海与香港,新加坡的竞争
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构成最直接竞争的国际金融中心是香港和新加坡,上海
国际金融中心的第一步目标也是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能够赶超香港、新加
坡国际金融中心的根本理由是对手岛屿经济的局限性和中国经济的强大和崛起,
全球前三大港口城市的较量将引人瞩目。
6.2.1.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局限性
香港是自由港,几年都荣膺世界自由化程度最高的经济区称号,是自然形成
的国际金融中心,背靠大陆和珠江三角洲,其国际金融中心沾光不少。香港作为
著名国际金融中心,值得称道之处固然很多,但其进一步发展壮大、尤其是与上
海竞争,却面临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1.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失去了英资的支持,部分港资也流出本港宅投:
2.依靠的珠江三角洲经济规模只及长江三角洲的一半,原本胜过长江三角洲
的外向经济诸如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等也已被长三角超过,且会被越来越
远地抛在后边:
3.由于金融全球化、自由化,自由港的优势不再突出;亚洲多个离岸金融中
心的建立,加据了竞争,香港的离岸业务面临流失的威胁;
4.大陆的公司直接从事进出口贸易增多,香港的转口贸易港地位下降;
s.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将亚洲总部迁移上海;
6.本身经济规模限制,股市、债市,期市难以长足进展等.
就是在1949年后中国对外闭关自守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停丌的时期里,香
港的门户作用仍无法弥补它的交通位置劣势。香港缺少科技创新优势,又难以规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申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6.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其它中心的竞争和合作
模发展制造业,服务业也越来越难,通过CEPA依赖大陆扶待,是很难持续与上
海竞争的。
6.2.2.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局限性
新加坡有作为贸易港的悠久历史,发展金融中心始于1968年,新加坡率先
取消外币存款利息税,从香港吸引了不少业务,新加坡首刨了亚洲美元市场,吸
引了国际美元、石油美元进入高速发展的亚洲。新加坡以离岸金融市场为突破口
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空前成功,新加坡的发展模式和刨
新进取精神非常值得上海学习。
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可以称为典范,它本身的发展并无差错,甚至可以说表
现出色。但其岛国经济的局限性已越来越制约其国际金融中心的进一步壮大,比
如说,假定银行业前景光明,但狭小的国内经济将使在资本市场中生存更为艰难;
政府没有债务,债券市场难以发展壮大;大的跨国公司主导制造业,彻底断绝了
国内公司证券发行的可能性,只依靠国外公司前来上市,也非易事;新加坡货币
流通量中约有6∞冻自马来西亚的公司,马来西亚一直努力使它们返回本国,尽
管至今成效有限,但始终是新加坡的一个隐患:衍生物交易所因在适宜的时区交
易美国和日本产品(例如日经225股票指数)以及环境规范而知名,但它所有的
合约都不是以本国产品为基础的.
新加坡政局稳定,治理良好,适合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但一旦国际政治一
有风吹草动,弹丸之城,怎能安全;新加坡经济规模不大,面对国际经济危机,
其抗风险能力也令人担忧,在1997年7月1日~t1月27日亚洲金融危机的初级
阶段中,新加坡元跌去10%,虽是危机国家中最小的,但也没能幸免。
新加坡基本上是一个离岸国际金融中心,靠其强大邻居的弱点面生存。。
6.2.3.上海与香港、新加坡的比较
从1968年新加坡设立“亚洲货币单位”起,到1978年香港重新开放外国银
行注册前止,这十年是新加坡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初步形成和确立的时期,而
1978年到1993年则是它们迅速成长、逐步迈向成熟的时期。
上海目前与香港,新加坡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以上海目前的情况与
七十年代的香港,新加坡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时期阶段比较,可以发现一些问题。
人均GDP一宣是我们的弱项,上海与香港、新加坡的人均GDP参见以下
数据11l:
香港人均GDP(USD)1983,5100;1987,8833;1988,10358
新加坡1980,5130;1985,7570;1988,10220
上海市2003,5000
2003年,上海的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达到新加坡1980年、香港1983
年的水平。
』I}王战.WTO元年Q_E海发展思路创新—叼002/2003年上海发展报告嗍.上海财经大学出
版社,2003,41.
博七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72
6.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其它中心的竞争和合作
从逻辑上来说,用银行总部数量、外国银行数量、银行与保险资产量、证券
市场资本量和交易量等指标来给金融中心排序是可行的,也可通过这些指标看出
中心的发展与萎缩。
表6-l 上海与港、新银行家数对比表

括号内为年
外国商业银行本地商业银行商人银行代表办事处
新加坡(2001) 125 8
香港(2003) 126 53
香港(1994) 148 32 63 156
新加坡(1994) 127 12 77 50
上海(2003) 54 22
新加坡(1977) 64 13
香港(1977) 44 30 20l 100
注:1977、1994年数据摘自;胡坚.欣欣向荣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23,333表7—1;2001—2003年数摘自:杨再斌.黄运成.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
约束条件分析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表8(香港包括挂牌银行与限制挂牌银行;
新加坡不包括贴现行和金融公司;上海为分行数)。
表6-I数据显示,上海2003年外国商业银行数有54家,与香港的126家和
新加坡的125家(2001)比,不及其一半,但与1977年香港的44家和新加坡的
64家比较,已经多于香港,少于新加坡,基本在一个水平上。
中国政府发行着亚洲最大的国债数量,而港、新当局几乎没有公债需要,如
果再考虑企业债的需求,中国具有发展亚洲最大债券市场的基础;中国有庞大的
居民储蓄额,成千上万的备选上市公司,股票市场的潜力十分巨大,但中国目前
股市是剪不断理还乱;中国是钢、铜、铝、石油、橡胶等产品的消费大国,多种
品种期货交易的交易价格成为世界市场的主要定价中心之~,非香港、新加坡可
比;如果债市、股市、期市优势都超出,中国一旦开放金融衍生品交易,只怕超
过香港、新加坡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总的来说,上海目前的基础条件优于香港、新加坡1978年时的情况,但它
们就算作1968年开始,10年时间其国际金融中心就已形成,在国际上占据重要
地位,上海从1991年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14年过去了,上海目前的状况根
本赶不上香港、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七十年代的水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仍然是
个梦,上海并没有体现出后发优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进程严重迟滞,上
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值得检讨和反思。
6⋯2 4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定位
上海有着优越的交通条件,过去它之所以能胜过老的贸易基地,决定性的因
素是它作为外国人利益所在地的地位,是一个战乱频繁国家中的一个安全港湾。
现在中国作为一个亚溯大国,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科技及军事实力较强,
博七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6.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其它中心的竞争和合作
国家的国际安全性评级应比新加坡高;上海依托的长江三角洲经济规模已远在香
港、新加坡之上,更不用说规模巨大的中国大陆经济及成长潜力,就在岸国际金
融中心潜力而言,香港、新加坡望尘莫及。至于离岸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新加
坡具有先发优势,但日本依靠强大的在岸国际金融中心开设东京离岸国际金融市
场仅一年,规模就超过了努力经营二十年的香港、新加坡,东京的经验表明,上
海只要自己作好,赶超港、新是具备条件的。
2005年11月10日,第一财经报道,伦敦金融城的报告提出,亚洲的未来在
中国,其推出的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的排名,将上海排在第三位,排在纽约、伦敦
之后,东京之前,可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潜力引起了国际的关注。
鉴此,上海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步骤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我们用下图
6-1来表示。上海目前处于和孟买一个层次,抬举一下,也算和曼谷、汉城同处
一个级别,第一阶段,实现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目标,与港、新同列:第二阶段,
超越港、新,尾追东京;第三阶段,超越东京,成为全球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亚洲
首席。
图“
伦敦
国际金融中心层级示意图
汉城马尼拉孟买
博七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加坡
74
6.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其它中心的竞争和合作
6.3.全球化金融危机的防范
金融全球化也带来了金融危机的全球化,在金融全球化时代,单个国家和单
个国际金融中心要预防,避免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已力不从心,达成共同的协议
及多边、双边的合作协议,联控共防是十分必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国际金融活
动的中心平台,也是金融危机酝酿、发展、爆发的中心地带,国际金融中心间的
国际合作有助于构建防控国际金融危机的防波堤。
现代金融危机可以简单分为传统金融危机和新型金融危机,一般将因经济危
机导致的金融危机称为传统金融危机,而将因经济政策失误引发的金融危机称为
新型金融危机。新型危机通常伴随宏观经济失衡、金融体系脆弱、不适当开放、
不适当汇率机制、投机冲击等121。它的具体形式又可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和
债务危机。货币危机指货币急居《贬值或需要动用国际储备维持或急剧提高利率保
护本币的危机;银行危机一般是银行运行障碍或违约导致银行终止负债,或迫使
政府提供大规模援助进行挽救;债务危机是指政府不能偿付国内外债务,主权债
和私人债。除了这三种具体形式,还可能爆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金融市场潜
在的严重破坏,并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失灵,将对实际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它可能涉及或源于前三类危机,但不必然导致。
6.3.1.不易避免的金融危机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分析,自1980年以来的15年中,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181个成员国中的133个国家都在不同阶段经历过金融领域的严重困难,占
成员总数的73.5%。在所有统计案例中,80年代发生54例,占36%,90年代发
生95例,占64%13l。1975-1997年间,新兴市场货币与银行危机发生率是发达国
家的两倍M。1980年到2000年的金融危机简况见下表6-2:
表6-2 8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简况
时间国家损失政府及国际组织
运用资金
1980-1994 美国1617家银行和1300家储蓄贷款1964亿美元
机构破产
80-90年代日本金融机构不良资产75万亿日
元,山一证券等金融机构倒闭
1992 意大利里拉、英镑大幅度贬值,引发100万亿里拉
英国欧洲货币体系危机20亿英镑
1995-1997 墨鹾哥3840亿比索本国政府动用700
亿比索,美国和
H王子先.论金融全球化嗍.经济科学出版秆,2000,97~100.
t'4刘立峰.宏观金融风险——理论、历史与现实僻q.中国发震出版社。2000,202.
H王子先.论金融全球化I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00.
蹲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6.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其它中心的竞争和合作
IMF提供400亿美
元的银行担保和
478亿美元的贷款
援助
1997.7~ 东南亚引发自1929年以来最为严重的IMF承诺向泰国、
及东亚危机,半年时间危机国家货币印尼、韩国提供
贬值300/o~50%,股市下跌990亿美元的贷款
30%-60%,仅东南亚地区股市、援助。
汇市造成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1600亿美元(作
者注)
1998,5-1998,8 俄罗斯卢布实际贬值34% IMF提供226亿美
元贷款
1999,1 巴西资本外流300多亿美元,雷亚IMF提供415亿美
尔一周贬值42% 元援助
资料来源:刘立峰.宏观金融风险一理论、历史与现实嗍.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207.
6.3.2.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危机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表6-2已经列出,除此之外,金融危机的
危害是深刻而多方面的,以泰国及亚洲金融危机为例,泰国金融危机的主要危害
表现为懈:
1. 外债规模徒增
97年6月危机爆发前,外债规模达到833.44亿美元,占GDP的44%。而泰
铢贬值50%以上,就使本币计的外债总规模翻番;
2. 进口成本上升,拖累出口
泰国出口以来料加工为主,出口对进口依存度高达40%(传统农产品5%,
传统工业和和农产品加工工业32%,新兴工业品60%——P145),原材料进口成
本大幅提高,当年11月进口缩减30%,制约了出口;
3. 经济减速
进口下降,出口受阻,利率高企,生产大幅下滑。97年8月制造业增长率
为负,11月经济增长率为一15.20/0,失业率由上年1.5%上升到3%;
4. 银行呆账增大
危机使不良贷款激增为1万亿泰铢,占到GDP20%左右;
5. 通货膨胀上升
12月消费物价指数比上年同期上升了7,7%;
6. 生活水平下降。
由泰国开始的金融危机扩展到东南亚,导致了整个亚洲的金融危机,危机国
家的私人资本从1996年的净流入624亿美元,变为1997年净流出453亿美元161。
19王金龙。金融国际化效应研究D珥中共中央党校出舨社,2003,144-~146.
脚乇子先.论金融全球化胁q.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12.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76
6.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其它中心的竞争手¨合作
亚洲金融危机波及世界,对世界经济造成了显著影响,世界经济从1997年的4.2%
降为1998年的2.5%,世界贸易额出现20/017l的负增长,世界经济陷入到衰退的边
缘。
东南亚危机引发了自1929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金融危机对金融中心造
成了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半年时间里危机国家货币贬值30%~50%,股市下跌
30%~60%,仅东南亚地区股市、汇市造成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投资者和
金融机构损失惨重,股市、汇市交易额大幅萎缩,萎靡不振。
633.金融危机的传导
金融全球化使金融交易虚拟性极度膨胀,1980年,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提供
的数据,国际每日的外汇交易额达800亿美元,是世界贸易额的10倍,至1992
年,每日外汇交易额达到8800亿美元,是世界贸易额的50倍,1995年,外汇交
易额达到12600亿美元,是世界贸易额的70倍,金融的虚拟性与金融交易的异
化使金融危机的传导速度空前加快。例如1994年12月,由于外贸帐目状况恶化,
墨西哥比索贬值的消息一经宣布便引发了比索、债券市场和脆弱的股市崩溃,有
人说这是金融全球化时代金融市场发生的第一次危机。随后,这个过程通过经受
极大风险威胁的银行部门在整个经济中骤然传播开来,银行遭到冲击后,又毫不
犹豫地把它转嫁到企业和家庭头上。
美国向墨西哥输送了一笔500亿美元(第一次墨西哥危机美联储和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拿出80亿美元进行干预)的款项,这笔钱相当于1993年用于整个新兴
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总额,它反映出这场赌注的规模。美国出手援助,
绝非慈善,因为危机关系到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未来,必须保证机构投资者放心,
避免危机蔓延到整个地区.
金融全球化形成了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自1997年7月亚洲开始金融
动荡以来,亚洲金融危机以不同程度,并且在多种综合状态下表现出了三种危机
的国际传导机制:
2.
3.
生产和交换的倒退,还有工业和商业活动水平的下降.这一机制是由于
危机地区出13市场的收缩,以及出El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减弱实现
传导的。
对国际银行的压力,这种传导来自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坏帐负担的加剧。
股市:对证券实际价值的担心从一个金融中心传导到另一个中心a
对于国际会融中心来说,1997年夏末出现的形势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各种
涉及交易市场行情的传导现象,其程度和速度大大提高,国际金融中心还缺乏基
本的免疫力。
6.3.4.金融危机的预防
金融危机频发是金融市场的突出现象,由于金融危机的原Ngd天l素十分错综
复杂,许多因素是超出金融以外的经济上或经济政策上的原因,尽管国际社会做
n乇子先.论金融全球化咖.经济科学出版社t 2000·109.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77
6.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其它中心的竞争和合作
了大量的研究和预防工作,但金融危机仍然难以避免发生,目前预防金融危机的
办法是建立全球防控体系,由于认识的分歧和各种利益的冲突,全球金融危机的
防控体系还停留在民间自发层次,十分需要新型的国际组织的推动、组织和协调
规范。
国际上对于金融风险设置了一些预警指标区间,虽然不能肯定达到这个指标
区间,就一定发生金融危机,但金融危机的风险的确已经需要引起足够重视,需
要密切监控和采取措施加以化解,国际上的推荐指标及区间见下表6.3。
表∞ 金融全球化风险预警指标区间
I 正常区间风险区间
【本币高估程度轻度、短暂中度以上、持续性
’经常项目占GDP比重<3.5% >=3.5%
外债占GDP的比率<50% >=50%
外汇储备可供进口月数· >=3个月<3个月
外国资本流入增长或维持· 大幅下降
短期外债与国际储备比率
<70% >=70%
资料来源:王子先.论金融全球化D咽.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326.
应该说,没有一个指标能单独地预见到导致危机的复杂变化,所有指标都有
它的局限性。上述显示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指标都需要有国别信息作为补充,以得
出一国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真实判断。当然,任何通过模型预测危机的成功经验都
可能影响决策者和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从面使模型失去作用和预测能力。
我们可以列出几个国家的金融指标,见下表6-4,与国际警戒线作以比较,
明显可见,在1996年,泰国的经常项目差额与GDP的比重、外债总额与GDP
的比重、短期外债与外债总额的比重、银行不良资产率、资本充足率、财政赤字
与GDP的比重均显著越过国际警戒线,只有外汇储备进口月数为4.7,优于国际
警戒线月数3,泰国成为国际投机机构的首选,受到了攻击,刚一交手抵抗,泰
国就败下阵来,金融危机首先在泰国爆发。印尼、菲律宾、韩国的金融指标也大
都超过国际警戒线,危机袭来,也纷纷恸下。虽然中国的银行不良资产率、资本
充足率也超过国际警戒线,但由于人民币的非自由兑换和利率的非市场化等原
因,特别是中国的前四项指标处于国际警戒线以内,且安全空问还较大,中国宣
布人民币不贬值,中国稳住了阵脚,并获得了成功,为亚洲的稳定和世界经济的
增长作出了贡献。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6.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其它中心的竞争和合作
表岳4 各国金融指标比较
单位:%
墨西哥泰国印尼韩国菲律宾中国国际警戒线
经常项目差额/GDP .7.0 .8.2 .4.0 —4.8 .4.3 0.9 3~3.5
外债总额/GDP 43.5 60.7 53.0 21.0 84.3 14.3 10~50
短期外债/外债总额28.1 41.1 25.0 50 193 12.1 25
外汇储备进口月数O.7 4.7 5.1 1.7 3.5 9.1 2~3
银行不良资产率>25 >40 >25 10~15 >25 <10
资本充足率<8 <8 <8 >8 <8 >8
财政赤字/GDP .4 0.2 0.1 .3.4 —0_3 O.8 <.3
股指变动<1997) 55 37 42 41 4
货币供应量M2 3.5 12.6 27.2 15_8 23.2 17.3
+注:墨西哥为1994年数据,其它国家为1996年数据。
资料来源:刘立峰.宏观金融风险——理论、历史与现实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126.
6.4.上海与其它国际金融中心问的监管合作和协调
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从一开始就要参与制定国际金融市场等监管与协
调的国际事务,参与规则的制定,加入现有或将来成立的有关国际金融中心的协
调组织,加强与其它国际金融中心的合作与协调,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成为全球
金融市场高效安全运行的中心节点之一。
6.4.1.国际监管合作与协调的必要性
今天的国际金融的发展是根据其自身的逻辑,而与世界经济中的贸易和生产
性投资不再有一种直接的联系。基本的国际金融业务主要是在不同的币种和不同
的金融工具之间不停的变换的运动。国际金融体系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此投机
性交易成为体制的主要特点(布吉纳特,1995)。外汇市场上出自金融活动的外
汇交易额是与商品和服务方面的国际贸易相联系的外汇交易额的50多倍。据统
计,1997年国际游资在7.5万亿美元左右lal,据美国《福布斯》杂志1995年文章
中称,国际会融市场已知的金融衍生工具已有1200多种,并且还将不断增加。
1996~1997年,仅是有组织的市场中的全球金融衍生品的余额就增长了1.5万亿
美元,其交易额则增长了25万亿美元。而在亚洲会融危机向全世界蔓延、其它
金融业务都相对萎缩的1998年第一季度,金融衍生品的余额还增长了近1万亿
美元,交易额则有82万亿美元。到2000年底,全部金融衍生品的余额(951900
亿美元)已经远远超过同期的国际信贷与证券融资余额(188719亿美元)191。至
于其交易额,更是其它任何金融产品都不可望其项背的。
金融交易的部分品种的规模可以参见下表6-5、6—6、6—7。
一刘立峰。宏观金融风险——理论、历史与现实{M1.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203.
1'4安辉.现代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Dq.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8.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79
6.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其它中,0的竞争和合作
表6.5 债券与股票的跨境交易(占GDP的百分比)
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
1975 4 2 5 1 3
1980 9 8 7 5 1 9
1985 35 62 33 21 4 27
1989 101 156 66 52 18 55
1990 89 119 57 54 27 65
1991 96 92 55 79 60 83
1992 107 72 85 122 92 114
1993 129 78 170 187 192 153
1994 131 60 158 197 207 208
1995 135 65 172 187 253 189
1996 160 79 199 258 470 251
1997 213 96 253 313 672 358
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1998年).
表6.6 交易所各交易品种未结清余额
单位:10亿美元
期末未结清余额交易量
年份1999 2000 2001 2000 2001
12月12月6月9月四季度一季度二季度
期货8294 8338.5 9560.8 9964.2 72682.8 111962.7 107625.5
利率7913.9 7892.1 9168.4 9610.I 66593 105458.5 101388.3
货币36.7 74.4 38.8 40.4 553.2 634.8 582.I
股指343.4 371.9 353.6 313.6 5536.7 5869.4 5655.1
期权5258.6 5876.3 9903.6 11969.5 17018 26888.6 33495.8
利率3755.5 4734.2 8324.8 10297.1 12302.2 21433.9 27027.9
货币22.4 21.4 27.3 35 50.8 88.9 75
股指1480.7 1120.6 1551.4 1637.3 4665 5365.8 6392.8
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2001年12月《国际银行业与金融市场发展》季度报告.
朱孟楠.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阶q.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199.
博七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6.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其它中心的竞争年II合作
表6.7 全球衍生金融工具OTC市场
单位:10亿美元
年份未结清余额总市值
1999 2000 2001 1999 2000 2001
12月6月12月6月12月6月12月6月
外汇台约14344 15494 15686 16910 662 578 849 773
单另远期和外汇互抉9593 10504 10134 10582 352 283 469 395
货币互换2444 2605 3194 3832 250 239 313 314
期权2307 2385 2338 2496 60 55 67 63
利率合约6009l 64125 64668 67465 1304 1230 1426 1573
远期利率协议6775 677l 6423 6537 12 13 12 15
利率互换43936 47993 48768 51407 1150 1072 1260 1404
利率期权9380 9361 9476 9521 141 145 154 154
与股权相关的台约1809 1645 1891 1884 359 293 289 199
远期和互换283 340 335 329 71 62 61 49
期权1527 1306 1555 1556 2踮231 229 150
与商品相关的合约548 584 662 590 59 80 133 83
贵金243 261 218 203 23 19 17 2l
其它3∞ 323 445 387 37 6l 116 62
其它114∞ 121明12313 ll嘲429 392 483 ’486
合计88202 94008 95199 98835 2813 2572 3180 3114
总体信用风险暴露1023 937 l∞0 1019
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2001年12月‘国际银行业与金融市场发展》季度报告.
面对如此庞大、高度复杂、高度流动、高度投机的国际金融活动,各个国际
金融中心承担着市场一线监管的责任,为了预防和应付金融危机,相互的协作实
在是太需要了,而现状是各个国际金融中心间的合作还十分缺乏。
6.4.2.国际金融中心问的协调与合作的作用
国际金融中心间的协调与合作是国际金融预警体系的重要内容,完善合作的
组织及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和协作,可以有效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不仅如此,
良好的国际金融中心问的金融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对整个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
也有积极作用,具体表现为㈣:
(1)对世界性的利率、汇率、股价变动有稳定作用
C2)有利防范或缓和货币和债务危机
(3)有助于抑制全球性通货膨胀
(4)促进国际银行业稳健发展
(5)维护新兴国际证券市场的公平性与稳定性
(6)有助于调节国际经济失衡
6.43.国际金融监管与协调合作存在的问题
在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中,IMF向墨西哥融资500亿美元;而在1997
Ilq朱孟楠.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I^f】.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85—89.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8t
6.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其它中心的竞争和合作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IMF向东南亚各国先后提供了近1600亿美元的援助贷
款(韩国570亿美元、印尼430亿美元、泰国170亿美元、菲律宾10亿美元)。
仅时隔两年,援助贷款的金额成倍增加,但抵御危机的效果却不甚明显,而且充
分暴露出以下的问题:
1. 急功近利很明显,IMF被称为消防队;
2. 协调与合作的作用有限;
3. 协调目标的扭曲性;
4. 非公平性:西方主要国家在国际金融协调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5. 难以开出特效的药方;
6. 缺乏具有合法法律地位的权威的有实力的国际监管援助机构。
IMF对受援国提出了一系列附加条件,特别是耗资巨大的亚洲金融危机援
助,受到了更多人士的强烈反对和指责。其提供的巨额贷款援助,开出的反危机
的对策药方,受援国的财政、货币政策等被迫紧缩,使形势更为严重,事态更为
恶化,受援国苦不堪言。IMF提供的危机援助的目的是帮助恢复对外清偿能力(所
以它要附加条件,自然而然开“紧缩”的传统药方),它本身不是经济发展援助,
主要目的不是克服衰退。IMF的附加条件详见下表6-8。
表6-8 LMF对墨西哥、泰国、韩国提供贷款时的附加条件
墨西哥泰国韩国
时间1986年7 1997年8月1997年12月
金额月170亿美元570亿美元
16亿美元
主要贷款条件①实施紧缩的①实行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
①在未来财政政策,进一策。调低98年GDP增长率至
的18个月步消减财政开3%以内,通胀率控制在5%。提
中,预算支,提高税收, 高利率,并通过增加货物税、
赤字要下将增值税率从扩大税基、压缩公共支出等措
降3%。7%提至100,6。施力求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②限制货②全面改革金②金融部门加大改革力度,让
币的增长融体制,关闭资不抵债的银行尽快破产,强
以减少资56家金融机化金融监管与市场约束,增强
本外逃。构,加强资本充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③名义利足率的管理。③进一步开放贸易和资本项
率要超过③同意全额偿目,包括在WTO框架下限期取
通货膨胀债。消与贸易有关的补贴和进口许
率。④进行自由化可证,将外资在韩企业中持股
④降低企改革,发展外向的上限提高到55%,允许外国
业开支的型经济。包括降入进入韩国货币和公司债券市
减免量以低关税、私有场,允许企业直接在国际资本
提高税基化、去除外国投市场上融资。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6.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其它中心的竞争和合作
等。资障碍等。④改革企业管理与企业结构,
减少企业对银行和政府的依
赖。
⑤改革劳动力市场,建立失业
保险制度等。
资料来源:朱孟楠.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明.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254.
虽然国际援助的规模巨大,代价高昂,但药方的效果却不显著,而且负作用
不小。全球性金融监管的难处主要体现在11lI:
(1) 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交易的复杂性大大增加:
(2) 除了贷款信用风险,证券相关风险监管难度大;
(3) 资本全球流动,一国力量难以有效监管;
(4) 投机盛行;
(5) 外汇储备与外汇交易规模不适应.
巴塞尔委员会主要是对各国间金融竞争的公平性和跨国银行进行监管,在维
护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安全性方面的功能还相对薄弱,以它为代表的国际金
融监管合作还是非正式的,也不具备全球性组织的法律地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和世界银行也不适应金融全球化的国际金融监管和危机处理的新形势,其缺陷和
不足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充分暴露,主要表现是1121:一是对金融危机没有发挥有效
的预警作用;二是紧急贷款机制的资金实力无法满足应对金融危机突发的需要;
三是危机处理上简单沿袭过去的旧模式,在爆发严重信心危机和存在通货紧缩的
情况下,要求受援国大量关闭亏损银行和企业并实行紧缩性宏观政策,一度加剧
了这些国家全面的金融经济危机;四是过分强调开放资本市场和自由化,助长危
机发生和蔓延;五是对国际投机资本和衍生金融工具还缺乏有效的监管标准和方
法。
6.4.4.国际金融监管与协调合作的改革和创新’
现在人们普遍意识到金融危机在社会各层次各领域涉及许多因素,如长期结
构性问题、投机问题、公众非理性预期问题等。就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组织而言,
必须同时考虑自身运行机制和外部适应性两个方面,寻求标本兼治的方法,不仅
能及时救灾,而且能集预防、救助、恢复、发展为一体的改革方案。
1.现有国际组织应付金融危机的局限性
IMF提供的危机援助的目的是帮助恢复对外清偿能力,它本身不是经济发展
援助,主要目的不是克服衰退。如要IMF援助以受援国经济增长为目标,则IMF
lIIl王金龙,金融国际化效应研究pq。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144"-146.
1I习王子先.论金融全球化Dq.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08.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6.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其它中心的竞争和合作
的宗旨和职能就必须改变。
FSF的目标在于(德国联邦银行行长):“对系统性风险的来源有较好的理解
一⋯以确保制定最佳的国际金融规则和标准⋯一确保这些规则的连续性一⋯并
且,使金融信息在对金融稳定负有责任的各监管当局之间不断地流动。”
这些是值得做的,但最近在亚洲、俄罗斯、南非、拉丁美洲发生的金融危机
已经表明,仅有信息和各国政策的协调是远远不够的。有多少成员国进行协调或
者金融机构是多么透明是无济于事的,市场往往会低估风险并且处于系统性的无
效状态。必须有具有行动和实施政策的权力机构,以共同的监管标准使各国当局
作出迅速、一致的反应。这是FSF所缺乏的,尽管七国集团不情愿将其金融监管
的任何权利交给一家国际机构,但仅靠FSF一年两次的聚会是不能担当此任的。
2.各种国际金融监管机构改革的建议
既然现有的国际金融机构都难以胜任,英、法、日提出建立新的国际金融
监管机构;许多专家也提出了建议,例如麦尔兹的“国际最后贷款者”(Meltzer。
1998),卡顿的全球中央银行(Jeffrey Garten,1998),约翰.伊特韦尔、艾斯.泰勒
的世界金融管理局WFA(其基本职能是协调各国监管当局共同防范市场失灵和
国际金融犯罪,对系统性风险进行监控,将IMF改革为最后贷款人,按WFA规
则披露与处罚国际金融市场运行中的各种违规行为,提高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金
融机构运行的透暇度,加强金融风险的评估,形成国际金融的反危机机制,维护
国际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姜波克教授提出了一个构筑四级国际金融组织体系模式
的建议,这四级是:
(1) 全球范围内设置世界货币委员会常设机构
会员制最高权威行政组织:商议成员国及全球投资、贸易、汇率、利率等直
接涉及货币及资本市场的各类事务,有终裁权。
(2) 组建财务、监督、保险三职分立的公司机构
财务:赢利性金融机构,可以以IMF和国际清算银行为原型
监督:监督成员国及受援国货币金融方面的运行状况
保险:赢利性金融机构,主要是对国际投资和贷款保险
(3). 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性机构
(4) 国家机构
无论IMF、七国集团等的建议如何,改革的建议虽然层出不穷,但实质性的
行动印进展甚微。
3.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建议
我认为,导致实质性行动进展甚微的根本原因是建议涉及改变国际金融机构
的各自主业内容,本身就非常复杂,其中又涉及到各方的利益再分配,达成协i义
和付诸实施是十分困难的。
这里尝试提出一个新的建议,不改变国际金融机构的现有格局及主要职责,
博七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6.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其它中心的竞争和合作
且能够借助已有的国际组织多年的谈判成果,并且将国际金融中心等一线监管组
织纳入体系,即富有成效,也容易为各方接受和实施。国际金融监管的合法的权
威组织是必要的,但不必另外成立组织,而只要将世界贸易组织充实为国际贸易
金融组织WTFO即可。其实1997年12月达成的《金融服务贸易协定》(1999年
3月生效)标志着WTO已正式开始介入全球金融服务领域。该协定涉及全球95%
的金融服务贸易范围。目前有100多个成员承诺在此领域逐步实施自由化,占全
球金融服务贸易的65%,而只要承诺并遵循协定,就意味着也遵循WTO的一般
性原则,如自由竞争、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逐渐开放市场、透明度、争端解
决机制等。WTFO可以在金融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于IFTO的金融骏务贸易.司戳简要套绍如下:
1986年开始的关贸戆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瓢中.服务贸易第一次被
殉入谈翔议题,1993年12玛15 EI GATT主持下的乌拉圭回合谈翔结泵,1994
年4恿15 B正式签订暇务贸易协定(GATS).并于1995年1月1 8起生效;金
.融骧务新一轮谈翔开始予1997年4玛.1997年t2局1j日.各戏员萤达成t金
融碾务协议》.70个我荧方同意开放银行、保险、证券和金融信息毒场.这一协
议涉及世界95%酌金融骧务审场.包括1s再亿美元的证券资产、3s 7j亿美元的
银行贷款和2.5乃亿美元的保险费,
t金融服务协议》i要体现为70个国家作出的s6碾开放金融市场的承诺.
作为鼹务贸易稳协定第五硬雅录的舔伟.飘1999年’恿I B协议生效时.I戋员
国已达102个。该议定书的内容i要包括:
1. 允许外国在国内建立金融服务公司并按竞争豫鼬运行;
2, 钤国公司享受冠国由公司回等进入市场的权裁
3. 取消跨境提供鼹务和跨境潸费的限翩
4. 允许多}国瓷本在投资基础上的比执超过10%。
t金融眼务协议'由t金融服务臻录'秘t金融眼务辫}录二'/级/R,《金融服
务酮录》将金融鼹务的内容分为三类:
(t)保险及s保险有关的阪务
人寿.事故s键察保险服务
菲人寿保硷暇务
再保险s再再保险
s保险有关的辅助暇务(包括经纪s代理鼹务)
(2)银行s除保险以争}的其它金融鼹务
大众存储暇务
贷款t包括消费贷款、抵押贷款等)
金融租赁
蒲有支锕s货币的传递业务
担保与承i/:
帐户交易
货币市场票据
外汇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6.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其它中心的竞争薷1合作
金融籀生I具
汇率及翻搴I具
霹转让证券
其它司转让票据及金融资产
证券发行及其指关的鼹务
赞币经纪
资产管理
金融资产处理秘清算业务
咨询及辅助性金融鼹务
信息服务及数据处理
(,)其它
《金融服务附录二》主要对各成员方承诺时间作出了规定。
表6-9 70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对金融服务业的开放承诺情况表

成员数
金融服务行业分类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经济转型国家合计
1.保险及与保险有关的服务
人寿、事故与健康保险服务24 38 4 66
非人寿保险服务25 37 4 66
再保险与再再保险服务25 41 4 70
附属于保险的服务24 36 4 64
2.银行与除保险外的其它金融
服务
大众存储服务24 35 4 63
各类贷款23 35 4 62
金融租赁24 22 2 48
各种支付与货币的传递服务24 25 3 52
担保与承兑服务23 24 4 51
帐户交易
货币市场票据23 21 3 47
外汇24 23 3 50
金融衍生工具24 11 l 36
汇率及利率工具23 15 3 41
可转让证券22 20 3 45
其它流通票据及金融资产24 15 0 39
证券发行23 27 4 54
货币经纪24 13 O 37
资产管理23 23 2 48
金融资产的结算与清算服务23 13 3 39
咨询及辅助性金融服务23 28 2 53
金融信息及数据处理45 20 2 67
3.其它金融服务l 10 O 11
资料来源:周道许.刘东.汪澄清.金融业国际惯例及世贸知识咖.中国工商出版社,2002,
41~42.
1尊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拍
6.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其它中心的竞争和合作
在\XrI'FO框架下,包含国际金融中心及各交易机构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我
将它图示如下:
图6-2 国际金融监管协调体系
注:括号内为建议成立的组织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6.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其它中心的竞争和合作
本章小结: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从形成开始就与亚洲多个国际金融中心存在竞争关系,本
章首先比较分析了几个主要亚洲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和局限性,说明上海完全有
潜力渐次赶超这些国际金融中心,形成亚洲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并最终可以定
位于全球级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有必要从形成开始就加强与
其它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组织的协调与合作,完全融入全球化的国际金融体系及
国际金融中心体系,协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加强据作监管。现行的国际金融体
系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创新和合作解决,我国需要积极参与到国际规则的制定中
去,谋求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成长的良好国际环境条件。
另外本章尝试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既不改变国际金融机构的现有格局及主
要职责,且能够借助已有的国际组织多年的谈判成果,并且将国际金融中心等一
线监管组织纳入体系,即富有成效,也容易为各方接受和实施。借助WTO 1997
年12月达成的《金融服务贸易协定》,在目前已有100多个成员承诺在此领域逐
步实施自由化,承诺并遵循协定及遵循WTO的一般性原则,如自由竞争、最惠
国待遇、国民待遇、逐渐开放市场、透明度、争端解决机制等基础,只要将世界
贸易组织充实为国际贸易金融组织WTFO,它就可以象WTO在国际贸易领域一
样,在金融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88
7.人民币地位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
7.人民币地位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
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要有一个开放的可供国际资金交
易和流动的资本货币市场.而东道国货币的可兑换性是实现国际资金在国际金融
中心进行大规模交易和流动的一个重要条件。
目前,中国虽然已经实现了经常项目的货币可兑换,但尚未实现资本项目的
货币可兑换,使得国际资金难以自由进出中国,从而客观上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的形成设置了~道障碍。仔细分析人民币的国际化过程及对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
影响,对寻求在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前加速形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手段十
分要紧。
7.1.人民币升值与人民币的国际信誉
一国币值的稳定程度和自由兑换程度以及在国际经济中使用的广泛程度决
定着该币种的国际地位,币种较高的国际地位对其国家和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合
作具有基础的支持作用,谋求货币较高的国际地位是各国的普遍追求。人民币也
将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而声誉鹊起,人民币由贬值到升值的转变已经预示着人民
币国际化的时代已经来临。
7.1.1.人民币的贬值阶段(1949-1997)
自人民币诞生开始,一直是个非可自由兑换货币,中国也长期处于外汇短缺
的时期,人民币对美元基本上是一路贬值,1美元兑人民币是2元多到1997年的
8元多,黑市曾超过10元。鉴于中国进出口额和外汇储备额的迅速攀升,中国
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我国在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的可自由兑换,
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中国大陆强大的外汇储备实力确保了香港的平稳
交接,一切似乎显得风平浪静,风和日丽,入民币第一步国际化开局良好。
然而,我们还没来得及沾沾自喜,东南亚金融危机就不期而至了,半年时问
危机国家货币贬值300/,---500/,,股市下跌30%-60%,仅东南亚地区股市、汇市造
成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既就是运转非常良好的新加坡,在1997年7月1
日411月27臼亚洲金融危机的初级阶段中,新加坡元也跌去了100/o,虽是危机
国家中最小的,但也没能幸免。人民币面临着国内外期望贬值的巨大压力,值此
危难关头,中国政府本着对世界经济、尤其是亚洲经济高度负责的态度,毅然宣
布人民币不贬值,直面危机,承担损失,并实现了不贬值的承诺,为阻止危机的
进一步发展构造了一道巨大的防波堤,对东南亚国家走出危机起到了支撑作用,
受到了东南亚各国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自那时起,人民币的国际地位空前提
高,人民币在蒙古、越南、香港等地被越来越多地接受和使用,目前,人民币已
经成为准区域国际货币。
蹲十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7.人民币地位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
7.1.2.人民币不贬值阶段(1997-2005)的基础因素
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人民币能够做到不贬值,主要有两大基本因素,一是人
民币资本项目尚未自由兑换,外资难以对人民币进行即时规模狙击,二是中田主
要的经济金融指标非常健康,离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有较大的安全距离。例如1996
年时中国的经常项目差额与GDP的比率为0.9%,大大低于3-3.5%的国际警戒
线水平;外债总额与GDP的比率为14.3%,处于国际警戒线10~50%的低端:短
期外债与外债总额的比率为12.1%,大大低于25%的国际警戒线水平;外汇储备
可供迸口月数为9,1月,大大高于2~3月的国际警戒线;银行不良资产率虽然大
于25%,大大高于国际警戒线小于10%的水平,资本充足率小于8,也低于国
际警戒线高于8的水平,但中国国内银行借用的是国家信用,国际化程度很低,
未能造成问题;财政赤字与GDP的比率为o.8%,大大低于3%的国际警戒线水
平。这些就与爆发金融危机的墨西哥、泰国、印尼,菲律宾、韩国等多数指标大
幅超过国际警戒线的情况十分不同,结果当然也不同。
中国经济金融指标的良好状况及持续优化,不仅保障了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
的不贬值,实际上,危机过后,随着美元的贬值,人民币开始受到升值的压力。
7.13.人民币的升值阶段(2005一)
1999年始欧元诞生,随后一路走低,而后又一路反升,至2005年超过了1999
年始开市时的1.17美元的水平,直逼1.30美元的高位,人民币由于实行叮住美
元的汇率政策,也随美元一路走低,美国、日本等主要贸易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和
手段向中国施压,逼迫人民币升值,我国在经过几年的力争后,权衡利弊,终于
在2005年7月21日宣布了人民币首次升值,汇率制度也由盯住美元改为盯住一
揽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国际组织和各主要国家都认为,我国的金融官员和专家学者也普遍预期,伴
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表现,人民币将不可避免地步入长期升值的时期。
7.2.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只是个时闯问题,对此没有人有异议,目前还没有一
个官方的时问表,但对于可兑换的条件、时机和时间表,官方和专家学者进行了
大量的探讨和研究,内容非常丰富,争议主要集中在具体的阶段和步骤的进度上,
共识是部赞成应该积极稳妥地推进的策略。
7.2.1.世界主要国家货币自由兑换的情况
发达市场国家基本上在90年以前完成了货币的自由兑换进程,发展中市场
经济国家也有部分实现了货币自由兑换,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越来越多,不少国
家也在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其货币的自由兑换进程,争取早日全面融入经济全球
化的进程中,获得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
主要国家货币自由兑换的时间表见下表7-1。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7.人民币地位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
表7-1 主要国家货币可兑换时间表
国家经常帐户可兑换资本帐户可兑换间隔年数
美国1946 1973 27
德国1961 1975 14
英国1961 1979 18
瑞士1992 1980 —12
日本1964 1980 16
澳大利亚1965 1983 18
荷兰1961 1986 25
法国1961 1989 28
瑞典1961 1989 28
意大利1961 1990 29
比利时1961 1990 29
西班牙1986 1993 7
香港O
新加坡1968 1978 10
韩国1988 1993 5
泰国1990 1994 4
中国大陆1996 9 7
资料来源:经常帐户可兑换的时间,IMFl994b;
资本帐户可兑换的时间,Quirkl994a,1994b。
7.2.2.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的阶段和步骤
关于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具体阶段和步骤,不是本报告研究的重点问题,不
作展开探讨,但它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至关重要,必须有一个合理的预计,
以便采取相适应的各项措施推动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这里引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树成研究员等完成的中国社会
科学院重大课题“国内外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前沿跟踪和比较研究”的第三期
成果,本报告将采用它作为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的蓝本,探讨国际金融中心形成
进程中的战略和步骤。现将其权威观点和部分结论列举如下:
各国的实际情况和时代背景不同,没有一个实现货币完全可兑换的统一的或
固定的模式,按照大多数国家的一般顺序,总结各国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发展
中大国的实际,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应当积极而稳妥地推进。
1.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阶段顺序
分为三个阶段,参见表7-2。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91
7.人民币地位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
表7.2 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顺序
第一个阶段第一步:解除交易限制
实现经常帐户自由化解除对经常帐户交易的限制,
保留外汇兑换限制。
第二步:解除外汇兑换限制
解除对经常帐户外汇兑换的限制,即实现经常帐
户可兑换。允许保留交易真实性审核。已于己于
1996年实现。‘
第二个阶段第一步:解除交易限制,即解除对资本帐户交易
实现资本帐户自由化的限制,保留外汇兑换限制。
第二步:解除外汇兑换限制,即解除对资本帐户
外汇兑换的限制,即实现资本帐户可兑换。允许
保留交易真实性审核。
第三个阶段解除经常帐户和资本帐户交易真实性审核,允许
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无任何实际交易背景的人民币自由兑换。
资料来源:刘树成.赵志君,马跃.等.金融开放与宏观稳定口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8.
2.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步骤
分成两个步骤,参见表7-3。
表7-3 实现资本帐户自由化的步骤
直接投资证券投资贷款
第一步: 外商直接投资:已对外发行证券和外币贷款;严格限
解除资本帐户交部分解除,尚需迸开放境内证券市制。
易方面的限制一步解除。场:已部分解除,
尚需进一步解除。
境外直接投资:限购买外国证券:限人民币贷款:中国
制严格。制严格。加入WTo之后
2~5年,将允许外
国银行开展人民
币信贷业务。
第二步: 外商直接投资:已对外发行证券和借入:严格限制。
解除资本帐户外部分解除,尚需进开放境内证券市
汇兑换方面的限一步解除。场:限制严格。
制境外直接投资:限购买外国证券:限还贷:限制严格。
制严格。制严格。
博十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7.人民币地位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
结论:中国加入WTO无疑会加快人民币实现完全可兑换的进程,但很快成为完
全可兑换货币的观点是不准确的:通过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表明实现人民币完
全可兑换要求有一系列相应的配合条件,包括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微观方面的
企业改革、金融体系的改革、利率的市场化,以及更具浮动弹性的汇率政策等;
随着资本帐户的不断开放和将来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内地的资本流入与流出的总
规模会有显著的扩大,会促进上海作为新兴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
7.2.3.人民币未来的国际地位
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在2005年已接近美国1996年的水平,据预测和估计,2008
年将可能超过德国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约在2015年至2020年超过美国而居世界
第一位,2006年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日本而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内外经济的强
劲增长趋势将使人民币处于长期的升值趋势,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将不断提高,人
民币在实现完全自由兑换后,将依次成为区域性国际货币,成为世界货币,将迅
速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及储备的最重要世界货币之~,它将是推动上海国际金融
中心形成直至成长为全球级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动力之一。
7.3.人民币地位与上海在岸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一个城市形成国内金融中心,与其所在国的货币自由兑换没有必然关系,而
一个城市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在岸国际金融中心,本币的自由兑换性就至关重要。
限于人民币资本项目不能自由兑换和利率没有市场化,人民币产品中心难以使国
内外资本实现大规模的国际流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是难以破茧而出的。但
随着货币可兑换程度的逐渐提高,其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提高作用也会增
强。
7.3.1.经常项耳可兑换与在岸国际金融中心
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对在岸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及提升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美国、英国、西德、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情况都验证了这一点,新加坡、泰国、韩
国等发展中国家当时的情况也是如此,似乎找不到相反的例子。人们容易当然认
为,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是在岸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最基本条件,一个货币如果
经常项目都不能自由兑换,又如何进行国际金融活动呢?这其实是一个似是而非
的认识。在~个国家货币被外国一定程度接受并在东道国应用的话,国际金融中
心就可能产生。例如,英国英镑在1961年才实现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然而早
在这之前,伦敦早已经是最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了,世界上很多国家接受和使用
英镑,英镑是他们的外汇硬通货。其实这种情况也发生在人民币上,早在1996
年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前,越南的商户就以支付人民币进口中国的商品,只是
人民币当时的被接受和使用的程度尚很有限,离形成一个境内外人民币中心还相
差很远。如果一种货币既不能经常项目可兑换,又未达到外国接受和在本邦城市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7.人民币地位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
的集中应用,其国际金融中心是不能形成的。对于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后,资本
项下可自由兑换前,无论其货币被接受和在东道国应用情况如何,国际会融中心
是完全可以形成和发展的。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因为其货币被广泛
接受和使用,不用去说,在货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前,早就形成了国际著名国际金
融中心。像澳大利亚,澳元在1965年经常项目町兑换,1983年资本项下可兑换,
在此其间,澳元并未被广泛使用,但墨尔本确是国际金融中心。曼谷也是,泰国
1990年经常项目可兑换,1994年资本项下可兑换,曼谷在1994年前早就被称为
国际金融中心了。
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实际上已经提供了实体经济国际交易的货币融通通
道,境内外商户、跨国公司、外资银行已经可以开展生产、服务的经营活动的货
币自由流动,国际金融中心的最传统业务已经确立,国际金融中心自然可以形成
和发展。
国内官方及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人民币自由兑换(指资本项下)是建立上海国
际金融中心的前提条件,通过上面的例证分析可见,情况并非如此。
当然由于现代金融交易规模是实体金融规模的50甚至70倍,传统业务支持
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过程是步行的速度,上海2003年提出的国际金融中心发
展的阶段性战略目标是:5年打基础,10年建框架,20年基本建成,中国1996
年经常项目可兑换后,要花27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估计,就说明了步行
的速度是多少.
。70.2.资本项目可兑换与在岸国际金融中心
资本项目可兑换对国际金融业务有极大促进作用,促成了国际金融交易的飞
速发展,也促成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快速形成和发展。如果将经常项目可兑换后的
传统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速度比作步行的话,那么,资本项下自由兑换后,借助
金融交易膨胀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速度就是牛奔的速度。屦见,货币资本项下可
兑换比经常项目可兑换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促进的效用大得多。
通常情况下,货币会先实现经常项目的可兑换,然后再谋求资本项下的可兑
换,这个过程比较漫长。例如美国间隔27年,德国14年,英国18年,日本16
年,法国28年,荷兰25年,美、英、德、日先后在70年代实现资本项下可兑
换,法、荷在80年代实现资本项下可兑换。新加坡在1978年就实现了资本项下
可兑换,与主要发达国家时间差不多,早于英国1年,早于日本和瑞士2年,早
于法国11年、荷兰8年、澳大利亚5年,新加坡的国际金融中心获得成功,甚
至赶超货币自开始就自由兑换的自由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政府积极推动
货币的自由兑换对其国际金融中心的迅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韩国1988
年经常项目可兑换,1993年资本项下可兑换,仅隔5年,泰国1990年经常项目
可兑换,1994年资本项下可兑换,仅隔4年,虽然货币的快速自由兑换。使他们
在1997年的亚溯金融危机时期承担了风险损失,但就对其形成和发展国际会融
中心而论,其基础性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汉城、曼谷早已经是国际金融中
心,早己走在上海的前面.
先经常项目后资本项目可兑换虽是常规,但不是必然如此,瑞士提供了一个
不可多得的实例,瑞士1980年就实现了货币资本项下的可兑换,12年后,到1992
年,瑞士货币才实现了经常项目的可兑换。不知道瑞士政府当时这样做是否是考
虑到货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的促进十分有效和是否有意为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7.人民币地位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
之,小国瑞士苏黎世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著名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货币较早地实
现资本项下可兑换对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的推动效用无可置疑。
香港是唯一自始至终没有货币兑换限制的国际金融中心,早在上海成为远东
国际金融中心的时期,香港还是一个地理位置偏远的边城,但在上海放弃国际金
融中心后,香港却迅速形成和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虽然香港
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港币的完全自由兑换是最基础的优势之一。
国际经验表明,货币资本项下可兑换对其国际舍融中心形成和发展是至关重
要的,尤其对于形成现代的国际金融中心,甚至可以说就是必要条件,因此,尽
可能加快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的步伐,是上海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要求。
7.3.3.国际货币与在岸国际金融中心
前面的表述已经表明。货币的自由兑换程度对其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功非常重
要,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实现了货币的完全自由兑换,除了货币的可兑换
性,货币的国际地位对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起着基础的支撑作用,尤其对全
球性国际金融中心而言显而易见.
货币的本质是交易融通的媒介,如果不用兑换也可以起到国际交易融通媒介
的作用,即使它完全不能兑换,其国际金融中心也可以形成和发展,例如早在英
镑1961年经常项目可兑换前的若干年前,伦敦就形成了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
心,英镑不仅在英联邦国家通用,在联邦外,也广被接受和使用;二战刚结束,
美国在1946年就实现了美元经常项目的可兑换,早于英镑15年,当欧洲还在战
争废墟中艰难发展时,美元与黄金挂钩,成为了世界货币,美元的国际地位自此
后便如日中天,全球级的纽约国际金融中心也冉冉升起;日本经济50年代开始
迅速增长,1964年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1980年实现资本项下可兑换,日元的
国际地位随着日本经济的腾飞而跃升为国际最主要货币之一,全球级的东京国际
金融中心也成熟起来了。一种货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其东道国的国际经济
实力、历史地位(例如英镑)和货币经营管理能力,就经济实力的相对力道来说,
英国衰落了,伦敦国际金融中心也一度衰落,后借助欧洲美元市场而咸鱼翻身了,
这是离岸金融的功劳。德国经济超出了英国、法国,德国证券交易所己几次策划
购并伦敦证券交易所,货币国际地位代表的经济实力是决定性的力量。如果这是
一个定理,我们就容易推论,曼谷、汉城、乃至香港、新加坡将都会被上海后来
者居上,实际上香港、新加坡本来就是离岸金融为主的国际金融中心,其在岸金
融的比重较低,也就20%左右。
按照央行的说法,人民币资本项目完全自由兑换没有时间表,它要以国内外
经济形势发展而定。但中国经济实力的异军突起已成事实,人民币在资本项下可
兑换后,不会像新加坡元和港元那样无所作为,而会发展成为国际货币,也许人
民币国际地位超过日元的时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也会超过东京。
对在岸国际金融中心而言,货币的较高国际地位对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
地位作用举足轻重,我国应该适时而有意识地谋求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顺势促进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博七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7.人民币地位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
7.4.人民币地位与上海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外汇管制和资本项目非完全兑换虽对离岸国际金融中心发展不便,但它不是
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必要和先决条件,在经常帐户、资本帐户可兑换前,完全可
以通过建立离岸市场,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因为在离岸国际金融市场上,可以以
外币为交易对象,国际金融活动可以自由地在国际货币间进行,如果本币不是自
由兑换货币,自然不能用作交易货币,既就是本币是自由兑换货币,多数离岸市
场蜀前还禁止本币进行离岸交易,只有少数市场允许自由离岸交易。
无论本币自由兑换性如何,是否被允许进行离岸金融交易,本币地位对离岸
金融中心却具有重要作用,分析这些作用,对上海建立和发展离岸国际金融中心
具有先导性的实际价值。
7.4.1.非自由兑换本币的离岸金融影响
’这里说的非自由兑换本币是指尚未实现资本项下可兑换的货币,也包括尚未
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的货币,由于其非自由兑换,自然无法参与离岸金融市场的
活动,它们与离岸金融市场无关,对于大多数单纯的离岸国际金融中心来说,如
果他们有本币,也因为其国际经济力量很弱,其本币谈不上国际竞争力,本币对
其离岸国际金融中心没有什么影响,其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吸引力来自低成本、
少管制、区位优势和便利。而对于具有~定实力的单纯离岸国际金融中心,虽然
表面上本币没有参与离岸金融业务,但本币的国际影响力或其东道国的国际竞争
力,对其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却起着促进作用,因为本币未来的自由
兑换和国际竞争力前景预示着该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前景光明,参与者当然
愿意参与一个越来越欣欣向荣的市场。1965年前,新加坡并不是一个在岸金融
中心,1965年后,新加坡开始设立离岸国际金融市场,1968年新元经常项目可
兑换,1978年资本项下可兑换,在1978年前新加坡的离岸国际金融市场就已经
大获成功,如此短的时间如此的成功,新加坡经济的实力和当时新元的竞争性潜
力无疑也是成功背后的重要因素。对于在岸、离岸共生的离岸国际金融中心,既
就是在其本币可自由兑换前,其货币的国际地位已经颇高,否则东道国形成不了
在岸国际金融中心,本币虽然不参与离岸金融市场,但其本币的国际地位仍然支
持了其离岸市场的形成和繁荣。英国1961年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1979年实现
资本项目可兑换,1979年以前的若干年前伦敦就成为了世晃最大的离岸国际金
融中心了,英国的经济实力已大不如前,但当时英镑的国际地位却绝非德国马克
和法国法锒可比,虽然无法武断地断言英镑的关键作用,但起到了重要作用应是
没有疑义的。
无论本币处于三种情况的那一种,本币的地位对离岸国际金融中心是有作用
的,人民币虽然尚未实现资本项下可兑换,上海也未设立离岸国际金融市场,但
一旦设立,现在就谋求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和地位,对上海未来的离岸国际金融
中心是有好处的。
7.4.2.非参与可兑换本币的离岸金融影响
世界大部分离岸市场本币不能作为交易货币,这里称其为非参与可兑换货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7.人民币地位对上海围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
币。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实现了本币的资本项目可兑换,完全的可自由兑
换,货币甚至已经成为国际货币,也许是处于管理的需要,也许是避免离岸金融
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不少国家仍禁止本币参与离岸国际金融市场交易。本币
地位对于离岸金融中心的促进作用的机理与非兑换本币的情况相同,但完全可兑
换本币的国际地位较高,对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促进作用也更显著。这里不做进
一步的分析,举两个例子作为说明。
新加坡1973年开始允许居民在ACU歼立外币存款帐户和向ACU借款,其
指定用途的存款上限为10万新元等值外币,法人上限为300万新元;1976年放
宽到25万和500万新元;t978年6月1日,取消外汇管制,取消存款数量及用
途限制,居民可以参与一切外币业务;1981年ACU获准外币置换新元,开始涉
足本币业务;1992年8月新元贷款限额从5000万新元提高到7000万新元,后来
增加到1亿新元。在这个过程中,新加坡是1978年允许资本项下可兑换的,1981
年离岸金融允许涉及本币业务,在此其间,新元的逐渐国际化的趋势及最终会被
允许进行离岸金融交易的预期,对新加坡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持续繁荣应有作
用。
另一种典型的例子是,虽然本币属于国际货币,但立法规定不能参与交易,
伦敦市场即是一例。根据英国的有关规定,在伦敦市场上不能直接经营欧洲英镑
业务。1979年伦敦的银行事实上也开始经营欧溯英镑业务,但这种交易仍然只
能通过英国的海峡群岛离岸金融中心达成。
7.4.3.参与性可兑换本币的离岸金融影响
本币可以参与离岸金融活动,这里称其为参与性可兑换本币.在隔离型离岸
中心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放松管制,通过渐进的过程过渡到渗漏型离岸国际金
融中心。允许居民参加在岸,离岸业务交易,境内外市场逐渐渗透,扩大交易币
种,允许涉足本币业务。例如新加坡1981年允许ACU获准外币置换新元,开始
涉足本币业务,1992年8月新元贷款限额从5000万新元提高到7000万新元,后
来增加到1亿新元。
渗漏型的另一种发展趋势是,允许本币作为离岸市场交易货币,可以看作在
岸、离岸融合和一体化的过渡形式。例如在纽约和东京的离岸市场,和本国货币
有关的外汇交易占80%以上,但它们是离岸美元和日元,是离岸国际货币,与传
统意义的本币仍有区别。他们设立离岸市场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吸引本币回流,
巩固各自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事实上他们不仅巩固了而且发展了国际金融中
心。可见,主要发达国家离岸市场的交易币种本币化是个趋势。
伦敦是在岸、离岸会融高度融合的国际令融中心,1979年伦敦的银行事实
上已开始经营欧洲英镑业务,虽然这种交易仍然只能通过英国的海峡群岛离岸金
融中心达成,但完全无差别运营应只是时问问题。当欧元成为英国本币货币时,
欧元的在岸、离岸无差别流通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在参与性本币的地位对其离岸金融中心的影响方面,本币地位高困际竞争力
强对离岸中心支持的力度大是容易观察的。新加坡离岸国际会融中心是成功的典
范之一,但当东京在1986年12月设立离岸国际金融市场后,到1988年末,两
年不到,其市场余额就达到4142亿美元。远远超过已经营20年的额加坡离岸金
融市场的规模,仅次于伦敦,1994年底,达到7262亿美元。日元所具有的实力
决非新元可比,新加坡外汇市场涉及本土货币的交易不到20%,而FI本离岸日元
博七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7.人民币地位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
交易占到80%份额,由此延伸来说,新元的国际地位就决定了新加坡难以发展成
为全球级的国际会融中心。
对于那些岛屿型的离岸国际金融中心,如本币属于参与性货币,其本币就是
前或现宗主因的货币,情况也完全一样。
本章小结:
本章探讨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及自由兑换问题,简要分析了国外本币自由兑
换进程及国际地位分别对其国际在岸、离岸金融中心的支持作用,虽然难以进行
量化论证,但自由兑换程度越高,本币的国际地位越高,对其在岸国际金融中心
的形成和提高推动越强的结论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本币可以参与离岸金融活动的
离岸中心来说,结论亦然;对于本币不允许参与离岸金融活动的离岸中心,虽然
本币没有直接起作用,但本币的兑换性和地位除了通过对在岸中心的促进进而也
增强了离岸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外,本币的兑换性和地位上升前景也构造出了离岸
金融中心的潜力前景,也促进了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本币的自由兑换性对国际
金融中心来说,具有基础的支持作用,而本币的国际地位似乎具有更加重要的效
力。本币的国际地位可能源自国家的经济实力,但并不完全取决于此,货币的历
史地位、货币经营管理和推广能力也有关系。
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对上海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十分重要,但国内普遍认为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上海国际舍融中心形成前提条件的认识是不正确的,本
币在自由兑换前,既可以形成在岸国际金融中心,更可以形成离岸国际金融中心。
我国除了积极推动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的进程外,重视和培植人民币的国际竞
争力和影响力,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将使上海在岸、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形
成和发展获益匪浅。
搏七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t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8.上海囤际金融中心的远景展望
8.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远景展望
前面已经探讨了上海国内会融中心、在岸国际金融中心、离岸国际食融中心
的形成问题,也对上海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中关系重大的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及培
植其国际地位,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竞争协调与监管问题作了分析,就金融中心
形成问题研究而言,已基本自成一体,已经可以结题了。
这里再对上海金融中心的前景作一番展望似乎多此一举,但我基于两个考
虑,感觉展望也是形成问题研究的一个延伸和有益充实。一是清楚金融中心的远
景,有助于一开始就树立信念,增强建设金融中心的信心及动力;二是认准目标,
从一开始就把握准确的定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少走弯路,积极而稳
妥地推进,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章不打算去作一个全景展望,只紧扣金融中心形成中就应注意正视的三个
方面稍作解析,它们是上海离岸金融中心的未来归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东京
超越和可能问鼎世界的领域.
8.1.上海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前景
在第五章已经对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来龙去脉做了说明,并建议上海以设立
离岸金融市场为突破口,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前就形成国际金融中心。虽然
离岸国际金融的规模超过在岸金融的规模,占到全球金融的50%以上,但囡际上
对离岸金融的疑虑一直存在,国内对离岸金融就更是顾虑重重,要彻底打消这些
顾虑,就必须明确三点,一是离岸金融确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上
海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前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具有特效,这一点在第五章已经说
明;二是离岸金融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它不是在岸金融的补充,不会因在岸金融
的发展而被取代;三是按照上海全球级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定位,离岸会融不是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一个过渡形式,将长期发挥作用,其基本原则将
被在岸金融借鉴,并最终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离岸金融没有善后成本可虑。本
节就围绕后两点问题进行说明。
8.1.1.国际离岸金融中心面临的挑战
离岸金融一开始就不是哪个国家主动设计和推动的,主要国家的初衷是要加
强监管,美围在60年代初采取了一系列干预政策,例如1963年,美国开征利息
均衡税,限制美国居民购买外国证券,结果导致资金大量外逃,而外国资金因受
限制难以流入美国,造成欧洲美元泛滥,推动了欧洲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形成
和发展。70年代石油美元涌入离岸金融市场,以后西方主要货币在离岸市场广
泛使用,离岸会融市场进一步发展并向全球展开。
离岸会融市场的兴起是干预主义经济政策的副产品。苛刻的监管和沉重的税
收使金融机构穷途思变,离岸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避风港,促成了离岸会融业务
的繁荣。催生了众多离岸国际金融中心。但目的,金融全球化发展,各个因家放
博十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8.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远景展望
松管制、减低税收、降低金融运作成本已经成为潮流,离岸余融繁荣的基础因素
已经发生变化。并且金融在岸运作己不是那么不堪设想,在岸金融对离岸金融构
成了挑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全球化带来的一些消极作用,促使在1984年,
美国终止了与英属维尔京群岛的税务协定,1987年又废除了与荷属安的列斯的
税务协定。1986年美国的《税收改革法》取消了能使美国银行利用离岸金融业
务避税的所有条款。1984年法国多次立法,取消离岸金融业务的某些税收优惠。
199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英国居民不能通过离岸金融业务推迟纳税和享受优
惠税率。1991年BCCI事件后,各离岸金融中心,尤其是簿记型离岸金融中心,
面l临全球范围的要求核查资金来源正当与否和实施反洗钱法的压力。离岸金融中
心开始了对非法金融活动的监控,开曼群岛离岸管理当局歼始与美国缉毒总署交
换情报,卢森堡有关当局也表示,离岸金融业务如属非法,则不能依照《银行保
密法》予以保护。以上情况表明,离岸金融的自由空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世界大部分离岸市场本币不能作为交易货币,美国、日本本币交易已成为离
岸市场的主要交易币种,美日设立离岸市场的目标之一就是吸引本币回流,巩固
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事实上他们不仅巩固了而且发展了其国际金融中心,这
对依赖这些货币的其它国际金融中心构成了威胁。
以上三种力量对离岸国际金融形成了挤压效应,离岸国际金融中心面临洗牌
的命运.
8.1.2.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前景
目前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约有50个,已经形成了密密麻麻的全球网络,金融
全球化的背景虽有助于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但离岸金融业务的被挤压和离岸国
际金融中心问的竞争导致业务向优势中心的集中,部分离岸中心淘汰出局将足不
可避免的。事实上,全球也就五大洲,每个洲有五个离岸中心已完全满足需要而
绰绰有余,实际上全球在岸金融中心也就约30个。
如果简单将金融业务分成股市、债市、汇市,期市四大块,前10家金融中
心就占到80%的份额,再假定每个中心在某一块见长,而没它顾,那末其余40
个离岸中心在四块之一的平均份额就为2%【4 x(1-80%)/40】,如果考虑四块业
务交叉和业务离散分布,小的离岸中心的突出业务块的份额可能也就1%。当然
上面没有涉及差不多纯粹的记帐中心和避税中心。人们对中心的业务集中度的心
理尺度较松,这些中心是被各种文献所提及,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公认评价。如果
制定一个业务份额门槛,并进行认可评价,估计部分离岸市场难以获得“离岸中
心”的称号认同。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离岸中心,在会融全球化的潮流中,都将
面临重新洗牌,部分离岸中心逐渐黯然退场将是不可避免的,业务进一步的集中
化趋势将有可能延续。
离岸金融一直在人们的怀疑中成长,就是规模占到了国际金融业务的半壁江
山的今天,离岸金融仍然处在非主流的地位,综观几十年的金融发展,放松管制
降低成本是主流,离岸市场的原则越来越受到在岸市场的借鉴而不是相反,离岸
市场的金融自由化趋势就是金融全球化的未来方向,鉴于这一点,我们有理由断
言离岸金融中心的前景是光明的,不会象怀疑者担心的那样,某个时间会烟消云
散。
离岸金融长期发展是可以期待的,但离岸会融中心的不同类型却可能有不同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1∞
8.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远景展望
的进化轨迹,发生整合是自然而然的,我在这里试作猜测,离岸国际金融中心中
最先淘汰的将是部分的纯粹的离岸中心,与在岸中心共生的离岸中心,目前的发
展正欣欣向荣,可能仍将持续笑傲江湖。
8.1.3.上海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景
在国内谈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时,尽管没有声明,但一般是指在岸国际金融
中心,上海定位于区域级和全球级也是指在岸中心。离岸金融就算有过考虑,也
是作为在岸金融的补充,或者作为一个过渡形式,处于从属地位。
国际经验表明,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在岸国际金融中心同时是离岸国际金融中
心,离岸金融中心对提高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增强竞争力必不可少,伦敦国际
金融中心就借助离岸金融“咸鱼翻身”,同时在岸国际金融中心对离岸金融的支
持也很有力,自1986年12月1日东京离岸市场IOM开始到1988年末,二年时
间,市场余额达到4142亿美元,超过经过20年发展的新加坡离岸市场,仅次于
伦敦,1994年底,达到7262亿美元。东京成功的经验表明,上海象东京一样依
托本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内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极有可
能设立后得到飞速发展。
上海离岸金融市场设立后,在外币方面,从亚太地区金融市场来看,还有许
多尚待开发的新领域,如亚洲欧元市场、东亚美元、台币债券、港币债券等。工
具上也可以开展许多创新的金融工具,如货币互换、远期利率协定、票据发行业
务、浮动利率债券、无息债券、可转换债券等;在本币方面,伴随着资本项目管
制的逐步放松,人民币在境外的数量将越来越多,近年人民币流向海外的速度加
快,人民币在香港已普遍被接受,几乎已成为可兑换货币,据报道,蒙古流通中
的货币约50%为人民币,东南亚国家有多个国家接受人民币,一些外国金融机构
已经开办了人民币存款业务,人民币境外支付和结算已是自然而然的需求,境外
人民币的管理问题将成为重要课题,美国和日本的经验(纽约和东京离岸市场,
和本国货币有关的外汇交易占80%以上)表明。通过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形成离
岸人民币交易中心是管理境外人民币的理想方式。
本报告第五章已提出将建立离岸市场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突破口,
上海国内金融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是可以同时推进的,也是相互促进的。在人民
币还没有被广泛接受成为国际货币的情况下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前,在岸国
际金融中心难以形成,对于上海而言,建立离岸市场不仅是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
心的快捷方法,也与在岸金融中心~道是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有机组成部
分,离岸金融中心不是在岸金融中心的补充或附属,也不是一个过渡形式,上海
离岸国际金融中心也应定位于未来区域级和全球级国际离岸会融中心的目标。上
海未来会融中心的模式是在岸金融的原则向离岸金融靠拢,并最终与离岸金融合
二为一。
8.2.超越东京的全球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形成国际会融中心,普遍认为只是时间问题,上海超越香港、新加坡而
成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持反对态度的也不多,但上海超越东京跃升为全球第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101
8.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远景展望
三大国际金融中心,恐怕反对的理由就有~大堆,肯定的入也感到心虚,毕竟上
海、东京的目前的差距是悬殊的,而且日本经济也越来越接近走出泡沫经济的阴
影,东京国际金融中心也会随金融全球化而获得长足进展。但我认为,东京辉煌
时代的日本亚洲独秀的国际经济环境已不复存在,中国国际经济实力一旦超过日
本,日本恐再难有回天之力,日本本来就不是亚洲领袖,再失去亚洲经济霸主地
位,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亚洲头把交椅就难保了。
8.2.1.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盛衰
东京是全球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在1990年左右的全盛时期,东京超过
伦敦.纽约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美国人都在研究日本的成功经验,日本当时的
气势可以选择其股市、地价、汇市和海外投资方面的空前盛况来显示,一些不可
思议的现象发生了。
1989年日经股指升到38915点的历史峰位,其闻股票平均价格从608日元涨
到1626日元,增加互7倍,日本上市的美国子公司的市值竟然大于母公司市值;
六大城市的商业区地价指数从1986年的200上升到1990年的600多点,一个日
本的地价可以买下两个美国;1986年1美元兑换160日元,1987年下半年兑换
130日元,1993年8月中旬兑换100日元,1995年初兑换79.75日元,10年里目
元升值1倍;日本在卢森堡的投资额多于欧共体在日本的全部投资;1989年9
月,索尼公司以34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1989年10月,三菱房
地产公司以8.46亿美元购买了美国洛克菲勒总部大厦的51%的股份,日本人买
走了美国的“灵魂”和“象征”11】。
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地价和股价分剐下跌50%,出现了大量银行呆坏帐,
政府宣布的呆帐数字为40万亿日元(约合4000亿美元),民间调查机构认为高
达80~100万亿日元,日本金融机构元气大伤;外国银行、外国股票一度纷纷撤
离东京市场,“泡沫经济”时期有125家外国企业股票在日本上市,到1995年只
剩67家,损失近半。
近年来日本证券业一直处于萎缩时期,交易量减少,1995年东京股票交易
所成交额由1989年的2.43万亿美元下降到8890亿美元,而1995年纽约为3.08
万亿美元,伦敦1.13万亿美元日。
“泡沫经济”的崩溃(经济繁荣、金融市场稳定、银行经营状况良好是全球
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最基本条件),金融自由化的负面影响(银行恶性竞争,例如
高息吸引存款,支撑虚假规模,出现“逆存贷差现象”;追求高收益,大量投资
房地产,房地产投资出现问题,银行陷入困境;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金融从业
人员道德约束差,例如许多会融丑闻),日元升值的严重困扰,使人们对东京国
际金融中心的前景产生了疑虑。
8⋯2 2保持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措施和效果
为振兴经济和保持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日本采取了多项措施,例如,
金融管理当局一再降低官定利率,刺激经济复苏;推出一项14万亿日元的新经
IJl霍学文.赵军.21世纪金融大趋势:金融帝国嗍.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68—69.
臼吴建光.施侏.21世纪金融大趋势一金融全球化卟11.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120.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102
8.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远景展望
济计划,解决“泡沫经济”带来的问题;保持高水平的民间储蓄率,作为重振国
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基础;放宽外国企业股票在东京证券市场的限制,减免有价证
券交易税,放宽保险公司对外国债券投资的限制,进一步开放短期金融市场等一
系列金融改革措施。
东京被西方认为是保守,僵化和充满管制的,不难理解它作为国际金融中心
的地位在衰落。东京在国际化上的薄弱使其把作为证券交易所外国上市补充的外
汇业务留给了香港,它不擅长的资金管理和公司债券发行流向伦敦和纽约。与以
往一样,东京实际上是承销的禁区。因为怀疑市场力量的自动调整能力,大藏省
偏爱监督发展的过程并进行自认为适合的指导。
自“泡沫经济”破灭,15年过去了,现在日经股票指数回升到15000点左右,
比11000点低谷有明显回升,但离1989年的高点38915点还相去甚远,日本经济
仍未从根本上走出困局。东京与亚洲另二个国际金融中心目前面I涵的共同问题是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所在地的成本上升,地价上升、工资上涨,东京的商务成本、
生活成本显著高于香港、新加坡,可能是全球最高的。
日本是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亚洲节点,但日本与美国结盟,自觉不自觉地
将自己游离于亚洲之外,在政治上。日本无视亚洲邻国的感情,对历史闯题不能
彻底反省,总是惹事生非,与亚洲邻国关系摩擦不断,日本在亚洲是孤立的,这
种格局对东京的国际金融中心十分不利:在经济上,日本为富不仁。尤其在1997
年亚洲金融魑机期间,明哲保身,没有承担亚洲国家期待的责任,日本可以是亚
洲经济霸主,但难以成为经济领袖,亚洲邻国对参与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兴趣索
然,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似乎在下降。
8.2.3.上海超越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潜力
伦敦金融城2005年11月8日公布了全球金融中心的最新排名调查报告,伦
敦金融城媒体部的官员9日说,根据400名业内人士按照指定的评估标准,大多
数受访者认为,由于中国的经济力量日益增强,上海在未来数年内可能成为第三
个全球金融中心。受访者普遍认为,由于存在官僚作风和监管不力等问题,东京
不可能恢复以前那样的重要地位唧。
由此看来,上海超越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并非我们异想天开,的确具备了若干
基本基础因素,存在巨大的潜力。中国自1993年以来,是仅次于美国的吸引国
际直接投资流入的世界第二大国,超过日本,2003年以来,中国成为第一大国,
2005年,国际直接投资达到603亿美元;中国是亚洲发行国债最多的国家,是日
本难以比拟的,中国具有形成亚洲最大公债市场的当然潜力;2005年上海港的
货物吞吐量超过新加坡而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在2005年达到14221
亿美元(占世界的6.4%),已接近美国1996年的水平,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
德国而居世界第三位:2006年2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8536亿美元(外汇
管理局数据),超过日本的8501亿美元(日本财务省数据)而居世乔第一位。就
算东京可以恢复以往的繁荣,但日本经济的上述优势地位已不复存在了。
照理说,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无疑应该保证纽约在世界级金融中心中居首
位,但这没有成为现实。因为美国的政治以州为基础,各州不会对发展其他州的
某个城市感兴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设在接近政治中心的华盛顿,也
埘全球金融中心上海有望跃居第三p川.国际金融报,2005—11.10,头舨.
博十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8.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远景展望
不是国际商务金融中心的纽约。
所以这里必须强调指出,上海具备巨大潜力并不能保证上海胜出,上海还必
须顺应形势而采取积极恰当而有效的措施和步骤,脚踏实地地奋斗,将潜力发挥
出来,在竞争中谋求优势,取得应得的胜利。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和上海
在战略上的失误完全可能导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拖延,甚至失败。
例如,上海的金融历史远比香港深远,但是事实背后是对金融操作的高度管
制,法规主要取决于管理者的判断力,一套可靠的法律体系正在建设中,而标准
的金融技能和语言技能还十分缺乏。上海要在亚洲争得国际金融中心的一席之
地,需要保持成本优势,注意控制通货膨胀、控制工资、物价、房价的上涨。总
之,获得成功需要的条件很多,而招致失败,一条核心因素即可。
8.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可能问鼎世界的领域
现在设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赶超伦敦、纽约尚为时太早,而上海将来有可能
发展成为全球性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却是国内国际部分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
的预计,要发展成为全球三大中心之一,自然可能出现在某些领域领先世界的地
位,本节就简要预测四个最有潜力的领域,如果合理,那末上海就可以尽早继续
谋求这些领域的优势,争取在这些领域早日问鼎世界,树立上海全球性国际金融
中心的地位。
8.3.1.贸易港金融领域
2005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4.43万亿吨,超过新加坡的4.2万亿吨而居世界第
一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1809万标准箱,紧随香港、新加坡而居世界第三位,
2005年12月10日,上海洋山深水港开港,2010年预计达到1500万标箱吞吐量,
相当于再造一个上海港,2020年,预计达到2500万标箱吞吐量,上海港集装箱
运量居世界第一也将指年可待,而且会越来越遥遥领先,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强大支持,世界三大全球级国际金融中心都与国
际大港形影不离。纽约成为金融城市之前是一个批发业城市,金融的中介作用吸
引国内公司的总部聚集在纽约,从而形成了突出的金融功能。但是批发功能是决
定性地依赖于纽约的交通地位和信息优势。从欧洲去美国内陆,纽约是第一站,
它成为通向美国大部分内陆的便捷通道。当然,纽约不是唯一的例子,伦敦金融
中心也是因它在英国的交通位置优势而形成的。东京也是毗邻世界级港口横滨。
在众多区域级国际金融中心中,港口城市也比比皆是,例如,香港、新加坡作为
先前许多货物集散地的功能,被有意识地建成为国际海运航线的焦点。
上海港的优势是货物几乎全部是中国大陆的进出口货物,而不象香港,新加
坡存在许多转口货物。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而言,上海港世界第一地位的支持
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伦敦是世界级港口,但在欧洲就不及阿姆斯特丹,纽约
也是世界级大港,但也排不进世界前三,新加坡港虽曾居世昴第一,但因经济实
力所眼。却不大可能发展成为全球级国际金融中心。世界第一上海港将形成以下
的~些国际中心,这些中心将需要国际金融业务的全面支持,最大港口所形成的
延伸会融业务量也应是世界级的,该金融服务领域是上海金融中心领先世界的可
博十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104
8.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远景展望
能方面之一。
1.全球采购中心
2.国际物流中心
3.国际航运中心
4.国际航运保险中心
8.3.2.金属等期现货领域
中国2005年取代日本成为世界铁矿石进口第一大国,中国也是钢铁生产和
消费世界第一大国,中国也理应是钢铁现货交易的第一大国,同时中国也是铜、
铝、橡胶等消费第一大国,中国钢铁、铜、铝等金属的供求状况对世界具有举足
轻重的影响,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铝期货价格对世界具有相当影响,但期货交
易量不及伦敦、芝加哥。
历史上,伦敦、纽约、大阪都先后是所在地区的金属交易中心,由此形成了
相应的世界级金属交易及其期货交易的国际中心。中国钢铁、铜、铝等金属生产、
需求登上世界第一,才是近几年的事,上海的金属期货交易的历史还很短,对期
货交易的限制很多,经过整顿,目前上海金属期货交易的规模迅速攀升,发展势
头良好。截至2004年8月底,上海期货市场成交金额已超过6万亿元,同比增
长近一倍。
在2003年成交量跻身世界第二后,铜的“上海价格”巩固了“亚洲价格中
心”的地位,沪铜价格继伦敦和纽约铜价之后,成为全球期铜三大指导价格之一,
世界三大铜矿企业之一的智利GODELCO公司,将沪铜价格与伦敦、纽约铜价
一起列入其定价指标:沪胶价格经历2003年的迅速成长,目前可以“攀比”全
球公认定价中心的东京价格,沪胶交易规模已跃居全球首位,走势也更显独立性,
曾多次领涨于作为定价中心的东京市场,2004年1-8月,沪胶成交量近4715万
吨,而东京市场相应的数字仅为1275万吨。
最大的现货交易基础并不必然催生最大的期货交易中心,但一个监管有度、
交易规范,服务一流的国际期货交易中心,座拥最大的现货交易规模,其吸引力
是难以抗拒的。
从长远看,不可低估上海金属期货交易列居世界首席的潜力。在信贷、结算、
股市、债市、汇市、期市六大金融业务中,金属期货可能是有可能最早问鼎世界
的领域。
8.3.3.国际贸易、直接投资金融领域
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在2005年已超过日本的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据估计,
2008年将超过德国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约在2015年至2020年超过关国而居世界
第一位:2006年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日本而居世界第一位;中国自1993年以来,
是仅次于美国的吸引国际直接投资流入的世界第二大国,超过日本,2003年以
来,中国成为第一大国。虽然中国的外汇储备将居世赛第一位,但中国的对外直
接投资圭l】很少,但未来飞速发展的潜力巨大,中海油单笔国际收购的出价已高达
180多亿美元,而且是现金收购,此举已足以令世界刮目相看。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全融中心形成研究
8.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远景展望
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的突飞猛进,必然带来国际信贷、国际结算、国际
并购、国际融资、外汇交易、金融租赁、金融保险等国际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
由此形成该领域的国际金融服务的优势地位是可以指望的。
本章小结:
本章在分析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指出离岸金融市场不仅是
上海在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前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现实捷径,而且是上海国际
金融中心的主流组成部分,将长期兴旺,在岸中心将借鉴离岸中心高效低成本的
市场竞争理念,逐渐与离岸市场融合,并最终合二为一,离岸市场不是一个过渡
形式,上海发展离岸市场不需要为其将来的归属而顾虑重重;东京国际金融中心
除了其自身发展的自身人为因素的羁绊外,外国直接投资、进出口总额、港口吞。
吐量等重要经济规模已被中国超过,外汇储备也在今年被中国超过,借助这些高
速增长的基本经济实力的推动,上海已经具备赶超东京的一些基础因素;上海有
可能在形成世界第一大港、世界金属及橡胶期货交易、国际贸易及直接投资领域
率先取得世界领先地位,成为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取得国际突出地位的先锋
队。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9.建设上海金融中心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9.建设上海金融中心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上海建设国内国际金融中心,是需要多方面配套的系统工程,有宏观层次的、
中观层次的、微观层次的,需要创新和拓展的领域很多。在宏观层次,例如建立离
岸市场和人民币尽早可自由兑换等重大问题,在前面已专章做过探讨,已经提出了
建议;在微观层次,诸如金融人才引进培养等等。涉及的面太宽,叉很专业,也很
琐碎,尽管也重要,但影响力有限,鉴此,本章就不在宏观,微观领域打转,而主
要着眼于在中观层次的几个主要方面提出建议,力求具有可操作性,切实能够较大
程度提高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
9.1.扩展和连通交易平台及保障交易安全
激进的人们认为,金融机构现在普遍通过电话,电报、电传等现代通讯工具进
行各种金融交易,金融中心似乎可以无形化了,“地址”也可以不固定了,传统的
国际金融中心已经不需要了?l
不容否认,数字化,信息化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学习和工作的方式,国际金融中
心高楼林立的景象也许可能变化,金融中心不一定要有形拥有众多金融机构,但只
要产生大量的金融活动,至少现在还能预见的是无形的金融市场仍需要电子交易中
心和清算中心,这两个中心需要大笔投资建设,也必须有有形的地址,并需要有形
精心维护和更新。
这说明,交易系统的功效对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上海应在铸就国
际高效交易系统的方面力争一流。
9⋯1 1交易前台系统扩展及互联
就某个种类单个前台交易系统而言,我国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先进的电子交易系
统,交易系统效率极高,处于世晃先进水平。一点也不比伦敦、纽约、东京逊色,
甚至有所超出。以股票交易为例,我国的股票分A、B股、流通股、国有股、法人
股,种类较多,我国股票开户数超过7000万户,应列世界第一,庞大的交易者和
众多的品种差别,但系统除个别天象因素千扰,出现信号中断和赌单外,可能是世
界上运行最好的系统之一。各个券商都接受现场、电话、网上等交易方式,交易软
件也不断更新,为投资者提供了世界最好的交易便利和效率,尤其是对广大敝户交
易而言。美国的证券市场发达,但这几年才淘汰分数报价转为十进制报价,打手势
的传统交易方式还在沿用,美国证券的电子交易普及率和效率不及我国。
但就行业而言,各自为体、互相分害q,布局杂乱、争相谋取自身优势,导致行
业效率低下的局面已经形成,且转换的成本极高,达成协同的利益分配很难进行。
仍以证券为例,以证券经纪为基本业务的各券商证券营业部星罗棋布,犬牙交错,
在证券交易火爆的时间,争相扩大面积,提高装修档次,年基本成本少则几百万,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9.建设上海金融中心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多则几千万,这几年证券交易冷清下来,它们已多入不敷出,挪用客户保证金的丑
闻时有传出。证券营业部多过米铺的现实,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早在证券营业部开设之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广泛的银行网点网络,如果让银行
网点代理证券交易,大多数证券营业部没有必要设立,证券行业可以省下大笔投资
和少背今天的包袱,银行网点则增加了业务,增加了代理收入。但直到今日,我们
仍然没有采取这种模式,因此,我建议国家监管部门和券商尽快推行这种模式,实
现互利共赢。其实,除了银行网点外,邮局网点、超市网点等都可以代理证券交易
经纪业务。
除了跨行业的互联互通。行业内的连通也十分必要,即各金融服务机构间的连
通和协同。例如,银行信用卡由各行自办发行和运作管理,对于银行而言,各行都
要投巨资建立一个完善的信用卡服务体系,象设置大量自动取款机,在商场,不同
银行取款机一溜排开的现象十分常见,浪费很大,如果再各自为政去与各国分别互
通,成本将很高,银联公司模式解决了部分问题,而对于客户而言,家门口的银行
行号不对,你的信用卡不能跨行使用,就不方便。在电子化的今天,机构资金的跨
行划帐当天难以完成,金融机构问的服务效率很低,按国际金融中心的高效要求,
以客户的便利为原则,服务商间的连通和协同服务已势在必行.
在交易平台方面,人为的分割也存在,一个股票既在深圳交易所挂牌,又在上
海交易所上市,一个股票两个代码,两边交易,一边统计交易量,十分麻烦,既然
已经决定主板股票归沪市,就应立即并板,这样屈从地区和交易所间的利益平衡,
对市场和投资者是不利的。同样,债券市场也存在银行间和交易所两个市场,由于
历史原因分设,但现在分设的基础因素已经逐渐消失,应当积极加快统一的步伐。
9.1.2.交易系统问的前台系统互联
前面建议的是单个交易系统的扩展和跨行业联通,这里建议的是各交易系统间
的前台系统互联,它对现代金融的高效运作十分必要,但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很
大,形成了金融中心的软肋之一,应当下大力气改进。
目前金融市场主要由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权市场(交易所、产权市场)、
权证市场、信贷市场,票据市场、期货市场、期权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等组
成,甚至还可以延伸到邮政品交易市场、典当质押市场、收藏交易市场、拍卖市
场、排污权交易市场等,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金融衍生交易的高
度扩张,是实体交易的几十倍,各个市场问的跨系统流动和投机套利等行为十分普
遍,机构和资金的逐利倾向强烈。
交易系统间的分割将导致资金流动的缓慢,各系统的收益风险水平会出现偏
差,整个金融市场体系的效率降低,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也降低。我国金融
实行分业监管,各交易系统也自成一体,封闭运行,对于实体金融来说,尚可勉强
满足要求,但对于金融多品种交易而言,难以满足机构和资金的运作要求。例如,
机构操作股市和期市需要开立不同的交易系统资金l帐户,两个资金帐户是隔离的,
一个帐户的资金需要通过银行转帐才能进入另一个帐户,确认入帐后才能使用,这
个过程少则两天,多则数日;另外,股市、期市的现场交易也不能一处进行,因为
证券交易、期货交易的营业部是分立的,这样的安排是服务商的选择和监管层的选
博上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108
9.建没上海金融中心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择,完全忽视了客户的便利,交易系统体系是为机构和资金服务的,交易系统体系
的高皴率是唯一的至上目标,交易系统不应负不适当的监管职能,就象电信系统提
供低成本高质量的通话服务是它的至高追求,而不应管通话的是好人还是坏人,是
在商量社会福利还是密谋恐怖活动。瑞士银行业的成绩与其中立国的地位和银行业
的为客户保密制度的安排很有关系,虽然他们追于国际社会的压力,也要打击洗钱
行为,但他们是不会主动推进的。
交易系统间的连通对金融中心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基本处于隔离状态,也没
有看到明显的互联动向,交易所股票、债券是连通的,就这一点来说,交易所债市
优于银行间债市,银行问债市一直在努力实现券款对付,但至今不理想,交易的效
率低下,且交易的环节复杂易错,券款对付需要债券登记公司系统与银行支付系统
的连通。
交易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协同利益很大,但行业的积极性不高,行业的能动性也
有限,它需要国家大力扶持和强力推动才行,我强烈建议国家充分重视这个问题,
着手制定切实可行的短、中、长期行动计划,积极有序地朝互联互通的目标快速迈
进,为国家的经济、金融发展、上海的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创造更好基础条件。
9.1.3.国际互联
金融全球化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化服务提出了新要求,金融活动已越来越在
全球视野的背景下进行,金融交易机构已越来越广泛参与到全球金融中心体系的交
易中,每一个国际金融中心都要考虑其国际连通性,最好客户可以选择自己的金融
中心,通过其国际连通通道开展跨中心交易,在给客户创造便利的同时,吸引和留
住客户,提高金融中心的国际竞争力。
在金融中心中,国际连通走在前面和比较成功的是新加坡,早在1984年9月,
由前黄金交易所改组的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开始营业,它首创与芝加哥商品交易
所属下的国际金融期货市场交易上的相互抵消系统服务,两个交易所的交易商可以
参与对方的交易,也可在对方交易所平仓结算,成为世界上第四个金融期货市场。
为金融期货拓展了交易时限,为进行24小时全天候交易创造了条件;1988年该系
统与美国的全国自动报价系统联网,使投资者可以买到美国市场股票。
芝加哥的交易所打算在芝加哥建立一个全球统一交易系统,把其它时区的交易
中心通过电子系统联为一体(Morse 1994)。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通过与开发了24
小时交易系统的路透社连结和与其它时区的交易所,尤其是法国国际期货交易所结
成联合来努力达到这一目标。
如果一个全球交易所的想法实现的话,纽约证交所将是有意图和能力成为允许
其它时区股票进来交易的全球枢纽交易所。
新加坡式的连通带来了如下好处:直接引进了国际成熟和优秀的交易品种;该
品种交易直接与国际接轨;为客户提供了另外的可交易时段和国际交易品种;迅速
形成交易规模等。新加坡的经验非常值得上海学习,建议上海的交易系统也采用这
种模式。对于芝加哥的交易所和纽约证交所的全球交易系统设想,上海应创造条件
争取加入其全球体系,使上海成为全球交易的一个结构节点,提升上海的国际金融
博L后研究报告:全球化-p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9.建设上海金融中心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中心地位,经过若干年成长后,在条件成熟时,可以谋求亚洲枢纽交易中心的地
位。
9⋯1 4建立开放型商务金融网的建议
交易的连通提供了便利,交易系统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除了每个交易
连通系统的安全性需要技术保障外,整个交易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替代备份的重要性
也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提出建立开放型商务金融网的建议,一是建立一个互联互通
的交易平台。为交易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二是可以成为现有交易平台的一个可替
代平台,两个平台互为备份,保障交易的安全连续性。
我建议设立一个最广泛的商务网,它将涵盖众多领域,如此可以形成规模效
应,成为机构及大众最广泛使用的商务网,金融交易是商务网交易的一部分,可以
共享商务网的客户和资源。
以下对商务网的设想作一个说明,只要明白了商务网的功用,其金融服务的长
处就不言自明了.
建立全国开放式商务网的建议
突如其来的“非典病毒”改变了人们的正常活动,由于其传染性,减少人员流
动、聚集、接触成为防疫的主要手段,原有的许多商务活动受到了极大冲击,“非
典”对经济的影响程度现在还不好准确估计,但无疑负面作用是显著的。
在人类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地爆发过传染病,每次对经济都造成了极大损失,
现在还无法说“非典”可以很快根除,也难以预计今后何时爆发什么样的其它传染
病,但通过这次疫情,我们有必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减轻“非典”及以后类
似传染病对经济的影响?
办法之一就是建立推出通用的非现场交易模式。
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开放式通用商务网络交易及结算平台,为推广非现场
交易模式,我建议设立这样一个网络商务交易平台。它类似全国性的上海证券交易
所的股票、债券交易及清算系统(证券专卖店),这个商务交易平台的使用范围将
十分广阔,它就象一个全国性的网络超市(“百货商店”),交易平台提供“场
所”和结算服务,也可提供中介责任服务(就象在超市买东西,质量等卖方责任由
超市对客户负责,然后超市再向供货商索偿).
该交易平台应具有权威、公正、普遍、高效、功能强大、使用者众多、超大规
模经济优势等特点。建立和维护这样一个平台,一个企业、行业恐难胜任,建议由
中央政府推动,以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形式运作,可参照中国银联(各银行卡通用)
公司模式。公司可以按每笔或交易额收取佣金,按服务收取服务费。
交易平台将提供广泛的开放式非现场交易及服务模式,最好个人、企事业单
位、机构组织都有户头,每个户头可设主卡、辅卡(可以多个),主卡进行大宗交
易,辅卡可代交通专、电话卡、消费卡等所有卡的支付功能使用,真正实现一卡
通,当然不必说户头可以方便进行各种非现场交易和享受服务。
博J二后研究报名: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110
9.建设上海金融中心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交易平台的广泛性是指,它将是涵盖所有适合其提供服务的领域。它的功能将
超过目前所有的专业化网络(例如证券交易网络);它的开放性是指任何个人和组
织都可以在一定协议程序下使用该平台进行商务交易和服务(例如中国工商银行投
巨资建有自己的网络,但它是专用的且不对外的)。这两大特性将使它有别于现存
的各仑专业交易平台,使它拥有最广泛的使用者积得到最广泛的使用,如果成功,
它将具有强大的网络效应(网点众多优势,大量买方、卖方“集聚”优势)和显著
的规模效应(大规模生产、运输、交易销售带来的成本降低)。
目前网络交易及清算在技术上是成熟的。该商务平台平时就能广泛使用,服务
收入可以维持和更新拓展,传染病其间或其它紧急状态下,其功效就更非同小可
了。
交易网络提供的服务领域将是难以限量的,以下列举几个可以利用平台进行非
现场网络交易及服务的领域以作示例:
0. 金融交易及结算
1. 政府采购防治疫病等应急物资
网上标购,方便快捷,款项直接迸厂方户头.
2. 各种票务服务
用一卡通网上购票,退票(可无纸化),传染病其间可免接触。
3. 网上展览会
推广、,展览、供销,结算一条龙服务。
4. 拍卖
范围大,竞价充分,促进交投。
5. 国际采购
一网就可以使外商采购到多种产品和服务。
6. 保单销售
保险公司不用上门推销或银行柜台代卖(现银行代卖费率高达1.5~
4%),网上无纸销售,费用极低。
7。商品销售
企业无须投资自建网络,上通用网入场即可,既省钱,又实效显著。
8. 动态商务信息
大量商品、服务的动态供求交易信息会极大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以上只是提
出了一个初步设想,具体实施还需要专门机构进一步研究论证可行方案。
9.2.建设高效的交易、支付、清算系统
高效的前台交易系统需要高效的支付、结算后台系统的配合,前台和后台共同
构成了现代国际金融中心业务的运作平台,平台的效率是国际金融中心的硬件国际
核心竞争力之一。总体来说,上海的支付、结算互相自成一体,跨品种的效率很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9.建设上海金融中心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低,需要尽快改进,我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采取高效的交易模式和先进的交
易系统,使后台的效率提高到国际一流水平。
9⋯2 1交易合约的标准化和规模化
自由市场的交易效率不高,因为蔬菜的品质、数量、价格都要协商一致,属非
标准产品,而期货合约的交易效率很高,因为品质和付款条件等都是规定好的,不
需要协商,数量是由交易系统自动匹配按序搓和的,交易双方只需要协商价格即
可,合约的标准化一方面提高了交易速度,另一方面使交易数量向标准合约集中,
大量的集中供需也提高了交易效率,因此,交易合约的标准化是提高效率的首要基
础。国际最成功的品种都是标准化合约。
我国的许多金融交易品种是标准化的。但也有部分产品是不完全标准化的,同
质不同价,不同的流动性,例如A股股票市场的法人股和国有法人股与流通股,
目前进行的股改正在解决这一重大问题;又例如,银行间市场设立的目的是解决银
行之间的流动性和调剂资金余缺及银行之间买卖债券的问题,目前交易机构已经扩
展到所有金融、非金融机构和企业,银行间市场的债券持有量占整个债券市场的绝
对大头,但银行间债券市场仍然是一对一的交易方式,每笔交易首先要寻求交易对
手,由于不能券款对付,就要协商是见款付券还是见券付款,要考虑对手信誉,交
易数量也往往不匹配,一笔交易从询价到成交至Ⅱ交割完毕有几个环节,需要几天时
间,交易的效率很低,通过银行系统的资金收付效率更低,建议银行间市场早日将
交易品种标准化,或直接融入交易所的交易模式,为打造亚洲最大债券交易市场铺
平道路。
在交易品种标准化后,还应考察品种设置的效果,看它是否可以形成规模化,
从而提高交易的效率。例如,交易所以前的回购品种有3、7、14、28等天,后来
又增加了l、2、4天,从实际的运行情况看,l天是需要的,但2、4天的需要不
大,虽然每个品种的合约是标准的,但太多的非必需品种(2天可以由两次1天回
购、4天可以由l天和3天两次回购实现)反而分散了交易量,反而使借贷的效率
下降。
9.2.2.资金通用帐户
在电子化交易普及的现代,金融交易非常适合网络的高效运作。我建议国家在
前面提议建立的通用商务网上为机构和个人开立本、外币一户通资金帐户,该帐户
可以进行各种支付和转帐,也可以进行股票、期货等各种金融交易,帐户也能参与
货币市场及回购交易,真正成为一个全能型的收付、交易、理财帐户。客户不需要
再分设股票、期货、储蓄等资金户头,也免去了跨户头的资金划转麻烦及时间和手
续费损失。由于现代电子数据处理效率的成倍提高,各交易系统可以直接对客户结
算和登记,现在由券商营业部将客户保证金委托银行托管的方式虽较以前进了一
步,但委托代理中的道德风险仍无法避免,由于交易所对券商席位进行轧余额结
算,券商仍然可以挪用客户保证金它用,事实上,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系统对股票是
登记到客户户头的,如果客户有一个资金通用户头,上交所系统直接与商务网户头
博七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9.建设上海金融中心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结算总额间的差额即可,既直接快捷,也省去了代理商的环节,彻底解决代理人挪
用客户资金的问题。
设立商务网户头没有什么技术问题,但户头上的资金计付利息是必须考虑的一
个核心问题,对于客户应当考虑支付利息,否则,这样的通用户头的吸引力有限,
象不支付利息的信用卡一样,客户不愿意将大笔资金放在上面。目前,客户股票户
头的资金是计付利息的,利息是由客户保证金存入银行的帐户,由存入行支付给券
商转付客户户头的,同样商务网户头的资金余额,各商业银行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
竞争标购该资金余额作为其银行存款的一种,记入存款,支付利息,这样一来,客
户户头资金跟存银行一样,既有利息,又可以进行各种交易收付,省去资金在银行
间和不同交易品种的帐户阃繁琐转移的麻烦,使资金的利用效率和交易效率大为提
高。
我国几大银行的活期一本通储蓄存折已经是本币、外币同户存取了,本、外币
,通用信用卡也可以外币消费,本币还钱了,将这两大便利也加入商务网通用帐户,
则将来的外汇交易,QDII等都可以进行了。也许有一天,你的国内外的各种收支
只需要你的商务网资金帐户帐号和密码或电子签名就可完成了,你在世界的各个角
落,都可以使你的资金在全球市场逐利。
9.2.3.券教对付
在国内、国际贸易中,总有先付款还是先发货的问题,因为货物自发出到收到
有一个时间差。另外货物的品质也要收至Ⅱ后验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有困难,既
就是钱货两清,也还有个品质索赔、售后服务问题。但金融交易,产品是标准产
品,券款两清就一了百了,对于场内市场,就应当要求券款对付,免除收付风险,
保障交易的高效连续性。
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场内交易清算系统,券款对付是基本要求,没有这一
条,交易的效率就高不了。我国目前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仍然是一对一的交易方式,
每笔交易首先要寻求交易对手,由于不能券款对付,就要协商是见款付券还是见券
付款,是T+l还是T+2付款条件,要考虑对手信誉,交易数量也往往不匹配,一
笔交易从询价到成交到交割完毕有几个环节,需要几天时间,这几天中,券、款部
被锁定,交易的效率就很低。银行间市场一直在开发银行间市场的即时收付系统,
希望早日实现券款对付。
9.2.4.T+O交割结算制
我国股市实行T+1结算制度,遇节假日则顺延,跨银行转帐需要第二天到
帐,对于分秒变化的金融交易而言,其服务的水平就太低了。
T+l交割带来了三方面问题,一是资金的利用效率降低,当天卖出证券的款
项,当天不能划转,必须第二天划转,如遇节暇日,则耽误更多;二是使资金利率
价格扭曲,例如,3天回贿的平时利率为2.O%,周五则为0.9%,就因为周六周日
因素延迟了贷方出款时问;三是衍生出了一笔借方支付利息节约,3天回购方在周
五支付了低利率。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固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113
9.建设上海金融中心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交易所的T+l结算主要是受制于银行系统的效率,每个银行都建立自身的收
支系统,行系统内可以当天到帐,仍然达不到瞬时到帐,跨行需要第二天到ll长主要
是行与行间的系统连通程度低,各行都希望客户在其行内系统资金流动,同行足冤
家,各行间的连通积极性不高,就电子转帐和交易系统的技术能力而言,跨行瞬时
到帐是没有问题的,只要银行改进其业务流程,将行与行间的系统连通水平提升到
与行内一样即可。
由于跨行问的效率影响着整个金融体系的资金流动效率,单个银行本身又缺乏
主动性,抱有搭便车的心态,建议由人民银行、银监会或金融公会和银行协会组织
出头推进,提高系统效率,实现共赢共享。
9.3.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指数信息服务体系
按照金融地理学的观点,具备收集、交换、重组和解译信息的能力是国际金融
中心最根本的特征。收集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心外部的因素:早期形成的河流
交叉点和经济航线;后来建成的铁路、地下电缆和高速公路枢纽;以及今天的先进
的航空联系和卫星通讯。相反,交换、重组和解译功能由中心自身条件决定。显然
上海是中国第一大河流入海口,最大海港,航空、交通、通信的枢纽地位都很突
出,上海拥有不断增加的国内外金融机构,公司总部等,信息的交换和编译功能及
信息服务体系的服务水平在不断提高。金融信息服务对金融中心很重要,涉及的领
域很广,在这些领域中,一个最显眼的部分就是指数体系。金融中心是金融产品的
定价中心,指数体系就是价格的显示器,通过观察指数体系的跳动变化,人们就好
象感受到了金融中心跳动的脉搏,纽约道琼斯股价指数、伦敦拆放利率都是其国际
金融中心的活使者。本节就尝试对构建上海的金融中心指数及其指数体系提出建
议,籍此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
9.3.1.金融中心指数体系的构成
上海拥有众多的交易所,每一个都是某类产品的交易定价中心之一,各类价格
指数反映了各自的风险及收益机会,集中起来就构成一个指数体系。
股价指数系列——上海证券交易所
利率指数系列——中国银行间拆借中心、上海证券交易所
债券指数系列——中国银行间债券交易中心、上海证券交易所
基金指数系列——上海证券交易所
汇价指敛系列——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期货指数系列——上海期货交易中心
期权指数系列——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
黄金指数系列——上海黄金交易所
博上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嘲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14
9.建设上海金融中心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我认为以上是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中心指数体系构成,每个指数系列都还需要不
断推陈出新,例如,抓紧推出股票指数期货等。我们可以将传统意义上的指数体系
戏称为一板指数。
现在,为给客户提供交易、办公,生活等便利,其它一些指数也是客户关心的
重要方面,体现着金融中心的服务水平和成本。这类指数可能就五花八门,本着服
务客户原则,也应不断推出指数系列,作为指数体系的补充。例如:
办公楼租赁指数
住房租赁指数
房屋交易价格指数
停车位行情指数
住房按揭成数
反映办公、生活方面的价格指数这里戏称为二板指数.
还有一些交易带有投资、投机等色彩,例如,钱币、钻石、古玩、邮品、字
画、拍卖、排污权转让、国际废气排放权转让等,它们虽不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
活动的主流,但也往往是伴生在国际金融中心,也吸引了部分资金流动,编制发布
反映这些活动变化的指数,将其纳入金融中心的指数体系,以构成金融活动的一个
全景反映,我将它戏称为三板指数。
外国的指数也会影响东道国的指数,外国指数机构服务甚至扩张到了国内,道
琼斯第一财经600指数早于沪、深300统一指数,影响也大得多,我国目前的机构
还没有意识和能力去编制外国的指数。金融的全球化也带来了指数的全球化,地区
指数、全球指数逐渐变得重要起来,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也提供这些指数服务,摩根
士丹利公司、道琼斯公司的世界系列指数都有一定影响,建议上海指数体系也早早
考虑搀其纳入服务,最好开发编制出中国造的全球指数,丰富上海指数的范围,提
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
9.3.2.提升指数体系的国际影响力
已经有如下一些指数,可以说“上海指数”全球瞩目,它们是;
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rl)——因为上海港已迈入千万等级集装箱世界
大港之列,位居世界第三,上海港的集装箱量持续高速增长,超过香港、新加坡而
位居世界第一已指年可待。CCFl不仅与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巴尔的摩油轮
运价指数并驾齐驱为“世界三大航运指数”,更是全球唯一的集装箱运价指数,联
合国贸发会已将CCFI作为其海运年报的权威数据发布。上海航交所发布的指数
CCFl,已成为世界航运价格风向标。其次,正在研发中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
指数期货”已基本成型,该指数期货的诞生,是上海完善期货市场品种结构,形成
世界集装箱航运定价中心,建设国际金融、航运中心战略的又一实质性举措。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9.建设上海金融中心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上海期铜价格一在04年成交量跻身世界第二后,巩固了“亚洲价格中心”
地位;沪铜价格继伦敦和纽约铜价之后,成为全球期铜三大指导价格之一;世界三
大铜矿企业之一的智利GODELCO公司,将沪铜价格与伦敦,纽约铜价一起列入
其定价指标。
上海橡胶价格——沪胶价格经历2003年的迅速成长,目前可以“攀比”全球
公认定价中心的东京价格;沪胶交易规模已跃居全球首位,走势也更显独立性,
曾多次领涨于作为定价中心的东京市场;04年1.8月,沪胶成交量近4715万吨,
而东京市场相应的数字仅为1275万吨。
另外,债券指数和燃料油期货价格也是有望全球瞩目的指数,中国是亚洲最大
的国债发行国家,企业债发行潜力也十分巨大,加上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上海形成
亚洲最大债券交易市场的可能性很大;燃料油期货是前不久推出的新品种。已经迈
出了我国角逐“石油定价中心”的第一步,中国持续高速增长的石油需求对世界油
市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每一个指数系列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是该经济领域国际实力提升的表现,从个别
几个至q一批指数全球瞩且,将极大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除了
每个指数系列的积极升级外,目前可以考虑进行整个指数体系的国际推广活动,这
样既可以节约成本,也能收到更好效果。这种推广活动需要一个组织不断去策划、
组织和实施,它可以由后面建议成立的金融公会承担。
9.3.3.指数的传播和资信服务
每当电视报道美国股市时,经常会出现纽约华尔街中心巨幅电子显示屏的股票
指数显示,道琼斯股票指数、标准普尔股票指数、金融时报股票指数、日经股票指
数无处不在地在电视、报刊、杂志、网络招摇于市,这些指数的广泛传播,对其国
际金融中心起到了难以替代的宣传推广效果。除了这些指数本身的国际影响力外,
各金融中心及指数机构的极力推崇也非常有效。
上海作为金融中心,也应学习其它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在指数的宣传传播方
面采取措施,例如,在标志性建筑的幕墙上或顶上显示重要的指数,耳前东外滩的
震旦大厦高楼中部就有一块巨幅显示屏,若在此显示指数,浦西的许多方位都能看
到,当然,也可以考虑更新奇的显示方案,能成为上海金融中心的一个标志,晚上
也闪亮闪亮,构成上海的一道新的风景线。西外滩上的中国拆借中心也正在开发利
率指数CIBOR,希望象伦敦拆放利率LIBOR一样,对中国的利率形成指示作用,
我也建议他们将该指数显示在他们的楼顶上。
各指数的走势对各交易的影响很大,对各指数的分析和研判对投资、投机具有
指导作用,指数的资信服务及传播对金融中心很重要。构建完善高效的指数服务资
信体系是金融中心的基础工作,不能等闲视之.
除了指数的国内传播推广,也要有机构致力于上海指数的国际传播和推广活
动。
博E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9.建设上海金融中心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9.4.鼓励直接投资和问接投资的建议
通过观察投资与金融中心的关联关系,专家们曾经认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志性
特点就是它们的金融资本输出能力,可见投资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
极其重要的作用。然二战以来,没有一个国家成为持续的资本输出国。美国、日
本、英国当其领先地位开始明显衰落时,求助于法规和创新。当然,我们不是过分
否定资本输出,它是金融中心存在的有利条件,但不是必备条件。我们不再能肯定
金融资本输出能力是否还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志性特点了(Reed 1981.52)。
无论如何,金融资本输出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是勿用置疑
的,二战后,美、英、日相继由资本净输出国沦为资本净输入国,但其资本输出的
数额基本上是不断增加的,只是资本输入增加的更快,规模超过了输出,我认为专·
家们由于资本净输入而怀疑以前的认知是没有必要的,事实上,不仅资本输出,资
本输入对东道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促进作用,输出和输入的促进
作用是叠加效应,而不是相互抵消。
因此鼓励国际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包括国内的产权投资,实际上就是推动金
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再进一步来说,上海的外汇交易不仅是国际投资的需要,纯
粹的外汇套利和投机交易也是值得鼓励的,外汇交易本身就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志
性特点之一.投资和外汇交易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石之一,值褥夯实做好。
9.4.1.在上海打造全国产权中心市场
2004年,上海产权交易所累计完成各类产权交易5155宗,交易总量达到
3612.35亿元,同比增长了11.35%,日均成交lO亿元;国有独资、控股产权交易
量达到2079.77亿元;各类中小企业通过上海产权市场直接或间接融资超过500亿
元g技术产权实现交易1610宗,交易量达979.94亿元,同比增长79.45%。
大项目一个接一个,年初,上海电气集团以62.6l亿元的优质资产在上海联
交所挂牌,引入了27.5亿元的增量投资;新华发行集团转让49%股权,仅一笔交
易,成交就达到3.48亿元。
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已相继在杭州、陕西、长春设立分所;在11月举行的上
海工博会上,产权交易展馆打出了“全国产权交易展”的名号;产权交易共同市场
信息网“MA一--CHINA”主站设在上海联交所,客观上已将全国市场的产权交易
信息向上海聚集;统一统计口径,实现异地同步交易,上海联交所还主动承担了打
通异地市场间屏障的重任。
如今,各地产权交易已出现向上海流动的迹象。2004年,上海产权市场异地
并购交易851宗,交易量达561.1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上海与长三角的互动产
权交易占26.56%,更多的交易来自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交易占总数的
52.29%In。
⋯蒋娅娅.上海打造全围产权中心市场【N】.《解放日报》,04.12.31,9版.
礴P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117
9.建设上海金融中心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上海全国产权中心市场的雏形已现,只要积极推进,就可能借助上海金融中心
的地位,取得成功,同时,产权交易的集聚和蓬勃发展,对上海的金融中心业务发
展会形成有利促进。
9.4.2.鼓励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已经居世界第一位,取得了巨大成功,巨额外国直接
投资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引入外国直接投资的工作仍要
继续做好。另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
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和国家无不是对外直接投资大户。
例如,1992年,美国贸易逆差391亿美元。经济增长3.3%,失业率7.5%,而
2005年,数据依此为8049亿美元,3.6%和5.1%,可见巨额贸易逆差并未损害美
经济,美国巨额的对外直接投资和盈利居功至伟。据联合国发布的资料,2004年
美境外企业实现销售额33830亿美元,而本土出口10040亿美元,2005年3月,
美国国家分析局报告指出,美公司2003年海外盈利31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
(“李德水解析美国巨额贸易赤字真相”,2006.04.24中国证券报A03)。
2005年底,我国20多年累计对外直接投资517亿美元,不及当年外国对我国
直接投资的603亿美元,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为70亿美元,年增速25%,但
只有外国对我国直接投资的¨.6%(商务部境外企业管理处处长一李永军,“国内
企业境外投资将获政策支持”。200鲫4.24上海证券报AS).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一直严重滞后,阻碍了经济的更好发展,也对上海的金融
中心带动有限,尤其是形成我国货币升值压力的基本因素是经济实力增强(国际偿
付能力提高,无须保持大量外汇)。外汇储备(已居世界第一位)、外汇流入大幅
增加。我国的经济实力仍将继续增强,随着出口的快速增长,外汇储备还要增长,
外汇流入也还会有增无减,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是不可避免的。1986年东京国际金
融中心成立之时,汇率l美元兑换160日元,到1995年初达到I美元兑换79.75
日元,IO年间升值l倍,日元大幅升值时期对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高速发展固然
推动很大,但之后的泡沫经济崩溃,又使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盛极而衰,例如1995
年东京股票交易所成交额由1989年的2.43万亿美元(超过纽约、伦敦)下降到
8890亿美元(1995年纽约为3.08万亿美元。伦敦1.13万亿美元),至今没有恢复
元气。本币大幅持续升值的消极作用必须引起我国的高度重视,不能在经济持续高
速增长的凯歌声中自我陶醉,重蹈日本的覆辙。减缓升值压力的战略性的可持续性
的根本方法之~就是鼓励对外直接投资,加速、加大外汇的流出,故此做好这项工
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加入WTO后,承诺不断开放市场,但如何开拓国外
市场,增加本国就业,持续提高国际竞争力才是要旨,我国也确实到了该全面向国
际市场挺进的时候,要走出去。
对外直接投资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深入开发国际市场的途径和于r段,直接投资可
以绕过贸易壁垒,也是对付反倾销的有效办法,它可以获取巨大的国际利益,为尽
快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事业的发展,特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钓上海图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118
9.建设上海金融中心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1.
2.
3.
4.
5.
6.
7.
8.
加强驻外使领馆、商务馆、商会对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服务。
清理、废除限制对外直接投资的法规,制定鼓励对外直接投资的措
施。
解除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外汇管制,外汇管理应支持和服务于对外直接
投资。例如,应允许企业将人民币兑换外币用于对外直接投资及运
营。
加紧签署双边或多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重复征税协定,支持保护对
外直接投资。
解除相关管制,人、财、物的出入境管理要便于对外直接投资业务的
开展。
加紧国际企业投资管理人员的引进、吸收和培训培养。
产业政策应促进产业的国际转移。例如,环境污染较大的产业鼓励或
强制向国外转移。
支持企业提高品牌、技术、管理的国际竞争力。
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角应是企业,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大发展需要一个过程,
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必须先由管制转向促进,只有通过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和企业不
屈不挠的努力,才能实现伴随对外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既有效占领国际市场,也
使外汇越来越多的随投资流出,从而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中国已经具备了相当经济实力,2005年中海油单笔185亿美元的国际投资已
昭示了中国国际直接投资时代的来临,随着这股投资热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也能
得到长足进展。
9.4.3.鼓励同接投资
现代金融中心的最显著特点就是金融交易及金融衍生交易规模庞大,例如世界
外汇市场的交易额达到世界贸易额的70倍左右,这个倍数已经超出了世界贸易本
身的实际需要,金融交易似乎有按照自身需要自我膨胀的倾向,有人认为金融交易
的规模膨胀到实际业务交易额的几十倍,表明大量的资本热衷于金钱逐利游戏,是
掠夺财富,而不是进入实业,真正为社会创造财富,有关金融交易膨胀的利弊的国
际争论一直在延续,不管争论的结果如何,金融交易的膨胀和取得金融的主导地位
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的巨大驱动作用是毫无疑问的事实。
金融全球化带来了间接投资的全球化,1980年时几乎没有投资者,想把资金
的5%以上用于购买外国证券,现在15%已是很常见了,许多富有的小国则在30%
以上,预计这个比重会继续增加12J。全球金融足激动人心的,由于它的规模和变化
要比国内市场更吸引人。
金融交易和证券投资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加速器,现在已经允许国外投资者通过
QFII安排投资国内A股和债券市场,如果国内股市能解决现存的一些不规范的问
题,大量的国内公司就不必跑到境外上市,而在境内上市,在人民币升值和中国经
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大量的国际资本将涌入境内购买中国证券资产和交易,
Ⅲ【瑞典】瑞斯托-劳拉詹南.盂晓晨等译.金融地理学一金融家的税角【M1.商务印书馆,2003,14.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119
9.建设上海金融中心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它们将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另一方面,我国也应积极推动QDII,顺应
国际潮流,一则减轻外汇储备剧增对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二则为国内资产谋求国际
收益开路,三则分散我国资产的风险,四贝q也促进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业务。目前
我国外汇储备高达近9000亿美元,按照国际惯例,一般保有三个月进口额的外汇
储备即可应付自如,即不超过2000亿美元,实际我国仅持有美国国债就超过3000
亿美元,已经足够了。大量持有美元资产,一是收益率较低,二是承担着美元的持
续贬值损失,因此,在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许多现实制约的情况下,应当尽快开闸境
外间接投资。
9.4.4.鼓励外汇投资和交易
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纽约、东京无一不是世界外汇交易中心,新加坡、
香港更是借外汇交易的国际地位作为其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柱之一,外汇交易规
模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地位的标志,各中心都在孜孜以求。
中国的人民币资本项下还不能自由兑换,长期的外汇管制和与美元挂钩的固定
汇率政策,扼杀了企业的外汇管理动机,即使在96年实现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
后,外汇交易仍然没有活跃起来,管理层和社会大众仍自然将外汇买卖和投机倒把
联想在一起,我国对于外汇交易的偏见导致了外汇市场的惨淡经营局面,与我国高
速增长的国际贸易和吸收的直接投资额形成巨大反差,未能为我国国际经济的高速
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也影响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步伐。
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已居世界第一位,国家外汇储备也居世界第一位,国际
贸易额已居世界第三位,而我国外汇市场的年交易额却不值一提,在所有具有国际
金融中心国家的市场中,位居倒数第一,综观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过程,
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程度与其经济发展时期比,是最滞后的了.05年底,管理层
微调了外汇交易规则,引入了包括外资银行在内的做市商制度,建议政府能够在
QFII、QDII、外汇交易管制放松等领域有更大的突破,使外汇交易的规模与我国
的国际经济地位匹配,充分利用我国国际经济世界领先地位的潜力,使外汇交易成
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新引擎。
9矗金融管理局试点和设立金融公会的建议
我国金融采用分业经营和监管的模式,曾与美国相同,但随着美国也放弃分业
监管的模式,混业经营和嗡管已成世界主流,虽然国家不会仅考虑上海金融中心的
需要而很快作出改变,国家需要综合经济发展的大局统筹安排,但似乎可以预计,
采取混业经营和监管只是时间问题,现在已经允许混业经营的试点。在金融管理局
的集中混业监管模式到来前,我建议先在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上海进行试点,并设立
全国性的金融公会,下放一部分管理职能,既弥补分业监管的不足,也促进平稳过
渡,推动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
搏上后研究报告:全球化巾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120
9.建设上海金融中心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9.5.1.在上海进行金融管理局试点
金融中心是一个金融业务混合交易场所,无界限的自由化对其最有利,我国人
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分业监管模式,与英国、香港、新加
坡的金融管理局的集中管理模式相比,就其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来看
并不有利。美国是世界经济头号霸主,但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多项业务并不居世界
第一,而采用金融管理局模式的英国、香港、新加坡,虽然其自身经济实力不强,
但其国际金融中心的突出表现是有目共睹的,虽然没有严谨的研究表明,混业监管
模式对金融中心发展更好,但世界转向混业本身已经说明混业有效促进了金融发
展,金融发展自然促进了金融中心的兴旺发达。
人民银行成立上海总部,加强对外汇交易中心、银行间市场、期货交易所的协
调领导,加强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业务的领导,为上海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提供
了有力支持。如果可以允许在上海进行金融管理局模式试点,至少可以允许浦东先
行先试。那将又是上海金融中心的一大利好。
9.5.2.上海创立全国性金融公(协)会的意义
目前,许多外资、中资金融机构已陆续进入上海,各项金融业务相继开展,
发展势头喜人,也还将不断有新加入者。金融机构的集聚和业务的开展要求更配套
的国际化的软环境,国外有各种各样的公会,企业的很多事情习惯找公会而不是找
政府解决。
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却没有一个全国性金融行业公(协)会设在上海,
例如证券业协会,保险业协会设在北京,这固然有各种历史原因,但不能不说是一
个遗憾。
中国由于实行金融分业经营和监管,目前还没有金融公(协)会组织出现。在
混业经营已成为世界金融业发展趋势的现代,国内金融控股公司也已经出现,混业
已是不可逆转,因此金融公(协)会将符合发展潮流,具有分行业(银行、证券、
保险)公(协)会无法替代的综合优势,这将是上海的机会。
鉴此,我建议在上海率先成立金融公会,并力争成为全国性公会,为中、外资
金融企业发展、金融业务更好开展提供国际水准优质服务,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形成。
公会是非官方组织,考虑到该公会对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极大提升,建议由政
府积极推动,争取动员各中、外资金融机构参加尽快成立。
9.53.金融公会的职能
金融公会应按国际水准建立和运作,切实做好服务,避免象国内一些行业协
会,变成“二政府”.2004年4月15~16日,国际金融协会春季成员会议在上海
举行,未来成立的金融公会可以代表中国参加国际金融协会的交流和合作。
金融公会将成为政府的金融事务参谋,协助政府管理好金融事务:也是政府联
系金融企业的桥梁和纽带。金融公会更可以发挥以下不可或缺的职能:
博十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9.建设上海金融中心的~些对策和建议
1.加强行业自律管理,规范行业经营行为;
2.解决行业矛盾,促进混业合作;
3.加强沟通协调,为会员业务发展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
4.全力协助会员维护合法利益;
S.健全服务机制,提高行业服务水平;
6.推动境内外金融机构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7.金融人员培训;
8.会员纠纷调解、仲裁等;
9.金融中心的国内国际宣传推广。
现己存在的银彳亍同业公会、证券协会、保险协会等金融专业公(协)会可以成
为金融公会的专业分会,但不知能否协调通各方利益而得以实现。
9.5.4.金融公会的活动建议
可以以金融公会名义设立“上海金融论坛”,每年举办一次世界水平的演讲等
活动,既扩大影响,也推动金融创新;金融公会可以开设网站,组织金融从业人员
交流联谊等活动,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活动。例如,银行闻债券市场主要在各种
金融机构之间进行协议磋商交易,尤其在金融各分行业之间,缺乏交流,许多交易
员通信联系几年,却从未有机会谋过面,金融公会完全可以安排交流,可能就能促
成更多的交易。
各金融前台交易系统的互联互通、后台结算系统的联通涉及几个行业,由金融
公会负责与政府各部门沟通和组织实施这一系统工程,可以克服单个企业、行业积
极性不高的问题,容易协调各方利益,实现共赢。
国际金融中心对东道国的金融行业的促进作用很大,金融公会可以整合金融行
业的资源,对国际金融中心进行全球宣传推广,实现整体营销的优势。
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一个金融信息系统,可以提供广泛的征信及资信服务,05
年底宣布设在上海,人民银行也开发了一个机构大额收支系统,我建议将它们交由
金融公会运作和管理,金融公会可以吸引民间投资进入。也可以开展资信的有偿社
会服务,比政府机构灵活,人民银行应致力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避免参与实
际的金融业务运作。
9.6.规划建设一条金融大道的建议
1992年,中央和国务院确定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2001年国家批准上海
城市规划,由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变成了国家战略,经过不懈努力,上海现己
具备了一个中国金融中心的雏形。我认为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除了现实的条件和
潜能,进~步的不懈努力也至关重要,上海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争取国家的继续大力
支持(必要条件),但也必须重视竞争的现实,必须立足自身做强<充分条件),
姆.}: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9.建设上海金融中心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让市场选择上海。上海强化国际金融中心功能地位,既要有软件方面环境改进,也
要有硬件建设支持。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建议上海将浦东世纪大道规划建设为金融
大道,既满足快速增加的金融机构和人员的入驻需要,也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
早日形成,朝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再迈进一大步。
9.6.1.规划建设金融大道是上海的现实需要
如果上海能有一条金融大道,可以不逊色北京金融街,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
成长,经过数年发展,比肩纽约华尔街等,那将是令人心仪的。建设一条金融大
道,毫无疑问将推进上海成为国内、国际金融中心,而金融大道还将带来旅游等多
项事业的大发展。
上海规划建设金融大道并不是针对北京等城市,而是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现
实需要。金融中心自然是金融机构云集之处,金融机构一般愿驻扎在富丽堂皇的高
楼大厦里,这不仅是形象的需要,也是金融机构运作的现实需要。小陆家嘴地区地
块现已是一地难求,试设想,如果仅浦西的几大金融机构例如申银万国证券公司、
海通证券公司、国泰君安证券公司、浦东发展银行、上海黄金交易所、中国外汇交
易中心等将来愿意东迁浦东,它们将栖息何处,更不要说全球的金融机构枪摊了。
据说上海目前仅有10多万金融人才,而香港有35万,纽约有77万,容易预
见,上海的金融人才将大幅增加,上海需要为将来新增的几十万金融人才筹划、提
供办公大楼,小陆家嘴地区楼面租金已节节攀升,持续吸引新的金融机构入驻已有
问题,少数金融机构已有撤离现象,因此,必须有战略上的规划,能够持续供给金
融商务楼,既解决快速增加的金融人才的办公需求,又抑制金融机构商务楼租金成
本的过快上升。另外,小陆家嘴地块区域很小,位置差不多,租金普遍高,难以满
足各类不同情况金融机构的成本约束要求,而建一条街一字排开,纵向区位差别
大,地价呈阶梯状,商务楼租金可以拉开档次,沿街楼后还可以沿伸开发,使层次
更多,所以,一条金融大道是十分必要的,确实是建设国内、国际金融中心的现实
需要。
9.6工浦西外滩中山东路金融街已随风而逝
旧上海曾是远东金融中心,浦西外滩可以称锝上金融一条街,解放后,外资
金融机构撤出,中资也仅剩几家分行,大多楼宇转作它用;八十年代,随着上海市
政府让出外滩的办公楼,浦东发展银行进驻,一些中、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抢滩,金
融一条街的雏形又现:九十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将陆家嘴规划为金融贸易区,目前
陆家嘴己成为聚集中、外金融机构最多的区域,浦西外潍大楼的金融机构也有一些
已东迁浦东,浦西外滩金融一条街已未盛而逝。
浦西外滩楼宇大多外观古典,内饰陈旧,颇具文物保护价值,它们缺少现代
化的通信设施,现代金融机构没有现代通信设施,无法开展业务,铺设通信设施,
又可能破坏大楼的风貌。浦西外滩可能更适合做旅游观光、娱乐、购物等。
蹲E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9.建设上海金融中心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9.6.3.浦东世纪大道是选作金融大道的理想之道
陆家嘴已设为金融贸易区,小陆家嘴金融区也小成气候,那么通过规划金融
大道,彻底明确金融中心的定位正是时机。金融大道自然应该规划在金融贸易区
内,那金融贸易区内哪条道最适合呢?世纪大道原叫轴线大道,后定名世纪大道,
定位为景观大道,昔日也许展现过浦东开放、开发的新气象,今日似乎已无人特意
到世纪大道去观景,世纪大道也未发展成一条商务大道或商业大道。也无什么景观
可观,现已经进入新世纪,世纪大道已缺少鲜明含义,世纪大道只是一条宽敞的大
道。如果世纪大道成为金融大道,两边将是高楼大厦林立,展现现代国际金融中心
的风貌,将真正成为景观一条街。
将浦东世纪大道更名金融大道,规划为上海的金融一条街,将在陆家嘴金融
贸易区内更突现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使世纪大道最终明确定位,从而带动金融贸易
区乃至整个浦东的大发展,选择世纪大道作为金融一条街主要是它有以下的先决优
势:
1. 位于上海金融贸易区,且为金融贸易区中轴线,选择世纪大道,金融
大道就已占尽地利;
2. 连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中有上海产权交易所;金融
大道两端是金融交易中心,金融机构和机构投资者自然会趋炎附势,
自然而然地会容易扎堆,产生集聚效应,如果能进一步吸引中国外汇
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上海黄金交易所移驻,那就
更是如虎添翼。
3. 缓解交通难题。金融大楼大都是高楼大厦,人员密集,过度集中在小
陆家嘴区域,上班时,人流同时由四面八方向一个小街区集聚,中心
区域交通将极度拥挤,下班散开同样有问题。金融大道将一个点扩展
到了一条线,人流向一条线聚散,情况会大大改善,世纪大道本身就交
通便利,更有地铁二号线贯穿整个世纪大道,能够快速聚散人流,过
度的交通拥堵应该会大大缓解。
4. 带动浦东发展。陆家嘴是黄埔江绕流而成,水岸所在,风水宝地,成
为开发建设热点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岸边将会率先开发建设,如果
将中轴线规划为金融大道,也优先规划建设,那将是中心开花,两翼
齐飞,带动陆家嘴区域乃至浦东更快速发展。
5. 规划建设成本还不算高。世纪大道两旁现高楼不多,马路够宽,还有
空地,正好规划,一些低矮建筑,拆迁成本也不高。
9.6.4.规划建设金融大道的步骤
1.首先改名
改名不简单是个道路名称的变化,它象征在上海建设金融大道的行动计划的正
式开始。
我个人感觉叫金融大道比金融街好,大道更有现代气息,更符合现代金融高
效、流畅的运作景象.叫金融大道则一清二楚,叫金光大道也寓意丰富。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9.建I暧上海金融中心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可以考虑有奖征名(入围者中抽奖),既可以征得好名,也可以借机宣传,起到
广而告之的效果。建设金融大道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参与。通过有奖征名也可以
发动群众,有菁Ⅱ于将来公众对建好金融大道群策群力。
2.取消,停建不适合工程和拆迁
世纪大道两旁尚未开工项目,重额审察,如不符合金融大道规划定位,立即取
消;已开工项耳,如不符合要求,也应停建;原有建筑、设施,不匹配的,进行拆
迁。
3.高起点规划
世界其它金融中心,形成时间已不短,其功能虽不断发展加强,但象布局等就未
必能挥洒自如,上海可以充分借鉴别家的成功经验,充分注重现代金融中心的需
要,例如构筑E—CBD服务平台,适应实体金融和虚拟金融交易的效率要求,空
中、地面、地下统一综合规鲻,将金融大道规划成为最现代化的金融街。
4.基础建设
重新审视世纪大道作为金融大道的功能定位,如必要,应对世纪大道作整修,
使它完全符合现代金融大道的景观、电力、供水、通讯等要求,避免金融大道建好
后,挖、填道路。
大道两边大楼建设应合理布局,充分考虑生态、环保等要求。
5. 招店引商
本着支持金融大道发展的思路,采取多种举措,尽快吸引中、外金融机构入
驻,让金融大道早日放金光。
最后,愿借经济学家张五常“上海五年后会超过香港,20年后,上海将成长
为全球的最繁盛的金融中心之一”之吉言,祝愿上海早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附录/参考文献/致谢/论文成果索g
附录0
国际金融中心的量化建议标准
张宏鸣
从逻辑上来说,用银行总部数量、外国银行数量、银行与保险资产量、证券
市场资本量和交易量等指标来给金融中心排序是可行的,也可通过这些指标看出
中心的发展与萎缩。
银行的数蘑一直被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指标,但在美国金融管制的五、
六十年代,美国银行的大量资金进入了境外分行运作,那些总行设在离岸金融中
心的银行,业务的重心也在境外,“银行总部位置没有改变,但是它们的作用消
失了(Risto Laulajainen,1998)”,可见,银行的数量是一个间接的不可靠的指
标。
用银行、保险等行业的资产量,它也是一个间接参考指标,资产量大,并不
必然金融业务量大;实际金融业务的量及份额是金融中心最直接的指标,然在当
今金融交易规模已经达到基本金融规模几十倍的今天,它无疑仍然非常重要,但
在金融中心的份额中,已无足轻重。
在全球化时代,交易网络技术的发达,远程交易正广泛采用,金融机构不一
定要在金融中心扎堆,金融交易活动、金融信息才是金融中心的核心特征,但金
融信息难以量化,我们一般也会认为金融交易活动集中的地方也是金融信息汇集
的地方,下面以金融交易活动为标准,对国际金融中心提出一个参考界定标准。
就是在交易量的指标中,国际上也没有一个机构和专家给出一个国际金融中
心的量化门槛标准,因为无论怎样设定量化标准,似乎都无法证明其科学性。但
没有一个量化标准,又如何判定呢?标准还是有胜于无。
我将基本金融业务和金融交易同等考虑,如果一个国家或城市可以在下面类
别的全球份额中占到一席之地,就可以称为国际金融中心了,而这个一席的大小
就是门槛的量化标准,这种尝试可能难以应付某些诘难,可能很难被广泛认同,
但有胜于无,我只希望这个推荐标准经过不断改进,可以像国家金融指标的国际
警戒线标准指标一样,逐渐成为一个公推的标准。
1.综合推荐份额标准
对于在岸中心,三大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占据了一半的份额,剩余50%的份
额由30个左右的国际金融中心瓜分,因此一般公认国际金融中心(除三个全球
级中心)的份额平均在1.67%,考虑到份额分布的差异,我以平均份额的0.618(黄
金分割率)确定为在岸国际金融中心的定量标准,即1.03%,圆整为1%。
对于离岸中心,除伦敦份额显著外,没有在岸三大中心那样的显著份额,不
用剔出,全球离岸中心至多按50个考虑,平均份额为20/0,O.618的定量线为
1.236%,圆整为1.2%。
博十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附录/参考文献/致谢/论文成果索日
2.类别推荐份额标准
如果将金融业务简单分成股权、债权、外汇、期货期权四大类,前10家离
岸金融中心就占到80%的份额,再假定每个中心在某一类见长,而没它顾,那末
现其余40个离岸中心在四类之一的平均份额就为2%I 4 x(1-80%)/40 1,如果
考虑四类业务交叉和业务离散分布,小的离岸中心的突出业务块的份额可能也就
1%。当然上面没有涉及差不多纯粹的记帐中心和避税中心。
如果按同样的假定,再加上银行借贷、银行汇对结算业务,将金融业务分为
六大类,推算在岸国际金融中心的业务份额,那末前10名以后的现约20名的平
均份额就为约6%【6 x(1—80%)/ZO 1,若考虑业务交叉和离散分布,小的在岸
中心的突出业务块的份额可能也就3%。
3.推荐门槛标准
当然达到多少比重,才可以称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上并无标准,就连部分
人可以认同的建议标准也没有,国际金融中心只是人们心理上存在的一个模糊标
尺。本报告虽然探讨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问题,但却提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国际
金融中心的定量标准,我按现在现存国际金融中心的份额的平均量进行折扣简单
估计,推荐标准为:
离岸国际金融中心为占全球某类国际金融业务的1%或综合份额的1.2%;
在岸国际金融中心为占全球某类国际金融业务的30/0或综合份额的10/o。
这个提议标准仅供参考和批判。
4.标准修订
虽然会有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产生,但也会有老的国际金融中心落伍,因际金
融中心的总数变化不会很大,平均份额的变化幅度也不会太大:这西条路线的标
准是指某一方面的达标条件,例如债券交易额或记账中心的记账份额等,应该讲,
还是十分宽松的,现有国金融中心几乎可以完全进线,但不排除个别情况产生。
在全球国际金融市场格局发生显著变化时,以上标准应及时修订,但基本的
思路和方法仍可沿用。
因为这个提议标准缺乏分析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不入正文,仅列入附录.
博十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附录/参考文献/致ill/论文成果索;
附录1
。北京能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经济》专访:《首都金融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课题组长、
中国博士后特华科研I:作站主任王力(2004.08-02)
一份由民间研究机构完成的关于北京金融业发展的报告,正在私下传阅。该报告明确提
出,建殴国际金融中心是首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据说,该报告已经得到了北京市金融工委的高度评价,其中关于优化首都金融发展环境
的20条政策建议,10条已经被北京市政府采纳,并列入了今年的重要事务之列。
这份研究报告的全称是《首都金融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是由中国|尊士后特华科研工
作站完成的。据了解,在北京以金融为主攻方向的博士后工作站有五六家,而特华博士后工
作站有深厚的政府背景。
曾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王岐山担任北京市代市欧后,关于北京
将加快金融业发展的猜想不时见诸报端。如今。一家民间机构推出的研究报告得到北京市政
府的高度重视,为北京发展金融业制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这份报告到底是什么样的报告?‘经济》杂志独家采访了该报告的课题组组长、中国博
士后特华科研工作站常务主任王力.
为什么要傲一份这样的报告7
《经济》:特华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课题?
王力:选择这个课题的初衷,主要是因为北京金融产业的发展环境,已经与金融产业的
发展要求明显不相适应。2002年,北京有两个数字超过了上海,接近了发达国家大城市的
水平。一是第三产业占北京GDP的比重达到61%;二是金融业产值达485亿,占GDP
的比重为15.5%,居全国首位.可以说,金融业在北京经济中的地位正变得举足轻重。但
是由于缺乏明确的定位,北京金融业相关的优惠政藏和发展环境与上海等城市相比,差距正
在加大。不少金融机构的总部选择了迁出北京。最早的全国10家基金公司,有8家选择过
北京,可如今只剩下一家。我们想通过科学、细致的研究,提出优化首都金融发展环境的政
策建议。
《经济》;2001年国务院审批同意了上海的城市规划,国际金融中·0成了上海建设的
目标之一。而你的报告提出在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究竟出于何种考虑?
王力:在今年元月课题组刚刚筹备的时候,不少纽员也认为北京不具备建立金融中心的
条件。他们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让明北京金融业发展环境与上海的差距:大家都知道房
贷有两种还款方式,一种月供按固定比例,一种月供克多厉少,同样10年30万元贷款,
后者比前者利息支出要少2万元。但调查显示,上海大多敷市民对后者感兴趣;而北京大
多数人却嫌后者麻烦,宁可多花钱。
对北京金融中心的定位产生质疑,是K期以来北京给人们留下的一种印象,随着以制造
业为代表的经济中心J{}{能的淡出,在人f『J心目中,北京的城市定位就只剩F全国政治、文化
平¨国际交往中心了。但是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一个区域性、乃至国际性金融中心的宏伟构
想,就像一道捎不住的风景,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经济》:这个报告有哪些创新的地方?
王力:概括地说,实现了S个方面的创新
蹲十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固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附录/参考文献/致谢/论文成果索日
一是从新的视角对北京现有的优势进行了再认识指出』匕京作为中央宏观调控部I'-J和监
管部门所在地,作为独一无二的全国性金融管理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具有发展金融业无可
比拟的管理优势和资金优势;二是深入分析了制约北京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指出了缺乏能
够反映首都城市经济功能的战略定位的问题,准确提出了城市经济发展定位和持续、稳定、
明确的城市发展目标三是首次提出北京明确”金融立市”的指导思想:四是首次提出应当”建
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目标;五是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北京建设金融中心的条件进
行了客观评估。
必然的选择
《经济》:一般说来。首都是一国的政治、文化、交通以及国际交往的中心,至于是不
是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要依据其历史条件,所在国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近来,国际上流
行的观点是将首都的功能尽可能简化。巴西等国家甚至迁部到新的城市。将北京建设成国际
金融中心,是否与国际潮流背道而驰?
王力:不管有没有人为的推动,北京的金融中心地位已经客观存在了。在北京有中国人
民银行、外汇管理局等银行管理机关;有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等金融监管机关;有中央
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等登记结算机关;有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
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两大政策性银行的总行和分行;有中信实业银行、光
大银行、北京市商业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部;有四大全国性保险公司;有银河证券、
中金公司等大型证券公司的总部等等.
《经济》:金融机构的总部集中在北京,就意味着北京是金融中心吗?
王力:只要总行在北京,所有的资金调度就将在北京完成.正在着手建立统一数据库的
各家银行,一旦把整个银行的资金集中到总部统一运作,就意味着中国银行业资金总量的
80%左右集中在北京。如此庞大的资金调度总量,在东亚地区也是数一数二的。
此外,中国保险业三分之二以上的资金统一运作也在北京完成,北京已经成为中国最大
的金融结算中心。还有,国有资产总量的一半以上,由总部在北京的国有大企业所控制,中
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移动、联通、网通、华能、中远等,它们所带动的庞大的资金流,
同样是北京成为金融中心的有力支撑。
‘经济》:您刚才所列举的现象,是北京特有的,还是其他国家首都的共性?
王力:我们发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大洲的全球性和区域性金融中心近40个,其中大
部分都是所在国的首瓤三大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东京。两个是在首舐巴黎、
阿姆斯特丹、新加坡等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中,约有1/2是首都;至于国内金融中心,是
首都的更是占据了4/5。
首都,特别是非联邦制国家的首都,成为金融中心有其必然性。首先,首都是一国的金
融决策中心。对于金融业这样一个受到高度管制的行业来说,与监管机构密切沟通是企业发
展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没有哪家金融机构不愿意和监管机构离得更近些。
其次,首都因其特殊的地位、优良的经济基础、便利的交通网络和发达的通信条件,汇
集、传递着全球丰富的经济和金融信息。这种优势既能为本国或地区的经济和金融活动提供
决策参考,也能为国家间经济和金融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
《经济》:有一种说法认为,将首都建设成为金融中心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安全,这种说
法有道理吗?
王力:所谓不利丁二国家经济安全的担忧,说白了是认为资本市场风险大,一旦有风吹草
动会影响首都的稳定。其实,将首都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能通过集中的金融市场和集中
的有效监管,有效控制金融风险,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
博七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附录/参考文献/致谢/论文成粟索{
‘经济》:北京此前已经提出了首都经济,奥远经济、建设国际大都市等口号,如今你
们提出“金融立市”、。建改国际金融中心”的新口号,与这些相比,你们的口号有什么不同的
意义?
王力: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北京过去提出的许多口号,基本上没有具体实施的方案和对
策。此外。在产业发展上,高科技产业和金融产业是北京业已具备的优势,放着既有的优势
产业不发展,反而去寻求其他支怿产业,这才是不明智的选择。因此我们就优化政策环境、
市场环境、创新环境和人才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客观、务实、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
建议。
不是同上海争资源
《经济》:提起国际金融中心,人们首先想到香港。近年来,上海将城市定位于东亚乃
至国际性金融中心,上海金触中心的地位也渐渐深入人心。北京也提出要建国际金融中心,
是否会带来重复建设?
王力:首先要纠正一个观点,那就是一个国家可以有一个以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因为国
际金融中心是分层次的,纽约是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井不妨碍芝加哥成为区域性国际金融
中心。因此对于中国来说,从长远发展考虑,完全可以拥有两个以上的国际性金融中心.
其次,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也是分步骤实施的。目前,作为全国性金融管理中心和信
息发布中心,北京已经处于非国际金融中心和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之间。既然成为金融中心
是北京作为首都的必然选择.就不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
‘经济》:作为金融中心,北京有金融决策优势,但缺乏金融市场,而上海正好相反。
如何协调两个城市的功能?
王力: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绝不等于否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目标,也不是要
与上海争资源、争项目。在建设金融中心方面,北京与上海是优势互补、各有侧重的.
. 上海的优势是具有一个比较完备的金融市场,包括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外汇交易
所等。此外,在加入VVTO的最后协议里,首批对外资金融机构开放的城市名单中,上海也
榜上有名。目前,外资银行已经有70多家进驻上海,其中30多家开展了人民币业务。为
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市针对金融企业税收、金融人才购房等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
政策。加上较高的市场自由度和宽松的环境,上海在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进入,对外开放逐
渐显露出其独特的优势。
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同样拥有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因此。把北京建设成
国际金融中心.其具体定位是:金融管理控制中心、金融业支付结算中心、金融信息中心、
金融行业标准制订中心、金融批发业务中心、资金调度中心和金融中介服务中心。
至于在有形金融市场上存在的差距.我们认为.随着金融电子化的开展,金融中心的职
能也在分解,并不是说上海有什么,北京就要建什么。此外。我们也要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
目前在北京设立代表处的外资银行已经有118家,国外研究机构认为,2006年政策放开
后,北京最有可能成为外资银行的集结地。当然,这需要政策的引导,更需要环境的优化。
两套评价体系得出一致结论
‘经济’:国际上对金融中心有没有权威的评价机构。有没有公认的评价体系?
王力:我们在做课题的过程中,参阅了国外关于金融中心研究的大量文献资料。但是迄
今为止。对于金融中心国际上仍没有一个权威的评价机构,也没有一个权威的评价体系。
‘经济》:我们注意到研究报告采用了一套量化的评价体系,这是你们的独创呢,还是
借鉴成熟做法的产物?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附录/参考文献/致谢/论文成果索日
乇力:对金融中心进行罐化评估是课题的一项创新。缸国外,对金融中心过上多是定性
的评估。定量分析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其中,指标的确定,量化的标准仍有不少不完善
的地方。我们借鉴了干杏娣《开放与成氏:新世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和明坚‘国际
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和上海成为圉际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分析》一文中所设立的指标
体系.分别从全球范围和全国范围,对北京建殴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和条什进行了比较评
价。
《经济》:两套评价体系得出的结论是否~致?
王力:千杏娣的指标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国际金融中心市场运行与结构评价;国际金
融中心的直接基础因素评价:国际金融中心的宏观与经济因素评价。通过对纽约、伦敦、新
加坡、香港、上海和北京的评价,我们发现北京与国际一流的金融中心虽然还有较大等距,
但是北京已经初步具备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许多有利条件。
胡坚的指标体系共分为三组22个指标,包括经济指标(GDP增长率、投资比率):
金融指标(金融部门增加值、金融市场成熟程度、金融市场的透明度);政治指标(主要包
括政治风险等级)。得出的结论是北京正处于非国际金融中心和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之间,
离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还有一定差距,但是与国内其他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城市比,北京的
经济增长率、投资比率和金融部门产值均名列第一,符合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是国内
建设金融中心的最佳城市之一.
在京各类金融机构统计
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期货基金其他金融机构
中资32 1l 20 4
合资。0 1 0 0
外资125 24 83
合计157 36 103 4
(数据来源:北京市金融工作办公室)
华厦证券
北京证券
中金公司
银河证券
中关村证券
首创证券
民族证券
科技证券
民生证券
成立时间
1992.10
1997.12
1995.8
2000.8
2001.7
2000.2
2001.8
Z002.10
1986.11
18
0
18
注册地在北京的证券公司
2
0
2
营业部家数
131
26
177
13
13
12
22
15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3
0
14
17
类别
综合类
综合类
综合类
综合类
综合类
综合类
综合类
综合类
综合类
亿元
本0
5
l
5
5
5
5
D
3 猕加坫。钙岱坫!暑n
注册
附录/参考文f敞/致谢/论文成果J奈日
附录2
北京能否超上海成为最大金融中心
——‘经济'专访:香港大学中国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赵晓斌副教授(英国曼彻斯特
大学地理学博七、城市和区域发展及金融地理学研究的权威人士,2004—06—07)
赵晓斌。英营曼彻斯特大学地理学博士.香港大学戮教授,中菡发襞函际研究中心劬始人器}
主任,该中心是由香港大学.寐省理I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合作建立的。赵晓斌莲城|自和区域
发疑专家,德在城市和区域溉锄.经济发凝和空阀转移.中国拥八W10以及贸易车fl金融地理
学克匾顿多建树。
北京是产生信息最多的地方,北京又是信息最不对称的地方,信息不对称性对于金融中
心的发展是最关键的;世界历史上经常有政府去保护、建设金融中心。但是最终都失败了,
市场的力量最终会大于政府的力量;尽管国务院已经批准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方案,
但谁将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这一话题依然引起各界的热烈讨论,也引起中央政府和某些地方
政府的高度关注;在很多学者甚至地方政府的官员看来,谁是金融中心最终是由市场说了算。
在这些讨论中,北京成为中国金融中心最有力的角逐者。
香港大学中国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赵晓斌博士是城市和区域发展以及金融地理学研
究的权威人士,早在2000年,赵晓斌就运用金融地理学(研究金融中心的交叉学科)最新
成果研究发现,入世之后是北京而不是上海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日前,‘经济》
杂志就金融中心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对赵晓斌进行了专访.
金融中心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信息不对称
‘经济》:建设金融中心如今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一些城市都宣称自己具备建设金融中
心的条件。您是研究金融中心的专家,请问建设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基础条件是什么?
赵晓斌:我认为建设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基础条件有三个.
首先,要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需求。这是金融中心最基本的条件。
其次,金融中心除了在国家制度层面上金融稳定、货币稳定以外,一定要非常自由,是
大家一块做生意的地方。金融中心应该是交易成本最低,交易效率最高、交易量最大的一个
交易集聚地,这是成为金融中心的一个前提条件.
第三,金融中心要有很好的金融制度、法律制度、产权制度来保障,这些制度是透明的、
自由的、比较公平的,公司在这里不能受到任何不正当的限制和歧视。金融中心是建立在中
介服务的基础上,中介服务的基础是信用,而信用本身是由制度来保证的。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附录/参考文献/致谢I论文成累东日l
这三个条“是金融中心的基础。有了这三个条件才能谈金融中心。
《经济》:具备这三个基础条仆的城市也有不少,那么有什么力晕决定了是某个城市而
不是其他城市成为金融中心呢?
赵晓斌:有学者浼因为有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住这里集中,从而产生集聚效应。我认为
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集聚是成为金融中心的条件之一。但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什是信息,金
融中心是信息的集聚地。
成为金融中心.除了机构、人才、技术条件外,摄关键的条件是信息集中,金融中心是
信息最集中的地方,它产生最多的信息、最快地接收信息。在金融中心,每天产生大量的金
融信息,这反映了很多金融活动在这里运作。
之所以说信息对于形成金融中心最关键,是因为信息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信息具
有外部性,从而产生信息套利活动,就是说信息能够赚钱,金融服务全是靠信息去吃饭.一
个人去银行贷款,他的职业背景和财务状况如何?他的风险在哪里?还款能力有多大?这就
是信息,掌握这些信息就能够带来经济利益。
其次,信息具有不对称性,这是最关键的~点.并不是通过看一家公司公开的财务报表、
年报、公开信息披露就能够全面了解该公司的信息,信息更多的隐藏在公司公开的报表和信
息的背后。在国内很多公司有两套报表,甚至三套报表,公开信息背后的隐藏信息更重要,
而这些信息只有接近信息源才有可能获得。正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掌握所有的信息。所有金融
服务机构都集中到金融中心这个地方来。我认为信息不对称性对于金融中心的发展是最关键
的。
还有一个相关问题就是信息腹地。信息腹地就是说如果大势变了,投资热点到了另一个
地方,在那个地方就会产生繁荣的服务业,使这个地方变成服务业中心.大势变了,金融中
心也要跟着交。腹地是一大片,里面可能有好几个中心,哪个是信息真正的中心,哪个地方
信息最不对称,金融中心就最容易在那个地方产生.
对于金融中心而言,信息是晟重要的一个条件,当然不等于其他条件,比如说金融机构、
金融人才不重要。这些要素很重要.但是成为金融中心的基础设施、基本要点就是信息。
‘经济》:金融中心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
赵晓斌:在历史上,不但金融中心,很多大的都会城市。都是从港口演变而来的.因为
最初的金融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为贸易融资,为贸易融资是金融中心功能的第一个层次.第二
个层次就是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金融服务.第三个层次就是为大企业、大财团和大机构的金
融服务,主要的工作是进行并购、上市、投融资安排,这是最高端的金融服务。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附录/参考文献/致谢/论文成果索{
‘经济》:您所使用的金融地理学是个艰前沿的理论,运Hj这个理论您如何观察全球的
金融中心?
赵晓斌:在过去上百年或者几十年,世界上各个金融中心的地位在发生着升降变迁。伦
敦和纽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虽然现在看来很稳定,但实际上伦敦在二战以后已经衰落
了.后来在1970年由于欧洲美元市场的出现它又成鱼翻身了。现在我们看到伦敦很稳定,
实际上它也是经过不断的重组、改革才存活下来。
除了伦敦和纽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比较稳定以外,过去几十年间许多金融中心的地位部
在不断变化,比如说在澳大利亚,悉尼取代了墨尔本;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取代了开酱敦:
在加拿大,多伦多取代了蒙特利尔;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取代了圣保罗;在美国.洛杉矶已
经取代了旧金山成为西部的金融中心.
在东南亚,香港和新加坡一直竞争谁是金融中心,在20年前,香港走过一些弯路,使
得当时新加坡比香港更重要。新加坡的金融环境更加自由,国际外汇市场也在新加坡。但是
最近20年来形势发生了变化,由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而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香港作为区
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又稳定下来。重要性超过了新加坡.今后随着北京和上海的兴起,
很多人都很关心这个问题:香港作为金融中心是不是有可能衰落?
解释金融中心在空间地理的兴衰变更的学科就是金融地理学.这个学科主要强调了信息
的作用,认为信息的外部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信息腹地是决定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因素.
其他的因素还有历史文化传统、历史事件的发生、路径依赖以及某些偶然因素等等.我们认
为这个跨学科的新学说在解释金融中心的兴衰变更方面比以往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经济》:你们也进行总部经济的研究,这和金融中心有什么样的关系?
赵晓斌:总部经济和金融中心的关系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总部经济本身就很重要,
因为总部操控着整个公司的财权和策划权,掌握着整个公司的命脉和大脑.总部在哪里,生
意就在那里做。一家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但是重大决策的最终拍板都是
由总部决定的。而且这个拍板是跟财务安排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角度讲,总部就是制造生
意的地方.也是制造新闻的地方,产生信息最多的地方.
第二个层次,虽然新闻、信息很重要,但是从学术上讲,信息本身不可量化,不可价值
化。因此在研究信息的作用时,总部成为了一个替代物,哪个地方的总部多,这个地方的信
息肯定多。总部集聚在哪里,哪里必定是信息最集中、最丰富的地方。从学术上讲,总部的
多少就衡量了信息的多少.因此,从金融地理学的角度讲,总部晟集中的地方就是最大的金
融中心.
为什么说北京将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附录/参考文献/致谢/论文成贝索{
‘经济》:您在2000年就研究得出结论说北京将会成为全囤屉大的金融中心,您是怎
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赵晓斌:这是根据金融地理学和总部经济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当时我们进行总部经济的
研究.我们根本不知道那么多跨国公司的中国总部都在北京,我们一直都以为这些跨国公司
的中国总部大部分在上海,因为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而跨国公司都是生产型的。而
我们进行的总部调查发现,北京不仅是最大的跨国公司中国总部基地,也是最大的国内公司
总部基地——全球500强企业的中国总部有一半以上都在北京,上海才有20%多;而且全国
500强企业的前100强有将近80家在北京,500强有160多个在北京。
这些总部为什么要到北京来?研究中我们就很奇怪的发现,北京实际上控制了中国经济
总量的半壁江山,几乎所有的“中”字头国企的总部都在北京.这里面有多少生意量?有多
少信息量?而且伴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很多国家部委分化成三类.一类是决策部门,一类是
监管部门,还有一些变成了中国最大的行业财团。决策机构、监管机构和大财团都相当重要,
从信息的角度讲在这里产生了最多的信息,而这儿的信息又是最不对称的信息。
比如说,北京金融街地区就集聚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证监
会这“一行三会”,可以说这里是金融信息最集中,最不对称的地方.你在金融街的某个茶
馆喝茶或者某个餐馆吃饭,不经意就可以听到有人在谈论金融方面的。小道”信息,这是最
不对称的信息。
因此,我们得出这个结论说北京是产生信息最多的地方.而且北京又是信息最不对称的
地方.我们的理论架构得出来的一个非常逻辑性的结果也是北京,尽管这个结果非常让人吃
惊,从我们的总部调查的结果是北京,这两者合在一块非常吻合,因此当时我们就得出结论
说,北京更有可能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
‘经济》:从政策层面上讲,国务院已经批复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方案,那么北
京会不会因为难以获得政策层面的支持从而受到限制?
赵晓斌;我敢肯定地说,国务院的那个决定更多的是从政治角度考虑的。就像90年代
初在上海和深圳建立证券交易所。当时证券交易所是烫手的山芋,谁都不敢要.但是国家又
要改革,选择了上海和深圳进行试验,这是一个历史偶然事件。
国务院的这个政策对上海当然是一个支持,上海可以更多的发展交易平台,但是这不等
于北京不能发展,北京有更好的条件去成为金融中心。而且还有一点,金融中心的产生都是
由市场力量去形成的。世界历史上经常出现政府去保护一个即将衰落的金融中心,但是展终
都保护不了,最典型的是蒙特利尔和多伦多的情形。加拿大政府虽然对蒙特利尔进行多种保
护,但是蒙特利尔最后还是式微了,金融中心移到了多伦多.市场的力量会大于政府的力量。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13S
附录/参考文献/致谢/论文成果虫g
《经济》:对于金融中心而言。没有证券交易所恐怕不行的,北京没有{止券交易所。怎
么能够任证券业的发展方面与上海等城市竞争?
赵晓斌:现在人们说上海能够成为金融中心或者是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上海有
证券交易所。实际上真正的证券交易所是在北京而不是上海。怎么这么说呢?证券交易所有
三个最基本的功能:第一,上市前的审批和上市后的监管;第二,交易平台,就是交易大厅
那些设施;第三,中央登记结算。虽然说证券交易所在上海,实际上证券交易所的三大重要
功能中最重要的两项都在北京,审批和监管由证监会负责,登记结算属f中国证券期货登记
结算公司的工作,也在北京。上海只有三大功能中最次要的交易平台。
在网络化的背景下,交易平台并没有太大意义,虽然交易平台在上海,实际上在中国任
何一个角落都可以进行证券交易.有了纳斯达克那样的无形市场,交易就不是跟着证券交易
的平台,而是要跟到产业链中,金融服务的机构在哪里,交易就要走到那里。从这个意义上
讲,比交易平台更有意义的是总部,金融机构的总部、跨国公司的总部,这是一个交易生存
的产业链,总部集聚在哪里,交易就会涌向哪里。因此虽然人们经常说上海是证券业的中心,
实际上证券业真正的中心功能在北京。
‘经济》:北京发展金融中心在哪些方面应该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赵晓斌:北京首先要从观念上更加充分认识至Ⅱ北京发展金融产业的优势和潜力所在。比
如说,北京金融业的开放属于第三梯队,相对其他城市来说滞后。外资银行要到今年11月
才能开始在北京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保险公司也面临同样的待遇。这样就妨碍了外资金融
机构在北京的发展。
其次,北京整个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跟上。
此外t北京金融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金融街,CBD、中关村这三个区互
相竞争是需要的,但是更需要的是统筹协调。
‘经济》:上海市政府已经把建设金融中心作为大事来抓,上海在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入
驻方面也是不遗余力,您如何看待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工作?
赵晓斌:我虽然很看好北京,但是不等于不看好上海。上海也有很好的条件去发展金融
中心.我在这里说的是北京晟有潜力建设最高端的金融中心。
上海有两个优势,一个是中国概念和入世概念。上海是中国的平台。跨国企业到中国来,
要布局中国的市场,他们就会首先选择上海,这个概念对上海帮助很大,是上海的无形资产,
特别有利于外资进来,有利于总部经济的发展.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附录/参考文献/致谢/论文成果豢日
上海更大的优势在于自身是一个经济中心,而且K江三角洲是中国最人的经济圈,上海
有很灯的经济腹地.现在I∈江三角洲在吸引外资上面超过了珠江三角洲,这对上海帮助特别
大,很多外资企业也部愿意到上海。
从这两个优势出发,上海肯定能够成为中国一个很具规模的金融中心。它作为金融中心
的主要功能属于金融中心功能的第二层次,是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中心。中国是世界工厂,上
海的金融服务主要体现在为世界工厂服务,也就是第二个层次的金融服务。这不同于北京提
供的融资,并购决策和财务安排这些商端的金融服务。
不要说北京和上晦在金融中心方面谁是第一准是第二,这两个金融中心各有特色。上海
相比北京而言最大的劣势就是没有最重要的、最高端的信息,因为上海没有国家的决策机构、
监管机构以及中国最大的公司,也不是跨国公司中国总部的最大集聚地。因此。上海最有可
能成为与北京相比次一级的或者操作一级的金融中心。
‘经济》:您刚才提到北京最有潜力成为金融中心,香港也是公认的国际金融中心,你
怎么看待北京和香港两地在金融产业方面的合作和竞争?
赵晓斌:在金融中心方面,我更看好香港,但是香港和北京是互补的.比如信息上,香
港拥有国际上的商业信息,北京拥有商业加决策的信息。我认为香港越来越成为中国第一大
金融中心。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大家部知道,但是香港会成为中国第一大金融中心。这是什
么意思?就是因为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越来越依赖于香港,中国的实体经济规模非常大,很
多重要的企业要到香港上市,某种角度讲,香港和北京有很好的关系,北京会更加利用香港
的金融地位和优势去推动国内的银行改革、国企改革等等,让更多的机构到香港上市.在金
融中心的关系上,两个城市总体来说是兄弟关系.
‘经济》:目前全国有很多城市提出要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概念,您如何看待这些想
法?
赵晓斌:在我的概念中,美国有纽约,有芝加哥,有体斯敦,都是区域金融中心,各地
都在争取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是应该的,因为各地都有生产者服务,比如有很多外企,你就
要服务它,这很正常,也应该这么做。另外我简单延伸一点是:区域金融中心需要区域经济
为依托,包括香港有珠江三角洲作依托;上海有长江三角洲作依托,北京在这块有点弱,因
此北京要打造一个金融中心也要打造北京圈的区域经济,也就是渤海湾经济圈,这样才能更
有力推动北京金融产业的发展.
‘经济》:您认为北京加快发展金融产业应该把精力与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赵晓斌:萏先应该把金融业作为北京的支柱产业。在城市发展上北京作为中国的金融中
心这个目标要确立。确立了这个目标后,要争取让中央接受,因为这个金融中心是中国的金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附录/参考文献/致谢/论文成粟素{
融中心而不是北京的金融中心,因此它是要国策来支持的,要形成北京的市策.也要形成国
家的国策。正如刚才谈到的,北京建设金融中心的国策和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围策并'不矛盾。
要建造中国的金融中心.不是北京的某个区能做的,某种情况下也不是北京市能够做的,
要努力使中央政府把北京建设金融中心确定为国策。然后层层往下推进。
要建立北京市金融发展委员会,去统筹协调金融街、CBD、中关村这三个地方金融产业
的发展。但更要推动整个渤海湾地区的金融合作,因为金融业是服务业,服务业有对象才能
服务-北京金融中心的直接服务对象在渤海湾这一带,整个渤海湾是北京生存的一个基地,
也是占据中国经济的三分天下的地区。还要进行金融产业发展的研究和金融区域发展的研
究。有了这些配合。北京就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否则会走很多弯路。
现在世界上很多研究机构一致认为,30年以后全世界晟有实力的国家就是美国和中国.
中国领土面积相当于整个欧洲版图,欧渊有10多个很大的金融中心,在中国有几个金融中
心一点也不奇怪,但是最大的金融中心肯定很厉害。到时候北京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也会有
类似于纽约和伦敦的地位,起码也是东京的层次.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附录/参考文献/致谢/论文成粟索g
附录3
戏说中国金融中心‘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杨新英(2004—6-26)
一个小故事
1944年7月,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聚集了44个国家的财神爷,其中最牛的两
位猛入分别是英国首席代表凯恩斯勋爵和美国财政部副部长怀特,一个是如日中天的经济学
泰斗和绅士。一个是咄咄逼人的后起之秀和牛仔;一个早己在经济学圣殿登堂入室位列至尊,
一个刚刚入门却怀揣利刃声言要取上将首级;一个在经济学领域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一个在
经济学迷宫动辄晕头转向鼻青脸肿;一个鼓吹国际清算联盟和“班克”(Bancor)要力保大英
帝国“世界金融中心”太阳永不落,一个兜售汇兑稳定基金和邮尼塔斯(Unitas)力争美国战
后国际金融主导权。
由于各自的政治立场和经济理论素养差异太大,兴趣广泛,涵养极好的觊恩斯爵士虽然
经常施以援手,把牛仔怀特从经济学的迷宫中解救出来,但美国牛仔却并不领情,在意识到
自己学术劣势的同时。却直言宣称自己代表一个强大的国家。仿佛说“虽然我没有你懂得多.
但我爸爸的拳头比你爸爸大l”凯恩斯常常被美国牛仔气得大发雷霆,把文件扔到地上冲出
谈判会场.整个谈判过程绝对符合马拉松精神,后来世贸组织和WTO诸多扯皮兼扯淡式“回
合”,循的也就是这路子。由于美国人坚持认为自己出资请人演奏,当然有权点曲.不仅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最终协议总体上以怀特方案为主,而且在两个组织选址上,也
体现了财政部长小摩根梭的名言“要把金融中心从伦敦和华尔街移到美国财政部”。后来世
界金融中心变成纽约,除了伦敦与华尔街特殊的历史渊源之外,钱大爷主事儿的美国政治特
征其实起了决定作用,但无论如何也还都在山姆大叔的掌控之中。
最让凯恩斯耿耿于怀的不仅是美国的霸道,还有自己方面不更事的代表丹尼斯.罗伯逊
的轻率。让牛仔表亲拣了一个大便宜,把原始草案文件中第四条第一款“成员国可宣布其货
币与黄金的比值或其它可与黄金自由兑换的货币的比值”,直接改成“成员国可宣布其货币
与黄金的比值或1944年1月1日美元汇价的比值”,凯恩斯直到签字后才发现了这个重要
的修改,从而使后来戴高乐称之为“美元霸权”的美国私货成为名正言顺的国际法依据,听
说凯思斯英年早逝就是因为这一系列窝心事儿搞的。的确,现如今全世界只有美国可以靠印
钞票和发国债的方式,来弥补巨额贸易赤字,只要“高空边疆”“星球大战”或者“NMD”
“TMD”仍然管用,美国人就从不担心什么赤字.
这个小故事描述了一个“金融中心政治权力决定论”.实际上,从英国的海上霸权和伦
敦金融中心.从美国霸权到纽约金融中心,反正金融中心与政治权力和强力从来都是如影随
形。
纵观全世界主要国家金融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分立,除了美国、德国和印度之外,实际并
不多见。但即使这三个国家,其实都有各自的特殊因由。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纽约作
为金融中心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之外,主要还在于美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中央银行自汉
密尔顿之后屡遭废立,民间和市场力量自然形成,成就了纽约经济中心的地位,而开国元勋
华盛顿在纽约就职的史实则表明:纽约原本就是美国早期的政治中心;德国就不用说了.二
战之前柏林无疑是德国的政治兼金融中心,二战之后才由于地缘政治和分区占领等原因被强
行拆分开来:印度政治中心与金融中心的分立,除了其殖民地历史与自然经济中心之外·一
个独立于中央政府的中央银行也同时设在盂买。此外,最要紧的是:这三个国家的政治权力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附录/参考文献/致谢/论文成累棠g
与经济权力边界清楚且公开透明!政治权力非经一定程序一般无法干预刨具体的经济和金融
领域,而经济权力的幕后运作如何影响政治。则又另当别论.
当年流行上海话
毛主席教导我们“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又说“革命的真理党指挥枪”,如果他老人家
活在如今这样一个经济主导一切的时代里,其实只要改几个字,他的“真理”最少在当今中
国依然成立“枪杆子里面出钞票”和“市场的真理党指挥钱”!纸币不就是依靠国家强制
力发行流通的玩艺儿吗?否则200张花花绿绿的纸片怎么能请回一台等离子彩电呢?
把上海搞成全国的金融中心,似乎是90年代初邓公提出来的,于是1990年上海证券交
易所开业;1994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落户上海。而后来升格为国际金融中心,并逐渐成
气候则大约是1995年以后的事情。其时中南海正流行上海话,而北京前首脑陈希同则被弄
到秦城“安定团结,稳定大局”去了,京派那几年也就灰头土脸规规矩矩不敢乱说乱动了。
甚至连再次申办2008年奥运。也有上海同志提出“你们北京搞不定,看我们上海的”。倒
有鲁提辖为落难老头儿抱打不平的猛劲儿,似乎国际奥委会那帮老朽也像那个卖肉的镇关西
~样·消受不起海派花样游泳一样的拳脚.亏得中南海的上海话及时止住了海派的拳头,才
救了萨马兰奇一班老头儿们一命.
f
‘把上海弄成国际金融中心我本人没什么意见,两年的上海生活让我觉得比北京舒服得
多,而且上海的商业气氛也的确好过北京,官气也不如北京严重。翻翻上海的历史,充满了
十里洋场的往日辉煌,民国时期达官贵人和四大家族公子小姐“金陵春梦”的实际发生地大
都在上海,这足以表明上海曾经如何的风姿绰约摄入魂魄.只遗憾这光景几没能一直延续下
来,49年之后上海的辉煌就逐渐式微了,尽管毛主席发动“文革”还要到上海点火,邓公
92南巡也要在上海遛一圈,但中国的金融中心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到今天为止还是北京。
即使是前几年上海猛搞过一阵儿造势运动,也主要还是中南海的上海话起了作用。因此,不
得不全面依靠政权强制力和国家信用的中国金融业,真正远离政治中心而独自构建金融中
心,在中国目前社会政治环境下,就有点不可想象。就连以上交所为老大的中国证券市场,
弄了十多年也还都是“政策市”,政策到底从哪里出我也不知道,但中南海肯定比黄浦江陆
家嘴更管事几。如果说美国是钱大爷主宰权大爷的话。中国则恰恰相反,看看一个“工作组”
就能把“铁本”一个军团的人马搞得人仰马翻,满大街找裤子,除了当年的。中央文革小组”,
这样的“战例”在世界历史上无论如何也能算一新鲜的奇迹。
瞅瞅陆家嘴四大银行的大楼,一个赛一个气派,再看看四大银行的首脑机关,却并没有
南迁,而是紧密团结在中南海与中央银行周围,眼巴巴地等着三里河再次给他们壮腰健肾。
显然,上海不是纽约,北京也不同于华盛顿,这里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l不
仅政治社会环境不同于美国,国家信用和法规体系与金融体系的依赖程度也大不相同,钱大
爷不得不听权大爷的。以此看来,上海地“纽约梦“就有点单相思的意思,而北京的华盛顿
地位则是明确而实在的.看不清这一点。就丧失了把握和分析中国时势的基本前提。只有那
些稀里糊涂暴发起来的土财主,才会被陆家嘴的繁华外相所迷惑,问闯四大银行的首脑,那
一位想把“龙椅”搬到陆家嘴去?
当然,在中国强行拆分金融中心与政治中心也不是一点可能也没有,不过,就象胡鞍钢
当年反证分税制一样,金钱天然有自我坐大韵分离倾向,因而虽然有利于地方分权与政治民
主,却要担当国家分裂或分治的风险,凡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所了解的人也许不会反对这
个说法。
北京前几年不敢吱声不是没有底气,而是希同同志被摁倒之后乱了方寸。现在来了个金
融高手王岐山,不过是个契机而已.王市长对北京的优势其实早已了然于胸,嘴里却说“北
京到底是不是金融中心,我还没想明白”,他当然不便明说了,这是中国国情!而北京最年
轻的副市长陆吴,在一次会议上被媒体逼急了就捧出一句“是不是金融中心要市场说了
算!”这句话使陆吴副市长显得更加年轻!这个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比起老谋深算的金融里
手王岐山来,显然要稚嫩直率得多.看来这个小老乡还需要再修练修炼金融功底,但不必再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140
附录/参考文献/致谢/论文成果索;
到北大之类学校_lfj功,教授的书本从来教不出悟性和感觉.况且陆先生祖上有“家训”“纸
上得来终觉波,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如能象王市k一样在中国各类银行系统遛一圈,以陆吴
的天资,“青出于篮而胜f篮”也来可知。
京派与海派的数字游戏
这几年弄经济学的都讲究实证.各种数字和符号都往上招呼,把经济学彝得跟企街女郎
一样花枝招展。但作为一种游戏却不失娱乐功能,就象给蒙娜丽莎描个达利式的胡子,充满
了后现代的愉快。
根据中国虽大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网上公布的数据,其北京分行2003年年底的总资产
为7583亿元。占北京市四大国有银行的55%,实现利润102.02亿元:而上海分行的2002
年年底的总资产3478.99亿元,占上海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约42%,实现利润38.9亿元:
其它中、建、农三家的数据没有查到,有兴趣者可以自己找找,估计情况不会有太大差异。
就连总行设在上海的中国第五大银行交通银行,其北京分行的总资产也远远超过上海,况
且其最大东家也在三里河,重大人事决策权则在。海里面”。而在所有金融机构总资产方面,
上海能够支配的数量大约在万亿级,北京仅地区性金融机构数量也差不多在这个量级,但如
果加上中央级金融机构,则北京的数量就能达到lO万亿级.
要让上海准确而稳定的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首先得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这有一个办法,
就是把首都从北京迁到上海,或者最少把全国唯一的发钞行中央银行迁到上海,否则上海
目前的情况连孟买都赶不上,“纽约梦”就有“扭腰”的危险。
中国人民一向是爱好起哄的,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都是例证。近几年上海“国
际金融中心”又成为起哄的熟点,搜狐网上调查倒有百分之七八十都认为上海是中国的金融
中心,连大批港澳台的爷们儿包括张五常张大爷也都热心捧场。不过,金融中心从来不是由
起哄决定的,港澳就不说了,请台湾的爷们儿回去看看,看阿扁能不能把台湾的金融中心弄
到台南或高雄去?
北京的官僚气和衙门气历来是全国人民都不喜欢的,本人也不例外。北京的自然环境也
比上海差不少。另有传言说当年几家基金公司迁离北京,是被北京市金融工委派驻党委书记
的说法吓得屁滚尿流,仓惶逃离的。不过。不少基金公司的实际运作机构实际还在北京,“政
策市”嘛,谁不愿意离“政策”近点?有上海这么争一下。最终结果先不做结论,起码也让
北京市这帮官大爷们收敛一下衙门气,对改善政风也许不无促进。否则如果哪夭轮到全民公
决迁都时,我肯定要投上海一票。
金融中心之争好象是‘南风窗》一帮青年人挑起来的。媒体喜欢搞点热闹本来无可厚非,
但如果摸索了半天却总挠不到痒处。就不免让人着急,所以送他们俩“二踢脚”崩一下,算
是鳞解痒吧。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141
附录/参考文献/致谢/论文成果索日
参考文献
1.王国刚:《全球金融发展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法】弗朗索瓦.沙奈/等著,齐建华胡振良/译: 《金融全球化》,中央编译出
版社,2001。
3.胡,壁:《欣欣向荣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I英l约翰.伊特韦尔I美1艾斯一泰勒著,成家军郑薇译:《全球金融风险监
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5.姜波克、徐蓉:《金融全球化与风险防范》,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6.吴建光、施惊:(21世纪金融大趋势.金融全球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7.朱孟楠:《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8.刘树成、赵志君、马跃等著:《金融开放与宏观稳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9.刘立峰:《宏观金融风险——理论、历史与现实》,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10.王子先:《论金融全球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1.安辉:‘现代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12.王金龙:‘金融国际化效应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13.李扬:“金融全球化:原因与事实”,《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第11—12期。
14,崔之元:“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资本帐户自由化的改革”,《国际经济评
论》1998年第5~6期。
15.高海红:“国际金融的发展趋势及其可能出现的风险”,《国际经济评论》1996
年第7~8期。
16.张礼卿:‘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帐户开放:理论、政策与经验》,经济科学出版
社,2000。
17.余永定:“世界金融变革的五大趋势”,《国际经济评论》1997年第1~2期a
1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和政策》,中译本,中国金
融出版社,1996。
19.啼典1瑞斯托.劳拉詹南,孟晓晨等译:《金融地理学一金融家的视角》,商务印
书馆,2003。
20.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
21.张幼文、干杏娣:《金融深化的国际进程》,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22.王自力:《反金融危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23.王自力:《中国金融市场化与国际化论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24.张亦春:《国际投机资本与金融动荡》,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25.陈炳才;‘亚i}fj金融动荡趋势与中国的开放新谋略》,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26.刘选权:《金融风险防范与犯罪惩治》,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27.孙健;‘金融危机与国家安全》,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8.刘亚:《国际金融风险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
29.王伟东:《经济全球化中的金融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30.李长江:‘人民币迈向国际化的道路》,中国物质出版社,1998。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附录/参考文献/致谢/论文成果索;
31.朱光耀、郑权:《令融危机一经济安全与政府侦务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社,1999。
32.孟龙:《21世纪会融大趋势一会融监管困际化》,中国会融出版社,1999。
33.李勇军:《全球化浪潮》,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4.史东明:《经济一体化下的金融安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35.李建军、田光宁:《九十年代国际会融危机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36.周升业:《对外开放下的金融运行》,中困会融出版社,1994。
37.郑通汉:《经济全球化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
38.霍学文、赵军:921世纪会融大趋势:舍融帝园》,中国会融出版社,1999。
39.程超泽、华伟:《第四次浪潮:资本合融全球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0.李腊生:《21世纪金融大趋势:脆弱的现代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41.李扬、黄金志:《中国金融:直面全球化》,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42.洪银兴刘志彪等著:《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清华大学
出版社,2003年4月版。
43.陈维:《2004年上海经济发展蓝皮书——创新城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04。
44.张书翁雷刘欣:《新加坡金融制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45.王战:(WTO元年与上海发展思路创新——2002/2003年上海发展报告》,上
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6.中国金融学会:《金融研究》,1998~2005。
47.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国际金融研究》,1998~2005。
48.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1998-2005。
49.上海金融学会:《上海金融》,2000~2004。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跗录/参考文献/致讲/沦文成果豢々
致谢
本研究报告是在应用经济擎博士后流动站的多位专家的指导下完成的,对于
他们的悉心指导和关怀深表感谢。
特别在开题时,甘当善老师、陈学彬老师、姜波克老师、胡庆康老师、芮明
杰老师、苏东水老师等对报告的框架,研究的重点内容和问题给予了指教,建议
将报告集中于研究上海困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方面和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操作建
议上;在中期汇报时,甘当善老师、陈学彬老师,苏东水老师、郁义鸿老师等又
对报告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指出了几年来的有关争论及看法,并希望报告能对有关
国际金融中心的界定标准、中国可以产生几个国际金融中心等争议不体的问题提
出分析和观点,以上的指导意见为本报告确定了基本的研究方向,使本报告研究
得以顺利完成,在此深表感谢。
尤其是甘当善老师作为联系导师,详细审察了报告的框架和提纲,提出了许
多具体的修改意见,还在百忙之中对我准各发表的论文仔细阅批,提出了宝贵指
导意见,我对甘老师的全程指导和关怀备至难以忘怀和非常感激。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研究部孙久鹏处长、浦东新区金融办曹昱博士对我报告部
分观点的支持,深表感谢。
另外特别感谢伍华佳老师、顾美娟等老师的周到安排,使我的各项活动进行
非常顺利。
感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研究院、管理学院对本报告研究的支持和给予
的便利。
本报告借鉴和引用了许多前辈研究的观点和成果,虽已作了一些标注,可能
仍有不少疏漏,敬请谅解,并深表感谢。
吕莉女士提供了博士后所有表格的上网下载服务,张雨清小姐制作了本报
告的PPT格式,特别感谢。
本报告存在的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这里先谢谢垂顾和关心。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张宏鸣
2006.OS.20
附录/参考文献/致i身f/论文成果糸g
博士生期问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
1.一一消除汇率对全球股票指数扰动的方}j港究”
CSSCI来源期刊:《国际金融研究》杂志2000年12月第12期:
2.“以可转换优先股方式减持国有股的建议”
载《东方证券研究》杂志2000年12月第4期;
3.“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未来方向及政策选择”
CSSCI来源期刊:《世界经济文汇》杂志2000年8月第4期;
4.“全球高科技竞争的特点与我国的对策”
载《世界经济情况》2000年第8期;
5.“我国信息产业的现状及加入WTO后的政策取向”
载《世界经济情况》2000年第2期;
6. “知识经济时代跨国公司竞争战略的调整”
CSSCI来源期刊:《当代财经》杂志1999年4月第4期;
7. “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率与实际利率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载《广东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12月第4期。
8.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问题及对策”
研究报告:,1998年6月。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附录/参考文献/致谢/论文成果索B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成果
1.“离岸市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突破”
CSSCI来源期刊:‘上海金融》杂志2006年4月第4期;
2. “全球股票指数权重比较分析”
CSSCI来源期刊:‘国际金融研究》杂志2006年3月第3期;
3. “我国股市非对称反应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载《财贸研究》杂志2006年第3期;
4.“Research on the organization stAXlCtUre of retailing enterprise in transnadonal
marketing'’
Proceedings of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engineering
(12’,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2005-07·20.IsBN7-5603-2189—5/F310.
ISTP检索收录号:IDS NUMBER:BCY88,2005;
5. “在上海创立全国性金融公会的建议”
载《上海综合经济》杂志2004年第6期:
6. “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特征分析——兼析京沪国际金融中心之争”
CSSCI来源期刊:《世界经济研究》通过初审,编辑部通知修改;
7. “产品定价合理性的测评体系”
EI来源期刊:《系统工程》录用,待刊登;
8.“也谈股市发展中的利为民所谋”
CSSCI来源期刊:《生产力研究》通过初审,待刊登;
9. 全球股票指数的经济功用探析——拟投CSSCI期刊《经济问题》杂志;
10.彩票热的经济学评析——拟投CSSCI期刊《消费经济》杂志;
11.全球化对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拟投CSSCI期刊‘上海金融》杂志;
12.上海金融大道问题探讨和建议——拟投CSSCI期刊‘上海经济研究》杂志。
+所提建议,得到政府重视和参考
a.建议之三——“以申办离岸市场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突破口的建议”
提交九三学社浦东区委、九三上海市委推荐到市统战部统战信息刊发;
h建议之二——“在上海规划建设金融大道的建议”
九三学社浦东区委2004年提交区政协立案提案:
c建议之一——。在上海创立全国性金融公(协)会的建议”
九三学社浦东区委提交区政协立案提案。
博士后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
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傲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复旦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
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_rz厶肌@f 2参.c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