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7202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其防范

V 952176

学襞建薅;10246
学辱:032015285
饭纵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嘲率风险及其防范



系: 经游学熬
业:
名:
金融学
郑熬
攒导数舞: 缁根宝教授
完成嚣期: 釜壁壁垦釜!基墨鲢。
摘要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国际金融自由化愈演愈烈,各国金融深化与金融创新
层出不穷,整个世界金融局势日益复杂多变。而我国现阶段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更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正是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成因与防范。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前言介绍选题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第一章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现状,突出它们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复
杂性;同时还讨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测量问题,强调多种方法的组合使用
更为有效。
第二章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行归类,除包含重新定价风险、收益曲线
风险、基准风险与期权性风险四种基本类型外,还特有我国体制带来的制度性风
险。然后深入地分析它们的成因,具体为:资产负债结构的失衡、存贷利率变动
的非均衡、利率选择权的非一致、政策性因素以及商业银行的其他因素。
第三章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不足的基础上,强调我国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防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后再分别从商业银行与央行两个角度讨论我
国利率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问题。
第四章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从宏观层面来说包括:
加强对利率走势的分析和预测、加强资产负债的匹配管理、健全利率风险管理机
构与机制、完善商业银行的定价机制、完善利率风险的内控机制;从微观层面来
说包括:做好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用好利率风险常见应对策略、利用资本
市场规避利率风险。最后讨论用持续期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可行性。
结束语归纳文章结论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本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随着利率风险的不断加剧与日益复杂,对利率风险
的防范就成为摆在我国银行业面前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也是提高我国商
业银行国际竞争力与健全我国金融体制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利率风险资产与负债基准利率持续期金融创新
分类号:F83
4
Abstract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Interest Rate Risk and Its Preven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e
liberalization evolve more and more intensively,most countries'finance deepening
and finance innovation emerge enormously,and entire world finance situation become
complicated and uncertain。While our finance opening up and interest rate
market—oriented reform at present raise severe challenge to our commercial banks’
operation.This paper is just under this macro background to analyze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interest rate risk(IRR)formation and its prevention.
Tllis papor consists of6 parts:
Introduction briefs backgrounds and significance of topic selection,sumnlal_y of
literature,research methods and paper structure.
Section 1 mainly analyzes statusquo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IRR,reveals
diversity and complication of its appearance,and also Inquires into its me椰emem
and emphasizes effectiveness ofmany me娜es combination.
Section 2 classifies the IRR,which include not only the four basic types:price
reset risk,income curve risk,benchmark risk and option risk but also Chineso
specific system risk.Then deeply analyze也eir caBses offormation,such硒unbalance
of the structure of assets and liabilities,non-equilibrium of deposits and credit
interest rates variation,non-uniform of interest mte option,policy factors and
commercial banks’other factors.
Section 3 analyzes deficiency of risk management,emphasize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risk prevention,and then probe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IRR
prevention system respectively from the two angles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central
bank.
Section 4 analyzes specific measures for risk prevention,from macro including
to intensify risk tendency analysis and predict,strengthen matching of assets and
liabilities,improve organizations and mechanism of risk management,perfect
commercial banks’pricing mechanism and internal control mechamsm of IRR,from
micro including to better basic work for IRR management,Use well common answer
tactics,circumvent IRR by capital market.And then inquires into the feasibdity of
utilizmg continuation period to manage IRR.
The end part induce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proposals.
This paper's conclusion:Due to ceaseless aggravation and complication of IRR,
to prevent IRR is a long—term tough task and one effective way to increase our
commercial banks’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to improve our financial system.
K吖words:Interest rate risk,assets and liabilities,benchmark interest rate,
continuation period,finance innovation.
Classifieation number:.F83
5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前言
(一)国际与国内宏观背景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与金融自由化已成为不可抵挡的
潮流。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但是全球经
济竞争也在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其突出表现为商品和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国际
多边流动日益加强;其主要因素是信息革命以及贸易和金融的自由化,即技术创
新与制度变革的深刻过程1。而所谓“金融自由化”是指国家政府机关不断对于
金融机构的很多限制予以解除,而更多释放各种金融利好政策,以及开发各种新
的金融商品,促使金融机制自由;即“一个国家的金融部门运行从主要由政府管
制转变为由市场力量决定的过程,其实质是解除束缚在金融业身上的种种陈规,
促进金融业的长足发展”2。从各国的实践看,金融自由化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价格自由化、业务自由化、金融市场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宏观背景下,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利率市场化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理论上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提高资源配
置效率,建立社会投资和消费的市场传导机制,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
国有企业的改革。但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实践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具有一定
的风险。特别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作为调剂资金余缺的中介,不可避免地面临
着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各种风险,尤其是利率风险。
(二)选题依据
所谓利率风险是指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的波动时所面临的风险。
只要市场利率因某些不确定的因素而表现出上下波动的特点,并且对这种波动的
长期预测既不可能也不准确,就可以视作利率风险的发生。在我国利率水平由于
受市场资金供求、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波动不定,已经表现出较大的多
变性和不确定性。从1980年至2004年,我国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共进行了23次调整,
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最高形成于1989年2月,达11.3405,最低形成于2002年2
月,为1.9805,可见其调整变动幅度也是很大的。利率水平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
使金融市场上各经济主体承受着较大的利率风险。
自2000年9月我国实行外币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已开始全面面临外币利
率风险,同时由于人民币拆借利率、国债回购利率、现券买卖利率、票据贴现转
贴现利率已经市场化,银行的这部分人民币业务也具有了利率风险。而随着利率
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与银行人民币债券投资业务的扩大,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多
6
更大的利率风险。
(三)选题意义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利率风险对商
业银行利息收入造成的影响,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到营业收入和利润水平上。同
时,利率风险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的赢利水平,也影响其资产、负债和表外金融工
具的经济价值。尽管这些风险是银行业的一个正常组成部分,但严重的利率风险
会给商业银行的赢利水平和资本带来巨大的威胁,甚至造成营运危机或破产。因
此,有必要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这是商业银行制
定利率风险管理策略、有效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
另外,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加强与深化,商业银行之间的竞
争越来越激烈,利率风险的发生日趋频繁严重,表现形式与产生原因也日益复杂
多变;而外资银行的进入更对我国商业银行各个方面造成了巨大冲击,尤其是以
前落后的风险管理模式。在这样的严峻挑战下,对利率风险的防范就成为摆在我
国银行业面前的一个长期而重大的课题,它也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与
健全我国金融体制的有效途径。所以,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成因与防范的研
究,无论是从现实角度还是从学术角度看,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文献综述
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中所面对的共同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市场风险之
一。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平稳且易于预测,利率风险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
险,利率管理是商业银行的附属职能。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更多受市场规律的
影响,遵循市场规律运行,利率的变动日趋频繁且难以预测,利率风险也随之上
升为银行的主要风险之一。
(一)国外利率风险管理方法的演变
1、传统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
传统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有两类:一是利差管理:二是缺口管理。商业银行
大多采取后者,即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GAP)模型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在对未
来利率走势预测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运用GAP模型公式,通过重新配置资产与负
债的规模与期限来调整利率敏感性缺口,使缺口性质和规模与银行利率预期值相
一致,从而努力提高净利息收入。
2、持续期分析
持续期分析是衡量利率变动对银行经济价值影响的一种方法。与缺口分析相
比较,持续期分析是一种更为先进的利率风险计量方法。缺口分析侧重于计量利
率变动对银行短期收益的影响,而持续期分析则能计量利率风险对银行经济价值
的影响,即估算利率变动对所有头寸的未来现金流现值的潜在影响,从而能够对
利率变动的长期影响进行评估,更为准确地估算利率风险对银行的影响。
3、在险价值法(VAR)
在风险管理的各种方法中,在险价值法(VAR)最为引人瞩目。尤其是在过去的
几年里,许多银行和监管当局开始把这种方法当作全行业衡量风险的一种标准来
看待。在险价值法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是因为它把银行的全部资产组合风险概括
为一个简单的数字,并以美元计量单位来表示风险管理的核,0---潜在亏损。VAR
实际上是要回答在概率给定的情况下,银行的投资组合价值在下一阶段最多可能
损失多少,在正态分布情况下,根据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可得出。
4、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法(RAROC)
该方法测量的是风险资产的报酬率,是收益与潜在亏损或VAR值的比值。使用
这种方法的银行在对其资金使用进行决策时,不是以盈利的绝对水平作为评判基
础,而是以该资金投资风险基础上的盈利贴现值作为依据。
近年来,国外商业银行又普遍推行以RAROC(风险调整资本收益法)为核心
的全面风险管理方法。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
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
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再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加总,并依据全部业务的
相关性对风险进控制和管理。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问题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成因越来越复杂,既有各种
外部因素,又有各种内部因素,当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时候,就形成以下几种类
型的利率风险:重新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基准风险、期权性风险、制度性
风险。
以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主要借用和沿袭国外做法。而随着
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将不得不面对更多利率风险,其目前的利
率风险管理水平就会受到严峻的挑战。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为了防范与控制利
率风险,必须实行以利率风险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方式,确定利率风险管理的
基本流程,建立利率风险计量模型,完善产品定价体系,加快建设利率风险管理
信息系统等。
对于微观经济主体的商业银行来讲,比较准确地预测利率风险损失,及时转
移利率风险,有效减少利率风险损失,尽量分散利率风险以保证预期收益的获得,
就是十分成功的利率风险防范措施。
8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本文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唯物辨证法为指导,充分运用现代经济学
理论的分析框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
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使研究能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做到较好的
结合。
论文结构:全文共分六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第一章主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现状,为以后各章节对我国商业银
行利率风险的研究提供背景资料,同时还讨论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测量问
题。
第二章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行了归类,并深入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利
率风险的成因。
第三章在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不足的基础上,强调我国商业银
行利率风险防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后再分别从商业银行与央行两个角度讨论
利率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问题。
第四章则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讨论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的具体
措施,这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有着积极意义。
结束语部分主要归纳文章结论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四新意与不足
鉴于国内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研究比较分散且理论性强,本文写作力
求全面系统,并自始至终坚持用历史的观点、辨证的方法客观现实地分析我国商
业银行中的利率风险问题,而对利率风险防范措施的具体探讨更是完全注重了务
实性与可操作性,便于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更为有效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
理方法。
因为我国对利率风险的认识与研究才处于起步阶段,并且以前我国商业银行
对利率风险的防范更是近乎空白,再加上国外研究成果对我国商业银行适用的局
限性,本文在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成因与防范的讨论中只好采用了大量的实
证分析,而有些欠缺理论的进一步探讨与展开。
9
第一章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现状
第一节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一般表现形式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平衡
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实现了资产负债管理,但资产负债结构的失衡问题仍然
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
1、总量结构的失衡
资产与负债在总量结构上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存差和借差缺口过
大。截至2005年12月底,商业银行存差资金达至U41544亿元。受限于资金使用
权限,商业银行大量储蓄资金积压,一旦利率上升,利息支出增加将远远大于利
息收入的增加,商业银行持续承受着巨大的利率风险。
2、期限结构的失衡
资产与负债在期限结构上没有建立合理的比例关系。最近几年我国商业银
行短期存款占存款比例大幅上升,而同时中长期贷款占贷款比例也大幅上升,存
款短期化与贷款长期化使得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严重失衡。以央行公布的四
行存贷款结构比较表(截止N2005年6月30日)中建设银行为例,活期存款
20507.06亿元占一般性存款37220.51亿元的55.1%,同时中长期贷款14628亿元占
各项贷款总额23429亿元的62.4%。3
这种状况必将会引起银行用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资产不匹配的问题。因为期
限长的资产对利率敏感性高,而相对而言期限短的负债对利率敏感性低,在利率
敏感性资产与敏感性负债不等价变动中便产生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当利率敏
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商业银行经营处于“正缺口”状态时,随着利
率下调,银行收益将减少;反之,银行收益将增加。这就意味着利率波动使利率
风险的产生具有现实可能性。
3、利率结构的失衡
资产与负债在利率结构上没有保持合理利差。商业银行为了争取存款而不
借冒险,在既定利率外额外付息或高息揽储;而为了拉拢大客户或效益好的企业,
又无原则地降低贷款利率,如此造成同期限存、贷款利差下降,严重影响银行赢
利水平。
10
(二)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过于单一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构成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存贷款业务收入,而中间
业务、表外业务等产品创新在业务结构中的所占比例过低。有关分析显示,国内
银行总收入中70%左右的份额来自于利息收入,国内上市银行(加上投资收益)只
有12%的收入来自于非利息收入;而美国同等规模的银行则有34%的收入来自于
非利息收入。‘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更大程度地被利率变化所牵制。
另外,我国金融深化的不足削弱了商业银行抵御利率风险的能力。在我国,
金融产品品种与国外比较明显偏少,金融市场的发展还不完备,这些都制约着商业
银行对利率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限于资产负债业务品种结构单一化的现实,即
使商业银行测算到缺口风险的大小,也未必能根据所承受的风险状况,通过调整
资产负债表中的投资组合,有效地进行利率风险防范。因此商业银行在利率的变
动中承受了巨大的利率风险。
(三)利率选择的非一致问题
首先,对于中央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商业银行浮动空间非常小。在贷款利
率方面商业银行一般有10%的下浮和3003的上浮空间,而对存款利率几乎没有可浮
动的空间。所以商业银行很难根据自身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行业特征的分析、客
户信用的把握来选择适宜的利率。再加上我国对贷款利率“一年一定”的特殊规
定,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只能持有具有浮动利率特征的中长期贷款(与西方的浮动
利率贷款还有一定差别),而不能持有浮动利率的中长期负债,这种情况的存在,
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是巨大的。
其次,商业银行与客户利率选择权的非一致性。根据我国有关的利率政策,
客户可以根据意愿决定是否提前提取定期储蓄存款,而商业银行对此只能被动
应对,在利率下调时,客户仍然可以保持定期存款获取原来的高利率;当利率上
升时,客户可以提前支取再存入以套取新的、较高的利率。对于贷款,虽然有规
范性协议不能随意提前还款或收回,但在实际中,一些优势客户往往在利率下调
时,要求提前还款再以新的、较低的利率贷款,否则,这些优质客户可能会到其
它银行开立账户。这些都是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具体表现。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在国债中的表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国有
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倒闭、重组、改制以及部分企业缺少信用等原因,使得银行难
以收回贷款。在随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商业银行为了避免这样的信用
风险,转向大量购买国债(银行也持有一部分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极少的中
央企业债券)。再加上我国银行业不允许混业经营,金融市场不发达,商业银行
为了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只能大量地被动持有国债(其他已有的金融品种流动性与
安全性比较欠缺)。这就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相比大比例地持有国债。
(一)国债中利率风险的以往表现
2003年末和2004年上半年以来,由于石油和初级产品价格的上升,以及预期
利率上升使得国债的价格下跌。这样当银行出于流动性的需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
上出售国债时,国债价格的下跌就使整个中国银行业遭受了上千亿的损失。
2004年10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提高了基准利率,将1年期定期存款
利率由1.98%提升]!IJ2.25%,同时将1年期贷款利率从5.31%提升N5.58%。这样银
行所持有的以投资为目的的国债将面临利率上升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虽然这些损失不会在银行的财务报表中得以体现,但是当利率普遍上升,而
国债的票面利率不变时,以经济学机会成本的观点看银行已经遭受了损失。同时,
由于利率上升所导致的存款成本的增加,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也会使银行
的账面净利润减少。可见,利率风险难以回避。
(二)国债中利率风险的以后表现
2004年6月以来美联储已经连续15次加息(最近的一次为2006年3月29日),
如果要继续保持人民币的汇率制度,人民银行也必须跟随美联储加息。根据美国
通胀的预期和以往调整利率的频率来看,至1J2006年底,联邦基准利率可能会上升
到5.25%的水平上5。也就是说美国利率在第一次加息前1%的基础上,会提高大约
4.25个百分点。如果人民币要钉住美元的话,人民币也需要有相应幅度的上涨。
如果人民币利率上升3个百分点的话,银行投资于国债的经济损失会高达数千亿
之多,而银行利润的萎缩也会相应地增大。
同时,根据国际会计标准组织最新的规定,市场价值的会计计价原则将最终
取代历史成本的计价原则,这样,上述的利率风险也将直接反映在银行的财务报
表上。而且,银行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国债持有至到期日,当银行面l临着流动性需求
时,必然要在债券市场上卖出部分国债。这样在加息后,我国商业银行会在国债
交易中发生许多损失,与加息前的表现一样,这种交易性损失就会直接反映在银
行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上。
第二节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面临的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的实现,意味着我国将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
利率为中介、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由资金供求双方共同决定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
成机制。作为一种全新的利率运行机制,利率市场化将对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
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和经营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给金融体系和经济社会带来诸
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加大我国商业银行所面对的利
率风险。具体而言,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又需面对以下利率风险:
其一、存款方面竞争会降低商业银行的平均利润率。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商
业银行之间吸收存款的竞争也会激烈起来。这种竞争可由各类金融机构或金融工
具间利率水平差距缩小来体现。对于金融市场还不完善和发达的我国来说,存贷
利差收入在银行收入中依然占很大比例。因此,不难想象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
差的缩小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
其二、贷款价格制定权蕴含着金融腐败的风险。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商业
银行只有贷与不贷的权力,而中央银行才有贷款价格制定权,但在利率市场化的
条件下,商业银行又增加了贷款价格制定权。在这种情况下,有的金融机构就会
不严格根据风险加成的原则对贷款利率实行合理定价,而出现“人情利率”、“关
系利率”等现象,这其中就蕴含着金融腐败的风险。
其三、企业在利率变动中高利率借款蕴含着道德风险。近年来我国出现银行
“惜贷”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效益不好,贷款风险过大,而且在利率管
制条件下,贷款的高风险并不能相应带来贷款的高收益,所以银行不愿意冒险。
但放开利率后,银行就有可能去冒高风险以获得高收益,而有些效益不好的企业
就有可能本着借款不还的思想,利用银行获取高收益的心理申请高利率的贷款,
这就可能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的进一步增加。
其四、商业银行原有体制蕴含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除了以上一般
性的利率风险日益突出外,不健全的银行体制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大的风
险。当前集中表现在: (1)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全面正确的利率
风险管理观念; (2)商业银行在组织体系上存在着各种制约,例如并未建立现
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尚未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等; (3)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不健全,风险与收益不对称。这些都很难让商业
银行主动介入到利率风险管理中去,从而在客观上加大了利率变动的体制风险。
第三节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测量
利率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准确地测算了利率风险,才能对它进行有效的管
理。同时,利率风险的测量也是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控制的基础,属于商业银
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科学地测定利率风险是一个技术难题,西
方的经济和金融学者做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方法。其中较为
通行的方法有差额法(Gap)和持续期法(Duration)。
一、差额法(Gap)
(一)含义与公式
差额法又称期限缺口法,该方法是通过计算利率敏感性资产(Rate.sensitive
Assets)和利率敏感性负债(Rate.sensitive Liabilities)之间的差额来反映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的暴露程度。所谓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是指在特定时期商业银行的资
产(负债)中,其市场价值或收益(成本)易于受到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变化的部分。
利率敏感性性资产(RSA)和负债(RSL)从风险管理的角度都要求根据利率的变化
而重新定价。负债是商业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资产的运用要受到负债的制约。
如果利率敏感性的资产和负债相匹配,则市场利率的变化对资产和负债的影响可
相互抵消,反之,若二者出现差额(GAP),则商业银行将面临利率风险,差额越大,风
险也越大。
GAP=RSA-RSL
银行的净利息收益(Net Interest Income)N II可表示为AN II=(GAP)(Ar)
当GAP为正缺口时,市场利率的下降将会降低商业银行的净收益;市场利率的上
升则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净收益。反之,当GAP为负缺口时,市场利率的下降将会提
高商业银行的净收益;市场利率的上升则会减少商业银行的净收益。
(--)计算方式与步骤
(1)衡量资产负债的累积缺口以及对利率的敏感度
首先,将银行的资产负债按到期日或利率重订日分类(如0~1-'/"月,1~3个
月,3~6个等)。其次,计算各类资产和负债之间的缺口。资产大于负债的缺口
为正数,负债大于资产的缺口为负数。正数缺口在利率上升时受益,在利率下跌
时受损,负数缺口正好相反。最后,可算出累积缺口。如果某一时点累积缺口
为正数,说明在这一段时间内到期或重订利率的资产多于负债,当利率上升时银
行将受益。为了衡量资产负债结构对利率的敏感性,可以将预测的利率变化(可
用利率变动的一个标准差表示)乘以累积缺口,得出利率变化对银行盈亏的大致
影响,这与市场风险及汇率风险的计算是类似的。
(2)衡量资产与负债的敏感度
首先,把资产分为利率敏感性和非利率敏感性资产,把负债也分为利率敏感
性与非利率敏感性负债。那些利率非敏感性资产(如现金、国债等)和利率非敏感
性负债(如企业存款,活期存款等)在测算中应排除在外。其次,将利率敏感型资
产除以利率敏感型负债,得出利率敏感度比例。如果利率敏感度等于1,则利率风
险为零;如果该比例大于1,利率上升对银行有利;如果该比例小于l,利率上升对
银行不利。
二、持续期法(Duration)
(一)含义与公式
持续期是以现金流量的相对现值为权甄计算出资产或负债中每次现金流量
14
距到期日的加权平均时间。它反映了单项资产负债或组合对利率的敏感度,即资
产负债的持续期越长,其价格对利率的敏感性就越大,利率风险就越大。7
一般说来,资产或负债中金融工具的持续期短于其到期日的时间长度。因为
金融工具的部分现金流在到期日以前已经收回。对单一金融工具的持续期(D。)的
计算公式为:
ytPVC, Dl=号一yP陷
智‘
式中:t=从开始到收到现金流量的时问长度;PVCt=第t期现金流量ct的现值。该
计算公式的实质是以金融工具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权数的平均现值收回时间。
(二)计算过程
首先,计算单一金融工具的持续期(D1)。例如,一笔贷款期限为5年,面值为400
万元分期付款的商业贷款(每年付款90万元),其持续期的计算过程如表1-1。计
算结果表明该笔贷款的现值回收期限为2.90年。
表卜1商业贷款现值回收期限的计算
(1)时间t (2)现金流(3)贴现率(4)现值PV (5)权数(6)持有期
Ct =(1)木(5)
1 90 7.75% 86.70 O.22 O.22
2 90 8.00% 83.33 O.21 O.42
3 90 8.25% 79.91 0.20 O.60
4 90 8.35% 76.66 0.19 O.76
5 90 8.50% 73.40 O.18 O.90
合计450 400.00 2.90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该两业贷款期限为5年、面值为400万元、每年付款90万元的数据假定,由持续期
计算公式计算所得。
其次,计算出资产和负债的持续期。对多种金融工具,如很多笔贷款、投资
业务,或负债类的业务,在分别计算出它们的持续期后,利用加权算术平均数的方
法,就可以分别计算出资产和负债各自的持续期。

D,=Σ彬Df
,=l
最后,计算出资产和负债的持续期缺口。资产和负债持续期缺口的正负方向
以及缺口的大小就反映出银行利率风险的暴露程度。
同时容易证明金融工具的价格P与期限D的关系为:
竺:一D』L。一DAI
P (1+f)
即D是金融工具价格弹性的负数,利率下降时,金融工具的价格上升;利率上升时,
其价格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持续期的计算是建立在必要的假设前提之下:一是假定利率
在所选定的测量时期内对所有的资产和负债具有相同的影响;二是假定在计算期
内资产和负债的现金流量是不变的。即存款人不会提前提取存款,借款人会按期
还本付息。虽然这些假设在现实经营中很难满足,由此决定对所计算的持续期的
准确陛不能要求太高,但持续期法仍不失为一种科学的方法为大家所接受。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衡量方法的选择
首先,必须考虑收益与成本的对比状况。我国商业银行应选择能达到一定衡
量要求但成本不高的方法对利率风险加以衡量。其次,还需考虑方法的适用性,
选择我国已经具备实践条件的利率风险衡量方法。
综合利率风险衡量的收益一成本分析和方法的适用性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适
宜选择期限缺口法衡量银行总体利率风险,对期限缺口法无法充分反映的重要资
产、负债的利率风险则采用其它方法加以补充。这包括:用持续期法衡量债券资
产的利率风险,探索建立内含期权行为模型等。。
(一)运用期限缺口法衡量总体利率风险
首先,编制准确的期限缺口报告,以便进一步进行利率风险分析。如果一家银
行期限缺口报告中除0—3天期的缺口头寸为负,其它时间段缺口都为正,则说明该
银行只在0—3天期内为负债敏感型,其它时间段都属于资产敏感型;如果0—3天内
重新定价的贷款余额是存款相应余额(包括同业存放)的3%,则可以推知,假设其
它利率不变,如果未来一天内存贷利率同时上升,且存款利率变动幅度小于贷款
利率变动幅度的3%,则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将增加。一般而言,累计缺n/生息资产
(缺口比率)越大,银行承受的利率风险越大。
其次,解决运用期限缺口法时数据处理的困难。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可考虑以
下方法:一是对定期储蓄的交易数据程序进行改写,对每一天收到的定期储蓄按
存款期限汇总,这样就可得出缺口报告所需的准确的管理数据了;二是将每次编
制缺口报告处理数据的逻辑写入交易数据生成的程序,则每有一笔交易数据产生,
都会自动生成可直接运用的管理数据。
(二)用持续期法衡量债券资产的利率风险
以国内唯一在年报中对所持金额重大的政府债券券种予以披露的民生银行
为例,选取组合加权平均法(PWAD法)计算其主要债券组合的持续期:2003年末民
生银行所持主要债券组合的持续期为7.124,这说明如果收益率平均上升100个基
16
点,民生银行该债券组合的价值将下降约7.124%,即减少1 15327.45万元。2003年
12月30日银行间债市平均到期收益率为3.06%,至oJ2004年7月2日的平均到期收益
率为3.99%,上升T93个基点,民生银行因此受损达到107254.533万元。
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债券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由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
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这其中必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浮动利率债券,可采用Yawitz
等(1987)的方法计算它们的持续期。如2001年oo国开09债券的持续期为0.984,
而2002年利率下调后它的持续期为0.987,略有上升,但差别极小,这是由于利差
和基准利率相对于前一年的变化相互抵消的缘故。
(三)内含期权风险的衡量
内含期权对商业银行的最大影响是改变了利率风险的缺口,而对内含期权风
险的衡量是利率风险衡量中的难点。我国商业银行具有的内含期权风险主要有:
定期存款随时提前支取的风险、个人住房贷款提前偿付的风险。这其中可利用持
续期计算方法来衡量定期存款的利率风险,而通过计量建模方法可衡量个人住房
贷款提前偿付所带来的利率风险。
17
第二章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类型与成因
第一节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类型
根据市场化利率的特征,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督原
则》中把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分为四种类型:重新定价风
险、收益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这些类型的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的
经营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此外,我国商业银行还面临着制度性利率风险。
一、重新定价风险(Repricing Risk)
重新定价风险也称为期限错配风险,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形式,来
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期限(就固定利率而言)或重新定价期限(就
浮动利率而言)所存在的差异。’
商业银行可重新定价的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由于期限、数量等不匹配,当
利率发生变化(重新定价)时,它们可能给银行收益和内在经济价值带来意外波
动,其中所产生的差额风险就是重新定价风险。例如,如果银行以短期存款作为
长期固定利率贷款的融资来源,当利率上升时,贷款的利息收入是固定的,但存
款的利息支出却会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增加,从而使银行的未来收益减少和经济价
值降低。
(一)具体分析
为追逐最大化的收益,商业银行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流动性,存在程度
不同的资产负债错配问题。如敏感性负债大于敏感性资产的负缺口情况,即长期
资产大于长期负债、短期资产小于短期负债。当利率发生变化(重新定价)时,
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就可能使商业银行收益和内在经济价值发生意外波动。
当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敏感性负债时(即所谓“正缺口”),如果
利率下降,由于资产收益的下降大于负债支出的下降,造成银行收益的减少;反
之,当利率敏感性负债大于敏感性资产时(即所谓“负缺口”),如果利率上升,
负债成本支出的增加快于资产收益的增加,也会导致银行收益的减少。但是,无
论如何,银行资产负债缺口的绝对值越大,风险敞口就越大,所承担的利率风险
也就越高。
(二)国外事例
20世纪80年代美国储贷协会危机就是由重新定价风险引发的。美国储蓄贷
款协会在美国利率市场化之前主要通过吸收短期储蓄存款、发放长期的固定利率
住宅抵押贷款开展业务。在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时,储贷协会可以赢得稳定的
利差收入。但是利率市场化以后,美国短期利率大幅度上扬,造成储贷协会吸收
存款的成本骤然增加,与此同时,储贷协会原有长期固定利率抵押贷款的收益却
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许多储蓄贷款机构账面利润迅速下降,出现全行业危机。
(三)国内表现
在我国当前尚未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重新定价风险突出表现在计
息方式上。根据中央银行的有关规定,人民币活期存款每年结息一次,并且以结
息当日的挂牌公告活期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对于定期存款,如遇到调整利率,不
论调高或调低,均按存单开户日所定的利率计付利息。对于短期贷款(一年以下)
按照合同利率计息,对于中长期贷款(一年以上)采取一年一定的办法,合同确
定的利率执行期为一年。
由此看出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的成熟期为合同约定期限,而信贷资产的成熟期
大多在一年以下,从而导致资产负债的成熟期不匹配。考虑到银行业务具有多样
性和跨期经营的特点,一旦利率变动,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将影响商业银行的收
益和内在经济价值。尤其是在中长期存款与贷款业务中,利率下调时“一年一定”
的利率政策将导致贷款先于中长期存款重新定价,存款现金流支出固定不变,而
贷款利息收入减少,商业银行将不得不面临未来收益减少的风险。
(四)演化趋势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的流动性不断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不断下降,资
产和负债期限结构失配的现象日趋严重。
1、负债方面
由于我国连续降息,不同期限的存款利率水平差别逐步减小,存款利率的期
限结构随着历次调整而逐步趋于水平。这样,随着长期存款与短期存款之间利差
的不断缩小,储户的定期存款边际倾向减弱,储户的储蓄存款结构呈现出显着的
短期化倾向。自1999年6月至2003年12月,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之比已由30%左右
上升到超过50%。
2、资产方面
由于借贷交易主体双方的预算软约束和低利率敏感性问题并未解决,我国商
业银行的新增贷款仍然缺乏利率弹性。贷款利率经过历次调整后,贷款利率的期
限结构日益平坦。同时,长短期贷款的利差不断缩小,刺激了企业对长期贷款的
需求,导致中长期贷款一直以高于短期贷款的速度在增长,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
款之比不断下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的比例在40%左右,一些商业
银行甚至已经超过50%。
3、结论
负债短期化与资产长期化倾向日益凸显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
19
问题,在利率上升时无疑将加大商业银行重新定价风险。
二、收益曲线风险(Yield Curve Risk)
利率的波动变化也会影响银行收益曲线的斜率与形态,当收益曲线的意外位
移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时,就会形成收益曲线风险,也称
为利率期限结构变化风险。
例如,若以五年期政府债券的空头头寸为lO年期政府债券的多头头寸进行保
值,当收益率曲线变陡的时候,虽然上述安排已经对收益率曲线的平行移动进行
了保值,但该10年期债券多头头寸的经济价值还是会下降。
(一)具体内容
重新定价风险反映的是利率水平整体变化对银行收入和经济价值的影响,而
收益曲线风险反映的是收益曲线的意外移动(即不同期限利率非平行变动,也可
理解为重新定价不对称)对银行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的影响。
一般而言,长期利率总是高于短期利率,收益曲线在通常情况下会随期限的
延长而逐步上升,即期限长的利率相应较高,称为正收益曲线,这就是在商业银
行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资产现象的原因。但是,当决定收益曲
线的因素发生变化时,收益曲线的形状和斜率会相应发生变化,银行资产收益可
能与负债支出发生方向不同的变化,从而对银行收益造成风险。因此,收益曲线
风险主要表现为长短期利差的缩小对银行收益造成的影响。
(二)原因简述
一般情况下,银行利用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资产,长短期利率水平的差异的确
能给银行带来期望利差的收入。但当收益曲线异常变动,长短期利差缩小甚至出
现倒挂时,银行的利差收入就会大幅度降低甚至变为负数。例如,在商业周期扩
张阶段,由于货币政策反向操作,短期利率可能会高于长期利率,从而使商业银
行等经济主体所期望的利差收益落空。特别是在金融恐慌时期,长短期利率倒挂
现象会频繁出现。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泰国、香港的隔夜利率曾一度高至300
%~1000%(折算为年利率)。这时短期负债比重较高的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就
较大,收益曲线风险也就因此产生。
(三)国内表现
1、利率管制时期
在西方较为成熟的金融市场上,银行的存贷款利率都以国债收益率作为利率
定价的基准。例如欧美等国,银行存贷款利率都以国库券收益率为基准,减点或
加点确定同期存款和贷款利率,因此,国库券收益率曲线的变化将会直接影响各
个期限存贷款的利率水平,从而产生收益曲线风险。
如果国库券收益曲线由正变负,银行的长期未偿浮动利率贷款的重新定价利
20
率与短期存款利率的利差就会大幅度降低,甚至变为负数,这样商业银行的收益
就会大幅度下降甚至亏损。前几年由于我国对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管制仍未完全
放开,存贷款利率的形成机制与债券市场上的价格形成机制尚无严格的相关性,
收益曲线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并不显著。
2、现阶段表现
最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充足,资产猛增,成为债市的主要参与者。一
方面是因为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较大的状况下,在其庞大资产中配
置了相当比例的国债、央行债券及政策性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另一方面是因为
国债利率高于存款利率,而且风险较低,流动性较好,商业银行在资金运用主渠
道拓展缓慢的形势下,纷纷将富余资金投向债券市场,以获得稳定的利差收入。
这样就导致了债券资产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中的比重逐步上升,而对经营债
券投资的商业银行来说,收益曲线揭示的债券投资风险就应该引起充分重视。
在经济比较稳定,利率处于历史低位时,债券投资可以为商业银行赚取稳定
的投资收益。但是,在央行宏观调控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如加息)时,或者利率
市场化改革后市场利率水平升高,或者宏观经济出现比较明显的通货膨胀时,商
业银行持有长期国债的收益曲线风险就会显现出来,并有可能发生债券利息收益
不足以弥补资金成本以及债券投资净值受损的情况。
例如,当市场利率上升,长期债券市场价格下降时,商业银行就面临两难的
选择:其一,选择将长期国债持有到期。这样虽然不损失本金,但机会成本很高,
因为购买债券的资金可以用来以更高的利率放贷;其二,选择将长期国债抛售。
如果商业银行受资金流动性制约而不能持有国债到期,就只能低价抛售,将潜在
亏损变成了实际亏损。这两种情况都会降低银行的收益,引起收益曲线风险。
三、基准风险(Basis Risk)
基准风险也称为利率定价基础风险,是另一种重要的利率风险来源。在利息
收入和利息支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变动不一致的情况下,虽然资产、负债和表外
业务的重新定价特征相似,但因其现金流和收益的利差发生了变化,也会对银行
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这就是基准风险。
例如,一家银行可能用一年期存款作为一年期贷款的融资来源,贷款按照美
国国库券利率每月重新定价一次而存款则按照伦敦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每月重新
定价一次。虽然用一年期的存款为来源发放一年期的贷款,由于利率敏感性负债
与利率敏感性资产的重新定价期限完全相同而不存在重新定价风险但因为其基
准利率的变化可能不完全相关,变化不同步,仍然会使该银行面临着因基准利率
的利差发生变化而带来的基准风险。
(一)内容分析
2l
因为利率参照的基准不同,利率调整时间、幅度的不同,当利率发生变化时,
这些差异就会使得类似重新定价特征的不同金融工具利息收支调整幅度不完全
一致,它们现金流及收益利差发生的意外变化很可能会降低商业银行的收益,从
而形成基准风险。可见,基准风险是由于对具有类似重新定价特征的不同金融工
具在利息支付和利息调整上的不完全对称引起的。如果从利率的角度观察,基准
风险可以被定义为,“利率在所选择的融资形式和它们所投资的资产之间差额的
缩小”“。
显然,下面几种情况都属于基准风险: (1)相同期限的存款利率与贷款利
率调整幅度不同,造成存贷款利差变化对银行收益的风险。如一年期存款利率上
升幅度大于一年期贷款利率上升幅度,或一年期存款利率下降幅度小于一年期贷
款利率下降幅度等。(2)不同期限的存贷款利差不等幅变动对银行收益的风险。
如三年期存贷款利差上升幅度小于一年期存贷款利差上升幅度,或三年期存贷款
利差下降幅度大于一年期存贷款利差下降幅度等。(3)债券利率与存款利率不
等幅变动对银行收益的风险。商业银行投资债券时,由于债券资产的利率由市场
决定,而其资金来源一存款的利率由央行确定,当两类利率出现不等幅度变化时,
如债券利率上升幅度小于存款利率上升幅度,或债券利率下降幅度大于存款利率
下降幅度,都会形成基准利率风险。
(二)国内表现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利率双轨制,商业银行的存贷
款利率由中央银行制定(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加大,但仍设
上限/下限进行管理),而国债、政策性金融债、银行同业拆借、证券回购等利
率由市场供求决定。虽然这两类利率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但变化并不完全同步。
例如,1999年初至6月10日期间,存贷款利率未调整,而债券市场上的收益率却
大幅下调。当商业银行的资产利率由市场决定,而负债的利率由中央银行制定时,
即使此时的资产负债成熟期是匹配的,但不同资产与负债利率变化的不同步将导
致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基准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基准风险还体现为存贷款利率变动幅度的不同。即使对
于由中央银行制定的存贷款利率来说,由于存贷款利率每次调整的幅度不同,也
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基准风险。以2002年2月21日人民银行调整存贷款利率为例,
一年期存款利率下调0.27%,一年期贷款利率下调0.54%,存贷利差由3.6%下降
N3.33%,减少0.27个百分点。
相同期限的存贷款利率调整幅度不同,商业银行名义存贷利差就会因此而变
化,这必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正常的利息收入。一些国家利率市场化前后利差变
化情况表明,在利率市场化过渡时期,尤其是利率放开的初期,银行业因为激烈
的竞争而导致存贷利差缩小。如果以此推断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的未来变动
方向,那么利差的收窄将是主要的发展趋势。因此可以说,这一变化将长期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
四、期权性风险(Optionality)
期权性风险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利率风险,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
业务中所隐含的期权。一般而言,期权赋予其持有者买入、卖出或以某种方式改
变某一金融工具或金融合同的现金流量的权利,而非义务。期权可以是单独的金
融工具,如场内(交易所)交易期权和场外期权合同,也可以隐含于其他的标准
化金融工具之中,如债券或存款的提前兑付、贷款的提前偿还等选择性条款。n
一般而言,期权和期权性条款都是在对买方有利而对卖方不利时执行,因
此,此类期权性工具因具有不对称的支付特征而会给卖方带来风险。比如,若利
率变动对存款人或借款人有利,存款人就可能选择重新安排存款,借款人可能选
择重新安排贷款,从而对商业银行产生不利影响。如今,越来越多的期权品种因
具有较高的杠杆效应,还会进一步增大期权头寸对银行财务状况的不利影响。
根据现行的利率政策,我国商业银行期权性风险具体表现在:
(一)客户对利率的选择
当利率上升时,存款人会提前支取定期存款,然后再以较高的利率存入新的
定期存款。而当利率下降时,贷款人会要求提前还款,然后再以新的、较低的利
率贷款。为了维持客户关系或迫于竞争压力,银行制定的罚金往往不足以抵补损
失。所以,利率上升或下降的结果往往是降低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水平,从而增加
了银行的利率风险。
例如,自1996年起我国存贷款利率大幅下调,一些资信情况好、经营状况佳
的企业纷纷提前偿还长期贷款,并以新的较低的利率进行再融资。商业银行出于
种种原因往往被迫同意这种安排,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收益连续几年降低,这就是
典型的期权性风险。
(二)客户对币种与银行的选择
近年来随着外币贷款利率管制的放开,出现了外币贷款利率远低于人民币贷
款利率的现象,一些企业为降低融资成本或平衡币种结构,开始用外汇贷款置换
人民币贷款,这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期权风险的一种新表现。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商业银行期权性风险还体现在客户对银行的选择上。由
于商业银行间竞争的加剧,一些优质客户可能借他行贷款提前归还本行贷款,或
借外资银行外汇贷款提前归还中资银行本币贷款,这将导致某一商业银行的客户
融资格局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该行原有的市场地位和贷款份额。
总之,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加快,利率水平
的升降将会十分频繁,银行之间的竞争也会愈Jjn居il烈。银行客户会随时根据现实
情况调整自己的资产与负债,而这种调整往往对商业银行不利,所以,我国商业
银行的期权性风险将会大大增加。
五、制度性风险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一方面面l临着上述四种类型的技术性利
率风险,另~方面,还面临着制度性风险,即利率管制体制下的利率风险,以及
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在的由于政策调整而引发的特殊风险。
我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原有各种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稳定关系被打
破,各相关制度的新建既不迅速也不完善,这种情况就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制度性
风险。这些风险是阶段性的,与利率市场化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带有显著的系
统性。具体而言,制度性风险主要产生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旧体制弊端的延续带来的风险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未真正地完成商业化改革,存在着
“所有者缺位”、“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等问题,国有资产往往成为“内部人”
寻租的对象。由于委托一代理问题的存在,商业银行的经济行为往往缺乏市场机
制下应有的理性,而这可能会造成商业银行忽视利率风险的管理,导致道德风险
增加和机会主义行为盛行,从而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严重的危害与极大的风险。
(--)新制度不完善带来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由于相关新制度的不完善,也会导致利率风险的产生。
利率市场化作为一种金融体制的创新过程,必须有相关制度改革与之相配套才能
顺利进行。但我国企业管理制度、法律制度等与利率市场化密切相关的制度尚不
完善,利率风险很有可能通过这些制度缺陷加以放大。
(三)市场结构与环境带来的风险
我国当前市场结构中的某些垄断性定价因素和恶性竞争环境很可能引发商
业银行利率风险。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国有商业银行处于垄断地位,在这样的市
场结构中,如果存贷款利率完全放开,将难以形成竞争性的均衡利率。因为国有
商业银行会利用其垄断优势,通过订立垄断利率协议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使中小
银行无法与之抗衡只能被动接受垄断利率,从而加大中小银行面临利率风险。而
如果中小银行为了吸收存款而抬高存款利率,或者为了拉拢客户而压低贷款利
率,都会导致存贷款市场的恶性竞争,最终损害所有银行的收益,引发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
第二节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成因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商业银行自身业务和管理
等微观因素:其二,央行的利率政策与经济环境等宏观因素。具体成因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产负债结构的失衡
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实行了资产负债管理,但资产负债不平衡问题仍十分突
出。如前所述: (1)在总量结构上,资产与负债总量之间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
关系。存差和借差缺口过大,一旦利率发生变化,则利息支出与利息收入之间差
额就会出现变化,从而引发利率风险。(2)在期限结构上,资产与负债结构没
有建立合理的匹配关系。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不匹配在利率变动
时产生利率风险。(3)在利率结构上,同期限的存贷款之问没有保持合理利差。
当利率变动时也会诱发利率风险。
造成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是商业银行的
自主反应,也是市场供求关系和宏观经济形势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可从以
下角度分析:
(一)银行的角度
保持资产和负债持有期限的匹配,是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的最好策略。但
是,期限匹配在降低利率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银行的盈利能力,使得银行难以
在利率变动中获益。因而盈利的冲动与本性使得银行并不十分在意期限的绝对匹
配,往往大都选择预期利率变动趋势,以期在利率变动中获得额外的风险收益。
(二)居民的角度
由于央行自1996年以来连续降息,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之间利差越来越小,
使得长期存款收益降低,居民对长期存款的需求越来越小。最近几年,很多储户
认为利率己经达到低点,因而产生了强烈的中长期升息预期,储户更愿意通过持
有短期存款而对利率变动采取观望态度。这就使得短期存款的数额不断上升,商
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逐年扩大。
(三)企业的角度
长短期贷款利差的下降使得长期贷款需求上升,在未来升息预期下,企业更
愿意持有长期贷款以降低资金成本。
(四)宏观政策与环境的角度
近几年的住房改革与房地产热使得个人住房贷款激增,以上海市为例,截至
2004年底,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全年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占各自新增
人民币贷款的比例分别高达49%和79%;截至2005年2月末,上海市商业银行
发放的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已经超过16508亿元,占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余
额的23%。4
个人住房贷款的檄增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进一步长期化,它与前面所述
的三方面原因共同作用,加大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失衡。
二、存贷利率变动的非均衡性
在我国当前的利率管理体制下,每次利率调整都由央行来执行。商业银行不
同资产的各期限利率变化幅度不同,势必会产生利率结构风险。
(一)存贷利率变动非均衡陛的表现
具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存贷款利率每次变动幅度不一致。在此情况下,存
贷利差缩小将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另一种是短期存贷利差变动与长期存贷
利差变动幅度不一致。在此情况下,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
调而导致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如下表:
表2—1央行最近四次一年期利率调整情况: 单位%
1998-7-1 1999-6-10 2002-2-2l 2004一lO一29 总变动(四
次)
存款利一O.45 —2.52 一O.27 +O.27 —2.97
率变动
贷款利一O.99 -1.08 一O.54 +O.27 —2.34
率变动
存贷利一0.54 +1.44 一O.27 0 +O.63
差变动
资料来源:根据人民银行1998年7月1日,1999年6月10日、2002年2月21日,2004年10月29日四次利率
调整数据整理所得。
从表中可以看出1998年和2002年的两次一年期利率调整将使银行存贷利差
缩小,从而减少银行净利息收入;而1998年至U2004年这四次存贷利差总变动趋势
与幅度(相对长期)都跟短期(每年)存贷利差变动趋势与幅度不~致,这就会
使银行在长期承担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
(二)我国存贷利率变动的非均衡性
建国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经历了多次调整,就一年期存贷款利率
而言,一共调整了28次,特别是1996年以来,人民银行连续8次降息,在短短6
年时间里,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0.98%降到1.98%,累计下降了6.97个百分点,一
年期贷款利率从12.06%降N5.30%,累计下降了6.97个百分点。几乎在每次调整
中贷款利率的降幅都大于存款利率降幅,引起商业银行利差不断减少,给我国商
业银行造成了巨大损失。
另外,在我国外币市场上,也存在存贷利率变动的非均衡性。由于大额外币
存款利率由银行自行定价,商业银行在竞争压力下,不免造成存款利率上升幅度远
高于贷款利率上升幅度。而由此引起的筹资成本上升则只能通过银行自身来弥补,
最终使利率风险向银行集中。
利率市场化后,各商业银行均有权制定存贷款利率,激烈的市场竞争势必导
致利率波动加剧,利差进一步减小,而利率变动的非均衡性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
的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三、利率选择权的非一致性
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资产与负债时,往往面对选择权的非一致性,即利率变
动引起客户提前归还贷款本息和提前支取存款的潜在选择权风险。
(一)存款人违约选择权的分析
在我国现行的银行管理体制下,存款人拥有提前支取定期存款的权利。这意
味着存款人可以选择单方面违约,在利率上升的时候,提前支取其在银行的定期
存款并将其转存以获得更高的利息收入。虽然作为惩罚,银行对提前支取的定期
存款只支付活期存款利率,但是,一旦利率上升到可以弥补这个损失的时候,存
款人就会选择违约而提前支取。这样,商业银行的长期负债相对于长期资产将进
一步下降,资产负债的期限匹配将进一步扭曲。
(二)贷款人违约选择权的分析
就商业银行而言,贷款是一项风险资产,所以贷款利率的定价可以由两部分
组成:一是基准利率,二是风险升水。风险升水是对银行承担贷款风险的补偿,
这个风险主要来自贷款人的违约风险。
致使贷款人违约的因素很多,例如企业经营状况、资金投向等。但对整个经
济体来说,违约风险主要来自系统风险,这包括宏观经济形势和利率水平。当利
率不断下降时,商业银行贷款客户往往要求提前还款再以新的、较低的利率贷款。
因此,资产业务上“贷款非预期提前偿还”和负债业务上“存款非预期提前支取”
的不确定性使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业务过多地承受了巨大的利率风险。
四、政策性风险
利率的政策性风险主要有:在渐进实行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特殊的利率政策;
国家在特殊情况下对利率调整干预力度过大的政策;等等。
(一)特殊的利率政策
我国中长期贷款执行“合同利率,一年一定”的政策,使商业银行承担了
巨大的政策性利率风险。
这种贷款利率按法定利率调整而调整的的做法,看似利率风险从银行完全转
移给了借款人,银行不再有风险,但实际并非如此。因为,第一,贷款利率的调
整是中央银行决定的,商业银行本身并没有自主权,中央银行很少能根据市场环
境的变化迅速地调整利率,利率调整会严重滞后于市场环境的变化。第二,贷款
利率的调高会使借款人每期的偿付额增加,由于每期偿付额占借款人每期收入比
例提高,借款人负担过重,非故意违约的可能性就会加大,从而使银行面对的拖
欠风险与违约风险提高了。
27
在这样的政策下,我国商业银行只能持有浮动利率特征的中长期贷款,而不
能持有浮动利率的中长期负债,因而不得不面对利率风险。当利率下调时,原来
已经发放的中长期贷款利率随之下调,而定期存款利率则执行合同利率,从而导
致事实上的“高存款利率、低贷款利率”的局面,使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出现严重
的“利率倒挂”现象,蒙受了巨大的利率损失。
(二)保值储蓄
我国保值储蓄的开办使商业银行遭受了巨大的利息损失。以1993年至1996
年的保值储蓄为例,1994年下半年和1995年上半年的保值补贴率平均达9%,即
在这段时间到期的3年以上定期存款,商业银行在正常付息外,每年还要多付9%
的利息。据保守估计,我国商业银行为此多付1500亿元的利息。
(三)宏观调控政策
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因素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影响仍较大。虽然
这些政策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但不可避
免对商业银行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前8次利率的持续下调,使1996年前后存
入的定期存款从2000年后进入兑付高峰,而高付息率造成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大幅下降,对正常的业务经营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商业银行其它因素
(一)业务结构单一因素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构成中主要是存贷款业务,中间性业务所占比重过小。20
世纪80年代以来,凭借高度发展的金融市场和信息技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商业
银行竞相拓展中间业务,中间性业务逐渐成为国外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品种和收
入来源,一般占总收入的400/一50%,有的甚至超过70%,如美国花旗银行的中
间业务占到总收入的79.83%。“而我国商业银行一般占比在10%左右,截至2005
年底,工行的中间业务仅占到总收入的63%,农行为4.6%,中行为13.9%,建行
为10.14%,这就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更大程度地被利率牵制。
(--)风险偏好转移因素
在以前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存贷款利率基本上由国家确定,资金的价格不能
有效地对风险收益进行补偿,因此商业银行对于期限长、风险高的一般贷款有一
种天然的回避偏好,在自主选择的资产范围内,倾向于大量持有风险低的短期资
产。而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信贷的风险程度确定资金
的价格,使资金价格反映出资产的风险补偿,高风险可以获得高收益。在这样的趋
势下,商业银行客观上有牺牲安全性而追求高收益的动机。为了完成一定的赢利
目标,商业银行就会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项目。可见,商业银行在风险偏好
上的改变,无疑增加了自己的利率风险与经营风险。
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不足
由于长期在利率管制的环境下经营,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利率变动并不敏感,
对于利率风险也没有充分的认识。既没有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也缺
乏科学的利率预测与定价机制,更谈不上建立利率风险计量模型以及实施利率风
险的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
上都比较落后。具体表现在:
一、利率风险衡量、评估和规避机制尚未建立
该机制是指:通过建立风险指标体系,衡量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程度,评估
利率风险损失值,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及时调整,以规避利率风险。“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还处于空白状态。原因如下:
(一)利率风险管理基础数据的欠缺
我国商业银行由于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数据,再加上有关利率风险管理
系统软件的缺乏,大量信息的加工处理难以正常运作。如在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
中缺乏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等详细基础数据的支持。
(二)利率风险管理相关机制的缺乏
由于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率风险评价机制,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不能
进行正确的识别、分析与测量;又由于潜在的利率风险报告机制、反馈机制尚未
建立,我国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地应对利率风险的发生;而因为有效的利率风险补
偿机制的缺乏,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损失抵补的操作工具几乎没有,各商业银
行附加的一些保护性条款也并未真正实施。
(--)利率风险管理规避机制的缺乏
1、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避险工具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衍生市场更不发达,缺乏国际市场常用的金
融远期交易、套期保值、期权交易、调期交易等金融衍生产品,客观上阻碍了商
业银行利用金融市场进行利率风险的规避。
2、资产负债品种、结构的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品种、结构非常单一,即使测算到缺口风险的大小,
也未必能根据所承受的风险状况,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中的投资组合,有效地进
行利率风险防范。
二、缺乏完备高效的利率管理机制
(一)利率决策机构的缺位
利率风险是集中性风险,应该集约管理,但很多商业银行没有建立专门的利
率风险管理机构,也没有建立利率风险管理和报告的专门条线。我国商业银行常
常是分工某一部门负责执行央行的利率政策,而缺少自身的利率政策及其有效
的决策机制。
(二)利率体系构成中重要决策因素的缺失
近几年,对优质客户的营销中价格竞争成为主要手段,而银行对金融产品的
定价需要考虑的因素、遵循的原则、操作的程序等方面相对缺乏。商业银行出于
赢利性的考虑,往往缺乏对利率风险的监管指标。
(三)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滞后
因为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滞后,我国商业银行对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央
行货币政策的变化反应迟钝,一旦遇到利率的频繁变动,便对突如其来的利率风
险无所适从。
三、利率风险管理的观念滞后,制约利率风险防范技术的发展
从利率敏感性分析,据调查1995年至2002年利率下降期间大多数银行保持了
正的资金缺口,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意识十分薄弱,即便意识到了利率
波动对业务产生的不利影响,大部分银行依然不知该如何控制和管理风险。
从现实层面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省级以下分行基本上没有进行利率风险管
理,而股份制商业银行一般也仅对外币业务实行利率风险管理。主要原因为:
(一)长期利率管制的影响
长期利率管制使得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重信用风险管理,轻市场风险管理”
的倾向,没有将利率风险纳入整个风险系统进行统筹管理;同时对利率变动反应
较为迟钝,认为利率风险带来的损失不大。
(二)商业银行各个经营层面认识上的不同
在我国商业银行各个经营层面中,大部分人认为利率市场化是国家为深化金
融体制改革,加入w TO的客观需要,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会太快,因此对利率
风险重视程度不够,坐等观望气氛较浓。
(--)现行利率管理基础工作较弱
由于现行利率管理基础工作的薄弱,各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缺乏主动
性,认为在利率政策、管理环境等现实条件下,商业银行自身难有作为,所以只
能被动应付和接受利率风险。
四、有效定价机制的缺乏与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匮乏
(一)定价机制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资金价格的定位涉及商业银行经营目标、战略决策、
市场竞争策略等宏观和微观层面。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金定价实践仅局限于对
贷款利率进行一定幅度的浮动,基本上没有在市场中进行资金定价的经验。在贷
款发放时,不对贷款进行成本测算和风险分析,没有明确的价格管理机构与定价
模型,甚至根本没有风险覆盖定价的意识。
(二)管理人才
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对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理论和技术方法要求很高,
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接受这方面系统培训的人员甚少,高素质的利率风险管理
人才严重缺乏。这也是造成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预测、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较弱的
原因之一。
第二节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商业银行由于以前深受巨额不良贷款拖累之苦,非常重视信用风险问题,
往往集中精力降低和处置不良资产,无暇顾及其它风险。但事实上,国际银行界
一般都认为,利率风险才是最严峻、最具破坏性的风险之一.因为信用风险是逐
笔暴露的,而利率风险的影响则是全方位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风险极易引致商业银行破产,造成全行业危机。如
果我国银行业不能未雨绸缪,及早防范,利率风险及其导致的损失很可能会成为
继不良贷款之后,我国银行业不得不面临的又一难题。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
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具体表现在:
一、外在压力
入世以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将进入新的时期,在开放的经济、金融环境
中,我国商业银行将与外资银行展开直接的、零距离的竞争。因为西方国家基本
上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都经历了利率市场化的洗礼,而我国商业银行
还处在当前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对利率风险防范缺乏足够的重视,也对利率变
动不敏感。可以想象,外资银行进入后必将对我国商业银行各个方面造成巨大冲
击,尤其是以前落后的风险管理模式。因此,加快实现利率风险防范的有效性不
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也是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二、内在动力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缺少资本约束,普遍存在“速度情结”和“规模冲
动”,盲目扩大自己的信用,在经营发展中往往忽略利率成本,出现了许多短期
投机行为。这些行为在短期内可以使商业银行增大资产或负债规模,但从长期看,
商业银行潜伏着巨大的利率风险。
另外,我国当前经济处于局部投资过热时期,而经济过热来自商业银行信贷
供应过快。信贷的过猛增长,造成了投资过快增长与低水平重复建设并行发展,
使我国商业银行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在商业银行贷款以中长期贷款居多的现实情况下,如果利率下降,商业银行
将面临着巨大的利息损失。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有必要加强利率风险防范的有效
性,这既是配合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也是商业银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原则要求
1997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正式发布了《利率风险管理原则》,要求
各国监管当局在计算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时要将利率风险考虑在内。《利率风险
管理原则》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国际业务在管理技术上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同
时,我国商业银行的每外分支机构可能面临所在国家和地区金融监管当局更为严
格和全面的风险管理要求。为了应对这些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加强对利
率风险的防范工作。可见,有效的利率风险防范是我国商业银行不断适应国际准
则,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
四、现实需要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仍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主要是商业银行利率
风险防范水平还处于较低阶段,对利率风险的认识不充分,缺乏利率风险防范的
经验与手段,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如果在银行内部尚未建
立强有力的约束机制情况下,贸然推进利率市场化,就有可能发生提高存款利率、
降低贷款利率的恶性竞争,从而加重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和经营压力。也正
是出于金融、经济稳定的考虑,央行不得不放慢利率市场化进程。
因此,加快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的有效性,有利于规范我国金融
市场的运行秩序,可以减少商业银行及其它经济主体经营中的投机冒险行为;同
时,可以保证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避免金融动荡;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有效的利率风险防范是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促进其它
各方面经济改革顺利进行的现实需要。
第三节全面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防范体系
一、构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利率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为了控制利率风险并保持其净利息收入稳定增长
而对其资产负债采取的一种积极管理,它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
(一)构建利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数据统计方法和信息管理系统两方面都无法满足利率
风险管理的需要,应尽快构建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其一,商业银行需要尽快建立与利率风险管理相适应的分类统计方法。对各
经营网点、各部门的资金成本,目标收益等数据进行仔细测算分析,以便把涉及
全行资金成本价格、风险收益的存贷款利率等数据纳入电子化管理。
其二,商业银行需要尽快开发利率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这样的信息管理系
统用于分析和研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状况、利率的期限结构等,以保证从科
技手段上强化利率信息的实时监控,确保利率风险管理手段的顺利实施。同时,
它还可以提高利率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使利率定价及时传达到商业银行的任何分
支网点,保证商业银行利率政策执行的统一性。
(二)构建利率风险识别系统
商业银行要识别利率风险就是要测量分析现有的资产负债状况承担了多大
的利率风险。缺口分析法是目前国外银行测量利率风险的基本方法之一。如前所
述,不管银行资产负债存在正缺口还是负缺口,在利率变动的情况下,到期的资
产和负债利率会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银行净利息收入,利率风
险便凸现出来。而缺口分析法就是要对商业银行所有生息资产和付息负债的期限
和重新定价的机会进行分析,提前对未来资产负债利率结构的变化做出估计,以
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规避可能的利率风险。可见,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测量
方法的准确性,就可以加强对利率风险的识别。
(三)完善利率风险控制策略
商业银行识别了利率风险之后,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利率风险控
制策略。
1、传统策略选择调整资产负债表的结构,缩小利率风险缺口。这包括选择
有利的利率条件、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有效持续期缺口管理等。在实际利率风
险管理中,由于直接调整资产负债表结构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容易使银行收
益受到限制,所以这类策略并不是完全通行。
2、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控制利率风险。这类策略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金融衍生
产品交易规避利率风险,如利率互换、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我国商业银行要
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借鉴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完善利率风险各种
可行的控制策略。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资金定价系统
资金定价既是银行和客户商定资产和负债等产品价格的经营行为,又是商业
银行对资产营运风险和预期收益进行控制的管理活动。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
业银行要实现经营目标与控制经营风险,就必须构建有效的资金定价体系。
(一)构建合理的内部资金价格
内部资金价格是指资金在银行内部不同部门、不同产品、不同分支机构之间
流动时的价格,也可以理解为商业银行内部非独立核算的资金供求双方发生资金
转移时所产生的交易价格。”
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有资金筹集和资金运用两方面。资金
在来源和运用之间转移时,如何核算资金成本显得尤为重要,它也是加强银行利
率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从管理会计的角度看,内部资金价格确定了资金资源在
银行内部分配时的一个价值尺度。只有准确地核算资金成本,对各种资金来源的
利率进行分析,才能合理地体现存款的真实成本;也只有构建合理的内部资金价
格体系,给不同的资产进行合理定价,才能有效地引导资金的流量和流向,使资
金向低风险和高收益的项目和地区集中,降低商业银行总体利率风险水平。
(二)构建灵活的存贷款价格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是存贷款定价体制的改革。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
率将成为商业银行竞争优质客户、争夺优质项目和扩大资金来源的重要工具。随
着银行与客户之间资金定价的博弈越来越强,大批优质客户在与银行协商定价的
过程中会不断向银行施加压力,迫使银行提高存款利率和降低贷款利率。
因此,商业银行不得不利用低利率策略稳定并吸引大批的优质客户,利用高
利率策略限制或淘汰劣质客户,这是现阶段对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营销手段的基
本要求,目的就是取得最优的预期收益。而商业银行在确定存贷款利率时要综合
考虑资金收益、筹资成本、目标收益率、竞争形势以及同业市场利率。为此,商
业银行必须构建灵活的存贷款定价体系,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避免因
同业信息不畅而陷于被动局面。
三、加快经营重心的转移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必将加剧,从而导致存贷利差缩
小,盈利空间收窄。为了改变对存贷款业务的过分依赖,减弱利率风险的困扰,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快经营重心的转移。包括实行新的业务发展策略,拓展收费
性中间业务和增大零售业务比重。
(一)大力拓展中间业务
利率市场化主要对银行的利息收入部分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银行传统业务
将进入微利时代,而中间业务等其它非利息收入不会有太大影响。很明显,非利
息收入的中间业务占比越高,银行抵御利率风险的能力就越强。而如前所述,与
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占比实在太小,难已抵御日益加大的利
率风险。因此,随着存贷款业务投入产出比的下降,那些不受利率波动影响、不
占用银行信贷资金、收益稳定且市场巨大的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必将受到各商业
银行的重视和推广。可见,大力拓展收费性中间业务不但能增加我国商业银行的
收益,还能减少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利率风险,提升它们的国际竞争力。
(二)大力增加零售业务
零售业务具备收益稳定、风险相对较低,市场潜力大等特点,是商业银行传
统业务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部分。对于一家商业银行而言,在零售业务领域的成功
可能成为其生存的关键,也正因为如此,西方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始终高度重
视并持续加强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得
到快速提高,金融观念日益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零售银行业的新时代。
所以,顺应利率市场化环境中以个人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和服务意识,我国商业银
行应大力增加个人金融业务的比重和贡献度,实现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战略
转变,从而增强自己抵御利率风险的实力。
四、加快金融创新
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同业竞争更加激烈,从而迫使各银行积极进行金融产
品创新以产生新的业务需求。同时,利率市场化形成的市场风险、不同风险偏好
的市场参与者也需要不同的金融产品来防范或投机风险,这也会促使商业银行进
行金融产品的创新。
(一)金融创新的现实条件
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地创新各
种利率产品,如保险业务预付款融资利率、法人账户透支利率、浮动存贷款利率
等。又如在存款产品中,利率与期限、开户起点、日均余额、账户管理费率等要
素的不同组合可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符合客户需求和个性化的存款产品。另一方
面,商业银行可结合传统业务进行金融服务的创新。如银证转帐业务,代收代缴
业务,一卡通业务等。
(二)运用金融创新规避利率风险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规避利率风险,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许多金融创
新工具,以利率衍生业务发展最为迅速,其中最主要的有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
货、利率互换和利率期权等。这些创新的金融工具能有效地转移投资者某些不愿
承担的利率风险,如利率互换将具有浮动利率的贷款转换成固定利率的贷款而摆
脱了利率波动的风险,迎合了人们避险的需求和管理利率风险的需要。所以,我
国商业银行应根据利率市场化和金融监管的发展情况,借鉴西方先进的利率风险
识别和管理技术,适时设计与开发客户需要的各种金融衍生品交易。同时,我国
商业银行自身还需要运用多样性的金融创新来规避利率风险,实现利率风险的分
散化、有限化、和外在化。
第四节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监控与责任
利率风险的防范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金融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等
各个部门共同努力,从宏观和微观的各个方面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防范创造条
件。但是在我国,中央政府对货币政策干预性较强,利率管理权限集中在国务院,
中央银行只是授权代管机构。因此,国务院往往从宏观经济角度、从整个社会角
度来考虑利率的升降,而基本忽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我国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的难度。在现阶段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要提高我国商业
银行防范利率风险的能力,就需要加强金融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监控
与责任。
一、央行应降低利率调整的不确定性
在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央行利率调整已实现了“标准化”,即利率调
整幅度大多为0.125%、0.25%、0.50%和0.75%四类,而且多数情况是0.25%。这些
国家的商业银行在识别利率风险时,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将不同的利率假设代入
模型,随时就能计算出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并且,商业银行在做利率假设时,
由于一般选三种可能即可,即未来利率比现行利率增加O.25%,不变或减少0.25%
(在经济活动较为剧烈时可选择0.50和0.75作为调整的幅度),因而容易操作。
这样由利率假设得出的结果备选项少,且必有一个是正确的,非常便于商业银行
控制利率风险。
但在我国过去的历次利率调整中,很难发现其中的规律性。1996年我国宏观
经济“软着陆”以来,物价走向稳定。中央银行从1996年5月1日至2002年2月25
日的8次下调利息中,一年期存款利率每次降低的幅度分别为1.80%、1.71%、
1.81%、0.45%、0.45%、0.99%、1.53%和0.27%。我们不清楚央行调整这些幅度的
依据是什么,但在1996年以来的贷款利率大幅下调中,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
急剧下降说明:央行利率调整太大的不确定性,将会加重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尤其是利率调整幅度的“非标准化”将会使商业银行无从应对,只能被动地接受
利率风险。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今天,我国央行应尽快实现利率调整幅度的标
准化,降低利率调整的不确定性,以便于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二、央行应增加利率决策的透明度
在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利率政策的决策是相当透明和规范的,央行理事
会或货币政策委员会何时开会、议题是什么都事先确定并提前予以公布,若利率
变动必然是在会议结束后一日。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即将结束和金融业
的进一步对外开放,要求增加我国经济决策透明度的呼声日益强烈。商业银行只
有对央行的利率决策依据和决策程序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准确预测央行基准利
率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
虽然,近年来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决策的透明度已有很大提高,但今后仍需从
以下两方面加以改善:其一,增强央行本身对数据的分析性说明,而不仅是罗列
相关数据:其二,缩短数据公布间隔,扩大数据统计与传播范围。这些措施都便
于商业银行根据相关信息控制利率风险。
三、央行应大力推动金融创新
在西方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金融创新产品的不断推出,许多新的融
资工具被看作是存款的替代品而不断出现,都大大化解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在我国长期利率管制的体制下,央行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则是从防范风险角度加
以限制,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业务需要层层报批,这种体制严重妨碍了商业银行
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
在现阶段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巨大的利率风险,
央行应鼓励并促使商业银行大胆尝试金融创新,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和新的业
务突破口。同时,利率市场化给各种利率风险规避型金融工具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从而也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但这需要金融监管部门的配合,有了监管部门的
大力推动,种种金融创新才会层出不穷。所以,为了保证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
顺利进行,央行不仅要监管、更要扶持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在政策上不断鼓
励商业银行开拓金融创新,促进商业银行有效规避利率风险。
37
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
第一节我国商业银行防范利率风险的宏观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利率多变的经营环境,如何有效控制利率风险,提高利率
管理水平,形成现代高效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从宏观角
度分析有以下策略:
一、加强对利率走势的分析与预测
科学准确地预测利率是有效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利率市场化使得影响
本外币利率变动的变量来自国内外的多个方面,包括国家宏观经济状况,、中央银
行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本外币之间以
及各种外币之间的汇率状况等。因此,在进行利率预测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以下因
素对利率走势的影响。
(一)宏观经济状况
市场利率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性,宏观经济的萧条往往
伴随着市场投资需求的下降与资金的相对过剩,从而造成利率水平的下降;相反,
宏观经济的繁荣会造成市场投资需求的旺盛与资金的相对紧缺,必然引起利率上
升。实践证明,利率由低到高的转折点往往与工业生产的转折点同步,因此,利
率是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个很好的指标,预测宏观经济走向对于预测市场利
率具有重大的意义。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质在于改变货币供给,从而影响市场利率,再通过利
率的变动达到预期的目标。央行改变货币供给即放松或收紧银根政策的操作工具
为公开市场业务、改变准备金比率和改变再贴现率三种。商业银行可根据央行对
这三大法宝的操作来判定货币供给的扩张和收缩,进而预测利率的走向。财政政
策是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以影响社会总需求,再通过利率的流动性效应、收入效
应和价格效应来影响利率变动的轨迹。
(三)资金供求状况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是由市场可贷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的均衡决定的。因此,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分析市场资金供需情况来确定利率的变动方向。其中,可以根
据全国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了解利率总体水平的趋势,了解每一个局部市场内的
利率前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为了从宏观上掌握全国的资金流量和流向,
都建立了资金供给和需求的核算体系,并定期公布有关资料,这是商业银行预测
市场利率的重要信息来源。
(四)汇率状况
从汇率影响利率的角度来看,汇率的变动将会影响利率的变动。当外汇汇率
上升,本币贬值时,国内居民对本币的需求就会下降,从而使得本币相对充裕,
国内利率便趋于稳定,并在稳定中下降;反之,当外汇汇率下跌,本币升值时,国内
居民对本币的需求就会增加,本币供应就处于相对紧张状态,从而迫使国内市场
上的利率上扬。由此可见,利率与汇率有较强的联动关系,并且相互制约。
在充分考虑与分析了以上四个方面因素后,我国商业银行便可着手进行两项
工作:
其一,建立模型
我国商业银行要尽快建立符合自身经营特点的利率走势预测、利率风险计量
和利率风险管理的分析模型,提高对长短期利率的预测能力,以便把握利率变动
的走势,保持相应的风险缺口,降低利率风险。其中,利率走势预测模型可以通
过借鉴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金融管理部门和有关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来建立。利
率风险计量和利率风险管理的模型要充分利用本行的有关数据资料,如各时期利
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总额、缺口大小和方向、资产负债持续期等,采
用国际银行业通用的重新定价法或模拟法进行分析,并设计出各种降低利率风
险、增加收益的方案,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其二,利率预测
国际银行界可供参考的利率预测方法有货币供给分析法、费雪效应分析法、
资本流动账户分析法、隐含利率预测法等。在进行利率预测时要密切关注和监测
国内外金融市场利率和汇率动态,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和先进方法对本外币利率趋
势进行科学的预测。利率预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率变动方向、利率变动水平、利
率周期转折的时间点等,其中难度最大的是利率周期转折点的预测。通过对经济
周期、利率周期历史情况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经济条件变化的科学认识,运用高级
数理统计和动态计量经济学方法与先进技术手段,才能对利率周期转折点进行科
学和基本准确的预测。而科学准确的预测结果将为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供
可靠的决策依据。
综上,加强对利率走势的分析与预测,我国商业银行便可根据对利率的预测
和市场变化情况,及时对有关金融产品定价进行调整,不断增强对市场利率变化
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二、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贯穿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它是利率风险管理的
核心部分。西方商业银行都以发展有本行特色的资产负债管理技术为利率风险管
理的主要手段。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以取代贷款规模
管理。主要包括:
(一)缺口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要循序渐进地发展资产负债管理技术应以发展缺口管理为
突破口。
l、计算缺口。运用敏感性缺口理论和技术,在准确研判利率走势的基础上,
商业银行可计算出各时期利率敏感资产和负债总额,资金缺口的大小和方向,有
效持续期缺口大小和方向等。
2、控制缺口。通过与理想缺口状态的比较,商业银行就能确定缺口调整的
方向。然后,商业银行就可以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内不同利率敏感度资产负债的
比例,控制缺口的大小。
3、利用缺口。如果资产负债的错配缺口与利率的变动方向相适应,不但不
会形成风险敞口,还会增加收益。所以,商业银行要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使资
产负债的缺口与利率变化的方向相适应,减少或避免“反向缺口”形成的风险。
可见,缺口管理的实质就是商业银行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尽可能降低
“反向缺口”规模,从而控制利率风险。如资产和负债错配得当,反而能实现商
业银行利润最大化。
(--)负债管理
负债管理的核心是银行可以主动管理负债,资金来源银行是可以控制的。借
鉴国外商业银行的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应调整负债结构,增加主动型负债,扩大
资金来源。具体做法有:
1、加速负债证券化,创新负债工具。如CD、信用卡、记账卡等:
2、开发各种债务资金。商业银行可利用再贴现、再贷款、同业拆借、回购
协议等方法灵活组织各种债务资金来源,以便与资产相互匹配;
3、发行金融债券。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管理办法,
商业银行可择机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改善负债期限和利率结构。以便与中长期
债券资产保持期限上的一致,缓解目前中长期资产大于中长期负债的局面,从而
防范利率风险。
(三)资产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为了优化资产结构,需要探索资产证券化、贷款出售、资产回
购等途径,大力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以便合理规避利率风险。这就需
要对资产业务实行:
1、优化结构
商业银行以合理的存贷比确定资产总量,并优化资产结构,实现资产多元化;
同时,坚持长、中、短期资产并重的原则,向“短、平、快”项目倾斜,适当增
加非贷款资产比重(主要可用于中短期国债投资)。
2、浮动利率
在现有的对流动资金贷款拥有一定浮动权的基础上,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在
大部分贷款投放上的利率浮动。另外,我国商业银行还要区别不同信誉级别的企
业,并根据是否有抵押物等实际情况,对贷款利率实行有差别的浮动,使贷款利率
能体现风险状况。
(四)表外业务管理
直接调整资产负债表结构有时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我国商业银行还可
通过表外业务的管理对利率风险进行转移或缓释。如借助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来管
理利率风险(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
但也要注意各种金融产品用来缓解利率风险时都有其特有优势,也存在各自
的局限性。如利率期货主要用于规避资产净值变化,而不适用于规避净利息收入
变化;利率期权则可以防止净利息收入的下降;利率互换比较适合于规避由利率
变化所引起的净收入变化。所以,商业银行在运用这些利率风险管理手段时,要
灵活选择并注重避险工具之间的搭配使用,设法从利率变动中获取最大收益。
三、完善利率风险管理机构与制度
建立利率风险管理必须的组织结构,发展相关组织结构实际发挥的作用,是
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西方商业银行设有专门的决策机构一资产负
债管理委员来管理利率风险,并设置专门部门(通常为资产负债管理部)负责利
率风险的日常监控。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置还不够完善,即便公司化改
革领先、组织建设较好的银行内部职能分工也未完全明晰。一些银行直接以信贷
管理部、资产风险管理部等部门替代资产负债管理部,以信贷风险管理作为银行
资产负债管理的重心。针对这些情况,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应完善以下方面工作:
(一)利率风险管理机构
设立利率风险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制定利率风险管理战略。各商业银行根
据战略发展规划和资产负债业务情况,特别是资产负债利率敏感性缺口状况,统
一制定其各类产品定价策略,引导资产负债业务协调发展。同时,在银行内部建
立专门的利率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利率管理办法和具体的实施细则;研究央行、
市场利率走向及对本行经营成果的影响;制定系统内往来利率和外部资金基准利
率;指导和检查利率政策贯彻执行情况等。
(二)利率风险管理制度
4l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的利率风险监管体系,就需要完善利率风
险管理的各项制度。这包括尽快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利率政策,尽快制定
利率风险管理的监控流程,以实现利率风险监管的规范化、法制化。具体而言:
1、健全利率管理机制
各商业银行需科学制定利率风险管理操作程序,建立分析、识别、计量、评
估、预警和控制环环相扣的利率管理机制。引如利率风险指标体系,引入相关的
风险计量工具和模型,把风险尽可能精确量化和可比化。根据利率风险的特点,
选择合适的管理系统软件和技术工具,提高风险测算和评估的效率。利率主管和
执行部门要定期对利率执行情况进行调研,并向部门负责人提交分析报告及建
议。部门负责人审查同意后,向利率风险管理委员会提交议案后执行。
2、制定合理利率政策
我国利率风险主要来源于以往制定的存贷款利率政策,因此现阶段利率政策
应保持适度的灵活性。商业银行可以提供高于市场的存款利率和低于市场的贷款
利率,同时提高高质量贷款(如银团贷款)集约化营销能力,在降低利率风险的
同时保持较为理想的净利差收入水平。
3、划分利率风险管理职责
商业银行明确利率风险管理的具体部门和人员后,要合理划分利率风险管理
的职责。在利率管理程序的重要环节上需分工明确,避免“扯皮”现象发生。如
计财部门作为利率主管部门,负责基准利率的确定。各对外业务部门根据客户综
合贡献度、业务风险等因素,在基准利率上进行上下浮动,制定对不同客户、不
同业务的差别定价。
四、完善商业银行的定价机制
利率市场化后,价格对市场的敏感|生将凸现出来。因此,在具体的存贷款定价
上,我国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定价的终极目
标,同时兼顾销售目标和择优目标,通过差别化的定价,快速抢占和扩大优质客
户的市场份额。对于基准利率水平,要根据资产负债管理的战略需要,以中央银
行的基准利率为基础,在充分考虑全行的资金成本、存款费用、贷款费用、贷款
的目标收益率、同业竞争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而总行对各分行的定价授权,则
依据各分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所在地经济发展状况、当地同业竞争关系等因素确
定。
(一)建立贷款定价模式
商业银行根据贷款对象的信用等级、贷款规模和风险状况等因素,确定使预
期收益能够完全覆盖可能产生的风险的贷款价格。这需要商业银行具体分析贷款
客户的基本情况和社会供求关系,综合考虑客户的贡献度和潜在风险因素,根据
42
不同贷款收益水平和风险额度确定不同的贷款利率,以确保贷款投放的安全和
利润最大化。贷款定价可以采用的方式有:成本加成定价法、基准利率加点定价
法、价格先导定价法等。我国商业银行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
(二)健全存款定价机制
商业银行在被动负债的情况下,存款呈现自然增长的特点。如果商业银行资
金充足而资金投放渠道有限,存款有可能成为负担。所以商业银行要改变“存款
立行”的观念,对存款要有选择地吸收,尽可能吸收成本最低的存款。这样,选
择吸收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存款定价的过程。同时,我国商业银行还要根据资产
的性质,预测可能带来的收益,扣除税费、风险损失和预期利润,得出最高存款
定价,以此来吸收大额存款或向同业拆借资金。
(三)完善内部资金定价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要确立内部资金有偿使用的经营管理理念,提高资金的使用效
益和效率,就需要要完善内部资金定价机制。
1、内部资金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的价格要采取市场化方式形成,
利率水平要逐步与市场价格接近,并与之同频、同幅变动。这需要合理确定内部
资金利率结构的比价和差价关系,理顺内外部利率体系。
2、内部资金流动市场化。商业银行通过购买制的市场化手段引导内部资金
的趋利性流动,从而实现内部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宜通
过小幅、快频的方式经常对内部资金价格进行调整,以灵活反映内部资金的供求
状况,加强内部资金的合理流动。
(四)完善利率定价所需条件
我国商业银行要建立与健全利率定价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和必要的技术支持
体系。包括:
1、细化利率定价、风险管理和绩效考核的专业分工,建立按产品、客户以
及业务经营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和业绩考核的管理会计制度,为贷款定价提供基础
数据。
2、健全各项业务经营的管理信息系统,利用内部评级法和已收集积累的有
关数据对各种风险的损失概率和损失大小进行科学合理的侧算,提出每笔业务的
风险溢价参考值和潜在风险管理方案,建立风险溢价测评体系。
3、建立内部转移价格制度有效调节各业务流程与环节利益的再分配机制,
培育内部资金转移的正向激励机制。
4、建立内部资本预算和分配制度,以资本约束业务部门或分支机构的资产、
负债及表外业务的总量扩张与结构调整,形成收益激励与风险约束的平衡机制。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应以收益与风险成本相对称原则为基础,根据自身业务
43
发展状况和经济、技术实力,完善内部定价和管理核算体系,逐步提高利率定价
的能力。其一,要进行盈亏平衡点侧算,用目标利润倒逼计算存贷款利率;其二,
要具体分析存贷款客户的各种情况。根据不同存贷款的利用效率与风险水平来
确定不同的存贷款利率,最终实现稳健经营和银行价值的最大化。
五、完善利率风险内控机制
商业银行防范利率风险的关键措施之一就是建立起完善的利率风险内控机
制。我国商业银行应主动地参照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银行稳健利率管理的核心原
则,尽快建立综合性的利率风险内部管理机制。结合发达国家的基本做法和我国
的具体情况,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内控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加强各级管理层对利率风险的监控力度
我国商业银行机构多、分布广,因此更需要加强各级管理层对利率风险的监
控力度。具体可以采用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动态监控模式:风险头寸的
规模和性质由总行利率风险管理部门统一决策,并逐级分解到各基层机构,作为
风险控制线对各级机构进行约束。若下级银行风险头寸超出控制限额,则把不能
抵消的风险头寸自动提交上级行处理。
(二)实现利率风险管理程序化
要尽量减少利率风险管理中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就需要实现
利率风险管理的程序化。对涉及利率变化和利率执行的任何决策,都必须是在认
真调查论证、综合评估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慎重抉择。
(三)建立科学的风险计量和监测系统
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能够反映与本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
头寸相关联的利率风险计量系统,分类和归总本行当前及未来面临的各种利率风
险。同时在风险监测方法上尽量采用国际银行界最新的监测模型,结合自身特点
有所修正,有所创新。
(四)完善内控制度并接受独立的外部审计
为确保各项工作良好地运行,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和完善银行内部控制制
度,防止形成人情利率、人为利率风险。同时,我国商业银行还需定期接受独立
的外部审计,便于及时发现存在的各类问题。
第二节我国商业银行防范利率风险的微观策略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防范利率风险的微观策略可分析如下:
一、做好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
(一)思想上重视利率风险
我国外币金融资产、同业拆借市场以及国债二级市场的利率已经市场化,以
此为突破口,我国利率全面市场化将是下一个必然走向。在这~阶段,我国商业
银行应转变观念,重视并做好利率风险的管理工作。
1、正确认识利率风险。其一,利率风险不可能完全消除。这是因为资产负
债对利率有不同的风险度,不可能完全匹配。从国外发展经验看,“脱媒”趋势
将减少商业银行存款,使商业银行转向资本市场获取资金来源,而这部分资金期
限一般较短,加剧了资产负债不匹配的状况。第二,利率风险并不是银行面l临的
最可怕的风险。在利率风险管理与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管理相矛盾时,应从
银行大局出发,让位于其它风险管理目标。
2、重视利率风险管理。虽然利率风险属于基本可控风险,相对容易管理,
但不能因为这样而轻视利率风险。面对日益多变的环境和日益激烈的竞争,我国
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利率风险问题,深入研究国家利率改革方向和长短期利率走
势,积极采取应对措旌,提高利率风险防范能力。尤其是商业银行总行要在防范
利率风险方面发挥主要作用,要加强全行利率风险的总体控制,引导各分支行提
高对利率风险的认识水平,及时向分支行传递各项相关信息。
3、坚持经营指导思想不变。我国商业银行要牢固树立稳健经营的指导思想
不动摇,任何一项利率决策必须以是否有利于经营为前提,以是否取得了最佳效
益为标准,以是否确保安全、不形成亏损为底线,做到不利于长远发展的思路不
考虑,不产生效益的竞争不参与,不利于安全的方案不选择。
(二)加快人才的培养
现代商业银行竞争的实质就是管理和技术的竞争,而管理的实施和技术的
应用都离不开人才,因此以人为本是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精髓。在西方商业银行
中,利率管理专家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对经济问题具有较强分析能力并具备较
高的利率风险管理技能。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急需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利率
管理队伍。为此,对利率管理人才坚持:
l、长期培养和引进。商业银行通过长期培养和人才引进,造就一支能熟练
掌握和运用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的人才队伍,负责相关信息的搜集和分析,预测利
率变动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2、定期培训和提高。商业银行对利率管理人员应采取以能力和素质为主的
定期培训,重点是提高他们利率风险管理的实用技术和方法。培训的目的不在于
仅仅教给学员一定的利率管理知识,而在于根据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特
点,培养学员坚持自觉学习现代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能力。
(三)完善利率风险防范相关系统
1、数据统计系统和计量软件系统。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数据统计系统主
要是为中央银行宏观统计服务的,系统软件的滞后已成为利率风险管理工作的瓶
45
颈之一。因此,各商业银行首先要对现有的数据统计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使得大
量的业务数据在业务发生时就可以直接输入到管理数据库中,以便满足其后开展
的各项管理的需要。同时,加快利率风险管理程序和数据库的建设,提高信息处
理能力和反馈水平,为敏感性缺口分析等利率风险控制手段提供技术支持;而随
着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动的加剧,商业银行还应尽快研发全面计量各类利率风险
的计量软件系统。
2、信息系统与会计监管。利率具有多变且变化迅速的特点,因此利率风险
不仅难于事前控制,而且容易迅速传递和扩散。为此,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建立保
证监管信息迅速传递的信息系统,使监管当局能及时获取有关银行利率风险状况
的信息,做好利率风险的事前监控,并对出现严重利率风险的银行采取紧急措施。
同时,商业银行自身也要加强会计监管工作,完善会计监管的各种制度,尽早建
立起符合我国国隋的资产负债分析系统。
(四)实施业务多元化
我国商业银行之所以面临较大的潜在利率风险,主要是经营收益对存贷款利
差和资金投资收益依赖度比较高,而与资产和负债关系不密切的中间业务收入占
比较低。因此,商业银行应调整资产结构,实行多元化经营。具体做法如下:
1、充分发挥银行网络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各种代收费、代保管、代理保险
等业务,增强商业银行的社会化服务功能。
2、积极拓展与资本市场相关的各种代理业务,如银证通、代理证券资金清
算、基金代理销售和托管业务等。
3、利用信息和信用优势,大力开展对客户的各种信息与信用咨询业务。
4、大力发展国际业务中的信用证、保函、国际托收、汇款、押汇等业务。
5、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展现代管理业务,并抓住国有资本重组的历史机遇
发展理财顾问业务等。
6、在加强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适时开展贷款承诺等承诺类
表外业务。
二、用好利率风险常见应对策略
(一)征收贷款折扣费用
贷款折扣费用由银行从合约贷款额中直接扣除,同时,借款人仍以合约的贷
款额还本付息。贷款折扣费用使实际贷款利率高于合同利率,增加了银行的收益。
银行通过收取贷款折扣费用,可以针对其在贷款中可能承受的利率风险更好地定
价。
(二)收取提前还款违约金
在固定利率贷款方式下,当市场利率降至贷款合约利率以下时,借款人可能
要求提前偿还贷款余额。这时,银行可以通过向借款人征收提前还款违约金来弥
补可能因此受到的损失,降低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因此,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银
行对提前还贷要征收一定的违约金。
(三)建立利率风险损失准备金
损失准备金是防范利率风险的缓冲剂。从理论上分析,如果计量准确,这些
为防范利率风险而计提的准备金应等于相应套期保值的费用,也应等于拟收取违
约金的数额。而当银行因为无法进行套期保值操作而建立损失准备金时,准备金
的数额应与预期损失相当。
(四)大力发展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
从国际经验来看,规避利率风险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可调
整利率抵押贷款能使利率风险从银行较为成功地转嫁给借款者,或在银行与借款
者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利率市场化国家的经验大
力发展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在我国发展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要重点解决两个
问题:
第一是盯住指数选择问题。实行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国家的贷款利率盯住指
数一般是物价水平指数或者是利率指数。物价水平指数反映通货膨胀水平,贷款
利率盯住物价指数能够降低通货膨胀的影响,把通货膨胀带来的利率风险转嫁给
借款人。但由于物价指数构成的复杂性与统计的滞后性,盯住物价指数调整利率
就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所以许多国家的贷款利率选择的是盯住利率指数,利率
是不同期限的国债利率或存款加权利率。由于在我国国债利率是一种能够较准确
地反映资金市场供求状况的安全利率,用它作为盯住指数,贷款人容易确定增减
基本点数,因此我国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的利率可以采用盯住国债利率的做法。
第二是利率调整间隔期的问题。调整间隔期不同,银行与借款人的利率风险
大小就会不同。不同的借款人,其风险偏好是不同的。为满足不同借款人不同的
风险偏好,银行在确定利率的调整间隔期时必须进行金融创新,灵活地设计利率
的调整间隔期,调整间隔期可以定为半年、1年、3年或5年等。作为补偿,调
整间隔期越短则贷款的初始利率也就应当定得越低。通过对利率调整间隔期的灵
活设计,在借款人和银行之间形成不同的风险结构,而且将不同风险与不同风险
偏好匹配,可以提高金融效率。
(五)应用金融工程学管理利率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除了在日趋成熟的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市场和票据市场上利用
现货金融工具管理利率风险外,还需要学会并应用金融工程思想去管理利率风
险。所谓金融工程是指创新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与应用,以及对金
融问题进行创造性的解决。”
47
事实上,商业银行许多柜台交易的衍生金融品种均可以具体转化为一些附
加条款的现货交易。如在存贷款合同中,只要双方都有利率风险预测,无论双方是
风险规避者、冒险者、还是中立者,都可以通过增加附加条款达到均衡,其计算
决定就需要金融工程知识与技术。又如在长期贷款合同中加上有关提前还贷应给
予罚息(或补偿因利率变动而带来的损失),就可以锁住可能的利息损失,若客户
不接受则可就赔偿比例进行协商。
三、利用资本市场规避利率风险
2004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了《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暂行规定》,
明确指出各商业银行经人民银行审查批准后,可开发金融衍生产品业务,这说明
政府已经认识到放开利率管制后,金融市场将会出现创新热潮,在制度上为商业
银行业务创新提供了空间。我国商业银行利用资本市场规避利率风险可采用以下
做法:
(一)贷款的套期保值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贷款的名义收益是固定的,而资金成本却是变化的,要
想获得稳定的预期收益,通过金融市场利率交易工具对贷款套期保值就十分必
要。所谓套期保值,是指为了避免现货市场上的价格风险,而在期货市场上采取
与现货市场上方向相反的买卖行为,即对同一种商品在现货市场上卖出,同时在
期货市场上买进;或者相反。”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套期保值工具有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
利率期权、利率互换和互换期权等。其中,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和交易所期
权一般适合于短期利率风险管理,而银行间期权、利率互换和互换期权一般适合
于长期利率风险管理,从而可在长期贷款的利率风险防范中加以采用。无论采用
何种金融工具,其基本原理都是通过市场交易抵补资产负债由于利率变化导致的
价值变化,因此,所选择的衍生交易工具的价值变化应与资产负债价值变化数量
相同而方向相反。
(二)金融资产证券化
随着国际间银行利率的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逐渐增加;同时,激烈的
业务竞争又提高了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而国际清算银行(BIS)又加强了对银行
自有资本比率的管制。在此情况下,许多商业银行为了应对贷款的剧烈竞争,维
持资产较高的流动性,于是将银行本身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成可在市场上销售
的金融工具,这样便产生了所谓的“金融资产证券化”。
1、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含义
所谓“金融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具有相似特性的资产加以分组(p001),并把
未来的金融资产从原债权人(ofi舀nat00的财产中分离出来,纳入另一主体,以隔
48
离原债权人的信用风险,然后将该资产予以整合包装(packages),并发行有价证
券,以该资产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量(cash flow)作为支付证券持有人的资金来源。
简而言之,金融资产证券化是指金融中介机构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例如不动产
贷款、汽车贷款及信用卡应收款项等,转变为证券形式,再转卖给投资人使得资
金得以流通,而由于被转换的资产项目多为放款债权,所以能创造银行信用,故
又称之为“信用证券化”。”
2、金融资产证券化的作用
金融资产证券化后,金融机构原来承担的利率风险便转移给投资者,但仍须
承担放款客户不履行清偿责任时的信用风险。所以,通过金融资产证券化,银行
不但能降低自己的利率风险,而且还可以扩大业务、增加自己的收益。
3、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是指金融机构把所持有的流动性较差的住房抵押
贷款转化为可在金融市场上流通的证券。”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将抵押贷款的创
造与抵押贷款的持有分开来,从而导致原先完全由银行自己承担的贷款风险,包
括违约风险、利率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现在则被转移到证券投资者身上。住房抵
押贷款证券化作为防范银行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有效工具,在西方国家已有
了高度发展。据统计,目前美国有一半以上的住房抵押贷款进行了证券化处置。
通过严谨、有效的交易结构安排,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西方银行业长期贷款的
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防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我国现实而言,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住房抵押贷款需求也要求银行早日提
高承受利率风险的能力。2005年12月15日中信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在银行
间市场发行不超过31亿元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这些个人住房抵押贷
款属于中国建设银行。这是国内第一只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它的启动将
为商业银行管理与防范利率风险提供更广阔的出路,也为中国金融市场利率衍生
工具的尽早诞生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节持续期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可行性分析
一、持续期的理解
(一)概念分析
持续期是(生息)债券在未来产生现金流时间的加权平均数,其权数是当期现
金流的现值在债券当前价格中所占的比重。如果将一种生息债券看成是一系列无
息债券的组合,则能更清楚地看到该生息债券的持续期是这些无息债券成熟期的
加权平均期限。然而,尽管持续期从形式上看是一个时间概念,但将持续期仅理解
为一个时间概念是不恰当的。实际上,从这一概念的功能和作用上理解更为准确。
(二)功能分析
持续期反映了债券对利率风险的敏感度,即反映未来利率水平变动对债券价
格的影响程度。所以利用持续期不但能分析债券价格对利率的弹性,还能衡量债
券的利率风险。另外,持续期还具有可加性特点,这使得持续期不仅成为债券组
合管理者衡量和管理利率风险的重要工具,而且还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资产负债
管理对利率风险更为有效。这主要表现在可以利用持续期对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
债组合进行所谓利率风险免疫管理。
利率风险免疫是指通过某种管理方法使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分别受到利率变
动的影响能相互抵消,使持续期缺口为零,进而对整个资产和负债的组合价值不
产生影响。2利用持续期的特性,如果使资产和负债的持续期相等,就可以达到利
率风险免疫的目的。因此,持续期缺口管理,相对于传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而
言,更能有效地管理利率风险。
二、持续期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针对固定收益组合所面临的利率风险进行管理时,持续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风险衡量指标和管理方法。相对于资金缺口等其它资产负债管理方法而言,持续
期能更加准确地反映组合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因而成为当今固定收益组合管理的
主流方法之一。利用持续期管理虽然可以改善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
理水平,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系统内引入这种先进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就现阶
段看,技术方面还面临一些重要挑战。
(一)贴现率和利率期限结构的确定
持续期的计算需要一个重要的数据,那就是在用贴现法计算各期现金流量现
值时所使用的利率水平。在西方发达的金融体系下,用作贴现率和代表市场利率
水平的收益率曲线可以通过观察活跃的国债市场求得。但是,在我国金融市场发
展的现阶段,不发达的国债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债收益率曲线的使用。同
时,我国目前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因此,要确定一个合理的贴现率水平用来计
算固定收益资产或负债的持续期并不容易。另外,利率风险依赖于一个组合或指
数的全部期限结构,而非任何单个的持续期度量指标。如果不度量并查明完全的
期限结构将导致对利率风险管理的混乱。而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不够,利率期限
结构的确定将十分困难。
(二)各期现金流量的确定
持续期的计算要求对各期的现金流量,包括到期资产的流入量和到期负债的
流出量,都应该有准确的估计。在债券组合的情况下,如果不考虑信用风险,这种
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并不太困难。但在商业银行应用持续期进行风险免疫管理时,
由于组合中主要是各类存款和贷款,存款的提取和贷款的偿还都具有较大的不确
定性,其未来各期现金流量的确定要比债券组合复杂得多。因此,银行一方面要
加强对借款企业的信用分析和存款客户提款要求的分析,尽可能准确地预测各期
现金流量的大小,以便更加合理的使用持续期管理利率风险:另一方面要加强对
银行资产和负债隐含期权的分析,运用有效持续期来弥补麦卡利持续期不能合理
反映资产和负债隐含期权的缺陷。
(三)调整持续期的手段和成本
合理地计算了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持续期后,要对这两方面的持续期进行调整,
使两者相等,持续期缺口为零,进而达到利率风险免疫的目的。然而,从存款和贷
款两方面调节持续期的大小往往都要受到两方面客户需求和意愿的限制,因而调
整起来远不如纯粹的债券组合那样方便。理论上的一个办法是通过债券市场的操
作来调节,即在银行资产组合的持续期大于其负债组合的持续期时,通过出售债
券来降低资产组合的持续期:而在相反的情况出现时则应购进债券以适当增加资
产的持续期。但这种操作方法是以发达的债券市场为前提条件的,而我国目前债
券市场的情况很难满足银行调节资产组合的需求。因此,我国现阶段需大力发展
债券市场,尤其是各种期限的政府债券市场。
三、结论
(一)必要性
持续期是一种先进的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方法。与资金缺口等传统的利率风险
管理方法相比,它能更加准确地反映银行资产和负债所承担的利率风险,其可加
性又使它非常适宜于复杂的组合管理。因此,从发展方向上看,我国银行体系引入
持续期管理是有益的,也是必须的。
(二)局限性
一方面,持续期本身存在不少局限性,其所谓的风险免疫管理也并不能完全
将利率风险消除。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现实条件还有待完善,持续期在我国商业
银行风险管理中的普遍应用还需要其它金融体制改革的配合,如利率市场化、国
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等。所以,就现阶段来看,用持续期来管理我国商业银行的利
率风险还不完全具备可行性。
结束语
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市场风险之一,利率风险的衡量与防
范构成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a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必将面临日益严重的利率风险,对利率风险的有效管理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中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之一。
通过对利率风险成因的分析不难发现,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实质是利率的不
确定性与来自资产负债组合间配置不当,造成有关利息收益与成本的波动,从而
导致银行获利变动甚至营运危机。所以,防范利率风险就是要减少利率波动给商
业银行带来的潜在损失。
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预测和利率风险衡量的基础上,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
角度防范利率风险。宏观策略有:加强对利率走势的分析和预测、加强资产负债
的匹配管理、健全利率风险管理机构与机制、完善商业银行的定价机制、完善利
率风险的内控机制;微观策略有:做好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用好利率风险
常见应对策略、利用资本市场规避利率风险。
综合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成因与防范可得到如下结论:随着利率风
险的不断加剧与日益复杂,对利率风险的防范就成为摆在我国银行业面前的一个
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同时也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与健全我国金融体
制的有效途径之一。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为:在实行利率风险为中
心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基础上,尽快健全与完善利率风险管理的有关机构、制度、
系统与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国隋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以降低我国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注释
1黄卫平: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4
期P11。
2黄金老:《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P7。
3中国人民银行网站(b!!Q;』△塑:吐!:g业:!j』).2005年7月17日统计资料:四
大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款结构比较表(截止N2005年6月30日)。
1金融时报金时网(h!±P;』△型:£i!垫!i垒!!业!:!!里:!!』)焦点:《引进外资
的得与失是双刃剑,更是助推器一外资涌入带来的竞争和优化效应》P1。
5梵天:《美联储升息至4.75%,并表示可能需要进一步升息》,2006年2月29日
发表于环球金融网。
6林贤顺: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对策[J].《现代企业》2005年第6
期P15。
7指麦考利持续期(Macaulay Duration),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克·麦考利于
1938年首先提出来的。
。戴国强、梁福涛(《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课题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
风险有效管理控制方略.证券时报2005年3月25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4年第10
号)一《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2004年12月9日。
“侯晓:利率风险管理[J].‘农村金融研究》2005年第7期P33。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上海金融》2005年第2期P7。
“李若愚:中间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必争之地[J].《上海证券报》2003年1月29日。
“中大期货研究所:中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富
池研究》2006年第3期P1。
“冯晓伟、郑循刚:简论西方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J].《财会月刊(B综
合)》2005年第5期P22。
“邹根宝: 《新编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P435。
”胡庆康: 《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二版,P87。
”邓伟力:《资产证券化: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版,P9。
”陈军,商如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对银行利率风险的影响[J].t沈阳理工大学
学》。2005年3月第24卷第1期P89。
“《北京晚报》2005年2月14日。
2陈波姚建丽:久期技术在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云南
财贸学院学报》第20卷第2期P62。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1]王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3,(1):18—22.
[2]楚卫琳.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
(5):63—64.
[3]曾俭华.利率机制实证分析及我国利率市场化思考[J].金融与保险,2002,
(6):74—76.
[4]凌江怀,赖永飞.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银行风险控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6):16—22.
[5]陈英顺.论利率连续下调后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及其防范[J].南开经
济研究,1999,(6):17—18.
[6]郑振龙、林海.中国利率期限结构静态估计[J],武汉金融,2003:8-9.
[7]利率市场化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风险分析[J].中国金
融,2002(3):21—23.
[8]张伟.关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J].金融论坛,2003(3):20.
[9]李传全.资产证券化与融资体制创新[J].世界经济情况,2001,(23):23—25.
[10]许男,王锦星,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及其防范[J],
湖南金融,2005,(6):15—22.
[1 1]谢加智.现代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
报,2003,(5):9-10.
[12]唐立新.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风险防范研究[J],中国经济评论,2004,
(7):19—21.
[13]纪瑞朴:利率市场化改革呼唤利率风险防范机制[J],中国经济信息,2004,
(5):13—14.
[14]胡舒立、张继伟:周小川谈利率[J],财经,2004,(22):2-4.
[15]鲁元.对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思考[J].国际金融,1998,(11):
13一15.
[16]王书玲、王文奎.试论商业银行实行贷款定价的基本要素[J].江苏商
论.2004,(1):7-9.
[17]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控制[J],经济研究,2001,(1):6-7.
[18]陈燕玲.论利率市场化后的贷款定价模式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2,(3):6-7.
[19]王洪林.利率市场化下的银行经营策略[J],上海经济研究,2002,(7).9—10.
[20]李志辉.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81—85.
[21]安东尼.G.科固.利率风险的控制与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78—81.
[22]王光伟.货币、利率与汇率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98—103.
[23]姜伟:金融衍生市场投资理论与实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24]安东尼·G·科因、罗伯特·A·克兰、杰斯·莱德曼著,唐旭等译.利率风
险的控制与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5]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利率管理规定[z].1999.
[26]唐旭.金融理论前沿课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102—105.
[27](美)约翰·马歇尔,维普尔·班塞尔.金融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1.
[28]刘义圣.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论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9]倪锦忠.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0]赵晓菊.银行风险管理一理论与实践[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1]黄建锋.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社,2001.
[32]葛奇.美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33]邓伟力.资产证券化: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13.
[34]陈建梁.银行业风险评估理论模型与实证[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35]张超英,翟祥辉.资产证券化:原理、实务、实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2-3.
[36]黄建锋.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社,2001:63—65.
[37]曹龙琪.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8]邓伟力.资产证券化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9]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2004年第l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b!!卫;』△型:!b堡:g业:!!』.
[40]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发布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参考指标[DB/OL].中国货
币网
http://www.chlnamoney.tom.cn/databas/new/zaxiang/shouye/ad/ysdh.h
tm.
英文参考文献:
【1】Lehmann E L Testing statistical hypotheses(second edition)【M】.New York:
Wiley,1986:18—21.
【2】Blyth C R.Binomml confidence intervals【J】.J Airier Statist Assoc.78,108-1 16
【3】Authony Saunders and Marcia M.Corner,Fundamental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management[M],McGraw·Hill,1999.
【4】Authony Saunders and Marcia
Management[M].McGraw·Hill,2003.
【5】Peter S.Rose and Sylvia C.Hudgins.
McGraw Hill Irwin[M],2005.
M.Cornet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ank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Services.
【6】D.Johannes and Tom Valentine,Th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M].2001.
【7】Bierwag,G,Kaufman,Durmion and Bond Portfolio Analysis:An Overview,
Journal of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November 1978),lap.67—82.
【8】Kaufman,Measuring and Managing Interest Risk:a Economic Perspective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Chicago,Jan·Feb.1984,PP.16—29.
【9】H Yang.Non,exponential bounds for ruin probability、vitll interest Effect
included阴.Scandinavian Actuarial Journal,1998,(1):66—79.
【10】Cai Jun.Ruin probabilities with dependent rates of interest[J].J Appl Prob,
2002,39:312—323.
【1 1】Cai J,Dickson,D CM.On the expected discounted penalty function at ruin of a
surplus process with interest[J].Insurance Math Eeonom,2002,30:389-404.
【12】Cai J.Ruin probabihties and penalty functons with stochastic rates ofinterest[J].
Stochastic Process and their Applications,2004,1 12:53-78.
【13】Anthony Saunders,Financial Institutions Management[M],2001.
【14]Jill L.T.Wetmore and John R.Brick,Interest Rate and the Optimal An empirical
Study,The finaeial Review【J】,1990,(4)
【1 5]Duning,J.H.Ed.,1997.Governments,Globalization,and International
【16]Eirik G.Furubotn and RudolfRicher,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es.
J.C.B.Mohr(Paul Slebeck),Tubingen,1991.
【1 7]stivy,L.swatts, Structured Finance: A Guide to the Principle of Asset
Securitization(3 rd Edition)【M】.2003:27·45.
后记
本文是作者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问题长期关注后的一点思考。我国商业
银行如何在现阶段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减小利率风险的负面影响,就是要利用金融
改革与金融创新加强对利率风险的防范。本文就是在这个总原则的基础上提出现
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对利率风险的防范策略。如果本文的探讨
能够对我国利率风险防范问题的研究与防范体系的构建提供一些补充也算是作
者的一大心愿。
全文从选题、开题、参考文献到初稿、二稿、三稿直至定稿,我的指导老师
邹根宝教授都进行了悉心地指导,并给予极大的帮助。邹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
敏锐的洞察力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没有他耐心的指点和教诲,就不可能有
今天这篇硕士论文。
我的领导、同事、家人、和朋友们,在整个研究生学习及论文写作阶段给了
我精神和物质诸多方面的无私关照和支持,使我得以在工作、学习两不误的基础
上完成学业。在此,谨向他们表达我衷心的谢意。
最后,感谢各位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阅读拙作,并提出宝贵意见和
建议。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彳导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 ’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舶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他机构已弪发表或撰写过

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傲了明确的
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塑I』日期:曼曼i宴
论文使用授极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复旦大学有芙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7 7
。⋯。,
送交诠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闷和借阀f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帮或部分

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袍复蜘手段保存论支:。保密的瓷:艾在解密后遵
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鸢—堡丝一导师签名: 自.期;一量宴三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