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7322外商投资与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差别的实证研究

2006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学校代码:10269
学号:ys03103038
攀褰唏箍震擎
外商投资与中国东中西部
经济市场化差别的实证研究
院系:
专业: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硕士研究生:
齑堂隧金融堂丕
垒融堂
国匠垒融
昱信翅副熬援
昱噬墨
2006年5月完成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客外,本论
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妊烙日期蚓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遥交论文的
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
许论文进入学校围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哥亍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
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j毛甸芦建厂
日期:WJ·埠
j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一方面,不断深化的
经济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改善了生产关系;另一方面,对外开放促进了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加快了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经济改革的主
要体现是经济市场化,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引进外资,本文对外商投资与我
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差别进行了实证研究。
经济市场化发挥了各经济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挖掘了我国经济的潜在
增长力,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外商投资推动了
制度变革和体制创新,加快了我国经济市场化的发展进程,是我国经济市场化
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市场他的发展,东部地区的经济市场化
水平相对较高,外商投资对东部地区经济市场化的影响已经十分有限,对东部
地区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越来越突出,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经济市场化水平
相对较低,外商投资的发展空间很大,所以应取消东部地区引进外商投资的优
惠政策,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到中西部发展,本文研究意义就在于从经济市场化
的角度重新审视外商投资的引进政策,消除学者和地方政府之间关于引资的认
知差异。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外商投资区域分布差异是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市
场化差别的重要影响因素,外商投资与我国经济市场化发展密切相关,东部地
区吸引了超过85%的外商投资额,使得东部地区的经济市场化水平相对较高,
中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落后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经济市场化的发展相对滞
后。对此内容,本文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总括起来主要有:实证与规范相结
合的分析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比较研究分析方法。经济市场
化是个很难量化的指标,本文创新地采取了向量模理论,使得本文能够用计量
方法分析定性的结论,研究过程中规范了涉及的相关概念,并在规范的基础上
运用协整理论,对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差异进杼了对比的分析。
本文研究安排如下:
第一、本文在解释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东、中、
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具体情况,以及外商投资的总体概况,并进一步分析了外商
投资对我国经济市场化的影响。经济理论的逻辑关系表明外商投资提高了我国
市场竞争的层次,影响了我国居民的思想观念,迫使地方政府转变职能,完善
了我国市场机制,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市场化的发展进程。正是外商投资区域
分布的不平衡导致了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差异。
第二、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进行了大胆创新,选取最能反映中国经济市
场化发展的三个研究指标,即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占总固定资产投资额
论文摘要
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藿、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
数的比重,利用向量模理论较好刻画了经济市场化的综合水平。在实证分析时,
为了避免谬误回归的错误,本文使用了计量分析学中的协整理论,分别确定了
外商投资与经济市场化、东部外商投资与东部经济市场化、中部外商投资与中
部经济市场化、西部外商投资与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回归关系。
第三、概括全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本文得出如下两个结论。
1.外商投资提高了我国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法律法规的完备性,不断促使
我国企业进行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方式的变革,从而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经济市场
化的发展。
2.外商投资区域分布不平衡是导致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差异的重
要因素,当东部的经济市场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和层次后,外商投资对东
部的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效果下降,对中西部的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效果要好于对
东部的影响。
最后,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从经济市场化的角度,重新构建我国东、中、
西部外商投资的政策待遇,对东部地区引进外商投资采取国民待遇,对中西部
地区引进外商投资适当采取优惠政策。
关键词:外商投资经济市场化区域经济协整理论
ABSTRACT
ABSTRACT
Since 1 978,Ref0Ⅱn and openmg up has remaillcd the themes of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On 0ne h柚d,the successml deepcning progress in economy
retbrm haS greatly liberated practical pmductive forces and relations.On tlle other
hand,it has immensely prompted也e process of ollr economy system refoml aIld
market economy.As we know,market economy is me m4jor renection of economy
system refornl,and attracting foreigIl invemnent is也e core cOntent of opemng up,
therefore,t11e paper carries out an empirical snldy in foreign investmem and me great
regional diffbr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market economy.
As tlle main impetus of economic舒o、vth in China,markct economy h鹊flllly
devel叩ed the initiative and emhuSiasm of di仃erent subiects of markct economy alld
has exploited the potemialities of economic growm.During the process of opening
印, by prompting economic system ref-o肌and irulovation, accel酬ng t11e
deVc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forcign invesnnem has become the main
innuentjal factors of market economy.Nevenbeless,as me devdopmcnt of market
economy,considering market economy leVels in eastem pan of china being
relatiVely high,aIld me incre船ing passiVe influence exened On tlle economy
developmem of eastem pan of ChiIla by foreign investmem,mea王1、vhile,market
economy leVels in me middle and westem pan of Ch血a being at a low level and
having a Vast potemiality,the goVemmem should call off preferential policy for the
foreign inVestment in eastem pan of Chifm and take active measures t0 invite forcign
inVesnnent to middle and westem pan of China.The fmit ofthis p印er is to
reconsider t11e inviting policy of foreign investment丘om the poi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to dccrease tbe recognition dif!Ebrence between scholars and local
goVernment conceming attracting forcign irⅣestIIlent.
This p印er m丑inly analyZes tlle great regiotlal di脯rence访tlle dis仃ibution of
fbreign inVestIIlem which has led t0 immen∞脚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n eastem part,middle part and westem pan of Chilla.Foreign investment
has a close relation wim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v in China.The eastem
pan of China撕acts more man 85%foreign investment,which lead t0 a relativc
h鼬leVel of market economy.While iIl a long time the foreign investmems in
middle aIld、vestem pan of Chirla lag behind,as a result,m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n the middle and westem pan of China is delayed.To sum up,in tllis
paper empirical analysis a11d standard胁吼alysis,qualitative allalysis,qualltitative
analysis and cOmp鲥son趾alysis are implememed synthetically to do tllis work.
ABSTRACT
Considering m玳n economy is an indeXⅥ7hich is di箭c砒to be analy2ed in
qualltification咖dy,mis p印er creatively brings forth vector modulus tlleory to
allalyze quaIity issue by mealls of rnodem econometrics theory. Based on
standardizing the related concept concemed,the author applies也e co—imegradon
theory and comparisOn龇lalyses to analyZe the great regional di脆rence in mc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The f}啪e ofthis paper is introduced as follows:
Firsny’on the basis ofthe rel8ted conc印ts,tllis paper prob。s iflto也e concrete
regional di脏rence in the developmem of Inarkct economy and has a general survey
of foreign investment.Then血e autIlor fIlru∽r analyzes me impacts of forci弘
investnlem which is exened on market economy in China.The logic relations of
economy也eory has maIlifested也at by ffeeing people’s minds and pmmptmg tlle
transfbHnation of local govcnlHlent’s f幽ctions,foreigIl inves缸Ilem h够Ilot omy
e曲anced tlle levels of our market competition,but also has pe疵cted mafket
mechanism and has directly quickenedⅡle process of ollr market economy.Hence,
the p印er concludes that“is me unbalance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fbrcign
investment tllat causes tlle di矗’erences of market economy in dif蚀rent regions of
China.
Secondly,in tlle section of empirical stIldy,by selectillg three indexes which
have如Ily reflected the deVelopment ofmarket economy,mis paper creatiVely brings
fbnll some important new ideas,tlle three indexes are as follows:the propomon of
non·state fixed assets inVestnlem in tlle Whole fixed assets inVestment,t王le proportion
of tlle teniary indus仃y added Value in GDP,tlle propomon of the tertiary employees
in national employees as a whole,based on the Vector modulus tlleory,ttle p印er
百Ves a precise description of the Synmetic levels in market economy.Me耵1while,in
the Section of empirical study,to prevent me mistakes in spurious regression,me
au血or applies the co·integration theory in modem econome饿cs.1hen birlary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 related to也e re舀onal distribution of fore追n inVestment a主1d tlle
great regional dif佟rence in the deVelopmeⅡt of market economy has bcen
established.
Thirdly,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Ilalyses aIld emp撒cal study ofthis paper,tWo
conclusions were given as follows:
1.Foreign invesmlent haS helped to elevate tlle黼mess of market compctition
a11d tlle perfection of laws.By prompting thc refoHn of enterprises confomled t0 the
叩er砒ing mechanism of market economy,foreign inVestlllent has fully sped up mc
developmem ofmarket economy in China.
4
ABsTRACT
2.Unbalanced distributiOn of tlle forcign irⅣestIllem is an imponam factor in
the causes which lead to me difrerences of m盯ket economy in dif诧fent regions of
China.As the level of market economy in e踮t盯n part of China has reached a certain
degree,the positive ef俺cts exerted by foreign investment began to decline,wllile the
positive effccts exened in middle and westem part of China is be扯er.
Finally,台om也e point of market eco咖my’the au也or thinks it is necessary to
reestablish diffbrem policy trea缸nents for the foreign inVes协1ent in diff宅rcnt regionS
ofChina.In eastem regions Chinese 90Vemment should call了out n砒ional仃e咖ent,
only in middle and westcm regions of China proper prefbrential policy for the
forcign investlTlent can be implememed.
Key words: foreign inVestHlent
regional economy
market economy
Co-integratiOn tlleory
第一章引言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后期,针对我国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平均推进和平均
主义行不通的具体情况,中国提出和实施了两项至关重要的策略,一是区域推
进策略:一一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策略。为了实施这两项策略,
国家先选择广东、福建,接着选择海南,进而选择上海,以及整个东南沿海地
区为突破口,实行对外开放,给以政策优惠,让这一地区首先发展和富裕起来。
但是这种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却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
发展落后,经济市场化水平低。
经济市场化过程是一个各种制度从无到有,市场体制从逐步产生、发展到
成熟,同时市场机制在经济中对资源配置发挥作用持续增大,经济对市场机制
的依赖不断加深和增强的演变过程。⋯到目前为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从总体上讲已基本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越来越起着基础性作用,整个社
会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不断提高,经济市场化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
平。但是,各地区经济的市场化进程有着较大的差距,东部地区经济市场化水
平高,中西部地区经济市场化水平相对较低,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
那么,是什么引起了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市场化水平发生如此大的差异呢?
这引发了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在阅读大量的文献和取得充分数据的基础上,本
文发现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是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影响因素,
但其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是外商投资。外商投资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是导致中国
区域经济市场化差异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向东部倾斜,再加上东部地区已有
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经济基础,使大量外商投资迅速集聚于东部沿海地区。外
资以中外合资、合营和外商独资等新形式出现,在全国率先打破了国有经济一
统天下的单一所有制格局,并与在新的经济政策下成长起来的个体、私营经济
共同构成东部沿海地区的非国有经济群落,从而培养和形成了东部地区的市场
主体、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推动了东部地方政府的改革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
变,使东部地区市场运行趋于有序和高效。东部地区制度环境的完善、市场化
程度的提高和政府行政效率的改善,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地区外商投资的区位优
势,加强了外商投资在区位选择上对东部地区的偏好,使外商投资以更快的速
度和更大的规模流入该地区。最终形成了外商投资与经济市场化进程相互推进、
相互支持的良性循环。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基础、制度环境、区位条件等方面均
陈宗胜等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M】上海:l:海人民出版社,1994
7
第一章引言
处于劣势,在吸引外商投资上不具备竞争力,导致外商投资长期落后于东部地
区。使中西部地区失去了推动其经济市场化发展的有效动力,影响了中西部地
区经济市场化的进程。
基于上文分析,外商投资对我国的经济市场化水平以及东、中、西部经济
市场化的差异起着关键的影响,那么,事实确实如此吗?本文确定了“外商投
资与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差别的实证研究”的研究题目。首先,运用经济
理论进行分析,论证外商投资对经济市场化的各项指标有J下向的积极作用,从
经济原理上说明外商投资是引起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差异的重要因素。
而后,在搜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利用计量分析软件,对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
市场化水平和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差异进行实证分析。
第二节文献综述
本文搜集了大量的参考文献,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把外商投资作为
中国经济市场化发展原因的分析研究,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中国经济市场化的
发展状况及其对外商投资的影响和外商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等,对本文
的研究有很大启发作用,分别总结如下。
一、中国经济市场化的相关文献
中国的经济市场化进程的研究是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目标的确立而逐步出
现的,从90年代初期至今,各种研究市场经济和市场化的文献大量出现,较早
的有陈宗胜等人的《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该书对我国经济市场化的
总体进程做了评述,还分别研究了我国各产业部门的市场化发育程度,以及不
同区域的市场化程度的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
化进程。此外比较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是国民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各地区市
场化进程报告”,该书中樊纲、王小鲁等以大量的数据资料为依据,从政府与市
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及
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五个方面构筑了二十三项具体指标,综合反
映了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场化改革程度,并给出了各地市场化发展的
相对位次。
张灿、谢思全、董利(1998年)测度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化的进程,他们分
别从劳动力择业自由度、用人单位用工自由度、劳动力流动自由度及劳动工资
决定自由度等几个方面考察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在1979年、1985年、1990年及
1995年四个时点上的市场化发展状况,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虽起步较晚。但发
展较快,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和作用程度都在逐步增强,劳动力市场机制己
第一章引言
在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刘毅(2002年)构造了测度我国金融
自由化(市场化)的指标体系,包括利率市场化程度、外汇储备需求程度、信贷
自主权维护程度、机构准入自由度等指标,并用这个指标体系对我国金融市场
化进程做了度量与分析,验证了其指标的有效性。曹振良、傅十和((1998年)
以发达国家的房地产市场为参照系,以城镇住房私有率、住房消费支出比重、
房价收入比、房地产余融深化度等为指标,对1986年到1995年间我国房地产
市场的发展趋势做了分析。胡进祥(2001年)以我国第三产业为研究对象,从产
权、服务产品、资金、劳动力、投资及企业的角度来判断第三产业的市场化发
展进程,他认为经过二十多年的市场化改革,我国第三产业的市场化进程正处
于初期发展阶段,落后于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市场化程度。
二、国外对外商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理论
从外商投资与区域发展问题来看,相关理论大多研究的是外商投资的区位
选择,主要包括两个方向,一个是在邓宁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位流
向因素分析理论,另一个是指综合成本最小的区位分析理论。本文主要研究外
商投资对区域经济市场化的影响,相关的外商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主要
有两个方面。
1.经济部门理论。该理论由c·克拉克与费雪建立。区域经济发展可被视
为结构变化与部门更替的过程,该理论认为世界上凡依赖初级产业部门的经济
区域均与人均GNP低密切相关;凡依赖第三产业部门的经济区域都是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较高的区域。不仅经济区域,而且一个国家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均会
经历一个农业就业劳动力下降、制造业的劳动力就业增加、第三产业及服务活
动增长的过程。所以在引进外商投资时,要考虑区域经济部门的更替规律,根
据补弱增强的原理,合理引导外商投资的流向和安排区域分布,带动区域经济
的平衡发展。
2.发展极理论。该思想由F·佩鲁于1955年提出。其原理旨在说明在同一
地区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之间和产业之间形成的有机联系及由此而取得的增
长,对其他广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根据主导产业部门的原
理,经济增长的势头通常集中在某些主导产业部门和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或企
业,这些行业或企业就是发展极,它们广泛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使得在它们
周围聚集着越来越多的其他相关部门和各种服务性行业,社会基础设施也逐步
配套建设齐全。故发展极就成为地区经济活动中心,具有生产中心、商业中心、
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和交通运输中心等多种功能,有如一个“磁场极”,能够产
生吸引作用和辐射作用。
第一章引言
以发展极理论为依据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主张极为明确。即:若发展中国
家或地区没有或缺少发展极,那就应该去创建发展极,以便通过发展极自身的
发展及对其周围地区的积极影响来带动总体经济发展。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为了发展中西部,利用发展
极的理论,有必要在中西部地区建立一些发展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根据东部
的发展经验,结合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和历史,利用外商投资来形成发
展极十分必要和迫切。
三、国内学者对外商投资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李具恒(2004)在FDI【l】的区位选择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一文中指出,中
国FDI的区域分布、投资效率、变动速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里东高西低的基
本格局,区域制度变迁与FDI强相关。潘镇(2004)通过对造成FDI区域分布
差异的制度和政策因素的实证研究,认为市场化程度、政府运行效率、政府的
节俭程度、产权保护程度、对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的限制程度等制度因素对外
商直接投资豹地区流向有着显著的影响。覃东海(2002)从市场化进程的角度
分析了外资进入各地区的行为特征,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外资进入时会选择
高直接投资比例,低国际借贷投资比例。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博士研究生王清
宪认为中国政府是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主导者,在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中起
着发动者、设计者、调控者、推动者的作用。魏后凯(2002)等的《中国外商
直接投资区位决策与公共政策》认为在1985—1999年间,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
落后地区之阳]GDP增长率的差异,大约有90%是由外商投资的差异引起的。王
雷、韦海鸣(2003)两学者认为FDI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是导致中国区域制度变
迁失衡的重要因素,而区域制度变迁的非均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FDI在区位分
布上的非均衡态势。中国区域制度的变迁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状态,非国有化
程度、要素市场化程度、区域经济的外向化程度和政府有效干预度均是由东到
西梯度递减。
一、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节本文研究构思
1.首次明确提出外商投资是影响我国经济市场化的重要因素,弗运用数据
进行了实证分析。
2.首次系统研究了外商投资区域分布的差异如何影响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市
FDl,Forcign Direct InVestment指外商直接投资
10
第一章引言
场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一方面用经济理论分析了外商投资是引起经济市场化差
异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还运用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
3.创造性地运用向量模理论来刻画经济市场化指标,并对该指标进行量化,
方便了后来学者对经济市场化问题进行计量分析。
4.运用计量经济学最前沿的理论知识一协整理论来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
关系,减小了计量结果与实际情况的误差,提高了分析结果的可信度。
5.从经济市场化角度来考核利用外商投资是一个新的思路,本文的研究,
为中央以及各级政府引进外商投资提供了一个新的考察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
以消除政府与学者在引进外资方面认知上的差异。
二、本文研究框架
论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引言。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提出了本文论题:外商投资与中国东、中、西
部经济市场化差别的实证研究,并对相关的研究文献和本文的创新点做了概括
性的总结,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差异。
本章解释了经济市场化的概念,回顾了我国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历程,采用
樊刚等的评价指标,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具体情况。
第三章,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关系。
本章分析了外商投资的概况,并对外商投资如何引起东、中、西部经济市
场化的差异进行了论述。
第四章,外商投资对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实证分析。
本章确定了分析指标,设计了分析模型,在详尽地获取数据资料的基础上,
借助经济计量学软件,对外商投资与我国经济市场化的关系,外商投资与我国
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差别进行了实证研究。
第五章,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差异的进一步分析。
本章对外商投资区域分布的差异如何影响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差
异的原因做了迸一步分析,解释了实证研究的结果。
第六章,总结、建议与展望。
本章首先总结全文,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即外商投资与我
国经济市场化密切相关,外商投资区域分布差异是导致我国东、中、西部经济
市场化差别的重要因素。其次,对如何消除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差
别给出了政策建议。最后,对本文未尽的研究做了进一步的思考和说明。
第二章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差异
第二章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差异
第一节经济市场化及其评价标准
一、经济市场化的含义
经济市场化的含义有着较强的中国特色,在相关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很
难找到关于经济市场化的解释,有关研究涉及到有关政府与市场在经济中的作
用,对于我国实行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没有给出市场
化的确切定义。
关于经济市场化的基本含义,较早的有常修泽和高明化给出:经济市场化
是指经济资源由计划配景为“体”向由市场配置为“体”的根本性转变,以及
由此所引起的企业行为、政府职能等一系列经济关系与上述转变相适应的过程:
而后由陈宗胜等认为:经济市场化就是市场机制在一个经济中对资源配置发挥
的作用持续的增大,经济对市场机制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和增强,市场机制从
逐步产生、发展到成熟的演变过程:最近由樊纲等人认为:市场化是对我们正
在进行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进行体制转轨的全过程。相比较而言,樊纲的
定义更加开放和宏观,前面两组定义较为具体,本文采用陈宗胜给出的定义。
陈宗胜认为市场机制包括:供求、竞争、价格、风险、利益机制等,是市场化
理论机制的延伸。在这些机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逐步增强的过程中,政府
和企业行为及体制的各个方面都要相应发生变化,如分散化、多元化、自利性、
自主性、少干预、秩序化、规范化等。
二、经济市场化的评价标准
从微观层面上看,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表现在市场主体的独立性上。作为
市场主体的个人与企业,独立性,即拥有完整的产权,是其参与市场经济活动
的前提。个人在市场上独立的决定自己的资金、劳动力或知识产权的交换和处
分,并对各种交换和处分的行为承担责任。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必须
是独立自主的企业,能够根据市场信号迅速地做出反映,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此外,经济活动的另一个主体⋯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的行为也不同于计划经济体
制下的国家行为,国家必须严格履行自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功能,从经济活
动的直接参与者转变为间接管理者,并不断完善管理手段。
从宏观层面上看,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市场
体系的完善性。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而市场
第二章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差异
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首先要求有个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这是供求、竞争和价
格机制发挥调节作用的前提条件。其次,市场运行的规范性。在改革进程中,
指令性计划的逐步取消,计划的一步一步放开,这虽然标志着市场及市场机制
的逐步形成,但有的市场秩序混乱,缺乏相应的市场规则,难以保证公平的市
场交易。所以,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必须注意规范的市场秩序的建立与维护。再
次。市场关系的平等性。在市场经济中,买者和卖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地位
上是平等的,市场交易只能是互利基础上的一致同意和等价交换,即在市场交
易的规则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市场化的过程就是消除一切特权和歧
视,确立平等契约、平等参与、平等竞争的市场规则的过程。
第二节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在1978年以前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根
本谈不上市场化问题,即使偶有个别的市场行为,也只是~种“原则的例外”。
改革前的中国是~个典型的非市场化的国家。1978年以来,中国逐渐地进行经
济体制的完善与改革,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大体可分成以下三个阶段。1:
一、体制外市场化阶段
1978年12月到1984年10月,政府主导资源分配、微观主体缺乏自主性、
积极性,对于这种僵化体制,先在微观上进行自主权利的变革,引入利益诱导
性因素,建立激励机制。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城市企业扩权试点,目
的都是将利益机制引入企业,初步将企业和生产者个人当作“经济人”对待。
这一阶段的市场化进程主要表现在:1)推进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据统计1984
年全国569万个生产队中,99.96%实行了包产到户。2)扩大企业自主权。1980
年全国有6600个工业企业进行扩权试点,其产值占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产值的
60%。同时,乡镇企业等非国有经济“异军突起”。3)调整和放开部分产品的价
格。除大幅度提高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外,对三类农副产品
和完成收购任务之外的一、二类农产品价格有所松动,工业品价格也有所放开。
据统计,到1983年末,经国务院批准实行价格放开的小商品达500种。4)创
办经济特区,建设对外丌放的“窗口”。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市场化进程基本
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总体格局未变的态势下进行的,虽然某些方面也开始引入
市场机制,但基本上是在体制外展开,可把这一阶段称之为“体制外市场化阶
段”。
常修浮、高『]H华,中国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推进程度及发展思路【J】,经济研究1998年第ll期
13
第二章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差异
二、体制内局部市场化阶段
1984年10月到1991年底期间,在资源配置机制上允许市场机制有所进入。
“价格双轨制”将宏观资源配罨的计划统制改革分为两块:计划与市场,二者
并存。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的突起对计划体制的固有制度安排产生了强有
力的冲击,国有企业的改革试点相继推行,出现了资产经营责任制和承包制等
经济体制。这一阶段市场化进程的特点是:1)市场化的锋芒己开始进入“体制
内”。如继续发展非国有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转变宏观
调控方式等。2)产品市场化和企业市场化成为这一阶段的“重头戏”。从扩大
企业自主权到实行第二步利改税,从推行承包制到试行股份制,以及放开大部
分商品价格,都反映出企业领域和产品市场领域的变革力度在加大。但要素市
场的发育却相对滞后,政府适应市场化需要的程度也没有明显突破。3)“双轨
制”运行开始出现。由于这一阶段的市场化已深入到体制内,市场机制已开始
在局部范围内替代计划机制,这就在经济生活的诸多领域出现了“双轨制”(如
价格双轨制、利率双轨制等)。双轨制尽管发挥了~定的作用,但却导致寻租这
类腐败现象的蔓延,同时还给维护旧体制的力量以足够的时间来与新体制相抗
衡,致使市场化进程受挫。可见,这一阶段的市场化已经开始进入“体制内”,
可称之为“体制内局部市场化阶段”
三、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全面展开与纵深推进阶段
1992年春至今,中国选择了以市场为基础性资源配置机制的市场经济,大
力进行企业产权制度和宏观资源配置改革。这一阶段市场化进程的特点是:1)
要素市场发展明显加快。1992年以前,土地市场已开始运作,但资本市场和劳
动力市场则在理论上尚未“开禁”。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
出建立资本市场与劳动市场后,髓种市场才有了长足发展。2)企业市场化由较
浅层的“扩权让利”推进到深层次的“制度创新”。百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百
城“优化资本结构”试点以及各种各样的产权重组相继展开。资产重组的证券
化趋势使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创新进入深层次。3)宏观调控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力
度加大,主要是宏观调控开始由直控型向间控型转变,同时政府退出微观经济
活动领域的步伐也在加大。无疑,这一阶段的市场化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较前
两个阶段有较大进展,可称之为“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全面展开与纵深推进阶段”。
目前,这一阶段尚未完结,市场化正处在进一步展开和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
第二二章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差异
第三节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现状
按照国内惯例,东部省份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
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广西)12个省份;中部省份包括(河南、安徽、
湖南、湖北、江西、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9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陕
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10个省区市,
本文各章节所指的东部、中部、西部均按以上的划分。
从总体上看,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市场化程度上的差距,与它们
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基本上是一致的。
表2一l 中国市场化指数的主要构成一览表m
1.政府与市场的关系2.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
la市场分配资源的比重2a.价格由市场决定的程度
lb.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2a1.政府对社会零售商品价格的控制
1c.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2a2.政府对生产资料价格的控制
1d.减轻企业的税外负担2a3.政府对农产品价格的控制
1e.缩小政府规模2b.减少商品市场上的地方保护
3.非国有经济的发展4.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
3a.非国有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4a.金融业的市场他
3b.非国有经济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中4a1.金融业的竞争
所【b比例4a2.信贷资金分配的市场化
3c非国有经济就业人数占城镇总就业人数4b.引进外资的程度
的比例4c.劳动力流动性
4d.技术成果市场化
5.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
5a.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5c.知识产权保护
5a1.律师人数/地区人口5c1.三种专利申请受理鼍/科技人员数
5a2.会计师人数/地区人口5c2.三种专利申请批准量/科技人员数
5b.对生产者合法权益的保护5d.消费者权益保护
像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以及广东、辽宁、江苏、浙江等一些经
济比较发达的省份的市场化程度指标均排在全国前列。而市场化程度指标排在
后面的省,经济发展水平则均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如果从东、中、西三个地
此表根据樊纲、王小鲁,中国市场化指数【M1,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版整理
15
第二章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差异
区来看,它们之间在市场化程度上的差别就更为明显。东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
指标的平均水平不仅远远高于西部地区,也比中部地区高得多。
图2—1 2002年全国及东中西部市场化状况
要索市场的发I
l宣蟹废~一]
产品市场的发|
育程度
非国有经济的
发展
政府与市场的
关系
匝逦
O 5
●全国■东部口中部■西部
在经济体制改革期问,东部沿海地区无论在经济发展方面还是市场化进程
方面都相对领先于其他地区。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发展和改革相对缓慢
的中西部地区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实旌了西部开发战略。我们按照东、中、西
三个地区进行分类,用各地区平均得分的变化来反映不同地区的市场化总体进
展状况和市场化各个方面的进展状况,按照中国市场化指数的报告, 2002年
的市场化总体评分全国平均水平为5.98分,东部地区平均为7.72分,中部为
5.38分,西部为4.68分。东西部之间有明显的差距。中部地区介于东西部之
间,但平均得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接近西部。在2000到2002年期间,东
部地区得分增长了O.94分,高于全国平均增长幅度。中、西部地区分别增长了
O.57分和0.40分,低于全国平均增长幅度“3。因此,虽然全国三个地区的市场
樊纲、|二小鲁中国市场化指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第二章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差异
化程度都有提高,但在市场化方面的差距还是拉大了。
图2一l清楚的显示:东、中、西部的市场化情况在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方
面差异并不显著,因为反映这个指标的主要是价格控制和商品保护情况,而价
格放开的程度主要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各地的商品保护情况都存在,差异不是
很大;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差异也很微小,相比而言,东部的地方政府对
市场的控制要少一些;有明显差别的主要是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情况、要素市场
的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和法律制度环境。由此在后来的分析中,主要考虑
了非国有经济与第三产业的市场化内容,这两个方面很好的反映了市场化的差
异状况。
就2000年至2002年期间的进展而言,东部地区在五个方面的进展幅度都
领先于其他两个地区。西部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及“市场中介组织和法
律制度环境”方面,平均得分没有进步,而在“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方面有较
快进步。在“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和“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方面有一定进
步。中部在“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方面进步比较快,而在其他四个方面都有一
定进步。
第三章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关系
第三章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关系
第一节中国利用外商投资的概况分析
一、中国利用外商投资的发展阶段
1.1979年一1986年为起步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
基础上,根据当时国际上的有利条件,适时做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国家根
据利用外资E作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和措施,初步改善了我国的
投资环境,调动了各地利用外资的积极性,利用外资得到一定发展。1979年7
月l f;=_|,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第一部利用外资法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
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79一1986年这一期间,全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88.7亿
美元,1986年利用外资协议金额和实际金额分别比1983年增长了242.2%和
266 4%,年平均增幅达50 7%和54.2%。这一阶段利用外资以对外借款为主,
外商直接投资仅占全部实际利用外资的22 9%。主要发达国家对华投资区域的
选择上尚带有旧中国的历史痕迹,美国主要在北京、上海、广东投资,日本主
要在东北、上海、广1东投资,德国主要在山东投资.英法主要在广东、江苏、
上海等地投资。
2.1987—1990年为持续增长阶段。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鼓
励外商投资的规定》,一系列的扩大开放和利用外资的新举措使我国的投资环境
得到进一步改善,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增强。1987—1990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
金额201.52亿美元,而且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占利用外资金额的比重达40%,有
一定上升。1991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比1990年增长了22.64%。
3.1991—1996年为高速增长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突飞
猛进的发展,是我国利用外资发展最快的时期。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
方的重要谈话和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的决簸和措
施,为更多利用外资扫除了障碍。90年代,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亚太地区
经济形势看好,为我国利用外资提供了良好机遇。在此形势下,国家出台了进
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包括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领域,提出以“市场
换技术”的政策,发展股份制外商投餐企业,加快上海浦东开发。创办了13个
保税区等,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利用外资的发展。
图3一l显示,1992至1996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年平均增长率近50%,
我国利用外资总量和规模已经取得了巨大突破。在1993年,我国政府提出建设
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外商投资比1992年增长132%。适应中央提
出的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在保持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利用外资的水
出的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在保持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利用外资的水
第三章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关系
平和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主要发达国家的外商投资纷纷看好中国,掀起了在华
投资的热潮。全世界500家大型外商投资已有300多家在中国投资,美、日、
英、德、法、荷、加、澳等主要发达国家在华直接投资的规模和速度都呈急剧
上升势头。1993~1996年间各国在华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大都超过20%以上,美
国为30.82%,R本为19.11%,英国为38.1%,法国为48.03%,德国为23.77%,
荷兰为54.74%,加拿大为28.36%,澳大利亚为29.12%,远远超过了1993年以
前的年平均增长度。
图3一l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及增长率
4.1997年至今为利用外资结构调整阶段。自1997年下半年发生亚洲金融
危机以来,利用外资遭遇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加上国内面临有效需求不足和
通货紧缩的形势,利用外资面临许多复杂的难题。1997年底,中央、国务院召
开了全国利用外资工作会议,总结了20年来我国吸收外资的经验,提出了进一
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要求。在继续保持吸收外资相当规模的
同时,吸收外资工作将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更紧密地结合,更加注重改善吸收
外资的产业、地区结构,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这
一时期我国利用外资金额基本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其中1999年出现了较大程
度的下滑,但2000年以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而且利用外资质量明显改
善。欧美大型外商投资来华投资明显增多,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占到80%以上,
外商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出现了积极的势头。截至2004年6月止,来华进行直
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就已达134个,除我国港、澳、台地区投资占全国外商直
接投资总额比重达52.54%外,美、日、英、德、荷、加、澳等几个主要发达国
家的投资规模占全国总规模的比重达29.5%,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国。
二、中国利用外资的缩构分析
1.外资来源结构。我国利用外资初期的外资来源地主要是日本和港澳地区。
19
第三章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关系
1996年后,外资来源地进一步多样化,主要发达国家对华投资都有一定增长。
如图3—2,200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来源地排在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所占比重
依次为:香港地区(43。7%)、日本(11.3%)、台湾地区(7%)、美国(6.1%)、
新加坡(2.4%)、法国(2.4%)、英国(1.9%)、韩国(1.6%)、加拿大(1.4%)、
德国(1.2%)。这10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占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78.9%;其
中香港和台湾地区来祖国大陆投资大幅增加,实际投资额分别相当于1999年的
5.9倍和30.3倍,占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0%和8%。
图3—2 2003投资来源地构成
2.投资地区分布结构。我国利用外资的地区分布状况差异很大,主要分
布在东部地区,利用外资对东部的经济发展过程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比较而言,
对西部的投资绝对数量和比重甚小,发挥作用也极为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与
地区发展不平衡有关,反过来,利用外资地区差异也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
平衡。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分别为459.51亿美元、
58.31亿美元和17.23亿美元。
图3—3 2003年东中西部利用外资构成
第三章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关系
三、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晌
1.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1外商投资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外商投资首先推动了有形
资产之I训的重组,通过外资控股、购并,不仅使一些国有企业成功地减小了投
资比重或从竞争性领域退出,而且由于外商注入优良资产使原有企业的资产质
量得到提高;其次是利用国外品牌、销售渠道等,可以救活闲置国有资产。外
商投资企业的进入,还创造、发展了一些产业部门,弥补国内市场上的一些产
业空白,改造了传统产业,使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加快。2002年各产业
实际利用外商投资的比重是1.8%、68.9%和29.3%。由此可见,长期以来进入
我国的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通过扩大投资对这些产业的
规模扩张和结构的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
1.2外商投资加速了我国企业制度变迁和企业重组。外商投资与国有企业
嫁接后,直接切断了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纽带,使许多国有企业摆脱了许多行政
干预,拥有劳动、人事、分配、进出口经营权和投资自主权。内资企业还可以
学习外资企业的治理制度、管理理念,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
企业重组方面,外商投资企业进驻中国市场后,加速了国内市场由垄断型向竞
争型结构转变。竞争型市场使有些企业处于萎缩状态而有些企业处于扩张状态,
明显拉大了企业差距,又为企业熏组创造了条件,最终促使各个行业的生产集
中度显著提高。另一方面,通过与外商合资合作,还可以直接实现企业重组,
加快企业技术和管理升级。
13外商投资拉动了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变迁。与内资企业相比,外商投资
企业员工的收入不仅普遍较高,而且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大。这种收入分配
机制,一方面,提高了中国外企职工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打破了长期以来
国内的大锅饭体制,把资金、技术、管理、知识纳入收入分配范畴,全方位地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1.4外商投资对于推动中国的就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利用外资规模
的不断扩大,外资企业吸收的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加,由1985年的6万人增加到
2002年的1012万人,对同时期全国城镇就业新增数的贡献率达到9.1%。如果
将直接或间接从事与外资企业有关的配套加工、服务等活动、以及参与利用国
外贷款和援助项目的劳务人员计算在内,利用外资大约解决了20∞万人左右的
就业问题。由此加速了国内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进程,
并通过职工培训等人力资本开发投入和“边干边学”,促进了国内劳动力素质的
提高和人力资本积累。
1.5外商投资带来市场竞争和冲击。为了改革开放、扩大利用外资的需要,
第三章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关系
我国长期致力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初步形成了
更加国际化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制框架。外资流入本身带来了先进
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模式,通过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国内管理水平的提
高,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的进程。市场准入扩大,有利于打破国
内市场分割,加速目前某些领域尚存的行政主导型资源配置方式向市场主导型
资源配罱方式转变,加速旧的经济体制灭亡和新体制确立。
1.6利用外资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外资在我国各地区的经
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率先开放及其特殊的经济、
地缘、人才优势,使其首先成为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最大受益地区,并导致东
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迅速扩大。据分析,外商投资经济固定资产
投资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相对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区差距的比重,由1998
年的21%上升到2003年的43%,即各地区利用外商投资的差距己成为地区固
定资产投资差距同益重要的决定因素,并对地区发展之间的差异产生了不容忽
视的影响。
2.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2.1外商投资的相对规模过大威胁中国经济安全。相对规模过大的外商投
资给中国经济安全增加了不稳定的因素。外商投资可能使中国在国际生产体系
中处境尴尬,对中国的经济自主权带来严重的挑战与威胁。外商投资的对外直
接投资给中国带来了参与国际生产体系的机遇,中国从而得以参与国际分工,
获得合作利益。但另一方面,这也使中国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在经济总量较
小、产业水平较低的背景下,中国在加入外商投资主导的国际生产经营体系时,
将受到激烈的国际竞争考验。目前来看,外商投资对中国的经济自主权已带来
严重的挑战与威胁。
2.2外商投资导致我国核心技术缺乏。改革开放初期到2004年的9月。中
国共吸收外商投资约5500亿美元,外商投资对GDP的贡献超过40%,但是外
商投资的地位显露垄断苗头,我们让出了市场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技术提升,这
违背了我们“市场换技术”的初衷。外商投资带来的大量国外科技,对我们原
有的科技有一种“挤出”效应。我们要想和外商投资竞争就必须购买他们的技
术,始终在技术创新上难以有所突破。外商投资对先进技术的控制,可能使中
国产生对外商投资的技术依赖。中国企业在与外商投资分支机构的合作过程中,
往往会陷入依赖外商投资的技术规程和路径的陷阱。而一旦中国的技术发展依
赖于外商投资,则我国对技术发展和产业发展的控制权将会丧失,从而难以掌
握产业发展方向。
2.3外商投资使用效率不够, 单位能源消耗产生的GDP不高。地方对招
第三章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关系
商引资的过度追求,使得外资在中国享受了超国民待遇,有的企业(尤其是港台
企业)消耗和占用了大量资源,却没有创造与之相适应的大量产业链条价值。严
重影响了产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出现“增产不增收”、“繁荣不富裕”的后
果。吸收过多的外商投资既要承担高额成本(即高昂的投资回报率和过多的利润
汇出),又导致国内资源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有些外商投资甚至利用发展中国
家竞争吸引政策的机会,将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中国,对我国的环境造成污
染。
2.4挤逼民族产业,造成市场、品牌的垄断。外商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的目
的在于利用它们自身的垄断优势和世界各国的经济资源实现其利润最大化,而
不是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为己任。外国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上进行市场及品
牌的垄断,对我国民族企业发展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增加了我
国企业创立和发展自身名牌的难度;2)给我国企业无形资产造成了直接损失。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名牌更是企业发展的强大支柱,我国许多企业的品牌
被欧盟、美国、R本等外商投资的品牌所取代,从而使我国企业的无形资产受
到重大损失,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3)使我国名牌失去了进入国际市场的机
会,不利于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当今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下,不
论哪一国企业,要想求得发展,必须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而参与国际市
场的竞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品牌和形象的综合实力的竞争。故此,外商
投资大举进攻并且垄断某些行业的市场,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壮大。
第二节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影响
一、外商投资对我国总体经济市场化的影晌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的大量进入,不仅带来了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资
本、技术和人才,而且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从而有力地推动了
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具体而言,外商投资对经济市场化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首先,引进外资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国有企业由于长期的计划
经济体制影响所带来的深层次矛盾十分突出,许多企业难于适应现有市场经济
体制改革的要求,在开放的国际和国内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封闭环境中造成的
问题只能通过开放的方式解决,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的
层次,促进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和自身适应能力的强化。外商投资对当地企业
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是来自于国际市场的境外公司技术先进、管理科学、
运作规范,经营效率显著高于内地企业,对当地企业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第三章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关系
促使当地企业自主进行改革创新,从而产生诱致性市场化发展:一是在境外公
司与当地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外方会强制性地要求当地企业进行符合市场经济
运行方式的变革,从而推动经济市场化的进程。
其次,文化交流促进当地居民转变思想观念。在境外公司与当地企业的合
作交往过程中,当地居民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外国的思想观念、文化意识和风
俗习惯,了解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和国际惯例,从而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
束缚t接受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符合国际潮流的新思想和新观念。通过非
正式制度的变革推动经济市场化的发展。
再次,引进外资对政府的工作方式有一定的影响。各地为了吸引外资,不
断改善投资环境,改进政府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相应的促使政府减少对
企业的干预,对企业的管理更加注重政府的职能,而不是过多对企业横加干涉,
外资的引进能够使政府的工作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在一些地方,企业主要管理
人员在企业管理与市场活动之外经常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与政府部门
及其人员打交道,成为企业的一项沉重的负担,应该说引进外资是改变这种面
貌的一个熏要力量。由于一些地方政府重视外商投资,外商投资的大量进入,
对当地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法律法规的完备性、政府的工作效率和透明度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迫使地方政府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转变职能、精简机构、提
高工作效率、完善市场机制,从而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市场化发展。
在经济转轨时期,利用外资产生的制度变迁效应和制度贡献是极其重要的。
外商投资推动我国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中外
合资、合作企业真接改变了企业的治理结构。在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
间接加速了国内企业制度变迁、收入分配制度变迁;外资参与或推动着国有企业
重组;创造一些产业部门,弥补国内市场的产业空白,增加市场供给,为迅速消
除短缺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外商投资促进改革和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奇迹的重
要因素。外商投资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制度变迁的作用,按照国际投资相
关理论,利用外商投资主要是因为东道国缺少资金,但事实上,解决资金缺口并
不是中国引进外资的根本目的,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最大的贡献也不在于解决了
资金缺口,而在于推动制度变革和体制创新。
=、外商投资对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差异的影响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向东部倾斜再加上东部地区已有的区
位优势和良好的经济基础,使大量外商投资迅速集聚于东部沿海地区。外资以
中外合资、合营和外商独资等新形式出现,在全国率先打破了国有经济一统天
下的单一所有制格局.并与在新的经济政策下成长起来的个体、私营经济共同
第三章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关系
构成东部沿海地区的非国有经济群落,从而培养和形成了东部地区的市场主体、
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带4。推动了东部地方政府的改革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使
东部地区市场运行趋于有序和高效。中国区域市场化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平
衡状态,非国有化程度、要素市场化程度、区域经济的外向化程度和政府行政
效率均是由东到西梯度递减,中西部地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缓慢,经济市场化
发展严重滞后。
外商投资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是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市场化差异的重要因素,
而区域市场化的菲均衡性又进一步加剧了外商投资在区位分布上的非均衡态
势。东部地区制度环境的完善、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政府行政效率的改善,进
一步强化了这一地区外商投资的区位优势,加强了外商投资在区位选择上对东
部地区的偏好,使外商投资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流入该地区。最终形成
了外商投资与经济市场化进程相互推进、相互支持的良性循环。中西部地区在
经济基础、制度环境、区位条件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在吸引外商投资上不具备
竞争力,导致外商投资长期落后于东部地区。使中西部地区失去了推动其经济
市场化发展的有效动力。影响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市场化的相对
滞后进一步限制了中西部地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以至于陷入制度僵化⋯
引资不力一经济发展缓慢一制度僵化的恶性循环,最终束缚了中西部地区的
经济发展。当前,中西部地区应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通过制度创新,改善投
资环境来吸引外商投资,并以外商投资的流入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发展。
力求形成制度创新一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加速市场化发展的良
性循环,促进区域经济市场化的协调发展。
第四章外商投资对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实证分析
第四章外商投资对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分析指标的确定
一、评价经济市场化的指标分析
总体市场化的测度方法和测度指标,一方面必须在逻辑上符合并反映“市
场化”的理论含义以及“市场化”的主要特征,如分散化、多元化、自利性、
自主性、少干预、秩序化、规范化等;另一方面又必须客观地反映现实经济中
各领域朝着市场化方向的实际发展变化。
根据由樊刚、王小鲁所主持的代表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
所的关于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的报告,衡量我国市场化的指标有五个方面,
分别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
场的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本文撷取最能反映经济市
场化的核心指标——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作为评价我国经济
市场化的分析指标。
l-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市场化的关系
从现代市场经济的理论角度来分析,体制转轨的根本问题是非国有经济比
重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的转变,经济的持续增长取决于改进资源配
置,使其从利用效率较低的体制下释放出来,转移到利用效率高的体制中去,
而这种资源配置的改进在转轨经济中就表现为非国有部门在经济结构中比重加
大,国有部门的相对缩小。
国有经济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和行政约束较深,其产权制度改革和生产经
营体制转换步伐缓慢,迟迟不能完成市场化改造而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非国
有经济与市场有着天然的和本质的内在联系,是构成市场经济的主要成份和现
实要素。由于缺少国家的政策庇护,经营风险完全由自身承担.因而与国有经
济相比,非国有经济对市场的依赖程度更强,与市场的结合更为紧密。非国有
经济的发育程度,是反映一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标准。市场经济与非国有
经济是相辅相成的“鱼水关系”。没有市场化的经济体制,非国有经济也就失
去了生存的土壤,同样,没有非国有经济的存在,也就不可能诞生真正意义上
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导向的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市场
化做出了最主要的贡献。
但是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直接推动的经济体制改革可以说一直贯彻
了一种由点及砸、由东及西的思想,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对地方政府的行政性
第阳章外商投资对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实证分析
分权,地方政府经济管理权限的不断扩大,各地区对中央政策的反映灵敏度也
不尽一致,使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表现出了各地区非国有经济发展进程的巨
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不仅在非国有经济发展程度上而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始
终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有研究表明,一
个地区的非国有经济发展越快,所占的比重越大,则该地区的计划成分就越少,
市场成分就越多,该地区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就越高。
2.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市场化的关系
20世纪中叶以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升级,使世界第三
产业呈现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国第三产业比
重都在增大;经济越发达、居民越富裕,市场化的水平越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就
越高。
1992年后,我国在经济结构调整后,加大了市场化改革的力度,经济运行
方式呈现出鲜明的市场化特征。中国的第三产业发展也同经济体制的这一变迁
时间表现出明显的同步性,它表现在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其比重的变化中:1978
年第三产业创造国内生产总值824.5亿元,占GDP比重的23%:1985年这两个
数值分别是2119.2亿元和24.9%;2000年进一步增长到29703.8亿元和33.4%;
2003年则为38885.7亿元和33.4%。从就业人数上看,1978年第三产业4869
万人,占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12.1%;1985年则为8350万人,占三次产业就业
人数16.7%;2000年继续增长到19566万人,占三次产业就业人数27.5%;2003
年则为21809万人和29.3%。Ⅲ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市场化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FDI和全部外资对上海市第三产业的劳动就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一个国家或
地区经济市场化水平越高,其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就越高。第三产业的发展
状况,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衡量经济市场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运行才是第三产业兴旺发达的主要动因。第三产业
正是在市场制度的完善过程中取得产生与发展的机会的。所以第三产业的发展
就表示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市场化水平。
从三大地区的历史发展资料来看,东部第三产业的增长要快于中西部地区,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要优于中西部地区。2002年,东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
重为62.58%,高于其GDP占全国59.94%的比重,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743.4元;
中部第三产业占全国比重为24.16%,低于其GDP占全国26.59%的比重,人均第三
产业增加值为2492.25元,不到东部的一半;西部第三产业占全国比重为13.26%,
也低于其GDP占全国13.46%的比重,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2127.43元,比东部
低了361 5.97元,这种差距远远大于人均GDP的差距。实践已经证明,市场化程度
【11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分析【M1,广东:广东人民出版杜,2004年10月
【2】田素华,外资对上海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2004年3月
27
第四章外商投资对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实证分析
越高,区域第三产业发展活力越强,发展速度越快。所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可以准确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市场化水平。
二、本文选用的指标分析
根据前文分析,一个地区的经济市场化水平主要和非国有经济的比重以及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所以本文在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市场化水平
时主要使用了非国有经济及相对指标、第三产业及相对指标,由于获取资料的
不便,本文略去了反映市场化指数的其他指标,应该蜕其它指标对于反映经济
市场化也有影响,但本文认为其它指标在评价市场化时都或多或少的带有一定
的主观性,而且和外商投资的关系也很难量化。本文选取的以下三个指标基本
上反映了各地的经济市场化水平,通过所获得数据的观察对比分析,三个指标
和前文的市场化数据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1.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占总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
非国有经济的资产不是国家投入的,通常可视为由市场调节配置的,因此
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总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是衡量经济市场化进程的重
要标志。此指标属于结构性指标,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在结构上此消彼长,
比重越大说明非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相对的,国有经济的比重
较小。非国有经济部门或企业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行事的,而国有经济部门
或企业的行为尚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所以,大体上说,一个经济体中的非
国有经济的比重与其市场化程度成正比,即我们可以通过判断非国有经济的发
展水平来评价某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
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反映第三产业经济的发达程度以及对国民经济的贡
献。第三产业是指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餐饮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金融业、保险业、地质勘探与普查业、房地产业、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影
电视业、科学研究事业、体育、卫生和社会福利事业等广义的服务行业,这些
行业的发展代表着经济的发达程度,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是衡量一个国家或
地区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三产业的发展就是经济市场化水平
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高,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市场化
的发展水平高。
3.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的比重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反映第三产业高度化程度及对劳动力的吸纳力大
小。按原来的设想,是想用非国有经济就业人数的比重来反映经济市场化的程
度,但由于此数据很难精确统计,丽改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本文认为
用此比重也可完全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市场化的水平,从统计数据来看,此数
第四章外商投资对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实证分析
据和区域的经济市场化发展水平也是十分一致的。这个比重相当准确的反映了
一个区域的经济市场化的程度。
4.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
此指标反映的是当年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包括对外借款和外商直接投资,
从经济市场化的角度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市场化各个方面的影响更加明
显,但由于在90年代以后,我国利用对外借款所占比重较小,相关统计资料中
的数据口径会存在不一致,而且采取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因对外借款使我们
的结论产生的差异十分微小,为了收集数据的方便,本文采用了实际利用外商
投资额。基于外商投资影响的滞后性,对市场化的影响作用时间长,曾考虑利
用外商投资的累计颧,但此项数据在分析时并不平稳,不利于进行回归分析,
所以采用了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
第二节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市场化分析模型设计
一、研究假设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济市场化也是处在一
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进程当中,这个进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外
商投资对我国的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外商投资刺激了区域经济发
展,净化了区域投资环境,引导着市场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发展。结合我
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二条假设。
1.外商投资与我国整体的经济市场化有因果关系
外商投资可以提高中国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法律法规的完备性,促使中国
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进行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方式的变革,从而有力的推动经济
市场化的进程。外商投资对中国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而且不
断地提高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而这两个方面是中国经济市场化发展的熏
要指标。所以,本文认为外商投资与中国整体的经济市场化有密切的正向关系,
外商投资促进了我国经济市场化的发展。
2.外商投资与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差别有相关关系
由于中国采取的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由东到西梯度发
展,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向东部倾斜使大量外商投资迅速集聚于东部地区,并与
当地的个体、私营经济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东部沿海地区的非国有经济群落,从
而培养和形成了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使东部地区市场运行趋于有
序和高效,提离了东部的经济市场化发展水平。
但由于中国东部的经济市场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和层次,外商投资对
第四章外商投资对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实证分析
东部的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效果下降,而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所以,本文认为外商投资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市场化的
发展效果要高于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二、研究模型设计
1.向量模理论
上文所用来表示经济市场化的指标有: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总固定
资产投资额、第三产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总就业人数,
但这三项指标每年的变化方向可能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例如:上年的非国有
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今年表现为上升,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却反而下降,
如何来反映我国的经济市场化程度呢?本文采取数学中的向量模理论来综合反
映三个指标与经济市场化的变化。
A=(a.,a旷~,a。)为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占总固定资产投资额(既
可用来表示一个国家总比重,也可表示各区域的比重)比值向量,其中Ⅱ,表示
某年的比重;
B=(b.,b:,⋯,b。)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既可用来表示一个
国家总比重,也可表示各区域的比重)比值向量,其中6.表示某年的比重;
C=(c。,c:,⋯,c。)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总就业人数(既可用来表示一个
国家总比重,也可表示各区域的比重)比值向量,其中c.表示某年的比重;
设定向量K为市场化程度指标,其中K。=(q,6』,c.)为某年的经济市场化向
量。则向量髟,的模表示为:KI=√q 2+包2+cJ2,向量的模表示某年的经济
市场化水平,既可用来表示一个国家总值,也可表示各区域的值。
2.协整理论和方法
当我们运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时,有可能会犯谬误回归的错误,
也就是变量之间实质上并不存在回归关系,但由于相同的变化趋势或其他原因。
方程却能通过回归检验,给人以错觉。为了避免出现谬误回归,格兰杰(Granger)
和恩格尔(Engle)在20世纪80年代末正式提出了协整理论01。
所谓协整关系是指当两组时间序列自身非平稳,但其某种线性组合却平稳,
这个线性组合反映了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为了检验两变量xf和yf
是否协整,格兰杰和恩格尔于1987年提出了两步检验法,称为EG检验。序列‘
和y,若都是d阶单整的,用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回归,即有
yt=oc+融t+st
用c}和彦表示回归系数的估计值,则模型残差估计值为
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10月。
30
第四章外商投资对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实证分析
!:yt一3c—kt
若善Ⅸ,(O),则x,和J,,具有协整关系。
在此基础上,应用srba和Yeo提出的误差修正模型,把£序列作为自变量,
和x,自变量一起对”进行协整分析。
在协整分析之前,通常要检验变量的平稳性。进行平稳性检验的常用方法
有两种:一种是迪基——富勒(Dickey—fuller)检验,常称DF检验;另一种
是扩充的迪基一富勒(Augmentid Dickey—Fuller)检验,常称ADF检验。
DF检验是针对这样的四种模型:
(1)M=6K—l+撕
(2)K=口+6K一1+撕
(3)K=cf+6M一1+撕
(4)K=口+cf+6K一1+撕
其中,t=l,2,⋯,n;竹’iid(0,o 2)。若经检验后,原假设b=l无法
拒绝,则说明该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
ADF检验是针对这样的四种模型:
(1)只=魄一。+Σ:岛缈H+甜,
(2)”=口+魄一l+Σ三‘6J觚一,+%
(3)M=cH魄一l+Σ壅缈H+哦
(4)y,=口+甜+砂f-l+Σ壅缈H+虬
其中,t=l,2,⋯,n;撕。iid(O,o 2)。这里的原假设同样是b=1,若检验
后不能拒绝原假设,则说明此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
三、数据搜集与整理
本文各表的数据来自两个部分,1995年到2003年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局网
上资料整理而成;1985年到1994年数据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各年的统计
年鉴资料整理而成。各表数据均是以1985年为基期。按照可比价格计算而得。
表4—1数据表示国内生产总值,单位是亿元,见附录:表4—2数据表示第三产
业增加值,单位是亿元。见附录;表4—3数据表示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
第四章外商投资对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实证分析
文中非国有经济是指总额中去掉国有经济的部分,数据是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减去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数据单位是亿元,见附录;表4—4数据表示
总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单位是亿元,见附录;表4—5中数据表示区域第三产
业就业人数占区域就业人数的比,数据单位是百分数,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全
国平均值保留一位有效数字,见附录;表4—6中数据表示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
投资额占总固定资产投资额的百分比值,各区域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占
各区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百分比值,数据保留两位有效数字,此表根据表4—3
和表4—4对应计算而得,见附录:表4—7中数据表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百分比,各区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各区域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数据保
留两位有效数字,此表根据表4—1和表4—2计算而得,见附录。
下表4—8中数据是对表4—5、表4—6、表4—7进一步整理,根据前面所介绍
的向量与模理论,本表中的K值用公式:足:√=FiFi可计算而得,反映全国及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具体情况。例如:55.25:压话歹五西歹丽,其中37.55
来自表4-6的1985年东部值,32.73来自表4.7的1985年东部值,23.9来自表
4.5的1985年东部值。
表4—8 经济市场化的值K
屯东部值中部值西部值全国值
1985 55.25 40.34 36.24 47.53
1986 55.43 39.57 39.56 47.6
1987 56.88 41.47 43.23 49.48
1988 56.23 43.88 51.02 50.76
1989 58.59 44.72 43.87 51.83
1990 56.9 43.72 43.19 49.85
1991 60.5 47.36 44.34 51.36
1992 58.07 45.7 43.93 51.45
1993 62.36 50.24 45.27 56.1l
1994 64.B8 5Z.96 50.32 59.43
1995 65.94 50.44 47.22 58.98
1996 71.58 56.81 53.04 64.59
1997 71 93 59.76 54.1 65.49
19蚰72 56 59.77 53.03 65.48
1999 73.24 60.29 56.52 ‘66.6
2000 75.52 63.34 61.35 69.57
200l 79 52 65.32 64.39 72.73
2002 83.66 68.81 66 78 76.4
2003 85 38 72.13 69.46 78,9
第四章外商投资对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实证分析
下表4—9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其中1995年到2003年数据根据中
国统计局网上资料⋯整理而成,1985年到1994年数据是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图书
馆各年的统计年鉴资料。1整理而成。表中数据表示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单位
是亿美元,数据使用当年数据。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个
内容是外商直接投资,另外一个内容是对外借款,进入九十年代后,对外借款
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对外借款常常发生在个别区域,分布没有普遍性,此项数
据的变动可能对分析带来一定影响,但由于此数据所占比例很小,影响十分有
限。本文忽略此项内容的影响。如果从本文分析的角度考虑,应把外商投资换
算成我国人民币数额,但由于我国的物价变动,把外资转换成人民币并不利于
分析,所以本文采取了稳定的美元金额,在分析中忽略了各年汇率变动的影响。
表4—9实际利用夕}商投资额(亿美元)
芷东部台计中部合计西部合计总合计
1985 ll 8l 6.9 6 76 25.47
1986 24 37 2 04 I.34 27.75
1987 28.44 l 94 l 74 32.12
1988 48 8 3 33 3.96 56.09
1989 5043 4,l 3.95 58.4B
1990 48.65 4.43 1.87 54.95
1991 59l 7 5.12 3 l 67.39
1992 120.09 7.86 2.65 130.6
1993 265 66 26.42 10 26 ,02 34
1994 31l 49 28.73 16.38 356 6
1995 339 7 4247 lS.02 397.19
1996 406.7 55 88 19,82 482.4
1997 407 3 51.42 17 85 476 57
1998 3949 44 2 13 74 452 84
1999 350-5 37 47 11.38 399 35
2000 35411 37 12.8 403.91
2001 407.28 421l 14.3l 463 7
2002 457 29 50.09 20.05 527.43
2003 459 51 58.3l 17 23 535 05
‘‘1 http://w、Ⅳ、Mstats瘩ov.cn/qsj/ndsj/
121中国金融年箍
第四章外商投资对中国东中两部经济市场化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实证结果
一、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协整分析
为了揭示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关系,以下采用表4—8中1985至
2003年的全国值来表示中国经济市场化(GSc)的时间序列,采用表4—9中1985
至2003年的总合计来表示中国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Gwz)的时间序列。对数
据进行对数处理,分别记为LGsC和LGwz。绘制Gsc序列与Gwz序列的散点图,
图4—1表明,GsC和Gwz具有大致的线性关系。
图4—1 Gsc与Gwz的散点图
首先,对序列LGsC和LGwZ进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单位根
检验方法来检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4—10、表4—1l。
表4—10^DF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ADF检验值显著性水平ADF JI盎界值
1% 一4.6193
LGSC 一1.839193 5% 一3.7119
lO% 一3.2964
1% 一4.6193
LGWZ —1.5929968 5% 一3.7119
10% 一3.2964
从表4一lO知,序列的ADF检验统计量值与相应的临界值相比,原序列LGsc
和LGwz都是非平稳序列。
第四章外商投资对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实证分析
表4—11一阶差分的ADF检验结果
变量ADF检验值显著性水平ADF临界值
1% 一3.92279526591
iLGSC 一2.94163744479 5% 一2.80588112935
10% 一2.37447504587
1% 一4.67117492855
iLGWZ 一3.49094855875 5% 一3.33468597978
10% 一3.10863425881
从表4一“知,一阶差分序列iLGsc及iLGwz均已平稳,在5%的显著性水
平下,iLGSC及iLGwZ的ADF检验值均小于相应的ADF临界值,可以判定LGSc
和LGwz为一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前提。
第二步,用变量LGwZ对LGsC进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得到回归模型的估
计结果,并得到模型估计残差序列,对估计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结果如表
4—12。
表4—12 回归残差一期的ADF检验结果
交量蚰F检验值显著性水平ADF临界值
1% 一2.72751870379
RESID01 —1.989193 5% 一1.96417494118
10% 一1.62691248953
表4—12蜕明,估计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在5%的临界值下,序列LGSc与
LGwz存在明显的协整关系。把残羞序列作为另一个自变量序列,表示为GE,建
立LGsC和LGwz、GE(一1)的回归方程如下。(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及参数见表
4一13)
LGSC=3.330550359+0.1455596631木L6硼2+1.043077756串GE(一1) (1)
上述方程(1)表明,从LGsc与LGwz的长期关系来看,中国实际利用外资
与中国的经济市场化之间有正向的相关关系,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每增加一个百
分点,可以使我国的经济市场化改善O.1455596631个百分点。
第删章蚪商投资对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实证分析
表4—13外商投资对中匿经济市场化的回归结果
DeDendent VariabIe:LGSC
MethOd:Least Sauafes
Date:04,03,06 Time:08:07
sample(adjusled):1986 2003
lncluded obserVatjons:1 8 after adjusting endpoints
Variable Coe俪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C 3.330550 0.041 775 79_72610 O.0000
LGWZ O。145560 O。007827 1 8.59632 O.0000
GE(·1) '.043D78 O.130530 7.991099 0.0000
R—sauared 0.960524 Mean dependent Var 4.087830
Adjusled R·squared 0.955260 S.D.deDendenl Var O.162761
S.E Of regression 0.034427 Akaike info crite rion 。3.748947
Sum sauared resid 0.017778 Schwarz cr-te rion .3.600552
LOg¨keIihood 36.74053 F.slat{stic 1 82.4878
Durbin.WatsOn s协t 2.498'25 Prob(F-statist;c) O.000000
从表4一13回归的参数分析,可决系数(R.squared)为0.960524,调整后
的可决系数(Adjusted R.squa怆d)为0.955260,远大于临界值0.8,说明我
国总体的经济市场化水平对外商投资有较好的拟合优度;回归方程自变量
LGWZ的t。统计量(1.Sta“stic)值为18.59632,显著性水平(Prob.)为0.0000,
说明在回归方程中外商投资对我国的经济市场化水平有显著影响;F一统计量
(Prob.IF。statist.c】)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000,表明外商投资与我国的经济
市场化线性相关,印证了图4.1。
二、外商投资与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协整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对中国的
经济市场化有显著影响,当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增加时,中国的经济市场化水
平就会得到相应的改善。为了进一步研究外商投资与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
的差别的关系,在利用外商投资额对中国的经济市场化协整分析的基础上,我
们再分别考察东部的外商投资与东部的经济市场化的关系、中部的引进外资与
中部的经济市场化的关系、西部的引进外资与西部的经济市场化的关系。
第州章外商投资对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实证分析
1.东部引进外商投资额与东部的经济市场化的关系
采用表4—8中1985至2003年的东部值来表示东部经济市场化(Esc)的时
间序列,采用表4—9中1985至2003年的东部合计来表示东部实际利用外商投
资额(Ewz)的时间序列。对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分别记为LEsC和LEwz。
研究表明,在5%的临界值下,LEsc和LEwz存在明显的协整关系,把残差
序列作为另一个自变量序列,表示为EE,建立LESC和LEwz、EE(一1)的回归方
程如下。(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及参数见表4—14)
LESC=3.573777482+0.1230669397幸LEWZ+0.8928736695木EE(一1) (2)
方程(2)表明,从LEsc与LEwz的长期关系来看,东部实际利用外资额与
东部的经济市场化之间有正向的相关关系,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
点,可以使东部的经济市场化改善0。1230669397个百分点。但与全国的值相比,
该值还不及全国的值高,说明东部利用外资额对东部的经济市场化的改善作用
还没有赶上全国的平均水平。
表4一14东部外商投资对东部经济市场化的回归结果
DeDendent VariabIe:LESC
Method:Least Saua怆s
Date:04,03,06 Time:08:54
SampIe(adjusted):1 986 2003
IncIuded Obsen,atiOns:’ 8 a他r adjus。ng endpOjnts
Variable C0e衔cienl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C 3.573777 0.050206 71.18210 0.0000
LEWZ 0.123067 O.009631 12.77834 0.0000
EE(一1) O.892874 0.156231 5.715098 0.0000
R—sauared 0.922591 Mean dependent var 4.197490
Adju8ted R—squared O.912270 S.D.dependent Var 0.143484
S.E of旧g陀ssiOn 0.042499 Akaike inf0 critenOn .3.327666
Sum sauared resid 0.027092 Schvvarz cr娃e“On .3.179271
Log IikeIihOOd 32.94900 F.statistic 89.38791
Durbin.WatsOn stat 2.557205 Prob(F-statisl|c) 0.000000
37
第四章外商投资对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实证分析
从表4—14回归的参数分析,可决系数(R.squafed)为O.922591,调整后
的可决系数(Adjusted R—squa陀d)为0.912270,大于临界值0.8,说明东部
的经济市场化水平对东部外商投资有较好的拟合优度;回归方程自变量LEwz
的t-统计量(t-statistic)值为12.77834,显著性水平(Prob.)为O.0000,说明
在回归方程中东部的外商投资对东部的经济市场化水平有显著影响:F.统计量
(Prob.【F-statistic】)的显著性水平为O.Oo0000,表明东部的外商投资与东部的
经济市场化存在线性关系。
2.中部引进外商投资额与中部的经济市场化的关系
采用表4—8中1985至2003年的中部值来表示中部经济市场化(MsC)的时
间序列,采用表4—9中1985至2003年的中部合计来表示中部实际利用外商投
资额(M1vz)的时间序列。对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分别记为LMsC和L唧z。
研究表明,在5%的临界值下,LMSc和LMwz存在明显的协整关系,把残差
序列作为另一个自变量序列,表示为ME,建立LMsc和L栅z、ME(一1)的回归方
程如下。(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及参数见表4一15)
LMSC=3.607235446+0.1309386525葺cLI棚Z+O.705676199木ME(一1) (3)
表4—15中部外商投资对中部经济市场化的回归结果
Oependent Va“able:LMSC
MethOd:Least Sauares
Date:04,03,06 11me:09:26
Sample(adjusted):1 986 2003
IncIuded obserVations:1 8 after adjust ng endpOints
VariabIe Coe仟iciend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C 3.607235 0.035704 101.0303 O.0000
LMWZ 0.1309391 0.01 1695 11.19641 0.0000
ME(一1) 0_705676 0.183104 3.853973 0.0016
R—sauared 0.942732 Mean dependent var 3.967061
Adjusted R—squared 0.939763 S.D.deDendem var 0。184031
S+E.Of怕gression 0.061 102 Akaike info criterion -2+601533
Sum saUared reSid O.056002 Schwarz criter.on .2.4531 38
LOg like耵hOOd 26.41 380 F-statistic 69.60652
Durbin—WatsO九stat 1.471288 Prob(F-statistic) 0.000000
第四章外商投资对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实证分析
方程(3)表明,从LMSC与L删Z的长期关系来看,中部实际利用外资额与
中部的经济市场化之间有正向的相关关系,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
点,可以使中部的经济市场化改善0.1309386525个百分点。高于东部的百分点,
说明中部的经济市场化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还是落后于东部。从经济市
场化角度看,中部引进外商投资比东部引进外商投资效率更高。
从表4一15回归的参数分析,可决系数(R.squared)为0.942732,调整后
的可决系数(Adjusted R.squared)为O.939763,大于临界值0.8,说明中部
的经济市场化水平对东部外商投资有较好的拟合优度;回归方程自变量LMwz
的t-统计量(t—s诅tistic)值为11.19641,显著性水平(Prob.)为0.0000,说明
在回归方程里中部的外商投资对中部的经济市场化水平有显著影响;F.统计量
(Prob.[F.statistic】)的显著性水平为0.o00000,表明中部的外商投资与中部的
经济市场化存在线性关系。
3.西部引进外商投资额与西部的经济市场化的关系
采用表4—8中1985至2003年的西部值来表示西部经济市场化(wsc)的时
间序列,采用表4—9中1985至2003年的西部合计来表示西部实际利用外商投
资额(wwz)的时问序列。对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分别记为LwsC和Lwwz。
研究表明,在1%的临界值下,LwSc和L哪Z存在明显的协整关系,把残差
序列作为另一个自变量序列,表示为wE,建立LwSC和Lwwz、wE(一1)的回归方
程如下。(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及参数见表4—16)
LWSC=3.695442923+O.1480726半LWWZ+O.5638331宰wE(一1) (4)
方程(4)表明,从Lwsc与Lwwz的长期关系来看,西部实际利用外资额与
西部的经济市场化之间有正向的相关关系,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
点,可以使鹾部的经济市场化改善0.148072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的平均值,
和中部的影响大致相当。西部的经济市场化水平和全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外商投资对西部的经济市场化的影响要明显。引进外商投资到西部,对我国西
部的经济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不断缩小与东部的区域发展差距有显著的效果。
第四章外商投资对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实证分析
表4—16西部外商投资对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回归结果
DeDendent、,ariable:LWSC
MethOd:Least Sauares
0ale:04『03,06 Time:09:55
SampIe(adjusted):1 986 2003
Included obserVations:18 after adjusting endpoints
Variable Coefficl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C 3.695443 0.050776 72.77999 O.0000
I WWZ 0.148073 0.002843 13.300"2 0.0000
WE(-1) O.563833 0.181276 3.1 10357 0.0000
R—sauared O.957678 Mean deDendent Var 3.931 933
Adjusted R—squared 0.925369 S.D.dependent Var 0.167686
S.E of reg怕ssiOn O.087876 Akaike inf0 crner_on 。1.874760
Sum squared resid 0.115834 Schwarz cr谴e r.On .1.726365
LOg¨keIih00d 1 9.87284 F.statistic 23.45061
Durbin-WatsOn stat 1.892435 Prob(F-Sta“stic) 0.000000
从表4一16回归的参数分析,可决系数(R-squared)为0.957678,调整后
的可决系数(Ad}usted R.squa陀d)为0.925369,大于临界值O.8,说明西部
的经济市场化水平对西部外商投资有较好的拟合优度;回归方程自变量LW、Ⅳz
的t.统计量(t.s诅tistic)值为13.300112,显著性水平(Prob.)为O.0000,说
明在回归方程里西部的外商投资对西部的经济市场化水平有显著影响;F.统计
量(Pmb.【F.stalistic】)的显著性水平为O.000000,表明西部的外商投资与西部
的经济市场化存在线性关系。
第五章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差别的进一步分析
第五章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差别的进一步分析
第一节外商投资与经济市场化差别的深层次分析
一、外商投资绝对金额在中国各区域的分布
在1986—1990年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87%以上集中于东部地区,中西
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相对增长较快,在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中的比重有所提高,
但随着利用外资规模的快速扩张,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绝对量的差
额也迅速扩大,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差额由1978一1985年期间的21亿美
元扩大到1986—1990年期间的172亿美元, 1992—1994期间,中西部地区利用
外资总额保持相对快速增长,但从利用外资规模的绝对量差额看,中西部地区
与东部地区利用外资绝对量的差额仍然在迅速扩大,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实际利
用外资差额由1987一1989年期间的108.65亿美元扩大到1992一1994年期间的
604.94亿美元。绝对量差额扩大5.6倍。从200l至2003年,受国家政策影响,
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的金额增长迅速,尤其是中部地区占国家引进外资的总额
达9%以上,但从绝对数额看,2001到2003年东部吸收外资金额为1324亿美元,
丽中部利用外资额为150亿美元,西部利用外资金额为5l_6亿美元,东部与中
西部差额进一步扩大,达到1121亿美元。
图5一l 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亿美元)
在对外开放初期,外商投资的重点地区是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随着
外商投资流入的增多,投资的地区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其特点是投资环境改善
进展快的省市,外商投资不断增加,其在全国外资总额中占的比重明显提高。
东部仅广东一个省在1998年的实际利用外国赢接投资就占了全国总量的26%,
江苏省为14.59%,福建省为9.26%,这三省占外商投资总额的比重达50.29%,
第五章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差别的进一步分析
而中西部地区在全国的比重仅为13%,西藏和青海利用外商投资几乎为零。从
我国3大经济区(东部、中部、西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看,外商高度集中
于东部沿海地区。图5—2显示,2000年东、中、西部3大经济区利用外资项目
数分别占82.13%、12.86%、5.01%,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88%、9%、3%。
图5—2 2000年东中西部利用外资项目百分比构成
二、中国各区域引进外商投资相对规模也存在明最差异
2000年,外商投资/GDP的全国平均水平为2.41%,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超
过平均水平的只有9个,其中,广东“相对规模”最高。达9.67%。
表5一l 2000年各地区外商投资相对规模(%)m
外商投资外商投资外商投资外商投资
地区地区地区地区
/GDP /GDP /GDP /GDP
广东9.67 辽宁3.62 山西l‘13 内蒙古0.62
福建7.25 山东2.88 河北1.10 宁夏0.54
海南6.88 浙江2.21 江西O.94 云南0.54
江苏6.20 广髑2.12 河南O.91 甘肃0.52
大津5.89 湖北l-83 四门I O.90 贵州0.21
上海5.75 吉林1.53 安徽O.87 新疆0.12
北京5.62 重庆1.27 黑龙江O.77 青海0.00
中西部地区18个省份低于平均数,西部地区除重庆外的所有省市外商投资/GDP
均低于1%。中部地区的比值略高于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与GDP的比值说明在发展
柬自李具恒FDI的匦位选择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6期
42
第五章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差别的进一步分析
地方经济方面,外商投资对东部区域有着较强的正向影响,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增
长起着关键作用,对东部地区的GDP有着突出贡献。相比较而言,中西部地区利
用外商投资的相对比值较低,外商投资对中西部地区的GDP作用不明显,大部分
地区外商投资额对GDP的贡献低于2%。中西部地区引进外商投资发展经济的增长
空间很大,我国应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到中西部地区发展。
图5—3利用外资额占区域生产总值百分比
从图5—3可知.除了1985年三个地区外商投资额占各地GDP的比重没有
太大的差异外,以后各年东部地区引进外商投资的金额逐年上升,占地方GDP
的比值也不断增加,总体高于中西部地区,尤其在1992—1996年我国引进外资
大幅增长的时期,东部地区利用外资占地方GDP的比重平均达到8.8%,而中部
引进外资占地区GDP的比值虽有大幅增加,但平均也不过2.5%,而西部则更低,
平均不到1.5%,东部引进外资的相对规模远远高于中西部。
图5—4外资额与区域固定资产投资额百分比
第五章中国东中两部经济市场化差别的进一步分析
从图5—4可以看到,东部地区利用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值均高于全国平均
水平,而中西部利用外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值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
中在1992—1996年,外商投资高速增长阶段,东部地区利用外资额占固定资产
投资的比重达到22%,虽说中部地区这几年利用外资额增长迅速,其利用外资
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不到8%,而西部仅仅只有不到5%,主要靠内资进行投资。
1996年以后,东部利用外资额进行投资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比重,2003年受我国
重化工业的发展,我国自有投资大幅上升,比重虽有所下降,仍然占有十分之
一的投资比例。
总的来看,外商投资更愿意在东部发展,中西部总体比值偏低,在一般年份,
比值徘徊在1%与2%之间。而在2003年我国重化工业大发展的一年,东部地区外商
投资与GDP的比依然能保持在5%。2001年以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的金额有上升趋势,但和中西部地区的GDP的增长相比,增
加不明显。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额和东部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政府应进一步采取
措施,利用东部引进外资的成功经验,加大对外商投资转移中西部地区的引导。
兰、外商投资分布的不均衡影响了中国各区域的经济市场化进程
外商投资对我国的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外商投资大都来自市场
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外资主体的行为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对我
国各项指标的市场化起着积极的影响。正是由于外商投资区域分布的不均衡致
使我国区域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有很大差异,由于我国采取区域发展不平衡战略,
使我国东部地区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优先利用外商投资发展经济,外商投资活
跃了市场,规范了政府的职能行为,对非国有经济也有着引导和示范作用,带
动了东部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而且外商投资企业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也影响了
当地居民的思想,使人们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约束自身行为。而中西部地区因
为外商投资较少,没有形成发展极,人们的市场意识差,地方政府对市场规律
的把握不够,对地方经济干预过多,影响了市场化的进程,非国有经济也因为
没有足够的发展极而发展缓慢。因此,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差异有
着各方面的原因,但其中比较突出的原因就是外商投资的区域分布不平衡。
第二节外商投资对东部经济市场化的影响
有关理论学者对东中西部外商投资的经济增长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
是外商投资对东部的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大于中西部的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从而
认为应继续促进东部引进外商投资,但本人认为此结论并不能支持我们继续加
大东部地区引进外商投资的力度,相反应引导外商投资把资金投向中国的中西
第五章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差别的进一步分析
部,下面就此问题从理论上进行分析。
一、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
1.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试图引入先进的技术,即“以
市场换技术”然而现实无情地告诉我们。这一目的并没有完全达到。中国引进
技术,包括从国际技术市场上直接购买先进的技术和外资带进来技术两个方面。
然而,技术商品与消费资料等普通商品不一样,要受所在国政府的管制。发达
国家的政府会管制它们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技术产品。这些科研机构和企业,
也只会选择对他们最有利的方式出售技术产品。所以,在世界技术市场上的大
量技术商品属于中间技术产品,一些关键性技术产品是不会出售的。
2.跨国公司往往把最新技术转移给它们的分支机构,而把较陈旧的技术转
让给当地公司或合资公司。一部分外商对其带入合资企业的先进技术的使用,
作了相当大的限制。在我国投资的一些欧美跨国公司,对于较新技术的应用与
开发,往往选择独资控股企业的形式。从各行业已经转让的技术来看,一般只
是下游环节或是标准化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属于上游产品生产环节或工艺技
术、产品开发技术则较少。在合资企业的技术引进中,大部分采用引进国外的
生产流水线等硬件设备的形式,对软件技术外方控制很严。许多合资企业,虽
然外方母公司拥有高新技术,但在华的合资企业只不过是他们设在海外的散件
组装点。对于关键技术和工艺,外方是严加保密的,一些关键零部件大多由母
国生产,我国很难形成完整的生产体系。
3.跨国公司来我国投资,一般选择具有一定实力和效益好的企业作为伙伴,
这些企业原来都具有一定的技术开发能力。合资后,由于跨国公司技术开发能
力远远领先于国内的合资伙伴,大多数国内企业都取消了原有的技术开发机构,
转而依赖外方提供技术,造成中方技术开发能力的萎缩。另外,我国举办三资
企业的最初意图之一,是想通过外方带入先进技术,而后经过中方管理人员将
技术扩散到国内其他企业,特别是惠及到国有企业,但这个意图很难实现。据
调查,中方派进三资企业接受技术培训的人员,很少有返回国有企业工作的。
相反地,三资企业大量从国有企业挖掘人才和技术,实际上是国有企业向三资
企业免费或廉价扩散技术。
二、外商投资抑制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
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经济已经起飞,但是很少本土的公司随之起飞,私
营部门没有出现能够与大型的跨国公司竞争的世界级的企业。究其原因,本文
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五章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差别的进一步分析
1.外商投资与我国民族企业争夺稀缺资源。~是对中国人力资源的争夺,
外商投资企业从中国大量招募高素质人才,民族工业在人才竞争上处于劣势;
二是对中国技术成果的争夺。中国一些民族企业本来拥有重要的技术发明或专
利,但由于缺乏经营和发展资金,往往只能将技术发明或专利售与外资企业,
甚至整个企业因此而被兼并:三是对中国名牌商标和经贸信息等无形资产的争
夺,外商投资凭借其资本和技术优势挤垮原有国产名牌;四是对中国自然资源
的争夺。上述因素的负面影响导致中国的民族企业面临资源短缺的困境从而抑
制其发展壮大的进程。
2.外商投资在产业和区域上的控制挤占了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首先,外
商对某一特定产业或某一地区内的企业进行兼并、收购或系列投资,实行产业
或地区“内部化”控制,会直接形成对某些行业的垄断,甚至控制某些地区的
经济命脉;另外,外商在华投资企业之间结成的战略联盟导致了外商在华投资
企业共同控制某一行业的局面,从而使外商在华投资企业易于获得高额垄断利
润,民族企业由于规模、资本以及技术等方面的限制难以进入外商垄断的行业,
没有生存空间。
3.“超国民待遇”削弱了民族企业的竞争优势。“超国民待遇”是我国给与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一种积极性的歧视,具体表现是:企业设立程序的优惠、
税收优惠、进出口权方面的优惠、外汇管理优惠等。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
实行“超国民待遇实质上是一种非均衡增长策略,也是在引进外资的初级阶段
的一种次优选择。随着引进外资规模的扩大,我国开始步入引进外资的成熟期,
继续对外商投资企业实施“超国民待遇”不仅会破坏平等竞争,损害正常的市
场秩序,加剧民族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困难,使得民族企业由于享受的优
惠条件少于外商投资企业而在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大大削
弱民族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相对减少东部地区的外商投资
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对东部地区而言,我国引进
外资已步入成熟期,再盲目的引进外资,一个方面会抑制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
另一个方面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也不明显,我国利用外资“市场换技术”的
初衷并未能实现。但对于西部地区,外商投资在我国的非均衡分布状况,在一定
程度上加剧了改革以来的地区发展差距加大的趋势。
改革开放之后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成分主要有两个:其一是非国有经济
部门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快速增长,其二是与大量外资流入其相伴随的开放型经济
的快速发展。其中非国有经济部门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相对较小,因为虽
第五章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差别的进一步分析
然东部地区非国有经济部门的基础较好、发展起步较早,发展快于中西部地区,
并成为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城镇经
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展开之后,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普遍现象,并成为我国
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其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相对弱化。而随着利用
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利用外资成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外
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占我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提高,1990年以后外商投资经
济成为继乡镇企业之后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而且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也需要
外商投资来带动,所以地区利用外资规模差距的不断扩大,成为我国地区经济发
展差距不断拉大的最重要因素。
我国引进外商投资一直处于一个粗放的阶段,其特征在于重数量、轻质量;
重引进、轻管理;重数额、轻结构;各地区为引进更多的外商投资而进行竞争,
而不是从我国拥有巨大市场规模这一独占性优势为出发点,对环境、体制和政
策进行设计,构建有利于外商投资扩大其溢出效应的市场结构和竞争环境。但
在我国引进外资发展到目前,东部地区仍然是“资本引进中心论”,这不仅影响
了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也进一步扩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自1978年以来,我国坚定不移的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从初期的“摸着
石头过河”到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市场化改革与开放引资成为
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当前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主要是市场化改
革的不足,而外商投资对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有很大的示范效应,所以
本文认为,应制定政策鼓励中西部引进外商投资,东部地区应有选择的引进外
资,取消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不宜再以“资本引进中心论”来与中西部争
夺外商投资。
第三节外商投资与中西部经济市场化滞后
一、中国中西部引进外资严重滞后的原因
1.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是使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然后带动内陆地区发展的
基本模式。在这种区域发展政策的导向作用下,本身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利条
件的东部沿海地区,先行获得了利用地区优势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机会,形成资
金、人才等资源大量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的“马太效应”,从而在地区经济发展
条件上进一步扩大了中医部之间的已有差距。
2.早在改革的初期.为了促进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国家制定
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享有很多特殊政策优惠的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也基本上集中
在这些沿海地区。1992年国家在开放内陆部分城市和实行与沿海相同优惠政策方
面做出重大决定,中谣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由此而得到了有力推进,但在享受国家
第五章中国末中西部经济市场化差别的进一步分析
引进外资优惠方面已经形成了很大的差距。近几年虽然政府强调向中西部倾斜,
鼓励外商向内陆投资,但并没有出台与之相配套的特殊优惠政策,长期形成的政
策环境上的差距依然存在。
3.中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基础设施薄弱。但又无法在短
时期内通过自身经济发展的积累积蓄资金.在国家建设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首先
受到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困扰。当政府强调政策扶持的重点要逐渐转向中西部地
区时,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建设的资金来源几乎全部要靠贷款,
加大了中西部地区获得发展资金的难度。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地区分布来
看,投资向东部地区倾斜的趋势非常明显。东部地区的比重1988年为45.2%,2002
年上升到63.9%,提高了近1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西部分别下降了11.6和7.1
个百分点。
4.中西部地区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对滞屠,仍然保留着一些计划经济时
期的传统意识和做法,在招商引资和三资企业管理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
外商投资的“软环境”尚不够完善。东部的行政效率和法制建设比内地改善得
更快、更好,当中西部还停留在为外商的服务减轻障碍丽完善“一条龙”服务
时,东部已丌始采取对外商企业取消审批制而实行与内地企业一样的注册登记
制等与国际接轨的办法。而且.在吸引外资过程中,中西部一些省份仍在国家
对一些硬环境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层层加码,包括擅骞降低土地出让金等,造成
吸引外资的恶性竞争,既损害了当地经济利益,也难以引进适当的外资项目,
从而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中西部经济体制改革滞后还表现为非国有、特别
是非公有经济所占比重仍然很小,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仍然过多,国民经济
活力相对不足,抑制外商投资的发展。
二、中西部引进外商投资的不足是中西部经济市场化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
中西部地区经济市场化发展滞后有很多原因,经济基础差、交通不便利、
居民市场意识落后等都制约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但比较突出和重要的是中西
部地区在吸引外商投资上不具备竞争力,导致外商投资长期落后于东部地区,
使中西部地区失去了推动其经济市场化发展的有效动力,影响了中西部地区经
济市场化的进程。
外商投资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是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市场化失衡的重要因素,
而区域经济市场化发展的非均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外商投资在区位分布上的非
均衡态势。中国区域市场化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状态,非国有化程度、
要素市场化程度、区域经济的外向化程度和政府行政效率均是由东到西梯度递
减,表明中西部地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缓慢,经济市场化发展严重滞后。
第六章总结、建议与展望
第六章总结、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全文总结
经济市场化是我国发展经济的主要源动力,不断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极大
的解放了生产力,改善了生产关系,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帆
风顺的,它涉及到资源配置的各个要素,而每个要素的市场化都要受到经济的
各个方面的制约,仅仅靠自身的发育将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
为了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市场化的进程,我国采取了对外开放的
策略,利用外商投资来引导刺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
提高了我国市场竞争的层次,对我国企业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引导我国企
业进行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方式的变革。我国居民在与外商投资主体进行合作交
往的过程中,也可以更快地接受与经济市场化相适应,符合国际潮流的新思路
和新观念,从而自觉地进行市场化的发展。外商投资的大量进入,对我国市场
竞争的公平性、法律法规的完备性、政府的工作效率和透明度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迫使地方政府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转变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市场
机制,从而不断推动我国的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总之,外商投资与我国的经济
市场化有密切关系,外商投资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的主要动力来源。
但由于我国采取区域不平衡的发展战略,经济政策向东部倾斜,使大量外
商投资集聚于东部地区,大大改善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市场化水平。而中西部地
区的外商投资长期落后于东部地区,使中西部地区失去了推动其经济市场化发
展的有效动力,影响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市场化的进程,造成了中西部地区经济
市场化落后于东部地区经济市场化水平的局面。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
存在很大的差别,而外商投资在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分布也十分不均衡,外商投
资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是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差异的重要因素。
在准确的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搜集了大量数据,利用计量分析软
件,进一步对分析结果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
确定了最能反映中国经济市场化发展的三个研究指标,即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
投资额占总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的比重。其次,为了综合刻画经济市场化的发展
程度,本文创新地使用了向薰模理论。设定向量K为市场化程度指标,其中
世,=(口,,6.,c.)为某年的经济市场化向量,d。表示某年的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
资额占总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6。表示某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
49
第六章总结、建议与展望
的比重,c,表示某年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的比重。则向量K。的模:
K|_√q 2+6,2+c.2即为某年的经济市场化水平。最后,为了避免谬误回归的错
误,本文使用了计量分析学的协整理论对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概括全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本文得出如下两个结论。
第一、外商投资提高了我国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法律法规的完备性,不断
促使我国企业进行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方式的变革,从而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经济
市场化的发展。
第二、外商投资区域分布不平衡是导致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差异
的重要因素,当东部的经济市场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和层次后,外商投资
对东部的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效果下降,对中西部的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效果要好
于对东部的影响。
第二节政策建议
对外商投资,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积极作用而毫无选择地加以吸收,也不
能只看到它的消极作用而完全排斥,而是应该从基本国情出发,从科学发展观
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安全的长远影响,科学决策。结合
本文分析,应从经济市场化的角度,重新构建东中西部外商投资的政策待遇,
改变外商投资的区域分布差距,以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
一、对东部地区引进外资采取国民待遇
随着我国加入w,ID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己经进入
了新的历史时期。对东部地区而言,经济市场化水平高,经济发展富有活力,
引进外商投资政策已初步完成其历史任务。当前应逐步改变东部地区引进外资
的政策倾斜,实现外商投资的国民待遇。
当前的情况下,继续对东部地区引进的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弊多利少。首先,
我国给予外商的优惠措施有相当一部分是以牺牲国家财政收入为代价的,随着
外资在中国经济成分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增大,国家牺牲的财政代价会越来越高,
再加上三资企业还利用优惠政策操作过程中的漏洞,大量逃避国家税收,使国
家利益进一步受损。其次,过度的优惠政策和各地出台的五花八门的优惠措施,
还扰乱了我国引进外商投资的政策,使外商无所适从,对我国投资环境的稳定
性产生怀疑。丧失在我国投资的信心。同时,“政策竞争”和“优惠大战”也诱
使中西部地区的大量资本和人才向东部地区转移,从而造成中西部地区与东部
地区之间已经存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第三,对外资企业实行“超
第六章总结、建议与展望
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将民族企业置于不平等市场地位,削弱了民族企业的
竞争力,抑制了民族企业的发展。
东部地区已经完成了财富的原始积累,开始进入重化工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洗牌的阶段,我们必须树立中国经济的主体意识,不能把洗牌的权利交给外商
投资,而应取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为东部地区内生增长力的提升和发
展留下空问。
二、对中西部引进外资适当采取优惠政策
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市场化的水平是解决区
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关键,当前的中西部地区市场化水平不高,需要采取措施,
综合培育,其中十分重要的是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政府职能
的转变,当地居民思想观念的转变,而外商投资对刺激这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明
显作用,为了尽快地实现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缩小与东
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我们要大力引进外商投资,以促进中西部的经济发展。
东部地区由于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投资软硬环境较好,今
后仍将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区。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存在客观的、难以立
即修复的缺陷,要促使外商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大规模转移,并非是一件容易的
事情。因此,有力度的投资鼓励政策是必须的。为了吸引和鼓励外商投资,多
数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都通过法律给予外国投资者不同程度的优惠待
遇。我国的政策与法律也有许多对外商投资的优惠措施,这些优惠待遇对于东
部利用外资起过积极的作用,为了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经济的需要,应把这些优
惠政策逐渐的转移到中西部地区,逐步取消东部吸引外资的优惠待遇,通过优
惠政策的调整,实现对区位外商投资的限制与激励,形成东中西部区域外向型
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三节研究展望
在论文结束之际,深深感到,全面分析研究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市场化的
作用,有太多的内容、太多的侧面需要展开,而作为一篇硕研论文要全面完成
这项任务是有局限的。在此,我把自己的一些未能完成的思考留存在这里,既
作为论文的必要补充,也作为对自己今后继续深入研究这一课题的一个提示。
第一、本论文着重分析了外商投资对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差异
所起的重要影响。需要说明的是,外商投资仅是造成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差异
的主要因素之一,但由于整个论文是从外商投资区域分布差异的角度来展开的,
对于其它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论述不多。在此进一步说明:导致东、中、西部
第六章总结、建议与展望
经济市场化的差异是众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外商投资的区域差异是关键
的影响因素。
第二、经济市场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很难进行量化,本文创新地利用向
量模理论,略去很多相关指标只采取核心指标来刻画经济市场化,虽然能够满
足对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差异进行分析,但该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经济
市场化水平,为了更全面的反映经济市场化水平,提高分析的可信程度,对描
述经济市场化的指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三、中国的经济市场化是一个过程,历经二十年,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我国将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论文仅对近一时期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影响以及对东中西部经济市
场化差异的影响做了研究,并给出政策建议,但对末来的外商投资与经济市场
化的关系,即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分析外商投资对经济市场
化的影响,本论文没有展开,作为自己今后深入研究的一个方面。
第四、总体上讲,外商投资推动了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正是外商投资
区域分布的差异导致了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差异,这是本论文的主要目
标。但是,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的改善不能仅仅依靠外商投资,提高中西部经济
市场化的水平需要众多因素的协调配合,作为研究,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展开
拓深,同样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附录
附录
硕十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日本重化工业时期的企业融资方式对中国企业融资方式的启示”
《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
●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因析——超额货币供给”
《商场现代化》(中文核心期刊) 2005.03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参编书目:
● 《现代物流管理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4
● 《国际金融与国际结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
表4_1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色东部台计中部台计西部台计总计
1985 4509.2 2675.37 1392.82 8527
1986 5345.2 3432.17 1424.83 10202.2
1987 6461.16 3995.23 1506.1l 11962.5
1988 8621.3l 4484.92 1822.07 14928.3
1989 9059.17 5080.04 2769.99 16909.2
1990 9263.54 5155.07 2807.6 17681
199l 10772.59 5612.22 3170.39 21617.8
1992 14593.3 7553.33 4047.68 26638.1
1993 19810.5 9316.9 5091.7 34219.1
1994 26525.5 12325.2 6533 45383.7
1995 33967.7 15907.6 8115.5 57990.8
1996 39726.9 19187.3 9670.1 68584.3
1997 44453.4 21642.9 1072&9 76825.2
1998 48070.g 22871.4 11552.1 82494.4
1999 51564.2 23856.4 12132.6 87553.2
2000 57739.7 26266.2 13203.5 97209.4
200l 63624.4 28670 4 14471.5 106766.3
2002 70511.1 31046.8 15956.9 117514.8
2003 82018。5 3545L 5 18069.1 135539.1
附录
表4.2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盆东部合计中部合计西部合计总合计
1985 1475.8 607.85 346 545 2430.195
1986 1790.5l 737.47 420.456 2948.436
1987 2128.51 876.68 499.823 3505.013
19髓2609 18 1127.63 771.537 4508.347
1989 3131.55 1353 38 926.014 5410.944
1990 3202.86 1384.2 947 093 553{.153
199l 4306.59 1805.95 1107.805 7220.345
1992 5464.89 2285 31 1386.668 9136.868
1993 6815.16 2798.75 1575.74 儿189.65
1994 8817.59 3621.08 2038.73 14477.4
1995 8878 3645.89 2052.7 14576.59
1996 14038 56i8.95 3067.01 22723.96
1997 16189 6557.8 3523.89 26270 66
1998 1809l 7340.8 3890.53 29322.3l
1999 19919 8080.6 4291.8 32291.37
2000 22699 9104.5 4777.22 38580.76
200l 25683 10140.6 5547.54 41371.t2
2002 28935 11170.3 6133.38 46238.65
2003 32473 12637.4 6836.9 51947.26
表4-3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颈(亿元)
年东部合计中部合计西部台计总合计
1985 637.02 148.08 77.6 862.7
1986 768.82 178,72 93.66 104l 2
1987 991.6 230 5 120 8 1342.9
1988 1280.24 297.59 155.97 1733 8
1989 1183 07 275 144.13 1602.2
1990 1130.27 262.72 137.7l 1530.7
199l 1388 7l 322.79 169.2 1880.7
1992 1906.1 443.05 232.25 2581.4
1993 3800 08 883.29 463.03 5146.4
1994 5484.14 1274.73 66&23 7427.1
1995 6734.97 1565.47 820.64 91ZL08
1996 7757.98 2095.13 1061.86 10914.97
1997 8158.24 2449.4 1236.32 11843.96
1998 8946.74 2673.9 1416.31 13036.95
1999 9489.406 2737.025 1676.361 13902.79
2000 10770 91 3356.54 2191.22 16318.67
2001 12797.25 4024 046 2694.15 19515.45
2002 15920.52 5126 99 3358.8 24406.3l
2003 22087 16 7083.32 4470.79 33641.27
附录
表4—4各区域总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盏东部合计中部合计西部合计总合计
1985 1696.32 531.53 315.35 2543.2
1986 2081.45 652 2l 386.94 3120.6
1987 2529.08 792.47 470.15 3791.7
1988 3170 81 993.55 589 44 4753.8
1989 294l-76 921.78 546.86 44lO.4
1990 3012 86 944 06 560.08 4517
199l 373l 56 王169.27 693。67 5594.5
1992 5389 46 1688.77 100l 87 8080.1
1993 8719 27 2732.15 1620.88 13072 3
1994 11558.4 3512.86 1970.B4 17042.1
1995 12772.6l 4209 72 2391.98 19374.3l
1996 14292 68 509ll 33 2881 52l 22265.53
1997 15223 73 5594.1l 3353 82 2417l 66
L998 16932.03 6340.08 4167.72 27439,8Z
1999 17909.02 6565.27 4494.33 2896&61
2000 19335.81 7457.18 5103.82 31896.81
200l 21529.78 8562.61 5999.47 3609l,86
2002 24933.8 10044.12 7D57.12 42035.04
2003 33061.“ 12795.39 8747.56 54604.39
表4.5区域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古区域就业人数的比(%)
链东部平均中部平均西部平均全国平均
1985 23.9 18.3 9.4 17.2
1986 24.2 18.8 10.4 17.8
1 987 24.75 19.8 10.35 18.3
1 9明24.8 19.9 10.5 18.3
1989 24.9 20 lO,6 18.5
1990 25.2 20.4 11.1 18.9
1 991 26.02 21.1 12.28 19.8
1 992 26.8 22 14.8 21.2
1993 28.4 24 16.6 23
1994 29.2 25 20.2 24.8
1 995 29.73 25.2l 20.33 25.1
1 996 30.47 26.01 2l_19 25.9
1997 31.24 27.13 22.13 26.8
1998 32 5 27.63 22.87 27.7
1999 32.61 27.37 23.5 27.8
2000 32.5 2&02 24.74 28.4
2001 34.06 28.4 25.68 29.4
2002 35.18 28.9 26.78 30 3
2003 35.49 29.44 27.94 3l
55
附录
表4—6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占总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
缸东部比值中部比值西部比值全国比值
1985 37.55 27.86 24.6l 33.92
1986 36 94 27.4 24 21 33.37
1987 39 2l 29.09 25.69 35.42
1988 40 38 29 95 26.46 36 47
1989 40.22 29 83 26.36 36.33
1990 37.5l 27.83 24.59 33.89
199l 37.22 27 6l 24.39 33 62
199Z 35.37 26 24 23.18 31_95
1993 43.58 32.33 28.57 39.37
1994 47.45 36.Z9 33.9l 43.58
1995 52.73 37.19 34.31 47.08
1996 54.28 41.15 36.85 49.02
1997 53.59 43.79 36.86 49
1998 52.84 42.17 33.98 47.5l
1999 52.99 4l 69 37.3 47.99
2000 55 7 45.Ol 42.93 5l 16
2001 59.44 47 44.9I 54.07
2002 63,85 51.04 47.59 58.06
2003 66.8l 55.36 51.1l 61.6l
表4—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
年东部比值中部比值西部比值全国比值
1985 3Z.73 22 72 Z4.88 28.50
1986 33 5 21.49 29.5l 28.90
1987 32.94 2l 94 33.19 29.30
1988 30.26 25.14 42.34 30.20
1989 34.57 26.64 33.43 32.00
1990 34.57 26 85 33.73 31.30
1991 39 98 32.18 34.94 33.40
1992 37.45 30.26 34.26 34.30
1993 34.4 30.04 30.95 32.70
1994 33.24 29.38 31.2l 31.90
1995 26 14 22.92 25 29 25.14
1996 35 34 29.28 31.72 33.13
1997 36.42 30.3 32.84 34.20
1998 37.63 32.1 33,68 35.54
1999 38.63 33.87 35.37 36.88
2000 39.3l 34.66 36.18 37.63
200l 40.37 35.37 38.33 38.75
2002 41.04 35.98 38.44 39.35
2003 39 59 35.65 37.84 38.33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1. 陈彪如.利爿;j外资的实务与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 张志超.汇率论【M].上海:学林出版杜,1987.
3. 潘英丽.有效利用外资理论研究f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 吴信如.宏观经济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5. 唐海燕.国际贸易创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唐海燕.国际贸易环境论f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 商德文等.海外国际性投资模式比较【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
8. 段先胜等.外国直接投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9. 刘跃生等.国际直接投资与中国利用外资【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10.卢晓勇等.国际投资理论与发达国家对华直接投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1.何智蕴等,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结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2.赵晋平等.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增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3.杨先明等.国际直接投资、技术转移与中国技术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杜,1994.
14.伍海华等.外资与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5.陈宗胜等.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6.朱延福等.外资国民待遇导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17.杨永华等.利用外资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18.杨柳勇等.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外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9.姚凯等. 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
20.鲁明泓等.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1.金相郁. 20世纪熙俯理论的五个发展阶段及述评fJ】.经济地理,2004年5月.
22.徐莉萍. 东、西部吸引FDI的区位比较和西部的定位【J】.兰州学刊,2004年第5期.
23.覃东海. 20我国市场化进程与外资流入方式选择的地区性比较分析[J】.河北经贸大
学学报,2002年第1期.
24.潘镇、潘持春.20制度、政策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J].南京师大学报,2004年
5月.
25.姚会平、孙顺强.20论中国外商投资国民待遇法律障碍及对策[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2003年6月.
26.魏后凯.20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27.王韧、曾国平、任毅.东外商投资绩效及其“挤出效应”的区际实证【J】.当代财经,
2004年第1期.
57
参考文献
28
29
30
3l
32
33
潘文卿.20外商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J】.世界经济,2003年第6期.
蓝天.外商投资政策与产业扶持政策协调博弈研究[J】.财经研究,2003年3月.
朱尔平.20外商赢接投资、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福利【J】.经济研究,2004
年第1期.
张纪风.对FDI区位选择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4年第1期.
樊纲、王小鲁.中国市场化指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江小娟.中国的外资经济一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2.
丁永洙.非国有经济对韩商在中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J】.复旦大学博七学位论
文2005年4月.
35.'r道群.江苏经济市场化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36.董俊峰.推进制度创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J】.理论与探索,2005年第2期.
37.杨洪波.中国经济制度变迁与区域政策导向演变.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6期.
38.胡涵钧.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影响因素分布.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英文部分
39.Borensztcin E,de Gregorio J,Lee J、M 1998.How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m A虢ct GroⅢh.NBER WOrk协g p叩er,360~450
40.Ozawa T 1992.Forcign Direct InVestmem and Economic DeVelopInent.In
1hlsnational CorDorations.New Ybrk:United Nations.42~45
41.O’Sullivall PJ.1993.An Assessment ofIrelaIld’s Expon—led Gro吼h S恤她gy via
Forcign Direc“nvesⅡnent:1960~1980.Wblt、Ⅳirts chafIliches Archiv.123~162
42.Mody A,Wang F Y 1997.Explaining hldustrial Gro州h in Co鹤tal Chim:
Economics Refornls and what Else.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27l~295
43.Markusen J.1983.Factor Movemems and Commodity Trade髂Complemems.
Journal of Intemational Economics.340~362
44.Marcelle G M.2002.RecOnsidering Conventional Wisdom on Technology
TrallsfeL Intemational ConfereIlce on Science,Tcchnology aild I|lIlovation
Eme唱ing Intemational Policy Issues,Harvard u11ivers咄caIIlⅫdge MA:
1~30
45.Malley J,Moutos tl 994.A ProtOtype MacroeconoInic Model of Forei弘Direct
InVestment.JO啪al ofDevelopment Economics.295~320
46.Agodo,O.1 978.nle Dete咖in觚ts of US Private Ma肌facturing Inves衄em in
A矗ica.Joumal of Intemational Business Studies.95~1 07
47.BroadmaIl,Harr)r G and Sun,Xiaolull.1997.111e distribution of fore咖direct
investment in C11ina.World Economy【WEC】.339~361.
58
参考文献
48.Caves,R.E.1971.Imemational Corporations: the Industrial Economics of
Foreign Investment.Economical.1~27.
49.Devereux,M.P’and R.Gri街ths.1998.T,l】(es and the Location of ProdlJction
Evidence仔om a Panel of US Mul缸ationals.Joumal of Public Economic.
335~367.
50.FriedmaIl,Joseph,Dalliel A.Gerlowski,Jonatl瑚Silvem趾.1992.What
Anracts Foreig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Evidence舶m Branch P1ant
Location inⅡle United States. J0unlal ofRegional Science.403~418.
5 1.Hashing Sutl.1 999,En时Modes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to ClliIla’s
Market:a SocioecOnomic Analvsis.Imemational Jo啪al of Social Economic.
642—一659.
52.Head,K.,J.Ries aIld D.SwenSon.1 999.Atn∞ting Foreign M锄l曲曲lrirlg
Investrnent Promotion and Agglomeration.Re西onal Scic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7—218.
53.Head,Keim and融se,Jollll.1996 Irlter-City Competition for Forei鲷Inve蚰em:
S诅tic and Dyn蛐ic E腩cts of China。s Incentive Areas.Jo眦lal of UrbaIl
Economics.38—60.
54.妇ugrnan,P.1991.Increasing R叽ml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n瑚of
Political Economic.483—499.
55.Laonard K.Cheng a11d Y咖K.Kwan.2000肌at are tlle Dete咖in觚ts of the
L0cation of Direct Investnlent? 111e Chinese Expericnce. Joumal of
Intemational Economies.379—400.
56.ht印://w、Ⅳw_stats.goVcn/ljSj/ndsj/
57.httD://w、vwlib.ecnu.edu.c“
后记
在这篇毕业论文即将定稿之际,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吴信如副教授。三
年来,导师总是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了我学习和生活中及时的指导、帮助和
支持,从基础理论的学习,到期交所的社会实践,到毕业论文的开题与写作,
我的每一步,都浸透着导师的深切关怀和无言的期望。最值得我幸运的是,导
师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正直宽容的为人风范深深地影响并教育着我,使我受
益匪浅,催我奋进,努力向上。
三年来,我还要感谢与我同喜共悲的同室好友,感谢同门师兄师弟们的支
持与帮助,生活在他们温暖的手足之情中,我感受到了真正的友爱和快乐。同
时,我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的各位老师,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诲人不
倦的精神激励我不断进取。感谢03级商学院的同学们,正是在与他们的思想的
诸多交流与碰撞中,我获得了许多启示与灵感,这些都是我的论文得以完成的
重要因素。
此外,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关切的町咛和劳心的牵挂常常使我动容,
鼓励我刻苦学习,在论文定稿之际,我衷心的祝愿父母:健康快乐、晚年幸福!
由于笔者水平及参考资料所限,加之时间仓促,文中疏漏之处难免,敬请
批评指正。
60
吴献忠
2006年5月于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