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7362我国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策略探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Y 873378
我国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
策略探讨
Study on Internal Ratings—Based Approach in
the Bank 0f China
学位类别: 经渣堂亟±
培养单位:苴酆经渣贸盈盔堂金融丕
专业: 金融学
作者: 李波
指导教师: 夏墨旦熬援
二oo六年三月二十日
摘要
摘要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作为一个全新的监管资本管理框架,最主要的创新之一
是提出了计算信用风险监管资本要求的内部评级法。该方法允许银行使用自己
的内部数据测算其信用风险,这可以使风险管理水平高的银行以同样的资本开
展更多的业务。内部评级法的主要内容是:在对银行风险资产按照风险特性进行
划分的基础上,对每一类风险资产确定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风险敞口以及
有效期限等风险要素,根据这些风险要素测算银行全部风险资产的信用风险资
本需求。
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对风险的评估和管理是银行核心竞争力所在,
作为对国际银行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先进经验的总结,内部评级法为我国银行业
就如何加强风险管理提供了指引和思路。随着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
加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我国商业银行更加需要在信用风险管
理这一银行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上做到与国际接轨。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
这方面无论从经验上还是技术上都比较落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刚刚起步。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尚末建立,即使是目前正在各银行实旌的五级分
类法,距离巴塞尔新协议关于内部评级法的要求也尚有较大的距离。但是巴塞
尔协议作为国际银行业的“游戏规则”,对于国际银行业即使是十国集团之外也
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因为巴塞尔协议当初制定的宗旨就是为了规范国际银行业
的竞争,通过对于监管资本的规则使得各国银行特别是所谓的“国际活跃银行”
之间的竞争更加规范化和公平化。我国的金融市场日益开放,新资本协议虽然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没有硬约束力,但是如果我国银行要与其他国际大银行之间
竞争,就不得不遵守这一公认的规则。如何在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加
快实施内部评级法的步伐,建立适合我国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是我们在入
世之后的当务之急。
本文首先对内部评级法的原理展开论述,以便为后文所要研究和阐述的问
题进行必要的理论铺垫。在此基础上,本文简略介绍国外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
法的开发应用情况,并总结了它们的先进经验,目的在于了解国际先进银行的
风险管理思想和技术,有助于推动我国银行业转换经营理念、强化风险管理意
识。最后,借鉴巴塞尔委员会有关实施内部评级法的要求,并结合我国现实情
况,本文重点分析我国银行在实施内部评级法中遇到的主要难题,着重从数据
摘要
管理、资本充足和内部评级体系三个方面分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逐
步构建和完善我国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开发适合我国金融环境的风险管理模
型,从而节约时间和资源,实现我国银行业跨越式的发展。
关键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风险管理模型
ll
Abstract
Abst旧ct
111e New Basel C印ital Accord is a completely new c印ital‰eWork of which one
of血e greateSt iIlllovation is t11e Imemal Ratings—Based Approach(IRB)that is
desi印ed to calculate c印ital requircmcnt for credit risk.111e IRB approach is to allow
baIlks measureⅡleir credit risk by using their imeml llistorical data.The banks with
adVaIlced technique of risk managcmem will benem矗Dm using廿1e IRB印proach by
mallaging much as set晰m me saIIle锄。眦t of c印ital.The coments ofthe IRB
ap皿oach include categ嘶黜ion of bankmg-book eXposures, estimating risk
componems likc PD,LGD,EAD aIld M for eacll kind of assets,calculating the
c印ital require】cIlent oftlle credit risk ofbanking-book exposur%
BanHng is a risky协dus缸y,so its core coInpctition abil姆is the risk evaluation and
managernent.As tlle summarization of advallced exp舐cnce of intemational baIlking
about risk m髓ageme咄IRB approach provides gIlid锄ce to cllimIs banking abom
how to streng也en risk management.Witll thedeVelopr∞nt of me operlncss of t圭1e
bar止s iIl our coumry肌d the publication of state-o眦d commercial banks,也e
commercial banks of our com血y need to catch up wml tlle imemational advanccd
ballks on tlle cred“risks rnanagemem.The intemal rat主ng system llas not been
established in me coI衄ercial ballkS of our baIll【s yet.Bven也e”矗ve-de乒ee
c1嬲smcation”system is fhr丹om enou曲,compare、jl,im nle IRB.m The New BaSle
Capital Accord.The New Basle C印ital Accord is considered as也e”g锄e mles”
锄ong me world、vide bankiⅡg buiness.n’s very砌uence not oIlly t0也e baIlking
business in tlle”ten—nation group¨but also to tlle ones in omer co州es.It helps to
make the BaIlkiIlg business competing opemy and cqually world埘de.SO,ifwe Wam
to panicipate the competition among the咖kiIlg business wDrld谢dely,We have to
obcy the geneml—accepted”g锄e rIlles”.Thlls,the eme唱encial work、vc have to do
now is the esta_blish 01lr own credit risks intenlal ra土ing system甜记r也e joining of<he
WTO.
Cllina’s coⅡ1芏nercial bank caIl know about the idea明d tecll芏lique of risk mamgement
of i11temational advanced bank,which will help china『s banking仃ansf0Ⅱn
management notion alld consolidate risk management conscious玎ess.Chi耐s ban“ng
III
Abstract
call directly conforIIl to血e application requiremeⅡt of IRB approach on the base of
cllina.s actual envirollI工lent in order to cons咖c“memal rating system and develop
risk maIlagement model tllat is compatible t0 chilla.s financial situation,wllich will
help chinals b砌r培save resollrce aIld realize quickly deVelopmem.
111is paper consists of four p缸ts.First p砒describes me theorcticaLb勰is of the IRB
印proach Based on也e first part,second pan a11alyzes t11e credit risk measllrement
models of fore远n ballks,and s岫撕zcs血e good experience of their credit risk
maIlagemem underthe IRB approach.Third pan analyzes tlle main di伍culties of our
commercjal baT山s and the 1aSt Dart discusses how to solves吐圮se dimcuhies.From
t11e perspective of IRB approack tlle p印er suggests Chinese banks to build the cred“
risk maIlagement mlrne埘m Chinese real时and gives some adVices how to est曲lish
our o、vn crcd“risks intemal ra血g system.
Key words:me New B雒el Cap蹦Accord me Int锄aI Ra血lgs.BaSed Approach
modem cred“risk mocle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我国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策略探
讨》论文是我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尽我所知,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内容及科研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首都经济贸
易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作者签名:2扬.鱼。日期:望型6年三一月立L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有关
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借阅
或网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址导师签名:翅日期:绋』月2生日
引言
1.1选题说明
l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金融全球化
和自由化的浪潮下,金融市场的波动性日益加大,并引发了多次金融危机。在
此背景下,国际清算银行的巴塞尔委员会①希望能够建立~个更加完善的资本充
足率框架来代替1988年公布的巴塞尔资本协议(简称旧协议),以增强整个银行
业的稳定性。为此,巴塞尔委员会经过反复研究和磋商,于2004年6月正式公
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制定了以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
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为三大支柱的监管框架,确立了更精确、更全面、更敏
锐的风险评估体系,对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作为一个全新的监管资本管理框架,最主要的创新之~
是提出了计算信用风险监管资本要求的内部评级法。内部评级法要求银行在满
足监管当局某些最低条件的前提下,首先将银行业务分为具有不同潜在风险特
征的敞口类别。然后运用自己的内部评级体系及风险管理模型对特定敝口的风
险要素进行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期限和违约风险敞
口,再将风险要素的评估值输入由巴塞尔委员会提供的风险权重函数,最后计
算出监管资本要求。
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对风险的评估和管理是银行核心竞争力所在,
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了一家银行的盈利状况,更关系到其生存。自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
础。从规模上看,据英国《银行家》2005年7月号披露,我国大陆地区有16家
银行入选世界lOoo家大银行之列。但总的来看,目前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
平还比较落后,无论是在风险管理技术还是在风险管理机制上,与国际先进银
行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4家国有商业银行接近30%的平均不良资产率就是
明证。随着我国银行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加入WTO后在跨国银行激烈
竞争的压力下,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是我国银行业的必然趋势。尽管在现有水平
下,我国银行业想要全面实施内部评级法还存在着许多障碍,但勿庸置疑,内
部评级法反映了国际银行业在风险管理上的先进做法,代表了银行业风险管理
。国际清算银行的巴寒尔委员会是1975年由十国集团的中央银行行长设立的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北京:中国金融出舨社,2004,9
l
引言
的发展趋势。通过内部评级法,我国商业银行可以了解国际先进银行的风险管
理思想和技术,有助于推动我国银行业转换经营理念、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并
可以结合我国现实情况,直接借鉴巴塞尔委员会有关实施内部评级法的要求,
逐步构建和完善自己的内部评级体系,开发适合我国金融环境的风险管理模型,
从而节约时间和资源,实现我国银行业跨越式的发展。因此,对内部评级法进
行深入研究,可以说是我国银彳亍业的当务之急,也是决定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竞
争力的关键所在。
1.2文献综述
在新协议征求意见稿公布后,国际上许多文献对内部评级法的模型基础,
特别是其风险权重函数与信用风险的历史经验数据是否具有一致性等方面进行
了深入研究。Wilde(2001)首先对内部评级法中所蕴涵的现代信用风险模型思想
以模型的运用做了全面的分析,并给出了风险权重函数的具体推导过程。Frey
和McNeil(2002)对内部评级法中的Ⅵ收方法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VaR方法在
衡量资产组合层面的风险时不具备次级加总性(sub.additivity),即单个资产的
v£R加总很有可能会超过资产组合的v£R,会导致使用内部评级法计算的监管资
本要求不能真实反映银行面临的风险。Jackso珥Perraudin和s印ona(2002)比较了
内部评级法隐含的偿付能力标准和银行自主决定资本水平时选择的偿付能力标
准,并得出了对于国际性大银行来说,监管资本要求的约束力并不强的结论。
还有一些文献着重分析了内部评级法对银行行为的影响。舢恤an和
saunders(2001)比较了用内部评级法和标准法计算的监管资本要求,认为在银行
持有中等质量的资产组合时,缺乏采用内部评级法的动力,巴塞尔委员所设想
的通过监管资本奖励推动银行由标准法向内部评级法过渡的激励机制将失效。
迄今为止,国内也出版和发表了不少关于新协议的著作和文献,但专门研
究内部评级法的较少,大多是综述性的介绍,对内部评级法在我国实施存在的
具体障碍进行分析的较少,对内部评级法中风险模型的运用及其对银行行为的
影响则更少涉及。章彰化002)以内部评级法为立足点,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建
设,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和现代风险管理模型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全文翻
译了巴塞尔内部评级法。沈沛龙和任若恩(20021对内部评级法的基本理念,以及
内部评级法中在基准风险权重的校订、风险集中度的调整等方面对现代信用风
险管理模型的运用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陈有安、张石、陈建华和唐立波(2002)
分别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现状,并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构建符
引言
合内部评级法要求的内部评级体系提出了各种建议。巴曙松(2003)率先出版了国
内全面研究新协议的著作,书中用了相当篇幅介绍和分析了内部评级法的内容、
存在的争议、实施路径及其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刘百花(2003)阐述了内部评级
法存在的亲周期性,并对新协议下国际政策的协调进行了理论分析。武剑(2005)
总结提炼了国际先进银行的最新成果,结合我国银行业务的实际特点,系统阐
述了内部评级体系的核心技术和实施策略。尚金峰(2005)比较了中国几大商
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提出了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构建的模型风险研
究。
1.3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思路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内部评级法在我国实施的困难与相应的对策建议,在研
究过程中,本文综合运用了现代风险管理理论、数理统计和金融学等相关知识,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力求全面而又深刻的对问题
进行阐述和剖析。
全文共分五章:第1章,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及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
第2章,巴塞尔新协议与内部评级法。对新协议出台的背景、内部评级法的框
架、内部评级法的原理展开论述,以便为后文所要研究和阐述的问题进行必要
的理论铺垫。第3章,国外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开发及应用情况。对支撑内部
评级法的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进行剖析,通过介绍国外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
开发应用情况并总结了它们的先进经验,目的在于了解国际先进银行的风险管
理思想和技术,有助于推动我国银行业转换经营理念、强化风险管理意识。第4
章,我国银行业实施内部评级法的主要障碍。借鉴巴塞尔委员会有关实施内部
评级法的要求,并结合我国银行内部评级法开发的现实情况,本文重点分析我
国银行在实施内部评级法中遇到的主要难题,着重从数据管理、资本充足和内
部评级体系三个方面分析原因。第5章,我国银行业实施内部评级法的策略探
讨。针对主要困难提出了相应的策略,规范我国银行数据库管理,开发适合我
国金融环境的风险管理模型,逐步构建和完善我国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实现
我国银行业跨越式的发展。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内部评级法
2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内部评级法
2.1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2.1.1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出台的背景
自1988年资本协议发表到现在的十年多时间里,随着金融全球化、一体化
的浪潮,金融领域的竞争尤其是国际跨国银行问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创新层
出不穷,银行的业务也越来越复杂化和多样化。特别是9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
业的运行环境和监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业务品种不断涌现,金融衍生
产品大量使用。旧协议中强调的信用风险还远未消除,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的破坏力日趋显现。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危机的蔓延所引发的金融动荡,使
得国际银行业感到重新修订现行的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己刻不容缓。一方面,要
尽快改进以往对资本金充足的要求以便能更好地反映银行的基础风险;另一方
面,需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以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尽管巴塞尔
委员会对原协议多次补充和修正,但该协议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金融市场的最
新发展,遭到了学术界和银行界的批评。首先是风险资产的风险评估不够准确,
不能准确反映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其次是现行资本协议没有考虑到许多国际性
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已大为提高这一事实以及不同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差异,不
能激励银行改善风险管理水平。最后就是现行资本协议主要依赖对资本充足率
的监管,但实践表明,仅资本充足率符合监管要求并不能确保银行安全稳健,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再次说明了这一点。加上近几年学术界以及银行业自身都
在银行业风险的衡量和定价方面作了大量细致的探索性工作,建立了一些较为
科学而可行的数学模型。这些研究成果为巴塞尔委员会重新制定新的资本框架
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针对以上问题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巴塞尔委员会于1998年着手制定新协议。
1999年6月提出了新资本监管框架第一稿,并广泛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截至
2000年3月,包括各国监管部门、银行协议、国际组织在内的200个机构,对
该框架提出了意见。根据收到的反馈意见,新资本协议在原有基础上作了较大
的修改和补充,巴塞尔委员会经过反复研究和磋商,于2004年6月正式公布了
4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内部评级法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2.1.2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基本框架
巴塞尔新资本协确定了三大主要内容,即所谓三大支柱,包括最低资本要
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除了资本充足率,新协议还强调了监管
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作为对最低资本要求的补充,这是新协议不同于
旧协议的主要标志之一,体现了定量和定性管理的结合,标志着单一的资本监
管向全面的风险管理过渡。
图2.1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基本框架
最低资本要求是第一支柱,最低资本标准仍包括三大内容:监管部门对资
本的定义、风险头寸的计量以及根据风险程度的最低资本要求,其中就资本的
定义和8%的最低资本充足比率而言,委员会仍维持原协议的规则不变:依然分
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但增加了分母计算内容,分母包括所有加权风险资产、
12.5倍的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资本金,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市场条件(如汇率、
利率、宏观经济指标、股市行情等)变动给商业银行可能带来的损失,操作风险
就是指由于不适当或错误的内部操作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
风险。计算公式如下:
总资本比率的分母=银行风险加权资产十[(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操作风险资
本要求)×12.5]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5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内部评级法
假定某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为875,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为lO,操作风险的
资本要求为20,则总资本比率的分母等于875+【(10+20)×12.5],即1250。
最低资本充足率仍为8%,即,
资本充足率=资本/风险资产=(核心资本+附属资本)/风险资产≥8%
但就风险头寸计量,新的资本协议提出了更精确和全面的评估信用风险(尤
其是银行账户上的贷款风险)、市场风险和其他风险(包括银行账户上的利率风
险、操作风险如控制风险、信息技术风险、欺诈风险、以及法律和商誉风险)的
方案,试图将银行经营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都涵盖在内。
首先是信用风险。由于金融创新的速度日益加快,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
中的风险计量方法已经相对落后。为此,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信用风险计量
的三种方法:一是对现有方法进行适当的改进,并将其作为大多数银行帐户上
的信用风险。二是对于业务复杂程度较高的银行,采用银行内部评级体系来确
定其信用资产的风险权重,并以此计算资本充足率,这一方法的目的在于确保
对单个银行的法定资本要求能够反映该银行的特殊风险,但其在应用之前必须
首先通过监管部门的批准以确保内部评级体系的精确性、实用性、一致性和可
比性。三是资产组合信用风险模型。该模型所确定的资本要求是指在~定的置
信水平下,银行为抵御客户信用风险损失所应持有的最低资本,这一方法的优
点在于:可为银行提供一个度量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信用风险的基础框架,
有利于银行识别、衡量和管理风险。
其次是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如图2.2)。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只对信
用风险特别规定了明确的资本标准,但是对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末予以充分考
虑,因此,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又将风险管理覆盖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反映了巴
塞尔委员会近年来拟逐步推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趋势。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指出,
由于利率风险难以精确量化,对利率风险大大高于平均水平的银行,应根据银
行账户中的利率风险提高相应的资本数量。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还提出了与银行
内部控制密切相关的操作风险,如道德风险、法律风险、计算机风险等,认为
对其也应相应配备资本,并提出了几种计提资本的方法,如基本指数法、标准
法和内部测试法。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内部评级法
图2.2银行风险类别
第二支柱指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即监管当局应该检查和评价银行内部资
本充足率的情况和补充战略,检查商业银行监测和确保监管资本比例的能力,
如果低于最低监管比例,监管当局应及早进行干预,要求其采取补救措施。
第三支柱市场约束就是市场参与者在了解银行经营状况基础上所采取的相
应行动,从而对银行产生激励和制裁效果,因此,要求银行必须建立信息披露
制度,以提高透明度,便于市场能够准确判断银行的资本运彳亍是否合理,达到
强化监管的目的。
2.1.3新资本协议的突出特点
倡导使用内部评级法是新资本协议创新之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放弃了
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中单一化的监管框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方式,银行可
根据其业务的复杂程度、风险管理水平等灵活加以选择。通过这种灵活的制度
安排,巴塞尔委员会试图促使银行不断改进风险管理水平,使用对风险反应更
为灵敏的计量方式,进而更准确地测定资本充足率。为测算风险资产状况,银
7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内部评级法
行必须对资产进行评级,并以此为基础确定风险权重。巴塞尔委员会曾试图要
求银行主要依靠外部中介机构的评级,但由于外部评级机构在客观性、独立性、
数据的可获性、评级的可信度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所以在巴塞尔新资本协
议框架中,除了保留以外部评级为基础的标准法外,更多地强调建立银行内部
风险评级体系,并提供了三个可选择方案,即标准法、初级内部评级法和高级
内部评级法。新协议中的标准法将银行风险细分为6个档次,从6个档次来看,
最突出的特点是某些低质量的资产风险权重可以超过100%,企业信用等级在B
级以下的,银行对企业债权风险权重将达到150%,也就是说对于信用风险特别高
(即信用等级特别低)的债权,银行的最低资本要求不是8%,而是12%(8%×150%),
这是新协议对资本要求的新突破。与此同时,巴塞尔委员会要求有条件的银行
逐步向内部评级法过渡,运用银行自己的数据和模型更加准确地计算监管资产
和配置经济资本。
2.2内部评级法
2.2.1 内部评级的发展历程
随着银行业务的迅速发展,以内部评级为核心的风险分析技术不断得到改
进。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研究,自1950年以来,银行的内部评级模式大致经历
了主管判断、分析模板、计分卡、模型化四个发展阶段,①如下图:
囤2.3内部评级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主观判断。20世纪50年代以前,内部评级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的信贷分析和决策几乎完全由银行专家凭借经验进行。银行要提高决
策效率和质量,就必须花费大量财力去聘请和培养高水平的信用分析人员。信
用分析人员可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经验、方法和标准,对目标客户从各种角
。武剑。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建立与应用一花旗银行风险评级模式的借鉴和启示.新余融.2005
8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内部评级法
度进行多种形式的分析和评估,不同专家对同一客户可能得出不同甚至截然相
反的结论。信用分析质量主要取决于专家的分析水平和政策把握能力。这种评
级方法的主要优势在于信用分析人员对客户通常具有较深的了解,他{门掌握的
信息准确、全面,知道哪些因素对客户的信用水平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应该说,
在当时的条件下,专家的主观判断在风险评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总体上
看,主观判断的评级方式具有明显的不规范性。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扩展,单
笔业务的规模趋于缩小,中小客户的数量急剧增加,要求有更多的专家及更高
的专业化水平,依靠专家判断进行内部评级的成本明显上升,这种评级模式的
可行性和合理性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第二阶段是分析模板。它是主观判断法的一种升级模式,在20世纪60~70
年代被国际银行业广泛使用。这一阶段,银行的内部评级模式和技术都有了明
显的改进,尽管仍然依靠专家经验判断,但信用分析实现了标准化、结构化和
模式化,分析人员在既定的框架和指标体系下做出评价、判断,并根据一定的
规则得出综合结论。最典型的分析模板就是人们熟知的5c分析法,主要通过对
借款人的品质(character)、还款能力(c印aci哆)、资本(capital)、担保(CollatcraJ)
和经营环境(condmon)五个方面进行全面定性分析,以判断其信用风险状况。
尽管分析模板为信贷人员提供了分析框架。但并未确风险计算方法,其缺点主
要表现为:分析模板中的指标不够明确和细化,仅指出了需要考察的主要方面;
没有给定指标的计算权重;对各项指标的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难以保证客观
性和一致性。
第三阶段是计分卡。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上的一些先进银行开始
运用计分卡进行信用评级,从而使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大大提高。计分卡要求银
行根据信贷政策和业务经验,预先设计并提炼出一套具有风险鉴别能力的指标
体系。该指标体系通常包括一定比例的定量和定性指标,由信用分析人员根据
客户的风险状况,对各指标进行客观或主观的评价打分,然后,按照一定的权
重累加所有指标的得分值,以总分作为内部评级的主要依据。在综合打分的基
础上,将客户的信用风险划分为10个或更多的等级,对不同等级的客户采取差
别化的信贷政策,给予不同的贷款定价和风险限额等。计分卡中的指标权重通
常是主观给定的,银行在设定权重的过程中往往试图将许多部门专家的意见综
合起来考虑。为此,有的银行采用了层次分析、主观概率以及模糊数学方法,
将定性判断以较高的信息效率转化为定量权重。实践表明,这些分析技术在实
际应用中是有效的,愈来愈多的银行开始鼓励这种做法。
第四阶段是模型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以分析模板或打分卡
巴器尔新资本协议与内部评级法
为基础的评级系统均未能事先发现风险隐患,从而暴露出了传统信用评估工具
的一些弱点。危机过后,国际银行业开始重视信用风险的量化分析,普遍加强
了定量模型在风险分析和管理中的作用,内部评级从此进入了模型化阶段。内
部评级模型是建立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它运用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直
接生成信用评级所需的各项参数,能准确计算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
(LGD)、预期损失率(EL)和非预期损失率(uL)等关键指标。同时,专家判断
作为调整变量被设置在模型之外,这样既保证了内部评级的客观性、一致性和
系统性,又能有效发挥经验判断的优势,使风险评级向着科学与艺术的有机融
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2,2内部评级法的基本要素
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内部评级法实质上是一套以银行内部风险评级为基础
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及资本监管的方法。换言之,只有具备了内部评级的技术手
段和制度体系,银行才有能力用内部评级法进行资本监管。所谓内部评级是由
银行专门的风险评估部门和人员,运用~定的评级方法,对借款人或交易对手
按时、足额履行相关合同的能力和意愿进行综合评价,并用简单的评级符号表
示相应信用风险的大小。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02年对经合组织近50
个国际性大银行的一份调查报告,一个有效的内部评级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基本
要素:①
(1)内部评级对象。过去一个时期以来,银行主要采用一维评级系统,即
仅对一借款或交易对手进行评级。随着金融分析技术和业务需求的不断提升,
而今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使用二维评级系统,既对债务人评级,又对金融工具
评级。前者是对借款人偿还非特定债务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后者则需要根据
不同债务工具的具体特点,如抵押、优先结构等,对特定债务的偿还能力进行
评价。
(2)风险等级及评级符号。一个功能良好的评级系统应能将不同资产的风
险进行充分区分。各银行确定的风险级别和相应的评级符号有所差别。按照国
际标准,银行内部风险等级通常可分为十级:最佳级(从A)、很好级(AA)、较好
级(A)、一般级(BBB)、观察级(BB)、预警级(B)、不良级(CCC)、危险级(CC),损
失级(c)和严重损失级(D)。BBB级以上(含)是贷款等级。银行不能批准信用等级
在观察级(BB)以下(含观察级)客户的贷款申请。如贷后检查发现借款企业信用
。资料来源:巴塞尔监管委员会官方网站.h印:,/、vwⅥbis.o喁2001-
lO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内部评级法
状况发生变化,银行可以变动借款企业的信用等级。当借款客户的信用等级下
降到观察级以下(含),银行应该采取措施,保证银行贷款安全。
(3)评级方法。国际性大银行的评级方法大体分为三类:以统计为基础的
模型评级法、以专家判断为基础的定性评级法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级方
法。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银行均使用以统计为基础的方法,如违约率模型(DM)
或钉住市场模型(MTM)作为评级工具。而定性评级法则完全不使用统计模型,
主要依靠专家的经验判断,这种方法仅适用于业务简单的小规模银行,适用范
围趋于缩小。目前,大多数银行采用界于两者之间的评级方法,即定量分析和
定性分析相结合。
(4)评级考虑因素。大多数国际性银行在评级时除了考察借款人的财务状
况,包括资产负债情况、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充足性等因素以外,还会考虑经
济周期、行业特点、区域特征、市场竞争、管理水平以及产权结构等因素对借
款人偿债能力的影响。行业分析在风险评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为不同行业的发展前景、市场结构和主要风险因素各不相同,只有通过行业
比较,才能比较客观地估计不同行业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水平,并使不同行业的
信用评级具有可比性。为此,一些国际性银行非常重视对行业的研究和跟踪分
析,并按不同的行业分别设立机构,每个行业机构下设客户经理部、行业评估
专家组、风险评估专家组和业务处理组。
(5)违约率的统计分析。在长期的业务开展和内部评级过程中,国际性银
行积累了有关借款人和交易对手比较丰富的数据资料,包括特定借款人或交易
对手的历史违约情况,从而根据这些历史数据对每一信用级别的实际违约率和
损失的严重程度进行估计,以检验内部评级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不断提高风险
评级质量。
2.2.3内部评级法的基本结构
与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相比,新资本协议所提出的内部评级法更加广
泛地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因此,新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
中的分母改由三部分组成: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与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所需资
本的12.5倍之和,即:
资本充足率=资本/风险加权资产
=(核心资本+附属资本一扣减项)/[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
险十操作风险所需资本)×12.5]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内部评级法
巴塞尔委员会进一步提出,银行必须将风险敝口归为6类:公司、主权、
银行、零售、项目融资以及股权。⋯六类敞口使用内部评级法都须满足三方面要
求:风险因素、风险权重函数以及一套最低技术要求。银行对其内部评级的每
一等级估计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和违约时的风险敞口(EAD)。
内部评级法风险权重是由这3个因素的函数确定的,这个函数将3个因素转化
成监管风险权重。此外,最低资本要求还应考虑信用风险类别、评级体系、违
约估计模型、数据收集和IT系统等多方面因素。
图2.4内部评级法的基本结构
2 2.4对各资产类别,根据标准参数或内部估计确定风险要素
对上述六种资产类别的资本要求取决于一组特定的风险要素:违约概率
(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时的风险敞口(EAD)、有效期限(M)。内部评
级法的初级法和高级法就是按照银行对上述风险要素的测算能力不同而划分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
12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内部评级法
的。初级法仅要求银行计算出借款人的违约概率,其他风险要素值由监管部门
确定:高级法则允许银行使用自己计算的各项风险要素值。
表2.1 IRB初级法与高级法的区别
违约概率(PD) 违约损失率违约时的风险期限(M)
(LGD) 敞口(EAD)
巴塞尔委员会规定的监
巴塞尔委员会巴塞尔委员会管指标或由各国监管当
IRB初级法银行提供估计规定的监管指规定的监管指局自己决定允许采用银
值标标行提供的估计值(某些
风险暴露除外)
银行提供估计银行提供估计银行提供估计银行提供估计值(某些
IRB高级法值值值风险暴露除外)
(1)违约概率(PD)
违约概率是指未来~段时间内借款人发生违约行为的可能性.巴塞尔委员
会将违约概率定义为债项所在信用等级一年内的平均违约概率。各信用等级的
违约概率的确定必须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而且为保守
和前瞻性的估计。违约概率模型的构建和测算是内部评级法的核心,同时也是
许多技术问题的焦点。要测算违约概率就要分析违约概率的决定因素,一般将
系统性风险、财务风险、信用记录和基本面情况作为决定违约概率的主要因素。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不论是采用初级法还是高级法的银行,都必须提
供其内部对每一级借款人违约概率的测算。这一测算必须是对该级别借款人长
期平均违约概率的保守估计,因此必须建立在历史经验和实证数据的基础上。
(2)违约损失率(LGD)
违约损失率是指违约预期损失占风险暴露的百分比,违约损失率与交易的
关键特征有关,如是否有抵押品等。这里所指的损失是经济损失而非会计损失,
包括折旧因素、融资成本以及在确定损失过程总计发生的直接或间接成本。内
部评级初级法和高级法违约损失率的测算方法各不相同。初级法中违约损失率
根据监管当局规定的依据进行测算,丽在高级法中由银行自行测算每一风险暴
露对应的违约损失率。
(3)违约风险敞口(EAD)
风险敞口是指由于债务入违约所导致可能承受风险的信贷业务余额。风险
敞口一律按扣除特别准备金后的净值计算。同处理违约损失率一样,巴塞尔委
员会提出采用初级法或高级法估算表外项目的EAD。
(4)期限(M)
高级法及有明确期限标准的初级法中,银行必须为每项风险暴露提供一个
1 3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内部评级法
期限测量值,并和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一起计算出该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投
风险加权资产。
2.2.5内部评级法中的风险资产权重
在确定风险要素后,可利用风险权重函数将风险要素转换成风险资产权重。
与原协议不同,黜风险函数根据风险业务分类的差异而不同,且呈现较好的连
续性。取B法风险权重用风险敞口的PD,LGD以及期限M的连续函数来表示。
该函数将上述风险要素转化成风险资产权重。该方法不依赖标准法下监管当局
确定的风险权重档次,相反它允许在更大程度上辨别风险,并满足银行不同评
级体系的要求。。下面以公司敞口为例进行计算。
(1)初级法风险权重函数。在初级法中,如果没有明确的期限因素,公司风
险敞口的风险权重就取决于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所有敞口的平均期限假定
为3年。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Rwc表示为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的函数:
R、Ⅳc=(LGD/50)×BRⅦc(PD),或12.5×LGD。取较小值。
其中麟e表示与风险暴露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相联系的风险权重,而BR驿c
表示给定违约概率下公司风险暴露的基准风险权重,并按50%的违约损失率进行
调整。每项风险暴露的BRwc反映了它的违约概率,并按以下方程确定:
BRwc(PD)=976.×N(1.118×G(PD)+1.288)×(1+O.0470×(1一PD)/PD”“)”
其中N(x)表示标准正态分布函数,G(z)表示标准正态分布函数的反函数(即
x满足N(x)=z,x=G(z))。
(2)高级法风险权重函数。在高级法中,期限不是3年的风险暴露,其风险
权熏违约概率和期限水平应作上下调整。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RWe,可表示为违
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期限的函数:
RWc=(LGD/50)×BRWc(PD)×[1+b(PD)×(M一3)],或12.5×LGD,取较小值。
其中b表示违约概率期限调整因子的敏感。
嘞建刚,申俊华.谈新巴寒尔资本协议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在我国的运用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3,(12):29~
31
14
国外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开发及应用情况
3国外商业银行内都评级法开发及应用情况
3.1 内部评级法下的信用风险模型研究
目前金融业内流行的度量信用风险的模型很多,模型的建立方式各异。模
型的选择往往影响到对风险估计结果的精确性,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使用基于
内部评级方法的目标之一就是使资本要求的计算更精确,与银行的信用风险相
匹配,这一目标与当今许多拥有复杂风险管理系统的银行对信用风险和资本充
足率的内部评估框架是一致的,而且巴塞尔委员会希望没有使用内部模型的银
行能够建立自己的基于内部评级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并使用高级法。因此,
本节重点介绍国际流行的几种信用风险模型并做简单的比较研究。
3.1.1 credjt Metrics模型
1997年J.P摩根银行提出了credit Me啊cs模型。。它是其1994年提出的
对skme仃ics模型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风险管理系统。础skme埘cs模型是基于viR
的市场风险度量系统,而cmdit Me缸cs模型则是基于ⅥR的信用风险度量系统。
credit Metrics模型主要是以历史数据为依据确定信用等级矩阵和违约时的资产
回收率,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未来该信用资产组合的价值变化,并通过基于ⅥIR
的方法来计算整个组合的风险暴露。该模型的核心思想是组合价值的变化不仅
受到债务人违约的影响,而且也会受到债务人信用等级转移的影响。该模型属
于盯市类模型,模型将信用风险与债务入的信用等级转移联系在一起,通过度
量资产组合价值来确定信用风险的大小,模型的输出结果是资产组合的风险价
值。
模型的主要计算步骤是:首先,以客户信用评级为基础,找出某项贷款或某
组贷款的信用等级及风险敞口。其次,根据历史信用等级变化矩阵(如表3.1),
计算这些贷款转移至各种信用等级组合的概率及该组合下的总资产价值,即信
用转移矩阵,这是该模型的关键,其过程极其复杂且数据量大,其中还涉及到
资产组合的相关性问题。在实践中一般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法国来模拟,优点主要
。约翰考B埃特,爱德华.1爱特曼,保罗.纳拉亚南.石晓军,张振霞译演进着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械工业出版
社.200l
8蒙特卡罗模拟法是根据随机数对影响因袭的概率分布进行随机抽样
15
国外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开发及应用情况
在于:一是可以减少计算量,二是可以对其进行调整更加接近正态分布。例如,
有初始评级为BB级的x资产和A级的Y资产,在零相关性下,到期末时x资产
变为BBB级、Y资产变为AA级的联合概率为7.73%×2.27%=0.18%;x资产变为
B级、y资产变为B阳级的联合概率为8.84%×5.52%=O.49%,完整的信用转移矩
阵如表3.2。最后,根据得到的这一系列信用等级组合概率及相应的资产价值,
求出损失期望均值和VaR值。
表3.1根据信用评级的历史变化得出的一年期信用转移概率矩阵①
初始年末评级(%)
评级从A AA A BBB BB B CCC 违约
A从90.81 8.33 O.68 O.06 0.12 0 0 0
从0.70 90.65 7.79 O.64 O.06 0.14 O.02 0
A O.09 2.27 9l_05 5.52 0.74 0.26 0.01 O.06
BBB O.02 0.33 5.95 86.93 5.30 1.17 1.12 0.18
BB 0.03 O.14 0.67 7.73 80.53 8.84 1.OO 1.06
B O O.1l O.24 0.43 6.48 83.46 4.07 5.20
CCC 0.22 0 O.22 1.30 2.38 11.24 64.86 19.79
表3.2 x和Y两项资产组合在零相关性下一年期的联合转移概率矩阵(%)。
资产Y(A级)
资产X 凡从从A BBB BB B Ccc 违约
(盼级) 0.09 2.27 91.05 5.52 O.74 0.26 0.01 0.06
A从0.03 0 O 0.03 0 O O 0 0
从0.14 O O 0.13 O.01 0 0 O 0
A 0.67 0 0.02 O.61 0.40 0 O O O
BBB 7.73 O.0l O.18 7.04 0.43 O.06 O.02 0 0
BB 80.53 0.07 1.83 73.32 4.45 O.60 0.20 0.Ol O.05
B 8.84 0.01 0.20 8.05 O.49 0.07 O.02 0 O
CCC 1.00 0 O.02 0.91 0.06 0.0l O O O
违约1.06 O O.02 O.97 0.06 0.01 0 O O
3.1.2 KMV模型
K耐模型@是由l(Mv公司(现己被穆迪公司收购)开发的一种违约预测模型,
它将信用风险与违约联系在一起,并仅通过违约概率来估计信用风险。K州模型
。资料来源:JPMo瞎an的crcdnM出ics简介1997;标准普尔的信用周刊,1996
。说明:根据表3.1计算得出上表
。Introducti衄to KMV ModeI,htcp:,/、㈣l∞v com
16
国外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开发及应用情况
利用默顿的期权定价理论,将公司资产看作是公司债务的期权,当公司资产价
值少于短期债务加上50%长期债务时,债务人就会违约。模型认为公司资产的市
场价值低于其总负债价值是对公司破产而不是公司违约的情况。蹦V模型是基于
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及其波动性,计算公司的违约距离,并通过违约距离来转
换公司违约率。
Kw模型与credit Mctrics模型有些相似,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确定违
约概率的方法上。KMV模型采用的是默顿的期权定价模型计算出的预期违约概
率EDF(Expected Defhlt Frcquency),就是根据企业的资产价值的波动性来衡量
企业的资产降低到借款人借款额或违约触发点的概率,作为客户违约概率,而
cred“Metfics模型用的是信用评级机构提供的每个信用级别的历史平均违约率
作为客户违约概率。crcdit Me砸cs模型是通过对各项信贷业务的信用评级来找
出违约概率,然后根据该违约概率构造信用转移矩阵,而l(MV模型是通过找出
的预期违约概率来进行信用分级,然后再根据预期违约概率构造信用转移矩阵。
它们之间的区别由一年期的信用转移矩阵可窥一斑。
表3.3 KMv根据EDF历史变化得出的一年期信用转移矩阵@
初始年末评级(%)
评级pm “ A BBB BB B CCC 违约
A从66.26 22.22 7.37 2.45 0.86 0.67 0.14 O.02
AA 21.66 43.04 25.83 6.56 1.99 O.68 O.20 O.04
A 2.76 20.34 44.19 22.94 7.42 1.97 0.28 O.10
BBB 0.30 2.80 22.63 42。54 23.52 6.95 1.00 O.26
BB O.08 O.24 3.69 22.93 44.41 24.53 3.41 O.7l
B 0.01 O.05 O.39 3.48 20.47 53.00 20.58 2.01
Ccc O.00 O.01 O.09 O.26 1.79 17.77 69.94 10.13
比较表3.3和表3.1可以看出,根据l(MV的结果,除了AAA级客户,保持
同一级的概率是credit Memcs模型使用的由评级机构所评出的结果的1/2一l/3。
3.1.3 Credjt Ri sk+模型
Credit msk+模型是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csFB)金融产品开发部于1996
年开发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该模型主要基于保险精算理论的违约式模型。它
假定违约率是随机的,可以在信用周期内显著波动,并且其本身是风险的驱动
因素。与crcd“Me雠cs和KMV都以资产价值作为风险驱动因素不同,它只考虑
。资料来源:KMv公司
国外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开发及应用情况
了违约风险,而没有对违约的成因做出任何假设:一个债务人或者以概率P违约,
或者以“卜P”的概率不违约。通过独立性假设,认为贷款组合的违约概率分布
是泊松分布,并以此假定来计算贷款违约率。
Credit确sk+模型与前两个模型的巨大不问在于,它只考虑违约与不违约两
种情况而不考虑信用级别转移问题,而且该模型假设贷款违约服从泊松分布。
具体计算步骤如下:首先,将各项扣除清偿之后的净风险敞口按大小分成几级,
每个等级被视为独立的资产组合;其次,每个等级按照违约数服从泊松分布的
假设得到一个概率生成函数,整个资产组合的违约概率生成函数由各等级概率
生成函数构成。最后,根据概率生成函数得出资产组合的损失分布。
3.2 国外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开发及应用情况
本节重点介绍了内部评级系统技术领先、结构复杂、功能完善、用途广泛
的美洲银行、花旗银行和瑞士银行在内部评级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及对我国银
行业的启示。
3.2.1美洲银行
根据内部评级法的要求,美洲银行正在对原有的风险评级体系进行整合。
整合的目标是创建一个一致的、量化的风险评级过程,开发一些工具使不同业
务之间风险评级结果具有可比、清晰、准确和前后一致的特点,对风险评级的
方法、工具和过程能够持续进行改善和验证。。
据了解,美洲银行风险评级体系的整合包括四部分内容,即客户评级、债
项评级、标准范围和风险评级打分卡。其中客户评级结果要和违约概率则对应
起来,客户违约概率的对应值有一高一低两个值。债项评级结果要和债项平均
的预期损失对应起来,其中平均的预期损失也有一高一低两个值(换句话说,贷
款风险分类的结果和预期损失对应)。高低标准设定的目的是要以一个共同的或
标准的范围来使得不同产品线和不同地区的评级结果有对应关系,目标客户的
违约率以及目标产品的预期损失率将在高低之间定位。
在美洲银行看来,风险评级的工具有四个发展阶段,分别为纯粹的判断一
模板一打分卡一纯粹的模型。9
。赵银祥.刘瑞霞.新已塞尔协议及国舛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研究.金融论坛2003,(2):2~9
。李宗怡.美国犬银行内部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及其借鉴.国外财经.2000,(2):7~12
18
国外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开发及应用情况
纯粹的判断阶段即评级完全根据一套定性标准来决定风险评级;模板阶段
即最终评级也是基于主观判断的结果但对每个评级部有一套定量标准供评级人
员参考;打分卡阶段即评级人员根据事先决定的分值确定评级,打分的值具有
量化特征;纯粹的模型阶段即评级完全依赖于模型结果,主观判断不发挥作用。
美洲银行认为在评级工具的四个发展阶段中自己处于纯粹主观判断到模板阶
段,目前它正致力于开发设计评级打分卡,以改进其现有的评级技术和评级系
统。
实际上打分卡也只能得出风险评级结果,并不能直接计算出各客户的违约
概率(PD),计算违约概率要使用专门的计算工具即要采取一定的统计模型测算
出来,这也是美洲银行打分卡有别于模版法的特点之一。
美洲银行将内部评级应用于信贷风险管理的全过程。美洲银行将风险管理
的目标定位于股东价值最大化、便于承担风险、有效使用资本地得到承担风险
的回报。而这些目标是建立在通过对业务过程全面评估控制预期损失和非预期
损失的基础上的,即以信用评级为基础,测算违约概率、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
失,井以此为前提,计算风险暴露值,在此基础上进行信贷授信、贷款定价、
资本金水平的核定。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风险评级大概基本停留在纯粹的主观判断阶段和
模板阶段,可以借签美洲银行的内部评级的发展阶段,领悟其中的思想。目前
应该积极探索完善的模板,待到针对模板设计出定量标准时可进一步向打分卡
和纯粹的模型发展。
3.2.2花旗银行
花旗银行是全球最大、最活跃的商业银行,其客户群的广泛,产品的多样,
尤其是其风险管理水平之高超,都是一般竞争者所不能比拼的。而花旗银行风
险管理体系的核心即是其内部评级系统。应当说花旗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技术
领先、功能完善,不仅拥有和处理了大量的样本和数据,而且使用了计量经济
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领域的先进的科研成果,正是依靠这一系统,花旗银行
得以进行有效的风险分析和管理,确保其各项业务的安全、有效。
花旗银行风险评级体系由客户评级和债项评级构成,其中客户评级是通过
使用验证过的统计模型(债务评级模型)、外部评级机构、打分模型或主观判断
方法得出的;债项评级使用客户评级结果作为起点,然后再考虑其他一些影响
贷款损失的因素,如母公司支持、抵押品或贷款结构状况(优先偿还的次序)等
国外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开发及廊Hj情况
确定最终评级结果。
内部评级在花旗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对全部风险进行
识别、检测和分析,即报告风险;二是对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
理,从而在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创造和提高风险收益。其作用具体包括:各
种风险的识别、资金的分配、准备金的提取、业绩的评估、产品的定价、制定
信贷政策、实施内部监管和资本金的确定等各项工作。用途极其广泛,不同的
用途对信用评级有不同的制约,使评结果更趋于准确和客观。
花旗银行的模型技术由总部统一控制,在全球不同地区适用时,根据各地
的具体情况对模型的部分参数进行调节,但调节参数必须经过总行同意。事实
上,经济发展水平、财务会计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会使违约概率PD对相同指标
敏感度不同。有鉴于此,花旗银行根据区域的不同建立不同的评级模型,目前
投入使用的模型已经达到17个,涵盖了工商贷款、商业银行业务及其他业务。
每年有15000个借款人评级由这些模型得出。
花旗银行模型主要是自己开发的,但引进、借鉴和利用了穆迪与Ⅺ“V的部
分技术。这些模型的基本结构完全相同,关键指标根据多元回归计算出的各指
标与PD敏感度并结合专家问卷确定。模型在计量技术上精益求精,除了回归技
术外,还结合决策树技术,对指标的敏感度进行逐层排序。模型不仅考虑了区
域和行业的交叉、资本市场的效率缺陷和外部评级因素,还非常注重模型的质
量管理。该行定期对模型进行内外部双重检验,并对数据的输入等影响模型精
度的关键环节加强控制,减少人为误差,因此模型具有很高的精度和预测性。
利用模型体系较高的预测性,该行建立了自己的预警体系。据该行介绍,其预
警体系较早地对安然事件、东南亚金融危机、阿根廷危机等进行了报警,大大
减少了该行的损失。另外,花旗银行已经将特定违约损失率(LGD)作为债务评
级模型的一部分,对贷款违约时的损失进行了度量。对LGD的研究是按照地区
和行业进行的。目前已公布了美国和拉美地区的LGD数据。。
花旗银行的评级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目前国内商业
银行缺乏的是数据和经验积累,因此,为建立自己的内部评级法,应该从现在
开始积极整理、积累数据。
3.2.3瑞士联合银行
瑞士联合银行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银行,其内部风险评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IRB)的建立与应用一花旗银行风险评级模式的借鉴和启示.新金融.2002,7
20
国外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开发及应用情况
级体系是随着信贷业务模式的变迁而不断演进的。
象美洲银行一样,瑞士银行的风险评级体系根据其所用的主要评级工具的
不同,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以纯粹的判断为主、为模板为主、以打分卡为主、以
纯粹的模型为主阶段。现在,这四种工具都在使用,纯粹的判断主要用于未评
级企业,模板主要用于缺少共性的大型企业,打分卡、纯粹的模型主要用于具
有共同风险特征的中、小企业。这四个阶段如果从违约率的角度来区分,实际
上是三个阶段,即不评级的纯粹判断阶段,评级但信用等级不与违约率对应的
阶段,评级且信用等级与违约率对应的阶段。按三阶段划分,瑞士银行处于第
三阶段,即以违约率为核心的内部风险评级体系。
瑞士银行对公司客户的信用评级主要以打分卡为主要评级方法,瑞士银行
的打分卡是1997年由0liver wyman公司开发的,打分卡第一部分内容是财务因
素,第二部分内容是非财务因素。在财务部分,根据银行、公开市场、学术研
究机构的经验,选择了300个财务tE率,用企业违约前18个月的数据,对好坏
企业进行测试,从中挑选出判别能力强的14个指标,对这14个指标进行了5000
多次回归统计分析,确定了第~部分的lO个模型。在非财务部分,选择了40
项因素进行测试,从中选择了16个判别能力强的因素,同样进行了5000多次
回归,确定了第二部分的10个模型。最后,将第一部分的10个模型与第二部
分的10个模型进行了组合匹配,选择最优的匹配模型作为打分卡模型。
在得出最初的评级结果后,进行违约率的测算。违约率的测算方法可以分
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据历史数据进行统计,一类是根据违约率模型。根据历史
数据统计违约率就是在客户分组和信用评级的基础上,在较长的时期内(如10
年、20年),测算某个信用等级的全部企业各年的违约率的平均值,将这个历史
违约率的平均值作为这个信用等级对应的违约率。这是一种向后看的测算方法。
第二种方法,如根据M00dys I(MV公司的违约模型先得出违约率,然后再根据违
约率划分信用等级,这样评定的信用等级是无限细分的,实际上有无数个等级。
用违约率模型测算违约率是向前看的测算方法。瑞士银行是用的第一种方法,
同时参考外部评级机构测算的违约率。
瑞士银行将内部评级法应用到信贷风险管理和银行内部资源分配的全过
程。瑞士银行将信贷预期损失视为贷款定价的成本因素。预期损失(EL)=预期违
约率(PD)×违约损失率(L∞)×风险暴露(ExP)。计算预期损失的关键是要计
算预期违约率(PD),而违约损失率(LGD)一般是通过历史数据估算的。未预期
损失称为信贷风险。未预期损失是各种可能的贷款损失对预期损失的平均偏离
的大小,一般用贷款损失的方差(或标准差)来衡量。银行的准备金数量要与未
国外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开发及廊用情况
预期损失的大小相活应。
瑞士银行还强调,内部风险评级、贷款风险定价、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的
价格转移、贷款组合管理的整合是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主要核心部分。
瑞士银行对客户违约率的判断,目前完全可以在我国商业银行推广,商业
银行需要做的是对庞大的客户群体进行细分,归类、等级判定,并可以充分借
鉴国外先进的模型技术,进行违约率的测算。
我国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主要困难
4 我国银行实行内部评级法的主要困难
4.1 我国银行内部评级法开发及应用情况
目前,国内许多银行都在参照新协议的技术标准,积极推进内部评级体系
建设,此举不仅有助于降低整个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也将加速我国金融体系
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进程。以下简要介绍了国内最早研究内部评级法的几家商
业银行的进展情况。
4.1.1 中国银行l髓法中西合璧
近年来,中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调整、细化了现行贷款风险分类标准,
自主研发了单机版风险分类模型。通过实行风险分类改革,将客户评级与风险
分类统一在同一部门管理,进而建立两维评级体系的内在逻辑关联。在此基础
上,又组织力量,开发了新一代客户信用评级系统。新一代系统基于DcrninoNotes
平台,实现了客户评分、信用等级计算、信用等级审批等功能。评级系统采用
大集中的思路和处理模式,二级分行的数据集中到一级分行,一级分行的数据
集中到总行,为中行完善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奠定了基础。该系统充分利用覆盖
全行的Notes网络,节约了大量设备资源,并和授信审批系统共用统一的个人标
识,减少了前台管理的环节和成本。
中国银行主要以中银香港为主开发内部评级法。中银香港重组之后,向香
港金融管理局表示将全力争取在技术上按时达到新资本协议对内部评级法的要
求。中银香港分别从组织架构、管理文化、系统模型和政策制度等四个方面加
以规划和落实。在组织架构方面设立了包括管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
险的风险管理部。在风险管理部内设立了客户资信评级和贷款评级单位,为两
维内部评级的实施奠定了组织基础。
在管理文化方面,在中银香港重组前就开始了有系统的培训,并延续至今。
同时,还成立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小组,定期发表研究文章,进行广泛的
文化言传,为内部评级法实施营造气氛。
在系统模型方面,从2001年5月中己经开始启动一个贯穿识别、衡量、监
督、控制和调整收益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credit RjskManagementsystem,简称
cRS).该系统以内部评级法为基础,通过损失预测模型和风险收益平衡模型等分
23
我国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主要困难
析,利用多层次授信限额控制、多角度报表监督和统一经济资本的管理手段,
实现对信用风险管理预警式动态管理。cRs项目第一阶段的总体设计工作己圆满
结束,己经完成了内部评级法的设计蓝图和方法,第二阶段的实施工作己紧锣
密鼓地进行,现正在对第二阶段总承包商的国际性顾问及资讯科技公司进行公
开招标。
在数据积累方面。中银香港的评级系统主要包括客户评级、行业评级、债
项评级、国家评级、组合评级和资本充足率计算以及损失率、预期损失等7个
部分。为确保该系统有效运行,中国银行花费大量时间进行了数据采集和补录,
据了解,该行曾集中loo多人在六个月时间内进行数据的补录工作。该行还对
IT平台讲行了大规模的更新改造,据介绍总投入大约在3000万美金左右。中银
香港内部评级法技术实施的前期咨询设计主要由安达信协助完成,后期内部评
级系统的建设主要依靠普华永道提供技术支持。
4.1.2建设银行IRB法自主开发
建行始终将实施IRB法作为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契机,投入了大量资
源,加强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和应用。2003年,建行的风险评级预警系统在全
行上线运行。该系统是我国银行业第一个自主研发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风险决
策支持系统,于2004年通过了标准普尔公司和摩根斯坦利银行的联合技术验证,
并己在全行信贷管理中推广使用。2005年初,建行对评级预警系统开始全面优
化和扩展,计划将其直接升级为内部评级系统,工程一期预计年底前竣工。届
时,该系统将能够按照新协议要求,更加精确地计算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
率(LCD),预期损失率(EL)和非预期损失率(uL)等核心指标,为信贷审批、贷款
定价、限额管理、准备金计提以及经济资本配置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和政策标
准。同时,建行还在加大系统研发和数据氅合力度,加快研制经济资本和风险
调艇回报(RAR0c)模型”,通过组合风险工具的应用,进一步提舞对客户风险、
债项风险、系统性风险的评估与控制能力,为实旌科学化、精细化的风险管理
创造条件。
4.1.3工商银行IRB法实施条件良好
早在2002年,工行进行信用等级评定的企业就超过20万户,评估项目2932
。RAROc(RjskAdjustcd Rctum On c印h1)可称为经风险调整的资车收益率法,该方法是由信孚银行在上世
纪七十年代末最先提出,强调了风险衡量在银行这种特殊行业的重耍性。
24
我国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主要困难
个,信贷评估行业信息库覆盖所有二级分行。它制定实施的法人客户财务会计
报表审核办法和小企业评级办法,为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台
保障。
在此基础上,工行加快内部评级体系研发。2003年,成立了由行领导牵头
的IRB工程领导小组,并设立了专门的工程办公室。它还在国内外公开招聘了
一批高级专业人才,并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招收研究人
员进行IRB攻关。
2004年,工行完成信贷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了信贷全流程电子化,为IRB
法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2005上半年,国际著名咨询公司普华永道为工行量身
订做、提交了长达2400页的《内部评级法工程整体规划项目》研究报告,该报
告现己正式通过验收。下一步,工行将按照规划要求,以建立全面风险隔离体
系为目标,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内部评级工程建设,力争2008年基本达到IRB
初级法要求。。
4.1.4交通银行I髓法全面启动
交通银行也己建成的信贷管理系统是一个大集中模式下的综合性业务系
统,系统设计体现了新协议与IRB法的基本原则。该系统涵盖贷前调查、贷中
审批、贷后监控等信贷全流程,满足了总行、分行、支行各有关部门对信贷管
理的具体要求,为规范管理和控制风险提供了有效管理工具。该行与世界银行
关于信用风险计量的合作项目现己转入应用阶段,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在
此基础上,交行加大投入力度,于2005年上半年与国外一家著名模型公司合作,
全面启动了内部评级工程。
4.2我国银行实行内部评级法的主要困难
4.2.1数据管理不完善
从以上对中行、建行和工行的实施情况看,核心力量都集中在数据的开发
利用中,这是因为数据库是实施内部评级法所必备的基础要素。商业银行是一
个经营风险大和信用要求高的特殊企业,同时也是数据和知识密集型企业,对
于数据仓库技术的需求较之其他企业更加迫切。这是因为,商业银行经营的产
。武剑.我国银行业内部评级法前景评估中国金融家2005,10
25
我国银幸亍实施内部评级法的主要困难
品和提供的服务基本上都己经数字化,业务系统每天都会产生成千上万的交易
数据,形成庞大的信息资源。而我国银行在这些信息的利用效率上却非常低下,
无法完成庞大的数据分析任务。
内部评级法是建立在精确计量模型的基础上,因此对数据的质量和数量都
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银行要实施内部评级法,数据是最重要的环节。根据新资
本协议,内部评级所用的数据既要有足够的样本容量,又必须达到一定质量标
准,具体要求包括。:
(1)数据准确性
要满足内部评级要求,数据就必须是准确的、及时的、完整的、易懂的和
可信的。数据准确性与很多因素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数据输入错误。国外银
行进行了很多努力,试图减少数据输入差错,但效果一直不理想。而我国银行
在这方面的努力远远不够。研究表明,除非银行采取极端措施避免数据差错,
否则数据差错率不会低于5%。
(2)数据代表性
样本中的客户数目和数据收集期应能够充分地代表历史状况,从而保证基
础数据分析和违约概率预测的精确性和稳健性。要保证历史数据发生时的经济
或市场状况与现在和将来可预期的状况具有可比性和可调整性。
(3)数据一致性
银行如果使用内部评级法,就必须证明其模型测算结果能够反映其现行的
承销标准。如果数据不足或承销标准发生变化,银行在测算时应持谨慎态度。
若使用共享数据,则须阐明其他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及标准与其本身具有可比
性,应尽量做到客观,并保持方法和数据方面的一致性。
(4)数据观察期
就IIU3初级法而言,无论银行使用外部数据、内部数据或组合数据,其数
据观察期至少为5年,如果能收集到更长时期的数据,观察期也要相应延长。
对实行IRB高级法的银行,数据观察期至少应为7年。
(5)相关数据资料
银行必须收集并保存与内部评级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料,包括信贷业务流程
的各种合同和管理文档。
由于我国大多数银行开展内部评级的时间不长、经营数据电脑化程度低、
信息管理系统和IT系统不完善,造成我国商业银行数据仓库历史数据积累不足。
。武剑.内部评级系统的数据管理.中国金融电脑.2004,ll
26
我国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主要困难
因为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整个经济结构和法律制度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使得已积累的历史数据的可用性不强,这又加大了建立定量模型困难。现有数
据仓库中大量存在脏数据(业务系统中的重复记录,不完整或不~致的数据)这
些脏数掘大概产生于业务系统在升级换代过程中造成的部分数据的丢失与不一
致,或是前台操作业务人员工作的疏忽造成输入错误与遗漏,或是商业银行对
数据定义不明确、不清晰造成输入数据的界定错误等等。这些源于业务系统的
脏数据在数据仓库的建设中暴露出来,并严重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数据仓库建
设的推进。w
建立统一的数据仓库和管理信息系统是银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内部评
级的角度看,没有强大的管理信息系统(MIs)支持,再先进的风险评级系统也将
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模型建立过程中,涉及的数据量大、来源渠道
不一、运算程序复杂,模型效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运行。
在新资本协议有关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风险敝口的文件中,都明确提出了
对于数据库和信息技术系统的要求。国际同业的经验表明,大多数银行在内部
评级体系建立过程中,70%一80%的精力消耗在数据收集和数据结构整合方面。国
内银行的数据储备严重不足,且数据缺乏规范性,数据质量不高,这些问题严
重困扰着我们,预计建设IRB体系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解决数据问题。必须尽快
建立统一的数据仓库和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从而满足包括风险评级在内的
各种管理工具的数据需要。
当前,国内一些先进银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经过长期研究,基
本解决了IRB模型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但接下来遇到的虽大障碍往往是数
据来源难以保证。从长远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建立统一的数据仓库和管
理信息系统,从而保证包括风险评级在内所有管理工具的数据需要。
4,2.2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偏低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支撑国
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总体上存在着资本充足率水平偏低的问题,这在
国有商业银行尤为突出,即使是按照旧协议关于风险权重的规定,能达到巴塞
尔委员会所规定8%标准的也不多。由于实施内部评级法会对我国银行业提出更
高的监管资本要求,进一步突出资本不足的问题,将会降低我国银行业采用内
部评级法的动力。从英国《银行家》杂志2004年7月公布的世界1000家大银
。李思维,王修华,江岩.数据仓库建设: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接轨的先锋.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10
27
我国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主要困难
行的排名情况来看,我国共有工、农、中、建等16家入选。截止到2003年底,
这16家商业银行共有资本957.05亿美元,总资产达到23776.24亿美元,具体
数据见表4.1:
表4.1 2004年我国入选世界1∞O家大银行的16家商业银行的资本状况⋯
单位:百万美元
银行
建设银行
工商银行
中国银行
农业银行
交通银行
中信银行
招商银行
浦发银行
光大银行
民生银行
上海银行
华夏银行
兴业银行
广发银行
北京银行
深发展银行
资本充足率%
6.5l
5.52
6.98
7.41
8.9
8.64
4.65
8.62
10.79
10.32
8.14
6.69
鉴于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体制、规模、发展历史等方面存在
较大的差异,二者的资本水平也大相径庭。从总量上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规
模远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数量都在万亿美元以上,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只
能以千亿美元来计量。若将资本数量与资产规模相联系,国有商业银行则逊色
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具体表现就是资本充足率低。除农业银行数据欠缺外,其
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低于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8%的标准,平均
资本充足率为6.33%。究其原因,首先,在转轨时期我国经济改革与经济高速增
长使银行资产总量增长很快,市场化改革也导致经济的货币化和金融深化,使
得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名义GDP的增长,但由于一些历史性和体制性
因素,商业银行承担了许多本不该承担的责任,再加上片面追求资产规模的扩
张以及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导致这种增长是粗放的,积累了相当规模的不良资
产。长期以来,贷款业务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资产业务。虽然近年来,
竞争压力加大,各银行相继开展了一些创新业务,但总的来说,信贷资产所占
。资料来源:英国《银行家》杂志2004年7月
28
榴盟舫凹∞m蹴叭龇mⅢ姒蛳埘州Ⅲ啪鬻黧豁篙鬈篙等黧li 鬻黧裟鬻篇淼篇麓一
我国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主要困难
比重依然较高,而且信贷资产的质量很差。从2004年统计数据看,国有商业银
行不良贷款余额19168亿元,按五级分类标准,不良贷款率为20.36%;股份制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87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92%。这些数据还是建立
在银监会抓不良贷款绝对数和相对数“双降”后,我国金融机构消化掉1900亿
不良贷款的基础上的。⋯
按照银监会推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评级体系(暂行)》中规定的次级、可
疑和损失三类贷款的估计损失率进行测算,单核销不良贷款就需要14000多亿
元资本。而现实是我国的信贷资产在高速增长,新的不良贷款不断出现,需要
有大量的资本来冲抵不良贷款,可见,银行核销不良贷款的任务非常艰巨。不
良贷款使风险资产增大,而冲销不良贷款需要消耗资本,这都会导致资本充足
率下降。
除了信贷资产损失外,我国商业银行的非信贷资产实际损失数额也很大,
这也是造成银行资本充足率低下的一个重要的原因。2004年12月至2005年2
月,人民银行对四家银行境内非信贷资产损失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损失率预
计达8.3%。。这些损失都要靠动用资本金来冲销,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本充足
率。
其次,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补充资本的渠道。补充资本的渠道分为外源和内
源两种,其中外源资本主要包括发行股票和债券以及国有银行接受的财政拨款,
内源资本主要包括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各项准备金。在外源资本方面,目
前我国还只有招商、华夏等几家股份制银行能够上市发行股票融资,此外,除
了政策性银行外,我国商业银行不能通过发行长期次级债券来补充附属资本,
占主体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则主要依靠财政拨款,我国曾于1998年财政定向发
行2700亿元定向国债以及2004年至今动用大约600亿美元外汇储备补充四大
国有银行的资本金,但这种注资往往是在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时或出于其他特
定目的时才进行,并不是为了满足银行正常的业务扩张,再加上国家财力有限,
不应将这种财政拨款当作银行补充资本金的经常方式。
在内源资本方面,90年代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基本上呈现出一
种下降的趋势,且利润率都持续在1%以下低位徘徊,各家银行虽有盈利,但也
非常有限。在加上不良资产率过高,历史包袱重,财务基础薄弱,不仅导致银
行资产收益率和税后利润不高,而且有限利润中的相当一部分还要用于核销不
良资产,极大限制了商业银行通过内源渠道补充资本金的能力。
。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起草小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国际经验》,2004
。中国人民银行.www.pbc.govcn 200s
29
我国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主要困难
以上是造成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如果按照新协议的
要求进行测算,我国银行业资本不足的问题将更为突出。根据银监会在2∞3年
的测算,我国若实行风险敏感度较低的标准法,银行业的监管资本要求将上升
12%左右,⋯如果采用风险敏感度更高的内部评级法,监管资本要求还会显著上
升。实施内部评级法提供的监管资本奖励主要是从增量角度出发,即银行在风
险敏感度更高的监管资本约束以及风险计量水平提高的条件下,会持有风险较
低的资产,从而降低监管资本要求,但是,如果原有的存量资产整体质量较差,
则有可能导致监管资本要求的上升。就我国银行业而言,一方面是不良资产规
模很大,在短时间内很难完全消化,资产存量质量低。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整
体信用环境不佳,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形成不良资产的根本因素
没有得到消除,而且没有建立起多层次和完善的资本市场,大部分社会资金需
求不得不通过银行体系进行融通,大量风险集中在银行体系。即使是采用了内
部评级法,银行能够较准确的计量风险,银行增量资产的质量也难言乐观。因
此,无论是从存量还是增量角度来看,在内部评级法下我国银行业的监管资本
要求都会继续上升,如果再考虑到整体实施新协议时还需为操作风险和市场风
险配置监管资本,我国银行业的资本金将更为不足。
对于银行业来说,充足的资本和合理的资本结构是维护公众对银行信心的
基本需要,也是银行承受各种损失和风险的缓冲器,资本不足将影响银行的信
誉,制约其业务扩展。由于实施内部评级法会对我国银行业提出更高的监管资
本要求,进一步突出资本不足的问题,将会降低我国银行业采用内部评级法的
动力。
4.2。3内部评级体系不够完善
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是实施内部评级法的重要基础,按照内部评级法的要
求应该包括客户评级体系和债项评级体系(贷款风险分类)两个维度,其目的在
于通过对债务入和特定债项按照风险特征进行评级分类,并将每个评级级别与
特定的风险量化指标(PD和LGD值)挂钩以识别风险。目前我国银行业已经初步
建立起了多种方式的内部评级制度,正在使用的有贷款一逾两呆分类制度、贷
款风险分类制度、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和银行分支机构评级制度等。。在2001
年12月,央行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并公布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冲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意见和建
议wwM曲rc.90u∞,2003,12
蠕建华,唐立波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建立金融研究,2002(9):船~93
30
我国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主要困难
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决定从2002年起,在我国各类银行全面施行贷
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这标志着我国银行业在内部评级体系建设方面的重要进
展。但客观的说,我国银行业的内部评级体系还很不完善,离实施内部评级法
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4.2.3.1评级标准缺乏定量依据,评级分类细化不够,风险揭示不足
以债项评级为例,至今为止,虽然已经全面推广贷款五级分类法,但我国
各商业银行都没有系统开展风险研究及风险特征的归纳工作,而仅仅是采用央
行确定的风险区分标准,除了对不同级别增加了一些解释性描述外,在评级标
准上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分类界限过于模糊,各个评级级别没有与特定的违
约损失率相映射。导致贷款的分类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主观因素对分类结果影
响较大,很难准确反映贷款的实际风险程度。此外,贷款评级级别也较少,仅
有四到五级,国外先进银行早己施行十级甚至更精细的分类。评级细化不够将
使得评级结果分布很不均匀,大部分集中在个别级别中,造成风险区分不清楚、
不充分等问题。从理论上来说,贷款评级分类越细,尤其是正常类贷款分得越
细,就越可以收窄每个级别贷款违约损失率的波幅,以及不同级别违约损失率
之间的重叠,评级结果反映风险的准确度就越高。我国银行业的一逾两呆分类
方法将资产风险分为4个级别,其中正常类只有1个级别,不良类有3个级别,
评级结果正常与呆滞两类占全部资产的98%以上,并且呆滞类占到了不良资产的
90%左右。五级分类法有5个级别,其中正常类2个级别,不良类3个级别,比
前者增加了1个正常类级别,其评级结果的分布情况虽比前者更趋向于合理,
但仍然存在风险之间的区分不清晰、不充分等问题。如正常贷款分类级别还是
相对较少,占全部资产的比例仍在85%左右。
4.2.3.2缺少相关模型,没有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的相关测算
我国银行大都拥有初步的二维评级体系,但是两类级别的划分都没有和违
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挂钩,其症结在于我国缺少适合我国国情的违约率统计和
测算模型。然而众所周知,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的相关测算是实施内部评级
法所必备的测算指标。在借款人评级方面,由于我国商业贷款的非公开性,社
会评级机构难以对违约状况做出统计,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开展的时间短
且不规范,贷款企业信用评级更多的用于客户的选择和风险的预警,尚没有向
更深的风险量化管理方向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没有关于信用评级违约率方
面的统计,也仅仅局限于近几年的数据,确乏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另外,
我国的借款入评级主要是照搬国外的“打分卡”,即通过选取一定的财务指标和
31
我国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主要困难
其他定性指标,并通过专家判断或其他方法设定每一指标的权重,由评级人员
根据事先确定的打分表对每一个指标分别打分,再根据总分确定其对应的信用
级别。(如表4.3)。这一方法简便易行,但是缺乏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
国内的客户特征有不少的差距,不能反映客户的违约概率的估计值,而一个功
能良好的违约率统计与测算模型则可以输入相关的定量指标和经过量化处理的
定性指标,并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来测算出借款人违约概率的估计值。
债项评级方面,我国的债项评级主要是指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贷款五级分类”,
但是也没有相应的违约损失率数据。
90年代以来,国际性大银行越来越重视对信用风险的研究,逐步建立了切
实可行的侧量模型,并使用这些模型作为评级的基础。如:J.P.摩根公司开发的基
于在险价值fvaR)的CreditMetrics模型,KMV公司开发的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
KMv模型,瑞士信贷银行金融产品部依据财险思路而开发的CreditRjsk+模型等
等(第3章已做具体介绍)。这些模型在建模式都有各自的独到之处,体现了信
用风险测量的最高水平。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测量模型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
段,只有中国建设银行的风险评级预警是中国银行业第一个自主研发的、符合
国际标准的风险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通过了摩根斯坦利银行和标准普尔公司
的运行测试。虽然模型表现超过亚洲地区其它银行初期的水平,达到了国际银
行业可接受水平,但是其风险排序能力、风险区分度、违约判别能力、违约概
率精确度等指标尚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表4.2客户信用等级基本得分计算表@
一、市场竞争力经营环境(5分) 经营设施的先进性(5分)
(20分) 质量管理体系(5分) 市场拓展和销售渠道(5分)
二、流动性流动比率(5分) 速动比率(5分)
(20分) 应收账款周转率(5分) 本息保障倍数(5分)
三、管理水平主要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经验(5分)管理结构的合理性(5分)
(20分) 资产报酬率(5分) 贷款本息按期偿还率(5分)
四、其他资产负债率(5分) 销售收入(5分)
(20分) 行业的稳定性和前景分析(5分) 重大事项分析(5分)
表4.3客户信用等级评定标准@
。郭莉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与我国信用评级体系.海南金融,2002,(9):13~16
o资料来源;中国建设银行客户信用等级基本得分计算表
。资料来源;中国建设银行客户信用等级评定标准
我国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主要困难
信J{{fj等级得分s 市场竞争得流动性得分管理水平得其他
分c L 分M
AAA 70≤S 15≤C 12≤L 15≤M 不限定
AA 60≤S<70 12≤C lO≤L 12≤M 不限定
A 50≤S<60 9≤C 8≤L 9≤M 不限定
BBB 45≤S<50 不限定不限定不限定不限定
BB 40≤S<45 不限定不限定不限定不限定
B S<40 不限定不限定不限定不限定
F 不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政策、产业政策和银行信贷政策的客户或贷款分类
结果为可疑和损失类的客户
4.2.3.3评级信息收集困难,信息管理系统比较落后
无论是通过主观判断还是统计模型进行评级,都要求银行能够及时收集、
整理和分析债务人和特定债项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拥有比较完整的信贷档案
资料,如果信息不足或失实,银行将无法进行正确的评级。但目前我国商业银
行对客户及贷款信息的收集十分困难,一是贷款企业的信息不完整、不规范,
除少数上市公司和大型国有企业外,大多数企业的财务报表都不规范,不能用
于评级分析,据统计,2001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部117万户贷款企业中,提
供审计后财务报表的仅占总数的7.9%,而同期花旗银行高达33.4%。二是信息
资料不真实,部分贷款企业为了获取贷款或逃废银行债务,故意隐瞒企业重大
事项,不少企业有多套帐表,存在欺诈现象。三是银行自身的信息管理系统还
比较落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银行电子化方面有了较大提高,但主要是针对
柜台交易和资金结算,在对信贷资料进行管理方面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
的信息处理系统,不仅各银行之间,问一银行各部门和分支行之间也难以共享
对同一客户和贷款的基本信息,而且系统内的信息有限,难以为评级提供有效
支持。
4.2.3.4评级管理流程不尽合理,评级结果运用有限
内部评级体系必须经过有效的管理流程配合才能发挥作用,与管理流程相
关的问题有评级的执行、评级的监督和调整以及评级结果的运用。目前我国银
行业的评级管理流程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具体包括:(1)评级的执行人员往往
就是信贷人员,两者在职责上缺乏必要的分工,而且银行没有建立起相应的风
险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信贷人员的收入主要与业绩挂钩,因此存在着低估风
险的倾向,影响了评级的客观性和公正性;(2)缺乏对评级的过程监督,评级结
果调整不及时,无法有效的防范评级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3)大部分国内商
11
我国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主要困难
业银行的评级结果仅和贷款分类相联系,还没有应用到综合授信、资产定价和
绩效考核等方面,评级结果的运用十分有限
我国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策略探讨
5我国银行实行内部评级法的策略探讨
5.1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意义
5.1.1 内部评级法有助于提高国际银行业整体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内部评级法对不同风险特征、不同管理水平的银行的资本要求不同,对具有
不同风险特征的产品及客户也规定了相应的资本标准,因此必将对银行业信用风
险管理、相对竞争力、产品、客户的风险暴露结构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巴
塞尔新资本协议通过资本减让的手段鼓励银行业建立更有效的内部评级体系和
风险控制体系,从而使用内部评级体系计量风险和分配资本。可以预计,不论从
内部风险管理角度出发,还是出于节约资本、实现盈利最大化的目标,以股东利
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国际银行业必将积极投入内部评级法的准备工作,促进国际银
行业整体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根据标准普尔的估计,2006年《新协议》
正式实施时,至少60家最大的国际活跃银行将首先采用内部评级法,最终至少
120家的国际性大型银行将采用内部评级法。
5.1.2实施内部评级法是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新资本协议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从观念到技术手段均提出了很高的要
求,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在风险量化后成为衡量国际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新
标尺。可以说,未来商业银行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银行管理水平的竞争,
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正可以为经营管理提供核心的技术支持。由于采用内部评
级法可以大大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敏感度及其风险管理水平,因而风险管理水
平高的银行依据内部评级法就可以提取较少的资本,这无疑进一步增强了风险
管理水平高的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如此,内部风险评级体系的建立还
可以促使银行准确制定各类客户的总体风险水平及贷款限额、降低资产损失、
准确计量成本、检测客户评级结果的变动情况、确定贷款定价及准备金规模,
增强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而且有助于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组织体系、管理
手段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因此,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将全面推进我国商业银行
与国际领先的现代商业银行的接轨。
我国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策略探讨
5.1 3 实施内部评级法是适应新的监管要求的必然趋势
新巴塞尔协议代表了全球新的监管趋势和要求,商业银行只有达到了这一
标准,才能在日趋国际化、多元化的市场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虽然新协议并未
规定世界各国的商业银行都必须使用内部评级法,但由于实施内部评级法可以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因此巴塞尔委员会推荐有实力的、
符合条件的国际活跃银行使用内部评级法来衡量其信用风险。而且,许多西方
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监管部门也已经明确表示要按照内部评
级法的要求来衡量本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从发展趋势来看,内部评级法岿
然成为今后衡量信用风险的主要方法。
5.1.4实施内部评级法是我国银行业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一直有着强烈的资产扩张欲望,重速度轻效益、重
规模轻质量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银行中,尽管近年来在推行资产负债比
例管理、贷款风险分类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现代化的风险管理理
念并未真正确立。例如,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使用以会计账目信息为基础的“一
逾两呆”进行贷款分类,直到2000年才开始试行贷款五级分类法,而国外先进
银行早己实现了十级甚至更精细的分类。我国银行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评
级体系,粗略的评级结果不能与一定的违约概率相映射,内部风险管理模型几
乎处于空白阶段,对客户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较差。没有建立起科学的风险管理
体制,在部门设置,以及不同部门风险管理的职责分工不尽合理。主要关注信
用风险,很少考虑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从总体上看,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
仍处于初步阶段,呈现出粗放型模式。
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家银行经营能力的优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银行就是经营管理风险并以此获取收益的企业,纵观国际上的先进银行,无不
是在风险管理方面投入巨资以保持在业内的领先地位,事实上,大部分现代风
险管理模型正是由这些先进银行发展出来的。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深化改
革,我国商业银行将逐步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独立
承担经营中面临的各神风险,为了应对未来日益激烈的金融业竞争,尤其是加
入wT0后进入我国金融市场跨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国内的商业银行势必要加强
风险管理以增强竞争实力。并且,以往的历史经验也表明,当代的经济危机绝
大部分都是以金融危机为导火索,因而从监管的角度出发,督促商业银行强化
风险管理以加强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也将成为我国监管当局的重要目标。
36
我国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策略探讨
内部评级法使监管资本要求对银行所面临的各类风险更具敏感性,并要求
对风险进行精确测量与全面控制,反映了现代银行业务的多样性、系统性和精
确性,代表着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发展趋势,深刻体现了集约化
和全面性的现代风险管理理念。从直接目的来说,内部评级法是用于计算监管
资本要求的方法,但其运用的基础是银行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和先进的风险管
理模型。这些内部评级体系和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是商业银行现代化风
险管理的基石,决定着银行整体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除了计算监管资本要求
之外,其所提供的违约概率、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比率以及不同概率下的、
VAR等关键指标,还被广泛运用于银行风险计量和管理的各个方面,例如贷款定
价、信贷审批、资产组合分析和资本风险调整收益(RAROc)的优化管理,在指
引业务发展方向,提升银行综合竞争实力等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据英国《银
行家》杂志统计,2002—2003年度已采用内部评级体系的50家大银行,其综合
竞争实力平均增长率高达6.1%,相比之下,未建立内部评级体系的同类型银行,
其综合竞争实力的平均增长率仅为2.3%。。因此,作为对国际银行业在风险管理
方面先进经验的总结,内部评级法为我国银行业就如何加强风险管理提供了指
引和标准,直接学习这些经验和作法,我们可以少走弯路,节约时间和人力资
源。通过内部评级法的推广实旌,有助于我国银行业转变风险管理理念,构建
和完善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管理模型,改进风险管理流程,推进集约化和全面
性的风险管理。将对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推动加速的作用,实
现我国银行业跨越式的发展。尽管我国金融业存在的种种现实障碍,银监会也
曾于2003年表示我国近期内还不准备实施内部评级法。@但从长远来看,实施
内部评级法是我国银行业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5.2我国银行实行内部评级法的策略探讨
5.2.1加强内部评级的数据管理
内部评级法的运用离不开数据库的建设,从国际经验看,国外先进银行都
将大量精力花费在数据收集和数据整合上。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数据储
备严重不足,数据缺乏规范性且数据质量不高,这些问题如不及早毹决,将严
。资料来源:英国《银行家》杂志.2003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冲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意见和建
议.v删曲rcgoⅥ曲,2003-12
37
我国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策略探讨
重制约内部评级系统的应用和发展。为此,国内银行应尽快建成高效的数据处
理流程,完成数据收集和整合工作,并实行更加规范、严格、一致的数据标准,
制定数据质量管理规章,确保业务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5.2.1.1建立高效的数据处理流程
即便是国际先进银行,在内部评级体系开发过程中,也会有70%以上的资源
和时间投到了数据基础建设方面。目前,国内银行收集的客户数据质量普遍不
高,有些是明显失真数据或无效数据,有些则含有深层逻辑错误。因此,有必
要对原始数据进行规范化预处理,这一过程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合、数据清
洗、反欺诈处理和数据评价等5个阶段,通过层层过滤生成高质量的数据样本,
方能进入评级模型,正式开始风险计量分析(见图5.1)。。
逐积存储
返蜮存储
内部群级结聚
数獬挖糍卜.—叫内部详绂艇型
详霸}数獬卜.一数撕硬缴谔估样本I 手
数榭反l敷诈
图5.1内部评级的数据流程
。武剑,内部评级系统的数据管理.中国金融电脑,2004.1l
38
我国银行实旆内部评级法的策略探讨
新资本协议指出,在满足标准化要求和保守原则的条件下,允许那些实施
IRB初级法的银行使用外部数据来估计违约概率和其他关键因素。这一方面为数
据基础较弱的银行开辟了一条实施IRB法的通道,另一方面也要求这些银行在
未来较短时期内解决内外部数据整合的问题。这一过程涉及数据标准制定、系
统接口衔接以及一致性检验等复杂技术问题。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要加快建立
标准化数据仓库,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数据收集、数据整合等工具,同时也要进
一步完善数据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
5.2.1.2多渠道建立内部评级的数据收集
实施IRB初级法的银行,首先要收集和保存客户至少5年的经营管理资料、
财务数据和违约记录,其中3年数据作为建模基础,2年观察期。。我国银行在
这方面的数据明显欠缺,因此考虑到我国特殊的国情,可以从数据来源方面做
进一步的分类,多渠道的开展数据收集。我国银行可将信息可分为三类,一类
是反映客户自身经营状况的财务信息,另一类是包括客户基本面、银行账户记
录在内的非财务信息,第三类是与客户内部评级相关的宏观信息。
用于客户评级的数据信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部分。微观层面上的风险数
据包括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财务数据主要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
量表,银行也可以要求客户提供更详细的二级科目报表。财务分析首先从现金
流开始,特别对大型公司类客户,该环节不可省略;而在我国中小企业现金流
量表一般难以获得,可直接进行财务比率分析,着重考察公司的流动性、杠杆
比率和盈利能力,然后将财务比率与行业平均值比较。此外,还要进行财务趋
势分析,着重观测流动性和短期偿债能力的变化。
除财务数据外,我们还需掌握客户基本面信息、合同信息、账务信息、担
保信息、清偿信息以及突发事件等,以此判断违约概率和长期发展趋势。
非财务数据分析是对客户财务分析的重要补充。但国内银行忽视对非财务
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因而未能充分发掘和利用这类信息的潜在价值。事实上,
大部分非财务信息是客观化的定量信息,如企业成立时间、主要领导人年龄、
所有制类型等,在一般评级模型中约有30%.50%的信息来源于专家判断。这些
定性信息的标准化处理是建立评级模型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定序或定类的方
式对其进行格式化,以便分析这些信息与违约纪录的相关性。如果银行专家在
经验上感觉客户的某些经营管理特征对其违约概率产生影响,那么就应当验证
二者之间在统计学上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相关性的显著程度。假如统计上发
。htcp:/^v、vwbis.o瞎,2004
我国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策略探讨
现某非财务因素与违约概率之间存在相关性,那么银行在贷款管理时就应把它
作为一个解释控制,将其体现在贷款营销和授信的标准中,以防范由于此类因
素而产生的信用风险。
除微观风险数据外,宏观层面上的系统性风险分析对计算客户的违约概率
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所以系统性风险研究
正在成为银行内部评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数据包括国家风险、行业风险、
区域风险和交叉风险等,这些方面的数据涵盖范围广,分析难度高,我国大部
分商业银行实施起来很困难,尤其是分行以下机构更难获得这方面的数据。所
以这方面的分析一般由银行总部专门成立宏观分析部门,专门负责收集、整理、
分析和发布。宏观分析结果可以直接或间接方式进入内部评级模型。单纯基于
微观信息的评级模型通常只能起到对信用风险的排序作用,而不能准确计算违
约概率。而且,如果不充分考虑宏观经济的周期变化,评级模型的整体预测能
力就会大大降低,由此可能对信贷决策产生误导。
内部评级数据
i再忑长工忆F ,|竺!墨堡堂
现金流量表
经营管理亟礁
重大事件
磊i《4亟,一苎窒璺竺
区域风险
交叉风险
图5.2评级数据的收集范围
40
标准化数

由外部定
期提供
标准化数据
由内部和外
部定期提供
非标准化数
据不定期提

标准化数据
内、外部共
同提供
定期更新
塞里堡堑壅堕堕塑塑堡鲨塑堕堕塑!兰
5.2.1.3内部评级的数据整合
在数据整合方面,我们可以借签国外先进银行的经验。一般情况下评级数
据主要从业务流程系统中直接获得,以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前台业务
流程系统与后台评级系统始终处于平行运作状态(如图5.3所示)。授信业务一
旦发生,相关数据会立即传送到后台,进行自动化的风险计量和分析:之后内
部评级和资产组合的计算结果会以最快速度传给前台,使之发挥决策支持作用。
业务流程系统和内部评级系统生成的数据记录和分析结果都按照统一数据
标准存入银行数据仓库。内部评级定期所作的参数分析和返回经验都将基于仓
库中的历史数据完成。
图5.3系统间的衔接与接合
除了业务数据以外,还会有许多重要数据源于银行以外的政府部门或研究
机构,例如宏观运行、产业结构、市场行情、法规变化等。对于发展中国家的
银行,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大多处于初级阶段,数据积累不够充分,数据水分较
大。要在短时期内建立一个能应用于实际业务的评级系统,就必须以夕h部数据
作为补充。新资本协议指出,实施IRB法的银行在缺乏数据的情况下,可以在
一定程度上依靠外部数据,其前提条件是银行能够确认所用外部数据的真实性、
有效性以及对于银行内部数据的代表性。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现有业务系统人多数都是面向帐户的,和客户相关的信
息很少,这样即使设计再完美的数据模型,也会因为缺乏数据源而无法实现。
我国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策略探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可通过适当方式从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国家
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政府部门或相关的信息公司获取宏观和微观数
据。(图5.1)源于不同系统的数据须通过企业法人代码或贷款卡号进行映射和
链接,从而形成完整的客户信息集合。对于同一客户,不同的信息来源有时可
能出现重叠字段,而信息内容又存在严重不一致,此时应通过适当方式加以核
实。如确实无法确认哪一个是真实数据,则应依据风险计量的保守原则,取风
险较高的指标值。
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的重要区别在于,内部评级基于大量银行内部数据库,
更加强调统计分析在风险计量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在雅体上提高了风险敏感度,
有利于监管和控制金融风险,这正是巴塞尔委员会推出新资本协议的根本宗旨。
用发展的眼光看,随着银行数据的不断积累,以及金融业务和衍生产品日趋复
杂,数据管理技术在内部评级和风险分析领域将展现出日益广阔的应用前景。
5.2.2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我国加入WT0后所拥有的五年缓冲期即将于2006年底到期,根据wTO国民
待遇的原则,国内银行和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在缓冲期过完之后将适用同样的
监管规则。而国内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平均低于最低标准,特别是作为我国银行
业主体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如果到期不能使其资本充足率
达标的话,将会对统一监管造成不小的麻烦。此外,2004年3月1日开始实施
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做出了调整,不但要
求加入市场风险所需的资本,而且必须在足额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情况下计
算资本充足率,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对我
国的商业银行来说可谓是雪上加霜。银监做出了硬性规定:商业银行最迟于2007
年1月1日达到最低资本要求。因此,找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可
行性方案,在尽量减少其负面作用的情况下,尽快满足最低标准要求就显得十
分追切。解决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偏低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5.2.2.1商业银行上市融资
上市能使其比较方便快捷地补充资本金,建立起稳定的资本补充机制,是
提高资本充足率的良好途径。以下四家银行的成功上市就证明了这一点(见表
5.1),上市后的资本充足率有了大幅度的上升。
42
塑里堡堑壅塑凼墅塑堡造堕錾堕堡塑
表5.1我国商业银行上市前后指标比较∞
单位:亿元,%
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
上市时间1999.1l_10 2000.12.19 2002.4.9 2003 9.12
比较时问98.1Z.3l 99,12.31 99.12.3l 0012 3l 01.12.3l 02 12.31 0212 3l 03 lZ 3l
资本充足率8.7 1&3 13.2 21.5 10.26 12.57 8.5 10.32
不良贷款率9.0 8.9 8.7 4.4 lO,25 5.99 5。97 4,23
总资产835.85 1016.43 356.3 697.15 2663.3l 3716.6 1781.46 2468.29
股份制的商业银行上市有三大好处:一是能够建立起稳定的资本补充机制;
二是能够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便于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更加规范
的运作;三是可以很好地扩大银行的社会影响力。目前国际上的大银行几乎都
是股份制上市银行,在2004年7月刊的《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
银行中,按一级资本排在全球前50名的大银行,除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
其余全部是股份制银行,绝大部分为上市公司,这为资本金的补充搭建了良好
的平台。
我国急需补充资本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是国有独资的非股份制商业银
行,想要通过公开上市融资的方式来提高资本充足率必需先进行股份制改造,
在各方面达到上市条件的情况下才能申请上市融资,这对资产庞大的且错综复
杂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国家也认识到这一点,所以
首先确定对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从外汇储备中拿出450亿
美元,平分给两家银行,用于核销不良资产,补充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其
次又拨给工商银行150亿美元进行股份制改造。中国建设银行于去年在香港成
功上市,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也分别完成股份制改造,迈出了向上市融资
的第一步。
200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
是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重要探索,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改组为国
有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条件成熟的可以上市。
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来说,目前要集中全力创造股份制改造的主客观条件,
改造成为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或股份制控股公司。通过成立股东大会、董事
会、监事会,建立三权分开的权力制衡机制,理顺公司管理层、董事会、股东
和其他相关之间的一整套关系。在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同时,对内部机构进
行公司化合理重组;在客观配套改革方面,要使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信
。资料来源:各家商业银行年报
43
我国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策略探讨
贷资本的所有者职能得到分开,有关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法规得到制订和完善。
在上述主客观条件具备以后,可考虑选择适当时机分期推进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由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转变为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可以选择整体上市或拆分上
市,引入战略投资者,这样不仅可以通过股票发行增加自有资本,还有助于其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直接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进行风险管理流程的重组,
允许商业银行发行次级金融债券以补充附属资本,进行业务创新,精简机构和
人员,降低成本,提高资本收益率和税后利润率,增加内源资本供给。
在推动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上市融资方面国家应该给予大力扶
持,虽然短时间内实现众多商业银行上市有困难,但是,通过三到五年时间实
现上市还是可行的。因此,上市融资不失为我国商业银行建立稳定的资本金补
充机制,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理想途径。
5.2.2.2加大力度处置不良资产
前文已经阐明不良资产是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低下的一下重要的原
因,所以降低不良资产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自1995年银行业经营管理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降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
良资产以来,金融管理部门以及各商业银行等有关方面对核销不良资产给予了
高度的重视,经过多年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当前国内可以从以下两方
面处置不良资产:
(1)通过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是资产
1999年,四大国有商业14000亿的不良资产被剥离到华融、长城、信达和
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截止到2004年第四季度末,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
理不良资产6750.6亿元,共收回现金1370亿元。不良资产的回收率是25.48%,
现金回收率为20.29%.(详见表5.2)
表5.2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合计数据(2005年1月19日)。
单位:亿元%
2004年一季度末二季度末三季度末四季度末
累计处置5286.8 5672.6 5876.2 67506
其中:现金回收1054.8 1128.3 1202.1 1370.0
阶段处置进度42.60% 45.70% 47.22% 53.96%
资产回收率27.6J% 26.78% 26.79% 25.48%
现金回收率19.95% 19.89% 2046% 20.29%
。资科来源:表中所有数据来自银监会网站;hnp:ⅣⅥ删cbrc.goⅥcn
44
我国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策略探讨
2004年5月22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第二次剥离不良资产。中行1400
亿元,建行569亿元,分别转移给信达和东方两家资产管理公司。其特点是部
分资产不按账面价值转移,由财政部给出一个适宜的价格比例。据专家估计,
这部分不按照账面价值转让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损失类贷款,基木上是些无法收
回现金的坏账,其核定价格可能在其账面价值的20%至30%之间。2004年6月
21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第三次剥离的不良资产共计2787亿元,均为可疑类
贷款。这次是采取封闭式招标竞价方式剥离,确定中标者为一级批发商,然后
由批发商将这些不良资产分包出售给服务商(或称之为“零售商”)。最终,信
达资产管理公司中标。第三次剥离与前两次不同,这次是采用了市场化的方法
来处置不良资产。它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已经逐步向市场
化、专业化的方向过渡,将有利于最大化的提高不良资产的回收率,培育我国
良性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
由此可见,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方面经过长期的探索,已经逐步
走向市场化、专业化,这将会对不良资产的处置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商业
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
(2)通过国有商业自主性处置不良资产
①采用追讨、诉讼等手段依法收贷。商业银行建立资产保全部门,指定专
人负责组织收回不良贷款。对不按规定归还贷款的债务人,进行必要的信贷制
裁或依法提起诉讼;对资不抵债,不能偿还债务的企业要依法实施破产清偿,
按规定条件、程序冲销呆帐。
②利用损失准备金核销一部分不良贷款本息。1998年,呆帐准备金由原来
按年初贷款余额1%的差额提取改为按本年末贷款余额1%差额提取,并从成本
中列支,当年核销的呆帐准备金要于下年补提。2002年开始全面实施《金融企
业会计制度》,明确规定金融企业按贷款五级分类进行及时、足额提取专项准备,
及时冲销呆帐。
③创造性地通过债务、剥离、转化等手段减轻资产风险。商业银行可以将
一部分不良资产剥离给内部的专门机构进行专业化处置:对企业进行资产转换,
如债转股或拿企业的实物资产进行转换;与国际机构合作处置不良资产。例如,
20Q3年,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与高盛和摩根颠坦利达成协议,合作处理不良资
产。
45
我国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策略探讨
5.2 3进一步完善内部评级体系与风险管理模型
5.2.3.1 建立有效的信息处理系统和基础数据库
完善我国银行业的内部评级体系,首先要求建立有效的信息处理系统,解
决信息不足和可信度不高,以及对信息缺乏分析能力的问题,确保评级分类和
评级结果的大致准确。同时推进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将评级结果输入数据库,
为内部风险管理模型的开发和运用积累历史数据。新协议相关文件明确提出了
对于信息技术系统和数据库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发挥后发优势,根据银
行的实际情况,按照新协议的要求,逐步推进这两者的建设。
5.2.3.2在银行现有基础上改进内部评级体系
商业银行要深入研究客户和债项所具有的风险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对评级
级别进一步划分更多的类别。例如贷款分类可以由5个级别增加到10个级别,
以便风险管理部门更为灵敏的监控客户信用和贷款质量的转变。美国花旗银行
对客户的评级分为10个等级,卜4级为可公开投资的级别;5—6级为可接受级
别:7级或以上为高风险级别,也就是有问题资产的级别。内部评级系统的级别
多,操作成本就大,但越详尽的分类越有利于分析,以更好地控制风险。所以,
为建立内部评级体系,进一步把握不同信贷资产的风险特征,我们有必要对资
产进行细分,归纳总结不同风险等级的分类特征,以达到有效刻划信贷资产的
风险等级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增加评级数量,减少信贷资产集中于一两个级
别的程度,从而能够合理把握信贷资产风险等级的变化情况。。我们还要按照新
协议的要求建立合理的评级标准,由定性因素占主导逐步向定量因素占主导的
方向过渡。如果由于历史数据量不足,银行不能提供确定评级标准的违约率和
违约损失率,可以将内部评级标准与外部评级标准相映射来获得评级所需的违
约率和违约损失率。
5.2.3.3整合与内部评级相匹配的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
(1)建立独立的内部评级部门,该部门在组织架构上应独立于决策和信贷部
门,以保证评级结果的客观性;(2)建立内部评级多层次和分类监督体系,按照
内部评级法的要求对内部评级进行独立审核,并定期或不定期对评级结果进行
检验,从而对内部评级部门形成制衡作用;(3)积极广泛的利用评级结果,充分
发挥内部评级对银行经营决策的指导作用。
。沈晓丹,郭整风.浅淡内部评级体系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运用经营管理
46
我国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策略探讨
5.2.3.4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统计模型
我国商业银行评级体系的设景一般是通过专门的委员会参照国外商业银行
的信用评级指标的标准值,再考虑国内银行内部的一些经验数值来确定指标的
标准值。该做法其实是受制于国内商业银行还没有专业力量及技术力量来建立
评级指标的统计模型。
一般说来统计模型进行评级需要较少人力,运行成本低,而且容易保持评
级的一致性。从90年代以来,美国一些银行积极探索与建立了定量分析时以倒
闭率为基础的信用评级模式,对每一位贷款客户测算出倒闭的概率,以此为基
础评出企业的信用等级。比如,美国花旗银行对贷款客户的风险评级主要是利
用数学模型计算出贷款人不还款的机率。花旗银行利用1982—1992年亚洲区500
个客户的资料数据,演变成统计公式,推测出亚洲区不还债时的亏损率为
50.96%。纽约银行主要运用比率分析法、功效测度法和同业比较分析法来定量
评价一个公司的财务金融状况,同时也采取建立模型的方法来研究处理一系列
特殊行业的评级业务。。
但是这些国外模型偏重于财务分析,有的还大量引入市场价格变量,如利
率、汇率、股价等,这对西方银行业无疑是适用的。。而国内银行的数据数量与
质量普遍不容乐观,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缺乏数据跟踪等原因,建立相关的统
计模型确实存在难度,因此需要慎重地考虑模型建设的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难以涵盖以及深入探讨如何建立_r个科学的内部评级数据
模型,仅仅探讨商业银行在建立内部评级体系数据模型的研究方向。在建立数
学模型方面,常用的模型有回归分析法、多元判别分析法、近邻法、分类树法、
神经网络法等。回归分析法和多元判别分析法是较为传统的统计方法,是通过
判别函数形成决策规划来判别样本所属的类型,它往往是基于一个前提,即变
量数据是正态分布的。近邻法是一种非参数方法,当己知总体表现为显著非正
态分布时,特别是当属于同一类的样本在变量空间形成聚类时,近邻、法十分有
效。分类树是一种利用学习技术发展起来的符号方法。这种方法是创立了一个
对原始样本进行最佳分类判别的分类树。以上四种方法在国外都有大量使用,
近年来神经网络技术在模式识别与分类、预测等方面已显示许多传统方法所无
法比拟的优越性。神经网络理论是在研究生物神经系统的启示下发展起来的一
种信息处理方法。它由许多并行运算的功能简单的单元组成,具有集体运算的
能力和自适应的学习能力。它不需要构建任何数学模型,不需分清存在何种非
。武剑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IRB)的建立与应用一花期银行风险评级模式的借鉴和启示.新金融,2002,
(7):33~36
。张波.美国银行内部评级系统简介.中国城市金融,2001,(8):49~50
47
我国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策略探讨
线性关系,只靠过去的经验来学习,可以处理模糊的、非线性的、含有噪声的
数据,可用于评价、预测、分类和模式识别各种数据处理。它能够从未知模式
的大量的复杂数据中发现其规律,找出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求取
问题的解,因而具有自适应功能,这对于弱化权重确定的人为因素十分有益。
基于神经网络的评级模型通过处理评级指标的输入,产生评级分类或信用风险
度的输出。。
输入层隐藏层输出层
图5.4神经网络架构图
——+
神经网络的基本架构是模仿生物的神经细胞,分为三层:输入层、隐藏层与
输出层。每一层内包括若干代表处理单元的节点。输入层的节点负责接收外在
信息,在信用评级模型中接收的就是评级所需各种变量的数量化资料,一个输
入变量对应一个输入节点;隐藏层的节点负责处理输入层传来的信息,并转化
成中间结果传递给输出层,隐藏层并不限定一层,也可以增加为两层甚至更多;
而输出层的节点就以传来的信息与门槛值比较后,得到系统最后的结果,并将
结果输出。
因此,神经网络技术是目前商业银行开发内部评级数据模型的一个发展方
向。我们既要学习借鉴国外模型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和设计结构,又要紧密结
合本国银行系统的业务特点和管理现状,研究设计自己的模型框架和参数体系。
要充分考虑诸如利率市场化进程、企业财务欺诈现象数据积累量不足、金融产
品发展不充分、区域风险差别显著、道德风险严重等国内特有的因素,建立适
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的内部评级模型。
就内部评级而言,模型或系统只是一种必要的分柝工具,它不可能替代专
业人员的分析判断。风险经理根据经验和所掌握的信息,对评级提供的客户评
级结果加以确认或调整是十分必要的。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风险经理甚至可以
。朱彬,刘卫星,谢糜林神经网络在企业信用评缓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微型电脑应用.2004.8
48
我国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策略探讨
推翻系统所提出的评级结论,而要求对客户信用等级进行重新评定。当然,评
级推翻需要有充分的论据并履行严格程序。内部评级系统建设初期,评级推翻
率往往较高。但随着内部评级系统在时间过程中不断磨合与优化,特别是随着
银行信贷文化的改进和提高,系统评级被推翻的比率将出现逐步降低的趋势,
见表5.3:
表5.3内部评级的推翻比率(大型公司类客户)
单位:% ~\年份1995年2000年银行、\
美洲银行35.5 16.7
花旗银行22.7 8.2
德意志银行17.9 6.9
巴克莱银行26.1 7.4
汇丰银行36.1 13.7
德累斯顿银行31.2 9.5
总之,关于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我国商业银行在借签国外成功经验的同
时,还应坚持三条基本原则:一是配套建设原则。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要求的
内部评级法不是简单地开发一套评级系统,而是要将内部评级方法和系统工具
切实运用到业务流程中去,使之发挥决策支持作用,所以内部评级法实施过程
中应坚持管理制度与系统平台同步推进、配套建设的原则。二是自主开发原则。
尽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内部评级法作为资本监管的主要方式,但内部评级体
系是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一项工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特定性。内部评级体
系只有与银行自身的业务特点相匹配,才能发挥风险预警和提示的作用。因此,
具备条件的银行应立足于自主研发,同时辅之以外部技术支持。三是持续优化
原则。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信用风险的范围和特点也在发生变化,
对内部评级体系必须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以适应日益提高的风险管理要求。
为此,银行应配备一支专业化队伍和专门的机构,负责内部评级体系的运行、
维护、升级和创新。
49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n1 Ra£e1 fnmmil:tee咖Bankin2 Sunerv简on The New B雒e1 olDjtal Accord rThe Second
ConsuI诅tive Document).http://www.bis.o唱,2001·1
【2]Basel commin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The Intemal R撕ngs-Based Approach.
http://Ⅵmvbjs.o唱,2001·l
【3】B骶e1 committee on B柚king supervision.working P印er on the IRB Trea仃nent of Expected
Losses锄d Future Ma曙in lncome.htIp:,,州Mbis.o曙'2001-7
【4】B船e】commmee on Banking supeⅣision.working Paper on the Intemal Ratings-Based
Approach to spec谢ised Lending Exposures.丛乜;丛Y幽监地§:Q璐,2001-10
【5】B酗el Committee彻B趴king SupeⅣisjon.The New B踮e1 C印ital Accord(The 1111ird
consul诅tjve Doc啪ent).hnp:/^^nlMbis.o曙,2003.6
[6】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北京:中
国金融出版社,2004,7
[7]武剑.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IRB)的建立与应用一花旗银行风险评级模式的借攀
和启示.新金融,2005
[8]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
【9】彭建刚,申俊华.谈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在我国的运用.中国农村信用
合作,2003,12:29~3l
【lo]约翰考·B·埃特,爱德华·I.爱特曼,保罗·纳拉亚南.石晓军,张振霞译.演进着
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l
【11】Intmduc60n to K^ⅣModel.ht£p:f^^,、^M1(1IlV com
【12]JPMo毽船.creditMe晒cs简介,1997
[13】赵银祥,刘瑞霞.新巴塞尔协议及国外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研究.金融论坛,2003,2:
2~9
[14]李宗怡.美国大银行内部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及其借鉴.国外财经,2000,2:7~12
[15]武剑.我国银行业内部评级法前景评估.中国金融家2005,lO
[16]武剑.内部评级系统的数据管理,中国金融电脑,2004,11
[17]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意见
和建议.Ⅵnv砒cbrc.gov’cn,2003—12
[18]朱彬,刘卫星,谢康林.神经网络在企业信用评级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微型电脑应
用,2004,8
[19]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0]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5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www.cbrc.90vcn
[2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起草小组.商业银行资本充
足率监管的国际经验,2004.
[22]章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一兼伦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2
[23]陈建华,唐立波.浅析我国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建立.金融研究,2002,9:88~93
50
参考文献
[24]李银珠,风险管理的基础:构建商业银行内部风险评级体系.武汉金融,Z004,6:27~29
[25]吴军,张继宝.信用风险量化模型比较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4
[26]中国建设银行,中国=_I==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
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2005年年报
[27]吴建民,贾知青.K^11,模型的信用风险度量特征.统计与决策,2004
[28]张丽华.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管制的探讨.中国金融,2004,6
[29]景乃权,李绍杰,陈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分析.浙江金融,2004,7
[30]于立勇,曹凤岐.论巴塞尔资本协议与我国银行资本充足水平.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
致酣
致谢
时光茬苒,三年的学习生涯即将结束,临近毕业之际,回首走过的道路,
我深深的感到学业上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老师、同学的关爱。本文
得以晟终完成,首先要对我的导师贾墨月教授表达我最衷心的感激之情。这一
由衷感激早己超越了贾老师作为我的研究生导师对于我完成论文所给予的悉心
指导,更是基于老师在这三年的学习生活中给与我的全面、精心而严格的人格
上的塑造与学识上的教导。贾老师在金融领域中敏锐的洞察力与锐意的创新精
神尤使人仰慕,其真诚坦荡的处事原则以及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让我受益匪浅。
贾老师为我的学业和论文写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从论文选题、拟定大纲、论文
写作以及最后的修改。导师在百忙之中孜孜不倦的加以指导。贾老师如慈母般
的教诲和关心,让我不知如何才能回报这份深厚的师恩。
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求学期间得到了金融系其他老师无尽的教导与帮助,
在此也向诸位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
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对我一如既往的关爱和鼓励是我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感谢我的同学益友,没有他们的帮助就没有我的进步与提高。
同时,我还要衷心的感谢备位评审专家和答辩委员会老师在百忙之中赐教
于我。
由于本人在学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对文中所论及的问题必然存在很多不
够完善的地方,敬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够完善的地方,敬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李波
2006.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