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7832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天津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翟798i75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Research on Mutual Insurance Company form
..........——Viability of the Mutual insurance company in China
专业: 垒融堂
班级: 2QQ2级
作者: 王显圈4
指导教师:睦垄楚副熬援
二00五年五月
内容摘要
在当今世界保险市场上,相互制保险公司与股份制保险公司并驾齐驱。文章首先从经济
学的理论角度分析了相互制的可行性。接着,文章阐述了相互保险公司的内涵、地位和特点。
然后,从产权、公司治理、业绩效率、投融资、风险及偿付能力和销售体系等多角度分析比
较了相互保睑公司与股份保险公司.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相互保险公司与股份保险公司各自
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相互保险公司是一种成熟而又有效率的企业组织形式。对于目前世界
保险市场的非相互化浪潮和历史上的相互化浪潮进行了分析。
相互保险公司在国外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但对中国而言,相互保险公司还是一个
新鲜事物.相互保险公司能否在中国适用,文章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相互保险公司在
中国适用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最后,文章对在中国设立、发展相互保险公司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 企业组织形式相互保险公司股份保险公司
Abstract
On the now world insurance market,mutual insurance company and stock insurance company
co—exist.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mutual form in economic.Then the paper explains the content,
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tual insurance company.Mutual insurers and stock insurers are
compared from property rights,corporate governance,performance/efficiency,investment,risk
control,solvency,and distribution system aspects.We find mutual insuranc跫company and stock
insurance company have each other’s comparatively advantage and mutuai insurance company is a
kind of mature and efficient firm.Waves of demutuaiization and mutualization arc analyzed.
Though Mutual insurance company has been the history of more than 200 years abroad,it’s
still fresh to China.Whether Mutual insurance company can be applied in China?The paper
analyzes advantageous factors and disadvantageous factOrs for mutual insurance companies applied
in China are analyzed.
Finally,some policy and sug套estion to develop mutual insurance companies in China aEe given.
Key words:Organization form of firm Mutual insurance company
Stock insurance company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圆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引言
相互制保险公司在当今世界保险市场上与股份制保险公司并驾齐驱,是重要的保险组织
形式之一。据瑞士再保险杂志SIGMhl999年第四期介绍,世界十大保险公司中有六家是相互
公司,其中美国的3家上榜保险公司中,前2家为相互公司:而4家上榜的日本保险公司全
部为相互公司。另方面,从保险费收入来看,美国相互保险公司的保险费收入占其保险市场
业务的1/3,日本接近3/4,英国为1/4,法国为1/6,相互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合计约占全
球保险市场份额的2/5。这些有力地说明了相互保险组织形式具有竞争力和比较优势。
而在我国, 《保险法》规定保险组织形式能采取股份制和国有独资两种形式。能不能引
进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引起了我的思考,搜集了相关资料。本文对此进行研究,试图
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有所指导。
中国保险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迫切需要理论方面的指导。当前中国保险理论需
要突出研究的问题之一是:“保险市场建设与保险市场主体培养的关系,主要解决建设什么
模式的保险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市场主体,需要多少主体。。”
中国目前保险组织形式的基本状况是保险机构少和保险组织形式单~。截止到2005年4
月我国有85家保险公司(其中包括4家资产管理公司)和1000多家保险中介机构,而同时
期的美国有6000多家保险机构,德国有2100多家,英国有800多家,埃及育500多家,香
港有200多家,澳大利亚有100多家,曰本有50多家。相对于广阔的中国市场而言,中国的
保险机构数量过少了。医此中国保险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增加市场主体,促进市场竞
争。在保险组织形式方面,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组织形式能采取国有独资和股份制
两种形式,而随着人保和人寿两家国有独资保险公司改制的完成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前
身为新疆建设兵团)股改方案的被批准,国有独资保险公司组织形式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
世界保险业发展的经验表明,保险组织形式趋予多样化,并且各种保险组织形式都具有各自
的比较优势。相互制保险组织形式作为当今世界保险市场中普遍存在的重要保险组织形式之
一,中国保险组织形式的发展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和借鉴。若相互保险公司在中国建立,将
增加中国保险市场的主体,有利于使保险主体多元化和促进中国保险市场的竞争,有利于中
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可喜的是当笔者正在写这篇论文的时候,中国第一家相互制保险公司——阳光农业相互保
o《保险研究》2004、1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险公司于2004年11月15日正式获准筹建了,并于2005年1月11日正式挂牌营业了。本文
的研究试图从多重视角分析研究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希望能在我国保险公司组织形式
研究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二二堡!曼里垫垩旦塑要堑堡
第1章文献综述
1.1国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Airmen A.Alchian和Susan Woodward在《对企业理论的思考》一文中对企业的多样性一
一包括相互拥有的团队——进行了分析。“在一个“互助”组织中,股东和顾客是同一批人。
互助性使成员们能够: (1)防止外部股东通过降低服务质量剥削价值, (2)保护既有成员
利益不被新成员获得。互助组织不允许成员所有权匿名转让。”他们认为“在信息昂贵,剥
削可能发生,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是长期性的,尤其是在其他消费者能够影响产品质量的
情况下,才需要消费者成为所有者。对保险公司来说,互助性更好地消除了股东的冒险——
这会伤害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动机,并且会员资格会影响所购买产品的质量。”同时他们
也指出了互助组织的弱点,即“互助性由于需要客户即是股东,因而限制了风险分散化机会。”
股份制保险公司与相互制保险公司在保险领域并驾齐驱,学术界对此主要有三种不同的
理论解释。第一种解释,名为“互助原理”(mutualty principle)强调如果股东和顾客都
是风险厌恶者,那么一般地所有的风险将会在被保险人之间被有效地分摊——根据参与者的
比较优势按比例分摊。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有Dohersty和Dianne(1993),Gollier和
wibaut(1991),和Marshall(1974)。但是现实情况是大量的保险没有采取相互保险的形式,
因此这种解释的说服力是有限度的。第二种解释认为相互制劣于股份制,相互制之所以会幸
存是因为监管环境对相互制有利。持这种观点的人物主要有0’Hara(1981)等。第三种解释,
又被称之为代理假说,持这种观点的领军人物是Mayers和Smith(1981,1986,1988,1992)
(Mayers和Smith自己把其称之为经理决策理论(Management Discretion Hypothesis))。
他们对此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工作。该假说认为,相互保险产生的原因是为了使保单持有
人与剩余索取人之间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内在化。如果两人合二为一了,即采用相互保险形
式,那么当然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就不存在了。按照这种逻辑,就意味着所有的保险都会
采取相互形式,这与现实不符,因此Mayers和Smith的假说还认为股份制保险公司在控制经
理人激励即代理人问题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更具体地说,他们认为股份制公司的经理们比相
互公司的经理们更容易被控制,实现这种控制的手段有股东对现任董事的直接影响和企业外
部接管(outside takeovers)。这样他们认为相互公司将会在几乎不需要经理决策的市场经
营,而股份公司则会在需要大量经理决策的市场经营。有许多学者对此假说做了大量的实证
研究,结论有的支持有的不支持。这些学者主要有Kroll et a1.(1993):Mayers和Smith
(1981,1986,1988,1992,1994),PottieF和Sommer(1997)。Fama和Jensen(1983a,1983b)
t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也强调保险公司的代理问题,但他们认为相互保险公司的顾客可以威胁说要赎回他们的保单
以实现对经理的控制。
有大量的文献对在同一保险市场经营的股份公司和相互公司做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
相互制保险具有较高的经营费用(O’Hara,1981:Kroll et at.1993:Cummins et a1.1999.
等等),较低的增长率(0’Hara),较低的资产风险(0’Hara),较低的违约风险(Laatm~Tennant
和Starks,1993:Hansnn,1996:Rasmussen,1988:A,M,Best 1991,1992)和服务于具有较低风
险的主顾(Smith和Stutzer,1990)等特点。
对保险公司组织形式效率的研究。运用现代边际效率方法(modern frontier efficiency
methods)直接分析研究股份制保险公司与相互制保险公司效率的代表人物主要有Fecher,et
a1.(1993),Gardner和Grace(1993),Fukuyama(1997),和J.David Cummins,Mary A.Weiss
和Hongmin Zi(1998)。Gardner和Grace(1993)分析了美国人寿保险公司,得出保险公司的
效率与保险组织形式没有关系的结论。Fecher,et a1.(1993)分析法国保险得出了与Gardner
和Grace相似的结论。Fukuyeana(1997)运用DE和Melmquist方法,分析了日本的人寿保险
公司,得出了股份制保险公司与相互制保险公司具有不同的生产边界(production frontiers)
的结论。J.David Cummins,Mary A.Weiss和Hongmin Zi(1998) 运用非参数边界效率方法
(nonparanetric frontier efficiency methods)分析研究了美国财产一责任保险,得出结
论:股份保险公司和相互保险公司具有不同的生产边界和成本边界,因此它们代表着明显不
同的技术。
许多学者认为保险组织形式的所有权结构与其销售体系是相互独立的(如,Lamm-tennent
和Starks(1993);Kim,Mayers和Smith(1992)>。但是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保险组织形式的
所有权结构与销售体系有关联,持这种观点的人物主要有James R.Garven和Montserrat
Guillen;Regan和Tzeng(1998);A1len N.Berger,J.David Cummins和Mary A.Weiss(1995);
Kim,Mayers和Smith等等。James R.Garven和Montserrat Guillen研究了1985到1989年
荚匿财产一责任保险业的数据,得出结论:销售体系和所有权是共同被决定的。若其他条件
相同(other charateristics constant),相互保险公司倾向于采用直接承保(direct
writers),而股份制保险公司则倾向于雇佣独立代理人(independent agents)。A1len
N.Berger,J.David Cummins和Mary A.Weiss(1995)的实证分析支持Kim,Mayers和Smith的
看法;Kim,Mayers和Smith认为股份制保险公司相对于相互制保险公司更倾向于独立代理,
相互保险公司更倾向于独家代理(直接承保)。Regan和Tzeng(1998)实证发现在财产~责
4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任保险中保险公司所有权结构与销售体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其中殷份制保险公司
更倾向于采用独立代理人。
1.2国内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总的来说,中国目前对相互保险公司这一保险组织形式的研究还不多。有些学者也研究
了相互制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可行性。以下几位学者对相互保险公司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能反映当前国内这方面研究的基本状况。
张君(2002)《论我国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的多元化》围绕保险组织形式多元化是保险业
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主题,首先论述了保险公司组织形式多元化的内容及特点,然后分析了
我国保险公司组织形式多元化存在的问题及弊端,最后提出了我国保险公司组织形式多元化
健康发展的原则与具体措施。具体而言,张君首先分析了国有保险公司、个人保险组织(劳
合社)、保险股份公司、相互保险组织(相互保险社、交互保险社、相互保险公司、保险合
作社)、自保公司、专属公司各自的内容和特点。认为国际保险业的发展已经走上了组织形
式多元化的道路,当前国际保险业的现状已经为我国保险公司组织形式多元化提供了可以借
鉴的成功经验,中国保险组织形式应当多元化。而中国目前保险公司组织形式单一僵化的弊
端很多,表现为1、使我国的保险业发展受到制约:2、使我国保险市场的发育受到阻碍;3、
导致我国保险公司普遍竞争乏力,经营效率低;4、不利于我国保险公司资本规模的扩大以及
偿付能力的提高。张君认为由于各种保险公司组织形式各具特点,没有普遍适用豹保险公司
组织形式,因此我国保险公司组织形式多元化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具体措施有1、修改有
关法律,肯定多种组织形式;2、大力推行保险股份制公司;3、推进国有保险公司改革;4、
适度发展相互保险公司组织形式;5、提高监管水平等等。对于在我国发展相互保险公司,张
君认为它将在很大程度上防止道德风险和保险欺诈,并且认为与其他公司形式相比,相互保
险公司更适合单一险种、某个地区或某类职业人群。特别是当前它代表了我国保险业的发展
需要,应当在实践上尽快尝试实施。
刘震、胡三明和党雪(2002)《初探相互保险公司转制以及在我国的适用性》预测了相
互保险公司在中国保险市场的基本走向。酋先作者们归纳了相互保险公司在保险中能占半壁
江山的成功原因。认为它具有以下优势:1、通过消除所有人与客户之间的冲突减少了保险公
司的机构成本;2、避免被其他公司收购;3、历史悠久积累了大量的资产;4、回避股东的要
求,拥有更大的灵活性;5、管理未来能力:6、团队精神;7、在一些特定领域具有优势。同
时指出相互制保险公司具有利用资本市场能力有限和管理层约束与激励机制作用有限两个主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要弱点。而相互制的弱点正是股份制的强项。作者认为把相互保险公司引入转制潮流的两个
最直接的动力是“竞争”和“产业合并”。作者分析了转制给相互保险公司带来的好处和困
难——好处:1、强化公司结构上的弹性;2、以一般会计准则(GAAP)为财务报告基础:3、
公司所有者有更积极的兴趣;4、吸引管理人员的相对优势。困难:l、监管方面的障碍;2、
投保人的同意;3、各种费用开支;4、影响员工士气。最后,作者分析了中国的情况。首先
分析了中国没有发展相互保险公司,而选择股份制的原因:l、为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2、对相互制的运作感到更陌生;3、相互制已经走过了它的鼎盛时期;4、相互制保险公司成
立的门槛很高。加上中国股市高达60倍的市盈率,股份制公司上市可以圈钱, 所以保险公
司没有理由不选择股份制。再加上相互保险非相互化的浪潮,作者认为“未来十几年内中资
保险公司不会选择相互所有制”。同时作者也不否认相互制在中国还有一定的生命力,认为
根据相互制的特点,可以把那些需要较少管理权的险种(如车险)从保险公司的业务中剥离
出来,成立相互产险公司。
罗世瑞(2003)《国外相互保险制度简介及引入我国保险市场的探讨》分析了我国农村
保险市场供给主体缺乏的现状以及农民的实际需求,论述了应首先在我国农村保险领域引入
相互保险形式。首先作者从公司性质、资本金、参与经营、保险关系、运作特点、经营机制
等方面对股份制保险公司和相互制保险公司做了一番比较。然后。介绍了相互制保险公司在
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最后,作者对我国引入相互保险公司组织形式作了些设想。作者认为与
城市保险市场相比,中国广大农村保险市场供给主体缺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保险公司在
农村市场没赚着钱。因为相互保险公司具有合作性、自保性、分红性和非盈利性等优点,所
以更适合农业保险和农民人寿保险,更容易被农民接受和认可。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第2章相互制可行性的经济学分析
2.1企业理论研究
2.1.1企业形态
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是企业的三种基本形态。它们之问存在着两种关系:一是并
存关系;二是演进关系,即存在着个人企业逐步发展成为合伙企业、合伙企业逐步发展成为
公司企业的演进过程。并存和演进关系是同时存在的。公司制企业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
它是法入企业,二是股东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法人使公司获得了独立人格,拥有了独立
于作为出资者的股东资产之外的公司资产。股东承担有限责任是指股东以其出资为限对公司
债务负责,这使得股东偿付债务的风险降低了。
2.1.2企业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不把企业看作一种组织,而是看作一个可行的生产计划集,企业的生产过
程被看成是一个“黑匣子”——即企业被抽象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黑匣子”。1937年科斯
在其开创性的文章《企业的性质》中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提出了责难,开创了对企业
基本问题研究的新阶段。科斯引入交易成本概念解释了企业为什么存在和企业的边界是什么
等企业基本问题。科斯的《企业的性质》的发表标志着真正的现代企业理论的诞生。
现代企业理论一个核心观点认为,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合同)的有机组合(Nexus
of incomplete contracts),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而不是物资资产的简单聚合。
现代企业理论按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企业的本质和边界。为什么存在企业?企业
与市场的边界如何确定?决定企业合并的因素是什么?企业为何不能无限制地合并下去?等
等。(2)、企业内部的层级制度。层级制度的利弊在哪里?在企业内部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如何设计竞赛和竞争机制?等等。(3)、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
在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条件下,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如何制约
经营者?经理行为有何变化?所有者的收益如何得到保护?等等。
科斯开创的现代企业理论沿着两个分支发展,一是交易成本(费用)理论,二是代理理
论。交易成本理论的着眼点在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代理理论则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
构及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但二者都强调企业的契约性,故一般将现代企业理论称为“企
业的契约理论”。
(1)交易成本理论
在不完全契约理论上,交易成本理论重点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即食业的边界理论。
相互制保险公刊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交易成本理论又有两个重要分支:一个是间接定价理论,一个是资产专用性理论(张维迎,
1995)。间接定价理论认为市场和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手段,企业的功能
在于节约市场直接定价成本,即交易成本。资产专用性理论将企业看成是连续生产过程之间
不完全合约所导致的纵向一体化实体,认为企业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在合约不可能完全时,
纵向一体化能够消除或减少资产专用性所产生的机会主义行为。威廉姆森把资产专用性及其
相关的机会主义作为决定交易成本的主要因素,研究企业究竟应该有多大。克莱因、克劳福
德和阿尔钦认为产生毁约风险的原因在于存在可被当事人占用的专用性准租,这种准租会使
机会主义由可能变为现实。格罗斯曼和哈特(1980)以及晗特和莫尔(1990)发展了一个所
有权模型。他们认为,当由于明晰所有权的特殊权力的成本过高而使合约不能完全时,所有
权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在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即合约中未明晰说明的部分)之问作
了区分,同时又将所有权与剩余权的购买等同起来,他们认为,当两个参与者进入一种交易
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财产被用来创造收入——而要在合约中列示所有关于财产的特殊权
利又费用颇高时,最合适的做法也许是其中一方将所有的剩余权利都购买过来。剩余权利对
购买方来说是一种收益,对另一方却是一种损失,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激励机制的扭曲。因
此,一种有效的剩余权利的配置必须是在购买者激励上所获得的收益能够充分弥补售出者激
励上的损失。投资行动最重要的一方似乎更应采取对剩余权利的所有权。他们的理论又被“产
权理论”。资产专用性的实质是一种“套牢”(10ck in)效应,费茨罗和穆勒(Fitzroy and
Mueller)研究了企业内部权利的横向不对称,认为“非流动性”是企业内部结构的主要决定
因素。他们认为企业内部权利的安排取决于非流动性在职员间的分布。当所有成员具有同等
的非流动性时,权利将被平等分享,而合作契约也具有高度忠实和自愿决策的特征:当成员
见存在不对称的流动性时,权利就将集中于非流动性成员的手中。理由是,偷懒的动机因非
流动性而减少,而监督的动机则因非流动性而增加。只要能够连续地取得与机会成本相等的
收入,易流动性成员并不在乎其他成员的行为,而非流动性成员则不得不承担流动性成员的
机会主义行为所带来的全部成本。因此,非流动性成员希望对流动性成员的职责有一个更明
确的说明,以便于监督。流动性成员通过退出企业的威胁对其他成员实旌控制,而非流动性
成员只能依赖于他们的呼声(voice)。因此管理一监督的权力归之于资本家的事实可以用资
产的非流动来解释。
(2)代理理论
詹森和麦克林(Jensen and~leckling)(1976)强调企业及其他绝大部分组织——包括瓦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助组织、非盈利性组织甚至政府机构——实质上是个人之闻的一法律系列合同关系,是~个
法律上认可的虚拟人。这里合同包含着一系列的代理关系:委托人要求代理人提供有利于委
托人利益的服务,为此委托人就得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由于委托代理双方都是自利的并
且签定和实施代理合同是有成本的,这样代理问题和参与成本就产生了。詹森和麦克林将代
理成本分为监督成本、契约成本和误差成本三类。法玛和詹森(FaIIIa and Jensen)(1982)认
为当签定、实施合同成本较高时,构成企业的~系列代理关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这是因为
企业组织结构可以把获得生产技术和决定企业生产成本的外部法律约束结合起来。结果那些
能够以最低价格——能补偿成本——提供顾客需要的产品的企业将存活下来。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认为企业是为了克服企业内部各要素所有者之间在团队生产
过程中的偷懒和搭便车动机而建立起来的制度安排。他们认为克服偷懒和搭便车这类道德风
险的办法是:在制度上形成一种产权结构,形成一种可以监控的结构,尤其是使某些人的职
能专业化,即专门从事监督其他要素所有者的工作绩效,包括热情、工作态度、工作的边际
产出等。对于谁来监控监控者这个问题,他们认为可以用赋予监督者剩余索权的办法解决。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进一步指出,拥有剩余索取权的企业所有者应该是可以收回的或可再出售
的企业设备的投资者。这是因为,这些资本可以抵押,而人力资本不可以抵押。但是赫姆斯
特姆(Holmstrom)认为团队工作中的偷懒问题可以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解决,委托人的作用
并不是监督团队成员,而是打破预算平衡,使激励机制得以发挥作用。
国内学者张维迎、周其仁和方竹兰研究了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张维
迎认为,由于非人力资本(物资资本)的可抵押性以及易受到“虐待”推导出资本雇佣劳动
是有效率的,因此最佳的治理结构是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对应的企业。周其仁认
为,企业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特别契约,由于人力资本在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
的不可分离性,所以激励问题是关键。方竹兰认为,历史是过程是~个否定之否定的辨证的
发展过程:从“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中的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控制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过非人
力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分离、独立和对等谈判,到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非人
力资本所有者,支配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劳动雇佣资本”的制度。因此,人力资本所有者
拥有企业是大势所趋。
阿尔钦(Armen A.hlchian)和Susan Woodward在《对企业理论的思考》~文中对企业的
多样性——包括相互拥有的团队——进行了分析。“在一个“互助”组织中,股东和顾客是
同一批人。互助性使成员们能够: (1)防止外部股东通过降低服务质量剥削价值, (2)保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护既有成员利益不被新成员获得。互助组织不允许成员所有权匿名转让。”他们认为“在信
息昂贵,剥削可能发生,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是长期性的,尤其是在其他消费者能够影响
产品质量的情况下,才需要消费者成为所有者。对保险公司来说,互助性更好地消除了股东
的冒险——这会伤害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动机,并且会员资格会影响所购买产品的质量。”
同时他们也指出了互助组织的弱点,即“互助性由于需要客户即是股东,因而限制了风险分
散化机会。”
2.2相互制可行性的经济学分析
相互公司最显著的特征是顾客与股东合二为一,即公司为顾客所有。相互公司所有权的
不可转让性及由此导致的所有权不能集中限制了股东/顾客参与监督经理的积极性。从公司治
理角度看,相互制表面上看似乎劣于股份制。这也是许多中国学者认为相互制已经过时和不
能在中国发展的理论依据。但是,现实显示相互制是可行的。相互制不仅在保险领域与股份
制并驾齐驱,而且在银行领域与股份制并驾齐驱,甚至在投资基金中占绝对地位圆。美国经济
学家Barbara Remmers认为与股份制相比,相互制具有低资产风险、低违约风险和高费用的
特点。由于相互制保险公司的股东/顾客和经理都具有低违约的偏好,所以顾客愿意支付额外
的费用向一家更安全的公司购买同样保障程度的保险产品。这种高费用使客户取得高质量的
保险风险服务。现在的问题就转换成了股份制如何与相互制竞争了。Barbara Remmers基于经
理合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相互制的可行性。
分析的背景环境包括三个竞争市场,即经理人市场、保险产品市场和股票市场。经理人
市场的经理是自利的,他们偏好长任期、少工作和高薪金。保险需求者/顾客是风险厌恶的,
因此愿意为安全支付额外的费用。股票持有人/投资人对经理人的监督确保了经理合同的实
施。其模型分析:
(1)模型描述
①时期。模型只考虑一个时期,即从t=O到t=l这段时间。在t=O时,经理选择成立一
家相互保险公司或一家股份保险公司或不进入保险领域。这种选择是由大量的同质经理人连
续作出的。投资人基于资产风险和资本总额决定经理人的报酬合同。这样所有积极的经理人
将成立公司发行一定规模的保单,支付经营费用,设置资产风险,付出努力和获得报酬。髓
管部门不允许保险公司的盈余是负的,哪怕只是暂时性的。相互保险公司的经理人自己决定
其薪酬。在t=l时,资产回报已知,支付清保险索赔,公司盈余在所有者中分完后公司关闭。
。在美国基金业,相互制公司即开放式基金的资产占整个基金业资产的96 5%,而采用股份剖公硼形式的封闭式璀余所占的
份额却很少。谯美罔银行业,相互制在存贷款礼中拥有31%的资产份额.在储蓄银行巾拥肯4%资产份额。
lo
=堡!里堕塑垩旦箜里堑堡
②经理人。经理人的目标是追求其效用最大化。竞争性的经理人市场确保了经理的保留
效用水平,即不进入保险业的正常努力情况下的效用水平。经理人的努力可以降低经营费用。
虽然经理人的努力水平是不可观察的,但经理入的效用函数却是共知的。经理人的效用依赖
于报酬、努力和公司破产概率三因素,并且其效用函数的一阶导数存在且连续。
U(sal,eff,妒),>resu
这里,sal代表经理人报酬(薪金)
eff为经理人的努力,它一定不大于最大期望费用水平(maxexp)
妒为保险公司破产的概率
Tesu为经理人的保留效用水平
并目
蜴0 丽02UOsal ‘o
且(胁f)2
面OU-u峥0时等‘o器(o a妒当≯。时, a妒(a妒)。一器。聊~弗且刿Osal,西这P卜u(~sat0'.,.)=resu o研弗且“这里跚‘o-.u o,。,。J
经理人比投资者/股票持有人更厌恶风险,即:
—OU—>—OE—o 一却a爹这里Eo代表投资者的资产价值
③股票持有人/投资人。一般而言,一个竞争性的股票市场能够确保投资人获得基于风险
的回报率。股票投资者的收入包括股票红利和资本利得,假设股份公司所有的盈余都分配。
投资者决定初始的资金注入额和经理人的报酬合同。这个合同详细描述了投资资产的风险。
合同在t=O时签署并支付经理人薪金。
④公司形式
相互保险公司在t=O时的现金流等式为:
石-工+s口f—E扩+maxexp
这里,z为来自顾客的现金流
L为按无风险利率R,计算的名义索赔负债
股份制保险公司在t=O时的现金流公式为:
石+En IL+snf+maxexp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苎!曼里垫堡旦塑里堑壁
这里,风为投资者注入的资金
股份制公司的资产回报率受下等式的约束(Per Brennan(1979))
EoR,一(So+eft)(1一妒)+仃。(so+t疗)驴’
这里,So—Eo+硝一maxexp一三一sal
吒为资产回报率的变动幅度(asset return volatility)
≯’为≯的标准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
⑤保险产品市场。顾客追求自己的期望效用最大化并且是风险厌恶者。他们的效用仅依
赖于他们期末(t=l时)的财富。期末的财富受支出的保费的影响。顾客的效用函数是连续的、
二阶可导的和凸的。顾客可以选择从任何一家保险公司购买保险,也可以放弃购买保险。保
费只随破产概率(庐)的变化而变化,这个假设与顾客的偏好相一致。保险的价格是保险产
品市场竞争的均衡价格。为了分柝的方便,假设保费(玎)相对于顾客的财富来说所占的比
例较小。
(2)均衡结果
①首先从顾客面临着购买保险的机会考虑。顾客效用最大化问题是:
max{(1一p妒)u(w一石)+p垂V(w一工一石)}
st. (驴,石)∈佃,Ⅱ)u(Lo)
这里,w为顾客的初始财富
P为损失率
L为损失额
枷,n)为所提供的保险合同集
毋为提供保险的保险人破产的概率
玎为每单位期望损失的保费
当顾客打算购买保险时,顾客仅关心保费和保险公司的破产概率。因此,保险合同可以用
(幽石)表示,当顾客不打算购买保险是相当于购买了一份一定会违约的免费保单,用(1.O)
表示。
对于巍≥如只要缸^一玎^)sK。慨一妒:),那么顾客就将会选择(九,石赴)而不是(晓,石A),这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Kcust一必嵩掣
②相互保险公司经理人的最优化问题为:
对于任意的西求
珊_。sal+max。xp—eft
]毗m盯ax.“U(sal,eff,妒)
相互保险公司的经理的三个决策将会影响其效用——一是投资风险,二是薪金,三是努
力。相互公司经理通常会基于经理和顾客都对违约风险的厌恶而选择没有风险的投资。因为
投资风险会增加违约风险。前面曾说了保险人初始的盈余不能为负。对经理人而言,如果他
选择非零风险的资产,那么他就必须减少努力或增加薪金以抵消这种风险的增加。既然额外
的资产风险对违约风险有负面的影响,那么在初始盈余不能为负的情况下,额外的资产风险
就不能替代努力。从相互保险公司现金流等式可以看出,相互公司的保费收入是它的唯一资
金来源。既然额外的资产风险需要额外的薪金以满足经理人的保留效用水平,那么相互保险
公司所出售的风险增加了的保单还将需要顾客支付额外的保费。因此,风险增加了的相互保
险公司的保单将会被没有风险的相互保单所替代,因而这种风险性保单也就根本不会产生。
来自其他相互保险公司经理人的竞争将确保相互保险公司的经理只能获得保留的效用水平即
resu。这样相互保险公司经理的最优化问题就简化成了:
mrai。研n x。。sal+m8x。xp—eft
. ≥霉等u∞o,eft,0)。resu
相互公司经理人对薪金水平和努力水平的抉择是相互影响的。由努力带来的费用的节约
要么被用于增加薪金,要么被用于减少保单保费。但是来自其他相互保险公司经理人的竞争
将确保节约的费用将用于后者,即提供成本最低的安全保单,以获得经理人的保留效用水平。
根据相互保险公司经理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用的原则,可以求得相互保险公司提供的保单为(o'生兰塑塑鼍掣),即为无风险的保费为生竺塑型等等的保单。这里
训+Neff’由型等盟,Keff,U(sal+,彤‘,o)。resu靛。
③股份保险公司经理人的最优化问题。经理人若选择经营股份制保险公司同样必须确保
能获得保留的效用水平,尽管最大化其效用将受到股份制组织形式和其他业已存在的股份制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保险公司和相互制保险公司经理人的竞争的制约。可供股份制保险公司经理人选择的影响其
效用水平的变量只有一个,即努力工作。他们的薪金,作为公司的一种资产风险是由股东决
定的。在相互保险公司,经理人的努力将增加由他们自己决定的薪金。而在股份制保险公司
费用的节约只是作为对股东所导致的违约风险的一种缓冲,这样股份制保险公司经理人的努
力会减少其风险厌恶,结果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经理人将使其努力的边际效用达到零为止,这
样他便获得了满足其保留效用水平的必要薪金。经理人努力水平的决定取决于顾客和股东提
供的公司初始盈余和资产风险水平。股东提供初始资产风并且设定资产的风险——这种风险
水平将使保费尽可能的低些,这些资产将获得公平的期望回报率。违约率毋决定经理人的薪
金,基于经理人市场的竞争经理人通常只能获得保留效用水平,即resu,不多也不少。
股份制公司的目标便是:
对任意的驴,求m如~一L+sal+maxexp—Eo 叩
三ma。xU(sal,eft',妒)一resu

并且EoR,-(S。+E扩)(1一妒)+d。(S。+E矿Ⅻ’
这里玩代表股东的资本注入量
So-Eo+石一工一sal—maxexp
仃。为资产回报率的波动幅度
庐’为≯的标准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
经理人的努力通过变量≯影响其薪金多寡。努力水平将使股东投入的资产玩获得更多
的回报。大家知道,经理人掌管和运作的资金来自于股东注入的股本和顾客支付的保费。这
些资金的一部分作为薪金由股东支付给经理人。因此面对剩余的另一部分资金和其风险,经
理人的问题便是通过加大努力最大化其效用——经理人努力增加的极限点是努力的边际效用
等于其边际成本。股东使他们注入的资金量恰好等于其剩余收益权的价值,并且选择口。。or。
和由经理人最优化问题导出的毋共同决定尽可能低的保单。
(3)均衡结果分析
首先考虑股份制公司提供零违约风险保单的情况。股份公司若提供零风险保单,其资产风
险就必须为零。这样,既然违约风险已经低的不能再低了,经理人也就没有激励/动力去努力
了——因为股份公司经理人只能通过影响违约风险来获得收益。股份制公司的现金流等式显
示公司的初始资产瓯将完全能确保股东的收益,这样保费不得不包括经理人的薪金和所有的
14
==壅±里里塑垩生竺里堑堡
费用。结果股份制保险公司将因其提供的保单价格过高不敌相互制保险公司的保单。由此推
导出命题1:
命题1:
那些违约风险最低的保单若被提供,则一定是由相互保险公司提供的。
命题2;
当石彳,#专并且存在石彳∈丘。和石彳,Kc。,≥≠专时,股份制保险公司是可行的。这
里(酊,z:)为股份制保险公司提供的保单,K。。-旦尘专;器笋塑,保单(拼,石:)确定保费
』I-L妒取最小值。这也就是说,若顾客都偏好股份制的高违约风险的保单,或市场只有(0,石罩)
一种相互保单但顾客又不想买时,这时股份制是可行的。
命题3:
当K=c签高堕时,股份制保险公司占主导地位。股份制保险公司提供的保单为
(彤,耳;),保单使篓;生取最大值。K竺是K。的最大值。当股份制保险公司能把顾客从相
互制保险公司吸引过来时,股份制就占上风了。条件是使费用节约的技术已经足够廉价,能
够使股份公司所提供的保单的价格与相互制公司保单价格的差额完全弥补顾客因购买股份制
公司的保单而增加的风险。
命题4:
当K嚣苫篓嘉堕时,相互保险公司占主导地位a股份制保险公司提供的保单为(虻,玎;),
带m 仃j
保单使鱼_孑L取最大值。K忠是K。的最小值。当股份制保险公司不能从相互制保险公司

吸引过来顾客时,相互制保险公司占主导地位。原因是顾客要么是非常厌恶风险,要么是使
费用节约的技术成本高以致股份制公司没法采用。
命题5:
当K嚣≥乏等和醚rain,c乇手帅删保险棚砸褓险公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司都是可行的。K忠和K=分别是K。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命题6:
当股份制和相互制都可行时,相互制保险公司将具有低资产风险,低违约风险和高费用的
特点,并且相互公司的顾客比股份制的更厌恶风险。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第3章相互制保险公司的涵义和特点
3.1相互制保险公司的涵义
相互制保险公司是一种保单持有人所有制的合伙型保险公司。相互保险公司不发行股票,
也没有资本金。公司资金来源于保单持有人交纳的保险费。人们通过购买保单丽自动成为相
互公司所有人。相互保险公司通常是向保单持有人收取固定的、事前的保费,不能向保单持
有人摊派非预期的高额索赔成本。保单持有人仅以其交纳的保费金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
限责任。相互保险公司的利润由保单持有人共享——根据缴纳保费的份额多少享受公司的利
润盈余。相互保险公司经理由公司董事会任命,后者在理论上是由保单持有人选出的。相互
保险公司的保单持有人在公司的地位是平等一致的,一人一票。相互保险公司的目的是为投
保人提供低成本的保险,而不是为了盈利。
3.2相互保险公司在世界保险市场的状况
相互保险公司在全球拥有很大的势力,以1997年为例,世界十大保险公司中有6家是相
互保险公司,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和法国5大保险市场占了世界保险业务的3/4,而在这
5大保险市场中,相互保险公司承保的保费收入约占保险费收入的42%。世界50家最大的保
险公司的资产为6万亿美元(1997)(约占全球保险业资产的50%),其中21家是相互保险
公司,其资产总值为2.6万亿美元。世纪之交,世界保险业出现了相互保险公司非相互化的
表3.1 世界主要保险市场相互制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市场份额
国家寿险(%) 非寿险(%)
奥地利24 31
比利时16 . 12
丹麦8 30
芬兰41 43
法国12 39
德国25 24
爱尔兰27 N.A
意大利3 6
荷兰20 33
挪威27 29
葡萄牙N.A l
西班牙6 19
瑞典23 52
瑞七38 11
英国48 4
美国30% 21%
欧洲各国数据来源于AISAM(1995):美国寿险,非寿险数据分别来源于A.M.Best Co(1992,1997)
7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浪潮,尤其是几家巨头相互保险公司(如Metropolitan)非相互化,相互保险公司的地位有
所下降。相互保险公司活跃的市场领域因各国历史、法律和结构性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在日
本和英国,人寿/健康相互保险公司拥有相当的市场份额,而财产相互保险公司却很少。在法
国,相互保险公司主要从事财产保险业务,而不是人寿保险。相比之下,在美国和德国,相
互保险公司在人寿/健康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领域都发挥着重大作用。
3.3相互制保险公司的特点
与别的保险组织形式相比较,相互制保险公司具有以下特点:
(1)相互保险公司是一种非盈利性的公司。相互保险公司没有资本金,以各社员支付的
保险费用形成公司的责任准备金,来承担全部保险责任,也以支付的保险费为依据,参与公
司盈余分配和承担公司发生亏空时的弥补额。因而没有所谓的盈余问题的存在,所以,相互
保险公司不是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保险组织,其经营目的是为参加该组织投保人谋取福利。
(2)相互保险公司社员兼具投保人与保险人双重身份,并且双熏身份同时存在。相互保
险公司没有股东,保单持有人的地位与股份制保险公司的股东类似,公司为他们拥有。因此,
投保人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公司所有人,又是公司的颓客;既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同时又
是保险人。他们只要缴纳保险费,就可以成为公司社员,而一旦解除保险关系,也就自然脱
离公司,社员资格随之消失,即保险关系与社员关系同时存在。
(3)相互保险公司在支付各种保险赔款和各项经营费用之后,如有盈余,因无股东分配,
完全由社员共享,一部分可以分配给保单持有人,另一部分可充实公司财务,作为公积金或
准备金的顺序填补;若再有不足时,则采用减额赔偿制,即采取削减一部分保险金的办法加
以解决。
(4)所有社员按时缴付保险费,但仅负有限责任。相互保险公司保费的收取,最初在营
业年终了,按各社员的分配比例征收。但是现在为避免保险金给付时向各社员临时征收的不
便,改为事先支付保险费办法,但皆以有限责任为限,而免除追补义务,即与股份公司同样
采用确定保费制。
(5)相互保险公司的经营方式,多由社员事先缴纳资金,用以支付创立费用及作为业务
费用与担保资金,但是该资金并不称为股本,而称为基金,并且相互保险公司的基金作为公
司的债务。与普通单纯债务不同,其利息必须在填补公司承保业务的损失后才能支付;其偿
还还必须待全部创立费用和业务费用摊派并减除保险准备金后,如果仍剩余同额的积存会,
才能进行。
相互制保险公刮组织形式研冗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6)相互保险公司对于长期项司更具灵活性。与股份公司追于盈利压力而较注重短期行
为不同,相互公司对于那些对投保人有利的长期保险项目可以灵活主动地进行开发,而不必
考虑近期盈利的问题。
(7)相互保险公司的最高权利机关是社员代表大会,其理事除了本公司的会员外,还招
揽具有各种社会关系的社员,以便业务扩展。但是公司管理的表决权属于全体保单持有人。
(8)相互保险公司具有法人资格,公司以整体对其社员负责。
3.4相互保险公司与股份保险公司的区别
相互保险公司与股份保险公司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表3.2相互保险公司与股份保险公司的区别
项目股份保险公司相互保险公司
法律上的性质盈利法人不以盈利及公益目的的中性法人
企业主体股东社员=投保人
经营资金股东支付的股本(自己资本,净值) 社员支出的基金及出资人支出的
基金(负债性质)
决策机关股东大会

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
损益归属股东社员
保险关系基于保险合同而取得与社员关系同时基于保险合同而取得
相互制保段公司组织彤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第4章相互制保险公司与股份制保险公司的比较研究
4.1产权比较
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有机组合(Nexus of incomplete constracts)。企业所有
者一般拥有两项权利:一是对企业的控制权,二是分享企业剩余的权利。
4.1.1企业控制权比较
通常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权是有限的,并且不能保证有效地控制企业。企业所有者,不
论是作为股份制公司的股东还是作为相互制公司的会员,他们对企业的控制权都仅限于选举
公司董事。差别是股份制公司实行一股一票的选举原则;而相互制公司实行的是一人一票。
现代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从“受所有者控制”改变为“受经营者控制”——企业的所有权
和控制权实现了分离。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因为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存在成本——控制经理的
成本和集体决策的成本。控制经理的成本又可以分为监督成本和经理人的机会主义。监督成
本包括a、所有者获取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的成本;b、所有者之间交流的成本;C、监督经理
人执行其决策的成本。一般地,所有者人数的多寡直接影响着他们之间的交流。所有者之间
以及所有者与企业之间的距离的远近也影响着交流成本。另夕},所有者的能力也影响着交流
成本。随着所有者人数的增加,他们从企业获得的剩余收益将减少,从而他们对经理人的监
督的激励也将减少。相对于股份制保险公司而言,相互制保险公司的所有者人数更多、更分
散。相应地相互制保险公司的所有者对经理人监督的激励就更弱,许多相互制保险公司的所
有者甚至完全放弃了对经理人的监督。相互制保险公司实际上是由经营者控制着。而股份制
保险公司由于股东人数众多、股权高度分散和实行一股一票,公司实际上是由少数大股东或
经营者控制着。当所有者不能完全监督经营者时,经营者的机会主义便会产生。经营者的机
会主义的形式很多。表现形式之一是经营者让企业所有者获得了适当的剩余收益,而不是让
其获得最大的剩余收益。经营者机会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追求在职消费如奢华的办公设
施及重用亲戚等。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还包括从事可疑或非法交易的可能。经营者的机会主义
还可能导致企业过多的盈余留存。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在股份制公司和相互制公司中都存
在。但是相对而言,相互制保险公司的经营者在实现企业剩余收益方面的机会主义更严重些,
因为相互保险公司的经营者面对的来自所有者盈利要求的压力小些。同样,由于相互保险公
司所有者对经营者监督的弱化或放弃,使得相互保险公司经营者的机会主义更严重。无论所
有者是基于他们自己的利益选举董事还是采用别的集体决策的方式,都会有决镱成本。决策
成本主要受所有者利益的复杂程度的影响。所有者的利益越分散,决策的成本就越高。集体
相互制保硷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决策成本包括两类:一是无效率决策的成本,当不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所有者控制决策时,决
策可能是无效率的;另一类是决策过程自身产生的成本,决策过程自身的成本至少包括所有
者开会和达成决策所花费的时间和努力。当然所有者可以通过其他的机制如将决策委托给企
业的某些委员会来节约决策过程所产生的成本,但是这种委托又为无效率决策打开了方便之
门。股份制公司的股东大会往往是由少数大股东控制着,公司董事往往是大股东或大股东的
代言人。这样许多小股东在公司的决策中只能用“脚投票”。公司的决策实质上由少数大股
东控制。相互制保险公司把决策委托给了由会员大会选择产生的董事会。相互保险公司的决
策过程自身的成本就少些,但是无效率决策可能高些。
综上所述,在控制权方面,股份制公司股权分散化和公司法变革削弱股东会的权力,瓦
解了股东对公司的支配地位;以法定形式赋予了董事会经营管理公司业务或事务的权力,确
立了薏事会对公司的支配地位。早期的相互制保险公司确实是由会员控制着的,并且会员的
参与对公司的经营非常重要。但是,今天的相互制保险公司已经完全不是这样了。今天,绝
大部分相互保险公司所有者/保单持有人没有正式的控制权,不能有效地控制经营者。但是值
得注意的是,相互制保险公司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并且所有者/保单持有人的首要的利益一
一保险利益已经在保险合同中明确和保证了,所有者/保单持有人对企业的剩余收益的要求处
于次要的地位。这样,相互保险公司所有者对公司的控制就显的不是那么重要了。
4.1.2剩余收益权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所有权不包括对企业的控制权,而是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
(residual claim)和剩余控制权(residual right of contr01)。剩余索取权是相对于合同
收益权而言的,指的是企业收入在扣除固定的合同支付的余额的要求权。剩余控制权指的是
在契约中没有特别规定的活动的决簸权。Fama和Jesen(1985)认为正是剩余索取权将不同的
企业组织形式区分开来。
股份制保险公司的剩余索取权与一般股份制公司的剩余索取权没有什么两样。股份制公
司的剩余索取权是非限制性的:表现在:a、股东在公司中不用再充当别的角色;b、剩余索
取权可以自由转让C、剩余索取权是对公司存活期内的净现金流的权力。
相互制保险公司的剩余索取权与股份制保险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完全不同,它是限制性的:
表现在a、相互制保险公司的剩余索取人是顾客/保单持有人:b、相互制保险公司的剩余索取
权随着会员资格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会员资格的消亡而消亡,也就是说,剩余索取权的期
限仅限于会员资格有效期内;c、相互制保险公司的剩余索取权是不可转让的。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最后,对相互制保险公司的所有权问题,我更颓向于做这样的一种理解。相互保险公司
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组成的契约。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保单持有人通过加入
公司成为会员给公司提供资金。人力资本所有者即经理和董事们为企业提供专用性或非专用
性的人力资本。他们共同拥有企业并分享企业经营的成果。但是与股份制保险公司相比较,
相互制保险公司对公司契约各方的权利义务的规定要全面些,即相互制保险公司经营者的决
策权利受到了许多限制。
4.2公司治理比较
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委托代理问题又直接导
致了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和制衡机制,
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
4.2.1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比较
股份制保险公司具有与普通股份制公司一样的组织结构,即作为委托人(股东)集合的
股东大会和作为代理人(经营者)集合的董事会。由于各国法律等的不同,董事会的构成也
不尽相同——在普通法系中,董事会是单层的,由股东会选任的全体董事组成;在大陆法系
中,董事会是双层的,由监事会和董事会构成,监事会一般由股东会选任的监事和由员工选
任的监事共同构成,其中股东会选任的监事和由员工选的监事各占一半,执行董事会由监事
围困
图4 1英美模式董事会结构图4.2德国模式董事会结构图4.3日本模式董事会结构
会选任的全体董事构成。股东大会是股份制公司的正式主权机构。由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使得股东大会的功能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弱化的趋势,甚至在一些国家中出现了“无机能
化”的趋势。其一,股票市场的发展和股权高度分散化格局的出现,使得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东
往往是成千上万,对于大量的中小股东来说,普遍存在着的“搭便车”心理和对“参与成本”
的考虑使他们往往缺乏参与股东大会的热情;其二,信息不对称导致中小股东在上市公司中往
往处于无奈或无助的地位,对他们来说,最便捷、最有效的表达意见和行使权力的方式往往不
2,
圈^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是在股东大会上“用手投票”,而是在股票市场上“用脚投票”;其三,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
和法人财产权的形成使公司的财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公司法人财产权的不可分割性,
投资者随着购买了公司股票,他所拥有的对这部分财产的所有权就转换成了股权,股权是介于
物权(所有权)与债权(请求权)之间的一种新的财产权,它既像物权又像债权、既不是物权也不
是债权,而是一种由积极的权力向消极的权力转化的财产权力,即经济学中所说的“剩余索取
权”。但是随着公司迅速成长与发展所带来的公司股东与股权的高度分散化,以及公司法对
董事会独立权力的承认,使得公司内部治理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公司内部治理制度由
股东会中心主义转向董事会中心主义。作为所有者的股东,除保留诸如通过投票选择董事与
审计师、兼并和发行新股等剩余控制权外,将本应由他们拥有的契约控制权绝大部分授予了
董事会,而董事会则保留了聘用和解雇首席行政官(cE0)、重大投资、兼并和收购等战略性的
圈4.4美国模式
最高机构(最高代表)
全体会员大I l会员代表大会
初选系统I补选系统l混合系统
监事会3.12人
(2/3会员代表,113员工代表)
‘会员关系‘
保费与补交费
保险赔偿
机构中的共同
决定权
盈余分红
保险关系
员工超过500人
董事会至少2人
图4 5德国模式
图4.5来源于法伲的《保险经营与管理》P133

璺煲
相互制保瞪公司组织彤式研咒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决策控制权”(一种剩余控制权),将包括日常的生产、销售、雇佣等“决策管理权”(特定
控制权)授予了公司经理阶层。股份制保险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在很大程度上相当普通股
份制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它的主要任务是对保险企业的经营结果负责和对股东大会和
保险监督机构有报告的义务。按照法律,董事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但是由于股东大会召开
的次数有限,且股东非常分散,热衷于行使这一权力的股东并不多,现实的情况是,往往是
董事选举董事,董事会成为一个自我永续的组织。而且提名董事的权利涉及公司控制权的争
夺,CEO非常看重,许多CEO利用其影响安排其亲信进入董事会,以实现控制公司的目的。
大的相互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与股份制保险公司相似。相互保险公司的会员大会是最高
的决策层,它的作用主要与股份制保险公司的股东大会相同。然而相互公司的章程中规定的
会员/投保人与相互公司之间的关系,从内容上来说要比股份有限公司强得多。因此会员在最
高机构中决定章程内容的影响作用(理论上)要比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大。相互保险公司会
员代表大会的主要职能(以德国相互公司为例):
a.选举监事会中会员代表成员;
b.结算利润的使用,在很少情况下也确定年终结算;
c.监事会与蓬事会成员的解职;
d.改变章程,如果关系到保费、保险偿付和保险基本条款;
e.3/4以上多数同意的情况下发行享用权债券;
f 3/4以上多数同意的情况下业务转存移;
g.3/4以上多数同意的情况下解散相互保险公司:o
在现实中,只有在(非常)小的相互制保险公司才有所有会员的全体会员大会;在大的
相互保险公司,因会员人数较多,~般都是会员代表大会,会员代表大会的成员一般在lO—40
人之间。由于最高机构的会员大会工作中的职业性往往很弱,这样公司的实际决策权通常是
由董事会行使。
相互保险公司的董事(监事)会与股份保险公司的董事(监事)会基本一样。它自行负
责领导企业,并有义务向会员大会报告,它对内对外都代表相互保险公司。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相互制保险公司与股份制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基本相似。至于
相互保险公司的董事会是单层的还是双层的,则与各国的法律、传统、文化等有关。
4.2.2相互制与股份制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比较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实现公司内部治理提供了相互制衡的组织结构,而公司治理问题的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解决还需要以此为基础的内部治理机制来进行。现代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主要有以下三种:激
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决策机制。通过这三种机制促使代理人——经营者努力工作,降低代理
成本,避免偷懒、机会主义等道德风险。
(1)激励机制比较。有效的激励机制应包括:报酬激励机制、剩余支配权和经营控制权
激励机制、声誉或荣誉激励机制、聘用与解雇激励机制等等。股份制保险公司对经营者的报
酬激励由固定薪金、股票与股票期权、退休金计划构成。与股份制保险公司相比,相互保险
公司对经营者的激励缺少股票与股票期权,但是相互制保险公司经营者的薪金水平是由他们
自己确定的。。股东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润,常常承诺将一部分剩余支配权让给经营者,以激发
其积极性。由于相互保险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它的经营者没有这方面的激励。但是,
与股份制保险公司经营者相比,相互公司的经营者有更大的经营控制权,他们享有更大的职
位特权,享受了更多的在职消费(如豪华的办公室)。声誉机制在股份制和相互制中的差别
不明显。相对而言,股份制保险公司的经理面临着更大的外部(资本市场的)压力和来自股
东要求盈利的压力,所以股份制保险公司的聘用和解雇激励机制发挥的作用更明显。
(2)监督机制比较。相互制保险公司与股份制保险公司的监督机制的设计原理是一样的,
都是基于公司内部权力的分立与制衡原理设计的。在股份制保险公司,股东对经理人员的监
督有“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两种形式。相互保险公司的会员/保单持有人从理论上讲也
有“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两种形式。但是由于相互保险公司的监督权不能集中(不存
在类似股份制公司的大股东和“会员权”不能转让),从而其“用手投票”的效果不明显,
但也不是绝对的。。这反过来又会造成会员监督的不积极。理论上讲,相互保险公司的会员也
可以“用脚投票”——退保,但是由于缺少类似股票市场的支持退保的成本很高,实际上不
可行。
股东大会和会员大会(会员代表大会)名义上分别都是股份公司和相互公司的最高权力
机构。但是股东大会不是常设机关,其监督权的行使往往交给专职的监督机关的监事会或董
事会,仅保留对结果的审查和决定权力。相互公司的会员大会由于其分散性和平等性,它的
监督权力就更弱了,并且相互公司会员大会的这种弱化还会传染给监事会(董事会)。
(3)决策机制比较。公司内部的权力系统由股东大会/会员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
。东方嘲2003年4月24U消息:欧洲最大的相互保险公司标准人寿(standa哪ufe)作出的奖励高层人员6位数红利的决定遭到
保户们的抗议。在历时2小时的年度股东大会上,贿买了标准人寿保险产品的顾客对这家公司的治理结构、财务状况和战略
构想提出质疑。13名鼍事会成员被要求解释,在支付给保户的收益嗣为股市低迷而裁减15%的情况下,他们凭什么仍然享
受总值20亿英镑的红利政策.一名投资者联盟的代表史蒂芬·哈特森在发言中批评董事会的可倩度“窀无价值”时,赢得丁以二
场300多名保户的热烈掌声。
25
相互铡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理层组成。并依次形成了相应的决策分工形式和决策权分配格局,因而公司内部治理决策机
制实际上是层级制决策。股份制保险公司与相互制保险公司的层级决策机制基本上相同。最
大的不同可能是股东大会实行一股一票的决策规则而会员大会实行一人一票。
4.2.3公司外部治理比较
广义的公司治理不仅包括所有者对经营者的制衡,还涉及广泛的利益相关者。有效的公
司治理不仅需要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发挥作用的内部监督机制,而且需要一系列通过
证券市场、产品市场和经理市场来发挥作用的外部治理机制,如公司法、证券法、信息披露、
会计准则、社会审计和社会舆论等。
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保险市场.保险公司无论所有权差别,情不情愿都要接受各类评
级机构的评级。各家保险评级机构对保险公司的信用/风险等级的评估将直接影响它们的声
誉、经营等。
在信息披露方面,相互制保险公司只需向会员和保险监督机构提供报告。而股份制保险公
司若是上市公司则还要向证券交易所和广大的证券投资者披鼹信息。股份制保险公司监管会
计原则和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相互制保险公司只需要按照保险监管会计原则提供报表,披露
信息,不用按照一般会计原则披露信息。
股份制保险公司与相互制保险公司外部治理的最大差别可能是证券市场对它们的影响的
不同。证券市场对股份制保险公司的治理主要有兼并、敌意接管和资产剥离等形式。例如,
20世纪初,美国许多股份制保险转制为相互制保险公司就是为了避免被接管。而20世纪末美
国许多相互制保险公司转制为股份制保险公司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进入证券市场,筹集资金,
以便兼并和收购。
4.3绩效/效率比较
4.3.I相互制与股份制的绩效/效率理论比较
保险公司作为服务企业,它提供的服务主要有三种:
风险聚集和风险分摊(Risk—pooling and risk—bearing)。保险为人们提供了~种处理
风险的机制,保险人从顾客收取保费形成风险基金,然后把它的绝大部分分配给受到损失的
保单持有人。精算、承保和在聚集风险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是保险服务提供的价值增殖的
主要部分。保单持有人的风险可以被股票持有人分摊(股份制公司),别的保单持有人(相
互制公司)和债务人等分摊。
与被保损失相关的“真正”的金融服务(Related to insured 10sses“real”fina[Icial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彤式研究—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service)。保险人为保单持有人提供了大量的真正的服务。在人寿保险中,这些服务包括财
务规划,对个人的咨询服务和对企业的退休计划和福利(津贴)计划管理的咨询服务。在财
产/责任保险中,保险人提供的服务包括风险调查与评估,覆盖这些风险的保单设计。保险人
还提供许多避免损失的服务,如防火建议等。损失处置方面的服务包括对财产损失的评估,
与合同当事人的协商和责任险中的法律代理。通过与保险人建立保险合同关系,保单持有人
就可以利用保险人这方面的丰富的经验和专家以减少与保险风险相关的成本。
中介服务(intermediatjon)。保险通过销售保单和发行证券聚集资金,然后把聚集的资
金投资于资本/证券市场,直到保单持有人退保或支付保险赔付金。在人寿保险中,投保人交
的保费是有利息收入的——反映在保险人的投资收入上。而在财产/责任保险中,投保人享受
了一个保费折扣,以补偿其机会成本。保险人的投资收入与支付给投保人的利息(折扣)差
额就是保险人中介服务的价值增值部分。
保险公司在提供这些服务时要发生一些交易成本,主要有:
围绕保险合同的签订与执行,投保人和保险人要进行多次交易以沟通信息、解决分歧、
达成共识。为此,双方都要耗费相应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这就是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问的
交易成本。
由于保险公司的活动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为了确保投保人的利益,政府就要对保险公司
的经营管理进行监管。在保险公司和监管机构之间围绕监管也存在着“交易”及相应的交易
成本。
保险公司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为了适应保险市场分工不断发展的趋势,借助于各种中
介机构推销自己的产品、提供各种服务等,使各种中介机构加入保险服务的行列之中,保险
公司与中介机构之间的交易也会产生交易成本。
保险市场交易成本产生于保险交易的各个层面,按照主要交易层面划分,保险市场交易
成本主要包括签订和执行合同的交易成本、监管的交易成本、中介服务的交易成本和同业与
非同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以上三类服务或成本,股份制保险公司和相互制保险公司都提供或付出。那么,保险公
司组织形式是否对保险人提供的服务的质量有影响,也就是说,股份公司和相互公司在提供
这些服务的效率是否有差别。理论上对此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Mester(1991)提出的费用偏
好假说(expense preference),一是Mayer和Smith(1988)提出的经理决策假说(managerial
discretiOn)。这两种假说都源自于代理理论,并且它们不是相互排斥的。两种假说都认识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到相互组织形式所提供的所有者控制经营者的机制要弱于股份制的。费用偏好理论认为相互
制没有股份制有效率,原因是相互制的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相互制的经营者与所有者
的利益不能绑在一起的弱点导致的经营者的高额在职消费。
经理决策假说认为相互制保险公司在某些险种中比股份制更有效率,例如那些具有标准保
单和良好精算表的险种,这些险种需要的较少的经理决策。经理决策假说还认为股份制保险
公司在那些需要大量经理入决策的险种中较相互制更有效率,如复杂的商业保险和国际保险
业务。经理决策假说暗含着股份制公司和相互制公司采用了不同的技术,这里技术被定义为
构成公司的所有契约关系,而不仅仅是实物方面的技术。经理决策假说认为股份制公司和相
互制公司将进入自己各自的市场领地,在那里她们都具有处理各类代理成本的比较优势,因
此两种组织形式的效率差异是不可预言的。、
4.3.2相关实证研究
国外许多经济学家对上述假说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Cu眦nins,Weiss和Zi(1998)对美
国财产/责任保险中的股份制保险公司和相互制保险公司的效率做了全面的研究。他们发现股
份制技术(stock·technology)在生产股份制产品(stock output vectors)上要优于相互
技术(mutual technology),而相互技术在生产相互产品(mutual output vectors)方面
要优子股份制技术。这就支持了经理人决策假说——它认为企业会在她们具有比较优势的市
场领域生存。但是当用the cross—frontier cost efficiency分析法分析时,他们又发现股
份制的成本边界(cost frontier)要优于相互制的成本边界。这也就意味着相互制在最小化
成本方面不如股份制,从而支持了费用偏好假说。
Fukuyama(1997)对日本人寿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作了深入和全面的分析。他发现日本的股
份制保险公司和相互制保险公司采用了相同的技术。没有哪种组织形式的保险公司在效率方
面明显优于对方。
Gardner和Grace(1993),cummins和Zi(1998)分别分析了美国人寿保险业中的保险组
织形式对保险公司效率的影响。他们都没有发现股份制和相互制在效率方面有明显的不同。
Fecher,et al(1993)分析了法国的寿险和非寿险的保险组织形式。他发现法国的股份制寿
险公司比相互制寿险公司有效率些,而相互制财产/责任傈险公司比股份制公司有效率些。
从以上这几位经济学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股份制和相互制各自具有
各自的优势,没有哪种组织形式明显优于对方,但是具体到某一国家、某一领域,由于其他
因素的影响可能会有所不同。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4.4投融资比较
企业所有权影响企业合同关系中的激励机制,从而影响企业投融资行为。在股份制保险公
司主要有三个合同关系人——股票持有人、经理人和保单持有人。与之相对应,在相互制保
险公司主要有两个合同关系人——经理人和保单持有人。Mayers和Smith断言,在相互制保
险公司保单持有人面临的主要合同问题是确保有足够的保险基金以满足他们长期的保险索赔
要求。他们的分析推断出相互制保险公司将采用预防性的投融资策略。相反,股份制保险公
司的股东和经理人(如通过股票期权和利润共享安排)则有动力/激励去稀释保单持有人的基
金(如通过支付过多的红利)和采取冒险性的投融资策略。为了对冲冒险性的投资,经理人
可能采取再保险安排。
4.4.1相互保险公司的投融资
表4.1列出了相互保险公司的所有者/保单持有人和经理人面临的合同问题以及解决它们
的办法。相互制保险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比股份制保险公司更分散,因此保单持有人不能有效
地监督和控制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并且,由于缺少股份制那样的外部市场治理,相互制
保险公司的经理可能给保单持有人带来较高的成本。相应地,相互制保险公司的保单持有人
将通过限制经理人的决策权来控制他们之间的激励冲突,例如,相互制保险公司可以专攻某
一细分化的市场如人寿/健康保险——这些保险已经有了完好的精算表,这样经理人的决策范
表4.1相互保险公司的投融资
所有者一顾客代理人
台同关系人保单持有人经理人
主要合同关系确保保险基金能满足长期的索赔要求最大化其工作安全感和报酬
1、通过公司章程限制冒险性的投融1、签署“审计章程”,使公司各系统
资行为,从而最小化索赔要求权和管理层接受独立_||茳瞀(如精算),
可能的解决办法被稀释的风险和保护经理人的工从而标示他们服从保单持有人的利
作安全感。益。
2、对保单负债作系统性的保守评估, 2、签署合同保证剩余现金流被投入到
从而储备充分的准备金,以满足特定的资产项目(如房地产)以减
未来索赔要求和减轻经济风险的少商业风险和维持其今后工作安全
影响。感和前途。
预计投融资风格预防性的(precautionary)
资产: 负债:
典型资产负责表政府债券保守性估价的相互保险基金
担保或抵押贷款向母公司的借款
公司债券高准备金和预备金
房地产
相互制保脸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围就小了。保单持有人还可以通过建立公司内部章程或政策来限制经理人的投融资选择,从
而达到预防性的投融资的目的。
表4.2股份制保险公司的投融资
所有者顾客代理人
合同关系人股票持有人保单持有人经理人
主要合同关系最大化公司价值和红利确保保险基金能满足长最大化其T作安全感和报酬
(dividends) 期的索赔要求
i、给经理人很大的投l、再保险安捧减轻商1、拥有股票期权或参与分
融资决策权以便其业(业务)风险和促红,从而使所有者与经理
充分利用市场机会进投资者和顾客的人的利益一致
可能的解决办法2、把经理人的收入与信心。2、采用外部审计
股东的收入结合在2、发行保单持有人能3、通过再保险安排减轻商业
一起(如股票期权) 控制投资选择的保(业务)风险和促进投资
3、通过再保险安排减单(如投资连结型保者和顾客的信心。
轻商业(业务)风险单)
和促进投资者和顾
客的信心。
预计投融资风格投机/冒险型的(speculative)
资产: 负债:
典型资产负责表资本金股本金
对相关企业的贷款非保守性估值的人寿保险基金,即给基金
别的投机性资产高利率(annual surplus)
(如衍生金融工具) 低准备金
外部贷款
表夸3和_表4.叠来源:David Canine,Ownership structure,investment and coporate vale of insurance
companies: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2002)·P18.
4.4.2股份制保险公司的投融资
表4.2列出了股份制保险公司的股东、保单持有人和经理人面临的合同问题以及解决它
们的办法。股份制保险公司的股东追求公司价值和分红的最大化。股份制保险公司的经理人
很可能追求工作安全感和收入的最大化。为了实现公司价值和分红的最大化,股东会授予经
理人很大的投融资决策权,以便其充分利用市场机会。经理人将通过股票等方式参与企业利
润的分享。经理人的投机性的投融资和过多的分红可能损害保单持有人的利益。
4.5风险及偿付能力比较
保险人至少面临着三种风险:承保风险(如定价方面的风险)、财务杠杆风险和投资
风险。理论上说,当剩余索取人与保单持有人合二为一时,保险公司将从事低风险的业务从
而享有较低的破产概率。Lamm-Tennant和Stark(1993)把损失率(损失/保费)作为保险公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司风险变量的度景指标,实证发现无论是在公司层面还是按险种或地理区域划分,相互制保
险公司较股份制保险公司具有较低的风险。理论上还假设当监管部门建立起保险保证/担保基
金(insurance guaranty fund)时,股份制保险公司较相互制保险公司更容易发生道德风险。
Lee,Mayers和Smith(1997)发现在实施保险保证基金的前后,相互保险公司没有出现明显的
道德风险——既企业资产组合的风险增加。然而,他们却发现股份制保险公司在保险保证基
金实施的前后增加了其资产组合的风险。Morse发现美国1868年一1905年的相互制保险公司
终止的概率为23.o%,而股份制保险公司终止的概率为61.4%。这种巨大的差异在当今的美
国仍然存在。A.M.Best(1992)研究了1976年-1991年美国的人寿/健康保险公司,发现相互制
保险公司的破产概率为0.38%而股份制保险公司为0.79%。Best同时作出了这样的结论:“自
1976年以来,绝大部分财务上受损的股份制保险公司都是中等规模的股权集中的公司,在许
多情况下,这些公司的管理层拥有全部或相当部分的股权。尽管在所有的案例中没有文献正
式表明,但是这些股份保险公司的集中的所有权结构和管理层结构似乎导致了这些股份制保
险公司缺乏适当的检查控制、财务控制和管理控制。此外,对增加股东短期回报的强调导致
资产负债的增加或商业风险的增加。。”
Lee,Mayers和Smith(1997)指出美国1969年一1990年的股份制保险公司的平均破产
概率(insolvency rate)为0.81%而相互制保险公司为0.19%。因此,相对而言,相互制保
险公司更厌恶风险,有较低的破产概率。
4.6销售体系比较
企业所有权结构和企业销售体系构成了企业组织形式的两个特别重要的要素。企业采用
何种销售体系——“外包”其产品销售还是“内部化”其产品销售——这实质上是企业的边
界问题,是企业纵向一体化的问题。在保险业主要有两种销售体系,一是独立代理(independ—
ent agency),二是独家代理(exclusive agency)。相互保险公司与股份保险公司的企业边界
是不是一样的,即股份制与相互制保险公司所采用的销售体系是不是有差别。
独家代理分为三类:一是保险公司通过媒介推销(mass merchandising),而不是通过
销售人员推销其保单;二是保险公司通过企业内部员工销售保单;三是委托独家代理人销售
保单。独家代理人具有自主订立合同的能力,但它只能代理~家保险公司的产品。在以上三
。the majority of stocks that become financially impaired companies since 1976 were closely held carriers of
modest sizeinmanyinstances management ofthese carriers owned a11,or asigmifficant portion,ofthe outstanding
stock.While not formally documented in a11 cmses.It appears that the closely—held ownership and management
structure of these stock companies】ed to a lack of appropriate checks and fOCUS Oil enchaneing sholl r term
stmekh01der returns resulted in increased balance sheet or businers risk tolerancce(Best 1992 57 8)
3I
丰fl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彤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类独家代理安排中,保险人都拥有客户名单及保单销售所产生的利润。采用独家代理的保险
人更有可能为保险产品销售广告和信息技术投入资金,这种关系专向型的投资不容易被代理
人利用。
在独立代理安排下,代理人也具有自主订立合同的能力,但是它可以同时代理好几家保
险公司的产品——甚至这些公司或产品是竞争性关系的。与独家代理相比较,独立代理的最
大不同之处是它拥有客户名单的所有权。独立代理人对客户名单的所有权意味着保险人不可
以直接与独立代理人的客户发生交易,独立代理人的客户也不可以单方面地被保险人再确定
(reassigned)。然而,独立代理人可以自由地终结其与保险人的业务并把其客户转到别的
保险人。独立代理合同关系增加了保险人的成本,因为代理人可以通过威胁转移其客户来侵
占保险人的财富。同时如果订立新的保险合同的佣金率比续保的佣金率高,那么代理人也存
激励去转移其业务。
在某些情况下,独立代理人给保险人带来的好处大于其成本。研究人员(例如Mayers和
Smith,1998:Cummins和Weiss,1992:Barrese和Nelson,1992:Kim,Mayers和Smith,1996:
Regan,1997)认为独立代理在复杂性的保险业务中要优于独家代理,因为独立代理人可以缓
和保单持有人与保险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当保险人其有较大的潜在风险时,Regan(1997)认为
独立代理人应该也要优于专业代理,这是因为独立代理人可以把它的投资组合分散于各个保
险人、各个险种。Marel(1982):Kim,Mayers和Smith(1996):和Regan(1997)分别认为采用独
立代理的保险人一般不会投资于关系专向型的资产,例如广告。Kim,Mayers和Smith(1996)
认为由于独立代理人有助于控制保险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侵占保单持有人利益的可能,而
股份制保险公司相对而言表现出更多的机会主义行为,那么独立代理就应该倾向于被股份制
公司利用。为了证明这种假说,他们做了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企业的所有权形式与销售体系
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股份制保险公司倾向于采用独立代理。Regan(1997);Regan和
Tzeng(1998)得出了与Kim等相同的结论。另一方面,Mayers和Smith(1988,1994),和Regan
(1997)认为相对于股份制保险公司而言,相互制保险公司的业务应该更集中些,而采用独
家代理的保险人应该比采用独立代理的保险人的业务更集中。Barger,Cummi rIS和Weiss(1995)
实证发现股份制保险公司相对相互制保险公司而言更有可能采用独立代理:而采用独家代理
或直接承保的相互制保险公司比采用独立代理的相互制保险公司在节约成本方面更有效。
此外,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着保险公司对其销售体系的选择,例如保险公司规模的大小。
一般而言,小的保险公司不论是股份制还是相互制都倾向于采用独立代理,这是因为建觅独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家代理人的初始成本较高的缘故。
相互箭擦黢公商鲑缓搏式磁宽
——在中灏市场运用的可柑性
第5麾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的演进:相互化、非相互化
5.1股份保险公司豹援互纯
基本上,一家股份制保除公司能够通过指定的法律币续变为相互公司,反之邪然。举例
说,在20世纪翘,美国保险渡经历了一场相互化浪潮。从1900年至1936年,在美国至少有
15家黢傍麓天寿保险公司转嶷为稻互公蔼。这其中包攒两家有名静豫羧巨关Prudential帮
Metropolitan。
Mayers和Smith(1986)对1879年至1968年阔鲍30家由股份制转为相互制鹣保险公司作
了磷究。谴稍分辑了相互诧对公司段价、绦费收入和浚麴的影响,评佶了掰有载结构变化对
公词业绩的影响。他们的实诚分析显示:保险公司转制厨的保费收入与转制前没肖明显的变
化;股东获得了平均7涨的隧报率;相踅化届酶接管(management turnover)减少了。出于没
裔股东在相互纯过程中受瑟|授失,掰戬Mayers帮Smith认为,所春权绩梅跃段徐捌翔稳互裁
转变一般而言魑效率增加了(efficiency—enhancing)。
历史上,每次相互化浪潮——无论是农财产责任保险还是在人蹇健康保险中——都与金
融危机相联系,例如美鬓20毽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中瓣裙互纯浪潮和20氆纪70一80年代由
医疗事故危机导致的保险市场危机中的相溉化浪潮。这种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照股份公司
桷飘讫静外部爨索。股份保除公司向相互保险公司的转他的蠹部因爨,一般认为楚因羹公司
经慧管理层为了避免被其它公司接管(或控稍)戳便获褥更大权力、安全帮自由的缘故。
5.2相互保险公司的非相互化
耀互保险公司股强}亿的途径之一是壹接改缝为股镑窍鼹公司,途径之二是成立相互控段
公蠲的问融将灏相互傈险公司转成相互控股公司的子公镯。褶对面富,第一种方式最为费对,
第二种方式尽管成本少,比较容易,但最为引入争议,特别是保户权髓与股东权擞在转换过
程孛弓}发兹裂懿滓突。由予稳要公霉熬黢份纯过程孛资产懿壤算、投藏熬结雾、法令援范及
其管理上的限制,使得其股份化的成本简、时间长和程序复杂,舀翁仅有大型相赢傈险公司
才有能力股份化。20世纪90年代世界保险业又掀起了一场非相互化浪潮。以美阈为例,20
毽鳃90年健就蠢34家产陵辩17家入毒/键藤相互保羧公司饕辐要倦了,这其中壤援梧互人
寿保险巨头一Prudential,MetLife和John Hancock。经过这次非搁互化浪潮,荧国相互人
寿保险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由1986年的50%降到了2001年的近15%。
挺使稳互公罚≤}朝互铯豹瓣素,有些磐毒(懿Carson,等(t998))谈为惫旗:翅互公霉
擞余增长的放缓;对相互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的限制;和不利于相巨制的税收。也有的学者认
{4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为,宏观层面不利于相互制的外部环境的变化——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可能是促使相互制转制
的深层次原因。
McNamara和Khee(1992)研究了1902年至1984年间的33家非相互化了的人寿保险公
司,实证研究发现非相互化后公司的保费收入、脱落率(1apse rates)、产品组合(product
mix)、费用率和认可的资产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资本和盈余有了迅速增加,此外收购明显增
多。Cagle,Lippert和Moore(1996)研究了27家非相互化的财产/责任保险公司,认为相互
保险公司非相互化是“中性的”——这种突变是公司战略选择导致的,而不是为了获得效率
(efficiency gains)或掠夺财富(weath expropriation)。Carson,Forster和McNamara(1998)
研究了1902年至1995年26家非相互化的人寿保险公司,以分析促使其相互化的因素。结果
显示:总资产、市盈率和费用率与转制与否没有明显的关系;也不支持非相互化是为了进入
资本市场的观点及因相互公司费用高而转制的观点。作者还发现那些非相互化的公司是经营
高风险业务的公司,另外,现金流(free cash flow)与公司转制有着明显正相关关系。Mayers
和Smith(2000)研究了1902至1990年的98家非相互化的财产保险公司,得出结论:相互
保险公司经营的成本高——包括放弃某些投资和业务的机会成本——这两种的任何一种都可
以促使其转制。Subramanian和Cummins(2001)研究支持相互公司转制是为‘r进入资本市场
的观点。
从以上几个代表性学者的研究分析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直到目前为止人们在相互化的原
因上还没有达成一致或者说不同的相互公司非相互化的原因可能不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
即相互保险公司非相互化的原因不是因为相互保险组织形式没有效率的缘故。现实显示外部
经济金融环境是非相互化盼重要因素。国外发展历史经验表明,当股市比较繁荣时,新成立
的公司往往采用股份制形式,甚至还会掀起已成立的相互制保险公司的非相互化浪潮。20世
纪末掀起的非相互化浪潮主要发生在美国和英国等以证券市场为金融中心的国家,而在以银
行为金融中心的日本和德国则几乎没有发生非相互化浪潮,便是例证。另一方面公司经营管
理层的扩张冲动也是非相互化的重要原因。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第6章中国实行相互制保险公司可行性研究
6.1中国市场环境与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的兼容性
不论是Barbara Renmers对相互制可行性的经济学分析,还是其他经济学家如Mayers和
Smith等等对相互保险公司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都假设或面对了一个前提条件即完善的市
场经济体制和成熟的保险市场环境。一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政策、经济体制、法律制度、
金融产业政策、保险市场和金融市场及社会保障市场的初始状况,是影响保险公司设立和经
营的主要外部变量。中国作为一个正在从一个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国家,是
否具备了发展相互保险的制度环境?本文将从相互保险公司将面临的企业内外部环境做一下
初步的探讨。
6.1.1在中国建立、发展相互制保险公司的有利因素
(1)相互制保险公司这一组织形式自身的优势
①相互制保险公司把股东与顾客合二为一,消除了股东与顾客之间的利益冲突。股东是
企业收益的剩余索取人,而顾客从企业获得的收益是固定的。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企业
的风险增加,可能损害顾客的利益。Armen A.Alchian和Susan Woodward认为“互助性使成
员们能够:一、防止外部股东通过降低服务质量剥削价值,二、保护既有成员利益不被新成
员获得。互助组织不允许成员所有权匿名转让。”他们还认为“在信息昂贵,剥削可能发生,
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是长期性的,尤其是在其他消费者能够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才需
要消费者成为所有者。对保险公司来说,互助性更好地消除了股东的冒险——这会伤害保险
基金的安全性——动机,并且会员资格会影响所购买产品的质量。”
③相互制保险公司在处理与保险相关韵信息不对称方面具有优势。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在
保险中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问题,随着股东与顾客的合并而迎刃而解。
⑧相互保险公司具有控制道德风险等优势,例如美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医疗事故危
机催生了~大批新的相互制保险公司,而与此同时许多股份制保险公司因为不能有效地控制
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而选择放弃或削减医疗保险业务。
④相互制保险公司具有较低的风险和较低的破产概率。这种低破产概率变成了相当的正
外部性,熬个社会将从相互制保险公司的低破产概率的正外部性中获益。
此外,国外保险发展的经验表明,在那些因盈利前景不被看好,股份制保险公司不愿进
入的保险领域,往往可以看到相互制保险公司经营的娴熟。
(2)中国保险市场需要相互制保险公司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中国保险还是一个幼稚产业,其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保险业
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正是如此也显示其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极不平衡,
保险公司几乎都集中于大中城市或东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而广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由
于经济欠发达,许多保险公司都未积极开发其市场。这实质上为相互制保险公司的发展提供
了机会。再者,中国保险市场的供给主体偏少,要打破中国保险市场寡头垄断的局面,促进
中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增加保险供给主体,建立多元化的保险组织形式,这其中当然
也应包括相互制保险公司。
中国保险市场由于缺乏信息的获取、加工、披露、反馈的良性循环机制,存在着严重的
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中国保险市场还普遍存在着道德风险——这种道德风险不仅包括投保
人/被保险人的保险欺诈等风险还包括保险人不合理拒赔、少赔等风险。而这两种风险在相互
制保险公司中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这是相互制的长处。
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联系密切。中国资本市场尽管有较大的发展,但尚不规范成熟,其
投机风险很大。在投融资方面,股份制保险公司较激进,而相互制保险公司则谨慎。中国股
市的投机风险只会加大股份制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国外发展历史经验表明,当股市比较繁
荣时,新成立的公司往往采用股份制形式,甚至还会掀起已成立的相互制保险公司的非相互
化浪潮。而当股市比较萧条时,或出现金融危机时,新成立的保险公司则往往采用相互制形
式,甚至掀起股份制保险公司的相互化浪潮,例如,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中的
保险公司相互化浪潮。由此得出:股份制保险公司的繁荣是建立在股市的基础之上的。中国
股市的发展、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相互制保险公司不失为当前中国保险的一个适当
的选择。
(3)中国保险监管方面的不完善
中国现行保险监管体系不完善,尤其是保险法规不健全,保监会1998年才成立,保险行
业自律组织极不完善;保险监管技术落后,尚未建立~套行之有效的监管指标体系,全国性
保险监管预警系统更难以设立。现代保险监管始于1849年的纽约保证金法案,国外许多文献
将股份制与相互制的此消彼长归咎与保险监管环境的变化——保险监管的完善和加强,和对
顾客的法律保护抑制了股份制保险公司的风险行为,从而使相互制的优势不明显。相互制保
险公司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不需要大量的外部监管。因此,在中国保险监管不完善时,采用
相互制将会更有利于保护顾客的利益和保证较低的公司破产概率。
6.1.2在中国建立、发展相互制保险公司的不利因素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1)中国国民文化素质仍较低,尤其是保险知识普遍缺乏,保险判断能力很差。
(2)相互制保险公司虽然在西方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但是对中国来说它还是一个新
鲜事物,人们对它还很陌生,更不知道它是如何运作的。
(3)中国保险方面的人才缺乏可能是发展相互制保险公司最大的障碍。
6.2中国农业保险业对相互制组织形式的现实需求
6.2.1我国保险业的状况及问题
我国保险市场仍然是一个具有较高垄断程度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其基本特征,一是市场
供给主体数量过少(截止到2005年4月中国大陆仅有保险公司85家(其中包括4家资产管理
公司,);二是市场垄断性突出;三是缺乏市场退出机制。在这样的市场中,有效竞争明显
不足。经济学将不完全竞争定义为企业对产品价格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能力,并因此而获得
超额利润。由于中国保险商品的价格受到政府严格管制,不完全竞争并不表现在价格上,而
是表现为:①企业竞争行为扭曲——既然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经营者当然感
受不到市场的压力,不计后果的高风险活动泛滥便成为自然结果;②压低赔付率,抑制投保
人正常的合理赔偿要求以获得超额利润。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保险业的平均赔付率基
本保持在50%~60%之间。而在国外,保险业的赔付率一直较高。如英国、同本赔付率在80
%以上,美国则曾高达100%。
中国保险市场的状况决定了中国保险市场的主要问题:1.有效供给不足。有效供给不足主
要表现在:供给主体少、垄断程度高;保险商品少,且不对路。由于垄断程度高、缺乏竞争,
带来险种少,服务质量受限制。一方面有些保险商品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有些保险商品过
剩。2.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主要源于国民保险意识较淡薄、收入水平较低和保险费
率偏高。
6.2.2我国农业保险的状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业保险却严重滞后。据统计,2002年,中国农业保险保费
总收入为4.8亿元,占保险业的0.16%,比上一年下降20%,全国2.3亿农户,户均不足2元。
2003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4.6亿元,仅占全国财产险保费收入的0.5%。在保费收入大
幅下降的同时,农业保险的险种也不断减少,由最多时的60多个险种,下降到目前的不足
30个。我国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需要农业保险以转移农业
风险。但是由于保费较高——~些地方农作物险种的费率高达9%~lO%——农民难以接受。
再者,我国的农业保险一直作为纯粹的商业行为来运作。由于农业险种的高风险、高赔付,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积极性都不高。作为~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重要
的地位。为确保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迫切需要农业保险发挥农业生产的稳定器作用。加
快探索建立与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保险保障机制,防范和化解农业风险,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和
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关于农业保险的改革已酝酿
十多年,但仍未建立起独立的专门的农业保险系统。因此,必须研究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组
织形式。
针对农业保险业务的连年萎缩,业内专家认为,目前纯粹由商业性保险公司办农险,已
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农险的根本好转在于组织制度创新。据了解,有关方面对农业保险
经营模式的探索主要有5种取向,都倾向于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保险:一是政府主办、政府
经营,建立农业保险公司;二是政府支持下的舍作社保险经营模式;三是政府支持下的农业
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模式:四是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保险公司模式:五是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
公司经营模式。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农险部高级经济师李军说:“第一种自上而下的政策性保
险模式讨论了多年,成本高、不经济,且运行时监督成本太高;第二种模式上世纪8 0年代
以来在很多地方实践过,效果不理想,且需要以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为基础,改革成本较
大;第三种股东投资以盈利为目的,对亏损的农险来说投资人难寻:第四种相互保险公司模
式是个好办法,可降低成本、减少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等,但在我国属新事物, 《保险法》中
都还没有涉及,有个社会认可的问题。我们倾向于建立国家农业保险公司,政府进行宏观管
理和再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与政府签订合同具体办理。”刘京生博士认为我国农业保险的
发展模式应走财政支持型的农业保险发展之路。即在合作制基础上,采用相互制保险公司这
一组织形式,调动农民投保和投资的积极性,避免以往农业保险经营中的道德风险。逆选择
及其他矛盾。建立以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为依托、以合作保险组织为基础、以再保险机制为支
撑、以国家财政税收为支持的农业保险制度。
6.2.3、建立相互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发展好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我国农业保险,首先涉及到经营主体组织形式的问题,
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从事的商业性保险,还是民
政部开展的行政性农业保险和农垦系统开办的行业性农业保险,都存在一些不易逾越的经营
障碍。虽然,合作制农业保险机构较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但同时它也
具有一些不适应性,如规模小、地域窄、机构多、协调难等问题。而相互制公司是合作制机
构的一种高级形式,可以作为现代农业保险公司组织制度的一种形式。建立相互保险公司对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农业保险发展有以下几点好处:
(1)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办保险的积极性。通过相互保险公司办保险,可以
将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民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协调各方矛盾,理顺政府、保险公
司和农民的利益关系。以前国有保险公司试办的农业保险,出现灾害需要赔偿时,当地政府
和受灾的农民,总是希望保险公司多赔,与保险公司常常发生经营利益矛盾。成立相互保险
公司后,农民既是被保险人,又是保险人(相互保险公司的股东)。相互保险公司经营的好
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可以比较容易地将灾后损失赔款中的水分压到最低点。另
外,根据农业保险建立分保机制和中央、地方财政分别负担相互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亏损
的原则,地方政府也不会对农业保险赔款层层加码。这样相互保险公司这种体制的构建将地
方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民经济利益融为一体,使长期以来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及农民之间的
利益矛盾得到了协调统一。
(2)有利于解决农业保险经营管理方面的难题。农村保险业务面广分散,农作物灾害损
失测算更为困难、商业保险公司单独经营,存在着展业难、承保难、收费难、防灾难、定损
难、理赔难等困难。建立相互保险公司后,它可以比较好地理顺保险公司、政府、农民三方
面关系,调动各方砸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关心保险、农民爱护保险的新局面;也可使理陪工
作出现新变化,由过去人为要求多赔变为实事求是、公平合理赔付;由一家查勘定损变为政
府支持下各有关部门技术人员共同参加核赔,由一家把关变成多方把关,从根本上堵塞了理
赔工作上的漏洞,保证定损理赔工作的准确、合理和及时,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一体。
(3)有利于加强防灾工作。过去农业保险的防灾工作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农民对商业
保险公司的防灾要求和防灾工作不关心,认为出险受灾反正有保险公司赔,防不防问题不大,
建立相互保险公司后,它会从自身经营的利益出发,更加注重防灾工作,地方政府、广大农
民也会共同关心、重视防灾工作,共同努力减少灾害损失,能使防灾防损工作落到实处。变
过去被动赔款为主动防灾,从而使更多的保险财产得到安全保障,相对增加社会财富,有利
于提高保险的社会效益和自身经营效益。
(4)有利于农民积极参与。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的所有制形式比较符合我国农村、农业、
农民的实际需求,凡是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民,都会直接体会到有灾无灾,他们都是实际收益
者,也就是说,有灾之年可以得到损失赔款,无灾之年可以得到一定分红或降低保险费率的
好处。它的组织系统完备,并充分考虑到农民实际支付保险费的能力,所有这些易于深入宣
传,发动农民积极参与,为加强对农村经济、农业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组织保障。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胃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6.3在中国建立相互制保险公司的政策建议
6.3.1修改、完善有关法律
修改、完善有关法律,为相互制保险公司的设立、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Geoge Zanjani
认为法律是企业所有权结构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例如保险法对成立一家新的保险公司
的资本金的要求将直接影响保险公司对保险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在许多国家成立一家相互
制保险公司的保险基金要求一般低于股份制保险公司股本金。保险法对相互制保险公司的法
律地位、组织结构、偿付能力和社员的权利义务都有瞻确的规定。
中国保险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保险市场体系还不完善。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
企业组织形式只能采取“股份制”和“国有独资”两种形式。这种立法规定有明显的滞后性。
世界保险业的发展历史表明:相互制保险公司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保险企业组织形式,并
被许多保险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普遍采用。可喜的是我国保险业的有关人士已经认识到了相
互制保险公司的重要性,于2004年11月15日在黑龙江省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相互制保险公司
——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为了反映这一现实,更重要的是为相互制保险公司的设立与发
展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我国的《保险法》应该作适当的修改:明确我国保险组织形式可以
采取“股份制,国有独资,相互制等多种保险组织形式。舢’保险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
构架我国竞争型保险市场模型。
6.3.2给予优惠政策
在相互制保险公司中,保单持有人与保险人合二为一了,消除了保险人与保单持有人之间
。的利益冲突的可能,从根本上讲相互制保险公司是一种“互助”组织,它在控制道德风险和
逆选择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基于相.互保险公司的互助性而给予其一
定的优惠政策。
给予相互保险公司适当的优惠政策可以获得较大的正外部社会效应。历史上,每次相互化
浪潮——无论是在财产责任保险还是在人寿健康保险中——都与金融危机相联系,例如美国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中的相互化浪潮和20世纪70一80年代由医疗事故危机导致的保险
市场危机中的相互化浪潮。这是因为相互保险公司具有较低的风险容忍度和较低的破产概率。
相互保险公司较低的破产概率转变成了相当的社会正外部效应,整个社会将从相互保险公司
的低破产概率的正外部性中获益,也就是说节约了相当的与企业破产相关的社会成本。因此
给予相互保险公司一定的优惠政策,促进相互保险公司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投保人,还有利
。目前世界保险市场存在的保险组织形式有:国有保险公司、股份保险公司、相互保险公司、相互保险社、保险合作{}:、I’
保公,d和劳台礼。
41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于维护我国的金融稳定,维护社会稳定,意义十分重大。
鼓励、支持相互制保险公司的发展还有利于开发那些股份制保险公司不愿意或不能够或不
便于开展的保险领域或险种。中国目前保险市场存在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结构性失衡,保险
费率过高和理赔难等问题。许多保险需求者,如医生、律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人士,他们
面临着很大的职业责任风险,需要适当的方式分散其风险,但是由于保险费率过高或现有保
险公司因为不能有效地控制其中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而不愿意提供。农业保险的情况也是如
此。相互保险公司具有控制道德风险等优势,可以弥补股份制保险公司这方面的缺位。例如
美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医疗事故危机催生了一大批新的相互制保险公司,而与此同时许
多股份制保险公司却放弃或大大削减了医疗保险业务。当然相互制保险公司也适合于养老,
寿险等长期性业务和如火灾等易发生道德风险的短期性业务。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国家给予相互制保险公司的优惠政策的直接受惠人是投保人,而不是投
资人。相互保险公司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保障私有化和市场化浪
潮下,许多国家把它视为非盈利的公共事业而给予税收优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
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在这种背景下,若鼓励支持相互制保险公司参与我国的养老
等社会保障事业,无疑是一条值得一试的重要路径。早期的相互保险公司就是在涉及保单持
有人根本利益的养老领域取得了很大发展。给予农业(或农民)相互保险公司的优惠政策实
质上是给予农民优惠和支持,这与我国现行的“三农”政策是一致的。
6.3.3加强对相互制保险公司的研究
相互制保险公司对中国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事物,但是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相互制保
险公司在西方保险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些国家里,相互保险
公司具有明晰的产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怠好的经营机制。与上世纪
90年代中国开始普遍采用股份制的时候类似,现在我们对相互制保险公司也不是很熟悉,同
样地,我们也可以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积极研究相互制这种企业组织形式,掌握它,
把它运用到我国的保险业当中。
6.3.4加大对相互制保险公司教育、宣传工作
我国国民的保险意识淡薄,保险知识普遍缺乏,保险判断能力差,在投保时,尤其是在购
买寿险、养老险等长期性险种时,表现出了相当的短视行为。人们对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
偿付能力等的关注则严重不足,更没有意识到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会对他们的保险利益产生
重大影响。相互保险公司是保单持有人的集中,是一个互助组织,它经营的目标的为提供价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垄!里堕塑篓望塑曼堡丝
格尽可能低的保险和服务,它经营稳健,投资保守,具有较低的破产概率,这与保单持有人
的根本保险利益是一致的。因此让人们认识到相互保险公司的这些特点是有必要的,这就需
要有关部门和组织加大对相互保险公司的教育宣传力度。
6.3.5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
保险业的发展,包括相互保险公司的发展,关键在人才。目前中国缺少懂相互保险公司内
部的具体管理和运作的各类人才,因此要想使新成立的相互保险公司不变成“淮北的枳”,
就必须大力培养各类相关人才。
6.3.6适当地引进国外的相互保险公司
对符合我国保险产业政镱,外商投资法和有关规定的外资保险公司,不论它是股份制还是
相互制,只要有利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就可以引进中国市场。引入国外的相互制保险公司,
不仅可以使我国国民的风险在全球范围直接分散,而且还可以让我们学习借鉴它们的先进的
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
相互制保险公司蛆织形式研究
一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1 spiller,Richard(1972)“Ownership and Performance:Stock and MutuaI Life Insurance
Companies,”The Journal ofRisk andInsurance 39,pp.15_25.
[21 Hansmann,Hemy(1985)“The Organization of Insurance Companies:Mutual versus Stock,”
ournal ofLaw,Economics,and Organization 1,pp.125_153.
『31 Patricia Bom,WiUiam M.Gentry,W.Kip Viscusi and Richard J.Zeckhauser,1995,
“Organizational Forln and InsuranCe Company Performance:Stocks versus Mutuals”,working PaDer
5246,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f41 J.David Cummins,Mary A.Weiss and HongInin Zi,1998,“Organizational Fom and B陆ciency:
An Analysis of Stock and Mutual Property.Liability insurers’’,working paper,The Wharton
School,University ofPennsylvania.
f515 Hetherington,J.A. C. (196∞“Fact v. Fiction: Who Owns Mutual Insurance
Companies,”聊sconsin LuwReview,pp.1068_1103.
『61 Fields,Joseph A.(1988)‘'Expense Preference Behavior in Mutual Life Insurers,”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1,口p.11孓129.
『71 Greene。Mark R.,and Richard E.Johnson(1980)“Stocks vs.Mutuals:Who Controls?’%urnal
口,尉船andInsurance 47,pp.1650174.
『81 Lamm.Tennant,Joan,and Laura T.Starks(1993)“Smck versos Mutual Ownership Structures:
The Risk Implications,”Journal of Business 66,pp.29_46.
『91 J.David Cummins and Mary A.Weiss,1998,“Analyzing FiHn Performance in the Insurance
Industry Using Frontier E£№iency Methods”,working paper,T1le Wharton School,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flO]David Camino,2002,“ownership structure,investment and corporate value of insurance
companies: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intemational insurance society,Inc.2002.6d'lnual
Sereinar July 14—17,2002 Singapore.
f111 J.David Cummins and Maria Rubio.Misas 2002, “Organizational Choices and
Efficiency:Evidence From the Spanish Insurance Industry'’.Paper Proposal for the加02 Annual
Meeting.
f121 Mayers,David,and Clifrord W.Smith(1981)“Contractual Provisions,Organizational
Structure,and Confiict Control in Insurance Markets,”Journal oi‘Business 54,pp.407_434.
『131 Fccher,F.,D.Kessler,S.Perelman,and P.Pestieau,1993,’?roductive Performance of the
French Insurance Industry.”Joumal of Prodtlctivity Analysis 4:77—93.
f141 Frech,H。E III(19801“Health Insurance:Private,Mutuals,or Government,”Economics of
Nonproprietary Organiza咖忍s Research in Law and Economics,Supplement 1.Greenwich,CT:
J伽Press,pp.61-73.
f151 Mayers,David,and C1ifford W.Smith,Jr.(1992)“Executive Compensation in the Life
Insurance Industry,”Journal ofBusiness 65,pp.51』M.
【16】Fukuyama,H.,1997,“Investigating Productive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Changes of
Japanese Life Insurance Companies.”Pacific-Basin F.mance Journal 5:481—509.
【17】Mayers,David,and Clifford W.Smith,Jr.(1994)“Managefial Discretion,Regulation,and
Stock Insurer Ownership Structure,”The Journal ofR汝and Insurance 61,pp.638_655.
f18]Galdner,L,and M.Grace,1993,”X-Efficiency in the U.S.Life Insurance Industry,”Joum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7:497.510.
[191 Lee,S⋯J D.Mayers,and C.W.Smith,Jr.,1997,“Guaranty Funds and Risk-Taking:Evidence
from the Insurance Industry.”Joum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44:3—24.
『201 Mayers,D.and C.W.Smith,Jr.,1988,”Ownership Structure Across Lines of
Property.Casualty Insurance,”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1:351-378.
f21 1 Carson,James M.,and Mark D.Forster(1996)Life Insurance Analysis:Policy and Company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韵可行性
Performance.Normal,IL:IoNA Publishing.
【22】James R.Garven and Monmerrat Guillen,1995,“ownership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systems
in property-liability insurance:a bivariate probit approach”,working pape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3】Berger,AN.,J.D.Curetains,and M.A.Weiss,1997,“髓e Coexistence of Multiple
Distribution Systems for F铀aneial Services:The Case of Property.Liability Insurance.”The
Journal ofBusiness 70:515.546.
【24】舢chian,Armen,and Dcmsetz,Hamid(1972)“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LXII,口p.777—.795.
【25】Mayers,D.and Smith,C.w.2000.“Ownership Structure and Control:Property—Casualty
Insurer Conversion to Stock Charter,”Working Paper No.FR00.15,The Bradley Policy Research
Center,University of Rochester.
【26】Pottier,Sj and Sommer,D.1997.‘'Agency Theory and Lifc Insurer Ownership
Structure?110umal ofRisk and Insurance 64:529-43.
【27】Schiff,D.1998.“,11呤Big Fh:Mutual Insurance Holding Companies,”Schiif,s Insurance
Observer(Februarv):8—11.
【28】Smith,B.D.and Stutzer,M.1995.‘‘A Theory of Mutual Formation and Moral Hazard with
Evidence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Insurance Industry,”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8:545.77.
[29]Subramanian,K.and Cummins,J.D.2001.“Ownership Structure Changes in the Insurance
Industry:An Analysis of Demutualization,”Working Paper,Temple University.
[30】Mayers,David,and CIifford W.Smith,Jr.(1986)“Ownership Structure and Control:The
Mutualization of Life Insurance Companies,”Journal ofFinancial Economics 16,pp.73-_98.
【31】Garber'Harry D.(1986)“Demutualization:wave of the Future or a Passing Fad?’'Journal of
theAmerican Society o,@Uand ChFC 40,pp.5&_63
[32】J.David Cummins,Martin F.Grace and Richard D.Phillips,1998,“regulatory solvency
prediction in property—liability insurance:risk-based captial,audit ratio,and cash flow simulation”,
working Papor no.98—20,federal reserve bank of philadelphia
[33】James M.Carson,Ph.D.,Mark D.Forster,and MiehaeI J.McNamara,Ph.D.1998,“Changes in
OwnershiP Structure:neory and Evidence from Life Insurer D删tualizations”Journal of
Insurance Issues,1998,21,1,pp.1_22.
【34】Steven w.Pottier,2002,‘'Agency Costs and Risk Taking in Pllblic and Private Firlns:
Evidence from the Property.LiabiHtv Insurance Industry”.Americall Risk and Insurance
Association Proposal Annual Meeting 2002 .
【35】Robert L Lippert,1996,“agency conflicts,managerial compensation,and firm vari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Strategic Decisions Volume 9 Number 3 Fall 1996 American Risk and
Insurance Association
【361 D'Arcy,S.P.and N.A.Doherty,1991,”Adverse Selection,Private Information,and
Lowballing in Insurance Markets.”Journal of Business 63:145.164.
【371 Carson,J.M.,Forster,M.D.and McNamara,M.J.1998.“Changes in Ownership
Structure: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Life Insurer Demutualizations。”Journal of Insurance Issues 21:
1—22.
【38]Adkins,Jason(1997)“ne Policyholder Perspective on Mutual Holding Company
Conversions,”Journal ofInsurance Regulation 16,pp.5-15.
『391 Belth,Joseph M.(1994)“The Demutualization of Midland Mutual Life,”Insurance Forum 21,
PP.125—128.
【401Belth,JosephM.(1995)“FarewelltoNewEnglandMutual,”InsuranceForum,pp.273—280.
【41 1Belth,Joseph M.(1997a)“Gcneral American and the Mutual Holding Company Concept,”
Insurance 170rum 24.PO.169_174.
f421 Boose,Mary Ann(1990)“Agency Theory and AIternative Predictions for Life Insurers:An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Empirical Test,”Journal ofR诚and Insurance 57,pp.49虬518.
【43】eagle,Julie A.B.,Robert L Lippert,and William T.Moore(1996)“Demutualization in the
Property-Liability Insurance Industry,”Journal ofInsurance Regulation 14,pp.343--369.
f441 Carson,James M.,and Mark D.Forster(1997)‘'An Analysis of Life Insurance lllustrations:
Regulatory Implications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P碰cv Yields Based on Illustrated Versus Actual
Surrender Values,”Journal ofInsurance Regu缸tion 15,pp.48阻-501.
『451 Cole,C.Steven,Michael J.McNamara,and Brenda P.Wells(1995)“Demutualization and
Free Cash Flow,”Journal ofInsurance Issues 18,口口.3’7_56.
【46]Dambolena,Ismael G.,and Khoury,FarEs J.,(1980)“Ratio Stability and Corporate Failure,”
Journal ofFinance 35,PP.1017-1026.
f47]Garven,James R.(1992)‘'An Exposition on the Implications of Limited Liability and
Asymmetric Taxes for Property—Liability Insurance,”The Journal of撒靖and Insurance 54,pp.
34_-56.
【48】Hemmings,Richard A.,and Robert S.Seller(1995),“An EconomicallyⅥable Model for
Insurers to Demutuallze,”Best台Rev/ew(L-H),pp.4岳-49.
『49]McNamara,Michael J.,and S.Ghon Rhee(1992)“Ownership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The
Demutualization ofLife Insurers,”JournalofR£妖andInsurance 59,pp.221_238.
『50]Nieols,~仃ed(1967)“Stock VersUS MUtual Savings and Loan Associations:Some Evidence
on Differenccs in Behavior,”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口p.317-.332.
『51]Pomerantz,Frededck J.(1996)“Iowa Offbrs fNew Wrinkle in Demutualization,”Best0 Review
(bH),ppt 67—69.
【52】Smallenberger,James A.(1997)“A Reply to Critics of Mutual Insurance Holding Companies,”
Journal ofInsurance Regulation 16,pp.16-_27..
f531 West,Dlane(1995),“Group Takes Action to Block State Mutual Demutualization,:’"National
Underwriter(L-H),May 29,pp.1,23.
【54】Barbara,Returner(2000),“Viability of the Mutual Organizational Form,”working
pape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55】O’Hara,Maureen(1981)“Property Rights and the Financial Firm,”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4,pp.317_332.
『561 Williamson,O.(1963)“Managerial Discretion and BUSinCSS Behavior,”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3,pp.1032-1057.
『571 Fama,E.and M.Jensen,1983a,”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oum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6:301-325. .
f581 Fama,E.and M.Jansen,1983b,”Agency Problems and Residual C1aims,”Joum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6:327-349.
[59】Jensen,Michael C.,and William H.
Behavior,Agency Costs,and Ownership
297_060.
Meckling(1976)“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PP.
【60】范黎波李自杰, 《企业理论与公司治理》[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
[61]李维安等著《公司治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62]孙永祥,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焦
[63]D.法尼(德国)著,张庆洪、陆新等译, 《保险企业管理学》[M](第三版),经济
科学出版社,2002年
[64]费方域, 《企业的产权分析》[岫,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65]罗世瑞,“国外相互保险制度简介及引入我国保险市场的探讨”,《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J],2003年第4期
[66]刘震、胡三明、党雪,“初探相互保险公司转制以及在我国的适用性”,《中国保险管
相互制保险公司组躐形式研究
——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2年第4期
[67]张君,“论我国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的多元化”, 《保险研究》[J],2002年第5期
[68]刘金章主编, 《保险学教程》[M],P151—168,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
[69]邓大松,主编, 《保险经营与管理》[M],P92—114,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
[70]蔡文远,主编, 《保险企业经营管理学》[M],P57-6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
[71]胡炳志,刘子操,主编《保险学》[M],P158—174,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72]刘京生著《知识经济与保险》[M],P166—20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73]卡尔.H.博尔奇(挪威)著,庹国柱,王国军等译, 《保险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
1999年
[74]马永伟主编《世界各国保险法律制度研究》[M],
[75]秦逸夫《保险法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北京
[76]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77]张洪涛郑功成《保险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78]陈云中《保险学》[岫,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
[79]哈罗德.斯凯博(美)《国际风险与保险》[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
[80]孙祁祥《保险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81]江生忠《中国保险发展报告》[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82]孟龙《保险监管国际规则述要》[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
[83]北京保险学会《中国保险前言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
[84]万峰《寿险公司经营管理》[蝴,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
[85]刘茂山《保险经济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
[86]魏巧琴《保险公司经营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87]江生忠祝向军《保险经营管理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
相互制豢陵公司缀织形式睁}毵
——在中嚣市场运用的可行性
蔚记
本文在选题、构思、修改和最后定稿过程中都得到了我尊敬的导师陈之楚副教授悉心的
指零.陈之楚老师学识渊博,为人和蔼可亲,教学循循蒜谤.三年采,陈老师不仅农学习方
面为我耪i|了方向,教给了我诲多知识,送在乎时生活囊中教育簌惑群做人,给予了我母亲
般的关怀.衷心地感谢陈老师三年来的教导和关怀.我相信从陈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所学到的
东瓣将使我终身受益。
许多任瀑老弹充实而祷彩的讲课,舜籀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知识。弛翻的教学对我
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农毕业论文方面.这些老师包括:曹锡舅老师,刘金肇老师,
孟生旺老师,张死萍老师,等足十位老师,农此不一一列举了.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岛我朝夕稠缝的同学稿,免其是我酌蜜发们如魏玺、陈钢琴、罗释舟、包以免、陈红、
张费峰、周喜、牵忠刚、马超英等等,他们睿智的思想蛤了我许多启发,他们无私的帮助给
了裁很大的支持.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最后,我逐癸感谢我的父常、母亲争搬赧等亲友们.馋们鸯始薹终给予了我奎力的支持,
为我村出了许多。谨以此文献给她们,以作回报。
王显剐
品零零五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