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7862从金融功能观点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

天津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y798056
从金融功能观点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
Finance espial china bank develop
专业金融堂
班级三Q Q三级
作者垂鹏
导师登鑫熬援
二0 0五年五月
摘要
商业银行作为一种金融机构的类型,在现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最近的
几十年当中,随着信息技术和金融创新的发展以及金融管制的放松,商业银行受到了来自
金融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的多方面的挑战。在这些挑战面前,商业银行
依靠在现有的组织架构内进行改革已经难以解决问题,必须确立新的发展战略才能在未来
的金融业中继续生存下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著名金融学家罗伯特·默顿和滋维t博迪在2 0
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功能观点以及基于功能观点的金融体系改革理论。功能观点作为一
种新的研究范式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通常的机构范式,后者在研究中总是假定现有的机构
形式是给定的。事实上,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稳定;随着时间推移和区域的变化,金融
功能的变化要小于金融机构的变化。因而,功能观点比机构观点更适合于用来研究经济体
系长期的发展趋势。
从金融功能观点来看,金融机构形态履行何种功能不应由政府当局人为地划定,并确
定其从事的金融业务,限制来自其它机构或市场的竞争;而应由市场和这一机构的核心优
势来决定。金融机构可能执行一项或多项功能,某项金融功能也并不一定要由同类佥融机
构来承担。如何将金融机构与金融功能之间进行有效的匹配以提高金融效率是任何金融机
构确定未来的发展战略时必须解决的问题。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它从事的各种业务具有多方面的金融功能。然而,金融业正在经
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商业银行的竞争者El益增多,这些竞争者既包括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也包括网络技术公司、超级市场等非金融机构。这样,商业银行的
各种功能都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竞争,而在竞争中必然出现优胜劣汰的情况,其结果就是
某些银行内部比较弱的功能逐渐被外部的竞争者取代,从而一个特定的商业银行最后只保
留少数几种有优势的功能,并通过强化这些功能以求得发展。这就是未来银行业乃至整个
金融业功能变化的趋势。
本文将金融业未来的这些发展变化归纳为两个方面:专业化分工和金融业务的一一体
化。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银行业乃至金融业未来将整合为四类核心业务:零售银行业务、
批发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以及提供清算、信息等服务的外包服务商;当然,一些管理
特定领域风险的专业公司也将在未来的金融业占有一席之地。
金融!lk务创新应该是金融创新的核心内容,在国际金融币场上,金融创新主要部分也
属于业务仓J新、|7 0年代表8 0年代初,票据受行便利、远期利率胁议、期权和互换作为
四大金融创新。此后,金融衍生工具更掀起金融创新的新浪潮。然而,与发达国家的银行
业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新产品和工具上的创新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满足人
们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当争高科技的迅猛发展,随着
中国加八wT O组织步伐的加快,如何进行业务创新将成为新的热点。
关键词:金融功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ABSTRACT
Commercial bank,as a type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plays all important role in modem
society.But in recent decades.witl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 technology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as well as the deregulation of the industry,commercial banks are facing the
challenges from money market,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non-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us.commercial banks cannot solve the problems、Ⅳi也them just through reforms on the basis
of the present organization structure.They must develop new strategies to survive in the future
finance industry.
Robert Merton and Zvi Bodie,well-known scholars Oil finance,famous professors of MIT
Sloan,put forward in the early 1 990s the idea of functional preserve and the theory of reforming
the financial system on the basis of functional preserve.In a sense,as a new paradigm functional
preserve goes even beyond the usual institutional paradigm which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is
always based on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form of the present financial institution is unchanged.
But in fact.financial function is mOle stable than financial institute;and wim passing oftime and
variations of regiOllS,the changes for financial institute would be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financial institute.Functional preserve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research oftrend of the economic
system than institutional paradigm.
If it is based on institutional paradigm,the government who also lists the business that
financial institutes Can operate and limits the competitions from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e or from
markets should not regulate the functions that financial institutes possess.Markets and the core
competitive capacity ofthe company should determine the functions.
Financial institutes may possess one or more functions and maybe it is not necessary for the
same kind of financial institute to take same function.A challenge that watts for the financial
institutes in their way tO drawing a future strategic plan is how tO match financial institutes and
financial function reasonable thus to improve efficiency.
To commercial banks,their business may involve several financial functions.Now the
finance industry is experiencing unseen changes with more competitors including financial
institute such as MMMF,and financial corporate or non—financial institute such as network
technology companies and supermarkets.Thus commercial banks will face challenges from
different fields and according to Darwin’S theory finally extemal competitors will take the place
of some functions on which commercial banks.don’t have strong competitive capacity,which
results that a certain commercial bank-may keep only a few function on which they have strong
competitive capacity in operation and depend on that for future development.That would be the
trend in the future for the banking industry or even for the whole finance industry.
In this article the trend will be summarized as the two f0110wing aspects:specialization
and combination of financial business.According to this trend,the core business of banking
industry of even the whole finance industry will be intergraded into four kinds:retailing banking
business,wholesaling banking business,private banking business and external—supplier business
which will provide service such as accounting or consulting.Of course,besides that some
companies specialized in management ofrisks in certain line will also have their opportunities.
Combing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banking industry in China with the future tmnd for
banking industry around the word,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provides several strategies for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Assign business on which banks do not have strong competitive
capacity to external suppliers;strength risk management functions with gradual expending to
investment banking industry;expend the channels of retailing banking industry.Finally,we can
believe that i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can work out pla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ir strength and enhance bearing a clear goal in minds,they Can survive the harsh
competition ofthe future fj.narlce industry.
Key 1fiords:financiaI funotion commerciaI bank dovelopment strategy
IJ
从金融功能观点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
第1章银行业面临新的时代背景和竞争格局
1.1银行业面临新的时代背景
自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全球的金融业已经开始步入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一发
展历程中,作为全球金融业中最重要构成部分的银行业,它所发生的重大变革尤为明
显。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西方国家银行业所发生的变化是巨大的:银行之间以及银行与
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各种竞争同趋激烈;银行业务开始向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由服
务于普通大众转向服务于目标客户;信息和智能资源成为银行最宝贵的资产,它们的投
入开始代替人力和物力的投入;银行的销售模式开始由以往的“出售自己的产品”转向
“满足客户的需要”;销售网络也由原来的分支机构转向多元化和电子化的传送渠道。
将引起这些变革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放松管制;现代信息技术
的出现以及金融理论、金融技术的进步。
1.L1金融管制的放松
_战后至今,西方国家的经济经历了恢复、发展、滞胀、繁荣和区域经济联合的发
展历程。50年代末60年代初全球经济进入二战后首次繁荣阶段;70年代中期全球经济
迅猛发展: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匿经济继续平稳发展;此后,西方国家的经济
虽然也出现了几次小规模的衰退,证l依然走在快速发展的轨道上。在这段时期,西方国
家的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普通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人幅度提高,对汽车、住房等商档消
赞品的需求增加,而且.经济环境的宽松也使企业的投资需求增加。这样的经济发腥也
就使西方罔家国内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加,从而导致幽内金融管制的放松,表现为允许
更多类型的机构进入金融市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的金融监管当局为适
应经济发展趋势和提高本罔的金融运行效率,逐渐放松r对本国银行业的会融管制。20
世纪80年代,实行专业化银行制度的西方国家,如美国、||本等,纷纷放宽金融管制并
开放市场,允许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实行业务交义,行业壁垒进一步解除。储蓄银
行、储蓄信贷协会、信用社、证券商、人寿保险公司和一些余融公司涌入传统的商业银
行经营领域,并推出各种新的会融工具与商业银行展开竞争。这。局面的出现对银行业
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在国际上表现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目前,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和一体化发展迅速,各国经济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依赖度明显升高,国际市场的相互
开放程度也大大提高。经济全球化趋势对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市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金融市场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也可以用“全球一体
化”这样的概念来描述。所谓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是指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国
内和国外金融市场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使
相同金融工具在不同市场上价格趋于一致,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全球性金融市场的过
程。
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趋势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欧洲货币市场和欧洲债券市
场的产生和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管制,那时国际金融市场之间以及国内与国外
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相对而言还是松散的、不完全的。只是到了70年代,国内与国际市
场的联系才逐渐开始加强。
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相继放宽了对离岸金融业的管制:允许居民参与离岸业务
交易,境内外市场逐步渗透;扩大交易币种甚至准许国外金融机构涉足本币业务;扩大
金融商品的交易范围、增加业务品种。这样,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步伐逐渐加快了。直至90
年代,世界金融一体化趋势终于形成了高潮。
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对促进世界政治经济的迸一步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迅猛扩大:世界各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金融管制越来
越松;资本流动速度大大加快;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各国金融政策倾向一体。世界金融
一体化提高了资本的配置效率和金融市场效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
与此同时,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也日渐突出,脆弱性增强,金融风险加大,金融危机屡
屡发生。
伴随着金融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也相
应地加强了对其他国家金融市场的全方位渗透。渗透的主要方式是国际分支机构网络的
构筑与国际金融业务的拓展,两者相互交融。到了20世纪90年代,银行业的国际渗透
已经不满足于建立海外分支机构,而是转为以大规模的跨国并购为特征的低成本扩张
了。
1.1.2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内的广泛运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发生翻天覆
地变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银行业本身对信息有着极强的依赖性。银行是靠通讯的工具
来传递信息的,通讯的每次革命,实际上都代表银行资金运转效益的提高,从过去的电
话到现在的互联网,信息革命带来了银行的高速推进。信息技术不仅使金融业进入了一
个无纸化的时代,更在深层次上改造着金融业传统的业务流程;同时信息技术还扩大了
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渠道,还使银行成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提供服务的金融服
务机构。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二十世纪人类最重大的成就之一。现代信息技术奠定了信息
时代发展的基础,同时又促进了信息时代的到来,它的发展以及全球信息网络的兴起,
把全球的经济、文化联结在一起。任何~个新的发现、新的产品、新的思想、新的概念
都可以立即通过网络、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传遍世界。经济国际化趋势的日渐显著,使
得信息网络、信息产业发展更加迅速,使各行业、产业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的管理体系发
生深刻变化。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它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
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感测技术、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而且,信息技术正在
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高速、大容量。速度越来越高、容量越来越大,无论是通信还是计算机发展都
是如此。
(2).综合化。包括业务综合以及网络综合。
(3).数字化。与电子技术领域早期的模拟电路相比,数字化最主要的优点就是便于
大规模生产和便于综合两方面。这两方面的优点使数字化的产品可以以极低的成本承载
相当多的功能。
(4).个人化。即可移动性和全球性。一个人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拥有同样的
通信手段,可以利用同样的信息资源和信息加工处理的手段。
在这种趋势下,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改革的最主要形式,而IT的发展直接影响企业改
革和管理的成败。不管是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电子数据交换(EDI)、计算机辅助
设计(CAD),还是制造业执行信息系统(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信息技术
革新都已经成为企业组织变化的主要途径。可见,信息时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必然是围绕
信息管理来进行的。
在网络普及之后,信息时代就表现为网络时代,此时经济活动的特点就是信息的开
放和共享。在这种全新的经济模式下,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消除了时空在人们之间产生
的差异,价值的衡量不再是以占有资源的数量为标准,而是以拥有信息量的多少以及对
信息的利用程度为尺度的。
对于金融业这样一个以信息为生存基础的行业来说,足够多的信息和对信息进行有
效组织的能力成为金融企业最大的财富。金融业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自身业务结合褥最
紧密的行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给金融业注入新的活力也不断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
不能持续在技术上领先从而获取信息优势的金融企业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信息技
术应用在金融业中造就出的基于网络的新的商业模式在为银行创造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
其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银行业的电子化建设为银行开展多种金融业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技术的进步使得
数据存储、分析及传送技术飞速发展,电子化银行服务和新型金融产品日益普及——由
早期的自动柜员机服务发展到电话银行服务和家庭银行服务直至网上银行服务。
l
然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使得金融领域的竞争态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于
金融服务可以通过新翰电子渠道来提供,分行裁不再是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服务的唯~
渠道,以往的有形的分行设施的概念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非金融行业的高科技企业得以
通过自己的技术优势,在无形的销售渠道上与商业银行进行竞争。
纵观全球网上交易的发展,在因特网上提供金融服务的大多是非银行公司,银行仅
仅提供最后的结算和信用服务。可见,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分行的角色和功
能必须逐渐转型,服务重点需要由提供传统的零售银行服务转为提供网上交易所难以提
供的增值服务。
1.1.3金融创新和金融技术的发展
金融创新是现代金融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总是不断地在
竞争日益激烈的发展环境中被创造出来。和规避管制、逃避税收和加强竞争优势等金融
创新的发展动力相比,管理风险在当今金融机构经营所面临的风险环境日益复杂化的情
况下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自七十年代衍生会融工具受到布莱克一舒尔茨模型发表和芝
加哥期权交易所开始营运的推动而获得迅速发展吼来,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成为金融创
新的主要内容。至八十年代,以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风险管理为核心内容的金融工程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创新和金融工程的发展,一方面使金融工具的风险属
性更加复杂化,另一方面也使得金融风险管理的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由于大
量的数理统计、系统科学、工程管理学、数值计算、计算机科学甚至物理学等现代科学
技术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传统的金融风险管理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现代金融风险管理
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科学牲。
资产证券化是近30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快的金融技术方面的创新。资
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是指金融机构把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如贷款,尤
其是汽车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等,作为新发行证券的支持,发行新的有价证券而获得资
金融通的行为。这种证券被称之为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自1985
年5月,第一笔受汽车贷款支持的该种证券由Marine Midland银行发行以来,这种资产
证券化的融资方式因其对发行者流动性管理的重要创新和对投资者而言风险较小的特点
很快在国际金融市场得到迅速发展。
资产证券化一方面为金融机构管理流动性风险提供了创新的金融工具,另一方面,
它也使得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化,这主要表现在当金融机构大量投资于这种
资产支持证券时,它不仅要承担这种证券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而且还要承担支持该种
证券的资产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如汽车贷款最终得不到偿还而使受该汽车贷款支持的
有价证券也得不到清偿的风险。与商业银行因从事证券买卖业务而承担起更突出的市场
风险相对,金融机构,尤其是投资银行投资于资产支持证券则使投资银行所承担的信用
风险也变得更加突出。
正是金融创新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使得各种金融机构所承担的风险在不断复杂化的
同时,其特征越来越趋于相同。
1.2银行业新的竞争格局
在过去几十年中,金融管制逐渐放松,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金融理论和金融技术也
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从而使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不断涌现,金融市场发展规
模空前,金融业在新的背景下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银行业的竞
争格局也变得愈来愈错综复杂,竞争的新的特点就是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
构的竞争。
银行业当前正在面临着来自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的双重竞争。金融服务
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竞争格局,横亘在银行业与其它行业间的界限已
日渐消失。银行当前丽临的竞争除了来自银行同业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传统意义上的
竞争之外,还可能来自通信巨头甚至一些小型的技术供应商。
1.2.1商业借贷市场竞争格局
商业信贷是最具有历史的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然而商业银行的这一传统领域正受到
来自债券市场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影响竞争的因素主要有资金成本和银行的信
用等级。资金成本直接影响到贷款利率的竞争性,而信用等级关系到商业银行能否在银
掇紧的情况下继续向顾客提供服务。
1.2.2票据支付业务竞争格局
一些非银行的商业机构(如Check Free和Intuit)在先进的技术平台的支持下已
进入这一业务领域,威胁着银行的传统地位。在线支付的蓬勃发展清晰地说明如果银行
未能较好地满足客户对金融产品的新需求,那些反应迅捷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网络技
术的先行者既有意愿也有能力去占领这一市场空白。
1.2.3银行信用卡业务竞争格局
传统的银行信用卡业务同样面临一些非传统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如GM(General
Motors),AT&T(The World’S Networking Company)等许多公司正大力开拓信用卡和
与此相关的金融业务,GE(General Electronic)凭其巨大的资金实力和AAA的信用评
级已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消费信用提供者。
6
第2章西方主要国家银行业的变革
2.1英国银行业的变革
过去20年间英国金融业经历了从专业化分工逐步走向全面混业经营的过程。
根据英格兰银行1992年的分类,英国的金融机构分为一级零售银行、二级银行、其
它接受存款机构及其它金融机构。一级零售银行主要包括巴克莱银行、国民西敏寺银
行、劳埃德银行等清算银行及贴现行(Discounting Houses);二级银行主要包括商人
银行及海外银行等;其它接受存款的机构主要是住房贷款协会(Building Society)、
国民储蓄银行等:其它金融机构则主要指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投资信托公司等机构。
由于金融创新、放松管制及面临来自国内外的曰益激烈的竞争,各种金融机构的业
务开始互相渗透,相互之间的界线日益模糊,逐渐向经营全面金融业务的方向发展。近
二十余年来英国银行业的变革主要表现为:
2.1.1住房贷款协会的银行化
住房贷款协会(Building Society)是为其成员提供购买住房贷款的互助型金融机
构,在英国的整个金融体系中曾占有相当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但英国金融体系中的此类
特殊机构正由于近二十年来住房贷款协会的银行化浪潮而日益趋于消失。
从80年代初开始,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允许清算银行从事住房贷
款业务(1980,1982)、取消住房贷款协会同业之间限制彼此竞争的利率卡特尔
(1983)等等。由于《1962年住房贷款协会法》对其经营范围的严格限制,住房贷款机
构在面对清算银行等对手的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为改变这种不公平的状况,
1986年对《住房贷款协会法》进行修改,扩大了住房贷款机构的经营范围,允许其进入
金融批发市场上等集资金,并且可以改组为公众持股公司(PLC),为其进一步筹集资金

开辟了渠道。住房贷款机构和银行之间的界线开始模糊,阿倍国民(Abbey National)
住房贷款协会籍此率先于1989年改组为公众持股银行。1997年《住房贷款协会法》再次
进行修改,将住房贷款机构的经营范围从原来的“规定性业务范围”改变为“许可性业
务范围”,允许其在不违反该法的前提下经营任何银行业务,使其与银行的界限被进一
步打破,从而引发了大规模的住房贷款协会银行化的热潮。众多的住房贷款机构在业务
多样化的推动下纷纷进行银行化,如阿莱斯一系切斯特(A11iance&Leicester)、哈
利法斯(Halifax)、乌尔维奇(Woolwich)北方岩石(Northern Rock)等规模居于该
行业前列的机构均在此列。目前除了全国住房贷款协会(Nationwide)等极少数凡家之
后,英国的住房贷款协会基本都进行了银行化或是被其它银行所收购兼并。实施转型后
的住房贷款协会(尤其是规模较大者)在存贷款、中间业务、甚至保险产品等等方面与
清算银行展开了几乎是全方位的竞争。这一银行化的浪潮大大改变了英国原来的银行体
系格局,加剧了英国银行业尤其是零售银行业的竞争。
2.1.2零售银行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
除了原来的清算银行之外,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新进入零售银行市场的竞争者主
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住房贷款协会,这其中如上文提及的阿倍国民、哈利法斯等规
模较大者往往拥有相当庞大的资产规模及分支网络,并且其经营实力也不在传统的清算
银行之下;二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工商集团,如其经营范围涉及航空、广播、音像、
饮料等等行业的英国维京集团(Virgin)在1995年便开始提供低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此外如Tesco、J.Sainsbury、Marks&Spencer等大型超市集团近年来也纷纷在集团
下设专门的银行部门,利用其广泛的连镆网络及品牌效应进入零售银行市场,为消费者
提供范围有限但定位明确的零售金融业务:三是英国国内的保险公司从20世纪90年代
之后也越来越多地涉足零售银行业务。自1994年明珠保险公司(Pearl)成为首家获准
正式经营银行业务的保险公司之后,目前英国的普天寿(Prudelltial)、标准寿险
(Standard Life Insurance)等许多大型保险公司均已开设了存款及个人抵押贷款等业
务,并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英国零售银行市场上的后起之秀。
2.1.3银行业务日益综合化、电子化
20世纪80年代之后各类机构的业务日益相互渗透,彼此间界线日益模糊。其中主要
从事传统存贷款业务的清算银行通过与其它金融机构的并购、合作或自行设立等方式越
来越多地涉足保险、证券、资产管理等业务,逐渐向业务综合化、全能化的方向发展。
如国民西敏寺银行建立了资本市场部,巴克莱银行拥有了商人银行BZW,米德兰银行合并
了商人银行蒙塔吉等等。这种银行业务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壮大了清算银行的综
合实力,另一方面则使得英国本土的专业商人银行面临着日益狭小的生存和发展空问,
即有的评论者指出的“英国商人银行的衰落”。
与此同时,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强大的竞争压力,英国银行业在应用先
进的电子、通讯技术以更新银行经营方式、提高服务效率方面也给予了高度重视,电子
银行业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电子货币的开发与应用方面,英国银行业也走在了世界
前列。
除了上述几大变革之外,20世纪gO年代期间英国银行业还经历了较大规模的并购重
组浪潮,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主要有劳埃德银行与TSB银行合并成立劳埃德-TSB银行集
团、汇丰银行控股集团兼并米德兰银行等。
2.2美国银行业的变革
2.2.1美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
美国是金融分业管理体制的创始者。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美国金融
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阶段,然而当前这一体制已经开始崩溃。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金融服务也是通过“全能银行”即混业经营来提供
的。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共有11000多家
金融机构宣布破产,信用体系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银行、证券的
“合业经营”是引发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为了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对金融体系造成
更大范围的破坏,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将商业银行业务
与投资银行业务严格分离。规定任何以吸收存款业务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商业银行,不得
同时经营证券投资等长期性资产业务;任何经营证券业务的银行即投资银行,不得经营
吸收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不准经营代理证券发行、包销、零售、经纪等业
务,不得设立从事证券业务的分支机构。这一规定迫使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退出了股市。
接着,美国政府又先后颁布了《1934年证券交易法》、《投资公司法》以及{1968
年威廉斯法》等一系列法案,进一步加强了对银行业和证券业“分业经营”的管制。并
为英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纷纷效仿。
2.2.2美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
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期,是美国金融业的逐步融合阶段。《格拉斯一斯蒂
格尔法》在严格限制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同时,允许商业银行可以对美国政
府及其他联邦政府机构发行的债券进行投资或买卖,也可以动用一定比例的自有资金进
行股票、证券的投资和买卖,还可以为客户的证券投资进行代理活动。随着金融国际化
趋势的不断加强,外资银行大举进入美国的金融市场,一些发达国家的所谓“金融百货
公司”以先进的技术手段、良好的经营信誉、优质的金融服务以及种类繁多的金融产品
对美国会融市场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保护本国银行业的利益,确保金融市场不
出现大的动荡,美国政府在1980年和1982年先后通过了《取消存款机构管制和货币控
制法案》和《高恩一圣杰曼存款机构法案》等有关法律,放开了存款货币银行的利率上
限,从法律上允许银行业和证券业的适当融合。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国金融业开始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混业经营”时
9
期。经过“80年代金融改革”,美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经济基础逐步消失,“分业
经营”的制度也已经不断被现实所突破。例如,由证券商所经营的证券回购与回售协议
交易,尽管无存放款之名,但却有存放款之实:又如证券商让客户利用证券交易账户开
支票、汇款及使用信用卡;银行、证券商在国外注册,然后再回到国内开展金融综合业
务。到90年代初,国际金融业并购浪潮席卷全球。这段时间的银行业的并购浪潮大大改
变了国际银行业的整体格局,并表现出不同于以往并购的一些新特点,一是银行业并购
的规模、金额不断扩大:二是跨行业合并成为新的热点;三是跨国界并购越来越多。在
这种国际金融环境下,美联储于1997年初修改了《银行持股公司法》中的个别条例,建
立更有效率的银行兼并和开展非银行业务的申请和审批程序,取消了许多对银行从事非
银行业务的限制,商业银行能够更加自由地从事财务和投资顾问活动、证券经纪活动、
证券私募发行以及一些其他非银行业务。更加至关重要的是,美联储扩大了银行持股公
司附属机构可以承销和交易证券的范围,并大大减少了可能降低这些业务收益的限制。
1999年11月,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至此,由美国创
立、而后被许多国家认可并效仿的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时代宣告终结,在世界范
围内, “全能银行”呈现勃勃生机,世界金融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该法案在两
个方面对美国现行金融法律作了重大修改,一方面是打破了1933年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
法有关: “分业经营”的规定(银行法第20款)另一方面的意义则在于放宽了1956年
银行控股公司法对银行和银行控股公司在金融业务方向的各种限制性规定。
2.2.3美国金融业的从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的启示
美国《1993年银行法》是30年代大萧条的产物,它在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之间设立
了一道“防火墙”,对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分业制,强调银行运营的安全性,但不得不以
限制竞争和牺牲效率为代价。
近20年来,在融资证券化与国际金融一体化的浪潮冲击下,美国银行业的经营情况
日益恶化。自80年代以来,美国单一经营的商业银行饱受不良贷款之苦。靠传统的业务
己难以生存下去,大约已有1000多家银行破产倒闭,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银行业务过于
单一化。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法案显然已经不适合80一90年代金融业务综合化、全能化
的发展需要。尤其是,英国与日本分别在1986年与1998年进行的金融改革,突破了传
统分业管理的框框,实行了全能银行体制。相反,美国的银行业受制于其法律约束,处
境维艰,只能在欧洲、日本大型全能银行集团的攻势下节节败退。
近十几年来,在金融现代化立法方面,美国国会曾经通过了《1989年会融现代化法
案》、《1991年金融储蓄机构促进法案》等。众议院代表曾在1995年提出过《金融服务
业竞争法案》和《金融服务业控股公司法案》等。《1998年金融服务业法案》就是在上
述法案的基础上衍变而来的。目前,美国在金融现代化立法上仍有很大的阻力,一些中
小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地方权利的拥护者为维护其自各自的利益,都在拼命阻
挠这一立法进程。但是,美国政府追于国际竞争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压力,不得不暂时
牺牲一些中小金融机构的利益以及地方的利益,以增强美国银行业的综合国际竞争力。
美国银行业由分业转向全能的这种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当今国际金融市场的发
展态势,这无疑将对全球金融体制安排产生重大的冲击与影响。
2.3德国银行业的变革
目前,联邦德国实行的是全能银行制度(Universal Banking System)。德国之所以
采用全能银行制,有其具体的历史原因。首先,在工业化初期,德国既缺乏充足的资本
积累,又缺乏证券交易机制为工业化融通资金,所以德国必须靠银行体系为工业企业筹
措资金。其次,在工业化初期,银行与工业企业往往是交叉持股。一方面银行通过扩大
公司股东,增加其资本金:另一方面,银行通过持有~些上市公司的股份,可以取得可
观的资本收益。德国的全能银行体制主要有以下特征:
2.3.1业务多元化,能够提供一条龙金融服务。
德国全能银行可以直接从事银行和证券业务,并控股保险、租赁、不动产抵押、资
产管理及一些非金融业的工商业子公司,因而全能银行可以涉足金融领域的所有金融业
务,不仅包括商业银行的存、贷、汇业务,还包括投资银行的债券、股票发行及各类证
券、外汇、期货、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业务,以及项目融资、投资咨询、证券经纪、基
金管理、抵押、租赁、保险等所有金融业务。全能银行的业务多元化为创新金融产品的
开拓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3.2收益稳定,经营稳健。
美国学者本森(Bensen 1990)认为,全能银行经营范围的拓宽,并不会危及自身的
安全和稳健经营。相反,由于全能银行的业务领域广阔,可以把各种资产、负债及担保
抵押业务进行广泛的风险组合,因而倒闭的风险较小;而单一结构的金融机构因其资
产、负债、担保业务组合的选择余地较少更易倒闭。
德国全能银行的多元化经营是一种以金融业务为基础的内在相关多元化,这可以保
证银行资金来源具有广泛性,因而收益的稳定性也较高。由于德国全能银行注重长远效
益,使用可靠的融资方式,不断优化资本结构,从而使资产的质量得到保障,同时也保
证了业务的稳定性。
2.3.3通过股权代理建立稳定、优质的基本客户群。
德国全能银行具有广泛的集团外部相互持股结构。全能银行除了与其自身股东相互
交叉持股之外,还能直接或间接地持有非银行公司的股份,并作为股东代理机构,参加
各种公司的股东大会,行使股东的权利。这种股东代理权使德国的全能银行与公司客户
之间建立了紧密持久的联系。其优势主要有:一是有助于银行获得稳定的客户群,充分
了解客户的经营、财务及信用状况,从而实现真正的风险控制;二是参股企业需要融资
时,银行可以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三是银行持有非银行业公司的股份,一旦公司上
市,这些能够随时变现的股票,则成为流动性很强的金融资产;四是全能银行在涉及参
股公司的合并、兼并、重组、整合、破产的时候,具有相当大的决定作用。
作为德国全能银行代表的德国全能银行集团主要有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集
团及德累斯登银行(Dresdner Bank)集团等。
德意志银行诞生于1870年。目前,该银行集团在德国拥有1450个分行,在意大利
和西班牙各有250个银行,此外,在欧洲其他国家也有很多分行,其雇员有75300多
名。德意志银行为他们遍布于全世界57个国家的近700万客户提供现代化的银行服务业
务,如支付周转、各种形式的投资、贷款,在不同的企业财政领域中的业务以及有价证
券、外汇资金的买卖交易等,此外,还提供建筑投资和各类保险业务。
早在70年代,德国的全能银行集团通过收购和控股一些抵押银行,开辟了长期抵押
贷款业务,并为抵押证券化(MBS)创新业务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80年代末期,
德国的全能银行集团又将人寿保险业务与传统的银行业务相结合,创立了“全功能金融
服务”的概念,进一步扩大了全能银行的服务范围。德意志银行的几个业务部门可以提
供债券、期货与期权、项目及资产交易、产权交易及基金管理、并购、重组、股票上
市、项目融资、外币往来账户、国际结算、托收、流动资本融资、贸易融资、保管、经
纪人清算及结算服务等数以百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90年代以来,德意志银行集团的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张,并进行了一连串的收购与兼
并活动。其中主要有:收购了ITT金融集团,与德意志信贷公司合并,组建了德意志金
融服务公司;重组了一家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公司——德意志摩根建富公司;收购了意
大利的第5大资金管理公司——金融和期货有限公司。德意志银行集团还在美国建立了
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德意志银行集团纽约信托公司。
1998年llh月30 R,德意志银行集团宣布动用102亿美元,以每股93美元的价格收
购美国第8大银行——信孚银行的全部股权。美国信孚银行总部设在纽约,总资产约
1760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证券托管银行之一,在衍生交易和高收益债券方面的业务实
力很强。德意志银行集团希望通过收购信孚银行加强它在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
中的地位,获得在资产管理、私人银行等业务方面更大的发展空问。1999年5月20日,
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以6:0的投票通过了这项跨国收购案。德意志银行集团与信孚银行
合并后,其总资产将高达8340亿美元,超过了瑞士联合银行及美国花旗集团,成为1999
年度世界上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集团。
第3章从金融功能观点看银行业的变革
3.1金融功钱观点的提出
近20年来,全球范围的金融业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变革,这场变革到目前为止
不仅仍未消停,反而有日益强化的趋势。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下,金融业的重组勃然
兴起,出现了金融业分工和一体化的新态势。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创新化、自由化、全球
化,且金融机构业务界限日趋模糊。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业的功能得到了重新整合,金
融创新进程得到了进一步深化。这一过程还对整个金融业的战略定位、组织形式和市场
结构等产生了重大影响,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著名金融学家罗伯特·默
顿(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和滋维·博迪于1993年提出基于功能观点的金融体
系改革理论。这一理论是相对于传统的机构观点提出的。丑前入们对金融经济关系的研
究普遍采用的是一种叫做机构分析方法的范式,简称为机构范式(institutional
paradigm),具体表现为结构功能行为绩效的研究思路。依此思路,金融要发挥其对经
济增长的功能必须在现有的金融结构框架下进行根据现有的金融结构赋予其相应的功能
并通过其行为绩效判断其功能实现的效应。
应该说机构观点是分工专业化程度以及市场化程度较低情况下的产物,也是金融业
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结果。但随着经济金融化和全球市场一体化的形成现代经济增长的
现实,这种观点正在逐渐失去存在的合理性,随之而起的新的发展逻辑就是金融业发展
的功能观点。按照功能的发展逻辑,金融业正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和财富增加的需要而
产生的,因而金融业的发展应随着市场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创新。这种创新是围绕客户需
要对金融提出的功能要求展开的。客户需要的变化意味着对金融功能需要的变化,从而
金融创新实际上就是金融功能重新组合并产生新的功能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多样性的要求日益增强。满足客户的
需要,进一步地专业化和提高效率越来越成为金融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为此,中
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然而,就中国银行体制改革来说,其局限性在于它仅仅着眼于既有银行结构内部的
所谓改革,其改革只是停留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风险管理的层次上。而现实中对某些
金融功能的需求由于没有相应的功能实现手段而得不到满足,另一些功能需求却由于存
在过度集中于某一手段来实现使得这些功能可能会发挥过度的问题并不能解决。这就可
4
能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例如,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四大固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
金融业务基本上在收缩而农村合作基金会现在又已经清理撤并。农村合作信用社本来是
发放三农贷款的最主要的机构,但现在已经基本失去其合作金融的性质从而农民现有的
金融服务需求事实上不能通过现有的正式金融机构的服务得到满足,应该说这是农村金
融体制改革的不成功之处。所以如果依照机构观点指导中国的银行和信用体制改革则必
然忽略对银行和信贷业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它们到底应承担何种功能等基本问题的回
答而在对这些基本问题不能正确回答的基础上盲目进行金融改革必然给未来的经济增长
带来隐患。为此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范式来重新认识金融经济的关系以此指导中国的金融
体制改革更好促进金融经济的协调发展,这就是功能范式(functional paradigm)。
功能范式与机构范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一范式是从系统的功能出发然后探究需要何
种载体来承担这些功能它遵循的是功能结构思维方法。具体说来,这一范式的要义在于
在一个系统的形成过程中应关注系统与环境的功能关系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能够实现这些
功能的规则和制度由此对系统进行结构优化。这种优化既包括对现有系统内部构造的优
化也包括在系统内加入一些新的必要因素,通过这些因素使系统结构得到增量改进。功
能范式所表明的就是功能观点(functional perspective)。经济学中的需求导向观点认
为市场上产品供给者向市场供给什么供给多少都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专业化的
程度越高市场需求对产品供给者的约束越强,从而消费者主权所发挥的作用越大。同样
金融产品供给者向社会提供何种金融产品提供多少金融产品也必须由经济增长所决定的
市场需求决定,同时这种市场需求还决定了提供金融产品的制度安排组织方式和市场形
态。由于随着经济增长阶段的变化市场需求也在改变从而所要求的金融功能也随之变
化,相应地金融制度安排组织形式和金融机构的形态也必须随之变化。
3.2基于功能观点的理论研究现状
从国外对本课题的研究来看,主要是随着金融综合化趋势的E1益凸现,在新的环境
下,为了寻找新的、更有效率的功能实现方式,金融机构总是在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
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金融理论的发展以及学习效应的作用,金融创新有R益强化的
趋势。会融创新不仪使金融交易技术日趋复杂,而且使交易成本和金融服务业的进入壁
垒不断下降,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界限越来越模糊。罗伯特·默顿和滋维·博迪于1993
年提出基于功能观点的金融体系改革理论,他们于1995年组织专门的研究小组研究,并
将其成果集结出版了《全球金融体系:功能观点》一书。1996年博迪又发表论文,以功
能观点为基础对银行业的改革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杰里·乔丹在《零售银行的功能和未
来》一文中也认为由于银行的功能其他金融机构也具备,因此,没有人能保证现有的银
行组织形式会永远存在下去。他指出,“银行”的定义在功能上和在法律上有时是不同
的,从功能的观点看,金融公司、风险资本企业和货币市场基金的持有公司都可以被看
作银行;相反,具有一银行如果专门从事全球性托管服务或仅作为信用卡的清算所,从
功能上说,它就不是银行。拉格赫姆·拉詹在《我们仍然需要银行吗?》一文中也同意
基于功能的观点来分析金融体系,但是,他对银行的前景持乐观的态度。他认为如果机
构形式是以产品来定义的,那么,银行确实在衰落中。因为发达国家银行的存贷款业务
对经济的重要性呈绝对下降的趋势,存款人更倾向于货币市场基金,而大企业则通过发
行债券来满足它们的融资需求。但是,如果我们将银行定义成提供流动性和复杂融资的
机构,银行也许不会消亡。由于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如果没有银行发行那些对风险管
理、过程监控要求很高的债权,家庭与企业都会受损失。他认为,“将银行拆解为金融
公司和货币市场基金,我们是在冒着将孩子和水一起泼掉的危险”。当然,银行也应该
进行改革。纳迪姆·汉奎在《新兴经济中的金融市场发展:功能的观点》一文中指出,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各方之间利益冲突的存在,必须以功能为基础来发展金融市场,这可
以确保主要精力集中于金融市场的功能发展,而不是专注于完成经济功能的特定机构的
发展。尽管各有侧重,但其基本观点几乎都与默顿和博迪的一致,即传统的机构观点定
义下的银行必然消亡,只有从功能观点出发,银行进行不断的创新,寻找能够充分发挥
自己比较优势的产品和业务,银行就可以焕发生机并不断发展。
3.3金融功能观对银行业变革的启示
由于金融机构的内容和形式随着经济增长机制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金融功能则
具有相对稳定性,所阻从功能的视角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和把握金融经济之间的内在关
系。对于转轨国家来说以此规划本国的金融发展战略,就可以更好地利用金融的功能实
现制度转轨促进其经济增长和稳定。从功能化的观点出发还能收到以下三方面的功效:
一是有助于认识和分析不同国家之间的体制差异;二是有助于预测金融媒介的演化趋
势;三是为政策制定者更有效地改革金融组织结构和体制指明方向。
所以,如果我们用功能观点来考察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以及金融机构的发展过程就可
以超越传统的改革思路,从而推进银行业的发展。
首先,金融业的功能由原来某一金融形态执行,现在可以有多个金融形态来执行,
通过金融功能在不同形态之间的划分形成了许多会融形态对同一金融功能的竞争,通过
竞争大大提高了这一功能的效应。如对于筹集资会和转移资源的功能原来由银行来承
6
担,其它金融形态如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MMF现在也可以部分地执行这一功能,并且MMMF
是通过邮件电话等工具而非通过分支机构来完成其功能的其经营成本只占其资产的0.5%
只有传统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1/10,因而在履行这⋯功能上比传统银行更具有比较优
势。此外如汽车公司百货公司等下属的信贷公司或财务公司也可以提供以应收账款、存
货以及某些固定资产作抵押的贷款等业务。他们对企业的监督和控制由于其业务和信息
上的优势也使其比传统银行业具有较大的功能优势,同时消费者和企业也可以在共同基
金处储蓄和使用支票并可用信用卡透支或向其它金融公司借款,信用等级好的公司甚至
可以通过商业票据债券和股票市场筹资并可使用Viset发行者新创的采购卡购买商品服务
和原材料,并可以此作为支付手段和簿记系统,也可以透支借款。这样个人和企业随着
金融功能在不同金融形态间的竞争也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了,所以传统银行必须进
行创新,一方面通过开发适应新的市场需求的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对原有功能的调整降
低成本取得比较优势。只有通过这种功能的重组才能避免银行业的衰落。
其次,金融功能的重组导致金融形态原来执行功能的分解,如资产证券化导致了银
行储蓄和贷款业务的分解,表现为信用卡贷款的证券化已经使信用卡业务从传统银行业
务中分离出来成为可能。以前信用卡业务是银行零售业务的一部分,通过存款吸收资金
并向消费者发放信用卡,但银行很快发现信用卡可向全国发行蚍实现其巨大的规模效
益,所以不少银行成立了独立的公司专管信甩卡业务,其资金来源就是来自于信用卡贷
款的证券化。另外,证券化还导致了住宅抵押贷款业务本身的分解。住宅抵押贷款是传
统银行提供的一项业务,但现在银行将这项业务分解为贷款的发放、管理和融资三个部
分,并可以让不同的金融机构来经营。其中贷款的发放通常由分支机构较多因而具有发
放成本优势的银行或专营公司提供信息技术的进步使贷款管理服务出现了集中化的趋
势,而贷款融资成为投行的专长。
再次,契约银行的产生也使得金融业的分工得到快速发展进而推动了金融功能的分
拆过程。契约银行是指提供一组最终服务但协调一批不同的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性服务的
银行,其核心是银行与最终客户达成的提供特定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供货合约,其功能类
似于制造公司。因为银行在契约基础上提供的金融产品可看成是由不同的零部件组成
的,而不同零部件生产的规模效益是不同的。这样银行将不同的零部件生产分拆和分包
给其它会融机构,可充分发挥每个金融机构自身难以实现的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从而
银行在组织管理外部金融契约方面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当然这一优势的实现取决于银
行对f_|身核心优势的把握。因为什么样的金融产品需要由外部承包以及哪些支持性服务
由内部提供都是由银行相对于其它金融机构的成本优势决定的。
最后,现代金融业的发展更多地表现出基本功能的一体化趋势。从前面的分析可以
看出,虽然金融业的发展从短期看仍将通过金融机构自身业务的调整降低成本增进收益
以提高其竞争力,如某些银行可能在缩小或出售其部分业务另一些则可能对市场重新细
分以便找出最能发挥其功能优势的服务。然而,从长期看在节约成本内在动力的推动
下,金融功能仍将通过整合形成新的一体化业务,通过一体化的发展使多种产品和服务
共享于现有的生产或销售设施达到降低成本增进效应的目标。
我国的现代银行制度确立不久,银行体系仅初具规模,许多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
的金融市场中已是很平常的银行业务在我国还没有推出,短时间内也难以突破银行、证
券、保险分业经营的格局。此时,基于功能观点的理论研究对我国银行业的进一步改革
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第4章银行金融功能变化的趋势
4.1金融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
竞争激烈和成本压力,临界规模的必要性,是分工的动力;信息技术带来的交易成本下
降,使分工成为可能。这样,机构的重组和业务的外包成为趋势。只有那些具有必要的临界
规模、非常高效的金融服务机构爿‘能成功地保存自己的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的深加工。不具
备必要规模的金融服务机构尤其是一些零售银行不得不将自己的深加工转移出去。
4.1.1降低运营成本是金融业进行分工的主要动力
随着众多不同类型的企业进入金融业.金融产品的创新使客户的各类金融需求都可
以找到多种不同的金融产品来满足,因而目前西方金融市场上的许多产品都处于饱和状
态。很多金融企业都已发现,他们的产品似乎已经没有多少涨价的空间,降低成本几乎
成了他们唯一的一条生存与发展之路。除此之外,可能的利率提升,不断出现的金融交
易丑闻带来的赔款,这一切都给大批金融企业造成了成本压力,将迫使很多欧美金融机
构,特别是银行与贷款机构急于找到新方法减少消耗,以期快速有效地降低金融服务成
本。
平均
成本
CI
Co
AI Ao
圈1.1成本函数与自营或外包决策
产量
图1描述了在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某种中I训产品(中间业务流程)的平均成本
函数。该中间产品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在产量达到生产的最小有效规模
A。后,平均成本基本保持稳定。
氽业的产量需要达到‰才能使平均成本达到c。一个仅需要A.产量以满足自己需求
的企业,其平均成本C。町能远高于‘c。只有当企业需要的产最超过A。比如达到凡,这
9
时才能够获得与C。相当的平均成本,而不至于产生竞争劣势。
假设一家企业达到期望的产品销量时对该中间产品的消费量为A2,从上图可以看
出,产量为A。时平均成本达到了最低平均成本c0。这时,这家企业可以选择自己生产该
中间产品,因为在内部生产该中间产品不会造成企业提供最终产品时成本过高。
但是,假如一家企业为了追求规模经济而使其生产的中间产品产量超过自身需要,
为了求得超出自身需要的那部分产量能够赢利,他就必须寻找该中间产品的其他购买
者。然而,如果存在其他的供货渠道,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很可能不愿意从同业竞争对手
那里外购某中间产品。因为他们也许会担心竞争对手会利用其在中间产品市场上的力量
使得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或者是收取高价格,或者是在需求高峰时停止供给。这时
某些企业就可以成为提供中问产品的第三方供货商。
按照以上的思路,规模较大的企业会自己生产某些中间产品;而其他企业则会向专
业生产中间产品的制造商外购。因而有些企业选择并购重组来扩大规模;有些企业选择
将流程外包。在金融业的许多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固定成本,如分行网点、自动化业务
处理和管理信息系统,因而金融企业同样适合这样的决策过程。为了不断降低成本,金
融企业要么选择加入大规模的并购浪潮,要么选择了业务流程外包。通过同业并购,银
行既可以扩大规模提高占有的市场份额以实现规模经济,又可以减少同类设施,如分支
机构和资料信息中心,以减少成本。对于达不到I临界规模的业务领域或业务流程,很多
银行将选择放弃该业务领域或将该业务流程外包出去,以消除自身的成本劣势:对于一
些没有兴趣加入合并浪潮的银行,它们可能将放弃一些没有成本优势的业务领域。
4.1.2银行业不同业务领域的分离
由于资产规模、人才、市场份额等原因,世界上除了极少数几家超级银行之外,其
他银行几乎不可能在全球化的金融市场里的每一个业务领域都保持领先优势。对于不愿
意被其他会融机构合并的银行,资本规模的限制、不断增大的临界规模和有限的市场容
量将迫使它们放弃一些业务领域转向更加细分的市场。
临界规模是标准化、低成本生产、大型项目和风险管理的先决条件。而标准化、低
成本生产、风险管理等经营能力不仅对信贷或零售银行业务举足轻重,现代机构投资业
务和国际投资业务也日益要求类似的前提。从全球来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收购活动
的规模也越来越要求由实力雄厚的银行提供融资。而且,只有达到特定规模之后,一家
银行才有实力聘请各种不同的专家来应对日趋复杂和全球化的金融业。这些因素只对那
些达到特定规模和声誉卓著的银行有利。特别是随着金融业的不断整合和业务的同趋复
杂化,现在已经具备的必要规模将来会有继续提高的趋势。
因而,对于一些资产规模有限却同时从事着汇兑结算、抵押贷款、客户理财、金融
商品交易、结构融资等包罗万象的业务的金融机构来说,如果不想接受被并赡的命运,
放弃某些业务就成为必要的选择。
一般来说,全能银行的业务领域可以大致地分为零售、批发和私人银行业务。这几类业务
相互之间是容易分离的,而由于相互依存性和产品趋同性,更细的业务分离是不适宜的。这
样,对于某些银行来说只专注于零售、批发或私^、银行业务领域,就成为未来的发展战略。
另外,信息技术革命大大降低了金融通讯与金融数据处理成本,为银行的信息化创
造了条件。信息技术实现了数据的快速、准确传递,提高了金融企业在单据处理、信息
传递、金融交易、客户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自动化水平,促使金融交易、信息管
理、风险管理一体化,使规模巨大、信息密集、综合风险管理能力强的后台信息服务中
心与面向客户的销售网点以及金融商品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协调合作方便快
捷,并能有效跟踪和管理大规模的资金,精确计算风险管理活动的成本:同时,金融工
程技术的发展可以使金融产品便于分割和标准化,因而简化了金融商品的销售方式。这
就使专门的风险管理企业可以与销售金融商品的“营销公司”相分离,从而促使零售银
行与金融风险管理机构之间分工的产生。
4.1.3专业化水平提升促进业务流程外包
金融业正在经历的业务流程外包事实上是一种分工自发演进的过程。在初始阶段,
金融企业在企业内部处理几乎所有与最终产品或服务有关的业务流程,随着经济条件的
变化,某些中间业务流程的交易条件得到改善,交易成本降低,于是一些专业的供应商
就可能出现。随着这些供应商的经验积累和技憝提离,服务的专业化水平逐渐上升。此
时该中间业务流程的需求方会愿意付更多的费用来购买高品质的服务,从而进一步促进
分工和专业化的形成,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许多金融企业开展外包业务的初衷只是寻求减低成本的途径。但是在大量学习与探
索之后,外包供应商的经验的日趋成熟,而且达到了规模经济的高度,这时银行等金融
企业的外包操作,也相应地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操作层面:外包的买方希望以此来提高运
营效率及提高服务品质。比如,通过外包形成金融企业在付款过程或其它客户服务上的
竞争优势;有些企业还依靠外包中心扩充了其提供的金融产品的种类。
近期,不少西方企业已经提升了他们在发展中地区的分支业务档次,要求其外包供
应商提供更高水平的金融服务,以便将更复杂的金融业务进行外包,如客户分析、金融
法规分析等;美国的一些金融企业利用其在印度的最先进的海外客户呼叫中心,提供客
户价值储存卡系统支持,备受客户称道。继而他们又要求这些海外中心为其客户提供旅
行支票服务等。
4.2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业务一体化
4.2.1业务一体化的趋势
2l世纪国际上流行的银行模式将是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服务逐步融合的
“金融超市”型的全能银行。欧美各国金融业尽管混业经营的程度有~定差异,但对这
种金融一体化的趋势的认识是一致的。金融业务一体化并不是简单地混业经营,它是按
照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功能和性质进行业务整合,将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
融服务相互融合并置于统一的金融服务平台之上。理论分析及实践经验表明,结构合
理、管理有序的全能金融服务集团不仅能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还可以有效
分散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
从客户需求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单一的商业银行还是投资银行都无法满足客户对金融服
务的全部需求。对商业银行而言,企业客户不仅需要以存贷业务为主的传统商业银行,同样
也需要银行提供并购策划和证券承销等多元化业务:私人客户则需要银行提供个人资产组合
及信托理财等服务。对投资银行而言,即使是信用等级非常高、可以轻易进行直接融资的大
企业,偶尔也会需要信用贷款。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保留住客户,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投资
银行都需要满足客户对与它们的传统业务相关联的金融服务的需求。因而,为客户提供“一
站式”的金融服务,一直都是商业银行和投资想方设法要进行的工作。
从银行供给的角度来看,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来自各方的竞争压力是其要求拓宽业
务范围的内在动因。金融市场上的脱媒现象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随着各国
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各种融资工具和融资技术的出现,金融也愈加趋向非中介化,资本
融通中的直接融资所占比熏日益增加。在美国,从公司融资来源比例看,公司债券占68
%,而银行贷款则仅为32%,这一点在新兴市场和国家也同样有着显著表现。见下表:
表1.1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从私人资本市场获得的融资总额(按融资方式分类)
债券股票贷款
单位:lO亿美元
1997年138.2 24.8 123.2
1998血78.2 9.9 60.4
单位:百分比
1997正48.3 8.7 43.0
1998年52.7 6.7 40.7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99年国际资本市场年度报告》
间接融资的弱化,使得银行业务的发展更加依托与直接融资和证券市场。为了拓宽
其资产来源与使用渠道,各国银行业都在不断发展各类中间业务,包括信托,年会,共
同基会以及保险经济等业务,这一点在欧盟市场表现尤为明显,欧元区内银行在共同基
金管理及其它机构投资专项下的资产增长己远远快于银行资产的增长,在大部分欧盟国
家,80%以上的投资基金为银行所控制。因此,直接融资所占比重的日益提高,使得银
行业对资本市场业务进行渗透的要求愈加迫切。
对于投资银行来说,情况似乎相对较好。然而,投资银行常常被经济波动所困扰。
因为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中,证券发行承销业务、收购兼并业务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很
大。当经济周期处于高潮时,随之而来的大量业务给投资银行带来丰厚的利润;但在市
场处于低谷时,商业银行的微薄的利息收入也对投资银行充满了吸引力。很多美国的专
业的投资银行都难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幸存并成长为全球性金融机构,甚至有些原本享有
盛名的银行也走了下坡路或被淘汰。一些银行家说,美国银行特别是投资银行深受繁荣
破产大起大落的精神折磨,收益的反复无常甚至会迫使它们中最出色的银行加盟资本雄
厚的欧洲银行。由于这样的原因,高盛、帝杰(Donaldson,Lufkin&Jenrette)、美林
和雷曼兄弟等投资银行都相继设立了名副其实的银行信贷部。
事实上,无论是商业银行业务还是投资银行业务,作为金融服务它们在金融功能上
是具有同质性的,金融技术的进步甚至还使它们几乎可以完全等同,比如:债券与可流
通的贷款、杠杆融资与垃圾债券。同样,在业务活动涉及的工作内容上,商业银行业务
和投资银行业务也几乎是一致的:一家“负责任”的投资银行对所承销的债券定价时所
作的分析研究工作与商业银行发放一笔信用贷款时所作的工作并没有什么差别。这样,
金融业务的一体化不仅可以为客户提供多种选择,也使金融机构能够按照业务的性质更
有效地组织业务部门,更有效地节约成本增加收益,提高整体的竞争能力。
4.2.2业务一体化的进程
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融合方式从低级到高级可以分为四种,一是商业银
行与投资银行或证券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形成战略联盟;二是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内含
证券、银行等多个子公司:三是商业银行内部设立证券部,成为全能银行;四是在全能
银行内部把按照业务类型划分的部门重新整合,真正实现业务一体化。
银行的业务一体化是指,银行的业务流程在整个银行的销售终端集成,并与主要合
作伙伴、供应商以及客户的流程相集成,从而使银行可以迅速回应任何客户需求、市场
机会或外部威胁。
20世纪90年代,银行依赖的主要战略之一就是兼并收购,通过并购扩大规模,从规
模经济中获益。这一战略最初成果显著,但后来不但不能带来更多收入,还产生了负面
效应。经过了十年的兼并和收购,银行业形成庞杂的机构、程序和系统,大大影响了银
行运营效率和财务业绩。
因为,银行业进行这些并购,基本没有触动其传统企业结构,即产品制造部门决定销
售。只有对这一结构进行改造,才能使银行不断降低成本、保持业界领先地位。比如:由
于缺乏部门间共享的客户信息,一家美国银行为获得同一位富裕客户,各业务部门的重复
花费加在一起,可能达到1500至2500美元不等。而业务重新整合的银行,应该花费一次
就能赢得一位客户。在这一项操作中,银行的成本能够再次被降低。再比如:在一些银行
中,某些高成本、高频率的流程,如贷款发放或开立账户,可能在多达十种不同客户业务
部门之间重复操作。而当银行着眼共同的流程,尽力消除重复操作,利用其整合的、虚拟
化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来分享共同的业务流程,也将节省很多成本。
因而,业务一体化就要求在以业务部门为基础的结构之上进行重新整合,要利用信
息技术进行跨各个产品线之间的运作,发展协作能力,推进银行内部流程共享,用以客
户为导向的模块结构,取代先前的以业务类别为基础的结构。
一般来说,在新的模式下,按照银行的业务内容可以将银行分成以下业务部门:
(1).巩固竞争优势的客户资源开发部门:通过对客户进行细致深入的了解,实现对
客户组群的划分,以争取潜在客户、开展交叉销售,并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2).多渠道集成的分销部门:使得客户与银行拥有对对方的单一视图,银行通过集
成化的渠道,包括传统渠道、在线交付、移动银行等,为客户提供一致性的服务。
(3).灵活的生产制造系统:通过建立模块化的核心系统,实现生产的数字化和自动
化,通过与合作伙伴的集成以及客户企业间的流程共享,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
(4).稳固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对市场信息的实时收集,并借助工具进行有效分析,管
理业务流程中汇聚的风险以及基于资产组合的活动,以降低银行经营管理的风险。
(5).基础设施:包括实现企业战略所必须的IT基础设施与支持部门和人员。安
全、高性能和有弹性的基础设施是银行快速实现新流程和新应用的基本保证。
(6).银行自身流程管理部门:通过评估银行的业务流程,改进团队协作,优化银行
的运行,提高生产力。
具体来说,在以客户为导向的模块结构中,所有的银行业务划分成自主管理且相互依
存的各个部分,可以自主进行自身优化,从为整个金融机构带来更多价值。银行的模块使
24
银行对环境变化作出更快反应,根据需要调整结构。这样的组织设计中,各职能部门由相
互依存的组件构成,提供企业总的运行框架,而不是具体产品。销售定位到目标客户,通
过以客户为中心的渠道提供各式各样的产品,目标是增强客户忠诚并吸引客户更多投入。
金融产品制造能力的使用次数增多,也就使运营实现了银行范围内的规模经济。
4.3未来银行的四项核心业务
银行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和业务的~体化,决定了金融服务业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
趋势。各种业务的汇聚对一些机构来说会形成新的组织模式。除了一些在专门领域或者
面向特定客户群的专门的金融服务机构之外,很多金融机构将会成功地专门化,即将他
们的业务集中于零售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批发银行业务以及专门提供清算、信
息、物流等服务的外包服务商。
4.3.1零售银行业务
未来银行的零售业务将是涵盖零售银行、个人银行、贵宾理财等业务类别的业务部
门,向个人和中小企业提供存款、贷款。支付等全部金融服务,销售满足个人生命周期
需求的各种标准化和非标准化的包括投资基金、保险在内的所有金融产品,以及为一些
高端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融资、理财、投资服务。
4.3.2批发银行业务
批发银行业务将整合资产管理、直接融资、信贷、银团贷款、结构融资或证券化等
多方面的业务,为大企业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整套金融服务。并且,全球化的业务范围
使批发业务不再区分国内和国外。
4.3.3私人银行业务
私人银行是向那些有较高净资产的个人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但不包括由零售银行提
供的服务。私人银行与贵宾理财的差别不仅在于最低丌户额的差距,而且私人银行账户
一般在海外,以便向客户提供避税、向海外投资、移民、继承或转移财产等跨国的、资
金规模巨大且具有隐密性的服务。只有那些具有全球网络、可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跨国
金融巨头才有实力开展该项业务。
4.3.4提供清算、信息、物流等服务的外包服务商
由于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一些拥有技术优势的金融企业或非金融企业进入这一
领域,成为专门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各种后台服务的供应商。
第5章我国银行业务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5.1我国银行业务的现状
5.1.1中国银行业务的总体情况
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众多的城市商
业银行,以及己经和正在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此外,还有在特定的领域内发挥职能的
三家政策性银行。
在这些银行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规模和品牌等方面基本上处于领先地位。到
2003年6月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吸收了65%的居民储蓄,承担着全社会80%的支付结算
服务,贷款则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56%。另一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则在过
去几年里大幅度增长,到2003年6月底,己占中国各类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3.6%。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已有很大的改进,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
也有显著的提高,不少银行已初步完成管理决策、IT信息系统上的总行集中化控制。但
是不可否认,中国许多银行还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不良资产情况仍十分严重。据银监
会统计,到2003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合计为2.4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
15.19%。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为i.59万亿元,不良率达16.86%;股份制商
业银行不良贷款也有1540亿元,不良率为6.50%。
中国的商业银行在内部管理、资信评估能力和授信体制、风险控制能力、产品开
发、营业网点布局等各方面都还有不足之处,员工队伍素质和知识技能结构有待提高,
管理信息系统并不完善。而且,银行在信贷工作中还可能要考虑到扶持地方经济、帮助
国营企业脱困、发展重点产业等因素,授信决策不是完全建立在资信因素匕。
中国的商业银行的人民币存贷款的利率仍受到控制。在存款方面,除了保险公司五
年及3亿元以上的存款允许由双方自主决定利率外,其余各项人民币存款利率均由人行
统一规定。在贷款方面,人行也规定必须在一个范围内浮动。这两方面就决定了银行人
民币存贷款的利差收入幅度。
中国的商业银行所面对的许多企业客户的经营不够规范,财务报告不够健全可信,
有关个人客户的资信信息也相当匮乏,使得银行很难准确地衡量贷款人的资信水平和还
贷能力。这就导致中国贷款市场缺乏层次感: 。方面,由于许多企业财务报告上的问
题.银行难以准确地评估其资信水平:另⋯方面,由于我国利率没有市场化,中央银行
直接调控各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而不是通过调控贴现率来间接调控各家商业银行
26
的存贷款利率,因而银行无法根据客户的资信水平充分调整利率。所以,银行业务往往
集中在少量优质企业上,争夺这些客户的竞争十分激烈。
不过,经过近几年的新一轮银行业改革,中国的商业银行已经消化了一些历史包
袱,转换经营机制的步伐正在加快,管理水平有所提高,经营活力也有所增强。一些银
行抓住管理体制、治理结构、经营机制、经营绩效等几个中心环节,正在逐步将自身改
造成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具有国际水准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预期,中国的~
些商业银行在未来的两三年之内,在净资产回报率等方面,可以达到或超过世界排名前
100家大银行的平均水平。
5.1.2银行零售业务的情况
零售银行业务指银行或其它金融服务机构向个人、家庭、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
务。由于各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市场环境、客户需求、银行业自由度、银行性质、银行
运作模式各不相同,不同银行对零售银行的理解差异很大,同一银行在不同阶段所指的
零售银行也各不相同。随着人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和金融意识的普遍增强,目前,多数国
内银行己把零售业务作为银行的主要发展战略。
国内银行零售业务可定义为: 商业银行或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服务机构向居民个
人、家庭、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活动统称银行零售业务,其中包括私人银行业务。按客
户需要划分,银行零售业务可分为以下几类:
(1).零售银行业务:以负债、中间业务为主,包括存折、存单、账户、借记卡业
务,向普通居民提供小额存款、取款、转账、缴费等传统的银行服务。
(2).消费信贷业务:以资产业务为主,指在消费者购买物品、服务时发放私人用途
的贷款,主要面向收入较低或财富较少的中、下等中产阶级提供住房信贷、汽车信贷、
耐用消费品信贷等信贷产品。
(3).信用号业务:不含借记卡业务,一般面向社会各阶层提供小额短期信贷、支
付、转账业务,集资产、负债、中间!ik务于一身。
(4).贵宾理财业务:属代客理财范畴,指向一般面向收入高或财富多的中产阶级以
上者提供资产像值、增值服务,如股票、债券、结构性产品等。客户需到银行网点的贵
宾理财室办理业务。一位客户经理要负责100名~200名客户。
(5).私人银行业务:属资产管理业务,一般面向新兴的富豪或家族性富豪权贵,提
供专属、隐秘、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包括海外基金、信托基会、私募基令等,目的是
帮助向海外转移财富、避税等。一位客户经理往往只向几人甚至1人提供全职服务。由
于不少公司为富豪本人全资或控股,一些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等同于私人银行业务。
国内银行的零售业务发展从银行卡大战开始,已经悄然蔓延到了以银行卡业务为核心
的大部分零售银行业务领域。国内在零售银行业务方面领先的招商银行,其“一卡通”业
务不仅做出了品牌,而且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到2001年底,招商银行发卡1668万张,
“一卡通”内存款总额638亿,占其全部储蓄存款的80%,并且招商银行的储蓄存款占全
部自营存款的80%以上,显示出其在个人银行业务上的实力。不过,随着银行业的压力越
来越大,近来其他银行对零售银行业务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2003年9月,中信实业银
行在沈阳、大连、青岛、南京、上海、杭州、福州、厦门、深圳和广州等城市同时推出了
经过一系列创新和整合完毕的个人贷款服务。中信高层人士透露,该行从今年开始已把零
售业务作为新的战略发展重点。这是一直以批发业务为主的中信第一次将零售业务提到了
战略高度。与此同时,一向以亲民形象示人的中国民生银行也大举零售银行旗帜,宣称“5
年内将私人业务总量提升至30%”。同样是在2003年9月,中国农业银行在发布其首张信
用卡——金穗信用卡的时候,表示计划在短期内使金穗信用卡的持卡人数量增加到1300万
人,成为国内最大的零售银行。一直以来在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中占比例很小的零售
银行业务,一时之间成为了众多银行眼中下一片待开垦的沃土。
在向零售业务进军的这些银行中,中信、民生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对零售市场的规划
显然更为完整。在大举发布各大城市个人贷款服务的更新版本之前,中信总行在2002年
已悄然完成了零售银行业务总部的设立,成为与公司银行业务部和资本业务总部并驾齐
驱的三大主要业务之一。2003年上半年,中信完成了一系列零售银行产品创新和项目开
发工作,包括开发二手房贷款、整合消费信贷产品、推出系列贺禧存单、力图加大收费
性中问业务发展力度等。
民生银行在2003年初制定了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战略决策,这在民生银行内部
被视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大举措。民生银行为此制定了以“住房按揭、银行卡、
自助银行业务”三大业务为重点,拉动个人业务全面快速发展的战略目标。个人业务的
发展将成为民生银行的核心业务发展内容之一。2003年,民生银行在北京、上海、杭
州、广州、深圳、南京等6大城市组建了按揭中心,使按揭业务得到集中审批、集中管
理,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有效地控制了风险。
随着中国居民生活的逐渐富裕,个人的资产,以及个人要求的金融服务逐渐增多,
对个人的金融服务、理财、投资就成为银行拓展业务的重点。随着这些业务逐渐形成规
模,零售银行业务将构成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并逐渐成为银行的主营业务之一。
在零售银行业务方面,除了各家银行加大了业务发展力度之外,还有一些情况显示
出了新的发展趋势,比如:零售业务外包、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零售业务渠道方面的合
作、银行与信托的合作、银行基金获准发行。
(1).银行零售业务外包
2004年上半年,继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起信用卡直销队伍以
后,中信实业银行也联络了一家外包公司准备进行直销。如果再加上最早为建设银行准
贷记卡做销售的联银公司,一批与银行合作的营销力量已经颇具规模。实际上,在个人
住房、消费贷款等业务上,也早就出现了专业的代理公司。最近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银
行的零售业务开始出现外包。如今,甚至有一些机构已经尝试进入个人理财规划这样高
门槛的业务领域,独立于银行的第三方理财专业公司开始初显雏形。
(2)。共用分行体系的探索
所谓“柜面通”,指几家银行之间通过基于银行卡业务的跨行通存通兑,实现网点
共享。2002年,天津的光大、招商、浦发、深圳发展四行开通了同城同存业务(即“半
柜面通”)。随后,南京、广州、深圳就先后有多家银行实现了这项业务。2004年6
月,上海包括深发展、中信、民生、华夏、招商、广发、兴业、光大在内的8家股份制
商业银行相互开放所有网点,实现了柜面通存通兑。数据显示:民生银行的Io个网点
和南京市商行的58个网点,2003年一年跨行存取款累计交易7584笔,金额达6756.06
万元。其中,南京市商业银行代理民生银行客户的业务笔数占89%。
“柜面通”产生的原因是为了解决制约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网点覆盖率低,但其意义却不止于此。“拒面通”的实现,实际上相当于打通了合作银
行间的存取款业务以及清算系统,为未柬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2001年9月,lo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签署了一份由中信实业银行起草的名
为《中国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合作协议》的文件,协议在lO家股份制商、lk银行合作的总
则、范围、安排等方面做出了框架性的规定,并更进一步提出了成立“中国股份制商业
银行战略联盟”的步骤。该协议中关于零售和网一L银行业务方面合作范围有如下规定:
在零售业务方面,协议行将在银行卡业务上创造条件,逐步实现网络、机具和商户
的共享。经双边或多边办商可通过彼此的银行柜台代理有关专项的收费业务:在网上银
行业务方面,协议行将创造条件,逐步实现网银客户的交叉认证.使协议行的网银客户
共享服务渠道,重点实现网上个人消费商户的共事。条件成熟时,可实现协议行之间的
网络互通和实时清算。
随着这些商业银行在零售渠道方面的合作,也许不久之后,我们将看到这些已经分
属不同银行的网点以及网络设施整合为一家独立的专业化的金融营销公司,从而实现银
行业内部风险管理功能与营销功能的分工。
(3).银行与信托的合作
2004年2月,中国农业银行开始销售一个名叫“避险增值类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
信托产品,该信托产品的发行人为中信信托公司,农业银行代理该产品的推介和资金收
付,并担任投资顾问。
根据该产品《资金信托合同》规定,所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投
资于到期日在2年以内的债券、央行票据,低风险信托产品,回购,新股申购等。产品
期限2年,一年后可申请赎回。投资起点为5万元,以200份合同为一个子计划,整个
产品预计将包含15个子计划,总规模将超过3亿元。显然。该信托产品相当于是一只准
货币市场基金。
与以往商业银行仅仅代理推介信托产品不同,农行担任了这个信托产品的投资顾
问,这在商业银行中是第一次。而代理资金收付和投资顾问业务,都是商业银行可以经
营的业务,不存在法律上的障碍。
与中国农业银行的情况类似,2004年6月,长沙市商业银行华龙支行与湖南省信托
投资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功地为其代理销售了信托产品“颐美一现代城”项目。
此举为该行带来了3000万元的存款,而且获得了可观的非利息收入。
一直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无法直接发起设立货币市场基金,而农行借由信托公司
的业务牌照推出产品,并作为资金代理和投资顾问幕后运作,从而巧妙规避了《商业银
行法》对银行经营范围的限制。银行与信托公司的合作,充分发挥了商业银行和信托公
司双方的特长,在现行的法律框架内,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投资产品。
(4).银行基金
2004年9月,国务院原则上同意了商业银行发展基金业务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随
即,工行、招行都透露了想要申请成立基金公司的意图,中行、建行也已经着手起草发
起设立基金公司的章程。据信,工商银行将成为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的首家试点。工
行的基金公司将在年内成立,而第一只基金将于新公司获批成立的一年之后发行。作为
中国金融业探索混业经营的第一步,商业银行成立基金管理公司无疑对中国的会融业具
有重大意义。
5.1。3银行批发业务的情况
在中国金融分业经营的环境下,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事实上并没有被严格
分割。因为投资银行业务主要包括证券发行与交易、重组与并购和资产管理三大块。而
受分业经营的限制,商业银行目前无法从事证券发行与交易,但是投行业务的其他两个
方面,商业银行却可以涉足。
我国目前开展重组并购和资产管理业务的政策环境已经相对成熟,因而,商业银行
在重组并购和资产管理方面的业务发展速度很快。以最早设立投资银行部的中国工商银
行为例,2002年投行部设立当年,全行境内实现投行业务收入1.43亿元,比2001年增
长20倍。2003年工行实现投行业务收入3.88亿元,增长了171%;今年上半年实现投
行业务收入5.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36%,在中问业务收入中的比重也相应提高
到10.5%。
5.2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策略
5.2.1理念更新。切实理解零售银行业务的本质含义,引入现代营销理念,建立“客
户中心型”组织结构,加快“大零售”发展战略的落实。正视银行己失去原来“朝南坐”
的地位,顾客才是真正的上帝。今后,企业法人不需贷款或贷款越来越少,个人贷款越来
越多,我国银行将由不能向消费者个人贷款,变革为以消费者个人贷款为主,并且业务重
点也由资产业务转向中间业务。应当引导银行员工克服认为个人零售业务是雕虫小技、难
以产生大的利润的想法,树立个人零售业务既是业务增长点,又是效益增长点的理念。
5.2.2市场定位。事实表明,银行零售业务在经历了初期的“突飞猛进”后,越发
需要加以细化。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锁定合理的消费群体,提供差异化服务眶成为零
售银行业务的新走向;及时发现市场的“盲点”,力求在竞争激烈的零售镶行业务领域
谋得一席之地,做到有重点地开展零售银行业务。其,满足个人支付需求的个人金融
业务。随着IT技术与网络的发展,传统金融企业的机构网点将逐步为网络所取代,虚拟
化已经成为金融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商业银行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支付方式的
自动化和电子化水平。其二,满足个人融资需求的个人金融业务。对传统的个人储蓄业
务注入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同时积极举办个人信贷业务。其三,满足个人理财需
求的个人金融业务。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信誉优势开展理财业
务。其四,满足个人多种需求的综合性个人会融业务。
5.2.3营销创新。“营销”一词必须被赋予新的含义——满足顾客需要。
①对客户营销方式的选择。银行向客户进行营销的主要方式有与客户面谈、进行各
种宣传推广活动和主动上门向客户推销。通过各种营销方式来区别不同市场,选择最有
盈利潜力的客户,集中资源提供最适当、最有效的服务。
②建立分销体系的策略选择。为适应银行集约化经营的趋势,银行产品分销体系的
建立要确定对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比如在银行卡业务中机具的维护由分销商来代理;
根据一定的标准选择合适的分销商,进而优化分销网络。
③正确选择营销目标市场进行细分。从地理角度进行市场细分,如在经济发达地区
可以全方位地发展高起点、高科技、高收益的零售银行业务,代客进行各类金融衍生品
交易、代客管理金融资产、网上银行服务等,以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潮流。根据客
户的知识背景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进行市场细分,银行提供个性化和贴身化的金融业
务;对一般客户的金融业务则应体现大众化和便利性。还可根据不同年龄层所拥有的资
财和生活方式不同进行市场细分。
④运用市场营销策略组合,促进零售银行业务全面发展。为适应我国居民收入分配
格局变化的趋势,实行分类营销和差别服务。在市场细分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收入阶
层,推出与之相适应的零售银行服务组合。对于低收入的工薪阶层应提供有特色的持家
型大众化服务;对高收入阶层以提供多晶位、高智能的商层次理财服务和信贷服务为
主。为适应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加快开发推广适用于居民购房、购车、子女教:育
等特定用途的业务品种,将消费信贷和各种代理业务与存款业务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以
贷引存、改进服务增加存款,吸纳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积聚或转移的资金。
⑤以银行卡营销为先导,带动零售银行业务营销的突破,把卡与存贷款结合起来,
把卡与消费结合起来,把卡与支付结算结合起来,互相促进。
5.2.4加强银行业务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一是改进现有服务
品种,完善功能,使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如以银行卡为载体,对已有的私人银行业
务品种、功能进行整合、完善,使银行卡具备~p多户、通存通兑、约定转存、自动转
存、电话银行、手机银行、查询服务、商户消费、ATM取款、CDM取款、自助转账、代理
业务、证券转账、证券买卖、质押贷款、酒店预定、网上支付、长话服务、IP电话服
务、外汇买卖等多项功能,借助多功能银行卡推动个人消费、外汇、证券、保险、基
金、债券、代理收付、消费信贷等各种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二是不断推陈出新,开发
新的金融产品,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和长期的支持。在研究竞争对手及国际先进银行的私
人银行业务产品类型的基础上,结合本行实际,积极丌发有市场潜力的金融产品,以满
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在丌发产:品的同时要做好售后服务以及产品的升级换代工作,包括
对金融产品的不断更替、包装、重组,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随着金融改革的进一步
深化,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的合作将更加密切,为银行提供更多的私人银行业务品种
创造了条件。各商业银行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打造品牌,因为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
务最能反映和体现其形象,银行也只有通过产品和服务一’能真正获得忠实的客户群,因
此商业银行必须做好品牌的定位和形象设计,努力推出能代表本行特色的“精品业
务”,树立安全、稳健、优质的名牌形象,增强银行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5.z.5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育不足,业务品种少,规模
小,收入占比不过5%一8%,向西方商业银行的收入占比达到40%,甚至更多。可以
蜕,中间业务是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具
有战略意义。因此要抓住机遇,加快市场的培育和发展。首先要继续发展传统中间业务
如代收代付业务,使银行的服务渗透到医疗保险、税收、加油、道路收费、停车收费等
社会生活各个角落。其次要大力开展新兴中间业务,如代理保险、代理基金、代理证
券、代理个人外汇买卖及个人理财业务。通过增加代理业务的服务种类和业务范围,积
极抢占未来的中间业务市场。
5.2.6提供综合化、全能化、个性化的私人金融服务。服务是商业银行的宗旨,也
是信誉的保证,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就是客户,只有立足于服
务,才能充分了解客户的新需求,不断完善服务手段,创立新的服务方式,树立统一的
对外形象。一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和服务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贯穿到整个业
务经营管理中,加强全员服务意识,做到上级行为下级行服务,二线为一线服务,后台
为前台服务,全行为客户服务。二要细分客户群体,提供差别化服务。根据帕累托原
理,银行80%的收入来自于20%的客户,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客户。对给银行带来
主要效益的客户,银行称之为优质客户,包括兰资企业员工、个体营业主、金融证券
业、律师、经纪人等高收入行业的从业人员、政府中高级公务员以及演艺界知名人士、
体育明星等,优质客户是同业争夺的重要目标。商业银行要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
方针,研究提供差别化、个性化的盒融服务方案和投资理财方案,实施优质客户发展战
略,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贵宾式服务,以产品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服务手段的
不断丰富,吸引和留住客户。同时,建立客户经理制,由客户经理直接为优质客户群提供
面对面、“一站式”的全程综合服务.通过接近客户、了解客户需求,捕捉市场信息,创
新和推广产品,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三要尽快推广和普及“综合柜员制”服务,使顾客能
够在一个窗口办理所有的银行业务,缩短客户等待的时间,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5.2.7加快银行业务电子化建设,大力开展网络服务。一要加快自助银行的建设以
及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服务系统的开发,对系统中已有的金融服务品种进行
不断的更新和完善,使大量的私人银行业务处理由客户借助营业网点的自助设备和电话
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完成,一方面满足客户对多种服务方式及产品的需求,另
一方面降低营运费用,减少柜台人员消耗,集中力量进行产品的调研、开发及营销。二
要加快银行卡网络系统建设和跨行异地联网工作,提高交易成功率,改善银行卡用卡环
境,全面提升银行卡服务水平,加快银行卡的发展。三是做好系统维护和保障工作,及
时处理由于通讯故障导致ATM机不能正常取款,POS机无法刷卡消费,电话银行、自助银
行等不能正常使用等问题。
5.2.8尽快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加快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私
人银行业务的开展必须要有坚实的个人信用基础,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完备的个人信
用制度,是发展消费信贷的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上海作为建立个人诚信系统的第一
个试点城市,目前已取得初步进展,己建立的个人诚信数据库集中了上海15家银行240
万人的个人信贷数据,上海有关方面正筹划将诚信数据扩大到个人交税、缴费、工商注
册和刑事犯罪记录的范围。目前需要总结经验,扩大试点范围,最终建立全国性的个人
诚信系统。随着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5.2.9加快培养和引进银行业务专业人才,努力提高私人银行队伍的整体素质。随
着私人银行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秀的决策管理人
员、优秀的市场营销人员和优秀的一线操作人员是保证私人银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
必备条件。其中,决策管理人员要负责研究市场需求、开发新型产品、实施管理控制:
市场营销人员负责宣传策划、推销产品、拓展市场:一线操作人员负责客户的接待、产
品的前台推』。和规范的业务操作。每一层次、每一岗位的人员均需具备相应的业务及管
理水平。为此,商业银行要尽早培养或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努力提高私人银行队伍的
整体素质,为未来竞争打好基础。同时.要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大绩效挂钩在
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分配比重,体现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分配差距,通过公平、合
理的分配机制,激励员工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
5.2.10制度及管理创新。现代商业银行更加注重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这就要求我
们的经营方式从以产品管理为主转向以客户管理为主,从无差异服务转变为差异化服
务,建立会融产品信息反馈体系和客户信息资源的开发运用体系,适应现代银行技术创
新趋势。按照客户要求发置内部机构,组建个人业务部门解决过去人为将存、贷、汇隔
离的问题,为个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超市式服务。加强对员工进行业务素质、理论知识
的培训,增加复合型人才比例。此外寻求并加强与国内银行加快在零售业务领域资源共
享、信息交换、规范竞争的合作。
5.2.1l整体开发创新。近年来金融“脱媒”现象日益明显,银行存款面临多方面的
分流压力,应当深入研究社会资金运动的新规律和对银行服务的新要求。在国内,去年
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莫过于银行、保险、证券公司之间开展的一系列业务交叉和合作,
银保合作,银证对接开展得热火朝天。为适应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保险市场迅速发展
的趋势,在遵守央行分业经营监管规定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交叉销售”,吸纳三大市
场间歇或沉淀资金,吸引“脱媒”资金归行。积极抢占代理开放式基金和债券柜台买卖
等新的市场先机。扩大营业网点代理保险业务,丰富代理保险品种。
参考文献
[1][瑞士]汉斯·乌里希·德瑞克, 《全能银行:未来的银行类型》中国金融出版
社,2003年1月第1版。
[2]舒志军张艳秋: 《走向全能化的美国花旗集团》,《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
4期,57-61。
[3]朱宝宪、唐淑晖: 《基于功能观点的金融体系改革理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
院学术论文,No.200117,2001年11月。
[4]郑文斌: 《也谈企业发展战略:战略的定义和价值》, 《中国管理传播网》,
2003年11月。
[5]高明宋宁陈继红: {21世纪国外银行业的发展及经营趋势》, 《城市金融论
坛》,2000年第4期,48—51。
[6]孙铭: 《“乔装打扮”农行染指货币市场基金?》,(21世纪经济报道》,2004
年2月12日,第18版。
[7]何自云: 《商业银行的边界:经济功能与制度成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
3月第l版。
[8][美]玛丽·J·克罗宁编著: 《互联网上的银行与金融》,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年1月第l版。
[9]郑先炳: 《西方商业银行最新发展趋势》,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10]孙伍琴: 《不同金融结构下的金融功能比较》,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12月
第l版。
[11][英]马克·卡灵顿菲利普·兰古斯托马斯·斯坦纳: 《银行革命》,经济管
理出版社,2003年lO月第l版。
[12]吴晓求主笔: 《中国金融大趋势:银证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4月第1版。
[13]马蔚华: 《金融电子化:金融创新与发展的动力》, 《国际金融研究》,1999
年第lO期,56—60。
[14]徐良平: 《金融媒介与经济增长——基于功能视角的考察》,西南财经大学经
济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5月。
[15]沈娟,2004: 《信息技术倒逼银行业随需应变》, 《困际金融报》,2004年8
36
月24日,IT3版。
[16]刘影: 《工行获批年内试水基金公司首只银行基金明年问世》, 《中国经营
报》,2004年10月25日,A14版。
[17]廖理汪韧陈璐: 《探求智慧之旅:哈佛、麻省理工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l版。
[18]张居正: 《上市与投行:112家城市商业银行的集体梦想》, {21世纪经济报
道》,2004年8月30日,第14版。
[19]郑文斌,2003: 《也谈企业发展战略:战略的定义和价值》,中国管理传播网
2003年11月19日,
http://manage.org.cn/Article/Class31/Class58/2003ll/2185.html。
【20]李硕柳瑛: 《谁在打银行蛋糕主意》, 《数字财富》,2004年第7期,
http://www.digitalfortune.com.cn/cn/issues/2004/7/text/t~7—21.asp。
[21]王丹: 《中小银行大联合宣言》, 《数字财富》,2004年第7期,
http://www.digitalfortune.com.cn/cn/issues/2004/7/text/t一7—23.asp。
[22]虞月君: 《有所不为有所为——从银行零售业务分类看国内银行零售业务发展
重点》。《数字财富》,2003年第7期,
http://w忡.digitalfortune.com.cn/cn/issues/2003/7/text/t一7—21.asp。
[23]于葵: 《逆水行舟,为的是不出局》,数字财富,2004年第8期,
http://www.digitalfortune.com.cn/cn/issues/2004/8/text/t一8一11.asp。
[24]Merton,R.C.,Bodie,z.,1993,Deposi t Insurance Reform:A
Functionai Approach,in A.Meltzerand C.Plosser.EDS.,Carnegie 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V01.38(June).
[25]Michael Meyer,1994,Culture Club,NEWSWEEK,July 1 l,38.
[26]Robert C.Merton,Zvi Bodie,etc.,1995,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Harvard BusiDess Press.
[27]Merton,R.C.,1995,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Finaneial Management,V01.24,No.2,Summer 1995:23—41.
[28]Dwight B.Crane and Zvi Bedie,1996,Forms Foltows Function:The
Transformation of Banking,Harvard Business Review.
后记
三年研究生的学习生涯即将随着毕业论文的完成而画上句号,但学海无涯,求知之
路依1日漫长。在这几年中,我又学到了许多从来未接触到过的知识,懂得了更多的做人
道理,结识了更多的朋友,这些都将使我受益终生。
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一一孙森教授,他待人温和,在学术上精益求精,一丝不
苟,对学生要求严格,悉心指导,在我学习和写论文过程中,不断地提出建设性意见,
使我顺利的完成了学业和学位论文。在这三年求学过程中,孙教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造
诣使我折服,对我的栽培之恩和巡行曛寻淳淳教诲,学生铭记于心,并鼓舞我不断前
进。
在这三年中,我同时还是一名田径运动员,所以我还有感谢刘小晖教授,他不但无
私地传授我训练方法,还教我做人的道理,而且对我学习扣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我心
中的感激非言语所能表尽。
此外,还要感谢我的几位队友,没有他们的关怀和帮助,我将无法顺利的解决好训
练和学业带给我的双重压力,在此谨让我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最后,妥将本论文献给我的家人,我将进而立之年,仍未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也没能给家里做出什么重大贡献,每念及此心中就感愧疚,现在我即将X-作,最想的就
是将来能让父母过上幸福的生活,希望在将来用我的学识给他们带来晚年的幸福,不辜
负他们对我的期望。
王鹏
2005年5月于天津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