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7902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国内投资挤出效应研究

武汉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国内投资挤出效应研究
姓名:张可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卢汉林
20050501
摘要
随着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FDI)规模的增加,FDI在促进我国经济快速
增长的同时,也对我国国内投资形成了挤出效应,给我国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
本文通过计量模型定量说明了FDI与我国国内投资,资本形成之间的关系,主要
研究了FDI对我国国内投资挤出效应的机制、成因和负面影响。
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总投资模型,实证检验了全国和各省市FDI对国内投资
挤出效应的态势,然后根据实证检验的结果,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研究
了FDI对国内投资产生挤出效应的作用机理,参照作用机理具体分析了FDI在我
国发生挤出效应的原因,以及对我国国有企业、民族工业和品牌等方面带来的负
面影响。最后分别在企业、行业和制度层面提出了避免挤出的对策。
【关键词】外国直接投资国内投资挤出效应市场内部化
Abstract
When FDI keep increasing considerably in China,it has contributed to
the fast—paced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On the other side,FDI exceed
a crowd.out effect to the domestic investment in China,which affected
China’S economy adversely.With an econometrics model,this paper tried
to disclose the relations among FDI,domestic investment and capital
formation.This paper also explained the cause and the procedure of the
crowd.out effect.
In the paper a general investment model was established,though which
the crowd-out effect in both regional sense and national sense was
examined statistically.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results,the mechanism and
the cause of crowd-out effect was analyzed in multiple aspects.The
practical impacts o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national industries and
national brands were also presented in this paper.To eliminate the
crowd.out effect,advices to enterprises,industries and local governments
were given in the last part.
Keywords:FDI Domestic Investment Crowd—out Effect
Market internalization
郑重声明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
文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行为,
本人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特此郑重声明。
学位黻作者。㈨:f弱
2005年5月13盯
前言
外商直接投资(FDI)既给东道国带来了资本流量,也给东道国带来稀缺的
无形资产,所以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欢迎,甚至发达国家也加入到了争夺外
商直接投资资源的竞争行列(The World Bank,2001)。OECD发展中心的一项对
44个发展中国家1986--1997年的收入增长因素进行估计的研究表明,在私人资
本流入中,外商直接投资和股权证券投资对国民收入增长具有正的、显著的、稳
定的强相关性,而短期和长期银行资本的流入对国民收入具有显著负相关。由于
股权资本能直接促进国内资本的积聚,或间接地促进技术扩散和提高市场流动
性,其中的外商直接投资还由于波动性很小,所以不容易构成对宏观经济稳定的
威胁。
要评估外商直接投资对某个国家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效应,仅仅分析正面效应
是不够的,因为对一个国家来说,随着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增加,外
商直接投资的边际效应会发生递减。因此,评价外商直接投资是否给一国的国内
投资带来了挤出效应是评价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效应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如
果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即取代了国内投资,那么外商
直接投资的流入非但没有增加一国的总投资或资本形成,反而挤掉了部分国内投
资,即总体上外商赢接投资会带来宏观经济负的外部性。
从理论上讲,因为我国长期以来秉承以“市场换技术”的FD[引进策略,
因此当我国获取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时,也必然伴随某些市场分额的让
渡,对国内企业的投资和发展产生挤出。由于区域和行业之间信息成本、投资环
境、集聚经济效应上的差别,区域之间、行业之间FDl对国内企业的投资挤出
也应该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选题的意义之一就是对这些理论猜想进行实际论
证。
基于此本文主要的研究内是,在我国FD!是否存在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
如果存在,那么挤出效应对各地区省市之间的影响强度又是怎样的?外国直接投
资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对国内投资产生挤出的,在我国又是哪些原因造成了外资
对国内投资的挤出?为了避免外资带了的负效应,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簏。
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是基于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FDI与
资本形成之间的关系,运用我国的数据对FDI挤出国内投资进行实证分析,定
量的说明FDI与我国国内投资,资本形成之间的关系。除了对全国数据进行分
析之外,本文还将各省份对FDI的挤出效应进行研究,了解挤出效应在地区之
间特点和差异。根据实证结果,说明我国应如何控制经济变量减小FDI挤出国
内投资的负面效应,为此提供政策建议。
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①历史分析。通过对FDI、资本形成、经济
增长等数据的历史纵深分析,从数据的表象中发现FDI挤出效应的趋势和特点;
②模型分析。建立总投资模型,研究FDI、国内投资、GDP增长等经济变量之
间的相互关系;③实证分析。根据模型分析的结果,对全国、各省的挤出的情况
进行描述,并解释挤出的原因和机制。
在结构安排上除前言之外,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已有研究成果。第一节介绍了关于外国直
接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第二节介绍了外国直接投资阻碍经
济增长相关实证,包括国外的实证及国内学者所做的实证,其目的是说明,外国
直接投资除了能够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之外,也会带来负的作用,有可能限制
了东道国的发展。第三节是国内外关于FDI挤出国内投资的相关研究。介绍了
其他国家关于FDI对国内投资挤出效应统计研究的成果和部分拉美国家挤出效
应的实例,以及国内外学者对于为什么会发生挤出效应的原因研究。
第二章采用计量模型对我国和各个省市FDl是否存在挤出效应进行了实证
检验。第一节通过对FDI、资本形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的历史数
据进行趋势分析和对比分析,从数据的表象上判断外国直接投资是否存在挤出国
内投资的现象。第二节引进一个总投资模型,根据中国实际情况确定对我国数据
进行分析的模型。第三节将我国及各个省市的经济数据代入总投资模型计算并检
验我国及各省市FDI挤出效应的情况。
第三章是对实证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第一节研究了在企业、行业和制度三个
层面外国直接投资产生挤出效应的作用机制。第二节重点分析了在我国FDI对
国内投资产生挤入效应的原因。第三节分析挤出效应会对我国带来哪些负面的影
响。
第四章是政策建议和结论部分,作为对前述各章挤出效应实证检验和原因分
析的进一步深化。第一节探讨了我国应该如何避免FDI对国内投资挤出效应,
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分别研究了我国避免外国直接投资负效应的措施。
第二节主要总结了本文的结论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促进
关于FDI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几十年来一直未曾中断,近年来,这
一问题又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其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经济全球化和跨国
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大多数国家都把FDI作为促进
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使FDI在世界经济中作用日显突出。第二,以内生
化技术为特征的新经济理论的发展。第三,计量经济学的新发展,如时间序列协
整概念和因果关系检验。由于以上三方面的发展,经济学家们近年来对FDI与
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国外理论研究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外国直接投资可以被视为一种资本在国家之间的流动,
因而可以用国际资本流动的框架来对它进行分析。早在重商主义盛行时期,经济
学家们就开始关注国际资本流动问题。这方面的理论流派很多,如重商主义的货
币中心说、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货币数量说、俄林的国际资本移动理论、金德伯格
的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理论、马克罗普的国际投资乘数理论、卢卡斯的内生增长理
论,等等。但这些理论不约而同地倾向于研究国际资本流动的短期效应及其对国
际收支平衡的影响,而对国际资本流动对输出国和输入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则很少
论及,或者言辞晦涩,或者一笔带过。
雷格那·纳克斯是从国际资本输入有助于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的角度进行
分析的。他1953年的著作《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被认为是研究国际资
本流动问题的名著,也成为探讨国际资本流入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影响问题的基
石。纳克斯认为,资本形成问题是不发达国家发展问题的核心,贫穷的恶性循环
是阻碍不发达国家资本积累的最主要的循环关系。资本的供给取决于储蓄能力和
储蓄愿望,资本的需求取决于投资的刺激。在不发达国家,资本形成的供求蕊方
面都存在着循环关系。不发达国家资本形成的障碍,从供给方面说是由于储蓄的
能力小,其解决方法是挖掘并化解农村中隐藏的大量隐蔽失业,并限制消费,弱
化消费的国际示范效应:从需求方面说是由于投资的引诱力不强,投资刺激的微
弱主要是由于市场容量太小,其解决方法是在各个不同的工业部门中同时进行投
4
资。他的观点倾向于肯定国际资本流入对接受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对于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传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如索洛
(Solow,1956,1957)模型只有非常有限的描述。该模型的假设前提是资本收
益是递减的,其结论是外国直接投资仅影响短期增长,成功地推进外国直接投资
的政策效应是短暂的,长期经济增长是由一些外生因素来推动的,这些外生因素
包括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增长,举例来说,若要使外国直接投资促进长期增长,其
本身是无法做到的,必须借助于持久的外部技术冲击才能达到。
相对于新古典增长模型来说,瓤增长理论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这个进展的一
个重要表现就是把外国直接投资引入到了长期增长分析之中来。Barro和
Sala.I.Martin(1995)认为,借助于某种渠道,外国直接投资可以对经济增长产
生长期的作用。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产生长期作用可借助的渠道之一就是技
术扩散。在经济发展中技术扩散(technology diffusion)起着核心的作用,一国
技术水平相对于世界技术水平的状态决定了一国的经济增长。可见,技术水平的
赶超进程,也即移植发达国家已有技术的程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发展中国家的经
济增长。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很多渠道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扩散,这些渠道包括
出口高技术产品、出口技术、培训人员等。人们普遍认为外国直接投资是发达国
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问技术扩散最重要的渠道。进行外国直接投资的主体往
往拥有世界上相对先进的技术,其研究和开发费用也占了世界研究开发费用的较
大比例。Findlay(1978)认为,外国直接投资可以通过传递效应加速东道国技术
进步的进程。
Balasubramanyam(1996)等人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因素是内生的,而外
国直接投资是资本、诀窍、技术的集合。外国直接投资可以对经济增长产生很多
方面的积极影响。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随着外国直接投资的强度增大
而增大,两者是正相关的关系。此外,外国直接投资能促进国内投资企业采用先
进技术,同时提供劳动力培训,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外国直接投资成为发展中
东道国人力资本积累以及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
外国直接投资可以通过将新的投入品与技术融入东道国的生产函数,通过资
本积累加速东道国的经济增长。芬斯特和马库森等人(1997)证明了这一点,他
们指出外国投资生产往往会采用更多种类的投入品,而外国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
企业有技术溢出效应,这将推动生产率的提高。
保罗·克鲁格曼(1979)在其贸易理论文献对技术进步的含义进行了界定,
他认为所谓的技术进步通常是指发达国家所进行的产品创新,或者是指发达国家
为获取“经济租”而进行的研究开发新产品的过程。此外,他还对技术追随者的
技术转让进行了界定,他认为技术转让是指发达国家国内进行的生产转向对外投
资进行生产的过程,即对外投资的过程。对外直接投资是技术转让的主要载体,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行技术转让,技术领先者仍然可以拥有某种程度的技术控
制,与此同时,外国直接投资还是发展中东道国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
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外国直接投资可以通过劳动力培训、技术消化吸收、管理
及组织创新等来扩张东道国的知识存量。De Mello和Sinclair(1995)指出,外
国直接投资即使在没有大量物质资本介入的情况下仍然可通过一些准投资安排
(租赁、许可证贸易、签订管理合同等)方式,来促进技术知识的转移。
Romer(1990)认为,外国直接投资的各种外部性及它们对长期经济增长的
影响,是内生增长模型的重要构成部分。Romer指出,外部性的存在是厂商与社
会投资收益率差异的关键所在。随着资本的积累,对单个厂商而言,其资本边际
产出递减,从而必然出现收益递减。而由于投资的外部性的存在,从而限制了社
会资本边际产出的下降,阻止了收益递减,保持了长期增长。因此可以说通过外
国直接投资进行的技术和知识转移,其外部性比引进新投入品大,技术转移是外
国直接投资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渠道,是东道国国内投资与技术进步的
催化剂。
二、国外实证研究
国外许多学着也从实证分析方面对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做了诸
多研究,例如:
Balasubramanyam和M.Salisu(1996)在新增长理论的框架内,检验了在采
用不同贸易政策体制的发展中国家中的增长过程中外商直接投资所起的作用。他
们使用了包含46个发展中国家的样本的横截面数据,研究证明,外商直接投资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道国的经济增长,而且其作用在采取外向型贸易政策的国
家要比在那些内向型国家更强一些。
Husian与Jun(1992)应用时间序列和横截面序列相结合的方法,对东亚国
家(不包括中国)1970一1988年的经济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外商直接投
资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Barrell和Pain(1997)通过模型分析了欧洲不断增长的跨国投资对投资圄和
东道国产生的广泛影响,尤其是对OECD几个成员国出口绩效的影响,计量了
外资企业的技术转让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德国和英国的技术进步,提出外国直接投
资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为了使企业特有的知识资产的充分利用,这意味着
国际投资是技术扩散的主要渠道。
Eduardo Borensztein(1998)在Barro和Sala.I.Martin理论模型基础上,用
20年间69个发展中国家吸收发达国家投资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检验了外商直
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是技术转移的重要机
制,比国内投资对本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大,但前提条件是东道国有吸收先进技
术的能力。
Raghuram G Rajah通过分析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检验了金融发展是否促
进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是否减少公司外部融资成本等问题。结果表明,t980、1990
年间许多国家的大量样本表明在有更发达的金融市场的国家中更需要外部融资
的工业部门发展得更快,而更发达的金融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国际资本大量
的自由流动。
G Lee(t986)等人研究了9个亚洲发展中国家中外国私人投资和外国援助
对经济增长和国内储蓄的影响。他们发现外国私人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在
统计上有显著的有利作用,对国内储蓄有正效应,但不显著;外国援助对国内生
产总值增长有正的但不显著的效应,对国内储蓄则有负效应。
三、国内实证研究
许多国内外学者利用中国的数据,对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进行了分析。一般都认为,外国直接投资促进了中国整体或地方的经济增长。
Wei(1993,1996)用中国城市的数据研究了开放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他发现1980—1990年出口与中国城市的高增长率有更强的正相关,而运用1988
—1990年的另一数据集,却发现对增长的贡献主要来自外国投资。他还发现,
沿海的14座开放城市有更为显著的高增长率,这种增长主要是由于它们对外国
投资和出口的有效利用。
Woo(1995)认为,外国直接投资与全要素生产率(TFP)有密切的关系,
因为外国直接投资的密度是经济自由度的一个很好的度量,经济自由度越高,全
要素生产率就应该越高。Dees(1998)的研究说明;外国直接投资有助于先进的
技术和思想在中国传播。
沈坤荣(1999)讨论了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对其与国际贸
易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外国直接投资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
而旦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正的影响。
罗云毅(1999)根据中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从投资
作为需求要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对中国经济增长中投资贡献率作了研究。他
采用了中国1952—1997年、中国福建省1978—1997年、美国1981—1996年、
日本1977—1995年和英国1985—1995年间各需求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的
经验数据,其研究表明,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陈国宏、郑兆镰、桑赓陶(2000)运用因果关系检验法和协整关系检验法,
对中国1981年以来外国直接投资与技术转移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经验研究,认为
外国直接投资是中国技术进步的重要原因。
沈坤荣、耿强(2001)构建了一个包含外国直接投资和人力资本的内生增长
模型,并运用1987—1998年中国29个省、市及自治区的有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认为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导致了经济增长率的增加,并且发现外国直接投资技术
扩散效应的发挥程度与人力资本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萧政、沈艳(2002)对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做了统计
分析,认为外国直接投资与GDP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外圜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
百分点会使GDP在当年增加O.0485个百分点,相应的,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
会使外国直接投资增加2.117个百分点。
第二节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阻碍
对于外国直接投资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经济学家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Easterly(1993)认为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会阻碍国内投资。当外资企业与国
内企业收益差距很大时,引进外资反而会阻碍经济增长。如果外国企业从事的是
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项目,就不会产生足够的关联效应(Rueberet a1.,1973)。
由于外国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还通常获得东道国政府税收和进出口方面的优惠
待遇,它们会利用(或创造)专利、商标、在产品市场上的垄断力量,设置进入
壁垒,从而窒息当地的企业家精神,挤出当地的投资(Papanek,1973)。Brecher
和Choudhri(1982)扩展了Bhagwati(1958)提出的“贫困化增长”的模型,
将贫困化增长归因于外国直接投资。Brecher和Findlay(1983)扩展了Johnson
(1967)的贫困化增长模型,提出了外国直接投资如何导致贫困化增长的渠道。
一方面引进外资扩大出口之后,东道国出口品生产能力的扩大会增加其出口品在
国际市场上的供给,而出口品供给的增加又使该出口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下
降。如果偏重于出口的增长造成的价格下降足以使国家的经济状况恶化。另一方
面,外资进入东道国,依靠其“产权优势”猛增挤占了国内市场,国内企业效益
下降,银行坏账积累,潜伏危机隐患。Kokko(1994)认为,当跨国公司在东
道国所占市场份额比较大,并且与本国技术水平差距太大时,没有证据表明FDI
对东道国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任何作用。
一、国外实证研究
很多学者从实证的角度考察了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对外
国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持怀疑和否定态度。
美国经济学家Gupta和Islam(1983)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时间序列与横截面
序列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方法,考察了1950—1973年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没有明显的作用。
Steven J.Most和HendrikVanDenBerg(1996)考察了11个撒哈拉非洲国家
经济增长同3个主要的投资资金来源(外国援助、外国直接投资和国内储蓄)关
系的实证数据。由于传统的横截面分析存在缺陷,他们应用了时间序列方法,先
进行单位根测试,继而详述反映揭示出的11国的变量的时间行为模型。结论是:
在某种程度上,国内储蓄似乎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比外国直接投资或外国援助的
作用更为重要,而后者的作用显著地因国家不同而异。
Joachim Scheide(1993)使用了两个数据集来分析国际资本流动对一些国家
经济发展增长的作用。他检验了低收入国家的追赶进程因吸收国外资本而变得可
能的假设,并最终否定了这种假设。虽然穷国多为债务国,但至少在一些时期,
债权国而非债务国的投资份额更高。所以,他认为国际资本的流入提高了接受国
的投资份额一说缺乏根据。
二、国内实证研究
由于理论研究方面的困难,我国的学者更多的是从实证的角度研究外商直接
投资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于外国直接投资促进经济
增长也有不同观点。
孙婉洁、臧旭恒(1995)估计了外资流入给中国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外资
流入后,一方面,央行的外汇储备增加,引起央行以外币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
币增加,导致国内货币供给总量增加,国内总需求膨胀,通货膨胀压力增大。此
时央行需要减少国内信贷,但这样一来央行调控经济的能力就受到限制。另一方
面,对于进入东道国的外资,东道国还必须要有一定的配套资金。这也会加大需
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他们的计算表明,每吸收1美元的外资,国内必须配
9
套18.1元人民币,其中需要从国内银行贷款8.5元。
姚洋(1998)曾用第三次工业普查的资料研究了非国有经济成份对我国工业
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他发现三资企业的技术效率明显高于国有企业的技术效
率,国外三资企业对同行业其他企业有正的外部性,而港、澳、台的三资企业对
同行业其他企业却有负的外部性。
宋泓和柴瑜(1998)运用“战略对比法”研究了三资企业对我国工业结构的
影响,他们发现,不论与我国所有工业企业相比,还是与剔除三资企业后的国内
企业相比,三资企业都降低了我国工业结构的整体效益。
李坤望和伶加栋(1996),通过一个比较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将外资对中
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解为几个不同的渠道,通过估计然后加以汇总,得出了1979
—1992年外国资本的流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结论是:外国资本对中
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统计上作用不显著: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活动各个方面的作
用比较显著,但影响有正有负。
贺执中和盛敏(1993)借助计量分析方法,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流量与行业投
向效应、资本存量效应、进出口贸易效应以及技术进步效应作了实证分析。他们
认为,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明显。
杜江等(2002)通过DF和ADF检验,利用协整技术,证明外国直接投资
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武剑(2002)以经济增长理论为背景,运用多维方差分析模型,对我国地区
间GDP差距、国内投资数量差距、国内投资效率差距、FDI数据差距、FDI效
率差距等关键变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DI的区域分布不能有效解释各地区
经济的不平衡状态,相反,国内投资的区域差距,特别是在投资效率上的显著差
别,是造成区域经济差距长期存在的主要因素。
一、统计检验
第三节挤出效应研究文献介绍
虽然FDI可以带来技术的溢出己基本得到了经济学界的认同,但在其是否
存在挤出效应的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一些争议。Lubiz(1966)研究了FDI对加
拿大资本形成的影响研究中,以面值计算的回归系数表明“⋯⋯1美元的直接投
资导致3美元的资本形成”(Lubitz,1966)。后来有一项对加拿大FDI的研究使
用了略有不同的方法,,以及稍长一点的时间跨度并用年度数据替代了季度数据。
该项研究发现FDI对资本形成的直接效应要大于FDI的数量。这就是说,FDI
除了对投资的影响之外,还对国内企业的固定投资起到了一些补充性的影响。但
是,FDI通过加速器对诸如出口(负)、进口(正)和消费(负)等其他变量的
间接影响,FDI对资本形成总额的效应就要小得多,仅有FDI流入量的一半多一
点(UNCTAD,1999)。
Borensztein,Gregofio和Lee(1995)使用了1970一1989年发达国家对69
个发展中国家FDI流入量的年度数据,研究了FD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该研究
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并不存在挤出效应,反而会刺激国内投资,国内投资的增加量
约为FDI流入量的1.5—2.3倍。UNCTAD(1999)则研究了39个国家(主要是
发展中国家)1970一1996年FDI对东道国国内投资的影响,经济计量研究表明,
中性效应占主要地位的有19个国家,挤出效应或挤入效应占主要地位的共有20
个国家。就地区格局而言,亚洲国家普遍是中性效应和挤入效应,而拉丁美洲国
家则普遍是中性效应和挤出效应,而在非洲国家,三种效应都存在。
Markuser,Venables(1999)认为FDI在经济体制不完全和不完全竞争条件
下会给东道国既带来受益,也会带来成本。Aitken,Harrison(1999)也得出相
同的结论,引进外资对国内生产率的影响有正负两个方面。近期对企业水平的调
查发现FDI可能并无外溢效应,而是存在着负效应(Haddad,Harrison 1993:
Chung 1998;Aitken,Harrison 1999)。对转型经济国家FDI外溢效应的研究也
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在捷克(Djankov,Hoekman 2000: Kinoshita 2001),以
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Koning,1999)FDI存在负的外溢效应。
国内也有学者就FDI对中国国内投资的影响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江小
娟、李瑞(2001)通过对FDI与我国各工业相关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在某些
行业上存在着外资的挤出效应。赵波(2001)研究了跨国公司对中国国内企业的
挤出效应,分析了跨国公司的挤出策略,提出了中国企业的反挤出效应对策。汪
兴波(2002)认为,在加入WTO之后,外资企业对中资企业事实上形成了挤出
效应,在短期内形成了某些负面影响,但总量增长掩盖了中资企业的相对弱势,
改变这种非均衡增长格局非常急迫。程惠芳、张声洲(2003)通过模型分析结果
表明,1958—1978年,在没有国际产业资本流入的条件下,中国储蓄率与投资率
的变化呈很强相关性。但在改革开放后的1980.2000年,随着外商对华直接投资
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的相关系数明显下降,国际产业资本流入对
中国国内投资己产生一定的影响或“挤出”效应。
二、挤入挤出的实例研究
一些学者研究了南美和亚洲的一些国家的实伊j,这些实例提供了行业层面挤
出效应影响的例证。如在阿根廷的电信私有化过程中发生了挤入,国外投资者签
订的私有化协议的主要部分是促进国内分包商的发展,而且这些分包商看来发展
的很好(Chudnovsky,Lopez and Porta,1996)。最近英特尔决定在哥斯达黎加
建立一个大型的微处理器生产厂,这无疑会对该国国内资本形成作出贡献。显然,
这种投资不会替代当地的企业,因为当地这样的企业并不存在,甚至连潜在的都
没有。据估计,享有出口加工区待遇的英特尔子公司将引起大约40个当地供应
商进行投资,当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大约占产出总额的15%,这些产出几乎全
部用于出口(EcLAc,1998)。另一方面,当地企业家们抱怨英特尔的投资吸引
了大批熟练的程序员,使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被挤出。
大量依赖FDI的东亚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的例子表
明,FDI对国内投资的间接影响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主要投资
于与微电子有关的新兴行业,但也投资于玩具以及用于出口的消费品生产
(Jomo,1997)。如果没有跨国公司,这些投资也许根本就不会进行。然而在一
开始,许多外国子公司主要是进行组装,同国内经济的其他部分几乎没有联系。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才开始出现了国内的服务和投入品的供应商。
采矿业和其他原料开采项目也通常很少产生上游和下游的联系,因此这些项
目即使对国内投资有间接影响,其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在没有所需专有技术并
缺少资金的国家(如非洲的一些国家)中,FDI可以直接通过外国子公司的投资
对东道国的资本形成作出贡献。但在有一些国家,同一行业已经存在竞争性的国
内厂商,FDI就可能会产生挤出效应。最近智利铜矿业的外国投资可能就属于这
样一种情况。智利国家铜矿公司(CODELCO)是世界上最大的铜矿业,所使用
的技术也是一流的,它原本是能够对这个部门进行进一步投资,很明显外国投资
的进入挤出了它的部分投资。(Riveros,VaRer,and Agosin,1996:Agosin and
Benavente,1998)。
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选择了促进新产业中的国内投资,而不是依赖FDI。这
是韩国和中国台湾限制FDI投向某些高技术产业的理由。在这些情况下,政策
制订者认为国内企业事实能够立足于高新技术产业,而且这种的远见卓识终于得
到了补偿,高新技术产业在这两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很好(Amsden,1989、Wade,
1990)。但在许多情况下,~个新的高技术行业中出现成功的国内生产者是不太
可能的,或者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其结果却不肯定。代价高昂的鼓励国内企业进
入高技术产业的例子是巴西80年代初的信息科学政策,该政策限制FDI投向信
息技术产业,这些限制导致国内投资也很少投入这些产业,这一政策在计划到期
前就废止了(AgosinandMachado,2003)。
三、为什么会有挤出
挤出或挤入既可以发生在金融市场,也可以发生在产品市场。
如果跨国公司用从国外筹集的资金进行投资,东道国的投资总额就会增加。
相反,如果跨国公司在资金短缺的东道国贷款进行投资,这会使东道国国内利率
提高,有些国内企业可能因此无法借到款,这一部分国内投资将被挤出。另一方
面,如果相对于东道国金融市场来说外国资金流入的规模很大,那么就可能会导
致汇率上升。从而降低东道国的出口竞争力,抑制对出口市场的投资。在这种情
况下,并购(尤其是证券投资)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要大于新建投资。因为收
购之后的资金进入东道国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因此增加外汇供给)的机会要比
新建投资大的多。而新建投资中的一部分资金投入很可能会用于支付东道国以外
国家的进口资本品(uNcTAD,1999)。
金融市场挤出的产生不受行业的限制,而产品市场仅当企业来自同一行业时
才会产生挤出。因为为了避免同效率更高的外国竞争者进行竞争的可能性,国内
企业会放弃某些投资项目。由于MNCs天然的优势,外商直接投资会增加相关
产业工资水平,造成国内企业的就业减少(Driffield 1999)。均衡工资的增加对
某些产业以及这些产业所在的地区会有严重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因为两种原
因:一是面对产品市场竞争的增加,国内企业减少生产;二是对要素需求的增加
导致要素价格上升,面对要素价格的上升国内企业减少他们的就业水平。
Driflield(1999)所谈到的劳动力市场的负面效应同样适用于资本市场。如果外
国企业有很大的生产率优势,那么他们可能为资本品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在那
些外资大量流入的产业,资本品的成本增加,国内企业的投资将会减少。
对于东道国投资总额的净效应则取决于被释放出来的资源的用途。如果这些
资源转移到了当地企业拥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活动中,那么在东道国的整个经济中
就不会发生投资的挤出。而且,FDI还可能迫使当地竞争者提高效率。从而增加
其投资和盈利能力。要得出挤出的一般性结论,必须考虑所有这些动态的次一轮
的影响(uNcTAD,1999)。当国外投资者所建立的与当地企业的前向或后向联
系,外国子公司的投资引起其他外国企业或国内企业对上游或下游生产进行新的
投资,或提高了金融中介的效率时,就会产生挤入。
在与国内生产者已经存在的领域进行的外国投资相比,将新产品和新服务引
进东道国国内市场的外国子公司(所用的资金来自东道国以外)更有可能对资本
形成产生有利的间接影响。在后一种情况下由于国内生产者还不具备从事这些活
动的知识,因此国外子公司对东道国资本形成的影响将是积极的。如果FDI进
入了东道国已经存在竞争性国内企业的行业,那么外国投资活动可能会夺取在没
有外国投资时国内企业可以获得的投资机会。换句话说,这类FDI减少了国内
投资,因为如果没有国外投资者的进入,国内生产者本应立即或在将来进行这样
的投资。Aitken、Harrison(1999)解释这些矛盾的结果用‘锦l场偷抢”(Market
Stealing)也就是挤出效应,他们认为即使技术外溢存在,由于外国企业比国内
企业有更高的效率,外国企业可能抢占国内企业的需求,迫使他们削减生产,这
种负的竞争效应可能超过技术外溢的积极效应,对国内企业的业绩带来净的负效
应。Aitken、Harrison认为,FDI的负效应可能只是短期的、临时性的。因为从
长期来看,最低效率的国内企业将退出市场,外国企业的生产率优势通过劳动力
的流动转移给国内企业,最终提高整个产业的生产力。Blomstom(2000)认为
在那些国内外企业技术差距非常之大的国家,FDI的技术外溢会很小,这就使得
国内企业被从国内市场上“挤出”(Blomstrom,Kokko,Zejan2000)。在新兴
经济国家,FDI流入经常代表着对当地企业的“死亡判决”(death sentence)。因
为政府对当地企业的长期保护,使得他们没有与拥有各种技术优势和金融优势的
MNCs竞争的能力。
但是即使在国内投资者目前还没有能力从事的新活动中,也许在将来会形成
国内企业从事这些活动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FDI可能抢先占据了本应由国内
企业进行的投资,而国内企业经过适当的培训,应能成功进入该行业。如果有恰
当的政策,这些政策可以成为决定FDI对东道国投资的间接影响的熏要因素。
4
第二章FDI对我国挤出效应实证研究
第一节FDI挤出效应宏观分析
一、我国FDI、固定资产投资、资本形成和GDP概况
为了对我国FDI挤出效应进行有效地实证考察,本文收集了1983--2004年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GDP时间序列数据(见表1)。为
了统计方便,本文在整体运行态势,以及一些部分的经济计量分析中将外商直接
投资额用相应年度的贸易平均汇率换算成了人民币(单位为亿元)。再次,本文
用换算后的FDI值除以当期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得到各年份额外资依存
度。最后为了增加可提供分析的样本数,本文提供了1983—2004年的FDI和GDP
相关数据,使得在分析FDI对GDP的滞后供给效应以及FDI存量与GDP变化
的弹性关系时能够保持20对的样本数,提高计量分析的精度。
二、我国FDI、固定资产投资、资本形成和GDP运行态势分析
根据表1中的数据,我们通过对其相对数的观察可以得到FDI、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资本形成以及GDP的基本运行轨迹图(见图1、图2)。
从图l中可以看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本形成和GDP的增长趋势基本
是一致的。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走的是一条投资拉动型的道
路,而在1993年到1998年FDI增长出现了偏离现象,其增长速度要远远高于
同期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本形成的增长,虽不排除其它因素的影响,但现
象的存在仍可以说明FDI的增加可能对当期的国内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
从1998年开始,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和市场需求的限制,我国FDI增长出现
了下降趋势,但在2000年马上出现重新上升的势头,FDI的运行轨迹与固定资
产投资、GDP的轨迹也逐步相拟合。这说明随着引资结构的优化,FDI的挤出
效应在逐步降低。
表1我国FDI、固定资产投资和GDP概况
年份FDI(亿美固定资产投资本形成GDP(亿元) 外资依存度
兀J 资额(亿元) (亿元)
1983 6 4 1430.1 2005.0 5957.4 0.00884
1984 12.6 1832.9 2468.6 7206.7 、0.01592
1985 16.6 2543.2 3386,0 8989.1 0.01916
1986 18.7 3120.6 3S46.O 10201.4 0.02069
1987 23.1 3791.7 4322.0 11954.5 0.02267
1988 31.9 4753.8 5495.0 14922.3 0.02497
1989 33.9 4410.4 6095.0 16917.8 0.02894
1990 34.87 4517.O 6444.0 18598.4 0.03692
1991 43.66 5594.5 7517.O 21662.5 0.04153
1992 110.07 8080.1 9636.0 26651.9 0.07512
1993 275.15 13072.3 14998.0 34560.5 0.12127
1994 337.67 17042.1 19260.6 46670.0 O.17081
1995 375.21 20019.3 23877.0 57494.9 0.1564S
1996 417.25 22974.0 26867.2 66850.5 0.15100
1997 452 57 24941.1 28457,6 73142.7 0.15042
1998 454.63 28406.2 29545.9 76967.2 0.13250
1999 403.19 29854.7 30701.6 80579.4 O.11179
2000 407.15 32917.7 32499.8 88254.0 0.10239
2001 468.78 37213.5 37460.8 95727.9 O.10426
2002 527.43 43499,9 42304.9 1 03935.3 0.10035
2003 535.05 55117,9 51382.7 l 1666l,8 0,08034
2004 606.3 58620.3 59930.0 136515 0.07161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50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圈1全社会同定资产投资、赉本形成以及GDP的轨迹图
6
图2 FDI、全社会固定费产投资、赉本形成轨迹图
从表1提供的数据还可以看到我国外资依存度的变化轨迹(见图3)。联系
图3和图2、的数据轨迹可以发现,从1994年到2004年虽然FDl的增长要快于
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本形成的增长,但相应年度的外资依存度却在不断
降低,这说明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更多的是源于国内投资的拉动,也从反映出
FDI与国内投资的良性互动远未形成,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猜想外资的利用存在
着一定的挤出效应。
圈3 1983--2004年我国外资依存度
第二节理论模型
为了评估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国内投资产生的挤入或挤出效应,必须首先
构建一个总投资模型。较早的投资函数经验模型是建立在加速原理基础上的加速
模型,改变资本存量的愿望而引起的投资需求,不取决于对产出的需求水平,而
取决于对产出的需求变化。加速模型的一个显著不足是,它只能计量产出的序列
回归系数,投资的就无法计量。后来的可变加速模型克服了这个缺点。可变加速
模型的基本观点是,资本存量由资本的相对使用成本和产出水平共同决定。在此
基础上,Jorgenson(1963)认为,资本的使用成本实际上是一个关于资本品价格、
税率、利率和折旧率的函数。Jorgenson的这一观点成为后来新古典投资理论的
出发点。Brainard、Tobin的投资理论又重新回到了凯恩斯时代,将资本的需求价
格和供给价格直接联系起来。在《通论》中,凯恩斯指出,只有当投资的边际利
润预期(投资的边际效率)等于利率时,或者说,用利率作为贴现系数的边际投
资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新生产的资本品的边际供给价格时,投资收益达到最大。
以此为基础,Brainard、Tobin提出了“q理论”,把投资看作是资本的市场价值
与它的重置成本的比率q的正函数。当q的值大于1时,投资行为将会出现,因
为增加资本的成本将小于资本收益的现值;相反,当q小于1时,企业的资本需
求可通过获得接管现有公司和它的设备,而不是通过新投资得到较好的满足。总
的说来,q值越大,投资率也应当越大。可是,“q”投资模型的经验估计以及基
于这种估计的预测,似乎不是很成功(Abel,1980;Summers,195l:Hayashi,
1952)。
在此笔者借鉴Agosin和Mayer(2000)研究拉丁美洲时所做的模型,并根
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作一些适时的修正。首先构建一个总投资模型,一定时期的总
投资等于来自国内和来自国外的投资总和,即
‘=L,+I,,,(1)
在大多数情况下,国外的投资被认为就是外商直接投资,这种理解过分简单
化,因为FDI并不等于外国企业的新增投资,FDI是一个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中
的一个概念,而投资是国民收入中的一个实际变量。近些年来,由于收购兼并的
大量兴起,FDI并不一定变成实际的真实投资。在此我们将外国投资看成FDI
的函数,通常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到实际形成投资有一个时滞。在这个模型中我
们假设为两期时滞;
,rf=l;c,of+y1只一l+妒2f一2(2)
从外商直接投资接收国的观点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可以被看成是外生变量,
因为它依赖世界经济环境和跨国企业的战咯等因素的影响。
来自国内投资1d的影响因素很多,有大量的文献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Id
(Rama 1993;Serven 1993)。一般来说,投资是一个对应于意愿投资与真实资
本存量之间差异作出调整的变量。意愿投资就是国内企业意愿(理想)的资本存
量。两者之间之所以有差异一方面是因为企业面临流动性限制,另一方面是因为
投资的调整需要时间。
I“=2(《.,一K“)(3)
,,÷
“却代表国内企业的希望的资本存量
^却代表国内企业的实际资本存量
其中z<1
在这个模型中,意愿的资本存量水平与期望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有关系,
同时与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之间的差异有关系。这里不考虑资金的使用成本——
利率。因为多数经验研究证明发展中国家中,金融抑制比较普遍,尚未发现利率
于投资之间的显著性关系,因此我们的模型中不包括利率作为解释变量。(Mandel
and Tomsik 2001,Bosworth、Collins,1999;Agosin、Mayer,2000)。因此,t
期的期望资本存量可重新写为:
x:,,=九+氟G?+≯2y。(4)
q代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Yt代表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差异
其中鹳、欢>O
考虑到资本形成的规律,有
KdJ=(1一d)Ka』一I+LJ—l(5)
其中d代表折旧率
将(4)(5)代入(3)可得
jd,,=以十卉G8+苁y,+M却一】+彳,却一2(6)
9
其中
氟=晚+五2(1一d)2K¨一2
葫=五萌
唬=^砍
^’=A2(1一d)
再将(2)和(6)代入(1)可得
,,=以+爿G。+砍J,,+yof+∥if—l+∥;f一2+甜巾一l+爿,。J-2(7)
其中
¨=∥l一五
%=%一^2(1一d)
如果预期是理性的,那么g=Gr,在适应性预期的条件下,我们假设
Gfe=刁lGH+呷2Gf一2(8)
将(8)代入(7),并两边同除以GDP可得
‘=口+属(4-届f—l 4-履f一2+A1,一1+屈‘一2+屈Gf一1+成Gf一2+‘(9)
其中
I——投资率(投资tGDP)
F—FDl流入量占GDP的比率(FDI/GDP)
o——GDP增长率
o——常数
e——序列非相关(假设)的随机误差
我们使用以下系数来测定一个较长时间内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的挤入
挤出效应:
2

Σ∥,
7/"=—上生—一
1一Σ∥,
J-3

决定挤入还是挤出的标准是看万的值和显著性,存在三种情况
在Wald检验下,如果不能拒绝假设Ho:丌=1。这就意味着在长期,FDI/GDP
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变成I/GDP的一个百分点的提高,说明跨国公司的投资
与国内投资是平行的,FDI为中性,既没有挤出效应,也没有挤入效应。
如果检验拒绝零假设Ho:,r=1,并且万>1,这就说明存在挤入效应1单位
的FDI带来了超过1个单位的总投资,此时Σp1。
如果检验拒绝零假设Ho:石=1,并且丌<l,这就说明存在挤入效应1单位
的FDI带来了超过1个单位的总投资,此时EB<1。
在E B≠1的情况下,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道国产生了宏观经济的外部型,如
果是挤入效应说明了正的外部效应,如果是挤出效应则说明产生了负的外部性。
第三节数据和模拟结果
一、数据来源及解释
所有变量数据由于都是比率数值,所以消除了时间序列的价格因素。所有数
据都来源于《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及《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至2004
年各册。全国和大部分省份是采用的1985--2004年20年数据的回归。部分省市
由于数据的缺失,我们采用的是1988--2002年或1988--2004年数据的回归。
二、全国数据及模拟结果
本文将利用1985--2004年共20年的统计数据,来检验FDI对中国大陆地
区总投资的影响。上述总投资方程的1个变量与7个自变量的数据见表2,其中
I是总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在统计年鉴中称作资本形成率或投资率,
It_1、I。一2是I的1期和2期滞后变量。Ft是用当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乘以
当年美元平均汇率换算成人民币,在除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得到,F。一,、F。一2为
其1期和2期滞后变景。G是各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由各年统计公报的
数据得来。
通过excel对表2全国1985--2004年全国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从分
析数据中可以看到模拟结果并不是很理想,调拯后的R2为O.625,R2偏低。7个
自变量中Ft、Ft.1、Ft.2、It-2系数的t检验普遍不显著,因此回归结果不理想,
可信度有限。我们去掉2002--2004年的数据,使用1985--2001年的数据,并去
掉一个可信度最差、检验最不显著的变量Ft_2后进行回归,模拟结果就比较理想。
这时7/"=O.465,对7/"进行Wald检验的P值等于0.0198,在5%的显著水平可以
拒绝万=1的零假设。结果说明,FDI在对我国的国内投资存在挤出效应。
表2 8个变量的数据
年份I Ft Ft一1 Fl一2 It-i It-2 Gt一】G【一2
1985 38,50 0.54 0.4l 0.21 34.50 33.00 15.2 10.9
1986 38.00 O.63 0.54 0.41 38.50 34.50 13.5 15.2
1987 36.70 O.72 O.63 0.54 38.00 38.50 8.8 13.5
1988 37.40 0.80 0.72 0.63 36.70 38.00 11.6 8.8
1989 37.00 0.75 O.80 O.72 37.40 36.70 11.3 11 6
1990 35.20 0.90 0.75 0.80 37.00 37,40 4.1 11-3
1991 35.30 1.07 0.90 O,75 35.20 37.00 3.8 4.1
1992 37.30 2.28 1.07 0.90 35.30 35.20 9.2 3.8
1993 43.50 4.59 2.28 1.07 37.30 35-30 14.5 9.2
1994 41_30 6.24 4.59 2.28 43.50 37-30 13 5 14.5
1995 40.80 5.45 6.24 4.59 41.30 43.50 12.6 13.5
1996 39.30 5.19 5.45 6_24 40.80 41.30 10.5 12.6
1997 38.00 5.13 5,19 5.45 39.30 40.80 9.6 10.5
1998 37.4(1 4.89 5.13 5.19 38.00 39_30 8.8 9.6
1999 37.10 4.14 4.89 5.13 37.40 38.00 7.8 8.8
2000 36.40 3.82 4.14 4.89 37.10 37.40 7.1 7.8
2001 38.00 4.05 3.82 4.14 36.40 37.10 8.O 7.1
2002 39.20 4.20 4.05 3.82 38.00 36.40 73 8 O
2003 42.30 3.80 4.20 4.05 39.20 38.00 8.O 7 3
2004 43.60 3.68 3.80 4.20 42.30 39.20 9.1 8.O
表3全胃数据回归结果
调接
年份Ft Ft一1 Ft一2 It-i It-2 Grl Gt一2 F值
的R2
1985
0060727 0107237 -0 08854 0.905083 .O.18777 0.456963 一0.48466
—— 0 625 5.524
(0.0843) (0.0809) (-0.134) f-3 3901 (-0 735) (2 8935) f-2.768)
2004
1985
1 336724 .0.75232 .044866 O.192345 0.329986 0161914
— O.89 22 76
(4 7910) (·3 792) (-2 353) (1 9332) f4.0882) (1.3994)
2001
说明:上方数据为回归系数的值,下方数据为5%显著水平下系数的t检验值。
三、各省市数据模拟结果
对全国各个省市的模拟结果见下表4,其中西藏自治区和重庆市由于数据不
足,不在研究范围之内。天津、山东、黑龙江、四川、陕西、甘肃、吉林、山西、
新疆9个省市的回归结果十分不理想,或者调整后的R2太低,或者回归系数大
部分不显著。
由表4模拟结果,计算并检验万值,结果如表5表。结果显示,FDI对各个
省份国内投资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里是通过检验万值
与1的显著性关系来说明各个省市是存在外国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
还是挤入效应,但并不是表明石值越大,挤出效应越强,或者说7/"值越小挤入效
应越大。这里的//"值只仅仅是说明了是否存在挤出或挤入。
在东部地区,是以挤出效应为主。东部的11个省市中,除了天津和山东两
省市回归结果不理想,难以判断存在何种效应,江苏、广东、福建、海南、辽宁
5个省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浙江和河北存在明显的挤入效应。而北京、上海回
归结果得到的石值经过Wald检验,不能拒绝万=1的零假设,因此可以认为石接
近1,因此判断在这两个地区存在中性效应。
在中部地区,以挤入效应和中性效应为主。江西、安徽FDI对国内投资的
影响为中性,在湖北、湖南是挤入效应,仅河南一省存在挤出效应。其他3各省
黑龙江、吉林、山西效果不能确定。
西部地区,FDI对国内投资主要表现为挤入效应。除四川、陕西、甘肃、新
疆4个省份效应不确定外,效应确定的5个省份,有云南、青海、贵州、内蒙古
4个省份存在明显的挤入效应,只有广西一个省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
表4各省市数据回归结果
调整
省市Ft Ft一1 F【_2 It—i lt-2 Gt—I Gt一2 F值
的R2
1.12136 0.45292 -0 2011 0 91957
北京0 85 16 6
(2 217) 12 076) (-2.055) (3 6146)
0.53875 1 0014 -0.4576 0.50524 -0.4757
上海0 80 15 7
(3.616) (4 655) (-2.720) f3 395) f一2 247)
1.66415 -I 16141 017442 .o 37862 0 3227l
江苏0.9l 32.77
{5.2519) f一3 960) (2 2613) (·3 259) (6 059)
一040629 O.5412l 0.7380l -00639
福建O 88 28 2
(-2.094) (2.8865) (7.2831) (一3.5 16)
3.26127 .3 9307 2,7148 04588 0.602l
浙江086 23 O
{2.7231) (-2 731) (2 0850) (2.0390) (3.7397)
1.312966 o 652403 0.20711
河北0.94 92 0
(2.0819) (4 6080) (2 0487)
044266 0.13866 .0 2122 0.4430
广东O 85 24 7
(31068) (3.8739) 《一1.875) (I 934)
O.49666 .0,30413 0.57867 -007632
海南O 80 l 3 l
(2 6032) f-1,796) (1.8649) f3.3106)
0.70606 .091077 0 50702 -004458 一0.1720
辽宁O.88 19.9
(2.5402) f-3168) fl 9730) (·2 219) {一1 815)
I 39783 0 39424 014975 .0.65285 0.46673
安徽0 83 25 3
(2 4486) (2.0276) (I 9992) (-2.9357) (3.3761)
1 67493 -0 64094 o.37229 -1.1438 0.54576
河南0 88 33 6
(4 5082) (I.9963) (2.4398) (-3.120) f2 2774)
1.1304 1 08198 061117 .076577 -o 2033
江西0.80 13.7
(2.7254) (I.9352) (4 3332) (-5 245) f-21 221
I.55282 0443947 0.13722 0.31134
湖北0 8I 12 l
(2 3682) (1 9556) (2.5677) (2151)
1.69835 0 32119 0.48269 一0.2692
湖南0 81 12 9
‘2,4712) (1.9991) {2.4592) (-I 937)
0.8392 .04952l 0.77072
广西0.78 l 7 2
f3.5435) (-3 274) f3.380)
4.4356 4.2958 0 6314I ,0.60732 -0 848l
云南0 73 6.69
f2.6279) (1 8694) f2,0178) 卜3.631) (_2 577)
内蒙12.3719 3.51909 .o.64667
0 7I 10 l
f5 3613) f3.2286) r五.393)
1.8460 0 7667 09270 0.7836 一2 66413
青海0 98 82.9
f3.4244) f2 7142) (4.3700) f3 6188) (-2.5441
41.477l -344298 064418 0.78182
贵州0 70 9 l 8
f4 5523) f-3,7708) (3 2636) (3.3348)
.2.45524 2 75933 l 60156 一0.45433 -0.33133
宁夏0.83 16 5
(一1.971) (1 8472) r6.2398) (-2 532) (-3.974)
说明:(1)上方数值为回归系数的值,下方数值为5%显著水平下系数的t检验值。
(2)划“一”空格表示该变量统计不显著。
表5各省市万值及检验
地区挤出效应中性效应挤入效应效果不确定
江苏(0 5706 0.0153)
东部
福建(0.5149 O.0114)
北京(I 4987 01708) 浙江(2 2107 00214) 天津
广东(0.4796 0 0198)
地区上海(1.1809 0 1943) 河北(3.7772 0 0067) 山东
海南(0 3686 0.0693)
辽宁(-0 321 0.0277)
中部
河南(0 5827 0 0175)
江西(1 9161 0.I 708) 湖北(3,7075 O.0059)
黑龙江
吉林
地区安徽(1.1927 04106) 湖南(2.4872 0.0306)
山西
云南(8.9469 0.0072)
西部
广西(0 561 3 0.0413) 宁夏(1.6379 0 2346)
青海(16 357 0 0098) 四川I、陕西
地区贵州(16 543 O 0044) 甘肃、新疆
内蒙古(9.6504 0.0121)
说明:省市后面的括号中,前~数值为7/"值,后一数值为对7/"进行Wald检验的P值。
第三章挤出效应成因及负面影响分析
通过第三章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结论:(1)FDI对我国大陆地区
的国内投资在整体上存在挤出效应:(2)FDI对我国不同地区国内投资的挤出效
应由东向西渐次减弱;(3)在东部地区省份挤出效应占主导地位,而在中西部省
份中性效应和挤入效应占主导地位。
那么为什么在我国和东部地区FDI对国内投资存在挤出效应?本章我们将
首先在理论上分析外资流入对国内投资的作用机制,然后根据机制作用,分析
FDI对我国国内投资挤出效应产生的原因,最后研究FDI挤出国内投资对我国有
哪些负面的影响。介于本文的研究重点,对于部分中西部省份的中性和挤入效应
产生的原因我们将不作分析。
第一节外资流入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机制
我们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探讨外资流入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机制。下
文就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外资对内资挤出效应的微观分析,即企业层面的分析
外资对内资的挤出效应最明显的是发生在微观层面,主要指的是跨国公司对
国内企业的挤出。这种挤出效应的机制主要表现为;
从需求面来看,或者说,从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的外部竞争看,跨国公司以
商品倾销或补贴为手段在第一阶段占领国内市场份额,然后在第二阶段单独取得
市场份额扩大带来的利润增长,从而挤出国内企业。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跨国公
司产品具有更吸引消费者的特点,从而使消费者转而消费产生的福利,且由于外
商产品与国内厂商产品互为替代关系,消费者并不区分产品的来源。挤出的机制
是通过商品倾销、补贴占领国内市场份额,从而使国内厂商市场萎缩,是需求面
的挤出,可以带来短期的负面效应。
从供给面看,或者说,从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的内部竞争看,跨国公司通过
合资企业的形式,加强学习效应,旨在全面收购合资企业,从而全面取得国内市
场的份额。合资企业走向终结的最大可能是被一方收购。考虑到合资企业的终结
与市场份额的重新划分是直接相关的,因此,外资方以股权收购的方式结束合资
26
企业,其实质也是对国内企业的一种挤出。这种挤出机制是通过合资企业取得学
习效应而最终通过收购合资企业来消灭国内企业,从而实现市场份额的完全独
占,是供给面的挤出,往往带来长期的负面效应。
微观层面的挤出效应具体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起作用的:
1、技术的负面溢出效应——制约国内企业的技术能力。总的来讲,在适当
的条件下,外国直接投资是一种转移一揽子资本、技能、技术、品牌,并进入己
建立的国际网的非常有效率的方法。它还可以通过示范和竞争给本国技能创造和
本国企业带来有利的溢出效应。在本国技能和能力不足的地方,外国直接投资有
时可能是提高技术和进入高技术活动的唯一方法。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J下是
这种有利的溢出效应客观上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了负面影响。非主观控制的伴随而
来的负作用制约了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能力与投资潜力。在很多
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所得到的都是创新的结果,而不是创新过程本身。因此,它
能有效地使能力发展到某种水平,但无法超过,《发展经济学前沿问题》一书称
之为“技术转移的截止”。。它减少了吸收发展中国家自身的技术开发,也减少了
与大量国内技术基础设施的联系,从而减少了有利的外部性。
在国际分工格局中,跨国公司把东道国作为其生产基地、制造中心来看的,
这决定了在技术分工上他们只转让标准化产品生产加工技术,而上游的研发技
术、下游的营销技术以及涵盖全部流程的管理等软件技术很少,上游产品工艺技
术和产品开发技术很少。在与可口可乐公司合资过程中,我国装瓶商获得了先进
的生产能力、一定程度的先进营销和管理经验,提高了竞争力。但可口可乐公司
始终控制着可口可乐饮料价值链,直接控伟4浓缩液制造和研发,并通过控股装瓶
商间接控制装瓶、库存、分销、市场零售、客户关系等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圆。在其分享各个环节利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控制,它可以顺利推
行全球战略而不必受制于制造商、经销商。合资的可口可乐罐装厂的竞争力依附
于可口可乐跨国公司,发展前景有限。
更为严重的是,外资选择国内具有一定实力和效益好的企业合资,合资后多
数企业取消了原有的技术开发机构,弱化了企业自主开发技术的能力,企业的技
术依赖性增加。更有甚者,外资企业大量从国内企业中挖走人才和技术,导致技
术逆扩散。
。vN.巴拉舒伯拉曼雅姆主编:《发展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
页。
。杨柳勇著: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用外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8
页。
2、消费的示范效应——抑制国内资本积累。对居民来说外资流入的挤出效
应可以归结为消费的示范效应,如果外国投资的项目仅增加国内消费的奢侈品供
给,那么这种投资很可能损害而不是改善东道国的长期经济发展远景。其原因是
这类投资项目会把国内资源长久地固定在奢侈品的生产上,因而使国民经济倾斜
发展。“潜在的国内资本来源的使用可能受到示范效应引起的不满意和缺乏耐心
所严重阻碍”。。另外,这类外国直接投资会刺激国内富裕阶层的奢侈性消费,使
这些阶层同社会其它阶层疏远开来。从而导致不良的社会性后果,许多拉美国家
的情况正是这样。一些拉美经济学家指出,拉美大陆上的富人采取的消费方式,
加剧了他们和穷人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使富人与其他人之间在政治上和文化上
更加疏远了。。相反的例子是日本在引入外资的使用上很大的一部分用于技术引
进和公共基础事业建设。
二、外资对内资挤出效应的中观分析,叩行业层面的分析
从行业层面来说,FDl的对国内投资挤出效应的存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
用机制:
1、结构性挤出效应一一行业结构失衡。合理的工业外资行业分布结构应该
是以外资补充国内的瓶颈行业,以促进结构优化。但如果外国直接投资并不是主
要补充国内的瓶颈行业,而是进入国内企业已经比较成熟或者市场化程度已经很
高的行业,必然会加剧市场竞争,甚至恶化市场环境,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
如80年代中后期,能源、原材料、采掘等基础工业己成为瓶颈制约我国发展经
济发展的瓶颈行业,但当时我国依然是改革初期的产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向
轻工业,向下游产倾斜,结果造成外资的行业分布结构失衡,以致在国内形成内
外资同构竞争的局面。另外,由于国家引资政策约束的软化,各级政府和部门政
出多门、竟相优惠、低水平重复引资屡见不鲜,以致加剧了内外资的同构竞争。
这种局面至少造成两方面不利影响:一是客观上限制了技术的纵向扩散,另一方
面使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竞争加剧,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加剧了产业结构
失衡,个别行业甚至出现了三资企业替代内资企业的势头。@
2、市场的挤出效应——占领潜在市场。外资进入发展中国家后,在同发展
。纳克斯著:《经济发展问题的某些国际方面》,转引自郭熙保主编《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463页。
。埃普里姆·艾沙著:《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问题》,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第32页。
。陈国宏著: 《我国工业利用外资技术进步关系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
中东道国原有工业的竞争中,凭借其先进的技术、长期的经验、强大的实力和良
好的经营机制等优越条件,往往获得竞争优势,挤占和垄断东道国市场。
不论是在拉美地区还是我国,外资挤占甚至垄断国内市场的状况的确己经达
到了很严重的程度,其表现之一即为外资企业驱逐民族品牌。外国直接投资企业
挤出投资国的民族品牌是其全球化经营战略的一部分,对投资国品牌的侵蚀可以
保持其品牌的统一性和其垄断地位。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畸
型,他们的民族企业还停留在为外国企业加工生产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
的水平,只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产品加工基地,这也必然造成了其民族品牌的丧失。
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无法让一个民族提升对品牌一一这种无形资产重要性的认
识。在拉美国家的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始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992年,巴
西和墨西哥初级产品在出口商品中的份额仍分别高达42%和47%,而东亚新兴
工业化地区的韩国和中国台湾省都只有7%。。所以,从投资国的主观动力与受资
国的客观实际两方面看都使民族品牌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某一阶段中的必然
牺牲品。其表现之二为外资企业的外资控股率逐年上升。我国1997—1999年外
资企业中的外资控股率分别达到了65.9%、67.1%和68.3%。在各个行业的外资
企业中外资控股率均超过了50%,除了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中外资控
股率低于60%外,其余均超过了60%。其中,1999年,地质勘查和水利管理业,
农、林、牧、渔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的外资企业中外资控股率平均己上升到75%
以上。这些现象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是普遍的。
三、外资对内资挤出效应的宏观分析,即制度层面的分析
从宏观层面来讲,由于国内融资体制方面的缺陷和其他政策方面的因素影
响,也造成了外资对内资的挤出与替代。
1、由于金融抑制,资金难以在地区间、行业间充分流动和有效配置,以至
于盈余部门的资金闲置与某些部门的资金短缺同时存在。国内储蓄存差的不断扩
大与外资流入额的继续增长反映了国内一些部门的资金闲置与资金短缺的结构
性矛盾。在融资出现因难的情况下,有着投资饥渴和预算软约束的地方和企业只
能依赖于外资,这其中引进技术的一部分外资并不是为了利用外国的真实资源,
也没有带来国际上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而仅仅是满足资金的结构性不
足,导致外资间接替代内资来推动国内生产资源的职能。
2、政府为平抑资本项目顺差所采取的冲销政策干预所导致的对国内投资的
。郭金龙著: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国际比较》,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第219页。
抑制。在开放经济下,一国货币供给的基础货币等于央行的国外净资产(外汇储
备)加国内信贷。因此,由于外资净流入导致的外汇储备增长将对货币供给扩张
形成压力。其传导机制为;
资本项目顺差和经常项目顺差——外汇市场供大于求——外汇储备上升一
一货币市场非均衡。为此,货币政策有两种选择;冲销干预,即用紧缩国内信贷
的办法来抑制国内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如收缩对各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和非冲销
干预。
(1)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冲销干预政策下的投资挤出。在外资以长期资本
为主的情况下,使资本流入国无法获得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效应,在抑制国内投资
水平时,事实上形成了一种外资对内资的挤出和替代,使国内应有的投资水平下
降,即造成通缩。在1995年和1996年央行采取冲销干预外汇市场,分别购入
220亿美元和314亿美元,由此放出基础货币2.247亿元和2.818亿元。o中央银
行采取的对冲政策,通过控制贷款规模、减少专项贷款、回收对商业银行的再贷
款、发行金融债券和办理国债回购等形式,对以人民币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
货币增多进行中和操作,对这两年通货膨胀率的降低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应该
看到,对冲政策虽然可以缓解其对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的压力,但外汇占款过多
仍然可能成为国内资金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央行面临通货膨胀和资金短缺的两
难选择。当大量资本流入而又缺乏控制时,外资流入只能转化为中央银行的外汇
储备,在中央银行国外净资产剧增的情况下,只有不计后果地投放基础货币,造
成国内需求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会使限制性的货币政策失效。从东亚和拉
美各国的经验来看,这种中和性的货币政策在防止真实汇率升值方面缺乏效率,
在短期内可能有效,对长期是无效的。
(2)对金融经济的影响:非冲销干预下的金融风险。非冲销干预实质是将
资本流入货币化。在非冲销干预下,外资大量流入将扩张国内金融体系融通的资
金量,如果该国金融体系脆弱,存在大量弱质银行,金融监管不力,存在道德风
险,则极易形成过度借贷综合症,形成通胀,引起经常项目的巨额赤字。
另外,信贷的可得性也是影响国内投资的重要决定因素(Blinder and stiglitz,
1983)。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利率受到管制,并往往低于市场利率水平,导致信
贷需求量很大,而金融机构的贷款决策又受行政干预的影响,因此,信贷市场可
以提供的信贷数量就显得很重要了,当金融机构压缩信贷规模,而企业又无法从
其它渠道融资时,企业只能缩减投资规模。因此,我们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
。武剑著: 《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99页。
30
即国内投资的减少,可能源于外企在国内市场的融资行为,恶化了国内企业的金
融约束,挤出了国内企业的融资渠道。
第二节FDI对我国发生挤出效应的原因
一、结构性挤出
即流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进入了竞争性的行业或者是已经市场化
了的产业,通过其政策优惠及自身优势大量挤占国内市场,限制了国内企业的投
资。
第一,外资优惠政策造成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不平等竞争。改革开放以来,
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缓解当时严重的资会
短缺和提高企业技术水平。1980年,政府创造性的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宣布为经济特区(1988年又增加了海南省),在经济特区,外企可以享受许多优
惠政策,比如在外汇和土地使用上,政府管制很少,税收的优惠幅度非常大,实
行两免三减半政策,5年之后的税率也仅为25%。即使在非经济特区,外企的税
率(33%)也要低于国内企业(比如国有企业为55%)。1984年起,政府又相继
设立了沿海开放城市,在那些城市,外企可以享受到类似于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
据估计,最近几年,外资企业实际平均税率约为22%,在最初获利的10年内,
平均只需负担3.75%的企业所得税。另外,国内某些行业的市场准入,政府实行
先对外后对内开放政策。政府的优惠政策,确实吸引了大量国际产业资本的流入,
但也造成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不平等竞争,外企享受着国内民营无法享受的优
惠。Li(2001)等人研究发现,外企的进入,对中国非国有企业冲击很大。
第二,外商投资开始由原先的出口导向型,逐渐变为市场导向型。在整个
80年代,外商投资的规模较小,占GDP的比重从未超过1%,直到1994年底,
60%的FDI集中于出口密集型行业产品。按照Dunning(1985)的理论,那时的
外商直接投资属于出口导向型(Export seeking),与国内企业的竞争就比较小。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和相关法律的日趋完善,在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快速扩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投
资比重不断攀升。同时,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增加和市场需求的快速膨胀,外商
投资开始由原先的出口导向型,逐渐变为市场导向型(Marketing Seeking),出
口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开始下降,国内市场销售收入比重上升(见表6),
中国国内市场己成为许多跨国公司重要的目标市场。Motorola公司在1990年代
中期,正是凭借在中国市场上的优异表现,弥补了该公司在其它市场的巨额亏损,
从濒临破产的边缘起死回生。外商投资这一战略性改变,直接导致国内市场竞争
异常激烈起来。原先依靠经营机制灵活和市场不规范得到迅速发展的乡镇企业,
逐渐被淘汰出局,国有企业因僵化的经营机制和缺乏有效的激励监督制度,也产
生了大面积的亏损。
表6 1994--2002外商投资企业销售收入和出口额(亿元)
1 年份销售收入(亿元) 出口额(亿美元) 出口,销售(%)
I 1994 5528.81 347,13 6.2786
1995 9022.6l 468.76 5.1954
1996 10815.2 615.06 5.6870
1997 13019.6 749.02 5.7529
1998 15604.6 809.62 5.1883
1999 17966.6 886.28 4.9329
2000 22545.7 1194.4】5.2977
2001 26022.08 1332.35 5.1201
2002 31189.27 1699-37 5.4486
2003 43607.63 2403.37 5.5114
资料来源: 《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
第三,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总体上存在结构相似性。衡量FDI对国内产业
的影响可以用“结构相似性系数”来衡量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的行业结构是否一
致。假设A为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的产业结构,B为国内企业的产业结构,XAi、
XBi分别为产业i在外资和国内企业所占的比重,则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的产业
结构相似性系数SAB为:
。,————i—一
S。。=ΣX。X。/、/Σx三y, l , Y 1 1
这个系数在1985年为O.497,在1995年为O.824,。这说明外资企业的行业
结构与内资企业由分工明显转为相互接近,外资企业具有全面扩张和分散化的趋
势。如以28个主要制造业行业为例,从1985年到1995年,三资企业具有分工
特征的部门,由过去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7
个行业扩张到1995年的16个行业,其中:皮革毛皮及羽绒制品、服装及纤维制
。扬帆:《人民币汇率研究——兼论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涉外经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0
年版,第216页。
32
品、电气机械、橡胶制品、塑料制品、金属制品、家具制造、木材加工和其他制
造业上升为专门化部门,而且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工业、医药制造、黑色金属
冶炼和纺织业的专门化指数也具有较快的上升势头。。如果说改革的初期外商对
于我国弥补产业空缺,优化产业结构方面有积极的推动效应,那么当改革进行到
一定阶段,外资全面扩张时,我们就需要重新考量外资对产业优化的推动作用了。
二、弱关联效应
也就是说,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没有建立与上下游产业的联系,没有刺激
上下游产业的投资,也就不可能有挤入效应。
第一,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并不是关联促进度最强的产业。在投入产出
分析中通过计算感应度系数。反映不同产业部门的影响程度,系数值越高,说明
该部门为了满足总需求增长而应该增加产出数量,我们将这样的部门称之为后关
联产业。促进后关联产业发展一般是供给政策的重点,目的在于为经济发展提供
配套和基础条件。根据中国1997年投入产出表的计算结果,商业部门的感应度
系数最高,其次是种植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钢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其
他普通机械制造业、有机化学产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煤炭采选业、其他化学
产品制造业、石油开采、棉纺织、造纸、塑料、汽车工业、电气、电子元件制造
业、金融业等。。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投资与这些感应强度比较高得基础原
材料和配套产业,有利于为加工工业发展提供足够的配套产品,延长产业链条。
而通过对外商直接投资得投资行业得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外商直接投资的主
要行业分布中,排名前两位的的是房地产业和制造业,并没有商业、种植业。而
投资比例最高的制造业中,大约60%分布在消费品工业,在重工业的投资比重
只占40%多一些,。这一方面造成本来需求饱和产能过剩的消费品市场竞争环境
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最终消费品对上下游产业的投资刺激有限,特别是向后的
联系效应。
第二,跨国公司通过大量独资化,实现“市场内部化”,降低了外部溢出效
应和关联效应。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趋
势,即“独资化”趋势。1997年,独资企业合同外资首次超过合资企业,1998年
外商独资经营企业所占比例首次超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成为我国主要的外资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理论、实证和政策》,中国计划出版
社2001年版,第176页。
。赵晋平t 《外商投资产业趋向分析和展望》,国研网(www.drcnet.corn.cn)
。郭克莎: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管理世界,2000年第4期。
表7 2000--2003年FDI行业分布比倒
行业2000 200l 2002 2003
农、林、牧、渔业0.0166018 0.0191718 O.019484 0.018706
采掘业0.01 43260 0.0173008 O.0110168 0.006286
制造业0.6347609 0,6593229 0.6977244 0.690327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0550689 0.0484829 0.026071 4 0.0242ll
建筑业0.0222381 0.0172086 0.0134382 O.01 1434
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0.0001181 O.0002238 0.000132 0.000332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0.0248529 0,0193888 0.017319l O.01621 1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O.02 10687 0.0249324 O.O 176828 0.020859
金融、保险业0.0018738 0.0007524 0.002022l 0.004336
房地产业O.1143935 O 1095737 O.1073656 0.097853
社会服务业0.0536768 0.0553533 0.0558076 O.059078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0.0026005 0.0025308 0.0024282 O.00238{
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0.001 3376 0.0007671 0.0007165 O.OOlO引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0.0014007 0.0025692 0.003745 0.004835
其他行业0.0356816 0.0224214 0.0250464 0.042071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年鉴2002数据整理
利用方式。此后,外商独资企业所占的比例一直急剧增长,从1998年的41.8%
增加到2002年的69.18%。大大超过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企业所占的份额,成为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主流方式。
独资化之所以会兴起,按照邓宁教授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跨国公司无
不力图保有自身的“所有权优势”,因为这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跨国
公司直接投资的前提。从保有所有权优势看,独资化是最好的选择。它能最有效
地保留公司总部的核心技术、经营理念,做到将所有权优势完全内部化,不受外
部不完美市场的干扰。“所有权优势”必然带来“市场内部化”,独资是实现内
部化的最佳方式。跨国公司将不仅向一个个单独的企业进行投资,往往是对一个
产业的上、中、下游各个阶段的产品或相关联的企业、行业进行横向的投资,或
者是对生产、流通、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纵向或系统的投资。投资从
零散选择转向行业进攻,规模化、系统化程度加强。据统计,来华投资的200
多家大跨国公司每个项目的平均规模达1000万美元以上,既投资最终产品,又
上零部件,既抓生产环节,又搞开发、销售和售后服务,对相关产业也进行配套
投资,并有选择地在中国各地设点。
目前独资化的企业基本都是大型的跨国集团,其独资化的最终目标是形成独
资集团。这个过程可能是先实现中国总公司的独资,然后再将集团内下属的子公
司逐步独资化,会收购我们的本土企业,最终形成独资集团。这种情况下跨国公
司在中国的独资集团的实力是非常大的,这种独资集团的实力达到一定规模就有
可能形成行业的垄断,这将是很可怕的。通过合资的方式,我们可以从国外先进
技术的溢出效应和联动效应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而独资化将彻底粉碎
“以市场换技术”的想法。
三、政策制约
现行的一些政策因素也限制了对上下游行业的前后联系效应。如现行的生产
型增值税不利于外商采购国内的机器设备,因为我国对于国产设备加工的产品,
设备转移价值不享受出口退税政策,殛同时,我国政策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内
采购中间产品可以享受出口退税政策,但出于出口退税程序复杂,时间长,挤占
了大量的经营资金,不少外资企业放弃了这一优惠政策而转向国外采购。
第三节挤出效应的负面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大举进入已经市场化了的行业,过其政策优惠及自身优势大量
挤占国内市场,限制国内企业的投资,对国有企业和民族产业带来负面的影响。
同时,跨国公司通过独资化实现市场内部化的趋势,对我国自有品牌和技术创新
能力造成了很大的负效应。
一、对国有企业的冲击
l、外商直接投资剧增,制约了国有企业的投资规模。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增
加,需要数额相当大的人民币配套资金,导致财政与信贷双重失衡。1992年,
我国为了保障引入外资,使货币投放比上年增长36.4%,达11 58亿元,为此后
出现的高通货膨胀埋下隐患。外商对基建的投资额约有40%转化为消费基金,形
成对生活资料的巨大需求,而且外资企业高收入高消费的示范效应,引发了企业
间工资的攀比,引起需求拉上型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近几年“三资”企业出
口创汇增加很快,有利于我国外汇储备扩大,但也加重了中央银行以外汇占款形
式投放货币的负担;同时,出El意味着使用国内资源而不能同比例向国内市场供
应商品,加剧了物价的上涨。通过上述传输渠道,在1993,1994年这两个引进
。朱劲松: 《外国壹接投资在中国资本形成的效应》,亚太经济,2001年第3期。
外商投资高峰年,通货膨胀率猛升到13.2%和21,7%,宏观经济过热增长。为实
现“软着陆”,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基础货币投放量。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公式:
△NFA=△H—ADC,变形即△H=△NFA+/XDC,可以看出,中央银行可以一
手抓#t-?L(ANFA),一手抓人民币(ADC)来调控国内基础货币。但要利用外
资,增加外汇储备,.A.NFA这部分几乎无法压缩,只能压缩内资企业的投资规
模。
2、外商直接投资剧增,不利于国有企业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从资金来源
看,外商投资企业的大多数资金并非来源于母国或国际金融市场,而是来自有利
润的再投资和当地借款。当地借款则多是可用于其它生产性用途的国内储蓄。外
商投资企业以高利回报吸引国内储蓄,导致国有企业资金匮乏。从资金投向看,
外商出于盈利目的,多投入劳动密集型的轻工、纺织、电子装配等行业,如广东
省1992年吸引这类外资占87%,这种投向引发对能源、交通、原材料的极大需
求,而这些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对内资企业已有“瓶颈”制约作用,外商直接投
资剧增,使国有企业的结构调整犹如冰上加霜。
从产品销售市场看,外资企业的出口在近几年增加很快,但必须指出,不少
产品,国内企业已具有生产和出口能力。例如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加工业产品,本
来是我国进行国际竞争的优势所在。在进口国按原产地规则对进口实行配额的限
制情况下,外资企业对国内企业出口产生了“替代效应”。外资企业与国内其它
产业关联小,出口对经济增长的牵引作用大大降低。这在近年港澳台地区对国内
投资中表现十分突出。
3、外资企业享受多种优惠待遇,国有企业处于不平等竞争地位。为了吸引
外资,我国对“三资’,企业的待遇优厚,从其入境投资、经营、生产、销售到
外资撤回、利润汇出可谓应有尽有。单从税负方面看,虽然国有企业的税率经过
改革后,由原来的55%降到33%,表面上与外资企业持平,但后者可以享受多
种形式的税收优惠措施,如低利率和定期减免税。据测算,近年全国外商投资企
业的平均税率约为22%,受优惠政策最多的外商投资企业,在从开始获利的10
年内,平均只需负担3.75%的企业所得税。除了通过正常途径享受税收优惠外,
外商企业还可采取许多手段如调弃4股本、转移价格、分配假利润避税,谋取不正
当收入。
在并购热潮中,外资企业往往选择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或企业中的精华部
分,而把企业原有的债务、离退休人员、富余人安置等包袱留给老企业,使其苦
不堪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PPG公司仅投资300万美元就以60%的股权与南昌
化原厂的核心部分合资,而配套设施被排斥在合资范围之外。外商企业本身具有
优势,又享有优惠待遇,极少有冗员负担和社会负担,容易获得超额利润。他们
用高价争夺国内紧缺的资金原材料;用高薪招揽入才,奖励销售人员,成为人力、
物力资源的汇集地,又进一步获得比较优势,产生“漩涡效应”,国有企业很难
与之进行平等、持久、有效的竞争。
二、冲击民族工业发展
外商直接投资挤出国内投资,挤占国内市场,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了
很大的冲击。自从1992年4月香港中策公司拉开并购中国企业的序幕之后,许
多跨国公司也相继掀起了并购中国企业的狂潮。其特点有:(1)参与并购的企业
数目众多。目前排名世界前500名的跨国公司大多都己涉足了这场并购。如美固
的摩托罗拉,德国的大众汽车、西门子,日本的松下、日立,法国的铁雪龙等等。
(2)速度快、规模大。从1992年4月起到目前为止,我国现有的近12,000
家大中型国有企业中,己有约5,600多家被外资企业并购或与外商企业合资。
这种状况仍在发展。啤酒行业60多家大中型工厂己有50多家与外商合资或将要
合资:玻璃行业中最大的5家企业已有3家合资,另外两家企业正在合资;电梯
行业最大的5家企业均被外方控股;家电行业中的18家国家定点企业己有11家
合资;化妆品主要被150家外企控制:医药行业有l/6被外企控制;电子百强企
业中外商投资占1/3,彩电行业15家显像管企业有14家合资;饮料工业产量估
计30%以上己被外资企业占有;洗涤用品行业中大企业几乎全被外商合资。(3)
跨行业、跨地区并购。例如香港中策公司先后在北京、山西、福建、辽宁、浙江、
江苏、四J||等地收贿国有企业,涉及轮胎、橡胶、啤酒、电子、医药、食品、水
泥等多个行业。西方跨国公司莫不如此。(4)并购的基本做法就是控股51%或
51%以上。如在家电合资企业中,外方控股企业占75%以上,股权比重一般为
55%至60%。目前,中外合资企业中,外方控股企业占总企业的比例仍在急剧增
加,中方控股比例急速下降。1995年,机械工业当年签约的外商控股企业占当
年签约总数的46%,首次超过中方控股的企业数,而且在大项目中,外商控股的
企业数更多,国内民族工业己变成了国外跨国公司的“生产车间”,严重制约了
民族工业的发展。
表8中外合赉企业股权控制比倒
外方控制比例中方控制比例双方股权对等
行业名称
(%) (%) (%)
机械工业2I 67 12
纺织工业52.03 45_38 2.59
化纤工业48.9l 49 2.09
家用电器工业75 15 10
彩电显像管工业93.3 6.7 O
玻璃行业5大企业60 40 O
电梯行业5大企业100 0 O
洗涤用品15家主要企业86.7 13_3 O
i医药行业13家主要企业92,3 7,7 O
资料来源:中国资讯行数据库www.bjinfobank.corn
值得注意的是,外商大规模控股并购中国企业,其产值迅速增长,并己占领
中国某些领域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垄断。据统计,39个工
业大行业中,三资企业市场占有率超过10%的行业有23类,其中食品、橡胶等
13类超过25%,电子及通信设备、服装及纤维制品、文体用品、皮革制品等4
类则超过了50%。1995年外商投资企业生产洗涤用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
销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35%,2000年估计约70%以上。又据统计,1995年程控
交换机行业中外合资企业年产量己超过1000万线,占全部程控交换机产量的
70%,占国内程控交换机市场份额的80%。在化工、医药、机械等不少行业中,
外商己占有中国近l/3的市场,超过国际垄断法规定的一般行业市场占有率30%
的警戒线。
在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强劲竞争攻势下,许多中国企业纷纷落马,即使作为
国家支柱产业的中国轿车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等无一不正在走以合资为主
的道路。国内某些行业已经成熟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正在经历着严峻的考验。
据统计,1996年全国38万户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中,有26%的企业亏损,在7.16
万户国有企业中,有45.7%的企业亏损。1996年全国工业中的亏损额比1995年
上升了40%以上,主要是国有企业亏损额较大所致。国有工业企业在1996年第
一次出现了净亏损的现象,亏损额达34亿元。亏损行业除原来的煤炭、纺织、
军工、森工外,机械行业也出现了全行业亏损,亏损大户增加,而且亏损面有持
续扩大的趋势。@
o李茹兰:创新技术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第7期
三、外商实施品牌替代,中国名牌大量丧失
随着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的挤出,国内一些知名品牌在投入上不足,
影响度逐渐降低,品牌萎缩甚至消亡。在许多领域国外品牌大量取代国内品牌,
吞并国内的名牌市场。外商实施品牌替代有三种途径:~是外商以投资企业生产
自己的知名品牌,或投入巨额资本进行广告宣传,扩大其品牌的知名度与国产品
牌展开激烈竞争,国产品牌在竞争中逐渐自我萎缩,“自然死亡”。例如活力28
集团公司过去是我国洗涤用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其名牌产品“活力28”超浓缩
洗衣粉的销售量占国内市场的一半以上,面对PG、汉高、利华、花王等力量雄
厚的跨国公司,本来就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又由于财税重、拖欠税多、假冒严重,
市场占有率下降到不足5%。如中国的照相机行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己经建成
了独立的生产体系,并形成了海鸥、东方、凤凰等国内名牌。但是近几年来,随
着跨国公司对照相机行业投资的增加,而且他们均采用国外品牌,中国的照相机
生产企业无力同它们竞争,大多数己经被挤垮,许多品牌逐步被挤出市场。二是
许多跨国公司凭借其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合资时期明确要求或由于外商在合资企
业中处于控股的支配地位提出生产的产品使用他们的品牌,国有品牌“被迫死
亡”。例如国内洗涤行业的名牌精品“熊猫”、“双猫”、“菊花”、“加佳”中己有
三家分别被美国的宝洁公司、英国的利华公司、日本的花王公司给“吃掉”了。
三是外商收购国有品牌打入“冷宫”,用自己的品牌取而代之,国产品牌“安乐
死亡”。像“霞飞”化妆品、“金鸡”鞋油、“天府”可乐、“孔雀”电视等国内知
名品牌均在合资后销声匿迹。
名牌作为无形资产,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名牌的数量是一国经济实力的标
志,拥有了世界驰名商标,就等于拥有市扬竞争的王牌。国外品牌的大举进攻并
且垄断某些行业的市场,使中国品牌大量丧失,不仅造成了无形资产的巨大流失,
而且不利于中国品牌的成长,为塑造中国名牌增加了难度,更不利于民族工业的
发展与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四、技术控制
外资在取得控股后,往往取消原有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使其依附于外资母
公司研究开发机构所提供的技术,从而形成了引资国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格局,削
弱了东道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在技术转移方面,外资为了维护技术优势,避免因
技术扩散而扶持了竞争对手,对此也往往持审慎态度。转移的技术大多并不先进,
有时甚至是已被淘汰的技术,对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却严加封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一些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曾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引资策略,期望以让出市
场份额为代价,换取外国的先进技术。现在看来,让出的市场份额已经相当大了,
在某些特定的行业,外资企业已经处于垄断地位,但真正一流的先进技术却风毛
麟角。
第一、我国兴办的三资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型产业。这
种产业技术档次很低,既无先进技术,更无高新技术,大部分企业只是在原来的
技术工艺和设备水平上扩大了一下规模而已。而且,即使是这类低档次的产业,
其零部件特别是关键零部件也大多是在投资母国生产,中方很难形成完整的生产
体系,更谈不上掌握其包含的工艺技术。
第二、尽管目前跨国公司拥有世界80%以上的新技术和新工艺,而且,来华
投资的许多跨国公司也都以高新技术企业自居,但相对于其对华直接投资的规模
而言,技术投资严重不足,带来的技术大多数是二流和三流的技术,很少将核心
技术和关键工艺带来。实际上将中国变成了跨国公司的生产加工基地,成为他们
全球经营网络中做简单的加工组装环节,使中国从跨国公司获得的技术溢出效应
大大减少,从长远来看是损害中国的技术开发能力的。
第三、我国为数不多的属于成熟型先进技术产业范畴的合资企业,也难以获
得核心技术。如民航飞机企业、轿车企业、通讯设备制造业、传真机和摄像设备
等,外商虽然向我方转让了部分技术,但对核心技术封锁甚严。如以技术转让著
称的上海贝尔通讯设备公司仍有30%的核心技术没有转让,目前的产品只是母
公司的过时产品。而国产化步伐较快的桑塔纳轿车项目,绝大部分国产化课题都
是我国自己的科技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协作攻关完成的。
第四、高科技领域技术难得。如电子计算机技术,特别是高级芯片等软件技
术,航天工业中的卫星制造技术等更非创办三资企业所能获得。
第四章对策研究和结论
第一节避免挤出效应的对策研究
第三、四章对外资流入对中国国内投资的分析,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在
外资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做出贡献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产业造成了抑制,
对国内的资金以及资源配置的效率带来了损失,如果这种损失持续加大,甚至可
能会威胁到中国民族产业的安全。可以预见,在中国加入WTO之后,FDI对中
国经济的影响将更为全面、深刻和深远。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的《2002年贸易
和发展报告》认为,入世有助于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增加国际贸易额以及获得
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但中国将面临着进口替代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变的困
难,中国国内企业将在这个过程中遭遇重大挑战。因此随着国内开放度的增加,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目标和方式的调整,FDI对国内投资的挤出压力将会越来越
大。我们在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的同时,也必须就FDI对国
内投资造成的挤出效应等负面影响加以关注和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旌加以应对。
首先,从微观层面来讲,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国有企业改革发挥内资企业
的能动性,从内部改变对外资的依赖局面,增强独立发展的能力。
推动我国技术消化和吸收能力,以及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为核心的技术水
平,是决定利用外商投资的收益水平,制约我国竞争实力的关键因素之~,这方
面的努力,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方面,是我国企业避免外资挤出效应的
内部动力。然而,技术进步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尤其是在技术水平相差悬殊
的情况下。如果单纯依靠本国企业自身的积累和努力来提高技术水平,不仅需要
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外商的竞争压力之下,这种努力往往困难重重。这种情况下,
政府对本国技术进步的推动是至关重要的。日本政府在这方面就曾有过成功的实
践经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使本国电子产业尽快摆脱美国产品的竞争
压力,日本政府不仅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对本国电子产业给予了有力的支持,还由
通产省牵头,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直接组织了以推动本国电子技术水平提高为
核心的机构,从而消除了国内企业在技术研究方面由于“分散”作业而“分劲”
的问题。另外,日本政府对本国相应产业的市场也给予了相当严格的保护,使日
本一跃成为世界电子技术领域的强国,并击败其主要的对手美国。日本的经验有
。杨建龙著:《关于外商投资与外资政策的博弈分析》。经济科学出版杜2000年版t第202页。
4l
很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所以,对提升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除了从微观企
业角度如技术、商标和专利的所有权等理解外,更应从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宏
观的行业角度如本国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对核心技术的控制能力以及后续的技术
开发能力等方面去理解。
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微观经济低效率是我国资本形成效率低下的内在原因,
而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低下又是造成外资挤出效应的根本原因。现代市场经济条件
下,市场是产业和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而市场的竞争结果又完全取决于以
产品质量、技术、管理、市场营销等要素为核心的企业竞争实力。在转轨时期提
升企业竞争力的各项措施中,制度变革治本的措施,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内
部制度变革己经成为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关键。20年来,我国的企业制
度改革基本是在摸索中进行,现在外部环境趋好,企业总体发展不论是技术、管
理还是市场情况都己达到一定水平,制度约束已经成为企业迸一步发展的瓶颈。
对企业而言,所谓制度问题就是现实中的体制问题,大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
是体制基础;二是基础体制:三是辅助体制。体制基础就是产权制度,是所有其
他制度或体制的基础。@
产权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释放企业竞争力。国有企业改革经过近20年的探
索和实践,终于涉及到产权制度。乡镇企业及其他民营实体随着规模的扩大,也
开始推行明晰产权制度的改制。资金运作包括资本金来源渠道多元化,补充机制
完善,营运资金的筹集和运作手段多样化,这些不仅有乖J于传统的产品经营的发
展,更有利于资本经营、资产经营的发育和发展。
完善企业管理体制,整合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经营战略和组织结构是公司
管理中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一般地说,经营战略决定了组织结构,有什么样的经
营战略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组织结构相适应。但组织结构的效率对实现经营战略具
有重要影响。战略和组织两个方面的成功才能造就一个成功的企业。
完善技术制度,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成果产业化。在利用外资或与外资
企业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企业更需要注重研发和创新,以脑力、技术为核心的创新
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专利、知识产权也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之一。技
术进步特别是高新技术进步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可以逐步减少外资企
业对我们的挤出效应。
乐凯提高竞争力所采取的措旋充分证明了制度变革的作用。乐凯集团把其彩
色感光材料部分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了新的运行体制与机制,卸掉了包袱,市
8杨柳勇著:《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用外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f52
页。
场竞争能力迅速增强。其他生产线实行事业部制,独立核算,自主经营,也呈现
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技术进步是乐凯取得成功的最核心因素。乐凯拥有国内感光
材料界最强大的一支科研专家队伍,公司所属的感光研究所是国内实力最强的感
光材料开发研究机构,有一大批国内第一流的专家和先进的实验设备。乐凯的技
术开发体系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仿制走向创新,从开发研究走向开发基础研究
与应用研究。另外,乐凯也正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营销策略,并学
会造势和借势。
其次,从中观层面上来讲,外资对我国行业的垄断与挤出是比企业层面更高
一层的问题,涉及到范畴更广的诸如产业结构、产业政策方面的问题。
从行业角度来讲,进行结构调整是避免挤出效应的必然选择。加强我国产业
的系统整合和集团化构建,是提高民族产业竞争实力,保护和发展民族产业的根
本所在。公司化、大型化是当今企业跨国化经营的基本条件,也是企业面对全球
范围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近年来,世界著名大企业之间的兼并、合并、合资、
联合愈演愈烈,就连以兼并困难而著称于世的日本,迫于国际竞争的压力和强占
东亚市场的需要,也掀起了大企业之间的兼并浪潮。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我国从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以“小而全”为特点的企业。虽然企业集团曾经一度成
为热潮,但这种产业组合过程主要是在政府的推动下,甚至是政府的直接操作下
进行的,其结果或者是政府包办形成的徒有其形的企业集团,或者规模水平远远
无法与国际上的大企业相匹敌。在资本规模形成如此悬殊的对比情况下,我国企
业的竞争实力是无法保证的。所以,组建一些大的企业集团,并辅之以动态的政
府保护和扶持政策,尽快使我国的民族企业在规模上、组织上和产业结构上达到
至少与我国己有的生产能力相匹配的实力,从而有能力在与外商投资的竞争中获
得一个比较有利的竞争地位。
从宏观层面来看,政府合理的吸引外资政策与良好的投资政策环境建设是减
少外资挤出效应的必要手段。
合理引导外资流向。通过政府政策引导,扩大利用外资领域,向服务业和农
业转移,改变传统的利用外资的行业结构,避免垄断效应的产生和发展。新的《外
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把相当一批农、林、水利分行业列入鼓励类,在进口税、
所得税、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同时将加大国内配套资金支持力度。引导外
资投向基础产业,可采用信贷、利率、税收减免、加速折旧等经济政策手段,还
可采用建立投资风险基金、适当补贴等方式,加大外资在我国基础产业上的回报
速度和利益,以达到调动外资积极性的目的;引导外资投向主导产业的支柱产业。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决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将吸收利用外资与发展高科
技产业结合起来,对促进我国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引
导外资投向出口战略产业,包括刨汇农业和矿产业、机电仪表化工产业、劳务贸
易产业、高科技产业等;调控外资在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将重点放在交通运输
邮电业、以及为生产、科技发展服务的行业:提升对外资的结构性调控能力。加
强对技术转让、行业垄断、合同执行、不正当竞争、以转移价格方式逃避税收、
假合作真举债等的监督检查。
政府政策支持。日本经济从1955一1973年19年连续保持高速增长,年平均
增长率达到9.8%。从这一时期大量投资需求的资金运作考察,日本注重运用以
储蓄为主的国内资金,引进外资比重很少,仅占国内筹措资金的3.6%。在引入
外资的使用上又有很大的一部分被用于技术引进和公共基础事业建设。国家采取
窗口指导和财政性融资,对国家产业政策倾斜的企业,通过银行给予扶持和调控,
并在大藏省成立资金运用部专司财政性融资o。对中国而言,资本形成效率低下
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效投资不足,投资不足己经明显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
经济回升,其首要的表现就是科技投入不足,特别是在一些传统产业投资需求同
益下降的情况下,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增长没有及对跟上,直接影响了近年来经
济结构调整的效果。所以,根据国内储蓄资源没有很好利用的现状,我们应该充
分发挥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以金融创新作为切入点,引导资本流入高新技术产
业,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制约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瓶颈”,实现产业结构升
级和资本形成效率的提升。国家可以大力发展以高科技产业为服务对象的风险投
资基金,促进高科技企业新产品的开发、成熟和产业化。成立创新基金,支持国
内企业加强与跨国大公司的技术合作与开发。199l—1996年,西方发达国家用
于科技产出的创业基金总额达80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一半以上,这些创业投资
基金在培植高科技产业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节结论
通过对FDI对我国国内投资的影响的宏观分析和实证检验我们可以知道,
FDI对我国大陆地区的国内投资在整体上存在挤出效应。也就是说,外商直接投
资的进入挤出了国内的投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通过对各
个省市的实证检验,FDl对我国不同地区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呈东向西渐次减弱
的态势。在东部地区省份挤出效应占主导地位,东部的11个省市中,除了天滓
和山东两省市回归结果不理想,难以判断存在何种效应,江苏、广东、福建、海
。李栋文: 《我国储蓄转化投资问题研究》,金融研究,2001年第9期。
南、辽宁5个省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只有浙江和河北存在挤入效应,而在北京、
上海这两个地区存在中性效应。在中部地区,黑龙江、吉林、山西3个省份效果
不能确定,其他5个省份,在河南FDI对国内投资存在挤出效应,江西、安徽
存在中性效应,在湖北、湖南存在着挤入效应。在西部地区,FDI对国内投资的
挤出效应大为减弱,只有广西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而云南、青海、贵州、内蒙
古存在明显的挤入效应,而有四JII、陕西、甘肃、新疆4个省份效应不确定。
那么FDI为什么会对国内的投资有挤出,又是通过一个什么样的作用机制
对国内投资产生挤出效应的呢?首先在微观层面,也就是企业层面,跨国公司如
果把东道国作为其生产基地、制造中心来看,决定了在技术分工上他们只会转让
标准化产品生产加工技术,而上游的研发技术、下游的营销技术以及涵盖全部流
程的管理等软件技术很少,上游产品工艺技术和产品开发技术很少,这种控制使
得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有限,由于外资企业大量从国内企业中挖走人才和技术,
甚至导致技术逆扩散,制约了国内企业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外商投资如果过多
的集中于奢侈品的供给,会带来一种消费示范效应,抑制了国内的资本积累。
其次从行业层面来说,FDI的挤出效应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机理:一是
进入竞争性的行业或已经是市场化了的产业,这种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减少或取
代了国内本将进行的投资,产生结构性挤出效应;二是外资投向了关联效应低的
产业,或者将整个产业链全部纳入自身内部,那么外商投资也可能不会刺激上下
游产品的投资,这样也可能不会有联系效应或是说挤入效应。、
最后在宏观的制度方面,主要是金融体制方面的原因也会造成FDI对国内
投资的挤出效应。由于金融抑制,资金难以在地区间、行业间充分流动和有效配
置,以至于摄余部门的资金闲置与某些部门的资金短缺同时存在。国内资金的不
合理配置和资金的使用低效状况,造成引进技术的一部分外资并不是为了利用外
国的真实资源,也没有带来国际上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而仅仅是满足资
金的结构性不足,导致外资间接替代内资来推动国内生产资源的职能。此外外资
的流入,政府为平抑资本项目顺差所采取的冲销政策干预所带来的货币市场的非
均衡也会导致的对国内投资的抑制。
在我国,之所以FDI会存在对国内投资的挤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
一,由于流入我国的夕}商直接投资主要是进入了竞争性的行业或者是已经市场化
了的产业,通过其政策优惠及自身优势大量挤占国内市场,从而限制了国内企业
的投资。其一,外资优惠政策造成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不平等竞争,外企享受
着国内民营无法享受的优惠。其二,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增加和市场需求的快速
膨胀,外商投资开始由原先的出口导向型,逐渐变为市场导向型,出口收入占总
销售收入的比重开始下降,国内市场销售收入比重上升,中国国内市场己成为许
多跨国公司重要的目标市场。其三,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总体上存在结构相似性,
外资企业的行业结构与内资企业由分工明显转为相互接近,外资企业具有全面扩
张和分散化的趋势。
第二,部分进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没有建立与上下游产业的联系,没有
刺激上下游产业的投资,也就不可能有挤入效应。由于政策的限制,外资进入的
主体并不是商业、种植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等关联感应度系数最高行业,而主
要是进入了最终消费品行业,这一方面造成本来需求饱和产能过剩的消费品市场
竞争环境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最终消费品对上下游产业的投资刺激有限,特别
是向后的联系效应。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即“独
资化”趋势。跨国公司将不仅向一个个单独的企业进行投资,往往是对一个产业
的上、中、下游各个阶段的产品或相关联的企业、行业进行横向的投资,或者是
对生产、流通、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纵向或系统的投资,跨国公司通
过大量独资化,实现“市场内部化”,降低了外部溢出效应和关联效应。
第三,现行的一些政策因素也限制了对上下游行业的前后联系效应。如现行
的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外商采购国内的机器设备,因为我国对于国产设备加工的
产品,设备转移价值不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同时,我国政策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在
国内采购中间产品可以享受出口退税政策,但由于出口退税程序复杂,时间长,
挤占了大量的经营资金,不少外资企业放弃了这一优惠政策而转向国外采购。
外商直接投资挤出国内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对我国
国有企业和民族工业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制约了我国的国有企业和民族产业作大
作强,使得部分民族品牌和知名品牌得不到发展,慢慢的萎缩甚至消亡。我们本
着“市场换技术”的愿望结果是失去了市场缺没有带来我们想要的技术。为了减
小FDI对国内投资挤出带来的受面影响,在企业层面应该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
与国有企业改革发挥内资企业的能动性,从内部改变对外资的依赖局面,增强独
立发展的能力。从行业角度来讲,进行结构调整是避免挤出效应的必然选择。加
强我国产业的系统整合和集团化构建,是提高民族产业竞争实力,保护和发展民
族产业的根本所在。在政策层面通过政府政策引导,扩大利用外资领域,向服务
业和农业转移,改变传统的利用外资的行业结构,避免垄断效应的产生和发展。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参考文献
Aitken B.J.and Harrison A.E..1999.“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direct
foreigninvestment?EvidencefromVenezuela?”Am.Econ.Rev.89:605.61 8.
Atiken,Brian and Ann Harrison,1994,“Spillovers,Foreign Investment and
Export Behavior'’,NBER working paper No,4967
Balasubramanyam V.N,M.Salisu,David Sapsford.1 997.“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Growth in EP and IS countries”,Economic Journal.1 06:92.1 05
Blinder,Alan S.and Joseph E.Stiglitz 1 983,“Money and Credit constraints and
Economic Activ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y:297—302
Blomstrom,M.,Kokko and Mario Zejan,2000.“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irm and Host Country Strategies”,Macmillan Press【TD.
Borensztein,Eduardo,Jose De Gregorio and Jong-Wha Lee,“How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iect Economic Growth”,NBER working paper No.5057.
Brecher,R.A,and E.U.Choudhri.1 982.“Immiserizing Investment from
abroad:the Singer-Prebisch Thesis Reconsidered”,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97:181—190.
Chen,Chung,Lawrence Chang,and Yimin Zhang,1 995,‘‘The Rol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S Post一1 978 Economic Development”.World
Development.23(4): 691—703.
Chenery,H.B.and A.Strout,1 966.“Foreign Assist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6.
Chung, W, Mitchell,W.and Bernard Yeung,1998.“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Host Country Productivity:The American Automotive
Component Industry in the 1980s”,NYU Mimeo.
Djankov, S.and Bemard Hoekman,2000.“Foreign Investment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zech Enterprises”,W6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v01.14(1):49.64.
Dri币eld N.L..1999.“The indirect employment effec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K”,Bull.Econ.Res.5 1, 207.221.
Dunning,John H.,1955.“Explaining Imemational production,London”.
Unwin Hyman.
Haddad and Ann Harrison,1993.‘'Are There Positive Spillover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for Morocco”。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42:5 1—74.
Johnson.H.G.1967.“The Possibility of Income Losses from Increased
Efficiency ofFactor Accumulation in the Presence ofn晡印’.Economic Journal.
77: 151.154.
Jorgenson,Dale WT,Frank Gollop,and Barbara Graumeni,1987.“Productivity
and U.S.Economic Growth”,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
47

2
3
4
5
6
7
Konings J.,1999.“The effect ofFDI on Domestic Firms:Evidence from Firm
Panel Data in Emerging Economies”,CEPR Working PapeL
Lahiri,S.and Ono.Y,l 998.“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Local Content
Requirement,and Profit Taxation”,Economic Journal,1 08:444-57.
MacDougall,G.D.A,1960,“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Pfivate Investment from
abroad:a Theoretical Approach”,Economic Record,36: 13—35.
Marcelo Soto,2000,“Capital Flow and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Recent Empirical Evidence”,OECD Development Center.
Markusen and Venables,1999,“A.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s a catalyst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Europe.Econ.Rev.43,335—356.
Mello,Luiz R,Jr,1999.“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led Growth: Evidelice
from Time Series and Panel Data”,Oxford Economic Papers.51(1):133—151.
Papanek Q E,1973.“Aid,Foreign Private Investment,Saving and Growth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1:120—30.
The Word Bank,2001.“Global Development Finance 2001,Washington.
D.C”,World bank.
Wang J.and Blomstrom M..1 992.“Fomign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y
Transfer:a Simple Model”,European Economic Review,36:1 37—55.
Wei,Shang—Jin,1996.“FDI in China:Source and Consequences”,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
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
版社,1995。
V.N.巴拉舒伯拉曼雅姆主编:《发展经济学前沿问题》,北京,中国税务出版
社,2000。
埃普里姆·艾沙:《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问题》,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8。
陈国宏:《我国工业利用外资技术进步关系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程惠芳、张声洲:《国际产业流入对中国储蓄与投资转化的影响》,载《世
界经济》,2003(6)。
郭金龙:《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国际比较》,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郭克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载《管理世界》,2000
(4)。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理论、实证和政策》,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国家计委课题组:《我国中长期利用外资的战略选择》,载《战略与管理》,
1997(2)。
黄列著:《中国开放经济下的非均衡经济——结构性分析》,上海,复旦大
学出版社,2000。
江小娟:((FDI对中国工业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贡献》,载《中国工业经济》,
2002(7)。
"






M
"

"




弛”
M


"
38 联合国贸促会议跨国公司与投资司:《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文版,北
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9.林毅夫,蔡日方,李周:《中国的奇迹:经济改革与发展战略》,上海,上
海三联出版社,1994。
林毅夫、平新乔、杨大勇,《可口可乐罐装系统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
经济研究中心内部讨论稿系列,No.C200001,2000。
41.刘恩专:《外资直接投资产业带动效应分析》,载《当代经济科学》,1998(4)。
42. 陆建军:《FDI对中国国内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载《财经问题研究》,2003
(9)。
43.纳克斯著:《经济发展问题的某些国际方面》,转引自郭熙保主编《发展经
济学经典论著选》,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44.牛南洁:《开放与经济增长》,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45.沈坤荣:《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载《管理世界》,1999(1)。
46.斯蒂格利茨,约瑟夫:《第三步改革构想——中国下一个10年所面临的经
济挑战》,载《国际贸易》,1999(9)。
47.宋泓,柴瑜:《三资企业对我国工业结构效益影响的实证研究》,载《经济
研究》,1998(1)。
48.孙婉洁、臧旭恒:《试析外资流入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载《经济研究》,
1995(9)。
49.汪新波:《外企的“挤出效应”》,载《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8月8日。
50.王洛林主编:《中国工业利用外商投资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51.王韧、曾国平、任毅:《外商投资绩效及其挤出效应的区位实证》,载《当
代财经》,2004(1)。
52.王曦,《论我国外商赢接投资的规模管理》,载《经济研究》,1998(5)。
53.王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载《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
(3)。
54.吴越涛,张海涛:《外资能否吞并中国》,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55.武剑著:《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6.扬帆:《人民币汇率研究——兼论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涉外经济》,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57.杨柳勇著;《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用外资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2。
58.姚洋:《非国有经济成份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载《经济研究》,
1998(12)。
59.张帆,郑京平:《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结构和效率的影响》,载《经济研究》,
1999(1)。
60.赵波:《论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挤出效应”及“反挤出”对策》,载《经
济纵横》,2001(9)。
61.赵晋平:《外商投资产业趋向分析和展望》,国研网(www.drcnet.com.cn)。
62.朱劲松:《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资本形成的效应》,载《亚太经济》,2001(3)。
49
后记
一直在惶恐与紧张的心情下写着我的毕业论文,现在论文已经完成,没想到
在写最后的致辞时居然感动起来。武汉大学七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一直陪在
身边的同学朋友们也要各奔东西了,以后如果想再见面也许真的很难了。那生活
学习了七年的珞珈山东湖水也将不再属于我了。在此之际,我思绪万千,心情久
久不能平静。
有幸能进入武汉大学学习,是父母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勉励的结果。正是
父母的谆谆教导和鼓励,才使我鼓起再次面对高考的信心和勇气。不论是在本科
还是研究生期间,父母在物资和精神上的无私支持才使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没
有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我不可能如此JI顷.N的度过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七年。
在我硕士学习和论文写作期间,导师卢汉林教授自始至终都给予了我热情的
鼓励和严格的要求,导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平易近人,不仅将我
领向了学术的道路,还传授了做入的准则,这些都将使我终生受益。无论是在理
论学习阶段,还是在论文的选题、资料查询、开题、研究和撰写的每一个环节,
无不得到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我愿借此机会向导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七年学习期间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自己为有机会摆脱烦恼与浮躁,静
心钻研,潜心研究,并取得初步研究成果而感到欣慰。欣慰之余,我要向关心和
支持我学习的所有老师和朋友们表示真挚的谢意!感谢鲁丹、刘冀广、左毅、杨
磊和我一起走过了七年的大学生活,感谢邵兵、刘红、牛慕鸿、李旭、邹安华、
何浩、吴铮和我一起走过了三年研究生时光,感谢他们对我的关心、帮助和支持!
同窗之谊和手足之情,我将终生难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以更
加丰厚的成绩来答谢曾经关心、帮助和支持过我的所有领导、老师、同学和朋友。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