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8292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处置的国际比较研究

厦门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处置的国际比较研究
姓名:王遇春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李子白
20060301
内容摘囊
内容摘要
银行市场退出监管是金融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
开放,国内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将增大,研究银行市场退出机制对完善我国金融
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对银行失败进行界定,并从银行内生脆弱性、宏观经济波动、政
府过度介入或不当干预、金融自由化等角度分析了银行失败的原因。
接着,本文分析了银行市场退出的一些相关问题。失败银行退出市场的目
的是提高金融市场效率,为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健发展创造条件。失败银行市
场退出方式主要有三种:并购、破产和关闭(撤消)。不同的退出方式将对金融
体系稳定性产生不同影响。失败银行退出方式的选择应该从成本与收益、危机
状态、道德风险、官方监管与市场约束等四个因素考虑。本文认为失败银行最
佳的退出方式是关闭——市场化并购。
然后,本文考察了发达国家银行市场退出制度的一般特征并总结了失败银
行退出处置的经验:银行市场准入影响并制约银行市场退出;维持公众信心;
以最低成本迅速处置倒闭银行;市场手段应与政府干预相结合,防范道德风险;
风险责任追究原则。
最后,本文讨论了我国近年来失败银行退出处理情况,详细剖析了目前退
出制度的缺陷,并结合国际经验对完善我国银行市场退出制度提出了若干政策
建议:应该适当降低银行市场准入壁垒;完善银行危机预警机制和评价体系:
适度限制官方干预,加强市场纪律;多采用市场化并购退出方式、改进关闭政
策;创建合理的失败银行资产处理机制和利益驱动机制;完善银行市场退出的
法律体系;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关键词:银行失败;市场退出;制度完善。
Abstract
Abstract
The market exit supervision of bank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financial supervision.With the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id,the bank risk which the
Chinese bank industry faces is increasing.So it has vit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market exit system ofbank for perfecting Chinese financial supervision.
In this paper,we firstly give the definition of bank failure.Then we analyze the
ieasons which cause the bank failure from intrinsic vulnerability of bank industry,
fluctuation of macroeconomic,government excessive intervention and financial
freedom.
Then,we analyze the related problems of market exit of bank.The goal of
market exit of failure bank lies in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system and
creating the conditions which Can enhance the stability and sound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system.The market exit of failure bank has three forms which are M&A,
bankruptcy and closure.Various exit forms will cause various influence to financial
system stability.In this paper we think that the choice of reasonable exit form
should take four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which are cost and revenue,crisis state,
moral hazard,official supervision and market discipline.Through analysis,we
conclude that the best market exit form of failure bank is tIlat the financial
supervision authority promptly closes the failure bank and encourages other sound
banks t0 purchase and merge it.
In the following part,we introduce the general system characteristic of market
exit of failure bank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summarize the handling
experience of failure bank which is respectively that market accession of bank
infiuences market exit of bank.The financial supervision authority should maintain
the confidence of related participants to financial system and promptly handle the
failure bank by lowest cost.In addition,th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must be
combined with the market restraint tO prevent moral hazard.At last,we must punish
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处置的国际比较研究
the related managers.
Finally,We firstly introduce practice of Chinese market exit of failure banks and
analyze the handling defect.Then combini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we
put forward several public policy suggestions that Call perfect the exit mechanism.
These policy suggestions are respectively that we should create reasonable asset
handling mechanism of failure bank,loss allocation mechanism,benefit driving
mechanism and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We shonid use more M&A exit form.In
addition,we must improve closure policy,restrain official supervision moderately
and strengthen market disciplilie.At last we must perfect the legislation of market
exit ofbank and crisis alarming system.
Key words:Bank Failure;Market Exit;System Perfecting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
确方式标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签名):王遢春
2口p}'年4月/v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
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他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
电子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营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
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
后适应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影
作者签名:王遛春
导师签名嘭1;
日期:ZD口6年LI-月肋日
日期:z口形年q-月,D日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导论
根据Lindgren(1996)的研究,在1980—1996年之问IMF至少有三分之二成
员国的银行部门出现严重问题,在部分国家甚至多次出现严重的银行危机㈦。而
在1997年曾被世界银行誉为“亚洲奇迹”的东南亚国家也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
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金融体系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金融
业风险表现不突出,也不存在银行失败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金融风险逐
渐积聚并暴露,主要表现在:(1)整个银行业不良资产依然过高;截止2005年
年底,整个银行体系不良资产比例仍然在10%以上(2’。(2)与国外优秀银行的
盈利能力相比,我国银行系统盈利能力依然偏低。2004年15家主要国有商业
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拨备前总资产收益率为1%,提取大量的不良贷款拨备后,
银行总资产收益率只有0.5%左右,净资产收益率为9'3%,这与国际银行业的
盈利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3)一些地方金融机构出现了支付危机
和清偿危机,甚至发生存款挤兑现象。
在1997年东南砸金融危机以后,我国面临的金融风险更大,已经多次出现
地方性中小银行倒闭情况。可以预见我国银行业在2006年全面对外开放以后,
银行倒闭的频率以及银行的倒闭规模都有可能增大。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实行市场经济就应该允许部分严重资不抵债的银行退出市场,以保持整个银行
体系的稳健性和竞争性。银行退出监管同银行准入监管一样,都是保障金融体
系稳定和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是金融监管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合
理的银行市场退出制度能够最大限度降低银行退出所带来的负外部性,有助于
化解局部金融风险,优化银行体系的资源配置和运作效率,有利于强化银行的
自我约束机制,促使其高效稳健经营。我国目前关于失败银行处理的手段和配
套设施尚处于摸索阶段,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银行退出市场处理的法律法规、
处置程序和损失分担安排,也没有建立明确的存款人保护机制。因此,研究和
总结国际银行业对失败银行退出处理的成功经验,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
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处置的周酗、比较研究
市场退出制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国外对失败银行处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银行危机后对银行体系进行重组的
讨论。Goodhart(1998)认为成功的银行重组必须遵从三个基本原则:(1)从
冒险投资中的受益者必须承担银行体系重组的大部分成本:(2)应该立即采取
纠正行动防范失败银行在未退出市场前的道德风险,即防1}失败机构可能扩张
信贷给高风险的借款者或者向违约贷款未支付利息者提供新的信贷融资。(3)
应该动用公共资金介入银行危机,以防止中央银行直接流动性干预可能引起的
通货膨胀㈨。Sheng(1996)对lO多个国家和地区失败银行的重组过程和相关
政策进行了分析,认为防范道德风险、动用财政资金解决银行危机和政府干预
的迅速介入是银行重组成功的必要因素。。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编的《危
机管理:1980一1994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处霞信托公司的经验》(2004)一
书系统总结了美国1980一1994年银行危机中美困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
和处置信托公司(RTC)处置倒闭银行和倒闭储蓄贷款协会的方式,详细阐述
了处理倒闭机构、偿付存款人和处置其持有的大量资产所使用方法的演变。他
们在总结美困金融监管当局处置倒闭银行或者倒闭储蓄贷款协会的经验时认
为,金融监管当局必须严格使用“监管宽容”的处置手段而应该使用迅速有力
的关闭政策以免失败银行由于道德风险在退出市场之前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
而且金融监管当局必须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处置倒闭机构m。以上是目前关于
困外银行失败处理较权威的、有代表性的观点,为本文研究把握全球银行失败
以及失败银行退出处理的全貌,归纳利概括一些重要结论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
料。
国内关于银行失败退出处理的系统性研究也不多见,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
处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和银行重组方而。如周小川(2000)通过对国外
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处理银行不良债权的建议
[T]。钱小安(2000)研究了银行危机与信贷紧缩的关系,认为银行危机常常导
致信贷紧缩。为了恢复银行体系的金融中介职能,必须对银行体系进行重组。
他比较了银行重组的手段和财政成本,认为在处理倒闭银行时,仅靠清理倒闭
导论
银行的不良贷款或者对倒闭银行简单进行私有化是不够的,而是必须要建立有
效的管理架构,制定并实施合理的倒闭银行处理程序特别是破产程序,以保证
债权人具有处置抵押品的合法权益。否则,银行会有可能贷款给那些高风险的
企业或者项目,儿年之后银行也许又会倒闭[8]。陆前进(2001)研究了银行危
机后对银行体系进行重组的意义,他认为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和处理倒闭银行的
不良资产是银行重组成功的关键条件。因此,他建议中央银行应该及时提供给
倒闭银行流动性,放宽某些金融限制以及建立专f J的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理
倒闭银行Ⅲ。林平(2002)从银行危机处理制度的角度,对我国银行失败处理
及其政策改进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他在国内首次从实证的角度详细分析了
我国南方某地方银行市场退出所引起的经济效应m”阙方平(2001,2003)对
问题银行的负外部性做了比较深入的理论分析,揭示了问题银行对金融体系效
率的影响。他研究了隐蔽性有问题银行和公开性有问题银行这两类银行不同的
处理方式,并从问题银行处理的成本与收益的角度,提出了关于改进有问题银
行的处理方式可以使银行体系获得“帕累托”效率的观点m,。总之,上述研究
都未涉及对失败银行处理目标的比较全面的阐述,也未洋细提出影响倒闭银行
退出处理的一些相关因素,政策评价的标准。
三、本文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实证研究、归纳方法与演绎假定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
结合、供给与均衡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制度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和相关
经济学理论为依托,以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制度安排为经验背
景,结合中国的实践,对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制度进行深入研究。
(一)实证研究。本文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导致银行失败的原因、
银行市场退出的成本、影响银行市场退出方式的因素、发达国家银行巾.场退出
制度的特征等。
(二)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相结合。本文首先运用归纳分析方法,从银行
危机理沧中总结出导致银行失败的原冈。然后义从发达国家处置失败银行的退
出实践中,总结出发达国家银行市场退出制度的一般特征和银行市场退出监管
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制度进行剖析,提出了相应的
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处置的国际比较研究
完善举措。
(三)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本文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银行从出现
问题到陷入危机再到退}H市场这个过程造成的损失,并分析了银行不同的危机
状态应该采取不同的嗌管措施。同时,本文对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制度的设计又
是从静态的角度,以发达国家银行市场退出实践为参照系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
况进行的。
(四)供求分析与均衡分析。本文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分析了银行市场上
达到供给均衡时的银行数量。同时,本文又从均衡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合适干预
量。
四、本文结构安排与主要观点
本文的研究努力体现系统论的观点,对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国际经验作全面
比较和系统分析,并提出完善我崮银行市场退出制度的合理化建议。本文分为
四章对失败银行市场退出方式和制度安排进行比较研究。
第一章银行失败的界定与产生原因分析。所谓失败银行是指那些凼自身管
理不善或外在因素的冲击,处于丧失流动性清偿能力和资本清偿能力状态的银
行。导致银行失败的原因包括银行内生脆弱性、宏观经济波动、政府对银行的
过度介入和不当干预、金融自由化等。
第二章失败银行市场退出的相关问题分析。失败银行市场退出是对失败银
行终止其存续状态的一种表述,指失败银行停止经营金融业务,并依法处理债
权债务和剩余财产,丧失独立法人资格的行为。失败银行市场退出方式主要有
三种:并购、关闭(撤消)和破产。银行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它同样
存在供求均衡问题。完美的市场机制能够通过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的变动使供
求达到均衡。对银行市场来说,当银行供给大于银行需求时,银行供给过剩,
整个银行体系的市场价值下降,必须有一部分效率低F的银行机构退出市场才
能使银行市场供求重新达到均衡。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对保持银行体系长久稳定
有促进作用,不但可以提高金融市场运作的效率,而且可以为金融体系的安全
和稳健发展创造条件,从而增进金融制度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选择不同的退出
方式将对金融体系稳健性产生不同影ⅡI自,本文认为应该从成本与收益、危机状
4
导论
态、道德风险、官方监管与市场约束等四个因素来选择合理的退出方式。l。通
过研究,本文认为金融监管当局应该迅速关闭那些严重资不抵债的银行以免其
由于道德风险造成更大的损失。在荚闭失败银行以后,鼓励对其进行市场化并
购。这种关闭——市场化并购退出方式是金融体系整合金融资源,提高金融效
率的行为。
第三章失败银行市场退出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有效的银行市场退出机
制能够起到优化银行组织结构,净化银行组织体系,增进银行体系经营的稳健
性,维持银行体系运作的高效性,增强银行体系抵御国内、国际金融风险的能
力的作用。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失败银行的退出处置,把银行市场退出监管作为
金融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发达国家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制度的一般特征是:完
善的法律支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合理的资产清收机制、完善的危机预警体
系。美国在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银行危机以后,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
银行退出制度。发达国家政府金融政策的一个主要目标是维护公众信心和减少
金融体系运行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法律
体系各异,凶此各国对银行市场退出的退出处置也各具特色。但在各国的银行
退出实践中,也可总结出具有共性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包括:银行市场准入
影响并制约银行市场退出;维持公众信心原则:以最低成本迅速处置倒闭银行;
市场手段与政府干预相结合,防范道德风险和风险责任追究原则。
第四章我国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制度完善。1995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接管
中银信托投资公司标志着我国金融机构“不败”神话就此终结。此后短短几年
间,金融机构的退出问题扩散到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业等各个金融
领域。我国银行市场退出制度是在经济体制转轨背景下,通过个案实践逐渐摸
索形成了初步框架,但是这种框架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较为完善的市场退出制
度相比较,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市场准入壁
垒较高导致失败银行难于退出市场:有关市场退出法律体系不健全;缺乏完善
的银行危机预警体系;政府行政介入过度;没有建立损失分担机制和利益驱动
机制。在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以后,从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效率角度,
我们必须完善银行市场退出制度,具体来说:应该适当降低银行市场准入壁垒;
完善银行危机预警机制和评价体系;适度限制官方干预,加强市场纪律;多采
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处置的国际比较研究
用市场化并购退出方式,改进关闭政策;创建合理的失败银行资产处理机制和
利益驱动机制;完善银行市场退出的法律体系: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五、本文创新与不足
本文创新主要体现在:(1)文中引用大量国外失败银行市场退出相关数据
来论证作者观点,这弥补了同类文献只重叙述没有数据证明的缺陷。(2)首次
比较明确地提出了失败银行的退出处置方式的选择应该从成本与收益、危机状
态、道德风险、官方监管与市场约束四个角度来综合考虑。(3)提出把建立和
强化市场约束与完善官方监管的结合作为失败银行退出处置的指导思想。作者
认为在处置倒闭银行时,金融监管当局应该迅速关闭那些严重资不抵债的银行
以免其由于道德风险造成更大的损失,金融监管当局在关闭银行以后还应鼓励
对其进行市场化并购,这种关闭一市场化并购退出方式足金融体系获取帕累托
效率的行为。(4)从银行市场准入的角度分析了市场准入对银行市场退出的影
响。银行市场准入影响并制约着市场退出,降低市场准入壁垒有利于失败银行
顺利退出市场。
本文着眼于解决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但由于国内可供研究的公开资料和
实例有限,我们无法对国内失败银行市场退出情况进行纵向比较研究,而不得
不依靠对国内外情况的横向对比研究来弥补这个方面的不足。此外,陷于作者
水平无法对一些问题建立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和估计,这也是本文的一大不足。
第一章银行失败的界定与产生原冈分析
第一章银行失败的界定与产生原因分析
第一节银行失败的界定
银行是一国经济和金融活动的中心,银行的主要作用是在资金需求者和资
金供给者之间充当金融中介,银行也是执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载体。在那些
主要靠间接融资的国家,银行在一国金融制度和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就更为
显著。实际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问题往往能够在该国银行体系的稳健性上反映出
来,而银行业本身的稳健性又会对实际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这种交错影响
是银行危机产生的重要根源。
银行危机涉及微观和宏观两个不同的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单个银行的危机,
又被称为银行失败(bank—failure)。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词典对失败银行的
定义是:当一个银行不能兑付其付款承诺时,就发生了银行失败,该银行就为
危机银行m]。Gonzalez(1999)认为失败银行可以分为三类:(1)第一类也是
最严格界定的一类,是指那些被金融监管当局公告,然后被关闭清算或破产清
算的银行;(2)第二类指那些被金融监管当局暂停经营金融业务,由政府注资
进行财务重组,或者被存款保险公司接管的银行;(3)第三类对失败银行的定
义是使用杠杆比率。。美国危机银行的临界僮为0,而一般认为发展中国家和新
兴市场国家为1.5%⋯。。结合以上分析,我们给出失败银行的定义是指那些因自
身管理不善或一些外在因素的冲击,处于丧失流动性能力和资本清偿能力状态
的银行。。只要出现资本清偿能力不足,商业银行就出现理论上的危机,但只有
当清偿能力不足和流动性不足同时出现时,才会出现实际的银行危机和破产。
第二个层面是系统性的银行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此的定义是:指实
际或潜在银行挤兑(bank runs)与银行失败,导致大部分银行停止偿还负债或
为防止此情况的出现政府被迫提供大规模援助的情况∽】。Asli Demiguc Kunt&
Enrica Detragiache(1998)认为,只要出现以下情况巾的一种便可以认为是银
行危机:(1)银行系统中不良占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超过10%;(2)拯救
。杠杆比率指银行资奉会加上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令然后减去不良资产再除姒银行总资产。
o所谓流动性能力不足是指商业银行不能够满足客户的正常流动性需求,资本清偿能力不足指商业银行资
产价值小十负债的状态。
7
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处置的国乩、比较研究
失败银行的成本占GDP的2%以上:(3)银行业的¨题导致大规模的国有化;
(4)发生大面积的银行挤兑,以及采取紧急措施,如存款冻结,延长银行放假,
或者由政府发布保护存款的命令m。。
单个银行的失败是导致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必要条件,但单个银行的失败并
不必然导致系统性的银行危机。相对于系统性银行危机来说,单个银行的失败
对金融系统的负外部性要小很多。金融监管当局的临管目标是必须防止单个银
行的失败可能导致的系统性银行危机。合理的失败银行退出机制,就是控制并
减少失败银行市场退出所造成的相关利益主体和金融效率的损失,防止单个银
行失败可能导致的传染效应,提升失败银行市场退出效应对于银行体系效率的
J下面影响。
第二节银行失败的原因分析
银行本身的特点决定了银行具有内在的脆弱性。Diamond andDibvig(1983)
汪明一家具有足够清偿能力的银行可能会由于银行与存款人之间、存款人与存
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破产,甚至可能导致整个金融体系陷入瘫痪m一。
合理的金融制度安排可以通过规范银行的经营行为,约束银行的风险扩张倾向,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银行面临的“非系统性风险”,但是无法消除银行天生的
“内在脆弱性”。一般来说,银行失败最直接的解释是不完善的经营管理,比如
贷款增长速度过快、贷款过度集中在房地产行业泡沫部门等。但是,这种经营
不当的背后往往隐含着更深层次的体制背景。总之,银行失败是银行内部问题
逐渐积累并最终爆发的结果,但是何时爆发以及危机的程度往往与一国金融制
度安排、宏观经济波动幅度有关,如果是在开放经济下则还与国外投机者的投
机行为密切相关。
一、银行内生脆弱性
银行的资产与负债具有天然不匹配的特点。银行的负债大多都是流动性极
强的,而资产则具有一定的期限。银行面对的是负债方的“硬约束”、资产方的
“软约束”,即银行的储,1可以从银行随时提取存款,但是银行却大量持有不能
轻易变现的资产。而且银行是高杠杆比率经营,银行的资本在面对不利冲击时
第。’章银行失收的界定与产生原陶分析
只能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当银行面对客户的大量流动性需求时,如果银行持
有的流动性数量不能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求时,银行就有可能陷入流动性困境。
美国哈佛大学的Sachs(1998)教授认为哑洲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于国外投资者的
投资行为突然变化所导致: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外资本流入,当
国外的投资者准备大量撤走在该地区的投资时,这些国家的银行机构无法满足
这些投资者的流动性需求,这直接导致这些国家的银行部门陷入流动性困境m、。
银行之所以能够高负债经营全是依赖公众的信心,一旦公众认为银行的流
动性出现问题,就可能使存款人对银行的经营状况产生怀疑,导致挤兑现象的
发生。Diamond and E’ybvig(1983)构造了一个存款挤兑的自我满足
(selGfulfillment)模型。他们认为:如果存款人对银行的经营状况产生怀疑,
存款人最优选择就是从银行提取存款。由于银行存款的清偿顺序遵循“先来先
偿付”(comefgst,SlYrvefirst)原则。如果一个挤兑现象被其他存款者看到,在
不存在最后贷款人或者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F,纳什均衡的最终结果将是存款
者争相从银行提取存款。银行的挤兑也有可能是由于存款者预期的改变,这种
预期的改变可能是由于太阳黑子、对银行未来经营前景的悲观、其他银行发生
的挤兑等现象导致m,。
二、宏观经济波动
微观主体方面的许多原因会造成银行的经营状况陷入困境,但是一国宏观
经济的运行状况对该国银行制度的稳健性也有很大影响。一些国外经济学家甚
至认为:“经济的不稳定是造成金融危机的最主要原因。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将导
致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金融资产出现泡沫,汇率、利率、通货膨胀率大幅度
波动等m。”宏观经济的波动对银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对银行经营直接的
作用,也可以通过影响银行客户现金流的变化问接作用于银行。
宏观经济波动主要体现在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率的
剧烈变动会严重扰乱银行的正常经营。当一国物价水平迅速上升时,如果名义
利率没有及时同步调整,就会造成银行存款大量流失,可能导致银行陷入流动
性困境。一般来说,高通货膨胀率对债务人比较有利。当银行面临通货膨胀率
时,银行可以获得一部分超额收益(通货膨胀税),即银行不用改善经营管理,
9
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处置的国际比较研究
也能够狭得一笔固定的利润。但是当通货膨胀率水平急剧下降时,银行这部分
盈利能力就会消失,可能导致银行出现亏损。国际清算银行的研究报告硅示,
巴西的通胀率的变化(见表1.1)导致银行账面收益增加的幅度从0,4%0-41.9
%彳i等(见表1.2)。但是,在1994年下半年巴西开始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以
后,国内通胀率急剧下降。与1990—1993年的平均通货膨胀收益相比,1994
年整个巴西银行业损失了大约190亿雷纳尔。收益的剧烈F降直接导致巴西银
行业陷入困境,银行倒闭现象大量发生。1994年至1998年,共有62家银行的
控制权发生了变化,77家银行被兼并和清算m,。
表1.1:巴西1991--1994通货膨胀率(单位:%)
年份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通货膨胀率475.8 1149.1 2489.1 929.3 22.O 9.1
资料来源:CEPAL,Preliminary Overview ofthe Economies ofLatin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1999,P.85
表1.2:巴西银行业从通胀中获得收益的变动情况(单位:%)
年份占GDP比例占银行账面收益增加的比例
1990 4.O 35.7
1991 3.9 41.3
1992 4.0 41.9
1993 4.2 35t3
1994 2.0 20.4
1995 O O.6
资料来源:BIS:Bankrestructuringin practice,Policypaper,No.6,Augustl999
利率的大幅波动也会对银行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当利率处于较低水平时,
房地产和金融资产价格上升,如果央行继续执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就会使公众
预期金融资产价格会进一步上升,导致一些商、Ik集团和个体的投机行为,而这
些用于投机的资金绝大多数来自于银行。当政府决定执行反通货膨胀的货币政
策后,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可能导致银行持有大量不良资产。1979年美围
10
第章银行失败的界定与产生原凼分析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被认为是导致1980年代储蓄贷款协会危机的重要原因[21]。
实际汇率大幅度波动同样会给银行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实际汇率的波动直
接(比如银行外币资产和外币负债之间的期限的不匹配)或间接地(导致银行
的借款者大量的损失)影响着银行的经营状况。Kaminsky and Reinhart(1995)
的实证研究显示实际汇率的剧烈升值是导致银行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他们认
为导致这样的原因之一是汇率的升值降低了该国贸易部门的盈利能力。另外一
个原因可能是由于实际汇率的升值会导致该国实际利率的上升。而实际利率的
上升对银行的经营有很不利的影响m.。
三、政府过度介入和不当干预
政府对银行经营的过度介入和不当干预也是造成银行失败的重要原冈。当
政府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时,银行往往不是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
而变成政府的准财政机构,这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政府对银行的干预
主要体现在对银行贷款的投向和定价的干预。政府要求商业银行的贷款必须投
向特定的产业,还直接指定信贷规模、贷款的期限结构与种类,而且还强制为
商业银行制定贷款价格。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还要求银行以低于市场利
率持有政府债券,对银行征收较高税收,规定银行必须持有较高的法定准备金
等。
墨西哥在1980年代把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用于弥补巨额财政赤字m,。
这种干预政策损害了银行的经营效益,可能使银行积累大量的金融风险。特别
是当银行面对不利冲击时,如储蓄存款减少、增长速度放慢或者利率水平上升,
都可能使得银行资不抵债。韩国的银行业受政府二F预较多。韩国15家商业银行
中,前4家大银行总股份的三分之一由政府持有,这15家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量
占整个银行业的77%以上。韩国政府为了推行其产业政策,命令商业银行大力
向重点产业倾斜,向这些产业提供优惠信贷。由于这些企业具有强烈的政府背
景,韩国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往往不考虑企业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以及
企业未来发展前景。韩困商业银行在政府干预背景下对企业随意放款,而这些
企业从银行手中获得大量贷款盲目扩大投资,甚至投资于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
越来越沉重的债务负担使这些企业的财务状况更加恶化,亚洲金融危机前,刨
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处置的围酌、比较研究
造出了2000%甚至3000%的企、Ik负债率。当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这些企业无力
偿还贷款时,把韩国商业银行也拖入困境m,。
四、金融自由化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在提高银行效率和盈利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
的风险。金融自由化后银行的脆弱性增加了,银行破产的可能性更大。第一,
由于长期的利率压抑,利率自由化会导致利率水平的迅速上升,使得风险向银
行集中。金融自由化后利率水平提高,银行贷款利率水平也随之同步提高,高
利率成本暂时转移给了企业,但高的贷款利率降低了企业的利润水平。企业盈
利能力下降,自我积累减弱,但是为了在竞争巾占据优势,企业只能接受银行
的高贷款利率、高负债率。一旦企业破产,银行将面临损失;第二,利率波动
幅度更大,银行经营风险加大;第三,利率自由化后,存贷利差缩小,银行利
润下降,银行抵御风险能力下降。
银行市场准入的放开降低了银行的特许权价值。,加剧了银行的道德风险。
金融约束理论认为,保持银行体系适当的垄断性,限制银行业的过度竞争,高
的特许权价值可以严格限制银行经营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金融自由化以后,银
行业的准入限制被打破导致银行业竞争加剧,银行特许权价值被腐蚀。银行特
许权价值的降低扭曲了银行管理风险的激励,加剧了银行经营过程中的道德风
险,使得银行破产概率大幅度上升。Cebenoyan(1999)运用回归分析方法证明
美国1980年代银行特许权价值的大幅度F降是造成储蓄贷款协会危机的重要
原因[24]。
资本项目的开放对银行脆弱性同样有重要影响。通常来说,资本项目丌放
以后,国外资本的大量流入将导致银行体系信贷的扩张。在银行体系资产规模
迅速扩大导致金融巾.场流动性过多的情况下,市场上的可贷资金数量会大大超
过资金需求。由于外国流入的资本成本较高,因此银行就倾向于选择高风险的
项目,甚至将资金贷给利润较低的企业或者信用较差的借款人,这就造成了贷
款质量下降,违约风险大大增加,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此外,外资的流入
。银行特许权价值指银行存续期问所获得垄断利润之和。主要衡量指标青:资本充足率(权益的账面价值
/总资产)、流动性(流动资产/总资产)、银行集中度和外国银行的占有率。市场集中度指标指国内3家最
大银行的资产占全部银行资产的比例。外固银行的占有乖指外国银行的资产占拿部银行资产的比例。较高
的市场集中度和较低的外围银行^有率意昧着国内银行更大的垄断力量,冈而具有较高的特许权价值。
12
第一章银行失败的界定与产生原冈分析
使资本市场不稳定性加剧导致银行体系风险增加。在这些外国资本中,短期投
机性资本比重较高,这些投机资本往往流入一国资本市场使得该国股票价格或
者房地产价格迅速上升,形成金融泡沫。当这些投机者撤走投机资本时,金融
泡沫破灭,导致运用银行信贷资金投资的股票和房地产等金融资产急剧贬值,
银行不良资产迅速增加。一旦银行自身不良资产增加,银行不得不紧缩信贷,
这将导致那些依靠银行贷款存活的企业更加举步为艰,企业破产率上升,银行
不良资产:进一步增多,陷入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银行破产和倒闭数量急剧增加。
失败锻”11J场遐m处置的国际比较研孔
第二章失败银行市场退出的相关问题分析
第一节失败银行市场退出的含义与方式
失败银行市场退出是对失败银行终止其存续状态的‘种表述,是指失败银
行停lE经营金融业务,并依法处理债权债务和剩余财产,丧失独立法人资格的
行为。判断银行是否退出市场的标准是看其是否丧失了独立的法人资格行为。
失败银行市场退出方式主要有三种:并购、破j”和关闭(撤消)。
并购指失败银行被其他银行收购或者与其他银行合并的情形。按照政府在
并购中所起的作用,并购可以分为两种形式: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政府
主导型这种模式是会融监管当局在并购重组中起决定作用(如指定并购的承受
方和重组方案),具有强烈的行政力量安排的色彩。市场主导型强调交易双方并
购行为的市场性。按并购类型分,主要有:(1)搭桥银行收购(Bri姑e bank),
指金融监管当局成立一家搭桥银行,然后由搭桥银行接管失败银行并继续向该
银行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在失败银行的最终处置方案出台前,由搭桥银行填补
失败银行业务的空白;(2)整体银行交易(Whole bank Transactions),指失败
银行或者倒闭银行将其所有资产转移至收购方,收购方同时以现金一次性偿还
失败银行负债;(3)收购与承接(Purchase andAssumptionTransactions,P&A)
指⋯家经营良好的、稳健的银行购买失败银行的部分或全部资产,并承接其部
分或全部负债m。
破产是银行市场退出的法律程序,指银行未能支付到期债务,向法院申请
破产,法院依法组织清算组对其债权债务进行清算清偿和剩余财产的强制分配。
撤消是失败银行市场退出的行政程序,在《公司法》里也叫关闭,指金融
监管当局采取行政措施终止失败银行经营活动,同时清算其债权债务,最终消
灭其法人资格。而失败银行最终的处理是根据清算的情况作出。主要有以F几
种处理方式:(1)关闭一财务重组,即金融监管当局采取行政措施关闭失败银
行,并同时要求银行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财务重组,如果失败银行在该时间内未
能达到金融监管当局制定的重组目标,则将被清盘:(2)关闭一并购,即失败
银行在被金融监管当局关闭以后,如果有其他金融机构愿意对其进行并购,则
14
第二章失败银行市场退出的相关问题分析
失败银行将所有资产和负债转移指并购方。这种退出方式的特点是失败银行在
新成立的机构中处于从属地位。(3)关闭一行政清算,即金融监管当局继续采
取行政手段,对失败银行的债权债务进行清偿;(4)关闭一破产清算,即金融
监管当局在关闭失败银行以后发现其严重资不抵债,又没有合适的损失分担方
案,就可以将其送交司法机关进入法定破产程序。
第二节失败银行市场退出的外部性分析
一、失败银行市场退出与银行市场供求均衡
外部性指一个经济人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人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m。。外部性
有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不管那种形式的外部性都会导致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往往是市场机制所不能解决的。外部性会导致市场失灵,
使资源配置效率受损,难以达到帕累托优化配置。银行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
人”同样存在外部性问题,这种外部性在于:银行承担的私人成本与银行承担
的社会成本是不一致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因而有可能由于这种承担的私人成
本和社会成本的不一致而受到损害。
银行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它同样存在供求均衡问题。完美的市场
机制能够通过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的变动使供求达到均衡。对银行市场来说,
当银行供给大于银行需求时,银行供给过剩,整个银行体系的市场价值下将,
必须有一部分效率低下的银行机构退出市场才能使银行市场供求重新达到均
衡。金融监管当局将失败银行清除出市场的过程就是使银行市场供求重新达到
均衡的过程。当失败银行退出市场以后,其市场份额将会被健康银行瓜分,健
康银行市场份额增加,资产负债规模扩大,市场经营能力增强,破产倒闭概率
降低,银行体系市场价值增加,稳定性增强,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增加。
如图2.1所示,纵轴MV代表银行的市场价值,横轴Q代表银行体系中银
行的数量。在图1中,我们只考虑银行私人边际成本的情况,社会总边际成本
是单个银行的私人边际成本之和。直线YS代表银行机构的边际收益(需求曲
线),直线XC代表银行机构的边际成本(供给曲线),交点El为银行市场的供
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处置的围卧、比较研究
求均衡点,其数量为Q1,市场价值为MVl。在这一点上银行的边际成本与边
际收益相等,银行供求达到均衡。
在图2中,我们考虑失败银行存于金融体系情况下的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
不一致的情况,即考虑失败银行对银行体系的负外部性。直线YS代表银行的
边际收益,直线DC2代表银行的社会边际成本(它等于银行的私人边际成本+
失败银行对健康银行造成的损失+金融监管当局的额外监管成本等)。如果不考
虑这些额外成本,那么银行的供给数量将于Q1处。如果考虑这些额外成本,
则银行市场达到帕累托最优的供给数量将在Q2处。QI>Q2,表明在边际收益
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考虑银行的负外部性引起的额外损失,就必须清除过剩数
额为Q1-Q2的银行,让这一部分银行退出市场,重新达到银行市场的供求均
衡⋯1。
MV
MV
MV
图2
图2.1失败银行的负外部性带来的银行机构过剩
二、失败银行市场退出与金融资源配置
金融资源是现代信用经济条件下,维持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种资源。银行
是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部门。一家银行如果出现亏损或者资不抵债,说明它资
源配置效率的很低,这种情况下让其退出市场,那些健康的、效率更高的银行
将获得更多的金融资源,这必将提高全社会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使金融资源
配置向帕累托最优状态又迈进一步。银行市场退出制度正是从这个角度m发,
第一章失败银行市场退Ⅲ的相关问题分析
借助国家行政或法律的强制力量,通过竞争机制,不断淘汰那些低效率的经营
者,清除它留存于金融市场的负外部性,提高金融市场运作的效率,保护与其
发生交易的其他市场交易者,提高金融市场的公平性。同时也可以警告金融市
场上的所有交易者和潜在交易者,金融交易具有不确定性,随时可能要承担失
败银行退出造成损失的风险。此外,这种市场行为可以为金融体制的安全和稳
健发展创造条件,从而增进金融制度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三、失败银行市场退出与金融稳定
银行稳定是各国金融监管的目标之~,但它不应该成为监管当局的最终目
标,金融监管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在银行体系稳定的基础上,追求金融效率的提
高,并由此实现社会净福利的最大化。银行体系稳定与金融效率提高从长期看
是统一的:一个稳定的银行体系是提高金融效率的保证,而长期稳定的银行体
系本身又是金融效率的体现乜酣。银行体系的稳定并不是说不允许银行倒闭,银
行倒闭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从长远看,允许部分低效率的银行倒闭退出市
场,不但对保持银行体系长久稳定有促进作用,也可以提高金融效率。
首先,银行稳定应区分个体稳定和全局稳定。一般而言,如果每一个银行
都能实现稳健经营,则银行体系稳定就有了坚实的微观基础。但单个银行的稳
健经营与银行体系稳定不存在必然相关性。单个银行的理性决策,对于银行体
系也许是非理性的。这其中的原因包括;第一,银行风险具有传染性,其他银
行的风险也许会传染给稳健经营的银行,从而造成银行体系不稳定;第二,单
个银行的稳定也许是建立在无效率的基础上,这种无效率的稳定就银行体系而
言也许酝酿着巨大的风险。
其次,银行稳定应区分短期稳定和长期稳定。银行短期稳定可建立在进入
壁垒和退出壁垒的行政性保护卜,也可建立在市场的垄断组织结构上,甚至可
以建立在国家的隐性或显性存款担保上。当这些壁垒或者担保被打破以后,就
有可能导致银行体系不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追求的金融稳定,应是可
持续的长期稳定。因此,在短期内允许一部分银行倒闭退出市场有利于银行体
系的长期稳定。
最后,银行体系效率与银行稳定是有区别的。银行稳定可以建立在高效率
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处置的国际比较研究
的基础上,也可以建立在低效率的基础上。短期的银行不稳定即允许一部分失
败银行倒闭退出市场不一定是金融效率不高的表现,追求绝对的银行稳定,也
诈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
第三节失败银行市场退出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银行失败将导致银行体系的效率损失,失败银行市场退出是为了控制和减
少银行体系效率损失。银行市场退出具有外部性,对失败银行市场退出方式的
选择同样也具有外部性。选择不同的退出方式将对社会公共利益、公众信心、
金融效率造成不同影响。由于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导致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不
一致,金融监管当局处理失败银行的目标应该是在银行体系的近期稳定和中长
期效率、维护公众信心、降低短期社会成本、防范道德风险之间寻求最佳平衡
点[2T]。
银行市场退出过程中的价值损失通常包括四部分:(1)银行倒闭之前造成
的损失L1,比如银行积累的大量不良资产,这部分损失是银行积累的存量损失。
(2)银行已经处于濒临倒闭阶段,但尚未退出市场之前所造成的损失L2。这
一部分的价值损失(L2)受外部经济金融环境、经营者行为的影响。如果银行
在濒f旌倒闭阶段,外部经济环境往不利于银行经营状况改善的方向发展时,银
行这~部分的损失又可能继续增加;如果银行濒临倒闭这一段时期,经济金融
环境往有利于提高银行盈利能力方向发展,则这一部分的损失有可能降低。此
外,如果经营者在这一期问具有较高的道德风险(赌一把的想法),银行把剩余
资产全部投资于高风险领域,那么银行这一部分的损失有可能非常大。(3)失
败银行市场退出过程当中发牛的价值损失L3,主要包括退出处置的直接成本,
如监管当局对失败银行的监管费用、失败银行资产的评估、托管费用、债权债
务处理的诉讼和律师费用,以及负责核定清算资产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费用和为
破产各方提供咨询服务的费用等,以及对相关债权人、投资人、存款人造成的
损失。这一部分的价值损失受失败银行的危机程度和退出方式的影响。比如,
以并购方式市场退出和以破产清算方式『f丁场退出对债权人、存款人的损失就会
产生不同的影响。(4)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后对银行体系的效率损失L4,是市场
退出造成的间接成本。这一部分损失同样受退出方式的影响,不同的退出方式
第章失败银行市场退出的相关问题分析
将会对银行体系效率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产生不同影响。在这四部分损失当中
L1、L2、L3都可以直接测量,但是L4不能直接测量,它受退出方式的影响。
假设一国银行体系共有N=101家银行,有一家银行发生失败必须退出市场。
运用退出方式A处理这家失败银行比选择使用退出方式B可以直接减少1亿元
的处置损失,但是使用退出方式A的示范效应使得银行体系内的剩下银行的经
营行为发生变化,导致金融效率下降⋯,假设每家银行平均造成金融效率损失为
1000万元。则总的来说,退出方式A比退出方式B的多出的总的价值损失L
为9亿元。即:L=1000万元×100-l亿元=9(亿元)
因此,我们在选择退出方式时应该确立以社会利益最大(或者社会成本最
小)的目标,而不应该只着眼于失败银行本身的损失。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增进金融体系稳定性和提高金融效率,最大限度减小损失的角度(L2+”+L4
最小),失败银行是否退出市场、以何种方式退出市场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成本与收益
(一)直接成本
失败银行市场退出的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银行股
东、债权人、金融监管当局、存款保险机构、政府等在处理失败银行市场退出
时,直接承担和支付的不能得到补偿的损失和费用。比如前文提到的监管当局
对失败银行的监管费用、失败银行资产的评估、托管费用、债权债务处理的诉
讼和律师费用,以及负责核定清算资产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费用和为破产各方提
供咨询服务的费用等。无论采取何种退出处理方式,失败银行市场退出过程中
的固定处理费用相差不大,这些费用大多发生在对失败银行资产分类和评估上,
而且通常保持在稳定水平。但在这些成本当中,被处置银行的托管费用会随时
间的增长而增加。
。这种效率变化也许不能马上被观察到,但是当外界经济冲击使得那些经营行为发生变化的银行出现损失
时,就可以量化。如东南亚国家由于政府隐形存款丰旦保F危机银行不能退出市场,导致银行经营具有较高
的道德风险,专哑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这种损失就可咀直接被量化。
19
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处置的国际比较研究
表2.1: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处置倒闭银行的成本(1980---1994年)
单位:百万美元
处置方式数量处置时资产额至12/31/95的成本成本/资产
收购与承接1188 204014,4 26611.9 13.04
银行持续经营援助133 82456.8 5074.2 6.15
直接存款清偿120 5355.6 1450.8 27.09
受保存款转移交易。176 10804.5 3132_3 28.99
资料来源: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编,刘上余等译危机管理:1980—1994年联邦存款保除公司和处置
信托公司的经验【M】北京:中国金融“I版社,2004
表2.2:美国处置信托公司不同手段处置倒闭银行的成本(1989---1995年)
单位:百万美元
处置方式数量接管资产至12/31/95的成本成本/资产
收购与承接497 316582.0 62394.8 19.71
直接存款清偿92 12013.O 6375.0 53.07
受保存款转移交易158 52208.0 15974,0 30.60
资料来源: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编,刘十余等译危机管理:1980一1994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处置
信托公司的经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二)间接成本与收益
问接成本主要指失败银行的不同市场退出方式对金融体系效率的影响。失
败银行不同退出方式所产生的社会成本和收益是不相同的。从博弈理沦来分析,
对失败银行的并购行为属于一种不完全的动态博弈均衡,相关利益主体博弈的
结果是退出成本最小化[28、。(见表2.1,2.2)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处旨信托
公司的数据显示,以并购方式退出的直接处置成本明显小丁|其他方式。而且,
以并购(这里指市场化并购)退出是失败市场退出中社会负面影响最小的一种
方式,可以平稳地化解局部性的金融风险。市场化并购有助于从营运机制卜对
。受保存款转移叟易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1983年推出的方法,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履行存款保护人的职
责向存款人支付存款的一种方式。这种方法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委托一家健康的银行接受倒闭银行的受
保存款。这家接受存款和债务的银行向倒闭银行的存款人)r立~个“转移存款专用账户”。这种方法为联
邦存款保险公司节约了人量的管理开支,也同时给存款接受行一个机会.使其通过良好的服务爵住这些客
户。
第二章失败银行市场退出的相关问题分析
被并购的失败银行进行重构,将并购方的先进经营理念灌输到失败银行中去,
建立起提高盈利以逐步消化损失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机制,在吸收消化存量
风险的同时减少流量风险的再生。
从并购方来讲,如果它的并购成本低于失败银行的“特许权价值”,这种并
购行为就是理性决策,并购方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规模的扩大获得规模经济和范
围经济效应。首先,并购方在并购倒闭银行后,再对其资源进行整合可以提高
并购方的抗风险能力。其次,并购方可以通过并购重组方式突破市场进入壁垒,
以较低廉的代价获得倒闭银行的一些重要资源,如客户关系、营销网络以及异
地营业网点等,实现了进入某种特定领域和区域的有利经济条件。并购重组后
的新机构的交易范围得到了增大,提高了市场占有率,赢得了更多获利机会,
并且提高了其知名度和在社会公众中的信誉度,创造了更广阔的长期发展空间,
提升盈利能力和动态成长性。美国采用P&A方式处理160家商业银行所作的统
计显示一些失败银行具有较高的特许权价值,并购方可以通过并购获得明显的
并购溢价。㈨。
从失败银行自身来讲,如果通过并购重组活动能改善其公司治理,增强市
场经营能力,即使是失去独立的法人资格,那么它仍是市场退出行为的受益者。
从宏观上讲,以并购方式退出有助于调整原有不合理的金融结构,优化金融资
源的配置。同时,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也可以避免和减轻失败银行破产清
盘造成的高昂成本。从这~角度讲,失败银行以并购方式退出,不但是一种能
提高自身效益,也是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效率的行为。
美国在处理倒闭银行时被看作是最敢于运用破产一清算政策的国家,但如
表2.3,2.4显示,从1980年到1994年,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处理的
1617家濒临倒闭和已经倒闭的银行中,用P&A方式处理的有1188家,占处理
总数的73.5%。1617家被处理银行的总资产为3026亿美元,存款为2332亿美
元,用P&A方式处理的1188家机构的总资产为2040亿美元、存款为1613美
元,分别占67.4%和69.25%。而处置信托公司(RTC)也强调用P&A方式处理
危机金融机构。在RTC处理的747家储蓄贷款机构中,采取P&A方式处理了
。并购溢价=倒闭银行的特许权价值+并赌银行承担资产的预期收益,并购银行承担资产的预期收益=倒
闭银行资产的市场价值一倒圳银行资产的账面价值。倒闭银j,的特许权价值部大于零,而且银行规模越大
特许权价值越高。
2l
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处置的国际比较研究
497家,占处理总数的66.5%。747家机构的存款为2206亿美元,其中497家
机构的存款为1610亿美元,占73%K。最示失败银行通过并购退出仍然占绝对
比例。
表2.3: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处置倒闭银行存款的各种处置方法对比
(1981t---1994年)
处置方式数量(百分比) 处置的存款额一10亿美元(百分比)
收购与承接1188(73.5%) 161.3(69.2%)
银行持续经营援助133(8.2%) 57.6(24.7%)
直接存款清偿120(7.4%) 4.8(2.O%)
受保存款转移交易176(10.9%) 9.5(4.1%)
1617(100%) 233.2(100%)
资料来源:美困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编,刘+余等译危崩I管理:1980—1994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处置
信托公司的经验【M1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表2.4:美国处置信托公司处置倒闭储蓄贷款协会存款各种处置方法对比
(1989---1995年)
处置方式数量(百分比) 处置的存款额一lO亿美元(百分比)
收购与承接497(66.5%) 161.0(73%)
直接存款清偿92(12.3%) 8.4(3.8%)
受保存款转移交易158(21.2%) 51.2(23.2%)
747(100%) 220.6(100%)
资利来源: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土编,刘士余等译危机管理:1980—1994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处置
信托公_J的绎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在失败银行的市场退出中,尽管坚持“多并购、少破产或者关闭一清算”
的原则,但是终究会有部分机构被停止从事金融业务经营,淘汰出市场。以破
产、关闭一清算的方式退出市场,其最大的收益是在宏观上能提高金融资源配
置效率,加强市场纪律对健康银行的约束效应以及减轻与政府救助有关的道德
风险,但它毕竟隐含着较大的退出成本。特别是在系统性的银行危机中,大多
第二章失畋银行市场退Ⅱ{的相关问题分析
数国家都不可能大面积采取破产、关闭一清算方式处置倒闭银行,因为这样可
能导致很高的财政成本,如表2.5所示,有些国家银行重组的成本占GDP比例
竟高达45%。
表2.5:系统性危机中银行重组的成本
国家年份财政成本占GDP比重
巴西1994一1996 8
芬兰1991—1993 10
墨西哥1994——1995 15
委内瑞拉1994——1995 17
泰国1997——1999 32
韩国1997——1999 15
印度尼西亚1997—1999 45
马来西亚1997——1999 18
资料来源:根据钱小安信贷紧缩、银行重组与金融发展[MI上海:卜海人民m版社,2000 卡尔一约翰
林德格林等.金融部门的危机与重组——亚洲的经验教训【M].北京:中国会融出版社,2000制作
(三)金融中介功能与市场退出方式
从金融中介功能来看,银行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的理由之一是银行的信息生
产功能,也就是银行通过信息生产,包括对借款企业的筛选和放贷以后的监督,
可以有效地解决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金融交易成本,提高金融市
场的运行效率。作为金融中介的银行的优势是能将搜寻投资机会的成本分散于
众多投资者之间。在不存在金融中介的场合,每个投资者都要支付一笔搜寻成
本,而金融巾介则可以在不同的投资者之间进行广泛搜寻,一旦找到了某个有
效益的项目,还可与其他投资者一同分享。此外,银行的~个重要功能是在不
同参与者之间以最低的成本高效分散风险,同时通过减少缺乏信息的投资者的
参与费用为交易增加附加价值,降低了金融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
和道德风险[21,。
失败银行的破产一清算、关闭一清算可能导致部分债权人遭受损失,更重
要的在于可能付出的社会成本:第,失败银行以破产、关闭一清算方式退出
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处置的国际比较酬究
市场增加丁资金供求双方搜索和筛选信息的时问,提高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
使金融市场k总的交易规模缩小;第_二,失败银行(特别是资产规模较大的银
行)的破产、关闭清算可能使一围的支付系统职能受到破坏,扰乱了支付系统
服务于交易的职能:第三,以破产、关闭清算方式退出市场将有可能使‘圈的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切断资金需求者与资金供给者的连接,降低储蓄转化
为投资的效率,削弱金融中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广义的货币供应量角度看,
银行大规模的破产、关闭可能导致信贷紧缩⋯,引发经济衰退,这又反过来进一
步加深银行业的困难:如表2.6所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后,韩国
进行了金融业重组,大量失败金融机构被停止营业或被关闭。这直接导致1998
年韩国银行业对私人部门贷款从危机前的75%下降到64%m。信贷紧缩进一步
打击了韩国的实体经济,这又加剧了韩国的经济衰退。第四,由于银行之问存
在密切的资金往来关系,银行业很大比例的交易是在同业问发生的,一旦单个
银行不能履行其债务甚至破产,势必给债权银行造成损失甚至引发倒闭:第血,
由于信息不对称,单个银行的倒闭有可能引发金融恐慌,形成。‘种自我强化、
自我放大机制,使公众对其他健康银行的信心下降,发生存款挤兑从而直接威
胁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从这一角度看,以关闭一清算、破产一清算方式退出
市场又是一种非帕累托效率改进的行为。
表2.6:1998年9月韩国金融机构关闭情况
1997年底吊销吊销、停业比例
停业小计
数量执照(%)
银行33 5 5 15.2
商人银行30 16 16 53.3
34 2 4 6 17.6
证券公司
50 4 4 8.O
保险公司
8 l l 2 25.O
投资信托公司
230 l 21 22 9.6
共I司储莆金融公司1653 12 27 39 2.4
信贷协会2063 32 62 94 4.6
资料来源:钱小安信贷紧缩、银行重组与余融发展[M]f:海:k海人民出版社,2000
。信贷紧缩是指银行向经济部r]供给的实际信贷量的下降
24
第二章失败银行f1J场退出的相关问题分析
二、危机状态程度
处置危机状态不同的银行的总体原则是:多并购,少破产。对失败银行的
具体处置,则必须根据其规模和危机状态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方式。一般有几种
状况:(1)对那些财务经营状况是受经济周期影响的失败银行,应该加大救助
和扶持力度,因为只要经济金融形势往有利于提高银行经营能力方向发展时,
财务问题就会解决。Emile J.Brinkmann(1996)研究美国1980年代储蓄贷款协
会危机发现,只有那些主要是由于因经济和金融环境变化导致出现财务状况恶
化的储蓄贷款机构(此类机构的经营并没有问题,本身是有效率的),以及具有
较高的核心存款比例和应收但暂时未收的收益,即高特许权价值的储蓄贷款机
构,这种救助就能使他们恢复健康㈨。(2)对陷入流动性困境、财务状况趋于
恶化的失败银行,一般是鼓励市场化并购,或者由中央银行或存款保险公司对
其进行注资,解决其流动性困难,为其市场化并购争取时间;(3)对财务状况
严重恶化、濒临破产的银行,考虑由金融监管当局或者存款保险公司对其进行
接管,使危机机构在接管期内改善经营管理,改善财务状况以恢复清偿能力。
如果接管后实施的校正措旋失败,又没有其他金融机构愿意对其并购,则可以
依法破产或者实旌行政关闭清算;(4)对资产质量极差、出现持续性支付危机、
严重资不抵债的失败银行应坚决实施破产、关闭清算。
处置不同危机状态的金融机构必须符合成本最小化(L3+L4最小化)原则。
如果金融监管当局能够对不同危机程度的银行及时采取相适应的处置措施,那
么对维护金融业的稳定性,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味拖
延只会助长无清偿能力银行的道德风险和增加市场退出成本。在美国对清偿力
不足的储蓄贷款协会的重组过程中,由于担心大量关闭的办法会对美国经济产
生不利影响,于是美国政府采取拖延的措旌,这导致后来银行重组成本成倍增
加。如表2.7所示,美国储贷保险公司(FSLIC)在1980—1989年,对失败储
蓄贷款协会一共实施拯救455家,涉及处理失败储蓄贷款协会占全部失败储蓄
贷款协会的84%,涉及失败储蓄贷款协会资产的86%Ⅻ。Barth(1990)研究
发现:“监管宽容”援助拯救的方法并没有使失败储蓄贷款机构恢复生机,反而
进一步加剧了储蓄贷款协会的危机,导致实际增加的处理成本为660多亿美元
(1990年价),而且这项研究只包括银行危机处理的直接成本,并未把降低金
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处置的国啪、比较到f宄
融体系效率和银行特许权价值损失的因素包括在内。因此,这个660亿美元实
际低估了“监管宽容”导致的实际成本m,。
表2.7:1980--1989年美国储贷保险公司处理失败贷款协会方式分布
处置方式存款偿付资产转移再私有化收购与接管援助计划
数目62 19 2 l 455
——
比例11% 3% O% O% 84%
资料来源: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编,刘士余等译危机管理:1980一1994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处置
信托公司的经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斯堪纳维亚的国家在卜世纪90年代也遭受了严重的银行危机,但是他们没
有采取宽容的方法,而是坚决采取对不同危机状态的银行实施不同的处理方法
及时进行处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避免了引发大规模损失的情况。瑞典在应
对1991--1994年的银行危机时,采用了“吊床法则”来指导不同危机状态的银
行的处置,这不但大大降低了处置成本,而且缩短了处置时间,为银行危机的
全面解决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种方法下,政府确定银行是否市场退出的依据,
是确定银行在未来一个合理的时间跨度内能否重新赢利。如果认为银行能够在
短期内达到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政府在银行需要的时候以担保的形式予以少
量援助:如果认为银行在中期内r叮以赢利,政府则以担保形式提供资金支持,
或者将银行主要的不良资产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如果认定银行在确定的时间
都无法摆脱亏损,则政府对其进行清盘或安排兼并。这种方法反映了对危机程
度不同的银行分别处置的原则m,。
三、道德风险
(一)退出前的道德风险
很多实证研究表明,濒临失败的银行具有比健康银行更强烈的道德风险。。
允许资不抵债的银行继续开展经营,将会刺激这些机构在高风险、高刚报项目
上下赌注。如果投资成功,濒临倒闭的银行将可以暂时渡过难关,一旦投机失
。银行的特许权价值足约束银行经营{J:为防范银行道德风险的重要因素,银行资本余充足率的高低对银行
特许权价值具有较大影响。那些濒临倒闭的银行拥有非常低的资本充足率.特许权价值也较低,所以具有
较高的道德风险。
26
第二章失败银行市场退出的相关问题分析
败,银行将造成更大的损失。如表2.8所示,日本的东京协和信用社与安全信
用社就是一个关于失败银行“道德风险”的经典案例。从1992年3月到1994
年11月,这两家机构的存款额从1390亿元上升到2440亿日元,年均增长32
%,而同一时期贷款额从1370亿日元上升到2250亿日元,年均增长22%。但
是这一时期新发放的贷款都绝大多数都成为不良贷款。两家信用社不良贷款的
总额从1992年3月的2500亿日元(当时贷款额是13710亿日元)上升到1994
年3月的17690亿日元(当时的贷款总额是19900亿Fij元)。在这两家银行继续
经营的两年时间里,他们以高于市场利率的资金成本大量吸收存款,并将新的
存款投入到高风险领域,使信用社的资产和负债急剧扩张,资产质量迅速恶化,
仅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不良贷款增加了6倍,造成的损失增加了16倍,最终在
1994年倒闭。在1995年,单为解决这两家信用社和其他几家信用社的问题,
日本金融监管当局就耗尽了存款保险公司的责任准备金m.。
表2.8:Et本东京协和信用社和安全信用社损失情况变化统计
(1992.03---1994.11) 单位:亿日元
存款额贷款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比率贷款损失额
1992年3月1390 13710 2500 18,2% 650
1994年11月2440 19900 17690 88.9% 11180
增长幅度75.5% 64.2% 607.6% 1620%
资料来源:Caprio等编,张青松译:银行危机的防范:近期全球银行倒闭风潮的教训[町北京:中周金融
出版社,1999.
金融监管当局如果能够及时对失败银行进行关闭,停止其继续经营金融业
务的权利。那么就可以避免这类银行在完全丧失清偿能力之前造成更大的损失,
而且如果在关闭失败银行以后能够促成别的金融机构对其进行并购,那么就可
以使退出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最小化。通过关闭清算、破产使失败银行退出
市场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机制的体现,不但有助_F降低其他银行经营的道德风
险,而且防止失败银行导致更大的损失。美国在1989年8月实施《金融机构改
革、恢复和强制法》(Financial Institutions Reform,and EnforcementAct of 1989,
简称FRREA)以后,没有再使用援助方式处理失败的储蓄贷款协会,美国联邦
失败银{rl|j场退Ⅲ处置的国际比较研究
存款保险公司(FDIC)也逐步停止使用援助方式。在1989—1994年期间,美
国金融监管当局关闭了几百家储蓄贷款协会和商业银行。1991年实旖的《联邦
存款保险完善法》(Federal Depos“Insurance Corporation ImprovementAct,简称
FDICAI)明确要求对丧失支付能力的银行必须采取最小成本原则立即关闭,除
非关闭某一大银行确实有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风险,而且必须在得到美联储和存
款保险公司董事三分之二多数同意及财政部长批准,否则不得对银行进行救助。
Christina L.Cebula,Richard J.Cebula和Richard Austin(1996)依据FRREA实
施严格的关闭政策作为虚拟政策变量,通过回归发现,实施严格的关闭政策对
减少失败银行的“道德风险”具有显著影响,即金融监管当局实施强力关闭政
策可以有效减少濒临倒闭银行的道德风险[3。]。在实施FRREA以后,大量失败
银行在被关闭以后对其实施了市场化并购,这种金融资源的整合使得美国商业
银行体系和储蓄贷款协会体系的市场价值在随后几年大大增加。表2.9和2.10
数据显示,美国银行体系1996年的资本金比1989年增加了69.9%,资产总额
增加了19.2%,利润增加了5.5倍,其中储蓄贷款协会资本金增加了83.3%,
资本资产比率与资产收益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经验:实施严格的关闭政策可以消除银行退出
市场前由“道德风险”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在关闭失败银行以后,对被关闭的
银行实施市场化并购不但可以以最低成本化解局部金融风险,而且能够达到资
源整合,提高金融效率的目的。以这种关闭一市场化并购方式退出是金融体系
提高其市场价值的行为。
表2.9:美国实施FRREA后,商业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经营状况变化情况
\项目资本金(亿美元) 资产。10亿美元) 税后利润(亿美元)
合计
商业储贷
合计
商业储贷
合计
商业储贷
年份\ 银行协会银行协会银行协会
1989 2569 2048 520 4486 3299 1187 88 156 —68
1996 4363 3753 610 5347 4578 769 572 524 48
增长69.9 83.3 17.3 19.2 38.8 —35.2 550.0 235.9
(%)
资料米源: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网站
第二章失败银行市场退出的相关问题分析
表2.10:1989--1996年美国商业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经营业绩指标
商业银行储贷|力、会
年份资产收资本收资本一资产收资本收资本一
益率(%) 益牢(%) 资产(%) 益率(%) 益率(%) 资产(%)
1989 0.48 7.76 6.2l 0.48 7.76 6.21
1990 0.48 7.56 6.45 0.48 7.56 6.45
1991 O.53 7.97 6.75 0.53 7.97 6.75
1992 O.92 12.93 7.51 O.92 12.93 7.51
1993 1.20 15.50 8.Ol 1.20 15.50 8.01
1994 1.17 14.61 7.78 1.17 14.6l 7.78
1995 1.17 14.61 8.11 1.17 14.6l 8.1l
1996 1.19 14.46 8.20 1.19 t4.46 8.20
资料来源:Caprio等编,张青松译:银行危机的防范:近期全球银行倒闭风潮蛉教训[M]北京:中国金融
出版社,1999
(二)退出方式与道德风险
从退出方式看,如果完全以市场化退出(指市场化并购、破产清算)或者
对倒闭银行关闭清算,处置相关经营管理人员,则能够起到警示作用,有助于
降低其他银行经营中的道德风险倾向。虽然并购退出是国际上最流行的处理危
机银行的方式,它具有成本低、负作用小的优势,但在实践中,为促成金融同
业对倒闭机构的并购,各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往往是,要么监管当局采取行政
命令强制实施,要么监管当局提供优惠政策进行扶持⋯。如果倒闭机构在被并购
后,没有通过经营机制的转变来彻底解决其效率低下的状况,低效率和负外部
性仍然存在于金融体系中。以这种并购方式组成的银行具有严重的脆弱性,甚
至可以酿成更大的金融风险。1997年,海南28家城市信用社在发生支付危机、
资不抵债的情况下,被金融监管当局决定由海南发展银行对其实施兼并。但在
兼并以后,这28家城市信用社的经营状况非但未见好转,反而致使海南发展银
行也陷入危机,并摄终被央行下令关闭。这种退出方式给人一种错觉,以为金
融机构出了问题,政府不会让其破产、关闭清算,而会全力救助或安排一家金
。如住一些国家,存款保险机构支付现会或以较高价格购买银行的部分不良瓷产以促成兼并。
29
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处置的围嘲、比较副f究
融机构进行兼并,而失败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人员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他们也
可以继续留在新组成的机构中工作。这种缺乏有效纪律约束的退出方式会使金
融机构管理者会增强风险投资偏好,存款人或投保人、投资者也会因为有“政
府隐性担保”而失去对金融机构进行选择和监督的激励。正如金德尔伯格指出:
“如果一家银行或公司知道自己会从所干的蠢事中得到解救,这实际上会促使
它进一步放弃高要求而沉迷于蠢行”m,。
如果让无偿还能力的银行破产、关闭清算则能大大减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
险和机会主义倾向。破产作为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机制的一种表现,是对银行的
风险管理不善的一种惩罚,可以起到金融体系“自动稳定器”的作用m,。它清
除了失败银行机构留存于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市场价值和
金融效率,是金融体系获取帕累托效率的行为。此外,银行倒闭破产可以对存
款人、投保人、投资者以及其他金融交易者产生警示作用,即他们可能要随时
承担银行市场退出的风险;它也警告其他银行,如果他们经营不善,也将会受
到市场的惩罚。
四、官方监管与市场约束
(一)政府干预的理论模型
由于金融领域内存在比其他经济领域更严重的负外部效应,政府有必要在
适当的时机进行干预。坦兹(1991)为了测算合适的干预度,提出了一个政府
干预度和政府干预收益的模型。如图2.2所示,横轴表示政府的干预度,纵轴
表示政府干预产生的收益(扣除干预成本后)。政府干预强度与净收益成抛物线
函数关系。在A点左方表示政府干预严重不足,导致干预净收益为负。在一定
范围内,净收益会随着政府干预强度的上升而增高在F点达到最大值FC。如果
政府继续加强干预强度,净收益会随干预强度的加强下降。在I点的右边表示
政府干预过度,这时的干预净收益为负。此外,每一点净收益都对应着两种不
同的干预强度,如果政府奉行的是强有力的金融监管政策则干预度必须达到
ED,如果政府奉行的是自由经济主义政策,政府只需要提供EB的干预量就能
达到既定收益E|标m、。
第一章失败银行市场退出的相关问题分析
政府干预挣收益
政府干预度
图2.2政府干预强度与净收益关系变化
(二)政府过度干预的危害
政府对银行的干预属于政府供给的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的公共产品,因此它
受市场经济法则的支配。在失败银行的市场退出方式中,政府对失败银行的行
政干预(比如紧急救助和行政关闭一行政清算,或由政府强制安排的并购)属
于官方监管的内容,而市场化并购和通过法律程序破产清盘、关闭一破产则是
属于市场约束和惩戒的范畴m·。
官方监管对控制和避免系统性风险是极其重要的,但过度干预存在很多弊
端。第一,过度干预可能导致社会经济运行效率下降。由于政府的作用有限,
如果政府把本该由市场约束机制发挥的作用也一并揽在身上,实行过度干预,
就有可能削弱竞争效率,导致失败银行对其竞争者造成危害;政府过度干预经
常使得资不抵债的银行能够继续存在于金融市场,将大大降低金融资源的配置
效率;第二,强化道德风险动机和机会主义倾向,扭曲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积
极性和其他市场参与者的监管积极性,弱化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使所
有市场参与者将风险向政府转移:第三,政府对失败银行处置过程种的过度纵
容和处置的延误,最终会导致市场退出成本的大大提高,使政府在很大程度上
承担了该机构造成的损失;第四,在失败银行的处置中,排斥市场约束机制往
往导致政府失灵,最后造成金融机构损失成倍增氏。日本金融监管当局于1991
—1992年第一次对“住专”公司进行了现场检查,检查发现:“住专”在向最
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处置的国际比较研究
大的50家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总额中有67%已经是不良贷款。然而,日本金融
监管当局允许“住专”继续经营,『而没有对这两家金融机构及时实施关闭,也
没有依法进入破产程序,使得市场约束受制于官方管制体系不能发挥作用,最
终造成退出成本大大增加。经过四年以后,“住专”的问题进一步加深,不良贷
款又增加了75%m]。
通过市场惩罚机制处置失败银行是对官方监管的重要补充。第一,市场约
束为失败银行的行为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官方于预的激励机制,有利于金融资源
配置效率的提高和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第二,市场惩罚机制可以减少由政府过
度干预诱发的道德风险,降低官方监管的代理成本。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看,在
缺乏市场惩罚的金融监管制度下,由于银行的倒闭是一种不|_|_J‘置信的威胁,金
融监管当局和银行达成的纳什均衡将是:广大银行争相从事高风险投资活动。
如果投资成功,银行将狭取全部投资收益;如果投资失败,金融监管当局将承
担银行所造成的伞部损失。,。倘若引入市场惩罚机制,政府承诺资不抵债的银
行都将破产倒闭,相关经营管理人员也将得到应有的惩罚,在这种可置信的威
胁下,银行将会收敛其过度投机活动,采取更为稳健的经营方式。所有市场参
与者也会对风险不同的金融机构作出预期的反应。第三,缺乏市场法则制约的
政府干预往往使政府过度承担失败银行退出的成本。而通过市场化并购、破产
等市场约束机制则有助于降低政府的干预成本,缓解干预过度和干预不足之间
的矛盾,减少因干预不合理造成的竞争扭曲和社会福利的损失,也有助于在市
场参与者之间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三)市场约束的缺陷
完全通过市场约束机制处置失败银行退出也是不可取的。第一,这样做可
能缺乏对整个金融体系稳定的考虑。因为市场衡量一家银行是否存续的唯一标
准就是效益,而不会考虑社会稳定和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健以及社会经济的长远
发展。当某家银行出现清偿能力不足时,如果存款人不能区分银行出现的这种
清偿能力不足是系统性清偿能力不足或只是仪仅这家银行的清偿力不足,心理
危机和广泛传播的挤兑现象便有可能发生,从而对金融体系稳定形成巨大冲击。
第二,完全市场约束条件下的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可能是一种无序退出。当一家
银行面临破产倒闭的问题时,市场对其信心将会轰然倒塌。如果匆匆出售倒闭
第章失败银行市场退出的相关¨题分析
银行的资产,往往导致银行的资产净值进一步降低,而接连的提取存款也会对
全社会的金融运行效率造成影响。第三,市场约束机制有可能失灵。市场约束
机制发挥作用需要有一系列的前提条件,首要的条件就是信息披露的及时、充
分和有效。否则,有可能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约束的主体——存款人、债
权人、投资者对于银行的实际经营状况了解甚少,而无法实现对银行经营行为
进行有效约束。如果约束主体得到的信息是假信息,还有可能进行盲目的约束,
导致优不胜劣不汰,甚至劣胜优汰。第四,市场约束发挥作用还需要相关配套
的法律设施等等。当这些前提条件得不到满足时市场约束就可能会失灵。
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处置的国际比较研究
第三章失败银行市场退出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尽管各国的经
不同,因而处置的
则还是相同的。本
特征和处置经验。
第一节
济金融制度、法律体系各有差异,导致银行失败原因也各有
方式方法也可能不同,但各国对失败银行处置的一些基本原
章将尝试归纳出一些发达困家关于银行市场退出制度的基本
发达国家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制度的一般特征
一、完善的法律支持
银行市场退出处置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操作问题,而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
复杂过程。国际实践表明:法律缺陷始终是妨碍各国处置失败银行退出过程顺
利进行,导致处理过程中断和处置速度延缓的主要障碍,甚至是造成退出成本
偏高、金融风险增大的主要原因。因此,制定专门的失败银行市场退出法律法
规,以及给予失败银行退出主持机构以特殊的法律地位和充分授权,使其拥有
进行处置方式探索、创新处置过程和处置方法、灵活处理相关问题和有效控制
处置成本的能力,对增强市场信心、提高处置效率、防范金融风险扩散具有重
要意义。西方发达国家先后建立了完善的银行市场退出制度,包括对失败银行
的挽救、接管、关闭、兼并、破产、拍卖等各种法律法规。这些相关法律规范
了银行的市场退出行为,明确了金融监管机构在市场退出过程中的权力和义务。
特别是在保证失败银行迅速、顺利地退出市场,防范道德风险,保证公众信心,
在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合理分配损失,退出银行资产处置价值最大化等方面发挥
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国外对银行市场退出的法律框架主要有:(1)明确监管主
体,以及监管主体的监管权力和职责、政府行政干预的范围和力度:(2)明确
对银行的救助条件、公共资金运用安排;(3)对失败银行进行接管、关闭、破
产的程序和实施细则的规定;(4)对被清算银行资产处置方式的规定:(5)银
行市场退出后对相关利益主体的损失分配的规定;如存款清偿原则、退出银行
的债务清偿原则等。
F1本在上世纪80年代金融泡沫破灭以后,国内绝大多数银行背负了大量不
第三章失败银行市场退出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良资产。而在此前,日本的银行法律是不允许银行破产的。但当日本国内金融
局势持续动荡,银行资产损失规模越来越人时,为了稳定金融局势,政府不得
不通过修改原有法律和制定新法律来规范失败银行的处置。这些法律包括《日
本银行法》、《存款保险法》、《金融早期健全化法案》、《金融机构再生紧急措施
法》、《破产法》、《长期信用银行法》、《商法》、《合议法》、《关于金融机构合并
及转换的法律》等。特别是1998年制定的《金融早期健全化法案》和《金融机
构再生紧急措施法》的颁布对规范银行退出行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两部
法律确立了失败银行的处置原则:“银行的不良债权等财务内容及其经营状况必
须公开;为确保经营的健全性应使濒临破产的银行不再存续;应明确银行股东
和经营者等的责任;应使存款人得到保护;应维持问题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
应能使银行破产处理的相关费用达到最小等”[_】。这些法律对规范金融机构不
良资产的处置,整顿金融秩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德国,指导银行退出
的基本法律是《联邦银行法》。该法明确规定:不同性质的银行退出采取区别对
待的方式。对国有银行不采取破产程序,其债务由国家偿还。对私营银行,在
出现严重问题时先由联邦金融监管局实行关闭,如有其他金融机构愿意并购则
不适用破产程序,如无其他金融机构并购,且又资不抵债的,必须使用破产程
序。该法还规定:商业银行的破产申请必须由联邦银行管理局提出,债权人和
债务银行均无权提出破产申请,而且该法还规定商业银行的关闭也只能由联邦
银行管理局提出。J。
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保护存款人利益是银行市场退出制度的核心环节。当银行失败退出市场时,
一旦存款人利益受到损害,可能导致储户对银行体系稳定失去信心,使单个机
构的金融风险扩散到整个银行体系,发生对其他健康银行挤兑的情况。为了防
止这一情况的发生,美国于1934年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许多市场经济国家也
随后建立了本国官方或行业性的存款保险公司。如R本、加拿大建立了存款保
险公司,德国建立了存款保险基金,法国则有存款担保体系。在这些国家,存
款保险机构已经成为银行市场退出的主要主持机构,全面负责失败银行的市场
退出事宜。
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处置的国际比较研究
表3.1是西方五个发达国家存款保险制度基本内容的比较。
表3.1:各国存款保险制度比较
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
机构设置由联邦政由政府出联邦银行法国银行由政府和
府出面建面建立公会出面协会负责金融界共
建立同建立
机构名称联邦存款存款保护商业银行无专门机存款保护
保险公司委员会保护系统构机构
资本来源财政部和向授权机存款保护投保会员政府、同本
12家联邦构征收赋皋金问的一种银行和民
储备银行税;向英格损失分担间金融机
提供兰银行借构共同出
款资
保险范围在联邦注领有执照私人银行所有在法总部设在
册的存款的本国金国境内的日本围内
机构强制融机构但银行,包括的金融机
参加,在州不包括业外国银行构
注册的机务经营区的分行
构自愿参域在英国
加以外机构
投保方式强制与自强制自愿强制强制
愿相结合
保险标的全部存款本币存款非银行客不包括同本币存款
户全部存业存款和
款外币存款
保险费率0.23% 最少5000 O.03% 按投保规O.012%
最高30万模大小确
英镑疋
最高保额10万美元2万英镑但所有存款20万法郎1000万日
只能按保人赔付总兀
护存款的额为银行
75%支付资金的
即1.5万支30%

资料来源:根据钱小安.信贷紧缩、银行重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何光辉
存款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制作
第三章失败银行市场退jf;的围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存款保险机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职责,即保险人、接管人、清算
人和部分负责金融监管职能。作为保险人,当一家银行倒闭退出市场时,它会
向受保存款人及时支付存款或安排其他金融机构承接被清算机构的受保存款。
这种制度安排有利于保持社会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以及维持银行业自身的稳定,
发挥减缓由于银彳『倒闭而产生“溢出效应”的作用。如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在
处理倒闭银行时,一般能够在1~2个月内将倒闭银行的存款保险额全部付清w。
作为接管人,它控制和监督被接管银行的经营活动,保护存款者信心,全面评
估被接管银行的财务状况,确定成本效益比最佳的处理方案。在被接管机构的
最终处置方案出来前,存款保险机构还要以稳健的经营方式最大限度的减少经
营损失,消除银行倒闭前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此外,存款保险机构一般还被
法院或其他权力部门任命为倒闭银行的清算人。在失败银行市场退出中,能否
迅速、有效和有序地清理倒闭银行的资产和负债,降低相关利益主体的损失卜
分重要。存款保险机构拥有广泛的法定权力来保证清算过程的迅速、有效进行,
它最大限度地负责替被清算银行的债权人回收债权,以最低的处置成本实现资
产处置回收的收益最大化和对当地经济影响最小化。最后,存款保险公司作为
监管人,还要负责对投保银行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三、合理的资产清收机制
倒闭银行的资产处置是银行市场退出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困难最大的一
个环节。为了对倒闭银行的资产进行清收,一些国家普遍采用了以下两种资产
回收处置模式:成立专门资产管理公司;好银行&坏银行模式。这两种资产处
置模式的目标是尽量在不影响当地的经济环境的条件下,以最低成本较快处置
资产,使失败银行资产价值尽可能得到保全。
成立专门资产管理公司负责清收失败银行的资产,通常是整个银行业、或
者某类专业银行发生系统性危机时所采用的⋯种方式。历史上那些经历过系统
性银行危机的国家,普遍都建立了资产管理公司集中负责清收失败银行的资产。
资产管理公司的最终目标是使其负责清收资产在扣除了经营成本与财务成本之
后的净出售价值最大化。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清收失败银行的资产具有以
下优点:(1)降低了失败银行资产的处置成本。在系统性的银行危机中,如果
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处置的国际比较研究
金融监管机构分别对失败银行的资产进行清收处理,有可能会造成大量的重复
性操作,其成本比成立一家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要高很多。(2)清收资产的效
率较高。第一,在系统性的银行危机中,一家企业可能含有几家倒闭银行的资
产,任何一家银行单独对自己的资产进行清收而没有其他银行的配合是很困难
的,而资产清收公司归集了各家倒闭银行的债权,能够对债务人形成较强的影
响力;第二,一家专门的资产清收公司面对的是大量的债务人,它拥有大量债
务人的信息,能够综合运用各种资产清收方式进行清理,提高资产的回收速度;
(3)资产管理公司具备专业人才和技术优势。处理倒闭银行的资产需要有多方
面的专业人才和技能,而这些人才和技能,商业银行并不具备。例如清算专家,
各行业的资产评估专家等w。
所谓好银行&坏银行模式,是指将一家倒闭银行的资J“‘分为好资产、坏资
产,然后将倒闭银行的不良资产转移到专门成立的机构中,而优质资产继续留
在银行罩,使其成为一个能够继续正常经营、资产优良和资本充足的“好银行”,
而接受不良资产的专门机构变成“坏银行”。然后,再从这两家银行的资产质量
状况出发,分别采取不同的资本重组与资产管理方式,从而达到使失败银行平
稳退出的目的。这种处置模式在处置单个失败银行时被广泛运用。这种资产处
置方式具有如下优点:(1)维持了银行体系的稳定。当公众得知某家银行陷入
困境,存款人并不知道其危机程度如何。存款人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有可能导
致挤兑行为的发生,而且这种挤兑行为具有传染性,因此快速、彻底地对陷入
危机银行进行资产剥离,有助于减少公众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稳定人们的心
理预期,平稳化解金融风险;(2)有助于提高“坏银行”的资产回收率。由专
门的资产回收机构对“坏银行”的资产进行处理,可以提高不良债权的回收率。
银行自行清理不良债权,往往受到专业技术知识不足、管理能力不够和信息来
源不充分的限制。而专门的债权回收公司来清理“坏银行”债权有利于加快清
理速度,降低清理成本,减少清理损失m。
表3.2是部分国家处理失败银行债权方式比较。
第二章失败银行市场退出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表3.2:部分国家处理失败银行债权方式比较
国公司名称政府政职能和目出资和管法律框架手段
家策选择杯理
美处置信托关闭、并处理破产由政府出法律制度完对尚在经营
国公司购、破产‘ 储贷机构资,联邦存善;破产法、机构的资产
(RTC, 清算、宽的资产,清款保险公资产转让进行监护,
1989-一容政策理、回收贷司负责管法、证券法利用市场手
1995) 款或引导理和公司法早段出售失败
收购银行已出台银行资产
进行处理
瑞SCEURUM 关闭、破有序地处财政出资以政府政策获取抵押
典(1992-一产清算、理北方银管理,流动调整_|=致代立品、出售不
1996) 资产组行地不良资金向银法良资产
合、收购资产,清理行解决
合并回收贷款
共同债权清算破收购失败由162个民金融再生转手出售担
回收机构产、银行银行不良间金融机法、破产法、保物
(1993年1 重组债权中的构共同出金融早期健
月成立) 不动产资全化法案
整理回收搭桥银初始目标由央行和金融再生转手出售
银行(原东仃是收购东各银行共法、破产法、
京共同银京协和和同出资,存金融早期健

行,1995 安全两家款保险机全化法案
年1月成信用社的构和各大

.止J 资产,1996 银行提供
年以后扩资金援助
大到其他
机构
住宅金融破产清负责收购7 政府和银金融再生计划用15
债权管理算、收购家“住专” 行共同出法、破产法、年时间把收
机构(成立和合并的剩余资资,运作资金融早期健购的不良资
于1997年r止金依靠银全化法案产全部拍卖
10月) 行解决完毕
韩KACMO 破产清处置银行政府出资减少对国外拍卖、重组。
国(1962年算、资产不良贷款成立,受韩投资者限制出售、汪券
成立,1997 重组以提供流国金融监的法律,资化
年按美国动性管委员会产抵押担保
RTC模式管理证券化法
改组) 律,破产法
和债权人权
利法
资料来源:根据周小川主编重建与再生——化解银行小良资产的国际经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钱小安信贷紧缩、银行重组与会融发展l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整理
失败银行市场退“l处置的国际比较研究
四、完善的危机预警体系
银行由健康到出现问题再到陷入危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由出现问题到
陷入危机则是质的转变。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银行危机预警系统,准确把握银行
经营风险的量变过程。银行危机预警是指对银行经营过程中已经暴露或潜伏的
各种危机因素,通过‘系列号门的指标进行检测,进而进行科学的分析,作出
综合评价与结论,确定该银行的危机类型和程度,提出相应的监管措施的科学
分析方法。。。首先,通过建立健全银行危机预警体系,我们町以较早发现金融
不稳定的苗头,及时采取纠偏措施,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失败发生的
概率。其次,即使真的出现银行倒闭,也可以为危机的处理赢得时间和准备,
使金融监管当局在危机处理上更加主动,减少相关的退出成本,尽可能降低银
行失败的影响和破坏力。最后,完善的银行危机预警体系有利于社会公众正确
区分“好银行”和“坏银行”,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金融恐慌”引发的
存款挤兑现象。
为全面反映银行资产流动性和整体业务风险,国际银行业形成了以资本充
足管理为核心的整体风险防范和预警体系,实现了银行风险管理内容指标化、
风险管理技术数量化,其目的在于要求银行有充足的资本和净资本来抵御金融
风险。比如,按照1991年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建立的快速预警纠
偏模型。如表3.3所示,在该模型下,那些资本金低于规定标准的银行都将被
金融监管当局采取及时纠偏行动(Prompt Corrective Action)。该模型根据总资
本对风险资产的比率、一级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率、一级资本对总平均资产的
杠杆比率这3个资本比率的数值,把银行划分为资本良好(Well Capitalized)、
资本充足(Adequately Capitalized)、资本巧i足(Undercapitalized)、资本严重不
足(Significantly Undercapitalized)、资本致命不足(Critically Undercapitalized)
5个等级。对于处于不同资本水平的银行,监管机关采取不同的峪管措施。
由于最近几年银行而临的金融风险不断变化,为弥补《巴塞尔协泌》的不
足,一些国际人银行也开始建立自己的内部风险评级模型。主要有:(1)在险
价值测量方法(Value At Risk)。这‘方法最主要的代表是摩根银行的“风险
矩阵系统”;(2)J.P.摩根的C r’edit Metrics和Credit Suisse FinaECial
Products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等。
第三章失败银行『fJ场退山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表3.3:美国的快速纠偏模型
注:Rl为总资产资本比率、R2为核心资本对总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R3为核心资本杠杆比率
资料来源:Kumho Sawamoto,Financi.,d Stability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St Martin Press,P70—71,1995
各国的实践充分证明,
对银行经营状态进行评估,
采取正确和迅速的处置方式
建立合理的银行风险预警体系能够使金融监管当局
有利于准确判断银行的风险状态和危机水平,以便
减少相关处置成本,化解局部金融风险。
41
资本级别R1 R2 R3 相应的纠偏行动
(%) (%) (%)
资本良好≥10 ≥6 ≥5 不受资本监管命令制约,无需采取特别监管措施。
资本充足≥8 ≥4 ≥4 不受资本监管命令制约,无需采取特别监管措施.。
资本不足<8 <4 <4 要求银行必须在45日内提交一份可行的资本恢复
计划,制定把资本比例提高至资本良好或充足水平
的洋细措施。在资本补足之前,限制总资产的增长,
银行支付管理费、分红、派息、合并、开设分行和
经营新业务要先经有关部门同意。
资本严重6< <3 <3 除以上要求外,还要求银行出售有表决权的股票,
不足增加资本:限制对高级管理人员发放股息,支付给
存款人的利率不得超过本地区的利率水平;严格限
制资产增长;停止或减少对该机构有额外风险的交
易,禁止从代理机构接收存款;选举新的董事会,
撤换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未经美联储同意,禁止
银行的持股公司分红;放弃或清理无清偿力的、危
险的附属机构和处理本机构面临的严重风险;监管
机关认为有必要的任何其它行动。
资本致命≤2 除非有适当的机构或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采取其他
不足行动来更好地达到立即纠偏的目的,联邦存款保险
公司有权在90天内指定接管人员,若9个月后该
银行资本状况仍无明显改善则被责令关闭,由接管
人接管其全部债权债务。
失败银行『盯场退⋯处置的国际比较研究
第二节美国银行市场退出实践
美国银行业进入壁垒相对较低,它拥有世界上数目最多、规模最大、最发
达的银行系统,各类银行机构共计几万家。在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银行危机以
后,美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银行退出制度。
一、退出监管机构
如表3.4所示,美国银行体系实行的是多头制的金融监管,失败银行市场
退出的监管机构也分为几个:涉及货币监理署、联邦储备银行和联邦存款保险
公司。在美国,关闭一家银行的命令只能由该银行的特许经营权审批机构
(CharteringAuthority)发布⋯。一家银行被特许经营权审批机构宣布倒闭以
后,其所有权就归属于特许权审批机构。此外,任何银行的特许经营权审批机
构在关闭一家银行时,必须通知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美国银行系统的监管当局主要有:(1)货币监理署(OCC)。在注册的银行
倒闭前采取更换管理层、寻求合并等措施进行挽救;如果挽救措施失败,则应
及时宣布银行倒闭,接管该行并将倒闭银行转交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进行清算;
(2)联邦储备银行(FED)。及时准许并宣布由其注册的银行倒闭,收受所有权,
接管该行并可将其转交存款保险公司进行清算;(3)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
在银行倒闭时履行保险人职责,及时介入调查和进行干预;当银行倒闭后接管
该行,评估、管理破产银行的资产;复核倒闭银行的存款记录,在法定最高保
险金额以内进行理赔,以最低成本原则处置倒闭银行的资产。在整个市场退出
的处置过程中,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在整个失败银行资产的清算过程中,不受任何机构和部门、任何州政府的监管。
此外,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有权决定那种退出处置方式能够最有效地以最低成本
处置倒闭机构的资产和负债,它的职责是使倒闭银行或储贷协会机构的资产处
置回报最大化,使存款保险基金损失最小化。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作为承保人、接管人和清算人的职能,使其当存款机构
。1991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剐(FDIC)被授权关闭金融机构,前提是FDIC认为该机构资本金严重不足
(即干r形资产与总资产的比重等于小十2%),并且没有制定适当计划将资奉金比例恢复到规定水平。此
外,FDIC还被授权关闭由十违反法律、以高风险不稳健方式经营、故意违反停业和关闭命令、隐瞒经营
记录或中止保险合同等原凶,使资产受到严重侵蚀的机构。
42
第二章失败银行市场退出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倒闭后,几乎可以立刻向受保存款持有人偿付存款。这种举措最大限度地减少
了给存款人带来的不便,缓解了金融机构倒闭给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特别是
在严重的银行业危机中增强了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有助于保证危机时期金
融体系的稳定性,并恢复经济的流动性。
表3.4:美国银行监管体系及其职能安排
银行监管机构监管对象主要职能
货币峪理署国民银行主要监管者
(OCC) 外国银行在美国的分行主要监管者
联邦储备银行银行持股公司唯一监管者
(FED) 州立会员银行主要监管者
国民银行次要监管者
外国银行在美国的分行次要监管者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参与保险的非会员银行主要监管者
(FDIC) 国民银行次要监管者
会员银行次要监管者
参与保险的外国银行分行次要监管者
资料米源: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编,刘士余等译危机管理:1980~1 994年联邦存款保险
公司和处置信托公司的经验[姗北京:中国金融{|}版社.2004.
二、法律制度演进
美国《宪法》规定防止银行倒闭、保护存款人利益是美国银行业监管的主
要目标。美国有关银行市场退出的立法大概可以分为两个时段: 1929——1980
年这一时段和1980——1999年这一时段。
在1929年至1933年之间,美国发生经济大危机直接导致9000多家银行倒
闭,金融系统面临崩溃。如表3.5所示,为了对付这次银行危机,美国国会颁
布实旅了一系列法律。如1932年6月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1933年
3月9日,在仅经过40分钟的讨论后,国会通过了《银行紧急法案》。此后国
会又分别在1933年、1935年、1950年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1935年银行
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处置的国际比较研究
法》、《联邦存款保险法案》[6]。
第二段时期是1980年至上世纪90年代末。1980年代早期,美国银行业和
储蓄贷款协会面临着自1929至1933年经济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危机。1980年
至1994年之间有2912家在联邦保险的存款机构倒闭,倒闭机构的资产高达9240
亿美元。为了对付这次银行危机,美国国会又制定了一些重要立法来规范失败
银行市场退出的处置程序和清算工作。如表3.6所示,这些法律主要有:1987
年《银行公平竞争法》、1989年《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强化法》、1991年《联
邦存款保险公司促进法》、1991年《处置信托公司再融资、重组和改进法案》、
1993年《综合预算m调法》、1993年《处置信托公司终结法案》等。其中1989
年《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强化法》和1991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促进法》
的颁布和实施对银行危机的最终解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金融机构改革、复
兴和强化法》撤销了联邦储贷保险公司,建立了处置信托公司,决定动用纳税
人的钱解决储蓄贷款协会危机。处置信托公司被授权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管
理下,自1989年1月1日起强制合并或清算以前被联邦储贷保险公司保险,可
能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储蓄贷款协会。《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强化法》明显改
变了金融机构的管理格局,强化了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稳健
的银行业经营行为和遵勺二法律规定的要求,特别是扩大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
权力和义务。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对银行危机的JtgACpJ解
决也具有重大意义。《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促进法》中对濒临倒闭机构的及时整改
条款和最低成本原则的规定,对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处理倒闭银行的方式具有深
远影响。该法案要求联邦级的监管当局,建立从资本充足到严重不足的五级资
本分类,并用来作为及时整改行动的依据。当~家银行的资本下滑时,监管当
局必须采取严厉的监管措施。该法还规定,如果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不将濒I临倒
闭银行进行清盘,它必须代之以其他成本最低的手段处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促进法》迫使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考虑更多种类的退出处置手段,以确保所有低
成本的处置策略均被考虑到。。
美国处置失败银行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银行法律变迁史。在失败银行的
市场退m中做到立法先行,有法可依。这些法律对处置机构的设置、处置权力
和权利都做出了明确的安排,保证了金融监管当局在处置失败银行市场退出中
第_三章失败银行市场退出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的权威性和有序性,使监管当局能够在最低成本下迅速有效处置失败银行,避
免了金融风险的扩散,稳定了相关利益主体对银行系统的信心。此外,这些法
律明确规定了必须严格坚持市场化处置原则,防范了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总
之,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为失败银行以最低成本退出创造了制度条件。
表3.5:美国关于银行市场退出的主要法律(1930--1980年)
法律名称主要内容
1932年《格拉斯一斯蒂格放宽了成员银行向联储借款的条件,要求投资活动
尔法案》与商业性的银行经营活动分离。(1933年《银行法》
的一部分)
1933年《银行紧急法案》将全国性银行休假合法化,并制定了银行在假期之
后重新开业的标准,此外该法还授权货币监理署指
定倒闭银行的接管人。
1933年《银行法》设立了一个临时性的机构一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以帮
助树立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并稳定金融系统。该
法要求指定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所有全国性银行、
参保州注册银行(根据州法律注册成立)的清算人,
并且对1932年《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中的存
款保险限额进行了修正,将原保险限额2500美元提
高至5000美元。
1935年《银行法》确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联邦政府的一个永久性机
构,并创立一个永久性的联邦存款保险计划。此外,
该法为存款保险计划的进入设定了严格的标准,以
及保险费率。最后,该法扩大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处置倒闭银行的权力范围,允许FDIC垫款以促进对
参保银行的并购。
】950年《联邦存款保险法对1935年《银行法》关于银行检查的规定进行了修
案》改,规定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董事会认为为了确定银
行状况,他们就可以对任何参保的州注册非成员银
行、任何申请参保的州注册非成员银行以及任何已
被关闭的参保的州注册银行进行检查。
资料来源: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编,刘士余等译.危机管理:1980—1994年畦邦存款保险公司和处置
信托公司的经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杜,2004.
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处置的国际比较研究
表3.6:美国关于银行市场退出的主要法律(1980--1999年)
法律名称主要内容
1982年《加恩一圣一杰尔曼存授权联邦1竽款保险机构对失败银行提供资金援助,
款机构法》允许银行持股公司并购濒临倒闭的存款机构。
1987年《银行公平竞争法》允许进行紧急收购;授权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建立搭
桥银行:对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进行重新注资。
1989年《金融机构改革、复兴撤销了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建立处置信托公
和强化法》司,决定动用纳税人的钱解决储蓄贷款协会危
机。此外,强化了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资本充足
率、稳健的银行业务行为和遵守法律规定的要
求。最后,扩大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权力和义
务:(1)把储贷保险公司的职责转交给联邦存款
保险公司,(2)授权在符合条件的情况F,联邦
存款保险公司和处置信托公司可以任命自己为
参保州存款机构的惟一接管人或清算人。
1991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促要求联邦级的监管当局,建立从资本充足到严重不
进法》足的五级资本分类,作为及时整改行动实施和关闭
的依据。规定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倒闭和即将倒闭的
参保存款机构处置必须符合“成本最小化原则”。
CL:M",该法还对对濒临倒闭的银行进行援助条件做
了严格规定:只有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认为有确定
的理由任命接管人或者清算人,并且在不给予援
助,机构的资本已经不可能增加的情况卜.,联邦存
款保险公司才能对银行提供援助。
1991年《处置信托公司再融将处置信托公司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分离出来,
资、重组和改进法案》同时向其提供250亿美元的融资。
1993年《综合预算协调法》创立国民存款人优先权修正条款,明确一家己倒
闭机构的债权清偿顺序:(1)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作为清算人发生的管理费;(2)存款负债;(3)
任何普通或高级负债;(4)任何次级债务;(5)
对股东或其他人员的负债。
1993年《处置信托公司终结法将处置信托公司的解散日提前一年;允许运用根
案》据《处置信托公司再融资、重组和促进法案》提
供的融资。
资料来源: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编,刘上余等译危机管理:1980—1994年联邦存款保险公_J和处置
信托公_J的经验[M]北京:中国金融⋯版社,2004.
第三章失败银行市场退出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三、退出处置方式变化
美国失败银行处置方式主要有5种:救助、关闭一行政清算、关闭一破产
清算、并购、搭桥银行m。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处置失败银行时,也在不断地改
变其处置方法。1989年以前,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选择了比清算失败银行、偿付
储户存款的成本更低的方法一一救助和收购与承接。在当时看来,救助方法主
要有三个优点:救助的成本低于清算银行的成本;救助将贷款和其他资产保持
在银行系统内;救助可以将失败银行对社会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正是
具有这些优点,救助方法在1991年以前被广泛采用。其中比较著名的救助案例
就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货币监理署、联邦储备银行联合拯救大陆伊利诺斯银
行。
但是到了1980年代末期,由于“监管宽容”的方法不但无法对银行危机作
出迅速和有效的反应,而且助氏了其他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因此,1989年美
国金融监管当局终于下定决心不再采用“监管宽容”的方法,而是采取在最低
成本内迅速处置倒闭银行。同年国会颁布了《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强化法》,
重组了原有的金融管理架构,建立了处置信托公司。1991年颁布的《联邦存款
保险公司促进法》明确规定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处置信托公司在失败银行处
置中必须采用“最低成本”竟标。的方法。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在此法颁布以后,
基本上不再使用救助方法处置失败银行,而是选择直接关闭清算或者并购退出。
其中并购退出的模式与1980年代相比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由原来单纯使用整体
银行收购与承接(Whole bank Transactions)变为包含损失分担的收购与承接。模
式。包含损失分担的收购与承接与原有的整体银行收购与承接方式相比的最大
优点就是可以使有关参与各方都受益。例如,相对于清算而言,把损失分担资
产保留在银行系统内,可以更好的保护资产价值,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也可以从
中受益,因为如果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自己单独处置倒闭银行资产可能需要花数
十年时间才能将倒闭银行资产处罱完毕。在包含损失分担的收购与承接方式下,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采用的“最低成本”这一术语,是指川竞标方法来处置濒临倒闭或者已经倒闭的机构,
与所有处置该倒闭机构的其他方法相比,对于存款保险基金而占,该方法中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费用和负
债总额成奉足最小的。
。即联邦存款保险公刊作为清算人吲意与收购人分担某些收购贷款的损失。如果不提供损失分担,收购人
有町能不会购买分娄资产或不良资产,在这种情况下,清算人可能提供损失分担,将损失分担与l{殳购人购
买分类资产或不良资产相挂钩。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通常同意消化绝人部分(如80%)资产处置损失。
47
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处置的国际比较研究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承担大部分的损失,这使倒闭银行的资产对于收购方‘而言更
具吸引力。此外,包含损失分担的收购与承接处置方式的另一个好处是,使联
邦存款保险公司与收购方能更加理性地联合起来积极管理和处置资产。这种共
同利益减小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直接监督资产处置活动的必要性,为损失分担
资产提供了一种更加有效的处置程序。损失分担的收购与承接模式基本上实现
了以下目标:(1)减少退出处置成本;(2)保护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现金储
备。
表3.7:1991--1992年发生的涉及和不涉及损失分担的收购与承接交易对比分析
(单位:lO亿美元)
涉及损失分担的收购与承不涉及损失分担的收购与承
接退出接退出
倒闭银行数量24 175
转移的资产总额资产总额所占百分比资产总额所占百分比
36.3 88 24.3 39
联邦存款保险公
司保留的资产额5.1 12 37.8 61
倒闭银行资产总41.4 i00 62.1 100

资料来源: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编,刘士亲等译.危机管理:1980—1994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处置
信托公_J的经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从1991年9月至1993年1月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总共16次运用包含损
失分担的收购与承接方式处置了24家银行的市场退出。从将倒闭银行的资产保
留在银行部门而避免直接清算”方面来看,使用这种退出方式相当成功。表3.7
比较了在1991—1992年问使用损失分担退出方式与未包含损失分担退出方式
转移给收购方的资产数额。在包含损失分担收购的退出方式处置的414亿美元
资产中,倒闭银行资产中有363亿美元(占88%)被转让给收购方,只有51亿
。一般说来,清算方式足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尽鼍避免的一种方式,凼为这种退出方式让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承担的直接成本和问接成本都相当高,第二章有数据证明。
48
第三章失败银}]:『盯场退出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美元(占12%)需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自己变现。而1991—1992年间的175次
传统的收购与承接退出方式涉及倒闭银行的资产达621亿美元,转让给收购方
的资产只有243亿美元(仅占39%)。这样,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必须自己处置378
亿美元(占61%)的倒闭银行资产。此外,如表3.8所示,不管是处置大银行
(资产总额在5亿美元以上)还是处置小银行(资产总额在5亿美元以下)的
市场退出,与未包含损失分担的收购与承接退出方式相比,包含损失分担的收
购与承接退出方式的直接处置成本⋯也相对较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199l一1992
年运用损失分担退出方式处置了16家大银行的资产总额为392亿美元,成本支
出为2l亿美元(占处置资产5.38%),运用传统的收购与承接退出方式处置了
16家大银行的资产总额为471亿美元,成本支出为41亿美元(占处置资产的
8.66%)。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采用损失分担退出方式处置的8家小银行的资产总
额为22亿美元,成本支出为2亿美元(占处置资产的9.55%),运用传统的收
购与承接退出方式处置的159家小银行资产总额为150亿美元,成本支出为24
亿美元(占处置资产的15.82%)[6]。
总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在确立“最低成本”处置方法以后,处置成本明
显下降,处置效率也有较大提高,只用了不到4年时间就成功解决了银行危机,
为美国银行业在1990年代中期走向繁荣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表3.8:1991~1992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处置成本占以收购与承接
退出方式处置倒闭银行资产总额的百分比
资产总额超过5亿美元的倒闭银行
甲均处置成本(%) 处置成本的中值(%)
涉及损失分担5.38 7.77
不涉及损失分担8.66 12.21
资产总额少于5亿美元的倒闭银行
平均处置成本(%) 处置成本的中值(%)
涉及损失分担9.55 6.06
不涉及损失分担15.82 17.10
资料来源: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编,刘上余等译危机管理:1980一1994年联邦存款保险公
司和处置信托公司的经验[蜘.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土要是资产评估中的相关人员T资支⋯,以及资产托管费用等。
49
失收银行市场退出处置的国际比较研究
第三节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处置的国际经验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金融政策的一个主要目标是维护公众信心和减少
金融体系运行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发达国家处置失败银行退出市场的经验主
要包括:(1)银行市场准入影响并制约银行市场退出;(2)维持公众信心;(3)
以最低成本迅速处置倒闭银行;(4)政府干预应与市场行为相结合,防范道德
风险;(5)既解决存量问题又解决流量问题;(6)风险责任追究原则。
一、银行市场准入影晌并制约银行市场退出
如表3,9所示,国外银行市场退出实践表明,银行市场进入壁垒影响和制
约着银行的市场退出。即市场准入政策与市场退出政策往往有着高度一致性,
银行市场进入难度决定银行市场退出难度,这在那些发展中国家和以问接融资
模式为主的国家显得尤为突出。笔者认为,宽松的市场准入是能够顺利退出市
场的前提。伴随银行高准入壁垒往往是银行业的高度垄断,高度垄断的银行业
使得银行市场退出的成本较大,即“太大不能倒闭”。在国际上,银行市场准入
壁垒高的国家往往也是银行退出难度大的国家。例如,美国对银行业的市场准
入,一直采取比较宽松的政策,每年都有新银行进入;但从市场退出的角度看,
也是世界上银行倒闭数量最多的国家;相反,F1本在1990年以前有着较高的银
行业市场进入壁垒,而在市场退出上,也很少出现银行倒闭情况。
表3.9:银行市场准入壁垒与银行退出相关度实证考察
时问市场准入壁垒市场退出(倒闭数目)
美国193l一1999 无市场准入壁垒上万家银行或者储蓄贷款机构倒闭
日本1945—1990 严格的准入壁垒无银行或者信用社倒闭
1990一1999 放松准入壁垒几十家银行和信用社倒闭
韩围1945——1990 严格的准入壁垒无银行倒闭记录
1990——2000 放松准入壁垒60多家银行倒闭
泰国1945一1982 严格的准入壁垒无银行倒闭记录
1982—2000 放松准入壁垒接近100家财务公司和银行倒闭
资料米源: 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_J主编。刘十余等译.危机管理:1980一1994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和处置信托公_J的经验[M]北泵:中国会融出版社,2004.用小川主编.重建与再生——化解银行不良资
产的国际经验[棚.北京:中国金融“;版社,2000钱小安.信贷紧缩、银行重纰与金融发展[M]上海:卜海
人民出版社,2000制作
第·章失败银行市场退出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二、维持公众信心
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是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维持公众信心原则是
银行危机处理的最根本原则,无论监管当局对失败银行采取何种行动,均应首
先考虑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这一因素。
三、以最低成本迅速处置倒闭银行
银行倒闭具有传染性,危机的加速扩散决定了银行市场退出必须迅速果断,
银行过早退出或过晚退出均可能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当银行濒临倒闭时,金
融监管当局应该迅速干预。发达国家在银行市场退出过程中总结出两条损失控
制的基本原则:其一是“两倍损失”,即最终的损失往往是以前估计数的两倍。
经验表明,造成银行失败的原因复杂多样,损失一般只有到金融监管当局采取
严厉措施之后才会彻底暴露。例如,一家银行是否资不抵债就很难估计,资不
抵债的市场价值可能只有在倒闭后才会受到关注和得以衡量。在此之前,外部
审计对银行损失的估计几乎两倍于银行管理层的估计数,金融监管当局的估计
数几乎两倍于外部审计的估计数,而最终损失的清算又几乎两倍于金融监管当
局的估计数。,。其二是“越快越好”,即拖地越久,处理的成本就越大。美国金
融监管当局处理1980年代的商业银行和储贷协会危机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
“监管宽容”不但不利于危机的解决,反而导致最后的处置成本成倍提高。
四、市场手段与政府干预相结合,防范道德风险
西方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当局在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处置中居于支配性地位,
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政府干预是建立在市场机制约束和法律约束基础上,政
府干预有一定的行为边界。他们在处置失败银行退出时注重市场行为与政府干
预相结合,而且更多地注重坚持市场化的退出原则,即在失败银行退出处理上,
注重坚持利用关闭——市场化并购或者破产——清算退出方式。这种在政府适
度干预下的市场化处置方式,可以达到整合金融资源,减少政府承担的损失,
防范道德风险的目的。
失收银行市场退出处置的国际比较研究
五、既解决存量问题又解决流量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在失败银行的退出方式中更多倾向于以并购方式退出。而且
这种并购是建立在市场交易原则的基础卜,政府只发挥监督作用。市场化并购
体现了一种市场自发的控制机制,被看作是对无效率或代理问题无法得到有效
控制的公司的“最后惩戒措施”。市场化并购不但注重解决问题金融机构的“存
量问题”,更注重解决其“流量问题”。前者指解决问题失败银行的不良资产,
后者是通过治理结构的改善和经营管理机制的转变来解决其盈利能力问题。对
银行的市场化并购还有利于通过对机构、业务、技术、信息、客户等各项资源
的整合来增进金融系统的效率m。。
六、风险责任追究原则
西方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当局认为,银行一旦经营失败,不管是由于银行经
营人员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引起,还是由于内部经营管理不善引起,也不管经
营管理人员是否有能力和诚实,都必须对管理层和银行股东采取比较严厉的处
罚措施,使这些经营管理人员在可能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承担银行失败的后果。
因此,当银行经营失败阱后,西方国家通常的做法是及时撤换银行管理人员,
并调查和追究高层管理人员应该对银行失败承担的责任。对失败银行经理人员
采取严厉的惩罚可以有效强化纪律约束。挪威在1990年代处理国内三大失败商
业银行时,政府通过注资耿得了失败银行的控制权以后,立刻解散和解雇了原
来的董事会和银行管理层。“永远不要让猴子看管香蕉”这句话成为对处理相关
人员的经典概括m。
第四章我国失收银行市场退出制度完善
第四章我国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制度完善
第一节我国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实践及制度缺陷
一、我国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实践
一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我国自身经济金融风险程度的逐渐累积
以及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一些金融机构陷入了资不抵债困境,甚至发生
了挤兑和支付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金融监管当局为化解金融风险,果断
放弃了过去那种对金融机构一味保护政策,关闭了一部分严重资不抵债的金融
机构。1995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接管巾银信托投资公司,标志着我圉金融机构
“不败”神话就此终结。此后短短几年间,金融机构的退出问题扩散到银行业、
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业等各个金融领域。
表4.1是我国近年来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典型案例。
表4.1:我国近年来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典型案例
机构名称处理时间处理方式
海南发展银行1998.06 1998年6月人行关闭海南发展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海南分行托管其业务。
广西北海14家城市信用社1998.10 人民银行关闭12家城信社,吊销2
家营业执照,人民银行广两分行组成
清算组清算,中国建设银行广西分行
业务托管。
,“东国际信托公司1998.10 1998年10月被人行关闭,中国银行
和广发证券公司分别托管其储蓄和证
券业务;1999年1月广国投向广东省
高级法院提出破产申请。
广东恩平20家城市信用社1998.12 人行关闭20家城乡信用社,人行江门
分行组成清算组清算,广东发展银行
托管各社债权债务。
南方证券2005.04 被中国证监会关闭,中国建银投资有
限公司收购其证券类资产。
金信信托2()05.12 被中国建银投资有限公司托管。
失败银行市场退}H处置的国际比较研究
二、我国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制度缺陷
我国银行市场退出制度是在经济体制转轨背景卜,通过个案实践逐渐摸索
而形成了初步框架,但是这种框架和发达国家较为完善的市场退出制度相比较,
还有许多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准入难导致市场退出难
银行市场准入与市场退出都是银行体系自动调整,提高金融效率的表现。
一个健全、稳定、高效、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银行市场必定是市场准入和市场
退出协调互补、互为前提的市场。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银行市场准入影
响并制约着银行市场退出,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具有高度的政策一致性。在一
个银行市场准入壁垒较高的国家必定导致市场退出难。张杰(2003)认为我国
现阶段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纯粹自由竞争的金融市场制度将无法提供
足够的储蓄供给。或者说,如果国家不对金融业保持一定程度的垄断,就难以
动员足够多的储蓄资源,而转轨中的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将会因无法获得及时
而有力的金融支持呈现J形下降[39】。在巾国,正是政府对金融业保持垄断,保
持较高市场准入壁垒才使得经济转轨平稳进行。
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我国现阶段已经初步形成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
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外商独资商业银行、中外
合资商业银行并存的商业银行体系。我匡J有关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的法律法规散
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资商业银
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这两部法律法规规定设立全国性商业银行注册资本
的最低限额为10亿元人民币,城市商业银行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亿元人民币,
而且必须是实缴资本⋯。所以从资本金的要求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壁
垒相当高,银行具有较高的特许权价值。
(二)有关市场退出法律体系不健全
总的来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困家,都把商业银行危机与一般企
业危机的法律处理机制予以区分。我国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活动在前
期都采取行政手段解决,然后彳‘进入法律程序。我国目前关于银行市场退出的
。具休参见:中国银监会于2006年1月颁布的《中囤银行业临督管理委员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
实施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合作令融机构行政许叫事项实施办法》。
54
第四章我国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制度完善
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公司法》、《破产法》、
《金融机构撤销条例》、《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关于向金融机构投资入股
的暂行规定》等等。上述几个法律法规构成了我国银行市场退出的法律框架,
内容涉及破产、并购和关闭(撤销)这三种退出方式的实施原则和部分实施细
则。但从银行市场退出实践看,这些法律法规有不少缺陷。
第一,现行法律对银行市场退出行为的规范力度还远远不够。众所周知,
银行是特殊的企业,虽然我国已经实施了《公司法》、《破产法》等涉及银行市
场退出的法律,但由于这些法律或是因颁布时间较早, 一些内容需要更新,或
是在立法时没有充分考虑到银行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的特性,在适用过程中
并不完全满足银行的需要,有关市场退出立法的内容也显得十分单薄。例如,
《商业银行法》规定接管的条件是:“已经或可能发生信用危毒凡,严重影响存款
人利益”。而如何具体判断却并无明确的标准。
第二,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法律层次仍然很低,至今尚无一部专门的退出法
律来明确商、眨银行市场退出的方式、步骤、法律责任等内容,涉及商业银行市
场退出的相关舰定常常散见于不同部门、不同效力等级的法规文件中。如在失
败银行的清算过程中,没有对银监会和地方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清算组的组成
和职责,债务清偿的原则、顺序以及损失分担方案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银行
市场退出程序的安排随意性比较强。《商业银行法》也只对市场退出做了原则规
定,而且这些规定十分粗略,缺乏可操作的程序性规定。
第三,缺乏与银行市场退出的相关配套法律。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市场
准入和存款保险制度是与市场退出相配套的两项法律制度,金融监管当局通过
它们在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上进行规范,特别是存款保险制度对商业银行退出
影响重大。
第四,缺乏对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法律责任认定。目前有关商业银行市场
退出过程中的债权债务处理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处理规则,甚至出现银行在市场
退出前转移财产、逃避债务等各种侵害债权入利益的行为。
(三)缺乏完善的银行危机预警机制和评价体系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金融风险逐渐加大。一方面,在经济体制转轨
过程中银行体系内部积累了大量的体制性风险。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对外开放
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处置的国际比较研究
力度的不断加大,外部性的金融风险导致国内出现银行失败的·q1能性加大。在
这种内外部风险的冲击下,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对银行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的系
统。当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达到一定程度时,危机预警系统能够自动作出
反应,能够把银行暴露的风险进行分类和量化,然后对银行作出危机程度的评
定,以便及时采取纠偏措施。缺乏银行危机预警机制不能准确识别银行的“危
机状态”,也就难于对危机程度不同的银行采取不同的处置方式,而识别滞后和
监管滞后就会加大银行市场退出的成本。,。
与美国1991年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促进法》中明确建立“快速预警纠偏
模型”相比,目前我困金融监管部门只建立了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
标体系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还没有正式建立覆盖整个银行业的官
方预警评级体系。。『F是由于危机预警系统不完善,我国在处理失败银行时往往
是等到银行已经严重资不抵债,发生地区性的支付危机时,再采取强制性的关
闭措施,而不是在银行出现问题时就及时介入,这样做导致最终损失处理成本
的成本相当高。。
(四)政府行政介入过度
作为保持银行体系稳定至关重要的一环,银行的市场退出必须要有政府行
政力量的介入,但政府的行政介入应有一定的边界,必须以市场约束和法律为
基础。从以往的银行退出实践看,失败银行退出的手段和方式带有明显的“行
政性退出”色彩。政府的行政介入的确减缓了少数失败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和支
付风险,起到了防止金融风险扩散的效果。但是在银行市场退出过程中,政府
过分注重运用行政手段,对退出的每一环节都存在过分干预。这手要体现在银
行是否退出,通过什么方式退出完全由政府主导。
目前我国处置失败银行的手段主要有两种:关闭和并购。(1)关闭。金融
监管当局在使用关闭这一行为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往往是等到银行已经濒临
倒闭时才对其实施关闭,导敛政府在很人程度上承担了其造成的损失。(2)并
购。这种并购退出方式表现为政府指定一家银行托管或者合并失败银行,并接
收失败银行的所有债权债务。这种退出方式最主要的特点是失败银行由谁并购
。具体参见:中国银监会2004年1月颁布的《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试行)》和2004
年2月颁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价体系(试{r)》。
。中国银监会在2006年1月发布r《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日I(试行)》.但具体内容尚术公布。
。非银行金融机构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
56
第旧章我国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制度完善
完全由政府指定,不考虑接收方是否愿意并购,以及是否有能力进行并购。这
种政府主导型并购具有很多缺点。第一,政府主导型并购不符合市场经济竞争
原则,不是依据效率标准,即不是以并购方的经营实力和是否能够提高并购方
经济效率来进行,而仅仅依据是否能够化解眼前危机,不满足政策动态一致性
要求。、。第二,这种并购行为可能使金融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无法达到提
高金融效率的目的,反而将失败银行的金融风险转嫁给并购方,导致并购方在
实施并购以后陷入危机的情况o。第三,政府丰导型并购还使并购行为和并购价
格无法做到市场化、公开化,容易产生金融腐败等问题。
总之,从我国政府信用作为金融信用的支撑来看,过多的行政介入大大降
低了政府监管的声誉,导致其公信力的降低,使得政府成为银行市场退出损失
的最大承担者,引发其他金融机构较高的道德风险。
(五)没有建立损失分担机制和利益驱动机制
我国还没有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没有在参与市场交易主体之间建立
风险分担机制。当某个银行出现清偿能力不足时,不能通过风险分担这种手段
化解其支付风险。而且在处置退出银行的债权债务时,不能在相关市场交易主
体之间合理分担损失,而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再贷款或者是发行国债来偿付。
这种银行市场退出成本非市场化的做法,使得存款人、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
资者)的利益缺乏可靠保障,迫使政府不得不提供过度保护,从而阻碍了银行
的市场退出m,。此外,在银行市场退出过程中没有体现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
原则,没有遵循“权利与责任对称、收益与风险对称”的市场经济准则,特别
是在处理失败银行的管理层和经理人员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在银行的市场退出
过程中,很多时候是只处理机构而对相关管理人员却没有处理。
我国也没有建立对失败银行救助的利益驱动机制,即鼓励其它银行机构主
动去帮助失败银行化解支付风险的激励机制。这种利益激励机制包括中央银行
利用其最后贷款人的角色鼓励其他健康银行向有困难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承
购有问题银行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向出现流动性困难的银行提供资金支持,或
者由中央银行向提供流动性支持的健康银行提供担保等。
。如前义的海南发展银行并购海El 28家城市信用社一例
57
失败银{JffJ场退出处置的国际比较研究
第二节完善我国的银行市场退出制度
一、适当降低银行市场准入壁垒
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壁垒较高,银行、舭仍然属于国家垄断行业。这种体
制安排致使金融效率很低,造成社会净福利的损失。这种损失主要表现在国有
银行对信贷资金的配置不当造成的GDP潜在的产出损失,也表现在国有银行本
身造成的信贷损失——不良资产居高不下。而且.高度垄断的金融体系导致低效
率的银行无法退出市场,它们继续留存于金融体系中使得金融效率进一步F降。
因此,降低银行、世的市场准入壁垒是打破金融垄断,完善银行市场退出制度的
必然要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来入手:
首先,和发达困家相比,我国有关设立商业银行的资本要求明显偏高。按
照目前的商业银行注册资本要求,设立全国性1萄:、【k银行的最低资本金为10亿元
人民币,城市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金为1亿元人民币,农村商业银行的最低资
本金为5000万人民币,而且这些资本必须是实缴资本。而美国对商业银行设立
资本金的最低要求仅为100万美元。因此我国应该适当降低设立商业银行最低
资本金的数额。
其次,应浚大力发展民营银行。,引入非固有产权。第一,引入民营银行有
利于改变金融业的国有资本高度垄断状况,加速金融体制的改革。发展民营银
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加大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第一-,
就微观机制而言,民营银行的产权特征决定了它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以追
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其经营管理行为将完全市场化。民营银行将坚持“以
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tl,”的原则,致力于为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个
人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民营银行的特征决定了其经营机制的灵活性,具有
极强的市场应变能力,能随时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经营战略以
满足居民和企业不断变化的金融需求。因此从长远来看,中国金融业竞争力不
”国内学者关于民营银彳_『_的定义,土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权结构说,认为由民间资本参股或控
股的就是民营银行:二是资产结构说,认为民营银行的服务范围土蛰是民营企业,贷款客户[【j都是民营企
业;三是公司治理结构说,认为按照市场化的原则经营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川是经营者身份说,典型的
是国有民营和民有民营的提法。本文所指的民营银行就是民有、民营、市场化运作和按市场规律发展的银
行。即银行的』扣权为民间所有,国有资本从商业银{r这个竞争性领域退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所有
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以盈利为日的的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市场法人主体。
58
第四章我国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制度完善
强的状况很有希望通过民营银行的加入而得到加强。第三,通过发展民营银行,
对民问资本实行国民待遇,将民间金融合法化,减轻非法融资的危害。最后,
设立民营银行,在一定程度卜-叮以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现象m-。
二、完善银行危机预警机制和评价体系
从基本构成看,银行危机预警体系主要包括以FSL部分内容:(1)银行风
险指标体系,指按~定标准筛选的,能够反映银行风险状况的监测指标。(2)
预警阀值,是指指标体系的数据变化达到可预兆发生银钳失败的水平。(3)数
据处理,指用事先确定的数据处理方法或模型,对各指标的取值进行综合处理,
得出银行风险的综合指数和相应的风险等级。(4)灯号显示,指为了赢观预报
不同类型的风险等级采取类似交通管制的蓝灯、绿灯、黄灯、红灯信号来分别
表示正常状态、低度风险警戒、中度风险警戒、高度风险警戒不同等级的警度,
这些不同颜色的信号灯即为灯号显示m]。构建我国合理银行危机预警机制必须
遵循以下原贝IJ:第一,指标的合理性。科学构造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是构建预警
系统的核心内容,也是判断银行问题性质的依据。要根据银行的业务特征设置
相应的危机预警指标体系,能够综合反映银行公司治理水平、管理层素质、风
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第一,预警系统具有计量上的充分性。
这包括以下含义:一是指预警系统指标体系具有统计上的及时性,即所选择指
标的数据资料能够及时得到,以便迅速地对银行经营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二
是指标数据的样本区间具有足够的长度以及在计算口径.卜具有一致性,以便能
够准确反映银行的长期经营水平;第三,预警阀值的合理性。即要求金融指标
的数据变化能够达到可预兆银行经营风险水平;第四,预警等级的科学性,即
要求预警等级能够精确给出银行的问题程度等级,以便能够对其采取正确的处
置方式。
根据以上分析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建立原则以及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特
点,借鉴美国的CAMEL的经验,构建我国商_k银行的危机预警评价体系。具
体来说这个系统包括:(1)以资本充足率为基础的快速识别与纠正系统(按照
银行资本充足率高低将银行分为不同的级别)。(2)金融监管部门的风险评价体
系,金融监管部门可以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能力、盈利能力、
失败银行I盯场退出处置的国际比较研究
流动性、r}丁场风险等六个方面来综合对银行进行考察。(3)通过建立对以上六
个指标的取值进行综合处理,得出银行风险的综合指数和相应的风险等级。(4)
最后根据预警阀值给出银行相应的风险水平,使监管部门、银行管理层和相关
利益主体能够共同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图4.1是我国银行的危机预警程序。
图4.1银行的危机预警程序
行臻性监臂11

I非现场分析现场检查外部评价(会计师事务所、评级机构等) 其他监管手段
1 r
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能力b利能力流动性市场风险
1
综合评价

银行是否失败l 否
l
是上
进入纠偏释序或者市场退出程序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银监会2006年1月发布的《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运作原理制作。
三、适度限制官方干预,加强市场纪律
国际经验和金融监管理论表明,处置失败银行必须注重市场惩戒与官方干
预相结合,政府的干预必须建立在法律和市场约束的基础上。而我国在银行市
场退出过程中,金融监管当局则过分注重运用行政手段,且处置方式单一,少
见有破产处理方式。今后,官方干预不应以损害市场竞争和市场规则为代价,
而应该建立在市场约束的基础上,政府对濒临倒闭银行的救助以及对银行市场
退出过程的干预必须有一定的边界。具体来说,要明确最后贷款人机制救助的
对象只能是仍具有偿债能力但短期流动性困难的银行,不能对无偿债能力的银
60
第明章我国失败银打I盯场退出制度完善
行提供长期资金援助,以防其他机构的道德风险;必须对政府在救助失败金融
机构中动用的公共资金数量作出限定。同时,要完善银行的救助评估体系,以
保证政府救助的介入及时和有效m,。
加强市场纪律是完善我国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制度的重要内容。目前应该着
重从以下方面完善市场纪律得以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第一,完善银行信息披
露制度,保证信息披露的充分、及时、准确,增加透明度。公开信息披露是市
场约束的必要条件,既有利于银行相互监督,也使市场参与者得以评估交易的
风险;第二,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健全会计制度,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
所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的行为,确保金融信息数据的可靠性,为市场各方评价
金融机构提供坚实的信息基础:第三,建立银行信用评级制度。信用评级机构
是市场纪律的一个重要制度安排,通过信用评级机构对银行信用等级的评定可
姒影响银行的筹资能力和筹资成本,从而有效约束银行的道德风险。信用评级
的变动反映了市场对不同风险程度的银行的不同反映,能够为银行机构提供一
种激励机制;第四,鼓励银行发行次级债券筹资。因为次级债券的投资者出于
对本金安全和收益稳定性的关注,具有密切监督金融机构的激励:一是由于次
级债券的持有者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收入,但不受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在破
产清算程序上介于存款人和股东之间,因此次级债券的持有者有强烈的动机监
督银行的行为;二是次级债券的发行价格和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成为市场参弓
者和金融监管当局评价银行潜在风险的重要依据,迫使银行注重安全性投资和
加强内部风险管理。第五,市场纪律发挥作用要求大债权人掌握足够多的信息。
建立发达的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和货币市场是市场纪律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m,。
四、多采用市场化并购退出方式,改进关闭政策
国外实践表明,在失败银行的市场退出方式中,市场主导型并购具有比政
府主导型并购更深的涵义。市场化并购不但注重解决失败银行的“存量问题”,
更注重解决其“流量问题”。市场化并购重组后,通过适当撤并一些经营效益较
差的营业网点,精简一部分管理人员,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设备等,可以有效
地降低经营管理费用,实现1+1>2的并购协同效应。对失败银行市场化并购
还有利于通过对机构、、№务、技术、信息、客户等各项资源的整合来增进金融
61
失投银行市场退出处置的国际比较研究
系统的效率。我国在对失败银行并购重组时大多采用政府主导型的强制并购方
式。依靠行政机制重组的结果只是转移了金融风险,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公刊治
理结构和风险控制机制存在的问题,而且助长了其他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引
发一些机构恶意经营。
多年来我国监管当局对失败银行退出的处置主要使用关闭(撤销)和强制
并购退出的方式,这反映了监管能力不足和市场退出制度的缺陷。这种方式虽
然有利于避免拖延处置时问所带来的更大损失。但如前述,这种“行政关闭,
政府埋单”的退市模式,会增加交易成本,损失效率,扭曲银行的有限责任性
质,诱发相关利益主体较高的道德风险,也不利于金融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m]。
因此,应该改进行政关闭政策。一方面,随着风险分担机制和各项金融服务赔
偿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和投资者赔偿基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政府不应包揽
或过度承担失败银行的退出成本;另一方面,减少关闭方式的使用频率,根据
银行的危机程度适时采取处置措施,不要等到非得关闭的时候才采取行动,政
府应以适当的优惠政策引导和支持对银行的市场化并购。改进关闭政策和加强
市场纪律可以减轻与存款保险制度(及其他金融服务赔偿制度)有关的道德风
险⋯】。
五、创建合理的失败银行资产处理机制和利益驱动机制
缺乏对失败银行资产回收的市场化处置机制,是目前我国失败银行处理低
效率的重要原因,也是失败银行无法做到真正市场退出的主要障碍。借鉴美困
经验,我国应该:第一,发展风险市场体系和市场工具;一是发展开放的债权
市场。在债权市场上,实现失败银行资产的合理定价。二是发展金融衍生工具
市场,创新风险转移工具。第二,培育风险承担主体,引进国外投资者。国外
投资者在购买和管理失败银行的资产方而具有丰富的经验和雄厚的资金实力,
让这些机构参与失败银行资产处置,町以加快资产出售过程,提高资产回收率。
此外,应该建立其它银行机构主动去帮助失败银行化解支付风险的激励机
制,即金融监管当局应该建立鼓励其他健康银行向有困难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
收购失败银行的资产、向出现流动性困难的银行提供资金支持等激励机制。
第旧章我国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制度先善
六、完善银行市场退出的法律体系
商业银行的市场退出机制需要有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对其作出规范与指导。
完备、严格的金融法律体系是商业银行市场退出得以顺利运作的前提和保障。
我国对银行市场退出的立法应该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一)明确银行市场退出立法目标
稳定的银行体系依赖于法律的制度保障,而法律的有效设计则必须体现目
标、效力、可操作性和成本的相对均衡。我困银行市场退出法律的立法目标应
该体现以下几个原则:(1)保持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信心。市场信心是吸引金
融市场参与者以及稳定金融体系的核心。对市场信心的理解包括两个要素:一
是整个银行体系的实际稳定,另一个是对银行体系有比较合理的预期。(2)尽
量体现公平和效率。我国银行市场退出的立法应该尽量体现公平和效率的原则,
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m,。
(二)尽快建立银行破产法
我国尚未有关于银行破产的法律法规,相关规定主要散布于《公司法》、《破
产法》以及人民银行颁布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防范和处置金融机构支付
风险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中,而且这些规定可操作性、适用性不强,使得处
理失败银行时随意性很大,不能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因此,在实行市场经
济的环境下,银行破产应该有专门的法律。在制定银行破产法律法规时,一定
要明确制定破产法的核心是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此外应该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1.立法应该体现审慎性原则,即立法中应该尽量体现不使银行破产这一要
求。
2.明确破产界限。《破产法》规定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不
能清偿到期债务,就可以宣布破产。与此同时,《破产法》第三条第二款又分两
项规定了“不予宣告破产”的情形,其中第一项即为“公用企业和与国计民生
有重大关系的企业,政府有关部门给j弘资助或者采取其他措施帮助清偿债务
的”。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可以看作是“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企业”,一旦“政
府有关部门给予资助或者采取其他措施帮助清偿债务”,就会被纳入到“不予宣
告破产”的情形。《商业银行法》第七十一条规定:“商业银行1i能支付到期债
务,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同意,由人民法院依法宣告破产”。显然,商
失败银行l“场退⋯处置的国际比较研究
业银行的破产界线就不限丁:《破产法》中对于一般企业所规定的“不能清偿到
期债务”,而要同时具备“经国务院银行业豁督管理机构同意”这一条件。因此,
结合《破产法》和《商业银行法》在关于商业银行的破产界线的界限。笔者认
为银行破产的界限应为:银行面临严重的支付风险,严重资不抵债,而且股东、
政府、金融同业等不予援助、债权人又不愿意和解的,或被银行监管当局行政
关闭以后,发现其资产不足以清偿债务,且债权人不同意调解的,经监管部门
同意后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
3.明确破产申请人资格。《破产法》明确规定破产申请人可以是债权人也
可以是债务人,而《商业银行法》并没有对商_k银行的破产申请人做出特殊规
定。作者认为,银行的破产均可以由债权人和债务人向银行监管机构提出,银
行监管机构在审核同意以后再向人民法院申请进入破产处理程序。
4.明确破产清偿顺序和损失分担顺序
银行失败损失承担者包括五类:银行股东、次级债务债权人、存款人、政
府、银行同业。在破产清偿顺序上,几乎各国都规定优先支付个人储蓄存款的
本金和利息。所以,我国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后,一旦银行倒闭,存款保险
公司应该立即对倒闭银行的存款记录进行核实,核实完毕后就按有关规定向存
款人偿付本息。存款保险公司在偿付过后取得对破产银行的债权,作为普通债
权人参与对破产银行的清偿。如果清偿后所得的数额大于存款保险机构向存款
人偿付的数额和柑关费用之后,再由存款保险机构将多出的数额按比例平分给
未获全额受偿的存款人。
5.明确银行破产的地域效力
银行破产地域效力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本国法院做出的银行破产裁决
在国外的效力;二是外国法院宣布的银行破产裁决在本国的效力[46]。存2006年
金融业全面对外丌放以后,来我国开办分支机构的外资银行数量将急剧增加,
而中资银行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也是必然,因此应该抓紧时间建立银行破产的
地域效力的相关法规。
七、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一)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第四章我国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制度完善
引进存款保险制度是建立银行市场退出制度的前提。几乎所有有着完善商
业银行退出制度的国家都拥有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机构在银行的整个
市场退出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全面负责银行的市场退出事宜。我国现在实行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这种制度具有较大缺点:
1.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更能防止挤兑。存款保险制度防止银行挤兑的功能取
决于在银行失败时存款人认为获得保护的程度。与隐性存款担保制度相比,存
款保险制度所提供的存款保护更为可信。因此,存款保险在防止银行挤兑上比
隐性存款担保更为育效。
2.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更能保护小额存款人。(1)存款保护的一个基本目标
是对小额存款人提供保护,隐性存款担保和显性存款保险都具有保护小额存款
人的潜在能力。但显性存款保险更能保护小额存款人,因为显性存款保险规定
保护小额存款人是一种法律责任,而隐含存款保险没有法律规定。(2)显性存
款保险比隐含存款担保能更迅速和顺利地支付倒闭银行存款。显性存款保险叮
以直接动用存款保险基金来支付存款人,而隐含存款担保没有保险基金,政府
不得不解决资金来源。而解决资金这一过程可能相当漫长。(3)在隐含存款担
保中,政府对待失败银行的存款人保护上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4)在隐含存
款担保中,政府也会相机决定对存款人提供保护的形式和时间。比如,政府可
能在银行失败后不久就立即支付存款,也有可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分期支付m,。
3.在隐含存款担保制度下,无法建立损失分担机制,而且损失通常由政府
预算或者中央银行来承担,这对广大纳税人是极其不公平的。
4.隐性存款担保不利于建立银行市场退出制度。我国隐含存款担保制度
下,当一家银行濒临倒闭时,为了稳定金融局势,金融监管当局往往采用救助
手段。这种救助包括直接的资金拯救也包括金融监管当局安排一家健康银行对
其进行兼并,这样只是转移了金融风险,倒闭银行也并未完全退出市场。
(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
1.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构建模式
可以借鉴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经验建立适合我困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
在全国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之前先在目前隐性存款担保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过
渡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即可以先建立分层次(或分类别)的、地区性的存款保
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处置的国际比较研究
险制度,然后再在这个层次上发展全国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具体来说:(1)一叮
以首先选择公司治理结构相对完善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试点组建存款保险体
系,并借鉴美国三个州曾采取的“成员银行间负无限共同责任”的做法,来使
银行间具有相互监督的激励。(2)城市商业银行在进行股份制改制成为股份制
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在经营机制和经营状况得到明显好转以后再建立一个
保险体系;(3)最后建立国有银行的存款保险体系,最后再整合已有存款保险
体系成为一个体系运作m,。
2.实行强制性保险
在分层次建立存款保险机构以后,再对该层次的金融机构实行强制性保险。
这样做有以F三个好处:一是防止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即只有风险大的银行才
参加保险。二是所有的银行都出保费,经营好的银行就有激励去监督经营不好
的银行。三是强制保险可以使存款保险基金规模相对较大。
3.保险基金来源
我固存款保险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可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存款保险基金主要
来源于投保机构缴纳的存款保险费,此外政府可以财政拨款的方式一次性注入
相当规模的资金或发行特别国债解决一部分资金,人民银行也可以投入‘部分
资金。
4.最高赔付限额
人民银行2005年4月份调查数据恩示,存款在10万元以下的账户占全部
存款账户的98.3%,存款金额占全部调查存款账户金额的29.4%。根据存款保
险与人均GDP的关系以及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最高理赔额可以暂定为10万
元。在这一额度内给予100%的赔付,超过最高点的增加额按递减比例赔偿。但
这个最高保额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一些外在因素比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
公众的储蓄意愿等的发展变化,最高保额也应做相应调整∞,。
5.实行差别费率
保险费率要考虑到银行的风险状况和保险限额差异。应该实行与风险挂钩
的差别费率,对高风险机构实行高费率,低风险机构实行低费率,防【E可能产
生的道德风险。此外,费率除了和银行风险评级挂钩外,还要能反映保险限额
的差异。限额越高,道德风险会越大,相应的费率就应该越高。
第【『q章我国失蚊银行市场退出制度完善
6.处置倒闭银行模式
当投保银行倒闭时,存款保险公司要依法理赔储户存款。借鉴美国经验,
可采取以下三种形式之一支付存款赔偿, 一是直接偿付。由存款保险公司直接
以现金支付存款人应得金额;二是受保存款转移,即存款保险公司安排一家健
康银行替代存款保险公司支付存款;三是在存款保险公司主持下由其他银行收
购倒闭银行,倒闭银行的存款负债被直接转入收购方银行,由收购方银行对储
户进行支付。
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处置的国际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Lindgren,Carl-johan,Gillian Garcia,and Matthew Sail.Bank Soundness and
Macroeconomic Policy[M].Washington:/MF,1996.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http://www.chre gov cn/
[3]{2005年中国银行业评级白皮节》——http://mrw.ccn86 com/
[4]Goodhart et a1.Financial Regulation:Why,How and Where Now[M].London:Routiedge
/bank ofEngland,1998.
[5]Andrew Sheng.银行业重组:从20 t日=纪80年代银行危机中得到的经验教训[M].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6]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编,刘士余等译.危机管理:1980一1994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和处置信托公司的经验[M].|b京:中国金融山版社,2004.
[7]周小川主编.重建与再生——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国际经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
社,2000.
[8]钱小安,信贷紧缩、银行重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山版社,2000.
[9]陆前进.银行风险的防范与银行重组[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10]林平.银行危机监管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11]阕方平.有问题银行处置制度安排研究(修订版)[M】一E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12]李子白,王遇春.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方式与制度完善【A】中日金融制度、金融监管
和货币政策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13]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口哪.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4]Gonzalez-Hermosllo,Brenda.Determinants of Ex—Ante Banking System Distress:A
Macro^Micro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 Some Recent Episodes[M].IMF:Working Paper,
pp.99—33,1999.
[1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世界经济展望1998年5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16]Asli Demiguc Kunt&Enfica Detragiache.The Determinants of Banking Crises i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J].IMF:Staff Paper V01.45,No.1,March,1998.
[17]Diamond D.w,and P.H.Dybv培.Bank Runs,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1(3):401--419,1983.
68
参考文献
[18]Sachs,J.The onset ofthe East Asian crisis【M】.Paper presented at th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Conference On Currency Cfisis,6-一7 February,1998.
[19]查理士.恩诺克等.银行业的稳健与货币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20]BIS:Bank Restructuring in Practice,Policy paper,No 6,August 1999.
[21]陈国进.金融制度的比较与没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22]Kaminsky&Reainhart Thetwin crisis:The Causes of Banking and Balance of Payments
Problems[M].Board ofGovernors oftheFederalReserve System andtheIMFmanuscript,1995.
[23]方洁.发展中国家银行危机研究D以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24]Cebeno,A.S Register,Ownership Structure,Charter Value,and Risk--Taking Behavior for
Thrifts[J],Financial Management,(spring),43—60,1999
[25]葛兆强论商业银行的市场退出制度【J】.金融理论与实践,1999,(4).
[26]中国人民银行主编.中国金融稳定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7]李文泓监管当局处理有问题银行所面J临的两难选择fJ].世界经济,2003,(06).
[28]丁邦开、周仲飞.金融监管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9]陈志英银行运营价值的特点及其对银行危机处理的影响【J】.学术研究,2002,(05).
[30]Emile/.Brinkrnann,P,M.Horvitz,and Y,Huang.Forbearmlce:An Empirical Analysis[JJ,
Journal of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27—4l,1996(March).
[31]Barth,J,R,M,G,Bmdley.Determinants of Thrift Institution Resolution Costs0]Journal of
Finance,731—754,1990(July).
[32]Caprio等编,张青松译.银行危机的防范:近期全球银行倒闭风潮的教训[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33]Christina L.Cebula,Richard J.Cebula,Richard Austin Savings and Loan Failure Rate
ImpactoftheFDICIAofl99101 AthnficEconomic Journal,Sept,1996issue
[34]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5](美)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M】.上海:上海二联书店,1999.
[36]胡炳志.论市场惩戒机制在金融体系风险控制中的作用【J]经济评论,1999,(6).
[37]彭俊明.发达国家金融风险防范制度[MI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38]武剑建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体系的构想[J】.}海金融,2003,(tO).
[39]张杰.经济变迁中的金融中介与国有银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0]《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公司法》、《破产法》、《金融机构撤销条例》等
6q
失败银行市场退出处置的国际比较研究
相关条例.
[41]曹飞燕,运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方式化解金融风险的效能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
报,2002,(2).
[42]金栋.民营银行市场准入问题研究[J】经济论坛,2004,(24).
[43]谭照权.构建我国银行业风险预警系统[J].河南金融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4,(05)
[44]Sudipto Bhattacharya,Anaoud WA Boot and Anjan V.Thakor.The Economics of
BankRegulation[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V01.30,No.4,745—770,November 1998.
[45]康锐.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完善:做什么和怎么做【J1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5,(2).
[46]杨益.论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问题【J].投资研究,2005,(04).
[47]曹元涛.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与中国的选择[J].经济学动态,2006,
(06).
[48]何光辉.存款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49]苏。卜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J】.金融研究,2005,
(12).
后H
后记
银行研究一直是我感兴趣的课题。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我一直关注这一领
域的研究成果,并把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机制作为我的研究对象。但到着手
准备资料丌始写作时,我才真正体会到这一选题的写作难度,尤其是难以收集
到国内详细的的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导致在写作过程中途萌生放弃的念头。
因此,衷心感谢我的导师李子白老师。李老师从论文的选题、结构安排提出了
大量宝贵意见。感谢老师在整个研究生阶段给予我的谆谆教诲、悉心指导和热
情帮助。导师认真负责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渊博的知识是我学习的榜样,
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李老师教会了我如何撰写论文。
同时,也要感谢金融系的其他各位老师,他们或足指引我进入新的学术领
域,或是加深了我对原有问题的研究程度,他们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不能不提及的是我的家人、朋友。他们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
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和支持。
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有那么一批学生在电脑前忙碌着毕业论文,这是一个
阶段学业结束的象征。即将毕业的我,在离开母校之前,希望能以这样一份毕
业论文作为对母校最完美的谢礼!美丽的厦大、可敬的老师、t叮爱的同学们,与
你们相处的一点一滴,将成为我人生中最美的回忆,并激励我在未知的将来继
续努力前行!
王遇春
厦门大学凌云三3lO
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