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8402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
申请硕士学位论文
y 861'967
论文题目: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主题词: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效率
专业: 金融堂
研究方向: 金熊笪理
研究生姓名: 崮竖
导师姓名: 堡2&登
论文起止时间: !QQi生!!月二2Q!§生!月
论文提要
近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显著成绩。不良资产
比率有所下降,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有较大提高。但同时,我们注意到,这种成
效与政府的直接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是分不开的,也与财务核算方法所分不开。
从账面上看,不良资产比率的下降和盈利能力的提升,确实能从一定层面上反映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的成效,但这还不足以构成全面客观的衡量,如何衡量国
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已经成为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课题之一。此外,为避免公司
“治理十条”等有关规定对银行效率评价的主观模糊性,客观上也需要我们认真
考虑和评价银行经营绩效。商业银行效率,能反映银行资源配置情况和各项资源
利用的有效程度,是银行综合竞争能力以及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
依此来评价国有银行的改革成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引言部分,将提出研究背景、意义阻及国内外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部分,在
回顾对比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研究现状的一些不足。其中之一
就是实证分析还主要停留在2003之前的数据上,没有就各项财务重组及公司治
理措施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作一个效率评估,也没有为国有银行改革
下一步方向提供有些有益的建议,这也成为了本文的创新之处。
正文部分首先介绍商业银行效率的内涵以及分类,并对不同效率测量方法进
行对比分析,指出不同效率测量方法适应的条件及优缺点。总的来说,参数法强
调投入产出的明确关系,并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估计生产边界。由于参数法要预
先假定边界形状,并相应赋予特定函数形式,其局限性较为明显。而非参数法可
同时处理多元投入和多元产出而不必设定函数关系。研究表明,非参数法计算得
出的经验效率可提供与真实效率一致的估计量。考虑到这些方法的实用性和准确
性,本文采用非参数法中的数据包络分析(DEA)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值进行测
度,以期用综合性指标衡量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
其次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一般定性分析。通过这两年各行改革现状的
分析,对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情况作定性描述。改革之前,各行的盈利能力、资
产质量和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相比,都有~定差距;这两年各项改革措施实施后,
工中建行的财务状况明显改善,经营效率有所提高,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初步
形成,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健全。
在上述两个部分基础上,文章将在第三部分对国有商业银行效率情况进行实
证分析。为了使DEA能更好的反映我国商业银行改革成果,我们将数据分析分为
两组,并采用不同投入产出变量来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效率分析。第一组以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对象,分析它们从1994—2004年l 1年间的效率情况。第二
111
组以十二家国内银行作为对象,分析2003和2004年两年的相对效率值。数据来
源为各商业银行阏站公布的报表和中国人民银行出版的《中国金融年鉴》,以及
根据其数据进行计算得出。
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取得一定成效,突出表现在建设
银行和中国银行绩效明显,但平均效率水平仍然偏低,资源利用率不高。国有商
业银行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政策扶持,如国家的税收调整和财务
重组行为。工商银行改革主要是2005年启动,改革的成效在2003和2004年中
的数据中未能体现,农业银行的问题相对较多,改革乏力.效率水平相对低下。
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产权和治理机制的变化以及各项市场化措施的引入
及完善有助于提升银行效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提高仍然存在较大空间,必
须坚持改善内部治理结构的股份制改革。
最后一部分的论述建立在实证研究的结果上,对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因
素和效率提升的难点进行分析,在对银行经营效率有影响的宏观因素、技术因素、
产权因素和规模因素中,重点研究了产权结构与经营效率的相关关系,并对比分
析了银行产权对效率有显著影响的“产权论”和产权结构对效率没有影响的“超
产权论”,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文章认为,产权因素对国有商业银行效率提升有
促进作用。在商业银行效率提升的难点上,文章认为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治理结
构。影响商业银行效率提升难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产权结构单一,产权主体虚
霞;委托代理失效,监督机制弱;内部人控制问题明显;内部监督与制衡机制不
健全以及缺乏对经理层有效的、市场化的选择机制等。对策建议分为内外部两个
方面,内部途径保障上,提升效率的前提基础是要在产权多元化基础上确立有效
决策、经营与监督的三权制衡机制。效率提升的必要保障是健全市场化的激励约
束机制。反应迅速的决策机制及管理系统是银行效率提升的关键内容。不断创新
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及服务体系是银行效率提升的主导方向。提升效率还应
以科技为先导,不断提高综合创新能力。外部途径支持上,首先在于政府职能的
分离与管理架构的再造,还依赖于外部的法制和信用环境的改善、竞争性市场环
境及竞争机制的改进和良好的经济环境及调控机制的完善。
ABSTRAcT
Efficiency is the centralized reflect of the competition ability of commercial
bank. which carl be the key element to evaluate the reform of stated-owned
commercial bank.Wjm the acceleration of our bank reforms, studying Oil the
efficiency problems as well as its influence in such a key process has certain
theoretical meaning and realistic meaning.
First the paper is for bank efficiency concept limit and basically theoretical
analysis.From comparison of the difference of efficiency and benefit and the respect
ofdivision ofit,the author analyses the basic meaning ofbank efficiency.
The second part mainly concems ab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state—owned bank of
its efficiency.A review of the reform of bank is follow studied.The purpose of such
an analysis iS to the introduction ofthe efficiency and refotin ofState—owned bank,
which Can be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analysis.
Then iS the test and investigate.According to the default of some domestic
current efficiency assessment technique methods,the author chooses reasonable
input and output index and analysis the efficiency of four state—owned bank of 1 994 to
2004 and 12 commercial banks of 2003 to 2004 with the method of data envelop
analysis(DEm.The result indicate some progress have been made during the reform
process which would be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support ofgovemment.
At last,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factor and some difficult problem of
efficiency.Basedonthis,the authorputforwardthemajor channels ofthepromotion
of e踊ciency state—owned bank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 inside and
outside.As to the former, optimization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 structure of
property right and governance structure, acceleration of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would be the key role.The latter mainly refers to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improvement.
V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固有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引言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显著成绩。1999年
政府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约1.4万亿不良资产进行了
第一次剥离。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2004年1月国务院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
备补充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资本金。2005年4月中央汇金公司又像中国
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同时,政府对上述三大行又进行了第二次不良资产剥
离。之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及中国工商银行相继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率先在香港公开上市。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
和金融市场环境的逐步完善,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取得了巨大
进步,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都有较大提高。
但同时我们注意到,这种成效与政府的直接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是分不开
的,也是与财务账面核算方法分不开的。从账面上看,不良资产比率的显著下降
和盈利水平的提高,确实能反映国有商业以行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效,但还不足以
全面衡量商业银行改革的成效,比如,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也是改革成功的另一
关键。那么,如何衡量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绩效自然成为衡量改革成效的重
要课题之一。此外,银行各项资源的配置和有效利用状况,也是我们应该认真考
虑和评价的对象。
商业银行效率(Efficiency)及银行资源配置情况和各项资源利用的有效程
度,能集中反映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以及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依此评价商业
银行改革的业绩是相对有效的变量。而且效率分析能够从定量的角度给出分析结
果,从而避免公司“治理十条”等有关规定对银行效率评价的主观模糊性。
而且,用效率评价方法来评估银行业绩效水平和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成效是
合理可行的。在规模不同、投入不同的条件,运用非参数和参数边界分析方法,
可按照一定标准将银行分为绩效高和绩效低的生产单元,来评价各银行的效率水
平。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国外运用非参数分析方法评价会融机构效率就较
为流行。国内开始运用DEA分析是在本世纪初。鉴于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
特别是分组方法和投入产出变量的适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分析结果,再加上最
新的数据贡献,那么,此方面的研究理论上也是比较具有意义的。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周有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文献综述
90年代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开始了对银行效率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研究
对象己经扩展到世界各国银行,研究范围也由最初的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为主发
展到以研究银行业的x效率为主,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研究方法也日臻完善。
1、银行效率的国外研究综述
银行效率研究在国外已开展多年,就方法论而言,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方法,
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利用前沿分析方法确定效率的定义及测度技术,通
过对样本机构投入产出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测算每家银行相对于“最佳”机构的
距离(效率值)及在全部样本中的排序;第二步是根据研究目的,探讨影响银行
效率的相关因素,既包括市场和监管特点等影响银行效率的外生因素,也包括银
行结构、资产组合、内部管理差异等内生影响,特别是通过对内部因素的分析来
解释所观察到的银行间效率的差异。
国外银行效率测度的方法主要采用前沿分析法,根据前沿分析法本身所假设
前提的不同,分为参数分析法和非参数分析法.其中在银行效率测量的实际运用
中得到充分应用的是以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为主的非参数估计法。至于测量
银行效率的参数法和非参数法孰优孰劣,尚未得到有力的理论和坚实的实践论
证,许多学者只是就方法本身进行比较。近几年,国外对银行效率的成果主要有:
(1)Barr、Seiford、Seims(1992)利用DEA研究了存活银行和破产银行
管理品质。所采用的投入变量:利息费用、员工人数、工资费用、固定资产、其
他非利息费用:产出变量:存款、生息资产、利息收入。研究结果表明:破产银
行的DEA效率值有越来越低的趋势,至破产日降到最低,持续经营银行的DEA效
率值比破产银行的高,研究认为利用DEA效率值能够分辨出持续经营银行与破
产银行。
(2)Piyu(1992)研究了密苏里州60家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投入变量:
利息费用、非利息费用、支票存款、非支票存款:产出变量:贷款、利息收入、
非利息收入.然后利用DEA测量出的银行效率值对各家银行的经营效率进行比
较。
(3)Colwell(1994)提供了在综合美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和法国金
融信贷机构经营活动的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确定银行系统运作效率的模型.结论
认为银行机构运作效率的保证是:高水平的技术装备、信贷机构组织上的均衡以
及选择熟练的银行职员。
(4)Zaim(1995)研究了土耳其国有银行、民营银行与外商银行的经营效率,
并分析了金融自由化对银行效率的影响。通过效率值的比较,指出国有银行比民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营银行更具有分配无效率,民营银行则是技术无效率占大多数。
(5)Miller和Noulas(1996)针对资产规模超过十亿美元的银行探讨其
技术效率,并考虑获利性、规模、市场占有率及地理位置对银行效率的影响。研
究所采用的投入变量:交易存款、非交易存款、利息费用、非利息费用;产出变
量:商业或产业贷款、消费贷款、不动产贷款、投资、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
结论认为:大部分的银行规模太大,而且银行基本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较大
和较具获利性的银行具有较低的纯技术效率。
(6)Berger和Humphrey(1997)在对188项关于美国银行业效率的研究报
告中发现,应用非参数估计法得到的效率均值为0。72,标准差为0.17,而参
数方法得到的银行效率值为O.84,标准差为0.06。结论认为在银行效率测量
的方法中非参数方法相对于参数方法而言,测出的银行效率值偏低,离散程度较
大.
(7)Klein和Saidenbet(2000)通过对美国银行控股公司的研究发现,
银行可以从地域多元化以及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机会中获得利益。银行控股公
司效率提高的原因在于,多元化的经营使其可以持有较少的资本且比单一的资产
组合提高更多的信贷,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用以补偿因内部机构增多以及资产组
合复杂化所带来的成本增加。
(8)Berser和De Young(2001)通过对7000家美国银行1993—1998年
的数据分析后,指出银行地域范围的扩张与效率之间并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集中在一个地区的银行与跨州机构较多的银行都可能具有较高的效率。
2、银行效率的国内研究综述
关于银行效率的研究,国内相关的文献多偏好于对财务指标的评价,如资产
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存贷比率、利润率等,这些指标都是从某一局部入手,
只能大致反映银行经营绩效,但是所提供的信息相当有限,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
银行效率的改进及相关因素的贡献程度,而且无法全面提供改进效率的方法,实
用性较低。
(1)李军(1999)围绕产权制度内部结构以及各要素对银行效率影响的有
关问题进行分析,揭示了国有商业银行在制度效率方面的症结所在以及对国有商
业银行各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改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制度效率的基本思路和策
略。
(2)魏煜、王丽(2000)运用DEA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研究,
计算了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比较了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新型商
业银行的效率。
(3)凌亢、赵旭等(2000)运用Gotton&Winton模型探讨了银行稳定性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有商业锻行效率分析
和效率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认为银行效率提高而增加的福利远大于银行倒闭而
损失的福利,当前应着重提高银行业的效率。
(4)赵旭、周军民(2001)运用单因素指标和综合效率值两方面客观剖析
了中国商业银行和外国商业银行的效率现状,并比较分析了中、外商业银行的效
率差距,探讨了提高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措旄。
(5)秦宛顺、欧阳俊(2001)利用DEA方法测度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结果
表明,我国商业银行普遍效率低下,四大国有银行的效率较其他银行更低,并指
出国有银行的规模不当是其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还利用忡和ES对我国银行
业的市场结构、银行效率和银行绩效进行假设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绩
效水平主要取决于银行效率,市场结构与银行绩效水平之间并无显著的统计关
系;而银行市场份额与规模效率显著负相关.
(6)赵旭、蒋振声(2001)从规模经济、技术进步、资源配置、产权结构
角度,综合评价了国有商业银行与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现状,探讨了新兴
商业银行效率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原因。
(7)赵旭、周军民(2002)运用模糊数学和神经网络对银行效率进行了综
合评价,克服了传统的百分值分项评分法所导致误差的缺陷,摆脱了评判过程中
的随机性及其参评专家主观上的不确定性。
(8)谭中明(2002)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十家商业银行及两家外资银行
的效率状况进行了定量考察,探讨了我国国有银行效率低下的原因,并提出改进
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途径。
(9)樊智、张世英(2002)描述了金融市场效率的有效市场理论并指出其
缺陷,将非系统理论中的分形理论引入了金融市场有效性的研究,阐述了分维时
间序列的经济涵义以及分形市场理论.
(10)赵昕、薛俊波、殷克东(2002)利用DEA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竞
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四大国有银行中工行的效率为最高,效率值为
0.1571, 其他三家国有银行的效率几乎接近于O,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
结构臃肿,冗员太多,营业费用率过高。
(11)奚君羊、曾振宇(2003)运用参数估计法检验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
发现我国银行业存在产品多样化经济,四大国有银行的效率低于新兴股份制商业
银行,并发现银行成本与非利息收入、利率和营业机构成本显著相关。作者还从
制度层面解释了我国国有银行效率低下的原因,认为银行业的市场组织形式、银
行的客户类型以及政府过于偏重对稳定的追求对银行业的效率有不利的影响。
(12)黄晴(2004)研究认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值处于中等,股份制
商行效率值两极分化: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两个阶段的效率各有升降,但主要受
4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到规模效率大小的影响:政策性银行剥离后,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有
下降趋势,而对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影响很小。
朱南等(2004)研究表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效率要远低于十大股份
制商业银行,而员工人数过多是制约国有商业银行效率提高的一大瓶颈.
孙巍等(2005)介绍了商业银行绩效的演化趋势,并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绩
效水平收敛下降的新特征。
3、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关于银行效率方面的研究,众多学者从财务角度、产权角度、竞争力角
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对我国入世后银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理论上重大
的推动作用。但现有的研究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集中体现在:
(1)在运用DEA方法对银行效率进行测度时,其所选的投入产出指标存在
很大的关联性,而且选取指标过于片面不能全面反映银行的效率。尤其是在产出
指标中都偏好把银行贷款作为银行的产出,没有把银行贷款的质量考虑进去,而
我国银行业目前的经营现状是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过高,如果将银行贷款量作为银
行的产出指标,那么就会无形中扩大了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效率。
(2)在中国银行业的改革过程中,随着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兴起和外资银行
的进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面临从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向市场竞争地位的转变。
现有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国有银行和新兴商业银行的效率差别研究,而很少继续深
入地对影响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折,没有为银行业的迸一步提高效率提供
全面的决策依据。
(3)由于最近两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力度较大,各项财务重组及公司治理
措施都相继实施,这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会有较大的影响,现有的实证分
析还主要停留在2003之前的数据上,没有对这些措施成效作一个效率评估,也
没有为国有银行改革下一步方向提供有些有益的建议。
(4)在运用DEA方法分析商业银行效率差别时的~个重要的假定是市场为
完全竞争市场,各个商业银行处于公平的外部环境中.对于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
银行业,该市场显然不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而是一个由垄断向竞争过渡的市场,
国有银行和新兴银行由于具有不同的产权性质,在市场上必然扮演不同的角色,
现有研究并没有把研究对象置于这样的具体现实的环境中,忽略了产权和外部环
境的影响。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一、商业银行效率概述
(一)商业银行效率的内涵
l、效率的内涵
效率(Efficiency)往往是与生产率(Productivity)联系在一起的,通常是考
察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萨缪尔森认为,效率意味着尽可能地有效运用经济资
源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或不存在浪费,即当“经济在不减少一种物品生产的情况下,
就不能增加另一种物品的生产时,它的运行便是有效率的”,这时经济处于生产
可能性边界之上。
效率在经济理论上一般指的是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是衡量
经济单位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效率值的高低可以反映企业的资源利用效果以及
整个经营状况.因而,效率分析本身也就成为了业绩评价的一种有效方法。这里
说的产出或收益,不是指任意的物品,而是能够为人们提供满足的有用物,从一
个经济的角度看,最终的产出就是人们的满足效用。而投入或成本,从一般意义
上说,就是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生产一定产品所需的生产资源,包括劳动力
资源和物资资源。经济学上讲一个经济单位是“有效率”,指的就是这一经济单
位用一定的技术和生产资源为人们提供了最大可能的满足.经济效率用在不同的
场合,其含义存在较大差异。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定义和归类方法。一般可
划分为:静态效率、动态效率;宏观效率、微观效率:一般均衡效率、局部均衡
效率;配置效率、x一效率t规模效率、竞争效率:交换效率、生产效率等等。
效率概念在我国经济理论与实务界应用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微观生产效率和宏观
配置效率两个方面.效率概念应用于银行的时候,一般是指所选择的目标银行是
否利用一定的生产资源生产了最大量的产出,或是否在生产一定量产出时实现了
成本最小。
2、效率与效益的区别
“效率”与“效益”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尽管效率与效益都是对事物运
动结果的一种反映,其内涵是有所区别的。首先,效率与效益都是对经济活动投
入产出比较结果的描述,但比较的内容不同,效益主要是经济投入和经济产出之
问的比较关系,也就是货币投入和货币价值产出的关系,反映的是活动主体的利
益大小。而效率的投入不仅有货币投入,还包括劳动、时间等资源的投入,其产
粥既包括以货币形态表现的产出,也包含一些非货币形式的产出,如企业形象的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牢分析
树立、可持续竞争能力的增强等,其反映的是活动主体的作用力或效能。其次,
效益更多地强调静态形式下的数量指标,反映的是活动成效或效果;而效率更多
地侧重于经济活动的动态和可持续的作用程度,表现的是经济活动的能力和内在
质量。第三,效率与效益在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方式上有所不同。效益是投入与产
出量上的比较,如果产出价值超过投入价值,则这项经济活动就是有效益的,而
效率描述的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其比较的方式是投入资源配置状念的比较。第四,
效益是从微观层面是有效益的,尽管这种效益不一定能显形地表现出来,一种无
效率的银行信贷配给所支付的交易成本肯定是无效支付。反之,有效益的金融交
易未必有效率,借助于垄断所获得的高收益,并不一定证明是高效率的。比如一
项对某个银行部门有利的信贷分配,可能对整个银行体系金融资源配置或社会福
利增进没有任何好处。可见,银行效益应包含在银行效率的内涵之中,效率是效
益的基础,效益是效率的目标。没有效益的效率,效率就失去了存在价值,而效
益不以效率为动力,效益就不可能持续增长。银行经营活动的核心是效率,而基
础是效益。
(二)商业银行效率的分类
效率的内涵是及其广泛的,研究的内容也涉及方方面面,单单使用银行效率
概念来进行研究,还比较笼统,必须进行细分。参照大量国外研究,银行微观效
率有以下几种具体的划分方式:
一是根据Farrell(1957)对效率的定义,即在微观层面上将效率分解为技
术效率(TechnicaI efficiency,简称TE)和配置效率(A1locative
efficiency.简称AE),也被Farrell称为价格效率(Price effiCiency).技
术效率反映的是在给定投入的情况下银行获得最大产出的能力;配置效率反映了
给定投入价格时,银行以适当比例使用各项投入的能力。上述两项测度结果组合
成总效率(Overall efficiency,简称OE),现在大多数文献把总效率称为经济
效率(Economics efficiency,简称EE)。参照Coelli(1996)图示方法,我们
用投入导向方法将Farrell效率的基本概念直观表示如图l
7
改革进程中的我囡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X2/
Z
图l: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图解
图1中x1、x2为投入,z为产出,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前提下,从代
表两种投入的价格比,YYl代表完全有效单位的生产无差异曲线,即效率前沿。
如果一个银行以P点的投入进行组合生产,则线段QP即为技术无效率,也就是
在生产相同产出情况下能够减少的投入。技术效率可以表示为:TE=OO/0 P=
1一QP/OP。从技术有效而配置低效的Q点移动到Ql点,生产成本能够减少
RQ,则P点的配置效率可以表示为:A=OR/00。P点的总经济效率为髓=TE
×A=OR/OP。
由于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隐含着小银行可以通过增加投入等比例的扩大产
出规模,也就是说银行规模的大小不影响其效率,这与实际相差较大。因此,在
放松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上述技术效率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ure
technology efficiency,简称PTE)和规模效率(Scale efficiency,简称
SE)。规模效率指在同样的生产和管理水平下,以最佳规模进行生产的能力,即
银行某一生产点与规模有效点比较,规模经济性的发挥程度。纯技术效率反映当
规模报酬可变时,剔除了规模对效率影响后,被考察银行与生产前沿之间的距离。
堕苎垄堡!塑篓璺里塑塑些塑翌垫兰坌堑——一——
图2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图解
如圉2所示,Oc为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前沿面,afeg为规模报酬可变的
生产前沿面,某一银行在h点进行生产,其技术效率为TE=bd/bh,考虑了
规模报酬可变因素的纯技术效率FifE=bf/bh,规模效率SE=bd/bf。
二是根据莱宾斯坦因1966年提出的X一效率(x—efficiency)理论进
行分解。他把效率分为企业内部效率和企业外部效率,企业外部效率以配置效率
表示,企业内部效率以X一效率表示。
被莱宾斯坦因称之为“X一效率”的理论一反古典经济学上的“极大化”
或“最优化”假设以及“市场效率”的教条,开始从如何激发生产者的积极性角
度探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经济动力,提出“成本极小化是例外而不是通则”的论
断。“x一效率理论”认为,企业内部不存在市场因素,从而不能用市场效率理
论来解释企业效率,企业内部资源的组织效率应寻找另外原因解释。他认为,企
业内部无效率的基本原因是内部成员缺少有效率的利用经济资源或机会的动力。
因此收益最大化原则不能成为企业内部人员的行为准则。其次,人类的人性特征
是需要外部压力,人的本性是“惰性”。这种惰性会在缺乏竞争的环境中显示出
来。从传统的生产函数看,表面上是有效率的,但缺少劳动者生产积极性这个变
量,所以,在现实中,生产函数并不具有效率.从实践情况看,投入增加的百分
率与产出增加的百分率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因此,人的生产积极性成为“x一效
率”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再次,经济垄断或人为保护垄断是导致经济单位或生
9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产者缺少外部竞争压力和动力的原因之一。受到庇护的企业的产品价格和成本较
高并且效率低下,其根源是没有竞争所带来的不利恐惧感.再次,劳动合同是不
完善的。在劳动合同中,企业购买的是劳动合同,而不是作为人力投入最重要因
素的:f作努力。企业要事先确定雇员的努力程度,涉及的搜索成本和监督成本均
十分高昂,甚至会招致雇员的抵制。所以。劳动合同安排总是不完全的。根据这
种合同,雇员对于提供多少某种技能水平上的努力,具有相当的自由选择权。雇
员的实际努力程度,还要取决于企业的激励机制和企业所面I临的各种压力,这是
劳动投入不同于其他投入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后,生产过程不是一种机械过程,
企业也不是一部将投入变为产出的高效转换器。x一效率的实现有赖于企业内部
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在企业内部,上司、同事和传统等因素,都会对个人的努
力水平产生影响。因此,即使是拥有相同投入和技术装备的企业,也会由于企业
内个人努力的情况不同而导致不同的产出水平。
在实证中,x一效率代表某一银行(或者某类银行)相对行业内最佳表现的
测度,即一个银行在既定投入下获得最大产出的能力(或者说在既定的产出水平
下所能实现的最低成本),这种效率的获得是由银行员工对自身努力程度的选择
而决定的.若简单地描述x一效率值,可采用银行实际成本与最低可能成本的
差异来对x一效率的程度进行度量,用公式表述为X一效率=最低可能成本额
/实际成本额,X一效率指标的数值越高表示银行的效率状态越佳。
由以上概念可以看出,“技术效率”和“x一效率”这两个概念指的都是利
润最大或成本最小。从计算结果看,具体数值上两者是一样的,但从分析功能上
看,还是有些差别。为了便于理解,以它们的逆向表达解释:“技术非效率”概
念所针对的那些企图实现最大利润但因为员工对技术不熟练或组织不好而未能
实现最大利润的情况:“x一非效率”概念,则用于分析由于种种原因(如市场
竞争压力),管理者和工人“故意”不去实现最大利润,使实际产出小于潜在产
出水平的情况(或实际成本大于潜在成本)。“x一效率”概念的创始人莱宾斯坦
因正是为了与“无意”的效率损失相区别,才用这一特殊术语了对种种“有意”
的情况加以概括。
三是在研究银行效率时,有的学者会根据产业经济学中范围经济(economics
of scopes)的概念,对银行业的范围经济进行研究,其可界定为银行随着经营
品种的增减(或业务领域的张缩)所引起的边际收益提高或边际费用下降的现象
(实际上有很多的学者把范围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规模效率看待)。
10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三)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方法
在银行效率实证方法中,根据是否需要估计前沿生产函数中的参数,通常使
用参数方法与非参数两种方法.
1、非参数方法
大量研究文献使用的非参数方法主要有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BEA)和无界分析方法(free disposBl hull,
简称FDH,也被译为自由排列包法),这两种方法没有限定效率前沿的形状,不
要求对基本的生产函数做出明确的定义。两种方法中,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经常被采用。
DEA是一种线性规划技术,最初由Charnes etal(1978)发展用于评估
非盈利公共部门的效率,Sherman和Gold(1985).则第一次把DEA技术运
用到银行业。在此之后,一些学者对DEA方法作了许多改进,以增强其适应性
以及对问题更好的解释性。DEA通过计算给定样本中多个决策单元(DMUs)的
相对效率值,其方法是将样本中每个银行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加权平均后与样本中
的最佳决策单元相比,由此得出样本中哪些运行有效以及哪些无效.DEA模型可
以分为投入导向型和产出导向型两种。投入导向型是指在产出固定的情况下,使
投入最小化的线性规划问题;产出导向模型是指在投入固定的情况下,使产出最
大化的线性规划问题。
2、参数前沿方法
参数前沿法主要有随机前沿法、自由分布方法、厚前沿方法。其中应用的最
广泛的是随机前沿法,其他两种都是它的变形。
随机前沿法(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简称SFA)首先确定T投
入、产出和环境变量之间的生产函数形式,并考虑随机误差。根据选取变量的不
同随机前沿法可分为三种函数形式:成本函数,利润函数和交替利润函数。研究
中通常采取一种近似的方法对生产函数进行模拟,常用的生产函数有:柯布道格
拉斯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线性生产函数、列昂惕夫生产函数、固定替代
弹性生产函数(CES生产函数)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Translog生产函数)。由
于超越对数方程形式其有易估计性和包容性强等优点,大多数研究中采用了这种
方程形式(但也有学者认为超越对数方程形式对一些规模和产品组合较大银行的
数据模拟不太准确)。一些研究文献发现,将低效率值假定为更为普遍的截断『F
态分布形式后得到的结柔,与假定为半正态分布得到的结果差异虽然不大,但在
统计上却较为显著(Bruno De Borger等,1998),还有的学者假定低效率值呈
gamma分布(Berger等,1997)。这些假定使低效率值的分布更具有灵活性,但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由于截断正态分布和garoma分伟接近于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很难将低效率值
与随机误差区分开来。
自由分布方法(distribution free apporoach,简称DFA),与SFA不同
的是,DFA没有指定低效率值和随机误差的分布形式,假设各个机构的效率在一
段时间内是稳定的,而随机误差均值为零。厚前沿方法(thick frontier
approach, 简称TFA)假定计算得到的效率值对预计的效率值的偏离,如果
超出所有观测样本的上下限,则代表随机误差,如果这种偏离在上下限范围之内,
则是由低效率引起的。同DFA一样这种方法没有对低效率值或随机误差的分布
做任何假定,但认为低效率值在上下限区间波动,而随机误差存在于这些区间中。
3、两种方法的优劣比较
Berger总结了1997年以前应用前沿效率分析研究的122个案例,其中有
69项采用的是DEA;60项应用了参数模型法(有的研究采用了两种以上的方
法), 参数方法中24项应用的是SFA, 20项采用DFA,16项采用TFA.可见
没有一种方法为各方所普遍认可。如就参数方法与非参数方法而言,两者优劣势
比较见表l。’
表1参数方法与非参数方法优劣势比较
参数方法非参数方法
需要,函数形式对要素替代率和否,在研究中可以
是否需要确定函数形式
技术进步的限制较严受到较少限制
可以很好的处理单投入一单产出,
可以教好的处理
投入、产出约束多投入一单产出的情况,对多投入
一多产出情况处理较难
多投入一多产出情况
对样本数量要求比较严格、
对样本的要求对样本数茸的要求较低
需要较大数量的观测值
不能检验结果的显著性,不考
结果显著性检验可以方便的检验结果的显著性虑运气成分、数据问题引起的
随机误差
总的来说,参数法强调投入产出的明确关系,并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估计生
产边界。由于参数法要预先假定边界形状,并相应赋予特定函数形式,其局限性
非常明显,因而且前国外学者还没有在最佳边界模型上达成共识。此外,参数法
对于偏离平均规模和产品组合的金融数据的分析结果不尽人意(McA]lister和
McManus,1993:Mitchell和onvural,1996),而非参数法可同时处理多元投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育商业银行教率分析
入和多元产出而不必设定函数关系。研究表明,非参数法计算得出的经验效率可
提供与真实效率一致的估计量,它的估计量能被解释为最大似然估计量。本文选
择非参数法计算。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二、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一般定性分析
(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概述
1、国有银行改革启动之前的经营效率分析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历史包袱沉重,产权结构单一,经营管理体系层次
过多,激励机制乏力,综合竞争实力与其拥有的庞大资产、数量巨大的员工,纷
杂的机构网点不大相称。具体而言,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有其各自的特点。1
工商银行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也是全球最大的十家银行之~。截至2002
底,在业务方面,工商银行是国内最大的批发、储蓄和个人消费和住房按揭银行。
工商银行的电子银行交易居国内同业首位。工商银行是国内最大的清算银行、最
大的代理银行、最大的基金托管银行。中国银行定位于中国领先的国际化大型金
融集团,现在它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球,提供包括传统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
险业务在内的混业经济模式。通过对公司业务的结构调整,中国银行贷款的行业
结构及客户机构发生根本性改善,使得零售业务发展迅速;中国银行在外汇存贷
款、国际结算、国际资金等外汇业务领域存在领先优势.同时涉足投资银行业务
和保险业务,而且成功进行了中银香港的重组上市。作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
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具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建设银行在基本建设贷款、流
动资金贷款、房地产金融、工程造价咨询、项目融资、贸易融资、投资咨询、财
务顾问等业务领域中具有优势外,同时开办了一系列代理性、担保性、咨询性和
基金托管业务,拓宽新的业务领域。在传统业务中,建设银行的存款来源和贷款
客户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中和华东地区,有很强的地域集中性;从贷款行业组合
来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电力发电业、电信业是建设银行发放贷款的主要行业。
相对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来说,农业银行目前负担最重,综合排名
最靠后,综合改革的步伐也缓慢。2002年底,农行的网点已达5力^多个,是国
内网点最多的银行,但相当多的网点都处于亏损当中。长期以来,由于一些政策
上的原因,农行承担了很多专项贷款业务,如扶贫贷款等。在一些业务上,农行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到目前,农行的金穗借记卡发卡量和交易额居同业首位,也
是银行间市场最大的债券代理商和晟大的债券柜台交易做市商。
根据以上基本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在肯定国有
‘州家国有商业银行数据来源:圊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隔编著,CEI中国银行发展报告银{亍业,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3: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网站。中国农业银行年报。
4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商业快速发展的成绩下,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也存在~系列的问题,问题集中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数目庞大的不良资产,尽管通过采取相应措施,
比重逐年下降,但由于基数庞大严重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生存能力。出现不良
资产的主要原因是国有银行双重目标——利润最大化和对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
坷i能有效竟合。主要表现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战略和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
决定了中国的银行系统不得不承担历史的负担——为国企融资。政治战略下的核
心决策变量:就业以及地区收入差异需要银行来协调。实际上,国有商业银行承
担了补贴国有企业以及向不发达地区转移资会两个政策目标。正是由于政府经济
转轨与发展目标刚性、国有银行利益刚性及制度变迁中的路径强化等因素的约
束,即使在不断生成政策性不良资产的情况下,国有通过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政
策也会不断的自我强化,从而使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形成剐性依赖,前者的高不
良资产率和后者高负债率相互交织,形成一个“债务陷阱”,使社会金融资源不
断聚集、沉淀和被锁定在一个低效率的配置流程中,在买方市场日益形成国有企
业资金收益率迅速下降时,国有银行资产风险便会迅速显性化。
其次,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是国家完全出资,但到
底应该由谁代表国家并承担起财产所有权的所有者责任,由谁获得了与国家财产
所有权相对应收益的同时承担起相对应的可能损失,这些问题以前并不明确。其
一,银行国有产权性质注定了国有银行拥有的资金在使用上带有浓烈的公有产权
特征。在这种产权形式安排下,国有企业可以低息使用银行资金,或者无偿使用,
所得好处归企业所有,成本收益极不对称,而其不使用这部分资金的结果是被别
的企业占用,因而导致“公共悲剧”的产生。从而银行资金需求大规模扩张,资
金被企业大量无效地使用,这也是银行产权的国有性导致银行高比例呆坏账的重
要原因。由此可见,在国有垄断产权体制下,贷款规模制度性地存在无限扩张的
潜在倾向,金融资源低效率地滥用。其二,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体现了公共产权界
定上模糊的性质。所有者主体缺位为政府、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干预银行独
立资金运作打开方便之门,银行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商业化行为得不到保障,
导致银行资产运营效益低下,风险意识淡薄等。
第三是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首先,国有银行存在总行一分行一二级分行一
支行一分理处一营业所等多环节的委托代理关系,难以形成有效的决策机制和激励
机制,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其次,在人事安排和激励制度上,国有银
行沿用了很多政府机构的方式,从而缺乏效率。银行高管的任命和职位的提升都
与行政级别挂钩,这种选拔和考核通常偏离经理市场准则。此外,国有银行在内
部控制、审计、信息披露等内部治理结构上与真正的商业银行差距很远。而这些,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都是造成国有银行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2、改革启动前的效率分析
根据(CEI中国行业发展报告一银行业》,将中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
国银行、建设银行与花旗银行、美洲银行、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富国银行进
行对比,主要比较银行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两个方面,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2002年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先进银行主要财务指标比较单位:卣万美元
平均资本资产收益成本收资本充足不良
名称一级资本资产规模利润
收益拳(%] 率(%) 入比(%) 率(%) 贷款率(%)
托旗银行58898 1051450 21897 38.8 2 08 64.15 10.92 2.67
美洲银行41972 621764 10117 24.5 1.63 59 77 12.67 1.92
汇丰银行35074 69638l 8064 23.5 l 16 56.42 12.99 3
德意志银行21859 809220 l 589 7 8 O.2 90.45 12.1 4.8
富国银行18247 307465 5485 31.9 1.78 65.45 10 45 1.39
工商银行23107 524235 740 3.2 014 74.66 5.76 29.8
中国银行22085 406150 1319 6.7 O.32 33.77 8_3 27 5
建设银行14517 334061 627 4.4 0.19 62.32 6.88 19.3
农业银行1597l 262570 36 O.2 0.0l
国际银行均值35210 697256 9430 25.3 1.37 67.25 11 826 2.756
国有商业
18920 381754 680.5 3.625 0.165 56.92 6.98 25 53
银行均值
(1)盈利能力比较
资本利润率。如表2所示,在资本利润率的比较中,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
银行最高仅为6.7%,而五家国际银行最高为38.8%,最低为7.8%,均高于国有
银行比重,就平均水平比较,国际先进银行平均值为25.3%,国有商业银行仅为
3.62 5%,比率为7:1。资产收益率。如表2所示, 在资产收益率的比较中, 国
有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最高仅为0.32%,而五家国际银行最高为2.08%,最低
为0.2%,就平均水平比较,国际先进银行平均值为1.37%,国有商业银行仅为
0.16 5%,比率为8.3:1。
(2)资产质量比较
资本充足率。5家国际先进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在1 0%以上,而中国国有商
业银行中除中国银行外,其他3家都远低于巴塞尔协议中的8%的要求。不良贷
款率。5家国际先进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在5%以下,而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
6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育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率基本都在20%之上。不良资产比重过高严重限制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
经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主要财务指标上,国有商业银行在盈利能力和资本质
量上与国际先进银行存在较大差距,在资产规模和一级资本上与国际先进银行的
差距不大,就这个意义上而言,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低F就显得十分突出。单纯
财务数据分析,仅能从整体角度看到国有商业银行和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难以
分析这一现象的内部机理,因此国内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不乏许多共识
性的重要结论。首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存在规模效应,经过最近几年四家国
有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其平均效率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有所上升。这一
结论与国外专家的结论相一致。对于小银行而言存在规模经济,但对于大银行而
言却不存在规模经济,也就是银行规模和效率之间关系并不明显,最佳银行的规
模介于5亿~1 5亿美元之间,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一般都在其次,我国
银行业存在较大的x一无效率,即不良贷款及其他管理因素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要大于规模经济的影响,这一点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更为突出。在我国整体银行业
x一无效率的情况下,股份制商业银行效率又高于国有商业银行,这也与国外研
究成果一致。再次,在影响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特别是x~效率的要素中,产权
制度占于首要位置2000~5000亿美元之间。
(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背景与现状介绍
1、中行、建行、工行股份制改革总体措施
2003年底,国务院决定对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注资,实行财务重组。通过
财务重组,两行财务状况显著改善,主要财务指标已接近国际上大型商业银行的
水平:国务院设立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汇金公司”)向中行和
建行分别注入225亿美元的资本金。中行、建行又通过发行债券分别补充了260.7
亿元和400亿元附属资本。2004年底,中行、建行分别核销了损失类资产179 5
亿元、1075.5亿元。两行通过公开招标分别向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出售了1498亿
元、1289亿元可疑类贷款。建银股份,中银股份相继成立,建行在港IPO成功。
到2004年底,工行可用财务资源共计201 6亿元,其中,1240亿元作为财
政部资本金,776亿元转为风险拨备。向工行注资,汇金公司运用外汇储备注入
新的资本金150亿美元(折合1240亿元人民币),使核心资本达到2480亿元,
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6%;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使资本充足率超过8%。处
置损失类资产。2004年底,工行损失类资产为2460亿元.财政部以分期付款方
式购买,并同工行建立“特别共管基金”予以解决。会计处理上表现为工行对财
政部的债权,为保证其为优质资产,财政部按3%年利率分年付息。2004年底,
[行可疑类贷款4590亿元,人民银行采用招标等市场方式选择资产管理公司予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冉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以处置。工行整体改制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承接了原工行资产、负债、
机构、业务与人员。
2、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1)工商银行
启动内部评级法工程。内容涉及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JxL险等方面共计
10个子项目,对工商银行未来8年公司治理机制和全面风险管理改革进行了整
体规划并逐年设计了实施路线图。报告对工商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项目进行了详
细规划。探索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增强对各类风险的综合控制和管理能力。
推行垂直风险管理模式。2005年工行在全国各主要省会城市和直辖市范围
内新设立了10个内审局,负责对各分行的合规经营情况进行检查,对其财务报
表和经营效率进行监督和审查。制定产行业信贷政策,加强产业信贷风险管理。
全面完成19个一级行业的分析和信贷政策的制定,并深入开展二级行业分析和
信贷政策制定,建立行业信贷风险预警和整改制度。开发不良信用客户管理信息
平台。
以改进流程为基础调整职能机构设置,自上而下建立科学分工、有效制衡、
高度协调的内部组织体系。完善条块结合的矩阵式管理模式,逐步探索垂直管理
和业务单元制,及时改进授权经营、分层管理和逐级负责体制,提高全行经营管
理效率和效益。在工行整体改革方案中,工行的公司治理目标结构包括业务部门、
风险管理、后台支持和内审四个部门,各条职能实行垂直管理。业务部门的发展
方向是事业部制,包括个人银行、公司银行、投资银行等大块,各块之间相互独
立。
实施事业部制改革试点。整合个人金融部门,撤销个人金融部和住房金融部,
合并成立零售银行业务部,按事业部制核算。以上海分行为试点,探索将业务条
线按照资产、零售和新兴业务三大条块实行垂直管理。按照“集中决策,分散经
营”的宗旨逐步上收郊县支行权限。支行贷款审批权全部上收分行,完全成为~
个“前台”的“营销窗1:3”。费用项目一律上报分行审批。支行行长的工资、奖
金和日常开销不再由支行负担,而是由分行根据该行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酌情给
予发放。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在注重评价经营效益的基础上,加强对管
理效率的考核与评价。调整盈利能力指标,借鉴经过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率
(RAROC)的评价理念,设计利润价值量指标,以真实反映扣除风险成本和资本
成本的利润价值:增加成本收入比的考核权重,鼓励降本增效;适应全行盈利模
式转变和收益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大对中间业务的考核力度,淡化对存贷款指标
的考核:将操作风险指标引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2)中国银行
积极推进风险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强化资本金约束,完善独立尽职调查、
民主风险评审和严格问责审批为核心的授信决策机制。在董事会下设立了风险政
策委员会,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层次。加强对客户经理的管理,把风险防范作为
客户经理考核机制的重要内容。引进国际专门人才担任信贷风险总监。
整合业务流程,改革组织机构。有效分离前中后台业务,增强前台资源配置
力度,突出其客户服务和营销职能;推动中台管理流程的信息化、科学化,加强
风险控制和业务预算:集中后台业务操作和网络资源共享。信贷账务集中到总行
统一管理,各分行建立营销中心。取消总行内审部:保留国际金融研究所,但有
关工作职能与其他部室进行了整合;成立总行电子银行部;重组海外机构。成立
专门的银行卡分支机构,专门的数据处理中心,专门的贷款评估中心,建立内部
垂直的稽核审计系统。
积极探索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考核和奖惩机制。取消行政级别,实行符
合市场要求的职衔制,职衔等级从高到低分别为:董事长、董事、高级副总裁、
副总裁、助理副总裁、高级经理、经理、副经理、高级文员、文员,每一职衔同
时对应若干职级。按需设岗,以岗定责,通过按需设岗和科学的岗位分类来定岗、
定编、定员。设立管理、专业和操作三个系列的岗位,设置专业和技术职务。实
行全员岗位聘任制,强化任职者聘约、聘期管理和任职资格管理,推行任职者辞
职制度,加强对聘任的监督管理。实行岗位工资制度,以岗定薪、岗变薪变。
(3)建设银行
对照新巴塞尔协议与国际先进做法,规划建行总体风险管理蓝图,制定循序
渐进的改进举措,设计信贷风险管理改制的整体方案,并以对公信贷为突破点,
设计对公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在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同时,把市场风险、操作风
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设计风险价值(VaR)和风险调整回报率(RAROC)模型,
开发各种组合风险分析工具,逐步提升建设银行对客户风险、债项风险、组合风
险的评估与管理控制能力,为各项风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启动内部评级项目,
风险预警系统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行风险的预警系统是我国银行业第一个自
主研发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风险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已于2004年5月通过标
准普尔公司和摩根斯坦利银行的联合技术验证,并开始在建设银行全行信贷管理
中推广使用。模型系统对客户违约概率(PD)的预测能力大幅度提高,能够更加精
确地计算所有公司客户的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预期损失率(EL)和
非预期损失率(UL)等核心指标,为信贷审批、贷款定价、限额管理、准备金计提
以及经济资本配置提供最为重要的决策依据和政策标准。
风险管理平台工程。2004年,建设银行正式在全系统推广实施“风险管理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平台工程”项目,建立了覆盖到所有机构、岗位、产品和人员的内部控制体系。
建行将国际成熟的标准化管理思想和管理体系标准方法引入到该行风险管理,系
统地梳理业务及管理流程,识别、评估流程中的各类风险,确定控制措施及要求,
建立系统的、透明的、文件化的内控体系,形成包括总行、分行、支行三级的风
险管理平台,实现对各类风险系统、连续、有效的控制。
薪酬制度改革。以相对科学的“基本工资总额加绩效工资总额”取代延续多
年的固化的单一工资分配形式,初步建立机构薪酬总量与其经营绩效挂钩、员工
薪酬水平与其岗位责任和贡献挂钩的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工资总额构成。为所有
重要岗位设计关键业绩指标系统,加大绩效工资总额在工资总额中的构成比例。
员工工资能增能减。改革后建行将员工的工作绩效分为常规绩效、项目绩效、杰
出绩效和预期绩效四大类。
(4)农业银行
一是制定和实施信贷“新规则”,有效控制信用风险。二是深化审计垂直管
理体制改革,实行总分行两级审计派驻制。以操作风险专项大检查为契机,进一
步强化了内部控制。三是加大利润目标与资源配置考核的挂钩力度,推行经济资
本管理,初步建立了以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资源配置机制,
并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架构和市场化的激融约束机制。匹是实施了“基础管
理、贷后管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四项工程。平稳推进机构撤并和人员分流
和组织实施了信贷资产风险状况摸底清查,并聘请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对四家
试点分行进行外部审计,基本摸清了全行资产风险底数。
2、改革所取得的一些成果
(1)财务状况明显改善
截至2004年底,中行、建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62%、11.95%。截至2004
年底,中行、建行不良贷款比例分别降至5.12%、3.70%,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
了11.16个百分点、5.43个百分点。3.盈利能力明显增强。2004年,中行、建
行拨备前利润分别达到585亿元、608.5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6%、14%。
4.各项风险拨备得到补充。2004年底,中行、建行各项拨备分别为783亿元和
583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提高了47.57和14.35个百分点。
工行在2005年启动并完成重组, 2006年利润为1050亿元左右,并将持续
保持稳定的盈利增长。资本充足率方面,完成财务重组后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
6%,再加上发行部分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资本充足率超过8%。不良贷款比例
为4%一4.5%左右,如果今后每年利润中有300亿元用作拨各,不良资产余额和比
例将进一步下降,信贷资产质量可长期保持优良水平。
20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2)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开始发挥作用
明确了国有资本产权主体。汇金公司派出董事和监事,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
的职能,较好地解决了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存在的产权主体虚位问题。
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制订了《公司章程》和有关议事规则,为
规范公司治理奠定了制度基础。董事会、监事会已按制度安排开始审议重大事项。
资本约束、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已经在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中得到树立和
强化。
完善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行已开始实施新的信贷管理体制,全面强化
授信审批各环节的问责制,推行严格的后评价制度:实施管理信息大集中,逐步
实施集团风险管理体系策略。建行制订了风险管理机制改革实旌方案,明确了目
标、原则、实施措施和步骤,创新风险管理工具、技术和方法,全面完善风险管
理体系。
2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固有商业锢行效率分析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研究
(一)模型的选撵
1、模型介绍
所用的非参数分析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Dataenvelopment arialysis)
属于数学、运筹学、数理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的一个交叉领域。这一方法最先由
Sherman和Gold f 1985)用来评估银行机构效率,后来被证实是临控银行效率
的一个很有用的工具f Rerger&Huphrey, 1997)DEA是根据对各决策单元
DMU(Decision Making Unit)观察的数据来判断DMU是否为DEA有效,本
质上是判断DMU是香位于生产可能集的“生产前沿面”上。DEA模型将所有
DMU的投入与产出项进行考虑,以加权产出除以加权投入的概念计算出个别
DMU相对于其它的相对效率值。在进行数据包络分析时,进行研究的DMU之
间必须存在同质性。即:(1)各独立DMU具有相似的目标,执行相似的工作;
(2)所有DMU必须在同一条件市场集合下运行。就DMU个数选取方面,样本
越大,所得到的结果代表性越高。作为评价商业银行效率重要工具,数据包络分
析方法有着独特的优势:(1)DEA无需面对预设函数的认定和参数估计的困难,
在实际应用中较为可行;(2)DEA评估效率结果为一综合性指标,可对不同的评
估单位作比较。(3)DEA数学模式中的权数由数学规划产生,不受人为主观因素
的影响;(4)DEA不仅可以处理比率尺度(Ration scale)的资料还可以处理顺
序尺度(Ordinal Scale)资料;(5)所最示的效率值是DMU之间的相对效率,而
不是绝对效率,这比较符合实际。当然数据包络分析也存在一些弱点,如无法适
当处理投入产出为负的情况和易受投入产出项选择不当的影响。
(一)C。R模型
c2R模型是DEA中最基本的也是最早形成的模型,是由A.Chames,W.W.
Cooper和E.Rhodes于1978年首次给出的,故名c2R。c2R模型假设包括:
(1)生产前沿(Production frontier)是由最具效率的单位所构成的,而无效率的单
位皆位于此前沿之内:(2)固定规模报酬CRS(Constant returnlo scale);(3)生产
前沿凸向原点。C2R模型两个等价模型:数学规划模型(P1c。。)和包络模型
(DtccR)。单位K效率评估的数学规划模型(加权模型)和包络模型(即线性
规划的对偶规划)数学表达式如式1和2:
舰划的对偶规划)数学表达式如式1和2:
整兰垡墨!竺垡鬯望壹堕些堡堡塾兰型L————————————一
式l 加权模型(P1ccR)
Maxht=Σ“,Y咕
ΣV,勤=1
Σ蚱Y口-ZVf嘞_<ovj
r=1 i=l
1,。,U,≥S
0<g<<l
式2 包络模型(DICCR)
Minh^=h一占(Σ%+Σ如)
i=1 r=l
ΣtJF+%=帆,i=1,A,Ⅲ
j=l
Σ乃y哺一s4=ym,r=l,A,s
pl
^,pee and2j≥0,Ⅵ
%,S口≥0,0<占<<1
其中:
v.,u。是加权模型中每个被评价分支机构的投入和产出,的权重因子:
x是包络模型中分支机构j对分支机构k的效率产生影响的密度因子:
h是显示分支机构k投入水平减少比率的径向效率因子:
sli,%而是计算投入J中的额外储蓄和产出r中额外收益的微调变量:
占为非阿基米德数(Non-Archimedean Quantity),是~个很小的正数,用作
投入/产出权重的下限。
事实上,CRS假设也许对评估商业银行不适用,商业银行评估要假设可变
规模报酬(VRS),亦即在包络模型公式中增加一个约束条件(F五.=1),它意
味着~家银行效率的提高必然以另一家银行效率的减少作为代侨。但是考虑到我
国银行间市场是一个寡头垄断市场.CRS假设可能更为贴近于事实,因此仍然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选用CRS假设,不再进一步对银行进行规模效率分析。从模型的数学表达看,
应用模型进行效率分析也就是求解一个线形规划的过程。所以,在后面的分析中
主要是针对对偶模型进行规划求解。
2、模型中投入产出变量的选择方法
合理定义投入和产出是正确利用DEA测量银行效率的一个关键问题。由于
银行业各项投入产出项目难以明确认定,目前研究者在DEA进行银行效率分析
时,对投入产出变量的选择主要有三种:
(1)生产法(Production approach)。对银行的评估主要集中于它们的生产
活动。把三个与成本有关的因素作为投入,即营业空间、劳动力开支和劳动成本,
它们代表可供银行使用的资源。在产出方面,使用银行产品各类账户数量(储蓄
账户、支票账户等)和金融交易笔数.安特罩斯D.艾瑟南斯普拉斯(1997)在
对比分析126家塞浦路斯银行分支机构、185家希腊银行分支机构和196家英
国银行分支机构时就采用了这一方法。朱南等(2004)在评估我国商业银行效率
时所借鉴的Sathye(2003)对印度商业银行评估的投入产出选择实际上也是生产
法.
(2)资产法(Assets approach)。资产法视银行为存款和放款的中介机构,
以资产负债表的放款和其它资产作为产出,以存款和其它负债作为投入。这种方
法强调资金的运动和循环,重点考察银行的规模效率。由于此种方法难以考察资
金的使用效益,因此单纯用此方法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
(3)中介法(Intermediary approach)。中介法视银行为提供金融商品和服务
的中介机构,利用各类存款和买入资金转换成贷款和其它资产来获取利润。因此
多以贷款、盈余和投资金额作为产出项目衡量,以各类资金成本作为投入项目。
国内外研究文献中使用此类方法的研究颇多。如Yue(1992)在分析中就以利
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及总放款作为产出项,以利息费用、非利息费用和交易性存
款、非交易性存款作为投入项目。黄晴(2004)在对DEA模型中投入产出项目
的确定中也采用了中介法,投入变量包括分支机构数目、资本(用所有者权益表
示)和营业支出,产出变量包括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和投资金额。
由上述分析可见,三种方法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但我们更倾向于第三种方
法.第三种方法实际上综合了资金规模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两个方面,因而显得
更为全面一些。
24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二)变量和数据的选择
在投入产出变量选择上主要遵循三项原则:首先,选择的指标能满足银行效
率评价的要求,能客观反映银行经营水平;其次,从技术上应避免投入(产出)
集内部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最后,考虑指标衡量经营成效和改革成效
的重要性以及指标数据的可得性。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报
表数据是不可得的,特别是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这就限制了DEA模
型中DMU数量。但是,正如前面所述,DEA模型的DMU数量选择越多,分
析的精度越大,当DMU过少时,特别是小于投入产出变量的2倍时,得出效
率结果并不能有效地反映实际情况。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黄睛(2004)在选择
DMU时以1995年至2001年15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共计104笔数据为基础。但
这样处理虽然增加了DMU的数量,但是不区分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
不区分有显著差异的年份和市场环境,显然违背了数据包络分析选择DMU的同
质性要求。因此,在进行技术处理时,笔者采用相应减少产出量的方法,即对产
出量进行逐个的C2R分析,分别求出针对于贷款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利
润等的效率,然后对数据进行归纳分析。
基于上述讨论,为了使DEA分析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成果,
则选取两组不同的口q u变量,采用两组不同投入产出变量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
CCR效率分析:
1、第一组分析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分析对象,分别分析它们从1994年
到2004年n年间的效率情况。如对中国银行进行分析时,选取每年的中国银行
作为一个U,计算十一年间十一哪个U的相对效率。选用国有商业银行这个主
体,可以说这十一年间我国的银行市场环境相对于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
变,符合DEA分析原理。主要采用中介法选取投入产出变量,以营业费用,存
款余额,所有者权益作为投入量,以税后利润,利息收入作为产出量。
在投入变量选择上,结合研究目标和我国国有银行实际情况,本人认为:
(1)国有银行改革中机构撤并、人员缩编是一个重要措施,而职工工资与
福利支出以及机构运营费用主要反映在营业费用上,用营业费用作为投入量既能
反映银行的投入状况叉能反映银行在人事机构改革上的效率。
(2)负债对银行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银行经营的先决条件,商业银
行作为信用中介,首先表现为“借者的集中”,所以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开展资
产业务实现产出的基础和前提,存款余额作为投入变量是不可或缺的。
(3)资本充足率要求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首要目标,资本对于确保银行
安全和维持信誉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其资本市值难以确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定,即使监管当局也都长期选用银行资本账面价值作为资本量,因而选择账面所
有者权益作为一项投入变量.
对于产出变量,本人认为:
(1)商业银行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企业,选择利润作为产出是无可
厚非的,之所以选择税后利润主要是数据的可得性,因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税
后利润数据相对于税前的更容易获得;
(2)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具体的不良贷款数量又不
完全可得,选择贷款作为银行产出显然有失偏颇;朱南等(2 004)选择了贷款
总额减去呆账准备作为产出.虽然考虑了不良贷款影响,突出了规模效应,但仍
无法考核贷款的使用效率。由于利息收入主要来源于贷款,选择利息收入作为产
出变量不仅可以反映货款的产出效率,而且也能部分说明银行在处理不良贷款,
减低不良贷款比率方面的改革成效。
表3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994-2004年投入产出变量数据单位:亿元
改革进程中的我嗣目肓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银行变量
营韭赞州22l S3
存融
I" 所有看议益
利息牧^
税詹剁镧
营业费州224 33
农行存款861t7 9
新有青枉益l竹lj9
利息收^
税后利稠
营啦贽捌
存款
建行所有者权益
剥患收^
秘后剥锕
营艘费蝌
存献如8鼬0
中行所有群权益
捌息牧^
我岳删涡
2、第二组分析以十二家国内银行作为分析对象,分别分析2003年和2004
年两年的相对效率值。选择营业费用、存款和所有者权益作为投入变量(原因同
第一组),选择税前利润、中间业务收入,贷款利息收入作为产出变量。这里选
择税前利润是因为我国各类商业银行的实际税赋具有不平等性,若采用税后利润
难以公平比较各自的实际效率。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作为产出是因为银行业中间业
务特别是银行卡业务发展迅猛,中问业务收入逐渐增大,它己经逐渐成为衡量现
代商业银行经营成果的重要方面.
本文数据均源自各商业银行网站公布的报表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所出版的
《中国金融年鉴》,以及根据其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在进行分析时,我们选用中
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彳亍、中国建设银行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从
墼兰垄堡!鲤堡璺里笪塑些堡要塾皇坌堑——
1994年封2004年的糨关数据,同时选取了交逐银行、招窃银行、深劐发袋镊
行、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镶行、华夏银行、民,主镀行、上海镊行、北京银行等九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003-2004年的数据。在数据处理上,使用Microsoft Excel对
楣关变量分别进行了规刘求解。
表4 2003年13家商业银行投入产出照数据单位。亿元
项目中行农行工析建行交行梧行漾发涟发兴业华夏琵生上海北索
展展银行银行
㈣费34041 ,8607 5021 889 47 90 7 48.16 2(i 8 3368 20 8S 22 52 30 05 17 39 19 07
4
存敦30359 2辨72. 46062 31941 8520. 4068. 14lO 3221 2076. 20钌2N8 16tl j 569
56 88 02 18 27 86 3l 14 5 14 16 15
所有者2037 5 1379 1705 1862 3 179 99 1826l 43 67 120t 69 99 86 27 96 5 85 60
校盏2 69 OI 86 27
中蝴业95‘8 35I 84.96 5I 59 {3 94 7 94 i 79 2 87 216 2 l 37 I 29 O 88
务收人
税前科385 73 1942 26 58 374.砧40北3^45 3.2l 23}甜{6 33 i3 75 13 7 23
澜23
贷款利775 6 475.12 1249 968 7 21517 95 74 5663 102 3 70.8 63.25 78 92 41. 28 34
息收入76 3 55
表5 2004年13家商业银行投入产出最数据单位:亿元
顺强中行农行工行建行交杼招行深发清发兴业华蔓民生上海北京
展展银行银行
营业费419】5 578 98 531.7 4396 】15 98 6614 24.63 44 3l 28 73 27 34 43 86 17 43 12 25
用9
存款33424 3491549 50607 34893, 10118 5{25,8 J657, 3953 2831 2678 3s瓣l了85 S 1889
77 18 76 71 6 03 82 87 42 8l 5
所有者2053 5 780 69 i629 19474 524 89 208 8I 42 9I 135I 104 6 9609 129 0 72 99 7l 27
挺益l 83 4 7 7
愀: 】}3 88 7l。72 123.o 73.52 j9 35 ¨.87 247 3 86 王4l 224 4ll 1.49 115
1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税前利345 76 84 4l 29 27 50216 7l 18 5012 5 67 30 49 22 55 16 6l 28 65 1815 7 07

贷款利915 29 513 35 1389 105l 8 273 27 75 83 141 7 82 7】1294 51 08 4l 17
息收入09 5 2 l
(三)实证分析及有关结果评析
1、1994.2004年国有四大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对1994-2004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利息收入和税后利润作为产出变量进
行CCR分析。结果如表6。
表6国有商业银行效率比较(1994-2004)
2004 2003 2002 200l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均值标准

J行O.59 0.5l O.69 O.66 O.39 O.69 O.80 0 84 O.92 1.OO 1 00 O.89 018
农行0.51 O.4l O.71 O.35 0.69 O.39 0 54 O.71 1.00 l 00 O.93 0.79 O.26
建行1.00 O.63 0.62 O.66 O.91 O.91 1.oo 0.97 1.00 098 1.00 0.89 O.16
中行O.85 1.00 O 57 O.66 0.59 O.59 0.64 0,64 O 71 0.93 1.oo 0.78 O.18
均值0.74 0.64 O.65 O.58 0.65 O.65 0.75 0 79 O.91 0.98 O.98 0.79
由表1可见,农行经营效率相对较差,分析结果显示十余年的经营存在极
大的效率浪费,效率均值为O.69.平均无效率比值达44.93%=f 1-0 69 1/
0.69),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处于最低位置,这一点与现实相符。效率标准差
为o.26.说明农行各年份经营效率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效率变动范围为0.35.1,
年度经营水平波动幅度大,说明改革过程中农行的经营管理存在较大问题,一方
面是管理水平较低,改革力度不大,效率不高;另一方面支农政策性业务量大,
也在不同程度上拖累了效率的提高。农行的效率最高值处于1994、1995、1996和
1997年,这也是其他三家银行大致经历的最好时期(唯一例外是中国银行1997
年较低,只有0 71,主要是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这几年是国有商业银行开
始市场化的初期,可以说从专业化到商业化的改革成效是极为明显的。
中国建设银行的经营效率最高,在1994,2004的11年中,平均效率达到
o 89,只有2001—2003的3年中,其效率低于0.9。其效率标准差也最小,只有
0 16。反映该行总体管理水平较高,经营稳健。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固有商业韫行效率分析
就平均水平而言,白1998年以来,银行经萤效率持续下滑,2001年四家
行效率均为最低点,仪为0.58,2003.2004年,由于国家对建行和中行加大了改
革力度和资金投入,效果明显,使得平均效率提高到O.74。
如图3所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体效率以1997年、2001年为分水岭呈
现稳定、下降和上升的三段水平。1997年以前银行经营效率普遍处于高位,1997
年由于国内外的市场冲击,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整体影响,
以及财政郝为确保财政收入把金融企业营业税提商到8%,再加之原有体制不足
带来的呆坏账以及管理无效开始显现,银幸亍经营效率逐渐下滑。
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历程,有两点值得思考:
(I)银行商业亿改革能促进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提高。从1994—1997年
的银行经营效率指标可反映出这种效果。
(2)近两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两极分化趋势严
熏,即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效率明显高于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
可见,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经营成效的改变很大
~喑B分来自于政府的政策扶持,国家的税收改革和注资行为提高了银行的盈利能
力和资本充足率,因而显著提高了建行和中行的经营效率。然而政府举措不可能
解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问题,它的作用范围毕竟有限,商业化改革之路还
需要从公司治理结构入手,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扩大盈利能力,降低经营风险。
2、2003-2004年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比较
分别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九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闻业务收入、贷款利息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敛牢分析
收入和税前利润这三个产出变量进行逐个C2R分析,结果如表2。
表7 2003.2004年效率计算结果
中间业务收入贷款利息收入税前利润三项均值
2003 2004 2003 2004 2003 2004 2003 2004
_r商银行O.96 1 O.81 O.80 O,08 0.07 O.62 O.62
农业银行0.48 1 0.42 O.37 0.07 O.42 O.32 O.60
建设银行0.56 O.65 0.76 O.75 1 1 O.77 0.80
中国银行1 1 0.72 O.69 1 O.72 0.91 0.80
交通银行l O.63 O.92 O.72 O.92 0.54 O.96 O.63
招商银行O.8l O.85 O.65 O.66 O.65 O.93 0.78 0.8l
深圳发展银行O.53 O.68 1 l l 0.5l 0.61 O.73
浦东发展银行0.42 O.39 O.92 O.98 0.92 O.88 0.74 O.75
兴业银行O.52 0.49 l 1 1 0.84 0.84 O.77
华夏银行0.24 0.34 0.86 O.91 O.86 0.67 0.67 0.64
民生银行0.24 0.44 O.8l O.9l 0.81 O.86 0.64 0.74
上海银行0‘30 O.33 0.74 0.88 0.74 0.96 0.60 O.73
北京银行O.25 l 0.49 l 0.49 O.51 0.43 0.84
f均值O.58 O.68 0.78 O.80 0.70 O.68 0.67 0.72
l标准芳0.28 O.27
从表7中的基本数据和38个衍生数据可以看出
(1)中国的商业银行相对经营效率普遍偏低,这一点与朱南等(2004)和
李晓庆(2004)分析结果是一致的。所有13家商业银行平均效率均值2003年和
2004年分别为O.67和O.72。三个产出变量每年的均值都介于O.55.0.80之间,并
且表中基本数值中总共只有18个处在O.95—1.OO之间(其中2003年8个,2004
年lO个),只占23%,相当数量银行的效率值甚至小于或等于0.5,占24.4%。
可以认为,表中数据基本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总体面貌。
(2)商业银行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比较中间业务收入效率指标:四大国有
银行中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相对较高也比较稳定,说明四大银行有明显的网点优
势和中间业务市场份额;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相对较高
并且保持稳定。在贷款利息收入效率方面:四大国有银行中建设银行、工商银行
相对较高也比较稳定,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兴
业银行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在税前利润效率方面:四大国有商业银中建设银行和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中固银行遥遥领先于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一方面反映了工商银行和农业改革滞
后,为消化以往亏损挂账而导致利润微薄,同时也间接反映了经营管理以及体制
落后带来的差距;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优
于其他银行。
(3)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比较中可以发现,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
行的各项指标都处在更高水平上。这与两大国有商业银行在03、04年全面推进
股份制改造及为上市所进行的大量准备是分不开的。
(4)北京银行2004年的各项指标远比2003年好,这是因为在2003年北京
银行大力引进外资,最终成为外资控股银行。外资的进入较大改善了北京银行的
资本结构,全面提高了银行的竞争力,盈利能力也大大提升。
3、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
通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C2R模型,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到以
下结论:
(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取得一定成效,突出表现在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绩
效明显,但平均效率水平仍然偏低,资源利用率不高。
(2)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政策扶持,如国家
的税收调整和财务重组行为。工商银行改革主要是2005年启动,改革的成效在
2003和2004年中的数据中未能体现,农业银行的问题相对较多,改革乏力,效
率水平相对低下。
(3)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产权和治理机制的变化以及各项市场化
措施的引入及完善有助于提升银行效率。
(4)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提高仍然存在较大空间,必须坚持以改善内部
治理结构的股份制改革。
32
堕兰垄堡主堕垫里里鱼堕些堡堑塾兰坌堑一————
四、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
(一)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经济学界的一般看法,影响银行效率的主要因素有:(1)宏观经济因
素。它包括通货膨胀、利率、经济周期等。(2)行业因素。如政府对银行业的管
制,市场结构等。(3)银行的基本特征。如银行的地域分布、规模、资本价格、
人员素质、技术水平以及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等。(4)其它因素。
1、经济行业因素与银行效率
从经济与金融的关系来说,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作为我国金
融业主体的商业银行的效率自然与宏观经济状况有关。经济繁荣时,百业俱兴,
资金需求和供给都很旺盛,作为金融中介的银行自然财源广进:经济萧条时,企
业入不敷出,资金需求和供给都减少,企业亏损甚至破产导致银行呆帐、坏帐增
加,银行效率下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效益越来越差,而国
有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是国有企业和政府,据统计,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80%
流向了国有企业。因此,国有企业效率的下降可以部分解释国有商业银行效率低
下的状况。这与部分学者的看法完全相同,赵怀勇和王越(1999)研究发现:当前
银行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太差。物价因素和利率因素
也是影响银行效率的两个宏观经济因素。自1996年以来,我国物价基本上保持
稳定,医此,物价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将不会很大。存贷款利率对银行效率有很
大影响。存款利率影响银行的成本,贷款利率影响银行的收益。利率因素的影响
可以通过银行利息收支来体现。
2、产权制度与银行经营效率
产权制度主要通过经营机制、特别是通过激励机制来影响银行效率。X一效率
理论分析表明,企业与个人签订的劳动合同是不完全的,雇佣合同并不能完全明
确规定雇员的努力性质和数量。个人的努力是分散的,个人行为与企业目标具有
一定的偏离,需要更多的压力和激励来纠正。当一个人面临不同的激励时,其表
现会完全不同。就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国家是国有银行的绝对所有者,国家通过
设立一个或几个机构来代表自己行使所有者权利,各银行的分支行在总行的授权
下经营,从而形成了长长的委托代理链条,政府代理者并不是银行的真正所有者,
银行经营成败与其个人利益得失并不存在多大的直接关系。同时,代理者本身是
政界人物,他关注得更多的是自己的政治利益,存在个人目标与国家目标的先天
不一致,因此,代理者不可能完全贯彻国家的目标,4i会产生利润最大化冲动,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冉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也不会自觉地不折不扣地维护所有者利益,不折不扣地贯彻所有者意图。在委托
代理链条中,银行行长与政府、银行企业形成了一种双重博弈关系一行长与政
府之间的博弈和行长与银行组织(企业)之间的博弈。
行长与政府之间的博弈是一种重复博弈,在博弈的过程中,行长具有高昂的
退出成本(包括政府对行长各种现期和预期需要的满足、沉淀成本等),行长只
有无条件服从行政组织的安排才能获取各种利益。行长与银行组织之间是一次性
博弈,银行组织不具有人事权,对行长没有什么约束力,不能抑制行长的各种机
会主义行为。这种双重博弈决定了对行长的双重激励:政府对行长的行政级别激
励和银行组织对行长的货币激励,政府成为强激励主体,银行组织成为弱激励主
体。在这样的背景下,行长行为必然具有很高的机会主义色彩,即行长首先选择
“努力实现晋升,然后退出”,当这一目标不能实现时,行长转而寻求保住自己
的职位;当经营业绩不好或出现其他不利因素时,行长会尽力转变为政府官员,
以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总之,银行产权的国有独资形式造成代理者与国家
目标的不一致性,造成了银行激励约束机制的扭曲,降低了银行的效率。
3、银行规模与银行效率
银行规模对效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模的扩大可以减少
每笔业务所负担的固定成本;二是规模的扩大会进一步提高声誉,细化分工,促
进创新,有利于银行资产多元化及产品多样化;三是规模扩大能增强银行的资本
实力,还可节省人力资源和经营开支,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利于银行采用先进的
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吸收优秀的金融人爿‘,降低银行业务的边际成本,提高银
行业务的利润。尽管扩大规模有很多的好处,但当银行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
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成本节约将小于规模扩大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效率损
失,银行由规模报酬递增转变为规模报酬递减,银行逐渐变得规模不经济。
4、技术进步与银行效率
技术因素和职工素质也是降低银行经营成本、提高银行效率的一个重要因
素。银行适度规模跟电子技术及管理技术在银行中的应用有很大联系,现代电子
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会显著提高银行的最佳规模水平。技术进步有利于银行效
率的提高。国外的实证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1988年,Cebenoyan经过实证后
发现:美国银行在1980、1981、1983这三年的最佳规模(Optimal scale)(总
资产)的上限是2500万美元;到了1990.Nourlas,Ray和Miner得出结论,
美国银行最佳规模的上限为60亿美元。由此可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管理水平
的提高,美国银行的最佳规模在短短的10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然,电子
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发挥需要高素质的人员来掌握和应用;银行高水平的
经营管理也需要高素质的职工来支持。可以说,会融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才的竞争。虽然这些年我国商业银行的科技投人增加不少,设备设施和管理水平
有较大改善,职工素质有了一定提高,但相对于规模扩大,以及与最佳水平的要
求,还有较大差距。这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国有银行规模不经济而股份制银行规
模经济的现象。国有银行的规模不经济并不是由它的绝对规模过大产生的,而是
相对于它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来说的,是一种相对过大。股份制银行的规
模较小,正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同时,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股份制银
行的经营机制比较灵活,激励约束机制比较健全,人员素质相对较高,如股份制
银行中研究生、本科生所占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国有银行。
在这些影响因素中,笔者认为产权因素是起主导作用的。事实上,在学术界,
关于银行效率与产权因素相关性的理论分析主要有这样两种观点: (1)产权决
定论。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有刘伟(2002)、斐平(2004)等。他们认为,
中国银行业的突出问题是国有银行效率低下,而其主要原因是产权结构单一,而
不是行业集中。因此,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产权改革已成为增进银行绩效、建立
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必然要求,金融体制改革必须以产权改革为核心。(2)超
产权论。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有周小全(2003)、郎成平(2003)等。他们以英
国经济学家Martin和Paker在1997年提出的超产权论为理论依据,认为仅是产
权变动不能给予“优胜劣汰”的择别,只是改变了激励机制,但这种改变并不能
保证绩效一定会提高,只有在市场竞争前提下才能使产权制度发挥其激励作用,
竞争才能牵动产权发挥作用。超产权论把市场竞争放在了高于产权改革的位置,
但并不是要完全否定传统产权理论,而是对其进行了发展和完善。
从上一部分的实证分析来看,结果支持银行效率的“产权决定论”。产权结
构差异是效率差异的重要原因,国有银行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产权形式,
新兴商业银行良好的经营效率主要来自于其明晰而多元化的产权结构。要提高中
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最熏要的政策就是应该改变国有银行独资的状况,促使其股
权多元化,数据证明,国有银行产权化改革的道路是不容怀疑的。
(二)国有商业银行效率提升的难点研究
从上述分析的宏观因素、技术因素,产权因素和规模因素几个方面,笔者
认为产权因素是起主导作用的,而具体到商业银行而言,效率提升的症结和难点
在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治理结构。第三部分实证研究的结
果说明正是说明了这一点,这两年随着产权改革的逐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治
理结构也在日趋健全,但这个过程可能不会一蹴而就,总的来说,影响商业银行
效率提升难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l、产权结构单一,产权主体“虚置”。国家是国有商业银行唯一的出资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同有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者,但国家本身并没有直接行使其产权职责的行为能力,“国有”实际上是抽象
的产权制度安排,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国家对其产权相关职责的行使必然要借
助于各级政府与政府相关部门来实现,国家所有权泛化为政府部门所有权。而政
府部门又没有专门行使相关产权关系的机制,造成产权主体的“虚簧”,这将导
致各经济当事人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权责利不清,难以形成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有效
管理机制。当然,这个问题随着改革的实施,产权多元化目标也逐步实现。
2、委托代理失效,监督机制弱化。国有商业银行中,委托代理关系表现为
多重代理关系:第一重关系是从初始委托人(全体公民)到中央政府自下而上的
多级授权链;第二重关系是中央政府将相关权力委托给国有商业银行总行管理
者,总行再通过授权、转授权给下级行行使相关代理权,这一多级委托代理链造
成执行者效用函数同初始委托人的效用函数出现偏离,从而导致代理失效。再加
上初始委托人的监督活动的外部性以及信息不对称,使其无法自由选择代理人及
台约,又不能通过“用脚投票”来惩罚代理人,初始委托人的监督能力很弱。这
种多种委托代理关系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经营效率。
3、“内部人控制”问题明显。中央政府作为委托人,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代
理人。当委托的激励不足,不满足代理人的激励约束条件时,代理人常会选择不
利于委托人的行为。而且,由于银行代理人业绩高低的标准难以像竞争性经理市
场可以具体地衡量,导致银行代理人容易谋取自身收益而对于合同收益则关心较
少。表现为:经理层决定商业银行发展、经营等重大决策,出现个人独断现象;
经营行为短期化等。
4、内部监督与制衡机制不健全。中、建两行改制之前,四大行中除中行外
并没有董事会,由党委会行使决策权;而即便是改制后的中建行,离真正意义的
有效董事会制度也还有一定差距,这使得其治理结构的相互制衡机制和决策的科
学性缺乏应有的组织保障。派驻的监事会也仅有部分监督权,并无控制权和战略
决策权,是一个受内部人控制的议事机构,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缺乏对经理层有效的、市场化的选择机制。在我国,政府一直保持对国
有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权,其重要岗位的人选也都由政府委派:在国有
商业银行内部,各分支机构经营管理者的选择与安排,同样采用行政化的任命。
这种行政化的委派制,很容易导致银行经营目标偏差,经营活力和金融刨新动力
缺失。
这些现象和原因长期以来成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核心难题,也成为商业银
行效率提升的主要障碍。应该说,工中建两行改制以来,一些问题正得到不同程
度上的改善,比如:公司治理的组织框架已经搭建,内部人激励问题也得到一定
程度解决。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诸如治理结构能否有效运转,高管道德风险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分忻
如何规避的现实困境,在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重组的背后,留给大家的是花钱能否
买到机制的隐忧,公司治理和效率提升仍然任重道远。
(三)国有商业银行提升效率的内部途径保障
l、提升效率的前提基础是要在产权多元化基础上确立有效决策、经营与监
督的三权制衡机制。
(1)借助上市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从目Ij仃几家国有商业银行改
革的步骤来看:财务重组(核销、再次剥离、注资)是第一步,而在此基础上构
建公司治理架构,直至上市是后期目标。上市是国有商业银行开辟资本金来源、
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有效途径,也是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合理平台,
这是很积极的信号,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上市只是为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
构的改善创造了条件,而并非这样的改善就一定能通过上市来实现,股份制改造
与上市不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终极目标,而是改制转轨实现市场化的一个路径。国
有商业银行的很多问题不仅需要的是通过资本市场这一平台,更需要的是不断地
努力工作来改善银行的治理结构,把国有商业银行改造为现代金融企业。
(2)优化治理结构中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人员的相互逻辑关系。
国企改组后的上市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挂了股份公司的牌子,继承了国有
企业的机制。股东大会、董事会形同虚设。我们在复制这种治理结构的过程中,
试图依靠政府任命制来构建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通过非经济的外部政治规
则来界定银行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银行董事会、监事会由于缺乏产权约束,便
丧失了对银行进行有效监督的内在动力。所以,问题往往不在于董事会、监事会
及经营者的三权分设,而在于决策者、经营者和监督者取得相应权力的特殊规定,
在于三者间形成的权力铝4筏机制。值得考虑的措施有:改革股东大会的“一股一
票”投票制度,对大股东的权力进行适当的限制,如实行分段投票制度、代理投
票制度等。强化外部董事的权力与责任对称机制、完善对董事会和董事的评价机
制,使董事会的职权与责任对称,贡献与收益匹配;强化董事会的集体领导作用,
避免出现董事会被个别关键人物控制的局面。
(3)监事会应具备形式和实质上的独立性。为充分有效代表股东和职工的
利益,监事会必须是公司治理体系唯一独立的监督机构。应明确监事会监督与董
事会监督职能范围,避免职责不清、确保监督有效。允许并鼓励中小股东运用累
积投票方式2选举其信任的股东代表和外部监事进入监事会,以制衡大股东、董
事会和经营者的控制权,维护自身权益。监事会在充分了解公司重大决策的基础
2累积投票方式是指在选举董事和监事场合,每一股拥有相当于待选莆事和监事数日相当的多个表决权
时,允许股东把其表决票集中投于一人名下。
37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h,应及时地做出判断,并将所形成的明确意见转达给董事会和管理层。监事会
应通过提议召开I临时股东会的方式行使其否决建议权。
(4)银行董事长与行长、党委会和董事会的关系需要界定。首先,董事长
和行长应分开担任,这在中建两行的实践中已经体现。以行长为核心的管理班子
对董事会制定的各种管理决策执行的是否及时到位,必须有事前、事中和事后的
全程性监督,这种管理性监督必须由以董事长为核心的董事会来行使权力和承担
责任。如果董事长和行长由一人兼任,就出现自己监督自己的现象,为权力无约
束、决策质量低等问题提供了体制上的温床。不过现在所遇到的是董事长和行长
分管不同部门的尴尬局面。因为从操作层面看,董事长、行长都由中组部任命,
行政级别相同,故逻辑上行长并不对董事会负责,董事长也很难做到对其任命关
系不大的股东负责。这里面还夹杂着“党委会”如何在公司治理中摆正位置的困
惑:究竟是一个董事会还是两个董事会?若把党委和董事会合一,董事长兼任书
记,由行长另组管理委员会,这表面上分离了经营和监督职能,但以行长为首的
经营班子若脱离了党委,能否有效地发挥职能,由谁向政府负经营结果的最后责
任?若不合一,两者的职能权限又该如何分工?党委委员和董事会成员如何交叉
渗透?很多问题亟待思考解决。从这个角度看,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实际上
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一些外部因素不解释清楚,就很难理清内部关系。
2、银行经营效率提升的必要保障是健全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如前所述,
在讨论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时,我们有时会过分注重产权改革,认为通过建立多元
产权结构能自动解决公司治理及经营机制的问题。这其实忽略了现阶段产权改革
推进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当前的国情下,产权结构明晰也未必能保证有足够的激
励约束,股份制银行中,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督失效和经营管理者行为短期
化仍然存在。有效的激励约束实质上就是一种合理恰当的责、权、利的制度安排。
如果责权利三者不能对应,重大的决策失误不能落实到人,积极的业务拓展不能
奖励到人,就无法从根本上保证管理效果。
(1)按最接近市场化的要求,建立总、分、支行之间的内部经营关系。当
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基本运作模式是层层下达指标,层层为完成上级行下达的指标
负责,而且对应的资源分配和指标完成度休戚相关。这样~种方式存在的弊端有:
第~,指标下达是否公平科学?如果缺乏考证依据,就会引发下级行为为增加费
用指标、降低业务经营指标而产生寻租行为。第二、为体现业绩,一些高不可攀
指标压力之下出现的水分和技术处理也就司空见惯。这『F是国有商业银行无法探
清资产质量虚实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可采用上下互动、相互反馈和修正的方
式来完成。总行根据发展规划和经验数据下达指标草案,并制定各机构的量本利
核算模型。分行在此基础上分等级分类确定指标中间值,支行再根据当地经济情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有晦业银行效率分析
况、发展趋势做出修正交分行审定,分行可以再提出不同意见,如果不统一,可
以内部招标,重新确定支行负责人,最终形成总分行之问、分支行之间相互制衡
的契约关系。
(2)实施用工制度市场化。由于我国的产权改革主要遵循的还是一种温和
路线,再加上固有的变革惰性,市场化的人事机制很难触动既得利益者,在改革
上除了“采摘了一些低垂果实”(比如裁擞一些分支机构和减少部分冗员),却
很少攀及树梢。目前情况看,人事变革需要加大总行和一级分行的力度,在重整
机构部门的基础上,让部门负责人参与竞聘,落选人员保留待遇但不留职位。然
后由人事部门根据部室职能、岗位性质确定工资额度,交由部门负责人分配,部
门负责人根据岗位需要确定人才需求数量并挑选人才,合同采用2—3年签署的形
式。一级分行机关也可采用类似程序,促进人员流动,打破“干部能上不能下、
员工能进不能出”的和气文化,切勿因人设岗。
(3)完善市场化与绩效导向的薪酬机制。首先要形成健全的薪酬决定机制。
建立透明的绩效考核标准和薪酬标准,使薪酬与工作业绩考核结果挂钩,防止银
行董事与经理人员直接决定自己的薪酬和由此出现的利益冲突发生,保证整个薪
酬决定过程公正透明。二是构建合理的薪酬组台制度。包括基本工资、奖金、红
利和股权等方面,降低固定薪酬的比重,提高风险性和以股权为基础的可变薪酬
的比重,使董事、经理人员同银行股东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实现激励相容。
3、反应迅速的决策机制及管理系统是银行效率提升的关键内容。银行的利
润率不仅由其组织形式决定,管理的质量对银行的成功更为重要。三会和经营者
之间形成的权力制衡和激励机制只是为有效公司治理创造了必要条件,要实现银
行的稳健经营,还需要创建市场敏感性强的决策机制,构建科学效能的决策系统。
(1)商业银行提高效率的关键在于,将决策权转让给每一个层次上的代理
人,从而使由于信息缺乏引起的成本同由于目标不一致引致的成本之和最小。分
权最优程度取决于诸如组织规模、信息技术、环境变动速度、政府规则以及控制
技术等因素。一般说来,随银行规模的扩大,因缺乏信息和因与目标不一致引起
的总成本呈上升趋势。当因信息缺乏引起的边际成本比因目标不一致引起的边际
成本上升趋势加快时,分权的最优程度将会增加。决策权以不同方式配置给企业
代理人,许多权利通过职位性质配置给个人或岗位。从本质上讲,银行中所有个
体均是自利的,简单地向他们委托决策权,并要求最大化每一个目标函数,显然
是不能充分实现的。所以,需要一个控制体系,明确规定对银行每一个下属部门
和每一个决策代理人的绩效度量和评价体系,明确规定与个人绩效相连的奖励和
惩罚体系。
(2)科学效能的管理决策系统是依据科学的决策体系和决策程序,运用科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学决策方法和技能,择优选取未来发展行动方案。总行人员应由分析、管理、科
技人员组成;减少贷款决策的中间环节,把主要人力用在贷款前的市场调研、信
用风险分析上;信贷人员采用派驻制度,与客户人员~起了解客户业务并发现有
前景的贷款项目,并向自身上级汇报真实信息,负责贷款决策。
4、不断创新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及服务体系是银行效率提升的主导方
向。要应对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各种挑战,就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惟有创新,才能增强银行的市场敏感性,推进银行的有效
公司治理。然而,创新却是个系统性工程,非一人一个银行职能部门所能承担。
它要求在一定机制下进行整体联动性的研制、开发、运用和推广。与客户关系密
切的公司业务部门、零售业务部门、营业部门应及时收集、汇总和反馈客户的各
种金融服务需求信息,针对这些信息,信息科技部门应及时为客户量身定做个性
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对有普遍性的新型金融服务产品加大宣传、推广运用的力度,
以赢得更多的新客户。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从组织结构上、人员结构上对相关业
务部门进行及时调整优化,使业务流程快速细致、齐全周到。
5、国有商业银行提升效率还应以科技为先导,不断提高综合创新能力。完
善业务综合系统,全面推动传统业务处理模式的改造和技术手段的升级,完善电
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推动业务品种、服务手段的创新。加快开发数据库和
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建立集办公自动化、信息查询与业务监测、风险分析控制、
成本效益核算、预警预测功能为一体的决策支持系统和管理系统,实现管理方式
和管理手段的创新。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业务流程模式的创新,重点是要
适应客户需求,让外部便利决定内部便利,既关心内部管理,同时也建立外部管
理机制,从而对客户能够进行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分析,并具有对盈利、成
本及风险的选择机制和决策管理能力。银行业务流程重组,就是将原有业务流程
分解为基本的业务单元,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以客户为
中心的敏捷价值增值业务流程。实现业务流程科学化,能减掉传统业务流程70%
以上不必要的工作,从而节省成本;使银行能够将80%以上的只常管理工作流
程化,从而使经理人员得以集中精力和时间研究企业的发展战略、发展方针以及
人才培育开发等重大事项;使工作所需的信息公开化,减少管理层,实现管理的
扁平化,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使银行组织系统更具柔性,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客
户的服务要求。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有商业嵌行效率分析
(四)国有商业银行提升效率的外部途径支持
提升银行经营效率,从外部看,有如下几个因素值得重视
1、首先在于政府职能的分离与管理架构的再造。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建立高
效治理结构的前提,政府职能的分离显得格外重要。完成这一任务,一是要分离
政府公共管理宏观调控职能与所有权管理职能;二是要单独建立专门的国有商业
银行所有权管理职能部门,从政府诸多管理机构中分设出专司国有金融资本管理
的职能机构,专门行使国家对国有银行的国有金融资本的所有权管理,并对国有
金融资本的保值增值负责;三是要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单一经营目标约束,使其
不再承担公共管理和宏观调控等政府职能,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实现经营目标单
一化和经营机制市场化。这里最基本的问题是如何让政府与商业银行的关系转变
为按“商业原则行事”。但最重要的也许是政府必须认识到它所进行的干预仅仅
是过渡性的。政府需要规划出在长期内如何逐步减少干预,同时成功地鼓励市场
发育。不能再延续政府直接委派行政官员的方式介入银行管理。政府必须按照《公
司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程序选派代理人进入国有商业银行行使所有者权
利。选派的代理人必须是通过市场竞争选聘出来的,具有实践经验又通晓金融及
企业管理知识的综合型人才,而不是只会玩政治艺术和手腕的政客。否则,银行
衙门式管理思维和官僚气十足的作风将使银行效率提升成为泡影。
2、还依赖于外部的法铝4和信用环境的改善。银行业的稳健经营需要一套有
利于金融合约的执行、贷款回收和担保品实现的法律制度,在此基础上,才会有
效率的提高。如果银行对违约的借款人没有追索权,对借款人的还贷压力降低。
不严格的破产程序会进一步降低借款人的还贷压力,不利于银行资产回收。在确
立和实现银行对担保品的合法权益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加剧了银行的脆弱性。因
此,法律框架的构成应当包括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及财产法,才算完整,同
时还需要执行和精简法院程序,以便根据这些法律寻求迅速而有效的补救方法。
信用环境始终是和法律制度相辅相成的环节
3、竞争性市场环境及竞争机制的改进。完善及有序竞争的银行体系是银行
长期保持效率和稳健性的基础。我国长期高度集中的银行业尽管可以享受经济地
租的好处,却导致银行效率低下,对经济环境变化反应迟钝。最近几年特别是加
入WTO后,我国银行业市场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总体的垄断局面并没有得到
根本改变。所以,适时放松市场进入限制,适度增加本国中小型银行并引进外资
银行,鼓励公平有序竞争,有可能起到台适效果。
41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青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4、良好的经济环境及调控机制的完善: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和调控是国有
商业银行顺利推行有效公司治理的必要前提。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革、重组,须
对国有商业银行部门、分支机构、资本结构、人力资本结构进行大幅度调整,这
种全方位的金融调整需要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提供调整的空间;如果宏观经济环
境欠佳,留给银行结构调整的空间就小,甚至严重制约这种调整。建立良好的公
司治理结构要分析参与各方并明确定义它们各自担任的角色。
42
堕苎垄堡!堕垫里里妻塑兰竺堡堡垫垩坌塑
参考文献
(1)FarrellM J.TheMeasurement ofProduction Efficiency.Jourrlal of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Series A, 1957, 120:253-278
(2)Akhavein JalalDt BergerAN,HumphreyDB.“TheEffects ofMega-mergers on
Efficiency and Prices:Evidence from a Bank Profit Function,Review of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97, 12(1):95-139
(3)BergerAN,HunterWC,TimmeSN.TheEfficiencyofFinancialInstitutions:AReview
and Preview ofResearch Past·Present,and Future.Journal ofBanking and Finance,17:221
.249
(4)BergerAN,MesterAN(1997).InsidetheBlackBox:WhatExplainsDifferencesinthe
Efficieneies ofFinancial Institutions[J】,Journal ofBanking and Finance,21(7):895—947
(5)DeYoung,Robert,IftekharHasan,andBruceKirehhoff.TheImpact ofOut—of-State
Entry ON the Cost Efficiency ofLocal Commercial Banks【J】.Journal ofEconomics and
Business, 1998, 50(2):191—203
(6)P T Harker,S.A.Zenios.editors.Performance ofFinancial Institutions:Efficiency.
Innovation,Regula2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England,2000
(7)Demirguc-Kunt,Asli,HarryHuizinga.Determinantsofcommercialbankinterest
margins and profitability: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Wodd Bank Economic Review, 1999,
13,379.408
(8)魏煜,王丽.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一种非参数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0, (3):
28—31
(9)赵怀勇,王越著.论银行规模经济[J].国际金融研究, 1999. (4):27—31.
(10)赵旭.周军民,蒋振声,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J].华南金融研究, 2001,
(I):25—27.
(11)张健华,我国商业银行的X效率分析[J].金融研究,2003, (6):46—57
(12)王聪,邹朋飞.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结构与改革策略探讨[J].金融研究,2004,(3):
58—65
(13)姚树洁,冯根福,姜春霞.中国银行业效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 (9):
4—15
(14)邓智毅.金融效率制度性分析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7)
(15)张健华.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DEA方法及1997—2001年效率的实证分析[J].金融
研究,2003, (3):11—25
43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16)张健华.国外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晟新进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
2003, (5):22—27
(17)秦宛顺, 欧阳俊.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费用与规模偏好[J].金融研究, 2002,
(1):63—74
(18)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CEI@国银行发展报告一银行业m].北京:中国经济出
版社,2004
(19)黄晴.中国商业银行效率及其差异的实证研究.第4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参考论文,2004
(20)魏权龄.数据包罗分析啪].科学出版社,2004, (8)
(21)刘伟.黄桂田.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侧重点:产权结构还是市场结构[J].经济研究,
2002,(8)
(22)周小全.中国银行业经济绩效决定因素——市场结构与产权结构[J].投资研究,2003,
(7)
致谢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分析》终于成文。首先感谢我的导师
邱兆祥教授。从论文的选题、开题到提纲的修改,从观点的形成到论据资料的取
舍,从框架结构、章节分配到具体措辞,邱老师都给予了详尽、细致的指导。院
办的刘莹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做了很多组织协调工作,在此致以诚挚谢意。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