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8422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厦门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姓名:周燕平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魏巍贤
20060201
内容摘要
目前我国银行业『F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如何建立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始
终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攻坚战的关键点之一。众多学者的研究使得内部评级理论
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其研究角度与理论观点对商业银行的改革起到推波助澜的
作用。不过,要正确地把握信用风险,就不能脱离对本国实际情况的研究,简单
地照搬国外模型往往容易误导银行业务的发展,笔者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
求,结合我国银行业务的实际特点,对实现内部评级法的政策建议方面进行一些
有益的探讨。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结构和论述思路如下:
第一部分为前言,简介本文的选题与研究的内容。
第二部分为全文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及其内部评
级法,首先提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接着详细阐述了内部评级法的主要内容和实
施要求,再将内部评级法与五级分类法进行比较,从而为实施内部评级法建立了
可供参考的理论框架,这也是本文的重要特点之一。
第三部分对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分
析,针对内部评级法的处理流程,再进一步指出我国目前内部评级存在的障碍。
第四部分主要探讨了内部评级法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对建设银行
和信用社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正反两方面的比较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益
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重要特点。
第五部分是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从我国目前的现状和实际出发,提出了建
立和完善内部评级体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银行; 内部评级法; 信用风险管理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is being in the crucial period of the reform.
It’S one of key points on how to establish the credit risk interior rating system
throughout the state-owned commereiai bank.Many researchers have made BASEL II
developed all—sided,and they contribute to the commercial bank’S reform.However,in
order to control the credit risk。the theory must be consistent witll the practice.It
would be easy to mislea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nk if we simply imitated the
foreign model.According to BASEL II and the actual charaeteristic of Chinese
state-owned banks,the author makes some beneficial discussions at these aspects.The
whole paper will be divided into five parts,and its framework will be as followings:
The first part is the preface ofthe paper;it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choice
ofthe title and research technique in the paper.The second part is the theory basis for
the whole paper,it mainly introduces BASEL II and its internal rating law.About all,
the author propose BASEL II,and briefly introduces the internal rating law,then
compare the internal rating law with five levels of classification.This paper sets up a
referenced theory franle,and this is an important specialty ofthe paper.
The也ird part compared BASEL II.the author analysis the credit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 at present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then in view of
the processing flow of internal rating law,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barrier of the
internal rating 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The fourth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al rating law at credit
risk management in the bank.The second important specialty is that,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cases ofthe construction bank and credit association,this
paper makes some beneficial conclusions.
The fifth part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advice 011 the discretion of intemal
rating law on the basis ofthe preceding analysis.
Key Words:bank;the internal rating law;credit risk management
前言
前言
2004年6月26曰,巴塞尔委员会最终正式公布了“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
国际协议:修订框架”,现在普遍称之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下简称新协议)。
与1988年公布的旧协议相比,新协议最主要的创新之一是提出了计算信用风险
监管资本要求的内部评级法(Internal Ratings—Based Approach,IRB)。简而言
之,内部评级法要求银行在满足监管当局某些最低规定的前提下,首先将银行业
务分为具有不同潜在风险特征的敞口类别(包括批发、零售和股权三大敞口,每
个敞口下又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子敞口),然后运用自己的内部评级体系及风险
管理模型对特定敞口的风险要素进行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四项:违约概率PD、
违约损失率LGD、期限M和违约风险敞口EAD,再将风险要素的评估值输入由巴
塞尔委员会提供的风险权重函数,最后计算出监管资本要求。由于内部评级法将
监管资本要求与当今现代化风险管理技术紧密结合起来,用连续的风险权重函数
代替了旧协议中简单的风险权重规定,因此可以更精确的度量信用风险,大幅度
地提高了监管资本要求的风险敏感,从而达到增强整个银行体系安全性与稳定性
的最终目标。
巴塞尔委员会高度评价了内部评级法在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中的重要作用,
并将以实际措施鼓励有条件的银行建立和发展内部评级模型及配套的计算机系
统。内部评级法作为新资本协议的核心技术,正在成为全球银行业开展风险管理
的主流模式。目前,许多国际先进银行都已经应用内部评级模型进行风险计量和
管理,模型所提供的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以及不同概率下的VAR等关键指标,
不仅可以作为风险监测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且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资产组合
分析和资本的风险调整收益优化管理,从而对银行的业务发展形成更加清晰的指
引作用。国外商业银行对资本的有限性充分认识,有着先进的理念支撑,而且风
险控制技术非常丰富,手段先进。相比之下,我国银行业在内部评级体系方面处
于落后状态。现在,国外银行进军国内的势头越来越猛,他们的竞争优势不仅体
现在前台营销能力上,而且更多存在于后台的风险管理领域。风险管理领域恰恰
是我国银行业“难守易攻”的“软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不论是在度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量方法、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加工,还是在对信用风险管理结果的检验、信用风
险管理工作的社会环境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从而极大地限制了信用
风险管理系统在揭示和控制信用风险方面的作用。如何根据情况有选择地借鉴新
巴塞尔资本协议,建立起严格分类管理体系,以有效地控制银行风险,这是我国
商业银行当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以内部评级法为核心的新资本协议
形式上是一份国际银行业的监管文件,实质上则是一份国际银行业先进风险管理
机制和技术的总结及指导性文件。本文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制度建设
方面的差距,进行内部评级建设的必要性,阐释了内部评级法的相关概念及基本
框架,并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本文在论述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对内部评级法进行分析。
2、归纳法:对内部评级选择理论进行分类归纳,建立分析的理论框架。
3、实例分析法:有些章节里直接以建行、信用社的内部评级法运用过程为
例,对内部评级法进行分析评判。
4、比较分析法:对正反两个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有益的结论。
2
第一章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内部评级法
第一章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内部评级法
本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首先介绍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接着阐述了内部评
级法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进一步比较内部评级法与五级分类法的差异。
第一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形成背景
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在其实践过程中,暴露出诸多的局限性。首先,容易
造成银行过分强调资本充足性和偏重于信用风险控制,而忽视了对盈利性及其他
风险的管理,这样就可能导致某些银行符合资本充足性的要求,但因其他风险而
陷入经营困境,例如巴林银行的倒闭”,其次,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的
资产风险权重充其量只对经济风险进行了粗略的估计,没有考虑同类资产不同信
用等级的差别,从而无法准确反映银行资产的真实情况。再次,1988年的巴塞
尔资本协议无法避免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就是一一监管套利,即银行有能力逃避
监管当局对其资本标准的监督,并利用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之间的差异选择有利
于自己的方案,这种利用法定资本套利的行为使银行可能倾向于资产质量较差的
资产组合,如通过不同形式的证券化将信用风险转化为市场风险或其他风险来降
低资本金的要求,广泛采用控股公司的形式来逃避资本金的约束等。最后,1988
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没有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来鼓励银行采用风险缓解技术。
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上述缺陷表现得日益明显.尽管20世纪90年代巴
塞尔委员会对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进行了多次补充、修订,但修订后的协
议仍难以保证资本充足率要求与银行实际风险状况的准确匹配。尤其是20世纪
80年代以来的几次重大金融危机,即欧洲货币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拉美金
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各国政府及金融机构寻求更为合理、高效的风险管理方法,以
完善和巩固本国的金融体系,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
会提出了《新资本协议》的草案,向全球金融界广泛征求意见。在随后的六年里,
o巴林银行资本充足率在1994年底远远超过8%,但1995年2月末,由于一名交易员违规操作造成巨额损
失而最终破产。
3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新资本协议一直是国际金融界讨论的重要问题。同时,巴塞尔委员在全球范围内
组织了三次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测算。2004年6月26日,
巴塞尔委员会在国际清算银行的官方网站公布了新资本协议的最终稿,《新资本
协议》将于2006年底在十国集团开始实施。
以资本充足率、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为三大支柱,其中又以资本
充足率为核心。巴塞尔委员会指出银行面对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
其它风险(包括利率、操作、法律风险等)。新协议确立了更精确、更全面、更敏
锐的风险评估体系,对银行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基本框架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认为,仅通过资本规定无法真正实现银行帐号的安全运
营,只有通过互为补充的“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规定,监管当局的监管
检查和市场纪律,以及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才能有效提高金融体系的安全性与
稳健性。
1、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规定
新协议在第一支柱中考虑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为计量风险
提供了几种各选方案。关于信用风险盼计量。新协议提出了两种基本方法。第一
种是标准法,第二种是内部评级法。内部评级法又分为初级法和高级法。对于风
险管理水平较低一些的银行,新协议建议其采用标准法来计量风险,计算银行资
本充足率。根据标准法的要求,银行将采用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来确定
各项资产的信用风险权利。当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和信息披露达到一系列严
格的标准后,银行可采用内部评级法。内部评级法允许银行使用自己测算的风险
要素计算法定资本要求。其中,初级法仅允许银行测算与每个借款人相关的违约
概率,其他数值由监管部门提供,高级法则允许银行测算其他必须的数值。类似
的,在计量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方面,委员会也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方案以各选择。
2、第二支柱——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委员会认为,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是最低资本规定和市场纪律的重要补充。
具体包括:(1)监管当局监督检查的四大原则。原则一:银行应具备与其风险状
况相适应的评估总量资本的一整套程序,以及维持资本水平的战略。原则二:监
4
第一章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内部评级法
管当局应检查和评价银行内部资本充足率的评估情况及其战略,以及银行监测和
确保满足监管资本比率的能力。若对最终结果不满足,监管当局应采取适当的监
管措施。原则三:监管当局应希望银行的资本高于最低监管资本比率,并应有能
力要求银行持有高于最低标准的资本。原则四:监管当局应争取及早干预从而避
免银行的资本低于抵御风险所需的最低水平,如果资本得不到保护或恢复,则需
迅速采取补救措施。(2)监管当局检查各项最低标准的遵守情况。银行要披露计
算信用及操作风险最低资本的内部方法的特点。作为监管当局检查内容之一,监
管当局必须确保上述条件自始至终得以满足。委员会认为,对最低标准和资格条
件的检查是第二支柱下监管检查的有机组成部分。(3)监管当局监督检查的其它
内容包括监督检查的透明度以及对换银行帐薄利率风险的处理。
3、第三支柱——市场纪律
委员会强调,市场纪律具有强化资本监管,帮助监管当局提高金融体系安全、
稳健的潜在作用。新协议在适用范围、资本构成、风险暴露的评估和管理程序以
及资本充足率四个领域制定了更为具体的定量及定性的信息披露内容。监管当局
应评价银行的披露体系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新协议还将披露划分为核心披露与补
充披露。委员会建议,复杂的国际活跃银行要全面公开披露核心及补充信息。关
于披露频率,委员会认为最好每半年一次,对于过时失去意义的披露信息,如风
险暴露,最好每季度一次。不经常披露信息的银行要公开解释其政策。委员会鼓
励利用电子等手段提供的机会,多渠道的披露信息。。
三、巴寨尔新资本协议的特点
1、倡导使用内部评级法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放弃了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中单一化的监管框架,提
供了更多的选择方式,银行可根据其业务的复杂程度、风险管理水平等灵活加以
选择。通过这种灵活的制度安排,巴塞尔委员会试图促使银行不断改进风险管理
水平,使用对风险反应更为敏感的计量方式,进而更准确地测定资本充足率。
为测算风险资产状况,银行必须对资产进行评级,并以此为基础确定风险
权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中,除了保留以外部评级为基础的标准法外,更多
。戚莹,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与银行风险监管,httpJ/www.1aw-lib.com/1w/1w_view.asp.'.'ho=1392
5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地强调建立银行内部风险评级体系。并提供了三个选择方案,即标准法、初级内
部评级法和高级内部评级法。在一些条件暂不具备的银行,巴塞尔委员会允许其
使用标准法计算风险加权资产。与此同时,巴塞尔委员会要求有条件的银行逐步
向内部评级法过渡,运用银行自己的数据和模型更加准确地计算监管资产和配置
经济资本。
2、监管重点转向银行内部评级体系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要求各国监管当局结合本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实施
灵活的监管模式。巴塞尔委员会考虑到了不同国家具体金融环境和经济体制这间
的差异,强调各国的监管机构须承担更大的责任。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各国
监管当局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自主确定不低于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同时许
多风险衡量指标和标准需要各国的金融监管当局根据各国的实际状况确定,而且
金融监管当局还要能有效地对银行内部的风险评级体系进行验证。各国金融监管
当局的监管重点将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转向银行内部评级系统和管理体系。
3、重视数据模型建设
实施新协议的基础性工作的最大障碍是:数据为主。仅仅从新协议所要求的
信贷风险内部评级方法中对于数据的要求看,由于需要一定年限的违约历史数据
以及一定年限的检验才能确立新协议需要的内部风险模型,尽管中国可以在2006
年暂时不实旌新协议,但是国内商业银行应尽快展开采集数据和建立模型工作,
着手组织违约数据的采集和信贷回收纪录等基础性的数据积累工作。逐步朝先进
的风险管理模式靠近。中小商业银行受规模、数据等因素的制约,单独建立符合
新资本协议要求的内部评级体系,成本很高,难度很大,因此中小银行应借鉴新
资本协议所代表的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经验,可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商业原则
通过信息共享,成本分担,缓解单个银行面临的数据约束,实现规模效益。
第二节内部评级法的主要内容和实施要求
一、内部评级法的内涵
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法是指商业银行在满足监管当局规定的一系列监管标
准的前提下,利用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来确定信用风险最低资本要求,以确保
6
第一章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内部评级法
银行资本充足反映银行特殊风险一种方法,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资本对风险资产
的敏感度。内部评级法由三个关键因素组成,分别是风险构成要素、风险权重函
数和最低要求,其核心是对风险构成要素的评估。内部评级法又分为初级法和高
级法。对于风险管理水平较低的银行,新协议建议其采用标准法来计量风险,计
算银行资本充足率。根据标准法的要求,银行将采用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
果来确定各项资产的信用风险现状。当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和信息披露达到
一系列严格的标准后,银行可采用内部评级法。内部评级法允许银行使用自己测
算的风险要素计算法来测定资本要求。其中,初级法仅允许银行测算与每个借款
人相关的违约概率,其他数值由监管部门提供;高级法则允许银行测算其他必须
的数值。
二、内部评级法的关键指标
1、债务人的违约概率PD(probabi l ity of Default)
违约概率是指债务人在债务到期时发生违约的可能性。银行无论采用初级内
部评级制度还是高级内部评级制度,都必须针对每一级的借款人违约概率进行内
部评估。首先银行要设定若干信用级别,再对每一个级别分配一个PD,每一个
PD都是对这一级别客户长期平均违约概率的保守估计。违约概率模型的构建和
测算是内部评级法的核心,同时也是许多技术问题的焦点。要测算违约概率就要
进一步分析违约概率的影响因素。影响违约概率的因素主要有财务因素、非财务
因素、现金流量和股价等,并且不同的风险类别,其违约概率的影响因素也不同。
2、违约后债项的违约损失率LGD(Loss Give Default)
违约损失率是指一旦债务人违约,预期损失占风险敞口总额的比率。特定违
约损失值与债项特征有关,如贷款是否有抵押品,抵押品的类型以及银行从违约
的债务人处获得清偿的优先性。LGD的测算在初级法和高级法中不同。在初级法
下,其LGD值由监管当局规定。如没有抵押品的优先贷款的LGD为50%,没有抵
押品的附属贷款的LGD为75%。。对于有抵押品的债项,协议将债项按其抵押品
的性质分类,通过计算其抵押品的折扣比倒,并相应归类得到对应的LGD。在高
级法下,银行需要根据债项特征和借款人特征,运用内部分析方法估计。在现阶
。叶耀明,李奕滨,接轨国际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4,(3)
7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段,只有那些大型的能对LGD进行有效评估的银行才能使用高级法。
3、违约时的风险暴露或违约风险值EAD(Exposure at Default)
违约敞口是指由债务人违约所导致的可能承受风险的信贷业务余额。所有风
险敞口按扣除专项准备和特别准备金后的净值计算。与LGD一样,在初级法下的
EAD由监管当局的标准监管规则来估计,在高级法下的EAD由银行自己确定,但
所用数据和分析方法必须经得起银行内部和监管当局的检验。
4、债项的到期时间M(Remaining Maturity)
一项金融工具的有效期限取一年和实际期限中的最大值,但任何资产的有效
期限都不得超过7年。期限被为是最明显的风险因素,监管当局通常期望银行及
时提供台约中风险敞口的有限期限。
5、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Unexpected Loss)
银行的信用风险分为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预期损失是信用风险损失分布
的数学期望,它代表大量贷款或交易组合在整个经济周期内的平均损失,是商业
银行在信贷活动中已经预计到将会发生的损失。由于能够预计,银行可以在事先
提取损失准备金来抵补预期损失,或在贷款定价时将预期损失列入成本中予以考
虑。非预期损失是指由于经济波动等原因造成的信用风险损失偏离预期损失的程
度,这种损失一般用资本来弥补,是商业银行配置经济资本的基础。
三、内部评级法的分类
内部评级法分为初级法和高级法,它们主要区别在于前者LGD、EAD和M由
监管机构确定,而在高级法中这些数据则允许采用银行内部评级的结果计算。对
于风险控制较好的银行,采用高级法往往能比采用初级法减少必需的准备提取,
但对于一些风险控制较差的银行,情况可能正好相反。见下表:
表卜1: 内部评级初级法与高级法的比较
数据I船初级法IRB高级法
违约概率(PD) 银行提供的估计值银行提供的估计值
违约损失率(LGD) 巴塞尔委员会规定的监管指标银行提供的估计值
违约风险暴露(FAD) 巴塞尔委员会规定的监管指标银行提供的估计值
巴塞尔委员会规定的监管指标
或者由各国监管当局自己决定允许银行提供的估计值
期限(M) 银行提供的估计值(但不包括某(但不包括某些风险暴露)
些风险暴露)
8
第一章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内部评级法
四、内部评级法的计算过程
内部评级法的计算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对每一个债项计算其风险权重。
风险权重规定为:
RWC=min{(LGD/50)BRWC(PD)[t+b(PD)×(M-3)],12.5×LGD) (1)
在高级法中,由银行自己通过对债项的末来现金流加权计算得到M数值,但
新资本协议规定计算出来的M值不能超过7年,而在初级法中,所有债项的持有
时间都认为是3年,带入到(1)式得到公式如下:
RWC=minf(LGD/50)BRWC(PD),12.5XLGD)
其中:RWC指对应于这个债权的资产权重;LGD指预期这个债权发生违约后
不能收回的百分比;b(PD)是对M的一个调整函数,依赖于PD。BRWC(PD)由下式
确定:
BRWC(PD)=976.5XN(1.118XG(PD)+1.288)×(1+0.047×(1-PD)/PDo.44) (3)
N(X)表示普通标准随机变量的累积分布函数(也就是,均值为零、方差为1
的普通随机变量的概率小于或等于X),6(x)为N(X)的逆函数。
第二步,确定每个债项对应的监管资本金,然后将所有资产的资本金加总,
得到银行的监管资本金。每一个债项对应的资本金为:
Capitalc=RWCXEAD×8% (4)
在内部评级方法中,关键是如何根据内部评级系统确定四个输入参数。巴
塞尔委员会定义PD为债项所在信用评级一年的平均违约率,PD的确定必须是通
过对这个级别的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证研究得到的,而且为保守的、前瞻
9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的估计。基本法中,对于无担保和抵押的债项,按照其为优先和非优先贷款分别
规定LGD为50%和75%,对于有抵押担保的债项,协议将债项按其抵押品的性
质分类,通过计算其抵押品的折扣比例,并相应归类得到对应的LGD可以根据对
银行评级系统的内部数据的分析得到。对于表内业务,所有债项的EAD被定为资
产负债表上名义未清偿值;对于表外业务,基本法中对各种工具规定了一定的转
换因子,而高级法中则允许银行使用自己的内部评级系统确定各种债项的EAD。
五、内部评级方法的实施要求
内部信用评级系统的操作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银行必须经过中央银行监管
部门批准,才能实施内部评级方法。监管部门还应对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实行经
常性的检查,以保证银行的系统符合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银
行内部评级系统的要求有以下几点:
1、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必须是两维的,一维是针对客户的信用情况,用以测
算违约率(PD),另一维反映债项的特殊性质,用以测量清偿率(LGD)。
2、数据质量和时间的要求。对于用基本法的银行,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必
须有5年以上的历史数据来估计违约率;对于使用高级法的银行,必须有7年以
上的历史数据来估计LGD。巴塞尔协议同时要求银行评级的历史数据必须保留,
作为系统完善的基础。
3、评级系统必需经过董事局的授权并有一整套完整的授权体系,并经过每
年度的内审及必要的外部审计,同时需要独立的信用风险控制单位对其进行不断
的检验修正以保证整个体系的质量。
4、委员会同时对评级标准的覆盖面、保守性、基准及模型确认包括对级别
的人为调高等情况都做了具体的规定,以确保评级标准的可信度。
5、预测PD值的基本要求
⋯一统计数须与银行的贷款额或资产额相适应,统计环境与当前及未来相吻
合,每年更新一次;
⋯数据来自内部并反应了保险的标准,若数据不足,必须有足够的保守性:
一一使用外部调查数据时必须验证两者的评级系统及标准的可比性;
10
第一章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内部评级法
⋯一银行也可以通过参照外部中介机构的评级结果与自身的内部评级结果
的对应关系得出相应的违约特征,但必须验证其对应关系包括违约频率的差异度
以及违约定义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评级标准将是借款人导向而非具体的交易
导向;
⋯一在有足够的精确度和完整度保证下,银行也可采用统计的违约模型来对
特定级别的违约率进行预测;
一一至少五年的观察数据。
6、银行必需采集足够的数据来对内部评级的应用进行检测,也作为向监管
当局汇报的依据,这其中包括了评级基础数据、评级历史、违约数据直至级别迁
移等一系列的数据保存。同时这对于银行的IT系统也提出了相当的要求。
7、内部评级应用要求:
一一内部评级必需贯彻到日常的风险评估管理过程中,同时渗透到每笔贷款
的审批当中。内部评级必须与贷款权限相联系,而且其所反应的风险分布必须向
高级管理层汇报;
~一银行必须清晰地说明其对于预计损失的准备金提取政策,并分析由于
PD的变化对其盈利及资本充足性的影响等;
⋯一对于资本充足的压力测试;
一一过去三年的实施经验。
8、银行必须有一个充足的系统对评级体系、评估过程以及PD值预测的准确
性和持续性给予验证。银行必须向监管当局证明这套系统足以使其对内部评级和
风险评估系统以持续并有效地加以评估。
9、信息披露要求:委员会对于采用内部评级法的银行提出了较高的信息披
露要求,其中包括各项参考值的评估方法、预测数据生成等,还包括级别迁移的
情况都必须向外做出说明。
第三节内部评级法与五级分类法差异
目前,我国国有银行主要使用的内部评级制度是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制度。但
是这评级过程没有按照IRB法规定的程序与标准进行,与完整意义上的IRB法评
级体系有很大的不同: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1、IRB是以多年的历史数据为基础,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计算
出贷款人和债项大小的绝对数据指标,并以此为基础全面开展信用风险管理,而
五级分类则是以主观判断为特征,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而且与贷款的实际损失
是脱钩的。
2、IRB法体现了对贷款发放的事先管理,强调通过分析既有的数据来预测
和防范未来的风险,因而能有效地决定贷款发放与否、贷款发放的额度、贷款的
利息水平以及抵押担保的要求等。而五级分类则只能在事后的检查或补救中发挥
一些作用,如,跟踪调查借款人的合同执行情况、经营情况及提醒借款人按时还
本付息,催收逾期贷款本息等的工作。
3、IRB法是二维评级系统,一维是针对客户即借款人的评级。它是根据商
业银行自定标准将借款人划分业不同档次,如AAA、AA、A;BBB、BB、B;CCC、
cc、c(标准普尔的评级符号),计算出可比性的风险计量指标,以测算清偿率(PD)。
另一维是针对债项的评级,这项评级需要将正常贷款分为8级,8级同时纳入抵
押品、还款优先程度、清收结果与时间等因素,然后计算出违约时的损失率(LGD)。
通过计算PD和LGD,最后计算出预期损失(EL)及非预期损失(uL),预期损失
用准备金抵补,非预期损失用资本金抵补。而五级分类则是一维评级系统,它不
区分借款人与债项这两类不同性质的风险以及影响这两类风险的重要因素,因
此,它既不能准确地反应风险更不能有效地防范风险。
目前,内部评级法已被比较成熟的国家许多大银行采用。同时,这一方法还
被赋予不少新的功能。
12
第二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第二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第一节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与不足
一、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取得的积极进展
《新资本协议》为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迅速赶上发达国家提供了一条
捷径,而作为《新资本协议》核心的内部评级法也将成为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和资
本监管的主流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方面,不
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已经逐步建立起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制定了包括授权授信、
审贷分离、岗位制约、内部审计等大量的内部控制制度,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1996年人民银行发布了实施《贷款通则》,基本按照财政部的划分办法明确
了“一逾两呆”的监管、考核和管理责任制度。这一时期风险管理的突出特点就
是确认了初步的信贷质量分类管理,在信贷决策上主要依靠专家评审制度。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银行业的市场化随着整体的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和
开放进程而显著提高,银行风脸的表现形式和涉及的镊域也习益复杂,原有“一
逾两呆”办法的静态性和事后监督特点难以适应风险管理发展的需要。对此,人
民银行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颁布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对商业银
行旅行贷款风险5级分类办法,强调信贷风险管理的动态性和事前监管要求,该
抒法自2002年开始全面推行。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内银行监管体制发生了重
大变化,银监会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专司银行监管职能,继而形成了“一行三会”
的新监管格局。银监会成立后,陆续修订、颁布了一系列监管法规和规章,银行
业监管模式正在从合规监管向符合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的风险监管转变,从外部
监管环境方面对商业银行向符合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的风险监管转变,从外部监
管环境方面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和更具体的要求。在商业银行内
部,信用风险管理也取得一定进步,表现为:一是在风险分类上,除严格执行监
管部门5级分类标准外,银行内部还细化到lO级左右,以提高风险管理的层次;
二是在客户评级的同时尝试进行债项评级,对违约损失率进行初步的估算,从而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使信用风险管理层次逐步提高。三是部分银行正积极探索内部评级法等现代风险
管理技术,有些银行已积累了一定成果,如工行正在逐步推进内部评级法工程建
设。
二、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差距
但是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不仅是在度量方法、
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加工,而且在对信用风险管理结果的检验、信用风险管理工
作的社会环境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从而极大地限制了信用风险管理
系统在揭示和控制信用风险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方法偏于简单,风险揭示还很不足
1、评级的基础是过去的财务数据,丽不是对未来偿债能力的预测。一般来
讲,我国商业银行是根据三年的财务数据和相应指标作为打分的基础,同时根据
一些定性指标对打分结果进行修正。过去的情况可以作为分析的起点,但并不能
反映未来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对将来较长的时期进行预测时,过去的数据与将来
的情况相关性较小,以过去的信息为依据的评级可靠性较低。
2、指标和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依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内部评
级普遍采用“打分法”,即通过选取一定的财务指标和其它定性指标,并通过专
家判断或其它方法设定每一指标的权重,由评级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打分对每一
个指标分别打分,再根据总分确定其对应的信用级别。这一方法的特点是简便易
行,可操作性强,但事实表明这一评级方法存在着以下明显的缺陷。它割裂了各
个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难以从整体上做出准确判断。“打分法”需要对影响信
用的定量和定性的各种因素(如负债比例、盈利水平、企业素质等)给予一定的
权重,而我国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资料,只能根据经验或专家判断来选取指标和
确定权重,使评级标准的可行性大为降低。由于每一个受评对象所处的环境不同,
同一因素对不同的受评对象影响不可能完全一样,根据固定权重得出的评级结果
自然难以准确反映评级对象的信用风险。
3、缺乏现金流量的分析和预测。充分的现金流量是受评对象偿还到期债务
的根本保证,是分析企业未来偿付能力的核心因素。现在,我国银行的内部评级
方法基本上没有对现金流量充足性的分析和预测,因而难以反映评级对象未来的
14
第二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真实偿债能力。
4、行业分析和研究明显不足。受评对象所处行业及在该行业中的地位,是
影响其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虽然有些商业银行将评级对象按行业做出一定的分
类,但总体来看,对不同行业的分析和比较明显不足,评级标准不能体现行业的
不同特点,评级结果在不同行业之间的可比性较差。
(二)基础数据库有待充实,评级结果有待检验
根据历史数据资料对不同信用级别的实际违约率和损失程度进行统计分
析,是检验评级标准和评级结果客观性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中国大多数银行开
展内部评级的时间不长,相关数据积累不足,这方面的工作明显落后。我国在信
息披露、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很大的差距,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
的财务资料无从搜集,已公开的一些大企业的财务数据存在着失真现象。
(三)评级结果的运用十分有限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大多数银行仅将评级结果用于授信管理等少数领域,使
内部评级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打大折扣。这一方面是由于银行管理层对内
部评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市场化改革进程和相关
金融政策的影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银行根据内部评级结果和风险大小确
定贷款和其他金融工具价格,提取合理的准备金的努力,使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
目标难以实现。
(四)缺乏信用文化基础,企业评级情况难以真实反映
风险管理文化决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的风险管理观念和行为方式。风险
管理文化是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软因素”,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
的地位。实践证明,一些金融机构正因为风险管理文化落后,使一些金融机构在
风险管理上常常失败。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
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不能适应业务快速发展、风险管理日益变化的需要。在实际
工作中,片面强调业务发展,忽视风险管理;重市场开拓,轻规章制度建设;企
业的财务数据真实性较小,加上信用评级未完全在贷款决策、贷款定价中起到核
心作用,而且基层信贷人员对评级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积极去核准企业
财务数据,导致评级体系中的财务数据不准确、不全面,风险得不到真实反映,
以致于信用评级的结果与企业的实际风险等级并不匹配,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的真实经营状况。
(五)信息技术支持体系较薄弱。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涉及大量的信息收集、
汇总、处理工作,需要银行建立科学的信息处理系统。目前商业银行在银行电子
化方面有了较大提高,但主要是针对柜台交易和资金结算,在对信贷资料进行管
理方面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有效的信息处理系统,影响了推行贷款分
类的效率。
第二节内部评级法的处理流程
第一阶段是数据收集和处理。这一阶段是整个信贷风险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的
起点和基础,它主要包括收集、组织和存储客户的财务和非财务数据并以此建立
所需要的中央存储的数据库系统以及建立实旋内部评级的基本框架。在这一阶段,
有关系统不应仅用于收集数据,而且要对有关数据进行过滤、处理和储存。
第二阶段是对单个债务人的信用度做出评估和衡量。这一阶段的具体工作包
括:建立预期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模型,完善内部评级体系,对高风险借款人进行
预警并及早采取相应的行动.这一阶段的有关系统应建立在严格的定量分析基础
之上,并在需要的情况下加入定性分析因素,以便对有关债务人的信用度做出准
确的衡量和判断。
第三阶段是组合报告。内容包括:计算并记录相关风险资产所需的经济资本
和监管资本,优化信贷授信额度,对组合的多元化做出衡量度。通过对资产组合多
元化的衡量,银行的管理者可以确定如何改变相关的业务策略来调整有关资产组
合的存量和增量结构。
第四阶段是积极主动的组合管理。当前世界上具领先地位的金融机构都会对
资产组合进行主动管理,他们通过盯住市场变化来确定当前市场情况下的资产价
值。这一阶段的核心工作包括风险定价、资产交易以及利用资产组合抵押债券等
信用衍生工具进行资产组合管理。银行一旦引入并掌握了组合管理这一概念,就
可以采用相应的组合管理工具对组合的风险和回报进行恰当的管理,比如利用信
贷衍生工具等结构产品和改变信贷政策等方法积极主动地对全行的信贷资产组
合进行管理。
第五阶段是组合优化.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资产组合进行优化以提升其
16
第二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市场价值.银行在发展新业务和建立新的信贷组合时,可以采取主动措施改善每
一风险单位的回报.
在上述五个发展阶段中,前三阶段主要侧重于服从监管要求,关注对风险的
计量,而后两个阶段则侧重于主动管理,提升经营效益。目前,许多先进的商业银
行都开始应用内部评级模型进行风险计量和管理,很多指标不仅可以作为信贷决
策的重要依据,而且广泛应用于资产组合分析和经济资本分配等高端管理领域,
对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清晰和可操作的政策指引,他们的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前
台营销能力上,而且更多存在于后台的风险管理领域。相比之下,我国银行业
在内部评级体系方面处于落后状态。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目前仍处于第一和第二
阶段,风险管理领域恰恰是我国银行业“难守易攻”的“软肋”。尽管《新资
本协议》的实施完全是自觉、自愿的,但如果银行不实施,就会在许多方面受到
限制,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贷款条件已经与《新资本协议》的执
行情况挂钩;发展中国家若不能达到《新资本协议》要求,其银行就难以在发达
国家拓展金融业务;在发达国家设立的子银行要按照东道国监管当局的要求执行
《新资本协议》,若母行仍采用传统管理模式,而该银行内部同时运行多种管理
体系,不仅大大增加运营成本,也不利于风险政策的贯彻实施。
第三节我国实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的障碍
信用评级的核心是充分揭示借款人特定债务的信用风险,为此,商业银行要
对影响借款人未来偿付能力的各种因素及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在
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再确定借款人的违约可能性及严重程度。信用风险评
级的内部评级法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但是目前我国实施内部评级法存在着以下
的障碍:
第一,资本充足率不高
中国商业银行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本充足率不高,若把现有资产质量因素
考虑在内,中国的商业银行的资本就显得更为不足。新协议实行后,资本金不足
的问题会更为突出。根据新协议框架的测算,全球银行业在新协议下所需的资本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金总体水平变化不会很大;但对于个别银行来讲,由于资产质量不同,所需资本
金水平将会有明显差异。一般而言,同一家银行根据内部评级方法测算的风险资
产规模较原先要减少2%一3%,对于一些经营状况更好的银行,其下降程度会更为
明显;而中国资产质量普遍较差,如果实施内部评级法,其资产风险权重的总体
水平反而会有大幅度提高,导致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下降。
第二,传统而落后的管理理念与信贷文化
新资本协议和内部评级法给中国银行业所带来的挑战涉及管理理念、管理技
术和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银行业习惯
于以规模控制进行信贷管理,习惯于依靠计划指令,使用层层分解指标的方式控
制风险暴露,而对那些西方大银行常用的风险评级、风险预控、资产组合分析和
各类风险缓解技术缺乏了解。事实上,如果推行这些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势必对
旧的文化观念和利益格局造成严重冲击,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传统势力的抵
制,不利于内部评级法的深入研究和扎实发展。
第三,数据清理的挑战
内部评级建立过程中,涉及的数据量大、运算程序复杂,计算效果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基础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国际先进银行在内部评级系统建设中,将
大量精力花费在数据清洗和数据整合上。以数据仓库技术为基础,以联机分析处
理数据和数据挖掘工具为手段的客户关系管理(c跳)系统日趋成熟,并在国外
大银行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CRM系统对客户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可以帮助银行
找出有价值的客户,而且c脒系统可以帮助银行发现客户的潜在需求,实施交叉
销售和提升销售,扩大客户与银行之间业务往来的广度和深度。相比之下,国内
商业银行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数据储备严重不足,数据缺乏规范性且数据质量不
高,不能很好地支持客户市场细分和差别化服务。由于支持系统落后,不能对客
户进行行为分析和价值评估,所谓的客户市场细分和差别化服务还很粗放。大部
分银行只是简单地以存款额度作为客户市场细分的标准,而实践证明这样的细分
标准具有误导性,不利于银行实现其利润目标。另外,我国商业银行是根据三年
的财务数据和相应指标作为打分的基础,同时根据一些定性指标对打分结果进行
修正。过去的情况可以作为分析的起点.但并不能反映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商
第二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业银行的数据中国储备严重不足、数据质量不高,这些问题如不及早解决,将
严重制约内部评级系统的应用和发展。
第四,恶劣的社会信用环境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是恶劣的社会信用环境,严重影响到影
响内部评级体系的建立和推行。风险评级必须建立在企业或个人所提供的真实数
据的基础上,然而在现有的社会信用环境下,难以保证的。企业所提供的数据质
量难以从制度上得到保证,财务欺诈现象比比皆是,报表数据失真,再加上银行
数据积累不足,严重导致了风险评级结论的不准确,从而对风险决策和资本监管
开成误导。如不尽快建成立起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银行内部评级系统就会成为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五,人力资源的劣势和差距
内部评级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本作后盾。从国外经验
年,实施内部评级法的银行必须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专家队伍,它由宏观经济专
家、产业经济专家、金融工程师、财务分析师,计量经济学家等组成。此外,银
行还应针对某些特殊领域,通过外聘方式与行外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形成一个高
效率的智力资源网络。在这方面,中国银行人力资源上的劣势和差距是显而易见
的。
内部评级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公司治理、组织架构、业务流程、
数据清洗、信息系统建设等多方面工作,难度不可低估。我国商业银行如果使
用内部评级法来较为精确地计量风险加权资产,必须具备两个平台,即制度平台
和技术平台。制度平台是基础,一个精确的内部评级体系要达至理想评级结果必
须首先保证执行过程中不发生偏差,因此就要求有良好的制度环境。相对来说,
内部风险管理制度是比较容易构建的,而公司治理机制建设的相对滞后,是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最大的困难和障碍。因为内部风险管理制度能否最
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各家商业银行的良好公司治理机制的建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设。商业银行在今后的改革过程中,应该以上市的股份制改造为契机,推动公司
治理建设,而不是以上市为最终目的。
第三章内部评级法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第三章内部评级法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第一节建立内部评级法的原则
一、建立内部评级法的原剐
总的原则应当是:通过建立内部风险评级体系,从观念、体制和手段等方面,
进一步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以适应央行的监管,实现与现代商业银行接轨。
具体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指引
新协议所推荐的内部评级方法是建立在广泛收集总结各国先进与成熟经验
基础上、经过充分讨论后提出的最基本的标准,对评级的主要环节给出了详细的
指导,具有相当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学习国外同业的成熟经验,借助专业评级公司的技术力量
我们必须积极学习国外同业的成熟经验,引进其评级思想技术,并且与国内
同业进行数据共享与合作开发评级参数。还可以借助专业评级机构的力量,以弥
补内部评级水平不高、专业人员不足的缺陷。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合理配置有限
人员,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目标。
(三)建立和完善内部评级基础数据库
我们必须对不同行业的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和主要风险因素进行长期系统的
研究,为受评对象在同一行业内部和不同行业之间的风险比较提供必要的评判依
据,从而为信用级别的确定创造条件。
(四)由定性分析逐步向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过渡
在现有的基础上按新协议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改进风险计算或评价方
法,逐步补充和完善现行办法并使之成为一个过渡性的信用风险测量工具,有利
于商业银行根据中国企业的信用状况特点、行业特点、经济环境,吸收国外先进
的评价方法,制定出一套符合新协议要求并能提升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
内部评级体系。
(五)整合与内部评级相匹配的新的信贷流程和信贷组织架构
2l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建立的内部评级法能否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以达到风
险管理的目的,不仅取决于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建立完善与否,而且取决于
对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进行改革,否则内部评级法不会发挥应有
的效果。内部评级法不仅可用于监测信用风险的构成,制定各类客户的总体风险
水平和贷款限额,监测客户评级结果的变化情况,而且可用于确定准备金规模、
贷款定价、利润等。因而,各商业银行在信贷组织的安排和设置上均必须体现新
协议所倡导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的思想。
第二节内部评级法的实际应用
一、风险限额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风险限额是在内部评级基础上,根据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即RARoc)的
最大化原则,通过资产组合分析模型确定的风险敞口上限。风险限额管理是一种
先进的风险控制技术,近年来在西方银行得到广泛应用。限额管理是建立在风险
计量分析基础上的动态化、系统化的风险管理工具,不仅能够包含银行的各种政
策导向,还可根据风险的最新交化及时做出调整。2003年,国内信贷规模高速
扩张,各家银行年初制定的信贷计划几乎全部突破,助长了新一轮经济过热的形
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们在风险限额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今后一段时期,
我国商业银行应参照国际标准,加快建立、健全风险敞口总量的约束机制,要系
统化地铡定各敞口风险限额,实施以行业、区域、产品、客户为多维度的限额管
理,并对风险限额的执行情况实行连续监测。各敞口业务规模一旦接近或突破风
险限额,银行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
二、提高风险预警和预控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心都放在风险的前期控
制上,通过组建和启用风险预警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资
产损失。近20年,随着管理技术的日益发展,风险预警已经逐步发展为内部评
级的~项基本功能。作为评级关键指标的违约概率就是对未来一段时期客户违约
可能性的预测值,这就是说内部评级是对未来风险的前瞻性判断,而不是对客户
资信情况的事后评价。
第三章内部评级法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三、促进信贷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能够对全部信用风险进行多维度计量分析,再应用线性
最优化模型,制定出完整的信贷政策组合,确定一段时期内重点支持和退出的业
务领域。花旗银行是最早实施信贷政策体系划管理而在全球业务中取得成功的典
范。近年来,不少国际化银行开始借鉴花旗经验,建立了涵盖主要国家,主体行
业和重点客户的“风险窗口”,并据此监测风险变化,不断修订政策指引和参数
标准。内部评级在建立信贷政策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亚洲金融危机后,
许多国际化银行内部评级系统中引入了基于运筹学的模型分析技术、通过对国
家、区域、行业、产品、客户和债项等方面的自由组合与交叉分析,使风险计算
精度达到了一个崭新水平。
四、用于计提损失准备金
银行所承担的全部风险损失可分为预期损失(EL)和非预期损失(uL)。。它
们都需要被补偿或消化,以维持银行的稳健运营。预期损失是在一般正常情况下,
银行在一定时期可预见到的平均损失,需要以损失准备金的形式加以计入,成为
银行管理成本的一部分。并在金融产品价格或贷款定价中得到补偿;而非预期损
失,好比贷款在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发生不能偿付的情况超出了一般正常情况
下的损失水平,需要由银行资本金加以消化和抵御。经济资本就是这道与银行实
际承担的风险直接联系的风险防线,如同防洪的堤坝,要根据一定时期内最大水
位超出一般平均水位的情况以及管理者的审慎程度而设置。从发展趋势看,内部
评级提供的预期损失率在统计上具有系统无偏性,以此为基础提取准备金,能够
达到在防范风险酶条件下,最大化银行经济增加值的目的。
五、作为经济资本分配的关键步骤
经济资本又叫风险资本(CAR/Capital at Risk),是根据银行所承担的风险
计算的最低资本需要,用以衡量和防御银行实际承担的损失超出预计损失的那部
分损失,是防止银行倒闭风险的最后防线。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指出,资本作为银
。巴塞尔委员会在新协议征求意见第三稿中规定,经济资本等于预期损失与非预期损失之和,因此计算监
管资本要求时,必须同时涵盖预期损失与非预期损失。但在新协议最终定稿中,巴塞尔委员会决定将预期
损失与非预期损失分开处理。内部评级法计算监管资本要求仅针对非预期损失,而预期损失由银行计提的
损失准各来覆盖,同时风险权重函数也相应进行了调整。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行抵御风险的最终保证,应在所有业务敞口上得到合理配置,资本配置的基本原
则是将资本要求与风险度量直接挂钩。该原则确立了经济资本配置在银行经营管
理中的重要地位,也为银行风险管理方式的变革与创新指明了方向。巴塞尔委
员会调查显示,50%以上的国际活跃银行使用内部评级信息,将经济配置到各处
产品或业务部门这中。在这一过程中,它们还在不同程度上考虑了风险暴露、期
限及风险集中度等要素。从技术流程看,内部评级法是对经济资本的计算、分配
与管理的重要基础。首先,要通过评级模型确定客户和单笔资产的违约概率(PD),
违约损失率(LGB)以及风险损失率(EAD)等技术指标,然后应用蒙特卡罗模拟,
进行相关度分析;最后做uL矩阵的分解与调试。可以说,作为内部评级的一种
延伸和高端应用,经济资本分配正在风险管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银行管
理者对经济资本进行管理,既保证有充足的经济资本覆盖风险,又要保证经济资
本的使用是经济的、有效的,即能够用在最能为银行带来收益且风险相对较小的
地方。
六、为RARoC管理奠定基础
RAROC即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是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用于经营管理的核心技
术手段。。早在70年代末,美国信孚银行首创了RAROC技术,改变了传统上银行
主要以帐面股本收益率或股东回报为中心考察经营业绩和进行管理的模式,而是
更深入更明确地考虑风险对银行这类特殊企业的巨大影响。90年代后半期,该
项技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得到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广泛应用,逐渐成为当今金融
理论界和实践上公认的最核心最有效的经营管理手段。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目标
是以RAROC为基础构建高效的、自动运转的风险管理与内控机制。在评价其盈
利情况时,必须充分考虑盈利是在承担风险基础上获得的。如果某项业务风险过
大,则该业务为消化其风险损失所占用的资本较多。这时,即便该业务能带来较
大的直接利润方式,但与其所占用的经济资本相比,其资本利润率也未必能达到
资本的最低收益要求。通过对各项业务、产品,甚至每一笔具体交易用共同的
RAROC基础进行比较,管理者可以采取有效的奖罚措旌鼓励员工的正确行为,激
励他们自觉追求风险可接受情况下盈利最大化的目标,同时,通过这种比较,管
。RARoc的基本表达是: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爿利润-预期损失y经济资本=(收入-支出.预期损失y经济
资本。
24
第三章内部评级法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理者可以明确做出哪种业务扩张哪种业务收缩的战略调整。这样,以RAROC指标
为基础,银行可以从过去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单独管理,转变到
以经济资本分配为基础、以RAROC指标为纽带,使各种风险管理联系起来,在银
行总体范围内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
第三节内部评级应用案例的分析与比较
一、建设银行内部评级与风险预警相融合
风险预警和内部评级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内部评级以客户违约概率为核
心变量,该变量是基于历史数据和相关信息做出的风险预测值。内部评级本身就
具有预警功能.世界上许多先进银行把风险预警融入到内部评级中,使评级和预
警这两套系统针对同一信用风险,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发挥监测和评估作
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2002年8月,泰利特科技中标中国建设银行信
贷风险评级预警系统,向建行提供信贷风险评级预警系统的总体设计、软件开
发、项目实施及相应的售后服务,最终计量客户信用风险。
(一)风险预警理论与方法
风险预警是--N新兴交叉科学,不仅综合运用了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分析
等基础分析工具,同时还吸纳了信息论、控制论和决策论等现代化学科的理论方
法和发展经验,可分为黑色预警法、蓝色预警法和红色预警法。。
1、黑色预警法
这种预警法只考察警素指标的时间序列变化规律,即循环特性。
2、蓝色预警法
这种预警法侧重定量分析,根据风险征兆等级预报整体风险的严重程度,具
体分为三种模式;l指数预警法,即利用警兆指标合成的风险指数进行预警。其
中应用范围最广的扩散指数,它是指全部预警指标个数中处于上升的预警指标个
数占比重,当这一指数大于0.5时,表示预警指标中有半数以上处于上升,即风险
正在上升;如果小于O.5,表示半数以上警兆指标下降,即风险正在下降。2)统计预
警法,这种预警方式是对警兆与警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处理;然后,根据
。武剑,内部评级理论、方法与实务(岫,中国金融出版社
25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警兆的警级预测警素的警度,对警兆与警素进行时差相关分析,确定其先导长度、
先导强度,再依据警兆变动情况,确定各警兆的警级,结合警兆的重要性进行警
级综合,最后预报警度。3)模型预警法,即在指数预警或统计预警方式基础上,
对风险再做进一步分析,其实质是对以警兆为自变量的滞后模型进行回归预测。
3、红色预警法
该方法重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主要方式是对影响警素变动的有利
因素与不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然后进行不同时期的对比研究,最后结合风险分
析专家的直觉和经验进行预警。实践表明,预警系统在强调定量分析的同时,必
须紧密结合定性分析;只有综合多种预测方式,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预测结论。
(二)建行风险预警的操作流程
1、信息处理流程
整个风险预警系统便按照下述过程运行:与银行有关的内外信息进入预警信
息系统;经储存、处理、甄别和推断后,再分别进入预测系统和预警指标体系中,
预测系统运用预测方法对未来内外环境状况进行预测,预警指标体系经过运算而
估计出未来市场风险状况,所输出的结果进入预警参数中进行比较与判别,以便
决定是否发出警报以及发生何种程度的警报:然后根据判别结果调用预控对策系
统中的对策集合;最后通过预警系统的展示界面发出警报信号,并显示预控对策
信息。
2、风险经理的作用
当风险经理接受到预警信号以后,要根据预警信号在短期内做出推断,以揭
示预警信号意味着什么,寻找引起风险的原因,运用预控对策提示研究具体化的
风险解决方案,并尽快加以实施。在预警系统的日常运营过程中,风险经理也有
许多工作要做:1及时更新预警信息库,补充新的信息,删去陈旧的、被证明是
错误的信息。2定期对预测系统、预警准则、预控对策系统进行修正、完善。3
如果出现虚警或漏警,便属于不正常现象,一般可推定预警系统有技术性缺陷存
在,应对预警系统进行修正。
(三)风险预警的解决方案
1、对复杂业务逻辑关系的定制:完全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把分析过程用
到的各种业务逻辑都定义成对象,使用这种方法带来良好的封装性,将很多相对
第三章内部评级法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简单的对象组合成复杂的对象,从而实现复杂的业务逻辑。
2、与后台数据库系统的紧密结合:运用特有的VLDB属性配置与PassThrough
函数。通过VLDB属性配置,用户可以为后台数据仓库设置不同的参数,从而优
化生成的SQL语句,提高查询性能;通过PassThrough函数,用户可以直接使用
后台数据库具有的函数。
3、灵活的钻取路径定制:建行信贷风险评级预警系统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在
不同指标间的灵活切换,往往是从一个报表灵活的切换到另外一张含有完全不同
指标的报表中去。灵活便捷的实现了建行客户多方面的分析需求,保证了系统的
灵活性。
4、与Excel的结合:将报表完整的存为Excel文件,并且保持其格式。
5、Web方式的强大功能:能直接通过浏览器方式灵活的创建报表,编辑报
表,定制报表格式等等,并且无需下载任何软件,既维护了Web功能的强大,又
保证了安全性以及网络流量不会剧烈增加.
(四)取得的效果
2004年5月,该系统由标准普尔公司和摩根斯坦利银行的联合技术验证,
并开始在该行全行信贷管理中推广使用。建行逐步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
全行范围内推广和实施风险管理平台工程,风险评级预警系统全面上线,内部评
级工程正式启动,全行实施风险经理制度。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此前曾评价该系
统的“表现超过亚洲地区其它银行初期的水平”。2004年底,建设银行风险评
级预警系统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风险评级预警系统中的风险排序能力、风险区
分度、违约判别能力、违约概率精确度等指标虽尚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均“达
到或超过国际银行业可接受水平”。建设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资产率已降至百分之
三点七四,在同业中保持了领先水平。该行风险评级预警系统所取得的突破性进
展,进一步提高该行信贷管理的精细化水平,确保贷款的质量,法人授权管理进
一步优化,加强了信贷审批环节的风险内控力度。建设银行将在二oo七年底以
前在中国银行业率先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规定的内部评级初级法。中国建设
银行内部风险评级预警系统在风险排序能力、风险区分度等指标上达到或超过国
际银行业可接受水平。这对其推进股改上市进程将发挥作用。内部评级与风险预
警都是银行对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状况的综合评价,这两套风险评价模型可以共享
27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信息资源,实现业务和技术的融合。
二、农村信用社资金成本管理和贷款定价一反面例子
1、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信用社普通缺乏对资金成本和价格的分析和研
究,导致资金筹措的盲目性和资金定价的随意性,对其经营收益和社会效益带来
一定的影响。测算信贷资金成本不完整,贷款定价不科学。一些农村信用社在
测算贷款成本时,忽视了信贷资金被贷款比例运用后,全部资金来源成本转换成
信贷成本的重要环节;另外也末将风险损失贷款纳入信贷资金成本中去。测算信
贷成本不完整,信贷资金定价的方法不准确,导致了信贷资金定价的盲目性和随
意性。
2、分析: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机制不完善,缺乏科学的定价依据,信贷资金
成本高,定价低,影响自身经济效益。造成资金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一是信贷
资金运用率较低。二是由于信贷规模小,营运成本过高。三是不生息资产占用率
高。
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定价,一是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二是
对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在基准贷款利率的基础上可执行30%及130%的上浮幅度。但
在实际定价过程中,却没有依据信贷资金综合成本和各相关因素,遵循贷款定价
的成本效益、面向市场和风险溢价原则合理定价,一些贷款种类定价还有随意性,
一般以信用社为主体,上浮多少基本由信用社决定,贷款农户对利率价格只能是
被动接受,利率定价重心偏离,协议定价流于形式,公平交易含量较少,难以充
分发挥资金供求和资源配置的杠杆作用,信贷产品在资金市场缺少竞争力。
3、解决方式:一是建立按客户、按产品进行成本核算和业绩考核的利率风
险管理基础信息系统,加强对利率风险的识别、衡量、预警和防范,及时了解和
掌握辖区利率浮动状况和整体水平,分析各行业、各领域、各层次的利率变化情
况,并适当公开本单位的贷款定价原则或办法,提高贷款定价的透明度。二是完
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对营业成本和资金运用的管理,节约支出,压缩合理资金
成本,提高资金的盈利能力。三是从经营理念、服务方式、业务技术等方面提高
员工的整体素质。四是加强违约数据库等方面的基础设旌建设,注重客户的选择
及风险的预警,向更深层次的风险量化管理方向发展。五是按照《巴塞尔资本协
第三章内部评级法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议》要求,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风险评级系统,选择和开发适合自己的贷款
定价模型,以及服务对象和领域,增强风险定价的能力,形成科学的利率定价体
系。
三、启示
建立有效的银行内部评级系统是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应着重进行的基础性工
作,从全面、系统的角度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内部评级作为为信用风
险的分析工具和技术平台,在银行风险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它能够提供客户违
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预期损失率(EL)、非预期损失率(uL)、违
约敝口(EAD)等关键指标,不仅在授信审批、贷款定价、限额管理、风险预警
等基础信贷管理中发挥决策支持作用,而且也是制定信贷政策、计提准备金、分
配经济资本以及RAROC考核等组合管理的重要基础。目前,落后的风险量化技术
难以实现从风险损失到资本承担的映射,成为国内银行确立基于经济资本的资本
内部优化和风险优化管理体系的最大屏障。在现有条件下, 国内商业银行可重
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确立银行价值的战略目标;二是在数据收集与管理、系统
开发和内部风险计量模型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极做好长期、充足的准备;三是
为适应利率市场化趋势,加快完善资产(贷款)定价机制,研究通过建立会计管
理体系和细化资产风险分类估算资本占用,提高定价的合理性;四是在此基础上
尝试改善业绩评估方式,形成初步的RAROC管理架构和业务优化机制,并建立注
重长期化发展和风险导向的激励制度;五是建立全行集中的风险治理结构,实旅
垂直化的风险控制流程,决策部门应重视并综合考虑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的内在
联系,制定和执行相互统一的发展政策,最终实现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的有效融
合,为全面信用风险管理奠定基础。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第四章建立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构想
上一章我们深入分析了内部评级法的应用,并通过建行和农村信用社对信用
风险管理的不同认识程度及其所导致的后果进行了比较研究,总结成功经验与失
败教训,指出应加强内部控制,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本章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
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内部评级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建立和完善内部评级法的一
些政策建议。
第一节实施内部评级法的战略意义
一、实施内部评级法的迫切性
尽管巴塞尔资本协议开始时只是一个10国集团成员国之间的“君子协
定”,并没有法律效力,但是,该协议特别是几经修改的新资本协议代表了市场
经济发展的方向,代表了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对金融市场规则的最新解释与理解,
是否能够按照新资本协议中的风险管理和监管要求发展母国金融体系无疑将成
为评判一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和影响因素。自2003年12月1日银监
会宣布允许外资银行向中资企业提供人民币服务以来,已有6l家外资银行机构
获准开办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截至2004年10月末,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
62家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其中105家已获准经营人民币业
务。。2006年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承诺就要兑现,激烈的国际竞争已经迫在眉
睫,如果不在思想上重视起来,不提高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现代银行经营管理能
力,根本无法适应即将到来的国际金融业的新浪潮。外资银行在不断扩大在华机
构规模的同时,其资产规模也急剧增加。虽然目前中外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主
要集中在几个方面,而且外资银行在华全面开展业务还存在一些限制,但国内商
业银行绝对不能轻视。商业银行是否能够实施并达到新资本协议的要求,甚至将
成为进入国际成熟金融市场的必要条件。
。招商银行研究部,《商业银行管理前沿》p72
30
第四章建立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构想
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意义
内部评级法不仅可用于监测信用风险的构成、制定各类客户的总体风险水平
和贷款限额、监测客户评级结果的变化情况,而且可用于确定准备金规模、贷款
定价、利润等,它体现了信贷组织安排和设置上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的创新。
首先,实施内部评级法是应对国际同业竞争的需要。目前,许多先进银行都
开始应用内部评级模型进行风险计量和管理,模型所提供的预期损失、非预期损
失以及不同概率下的VAR等指标,广泛应用于资产组合分柝和经济资本分配等高
端管理领域,对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清晰和可操作的政策指引。
其次,实施内部评级法是银行监管部门提高监管效率的要求。内部评级法承
认银行之间在资产风险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的差异性,对信用风险的产生因素和
银行资产的经济损失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对保持银行所需的经济资本同监管资本
的一致,提高监管资本对风险的敏感程度均有重要作用。大型商业银行通过实施
内部评级法,在整体上可以增强抗风险能力;有助于发现资本缺口,及早建立和
完善资本补充机制;可以促使监管当局更加重视增加风险监管的技术含量。
第三,实施内部评级法是商业银行实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现代化银行的风
险管理正在演变为一门科学。内部评级系统提供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有效
期限等关键性指标,不仅是计算资本充足率的重要依据,也在银行内部的授信审
批、贷款定价、风险预警等信贷管理流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在整个
银行业务中发挥着巨大的辐射作用。
第四,实旋内部评级法是我国银行业加速国际化进程的要求。新协议中的风
险计量技术和管理流程,是发达国家银行多年经验和教训的积累,我们直接学习
这些规则,可以尽快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通过实施内部评级法,可以使我国银
行业在更高的技术平台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深入地参与新协议的执行和修订
工作,有助于我们在银行监管规则的制定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争取有利条款,增强
整体竞争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第二节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开发和使用
尽管我国政府宣布,2006以前暂不实行新资本协议,但从发展的角度看,
实施新资协议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就像世界贸易组织一样,为了融入国际贸
易体系,我们必须选择加入。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要求和鉴于目前我国商
业银行总体资本充足率较低,业务规模、风险管理水平、国际化程度差别明显的
现实,我们应按照银监会对待《新资本协议》“结合国情,积极参照”的基本态
度,我国银行业应对新资本协议挑战的基本策略可以概括为“两步走”和“双轨
制”,在资本监管方面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一)“两步走”即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和开发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国内银
行应当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挑战,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抓好业务拓
展,为提高资本充足率赢得更多的机会和空间。与此同时鼓励大银行开发内部
评级体系,当条件成熟时采取内部评级法进行资本监管。对于银行业来说,充
足的资本是银行承受各种损失和风险的缓冲器,资本不足将制约银行的业务扩
展,削弱其抵御风险的能力。我国商业银行总体上存在着资本充足率水平偏低
的问题,这在国有商业银行尤为突出,郎使是按照旧协议关于风险权重的规定,
能达到巴塞尔委员会所规定8%标准的也不多,截止2004年底,中国主要商业银
行的资本充足率如表5-1所示。
表5-1: 中国主要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表单位:%
旺行限行l中行J建行l交行l中信l光大悼夏I深发睹行陬发I兴业l
1—8 l-18.6 I 8 111,24 19.72 16.18 11.44 18.67 I 2.5|9.56 18.03 18.07 I
资料来源:广东发展银行规划部“走出商业银行资本困境的战略思维”,2004
2004年的数据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问题十分严重,2006年底前能否
达标,是监管当局和银行所关注的一个重点。在银监会的明文要求和国际金融
接轨的大环境下次,中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资本困境。中国银行业
存在着巨大的资本缺口。例如,2003年底,中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加权平
均资本充足率仅为5.75%左右,1 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7.35%,
第四章建立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构想
112家城市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6.13%。如果按照新协议的要求进行测算,
我国银行业资本不足的问题将更为突出。从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实践中我们
可以发现,风险管理水平越高的银行,经济资本应该越小于监管资本。也就是
说监管资本的要求足够把银行资产未预期损失弥补掉,银行经营非常安全;而
风险管理水平越低的银行,经济资本肯定会高于监管资本。也就是说尽管资本
充足率达标,但8%的资本充足率无法把未预期损失弥补掉,银行经营仍不安全,
可能需要10%的资本充足率,甚至更高。因此国内银行应当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挑
战,抓好业务拓展,为提高资本充足率赢得更多的机会和空间,为实施内部评
级法做准备。
(1)加快风险权重较低业务的拓展。一是重视银行同业的资产业务,如金
融同业资金头寸拆借等,这类客户一般信用评级较高,风险权重较低;二是积极
关注国内企业外部评级状况,对获得外部评级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积极营销;三
是加大重点优质客户的营销力度。这类企业即使未经外部评级,但由于其理念的
先进性更加容易接受外部评级,而其管理的规范性也将使其获得较高的信用等
级。四是加大对私人银行业务(零售业务)的营销,这类业务按照新资本协议的
要求采取内部评级高级法,银行对参数的确定有更大的主动性,鼓励银行开展零
售业务。
(2)注重风险缓释技术的应用。风险缓释技术是指银行采取如抵押、担保、
风险净值、信用衍生物等风险缓释工具,或者采取保险等手段所实旌的风险分散
技术。商业银行应对现有的各种信用风险缓释技术进行全面的评估,建立完整清
晰的操作框架和流程,对抵押物范围的拓展进行研究,同时考虑抵押物价值波动、
潜在敞口波动等因素,积极争取扩大风险权重为0的交易。
(3)发行次级定期债务。发行次级长期债券补充附属资本是国际上商业银
行通行的做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比例低,有发行空间,而且居民个
人和投资机构的资金充裕,潜在购买力也比较大。银监会已出台政策,允许商业
银行发行符合规定条件的次级定期债务,这将推动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定
期债务补充附属资本。
(4)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步伐。新资本协议标准法下逾期贷款的风险权重
为150N,采取内部评级法,不良贷款的权重仍旧相当高。因此要降低加权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资产规模,就应当从现在入手,进一步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把不良资产控
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二)“双轨制”即根据各银行的具体情况对其实施资本监管。银监会应尽
快制定一个明确、可行的实施规划,最好形成一个比较具体的政策指引。该项政
策指引要具有一定强制性,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考虑将国内银行分为
三类:A类银行为基础较好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对这类银行可确立2009年实施
内部评级法初级法,2012年实旌内部评级法高级法的总体目标,同时鼓励那些
条件好的银行先走一步,为其他银行树立信心、探索经验;B类银行是条件差一
些的大型商业银行和条件较好的中型商业银行,对这类银行要鼓威其联合开发
IRB体系,争取在2012年实施内部评级法初级法,2015年实行内部评级法高级
法;C类银行是条件较差的中型银行加上条件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如上海银行、
北京银行等),对这类银行暂不要求其实行新资本协议,但鼓励它们朝这个方向
努力,待条件成熟时可纳入B类银行的监管轨道。可由人民银行或银监会成立跨
行内部评级工作组,其成员是前面讲的A类银行和部分较好的B类银行,其工作
目标放在组织、利用商业银行的现有资源,制定相关的政策指引和监管规则上。
还可以由人民银行或银监会牵头,以国内中型商业银行(B类银行)为主体,其
同出资组建立一个临时机构或公司实体,专门负责联合开发内部评级系统。一些
欧洲银行的经验证明,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
工作效率,缩短开发周期,非常适合于中小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或建立符合监管
规定的计量分析系统。实现规模效益,建立具有共性的内部评级体系。在此基础
上,各家银行可以结合本行资源条件、市场定位、发展战略,整合风险管理的组
织体系,完善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安排。IRB法源于
西方银行长期发展的经验总结,凝聚了大量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我国
商业银行应持续跟踪、学习管理手段,增强风险内控能力。即便短期内不能达到
IRB法实施要求,也应尽早建立能够应用于实际管理的内部评级体系,并使之在
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二、制定更加细化、可操作性强的贷款五级分类镧度办法
(一)在现有“五级分类”基础上对贷款作进一步细分。贷款五级分类是粗
第四章建立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构想
线条分类。在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正常贷款占比很高。一旦正常贷款达到
90%以上或更高的水平,五级分类区分贷款风险程度的能力就很低。对贷款的进
一步细分可以更准确地反映资产的风险状况,能够使银行将自己的风险程度与整
个银行业的标准进行比较,提供银行业资产质量趋势方面的前瞻性信息,增强银
行内部评级系统的有效性,为内部评级法的实施奠定基础。可以借鉴国外发达银
行的lO级、ll级或12级的分类方法,在对次级、可疑、损失贷款级别的分类
基本维持不变的基础上,对正常和关注级进行细分。对贷款分类进行了细化,从
现行的贷款5级分类细化为12级,将正常类贷款细化为8级,每一个”正常”级
别都与借款人风险的违约概率相关联,并同标准普尔公司的评级结果进行比较形
成客户的信用等级。通过这种细分,银行可能动态地掌握贷款质量的适时变化,
较五级分类法银行可以及早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能在对各商业银行贷款
五级分类执行情况的调研基础上,对某些重要标准进行统一。
(二)应增加标准的定量分析指标,减少定性描述的文字。五级分类本质上
是依赖专家主观判断的分类体系,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如在风险控制中重视贷
款投向合规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分析,但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客
观性、科学性不够突出,没有做到与贷款实际的损失情况挂钩。至此,在很大的
程度上,不同银行的分类结果不具备可比性,不同行业的分类结果也不具有可比
性。当然,在贷款分类中,主观判断是必要的。借款人还款意愿、管理水平、竞
争能力等,离不开信贷人员的主观判断。但是,在完善的贷款分类体系中,主观
判断的比重相对要小,定量分析所占的比重相对要大。定量分析主要是依据三大
会计报表来计算客户的有关财务指标,以此揭示企业的现金流及流动性、偿债能
力、资金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和主营业务的主导作用等。信审人员在进行定量分
析时,要特别关注企业的往来账款、销售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对应收账
款、存货的数量变化和周转情况,往来款的集中度进行客观分析,对财务报表数
据的异常变动要高度重视。应该说定量分析的多少决定贷款分类体系的先进性;
除借款人的非财务因素分析外,财务分析部分应尽可能设计量化指标,增加贷款
五级分类的可操作性和客观性。
(三)积极探索两维评级体系,提高银行管理不同风险的能力。五级分类综
合考虑借款人及贷款的风险要素,即所谓的一元评级法,实际上没有认真区分借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网险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款人与贷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风险以及影响这两类风险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
上既不是借款人评级,也不是贷款评级,从这一点上看也影响了银行有效地管理
两类不同性质的风险。内部评级法的关键部分就是对债项的信用风险的量化。笔
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在评价债项的信用风险时应采用目前最流行的“二维评级
体系”,即独立地测算客户的违约概率和债项的特定违约损失,进而确定内部评
级法下的风险权重。在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时,要同时考虑两方面评级的结果。一
维是对客户本身进行评级,也就是“借款人评级”。指银行根据客户的资料,
通过调查、分析、预测等方法对客户的信用状况及信用风险做出客观、公正、准
确地评价的活动。借款人评级是根据商业银行自定标准将借款人划分不同档次,
如A从,BBB,CCC(许多银行都采用这类标准普尔的评级符号),并计算出可比
性的风险计量指标:违约概率(PD)。另一维是对授信方式进行评级,也就是“债
项评级”。债项(facility)是债务人承担的含有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主要指
贷款。债项评级就是根据特定债项的结构、特征、用途等评价其内含的信用风险。
债项评级至少将正常贷款分7级,不良贷款分I级,并考虑到抵押品、还款优先
程度、清收结果和时间后,计算出发生违约时的损失率(LGD)。把客户违约风险
和债项的违约损失分开来考虑,并根据客户违约的可能性和违约损失率来对客户
和债项进行等级划分,从而避免影响客户和债项分类结果的风险要素交叉发生作
用。最后,通过计算PD和LGD,计算出贷款的预期损失(EL)及非预期损失(uL)。对
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如何建立和完善银行自己的债项分类体系将是一项十分重
要的工作。
三、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数据库
实施内部评级最基础的工作就是积累数据。国内银行应尽早开始对历史数据
进行挖掘整理,并按照内部评级法的要求,开始积累建立内部评级模型的全部授
信的数据,建立检测数据清洁度的方法,在建立数据库的同时,构建模型、建立
不同行业客户违约概率的测算方法,结合违约损失率度量,开发地区、行业风险
评级与预警系统,确立当期的行业指数及评级,实现客户评级结果与违约概率的
对应。建立对保证人质押品的担保体系,并与违约损失率对应。以客户评级为核
心,根据客户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以预期损失率为指标,确定债项评级的
第四章建立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构想
基准结果。
(一)数据整理要求
l、测算违约率PD的数据整理要求。
h建立违约样本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数据整理工作的重点。为此,需要根据
新协议关于违约的定义和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经验,明确界定违约概念或建
立银行的违约概念与新协议违约概念的清晰对应关系。
B搜集违约企业样本数据。对于出现违约的企业,除了需要收集企业违约前
后各年的信用评级所需的全部数据(财务报告数据及其他定性指标)外,还须收
集如下基本数据:
(1)时间因素:如贷款日期、最后一次检查的时间、违约日期、清偿日期。
(2)违约损失因素:如违约类型、清偿类型。
(3)评级因素:如最后一次检查时的内部评级、最后一次检查时的外部评
级、违约时及违约前历年的内部评级、违约时及违约前历年外部评级、企业历年
的信用等级及变动情况。
(4)行业地区:如所属的行业、所属的地区。
(5)其他情况:如违约情况的专题报告。
C建立违约率模型。有了违约企业样本数据和正常企业样本数据,就可以
建立违约率测算模型,并最终建立企业各信用等级与违约率PD的对应关系。有
了信用等级与违约率PD的对应关系,就可以在信用风险无限细分的基础上,将
评级量化结果应用于贷款定价等各个方面。
D违约企业的分类及实际违约率测算。为了得到各种类型企业的实际违约
率,并与模型测算的违约率比较,对于违约企业还需要进一步的分类。对于违约
企业的分类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按企业信用等级分类、按行业分类、按地区
分类、按规模分类等。企业分类以后,用每一类违约企业的个数除以这一类企业
的总数,即为这一类企业的实际平约违约率。以较长时期的实际违约率与模型测
算的违约率比较,就可以检验模型的测算效果。
2、测算违约损失率LGD的数据整理要求。
虽然至实旌新协议时,我国商业银行最快只可能达到IRB初级法的要求,但
从现在开始,有必要逐步积累有关债项(含贷款、贸易融资及各种表外业务)违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约的数据,为将来向内部评级高级法过渡做好准备。债项数据要分产品进行搜集,
要搜集各种债项(含正常和违约)的数据,重点要搜集违约债项的数据。具体要
根据各种产品的风险特征、分产品搜集以下几个方面的债项数据。
A借款人的情况,如借款人违约日期、信用等级、行业、地区、国家等。
B贷款的情况,如贷款种类、币种、贷款金额、贷款目的、贷款方式(信用、
抵押、保证)贷款合同生效日期、贷款时基准利率、贷款实际利率、是否银团贷
款、银团贷款的份额。
c违约的情况。如贷款违约日期、违约时贷款承诺金额、违约时贷款提取金
额、最后一次检查时的贷款承诺金额、最后一次检查时的贷款提取金额、欠息时
间、欠息金额。
D抵押/担保情况。如清偿起始日期、清偿结束日期、清偿方式、折扣因素、
融资成本、贷款清收过程中发生的其他直接或间接成本。
F数据质量。注明哪些数据是实际数据,哪些数据是估计的数据。
G违约贷款情况的专题报告。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有数十种信贷产品,每一种信贷产品都必须从以上各方面
搜集数据,每一个方面需要搜集几项甚至几十项风险特征数据,因此,债项数据
整理的工作量相当艰巨。
3、测算违约风险敞口EAD的数据整理要求。
对于表内贷款项目,违约风险敞口FAD就等于名义贷款额。可以对公司贷款
和存款进行差值处理的银行,表内EAD就是贷款与指定存款的差额。
对于表外融资便利,当公司违约时银行表外风险值是不确定的,因此,需要
测算违约风险值FAD。测算表外违约风险值EAD有标准法、初级法和高级法。在
标准法、初级法下,表外信用风险的转化系数由监管当局提供;在高级法下,银
行内部对表外的FAD进行测算。为了钡l算表外融资便利的违约风险敞口的EAD,
同测算LGD一样,必须从现在起就要搜集各种表外融资便利的风险特征数据,如
跟单信用证、备用信用证、承兑、保函等信用衍生产品,当公司违约时,应及时
搜集每一个违约事件的风险量。还要搜集与每项一种表外融资便利有关的其他信
息,如合同帐目审核的频率,提款方式等。
(二)数据处理流程
第四章建立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构想
目前,国内银行收集的客户数据质量普遍不高,有些是明显失真的数据或无
效的数据,有些则含有深层的逻辑错误。有必要对原始数据进行规范化预处理,
这一过程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合、数据清洗、反欺诈处理和数据评价等五个阶
段。通过层层过滤生成高质量的数据样本,方能进入评级模型,正式开始风险计
量分析。
对于数据基础较弱的银行来说,新资本协议指出,在满足标准化要求和保守
原则的条件下,允许那些实施I R B初级法的银行使用外部数据来估计违约概率
和其他关键因素。这些银行可以采用与外部评级公司映射同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
方式,根据本行自身特色给出不同信用等级风险贷款的违约概率、不同抵押方式
下的违约损失率。另一方面也要求这些银行在未来较短时期内解决内外部数据整
合的紧迫问题。这一过程涉及数据标准制定、系统接口衔接以及一致性检验等一
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最关键的还是要加快建立标准化数据仓库,以及与之相联
系的数据整合、数据清洗、数据反欺诈等管理工具,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数据管
理制度和控制措旌。目前可以通过建立企业财务数据过滤器,对企业提交的财务
报表进行真实性检验,建立合格的违约数据库,为测度违约概率奠定坚实的基
础。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我国银行业提供了一个
贷款数据库的住处平台。国内银行可以以此为基础,充分发挥该系统的数据资源
优势,不断完善系统信息,特别是大量录入经过分析和整理洗选的历史违约案例,
进而建立我国自己的违约数据库。。
四、设计与内部评级相匹配的新的信贷流程和信贷组织架构
能否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采用内部评级法,以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
不仅取决于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建立完善与否,而且要改革银行的信贷风险
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否则内部评级法不会发挥应有的效果。
内部评级法可用于监测信用风险的构成,制定各类客户的总体风险水平和贷
款限额,监测客户评级结果的变化情况,确定准备金规模,贷款定价,分析利润,
分配经济资本等。由此可见,内部评级法涉及银行许多部门的工作,新的信贷风
险管理流程要与内部评级系统相匹配。以风险收益最优为准则,建立全新的信贷
。罗开位,违约概率测度: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J]。中国金融,2005,(6)
39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运作流程,制定能够实现风险收益最优化的业务。由于抵押担保适用性有限,商
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还主要依赖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包括贷前审查防范,贷
中监控管理,贷后催收和公示等,将贷前评审、贷中管理、贷后监测考核有机时结
合起来,提高项目的评价和选择、动态监督和内部风险管理水平,全面控制贷款
流程。1、贷前风险防范与识别。贷前审查主要目的是甄别企业的经营风险和道
德风险,规避风险过高的贷款的发放。在完善银行内部的贷审会制度基础上,要
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1)强化信贷员的信息搜集分析职责,明确责任。(2)建
立科学的贷款审查制度。(3)注重资料积累,建立信息系统,除了企业的财务信
息、信用记录外,还应注重企业管理者的个人素质、信用、能力、企业技术、产
品、市场现状与前景等。(4)建立企业信用评级制度。(5)根据企业风险、信用
等级实施不同的抵押担保制度。2、贷中监控。(1)加强对企业的动态监控。(2)
加强对企业的增值服务。(3)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4)建立企业信贷退出
机制。
在信贷组织架构上,改变以往的“块块”管理模式,按照“条条”来进行风
险管理,根据不同业务品种、不同行业、不同金融工具来设定风险控制与监督岗
位人员。以专业化、垂直型、独立性为原则,建立完善的信贷组织架构。进一步
明确信贷风险管理相关部门的职责和相互关系。公司部是风险成本的买入者和风
险管理政策的执行者,信贷风险管理的对象是正常的客户关系,任务是对客户关
系及交易中的信贷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跟踪和日常监管。授信管理部是风险成
本的监测和风险管理政策的拟订者和督导者,信贷风险管理的对象是银行自身的
业务运作体系,任务是进行风险成本的测算,监测全行信贷风险的整体水平及其
构成和变化,拟订以风险收益最优化为宗旨的信贷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风险
资产管理部是高风险成本的处理者,信贷风险管理的对象是有问题的客户关系,
任务是尽可能减小风险成本。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大都实现了信贷集中审批,但面
l临一个很大的矛盾:就是各分支行作为利润中心,多发贷款意味着收入和利润增
加,因此具有拓展贷款业务的内在冲动;而总行审贷或风险控制对不良贷款的形
成负有责任,本质上具有从严审贷的压力,由此形成总行审贷部门与分支行业务
矛盾。这种相互制衡是组织需要的,但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审贷人员没有行业分
工,对贷款项目的专业判断不够,而且对地区特色了解不多,由此经常错杀一些
第四章建立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构想
好项目,使银行错过很多发展机会,不能充分体现银行通过管理风险获得利润的
本质。商业银行各分行的审贷和风险控制部门改造为由总行审贷和风控总部直接
管理的地区分部,总行风控人员实行行业分工,培养成行业专家,精通行业发展
状况、政策、技术和趋势;分行风控人员成为地区专家,通过对地区产业和发展
特色的深刻洞察来控制风险。此外,这种管理组织架构还要求风险控制部门定期
对各业务部门制定的具体风险管理对策和目标进行检查和监督,并且将市场销售
部和操作系统部门分开设置,健全内部的制约机制,有效地防范风险。
五、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内部评级方法体系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如下的发展趋势从过去的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
的趋势;从对单个资产的分析转化为从组合角度进行的分析的趋势,从单一的风
险度量模式向多样化的风险度量模式的转化。内部评级法提供了一种度量信用风
险的新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某一金融资产或资产组合的价值不仅受到违约的影
响,也受到信用等级变化的影响,违约只是信用等级变化的一个特例。从而将信
用等级转移概率、违约概率以及违约时资产价值回收率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中,
全面考虑信用风险的度量问题。目前,许多国际先进银行都已经应用内部评级模
型进行风险计量和管理,模型所提供的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以及不同概率下的
YAR等关键指标,不仅可以作为风险监测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且越来越多
地应用于资产组合分析和资本的风险调整收益(RAR0c),从而对银行的业务发
展形成更加清晰的指引作用。而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表现出
突出的传统风险模式的特征:即注重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常常运用经验分析
方法。在信用风险控制中重视贷款投向合规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分析,但量
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客观性、科学性不够突出。与
国际先进银行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相比,国有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方法比较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参考国际流行的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
型,主要包括Credit Metrics、麦肯锡模型、CSFP信用风险附加讲师模型和KMv
模型等,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模型的测度思想、方法与过程。
l、Credit Metrics模型
该模型是由J.P摩根公司于1997年开发出的模型.运用YAR框架,对贷款和
4l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非交易资产进行估价和风险计算.不仅要用到古典信用评级的结果来确定信用
利差,同时还要运用到信用等级迁移矩阵的结果来确定各个资产在一个时间范围
内因为信用品质的变迁导致的资产价值的变化,这里体现出与信用等级迁移矩阵
相伴随的盯住市场的思想,该方法是基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次年评级发生变化
的概率(评级转移矩阵)、违约贷款的回收率、债券市场上的信用风险价差计算出
贷款的市场价值及其波动性,进而得出个别贷款和贷款组合的VAR值。其核心思
想是某一金融资产或资产组合的价值不仅受到违约的影响,也受到信用等级变化
的影响,还要考虑资产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可能风险损失的大小,这就是相关性和
风险暴露两个模块要解决的问题。这里体现了组合的思想而不仅仅是对单个资产
的分析,而要全面考虑信用风险的度量问题。
2、麦肯锡模型
麦肯锡模型是在Credit Metrics的基础上,对周期性因素进行了处理,将
评级转移矩阵与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利率、汇率、政府支出等宏观经济变量之
间的关系模型化,弗通过蒙地卡罗模拟技术(a structured Monte Carlo
simulation approach)模拟周期性因素的“冲击”来测定评级转移概率的变化。
麦肯锡模型可以看成是对Credit Metrics的补充,它克服了Credit Metrics中
不同时期的评级转移矩阵固定不变的缺点。
3、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
该模型与Credit Metrics不同,它是一个违约模型(叫)。它不把信用评级
的升降和与此相关的信用价差变化视为一笔贷款的VAR(信用风险)的一部分,
而只看作是市场风险,它在任何时期只考虑违约和不违约这两种事件状态,计量
预期到和未预期到的损失,而不象在Credit Metrics中度量预期到的价值和未
预期到的价值变化。在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中,违约概率不再是离散的,
而被模型化为具有一定概率分布的连续变量。每一笔贷款被视作小概率违约事
件,并且每笔贷款的违约概率都独立于其它贷款,这样,贷款组合违约概率的分
布接近泊松分布。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考虑违约概率的不确定性和损失
大小的不确定性,并将损失的严重性和贷款的风险暴露数量划分频段,计量违约
概率和损失大小可以得出不同频段损失的分布,对所有频段的损失加总即为贷款
组合的损失分布。
第四章建立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构想
4、KMV模型
KMV模型是估计借款企业违约概率的方法。KMV模型以现代金融理论——
风险中性定价或无套利定价为背景,将现代期权定价理论应用于信用度量中,是
对传统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的一次重要革命。KMV模型把公司资产作为标的,把公
司所有者权益看作看涨期权,负债看作看跌期权,公司价值遵循几何布朗运动。
当公司的市场价值低于一定水平(违约点价值)以下时,公司就会对它的债务违
约。其具体方法是依据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及波动性等计算出一定期限后公司的
预期价值,依据公司负债状况计算出违约点价值,根据两者之差及公司价值的历
史波动性得出违约距离(标准差的倍数)。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密切相关,而违
约概率是与债务额和债务人公司资产结构相关的内生变量。当公司资产价值低于
某个水平时,违约才会发生,在这个水平上的公司资产价值被定义为违约点
(DefaultPointDP)。KMv模型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上的信息,采用将违约距离与历
史违约数据相比较的方法,建立起违约距离与预期违约率之间的映射关系。对已
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进行量化度量和分析,通过获取来自股票市场的数据,而非
企业的历史账面资料,认为企业任何的信息都可以在股票价格及其波动中得到体
现,因而不像传统的信用评级那样注重分析企业的财务及经营状况,更能够反映
企业当前的信用状况,其预测能力更及时、更强、更准确。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国际银行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行之有效的评级方
法。我们既要借鉴国际性银行的评级技术和经验,又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
内部评级方法体系,这是健全和完善中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系统的关键所在。由
于国内银行的数据数量与质量普遍不容乐观,因此需要慎重地考虑模型建设的方
法。可以先从主观模型(如主观评分卡)入手,到专家经验模型再到数量统计模
型。业务人员的信贷风险意识、对于模型的接受程度、财务数据的真实性等等,
都会对模型的使用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这就需要对模型采取比较灵活的使用方
法。例如,将模型评级的决定权授予客户经理还是信贷分析或是信贷审批人员,
对于模型输入信息的复核与把关,评级结果的修改与推翻相关规定等都需要反复
平衡、慎重考虑,做到既能保证模型运用的严肃性,同时也不会影响业务开展的
灵活性。另外,一个银行选取的外部模型其建立的数据样本应该与银行有相似性。
而发达国家银行能够直接或较容易地运用外部评级模型,利用银行的内部数据进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行调整是较为可行的做法。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尝试自建模型也可以作为补充。
比如,可以根据已有年份评级结果数据的积累,运用信用计量模型对已有年份的
每一信用等级的转移概率和违约概率进行测度,进而形成内部的信用等级转移矩
阵的测度,以后随着年份数据的增加,再不断调整。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
就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内部转移矩阵模型。科学地进行各类
信贷的风险管理。这对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样
的模型不仅可以提高风险预测的准确性,改善系统运行效率,还可以最大限度地
降低数据质量的干扰,使得模型所包含的智力资源和科技含量得以充分发挥。
六、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推进内部评级建设
我国商业银行由于数据的局限、系统的限制和未整合作业,还是难以摆脱对
外部评级和监管当局的依赖。一种可行的方法是通过参照著名外部评级机构的评
级结果与自身的内部评级结果的对应关系得出相应的违约概率。即商业银行通过
信用评级确定被评对象的信用级别,再与外部机构的信用级别相对应,引用该外
部机构对级别统计的违约概率。一些国际著名的专业评级机构,如穆迪公司、标
准普尔公司、惠誉(FITCH)公司等以其信用评级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赢得
了广泛的声誉。此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也出现了一些专业评级机构,如
大公、中成信公司(中外合资)等。这些机构积极参与企业债券评级、企业资信评
估和银行贷款偿债能力评估等领域,在信用风险揭示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它们
在信用风险分析、评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银行可以参照这些机构对不
同信用等级客户测算的违约概率进行映像,但这样做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保证
银行内部与外部信用评级机构使用的违约定义、设立的评级标准是相同的,否则
映像也就不准确了。我国商业银行可以使用巴塞尔委员会建议使用的如下违约定
义。即如果下列事件中的一个或多个已经在某个特定的借款人身上发生,则可以
认定出现了违约情况:(1)已经判明借款人不准备全部履行其偿债义务(本金、
利息或其它费用);(2)和借款人任何债务有关的信用损失,包括债务注销、提
取专项准备金、债务重组,包括本金、利息和其它费用的减免和延期支付;(3)
债务逾期超过90天;(4)债务人已经申请破产,或要求债权人提供类似的保护。
我国商业银行在行业分析与研究、评级体系的建立和信用级别的确定等方面也可
第四章建立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构想
以借助专业技术力量,以弥补在内部评级水平不高、专业人员不足的缺陷。这样
可以少走弯路,合理配置有限人员,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标。
由人民银行或银监会牵头,成立一个专门的内部评级法工作小组。为IRB技术交
流提供信息平台。通过举办国际研讨会和学术交流会等到多种形式。可聘请国外
管理咨询公司或外国监管当局的专家,与银监会联合成立技术验证小组,汇集国
内外专家、学者,了解新协议动态、国际银行经验以及国内同业进展等、促进国
内外同业间的工作互访和技术合作,从整体上提高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七、组建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内部评级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金融工程,需要结合多个学科,渗透多个行业,
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精通金融工程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内中
资银行产品研发创新的水平。同时缺乏既熟悉金融业务,又具有IT技术背景的
复合型人才,影响了信息技术的部门与业务部门间的合作与交流,导致产品研发
缺乏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树立“人才是根本”的经营理念,大力搞好信贷队伍的
人力资源开发。一是加强人才培训,通过信贷政策、法律知识、营销知识和司法
案例的进一步学习,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懂业务、善管理,
有较高政策觉悟和强烈责任意识的信贷专业队伍;二是强化道德工程建设,要在
信贷队伍中大力开展道德工程建设,引导信贷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
高尊容章守纪的自觉性,增强其拒腐防变的能力,努力防范道德风险;三是应根
据授权授信状况的不同,进一步完善贷款“三查”制度,同时实行真正意义的审
贷分离,要对贷款贷前调查的责任人、贷款审批责任人的岗位进行分离,不能混
岗使用。同时要对贷后管理岗位的职责进行严格界定,防止因人为的管理不到位
而出现资金风险:四是要充实信贷人员数量,够保证其经营职责的履行。在对我
们行内现有人才进行选拔的同时,对所缺诸如行业经理等人才,可从社会上进行
公开招聘,拓宽人才的来源渠道,确保人员的质量。此外要对专业人员结构不断
进行优化、对现有人员作定期培训。促使其知识体系及时更新。确保内部评级的
先进性和实用性。五是实行信贷岗位人员的离任稽核制,对于存在问题的信贷人
员不允许离岗,应根据问题性质,采取可行的措施,问题严重的可追究行政的乃
至法律责任。对于各级高管人员存在信贷管理违规违纪问题的要严肃处理。培养、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建立一支适合用于风险分析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对于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实旌
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这支队伍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产生的,商业银行需要长期进
行储备、培养甚至挖掘,一旦形成并投入使用,就应设法保持其稳定性。对于风
险评级的关键技术还要注意知识分散化,以防止个别人才流失对系统产运行造成
不利影响。总之,内部评级专家队伍与硬件设施一样,需要投入足够的费用和精
力进行建设和维护,这对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总结
总结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大银行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差距。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不断完善本国的金融市场,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和风险定价体
系,才能为即将到来的银行业全面开放和国际竞争做好应有的准备。
47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安东尼.桑德斯.信用风险度:风险估值的新方法与其他范式[蝴.刘宇飞译,北京:机械
工业出版社,2001.
[2]俞乔。邢晓林,曲和磊.商业银行管理学[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胡怀邦.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者的战略思考[J].上海金融,2005:(3).
[4]菲利普.乔瑞.VAR:风险价值[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
[5]约翰.考埃特.演进着的信用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6】熊良俊.法人治理的“法治”与“人治”[J].中国金融,2004:(23).
[7]唐双宁.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设与监管[J].中国金融,2004;(4).
[8]贡丹志.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金融时报,2004:2(23).
[9]陈小宪.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金融,2004:(4).
[10]张恩照.加快改革创新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J].中国金融,2004;(4).
[11]刘明康.中国银监会对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意见和建议[N].国际金融报,2003:8(1).
[12]刘莉亚.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系统研究综述[J].金融与保险,2004:(11).
[13]施能自.中国银行业如何理解与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J]金融与保险,2004:(11).
[14]张虎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探讨[J].经济师,2005:(2).
[15]马蔚华.资本约束与经营转型[姗.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16]孙连友.商业银行亲周期性与信用风险计量[J].中国金融,2005;(3).
n7]项显生.对依法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J].福建金融,2005:(4),
[18]辉华.金融风险识别与对策[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2000.
[19]徐杰,徐晓松.中国公司法与公司实务[蛔.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
[20]程宗璋.创新我国金融管理监管体制问题研究[J].金融法苑,2001:(5).
[21]程果琦.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难点和框架建议[J].上海金融,2005:(2).
[221陈建华,唐立波.浅析我国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建立[J].金融研究。2002:(9).
[23]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
修订框架[加.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4]王文.浅析我国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建立[J].金融研究,2002:(9).
[25]王川.强化资本约束,走向理性经营[J].中国金融,2004:(14).
[26]李瑞梅.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研究[J].中国金融,2005:(6).
[27]*业银行泉州分行客户经理参考材料.
[28]唐国储.内部控制、全面风险管理与新资本协议[J].中国金融,2004:(13).
参考文献
[29]王文.浅析我国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建立[J].金融研究,2002:(9).
[30]魏国雄.银行要切实防范关联企业信贷风险[J].中国金融,2004:(13).
[31]章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一一兼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2.
[32]刘宇飞.VhR模型及其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J].经济科学,1999:(1).
[33]陆晓明.银行风险管理的方向⋯全面风险管理[J].国际金融研究,1999:(8).
[34]武剑.内部评级理论、方法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5]章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一兼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2.
[36]招商银行研究部.商业银行管理前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37]罗开位.违约概率测度: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J].中国金融,2005:(6).
[38]叶耀明,李奕滨.接轨国际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4, (3)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后记
论文的写作无疑是漫长而又艰辛的,在论文的构思和写作过程中,我感受到
巨大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压力。虽然在银行工作四年了,但对如何撰写好信贷业
务这一方面还是没有太大的把握,努力的结果也许只是提出些许尚待商榷、并不
成熟的见解。尽管如此,在论文搁笔的一刻,我还是感觉到久违的轻松和庆幸。
论文最后一个句号的划上,也为自己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生涯划上了句号。
在这三年时光中,有着太多的回忆和感触。但愿这些珍贵而又美好的回忆能永远
沉淀在脑海中记忆的深处,成为人生历程的一笔财富。
真挚地感谢我的导师魏巍贤教授。魏老师严谨而又开明的治学态度以及对现
实问题敏锐地把握使我受益颇深,对我不断的鼓励和学习上的关怀更是令我常怀
感激之情。
感谢厦门大学金融系的老师们,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正是您们辛勤的劳动
赋予我丰富的知识,把我领进了这样一个五彩斑斓韵学术殿堂,真想还有机会聆
听您们的教诲。同时也要感谢所有一起学习的同学,我们共同努力,一同成长,
我将珍藏与你们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提供了莫大的支持。
50
周燕平
2006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