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10272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Y
8lJ79lg
首都经辫贸易太謦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系别:
专业:
作者:
导师:
完成日期:
孟盈
士王吕量!蝗吕兰墨麴!墨援
一三委雯蚤雯五直牛生三二月月
首都蛭存贸易尢举硕士学位论主《内部评鳜岳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H
内容提要
信用风险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银行大量的不良资产和
入世后所面临的国外银行的激烈竞争.使得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
平成为我国银行业面I临的重要课题。国际上,新巴塞尔悱议于2004年6月的正
式出台,尤其是内部评级法的引入,为全球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个更为
全面的指导原则。同时.它也必将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在技术层面
和制度层面都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借鉴国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
以提高我国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从内部评绂法的角度切入,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现
实情况,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问题。
本文首先概述了西方信用风险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分别从信用风险的
量化模型和内部评级法这两个层面展开论述.以便为本文所要研究和弱述的问题
进行必要的理论铺垫。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实证方面入手,详细分析了国外商业
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框架,并总结了它们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以利
于我国商业银行借鉴参考。最后,本文着重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框
架的构建问题。这一部分将从内部评级法的角度切入,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
情况,分别从技术屡面和制度层面对我国商业银行构建自身的信用风险管理框架
提出建议。
关缝词:内部评级法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框架
首都经济贸易犬学硕士学位论文Ⅸ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Abstract
Currently,credit risk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isks confronted by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Because of the tremendous non-performance asset of Chinese
banks and competition from foreign banks after entering WTO,improving our credit
risk management become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Chinese bank industry.In developed
countries,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especially the Internal
ratings--based approaches(IRB approach)provides a more comprehensive guidance
for global bank credit risk management.At the mean while,the new accord and the
IRB approach will result in tremendous changes with credit risk management of
Chinese banks,both from system and technology.As a result,it is necessary for
Chinese banks to learn the experience of credit risk management from foreign banks
The main aim for this paper is to find the way of establishing the credit risk
management frame for Chinese banks,with the perspective from IRB approach and
Chinese reality.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First part describes the new trend of western
theories of credit risk management,which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is paper.
This part includes the main credit risk measurement models and IRB approach Based
on the first part,second part analyzes the credit risk management frames of foreign
banks,and summarizes the good experience oftheir credit risk management.Third part
discusses how to establish the credit risk management frame for Chinese bank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RB approach,the paper suggests Chinese banks to build the credit
risk management frame with Chinese reality,especially from two:sides:system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IRB approach credit risk credit risk management frame
2
独创性声明
8U7919
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
用风险管理》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科研成果。尽我所知,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
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内容及科
研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作者签名: 殳盈日期: 垒丝£年—L月堕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
文的有关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
论文被查阅、借阅或网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堡蛰师签名:召,虚篮日期:之三年三月笙日
首都经济贸易犬学硕士学位论丈《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H
(一)、选题说明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金融全球化势不可挡,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与
此同时,国际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金融危机也不断出现。从巴林银行
的倒闭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每一次危机的发生追根溯源无不与银行风险管
理存在的纰漏有着直接或闻接的关系。在银行业所面临的种种风险之中,信用风
险是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出现流动性危机的主要根源,也是导致区域性乃至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是关系到商业银行乃
至全球经济长期、稳健发展的关键。
面对日益复杂的金融风险和不断涌现的金融危机,国际银行界对风险管理中
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而这种反恩的成果最终体现在巴塞尔资本协议及其
修订过程之中。2004年6月26日,十国集团的中央银行行长和银行监管当局负
责人举行会议,一致同意公布《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
即新资本充足率框架。巴塞尔新协议的出台不但为商业银行提出了一个更为准确
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也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一个更为全面的指导原则。
尤其是内部评级法的引入,将使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发生重大变化,并推动
其由传统的定性分析逐渐向现代化的定量分析发展。
在实践中,信用风险管理更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我国商
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很高,各商业银行及监譬部门也一直致力于不良资产的防范
与化解。这就要求我国的商业银行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设计各自的信用风险管理框
架。不仅如此,各商业银行还应当从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多方面进行改进,争
取尽旱实施内部评级法,以减少自身在与外资银行竞争中的劣势。本文的主要目
的就是希望从内部评级法的角度切入,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现实情况,探讨我国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问题。
(二)、文献综述
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一门崭颓韵学科,其真正的兴起也只有二、三十年
的时间。它的主要理论基础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现代金融理论,包括:
Harry Markowitz和william Sharpe的资产组合管理理论、Fischer Black、Myron
Scholes和Robert C.Merton的期权定价理论,以及顺应20世纪70年代金融衍
生工具的产生和发展而提出的vAR等。在这些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上,风险管理
者创立了许多用于识别和量化风险的管理模型和技术,比如RiskMetrics、
CreditMetries和KMV等模型。这些模型从不同角度为我们展示了管理风险的途
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均建立在现代金融理论对风险分析和定价的基
础之上,引入数理统计、系统工程,甚至是物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银行所
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计量、调节与监控。这些模型和方法己经成为当今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业银行在风险日益复杂、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护手段。
我国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于z0世纪80年代末才刚刚起步,现
实经济活动的迫切需要和理论研究的滞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自90年代以来,
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理论研究机构,都对金融风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理论界
来看,有关金融风险,包括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学术论文和著作正不断出现,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周小川介绍了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国际经验,并提出包括债转股在内的
以解决企业债务为先导的银企债务重组方案。薛峰从宏观经济主体以及经济体制
等不同角度对信用风险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我国现实经济金融运行中的信用风
险进行了实证描述。黄伟、郑耀东等探讨了贷款五级分类在防范信用风险中的作
用。王春蜂等将统计和神经网络方法组合起来,评估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陈
忠阳着重介绍了西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模型和方法,并试图揭示现代余融
风险管理方法在市场经济和金融体系中有效运行的必要前提。
以上学者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信用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的管理水平、丰富风险管理手段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本文的研究奠
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的主体结构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西方信用风险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以便为本文所要
研究和阐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理论铺垫。这~部分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阐
述:第一个层面主要介绍CreditMetrics、KMV和宏观经济模型,这些模型在西
方信用风险量化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二个层面主要介
绍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内部评级法,并简要阐述了内部评级法的内容以及实施内
部评级法的基本要求。
第二部分从实证方面入手,探讨国外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框架。这一部
分分别从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授信业务授权机制和风险评级体系等方面详细介绍
了美国、西欧和澳大利亚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架构,并总结了国外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管理框架的经验,以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构建自身的信用风险管理框架。
第三部分着重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问题。这一部分将
从内部评级法的角度切入,结合我凰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讨论内部评级法的实
施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并就此展开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
这一问题的研究,分别从技术层面和制度屡弱对我国商业银行构建自身信用风险
管理框架提出建议。这一部分是本文的核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一、西方信用风险管理理论与内部评级法
(一)、西方信用风险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1、信用度量模型
信用度量(CreditMetrics)模型是由J.P.摩根公司和一些合作机构(美国银
行、KMv、瑞士联合银行等)子1997年推出的,鼍在提供一个进行风险估值(VAR)
的框架,用于诸如贷款和私募债券这样的非交易性资产的估值和风险计算。与
1994年推出的量化市场风险的RiskMetrics模型一样,浚模型引起了金融机构和
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是当今风险管理领域在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方面迈出的重要
一步。
信用度量模型几乎覆盖了所有的信贷产品,包括传统的商业贷款、信用证和
承付书、固定收入证券、商业合同(如贸易信贷和应收账款)以及由市场驱动的
信贷产品如摔期合同、期货合同和其他衍生产品等。该模型以信用评级为基础,
亡_}算某项贷款或某组贷款违约的概率,然后计算上述贷款同时转变为坏账的概
率。信用度量模型利用可得到的借款人的信用评级、下一年评级发生变化的概率
(评级转移矩阵)、违约贷款的回收率、债券市场上的信用风险价差和收益率就
可以计算出一项贷款的市场价值P(现值)和价值波动的标准差0,从而计算出
该笔贷款的VAR。通过VAR的计算,该模型试图反映出银行的某个或整个信贷组
合一旦面临信用等级变化或拖欠风险时所应准备的资本金数额。具体的计算步骤
是:利用借款人的信用评级和相同信用评级的历史变化数据计算出借款入在未来
时期信用变化的概率分布,然后估算不同信用变化情况下贷款的价值,最后求得
贷款的市场价值和价值波动的标准差o。可见,信用度量模型的思路中有两点非
常重要,一是利用与借款人信用水平相同的公开交易债券的信用状况代替不可交
易贷款的信用状况;二是利用与贷款企业同等级的债券的历史变化来计算贷款评
级的转移矩阵。
这里以单一信用资产为例,介绍贷款的vAR值的计算过程。比如说,考虑一
项5年期的固定利率贷款,数额为l亿美元,年利率为6%,借款者的信用级别为
BBB。
首先,关于信用评级的变动。基于标准普尔公司、穆迪公司、删V公司或其
他公司的债券或贷款分析家所收集的公开交易债券或贷款的历史数据,预汁BBB
级的借款者在下~年仍然是BBB级的概率为86.93%。事实上,在未来一年,借款
者有可能发生8种信用级别的转移。对这些信用级别转移的概率的估计如表l所
不。
然后,根据信用等级的变化对此项贷款的市场价值进行估值。这主要是因为
信用等级的上升或下降会影响贷款在剩余年限(未来5年)中现金流量所必需的信
用风险价差,从而也会影响此贷款的市场价值。比如说,如果这项五年期的贷款
被降级,信用等级的下降使得其信用风险加大,这就要求信用风险价差上升以给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擘住论支《内部评衄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予补偿,那么贷款的实际收益率就应该随之增加,但贷款的利率已固定为6%,即
每年的利息(1亿美元×6%=800万美元)固定不变,结果是这项贷款的现值会下降。
可见,根据信用等级的变化对贷款的市场价值进行重新估值是十分必要的。重新
估值的具体做法是:将此贷款的剩余现金流量(固定的利息收入)用与特定的信用
等级相对应的远期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与风险收益率之和)进行贴现,计算公式
如下:
p=6+6/(1+rl+s。)+6/(1+r2+s:)2+6/(1+r:l+s0 3+106/(1+r^+s;)‘
表l BBB级借款者一年内信用级别转移的概率(%)。
AAA O.02
AA 0.33
A 5.95
BBB 86.93
BB 5.30
B 1.17
CCC O.12
违约0.18
其中r是无风险利率,也就是远期零利率,县体来讲,它是指预期未来存期
为1年的零息票国库券的利率,远期零利率是从现在的国库券收盎率曲线中计算
出来的。s是每年的信用风险价差,s.、s:、s。、s.分别是一年期、二年期、三年
期和四年期的特定信用评级的贷款的年度信用风险价差,它们可以从公司债券市
场上观察到的超过国麾券利率的价差中得至4。式子中第一年的6百万美元的利息
支付并未折现,因为它一般被视为是无风险的。从表l中我们可以看出,1313B数
的借款者在一年内最有可能发生转换酌信用级别为A级(转移概率为5.95%,大
于所有其他的转移概率),那么我们计算在第一年里。借款者从BBB级上升到A
级.对银行来说,在有风险的一年时限的最后,此项贷款的现值或市场价值(以
百万美元为单位)是:
P=6+6/(1.0372)+6/(1_0432)2+6/(1.0493)3+6/(1.0532)“=$108.66
其中,分母中的贴现率是零息票利率加上A级贷款的信用风险价差,价差一
般由咨询公司给出。
同样,可以求出转为其他信用等级情况下的市场价值,如表2所示。
从表2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此项贷款在AAA信用等级下的市场价值最大,
为1.0937亿美元;而在借款者违约之时的市场价值最小,为0.5113亿美元。其
实,后者估计的是借款者不能还款时贷款所能收回的残值或者贷款的违约回收率
(违约回收率为l减去给定违约概率下损失率后的余额),也就是况,51.13%是
该贷款的违约回收率。同时我们将这组数据同信用等级转移的概率分布结合起
’C reditMetfics—Technical Document,J.P,Morgan,April 2,1991,pp.1l
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势
来,便可得到贷款在风险期限末(即第一年末)的价值或收益的概率分布图。其
纵坐标是不同的信用等级,横坐标是在不同信用评级下的贷款的市场价值。
表2 不同信用评级下第一年末贷款的价值。
年未信用评级贷款的市场价值(亿美元)
AAA 1.0937
AA 1.0919
A 1.0866
BBB 1.0755
BB 1.0202
B 0.9810
CCC 0.8364
违约0.5113
最后,求出VAR。这里,我们假设考虑两种容忍度(5%IN 1%)的情况,刚置
信度分别为95%和9970,并且假设价值或收益的概率分布服从正态分布。确定VAR
时,先要计算出贷款价值在第一年的期望傻或均值,然后再计算出方差和标准差
(计算方法从表3中可以得到)。最后根据置信度来计算VAR。
J年末信相应的贷款的市场概率加权的价值价值偏离均概率加权差
l用评级概率价值(概率x价值) 值的差异异平方
AAA O.02 1.0937 0.0002 0.0228 0.0010
AA 0.33 1.0919. 0.0036 O.02lO O.0146
A 5.95 1.0866 0.0647 O.0157 0.1467
BBB 86.93 1.0755 0.9349 0.0046 O.1839
}BB 5.30 1.0202 0.0541 ——0.0507 1。3624
B 1.17 O。9810 O.0115 ——0.0899 0.9456
CCC O.12 0.8364 0.0010 一O.2345 0.6599
l违约O.18 0.5113 O.0009 一O.5596 5.6368
方差
l合计均值=1.0709
=8.9509
标准差o=299万美元
由于贷款的价值服从正态分布,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正态分布表来计算V.A/t,
当容忍度为5%时,置信度为95%,我们可以从『F态分布表中查出,对应于95t‰罾
王曼怕.金融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105一11 2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信概率下的标准差个数为1_65,那么,贷款在容忍度为5%之时的VAR是1 65×
299万美元=493万美元。同理,在容忍度为1%之时的VAR是2.33 X 299万美元=697
万美元。当然,其实际分布很可能并不是正态分布,因而需要调整以得到实际的
VAR,但基本思路是一致的。
求出VAR之后,银行就可以据此来计算为防范信用风险所需准备的资本金的
数额。按照原巴塞尔协议,一级和二级资本占风险加权资产的比重至少应为8%。
那么l亿美元的贷款就需要计提800万美元作为资本金。而根据VAR的计算结果,
只需要提取493万美元或697万美元即可(容忍度分别为5%和1%)。因此,我们
可以看出,8%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并不科学,因为它并未对信用等级不同的银行
贷款进行区分对待。
信用度量模型的~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它是从信用资产组合而不是从单~信
用资产的角度来看待信用风险的。根据马橱威茨的资产组合理论,多样化的组合
投资具有降低非系统性风险的作用,而一般来说信用风险属于非系统性风险,因
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多样化的组合投资来降低信用风险,即降低VAR值。
利用马柯威茨的投资组合分析方法,我们可以用单一信用资产的市场价值的
概率分布推导出整个投资组合的市场价值。即整个投资组合的市场价值的期望值
E(rJ和标准差6。可以表示为:
E(rr)=Σ形E(I)
式中,E(r。)代表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E(r。)代表资产组合中每项资产的预期
l恢益,W,代表权重。也就是说,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是构成此资产组合的各项资
产的预期收益的加权平均数。
式中,6。代表资产缎合的标准差,6;代表资产组合中每项资产的标准差,w.
代表权重,COV(r¨r。)代表资产组合中各项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
从而,可以进一步计算出资产组合的标准差,并可以用前述方法得出在给定
的罨信概率条件下资产组合的VAR,为信用风险管理及投资决策提供量化依据。
2、KMV模型
KMV模型是加利福尼亚州的著名风险管理公司KMV公司开发的一个信用风险
计量模型,又称为违约预铡模型(Credit Monitor Model)。该模型通过观察某
公司股价的变动来判别其违约风险的大小,其主要的分析工具是预期违约率EDF
(expected default frequency)。
KMV模型是分三步来计算企业的违约概率的:第一步是计算企业资产的市场
价值A和波动性占。;第二步是计算企业的违约距离DD(diStance to default):
一%砸矿一“ 0
。ΣH 。Σ峥一形n 嘭强+ 。ΣH
= 矿,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住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第三步使用KMV的违约数据库将DD转化为预期违约率EDF(expected defaul t
frequency)。
KMV模型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将期权定价理论运用于信用风险的计量。在
学术文献中,将期权定价原理应用于贷款和债券的估值这一思想最早可追溯到莫
顿(Merton,1974)。。他发现了这一形式的支付特点,即银行发放贷款与卖出
借款企业资产的看跌期权是同构的。而且,正像有五个变量进入经典的
Black—Seholes。估值模型一样,风险贷款的价值(也可以看作是违约选择权的价
值)也取决于五个相似变量的价值。
一种股票的一份看跌期权价值=f(S,x,r,J。,f)
一项风险贷款违约选择权的价值=f(爿,B,r,J。,f)
其中,S为股票价格,x为股票的执行价格,A为企业资产的价格,B为企业
资产的执行价格,r为短期利率,磊和以分别是企业股票期权价值和资产市场价
值的波动性,f是看跌期权的到期日或贷款的时间期限。变量上面的横线表示陔
变量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
一般来说,对于股票期权而言,可以直接根据估价模型来计算它的价值,而
对于一项贷款来说,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A和资产市场价值的波动性并不是可以
直接观察到的。为了计算这两个变量,KMV模型利用了企业股票市场价值与资产
市场价值之间的联系,以及企业资产波动性与股票价格波动性之间的关系,从而
求解出这两个变量。
之后就可以计算违约距离。KMV将违约距离定义为要达到违约点资产价值需
要下降的百分比对于标准差的倍数,即:
违约距离=(资产的预期价值一违约点)+资产的预期价值+资产价值的波动性
最后,KMV公司在违约距离与违约概率(确切的说是基于违约率实证研究的
期望违约概率)之间建立对应关系。KMV利用世界范围内的大量企业贷款的历史
资料,建立了一个基于经验韵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中我们可以方便的查询到违
约距离与期望违约率之间的映射关系。将违约距离对应到期望违约概率(如图l
所示):
即:
9000家公司中有720家发生违约,期望违约率=8%,违约距离=1:
1 5000家公司中有450家发生违约,期望违约率=3%,违约距离=2;
20000家公司中有200家发生违约,期望违约率=1%,违约距离=3:
35000家公司中有150家发生违约,期望违约率=O.43%,违约距离=4:
40000家公司中有28家发生违约,期望违约率=0.07%,违约距离=5:
42000家公司中有17家发生违约,期塑违约率=O.04%,违约距离=6。
Me rtoil,R.C,0n the Pricing of Corporato Debt:the Ri sk St ructure of Intf
Finailce.』une 1974,pp 449-4 7 0.
Black,F and SchoIe s,M..The pricing of OD Eions and corporateliabillties
Ecotlolny,8l 197 3.PP 637—6 59.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图1期望违约率与违约距离的映射关系
图2简要给出了KMV公司度量上市公司期望违约率的定量化过程。
二DD{霎

图2 KMV公司度量期望违约概率的定量化过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住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报行信用风险管理》
预期违约率EDF这一指标很有意义,因为在分析信用风险时都会涉及到违约
率,而只有预计违约率我们才能更清楚地计算出违约带来的损失,风险管理部门
也才能有效地进行风险检测和控制。
3、宏观经济模型
在信用度量模型的背后,存在着转移矩阵在不同借款人之间不变以及在商业
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稳定性的假设。但有经验表明,信用评级的转移一般取决于
经济的状态(Nickell,Perraudin,and Varotto,1998。;Wilson,1997a,1997b。)。
这也就是说,降级和违约的概率在周期性的低迷时期要比高涨时期显著的加大。
目前,处理周期性因素及其影响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方法是将过去的样
本期间划分为衰退年份和非衰退年份,并且分别计算出两个单独的转移矩阵,即
一个衰退矩阵和一个非衰退矩阵,以得到两种分开的VAR计算结果。另一种方法
是直接将转移概率与宏观经济冲击之间的关系模型化,并通过制造对模型的“宏
观冲击”来模拟转移概率的跨时演变。而麦肯锡公司开发的宏观经济模型就是第
二种方法的典型代表。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思路为:
假定某一级别贷款转移到另一级别的转移概率为P。,它是t时宏观经济指标
变量Y:的函数:
P。=f(y。) (1)
Y.是由t时i种宏观经济变量的集合x。以及非系统性的随机冲击或经济体系
的创新V。所共同决定的,这样一来就有:
y。=g(XⅢV。) (2)
式中,i=1,⋯⋯n{Vt服从N(0,6)分布。
诸如国内生产总值、失业率及其他宏观经济变量X。可以被视为既受过去历史
的影响,并且也对自身受烈的冲击.‰敏感,因而有:
X。:=h(X¨.,,X.。,⋯⋯e t。) (3)
将(3)式代入(2)式,然后再代入(1)式,就可以得出:
pt=f(X,。-j:V。,e。。)
本质上,以上四式建立了考虑宏观经济周期影响的转移概率的新模型,它是
滞后的宏观经济变量x。一般性经济冲击因素或创新V。,以及每一个宏观经济变
量i的冲击因素或创新s,。的函数。因为x。,是事先确定的,推动P。的关键因素
是创新或冲击V。和s。使用结构性蒙特卡罗方法(a structured Monte Carlo
simulation approach),可以产生来来多期的V。和£¨,它们的发生有着与得自
历史观察相同的概率。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在拟合的宏观经济模型中通过模拟得
到的v。和e.。来计算转移概率Pt,并进一步计算整个转移矩阵。另外,可以将不
同宏观经济模型的具体形式应用于(2)式和(3)式中以改善模型的拟合度,也
。Nickell et a1.Stability of Rating Transitions.Paper Presented at the Bank of Eng[and Conference
on C redi£Ri sk Model ing and Regulatory Implleations.1998.
。wil SOIl,T.Pertfolio Credit Ri sk,Ri sk Magazine.Soptember and October 1997
9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Ⅸ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Ⅺ
可以用不同模型来解释不同国家和行业的转移矩阵。
4,模型的比较
(1)、风险的定义方面
根据各模型对信用风险界定的不同,可以将这三个模型分为两类:耵住市场
模型(Mark—to—Marker,MTM)和违约模式模型(Default Mode,DM)。MTM模型
将信用等级的变化及企业的违约都界定在信用风险的范畴内,以贷款市场价值的
变化为基础计算VAR,以此来衡量贷款的信用风险。DM模型则偏重于预测违约损
失,将信用风险限定为企业的违约风险,而不考虑信用等级的变化。信用度量模
型是一种MTM模型,而KMV模型属于DM模型,宏观经济模型则既可以被看作MTM
模型,也可以被看作DM模型。
(2)、模型的使用条件
各个模型由于模型假设和理论基础的不问而具有不同的使用条件。信用度量
模型要求有较为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包括内部信用评级和外部信用评级)和夫
量历史数据的积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信用等级转移矩阵。要使用KMV模型,
其首要条件是股票市场必须规范、透明、发达,有大量的上市企业,且股市的交
易价格是有效的、能够反映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情况;另外,还要有相当长时间
的股价变动历史数据和企业违约历史数据。宏观经济模型根据低信用等级的企业
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较大的理论,通过建立逢约概率与宏观经济环境之间的函数
关系,确定条件信用等级转移矩阵,以此来衡量低信用等级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
因此,宏观经济模型一般仅适用于对低信用等级的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进行度
量。
而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笔者认为信用度量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胍
险管理具有更重要的借鉴意义,这是因为:
(1)、信用度量模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正如前面所介绍的,信用度量模型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信用产品,具有广泛的
适用性。同时,由于它强调信用评级的一致性和一贯性,它也是典型的可以在不
同行业之间进行比较的量化方法,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以定性分析为主、难
以进行跨行业比较的信用风险管理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2)、由我国客观市场条件决定
如前所述,KMV比较适用于资本市场成熟的国家。而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发
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市场的规范性、透明度和市场容量等多方面都与模型的要
求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目前我国尚不具备采用KMV模型的条件。信用度量
模型要求有较为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和大量历史数据的积累。虽然目前我国信用
评估机构才刚刚起步,覆盖面比较小,公信力、权威性还较弱,但各大银行内部
多年来传统信用评级和信用评分方法的推广以及贷款五级分类的推行,都为更加
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和大型违约数据库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目前
我国的客观市场条件的约束下,使用信用瘦景模型是更为实际的选择。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主要内容
2004年6月26目,十国集团的中央银行行长和银行监管当局负责人举行会
议,一致同意公布《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新资本充
足率框架。巴塞尔新协议的出台不但为商业银行提出了一个更为准确的资本充足
率要求,也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一个更为全面的指导原则。尤其是内部
评缴法的引入,将使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发生重大变化,并推动其由传统的
定性分析逐渐向现代化的定量分析发展。
《新资本协议》在维持8%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关于资本充足
率监督检查和信息披露的新规定,构建了资本充足率监管的“三大支柱”。《新
资本协议》提出商业银行应同时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计提资本,并
规定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多种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新资本协议》的核心是内部
评级法。内部评级法允许管理水平较高的商业银行采用银行内部对客户和贷款的
评级结果来确定风险权重、计提资本,从而将资本充足率与信用风险的大小紧密
结合起来。根据内部评级法的要求。商业银行必须计算出银行客户无力还本付息
的可能性,以及各类贷款损失率等信用风险量化指标。总之,《新资本协议》既
集中反映了近年来国际化大银行风险管理技术进步的最新成果,又全面总结了发
达国家资本监管的成功经验。《新资本协议》的广泛实施可以提高银行风险管理
水平和银行监管水平,完善市场约束,并有助于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进
一步提升国际化大银彳亍的国际竞争力。为此,发展中国家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大的
挑战。
1、内部评级法的主要内容
《新资本协议》最主要的创新之一,就是提出了计算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法
(Internal ratings—based approaches, IRB)。此方法包括两种形式,一
是IRB初级法,二是IRB高级法。IRB法与标准法的根本不同表现在,银行对重
大风险要素(risk drivers)的内部估计馕将作为计算资本的主要参数。该方法
以银行自身的内部评级为基础,有可能大幅度提高资本监管的风险敏感度。然而,
IRB法并不允许银行自身决定计算资本娶求的全部内容。相反,风险权重及资本
要求的确定要同时考虑银行提供的数蠡指标和委员会确定的一些公式。这些公式
称为风险权重函数,可将银行的指标转化为资本要求。公式建立在现代风险管理
技术之上,涉及了数理统计及对风险的爨化分析。
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在使用IRB法时,商业银行首先应将其全部资产
按照各种资产所内含的风险的特性划分为以下5大类:公司类资产、国家类资产、
银行类资产、零售类资产和股权类资产。公司类资产下还设有五个小项,零售类
资产下设有三个小项。无论是何种资产,IRB法都规定了以下三大基本要素:风
险参数(即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薅EAD和期限M)、风险加
权公式(即把风险参数转化为风险加投资产和资本要求的公式)和基本要求。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于大多数的银行资产,新资本协议都提供了两种方法,即初级法和高级法。这里
将简要介绍对各类资产组合采用的初级IRB法和高级IRB法之间的区别。
(1)、公司、银行和国家的风险暴露
IRB法对公司、银行和国家风险暴鳝采用相同的风险加权资产计算方法。该
方法依靠四方面的数据,一是违约概率(Probability of default,PD),即特
定时间段内借款人违约的可能性;二是违约损失率(Loss given default,LGO),
即违约发生时风险暴露的损失程度;三是违约风险暴露(Exposure at default,
EAD),即对某项贷款承诺丽言,发生违约时可能被提取的贷款额:四是期限
(Maturity,M),即某一风险暴露的剩余经济到期日。在同时考虑了四项参数后,
公司风险权重函数为每一项风险暴露规定了特定的资本要求。此外,对于界定为
年销售量在5000万欧元以下的中小企业贷款,银行可根据企业的规模对公司IRB
风险权重公式进行调整。
另外,IRB高级法和初级法主要的区别反映在数据要求上,前者要求的数据
是银行自身的估计值,而后者要求的数据则是由监管当局确定(具体见表4)。
数据IRB初级法IRB高级法
违约概率(PD) 银行提供的估计值银行提供的估计值
违约损失率(LGD) 委员会规定的监管指标银行提供的估计值
违约风险暴露(EAD) 委员会规定的监管指标银行提供的估计值
期限(M) 委员会规定的监管指标银行提供的估计值(但不
或者由各国监管当局自包括某些风险暴露)
己决定允许采用银行提
供的估计值(但不包括某

些风险暴露)
表4表明对于公司、国家和银行同业的风险暴露,所有采用IRB法的银行都
必须提供违约概率的内部估计值。此外,采用IRB高级法的银行必须提供LGD和
EAD的内部估计值,而采用IRB初级法的银行将采用新协议中监管当局考虑NIxl
险暴露属性后而规定的指标。总体来看,采用IRB高级法的银行应提供上述各类
风险暴露剩余期限的估计值,然丽也不排除在个别情况下,监管当局可允许采用
固定的期限假设。对于采用IRB初级法的银行,备国监管当局可自己决定是否全
国所有的银行都采用新协议中规定的固定期限假设,或银行自己提供期限的估计
值。
IRB法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即:抵押、担保和信用
衔生产品)的处理。IRB法本身,特别是LGD参数,为评估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技
术的潜在价值提供了充分的灵活性。因此,对于采用IRB初级法的银行,监管当
局规定的不同LGD僵反映了存在不同类别的抵押品。在评估不同类别抵押品价值
2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时,采用IRB高级法的银行,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对于涉及金融抵押品的交易,
IRB法力求确保银行使用认可的方法来评估风险,因为抵押品价值会发生变化。
(2)、零售风险暴露
对于零售风险暴露,采用IRB高级法和采用IRB初级法并无明显差别,即,
IRB零售风险暴露公式的主要数据PD、LGD和EAD都完全由银行来估计。相对公
司风险暴露的IRB法而言,在此不需要计算单笔的风险暴露,但需要计算一揽子
同类风险暴露的估计值。考虑到零售风险暴露包括的各类产品表现了不同的历史
损失情况,在此将零售风险暴露划分为三大类。一是以住房抵押贷款为担保的风
险暴露;二是合格的循环零售风险暴露;三是其他非住房抵押贷款,又称其他零
售JxL险暴露。总体来说,QRRE类包括各类无担保且具备特定损失特定的循环零售
川硷暴露,其中包括各类信用卡。所有其他非住房贷款类的消费贷款,其中包括
小企业贷款,都列在其他零售风险暴露下。新协议对这三类业务规定了不同的胍
险权重公式。
(3)、股权风险暴露(Equity exposures)
在IRB法下银行需要单独处理股权风险暴露。新协议规定了两种方法。第
种方法建立在公司贷款的PD和LGD基础上,要求银行提供相关股权风险:暴露的
估计值。但是这种方法规定的LGD是90%,另外还规定了其他方面的限制,其中
包括在许多情况下风险权重最低为100%。第二种方法旨在鼓励银行针对⋯个季度
内持有的股权市场价值下跌的可能性建立模型。在此还规定了一种简易方法,其
中包括对上市和非上市公司股权的固定风险权重。
2、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基本要求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一个有效的内部评级系统主要包括评级别象的确
定、信用级别及评级符号、评级方法、评级考虑的因素、实际违约率和损失程度
的统计分析、跟踪复评和对专业评级机构评级结果的利用等方面。根据巴塞尔委
员会的要求,实施内部评级法除需要满足一些基本的要求之外,还需要满足计算
违约概率值、评级应用和信息披露方面等诸多要求。
根据新协议,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基本要求是:I)内部评级体系中必须包含2
个违约级别,6至9个正常级别,其中至少包括三个财务状况较弱的级别和三个
情况相对较好的级别:其中每个级别的风险额不应该大于总风险额的30%:2)坪
缎单位必须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并对客户的数据进行及时更新;3)评级系统必须
经过董事局的授权并有一整套完整的授权体系,并每年经过内部审计和使用必要
的外部审计,采取独立的信用风险控制单位对系统进行不断的检验修正.以保证
整个体系的质量:4)评级标准的覆盖面、保守性、基准及模型确认包括对级别
的人为调高等情况都应该符合巴塞尔委员会所作的具体规定,以确保评缴标准的
可信度。
内部评级法对预测违约概率值也有一定的要求:1)统计数据必须与银行∞贷
款额或资产规模相适应,统计环境应当与当前及未来相吻合,每年更新一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数据来自银行内部并反映了保险的标准,若数据不足,则数据必须有足够的稳健
性;3)使用外部调查数据时必须验证两者的评级系统及标准的可比性:4)银行
可以通过参照外部中介机构的评级结果与自身的内部评级结果的对应关系得出
相应的违约特征,但必须验证其对应关系;5)在有足够的精确度和完整度的保
证下,银行也可采用统计的违约模型来对特定级别的违约率进行预测:6)至少
有5年的观察数据;7)银行必须采集足够的数据来对内部评级的应用进行检测.
也作为向监管当局汇报的依据,这其中包括了评级基础数据、评级历史、违约数
据直至级别迁移等一系列的数据保存。
而在应用内部评级法的时候,巴塞尔委员会还要求:1)内部评级必须贯彻到
同常的风险评估管理过程中,同时渗透到每笔贷款的审批当中;2)内部评级必
须与贷款权限相联系,而且其所反映的风险分布必须向高级管理层汇报;3)银
行必须清晰的说明其对于预计损失的准备金提取政策,并分析由于违约概率的变
化对其盈利及资本充足性的影响等;4)对于资本充足进行压力测试并参考过去.{
年的实施经验;5)银行必须有一个充足的系统能够验证评级体系、评估过程以
及违约概率值预测的准确性和持续性:6)银行必须向监管当局证明评缎系统足
以使其保证内部评级和风险评估系统的持续性和有效的评估。
此外,新协议对于采用内部评级法的银行提出了较高的信息披露要求,其中
包括各项参考值的评估方法、预测数据生成等,还包括级别迁移的情况都必须向
外做出晚明。
由此可见,内部评级法的要求十分严格和全面。不过,对于一个复杂的银行
机构,任何根据规定方法进行的评估方法都不可避免的滞后于风险的实际变化.
因此,巴塞尔委员会在新协议中监管当局监餐检查部分鼓励银行发展内部评估系
统以识别、衡量和控制风险,同时也清楚的提供了监管机构干涉银行降低自己的
资本充足率的四条基本准则:1)每一个银行都应该从自身风险的角度充分评估
自身的风险;2)监管当局应该核查银行的内部评估;3)每一个银行都应该满足
最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4)监管机构应该比较早的对银行进行干预,防止降低
资本充足率的行为。
3、对内部评级法的。总体评价
从巴塞尔新协议可以看到,内部评级法是新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与1988年
的老协议相比要更为复杂和全面,同时可以满足风险更敏感的监管框架的需要并
顺应金融市场发展的潮流。新的资本协议框架通过推出内部评级法使资本充足的
要求能够更为准确的反映银行经营的风险状况,为银行和金融监管当局提供更多
的衡量资本充足的可供选择的方法,使巴塞尔委员会的资本充足框架具有更大的
灵活性。
相比传统方法.内部评级法可以更好的适应现代金融体系的变化,更准确及
时的反映银行经营活动中的实际风险水平和所需要配置的资本水平,它可以在很
大程度上促进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和完善。银行选用内部评级法的优点非常
首都经济贸易太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明显:1)由于银行不需要同时维持两套系统(一套用于交易和资产配置,一套
用于应付监管),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2)消除了不完善的、僵硬的规定
给银行行为带来的扭曲性:3)在资本要求上能及时考虑新出现的产品:4)能够
激励银行改善自身的风险管理系统。
不过根据QIS3的方法对十国集团国家的测试结果,新巴塞尔协议同】988年
的巴塞尔资本协议相比要更为严格,同一家银行根据内部评级法测算的风险资产
娩模,要较之原来少2%到3%左右。同时,内部评级法也存在着很多缺点,并且
在实施中存在着几个具有争议的问题:
(1)、内部评级法存在可靠性和可比性问题
新协议需要银行在各个方面遵循一系列的可操作的要求来保证计算信用风险
时参数的可靠性,从而保证内部评级法的风险敏感度的水平。目前的信用模型尚
|i成熟,各家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差异也比较大,因此,对于监管当局来晚,则
很难对各家银行的内部评级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比较。而且由于内部评级法还
包含了许多主观判断因素,这就可能导致银行监管当局和银行之问对某些风险资
产的评估产生不同意见。银行可能仅仅由于采取了不同的模型,于是在建立模型、
测定风险的时候就由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到了不同的模型参数,最终导致计算出求
的两个持有完全相同资产的银行的风险价值估计量不同,并使得监管机构对银行
资本要求不同。这种选用内部模型时的主观性可能导致一定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方
面的问题,并违背国际银行业实现公平竞争的目的。
(2)、内部评级法对银行和数据的要求相当高,全面推行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要实施内部评级法,监管机构首先就应该保证银行的内部风险评绒的程序是
州靠的,由于内部评级法非常复杂,通过短时期的评估或检验并不能客观充分的
证明所采用的内部评级法能准确的计量信用风险。因此,新协议规定违约概率PD
的数据样本区间至少为5年,而数据非常稀少并且比较敏感的违约损失率乙GD数
据的样本区间则至少为7牟时间。同时,内部评级法不仅要求银行具备完善的风
险管理系统,而且要求监管机构有能力评估和监督这些复杂的风险管理系统。但
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只有少数发达国家的少数银行有实施这一方法的能力:而且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银行要建立起内部评级体系都还需要克服
许多困难,也只有通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准备才能达到内部评级法对风险管理能
力和数据的要求。
(3)、新协议以发达国家的国际活跃银行为出发点,而未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
情况
新协议以发达国家的国际活跃银行为出发点,而未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情
况。同时,新协议中的一些关键因素给内部评级法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
些批评者认为,巴塞尔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贝q委员会等机构之间缺乏协调机制:
还有一些批评者认为,内部评级法可能激励银行在经济景气时更多的发放贷款,
而在经济低迷时更少的发放贷款,这最终会恶化经济宏观周期。
尽管如此,大多数机构都承认内部评级发是银行业丌展集约化风险管理的重
要手段,咆是银行管理水平提高的显著标志。《银行家》的统计显示,2000至200l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臣行信用风险管理*
年,已采用内部评级系统的50家大银行,其综合竞争实力的平均增长率高达6.1%,
InI未建立内部评级体系的同类型银行,其综合竞争实力的平均增长率仅为2.3%。
从利用外部评级到使用内部评级方法,不仅可以提离银行管理资本充足率要求的
市场敏感性,而且可以大大改善银行的管理水平,提离其国际化竞争力水甲。
二、国外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框架
(一)、美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框架
l、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美幽的商业银行均非常熏视其风险管理组织的构建。在花旗银行中,银}J:董
_f会是其最高权力机构,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董事会领导的行政总裁(行眭)
负责全行的业务管理,由一名副总裁直接领导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银仃i s,l札』{:
l:寸j0次的风险决策部门,负责建立银行的业绩目标和信贷组合标准,并’j信贷政
策委员会共同决定各地区(国家)和各行业的最高额度指标。风险管理委员会的
成员包括花旗集团的上层领导,其中还有专门负责制定信贷政策的成员。填业务
审计部和内部审计部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设立蓿干业务审计及
内部审计中心,负责花旗银行全球业务的审计及内部管理状况审计。这种纰织衬L
陶的设置使得花旗银行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图3大通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大通银行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也逐步建立和完菩了其风险管理组织架构。20
世纪80年代末,美国一些银行的倒闭使大通银行认识到了最高决策层直接参‘_
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在董事会内部设立了风险政策委员会(成员均为
外部董事),负责对全行的风险实行统一和全面的管理。风险政策委员会的职责
主要有三个:一是制定和下发信贷手册;二是调整信贷组合的结构;三是帮助美
联储协调监管工作。在董事会风险政策委员会之下还设有一个执行委员会,负责
组织实施风险政策委员会的战略决策。这个委员会的成员也由银行董事会分管相
关业务的主席、副主席或CEO担任。在这个委员会之下,参与风险管理的机构还
有5委员会,分别是信贷风险委员会、市场风险委员会、资本委员会、托管川j分
委员会和运作风险委员会。这5个委员会的成员均出高级经理人员组成。大过银
行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如图3所示。
2、授信业务授权机制
美国花旗银行对信贷业务授信的控制非常严格,形成了一套科学的贷款管理
模式,如审贷分离制度、信贷授权审批制度、3人信贷委员会批准制、企业授信
额度制等。
花旗银行中国区下设市场部、业务部、信贷部、财务监控部和质检部等一1。:
客户申请贷款时,市场部先对其资信进行详细的评估,再由信贷委员会的下,步
名委员共同给客户核定一个授信额度,然后转给业务部开户,并由信贷部把有关
客户的资料录入银行的贷款电脑管理系统。一旦客户获得信贷授信额度,只体7==
理每笔贷款的业务就由信贷部负责。信贷部员工首先进入贷款电脑管理系统,重
看客户的实际贷款余额有没有超过授信额度的限制,审查客户贷款的质量如何,
最后决定是否给客户放款。
3、风险评级体系
风险评级体系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石,美国的商业银行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用风险评级制度。美国的商业银行一般对每个授信客户和每
笔授信业务都分别进行评级。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通常是以外部评级资料为丛
础,并根据各个商业银行的评级政策和方法,对借款人的信用等级进行更细致的
划分。对于每笔授信业务,美国商业银行不仅在贷后定期进行评级,而且在贷髂
也会根据借款人的资信状况、授信数额、授信种类、条件等因素对可能发放的授
信进行事先评级,以便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以及贷款的利率、费用、担保方式等:
美洲银行将授信分为1l级.1级质量最佳。1l级为损失类,第4级为贷款发
放与否的分界线,第8级至第10级分别对应OCC标准所规定的关注类、次绂类
和可疑类。美洲银行每年对客户进行一次评级,对于问题贷款户,则为每季度一
次。评级结果除作为授信决策的重要参考,还用于授信定价、配置资本余、提l}£
呆帐准备金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丈《内部评扳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噔管理*
4.引入电子化管理手段
花旗银行投入巨资以健全其内部的电脑管理系统,把本行的经营方针、政簸
及业务操作规程全部纳入电脑管理系统,不仅简单易行,而且安全可靠,从而保
证了全行业务的正常运行和内部审计的及时准确。而且,花旗银行还严格的把F巳
脑管理系统的设计人员与操作人员及相关业务管理人员分开,以保证电脑管理系
统被正确应用。可以这样说,电脑管理系统在内部控制上的应用,是商业银行内
部控制制度的一场革命。
(二)、西欧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框架
1、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1)、董事会领导下的风险管理机构
西欧各家商业银行普遍建立起了董事会领导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段都波
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如巴克莱银行,其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如图4所示。在集匿
川硷管理委员会下,还下设了信用风险管理、风险监控、风险技术-4"d,委员会,
分别负责审议信用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技术和风验监控的有关问题。
图4 巴克莱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成员一般都由风险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组成。其主要的耵
能是对全行的风险管理信息进行交流、讨论风险管理政策并做出相应的决策或建
议,有的委员会还有审批职能。如巴黎国民银行设立的风险管理执行委员会共有
8名成员,分别负责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资产组合分析,以及北茭、
丑删虬本土的风险管理。在授信风险管理方面则设立了两个委员会, 个是K降
管理政策委员会,由若干营业部门和辅助部门的总经理组成,每月召集次会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对行业或国家敞口、行业授信政策、评级制度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并做出
决策。另一个是授信审批委员会,每周两次会议,就具体的超权限项目进行审批。
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日常的风险管理、分析、监控、报告工作。在长期的管理
实践中,各行都设立了庞大的风险管理部门,如巴黎国民银行的风险管理人员近
800人,集中了大批从事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
(2)、相对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的相对独立性是各大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主要特点,其独立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风险管理的机构和职能完全独立于业务部f]和检查部门。以巴黎国艮
银行为例,其集团风险管理部门、各业务部门、检查部门是直接向执行委员会主
席报告的主要机构。如图5所示。
巴黎国民银行的风险管理有别于稽核和检查的重要特征是:风险管理是
“second pair of eyes”(第二双眼睛),这与国内银行强调的风险管理的“四
眼原则”十分相似。即:风险管理的职能是代表管理层的独立视角(independent
eyes on behalf of general management),进行的是持续的事前控制(continLlOtlS
control before decision),而检查或稽核工作是事后进行的。
图5 巴黎国民银行的风险管理机构
其次,风险管理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报告路线的独立性上。西欧各商业银
行的风险管理工作一般都在风险管理系统内进行,丽不受分行或业务部门负责人
的干预。它主要包括信息的传递、风险管理方针政策的实行、授信项目的审批等。
派出在各地区总部或分行的风险管理人员也不受当地领导的制约。这与国内商业
银行的情况有很大的差别。
第三,胍险管理人员的相对独立性保证了风险管理的独立性。风险管理人员
的任命、考核、调动等一般也在风险管理系统中决定,这就从人事制度上保i-E了
刚硷管理的独立性。
首都经济贸易丈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2、授信业务授权机制
与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和审批流程相适应,西欧商业银行的授权和限额管理
|_!jl具有独特之处。这主要表现在:
(1)、个人负责的审批模式
西欧各家商业银行都实行审批个人负责制。由于审批人员身处当地的市场,
能够迅速的对客户的要求做出反映,从而保证审批的时效性,同时易于做出iF确
的决定。如德意志银行的10位高级审批人员分布于纽约、伦敦和香港三地,这
些人员有三个主要特点: ①不需要管理职员:②做出重大决定:③负责资产组
合和授信政策分析、回顾。任何一笔授信业务(20亿欧元以下)有两名审批人员
双签即获通过。这10名高级审批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确定转授权,但所有的转
授权也都要实行个人负责制。在确定授权和转授权时,都要综台考虑业务品种、
个人经验、知识结构、业绩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
(2)、清晰的授权种类
在权限的种类方面,各商业银行一般都按照业务品种、单一一借款人、所在行
业、所在国家设定不同的限额。其依据是客户的内外部评级、本行的行业政策、
国家分析等因素。在每项限额下还分许多小项,如巴黎国民银行的国家风险限额
下又按照短期、中长期设立了出口融资、项目融资、能源及商品融资等多个分项
限额。其授权基本上是对余额或总量的授权,授权管理比较清晰、详细。
3、风险评级体系
风险评级体系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石。西欧商业银行大都参照外部机构,如
穆迪和标准普尔的方法,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了内部评级体系,该体系只有以下
特点:
(1)、评级尺度定量化
如法国兴业银行评级尺度的基准为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其公式为:
预期损失=违约概率×违约损失
同时,对违约事件、时间段、损失计算方法均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其坪级参
照穆迪公司和标准普尔的分类,将贷款分为2I级如表5所示。
在计算评级时,法国兴业银行的做法是:A利用软件和内外部数据得出借款
人的违约概率;B就单一的业务或品种得出平均损失率;C用这两个数值计算出
预期损失;D参照评级表得出贷款的评级。该商业银行将这一方法运用到各种类
型的借款人上,如公司客户、银行及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国家(主权)、项目
等。
与此类似,巴黎国民银行也将借款人分为12级,也分别与外部评级机构的评
级相对应,其主要参数是交易对手的评级和违约时的回收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表5法国兴业银行的评级(1年期无担保贷款)
兴业银行评级穆迪评级标准普尔评级预期损失(基点)
l Aaa AAA O.0
2+ Aal AA+ 0.1
2 Aa2 AA 0.1
2一Aa3 AA- O.4
3+ A1 A+ l
:3 A2 A 3
3一A3 A一4
4+ Baal BBB+ 6
4 Baa2 BBB 9
4一Baa3 BBB- 17
0+ Bal BB+ 30
0 Ba2 BB 55
0一Ba3 BB- 90
6+ B1 B+ 140
6 B2 B 220
6一B3 B一350
7+ Caa CCC 550
7 Ca CC 870
7一C C 1375
8/9 疲软无
10 违约无
(2)、综合运用各种评级工县
在评级工具方面,法国兴业银行的做法很有特色,他们不是简单的以财务报
表作为评级的唯一根据,而是开发出了财务分析模型、经济模型、支持度模型和
国家风险模型这四个模型,对借款人进行综合的分析:A财务分析模型主要是分
析各项财务比率和现金流,并根据行业的特点进行调整,得出客户的财务评级。
B经济模型是对财务报表未能考虑的因素进行分析,如分散化程度、增长周期、
竞争地位、国际活动、利用金融市场的程度等。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c支
持度模型主要分析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隐含支持程度。它首先对母、子公司分别进
行评级,得出支持程度的评级,然后对子公司在母公司主营业务中的地位进行分
析,考虑是否有法律承诺、是否曾经支持过子公司的经济、文化、法律因素,最
后得出隐含的支持程度。D国家风险模型主要分析企业对所在国的社会政治的敏
感性、经济敏感性以及国家风险评级,得出国家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在得出各个模型的评级后,如果客户有外部评级,则与外部评级一起,由评
绂人员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其他因素综合得出客户的最终评级。在对每笔业务进行
评级时,还必须考虑客户提供的担保情况、诉讼费用等,因此对客户的评级和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单笔贷款的评级可能存在不一致。因此,对客户的评级和对某笔业务的评级是有
所区别的。
此外,法国兴业银行还建立了相应的后评价机制,对评级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不断总结经验。
(三)、澳大利亚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框架
1、风险管理组织架拘
澳大利亚的商业银行都非常重视其自身风险管理组织的构建,以
Commonwealth、WestPac和ANZ这三家澳大利亚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为
例,它们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具有以下的共同点⋯:
(1)、商业银行最高管理层高度重视银行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得到了商业银行最高管理层的高度重视,这三家商业银行均成立了
风险委员会(由董事会成员直接组成或在董事会下设立),全面监管商业银行的
风险,并确立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与政策。另外,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控制
人员也在商业银行内部中处于较高的地位,一般高于公司业务、零售业务等业务
部门。
风险委员会(由董事会人
员组成以监管全行风险)
信贷委员会(由行长、首席风险
主管和财务总监组成,负责大额
授信审批)
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授信管理
政策、授权方案,监管授信运作情
况,处置不良资产)
零售业务部门l公司业务部门l l国际业务部门、保险部门
图6 Commonwealth银行风险管理架构图
章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一一兼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02年11月,第一版
q一2 8。
22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g内部评级法与商AfOOt信用风险管理”
(2)、总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具有较高层次的管理职能
澳大利亚商业银行总行的风险管理部门一般均具有较高层次的管理职能。总
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往往侧重于制定商业银行授信管理的政策、方针,动态调整商
业银行的授权方案,并监督检查授信的执行情况:具体的信贷分析、审批人员分
布于各业务单元和分支机构,但均保持独立性,接受总行风险管理部1"3的垂直领
导,其审批权限也由总行的风险管理部门或风险委员会授予。
Commonwealth银行与ANZ银行的风险管理架构如图6、图7所示。
董事会
风险管理委员会(由部分董事、
总裁、风险管理部成员组成)
首席风险主管
信用和交易风险委员会(由风险主
管、公司业务负责人等8人组成)
授信审批人员、业务人员
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2、授信业务授权机制
操作风险执行
委员会
操作风险
新产品开发委员会
图7 ANZ银行风险管理架构图
从授权机制方面来看,澳大利亚银行同业基本上遵循了“双线制约”、“I旬个
人授权与委员会审批相结合”、“动态调整授权权限”的原则。
(1)、双线制约、双重审批
澳大利亚的商业银行一般均设置了客户经理和信贷分析员这两个专业序歹0。
首部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一股来说,客户经理负责了解客户的需求、调查客户资信并提出授信建议,但没
有授信审批权:信贷分析员主要依靠客户经理提供的书面资料进行分析,有叫信
贷分析员也可以提前介入,或者与客户经理一道了解客户情况。信贷分析员分散
在各个业务部门,其数量与素质都有较好的保证:同时他们还保持了相对的独立
性,不受业务部门各项核算指标的影响和限制,其做出的信用决策独立于各个业
务单元。以WestPac银行为例,客户经理与信贷分析员的数量比例约为1.j:1,
多数信贷分析员都具有客户经理的工作经验。又如,ANZ银行在90年代初遇到贷
款质量恶化的问题,从而由单一风险管理模式向双重风险管理模式转变,同时,
该银行强调了客户经理和信贷分析员之间的岗位交流和培训,并要求他们对放款
共同承担责任。
(2)、授权对象及授权结构
授权的基础是:明确的授信政策和制度、清晰的授信审核标准以及高素质的
专业人爿。。各家商业银行的授信审批权均授予个人,而不是向部门或分支机构授
权。有权审批者的权限大小根据其本人的能力、资格及经验而定,并与授信风险
评缴和授信期限相挂钩。有权审批者同样分散在各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但又独
立于各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例如,Commonwealth银行约有200名授信审批人,
在WestPac的国际业务部中,有4人有授信审批权。对于大额授信,一般由委员
会柬审批。在Commonwealth银行中,信贷委员会是大额授信的H常审批机{、!』:
在AXZ银行,信用和交易风险委员会是日常的大额授信决策机构,只需要该委员
会8名成员中至少3人(其中1人必须是风险管理人员)参加会议、投票表决即
有效,更大金额的授信则报风险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具有更高的授信审批权。
(3)、授权调整
在Commonwealth银行,总行风险管理部门是确定和调整各有权审批者的授信
权限的部门;在WestPac银行,国际业务部的授信主管确定该部4个授信审批者
的权限;在ANZ银行,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确定和调整信贷审批人员的权限。虽然
各家银行授权主管各不相同,但都根据信贷审批人员的能力、经验、资历,结台
授信风险评级和授信期限,确定审批权限,并根据信贷检查和审计结果来动念嘲
整授信权限。风险管理部门设有小组专门进行经常性检查,而独立的信贷审计则
最少一年半进行~次。
3、风险评级体系
澳大利亚的大型商业银行基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风险评级体系,对授信违约
的可能性、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预测,量化评价授信风险。针对零售业务
(如个人贷款、小型企业授信、信用卡透支),澳大利亚商业银行普遮采用的方
法是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信用评分(credit scoring)。针对大型企业(I,O授信,
采用外部评级与内部评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价;针对中型企业的授信,以
内部评级为主。风险评级的最终目标是量化评价授信风险,达到风险回报的最大
化。
首前{控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五*向部评薹吐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0
在量化评价风险的过程中,澳大利亚银行对客户和抵押品均进行评级,再根
据客户评级和抵押品评级的配比情况,得到一笔具体的授信业务的风险评绒,不
同的风险级别对应不同的预期违约概率(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结果)。
表6 Commonwealth银行风险评级矩阵
A B C D E 、
i A l 1 1 l 2 :]
| B l
C 2
D 3
E 4
I· 5 《v耋薹弘曩i譬妻7篷;基7
(, 7 ∞_= -__二::}_瞄~ 黧黧≯譬t薯t”?
誊。

11 8。:j
●●●●●● j|Ⅲ **。i
R 9 _≯。曩蔓vx二18⋯j 二8 g
在表6中,Comonweanh银行的客户评级为18级、抵押品评绒为l I数,版
色区域为高风险授信,对应的授信资产蒋移交专门的问题资产清牧小组进行管理
处置。
ANZ银行也同样对客户和抵押品进行二维评级,组成矩阵对应关系,得到每
笔、lk务的风险评级,不同的风险评级对应于不同的违约损失率,如】级:(1{Ht)、
7级(5 20%)、8级(15%)、9级(损失贷款),当风险评数降至7数以下叫,戟
成为问题贷款,移交问题贷款清理小组进行专业处理。
WestPac银行对于集团客户、母公司及其控股的重要予公司核定总量授信限
额.由总行集中控制,分支机构在有业务需要时向总行申请使用。WestPac银行
对客户核定授信限额的主要依据是:流动比率、负债权益比率(D/E)、利息保障
倍数等指标。其中,对客户权益负债率(负债总量与其所有者权益的比率)掌握
的幅度是:余融机构为2 0:l:房地产企业为5:1: 般生产性、贸易性企
业为l:1。
根据毕马威(K P MG)提供的统计数据,澳大利亚商业银行刺信用M。冶量
化评价所主要考虑的指标有:客户的违约损失概率、预期违约概率、风险敞口舰
横及授信期限。客户的违约损失概率主要通过对抵押品进行评级,并根掘历史统
计数掘分析归纳出不同等级抵押品对应的违约损失概率.从而得出相应的违约损
失概率。于币期违约概率主要通过客户风险评级的方法来确定.即根掘客户的财务
信息、行业信息、市场信息(股票债券的价格波动)和外部评级信息分析得到客
户的佶J手|等绒,并根据历史统计数据分析归纳出不同信用等级客户所对应的违约
概率,从而得出相应的预期违约概率。不同风险评级对应的违约概率和损失概叠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强
如表7所示。
表7 客户信用评级与预期违约概率、抵押品评级与违约损失概率的关系
客户信用评级预期违约概率(%) 抵押品评级违约损失概率(%)
A A A 0. 0 2 A 5
A A 0. 0 5 B l 0
A 0. 1 O C 1 7. 5
B B B 0. 1 5 D 3 5
B B 1. 3 0 E 5 O
B 2. 5 0 F 7 5
C C C l 3 G 1 0 0
D 2 0
上述风险评级在提供授信决策前就需要进行,授信发放后也仍需进行动念监
控调整,风险评级是后续的一系列工作——授信风险和收益分析、授信决策、授
信定价、资产质量分析及组合管理、提取呆账准备金、进行相应的资本配置的基
础和依据。只有当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大于规定水平时,陔笔业务爿能被
批准叙做。风险评级一般根据企业的财务情况、经营状况进行年度审核,对j二高
信用等级的客户(如A级以上),风险评级的有效期可能长达3年:而对于低信
用等级的授信业务,审核频率将增大,有可能每3个月就要进行一次审核调整。
当会融危机发生或市场环境恶化时,监控频率将进一步增加,有可能每月都进行
熏新审核。
在风险评级过程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和模型有:横向比较法(与同业和外部评
级比较)、信用评分模型法、专家模型法、客户自动评级工具(Customer automated
rating t001)、评分表法(scoresheets)。当分析侧重点与外部评级楣同时,i口
直接引用外部评级结果(通常仅针对大型企业);当分析目的、侧重点与外部评
级有所不同时,则进行内部评级。有关的违约概率模型可以通过外部购买方式来
建立,但数据分析基础仍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银行内部数据积累。
4、授信决策程序
澳大利亚商业银行对零售客户的小额信贷业务(包括对私人客户和小型企业
客户)多采取利用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评分卡的方法,通过电脑系统进行
自动审批,一般不需要提交个人或委员会审批。
澳大利亚商业银行对公司客户的授信业务,通常的审批操作程序遵循了前后
台分离、额度控制、分级审批(但不是层层审批)的基本原则,并在授信政策的
指引下,进行动态的风险评级,以风险评级为基础,设置授信审批权限、设立客
户的总量授信额度、组合管理、建立授信执行标准、进行授信定价、配置资本金、
动态调整呆账准备金。在授信业务审批的过程中,人的风险最为关键,也是银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住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管理层最需要控制的。
澳大利亚商业银行基本的授信业务审批程序如图8所示。对每个客户核定的
授信限额(包括新增授信)同样按照该程序审批,授信限额内的单笔业务不需要
再审批。
图8授信业务审批流程图
t
f
}反馈控制,若额度不足,则无法实现交
【易
图9授信执行程序图
一般情况下,一笔授信业务,如果金额较小,一两天就可以完成审批;如果
金额较大,需要委员会审批,则审批时间在l周左右。若业务比较紧急,也可以
临时召开委员会会议,由委员会主席先行签署意见,再召集会议补充报批。
澳大利亚商业银行授信批准生效后,其执行程序如图9所示,其授信审查、
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图如图lO所示。
5、授信信息管理系统
澳大利亚商业银行普遍信奉“data iS king”(数据是一切的基础)。从外部
信息源情况来看,澳大利双商业银行除了依靠客户经理对企业调查了解提交书面
报告外,风险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外部评级、公开的财经资料、股票债券市场信
息、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进行信息收集和分析。从内部授信信息管理情况来看,备
商业银行均通过电脑系统实现了风险评级、授信数据的积累和信息的共享,此系
统在内部互联网(Intranet)上建立,与授信定价系统相连接,与会计系统是分
笪塑丝查塑墨垄兰翌圭兰堡垒苎!塑塑堡墨兰皇堕些堡!!生里墨些i!!坠
丌的,但基本的授信信息是一致的,同时它还包含了丰富的客户资料(客户各个
方面的特征)、抵押品、授信总量、成本费用、跨国风险等信息。
图10银行授信审查、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图
信息集中化是澳大利亚商业银行授信风险管理系统的又一特征,即通过建立
“信息仓库’’和授信管理应用系统,客户经理、信贷分析人员及各级审批人员在
不同的授权下,均可通过系统主菜单、子菜单方便、清晰的检索查询行业信息、、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地区信息、客户信息及风险评级。该系统主要由客户经理负责录入、更新信息
其数据更新的及时性、动态性均达到了相当好的程度。在信息集中化的前提下
适当的授权(决策分散)和有效、及时的授信监控检查得以实现。
(四)、国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框架的经验借鉴
通过以上对美国、西欧和澳大利亚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框架的描述不难看
出,风险管理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与银行的风险管理框架息
息相关。概括说来,国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1),董事会领导下的风险管理机构
上述三个国家商业银行的最高管理层都对信用风险管理给予了高度重视,这
些活跃的国际性商业银行在其组织架构中普遍成立了风险委员会,以全面监管其
面临的风险,并确立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与政策。另外,风险管理部门和风
险控制人员也在商业银行内部处于较高的地位,一般高于公司业务、零售业务等
业务部门。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应当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设立董事会(监
事会、高级管理层)领导下的风险委员会,负责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制度的制定,
设定全行的风险偏好,监测银行的整体风险,评价风险管理的效果,督促建立完
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对董事会成员、银行中高层管理人员、关键岗位
人员的道德风险进行监控。
(2)、相对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
从国外商业银行的普遍情况来看,风险管理部门或人员都具有相当强的独立
性。一方面,风险管理部门独立于利润核算中心的各业务单位,本身没有利润考
核指标。另一方面,风险管理又独立于各级行政管理,在人员配置上独立于各级
机构,由上级风险管理部门直接任命;在授信审批权限上,也独立于各级机构,
没有风险管理人员的签字,授信业务就无法得到批准。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部门也应向这一方向发展,从目标设立、责任划分、监督激励、管理手段、部门
协同等多方面强化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矩阵管理,保证风
险管理的客观独立性,把好信用风险管理的第一关。
2、科学的授信业务授权机制
西方银行业普遍采用个人负责制的风险管理审批模式,分权管理的趋势臼益
增强。不同专业级别的人员具有不同的审批权限,专业级别与行政级别相互独立,
审批权限的设置和管理由风险管理部门进行。这一审批程序和授权机制保证了活
跃的固际性商业银行授倍业务的高效运作和内部的相互制约。
国外商业银行普遍推行的个人负责制,与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层层审批、人
人签字、推诿扯皮、职责不清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总体来看,推行个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住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H
负责制利大于弊,它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充分利用专业人员的工作经验,
调动其积极性,同时可以明确责任,避免出现共同审批无人负责的情况。
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完善自身的授信业务授权机制,实施差别授权、动态调
整,按照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客户授信总量余额授权。借鉴国外商业银行根据客
户评级、授信期限等进行差别授权的方式,我国商业银行也可进一步修改、完善
自身的授信业务授权管理机制和授权管理方案。比如,可以根据各分支机构所处
的市场和经济环境、内控机制建设情况和风险管理能力、资产规模和业务量、资
产质量和盈利水平,对各分支机构进行授权权限的调整,体现差别授权的原则,
并根据对各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以及其他信贷检查结果,对授权权限进行动态调
整。另外,还可以改进现有的授权分类方式,将授权权限与授信风险评级和授信
期限相挂钩,体现风险授权的原则。而且,应将授权形式从传统的“单笔授权”
向“余额授权”转变,以利于更好的控制客户的授信总量。我国商业银行以往的
授权形式是针对单笔业务金额设定权限,这种授权形式难以对客户的授信总量进
行有效控制,也容易产生“化整为零”的越权审批。而对单一客户的授信总余额
殴定授信权限,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3、科学的二维风险评级体系
从上文的介绍中不难发现,虽然活跃的国际性商业银行采用的风险评级体系
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采用的都是科学的二维评级系统。这些国际
性大型商业银行不但进行客户评级,而且进行债项评级,商业银行对于每个客户
的风险级别的认定都是基于这两项评级的综合结果。对债项特征进行单独评级是
十分必要的,因为在存在着诸如抵押、优先贷款等需要对特定贷款的偿还能力和
意愿进行评价的情况下,应选择贷款本身作为评级的对象,这样才能更准确的度
量商业银行的风险敞口。而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只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未对
贷款进行评级(即,未考虑授信业务的馈项特征)。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应
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不仅对客户进行评级,而且也进行债项评级,从
而构建科学的二维风险评级体系。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尤其是风险的定量管理还很落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有:
1、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方面的缺陷
(1)、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风险管理人才匮乏
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能够有效管理银行各种风险的管
30
首都经静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理体系和管理部门,缺乏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员,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银行风
险管理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组织保障。
(2)、银行对风险管理缺乏足够的紧迫感
在我国现行金融体制下,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最
终主体和边界并不明确,事实上是以国家信用在承担着银行风险,银行的高级经
营管理者隶属于行政序列,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家,银行商业化程度不高,对
风险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紧迫感。
(3)、银行风险管理的外部条件不成熟
由于我国缺乏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以及必要的人才、数据基础,制约了先
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的推广,进而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通过量化手段识别、衡
量和控制风险一时还难以实现。以著名的VAR模型为例,VAR是利用科学规范的
数理统计方法建立起来的风险衡量模型,但在我国的应用却存在着一些问题,最
突出的问题是数据问题,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起步较晚,交易数据非常有限,数据
期限十分短暂,这使锝VAR模型的建立及其检验相当困难。
2、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方面的缺陷
(1)、银行风险管理工具十分有限
我国商业银行从事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十分有限,特别是缺乏衍生会融l
具。作为目前西方金融机构市场风险管理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它的缺乏是我
国金融体系不成熟和银行风险管理落后的重要表现之~,这大大制约了银行风险
管理策略的选择。
(2)、银行风险定量管理落后,管理范围狭窄
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
征。我国商业银行的量化管理还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和头寸匹配管理的水平
上,风险测算统计工作还未能实现制度化和科学化,不仅在信用风险测量方面存
在工作量过大、有效性不足、外部评级资料缺乏等现实挑战,而且对市场风险、
操作风险的测量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3)、内部评级方法比较篱单,侧重于报袁数据
我国各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虽然备有侧重,但评级的基本方法都很类似,
即:先设计一套包括不同比例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指标体系,再根掘客户的
风险状况对每个指标进行打分,之詹根据给定的指标权重计算加权后的总分,以
此作为客户风险评级的主要依据。以中国建设银行客户信用评级为例,其评级指
标体系如表8、表9所示⋯。
我国商业银行这种内部评级方法采用的是简单的打分法,缺乏客观依据。比
如,16个小项的权重都是相等的(每项都是5分),而实际上,由于经营环境不
同,行业背景不同,每一个因素对不同企业的影晌也应当是不同的。由这种固定
高杰英、牵岩璞,建立我国商业银秆内部信用评级体系探析.经济前沿,2 003年,第十期,48—5
3I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Ⅸ内部评缎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权重得出的评级结果就难以准确衡量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另外,财务数据所占
的比重较大。以中国建设银行的评分标准为例,100分中财务比例就占了40分。
由于财务数据往往是企业以前业绩的反应,难以及时、准确的反映企业的现实情
况,也就更难预测企业将来的发展情况和还贷情况。
表8客户信用等级基本得分计算表
经营环境(5分)
经营设施的先进性(5分)
一、市场竞争力(20分)
质量管理体系(5分)
市场拓展和销售渠道(5分)
流动比率(5分)
速动比率(5分)
二、流动性水平(20分)
应收账款周转率(5分)
本息保障倍数(5分)
主要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经验(5分)
管理结构的合理性(5分)
三、管理水平(20分)
资产报酬率(5分)
贷款本息按期偿还率(5分)
资产负债率(5分)
销售收入(5分)
四、其他(20分)
行业的稳定性和前景分析(5分)
重大事项分柝(5分)
表9客户信用等级评定依据
i信用总得分S 市场竞争流动性管理水平其他P 说明
I等级力C L M
}AAA 70≤S 15≤C 15≤L 15≤M 不限定单项分不满
AA 60≤8<70 12≤C 12≤L 12≤M 不限定足条件的下
A 50≤8<60 9≤C 9≤L 9≤M 不限定调一级
BBB 45≤S(50 不限定不限定不限定不限定
『BB 40≤S(45 不限定不限定不限定不限定
【B S<40 不限定不限定不限定不限定
不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政策、产业政策和银行信贷政策的客户或贷款分类
【?
结果为可疑类和损失类的客户
(4)、内部评级对象不全面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客户评级的时间不长,大多数银行只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
未划贷款进行评绒(即,未考虑授信业务的债项特征)。而活跃的园际性两业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极击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行普遍采用的是二维评级体系,即既进行客户评级,也进行贷款评级。对贷款进
行单独评级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存在着诸如抵押、优先贷款等需要对特定贷款
的偿还能力和意愿进行评价的情况下,应选择贷款本身作为评级的对象,这样彳
能更准确的度量商业银行的风险敞口。
(5)、内部评级结果有待检验
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的评级结果仅用于银行内部授信额度的确定,并未对外
公开,这就使评级结果的准确性难以判断。而欧洲大多数征信国家已经建立了比
较完善的针对本国企业的中央信用系统和中央财务数据系统,以及基于这些系统
的信用评估系统。在法国,中央银行的信用局每月都向商业银行采集它们向公司
客户发放超过50万法郎贷款的信息,这使得中央银行具备了使用外部信用评级
的数据基础和检验本国银行内部评级系统的基础。
(6)、内部评级不完善,风险揭示不充分
与先进的国际性银行相比,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不论是在评数方法、
评级结果的检验,还是在评级组织结构、基础数据库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蔫
距,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内部评级在揭示和控制风险方面的作用。另外,由于会汁
信息不完备和真实性有待提高,以及缺乏衡量风险的技术方法,银行信息披露的
质量和数量方面都远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意义
1、实施内部评级法是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新资本协议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从观念到技术手段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8
%的最低资本充足率在风险量化后成为衡量国际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新标尺。
可以醴,未来商业银行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银行管理水平的竞争.而内部
信用评级体系『F可以为经营管理提供核心的技术支持。由于采用内部评级法可以
大大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敏感度及其风险管理水平,因而风险管理水平高的银行
依据内部评级法就可以提取较少的资本(具体分析见“内部评级法对我国商业银
行的影响”部分),这无疑进一步增强了风险管理水平商的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
力。不仅如此,内部风险评级体系的建立还可以促使银行准确制定各类客户的总
体风险水平及贷款限额、降低资产损失、准确计量成本、检测客户评级结果的变
动情况、确定贷款定价及准备金规模,增强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而且有助于商
业银行在经营理念、组织体系、管理手段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因此,建立内部
评级体系将全面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领先的现代商业银行的接轨。
2、实施内部评级法是适应新的监管要求的必然趋势
新巴塞尔协议代表了全球新的监管趋势和要求,商业银行只有达到了这一标
准,爿能在同趋国际化、多元化的市场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虽然新协议并未规定
世界各国的商业银行都必须使用内部评级法,但由于实施内部评级法可以在很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Ⅸ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程度上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因此巴寨尔委员会推荐有实力的、符合条
件的国际活跃银行使用内部评级法来衡量其信用风险。而且,许多西方发达国家,
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监管部门也已经明确表示要按照内部评级法的要求
来衡量本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从发展趋势来看,内部评级法必然成为今后衡
量信用风险的主要方法。
(三)、内部评级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l、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水平的变化
剥+于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来说,新资本协议框架的实施带来的挑战最先表现
在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方面。即:在新资本协议实施之后,不同商业银行之间
所需配置的资本金的差异所带来的市场竞争能力的显著高下之别。新资本协议提
供了比较灵活的、可供选择的风险衡量方式,而越复杂的风险衡量方式所需要配
置的资本相应来说就越低,从而为客观上拉大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和新兴市场商业
银行,特别是资产质量较差、风险管理能力欠缺的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提供了可
能。新资本协议提供的风险管理机制方面的选择的可能性,主要的目的是为刺激
商业银行改进风险管理提供一种激励机制,客观上达到了风险管理水平比较高的
商业银行可以提取比较少的资本的目标,这实际上直接将风险管理水平与商业银
行最宝贵的资本相挂钩,由此形成对资产质量欠佳银行的经营压力。
为了测算新协议对采取不同方法计算信贷风险及应提取的资本的影响,巴塞
尔委员会于B001年对一些银行进行了第二次量化影响的调整(QuantitatiVe
Impact Study,简称QIS2),并于2001年11月5日公布了调整结果(如表1 0所
示)。
标准法基础内部评级法高级映部评级法
信用总体信用总体信用总体
第一组6% 18% i4% B4% 一5% 5%
(;l()
第一绸1% 13%
Eu
第一组6% 18% 10% B0% 一1% 9%
簟一绸一1% 11%
其它5% 17%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此次进行的调整,不同的方法对银行应提取的资本水平有
很大影响。以G10第一组的调整结果为例,从银行为信贷风险提取的资本准备来
注表中的第一组主要包括国际上活跃的大银行.第二组主要包括规模相对较小的银行。在新资本协议下,
采取各种方法之所以比现行协议要提取更多的总体资本准备(ctmnge in overall cap【t al r。qu【re¨lents)
是由于新资本协议要求银行为操作风险提取资本准备。丧QIs2申,银行按照新资本协议,在标准法下要为
操作风险提取1 2%的赍本准备,在IRB方法下,要提取10%的资本准备。因此,在表中的overa儿一栏是加
上为操作风险提取的资本准务。
3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极法与商业JCK4f信用风险管理*
看,采取标准法的银行按照新协议的规定所提取的资本准备比1988年的协议所
要求的资本准备增加了6%,而采取基础内部评级法的银行需要提取的资本准备比
1988年的增加了14%,采取高级内部评级法的银行需要提取的资本准备比1988
年的减少了5%。
所需配置的资本金不同,对于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就会形成相当显著的影响。
仅仅以GIO第一组的调查结果为例,假设银行的授信资产总额为2000万美元,
按照1988年的资本协议,该2000万美元资产的风险权重为100%(在1988年巴
塞尔协议中,无论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如何,都要为银行给予非公营公司的贷款
按100%的风险权重来计算风险资产),银行为这一客户至少要配置2000×100%×
8%=160万美元的资本。按照上述Q182的调查结果,G10第一组中采取不闹方法
的银行在实施新协议后,为信贷风险所提取的资本水平分别比1988年的水平各
有增减。按照新资本协议框架中提出的标准法,参照巴塞尔委员会的第二次定量
调查的结果,预计为信贷风险提取的资本水平比1988年的增加6%,即为160×
L.06%=169.6万美元,假设银行的资本成本为5%,则2000万美元资产的资本成
本为169.6×5%:8.48万美元。按照新资本协议中的基础内部评级法,参照巴塞
尔委员会第二次定量调查的结果,预计银行需要为这一贷款业务的信贷风险提取
的资本水平比1988年的增加14%,即为160×1.14%=182.4万美元,假设银行的
资本成本仍为5%,则2000万美元资产的资本成本为182.4×5%=9.12万美元。若
按照新资本协议中的高级内部评级法,参照巴塞尔委员会第二次定量调查的结
果,预计银行需要为这一贷款业务的信贷风险提取的资本水平比1988年的减少
j%,即为160×95%=152万美元,假设银行的资本成本仍为5%,则2000万美元资
产的资本成本为152×5%=7.6万美元。
通过上述几种资本配置要求的测算和比较,在实施新协议后,采取不同方法
的银行将为信贷资产提取的资本准备金额与相应的资本成本都有差异。比如,采
取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的资本成_本比采取基础内部评级法的更为节省,商
业银行可以运用这一节省的部分来增加边际利润或给予优质客户更优惠的贷款
利率水平,从而极大的加强了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
而具体到不同的客户来考察,实施不同的风险衡量方法所需要配置的资本的
差异就更大。根据美林公司2001年2月的“BIS and Pacific--Rim Banks--lmpact
of New Capital Proposals on Banks in the Region”研究报告,对于穆迪评
级为A级和Baa级的非金融机构公司贷款,采取内部评级法的银行可以比采取标
准法的银行分别节省资本成本达23基点和44基点。
因此,新资本协议框架通过将风险与商业银行经营活动、资本金配置等更为
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且在采用不同的风险衡量方法时会形成相当明显的资本会
配置需求的差异,其中对于能够采用复袈的风险管理技术的商业银行更为有利。
新资本协议的这一内在特性在商业银行争夺风险评级较高的优质客户时表现得
更为明显。这也就意味着,风险管理能力强、资产质最较好、客户基础相当优良
的管理水平更高的商业银行在新资本协议框架下能够节省相当多的资本金,从而
首都经弃贸易走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缎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Ⅺ
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明显的主动。
2、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体制的变革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入世后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远不止
表面上的资本充足水平的变化,丽是以满足最低资本要求为表象的内部风险管理
体制的变革。变革的取向应该是建立一个能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应对各种风险的、
稳健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而这个理想的风险管理体系必须牢固建立在制度
和技术两个平台之上。
制度平台是技术平台的基础。风险管理的最终效果取决于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是否健全,管理流程是否合理,管理政策是否到位,以及是否具有良好的风险管
理文化,而组织架构、管理流程、管理政策、乃至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都是风险
管理制度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除了制度平台的建设以外,在国有商业银行中,技术平台的建设也容易被忽
视。鉴于内部评级法对数据积累的要求极高,国有商业银行要想在将来若干年后
实施内部评级法就必须从现在开始积累相关数据。在内部评级体系完善、数据准
确的基础上,资产的预期损失可以通过客户违约概率、特定违约损失率与违约敞
r:l的乘积计算出来。内部评级法除了要求商业银行知晓整个资产的预期损失之
外,还必须根据损失的历史数据利用统计工具(Value At Risk)来推测资产组合
的未预期损失。如果国有商业银行能够测算出整个资产的预期损失和未预期损
失,就意味着可以在风险度量、贷款定价、经济资本配置与绩效考核等各个方面
实现资产组合管理。在风险度量方面,不仅可以测算出单笔贷款的风险对整体资
产组合风险的边际影响,而且可以实现在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客户、
不同贷款品种相关性的基础上进行整个资产信用风险的分散,规避那些原本不应
该承担(或者说是可以分散掉)的风险:在贷款定价方面,单笔贷款的价格(利率
水平)中除了要反映贷款成本和合理的收益外,还将准确弥补预期损失和未预期
损失,真正体现“高风险、高定价、低风险、低定价”的原则,通过市场价格引
导资金流向高端客户群:在经济资本配置方面,如果确定出银行全部资产的预期
损失,就明确了足额提取呆帐准备金的数额。如果已知资产的未预期损失,就可
以相应地配置经济资本,真正做到在稳健应对风险的前提下的安全经营。此外,
在充分计提呆帐准备金和经济资本配置合理韵前提下,对分支机构进行扣除风险
以后的收益率考核(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将变得可行。这种考核
办法充分考虑了收益中隐含的预期损失和未预期损失,确定出每个分支机构附加
的经济价值,从而在整个银行层面提供有效的资本预算基础和激励性补偿,避免
了单纯根据绝对指标进行考核所产生的诸多弊端。
在以上要求全部达到以后,国有商业银行将不仅可以满足新资本协议监管体
系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更为关键的是将实现信用风险管理由传统方式向现代管
理体制的质的飞跃。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同时也指明了国有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未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四)、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技术要求
1、建立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系统
根据内部评级法的基本要求,银行首先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内部评级系统,
该系统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要点:第一,保证风险评级过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评级系统应包括模型建立、数据收集、风险分析、损失量测算、数据存储、返回
检验等全部过程。同时,银行应具备一套客观和统一的评级标准,并证明其使用
的标准涵盖了所有与借款人风险相关的因素。第二,内部评级应基于二维评级体
系。一维是客户风险评级,以违约概率(PD)为核心变量;另外一维反映债项风
险评级,以违约损失率(LGD)为核心变量。第三,实现信用风险的级别细分。
这样不仅可以使银行更加准确地测算所要承担的风险和所需配置的经济资本,还
可以使不同的客户评价人员对同一组客户做出~致性分析。
(1)、有效的内部评级系统应包含的要素
从活跃的国际性大型商业银行的经验来看,内部评级对于信用风险管理的作
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为管理者进行风险决策提供参考:为客户综合授侍
提供依据:为金融工具价格的决定提供重要依据;为提取坏帐准备金及经济资本
的分配提供基础。一个有效的内部评级系统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1:
①评级对象的确定
大多数国际性商业银行均采用二维的评级系统,即既对债务人进行评级,叉
对债项进行评级。前者是对借款人或交易对手的综合财力进行评价,即对借款人
偿还非特定债务对外部支持的依赖程度的综合评估;后者则需要根据不同债务工
具的具体特点,如抵押品特征、优先(次级)结构等,对特定债务的偿还能力进
行评价。当然,也有一些商业银行采用的是一维的评级系统,即仅对借款人或交
易对手进行评级(但在实际进行评级的具体过程中,很多银行也都考虑了每笔授
信业务的债项特点)。我国商业银行采用钧是综台考虑信用等级和贷款方式的评
级系统,但仍与国际性商业银行采用的二维评级系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比如,
割裂了贷款方式与信用等级之间的关系,混淆了两者对评级结果的影响等。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参照活跃的国际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依照新巴塞尔协议中关
于内部评级法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重新安排、设计内部
评级系统。
②信用级别与评级符号
虽然各个商业银行所确定的信用级别和相应韵评级符号有所不同,但都具有
一个共同特点,即一个功能良好的评级系统应能将不同资产的风险进行充分区
分。从国际经验来看,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等级大多分为九级:AAA、AA、A、BBB、
BB、B、CCC、CC和C级。一般来说,BBB级(含BBB级)以上是贷款等级。商业
银行不能批准信用等级在BBB以下客户的贷款申请。若贷后检查发现借款企业的
信用状况发生了变化,商业银行就会据此变动借款企业的信用等级。当借款客户
罗平,外部信用评级与内部信用评级体系,中国金融出版社,2 004年2月,第一版,l 96—20 2
37
首都经济贸易太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缎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的信用等级下降到BB(含BB级)时,商业银行就应立即采取措施,以保证银行
贷款的安全。我国商业银行也应当借鉴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的经验,重新设计信用
级别,并将新设的信用级别与外部评级的信用级别进行关联匹配,以利于具体授
信业务的风险衡量及复核。
③评级方法
国际性大型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统计为基础
的方法,二是以专家判断为基础的方法,三是有约束的以专家判断为基础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仅以统计为衡量基础,很少考虑专家意见等定性分析;第二种方法仅
以专家判断为衡量基础,一般较少考虑统计模型结果:第三种方法是前两种方法
的中和,而且更偏重专家判断。以上三类方法可以看作从依赖定量技术的一端到
依赖定性分析的另一端的连续过程中的三个不同点。有些银行使用的是第二种方
法,即完全不使用统计模型,主要依靠信贷专家的主观判断。有少数银行使用第
一种方法,即以统计模型(如违约率模型)作为评级的惟一基础。而大多数国际
性商业银行采用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评级方法,即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
方法。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更应重视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与丌发,并在条件
成熟时推出统计模型以促进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
④评级所要考虑的因素
由于影响借款人偿债能力的因素是多方愿的,因此大多数国际性商业银行在
评级时除了考察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负债情况、经营情况、盈利能力卸
资产的流动性等因素之外,还会考虑经济周期的影响、所在行业的特点、市场竞
争态势、管理层素质、产权结构等多种因素,以综合评价借款人的偿债能力。焉
要指出的是,行业分析在以定性分析为主的评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不
同行业的发展前景、市场结构和主要风险因素都备不相同,只有通过行业比较,
彳能比较客观的估计不同行业借款人的实际信用风险水平,并使不同行业的信用
评缴具有可比性。为此,。些国际性商业银籽非常重视对行业的研究和跟踪分析,
并按不同的行业分别设立机构,每个行业机构下设置行业评估专家组、风险评估
专家组、客户经理组和业务处理组。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应借鉴这一经验,成立相
关的研究考评机构,使评级系统可以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
⑤实际违约率和损失程度的统计分析
在长期的业务开展和内部评级过程中,国际性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借
款人和交易对手的数据资料,这包括特定借款人或交易对手的历史违约情况、违
约损失情况等。根据这些历史数据,商业银行就可以对每一信用级别的实际违约
率和损失的严重程度进行估计,从而检验内部评级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并不断
提高内部评缴的质量。
(2)、加强对内部评级系统的管理
①建立独立的信用评级系统
信用评级工具的应用十分广泛,其使用必须处于强有力的控制之下,i西须明
确信用评级系统的管理和维护的中心部门,用予收集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返回
首都经济贸易大擘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b
测试,修改模型参数,并确保营运的一致性。同时,这个部门还应当独立于各个
业务部门,具有相当的政策权威,以保证风险衡量的准确性和风险之间的可比性。
②建立统一的系统操作指南
操作指南应包括评级流程、评级频率、系统结构、职责分工、信息采集、用
户分类、权限管理以及特殊处理等。尽管信用评级能提高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
门对信用风险认同的一致性,但仍需要经常对风险级别进行检查.专业人员会通
过独立的模型对某些特殊情况进行监测。
③将重新评级的频率与预期损失联系起来
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借鉴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将重新评级的频率
与预期损失联系起来,而且对影响评级结果的特殊事项进行明确的规定。当贷款
发生展期、借新还旧等非正常情况时,就应当重新进行评级。一般来说,重新评
绒的次数越多,预期损失就越高。
④实时更新评级的集成数据库
商业银行应当至少每年对评级进行一次审核,另外,对借款人进行跟踪复评
的次数应取决于借款人的风险程度。比如,对有问题的贷款客户,商业银行应进
行经常性监督,而对于风险很小的贷款客户,则应适当减少审核次数。
⑤重视返回测试
信用评级体系对未来损失预计的准确与否关键在于模型的可靠性。而要提高
模型的可靠性,就必须将在历史数据申推导的模型在实践中进行多次返回测试。
这样才‘能将模型修正到更加接近实际的状态,才能更准确的计量信用风险。
2、积累大量高质量的数据
内部评级法建立在精确计量模型的基础上,因此对数据的质量和数量都提出
了很高的要求。对于使用基础内部评级法的银行,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必须具备
j年以上的历史数据来估计并验证违约概率;对于使用高级法的银行,必须有7
年以上的历史数据来估计违约损失率LGD。巴塞尔协议同时要求银行评级的历史
数据必须加以保留,作为系统完善和检验的基础和依据。
3、系统的检验、升级与维护
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内部评级的方法经过严格的统计检验,不仅仅要求样本
内一致,而且要求样本外预测精度高。银行应对内部评级系统进行经常检查和更
掰,并进行标准化程序后评价,以保证系统的实时性和正确性。上述条件所包含
的技术参数必须经过监管当局技术确认,同时满足新资本协议关于信息披露的具
体要求。
4、选择适当领域逐步引入量化分析技术
尽管信用度量模型有着非常广泛的适用性,但我国商业银行出于受实际情况
首都经舟贸易太学项士学位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陆管理*
的限制,目前还不可能采用该模型对所有的企业客户进行信用风险评估。不过我
国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在适当的领域(如对金融同业客户的分析和外汇资金运作方
面)先引八信用风险量化模型.从而逐步适应以模型辅助决策的科学管理方式,
逐步提高信用风险评估技术和管理水平,以便分阶段、分步骤的建立信用风险量
化评估体系。在条件满足时.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在信用度量模型的基础上,开发
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以最终实现信用风险管理的科学
化、标准化和制度化。
当前国际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越来越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存
个体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重视投资组合的分析度量和边际风险贡献度的考察,注
重持续性的信用状况跟踪监控和动态管理。蚪渣打银行为例,其信用风险管理的
主要工具就包括了信用风险评级系统、则务分析管理系统以及自行开发的风险旧
整定价模型这三大系统。其中,风险调整定价模型作为渣打银行信用风险量化控
制和管理的个重要1二具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目前的信用分析
和评估技术基本上还处于传统的比率分析阶段,这难以适应新形势F信用风险管
理的要求。我国的商业银行虑当明确,引入信用度量模型必将是‘个逐步深入的
过程。从对单笔贷款信用风险的计量到整个投资组合信用风险的分析,再鲺边际
胍险贡献度的分析,所要求的数据的深度和广度是逐步递增的。随着我国商、J,
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信用资料数据库的逐步完善和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我国商业银彳亍信用风险量化管理的技术和水平必将有长足的进步。届时我国商业
银行完全可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信用度量模型的基础.E,逐步丌发卅适合
于我国实际需要的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和内部评绒体系,从而适应更为严格和
全面的风险管理要求。
5、发展信用评估中介机构,完善外部信用评级体系
发展信用评估中介机构,完善外部信用评级体系可以为发展商业银行信用风
险评估技术奠定坚实的基础。西方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一般都是将公开市场要素
作为跟踪借款人信用风险水平的指标,比如信用度量模型在其操作过程中就非常
依赖信用转移矩阵。而目前我国的信用评估中介机构才刚刚起步.覆盖面小,公
信力、权威性都较弱,这使得市场指标不能成为及时反映借款人经营状况和信用
胍险变化的有效信号。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发展我国的信用评估中介机构,强化
其独立性,并进一步发挥这些机构在专业性信用等级评估和客户信用征集业务力
面的积极作用.使其能更好的提供客观、公正、及时的客户信用等级评估资料.
增强市场信号的有效性。
另外,还可以将外部信用评级结果和银行内部评级相结合。我国商业银{j可
以借鉴澳太利亚银行的做法,中型企业的授信业务和零售业务以内部评级为主,
大型企业的授信业务采用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相结合的方法来度量风险。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衄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五)、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制度要求
从发展方向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必然会创造条件逐步实施新资本
协议。事实上,新资本协议的深远影响远不止表面上看到的资本最低要求或是资
本充足率达标,对于更多银行来说,是以满足最低资本要求为内容之一的内部风
险管理体制的变革。例如,若要实施新资本协议,则必须具各两个基础性的条件,
即技术条件和制度条件。而制度条件是技术条件的基础。内部风险管理制度能否
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这既包括合理的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流程,也包括良
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根本上取决于风险管理能力的综合提高。因此,商业银行如
果能够积极实施新资本协议,就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推进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的提高。
1、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比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更进一步,“完善”可以停留在形
式上,而“有效”则意味着既要有完善的形式又要充分发挥风险管理机能。目前,
我国很多商业银行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造,甚至上市交易,具有了形式上的公司治
理结构,但由于不具备有效的监管制约机制,其中有些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意
识还很薄弱,致使商业银行处于高风险的陷阱之中。因此,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比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更重要,要提高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和风险管理能
力,必须从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开始。
2、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
在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基础上,应明确监事会、董事会的职能分工,对董事
会而言,主要是要制定明礁的经营战略和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战略包括风险
管理的目标、风险管理的原则、风险可承受区间,负责资本金的管理,即估算发
展目标,预测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的缺口,规划资本的最佳结构并提出筹资方案,
确定资本金在经济区域、业务主线及不同行业之间的配鹭,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长
期投入进行规划。董事会依据经济环境和银行的市场定位,制定中长期的经营战
略,在此基础上,依据主要股东的风险偏好,确定投资回报目标,制定银行的M
险管理战略。银行的高级管理层依据蒸事会制定的经营战略和风险管理战略,负
责银行的经营管理,工作成效由董事会考核。
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相互独立的立体风险管理体系,
即所有者从外部对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检测,高级管理层对分支机构的业
务风险、管理风险进行实旌控制,董事会通过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全行的胍
险进行全面监测,尤其是高级管理层的道德风险。银行高级管理层则建立另一套
风险控制框架,实行风险的自我控制与管理。一是设立对业务风险进行控制的管
理部门:二是设立对业务部门、管理部门的备类风险进行全面管理的部门,如稽
核部或内部审计部.对CEO负责。以美洲银行为例,分设了客户经理部门、市场
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缏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经理部门,前者负责联络客户,了解需求,解答疑难;后者作为职能部门,负责
产品设计、手续办理等;为控制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风险,又将风险经理分为
业务风险经理和职能风险经理,前者负责管理具体客户、具体业务的信用风险和
市场风险,后者则负责监测和管理银行的整体风险(包括职能部门的操作风险、
道德风险)。
3、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
独立的、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可以从三个层次的风险管理和三级经营单
位的风险控制这两个层面来理解。三个层次的风险管理包括:董事会下设风险管
理委员会,负责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制度的落实;下设战略规划委员会负责银行
的经营战略、资本余管理、机构设置,具体工作由规划发展都负责。监事会(监
督者)下设风险监督委员会,负责银行整体风险监测,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督促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对董事会成员、银行中高层管理人员、关
键岗位人员的道德风险进行监测,具体工作由风险审计部负责,必要时可外聘审
计师。高级管理层(经营者)下设风险管理执行委员会,通过风险管理部集中管
理各类风险,设立独立于经营管理系统之外的稽核系统,蠊控辖内所有机构和业
务的风险,直接对总行行长负责。
三级经营单位的风险控制包括:1)在总行,行长是首席执行官,负责全行的
胍险管理,下设风险管理执行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信用审查委员会、
胍险管理总部、稽核部。风险管理执行委员会是全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协调及议事
机构,以董事会的风险管理战略为依据,细化并落实全行的风险管理政策;通过
风险管理总部集中管理全行风险,包括制定风险管理指引及组织实施。资产负愤
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全行流动性管理的匿标和政策,具体工作由计划财务管理部
负责;稽核部负责所有业务和风险管理的含规性审计。2)在分行,分行作为二
级法人,是风险控制前站,总行可以借鉴扁平化管理模式,实行风险的垂直管理。
总行对分行行长实施风险问责,并向分行派出副行长级的风险管理官,协助分行
行氏管理风险,向分行委派信贷审核主管、财务主管和稽核主管,工作上对总行
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3)在支行,支行是业务拓展和结算服务机构,分行
向支行委派会计经理,控制营业部的会计风险和财务风险。
由此形成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由外对内钧横向监控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
各风险管理部门权责明确,促使风险管理体系独立、高效运行。
4、整合信贷流程
内部评级体系的完善不仅仅在于引进数量模型,还在于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流
程和组织架构的改革,否则内部评级法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内部评级人员应独
立于具体项目的信贷管理人员.以保证其客观性。内部评级为决策部门提供授信
建议,为具体的贷款项目进行风险定价以及相应准备金的提取。相应贷款信息应
首郝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及时进入数据库,以便内部评级人员对模型进行修正。此外,内部评绒还可以进
行风险绩效考核和信用衍生品的创新。
5、完善授信业务授权机制
(1)、完善贷款审批制度
图11商业银行信贷流程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对一笔贷款业务,首先由客户经理负责初步调查并给出授信与否的建议(客户
经理没有审批权,但要对调查信息及建议负责);信贷分析人员根据客户经理的
信息做出分析并给出信贷报告(必要时信贷分析人员可以提前介入同客户经理一
起调查);贷款审查表决会议是授信业务的最高决策部门,负责根据风险管理委
员会制定的信贷政策审批信贷分析人员的报告并在权限内发放贷款。为制约个人
权力,行长在贷款审查会上无投票权,同时会议不以部门形式出现,人员由各业
务部门和风险监控部门人员组成。
(2)、实施信贷执行官负责制,严格信贷风险管理责任
在信贷风险管理部门下设信贷执行官,形成独立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总行
的执行官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分支行的执行官由总行执行官任命,对总行执行官
负责,执行官在贷审会中拥有“一票否决权”,这就使得信贷管理系统独立于经
营管理,各级执行官成为资产质量的完全责任人,从而形成了由上而下的权责剥
等的信贷风险责任体系。实行信贷执行官负责制不仅有利于信贷资产质量责任的
层层落实,还有助于逐步培养形成一批专家型的高级信贷管理人才。
6、加强部门协调
风险管理的工作在部门,落实在基层,行动在员工。因此,为保证风险控制
的连续性、有效性,要确定所有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要从人力资源配置的
高度对每一个部门进行定岗、定责、定职、定编、定人,将风险控制责任落实到
每一个岗位和人员。在此基础上,注意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在对风险管
理和业务经营实施“决策分离、平行作业”的前提下,银行各部门应改进工作作
风,加大业务产品、客户等信息的跨部门的横向流动,既保证风险控制部门的独
立性,又强化风险控制部门之间及其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起密切的横
向协调机制和纵向报告制度,加快业务、产品、客户、政策等风险管理信息的传
递,避免相互推诿而延误风险监测与处理的时机。通过部门的相互配台来提高风
险管理效率并促进业务发展。
7、培养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
加大风险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以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来吸引风险管理的
专业人才,强化风险管理人员的分工与协作意识,应招聘或培养有证券、保险、
信托等多种从业经验的人才,建立高素质、复合型的风险管理队伍。加强对金融
交叉产品的风险识别、度量和控制的研究,致力于精干、高效、全面的风险管理。
鉴于国内银行与国际先进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差距较大,对于缺乏相应风险管理
专爿‘的关键岗位,可聘请国外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专家,以加速我国商业银行风
险管理的进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丈《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Ⅺ
8、营造高效的风险管理文化
一个信贷组织可能会设立非常复杂的政策及程序,通过检查、报告等手段来
控制其风险承载。但是如果该组织缺乏一个良好的风险文化内核,所有的政策程
序都将会是徒有形式。金融机构信用管理的失败,往往并不是因为机构缺乏这样
的政策和程序,而是因为其占主导地位的企业文化不能使这些系统、政策和程序
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在实现由风险控制向风险管理的转变过程中,除建立完善
的组织框架之外,还应当加强全体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中高级管理人员,
尤其是分行行长的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端正经营理念,正确认识业务
发展和风险管理的辩证关系。加强业务一线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与控制隧力,
切忌忽视风险的市场拓展。风险管理人员不能单一的就风险谈管理,而应在研究
市场、研究业务的过程中研究风险及风险管理。在此基础上,培养与业务发展棚
咖调、相促进的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文化。
9、加强外部监管,强化信息披露
公丌的信息披露既是对银行内部评级的外部监管,又是对银行内部评级的督
促。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仅有上市银行依据证监会发表的《商业银行招股说明书
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商业银行财务报表附注特别规定》和《商业银行年度报
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的要求公开披露了部分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容,包括资本
结构、资本充足率、贷款质量、贷款集中度、呆帐准备金计提等方面的信息。其
他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的公开披露甚少。
强化信用风险信息披露,就应当明确披露主体对信息披露的责任,严格要求
备商业银行遵守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颁布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自0
规定,披露信用风险暴露、信用风险管理、信贷质量和收益的情况,包括信用Jxl
险管理的政策、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资产风险分类的程序和方
法、产生信用风险的业务活动、信用风险的分布状况、信用风险集中度、逾期贷
款帐龄分析、贷款重组情况、资产收益率等情况。另外,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
方面的法律法规.将关于内部评级、信用风险敞口计量、各种信用风险缓释技术
(如抵押、担保、保险等)方面的信息都纳入信息披露的法定内容之中。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Ⅸ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结论
信用风险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银行大量的不良资产和入世
后所面临的国外银行的激烈竞争,使得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成
为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借鉴国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先进经
验以提高我国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结论就建立在
借鉴国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技术和制度这两方面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首先,在技术方面,本文概述了西方信用风险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洋
细探讨了信用风险的量化模型和内部评级法。通过比较分析,笔者认为,信用度
量模型、KMV模型和宏观经济模型在对风险的定义和模型的使用条件方面各不相
同:而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鉴于信用度量模型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和我
国客观市场条件的限制,信用度量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具有更重要的
借鉴意义。
其次,在制度方面,本文从实证方面入手详细分析了国外商业银行的信用风
险管理框架,并总结了它们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其一,我国商业银
行应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组织框架方面的先进经验,建立董事会领导下
的风险管理机构,并强调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其二,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
外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授权机制方面的先进经验,逐步采用个人负责制的风险管
理审批模式,并实施差别授权、动态调整。其三,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外商业
银行在风险评级体系方面的先进经验,采用科学的二维评级系统,对客户和债项
均进行评级。
由此得出结论,鉴于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的技术方面和制度方面都
与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实施内部评级法必然会对我国
商业银行产生巨大影响。它不仅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及其市场竞争
力,更重要的是,它会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制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而
变革的方向就是要建立一个能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应对各种风险的、稳健的风险管
理体系。这一体系必须建立在技术和制度两个平台上,并且制度平台是技术平台
的基础。从技术平台角度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应建立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内部评
级系统,积累大量高质量的数据,注重对系统的检验、升级和维护,发展信用评
估中介机构,选择适当领域逐步引入风险的量化分析技术,并在条件成熟时开发
我国的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从制度平台角度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应建立有效
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整合信
贷流程,完善授信业务授权机制,加强部门协调,培养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
营造高效的风险管理文化,并加强外部监管、强化信息披露。由此可见,虽然我
国商业银行在近期尚不能全面实施和推广内部评级法,但鉴于它对商业银行服险
管理的重要意义,我国商业银行仍应加大力度,从制度和技术两个层面积极创造
条件,争取早日实施内部评级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后记
时光荏苒,三年的硕士研究生生涯&口将结束。临近毕业之际,回首走过的道
路,我深深的感到我学业上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老师、同学的关爱。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王曼怡老师。她对学术研究严谨认真的工作作胍令
我受益匪浅,她的多个研究项目引领我进入金融研究的殿堂,并激发了我对商业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关注。从论文的整体框架到具体细节,我都得到了王老师的
悉心指导。王老师以渊博的知识、严谨的学风和高尚的师德风范时刻影响着我,
能师从王曼怡教授,我深感荣幸与自豪。
我还要感谢贾墨月老师和庹国柱老师,他们以渊博的知识、执着而乐观的态
度引领我不断进步。在此,我向几位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同时,我要感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处的各位老师,在这三年的求学期
11_IJ,王福扬老师、冯丽清老师、周健老师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给了我无
微不至的关怀。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我经常和同学们进行学习辩论和案例研究,这极大的=仁
寓了我的学术思维与视野。在此,我真诚的感谢所有给予我关心、支持和帮助的
同学。
我还要忠心感谢各位评审专家和答辩委员会老师在百忙之中赐教于我。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在背后的默默支持使我能安心求学。
文章尚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盂盈
2005年3月23日于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l、Merton,R.C,On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Debt:the Risk Structure 0l
Interest Rate,Journal of Finance,1974 June,pp.449—470
2、Black,F.and Scholes,M.,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Journal of Politieal Economy,8i 1973,PP.637—659.
3、Niekell et al,Stability of Rating Transitions,Paper Presented at the
Bank of England Conference on Credit Risk Modeling and Regulatory
Implications.1998.
4、Wiison,T,Portfolio Credit Risk,Risk Magazine,September and Oetober
1997.
j、Aitman, E.I, Financial RatiOS,DiseTiminate Analysi 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ournal of Finance,September 1968
PP.589—609.
6、B1tim,Jurg,and Martin Hellwig,The MacroeconomiC Implications o}
Capital Adequacy Requirements for Banks,European EconomiC Rev ie、v.
V01.39(1995),Pp.739—749.
7、A1tman,E.I and D.L.Kao,The Implication of Corporate Bond Rating Dri fL
Financial Analyst Journal,May 1992,PP.64—75.
8、Gorton and Santonmero。Market DiSCip!ine and Bank Subordinated Debt、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February 1990,PP.117-1 28.
9、A1tman,E.I and V.M.Kishore,Defaults and Returns on High Yield Bond:
AnalySiS Through 1997.Working Paper,NYU Salaman Centrb,,January 1997.
10、Brinbmann,Emile J.,and Paul M.Horvitz,Risk—Based Capital
Standards and the credit and banking,V01.27(August 1995),PP.848—863.
1 1、Nickell,Pamela,WiiIiam Perraudin and Simone Varotto.Stabili LY
of Transition Matrices,Journal of Banking and Pinance,24(1&2)2000,
PP.203 227.
12、A1tman,E.I,Measuring Corporate bond Mortality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Finance,September 1989,PP.909~922.
13、AItman,E.I,The importance and subtlety of credit rati ng migration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8,PP.123I一1247.
14、RiskMetrics Group,CreditMetrics—Technical Document,New York,
1997.
15、
16、
l 7、
RiskMetriCS Group,Risk Management,A Practical Guide,1999.
KMV Corporation,Modeling Default Risk,Mimeo,1997.
KMV Corporation,Valuation,EDFs and Valuing Cash Flows,MimeG
48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住论文《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1999.
1 8、A1tman,Saunders,Credit risk measurement:Developments over the
last 20 year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l 1998.
19、BIS,Credit Risk Modeling: Current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s,
2000.
20、Anthony Saunders,Credit Risk Measurement:New Approach to VAR a眦l
Other Paradigms,John Wiley&Sons,Inc.1999.
21、Chirinko。R.S.,and G.D.Guill,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Credit
Risk in Depository Institutions:Toward Regulatory Reform,Journal 0f
Banking and Finance,No.15,1991,PP.785—804.
22、王曼怡,金融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
版,105—112。
2扎章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兼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19—28。
24、李扬、刘华、余维彬,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技术和实践,经济管
理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37—42。
2j、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6月,第
版,187—195。
2n、朱剑峰、h素,西方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现代商业
银行,2004年,第9期,44—46。
27、陈意,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2002年4月。
28、罗平,外部信用评级与内部信用评级体系,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月,第一版,196—202。
29、陈忠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市场和机构的理论、模型与技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舨,163—189。
:{(J、考埃特、爱特曼、纳拉亚南著,石晓军、张振霞译,演进着的信用风险
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3l、桑德斯著,刘宇飞译,信用风险度量:风险估值的新方法与其他范式,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24--65。
32、查尔斯·w·史密森著,应惟伟、王闻、时萌等译,管理金融风险:衍生
产品、金融工程和价值最大化管理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第一版,481—499。
:投克拉法著,綦相译,信用衍生产品和风险管理:含信用风险模型,机做
工业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276—283。
:{4、巴特勒著,于研、刘丹丹、陈勇译,风险值概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第一版,246—259。
:{j、菲利普·乔瑞著,张海鱼等译,VAR:风险价值——金融风险管理新标准,
中信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52—66。
49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鄙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36、洛尔、博罗多夫斯基著,陈斌译,金融风险管理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年11月,第一版,537—566。
37、盂阳,银行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分析与借鉴,2003年12月。
38、国际清算银行编,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译,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文献
汇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39、杨子键,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lO
月,第一版,136—145。
10、赵其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226—239。
ll、倪锦忠、张建友、闻玉璧,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因金融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一版,99—129。
-I!、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
’t3、吴锋,我国银行业实施内部评级法的挑战与对策,新会融,2004年,第
八期,12一15。
1 1、高杰英、李岩璞,建立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探析,经济前沿,
州()3年,第十期,48~51。
lj、陈建华、唐立波,浅析我国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建立,会融研究,2002
年,第九期,88~93。
m、李银珠,风险管理的基础:构建商业银行内部风险评级体系,武汉金融,
2004年,第六期,27~29。
盯、陆晓明,银行风险管理的警种——从美国一系列公司危机看银行信用肛l
险管理,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九期,4~8。
l^. 沈沛龙、任若思,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和方法的比较研究,经济科学,
2002年,第三期,32~40。
队詹向阳、张兴胜,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与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p
国金融,2001年,第七期,53~55。
j0、徐振东,《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研究——不同方法下银行信用风险资本要
求的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十二期,17—24。
jl、曹{汀楠,从新巴塞尔协议看内、外部评级法的应用,中国金融,2004年,
第十一期,45--46。
j!、曾华、胡顺伟,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建设的思考,新金融,
2004年,第十期,32~35。
j文叶耀明、李奕滨,接轨国际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的思考,上海金融,200{
{F.第三期,33—35。
5 1、文忠桥、曾刚、王芳、郭卫文,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违约率研究,
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十一期,20一24。
jj、武剑,内部评级系统的数据管理,中国会融电脑,2004年,第十⋯期,
26一:j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