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10342我国商业银行规模与效益的关系研究

东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规模与效益的关系研究
姓名:骆月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周勤
20050301
东南大学碗}.毕业论文中豆=摘受
我国商业银行规模与效益的关系研究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业的银行规模和效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讨论
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的规模扩张的原因和影响,指出商业银行业的合理边界,并对
我国不同规模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本文利用国外研究银行规模的模型和方法,结合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有针
对性地构建了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特征和环境的数据模型,通过对这些模型的分析
得出了相关的结论,并利用现有的数据对我国商业银行业的规模情况进行了说明
和论证。
文章首先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业现状,我国商业银行市场是国有独资银行寡
占的寡头垄断市场,同时正在经历一种从高度垄断到竞争程度不断增强的变化过
程。对银行业的规模扩张情况以及扩张的效用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成本模型的
运用,讨论了我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性。结果发现银行业的大小银行在近几年来
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扩张,但扩张的效果不佳。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我国银
行业管理者存在规模偏好这一论断,通过构建银行业的一系列古诺模型并对其进
行分析,认为在银行管理者存在规模偏好的条件下,银行规模必然会超过银行利
润最大化所要求的水平。随着银行业的发展,新兴的股份制银行规模将进一步扩
大,而风险因素的存在将对这种扩张起到牵制作用。接着本文讨论了我国银行业
的最佳有效规模,通过分析各类银行的特点并构建一个分割的贷款供给市场模
型,得出我国银行业的大小银行可以稳定并存这一结论,并给出了我国银行业大
小银行发展方向的建议。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章前言提出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回顾银行规模和企
业边界方面的重要文献并对全文进行了概述。第二章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业管理者
规模偏好的原因和效果。第三章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规模扩张情况。第四章分析了
我国商业银行边界的相关问题。最后的结束语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以后
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银行规模、效益、扩张、管理者规模偏好、银行边界
东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英文摘要
RESEARCH IN THE RELATIoNSHlP ABoUT SCALE
AND BENEFIT oF CoMMERCIAL BANK lN CHINESE
Abstract
ne purpos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analyze the reason and effect of the scale
expansion of our bank industry at the present stage,to point out the reasonable
boundaries of the Chinese commercial bank industry and to make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o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based on their
scales.
T11is dissertation availed of the models and methods of overseas bank seale
research and made reference to the native research results.it builded quantitative
models especially designed to fi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nvironment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and made conclusions through analyzing these models.It also
explained and demonstrated the scale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with the existing
data.
It started from introducing the status in quo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
industry,analyzed the condition and results of the scale expansion of our commercial
bank industry and t11en discussed it's economic effect.The conclusion is that all the
banks in our bank industry have gone through expansion of different levels,but the
results tend to be unsatisfactory.On that basis,it made the judgment that the executive
level in Chinese banks had scale preference.Throu醢building and analyzing a series
of Coumot Models of Chinese bank industry,it reached the conclusion that bank
scales are bound to exceeding the ideal level when banks get maximum profits in the
condition that the executive level has scale preference.
Winl the development ofthe bank industry,the scales ofthe newly developed
joint—stock banks will ful-ther expand.However the existing of risk factors will
contain the expansion trend.Then it discussed the optimal scale of Chinese bank
industry.Thl"oU幽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nks of different size and
building a loan supply market model,it reached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banks of
different sizes in our nation can stably coexist and made suggestions on their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e structure is as below,Chapter 1 raised the main subject that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explore,it looked back on the important literatures about bank
scales and enterprise boundaries and summarized the whole dissertation.Chapter 2
analyzed the reasons and results of the executive level—scale preference of Chinese
TT
东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英文摘要
commercial bank industry.Chapter 3 analyzed the process of scale expansion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Chapter 4 analyzed the pertinent issue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 boundaries.At last it sBInlIlarized the research result of the whole
dissert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matters for further study.
Key words:bank scale,benefit,expansion,executive level—scale preference,
bank boundaries
Ill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旋!鱼日期:—堂曼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
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
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
括刊登)授权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
研究生签名: 塾金导师签名:固期:。扔.弓
查壹茎兰竺主兰、业兰塞墨二兰塾童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我国商行规模经济与效益关系问题的提出
本文讨论的是我国商业银行规模与效益的关系问题,首先对商业银行规模与效益的概
念作一个界定。客观地讲,要从理论层面严格而又准确地界定商业银行规模,并不容易,商
业银行规模本身是一个内涵复杂而且抽象的概念,其含义既包括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从业人员
的多少,总资产和存贷规模的大小,咀及中间业务规模的大小和商业银行资本金规模的多少
等量的指标,也包括盈利水平的高低和市场份额大小、市场控制力强弱等质的范畴。本文所
讨论的银行规模,基本上用总资产和存贷规模这两个量的指标来衡量。效益这一概念所包含
的内容更加广泛,国内相关文献更常用效率这一词来进行研究,说起银行效率往往使人联系
到与管理等因素相关的x效率,由于本文的研究并不仅仅限于管理层效率,还包括经营绩
效、产品与服务的更新、技术创新等各个方面,因此这里用效益这个词来进行总体概括。总
的说来,本文研究的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与以上提到的各项效益之间的关系及其相
互影响。
在20世纪中叶以前,经济学中的主导观点是:大企业是有效率的,因为他们自身具有
一定规模,规模成为效率的代名词,企业的大型化成为经济发展的方向。20世纪初,以福
特汽车为代表的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出现,更使人们相信企业的大规模经营是大势所趋。随着
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我们知道企业的规模是存在极限的,一旦超过这个极限,会导致企业运
行效率的下降。从新中国建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直处于短缺经济状态下,在庞大
的市场需求推动下,每个企业都尽自己所能扩大产量,扩充规模,那时企业大就表示竞争力
强。改革开放后,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企业间的竞争加剧,对于
规模的要求也不再只限于规模的单方面扩大,而是要有效率的扩张,因此经济学上的规模经
济一词被经常提起。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企业是市场的替代。企业的建立发展要考虑交易费用。企业
是有边界的,不是越大越好。企业应根据行业、市场、地域等不同而选择最佳规模。例如,
美国的制鞋、纺织行业,中小企业盈利能力一般都高于大企业,而对于汽车等制造业的企业,
则是大规模的企业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企业规模的扩张应与相关的产业联系起来,不应
一概而论。此后,经济学家开始利用产业集中度等相关指标来描述产业特征,并根据产业的
不同特征划分产业类型来对企业规模进行研究。现阶段国内对于各个行业的规模研究已经有
很多,比较典型的是汽车行业、电子行业等。
银行业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它属于服务业的一种。根据现代经济学观点,银行业属于
规模递增性质的产业,产业的集中、规模的扩大对于降低银行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增
强银行的预险能力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外对于银行业规模经济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
但由于我国银行业的特殊性,相关研究还停留在一定的阶段上。
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的银行规模都在急剧的扩张,世界资产排名前十名的商
垄堕查竺堡主!型笙兰堡二兰堕童
业银行每一家的资产规模都极其巨人。而为了达到规模扩张的目的,国际范围内银行业的并
购浪潮更是愈演愈烈,最先从美国开始,蔓延至欧洲,而后向全世界波及,使得银行业向集
中化、全方位化方向发展。中国商业银行业由于在体制和环境上的特殊性,还没有商业银行
相互之间大范围并购的情况发生。但这并不代表我国的商业银行不存在大幅度的规模扩张。
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业中小银行不断涌现,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也在大幅度的扩张,这是
顺应世界银行业发展潮流的一种表现。但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各银行的经营绩效是否也在同
比增长呢?下面就用一个线形图对我国银行业规模和利润的增长进行一个简单的对比。
140000
120000
100000
辇80000
蠡60000
40000
20000
0
1997 1998 1999 2000 900l

赆罨


++四股大份国制有银银行行资资产产规规模模(亿(亿元元) )
四大国有银行资产利润率
股份制银行资产利润率
圈1:银行规模和收益情况的比较分析图
数据根椐1998—2002年《中国金融年鉴》整理得出
图中用银行总资产衡量银行的规模,用资产利润率衡量银行的收益情况。从上图可以
看出,近几年来我国银行业的规模和收益情况并不是以相同幅度增长的。无论是四大国有银
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规模都有大幅度的扩张,而他们的资产利润率却没有得到提高。特
别是四大国有商行的资产利润率不升反降,与其规模的增长形成鲜明的反差。是什么原因导
致这种反差的出现?面对这种情况银行业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旌?我国银行业将怎样向更合
理的规模发展?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的规模扩张的原因和
影响,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合理边界,并对我国不同规模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定
的建议。
第二节文献综述
(一)企业边界理论综述
企业的合理边界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很早就被提出但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企业的
边界可以定义为:只要企业不利用通过分工专业化得来的市场优势地位损害其他竞争方、与
之交易方的利益谋取垄断,那么企业的规模可以无限大,直到分工专业化生产带来的好处
等于企业规模扩大时交易费用的增加。
1、交易费用理论对企业边晃的论述
2
1
1
1
1
0
O
0
O
O
东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第一章前言
自马歇尔以来的新古典经济学,在给定分工水平和生产力(或稀缺性)条件下求解资源
分配问题上,通过把资源分配问题数学化而大大提高了思想交流的精确性和效率,因而马
歇尔教科书中的资源分配部分(需求供给的边际分析)就变成了今天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但
未被数学化的分工理论自马歇尔以后则逐步被人遗弃了。这样,虽然新古典经济学成功地描
述了斯密的第一个思想(分权市场的作用),但却由于放弃了第二个思想(劳动分工的作
用),而丧失了科学界定企业的起源、性质和边界的机会。
新古典理论中,企业是一个“黑匣子”。完全竞争的企业是将价格制度置于其上进行检
验的,在其中唯一的协调机制是为了把生产和消费联结起来。在这种理论中根本不需要企业
是一种组织。他所需要的全部是一个简单的所有者——管理者——雇员,而且,实际上新古
典理论也没有注意实现企业内众多的组织问题(哈罗德德姆赛茨,1995)。
以科斯(1960)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找到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弱点,把后者假定为
不变的企业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在注意到劳动分工是基于比较利益的基础上,引入交易费
用概念来解释企业的性质与边界。科斯认为,企业的出现是为了在专业化的交换经济中减少
交易费用,企业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出现的,交易成本限定了企业的规模。企业在“内
化”市场交易的同时产生额外管理费用。当管理费用的增加与市场交易费用节省的数量相当
时,企业的边界趋于平衡(不再增长扩大)。只要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的交易费用,
“内化”就是有利可图之举。
科斯认为,企业就是作为通过市场交易来组织生产的替代物而出现的。只要企业的行政
成本低于其所替代的市场交易的成本,企业活动的调整所获得收益多于企业的组织成本,人
们就会采用“企业”这种方式。这意味着企业与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替代的手段,市场
是通过非人格化的价格来调节,企业内部则是通过权威来实现。建于“使用价格机制是有成
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明显的成本是发现有关价格的成本”(科斯,1936),
而企业权威关系却能大量减少许分散定价的交易数量,所以企业作为节约成本的市场替代物
而存在。
同是新制度学派代表人物的张五常(1992)更进一步指出,企业也是一种市场制度,它
是用要素市场(劳务市场)代替中间产品市场。也就是说,企业与市场并非如科斯所认为的
是对立之物,企业制度的创立是用高效的市场代替低效的市场,企业与市场只是契约安排的
两种不同形式而已,并无本质区别。他认为,企业是一组契约的联结体,是市场交易制度下
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的自由合约体。
科斯、张五常将企业视为节约成本的市场替代物的思想对企业边界的界定产生深远影
响,企业存在或扩充取决于成本之间的比较:当企业内部的成本高于市场交易的成本时,企
业边界(规模)将趋于缩小乃至消失,其市场替代企业;反之,企业的以存在或扩充边界(规
模),即企业替代市场。
威廉姆森(1967)关于企业边界与规模的理论框架是对科斯思想的深化。他的主要观点
是:不确定性、交易频繁与资产专用性决定企业边界与组织规模的变化。这三个因素都涉及
查堕查堂堡主曼些堡圣苎二童堑直
到交易成本的变化,实际上,这是两类成本的比较,即市场交易成本与企业内的各种成本(如
委托代理中的监督、激励与约束等管理成本),不确定性越大,内在化程度越高;交易频率
越高,越需要内在化。按照这种逻辑,纵向一体化即企、II,N织的扩大会逐步取代市场交易和
横向一体化的进程。于是,企业边界越来越大。
威廉姆斯的框架虽是对科斯的深化,但也存在明显缺陷,如此框架难以量化;未阐明两
类成本(市场交易成本与企业的各种成本)的演变趋势;未对非正式制度规则(如意识形态)
对企业边界与规模产生的影响做出分析等等。除此以外,还存在较大缺陷。威廉姆森的框架
采用相对静态的分析方法,对涉及企业边界问题的一些(相对静态)现实情况有较强说服力。
但背景环境是复杂而变动的,这种变动对上述因素及其作用与交易成本变动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该理论对于处于复杂背景环境下企业动态行为变化造成的企业边界与规模问题缺乏解
释力。
2、专业化理论对企业边界的解释
新古典理论将企业视为为外部世界进行生产的生产单位,即作为专业化生产单位存在,
故称为专业化理论。专业化理论的基本思路是: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与自给自足相比,
为他人生产是有效率的,这种效率是由于规模经济、专业化活动以及低而不高的交易成本的
优势。专业化理论认为,交易成本(费用)减少引起企业分工,每个企业倾向于集中生产某
种产品系列的一小部分。交易成本理论将此称为企业替代市场,而专业化理论认为这仅仅是
企业数量的增加,即在原先由一个企业内进行的各项活动之间插入市场及企业边界、规模缩
小,不是由市场替代企业,而是由两家企业替代一家企业。于是,专业化理论与交易成本理
论的结论似乎有所不同:前者认为,交易成本(费用)降低引起企业分工将使企业数量增加;
而后者却认为,如果相对于管理费用交易费用降低了,原先在企业内部进行的活动现在就可
以在市场上完成。极端情况下,如果交易费用为零,市场将实现企业的完全替代,企业将不
再存在。两种理论表面看似矛盾,实则不是。专业化理论立足于分工、专业化角度,将“企
业”视为自给自足的对立面,而不想交易成本理论将企业视为市场的对立面(替代物)。
两者对企业定义不同,故在企业这一概念的外延上两者存在区别:如自给自足企业在专业化
理论中不是企业,但在交易成本(费用)理论中确是企业。专业化理论对涉及专业化分工的
企业边界问题有一定说服力,对其他类企业边界的解释力则欠缺。
(二)银行规模理论综述
企业规模从来都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在近段时间,现代产业组
织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在不同角度充分论证了规模经济、工业企业的规模及边
界等问题。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对其规模的研究与其他企业相比也具有一定
的特殊性。
银行规模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将每家银行的总成本函数对投入价格和输出的数量进行回
归,然后利用成本函数的预测系数对各项成本进行研究。早期关于银行业规模经济的研究基
4
东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第一章前言
本是建立在柯布——道格拉斯成本函数基础上的,得出规模经济存在并独立于银行的规模
[Benston(1965,1972),Bell和Murphy(1968)]。结论认为当其它条件不变时,银行规模扩大一
倍,平均成本要缩减5%到8%。
但后来的研究陆续发现这一结论夸大了真正的规模经济,总结起来有三个原因:1.早期
研究使用的样本主要规模较小的银行。因为这些样本都是针对美国银行业进行的,而那时美
国的银行大部分规模较小,规模最大的银行通常被排除在外。实际上到1980年,资产前49
家的银行已经超过银行业总资产的一半,这说明专注于小银行的研究不能完全代表整个银行
业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因为小银行大多具有规模经济性,并且所有银行被假设为有相同的
结论,因此所有大小银行都被认为具有规模经济IBerger(1991)】。2.早期研究经常无法区
分银行分支机构的规模经济和银行本身的规模经济。将大量的分支机构固定在成本或生产函
数中,没有考虑产出扩大的同时机构的扩张,而将增加的产出归因于现有机构的规模效应。
后来的研究都显示,如果银行维持额外的机构来使客户更加便利,那么可能在银行分支机构
的水平上得出规模经济而对于整个银行来说则是规模不经济。早期的研究因为只是发现分支
机构水平的规模经济,而没有将银行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检测,从而给出了错误的结果
fBenston,(1982),Berger,(1987),Berger和Humphrey(1991)]。3.柯布——道格拉斯成本函数
的条件非常严格,只能表示所有银行的平均成本降低、不变、增加这三种可能发生的结果中
的一种。其它的很多形式这种函数就不能表示,例如,U型平均成本曲线——小银行时平均
成本随规模增大而下降,中等规模银行平均成本近似保持不变,规模较大时有递增的平均成
本[White,Murray(1983)1。以后的研究都逐渐证明银行业的平均成本曲线正是相对平坦的u
型成本曲线。
认识到这些问题以后,以后的研究逐渐将样本扩大至大银行(资产在lO亿美元以上),
或者是专门的研究大规模银行(以下的实证总结时是分为两组来看的),并且在整个银行的
水平而不是在平均分支机构的水平考虑规模经济。
针对柯布——道格拉斯成本函数的局限,cllris衄lsen,Jorgenson,Lau(1971)提出了超越对
数函数形式,它是一种描述某一点任意函数二次泰勒近似值的参数方法。Besteon,Hanweck
和Humphrey(1982)估计了一个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揭示出银行业平均成本函数成U型,并拒
绝线性柯布——道格拉斯成本函数(是超越对数方程的一个特例)。他们的第二个创新是并
没用预测不同产出的几个成本方程,而是构建了一个综合产出指数来得出全部银行产品的成
本。White,Murray(1983)认为超越对数函数形式的优点在于它的灵活性,它允许将输出分为
不同的变化的部分而不需假设它们必须同质,将替代品的连续弹性作为支持性假设,并且避
免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存在的局限性,那就是除了光滑单调的平均成本曲线以外再
不能得出其他。换句话说,超越对数函数形式允许运用多样化的输出技术而不违背曲线弯曲
的条件。自此,关于银行规模的研究就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代替了柯布一道格拉斯成本函
数。
这里必须提到的是,对银行规模的研究过程中存在两个基本问题:首先,“银行成本的
5
东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第一章前言
变动与投入和输出有关”这一论断的理论基础并不明显。例如,存款可以说既是投入也是支
出。其次,就是怎样说明测量数量、投入价格和函数形式,并把它们与成本相联系,这是建
模和判别的基本步骤。一些文献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处理这些问题,分别称为“生产方法”
和“中介方法”。
早期[Benston(1965,1972),Bell和Murphy(1968)]使用的是“生产方法”,这种方法认为银
行是一种服务组织,通过处理存款和贷款,引致资本和人力成本,以此来生产不同规模的账
户。为输出的测量找到一个合适的尺度已经成为一个与这种方法相关的有争论性的论点。一
般是利用美元的价值或账户的数量。但这种方法最大的限制在于它只考虑了运营成本(劳动
力和资本)而将利息费用排除在外,实际上利息费用在总成本中占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鉴于生产方法的局限性,Benston,Hanweek,和Humprey(1982)提出了“中介方法”,其后
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这种方法将利息费用考虑在内(除了运营成本operation cost),它利用
美元数量作为输出的尺度,并将银行看作为将存款和购买的投入结合起来制造各种不同贷款
和投资的一种金融媒介。虽然中介方法的特点在于将利息费用考虑在内,使用这种方法时将
存款当作投入还是输出的争论仍然没有得到解决,Hunter,Timme,Yotmg(HTM)(1990)明确的
提出了这一论点:“围绕银行输出定义的一个主要和实证的争论在于是将存款作为投入还是
输出”。HTM利用从美国三百家大型商业银行取得的数据,现将存款作为投入对成本函数进
行估计。在将存款作为输出对成本函数进行估计,发现得出不同的结果(当存款作为投入时
存在更大的规模经济)。Joseph,Loreaa,等(2000)经证明认为应当见存款作为投入。
经过对美国金融机构几年的研究,实证表明使用生产方法和中介方法得到的成本效用并
没用明显的不同。然而,包含了对成本更为详细描述的中介方法在过去的研究文献中更加受
欢迎。目前我国关于银行规模的研究所使用的基本上都是中介方法。
解决了上面提出的问题后,西方关于银行规模的研究大量涌现,Baumol(1982)假定成本
的增减比例与产出的规模及构成相关,并首次运用规模弹。眭(scaleelasticity)来衡量经济体的
规模经济性。Besteon,Hanweck和Humphrey(1982)指出银行业的平均成本曲线是相对平坦
的u型曲线,其后Benston,rtanweck,Humphmy(1982)’Berger,Hanweck,Humphrey,
(1987),Shaffer,(1988),Hunter,Timme,Yang(1990)的实证研究都反复证明了这一点。Mester
(1987),Clark(1988),Humphrey(1990),Berger,Hunter,和Timme(1993)又指出中等规模的银
行要比大银行和小银行稍微更具规模性,对于最小的银行来说,存在规模经济,这种规模影
响不超过成本的5%。
问题总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出现,虽然八十年代开始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更
加的完善,但并不是毫无漏洞的,MeAllister和McManus(1993)提出了这期间关于银行规
模研究存在着的一些缺陷.其后也有一些文献提出相关内容。Berger(1997)进行了总结,
指出近期规模经济的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
首先,规模经济的研究一般使用样本中所有银行的数据,而不是仅仅使用最有效银行
的数据。理论上说来,规模经济只适用于生产可能性前沿——也就是银行处在x充分有效并
6
塞堕查堂堡主望些堡苎苎二童萱童
且对每一规模的产出都具有最小化的成本的状态下,因此使用所有的银行而不是处在前沿上
的银行的数据可能使规模效应与x效率相混淆[Ferrier;fflLovell(1990)1。
其次,大多数研究只是测度临近估计值附近的产出边际变化的规模经济效应。规模经
济一般所用的概念是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的比率,此时假定产出组合保持不变。而规模效率
却相反,它充分考虑了估计值与规模有效点(平均成本曲线为u型时u的底部)之间平均成
本的差别,两者之间可能有一定的距离[Berger(1993)1。
第三,大银行和小银行不能彼此适应于同一参数成本函数,这一结论指出非参数方法或
更具弹性的方法可能更适应于规模经济的检测。经常使用的超越对数函数形式将大银行和小
银行归入一个u型(也可能是平坦的)成本曲线中并排除了其它的可能性,例如一条下降
至某一产出点并在此后一直保持不变的平均成本曲线。因此,如果小银行有很强的规模经济
性而大银行的平均成本是不变的,超越对数函数形式将不能正确的测度大银行的规模不经
济。另外,超越对数相似性可能运用一致的平均产品组合,这将导致在测度规模效率时产生
问题,因为大规模银行倾向于拥有与平均水平不同的产品组合。『McAllister}BMcManus
(1993)】。
第四,近期规模经济分析普遍没有将金融业规模经济与风险缩减相联系。随着银行的扩
大,贷款组合变得更加多样化,风险的缩减降低了金融资本的总量,这些金融资本由银行控
制是为了将银行的债权人(包括存款保险人)的风险保持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因为资本金
是长期基金晟昂贵的边际来源。这就导致了一个金融规模经济问题,那就是随着银行规模的
增加,银行可以通过持有更少比例的资本金(假设这是被监管部门允许的)来降低他们资金
的平均成本[McAllister和McManus(1993)】。
九十年代人们对银行规模经济的研究都专注于解决这四个问题。幸运的是,这四个潜在
问题中没有一个显著改变了规模经济研究的基本结论。对于第一个问题,Berger军llHumphrey
(1991),Bauer等(1993),McAllister和McManus(1993),Mester(1993)都作了相关研究,他
们一致发现在效率前沿上和脱离效率前沿得出的结果是非常相近的。第二个问题,Berger
(1993,1994),Evanoff和lsrailevich(1991)对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率进行比较,发现在大多数场
合它们的差别只在很小的一个范围内。第三个问题,Hunter,Timmec:幻Yang(1990)预测了超
越成本函数和更具弹性的最小拐折洛朗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并没有得出实质上不同的实证结
果。Mitchell和Onvural(1992),McAllister和McManus(1993)运用非参数方法也得出相同的
基本结论,那就是规模经济对于小银行作用非常明显,而对于其显示出来的大银行的规模不
经济。因此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显然可以得出运用比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更具弹性的函数形
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结论。基于对大量研究所得出的结论,Hunter和Timme(1995)认为
一般超越对数形式已经充分适用于银行成本的数据。Swank(1996)指出规模弹性一般是在超
越对数成本函数的引申基础上进行计算。新的研究对超越对数函数进行了扩展,加入了傅利
叶三角方法,使其更加适用于研究的数据。这种函数形式又称为傅立叶弹性函数(FF)
(Bauer,Ferrier 1996)。但这种扩展相应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我国现有的研究都还是使用一
7
米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第一章前言
般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最后一个问题,McAllister和MeManus f1993)将金融业规模经济与
风险缩减相联系,结果只是导致了小银行预测规模经济微弱的增加。
由于以上的结论,使得人们在研究银行规模问题时少了很多限制。银行成本的原始数据
与这些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当每一美元资产的平均成本(包括运营成本和利息费用)根据
规模等级划分时,除了规模非常小的那一等级的银行,其它的平均成本随规模的增加近似为
一条水平线【见Berger和Humphrey(1991,表1)1。这说明对于大银行来说几乎无法得到规模
效益。所以,既然许多大银行是通过合并达到目前的规模,原始数据显示合并过程并没有给
大银行带来普遍的成本节约。
(三)中国银行业的有关研究
在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国外关于银行规模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
方法,得出我国银行规模的有关结论。于窿春和鞠源(1999)运用经营效率指标和成本费用
指标对中国商业银行行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新型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和经营绩效明显高于
四大国有银行。从成本费用指标上看,四大国有商行没有因为存在规模优势而使成本费用降
低。
赵旭(2000)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1993—1 998年的数据进
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国有银行相对外国银行而言,绝对规模并不算大,而就现有的经营、服
务、管理技术条件,其有效的经济规模又比实际规模小。
许传椹等(2002)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和前面介绍的中介法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国有
商业银彳亍由于长期不良资产的积累等问题普遍存在规模不经济性,而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潜
在的产权问题给股份制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隐患。
秦宛顺,欧阳俊(2002)运用一个银行间古诺模型进行研究,发现如果银行所有权于控
制权分离,那么管理者的费用与规模偏好都会导致银行的效率损失。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规
模和配置无效。
以上的研究相对于国外相同领域的研究来说,还指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目前还无法得
出我国银行业的最佳有效规模,这可能归因于阱下几点:首先,在于我国银行制度的特殊性,
国有商行占主导地位的银行业基本状况,使得运用于国外研究相同方法得出的结论不能完全
解释中国银行业的情况。其次,数据的不全是研究的一大难点,而透露出来的官方数据有时
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容易使研究结论产生偏差。最后,中国国有商行中存在的大量不
良贷款也为银行有效规模的研究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第三节本文概述
我国商业银行正处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一系列变革之中,国家对金融业的改革正一
步一步的深化,近段时间许多学者对我国金融业的改革提出了建议,包括对我国商业银行规
模经济的有关看法意见。本文的写作目的,旨在围绕中国商业银行业的银行规模这一论点,
8
东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第一章前言
分析讨论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的规模扩张的原因和影响,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合理边界,并
对我国不同规模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定的建议。
本文利用国外研究银行规模的有关模型和方法,结合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有针对性
地构建了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特征和环境的数据模型,通过对这些模型的分析得出了相关的结
论,并利用现有的数据对我国商业银行业的规模情况进行了说明和论证。第一章介绍了我国
商业银行业现状,对我国银行业的规模扩张情况以及扩张的效用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成本
模型的运用讨论了我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性。结论认为我国银行业的大小银行在近几年来都
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扩张,但扩张的效果并不是非常好。而对于我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性,股
份制银行要明显优于国有商业银行。但总的来说,都有从规模不经济向规模经济转变的趋势。
第二章提出了我国银行业管理者存在规模偏好这一论断,并通过构建我国银行业的一系列古
诺模型,认为在银行管理者存在规模偏好的条件下,银行规模必然会超过银行利润最大化所
要求的水平,同时也带给管理者较大的效用。随着银行业的发展,新兴的股份制银行规模将
进一步扩大,而风险因素的存在将对这种扩张起到牵制作用。第三章讨论了我国银行业的最
佳有效规模,通过分析我国各类银行的特点并构建一个分割的贷款供给市场模型,得出我国
银行业的大小银行可以稳定并存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我国银行业大小银行发展方
向的建议。
本文的结构如下:前言提出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回顾银行规模和企业边界方面的重
要文献并对全文进行了概述。第一章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业管理者规模偏好的原因和效果。第
二章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规模扩张情况。第三章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边界的相关问题。最后的
结束语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以后的研究方向。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对商业银行规模与效益的概念作了一个界定,接着利用一个简单的线性图,
指出近几年来我国银行业的规模和收益情况并不是以相同幅度增长的,由此引出我国银行业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文章的第二节对本文涉及的相关理论分成了两大块,企业边界
理论和银行规模理论,本分别对这两方面理论进行了综述。文章的第三节对全文进行概述,
指出文章的研究背景、写作目的、写作方法、全文的结构和结论。
9
堡曼奎兰堡主兰些笙苎蔓三兰垫里塑些堡堑塑堡芝堂坌堑
第二章:我国商业银行规模扩张分析
国外关于银行规模的研究由来已久,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出了相对一致的结论。那就是银
行业平均成本曲线是相对平坦的U型曲线(Besteon,Hanweck和Humphrey(1982))。Mester
(1987),Clark(1988),Humphrey(1990),Berger,Hunter,和Timme(1993)又指出中等规模的银
行要比大银行和小银行稍微更具规模性,对于最小的银行来说,存在规模经济,这种规模影
响不超过成本的5%。这其中对于最佳有效规模(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的确定还没有确
切的结论,在对美国银行业的研究中,一般认为银行处于20亿美元到100亿美元之间
(Noulas,Ray,Miller(1990))最有效,以后的研究还有扩大的趋势。但这一数字不能用来衡
量中国商行的规模有效性。这是由于以上最佳有效规模的得出是以美国银行业为样本的,不
能说明中国商业银行的情况。举例说来,美国银行业中超过100亿美元的银行就应属于大银
行,而我国有很多加新兴的股份制银行都达到或超过了这一规模。
根据以上的结论,中国新兴股份制商行应该都属于中小银行的范畴,四大国有商行相对
来说已经经历了有效规模扩张的阶段,事实是否如此昵?这一章将根据中国银行业的具体情
况来进行考察。首先将对我国银行业的现状进行概述,此后介绍中国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情
况,然后利用成本模型对中国银行业规模的扩张进行效用分析。
第一节银行业现状概述
(一)我国银行业的金融环境和发展历程
(1)金融环境
目前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渡时期,在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转轨
过程往往是市场化与工业化同时推进的过程。经济市场化的渐进转轨中新旧体制的磨擦
使过去许多隐性问题显性化(如就业、社会保障等),而工业化战略必将加大对政府投资
和转移支付的需求,这些都使转轨国家面l|缶财政支出大幅度增加的局面。但是,我国财
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并没有得到相应增长。我国GDP的增长2000年约是1978年的24.66
倍,而同期财政支出仅增长约11倍,财政支出占G/)P的比例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
大约13个百分点。
上述资料并不能说明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的下降。上述资料只是受有限的财政收入约
束的一个显性的财政支出资料,而大量隐性财政支出并没有被考虑进去。国有企业办社
会现象,可以说是政府将更多的社会责任仍滞留于国有企业。在财政显性支付能力不及
的时候,要维护这一制度安排,需要国有独资银行贷款解决。
随着国有经济效益的下滑, 1989年银行贷款利率已经高于国有工业企业的资金利润
率,站在所有者的这一角度,国有企业已经失去了投资价值;1993年国有工业企业的资金
利税率已经不抵银行利率,站在政府财政收入来源这一角度来讲,国有工业企业已经没有了
扩大财政收入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仍坚持扶持国有经济,在金融政策上加大了对国
10
查壹盔兰堡主兰些堡塞笙三兰垫旦堕些塑堑塑堡芝堕坌堑
有企业的扶持力度,其用意不言而喻:让国有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以维护经济转轨过
程中的社会稳定。因此,我国的金融资源长期地、持续地、廉价地流八到在国民经济中效率
低下的国有经济部门。财政收入能力的下降,使国有独资银行在某种意义上充当了“第二财
政”的职能。
转轨过程中国家在面临严重的财政约束的条件下,加强对金融的控制就成为国家掌
握经济命脉的必然选择。实施有限制的金融控制是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隐性化、长期化
的一种策略·有利于缓合而不是激化社会矛盾,有利于清除而不是增添经济改革的障碍。在
控制对象的选择上,从融资能力上来看,银行体系动员储蓄的能力和融资量都远远高于
证券市场;而从对金融控制的难易程度的比较上,在对组织(商业银行)的控制还是对
市场(证券市场)的控制之间,选择对组织的控制是理所当然。因此,国家控制银行体
系就成为金融控制的重中之重。
(2)发展历程
经济货币化收益由增到减缩小了国家攫取金融剩余的行动空间,以及与之相伴随的
改革中利益弥补要求的不断强化等,都导致金融资源的相对价格水平不断攀升。因此,
我们试图结台经济货币化进程来对我国银行业改革历程做出分析,期望能够得出国家实
旋金融控制的轨迹。在1978年至1984年间,货币化收益处于递增阶段。为了使经济货
币化能够顺畅进行,并有效地动员和配景货币化收益,国家着手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银行
体系,先后分设了四大专业银行,确定其职能分工,使其在各自领域中垄断信用,并使
其触角深入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在这一阶段,四大银行的经营成果及收支由国家统
揽,银行充当财政钱库和出纳的地位没有得到改变。
1985年至1993年间是货币化收益由增到减的转折区间,也是我国批准成立主要的9
家全国性、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时间区间,也是社会办金融活动最活跃的时期。在
经济货币化收益由递增到递减的转折中,国家认识到了超额货币发行的弊端(1985年以
及1988年的通货膨胀),加快金融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一是加快银行改革可望动员更
多的储蓄资源,提高资金配置的效率:二是加快银行改革可以调整货币需求的结构性矛
盾,从而延伸货币化收益递增的区间;三是金融资源的相对价格水平逐渐上升,使其日
益成为一种主要的稀缺资源,各经济主体对金融资源的争夺意识明显增强。在以上因素
的作用下,遵循渐进改革的逻辑,国家先后成立了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并淡化四大银
行的业务分工,在银行业市场引入竞争机制,银行改革开始真正启动,国家控制金融资
源的状况有所松动。在这一时期,非正规的金融市场上的金融活动日益活跃,出现了社
会办金融现象并逐渐升温,整个国内金融市场呈现出一种活跃的、但有些失控的状态。
1993年之后,货币化收益明显处于一种递减的阶段(1993年、1994年出现了恶性通货
膨胀),伴随着渐进改革的深入,利益补偿要求也不断强化。在此条件下,如果国家再以征
收铸币税的手段来弥补财政支出的缺口,可能因严重的通货膨胀而导致社会动荡。尽管1992
年我国金融控制的成本已经大于金融控制的收益(张杰,1998),但由于经济转轨中财政收
东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第二章我国商业银行规模扩张分析
入能力的下降与利益补偿需求之间的缺口弥补问题的紧迫性,此时金融资源的相对价格水平
对国家而言已经昂贵到足以反映其稀缺的程度。由此,国家提出了“治理金融环境,整顿金
融秩序”,逐渐取缔了一些不规范的社会办金融活动,强化了金融控制,使金融资源向体制
内回归,导致了银行转轨的失败。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大
多数改革计划都未到位或在实施中未能达到目的。张杰(1998)证明了垄断性金融安排在转
轨经济中储蓄动员的比较优势,而国家控制金融剩余的迫切要求,恰好需要一个能够有效动
员储蓄的金融制度安排。而国有独资银行作为一个利益主体其自身盈利状况如何,对实施金
融控制的国家而言却不是最重要的。对国有独资银行来说,盘子做的越大,在政府心目中的
地位就越高,其谈判的能力就越强,在国家金融政策制订中的发言权就越大。这必将导致国
有独资银行不惜衄本吸收存款,不顾后果扩大地盘,从而具有强大的储蓄动员能力。尽管国
家于1993年明确提出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要求,但相对于为国企注资以保持社会稳定(硬
的政治约束)而言,国有银行商业化处于相对不重要的地位。从而导致市场金融改革步入僵
局。
为缓解转轨过程中的财政约束问题,国家实施了金融控制。但金融控制的自膨胀机
制使其成为国家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有力工具,使金融控制由为缓解财政收支矛盾蜕化为
直接为国家效用目标服务。国家为了更有力地控制金融资源,设计了垄断性金融安排以
最大限度地动员储蓄。虽然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已明确多年,但对作为国有独资银行的
所有者国家而言,银行的利润相对于国家所支配的巨大的金融资源而言,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国有独资银行盈利目标就处于一种次要的位置,而动员储蓄,按国家效用目标配
置资源却成为国有独资银行的首要目标。这样,四大银行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的垄断地位
就内生于经济转轨渐进的过程中。然而,面对金融控制所可能带来的威胁,国家也有不
断减少金融控制的激励。在国有独资银行事实上已经资不抵债的情况下,其对居民储蓄
就具有了某种刚性依赖。在国家信誉支持下.国有独资银行获得了不断增加的现金流,
从而使其保持了在银行业市场上不受盈利与否影响的刚性垄断状态,陷入越做越大的现
实需求和越做越难的现实困境之中.
(二)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及有关特征
伴随着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金融自由化趋势以及各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银行业的
管制在放松,其开放程度和竞争程度也随之不断扩大。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大都己形成
一个竞争程度较高的商业银行体系,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受国内银行竞争能力和政府管制的限
制,目前该市场的竞争程度仍然较为低下。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结构,简单说就是以四大专
业银行为主体,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与之并存。以下借用国际上有代表性
的两类指标——结构化的市场集中率和非结构化的H指数,对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及特征
进行简单的概述。
市场集中率是指某一特定市场中少数大企业所占的份额,一般来说,集中率越高,少数
12
东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第二章我国商业银行规模扩张分析
企业的市场权力就越大,市场的竞争程度就越低。这里使用CR。这一市场集中率衡量指标,
对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进行介绍。
CR。是指某行业中前几家最大企业的有关数值的行业比重,这一指标数值越大。表明
该行业的垄断性就越高。CR。测定所选用的n值是不同的,以下是郭建伟(2003)测定的
1996—2000年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各类指标的C尺4和CR,o指数值:
表l:1996—2000年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各类指标的CR4和CRlo指数值
年度指标资产资本存款:贷款,收入净利润机构数
96年;c也一73·41 76-79;76·28 89·86 60·93—71·05
‘ 一一r, 一
CR,。
一85-50 84·30 80·86 97·46 94·72 72·49
97年
cRd
。一64·62 74-76
72-75:88-48
42·92 70-73 {⋯
CR,。
一77-01
80-3l:77·78
98.53 90·44 72·44
~~ ~⋯一一
98年
CR。89t
99 79·45 78·10 76·96 88-08 37·19 71·79
.∞l。98-50 86·60 85·12 82·29 98-3l 87·82 73·7l
99年呱88·80 78.55 77.23 75.30 88.05 59·88 72·33
⋯ ; 一⋯.
CRlo
98.26 87.55 84.70:80.13 98.09 91.16 74·53
2000年1∞4 :72.19 73.36 76.15 72·67 85·53 54·45 一
:⋯ ⋯ 一
CR,。
81·67 77·59 84·10 79·63 97.56 89.72 一
一:—。一。.。。
注:商业银行市场总额由国有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
用社的相关数据构成。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商业银行业各项主要指标的CR4值都在60%以上,其
中资产的集中率高达80%以上,存款、贷款和机构的集中率也都在70%以JZ,这集中体现了四
大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所具有的市场垄断地位;比较CRlO与cR4可发现,两指标在资产、
资本和存贷款项目上的差别不大,基本上都在10个百分点左右,在分支机构方面的差别只有
2-3个百分点,这说明市场主要的垄断力量仍然来自前4家大银行。但值得注意的是,CRIO
与CR4指数在净利润项上平均差别高达50%以上,这一方面反映出国有商业银行因高度垄断
而造成的低效率事实,另一方面也说明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已成为国内银行市场主要的
13
查堕奎兰堡圭里些堡苎釜三皇塞里塑些堡堡塑堕芏鲞坌堑
赢利主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ACR4-与CRIO各项指标值的期间动态变化来看,资
本、存款和贷款在97年以前都有较为明显的下降,98年一度有重新集中的趋势,之后又继
续下降。同时,资产、收入和净利润等项在期间内都存在一定的下降趋势,特别是净利润的
CR4指数在96—98年期间下降的很快。
综上所述,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近年来的集中程度是较高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手中的市
场权力居高不下,因此具有一定的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的特点;同时,这种垄断格局也充分
的反映出盈利性差和竞争力不足的现实。但从集中率的动态变化来看,各主要项目的市场集
中率在97年以前都有明显的下降趋势,98年部分项目一度重新集中,但99年至2000年又
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这表明该市场蹩体的垄断程度仍在稳步降低,中国商业银行市场
结构正在经历一种从高度垄断到竞争程度不断增强的变化过程。
(三)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的规模分布情况
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分布情况,简单的概括,就是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体,其它若干
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与之共存。四大国有银行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其规模巨大,
分支机构遍及全国各地,市场份额远非那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小型地方性商业银行所能比拟
的。这一分布结构的形成由于历史等原因,具备一定的特点,主要有:
(1)从我国银行业的形成过程来看,现有的四大国有银行形成于80年代中期改革开
放开始之际,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由于四大银行的建立是行政安排的结果而非市场竞
争的产物,因此从一开始就承担了过多的政策性金融任务以及机构设置上仅按行政区域划分
而不考虑经济效益问题,导致四大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目前我国已经针对减轻四大
国有银行的包袱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资产证券化、机构撤并等等措施,但还不能完全
解决这个问题。
(2)目前的以四大银行为主体的银行结构仍未真正打破国家专业银行垄断货币资金
分配的格局。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先后批准成立了十几家地方性商业银行,近几年又涌现出
一批城市商业银行,随着中国入世的实现,又有大量外资银行的进入中国银行业市场。可以
说,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金融多元化的格局。但由于新兴的商业银行在机构设置和业务量上
的“先天不足”,导致他们的竞争力还无力与四大银行相抗衡。近几年来,十几个股份制商
业银行发展最为迅速,成为市场创新和竞争的先锋;城市商业银行规模小,经营受地区限制
明显。、『\rI'O协议的签定使国内银行业正式步入自由竞争市场的备战阶段,外资银行将加速
进入国内市场,成为竞争第四阵营,也将是竞争格局变化影响力最强的一大阵营。目前许多
外资银行已经取得人民币经营牌照,其中上海21家、深圳10家、大连5家、天津4家。
随着更多城市放开限制,该数字将急剧上升。
(四)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商业银行业正经历一系列的深化改革,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发展状况分为以下几点
14
东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第二章我国商业银行规模扩张分析
说明:
(1)规模和地位显著。银行资产规模相当于GDP的170.180%,低于香港,与新
加坡和日本趋同,略高于美国、德国和法国。银行资产在金融资产中占比较高,资本市场的
发展远慢于其他国家。银行贷款在国内融资结构中占绝对地位,银行业运行不仅对经济发展
非常重要,而且对国家金融竞争力起到关键影响作用。
(2)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的增长速度快。目前资产规模的增长速度超出主要发达
国银行和新兴市场银行,总体盈利能力增长速度高于亚洲新兴市场其他银行。
(3)金融自由化转型方向明确,不良资产和资本充足率问题团扰银行大改革。加
入WTO是中国加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行列的重要标志,金融自由化发展势在必行,但目前银
行业改革的关键因素——利率改革仍需步步为营放慢进行。按照2002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
颁布的数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为11.3万亿元,按8%的资本充足率计,需要补
充实收资本3927亿元。另一方面,按照目前公布的数据,不良贷款率为25.3%,总额为2.85
万亿元,若要使不良贷款下降至15%,需要补充资金1.75万亿元[24]。稳妥解决这两个问
题才可使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目前采取的解决方式更多偏向于用银行自有利润注入,四大国
有银行、十个股份制商业银行、上百个城市商业银行成为三大阵营,分界明显。四大国有银
行在规模、网络覆盖率、市场占有率上占改革的必要条件。
(4)银行经营粗放,盈利能力提升空间很大。四大银行资金来源结构中,除了中国银
行存款占比为75%以外,其他三家银行均在85%以上。资金运用方厩贷款占绝对比重,除
中国银行贷款资产比为48%阻外,其他三家银行均在60%以上,资金运用渠道单一影响盈
利能力。[23]四家上市银行的资产结构资金运用与四家国有银行雷同。从收入结构看,目前
国内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利息收入,其次是投资收益,最后才是非利息收入。业务开展中
创新业务很少。中间业务和个人业务品种多属低附加值产品和服务,资本市场业务和资产管
理业务几乎空白。发展空间非常大。
第二节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情况
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知道我国商业银行正处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一系列变革之
中,国家对金融业的改革正一步一步的深化。中国商业银行业由于在体制和环境上的特殊性,
还没有商业银行相互之间大范围并购的情况发生。但这并不代表我国的商业银行不存在大
幅度的规模扩张。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考察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情况。
(一).资产总额
表2:银行资产规模变动袤(单位二亿元) ———————⋯⋯⋯ 一⋯⋯“⋯’一~一⋯ 。——⋯
:1994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 ⋯;一⋯⋯——”‘~ { ~⋯⋯⋯“i⋯一一“
工商银行。26339.38 ;29367.84 32387.28}35398.66 39737.37 43180.7l 农‘业银⋯行⋯一一125‘30.15~3 ——157~39—.4’7,—20—224●.13’0}’’一一.
,I
22758 35
一⋯一一——⋯一一⋯⋯—十—————~‘ 中国银行18379.26-8134.51 7437.90 }9102,71
一一·~—⋯⋯一一-一一4⋯一一——j
21848.85;25279.90
一一一一一——~—j·一——一———。
26851.13 25966.42
~ i
一建设银行1碧75I曼⋯i 16817·59 192⋯36.~41.1 220,10.65 1墅316·95|_27649.6—0
15
查堕查兰堡圭兰、业笙塞蔓三童垫里塑些堡堑塑堡芝整坌堑
其它商业5741.08 1 1241.02 12163.02 14762,51:20964.79 25818.41
银行总额
根据1995,1998—2002年的《中国金融年鉴》整理计算得出。
(二).自有资本额
表3:银行自有资本变动表(单位:亿元)
一⋯ 1⋯⋯⋯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一⋯‘~ ⋯ 。
工商银行968.56 1838.93 1814.75 1873.66 ‘1909.94
~ ⋯⋯一一-一一⋯,,———— l一~。
农业银行397.30 1344.66 1348.28 ’】347.42 1331.59
中国银行877.13 ·1395.50 1468.67 1607.85 2185.52
建设银行495.80 1004.76 1068.69 :1148.50 1201.55
其它商业595.75 。635.76 789.78 793.98 {858.61
银行总额
.~ .。—。~ ~~~——j——一
根据1998—2002年的‘中国金融年鉴》整理计算得出。
从上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无论是四大国有商行还是股份制商行在近几年来都有很
大程度的规模扩张。自有资本扩张幅度较小,但资产规模增幅很大,尤以股份制银行为代表,
2001年比1994年增加了将近四倍。
第三节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效用分析
我们在第二节提出,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发展是在银行利润最大化的规模水平之上的。
这里我们以四大国有商行和其他股份制商行为考察对象,比较了1997-2001年五年间的资产
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资本利润率是银行净利润与银行自有资本的比率,它反映了银行资本
的盈利水平。资产利润率是银行税后利润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银行资产获利能力。由于
银行业的特殊性,资产收益率一般较低。比较结果见表3:
表4:银行业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变动表(%)
一⋯一⋯ 一‘⋯一一⋯‘“h。⋯⋯ ⋯”~p^‘—。‘⋯⋯~一一一一
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
1997,1998 1999 2000
】一一●——⋯⋯__——●———————⋯⋯——
。工行O..08:O.09 O.12 O.13
·—一一一i⋯ -——
农行0.03 0.05 .0.0l 0.01
1⋯——⋯一—一一
中行0.17 0.10 0.32 0.07
建行0.28 0.06 0.23 0.30
。其它1.40 1.20:0.80 0.60
商业
银行
根据1998—2002年的
2001 1997;1998|1999
o.14{——;1.88 2.27
0.04}1.32}Io.67 f.0.26
一⋯⋯⋯一● 一⋯。。一0.10 4.49 1.69{1.98
一知一z¨一『百’Fi‘

~⋯.1 j~ul~
《中国金融年鉴》整理计算得出.
16
2000
2.72
200l。
3.08
.O.22 :0.86
1.17 1.2l
:6.56 4.30
11.3 11.5
至堕查兰堡圭竺些笙苎塑三主垫里堕些塑堑塑堡芏鲞坌堑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从1997年到2001年的五年间,大多数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和资
本利润率非但没有上升,反而大幅度下降,这其中新兴股份制银行的两项指标都要远远高于
四大国有银行。必须说明的是,影响经营效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
因,银行规模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经营效用的变化,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那就是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不是建立在利润最大化基础之上的,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
我们在下一个部分将要得出的结论。
第四节剥用成本模型对我国银行业规模经济性的分析
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研究人员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进行实证研究。于良春和鞠
源(1999)运用经营效率指标和成本费用指标对中国商业银行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股份制商
业银行的获利能力和经营绩效明显高于四大国有银行。从成本费用指标上看,中国银行业没
有明显的效率差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因为存在规模优势而使成本费用降低。赵怀勇和
王越(1999)通过运用经营效率指标和成本费用指标对中国商业银行进行比较研究,指出我
国银行规模不经济的主要原因是:国民经济总体效益太低,国家对银行业的严格管制,专业分
割和地区分割。徐传谌等(2002)对我国14家商业银行1994—2000年的经营情况进行了研
究,认为我国商业银行规模不经济的主要原因在于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太高。杜丽、王锋(2002)
对我国商业银行1994一1999年的经营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系
数与银行规模呈正相关关系。于良春、高波(2003)利用生存竞争法和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对
中国银行业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规模经济在中国银行业中的确存在,但国有商业银行
呈现一种规模不经济的状态。然而,国内学者的上述研究结论并不一致,相互间的差异可
能在于数据的选取、模型设定、实证指标的选择等方面的不同造成的。
在这里,我并不打算在规模经济的实证上作更深的研究。但为了更好的说明我国商业银
行的规模和成本之间的联系,将对一个成本模型进行解释。
(一)成本模型的设定
目前国内对成本模型的设计由于考察的目的不同而各有不同,因此没有一个固定的
模型。这里这一成本模型使用的是超越成本对数函数,按照“中介法”建立。相关的理论已
经在综述部分进行了说明。为了与第一部分相对应,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情况,成本模型的
假定也尽量与第二部分模型中的假定一致。
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是通过对一般对数线性成本函数在一特定点进行泰勒技术展开而
得到的。InTC=fOnyl,lny2,...,lnpl,InP2⋯) (1)
其中一和Pf为银行产出数量和投入价格。一般用来估计银行成本的函数形态如下:
lnC=a。+Σ%lny,+Σ色1n弓+寺ΣΣ口口InY,.Y_,+寺ΣΣ岛h只1n弓+Σ勺y;c
扛l ,=l 二f=1,=l 厶i=l户1 fz】
7
东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第二章我国商业银行规模扩张分析
(2)
这一成本函数最早是由Bcnson,Hanweek和Humphcry应用于银行成本模型。这其中C
为总成本,I为第i项产出,只为第J向投入要素价格。为T-与T--部分保持一致,将劳动
和资本作为银行的投入.将存款和贷款作为产出。
前面已经提到,国内目前对于这一模型的实证研究已经有很多,但由于选择的数据差异、
假设条件不一致、研究方法不同等各种原因,目前还没有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在这些研究
中,刘宗华,范文燕(2003)的研究与我们的假设基本上一致,因此在这里借用他们研究的
数据并结台其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性进行说明。
(二)模型结论分析
这里定义成本总额(Tc)对银行规模(用贷款I和存款r2之和表示1)的弹性系数为E
用以衡量银行的规模经济性:
E=喜筹(3)
当E=I时,银行规模1%的变化将引起总成本发生同比例的变化,此时处于规模经济和
规模不经济的临界点。当E<I时,银行存在规模经济,当E>I时,表示银行出现规模不经
济。以下是刘宗华(2003)根据《中国金融年鉴》(1995—2002)的有关数据,运用Eviews3.1
软件进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在第三章我们以产量表示银行的规模,产量也是存款与贷款之和,与这里的条件是一致的。
18
苎生垡兰塑圭堡些堡苎苎三童塾里堕些堡堑塑堡芏竖坌堑
表5:各行规模经济系数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工行1.0086 1.0143 1.0112 1.0049 O.9876 O.9879 O.9632 O.9791
农行0.9486 O.9757。O.9985 0.9976 O.9813 ,O.9666 O.9451 O.9327
中行1.0597 1.0581 1.0038 0.9810 0.9662:O.9662。0.9793 O.9669
建行0.9478 0.961 1.O.9578 O.9369 0.9627.O.9470。0.9410 0.9420
交行1.0288 1.0298 1.018I 1.0129.0,9710 O.9600 0.9535 0.9490
中信1.1519.1.0729:1.0263 1.0225 1.0272:0.9971 0.9645 O.9661
光大1.0788 1.0748 1.0397 1.0416 1.0135 O.9905‘O.9625 0.9517
华夏l-0298 1.0009 0.9688 0.9631 0.9329 0.9462
一民生:0.8912 0.9858 ,0.9547 0.9509 0.9558 0.9624
广发:0.9914 O.9981 0.9494 0.93 17 0.9373 0.9363
深发O.9949 O.9941 .1.0013 O.9824 O.9714 O.9604 O.9504 O.9528
招商0.9392‘O.9217 O.9373 0.9389
浦发:O.9913 1.0474 O.9964 0.9646 O.9584 0.9658
由表可知:在样本期内四家国有银行规模经济系数都经历了一个先降低后增高的过程,
其转折点在1997—1998年,而其他商业银行的规模系数则是呈逐年降低的趋势。
与此不同的是,徐传谌等(2002)的研究数据中国有商行在样本期内都呈现出规模不经
济性,而其他商业银行则显示出规模经济系数递减的特征,这可能是由于他们考虑了不良贷
款比例和对非国有经济放宽的比例。张清(2003)则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中加入技术进步这
一变量,得出样本期内国有商行表现为显著的规模不经济,而其他商业银行则处在规模经济
与规模不经济的临界点上,表现为规模中性。
综合上面的结论,我认为:
(1)不管以何种方法进行分析都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要低于其他的股份制
商业银行,这与我国国有商行自身的发展历史和现有的相关政策以及已经形成的规模都有关
联。既可能是管理效率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巨额不良资产的结果,或
是银行规模过大的结果。换句话说,我国国有商行目前的规模扩张已经不是建立在有效的基
础上,而是相对的盲目扩张。虽然目前国有商行无论是在资产规模还是市场规模上都居于垄
断地位,但其他股份制商行的资产规模在行业中的所占比重也在不断的提高。
(2)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技术进步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全行业在技
术上的进步,例如自动取款机、电话银行、网络银行、电子货币的引入,并且有着越来越广
泛和深入的运用,这对降低总成本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在银行业朝着由规模不经济向规模
经济这一方向逐渐转变的过程中,技术进步的作用将更加重要。
9
变堕奎兰婴主兰些笙苎苎三兰塑里塑些堡堑塑堡芏堂坌堑
(3)无论是国有商行还是其他股份制银行,在近几年内基本上都表现出规模经济系数
逐年降低的趋势。这说明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规模扩张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也从
一定层面上体现了1999年左右开始实施的不良资产剥离政策对国有商业银行起到了一定的
减负作用。
(4)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系数与国有商行相比较后可以发现,股份制商业银
行在实现规模经济方面比国有商行应该更具优势。并且,在股份制银行日后扩张的过程中,
技术进步等因素所起的有利作用将会更加明显。
本章小结
本章第一节具体介绍了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其中包括我国银行业的金融环境和发展历
程、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及有关特征、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的规模分布情况以及现阶段我国银行
业的发展状况。第二节对我国银行业的规模扩张情况以及扩张的效用进行了分析,得出我国
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不是建立在利润最大化基础之上这一结论。第三节通过对成本模型的运
用讨论了我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性,认为我国银行业的大小银行在近几年来都经历了不周程
度的扩张,但扩张的效果并不是非常好。而对于我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性,股份制银行要明
显优于国有商业银行。但总的来说,都有从规模不经济向规模经济转变的趋势。下面,本文
将我围绕国银行业管理者规模偏好这一点,对我国银行业规模扩张的原因进行分析。
至塑查兰竺主兰些堡塞苎三童垫里塑些堡堡些筻里耋塑塑堡堑塑曼里塑鏊墨坌堑
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业管理者规模偏好的原因和效果分析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以及资本、劳动、产品市场的不
完备使得所有者控制代理人行为的成本较高,导致了管理者追求自身效用而偏离所有者
所要求的利润目标。Rees(1974)通过把规模引入管理者的效用函数,此后很多学者对
管理者规模偏好进行研究。我国的商业银行准确说是一种准法人制机构,国家是t‘虚拟
法人”,管理者偏好左右着银行经营目标的选择。秦宛顺等(2002)认为我国国有独资商
业银行的确存在规模偏好。
威廉姆森利用企业经理的直接目标来构造企业目标,他认为经理的直接目标是:1.
工资报酬:2.职员数量及才能:3耐企业资金投向的控制:4.在职消费(如汽车、豪华办公
室等超过企业经营所必需的条件)。前三个目标,或许也可以包括第四个目标,都是随企业
规模的扩大而增加的。威廉姆森认为,经理能从过度的职员开支中获得效用。这也从一个方
面说明规模的扩大能给管理层带来一定的效用。但若用这一模型来解释我国银行业管理者规
模偏好的原因,未免有失偏颇,原因如下:1.这一概述太过笼统,并且只是一种假设,还有
待证实。2.要达到以上的目标,并不一定要扩大规模,例如经理可以雇佣更多的职员但产量
保持不变。因此,这里并不打算将威廉姆森模型作为本章的理论依据。
这一章将从管理者内部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入手,根据相关理论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业
的具体情况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管理者规模偏好的原因及影响。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管理者
规模偏好的原因时,我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环境进行讨论。其后我建立了一个我国商业银行
间的古诺模型来说明银行管理者的规模偏好对银行规模产生的影响。
第一节商业银行管理层规模偏好分析
(一)管理者内部原因
1.银行规模对管理者报酬的影响
在国外,经济学家对管理者动机和企业规模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人们考察的最详
尽的是管理者报酬与企业规模的关系。在美国,Meeks(1975)以管理者报酬为因变量,通过
对收益率和以销售量衡量的企业规模的对数进行回归,得出规模指标对管理者报酬的影响比
利润更为可靠。在英国,Cosh(1975)发现,主要管理人员报酬的自然对数主要取决于企业规
模,受资本回报率的影响非常小。与之相关的大量的研究都证明,管理者的报酬与企业规模
的关联程度超过了与利润的关联程度。因此,正如前面提到的,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情
况下,管理者对于高工资的追求会促使他们更加注重扩大规模而不是增加利润。虽然我国的
银行业与国外研究中的资本主义企业有一定的区别,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行还未能做
到完全的两权分离,但这些因素的影响都是次要的。抛开这些次要因素,将这一理论引用至
我国的银行业,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
2.银行规模对管理者效用的影响
21
东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业管理者规模偏好的原因和效果分析
对于银行管理者来说,其效用是随着资产规模、销售规模、存货规模的扩大而上升的,
且规模带给管理者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是由于银行规模对于银行管理者的地位、权利和
稳定性都有积极的作用。
管理一个非常大并因此而非常知名的企业所获得的地位,几乎肯定要比高盈利性带来的
地位高。举个简单的例子,提起杰克韦尔奇,人们会首先想到他曾是通用电器的首席执行官,
他的个人信誉因此也就非常高。同理,规模越大的银行的管理者,社会普遍承认的地位越高,
他在经理市场上的价值也就越高。另外,对于像人、机器和金钱这样的资源的控制权力无疑
也主要是由企业规模决定的,从市场份额中得到的权利也是随着规模的增加而增加的。再从
职业的安全稳定性来考虑,在人们的观念里,在大规模银行任职稳定性要远远高于小银行,
尤其对于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得到国家的扶持,即使盈利为负,它的安全性也远远
高于其他小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较大的规模能减少利润的波动性,
管理者出于对安全性的考虑,也会积极的追求规模的扩张。
由上可知,在管理者工资固定的情况下,银行利润的增加不会给管理者带来任何收益,
而规模扩大却会给管理者带来正的效用。因此,对于实行固定工资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存在
规模偏好几乎是必然的。
3.银行规模对管理费用的影响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的理论,商业银行不断扩大银行的资产规模,在很大
程度上,是以外在交易成本内部化来降低总成本的选择的结果,它有助于内部管理的效率提
高,大大减少内部管理费用。对于一般工商企业而言,规模的追求很可能会止步于某种数量
边界,因为超过某种边界,将“交易费用”内部化反而不合算,因为管理支出过大。但是,对
于商业银行而言,它的资产规模并没有一个通用的、普遍的最佳数量限制。商业银行晟为现
实的选择是不断地将资产规模扩大,直到资本量限制的边界和资产风险的边界。这种选择也
就是不断地将外在的交易成本内部化,并且减少交易成本的过程。
而从现实情况来考虑,规模较大的银行由于具有雄厚的实力,市场范围更大,调节资产
结构与收益结构的范围更加广泛和现实,内部经营管理成本也就容易降得较低。因此,银行
管理者出于降低管理费用的目的,必然会积极追求规模的扩张。
(二)外部环境影响
1龈行规模对竞争对手的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是国有独资银行寡占的寡头垄断市场,目前已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众多的城乡信用社(基本上属于商业银行性质)四个层次的
商业银行体系同时由于外资银行的进入也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构成了竞争。银行间激烈的竞
争迫使银行管理者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争取市场份额,排挤竞争对手。
对企业规模的研究表明,企业规模的扩大会减少出现竞争性的新企业的可能性。从而降
低不确定性和竞争压力,改善企业的生存前景。秦宛顺(2002)针对我国银行业的情况,通
奎里查兰堡主兰些笙苎苎三童墨里堕些塑堑些笪堡童塑夔堡堑塑堕里塑塾墨坌堑
过对规模偏好的比较静态分析指出:管理者规模偏好越强,银行规模越大,其竞争对手的市
场份额越小,日而价格越低。这就从理论和实证上都说明银行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对竞争对手
造成压力,提高竞争力。
加入WTO后,随着中国金融业开放进程的加快,外资银行的涌入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
了巨大的冲击。在技术、资源、管理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我国银行业只能依靠“网点胜技
术”。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得先机,各家银行也都纷纷增加分支机构的数量,扩大规模,
即使这种扩张并不是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
2.国家对商业银行的支持
我国商业银行所处的金融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有计划经济向市
场经济过度的阶段,政府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对商业银行的支持表现在政策倾
斜和资金扶持两个方面。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政府在选择进行支持的对象时,银行规模是
很重要的一个参考指标,这是因为,规模越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也就越大,也就越容
易获得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补充。
目前,四大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远远超过了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吸收了6
5%的居民储蓄存款,承担着全社会8 0%的支付结算任务,其提供的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
贷款的5 6%。1出于对国民经济稳定性的考虑,政府高度重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
例如,近期国务院又将动用国家外汇储备450亿美元为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补充资本金。
即使是对于国有商行之外的银行,规模的优势也有利于它们争取更加有力的支持。银监
会最近提出,在选择现有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审慎重组和改造时,要以规模相对较大、经营状
况相对较好、管理控制能力相对较强为原则。可见规模我国商业银行的争取政府支持时至关
重要的。作为银行的管理者,必然也会为此目标,尽力扩大银行的规模。
上面我们通过两个方面的定性分析得出,在我国的银行业的特殊情况下,银行业的管理
者存在一定的规模偏好,以下将通过几个银行间的古诺模型来说明银行管理者的规模偏好将
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产量规模产生怎样的影响。
第二节银行规模扩张的古诺模型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是国有独资银行寡占的寡头垄断市场,这一点国内很多研究做过证
明,这里不再赘述。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结构状况是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但其他股份制
银行也在迅速的发展。下面我先假设我国银行业具有统一的经营目标,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的
古诺模型。这个模型中,以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为主要分析对象,这主要是为了建模和分析
时的严谨。但所得结论,却具有~定的普遍性,原因如下:(1)在这个模型中,对于商业银
行的假定条件同样适用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仅仅是因为我国目前的银行业中,股份制商
业银行的容量还相当小,所以不能纳入同一个模型中来分析。(2)在第一章的有关实证中,
权威财经网2004.2.12
东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业管理者规模偏好的原因和效果分析
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都作了有关的检测,结论是~致的。
下面,就以Rees(1974)的联合决策模型为基础,建立我国商业银行间的古诺模型
模型基本假设:(1)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完全匹配,商业银行可看作投入资本和劳动力
为存款人和贷款人提供资产和负债,P为存贷利差。这个模型中,将商业银行市场假定为容
量为n的寡头垄断市场,市场需求曲线向下倾斜,P=a一闺,口>o,卢>o,其中Q=Σgf
为市场产品总量,g,为银行i的产量,在这里代表银行规模水平。
(2)所有商业银行生产函数均为一次齐次函数。这里,我们假设商业银行的资本投入
和劳动投入的价格不变,那么此时银行产品i的边际非利息成本C;也不变。
(3)商业银行管理者为理性人,追求单期的效用最大化。为了研究的简化,这里将银
行i的管理者的效用定义为管理者工资收入彬和银行规模qj的可分函数U,=彬+v,(吼),
粕满足条眠=》姐V咖=等绷。
这一约束条件表明银行管理者的效用随银行规模的扩大而上升,且规模带给管理者的边
际效用递减。做出这样的假定的原因,第一条在前面已经作了论述,第二条则是根据边际效
用递减原则做出的一般性假设。
(4)这里假定银行管理者的工资收入仅为利润石。的线性函数,
暇=w0+^石f,i=1,2⋯3 M.这里h表示管理者的奖励系数。
(5)在这里我们假定产出吼是非负的。
此时i银行管理者就是要在给定市场和技术条件下,选择q;以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相
应的古诺模型为:
MaxUf=彬+U(gf)
8.t.,rf=Pqi—c,qf, (1)
Q。Σgf,gf≥0
f=1
银行i管理者效用最太化的一阶条件为:
警:^(口一艘一忍飞)+v日:o
oqi
(2)
苎堕杰兰堡主竺些奎兰三兰塾里塑些塑堑些篁矍查塑堡堡堑塑垦里翌塾墨坌堑
改写式(2)可得:
,一口一卢Q:,一ci+V:/h qi 2——1旁一(3)
其蜓t 2≯V:。珈,吲。枘嘲喊结合前面的条件Q=喜,
O‘na=+Σ—(V:嚆/h—矿q) (4)
将(4)带入(3)并整理可得均衡条件下i银行的管理者的效,NN;kg规模:
口一Σ(V二/h—c,)+n(V:/h—q)
g吼;。=———生————_1—再ii丽————一一(¨5’)
式(5)表明古诺均衡条件下i银行的管理者与该管理者自身规模偏好V:、银行i自身
生产技术c,、激励政策h、市场条件(口,∥)、竞争对手管理者的规模偏好咳、竞争对手的
生产技术c。相关。改写式(5)可得
拈加黜㈤
甜一Σ(V押/h—c』)一再c,
其中口,=
m+1)卢
为了对以上的论断进一步进行证实,我们假设在银行满足以上各项假定的情况下,以
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则此时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娑=a'--触,一2励,,:o
oqi
该写得出
,。一a—pQ乙一ci 吼2—1荸一
同理将(8)加总得
g≯口一—Σ(%≈/h—万c,)一厂ncf
(7)
(8)
(9)
歪直杰兰堕主兰些堡苎塑三兰塾旦堕些堡堡些笪堡童塑堡塑堑墅堕里塑墼墨坌堑
此时的g冷于式(6)中的办因为V。=瓦dvi>。,所以(6)中的q次于(9)中
的q;。这也就说明,在给定其他管理者偏好的条件下,存在规模偏好的银行管理者希望达
到的规模大于使银行利润最大化所要求的规模。在管理者存在规模偏好的情况下,管理者认
为扩大规模的边际利润要大于扩大规模的边际成本,此时管理者的理性选择就是使银行规模
超过利润最大化所要求的水平。又因为管理者效用是规模的单调增函数,所以利润最大化条
件下的管理者效用要明显小于规模最大化条件下的管理者效用。
第三节银行规模扩张的扩展模型分析
上面分析的是同一目标下我国商业银行间的古诺模型。根据我国银行业的具体情况,
国有商业银行和一般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不同,在经营目标上并不是完
全一致的。下砥我将在以上的分析基础上,构建不同经营目标情况下的银行间古诺模型。
(一)不同经营目标的银行间古诺模型
模型基本假设:
(1)将我国银行业分为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两大块,为讨论简便也不失一
般性,假设”=2,银行1代表国有商业银行,银行2代表股份制商业银行。
(2)假设银行1追求的目标是管理者效用最大化。银行2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这条假设是根据我国银行业的现状设定的,四大国有银行历史悠久,拥有相当大的规模,管
理者对规模的追求由各方面原因决定。而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规模较
小,没有历史包袱。对利润的追求动机要大于国有商业银行。
(3)根据两类银行的不同特点,假定其成本分别为q和c,。
模型的其他假设与前面相同。
Ul=嵋+v1(q1) (1)
冗i。pqi—ciqi,
银行1管理者效用最大化条件为
等圳口一阳一鼠_M,:o 叼l 。
此时Q=ql+q2,ql,q2≥0 由舸铽=型铲
银行2追求利润最大化,
(2)
(3)
(4)
至堡型受塑型兰!些堡塞蔓三童垫堕堕、业堡堡些篁墨童塑堡塑堑塑垦里塑塾墨坌塑
象铋嗍一z伪。一cz=。由此可碱=等
将(4)和(6)式整理可得:
。口+C2—2cl+2vl口/h 吼2——1矿一
。甜+q~2c2一q口/h q2。——■河一
(5)
(6)
(7)
(8)
从上述均衡结果可以看出,在不同经营目标的情况下,银行1和银行2的均衡规模的
大小取决于它们的成本以及规模对管理者效用的影响程度。
(1)当c2≥c1时,银行1的规模要远大于银行2的规模,且规模对管理者效用的影
响程度越大,它们之间的差距就越大。
(2)当O<c1一c2≤v1。/h时,成本的降低使银行2的均衡规模开始增加,但由于管
理者偏好对银行1的影响较为显著,使银行I的均衡规模仍然大于银行2。
(3)当C1一c2>-vl。/h时,成本的大幅降低抵消了管理者偏好的影响,使银行2的
均衡规模超过银行l。
结合我国银行业的情况,新兴的股份制银行在建立之初规模非常小,其市场份额远不
能同四大国有银行相比,但随着银行业的发展,新兴商业银行包袱较小、接受能力快、创新
能力强等各方面优势都显现出来,逐渐由第一种情况向第二种情况过渡,股份制银行的规模
大幅扩张,这在前面也作了介绍。在以后的发展中,股份制银行的规模还将增加,但是要想
超过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短期内还无法实现。
(二)考虑风险因素后不同目标的银行间古诺模型
在上面的模型中,管理者效用受工资水平和规模偏好的影响,这里我们再将风险因
素加入其中,考虑风险因素对银行均衡规模的影响。
在上面假设的基础上,我们再加入以下几条假设:
(1)银行1追求的目标是管理者效用最大化,其管理者效用除了受工资水平和规模
偏好的影响,还受风险因素的影响。风险因素对管理者偏好的影响为负,风险越大,管
理者效用越小。
(2)将风险为规模的函数R。(g。),在银行建立之初,风险较大,随着银行规模的
扩大,规模经济逐渐明显,风险逐渐减小,直到一个最佳有小规模go时,风险最小。当
查堕查兰堡主望些堡塞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业管理者规模偏好的原网和效果分析
规模超过qo时,风险又逐渐增大。我国银行业的最佳有效规模在本文后段作了区域性的
讨论,这里为了研究的简便,将其作为一个点值。
根据上述假设,管理者效用定义为:
Ul=川+V1(q1)一R1(q1) (1)
其中:
R(吼)=幻2一mq+n,(k,m,n均为正数,其中m=2qo。) (2)
因此银行1:
U1=一+Vl(91)一幻2+mq—n (3)
银行2依然按照上述假设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下方程解法皆同上例。最后可得: ql2·—:—竺—生菇要i丽善}掣一(¨4’)
+ a+cl一2kc2/hfl一(Vl。十qo/2)/h
口1=—————————————————————————:———————————一j 2 38+4k}h
(5)
从以上的均衡结果可以看出,加入风险因素后,银行l和银行2的均衡规模发生了
一定的变化,这里为了方面讨论.暂且将k/h看作为1,这并不影响最后的主要讨论结
果:
(1)当引入风险因素后,银行2的均衡规模有所减小,银行业最佳有效规模go数值
越大,银行2的均衡规模就越小。银行1的均衡规模变动不明显,但若银行业最佳有效规模
qo数值较大时,还有可能使银行i的均衡规模增加。
(2)当c2≥cl时,银行1的规模要远大于银行2的规模,且规模对管理者效用的影响
程度越大,它们之间的差距就越大,这与上面的结论相同。同时.风险因素的存在加大了这
种差距,qo的数值越大,银行l与银行2的均衡规模差距越大。
(3)当0<c2一Cl≤(Vlg+3qo/2)/h时,成本的降低使银行2的均衡规模开始增加,
但由于管理者偏好和风险因素对银行2的影响较为显著,使银行1的均衡规模仍然大于银行
2。
(4)当0>_C2一C1>-(u。+qo/2)/h时,成本大幅降低,抵消了管理者偏好和风险
因素的影响,使银行2的均衡规模超过银行1,这需要银行2的成本降幅非常大,足以
抵消管理者偏好和风险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对于目前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这一点
还难以做到。
2B
燮学堡主望些论文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业管理者规模偏好的原因和效果分析
从这段我们得出t风险因素的存在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扩张
是一个牵制因素,它的影响程度越大,大银行和小银行的均衡规模的差距就越大。但本
文没有对风险因素的影响做一个具体的量化描述,这也是本文以后能够继续的一个发展
方向。
本章小结
这一章承接第二章描述的现象,具体分析了我国银行业无效规模扩张规模及影响。第
一节提出了我国银行业管理者存在规模偏好这一论断,并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对这
一论断进行了解释。第二节在上面论断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银行间规模扩张的古诺模型,
模型分析得出,在银行管理者存在规模偏好的条件下,银行规模必然会超过银行利润最大化
所要求的水平,同时也带给管理者较大的效用。第三节对第二节的模型进行了扩展,分gq将
我国银行业两类银行的特点以及金融业的风险因素带到模型中,模型分析得出,随着银行业
的发展,新兴的股份制银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而风险因素的存在将对这种扩张起到牵制作
用,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越大,大银行和小银行的均衡规模的差距就越大。下面将对我国银
行业的适度规模以及发展前景作进一步的分析。
至堕查兰堡圭望些丝苎苎婴主墓旦壹些堡堑望墨些坌塑
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边界的分析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得知,虽然我国的商业银行业是一种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寡
头垄断,但各种规模的商业银行在近几年内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张,这一扩张使银行的规模超
过了利润最大化条件下银行的规模。同时,这种扩张也没有建立在有效规模扩张的基础上,
国有商行基本上表现为规模不经济,而大部分股份制银行的规模经济性也不明显。那么究竟
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是过大还是过小?我国商业银行的合理边界在什么地方?在我国大银
行和小银行是否能够共存,怎样共存?以下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这一节首先讨论我国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的适度规模,再利用相关理论对我国目前情况
下大银行与小银行并存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有关企业边界的理论在综述部分己作了论述。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银行边界目前存在两
种理解:一种是与科斯所定义的企业边界一致,指得是抽象的单家商业银行的边界:第二种
则是将商业银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指的是接个银行业的边界。本文所讨论的银行边界是
指第一种。
第一节商业银行的适度规模分析
目前我国的银行体系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十余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各类城市商业银
行以及农村信用社。这其中各银行的规模有大有小,上至规模都在2万亿以上的四大国有商
行,下至规模非常小的农村信用社。那么究竟有没有一个最适合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规
模?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大多局限于某一地区,其规模自然不能同众多全国性银
行相提并论,因此我们在讨论这一问题时仅限于全国性的国有商行和各家股份制商行。
国外有很多学者曾对银行业的适度规模进行了研究,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研究方法得
出来的数据也各不相同,例如在对美国银行业的研究中,Ferrier和Lovel l(19901 Berger和
Humphrey(1991),Bauer等(1992)通过对美国所有资产规模在1亿美元以上10亿美元以下的
银行的研究得出,平均成本在资产为750万美元和3亿美元之间达到最小。Noulas.Ray,Miller
(1990),对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进行研究,发现随着银行规模扩大,银行效率也逐
渐下降,平均成本最低点处在20亿美元与100亿美元的资产规模之间。
中国银行业的相关研究相对于国外相同领域的研究来说,还指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目
前还无法得出我国银行业的最佳有效规模,这可能归因于以下几点:首先,在于我国银行制
度的特殊性,国有商行占主导地位的银行业基本状况,使得运用于国外研究相同方法得出的
结论不能完全解释中国银行业的情况。其次,数据的不全是研究的一大难点,而透露出来的
官方数据有时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容易使研究结论产生偏差。最后,中国国有商行中
存在的大量不良贷款也为银行有效规模的研究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将中国各商业银行
归于一条u形曲线的可能性较小。这里,我们并不运用国外普遍采用的参数分析法,而是借
助于斯蒂格勒的生存竞争法,以市场占有率为比较因素,来分析我国银行业的最佳银行规模。
首先介绍一下斯蒂格勒提出的生存竞争法。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其应用
东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边界的分析
也可以十分灵活。它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不同规模厂商的竞争会筛选出效率最高的企业。我
国银行业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金融改革,可以说已经具备竞争引导效率这一基本条件。因此将
这种方法应用于我国的银行业,是完全可行的。
斯蒂格勒认为,只有当所有厂商拥有完全相同的资源时,一个产业才会只有一个厂商最
佳规模。但由于各厂商使用种类不同、质量不同的资源,最佳厂商规模必然有多个,呈现某
种频率分布,因此生存竞争法仅能估计最佳规模的范围。这种方法测定最佳规模厂商的基本
过程是:先把某一产业的厂商按某种规模分类,然后计算各时期各规模等级的厂商在该产业
产出中所占的比重,如果某等级的厂商所占的生产份额下降了,说明该规模效率较低,一般地
说,效率越低则份额下降得越快。反之,如果某等级的厂商所占的生产份额上升了,则说明该
规模效率较高,该规模处于规模经济的范围之中。下面就运用生存竞争法对中国银行业进行
分析,由于前面我们将银行规模规定为存款和贷款之和,因此分别将1997—2001年存款和贷
款占金融机构的份额作为考察目标(见表5)。
这里将我国银行业按规模划分为四个档次。我们先来看存款份额的变动,四大国有商业
银行从1997年的63.44%N2000年的63.67%,基本上保持了一种稳中略升的态势,这是
因为,在中国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长期垄断,无论是从公众习惯性心理出发,还是从降
低金融风险考虑,公众都愿意把钱存在国有大银行中,因此,四大银行的存款份额没有多大的
变动:资产份额在200亿N7 000亿的银行从1997年的6.56%j!tJ2000年的7.74%,出现了
一种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这一规模属于有效规模,在这一规模上,存在着规模经济;资产份
额在200亿以下的银行,由于统计样本太少,市场份额基本上没有改变,我们不好判断这一规
模是否处于规模经济的范围。我们再来看贷款份额,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自1997年以来,
资产规模在2万亿以上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农行因政策性原因导致1998、1999年贷款份
额上升,但这两年均发生了亏损,l!tJ2000年由于不良贷款的剥离实现扭亏,可是贷款份额又
出现下降,但工行、中行和建行总体上都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这说明在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
银行中存在着一定的规模不经济;资产规模在200亿N7 000亿元之间的商业银行贷款份额
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也说明在中国银行业,这一规模是有效规模:而资产规模在200亿
元以下的银行,同样也不好判断。综合来看,资产规模在200亿到7 000亿元之间的商业银行
的存贷款份额都出现了增长,显然,这一规模区间应位于中国银行业的最佳规模区域。如果进
行一定的深度分析的话,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中小银行的存贷款份额增长的取得其实是很不
容易的。由于通货紧缩的压力,亚洲金融危机的滞后效应等多种因素影响,国内企业的经营效
益未见好转,直接影响到银行的信贷资产安全和财务状况。因此,虽然从绝对份额上看,200
亿N7 000亿规模的银行并没有出现很大的增长,但能保持一定的增长已足可以说明其效率
了。
31
东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边界的分析
表6:中国银行业不同资产规模银行所占金融机构存贷款份额(%)
银行占金融机构存款份额占金融机构贷款份额
1997 1998 1999 2000 1997 1998 1999 2000
2万亿工行27.24 27.43 26.05 26.2l 26.57 25.97 24.89 24.08
以上农行13 74 13.92 14.24 14.14 13.09 15.79 16.59 14.59
中行7.22 7.65 7.95 7.99 7.53 7.52 7 81 7.34
建行15.24 15-35 15.49 15.33 13.74 13.56 12.03 13.18
总计63.44 64-35 63.73 63.67 60.93 62.84 61.32 59.19
1000 交行3.3 3.15 3.11 3.27 2.44 2.48 2.6 2.93
亿一中信0.84 0.83 0.86 1.04 1.48 0.53 0.6S 0.98
7000 广发0.57 0.63 O.6l 0.79 0.4 0.46 0.5l 0.64
亿招商0.77 0,87 0.96 1.14 0.66 0.75 0.78 0.98
浦发O.6S 0.65 O.66 0.76 0.49 O.48 O.5l 0.67
总计6.16 6.14 6.2 7.00 4.47 4.7 5.05 6.25
200亿深发0.29 0_33 O.35 O.36 O.25 O.28 0.28 0.34
福兴0.21 0.24 0.27 0.38 0.16 0.22 0.22 O.33
1000 总计O.5 O.S7 0.62 0.74 0.41 0 5 0.5 0.67
亿
200亿烟住0.01 0.01 O.01 O.Ol 0.04 0.04 0.04 0.05
以下蚌住—— —— —— —— 0.0l 0.01 0.01 ——
总计O.0l 0.0l 0.0l 0.01 0.05 0.05 0.05 O.05
根据1998.2001年《中国金融年鉴》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由此,我们也可以验证前面的结论,即在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确存在着一定的
规模不经济。200亿习J7000亿元的范围涵盖了我国大部分的股份制银行,是结台我国国情得
出来的最佳规模区域。但这一结论并不表示超出这个规模范围的银行就是不适于存在的。就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国情而言,四大国有商行无论是在网点分布、消费者信誉度以及政策倾斜
上都占有绝对优势,其垄断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而其它更小规模的银行,也因为具备相应的
优势而拥有~定的存在价值。
第二节商业银行大银行与小银行的共存
前面得出200亿到7000亿元的范围是我国银行业的最佳规模区域。这只能说明目前阶
段这一范围内的银行是相对有效的。在这一范围之外,除了有能称为大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
行,还有许多规模很小,数量较多的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目前有很多人认为,在
国内外兼并浪潮的冲击下,我国小规模银行最终将在激烈的竞争下被兼并或者是退出市场。
本文并不同意这种观点,无论是从理论分析还是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大银行和小银行都是
查曼查兰堡圭兰!堕圣箜璺皇垫曼塑些堡笪望墨塑坌塑
各具特点、各具优势,在相当长的~段时间内,他们将稳定的并存于中国的金融市场。
(一)关于大银行和小银行共存问题的理论分析
首先,我们对大银行和小银行各自具备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总结。
(1)管理者自主权;
激励理论指出资产所有权和自主权是互补的。资产所有权减少了中介问题所引起的自主
权的成本,而实有的自主权相应的增加了资产的所有权收益。众所周知,大银行之所以拥有
那么大的规模,是因为拥有众多的分支机构。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Nakamura(1994)指
出在大银行内部各分支机构的管理者只被授予有限的自主权,他们必须执行固定的操作程
序,并且被大的银行总部或附近银行中心的管理者所监控,比较复杂的产品操作都由中心机
构的专家来进行。相对的,地方小银行由于资产所有权的集中。其管理者趋向于拥有更大的
自主权。
技术的进步缩减了处理和传递信息的成本,但并不能抵消地方管理者的信息在所有银行
传递中的重要性(Berger(2001))。与地方商业团体相关联的地方机构的管理者,经常可以
获得在衡量企业贷款风险的起重要作用的不透明信息。但为了更好的利用这些信息,地方管
理者必须被授予充分的自主权。由于小银行能够给予当地管理者更大的决定权并在地方上有
更多所有权(Nakamura(1994)),因此小银行的机构管理者能够更加有效的利用获得的信息,
这是实行统一管理的大型银行所无法达到的。
另外,根据委托代理理论,较大的自主权会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对于小银行来说,这
会降低机构的监督成本。
(2)客户服务
大银行在服务于大型客户方面比小银行具有优势。小银行在没有与其他银行合作的情
况下缺少经营大范围贷款业务的资本金。因此,它们只能通过与其他银行合作来外购很多
特殊的服务,例如大型客户所需的国际间银行业协助。对于大银行来说为大量直接需要这
种服务的客户提供服务就显得更加有效。交易规模使得大银行专注于与这些客户建立关系
并更好满足他们需求。
相应的,典型的零售方式的客户,它们从事小型交易,这就非常适合于小银行的经
营范围。国外的一些研究人员(例如Nakamura,1994)认为小银行确实在处理小型借
贷业务具有优势。与这一论点相一致,对美国银行业的实证也显示了小银行趋向于集中
在小型借贷业务上(Berger et a1.,1995,2001:Cole et a1.,1999:Petersen and
Rajan,2002)。
(3)决策管理
大银行通常采用所有分支机构都使用的标准运作程序。如果客户需要更加专业化的产
品,这些服务通常由来自于银行总部或者其他相邻地区银行业中心的专家提供。相对的,
小银行的地方管理者更加缺乏专业化水平但却有较大的自主权,小银行一直强调这种差
异。对于大银行来说,只是按照非个人的规则(例如信用等级)来决定所有贷款决定,而
至!堕兰堡主兰些堡苎苎凹里垫旦塑些堡堡望墨箜坌堑
不考虑个人的情况。大型银行的管理者们
小银行通常在地点上容易接近它们的客户
和随意消费的情况来进行决策。
般地处银行总部,远离与日常交易的客户,而
这就使小银行更容易针对个人特征、家庭历史
根据以上几点分析,我们认为:大银行与小银行的运营各有特点。就我国的银行业而言,
大银行由于其规模的优势以及发展的成熟性,经营管理都趋于专业化,在为大型客户服务方
面占有绝对的优势。同时,由于大规模银行的分支机构较多,实际给与各机构管理者的自主
又相对较少,这使得银行监督成本较高,机构管理者对于不透明信息的处理也比较困难。而
对于小银行来说,由于其所有权相对集中,机构管理者获得的自主权比大银行要很多,这使
得他们在监督管理上都占有优势。由此我们得出:大银行和小银行各具比较优势,大银行在
大型借贷业务、国际业务、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业务上占有优势,而小银行则在处理小型
零售业务或地域性特征较强的业务时比大银行有优势。大银行小银行完全可以在一个分割开
来的市场上并存。
(二)有关的模型分析
Nakamura(1994)指出资产小于十亿美元的银行所有贷款的四分之三都要小于一百万美
元,而资产大于十亿美元的银行所有贷款的十分之九都要大于一百万美元。(见Berger et
a1.,1995:Cole et a1.,1999:Petersen and Rajah,2002)。这是对美国银行业的实证
分析所得出的结果,与我们前面的分析结果相一致。为了对上面的结论有更加系统的证明,
这里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模型,通过分另Ⅱ对大银行和小银行晟优贷款额的求解,说明在我国现
有的金融环境下,大银行和小银行面对的是一个分割的贷款供给市场,他们的存在并不具有
排斥性。
在模型分析之前,先进行如下假设:
(1)假设金融体系中只存在两种类型的银行:大银行和小银行,针对我国的金融体系,
可以将四大国有商行定义为大银行,而将其他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定
义为不同规模的小银行。
(2)假设银行只进行两种资产性业务:存款和贷款,大银行与小银行的存款利率相同,
贷款利率也相同,贷款期限与存款期限相匹配。
(3)商业银行存在规模优势,规模越大的银行获得越大的规模收益。这是根据实际
情况做出的假设,符合我国银行业的现状。
在此条件下,建立银行总收入和总成本的函数模型:
TR=A(1+R1”P (1)
TC=A(1+r)4+A(1+r)”f(A,C) (2)
(1)为银行的总收入函数,A为银行任意一笔贷款的数额。R为贷款利率,11为贷款
期限,这里加入了风险因子,P为贷款的成功率。(2)为银行的总成本函数。它包括两个部
东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边界的分析
分,第一部分是存款成本,r为银行的存款利率,n为存款期限,等同于贷款期限。由于银
行不承担到期不能对付的损失风险,因此这里没有风险因子。第二部分表示银行这一笔贷款
的管理成本,其中f(A,C)为单位贷款的管理成本函数,它是贷款额和规模收益的函数。C表
示规模收益或规模优势,由于某一既定时期内银行的规模收益是固定的,因此C为常数。
为了计算上的简便,我们设f(A,C)=(A—c)2,这里(A—c)2是一个简化的典型的
边际成本函数,这种简化对于计算结果的经济学含义没有实质影响。此时(2)式改为
TC=爿(I+r)”+爿(I+r)”(爿一C)2 (3)
为了表示大银行与小银行的区别,用豫,和7b表示大银行的总收益和总成本,用TR,
和TC,表示小银行的总收益和总成本a其它变量与此相类似。由于大银行比小银行具有明
显的规模优势,因此G>e。
此时大银行的总收入函数和总成本函数分别为:
TRf=A{(1+R)”P (4)
TC,=A,(1+r)“+A,(1+r)”(彳,一Cf)2 (5)
当!!堕:盟时,4有最优解。由此我们得出大银行任意一笔贷款的最优数额:
A, A, ‘
Aj=2/3C,+1/34C?+3a一3 (6’
其中。:!!±型!。
仃+,1”
同理可以求出小银行任意一笔贷款的最优数额:
A:=2/3(7,+1/3√e+3a一3 (7’
由此可见,在满足上述假设条件的情况下,银行任意一笔贷款的最优数额与银行的规模
收益C成正比例关系。因为q>>e,所以A,+>>A:。这也就是说,如果大银行和小银
行的规模相差巨大,那么两者的规模收益相差也是巨大的,此时大银行的最优贷款数额远大
于小银行,它们的贷款市场有一个分割边界,两类银行是在相互分割的市场上生存。典型的
大银行和典型的小银行由于各在不同的贷款市场,不存在太大的竞争性,其在我国大的金融
环境下完全可以共存。我们再进一步推断,现有的银行竞争多为大银行与大银行之间、小银
行与小银行之间。如果我国的四大国有银行完全市场化,失去政府的隐形担保,它们之间的
竞争很可能导致某一大银行推出市场。而小银行之间的竞争会导致小银行的退出,这在目前
我国银行业中也是时有发生的。
.杰堕盔堂堡圭望、业堡苎釜凹里垡堕塑些堡堑望墨塑坌塑
第三节不同规模银行的合理边界及其发展方向
上面我们指出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大银行与小银行可以稳定的共存,但是具体怎样共存
呢?如果他们面对的是相互分割的市场,那么它们究竟是怎样分布的,合理的边界在什么地
方?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市场划分为大城市、小城市、农村地区三个部分。下面根
据大银行和小银行的各自特点,说明当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中两类银行的合理边界。
(一)大银行
大银行应当将它们的总部和地域性银行中心建立在靠近大部分潜在客户的——特别
是大型企业——主要大城市。通过公共资本市场接近于各种不同投资者,使大银行给这些
投资者提供融资时具有优势。大银行分支机构的管理者在银行中并没有实质的控制权,或
者说,他们只被赋予有限的决定权并且还要受到来自附近地区银行中心管理者的监督。因
此越靠近中心城市的分支机构,越可以利用其标准化运作的优势,同时降低监督成本。大
银行在小城市也应设立一些机构来为大型客户服务,例如需要大范围或跨省范围服务的客
户,同时争取一些城市居民成为固定的客户。但设立的机构不应过多,应视所在小城市的
市场容量和发展情况而定。因为受自主权和监督成本的限制,这些机构往往不能达到盈利
的要求。在农村地区大银行设立机构的几率应该非常小,因为这些地区很少涉及大型客户,
而且越是偏远的地区,其特定的生存环境越容易造成当地客户需求的独特性,这就使统一
标准化运作的大银行很难发挥出优势。
由此我认为,对于大规模银行来说,它所控制的银行分支机构应该是一大部分在大城
市,一小部分在小城市,还有很少一部分在农村地区。就目前我国的四大国有银行来说,由
于历史发展等各方面的原因,它们的分支机构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占有很高的比
例。尤其在很多中小城市中,由于九十年代的盲目扩张,形成了大量只亏不盈的机构网点,
这也使四大国有银行的整体盈利性受到很大影响。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
国有商行撤并了相当数量的亏损机构和网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若从长远来讲,随着
国有商行股份制改造的逐步推行,还是应将主要的客户市场定位在大城市,相应减少在中小
城市的投入。
(二)小银行
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应当成为小银行的主要客户市场。这是因为小型商业团体在郊区
或小城市要比大城市更加重要,这就导致了小银行变得相对重要。农村地区的地域性特
征也能使小银行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当然在大城市内也应当存在一定的小银行的分支机
构,他们应更加关注小型商业团体和其它在大银行没有得到更好服务的客户,例如。需
要特殊银行服务和关注的高消费的中产阶级。
我国银行业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外,还包括十余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大
量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目前这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国内太多数的大型城
市都建有分支机构,使这些城市中的金融系统呈现严重的饱和现象,也造成了国有商行、
股份制商行、城市商业银行激烈竞争的局面。虽然良性竞争有利于我国银行业整体效率
东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边界的分析
的提高,但相对于历史更为悠久、发展更为完善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规模较小的银行
还是处于一定的劣势。因此,在利用自身灵活多变的特点赢得大城市客户的同时,还应
将主要精力放在中小城市和城镇,将触角伸到大银行无法伸到的地方去。
至于我国的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很少、经济相对落后,除了中国农业银行由于历史
原因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以外,一般的银行机构很难进入。长期以来,农民的存贷业务
一般是通过以乡为单位的农村信用社完成的。这一传统短期以内还很难改变,只有等农
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了很大起色,一般银行机构进入农村市场才能成为可能。
总的来说,大银行和小银行分别有各自的主体客户群,它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特
点,定义适合于自身的银行边界。只有这样,大银行和小银行才能相互促进、相互配合,
构成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使我国的金融体系改革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本章小结
这一章在前两章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银行业规模的发展方向。第一节利用斯
蒂格勒的生存竞争法,讨论了我国银行业的最佳有效规模,认为资产规模在200亿到7
000亿元这一规模区间是中国银行业商业银行的最佳适度规模。第二节分析了我国不同
规模银行的特点,通过构建一个分割的贷款供给市场模型,得出我国银行业的大小银行
可以稳定并存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第三节指出了我国银行业不同规模银行的合理边
界,并对大小银行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37
—j遗查兰堡主兰、业堡茎堕塞至
结束语
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渡时期,转轨过程中国家在面临严重的财政
约束的条件下,加强对金融的控制就成为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必然选择。在控制对象的选择
上,从融资能力上来看,银行体系动员储蓄的能力和融资量都远远高于证券市场。因此,国
家控制银行体系就成为金融控制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业的发展成为了
政府和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银行业的改革也在逐步的深入。银行是否实现规模经济是
人们经常讨论的问题,但人们很少对银行规模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本文的写作目的,旨在围绕中国商业银行业的银行规模这一论点,分析讨论现阶段我
国银行业的规模扩张的原因和影响,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台理边界,并对我国不同规模商
业银行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定的建议。
本文将中国商业银行的银行规模与银行效益相挂钩,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商业
银行规模的问题。文章首先描述我国银行业规模扩张的现状,并借鉴国外相关研究中的
成本模型说明我国银行业规模扩张的效用。接着从分析银行管理者行为入手,构建我国
银行业的一系列古诺模型。讨论了银行管理者规模偏好的形成原因和影响。最后,分析了
我国各类银行的特点。并建立一个简单的市场分割模型讨论我国商业银行业的边界问题。
全文的组织结构可以用行为——绩效——结构来概括。
本文利用国外研究银行规模的模型和方法,结合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构
建了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特征和环境的数据模型,通过对这些模型的分析得出了相关的结论,
并利用现有的数据对我国商业银行业的规模情况进行了说明和论证。
需要指出的是,文章在研究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
在于我国银行制度的特殊性,国有商行占主导地位的银行业基本状况,使得运用于国外研究
相同方法得出的结论不能完全解释中国银行业的情况。其次,数据的不全是研究的一大难点,
而透露出来的官方数据有时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容易使研究结论产生偏差。最后,中
国国有商行中存在的大量不良贷款也为研究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在研究我国商业银
行的规模经济和合理边界时,很多国外最新的理论方法无法运用进来,使结论并不是很
完善。
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是:我国银行业的大小银行在近几年来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扩
张,但扩张的效果并不是非常好。而对于我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性,股份制银行要明显优于
国有商业银行,但总的来说,都有从规模不经济向规模经济转变的趋势。由于我国商业银
行业管理者存在规模偏好,导致银行规模超过银行利润最大化所要求的水平,规模扩张也
就成了必然结果,而这种扩张并非建立在效用最大化的基础上。随着银行业的发展,新兴的
股份制银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而风险因素的存在将对这种扩张起到牵制作用。在这种情况
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找寻新的改革良方,不再仅仅关注于市场份额.还要考虑合理的银
行边界矗E国大银行和小银行可以长期共存,因此不同规模的银行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
定义适合于自身的银行边界,形成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使我国的金融体系改革进入良性发
38
东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结束语
展的轨道。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进行,金融环境将会越来越规范化,对银行规模的研究也
会越来越深入。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将资本结构和风险承担纳入银行规模经济的模型中,
讨论中国银行业中三者间的关系,这也是本文进~步发展的方向。
时至本文完稿之际,央行己明确表示,国务院已批准商业银行进行投资设立基金管理
公司试点。这一举措扫除了商业银行不得直接投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法律障碍。这也是国家、
银行以及监督部门共同博弈后形成的结果,是希望通过放松金融管制而达到提高经营效率的
目的。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中国商业银行业的边界在一定程度上的得到延伸,各方面都在
努力寻求一种更加有效的银行规模扩张方法。而究竟这些措施能否达到预定的目标,我们还
将拭目以待。
堡堕查兰堡主兰些笙苎叁耋苎蔓
参考文献
11]Benston,G-J.,G.A.Hanweck,and D.Humphrey(1982).‘'Scale economies in banMng”明
Journal ofMoney,Credit and Banking 14,(1),435.546.
[2】Berg,S·A·,and M Kim(1998).“Banks as Multioutput Oligopolies:all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Retail and Colpomte Banking Markets”[J】Journal ofMoney,Credit and Banking 30.
135.153.
【3]Berger Allen N,and David B.Humphrey(1991).‘'The Dominance ofIneffieianeies Over Scale
and Product Mix Economies in Banking'’.[J】Journal ofMonetary Economics 28,1 17-48.
[4】Berger,Allan N.,Gerald A.Hanweck,and David B.Humphrey(1987),“Competitive Viability
in Banking:Scale Scope,and Product Mix Economies”[J】.Journal ofMonetary Economics 20,
501.20.
[5】Berger Allen N.and Humphrey David B.(1994)“Bank Scale Economies,Mergers,
Concentration,and Efficiency:The U.S.Experience'’田The Whart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enter(1 994-25)
【6】Berger,AllenN.HunterWilliamC.andTimme StephenG.(1993)‘'The efficiencyoffmancial
institutions:A lx2miew and preview of research past,present,and future.”[J]Journal ofBanking
andFinance 17,221-249.
[7]Berger,A.N.,and L.J.Mester(1997).“Inside the Black Box:What Explains Differences in the
Efficiencies ofFinancial Inslitutions?”【J】Journal ofBanking&Finance 21,895·947.
【8】Berger,A.N.and Strahan Philip E.(1998)'q'he Consolidation of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Causes,Consequences,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J】Journal ofMone缸ryEconomics
[9】Federico Guala(2000)Measuring Economies of Scale and Scope for the ArgentIne Bank
Industry:A Comparative Analysis,1996—1999(’)M.C.J Van lboi;(1997)'‘Bank mea“ger,Banking
efficient and Economies of scale and scope:are view of empirical literature.”旧Research
Memoradum WO&E51l/9726
【10】Joseph P.Hughes Loretta J.Mester Choon—Geol Moon(2000)‘'Are All Scale Economies in
东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Banking Elusive or Illusive:EvideIlce Obtained by Incorporating Capital Structure and Risk
Taking into Models ofBank Production”【J]The Wharton FinancialInstitutions Center(2000)
【11]Laura Cavallo a,Stefania P.S.Rossi b,+(2001)“Scale and scope economies in the Europeau
banking systems.”【J】Journal ofMultinationalFinancialManagementll(2001)515-531
[12]M.C.J Van Rooij(1997)“Bank merger,Banking efficient and Economies of scale and scope
areviwofempiricalliterature.’’ResearchMemoradumWO&E 51119726
[13】杜莉,王锋:“中国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状态实证研究”[J] 《金融研究》,2002.10
[14]多纳德海,德里克莫瑞斯:《产业经济学与组织》【M】P490.551 2001.(10)
[15]刘东;“中国金融改革面对的产权问题思考”(J]J 《武汉金融》2003A
[16】李俊杰:“中国银行业现状、发展前景及监管任务”【J] 《国际经济评论》2004.3
【17】梁立俊:“银行的规模优势和市场分割性”【J】《财经科学》2003.4
[】8]李文军:“银行越大越好吗?”啊《国际金融研究》1998.12
[19】陆文明:“经济结构变迁与银行业结构调整”[J]《浙江金融》2003.4
【20]刘宗华,范文燕:“中国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实证检验”田
《管理评论》2003.9
[2l】秦宛顺,欧阳俊:“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费用与规模偏好”[J]
《金融研究》2002.1
[22)王国红:“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改革评述”【J】《生产力研究》2003.2
[23】王晓峰:“企业边界理论的发展与我国企业的规模问题”[J】《鲁行经院学报》2003.2
【24】王振山:“银行规模与中国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研究”【J1 《财贸研究》2002.5
【25]徐传椹郑贵廷齐树天:“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问题与金融改革策略透析”【J1
《经济研究》,2002.10
[26]谢军涛,谢为民:“产权制度与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3.2
【27]徐永建:“小银行的生存空间和竞争比较优势”[J]《浙江金融》2003.1
[28】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J】《经济研究》,1999.8
[29】佚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3大战略选择”[J】经济观察报2002.6.17
【30】赵旭:“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0.6
[311赵一婷:“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问题探讨”[J]J
《经济纵横》2000.10
4l
东南太学硕士毕业论立作者简介
致谢
本文是在我的导师周勤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到撰写,到
修改和定稿,周老师都给予了耐心的指导,并在文章结构和思路等关键问题上,
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可以说,如果没有周老师的悉心指导,就没有本文的
出现。在此首先要向周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年来,周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谦逊宽厚的品格给我
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在学习和科研上孜孜不倦地教诲我,引导我不断拓宽
视野、尝试新的研究方向。与此同时,他更以它的一言一行教导我怎样做一个真
正的人,这也是我从他那里得到的最大收获。
我还要感谢我的舍友董妍,我的同学盛巧燕、徐捷以及所有金融专业的同学
们,我和他们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朝夕相处,苦乐与共,这将是我求学生涯中的
一段美好回忆。
骆月
2005年3月3日
东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骆厅女,1981年6月生,安徽巢湖人
发表论文:《我国商业银行规模扩张的效用分析》《商业研究》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