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10392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苏州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姓名:陈华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王光伟
20050101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中文提要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中文提要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是金融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制
度变迁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国有银行脆弱性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国有银行脆弱性到底
到了什么程度,制度根源何在,如何预防和化解,中国目前仍缺乏系统、全面的深入
研究。因此,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银行脆弱性引发的银行危机越来越频繁,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持续时间越来越长,
处置难度越来越大,处置成本也越来越高。银行脆弱性具有马太效应的负外部性,造
成金融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效率受损,难以实现帕累托优化配置。中国目前经济金融
处于大幅度变革阶段,不确定因素增加,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
步伐加快,体制性风险加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成为关系到今后中国经济能
否继续稳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认识银行脆
弱性,无论怎样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是金融体系的
核心,银行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研究银行脆弱性,是为了预防银行危机的发生,
提高银行配置资金的效率;提倡正视银行脆弱性,是为了解决中国银行面临的困难,
帮助其早日走出困境,因此,研究银行脆弱性,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的“助推器”等
能动作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银行脆弱性理论是新兴的解释银行危机理论,这种理论不同于从经济基本面来解
释银行危机的传统观点。它强调银行体系内在的脆弱性,从银行体系自身寻找银行危
机的原因,认为银行业的特点决定了银行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市场的不完善性。本
文的出发点是论证银行脆弱性,首先对银行脆弱性理论进行梳理,以期从转轨时期和
制度合约角度找出其原因,然后对银行脆弱性进行量化和实证分析。本文的落脚点是
国有银行脆弱性预警模型及其分散化解路径选择。提出了多重制度缺损假说来解释我
国银行体系异常脆弱的原因,不仅重视对影响银行脆弱性的共同的一般因素的分析,
而且特别重视我国经济转轨过程影响银行脆弱性的产权制度和政府行为等特殊因素
的分析。最后为提高我国银行稳健性,提出了一些建议。
I
中文提要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本文在国内较早将计量分析和制度分析这两种主流的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就中国
国有银行脆弱性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对中国1978..-.一2000年的银行体系脆弱性
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国内文献尚未检索到此类研究。对银行脆弱性的生成机理进行
了理论研究,对其成因进行了量化分析,找出了导致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加剧的关键
因素,有效识别银行脆弱性的来源。使理论研究和数量分析上了一个层次。我们的
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较好的应用价值。提出的化解既有的国有银行脆弱性,防
止银行脆弱性状况进一步累积造成银行危机的对策建议,对进一步推进银行改革具有
较好的参考价值。
总之,国有银行脆弱性问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是一种尝试,还有待进一步
完善和跟踪研究。
关键词:国有银行脆弱性转轨制度分析制度安排实证
II
作者:陈华
指导老师:王光伟
The Analysis and Empirical Study ofthe State OwnedBanks During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The Analysis and Empirical Study of the State Owned
Banks During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Abstract
ne fragility of the state owned banks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is an issue in hot
discussion.硼1e problem is more striking to China,a developing country in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Till now,there is no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of such
problems aS what’S the extent of the state owned banks’fragility,what’S the root of the
fragility,and how to avoid and case the fragility.So,the study on the state owned banks’
fragility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ortance.
啊地banking crises caused by banks’fragility happen more and more frequently and
widely.ne crises last longer and longer.,111e crises become more and more eosdy,and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o solve.nle banks’fragility has a negative externality,which may
lead to market failure,the inefficient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Pareto inefficiency.
Presently,China is in the process of great economic and financial reform,which has led to a
lot of uncertainty in the economy.Especially after China’S entry into WTO,China has
quickened the opening policy.n硷institutional risk becomes greater.To maintain the
financial system’S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is indispensable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11lc banks’fragility should be view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security.ne importance can be never overestimated.
Finance is the core of modem economy,while bank is the core of the financial system.11le
banks’security is the core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砀e object of studying the banks’
fragility is to prevent the banking crisis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allocation of
banks’funds.强e object of facing the problem ofthe banks’fragility is to solve the present
difficulties faced by China’S banks and to help China’S banks to get out of the difficulty
earlier.So,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meaning to study banks’fragility and to fully exploit
finance’s‘‘accelerator,’function in economy,SO to maintain the national economic security,
political and social stability.
Banks’fragility theory is a brand new banking crisis theory.nliS theory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theories,which emphasize the fundamental factors.Fragility theory emphasizes
III
Abstract TheAnalysis and Empirical Study ofthe State Owned Banks During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the intrinsic fragility of the banking system and tries to find the root of the banking crisis from
the banking system itself.According to this theory,the banks’features have led to the banks’
intrinsic instability and the market’S imperfectiorL The paper begins from the proving of the
banks’fragility.At first,we will comb the theories on the banks’fragility in order to find the
caus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and the institutional contract.Then we
will make atl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banks’fragility.The main points of this paper are the
state owned banks’fragility prediction model and the path selection ofthe model’S solution.We
have raised the hypothesis of multiple institutions’defects to explain the excessive fragility of
China’S banking system.We have emphasized not only on the conl//lon factors of the banks’
fragility,but also on the particular factors in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such as the property
ri出system and the government action,etc.In the end,we hav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China's banks.
This paper,using bom the empirical and institutional methods,is one of the earliest
studies analyzing comprehensively China’S state owned banks’fragility.We have analyzed
empirically China’S state owned banks’fragility from 1978 to 2000.We have not foun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nl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banks’fragility has been studied
theoretically;the causes have been analyzed empirically.Based on these,we have found the
key factors deteriorating the problem of China’S state owned banks’fragility and identified
the sources of the bank’S fragility effectively,which has enhanced the theoretical study and
empirical analysis to a higher level.Our study has certain theoretical value and high
practical value.We have raised the suggestions of improving the present state owned banks’
fragility and preventing the further accumulation of the banks’fragility which may well
lead to the bank crisis.The suggestion is of high value for furthering bank reform.
Above all,the fragil时of the state owned banks is a brand·new problem.This
dissertation is only a try.There are a lot deserving improvement and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state owned banks’fragility;transition;institutional analysis;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empirical
IV
Written by Chen Hua
Supervised by Wang Guang—wei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研究生签名:醴日期:丝生!』里!绝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琵釜日期:蟹生。[!:塑
导师签名:
转轨时期冈自.银行脆弱件的分析’j实证研究1导论
1.1概念界定
1导论
1.1.1银行危机、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所谓银行危机,是指现实或潜在的银行挤兑或银
行失败引致银行停止偿还负债、或迫使政府通过提供大量援助进行干预以防止这种情
况出现的情形。货币危机是指对一国货币的投机导致该种货币贬值或迫使货币当局通
过急剧提高利率或耗费大量储备保卫货币的情况。金融危机是指对金融市场的严重破
坏损害了市场有效发挥功能的能力,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原则上讲,银行危机、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是一组不同序列的概念。货币危机侧
重于描述金融危机在货币流通、货币购买力和汇率等方面的表现。银行危机侧重描述
金融危机在支付体系等方面的表现。金融危机具有更宽泛的含义,它不仅包含了货币
危机、银行危机的全部内容,而且更多地强调了金融信用关系和金融资产市场等方面
出现的问题。在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的关系中,系统性银行危机可能涉及货币危机,
但是货币危机并不必然导致国内支付系统的严重破坏。
但有的经济学家将银行危机等同于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桑德拉
拉扬和巴里诺认为,对那些银行是金融体系主体的国家而言,银行危机与金融危机可
以互相通用。如果银行危机导致整个支付系统失灵,并损害了实体经济,银行危机就
是狭义的金融危机①。
1.1.2金融风险、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金融风险这一概念被广泛使用,但在理论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表述。如阿瑟·威
廉等人认为,“风险是结果的潜在变动",马可维茨、夏普等人把风险看作“事件期望
结果的变动”圆。综合起来对于金融风险的界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确定性。
会融活动是在一种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正是由于当事人不能准确预期未来,才有
①国际货币龌金组织.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宏观审慎指标.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8月第l版.
②夏普.证券投资理论与资本市场.济南:山东人学内部教学使用,1999年.
1
l导论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可能产生金融风险。(2)或然性。金融风险的存在及发生服从某种概率规律,但亦非
确定不移因果律,而是以一种或然规律存在和发生着。因而常用统计学上的方差来代
表并计算风险。(3)损益性。由于预期结果与目标值的偏离,金融活动可能给经济带
来损失或收益,在多数情况下讨论风险只考虑其所带来的损失方面。(4)扩散性。金
融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风险也不是某种孤立的系统性风险,而必然扩散、辐射
到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可见,金融风险指经济主体在从事金融行为时,由于结果与
预期的偏离而造成资产或收入损失的可能性。
金融脆弱性即金融制度或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是指由于外因和内因的作用使子系
统功能耦合,互相适应的金融体系稳健性状态受到破坏,金融制度结构出现非均衡导
致风险积聚,金融体系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金融状态。
金融风险与金融脆弱性意义相通,但着重点不同。金融风险,严格说来是指潜在
的损失可能性。金融脆弱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涵盖了金融体系的全部风险,不仅
包括可能的损失,还包括已经发生的损失,外延大于金融风险。不过,对于风险的使
用已经广泛化了,常常与脆弱性难以明确区分。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的关系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金融脆弱性是内在的,是常
态,而金融危机是这种常态的一种结果,金融脆弱性并不必然导致金融危机,需要一
系列条件和前提,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同样金融脆弱性有别于金融风险,金融
脆弱性是金融风险累积的状态或者结果。一条线索就是不确定性一金融风险一金融脆
弱性—金融危机,这可以解释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金融危机最根本的原因在
于金融脆弱性,冲击等外部因素归根结蒂都要通过内因起作用。金融危机是金融体系
病态的最终结果和表现。金融体系脆弱性的累积为金融危机的最终爆发提供了内在依
据。金融危机是金融体系病入膏肓,脆弱得无以挽救的结果,通过金融危机这种破坏
性极大的强制性方式进行自我调整从而达到重生的结果。金融危机实质是金融体系重
生和再造的一种方式,是整个金融体系的一次彻底破产。这是一种高成本的不可取的
方式。金融脆弱性理论和现代冲击理论结合可以解释金融危机。金融脆弱性理论强调
的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内在依据,现代冲击理论强调的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外在条件,依
据马克思的理论观点,内因是依据和根本,外因是条件。两者结合起来可以较好的解
释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体系的天生脆弱和后天脆弱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内在依据,俗
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如果把金融体系比作一个鸡蛋,金融体系的脆弱就相
2
转轨时期固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1导论
当了鸡蛋中的裂缝,苍蝇(作为外部冲击的代表)的外部冲击造成金融危机正是建立
在内部脆弱的基础上,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最根本的是内因,是金融
体系的脆弱性决定了危机早晚会爆发,外部冲击加剧了金融危机的爆发,成为金融危
机爆发的催化剂和加速器。解释金融危机的理论很多,金融脆弱性理论只是其中一种
具有较好解释力的理论,尤其是对于新兴的金融危机而言具有更好的解释力,它强调
的是内因而不同于传统的外因论。
本文主要研究转轨时期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脆弱性。同样地,对那些银行是
金融体系主体的国家,比如中国,银行风险、银行脆弱性和银行危机分别可以与金融
风险、金融脆弱性和金融危机通用,前三者的关系,与后三者的关系基本相似。
1 02选题背景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是金融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
制度变迁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国有银行脆弱性问题显得更为突出。银行改革选择了
渐进式的制度变迁之路,以牺牲金融效率为代价获得了暂时的金融稳定,但也积累
了许多矛盾和改革难题。一方面,我国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国有银行问题这么多,即
使知道存在一些问题,但也未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另一方面,国有银行脆弱
性到底到了什么程度,制度根源何在,如何预防和化解,中国目前仍缺乏系统、全
面的深入研究。因此,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
现实意义。
银行脆弱性引发的银行危机越来越频繁,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持续时间越来越长,
处置难度越来越大,处置成本也越来越高。银行脆弱性具有马太效应的负外部性,造
成金融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效率受损,难以实现帕累托优化配置。再加上银行脆弱性
具有传染性,可以从一家银行传染给另一家银行,甚至从这个国家的银行传染给另一
个国家的银行,显现“放大性”、“羊群效应”等,造成可怕的后果。可见,银行脆弱
性威胁着银行的生存与发展,不利于金融稳定和金融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动员国内外
储蓄,造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扭曲和失灵:银行脆弱性不仅对经济有严重的不利
影响,而且有可能引发经济危机甚至社会危机。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高
度来认识银行脆弱性,无论怎样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
1导论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行是金融体系的核心,银行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研究银行脆弱性,是为了预防银
行危机的发生,提高银行配置资金的效率;提倡正视银行脆弱性,是为了解决中国银
行面临的困难,帮助其早日走出困境,因此,研究银行脆弱性,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
的“催化剂”、“助推器"等能动作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具
有重要现实意义。
国际经验表明,金融不稳定和金融危机会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性的危害,表现
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因此应当引起中国的警觉。中国目前经济金融处于大幅
度变革阶段,不确定因素增加,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步伐加
快,体制性风险加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成为关系到今后中国经济能否继续
稳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1.3研究现状和评价
关于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克思①,针对1877年经济危机
中银行大量倒闭的现象,他提出了“银行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认为银行体系加速
了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的进程,但同时由于银行家剥夺了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
家的资本分配能力,使自己也成为引起银行危机的最有效工具,加之其趋利性,虚拟
资本运动的相对独立性为银行信用崩溃创造了条件。这是从信用制度的角度来分析银
行脆弱性,其见解是十分深刻的。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进一步发展了该假说,1904
年他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费雪@根据对1929"-'1933年金融大危机的亲身体会,
进一步发展了凡勃伦等的假说,1933年提出了“债务一通货紧缩理论”。他认为银
行体系的脆弱性与宏观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尤其是与债务的清偿紧密相关,是由于过
度负债引起债务——通货紧缩过程的金融事件引起的。按照费雪的观点,银行体系脆
弱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经济基础的恶化,这是从实体经济中的经济周期问题来解释银
行体系脆弱性。认为经济基本面的变化是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根源,这基本上代表了早
期研究人员的观点。
但是,人们公认系统的提出金融体系(包括银行体系)不稳定假说的是美国经济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ji{版社。1975年第l版,570页.
②Veblen(1904).The Theory ofBusiness Enterprises.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and Sens.
③Fisher(1933).nlc Great Deflation Theory ofGreat Depressions.Eeonometrica,337.335.
4
转轨时期固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1导论
学家明斯基①。他认为:银行内在脆弱性是银行业的本性,是由银行业高负债经营的
行业特点所决定的。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私人信用创造机构和借款人的相关特性使金
融体系具有天然的内在不稳定性。金融不稳定假说阐述了由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而产生
的一种金融风险生成机制,这为把握宏观金融风险的形成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但是
明斯基的解释缺乏微观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准心理学的判断来解释经济主体的
非理性行为。
沿着明斯基的研究方向,J.A.Kregal从银行角度研究信贷市场的脆弱性,提出了
“安全边界说”,指出银行不恰当的评估方法是信贷市场脆弱的主要原因。其理论强
调的是影响存款人信心的因素。Diamond和Dybvig@提出了著名的D.D模型,认为
银行提供期限转换机制,借短贷长,这种独特的经营使得银行可能处于“挤提式"
平衡之中。该研究指出存款者对银行的高度信心是银行部门稳定性的源泉,认为银
行系统脆弱性主要源于存款者的流动性要求的不确定性以及银行的资产较之负债缺
乏流动性。顺着这条思路,Jacklin and Bhattacharya@研究了由于生产回报不确定性
带来的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明确提出了可能引起挤兑的因素,并认为挤兑是由经济
上相关指标的变动引起的“系统性事件”。Corton④则研究了“噪声”指标是如何导
致银行挤兑的。Dowd继续这一研究,认为银行资本充足的话,公众没有理由害怕资
本损失,不会参与挤兑。但是多少资本充足率才能有效防止挤兑呢?目前没有科学
的研究结论。这些研究总体上强调的是影响存款人信心的因素,对银行系统脆弱性
原因缺乏令人信服的解释!
最近随着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以及行为金融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则强调
了投资者所能获取的信息及其预期对于解释金融市场行为的意义,形成了金融机构
的内在脆弱性理论。该假说认为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的核心,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
险是金融体系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在金融交易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全,存在
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Stiglitz&Weiss@的研究表明,相对于贷款人,
借款人对其贷款所投资的项目的风险拥有更多的信息,从而产生了信贷市场上的逆
①Minsky(1985).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Arestis and Skouras,Su蹴x:啪eatsheaf Books.
②Diamond,D.and P.Dybvig.(1983).Bank Runs。and Deposit Insurance.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9l,401-419.
(勘Jacklin,C.。and S.Bhattacharya.(1988).Distinguishing Panics and Information-based Bank Runs:Welfare and Policy
Ireplication.Joumal of Political Econonics96,568-592.
④Gorton G.(1998).Banking Panics and Business Cycle.Oxford Economic Papers40,75卜781.
(9 Stiglitz&Weiss(1981).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lnform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1.
l导论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向选择和道德风险。Guttentag和Herring将信息不对称方面的理论扩展到可能采取
的信贷配给做法上,指出信贷配给现象随着不确定水平和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的提高
而增加。Mishkin强调了导致逆向选择问题的放款人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正
是因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因信息
不对称所产生的存户“囚徒困境”引起的存款市场上的存款挤兑,因此金融机构具
有内在的脆弱性。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对银行脆弱性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一轮新的高潮。近来
的文献还集中在不良贷款的水平上,如Gonzalez—Hermosillo,Pazarbasioglu and
Billings。Gonzalez.Hermosillo以经验证据表明,只有同时考虑不良贷款和资本充足率,
CAMEL体系的评估才有统计意义上的依据。这些分析认为金融机构的脆弱是金融危
机的主要原因①。Krugman@认为道德风险和过度投资交织在一起,导致了银行危机。
政府对金融中介机构的隐形担保和裙带资本主义也是主要原因之一。Mckinnon and
Pill则强调了过度借债的作用,特别是当非银行部门出现盲目乐观时,会出现信贷膨
胀导致宏观经济过热,从而导致银行系统的不稳定。Radelet and Sachs则认为是外国
投资者的恐慌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Corsetli,Pesenti and Roubini@则认为投资者意识到
了银行与公司债务的基本面出了问题才会引发这场危机。杰克林和巴特查亚(Jacklin
&Bhattacharya)认为,投资回报率是不确定的,银行和投资者都不能准确了解对方,
当个别投资者获得银行的不利消息后,唯一的均衡是银行危机。Tomell研究了亚洲
20个新兴国家,发现银行脆弱与国际竞争力下降会导致一国易受货币冲击,即银行危
机和货币危机是一对孪生兄弟,银行过于脆弱是货币危机的先导,而货币危机又使银
行危机雪上加霜,形成恶性循环。Stiglitz and Demirgul—Kunt,Detragiache④则注意到了
实行金融自由化的影响,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和条件尚不具备时实现金融自由化增加了
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加剧了银行系统的脆弱性,严重时导致危机发生。
国内学者对银行系统脆弱性问题的研究还只是近几年的事,相对较少。胡祖六
(1998)分析东亚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根源时认为:银行体系脆弱性有着深层次的政策
①Gonzalez-Hermosillo,Brenda(1999).Determinants ofEx-Ante Banking System Distress:AMacro-Micro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Some Recent Episodes,IMF Working Paper99/33.
②Paul Krugman(1998).What Happened to Asia?Krugman’S Website,1 998(1).
③Corsetli,Pesenti and Roubini(1998).WhatCaused the Asian Cnrrency and Financial Crisis?NBER Working
Paper,N06834.
④Dcmirguc-Kunt and Detragiachc(1998).ne Determinants ofBanking Crises i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se,Stafr Papers.VoI.45.No.1 IMF.
6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1导论
和体制原因而不仅仅是经营问题,政府对银行的担保和过度干预以及监管不力导致银
行道德风险问题丛生,从而损害了银行部门的健康。邵英昕(1999)从宏观经济政策
角度研究银行脆弱性问题,研究了稳健的银行体系是如何与宏观经济政策相互联系
的。韩俊①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银行系统不稳定性的形成机制做了系统研究,指出我
国银行系统的最大风险是如何从根本上化解不良债权产生的机制问题。张荔(2001)对
过度金融自由化如何增加金融系统的既有脆弱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若干解决措施。
在国内对于银行系统脆弱性问题的量化研究更是少见。管七海@等对商业银行的非系
统风险的度量及其预警进行了实证研究,但这只是针对单个银行而不是整个银行体
系。刘卫江(2002)利用多元Logit模型选择对1985"2000年的银行体系脆弱性进行
实证研究,但由于数据和对银行脆弱性的测度比较粗糙,从而影响结论的可靠性。
总的来说,以上研究对于银行脆弱性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较大成绩,但是既有的研
究大都是针对西方国家的银行进行的,专门研究国有银行尤其是转轨国家的国有银行
脆弱性问题目前还很少,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一些研究银行脆弱性问题的成果,但是研
究的局限也相当明显:l、缺乏对银行脆弱性成因的深度研究2、监测指标缺乏一个便
于监控的核心指标集,还没有提出一个科学的可操作的预警指标和监测体系。3、定
量研究基础薄弱,数据资料不够全面、系统。4、孤立的部门研究居多,缺乏从宏观
和微观等层面的系统深入研究,大多数研究停留在比较肤浅和零散的层次。5、对如
何化解银行脆弱性,大多建议都是治标不治本,银行改革缺乏系统的坚实的理论基础
和指导。
1.4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4.1研究基本思路
在研究过程中遵循现象到本质,一般到特殊,理论到实证的分析路线,循着一般
理论——共同原因——特殊原因——计量分析——预警模型——制度安排这样一条
思路进行。在分析过程中,重视对中国转轨过程中影响国有银行脆弱性的特殊因素的
分析,发现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特殊性:一在于产权制度差别,我国银行是国有,西
①韩俊.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北京:中国金融Hj版社,2000年第1版,47页.
@管七海.我国商业银行非系统金融风险的度量及预警实证分析,经济科学, 2001(1)
7
l导论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方经济学家研究的银行是私人所有和股份制;产权制度的差别决定了政府作用和行为
的特殊性;二在于我国处于转轨时期,经济金融具有典型的二元特征,而西方国家经
济是一元经济。我国金融是从计划金融向市场金融转变,从单一高度集中的行政金融
控制向间接控制多元金融转变。这些决定了我国国有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特殊性和复杂
性。本文试图将马克思有关的金融危机理论和西方的金融脆弱性理论结合起来,研究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问题,从而为国有银行改革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1.4.2研究方法
(1)将制度分析和计量分析这两种主流的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对中国国有银行
脆弱性生成机理、决定因素进行深入考察分析。首先侧重从金融制度学角度,对国
有银行脆弱性生成机理,其影响和决定因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然后运用
中国1978"--2000年和1991-~2000年的样本数据分别用probit,logit模型和一种改良
的综合分析法对国有银行脆弱性的现实成因进行计量分析,通过实证研究检验出导
致中国国有银行体系脆弱性加剧和恶化的因素,有效识别国有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来
源。为探讨我国银行脆弱性原因,运用制度经济学进行重点分析,我们认为现行制
度缺陷是造成我国银行脆弱性的重要根源。因此,制度分析在本文研究中占据十分
重要的地位。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本文对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包括金融结构、垄
断性、绩效及竞争能力的分析和评价,对银行运行过程中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
金融交易成本等问题的阐述均大量应用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方法。选择多个指标
作为核心指标,并利用CMAXt指数法等多种方法来测度国有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
准确把握中国国有银行体系运行状况。
(3)比较分析法。即将国有银行与中国股份制银行比较,也与发达国家银行进
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制度根源,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找出国
有银行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4)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经济、金融有其特殊性。因
此,本文立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还选择了历史的方法,归纳与演绎,数理分析
法,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相结合等为基本研究方法,并将定
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R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1导论
1.5论文的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银行脆弱性理论是新兴的解释银行危机理论,这种理论不同于从经济基本面来解
释银行危机的传统观点。它强调银行体系内在的脆弱性,从银行体系自身寻找银行危
机的原因,认为银行业的特点决定了银行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市场的不完善性。银
行作为经营货币金融业务的特殊企业,其行业特点和经营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银行内
在的脆弱性。本文的出发点是论证银行脆弱性,首先对银行脆弱性理论进行梳理,以
期从转轨和制度合约角度找出其原因,然后对银行脆弱性进行量化和实证分析。本文
的落脚点是国有银行脆弱性预警模型及其分散化解路径选择。提出了多重制度缺损假
说来解释我国银行体系异常脆弱的原因,不仅重视对影响银行脆弱性的共同的一般因
素的分析,而且特别重视我国经济转轨过程的影响银行脆弱性的产权制度和政府行为
等特殊因素的分析。最后为提高我国银行稳健性,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包括:一是
产权制度改革;二是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公司治理制度,三是加强内控机制和风险管
理制度建设,这是针对单个银行而言的。就整个银行体系而言,应该加强金融监管等
外部治理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为银行运行创造一个好的金融经济环境和平台。包括法
律制度,信用制度和会计制度等一系列基本制度的建设。此外要为银行塑造一个良好
的宏观经济环境,实现经济和金融发展的良性互动。
文章具体章节和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从界定银行脆弱性入手,认为
银行脆弱性归结到底是一种制度的脆弱性,是银行功能的部分和完全丧失,结果导
致银行危机。对与银行脆弱性有关的几个概念进行了厘清,从而为后文的理论分析
奠定了基础。第二章对银行脆弱性理论的演变发展进行了梳理回顾。第三章从转轨
角度分析了国有银行脆弱性的一般原因。第四章从制度合约角度分析了国有银行脆
弱性深层原因,多重制度缺损是其脆弱性的总根源。第五章利用国际和国内关于银
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状况及其演变趋势进行了
实证分析,试图找出我国转轨时期影响国有银行脆弱性的一些共同的一般因素,但
是计量分析结果并没有较好的支持西方经济金融学家关于银行脆弱性成因的理论解
释。第六章为消除目前国有银行体系异常高的脆弱性,就未来的银行改革提出了一
系列政策建议。
9
l导论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1.6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
1.6.1主要创新
(1)对银行脆弱性进行了重新界定,在科学性和系统性上有所提高。银行脆弱
性即银行制度或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是指由于外因和内因的作用,使银行系统功能耦
合,造成互相适应的银行体系稳健性状态受到破坏,银行制度结构出现非均衡导致风
险积聚,银行体系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金融状态。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分析银行脆
弱性之根源,探索金融风险化解之道,较之从信息不对称、外部宏观经济因素等角度
分析能更好地解释银行危机爆发的原因和理解银行制度的变迁,丰富了相关理论。
(2)运用计量和统计方法对银行脆弱性状况进行了测度,澄清了长期以来关于
我国银行脆弱性问题的种种猜测和不科学认识,为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国有银行脆弱
性水平提供了更进一步的理论依据。在国内较早将计量分析和制度分析这两种主流的
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就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对中国1978"--"
2000年的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国内文献尚未检索到此类研究。对银
行脆弱性的生成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利用多种方法对其成因进行了量化分析,找出
了导致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加剧的关键因素,有效识别银行脆弱性的来源。使理论研
究和数量分析上了一个层次。
(3)结合中国国情,将信号分析法和主观概率分析法结合起来并对信号分析法
进行修正,提出了一种更加适合中国的综合分析法来测度银行脆弱性状况。并就综合
指标和核心指标这一构建银行体系脆弱性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提出
了一套新的设计方案,建立了一套衡量和监测银行脆弱性水平的指标体系,提出了一
个核心指标集合和综合指标,这是银行脆弱性量化分析的一个突破。
(4)我们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较好的应用价值。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
的银行脆弱性监测指标体系。综合指标和核心指标集的开发是设计银行脆弱性指标体
系的难点和重点,是目前国际金融领域就银行脆弱性测度指标体系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就这一问题,提出了我们的设计方案。这为政府部门实施有效监控、制定相关的政策
提供了动态依据。提出的化解既有的国有银行脆弱性,防止银行脆弱性状况进一步累
积造成银行危机的对策建议,对进一步推进银行改革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10
转轨时期固有银行脆弱件的分析!j实证研究
1.6.2不足之处
l导论
(1)关于银行脆弱性成因的定量分析在样本数据和指标选择以及分析方法上有
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2)关于预警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检验和
完善。(3)关于银行脆弱性成因的制度分析和特殊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4)关于
银行脆弱性的生成机理和化解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充实。总之,国有银行脆弱性问题是
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是一种尝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跟踪研究。
2银行脆弱性理论及】£评析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2银行脆弱性理论及其评析
根据不同时期银行脆弱性状况和经济理论,西方学者对银行脆弱性发生的原因和
机制给出了多种解释,得出了不同的理论和观点。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从经济周期
运动中企业负债角度解释的银行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理论,从信息不对称角度解释的
银行机构的内在脆弱性理论,从存款人行为角度解释的银行挤提模型理论,从金融主
体角度解释的有限理性理论,从金融资产价格角度解释的内在波动性理论等。本章重
点介绍这几种理论,作为本论文的理论基础。
2.1马克思主义的银行脆弱性理论
2.1.1主要内容
关于银行体系的内在不稳定假说(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早期的论述
是由马克思做出的①。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现实出发,通过对商品这一社会细胞的解剖,
揭示了资本主义运动规律,指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痼疾,而与经
济危机并行的是金融危机。马克思主义从金融危机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国际性三个
方面,从经济、金融危机的特点出发,对危机的实质、原因和特征等进行了全面、
系统、科学的研究。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出发来研究经
济金融危机的。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分为萧条、复苏、繁荣和危机四个阶段,马克思就是通
过这四个阶段来研究借贷资本和现实资本关系的。并指出金融危机就发生在再生产周
期的第四个阶段。而虚拟资本的出现,加上资本国际流动好似“火上加油”,加速了
危机爆发的频率。马克思主义总体上认为:生产过剩和金融过剩是金融危机的两个条
件,金融危机既可以因生产过剩在经济危机中爆发,也可以在虚拟资本为代表的金融
系统超常发展的混乱中爆发。虚拟资本的自我膨胀运动是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形成的
主要机制。随着资本国际化,一方面生产容易过剩,另一方面金融也特别容易过剩,
这些资本极其敏感,造成银行体系更加脆弱。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m版社,1975年第1版,570.571页.
12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住的分析与实证研究2银行脆弱性理论及其评析
2.1.2简要评析
马克思主义的银行脆弱性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早期阶段中形成
的。从经济发展史来看,是第一次系统、全面地研究和分析后所形成的科学认识。即
使在今天,它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全球性的银行脆弱性更为严重和复
杂。但当代西方银行脆弱性理论尚未超出马克思主义研究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例如:
在当代西方理论中,金融脆弱性本质上不过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产业资本周期危机与金
融危机同步发展理论认识的一种再描述;理性投机模型无非是抛开金融危机的复杂过
程,单纯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货币价值和价值实现问题的重要性;不对称信息理论
则是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信用和金融系统过度膨胀导致危机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银行脆弱性理论的现实意义在于:(1)金融危机可以归纳为商品(包
括金融商品)与国家货币、国家货币与国际本位货币在转换交替中的尖锐矛盾。金本
位(包括布雷顿体系)时期,国际金融危机表现为所有信用货币都向黄金货币复归(大
幅度贬值、挤兑黄金);在黄金非货币化之后,一切非国际货币又都对关键国际货币
(美元)贬值,外汇市场激烈动荡。(2)金融危机既可能由生产过剩引起,也可能由
金融过剩引起;在经济走向发达阶段,金融过剩问题可能更为突出,更应受到关注。
事实上,转轨国家银行在金融系统大都占主导地位,而资本市场在迅速发展中更易失
控,这与近年的银行脆弱性引致银行危机大都发生在转轨国家的现实十分吻合。(3)
在全球化过程中,资本国际运动本身己成为银行脆弱性形成和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大量资本输出,西方发达国家的内部矛盾有所减缓,国际金融危机的发源地已由
西方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转轨国家。国际资本冲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
对当今银行脆弱性分析,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思想及其基本原理。
2.2银行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假说理论
在解释银行脆弱性的理论模型中,银行体系的内在脆弱性或不稳定性模型
(Financial fragility or instability model)占有重要地位。其源于20世纪30年代费雪
(Fisher,1933)的开创性研究;70年代中期由明斯基(Hyman Minsky,1975)、金德尔
伯格(Kindleberger,1978)等人在费雪研究基础上,揭示了银行系统由稳定到不稳定
13
2银行脆弱性理论及】t评析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的原理与机制;80年代后,佩多安(Padoan,
于将企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置于研究的中心,
在众多理论中独树一帜。
2.2.1费雪的“债务一通货紧缩”理论
1986)等将其扩展到国际金融领域。由
并结合经济周期理论解释银行脆弱性,
1929.1933年的大危机动摇了西方经济学界对萨伊的市场均衡法则的信念,标志
着西方经济理论发展方向上的历史性转折。1933年费雪①发表《大危机的债务一通货
紧缩理论》一文,对大危机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费雪将危机归于企业过度负债和通货
紧缩。从一般情形上看,一个债务人若缺少流动资金就不能偿付债务,就可能被债权
人强迫进行债务清算,这是个别企业的债务危机。但是,若过度负债是普遍状况,又
没有最后贷款人的干预,一个企业的破产就会引起连锁反应,银行脆弱性显现,从而
触发金融危机。这是因为众多债务人被迫变卖资产,将导致物价、资产价格下跌,银
行信贷紧缩;通货紧缩又增加了融资困难和债务负担,负债者进一步抛售商品和资产,
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陷入混乱;同时,存款者看到银行不能收回贷款、资产大量损失,
从而匆忙挤兑提现,由此造成金融危机。费雪指出,只有当失业增加、产出下降、破
产增加使过度负债的状况消除,或者政府实行再通胀的政策,形势才可能好转。
费雪理论的关键是,过度负债在商业循环上升时期形成,它的问题在商业循环的
下降时期爆发;银行为避免脆弱性而收缩信贷,结果加剧了企业倒闭并引发了金融危
机,从而又加重了经济危机。
2.2.2明斯基一金德尔伯格的理论
银行脆弱性理论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凡勃伦②提出来的。不过,人们公认
系统提出该理论的是明斯基@。他在费雪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周期上升阶段过
度负债和周期下降阶段金融危机发生的机制。他关于货币信贷体系不稳定的思想,来
源于古典经济学家梅尔、马歇尔、魏克赛尔等人的观点,而其关于银行脆弱性周期性
爆发的观点及分析框架又为金德尔伯格所继承和拓展,对银行内在脆弱性假说做出主
要贡献的是明斯基的和金德尔伯格。
①Fisher(1933).The Great Deflation Theory ofGreat Depressions.Eeonometrica,335.337.
②Veblen(1904).The Theory ofBusiness Enterprises,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and Sens.
③Minsky(1985).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Arestis and SkouraS'Sussex:WheatsheafBooks.
14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2银行脆弱性理论及其评析
明斯基认为,金融不稳定及其危机是经济生活的现实。经济繁荣时期就已埋下了
金融机能失常与金融动荡的种子。在资本主义50年上升期的头20.30年,贷款人贷款
条件越来越宽松,企业也充分利用宽松的信贷环境多借款。按照明斯基的说法,现实
经济中存在着三类筹资方式,即避险筹资(hedge finance)、冒险筹资(speculative
finance)和“庞齐"筹资(ponzi finance)①,这三类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是不同
的。避险型的企业是最安全的借款者。冒险型企业常常依靠滚动融资或者为它们的债
务再融资,这类企业能否持续正常运转取决于他们安排债务的能力,取决于金融市场
是否持续正常运作。“庞齐"筹资企业是最脆弱的高风险型企业。现实中存在的这种
债务结构引起了金融结构的不稳定。在经济稳定增长时,多数企业都采取避险筹资方
式。随着经济的持续繁荣,后两种风险性较大的企业逐渐增多,而避险型企业则逐渐
减少。在经济景气的乐观情绪中,商人与银行家们都在追逐大型、高风险和长周期的
项目,经济逐步变得失去正常秩序。之后,经济增长放缓并开始走下坡路,任何阻断贷
款流向生产性部门的事件都会引发违约和破产,影响很快波及金融部门并导致银行脆
弱性凸现,甚至引发银行倒闭。受利率突然上升等事件的影响,负面效应就会从金融
领域传导到其他生产性领域。于是长周期中的下降过程开始了。明斯基并没有就这一
循环往复的长周期做出完全满意的解释,但他提出了三个不能令人信服的原因:一是
代际遗忘或无知(Generational ignorance),即今天的借款人忘记了产生危机的历史过
程和痛苦经历;二是竞争压力(Rivalrous pressure),面临同业竞争,害怕失去顾客和
市场,银行作出不谨慎的贷款决策。三是市场主体的非理性行为(Irrational behavior)。
银行不稳定假说阐明了由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导致银行脆弱的内在机制,
这种内在机制与经济周期的发展变化密切联系,经济周期波动导致企业外部金融环境
变化,而企业外部金融环境变化又强化了经济周期的发展变化。
明斯基将费雪的理论系统化,承认银行脆弱、银行危机和经济周期发展的内生性,
银行和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为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认为政府干预不能从根本上消除
银行脆弱性,因此与货币主义划清了界限。
继承明斯基上述思想的金德尔伯格@也只从表象上对银行脆弱性引致的银行危机
的发生过程进行了描述,他更多地把银行危机的爆发归因于市场的非理性行为或市场
①R·庞齐是美国波士顿的一个金融家,他发现只要现金总借入量增加大于应该支付的利息,银行就可能通过增
加债务来维持业务.
②Kindleberger(1978).Manias。Panics and Crashcs:A History ofFinancial Crises.New York:Basic Books.
15
2银行脆弱性理论及其评析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主体歇斯底里的情绪发作。他提出了投机疯狂(Manias)~恐慌(Panics)⋯崩溃
(Crashes)模型,并以此解释银行脆弱性、银行危机的周期性。
明斯基和金德尔伯格都是从周期性角度来解释金融体系不稳定,可称为“周期性"
解释一派。另一派是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弗里德曼和施瓦茨①认为如果
没有货币过度供给的参与,金融体系的动荡不太可能发生或至少不会太严重,金融动
荡的基础在于货币政策,正是货币政策的失误引发了金融不稳定的产生和积累,结果
使得小小的金融困难演变为剧烈的体系灾难,施瓦茨甚至将没有伴随货币数量显著下
降的金融扰动定义为“伪金融危机’’。尽管如此,这两种解释都是无法让人信服的。
周期性解释把金融体系不稳定的产生和积累视为非理性或非均衡行为的结果,但无法
说明为什么经济行为人要按照那种破坏自身利益的非理性方式行事;货币主义解释则
太片面,事先排除了非货币性因素产生的金融动荡的可能性。由于金融体系存在内在
脆弱性的主张缺乏微观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赖心理学的判断来解释金融主体
的非理性行为,这种理论也就只能被称为假说。
2.2.3开放经济中银行脆弱性
佩多安@等将明斯基模型扩展到开放经济,建立了国际间银行不稳定模型。他们
认为,明斯基模型在原理上适用于开放经济,但开放经济条件下银行系统不同于单一
国别系统。在开放条件下,国际银行和发展中国家政府行为相互作用,导致债务积累
的关键是:预期当前的借贷扩张会带来今后更大的(超过债务)净出口收益。但出口
受阻,这种借贷国政府和国际银行的行为又相互影响形成冲突,推动国际银行系统由
脆弱走向危机。相类似,国际银行贷款可理解为一般资本流入,故可以说明资本国际
流动~般情况下的银行脆弱性。
2.2.4政策建议和简要评述
根据以上理论,银行内在脆弱论者认为,要预防银行脆弱性,(1)建立金融安全
网,发挥中央银行对私人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作用和最后贷款人的作用:(2)采用积
极的财政政策平抑经济的周期波动,特别是在经济高涨时期要抑制投资狂热、压低经
济的增长速度,警告企业和银行谨慎行事;(3)重视国际借贷(吸收外资)一一出口
①FrieAman&Schwartz(1963).A Monetary History ofthe United State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②Pier carlo Padoan(1 986).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lnstabitity。Croom HcIm Ltd.
16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2银行脆弱性理论及其评析
发展这一机制的局限性,加强国际收支平衡和债务管理,充分认识出口依赖的危险性。
以上三点对目前中国的经济和银行状况应有所启示,具有借鉴作用。总体来看,该理
论承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缺陷,从企业和银行的投资金融活动到商品市场和资
本市场的发展变化,再到企业和银行的金融结构变化来分析银行脆弱性的形成过程,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脆弱性的现实机制,政策建议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进一步
来看,该理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只是抽去了马克思主义
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分析,而代之以利润预期、企业和银行的金融结构分析。也正
是在这里,一方面显示了其理论意义,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其理论缺陷。此外,马克思
主义理论还指出了不直接与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相联系的独立的银行脆弱性问题,该
理论没有提及当然也不可能加以解释。这也反映了其局限性。
近年来,银行脆弱性研究开始改变这种局面。经济学家们获得了对金融市场微观
行为的理解,这种新进展集中在两个方面:为什么金融中介机构具有内在脆弱性?为
什么金融资产价格总是出现波动?信息经济学将给出一个全新的答案。
2.3银行机构的内在脆弱性:不对称信息理论
不对称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理论最初由阿克诺夫(Akedof,1970)提出
的。20世纪80年代后,该理论被引入到银行脆弱性、银行危机的研究中。如斯蒂格
里茨(Stiglitz,1981)、米什金(Mishkin,1986)、萨克斯(Sacks,1995)等以不对称信息
理论为基础,将货币主义的脆弱性理论和明斯基内在脆弱性假说进行综合,试图解释
银行为何如此脆弱①。
米什金认为货币主义的脆弱性理论和银行内在脆弱性理论对银行危机的解释是
不全面的。首先,货币主义的解释过于狭隘。以弗里德曼和施瓦茨为代表的货币主义
者强调货币政策对于金融危机的重要性。根据货币主义的研究,不稳定的货币政策引
起商品市场的价格变化,引起银行利率的变化,引起银行对信贷和利率风险的错误预
期,从而导致了过分借贷和金融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一家主要金融机构倒闭引起了
金融恐慌,金融恐慌和挤兑造成货币供应紧缩,导致全面的金融危机。米什金等认为,
这种看法仅仅把原因归结为货币政策不当,未免过于简单和狭隘。其次,银行内在脆
①李心丹、傅浩.国外金融体系风险理论综述.经济学动态,1998(1),66-72页.
17
2银行脆弱性理论及l£评析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弱论的解释过于宽泛。相对货币主义的解释,其将银行脆弱性归结为银行与企业的金
融结构随经济周期而变化,也包括资产市场价格的突然下跌,一些大公司、大银行倒
闭以及外部影响等。不对称信息论者认为这种解释又过于粗糙,缺乏中心和要点,对
一些政府的防范干预政策意义不大。
因此,他们主张从金融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出发,既吸收银行内在脆弱论关
于企业与银行金融结构脆弱的观点,又吸收货币主义关于货币政策的看法,对金融脆
弱和金融危机问题给出综合性的解释。
2.3.1金融交易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不对称信息论者认为,同商品交易市场一样,银行信贷市场也是不完善的。由于
银行不能区分低风险和高风险的借款者,它通常按平均风险决定贷款利率,于是产生
了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问题—把低风险的借款者排除,而把信贷给予高风险
的借款者:同时,高利率也刺激借款者追求高风险、高报酬的投资项目,利用贷款谋
取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贷方的利益,甚至拖欠贷款,于是又产生了道德风险(Moral
hazard)问题。斯蒂格里茨和魏斯①建立了一个模型,其研究表明:在信贷市场上,逆
向选择和不当激励总是存在的。问题在于,是什么促使银行向高风险项目提供贷款,
从而使自己陷入坏帐和困境。从历史经验看,最容易诱使银行陷入困境的是那些在经
济繁荣环境下产生丰厚收益,但一旦经济形势逆转便会出现严重问题的投资项目,而
这些项目很难用通常的统计方法来作出准确预测。正是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这两个问题
使得银行和企业债务风险极大,金融结构越来越脆弱。
2.3.2不对称信息理论的萨克斯模型
不对称信息论认为,转轨国家的金融开放消除了金融抑制,增加了金融资源;但
实际情况并不像麦金农和肖预计的那样乐观,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银行脆弱也在
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使得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日益严
重。例如:(1)转轨国家实行利率自由化后,利率限制撤除,银行发放高利率、高风险
贷款的机会大为增加;(2)国家银行特权被削弱,在国家银行和私人银行、其他非银行
①Stiglitz&Weiss(198 1).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7I.
②约翰G格利.爱德化S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第l版.
18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2银行脆弱性理论及其评析
金融机构相互竞争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一方面存款的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又争取有利
贷款项目,这使得金融机构自身产生道德风险;(3)在开放条件下,利率等金融资产的
价格由市场决定,金融机构和企业都面对一个不确定的环境,这无疑增加了道德风险
和逆向选择;(4)一些企业和银行由国家所有,而经营权由企业和银行掌握,这引起产
权制度下的严重的道德风险;(5)金融机构的代理人(Agent)和委托人(Principal)习
惯了根据政府意愿进行操作,他们对金融信贷风险缺乏管理和研究,造成严重的道德
风险和逆向选择:(6)传统的关系金融在开放条件下延续和发展,权威主义、政府插手
金融信贷助长了道德风险;(7)金融法规和监管严重滞后,以至道德风险问题过于普遍;
(8)放松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后,资本流入和流出(包括内资外逃)的便利使得道德风
险问题进一步发展,也增加了外汇风险。所有这些,都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转轨国家
的金融体系变得更加脆弱。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来说,资产负债状况恶化总是与
外汇和国际借款相关联,更易引起货币投机和恐慌,从而产生金融危机。这些情况与
中国目前的现实相类似①。
不对称信息论是20世纪90年代墨西哥和东亚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学术界和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诊断’’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后,萨克
斯、托尼尔(Tomell,1995)和维拉斯科(Velasco,1995)提出了一种金融系统虚弱一
汇率危机模型,强调金融系统债务过大即金融虚弱对汇率危机的作用@。萨克斯等人
认为,正是由于银行脆弱和储备有限,国际投资者预期汇率贬值、撤出资本,导致了
大幅度的汇率调整和货币危机。模型强调,在金融开放和资本自由化条件下,固定汇
率调整和货币危机取决于汇率错位和金融脆弱,资本大量流出只是最后的表现。
2.3.3政策建议及评述
不对称信息理论把金融脆弱放在金融危机问题的中心位置上,从假设金融市场信息
不对称开始,描述了金融系统如何因此而产生广泛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以至发生危
机的过程与机制。它认为,同其他融资方式相比,银行在解决代理人的道德风险以及逆
向选择方面应有比较优势,因为银行联系广泛,更有能力洞察和控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
择,在监督金融合同的执行方面也有成本优势,在自身资金调剂管理方面又可以依赖同
①世界银行报告小组.金融与增长:动荡条件下的政策选择.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②Sachs,Jeffrey D.,Aaron Tomell,and Andres Velasco,1 996,Financial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s:The Lessons
from 1995·Brookings Papers Oil EconomicAetivity:Macroeconomics l,Brookings Institution。147—215.
19
2银行脆弱性理论及其评析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业市场:如果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主要问题显然是在银行和金融信息方面。不对称信
息理论强调市场信息不对称在银行脆弱性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令人耳目一新。
不对称信息理论在政策建议上认为:(1)政府应当重视和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银行监
管系统,以减少银行不对称信息所引起的各种问题。监管机构应当充分独立,不受干
扰,纯粹从法规、技术的角度进行监管。(2)银行产权定位和经营管理权限应由法律和
相关的制度安排明确规定。(3)金融自由化应当在金融监管系统建立和有关的金融制度
规范基本确立的条件下,有管理地逐步进行。(4)保证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性,减少不
确定性对不对称信息问题的刺激和影响。(5)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角色是十分必要的,
但过多运用救助措施可能助长金融机构的非谨慎经营。(6)不能过分相信存款保险和贷
款抵押制度的作用,关键是注意利率水平和区分信贷风险。(7)钉住汇率存在极大的风
险,它不会给予国内外投资者和金融机构任何信息,对利率运动也有很大牵制。(8)J3n
强国际性的金融监管与信息合作,在信息披露、会计制度、资本要求等方面保持一致。
然而,将银行脆弱性仅仅归于信息不对称又是片面的和绝对的。经济理论已经指
出市场机制不完全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并不只是信息问题。进一步看,如果市场
信息完全对称,在有些情况下可能更糟。例如,如果银行和每个借款企业一样知悉投
资项目的风险,那何必要有银行和企业的分工?反过来看,日本企业和它的主办银行
之间信息沟通是没有疑问的,为什么仍会陷入严重的金融困境?不对称信息理论最主
要的缺陷是它用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去说明另一种由多因素所产生的现象,强调两种
现象之间的线性相关否定其复杂性和非线性联系。当前多种理论并存,各自从不同的
方面加以解释,足以说明银行脆弱性的根源和机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4银行挤提模型理论
历史上对银行恐慌或挤提的解释有两种理论观点:太阳黑子论和实际周期论。太
阳黑子论由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78)提出,认为银行恐慌是暴徒心理(Mob
psychology)的体现。太阳黑子论的现代版本是戴蒙德(Diamond,1983)和戴威格
(Dybvig,1983),以及Bryant提出的预言自我实现的银行恐慌模型①。给定先来后到
的服务顺序和资产变现的成本,存款人的提款行为有两种均衡。当存款人预期银行挤
①Bryant,J.(1980).A Model ofReserves,Bank Runs,and Deposit Insurance.Journal
ofBanking and Finance 4,
334.335.
20
转轨时期田自’银行脆弱性的分析。j实证研究2银行脆弱性理论及其评析
兑要发生时,其最优行为是尽快赶到银行提取存款;当存款人预期挤兑不会发生时,
就会将存款留在银行。上述均衡哪种将出现,取决于外部的太阳黑子的出现。
实际周期论认为银行恐慌是经济周期的自然结果。经济形势的恶化降低银行的资
产价值,增加了银行经营的风险。如果存款人获得了某种经济衰退的信息,就会预期
银行部门将陷入困境,将存款提出,这加速了危机的来临。基于这一论断,危机并非
是一个随机事件,而是存款人对经济形势的~种理性反应。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发展
了上述银行危机的理论模型。Wallace①、Chari@、Champ和Williamson@拓展了戴蒙德
和戴威格的模型,假定具有流动性需求的存款人的比例是随机的。Gorton@,Chad和
Jagannath锄⑤,Jacklin和Bhattacharya@,Hellwig⑦和Alonso@将影响银行危机的总量风险
解释为经济周期的风险。
银行的稳定性与其他行业不同,除了清偿能力外,还存在着流动性的问题。一旦
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动摇,引起恐慌性的挤兑行为,流动性的问题就尤其严重,而银
行自身却无法影响公众的信心。银行业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就是建立在银行无法通过
自身的行为影响存款人的信心这个假定上的。检验这个假定有效与否的关键是确认影
响公众信心的主要原因,到底是随机的外在因素,还是经济周期自身运动的结果。以
下将对主要的理论模型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
找出银行挤提的最终原因是困难的,对资不抵债银行的挤提是存款人理性行为。
但理性行为不该造成对整个银行系统的恐慌。即使在最坏时,绝大多数银行是健康的。
挤提从不健康的银行向健康银行蔓延,原因何在?是竞争的市场还是政府干预能够削
弱这种蔓延。
①Wallace,N.(1988).AnotherAttempt to Explain all liquid Banking System:The Diamond and Dybvig Model with
ScqucntiaJ Service Taken Seriously.Federal Reserve Bank of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l2,3-16.
Wallacet N.(1 990).A Banking Model in、胁ich Partial Suspension is Best.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l4·lI·23.
②Ch撕,V.(1989).Banking Model in Which Partial Suspension Lcs.sons from a Model ofthe U.S.National Banking
System.Federal Reserve of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 13,3-19.
③Champ B,B.Smith,and S.Williamson.(1996).Currency Elasticity and Banking Panics:Theory and
Evidence.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9,828.864.
④Gorton G.(1988).Banking Panics and Business Cycle.Oxford Economic Papers40,751—781.
⑤Ch撕,V,and R.Jagannathan.(1988).Banking Panics,Information,and Rational Expectations Equilibrium.Journal
of Finance43,749.760.
⑥Jacklin.C.,and S.Bhattacharya.(1988).Distinguishing Panics and Information-based Bank Runs:Welfare and Policy
Implication.JoumaI ofPolitical Econonics96,568-592.
⑦Hellwig.M.(1 994).Liquidity Provision,Banking,and the Allocation ofInterest Rate Risk.European Economic
Review38.1363-1389.
@Alonso·I,(1996).On Avoiding Bank Runs./ournal ofMonetary Economics37。73—87
2l
2银行脆弱性理论及其评析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大多数对银行挤兑的传染性效应的研究都以信息的不对称为依据。但由于信息的
不对称不仅存在于银行与存款人之间(如:Gortom Burce Smith:Sungkyun Park),
也存在于存款人与存款人之间(如Diamond和Dybvig)。因而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
降低市场中不同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降低因此导致的银行挤兑的程度。
戴蒙德和戴威格认为银行挤兑的传染性效应是内生的。因为存款人的行为依赖于
对其他人的行为的预期,而预期的改变可能是任何原因(如太阳黑子)导致的。史密
斯得出了和戴威格一致的结论,即银行系统具有内生的不稳定性。他以银行与存款人
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依据一银行不能得知存款人的类型,存款人有逆向选择行为,因
而不存在最优的存款合约,不存在竞争的均衡解证明竞争的银行系统是不稳定的。如
果自由竞争的银行系统具有内生的不稳定,那么外在的政府干预可能是必要的。因而
戴蒙德和戴威格提出了中央银行的最终贷款人角色和由政府提供存款保险的措施,史
密斯提出了限制利率的政策来保障整个银行系统的稳定。
高顿(Gorton,1988)和朴(Park,1992)都强调了由于存款人对银行信息的缺乏,
无法正确估计存款的未来收益,从而对银行的清偿力做出错误的判断。在他们那里,
问题的关键是健康银行没能及时向存款人提供能证明自己清偿能力的信息。从这个观
点出发,银行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就不是内生的,完全可以由银行自身控制。高顿提出
了通过中止支付的方法让健康银行公布信息提供有效的激励,政府的存款保险则降低
了银行公布有效信息的激励。
夏理与杰甘南森(Chari&Jagannathan,1988)将存款人分为持有较多信息的存款
人和持有较少信息的存款人,信息少的存款人以观察其他人的行为行事。这样银行挤
兑就表现为个别存款人的理性行为导致的一种“非理性’’结果①。
除了对信息不对称的关注,还有一些学者从另外的角度论述了银行系统的稳定性
问题。米尔和西蒙斯@从信贷机制具有扩张冲动的角度指出银行系统的内在不稳定。西
蒙斯认为银行系统在经济扩张时有冲动扩大信贷,过度的信贷容纳了过度的投机行为,
当投资使某些行业的产品价格高出“基础水平”时,“泡沫”就会破裂,导致公众对银
行系统的怀疑,产生挤兑。但是西蒙斯并没有为信贷机制的“扩张冲动"提供一个理
性的基础。柯金斯从银行作为一个企业是有多重目标的角度为西蒙斯的理论做了补充。
①刘士余.银行危机与金融安全网的设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35.37页.
②Simons(i948).A Positive Program for Laissez Faire.The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2银行脆弱性理论及其评析
银行的管理者面对竞争风险和资产风险的约束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和企业的增长。在
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的条件下,经营者偏好企业的扩张,因而易于用资产风险替代竞
争风险。因此,自由竞争的银行系统的内生不稳定只有通过政府限制竞争来解决。
在开放经济下,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纠缠在一起使问题更为复杂。货币危机第三
代模型主要强调的是,银行业由于政府的担保而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加剧了银行的风
险,资产泡沫的破裂是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根本原因。模型虽从一个方面揭示了脆
弱性的机理,但奥伯斯特菲尔德也承认,对脆弱性研究,没有一种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可能存在相当广泛的“灰色区"(Grey area)。
上述思想从银行系统稳定性入手探讨了银行挤兑的原因。与之相连的政策含义集
中在政府干预是否有效的问题上。如果竞争的银行系统具有内生的不稳定性,则政府
的干预将可能是有效的,如果引起恐慌的原因是能够被银行控制的,则需要比较政府
干预与自由竞争的银行系统两种制度,确认哪种更为有效。货币危机模型则从道德风
险角度挑战了存款保险的作用,认为货币危机正是由于政府的担保而加剧。诚然,道
德风险使银行的风险提高,然而是否因为道德风险的存在就否定存款保险的作用是需
要探讨的另一个问题。
2.5金融主体行为的有限理性
行为经济学认为,银行不但具有内在脆弱性,还与人的行为、心理因素等息息相
关。下面介绍金融市场主体的几种主要有限理性行为的特征。
(1)从众行为(The herd instinct)。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大部分金融市场主体的行
为极为类似羊群中羊的表现。一般来说,羊群的羊很少对前进方向加以思索,如果羊
有“行动决策”的话,那么跟着头羊或羊群前进就是它唯一的“决策”,也就是说羊
患了跟随头羊的“并发症”。从众行为是经济生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难以
说清它的对错,但它会给金融体系的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那就是,从众行为是使金
融体系遭受系统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随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而增加,且
这一风险因素又往往不为金融市场主体所感知,甚至被完全忽视掉了。
(2)灾难短视行为(Disaster myopia)。一般说来,如果两次金融危机发生的间
隔时间越长,那么,人们会认为再次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小。认为这个世界很太平,
2银行脆弱性理论及其评析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一旦真的发生了金融危机,又都毫无心理准备。
(3)忽视信息行为(Neglect ofinformation)。金融市场主体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
对信息的忽视与误用。每次危机过后不久,当经济活动逐渐活跃,危机渐渐从人们视
觉中消退后,投资者又开始从事不谨慎的投资。那么在短期内能获得较高回报的投资
项目(如地产、股票)又受到人们的青睐。谨慎的投资行为被人们所抛弃,短期行为
又日益盛行,直到又一次危机来临。中国股票市场就是这样,众多散小户好了伤疤忘
了疼,每一次大涨大跌必然吃掉散户巨额的血汗钱。
(4)组织寻租行为(Organization ofprofit-seeking)。在现实经济中,经营管理者通
过损害所有者或股东的利益达到自己目的的行为是较为普遍的,特别是在转轨国家不能
实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一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所有者并不直接参与组织(企业)的经
营活动。二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所有者也不可能对经营者实行十分有效的监督。
总之,如果经营者在冒险过程获得成功,则他可以邀功请赏;如果失败了则至多暂时失
去工作,真正受损的还是所有者或股东。经营管理者的寻租行为会给组织带来风险。
(5)组织的专业化与其盲区。霍尔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1957)指出,组
织机构总是趋向于在一个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框架内运作。在专业化分
工过程中有很多问题自然出现了,这些问题既包括经济主体的一些风险行为,还包括
由分工引起的特殊问题。在任务重叠的地方,各部门往往又会互相推诿。有时也正是
在这里形成了职责的盲点,造成有的工作无人过问或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当这一现
象出现在银行时银行脆弱性就将显现。
(6)认识的非一致性(Cognitive dissonance)。有限理性与市场主体的认识非一
致性有关。人的理性虽是有限的,但他又总是在证明自己是理性的。一般而言,市场
行为主体一旦做出了某种决策,建立了某种信念,即使遇到挫折或事实证明他们错了
时,他们仍会勇往直前。在这种意义上,认知的非一致性可能会加剧市场主体的非理
性程度。银行管理层往往是基于不完全信息做出决策的。因此,发生决策失误在所难
免。但问题是,当有进一步的反馈信息表明过去的决策有误时,经营者有时并不会马
上采取措施去纠正错误,而是掩盖失误,或者反应非常迟缓,因为他们害怕声誉扫地。
总之,以上金融市场主体的六种行为有的属于人类心理规律作用的结果(如从众
行为、认知非一致性),有的属于与信息不完全有关的委托一代理问题(如组织寻租
行为),还有的属于外部性引起的问题(如组织分工及其盲区)等。对于金融市场而
24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2银行脆弱性理论及其评析
言,这六种行为有引起或加剧脆弱性的倾向。一般也正是由于金融市场交易活动带来
了种种不确定因素,引发银行脆弱性加剧。
2.6金融资产价格的内在波动性
几乎所有的银行脆弱性都与金融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相关。造成金融资产价格具有
较强波动性原因与信息不完全性有关。金融资产的定价受到不完全信息的制约,即金融
市场据以对某种金融资产价值进行贴现的是该资产的未来收入流量以及影响这一流量变
化的各种因素。而这二者都难以为零散的资产持有人所知,这样便造成了金融资产价格
常常处于动荡之中,而脆弱性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结果可能引发系统性的脆弱性爆发。
2.6.1汇率的内在波动性
外汇市场的不稳定可以分为两种: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指的是货币对外价值发生
意外的变化,使得固定的汇率水平难以维持,常被称为“货币危机’’(Currency crisis);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指的是市场汇率的波动幅度超过了能够用真实经济因素来解释的
范围,常被称为“过度波动”(Excessive volatility),或俗称为经济泡沫。
如果一国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货币当局应将本国货币的汇率维持在可持续
水平上。否则当市场成员对该货币当前汇率能否保持下去失去信心时,他们都将抛
售该货币,导致固定汇率水平难以维持,这样货币危机便发生了。造成金融市场信
心丧失的原因通常是当局把本国货币汇率定在了同其宏观经济政策不相符合的水平
上,虽然政府通过动用储备对汇市进行干预或其他手段能够使得汇率在一定时期内
稳定,但当汇率引起的一些不利后果(例如贸易收支发生巨额赤字)出现后,市场
预期就会转向,引起汇率崩溃。其他因素特别是投机力量的操纵也可能导致货币危
机的爆发。巨额投机资金使得货币当局在面临货币投机者“单方面赌博"时非常脆
弱,外汇平准基金的干预力几乎不存在;而市场上的其他金融机构在某种货币面临
强大的贬值或升值压力时,应该采取的理性行为是跟从这种方向(即使他认为该汇
率水平是恰当的,他的理性行为也是这样)。如果一国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度,汇率
水平也可能过度波动,布雷安(D.Brilllian,1995)和威廉姆森(Williamson,1995)等
均指出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及其迅速增长可能造成“汇率错位"(Exchange rate
2银行脆弱性理论及)t评析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distortion),从而对真实经济产生一系列的不利影响。浮动汇率下为何汇率水平波动
较大,多恩布什(R.Dombusch,1976)、弗伦克尔等把研究的重点集中于汇率的短期
变动,从而发展出一派被称为汇率动态理论的学说,提出了多种理由来解释市场汇
率的波动性。其中为我国学者所熟知的多恩布什的汇率超调理论(Exchange rate over
shooting)指出: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强烈波动及其错位源于初始外部冲击发生后
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调整速度不一致,由于价格超调是一切金融资产价格的特征,
结果汇率波动几乎不可避免,银行脆弱性或经济泡沫在当前国际金融体系下也相应
无法消除。
2.6.2金融资产风险的传染性
由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密切而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因此金融脆弱性具有很
强的传染性(Financial risk contagiousity),一旦某个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价格发
生贬损以至于其不能保持正常的流动头寸,则单个或局部的金融困难很快便演变
成了全局性的金融动荡(J.Stiglitz,1993)。Kaminky和Reinhart①的研究表明,与发
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有共同债权人的国家被传染的风险比较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
深化,金融脆弱性的传染效应(Contagious effect)也在不断扩大,主要包括:①
外溢效应(Spill over effect)。指超越发源地范围向周边扩散的行为,一般从中心
向周边辐射,如同病毒首先感染周边的机体一样。②纽带传导效应(Tie of
conduct)。脆弱性发生地与被传染地之间存在着高度依存和密切的经济纽带关系,
从而使金融脆弱性从一地通过经济纽带这一媒介向另一地扩散。③板块联动效应
(Board link effect)。存在某种共同属性地区之间划分为板块,金融脆弱性在板块
内传递扩散。在这种传递模式中往往令人费解,发生地与被传染地之间似乎缺乏
直接的联系和经济依存关系。一些人认为,这是一种由于共同的文化背景等因素
产生的传递现象。金融脆弱传染性与病毒一样,传染影响力与中心源的距离呈反
相关系,距离越远被传染的可能性越少,程度越弱,传染杀伤力与被传染地金融
体系健全程度,汇率制度灵活性、有效性和管理水平直接相关,金融体系越完善,
金融主体安全的国家被传染的可能越小。
①Kaminsky and Reinhart,1996。The Twin Crises:The Causes ofBanking and Balance-of-Payments
Problems.International Finance Discussion Paper No.544.Board ofGovernors of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2银行脆弱性理论及其评析
2.7银行脆弱性的负外部性理论
当一种经济活动的成本或收益自动地“外溢”到没有参加这种经济活动的其他人
和企业身上时,就会产生外部性。换句话说,外部性是一个经济人的行为对另一个经
济入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负外部性指某个经济人的行为给其他经济人带来了损害,
但却不必为这种损害承担任何责任,可以不进行赔偿。外部性存在的结果便是出现市
场失灵,即资源配置效率受损,难以实现帕累托优化配置。在金融市场上同样存在外
部性问题。当有问题银行因脆弱性显现出现挤提并传染给健康银行、导致健康银行出
现损失时,受害的健康银行不能通过市场交易向有问题银行讨回损失,这就是金融市
场上的负外部性。外部性的存在,使银行机构的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不相等。在存在
负外部性的情况下,银行机构的私人成本(即由单个银行机构承担的成本)小于银行
机构的社会成本(即银行机构的私人成本加上有问题银行对健康银行造成的损失成本
以及监管当局的额外监管成本和其他成本)。此时,金融市场无效率①。
P
Po
P
PI
Po
o Qo Q O
图2.1
Qi Qo Q
图2.2
图2.1和2.2描绘了有问题银行带来的负外部性显示银行机构过剩的情况,其中,P
代表银行的市场价值,Q代表银行的数量。在图2.1中,直线YS代表银行机构的边际收
益(需求曲线),直线XC代表银行机构的边际成本(供给曲线),交点E0为银行机构的
供求均衡点,其数量为Qo,市场价格为Po,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它就是银行机构的边际
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之处。私人边际成本包括的只是由单个银行机构实际承担的成本。如
①阙方平.有问题银行处置制度安排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6月第l版。19.22页.
27
2银行脆弱性理论及其评析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果此时有问题银行的存在,导致健康银行出现挤提而形成损失、中央银行进行救助形成
额外监管成本,那么银行机构供给的社会成本就会超过银行机构的私人成本。在图2-2
中,直线YS代表银行机构的边际收益,直线XC代表银行机构的私人边际成本,直线
DCl代表银行机构的社会边际成本(它等于银行机构的私人边际成本+有问题银行导致健
康银行出现挤提而形成损失、中央银行进行救助形成额外的监管边际成本)。如果不考虑
这些额外成本,那么银行机构的供给数量将处于Qo处,Qo大于银行机构的社会边际收
益等于银行机构的社会边际成本时的Ql,金融市场中的银行机构数量Qo将超过边际成
本等于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的边际收益的那个数量Ql(最优量),银行机构过剩数额为
Qo-Ql。要达到最优量和市场均衡就必须根除有问题银行带来的负外部性,即通过监管当
局对其救助、重组和退出市场处置,以达到市场出清的目的。
银行脆弱性显现,产生了一系列令人生畏的负外部性,这些负外部性随着时间的
推移具有叠加性和放大性,进而产生“马太效应";也就是说,银行的“问题”像滚
雪球一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清除银行负外部性的惟二途径,是尽早让有问题
银行退出金融市场,长痛不如短痛。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有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过
程中,应坚持化解和分散而不是积聚风险的原则,应坚持公平与效率原则,绝对不能
以简单的兼并重组代替市场退出,否则就会重演海南发展银行接收28家城市信用社、
“以劣掺优”、违背现代管理的“木桶原理”,最后破产倒闭、同归于尽的悲剧。可喜
的是,银行脆弱性问题已引起高层的重视,不仅把银行脆弱性提高到银行危机的高度
认识,还把银行危机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认识。江泽民曾指出:“一个国家,金
融如果出了问题,就会给整个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值得关注的是,面对银行脆弱性的负外部性,不同的经济理论会采取不同的措施,
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方法。经济干预论者强调宏观管理以及国家管制的必要,利用行政
干预消除市场失灵和银行脆弱性的负外部性。而新制度经济学则发现了由此引起的潜
在利润,以及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如果不完全市场存在,引起银行脆弱性
的负外部性,就有可能建立一些制度再安排使之更容易运作,同时又增加了社会净利
润。相关内容在以后章节中详细论述。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3中国经济的转轨与国有银行脆弱性
3中国经济的转轨与国有银行脆弱性
对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原因见仁见智。有人从信息经济学角度,认为信息不对称不
完全是银行脆弱性之根源;有人从契约的角度,认为金融契约不完全是银行脆弱性的
根源:有人提出产权制度的不完全是导致银行脆弱性的根源;有人从外部冲击理论分
析银行脆弱性。总的说来,一是从制度经济学角度,一是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最
近随着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和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则强调投资者所能获取的信息及其
预期对于解释金融市场行为的意义。
本文拟从两个方面探讨国有银行脆弱性,一是从经济转轨角度分析,即本章内容;
一是从制度合约角度分析,即下章内容。
3.1经济转轨的内涵
经济转轨,是指经济体制的转轨,即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的转轨。转轨是一
个有机发展的过程,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不断试错(啊al and crror)的过程①。人类社会
的三次世界性科技革命,使经济体制的变迁更加频繁,人们逐步认识到制度变迁与经
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市场经济是各国经济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在
现阶段,资源配置的市场基础性调节作用是提高经济效益必不可少的经济体制条件。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出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国际性经济转轨高潮。
二战后,原苏联东欧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曾长期实行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
历战后恢复和一段时期的经济增长后,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经济增长滞缓甚至衰退现
象。这些国家曾经努力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寻求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但收效不大。
在维护原有制度结构下进行局部性制度修补的多年实践屡遭失败,成为导致原苏联东
欧国家政局剧变的重要原因。人们预期市场经济制度将为经济发展创造广阔的前景。
以中国为代表的~些社会主义国家,也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探索实行市场取向
的经济改革。这些,都对发展中国家产生重大影响。于是,各国市场取向的经济转轨
形成一股巨大的世界性潮流。各国经济的市场化,是促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而
①科尔奈.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思考.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l版,2l页.
29
3中国经济的转轨与国有银行脆弱性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经济全球化又有力地推动各国经济的市场化。本文研究的经济转轨与经济金融发展的
关系,强调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如何平抑波动和风险,保持经济持续
发展,这是降低经济转轨成本、保证转轨时期效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从计划经济向
市场经济转轨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就必须研究转轨时期银行脆弱性问题。
科尔奈①把转轨分为“有机发展战略’’和“加速国有企业私有化"两种战略。“有
机发展战略"把转轨重点放在创造有利条件,使私人部门得以从下而上地成长起来
(Bottom up development);而“加速国有企业私有化”战略重点则是尽快消灭国家所
有制。在分析了后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经验后,得出结论:采用“有机发展
战略’’的国家,如中国取得成功;而后者,如俄罗斯则遇到很大困难。这对中国银行
体系的改革有重要启示。
传统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派视制度为外生条件,研究在既定制度条件下,稀缺资源的
配置和经济运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尽管重视制度变迁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但又把制度仅仅理解为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而且把制度变迁
归结为政治过程,甚至是暴力革命过程,同样缺乏从经济学角度对制度变迁进行成本
收益分析。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作为内在经济因素来考察它与经济运行的关系。把制
度变迁和创新视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认为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能够提供
一种更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个人努力变成使私人收益率接近或等于社会收益率
的活动。只有在这样的制度条件下,资本积累、人力资本开发和技术创新等才能成为
社会经济发展的源泉。即使在资本、劳动力等稀缺资源数量和质量相同的情况下,由
于制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制度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对经济增长和发展
具有决定性作用②。
经济转轨主要运用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和创新的理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
经济转轨实质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制度的更迭、转换和交易过程。制度既然
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它的变迁和创新所带来的预期收益大于旧制度的现有收益加
上制度替代成本之和时,制度变迁才能发生。经济转轨是一种制度变迁的系统工程。
从总体上说,这是制度结构的更替;它又是由一系列有机联系的制度安排的变迁组
合而成的。
①科尔奈.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思考.长春:吉林人民d{版社,2003年1月第l版,45页.
@冯舜华、杨哲英.经济转轨的国际比较,北京:经济科学;j{版社。2001年5月第l版。2一12页.
30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件的分析‘j实证研究3中国经济的转轨与国有银行脆弱性
3.2转轨国家银行体系缘何更加脆弱
由于处在新旧体制变迁过程中,转轨国家银行业信息更加不畅,不能够将存款转
向有效的生产性投资时,银行业的脆弱性便会强化。当个人和企业无法通过中介获得
资金时,就会削减开支,导致经济活动的萎缩。经济萎缩造成银行可用资金不足,加
上信息不对称不完全,信贷萎缩也就不可避免,双萎缩必然造成银行更加脆弱①。
3.2.1转轨国家银行体系缘何更加脆弱
转轨国家是指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通常指80年代末向市
场经济转轨的东欧的前中央计划经济国家、波罗的海国家和前苏联。转轨前,这些国
家大都实行大一统的国家银行制度,银行机构单一,业务领域狭小。转轨过程中,这
些国家基本上都实行了二级银行制度,但相对工业化国家来说,宏观经济稳定性差,
金融体系不发达,从而使转轨国家银行体系异常脆弱。其中俄罗斯具有一定代表性。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建立了二级银行制度。一部分银行由过去国家银行演变而
成,软信贷约束靠惯性而继续存在;另一部分是新设立的银行,银行进入很容易,很
快1000多家银行成立,它们多由企业集团创立,往往屈从于创办东家的利益,信贷
集中风险突出。这样的银行体系异常脆弱,在1998年8月金融危机中充分暴露出来:
银行亏损大,资本损失惨重;不良资产剧增,银行资金流失严重;大量银行倒闭,从
1989年8月到1999年4月,正式被吊销许可证的银行达114家。俄罗斯银行体系处
于全面崩溃的边缘。
其他转轨国家也大同小异。20世纪80年代以前,银行危机大都发生在工业化国
家,但80年代后,转轨国家发生的银行危机明显地多于工业化国家。IMF曾对53个
国家1975w1997年间银行危机进行识别,该期间有54个银行危机被识别出来,大部
分发生在后半期,转轨国家的发生率是工业化国家的两倍,而且大部分集中在80年
代初和90年代。为何转轨国家银行体系更加脆弱,比转轨前还糟糕?第一,政府拥
有、介入银行体系的程度高,银行系统监管能力弱,道德风险突出。第二,管理风险
能力不强,员工素质不高,贷款集中度高,关联贷款严重。第三,金融市场不发达,
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地位太突出,缺乏存款保险制度,公众信心不足,易触发银行挤兑
①廖尧麟.银行结构转轨的紧缩效应,2002年博士论文.
31
3中国经济的转轨与国有银行脆弱性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和资本外逃。第四,缺乏透明度,不适当的会计、审计准则,市场约束力有限。第五,
市场体系不完善,宏观经济环境不稳定。这些转轨国家的情况与中国惊人的相似。
3.2.2中国转轨时期银行脆弱性
虽然中国的许多弱点与邻近的市场经济体相似,但它在金融和公司部门的大多数
问题是内生于其转轨过程的①。中国银行目前面临问题与上述转轨国家相比,有过之
而无不及。不仅国有商业银行存在危机,股份制商业银行也面临许多问题,中小金融
机构的危机更加突出。所不同的是,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是经营风险,股份制商
业银行既面临经营风险,有的还面临支付风险甚至倒闭,中小金融机构还比较普遍地
存在支付危机。另外,中国经济的转轨是市场化、自由化过程中的转轨,具有更多不
确定性。信贷软约束,造成企业风险向银行转移;信用、法制和产权等基础环境恶劣,
导致银行资产得不到有效保护;金融结构畸形,使脆弱性容易在银行内部积聚。虽然
我国没有出现大量银行倒闭,也没有出现系统性支付危机,但存在着单个银行危机,
存在系统的银行经营风险⑦。中国银行体系异常脆弱,却十分稳健,是因为国家信用
作隐性担保,银行体系效益十分低下,银行安全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这样能保证
银行体系一时安全,但绝对长久不了。银行脆弱性乃至银行危机是当前中国不得不正
视的现实。
3.2.3中国银行业增长的悖论:不创造价值型增长
中国经济是一个悖论。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自1980年以
来年平均增长率为8.6%,另一方面,香港恒生国企指数自1993年至2003年底已经
下跌了l/3。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如果用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比例来衡量,中国这个
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同时也是最没有效率的。在微观层面上,如果一个企业持续亏损,
那么它很可能受生产效率低下所困。在宏观层面上,如果资源不断流向这些企业,
就缺少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两种类型的低效率集中体现为银行呆坏账上。从传统经
济学的角度看这是不可思议的:中国经济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同时又是最
无效率的④。
①世界银行.1999.东亚的复苏与超越.朱文晖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l版,lll页.
②宋清华.银行危机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l版,115—125页.
③单伟建.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悖论.财经,2003(17),50、51页.
32
3中国经济的转轨与国有银行脆弱性
没有效率的经济有可能实现真实的增长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是自然的高储蓄
率,第二是人为的资本控制。假设公民因为某种原因停止储蓄,银行没有多余资金对
企业投放时,增长就会停止。如果允许储蓄流出国境,寻找更好的投资机会,增长也
会停止。
如果资本不能自由流动,那么在一个低效率的经济中,资本的真实回报比一个更
高效率经济中资本的真实回报要低。这一点在那些同时在中国国内和海外市场上市的
中国公司股票价格的持续差距中可以看出来。这些公司境内、外平均的价差是2:l。
换言之,具有同样风险的投资在中国的回报率仅是海外的回报率的一半。中国在世界
上独一无二地具备了一个低效率的经济要取得高速增长所需要的两个必要条件,这也
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是真实的,也是不真实的。
中国的经济增长是真实的。高储蓄率通过银行转变为了高投资率,进而促进了大
规模的生产能力扩张,在国有经济领域尤其如此。政府通过对金融的绝对控制,使大
部分储蓄进入了国有银行,国有银行又将大部分贷款配置给国有企业,这样的大规模
投资带来了快速的经济增长。这是典型的赶超、规模扩张型增长理念。在微观层面,
体现在把企业做大作为首要目标,并希望随着企业做大企业自然变强;在宏观层面,
体现GDP崇拜,忽视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这是“不创造价值的盲目增长”①。
这种增长又是不真实的。配置的低效率导致了有限资源的大量浪费。这种低效率
增长的代价就体现在中国银行系统坏账的积累上。标准普尔估计中国大概需要5180
亿美元,相当于GDP的40%,才能完全清理其银行系统的坏账。
美国新桥投资总经理单伟建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必须改,否则失败在所难免。
中国的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将资金输送并转化为投资,维持经济增长;同时,银行体
系内的不良资产则成为中国快速增长的成本,或迟或早,国家将为此付出代价。单将
中国的经济增长称为“借来的经济增长”(Borrowed growth),不可能持久②。
中国应该倡导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银行与企业发展模式。价值创造等于收益和资
源投入之差,是扣除所有生产要素成本后的剩余利润。价值创造行为,指企业以一定
资源投入,实现尽可能高的收益。政府在政治和法律导向、经济政策的制订和监管行
为中,营造激励机制和市场约束来鼓励企业价值创造活动。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企业
①张新.中国经济增长和价值创造.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8月第l版,86一114页.
②转引自刘铎.借来的经济增长.新财经,2004(4),6页.
33
3中国经济的转轨与国有银行脆弱性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发展模式,因为注重经济效率和塑造核心竞争力而使国家和企业获利持续发展,对于
中国这样一个银行脆弱的国家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①。
中国经济是超现实的。在某种意义上,像是一个服用兴奋剂的世界冠军。银行通
过浪费居民储蓄来推动经济增长。这是以长期健康为代价的,是不能持久的。只有实
现创造价值式发展,中国经济才有可能真正地健康成长。
3.3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原因分析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实质是一个制度变迁、制度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
中,无论是政治体制还是经济结构都有巨大的变革,不确定因素增加。同时,传统的
计划经济体制下根本就没有信息传递机制,而在市场经济的培育过程中,价格杠杆的
信息传递机制尚不完善,价格信号并不稳定,而且市场参与者识别和判断信息的能力
有限,这一切都使信息不对称不完全更加严重,在金融市场上,必然出现逆向选择和
道德风险。一句话,转轨时期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都使银行体系不稳定,导致其
脆弱性增强。银行脆弱性是转轨时期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方面的问题和矛盾在金融领
域的集中反映。
3.3.1经济转轨导致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转轨条件下,经济运行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动态过程,导致的不确定性在经济方面
的表现主要有:
(1)转轨过程中的经济失衡与波动
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基层经济单位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政府通
过“条条"和“块块’’对企业实行行政隶属关系控制,来维持经济运行,并保持经济
的均衡和稳定。当经济转轨开始后,原有的经济运行体系不断被破除,新的运行体系
不可能立即启用,因此产生制度变迁的经济失衡是不可避免的圆。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前期,中国发生过严重的通货膨胀,就是制
度变迁性经济失衡的集中表现之一。从计划价格向市场价格的转轨过程中,必然
①张新.中国经济增长和价值创造.』:海:.Li每--联书店.2003年8月第l版,86--114页.
②詹姆斯·A道等.黄柑辉,蒋文华译.发展经济学的革命,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月第1版,3、4负.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3中国经济的转轨与国有银行脆弱性
有一个物价上涨时期。首先,在传统计划体制下,不少商品价格低于价值,长期
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无论是价格调整还是价格放开,价格必然朝着反映价值和
供求均衡要求的方向运动而相应上涨。基础产品价格的上涨将通过产业链扩散到
下游产业,导致各行业价格上涨。其次,转轨开始后企业权力迅速扩大,但是预
算软约束的旧体制惯性依然存在,在传统体制下存在的企业投资饥饿症出现了新
的表现形式:如由政府授意银行提供给国有企业稳定贷款;财政拨付亏损补贴;
企业以拖欠应付款方式填补资金缺口,造成严重的“三角债"等等。这些问题如
不及时采取措施,将导致巨额财政赤字。如果用增发通货来弥补赤字,将引起严
重通货膨胀;如果用增发债券和银行贷款来弥补赤字,又会形成严重的金融风险①。
最后,劳动力价格的合理调整和工资水平的相应提高,也将通过生产经营成本的
提高进而推动价格的上涨。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失业率迅速上升,是制度变迁性经济失衡的另一个表现。在计
划经济体制下,“充分就业一的表象掩盖着大量的“隐性失业”和“在职失业"。经济
转轨开始后,企业行为逐渐按市场规律行事,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制度转型后,原有的
“隐性失业”迅速显现转化为“公开失业’’,造成严重的“制度变迁性失业"。除了城
镇的高失业率外,中国的经济转轨还伴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被释放出来,造成城
乡“制度变迁性”失业大军。
(2)经济转轨过程中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动与调整
中国在转轨前期,收入差距较快地扩大,一般说是正常的。然而,收入差距扩大
过速,收入分配过于悬殊,将使转轨成本上升、收益减少,而且会使高收入者与低收
入者之间产生对立情绪。更严重的是,收入差距是由于暴富者通过各种手段利用转轨
过程中新旧体制之间的“空子"暴发致富的。这将使低收入者感到无法容忍,而造成
社会不稳定,甚至酿成社会动乱。中国近期出现的“仇富一现象就是明证。另外,暴
富群体的出现不利于新体制的成长。因为他们是以最大限度地侵吞社会财富为目的。
他们的发展要求经济体制维持双轨制、多轨制甚至无轨制,这样更有利可图。暴富阶
层的经济活动对资源优化配置起破坏作用。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的增强,使市场
机制扭曲,社会收益下降,转轨成本上升。
①郁方.金融癌症,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第l版,123—133页.
35
3中国经济的转轨与国有银行脆弱性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3.3.2经济转轨过程中银行内部管理混乱,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
银行在转轨过程中,其内部管理混乱到了极点。据调查,从近几年出现的王雪
冰、周正毅、刘金宝系列金融案件看,其导火索无不与内部管理混乱有关。银行机
构内部产生的“委托.代理”冲突往往会形成内部人控制的道德风险问题,并因此而
导致代理人决策过程的独断专行、滥用职权及欺诈行为。其结果是导致国有银行体
制脆弱。l、技术上的管理不当。对新业务,管理层没有清醒的认识,使原来的内控
制度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失去作用。资产与负债在币种、利率与期限上的不匹配也是
技术管理不当的一种表现①。2、掩盖式管理。一家银行出现亏损时就到了管理的十
字路口,强有力监管或一个好的董事会将会确保报告亏损并采取正确的措施。但在
“内部控制"的情况下,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就可能掩盖出现的问题,这
样就使小风险演变成大风险,小问题拖成大问题@。3、绝望管理。当通过会计手段
隐藏的问题太大时,管理者会采取更加疯狂的经营策略,通常以较高利率向高风险
项目贷款,或在股市及房地产等高风险、高收益、来得快的市场上进行投机,但这
种做法极有可能使银行亏损更大。4、恶意管理。一旦流动性问题不可避免,则欺诈
就成为其杀手锏,贷款收息,伪造报表,向关系人发放更多贷款等。实在不行,在
问题即将暴露时,卷巨额国有资金逃向国外。5、不透明管理。银行各级管理层信息
不畅,上情不下达,操作人员不清楚银行的目标和政策;下情不上达,基层违规操
作,高层管理人员很难知道,信息的极端不对称也为不守规的银行人员犯罪提供了
便利条件。6、稽核监督未落到实处。银行审计和稽核不严格,问题一般发现不了,
即使发现了也不及时,有时甚至和被检查者合谋,掩盖已经发现的问题,即使发现
问题,也无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
3.3.3转轨过程中贷款超常规增加,泡沫经济泛滥
中国的经济发展大部分靠资本的增加拉动的。于是,在经济要增长,领导要政
绩,企业要发展,百姓要吃饭的大气候下,全国上下大干快上,银行贷款超常规增
加也就不可避免。胡祖六将这一现象概括为经济过度“银行化”@。主要的问题是:
①Paul Kmgman.What Happened to Asia?Krugman’s Websile,1998(1)
②默顿·米勒.论今日东南亚金融危机.金融研究,1998(2).
③胡祖六.东亚的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国际经济评论.1998(3).
转轨时期固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3中国经济的转轨与国有银行脆弱性
l、贷款增幅过快。经济转轨过程中,中国的贷款增幅在世界绝无仅有。有数据为证,
2000年到2003年,每年贷款增加额分别为12499亿元、12558亿元、19228亿元、
29936亿元,分别增长17%、13.9%、15.2%、21.4%。高盛的研究认为,四大国有银
行近年向国内投机气氛浓厚的房地产、问题众多的国有企业以及为粉饰自己帐面的
放贷,己为自己蕴藏了巨大风险。政府注资还不够,关键要消除恶性贷款及风险管
理的不健全,使高级经理更象银行家,而不是党的官员①。美国货币监理署(OCC)
有15个关键指标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而首个指标为贷款年增幅是否低于20%,对
贷款增幅超过20%的要挂上一面黄旗以示警告。尽管中美经济发展速度不同,上述
指标不能简单套用,但贷款增加过快不得不引起善良人们的注意圆。2、贷款过于集
中。对某一个借款人或某一行业的贷款过于集中,是严重威胁银行安全的一个重要
因素。以上海为例。2003年底,5%的上海企业拥有上海6000亿银行贷款60%的份
额。前1300家企业各自至少有1亿元贷款,而前100家企业共有借款500亿元。宁
波贷款集中度更大,O.3%的企业拥有40%的贷款@。3、大量发放关系贷款。92年公
司热时,银行自办经营实体,国有银行资金绝大部分流入自办实体,自办实体利率
上浮几个百分点后,倒卖给其他企业,银行自办实体成了“二银行”,其后果不堪设
想。目前,银行发放关系贷款比较隐蔽,除非“内部人”,一般并不太清楚其内幕。
但管理层通过操纵审贷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等“程序",关系贷款仍源源不断地
通过合法渠道和程序注入关系企业。4、大量发放低无效贷款。上面列举的一些房地
产贷款、打包贷款等,大部分都是低无效项目,必然催生巨额不良贷款,银行脆弱
性在转轨过程中慢慢堆积。Gold stein(1998)指出,信贷快速增长是解释银行失败的
最好理由之一。美国联储银行监管局前局长Bill Taylor(1998)说:“如果一家银行在
过去三年里贷款翻了一番,这等于给人们一个确定的信号:该银行在今后三年里将
会遇到麻烦。"
大量银行贷款充斥市场,造成了泡沫经济泛滥。若新增生产能力无法盈利,银行
体系将制造大量新的坏账,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将遭到破坏。转轨以来,中国经济热点
不断,股票热、期货热、外汇热、房地产热,全国都忙于上项目铺摊子,重复建设十
分严重,加上银行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也就不足为怪了。
①新财经.2004(3).12页.
②李箐.银行改苹过大关,财经.2004(6)。67页.
③http://finanee.sina.com.cn/mll/2003 1 ll 4
37
3中国经济的转轨与国有银行脆弱性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3.3.4转轨过程中金融自由化盛行,一定程度上造成银行脆弱性加剧
金融自由化的实质,就是完善市场体系,培育市场主体,健全市场机制,从而增
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有利于提高金融活动的市场化程度①。但在中国转
轨过程中,一些人把金融自由化错误理解为取消金融监管,银行业自由进入,业务领
域自由扩张,结果造成无序竞争,带来一系列问题。其实,金融自由化是一把双刃剑。
既要看到金融自由化有利于金融市场中介机构按市场行为运行,有利于金融过程行政
行为的弱化,有利于宏观金融调控方式的市场化取向,有利于金融创新和提高配置效
率。同时,金融自由化增加了银行体系的不确定性。金融自由化加剧了资产价格的波
动;削弱了宏观调控的能力,对监管提出挑战,促进了金融创新,也加剧了全球金融
脆弱性;加快了中国金融业的开放进程,增加了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能够暴露和加
剧金融风险;金融自由化引起的资本流动对金融稳定产生冲击。中国出现了金融自由
化的速度过快;金融机构急剧膨胀,金融资产增幅过快;金融监管放松的程序过大,
缺乏审慎的管理;必然增加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金融创新是金融自由化的重要内容。金融创新具有非常明显的双向效应@。从积
极作用来看,金融创新极大促进了全球金融业的发展,给金融体系的结构、功能以及
制度安排带来巨大改变。金融创新也带来许多问题,其中最明显的是对全球金融脆弱
性的形成起了催化作用国。金融体系创造信用关系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信用创造
变得越来越容易而且迅速,整个经济体系中的信用关系日益庞杂、多变,信用膨胀显
著;以衍生金融工具为代表的当代金融创新成果,为投机者提供了大批操纵市场的先
进手段和便利工具,使之拥有了撬动一国或一地区金融市场的巨大能量;在金融自由
化成为当代金融发展的主旋律时,以确保金融系统稳健运行为目的的金融监管在如雨
后春笋般的金融创新面前,显得十分被动无力。这些都成为增大金融系统风险,造成
金融系统不稳定重要因素@。
3.3.5经济转轨过程中宏观经济政策摇摆不定,监管时紧时松,行政干预时有发生
转轨过程中,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必须通过行政手段市场手段结合的方式进行方
①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自由化的次序,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中译本,1993年第1版.
②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第l版.
@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触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l版.
④约翰G格利,爱德化S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第l版.
⑤王光伟等.金融安全与中国金融市场的有序开放和改革,书稿.
38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3中国经济的转轨与国有银行脆弱性
可有效。由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础尚未健全,调控手段较僵
化,政府决策的透明度低等,造成宏观经济政策存在过多过滥的行政干预,政出多
门,朝令夕改和暗箱操作等问题。不稳定的宏观政策环境加大了经济主体决策和预
期的不确定性,银行面临大的政策性风险。就货币政策而言,中央银行尚难真正独
立,货币政策的财政职能不但没有弱化,近几年反而有强化的倾向。货币政策目标
多重性导致两难结果,即为了追求经济增长目标而往往牺牲币值稳定的目标,货币
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难以得到保证。因此,货币政策的易变性不仅造成经济主体
的政策预期而且还加大了这种预期的不确定性,进而增加了银行的决策风险和政策
风险①。
银行具有内在脆弱性的特点,决定了其需要外部力量抑制其脆弱性。金融监管是
介于自由市场和法律之间的特殊的政府管制行为,有利于银行健康规范发展。但转轨
过程中,中国监管政策时紧时松,特别在金融自由化思想盛行时,个别人片面认为金
融监管成了经济发展的绊脚石,造成不敢监管、不愿监管,再加上新业务层出不穷,
监管难度越来越大,监管素质跟不上,监管效率不高,出现了不会监管的局面。监管
的低效率还来自投票人(纳税人)、监管者与政客之间的特有委托一代理关系。由于
其激励不一致,代理人按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按委托人的利益行事,监管者与政客作为
委托人的代理人并没有动机监督金融机构以最小化委托人的成本,出现管制宽容
(Regulatory forbearance),即监管者为了逃避公众指责,会有意掩盖问题,希望资不
抵债银行能够改变形势,另一个动机是为了迎合政客的意愿,由于其职位由政客决定,
很难避免政治压力。总之,监管制度缺陷、监管时机不当和监管态度宽容都会造成金
融监管失灵。金融监管失灵是银行脆弱性的重要外在力量。
银行负外部性的存在,说明市场本身并非万能,市场失灵时有发生,就需要政府
出面干预。当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金时,金融市场失灵需要非市场的力量来纠正,
于是行政干预自然产生。但如果政府在修正金融市场失灵时没有适度的规模边界,成
为“无限”政府,那么,它不仅不能完成修正金融市场失灵的任务,而且还会加剧金
融市场失灵。“无限政府"首先表现为政府的权力不受其下级和独立的权力机构的约
束,而只受上级主管的约束;其次表现为政府职能的无限扩张,干了很多不该干、干
①王光伟.国有银行呆坏帐的制度根源及宏观影响,2001年讲稿.
39
3中国经济的转轨‘j困自+银行脆弱性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不了也不可能干好的事:最后表现为政府规模的无限扩张,庙越来越多,不念经或念
歪经的和尚越来越多。政府权力和职能的扩张,导致属于私人的权力和自由不断缩小,
社会公众的财产权和决策权受到侵害,给社会发展造成负担,阻碍市场的正常运行。
总之,干预将导致政府失灵,政府失灵又会加剧市场失灵,二者成为银行脆弱性外生
力量。因此,适当行政干预不等于政府行为永远取代市场,而应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
逐步弱化行政干预。当银行出现问题,政府介入常常是一种权宜之计,只有当干预与
培育市场机制的制度安排相结合,才能从长远着眼抑制银行脆弱性。
3.3.6经济转轨过程中社会信用环境恶化,造成市场秩序混乱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对市场经济来说至关重要。信用和法制是市场经济的
两个轮子。但不讲信用在中国却成了风气,欠债不还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张杰①
认为,与通常意义上的欠债相比,能欠国有银行的债是一种本事,能赖债不还就更是
一种能力的体现。中国的信用问题长期遭到严重损害,信用观念淡薄,信用关系扭曲。
信用问题的危害非常大,直接导致金融市场秩序混乱,银行脆弱性一定程度上讲
是市场秩序混乱的结果。银行脆弱性归根到底是一个信用问题,只要企业不讲信用,
银行就办不好,银行脆弱性就在所难免。汪丁丁@指出,一个社会的金融不论怎样衍
生,一旦信用成了问题,便不可收拾地要向基础坍缩,如果不能恢复信用,那么,“金
融无望、财经无望、社会无望”。因为缺少了信用,交易成本和交易费用大大加大了,
没有了信用,无异于将人类社会退回到物物交换时代一样麻烦。中国的信用危机何以
产生?最流行的说法是制度说或产权说。茅于轼@曾说,中国人并不是一个不守信用
的民族,信用水平差完全是制度造成的。张维迎也说过:“信誉机制存在的基础是产
权’’,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是言而有信的,但是现在不重视信誉了。这源于我们的产权
制度④。我认为,在我国经济领域,债权人得不到应有的约束,不讲信用的债务人得
不到应有的惩罚,这是造成我国信用扭曲、银行资产流失的原因。只要违约收益大于
违约成本,违约现象就不可能杜绝。因此,营造健全的信用制度信用环境,是我国亟
待推进的重大基础建设工程,也是防范和化解我国银行脆弱性的需要。
①张杰.经济变迁中的金融中介与国有银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l版.
②汪丁丁.财经界当务之急是恢复一个信字.改革.1999(1).
③茅于轼.为什么储蓄的钱不悉数转变为投资.改革,1998(3).
④张维迎.信誉机制.财经.1998(12).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3中国经济的转轨与国有银行脆弱性
3.3.7经济转轨过程中利率、汇率波动,造成银行资产的价格越来越不稳定
经济转轨过程中,利率、汇率的波动越来越频繁,资产的价格越来越不稳定,银
行经营面临的市场环境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越来越突出,银行脆
弱性越来越与市场风险联系在一起①。
以利率上升为例分析。利率上升在两方面造成银行体系不稳定:一是因为银行借
短贷长,当利率上升时,银行将按较高的利率支付存款利息,而用来支付到期存款的
贷款则按合约签订时的较低利率水平收回的,银行资产负债的收支状况会因利率的上
升而恶化。二是斯蒂格利茨和威斯(Stiglitz&Weiss,1981)理论,利率上升会导致逆
向选择。如果利率上升足够高的水平,银行就有较大可能将资金贷给风险高的项目,
因为风险低的项目此时会因较高利率被挤出资金市场(柠檬市场)。此时,由于逆向
选择,追求低风险的银行就会少放贷款,信贷紧缩又使投资和总产出下跌。较恶劣的
经济条件使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同时改变存款人对银行的预期,银行脆弱性甚至危机
可能发生。
汇率波动也影响银行经营。由于本币未来价值的不确定性,中国的金融企业和政
府以及非金融企业更容易吸引外资,本币的贬值会增加其债务负担,因为其资产主要
以本币计算,而负债以外币计价,收支平衡表会因本币贬值而恶化。这种恶化在信息
不对称情况下会导致银行脆弱性的加剧。
中国金融资产价格的扭曲,导致大量储蓄转化为无效的投资。而且,银行主导的
金融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金融资产价格的顺周期行为,使波动产生放大作用,从
而加剧了经济遭受金融资产价格投机性泡沫侵袭的危险圆。
3.3.8经济转轨引致金融结构扭曲,不利于银行功能的发挥
在计算和分析中国的金融结构指标时,戈德史密斯@在其《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
一书中所使用的方法受到了统计口径和资料的限制。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国内许多学
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谢平在其1992年的《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一文中
用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同期GNP之比而非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国民财富之比表示金
①王光伟.货币、利率与汇率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l版,253--263页.
②沈联涛.中国金融市场中的问题.财经,2004(3/4合刊),49页.
③Goldsmith,R.W.(1996).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41
3中国经济的转轨与国有银行脆弱性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融相关比率FIR,其结构一目了然,使用的数据和《中国金融年鉴》也相吻合。本文
主要借鉴谢氏分析法∞。
(1)金融相关率
一般来说,金融相关比率越大,经济运行中储蓄与投资分离的程度越高,外源融
资和间接融资的比重越大,金融活动的能力与规模相应越强。但是,从中国的国情看,
较高的金融相关比率表明中国的企业部门更多地依赖于借入资金,依赖于银行部门,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金融结构失衡的结果。
中国金融相关率提高较快,从1978年的0.90上升到1996年的2.23。按照戈德史
密斯的金融结构理论,金融相关率超过2,表明金融发展程度已相当高,达到发达国
家水平。但是,不能据此认为中国金融发展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原因之一是中国与
先进经济体国家相比,金融相关率仍然低得多(见表3.1)。原因之二是金融相关率的
高低与融资方式有很大关系。同样一笔融资,通过直接融资方式进行,金融资产总量
中只会增加同等金额的有价证券数量,但如果通过间接融资方式进行,那么金融资产
总量中将要同时加上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因为金融机构的负债是社会公众的金融
资产),其数量相当于直接融资的2倍。因此,凡是间接融资比重较高的国家,其金
融相关率也显得特别高,如表3.2中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考虑到融资结构的
巨大差异,不能完全根据金融相关率来反映经济的金融化程度。以1996年为例,同
样的融资总额如果间接融资占比不是88%,而是60%,那么该年的金融相关率将调整
为1.68。
表3一l 中国的金融相关率(FIR) 单位:亿元
年份金融资产未偿余额GNP FIR
1986 16573.6 102lO.9 1.62
1987 19787.2 11956.4 1.65
1988 23992.7 14922.3 1.6l
1989 28525.3 16904.9 1.69
1990 35598.8 18544.7 1.92
①谢、h中困会融资产结构分析.经济研究,1992(11).
42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3中国经济的转轨与国有银行脆弱性
199l 44164.5 21665.8 2.04
1992 56098.2 26651.4 2.10
1993 69483.5 34476.7 2.02
1994 93275.5 44918.0 2.08
1995 118532.3 57494.9 2.06
1996 148113.7 67559.7 2.23
1997 155943.4 73142.7 2.13
1998 . 174951.5 76967.1 2.27
1999 191 840.2 80579.4 2.38
2000 209034.8 88228.1 2.36
2001 226228.7 92716.7 2.44
2002 254631.2 101446.7 2.5l
2003 285999.9 109160.3 2.62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各相关年份。
表3.2 FIR的国际比较
国别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韩国马来西亚马西印度中国
FIR 3.26 3.92 3.94 2.54 2.34 2.89 1.75 1.14 2.23
资源来源:中国为1996年数据,来源见上表。其他国家为1988数据,资料来自
谢平:《中国的金融深化与金融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2)马歇尔k值
马歇尔k值指用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与GNP之比。货币供应量有Mo、Ml和
M2三个层次,因此,K值也有三个不同数值。它们反映一国经济在不同层次上的货
币化水平。表3.3显示Mz与GNP的比值呈逐年上升的势头,说明社会资金的使用效
率在不断下降。
43
表3-3中国的马歇尔k值
GNP Mo MI Ms
年份Ko=Mo/GNP(%) K12MdGNP(%) K2=MJGNP(%)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1986 1020l 12l 8 4746 6721 11.94 46.52 65.88
1987 11955 1455 5715 8350 12.17 47.80 69.84
1988 14922 2134 6951 10100 14.3 46.58 67.68
1989 16918 2344 7347 11950 13.86 43.43 70.63
1990 18598 2644 6951 15293 14.22 37.37 82.23
1991 21663 3 178 8633 19350 14.67 39.85 89.32
1992 26652 4336 1173l 2540l 16.27 44.02 95.31
1993 34561 5865 16280 34880 16.99 47.12 100.92
1994 46670 7288 20540 46923 15.62 44.01 100.54
1995 57495 7885 23987 6075l 13.71 41.72 105.66
1996 67560 8802 28515 76095 13.03 42.21 112.63
1997 73143 10177 34826 90995 13.9l 47.61 124.41
1998 76967 11204 38953 104498 14.56 50.06 135.77
1999 80579 13455 45837 119897 16.70 56.88 148.79
2000 88228 14653 53147 134610 16.6l 60.24 152.57
2001 92717 15689 59872 158302 16.92 64.57 170.74
2002 101447 17278 70882 185007 17.03 69.87 182-37
2003 109160 19746 84119 221223 18.09 77.06 202.66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各相关年份。
(3)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的结构比例
在改革以前,中国各部门的投资资金,以内源融资占主导地位。但从1979年开
始,中国储蓄主体与投资主体的分离程度越来越大,表明内源融资所占比重下降,外
源融资占比上升。
如果以企业融资方式为例,通过表3.5的国际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企业内源融
资比重特别低,实际上就是企业负债率特别高。这种融资结构,一方面容易造成外源
44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3中国经济的转轨与国有银行脆弱性
融资供求矛盾紧张,另一方面易引发外源融资金融风险。企业风险转嫁到银行尤其是
国有银行身上,造成银行的脆弱性进一步恶化①。
表3.4 中国储蓄主体与投资主体分离程度变化单位:%
居民企业政府
储蓄投资分离储蓄投资分离储蓄投资分离
构成构成程度构成构成程度构成构成程度
1978 4.8 4.1 O.7 34.9 39.4 -4.5 60.3 56.5 3.8
1983 44.8 25.8 19.00 35.O 41.6 .6.6 20.3 32.6 .12-3
1988 62.7 26.0 36.70 30.O 56.1 .26.1 7.3 18.O 10.7
1993 54.8 11.7 43.1 39.8 79.7 .39.9 5.4 8.6 .3.2
1998 52.8 22.4 30.4 33.8 60.6 —26.8 13.6 17.0 —3.4
2003 53.2 24.1 29.1 34.8 58.2 —23.4 12.0 17.7 —2.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各期
表3.5企业融资方式的国际比较单位:%
\\项目
\ 时期内源融资外源融资其中:贷款证券发行总计国别\\
1958.1962 24.0 76.O 56.O 20.O 100.0
日本1966.1970 40.0 60.0 49.0 11.O 100.0
1980.1984 59.1 40.9 35.1 6.2 100.0
1958.1962 65.0 35.O 15.O 20.O 100.0
美国1966—1970 69.4 30.6 12.4 18.2 100.0
1980.1984 73.7 26.3 17.2 9.1 100.0
1958.1962 62.O 38.0 17.0 21.O 100.0
英国1966.1970 51.4 48.6 10.3 38.3 100.0
1980.1984 81.1 18.9 16.7 2.2 100.0
①千维安.金融结构:理论与实证.浙江大学学报,2000(2).
45
3中国经济的转轨与国有银行脆弱性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1966.1970 65.0 35.0 27.4 7.6 100.0
法国
1980.1984 42.1 57.9 41.5 16.4 lOO.O
1986 32.9 67.1 66.3 0.8 100.0
1987 30.5 69.5 68.3 1.2 100.0
中国1988 29.6 70.4 69.4 11.O 100.0
2002 15.8 84.2 80.2 4.0 100.O
2003 11.0 89.0 85.1 3.9 100.0
资料来源:外国1966—1970年数据来自铃木淑夫:《现代日本金融论》,三联书
店,中译本,1991。其余数据来自赵自明等:{:中国:企业直接融资的经济机能及其
发展》,《经济体制改革》1992.1。
(4)城乡金融结构状况
表3—6反映城乡存贷款对比状况。城乡存贷款差距有逐年拉大的趋势,说明分
配向城市倾斜,农民增收幅度慢于城市,而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多年处于徘徊不前的局
面,而且农业贷款有很大一部分“农转非",变成了乡镇企业甚至城市中小企业贷款,
而没有真币用于农业、农民和农村,剔除该因素,农村贷款就少的可怜。
表3—6中国城乡金融业务分离程度表单位:%
① ② ③=②一① ④ ⑤ ⑥=⑤一④
年份城市存款城市贷款农村存款农村贷款
分离程度分离程度
比重比重比重比重
1987 82.00 97.72 10.72 18.00 7.28 .10.72
1988 82.03 92.8l 10.78 17.97 7.19 一lO.78
1989 85.30 92.88 7.58 14.70 7。12 .7.58
1990 82.85 92.83 9.98 17.15 7.17 .9.98
199l 82.19 92。61 lO.42 17.8l 7.39 .10。42
1992 82.09 91.73 9.64 17.91 8.27 .9.64
1993 82。2l 91.89 9.68 17.79 8。ll ·9.68
1994 83.22 93.52 10.30 16.78 6.48 .10.30
1995 83。92 93.22 9.30 16.08 6.78 .9.30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3中国经济的转轨与国有银行脆弱性
1996 84.52 92.84 8.32 15.48 7.16 .8.32
1997 86.8 95.60 8.80 13.20 4.40 ·8.80
1998 86.9 94.90 8.00 13.19 5.10 -8.00
1999 87.4 94.90 7。50 12.60 5.10 .7.50
2000 87.5 95.60 8.10 12.50 4.40 .8.10
2001 88.53 94.91 6.38 11.47 5.09 .6.38
2002 88.68 94.76 6.08 11.32 5.24 -6.08
2003 88.98 94.71 5.73 11.02 5.29 .5.37
注:农村存款包括农户储蓄存款和农业存款,农村贷款指农业贷款。
资料来源:根据人民银行<金融统计月报表》整理。
(5)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结构比例
融资方式不同风险也不一样。由于资金融入者与融出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
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带来融资风险。不管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这
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个体融资风险都存在。对于个体融资风险控制,间接融资有其
优势,但在系统风险控制方面,直接融资更具优势。但两种融资方式各有所长,对
系统风险控制都存在一定缺陷。因此,一个有效融资体制应是二者合理组合。我国
在1980年以前,外源融资还是完全单一的国家银行间接融资格局。1981年政府国
库券发行突破了原有间接融资的垄断格局,发展了直接融资,以后直接融资比重逐
年上升(见表3.7)①。但2003年发生了较大变化。在社会总融资中,贷款占比由
2001年的75.9%上升到2003年的85.1%,股票市场占比由2001年的7.6%下降到2003
年的3.9%,企业债券发行仅占1%。这样融资格局造成,一是经济尤其是投资增长
过度依赖银行,企业资金链脆弱;二是大量社会资金因缺乏直接融资渠道而过度流
入银行;三是银行信贷过度增长加大了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从而使国家宏观调控
面临两难选择,即控制贷款使一批工程下马,带来经济和就业压力;不控制又会带
来通胀压力和金融风险。这样的金融格局,在国际上与70年代的日本、德国有点类
似(见表3-9)。说明中国金融结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即银行融资功能过于强劲,
而股票市场融资功能过于弱小,2001、2002、2003年中国股市大跌,造成股市融资
①万解秋.企业融资结构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l版.
47
3中国经济的转轨与国有银行脆弱性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功能在“短"的不利局面下进一步萎缩,融资功能“大失血”。相比较,银行这条长
腿又进一步发展壮大,银行脆弱性进一步增强①。
表3.7中国外源融资结构的变迁单位:%
间接融资
年份直接融资
其中:国家银行融资
1980 0 100.00 97.03
198l 1.47 98.53 95.77
1986 4.59 95.41 86.70
199l 7.80 92.20 77.97
1996 11.98 88.02 68.28
2001 24.10 75.90 56.8
2002 19.80 80.20 58.2
2003 14.90 85.10 53.70
资料来源:直接融资为有价证券年末余额,其中,股票余额包括A股、B股、H
股等,并按筹资额计算,《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相关各期。
表3.8 中国金融市场融资情况表单位:%
全年融资量(亿元) 比重% 同比增长速度%
2000 2001 2002 2003 2000 2001 2002 2003 2001 2002 2003
融资总额17163 16555 23976 35154 100 100 100 100 .3.5 46.4 45.1
贷款12499 12558 19228 29936 72.8 75.9 80.2 85.1 O.5 53.1 55.7
国债2478 2598 3461 3525 14.4 15.7 14.4 10 4.8 43.1 .5.2
企业债83 147 325 336 0.5 0.9 1.4 l 77.1 121.1 3.4
股票2103 1252 962 1357 12.3 7.6 4 3.9 .40.5.23.2 41.1
资料来源:转引2004年2月25日《金融时报》第2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
①万解秋.企业融资结构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l版,58—128页.
48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3中国经济的转轨与国有银行脆弱性
表3-9外源融资结构的国际比较单位:%
直接融资间接融资
美国56.2 41.8
日本11.3 88.7
德国19.6 80.4
中国14.9 85.1
资料来源:外国为1974年数据,转引自铃木淑夫《现代日本融论》。中国2003
年数据,来源见人民银行《金融统计月报》。
(6)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结构比例
从表3.10的情况来看,中国金融资产日趋多样化,但从总体而言,似乎金融资产
结构变动不大。一是金融资产构成中,债权证券始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二是债权
资产中始终以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为主。说明金融工具不丰富,不能适应多层次、多主
体在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选择需要①。不过,存款在金融资产总量中占比在逐渐上升,
贷款在金融资产总量占在逐渐下降。导致存款占比上升的因素主要是居民储蓄存款增
长较快,原因是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导致贷款占比下降的因素主要是国家银行贷款
占比下降较快,原因与融资方式多样化和金融机构业务多样化有关。三是金融机构自
有资金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资本充足率不足,抗风险能力弱。四是外汇占款占比从94
年开始大幅提高,主要是体制变革原因@。
表3.10中国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结构表单位: %
负债类资产类
年份债券其它负债有价证券及外汇占其它资
存款占比资本金占比贷款占比
占比占比投资占比款占比产占比
1989 69.45 0.52 9.24 20.79 92.47 0.1l 1.70 5。72
1990 72.32 O.56 8.29 18.83 91.25 O.13 3.09 5.53
1991 75.4l a刀7.63 16.26 89.Ol 0.27 5.13 5.59
1992 80.63 O,82 7.79 10.76 90.44 0.45 3.79 5.32
①易纲.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经济研究,1996(12).
②贝多广.中国资金流动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l版.
49
3中固经济的转轨’j闽肯银行脆弱性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1993 79.95 0.53 8.78 10.74 88.90 2.03 3.86 5.20
1994 82.54 1.72 7.33 8.41 83.02 3.78 9.16 4.04
1995 86.00 2.69 5.42 5.89 80.69 5.06 10.82 3.43
1996 89.09 3.22 5.09 2.60 79.45 5.33 12.44 2.78
1997 84.9 5.50 4.80 4.80 77.20 3.80 13.90 5.10
1998 84.7 6.60 6.70 2.00 76.60 7.20 12.10 4.10
1999 86.3 6.60 6.10 1.00 74.52 9.90 11.70 4.00
2000 89.8 6.00 3.60 0.60 72.00 14.20 10.40 3.40
2001 92.14 4.11 3.42 0.33 72.05 14.83 11.46 1.66
2002 92.88 3.22 3.36 0.54 71.36 14.56 12.62 1.46
2003 92.34 1.12 3.17 4.37 70.57 13.43 15.47 0.53
资料来源:根据人民银行《金融统计月报》整理。
(7)金融机构的结构比例
在改革以前的大一统金融体系中,国家银行垄断了金融。经过改革,金融机构的
结构分布有了变化,到2003年,银行与非银行金融的构成比已是3:l,国有银行与
非国有银行的构成比大体是1:l。这表明,金融机构仍以银行占据绝对地位,特别是
国有银行的垄断程度还很高。
表3.1l 中国金融机构的资产分布
金融机构国家其它保险农村信城市信信托财务
合计银行银行公司用社用社公司公司
总额(亿元) 41845.5 36918.6 136.2 238.1 2999 372.1 1181.2 0
1990
比重(%) 100 88.23 O.33 0.57 7.17 O.89 2.82 0
总额(亿元) 86198.7 73908.1 888.7 610.2 6142 1878.7 256.9 201.1
1993
比重(%) 100 85.74 1.03 0.71 7.13 2.18 2.98 0.23
总额(亿元) 159161.2 128390.3 9000 1457.8 8706.6 3747.8 6661.8 1195.9
1996
比重(%) 100 80.67 5.65 O.92 5.47 2.35 4.19 0.75
总额(亿元) 226228.7 138 120.7 23757.5 2217.6 9904.4 904.9 3954.4 3011.7
2001
比重(%) 100 66.17 13.32 1.43 3.0l 0.58 2.55 1.94
总额(亿元) 285999.9 202427.5 38905.2 5519.8 11315.4 1487.2 5005.0 486.2
2003
比重(%) 100 62.44 15.25 1.93 7.22 0.52 1.75 O.17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3中国经济的转轨与国有银行脆弱性
注:1、“国家银行’’指人、工、农、中、建、交、中信、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
出口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2、“其它银行’’系指投资银行、光大银行等国家银行以外
的银行,但不含外资银行。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相关各期)有关资料综合计算得出。
(8)国内融资与国际融资的比例
表3.12中国国内融资与国际融资的构成单位:%
年份国内融资国际融资总融资
1992 86.1 13.9 100.0
1993 83.5 16.5 100.0
1994 73-3 26.7 100.0
1995 76.9 23.1 100。O
1996 81.2 18.8 100.0
1997 88.4 11.6 100。0
1998 82.8 17.2 100.0
1999 83.6 16.4 100.0
2000 86.9 13.1 100.O
2001 84.8 15.2 100.O
2002 85.2 14.8 100.0
2003 87.6 12.4 100.0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年报》相关各期。
1979年以前,中国金融基本上是封闭型,除了少数对外贸易收支外,几乎没有国
际资本来往。在随后的金融开放中,特别是1994年汇率体制并轨,促使了国际资本
融资的大幅度增加。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融资比重有所下降(见表3.12)。
但近几年,国际融资增势强劲,2002年FDI达527亿美元,已经取代传统第一大国
美国,中国成为FDI第一大国,2003年尽管受到“非典"的不利影响,FDI仍达535
亿美元。
通过对中国金融结构变迁与现状的分析,中国金融结构问题为:
一是中国金融相关率提高较快,目前已超过2,但这种提高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占
51
3中国经济的转轨与国有银行脆弱性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绝对主导地位的银行间接融资有关,并不表明我国经济的金融化程度已经很高。
二是中国金融结构已从过去的内源融资主导型转向外源融资主导型。这表明,中
国金融的深化。但根据国际经验,目前我国3:7的内源融资结构似乎太倾斜于外源
融资。
三是中国已突破传统的外源融资只有单一的国家银行融资格局,形成了以间接融
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格局。这种格局类似于70年代的日本和80年代的韩国,应
当借鉴日本、韩国的金融发展经验与教训,选择今后的融资方式改革趋向。
四是中国金融资产结构中债权证券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股权证券占比太小,不
到1%。债权证券中也以金融机构的存款和贷款为主,造成金融体系没有足够的弹性
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这样的金融资产结构显然与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
结构有关,资本市场的发展滞后和非市场化。这种结构孕育着巨大的制度风险。中
国以银行借贷作为主要的融资方式,将风险过多地集中于银行系统,更加重了金融
系统的脆弱性。
五是中国的银行系统在金融资产总额的占比正在逐渐下降,但国家银行的金融垄
断程度仍相当高。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很不够,容量太小,不易分散和化解风险。
六是中国已摆脱过去国内封闭型的金融格局,呈现出开放型的金融格局。但近几
年国际融资规模增幅过快,特别是要小心国际游资,避免其在中国金融结构不太稳健
的背景下兴风作浪。
七是我国的金融结构有着与其它东亚国家相类似的典型特征,甚至更为突出:国
家银行控制着社会资本的形成,企业显示出典型的债务型融资,资本市场规模狭小,
并且国有银行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构成我国经济运行巨大的潜在风险。不可
否认,银行主导的金融结构固然是与我国现阶段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并且
还将持续较长时期,问题的关键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即使相对于目前这种较低的经
济发展水平仍然是严重滞后了。这种落后金融结构使得我国经济运行中缺乏有效的风
险化解机制。
3.4小结
转轨国家银行更加脆弱。转轨国家通过政府的隐含担保及政治家的裙带关系而产
52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3中国经济的转轨与国有银行脆弱性
生的过度借款和过度投资,通常是隐蔽地发生的,因此,尽管导致脆弱的因素早已产
生并在逐年积累,宏观经济的运行仍有可能表现得十分稳健。事实上,这些都是假象,
因为,隐含政府担保作为或有债务,实际上可视为一种隐蔽的政府预算赤字,因此,
银行的负债实际上代表着政府的债务。根据这种观点,预算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健不
过是一种表面现象。在这种表面现象背后,实际上正在从事着极高且不可持续的赤字
支出。长此以往,风险不能随时随地及时释放,必然造成弱脆弱性变成强脆弱性,小
风险酿成大风险,小问题演变成了不可调和的大问题,后果极其严重,付出的成本将
更高,对经济的破坏力更大。
转轨国家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成为其实现非平衡增长战略的主要工具①。但这
种“以金融促发展一战略在一个全球化的环境中越来越困难。中国巨额的贸易盈余多
以美国和欧洲的有价证券形式持有,而这些资金又被中国优惠的税收、土地等政策通
过欧美跨国公司以FDI的形式回流到中国。也就是说,欧美成为中国剩余储蓄的避风
港。这在风险管理上是有益的。因为中国没有欧美那样具有深度的众多机构投资者市
场。但也意味着中国未能有效利用其资本。以金融促发展的政策意味着资源配置是政
府导向型的,受到保护的银行体系将资源配置给“优先部门’’,甚至IPO也被用来帮
助“优先部门",保护国有企业,实际为寻租活动提供了机会。导致全社会风险在银
行体系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中堆积。
泡沫经济、金融市场失灵、监管失灵以及政府失灵都是银行脆弱性产生的外生变
量,而银行内部管理混乱,以及委托一代理冲突才是银行脆弱性的内生变量。银行脆
弱性的产生是上述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本章分析在~定程度上说比较苍
白,说服力不是很强。其实,银行脆弱性的根源在于其制度安排合约关系的缺陷。制
度作为游戏规则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银行存在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银行制度安排特别是内部制度安排的优劣,是银行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下一章将
从制度合约角度分析银行脆弱性的原因。
①沈联涛.中国金融市场中的问题.财经,2004(3/4期合刊),48页.
53
4中国经济的制度缺陷与国有银行脆弱性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4中国经济的制度缺陷与国有银行脆弱性
银行内在脆弱性是其风险产生的根源,而中国国有银行是一种体制性脆弱,是由
既有的制度安排决定的。制度安排不同,脆弱性的程度就不同。因此,从制度分析中
国国有银行脆弱性,探究其成因,寻求化解之道,不失为一种新的视角。
4.1制度分析的理论基础
4.1.1合约的内涵及特征
一般说来,合约是当事人(两人及以上)在地位平等、意愿自由的前提下各方同
时为改进自己的经济状况(至少理论预期)而在交易过程中确立的一种权利流转关系。
合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社会性。合约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平等
性。合约当事人的交易活动是在地位对等的情况下进行,其权利义务对称。三是自愿
性。合约是当事人不受干预地自由选择的结果,任何第三方,包括作为立法者和司法
者的国家,都应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四是理性。合约当事人能够按偏好次序排列结果,
在约束条件下追求自己的偏好,尽量达成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五是互利性。任何合约
行为对当事人来说都是一种预期正值交易,即合约行为通过交易会增加其利益①。换
言之,合约达成是一种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这是合约发生的前提条件。
六是约束性。一旦违约应受到惩处以维护合约的严肃性圆。
其实,市场形成过程就是市场合约化的过程。所谓市场合约化是指资源配置的交
易方式由服从命令的计划或强制方式转化为平等自愿的合约方式。也就是说,整个社
会的资源配置不是由行政命令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交易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合约安排来
实现的。通过一个个合约关系来改变市场交易活动中资源配置方式就是市场合约化的
过程。市场的发展水平与市场合约化的程度相关联,市场发育程度越高,其经济行为
合约化的程度就越高。合约的作用在于,在资源稀缺、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如何
调整人们的行为规范,激励和约束人们各种行为,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从
①贝勒期.法律的原则,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第l舨,169页.
②易宪容.金_触市场的合约分析,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9月第l版,5.7页.
54
转轨时期国有银t-J:脆弱件的分析ji实iIF研究.4中国经济的制度缺陷与国有银行脆弱性
这个意义上看,合约安排看作是人类减少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所作的努力,而
技术进步是降低转换成本(Transformation costs)所作的努力①。前者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后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制度安排可以看作是人与人之间的合约关
系。中国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过程,就是一个推进规范化合约关系形成完善的过程②。
4.1.2制度的概念及功能.
诺思(North,1963)@认为,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于限制
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框架。制度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Informal constraints)、国
家规定的正式约束(Formal constraints)和实施机制三部分构成。制度是一种稀缺资
源,是一种公共品(Public goods),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力。
有效的制度能降低市场中的不确定性,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从而降低交
易成本,提高配置效率。制度具有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制度提供了经济的一种激励
结构,这一结构所涉及的,就是指明经济是朝着增长、停滞或衰退的方向变化④。制
度创新有利于外部利益内部化。制度能促进一国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有效的制度能
解决激励和约束两大市场经济中的基本问题。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发展实质
上是有效利用资源的制度变迁过程,不同制度安排下的经济绩效是不一样的。同样的
投入,但由于制度不同,产出可能会有很大差异。转轨国家缺资金,但更缺制度,大
都存在有效制度供给不足@。其实,缺资金的主要原因是制度安排的缺乏。有效制度
缺乏是转轨国家经济发展慢的根源。
转轨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主要是制度上的差异。制度瓶颈使转轨国家的各种要
素难以通过市场机制有效地配置。制度并非是万能的,但是在中国市场化进程中,最
缺乏的是具有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的制度。而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有效的制度效率
是最高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对转轨时期的中国更具有现实作用@。
4.1.3制度与合约的关系
任何制度都反映为一种合约关系。制度作为一种合约关系既是人们选择的结果,
①Coase,R.H(1992).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Production.Amcrican Economic Review,82,713-719
②钱颖一.中困市场化过渡的制度疑础,杭州:浙江人民fJ{版社。2000年第l版.
③诺斯.绛济史的结构‘j变迁,J:海:-J: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l版.
④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北京:华夏H:版社。1999年第l版.
⑤约翰·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l版.
⑥青木吕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第l版.
55
4中国经济的制度缺陷与国有银行脆弱性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又乔定了人们选择的范围。前者指人们在制度合约的选择上尽可能把资源配置到价值
高的地方。诺斯在其《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一文中对此作了解释:在已有的制
度安排下,当获利的机会不能充分地利用时,人们就会选择或创新一种制度,而这种
制度的选择会改变或调整现有的产权结构得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促进经济的增长。后者就像一种格式化合约那样减少了人们不确定性的风险及增强了
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转轨时期中国国有银行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中国在金融制度变
迁过程中,许多旧的准制度即使没有正式作废,在实际金融工作中已失去了效力,有
的甚至阻碍了金融的发展,如以前制订的一些银行规章制度,与WTO的要求不相适
应,有的甚至与WTO的规则相抵触。同时,新的制度合约关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或
者名义上建立了但实际工作中还没有发挥作用,从而形成了制度合约真空,银行道德
风险问题更突出,为银行脆弱性的产生奠定了制度基础。金融交易是在不确定性条件下
的产权交换,所以交易成本是金融发展的障碍。在不确定条件下,市场参与者依赖对
合约的信任。注重声誉的金融机构愿意吸收合约的剩余风险,降低了交易成本,因而
投资者愿意对其付出一个确定性的升水。这样的机构将享有良性的规模效应①。利用
制度安排合约关系降低不确定性,可以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因此,从制度合约关系来分析中国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问题就有更多的洞见了。
4.2中国金融市场合约化的过程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计划和行政机制维系着各种金融关系,合约关系严重缺乏,
既有的合约也是不完全合约,有的仅是准合约,有的甚至就不是一种合约。在现代
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金融交易关系主要通过合约连接和深化。这种通过一个个合
约关系来改变金融市场活动中资源配置方式就是金融市场合约化过程。客观地说,
中国金融市场合约化程度在中国所有市场中最低,涉及的利益主体也最复杂,改革
难度也最大。
4.2.1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非合约金融
计划经济体制指存在于1949年至1978年之间的经济体制。该体制下,一切活动
①沈联涛.中国金融市场中的问题.财经,2004(3/4期合刊).48页.
56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4中国经济的制度缺陷与国有银行脆弱性
都是在计划指令下进行,唯一工作就是服从上级命令,经济当事人既不承担经济活动
的风险,也不分享其产生的剩余。合约的履行随时通过上级的指令来改变。因此,该
体制下的经济关系完全是一种非合约的服从关系。后来出现了“条条"与“块块"分
权的局面,扩大了利益主体的差异性,孕育着以准合约缔结的准市场制度安排的出现,
但仍以执行上级命令为目的,其效率低下也就不足为怪。
传统计划体制下,中国银行体制是无所不包的单一银行制,所有金融活动由中央
银行的指令控制,没有其他融资渠道,整个金融业务由非合约来联结。银行丧失独立
性,人民币只是记账单位,货币的其他功能几乎没有。1949至1969年,只有人民银
行,它发行货币,但不是中央银行,而是依附于财政;它开展信贷业务,但不是商业
银行,发放的只是政策性贷款。其间,农行、中行一度分设,但很快并入人行,建行
名义是银行,仅是财政部的附属机构。银行高度依赖财政的现象,文革期间达到极端,
人行干脆并入财政部,财政完全取代银行,形成了“计划挤财政,财政挤银行,银行
发货币,企业用货币”这样一种体制。此时,银行具有单一性、非盈利性和交易的简
单性等特征,仅是非合约关系形式上的银行。
4.2.2中国金融市场合约化的过程
中国银行体制计划性很强,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市场迈向合约化过程就很缓慢。
十多年来银行只是“强烈而迅速的量的扩张,金融结构与金融制度安排未发生实质性
的变化。大量金融资源仍通过旧的融资方式与渠道进行低效配置,经济的超高速增长
主要是靠银行资产的扩张维系,来自于金融制度与结构变化的贡献份额很少。”①就是
说,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很小,市场主体只能在机制作用的边缘进
行,金融市场合约化才刚刚起步。
国有银行恢复和重建初期,实行严格的专业分工,形成高度专业化垄断。85年交
通银行获取开办全面银行业务的示范效应,从86年起,各专业银行获准业务适度交
叉,形成了“工行下乡,农行进城,建行破墙,中行上岸”的局面,进一步形成了国
内银行市场绝对垄断的局面。随着国家财政收入的下降,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和固定
资产投资分别于83年和85年先后实行“拨改贷”。93年,又取消国有企业从销售收
入提取1%作为税收扣减用以补充流动资金的做法,并由税前还贷改为税后还贷,从
①张杰.中国国有银行体制变迁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l版.
57
4中罔绎济的制度缺陷’j固有银行脆弱性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而为企业在无利润的基础上盗用银行贷款缴税开了方便之门。这样使企业资金的财政
与银行双轨供给一下子变成银行独家承担,国有银行代替财政成为支撑国有企业融资
的工具。通过这些改革,完成了银行对财政的全部替代,而且财政还可以通过国有企
业的不规范纳税行为事实上占有了部分银行贷款。可见,国有银行脆弱性最主要体现
的不良资产,其根源是由于银行的商业行为替代财政的政府行为造成的,即制度性根
源在于银行对财政的制度替代①。
中国市场合约化的过程是从传统计划体制边缘开始,并以此为根源向内外扩散。
向内扩散表现为促使旧的非合约关系向新的合约转化;向外扩张表现为不断建立适应
市场交易发展的合约关系。但由于中国金融合约市场化是在高度计划体制下展开的,
其制度变迁成本要高;而且还涉及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结合的问题,与西方市场化仅是
市场经济与私有制度结合问题相比,要复杂得多。这也决定了中国金融市场合约化的
艰巨性和长期性。
4.2.3政府“角色错位"与合约关系异化
政府权力是必需的,但又不能不加限制,应建立“有限政府”,即政府的权力
受到宪法和法律严格限制的政治体制。人类历史已经证明,宪政意义上的有限政府
是发展好的市场经济的有力政府。宪政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来规范政府权力,保护
个人基本权力,实现有限但又有效的政府与个人自由的理念;法治就是这一系列安
排中的重要一环②。在一个法治国,法律对人尤其是当权者的行为加以限制和规范,
‘从而成为宪政框架下规范政府行为的制度安排。宪政体制不仅约束了政府的任意权
力,也提升了政府决策的理性。分权制衡宪法保护的言论自由等,都有利于防止公
共决策被冲动、情感、局部利益和短期不理性所腐蚀。法治使官员按照长远利益和
理性来行事。从这一角度讲,宪政一方面限制了政府的任意权力,另一方面使政府
更理性、有效,也更取信于民。虽然宪政体制并不完美,但提供了一个相对良好的
制度安排,使得公民个人与社会整体的不同要求可以进行和解、妥协和释放。宪政
体制容许不同利益的存在,并通过民主自由过程使之和解和释放,而对这些利益的
合法性进行预先设定,这样就避免了未解决的利益冲突的积累,避免大的动乱,有
①:l:光11;.中国会融焦点问题研究,上海:复旦大学Ⅱj版社,2003年第l版.
②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现代产业组织,中译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dI版社,1998
年第l版.
58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4中国经济的制度缺陷与国有银行脆弱性
利于国家长治久安④。
在成熟国家,政府作为银行合约执行的第三者,作为管理者,通过制定和执行规
则,为合约的形成与执行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②。在我国,政
府扮演着多重角色。一方面,政府作为合约主体,是游戏的参与者。政府享有超级特
权。在我国无论法人的所有权持有如何,政府可以决定法人行为,大法人可以决定小
法人行为,结果是法律赋予的权利形同虚设,政府权力泛化。政府作为决策者不必为
决策失误承担责任。从政府、央行和银监会来看,目前还没有任何机制保证决策主体
对银行过度波动负责,管理层次的责任主体缺位,结果是在管理层面同样存在道德风
险和逆向选择。而真『F作为责任主体的广大存款者却不是真正的责任主体承担者,与
其他市场参与主体地位存在事实上和法律上的不平等。作为管理者的权责利不对称其
合约关系异化不可避免。另一方面,政府又是游戏规则的制订者和管理者。政府在银
行身兼数职,一身三任,一是作为监管者承担规范责任;二是作为国有银行最大股东,
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三是肩负者保护存款者利益的重任。一旦三者之间出
现冲突,政府作为国有银行的最大股东,基于坚持现有体制,维护既得利益集团利益
的需要,往往会运用政府行政权利对银行实施管制。政府对进入和退出控制,所有制
歧视限制了订立合约的机会和自由选择,使存款者除了国有银行其他选择余地不大
(因为国有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破坏了自由平等的合约关系。政
府对银行利率管制,不利于广大存款者。政府对国有银行提供担保导致国有银行、存
款者、贷款者等合约主体之问的关系扭曲。总而言之,政府干预一方面阻碍了新的合
约关系的形成;另一方面破坏了现有的J下常合约关系,导致合约关系异化。政府行为
不规范成为中国国有银行合约关系规范化发展的障碍。
中国还存在一个准政府干预的问题。过去一些主管部门转变成经济实体后,变成
了二政府,对金融活动的干预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中国金融市场合约化改革有一种
“逆市场化”的现象,即政府干预过多,使国有银行决策形式上是由市场看不见的手
决定的,但实际上行政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伸的更长。在金融市场合约化过程中,政
府职能应弱化,重新界定其职能边界,该退出的坚决退出,只要市场机制有效,就应
依靠市场力量。国有银行出现的问题市场能解决的让市场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创造
①李波.法治与宪政的关系.财经,2003(10),I 18页.
②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0国家一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l版.
59
4中国经济的制度缺陷与国有银行脆弱性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IiE.自Jf究
条件让市场解决。无为而治的政府是最高超的政府。
4.3国有银行准合约关系探微:以不良贷款为例
一种制度安排,尽管在他人看来是那样无效率,但它却是其当事人在约束条件下
最优选择的结果①。也就是说,尽管中国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从表现上看是金融资源配
置过程中一种制度性的无效率现象,但在转轨经济中的中国,它又不是一个单纯的数
量概念,而是当事人各方在其过程中获得自身的既得利益的工具,即是有关利益各方
之间利益冲突与妥协所导致的一种行为均衡(Equilibrium of behaviors),是利益各方
展丌的多重博弈的结果。固有银行准合约关系,使国有银行不是优化资源配置而是劣
化配置,不是创造财富而是制造坏账。对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只有从制度合约角度
来分析,才能解丌中国国有银行不良贷款长期存在之谜②。
4.3.1不良贷款合约是各方当事人谋利之工具
中国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包含着当事人的既得利益,当事人不仅没把它当作一种
负担,反而会用之为自己谋利。从政府角度看,国有银行、国有企业都是国有,国
有银行向国有企业提供贷款义不容辞;可以说,国有银行扩大对国有企业的政策性
贷款规模,既是政府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更重要的是有利于银行既得利益,增加贷
款就意味着产生一笔巨大货币发行收益④。从国有银行来讲,各分支银行都有逐利动
机,国有银行的信贷由国家担保,谁获得信贷指标,谁就分得~块利益,国有银行
的信贷资金有了租金的性质,自然成了各方追逐的对象④。可以说,政策性贷款的存
在为国有银行谋取一己之利创造了条件。从国有企业来看,谁跑到贷款谁有本事,
谁弄到国有银行贷款到期又不归还,那是高人,巨额不良贷款对国有企业的好处不
言自明。
在计划体制下准合约关系打破后,新的合约关系是各方反复博弈的结果。在这种
特殊的合约关系中,合约当事人都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为自己谋私利,并且在谋利过程
中,把整个交易关系中的成本转嫁给社会来承担,甚至于把社会之利转化为一己之利
①张五常.经济解释一张五常经济论文选.-f..海:+卜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1版.
②钱颖一.中国市场化过渡的制度基础,杭州:浙江人民jII版{L,2000年第1版.
③谢’F.中国金融制度的选择,.I-海:|..海远东⋯版{£,1996年第l版.
④蒯业安.金融抑制对中国企业触资能力蟛响的实hEijJf究.经济研究,1999(2).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4中国经济的制度缺陷与固有银行脆弱性
或小团体之利①。
银行呆坏账背后的准合约关系问题超过银行改革本身的问题。中国转轨时期的双
轨制,既保证了转轨过程的社会稳定,也创造了准合约关系制度套禾sjTn致富的机会。
国有企业主要靠银行借款维持经营,假如经营成功,企业家就有政绩可言,国企领导
可以升官发财,集体企业可以用股份化的方式增加经理的财富;假如经营失败,可以
用政府的产业政策或安定政策辩护,除了国有银行承担呆坏账,最终用纳税人的钱埋
单外,企业和银行的经理基本不承担个人责任。呆坏账的多少取决了社会的激励机制。
中国成万亿的不良贷款核销或剥离后,不追究任何部门、企业和银行个人的责任;管
理干部造成的经济损失没有任何信用记录;也没有企业和银行付出破产的代价;那么,
对国有银行的注资和清理就和几年前的清理三角债一样,是一种“反向激励”,等于
奖励呆坏账的制造者,则新一轮的呆坏账就不可避免。转轨时期的中国就陷入了这样
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中国改革如果不改变“发财归个人、赔钱归国家”的套利机制,
就会继续经济增长和银行坏帐齐头并进的怪事,其结果是资源配置低效率,分配差距
不合理扩大,将动摇社会稳定圆。
4.3.2货币沉淀所导致的银行脆弱性
所谓货币沉淀就是大量货币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沉淀下来,没有完成经济的循环
过程。政府通过对储蓄和投资的双重垄断把大量的金融剩余流进了国有银行,由于国
有银行制度缺陷,又把其80%贷给了只生产全国工业产值25%的国有企业,大量的货
币在生产的中问环节沉淀下来,未实现惊险的跳跃,形成了不良贷款。这样,不仅弱
化了货币政策效果,降低了资金效率,还加大了银行脆弱性。
4.4国有银行制度演进与其脆弱性的堆积
由于中国在改革以前货币程度很低,因此存在着巨额的潜在货币发行收入。中
国改革丌放的最大成功在于居民收入水平得到相当可观的提高,而欠发达的中国金
融体系使得居民的货币化收入几乎全部都存入银行。这部分相当可观的银行存款就
①易宪容.现代合约经济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jl:版社。1997.
②陈、F.金融改革必须配食.财经,2003(18),22页.
61
4中国经济的制度缺陷0国自.银行脆弱性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是过渡经济学文献中所提及的“金融剩余~。可观的金融剩余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
了资金需求被满足的可能性。而中国金融体制的计划性和集中性又使得这部分资金
能够依据政府的意图用于满足中国国有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也就是说,国有银行
的制度特征进一步赋予了国有企业资金需求被满足所需的充分条件。正是中国金融
资产的高速增长、经济环境的急剧货币化以及中国银行的制度特征这三个因素使得
中国经济能够抵挡住财政收入急剧下降带来的压力而继续增长。进一步说,如果没
有金融制度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支持,再加上原本支持经济增长的中央财政实力早已
不复存在,中国经济改革也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低效脆弱金融制度正是中国
经济改革所付出的成本②。改革以来经济发展过程也是银行脆弱性堆积的过程。
中国的国有银行体系最初设立就是政府依靠行政方式自上而下安排的结果,是行
政安排的畸形产物。这是一个典型的自发的制度演进和有意的制度模仿之间关系的案
例。有意的制度模仿虽然一时能够和该国的经济体制相融合,但是由于缺乏制度演进
所需的客观经济环境,模仿的潜力终究会殆尽③。一旦模仿的潜力殆尽,就必须对制
度演进所需的客观经济环境进行改革,否则改革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僵局。中国的金融
制度改革90年代中期以来一度陷入僵局④。中国的银行机构在理论上和事实上都不符
合银行制度本身演进的内在逻辑,因而即使在其有力支持经济高速增长的80年代,问
题银行的潜在因素就已经在悄悄地生长。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涉及政府、企业等多种复杂的利益层次,国有银行
合约化改革能否成功推进取决于相关利益各方的公共选择结果(即“一致同意”与否)。
但事实上,其改革无法实现“一致同意”。谁都清楚,要从根本上解决国有银行的脆弱性,
必须改革其经营体制。然而,由于其并不单单是一个独立运行的微观经济主体,而是
一个多方的利益关系的综合体。每一步市场合约化取向改革都会在不同程度上给中央
政府、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既得利益带来损失,甚至于不排除给国有银行自身的某
些眼前利益也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改革由于缺乏广泛支持而收效甚微。可见,国有银
行体制改革无法通过公共选择的方式求解,它不适合“一般均衡”的制度变迁方式@。
①马德伦,张娃球.中国困有银行制度逻辑及】e当代经济学论证.金融研究,2000(6).
②蛾相龙,梓世镰.中圆会_|龟15改革‘0发展.北京:中国金融jlI版{I:,1998年笫I版.
(④Yang,X.andShi.H.Specialization and Product Divers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
④张杰.中围金触改革的榆讨{-J进一步改革的途径.经济研究,1995(5).
⑨Yang,X.and Ng,Y-K.Specialization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a New Classical Microeconomic Framework,
Amsterdam,North.Holland,l 993.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件的分析’j实证研究4中国经济的制度缺陷与国有银行脆弱性
要进一步分析的是,在转轨时期的中国,政府、国有企业和银行不支持改革的意
思为什么能够直接融入国有银行市场合约化成功与否的目标函数,成为其重要制度变
量呢?最终要借助于国有银行制度产生的逻辑来求解。其制度的最终形成,根源于传
统体制的集中性和计划性。传统体制的集中性和计划性造成了扭曲的宏观金融环境。
这样,一方面剥夺了国有银行的经营自主权,另一方面还诱使非国有部门以及大量的
未获取资金供给特权的部门进行大量的寻租行为。利率本来就是人为地被压低了,真
实利率和人为规定的利率之间就产生了大量的租金收益。因计划供给而获取资金的国
有企业以及依赖寻租行为而获取资金的企业都缺乏及时偿还的信用意识和必要的风
险意识,从而难于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来使用资金。这就是巨额不良资产产生的根
源所在,也是国有银行脆弱性堆积的制度根源。
4.5国有银行脆弱性的深层原因:多重制度缺损假说
国有银行脆弱性是一种特殊的、有别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制度性脆弱。正是由
于多重制度缺损导致中国国有银行体系异常脆弱。
4.5.1基础韦4度缺陷
经典经济学上的不完全合约是相对于完全合约丽言的,不完全合约是指合约中包
含遗漏和缺口,可能不会提及某些情况下的各方的责任,而对另一些情况下的责任只
作出模棱两可的规定①。理论上说来,产生合约不完全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不确定性,
二是技术约束,三是第三者无法验证,四是信息不对称。目前我国银行中的合约不完
全除了上述四个原因以外,更多来自于我国银行所特有的矛盾和问题。成熟国家的银
行是建立在明晰的产权制度、发达的信用制度和完善的法律制度之上的,有一系列的
制度安排作保障圆。我国银行产生发展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市场催生型而是政府主导型,
这种方式使我国银行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走完了西方国家用了上百年才完成的历
程,随着银行不断发展,其先天不足和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出来。中国银行制度缺陷根
植于传统的计划经济金融体制向市场经济金融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制度缺损,
①Hart,O,D(1988).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the Theory ofthe FjrIn,Journal ofLaw,Economics,and
Organization,139·199.
②Alchian,Demsetz(1972).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Aancrican Economic
Rewview,62,777·795.
63
4中国经济的制度缺陷与国有银行脆弱性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是银行发展内在规律和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之间的内生性缺陷。导致合约当事人的行
为难以得到有效约束,在某~方违约时不必承担相应的责任,权利义务严重不对称造
成了中国式的合约不完全,作为合约安排的制度变形,漏洞百出。
(1)信用制度缺失,我国银行发展缺乏略实的信用制度
银行是信用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没有信用的发展就不会有经营信用的银行。银
行是一个信用中介机构,信用是银行产生的前提和基础。金融市场作为市场的高级形
态,是信用高度发展的产物。银行信用的可接受性和可持续性是银行稳健发展的关键。
银行脆弱正是由于它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银行脆弱实质是信用脆弱,银行危机
实质是信用危机。而现阶段我国社会信用制度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基础脆弱。金融合
约的不完全使得信用制度被破坏。我国国有银行是政府强制改造的结果,而不是信用
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市场自发催生的结果,国有银行微观构成先天不足。在政府主导的
制度安排变迁中,政府为国有银行发展提供制度性安排,其突出表现为国家信用在银
行的过度倾斜和滥用,用国家信用取代市场信用和银行信用,实质为国有银行发展提
供了一种隐形的制度担保,导致合约关系极度不正常,从而为市场主体行为异化和银
行过度投机埋下了制度根源∞。
(2)产权制度缺陷,是导致国有银行脆弱的重要原因
市场经济是产权经济,产权是其他一切自由的防火墙。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必然
是产权清晰⑦。产权不清晰就会导致混乱,阻碍各种财产所有权的保值增值,遏制其
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积极性。产权是道德与善行的催化剂,是野蛮与文明的分水岭。
哈耶克认为, “哪里没有财产权,哪里就没有正义’’③。产权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
重要条件,是人权、经济活动的核心,为人们创造财富提供了动力,是实现效率的基
础,是民富国强的法门,是市场经济的核心④。以科斯、诺思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派
证明,英国、荷兰等西欧国家的崛起得益于产权制度的建立以及财产权对政府权力的
巨大约束。原因在于,明晰的产权是有效激励机制(效率)和交易的基础,是经济繁
荣的关键。经济生活中有一条简单而重要的规律,除非有特殊情况,花自己的钱比花
别人的更谨慎。所以保障个人的财产权比废除个人的财产权带来更高的效率、更高的
①弗朗西斯·祸山.信任⋯.}l:会荚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海口:海南⋯版社,2001年第l版.
②丫·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j二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l版.
③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北京经济学院“{版社,1989年第l版.
④Oemsetz(1967).Toward aTheory ofProperty Rish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7,347.359.
64
转轨时期困有银行脆弱件的分析‘了实证研究4中国经济的制度缺陷与国有银行脆弱性
收益、更低的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讲,产权比市场更重要①。有人片面认为,产权被
用来满足私利,但是利己的行为多半是利他的。自利的本性鼓励每个人用最低的成本
生产最优的产品到市场上交易,结果个人受益,大家受益,社会进步发展。离开产权,
个人将不可能有理性的、道德的行为,产权是一个文明、正义、自由与繁荣的社会最
为关键的组成部门回。
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是具有排他性的产权制度。合约的基础是产权,合约当事
人应以其各自财产来担保合约的执行。产权界定和明晰是有效的前提@。我国传统产
权制度的缺陷:一是对财产所有权的界定不是依据主体权力平等的基本原则,而将国
家财产所有权凌驾于其他一切财产所有权之上;二是国家财产所有权的客体几乎是无
所不包的;三是国家是政治权力的拥有者,国家作为财产所有者还可以利用政治权利
来行使财产权力,结果是国家权力泛化。在国家财产权不明确的情况下必然是权利和
责任不清,因为权力和责任是由财产所有权派生出来的。目自订我国国有银行脆弱性总
根源就在于旧有产权制度安排不合理。
国有银行实行单一公有金融产权,造成其产权虚置,使国有银行从总行到基层
的各级分支行的产权主体或产权代表的非人格化。产权主体非人格化,使各级经营
者权利与风险不对称,造成激励和约束软化。资产的非己性,弱化了其对财产保值
增值的动力。国有银行产权虚置弊端是非常明显的,一是造成其竞争力不强,效益
低下。“对一个国有垄断企业来说,没有私人能够合法占有企业的剩余,许多技术
上可行、实际也容易做到的事情,人们也没有积极性去做,产生了X无效"④。二是
具有天然的银行脆弱性堆积的制度原因。产权清晰是市场机制形成的前提。目前中
国市场的微观基础不实,即占国民经济主体的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财产归属关系是模
糊的。这是企业行为“非理性"的根本原因。正因为产权不清,导致银企之间预算
软约束、信贷软约束,企业风险向银行体系转嫁,是银行脆弱性的重要原因。在公
有产权下,国有银行经常产生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机会主义冲动,而这种冲动又
是一种缺乏风险约束的单方面的趋利行为,搭便车、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盛行,最
终形成大量投机性的不良资产,国有银行脆弱性也不可避免。没有清晰的产权界定,
①科斯.企业、市场‘j法律.1:海:.1:海三联书店,1990年第l版.
②棒亮.想起J,“德困争帝和磨虏主”.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4月2 n,第5版.
③Hayek,F.,The Use ofKnowledge in Society·Ameican Economic Review,1945.
④Yang,X.and Ng,Y—K.Specialization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a NewClassical Microeconomic Framework,
Amsterdam,North-Holland,1993.
65
4中国经济的制度缺陷与国自.银行脆弱性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必然造成交易成本上升,市场效率下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从这个意
义上讲,解决银行脆弱性的fi{『提条件是产权界定①。
(3)法律制度不健全,银行规范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律制度给银行提供了从事交易活动的框架。法律制度是
制度中最强硬的制度②。如果从一个零交易费用体制走向正交易费用体制,那么法律
制度在这个世界中立即变得明显的重要。法律最重要的任务是对个人的产权进行有效
保护。任何市场交易都是产权交易,如果银行参与者的财产权利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侵权行为不能得到有效制止,正常的市场交易关系无从建立,更不用说银行健康发展
了③。现阶段我国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合同的严肃性得不到有效维护,合同执行过
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违约比例高,违约成本低,执法困难等。中国金融市场合约化
面临两大制度变迁,一是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转变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
产权制度;二是变人治为法治。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有效的产权制度需要法律来保
护。其实,市场经济就是有效的产权制度加上有效法律制度,产权和法律是市场经济
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中国法律制度不健全表现在:1、法律不完备,与金融相关
的立法不完善,存在法律尚管不到的“真空地j特”;2、法¨砷I,-后,时效性不强,金
融法规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事后补救的痕迹;3、执法不严,违规的收益大
于成本,违舰合算,金融法规起不到打击违法的目的,反而一定程度上鼓励违法,客
观上打击了守法者。从整个社会福祉上看,违法者沾光,相应的守法者吃亏;4、执
法效率低,降低了人们对法律的需求,大家怕打官司,造成了“私了”盛行;5、中
国没有建立有效的私法制度,没有有效的私有产权制度,这与中国的私有产权制度不
发达有内在联系,是中国法律制度的一大缺损。信用不完善,产权不明晰,法律不健
全,三重制度缺失相互交织,合约的设计和执行缺乏良好的制度环境,这是我国银行
合约不完全的主要原因。
4.5.2银行合约主客体缺陷
(1)金融合约主体缺损是造成会融脆弱性的原因
平等性原则和自由性原则是合约的精髓所在。我国银行合约主体存在种种缺陷,
①易纲.产权效率与产权界定.中国的货币化进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第l版,3.14页.
②罗们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一J:海:.J: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l版.
③布罗代尔.资奉主义论丛,北京:中央编i葶411版社,1997年第1版.
66
转轨时期困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bE研究4中固经济的制度缺陷与国有银行脆弱性
主要表现为合约设计中存在责任主体缺位,合约主体地位严重不平等。在金融市场合
约关系中,国家处于压倒一切的主体地位,其他当事人处于从属地位;在国有银行与
非国有银行关系中,国有银行处于主体地位,非国有银行处于从属地位;国有银行与
国有企业、存款者关系中,国有银行处于主动地位,国有企业特别是存款者处于从属
地位。合约并不是自由协商的结果而是政府强制干预的产物,合约主体合约意识缺乏。
中国式的不完全合约主要来自于国有银行、存款者、贷款者、政府等四个层次。下面
以国有银行为例进行分析。
从法律角度看,银行是拥有产权十分清晰的独立财产法人,有签订契约的自由,
有以独立的人格自由从事一切合法经营活动的权力。我国国有银行与西方国家的不
同,是由政府通过行政程序组建而不是由各个财产所有者通过市场签订契约形成的。
在国家作为所有者与国有银行行长之间的委托代理合约关系中,国家与国有银行是父
子关系,国有银行搭国家的便车享受特权。国有银行的合约关系没有调整或没有走上
合约化之途,仍在旧体制下运作,因此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金融市场。在金融活动中,
金融活动主体的有限理性,结果是金融行为异化,突出表现为金融机构的过度借贷冲
动和过度竞争,余融市场上的过度投机和盲目恐慌,余融监管行为的扭曲和不规范,
货币政策的失误利过量的货币供应,盒融活动中大量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从而使
金融制度功能异化,会融脆弱性不可避免。金融脆弱性是不同的经济金融活动主体非
理性行为的结果。在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缺陷的情况下,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不对称,合
约的达成与实施不在于当事人之问的对等权利,而在于当事人与政治权利关联的紧密
程度。这种情况下会融交易的非合约化不可避免。
(2)金融合约客体缺陷是导致金融脆弱性的重要隐患
会融制度作为金融合约的安排形式,金融制度客体缺陷主要表现为金融合同的复
杂性和不完全性。会融产品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本身是一项复杂的合约,具有很大的
不确定性、复杂性和不完全性,使得金融产品的定价十分复杂和困难;另一方面突出
表现为金融产品的高度虚拟性,金融资产价格波动频率高,反应灵敏,“超调现象"
明显。金融产品有自己独特的决定方式,影响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因素众多,主要有
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未束收入;二是市场供求关系;三是货币流通状况的变化;四是
利率变化;五是投机预期;六是宏观经济变化。金融资产市场竞争程度高,参与者众
多,金融资产价格更容易波动,从而使金融交易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金融风
67
4中国经济的制度缺陷与国有银行脆弱性转轨时期同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险发生和扩散的可能性,进而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4.5.3市场约束制度缺损
在有效监管这一道防线背后,防止金融脆弱性的第二道防线就是市场约束,它是
监管者的重要盟友。市场约束(The market discipline)也可译为市场惩戒或市场纪律,
是指机制自动发挥作用,属于银行外在约束。政府监管约束和市场约束相互补充,缺
一不可。国际清算银行(BIS)总经理马尔科姆·奈特①认为,对于运行良好的经济体,
市场约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必要条件。严格的市场约束有助
于引导资金在适当考虑风险的情况下进行最优配置。这是因为对于那些风险收益并不
匹配的交易而言,市场力量能够提高其融资成本或者约束其融资规模。市场约束能将
风险收益不匹配的公司推向死亡的边缘,这样便达到了遏制稀缺资源浪费以及过度承
担风险的目的。随着金融市场合约化的完善,市场约束的作用越来越强大。市场约束
成为《新资本协议》有效监管的三大支柱之一。但转轨国家的官员部分低估了市场机
制解决银行脆弱性的能力。他们认为不进行政府救助,可能导致混乱,风险也很大,
稍有不慎,可能酿成政治风险,自己头上的乌纱帽也难保,政府官僚是风险规避型的,
尤其是不敢也不愿冒政治风险,不愿在其任期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于是,他们倾
向于过多依赖对银行脆弱性提供政策扶持,甚至直接的资金援助。这绝不仅仅是勇气
问题。反映的是现有体制安排下能否胜任这一工作的不确定性。这意味着进行经济政
治体制全面改革,将不确定性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重视监管,而
忽视市场约束,至多把市场约束作为监管的一个补充手段。其实,即使是法律严格规
定下的监管约束也不能完全取代市场约束。因此,化解银行脆弱性,要充分发挥市场
约束的作用②。
公开披露信息(Public disclosure)制度是有效的市场约束的前提。增加商业银
行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给银行引入亿万“编外监管者”@。公丌披露信息有助于
强化市场约束,推动银行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市场具有记忆和甄别功能,市场约束
是促进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强大驱动力。有效的市场约束要求信息准确、全面和及
时。有效的信息披露还有助于提高银行声誉,增强银行的公信力,为其投融资及发
①马尔科姆·奈特.讨求史为有效的市场约束.中国金融,2004(6),38页.
②钱颖一、黄海洲.1Jll,X,WTO后中国金触的稳定与发展.经济社会机制比较,2001(5),47页.
③刘明康.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会议上讲话,财经,2003(17)。100页.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4中国经济的制度缺陷与国有银行脆弱性
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公开披露信息有助于保护股东、储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
权力,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公开披露信息正成为国际银行业加强监管的一个重要
原则。《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认为,“只有银行定期发布资本水平和风险状况等方面
的准确信息,市场参与者才能准确判断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市场约束才能有效和
可靠。刘易斯·布伦迪斯(Louis Brandeis)有句名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灯光
是最有效的警察。”只有信息透明和市场约束发挥作用,问题才能及时暴露,风险才
能随时随地释放,以避免风险堆积,小问题变成大问题,甚至银行危机。一般来说,
最强大的经济是那些公开、透明的和不受过分管制的经济,最强大的银行必定是公
开、透明的和不受过分管制的银行。透明经营现已成为金融监管的基本要求,已成
为商业银行经营的惯例。相反,讳疾忌医、“捂盖子”只会使问题越捂越大,错过解
决问题的机会。但金融市场合约化过程中,国有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存在很大缺陷。l、
披露内容不全面、不及时、不充分。国有银行以财务成果信息披露为主,对于反映
其经营状况、经营风险的信息未披露,尤其是信用风险的信息少。从时间上看,信
息披露很不及时,不便于公众及时了解银行状况。2、披露的形成不规范。国有银行
信息披露主要是面向上级管理机关和央行,而对于其他利害关系人则未提供;同时,
年报多以宣传、广告的性质为主,未能深入涉及更多会计信息。3、存在会计信息失
真问题。
4.5.4有问题银行处置制度缺陷
银行出现违规和支付危机,演变成问题银行时,银行管理层必须承担责任,监管
机构在必要时应当作为管理人接管问题银行。如果对问题银行再注资的成本高于其预
期收益,则这家银行就应该破产。如不尽快建立银行退出机制,日本式的“鬼魂银行"
将在中国大行其道:它们的净资产为负值,在技术上已破产,但政府担保其免于破产,
银行管理层就能以压低利率等方式在市场上恶性竞争,扰乱金融市场,结果是该进的
进不来,该出的出不去,这种隐性成本远远大于银行破产清算的损失。
(1)有问题银行的处置机制存在缺陷
对有问题银行机构的处理主要是中央银行(2003年银监局成立后,应由银监局
负责)一手操办,没有建立利用市场手段或其他手段共同处置有问题银行的机制,
处理有问题银行机构的损失主要依靠中央银行来弥补。表现为:①解决有问题银行
69
4中国经济的制度缺陷与国有银行脆弱性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机构主要依靠银监局的金融监管权力,采取关闭、破产等极端的处理手段。②没有
在参与金融市场交易的主体之间建立风险分摊机制,结果一旦某个银行机构出现流
动性清偿或资本清偿问题,不能通过风险分摊这种手段化解其风险。③没有建立利
益驱动机制,鼓励其他银行机构主动去化解有问题银行的支付风险。这种利益驱动
机制包括中央银行利用其最后贷款人角色鼓励其他健康银行向有问题银行机构提供
流动性支持、承购有问题银行机构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向出现流动性支持的其他健
康银行提供担保等∞。
相比较,运用行政手段处置有问题银行,来的快,但不规范,成本高,道德风险
严重,容易留后遗症。而运用市场手段则慢一些,但规范,成本相对低,道德风险不
严重,没有后遗症,一了百了。
(2)有问题银行的处置手段和途径比较单一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处理有问题银行机构的基本方式有紧急救助措施、重组处理
和市场退出三种,虽然我国处理有问题银行机构时也尝试了包括接管、并购、债务重
组、关闭及破产在内的多种方式,但目前主要的处置方式还是行政关闭。从执行结果
看,市场退出的多(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退出,因为所有的风险都由国家政府承
担,有问题银行的风险并没有转移、分散或得到补偿),而采取救助措施,使其恢复
正常经营能力的少。
(3)有问题银行处置规则存在缺陷
有问题银行处置过程没有体现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原则,没有遵循“权利与责
任对称、收益与风险对称”游戏规则。有问题银行机构的出资人、经营者几乎没有承
担损失和责任,其示范效应形成了较高的道德风险。目前形成有问题银行机构的一个
重要原因是经营管理不善和出资人投资动机不纯。应依法清收有问题银行机构的资
产、追究出资人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经济赔偿责任和刑事责任,是处置有问题银行机构
过程中大多数债权人较为关心的问题。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①金融监管当局对有问题银行机构的不同处置是否会引
起系统风险缺乏明确的判断,在确定处理方式时往往容易采取一种习惯的、机械的做
法。②政府对银行机构出现清偿危机对当地经济、政治的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其认
识仅局限于金融监管是中央银行的份内之事,与当地党政部门无关。即使有些地方政
①阙方平.有问题银行处置制度安排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6月第l版,154-161贞.
70
转轨时期固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4中国经济的制度缺陷与国有银行脆弱性
府认识到了化解当地金融机构清偿危机的重要性,但限于财力,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
不足。③法律制度不健全,操作程序简单化。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出台关于金融
机构紧急救助和债务重组的专门法律制度。④没有将处置有问题银行机构、重塑金融
组织体系有机结合起来。
4.5.5金融安全网制度缺损
金融安全网(Financial safetynet)一般是指在银行自身的风险内控之外,由监管
当局、中央银行以及银行同业编织的一种带有公共性质的安全保护网络,因此又称“公
共安全网”。它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反金融危机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危机防范、
处理机制,是各国金融体制的重要组成。“几乎在所有的国家,金融安全网都被认为
是金融基础结构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且被认为对于增强体系的信心、促进
金融系统的稳定是十分必要的。”o。金融安全网包括金融监管当局的谨慎性监管
(Prudential Supervision)、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手段(The Lender ofLast Resort)和存
放保险制度(Deposit Insurance)三种类型。与谨慎性监管主要具有事前预防性质不同,
最后贷款人和存款保险两种制度侧重于事后监督管理,一般不在银行监管机关的正常
范畴之内。三种制度虽然最终目的都是克服银行脆弱性、维护金融安全,但其目的、
所用方式、手段和效果各有不同,具有不可替代性。
表4—1金融安全网的类型及比较
类型执行机构手段直接目的性质
市场准入,现场及通过加强风险监管来维
谨慎性监督监管当局事前预防
非现场监管等护金融安全
通过提供流动性援助来事前预防、事后
最后贷款人中央银行再贷款、贴现窗口
维护金融安全减震
在险保护保险支付、资金援通过保护存款人利益来事前预防、事后
存款保险
机构助、善后处理维护金融安全减震
①兰道·林捷瑞恩.迈向金融稳定的框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9月第l版,27页.
71
4中国经济的制度缺陷与国有银行脆弱性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表4.2各种金融安全网优缺点比较
优点缺点
l、监管当局的法定职能,具有权威性:
l、难以拦截所有的风险;2、
谨慎性监督对危机爆发之后的局面往往
2、具有好的危机预防功能。
无能为力。
l、背靠中央银行,信誉可靠,资金1、容易带来风险;2、可能与
实力较强;2、操作较快,能在极短中央银行稳定货币的职能相
最后贷款人的时间内对危机银行进行救助,从而冲突;3、决策带有随意性,
赢得时间;3、具有事前预防和事后维护公众信心的功能较差;4、
减震功能。最后贷款的标准难以确定。
l、救助标准明确;2、风险由银行业l、容易带来道德风险;2、
共担,损失分摊较合理;3、直接保护潜在逆向选择;3、损害市场
存款保险
存款人利益,在维护公众信心,防止纪律;4、存款保险机构的公
银行恐慌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信力要经受考验。
金融安全网的功能主要有:1、风险防范功能。假定受某些负面信息的影响,银行本
来应该面临挤兑的压力,但是由于有了最后贷款人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人会形成
一种中央银行会支持银行和自身存款会得到保障的预期,存款人参与挤兑的心理动机就
会大大减弱,对银行的信心会相应增强,由于信心不足带来的危机扩散效应会得到遏制。
其实,金融安全网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防止信心崩溃,维护公众信心,并以此维护银行的
稳定。2、风险补偿功能。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质是一种将个别银行面临的风险在整个银行
业内部进行分摊和补偿的机制,它最原始的意义是银行业之间通过保险这一手段共同防
御风险的一种努力。通过建立存款保险机构,发生危机的银行将危机分摊、转嫁到保险
公司,直至整个银行系统,从而达到银行安全的目的。3、危机救助处理功能。金融安全
网中的最后贷款人和存款保险制度是各国救助处理危机金融机构的核心机制。最后贷款
人通过流动性援助,使陷入困境的银行走出困境。存款保险制度通过保险费支出、资金
援助等手段使危机机构走出困境。不仅如此,许多国家还赋予存款保险更广泛的金融监
管职能,存款保险机构不仅具有金融检查权,还有金融机构的处置权,因而提高了危机
救助处理效率。如1934--1936年间,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共清算倒闭银行
72
转轨时期国自.银行脆弱件的分析与实证研究4中国经济的制度缺陷与国有银行脆弱性
276家,而经FDIC帮助处理使银行复业的就有190家。
当然,自从金融安全网诞生以来,对它的评论一直就是“毁誉参半”。最后贷款
人和存款保险制度都会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损害了市场纪律。还带来
资源错配问题。一方面,目前绝大多数实行存款保险的国家采用单一的费率(美国是
个例外,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不同,其费率不同)。在这种制度下,各银行交纳的保
险费按统一的保险费率征收,无法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水平和风险程度,无形中促
使银行放心大胆地追逐利润,从事高风险业务。存款人也因有保险作后盾,风险意识
淡化,忽视对银行安全性的考察,一家问题银行只要法律上未宣布破产,仍可以从存
款人那里获得大量的存款,导致存款的错配。另一方面,过度的安全保护会使得一些
严重缺乏效率的金融机构得以勉强存续下来,造成金融资源的浪费。
(1)监管制度缺损
市场失灵,“看不见的手’’也有致命弱点,金融监管是在市场不完全的基础上建
立的。需要监管的理由,一是金融体系负的外部性强;二是金融市场有时失灵;三是
金融体系是公共品; 四是不确定、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监管的目的也发生了较大变
化,实物金融阶段,监管为了安全:纸币金融阶段,监管为了提高配置效率;数字化
电子化阶段,监管是为了提高综合竞争力。
中国目前的监管仍沿袭计划时期行政管理方式,依据相关法规条例监管,但主观
性太强,伸缩性过大,表现出明显不规范,被处罚者口服心不服,下次该怎么干还怎
么干。其缺陷主要有:l、市场准入制度存在缺陷。在银行机构市场退出极少发生的
同时,市场准入标准要么很松,要么不够恰当。2、资本充足标准定的过低。而且达
不到要求的,也未处理一家银行,失去了其权威性。3、会计制度存在缺陷。特别是
贷款分类方面,随意性很大,今天减少十个亿的不良资产,明天又突然冒出20个亿,
很不严肃,影响极坏。4、对关系人贷款或大额贷款限额不严。5、监管目标不明确,
仍以合规性为主,风险监管未引起足够重视。6、以传统银行业务监管为主,新兴业
务监管不够。7、监管手段不灵活,搞一刀切,未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随意性大。8、
监管过程不连续,时紧时松,有时对人不对事。9、重视现场监管,非现场监管不够。
lO、以国内监管为主,走出国门的跨境监管未列入议程。
另外,谁来监管“监管者”是一个空白点。即通过制度设计防止监管者的道德风
险。“现代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有效运作的体制的条件是法治,而法治的两个经济作用
73
4中国经济的制度缺陷与国有银行脆弱性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之一就是约束政府,约束的是政府对经济活动的随意干预,为市场正常运作提供制度
保障。"①法治是现代市场经济基础,法治的核心是确保政府与经济人之间的保持距离
型关系,以利于经济发展,防止政府权力泛化②。
(2)最后贷款人制度缺陷
最后贷款人制度是防止银行脆弱性的最后一道防线,有助于稳定存款人信心,避
免由个别银行传染给其他银行而引致系统性银行危机。一个稳健的银行体系是公共
品,银行救助应是公共政策的内容。救助适度不过度,既防止救助不足,又防止救助
过度。近年来,我国较频繁地运用了最后贷款人手段,通过再贷款和准备金,向陷入
困境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救助。最后贷款人手段的运用,对维护我国金融的稳定起
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但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一是救助标准不明确。哪些机构应该拯
救,哪种程度应该拯救没有明确的规定,带有较大的决策随意性。二是救助权过于集
中。目前我国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多为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由中央银
行的分支机构负责监管。但目前处于监管一线的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在准备金、再贷
款的动用上没有决策权和相应明确的授权,每一次的救急都得层层上报总行,往往拖
延了救助的最佳时间。三是救助带有被动性。一般都是在金融机构风险爆发出来以后
才被迫出手救助,往往贻误了最佳的处理时机,加大了处理的成本。四是救助的手段
较单一。一般都是通过再贷款、准备金直接贷出,而公开市场、再贴现、担保等手段
运用不多。五是协同效应不明显。基本上都是中央银行孤军作战,难以通过最后贷款
人手段的政策导向作用,带领商业银行共同对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予以救助。
(3)存款保险制度缺失
存款保险制度的原理是大数定律,其目的不是为了保护银行,而是为了保护中小
存款人的利益,不是为了避免银行破产,而是促其有序破产@。其功能在于增加存款
人的信心,但它不是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替代,而是进一步强化和补充,但其一出生
就存在制度缺陷,即道德风险,不利于银行严格自律。这也正是中国没有该制度安排
的理由。我国虽然未建立公开的、具有实质性赔偿条款的存款保险制度,然而从近年
来我国处理危机金融机构的实践来看,我国政府作为银行的后盾,自始至终确实对存
款人的利益是予以保护的,其实质上是国家的信用担保。在金融结构比较单一,金融
①钱颖一.目标与过程.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2).
②中国留美经济学会.现代经济学理论前沿专题(第一辑),1989年第l版.
③钟伟.存款保险制度和中国银行业转轨. 金融与保险,2003(10),82页.
74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4中国经济的制度缺陷与国有银行脆弱性
风险不突出,存款人金融风险意识不强的情况下是可行的。但是随着经济金融改革的
不断深入,其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首先是不能有效地维护公众信心。由于缺乏一个
有形的保险基金和明确的“游戏规则”,含蓄的保险制度带有随意性和模糊性,每当
某家金融机构有个风吹草动,公众总免不了有一个猜疑甚至参与挤兑的强烈动机,不
利于维护公众的信心。其次,在含蓄存款保险下,损失最终均由国家负担,金融机构
不承担经营失败的成本,这既不合理也不利于金融机构建立风险约束机制。公开的存
款保险制度具有明确的游戏规则,它对存款人的保护是看得见的。其与风险相联系的
费率定价方式,有利于抑制银行内在的趋险性,提醒银行经营者注重风险管理,提高
资产质量,而且更具备对经济主体的激励相容性。因此,建立公开的存款保险制度已
越来越迫切。理由主要有:一是城乡居民储蓄安全构成社会稳定基石,也是防范恶性
通胀的根本,需要明示存款保险制度。二是中国银行业转轨意味着真正市场意义上的
商业银行的涌现和竞争,需要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银行有序倒闭的阀门。三是缺乏存款
保险制度使金融监管呈现“三缺一"局面,缺乏的一环就是存款保险制度。目前,央
行与银监会已分立,此背景下存款保险制度很有必要。央行以通货稳定作为其利益取
向,银监会以银行体系的有序稳健为其利益取向,谁体现存款人的利益取向?因此必
须有明示的存款保险制度①。
存款保险制度备受争议的根源在于,它要在促进金融稳定和避免道德风险之间做
出权衡:存款保险制度固然可保证在发生局部挤兑和流动性危机时,中小存款人的大
部分存款能得到补偿,但也可能使银行因仰仗有人“兜底’’而疏于风险管理,甚至故
意从事高风险业务,在出现危机时又转嫁损失。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时机是否成熟,
这早有争议,世界银行认为,“在必要的市场基础设施确定之前,不宜过早建立存款
保险制度。”世界银行金融局高级顾问Patrick Honohan及其同事研究发现,“存款保险
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在那些金融制度薄弱的国家,存款保险制度反而会加剧银行业的
风险。中国建立这一制度的时机很重要。"②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王水林认为,该制
度正由发达国家向新兴国家扩展,但新兴国家建立该制度的基础,如银行监管制度、
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制度等很不完备。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必须有上述制度的
保障。治理和监管比保险制度更重要。魏加宁博士认为,随着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和
①钟伟,公众储薷安令需受存款保险制度.南方周末,2004年3月25日,19版.
②财经.2004年第3/4合刊.92、93灭.
75
4中国经济的制度缺陷与国有银行脆弱性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上市的实现,作为出资人的国家,将从全额担保的无限责任变为仅限于出资资本的有
限责任,即使将来国家必要时仍施以援手,但也仅从监管者角度作出判断,而不再是
从所有者的角度负理所当然的无限责任。另外,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也有
一个演进过程,道德风险可通过制度设计加以防范。“显性的存款保险比隐性的政府
担保好,有安全网总比没有好。”oIMF高级经济学家黄海洲认为,“只要制度设计和
操作得当,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道德风险相当有限”,中国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根
据资产质量实行差别费率,并给出明确信号:“差的金融机构一定会受到惩罚和处置。
控制其扩张,甚至把它们淘汰出局。同时,要使储蓄者和投资者知道自己承担的风险,
从而做出选择,以加强市场约束的力量。这种市场约束的力量与有效监管结合起来,
共同打造一个既保持金融稳定,又能防范道德风险的金融安全网。"⑦存款保险制度较
好地弥补了市场缺陷,增进了社会福利,防止有问题银行无节制蔓延。有了存款保险
制度政府必须按规则做事(rule.based),而不是相机抉择(discretionary)。中国政府
要放弃关闭银行和处置责任人的权力,而由法律来决定@。
4.5.6其他制度缺损
(1)风险管理制度缺损
金融核心功能之一就是风险管理。如果没有科学高效的风险管理功能,化解银行
脆弱性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以前银行没有风险管理意识,政府完全承担风险,随着金
融市场化改革,银行开始独立承担风险,成为风险管理主体之一,但银行产权制度的
特殊性,使得银行缺乏动力积极管理风险,而将风险转嫁到政府身上,导致风险的累
积。由改革前政府完全承担银行风险到目前表面上政府和银行共同承担风险,但是实
际上依然是国家承担风险,可见银行还不是真正独立的风险承担主体,银行没有破产
的压力。由于政银不分,结果风险交织在一起。中国的风险管理缺乏科学的制度基础,
导致金融体系异常脆弱,金融体系腐败严重。
目前,中国国有银行风险管理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l、风险管理目标不明确,
存在以行政管理手段取代市场风险管理的倾向。2、风险管理预见性不够,没有前瞻
性,总是出了问题起到“消防队"的作用。3、风险管理连续性差,没有做到全过程
①阙方平.有问题银行处置制度安排研究.北京:中国金融fl{版社。2003年6月第l版,154.161页.
②周小川.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激励机制.金融时撤,2003年9月13日,第l版.
③兰道·林捷瑞恩.迈向金融稳定的框架,北京:中国金融:ij版社,1998年9月第l版,27页.
76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4中国经济的制度缺陷与国有银行脆弱性
管理。一个行出个案子,紧一阵子,几年侥幸无事,就松半辈子。4、没有涵盖所有
风险,主要考虑信用风险,基本没有考虑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5、风险管理存有“盲
点”,一是新业务“盲区",比如近年国有银行把住房贷款作为精品工程来抓,为了把
贷款做大,降低贷款条件,人为抬高房地产商的信用等级,对其风险评估不足;二是
行长“盲区",行长特别是一把手有超越制度的特权。近几年发案绝大多数是行长所
为就是明证。6、对风险的计量薄弱。
(2)激励与约束制度缺损
制度具有激励和约束功能,国有银行存在多重制度缺损,其激励与约束制度也必
然缺损。委托代理理论的目标,就是为委托和代理人之间提供一个风险、收益和动力
相分享与承担的制度。给予代理人报酬,且报酬取决了企业的经营绩效,能够为代理
人提供刺激和动力,报酬属显性激励机制。用产权学派观点来说,在享有企业剩余控
制权的同时,代理人须享有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相匹配有助于对代
理人的激励和对道德风险的抑制①。西方企业经营者往往通过工资、奖金、股权、退
休金计划等利益的获取得到激励,不仅有短期的,又有长期的报酬激励。我国国有银
行的经营者除了工资和一定的奖金外,其余的物质利益比较少,甚至是受到限制的。
虽然在职时可获得工资报酬、地位、名誉等,但当退下来时,什么都没有了,“59岁
现象’’的发生也不足为奇了,因为他们没有得到长期性的激励报酬。不能仅靠良心与
思想觉悟的提高去解决经营者的私利。国有银行存在经营者直接的利益分享与其承担
的巨大责任不相称问题,而且他们对银行经营控制权又较大,虽然直接收益较少,但
有可能通过控制企业而间接获得灰色收入。与银行所具有的风险企业性质不一致的
是,国有银行经营者的收入水平往往不高(经济学常识认为,高风险意味着高收入)。
一般说来,收入水平越高,则经营者从事道德风险行为的成本就越大,因此,他越没
有动机冒险,“高薪养廉"的观点正源于此。这就是导致国有银行经营者道德风险的
一个重要原因,即国有银行经营者激励机制存在缺陷。因此,“好官激励”需要一种
有效率的制度安排,让经营者主动想做好官,不想不敢也不能做坏官。
试图通过完善指标考核的方式解决银行的激励问题,未免过于天真。中国激励机
制的不完善,造成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某些银行经营很差,还大幅扩张资产,原
因有三:一是扩张表明支持经济发展,政策上得分:二是有助于稀释已存在的问题:
①铃木淑夫.现代日本金融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中译本,1991年笫l版.
77
4中国绛济的制度缺陷’j固仃il-4{l:脆弱性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三是摊子越大越不容易倒闭。这就是激励机制的逆向扭曲。从国际经验看,最综合、
最有效的激励机制就是巴塞尔协议,因为其核心指标资本充实率(CAR,Capital
Adequacy Ratio)既包含了银行经营的盈利性目标,又使其扩张受到有效的约束。在
CAR下降时,还有一个明确的激励措施,即及时校正措施(PCA,Prompt corrective
action)。中国国有银行应朝这个方向努力∞。
2004年初,人民银行公布向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注入450亿美元资本金,两大国
有银行将以原来的资本金冲抵积存多年的呆坏账,新一轮剥离不良资产也行将开始。
应当看到,用国家外汇储备向商业银行注资,虽然是着眼于启动银行改革的必要措施,
但将带来道德JxL险,于规范信贷行为是一种“反向激励”。而为了有效冲抵这种风险,
应在核销或剥离不良资产时一定要建立呆坏账责任追究制度。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约
束信贷交易中的寻租行为②。
(3)行业自律制度缺损
行业自律制度是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属于非政府组织(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的范畴。现代市场经济国家,行业自律组织具有越来越旺盛的生命力。
行业自律指商业银行的自我管理与约束,是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一般通过同业公会
或协会形式进行的。行业协会是自发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般采用自愿原则建立的
非盈利组织(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其职能主要有行业保护,行业协调,合作
与交流,行业监管@。
鉴于银行同业自律组织建设的国际惯例,以及自律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能的
普遍适用性,我国建立银行业同业协会很有必要,并于2000年5月10日,中国银行
业协会在北京宣布成立,这是我国金融市场合约化进程中的一项新举措。通过协调与
合作,监管与约束,充分发挥其保护银行体系、防止银行脆弱性的作用。但该工作刚
刚起步,还显得较稚嫩。其组织比较松散,没有起到应有的同业自律作用。
4.6小结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是一种制度性脆弱。中国多重制度缺损,加上转轨时
①周小川.建以和完善金触机构激励机制.金融时报,2003年9月13日,第l版.
②胡舒立.刘金宝所涉何罪.财经,2004(5),8页.
③宋清华.银行危机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351.353页.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4中国经济的制度缺陷与国有银行脆弱性
期不确定性增加,银行体系脆弱在所难免。只有建起相应的制度,用制度减少不确定
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配置效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脆弱性问题。中国银行业的改
革存在两个两难:一是效益与整体风险的两难。银行业对内(如民营银行)开放,因
道德风险问题和制度的不完善,银行业整体风险可能不会减小,反而加大。但若银行
业不丌放,则不能形成竞争的市场,无法促进国有银行的改造。二是改革紧迫性和完
善制度环境长期性的两难,即快与慢的矛盾。为解决两个两难,利用外资应当是银行
业改革的关键一步。对此可采取参股、合资先行,然后独资的方式和顺序进行。第二
步是在竞争的环境中改造国有银行;同时建立内资民营银行:最后待制度成熟后全面
开放内资民营与外资银行①。
一些发展中拉美国家移植西方发达国家完善的制度后,为啥发展仍无起色,银行
脆弱性依旧?这是因为其具有专用性质。即使发展中国家照搬发达国家的制度,其移
植后往往变形,甚至低效。要变成有效的制度,还需要根源于一国的历史、文化等因
素的制度环境与之配套,离开制度环境,制度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正如刘易斯分析
的那样,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把人们的努力与报酬联系起来的程度还很低,制度在保障
人们经济自由方面还较差,缺乏一种公平竞争,真正体现自己价值的制度环境,所以
穷国的人大都希望到富国去,更换一个制度环境,使自己同样的劳动可以获得更高报
酬。一个效率较高的制度和制度环境,即使没有先进设备,也可刺激劳动者创造出更
多的财富;但是,再先进的设备,若被安装在低效的制度环境里,其效率低得可能不
如手工操作的效率。中国前几年引进先进设备低效使用的例子比比皆是。
①田国强、王一江.中国银行业改革两难.财经,2004(1),120页.
79
5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及其成因实证分析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5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及其成因实证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三个内容:一是国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即外化为不良贷款、资本
充足率低、盈利能力差、竞争力弱等方面;二是其如何计量的问题,既量化了脆弱性
的大小,又为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实证分析提供数字基础;三是其成因实证分析。
5.1国有银行脆弱性表现的主要指标分析
国有银行资产负债规模超高速扩张,同时其脆弱性不断堆积,主要表现在不良贷
款多、资本实力差、资本充足率低、呆帐准备金提取不够、盈利能力差等方面。
5.1.1不良贷款情况
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NPL,Non-performing Loan)有多少,一直是笔糊涂账。从2002
年开始,情况有所好转,除农行外,其它三家都公布了年报。但可推算农行的不良贷
款情况。官方披露,2002年6月底,不良贷款比年初下降369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
23.39%,比年初下降1.96个百分点。可见,2001年底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
25.5%,2001年其贷款余额约7万亿元,相应不良贷款17850亿元,其中农行约为5940
亿元,不良贷款率约为35%。
表5.1 2001年底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情况单位:亿元%
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帐贷款四行合计
银行余额比率余额比率余额比率余额比率
工商银行443 1.7 5907 22.4 449 1.7 6799 25.8
农业银行NA NA NA NA NA NA 5940 35
中国银行180 1.5 2358 19.8 346 2.9 2884 24
建设银行229 1.5 1866 12.5 131 O.9 2227 14.9
四行合计852 1.6 1013l 19.0 926 1.7 17850 25.5
注:逾期、呆滞和呆帐,四行合计余额及比率不含农业银行。
资料来源:根据有关银行年报整理。
80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5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及其成因实证分析
表5.1可以看出,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高达25.5%,比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的相
应不良贷款率还高很多。而且,中国按三级分类口径统计,若按国际上五级分类标准
计算,不良贷款将更高。对不良贷款的组成作进一步分析,便发现逾期贷款和呆帐贷
款很少,绝大部分为呆滞贷款。其实,绝大部分呆滞贷款早就符合条件进入呆帐贷款,
只是企业碍于面子未宣布破产罢了。若以工行、中行和建行三家为例,2001年三家银
行不良贷款11910亿元,其中两呆贷款11058亿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92%,其中绝
大部分贷款将收不回来,形成事实损失。
按五级分类标准,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将更高(见表5.2)。以2001年为例,
五级分类口径四大国有银行NPL余额21552亿元,不良贷款率31.04%:四级分类口
径对应的NPL余额17850亿元,不良贷款率25.5%。两个标准统计造成的“剪刀差"
绝对额高达3702亿元,相对额相差5.54个百分点。
表5.2 国有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贷款余额NPL余额NPL比年初增减不良贷款率% NPL比年初增减%
2000 63162 21077 33.37
2001 69434 21552 475 31.04 —2-33
2002 79519 20770 ·-——782 26.21 —4.83
2003 94144 19168 —1713 20.36 —5.85
注:2000年数据根据CBRC2001年数据倒推出来的,其实2000年国有银行并没
有普遍实行五级分类。
资料来源:转引《财经》2004年第3/4期合刊,第96页。
表5.3 国有银行分子分母贡献度差异以及百分比占比单位:%
分子因素分母因素贡分子贡献度所占分母贡献度所占
年份差额
贡献度献度比例比例
2001 0.75 —3.01 3.76 —33.19 133.19
2002 一1.13 ——3.94 2.8l 22.29 77.7l
2003 —2.02 —4.06 2.04 33.22 66.78
注:差额=表中第2列一第3列。
资料来源:同表5—2。
8l
5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及其成因实证分析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对不良贷款率增减变化作进一步分析。不良贷款率是不良贷款余额(分子)与贷
款余额(分母)之比,不良贷款下降,有分子减少的作用,也有分母增加,靠新增贷
款稀释不良贷款的结果。分析分子分母因素对降低不良贷款所起作用的最简单方法,
就是将假定一个因素不变时所得出的不良率与原不良率相减,得出的差额就可大致反
映出变动因素对整体不良率下降的贡献度①。公式表示为:
分子因素的贡献度=分母不变时的不良贷款率一上年的不良贷款率
=本年NPL占上年贷款余额比率一上年NPL占上年贷款余额比率
分母因素的贡献度依上述公式类推。从表5.3可以看出:1、分子、分母都是影响
不良贷款率的因素。其中,2001年分子因素贡献度为正值,对不良贷款率降低的贡献
度为负值,是由于推行五级分类,造成原来在四级分类口径下所谓正常的贷款大量划
转为不良贷款,其数量远高于当年各行核销呆坏账,导致当年NPL比年初增加475
亿元。若剔除这一变更因素,2001年分子因素对于降低不良贷款率也应有其贡献度。
2、2001年至2003年,分母因素贡献度均高于分子因素贡献率,表明NPL的下降更
多来自于增量贷款稀释的结果。3、2001年至2003年,分子、分母因素的贡献度之间
的差额分别为3.76%、2.81%、和2.04%,差距逐年缩小。分子因素贡献度逐年大幅度
提高,由2001年的--33.19%提高到2003年的33.22%。2003年分子贡献度三分之一
弱,分母因素则三分之二强。这也客观反映了监管当局和国有银行共同努力的结果。
然而,不良资产并不止不良贷款,还应包括非信贷资产、抵押资产形成的损失,
这也是国际上对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率估计偏高的主要原因。而非信贷资产的损失以前
国有银行从未披露过。以建设银行为例,2003年底,其30000亿元资产中,有10000
亿元的非信贷资产,其不良资产700多亿元。据预测,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审定的不良
资产率约在10%至15%之间,比建设银行自身披露的9.25%高0.75至5.75个百分点。
工行年报显示,2003年底不良资产8546亿元,其中不良贷款7207亿元,非信贷风险资产
1339亿元。
5.1.2资本实力情况
银行资本的主要功能是为银行提供一种避免非常损失的缓冲。在一个金融体系
①含岭、~晟.谁降低了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财经,2004年3/4期合刊,96页.
82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5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及其成因实证分析
中,资本实力对所有类型的机构都很重要,特别是作为防止意外损失的“防护垫"①。
从财务会计的角度看,银行资本主要由股东的投资(实收资本)、银行的利润留存、
资本公积金及盈余公益组成。而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规则,除前四项被看作
是银行的核心资本外,不对应特定资产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被看作是银行的补充资本之
一。由于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有一定的风险,如果发生资产损失,银行就需要用日常
收益进行抵补。如果日常收益不足以抵补所遭受的损失,银行就只有用自有资本进行
补偿。
自1985年以来一直到1997年,中国国有银行的资本(净资产)相对于银行的
总资产,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从1985年到1997年,银行资产增长了8.8倍,而资
本占总资产的比重则从1985年的9.5%下降到1997年的3.5%。鉴于国有银行资本比
率持续下降的情况,1997年中国曾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资本金,结果
1998年当年四家银行资本占总资产的比重曾上升到5.9%,但在1999年之后,在总
资产持续增加的情况下,由于盈利水平下降,资本金没有持续得到补充,资本比率
又开始下降。
表5-4国有银行资本变动情况单位:亿元
四行合计净资产占比
年份
总资产净资产(%)
1985 8618 817 9.5
1986 10966 874 8.O
1987 13122 965 7.4
1988 15535 1161 7.5
1989 19843 1298 6.5
1990 26388 1458 5.5
1991 32717 1652 5.1
1992 40658 1853 4.6
1993 50714 2066 4.1
1994 61762 2513 4.1
1995 687ll 2602 3.8
①IMF.金融稳健指标编制指南,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5页.
83
5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及其成因实证分析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1996 79516 2787 3.5
1997 87822 3062 3.5
1998 93435 5532 5.9
1999 103149 5147 5.0
2000 110860 5457 4.9
2001 118591 6056 5.4
2002 135496 7181 5.3
2003 156400 8289 5.3
注:数据口径为四行境内本外币业务合计数。
资料来源:根据有关银行年报整理。
与国际标准相比,资本比率还不能完全反映商业银行真实的资本实力情况。1994
年,中国提出了将国有专业银行改为商业银行的目标,并要求各家银行必须遵守巴塞
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制定的资本充足率标准。由于资本充足率标准考虑到了银行各类资
产的不同风险状况,并按一定的权重进行了折算,因此更能客观地反映银行抵御风险
的能力。
表5—5是国有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情况。除中国银行外,其他3家银行资本充足
率均未达到8%的监管要求。2001年,中国建设银行由于盈余公积金、留存利润和呆
帐准备金有所增加,表内风险加权资产总额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资本充足率较上
年大幅度增加,达到了8%的监管要求。但从平均来看,仍出现了一定的下降。需要
注意的是上述数据只是反映了国有银行账面资本充足率情况,如果考虑到资产质量状
况、与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的计算方法的差异等因素,实际的资本充足率状况可能要
更低。
表5—5 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情况单位:%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行平均
1990 5.90 5.45 4.98 6.26 5.98
1991 5.73 4.70 4.83 5.18 5.04
1992 4.91 3.97 4.45 4.56 4.52
1993 4.49 2.99 4.0l 3.2l 4.06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5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及其成因实证分析
1994 3.33 3.58 4.42 2.8l 3.72
1995 2.98 3.3l 4.77 2.32 3.01
1996 4.35 3.49 4.84 4.81 4.37
1997 330 2.53 3.39 3.95 3.52
1998 4.68 3.67 4.64 4.22 7.34
1999 6.21 5.91 8.03 4.80 6.88
2000 5.52 4.62 9.81 4.40 5.09
200l 5.76 3.44 8.30 6.78 5.03
2002 5.54 2.98 8.15 6.91 5.8l
2003 5.52 3.01 6.98 6.51 5.87
资料来源:根据有关银行年报整理。
进一步分析资本结构,一个突出问题是资本构成极为单一。主要表现为:一是四
大国有银行资本的主要来源是实收资本,其中工行和农行分别高达84.35%和80.86%。
说明其资本增加时对国家财政的依赖性极高。二是国有银行盈利规模的差异,影响其
资本构成的占比。建行、中行盈利略好,内源资本较高,但总体而言,国有银行盈利
状况不高,导致国有银行公开储备在资本总额中仅占15.48%。三是附属资本种类少,
占比低,不利于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国际标准。
表5-6 2002年国有银行资本构成单位:亿元
国有银
BASEL协议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合计
行项目
实收资本实收余额占比余额占比余额占比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普通股) 资本1607 84.35% 1293 80.86% 1421 50.22% 851 63.32% 17267.36%
核资本
13 0.68%
心公积
32 2.09% 622 21.9r7% 221 16.44%
资盈余
公开储备148 7.76% 1188 15.48%
本公积
未分配
ll 0.57% 36 2.25% 106 3.74% O 0
利润
5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及其成因实证分析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非公开储备

重估储备
属1318 17.16%
普遍准备金准备金127 6.66% 238 14.88% 681 24.06% 272 20.23%
资i胎资棚
本獭长黼
资本合计1906 100% 1599 100% 2830 100% 1344 100% 7678 100%
资料来源:2003年《中国金融年鉴》。
5.1.3呆帐准备金规模
除银行资本外,按照贷款余额提取的一定比例的呆账准备金是维持银行还债能力
的另一重要工具。中国国有银行从1988年开始才建立贷款呆账准备金制度。与一般
银行体系不同的是,中国的银行虽然被要求为不良贷款设立准备金,但呆账准备金的
提取数量却是与贷款余额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根据贷款质量的实际标准实行分类提
取。这样当银行贷款组合质量下降时,由于银行不再增加额外的准备金,呆账准备金
将不足以发挥其维持银行还债能力的功能。在中国,’呆账准备金被算作商业银行的非
核心资本。
相对于庞大不良贷款,银行提取的准备金数量非常少。最初呆账准备金分行业按
一定比例在年初提取。1992年呆账准备金改为不分行业,统一按年初贷款余额的一定
比例在年初全额提取,提取比例改为0.5%,并从1993年起每年增加O.1%。在历年结
转的税后准备金余额达到年初贷款余额的1%时,从达到年度起一律按1%的比例差额
提取。从1998年1月1日起,又改为按年末贷款余额的l%差额提取。
尽管从1992年以来,中国要求商业银行提取的呆账准备金的比例有所增加,但
相对于贷款规模和不良贷款的增加,贷款准备金的数量仍微不足道。例如,中国工商
银行2001年账面呆账贷款就达131亿元,而贷款准备金金额仅为67.9亿元。总体上
看,中国银行业的呆账准备金制度基本处于流于形式的状态,维持银行还债能力的功
能非常有限。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5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及其成因实证分析
表5.7国有银行呆(坏)账准备金情况单位:亿元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行平均
年份准备金撇准备金撇准备金撇准备金撇准备金撇
余额舭余额余额% 余额舭余额舭余额舭
1988 5.3 0.1l 1.6 0.13
1989 5.9 O.10 2.0 0.13
1990 6.7 O.10 2.6 O.06 2.4 0.12
1991 8.0 0.10 3.O 0.06 3.1 0.12
1992 24.3 0.26 5.0 0.08 7.2 0.2l
1993 25.3 0.22 2.O O.03 15.8 0.28 11.8 0.26 13.7 0.19
1994 62.2 0.49 28.0 0.51 503 O.62 34.7 0。62 43.8 0。55
1995 113.6 0.77 43.2 0.66 72.0 O.80 51.9 0.67 70.2 0.74
1996 129.4 0.72 41.9 0.49 54.3 O.52 58.5 0.59 71.O O.60
1997 80.7 0.40 39.9 0.41 44.1 0.40 6.8 0.06 42.9 0.33
1998 73.8 0.33 72.1 0.51 63.9 0.62 24.7 O.20 58.6 0.40
1999 156.2 0.65 144.9 0.90 63.0 0.58 115.9 0.01 120.0 0.77
2000 9l。5 0.38 122.4 0.83 70.4 0.71 104.1 0.78 97.1 O.63
200l 67.9 0.26 182.3 1.12 167.7 1.4l 186.9 1.25 151.2 O.87
2002 127.0 O.51 238.1 1.92 680.5 3.80 27.9 0.13 329.4 O.8l
2003 210.O O.76 206.4 1.44 244.6 1.2l 220.0 O.75 220.3 0.69
注:(1)数据口径4家银行境内本外币业务合计数;(2)1988.1993年呆账准备
金包括:呆账准备、坏账准备和投资风险准备。
资料来源:根据有关银行年报整理。
5.1.4效益状况
金融效益是金融产出或收益与金融投入或资产的比较结果。主要有金融宏观效益
和金融微观效益两种衡量方法。金融宏观效益是一定时期金融资产投入总和同该时期
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关系。据此我们不难发现,(1)改革开放以来金融货币数量增长
R7
5中国囝自。银行脆弱件的表现、测度及其成因实证分析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显著,金融资产平均以29.7%的速度递增,但是,其效率质量递减,其中金融产出逐
年递减,由1992年1.05元减至2003年的0.52元。表明金融资产效率下降。(2)四
家国有银行的资产利润和利润率从1994年开始呈逐年下降趋势,1996年两指标虽有
所增长,但M 2增长25.3%的情况下,利润(P)只增长13.6%(比1995年增加48.3
8亿元)。由于F 2是下降的,1996年的利润(P)显然有虚收因素(银行利润是产业
利润的一种分割,一般情况不会超前增长)。更何况当年在金融资产比1993年增长一
倍的情况下,其利润总量仍低于1993年的水平。金融效率下降预示着金融综合成本
提高,会融资产数量扩张,金融风险上升。(3)金融效益下滑除国有银行自身经营管
理不善引起资产流失(如高息存款支出等)外,国有企业出现了效益下滑的势头。尽
管中央和地方多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亏损仍呈递增的态势。1991年至1995年亏
损面分别为27.6%、25.8%、23%、30%、43.3%,这种亏损面与国有银行应收未收
利息水平(企业欠息率)相当,其联动效应是我们必须高度警觉的①。
表5-8国有银行综合效益表
\\项目M2 F2=GDP/M2 银行利润P’=P/M2
\ GDP(亿元) 增比% 增比% 鳓\. (亿元) (元) P(亿元) (%)
1992年26652 23.O 25402 31.3 1.05 299 1.17
1993年34634 29.8 34880 24.O 1.10 208 O.66
1994年36759 34.6 46924 49.0 O.95 149 0.32
1995年58478 23.1 6075l 29.5 O.95 .175 O.22
1996年67885 18.4 76095 25.3 O.89 180 O.23
1997年74463 lO.2 90995 19.6 0.82 94 0.10
1998年78345 7.8 104499 11.48 0.76 95 0.09
1999年82067 7.1 119898 11.47 O.68 116 0.10
2000年89468 8.0 134610 11.23 0.66 144 0.09
2001年97315 7.3 158302 17.80 0.60 151 0.10
2002年10479l 8.O 185007 16.8 O.56 166 0.09
2003年116694 9.1 221223 19.6 O.52 237 0.11
资料来源:根据吴少新“中国金融风险的现状成因与防范”教学讲稿数据整理和
增补。
①万解秋.企业融资结构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l版,58—128页.
88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5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及其成因实证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表中的数据还只是反映了国有银行账面盈利水平的状况,如果用
审慎的会计核算方法来衡量,其实际盈利水平比账面反映的要差得多。如不谨慎的利
息核算制度,夸大了银行利息收入;应付利息和呆账准备金计提不足等因素,都虚增
了银行利润。若严格按规范的会计制度和公认的标准提足呆账准备金和应付利息,国
有银行将出现净亏损。
5.1.5价值创造能力情况
张新①认为,中国银行业资产总额与利润总额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整个银行业
二者的相关系数为一0.665,其中四大国有银行为一0.537,其它商业银行为一0.172。
这说明我国银行业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在利润增加值和效益逐年下降的同时,银行业
的资产规模却呈粗放式扩张态势,降低了银行的配置效率,减小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张新从价值创造能力(EVA,Economic value Added)角度,通过EVA回报率(E、,A—
Spread)指标,分析银行体系的经营绩效。中国银行业经营绩效近几年均处于负值,
1997年情况最为严重,为一13.2%,1996年情况最好,为一1%。可见,中国银行体
系不仅没有创造价值,而是毁灭价值。这仅是一家之言。依据算术平均计算的EVA
回报率要好一些,这说明占垄断地位的四大国有银行经营绩效要远低于其它银行。由
于EVA回报率等于投入资本回报率(ROC)减去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如果
一家公司的ROC高于其WACC,表明投资者对该企业的投资是值得的,反之,说明
该公司在毁灭股东的价值。表6—10显示,1996年--2000年ROC与WACC之差分
别为一l%、--13.2%、一7%、一2.9%和一5%,1997年情况最差,发生了亚洲金融危
机,二者之差达一13.2%,1999年情况最好,为一2.9%,主要是因为四大国有银行剥
离了13939亿元不良资产造成的。社会EVA回报率与EVA回报率之间区别仅是税收
一项,从社会EVA回报率来看,仅94年为正值,其余年份均为负值,说明国有银行
也没创造社会价值。总之,中国整个银行业在1996--2000年间没有创造正的价值,
甚至也没有创造正的社会效益。
①张新.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价值创造,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8月第l版,92页.
89
5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及其成因实证分析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表5—9中国银行体系EVA回报率单位:%
指标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EVA回报率.1.0 .13.2 .7.O .3.O .5.0
算术EVA回报率6.5 .0.4 2.4 5.O .0.2
社会EVA回报率-0.2 .12.3 ·6.0 .1.3 .2.6
ROC 12.7 2.3 1.4 7.7 1.9
算术ROC 20.2 15.1 lO.7 15.6 6.7
WACC 13.7 15.5 8.4 10.6 6.9
注:EVA=税后净营业利润一资本成本。
EVA回报率=EVA/有偿资本
社会EVA(SEVA)=EVA+总税负
社会EVA回报率=SEⅥV有偿资本
有偿资本回报率(I的C)=经营所得额×(1一所得税税率)/有偿资本额
EVA回报率=ROC—WACC
资料来源:转引张新.中国经济增长和价值创造.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第l版.
表5一10四大国有银行EVA回报率单位:%
指标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样本数1 3 3 3 4 4 4
ROC 10.7 8.7 11.1 -1.8 .O.3 7.2 0.9
EvA回报率.1.8 .4.6 -2.6 .17.3 .8.7 .3.4 -5.9
社会EVA回报率O.3 -4.7 —3.3 .18.4 .8.2 -1.8 -3.5
WACC 12.5 13.3 13.7 15.5 8.4 lO.6 6.9
资料来源:同上表,106页。
5.2国有银行体系脆弱性综合判断(1978,---2000)
5.2.1银行体系脆弱性测度国际经验及其新进展
近年来爆发的国际金融风潮在国际社会引发出深深思索和诸多探讨,如何强化国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5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及其成因实证分析
际金融体系的稳健性,测度和监控金融脆弱性水平?以IMF为代表的众多国际机构和
学术界一批经济金融学家围绕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
表5一l l 国际上若干最新研究所采用的金融脆弱性指标
论文作者F—R S.T.V H GH.P.B B.P E.L H.P K K.L.R DK.D C.K B.G E.R F R-S
发表年份1996 96 97 97 99 98 98 99 98 98 96 99 98 98 98
研究重点C C B B C C B B&C C B B C B C C
微观汇总市慎指标
外汇风险※ ※ ※ ※ ※ ※ ※
信贷的部门
※ ※
集中
不良贷款※
资辆馥生l瘁※
央行对金机
※ ※
的信贷
分割※ ※ ※ ※
存款与GDP
※ ※ ※ ※ ※
的比率
股票交易所
※ ※ ※ ※
价格
总平均收益※
宏观经济指标
信贷与GDP
※ ※ ※ ※ ※ ※ ※ ※ ※ ※ ※ ※
的比率
资产价格暴涨※ ※ ※ ※ ※ ※ ※ ※
蔓延效应※
对外赤字※ ※ ※ ※ ※ ※ ※ ※ ※
总增长率※ ※ ※ ※ ※ ※ ※ ※ ※
利率和汇率
※ ※ ※ ※
波动
贸易条件※ ※ ※ ※ ※ ※ ※
国内利率水平※ ※ ※ ※ ※ ※ ※ ※ ※ ※
91
5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及其成因实证分析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汇率错位※ ※ ※ ※ ※ ※ ※ ※ ※ ※ ※ ※
银行向政府

融资
通货膨胀波动※ ※ ※
注:l、※代表该指标被相关研究人员选中,否则代表未选中。2、Frankel and
Rose(F—R);Saehs,TornellandVelasco(S—T-V);Honohan(H);Gonzalez-Hermosillo,Pazarbasio
gluandBillings(GH-P·B);BergandPatillo(B·P);EsquivelandLarrain(E·-L);HardyandPazarbasi
oglu(H—P);Kaminsky(K);Kaminsky,Lizondo and Reinhart(K—L—R);Dmirguc and
Detragiache(DK—D).Caprio和Klingebiel(C—K);Baig和Goldfajn(B-G);Eichengreen和
Rose(E-R);Fratzscher(F);Radelet和Sachs(R.S).B=银行危机;C=货币危机。
资料来源:欧文·伊文斯等.金融体系稳健性的宏观审慎指标,北京:中国金融
出版社,2001年8月,21页.
关于宏观经济变量的研究。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之后,IMF研究了银行面对
外来冲击所表现的脆弱性,发现造成金融脆弱性的根源有:增长率下降,国际收支
状况恶化,严重的通货膨胀,汇率波动,股票市场的活动和价格急剧波动和贸易条
件恶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又引发了新一轮研究,认为产出、价格和贸易条件的
宏观经济冲击,资产价格的波动以及不适当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都会导致金融
压力的形成并成为内在脆弱的金融体系出现危机的原因。Frankel and
Rose(1 996),Sachs,Tomell and Velasco(1 996)①以及Honohan(1 997)等的研究则强调了对
外借款尤其是外币面值的短期债务对于测度通货膨胀和货币风险程度的重要作用。
近来的文献还集中在不良贷款的水平上,Gonzalez.Hermosillo⑦以经验证据表明,只
有同时考虑不良贷款和资本充足率,CAMEL体系的评估才有统计意义上的依据。这
些分析认为金融机构的脆弱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往往同时
发生,这样作为货币危机原因的指标有助于对金融机构脆弱性的评估。但汇率和金
融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既可能是单向的,也可能是双向的,这是Kaminsky(1999),
①Sachs,Jeffrey D..Aal'oli Tomell,and Andres Velaseo,1996.“Financial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s:The Lessons
from 1995·”Brookings Papers on Ex,onomic Aetivity:Maeroeeonomics 1,Brookings Institution。PP。147—215.
②Gonzalez-Hermosilio-Brenda,1999-“Determinants ofEx-Ante Banking System Distress:A Macro-Micro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Some Recent Episodes,”IMF Working Paper 99133.
92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5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及其成因实证分析
Kaminsky和Reinhart(1 999)以及Kaminsky、Lizondo和Reinhart①在内的多项研究的
对象。这些研究表明,当银行脆弱时,即当货币贬值对银行影响足以毁掉其资产净
值时,汇率危机可引发金融危机。因此,以不同程度货币贬值对影响的一组模拟(压
力测试)情况作为金融体系稳健性的一个补充指标是有用的。但是,Kaminsky和
Reinhart(1999)研究指出,在其分析的80年代和90年代初出现的危机中,大约有
一半是金融危机先于货币危机爆发。
关于微观审慎指标方面的文献,如Airman@、Sinkey(1978)和Thomson(1991),采
用的都是CAMELS评级的分类法。这种建立在资产组合基础上的评估方法,在经验
研究中这些变量比宏观经济指标用得少些,因为后者可以获得频率更高的数据。
Altman所做的一项经典研究采用了Z.score模型,这种模型建立在表示资产质量、盈
利表现和流动性的比率的基础之上,但这样的分析是在单个银行的层次上进行的@。
许多研究都采用分对数/概率单位(Logit/Probit)模型测度银行的脆弱性,但是,这些
模型在样本之外探明未来事件的能力有限。Lane、Looney和Wansley以及Wansley④采
用考克斯(Cox)比例危险模型,它能够提供在预期倒闭时间方面的信息,但CAMELS
式的模型总体表现欠佳的结论仍然没有什么变化。因此,Gonzalez-Hermosillo(1999)
把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结合起来解释银行的脆弱性,其结论是:引入宏观经济变量大
幅度提高了只根据微观指标的模型解释能力。资本充足率指标提供了关于金融脆弱性
的信息。巴塞尔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BCBS)已就风险加权资本充足率的最低标准
达成了一致,但仍有一些局限性。例如,十国集团(G10)成员国的该项比率从1988
年的9.3%上升到1996年11.2%,并不意味着其金融体系的总体稳健性有什么明显的
提高@。BCBS建议将以监管评估作为资本充足率的补充手段,这可能要求更高的资本
化程度,并有可能采用不同的风险暴露测量手段,例如采用日益流行的在险价值
(VAR)模型。众多金融学家围绕金融脆弱性测度指标的选择进行了深入研究,选择
①Kaminsky.Saul Lizondo,and Carmen Reinhart,1998,“Leading Indicators ofCurrency Crises,”IMF StaffPapers,
V01.45(March)·PP.1.48.
②Altman,Edward I.,1968,。Financial Ratios,Diseriminant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Corporate Bankruptcy,”
Journal ofFinance, VoI.23(September),PP589-609.
③欧文、伊文斯等.金融体系稳健性的宏观审慎指标,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8月第l版,16页.
④Lalle,Looney,Wansley(1 986).劬Application ofth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 to Bank Failure.Jium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Vii.10,5ll一531.
⑤Lalle,Looney,Wansley(1986).AnApplication ofth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 to Bank Failure.Jium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Vii.10,17.
93
5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及其成因实证分析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和运用的指标越来越多,他们试图找出一个合适的核心指标集合来全面反应一国真实
的金融脆弱性水平,更好的科学预警金融危机的爆发,但尚未达成共识。
与此同时,许多机构也纷纷加强了对金融稳健性的研究。IMF 1999年5月启
动了一个“金融部门评估计划”(FSAP)主要用来判别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这是一种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宏观金融稳定性评估方法。指标包括反映单个金融机构稳健性
的微观审慎指标的汇总和与金融体系稳健性有关的宏观经济变量两种类型。微观审
慎指标主要是同期或滞后的稳健指标①;宏观经济变量是影响金融体系的不平衡的
信号,因此是先行指标。当这两类指标都表明脆弱性时,金融状态就处于脆弱状态,
当面临宏观经济冲击之时,通常就会爆发金融危机。欧洲中央银行也成立了专门的
金融脆弱性小组开展了对金融脆弱性量化分析的研究,将指标分为三大类:银行体
系稳健性的指标:对银行系统有影响的宏观经济因素方面的指标;蔓延因素。最近
一段时间内各工业国家和近几年来有过重大金融危机的国家围绕金融脆弱性测度
指标展开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如芬兰,瑞典和美国等。芬兰银行是为数
不多的具有可用于预测银行部门发展变化框架的中央银行之一,该框架开发于90
年代初期芬兰银行危机爆发之后,现已正式与芬兰宏观经济预测模型相连接,该框
架综合了大量的宏观经济变量。1997年以来,瑞典银行每半年正式对银行系统的
稳健性进行一次评估,采用的方法是根据从市场上按部门收集的资料,评估银行系
统总风险。美国对金融脆弱性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对银行系统风险状况的监测处于世
界领先水平。长期以来,美联储根据CAMEL体系评级所采用的变量,汇总单个银
行信息资料,从而对整个金融体系各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健康性做出评估。虽然许多
国家的中央银行及监管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对与金融体系稳定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
但直到最近还没有几个国家对整体金融脆弱性量化分析取得突破性进展,还有待深
入全面的研究。
①L锄e,Looney,Wansley(1986).An Application ofthe CoxProportional Ha盈fds Model to Bank Failure.Jium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Vii.1 0,3.
94
转轨时期固有银行脆弱件的分析与实证研究5中国困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及其成因实证分析
表5.1 2 IMF预警体系宏观审慎指标一览表
汇总微观审慎指标宏观经济指标
资本充足率
汇总资本比率
资本比率频率分自i
资产质量
贷款机构
信贷的部门集中程度
以外币标明面值的贷款
不良贷款与准备会
向亏损的公共部门的贷款
关联贷款
杠杆率
借款实体
债务一股权比率
公司利润率
其他公司状态指标
家庭债务
管理上稳健性
费用比率
雇员人均收益
金融机构数量的增长
收益与赢利能力
资产收益率
股本收益率
收入和支出比率
结构性赢利能力指标
流动性
经济增长率
总增长率
行业萧条
国际收支
经常账户赤字
外汇储备充足性
外债(包括期限结构)
贸易条件
资木流动结构与期限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波动
利率和汇率
利率和汇率和波动
国内实际利率水平
汇率的可持续性
汇率担保
贷款剧增和资产价格暴涨
贷款剧增
资产价格暴涨
蔓延效应
贸易外溢效应
金融市场相关效应
其他因素
指令性贷款和投资
银行业对政府提供资金
经济中的拖欠
5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及j£成因实证分析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
同业利率的分割
存款与货币问题的比率
借款与存款的比率
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流动资产比率)
二级市场流动性手段
对市场风险的敏感度
外汇风险
利率风险
股权价格风险
商品价格风险
以市场为基础的指标
金融工具市场价格
信用评级
主权收益率利差
资料来源:转引《金融体系稳健性的宏观审慎指标》,中国金融出版社,第4页。
表5.13若干国家当局采用的金融脆弱性指标的比较表
芬兰银行3 挪威银行“ 瑞典银行美联储
银银行费用评估资本/资产比率利润率变化趋势有形资产/资产比率
行贷款损失及其他注
利润率变化趋势资产收益率贷款逾期30"89天
部销坏帐评估
门资产收益率总利差贷款逾期90天以上
变总利差停计利息贷款
蟮短;{}】利率与lj==}01利率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
扣押抵债的房地产
之间的利筹之间的利筹
营业成本变化趋势营业成本变化趋势净收3,/资产比率
存款/贷款比率银行股票价格准备金
存款,贷款增长率破产趋势证券投资/资产比率
按部门的逾期贷款的
公司债务风险变化UBSS资产增长百分数c
变化趋势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5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及其成因实证分析
部门债务和偿债率部门债务和偿债率UBSS综合百分数。
预计的逾期贷款交易对象的风险暴露事前管理评级
银行从其他来源融资
事前综合CAMEL评级
的变化趋势
宏市场利率和汇率利率变化的影响实际利率水平
观资产价格贷款增长率贷款增长率
经产出与收入资产价格通货膨胀趋势及预期
济储蓄与投资GDP增长率中介的趋势及竞争
变货币总量公司债务水平
量国际收支
注:a用于预测银行利润率的变量;b包括对储蓄银行和证券市场的单独分析;c
统一银行监督体系(UBSS)通过将金融机构的财务比率与其同类比较确定哪些金融
机构的经营较差。
资料来源:同上表,2l页。
5.2.2国有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初步测度
关于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测度方法众多,归结起来可以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两大类。在早期主要使用定性分析如历史事件分析法和定性指标分析。近来越来越
多的研究开始采用量化分析主要包括定量指标分析法和计量分析法。由于中国自
1978年以来都没有发生过银行危机,历史事件分析法不可行,加上我国经济处于转
轨时期,种种特殊性使得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的测度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方法。
本文采用定性指标分析和定量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度,以期对中国银行体系
脆弱性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本文借鉴西方国家在选取指标过程中的共同经
验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现实国情,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选择城乡
储蓄存款变化率、银行对非政府部门贷款增长率、CPI指数等3个指标作为核心指
标,并利用CMAXt指数法从银行部门和实体经济部门等两个层面来初步测度银行
体系脆弱性状况①。
l、定量指标分析——核心指标与CMAXt指数法
①衷心感谢南开大学伍志文博士对本部分的帮助,在数据的搜集、整理、指标的调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参见
陈华、伍志文.银行体系脆弱性:理论及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4(9),120-135页.陈
华、毛一文(伍志文笔名).中国金融脆弱性监测指标体系之设计.海南金融.2004(5),8-12页.
97
5中国1玉14t‘银行脆弱他的表现、测度及J£成冈实hE分析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1)银行体系脆弱性识别及其测度——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测度十分复杂。首
先有必要就银行体系脆弱性进行界定,关于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界定,至今未有定论。
一般地,当银行体系脆弱性累积到一定程度将引发银行危机,因此可以通过界定银行
危机来识别和测度银行体系脆弱性。Kaminsky and Reinhart(1999)币U用综合事件法定义
银行危机的开始,这些包括:①银行挤兑导致银行倒闭、合并或者被一个或多个公共
部门金融机构接管:②在不存在挤兑时,关闭、合并、接管或政府对重要金融机构的
大规模救助接连发生标志着银行危机的开始。Glick and Hutchinson(1999)运用事件
综合法通过定性分析识别了13个银行危机,从表5.14可知他们有效的识别了这些国
家的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银行危机,但对其他国家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定性分析法
不能有效区别银行非系统风险所导致的单个银行问题和银行系统风险。最近的研究把
定性分析和有限的定量指标分析结合起来如Lindgren,Demirguc-Kunt and
Detragiache。他们认为当至少下述条件之一成立时,可认为发生了银行危机:一是不
良资产占银行资产比率超过10%:二是政府救助银行的财政成本占GDP的比率大于
2%;三是银行部门问题导致银行大规模的国有化;四是大范围的银行挤兑导致政府
采取紧急措施如冻结存款等。Glick and Hutchinson(1999)认为不可能精确的记录银行
危机的发生,因此通过历史事件法来判断银行脆弱性是困难的,尤其是对一些没有发
生过金融危机的国家如中国。由于银行危机往往与挤兑密切相关,而挤兑导致银行存
款减少,这样存款变化成为衡量银行脆弱性状况的有效替代指标。此外贷款作为银行
最主要的业务,贷款的变化也是衡量银行稳健与否的一个比较理想的指标。基于此,
在这里我们先采用这两个基于总的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量即城乡储蓄存款和银行对非
政府部门贷款来测度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并通过下文的定性分析进行补充。同样利
用CMAXt指数法来分析我国信贷市场脆弱性。具体如下:CMAXt=t时期的城乡储蓄
存款变化率/过去lO年的城乡储蓄存款变化率最大值。为避免丢失太多有效样本数据
表5.14定性分析法识别银行危机结果一览表
国家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德国思人小! 日本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美国
开始1983 1987 1991 1994 1978 1990 1992 1987 1977 1990 1975 1984 1980
结束1985 1992 1994 1995 1979 1995 1997 1993 1985 1993 1976 1984 1992
转轨时期固有银行脆弱性∞*析;实Ⅱ研究5中国固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嗣度及其成因宴证分析
图5-1 中国城乡储蓄变化的CMAXt指数曲线国
注:T0-平均值一1个标准差,T1=平均值一1 5个标准差,T2=平均值一2个标准
差,其中平均值=0.744226,标准差=0 249325,CMAX=Pt/过去十年的最大值,数据
为1968~2000年的城乡储蓄存款变化率
V\//V\怂”。一\ / 7
y ¨_;_
78 ∞ ∞ H ∞ ∞ ∞ ∞ * ∞ ∞ ∞
E三盈二二三三妇
图5-2中国银行对非政府部门贷款增长率的CMAXt指数曲线图
注:DO=平均值一1个标准差,D1=平均值~1.5个标准差,D2—平均值~2个标
准差,平均值--0 7894,标准差=O 1888,cMAxP△D“过去3年的最大值,数据为
1977~2000年中国银行对非政府部门贷款增长率。
资料来源:FIS02d)
点,这里只选取过去10年的最大值。在这里我们定义三个引发点T0、T1、砣。由图
5.1我们可以初步判定1987、1988、1998和1999年中国银行体系是不稳定的。同样
我们利用CMAXt指数来分析银行对非政府部门贷款的变化情况并进而判断银行体系
脆弱性状况。由图2我们可以初步认为中国银行体系在1992、1993是比较脆弱的。
图5.1与图5.2走势基本一致,但有一处得出结论截然相反:圈5—2中93、94年
前后为谷底,说明银行非常脆弱,而图5.1同期却是一个谷峰。原因在于.93年的金
5十日日自Ⅲ{f脆%H∞&现、d膻&j£成W女¨n折转轨目期周*镕打脆弱性∞分析与实Ⅱ研究
融秩序混乱,银行的大量贷款通过其自办的公司转贷出去的,井未在银行贷款余额中
反应,即形成了“体外循环”,造成帐面上贷款增幅锐减。在图5.2中表现为一个谷底。
同期乱拆借、高息揽存盛行,造成银行存款增加;加上为了完成任务,储蓄所之间利
用轧帐的时间差、空间差,虚增存款,存款大搬家时有发生,造成银行月末、季末和
年术“翘尾巴”的怪现象。正因为乱拉存款加上存款“水份”,导致存款逆贷款走势
而超常增长,掩盖了银行极度脆弱的客观现实。
(2)宴体经济脆弱性状况识别及其测度——物价的大起大落对宏观经济稳健发
展十分不利,反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成为货币当局的最终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因此
在这里笔者利用GDP冲减指数变化情况来衡量币值稳定程度,进而判断宏观经济状
况是否稳健。由图5.3可以初步认定我国1981,1982,1997,1998年宏观经济状况是
不稳定的。
H * 口H ■ * * t “ * ∞ ∞ 巨=二二j[二二二二日
图5.3中国通货膨胀水平的CMAXt指数曲线图
注:Dl=平均值一1 5个标准差,D2=平均值2个标准差,其中平均值=0 607623,
标准差=0 365541。CMAXt=Pff过去十年的最大值。数据为1969~1998年的GDP冲
减指数变化率。
2、定性指标分析之——补充指标和综合指数
考虑到单个和多个指标定量分析的局限,通过定性分析对上述定量分析进行补充
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借鉴西方国家在选取指标过程中的共同的经验和专家学者的研究
成果,结合我国现实国情,考虑}U数据的可获得性,选择了国有银行资产收益率等20
个指标进一步测度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程度。相关问题的处理主要参考了国际通用标
准和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是理论与经验相结台的产物。当然指标设计的科学性
还有待干实践束检验.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
整理了1991年~2000年关于银行系统的20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计算出相应的分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5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及其成因实证分析
数值,然后再计算出银行系统金融脆弱性的综合指数,其量化处理结果具体见表5.15
和表5.16。从量化处理的结果可以发现:近十年来我国银行体系整体脆弱性水平大体
上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就综合指数Zl而言,十年间有七年处于脆弱性程度令人关
注状态,十年脆弱性水平平均为52.24分,高出正常水平2.24个百分点。1994年为最
高达到62.24分,比1991年上升了约167%,1994年后有所下降,但降幅不大。2000
年为48.11分比1994年下降了22.7个百分点。就综合指数Z2而言,十年间有六年脆
弱性程度超过50%,十年平均水平52.78%,高出正常状态2.78个百分点。1994年为
最高,达到64.43%,高出正常状态14.43个百分点,处于令人关注状态;1991年最
小仅为38.29%,处于正常状态。就综合指数Z3而言,十年间有四年超过50%,脆
弱性水平平均为50.03%,1993年最高为66.15%,处于令人关注状态。由表5.15、5。16
和图5.4我们可以初步判断1992"-"1995年中国银行体系是比较脆弱的。
表5.1 5银行系统若干脆弱性指标及临界值20个指标
脆弱性程度安全正常关注危险z2权重Zl权重
指标映射值区间O~20 20~50 50~80 80"-"100
微观审慎指标’
B10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率<12 12~17 17~22 >22 0.12 O.1
B11国有银行资本充足比率>12 8~12 4"-'8 <4 0.08 O.1
B12国有银行资产收益比率>0.4 0.2"--0.4 0~O.2 <0 0.06 O.1
宏观经济指标
B13企业资产负债比率<45 45~65 65~85 >85 0.06 O.1
B14M2增长率5~15 15~20 20"--25或0"-5 >25或<0 O.05 0.05
B15一年期实际存款利率0"-4 4"-7或0~一4 7~10或一8~一4 >10或<.8 0.05 0.05
B16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率5~15 15~20 20~25或0~5 >25或<O O.05 0.05
Bi7 GDP增长率6。5~9.5 5"-6.5或9.5~11 3.5"-'-5或11"-'12.5 <3.5或>12.5 0.04 O.03
BIB固定投资增长率13~19 10~13或19~22 7~10或22~25 0.04 O.03
B19通货膨胀水平CPI <4 4"-7 7~10或0~--2 >10或<-2 0.04 O.03
B20消费增长率c 5~15 15~25 0"--5或25"--35 >35或<o O.05 0.04
B21居民储蓄增长率10~15 5~10或15~20 0"--5或20"-'30 >30或<0 0.05 0.04
lOl
5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及其成因实证分析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B22资本产山比率>2.8 2.4~2.8 2.4"2 Q 0.04 0.04
B23实际有效汇率变化率.5"-'5 5~lO或一5~一lO 10"20或一lO~一20 >2或<-20 0.04 0.04
B24进口增长率5~20 20~30 30"'60或0"5 >60或<O 0.03 0.03
B25 M2/夕b汇储备0"5 5~15 15~20 >20 0.05 O.03
B26流动性储备/银行资产>0.2 0.1 5"-'0.2 0.1~0.15 <O.1 0.04 0.04
B27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率10~25 25~50或O~lO 0~.10或50---100 <-10或>100 0.03 0.03
B28财政赤字/GDP <l l~3 3~9 >9 0.04 0.04
B29债务依存度<10 lO~20 20~30 >30 0.04 0.03
几点说明:一是关于衡量脆弱性程度的界限值的确定,主要参考了国际通用标准
和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有个别指标是根据历史数据先计算出平均值,然后依
据偏离度来确定其安全性。二是数据处理,为了便于比较分析将具体的指标数值映射
为相应的分数值。如1999年的经济增长率为8.1%,所处的脆弱性程度为安全,将8.1
置于该区间上限为6.5和下限为9.5之间,(8.1—6.5)/3=53.3%,然后按照相同的比
例映射到对应的脆弱性区间0"-'20,则指标的分数值为10.7分,其它的类似计算。三
是脆弱性程度综合分数的计算,综合指数Z1和z2通过加权平均计算而来,指标具体
权重见表2:综合指数Z3以简单算术平均计算而来。四是脆弱性程度划分。指标映
射分数值在0"--20之间为安全,20"-'50之间为正常,50---80之间为关注,80"--100
之间为危险。五是关于指标权重的确定。按照层次分析法的原理确定,这是一种理论
和专家经验相结合的方法,主要考虑指标重要性以及专家经验数据,具有相当大的主
观性。科学确定指标权重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所以这里结论的科学性有待实践来检
验。层次分析法①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迪(Saaty)提出的确定指标权重的一种方法。其基
本步骤是:①建立不同层次因素重要性专家调查表,汇总后生成各层次判断矩阵:②
应用satty标度把判断矩阵量化,变成数量判断矩阵:③计算各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
向量;④计算各基本因素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程度总排序并令总排序值为权数,且全
部基本因素权数之和=1;⑤通过一致性检验即CR=CI/RI<0.1,其中CI=0anax.n)/(n.1),
2anax是非零特征根。对是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数(由层次分析法创始人根
据500个随即样本矩阵计算而后平均);如果不能通过一致性检验,则调整有矛盾的
①任兆璋.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5月第l版,266-274页.
102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5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及其成因实证分析
判断矩阵。⑥计算综合权重。在得到相对权重通过一次性检验基础上,对其进行合成,
计算出各指标相对于银行脆弱性的综合权重,即为最终模型权重。层次分析法将脆弱
性问题层次化,明确脆弱性的层次结构关系及其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两两因素
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参考专家团打分,得出综合权重,提高了对脆弱性认识的精确度。
定量结论是各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排序,可以看到每个指标对脆弱性影响的大小,各个
指标的总排序和总的权重分布,更系统、精确地认识了银行脆弱性。六是核心指标的
构成及其选择问题。这是在总结了国际上许多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精选而来,但是
由于数据获耿的困难使得一些重要的指标未能采用,这也可能影响结论的可靠性和科
学性。
表5.16 中国银行系统脆弱性补充指标及综合指标数值
指标9l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2000
B10国银不良贷款比率68 68 68 95 95 95 95 98 99 93
BI I国银资本充足比率53.3 51.1 51.1 53.5 60.1 69.7 7l 66.5 68.7 66.9
B12国银资产收益比率7.4 10 20 36.5 36.5 48.5 65.3 62 56 62
B13企业资产负债比率43.3 44.8 60.1 52.6 54.4 49.6 48.4 48.1 43.3 44.3
B14M2增长率82 87 92.7 90 84.9 8l 47.6 19.6 19.4 14.6
B1 5—年期实际存款利率21.6 5.8 47.9 100 65.9 26.2 14.4 35.7 18.3 9.3
B16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率15.4 70.4 lOO 57.8 100 55.4 65 23 2 6.6
B17GDP增长率26 96 90 85 65 38 18 8 8 lO
BIB固定投资增长率85 95 lOO 90 25 9 68 4.5 4.5 73
B19CPI变动率17 44 84 94 87 63 14 62 62 2
B20消费增长率22.1 38.9 54.5 73.4 51.5 31.7 7.8 3.O 4.2 9.6
B21居民储蓄增长率28.04 28.82 34.64 50.48 13.52 29.6 54.5 100 IOO 100
B22资本产出比率O 47 73.25 22.25 23.75 29.75 40.25 38.75 40.25 50
B23实际有效汇率变化率55.55 52.67 58.22 29.48 45.68 34.34 18.88 10.34 O.36 11.52
B24进口增长率52 50.7 54.7 lOO 7.87 77.6 62.6 100 17.33 55.8
B25M2/外汇储备39.5 51.2 55.4 20.9 21.5 19.2 18 21.2 23 24.5
1326流动性储备/银行资产31.4 50 69.8 73.4 74.6 29.6 26 67.4 63.3 59.6
103
5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及其成因实证分析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B27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率19.87 63.32 lOO 59.54 43.7 4.53 9.6 77.6 100 2.66
B28财政赤字/GDP 21.5 100 77.4 23 100 74 75.2 1.8 37.1 78.7
B29债务依存度19.6 45.2 31.4 57.5 64.4 69.8 75.8 95 90 85
综合指数Zl 37.26 51.6l 62.13 62.24 58.94 52.00 51.2l 51.28 47.66 48.1l
综合指数Z2 38.29 54.26 64.32 64.43 59.49 51.38 49.88 50.65 47.44 47.67
综合指数Z3 35.43 54.99 66.15 63.22 56.02 46.78 44.77 47.13 42.86 42.95
图5.4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趋势图(1991"-2000)
3、定性指标分析之二——补充指标和偏离度
由于以上指标测度的只是1991以来近十年间的银行体系脆弱性,而且这种定性
指标分析主观判断成分过多,缺陷十分明显。为进一步考察1978年以来我国银行体
系的脆弱性状况,下面采用10个补充指标根据CMAXt指数法类似的原理,在这里引
入一个偏离度指标:Tl=平均值+(一)1.5个标准差,利用这一偏离度指标来帮助判
断银行体系是否稳健。如果某一年的原始数据不在依据Tl指标计算出来的正常区间
范围之内,则初步认为该年是不稳健的。在这里采用原始数据,没有经过处理,这样
主要是考虑到样本数据十分有限。依据这一方法,按照Tl标准对上述指标逐一进行
考察。从经济增长率指标来看,一般认为经济增长过低,往往意味着较高的违约风险,
1990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历史最低仅为3.8%,因此认为1990年是很不稳定的。1989
年为4.1%比1988年下降了7.2%,1981年为5.2%比上一年下降2.6%。自1992年以
来我国经济持续走低,1999年仅为7.6%。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和持续走低,不利于
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通过对Yl指标的分析发现1981、1989、1990年中国银
行体系是有问题的,同样Y2指标1979、1980、1999、2000都不在正常区间之内,依
次类推,归结起来我们发现1979、1980、1988、1989、1990、1992、1993、1994、1995、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5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及其成因实证分析
1996、1998、1999、2000中国银行体系是比较脆弱的。结合上述两种定性分析的结果
我们进一步判定中国银行体系在1979、1980、1987、1988、1989、1990、1992、1998、
1999年是不稳定的。
表5.17中国银行脆弱性状况测度的若干补充指标(%)
年份YI Y2 Y3 Y^ Y5 Y6 Y7 Y8 Y9 YlO
1979 7.6 .3.3 2.1 8.7 3 18.19 0.4 .1.1 1.96
1980 7.8 -1.5 7 -6.8 0.6 16.3l O.1 5.8 .0.6
198l 5.2 O.76 2.6 5.5 1.3 15.18 l 10.1 .O.6
1982 9.1 .0.3 1.9 28 O.5 14.09 O.8 2.1 3.86
1983 lO.9 .O.7 1.2 16.2 0.04 l 1.8 2.7 O.8 3.86 1.98
1984 15.2 .0.8 1.7 28.2 0.2 12.1 4.9 9.9 3.86 2.33
1985 13.5 .0.0067 7.6 38.8 1.1 10.5 4.6 —0.9 .1.6 2.94
1986 8.8 .O.8 6.5 22.7 8.5 9.42 4.3 12.9 -1.6 3.45
1987 11.6 .O.5 7.3 21.5 9.6 9.3 3.6 1.5 .1.6 3.72
1988 11.3 .0.8 18.8 25.4 11.4 8.79 2 .6.4 .9.86 3.72
1989 4.1 .0.9 18 -7.2 lO.3 7.8l 3.3 20.2 -6.46 3.77
1990 3.8 .0.79 3.1 2.4 9 7.19 2 12.2 7.98 4.78
1991 9.2 .1.09 3.4 23.9 12.3 7.5l 1.5 3.5 4.66 5.32
1992 14.2 .O.9 6.4 44.4 21.7 7139 1.7 O.1 4.66 5.5l
1993 13.5 .0.8 14.7 61.8 17.1 5.56 0.5 .3.7 -4.02 5.76
1994 12.6 .1.2 24.1 30.4 15.5 4.42 0.9 .10.1 -4.02 8.62
1995 10.5 -0.9 17.1 17.5 15 4.34 0.8 1.1 .3.82 8-35
1996 9.6 -o.7 8.3 14.8 4.2 3.08 8.3l
1997 8.8 .O.7 2.8 10.1 11.2 4.87 4.2
1998 7.8 .1.1 .0.8 8.8 6.34 8.28
1999 7.6 .2.1 .1.5 6.34 8.28
2000 7.7 -2 0.4
平均值lO.7 -o.7 9.99 25 lO 8.16 2.5 3.1 -0.6l 4.63
标准差3.5 O.29 7.57 17.4 6 2.49 1.5 8.4 5.2 2.06
Tl 5.4一15.9 -I.13~0.26 -1.36~21.3 .1.1~51.1 l~19 4.42~11.8 O.2—4.7 -9~15 .8.4l~7.19 1.54"7.72
i05
S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及其成因实证分析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注:其中Yl代表经济增长率,Y2代表财政赤字/GDP,’Y3代表通货膨胀水平(△
CPI),Y4代表固定投资增长率,Y5代表不良资产比率,Y6代表国有银行自有资金/
资产比率,Y7代表国有银行资产利润率,Y8代表国内信贷/GDP增长率,Y9代表一年
期实际储蓄存款利率,Yio代表外资流入额/GDP。
5.2.3综合评估结果
通过以上定性指标分析和部分定量指标分析我们认为中国整个银行体系在
1978一-2000年之间有11年是不稳定的,尤其是在1992年和1998年前后更为突出,
银行体系出现了不稳健的征兆,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1978年我国当时由于十年文革
的影响积累了许多问题,因此可以推断当时银行体系是不稳健的。当然这种结论是否
科学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探讨,这里给出的只是笔者的一种建立在定性分析和部分定
量指标分析基础之上所得出的一种初步判断,选择不同的指标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此外由于样本数据不够多同样影响了分析结论的可靠性,这是我们在分析中国银行脆
弱性状况时应该注意的,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
表5.18 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初步评估结果(1978~2000)
指标78 79 80 8l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2000
银行部门· · · · · · · ·
实体经济部门· · · · ·
定性分析l · · · ·
定性分析2 · · · ··· · ··
综合Z 1 1.0 0 1 1 0 0 0 1 1 0 1 1 1 0 0 0 0 0 1 l 0
注:其中Y=I代表银行体系脆弱,Y=0代表银行体系稳健。
5.3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成因实证分析
5.3.1数据和方法
方法:关于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量化分析的方法很多,归结起来基本上可以分为
四类:一是Kaminsky等的信号分析法:二是Frankel and Rose等人提出的概率单位模
型如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三是Sachs,Tomell和Velasco等人提出的横截面回归模
106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5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及其成因实证分析
型简称STv模型;四是刘遵义的主观概率法。本文利用最小二乘法,Logit模型,Probit
模型等三种方法以Z作为因变量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我们的理论研究选择了21个指
标作为解释变量,其中(1)宏观经济变量包括Yl~Y7等7个指标。YI表示实际经济
增长率,Y2表示财政赤字/GDP,Y3表示通货膨胀率以CPI指数计算,Y4表示出口增长
率Y5表示进口增长率,Y6表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Y7表示资本产出比率,(2)金
融变量包括Y8"一Y14等8个指标。Y8表示M2/#I"汇储备,Y9表示储蓄存款增长率,
Ylo表示贷款增长率,YII表示1年期流动贷款利率,Y12表示1年期实际储蓄存款利
率,Y13表示存贷款利差,Y14表示汇率变化,Y15表示△V2:(3)其他变量包括Y16~
Y2l等6个指标。Y16表示不良资产比率,Y17表示银行资产利润率,Y18表示银行经营
费用/银行资产,Y19表示银行资本资产比率,Y20表示银行存款/银行资产,Y2l表示外
资流入额/GDP。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统计年鉴》1981"-2000
年各期,《中因对外经济统计年鉴》1995"--2000年各期,北大经济研究中心网站
www.sinofin.net及其相关链接网站。此外有个别指标数据由各年官方领导人讲话总结
而来如不良资产比率。
5.3.2回归估计和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EVIEWS3.1软件,对上述解释变量进行了多元Probit模型回归分析。表
5.19列出了7个回归方程的回归结果,第一~第二个回归方程包括了宏观经济变量和
部分金融变量,第三个回归方程包括了全部宏观经济变量,第四个回归方程包括全部
其他变量,第五个方程包括全部金融变量,第六个方程对指标进行了优选,为最优指
标。通过运用probit模型估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在回归方程(1)中宏观经济变量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均不显著,说明宏观
经济状况对金融体系稳健性的影响并不显著。早期研究人员认为经济基本面的变化是
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根源。经济决定金融,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为金融制度的稳健运行
创造了坚实的平台。反过来宏观经济不稳定将对金融制度的稳健性构成巨大的威胁。
对金融体系造成冲击的宏观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率的波动,通货膨胀水平的
变化,财政收支状况的变动,经济结构变化等。宏观经济恶化将通过影响人们的行为
选择和信心等进而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稳定。通过对7个宏观经济变量与金融脆弱性的
107
5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及其成因实证分析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分析,由表可以看出在7个宏观经济变量之中,Y2财政赤字/GDP,Y3通货膨胀率以CPI
指数计算,Y5进13增长率,Y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金融脆弱性之间存在弱相关性,而
Yl实际经济增长率,Y4出口增长率,Y7资本产出比率与金融脆弱性相关性很低。国外
的研究表明:政府过度的财政恶化导致了债务危机进而引发金融危机。但在我国实证
分析结果发现该指标与金融脆弱性呈弱相关,似乎说明我国财政赤字对整个金融体系
脆弱性并无最直接的重要影响。关于这种结论的解释:一是与样本数据过少和金融脆
弱性测度比较粗糙有关:二是我国该指标比率尚不高,处于国际公认安全区间之内。
资本产出比率指标不显著说明我国资本利用效率对金融体系脆弱性影响不大。按道理
一个社会资本产出比率越低,金融体系运转越高效健全,而我国实证分析结果并不支
持这一结论。总的说来,实证分析结果与传统的经济周期决定论的观点相悖,这与近
年来的研究结论和现实是比较一致的,许多发生过金融危机的国家宏观经济状况良
好,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前夕,亚洲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良好。对此的解释是整个
金融体系越来越独立于宏观经济,因此传统的从宏观经济层面来解释金融脆弱性问题
在新形势下值得重新审视。
(二)对回归方程(4)分析结果说明其他变量(主要是与银行有关的变量)对金融
体系脆弱性的影响也不显著。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大量的银行倒闭,一些学者从分
析传统宏观经济层面等影响金融脆弱性的因素转而关注银行部门有关的变量,尤其是
强调银行总的资产负债表中有关变量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但分析结果并不理想。从
表5.16中方程(4)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不良资产比率,银行资产利润率,银行经营
费用/银行资产,银行资本资产比率,银行存款/银行资产,外资流入额/GDP等指标的
变动对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无显著影响。这一分析结论与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结论
是一致的。当前如果单从我国银行资产负债表来分析判断金融体系脆弱性,往往会得
出我国金融体系异常脆弱的结论,然而事实上我国自1978年以来整个金融体系都保
持了相对稳定,中国的现实也说明与银行部门相关的变量并不是决定金融体系脆弱性
的重要变量。单纯通过分析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方法来分析和判断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方
法得出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三)对回归方程(5)分析结果说明金融变量对金融体系脆弱性状况存在一定的
影响。其中贷款增长率和流动贷款利率指标对金融脆弱性有较大的显著性。贷款增长
率与脆弱性程度呈负相关,即贷款增长率越高,金融体系越稳定。贷款利率与金融体
108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5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及其成因实证分析
系脆弱性成正相关,这可以通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来解释。其他金融变量除储蓄存
款增长率之外,在不同的回归方程中有些变量效果比较显著,但总体说来都没能通过
检验,这说明我国金融变量相对而言对金融脆弱性存在一定影响但是并不强。根据西
方学者研究成果,M2/外汇储备,储蓄存款增长率,贷款增长率,1年期流动贷款利率,
1年期实际储蓄存款利率,存贷款利差,汇率变化,△V2等金融变量与整个金融体系
脆弱性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而在我国实证分析中并没有得到显著性结论。关于这种结
果可能的解释是:我国金融经济尚处于转轨阶段,金融活动尚未完全市场化,整个金
融体系脆弱性状况主要并不是来自于金融当局和宏观金融变量的影响,更多可能来自
于金融经济制度层面。。
总的说来,六个方程的回归结果都不理想,其中只有回归方程(5)和回归方程
(6)中进口增长率、贷款增长率,1年期流动贷款利率,△V2等四个变量对金融脆
弱性的影响比较显著。计量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金融脆弱性状况与宏观经济变量和其他
变量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这说明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受到外部宏观经济冲击
和与银行管理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较少。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银行不良资产与银行资
本充足率呈正相关关系,这是与国外学者研究结果相悖的,这一反常结果是中国现有
公有产权制度安排下内部人控制和道德风险的必然结果。此外有国外学者通过实证分
析发现国有银行效率低于私有银行,主张银行股份化私有化,80年代以来在国际上兴
起了一股银行私有化股份化的浪潮并取得了显著成功。
表5.19 probit模型估计结果
回归l 回归2 回归3 回归4 回归5 回归6
变相关Z统相关Z统相关Z统相关Z统相关Z统相关Z统
量系数计量系数计量系数计量系数计量系数计量系数计量
Y1 .O.52 .0.95 .O.1 .0.49 -0.08 .0.43
Y2 .214 .0.89 -133 .1.52 .89.7 -1.26 -2.8 O.01
Y3 -0.08 -0.27 ·O.15 .1.27 .0.08 ·1.53 .2.7 O.01
Y4 1.06 O.11 .O.67 .O.15 0.74 0.18
Y5 ·9.12 .1-37 .5.16 .1.37 -2.52 .0.9 .11.8 .1.77
Y6 O.09 0.97 O.03 1.07 0.03 1.07 O.05 1.28
5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及其成因实证分析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Y7 2.52 1.10 O.29’ O.52 .0.02 .O.05
Y8 2.28 0.20 1.27 1.20 3.92 O.73
Y9 .O.06 .O.32 0.04 0.46
Y10 .53.3 .2.14
Y11 .O.3 -0.63 1.03 1.79 O.7 1.61
Y12 O.03 0.10 ·0.12 .O.72 O.12 0.63
Y13 .0.34 .0.69 .0.58 .0.55 -2.2 ·1.58
Y14 O.09 0.01 O.84 0.25
Y15 21.7 0.92 .6.53 .0.42 47.0 1.76
Y16 -1.19 .0.07
Y17 15.3 0.43
Y18 2.38 0.38
Y19 1.49 O.75
Y20 .0.99 .O.72
Y21 .O.62 .0.69
指标说明:回归l表示综合变量;回归2表示部分综合宏观经济和金融变量;回
归3表示表示宏观经济状况变量;回归4表示其他变量如与银行部门相关的变量;回
归5表示金融变量;回归6表示最优变量。
5.3.3银行体系脆弱性决定因素分析
这里一共给出了二组回归分析结果,第一组由13个综合变量和10个综合变量组
成,包括全部宏观经济变量和部分金融变量。由表5.20可知:除Y14外,三种分析方
法中几乎所有的指标的方向都是一致的,相同的指标在所有模型中的符号方向一致,
就后两个模型而言,两者系数的大小相差不大,相比较而言Probit模型效果更好。这
说明我们的模型选择变量是稳定的。当剔除3个变量之后回归结果表明显著性提高,
各变量的符号在不同模型中都一致。经过变量的优化筛选之后,模型效果有所改善。
在10个指标中有5个指标的统计量大于l。而最初在13个变量中只有2个变量的统
计量大于l。进一步对指标进行优化调整,结果发现在9个指标中有6个变量统计量
110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5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及其成因实证分析
大于l,而且符号方向都一致。笔者试着进一步调整变量,结果效果不升反降,在7
个指标中仅有3个变量统计量大于l,这说明指标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
存在一个最优的核心指标集。在上述调整优选过程中,结果表明
Y2,Y3,Y5,Y6,Y7,Y8,Y13,Yt4等指标对银行脆弱性影响效果比较显著。第二组包括7个最
优变量。经过不断的优化选择,笔者挑选了一组最优综合变量,包括4个宏观经济变
量和3个金融变量,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所有变量在三种模型中的符号方向都是一致
的,这说明变量的选择是稳健的,同时7个变量的统计量都大于l,说明该组变量对
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影响比较显著。其中财政赤字/GDP,通货膨胀率,进口增长率,
存贷款利差等变量与银行脆弱性负相关!按照理论和西方研究结果,这些变量与银行
脆弱性正相关,而我国却相反,对此种反常结果难以进行合理解释。可能的解释:一
是与数据粗糙有关;二是源于中国银行体系的特殊性。现阶段我国行政金融特征明显
的金融体制使得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更多来源于制度层面而不是市场变量和银行行
业因素,以及宏观经济层面。笔者在实证分析中国不良贷款成因的过程中,就曾注意
到中国的不良贷款与自有资本/资产比率呈反向变动,与储蓄存款/资产比率成正相关,
这与国外许多学者的研究都相反,关于这种中国怪现象,有人认为这与中国现有产权
制度安排缺陷有关。
表5.20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决定因素分析l
OLS Logit Probit oLS Logit Probit
变相关T统相关Z统相关Z统相关t统计相关Z统相关Z统
量系数计量系数计量系数计量系数量系数计量系数计量
Y1 .0.094 .0.81 .0.887 .0.94 .0.522 .0.954 -o。02 .O.38 .o.18 .O.50 -o.1 .0.48
Y2 .37.59 .1.3 .392.5 .0.73 .213.6 .0.893 .34.7 .1.54 .221.8 .1.36 .133. .1.52
Y3 ·O.016 .0.17 .O.13 .O.27 -0.075 .0.269 .0.03 .1.03 .0.251 .1.14 .O.15 -1.26
Y· 0.845 0.39 0.285 O.0l 1.06 O.112 .O.09 .0.06 .1.558 .O.20 -o.67 -0.14
Y5 .2.273 .1.4 .15.31 .1.30 -9.116 .1.371 .1.47 .1.29 .8.58 .1.30 .5.16 .1.37
Y6 0.022 0.93 O.157 0.84 0.097 0.977 0.Ol O.86 0.064 1.05 O.03 1.07
Y, 0.603 1.23 4.48 1.0l 2.522 1.109 O.2l 1.3l 0.52 0.49 O.29 O.52
Ys 0.099 O.12 5.96 O.20 2.28 0.202 0.34 1.16 2.222 1.1l 1.27 1.20
5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及其成因实证分析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Y9 .o.008 .0.23 .O.131 .0.28 加.06 .0.319
Yn .O.051 .0.33 .0.545 .0.65 -0.304 .0.632
Y12 0.027 0.25 0.043 0.06 0.036 0.109 .0.02 .0.40 .O.16 .0.52 .O,12 .O.72
Y13 .0.10 .O.59 .0.561 .0.69 —0.33 .0.69
Y14 一O.371 .O.36 1.759 O.08 0.096 0.0ll
Y15 5.438 0.97 35.34 0.85 21.7 0.926
Obswith Obswith ObswitIl Obswith
R2 O.39 ll ll R2 O.39 1l 11
Dep=0 Dep=0 Dep=0 Dep=0
Obswith Obswith Obswith ObswitIl
D.Wt 2.13 8 8 D.W 2.13 8 8
Dep=l Dep=l Dep=l Dep=l
表5.21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决定因素分析2
冈变量Z 0LS Logit Probit
变量相关系数T统计量相关系数Z统计量相关系数Z统计量
Y2 -60.21429 .2.8371 82 .675.4557 .1.596228 .394.2546 .1.553116
Y3 .o.101749 .2.723559 -0.944756 .1.806184 -o.536453 .1.886599
Y5 -1.549573 .1.837045 .21.03981 .1.647337 -11.78278 .I.770074
Y6 0.009002 1.256862 0.091639 1.243213 0.050733 1.283152
Yn 0.174759 2.488096 1.276897 1.527927 0.724577 1.61523l
Y13 .0.40955 .2.0847 1 .3.882182 .1.531789 .2.206413 .1.584642
Y15 6.454538 1.875143 81.22935 1.698542 47.02272 1.76886l
Obswith obswith
R2 0.457059 ll 1l
Dep=0 Dep=0
Obswith Obswith
D.w 1.805925 8 8
Dep=1 Dep=1
银行体系稳健与否事关国家安全和金融稳定,本章就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的测度
进行了初步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并运用最小二乘法,Probit模型,Logit模型等三种方
法,选用25个指标就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的成因进行了初步的量化分析,结果发现
财政赤字/GDP,通货膨胀率,进口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1年期流动贷款利率,
112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5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的表现、测度及其成因实证分析
存贷款利差,△V2等几个指标对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有着比较明显的影响。在宏观经
济变量,金融变量与银行行业相关的变量中,就单组的宏观经济变量和银行行业变量
来说,并不是影响银行脆弱性的主要因素,我们的研究发现:金融变量是导致银行体
系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当宏观经济变量和金融变量综合起来对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影响
更加突出和显著,这与国外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相符合,研究结果有一定的解释力,
但不可否认我们的研究局限也相当明显。由于数据和指标选择以及分析方法等多重局
限使得总体分析效果不理想。加之中国现阶段处于经济金融转轨阶段,制度因素比市
场因素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未能考虑产权制度等制度因素对银行脆弱性的
影响,也使得分析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科学的考察制度因素对银行脆弱性的影响是今
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
国有银行脆弱性是由多重制度缺损引致,是一种制度性脆弱。这种脆弱性外化不
是出现全面性的支付危机或银行挤兑,而是金融效率的丧失和通货膨胀的积累。也就
是说,脆弱的国有银行这么多年挺过来,是以牺牲银行效率、付出高昂成本为代价换
来暂时安全。因此,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散和化解机制,主要不在于技术上的因素,
也不是简单照搬国外的做法,而是把握住制度性根源,针对这些原因,创新制度来分
散和化解其脆弱性。只有通过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脆弱性的问
题,从而为银行体系的稳健发展提供一个高效率的均衡制度安排(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6.1国有银行制度变迁生正逢时
制度变迁需要好的制度环境,没有好的环境,制度变迁的成本较大,即使好的制
度也发挥不了作用。中国国有银行进行制度变迁,目前是大好时机。
6.1.1制度变迁需付出成本
现代制度经济学认为,有效制度变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帕累托改进"的过程,
是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而有效制度的形成与变迁是制度变
迁需求和制度变迁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正是在这种相互作用中,整个制度体系才有
可能向更高的层次演进,并将原有制度下的“潜在获利机会’’调动出来,在创新的制
度下实现更高的效率与获利;也正是在有效的制度变迁中,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但是,
制度的变迁与创新是需要一系列的条件、需要付出成本的(包括费用与时间)。制度
变迁的过程是渐进的,这一过程甚至需要经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①。尽管人类深知体
制变迁只是手段,真正目的是为了提高收益与体系的效率,减少不确定性,但由于人
类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控制能力的有限性,又往往难以把握制度的变迁过程与结果。
①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和银行的作用.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年第l版.
114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
实际上,体制的变迁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社会成本。有许多时候,尽管一种体
制变迁与创新可以带来巨大的预期收益,但由于在短期内体系无法承担巨大的制度变
迁成本,加大了新旧两种制度的变迁过程的不确定性。这种制度或体制变迁的不确定
性是由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人们的文化传统与观念的惯性、制度变迁的历史时机
的选择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才使制度变迁得以实现,
但这种不确定性也常常使制度变迁的结果难以确定,甚至导致制度变迁的失效——即
制度的创新并未能提供一种新的可以为体系带来更高效率与收益的规范(游戏规则),
反而使人们面I临更大的不确定性,造成体系出现更大的动荡,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甚
至出现体制或制度的历史性倒退,无法实现体系的长期的稳定协调发展①。
6.1.2转轨时期的中国国有银行制度变迁绩效较显著
制度变迁绩效就是制度变迁的结果及其成效,即以最小的代价实现制度变迁。国
有银行制度变迁绩效就是以最小的成本,国有银行实现制度变迁,建立起资本充足、
资产优良、管理科学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确立金融企业的法人主体地位和市场竞争主
体地位,从而全面提升其综合竞争力。
一般说来,制度变迁总是因为原有体制对经济增长的抑制达到了严重的地步,以
致于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而提出的要求,是对经济增长的动态需求深度积累的强烈反
应。中国目前的国有银行就是这种局面:资本充足率低,不良资产率奇高,收益奇低,
人浮于事,竞争力差。国有银行是一种低效率的制度结构,不利于资源的配置,不利
于银行体系的稳健,阻碍了经济潜能的发挥。国有银行改革的内在冲动和压力,加上
市场经济国家银行经营成功经验,促使其进行制度变迁。
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一方面,制度创新是一种生产力;另一方面,有效的制
度可以降低技术进步和技术成果转让的交易成本,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好的制度
能让坏人干不了坏事,不好的制度好人却干不了好事。中国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
在缺乏有效制度的银行业,这种双重制度效率是比较显著的。从这个角度讲,制度对
转轨时期的中国国有银行更具有实用价值。
当然,一个均衡的制度安排犹如一个有机生命体,生命力的大小取决于各个制度
安排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程度以及与外部基本经济条件的适应程度。转轨过程中国有
①万解秋等.公司制与国有企业再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l版,3一12页.
115
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银行制度安排,不论是边际的局部调整还是整体的快速变迁,都必须以不破坏各个子
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能力为前提,这是国有银行新制度安排发挥积极作用的先决条
件。犹如木桶理论,木桶容积大小不取决于最长的一片木条,而取决于最短的那一片
和所有木片之间的拟合程度。如果把木桶拆毁,每一片木条没有盛水功能。国有银行
的制度安排犹如木桶的修造,个别的、局面的、乃至整个制度安排的绩效如何,取决
于各制度安排子系统的健全程度和他们之间互适程度。个别的缺乏配套的制度安排是
无益的。因此,国有银行的制度框架的确立只是制度变迁的第一环,更重要的是赋予
新制度体系以基于各制度子系统相互协调的行为能力,真正为银行体系的稳健提供有
效的均衡制度安排。
6.1.3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良好,为国有银行制度变迁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2004年中国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内
在活力明显增强。全年GDP增长9.7%,各类经济主体都很活跃,民间资本进一步激
活,消费者和企业家信心指数稳步上升。第二,经济运行效益比较好,居民收入增长
加快。第三,消费需求增长稳健,市场商品供应充足。第四,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利
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第五,消费价格上涨比较温和,继续处于可控范围。第六,农
民积极性明显提高,农业生产出现好势头。第七,资本市场趋向活跃,人民币升值压
力有所减轻。良好的大气候,有利于国有银行的制度变迁。
6.2国有银行改革观点述评
学术界对于国有银行改革思路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主要包括以下观点:
6.2.1市场结构观
林毅夫①认为,四大银行的改革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改变我国的金融结构,
改变大银行与中小银行、国有与民营银行的结构的问题。金融结构的有效性取决于金
融结构资金配置的有效性,一个国家最有效的配置以及金融结构的有效性可能依赖于
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现阶段最有竞争力,最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风险最小的是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或区段,而这类产业或产业区段中企业的特性是劳动力密集以及中
①易纲、林毅夫.易纲、林毅夫谈银行改革.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网页.
116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
小型企业居多。因此,这个阶段的最有效配置以及金融结构的有效性的核心内容在于
动员更多的资金支持劳动力密集的中小型银行,更多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型企业。徐滇
庆①提出发展民营银行,中国没有其他选择。他认为民营金融机构是国有金融体制的
重要补充:促进国有金融机构的改革;有助于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缓和WTO对国
内金融业的冲击。办民营银行的目的是补台,而不是拆国有银行的台。民营银行产权
清晰,但其具有很强的利益驱动机制,甚至追逐暴利的心态。高回报意味着高风险,
而银行需要的恰恰是稳健。徐认为民营银行经营不好可以关门,损失的是自己的钱。
其实,关门损失的主要是居民存款,而不是银行所有者的钱。银行不同于其他企业,
它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稍有疏忽,便会通过放大机制造成社会不稳定。可见,民营银
行也很难解决效益与风险的难题。田国强、王一江@认为中国银行业改革面临两难:
其一是对内开放加大了银行业整体风险,但不开放则不能形成竞争的市场,无法促进
国有银行改造,提高效益,即风险与效益矛盾;其二是改革的迫切性与制度环境建设
的长期性,即快与慢的矛盾。国有银行内部改革不能解决两难问题。首先,即使实行
了公司化改造,顺利上市,若机制不变,控股股东和董事会主要成员仍摆脱不了行政
干预的框架,效益问题不能解决。另外,四大银行进行了多元公司化改革,未有起色。
同时,为改造而需的制度环境也非朝夕而就,第二个难题也无济于事@。田和王认为,
外资银行可解决“两难"。通过外资银行的参股、合资及独资,可降低银行转轨的风
险,实现与国际社会的对接。首先,外资银行的盈利动机强,政府行为弱。其次,外
资银行的行为受到母国的制度约束,道德风险小。通过外资银行的参股、合资,国有
银行的产权改变,其行为规范,融资机制得到改善。同时,外资银行参股国有银行不
但拥有国有银行现有的网点、客户、和人力资源,还承担了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及经
营风险,降低了国有银行的整体风险。合资后存款还在原有的银行内,不会分流;优
质客户也不会流失;相反,外资股份还会利用更多资源为合资银行争取新的优质客户。
允许外资进入国有银行体系,王认为不会导致所有权的外国化。在外资参股和合资的
过程中,股份比例是双方共同决定的,中方可以根据需要灵活掌握,比如保持大股东
的地位。香港和新加坡对外资的进入持积极态度,结果不是民族银行被挤垮,而是共
赢。实践也证明,中国改革开放利用外资是正确的。另外,不能简单将外资与中国银
①徐滇庆.为民营银行鸣锣开道一民营银行答疑系列,http:H WWW. usc. cuhk.
edu.hk/wkgb.asp.
②田国强.中国银行业:改革两难与外资利用.中国金融家,2004(3).
③李利明.外资空降:中国银行业改革另一种思路.财经,2004(2),46-49页.
117
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行业对立起来,而是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和模式。杨小凯①提出,中国的金
融系统基本上是国有垄断的,对民间金融实行压制。不放弃国有银行的垄断权,商业
银行就起不来。银行体系的改革可以学台湾,搞银行自由化,而不是已有的国有银行
私有化,就是让私人经营,让别人进来。中国银行,如果让私人进来,是可以搞得很
大的。剩余索取权是对企业家的无形资产的定价,没有这个定价机制,一切都是空的,
根本的动力就在这里。此外,李扬圆也特别强调积极引进市场竞争的意义,认为大力
发展多样化的金融机构、资本市场、以及积极引进国外竞争者,是创造这种竞争环境
的三个主要方面。李认为大银行有存在必要,银行有大有小,但不能没有覆盖全国的
“国家队"。
这罩提到的市场结构观,主要着眼点在于创造一个竞争环境,打破国有银行相对
垄断的市场结构,为国有银行改革提供一种外在的市场竞争压力。对于如何引入市场
竞争主体,学者们提出的观点并非完全相同。杨小凯的自由化思路是对这种改革模式
的一种概括。有的学者(徐滇庆等)提出通过对内开放,引入民营主体;有的学者(田
国强、王一江等)则提出,对外开放则更为紧迫。林毅夫的观点则具有鲜明的现实意
义,他的着眼点是如何创造一种更为有效的市场结构安排,发挥金融的功能,更好地
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基于市场结构的改革观实际上是从外部增加国有银行改革的动力,通过“鲶鱼效
应"来促进国有银行改革的进程。然而,国有银行的问题最终必须从内部解决,其经
营理念、经营机制和治理结构必须有彻底的变革。市场可以增强改革的压力,但是不
按市场原则经营的国有银行可能会置市场压力于不顾。此处也有一个简单的逻辑,国
有银行属于国家,国家对于国有银行的困境不可能坐视不管,问题最终需要国家来解
决,行为上的惰性和依赖性有可能导致更大的困境。外在的诱因如果过于强烈可能成
为不利因素。但是,开放民营和外资银行是必然的趋势,如何顺应这种趋势,并创造
一种适当的竞争环境加快国有银行的改革步伐,是一项需要探讨的课题。而且,民间
资本的巨大势能需要有发挥的途径,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也需要金融结构的相应调
整,在银行业整体改革的规划中,重外而轻内不是得当的举措。
此外,也有学者提出了将国有银行拆分,然后通过市场竞争推进改革进程的方案。
①林教人等.中固金融体制改革的同顾和展望.2000年4月,资料来源: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②李扬.中国的银行体系:历史、结构及未来改革,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扬个人主页。2003.
118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
李稻葵①提出,应将现有几家国有银行拆分成五至十家小银行。每家拆小后的商业银
行,资产规模相当,结构相同,都是跨地区、跨部门的,可以通过市场规则由小变大。
花旗环球金融研究报告也认为每家国有银行分拆成几个较小的单元,以启动银行业改
革。这不失为一种思路,但是应当遵从业已形成的寡头竞争的市场格局,也应当遵从
渐进性改革中的路径依赖的逻辑,既有利益格局也是很难被打破的,而且一定的市场
集中度也是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其实,引入竞争只是制度有效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
件,还需明晰产权、完善制度及制度环境,才能保证竞争。简单分拆国有银行若能解
决问题,为什么在国有企业成群的行业,出现整体效益低下?分拆后银行产权结构不
变,经营和管理体制不变,加强竞争只能是一句空话。刘伟、黄桂田就曾指出中国银
行业的主要问题不是行业集中问题。
6.2.2产权制度观
吴敬琏@认为,应当把企业改制放到优先于上市融资的地位,为了造成企业制度
的实质性转变,应当在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时吸收有足够份量的中外民间企业、机构投
资者和个人参股,在股权多元化的基础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吴认为股改很有必要,
但当前轻改组、重上市,采用剥离上市是舍本逐末,是圈钱运动。上市不是目的,而
是改革的手段。刘伟、黄桂田@对运用SCP(结构—行为一绩效)框架及其从行业结
构的角度揭示中国银行业主要问题的思路提出了批评,认为保持一定程度的集中度是
符合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的。中国银行业的主要问题是国有银行产权结构单一,而不
是行业集中问题。以行业结构的角度为突破口的改革将可能导致中国经济的振荡。改
革的侧重点不能从行业机构的调整为起点,而是在市场份额发生萎缩之前,进行国有
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避免潜在金融风险的总爆发。国有银行的问题是系统性的,但
核心是产权结构问题。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彻底的非国有化是不现实的,保持国家的
控股地位是必然的选择。在引入一般个人投资主体和国有法人投资主体的同时,关键
是要引入有经济实力且规范运作的民营投资主体及境外投资主体。一方面能够保持在
产权多元化后国家的控股地位,另一方面能够改善单一产权结构条件下的银行治理结
构及其运作机制。
①Http://finance.sina.com.cn/guest 117.html
②吴敬琏.银行改革: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世界经济文汇,2002(4).
③刘伟、黄桂田.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侧重点:产权结构还是市场结构.经济研究,2002(8).
119
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吴和刘的观点,明确了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的国有银行改革模式,强调产权多元
化应当成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或者改革的侧重点应以产权多元化为起点,而
不是通过行业结构的调整创造竞争性的市场环境。吴敬琏提出应选择整体上市,而刘
伟则强调保持行业集中度是银行业的趋势,二者都在很大程度上尊重了目前的银行业
垄断竞争的格局。另外,曹风岐也认为产权制度改革是银行改革最核心的问题。
当然,一些学者针对产权多元化也提出了置疑。郎咸平①认为银行改革与产权无
关,四大行整体上市后,市场的压力有助于银行治理结构的改革,但解决不了国有银
行的根本问题。郎认为全世界仅有8个国家和地区没有国有银行,这个数字并不能说
明产权与银行改革无关。要分析国有银行所占比重的大小,大多数发达国家国有经济
成份只起辅导而非主导作用。尽管产权明晰不是经济效率充分条件,却是一个必要条
件。王大用@也反对那种先使产权多元化再优化治理结构的政策建议,因为转轨经济
的政府比较容易回避产权多元化带来的行为约束。朗咸平和王大用其实都考虑到了国
有银行改革的特殊背景,因而认为产权并不是国有银行改革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吴晓
灵④则较为含蓄的表达了她的置疑,她认为环境不同,所有制的改变是不可能完全改
变金融机构的行为。
产权多元化是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的必要基础,如果国家垄断了国有银行的产
权,任何改善公司治理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只有形成多元化的产权,才能形成相互制
衡的利益机制,这对于公司治理机制的构建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环。而实践中的银行
改革思路已经认同了这种观点,是一个突破。但是,问题在于是否应当把产权多元化
作为改革的突破口。目前改革是在政府的推动下进行的,政府也只有通过调动各种社
会资源才能消化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改革的风险很大,在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任
何民间和国外的投资者恐怕都不会轻易试水。而且,在改革的进程中,贸然进行产权
多元化可能使国有银行的价值大大被低估。如何合理定价,这是不能回避的一个难题。
许多人认为,产权改革中国家的进退可能会陷入一个两难的困境:如果国家占有的股
权份额过多,则产权多元化的约束作用是有限的;如果国家占有的股权份额过少,投
资者可能谋求更大的风险贴水,国有资产则会蒙受损失。另外,如果银行国有的观念
不能彻底改变,尤其是政府不放弃对银行的行政控制,产权多元化的制约可能只是徒
①Http://finance.sina.Corn.cn/guest l 1 7.html
②王大用.国有银行改革新思路(综述),天则经济研究所讨论稿,2004年.
③Http://finance.sina.com.on/guest 117.html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
有其表而无实质的作用。
6.2.3公司治理观
王大用①指出国有银行改革效果并不显著的原因在于体制未动,主张从治理结构
下手,反对先使产权多元化再动治理结构的政策建议,因为转轨经济的政府可以比较
容易回避产权多元化带来的行为约束。尤其是对我国这样的渐进转轨国家,银行业改
革治理结构、变更产权和改进管理这三者之间,改革治理结构是前提,并且是政府能
够操作的改革,这一步改革成功后,可以在市场的力量作用下使其产权多元化,使改
革后的银行有了改进管理的原动力。许小年@认为,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了良好的治理结构,管理的改善、风险的控制只是技术
问题。詹向阳③也认为改革切入点不应该是产权由单-N多元化的股份化改造,更不
能坐等上市,而应从理顺和健全产权管理关系入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田俊荣④认为
改革关键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李若谷@认为国有银行不应急于上市,先解决内部
控制机制是重要的。尼古拉斯·拉迪也提出,首先要加强银行的治理,形成良好的公
司治理结构,培养信贷文化,银行改制为股份制公司,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市加强对银
行的监督。
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国有银行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对于金融机构而言,
其内部治理的核心在于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和债权评估体系,其外部治理的核心在于
完善法规和监督体系。从现有的讨论来看,大多数学者更侧重于讨论银行内部治理的
构建和完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最重要的是产权结构、制衡机制和激励机制。对于产
权多元化是否是改善治理的基础,学者们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主流的观点认为,
公司治理的主要目标是使股东的权益最大化,但是在这一点上也是存在争论的,有的
学者就认为目标应当是“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尤其是对于银行而言,独特的
资产负债结构使其具有非金融类公司所不具有的特点,加之银行破产的社会成本巨
大,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都应当在公司治理的制衡机制中得以反映。那么目前的
改善银行治理的着眼点是什么呢?对于目前改革进程而言,更重要的就是能使债权人
①王大用.国有银行改革新思路(综述),天则经济研究所讨论稿,2004年.
@许小年.国有银行上市是银行体制改革的有效手段.财经。20040).
③林毅夫等.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回顾和展望,2000年4月,资料来源: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④田俊荣.国有银行如何改革.人民日报,2003年11月28日.
⑤李若谷.在国际金融研讨会上的讲话.金融时报,2003年lO月29日.
121
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和社会公众的利益能得以保障,那么政府可能是目前最好的代理人和行动者,当然这
并不意味着金融控制的加强和行政约束的强化。再者,既然风险管理是内部治理的核
心之一,那么推进风险管理机制的改善可能是比产权多元化更为重要的一个内容,这
直接关系到不良贷款的产生。当然,也需要着手法规和监管体系的建设,完善银行公
司治理的外部体系。在政府主导的改革进程中,试图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来制衡
政府的权力,在开始阶段或许并不现实,在政府占主导的阶段,这种软约束可能很容
易就被政府回避掉。
6.2.4增量改革观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郎咸平。郎咸平①指出国有银行改革与产权无关,
与现有的一些认识是针锋相对的。他认为,在法制和经济实体不健全的情况下,急于
改革银行产权,是一个误区,这既不治标也不治本。想通过上市、民营化等产权改革
把银行做好的想法是非常落后的。上市确实可以通过市场压力对经营者产生约束,但
通过上市改变经营绩效是不可能的。他也反对国有银行民营化的观点,强调应该坚持
国有。郎主张银行改革必须循序渐进,国有银行的改革不是产权问题也不是监管的问
题,这些问题虽然重要,但不是第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他建议可以通过对增量品
质的控制,渐进地改变存量品质的方式来进行。在法制化没有健全之前,惟一能做的
是在国有体制的基础下,从五个方面进行改革,即人员专业化、业务专业化、资讯集
中化、贷款零售化、风险分散化。
但问题的关键可能在于目前的机制不能保证新增贷款的质量,风险没有得到更好
的控制,新的不良资产还会源源不断产生,短期行为有可能造成长期内更为被动的局
面。国家运用财政手段或者类似当前的动用外汇储备注资的举措只是权宜之计,道德
风险严重,缺乏政策上的连贯性。从根本上打破原有的不良贷款的产生机制,全面改
善风险控制机制,逐步化解不良资产,才是长久之策。从这个意义上说,郎的主张一
语中的。但忽视了改革的紧迫性和艰巨性。金融脆弱性的累积和金融风险的集聚,增
大了潜在的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强大的国家信用保持了银行业的相对稳定,但是
在一个日益开放的全球背景下,许多因素是不可控制的。WTO有关协议安排使得改
革必须加快步伐,唯有如此才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①Http://finance.sina.com.ca/guest 117.html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
6.2.5行政干预观
蔡重直①提出,银行改革不破“死结”没结果。一个没有产品创新冲动的企业,
一个几乎在所有方面没有自主权利的企业,一个常年大量生产废品(贷款)还可以存活
的企业,一个领导人(行长)是组织任命的企业,它要进行一场洗心革面的改革,恐怕
靠“输血”是不能奏效的。银行改革能否成功,前提是要改革政府对待银行的监管哲
学和理念,不能仅把银行看成是管理和统治经济的工具,而是首先要把它看成是一个
企业和产业。由于银行经营产品的公益性和社会性,导致政府权力在其他产业和行业
不断减小和限制的同时,在银行产业中被扩大,银行的权利已荡然无存,这怎能产生
出具有竞争力的银行和金融产业。要提及的是,关于“权力”和“权利”引出的命题,
在中国金融界很有市场,这就是,“坏政府也比无政府好",即“一个效率低下,但‘稳
定’的金融体系也比具有竞争力,但更具‘破坏’性的银行好’’。“权力’’天然的扩张
和残忍,“权利”天然的贪婪,如何制度性的安排好政府的“权力”与银行的“权利’’,
是中国银行改革的“死结”。钟伟圆认为,国有银行病根在上市之外,不少“市场外"
的病兆就是“党政内”的问题。银行政府之间应该保持足够的距离,要积极尝试产权
多样化的各种途径,尝试让一些机构脱离中央一级的控制,让银行成为一个真正的市
场主体。夏斌@也提出从制度上彻底打破银行管理者“官本位"观念,是国有银行改
革的根本。国有银行的经营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缺乏应当具备的企业家精
神,“官本位”的观念使其缺乏的内在激励去改善银行的经营管理,或者使其受制于
行政约束而缺乏谋求变革的自主空间。政府对金融实行严格的控制,金融创新存在严
格的管制,金融资源的最终分配也基本反映了政府的行为偏好。家长制下的兄弟行为,
使国有银行不可能对风险有严格的控制。
除了以上五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外,还有外部冲击假说、融资结构失调假说、
银行监管不力假说、软预算约束假说、转轨成本假说等。关于银行改革,理论界尚没
有达成共识,银行改革陷入了一种困境,这种困境实际上是一种理论上的困境,我们
找不到一种合适的理论来指导银行改革,这可以由上面的争论得到初步印证。
①蔡重直.解读2004年的中国金融政策.中国企业家,2004(3).
②钟伟.四大行病根在哪里?新京报,2003年11月26日.
③http://ccer.pku.edu.cn/workingpaper/workingpaper2000c I.htm.
123
6国自.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tt}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6.3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
建立新的有效的国有银行制度结构,是银行在转轨过程中的一项根本任务;而就
其转轨的动因看,国有银行制度安排只是手段,通过其制度安排合约关系调整,为银
行体系的稳健运行搭建一个高效率的均衡制度平台,从而提供新的激励和约束,进而
有序化解其脆弱性。市场有眼睛,法律有牙齿,产权有保证,制度有激励和约束。因
此,只有充分发挥市场、法律、产权等制度的作用,以制度建设为中心,国有银行脆
弱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6.3.1基础制度安排
(1)信用制度安排
中国信用危机的根源,一是经济交易活动中对交易主体的约束,尤其是对违规者
的制度约束是软的,起不到惩戒作用;二是产权约束缺损,交易主体可以不负责任的
决策(透支信用无所谓),或者缺乏连续性(承包期到了),没有产权的约束是不可能
建立社会信用的;三是信用危机与文化传统有关系,中国关系金融盛行,导致信用失
灵。因此,建立中国信用体系必须从改革制度约束、产权约束及文化观念入手,政府
为制度约束的有效性加大投入,保证讲信用有利的制度环境是政府应该提供的最基本
公共品。靠什么维持社会信用,国家还是自己?浙江的经验值得借鉴。在不少批发市
场由于拖欠货款导致交易萎缩,而浙江却红红火火,原因是浙江人之间的信用链条很
牢靠,以浙江同乡为纽带的信用机制发挥了作用。在这个机制下,你一次不守信用,
大家都不与你来往,只能是死路一条。可见,不守信用的成本异常高。历史上山西票
号也是以这种机制维持其信用。但建立在同乡基础上的信用机制如何扩展到非同乡的
范围,这是一个难点。这时政府该发挥作用了。社会信用体系建立有三个层次:一是
交易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如浙江同乡为纽带的信用机制;二是国家以法律、制
度等为手段的信用保障机制;三是以公、检、法等执法机关为主体的实施机制,确保
公正和效率。在没有考虑第一层次的前提下,就提出靠国家维持信用的观点是靠不住
的。银行同业协会就是银行业自律组织,是银行业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一种自律、
互律组织,一旦其成员出现违规,该组织有权依照规定采取联合抵制等,对其进行制
裁和处罚。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
(2)产权制度安排
产权制度是一个敏感问题,但也是制度安排绕不过的一个坎,离开产权制度安排,
其它一切制度安排都失去了基础,变得没有意义。从大的方面说,产权清晰化是趋势,
社会上的每一件有形或无形的资产都要有其主。因此,建立中国有效的私法制度要提
到议事同程。其实,私法制度与私有制度是两回事。私权是每个人的法定权利,即全
体公民的权利,是不可侵犯的。“风可进,雨可进,皇帝老爷不可进’’。对私权的侵犯,
是对整个法权关系的侵犯。可喜的是,“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已写入宪
法。从国有银行来看,产权制度僵化和改革滞后是导致其脆弱性制度根源。明晰化产
权的排它性和可转让性是制度变迁中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也是使国有银行成为真正
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的基础。事实上,政府与其完全拥有四家半死不活的国有
银行,倒不如将国有产权分散化重组,出售二家国有银行70%股份,用取得的收入去
购买几家中等规模的非国有银行30%左右股权,政府通过搭便车机制分享更有效率的
民营银行运营所带来的资本增值收益①。具体来说,国有银行渐进性产权改革可分三
步走:一是实行国有独资公司形式。二是在对国有企业进行国有产权分散重组、搭便
车运营的同时,将国有银行的国有独资公司形式转变为实行纵向产权结构的有限公
司,按有限公司制度,把国有银行由国家统一所有的产权,塑造成国有股、企业股、
职工个人股多元化产权结构。三是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基本完成后,将国有银行纵向产
权结构的有限公司变为实行横向产权结构的股份有限公司。国有产权交易的完成,不
仅消除了国家控制金融的微观基础,而且两万亿的不良资产被出让了,所得资金用于
补充资本金。在不良贷款消化基础上,将上一阶段的国有股、企业股、职工个人股组
成的纵向产权转变为国有股、企业股、社会法人股、个人股和其他股组成的多元化、
混和型的产权结构。这样,国有银行产权出让后,出让所得也用于政策银行的注资,
以保持国家的“金融支持”与“渐进过渡”不会因金融产权交易而受到太大的冲击@。
(3)法律制度安排
转轨伴随着混乱,因此需要法律和程序。如果缺乏一个必要的法律基础,市场经
济是不可能运行的,私人产权必须得到保护,私人合约的遵守要得到保障,使之不受
①肖耿.产权与中国的经济改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l版.
②张杰.经济变迁中的金融中介与国有银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l版,28页.
125
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官僚的任意干预①。而在转轨前,法律是靠官僚体制自身实施的,常常是随意的、专
制的、不可预测的。正如赫希曼所言“不可预测就是权力’’(Hirschman,1997)。对于政
治家来说,模糊比清晰更有利②。与金融相关的法律制度比较缺乏,特别是加入WTO
后,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法律制度就更少。因此,一是对既有金融法
规重新梳理,按国际惯例进行修订;二是以国际惯例为标准,缺少的金融法规,尽快
按程序制订、公布并实施,以减少法律风险。有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缺少明确的金
融法规,应尽快出台《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办法》。三是完善金融法规的实施机制,做
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总之,在基础制度安排中,制度合约要成熟发展,一方面要将制度合约建立在财
产担保基础上,即制度合约各方当事人应以其自身财产来担保制度合约的履行。由此,
应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避免“拿他人财产冒险"@;另一方面,加快社会信用
体系建设,将个人和机构的经济行为纳入社会信用范畴,使遵信、守信、履信成为一
种自觉行动。实际上,不讲信用就没有制度合约。“法律有牙齿”,要完善法制,对不
履行制度合约的予以严惩,不仅应禁止违约者从违约中谋取利益,而且应使其遭受相
应的财产损失,以维护守信者的权益和制度合约的严肃性。
6.3.2重塑银行合约的主体
市场参与者要有真正自主权,合约由银企自愿签订,而无须官方命令④。按照效
率最大化原则,银行自主选择企业;企业根据银行的服务优劣,利率高低,自由选择
银行。贷与不贷、贷多贷少、贷期长短,完全按照市场规则,由银行与企业双方说了
算,无需看政府的脸色,从而使银行和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银行为了吸引优质
客户,就要提高服务质量,丰富金融产品,搞好全过程风险管理,尽可能降低成本。
企业为了能得到贷款,就要恪守信用,准时归还贷款本息,维护金融合约的严肃性。
同时,要依法严格界定政府的职能边界。发展中国家的真正困境不是市场失灵
(Market Failure),而是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国家干预、国家机会主义行为
及其制度缺陷,造成的巨大交易费用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政府失灵对
①科尔奈.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思考,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l版.6l页.
②科尔奈.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思考。长春:吉林人民;{{版社,2003年1月第l版。202页.
③张维迎.产权、政府‘j信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1版.
④科尔奈.后礼会土义转轨的思考.K备:古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54页.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
经济发展的障碍远甚于所谓的市场失灵④。对转轨时期的政府来说,关键是使政府与
商业分离,不能同时担当商人和官员,否则利益冲突必然带来一系列问题圆。发展中
国家的实践表明,国家主导型发展政策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看,带给人们的不是希
望,而是失望@。政府参与越多,市场就越缺乏效率,显然,改进长期经济运行的唯
一途径是从计划向市场转轨④。因此,政府转变职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政府的四大
职能就是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司法独立、弥补市场失灵、保护弱势群体。对各级政府
的职能重新定位,变无限政府为有限政府:政府决策失误,造成的每一分钱的损失都
要有人承担责任,变责任不清政府为责任明晰政府;政府决策要依法、民主、公开和
透明,变人治政府为法治政府、透明政府。当然,有限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的
建立有一个漫长过程。
6.3.3市场约束制度安排
“市场有眼睛"。信息透明与市场约束是最好的政策。在保证保密的前提下,建
立有效的市场约束和有效的官方监督所必需的最低限度信息披露机制,是极其必要
的。为了提前发现银行脆弱性,应特别重视经济繁荣时期的情况,因为风险往往在该
时期开始积聚。国有银行信息披露制度的构建原则是:1、信息有限披露原则。信息
公开是相对的。信息屏蔽累积风险,但过多的信息也是有副作用的。BaselII规定:“尽
管市场参与者应该获得正确、及时的信息,但监管当局还是应对某些敏感的信息予以
保密’’。2、阶段性推进原则。3、区别对待原则。视不同银行的具体情况制订不同的
标准。4j严格强制性披露,鼓励自愿披露原则。
信息披露制度安排:l、按《暂行办法》要求,推动信息披露制度化。2、按照
BaselII要求,完善国有银行披露内容。3、处理好监管性披露与非监管性披露之间的
关系。4、硬化虚假披露、不及时披露惩罚制度。
6.3.4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制度安排
有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是金融体系的自动稳定器,良好的退出机制是保持金融稳
①詹姆斯·A道等.黄祖辉.蒋文华译.发展经济学的革命,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lO月第l版,3、4页.
②科尔奈.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思考,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l版,309页.
③詹姆斯·A道等,黄祖辉,蒋文华译.发展经济学的革命,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月第1版,5页.
④World Bank,1996.
127
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定。防范道德风险的突破口①。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充分竞争是实现帕累托改进的
制度前提。如果没有优胜劣汰,就不是市场经济。金融稳定不是所有金融机构都安然
无恙,而是所有机构都有生存压力,从而提高效率,避免淘汰。因此,要使最差的金
融机构淘汰出局,使风险得到释放,脆弱性得到抑制,市场得到净化,这也是Basel
II所倡导的市场约束。差的机构残存,就是对金融稳定的最大破坏,就是最大的不稳
定因素。但中国金融体系的现实却是优不胜、劣不汰,基本没有退出“通道”。只有
建立起“劣汰”机制,让有问题银行退出,才能从制度上克服银行脆弱性。如果银行
经营不好,不会等到资不抵债,就要请其经营者“早点滚蛋”@。
1、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制度边界。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制度有一定的适用范
围:它要求健康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健康银行无论是在资产规模上还
是在数量上都超过了有问题银行,整个银行体系相对稳健。如果整个银行体系处于混
乱之中,银行机构出现系统性风险,有问题银行多于健康银行,则单纯的市场退出措
施将不能适用,而是需要寻求系统性的化险方法和综合性战略重组方案。
2、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原则。为保证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顺利进行,降低负
外部性,必须遵循下列退出原则@:①依法退出原则。在既有的法律体系框架内,有
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必须具有充分的透明度,通过有效方式向社会公众准确表达商业
银行市场退出的原因、方式及相关制度安排。有效防止道德风险及其对有偿债能力债
务入及稳健商业银行产生冲击等负面影响。②效率与稳定原则。通过市场退出将有问
题银行全部清除出银行市场,一定要注意依法处理多方利益关系,从而达到通过适宜
的退出方式安排,消灭风险传染源,抑制银行脆弱性,增进银行体系的效率,维护银
行体系的稳健性,保护存款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和整个经济社会体系运行的稳定与安
全之目的。③准市场化原则。市场经济国家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通常的做法是市场
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因此,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是一种准市场化行为,遵循的是
准市场化原则。④风险最小化原则。⑤协调配合原则。金融监管当局、财政部门、司
法部门三者相互协调配合与否,将决定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能否平稳进行和顺利完
成。⑥强制性原则。有问题银行经救助与重组失败,就必须退出市场,这时的有问题
银行存在一天,就意味着金融风险的扩大,意味着有问题银行负外部性的强化,这是
①周小川.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道德风险.金融研究,2004(4),3.4页.
②刘明康.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会议上讲话.财经,2003(17),lOl页,
@阙方平.有问题银行处置制度安排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6月第l版,154.16l页.
128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
市场游戏规则和监管当局不能容忍的。⑦风险转移、分散和补偿原则。如果有问题银
行市场退出的损失仅由金融监管当局或者财政部门承担,其结果只会是推移风险,并
不能转移、分散风险。因此,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时,有问题银行本身(股东和银行
职员)、与有问题银行发生交易的交易者、金融监管当局以及财政部门都有可能成为
损失承担者,只有这样才能转移、分散风险。此外,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风险应通过
存款保险机制得到补偿。
3、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主持机构。从国际范围来看,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
主持机构一般是金融监管当局。因为,金融监管当局一方面拥有广泛的权力,权威性
较强,另一方面是其对金融体系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在中国,2003年初成立的银监
会将担当此重任。
4、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程序。
(1)有问题银行自愿型市场退出——解散的程序。首先必须由有问题银行的董事
会向金融监管当局(执行机关)提出解散申请,金融监管当局(执行机关)在接受申
请后,要对有问题银行解散的事由、银行的财务经营情况进行稽核,根据有问题银行
能否顺利清盘的情况做出是否同意解散的结论。如果金融监管当局批准有问题银行的
解散申请,那么,有问题银行就进入了市场退出的实质性阶段,按照《公司法》、《银
行法》或其他金融法规要求及时进行公告。公告后,在监管当局的主持下,成立清算
小组进驻有问题银行,进行债权登记和债务清理。金融监管当局人员作为清算小组的
主要成员,对清算全过程进行监管并指导操作。
(2)有问题银行强制型市场退出——关闭(撤销)的程序。①金融监管当局对
救助和重组无望的有问题银行做出关闭或撤销决定。②由金融监管当局组织财政、审
计等有关部门和被关闭有问题银行股东代表及有关专业人员组成清算组,清理被关闭
机构的债权债务,制定清算方案,处理剩余财产等。也可指定一个托管机构托管被关
闭机构在清算时间的全部资产和负债。③被关闭的有问题银行的清算财产不足以偿付
全部债务的,清算组经金融监管当局同意,可以就个人储蓄存款以外的债务清偿事项
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经金融监管当局同意,清算组或者债权人可以依法向法院申
请宣告被关闭的有问题银行破产。④金融监管当局关闭有问题银行时,可以指定一家
或者几家健康银行机构,根据其法定业务范围,单独或者分别受让被关闭有问题银行
经清理核实后的债权债务。⑤清算结束,清算组制作清算报告报金融监管当局批准确
129
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认后,清算组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销登记手续,被关闭的有问题银行的法
人资格消灭。
(3)有问题银行强制型市场退出——破产的程序。①有问题银行或其债权人经
过金融监管当局同意,向司法机关提出破产申请。②司法机关受理破产申请并进行
审理。③司法机关经过审理并经金融监管当局同意,对提出申请的有问题银行宣告
破产。④有问题银行进入破产清算程序,由司法机关组织金融监管当局等有关部门
和人员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⑤清算组对清算财产按照规定的顺序进行债务清偿。
⑤清算结束后,清算组向司法机关和金融监管当局提交清算报告、清算期内收支报
表和各种账册,由司法机关和金融监管当局予以确认。⑥清算结果经过司法机关和
金融监管当局确认后,清算组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有问题银行破产的注销手续。
⑦金融监管当局收缴破产机构的《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和《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
并向社会公告。
5、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时的债务清偿。
(1)债务清偿原则。各国的规定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优
先保护债权人特别是存款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时的债务清偿原则
主要有:优先保证储蓄存款本金及合法利息的支付;在储蓄存款清偿后,按清算剩余
财产与单位存款、金融同业债务的比率,按比例清偿;在清偿工作开始前,要采取逐
笔登记的方式,确认存款性质和金额,坚决剔除公款私存、高息及提前贴水造成的本
金不实,并查实可能存在的帐外经营和其他违规违法行为。
(2)债务清偿顺序。一般顺序是:第一,支付清算费用;第二,支付所欠职工
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第三,个人储蓄存款的本金和合法利息、赔偿或给付保险金;
第四,其他债务。清偿财产不足清偿同一顺序债务的,按照比例分配。
(3)债务清算方式。清算是指有问题银行出现自愿解散或强制解散时,依法应
当结清其债权债务,消灭其法人资格的行为。清算应当组成清算组,清算组是处理清
算事务的执行机关。债务清算有两种方式:一是依破产程序进行清算。法人在破产后,
要由司法机关组织有关人员成立清算组织,依破产程序进行清算;二是非依破产程序
进行的清算,适用于非依法破产为由的法人终止,应由金融监管当局按照有关法律规
定的程序进行清算。在我国,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司法》等法律规定的程序由金融监管当局组织清算。清算的内容包括:依法成立清
130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捧
算组,清理终止的有问题银行的财产,处理有问题银行未了结的债务,通知并公告债
权人申报债权,要求有问题银行的债务人履行债务,结清应缴纳税款事项,清偿有问
题银行债务,向股东分配有问题银行的剩余财产等。
6.3.5金融安全网制度安排
金融安全网制度安排应在遏制道德风险、保持金融稳定之间实现平衡。具体要做
N-一是预防原则。银行系统通过拨备自主控制可预见的风险,通过资本充足率预防
不可预见的风险。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只能在不可预见的风险超出银行体系承受能力
时发挥作用。因此,通过内部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是金融稳定的基础制
度安排,由此才能建立金融稳定的两级预防机N-银行自主管理风险是第一道防线,
央行监控支付系统稳定是第二道防线。二是市场原则。金融稳定不是温室,不是低效
率机构的保护伞。市场原则即存在竞争机制,对同一市场内部,低效率机构必须淘汰
出局,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消除金融不稳定因素。三是有限保护原则。对投资者和
存款人实行有限保护,即通过显性的、有限度的存款保险机制解决。四是权责对称原
则。金融不稳定的有关责任人应依法追究责任,形成可怕的示范效应。
(1)监管制度安排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应做N-l、监管目标的超前性。监管的主
要目的不是“救火”,而是防患于未然。这就要求监管当局在问题暴露之前,及时发
现问题,找出其根源,使问题及时根治。2、监管手段的灵活性、市场性和可操作性。
转轨过程中,新业务、新工具不断出现,而监管制度不完善,因此,监管过程中会出
现没有明确界定的地方,为此,保持监管的灵活性非常必要。3、监管过程中的连续性、
系统性。通过连续性、系统性监管,可以站在一个整体、历史的高度,对被监管者做
出客观评价,在纵向横向比较中发现问题,及早化解银行脆弱性①。为此监管制度要
实现以下几个转变:一是在监管范围上,由经营行为监管向审慎性监管转变。监管应
是目标导向的,就是银行机构的稳健,因此,国有银行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主经营,
监管当局无须也不可能为其指定一个正确的经营行为,这样,国有银行获得相对宽松
的金融创新环境。二是在监管方法上,由合规监管向风险监管转变。合规监管是一种
消极的方法,而风险监管是积极的方法,帮助国有银行设计一种有效的止损制度:限
①王自力.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与监管模式的重新探讨.金融研究,2000(12),80页.
13l
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制支出制度,目的是控制国有银行财务支出;资产调控制度,从而提高资产质量;资
本填仓制度,提高资本充足率。三是从现场监管向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并重转变。
四是从注重传统业务向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监管并重转变。五是分业监管向统一监管
转变。六是向重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转变。
另外,跨部门和机构问的协调制度亟待加强,确保监管当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使监管不越位、不错位、又不缺位,从而提高监管效益,形成维护金融监管的合力。
主要有:
①加强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高层定期会晤制度。目前,监管机构
之间已建立了高层定期会晤制度,就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磋商。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和完
善这一制度,同时,要进一步研究对外资金融集团在华设立的从事银行、证券、保险
等不同业务的分支机构的监管政策。
②建立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监管机构之间要及时通报从事综合
业务的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和风险状况,对于风险控制不力和已形成风险的机构,要共
同探究解决办法。监管机构之间要从全局出发,充分共享有关监管信息。
③对业务交叉领域和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实施联合监管。对从事混业经营
的中资和外资金融集团的联合现场检查,从整体上对金融集团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
④加强与国际监管组织和外国监管当局的合作。一是广泛、深入地研究国外银行
业及其监管的最新成果。二是积极参与国际或地区性银行监管组织的活动,如巴塞尔
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并切实发挥作用,维护我国银行的整体利益。
三是建立与各国监管当局的定期磋商和交流制度,有效地加强对银行跨境活动的监
管。我们面临的跨境监管对象既包括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设立的分支机构,又有外资
银行在华设立的分支机构。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商业银行的发展,跨境监管越来越
重要。因此,要建立与各国监管当局的定期磋商和交流制度,通报互设机构的经营情
况和风险程度,杜绝对银行跨境活动的监管真空①。
(2)最后贷款人制度安排
最后贷款人操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一是尽快制定我国最后贷款人的操作规
程,明确救助的标准,介入的时机,救助的权限分工。当然,可能带来一定的道德风
险,但这可以通过其他手段予以补救,比如按惩罚性的利率贷出资金,加强对金融机
①唐双宁.2l世纪国际银行监管新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金融研究,2001(I),6l页.
132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
构责任人员的处罚等。二是建立由中央银行牵头的紧急援助基金。可以考虑由中国人
民银行牵头,由金融机构共同出资组建金融紧急援助基金,对陷入流动性危机的金融
机构予以必要的援助。其好处是可以减轻中央银行过度投放再贷款救助问题金融机构
对币值稳定所带来的压力:可以充分发挥金融同业相互济困的作用;还可以在公众中
形成一种较明确的安全预期。三是明确最后贷款人的实施者和救援对象。中国人民银
行可以提供无限制的弹性货币,在执行最后贷款人时又可以协调与货币政策的矛盾。
因此,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危机贷款者和危机管理者都符合条件。中国人民银行虽然能
发行弹性货币,但其行使最后贷款人功能的资源应该限于各家银行缴存的准备金,除
非特殊情况下彳‘动用发行库的发行基金(即货币发行)。最后贷款人的救援对象应是
暂时无流动性仅有偿付能力的银行①。具体地说应符合下述基本条件:①商业银行总
行,因为最后贷款人是为防范由于暂时无流动性而导致的破产事件和避免系统性金融
风险,而只有总行一级法人才有破产的概念;另一方面,分支行无流动性时可寻求系
统内的融资援助。②该机构有偿还能力并提供足够抵押品,即它是暂时陷入流动性危
机。③该机构申请最后贷款人援助之前,其他的流动性融资渠道已枯竭。④该机构必
须准备采取适当的补救行动,解决其流动资金问题。⑤对有关责任人问责,实行追究
制度。四是最后贷款人援助的方式、期限及利率。最后贷款人援助的方式应依具体情
况区别对待。第一,个别银行由于暂时无流动性申请救援时,中央银行可通过贴现窗
口向其提供援助,也可以通过债券回购方式进行。第二,当遇到系统性金融恐慌时,
中央银行宜通过公开声明方式消除取款者的疑虑。必要的时候,在征得国务院同意后
进行紧急货币发行。最后贷款人其旨意在提供短期融资机制,因此,期限不宜过长,
应在l一2个月内。受援银行在流动性问题缓解后即归还资金。其利率一般应高于中
央银行的基准利率(同业拆借利率),但又不能过高,一方面避免加剧救援者的道德
风险,另一方面不违背最后贷款人援助的愿意,即防止流动性资金不足演变为无力偿
债的事件@。
(3)存款保险制度安排
①存款保险制度的性质。该制度是渐进、多层次和明示的,是集保险、银行监管
和破产处置为一体的制度。
①Stanley Fischer.On the need for an International Lender ofLast Resort.IMF,1999.3.
②Giannini Curzio.Enemy ofNone but a Common Friend ofAll.An International PerSpcctive on the
Lender-of-Last-Resort Function.1999.IMF Wording Paper.
133
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②存款保险制度的范围。为保护居民的小额存款设立的,其履盖范围不宜宽泛。
其上限以单个存款户在一家银行的最高存款赔付额为5万元,超过此限额部分,按75%
的比例赔偿。
③保费率。参加存款保险的对象为我国境内的所有经营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宜
参照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根据银行风险等级实行差别费率。目前中国不同
类别银行的风险等级存在着系统性的差别。国有银行尽管有相当比例的呆坏账,但以
其规模之大、运营相对规范及以政府信誉为后盾,其风险等级显然较规模小和规范不
足的其他银行机构为低。从经营环境来看,区域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
用社因受地域的限制,风险承受能力也较全国性的国有商业银行明显为低。因此,在
存款保险制度的起步阶段,可以考虑对不同类别的金融机构实行不同等级的存款保险
费率。在同一类别的金融机构之间,则实行单一费率,即机构类别费率。
④存款保险应考虑市场因素。在中国,存款保险费用的收取必须非常谨慎设计,
以免造成存款性机构之间的苦乐不均。建议央行可允许商业银行设立有保险但利息稍
低的存款和无保险但利息稍高的存款两种存款,并进行差别对待,存款人可以自行衡
量冒险一点多挣利息,还是牺牲部分利息保证储蓄安全①。存款人也可以进行两种存
款的转换,但需支付两种存款的利率差异部分。中国的银行系统则通过利率差别化争
取存款,这样每家银行支付的存款保险费,不仅取决于保险存款的规模,还取决于保
险存款和非保险存款的利率分布,银监会应将商业银行吸收的有保险和无保险的存款
和资本充足率要求等挂钩通盘考虑。此外,中国存款保险公司还应广泛地参与商业银
行监管中来,通过多重监管和监管前移,使商业银行失败退出的成本最小化。
6.3.6其他制度安排
(1)激励和约束制度安排
建立新的报酬激励机制势在必行。新型报酬激励机制的核心是要使经营者享有国
有银行经营的剩余索取权,即经营者除了获得一般的工资、奖金之外,还能获取保险
基金、股权、股票期权、退休金计划等长期收入。这种机制就是要使经营者的贡献与
回报达到均衡,真正体现经营者人力资本的价值,并实现人力资源的资本化。为使激
励机制持久化,剩余索取权以“内部账户"的形式存于银行,作为对银行的投资。银
①Allen Franklin,Douglas Gale.Optimal Financial Crises.The Journal ofFinance,1998,August.
134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
行经营效益提高,则其“内部账户’’资产也随之提高,反之则减少。与自身切身利益
相关的剩余索取额价值的升降必然会降低经营者从事道德风险的可能性①。经营者“内
部账户"资产的获取不仅要与其经营绩效挂钩,而且同对经营者从事道德风险行为的
惩罚相统一。一旦发现经营者从事道德风险行为,要给予严惩。试行银行经营者年薪
制也是一种较好的报酬激励方法。年薪制是经营者享有剩余索取权的表现,一般来说,
基本年薪、增殖年薪可年度发放,奖励年薪可采用股权、退休金计划等方式给予,以
保持经营者的长期激励与动力,奖励年薪可采取“内部账户"的形式操作。应实行问
责制。出现违规违纪问题,有关责任人的职务和收入应依法给予惩戒。中石油因开县
井喷事故而引咎辞职的马富才,是中国问责制处理的第一位部级干部,开了一个好头。
国有银行如贷款失误也应实行追究制、惩戒制度等约束机制。
(2)风险管理制度安排
要树立大风险的理念,建立以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员
的风险管理文化、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部的风险管理概念
为核心的崭新风险管理新模式。
要注重内外部风险评级的作用。Basel II在处理信用风险时,提出利用外部信用评
级结果来确定风险权重,利用内部评级结果来确定资本要求。外部评级适用于复杂程
度不高的银行,内部评级则适用于较复杂的银行。中国国有银行应做N-一是搞好企
业信用评级和行业、地区评级工作,为风险管理提供依据。二是借助专业评级机构的
作用。中国专业评级机构通过与国际著名的评级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吸收国际机
构的先进评级技术,评级水平大为提高。国有银行可以借鉴其经验。三是定期聘请社
会独立机构对国有银行评级,对银行发展起督导作用。四是学习国际银行的经验,建
立内部评级体系。Basel II增加了内部评级基准(IRB,the Internal Rating-Based
Approach),鼓励银行通过内部评级来识别各类资产业务的风险。
(3)统一会计核算制度安排
张维迎有个著名的假说,中国的国有企业存在严重的虚亏实盈问题,而国有银行
则有严重的虚盈实亏问题。两者的手段都是通过会计利润操纵和隐报瞒报来达到,但
两者的激励动机截然相反。国有企业通过报盈为亏,不仅可以少纳所得税,而且可保
住厂长、经理的位子,免得地方政府看你搞得火红,派人来“摘桃子’’。.而国有银行
①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l版.
135
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报亏为盈,尽管多交了点税,但可以为下一年度争取更大的贷款规模(98年起贷款规
模已取消),可以多发奖金、福利,行长的位子也坐得稳,因为账面没有亏损,不仅贪
污挪用侵占私吞无人管,还能说明自己经营有方①。据中国人民银行权威资料,“近几
年来,一些金融机构在利润分配和经营活动中的不审慎行为应当引起监管当局的特别
注意。尤其表现在:第一,金融机构盈利不实,盈利主要依靠应收未收利息;第二,
表内、表外业务经营出现的大量实际亏损,不能及时冲销,实际挂帐处理;第三,经
营成本比重过大。金融机构盲目扩张机构、人员提高工资水平,出现大量短期行为"
圆。缺乏产权界定和硬化预算约束的先决条件,严格的会计控制是不可能的,长官意
志之下得出的会计数据无任何实际意义,只不过是一种纯账面的数字游戏克鲁格曼称
中国的这种会计渗水现象为“统计幻觉"(Statistical Illusion)。而且,直到现阶段,四
大国有银行的年中、年末会计报表一直未采用外部审计的国际惯例,也没有向全社会
公众公开,从而使国有银行的管理经营缺乏起码的外部监督。国有银行会计不实的情
况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国际金融信用评级,影响它们进入国际市场进行融资,至少会提
高它们的融资成本,而且对它们的国际化经营和海外分支机构的设立造成了严重的障
碍,如美国穆迪评级公司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就曾怀疑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资信质
量从而使它们在纽约设立分行的计划成为泡歇但奇怪的是,国内有些著名学者仍陷于
“搏傻理论”的思维定式,主张用“捂”的方法或所谓“内紧外松"的方法,只要
国有银行能从老百姓那里保持“日进斗金”的业绩,中国的银行危机就可避免。目的
是好的,但无疑开错了药方。已加入了WTO,其重要原则就是要提高透明度,5年过
渡期内如国有银行的会计规范不来个彻底变革,难道还能“捂’’住吗@?
6.4实施金融多元化战略,分散和化解国有银行脆弱性
转轨时期,原有的金融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经济金融形势,导致金融效率低下和金
融风险累积,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同益加深。这时金融制度面临着三种可能的选择:一
是对原有金融制度进行修补放大,保持原结构框架只是对制度内部进行局部调整,这
就是所谓的渐进式改革;二是对原来的制度进行彻底改革,用新制度结构取代旧制度
①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l版.
②中国人民银行干部轮训教材.金融监管理论与实务。1999.
③廖尧麟.银行结构转轨的紧缩效应,2002年博士论文.
136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
或者在旧制度旁边生成新结构,金融制度演变成新形态,这是彻底的根本性变革;三
是不主动对原有制度进行大手术式的改革,1日制度所隐藏的金融风险越来越大,金融
体系变得十分脆弱,最终将通过金融危机的方式进行强迫性的破坏性的调整和变革,
这是我们所不希望看到却是现实发生着,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从长远看应积极主动地
用新金融制度取代旧制度,从原来的修修补补的小圈子中跳出来,从根本上改革旧有
的金融体制,消除金融脆弱性的体制根源,这是防范和化解金融脆弱性的关键。20
多年来以“管理为中心’’的银行制度改革效果甚微,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一直没有取
得突破性进展,今后应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进行银行制度创新,以股份制改造等多
种形式推进银行制度创新,搞好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同时重视金融市场制度创新,大
力开发多种衍生金融工具,创造众多的避险工具和技术使风险私人化、社会化。
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与金融体系结构上的问题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一个金融体系过
于单一,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种类和数量有限,金融产品欠丰富,那么这样的金融
体系就会具有较大的脆弱性。金融分化简单说来就是指金融制度多样化,由传统的只
重数量和速度的外延粗放型金融增长方式向重质量和效率的内涵金融增长方式转变,
从而达到金融结构优化,金融功能细化和金融风险分散化等诸多目标的一种金融发展
战略,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应用。金融体系好比一棵树,金
融分化程度高,则枝繁叶茂,即使其中一枝出了问题也无伤大雅。如80年代美国就
经历了一次大的银行倒闭风潮,但整个金融体系保持稳定,这与美国金融分化程度高
密切相关。目前我国金融制度结构存在诸多矛盾,金融结构不合理十分突出。从金融
资产的结构来看,金融资产结构畸形。我国金融资产97.9%以债权形式存在,股权形
式只占2.1%;而美国1998年股权占金融总资产的46.7%。从金融组织来看,国有银
行居于垄断地位,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偏少;就金融市场而言,货币市场发展滞后,资
本市场简直成了股市的代名词,票据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规模严重偏小。为解决目前
金融制度结构不合理问题,必须实施金融分化战略。一是培育中小非国有金融机构,
使金融活动主体多样化,通过引入竞争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从而提高金融体系
的自主能力。二是大力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在规范发展股市的同时,重视
发展票据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的核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是权益的证券化过程。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既有利于
改变我国“大银行、小市场"的格局,也为化解银行脆弱性增加了一个渠道,协调发
137
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展的思路是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根本之举。三是处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关系,稳
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将集中于银行系统的脆弱性分散化。实施金融分化对我国金融
结构转型,金融发展方式的转变,分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具有特殊的
意义①。
美国中央银行行长艾伦.格林斯潘著名的“备用胎"理论对我们很有启迪。他认
为,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原因在于它们的经济是建立在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制度上,
银行几乎是唯一的金融中介,资本市场不发达,企业严重依赖银行提供信贷。在经济
扩张时期,企业与银行可以相安无事,有无资本市场无关紧要。但一旦经济进入调整
期,随着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银行的不良资产会迅速上升。“银行这一杠杆比率极
高的金融机构,每隔一定周期总会陷入危机。而当其陷入危机时,如果没有后备金融
中介方式以满足社会资金融资需要,那么它们无疑会拖累整个经济陷入危机。"相比
之下美国90年代出现银行危机时,其他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存在充当了“备用轮
胎"的作用:而美国98年资本市场陷入瘫痪,“后备”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存在,它
们能够代替公共资本市场执行了金融中介的作用。因此,他的结论是:“当一个经济
体基本的金融中介方式失灵了的时候,必须存在替代性的‘后备’金融中介方式以将
该经济体储蓄转化为投资,从而满足社会正常的资金需求。"“如果一个经济体拥
有多样化的金融中介方式,那么即使某一类金融机构受到冲击,其他金融中介方式的
存在,也可以有效的起到保护本国经济的作用。”“金融体系的多样化可以避免金融
领域的问题扩展到整个经济领域。”格林斯潘不愧为金融界的行家里手,他的“备用
胎"理论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和借鉴圆。
再看看我们的问题。2003年,中国工商银行总资产占当年GDP的一半;而美
国最大的银行大通银行1997年的资产只相当于美国GDP的4%。因此,我国银行业
可谓是亚洲金融模式的极端例证③。四大银行不论哪家出现问题,中国经济都会承受
不了,实际上我们的经济在金融危机面前显得多么的脆弱。为了防范危机,提高承
受危机的能力,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备用胎’’。但是,长期以来,为了保护国有银
行的资金来源,维护其绝对垄断地位,政府一直限制或压抑非国有银行包括股份制
银行、外资银行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国有银行凭其“特许价值’’不断
①伍志文.中国金融脆弱性分析.经济科学,2002(3),5-13页.
②廖尧麟.银行结构转轨的紧缩效应.2002年博士论文.
③尼古拉斯.R.拉迪.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l版.
138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
挤占、扩大其地盘,其他类型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仅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生
存空间越来越小。因此,为了在中国建立一个高效运行、公平竞争的开放式的银行
市场,应尽快出台《反垄断法》,实现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和均衡发展。此外,这些
年的改革还有一个重大的失误,就是对资本市场发展的功能定位不合理,使资本市
场发展严重滞后。因此,没有其他银行和资本市场的有效竞争,国有银行的改革不
可能取得成效,那我们的经济就不可能拥有自己的“备用胎",国民经济就永不可
能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轨道。
6.5国有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分散和化解其脆弱性
建立金融组织体系的关键是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而建立金融企业制度的关键
是实行股份制。可见,实施股份制改造是解决国有银行制度缺陷的根本途径,也是分
散和化解国有银行脆弱性的题中之义。通过股份制改造,把国有银行办成资本充足、
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
6.5.1推进股份制是国有银行改革的现实选择
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的目标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当前很多观点认为是为
了充实资本金,使资本充足率尽快达到8%的水平。其实,提高资本充足率仅是其进
行股份制改造浅层次的原因。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和与该制度相适应的金融产权结
构,使其真正获得独立的法入产权地位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才是根本目标所在。实
现政企分开,彻底摆脱形形色色的政府干预。产权明晰,也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内部权
利约束机制,形成对经营机构和人员的产权约束,防止诸如“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的
产生。
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必要性,一是从产权制度上适应商业化经营的要求。通
过股份制改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银行和政府之间不再有行政隶属关系,而是一种
资本关系,达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目的。只有按照出资多
少决定投资者代表在公司重大决策中的地位,才能保证法人产权的独立和完整。国有
银行政企合一的组织结构,分支机构的行政化,造成其经营的政策化、金融资金的财
政化、组织机构的行政化。实践证明,我国其他商业银行,如交通银行、华夏银行等,
139
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尽管它们的全部或大部分股份也都是由地方政府或国有金融机构、国有大型企业持
有,但由于采取股份制形式,实现了产权多元化,产权关系清晰,有明确的独立完整
的法人财产权,它们可以打破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其经营活动也较少受到分支机
构所在地政府的行政干预。二是拓宽资本来源渠道,分散经营风险。在国有独资的情
况下,银行资本来源只有政府财政,更多的资产来自于存款、金融债、中央银行贷款
等负债。由于我国财政资金的紧张,国家银行的资金运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财
政性的功能,国家财政拿出巨资补充银行资本金越来越不现实,而且与国际惯例也不
相符。同时,随着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大,其经营风险也日益增大。在国有独资条件不
变的情况下,这种风险达到一定程度后要由存款户或国家来承担,最终是由国家通过
多发行货币(通货膨胀)的方式解决。因此,商业银行的股份制再造,通过溢价发行
股票,筹集到巨资,可以开辟新的资本来源渠道,加固其信用地位,分散银行的经营
风险,调整银行、企业和居民之间的旧的债权债务关系。三是有利于形成股份制企业
的经营机制。股份制企业之所以成为现代企业,还在于可以形成一整套有激励、有约
束、高效率的经营机制。国有独资企业政企合一,缺乏对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激励机制
和各种权利的有效制衡。产权的多元化比产权的单一化更有利于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
离,更有利于建立起企业经营的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即使是在国家控
股的条件下,由于其他股东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中对企业经营影响的存在,特
别是有权转让其股份(用脚投票),这对企业的控股者(国家)、经营者仍然具有一定
的约束力。四是有利于实现银行与市场的“对接”。银行与市场有着内在的天然联系。
银行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归结于对货币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的满足程度及其
受益的程度,离开了市场,离开了客户的需求,银行就成了“无源之水",就失去了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其核心在于恢复银行与市场的联系,实现
银行与市场的“零距离’’接触。五是促进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融合。随着生产规模
的扩大,生产的不断集中,特别是大型(产业)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产业资本与银
行资本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是必然趋势。那些实力雄厚的有扩张要求大型企业集
团,需要直接或间接地涉足金融领域,既便于为自身的扩张寻找资金,又把银行作为
多元化经营、获取新增收益的行业。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将为产业资本向银行业的渗
透创造条件④。
①姒政新.投资银行学..I:海:复且人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l版.
140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捧
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的难点也不容忽视,主要有:l、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
从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与股份制改革的关系来看,股份制改革是不良资产增量防范的主
要手段。但目前国有银行巨额的不良资产存量却是股份制改革的一大障碍。如果通过
股份制改革转移给投资者,将会给股票发行和在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带来困难。所以,
这部分资产如果不解决,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及上市仍将面临着一个门槛的问题。
2、产生信任危机的问题。国有银行至今没有出现公众信任危机。实际上,这是在我
国金融开放程度不高的条件下,国家对整个金融体系进行垄断、政府对银行隐性担保
的结果。然而,对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就可能引发公众信任危机。由于国有产权
的多元化会失去国家财力的最后保障,国有银行上市必然会使其财务状况更加透明,
这种条件下,广大居民会对国有银行的经营状况产生担忧,意外事件的发生极可能引
发挤兑危机。所以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必须谨慎进行,不可急于求成。3、国有银行
上市对证券市场形成冲击的问题。毕竟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相比,无论是资产规模还
是资本规模都要庞大得多。发行规模过大,证券市场将难以承受。尤其是目前由于国
有股减持和二板市场的启动,资本市场在资金供给方面压力很大,如果把四家国有银
行直接推向市场,可能会带来资金供需的不平衡,给市场带来冲击。所以,国有银行
的上市必须要合理安排,循序渐进,在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完成其股份制改革。
6.5.2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总体架构
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关键在于产权制度创新,其核心是实现产权主体多元
化(包括国家、企业、个人,在适当条件下允许外资参股)。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
求规范化运作,通过产权主体多元化和银行法人产权制度的建立,使国有银行真正从
原有机关式管理走向法入治理。按照权力结构、执行机构、经营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
分离、相互制衡的要求,建立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组成的银行治理结构,有
效地行使决策权、执行权、经营权和监督权,做到各司其职、权责明确、相互制衡,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可分三步走:第一,将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国有
独资商业银行。即通过国有独资这种形式,把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直接转变为国家单
一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使国有商业银行拥有法人所有权,能够实际支配银行资产,
承担法律责任。这是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适宜采用的方式。这种方式虽属股份公司
141
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制的初级形态,但它与现有的国有商业银行模式具有较强的历史衔接性和连续性。这
样,可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的优化,改变长期模糊的产权关系,改变国有商
业银行法人地位流于形式,不具备独立法人财产权,无法建立起财产约束机制的现状。
还可以建立起国有商业银行资本的保值增值机制,保证国有金融资产安全,转变国有
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第二,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造为有限责任公司制的国家控股
的商业银行。主要任务是改变国有独资股东一元化格局,即适度分散股权,实现股权
的多元化,但是股东由国家惟一转变为最大的股东之一,其他股东可以是其他金融机
构、地方政府和各行业的企业法人。银行的股权安排在主体资格上是有限的,不向社
会个人开放。国家与银行的产权就得到进一步明晰,银行的终极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
得到更严格的划分。各产权主体在产权自我保护中形成较强的激励——约束机制,不
仅实现各行其权,各司其职,各获其利,而且有利于整体效益提高。多元化产权格局
的出现,使得银行的一切行为都建立在契约关系基础上,产权的界定、转让、交易都
通过法律来规范。第三,把有限责任公司制的国家控股商业银行最终改造为股份有限
公司。进一步促进股权的多元化、分散化,实现股权社会化,取消股权主体资格限制,
并建立起股权自由转让交易制度。只要出资者出资就可以成为银行的股东,这样银行
的股权主体就形成了政府、企业、个人多种主体并存的高度社会化的产权主体格局。
在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完善的情况下,各产权主体可以自由地转让股权①。
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保证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驾马车"独立运行,
彻底解决“股东大会不保护股东利益、独立董事不独立、监事会不干事’’的问题。l、
明晰产权关系,完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应推进银行业的股权改革,按照现代公司治
理模式的要求,促进银行业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放宽对社会资本参股商业银行的限制,
在国有银行中更多地引入民营企业或个人股东,以促进银行业的充分竞争。2、健全
股东大会制度,切实保护各方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股东大会作为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
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国有股权的代表、民营企业的代表和个人投资者代表都应参加
股东大会,对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工作情况发表意见,确保董事会科学民主决策和监事
会对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和业务经营监督作用的发挥,以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不被大股
东凭借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剥夺。要建立健全董事会和监事会报告制度,维护监事会工
作的独立性,对董事会进行必要的权力制衡。3、明确董事会职能,引入独立董事和
①万解秋等.资本市场与投资分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皈社,2002年lO月第l舨,439--450页.
142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
董事责任追究制度。曾为世界银行编制治理手册的普华永道的全球合伙人Jeremy Scott
在2003年访问中国时,认为“董事会是银行公司治理最核心和最重要的环节,其有
效性是公司治理的源头所在。"董事会是银行治理的核心,董事会决策是否科学对银
行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应当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在选择和聘任上具有独立性,不受内
部董事影响。独立董事应由财务、金融、经济和市场等方面的专家担任。董事会中应
当建立各专门委员会,由专业人士对各专门业务进行决策。还应当建立董事责任追究
制度,对不履行董事义务或发生过错的董事进行责任追究,以提高董事会决镱的科学
性。4、强化监事会职能,发挥监事会的作用。明晰的银行产权关系要求实现商业银
行内部权力的制衡,监事会是进行权力制衡的专门机构。银行应当强化监事会的监督
职能,选拔有能力、有知识、有道德、讲原则的人员加入监事会,创造良好条件,使
他们能够对银行业务经营和高级管理人员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避免监事会的操作
流于形式。
6.5.3关于控股权问题
如何安排国家的控股权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按照理论界的
思维定式,国有银行如果进行股份制改革,其股权结构必须保证国家的绝对控股①。
从管理层的倾向性意见来看,也认为国家应对一部分大型银行保持绝对控制权,例如
可保持75%的股权。实际上,国有银行股份化后是否必须保证国家的“绝对控股",
还值得进一步分析研究。.
从国际经验看,银行并不属于国家必须垄断部门,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或商业性
活动,因此在银行的股权结构中,国家没有必要一定处于垄断性控股地位圆。如果过
分强调国家对国有银行的控股权而且是绝对控股,这与原有体制下的国有独资银行不
会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很有可能再次导致旧体制的复归,政企不分、行政干预银行经
营活动的状况将死灰复燃。如果从银行自有资本实力扩张的角度来看,“绝对控股"
的弊端就更加明显,国家绝对控股的股权结构必然对银行资本其他来源渠道的资本集
中功能产生限制作用,使银行资本的扩张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制于国家财力的制约,难
以满足银行资本运营规模不断扩大对自有资本扩张的要求。
①王元龙.中国金融安全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11月第l版,316-320页.
②贝政新.减持国有股方式的评析,国有资产管理,2002(3).
143
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当然,基于能够在经济体制转轨和对外开放中保证国家有充分的控制力、增强对
外部意外冲击的防御能力等方面的考虑,要求国家保持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绝对控股权
有一定的合理性。毫无疑问,“绝对控股"思路的核心是为了保证国家宏观经济调控
的能力和防范风险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首先,“绝对控股"的思路与中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发展已不相适应。在原有体制下,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国家
“绝对控股"最有利于加强对国有银行直接控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宏观调
控体系逐渐由过去的直接控制转向间接调控。对国有银行是否“绝对控股”,在间接
调控体系中意义已并不是很大。其次,“绝对控股”能否防范风险也值得探讨。在“绝
对控股”情况下,政府必然是国有银行的最主要的出资者,因而也就成为金融风险最
主要的承担者;反之,如果是“相对控股一,政府将承担有限责任,承担的风险也随
之减少。银行作为特殊企业可以大大超过自有资本来负债,其负债的安全性则在更大
程度上取决于它创造资产的能力和质量。因此,对商业银行来说,资本金的性质并不
是最重要的,而行业的规制和自律则是最重要的。显然,能否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关键不在于是否国家“绝对控股”,对此国有独资银行的经验教训已有充分的证明,
根据国际惯例,确保控制投票权所要求的最小持股比例股份为50%,也并非“绝对"。
问题的症结在于能否有效地改善其经营管理、提高资本充足率和降低不良资产率,而
股权多元化才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只有股权多元化才有可能使内外资
本融合并以此形成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由此激发出自身的活力,促进高效运作,使
防范风险具有坚实的基础。
6.5.4关于股权结构的安排
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商业银行股权结构来看,几乎都是由机构投资者或个人投
资者持有股份,政府一般不持有商业银行股票。英国上市银行的股权结构中,个人持
有者持有的股票数量占80%,机构投资者的持有量约占10%,但个人股票持有者多
为小股东,对银行管理和决策几乎毫无影响,而机构投资者对银行重大事项的决策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
国有银行股权结构的安排主要有两种选择:一是绝对控股即国有股权在全部商业
银行股本中的比重超过50%以上:二是相对控股即国有股权在全部商业银行股本中的
①贝政新等.金融控股公司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l版.
144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捧
比重低于50%,但由于股权分散化,使国有股权在实际上保持控股地位。从中国的情
况来看,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不必拘泥于必须保证国家的“绝对控股",而相对控股
则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国有股权可保持在30%--50%之间为宜。
为了能使国有银行在股份制改革之后继续保持国有的地位,可借鉴英国的经验一
一发行黄金股(Golden share)。1979年以后英国政府在实施企业民营化时,为了确保
国家的利益,发行由政府或财政部持有的黄金股即特权优先股(Privileged preferred
stock),并制定了黄金股章程,即使将国有企业股份的100%公开转让而使其转变成
为民营企业,政府仍可通过黄金股和在实施的章程中规定的权利对企业行使管理控
制。黄金股的优先权限可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制定,例如英国政府在黄金股实施的
章程中通常包括的主要权限有:限定特有个人持有股份;限制有关集团资产的处理;
限制有关公司自发性的关闭和解散;限制发行有表决权的股份;董事的任命条件;指
定英国人董事的条件等。显然,发行黄金股对于有效保护国家利益有重要的意义,有
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国有银行在采用发行黄金股
方法时,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要利用特权优先股有效保护国家利益,
又要防止政府利用特权优先股干预银行业务活动。因此,在制定黄金股章程时,应明
确这种特权只有在关系到银行性质等重大问题时才可发挥作用,还可具体规定黄金股
在哪些问题上不行使特权,或表决时折半计数,以充分发挥非国家股东对银行的监督
作用。
6.6国有银行脆弱性预警制度安排
银行脆弱性问题的解决有三个层次,即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化解,相比较,
事中控制效果好于事后化解,而事前预防则好于事中控制。可见,事前预防是最高层
次,相对而言花费的代价最小,成本最低,效果自然最好。这就应了“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的道理。
6.6.1银行脆弱性预警的一般分析
(1)脆弱性预警的功能
银行脆弱性预警是指依据有关的金融法规及金融稳健经营原则,选定若干能提前
145
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摊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反映银行脆弱性迹象的监测指标,建立模型和区间,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早发现风险
信号,促使监管当局及金融机构提前注意经营方向的偏差,进而加以防范。一个有效
的脆弱性预警对于监管当局、金融机构以及社会公众均意义重大。一是为金融监管当
局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提供依据。相对于庞大的金融体系而言,监管资源总是不足的。
这就必须很好地对监管资源加以配置。有效的银行脆弱性预警制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
以一个既方便又快速的方法找出可能发生经营困难的银行,从而避免监管当局浪费太
多的资源在无重大问题的银行身上。二是为及早解决脆弱性和减少损失赢得宝贵的时
间。银行脆弱性具有爆发性和加速扩散性,要求监管当局能在较早的阶段介入,从而
减少解决的成本。而银行脆弱性预警制度正是监管当局果断介入的指南。三是为金融
机构及早采取纠正行动提供依据。一个有效的预警制度能为金融机构及早发现问题提
供指南,从而及早调整业务策略,化解潜在的风险。四是有利于社会公众正确区分“好
银行’’和“坏银行’’,从而更好地分配自己的存款,为加强市场纪律提供参考。避免
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短时间资金的大规模波动对银行稳定所带来的灾难性影响①。
(2)系统性和非系统性脆弱性预警
银行脆弱性预警有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预警两种。系统性银行脆弱性预警目的在于
及早对系统性银行脆弱性做出预警。其思路认为,银行脆弱性是经济金融发展矛盾的
必然结果,因此必须系统地分析经济金融发展与银行脆弱性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
系找出银行脆弱性具有系统相关性的经济金融指标体系,它们在金融市场压力或脆弱
性出现之前的表现与正常时期的表现存在系统性差异,通过密切监测这些变量,有可
能察觉到过去在脆弱性发生前通常出现的行为模式。研究步骤一般是:①搜集样本(多
以国家或地区为样本);②选定指标序列;③选定观察期:④考察样本个体的各项指
标在各自观察期的运动趋势;⑤总结所有样本个体各项指标的运动规律;⑥运用这些
规律作为预警机制从而达到预测脆弱性的目的。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是经济运行的集
中反映。宏观经济等因素的变化,必然对银行的稳定带来系统性影响。因此从经济金
融的角度出发,对系统性银行脆弱性进行预警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主要问题是经济和
金融的宏观指标与银行脆弱性的系统相关究竟有多大,这必须深入研究。由于数据的
不透明和不规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的水平和结构、法律制度差别相当
大,因此,要对系统性银行脆弱性做出正确的预警非常复杂。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目
①陈建梁.银行业风险评估理论模型与实证。广州:广东人民出舨社,2002年1月第l舨。93--100页.
146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捧
前真正能对系统性银行脆弱性做出准确预警的模型还很少。专家云集的IMF未能对
90年代以来几次大的银行危机做出预警就是明证。非系统性银行脆弱性预警着眼于单
个银行的预警。其研究思路认为,发生脆弱性的银行与健康的银行之间在财务表现和
行为模式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别,只要找出一些提前反映银行脆弱性的一些显著变量
指标,对其进行严密关注,就可正确地对银行脆弱性加以预警。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
其技术路线一般是首先搜集脆弱性银行与健康银行财务数据,比较两者的财务特征,
然后根据历史上的相关关系,找出影响银行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和财务指标,并运用相
应的数理统计方法建立预警模型,设定预警区间进行预警。从监管当局来看,更注重
的是对非系统性的预警。
(3)预警的局限性
IMF研究人员欧文·伊文斯等银行预警方面的专家认为,目前研究尚未在核心
指标集上达成共识,对该领域的知识仍然有限;无论是在用于确定一个金融体系的
脆弱性的模式方面,还是在设置广为接受的宏观审慎指标方面,都还没有达成共识。
采用一个单一的组合指标过于简单化,并有可能误入歧途,因为不同的指标适合不
同的情况,而且在该领域研究时间较短。目前,既没有一批国家发布相同的一组宏
观审慎指标,也没有哪个国家指标集被认为优于其他指标集,没有哪种指标被明确
确认为最好的①。银行脆弱性预警的局限性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导致银行脆弱
性产生的因素相当复杂。既有内部原因,又有外部原因;既有财务上的因素,又有
非财务性的因素;既有宏观的原因,又有微观的原因。因此,要建立一套指标,能
够足够早并且较准确地察觉未来会发生的风险,而同时又不会给出错误信号是相当
困难的。二是银行脆弱性的界定标准较难确定。在实证研究中,研究人员都有自己
的一套标准。三是银行信息不透明,给正确地预警带来了困难。尤其是内部控制不
健全的银行,也许早就出现了问题,但是管理层出于种种考虑,故意粉饰信息,外
界很难获得真实的情况。四是即使能建立一套科学预警制度,其预警的准确性也同
样会受到挑战。因为市场会提前把这一因素考虑在内,并通过预测脆弱性而促使脆
弱性更早地出现,使这些指标失去预测的能力。五是银行脆弱性的变量较难确定。
由于缺乏标志银行困难出现的高频率数据,使得寻找能够识别银行脆弱性的主要指
标更为困难。预警工作还仅处于初级阶段,今后将面临许多挑战,在完善必要的分
①欧文、伊文斯等.金融体系稳健性的宏观审慎指标,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8月,l、2页.
147
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析框架上以及分析和评估脆弱性指标上还需做更多的研究①。六是银行脆弱性发生时
点的确认带有主观性。确定银行脆弱性发生时间不准确的风险较大,要么“太晚"
——因为金融问题通常在银行关闭或挤提发生之前已经存在,要么“太早”——因
为危机的高峰通常远未到来。所有以上的因素,都给预警带来了困难。因此,银行
脆弱性分析不可能仅仅依靠定量指标,银行所处的制度环境的定性信息,加上以充
分信息为依据的判断,也是必不可少的。
6.6.2国有银行快速预警纠偏模型及金融突发事件快速处理系统
(1)国有银行快速预警纠偏模型
主要借鉴美国FDICIA经验做法为中国银监局提供一个简明的参考框架。快速预
警纠偏模型为监管当局判断银行状况提供了一个快速、简明的参考框架。它以资本充
足率(CAR)状况为主线,根据CAR的高低,把银行划分为几种状况,监管当局据
此采取不同的预防性监管措施,从而实现对银行风险和脆弱性的控制。按照1991年
颁布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FDICIA,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1991),美国建立了其快速预警纠偏模型,以保证充足的资本和精
确估价资本的需要,并责成监管当局在银行资本低于规定标准时采取立即纠偏行动
(PCA),以改善银行资本状况,减轻对存款保险公司的依赖,减少存款保险基金的
损失。对于处于不同资本水平的银行,监管机关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
表6.1 资本充足等级和对应指标
资本充足指标
水平分级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率资本杠杆比率资本指令/要求
资本相当充足≥10% 并且≥6% 并且≥5%
资本充足≥8% 并且≥4% 并且≥4% 没有达到“资本相当充足”水准
资本不充足<8% 或<4% 或<4%
资本相当不充足<6% 或<3% 或<3%
危险性不足有形股本占全部资产的比率小于等于2%
资料来源:www.fdic.gov
①马尔科姆·奈特.寻求更为有效的市场约束.中国金融,2004(6)。38页.
148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捧
表6.2 与资本充足率相关的及时校正措施
资本充足强制性校正要求非强制性校正要求
水平分级
资本相当充足无无
资本充足l、非经FDIC允许,不能接受委托存款无
资本不充足l、停分红和提取管理费用l、调整资本结构
2、制订资本补充计划2、限制关联交易
3、限制资产增长3、限制存款利率
4、兼并、分支机构设立和其他新业务4、限制其他经营活动
活动需要得到批准5、其他任何有利于履行及时校正措施
5、不能接受委托存款的行动
l、同上l-5 l、同上1.5
2、调整资本结构2、如果不能依照强制性校正要求提呈和
资本相当不3、限制关联交易履行资本补充和资本结构调整计划,则
充足4、限制存款利率在90天内派驻财产管理人员或监管官
5、限制高层雇员工资3、其他任何有利于履行及时校正措施
的行动
l、同上1.5
2、派驻财产管理人或监督官
3、如查沦为危险水平等级后4个季度
危险性不足
内仍未改变现状,派遣财产管理人
4、终止支付次级债务利息
5、限制其他经营活动
资料来源:www.fdic.gov
FDICIA对于提高美国银行业资本充足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作用是相当明显
的。由于银行纷纷将大量的利润划为留存收益,同时积极扩充资本,到目前美国绝大
多数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已经达到“相当充足”等级并且CAMEL评级为l级或2级,
其存款备付比率也都高于1.25%。2000年12月31日,92%的存款保险银行不必支付
存款保险费。900多家存款保险银行最近5年从未支付存款保险费①。
资本充足率能较好地反映银行的资产与风险资产的对比,是反映银行风险承担的
一项综合性指标,是目前国际金融组织最为关注的一个指标。通过资本充足率的衡量,
可以大体上预警银行的风险水平。考虑到国有银行的现状,资本充足率要求可适当下
①谢平、易诚.美国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和及时校正措施.金融时报.2003年9月22日,第5版.
149
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调2个百分点。快速预警纠偏模型操作简便,对监管当局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是
导致银行脆弱性方面很多,快速预警纠偏框架只以资本充足率为主线对银行进行评
价,显然不全面。
(2)金融突发事件预警和快速处理制度安排
突发事件引发“级联放大’’效应,产生“标杆作用"(Leverage),引发“蝴蝶效
应"和“羊群效应”。金融突发事件复杂性表现在:一是多因素性。二是非线性。影
响突发事件的不仅有多因素,而且各因素之间具有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即为非线性
关系。这种非线性事件处理起来比线性的复杂得多。三是不确定性。如何处理不确定
性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关键。突发事件是小概率事件,传统的平稳随机过程的预测理论
完全不适用。针对上述特点,对金融突发事件的预警应采取“多因素前兆法"。在其
爆发前,总有蛛丝马迹的前兆,对多种非线性因素进行实时监测,看“能量"的积累
是否接近“临界点”,是否存在一触即发放大机制等危险前兆。研究金融突发事件目
的在于因应,因应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种,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化
解"。主要措施一是对“能量"采用“可控释放法”,即在人为控制下,多次释放小“能
量’’避免突然一次释放,产生剧烈动荡。二是采用加入阻尼法,产生“阻尼作用"。
当然阻尼不能过分,否则就妨碍正常经济发展。更好的办法是“可选择性阻尼",即
只对那些应予抑制的因素加以阻尼。这样就能使金融突发事件滞后发生,甚至不发生,
即使爆发持续时间也较短,频率较弱,威力较小,最终达到控制风险,减少外生冲突,
平抑危机,降低损失的目的。
银监局各级分局都应建立金融突发事件预警和快速处理系统,和非典时期一样,
建立突发事件预警预报、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并搭建信息平台,上级分局有权人可以
随时查看下一级分局辖内的风险情况,做到信息共享。具体做到:①金融突发事件信
息搜集、传递机制。该系统是开放的,不仅有银监局内部提供的信息,还有其他渠道
信息。而且可以向社会公布电话、网址,利用市场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②分析
机制。将线性、非线性杂乱无章的信息,梳理分析,先排除影响小的风险因子,将主
要精力放在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因子上,并评估其风险。③处置机制。在风险分
析基础上,形成多种处置预案,包括预案的限制性因素分析,可能造成后果、再处置
设想以及成本收益分析。④决策机制。根据多种预案,决策层迅速做出决断,交付实
施系统。⑤责任机制。明确各层次关联人员的责任。⑥激励和约束机制。论功行赏,
该奖的奖,该罚的罚。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捧
6.6.3建立我国金融脆弱性预警系统的难点和重点——综合指标设计和核心指标
选择
影响金融脆弱性的因素众多,在建立金融脆弱性测度指标体系中,关于指标的选
择和分类存在一些差别,主要有四种分法:一是分为宏观审慎指标和汇总微观审慎指
标两大类;二是分为先行指标,同步指标或当期指标,滞后指标三大类;三是分为核
心指标集合和补充指标集合;四是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目前大多数机构和国家
持第一种观点,将指标分为两大类,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集合进行研究,但是关
于具体指标的构成看法不一①。1999年IMF召开一次协商会议,旨在交流各国在确定
和运用有关指标来分析金融体系稳健性问题所取得的经验,建议在开发更全面的指标
的同时还应该开发一个规模小,更便于监控的指标即核心指标,该核心指标集主要用于
对核心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监控并适合于大多数环境,便于跨国比较研究,但迄今为此
尚未就这样一个核心指标集合的具体指标构成形成共识。该会议还就开发金融体系稳
健性的综合指标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综合指标和核心指标集的开发是设计金融脆弱
性指标体系的难点和重点,是目前国际金融领域就金融脆弱性测度指标体系的研究重
点和方向。
(1)综合指标的设计及其计算
由于国家的整体金融脆弱性水平受许多基本因素的影响,而各种基本因素又各有
不同的量纲,无法量化,难以加总。笔者在他人研究基础上提出利用各种基本因素的
指数以及各种基本因素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度为权重的加权和作为度量整体金融脆
弱性水平的综合指标,以便清晰的反应我国整体金融脆弱性水平的变化及其趋势,但
并不涉及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综合指数计算公式:FFst-宇m&×WIBSi

力一一表示与金融脆弱性有关的基本因素数量
FBIS.一一是第1个基本因素T年的指数聊8卜第1个基本因素的权数
用强一一T年我国金融脆弱性水平综合指数
(2)核心指标的选择及其构成——图解法
①钱颖一、黄海洲.加入WTO后中国金融的稳定与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5).47页.
15l
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
第一层次图表
第二层次图表
152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宏观经济环境子系统
外汇市场子系统金融监控子系统
银行子系统
资本市场子系统
资本市场规模资产泡沫程度
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
资本市场广度资本市场深度
资本市场自由化程度
资产价格变化
汇资巨贸外汇外
率本额易债率汇
定构经条指波储
值成常件标动备
过和项指
高期目标
限逆
结差

资本充足率
对市场风险敏感度指标
流动性指标
盈利能力指标
管理稳健性指标
资产质量指标
通经就劳工外经
货济业动业部济
膨增指生生冲先
胀长标产产击导
率及的指
及基可标
设建能
备状性
利况
用监
率测
互利汇企金外∽
的率塞业融部
组波波和市金
成动动消场融
及及及费之危
其实其者间机
目际实
的的传
标水际
增平水存相染
长平贷关效
率款性应
指指指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
第三层次图表:
市股上股换市证
盈市证价手净券
率总综波率率化
市指动比
值波频率
、、幅率o

-a
存人资同对风不企
贷均产业利险良业
款盈回市率加贷债
比利报场和权款务
率率利汇资比与
差塞本率权
风充益
险足比
的率率



资短外经国国国外外
本期债常际际际债债
项外还帐储储储总钜
目债本户备备备量度
差与付逆、、\

\ 还
额外息差进短¨ 出本
≥ 债\ \ 口期口o o 付付外
息口总口o
汇债

-口

-口-口

债投通






务资货





增依增膨指者生赤负
长存长胀数信产字担
率度率
才(
心塞
、、

o

指及
口数设
-口备



153
金譬皇譬譬年

。_ N ¨


增增增≥


长长长
_


率率率

款利
增率
长△
率为
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金融体系是由众多复杂的子系统组成的。金融脆弱性主要通
过金融组织、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等子系统体现出来。考虑到我国已经加入WTO的
现实,本文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问题。把它看作由资本市场子系统、
银行子系统、外汇市场子系统、金融当局监控子系统和宏观经济环境子系统等组成的
一个复杂系统。这样研究金融脆弱性问题就可以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进行层层分解,具
体从三个层次进行解剖∞。以银行子系统为例进行分解说明,目前银行子系统已经形
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如著名的CAMELS框架,用于监测银行系统的风险状
况。CAMEL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六大组指标:①资本充足率指标包括汇总资本比例,
资本比例频率分布;②资产质量指标如贷款机构方面的指标具体有信贷的部门集中程
度以外币标明面值的贷款,不良贷款和准备金具体又包括向亏损的公共部门实体的贷
款,关联贷款和杠杆率;借款实体方面的指标如债务股权比例,公司利润率,其他公
司状态指标和家庭债务;③管理稳健性指标如费用比率,雇员人均收益和金融机构数
量的增长:④收益与盈利能力指标如资产收益率股本收益率,收入和支出比率,结构
性盈利能力指标;⑤流动性指标如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同业利率的分割,存
款与货币总量的比率,贷款与存款的比率,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流动资产比率),
二级市场流动性手段;⑥市场风险敏感度指标包括外汇风险,利率风险,股权价格风
险,商品价格风险等指标。类似地,其余四个子系统按照同一结构方式展开(见图表)。
迄今为此,确定用于研究金融脆弱性的指标的规模已经相当庞大,随着研究的深入呈
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开发一个规模小一些且更便于监控的核心指标集合是当前研究的
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在此笔者给出了一个包括39个指标的核心指标
集合,当然其科学性和可行性还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检验。
(3)关于衡量脆弱性程度的指标“阈值"的确定
科学界定指标“阈值”对准确预警金融危机至关重要,这也是一大难点。在众多
的研究方法中,概率分析法和信号分析法得到了较多运用。信号分析法是通过监测一
套指标体系来预测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首先需要通过研究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来
确定哪些指标可以用于金融危机预测: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
定和选择合适的与金融危机有显著关系的先行指标和当期指标作为预警指标,并计算
①伍志文.中国金融脆弱性分析.经济科学,2002(3),5-13页.
⑦何建雄.建立金融安全预警系统:指标框架与运作机制.金融研究,2001(1),105-117页.
154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6国有银行脆弱性分散和化解的制度安排
出该指标对危机进行预测的“阈值",阈值当作危机的信号灯。
Kamingsky,Lizondo,Reinhart等(1998)运用信号分析法进行研究,对一些指标的阈值给
出了一种标准,如通货膨胀水平>5%,财政赤字/GDP>2%,经常项目赤字/GDP>5%,公
共部门债务/GDP>50%,资本流入佑DP>5%等。这里关键是“阂值"的准确性,由于是
事后预测事前,阈值的可信度是一大问题。此外由于环境的复杂多变往往导致“闺值’’
失灵。科学划分指标的脆弱性程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关于“阈值’’的研究逐渐
从传统的纯经验分析向经验与数理模型分析两者相结合发展,越来越复杂,但迄今为
止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4)基本因素指数化
每一个基本因素都有一个序列的价值统计量表示,为了便于比较分析将具体的指
标数值映射为相应的分数值,通过数据处理将基本因素指数化。举例说明如下如1999
年的经济增长率为8.1%,所处的脆弱性程度为安全,将8.1置于该区间上限为6.5和
下限为9.5之间,(8.1—6.5)/3=53.3%,然后按照相同的比例映射到对应的脆弱性区
间0"-'20,则指标的分数值为10.7分,其它的类似计算。
6.7小结
银行业技术特点造成的高风险,决定了银行业发展对外部制度环境的高度依赖
性.一个健康、高效运行的银行业,一定需要一个完善有效的外部制度环境。就中国
而言,由于处于转轨时期,法规不完善,社会信用机制薄弱,银行业十分脆弱。因此,
完善有效的外部制度环境对于抑制国有银行脆弱性显得尤为迫切。转轨时期的中国特
色决定了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复杂性、特殊性,也决定了其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本
文力图从制度合约角度探究抑制国有银行脆弱性制度安排。但未免挂一漏万,有待进
一步完善。
“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吴敬琏老先生多年前的话依旧没有过时。
主要参考文献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第1版.
●巴瑞·易臣格瑞.金融危机的防范与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10月第l版,37页.
●贝多广.中国资金流动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l版.
●贝勒斯.法律的原则,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第l版,169页.
●贝政新.减持国有股方式的评析,国有资产管理,2002(3).
●贝政新.投资银行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l版.
●贝政新等.金融控股公司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版.
●蔡重直.解读2004年的中国金融政策.中国企业家,2004(3).
●陈建梁.银行业风险评估理论模型与实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1月第l版,93—100页.
●陈平.金融改革必须配套.财经,2003(18),22页.
●崔亮.想起了“德国皇帝和磨房主”.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4月2日,笫
5版.
●戴相龙,桂世镰.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第
1版.
●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现代产业组织,’中译本.上海:上海三
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l版.
●单伟建.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悖论.财经,2003(17),50、51页.
●冯舜华、杨哲英.经济转轨的国际比较,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5
月第1版,2一12页
●弗朗西斯·福山.信任⋯一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年第l版.
●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l版.
●管七海.商业银行非系统金融风险度量及其预警实证研究.经济科学,2001(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宏观审慎指标.北京:中国金融出版
社,2001年8月第l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稳健指标编制指南,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156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读博期间发表文章一览表
年8月第l版,5页.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版.
●含岭、一晟.谁降低了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财经,2004年3/4期合刊,96页.
●韩俊.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第l版,47页.
●何建雄.建立金融安全预警系统:指标框架与运作机制.金融研究,2001(1),
105·117页.
●胡舒立.刘金宝所涉何罪.财经,2004(5),8页.
●胡祖六.东亚的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国际经济评论,1998(3).
●科尔奈.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思考.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l
版,21、45、54、61、202、309页.
●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第1版。
●兰道·林捷瑞恩.迈向金融稳定的框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9
月第l版,27页.
●李波.法治与宪政的关系.财经,2003(10),1 18页.
●李利明.外资空降:中国银行业改革另一种思路.财经,2004(2),46-49页.
●李箐.银行改革过大关.财经,2004(6),67页.
●李若谷.在国际金融研讨会上的讲话.金融时报,2003年lO月29日.
●李心丹、傅浩.国外金融体系风险理论综述.经济学动态,1998(1),66-72页.
●李扬.中国的银行体系:历史、结构及未来改革,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扬个人
主页,2003.
●廖尧麟.银行结构转轨的紧缩效应,2002年博士论文.
●林毅夫等.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回顾和展望,2000年4月,资料来源:北京
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铃木淑夫.现代日本金融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中译本,1991年第l版.
●刘明康.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会议上讲话.财经,2003(17),101页.
●刘士余.银行危机与金融安全网的设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9
月第l版,125-138页。
●刘伟、黄桂田.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侧重点:产权结构还是市场结构.经济研
究,2002(8).
●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第l版.
●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自由化的次序,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中译本,1993
年第l版.
主要参考文献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年第l版.
●马德伦、张显球.中国国有银行制度逻辑及其当代经济学论证.金融研究,
2000(6).
●马尔科姆·奈特.寻求更为有效的市场约束.中国金融,2004(6),38页.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l版,570页.
●茅于轼.为什么储蓄的钱不悉数转变为投资.改革,1998(3).
●默顿·米勒.论今日东南亚金融危机.金融研究,1998(2).
●尼古拉斯.R.拉迪.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年l版.
●诺斯.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1版.
●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l版.
●欧文·伊文斯等.金融体系稳健性的宏观审慎指标,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年8月,1、2、16页.
●钱颖一、黄海洲.加入WTO后中国金融的稳定与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1(5),47页.
●钱颖一.目标与过程.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2).
●钱颖一.中国市场化过渡的制度基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
●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和银行的作用.北
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第l版.
●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第1版.
●阙方平.有问题银行处置制度安排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6
月第1版,19—22,154-161页.
●任兆璋.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5月第
1版,266—274页.
●沈联涛.中国金融市场中的问题.财经,2004(3/4期合刊),48、49页.
●世界银行.1999.东亚的复苏与超越.朱文晖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lll页.
●世界银行报告小组.金融与增长:动荡条件下的政策选择.北京:经济科学
出版社,2001年第l版.
●宋清华.银行危机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115—
125,351-353页.
●唐双宁.2l世纪国际银行监管新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金融研究,2001(1),
158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读博期间发表文章一览表
61页.
●田国强、王一江.中国银行业改革两难.财经,2004(1),120页.
●田国强.中国银行业:改革两难与外资利用.中国金融家,2004(3).
●田俊荣。国有银行如何改革.人民日报,2003年11月28日.
●万解秋.企业融资结构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l版,
58—128页.
●万解秋等.公司制与国有企业再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
l版,3一12页.
●万解秋等.资本市场与投资分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
版,439--450页.
●汪丁丁.财经界当务之急是恢复一个信字.改革,1999(1).
●王大用.国有银行改革新思路(综述),天则经济研究所讨论稿,2004年.
●王光伟.国有银行呆坏帐的制度根源及宏观影响,2001年讲稿.
●王光伟.货币、利率与汇率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
l版,253--263页.
●王光伟.中国金融焦点问题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王光伟等.金融安全与中国金融市场的有序开放和改革,书稿.
●王维安.金融结构:理论与实证.浙江大学学报,2000(2).
●王自力.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与监管模式的重新探讨.金融研究,2000(12),
80页.
●吴敬琏.银行改革: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世界经济文汇,2002(4).
●伍志文.中国金融脆弱性分析.经济科学,2002(3),5-13页.
●夏普.证券投资理论与资本市场.济南:山东大学内部教学使用,1999年.
●肖耿.产权与中国的经济改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
●谢平、易诚.美国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和及时校正措施.金融时报,2003年
9月22日,第5版.
●谢平.中国金融制度的选择,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1版.
●谢平.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经济研究,1992(11).
●徐滇庆.为民营银行呜锣开道一民营银行答疑系列,htlpJ/www.use.cuhlceduhk/wkgb.asp.
●许小年.国有银行上市是银行体制改革的有效手段.财经,2004(1).
●丫·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l版.
●易纲、林毅夫.易纲、林毅夫谈银行改革.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网页.
●易纲.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经济研究,1996(12).
159
主要参考文献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易宪容.金融市场的合约分析,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5—7页.
●易宪容.现代合约经济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出版社,1997.
●余永桢.存款保险的保与险.财经,2004年第3/4合刊,92、93页.
●郁方.金融癌症,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第l版,123—133页.
●约翰·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1版.
●约翰G格利,爱德化S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年第l版.
●詹姆斯·A道等,黄祖辉,蒋文华译.发展经济学的革命,上海:上海三联
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l版,3—5页.
●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一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上海三
联书店,1989年第l版.
●张杰.经济变迁中的金融中介与国有银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6月第1版,28页.
●张杰.中国国有银行体制变迁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l版.
●张杰.中国金融改革的检讨与进一步改革的途径.经济研究,1995(5).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年第l版.
●张雏迎.产权、政府与信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
1版.
●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张维迎.信誉机制.财经,1998(12).
●张五常.经济解释一张五常经济论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l版.
●张新.中国经济增长和价值创造.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8月第l版,
86—114页.
●中国留美经济学会.现代经济学理论前沿专题(第一辑),1989年第1版.
●钟伟.存款保险制度和中国银行业转轨. 金融与保险,2003(10),82页.
●钟伟.公众储蓄安全需要存款保险制度.南方周末,2004年3月25日,19版.
●钟伟.四大行病根在哪里?新京报,2003年11月26日.
●周小川.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道德风险.金融研究,2004(4),3-4页.
●周小川.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激励机制.金融时报,2003牟9月13日,第l版.
●周业安.金融抑制对中国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9(2).
●转引自刘铎.借来的经济增长.新财经,2004(4),6页.
160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读博期间发表文章一览表
二、英文部分
·Alchian,Demsetz(1972)。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wview,62,777-795.①Demsetz(1 967).Toward aTheory of Property
Rish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7,347-359.
·Allen Franklin,Douglas Gale(1 998).Optimal Financial Crises.The Journal of
Finance, August
·Alonso,I,(1 996).On Avoiding Bank Runs.Journal ofMonetary Economics37,
73.87
·Airman,Edward I.(1968),“Financial Ratios,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ournal of Finance, V01.23(September),
PP589.609。
·Bryant,J.(1980).A Model of Reserves,Bank Runs,and Deposit
Insurance. Journal ofBanking and Finance 4, 334—335.
·Champ B,B.Smith,and S.Williamson.(1 996).Currency Elasticity and Banking
Panics:Theory and Evidence.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9,828·864.
·Chaff,V,and R.Jagannathan.(1988).Banking Panics,Information,and Rational
Expectations Equilibrium.Joumal ofFinance43,749-760.
·Chaff。V.(1 989).Banking Model in Which Partial Suspension Lessons from a
Model of the U.S.National Banking System.Federal Reserve of 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 13,3-19.
·Coase,R.H(1 992).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2,7 1 3-7 1 9.
●Corsetli,Pesenti and Roubini(1 998).What Caused the Asian Cnrrency and
Financial Crisis?NBER Working Paper,N06834.
·Demirguc-Kunt and Detragiache(1 998).The Determinants of Banking Crises i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se,Staff Papers,V01.45.No.1 IMF.
·Diamond,D.and P.Dybvig.(1983).Bank Runs,and Deposit Insurance.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91,401419.
·Fisher(1933).nle Great 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s,Econometrica,
337—335.
·Fisher(1 933).The Great 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s,Econometrica,
335.337.
·Friedman&Schwartz(1963).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Princeton:
16l
主要参考文献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iannini Curzio(1 999).Enemy of None but a Common Friend of A11.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Lender-of-Last-Resort Function.IMF Wording Paper.
·Goldsmith,R.W.(1996).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Gonzalez-Hermosillo,Brenda(1 999).Determinants of Ex-Ante Banking System
Distress:A Macro—Micro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 Some Recent Episodes,IMF Working
Paper 99/33.
·Gonzalez—Hermosillo,Brenda(1 999).“Determinants of Ex—Ante Banking System
Distress:A Macro-Micro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 Some Recent Episodes,’’IMF Working
Paper 99/33.
·Gorton G.(1988).Banking Panics and Business Cycle.Oxford Economic
Papers40,75l-781.
·Gorton G.(1998).Banking Panics and Business Cycle.Oxford Economic
Papers40,751—781.
·Hart,O,D(1988).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ournal of
Law,Economics,and Organization,139-199.
·Hayek,F.(1945).The Use ofKnowledge in Society,Ameican Economic Review.
·Hellwig,M.(1994).Liquidity Provision,Banking,and the Allocation ofInterest
Rate IUsk.European Economic Review38,1363-1389.
●http://ccer.pku.edu.cn/workingpaper/workingpaper2000c 1.htm.
●Hup://finance.sina.tom.cn/guest 1 1 7.html
●http://finance.sina.com.on/roll/2003 1 1 14
●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Mayl 998.
●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Mayl 998.
. ·Jacklin,C,and S.Bhattacharya(1 988).Distinguishing Panics and Informationbased
Bank Runs:Welfare and Policy Implic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nics96,
568.592.
·Kaminsky and Reinhart(1 996).The Twin Crises:The Causes of Banking and
Balance-of-Payments Problems.International Finance Discussion Paper No.544,Board of
Governors of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①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Mayl998.
●Kaminsky,Saul Lizondo,and Carmen Reinhart,1 998,。Leading Indicators of
Currency Crises,”IMF StaffPapers, V01.45(March),PP.1-48.
162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读博期间发表文章一览表
·Kindleberger(1978).Manias,Panics and Crashes:A History of Financial Crises.
New York:Basic Books.
·Lane,Looney,Wansley(1986).An Application of th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 to Bank Failure.Jium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Ⅵ1.1 0,5 1 1.53 1.
·Minsky(1 985).111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Arestis and Skouras,Sussex:
物eatsheafBooks。
·Paul Krugman(1 998).W11at Happened to Asia?Krugman’S Website,1 998(1).
·Pier carlo Padoan(1 986).nl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abitity,Croom Helm Ltd.
·Sachs,Jeffrey D.Aaron Tomell,and Andres Velasco(1 996),Financial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s:The Lessons from 1 995,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Macroeconomics 1,Brookings Institution,PP,147-2 1 5.
·Simons(1 948).A Positive Program for Laissez Faire,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tanley Fischer.On the need for an International Lender of Last Resort.IMF,
1999.3.
·Stiglitz&Weiss(1 98 1).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Ⅳim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1.
·Veblan(1 904).The Theory of Business Enterprises,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and Sens.
·Wallace,N.(1 988).Another Attempt to Explain all liquid Banking System:The
Diamond and Dybvig Model with Sequential Service Taken Seriously.Federal Reserve
Bank of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l2,3—16.
·Wallace,N.(1 990).A Banking Model in W1lich Partial Suspension is Best.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l4,1 1-23.
●Wbdd Bank,1996.
·Yang,X.and Ng,Y-K(1993).Specialization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aNew
Classical Microeconomic Framework,Amsterdam,North—Holland.
·Yang,X(1992).andShi,H.Specialization and Product Divers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63
读博期间发表文章一览表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读博期间发表文章一览表
1.陈华.经济增长与投融资体制改革.改革.2003(1).
2.陈华.美国经济低迷不振对中国警示.宏观经济研究.2003(2).
3.陈华,伍志文.银行体系脆弱性:理论及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
济研究.2004(9).
4.陈华.西方国家银行脆弱性预誓系统的经验做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国际金融
研究.2004(8).
5.陈华.全球股市为何。跌跌不休”.经理日报.2003年2月13日.
6.陈华.关注企业改制中债权维护.金融时报.2003年1月23日.
7.陈华.谁应对全球通缩负责?经济世界.2003(4).
8.陈华.国有商业银行制度评析.经济管理.2003(19).
9.陈华.银行业如何应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经济世界.2003(6).
10.邱晓明,陈华.利率市场化风险初探.企业技术进步.2004(1).
11.陈华.加强金融监管确保金融安全.大众日报.2003年4月13日.
12.陈华.规避利率风险的全融工程技术分析.经理日报.2003年5月7日.
13.陈华.美国经济不振对中国启示.中国国情国力。2003(4).
14.陈华.金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助推器.经理日报.2003年3月20日.
15.陈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调整资本监管大方向.上海证券报.2003年6月15日.
16.陈华.人民币币值应保持稳定.上海证券报.2003年7月13日.
17.陈华.日本通缩病在自身.上海证券报.2003年7月20日.
18.陈华.国有商业制度缺陷待弥补.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7月23日.
19.陈华.金融案件为何屡查屡犯,国有商业银行制度缺陷待弥补.经济日报.2003
年7月24日.
20.陈华.银行如何应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金融会计.2003(10).
21.陈华.明晰投融资主体提高投融资效益.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5)。
22.陈华.谁应对全球通缩负责.国际贸易问题.2003(5).
164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读博期间发表文章一览表
23.陈华.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企业技术进步.2004(1).
24.陈华.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应引起重视.统计与决策.2003(11).
25.陈华.应高度重视经济过热问题.现代商业银行.2003(11).
26.陈华,毛一文.中国金融脆弱性监测指标体系框架之设计.海南金融.2004(5).
27.陈华.评人民币应升值、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观点.财会与审计.2004(2).
28.陈文生,陈华.人民币币值与汇率走向研究.商业时代.2004(18).
165
后记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后记
从一个偏僻的农村走到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我成长的每一个脚印都凝聚着许许
多多的老师、亲朋好友的心血和汗水。我将谢意化作甘泉,与帮助过我的老师和朋友
分享!
论文的顺利完成,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王光伟教授。王教授不仅治学严谨,思维
敏锐,而且平易近人,师德高尚。在其示范效应和挤出效应影响下,我数易其稿,顺
利完成了论文。王教授的点拨、悉心指导和热诚鼓励是我完成论文的强大动力。
在论文开题阶段,万解秋教授、贝政新教授、赵增耀教授、夏永祥教授、罗正英
教授和吴先满教授等提出很多启发性建议,论文顺利完成与他们的指导是分不开的。
论文成稿后,万解秋教授、贝政新教授、赵增耀教授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为本文
增色很多。在此表示深深感谢。
同学与朋友之间互相帮助无疑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多年来,我不仅得到
了许多朋友的鼓励,而且从论文篇章结构安排到细琐资料搜集,都得到了他们的鼎力
相助。在这里,我要感谢资料室薛英老师、邵新艳老师,研究生秘书章永红老师,院
办陶虹女士的关心和帮助。感谢邱晓明博士、陈文生博士、赵亚春博士、冯恂博士、
胡红星博士、张安中博士、徐涛博士、茆晓颖博士、梁道臣博士、凌金铸博士和张亚
维诸博士的帮助。
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吃苦耐劳、质朴无华,虽然没有文化,但深深懂得知识
改变命运的道理。感谢诸位哥哥、嫂子在经济、道义上对我的无私帮助,感谢我的爱
人李娅女士,她不但独自承担繁重的家务,还帮助搜集资料,并打印论文。可爱的儿
子陈子凡在同学面前每每以爸爸是博士而自豪,他聪明好学,热爱劳动,成绩优异,
是激励我不断上进的动力。我为有这样懂事好学的儿子骄傲。
向所有培养、关心和支持我的老师及亲朋好友致以崇高的敬意。
陈华
200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