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10452我国银行监管与效应探讨

上海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监管与效应探讨
姓名:浦爱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张梅琳
20050101
上海火学坝.J擘位论文我国钺行雌管敛脚{;|{讨
摘要
中国在成为WTO正式成员的形势下,中国银行业将受到更大的冲击,也将
对不完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中国银行业监管产生更大的压力,因此对中国
的银行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对于目前中国的银行业监
管,笔者认为,虽然政府十分重视,广大银行业监管工作者也非常忠于职守,但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规范的银行业监管工作尚未完全展开,还不能按照市场规
律来解决深层次问题,因而,改革和调整己迫在眉睫。在此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充
分了解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实际情况和监管的效果,同时吸收国外监管的成功经
验,量体裁衣,做出改进和调整,以此来保障我国银行业稳健有序运行。
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业中一直占最大比重,银行业在经济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一旦银行业出现危机,必将对经济的整体运行产生巨大的冲击。所以银行
监管在我国就显得格外重要,央行和银监会非常重视对银行的监管,但在监管过
程中却忽视了监管效应的问题。银行监管的效应是考证监管实施所带来的结果是
符合监管者的本意还是背离监管者想要达到的目标。本文主要从我国银行监管目
标的特殊性着手,指明我国银行监管应当以保护存款人利益为目标,以此衡量银
行监管的效应,在分析效应时,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对五类监管指
标作数据统计,分析我国银行监管效应并与制定的目标比较,得出我国银行监管
没有显现出正效应的结论。在作统计分析的同时,论文针对我国银行监管现状和
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部分监管指标的建议,文章最后还提出,由于近年我国
银行功能的转变,银行监管当局的监管理念也应当随之转变,应当更加注重对银
行流动性的监管。
关键词: 银行监管效应监管目标统计指标
上海大学坝j。学位论文我国银行舱管效艟探讨
ABSTRACT
In the situation of becoming a full member of WTO,Chinese banks will be
greatly affected.It will bring pressure to Chinese banks supervision which doesn’t
fully meet the demand of market economy.So it is necessary to do some research OU
the problem existing in the field of bank supervision.Though the government pay
much attention to bank supervision and the workers in the field are fulfilling their duty,
standard bank supervision aren’t fully developed for many reasons.So reform and
adjustment are extremely urgent,Under this circumstance,we should understand the
condition and effect of bank supervision,leam from the foreign country and then
improve and adjust to ensure the steadiness ofour banks.
Banking business is the code of model economy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society.Once there are risks happening in me field of bank.it will bring large
attack on the operation of the whole economy.So bank supervision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our country.The central bank and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take
the bank supervision seriously.However they neglect the problem of the effect of
bank supervision.The effect of bank supervision is to judge the result of
supervision--whether it coincides with the supervisor’S original intention or
deviate from it.The thesis starts from the peculiarity of the goal of our country’S bank
supervision.It points out that our supervision goal is to protect the benefits of
depositors and We should use this standard to judge the effect of bank supervision.
When analyzing the effect,we use the four big national banks as our research object
and do some statistical study on five kinds of indexes.We get the result that the effect
of supervision is not good enough to reflect the goal of the regulators to protect the
benefit of the depositors.Meanwhile,we suggest to adjust some indexes to better the
effect of bank supervision.At the end of the thesis,we point out that we should
change the philosophy of bank supervision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the function of
our country’S banks.
Key Words:the effect of bank supervision the goal of supervision
statistical index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己发表
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
献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日期: ≯af.f-p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
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导师签名:孑兰丝日期:业
上海犬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银行帧管效心探讨
日U舀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银行监管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现有的研究中对银行监管的探讨很多,但讨论银行监管效应的研究却很少。对于
监管当局来讲,不仅应该关注监管过程,更要注重银行监管的效应,以此判断监
管的有效性。银行监管的效应是监管当局实施监管以后反映出来的效果的好坏,
假定没有银行监管,或者取消银行监管,一种可能的结果是对一国甚至全球的经
济金融产生负面影响,或者是重大损失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另一种可能的结果
是因为取消银行监管,全社会的福利总收益反而更高,市场有时会失灵,政府的
监管有时也会失灵。
我国银行监管的效应如何昵?对于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作一定量的实证研究
才能得到结论,本文要探讨的就是这~问题。
二.文章思路和框架结构
1.文章思路
文章首先从银行监管和效应理论入手,概述了银行监管的内涵,监管效应的
定义,监管效应的理论演变以及监管目标和效应之间的关系。接着指出我国银行
监管目标的特殊性,从而说明衡量我国银行监管效应的标准也有其特殊性。然后
文章对我国银行监管系统中的定量指标作了实证研究,分析监管系统中存在的问
题并提出改进建议,特别是在银行资金流动性方面提出应该增加两个即时流动性
指标以更好地对流动性进行监管。文章最后部分提出我国银行监管思路应该随着
银行功能的转变而加强对流动性的监管。
2.文章结构框架
文章分为五章
第一章:银行监管与效应理论,阐述与监管和效应相关的理论以及效应和目
标的关系。
第二章:分析我国金融环境的特殊性,从而指出我国银行监管的特殊性。
第三章:概述我国银行监管系统,指出非现场监管是我国银行监管的主要内
容,为下一步实证研究作理论铺挚。
第四章:通过对五类计量指标的实证研究,发现大体上我国银行监管结果与
J: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锻行帧管教心探讨
监管者意愿背离,表现为负效应,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章:提出随着银行职能的转变,应当改变银行监管思路。
三.文章的主要观点
我国银行监管目标有其特殊性,主要原因是:
(1).我国社会融资结构不合理,中国的间接融资占绝对优势的融资格局使国家
容易实施对金融机构的控制,但也使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
f2).我国银行负债结构不合理,由于居民储蓄存款在我国银行资金来源中的重
要地位,如何保护好存款人的利益和维护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就显得相当重要。
(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安排,国有商业银行较高的信誉与其较低的偿付能
力之间的差异表明存在很强的政府隐含担保,也由此而产生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
的巨大隐含风险。
由于以上特殊性,我国银行监管的目标应该是保护存款入的利益,从而在衡
量银行监管效应时,应该以银行监管是否保护了存款人利益为标准。
四.文章创新点
1.通过对监管指标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银行监管大体上表现为负效应。特别
是在流动性监管上,对两个新增加的即时流动性指标作实证研究发现我国银行流
动性状况堪忧,银行监管没有产生效果。
2.我国银行监管思路应该随着银行功能的转变而变化
我国银行业正在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辅助工具(发挥扩大投资的功能)转向专
门发挥中介服务功能的金融机构,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在这个过程中,银行监
管的侧重点应该转向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监管,保持银行资会的流动性,才能保
证资金的安全性,保护存款人利益。
海人学硕.L学位论文我固锻行|I{l管效廊探讨
第一章银行监管与效应理论
在探讨银行监管效应之前,我们先要解决一些理论上的问题,本章主要讨论
关于银行监管的内涵以及银行监管效应的理论,并解释效应和目标的关系。
第一节银行监管的内涵
银行监管即银行监督和银行管理的简称,是国家有关机关为保证金融业的安
全与稳定以维护公众利益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对银行及其业务活动,会融市场
等实施的监督管理。银行管理是国家根据有关法律授权有关部门制订和颁布有关
银行业的组织机构和业务活动的特殊规定或条例,这些法令和规定的目的在于使
银行业务纳入正轨,建立一个安全和健全的金融体系,对银行客户公正而有效地
提供服务。简言之,银行管理就是由金融管理当局确立银行业运作的法律规则,
并据此对银行的业务范围或特定业务行为作出规定,银行监督是根据国家有关法
律由金融主管当局通过对银行全面的经常性的检查达到促使其依法稳健经营,安
全可靠和健康发展的目的,管理是制定游戏规则,监督是保证国家规章制度的执
行。
银行监管的内涵由以下四方面组成:1,银行监管的主体是一国的金融主管
当局,其监管权的行使是国家行政权力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和实施,因而具有强制
性。其监管权必须由国家授权。2,银行监管的实施对象是银行和银行活动,现
有的银行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含外资商业银行、中外合资商业银行、外国
商业银行分行、农村信用社等。3,银行监管的基本方法是针对银行的具体行为
制订相应的法规条例,并据以对银行实行常规的检查监督,定期或不定期的现场
检查,以及对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进行处罚。4,银行监管最基本的目的是保持
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公众信心,以降低存款人和会融体系的风险。
为了准确地把握银行监管内涵,还需分清其与金融调控、金融监察、金融稽
核、金融审计的关系。金融调控是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中央银行根据确定
的经济发展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供给量和信贷总量结构进行的调节和
控制,以保证整个经济从宏观上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银行监管是金融调
控的基本前提和保障,但其具体内涵、实施手段、具体目标等方面存在不同,尤
其是银行监管着眼于金融机构运作,而金融调控偏重于金融总量的变化。金融监
海大学坝|j学位论文我国银彳亍临管效心探讨
察和银行监管都是金融监督,但监督的对象、方法和手段有显著区别,金融监察
是对金融监管机关和监管工作人员是否履行职责进行的监督纠察。其目的是确保
金融监管工作廉洁高效J下确执行,防止滥用职权违法乱纪等行为,这是银行监管
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一项制度保证,也是对金融监管权力的有力制约。金融稽核
和金融审计都是指对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财务收支和会计帐务真实性、合法性、
效益性进行的检查,但金融审计的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中介组织,而金融
稽核的主体是人民银行及其各类金融机构,其中人民银行的稽核监督称为外部稽
核,各金融机构的稽核监督称为内部稽核,从检查的目标内容上看,金融审计、
金融稽核与银行监管极为一致,但金融监管还包括对金融机构设立、变更、终止
及其业务范围的审批。
第二节银行监管效应的理论演变
银行监管的效应主要是考核监管当局实施的监管对银行产生的影响。理论界
对于监管效应有不同的认识,这些理论主要有:社会利益论,社会选择论和特殊
利益论等。前二者主张加强政府监管,认为监管有利于社会效率的增加,产生正
的监管效应。后者则持反对观点,认为监管造成社会效率的损失,产生负的监管
效应。
一.社会利益论
社会利益论起源于三十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该理论认为现代经济社会并不
存在纯粹的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机制不能带来资源的配置效率,甚至造成资源的
浪费和社会福利的损失,为此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实施监管以纠正和消
除市场缺陷,从而改善一般福利和增进资源配置效率。社会利益论认为监管有利
于整个社会管制成本,根据社会的需要由社会成员承担
二.社会选择论
社会选择论是从公共选择的角度来解释政府监管.即政府监管作为政府职能
的一部分,属于公共选择问题。该理论认为,鉴于市场缺陷,为了保证经济体系
的高效运行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必然要求在某些方面和某些程度的监管,而
监管制度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只能出代表社会利益的政府来供给和安排,各种利益
主体则是监管制度的需求者。
三.特殊利益论和多元利益论
4
I: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银行临管效脚探讨
斯蒂格勒最早提出特殊利益论,贝茨曼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多元利益论。这
些理论认为政府监管制仅仅保护主宰了管制机关的一个或几个特殊利益集团的
利益,对整个社会并无助,并且管制成本相当巨大而有害于社会公共利益。
事实上关于监管效应的争论实际上是自由主义经济学与干预经济学之争,自
由主义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是有效的,是有效配置资源的唯一办法,认为监管会
带来负效应,从而反对监管。而干预经济学则认为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需要监
管才能达到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应当实施监管,对于银行监管有效性的理论主要
演化过程如下表1.1。
表1.1:银行监管理论的演化过程
监管无效理论普遍,盛行金融自由制度和“看不见的手理论”,注
重效率优先,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主要任
30年代前
务是货币监管、防止挤兑,对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具体干预很少
涉及
盛行监管有效理论,推翻“看不见的手理论”,推行金融安全优先
30到70年代的原则,实施严格、广泛的金融监管,对金融机构实行具体经营
行为的干预
注重安全稳定与效率协调的原则,适度监管,事前和事中监管的
70年代至今
结合
本文所要解释的问题就是:我国银行监管的效应如何?银行监管是达到了监
管当局预设的监管目标,表现出正的监管效应,还是在实施监管后产生的结果与
监管当局的目标背离。
第三节银行监管目标和效应理论
银行监管的效应是将监管实施以后的结果与监管目标对比,看结果和目标是
否能匹配。所以,在衡量银行监管效应之前,首先要制定银行监管目标,明确的
监管目标是衡量银行监管效应的标准。
一.目标理论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对银行业进行监管,银行监管的基本逻辑依掘是什么,政
府对银行业进行监管的基本意图与动机是什么?归根结底,对银行业实施监管的
I:j幻=大学颂十学位论立我国银行雌管效』她瞰讨
斯蒂格勒最早提出特殊利益论,贝茨曼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多元利益论。这
些理论认为政府监管制仅仅保护主宰了管制机关的一个或几个特殊利益集团的
利益,对整个社会并无助,并且管制成本相当巨大而有害于社会公共利益。
事实上关于监管效应的争论实际上是自由主义经济学与干预经济学之争,自
由主义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是有效的,是有效配置资源的唯一办法,认为监管会
带来负效应,从而反对监管。而干预经济学则认为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需要监
管才能达到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应当实施监管,对于银行监管有效性的理论主要
演化过程如下表1.1。
表1.1:银行监管理论的演化过程
监管无效理论普遍,盛行金融自由制度和“看不见的手理论”,注
重效率优先.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主要任
30年代前
务是货币监管、防止挤兑,对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具体干预很少
涉及
盛行监管有效理论,推翻“看不见的手理论”,推行金融安全优先
30到70年代的原则,实施严格、广泛的金融监管,对金融机构实行具体经营
行为的干预
注重安全稳定与效率协调的原则,适度监管,事前和事中监管的
70年代至今
结合
本文所要解释的问题就是:我国银行监管的效应如何?银行监管是达到了监
管当局预设的监管目标,表现出『F的监管效应,还是在实施监管后产生的结果与
监管当局的目标背离。
第三节银行监管目标和效应理论
银行监管的效应是将监管实施以后的结果与监管目标对比,看结果和目标是
否能匹配。所以,在衡量银行监管效应之前,首先要制定银行监管目标,明确的
监管目标是衡量银行监管效应的标准。
一.目标理论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对银行Nk进行监管,银行监管的基本逻辑依掘是什么,政
府对银行业进行监管的基本意图与动机是什么?归根结底,对银行业实施监管的
府对银行业进行监管的基本意图与动机是什么?归根结底,对银行业实施监管的
上海大学碳:j:学位论文我困锻行雌管效成探讨
根本目标究竟是什么?只有明确这一问题,才能正确解决怎样进行监管的问题。
也即监管目标的定位是有效实施金融监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将监管目标明确
定义,并且准确无误地将实现监管目标的责任委托给监管机构,监管才有可能有
效进行”(Goodhart,1998),爿。可以围绕这一目标而有针对性地对具体监管内容、
对象、方式、技术、方法、手段以及监管组织形式进行选择取舍,才可能确保监
管效率甚至整个金融系统运行效率的提高。目标是任何一项有目的、有组织的活
动为实现活动目的而为自己制定的含有定性定量标准的可考核的组织活动的结
果,是约束管理者行为的规范。明确的目标是实现对管理者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
监管机构必须有明确的监管目标,并且以法令的形式来确定。明确的目标,将有
助于监管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正确决定如何有效的配置资源和对某一具体问题
作出适当的政策反应。明确的目标还有助于防止监管机构采取过分的,超过必要
限度的措施去纠正市场失灵。
就监管而言,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如果没有恰当的监管,任何金融市场都难
以运作良好,恰当,可靠,每个社会都需要有一个“尖牙利齿”的监管当局,对
其风险状况进行监管,确保各国银行业的稳定,有效的监管能保证市场效率,减
少不确定性,增强市场信心;而糟糕的监管甚至导致金融市场的灾难。因此,金
融市场的竞争力,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监管体系的组织能力和相应的支持性制
度。在这里,关键是如何设计并维持有效的监管体系。
银行监管目标是谈论银行监管,银行监管有效性的前提。明确银行监管目标
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只有先从理论上明确金融
监管的目标,才有可能从法律上进行规范,最后真正在银行监管的实践中克服盲
目性,提高有效性。它既是评价银行监管优劣的标准,也是实现银行有效监管的
前提和监管当局采取监管行动的依掘。
像货币政策目标的多重性一样,银行监管也有多重目标。我们把银行监管目
标分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一般目标是指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健全和高效,
保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稳定健康的发展,保护余融活动各主体特别是存款人的
利益,推动金融和经济的发展。这是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要求达到的目标,所
以是金融监管所要达到的一般的,总体的或者蜕基本的目标。但是,由于各国的
历史,经济,文化发展背景和发展水平不一,一国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经济和金融
体系发展状况不一,因此,银行监管的具体目标会有所不同。不仅各国的具体目
J:海_人学硕二|J学位论文我固银行雌管效应探讨
标不一样,而且一国在不同时期的具体目标也会有所调整和变化,有的国家更注
重金融体系的安全,有的则更注重效率,一国有的时期更注重安全,而在有的时
期则更注重效率。各国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当局的相关法律对金融监管的具体目
标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英国金融服务局法定监管目标为:维护金融服务消费者对伦敦城和英国金融
系统的信心:促进大众对金融系统地认识;保证金融服务消费者得到恰当水平的
保护:为减少金融犯罪作出贡献。
《美国联邦储备法》表明,制定该法的目的之一是要“在美国建立对银行更
有效的监督”。美国货币建立书宣告其使命是:“国家利益要求有一个安全与稳定
的金融体系,该体系在竞争的市场上为公众提供尽可能多样的衾融服务。监理署
为此利益而努力的手段是使下列关系保持适当平衡:促进与保证全国会融系统的
银行业务成员的安全与健全,并要求他们高度遵守法律;促进金融服务市场的竞
争,效率,一体化与稳定。
《德国银行法》授权“联邦金融管理局监管所有的信贷机构,以保证银行资
产的安全,银行业务的经营和国民经济的良好结果”
《法兰西银行法》开宗明义,“法兰西银行是国家赋予权力在国家经济及金
融政策体制下监控货币及信用供给的工作机构,为此,其应确保银行体系的正常
运作”。“银行委员会特此成立以监督信贷机构遵守相应的法规,并对违反行为采
取纪律制裁”。
《日本国普通银行法》第一条阐明了监管是“以银行业务的公正为前提,以
维护信用确保存款者的权益,谋求金融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以银行业务健全而妥
善的运营,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健全发展为目的。”
《韩国银行法》规定监管的目的是“增进全国银行体系的健全运作,并发挥
其应有的功能,以促进经济发展,并对全国资源作最有效的利用”。
综上所述,除了建立和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这一金融监管的一般目标
外,金融监管的具体目标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保护消费者,
即投资者和存款人的利益:第二,创造和维护金融业公平竞争环境;第三,保证
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第四,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二.效应理论
为了更好的理解监管目标和监管效应之间的关系,以下我们用一个几何图形
I.海大学硕j“学位论文我困锻{亍瓶管效J帆慊讨
来解释。
我们用横轴表示时I、自J(T),用纵轴表示监管目标(M),线BR表示一定时
期内的期望监管目标线,因为在一定的时期内银行监管机构的监管目标是一定
的,当然也应特殊的情况而发生变动,当通常情况下是一定的,故用一直线表示。
T
图1,1监管效应和目标的关系
线AX表示监管下的银行行为线,它通常是从A点出发的一向上凸的、连
续曲线,并且通常位于线BR之下,对A点的理解是,在没有外部监管的情况下,
银行特别是商业银行会因自身的属性和生存的要求,也会产生自律行为,自律的
结果是OA的大小。对曲线向上凸的理解是,在通常有效监管的情况下,被监管
银行的行为应向上面的监管目标线BR靠近,且由于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所以
它应该是上凸的,在连续监管的情况下,被监管银行的行为是连续的,故该曲线
也是连续的。当然也有特殊的情况:一,线Ax与线BR平行的情况,在这种情
况下说明银行监管者的监管效果维持原状,或者是监管不起作用。此种情况在我
国大有存在,究其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有(一)监管者的不作为行为,本应该履
行的行为不履行,而只是“隔岸观火”导致监管效果踌躇不前。(二)监管者与
被监管者玩现代版“猫抓老鼠”游戏,监管行为常发生,就是没有效果,此时的
猫意不在老鼠,而在于老鼠所带来的其它东西,聪明的老鼠只要投其所好,就可
保全自己。这样的情况循环发生,监管能有效果吗?(三)监管机构人员的素质
原因,只能行有余力不足,任其自生自灭。二,线AX背离线BR,在这种情况
下就产生了监管的负效应,这可以说达到了监管的禁区,此时必须抛弃监管,这
样的情况在我国也时有发生,特别是基层监管中存在的监管腐败行为。
对于银行行为曲线AX必须位于曲线BR之下,是通常的有效监管的情况,
银行监管机构应该能够对被监管银行进行有效监管,故曲线AX应位于曲线BR
之下。如果曲线AX超出曲线BR的限制,而位于曲线BR之上,则说明有两种
-隋况:第一,该银行机构的情况已大大好于监管机构的要求,这种情况在我国几
h海人学预士学位论文我囝银行脓管效心探讨
乎是不存在的。第二,监管机构的监管目标严重过低,脱离现实情况,要么存在
严重的漏洞。第三,监管标准的适应性问题如外资银行按我国的标准来衡量,这
样的问题有可能发生。
数值d表示目标线与行为线之间的距离。它的走势直接反映的监管效果,也
就是监管收益,当数值d的趋势递减时,说明被监管银行『F朝银行监管机构所要
求的目标迸发。那么我们的监管效果是良好的,是可以持续的。当数值d是递增
的,那么监管产生了负效应。当数值d不变,那么监管的收益是持平的,我们只
不过是徒劳而已。所以监管收益达到最大的状态时,数值d应趋于0,这应该是
监管者所追求的。
本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x线在监管以后是渐渐接近目标线BR还是远
离目标线BR?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各年《中国金融年鉴》
和四大商业银行公布的各年年报。1998,1999两年一些较大的政策性调整对中
资商业银行风险状况产生较大影响,一是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特种国债为
国有商业银行增加注册资本:二是1998年财政部规定预期利息收入由表内转到
表外的时间由2年缩短到1年使得表内预期利息收入减少:三是1999年国有独
资商业银行剥离了近14000亿元的不良贷款,使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
例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明显提高;四是1998年至1999年两年间
中央银行连续四次减息使商业银行的存款利息支出和贷款利息收入减少。而从
2000年起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较小,因此本文使用的数据期间为2000年开始,以
剔除非正常因素的影响,用到的2000年以前的数据都会另作说明。
上海大学硕=L学位论文我国银行监管效脚探讨
第二章我国银行监管目标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金融环境有很大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社
会融资结构不合理,银行负债结构不合理,银行产权按排不合理。出于存在这三
方面的特殊性,引起我国银行监管目标的制定有其特殊性,从而在衡量我国银行
监管效应时所用的标准也有异于西方国家。
第一节我国金融环境的特殊性
一.社会融资结构不合理
资料显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已达到1:1左右,
而我国这一比例本来就低,近几年又在下降,2000年为1:6.2,2002年下降到
1:15.1,2003年为1:16,7,2003年国内信贷增加额为2.99万亿元,而股票市
场融资额仅为1357亿元,信贷融资是股票市场融资额的22倍,贷款所占比重己
由2000年72.8%升至2003年85.1%,2003年企业债券仅发336亿,为银行同期
新增贷款的1.1%。中国间接融资占绝对优势的融资格局使国家容易实施对会融
机构的控制,但也使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
目前,虽然国有银行垄断全部金融业务的格局己被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和
新型的证券市场打破,但资本市场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滞后,股市对于企业
是有限的配置资源的方式,功能发挥不充分,债券市场发育不全,企业债券市场
基本不存在。通过有关专家的实证分析发现,纵向回顾,股东回报率和营业额两
项业绩指标都不理想,国有上市公司的活力在下降;横向比较,与美国,新加坡,
英国,香港比较,中国大陆(以沪市作为样本)市净率(每股价格/每股净资产)
最高,股利支付率最低。总体上来看,国有银行仍然占据着高度垄断地位,银行
融资占据非金融部门融资的绝对主导,如表所示,2001年国有商业银行放款占
非金融部门金融负债的68.6%,占间接融资的比重更高达74%以上。
上海大学颁:l:学位论文我国银行临管效臆探讨
表2.1:2001年中国非金融部门外部融资结构比重
总额(亿) 融资比重(%)
1.间接融资117241.3 88.06
(1)从银行109195.7 82.02
其中:从国有商
81473.5 61.20
业银行
(2)从其他金融
80645.6 6.04
机构
2.直接融资15889.89 11.94
(1)企业股票1354.26 1.02
(2)企业债券861.63 O.65
(3)国债13674 10.27
合计133131.19 10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02年》数据整理计算
从上图可以看到,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它的稳定
对我国的经济稳定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而美、英、加拿大的股票债券市场极为发达,直接融资所占比例远大于间接
融资所占比重。
表2.2:2003年西方主要国家非金融部f7;'I-部融资结构比重表(单位:%)
国别直接融资比重间接融资比重银行贷款比重
加拿大64.1 35.9 23
美国56.2 41.8 28
英国62.8 37.2 21.5
资料来源:臧景范,《金融安全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二.我国银行负债结构不合理
居民储蓄是我国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之一。改革丌放以来,随着国民收入分配
格局的逐渐改变,政府,企业从原来的净盈余部门变为净负债部门,而居民则成
为最大的净盈余部门。在我国金融机构存款中,居民储蓄已由1978年的18.2%
上升到1998年的55.8%。在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情况下,居民储蓄成为我国银
I:海大学碗:1:学位论文我圈钺行临管效心探讨
行最大的资金来源。由于储蓄存款在我国金融资金来源中的重要地位,如何保护
好存款人的利益和维护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就显得相当重要。
表2.3:2001年中国个人金融资产结构单位:(亿元,%)
2000芷2001年所占比例(%)
现金11722 12551 11.2
银行存款70380 80513 71.7
有价证券16253 15162 13.5
国债6384 6484 5.8
股票9653 8678 7.7
保险1680 1932 1.7
保证金存款1984 2216 2 O
合计102019 112374 100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
三.商业银行产权安排
在我国,业务上占垄断地位的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见表2.4。
表2.4:四大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单位:%)
年度/
存款份额贷款份额资产份额
指标
1995 69.15 78.12 91.11
1996 68 17 72.82 75.16
1997 68.92 76.25 74.42
1998 68.66 78.15 74.13
1999 69.53 73.13 73.87
2000 68.45 67.17 72.65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金融年鉴》有关资料统计整理
所以,本文在讨论我国银行重要性,特殊性及银行业监管的效应等问题时都
是针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的。
在国有商业银行既有的公有产权制度框架内,存在着所有者主体不明确即
“所有者缺位”的问题,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界定不清,导致商业银行在
经营过程中也存在“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国有银行的高级经营者都是由政府任
海大学倾一l?学位论文我国银行_||{【管效成探讨
命的,更多的具有官员而非企业家的特征,经营失败被视为行政单位的工作失误,
更多地采取的是行政处罚手段,这一处罚手段由于牵涉到许多人为因素而导致约
束软化,出现了钻政策的空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现象。在信贷规模控制下,各
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其所捌有的贷款规模。为此,各银行在自
身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的情况下仍千方百计寻求贷款规模。在他们看来,由于银行
背后有国家信誉的担保,获得了贷款规模这一资金使用权就意味着获得了取得收
益的机会,而不必考虑由此带来的金融风险。从而形成了很多的不良贷款,国有
商业银行较差的偿债能力并不是中国的特例,而是以国家信誉作担保的国有商业
银行体制的必然结果。银行经营者清楚地知道违规经营受到的惩罚会小于它获得
的收益,其追求的目标是经营者利益最大化,充分利用手中掌握的存款,通过各
种违规,越权行为扩大代理人收益,而对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毫不关心。
在目前我国未通过法律形式建立起明确的存款保险体系的情况下,固有商业
银行较高的信誉与其较低的偿付能力之间的差异表明存在很强的政府隐含担保。
世界银行报告中称,可靠的国家信誉消除了国有银行储蓄存单持有者的风险顾
虑,因为国家对在国有商业银行系统的存款提供了隐含的担保。直接导致这种隐
含担保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特征:国有商业银行是出政府出资的,政府这个
超级股东类似于一个规模无限大的存款保险公司,承担了所有的责任,由国家主
权信用的支持和政府的最后救助承诺,国有商业银行无倒闭之虞,因此国有产权
的银行具有得天独厚的信誉担保条件,社会公众对其放在国有商业银行里的储蓄
存款的安全性毫不怀疑,在公众看来,尽管表面上是把钱存进了银行,其实是交
给了政府,公众所信任的不是银行,而是财政,最终决定国有商业银行信誉的是
财政能力的强弱,而不是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誉的特
征是:主要依赖于政府隐合担保,良好的信誉与较差的偿债能力并存。
在这种治理结构下,唯一有可能对经营者行为构成制约的是存款者,但是,
强大的国家信誉消除了公众对于资金风险的考虑,公众对国家的信任使得公众手
中的储蓄纷纷涌入国有商业银行,这样,在国有商业银行看来,存款不具有负债
的性质,而是具有资源的性质,因为国有商业银行对其拥有使用权,而不必负责
偿还。在清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时,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转入资产管理公司的
一万多亿元不良贷款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贷款合同极其简单,甚至只有一张批条
或一个签名,贷款利率,期限,用途,均不明了,这种不完全合约的贷款显然不
上海火学碳士学位论文我周银行骼管散心探讨
能完全归因于管理上的漏洞,它表明签字人在签发贷款时就不关心贷款是否能够
收回。
国有商业银行账面上的不良资产实际构成了政府的隐性负债,所以政府的负
债也随着时间而不断的累积。日益增长的不良资产会逐渐腐蚀掉政府的财力,进
而逐渐动摇公众对于政府能够全部担保其存款的信心,损害国有商业银行的信
誉,一旦这个逐进的过程达到某个临界点,就会出现危机全面爆发的局面。
在过去几十年中银行一直独占鳌头,在一段时期内几乎成为我国金融活动的
唯一组织者和操作者。这种状况使得中国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居于极为特殊
的地位。尽管近几年来证券业和保险业正在崛起,但银行业在金融业重的主体地
位和主导作用仍未发生根本改变。截至2002年术,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
26.45万亿元,占全部金融资产的85%,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这种
银行业为主的金融基本格局,使得银行业的稳定与否成为我国金融安全的主要因
素,从另外一点上讲,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属于国家,而银行业监管的主体也
是国家政府当局,这就出现了一个左手监督右手的关系,这对监管效果来讲是不
利的。基于此,我国银行业监管的效力对我国金融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节我国银行监管的目标制定
由于我国金融环境存在上文提到的特殊性,所以我国银行监管目标的制定,
需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现实情况的监管目标,从而对银行业监管的效
应的判断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从国际银行业监管实践看,随着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人们对于银行业
安全与效率两者关系的认识经历了数次反复。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金融
监管理论主张严格监管,安全优先:70年代至今,由一丌始主张金融自由化,
效率优先到90年代以来逐步转向追求安全稳健与效率的协调并重。《中华人民共
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三条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我国银行业监管的目标,
即兼顾银行业稳健与效率这两大主题。
《中国人民银行法》(附录一)第一条和第三十一条分别规定了我国金融监
管的目标,即:“保证国家货币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宏
观调控体系,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督管理”,“维护金融业的合法,稳健运行”。《商
业银行法》(附录二)第一条开宗明义明确本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商业银行,
14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银行蠊管效应探讨
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规范商业银行的行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加强
监督管理,保障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行,维护金融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发展”。从以上的法律规定来看我国的银行监管目标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维护社会公众银行机构的利益:
(2).维护货币信用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3).保障银行机构的稳健经营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仔细研究发现我国金融监管的目标规定得不够全面,也不够明确,对金融监
管工作目标缺乏一致性的认识,实际工作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严重影响监管
的有效性。在实际操作中仍偏重于确保国家金融方针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
施,确保银行机构的合规合法性,对银行经营的现实问题,如提高效率,降低风
险,保护存款人利益等重视不够。
监管目标的确定与划分,既应当遵循整个金融系统健康发展和监管工作有效
进行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具体金融机构的体制安排、会融市场发展水
平、历史文化环境等国情实际,从既有利于整个金融系统长远发展的战略发展需
要,又有利于保证体制改革平稳推进的现实需要出发进行具体设计、安排。近年
来,虽然我国银行监管当局开始重视资本监管和风险管理,但从总体上看,我们
基本上还处于由合规监管向资本监管过渡的阶段。根据香港银行业监管的经验和
世界银行业监管发展趋势,我们完全可以跨越第二阶段,直接实施以风险为本的
监管方式,实践证明,“合规”的银行仍有风险,风险才是监管的根本,特别是
在我国,经过上文的分析知道,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而它
又有极大的隐蔽性风险,监管的重点更应该放在银行机构运营全过程的风险评
估、风险控制和风险处簧上,以更好的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稳定为目标,增
强我国银行业监管效果。
目前正在讨论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附录三),就把保护广大存
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作为立法宗旨。银监会的成立使得保护存款人和金融
消费者利益的监管目标获得独立化,使得保护存款人利益的监管目标得以凸显,
通过对于银行机构市场准入的审批、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各项经营业务的
检查和监控等各项审慎监管工作,保护消费者免受金融服务部门或金融市场其它
参与者的机会主义行为或垄断定价的损害,促进各商业银行积极发展、稳健经营,
加强内控制度,强化风险管理,确保消费者得到诚实、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
上海火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银行航管教戍探讨
有利于存款人利益能得到切实保证。
应当说,目前银监会的目标定位,从形式上看似乎是多目标的,但实质上保
护存款人利益、增进市场信心、提高公众金融意识、减少金融犯罪等四个目标都
统一于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这~最高目标,前者是基础与根本,后者则是前三者
的具体化,四者共同构成我国银行监管目标的有机体系。
在讨论效应之前,我们在前面部分内容已经讨论了我国银行业监管的目标,
并且明确了我国银行业监管的目标是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银行业的稳定,只
有制定了明确且切实可行的目标,才能为这个目标的实现制定监管的内容,而监
管效应正是这些监管内容实施以后所反映的结果的好坏,即是否达到了监管目
标。
I:海大学硕:1:学位论文我困银行:I{l管效心探讨
第三章我国的银行业监管系统
在了解了监管目标之后,为了分析和衡量银行监管效应,还需要了解我国银
行监管的内容,研究银行监管效应,就是用事先制定的目标对银行监管结果进行
考核,所以在探讨银行监管效应之前,我们先要了解我国银行监管当局对商业银
行有哪些具体的监管,然后再选择监管内容中有代表性的指标作统计分析。
第一节我国银行监管原则
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仍采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就银行业而言,其
监管体系采用外部监管与内控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外部监管主体包括中国人民银
行中央银行,银行监管委员会和审计署。
一.依法监管的原则
其包括两种含义一是银行监管当局行使权利必须合乎法律法规,以确保监
管当局的行为不超越一国法律,法规的限定;体现和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体现银行监管的公正性,权威性,强制性;二是银行机构应在公平,公正的原则
下合法经营,依法接受监管当局的监督,确保银行监管的有效性。
二.适度竞争原则
促进银行间的适度竞争的含义:一是防止银行问不计任何代价的过度竞争,
避免出现金融市场上的垄断行为;二是防止银行间不计任何手段的恶劣竞争,避
免出现危及银行体系安全稳定的行为。每个国家银行机构经营的业务范围都有一
定程度的限制,只是限制的范围,程度和方式有所不同,相比较而言,实行分业
经营,分业监管的国家的限制程度较强。总的要求是银行必须对它所从事的所有
业务活动要有充分的控制能力,同时,也必须考虑到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及监管
从业人员的素质等。监管当局要确信自己有能力对这些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
管。
第二节我国银行监管内容
我国银行监管的内容主要包括市场准入监管,市场运营监管和市场退出监
L海大学硕一L学位论文我圈银行犄管效心探讨
管。
一.市场准入监管
市场准入监管是指银行监管当局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经营金融产品的机
构进入市场进行管制的一种行为,对银行机构的市场准入监管可以使银行业的机
构数量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把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机构拒之门外,从
而为银行业稳健经营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市场准入条件是金融机构设立和保持经
营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主要包括注册机构,注册资本,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
和业务范围。这些监管内容目前是我国银行监管的主要内容。
1.审批注册机构指进入金融行业必须按照金融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具备相应条
件的情况下,向银行监管当局提出申请,经银行监管当局许可后,领取营业执照,
才能进行经营活动。
2.审批注册资本是指银行监管当局必须对进入市场的机构进行最低资本限制,
并对资本金是否及时入账,股东资格,股东条件和股本构成进行监督审核。
3.审批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是指在市场准入过程中,银行监管当局应当对
银行机构的法定代表人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进行审查,未经审查同
意,其董事会不得进行聘任,确定任职资格的标准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必
要的学识水平;二是对金融业务的熟悉程度。一般有严重劣逊的人员不得担任银
行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
4.审批业务范围是指银行监管当局对进入市场的机构必须进行业务范围的管制,
不论是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的国家,或者是实行混业经营、集中监管的
国家,银行机构经营的业务范围都有一定程度的限制,只是限制的范围、程度和
方式有所不同。相比较而言,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国家的限制程度较强。
总的要求是银行必须对它所从事的所有业务活动要有充分的控制能力,同时,也
必须考虑到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及监管从业人员的素质等,监管当局要确信自己
有能力对这些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
二.市场运营监管
市场运营监管是指对银行机构日常经营进行监督管理的活动,概括起来讲,
市场运营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银行机构资本构成、资产质量状况、支付能力和盈
利状况等。
】.资本充足性的最普通定义是指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率,是衡量银行机构资本
上海大学硕_:学位论义我国银行椎管效心探讨
安全的尺度,衡量资本充足性还有其他许多标准,如资本对存款比率、资本对负
债总量的比率、资本对总资产的比率等。我国银行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即资本净
额与表内、外风险加权资产期末总额之比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率,即核
心资本与表内、外风险加权资产期米总额之比不得低于4%。在我国,银行机构
的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以及未分配利润;附属资本包括
呆帐准备金、坏账准备、投资风险准备金、五年以上长期债券,应从资本中扣除
的项目包括在其他银行资本中的投资,已在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中的投资,已对
工商企业的参股投资,已对非自用不动产的投资和呆帐损失尚未冲减部分。
2.衡量银行资产好坏程度的方法较多,以银行机构的传统业务贷款来讲,根据
贷款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国际通行的做法是分为五类,即『F常贷款,关注贷款,
次级贷款,可疑贷款,损失贷款,通常认为后三类贷款为不良贷款。
3.银行机构的流动能力有两部分,一是可用于立即支付的现金头寸,包括库存
现金和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用于随时兑付存款和债权,或临时增加投资,
二是在短期内可以兑现或出售的高质量的资产,包括国库券,公债,和其他流动
性有保证的低风险的金融证券,主要应付市场不测时的资金需要。
4.我国衡量收益合理性的指标为监测指标,没有规定具体标准,而是通过监管
当局通过指标历史对比和横向比较分析评价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
5.衡量市场风险的现有的指标是资产负债缺口。
6.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是指对风险控制和管理的一整套制度和方法,目的是保
障银行资产安全和信息及时可靠的传递,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行为,提高经营效
率,鼓励雇员遵守银行内部授权管理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合理的商业
原则。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管,一般没有专门的量化考核评价指标,完善的内部
控制由五个相关部分组成:整个机构的控制环境;鉴别评估风险的程序:防范化
解风险的管理程序;信息报告体系以及对以上体系的稽核监督。
三.处理有问题银行和倒闭银行机构
1.处置有问题银行
问题银行机构是指因经营管理状况恶化或突发事件的影响,发生支付危机、
倒闭或破产危险的银行机构,监管当局处置有问题银行机构的主要措施有:
(1).督促有问题银行机构采取有效措施,制订详细的整改计划,以改善内部控
制,提高资本比例,增强支付能力。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义我国银行脓管效麻探讨
(2).采取必要的管制措施,对于管理极度混乱、风险程度严重,自我拯救不力
的银行机构,监管当局将采取必要措施,禁止银行机构丌展某项业务。并采取相
应的强制性措施,提高资本比例,纠正银行的违法违规行为,主要有书面协议或
谅解备忘录、警告、责令纠正或终止、罚款、免职、对社会公众披露等。
(3).协调银行同业对有问题银行机构进行救助,为了避免单个银行机构的问题
引发系统的、局部的金融危机和银行恐慌,对自身救助能力有限的银行机构,监
管当局应当协调银行同业联合救助,如出借资产、置换资产、延期追偿债务、托
管经营和善意收购或兼并。
(4).中央银行进行救助,中央银行虽然不一定是银行监管当局,但作为银行的
银行,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充当最后贷款人。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中央
银行对有问题银行机构都采取救助行动,如提供流动性支持用于债务清偿等。
(5).对有问题银行机构进行重组,主要有通过注入资本、缩减负债、出售资产
等,改善有问题银行机构的资产负债情况,通过降低成本、减少支出或减免税收
来改善有问题银行机构的财务状况。
(6).接管有问题银行机构,对于救助无望、处于倒闭之前的银行机构,监管当
局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对其进行接管,直接管理和控制有问题银行机构,如果接
管期间银行机构被出售、并购、清算等,监管当局将终止接管。
2.处置倒闭银行
银行倒闭是指银行机构无力偿还所欠债务的情形,处置倒闭银行的措施主要
包括以下内容:
(1).收购或兼并,即其他健康的银行收购或兼并倒闭银行,包括收购倒闭银行
的全部存款和股份,承接全部债务或部分质量较好的债务,利用这种方法,不存
在存款人损失的情况,因为所有存款都已经转到倒闭银行收购或兼并方。
(2).依法清算,清算是终结解散银行机构法律关系,消灭解散银行机构法人资
格的程序。通过清算,总结解散银行机构现存的法律关系,收取债权,偿付债务,
处理解散剩余财产。在依法清算当中,虽然一般情况下存款清偿是第一位的,但
存款并不是全额清偿,存款人可能会面临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损失。
从微观上讲单个银行机构经营的好坏并不重要,但从整体上讲银行机构经营
状况的恶化会导致连锁反应,一个或多个银行机构出现问题甚至倒闭很容易引起
存款人挤提存款产生银行恐慌,其后果将直接威胁银行乃至金融业的稳定,个别
_Ji海人学预_:学位论文我田银行临管散心探讨
的局部的金融风险演变为系统的区域性的金融危机,因此对处理有问题金融机构
及市场退出监管是银行监管的重要内容。
综上,我国银行监管内容可用下图来反映:
r 审批注册机构
f
市场准入监管I 审批注册资本
<
I 审批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
|
L 审批业务范围
, 资本充足性

l 资产安全性
I
市场运营监管/ 资产流动性
1
l 资产收益性
l
I 内控有效性
市场退出监管r 处理有问题银行机构
_
o 处置倒闭银行
图3.1我国银行监管体系
四.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
根据第二章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在我国,以上三项监管内容中
最重要的应该是市场运营监管,对银行机构的业务运营监管,主要是通过中国人
民银行的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以及借助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外部审计,及时
发现识别评价和纠正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风险。
对银行机构的业务运营监管,就是通过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等手段,及时
发现,识别和判断金融机构是否存在上述风险以及风险的严重程度。非现场监管,
是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报送的数据,报表和有关资料,以及通过其他渠道取得的
信息,进行整理和综合分析,并通过一系列风险监测和评价指标,对金融机构的
经营风险做出初步评价和早期预警。非现场监管是银行监管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通过非现场监管,能够及时和连续监测金融机构的经营和风险状况。非现场风险
监管的主要内容有:资产质量监管,资本充足性监管,流动性监管,市场风险监
管,盈利性监管。
为了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中国银行监管当局于1999年分别对各政策性银
行、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和其他非银行机构出台了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这些
上海大学颂:L学位论文我罔银行髓管散心探训
指标体系的出台对于中国银行监管当局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起到了重要作用,但
也有其不足之处。这里我们列出中国银行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的非现场监管指标
体系如下表。
表3.1: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
资本充足率指核心资本率,资本充足率,限制性比率,结构性比率,资本杠
栩i 杆比率
资产质量指标不良贷款比率,次级贷款比率,可疑贷款比率,损失贷款比率,
单一客户贷款比例,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风险加权资产比
例,境外资金运用比例,表外风险比率
收益合理性指结构性比率,效率性比率,盈利性比率,利息回收率,贷款损
标失抵补率
T员广况列住瑁备付金比率,短期资产流动性比率,中长期贷款比率,对流动
标负债已存率,存贷款比例,拆入资金比率,拆出资金比率,外
汇资产比率,应付利息充足率
市场风险指标资产负债缺口比率
本文要研究的正是上表所列的监管指标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和银行业监督
管理委员会的监督下是否反映了监管当局的意愿,即监管以后的结果是否达到了
降低银行风险保护存款人利益这一目标。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各年《中国金融年
鉴》和四大商业银行公布的各年年报。1998,1999两年一些较大的政策性调整
对中资商业银行风险状况产生较大影响:一是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特种国
债为国有商业银行增加注册资本:二是1998年财政部规定预期利息收入由表内
转到表外的时间由2年缩短到1年,使得表内预期利息收入减少:三是1999年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剥离了近14000亿元的不良贷款,使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
贷款比例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明显提高:四是1998年到1999年
两年间中央银行连续四次减息使商业银行的存款利息支出和贷款利息收入减少。
而从2000年起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较小,因此本文使用的数据期间为2000年开始,
以剔除非正常因素的影响,用到的2000年以前的数据都会另作说明。
上海大学碳j:学位论文我固银行雌管效成探讨
第四章商业银行监管效应实证分析和改进建议
我国银行监管正处于起步阶段,与现代金融要求有极大的差距。主要表现
在银行监管手段过于落后,方法欠科学,影响了监管效应。会融信息依然是通过
现场收集和银行机构填报报表汇总而来,以手工操作为主,且各家银行填报的数
据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水份大,监管信息依据的真实性、可靠程度受到严重影响。
就目前来说,相应的信息数据的搜集、整理及监管信息网络尚未建立,手段的落
后导致信息量的不充分、传递的不及时,因而使监管工作难以完全做到主动出击,
防患于未然,大大影响银行监管的效率和质量水平的提高。在银行监管方法上主
要侧重于银行等机构的注册登记和报表资料的分析,对其他非现场检查、现场检
查等日常监管工作相对较弱,存在着重审批、轻管理,重事后管理、轻事前管理
的现象。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经过多年不断的调整和完善日益走向标准化和程序
化,其监管的指标体系己从表内务拓展到表外业务(指结算、外汇交易等),从
单纯的资产负债监管发展到全方位、多层次的持续性监管。目前,我国的监管指
标体系极不健全,如基层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如何考核、历史形成的不良资产如
何处理等问题都无明确的指标和法律规定可以供参照,导致许多基础银行自定比
例、滥下指标、虚报数字,使监管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我们系统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内容和现状,并着重列出了市场运营监管
中非现场监管的系列指标,第四章将对五类指标作统计分析,以衡量我国银行监
管的效应,这五类指标分别是: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资产流动性,收益合理
性,以及市场风险指标。
第一节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效应分析
一.资本及资本监管的定义和作用
对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监管,简单地说就是监管部门通过对银行资本充足率
(即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的强制性标准,促使其保持适当的资本水平,限制
其风险资产的过度扩张,从而减少其经营风险的一种银行监管手段。
在金融管制的各项措施中,没有任何一项措施像资本充足性监管要求这样令
人关注。作为银行监督保护措施,向银行体系注入风险评估原则,控制银行的无
偿付能力风险,防止银行倒闭,资本充足性得到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高度重视。
l:海-人学颅:I:学位论文我困银行监管效应探讨
因为资本充足性管制在维护银行稳健运行中具有突出地位而得到世界各国高度
认同并达成影响深远而广泛的国际协议一《巴塞尔协议》。
要了解资本充足性监管,必须首先明确资本和资本充足性两个概念。从监管
的角度讲,银行资本的关键作用是为资产损失提供缓冲,保证偿付存款,消除不
稳定性,因此监管意义上的资本和会计报表上的资本是不同的,监管意义上资本
的定义应该包括可以自主取得以抵补任何未来损失的资本部分,在这一点上各国
监管当局之间的认识基本一致,并达成了共识。作为各国监管当局共识的体现,
巴塞尔协议将监管资本(即指监管意义上的资本)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核心资
本,也称为一级资本;另一类是附属资本,又称为二级资本。
核心资本的构成主要包括:
(1).永久的股东权益,包括实收普通股股本和永久性非累积优先股股本。
(2).公开储备,它是以公开的形式、通过留存收益和其他盈余(如由股票发行
溢价、保留利润、普通准备金和法定准备金的增值而创造和相应增加的新增储备)
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储备。
(3).对编制合并报表的银行持股公司,核心资本成分中还包括对非控股的子公
司中的少数股东权益。
核心资本不包括重估储备和累积优先股。
附属资本的构成主要包括:
(1).未公开储备或隐蔽储备。
(2).重估储备。
(3).普通准备金或普通贷款损失准备。
(4).债务一股本混合工具。
(5).次级长期债务。
从性质上说,银行资本和非金融企业的资本没有区别,他们都具有吸收风险
的主要作用,是吸收银行经营中遭遇意外损失的短期缓冲器。因此,在其他条件
不变的情况下,对意外损失发挥缓冲作用的初始资本越多,发生无偿付能力风险
的可能性就越小。贝克切奥利指出:“资本的可获得性并不是银行健康状况的绝
对指示器,也不是保证存款这和债权人的信任的充分条件。但是,在形成一个金
融机构的稳固基础概念时,他无疑表现为一个主要的因素。”
(Pecchioli,R,M,1987,PrudentiN Supervision in Banking,OECD,Paris)
海大学碗.I:学位论文我固银行雌管效J恒探讨
各个国家的资本定义不尽相同,因为制度不同,会计方式不同,对非股本资
本工具的处理办法也不同。然而,从监督的目标出发,关于什么内容构成资本,
监督者之问还是有基本一致的认识的。正是监管者这种基本一致的认识才导致了
巴塞尔委员会《统一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的达成。
银行资本的关键作用是吸收意外的损失和消除不稳定性。对于银行监管的核
心资本的构成已经形成了统一的认识,可以概括如下:必须是可以永久用以吸收
损失的;必须是所有者没有赎回要求权的。
二.资本监管效应的实证分析
衡量监管对银行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上有相当的困难,特别是在衡量具体监
管要求的影响方面。问题是一项监管工具可能实现几重监管目标,反过来不同的
监管工具可能有相同的或相关的目标。因此,当一项监管措施和一个规定目标相
配产生反常的结果时,就说明了目标和工具的误配。比如,我们认为银行监管的
主要目标是降低银行组合风险,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在实施资本充足性管制时,
假如银行把资产组合结构从低风险资产组合转为高风险资产组合,但没有相应的
高收益,就意味着资本管制的结果同监管者意图相反。资本充足监管这一手段的
有效性就存在问题。
要说明资本监督本身是否有作用,必须考察银行的行为是否能与资本监督的
目的一致起来。那么,让我们看看:我们希望资本监督产生预想的效果,能督促
资本不足银行采耿措施提高资本比率,成为资本充足银行。
表4.1: 国有商业银行各年资本充足率
时期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资本充
4% 4% 4.3% 3.5% 7.01% 6.89% 5.51% 5.98% 6.01%
足率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金融年鉴》数据整理
该图展示了:1994年至2002年国有商业银行提高了他们的资本比率一一个
同监管能引起资本比率提高设想一致的模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蜕,银行管制是有
效的。
但实际上,在这些资本充足率的背后隐减着国家政策调整的因素。1996年
底,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平均为4.3%,其中工农中建四家银行分别为
一L海人学碗J二学位论文我罔银行监管效心探讨
4.35%,3.49,4.84%,4.81%。1997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大约在3.5%
左右,与《巴塞尔协议》要求的最低标准相距甚远。东南亚会融危机爆发后,为
了提高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抗风险的能力,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银行
的资本充足率。1997年,国有商业银行的所得税税率从55%下调至33%,同时
营业税税率从5%调至8%。1998年,财政部定向发行2700亿元人民币特别国债,
用于补充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使当年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到7.01%,但
是,1999年,在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并剥离了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14000亿
元的前提下,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还是进一步降到了6.89%,2000年进
一步下降到5.5l%。
从2000年以后四大银行的表现来看,银行资本监管的效应并没有显现出来。
2001年,财政部修订了呆账准备金计提制度。国务院批准从2001年丌始,用三
年时间将商业银行的营业税率降至5%。2003年底,国家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
备,向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补充资本余,用以推动两家银行的股份制改造。
然而,到2003年底,除中行,建行外,工行和农行的资本充足率离最低标准仍
有较大差距,且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即使有国家注资和税收优惠政策的介入,四
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仍在逐渐下降,如果剔除这些有利政策的影响,资本充足率
下降的将会更加厉害,四家国有银行中,只有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了8%,
但是该行的资本充足率同样在逐年降低(若同时考虑政策面因素,中国银行的资
本充足率将更低)表4.2。这说明银行资本监管没有达到预期的正面效应,与当
局的监管目标并不匹配。所以,国家如果要试图建设一个健康的银行体系,就必
须寻求适当的方式和渠道控制银行资本金的侵蚀。
表4.2:中国银行资本充足率走势
『年份1998年1999笠2000笠2001年2002年I
资本充足率10.39% 9,8% 8.31% 8.3% 8.15%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各年年报
传统理论认为资本充足的管制既有必要又有效,但现代理论则认为其有效性
未必可以尽现,颇出人意料的是,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资本充足的管制基本上与
银行业的发展和效益无关,即使在一些政府监管薄弱和存款保险制度健全的国家
里,也无证据显示资本充足管制的有效性。勿庸置疑,实证结论并非否定资本充
足管制的重要性,而只是指出传统理论所期望的有效性并不存在。
r海_人学坝J:学位论文我国银行肺管效心探讨
资本充足管制无益于银行业的发展、效益和稳定这一结论,显然与传统理论
和一些国际组织大力提倡的建议背道而驰,这况明经济学家长期忧虑的道德风险
问题并非随意臆造,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我国国有商
业银行缺乏合理的治理机制,而资本充足的管制基本上是治标不治本。
三.问题和建议
中国人民银行早在1994年银发38号文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考核
暂行办法》中(附录四),就已经将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作为对商业银行实行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首要监控指标。次年,我国《商业银行法》通过并实施,8%
作为最低资本充足标准又郑重的写入其中。但是,长期以来,资本充足率高达
21.45%和仅仅为1.44%的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监督管理,收入分配,机构设置
及业务拓展等方面没有任何区别。8%本是“硬指标”。但在中国却被“软化”,
既然是“软化”的指标约束,商业银行就不可能有动力去改善。因为商业银行在
激烈的竞争中,更为关心的是存款的规模,贷款的扩展和网点的铺设。
另外,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双降”的硬指标,导致其资产增长速度过快。
按照银监会的要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每年要下降3-4%,余额下降
700。800亿元。同时,2003年中行,工行,建行竞相上报了上市方案,上市银行
不良资产比率按要求应控制在10%以内,各银行使出浑身解数压降不良资产,有
些银行发现有捷径可走——通过大量放贷来“稀释”不良资产。在资产快速扩张
的同时,资本不能得到有效补充,资本不足和资本充足率逐渐走低是必然的结果。
提高银行监管效应,改善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状况,并最终解决面临的问
题,理论上有过较多探讨,在实践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但基本上都停滞在“分
子策略”和“分母策略”的运用上。事实证明,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自律管理较
弱的背景下,国有银行依赖国家的扶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提高银行资
本充足率,并使之保持在8%以上,应该是由银行监管机构给予商业银行压力,
再有商业银行主动运用“分子策略”和“分母策略”来提高资本充足率。
2004年3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全面借鉴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
和即将出台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并结合我国银行实际,出台了《商业银行资本
充足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至2004年3月1日起实施。《办法》规定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并且规定商
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建立在各项资产损失准备充分计提的基础之上,将专项准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我网银行帖管散心探训
各从附属资本中剔除,且在计算信用风险资本时采取更为审慎的标准。这套资本
监管制度体现了审慎监管的理念,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扩张既是一种限制和制
约,更是一种促进与提高,它要求银行重视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制定和实施更
为稳健的经营战略,并贯彻到银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办法》对银行资本的构
成及比率作出具体监管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资本充足
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核心资本充足
率=(核心资本一核心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
《办法》对国内银行业的影响是深远和巨大的。未来三年国内银行业将面临
着巨大的资本缺口。根据中银国际预测,实施《办法》将使各类银行的资本充足
率下降2~3个百分点,资本金缺口近5000亿元。为此,各商业银行将采用国内
外上市、发行可转债等方法补充资本金。
《办法》是我国银行监管机构加强对商业银行资本管制的依据。按要求商业
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达标的最后期限是2007年1月l同。该《办法》不
仅规定了商业银行资本的构成,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和资本充足标准,更为重
要的是在《办法》的第三章“监督检查”中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明确了银监
会的监督检查方式和内容,银监会将采取纠正措施以制约商业银行的业务扩张,
机构增设,收入分配等;对于资本严重不足的商业银行甚至会被依法实行接管或
者促成机构重组,直至予以撤销。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8%成为商业银行的
生命线,是硬性规定。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银行资本不足问题,银监会必须严格
执行资本管制办法,给资本不足的商业银行施加一定的压力,并且在监管措施上
要不断完善。我国从今年4月25日起施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对促进商业银行
改善资本充足状况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今后还可以考虑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
利率浮动权和利率浮动幅度等结合起来,银监会可以根据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状况
来且定期利率浮动幅度,资本充足率越低,抗风险能力越弱,利率浮动幅度应越
小,对于资本严重不足的商业银行甚至可以取消其利率浮动权,使资本不足的商
业银行在业务范围,业务规模和分配制度等方面受到限制。目前银行同业竞争及
其激烈,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希冀给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但资本充足率
的“硬约束”会捆绑不达标商业银行的手脚,从而迫使商业银行改变目前的资本
充足状况,达到银监会指定的资本监管要求,显现银行监管的效应。
实际上,银行持有多少资本会就算充足一直没有定论。具体到每一个银行,
j:海人学砸一Ij学位论文我困银行啦管效心探讨
随着环境的变化,资本充足的程度也是在变化的,在实践中很难找到合适的资本
充足率水平。《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
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这是银监会从监管角度对商业银
行资本充足率提出的最低要求,是最低标准。实际上,8%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
是根据依据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以及发达国家银行市场经验数据得出的。
《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比例8%的要求来源于对国际银行或是稳定、多样化的
发达国家的银行的研究,并假定监管者知道资产的质量,且精确地度量过。但是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情况并非如此,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的风险比发达国家要大,实
施8%的资本充足率尚未充分反映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的风险状况,如90年代初
的拉丁美洲国家,经济环境不稳定,资本市场薄弱,银行监管较弱,不良资产较
多,银行资产负债表隐匿损失,同时还有表外业务的风险,所以通常认为巴塞尔
协议风险权重的标准并不完全适合新兴市场经济国家,8%的标准对在比较波动的
宏观经济环境中经营的银行可能太低。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应该
说是最低标准。很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采纳最低资本充足标准和对核心资本和
附属资本加以区分的同时,对银行资本要求都超过了这一资本标准,银行实际持
有的资本比率较高。例如,印度尼西亚为40%,2001年底之后调整为12%;阿
根廷为11.5%:香港为lO一12%;巴西为11%;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为10%;秘鲁、
哥伦比亚和印度为9%;泰国为8.5%。近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考虑到银行竞争
力,降低了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但即便下调后,对核心资本充足率和
中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仍分别高达7%,lo%(此前分别为8%,12%)。实际上,Caprio
和Vittas在1995年研究发现,OECD国家在经济工业化过程中银行持有的资
本远远高于8%。因此,对于波动剧烈、金融不发达和法律基础脆弱中的银行,
保持较高、甚至很高的资本水平可能更为适当。因此,为强化银行体系的稳健性,
更好的保护存款人利益,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资本水平应超过8%,并力求做到
与其风险大小相适应。我国已有部分大银行提出,在今后一段时期将把资本充足
率保持在lO%一20%。
最近巴塞尔资本标准的修正也反映了这~点。在2001年的新协议草案中,
对风险的估计及权重都有了更灵活的态度,提出可以根据单个银行所面l临的市场
风险的程度征收资本费用。在阿根廷,对较高利率的贷款要求增加额外资本;在
南非,对超过抵押品价值80%以上的贷款也要求增加更多的资本令。另外巴塞
『:海大学颂=b学位论文我固银行临管散心探讨
尔协议分配给每一类风险资产的权重也并不完全是适合的,如涉及到公司贷款的
信贷风险可能会由于会计和法律情况而各不相同。实际上对某一类借款者规定一
样的权重是简单的,但它并不反映风险的不同.例如在阿根廷,贷款的核-Ii'资本
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
本包括核心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商业银
行的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计入附属资本的长期次级债务不得超
过核心资本的50%。
近几十年来,银行资本管制问题在西方一直是热门话题。许多经济学家对银
行资本管制对于实际银行资本比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建立了各种模型,针对不同
对象,多方位考察资本管制的有效性问题。有趣的是他们的研究得到完全不同的
结论,甚至是用同一方法论证推导出了不同的结果,如Peltzman利用多元假回
归分析解释商业银行的资本投资模式,得出的结论是资本管制无效,但Mingo,
Dietrich和James沿袭Peltzman的方法分别对模型和数据加以修正,均得出资本
管制有效的结论。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Wall和Peterson,Keeley,Dahl和Shrirves
利用不同的模式进行分析均得出资本管制有效的结论。关于资本管制的有效性,
经济学家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争论还将继续下去。
第二节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指标监管的效应分析
一.不良资产的定义及影响
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处于非良好经营状态的银行资产。在此主要指不良贷款。
银行不良贷款,一般是指贷款偿还出现困难的贷款,尤其是指预期的偿还资金来
源不能或不足于用来偿还其利息和本盒的贷款。对不良贷款的另一种定义是,借
款人超过合同预定期限未能偿还,即将蒙受损失的贷款。银行不良贷款还可以定
义为:其担保品的价值贬值,贷款的担保受到威胁,贷款损失可能性增加的贷款。
银行不良贷款的划分国际上上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一般沿用两个标准:一是时
间标准;二是质量标准。按时间标准,各国各不相同。一般是贷款合同到期后三
个月未能偿还的贷款就被称为不良贷款。按照质量标准,基于对贷款的分析,凡
是贷款损失的可能性大于20%的贷款都被称为不良贷款:其中包括可疑的贷款,
即损失可能性超过50%的贷款:和坏帐贷款,即那些无法收回的贷款。
无论是从时间标准还是质量标准来看,银行不良贷款的质量比较低下,对银
10
海火学预_:学位论文我国银行临管效心探讨
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极大。
不良资产的增加,不仅使银行不能获得『E常的利息收入,甚至造成本金的损
失,使银行的经营利润受到影响,降低其抗击风险的能力;而且不良资产的增加
本身直接影响银行的资产流动性,降低其抗击意外事件的能力,使银行面临的金
融风险增大。例如,当意外事件使银行存款总量出现非预期下降(挤提存款)时,
银行准备金总额大幅度下降并且承受维持其正常流动性的高边际成本。(这种成
本的上升,部分的反映了银行再贴现窗口和拆借市场成功的借到大量资金的递增
困难)。为改变这种状况,每个银行都试图通过公开或变相的提高利率来吸收存
款,筹集资金。每个银行都这样做,不仅使整个银行系统的资金总成本上升,而
且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除非从国外流入大量资金,银行系统所能筹集到的资金
总额不会有很大幅度的增加。这无疑将增加一些相对弱小银行失败的概率。
银行不良资产比重越大,给定冲击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和混乱就越大。银行不
良资产比重与其面临的金融风险程度正相关。不良资产比重越大,所面临的风险
程度越高。所以,对银行资产质量的监管是银行监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中国在推行贷款五级分类之前,基本是按照财政部门的口径,即把贷款划分
为正常,逾期,呆滞,呆账。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简称“一逾二呆”)。1996
年实施的《贷款通则》对逾期和呆滞贷款的定义做了调整。例如规定贷款过期1
天即为逾期,逾期虽未满2年,但企业停产,项目下马的,也可划分为呆滞。原
财政部相关的会计准则规定,逾期2年的贷款就可挂帐停息,后改为1年,此后
又改为6个月。199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
行)》,决定参照国际经验.实行五级贷款分类方法,将贷款按风险程度分为正常,
关注,次级,可疑,损失5类,被归入次级,可疑,损失这三类贷款称之为不良
贷款,其定义如下。
正常类: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有充分把握按时足额偿还本息;
关注类: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
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类: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了明显的问题,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
保证足额偿还本息;
可疑类: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一
部分损失;
I:海人学硕k学位论文我因银行帧管效心探讨
损失类: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
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2001年12月,人民银行为加强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监管,相继
出台了一系列“抓降”措施,下发《关于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
并公布《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要求监管部门分级建立不良贷款监管台账,并
建立不良贷款月度考核跟踪制度和季度监测通报制度。2002年,四家国有独资
商业银行己初步建立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制度并拟订了实施细则,将贷款质量
五级分类纳入日常信贷管理,并按季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结
果。
2004年6月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监测和考核暂行办法》,银监会
各级监管机构要按季对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不良资产及管理情况进行考核。不
仅要考核不良资产情况,另外增加了对非信贷资产质量和表外业务质量的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对不良资产的余额和比例的考核,并从横比、纵比两方面反映被考
核银行的进步度。按照“提高贷款五级分类的准确性一提足拨各一做实利润一资
本充足率达标”的管理思路,大力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加强持续监管,全面
提高五级分类的真实性和规范性。按照国家规定,到2005年,中国银行的不良
贷款率应降到15%以下。贷款质量考核指标包括不良贷款比例、不良贷款比例变
化、不良贷款余额变化、不良贷款余额变化率、不良贷款余额变化幅度、不良贷
款比例变化幅度和现金清收进步率。非信贷资产质量考核指标包括非信贷不良资
产比例、非信贷不良资产比例变化、非信贷不良资产余额变化、非信贷不良资产
余额变化率、非信贷不良资产余额变化幅度和非信贷不良资产比例变化幅度。表
外业务质量考核指标包括表外业务垫款比例、垫款比例变化、挚款余额变化、垫
款余额变化率、垫款余额变化幅度和垫款比例变化幅度。银监会各级监管机构根
据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考核进步度情况,按季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及管理情况作
出综合评价,并按季上报不良资产考核报告。
二.资产质量监管的实证分析
要衡量近几年资产质量监督本身是否有作用,必须考察银行的行为是否能与
资产质量监督的目的一致起来。我们希望资产质量监督产生预想的效果,能督促
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高的银行采取措施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和余额,即俗称的“双
降”,成为资产质量好的银行。
I:海大学硕:k学位论文我国银行脓管效心=|!;!讨
表4.3:.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比率(单位:亿元)
日期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比例
2004/6/30 15231 15.59
200413/3 l 18898 19.1 5
2003/12/3 l 19168 2036
2003/9/30 19758 21.42
2003/6/30 20070 22.19
2003/3/3 1 20508 23.50
2002/12/31 2088l 26.2l
2002/6/30 21015 25.36
2001/12/31 21552 25.37
2001/9/30 21938 26.6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公布数据整理
我们所见到的有关不良贷款的数字,一是通过一定期限内不良贷款绝对额的
增减变化,最后形成的一个期末不良贷款余额:二是根据不良贷款余额和贷款余
额计算出的这个时点的不良贷款率。因此,期术不良贷款数字的变化是不良贷款
绝对额增减变化和贷款余额增减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实践中,影响不良贷款变
化的因素不外乎增项,减项和调整三大类。增项因素主要是新增不良贷款,他导
致了不良贷款余额增加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减项因素包括不良贷款剥离,不良
贷款核销呆账,盘活收回现金,收回偿债物等,他导致了不良贷款余额减少和不
良贷款率的下降。调整因素主要是指贷款余额,贷款余额增加,即计算不良贷款
率的分母增加,不良贷款率下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贷款稀释作用;贷款余额减
少,不良贷款率则上升。
从以上中央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第二季度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比率比2002年初下降了9.77个百分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质量陆续好转,不良
贷款余额和比率呈现“双降”。这些数据说明,监管当局加强不良贷款非现场监
管的这些措施是有效的,达到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监测分析和考核的初衷。
许多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总量和比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信贷资产质量向好
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银行不良资产率有所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按照银行监管
当局的要求强化和完善了管理,规范了信贷行为,按审慎会计原则加大了拨备以
_|i海大学颁:L学位论文我国银行怖管效心探讨
消化历史包袱,核销不良贷款,主要是分子项目的减项因素发挥了作用。如表
4,4显示,中国银行2002年的营业利润即拨备前利润为527亿元(包括中银香港
上市净收益55.87亿元),账面利润为111.75亿元,即动用了415.25亿元来消化
历史包袱和核销不良资产,四大银行平均运用了82.76%的拨各前利润来解决历
史遗留问题。
表4.4:2002年四大国有银行利润状况(单位:亿元)
账面利润(税前利
(拨备前利润.账
银行拨备前利润面利润)/拨各前利
润)

工商银行443.37 62.14 78.80%
农业银行112.81 28.9 85.98%
中国银行527 111.75 87.42%
建设银行344.3 43.3 74,38%
资料来源:《国际金融报》2003年1月23日
三.问题及建议
虽然主要金融机构贷款五级分类结果呈现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大幅度“双
降”,但当前在不良贷款非现场监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仍然较高,按新的五级分类法
计算,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比率仍高达12.6%,其中,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比
率更为15.59%,总计在1.5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如此高的不良贷款绝对无法面对
2006年大规模涌入的外资银行竞争,因为它们的坏账仅2%左右。(即使在亚洲
金融危机期间东南亚各国银行不良贷款也只有6%)
另外,我们也必须提到,1999年国有银行巨额不良资产的剥离为近年来银
行降低不良资产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时,华融,长城,信达,东方四大资产
管理公司通过发债和接受央行的再贷款收购了近14000亿元的银行不良资产。
最后,还应该看到,管理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在前些年管理水平较为低下
的背景下,强化和完善管理能带来较明显的效益,但今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
下,管理潜能的挖掘及其能够带来的效益将是越来越有限的。
从14世纪的佛罗伦萨银行倒闭到日本北海道拓植银行破产,银行经营失败
的案例在国际金融史上时有发生。导致银行破产的原因固然很多,然而银行不良
L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银行JI{【管效J咧浆讨
贷款问题一直是银行失败的主要原因。在我国,30余年的信贷按计划分配,发
展水平相对低下的金融体系加上商业化后各银行在利益驱动下贷款急剧膨胀,使
得我国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威胁着我国金融体系稳定和国民经济的
健康发展。虽通过努力,不良贷款比例从2001年以来净下降11.03个百分点,
但仍高达15.59%,大大高于国际警戒的10%的水平。这严重影响了国有商业银
行对经济的支持能力。
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与其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四大
行的产权结构看来,单纯依靠银行自身的经营,四大行很难保证整个金融系统的
偿付能力,长远而言,四大行有可能需要注入更多的公共资余才能与国际标准接
轨。实际上,由银行不良体制所积存的高额不良贷款,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中
国经济转轨的成本。所以,国家如果要试图建设一个健康的银行体系的话,首先,
必须寻求适当的方式和渠道为这些巨额成本买单,近年来,政府曾两次注资挽救
银行,一次是1998年通过发行巨额特种长期国债筹资2700亿向四大银行注资;
另一次是1999年至2000年,允许四大银行将14000亿元左右坏账转移至国有资
产管理公司,由后者负责处置这些债务。总的来看,两次注资虽然降低了呆坏账
比率,扩充了资本金,但仅是应急之举,并未触动国有银行产生不良贷款的病根。
并未解除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包袱,他们的不良资产率仍然高于国际水平。这些
不良资产中的很大部分仍然是《商业银行法》正式实施之前形成的,具有明显的
政策性特征,因此,若要对国有银行再施援手,就不应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资本金
的注入问题,而要在注资的同时,对国有银行的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进行比较彻
底的改革。换言之,鉴于政府频繁注资会给国有银行形成预算软约束的预期和可
能产生的道德风险,以及增加自身的财政风险,银行监管当局在组织的同时应当
同时控制新的不良贷款在国有商业银行中产生。国家银行监管当局近几年出台的
一系列政策法规都是为抓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尤其是2004年的《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监测和考核暂行办法》(附录五),更是体现了谨慎监管的原则,将非信
贷资产质量和表外业务质量列入银行资产质量监管范围,体现了风险管理的原
则。
另外,建议采取以下方式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监管效应。
增加不良贷款抵补率。根据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对商业银行计提资
产减值准备金的要求和《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指引》的规定,监管机构有必
L海大学硕一L学位论文我困银行犄管效心探讨
要设置不良贷款抵补率,即(专项+特种)准备会余额/不良贷款余额,真实地反映
商业银行贷款质量。
增加非信贷资产质量指标。注重对信贷资产的监管,忽视对非信贷资产的监
管。监管部门每月对信贷资产质量进行监测分析,但是对债券投资、抵债资产和
递延资产等非信贷资产分析较少;当前非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愈来愈大,潜
在的风险也愈来愈大,商业银行可以按照有关企业会计准则和《金融企业会计制
度》,对部分非信贷资产根据其风险状况提取减值准备金,监管机构有必要根据
监管的需要设置非信贷资产抵补率,即非信贷资产减值准备会/非信贷资产余额,
反映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的风险大小。
加强对表外业务和新业务的监管。当前监管注重对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监
管,弱化对表外业务和新业务的监管。如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担保等表外业
务,监管体系虽有所涉猎,但仅限于表面分析。对于见证、代客理财、外汇交易
等新业务,监管体系尚未涉及。
针对以上资产质量监管指标的缺陷,《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监测和考核暂行办
法》规定银监会各级监管机构要按季对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不良资产及管理情
况进行考核。不仅要考核不良资产情况,另外增加了对非信贷资产质量和表外业
务质量的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对不良资产的余额和比例的考核,并从横比、纵比
两方面反映被考核银行的进步度。按照“提高贷款五级分类的准确性一提足拨各
一做实利润一资本充足率达标”的管理思路,大力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加强
持续监管,全面提高五级分类的真实性和规范性。按照国家规定,到2005年,
中国整个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应降到15%以下。贷款质量考核指标包括不良贷款
比例、不良贷款比例变化、不良贷款余额变化、不良贷款余额变化率、不良贷款
余额变化幅度、不良贷款比例变化幅度和现会清收进步率。非信贷资产质量考核
指标包括非信贷不良资产比例、非信贷不良资产比例变化、非信贷不良资产余额
变化、非信贷不良资产余额变化率、非信贷不良资产余额变化幅度和非信贷不良
资产比例变化幅度。表外业务质量考核指标包括表外业务垫款比例、挚款比例变
化、垫款余额变化、垫款余额变化率、挚款余额变化幅度和挚款比例变化幅度。
银监会各级监管机构根据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考核进步度情况,按季对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及管理情况作出综合评价,并按季上报不良资产考核报告。
f:海大学倾一L学位论文我困银行睫管效心探讨
第三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监管的效应分析
一.流动性定义及影响
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的三个基本原则。流动性与安全性
和盈利性一起构成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三大经营方针。对三性的平衡和最佳掌
握一直是评价银行家能力和绩效的重要标准。其中,流动性和盈利性是银行流动
性风险管理首先要解决的一对矛盾, 一般而言,流动性与盈利性是反方向变化
的,盈利性越大,流动性越小,反之,流动性越大,盈利性越小,利息是放弃流
动性的报酬,灵活是放弃盈利性的收益,它们互为机会成本,此消彼长。商业银
行资产负债的盈利性和流动性的矛盾是产生流动性风险的深层次原因,因为,如
果商业银行把所有的资金都运用于现金资产或易变现的资产,流动性风险就不可
能发生。然而,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经营目标的,它不可能为了规避流动性风险
而完全放弃高收益的资金运用。由于高收益通常伴随着高风险,从流动性方面看
这类资产往往是变现能力很差的资产,如长期贷款、长期投资等。所以,如果银
行过份追求盈利性,就必然会加大高息的长期资产的比重而放弃一些流动性较强
的无息或低息资产,从而使其面l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管理是协调安全性和盈利性,防范银行支付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商
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和精髓。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
核心原则》(以下简称《核心原则》)对流动性风险定义如下:流动性风险是指银
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的可能性,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
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了其盈
利水平。流动性问题解决得不好,就有可能导致流动性支付危机。这一问题对金
融机构尤其重要。不管是香港的百富勤,还是广东国投,都是由于支付问题导致
破产清盘的。所以,对此问题,应引起我国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金融机构由于
流动性管理不善所造成的流动性危机,会沉重打击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心,严重
损害该机构的信誉,引发大范围的心理恐慌和一连串的挤兑行为,这种多米诺骨
牌效应最终将引发区域性的或者是全国性的乃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和
社会动荡,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化解危机,其结局非常严重。我国在1995年颁
布的《商业银行法》明确指出,“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
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
海大学碳士学位论文我国银行舱管效戊探讨
行的企业化改革还不彻底,特别是控制着我国绝大部分金融资源的四大国有商业
银行的最终所有者仍然是国家,国家信誉的保证使银行在面临流动性困难的时候
将风险转嫁给国家,流动性风险到目前为止并不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经营风
险,结果商业银行经营中对流动性的重视往往不足,流动性问题屡屡出现,甚至
出现挤兑,直至破产,这在近几年也有不少的例子。可以说,对商业银行的监管,
首要的任务是流动性监管,只有规范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行为,使商业银行
的资金流动起来,才能控制住支付风险产生的源头,实现中央银行的有效性监管,
特别是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巨大的隐蔽性风险状况来讲,监督和管理银行的流动性
更应摆在监管目标的首位,这样才能切实地保护好存款人的利益。然而,通过以
下对银行监管当局政策的分析发现,有些监管政策的实施是不利于商业银行流动
性的。
二.流动性监管实证分析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评价指标有:
(1).存贷款比率指标,即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
这可以限制银行的过渡发放贷款。
(2).中长期存贷款比例指标,即一年期以上(含一年期)的中长期贷款与一年
起以下的存款之比不得超过120%。这可以限制银行过渡利用短期负债支持中长
期贷款。
(3).流动性资产负债比例指标,即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的比例不得低于25%。
这可以预防流动性资产数量不足,避免缺口过大。
(4).备付金比例指标,即在中央银行的被附近存款和库存现余与各项存款之比
不得低于5%一7%,这可以保证银行备付金能够满足日常支付之需。
(5).拆借资金比例指标,即拆入资金余额与各项存款余额之比不得超过4%,拆
出资金余额与各项存款余额之比不得超过8%,则可以避免银行因过多的拆入或
拆出资金而使存款缺乏流动性来源保障。
由于部分数据缺失,本文研究银行流动性监管效应主要考察的是,存贷款比
率指标,中长期贷款比率指标,先看一看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率变化:
f:海大学碳:J:学位论文我闽银行俯管效成探讨
表4.5: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款比率(单位:亿,%)
年份2000芷2001年2002笠
贷款总额72968426.12 85288125.52 1 04573727.03
存款总额99119282.71 118797650.467 14254395 1.69
存贷款比例73.62 71.79 73.36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金融年鉴》数据整理
如果单单考察数据,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比率符合75%的指标规定,从这一
意义上来说,存贷指标的监管是有效的。
再关注以下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期限结构,该数据同样反映商业银行的流动
性:
表4.6:我国银行贷款期限结构(单位:亿,%)
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贷款总额
年份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1993 17746 53.9 5197 15.8 32943 100
1995 40397 79.9 10141 20.1 50528 100
1998 60613 70.1 23968 27.7 86524 100
2000 65748 66.2 27931 28.1 9937l lOO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
从以上数据看到,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占比逐年增长,说明对商业银行流动
性的监管没有达到效果。商业银行贷款资金长期化降低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使
信贷资金的周转速度减慢,可能影响经济的平衡发展,带来一些负面效应。由于
各商业银行片面强调规避风险(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比例要逐年下降)和规避
责任,这种制度设计必然会导致信贷资金长期化。长期性贷款虽然能够暂时推迟
风险的到来,但随着贷款逐步到期,潜在风险会逐渐暴露。加之我国信用环境有
待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等级的变迁概率较大,贷款期限过长,无疑会增大银行
面临的信用风险,加重银行的信用风险损失。
综上几方面所述,我国银行监管当局对流动性监管的效应没有体现出来,监
管没有很好地反映与保护存款人利益这一监管目标。
三.问题及建议
以上实证分析只反映了流动性监管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d,部分问题,
上海大学碗士学位论文我同钝{行临管效心探讨
实质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
(1).流动性管理通过关注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
并保持流动性的同时关注盈利性。达到两者之问的平衡,比如《商业银行法》规
定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流
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25%等。其指标组成都直接或
间接考察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状况,虽然指标存在一定滞后和规定不灵
活的情况,但是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发达,货币市场有待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仍不
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流动性管理方法,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过程中具
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长期以来经济金融环境没有给商业银行提供一个自主地
进行流动性管理的广阔空间,流动性管理适时推出可以说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潮
流,使商业银行得以根据指标在资产和负债两方面进行控制,这标志着已逐渐进
入资产负债管理的新阶段。只是经济金融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而使资产负债比
例管理指标的弊端日渐显露,使这些硬性指标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商业银行
的流动性管理,为了满足这些指标,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必然受到限制,这不利于
各家商业银行根据自身资产负债状况确定流动性管理具体目标,不利于商业银行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商业银行改变流动性管理不足的现状。导致商业银
行更多的不是根据资产负债状况决定如何实施流动性管理,而一味地“做”指标
或者为了满足指标被迫做一些与自身经营目标不一致的事情,可见这反而增加了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从而突显了银行监管的负效应,不利于商业银行根据自
身经营状况和盈利要求来实施流动性管理,实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平衡。
.现举两例说明:一是关于备付金比例指标和贷款比例指标。要求商业银行在
中国人民银行备付金存款加库存现金与各项贷款之比不得低于5%。这个规定是
针对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规定13%的法定准备金基础上,整个经济金融环境处于
通货膨胀状态下,为了控制资金供应量的规定。但是出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1998年3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法定准备金帐户和备付金帐户合并,实行统
一的8%存款准备金比率,1999年11月20同进一步下调到6%,2003年9
月21日又上升一个百分点为7%,到2004年4月25同又丌始实行7.5%的
存款准备金率且对资本充足率不到8%的国有商业银行上浮O.5个百分点,实行
8%的存款准备盒率。但是各付金比例指标和贷款比例指标都一直没有变,实际
上商业银行可用资金总额随着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以及宏观经济情况的改变
上海大学硎士学位论文我田银行脓管散心探讨
有着巨大的变化,把备付金比例指标和贷款比例指标控制在~个狭小的范围内实
在不利于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及时调整流动性管理战略。这也造成商业银
行相应的为满足指标要求,将经营重心放在“做”指标上而不是效益上。二是关
于拆借资金比率指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拆入资金与各项存款余额之比不得超
过4%;拆出资金余额与各项存款(扣除存款准备金、各付金、联行占款)余额
之比不得超过8%。这个规定是针对当时金融混乱的根源,在于同业拆借的混乱,
因此规定比较严格。但是目前我国金融秩序相对规范,货币市场发展迅速,同业
拆借利率的放开加速了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没有根据金融环境的
变化及时修订指标,限制性的同业拆借指标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不利于
国际头寸调度,不利于满足商业银行流动性资金需求和合理利用,使银行间资金
市场陷入一潭死水。
(2).为调控宏观经济水平的货币政策,往往要求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并且
对信贷投向提出“指导性意见”,这可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的存贷款比例有
不利影响。由于货币政策优先于金融监管,中央银行考虑到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
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监控指标的要求不得不软化,日久天长,商业银行只把
这些指标作为一种参考性的意见。银监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和
金融监管职能的分离,但是银监会能否实行独立监管,当监管目标和货币政策出
现矛盾的时候,能否不考虑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而坚持监管标准的执行,我们仍
然要划一个问号。
(3).我国实行的是单一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存款准备金
率没有区别,存款准备金与银行负债资金来源没有联系,这不利于对流动性风险
的控制。但是从实际情况来讲,存款种类不同,流动性需求也不同,由于活期存
款随时存在着支付要求,所以活期存款准备率应当高于定期存款准备率,这也是
国际惯例。另外,我国中央银行对超额准备金的付息制度减少了商业银行持有准
备金的机会成本,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成本意识,不利于对商业银
行的流动性监管。
(4).央行制定的中长期存贷款比例指标,即一年期以上(含一年期)的中长期
贷款与一年起以下的存款之比不得超过120%。这可以限制银行过渡利用短期负
债支持中长期贷款。但是,理论上我们认为,余期1年以上的贷款资金来源不仅
有余期1年以上的定期存款,而更多的是来自活期存款的沉淀部分,商业银行会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钺行jIff管敛心探讨
根据负债期限安排与之匹配的资产期限,以维持正常的流动性需求。从实际情况
看,国内商业银行为了将中长期贷款比例控制在120%以内,或尽力压低中长期
贷款的数量,或通过短期贷款的延期变相发放长期贷款,粉饰监管指标。从发展
趋势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后,按照国外的经验,商业银行负债期限会缩短(存
款期限超1年的极少)而贷款期限超1年的较多(主要原因是获利和有合适的利率
风险控制手段),加之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的是总分行制,系统内资盒调剂能力强。
如果银行监管当局要求商业银行固守120%的中长期贷款指标,将会严重制约商
业银行正常的流动性管理。
(5).从理论上说,从资产角度看,发达的资本市场会增加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
性,便于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的管理。资本市场不发达也增加了商业银行资产流
动性管理的难度,加之我国监管当局对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不允许
商业银行从事证券和保险业务,即使是国债投资,对总量和品种也有严格的限制,
致使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调,不能自主地进行多样化组合,流动性管理的空间和
回旋余地狭窄,这也妨碍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长期以来,我
国银行的资产绝大部分分布在贷款上,其它资产所占比例非常小,资产结构单一,
资产流动性差。从变现能力看,贷款的流动性较差,而证券投资的流动性较好。
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中,恰恰是变现能力差的贷款所占比重大,变现能力好
的证券投资所占比重小。
表4.7: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与总资产之比及证券投资与总资产之比(%)
年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
贷款/ 证券投贷款/ 证券投贷款/ 证券投贷款/ 证券投
总资产资/总总资产资/总总资产资/总总资产资/总
资产资产资产资产
1997 49.27 2.9】64.69 3.36 52.Ol 8.99 66.29 4.96
1998 70.14 8.45 69.50 8.37 53.03 11.91 65.39 8.47
1999 68.57 9.15 69.85 7.89 52.1l 15.07 54,59 22.76
2000 60.74 19.94 67.94 1087 42.83 21.62 54.76 23.85
2001 61.59 18.40 65.12 11082 4799 28.13 54.46 24.59
2002 62.48 20.97 64.27 14.18 48.14 28,57 5729 23.86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1997—2003年数据整理
一h海大学硕一11学位论文我国银行瓶管效衄探讨
从表格容易看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占总资产的一半左右,而且各年比较稳
定,没有出现下降的趋势:证券投资的比例比较小,特别是1998年以前除了中
国银行个别年份,其余都不到10%。1998年以后,随着我国货币市场和证券市
场的快速发展,虽然证券投资比例有逐步上升的趋势,但是相对于贷款还是比较
小的。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证券市场不发达,证券投资工具单
一、金融法规限制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等外部因素,也有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形成的
贷款惯性,技术手段较弱,对证券投资偏爱不足等内在原因。贷款流动性较差的
特性不利于流动性风险的控制。证券投资在一定程度上说是资产负债管理,特别
是负债方面管理的有效工具,证券投资比例小也不利于商业银行在资产流动性和
盈利性方面找到最佳平衡点,不利于有效控制流动性风险的同时提高利润水平。
如今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监管当局已经取消了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量
性监管,主要采用的是动态性的管理和检测。但我国目前出于金融市场发展滞后,
市场体系不健全,金融产品缺乏,限制了商业银行对资产和负债种类的选择;银
行在对流动性和盈利性做出选择时,受政策性和行政性因素影响较大;整个社会
的信用基础非常薄弱。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对商业银行实施指导性的流动
性监管,是不现实的,保留必要的监管指标是必要的,但是需要根据我国现行的
金融环境作一定的修改。
(1).根据最新的7.5%的基准法定准备金指标重新制定备付金比例指标和贷款比
例指标。
(2).当局适当减少对商业银行的“指导性意见”,在流动性风险范围内允许商业
银行自行决定放贷量和方向,从而减少对存贷指标的影响,使该指标不至于长期
软化。
(3).实行差别的准备金制度,活期存款准备率高于定期存款准备率,将有利于
对流动性风险的控制,这也是国际惯例。另外,废除我国中央银行对超额准备金
的付息制度,使商业银行提高流动性管理的成本意识,有利于对商业银行的流动
性监管。
(4).现行规定的中长期贷款比例——余期1年以上的贷款与余期1年以上的存
款之比不能超过120%,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如果固守120%的中长期贷款指标,
将会严重制约商业银行正常的流动性管理,所以建议停止使用。
(5).国外经验,建立以考核银行资产负债期限搭配是否合理为基础的流动性监
J二海人学硼:【:学位论文我因银行舵管效应探讨
控指标体系,使不同时期的资金运用有不同时期的资会来源相适应。同时.引入
更多的流动性衡量指标。以更全面的考察银行的流动性状况。
(6).监控指标的考核可将期末余额和期内平均余额结合起来进行,要把流动性
管理当作每天都进行的连续性工作,这样,爿+能保证银行在考核期内达到流动性
要求。
(7).允许各银行从自身实际出发,围绕监管当局规定的指标资助确定一个灵活
浮动的范围,同时各银行要有合理的流动性计划,这涉及到银行对存款净额和流
出量的监控以及银行对流动性缺口如何进行融资,对流动性生于如何进行投资等
问题。总之,流动性指标的制定与考核应能够及时,客观的反映银行所面临的流
动性风险,当风险达到警戒指标就可以及时发出预警,从而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
态。
(8).另外,针对商业银行法人单位和分支行的流动性管理情况不同,建议监管
当局根据三性原则增强监管指标的层次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第一,商业银行
总行作为一级法人单位,其流动性状况的好坏关系到整个系统的风险,因而必须
对其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并仔细量化每一项内容。可主要考核下列指标:存贷款
比例、存款准备金比例、负债集中度、流动性比例等;第二,对商业银行一级分
行,由于其处于承上启下的连接点,因而对于指标的考核仍具有一定的宏观性,
可从以下几个指标进行考察:存贷款比例、大额负债集中度、中长期贷款比例等;
第三.对于二级分行及其以下支行,尽管处于经营的第一线,但由于是授权经营
的末端,不少权限被上收,因此重点考核:大额存款集中度、存款构成的成本结
构、流动资产比例等。这样可提高对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设置、考核的科学合理
性;第四,强化非现场监管。应建立完善商业银行各类统计报表报告的定期报送
制度,通过报表反映的情况对流动性的流动性进行表格分析,以弥补指标监控的
不足。
除了修改和删除一部分指标外,需要增加一些有利于流动性监管的指标,以
上列出的监管当局的指标都是静态指标,我们需要增加~些能够更好的反映银行
流动性的动态指标,比如即时流动性比率指标和拆出拆入资金差比率。其中即时
流动性比率是指现金资产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资产由库存现命,央行存款,
同业存款和同业拆借构成,活期存款包括央行存款和同业存款。这个比率越大说
明银行流动性越好,偿付能力越强。拆出拆入资金差比率是指拆出拆入资金差和
海人学坝,l?学位论文我固银行雌管效廊探讨
拆入资金的比率,银行净拆出资金越多,说明银行的现金越充裕,流动性越好,
做比率是为了方便横向和竖向对比。还是以工商银行和中囤银行为研究对象,从
这两个指标分析银行流动性。
表4.8中国工商银行即时流动比率指标(单位:亿元,%)
2000笠2001年2002焦2003芷
现金总额4752.89 5391.48 5558 69 5403.93
活期存款3212.03 3834.28 4294.09 4469.26
即时流动比率1.48 1.4l 1.29 1 2l
资料来源:工商银行各年年报
表4.9中国工商银行拆出拆入资金差比率指标(单位:亿元,%)
2000笠2001年2002正2003芷
拆出一拆入1081.08 1087.82 598.59 403.19
拆入资金157.92 210.93 384.96 235.63
拆出拆入资金
6.85 5.16 1.55 1.71
差比率
资料来源:工商银行各年年报
从以上数据看到,工行的即时流动比率逐渐走低,拆除拆入资金差比率虽然
2003年比2002年有小幅回升,但总体趋势是下降的,而且下降幅度很大。说明
工商银行的流动性状况正慢慢变差。
表4.10中国农业银行即时流动比率指标(单位:亿元,%)
2001芷2002芷
现金总额3915.06 4391.46
活期存款2981.59 3433.9
即时流动比率1.31 1.28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各年年报
表4.11中国农业银行坼出拆入资金差比率指标(单位:亿元,%)
2001正2002芷
拆出一拆入572.34 506.65
拆入资金144.69 219.03
上海火学硕士学位论文我田银行雌管效心探讨
l拆鉴:金3.96 2_31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各年年报
从公共信息中只能收集到农业银行2001年和2002年的年报,从农业银行两
年的数掘可以得到和工商银行同样的结论,即农业银行的流动性在01年到02年
之间逐渐变差。
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不容乐观,以下再研究股份制商业银行同类指标
的表现。
表4.12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即时流动比率(单位:亿元,%)
2000芷2001年2002正2003笠
现金总额320.84 353.71 496.73 524.34
活期存款207.93 224.65 360.97 434.89
即时流动比率1.54 1.57 1.38 1.2l
资料来源:上海浦发银行各年年报
表4.13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拆出拆入资金差比率指标(单位:亿元,%)
2000正2001年2002芷2003笠
拆入一拆出99.96 108.7 109.67 48.08
拆入资金6.58 11.74 5.46 30.55
拆出拆入资金
15.19 9.26 20,09 1.57
差比率
资料来源:上海浦发银行各年年报
从上述数据看到,浦发银行的即时流动比率大体呈下降趋势,与国有商业银
行表现相似,拆出拆入资金差比率比同期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表现好,但总体趋
势也是下降的。
从对三家银行动态流动性指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银行监管当局对商业银
行的流动性监管没有产生正效应,各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处于每况愈下的状态。
国外由于先进的市场经济使银行业自动地保持流动性,监管当局只需做一些
法规等方面的指导性建议,而在我国,由于银行业处于金融市场绝对的主体地位,
并且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造成所有者“缺失”,银行业的隐性风险极大,所以需
_Ij海火学t$i-A_-学位论文我固银行怖管效J恒探讨
要关注银行资金的流动性,特别是即时流动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动的
资金才是安全的资金,这应该成为以后我国银行业监管的重点。
第四节商业银行收益合理性指标监管的效应分析
对银行收益合理性监管效应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两个盈利性比率的分析,它们
分别是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
一.总体盈利状况
资产收益率与资本收益率是反应银行总体的盈利水平的指标,是一组总量指
标。他们是收益合理性指标的主要内容。
表4.14: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单位:%)
年份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工商银行O.08 0.11 O.12 0.13 0.13 O.13 O.05
农业银行O.03 一O.05 .O.02 0.Ol 0,098 O.10 0.07
中国银行O.18 0.14 O,17 O.14 0.27 O.38 2_24
建设银行O.1l 0.09 0.33 0.14 0.14 O.14 0.13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金融年鉴》数据整理
资产收益率与平均资本收益率走势基本一致。仅中国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上升
比资本收益率较显著。
表4.15;国有商业银行资本收益率(单位:%)
年份1999年2000笠2001笠2002笠2003笠
工商银行2.5 2.71 3.09 3.50 1.67
农业银行.1.O —O.22 O.87 2.14 1.8l
中国银行3.03 3.84 3.76 4.31 3.77
建设银行7.34 7.39 4.83 4.04 2.42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金融年鉴》数据整理
四家银行资本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变动趋势各不相同。资本收益率水平建行
最高,农行最低,建行下降幅度最大,由最高降到第二。农行始终处在较低水平,
1999年至2000年曾一度降到0%以下,虽然后两年有所回升,当今为中行的一
半:工行和中行的变动情况大体一致,稳中略升;建行下滑显著,从99年的7.34%
海人学硕一I:学位论文我国银行腑管散心株¨
降到2003年的2.42%;农行从亏损转为盈利。
从以上两个表格我们很难评估国有银行盈利水平的变化,因为我们用的利润
指标是税前利润,这是在提取呆帐准备,核销坏帐等消化历史包袱以后的数据,
这些呆帐坏帐中的绝大部分是在《商业银行法》『F式实施之阿形成的,具有明显
的政策性特征,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用其盈利为这些政策性损失买单,这些账单不
应该包括在衡量银行盈利水平的监测指标中。所以我们应该具体分析各家银行的
经营利润。由于数据不完整,我们只能集中分析2001年至2003年工商银行和中
国银行的真实盈利水平。
二.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盈利状况
工商银行2001年税前利润58:93亿,提取呆帐准备金174.78亿,比上年多
提73.56亿,核销应收未收利息73.54亿,核销其它财务损失36.59亿。当年工
行实际经营利润为343.84亿,按照此利润计算的资产收益率0.79%,资本收益率
为18%。2002年税前利润69.02亿,提取呆帐准备会258.04亿,比上年多提83.2
亿,增幅29.3%,核销历史包袱121.44亿,当年工行实际经营利润为448.5亿,
按照此利润计算的资产收益率为O.94%,资本收益率为25.2%。2003年税前利润
26.58亿,600亿用于提取拨备和消化历史包袱,经营利润为635.44亿,按照此
利润计算的资产收益率为1.2%,资本收益率为37.27%, 从这个角度来看,工
行的盈利水平是有明显提高的。
表4.16:工商银行调整后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
税前利润
税前奉0润+提
年份呆+核销坏账= 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
(亿)
经营利润(亿)
2001年58.93 343.84 0.79% 18%
2002芷69.02 448.50 0.94% 25.2%
2003笠26.58 635.44 1.2% 37.27%
资料来源:中国工商银行年报
从上表可以看到,工行02年的剔除提呆和核销坏帐影响后的资产收益率和
资本收益率同口径比较01年到03年有明显的提升。特别是资本受益率,上升了
19.27个百分点,说明其盈利水平是提高了,反映银行监管当局对国有商业银行
的监管达到了预想的目标。
上海人学颂=』:学位论文我国银行脏管散应探讨
中国银行2001年国内业务税前利润22.48亿,国内机构在提取呆帐准备金
154亿,冲销应收逾期利息72亿的基础上实现,将消化沉重的历史包袱的因素
考虑到经营利润中,国内机构实现经营利润253亿,增幅为101亿,增加66,7%,
国外机构业务税前利润86.6亿,受世界经济影响国外业务利润下降10.9%,将拨
备因素考虑在内国外机构经营利润为163亿,国内外业务经营利润综合计416亿,
按照此利润计算的资产收益率为1.6%,资本收益率为19.05%。2002年总计税村
利润为137.9l亿,增加26.36%,计提准备金267.1 1亿,冲销逾期应收利息91-36
亿,核销损失4.55亿,考虑这些因素营业利润应该为522.71亿,剔除中银香港
净投资收益55.87亿后,经营利润达到466.84亿,按照此利润计算的资产收益率
为1.6t%,资本收益率为1.6l%。2003年税前利润为70135亿,提取呆帐准备会
244.55亿,消化非信贷资产损失229.81亿,合计476.24亿,经营利润为570.35
亿,按此利润计算资产收益率为1.82%资本收益率为30.6%,
表4.17:中国银行调整后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单位:亿)
税前利润+提
年份税前利润(亿) 呆+核销坏账= 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
经营利润(亿)
2001矩109.14 416 1.6% 19.05%
522.71.55.87
2002釜137.91 (投资收益) 1.61% 21.25%
=466.84
2003钲70.35 570-35 1.82% 30.6%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年报
中行的真实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都有提高,但提高幅度没有工行那么明
显,其中的原因主要是2001年和2002年间世界经济不景气,而中行盈利的70%
以上是从港澳及国外机构取得,受世界经济的影响,境外机构盈利水平有所下降,
但境内机构以不到30%的盈利占有水平对其总的盈利水平还是有一定的拉升作
用。尤其是资本收益率,拉升了11.55个百分点。
从以上对两家样本银行剔除提取呆帐准备和核销损失影响以后的盈利水平
来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近三年来的盈利状况是有很大的改善的,国际银行业
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调查评价也反殃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有一定的竞争力,
49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田银行监省效肫探讨
(1).目前两个盈利性指标中选用的是期水税前利润,应该调整为期末税后利润。
因为今后商业银行的会计制度、资产减值准备金计提、呆账核销以及税收政策会
趋同,调整为期末税后利润便于横向比较。
(2).取消资产收益率,代之以盈利增长速度。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不同,资
产表现形式和核算的方式差异较大,资产利润率指标缺乏横向比较的基础,监测
意义较小,而盈利增长速度能直观和科学反映商业银行的盈利情况,不论是单个
商业银行自身纵向比较还是整体银行业的横向比较,盈利增长速度指标都具有可
比性,较合适作为盈利性监管指标。
另外我国注重对单个指标的考核,忽视对指标问联系的分析。对安全性、流
动性和盈利性指标间,缺乏互动性的分析指标,如流动性比例和存贷比例的关系、
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利润率的关系等;指标方面的联系缺乏系统性。以上均从单个
指标出发去分析金融风险问题,没有考核各指标方面的相对重要程度,更没有把
各层次的指标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从而使这一方法只能用于考核单个金融机构
的风险问题,而对一个地区系统化的金融风险的监测任务无能为力。通过这种方
法得出的风险系数也不能从整体上反映一个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
第五节完善后的指标体系
我国现有的市场风险指标是资产负债缺口比率,这一指标无法恰当反应我国
银行业的市场风险,需要增加市场风险监管指标。1996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
员会同意将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纳入资本监管的范畴,并颁发了《资本协议市场
风险补充规定》,为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1997年又颁发了《利率风险管理原则》。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外币业务发展较快,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美元利率的下调和国
际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国内商业银行外币业务收益锐减,外币利率风险和汇率
风险愈来愈大,监管当局加强对利率和汇率风险的监管刻不容缓。同时,随着人
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货币市场的飞速发展,商业票据承兑、贴现和
转贴现业务的急速扩大,国内商业银行已经直面人民币利率风险。因此,监管机
构必须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手段,结合国内商业银行实际情况,可暂时选用缺口比
率(某一时段内利率敏感性累积缺口×利率变动幅度/净利息收入)和累计外汇敞
口头寸比例(累计外汇敝口头寸净资产平均余额)监管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
这样,经过取消、增加和完善有关指标后,我国商业银行的非现场监管指标
J:海大学顾小学位论文我国银行J临管’散舰探¨
将从目前规定的五大类40个监控、监测指标,演化为盘大类35个监管指标。在
衡量资产质量方面增加了对表外风险和非信贷不良资产的监管指标,有利于全面
性的资产质量监管;在流动性方面增加了期限搭配比例,即时流动比率和拆出拆
入资金差比率,加强对即时流动性的监管:在收益合理性监管方面将税前盈利性
比率改为税后盈利性比率,并把资产收益率改为盈利增长速度,从而与银行会计
制度一致并有利于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在市场风险监管指标方面,为了更好地反
映市场风险,将资产负债缺口比率改为利率敏感性缺口比率和累计外汇敞口头寸
比例。通过对监管指标的修改,监管机构要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资产规模等状况,借鉴国外非现场监管的成果,设置非现场指标的值域和考核权
重,并根据监管结果不断完善监管指标的值域和考核权重,形成科学的、风险敏
感度较高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加强非现场监管效应,实现商业银行监管目标。
表4.19:商业银行监管指标体系
改善前的指标改善后的指标
核心资本率,资本充足率, 核心资本率,资本充足率,限
资本充足率指标限制性比率,结构性比率, 制性比率,结构性比率,资本
资本杠杆比率杠杆比率
不良贷款比率,次级贷款比不良贷款比率,次级贷款比率,
率,可疑贷款比率,损失贷可疑贷款比率,损失贷款比率,
款比率,单一客户贷款比单一客户贷款比例,最大十家
资产质量指标例,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客户贷款比例,风险加权资产
例,风险加权资产比例,境比例,境外资金运用比例,表
外资金运用比例,表外风险外风险比率,非信贷不良资产
比率比例,表外业务垫款比例
结构性比率,效率性比率, 结构性比率,效率性比率,(税
(税f;仃)盈利性比率,利息后)资本收益率,盈利增长速
收益合理性指标
回收率,贷款损失抵补率度,利息回收率,贷款损失抵
补率
备付金比率,短期资产流动各付盒比率,短期资产流动性
资产流动性指标
性比率,中长期贷款比率, 比率,对流动负债依存率,外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闭银行瓶管散心探讨
对流动负债已存率,存贷款汇资产比率,存贷款比例,拆
比例,拆入资金比率,拆出入资金比率,拆出资金比率,
资金比率,外汇资产比率, 应付利息充足率,期限搭配比
应付利息充足率例,即时流动比率,拆出拆入
资金差比率
资产负债缺口比率利率敏感性缺口比率,累计外
市场风险指标
汇敞口头寸比例
以上指标虽经过修正和完善,但它并不能完全反映银行的风险程度,比如与
银行风险休戚相关的银行内部控制状况,银行内部管理等内容现在还无法用指标
量化,需要银行自身加强内部监控,监管当局加强这方面的制度建设。
L海火学坝:I:学位论文我目银行航管效应探讨
第五章银行监管思路的转变
出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化改革还不彻底,特别是控制着我国绝大部分余融
资源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最终所有者仍然是国家,国家信誉的保证使银行在面
临流动性困难的时候将风险转嫁给国家,流动性风险到目前为止并不是商业银行
所面临的主要经营风险,结果商业银行经营中对流动性的重视往往不足,流动性
问题屡屡出现。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国有银行的职能
将会发生很大变化:主要不再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工具,把国有银行当作企业看待,
不再把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作为对国有银行的主要要求,国家更加关心的将是国
有银行的经营安全和经营效益,以及国有银行资本的保值增值。商业银行将以市
场为导向,按市场法则和现代商业银行运作规则,积极进行业务创新,提升社会
化服务功能,在金融市场上更多地追求微观经营效益和自身安全,追求经营的安
全性和效益,银行可以自主地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自主地决定贷款和投资的
方向和数量,可以实现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效益型和流动性。对于那些没有还款
付息能力的企业和项目,银行就会拒绝贷款。以市场为主配置资金资源是国有商
业银行获得良好的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的基础。
商业银行职能由发展经济、扶持国家投资性项目转交为自负盈亏的具有服务
功能的市场主体,相应的,我们对商业银行监管和考核的重点也将发生转变。随
着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的转变,银行监管当局的监管重点应该放在对流动性的
监管上,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首要的任务是流动性监管,只有规范了商业银行的
流动性管理行为,特别是即时流动性方面的监管,使商业银行的资余流动起来,
满足随时支付的可能,刊+能控制住支付风险产生的源头,实现监管当局的有效性
监管目标,特别是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巨大的隐蔽性风险状况来讲,监督和管理银
行的流动性更应摆在监管目标的首位,这样才能切立批但桕揖在新^的剥巷一
J:海大学倾=i。学位论文我田银行舱省效心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指南》,中国人民银行,1999
2.李德,《经济全球化中的银行监督研究》,2001
3.江曙霞,《银行监督管理与资本充足性管制》,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4.林志远,《中国金融监察与体系一现状,问题和对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5.欧文,伊文斯等,《金融体系稳健性的宏观审慎指标》,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6.梁宝柱,《金融监管论》,
7.林志远,《中国的金融监管与金融监察》,1996
8.王华庆,《中国银行业监管制度研究》,1996
9.周道许,程春城,《金融监管原理与实务》,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
10.刘士余,《银行危机与金融安全网的设计》,经科出版社,2000
11.陈华,《西方国家银行脆弱性预警系统的经验做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国
际金融研究》,2004年8月
12.郑鸣,《我国商业银行无清偿能力风险的衡量及其影响》,《国际金融研究》,
2004年1月
13.臧景范,《金融安全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4.仲彬,陈浩,《金融稳定检测的理论,指标和方法》,《上海金融》,2004年9

15.周道许,《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6.苏小君,《美国会融预警制度及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4月
17.Mathis Dewatripont,Jean Tirole,The Prudential Regulation ofBanks,石磊,王
永钦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上海人学碗上学位论义我固银行J|{【笛效心探讨
附录
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有关条款
第一条为了保护商业银行、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规范商业银行的行
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行,维护金融秩
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本法。
附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有关条款
第一条为了确立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明确其职责,保证国家货币政策的正确
制定和执行,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维护金融稳定,制定本法。
第三十一条中国人民银行依法监测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对余融市场实施宏观
调控,促进其协调发展。
附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有关条款
第一章总则⋯⋯’_^v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规范监督管理行为,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
险,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附录四《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有关条例
第二章资本充足率计算
第十条商业银行计算并表后的资本充足率时,应将以下机构纳入并表范围:
(一)商业银行拥有其过半数以上(不包括半数)权益性资本的被投资金
融机构,包括:
1.商业银行直接拥有其过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的被投资金融机构;
2.商业银行的全资子公司拥有其过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的被投资金融机构;
3.商业银行与其全资子公司共同捌有其过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的被投资金
融机构。
一1.海大学颂二L学位论文我国银行艄管效心探讨
(二)商业银行不捌有其过半数以上的权益性资本,但与被投资金融机构
之间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将其纳入并表范围:
1.通过与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协议,持有该机构半数以上的表决权;
2.根据章程或协议,有权控制该机构的财务和经营政策;
3.有权任免该机构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的多数成员:
4.在该机构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有半数以上投票权。
可以不列入并表范围的机构包括:己关闭或已宣告破产的金融机构:因终止
而进入清算程序的金融机构:决定在一年之内售出而短期持有其过半数以上权益
性资本的金融机构;受所在国外汇管制及其他突发事件影响、资金调度受到限制
的境外附属金融机构。
第十一条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
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
市场风险资本)
第十二条商业银行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
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
数股权。
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
第十三条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计入附属资本的长
期次级债务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0%。
第十四条商业银行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应从资本中扣除以下项目:
(一)商誉;
(二)商业银行对未并表盒融机构的资本投资:
(三)商业银行对非自用不动产和企业的资本投资。
第十五条商业银行计算核心资本充足率时,应从核心资本中扣除以下项目:
(一)商誉;
(二)商业银行对未并表金融机构资本投资的50%:
(三)商业银行对非自用不动产和企业资本投资的50%。
第十六条商业银行计算各项贷款的风险加权资产时,应首先从贷款账面价值中
海大学碗十学位论文我困银行瞌管效心捌讨
扣除专项准备;其他各类资产的减值准备,也应从相应资产的账面价值中扣除。
第十七条商业银行境外债权的风险权重,以相应国家或地区的外部信用评级结
果为基准。不同评级公司对同一国家或地区的评级结果不一致时,选择较低的评
级结果。
(一)对其他国家或地区政府的债权,该国家或地区的评级为AA一以上(含
AA一)的,风险权重为O%,AA一以下的,风险权重为100%:
(二)对境外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的债权,注册地所在国或地区的评级为
AA.以上(含AA.)的,风险权重为20%,AA.以下的,风险权重为100%:
(三)对其他国家或地区政府投资的公用企业的债权,所在国家或地区的
评级为AA一以上(含AA.)的,风险权重为50%,AA.以下的,风险权重为100%。
第十八条商业银行对多边开发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O%。
第十九条商业银行对我国中央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本外币债权的风险权重均
为0%。
商业银行对我国中央政府投资的公用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为50%。
第二十条商业银行对我国政策性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0%。
第二十一条商业银行对我国其他商业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0%,其中原始期
限四个月以内(含四个月)债权的风险权重为0%。
第二十二条商业银行对我国中央政府投资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收购国有银
行不良贷款而定向发行的债券的风险权重为0%。
商业银行对我国中央政府投资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其他债权的风险权重
为100%。
第二十三条商业银行对企业、个人的债权及其他资产的风险权重均为100%。
第二十四条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为50%。
第二十五条下列质物具有风险缓释作用:
(~)以特户、封金或保证金等形式特定化后的现金;
(二)黄金;
(三)银行存单;
(四)我国财政部发行的国债;
(五)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票据;
_f:海大学聊|。学位论文我闽银行jf:l管效府探讨
(六)我国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发行的债券、票据和承兑的汇票:
(七)我国中央政府投资的公用企业发行的企业债券、票据和承兑的汇票:
(八)评级为AA.以上(含AA.)国家或地区政府发行的债券,在这些国
家或地区注册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及政府投资的公用企业所发行的债券、票掘
和承兑的汇票;
(九)多边开发银行发行的债券。
以前款所列质物质押的贷款,取得与质物相同的风险权重,或取得对质物
发行人或承兑人直接债权的风险权重。部分质押的贷款,受质物保护的部分获得
相应的低风险权重。
第二十六条下列保证主体提供的保证具有风险缓释作用:
(一)我国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
(二)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我
国国家机关:
(三)我国中央政府投资的公用企业;
(四)评级为AA一以上(含AA一)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以及在这些国家或地
区注册的商业银行,这些国家或地区政府投资的公用企业;
(五)多边开发银行。
以前款所列保证主体提供全额保证的贷款,取得对保证人直接债权的风险
权重。部分保证的贷款,被保证部分获得相应的低风险权重。
第二十七条商业银行应对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计提资本。
商业银行应将表外项目的名义本金额乘以信用转换系数,获得等同于表内项
目的风险资产,然后根据交易对象的属性确定风险权重,计算表外项目相应的风
险加权资产。
对于汇率、利率及其他衍生产品合约的风险加权资产,使用现期风险暴露
法计算。
第二十八条商业银行应对市场风险计提资本。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变动而导致表内外头寸损失的风险。本办法所称市
场风险包括以下风险:交易账户中受利率影响的各类金融工具及股票所涉及的风
险、商业银行全部的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
上海大学硕二Ij学位论文我周银行脓管效成探讨
第二十九条商业银行应该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设立交易账户,交易账户中的所有
项目均应按市场价格计价。
交易账户包括:商业银行从事自营而短期持有并旨在同后出售或计划从买
卖的实际或预期价差、其他价格及利率变动中获利的金融工具头寸:为执行客户
买卖委托及做市而持有的头寸;为规避交易账户其他项目风险而持有的头寸。
第三十条交易账户总头寸高于表内外总资产的10%或超过85亿元人民币的商
业银行,须计提市场风险资本。
第三十一条按照本办法不须计提市场风险资本的商业银行,必须每季向银监会
报告市场风险头寸。
第三十二条商业银行应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标准法计算市场风险资本。经银监会
审查批准,商业银行可眺使用内部模型法计算市场风险资本。
附录五《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监测和考核暂行办发法》有关条款
第三章不良资产的分析
第七条银监会各级监管机构、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要按月对不良贷款、按季
对不良资产进行分析,对银行风险状况和变化趋势作出总体判断和评价,对风险
状况严重和变化明显的要重点说明,并形成分析报告。不良资产分析包括不良贷
款分析、非信贷资产风险分析和表外业务风险分析三个部分。
第八条不良贷款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基本情况。本期贷款余额、不良贷款余额及比例以及与上期和年初比
较的变化情况。如在整体趋势、地区分布及行业分布方面出现了重大变动和异常
情况,应对其原因进行重点分析。
(二)地区和客户结构情况。各商业银行分别列表说明和分析不良贷款余
额、不良贷款比例较高的前10名一级分行,以及贷款余额、不良贷款余额最大
的10家客户。各银监局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地区和客户数。
(三)不良贷款清收转化情况。可分别按现金清收、贷款核销、以资抵债和
其他方式进行分析。
(四)新发放贷款质量情况。对2003年以来发放贷款质量和当年新发放贷
款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和分析。
上海火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因银行J啦管散心探讨
(五)新发生不良贷款的内、外部原因分析及典型案例。外部原因包括企业
经营管理不善或破产倒闭、企业逃废银行债务、企业违法违规、地方政府行政干
预等:内部原因包括违反贷款“三查”制度、违反贷款授权授信规定、银行员工
违法等。
(六)对不良贷款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提出继续抓好不良贷款管理或监管
工作的措施和意见。
第九条非信贷资产风险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基本情况。本期非信贷资产余额,不良资产、预计损失余额及比例,
以及与上期和年初比较的变化情况。如本期非信贷不良资产及预计损失变动较
大,应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特别是各类待处理资产、待清理资产、应收科目核算
的资金变化情况。
(二)地区结构分析。各商业银行分别列表说明和分析非信贷不良资产、预
计损失余额及占比较高的前10名一级分行。各银监局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地区数。
(三)清收、处置非信贷不良资产分析。
(四)2003年以来新发生非信贷不良资产原因分析,特别是内部风险控制
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典型案例。
(五)非信贷不良资产及预计损失变化趋势的预测,以及继续抓好非信贷资
产管理或监管工作的措施和意见。
第十条表外业务风险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基本情况。本期各项表外业务余额,垫款(或损失)余额及占比,以
及与上期和年初比较的变化情况;对垫款余额上升的表外业务要重点说明。
(二)地区结构分析。各商业银行分别列表说明和分析表外业务发展较快和
发生垫款较多的前lO名一级分行。各银监局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地区数。
(三)表外业务垫款形成原因的分析,特别是内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及典型案例。
(四)表外业务垫款变化趋势的预测,以及继续抓好表外业务管理或监管的
措施和意见。
第四章不良资产的考核
一I-.f≈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周银行临管效成探讨
第十一条银监会各级监管机构要按季对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不良资产及管
理情况进行考核。
第十二条不良资产考核分为对贷款质量、非信贷资产质量和表外业务质量的考
核。考核内容包括对不良资产的余额和比例的考核,并从横比、纵比两方面反映
被考核银行的进步度。
第十三条贷款质量考核指标包括不良贷款比例、不良贷款比例变化、不良贷款
余额变化、不良贷款余额变化率、不良贷款余额变化幅度、不良贷款比例变化幅
度和现金清收进步率。
非信贷资产质量考核指标包括非信贷不良资产比例、非信贷不良资产比例变
化、非信贷不良资产余额变化、非信贷不良资产余额变化率、非信贷不良资产余
额变化幅度和非信贷不良资产比例变化幅度。
表外业务质量考核指标包括表外业务垫款比例、垫款比例变化、垫款余额变
化、垫款余额变化率、垫款余额变化幅度和垫款比例变化幅度。
第十四条银监会各级监管机构根据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考核进步度情况,按季
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及管理情况作出综合评价,并按季上报不良资产考核报告。
不良资产考核结果将作为商业银行年度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
第十五条银监会各级监管机构应每季度或根据风险状况不定期采取约见会谈
的形式,听取辖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变化情况的汇报,并向其通报不良资产考结
果,提出防范化解不良资产的意见
l:海大学颂I。学位论文我固银行雌管效心探讨
致谢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我尊敬的导师张梅琳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这篇论
文从选题,修改,直至最终定稿都得到张老师的悉心指导,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
导师的辛劳,张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诚恳的待人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使我受益匪浅。
感谢学院各位老师,同学。他们的教导与帮助丰富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
视野,从而使我的学业顺利完成。感谢施锡明老师,作为我的辅导老师,他给了
我宝贵的信任和极大的帮助。同时,还要感谢学院资料室的老师,他们在我论文
资料的收集过程中给了我很大的支持。
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他们在我学习期间给予我大力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
我的母亲,在我完成学业的过程中给予我经济和糖神上无限的支持。
最后感谢答辩委员会所有的老师,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审阅拙作,为我在该
领域的进一步深入开拓提供思路上的创新。
浦爱华
二0 0五年一月
海火学倾L学位论文我国银行_|I:I管效盹探讨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1.浦爱华,“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解释”,《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
2.浦爱华,“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建立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商业研
究》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