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10822论我国银行业如何以金融创新应对外资银行挑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我国银行业如何以金融创新应对外资银行挑战
姓名:贺欢捷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杨晓泉
20041001
论我国银行业如何以金融创新应对外资银行挑战
盘查握薹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金融领域正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外资银行
已携带新的金融工具与金融品种进入中国市场,向国内银行机构发起挑战。凭
一th,而论,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而随着外资银行在华业务
的扩张,其优势地位不断显现,将对中资银行产生冲击。而至2006年世贸过渡
期的结束,外资银行届时将享受国民待遇,从而与中资银行展开平等竞争。面
对上述严峻形势,我国银行业必须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创新,即加大金融改革
力度,大力开展金融创新,以此真正提高核心竞争力。因此,研究我国银行业
如何以金融创新来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一章,本文首先研究分析了中外资银行之间的差距,以及外资银行所
具有的竞争优势和其所形成的冲击,从而有助予认清我国银行业的现有形势,
知己知彼。
在第二章,本文从金融创新理论、国际金融创新的发展以及我国金融创新
现状这三个层次出发,论述了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现存问题与制约因素。
在重点论述的第三章,木文从金融监营体制、金融组织机构、金融业务等
三方面研析了我国银行业金融刨新的路径与具体措施,提出:我国银行业监管
要科学设限,从而为金融创新留下空间;我国银行业要通过产权变革形成良好
的公司治理机制,并以“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实现混业经营;银行业务创新
应以市场、客户为导向.积极开发多元化的业务产品。另外,金融创新要注重
风险防范。
丰题词:1、外资银行2、金融创新3、髓管体制创新4、组织结构创新
5、业务创新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of Chinese Banks Confronted with
the Challenge from Foreign Banks
Synopsis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WTO,the financial field iS gradually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Foreign banks have carried new financial instruments,products
and marketing concept as welJ as service manner into the Chiuese market,
challenging to the domestic banks.Though Chinese banks have made some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they still have great gap compared with foreign banks.And with
foreign banks expanding business in China,their advantage are rising gradually,
therefore making business threm to Chinese banks.By the end oftransition period of
WTO accession for China in 2006,foreign banks will enjoy nmional treatment at that
time,thus launching fair competition with Chines banks.In the face of
above—mentioned severe situation,the banking of our country shall nutke thororIgh
reform and irmovation.In order to virtually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Chinese banks shall strengthen the financiaI reform and make great efforts to
implement financial innovation.Thus,it is significant to analyze the financial
ilmovation of Chinese banks facing the challenge from foreign banks.
In chapter One,this article firstly takes up the analysis on the gap between the
Chinese banks and foreign banks,the competition advantage of foreign banks and the
impact formed by them,thus being conducive to know clearl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banks just like knowing oneself as well as the opponent.
In chapter Two、the article illustrat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striction
factors on financial innovation for Chinese banks.from the aspects of fmancial
innovation theory,the development for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novation,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for Chinese banks.
In chapter Three,which is the center of this article,it analyzes the route and the
concrete measures of financiaI innovation for Chinese banks.explaining from such
three respects as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business.The main views are shown below
financial organization,and financial
The financial regulator of our country
shall lay scientific 1imitation.thus leaving space for financial innovation.The
Chinese banks shall realize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 through equity
transformation by joint—stock reform,and gradually develop diversified operation in
form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The business innovation of the banks shall be
oriented to market and customer,and actively develop the diversified business
products.In addition,defensive measures shall be taken against risk during the
course offinancial innovation for Chinese banks.
论我国银行业如何以金融创新应对外资银行挑战
引言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金融领域正有条不紊地逐步扩大对外开放。
外资银行已携带新的盒融工具与会融品种、新的营销理念和服务手段进入中国市
场,与国内银行机构展开竟争。我国银行业目前既面临着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强大
压力,又直接面对外资银行强有力的挑战。尽管中资银行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发
展,但与外资银行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而随着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扩张,其优
势地位将会不断增强与显现,不可避免地将对中资银行产生冲击。因此,面对外
资银行的挑战,首先研究分析中外资银行之间的差距,以及外资银行所具有的竞
争优势和其所形成的冲击,对于身处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的我国银行业具有现实意
义。我国银行业只有认清形势,知己知彼,方能有的放矢,克敌制胜。以上正是
本文第一部分论述的要旨所在。
我国银行业尤其是商业银行的行业主体地位始终处于一个演进的过程。改革
开放初期,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说是垄断行业中的垄断企业;进入九十年代中期
至今,则是垄断行业中的竞争性企业:今后,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以及市场引
导银行的宏观金融传导体制的趋于形成,我国的商业银行终将成为竞争性行业中
的竞争性企业,而至2006年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外资银行届时将享受与中
资银行同等的国民待遇,更将在公平、对等的基础上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面对
上述严峻形势,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提高自身的综合
竞争实力,己成为我国银行业生存与发展的主题。这就客观上要求我国银行业进
行脱胎换骨的改革创新,即迸一步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大力开展金融仓Ⅱ新,包括
金融监管制度创新、组织结构创新,以及业务创新等。而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出发,
我国银行业需要的是一种思维创新。正是基于此,本文重点从理论与现实两个角
度深入论述了在加入WTO后金融开放的新形势与环境下,我国银行业应如何加
大改革力度,开拓并实践符合我国国情的各项金融创新,以期能真正与进入中国
市场的外资银行“分庭抗礼”。
正文
第一章外资银行的进入与中外资银行之间的差距
自2001年12月ll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恪守信义的中国正有条不紊
地按照预定的框架在金融领域履行着对外开放的承诺。2003年12月,中国政府
允许外资银行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扩大到济南、福;}4{、成都、重庆,使开放
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bll至lJ 13个。同期,市场准入程序也进一步简化:中国银监
会将外国银行分行营运资金最高一档从6亿元人民币降低到5亿元,将第五档从
4亿元降低到3亿元;在华注册独、合资银行分行的营运资金要求从六档简化降
低为l亿元、2亿元和3亿元三个档次。与此同时,人民币业务开放也迈出重大
步伐。自2003年12月起,符合法定条件的外资银行可在已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地
域,向中国企业提供各种人民币服务。而2004年2月,中国银监会批准汇丰银
行上海分行等4家银行向中资企业提供人民币服务。这是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迈
出的历史性一步,为外资银行全面开拓本币业务提供了发展空间。
而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最终政策趋势是:到2006年,中国金融市场的开
放程度将显著提高。就银行业而言,根据WTO有关协议:加入后3年内,开放
昆明、珠海、北京、厦门;加入后4年内,开放汕头、宁波、沈阳、西安。加入
后5年内,取消所有地域限制,并逐步取消人民币业务客户对象限制;允许外资
银行对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允许外资银行设立同城营业网点.审批条件与中
资银行相同;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
机构和许可证发放进行限制的非审慎性措施。
而伴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政策的稳步推进,外资银行逐渐拓展在华业
务,已在许多领域体现出相当的竞争力。2003年11月底,东亚银行广州分行等
7家外资银行经央行批准了进入国内人民币拆借市场。汇丰银行、香港东亚银行、
永亨银行等已经开展房地产按揭业务。另外,个人外汇投资产品、信用卡、网上
银行、托管等业务均已开展,仅2003年,就有7家外资银行获准在华开办网上
银行业务,5家外资银行分行开办合格境外机构境内证券投资托管业务。由此可
见,随着我国有步骤地扩大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已很快携带新|;勺金融工
具与金融品种、新的营销理念和服务手段进入了中国市场,与国内银行展-丌竞争,
从而对我国银行业形成强烈的冲击和挑战。
第一节中外资银行之间的差距
一、中外资银行的情况比较
截至2003年底,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华设立了191家
营业性机构,其中84家己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另外还设立了2】1家代表处。
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已达到466亿美元,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
的1.4%。外资银行的贷款余额为217亿美元,其中外汇贷款余额164亿美元,
占银行业金融机构外汇贷款的13%。
而截至2003年同期,我国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3家政策往银行、1l家股份制商业银行、4家资产管理公司、112家城市商业银
行以及其他中小型金融机构。截至2003年6月,我国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本
外币1资产总额约26.5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85%,间接融资仍
占主导地位。在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在促
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家银行资产约占全部银行
业资产的60%,在国有重点企业贷款中,四家银行份额约占80%;在国有重点
建设贷款中,四家银行份额约占70%。
二、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距
凭心而论,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新型中资商业银行,与国际一流银行
相比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产质量方面的差距。截至2003年9月末,已实行五级分类的银行
业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8.7%,其中四家银行荛21.4%,政策性银行为
18.1%,段份制商业银行为8.4%;仍实行四级分类的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为15%。相比之下,外资银行不良贷款率刚要小得多,如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
分别只有2.7%和3%。较高的不良贷款给中资银行特别是四家银行带来了沉重
的包袱,影响了中资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二)资本金与盈利能力方面的差距。与资产质量低下相对应,我国银行
业资本充足率也处于较低水平。就目前情况看,按中国现行标准,不考虑拨备
等因素,也只有国有银行中的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咀及股
份制银行中的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发银行、
民生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基本达到了8%,其余银行业金融机构都未达到8%的要
求。中资银行资本金比率偏低,表明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另外,许多中
疑银行盈利水平不高,有的甚至亏损,1999年末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均
利润仅为O.15万美元。相形之下,外资银行的资本状况与盈利能力则优越许多。
如1999年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 1.1%和9.7%,人均利润
分别接近5万美元。
(三)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差距。我国银行业起始予传统体制下政府主导型
的银行体制,许多银行机构都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特别是四家国有商业银行,
长期以来扮演着第二财政的角色,政银不分,尚未建立起符台现代银行制度要求
的法人治理结构及相应的运行机制,导致所有者缺位和职业银行家缺位。股份制
商业银行虽初步建立了现代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却存在着公司治理架构不健
全、决策执行体系构造不合理、监督机制有效性不足等问题,有的还存在内部人
控制问题。而外资银行则大多是在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和长期国际竞争中发展起
来的跨国金融机构,是真正的商业银行,具有健全的治理结构、完簪的运行机制。
其管理相当规范,完全按照国际商业惯例运作,完全以利润为中心,十分适应灵
活多变的市场经济,非常有效率。
第二节外资银行在华拓展业务的经营优势及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
由上述可见,外资银行在华开展业务具有以下优势:
(一)商业化的经营机制:目前在华开展业务的外资银行,大部分来自发达
国家和地区,他们不仅具有高度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且其经营管理完全以市
场为导向。各外资银行经营策略明确,管理机制灵活,所从事的业务活动商业动
机强,不存在困扰中国国有银行的各种顽疾。同时跨国银行的全球化经营方式,
也有利于其优势资源的最佳配置。
(二)高效严密的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机制:作为从事跨国经营的商业银行,
各外资银行拥有成熟、完整、高效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从而确保其在高风险
和信息化的经营环境中,防范各种金融风险,实现安全住,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经
营目标。同时在长期的市场磨练与跨国经营历史中,其高层管理部门已积累了丰
富和有效的风险控制经验。
(三)混业经营的优势,极强的金融刨新能力:混业经营是当代各国商业银
行的发展潮流,它不仅能有效地增强商业银行对客户的服务能力,同时可大大提
高银行的资本回报率。在中国开业经营的外资银行中,大部分不仅具有混业经营
的经验和专门技术,同时也建立了一整套防止和化解混业经营潜在风险l}9虑部控
制机制。此外,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意识强,在有效防止风险的前提
下,鼓励金融创新,并将金融创新能力的高低,作为衡量银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各银行在这方西的优势,必然会提高其在华分支机构的市场开拓能力和竞争力。
(四)发达的国际化网络,先进的交易技术和手段:伴随着经济一体化和金
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各大跨国银行都及时采用当代最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开
发装备了先进的技术交易设备,从而确立了其在f:=l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的优势,
为其全球经营提供了可靠的物质技术保障。因此,在华外资银行,尤其是来自发
达国家的跨国银行,可凭仗其广泛的全球网络,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优质高效的
服务。
(五)信闱文化与品牌优势:有些大牌外资银行已经积累了数百年的信誉,
业务操作规范,尤其注重对客户财务隐私的保护。因而会获得相当多的“中产阶
级”的青陕,面询:多灰色收入也有强烈的动机转入外资银行。同时。外资银行的
企业品牌优势也会吸引一大批思想观念比较前卫的客户,
毋庸置疑,外国资本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势必对国内银行业造成相当大的冲
击,尽管国内银行业不可能溃不成军,但却面临相当大的挑战和压力。这种冲击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资银行的进入会使我国银行业面临自身优势客户资源的缺失,从丽
严重影响中资银行的盈利能力。中国国有银行规模庞大,网点遍布全国,其规模
效应非外国银行可比。但外资银行所的具有成熟优质的个性化服务优势不可避免
地会吸引走一部分存款,造成中资银行融资份额的下降。外资银行为了避免高风
险,会选择一批资信优良、业绩较好的优质企业发放贷款,尤其是对大型跨国公
司业务市场份额的争夺。一方面,外资银行总行与许多大型跨国公司总部有长期
合作的历史,包括一些名列世界500强的优质企业一真是外资银行的全球客户,
尤其是欧美、闩本企业都愿意选择本±银行或是与母公司有长期合作关系的银
行;另一方面.这些企业从享受良好服务以及降低成本的角度出发,往往也选择
效率高并且服务方式灵活的外资银行。外资银行因此将拥有一批稳定的客户源。
(二)外资银行的进入会使国内银行业中的优秀人力资源产生外流冲动,从
而造成中资银行优质人才流失。这些优秀人力资源既拥有较高的金融专业技能又
拥有优秀的客户资源和人际关系网络。而人才‘争夺战的结果势必会给国内银行带
来消极冲击。
(三)外资银行的进入,不可避免地造成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国际结算业
务和外汇业务的流失,这已经是正在发生的事实了。近年来,中资银行的中间业
务虽有一定发展,但总体水平不高。据统计,中资银行9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存
贷利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中间业务占全部收益比重平均仅8。5%左右。与
此相反,多数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非常重视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的中间
业务。以美国花旗银行为例,其存贷业务的利润仅占总利润的20%,而中间业务
利润则占总利润的80%。两外资银行对我国中间业务市场已有所动作。自2002
年3月以来,花旗、汇丰、渣打和恒生银行都陆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开设
大规模的理财中心,并推出了各自的理财产品。这对我国银行刚刚起步的个人理
财业务形成一定威胁。同时外资银行凭借其操作规范、管理先进以及与跨国公司
的长期合作关系,在国际结算、外汇等业务方面对中资银行形成较强的挑战。
纵观我国金融市场上中外资银行的分布现状与竞争态势,可以看出我国银行
业正面l|在i一种“两难局面”:其一,外资银行正试图以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娴熟的
创新技巧及已经成熟的创新产品,占领中国银行业及金融市场,对我国银行业构
成强大的竞争压力。我国银行业如若不能冲破传统业务的樊篱,在金融创新上取
得实质性的突破,则当入世缓冲过渡期结束的时候,将无可避免地处于竞争的劣
势。其二,我国商业银行也已进入传统业务的衰败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内地资本市场日益成长壮大,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大量优质的客户开始
转向资本市场直接筹融资,与银行间的交易愈来愈少。以致银行愈来愈难以吸收
存款并发放贷款,我国银行业已深切感受到了银行脱媒的挤压。
面对上述严峻形势,如何在同益激烈的竞争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已
成为我国银行业生存与发展的主题。因此,外资银行参与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也
是一针“强心荆”,客观上要求我国银行业必须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创新,即进
一步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大力开展金融创新,如此才能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核心竞
争力,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与稳定。
第二章金融创新与中国金融创新现状
第一节金融创新含义与国际金融创新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金融创新的热潮,大量的刨新
工具、创新体制的问世,不仅改变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与理念,而且极大地推
动了金融深化、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这其中商业银行既是
金融创新的主体,也是金融创新的最大受益者。所谓金融创新就是指金融业各种
要素的重新组合,即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丁对微观利益和宏观效益的考虑
而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业创造性变革和开
发活动。广义的金融创薮既包括金融业务工具创新,也包括金融市场创新、金融
机构创新以及金融管制的调整。在金融创新中,商业银行业务因其在整个金融业
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使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构成了金融创新的核心内
容。而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管理的创新则是指商业银行利用新思维、新的组织方式
和技术,构造新型的融资工具和融资方式,并以此取得经营成果的活动。
纵观金融创新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各个时期促成金融创新的不同
因素。金融创新的发展脉络大致可以下表来表述
I.60年代的避管性创新
创新时间创新内容创新目的创新者
50年代末外币掉期转嫁风险国际银行机构
1958年欧洲债券突破管制国际银行机构
1959年欧洲美元突破管制国际银行机构
60年代初银团贷款分散风险国际银行机构
出口信用转嫁风险国际银行机构
平行贷款突破管制国际银行机构
可转换债券转嫁风险美国
自动转帐突破管制英国
1960年可赎回债券增强流动性英国
1961年可转让存款单增强流动性英国
1961年负债管理创造信用英国
60年代末混合帐户突破管制英国
60年代术出售应收帐款转嫁风险英国
60年代末复费廷转嫁风险国际银行机构
创造风险
2.70年代转嫁风险的创新
创新时间创新内容创新目的创新者
1970年浮动利率票据(FItN) 转嫁利率风险国际银行机构
特别提款权(SDR) 创造信用国际货币基金组

联邦住宅抵押贷款信用风险转嫁美国
1971篮证券交易商自动报价系统新技术运用美国
1972年外汇期货转嫁汇率风险美国
可转让支付帐户命令突破管制美国
(NOW)
货币市场互助基金突破管制美国
(MMMF)
】973年外汇远期转嫁信用风险和国际银行机构
利率风险
1974年浮动利率债券转嫁利率风险美国
1975年利率期货转嫁利率风险美国
1978住货币市场存款帐户突破管制美国
(MMDA)
自动转帐服务(ATS) 突破管制美国
70年代全球性资产负债管理防范经营风险国际银行机构
3.80年代防范风险
创新时间创新内容创新目的刨新者
1980年债务保证债券防范信用风险瑞士
货币互换防范汇率风险美国
1981芷零息债券转嫁利率风险美国
双重货币债券防范汇率风险国际银行机构
利率互换防范利率风险美国
票据发行便利创造信用美国
转嫁利率风险
1982年期权交易防范市场风险美国
期指期货防范市场风险美国
1984年远期利率协议转嫁利率风险美国
欧洲美元期货期权转嫁利率风险美国
4.90年代的各种创新并举,客观上放大了风险
从金融创新的宏观生成机理来看,余融创新都是与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环境
密切联系在一起。60年代各国对金融实行严格管制,从而出现了避管性创新。
7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在金融行业迅速推广,金融当局开始放松管制。而中
后起期以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滞胀”而导致高利率;同时,“石油危机”造
成全球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形成金融“脱媒”现象,风险加剧;因而转嫁风险的
创新应运而生。80年代后,各国普遍放松管制,金融自由化增强,出现了利率
自由化、金融机构自由化、金融市场自由化、外汇交易自由化;防范风险成为创
新主因。进入90年代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化、集团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全
球一体化、证券化趋势增强,国际金融衍尘品市场发展迅猛,新技术广泛使用,
金融市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致各种创新并举,并显现出三大趋势:证券化
趋势、表外业务重要性同益增强的趋势、金融市场同益全球化的趋势。
从微观角度来看,金融刨新是金融家的活动,每一个金融创新都是创新主体
的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的一种体现。从内因上,创新主体有“获利性”需求,因
而会产生“获利性创新”;在逐利本性下,又会产生“避管性创新”;由于金融行
业的高风险性,会诱发“避险性创新”;从外因上,由于经济发展与市场的变化,
金融主体内部竞争加剧,会诱发“扩源性创新”。
第二节我国金融创新现状
一、我国金融创新的历程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是一个金融不断突破传统旧体制向金融市场化推
进发展的过程。从上述意义上讲,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个金融不断
创新的过程。为此,在强调中国金融要创新时,一定不要忘记我国金融业一直没
有停止过创新。我国的金融创新经过20年的发展,可以说取得了~定的成绩。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金融体制与制度的创新。包括:从”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到单一中央银行
体制的初建再到独立的中央银行体制的逐步形成;从证监会、保监会监管机构的
建立到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的形成;从”统存统贷”到”差
额包干”,”实存实贷”再到全面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
从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体制到汇率并轨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的改革:以
及从直接金融管制到间接金融调控手段的不断运用等。
(二)金融组织制度的创新。包括:中央银行大区行架构的形成;商业金融
与政策金融的分离,三家政策性银行的建立;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
和城市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存款货币银行体系形成,以证券经营机构、保险机构、
信托投资机构等为主体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形成,以及外资金融机构陆续进入
中国市场,一个逐步开放的、金融多业全方位竞争格局的形成等。
(三)金融市场的创新。包括:以同业拆借、商业票据和短期政府债券为主
的货币市场;银行与企业闻外汇零售市场、银行与银行间外汇批发市场、中央银
行与外汇指定银行间公开操作市场相结合的外汇统一市场;以承销商为中介,以
9
股票、债券为主要品种的证券一级市场,以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场内交易为核
心,各地券商营业部为网络的证券二级市场等。
二、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现状
伴随着入世后外资银行的竞争之势,我国银行业近年来也明显加快了金融创
新的步伐。尤自2002年上半年以来,银行业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一)组织机构创新出现新突破
国内银行业积极推进业务管理专门化,内部组织独立化,整合银行内部的优
势业务部门和支持部门,成立相对独立的管理中心,实行专业化经营与垂直管理,
以此缔造在同行内的业务与管理优势。
l、业务专营机构: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优势业务。如中国工商银行将牡丹卡、
票据和基金托管业务在2002年已经从总行拆分出来,分别成立了专营机构。其
他同业如农业银行、民生银行等也都设立了相对独立的票据中心,全力推进票据
专营;建设银行总行也决定在上海成立“国际银幸亍卡中心”。我国银行业内部专
业仡管理趋势的不断加强,有利于银行的优势业务与拳头产品凸现。
2、个人理财中心:强化个人金融组织管理,推进个性化专业服务。个人理
财服务在国内刚开始起步,但已成为银行业新的竞争焦点。2002年上半年以来,
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个人理财中心。如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成立的私人理财中心
特设“理财精英顾问团”,其成员是来自银行、证券、保险等各行业的精英和专
家。交通银行斥巨资从日本引进“个人理财业务咨询系统”,从而确立了自身的
技术优势。招商、光大、浦发、民生等银行亦在其分支机构设立私人理财中,tl,,
抢占个人理财业务先机。个人理财中心的设立为推动了我国银行业个人金融业务
的发展。
3、数据、科研中心:近年来,各家银行加快了对自身数据、科研等业务支
持机构的整合,着手建立全行集中式的数据中心和专门的研发中心。自2002年
以来,中国银行已在上海成立数据中心:中国工商银行拟建立南北两大数据中心,
其南片中心已在上海运行;中国农业银行的数据运行中心和同城数据备份中心已
选址上海。信息、研发资源的整合,为我国银行业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强力技术后
盾。
(二)业务产品创新日趋活跃
近期国内银行业的主要业务产品创新可以下表进行概括:
0
近期国内银行业创薪品种表
业务名称开办银行开办闷期功能简介
买方付息贴现民生银行2001年底卖方企业在销售商品后,将买方支付
票据的商业汇票转让给银行,并由买方支
付票据贴现利息的业务行为。该业务
核心在于能帮助企业节约财务费用,
挖掘资金潜力,发挥资金效盏。
承兑汇票回购农业银行2001笠回购经营行承兑贴现票据,为经营行
总行开办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提供充足
的资金支持。
保理业务多家银行2002证业务范围由国际延伸至国内,业务性
质也由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收购发展
至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买断。
标准仓单质押建设银行2002.8 客户以其自有的在交易所交易的标准
融资仓单为质押向银行申请短期融资,主
要用于建新仓和补充保证金。
法人帐户透支工商银行2002.7 客户在结算帐户空头时可随时向银行
申请一定额度的临时性周转资金。
信贷资产转让民生银行2002.8 盒融机构在遵守国家信贷和利率政策
的前提下,根据协议相互转让信贷资
产。可分为买断和回购业务两种。
个人住房贷款交通银行2002.6 允许购房人在未还清住房贷款时,可
转按揭业务以卖出该房屋,而买入该房产人可向
交行申请二手房购房贷款。
“银证通”、“银多家银行2002 “银证通”允许客户在存折活期账户
券通”等代理业下设立一个专用理财账户,作为证券
务保证金账户。进行相关证券交易。“银
券通”可完成客户证券保证金账户和
指定活期账户之间的资金划拨。
表明各家银行正向“金融百货公司”
和“金融超级市场”的方向迈进。
第三节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受体制、
技术、宏观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发达国家和地区
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创新动机存在偏差,创新的动力不足:首先,匿方国家金融创新
动机一般基于两个目的:一是追求利润,从创新中牟利:二是规避管制,增加经
营的灵活性。因而外资银行每推出一项金融创新,都会经过系统的策划和研究,
充分进行成本收益、市场需求及等方面的技术分析。而我国银行业创新的微观动
机则偏向于在无序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出现了许多不计成本甚至负效益的金融
刨薪。
(二)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创新少:在我国银行业近年来所创新的各类金
融产品中,大部分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属吸纳性创新。真正由我国首创、具有
我国特色的原创性创新较少。从创新机制看,我国的金融产品创新以模仿和引进
为主,缺乏有自主创新的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金融产品。在我国,宏观层面的金融
制度改革,确实充满了有中国特色的创新,而在由微观主体推动的金融产品创新
方面,就比较缺乏自身的特色和创新。
(三)创新品种少,结构不合理:消费信贷、网上银行、租赁、个人理财等
业务只是少量开办,仍处于探索阶段;投资银行、国际金融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
等方面还处在待发展阶段。从已开办的新业务来看,由于受到内外部条件的限制,
我国商业银行新业务的发展规模较小,在银行的攘体业务规模中占比低,难以调
整优化银行整体的资产负债结构,无法产生相应的规模效应。近年来,各行推出
的创新品种,大都只着眼于高收入阶层,如汽车、住房贷款等,而对中低收入阶
2
层的创新品种却很少,以致大量中低收入者无法踏入消费信贷的大门。另一方面
我国现有金融创新的重点是放在易于掌握、便于操作、科技含量小的外在形式的
建设上,如金融机构的增设、金融业务的扩张等,而在经营机制方面的创新明显
不足。此外,金融创新主体素质不高,创新的内容比较肤浅,手段也比较落后。
究其原因,制约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传统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体制:我国银行的组织结构基本以职能或
产品为中心进行划分。银行业务考核以部门为单位,划分条块进行考评。因此各
部门各自为战,只顾完成小榘团的短期任务,部门问缺乏沟通,各项资源不能共
享,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在现有银行组织结构下,进行一项金融创新需要涉及多
个部门。这就要求有一个业务拓展部门作为牵头部门,协调各方面力量组织创新。
而我国银行业目前虽基本设立了类似的业务拓展部门.却未给予其相应的权利,
也缺乏相应的鼓励创新政策,拓展部门因此得不到其他部门的支持,部门之间推
诿、扯皮现象严重,延误了业务的拓展。
(二)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薄弱:金融创新由予其产品和服务的灵活、多
样化,必然对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而风险管理,特别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风
险控制正是我国银行业的薄弱所在。各银行在开发新业务品种时,往往不是利用
科技手段进行有效风险识别和控制,而是对客户资信进行层层审核和并设置繁琐
手续,以致客户感觉不便而失去对新产品的兴趣。各家银行目前缺乏对高科技犯
罪的反击能力,同时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无法对产品的潜在风险进行
评估并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以致产品创新滞后。
(三)我国银行业目前的经营管理重心:我国银行业目前最重要的一项任务
是有效降低不良资产。金融创新虽可以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加大收益,但对于
降低不良资产来说,金融创新则不如单纯扩大规模见效快。降低不良资产最快、
最见效的方法之~就是扩大规模,增加存量,降低比例。以致于国内银行各级经
营管理者的吸存放贷视为工作重点。我国银行业目前的中间业务大都不收费或收
费很低,主要原因在于银行主动利用降低收费率,以稳固客户、吸引客户,增加
存款。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银行业无法大力开展金融创新。
(四)制度及金融监管:制度及金融监管对于金融创新的影响可分为以下几
个方面:
1、经营环境。我国现行的分业经营明显限制了银行业发展与证券和保险业
有关的金融创新。又由于人民币尚未完全自由兑换,利率、汇率均未放开,因而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不活跃,无法推出更多的中间业务。
2、业务审批方面。银行监管机构对新增产品的审批环节多、时间长。往往
是上报后长期无回音,待审批下来后,市场已发生了变化,客户已投奔他行旗下。
3、政策法规。我国政府对金融创新的保护是不够的,国家专利局对金融产
品的专利难以认定,监管机构对新产品实行审查制和备案制,保护期太短。我国
银行业目前的现状是,一种新产品开发出来后,由于没有有效的法律法规能认定
或保护金融创新,被其他行纷纷仿效,使得最初的创新行预期利润降低。当然,
金融创新不像其他产品一样具有专利性,但至少可以制定一些相关的规定,如一
项新产品被批准投入后,第二家银行的准入必须要在几个月之后。
第三章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路径与具体措施
直面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现存的问题与制约因素,只有从金融监管体制、金
融组织机构、金融业务等几方面进一步发展创新,才能真正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综
合竞争实力。
第一节金融监管体制创新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讲,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实质上是一种商业银行制度创
新,它的推进不仅取决于商业银行(制度创新主体)自身的主观努力,更取决于其
所处的制度环境及其相应的制度安排。为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创新行为的健康发
展.就要强化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管理与引导,即要加强金融监管体制刨新。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金融创新、金融监管实践的不断深入,近
年来各国也在重新审视并改革既有的金融监管体制。对于正逐步融入国际经济社
会、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中国而言,金融监管体制也正在进行着重大调整和变
革。
2003年3月10同,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健全
金融监管体锘《,设立中国银行业滥督管理委员会。作为银行业的监管机构。4月
28日,巾国银监会正式挂牌成立,从而确立了我国一行(人民银行)、三会(银
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金融
管理体制。银监会的成立是我国银行监管体制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我国的壤行监
管工作进入了专业化阶段。
一、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从根本上说,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源于两个不同的金融主体为了达到各自
的目标而分别进行的金融活动。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对立中存在着统一,其共同
目标就是金融发展。推陈出新的金融创新活动会打破旧的金融监管制度和秩序。
为金融监管带来新的课题。带来新的制度和规范,从而推动金融监管水平不断提
高;而在新的监管空间下,会为金融创新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和新的动力。这种良
性循环的最终结果,就是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监管当局的调
控能力和手段得到提高,金融市场上各种风险和收益组合的工具越来越多,投资
者用以避险或投资的渠道增加,整个金融系统的效率提高,安全性增强,金融市
场得到极大发展。基于上述互动关系,可以认为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绝不只
是金融企业单一的努力能够完成,在此过程中,监管者的工作创新一样至关重要。
与国际社会相比,中国目前的会融创新远为不足。其中原因既有体制、环境、
管理、技术和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也有金融监管的限制。长期以来,我国的银行
监管工作被看作一种特殊的宏观调控工具和货币政策执行手段,服从于经济的短
期波动需要,从而导致监管工作缺乏独立性和稳定性。因此,对于监管与创新两
者而言,中国目前的问题主要是前者对后者的抑制。但也要看到我国金融市场还
不发达,银行及其纯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还不强,而入世后外资银行及外资金融
机构的进入又带来了新的风险变量,在这种条件下,有效的监管能够增强开放条
件下余融体系的稳定性,并使开放步入正轨。因此,加强金融监管对于入世后中
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更加必要。
二、银行监管思路与手段的创新
我国银行业监管体制创新,应旨在缩小监管与创新之间的摩擦,既要通过监
管防范刨薪的风险,同时又要注意保护和支持微观金融主体的创新热情。因此,
银行监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即科学设限,从雨为金融创新留下空间。也因此,
目前我国银行业监管正由原来强调行政审批的合规型监管,逐步转向以市场和法
规为导向的风险型监管。
(一)监管思路的创新
1、树立超前监管的新理念。所谓超前监管,就是通过建立超前监管的指标
体系和信息系统,尽可能将各种监管关臼前移,采取有效管制措施,从源头上遏
制金融风险苗头,在金融风险未形成之前将其化解,从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发
生。超前监管的目的就是对潜在的风险苗头及时进行防范和化解,最大限度地降
低化解余融风险的成本。金融创新具有“双刃剑”的作用,金融监管也同样具有“双
刃剑”的作用。金融监管应该在金融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加强监管不能扼杀和
阻碍金融创新。因此监管当局出台有关法规时应瞻前顾后,既要兼顾金融风险的
防范。也要考虑金融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
2、培养监管的服务意识:金融监管的本质是建立金融市场中一组专门的行
为规则,并通过这些行为规则来减少市场失灵、构建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
及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因此,银行业监管应更多地体现服务功能。服务的对
象既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广大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也包括被规范和约束的
监管对象。从整体上看。监管的目的是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公平竞争和安全有效
运行。监管者与监管对象虽在个体目标上冲突、但在总体目标上一致。因此,在
监管工作中一定要提高服务意识,不能单纯为了监管而监管,要让监管对象体会
到它是监管的最直接受益者,从而更好地协调监管者与监管对象间的合作关系。
有了良好而真诚的服务,各种监管政策、手段等才能有的放矢,收到实效。
3、建立实时监管制度:实时监管和事后监管的区别在于实时监管是对银行
业务处理全过程的监管.不仅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由此实现风险事后控制监
管向风险过程控制监管转变。银行业监管机构应改变事后监管的被动局面,对银
行业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及时进行规范和引导,从源头上抑制违规和风险问题的
产生,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从而避免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出了风险后监管当局
就采取严厉措施进行“急刹车”,限制银行业会融机构的自由创新活动。
(二)监管手段的创新
有效的金融监管是持续的、全过程的监管。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对金融机构
从市场进入到退出进行持续实时的、全方位的动态监管。
l、加强现场监管。监管机构首先需规范现场金融监管的实施程序,开发现
场检查程序化系统,规范现场检查程序,在确保现场检查资料的全面、完整和连
续性的同时,使每一个工作人员均能学会并掌握各项业务的检查方法,从而提高
现场监管的广度、深度,增加现场监管的透明度,避免各种因素对监管工作的干
扰。同时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不断改革现场监管的内容,以保证监管的准确与有
效。
2、强化非现场监管。有效的非现场监管可起到风险预警作用。这就需要提高
金融监管工作的科技含量,形成现代化的金融监管方法系统。比如利用现代统计
分析方法对风险进行量化,开发出一些可直接用于风险控制的预警模型,从而建
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并形成金融监测、预瞀机制。同时充分利用电子化技术,改
善非现场监测的方法和手段,建立一套金融监管数据信息系统,包括建立高管和
机构管理信息系统、贷款监测信息系统、风险指标监测预警系统、金融数据信息
系统、现场检查操作系统、金融会计信息监测系统,并使之有效运行和推广。通
过运用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对金融非现场监管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多维分析,找
出风险隐患,发布各类风险监管信息,提高非现场风险分析和预测的可靠性,为
现场检查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监管机构需完善监管档案,充分发挥监管信息库
的作用。建立健全每个被监管机构的综合档案,实现连续性的跟踪监管。监管档
案的建立,特别是对金融机构违规季亍为的记载,对金融机构是一种震慑,更是对
金融机构统一系统、连续监管的重要依据。
3、注重持续性监管。监管机构需增强监管项目的连续性、系统性,改变目
前注重监管本身、忽视监管效果、将前期监管与后续监管割裂开来的状况,实现
监管项目由“~次性”监管向持续监管转变,对重要项目要进行持续不问断监管,
跟踪监控前期检查发现的问题,检查其整改情况,对未按规定进行认真整改的银
行业金融机构,予以加重处罚,以维护监管工作的严肃性。同时对所有监管情况、
资料进行归类收集、整理,建立健全每一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档巢,并进行有
效利用。
4、疏通信息渠道。监管机构需促进信息传导阻滞向信息资源共享转变。一
个全面、高效的监管信息收集处理系统能使监管者适时、动态地掌握监管对象的
整体经营及风险情况。其一是监管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信息沟通体系和
渠道,及时就区域内的金融动态、风险状况等互通有无,扩大监管成果的综合利
用。其二是加强电子化建设,实现监管主体与被监管机构间的电子联网,从而不
仅可及时地掌握金融机构的经营动态,搜集监管信息,还可确保信息资料的真实
性和准确性,从而提高监管质量。其三是建立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与人
民银行的信息沟通,实现金融系统信息共享,增加监管透明度,从而提高监管效
率,降低社会成本。其四是建立金融监管质询制度,要求有关金融机构就监管部
门在监管过程中提出的某些质疑进行合理解答,以此促进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
有效利用。
5、重点监管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对个体金融风险的防范,监管当局应把
着力点放在指导和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内控机制方面,检查商业银行是否制
定和严格执行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具有保护银行自身安全运作与
稳健经营以及规避风险的功能,只有建立起严格的内控制度,银行才能真正自我
约束和修正。只有商业银行自觉地约束其行为,外部监管才能产生实效。监管机
构应通过常规监督和专项检查,引导、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和
约束机制。同时,通过召开研讨会、行长联席会等形式,及时交流各银行业金融
机构内部控制管理方面的经验,从而起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此外,还
需抓紧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内控监督评价办法,建立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制度,从
而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督评价力度。
6、行业自律监管。为了避免金融机构之间的不『F当竞争,规范和矫正金融
行为,以促进其协作运行和共同繁荣,金融业内自律监管不可或缺。建议应成立
银行同业公会,并通过制定同业公约实施行业内部和自行监管。同业公会作为一
种自发的监管组织,有权制定同业公约。加强行业管理,协调各方面关系,促进
银行业监管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在政府监管无能为力的范
围,恰可通过自律的行业道德规范,行业者自觉的约束,进行更为有效的监管。
可以说,自律是主管机关喜接监管的补充与延伸。因此应充分发挥同业公会在自
律性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7、引入社会监督机制。银行业的监管工作需要强化全社会金融意识,增强
全社会对银行业监管工作的关切度,才能取得成效。首先是通过审计、工商、税
务等机构以及新闻媒体、公众对金融机构进行社会性监督,营造一个健康,积极
的金融环境。审计即由合法成立的并经中央银行认可的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
依法对金融机构报告的真实性、公正性进行审计,以便有关方面对其财务状况、
经营绩效和风险程度等做出正确判断,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计监督。由于上
述机构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且具有信誉特点,从而可以弥补中央银行监管疏漏或因
力量不足造成监管不力的缺陷。其二,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神激励机制,建立社会
举报制度,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关心和协助监督银行业金融机构,形成强大的社会
监督威慑力,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法经营。其三,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
监督作用。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造规情况、处理情况,除在银行系统内部通报外,
情况严重的还可通过新闻媒介予以披露。
三、协调银监会与其他监管者的关系
从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看,表现为典型的多头监管模式。对于同一金融
机构常常涉及多个监管部门的职能,如国有商业银行除了银监会、人民银行对之
监管外,还有国务院派驻的专门的外部监事会:作为国有大型金融企业,还需接
受国家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监管机构的多元化有利于市场经济下多元化的金融
交易主体利益的协调,进而有利于金融的稳定发展。然而,多头监管在另一方面
也提高了监管者之间的协调成本,且常常因其重复监管或监管冲突导致监管资
源的浪费;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监管效率。在金融创
新日新月异、各类金融机构业务日益交叉的情况下,简单以机构为对象进行分
工的监管体制很容易形成监管真空。
因此,在银行业的监管中,必须加强银监会与其他监管者的沟通与合作。
各监管主体要在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强化相互问的信息沟
通与共享,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对整个金融业实行协同监管,以逐步形成统一、
高效的监管体系。三大监管机构应建立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
地就监管中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协商,交流监管信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联合
建立金融监管方面的公告制度,通报制度,督办制度,质询制度,金融机构整
体测评制度;要尽快建立起三者之间有效的政策协调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多
渠道获取对监管有用的信息,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监管机构之间要及时通
报从事综合业务的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和风险状况,对于风险控制不力和已形成
风险的机构,要共同探究解决办法。对业务交叉领域和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集
团,实旌联合监督在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基础上。三家监管机构必要时应组织对
从事混业经营的中资和外资金融集团的联合现场检查、从整体上对金融集团风
险进行分析与评价。
总之,我国银行业监管创新的意义应在于同步跟进金融发展,针对不断变
化的金融环境因势雨动,一方面通过全方位的持续性动态监管,降低了金融风
险,同时又运用创造性的监管理念、现代化的监管技术与方法来促进银行业豹
金融创新,进而推动我国银行业整体实力的提高。
第二节金融组织机构创新
制度创新是中国银行业组织结构创新的重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商
业银行的主体,其资产总量占银行体系全部资产的60%以上。因此我国银行业
制度创新的主体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创新。而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创新又以
产权制度创新为重。
一、产权制度创新
(一)产权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单一国家所有制面对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金融
不断深化的形势,逐步暴露出其弊端。成为制约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障碍,主
要表现在:
l、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滞后,无法和金融市场真正兼容。在改革开
19
放的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的权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经营权、资产处置权、剩余
索取权等在很大程度下放给各级银行,并有一定的权能为地方政府所控制,还受
到银行内部各种非正常利益要求的影响。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缺乏对所有者充
分的行为约束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为提高国有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需要理顺
产权关系。
2、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来源渠道不足,资本充足率低,无法承担全面化经
营的风险。一方面国有银行自身盈利积累十分有限,同时依靠发行国债来补充银
行资本金又使国家财政背上沉重包袱,因而单一的资本来源渠道难以满足银行业
的发展。而资本充足是进行各类银行业务的首要条件,因此必须进行产权制度改
革,引入其他多元资本以补充资本金来源。
3、单一的国有产权使政府影响银行资金的运用。由于国有银行的单一国有
产权属性,使作为国有产权的代表者——政府不可避免地从社会稳定、地方利益
等角度出发,影响银行的资金运用。然而信息和决策的不对称.导致资金投放巨
大的风险性,也减弱了银行对资金监督的权力。政府往往压迫国有商业银行向亏
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贷款,引起银行资产恶化。因此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以强化
商业银行市场行为,减少政府干预。
清晰的产权制度是银行业经营的基础。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几乎都是股份制公
司或控股集团,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开展业务经营,不受任何外来因素影响。为此,
必须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锚改造,将国有商盐银
行上市,将其重组为股份有艰公司形式的国有控股金融企业,以形成真正意义上
的金融市场主体。
(二)股份制改造试点
银监会成立伊始,即以推动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作为工作重点,并
明确了四家银行综合改革的目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内,按照“产权清晰、
衩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将四家银行改造成公司治理结构完善、
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
企业。2004年1月,国务院决定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
并动用450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和黄金储备,对两家银行进行投资,以增加其资本
金数额。同时,允许这两家银行动用原有的所有者权益冲销不良资产,使不良资
产占资产总额的比重降到可以实行股份制的限度之内。在此基础上,对这两家银
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这就为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提供了解决途径。
而银监会亦出台了《关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管指引》,
明确规定了两家试点银行股份制改革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及各方面的具体要求,从
而为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革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采取措施实行规范的股份制
为了真正转变经营机制,建成现代化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实行规范
的股份制。而规范的的股份制前提就是要充分发挥股东代表大会的作用,使其真
正成为股份制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凡关系本银行全局的大事,都必须由其讨论
通过。换言之,就在国有商业银行转化为股份制企业后,政府应将原来对该银行
的决策管理权,转让给股东代表大会及其常务机构董事会。
从我国国情看,国有商业银行应建立以国有股为主体、以分散的个人和机构
投资者、其他法人持股为补充的多元化股权结构及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股权结
构安排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绝对控股,即持有股份占5l%以上;二是相对控
股,即持有股份在50%以下,但保持第一大股东的地位。笔者以为:4家国有
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中,其股权结构宜选择绝对控股,一是因为4家银行在国民
经济中举足轻重,改革的成败关系国民经济的全局。尤其在目前我国经济转轨的
过程中,国家仍然需要通过银行对经济运行进行适当干预达到一定的宏观调控目
标,实现政府宏观调控意图:二是4家银行资本金存量巨大,在短期内使国有股
份减到50%以下而形成多元化、分散的股权结构是脱离实际的;三是当前我国
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股票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运作及相应的法律仍需
规范,仅仅依靠股票市场对银行经营进行约束是不现实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
四是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尤其是经理人市场在我国还是
一个空白,市场约束不可能成为我国4家银行治理结构的有效构成内容。因此,
保持绝对控股这一思路符合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总之,对国有银行的股权改
造,应保证国家绝对控股,并按一定比例吸收内外资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分散的
个人等参股,从而建立起国有股为主体的多元化股权结构及相应的法人治理结
构。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也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考虑到保留国家对4家国有银行的控制,在产权改革中还可以设置金股。金
股(goldenshare)作为一种股权创新,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政府进行的
国有企业改革。它是一种特殊的股份,其特殊性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金股的
持有者是政府,不是非政府机构、企业或个人;第二,金股的权益主要体现为否
决权,而不是受益权或其他表决权(提名管理人员等);第三,金股通常只有一
股,而且没有实际经济价值,正因此又称为金股机制;第四,金股是政府与其他
股东个案商定的,无统一的法律涵义和安排。所以,金股是一种政府持有的对特
定事项行使否决权的股份。
我国国有银行股权改造的金股机制应逐步建立,建议可分三个阶段:
阶段l:普通股+优先股+金股。在银行改制初期,政府将国有股一分为二,
即保留部分普通股,将其余普通股换为无投票权的优先股,同时设立金股。而战
略投资者的股份为普通股。从战略投资者角度看,由于拥有相当份额的普通股,
在重大决策事项上能够发挥足够的影响力,与国有股形成一定制衡;从政府角度
看,尽管丧失了相当大的事前表决权,但能够对重大决策行使最终否决权;从银
行角度看,银行既吸引了战略投资者,又完善了法人治理。因此,金股机制是政
府和战略投资者都能够接受的方案,对于改制后银行的发展亦有好处。
阶段2:优先股+金股。政府将剩余普通股换为优先股,只持有优先股,保
留金股。这样,战略投资者将拥有对重大决策事项的全部事前表决权,能够最大
限度地将其经营理念、管理技术和专业方法引入改制后的银行;同时政府在正常
情况下只拥有受益权,按照出资tE例分得股利,不干预日常决策和经营管理。但
政府可根据银行运行状况、风险程度和战略投资者决策水平等,相机选择式地行
使事后表决权,真正做到“有进有退”。政府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对特定事项行使
否决权,包括监督董事会按照要求使用国家注入的外汇资本和实施改制方寨,不
大规模裁减机构和人员。
阶段3:优先股。撇消金股,只保留优先股。在多数国家,金股是有期限的
安排,有明确规定的存续时间。在我国,金股存续期应视改革后银行的法人治理、
股东结构以及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发展状况而定,也就是说,政府在适当时机最终
彻底退出银行,不参与决策而只参与分红,使得银行最大限度地按照市场机制运
行。
在我国国有银行中设立金股,一方面可以扩大战略投资者表决权的影响力,
增强其投资意愿,另一方面设立金股不涉及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其本质是改变了
国有股的形式,改变了政府行使权利的范围和方式。政府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
但可相机选择行使否决权。同时银行不仅拥有更大的自治权,而且由于在战略投
资者与政府之间形成权利制衡,可完善其法人治理。
二、公司治理机制
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其目的就是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机
制,从而使其运行机制有一个彻底的改变,以从根本上提高综合竞争力。
所谓公司治理机制即是指建立在股东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基础上,
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人、监事会分权制衡的公司组织制度与运行机制。
而在银监会出台的“指引”中确定了未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主要
方向:一是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二是引进战略投资者,
改变单一的股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三是制定清晰明确的发展战略。四
是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健全的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体制。五是按照集约化经营
原则,优化组织结构体系,整合业务和管理流程,实现机构扁平化和业务管理垂
直化。六是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七是建立审慎
的会计、财务制度和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八是加强信息科技建设。
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决策机制
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既是制度创新,也是组织创新。公司化改造之后,
银行的资本来自股东,由股东组成的股东大会是银行真正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
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董事会作为股东大会的常设机构,拥有决策权,对重大方
针政策进行决策;银行的高层经理人则由董事会聘任、负责日常的经营管理。同
时,经理人的经营权受到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监督和制约。这样,银行的所有权
与经营权就能够有效分离,从制度上可以避免政府对其进行制度外的直接干涉,
就可以按市场规律办事,追逐市场化的经营目标。
股东大会是商业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这是治理结构的外在部分。股东大会
行使经营绩效的外部监督权。股权多元化后,国有股、法人股、公众股、外资股
各自所占的比重是明晰的,可形成相互制衡的产权结构和股东大会。股东通过股
东大会、董事会推选董事、董事长和经理人,享有投票权或最终决策权、知情权
及利益公享权。国家依出资额选派代理人出席股东大会,弱化直至消除政府的直
接干预。同时,政府依市场规范,对商业银行实施必要的监管。
董事会受股东大会委托具体负责银行的发展战略、重大投资决策、财务预决
算、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选聘和激励约束银行的经理人。董事会应下设履行相
关职能的专门委员会,如执行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财务委员会、薪酬委员
会、审计委员会等,保护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
执行董事与非执行董事的比例应进行科学设计。尤其应注重设立并扩大独立董事
在董事会的比重和份额,以体现银行的特殊性。对于银行来说,独立蘸事比例的
增加不仅代表着公正和公平,而且代表着~种社会责任以及金融监管和利益相关
者的要求。
在经理人方面,关键一点是政府放弃对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直接任免权,而
以出资人身份参与公司董事会对银行管理人员的任免。国有银行长期实行“官本
位”的用人制度,高级管理人员都带有行政官员级别。银行的经营行为,难免要
为官员个人的政治目标所左右。而只有当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个人职业目标与办
好银行的企业目标完全一致,他们才能真征按银行的需要来行事。因此国有银行
必须废除”官本位”的制度。银行行长就是职业经理人的身份。经理人受董事会的
聘任具体负责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并对董事会负责。经理人专注于完成董事会
确定的各项计划和任务,并获得董事会相应的激励,成为职业化的银行家。而公
司治理结构的建立会使资本所有者选择其认为最具有经营才能的银行家来管理
银行。
(--1内部组织结构重组
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发展需要,现代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设置应更扁
平化。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机构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高层战略决策机构,即银
行的最高领导层,其任务是进行战略决策和银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二是中层管
理机构,该机构把较抽象笼统的最高领导层的战略决策转变为可执行的计划,把
总目标分解为基层机构可执行的于目标,是最高领导层与核心执行层的执行桥
梁:三是执行机构,包括核心执行机构和辅助执行机构。核心执行机构根据银行
主导业务目标进行营销活动,为银行创造价值;辅助执行机构则为最高层与核心
执行机构服务,分为支持性机构和技术机构。而我国银行业尤其是四家国有银行
目前机构臃肿,且人员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前台营销服务人员偏少,而后台
管理人员偏多,人浮于事,效率不高。因此,在我国银行业内部结构重建中,应
体现扁平化、市场化、高效率的理念,精简、重组机构和人员,使更多的人员充
实到前台、中台部门,尤其是一线的理财营销队伍当中,真正体现以客户为中心。
为此,建议借鉴国际商业银行机构设置的先进经验,设置不超过10个部门的组
织机构,业务部门可整合为公司业务部、零售业务部、资金业务部三大块,后线
参谋及辅佐职能部门整合为:风险管理部、财务控制部、人力资源部、稽核部、
信息科技部、战略发展部、法律与行政事务部(见下图),真正做到精简机构,
提高效率。
阁闺圈
(三)内部经营管理机制
首先,应建立起多样化、透明度高的激励机制。一是个人报酬的制定权要逐
渐由董事会个人报酬委员会负责,其标准的制定基础逐渐改为技能和竞争力,而
不是年龄和资历;二是个人报酬必须与明确的、可衡量的业务目标挂钩;三是推
行货币化个人报酬制度,减少住房、班车等福利报酬:四是注重中长期激励制度
的制定,即推行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计划。
其次,应建立起量化的核算体系。建立起对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的所有个人的
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的前提,就是要有一个科学、公正的考核机制。国有银行
财务部的职能必须得到扩充,使之成为内部核算主体。各国有银行总行需要设立
一个直属行长领导的财务总监,各综合业务部门内部和各分行设立财务经理,建
立起一种财务核算和财务监督的双层机构。
其三,确立起清晰的银行战略目标,并使之阶段性量化,具有可操作性。公
司战略,就是公司的长期竞争定位,决定着公司的发展方向。一个有效的银行战
略必须包括以下四个要素:银行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银行现有的和潜在的竞争
优势;贯彻盈利的公司价值理念;阶段性目标明确。
(四)控制机制
首先,应建立规范化的监事制度。国有商业银行的监事会由所有者代表和职
氢_
工代表组成,其中70%的监事会成员可由股东大会推举产生,另30%成员由银
行职工选举代表。监事会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可聘请有关机构独立审查银行的经
营活动;监督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并予以纠正;确保信息的充分披露;建
立监事诉讼制度,代表银行起诉不合格的董事和经营层。
其次,发挥内外部审计师的重要控制功能。一方面要把银行内部稽核部门逐
步改造为总行垂直管理的董事会直属机构,并明确内部审计师直接对董事会负
责。另一方面,要聘请独立的高素质的外部审计师,强化外部审计监督作用。
其三,逐步完善信息披鼹制度。一方面要逐步扩大信息披露的数量,主要包
括财务会计信息、审计信息和非财务会计信息;另方面要逐步提高信息披露的质
量,主要体现在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相关性以及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等方面。
要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可以在互联网上设立公司信息拨露网站,还可以在网
上召开股东大会,以使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更加快捷和公开。
其四,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的外部环境。公司治理同样需要有效的外部约束,
主要是法律约束。在“安然事件”等企业财务丑闻出现后,美国国会于2001年
7月通过了关于会计和公司治理一揽子改革的索克斯法案,该法案进一步提高了
法律约束力。其中有一条规定,要求上市的行政总裁(CEO)和财务总监(CFO)
对公司定期报告(年报和季报)进行个人书面认证,确认有关财务数据的真实准
确性,如发现CEO/CFO在认证过程中存有欺诈行为,将对其可以重责。这条法
律规定足以震慑CEO/CFO,从而强化了对高管人员的约束。我国目前尚缺乏此
类法规,一些相关规定也失之过宽。建议我国立法机构尽快制定有关法规,为完
善公司治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经营模式创新
(一)混业经营趋势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浪潮的不断高涨,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
发展的主导趋向。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金融业目前都实行混业经营。金融业的混
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交叉,而不仅
仅局限于自身分营业务的范围。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走过了一个“混一分”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后,实行混业经营,银行可以经营信托、证券等业务。鲁1992年下
半年起,由于房地产热和证券投资热,导致大量银行信贷资金通过阋业拆借进入
了证券市场,扰乱了金融秩序。由此我国从1993年7月开始大力整顿金融秩序,
并在当年底正式提出实行分业经营。1995年颁布的“巍业银行法”以立法形式
确立了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格局。近年来,相继颁布实施的各项金融法规,鼹
终从法律框架上确立了我国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金融发展格局。
实践证明,坚持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原则,对于规范我国的金融秩序,降
低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长远看,分业经
营的目的是保持稳定和便于控制,只是一种权宜之计。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金融
形势,分业经营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世界盒融发展格局的变化直接威胁中国的分业经营制度。银行传统的存
贷款业务比重越来越小,中间业务成为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混业经营证券、保
险、信托及衍生金融业务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方向。中国金融业必须主动适应
这种变化,及早行动,以求在未来开放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2、现行金融分业经营制度不利于金融业的规模经营、国际竞争力提高。我
国现行制度严格区分和限制银行、证券业务的经营,从而抑制了市场资金供给来
源,人为割裂了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融通渠道,不利于资金之间的相互融通。
银行、证券、保险的业务品种有限而单调,使行业素质及竞争力不断下降。
3、现行金融分业经营制度不利于金融创新。在分业经营制度下,由于银行
参与证券业务受到限制,一些具有转移风险及套期保值功能的金融产品和工具无
法在市场立足,由此影响到银行的市场运作,导致银行业缺乏创新机制和仓I新能
力。
因此,顺应国际潮流,加入WTO后的中国金融业应逐步从分业经营向混业
经营发展。其意义在于:
1、混业经营是提高经济效益,降低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我国银
行业资产结构较为单一,信贷资产举足轻重,而证券和其它资产所占比重很小。
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银行业的资金实力和盈利能力都存在较大差
距,风险防范能力薄弱。而正是业务范围的狭小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实行混
业经营,可以使商业银行业务多样化,实现利用内部补偿机制来稳定银行的利润
收入,从而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
2、混业经营是加入WTO后的现实需要。中国入世后,从事混业经营的外
资银行控股公司正大量进入我国的金融领域,凭借其在信息共享、全面服务、融
资便利等方面的优势,对仅从事单一金融业务的我国银行业造成极大的冲击和压
力。因此我国银行业应在加强专业经营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强化自身的
综合经营能力,塑造和建立我国的全能型金融集团,从而能在同一起跑线上与外
资金融机构展开竞争。而实行混业经营则是关键的一步。
3、混业经营是满足客户需求并为其提供仝方位金融服务的必然选择。面对
国内企业和居民日益多元化的金融资产需求,银行业必须通过增加服务的差异化
和全面性,来拓展其业务的发展空间,以获取竞争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因此,
银行业务的综合化、全能型经营将是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
(--)混业经营模式一金融控股公司
目前,国际金融业中混业经营主要有“全能银行制”和“金融控股公司”两
种不同的经营模式。前者以德国为代表,实行在银行内部设簧不同的业务部门,
全面经营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这些部门仅是银行的一个业务部门,其本身
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由所属银行统一管理。银行则作为唯一的法人,对其开展
的各项业务负责。后者以美国为代表,实行“多个法人,多个执照,多种业务”
经营。即混业经营仅存在于~个总公司的范围内,其下属的不同金融子公司经营
不同的金融业务,实施分业经营管理。
鉴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状况,建议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采取“金融控股公
司”的模式。金融控股公司可被定义为“以控股公司形式存在,其主要资产显著
分布在银行、证券、保险等两个以上金融领域的企业集团”。作为一种金融组织
制度安排,金融控股公司可以经营各类金融业务,但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
融业务由业务不同的各子公司具体办理。这些子公司在经营上和法律地位上相对
独立,其资产负债表不与母公司合并,且分别接受不同监管机构的监管。为保证
各子公司的独立性,对子公司采取授信限制、交易限制、兼职限制和信息披露等
监管措施,从而在控股公司的各子公司之间筑起了内部防火墙,有助于避免“风
险传染”。这一制度安排也极大避免了分业经营造成的金融效率损失。
依据我国国情,我国银行业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逐步由分业走向混业,构
建以其自身为主体的银行金融控股公司,从而实现金融业务的多元化经营。
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而言,比较现实的选择是:逐步将4家国有银行通过股份制
改造建成以原有银行资产为核心的金融控股公司。原国有银行总行升级改造为控
股母公司,并应依然从事一定的银行业务,同时拥有或控股从事专门金融业务的
子公司。银行金融控股公司可通过股权投资或其他方式成立证券、保险类子公司,
从而实现对银行主营业务以外其他各类金融业务的经营。控股母公司可根据占子
公司的股权比例派员参加子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子公司则应定期向母公司报
送有关财务报表及财务计划。
此种银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具有如下特点:1、银行金融控股母公司可继续
从事一些传统的银行业务,其他风险性金融业务则由控股公司本身下设的非银行
予公司去直接从事。依法设立“防火墙”,防止持股公司的非银行附属机构金融
风险侵袭银行类子公司。2、可将原国有商业银行在某些地区的分支行变成其全
资拥有或控股的予公司。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原分支机构的资产和负债归入
专门的子公司,有利于突出控股母公司的业绩,二是有利于提高基层机构经营的
独立性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对当地中小企业融资的信息对称优势。3、
可将一些新业务以设立子公司的方式从银行主业中分离。比如将信用卡、保理、
汽车消费信贷、基金及其它证券托管等业务,以设立子公司的方式独立经营。其
好处是既有利于这些新业务的较快发展,也可适当隔离这些新业务和传统业务之
间的风险。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可引进国内外富有经验的战略投资者。4、可
将银行的不良资产归入单独的资产管理子公司,这样“好银行”可以上市,“坏
银行”可以成为资产处置的专门机构。5、控股公司下设的证券、保险类子公司
不归银行监管机关监管,因为“防火墙”的存在能够有效阻止非银行类子公司的
金融风险对控股公司银行主业的波及,并且相关证券、保险类子公司的业务应分
别由证监会、傈监会监管。
从宏观层次上看,发展金融控股公司不会对我国现有的金融有效监管产生冲
击,与我国现阶段金融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金融控股公司的框架下,金融控股
母公司应由银行监管机构实施监管。其各子公司分别从事单一的金融业务,且均
为独立法人,有各自的财务报表,因此可由现有金融监管部门依行业对备类子公
司分别进行监管。我国金融业现有的分业监管方式对于金融控股公司这一模式仍
然有效,既能监控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也有利于提高监管水平。
当然,会融控股公司也具有其体制性风险,如果金融控股公司与其所控股的
子公司的关系处理不当,内部管理失控或流于形式,很可能会引发更多的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主要集中于;l、瓷本不充足的风险。目前国内银行的资本
充足率普遍不足,lO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略高,但其总资产规模相
对较小。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2003年末的资本充足率仅为4.61%。银行尚且
资本充足率不足,金融控股公司更会出现“资本瓶颈”问题。2、高财务杠杆风
险。金融创新可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但也会带来高财务杠杆风险,易造成金融控
股公司总体上的风险过度集中于某些特定交易对象、地区、部门和金融市场。3、
不正当的内部交易或关联交易风险。金融控股公司内部交易和关联交易往往不遵
循市场定价规则,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原则。过多的不J下当内部或关联交易会呈
现假繁荣,会隐藏更多问题,从而构成巨大的风险。4、高级经理人员的管理风
险,即核心领导层的道德风险。如果高级经理人员的管理风险得不到控制,金
融控股集团很可能会出现大的问题。
因此金融控股公司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一个完善的
内控机制:l、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包括由公司的董事会、总经理组成的决策
层;由各业务管理和支持部门组成的执行层;以及对执行层进行监督并直接对
董事会负责的监督层。同时,执行层中的管理部门对业务和支持部门进行管理
和监督,形成“双重监督”。此外,在总公司和子公司之间,依据业务板块实施
矩阵式管理。2、建立两极审计稽核管理机制。控般公司总部设立审计稽核委员
会,直接对公司的董事会负责,在各子公司也相应建立稽核审计组织,直接对
总部的稽核委员会负责。为保证稽核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所有稽核审计人员均
由控股公司总部直接聘用和管理,任何人无权干预稽核部门的正常工作。3、实
行岗位责任制和相互监督机制。对不同部门、岗位之间要实行适当的责任分离
制度,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对于业务的各个环节要由不同人员负责办理,以保
证相互监督。4、建立~个有效的内控预警体系。通过设计一组能反映企业所面
临的风险指标,定期对企业内控机制进行考察和评估,以便尽早发现和防范金
融风险。
同时,针对金融控股公司的体制性风险,我国的立法与金融监管机构需要
制定一部专门规范金融控股公司的单独法规,即《金融控股公司法》,从而既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金融控股公司设立与经营的合法性问题,也可为依法对金
融控股公司实施有效的监管。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银行业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其组织机构创新的关键
在于产权制度创新,实行股份制改造。其目的就是要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
构,使国有银行成为具有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真正的商业化银行。即而通过转
换经营机制,加强内部控制与管理,可以促进国有银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从
而步入持续发展之路,朝着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行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
的方向迈进。另一方面,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即成立金融控股公司,
逐步实现混业经营,可以扩大我国银行业的经营范围,增加其金融产品品种,
从而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竞争能力与赢利能力。
因此,通过金融组织创新,可以切实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综合竞争力,从而
有效抵御外资银行的竞争。
第三节银行业的业务创新
一、业务创新的思路
在进~步改进和完善内外部环境的同时,面对外资银行同趋激烈的同业竞
争,我国银行业只有致力于业务创新,才能不断提高业务发展潜力和提高资产质
量。所谓金融业务创新即是指金融资产基本要素的重新组合,它可以有无数的表
现形态。发展我国银行业的业务创新应具备以下几点思路:
(一)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理念: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是银
行进行金融创新的主要灵感来源和动力,因此进行金融创新必须坚持“市场第一、
客户第一”的原则,围绕这两者进行创新。具体而言就是要注重对客户的研究,
重点研究那些成长性好、盈利性强的优质重点客户,关注重点行业中的重点企业、
上市公司、跨国公司、高科技公司、公用事业类客户、金融同业客户以及优质个
人客户群体,挖掘和创造金融需求,开展差别化服务;同时注重对同业竞争者的
研究,密切关注国内其他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的业务和技术创新动向,开阔思路、
取长补短。此外,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还需要通过全面采集和分析市场客户信息,
建立一个高效、科学的客户及服务资料数据库,进行互动的客户关系管理,实时
查询和更新市场客户信息,随时根据市场客户的需求进行金融产品创新设计。
(二)利用吸纳性创新创造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吸纳性创新是指
将他国已有的金融创新成果吸收应用于本国金融业。我国商业银行由于起步较
迟,在金融创新方面宜于走引进、改造、创造的途径。首先,引进国外银行业已
经成熟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国内FI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可省去新金融产品论证、设
计、调研等环节,节省了相应的成本。其次,我国银行业在引进金融产品和服务
时要适当加以改造,改组其组合结构,从而确保新产品适应国内金融市场需求。
其三,在引进、改造的同时,银行业应注重研究其中的原理及设计、营销等环节。
只有这样,我国商业银行才能及时推出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争得商机。
(三)以技术主导型创新为突破口:我国原有的金融创新多为规避管制型创
新,技术主导型创新不够,笔者认为我国银行业应将技术主导型创新作为近期金
融创新的突破1:3,其依据是:首先,技术型金融创新代表着当前国际金融创新的
主流和方向,通过引进和吸纳国外的技术型金融创新成果,可以保持我国金融技
术的高起点。其次,在目前我国还存在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的形势下,技术型金
融创新不会受到金融监管机构的再管制,比较可行。以技术型金融创新为突破口
必须注意两点:其一是注意推广的系统性,技术型金融创新投入较大,只有坚持
推广的系统性,才能确保整个金融业的整体效益,达到规模经济,同时促进整个
金融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其次是加大投入,我国目前技术型金融创新的滞后,主
要源于投入不足且各家银行在科技开发上的分散化,从而影响了整体效能的发
挥。因此,各家商业银行必须集中力量、协同作战,多搞~些类似金卡工程这样
共享性强的科技开发,使技术型金融创新达到一定规模。
二、业务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按市场经济法则和现代商业银行运作规则,因地制宜、由
浅入深地进行业务创新。
(一)负债业务的创新
商业银行不能固守传统的定期、活期储蓄存款为主的负债业务,而需要创造
兼备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新型负债种类,以满足债权人的不同需求。它们
可以是介于活期与定期之间组合式的,也可以是在不同期限、种类间进行转换式
的,还可以是集存款与投资之利的多功能式的。
1、储蓄存款业务创新。首先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电子转账、支付、清
算系统,积极发展和完善ATM、POS和电子贷记转账与借记转账业务。先进的
转账支付手段与系统,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这是增加存款的重
要手段。即而不断提高存款业务的科技含量,推出高品位、多功能的金融工具。
要开发使用个人支票、旅行支票、多功能不同层次及品位的银行卡,并大力发展
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手段。同时推出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可转
让定期存单、存本取息定期储蓄、个人支票活期储蓄、通知储蓄、教育储蓄、礼
仪储蓄、住宅储蓄、个人退休储蓄、活期约定自动转定期储蓄等产品。
2、推行存款证券化,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存款证券化是将银行负债
凭证变成能够在金融市场上随时出售的有价证券,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工具和金
融商品。存款证券化是银行的主动性负债,大额定期存单、银行本票和回购协议
都属于存款证券化的内容,融资的优点在于增强客户存款的流动牲。对于商业银
行自身来讲,存款证券化这种业务创新形式的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防范和化解
的主要途径是加强利率的敏感性分析,准确把握利率走势。
3、拓展个人退休账户业务。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
开办个人退休金账户,即可以补充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不足,又可以满足社
会人员结构变化所产生的金融需求。这项业务的开办一般需要在法律上给予优
惠,如免征存款利息税,这种存款存期长,利率高于一般储蓄存款,是银行稳定
的资金来源。还有,允许个人对许多投资有选择权等。
4、开发货币市场基金业务。商业银行一直是我国货币市场业务的主力,而
货币市场基金则是商业银行拓展货币市场业务的一个有力工具。货币市场基金是
以货币市场工具为投资对象的基金,其投资对象主要包括短期国债、商业票据、
大额可转让存单、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等货币市场工具。与基金业的其它产
品相比,货币市场基金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开放式基金的形式,可满足投资者
随时提现的需要。第二,较高的流动性,其流动性与买卖便利度几乎接近商业银
行的活期存款。第三,较高的安全性。尽管货币市场基金不对投资人承诺本金安
全,但其安全性并不亚于银行存款。第四,收益较稳定。与股票、债券投资基金
相比,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比较稳定,而收益率比银行存款高。第五,交易不收
手续费,管理费也较低。因此,货币市场基金是投资者参与货币市场业务的理想
工具。自2003年末以来。我国已有多家基金公司发行了货币市场基金。而作为
我国货币市场参与主体的商业银行,理应积极开拓以发行自身的货币市场基金。
我国商业银行发行货币市场基金,有利于促进银行的业务增长,提高银行竞
争力,主要表现为:(1)强化了银行的资金运用。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品种期限
短、信誉高、安全性和流动性良好,是商业银行不可多得的投资品种,所以发行
货币市场基金有利于扩大银行的货币市场业务,增加收益。(2)开发了银行中间
业务。商业银行可以作为结算银行,或者作为基金销售人,提供相关服务,从而
取得可观的中介服务收入。(3)促进产品开发。货币市场基金的建立会加大市场
对可转让大额存单等货币市场工具的需求,从而促进可转让大额存单等工具的尽
快出现。这些工具的出现反过来增加了货币市场交易品种,也就增加了货币市场
基金的投资对象,还帮助商业银行增加稳定的存款来源,可谓一举数得。
我国商业银行发行货币市场基金优势明显:
(1)不存在准入限制。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的产品是债券、回购、拆借、票据、
存单等,这些都是我国银行业传统的业务产品,由银行来经营,不存在市场准入
的政策障碍,未突破业务经营范围。依我国目前的分业监管模式,证监会管理交
易所市场,人民银行管理银行间市场。商业银行只要不进入交易所股票市场就不
应属于违法,完全可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管理货币市场基金。
(2)管理方面优势明显:商业银行是货币市场的主导力量,在基金投向方
面,商业银行是唯一具有所有货币市场产品经营资格的机构,而证券或基金管理
公司只能经营其中的少部分产品。而且,商业银行作为货币市场的主要交易成员,
积累了多年的运作经验,经营理念稳健,有利于提高货币市场基金运作的安全性
和效益性。因此,与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比较,商业银行更具有相对丰富的
货币市场运作经验。而且根据珏方发达国家经验,货币市场基金大多由商业银行
进行管理。
(3)丰富的客户资源:我国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中心,同时掌握着企业
客户、金融机构以及个人投资者等各种类型的客户资源,通过结算、信贷、储蓄
等其他多种金融形式,可以了解直接相关客户的投资需求、投资特点及其他相关
信息,以此为背景设计和完成的货币市场基金更能够贴近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4)强大的销售能力和分布合理的网络:我国商业银行已建立了完善的基
金销售网络,降低了基金运行成本,能更好地回报投资者。尤其是我国国有商业
银行都建立了国债柜台交易系统,网络覆盖所有分支机构和网点。目前,大部分
开放式基金是通过国债柜台交易系统完成销售的。由国有商业银行设立的货币市
场基金完全可依赖该系统进行销售,这样既可提高该系统的规模经济效益,也可
降低货币市场基金运营成本,提高基金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使投资者享受更多的
收益。
(5)规模经济,业务互补:由于货币市场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是现有的银行
存款,因此,由商业银行作为基金的发起人和管理人,更容易达到规模经济。货
币市场基金规模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当货币市场利率水平较高时,货币市场基
金的投资需求比较高;而当货币市场利率水平较低时,基金的投资需求比较低,
基金管理人可能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从而导致经营成本过高。而若由商业银行作
为基金管理人,由于流失的基金需求多转化为风险度相对较低的银行存款,因此,
银行内部自然形成自身业务产品的此消彼长,从而有利于维持货币市场基金的长
期稳定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发行货币市场基金,建议采取目前分市场、分机构发行管理的
模式,即基金公司的货币市场基金沿用原来基金模式,主要在交易所,由证监会
管理;银行机构的货币市场基金严格在银行间市场运作,由人民银行管理。商业
银行发行货币市场基金,在操作上应循序渐进,应坚持先试点后推广的渐进试点
模式。商业银行之闯应加强协调沟通,避免恶性竞争。管理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
的“游戏规则”。在现有法规制度框架下,可先在银行间债市发行。为规避发行
货币市场基金的初期风险,建议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设立货币市场基金实行严格
的市场准入制度。基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优势,可考虑选择l至2家国有商业银行
进行试点,待积累经验后再行推广。在监管体制上,应赋予试点银行一定的权限。
在试点银行股份制改造前,允许设立货币市场基金存款账户,以准货币市场基金
的形式运行;试点银行股份制改造完成后,在试点银行内设立资产管理公司,赋
予其基金管理人资格。建议适当拓宽国有商业银行货币市场基金投资范围。如允
许其在商业银行存款获取协议存款利率;允许其在银行间市场进行信用拆借;利
用国有商业银行客户优势和控制信用风险优势,允许其开展银行承兑汇票转贴
现。
(二)资产业务创新
加入WTO前,对外资企业来说,中资银行是唯一的选择。而加入WTO后
的情况大不相同。外资银行业务面的不断扩大,给外资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外资企业~般都倾向于挑选本国银行,等到申请人民币贷款不再需要依赖中资银
行的时候,外资企业发生“倒戈”或“跳槽”十分正常。~些外资企业恐怕不会
急于提前偿还原先所借的中资银行贷款,僵极有可能转向外资银行申请新的贷
款,从而使得中资银行逐渐流失优质客户。不仅如此,目前越来越多的资信较高
的企业更是纷纷转向证券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和商业票据获取资金,致使
商业银行选择好的投资项目的空间越来越小,可见资产业务的创新势在必行。
l、贷款业务发展与创新
首先要做好贷款业务创新工作以保持该项业务传统的优势。商业银行应针对
各类资产品种进行不同的营销组合,利用在技术、机构网络、信息等方面的综合
优势,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对各种产品进行组合搭配,从以单一金融产品营销
为主转向多种产品的组合营销。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改变银行与客户之间传统的
沟通方式,完善综合理财中心,使客户能够得到优质、安全、便利的服务。
其一是推广票据贴现业务,尝试发放并购贷款。在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进
一步加强后,我国银行业应将票据贴现贷款作为工商企业流动资余贷款的主要形
式,予以推广。并购贷款是为企业兼并、收购等资本营运活动提供的贷款。这种
贷款与一般的企业贷款最人的不同就是贷款的用途既不是生产性的,也不是商业
性的,而是用于资本重组,实现企业规模的低成本扩张。并购贷款要设立担保和
抵押,用于抵押的可以是企业,但~般是资产,并购贷款的期限一般在一年左右。
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讲,风险较小,银行除可取得手续费收入外,还可以吸收
保证金存款。
其二是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在传统的信贷领域商业银行除了要做好面向
企业贷款的批发业务、票据贴现、项目融资、福费廷融资、保理业务等之外,针
对居民捌有的个人资产闩渐增多、对投资理财产生新的需求的情况,应大力发展
消费信贷业务,迸一步开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旅游贷款、
助学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装修贷款、定期存单滞押贷款、个人投资创业贷款
等个人资产业务,适应各层次居民对个人金融服务的不同需求,开发符合消费者
需求的信贷品种,根据申请贷款消费者个人的具体情况安排贷款和偿还方式。如
采取活期透支形式的一次性偿还的消费信贷;以非抵押为基础,分期偿还消费信
贷:信用卡透支信贷;流动利率抵押放贷和可调整抵押放贷。
2、拓展中小企业贷款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的信贷业务主要专注于业绩好的大企业,通常是多家
银行争抢~个大企业客户,造成~些大企业对银行提出种种甚至过于苛刻的要
求,导致银行信贷费用上升,收益相对下降。而我国银行业在发掘培育具备潜力
的中小企业客户方面进展缓慢。实际上,中小企业目前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中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小企业已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的
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GDP比重超过50%,上缴税收占全国税收的40%以
上。因此优质的中小企业客户是银行信贷业务现实和潜在的市场。
拓展中小企业贷款可以促进银行贷款投放额度加大,使信贷资源配置获得优
化,业务得到健康发展。其一,我国银行业可对原有信贷资产结构进行战略性调
整,改变目前信贷业务多集中于大型企业的局面,通过扩大对中小企业的授信分
散集中性风险。其二.我国银行业能够扩大业务量,实行规模经营,增加银收益。
根据央行规定,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可以上浮10%。因此,商业银行若能
灵活利用好浮动利率政策,利用中小企业贷款的利息差可以获得比单个大企业大
的收益;另一方面将授信企业的相关业务做深,还可以提高资产的组合收益。因
此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拓展中小企业贷款领域是银行业现实的选择。
我国银行业在开拓中小企业信贷市场时,应以提高效益为出发点,以创新为
核心手段,重点采取以下四方面的措施:
(1)适度倾斜的信贷政策。采用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信贷政策,大力调整
信贷结构,加强信贷管理。根据各地区自然资源、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化的实际,
对中小企业分类排队,对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和资源
保护政策,符合信贷条件的企业予以支持:对不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和行业发展规
划、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的企业予以限制。引导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支持其向专业化、特长化方向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以此
来培育新的中小企业“黄金客户”。
(2)改造业务流程:首先应完善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制定灵活、有弹
性、科学的评定制度,调低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定标准,更好地支持不同类型的
中小企业:并对信誉好、效益高的重点贷款户实行动态授信管理,及时扩大授信
额度。其二,要提高贷款审批效率。针对中小企业经营灵活、资金需求金额小、
频率高、时阃紧的特点,积极调整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环节,
提高融资服务效率。可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合理
调整授信制度,向一部分管理水平高、经营规范、经营效益好的基层机构下放一
定限额的贷款审批权,并实行贷款风险管理终身制,调动基层机构贷款营销的积
极性,以及时满足中小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其三要强化贷后管理,建立贷款监
测反馈系统,加强对借款企业的跟踪调查和贷款本息的回收,清收和转化不良贷
款,切实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3)创新抵押担保方式:贷款担保是防范信贷风险与提高效率的有效保障。
针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特性和不同企业的经营特点,银行业应灵活设计贷款业务的
操作方式和抵押担保形式,从而拓宽中小企业担保种类,为其提供多种担保选择。
原则上可依据个私企业和自然人财务管理特点,以其能够提供的足值、有效的抵
(质)押物为担保方式,如可选择良性流动资产,以信誉度较高的应收账款为质
押,又如自然人担保、仓单质押、经营证照质押等。此外,银行业还应积极与有
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合作,由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通过
上述多样化的担保方式既促进了中小企业融资,又分散了银行的融资风险。
(4)产品服务创新:银行业应努力满足中小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
需求,从而拓展融资渠道。比如选择资信良好、产供销状况稳定的企业,签发、
使用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等融资工具,办理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业务,
支持企业扩大票据融资。还可以适应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急而少的特点,开发一次
申请、周转使用的循环贷款:一次贷款、分期还款的整贷零偿贷款;一次核定额
度、随需支取的账户透支贷款等;为解决部分外向型中小企业出口退税款未能及
时到账而出现的资金周转困难,可推出出口账户托管贷款;针对部分优质中小企
业项目投资、技术改造等资金需求.提供中长期贷款等。
3、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
商业银行通常有很多较长期限的贷款业务,如住房抵押贷款和大型工程项目
贷款等。这些贷款业务一旦发生,银行的本余回流期限就已经被长期合约框定。
通常情况下,资产变现性强就意味着其资产质量好、业务风险度低,反之则说明
其资产质量差并蕴含较大风险。因而银行视资产的流动性即可变现性为生命线。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信贷资产证券化。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之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流的信贷资产据以
融通资金的过程。证券化的核心在于对信贷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的分离与重
组,使其定价和重新配置更为有效,从而使参与各方均获收益。对于单个贷款。
其现金流是不确定的。但由于大多数定律韵作用,可以基于历史数据对一组贷款
组合的现金流的平均数作可信的估计,这就是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基础。资产证券
化源于美国70年代束的住房抵押证券,其后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开始流行,其应
用范围已扩展到企业的应收帐款、信用卡应收款、汽车贷款、租金、消费品分期
付款等领域,成为重大的金融创新之一。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交易结构是资产的原始权益人将要证券化的资产剥离出
来,出售给一个特设机构;这一特设机构以其获得的这项资产的未来现金收益为
担保,发行证券,以证券发行收入支付购买原始权益人所转让资产的价款,以证
券化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向证券投资者支付利息。可见,持有直接信贷资产的商业
银行最适于开展此项业务。
信贷资产证券化这一极具生机的金融创新业务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更具特殊
的现实意义:
首先,有助于缓解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的压力。众所周知,我国国有商
业银行中沉淀了巨额的不良资产,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生存能力,同时,由于缺乏
投资渠道与工具,形成高额的居民银行储蓄存款。刚性的存款负债与巨额的不良
资产,使银行面临极大的流动性不足的压力,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使银行在不增加
负债的情况下获得新的资金来源,有助于缓解流动性不足的压力。
其次。有助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
率偏低,尤其是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农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目前仍低于8%的国
际标准。而银行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技术,可减少风险资产额,从而在自有赞产
额不增加的情况下,提高自身的资本充足率。
第三,有利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近期的数次降息导致银行的
存贷款利差变窄,加大了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运作的难度。如果银行将那些期限长、
利润薄的贷款证券化,则可提前兑现部分利润,又可加快信贷资产周转的速度,
从而提高资产的收益率。
第四,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传统的贷款没有二级市场,其风险需
待贷款到期时才能按市价真正度量出来,即银行资产的当期实际价格不能像证券
那样在市场上得到真实、及时的评估。通过贷款证券化,将贷款银行的潜在风险
转变为市场上的风险,通过证券二级市场及时地分散给投资者、可以降低银行的
风险。
第五,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费用。商业银行通过存款的经营来实现资产负债
比例管理,存款的吸纳需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保证金,而资产证券化作为销售收
入的实现,不存在缴存准备金的要求。如果银行将其贷款证券化,这些费用即可
节省。
笔者认为,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具备了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条件。其一,
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开展证券化业务的强烈的内在需求。金融机构
需求是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生成的直接动因。出于提高资产流动性、降低贷款风
险和提高资本充足比率等方面的需要,我国银行业对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态度非
常积极,金融理论界对资产证券化也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其二,拥有可以实
施证券化的信贷资产。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金额都很大,
不良率也较低;同时还拥有一定规模的中长期贷款,贷款质量较好。这些资产大
部分达到了合格资产的质量和规模要求。其三,我国资本市场的监管力度大大增
强,各种市场中介服务组织逐步健全,机构投资者力量迅速壮大,市场法制环境
和信用环境不断改善,市场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从而为资产证券化提供了较好
的市场基础条件。
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首先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宏观治理:
第一,完善按揭贷款市场:首先要制定统一的《按揭贷款管理办法》,改变
当前商业银行各自为政,收费不统一的局面,将各种杂费统一纳入贷款利率中。
现在,《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已正式出台,这将为下一步的按揭贷款证券化
提供基础。其次是鼓励保险公司发展按揭贷款保险业务。同时,政府给予按揭
贷款的发展以积极支持,如建立按揭贷款保险机构,建立专门的政府担保机构,
向符合规定条件的贷款提供偿债担保,支持按揭贷款二级市场的发展。
第二,改革证券评级业:改革的核心在于组建中立性的、经营上自负盈亏的
评级机构。为了塑造中立的评级机构,国家应以法律形式规定评级机构不能参与
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充当投资银行或财务顾问的角色,并应割断评级机构和评
级申请者之间的直接利益关系;同时,不允许证券商在评级机构中拥有股份或评
级机构参与证券买卖活动。以盈利为目的的证券评级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就
要尽可能客观地进行评级。
第三,制定证券化交易相应的法律法规:向各种机构投资者开放资产证券化
市场,也有利于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证券法》、《破产法》、
《抵押法》以及现行会计、税务制度还没有关于资产证券化的规定,甚至有些现
行规定还不利于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这就要求修订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基
金法》和《信托法》以及与特设机构的设立、运作与管理相关的条例,使得机构
投资者能够顺利地进入资产证券化市场。
我国银行业还应注意选择适合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合格资产。选择合格资产是
实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前提条件。这类资产应该具有稳定的现金流量,可以其为
基础来发行证券。以上述为标准,笔者以为适合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原始资产首先
应该是银行的优质资产,而非不良资产。目前国内业界试图以证券化方式来解决
银行不良资产,其理由如下: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需要巨额的资金,单凭商业银行
自身的实力难以解决,而财政部门财力有限,也无法在短期内大规模注资。如能
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将不良资产推向市场,可吸引社会资金来分散资产风险,无疑
具有光明前景。但在实际操作上,上述具有金融创新意义的思路却难以实现。首
先,资产证券化在我国作为新生事物,广大投资者对其还相当陌生,以不良资产
为基础发行证券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可。一旦发行失败,将影响到今后资产证券化
在我国的发展。其次,不良资产在证券化过程中必须折价出售,易引发人们关于
国有资产流失的争论,且能否得到决策层政策的支持尚难预料。第三,不良资产
的未来现金流难以预测,这使得贷款证券化的定价失去了基础。正因为不良贷款
证券化在技术上的难度和复杂性,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证券化应从优质资产开始着
手,待取得相当经验后再进行不良贷款证券化的试点。
根据现金流的偿还情况,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优质资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
每月或每季支付利息,到期偿还本金。该类贷款包括所有短期贷款和中长期的固
定资产贷款,另一类是在整个偿还期内每月平均支付固定数额,个人住房抵押贷
款属这一类。由上分析可知:短期贷款由于期限短、契约非标准化,因而对其证
券化的成本过高。固定资产贷款单笔数额巨大,信用风险未能借助于大数定律而
得以分散:同时,其不均匀的偿还现金流也使证券化交易结构不易满足投资者的
需求。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则具有稳定的现金流、低违约率、标准化贷款契约、
40
数额小易组合等特点,是我国商业银行最优质资产之一。而且贷款银行一般要求
借款人以房价的30%作为购房的首期付款,并以住房价值全额用于贷款抵押,
这实际上是内部信用增级方式中的超额抵押。因此,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是最适合
证券化的资产,我国银行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应以其突破口。
所谓住房贷款的证券化,就是商业银行将住房贷款的债权转让给第三方,通
过提前兑现现金,转嫁银行的贷款风险,降低不良资产比重,保证银行的资产充
足,满足后续贷款的顺利实施。当然,银行在通过发行债券等形式将债权证券化,
发售转让给第三方(即投资人)的同时,也必须将其发放贷款的收益一部分转让给
投资人,这是住房贷款证券化得以实现的经济动因。这样,银行和证券投资人就
共同承担了住房贷款的风险和收益,既满足了银行提前套现保证资本金充足的需
要,也为投资者开辟了新的更多的投资渠道。
我国银行业开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宜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监管部门要尽快制订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可
以考虑由金融监管部门先制定一个与当前政策法规基本吻合的个人住房抵押贷
款证券化试点暂行管理办法,作为规范试点行为的部门规章,同时财政部、税务
总局等相应制定一些会计、税收等专业方面的暂行规定,尽快启动试点,先千起
来。然后,随着试点实践的发展,逐步形成比较规范的专门条例,以至最后上升
为法律。
其次,明确试点的基本对象、范围、规模及目标。现阶段应从小范圃、小规
模着手开展业务试点,着重解决中国商业银行在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上的合约
标准化、风险防范制度化等方面的缺陷,支持商业银行扩太对中低收入家庭住房
贷款的力度。可以选择市场基础条件较好、金融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的地区进行试
点,如深圳、北京、上海等地,这些地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发展迅猛,部分
中小商业银行已经面临较大的流动性压力,客观上已经具有证券化的现实需求。
其三,成立特设机构,试点运作和推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借鉴国际
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市场经济和法律环境现状,刈1以考虑由政府出资成立专门机
构推动和试行中国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业务。这个特设机构的运作模式是:按标
准购买住房抵押贷款资产,发行住房抵押资产支持债券,提供担保服务,以实现
风险隔离,保护债券持有人的利益。
(三)中间业务创新
从1996年至2002年2月,我国央行先后八次降息,存贷利差进一步缩小,
传统的利差收入在商业银行收入来源中的占比必然呈下降趋势。因此发展低风险
的中间业务对于改善银行业经营结构和拓宽利润渠道有重要意义。商业银行中间
业务是指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财,以中间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或
其他委托事项,为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中间业务收入目
前已占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经营收入的60%,而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的比例仅
10%左右。而随着外资银行逐渐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渗入,其一定会凭借自身成熟
的操作规范、先进管理,首先抢占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中间业务。因而发展
中间业务创新成为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一个重点。
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创新着重从以下几方丽进行:
1、扩大传统的结算业务范围。进一步完善个人汇款,个人支票业务:通过
国际结算加强结售汇,扩大贸易融资、账户服务业务;为吸引客户,扩大市场份
额,可服务上门,建立流动银行,在大企业设立资金清算中心。同时积极吸收券
商和投资者在证券发行、交易和结算过程中的沉淀资金。而对于风险较低,收入
相对较高且无资金压力的金融保证类业务,我国银行业完全可以选择业务关系稳
定、资信良好的企业推行各种形式的贷款承诺;同时将备用信用证业务由国际贸
易领域大力推广至国内客户。当然对于保证类业务的操作,银行应加以规范控制,
客户的准入必须坚持信用等级优良标准,杜绝信用劣等客户进入,以防止套取银
行信用。
2、代理业务的全面启动。我国银行业应充分发挥自身网点广、电脑联网的
优势,积极开发新的代理业务。我国银行目前的代理业务多集中于代收、代付、
代保管,其收益将逐渐接近边际水平。因此应当拓宽代理业务范围,如代理融资、
资金管理、代理会计事务,代理个人外汇买卖、证券买卖、保险、公司组建合并
解散清算,代理投资理财等,这样既可以增加银行低成本存款,也可获得较多的
手续费收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将是一个重
要的发展方向,商业银行可重点开发为券商和股民提供资金转账及清算服务的业
务。同时积极开展基金托管与代销业务,以此银行作为代销机构和托管行可以有
不菲的收入,而且与传统业务相比,该业务风险低且收益有保证,而基金销售为
银行分流了一部分储蓄资金,又减轻了银行的存储压力。
3、信用卡业务的功能突破。我国商业银行应以合适的服务和价格,大力开
发推广多功能的信用卡新产品。根据客户投资和消费的多元化需求,开发多功能
的“储蓄一卡通”、“信用卡购物保险”等,使信用卡成为可存取、可适量透支、可
42
转账、可购物消费、可代收代付的综合卡。便捷的信用卡服务可对客户产生锁定
效应,从而有利于占领市场,发展银行其他各项业务。
4、创新个人理财业务。以国外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历史和目前的
发展程度看,我国的个人金融服务潜力巨大,是一个很好的发展领域。个人金融
服务可以依靠电子化手段,为客户提供诸如电话银行、自助银行、家庭银行等便
利型业务,同时由理财专业人才将存贷款、代理、结算和信息咨询等业务品种进
行系列组合,并根据客户的理财需求为其度身订做综合性、高效性的业务品种。
5、重点发展咨询业务。根据我国现实状况,适合商业银行发展的咨询业务
主要有:为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资产重组提供资产评估服务;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国
家近期投资、进出口贸易政策、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证券市场前景分析、
国家产业及信贷政策等信息咨询服务;或充当中介人,为客户提供财会金融顾问、
法律顾问以及企业委托的其它专业顾问等。我国商业银行尤其应重点开发企业财
务顾问业务,即为客户提供投资理财、资金管理、并购策划、资产重组、风险管
理、公司战略等方面的专业顾问服务。由于大多数国内企业缺乏资本经营的实际
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网络、资金和人才优势,从专业的角度
帮助客户制定经营策略、实施资本经营,以达到扩大规模、抢占市场份额、转换
经营方向等目的。商业银行从事财务顾问业务,所应注重的不是顾问赞收入,面
是与客户群的开发相结合。一是通过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密切与客户的联系,有
利于客户群的培养,向客户推销其它金融服务产品;二是全面了解客户的财务、
经营状况,有利于控制银行向客户提供的常规产品的风险,以财务顾闯业务带动
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的发展。
6、积极开拓金融衍生工具类业务。金融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是国际金融创
新的显著特征之~,因此我国银行业应抓住机遇,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发某些合
适的金融衍生工具,重点是开展远期外汇业务。随着我国外汇制度的一系列改革。
进出口贸易的扩大,以及银行业日盏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业务,我国远期外汇交易
的开展已具备一定条件。但我国目前远期结售汇市场尚有很大不足,如交易者都
是法人实体,交易都是避险交易等。这使得银行作为客户避险交易的交易对方,
集中承担了相反头寸的风险,如果在某段时间内客户集中进行同向交易,则银行
将承担巨额相反头寸的暴露,风险极高。因此,对商业银行的远期外汇交易,应
当从宽掌握,允许其灵活安排。我国目前对远期外汇市场控制较严,不允许个人
进入和投机交易,以便防范风险,控制投机对市场冲击和破坏。但一个市场如果
没有投机的话,便难以找到相同头寸、相反方向的交易对方,导致避险成本大增。
因此,我国应当逐渐放宽对远期外汇市场的准入及交易限制,同时加强对违规行
为的监管,以便形成良性循环。当然我国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利率和汇
率的真正市场化,才是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类业务的关键所在。
纵观我国银行业的业务创新。其有效性与发展空间将直接影响我国银行业的
竞争实力。银行负侦业务的创新可使储蓄在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前提下具
有多功能及灵活性,并通过推出系列化的有特色的业务产品来满足银行客户多方
面的需求,从而拓宽利润渠道。资产业务方面的刨新,特别是信贷资产证券化,
既可解决商业银行资产流动不足、资本充足率低以及利率风险等问题,叉为我国
商业银行发展资产业务提供了广阔空间。而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更能为银行带来
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稳定增长的收入和利润,从而增强商业银行积聚资金的能
力,降低其平均成本,增加信用供给,从而增强盈利水平。因此,银行业务创新,
可以促进我国银行业实现业务经营多元化与服务全能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其金融
服务水平,增强其综合竞争能力。
三、业务风险管理机制
我国银行业在大力开展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应注意到:金融创新在推动银行
业务发展的同时,也在总体上加大了银行体系的风险。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借
鉴国外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建立起科学有效
的风险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应在内部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并体现矩阵式管理。在总行成立风险
管理总部,对所有的银行风险进行监控,根据对宏观经济及行业运行状况的预测,
定期监控资产组合状况,确定风险集中程度并予以特别关注,同时形成预瞀体系。
各分支行的业务部门均设立风险管理员,以负责风险管理和保全催收。从上至下
风险管理部门或人员垂直独立,自成体系。风险管理员除了向本业务部门负责人
负责外,还须向上一级风险部门领导负责,注重个人责任追究。矩阵式的风险管
理体系体现以j,业务流程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实现了从业务风险源头就进行
有效控制,提高了管理效率。
建立尽职调查及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度。对于银行的重大业务项目审批,可考
虑由总行的风险管理部牵头成立由行业、法律、财务等方面专业人士组成的尽职
调查小组,以便从不同业务角度对业务部门报送的项目报告和初审材料进行独立
的尽职调查,分析项目风险,最终形成独立的调查报告。而在风险评审方面,可
由总行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对业务报告和尽职调查报告进行民主评议。风
险评审委员会一般由金融、法律、财务等方面的专家构成,人员在lO名左右,
不包括高级经理人员。各委员可独立发表评审意见,经投票表决后形成集体决议。
高级经理人员根据业务报告、尽职调查报告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决议进行决策。决
策的原则是:委员会同意的项目,决策人可同意也可否决;委员会否决的项目,
决策人只能否决,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风险民主评审。
实行有效的分级授信制度。在信贷员贷款审批权限上,实行培训和分级考试,
依据考试结果、个人的工作经验和业绩,授予信贷员数额不同的贷款权限。在审
批贷款时,通常由三人组成一个信贷小组,贷款金额不得高于最高信用授权人的
授权数额,且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于高级贷款专家,银行同样应保证每年对其进
行培训和业绩考核,据此予以推荐使用。
建立完善信用评估和螗督机制。银行风险管理部门应将企业信用风险度、投
资项目信用风险度、国家和地区信用风险度、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风险度纳入信
用评估机制,并逐步增强这一机制的合理性、规范性和适用性。同时,还应建立
后评价制度,对授信决策进行评价总结。即在授信决策完成之后,建立一个回顾
和反馈程序,主要评议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授信项目的实施情况,以此完善风
险评估机制。
优化风险管理理念,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改进风险管理理念的核心是采取差
别化管理的原则,对不同业务、品种和地区实行差别化的风险管理管理。利用资
产组合模型度量整个银行资产的未预期损失,利用地区、行业、产品等之间的相
关关系进行风险分散,通过证券化、衍生工具等进行资产负债管理,降低银行的
风险敝口。授权管理是风险控制过程中的重要手段,根据不同的业务特点,应采
取差别授权的方式。
总之,只有按照银行业运作的规律,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观念和竞争意识,
通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j’能达到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目的。
结论
本文以我国金融领域入世后正逐步扩大的对外开放趋势为出发点,指出外资
银行正逐步扩张其在华业务,向中资银行发起挑战。为此,本文分析了中外资银
行之间的差距,以及外资银行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和其所形成的冲击。而随着外资
银行的进入,我国商业银行终将由垄断性企业变为竞争性企业。如何在日益激烈
45
的竞争中提高自身的练含竞争实力,已成为我国银行业的当务之急。为此,本文
指出我国银行业必须大力开展金融创新,以此真诈提高核心竞争力。针对我国银
行业金融创新现存的闯题与制约因素,本文从金融监管体制、金融组织机构、金
融业务等三方面研析了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路径与具体措施,提出:我国银行
业监管要科学设限,从而为金融刨新留下空间;我国银行业要通过股份制改造进
行产权变革,以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并通过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向混业经
营发展;银行业务创新应以市场、客户为导向,积极开发包括货币市场基金、资
产证券化以及金融衍生工具在内的多元化的业务产品。另外,金融创新的同时要
注重风险防范。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阿基米德的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
了杠杆的作用。而金融创新正是我国银行业面对外资银行的不断进逼,用来撬动
和解决自身改革与发展这~难题的有力杠杆和增强自身实力的重要途径。但必须
清醒地看到,金融创新只是银行业深化改革这一大方向的思路之~,我国银行业
在实践运作中还会碰到许多新的情况与问题,需要进行很多配套改革。这是一场
伟大而艰巨的改革实践,~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惟有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务求
必胜,才能实现改革发展的目标。我国银行业的刨颏与发展终将取得成功!
叁墨塞越
1、干杏娣、徐明棋:《浴火重生:入世后中国金融的结构变革》,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年版
2、陈殷顺:《“入世”中国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3、李忠林:《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金融会计》,2002(10)
4、舒新国、娄宏伟、秦红:《中外商业银行经营著距到底有多大》,《金融会计》,2002(8)
5、何思文:《中国的银行管理差距》。《资本市场》.2003(3)
6、周乾云;《强化银行监管运作模式的构想》。《金融时报》,2003年3月31日
7、葛兆强:《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导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8、谷建军:《试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金融与保险》,2003(2)
9、熊波、肖华:《试论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管理改造》.《金融与保险》,2003(2)
10、程利波:《银行业金融创新》,《资本市场》,2003(1)
1 1、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吕国胜:《金融战略整合》,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13、胡光荣:《中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比较借鉴》,《金融会计》,2004(8)
14、袁管华:《开放条件下的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5、孙新红
16、蒋业英
17、,乇中印

:《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方向》,《金融时报》,2003年3月23日
:《金融创新莫忘“游戏规则”》,《金融时报》,2003年3月11日
18、翁恺宁、
《业务创新:国有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战略选择》,《金融时报》,2002年12
月30日
陈以昕:《我国金融创新的层次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金融时报》,2001年3
月22日
19、徐迪、刘小军
20、张苏彤、张怡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作用》,《金融时报》,2004年6月
15日
《防范金融风险的审计思考》.《金融会计》,2004(6)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