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11542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
姓名:陈梅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李燕君
20040401
论文摘要
一 、 论 文的主要内容
商 业 银 行票据业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票据业务包括汇
票、本票和支票的签发、担保、、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业务;
狭义的票据业务(也正是本文所研究的范畴)仅指近几年来国内各商
业银行迅猛发展的商业汇票的签发、担保、承兑、贴现、转贴现、再
贴现业务。
商业 银 行 的票据业务在我国现阶段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商业银行通过开展票据业务,不但提高了银行的资产质量、实现资产
多元化、推动业务创新、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强市场竞争力,拓宽了企
业融资渠道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推动了利率市场化进
程,增强了社会信用观念,通过票据市场的不断发展,更丰富了央行
货币政策操作的工具,拓宽了货币政策操作的平台,有利于货币政策

传导机制的完善。也正因此,票据市场从1999年以来在政府、银行、
企业的共同培育下快速发展起来。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发展迅速,业
务总量成倍增长。票据业务的超常规发展对银行的三性管理原则提出
了新的挑战,也给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论文 的 第 一部分将对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作全面的简介。其币第
一章对票据的概念、特点、功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范围及相关概
念做了基本的阐述;第二章概述了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的现状;第
三章着重回顾了我国票据市场发展历程、描述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现
状。第四章则开始着手分析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客观存在的问题。
如票据的信用基础薄弱、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票
据业务经营模式相对落后、交易品种单一、交易主体少、恶性竞争严
重、票据市场分割、监管体系不健全、票据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在开展票据业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
面临着各种风险。
论 文 的 第二部分从实务的角度出发分析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风
险识别。其中第一章从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类别着手,着重描述了票
据业务中签发承兑、贴现、转贴现环节的风险和票据诈骗的风险。第
二章在对上述风险的成因、特点、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
银行经营管理“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三性原则,进一步将这些
风险归纳为银行内部管理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
论 文 的第 三部分进一步提出风险防范的思路与管理措施。其中第
一章概括性地提出风险管理的总思路,提出全面、全程、全员、’·全新
风险管理的理念。第二章至第五章则分别提出了内部管理风险、信用
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建议,列举了实务性的管
理措施,还相应以风险案例加以说明。
二 、论 文 的主要观点
由于 票 据 市场现阶段发展存在的各种制约因素和商业银行自身
管理存在的各种不足,导致商业银行在开展票据业务过程中不可避免
地将面临若干风险,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几个环节:1、票据承兑业
务主要存在信用风险、解付风险、交易背景审查风险、操作性风险。
2、贴现业务主要存在票据真伪辨别的风险、信用风险、内部管理的
风险及其他不可预见的风险。3、转贴现业务则主要存在操作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政策性风险。4、票据诈骗的风险。这些环节存在的风
险可进一步归纳为内部管理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
针对不同风险的成因与表现形式,本文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建议与
管理措施。
内部 管 理 风险成因源于对票据业务的风险认识存在偏差、内控管
理“缺位”、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欠缺。其风险的防范,首先是要建立
文化、体系、制度、技术多位一体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风险防范体系。
主要是:1、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文化。2、健全包括风险管理组
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的风险管理体系。3、
提高风险管理技术。4、健全各项风险控制的规章制度。5、建立合适
的风险控制的奖惩制度。其次是采取措施重点防范票据业务验票、承
兑、交易背景、授信、票据原件保管、持票人身份的核查等管理风险
点。
票 据 业 务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开展商业汇票业务中,因债务
人不能按时足额偿还票据债权人票据款项的风险。包括承兑申请人、
保证人、贴现人或转贴现人由于经营不善或主观恶意等原因没有履行
票据义务,无力全部或部分偿还商业银行债务,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资
产的风险。票据业务信用风险的成因主要是法律准则缺位、道德规范
弱化、政府对金融的过度控制、财产权责的分割性、金融监管不力。
票据业务信用风险的防范应从健全信贷运作机制着手,具体包括:1,
健全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操作规
程、权责利明晰的信贷审批决策权。以相互制约的信贷授权与审批
制度。包括实行审贷分离制、集中放款操作、独立的贷款跟踪管理、
不良贷款的有效清收。3、实施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方法。4、严格执
行信贷操作规程。5、有效的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和严格的会计控制。
票据 业 务 流动性风险形成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商业银行的资产配
置失误,由于资产的失误配置造成资产质量低下、超规模放贷,进而
引发银行危机。流动性风险防范,首先应建立流动性管理的运作机制,
包括:’1、完善流动性管理的组织机制。2、流动性管理的监测反馈系
统。3、完善流动性风险的控制处理机制。4、提高流动性风险的控制
处理技能。其次,应采取有可操作性强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例如
加强经济金融形势的研究和预测,提高流动性管理的预见性;合理配
置全行资产负债业务:票据业务适度规模管理;提高票据资产的质量;
票据 业 务 利率风险受如下因素影响:货币政策风险因素、其他货
币子市场变动因素、商业银行自身经营决策因素、商业银行利率定价
水平因素。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基本思路应包括:一、切实解决认
识障碍。二、健全利率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合理划分利率风险管理的
事权和职责,制定科学操作程序。三、构建优良的利率风险管理运作
机制。1、加强全面资产负债管理。2、建立利润管理目标体系。3.
建立利率风险识别和预警系统。4、建立利率风险规避和损失抵补机
制。5、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的资金定价与调整机制。五、抓好
利率风险管理的技术建设。六、共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实务性利
率风险管理对策包括:一、加强经济金融形势的研究和预测。二、推
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合理配置票据资产,增强流动性负债管理。三、
票据业务利率定价的策略。应形成以基准利率为中心、体现差别的浮
动利率体系。基准利率的定价模式有盯住市场利率模式、盯住大做市
商的利率模式、差别利率的定价模式。四、通过特定票据运作模式赚
取利差。
三 、论 文 的主要贡献
本 文 的创 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在研究方法上
有较独特之处。本文分析主要以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方法,作者凭借
丰富的实践经验,借助大量的实例结合理论进行分析和论证,能较透
彻地阐释问题。其次,本文较全面、系统地描述了现阶段商业银行经
营票据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并围绕银行经营管理的三性原则进行深
入的剖析,提出商业银行经营票据业务必须防范内部管理风险、信用
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这四大主要风险。在对风险分析识别的
基础上,针对风险的成因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建议与防范措施。对商
业银行提高票据业务的风险识别、防范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
三,在同类研究成果中,本文对商业银行现阶段票据业务风险的识别
与防范分析更为全面、系统,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尤其是指出了商
业银行在经营票据业务中需重点防范的风险点,并提出了具有较强操
作性的管理措施,对实践有较强的参考作用。
主题词:票据业务风险研究
Preface (Abstract)
. I,Mainc ontento fth et hesis
We c an d efinet heb illinga ctivity oft hec ommercialb anka st wo
types: broad sense and narrow sense. The broad sense of the billing
activity includes issuing, guarantee, acceptance, discount, re-discount of
the bank draft, cashier's cheque and the check. The narrow sense of the
billing activity (It is what being studied in this thesis) is only defined for
issuing, guarantee, acceptance,. discount and rediscount }of the
commercial bank draft, which is developing rapidly in the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recent years.
Th e b i lling businesso ft he commercialb anksi si mportanti n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at this stage in our country. With developing the
billingb usiness,th ec ommercialba nksc ann oto nlyim proveit squ alityo f
thea ssetss tructure,d iversifyi tsc apital,pr opelth erinn ovationo fit s
business, increase its benefit and its competition, open up the financing
channel for the enterprises, alleviate the financing problem for the middle
ands mallsc alee nterprises,bu tim provet hep rocesso fth ein terestm arket,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the social credit as well. With the developing of
thebi llingm arket,it ric hesth eop erationalto olsof th em onetaryp olicy
for the Central Bank of China, opens up the operational platform of the
monetary policy. It helps perfecting the conduction system of the
monetary policy.B ecauseo fit sa bovea dvantages,th eb illingm arketh as
been developed rapidly since 1999 with the cultivation by the government,
the banks and the enterprises. The billing business in the commercial
banks is developing rapidly, the value of the business is growing multiply.
The new challenge has been raised to the banks for their safe, liquid and
benefitm anagementp rinciples.A ndt hen ew requirementh asb eena sked
by the banks for their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Th e f i rst s ectiono ft hist hesish asa no verallb riefi ntroductim tot he
billing business in the commercial banks. The first chapter basically
expounds the concept, features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bill, and the scope
of the billing business in the commercial banks, and the related concepts
as well. The status of the billing business in the commercial banks is
introduced generally in the second chapter. It looks back o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ing of the billing market in our country, and describes the
developings tatuso fth eb illingm arketin .ou rc ountry int heth irdc hapter.
In the fourth chapter, it begins to analyze the objective problems we met
with the billing business in
lacking the credit foundation
basic facilities building, it is
the commercial banks. For instance, it is
for the bill, it is in the junior status of the
outdated of the management mode of the
billing business, it is single-product in the transaction, it is lacking of the
dealing subjects, it is vicious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the billing
marketis se parated,th eco ntrolsy stemi sno tam plified,th ele galsy stem
isn otp erfect.an ds oo n.A llth esep roblemsh aved irectlyc ausedt he
commercial'banks meet with kinds of risk during developing the billing
business unavoidably.
We a na lyze the risk distinguish oft he billing business in the
commercialba nksfr omt hep ointof pr acticein th ese conds ectiono fth is
thesis. In the first chapter we start with the types of the billing business,
particularly describe the risk in the links of the bill issuing, acceptance,
discount and re-discount, and the risk of swindle in the billing. In the
second chapter, we analyze the above mentioned risk for the cause of
formation, features, and the form of expression. We further conclude
these risk into the risk of internal management in the bank, the risk of
credit, the risk of fluid, and the risk of interest according to the three
managementp rincipleo fth eb ank:sa fe,li quid,be nefit.
We f u rth erg iveth etr aino fth oughtan dt hem anagementm easureto
guard the risk in the third section. It is raised of the general train of
thought for the risk management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concept of the
risk management for general, overall, entire, new is raised. From chapter
two to five, the guard and the management suggestion is raised for the
risk of internal management in the bank, the risk of credit, the risk of
fluid, and the risk of interest. Some practice management measure is
listed, and is described through some risk examples.
11, S tan 如ointo fth et hesis、
It i s b e causeo ft hec oupleso fl imitationa ndt hem istakesi nt he
internal management in the current billing market status, commercial
banksc ann ota voids omeri ski nd evelopingt heb illingb usiness.T heri sk
happens in the following links: 1, There is credit risk, release risk,
investigation of the dealing background risk, operation risk in the
acceptance of the bill. 2, There is distinguish true bill from sham risk,
credit risk, internal management risk and other unforeseen risk during
discount. 3; There is operation risk, fluid risk, policy risk during
re-discount.4, R isko fsw indle:A ll'th eseri skc anb efu rtherco ncluded
intoi ntenralm anagementri sk,cr editri s长fluidr iska ndin terestri sk.T his
thesis raises the risk guard suggestion and management measu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ause and form of expression for diferent risk.
Th ec au seo fin tenralm anagementri ski sb ecauseo fth er ealization
deviationf or一er isk,la ckingin ternallyc ontrol,la ckingt her iskc ontrol
culture. In order to guard the risk, we first of all should build up the
culture,sy stem,p olicya ndt echnicalin toa i nternalri skc ontrols ystem.It
should be: 1; Build the advanced risk control culture in the bank. 2,
Enrich the risk control system including the risk control organization
system, the policy system, the strategic system, the investigation system.
3, Improve the risk control technology. 4, Strengthen the risk control
p呼icy. 5, Build a suitable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policy for the risk
control. Secondary, we should have the measures to stress guarding the
riskp ointso fin spectiono fth eb ill,ac ceptance,au thorization,k eepingth e
original bill, identification of the bill holder.
Th ec red itri ski sd efineda sth ed ebtorc ann otp ayt hec reditorw ith
full billing value on time. It is because the applicant of the acceptance,
guarantor, discounter or re-discounter can not perform the duty of the bill,
has not the capability to fully or partially pay the credit because his worse
management or subjective intention to do so. It finally causes the risk of
bad assets for the commercial banks. The causes of the credit risk is
because of the defect of the legal criterion, the weakness of the moral
characters, the government excessive control of the banking, the
separated.rig htsa ndd utieso fth ea ssets
In一order to guard
system, including:
of the credit risk, we
lacking control of the financing.
should stress perfect the credit
1, Strengthen the credit risk control system. It includes
build up a perfect policy and a strict procedures,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for the credit with clear duty, rights and interest. 2, Credit
authorizationan dex aminationan dap provalw ithco nditionea chot her.It
includesth es eparatede xaminationo fth ec redit,ce ntrallyi ssuingc redit,
individuallyf ollowing叩thec redit,ef ectived raftb ackt heb adc redit.3,
Carryo utth ee fectivec reditri skc ontrolm anagement.4, S trictlye xecute
the credit operation procedures. 5, Carry out the efectively internal
inspection and examination policy and the strict accounting control.
Th efl ui dr isko fth eb illingb usinessi sc aused勿thef aulto fth e
assets disposition. It causes the bad quality of the assets, excessively
issuing credit, and then further causes the crisis of the bank. In order to
guard the fluid risk, we should first of all build the fluid management
system,w hichi ncludes:1 ,T hep erfectfl uidm anagemento rganization.2,
The execution and feedback system of the fluid management. 3, The
control and solution system for the fluid risk. 4, Raise the control and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the fluid risk. Secondary, we should use the well
workable fluid risk control measure. For instance,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andt hefo recasto fth ee conomicf inancing,ra iseth ef oresighto fth efl uid
manage, reasonably manage of the assets credit business in the bank,
manage the billing business within the suitable scale, raise the assets
quality of the bill.
Th ei nte restri ski sin fectedb y:cu rrencyp olicyr isk,th efl uctuation
ofo thers ub-market,th em anagement.an d strategyo ft hec ommercial
bank itself, the interest level. The basically thought of the management of
interest risk should include: I, Clear the realization obstruct. 1l,
Strengthen the interest risk control organization, reasonably define the
rights and duties of the interest risk, draw up the operation procedures. III,
Structuret heg oodi nteerstri skc ontrolsy stem.i ,St rengthent heo verall

assets credit management. 2, Setle the profit target management system.
3,B uild些thein terestris kd istinguishan dfo recastsy stem.4, Se tup th e
interest risk safeguard and compensation system. 5, Set up the fix price
and adjustment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fluctuation of the interest market.
IV Improvet het echnologyo fth ein terestir skc ontrol.V ,C onstructa
good environment together. The,p ractice interest ,risk control
counter=measure incTudmg. 1,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and forecast of the
economic financing status. 2, Carry out the overall assets credit
management, dispose the bill assets reasonably, strengthen the fluid credit
management. 3, Strategy of
standard interest, reflect the
interest seting should be basedon
diference of the interest fluctuation.
the
The
standard interest seting
interest mode, follow吨
has
the
some methods as following the market
big player interest mode, and diferent
~ 一. _
interestse tin百omde.4, ta reth edi ferentin terestth roughsp ecialbi lling
business.
III ,T he m ainc ontributiono fth et hesis
Th et h e sisin novatesin t hef ollowinga spects.F irstly,it is u niquei n
ther esearchm ethod.T hea nalysisis m adew itht hec ombinationo fth eory
and practice. With rich experience in practical work and large amount of
cases, the points can be explained clearly. Secondary, the thesis generally
and systematic describe the main risks in the billing business which is
met by commercial banksc urrently.It an alyzesth eri skc entreo nt hes afe,
liquida ndb enefitp rincipleo fth eb ank,ra isesth en ecessary guardingr isk
like internal management risk, credit risk, fluid risk and the interest risk,
which the main four risks met by the commercial bank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istinguish of the risk, the thesis gives the relative suggestion
for risk control and guarding measur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auses of
the risk. It is
distinguish the
analysis of the
valuable for the reference for the commercialbanks to
riska nds trengthent heg uardingc apability.T hirdly,th e
existingp roblems.and th efo llowingco untermeasures.of
the bill market in China is complete and systematic. It particularly points
out the risk points of the billing business. some practical measures and
plans have been advised, to which the practice can take certain reference.
Keyword: billbusinessriskresearch
西 南 财 经大 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
本 人 郑 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
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
确方式标明。因本学位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本 学 位 论文成果归西南财经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陈梅
20 04年04月10日
R I1 舌
一 、研 究 动机、目的和意义
中 国 的票 据市场早在明清时代就曾有相当的规模。在解放初期商
品交易过程中,仍然广泛使用票据,只是到了上世纪50年代初,因在
全国实行信用集中,取消商业信用,才以银行结算划拨取代商业票据,
从此,票据融资和票据市场的概念从社会经济生活中消失。直到1986
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从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重新推行”三票
一卡”,试图把银行结算转移到以商业票据融,i}为基础的轨道上来,
但实施中阻力很大,一度不得不重新恢复”托收承付结算“。1994年
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在“五行业、四品种”的购销环节推广使
用商业汇票、开办票据承兑授信和贴现。1996年,人民银行再度倡导
发展票据市场,中央银行在推动票据市场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规范
票据市场、防范票据风险的力度,先后制定、发布了一系列规范性文
件,指导、规范市场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票据融资逐步升温。到

2003年,商业汇票的签发、承兑量增加到27731亿元,比1995年增
加了10.44倍;同期,金融机构办理的票据贴现量和票据年末余额分
别增加到43388亿元(含转贴现)和12847亿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
29.73倍和13.85倍。作为票据市场广度主要指标的票据交易量占
2003年全国GDP的比重,从4年前的9.23%跃升至37.2%。票据市场
成为最有活力的金融市场之一,成为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
推动经济金融的繁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新 中 国 票据市场的发展历程看,人民银行在1982年到1999年
10月前票据市场发展的推广使用与市场的制度建设阶段一直充当着
票据市场的主角,在1999年10月至目前票据市场的快速发展阶段则
主动退居为幕后管理,让金融机构和企业归位于主角地位,而其中商
业银行当之无愧地起到了一号主角的作用。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在我
国现阶段经济生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通过开展票据业
务,不但提高了银行的资产质量、实现资产多元化、推动业务创新、
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强市场竞争力,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和缓解中小企
业融资难的问题,还推动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增强了社会信用
观念。通过票据市场的不断发展,更丰富了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工具,
拓宽了货币政策操作的平台,有利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正因
此,票据市场从1999年以来在政府、银行、企业的共同培育下快速
发展起来,同时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发展迅速,业务总量成倍增长。
票据业务的超常规发展使商业银行尝到了少有的甜头。首先,中小商
业银行找到了与国有商业银行抗衡的市场切入点。通过票据承兑—
贴现业务加深了银企关系、增加资产和负债业务:然后通过贴现=
转贴现(再贴现)的途径利用体外资金扩大业务规模赚取超额利差。
1
其次,国有商业银行通过票据业务提高了超额备付的资金运用效率,
调整了资产结构,在安全、流动性佳的前提下提高了利差收入,且降
低了贷款的不良率。然而,由于票据的信用基础薄弱、票据市场基础
设施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票据业务经营模式相对落后、交易品种单
一、交易主体少、恶性竞争严重、票据市场分割、监管体系不健全、
票据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的存在,使商业银行在开展票据业务的过
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风险。但是到目前,商业银行仍普遍被票
据业务“低风险”的表象所迷惑,无视种种风险的客观存在:内部管
理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诈骗风险等等。使得社
会上的不法分子利用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管理上的漏洞,频频制造出票
据大案要案;使得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频频调控操作下,
尤其是2003年8月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后碎然地直面了本己
随处存在的流动性风险与利率风险。
商 业 银 行开展票据业务到底可能面临哪些风险?如何防范和管
理这些风险?— 显然是银行管理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更是身为一
名分行票据中心管理者所必须积极面对和深入研究问题。本文希望通
过详细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票据业务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较全
面地指出票据业务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风险类型与风险要点,首先
达到全面识别风险的目的;再进一步运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风险管
理、资产负债管理与票据等理论对票据业务风险展开研究,其次达到
从理论和实务角度出发系统提出我国现阶段票据业务风险防范的建
议与管理措施的目的。而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识别与防范体系的建
立,不仅是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需要,更是商业
银行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不仅是为企业提供一个有效融资市场的需
要,更是促进社会信用制度健全的需要;不仅是提高金融体系的流动
性和安全性的需要,更是健全中央银行间接宏观调控机制的需要;不
仅是提高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的需要,更是发展和完善我国现代金融
制度的需要。
二 、论 文 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本论 文 的 研究对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风险。本文重点论
述了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风险及风险防范与管理。论文的基本思
路是描述现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商业银行票据
业务的范围及相关概念、票据业务的现状,在回顾我国票据市场发展
历程、描述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现状中着手分析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
客观存在的问题、其次,较全面、系统地描述了现阶段商业银行经营
票据业务各环节存在的主要风险,并围绕银行经营管理的三性原则进
行深入的剖析,识别出商业银行经营票据业务必须防范内部管理风
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而且进一步分析四大主要风
险的成因、特点、表现形式。最后,对风险的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相
应的风险管理建议与实务性的防范措施。
三 、论 文 的研究方法
本 文运 用 目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风险管理、资产负债管理与票
据理论展开研究,采用的是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综
合运用了归纳、总结、比较、列举等方法进行论文的写作。
第一章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及票据市场简介
第一节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简介
一 、票 据 、票据市场基本概念
1、 票 据 基本概念
我 国大 陆 学者一般认为“票据”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票据
泛指所有商业上的凭证,如股票、债券、发票、提单、仓单、保单等;
狭义的票据仅指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他人或由自己到期无条件支付一
定金额给持票人的有价证券。我国《票据法》所称的票据是狭义票据,
包括本票、汇票、一支票。其中由出票人自己承诺到期无条件付款的称
本票;委托他人支付的称汇票;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支付的称支票。
票据 具 有 设权证券、债权证券、无因证券、要式证券、文义证券、
完全有价证券的基本特点。
票据 具 备 了结算、支付、汇兑、信用、融资、流通等多项功能。
2、 票 据 市场基本概念
票据 市 场 指的是在商品交易和资金往来过程中产生的以汇票、本
票和支票(目前一般特指商业汇票)的发行、担保、承兑、贴现、转
贴现、再贴现来实现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这个市场按票据发行主体
来划分,有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商业承兑汇票市场;按资金属性来划
分,有商业票据市场和融资票据市场;按交易方式来划分,有票据发行
市场、票据承兑市场、票据贴现市场、票据转贴现市场。在这个市场
中,资金融通的特点是:期限短、交易灵活、参与者众多,可以说是
一个古老的、大众化、基础性的市场。
二 、商 业 银行开展票据业务的必要性、作用
商 业银 行 票据业务在业内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票据业务
包括汇票、本票和支票的签发、担保、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
业务:狭义的票据业务仅指近几年来在国内各商业银行得到迅猛发展
的商业汇票的签发、担保、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业务,也正
是本文所研究的范畴。
(一 ) 商 业 银 行开展票据业务的必要性
1、 有 利 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 币市 场 是传导货币政策最直接、最快捷的渠道,票据市场是货
币市场的重要组织部分,在货币市场的所有子市场中,票据市场是惟
一直接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服务的货币市场子沛场;在货币政策工具
中,再贴现是央行通过票据业务将货币政策意图直接传递给实体经济
并实施结构调整的宏观调控工具。’发展票据市场,为中央银行进行再
贴现操作提供了平台,丰富了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工具,有利于完善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 有 利 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票 据 的 融资功能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和县域经济
资金短缺问题,提高全社会直接融资比例,提高金融体系的安全性。
近年来,在央行有关政策措施的引导下,票据市场主体逐步扩大,众
多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已开始成为票据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票
据市场所占的业务份额也日益扩大。虽然票据的承兑主体主要是资信
优良的大型企业,但经过票据的多次背书转让,众多中小企业尤其是
为大型企业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成为最终的持票人。与持有应收账款
的商业信用相比,持有承兑汇票的中小企业既可以持票到期收款,’也
可以背书转让,还可以向商业银行贴现获得现金,具有比向银行贷款
简便、成本低的优点。
3、 有 利 于改善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
票据 业 务 的发展,有利于商业银行改善资产结构,降低信贷风险,
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强市场竞争力。对于部分票据规模扩张快的商业银
行而言,票据业务已经成为继债券投资之后,推动业务多元化发展和
强化资产负债管理的又一突破口。
4、 有 利 于推动和促进利率市场化
我 国的 存 贷款利率的严格管制阻碍了我国资金资源的高效配置。
近年来,央行逐步改进和完善票据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票据贴现、
转贴现利率率先市场化(贴现利率是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生成,
转贴现利率由交易双方自主商定),为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全面
推进提供了宝贵经验,而票据贴现在新增贷款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亦对加快利率市场化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5、 有 利 于增强信用观念,完善信用制度
商 业汇 票 的推广使用,使商业信用向票据化的方向发展。由于商
业汇票集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为一体,所有票据当事人都必须依
法履行票据责任。因此,票据业务的发展对规范经济秩序,优化信用
环境,健全信用制度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 ) 票 据业务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作用
1、 提 高 经营效益
近 几 年 开拓票据业务的实践表明,对商业银行来说,与贷款业务
相比,票据业务己成为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结合较好的一种业务。
由于票据贴现余额从1999年起不纳入商业银行存贷比考核,贴现、
转贴现利率自主定价空间大,给银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市场空间及超额
回报。近两年来,几大票据区域市场年均贴现利率比国债回购、银行
间拆借、转贴现几个市场平均高1个百分点。商业银行如果采取灵活
的拆借方式,充分利用几个市场的利差就可轻松获取一定的利润。如
工行在2000年11月建立票据营业部之初仅仅2个月就赚了1个亿。
而对中小商业银行,票据已成为其重要的资产类别和新的利润增长
点。
2、 调 整 资产结构
在 中 国现 阶段,票据承兑和贴现都要以真实贸易为基础。以真实
贸易为背景的真实票据的承兑和贴现具有自偿性的特征,商业银行可
以基于对被承兑企业上下游关联交易中的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来控
制承兑的信用风险。因此,相对于纯信用贷款而言,自偿性放款更有
利于商业银行克服存在于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防止逆向选
择和借款者的道德风险。正因如此,商业银行才对票据贴现这一“安
全”的资产业务趋之若鹜。另外,在我国银行的资产中,票据贴现业
务被计算在银行的信贷规模之内。一些银行通过做大票据贴现业务,
扩大不良比率的分母,达到降低不良比率的目的。2002年末,四大
国有银行贴现余额新增占全部金融机构新增额的58.9%,这一占比在
2003年6月末已升到84.8%。一个’巧合”的现象是,建行、中行、工
行对外公布的上半年不良贷款率降低的幅度分别为2.99%, 3.33%,
3.15%,都已接近银监会对国有商业银行下达的全年3%-4%的指针。
3、 增 加 负债业务
企业 在 银 行申请办理承兑业务时,按其在银行的信用度一般先存
入30-70%的保证金,承兑银行因此获得一笔稳定的存款。通过对上
下游企业的链式开发,银行将循环获得承兑、贴现业务,在收取承兑
费开出票据;增加保证金的同时,还可获得贴现收入和结算款。
4、 密 切 银企关系、拓展客户群
由于 商 业 汇票是以票据为媒介,流转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经济
主体之间,连结了包括汇票承兑人、贴现申请人及所有背书人和被背
书人在内的若干交易主体。商业银行通过办理票据承兑、贴现业务,
可顺藤摸瓜,有的放矢地拓展该企业所在行业的中上下游企业和与其
有密切交易关系的企业,达到有效扩大客户群、加强银企合作深度的
目的。
规避 贷 款 利率管制争夺优质客户。商业银行在缺乏有效的竞争工
具和手段情况下,以更高的价格(更低的利率)购买企业的风险成了
商亚银行提高竞争优势争夺优质企业的手段。由于票据贴现利率具有
较强的市场化特征,商业银行为了招揽贴现业务而竞相压低贴现利
率,客观上催生了“短期贷款票据化”。
第二节我国票据市场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我国票据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 的 票据 市场早在明清时代就曾有相当的规模。在解放初期商
品交易过程中,仍然广泛使用票据,只是到了上世纪50年代初,因在
全国实行信用集中,取消商业信用,才以银行结算划拨取代商业票据。
从此,票据融资和票据市场的概念从社会经济生活中消失。直到1986
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从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重新推行”三票
一卡‘,试图把银行结算转移到以商业票据融资为基础的轨道上来,
但实施中阻力很大,一度不得不重新恢复”托收承付结算’。1994年
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在“五行业、四品种”的购销环节推广使
用商业汇票、开办票据承兑授信和贴现。1996年,人民银行再度倡导
发展票据市场,中央银行在推动票据市场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规范
票据市场、防范票据风险的力度,先后制定、发布了一系列规范性文
件,指导、规范市场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票据融资逐步升温,各
商业银行也争相开办票据贴现业务,大中型企业乃至小企业都从中体
验到了票据融资的优点,票据业务受到普遍欢迎,市场交易量有了明
显的进展,票据市场初露头角。
我 国票 据 业务和票据市场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98 2 年 至1994年是票据推广使用阶段。我国的票据业务自上世
纪80年代初起步,但在1994年以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没有真正形成
规模。
199 5 年 至1999年9月是票据市场的制度建设阶段。这一时期,
以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的颁布为标志,初步建立并逐
步完善了有关票据业务的法规和制度,对再贴现政策作了比较大的调
整,改进与完善了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此间,票据业务稳步发展,
每年商业汇票的签发、承兑量由2424亿元增加到48邵亿元;金融机
构办理的票据贴现量由1412亿元增加到2400亿元(含转贴现),分别
增长了1倍、0.7倍。同期,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由865亿元增加到
1595亿元:票据贴现余额由150亿元增加到547亿元,分别增长0.8
倍和2.6倍。
199 9 年 10月至今是票据市场快速发展阶段。此间,票据业务总
量成倍增长口1999年至2003年,每年商业汇票的签发、承兑量由5076
亿元增加到27731亿元:金融机构办理的票据贴现量由2499亿元增
加到43388亿元(含转贴现),分别增长了4.5倍、16.4倍。同期,
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由1873亿元增加到12847亿元;票据贴现余额
由520亿元增加到16734亿元,分别增长5.9倍和31.2倍。作为票
据市场广度主要指标的票据交易量占当年全国GDP的比重,从4年前
的9.23%跃升至37.2% ;票据市场交易规模己经超过全国银行间同业
拆借市场的总成交量。
199 5- 2 003年全国商业汇票业务发展一览表(亿元)
年份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0累计承兑量2424 3898 4600 4841 5076 7444 12843 16139 27731
据承兑余额865 1285 1335 1595 1873 3676 5111 7347 12847
5累计贴现量1412 2264 2740 2400 2499 6447 15548 23073 43388
据贴现余额150 505 581 547 520.05 1262.9 3503.67 5200 16734
再贴现额844 1358 1332 1166 1200 2667 2778
斗贴现余额322 416 337 331 502 1258 655 68
二、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现状
(一 ) 票 据 市 场进入新一轮加速发展阶段
1、 市场 参 与主体不断增加。目前,参与全国票据市场的金融机构,
已扩展到除政策性银行之外的几乎所有金融机构,包括国有独资商业
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信托公司、财
务公司、外资银行等。
2、 我 国 票据市场初现集约化、专业化、制度化经营的特点。2002
年末,工商银行率先完成票据业务体制的全国性战略部署,建立了以
总部设在上海的票据营业部为龙头,以沈阳、广州、西安、重庆、天
津、郑州和北京7个分部为主千,面向全国的票据营销网络。其后,
各大商业银行也相继建立了票据业务部门。目前上海已聚集了3家总
行和巧家分行级票据中心。
3、 我 国 票据市场正由规模扩张向创新飞跃。包括股份制商业银
行在内竞相展开的票据业务品种和服务模式的突破,成为我国金融创
新的新亮点。如招商银行的贴现回购业务、民生银行的买方付息、厂
商一票通业务等。现阶段票据市场的竞争焦点,正在从过去单纯为企
业提供融资服务向能否满足不同客户融资理财需要和能否提供更加
专业、高效的服务方面延伸。
4、 全 国 统一的票据市场新格局雏形己现。2003年6月30日.
中国票据网正式推出,在短短20天内共有336家机构向交易中心提
交了加入申请,经过审核确认328家机构成为首批成员,其中包括四
大国有商业银行、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76家城市商业银行、10家
城市信用社、19家财务公司、99家农村信用联社、99家商业银行授
权分行及12家外资(合资)银行。中国票据网的开通标志着票据市
场现代化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这个平台,所有入网的会员都可
以从网上最大限度地获取或发出信息,在交易对象的信誉度和透明度
增加的情况下,便于选择交易对象、票据和交易方式,真实获得市场
平均利率,大幅降低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
(二 ) 目 前商 业 银行开展票据业务存在的问题
1、 票 据 的信用基础薄弱
票据 的 基 础是信用。信用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票据业务的发
展。由于现阶段我国的国家、银行和企业信用并没有真正独立,责、
权、利不对称,企业、银行甚至个别政府部门仍未形成借、用、还的
自律机制,而配套的社会信用评估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市场信用风
险的预防和控制机制等规范管理制度尚未出台,导致市场环境信用度
较低。尤其是个别企业利用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套、骗银行信用,
更导致市场对票据信用基础产生怀疑,“劣质信用驱逐优质信用”动
摇了市场的信用基础。
2、 票 据 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
一方 面 , 票据从签发、承兑、背书转让,到贴现、转贴现和再贴
现仍完全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各金砂机构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
没有跨系统的票据信息查询网络,使银行具体操作人员难以核实票据
的真实性,特别是社会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克隆”汇票的出现,更
加大了对票据真伪辨别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经营票据市场业
务的风险;另一方面,票据市场缺乏一个统一的实物票据的登记保管
和交易清算体系,一影响了实物票据跨系统、跨地区的转移,制约了票
据市场交易效率的提高。
3、 票 据 业务经营模式相对落后
交 易主 体 缺乏,尤其是独立的专业性机构。票据业务具有专0性
强、涉及面广、风险集中、资金周转快等特点。因此,票据业务特别
适合进行专业化经营。虽然票据业务己较其他银行业务显现出了集中
化的趋势,但整体来看仍属于分散基础上的集中,即在涉及票源的承
兑和贴现业务上,目前还是分散在商业银行的各级经营网点。汇票的
鉴别、查询、审查、放款和到期收款等操作也多由经营网点的营销、
计划、风险控制和会计等多个部门分别经办。我国票据市场上迄今没
有专业性的有法人资格的票据公司,现有交易主体主要局限于商业银
行,中介机构非常缺乏,专业化票据中介机构更是一片空白。从国外
票据市场发展多年的经验看,中介机构的存在便于市场交易和管理,
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活跃市场、提高效率、保证价格的相对稳定。
4、 交 易 品种单一、交易主体少、信用风险集中在银行
从 商 业 票据交易品种上看,目前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
汇票在票据市场交易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在票据市场中不容易被接受,
企业仍主要是利用银行信用进行融资。这种单一的银行承兑汇票格局,
不仅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也不利于引导企业扩大票据融资。
从商业票据交易主体上看,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一些大
中型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而众多的中小企业、非
银行金融机构参与该市场的程度十分有限,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小。票
据业务发展过度依赖于银行信用,使商业银行成为票据风险的最终承
担者,不利于金融体系分散和降低风险。
5、 未 形 成全国统一、有效率的票据市场
首 先, 我 国的票据市场仍然处于分割状态,仅在部分中心城市形
成了区域性的票据中心,缺乏一个全国统一、完善的市场。其次,票据
在各行各地区之间的流动性较差。由于各商业银行办理票据业务的出
发点是盈利,出于竞争的需要,各行在受货币政策影响出现流动性、资
产结构等方面问题时,往往同时将已贴现的票据转贴现到异地,或是
再贴现,`客观上造成票据流转的障碍。此外,由于目前中央银行的再
贴现采用的是大区行分配指标的管理方法,造成一些地区分配到的再
贴现规模较小,而相应的票据承兑和一贴现业务量却较大,两者之间出
现了不协调状况。
6, 恶 性 竞争严重、经营风险加大
由 于票 据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化,有些金融机构不择手段甚至违规
开展票据业务,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其表现主要有:一是不顾成本和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确定极低的贴现利率来开拓市场,价格战愈演
愈烈,人行规定贴现利率是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但部分银行
把这个点加成了负点,使票据的贴现利率只相当于贷款利率的50%,
造成“几败俱伤”的结果;二是违反银行内控规章制度“灵活操作”,
个别商业银行的票据人员除了公章外,备齐了一套做业务需要的印章
直接上门收票,并给介绍人回扣;三是部分银行仍在大量签发以虚假
合同及增值税发票为依据,事实上并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
票;四是“以票养票”、滚动开票、甚至账外开票、违规经营的现象
屡禁不止:五是无足额、甚至无保证金地高风险开票。这类违规票据
通过银行间的转贴现或向央行再贴现,使风险转嫁,并有部分银行资
金进入了股市,形成了泡沫。
7、 尚 未 形成系统的监管体系
(1 )监 管 机 构 不明确。目前央行货币政策司、会计司、支付清
算司等部门都涉及票据管理,银监会也对票据市场进行监督。但到底
票据市场由谁来管理、管理什么、怎么管理,至今还是个有待解决的
问题。
(2) 监 管 呈 现 区域性特征,欠缺全国统一管理规则。票据监管
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管理规则(如上海分行、广州分行管得比较严,
而山东、河南等地相对较松),客观上造成对真实贸易背景审查要求
尺度不一、对利率底限的规定执行力度不一,出现“撑死胆大的、饿
死胆小”的客观现象。
(3 )市 场 准 入 和退出机制不完善。发达而成熟的市场,都有其
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和有效的退出机制,对那些业务发展规范、讲求
信誉的主体,应有明确的政策措施鼓励其进一步发展票据业务,对那
些违规操作、不讲信誉的主体应实施同业制裁。同时,对那些已经入
市但经营风险较高的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取消其参与票据市场交易
的资格。而这些在我国票据市场上目前都是基本不存在的。
8、 票 据 法律体系不完善
票 据 法 的完备性和执法的有效性,是决定票据市场能否正常运行
的首要因素。发展我国的票据市场,除了要有强有力的法律为依托之
外,还必须有科学的立法作根据。而我国1995年颁布的《票据法》,
大量采用了银行结算的规则,使票据市场交易链条无法稳定和协调运
转;票据管理法规中坚持“真实票据理论”,要求银行对票据的承兑、
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业务根据交易合同、增值税发票、运单等凭证
进行“真实性审查”,不但操作难度大,且增加了交易成本。
第二章商业汇票业务的风险分析
本章 将 就 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作较全
面的描述,并在重点探讨承兑、贴现、转贴现三个业务环节存在的风
险点基础上,对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面临的风险类型进行归纳分
析。
第一节防范商业汇票业务风险的必要性
一、票据业务风险的特点
当 前我 国票据业务快速发展,票据风险呈现出了新特点:
1, “高 ”,即票据业务的风险逐步增高;
2、 “ 新 ”,票据业务中的新品种和新操作方式层出不穷,己不再
是简单的承兑、贴现业务;
3、 “ 杂 ”,票据风险的表现形式、成因、纠纷类别纷繁复杂;
4、 “ 大 ”,票据风险涉及经济、金融活动的方方面面,金额动辄
几十、几百、几千万元甚至超亿元;
5、 “ 难 ”,对票据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难
度十分大。
二、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 票 据 市场发展现状的现实要求
近 年 来 ,票据市场在人民银行和各大商业银行的推动和扶持下得
到了迅速发展,但与我国经济和其他金融市场的发展相比,票据市场
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各种困扰因素,
导致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将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如何积极防范和化
解票据业务风险,确保票据业务的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是一个
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
2、 商 业 银行稳健经营的内在要求
目前 票 据 业务正日渐成为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资产业务、中间业
务,如何将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壮大的内
在迫切要求。控制风险、减少风险正是为了商业银行自身更好的发展。
只有稳健合规经营、资产质量优良的银行才能真正留住并不断吸引有
发展潜力的优质客户群,才有持久发展的生命力,而资产质量差的银
行,包袱日益沉重,不良资产大量侵蚀利润,不仅难以持续经营,甚
至引起金融体系的连锁动荡。
3. 商 业 银行提升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随着 中 国 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
险也将与日俱增。未来商业银行的竞争,其核心是风险管理水平的竞
争。如何防范和控制新的金融风险产生,及早化解己经形成的金融风
险,在与跨国银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亦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R
需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票据业务的主要风险
票据 业 务 的风险产生于票据业务经营中的不确定性或不完全信
息。从票据风险的表现看,有票据签发承兑风险、贴现风险、转让风
险、再贴现风险、回购风险和收款风险等;从票据风险的成因看,有
经济因素,有非经济因素:从票据风险出现的形式看,有短期,也有
长期,有隐蔽性的,也有显现性的。本章将重点描述票据业务中具有
代表性的承兑风险、贴现风险和转让风险。
一 、 承 兑业务的主要风险与特点
(一 ) 承 兑 业 务的主要风险
1、 信 用 风险
即 票据 签 发人违约风险。商业汇票一经银行承兑即成为银行承兑
汇票,银行作为汇票的承兑人,负有无条件付款的责任,成为票据到
期的第一付款责任人。银行开展承兑业务时,通常按照承兑人的资信
状况要求其提供相应的保证条件,:收取一定比例(30%-70%)的保证
金。而以保证金形式吸收的部分存款,必须留足存款准备金和一定比
例的一、二级备付金后才能用于对外支付。当承兑申请人无力按期兑
付或毁约,若银行在支付能力范围内承兑,承兑资金造成的损失对银
行的经营影响较小;若超出银行的支付能力承兑,银行承受的违约风
险将加大。
2、 解 付 风险
商业 汇 票 是一种要式性文件,只要要式合法,银行必须无条件付
款。但若票据要素有瑕疵而经办人员没有审核出来,风险就可能出现。
按现行《票据法》解释“有重大过失付款的,应当自行承担责任,’,
这对承兑银行来说风险很大。
3、 交 易 背景审查风险
我 国现 行 的(票据法》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
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人民银
行的业务管理文件亦要求银行办理承兑业务,必须审查交易背景的真
实性。但由于现实交易中往往是先付款(签发并交付承兑汇票)后发
货、开税票,所以银行通常据以审查交易背景的材料只有企业间的交
易合同。若企业间没有真实交易背景而共谋签立虚假合同,银行在办
理承兑业务时往往难以核实、监控,所以交易背景审查的风险难以避、
免。而部分银行为追求存款等业务指标,只要申请人能提供交易合同,
不论其真实与否都予接受,客观上又助长了专为企业向银行进行票据
融资“服务”的“融资公司”、“财务公司”等地下公司的融资活动,
扩大了承兑风险。
4、 操 作 性风险
票据 的 签 发、承兑需经过若干环节、经过若干经办人才能完成手
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纸漏都可能使银行面临潜在的票据风险。如保
证金科目的规范使用。当银行收到企业承兑保证金时应当及时忱养保
证金专用科目,而不应收入到其它科目。否则,提供保证金的企业(出
票人)若存在其它债权债务纠纷或其它“麻烦”,一旦司法机夭握出
冻结其在银行的账户或者强制执行,则会冻结或强制执行该专用科月
以外的该企业在银行的所有账户资金。可见,不规范的操作将带来巨
大的风险。
(二 ) 承 兑 业 务风险的特点
1、 透 明 度较差。承兑业务风险不能在财务报表上得到真实反映,
现有的会计信息很难全面及时反映中间业务的规模与质量,经营透明
度下降,致使金融监管机构难以了解银行的承兑信息和评价其经营成
果,难以对承兑业务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
2、 风 险 分散。由于每笔承兑业务对应的保证条件不一,潜在的
敞口风险不一,风险点较多,防范风险的难度较大。如到期应纳入银
行承兑汇票垫付款项核算的不良资款,若转为在客户信用额度内新发
放的lEN5贷款,则容易掩盖承兑业务的真实风险。
3、 自 由 度较大。承兑业务的开展没有明确的金融法规严格限制,
无规模的约束,没有相应计提呆帐准备金,保证金敞口部分金额不R
货币乘数限制,使承兑业务具有很强的扩张性,潜伏巨大风险。
二 、贴 现 业务的主要风险
(一 ) 票 据 真 伪辨别的风险
1、 承 兑 查询风险-
现 行 票据 查询存在查询系统不完善,查询路径没有统丁规范,承
兑行查询签章不规范,签发行查复内容模棱两可、查询业务操作职责
不清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票据真实性的查询存在风险隐患。
2、 票 面 审查的风险
(1 )瑕 疵 票据审查的风险。对非票据不可更改要素的更改,若
未征得票据承兑人认可先贴现,则票据到期托收将面临延期付款甚至
拒付的风险。
(2 )票 据 有 效 性审查的风险。银行对所贴现的票据,若对票据
的各要素、各个票据行为尤其是背书的规范性、有效期限等方面没有
严格把关,则无法避免资金损失和票据纠纷。
(3 )被 伪 造 或 变造票据的风险。因不同的金融机构其汇票颜色、
印制厂家、印章不一(有的是普通印章,有的是钢印),加密方式不
一(有的加密码,有的不加密鸽),票据的防伪技术含量不高,伪造
变造比较容易,这就给银行识别禁据真伪带来难度,使票据诈骗分子
有机可乘,通过伪造票据、变造票据、“克隆”票据、“以假换真”调
换票据、查询答复书等方式手段来骗取银行资金。
(二 ) 信 用 风 险
1、 承 兑 人风险
目前 用 于 贴现的商业汇票有商业承兑和银行承兑两种,两种票据
均需关注承兑人的信用风险。虽然银行的信用比较可靠,客观上银行
承兑汇票已成为当前票据市场上的主要流通工具,但银行信用也是分
等级的,对不同的银行所承兑的汇票进行贴现时,同样应区别对待。
承兑人的风险包括:(1)承兑人延期付款。即个别承兑银行为增加银
行存款、无偿占用出票人兑付资金,无视票据结算纪律,故意压票、
延期付款。(2)承兑违约。若承兑人因资金周转等经营问题导致汇票
在到期时无力兑付,则贴现银行将承受违约风险。
2、 保 证 人风险
当银 行 对 申请贴现的票据〔通常是商业承兑汇票)持票人或出票
人的资信状况不了解或不信任时,为规避风险,可以要求出票人或其
他票据债务人对票据责任进行保证,以提高票据的兑付保证。但实际
上保证人也可能无力偿还票款。
3、 贴 现 人风险
贴现 违 约 的信用风险。商业汇票持票人在银行申请贴现后,贴现
人在支付银行贴现利息的同时转让了票据的收款权。但在票据到期
时,若票据承兑人拒绝兑付票据,银行可向包括出票人、保证人、收
款人、票据上任一手背书人和被背书人追索票款,而因业务往来关系
的存在,银行通常直接向贴现人追收票款。此时,如贴现人也无力赎
回票据,银行就会由于票据当事人违约而出现至少是延期付款的风
险。
(三 ) 票 据保管的安全性风险
1、 若 票 据发生丢失、被盗、被掉包、失火等情况则会直接威胁
到票据权利的实现:
2、 若 票 据在流转过程中投有必要的交接手续,则容易导致票据
的丢失、被掉包等风险。
(四 ) 真 实 交 易背景审查的风险
我 国现 行 的《票据法》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
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人民银
行的业务管理文件亦要求银行办理贴现业务时必须根据企业间的交
易合同、税票资料审查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但在现实中,首先,由于
各种交易涉及的税票品种繁多、样式不一、防伪手段落后、税控信息
不透明,银行业务人员不具备相应的税票辨别手段、渠道和能力,即
使企业提供税票原件,亦不能完全辨别真假。其次,即使企业提供税
票原件,亦不能完全避免企业通过将税票重复流转于各银行达到放大
交易背景的目的,也不能避免企业及出税票、用于贴现后又将税票作
废。而部分银行为追求业务量、收益等业务指标,只要贴现申请人能
提供交易合同和税票复印件,不论其真实与否都予接受,客观上扩大
了贴现的政策性风险。
(五 ) 票 据 托 收的时效性风险
票 据 权力 有法律时效,持票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向付款人提示
付款、又没有向出票人或其他票据债务人行使追索权,持票人就丧失
票据权力,付款人有权不手付款。当然其民事权利还在,但却要另外
花费时间精力去承办。
(六 ) 收 益 不 确定的风险
贴现 利 率 是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由各银行自行加点形成的市场
化利率,制定怎么样的贴现利率政策,不仅影响到银行的贴现利息收
入,使机会成本与机会收益不确定;还将在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时,
因高利率被迫出售票据资产而导致利息支出大于利息收入的账面亏
损。
三、转贴现业务的主要风险
(一 ) 操 作 性 风险
由于 票 据 转贴现业务缺乏统一的业务规范和管理办法,票据交易
的方式在合法性、合规性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一旦出现交易违
约或票据纠纷往往难以处理。如对用于回购的票据既不作背书转让,
也不注明“质押”,若出现交易违约,债权人将无法通过实现票据权
利来保障资金的安全。此外,部分银行在票据回购实际操作中有时采
用卖出方“代保管”或“封包回购”等非实物交割的形式,票据并没
有真正转移到买入方,很容易形成票据“一女多嫁”的泡沫现象,甚
至买空卖空,进而给票据市场带来系统性风险。
(二 ) 流 动 性 风险
票 据 的转 贴现。商业银行在头寸紧张时,可将未到期票据通过转
贴现出让给其他银行,以缓解资金压力。在经济运行正常的情况下,
票据的转贴现比较容易实现,但当出现通胀,银根紧缩时,商业银行
头寸紧张,转贴现难于实现,想通过再贴现解决头寸问题缓解资金压
力亦往往难以实现。
(三 ) 政 策 性 风险
目前 对 用 于回购的票据往往既不作背书转让,也不注明‘质押”,
事实上形成以商业票据为媒介的信用拆借,使一些不具备同业拆借市
场准入资格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变相地从事拆借业务,并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同业拆借市场的正常运行,甚至可能形成一个游离于货币市场
管理体系之外、不受监督的“拆借市场”,造成同业市场拆借利率出
现“双轨制”。不但给商业银行增加了政策风险、经营风险,还对整
个货币市场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四 、 票 据诈骗的风险
目前 票 据 的管理、使用和鉴别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客观上给社会
上的不法分子制造了“机会”。票据诈骗案件的急剧增加,不仅给银
行和客户造成了重大资金损失,而且干扰了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影
响了我国良好的金融秩序。据公安部门统计,仅2001年,全国公安
机关立案侦察的仿造金融票据、违法承兑票据的犯罪案件有7000多
起,涉案金额高达52亿元人民币,而且近两年作案频率逐步提升。
(一 ) 近 两 年 五起牵涉10亿元的商业汇票案件回放
案 件 一 :中国工商银行郑州华信丈夕于的1.3亿元票据案。建行丽
景支行行长个人参与了金融诈骗,使用不合法的账户和私刻的公章,
并与华信支行票据部一张姓客户经理勾结进行的金融诈骗。2003年4
月,某企业签发两张商业承兑汇票,金额分别为5000万元和8000万元。
建行珠海分行丽景支行对这两张商业承兑汇票作己办理贴现的假象
后,将这两张商业承兑汇票转贴现到工行华信支行,在扣除转贴现利
息之后,建行丽景支行从工行华信支行获得了1.3亿元左右的资金,
其中张某将近4000万元打给其姐夫所在公司竞标北京某房地产项目,
另8000万元转贴现资金打入郑州市商业银行下的某个账户,再转入建
行丽景支行行长指定的账户,而非建行珠海分行丽景支行账户。票据
于8月份到期后从工行华信支行回购的承诺未兑现,于是案发口该案
件直接导致堪称”票据业的黄埔军校”工商银行华信支行的抓构撤并。
案 件 二 :2002年6月至12月,某国有商业银行河北省定兴支行行
长,伙同北京嘉意达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范某、副总经理徐某,
以及河南立成经济发展企业有限公司主任代表高立等人,虚开没有真
实贸易背景的商业承兑汇票。他们利用伪造的定兴支行汇票专用章办
理虚假贴现手续,再以该行名义持上述票据到其他银行办理转贴现,
并在和转贴现行签订回购协议的同时,迅速转移转贴现资金。该案涉
案金额共计1.05亿元,手法几与华信支行案如出二辙,目前己立案侦
查。
案件 三 : 关联企业联合诈骗。另一件案子发生在浙江嘉兴。2003
年4至5月,某国有商业银行当地分行先后6次为浙江苏嘉国际贸易
有限公司签发银行承兑汇票24笔,金额1.48亿元。汇票收款人为宁
波大榭开发区苏嘉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系苏嘉国贸的关联企业,该公
司共办理贴现1.47亿元,并将其中1.24亿元直接划回出票人苏嘉国
贸账户。
案 件 四 :武汉中融贸易发展有限公司是湖北中融实业公司的全资
子公司,从2003年4月以来,武汉中融擅自变更收款人名称,利用
提供伪造购销合同和增值税发票等手段,向某国有商业银行江汉支行
和十堰支行申请了20笔银坛承兑汇票。截至2003年9月28日,相
关承兑汇票余额为5.5亿元。之前的9月25日,江汉支行发现武汉
中融高管突然失踪,由此案发。目前通过采取措施,己控制武汉中融
资产近4亿元。案发时,武汉中融还在湖北另一家国有商业银行有银
行承兑汇票余额1亿元。
案件 五 : 2003年8月,某国有商业银行安阳市内黄县支行检查
发现,4个基层网点保管的7张已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是假票,总金额
2070万元。目前,内黄支行5名营业网点主任己畏罪潜逃,相关责
任人正在接受调查。
上 述案 件 提醒我们,分析和研究票据诈骗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
取防范措施,进一步化解票据诈骗风险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 票 据 诈 骗主要方式
1、 伪 造 票据。不法分子模拟票据的样式,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和
手段,伪造银行票据凭证或经银行承兑的商业票据,伪造出票人签章
(银 行预留印鉴),通过套取、伪造开户单位预留银行印鉴,骗取银
行汇票。
2、 变 造 票据。主要以变更票据金额的方式最为常见,以支票和
银行汇票较多,作案手段多是以加零法和改写法将票据金额由小变
大。
3. " 克 隆 ”票据。因为银行承兑汇票具有承付期限长、金额大和
反复多次转让等特点,先签发真汇票,根据真汇票伪造内容完全相同
的假汇票用于诈骗。
4、 诈 骗 票据的其他手段。(1)犯罪分子选择临近下班、周末或
节假日进行诈骗。节假日前银行往往是办理业务的高峰期,需要处理
的业务繁多,员工的精力分散,审验票据也容易疏忽,诈骗行为容易
蒙混过关;(2)业务繁忙时人声嘈杂,业务人员处于眼、耳、手、脑
都高度紧张的状态,审验票据时容易出现疏忽;(3)犯罪分子在实施
票据诈骗前,往往选择人员熟悉、环境熟悉的机构为目标,而金融从
业人员认为是熟人,往往在思想上放松警惕,在审验时出现疏忽,给
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三 ) 票 据 诈 骗的特点
互、 票 据 诈骗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内全国
金融系统共发生票据诈骗案达450余起,金额约为20亿元。
2、 票 据 诈骗以商业汇票为主。近年来有向其他银行结算凭证蔓
延的趋势,使用伪造、变造的商业汇票进行诈骗的案件时有发生。
3、 票 据 诈骗的范围越来越广。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
地区,均有票据诈骗行为存在。
‘4 、票据诈骗金额越来越大。票据诈骗已从几年前的隐蔽性诈骗
发展到公开性诈骗,由诈骗十几万元发展到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甚至
几千万元。
S、 票 据 诈骗团伙化,形成内外勾结、串通诈骗。犯罪分子相互
勾结密谋策划,或与银行工作人员内外勾结,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诈
骗·致使诈骗案件屡屡发生,难以制止。
6、 票 据 诈骗呈智能化、多样化口’
,7 、 票 据诈骗方式多样化。
第三节票据业务风险分类
上 述票 据 承兑、贴现、转贴现等主要业务环节的风险点经过分析,
可大致归纳为内部管理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下
面将分别对这兀种风险的概念、特点、表现形式、成因作进一步的阐
述。
一、票据业务内部管理风险
(一 ) 票 据 业 务内部管理风险概念
内部 管 理 风险,即银行内部的制度建设不健全及落实情况不力而
形成的票据业务风险,尤其是指部分银行因过分追求盈利、盲目扩张
票据业务,或因内控机制不健全,管理制度执行检查不严,使内部、
外部人员有可乘之机甚至发生票据犯罪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 ) 票 据 业 务内部管理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1、 管 理 规章制度不健全,存在管理上的自相矛盾或真空地带;
2、 岗 位 设置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明晰、相互制衡、监督不到位;
3、 工 作 责任心不强,业务知识面窄,业务素质不能适应防范票
据风险的需要;
4、 人 员 风险意识不强,片面追求“业绩”,有章不循、违章操作;
0、 个 别 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放权过度、管理不严、监督不力;
6、 监 督 管理机构缺位;监管职责悬空,监督检查制度不落实;
7、 违 规 处罚力度不到位,违规成本低;
8、 持 票 人恶意诈骗,或内外联手,恶意诈骗;
(三 ) 内 部 管 理风险的成因
1、 没 有 形成企业风险管理文化。风险意识没有深入人心,没有
形成有效防范道德风险的机制。员工不但对政策掌握不准、规程了解
不深、责任心不强、审查环节把关不严,革纯追求片面的业务指标,
甚至进行票据犯罪。
2、 对 票 据业务的风险认识存在偏差o (1)只看到了票据业务的
优点和收益,只看到票据业务不良率较传统信贷业务低、流动性较强,
而忽视了票据业务各环节的潜在风险,简单认为票据业务是低风险业
务。<2)被部分先知先觉较早进入票据市场获得丰厚收益的银行的成
功案例冲昏了头脑,盲目跟进。<3)为追求业绩而追求业绩,无序竞
争。
3、 票 据 业务的内控管理存在“缺位,现象。从内控来看,企业、
银行大多只是沿袭以往信贷管理的一些规章制度来操作、管理票据业
务,置票据业务本身的特点于不顾而生搬硬套,尚未形成一系列有效
的、科学的内控制度,尤其是授权授信管理制度的落实不到位,严重
影响了票据业务的有序开展。此外,银行的内部稽核制度建设步伐未
能跟上,对票据业务的不了解和不熟悉导致多数银行内部没有专门的
票据业务稽核人员对此开展检查,专项审查制度更无从谈起。
二 、 票据 业务的信用风险
(一 ) 票 据 业 务信用风险的概念
票 据业 务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开展商业汇票业务中,因债务
人不能按时足额偿还票据债权人票据款项的风险。包括承兑申请人、
保证人、贴现人或转贴现人由于经营不善或主观恶意等原因没有履行
票据义务,无力全部或部分偿还商业银行债务,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资
产的风险。
(二 ) 票 据 业 务信用风险的表现形式
1、 信 用 膨胀风险
由于 信 贷 市场与票据市场间存在利差空间,企业纷纷通过各种方
式进入票据市场,以获取较低成本的资金,贴现利率在激烈的竞争下,
近三年企业通过银行承兑汇票融资的成本在3. 1%左右,比贷款利率
低很多。又由于承兑业务不占用银行贷款规模,导致部分金融机构放
松警惕,放宽条件,超越自身能力或自身权限,大量承兑造成银行信
用的极度膨胀。典型的做法是企业用循环保证方式以低额保证金来倒
逼银行承兑,有的甚至是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银行联手,自行承兑,
自行贴现,你开我贴,我开你贴,套取银行信贷资金,形成了承兑一
贴现一保证金一承兑一贴现的怪圈。
.集 团 内部企业间的操作模式
当 A公 司 需要融资时,就会找到与它同属于一个集团的B公司,
让B公司向它开一张银行承兑汇票。B公司向其开户银行交纳一定的
保证金,再由集团总公司出面做担保,开出银行承兑汇票。B公司拿
到票据后,交给A公司,A公司立刻贴现。、这样A公司便可以获得利
率比贷款要低1.5到2个百分点的资金。同样,当B公司需要资金时,
再让A公司向它开一张银行承兑汇票。
. “融 资 公司”的操作模式
一 些 融 资公司专门帮别的公司做短期融资,通过垫付保证金、提
供虚假合同等方式,帮助客户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在开票的时候,融
资公司会把以前用过的合同及从别的地方获取的增值税发票出示给
银行,以证明存在“真实交易”。假设一个大型企业需要资金’4000万
元,该企业会找“融资公司”把1000万元的资金放到该企业的关联
公司账户上作保证金,关联公司拿出价值4000万元的机器、设备做
抵押、质押。由于有1000万元的保证金和价值4000万元的抵押质押
物,银行开出了五张各10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出票人是关联公
司,收款人是该企业。该企业立刻把这些票据贴现,贴现率是3%,
银行扣除的贴现息是75万元(5000X3% X6/12二75万)。加上开
票时的手续费5000X 0 .00 05=2.5 万元(这笔手续费由企业对关联公
司进行补偿)。企业贴现后立刻把1000万元资金还给“融资公司”
同时支付“融资公司”手续费1万元。这样,这家企业实际融资成本
为78.5万元〔75+2. 5+1=78.5万),比向银行贷款需支付100.8
万元的融资成本(4000X5. 04% X6 / 12=100. 8万)少付22.3万元
(1 00.8 -78.5 =22.3 万)。而“融资公司”可以在几天时间里拿回
垫付的1000万元保证现金扩并获取1万元的手续费。但银行只获得
2.5万元的手续费,与所承担的风险不相匹配。
2、 企 业 信用风险和银行信用风险相互替代。如:(1)企业签发银
行承兑汇票,银行承兑后,企业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票据到期银行
须无条件支付款项。商业银行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时,首先考
虑的是承兑银行的信用风险,其次才是企业的信用风险‘(2)企业签
发商业承兑汇票后到商业银行申请贴现,商业承兑汇票因背书给银行
而增加了银行信用,增强了流通性。当票据进行转贴现时,转贴现受
理行首先考虑的是企业的信用风险,其次才是贴现银行的信用风险。
(三 ) 信 用 风 险形成的原因
1、 法 律 准则缺位
一 般 而言 ,’平等主体间的信用关系大致有特殊主义和普遍主义两
种类型。前者基于私人血缘关系、道德传统;后者基于信用契约和法
律准则。正是普遍主义信用关系的出现,才使得社会信用可以打破地
域、血缘的限制,发生“合作秩序”的扩展,信用链条不断伸展延长,
最终实现金融交易的市场化。然而,建立普遍主义的信用关系首先面
临的障碍就是,不同信用系统之间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过高,使金
融资源只能局限在小范围之内,流动性差,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因而
有必要建立法律制度和加强执法力度来增加信用关系双方的违约成
本,促进自动履约机制的形成。
2、 道 德 规范鱼需重建
金 融市 场 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其有效性依赖于经济行为主体的道
德自律,在监督成本高昂的场合尤其如此。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法律
准则得不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和遵守,由于监督代理人的行为成本高
昂,许多对合作双方都有利可图的交易,在缺乏道德共识的社会环境
里将无法实现。我国经济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市场经
济体制下的经济道德是计较经济成本的交易基础上的等价交换,与计
划体制下不计经济成本的“合作性”经济规范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
必然会给人们长期形成的道德伦理产生巨大的冲击。目前整个社会信
用关系处于一种新旧道德规范发生严重断层的状态之中,尤其是各项
改革的深化和经济景气的波动使人们难以形成稳定的预期,导致行为
短期化的特征明显,而市场经济需要的平等互惠的横向信用关系尚未
有效建立起来。
3, 财 产 权、责分割
在我 国 传 统公有财产占主导地位的混合经济体中‘,财产权利比财
产义务容易界定。对企业的经营者来讲,收益权和控制权是相互分离
的,他们没有与其控制权相应的收益权,没有激励也没有动力去享有
权利和履行责任,没有内在激励去清晰规定义务、监督义务。当企业
经营亏损,国家作为风险的最后承担者,只能要求国有银行来承担资
本损失,或者新增贷款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保证职工的就业权利
和基本生活收入,显然财产义务最终总能转嫁给政府。我国国有企业
普遍存在的财产权责残缺问题,只能造成信用关系走向恶化,使经济
行为主体间容易产生“赖债”行为。
4、 金 融 监管不力
体 现 为监 管主管机构不明晰;票据法规不尽完善和法规的可操作
性不强;与货币市场的其他子市场相比,票据市场的信息传递、披露、
共享机制滞后。首先是对签发、承兑方的信息披露不健全。其次是对
票据本身的信息披露不健全。由于没有统一的查询系统,加之跨地区、
跨行的不配合与信息封锁,给票据查询增加了难度。第三是票据贸易
背景的信息披露不健全。此外,市场信息建设落后,风险揭示不充分,
缺乏公开、公平、公正的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机制。
三 、 票 据业务的流动性风险
(一)票据业务流动性风险的概念
流 动 性风 险,即银行用于即时支付的流动资产不足,不能满足支
付的需要,使银行丧失清偿能力的风险。票据业务的流动性风险是指
由于票据市场交易不足而无法按照当前的市场价值进行票据交易所
造成的损失,或是当银行超规模持有票据资产造成现金流不能满足债
务支出的需求,被迫以远高于市场价格转让票据资产、甚至因无法在
短期内转让票据资产而高成本从市场融资并面临提前清算,从而使账
面上的潜在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甚至导致机构破产的风险。
流动 性 风 险可视为一种综合性风险,它是其他风险在金融机构整
体经营方面的综合体现。一般来讲,保持充足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所
面临的最重要任务之一,但如果商业银行保持过高的流动性则会因大
量资金的闲置而降低总体的利润水平。因此,‘商业银行保持充足的流
动性的同时如何使资金效用最大化,是当前商业银行在资金市场逐步
紧张的情况下所面临的新问题。
(二 ) 流 动 性 风险的表现形式
从 存 量 状态考察,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所持资产的变现能力。从流
量状态考察,流动性是商业银行及时获得可用资金的筹资能力。商业
银行的流动性体现在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两个方面。资产流动性
是指银行持有的资产可以随时得到偿付或者在不贬值的情况下销售
出去,即无损失状态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所付
成本越低,则流动性越强;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以较低成本随
时获得需要的资金,筹资能力越强,筹资成本越低,则流动性越强。
(三 ) 流 动 性 风险形成的原因
流动 性 风 险源自银行经营管理中各类风险、尤其是资产配置失误
长期积聚的结果。银行在经营中,为了获取最大利润,总是希望将有
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投放到贷款和投资项目,并倾向于运用期限长、
利率高的资产。但由于负债的不稳定性,若资产到期不能如数收回本
息,则直接削弱了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尤其是当备付金比例、资产流
动比例、存贷比例以及拆入资金等流动性指标超过了警戒线,将会使
社会公众对银行失去信心,甚至最终使银行因失去清偿能力而导致破
产。
(四 ) 流 动 性 风险爆发的危害
从理 论 上 分析,银行流动性风险爆发的危害在于流动性风险的传
染性。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传染性的发生原因:(1)银行机构破产的
影响和扩散与普通企业是不同的。普通企业的破产也会逐级扩展,但
每一轮的次级效应都是递减的。而金融体系内的各金融机构之间是以
信用链互相依存的,如果一家金融机构发生困难或破产,就会影响其
他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并危及银行客户的正常经济活
动。其负面影响会随着每一轮扩散而增强,少数金融机构的破产会像
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至酿成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t2)银行同业
清算支付系统把所有的银行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相互交织的债权
债务网络,基于营业日结束时的多边差额支付清算系统使得任何微小
的支付困难都可能酿成全面的流动性危机。同时信息不对称使债权人
不能像对其他产业那样根据公开信息来判断某个金融机构的清偿能
力,因此债权人便会将某一个金融机构的困难视为其他具有表面相似
业务的机构发生困难的信号,从而引发全面的挤兑行为。t3)金融创
新和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加重了资产配置风险的传染性。金融创新使金
融机构之间形成远比过去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链条。金融国际化则使
这些关系网在全球范围内延伸,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传染提供了
更为广阔的区域。
四 、 票 据业务的利率风险
(一 ) 票 据 业 务利率风险概念
利 率 风 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导致商业银行的净
利息收入与预期值的偏差。
票 据 业 务利率风险是指票据市场整体利率水平的波动和银行对
市场的预期与票据业务的定价出现较大程度背离,甚至使商业银行遭
受损失的可能性。票据业务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与资金成本的
利差。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作为资金价格的贴现、转贴现利率会随之
波动,其不确定性和频繁变动给商业银行票据的经营管理带来困难,
从而容易引起银行票据资产收益减少或负债成本增加,造成商业银行
票据利差减小或收益损失。
(二 ) 票 据 业 务利率风险的成因
在我 国现 行的利率管理体制下,贴现利率市场化程度最高。票据
贴现利率是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并不得高于同期贷款利率,而
转贴现利率则是由交易双方自行磋商决定。然而,票据市场利率水平
的决定因素错综复杂,一方面受经济周期、国家金融宏观调控、利率
管制、央行基准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货币市场资金供求变动、同
业竞争、票据业务品种等客观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受各金融机构内部
信贷政策导向、资金倾斜力度、经营压力、企业等级、业务人员对利
率走势把握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
1、 货 币 政策变动因素
央 行 的 货币政策是为达到既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控制和调节
货币供应量或信用总量的各种措施。央行可采取调整再贴现率、存款
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和手段,通过直接或间接传导机
制有效调控各相关货币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和利率水平,从而达到稳
定货币和金融环境的目的。因此,央行调整货币政策所产生的政策风
险会直接影响包括票据市场在内的货币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使交易
利率产生波动。对商业银行而言,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整或改变,可能
使其在短期内无法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反应,对市场预期和票据业务定
价造成一定难度,从而导致票据业务利率风险的产生。如2003年8
月央行公布提高1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后,市场利率明显鹰升、
业务量快速萎缩。
2、 其 他 货币子市场变动因素
票据 业 务 尤其是转贴现业务,相当于金融机构间的一种资金融通
手段。作为金融机构主要的资金融通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债券回
购等其他货币子市场的供求关系、流通资金量等因素发生变化,交易
利率随之波动并必然会带动票据市场的交易利率发生同向变动。
3、 商 业 银行自身经营决策因素
票据 业 务 是商业银行流动资产的一部分,在特定时期为配合总体
经营方针的完成和调整,必须游离于市场规律之外执行硬性的经营政
策。而相应采取的策略除强制限定压缩或扩大票据买入量外;最常用
的措施就是调节票据买卖利率,利用利率杠杆作用达到预期目标,使
银行陷入较被动的局面。
4、 商 业 银行利率定价管理水平因素
商 业 银 行对票据市场变化预测不准确,所制定的票据买卖定价偏
离市场行情,是造成利率风险的主要内因。科学而准确地预测利率变
动是有效进行利率风险控制的前提和关键。如不能建立合理的预测模
型、利率决策人获取的市场信息不足、缺乏经验等都将导致利率预测
或定价不符合市场规律,都可能造成利率风险。
(三 ) 票 据 业 务利率风险的特点
1、 不确 定 性。由于各商业银行经营自由度的提升,贴现、转贴
现利率在各行之间实际上不可能达到时间上、空间上和数值上的完全
一致,尤其是银行间业务竞争的存在,利率己被视为行业内特有的商
业秘密。利率的确定过程隐藏着变化无常的“参数”,无法避免地给
银行带来了利率风险。
2、 频 繁 性。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贴现、转贴现利率伴随市场
上资金供求状况而随时变动,并存在不同时空与不同幅度变化的经常
'胜 o
3、 隐 蔽 性。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风险在一个较短时间内
不易被经营者所觉察。因为每一类或每一种风险的释放都有一个积聚
的过程,在初始阶段,由于风险所具有的能量还不足以给一家银行的
业务经营造成明显影响,往往被经营者所忽略,而能量积聚到一定程
度,被经营者感觉和发现时己实际对其正常业务运作造成了危害。
4、 转 嫁 性。商业银行各项业务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的统一体。利率风险在发挥作用时,是通过作用于某一类业务,把冲
击波传递到其他业务中,形成一个十分可怕的传导链条,最终影响到
银行整体业务的运作。
5、 差 异 性。各商业银行所处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企业经
营者素质、社会信用环境,以及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资产负债匹配
状况、利率结构状况、防范和控制利率风险能力等内外部作用因素都
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对利率产生不同频度或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 ) 票 据 业 务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
利 率 风 险的产生可能导致商业银行遭受损失、陷于被动,也可能
为商业银行带来超额的收益。
1、 利 率 风险产生损失
风 险可 能 带来损失,这个损失可能体现为机会成本,也可能表现
为账面亏损。如在票据市场利率处于低谷时集中买入大量长期票据,
虽与当时的资金成本保持了一定利差,但随着市场利率的回升,资金
成本相应增加,很可能与前期买入的票据价格形成倒挂,机会成本产
生,造成收益损失甚至亏损。
2、 利 率 风险产生超额收益
利 率 的变 动可能带来收益,避免损失本身就是一种收益,而尽可
能把这种收益扩大就产生超额收益。如在准确预测利率变动趋势情况
下,将利率定价与票据买入量及期限进行适当配比,利率处于低谷时
买入短期票据,在高位时买入长期票据,买卖结合,并始终与资金成
本保持一定利差则可能获得超额收益。
第三章商业汇票业务的风险管理
第一节风险管理的总思路
一、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1、 全 面 风险管理
实行 全 面 风险管理,即对整个银行内各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业务
种类、各种风险进行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流动性风
险、利率风险和操作性风险等不同风险类型,企业、金融机构等不同
客户种类,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等风险都纳入统一的风险
管理范围,并将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
中,对各类风险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
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稳健经营的需求,
其优点是可以大大改进风险一收益分析的质量。
2、 全 程 的风险管理
商业 银 行 的业务特点决定了业务的每个环节都伴随着风险,银行
的风险管理也应贯穿于业务发展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否则,
某个环节的风险敞口,则有可能导致整个业务活动的失败。
3、 全 员 风险管理文化
风 险 存在 于每一个业务和环节,商业银行的这种内在风险特性决
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一个员工的行为。所有银行工作人员都应
该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风险控制不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
J清,而应是董事会、管理层、业务拓展部门中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
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的事情。
4、 全 新 的风险管理方法
随着 经 济 的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企业经营区域逐步跨国化,股
权逐步多样化和复杂化,业务领域逐步多样化,要求银行风险管理应
采用新方法。把风险管理的视角从一个企业扩大到整个行业、市场的
变化,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强调系统性风险的研究方法;采取统一授
信管理、资产组合管理以及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等一系列全新
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防范和转移各类风险;应越来越重视定量分
析、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控风险,使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
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 、 风 险管理的总思路
票据 风 险 防范应是一个全社会范围内的系统工程,风险管理的关
键是要按照银行业运作的规律,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观念和竞争意
识,通过重塑管理运作机制来实现资产负债的最佳配置。
(一 ) 营 造 规 范、有利的外部环境
1 明 晰 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清晰银行的职能,特别是国有商
业银行要逐步减少政府政策执行者的色彩,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公
开上市等措施明晰银行的产权结构,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
2、 政 府 要积极完善金融法规,健全法律体系,为银行的充分竞
争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3、 加 强 金融监管,改善票据市场运作环境。
(1) 要 建立 规范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政府要与银行共建征信体
系,强化企业和公众的信用观念和风险意识,营造票据业务优胜劣汰
的竞争环境,促进票据市场按规有序运作。对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有
不良票据行为的企业,要建立金融机构之间的定期进行交易监督,通
报制度,并将其纳入企业信贷登记系统,使金融机构形成合力制裁不
守票据信用的企业,共同防范票据风险。
(2} 要 加 大对票据行为的监管力度。要特别注重保护真实交易性
票据行为,监管所有票据当事人特别是金融机构守法合规经营。规范
票据市场的结算秩序,尽快建立对承兑银行随意延压、无理拒付行为
的通报制度。要对违规行为公开曝光,并依法给予处罚,直至暂停或
取消其承兑资格。
(3) 要 加 强信息披露制度。票据市场交易主体最关心的就是该票
据的质量和票据能否顺利转让以及票据到期变现能力的大小。为使票
据交易双方能及时获得各种票据的有关信ol,,应建立一个权威的企业
信誉咨询和公告系统,强制披露信息的制度,及时在市场上披露出票
据企业、银行的有关信息以及中央银行的有关政策;要建立权威性的
资信评估机构,加强对市场主体进行评估定级,实行严格的信用等级
管理;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印制、登记、查询和鉴证机构,建立全国
统一的票据登记系统,实现以真实贸易为背景的票据无纸化流通和今
后的融资票据无纸化发行,彻底杜绝票据流通中“假票”、“克隆票”
等犯罪行为,提高全社会预防能力。
(二 ) 完 善 内 部风险管理
通过 树 立 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
险管理技术、建立健全各项风险控制的规章制度、建立合理的风险控
制的奖惩制度等途径达到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目的。
1、 树 立 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文化
(1 )要 把 风 险 控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灵魂注入金融工作中。
我们所说的企业文化,它是一种能支配企业行为的思想性、灵魂性的
东西,而风险文化是一个成熟商业银行文化的重要内涵,这个内涵就
是风险威胁生存。在从事银行各项业务中,每个人、每个岗位、每个
部门面对的都是风险与处理风险,要把风险意识从上到下贯穿在每位
员工的思想中,形成理念、自觉行动和准则,使之成为工作的支撑点。
(2 )辨 证 认 识 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并行不悖的,
风险管理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银行经营的任何业务都有风
险,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积
极采取办法,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
(3 )加 强 思 想 教育、防范道德风险。风险管理中“人”是第一
要素,所以首先要抓好人的管理。在把好进人、用人关,建立优胜劣
汰考核机制的同时,重点抓好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法律
法规教育。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从业人员的思想动向,有针对性地加强
学习,提高对不良思想的防范能力:增强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思想
意识,引导员工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各种腐败
思想的侵蚀;要树立良好精神风貌,抓好典型,对表现突出的个人给
予精神及物质奖励,大力宣传其先进事迹。
2、 健 全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根 据 目前 商业银行业务流程的次序和总行不同部门的管理功能,
可将全行业务及管理划分为营销部门、控制部门、作业部门和保障部
「〕,四类不同部门实行不同的管理原则和方法,构成一个有机的业务
流程体系。通过明确每阶层员工所处的位置及其职责,增加政策、制
度和工作的透明度,形成各相关主管的信息交流机制和情况通报制
度。
(1 )营 销 部 门 按业务种类划分。营销部门由公司金融部、个人
金融部和金融机构部组成,面对分别由公司、个人客户和金融同业组
成的细分市场。营销部门的职责是拓展市场、销售银行产品和服务,
维护老客户、吸引新客户,直接为银行创造利润。
(2 ) 控制 部 门以集中式管理为主。这类部门称为银行的管理和
控制中心,由资金财务部、风险管理部、稽核部、产品开发部组成。
主要完成银行综合性的、全局性的管理和控制工作。由总行统一直接
行使部门的集中式管理职能,一总行可在各分行成立分中心或设立附属
部门。为保证总行管理和控制政策的统一性,其在分行或分中心的派
驻人员,受总行直接领导,与分行或部门负责人只存在间接的领导关
系。
<3 )作 业 部 门 以“中心式”集中处理业务。作业部门包括清算
中心、会计处理中心、外汇单证处理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等。主要是
将银行后台处理功能集中到单一的处理中心,为营销部门提供“工厂
化”或“流水线”的操作和服务,为支行提供高效的后台服务和支撑。
(4 ) 保 障部门以块管理为主。这部分包括信息技术部、发展研
究部、法律事务部、办公室、行政部等部门。行政、人事等事务,由
于地区特性比较明显,所以在符合总行原则性的、政策性的管理规定
的基础上,日常工作主要以抉为管理单位。
3、 完 善 内部控制制度
(1 )完 善 内 部 会计控制制度。A、复核制度,包括会计复核和业
务复核,通过凭证设计、登录、传送、归档等凭证管理制度,确保正
确记载业务,明确经济责任。B、合理评估,包括票据到期兑现,兑
现日前利息的核算等。C、流程设置,数据录入、价格核对、金额确
定和发放融资款等程序应合理设置。
(2 )完 善 内 部 管理控制制度。A、组织结构控制,指通过组织结
构的合理设置,来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平衡,重视前台交易和后台
管理的结合,充分体现职责分工、相互牵制的原则。B、操作标准化
控制,强化管理、交易、清算三分离体系,即商业汇票贴现业务按照
“分岗管理、前后分开、双人复核、相互制衡”原则防范内部人员违
规操作,实行客户开拓、票据审查轰保管、信贷风险控制三分开。C.
报告制度,业务部门定期编制明细报告,分别向风险控制部门和上级
部门报告。风险控制部门应将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向上级汇
于R.
4、 要 提 高风险管理技术
风 险控 制 主要是通过科学的风险指标体系来实现的,商业银行应
建立并不断完善风险控制的指标体系,包括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
性和盈利性等一系列指标,并根据这些风险指标及时提供的预警信号
严格控制风险、消除风险。可吸收采用内部评级和资产组合管理等风
险度量技术。
5、 提 高 风险管理的运行效率
(1 )保 持 风 险 控制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不仅表现在风险控制
要独立于市场开拓,还表现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三个方
面。从程序控制上看,包括:采用合适的会计政策,确定合适的呆账
准备金比例,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从内部审计上看,包括:控制和
管理政策的确立,控制程序完备性的测试,确认银行内部的操作办法
符合外部监管的要求;从法律管理上看,包括:银行活动符合法律要
求,与监管部门保持联系,为业务活动提供合同文本、警告违约风险
等。
(2 )前 移 风 险 管理关口。要在商业银行内部彻底实现风险管理
体制的变革,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
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
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风险管理窗口”,通过“窗口”
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口
6、 建 立 有效的风险控制奖惩制度
以银 行 资 产质量的好坏考核风险控制人员的业绩,对风险控制严
格、尺度把握准确的风险控制人员,银行要有所激励。如果经过审计
和调查,发现市场拓展人员或风险控制人员在业务运作过程中有故意
过失,则应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关人员相应的处罚。尤其是对贷款考核
要坚持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要对那些即将形成的风险或已经形成的
风险贷款划分责任,并与责任人的工资奖金挂钩,建立贷款风险责任
人比例赔偿制度,定期考评兑现奖罚。
第二节票据业务内部管理风险的防范
重点防范业务风险点
(一 ) 把 好 验 票关
票 据 的无 因性、要式性、文义性等基本特性决定了银行票据权利
的实现在于票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因此,提高票据审验水平、有效
识别假票就成为日常票据业务的重要内容。
1、 充 分 利用技术手段查验票据。
(1 )采 用 先 进 的防伪技术和高科技印刷手段,对银行票据统一
制版、统一编号,使各种票据既利于识别,又难以伪造。目前则应配
备各个商业银行的票样,减少跨系统商业汇票识别难度。
C2 )配 备 先 进 防假、辨假、识假的专用设备,改善目测识假、
辨假的现状。目前票据检测设备陈旧滞后,一银行对印鉴的识别技术是
传统的“折角验印”,大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且仿真印鉴已构成
了对预留银行印鉴的极大威胁。为此,应积极推广和应用“电子验印”
设备。
C3 )在 加 强 印 章真伪检验的同时,加强负责人签名印鉴的审核。
印章较容易被伪造,在技术成熟的条件下,检验签名真伪的效果会更
好。
2、 票 面 必须经过两名以上会计审查,并出具结论性意见:若有
不同意见,可请专家共同鉴别。要加强对从业人员各方面的考核,实
行从业人员上岗证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健全从业机构内
部的个人岗位责任制和逐级负责制。
3、 对 下 列票据不得进行贴现:a、必须记载事项不齐全的票据。
b、更改票据金额或日期或收款人名称的票据,更改票据上的其他记
载事项记载人没有签章证明的票据。c、出票人在汇票上记载“不得
转让”字样的,背书记载“委托收款”字样和“质押”字样的。d、
付款银行承兑汇票时附加了条件或只对部分金额承兑或改变汇票文
义的票据。e、票据背书转让时,‘背书人没有在票据背面签章或记载
被背书人的名称。f、背书不连续的票据。9、背书人未在票据背面的
背书栏依次背书,或没有使用统一格式的粘单,或未将粘单粘附在票
据凭证上规定的粘接处,或粘单上的第一记载人未在票据和粘单的粘
接处签章。h、背书仅转让部分金额或转让给两人以上的票据。工、超
‘过付款提示期限仍背书转让的票据。
〔二 ) 把 好 承 兑关
1、 对 承兑 人统一授信二将票据承兑业务纳入信贷业务风险管理
体系,按照授信程序对承兑申请人实行统一授信。
2、 控 制 “敞口”风险。承兑申请人以部分保证金开立更大金额
的银行承兑汇票,差额部分即所谓“敞口”,实际是银行提供的授信。
对这类业务,银行应从以下几方面防范申请人的信用风险:商誉、’履
约记录及领导者素质;企业经营状况:企业财务状况:行业状况及前
景;本笔交易的真实背景,以及供货方的信用情况。通过对鱿上几方
面的分析,来决定是否开立银行承兑汇票并确定承兑的金额以及提交
保证金的比率。如果申请人自身的信用不足以确保资金的安全,则有
必要要求其提供抵押、质押或第三人保证担保,并核实担保的效力。
对“敞口”风险承兑业务,银行应视同贷款业务对待,严格履行信贷
业务程序,按贷款权限和程序报批。
(三 ) 把 好 交 易背景关
应 重 视 对承兑、贴现业务交易背景的审查,因为没有交易背景的
融资性票据往往存在较高的信用风险和诈骗风险。审查应从企业的业
务状况层面去把关,不能仅停留在贸易合同与税票资料的审查上。可
通过企业的营业执照查看企业的经营范围来判断交易的合规性,通过
企业的财务报表查看业务量来判断交易金额的合理性,通过到企业仓
库实地查看交易的真实性,跟踪企业的资金流向判断交易的真实用
途。
(四 ) 加 强 商 业承兑汇票贴现的监控
1、 加 强 总分行风险控制部门审批意见执行情况检查。
z、 关 注 授信人财务状况:通过测算与比较基期(申请日)、当期
(检 查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主要财务比率的变化,
动态地评价借款人的经济实力、资产负债结构屯变现能力、现金流量
情况,跟踪判断授信人还款来源和能力。
3、 关 注 授信人经营情况:产品市场是否发生重大变化,产权结
构与经营管理体制有无进行调整,是否发生兼并、合并、分立、停业
(产 ),是否有对合资经营以及大额对外权益性投资,贷款建设项目
是否可能停缓建或进行建设方案的重大调整,领导层是否进行调整及
新任领导的能力、作风、品质的介绍、有无发生重大财务纠纷或违法
经营行为、诉讼行为,有无因意外事件造成重大财产或经济损失等。
4、 关 注 结算往来情况:统计贷款期间授信人在我行结算量及占
比情况,判断其是否履行了贷款前的承诺,预测其结算、存款潜力。
5、 应 定 期对抵(质)押物进行实地检查和监管。重点是:查看
抵(质)押物权属有无变动,是否发生出租、转让、赠予、抵(质)
物形态是否完整,有无失修、拆迁毁损,抵(质)押物价值是否变动。
若因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抵(质)押物的价值贬值时,应要求债
务人追加抵(质)押物或提供其他合格担保。
(五 ) 保 管 好 票据原件
1、 贴 现 手续办妥后,会计人员应立即作票据背书,防止遗失、
挪用和他人盗用。
2、 加 强 票据保管,防止票据遗失或毁损。票据原件及承兑人查
复书原件必须按要求同时入库保管。支行应设立“商业汇票原件交接
登记本”,登记簿设立票据号码、交接人、交接日等栏目,用以记录
从客户来我行申办贴现业务、票据转出、托收回款等全部流程的交接
登记手续。
3、 会 计 主管和经办行主管行长应定期或不定期查库,以防遗失、
挪用和掉包。
4、 信 贷 部门将票据正反面复印件和其他相关资料妥善归档保管,
做好贴现业务台帐登记,于票据到期日前十天提示会计部门进行票据
托收。若出现票据遗失或毁损等事故,会计部门必须立即向承兑人申
请挂失止付,经办行在三日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并报主管部
门。
(六 ) 加 强持 票 人真实身份的核查、防范恶意诈骗
1、 认 真 对贴现申请人资格进行审查,对新户首笔业务必须由跨
部门(如会计人员与信贷人员)同时实地调查,特别是对一些自动上
门和没有经过一次背书的票据应高度关注;对持票人身份证号码进行
登记,并向所在单位核查该持票人是否系授权经办人员。对固定客户
的固定经办人员,每次办理业务时,我行也应向所在单位财务负责人
核实。
2、 每 次 贴现时均需填写统一格式的申请书、贴现凭证、贴现合
同,注意核对上述印章与票据背书专用章和预留印鉴是否一致。
3、 票 据 交给银行后,如因各种原因退还持票人,持票人又将票
据移交银行时,会计部门必须重新验票,防止票据“调包”。
4、 贴 现贷 款只能贷放到同一户冶的企业账户上,形成的存款一
律转账,不得支取现金(基本户除外)特殊情况应经会计主管和主管
行长共同批准。转贴现只能将款项划转至转出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开
立的清算账户或是基本结算户。
5、 充 分 利用“中国票据网”的信息提高交易对手信誉确定的准
确度。因为申请成为“中国票据网”成员的金融机构,必须提交营业
执照、·金融机构业务许可证、票据业务授权书等一系列真实、可靠的
资料和证件,经审查认证后方能成为成员,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交
易对象的信誉度和透明度,为票据市场筑起一道“防火墙”。
二、案例分析
(一 ) 案 件 情 况
200 4 年 1月,韶关某商业银行支行发生一起票据诈骗案。两犯
罪嫌疑人持1张银行承兑汇票到韶关某商业银行支行要求兑付,该支
行对汇票的真实性及密押进行了核对,并确认汇票无误、真实后办理
了解付手续,并随即按照持票人的要求将款项转入持票人当日在该支
行开办的卡折合一的储蓄存折上,持票人即时支取部分现金,该存折
余下的款项也于同一天通过异地取走。事隔三天,该汇票真正持有人
到汇票开出行办理汇票兑付手续时,发现真汇票已被人“调包”,票
据所有人以汇票被诈骗向公安机关报案。
经 了 解 ,该支行解付的汇票涉嫌诈骗,银行办理业务过程存在以
下问题:一是没有认真查验办理汇票兑付人身份证的真实性。汇票兑
付人留在该支行的身份证复印件,经审查确认为假证件,工作人员没
有发现假身份证中的识别码是错误的(该身份证相片是男的,识别码
是女的):二是违规办理解付。汇票兑付人要求兑付的不是现金汇票,
因而汇票款不能转到储蓄存折账户上支取现金;三是缺少相应的风险
防范设备,员工的业务素质较差、警惕性不足;四是内控机制仍存在
薄弱环节。上级行培训员工及内控制度的执行上没有及时跟上,导致
了该案的发生,令人警醒。
另 根 据 广东省公安厅《重要情况专报》,近来在我省相继发生了
多起使用商业承兑汇票诈骗银行资金的案件,该类案件的主要手段是
企业或犯罪嫌疑人利用企业名义,开出无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承兑汇
票,通过伪造银行印章或银行工作人员参与对这些虚假贸易背景和内
容的商业承兑汇票进行背书或保兑,然后在异地其他银行进行贴现。
2003年末,广东省立案侦查的3起票据诈骗案涉案金额均十分巨大,
其中珠海市公安局查办的一起案件涉及商业承兑汇票13张,金额1: 3
亿元,诈骗银行转贴现资金12779万元;惠州市公安局打掉的一个犯
.罪团伙于2003年6-11月,作案13起,涉案金额1.3亿元,诈骗
银行贴现资金5000万元;深圳市公安局侦办的一起案件涉及商业承
兑汇票金额1000万元,诈骗银行贴现资金975万元。这类案件的特
点主要有:一是使用虚假银行保兑承诺,将商业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
后,在异地行进行贴现,贴现程序与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程序一样;
二是该类案件涉案人员复杂,有企业领导人、银行行长、办事处主任、
现在职的银行工作人员、己离职的原银行职员、社会人员等;三是保
兑或贴现银行员工违反程序操作、不履行职责,或与犯霏分子内外勾
结、共同作案成为票据诈骗成功的重要环节。
(二 ) 风 险 警 示
票据 案 件 的频频发生应充分引起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认真吸取
经验教训,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资金安全。
1、 切 实 提高规范经营意识。商业银行频繁发生票据诈骗案,既
有社会信用程度低、票据交易真实性识别难度大等客观原因,也有商
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意识不强,内部管理没有及时跟上等主观原因。
一些商业银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不尽合理的考核指标,怀着
侥幸心理,轻信企业承诺,甚至与企业联手,违规办理票据业务来做
大存、贷款规模,使犯罪嫌疑人有空子可钻。
2、 狠 抓 票据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商业银行有关票据的规章制
度相对比较健全,但问题在于有些银行机构没有严格执行。因此,必
须高度重视票据内控管理制度贯彻落实的检查:(1)确保检查频率。
稽核监督部门和票据业务管理部门要提高对票据业务的稽核检查频
率,做到“月有检查,季有分析,年有总结”;(2)合理确定检查重
点·围绕票据承墓和贴现两个过程的主要风险点确定检查的主要内
容、提高检查的针对性,一(3)注意检查方式。做到常规检查和突击检
查相结合、现场稽核和非现场稽核相结合,提高检查的全面性和有效
性;(4)确保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对发现的问题要分清责任,
落实专人整改,杜绝检查走形式的现象。
3、 fa- 3虽风 险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商业银行要加强审慎经A
念教I7IM 在票据从业人员中倡导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法纪意识,培
养自觉遵守票据业务制度的良好习惯;要加大基层行员士的培训力
度,结合当前票据业务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培训员工防范
票据业务风险的办法和措施,提高员工对假票据的防范能力,努力提
高票据业务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适应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
第三节信用风险的管理
社 会 信 用环境的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商业银行在积极与政
府及其职能部门、工商、公安、税务通力合作、共同创建良好的社会
信用环境的同时,更应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分析与区域分析着眼,
从单个企业、不同金融机构的具体情况分析着手,将票据业务中的承
‘兑业务、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单个金融机构的转贴现业务纳入信贷业
务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和完善银行信贷运作机制达到有效管理信用风
险目的.。
一 、健 全 信贷运作机制
(一 ) 建 立 良 好的信贷文化
信 贷 文 化是一家银行在多年的经营中所形成的信贷政策、一流程、
机构安排、经营理念、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主流习惯和做法。银行的信
贷管理和贷款质量,信贷文化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信贷文化
应具有以下特点:
卜 细 分 市场,把握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引导信贷投向,开拓
潜在市场:
2、 以 人 为本,选好人、培养人、激励人,将信贷权限授予与其
责任相合的人员;
3、 有 良 好的管理信息系统与征信渠道;
4、 监 控 、预测潜在的风险:
5、 明 确 的利润指标;
6、 信 贷 政策须形成文件,适用于所有的信贷人员,而且须不断
地修订与改进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二 ) 健 全 权 责明晰、相互制约的信贷授权与审批制度
商 业银 行 信贷业务的授权与审批制度,是确保银行稳健经营、明
确权责划分的重要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应建立一套科学、严密、谨慎
的授 权与审批制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信贷评估、审批、发放、管理、
清 收职能的分离,做到人员、机构、职权的分开设置、交叉管理。信
贷业 务审批权的授权,既要考虑审批决策权人的职务、还要考虑其是
否 真正具备风险管理经验、风险识别能力;同时,实行审批决策多人
会 签制,从内部力量的制衡达到决策风险的自我控制。‘
1、 实 行 审 贷 分离制。即商承贴现客户、承兑申请人、转贴现申
请 人的基本资信评估与授信额度的审查由不同的机构独立完成。一般
情况 下,由营销部门(支行)对申请贴现的客户进行资信评估;其次
由信 贷风险审查部在内部授权权限内核定该客户的授信额度;超权限
的上 报风险控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审核。
2、 集 中 放 款 操作。
设 立放 款 中 心 ,对全行信贷资产业务包括票据承兑、贴现、转贴
现 进行集中放款审查与操作。放款中心的职责包括:监控放贷额度使
用 情况;检查信贷业务审批流程是否完备,放款条件是否充分、合理,
法 律文件是否合规、齐备;发现逾期或其他异常情况,及时通知有关
部 门采取必要措施加以防范。
3、 独 立 的 信 贷风险管理机构,对贷款实施跟踪管理。
设立 独 立 的 信 贷风险管理机构,对贷款实施跟踪管理。信贷风险
管 理应关注整个经济的发展动向,注意每一客户的经济状况,关注每
笔贷 款包括票据贴现、承兑业务从发放到回收的动态过程。(1)对重
点客 户特别关注,实地考察,及时了解客户贷后情况,其评估结果必
须 独立向风险控制委员会或上级行报告:(2)在发现业务出现风险
时 ,风险管理部可以独立跟踪调查,向营销部门提出管理建议;(3)
当业 务出现逾期时,组成包括法律专家在内的清收小组,制定每笔不
良贷 款韵回收办法,与营销部门共同实施;(4)当业务确认坏账时,
由审计部门组成稽核小组进行调查,并向董事会报告结果,飞出处理
意 见。
(三 ) 实 施 有 效的信贷风险管理方法
信贷 风 险 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防范银行信贷风险至关
重要 。其方法有:
1、 依 据 信贷风险评级确定授信额度。这方面可参考西方商业银
行的做法。例如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依据信用等级对
客户授信分11级,风险评级越高,授信越低,对新受理客户的信用评
级及授信要打50%的折扣,并经常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抽样调查调
整。
2、 项 目 评估配备相当数量的技术专家。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
尤需学习西方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如希腊农业银行负责农业信贷的
3个部,除信贷专家外,还配备了相当数量的农业经济和畜牧业、食
品业、商业技术专家,其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占全行人数10%以上。技
术专家的任务是进行项目评估和指导客户合理使用农贷资源。每笔贷
款若没有技术专家签署意见,贷款审批委员会不予研究。贷款审批委
员会成员中有一半是技术专家。技术专家参与信贷管理过程,减少决
策失误带来的风险。
3、 重 视 行业风险的预警研究。商业银行应有研究全面行业风险
政策的人员,也要有重点研究某一特殊行业或客户的人员。可由客户
经理人员、信贷风险管理人员组成行业风险预警研究协调小组,就目
标行业风险识别的方法和标准以及根据行业的风险状况如何配置银
行资源等进行协调研究,最后提出行业风险分析报告。行业风险分析
报告既是银行制定信贷政策的依据,也是信贷客户经理人员推销信贷
产品、开展信贷业务的依据。
4、 建 立 客户淘汰制。建立客户的准入、淘汰机制。银行应建立
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信贷业务分析系统、信贷客户信息系统、信贷风
险分析系统、客户信用评级系统、黑名单报告系统等。通过各系统提
供的信息,将那些信用度低、风险大的客户,特别是潜在的高风险客
户,列入黑名单信息库,对这类客户要实时跟踪,采取必要的贷款补
偿措施。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黑名单每半年更新一次。
(四 ) 严 格 的 信贷操作规程
一 套 完 善的标准化的信贷业务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不仅是信贷
业务经营和审批人员必须遵循的准则,而且也是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实
施信贷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基础,是认定信贷责任的依据。商业银行应
将承兑业务、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制定各种信贷制度和操作规程,
并以此为标准评价各部门及人员是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而不是看
其业务行为是否造成了贷款损失。真正落实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在
我国银行信贷实践中,长期以来对有章不循、违章操作无人受罚,甚
至造成银行损失也无人受到实质性处罚。强调落实信贷责任制,有利
于形成令行禁止、严守规章的工作作风
(五 ) 有 效 的 内审制度与严格的会计控制
通 过 商业 银行严格的内部检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避免
和减少损失。因此,内部检查制度成为商业银行安全运营的一道“防
护网”·商业银行内部检查制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1)总行业务部门
对下属分支机构业务部门的检查;(2)总行审计部门对其下属机构的定
期全面检查与不定期抽查或专项检查:(3)银行内部日常检查及外聘审
计、会计师进行检查。对上述部门的工作要定期进行评价,必要时就
要追究其监控不力的责任,促使其发挥应有的职能。
二 、福 达 系列公司信贷风险案例分析
(一 )福 达 系列公司案件的基本情况
福 达 企 业集团有限公司由王XX 以福达化工有限公司为基础创
办,并在短短四年内创办了30家公司,还通过参股等手段与包括6
家上市公司在内的33家公司建立了紧密关联关系。福达系列公司多
以福达创办人的亲戚挂名,绝大部分是以1笔或多笔银行信贷资金通
过反复验资完成注册的空壳公司。公司之间互相参股现象普遍,办公
场所重叠,在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设有多家公司。
福达 系 列 公司的几家核心企业最初通过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五羊
支行的“帮助”完成验资,并在该支行进行了套取银行信用的“试水”。
后以某国有商业银行高新支行和另两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广州分行为
融资平台,通过多头开户,多头取得银行授信。其套取银行信贷资金
的主要手法是:1、公司成员之间互为购销方,签订没有真实交易的
购销合同,以此合同向银行申请承兑后于当天或第二天,以变造或伪
造的增值税发票虚构贸易背景,向银行申请票据贴现。2、公司成员
之间互为购销方,签订没有真实交易的购销合同,以此合同向银行申
请流动资金贷款,贷款一般由福达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或由王XX已取
得控制权的上市公司提供保证,或由福达系列公司之间互相提供担
保。取得银行贷款或贴现资金后,有的直接流入股市,有的作为滚动
开票的保证金,有的转为定期存款提供质押担保重新开票或再向银行
贷款,有的用于解付票据到期款或垫款,有的用于偿还到期或逾期贷
款。
据 初 步调 查统计,福达系列公司于1999年至2001年期间,在广
州市内7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广州分行的累计贷款额达5.69亿元,累
计贴现7.22亿元,申请开立银承27.11亿元,贷款和开票两项合计
32.8亿元。截至2003年10月末,福达系列公司在上述5家股份制商
业银行广州分行的贷款余额4.06亿元,未结清的银行承兑汇票3.58
亿元,两项合计7.64亿元。
据 初步 统 计,福达系列公司于1999年底至2001年期间,在广州
证券等21家证券公司的证券营业部有信贷资金进出股市的记录。其
中,一流人7.73亿元,流出8.53亿元,同期,上市公司凌桥股份有限
,公司.的股票价格曾有被其操纵的嫌疑。
(二 ) 剖 析 商 业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
1、 部 分 商业银行片面追求存贷款规模扩张,导致经营行为短期
化,信贷业务风险防范不足。
为 了 “ 推销贷款”和获取保证金存款,一些银行不惜降低利率,
调低担保条件,简化贷款手续,放松贷款管理,免费提供服务,导致
银行之间贷款无序竞争,业内保证贷款或变相信用贷款急剧上升,甚
至有部分企业贷款在各银行之间一“搬家”。’福达系列公司正是利用了
银行这一机制缺陷,总是以愿意提供较高比例的信贷保证金拉动银行
存款扩张为诱饵,大量向银行申请承兑和贷款。而银行在利益驱动下,
往往照单全收,更有个别银行员工的职业操守较差,存在和福达系公
司内外勾结套取银行信用的嫌疑。
2、 信 贷 风险管理控制存在薄弱环节。
部 分 银 行未设立专门履行风险管理职能的部门,未系统制定并实
施识别、计量、监测和管理风险的制度、程序和方法,现行信贷管理
制度不落实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发生越权放贷、化整为零放贷等违规
现象。
3、 “ 依 法合规”的内部控制操作存在明显漏洞。
(U 部 分 商 业 银行在为福达系列公司承兑商业汇票或办理贴现
时,未认真审查其交易背景,使大量不具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汇票得
以签发和贴现,存在资金风险及政策风险。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福达’
系列公司的手法并不高明,开票时提供的购销合同样式、书写笔迹、
合同标的、合同条款大多雷同,购销双方绝大部分为关联关系:所提
供的增值税发票复印件,变造或伪造痕迹明显。
(二 少违 反 结 算 纪律,允许福达系列公司多头开户。据不完全统
计,福达系列35家公司在30家银行分支机构开设有1%个基本账户
或一般存款账户,其中仅以广州福达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名义开立的银
行账户就达17个。
4、 贷 款 “三查”流于形式。
部分 股 份 制商业银行为福达系列公司办理信贷业务时,贷前调查
往往以收集资料为主,对信自、真实性的专业判断不够,有的甚至对福
达系列公司提供的明显不合实际的报表不做审查,一味强调担保,要
求福达系列公司提供一定比例的保证金或质押存单,风险敞口大多由
福达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或由其创办人己取得控制权的上市公司提供
保证,而忽视客户的现金流和实际经营情况。
对 信贷 资 金使用缺少监控或监控不力,多数商业银行同意福达系
列公司使用信贷资金作为其滚动开票的保证金,或转为定期存款提供
质押担保重新开票或贷款,或用于解付票据到期款或垫款,或用于偿
还到期或逾期贷款。个别银行甚至允许本行发放的信贷资金直接从本
行流人股市。贷后检查流于形式,只看借款人能否正常付息。
5、 部 分 银行运用各种手法,掩盖业已存在的信贷风险。
(1 )采 取 借 新 还旧、还旧借新或重组的手法;(2)直接发放贷
款用于解付票据到期款或垫款:(3)为欠款企业或其关联企业承兑商
业汇票,在他行贴现后,用于本行还贷、解付票据到期款或垫款;(4)
发放贷款给其他企业,再转账用于欠款企业还贷、解付票据到期款或
垫款;CS)通过关联企业在其它银行取得信贷资金用于本行欠款企业
还贷、解付票据到期款或垫款。
6、 没 有 一家银行对福达系列的关联企业实行统一授信。
从各 有 关 银行对福达系列公司的授信调查看,不少银行同时对多
家福达系列公司进行独立授信。尽管监管部门曾经以监控名单的形式
提醒广州市内商业银行注意对福达系列公司的授信风险,但个别银行
为追求存贷款规模扩张和创利,漠视风险提示,不注重对福达系列企
业的市场调查,继续对其授信。
(三 ) 危 害 及 影响
福达 系 列公司除了在广州市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套取大量信贷资
金以外,另经调查,在广东辖内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上海、河北、山
西等地的金融机构也曾有大额授信记录和资金划转记录。这无疑将对
上述金融机构在经济上和声誉上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由于福达系列
公司套取的信贷资金大部分流人了股市,给广东省和其它相关省市带
来了不容低估的信贷风险。若采取强制措施切断福达系列公司的资金
链,广东辖内有关金融机构将不得不面临较大的资金损失,但若不切
断福达系列公司的资金链,则面临已有信贷风险的扩大化。
(四 ) 值 得 总 结的几点教训
教训 之 一 :不严格遵守审慎经营规则,片面强调规模扩张,风险
防控意识和水平滞后,就容易出大问题,造成大的资产损失。商业银
行应从福达系列公司案件中吸取教训,严格遵守审慎经营规则,建立
健全信贷内控体系,在做好风险内控的基础上适度扩张信贷规模。
教 训 之二 :商业银行必须对信用风险给予足够重视,并进行科学
计量,否则,难以有效防范套取银行信用的行为和逃废债行为。
教训 之 三 :贷款“三查”制度必须落实,否则,不仅难以有效防
控信贷风险,反而滋长不法分子套取银行信用甚至诈骗信贷资金的行
为。
教训 之 四 :票据市场巫待规范,否则,将导致融资性票据泛滥,
贷款基准利率被变相降低。为此,商业银行在开展承兑业务时,要制
订切实有效的承兑业务管理办法,严格审核所承兑商业汇票的贸易背
景真实性。而监管部门要尽快完善有关票据业务监管的法律法规,特
别是关于商业汇票贸易背景真实性判断的详细规定。
此 外, 工 商和监管部门应相互配合,加大对假验资行为的查处力
度,同时落实年检制度,尽量减少空壳公司或皮包公司的存在。
《巴 塞 尔 新资本协议》和国内最新通过的“三法”,从风险防控
的角度,对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和监管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这必将有
力推动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和风险监管水平的逐步提高。商业银行应
从该案件中吸取教训,采取防范措施,消除风险盲点,堵塞内控漏洞,
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第四节流动性风险管理
票据 业 务 作为调节银行资产结构的重要工具,充当了“资金蓄水
池”的作用,其基本功能就是要实现高度的流动性,即商业银行应具
有对全部票据的应付款的支付、清偿能力及满足客户合理票据融资需
求的能力。若没有了流动性,这个“蓄水池”将成为死水。不但商业
银行无法利用票据这种高流动性的资产进行资产结构的调节,还将无
法对全行资金进行时问和空间上的灵活调节。票据业务的流动性风险
客观存在,这种市场风险的大小不但与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紧密相
关,与票据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层次和资金规模的多少高度相关,还与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水平直接相关。因此,一方面,应不断完善票
据市场的建设,呼吁逐步拓宽票据转贴现市场的参与主体范围,允许
参与银行间市场的证券、基金、保险等机构参与票据二级市场,培育
和发展一批票据专营机构、担当做市商角色的专业化票券公司,进一
步扩大票据市场的容量,更好地发挥票据的投资工具功能;另一力一面,
商业银行应审慎合规经营,建立全面资产负债管理,健全流动性管理
的运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合理配置票据资产。
一 、建 立 流动性管理的运作机制
(一)完善流动性管理的组织架构
1、 建 立 管理层面的流动性管理委员会。成员主要包括行长、分
管行长、计划财务部门、资金营运部门、信贷营销部门、信贷风险管
理部门。主要负责经常性的流动性管理,并不定期对银行的流动性进
行深入研究,以确保流动性管理的策略能不断改进、优化。
a、 建 立 业务层面的日常管理操作机构。现行体系中涉及流动性
风险的部门很多,这些部门在日常操作中能够及时掌握信息,因此应
该确保这些处在“前台”的机构执行好必要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能。
同时,还应该建立综合监测、调控流动性指标的综合性操作部门。
3、 要 建 立流动性管理的内审监督机构。该机构要对流动性管理
体系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并将监督意见提交高层管理机构。
(二 ) 建 立 流 动性管理的监测反馈五统
1、 运 用 科学的方法进行流动性需求预测。流动性管理的关键环
节是流动性需求的预测。
2、 建 立 先进的流动性管理信息系统,向流动性风险管理者提供
及时准确的流动性报告,满足不同的决策需求;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
预测监控体系和指标体系提供支撑,帮助风险管理者做出决策。
3、 建 立 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在日常业务管理中密切监测流
动性风险,一旦发现风险达到警戒线就及时发出预警,从而把流动性
风险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轨道,逐步形成新型的流动
性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和流动性安全保障机制。
(三 ) 完 善 流 动性风险的控制处理机制
l、 建 立 流动性风险处置预案。对可能发生的全局或局部流动性
风险,制定完善的处置预案,一旦在某个部位出现风险,能够在有限
时间内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尽量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
内。
Z、 强 化 一级分行调控功能,发挥系统抵御风险效能。商业银行
系统内的某一个体发生支付危机时,可以利用全行的合力抵御局部风
险。为此,总行需要协调各级分行的流动性风险,在实现一级分行流
动性风险管理目标的同时分散某些分行过于集中的风险,为分支行的
发展拓展空间。(1)应加强一级分行调控资金的能力,一级分行必须
掌握足够的资金用以应付其辖内机构出现的临时性支付危机。(2)强
化资产负债管理,特别是对贷款必须严格限定在计划比例和资金允许
的范围之内,坚决杜绝分支机构的超负荷经营问题。(3)建立高效的
系统内部资金调剂机制,使上级行能根据各辖内机构资金头寸的情
况,及时进行有效的资金余缺调剂,使个别分支机构因改革和发展而
发生的局部流动性风险及时得到解决,防止演化成全系统的风险。
(4)一级分行应密切与当地央行的关系,提高资金调度的频率,确
保资金得以及时上调下拨。
3、 建 立 资金合作救助机制。包括:(1)总分行资金救助机制。
(2)当地央行资金救助机制。(3)同业资金救助机制,总行应允许
分行与当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资金救助合作关系,在特定的条
件下允许分行向当地金融机构拆入资金解决头寸不足问题。
(四 ) 提 高 流 动性风险的控制处理技能
1、 要 加 快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技术进步,狠抓流动性风险管理的
程序开发和数据库建设,尽快提升科技信息处理能力和反馈水平。充
分搜集和积累有关基础数据,准确测算分析流动性管理各指标与产生
支付风险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以概率分析为基础的数学模型。
2、 要 抓 好流动性风险管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努力造就
一支熟练掌握和有效运用流动性风险管理技能的高素质管理队伍。
二 、 票 据业务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
(一 ) 加 强 经 济金融形势的研究和预测、提高预见性
商 业银 行 应进一步加强对经济金融形势的研究,提高政策敏感性
和快速反映能力,充分预期和准确判断货币政策的变化,把握市场先
机,特别要重视和关注央行货币政策报告、公开市场操作等“窗口”
性和“信号”性的指示,积极呼应央行货币政策的操作,增强预见性,
在货币政策紧缩信号出现时提前减持票据、融入低成本资金,在流动
性管理上达到顺势而为的境地。
(二 ) 合 理 配 置全行资产负债业务
虽 然 流 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破产倒闭的直接原因,但实际上是其
他各类风险长期积聚的结果,尤其是资产负债配置失误。因为在现实
中引发银行危机的往往是商业银行的支付困难,即资产流动性缺乏,
而不是资不抵债。只要银行能够保持资产充分的流动性,就可能在资
不抵债、技术上处于破产而实际上并未破产的状态下维持其存续和运
营。这就要求银行按照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最佳组合原则配置
包括票据在内的全行资产负债业务,提高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1、 合 理 配置票据资产
(1 )建 立 多 层 次流动性准备
商业 银 行 应根据资产负债的不向流动性,以现金备付、二级备付、
三级备付、法定准备金等多等级流动性准备,实现弹性、多层次的流
动性匹配,用多道防线抵御可能发生的流动性风险。‘适度扩大债券资
产等中、高流动性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提高应对流动性危机的能
力。
ca )提 高 票 据 资产的质量
票据 资产 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票据的流通性,应采用风险分散原
则提高票据业务的资产质量。
①降 低 操 作性风险,把好票据的真实交易背景关:
②适 度 控 制信用风险较高的商业承兑汇票在贴现业务中的占比;
③严 格 控 制无追索权的商业汇票贴现、转贴现业务的占比;
④合 理 分 散客户的地区集中度、债务到期集中度,避免某个(类)
客户在票据总资产中占比过高。
(3 )合 理 配 置 票据资产规模
商业 银 行 应根据自身的资金承受力、总体资产的流动性、票据市
场的发展状况、市场的流动性情况、票据流转渠道的通畅程度等综合
因素,对票据业务进行适度规模管理,通过比例规模管理、存量规模
管理、比例与存量规模综合管理的方法稳健开展票据业务。
.比 例 规 模管理
① 指 标 公式: 贴现、转贴现余额
票据贴现比例= —
人民币自营存款余额
X 100%
② 指 标韵 确定。商业银行应根据各自经营发展目标、票据业务在
全行业务体系中的重要性,设置一个合理的指标控制比例。指标的确
定须全面考虑总体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在不考虑同业融资因素时;贷
存比60%-75%,存款准备金7%,现金及清算备付金5%-8%,则10%-18%
可用于固定资产占用、国债投资、票据等资产占用。因此,票据贴现
比例应控制在15%以内较合适。如果考虑拥有相对稳定的同业存放与
结算资金沉淀时,则该比例可适度调增。超出比例部分票据应寻找合
适的市场时机转贴出去。
③ 对 指标 的分配。商业银行总行可将票据贴现比例指标在综合考
虑各地分行经济发展状况.、分行的风险控制能力、票据市场潜力等情
况下,给不同的分行制定差别控制比例。
④ 对 指标 的考核。总行可通过按月(公式的分子分母均采用日均
数)监测,定期通报的方式进行考核。同时,允许各分行将自身贷存
比例调剂用于增加贴现规模。对于超贴现比例的分行,总行按月以月
日均指标为依据计算所超比例,纳入该分行贷存比例考核。
.存 量 规 模管理
商业 银 行 可根据各自经营发展目标、总体资产配置的合理性、票
据业务在全行业务体系中的重要性等因素,直接给全行票据资产设定
一个最高限额,实行余额规模控制。尤其是对商业银行的票据中心,
考虑提高其市场影响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等特殊因素,总行宜用体现
地区差别的适度规模管理。规模管理可采用日均规模控制和时点规模
控制,并根据货币政策变化、自身资金松紧度、票据市场利率情况定
期(如按月、按季)核定、下达票据贴现余额控制计划。对持有票据
规模突破限额的分行或票据中心,可采用经济手段调节或行政手段管
制。
存 量规 模 管理的一种极端方式是“0”余额限制。
11a ” 余额 是 指 商业银行只保持极低水平的票据资产余额。采用
这种存量管理模式的银行通常基于如下考虑:①属于中小型商业银
行二自身负债规模有限,资金头寸紧张而只能转出票据;②锁定利率
风险,以快进快出方式赚取利差:③市场转贴现利率低于系统内资金
价格;④预期市场资金价格将逐步走高;⑤近期将有重大紧缩性货币
政策出台而阶段性转出票据。
. 比例 与 存量规模综合管理
即商 业 银 行根据货币市场的变化、票据市场运行状况等客观因
素,考虑自有资金状况、总体资产的配置、分支行物理网点差异等主
观因素,同时运用或分阶段综合运用比例调控与存量规模限制的管理
方法,以达到票据资产的流动性与收益性的综合效益最大化目标。
2、 搭 建 通畅的流动性负债融资平台
(1 ) 建 立 通 畅的票据流转渠道。商业银行应多层次积极建立金
融同业的票据流转渠道,在区内、区外广泛地与专业银行、股份制商
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票据专营机构等金融机构建立业务
合作关系,并重点选择资金充裕、操作规范的金融同业建立长期战略
合作关系。同时密切关注市场动向,在政策许可的条件下积极开拓新
的票据流转渠道,与货币基金、保险等多元化投资机构建立业务关系。
(2 )充 分 参 与 公开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运作。通过多市
场的运作搭建流动性融资的快捷渠道,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提供便
利。同时,在市场的操作中了解到央行的利率导向和政策意图、市场
的最新动态,便于及时调整经营目标。提高风险承受力。
三 、 20 03年“9.21”事件
(一 ) "9 .2 1" 事件回放
20 03 年 8月下旬央行宣布存款准备金率将于9月21日开始从6%
提高到7%,消息出台后立即引起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的
剧烈震动,业内号称"9. 21”事件。
200 3 年 上半年,各家银行都大量放贷。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本外
币贷款合计增加1.1万亿元,同比多增6500亿元,占同期全部金融
机构贷款多增额的62.8 Y o;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贷款增加4107亿
元,同比多增1655亿元;政策性银行贷款增加741亿元,同比多增
313亿元:农村信用社贷款增加2219亿元,同比多增630亿元。
央行 20 03年8月23日宣布调高准备金率后,由于存款准备金提
高一个百分点将冻结约1000亿资金,市场资金面骤然紧张,资金不
太充裕的中小商业银行普遍面临流动性困难,就连一些大的国有商业
银行也略感压力。为补充资金缺口,一些商业银行不得不大幅减少超
额备付,并在公开市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上“割肉卖血’,,结果
不仅结束了债券市场7年的牛市,直接导致了2003年记账式八期国
债的流标和九期国债被财政部紧急叫停,还使票据转贴现利率在短短
10多天内升了近70%,从2. 1%提高到3.6%,个别地区甚至达到4.3% o
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资金净融出部门还指令性限制转入规
模,更使转贴现市场出现了单边叫卖市场,交易量大幅下降。
(二 ) 剖 析 票 据市场流动性缺陷
20 03 年 8月以前,票据市场上中小商业银行凭借着灵活的机制
和手段长期占领着票据直贴市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则以资金优势占
领着转贴现市场,是资金的净融出部门。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在自身无
足够资金的情况下,以贴现后票据次日转贴给四大银行或其他资金富
裕的金融机构的手段大量开展票据业务。只要次日能顺利转贴套现,
中小银行便可轻松获利。在长达两年的资金宽裕时期,转贴市场票少
钱多,中小银行不愁票卖不出去。但是,央行宣布调高准备金率以后,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出于资金面趋紧、联手打压中小行的票据业务等因
素,内部规定不接受系统外银行转来的票据。一旦接纳转贴业务的银
行不再接纳转贴,中小银行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自己持票;二是找
央行再贴现。而央行再贴现的门槛高难以操作,结果面临退出渠道被
堵塞问题,流动性风险便骤然降临。
所 以 ,目 前我国票据市场流动性缺陷主要源于市场参与主体的范
围狭窄,缺乏基金、保险等资金净融出机构的参与,缺乏担当做市商
角色的专业化票券公司。尤其在票据转贴现市场,银行充当了主角,
当货币政策调整时,由于行为方向的趋同性直接导致了票据转贴现市
场流动性失效。
(三 ) 剖 析 商 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缺 乏 对经济金融形势的研究,缺乏政策敏感性,没有对央行
货币政策报告、公开市场操作的指示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百不用
说对货币政策变化进行准确判断。
2、 对 市 场缺乏基本的风险判断。我国债市从1996年进入降息周
期后进入了长达7年的牛市,债市走牛的原因在于资金推动,尤其在
短期资金供给远大于需求的市场环境下,催生了长债短炒、杠杆操作
等忽视流动性风险的赢利模式,债市价格被人为扭曲。当央行实行紧
缩措施时,原本被掩盖的问题便逐渐显露。
3、 部 分 银行融资杠杆比例过高导致出现支付困难。部分银行甚
至将融入的短期资金用于中长期债券投资、贴现或发放贷款。如某城
市商业银行,存款仅30多亿,持有60多亿国债,同业拆借也有60
多亿,资产规模扩大到100多亿。
(四 ) "9 .2 1” 事件的启示
1、 商 业 银行应高度重视流动性风险,审慎合规经营。
2、 建 立 全面资产负债管理,健全流动性管理的运作机制,应采
取有效措施合理配置票据资产,根据流动性负债的规模、期限、利率
合理制定持票规模。
3、 应 建 立多层次流动性备付,积极参与多市场的运作、尤其是
关联度较低的市场的运作。
毫 无 疑 问,去年的“9.2 1"事件是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一次
及时而有效的警示,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敲响了警钟,同时也迫使
商业银行重新审视其资产负债运作方式,合理配置资产负债业务,加
强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流动性向来是金融机构的命脉。从目前看,央
行在一段时期内仍会坚持相对从紧的货币政策,而从2004年3月25
日开始实施的再贷款浮息制度和4月25日开始实施的差别存款准备
金率,已预示着央行对流动性管理不善的金融机构将给予一定程度的
利益惩罚,并结束了金融机构无需承担流动性风险、即使出现风险也
无需付出高于市场利率成本的状态,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
第五节利率风险管理
目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利 率 管理未受高度重视
思 维 定 势制约着观念的转变是形成利率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思想
障碍。(1)深受传统计划经济和利率管制的影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
国家利率政策决定一切的理念,、认为银行无须去防范与化解利率风
险。(2)由于目前利率风险尚未上升为经营中的主要矛盾,所以普遍
存在重贷款风险、轻利率风险问题,认为贷款风险防范与控制是刚性,
而利率风险防范与控制是软性。C3)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所形
成的利率风险,是国家为适应加入WTO的客观需要及深化金融体制改
革所带来的,应由国家来解决问题。(4)认为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所产
生的利率风险是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被动、畏难地应对利率市场化改
革。
2、 组 织 架构不完善、人员素质未达要求
(1) 利 率 决策组织残缺。_商业银行机构设置与市场改革进程不
同步,管理的力度滞后于风险的强度。目前商业银行从上至下没有完
整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利率管理通常附属于计划资金或计划财务部
门。
(2 ) 利率 决 策 职能缺位。目前商业银行大多没有设置专门的利
率管理岗,人员多为兼职,分行利率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能是从事和率
文件的传递和利率政策贯彻落实,而研究制定自身的利率政策、设计
并管理银行的利率风险控制系统的职能缺位。
(3 )利 率 决 策 主体错位。利率决策者并不具备决定利率所需要
的全部信息,而利率执行者没有利率的决定权。
C4 )重 要 决 策 因素缺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贷款的数额多少、
风险高低、企业对银行的贡献大小应当作为决定利率水平的重要因
素。然而,这些重要因素在制订利率政策和调整利率决策时往往被忽
视。
(5 )缺 乏 利 率 风险管理专业人才。从全国商业银行现状看,同
时具备符合利率风险管理要求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操作经验的人才极
少,现有利率管理人员通常身兼数职,其所拥有的利率管理技能也往
往停留在上传下达层面,利率风险管理技能十分缺乏。
3、 缺 乏 利率风险预警系统
尽 管 国内 商业银行曾经历多次利率风险,但至今尚未建立利率风
险预警系统,主要原因;(1)数据信息系统缺乏有效整合,决策分析
没有程序和系统的支持。(2)缺乏利率风险评判系统。无法对利率风
险程度做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3)没有利率风险预警系统。现状令
人堪忧,即使利率风险己发生,也无人关注,无系统反馈,更不要说
1
及时研究和采取防范与化解风险的对策及措施。
4、 缺 乏 完备的资金要素定价机制
(1 )尚 未 建 立 存款负债的灵活定价机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
定价理念淡薄,缺乏利率定价机制的研究与建立。
<2 )贷 款 利 率 定价机制缺乏科学性。政策上只明确贷款利率浮
动的上限和下限,没有一套贷款利率浮动的参考性指标体系或参照模
型,信贷委员会在审批贷款时,往往忽视对贷款利率的审查与核定;
缺乏相应的信息系统平台去对不同类型的客户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定
价策略,难以准确测量我行对具体客户所能承受的最大下浮幅度和下
浮金额。
(3 ) 内部 资 金 转移定价机制不完善。无偿划拨和低成本划转意
识没有根除、绩效考核过于注重市场开拓类业务指标等因素导致内部
资金转移的经营理念尚未根本转变;内部资金定价缺乏科学合理的计
量模型支持、效率不高,难以适应合理调节内部资金流向和增强市场
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5、 缺 乏 有效的控制和规避风险的工具
(1 ) 缺 乏 有 效的利率风险规避工具。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发达、
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在客观上阻碍了银行利用金融市场进行金融
创新,导致银行表内资产负债结构单一,制约了商业银行迅速有效地
调节资产负债结构的能力,可用于规避利率风险的表外金融衍生工具
又尚未获准使用。
(2 )缺 乏 利 率 风险隔离机制。一旦出现利率风险则难以有效地
阻止其蔓延与扩散。
(3 )缺 乏 有 效 的利率风险损失抵补工具。目前尚未建立相应的
利率风险损失抵补机制,利率风险损失的抵补操作工具也还非常贫
乏,仅有的利率风险损失补偿工具— 提前还贷违约金制度,尽管在
《合 同法》、《人民币利率管理规定》、《贷款通则》中都明确规定可以
实施,但至今还没有得以执行。
二 、 利率 风险管理基本思路
商业 银 行 利率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将利率风险水平控制
在事先规定的限度内,并尽可能提高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在利率市场
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应该主动参照巴塞尔委
员会制定的银行稳健利率管理的核心原则,建设自身的利率风险内控
制度,有效地辨别、测算、监控利率风险头寸。
(一 ) 与 时 俱 进、解决认识障碍

从 利 率 市场化是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要环节、
是适应加入WTO的客观需要,去深入理解利率风险存在的必然性和加
强利率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从利率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
的重要构成部分,去深入认识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切实解决
“重贷款风险,轻利率风险”的思想认识问题,做到贷款风险管理和
利率风险管理两手抓、两手硬: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快速推进之现实,
去深刻认识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紧迫性。从根本上解决畏难情绪和等
待观望问题,抓紧研究和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及早强化利率风险
管理。
(二 ) 健 全 利 率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1、 设 立 利率风险管理委员会。在总分行内部设立利率风险管理
委员会,这一机构直接对本行行长负责,成员主要包括分管行长、计
划财务部门、资金营运部门、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是颁布
利率管理办法、制定本行的实施细则,制定本行内部和外部资金利率,
指导和检查全行利率政策的贯彻执行。
2、 合 理 划分利率风险管理的事权和职责。从纵向讲,应当是:
(1 )总分行是利率风险控制的决策和调控中心,负责辖内的各种利
率风险的管理事项,在上级行确定的幅度内,结合本行实际制定各种
利率的浮动幅度,配置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与利率结构。(2)各支行
是利率风险控制的执行中心,负责在上级行浮动幅度内制定本支行各
种利率的具体定价与执行。从横向讲,应当是:(1)利率风险管理职
能要集中于一个机构,提高办事效率。(2)利率风险的操作职能、管
理职能与监督职能要分离。监督职能由稽核等内审部门承担,内审部
门要分别承担对同级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和支行利率风险操作职能履
行情况的监督职能。_
(三 ) 构 建 优 良的利率风险管理运作机制
建 立科 学 合理和公平高效的运作机制,是确保利率风险管理的正
常、规范运行,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益的关键环节。构建利
率风险管理的运作机制,至少应做好如下工作:
1、 加 强 全面资产负债管理。利率风险产生于资产负债的不当配
置,资产负债管理应贯穿于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利率市场化
后,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对市场利率的敏感性大大增强,市场利率
的变动可通过增加负债成本,减少资产收益等方式给商业银行带来风
险。单独考虑资产或单独考虑负债管理将可能丧失盈利机会,或者造
成看似盈利实则亏损的情况。资产定价时要考虑负债成本,负债定价
时要考虑资产收益。因此,商业银行要对负债成本、资产盈利和市场
利率的变动进行经常性的综合分析,积极运用缺口管理理论和技术,
在准确测量利率风险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以规避风险。
2、 建 立 利润管理目标体系。强化全面成本管理,对每项业务都
要进行量、本、利分析,尤其是对利率定价,不能脱离成本承受力,
盲目地提高存款利率和降低贷款利率。有效的目标利润考核体系应有
针对性,要根据来源于不同资产的收益和负债的成本,计算各种资产
和负债对银行全部经营利润的贡献程度,借助经济利益机制来刺激各
级机构对利率风险进行管理。
3、 建 立 利 率 风险识别和预警系统。其基本思路是:选择几个能
较好反映利率潜在风险和现实风险的单项指标,以加权平均的方式汇
总为一个综合性指标— 综合利率风险指数,作为衡量利率风险的总
括指标。潜在利率风险指标主要有敏感性缺口指数、消费物价指数、
全国(区域)资金供求指数:现实利率风险指标主要有存款综合利率
指数、贷款综合利率指数、上存资金综合利率指数。根据综合利率风
险指数值大小,对银行的利率风险运行状态进行评估。综合利率风险
指数越大、利率风险越大。还可根据指数大小将利率风险分为五个等
级,等级越高则预警信号越强。
4、 建 立 利率风险规避和损失抵补机制。
(1) 要 大 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强利率风险规避能力。从目前赚
取利差收入为主转向赚取服务费收入为主,从服务功能、服务质量和
服务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2 )运 用 和 创 新避险工具。迫切需要市场提供不影响资产负债
结构而达到调整利率风险头寸目的的创新工具。从近期来看,可以通
过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加快风险约束机制和内控制度的建设,提高市
场透明度,逐步试办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
利率上下限等业务,为银行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
(3 ) 要 创 建 利率风险隔离机制和工具,树立阻止和控制利率风
险蔓延与扩散的有效屏障。
(4 )要 完 善客户违约金制度,执行提前还贷收取违约金政寰,
以减少利率风险损失。
5、 建 立 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的资金定价与调整机制。
(1 )健 全 内 部 资金定价体系。资金的定价对外是银行与客户商
定借出资金价格的行为,对内是对资产运作风险和预期收益的控制性
活动。利率市场化后,市场利率波动更为频繁,商业银行对于市场资
金的依赖程度更大,因而要改革内部资金利率的确定方式,在兼顾总
分行间、资金来源部门和运用部门间利益的同时,使内部资金利率确
定机制更灵活、对市场反映更灵敏。
(2 )建 立 高 效 协作的产品定价体系。商业银行在对传统业冬产
品调整定价的同时,还必须注重新产品的定价,要综合考虑一个客户
为商业银行带来的综合收益,包括派生业务、客户的信用风险大小、
贷款期限长短、筹集和运营资本成本等。
(四 ) 加 强 利 率风险管理的责任考核与激励
1、 制 定 和落实利率风险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建立责任人制度,
并加强管理职责履行情况的检查、稽核和考核。
2、 优 化 利率风险管理员的经济激励机制。可试行“岗位工资+
奖励”制。岗位工资是根据利率风险管理员的等级及其所承担的岗位
职责、任务来分配工资,按完成工作目标的程度考核得分发放岗位工
资。奖励是对利率风险管理AT在利率风险管理中取得显著成绩给予适
当的物质奖励。
3、 将 利 率风险管理列入全行经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综合评价
的重要范围,严加考核,并与各层级行长经营管理业绩考评与利益分
配直接挂钩。
(五 ) 抓 好 利 率风险管理的技术建设和人才储备
1、 加 快 利率风险管理的技术进步,狠抓利率风险管理的程序开
发和数据库建设,‘尽快提升科技信息处理能力和反馈水平。充分收集
有关基础数据,积极摸索运用缺口分析、持续期分析、净现值分析和
动态模拟分析等利率风险测度方法,为正确评估和有效控制利率风险
提供科技支撑。
2、 抓 好 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必须尽快采取
各种方式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和引进,造就一支熟练掌握和
有效运用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技能的高素质管理队伍。
(六 ) 共 同 营 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1、 监 管 部门和市场各参与主体应积极努力,推动票据市场环境
尽快有一个大的改善。
(1 )理 顺 市 场 价格机制。逐渐形成银行贷款利率、商业票据贴
现率、同业拆借利率和中央银行再贴现利率之间合理价格级差,使中
央银行再贴现利率更好地发挥杠杆作用和货币信号作用;要尽快提高
和放开承兑收费,允许金融机构依据票据风险程度,在办理承兑等业
务中通过收费得到风险补偿。
(2 )健 全 全 国 票据网报价系统。使全国票据网报价系统上转贴
现和回购利率的变动能真实反映各地金融机构的资金供求状况,以便
于各商业银行获得总体定价基准,也为央行进行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
操作提供观察的窗口和便利。
(3 )维 持 票 据 市场的正常秩序,保持合理的市场价格水平。加强
监管当局的市场干预手段、充分发挥银行同业工会自律性组织的作用
来保证有序竞争,限制不正当竞争的经营行为。
2、 建 立 和完善存款保险体制。
,利 率 市 场化改革可能会使商业银行机构之间在改革初期展开短
兵相接的价格竞争,这种竞争可能会使一些商业银行机构的资产负债
表发生剧烈变动,甚至使一些银行机构出现流动性困难,乃至遭遇生
存危机。在一个缺乏明确存款保险体制的经济中,公众对银行体系的
信心有可能受影响,使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经营效率的改革措施变成
了导致金融市场动荡的一个因素。一因此,建立明确的存款保险体制,
是确保公众对银行体系基本信心的一个重要制度安排。
三 、 票据 业务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商业 银 行 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应以全面认识风险形成原因为切入
点,以敏锐觉察和科学预测利率的变动为前提,确定可承受的利率风
险程度大小,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措施。
一(一 ) 关注 经济金融信息、提高预见性
1、 商 业 银行应密切关注央行相关货币政策的传导信息、其他相
关货币市场变化情况与发展趋势、国内外金融市场利率变动;加强分
析,定期或不定期以内参等形式传递到各相关部门,以利于利率定价
决策的制定。
2、 把 握 市场利率走势,增强预见性。遵循利率走势顺势而为,
在市场利率较高时可适度增持票据,在市场利率较低时可适度减持票
据。总结近几年票据转贴现市场利率的变化大致有如下特点:
(1 )利 率 持 续 走低,并在长达20个月的时间内在低于年息2.8%
的 低位徘徊;
(2 )每 年 度 利 率一般从年初高位逐渐下行,至年中5.6 月份触
底,然后逐步走高进入上升通道,年底利率基本处于峰值,整体呈“U"
形走势;
(3) 票 据 市 场 利率与其他货币市场利率的相关性增强。票据市
场是货币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回购市场
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目前不少金融机构都可以通过上述三个市场融通
资金、营运资金以获取收益、改善资产结构,使得三者存在着明显的
互动现象。
3、 加 强 对利率走势的科学预测分析。利率预测的内容应包括利
率变动方向、变动水平、周期转折的时间点等。由于同业拆借市场或
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与票据转贴现利率具有高度相关性,初级阶
段的利率定价模型可以一段时间同业拆借市场或债券回购的月加权
平均利率与同期市场转贴现平均利率进行线性分析,拟合一元回归方
程,通过残差分析推导出预测区间。避免利率风险所造成的损失。
(二 ) 合 理 配 置票据资产
票据 资 产 是利率敏感性相当高的流动性资产。因为票据资产利率
市场化程度高,票据资产期限短(最长不超过6个月,一般多为2-4
个月)。票据资产是先收息资产,利息收入锁定,但资金成本未必能
锁定。票据业务的合理配置体现在资产和负债两方面:
1、 实 行 全面资产负债管理,合理配置票据资产。
票据 业 务 资产负债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以票据的流动性管理为基
础,形成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之间的均衡,在市场利率频繁波动
的情况下,实现最大限度的赢利。
商业 银 行 应根据货币政策方向、市场利率走势、自身的资金承受
力、总体资产的流动性、票据市场的发展状况、市场的流动性情况、
票据流转渠道通畅程度等综合因素,合理配置信贷资产负债业务,既
要在信贷资产中保证流动性较强的票据资产占比,合理搭配长短期贷
款,又要通过各种措施降低不良资产的总量和比重,提高票据业务的
资产质量。通过比例规模管理、存量规模管理方法确定适度票据业务
规模;并根据上述因素的变化情况、分支行物理网点差异等因素,同
时综合运用或分阶段综合运用比例调控与存量规模限制的管理方法,
以达到票据资产的收益性和流动性的综合效益最大化目标。
2、 增 强 流动性负债管理,在控制流动性风险基础上实现收益最
大化。
首先 , 加 强商业银行系统内资金的统筹安排;其次,应建立多层
次的金融同业票据流转渠道,在区内、区外广泛地与各银行金融机构
建立业务往来关系,重点选择资金充裕、操作规范的同业机构建立长
期战略合作关系;最后,应充分参与公开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
运作,.通过多市场的运作,通过同业拆借、债券回购、票据回购、转
贴现、再贴现等多途径获取流动资金,提高风险承受力。
(三 ) 票 据 业 务利率定价的策略
票据 资 产 贴现、转贴现定价是商业银行控制票据业务利率风险的
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在此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一个客户为商业银行
带来的综合收益,除了考虑派生业务外,还要考虑客户的信用风险大
小、贷款期限长短、筹集和运营资金成本、市场利率水平、货币政策
导向等因素。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制定理性的票据业务利率定价策略,
建立高效协作的产品定价体系。
1、 票 据 业务利率定价基本思路
商业 银 行 票据业务利率定价应形成以基准利率为中心、体现差别
的浮动利率体系。其中基准利率的决策权在总行,适度浮动利率的决
策权在分支行。基准利率应反映市场利率,差别浮动利率应体现不同
地区、不同产品、不同客户综合收益等情况。
2、 票 据 业务基准利率的定价模式
(1 ) 盯住 市 场 利率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商业银行票据转贴现基
准利率参照市场的基准利率水平确定,贴现基准利率在转贴现基准利
率基础上加点形成。并随着市场基准利率水平的变动而同比例变动。
由于 货 币 市场利率反映了特定情况下全国货币市场资金的基本
价格,所以商业银行可以此利率为参照标准,根据自身资金状况确定
票据业务的基准利率。目前我国7天回购利率的交易比较活跃,有一
定的代表性,但7天回购的期限较短,作为市场基准利率有其局限性。
而若以人民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基准,将来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
再以一年期存款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就比较困难。中央银行票据是零信
用风险,其利率水平只反映了资金的供求,而且采取定期滚动拍卖方
式发行,有利于形成均衡的利率水平,因此,央行票据的发行利率可
作为目前整个市场利率体系的利率基准。此外,央行的再贷款利率、
再贴现利率、同业拆借利率或国债利率也是很重要的参考利率。
(2 ) 盯住 大 做 市商的利率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商业银行票据转
贴现的基准利率以大做市商的利率水平为参照确定,贴现基准利率在
转贴现基准利率基础上加点形成,并随着大做市商利率水平的孪动而
同比例变动。·
票据 业 务 的大做市商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在票据市场总规模中
占有相当的比重,其利率水平能够左右票据市场的利率水平,不但基
本反映了同时期全国货币市场资金的基本价格,且大致反映了票据市
场的公认利率水平。所以商业银行可以此利率为参照标准,根据自身
资金状况再确定票据业务的基准利率。
目前 国 内能充当大做市商角色的有工行票据营业部、工农中建四
大国有银行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省分行票据经营机构。他们在转
贴现市场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如2003年1到6月,四大国有商业
银行累计票据交易量达到同期全国累计交易量的70%以上,其中仅工
行票据营业部占比达14%。他们的票据交易利率对全国票据市场利
率影响越来越大。目前各转贴现买入行也基本将工行票据营业部的利
率作为转贴现买入利率的基准利率,并根据票据营业部的利率体系下
降一定幅度来制定自身的利率体系。
3、 差 别 利率的定价模式。商业银行各分支行在上级行贴现基准
指导利率的浮动幅度内有权确定每笔业务的具体利率。各分支行在确
定具体利率时,需要考虑如下因素:
(1 ) 考虑 各 地 区经济发展差别和当地同业竞争差别等因素。通
常经济发达地区,资金存量大,热钱进入多,金融机构多,同业竞争
激烈,资金价格较低,贴现利率也较低。但也有例外,如以上海为中
心的华东地区,因当地金融监管较严,金融机构的自律性较强,其贴
现利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不但没有突破再贴现利率的底限,而
且整体贴现利率水平较其他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区要高10%左右;相反,
东北沈阳一带利率反而要低得多。
(2 )考 虑 各 分 支行的成本情况、目标利润水平。一般情况下,
资金成本高,为达到相同的利润水平则相应要提高贴现的利率水平。
但若票据市场的流动性相当好,则可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通过加快
票据的周转率,快进快出,同样可达到可观的票据收益。
(3 )考 虑 期 限 长短的差异。通常票据资产的存续期越长,利率
风险越大,票据资产的定价越高。但也需考虑例外情况,如跨季末、
年末这些关键时点的价格往往与期限成反比,期限越短利率越高,尤
其是跨年末这种现象尤其突出。因为这些时期的票据业务价格除包含
了正常的资金价格外,还包含了商业银行提取呆帐准备金、占用资产
规模等调账因素的转让价格。
(4 )考 虑 具 体 业务产品的可替代性因素。通常票据业务的品种、
产品替代性较差则相应的贴现利率定得较高。票据品种、产品替代性
较差时,客户的锁定性较强、同业竞争较小,则银行可适度提高利率。
如商业承兑汇票保贴业务因信用风险较高、授信操作需要相当时间、
客户及其上下游企业的捆绑性开发深度较高,因而产品在一段时间内
的可替代性较低,贴现利率往往较银行承兑汇票高。而买方付息、三
方协议项下票据贴现业务更是如此。
(5 )不 同 客 户 的资信差别、综合收益等因素。客户的资信差别
隐含了风险的差别,贴现利率的确定应根据风险补偿原则相应调整。
资信低的客户其利率应高于资信高的客户。银行与客户的往来应建立
在全面合作的互利基础上,为取得较高的综合收益,银行对客户的各
项业务收益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可适度调整。由于票据贴现业务利率制
定的自主性较强,银行往往会降低贴现收益来获取客户的其他资产负
债业务,对综合收益好的客户一般给予较低的贴现利率。
(四 ) 票 据 业 务赚取利差的方式
赚 取 利 差是商业银行开展票据资产业务的目的,也是控制票据利
率风险的途径。通常有如下运作方式:
1、 适 度 规模持票的运作方式
是指 商 业 银行以自有资金或较稳定的货币市场融入资金开展贴
现、转贴现业务,适度规模持有票据直到票据到期托收。在这种状态
下,所获收益为贴现利息收入与资金成本之差,此时的可获利票据剩
余时间与资金占用时间相同。如果资金成本率低于贴现率,为收益;
如果资金成本率高于贴现率,为亏损。适度规模持票的运作方式是向
贴现规模求效益。
这 种模 式 适用于利率走势较平稳,预期变动方向较明确(如预期
将持续走低)的阶段。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融资的成本较稳定,票
据资产的流动性较强,票据利差收入相对确定,利率风险较低。根据
票据市场利率的波动规律,一般在每年的3月份前均可买入票据并持
有到到期日托收。
适 度规 模 持票应坚持三个原则:
(1 )票 据 资 产 规模与负债规模总量对称;
(2 )票 据 资 产 与负债的偿还期保持一定程度的对称性;
(3 )票 据 资 产 项目与负债项目的利率之间保持一定程度的对称
关系。
2. " 0 ” 规模运作方式
是指 商 业 银行只以小部分自有资金持有极小规模的票据资产余
额,贴现或转入的票据资产通常都以较快的速度转出,保持票据资产
的高周转率,相对锁定利差。在票据周转状态下,如果贴现率和资金
成本率不变,其所获收益是(持票时间内贴现利息收入与资金成本之
差)加(转贴之后剩余时段的贴现利息收入与转贴利息支出之差)之
和。当“票据贴现日至票据托收到期日之总天数/贴现日至转贴现日
之天数”比值越小,票据周转速度越慢,资金利润率越低:此比值越
大,票据周转速度越快,资金利润率越高。也就是说,票据业务的赢
利水平与持票天数成反比,与贴现剩余天数成正比,与票据周转速度
成正比。"0”规模运作方式是向周转速度要效益。
这 种 运 作模式适用于如下情况:(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配置需
要,资金头寸较紧张或自身负债规模有限:(2)市场转贴现利率低于
系统内资金价格;(3)市场利率处于频繁波动期,难以预测再融资的
成本;(4)预期市场资金价格将逐步走高、尤其是预期紧缩性货币政
策即将出台。
从静 态 角 度看,由于风险度、操作成本、税费等差异因素的存在
使贴现利率与转贴现利率之间客观存在较稳定的利差,通过加快票据
的周转速度坚持快进快出,让渡部分利息收入将票据的利率风险转让
出去的模式操作,可相对锁定利差,降低利率风险。
但从 动 态 角度看,这种模式也存在利率风险。因为当市场转贴现
利率处于走低阶段,出于市场预期的一致性,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同业
竞争中,贴现利率将以更快的速度下降,导致直贴与转贴现的利差空
间小于预期,利率风险提高:当市场转贴现利率处于走高阶段,出于
市场预期的一致性,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贴现利率将以较
慢的速度提升,同样导致直贴与转贴现的利差空间小于预期,利率风
险提高。尤其是当市场利率鹰升时,由于对客户的承诺是“硬约束”,
票据转贴现买入方的承诺是“软约束”,在对外融资依赖度过高的情
况下,将使票据转出利率高于贴进的利率,导致票据业务的账面亏损,
甚至使商业银行因资产负债结构难以在短期内调整而出现流动性亏
损。因此,"0”规模运作方式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票据的融资渠
道的畅通程度和商业银行自身资产负债配置的能力。
票据 业 务 风险是商业银行票据经营过程中与生俱来的,在不同的
时期、不同的经济金融环境下、不同的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下表现出不
同的形式与特点,并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系改革的深入
而呈现动态变化的特征。因此,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管理也需应势
而变进行动态管理。在不同的时期、不同条件下、根据不同主体的风
险点按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最终达到有效识别风险、系统
防范风险的目的。
论文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编写:《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操
作 手 册 》
2、汪世虎著:《票据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
年 8 月 出版
3、李军:《稳步建设统一的中国票据市场》《中国货币市场》
20 03 -8 -29日
4、刁志勋周海燕:《商业银行应如何购建风险控制体系》《中
国 经 济 时报》
5、秦正:《企业票据融资灰幕》((21世纪经济报道》
6、秦池江:《票据市场融资为何明显升温》《上海证券报》
20 0 3- 6- 2 0
7、王延春刘明娟:《票据市场进入“战国时代”央行高层改革心切》
《经 济 观 察报》2003-7-14
8、程蓓:《票据市场风险及防范》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货币信贷管
理 处 2003-3-28互联网
9,夏志琼:《票据市场发展之隐忧》《资本周刊》2003-9-12
10、王秀丽:(2002年票据市场分析:在规范中稳步发展》《金融
时 报 》 2003-3一13
11、汪洪洋:《中国票据市场调查》《资本周刊》2003-5-23
12、邱渝斌:《应防范承兑和贴现票据风险》《金融时报》2004-2-5
13,《央行票据货币政策操作的现实选择》全景网络
14、朱子云:《二级分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2003-05-21
巧、巴塞尔银行业务监管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的十二原则
16、刘为霖、边维刚著:《票据融资与票据市场》
17、孙月郝明赤:《票据诈骗的特点及风险防范》《金融时报》
20 0 3- 9- 1 1
18、朱子云:《商业银行二级分行流动性管理技术研究》2003-11-18
19、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发展研究部课题组:《关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组
织结 构 调 整若干问题的思考》《当代银行家》2003-06
20、田宏声:《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的信贷管理及其借鉴》《当代
银 行 家 》2003-04
后记
本人 从 事 商业银行实务工作近十年,先后在分行计划资金部、风
险控制部、票据中心工作,从1999年筹备分行票据中心起一直在票
据中心从事票据业务的管理与市场拓展工作。期间,曾亲手制定了我
行票据业务的各项管理办法与操作规程,亲身经历了业务发展起步的
艰难与票据市场发展过程中的艰难曲折,亲眼目睹了其他商业银行在
票据业务经营中经历的起起落落,使自己更清醒地认识到票据业务经
营中处处潜藏风险,尤其是从号称“中国票据业务黄埔军校”的工行
郑州华信支行在辉煌之时迅速陨落的事件中,愈加深刻体会到票据业
务在低风险的表象下隐藏的巨大风险。
本 人通 过 在西南财大的全面理论学习,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从
自身熟悉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着手,通过全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经营
票据业务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指出票据业务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
的风险类型与风险要点,运用目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风险管理理
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与票据理论展开研究,从理论和实务角度出发
系统提出我国现阶段票据业务风险防范的建议与管理措施。在论文的
撰写过程中,我将西南财大的理论学习充分与日常工作实践相结合,
使自己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不但对银行管理的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
的认识,’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更有助于今后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 论 文资 料收集过程中,发现研究票据业务风险的多数文章只片
面着眼于某类风险,理论结合实际的资料不多,且缺乏系统性。本人
有幸在论文提纲和正文的撰写方面得到李燕君教授的细致辅导,使我
能够较顺利地进行写作。其次,要感谢工行票据营业部广州分部杨栋
先生在收集资料的阶段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感谢招商银行总行计划资
金部霍建军先生在政策措施上给予了热情的指导。最后,还要感谢罗
建平老师、敖景慎先生的热情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