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11792商业银行信贷变化及其宏观经济影响

山东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商业银行信贷变化及其宏观经济影响
姓名:宿雅娟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赵尚梅
20040330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
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宜垒幽日期:翌!丝幺垒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鱼i纠婚师签名:五趑日期:型竺!:生:i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建国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依靠信贷途径,但随着金融体制改革
的不断深化,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不论从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信贷
结构、信贷管理制度方面,还是从中央银行信贷政策方面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本文拟运用银行信贷传导理论,结合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货币政策变动情况,
对商业银行信贷变化进行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商业银行信贷变化对宏
观经济的影响。
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银行信贷传导理论,本部分主要介绍了银行
信贷渠道理论、资产负债表渠道秘信贷配绘理论,为研究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
信贷传导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我国信贷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本部分主
要介绍建国以来我国信贷管理体制的发展过程;第三部分是商业银行信贷变化
的实证分析,本部分从银行信贷的总量和结构两方面入手,着重对80年代中期
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变化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商业银行信贷变化的原因,
本部分主要针对商业银行信贷变化的现象,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信贷风险及
社会制度等方面入手,分析信贷变化的主要原因:第五部分是商业银行信贷变
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本部分着重从货币政策、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等方面论
述商业银行信贷变化对宏观经济各个层面的影响。本文的重点是第三、四、五
部分.通过对商业银行信贷变化进行实证考察,着重分析我国信贷变化的原因,
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最后是本文小结:现阶段我国货币政镱通过商业银行
信贷行为影响宏观经济,仍是传导的有效途径。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变化。这
些变化引起了经济研究者的关注,他们从多种角度分析商业银行行为的变化,
但缺少从信贷传导角度实证分析银行信贷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的创新
点就是从银行信贷传导的角度入手,分析80年代中期以来的商业银行信贷变化
及其宏观影响。
关键词:信贷传导渠道信贷变化宏观经济影响
肖蛹婚
,∥W。、f、’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The transmission of the
monetary policy mainly depends on the credit transmission.Along with the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and the change ofthe economical environment,all kinds offacets have
changed,such as credit scale,credit structure credit management system and
monetary policy of the central bank,which have taken place great changes.These
new changes spark hot discussion because oflacking the study ofconcrete evidence.1
will utilize the theory of the mechanism of credit transmission and the monetary
policy of central bank to invest the change of the credit of the commercial bank.On
the basis of the former study,we will analyze the effect of the macro—economical
environment resulting from the change ofthe mechanism ofcredit transmission.
This thesis consists offive parts.The first part is the documental summary ofthe
theory of the mechanism of credit transmission,including the theory of credit
allocation,the theory of the credit channel of the bank,the theory of the channel of
the balance of capital and loan,which supply the base of the theory tO study the
present credit transmission in our country.The second part is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he theory of credit transmission in Our country,which contains three stages.
Before 1984,credit transmission Was the only channel of the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policy;between 1 984 and 1 997,under the condition of two controlling
methods,credit quota still Was the main channel of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monetary
policy;the last stage introduces the pres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credit transmission after 1998.The third part is the study of concrete evidence about
the change of the bank’S credit after the middle of 1 980’s.This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change from the structure of the credit.The forth part is the reason of the credit
change.The part helps the third part to explain the credit change.The fifth part
explains the credit influence to the economic circumstances.The last three parts are
the emphasis of the thesis,through the study of concrete evidence of the monetary
5
。生玺奎兰堕主兰堡笙苎
policy change of central bank and the credit change of commercial bank,the part
analyze the change’S reason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credit transmission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The last part of the thesis i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present main channel of the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policy still is the credit
transmission.
At presen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system reform,the change of
the economic circumstance,makes the credit change ofthe bank—Researchers always
study the point from the theory that the present main channel of the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policy still is the credit transmission,but the point is short of the study of
the concrete evidence.This thesis brings new ideas in the study of the concrete
evidence of the credit transmission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the credit of the
commercial bank.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is identical to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and the base of the next study and formulating the policy.
6
KEY WORDS:the credit transmission the credit change
the economic effect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97年之前,我国一直实行以贷款限额为主的信贷政策,货币政策主要依靠
银行信贷传导,1998年1月中央银行取消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对商
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由指令性转变成指导性,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政策
效力减弱:同时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宏观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尤其
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商业银彳亍出现了“惜贷”等现象,使其不能准确、及时的
传导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对宏观经济的政策效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学术界,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银行信贷传导渠道的作用再次被经济
学家所瞩目,经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银行信贷传导渠
道本身是存在的,但其作用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信贷传导渠道作用
的因素主要集中在政策反应效应和环境适应效应两方面,也就是说,信贷传导
渠道有效性取决于借款人对银行信贷的依赖程度和货币政策当局对商业银行信
贷行为影响的大小。另外理论界还认为信贷传导渠道的作用环境也是很重要的,
一般来说,银行信贷传导在紧缩政策环境下存在,而在扩张政策环境下作用较
小,尤其在紧缩政策后实施扩张政策的背景下信贷渠道几乎不起作用。同时,
莫利斯和瑟伦经过实证研究发现,银行信贷行为与货币政策并不同步变化。
根据银行信贷传导理论,结合我国80年代中期以来银行信贷变化及其对宏
观经济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从而论证我国货币政策通过银行信贷渠道传导给
宏观经济的有效性。
第一部分银行信贷传导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市场是存在缺陷的,
经济学家认为通过银行信贷影响宏观经济这条传导渠道确实存在,但以往的经
济学家主要考虑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存款方),忽略了银行资产负债表
的资产方(贷款方)。伯南克等人注意到这点,逐步形成了两种具体的信贷传导
理论;银行信贷渠道理论和资产负债表渠道理论,这两种理论认为中央银行货
币政策意图或目标,以及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都需要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予
以体现,传导给宏观经济。同时斯蒂格利茨等人以信息不对称为基础,发展了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现代配给理论。研究银行信贷行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行为影响的理论
商业银行作为中介机构,是中央银行与企业、居民之间的纽带,联结着货
币政策执行与社会资金的活动,因此商业银行的运行对于货币政策意图的执行
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货币政策是否会显现效果,首先要看商业银行是否对
相关货币政策做出合理反映,包括反映的程度和反映的时间间隔。一般来说,
货币政策调整商业银行行为变化作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调控;二是间接
调控。不管通过哪种方式,货币政策变化最终要通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行为而
发生作用,进而改变实体经济对资金流动的有效需求和均衡价格水平,从而对
宏观经济产生影响。
根据银行信贷渠道理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通过商业银行信贷渠道传导能
否发挥预期作用,与下列因素相关。
l、金融市场完善程度。一般来说,当金融市场不够发达,贷款和其他资产
具有不完全替代的情况下,银行信贷渠道才会发生作用;当金融市场较完善时,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利率、汇率、金融资产价格等途径传导,银行信贷传导的作
用并不明显。
2、银行信贷渠道的作用环境。一般来说,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
调控能力越大,商业银行信贷总量在社会信用总量中的比重越大,银行信贷渠
道越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同时,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信贷渠道在紧缩政策环境下
作用较大,而扩张政策环境下作用较小。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行为。根
据伯南克和布兰德的观点,当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准备金率时,可能会改变贷款
成本,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供给量,这是商业银行特有的影响经济的渠道,
并且这种独特的渠道通常是不需要通过利率来完成的。
二、银行信贷行为对宏观经济影晌的理论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图能否真正传导到实体经济,不仅取决于货币政策
当局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还取决于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选择以及借款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人对商业银行信贷的依赖程度。
l、银行信贷渠道理论。在该理论中,威廉姆斯等人证明了在决定经济对实
际生产冲击所作的反应上信贷市场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在以下几种情况下,
银行信贷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1)在紧缩环境下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威廉姆
斯(1987)1认为当投资风险加大时,商业银行对放款的要求更加严格,银行贷
款总量下降,投资也下降。而投资的下降进而减少了未来产出,加剧了原有冲
击所造成的危害。同时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在实施紧缩货币政策时,对小企业
的影响大于对大企业的影响2。在紧缩货币初期,由于大企业融资能力强,可以
通过发行商业票据等方式直接融资,减少对银行信贷的依赖,以规避紧缩货币
政策;另一方面由于大企业在银企关系中拥有较多的资源优势,银行为顾及银
企关系,对大企业的贷款数量要多于中小企业,所以紧缩对大企业的作用不明
显。而对中小企业来说,其贷款更多的属于“软贷款”,且由于融资来源有限,
对银行信贷依赖较强,紧缩作用较大。(2)在扩张环境下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伯南克和格特勒(1989)3认为一次正向的生产力冲击提高了生产技术所有者的
收入,考虑到增加投资,其净财富增加将减少项目的外部融资,使银行信贷资
金投资于更多的实体经济,有助于将冲击传播出去。
2、资产负债表渠道理论。伯南克与布林德(1995)在分析了美国30年代
的大萧条之后,认为利率渠道的传导作用很难从实证研究得到支持,从而提出
了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资产负债表渠道4又称为财富净额渠道:货币政策对经
济运行的影响可以因为特定借款人授信能力的制约而得到强化,主要是通过工
商企业的净值来体现,较低净值意味着债务人只能为其贷款出具较少担保品,
股东拥有较少权益,从而使贷款有效需求减少或贷款风险加大。
该理论认为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渠道影响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进而影响银行
信贷。1)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公司股票价格下降,导致公司净价值下降,从而增
加公司经营者、所有者逆向选择和道德问题,导致贷款和投资支出下降,并最
终使社会总需求下降。2)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利率提高,直接增加了利息支出,
‘卡尔·瓦什:‘货币理论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宋海林,刘澄:(中国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证,,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04。
3卡尔·瓦什:‘货币理论与政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魏革军:‘中国货币政簟传导机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杜.2001。
9
减少公司的资金流量,从而使公司的资产负债状况恶化,降低公司净价值,导
致公司的可贷性下降,并最终使投资支出和总需求下降。3)中央银行还可以通
过对家庭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而影响个人支出。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股票价格下
跌,消费者持有的金融资产减少,消费者资产负债状况恶化,进而购买耐用消
费品和住宅的支出下降,最后导致总产出下降。
3、信贷配给理论。由于在信贷市场上银行等贷款者与借款者之间存在如下
的信息不对称情形:借款人按期偿还贷款的概率是不相同的,面对众多的借款
人,贷款人只能事后(贷款期满后)确定而不能预先知道哪些人会违约。对这
种贷款的风险,在事前借款人比贷款人拥有更多的信息。同时贷款人向借款人
发放贷款之后,无法控制它们的具体行为。这样一种不完全信息引起了信贷交
易质量(信贷风险)本身的变动,导致了“逆向选择风险”和“风险激励效应”
的产生5。
逆向选择效应(斯蒂格利茨和韦斯,1981),即随着利率提高,贷款申请人
结构发生了逆向改变,稳妥的潜在借款人退出市场。斯蒂格利茨和韦斯认为由
于高贷款利率对较安全的借款人(那些预计总能偿还贷款的人)的影响大于更
冒险的借款人(那些认识到在不得不拖欠贷款的情况下贷款利率并不重要的人)
的影响,所以会产生逆向选择效应,即提高贷款利率对安全借款人的逆向影响
比对冒险借款人的影响更大6。
风险激励效应,即利率提高将“激励”借款方更倾向于高风险投资。由于
风险的不对称,利率的提高将使获得贷款的借款方倾向于采取机会主义的方式,
改变自己投资项目的性质,使其风险更大。一旦成功,他们将可以获得较大的
收益,而一旦失败,他们却可以将投资的风险部分的转移出去。
由于存在上述两种效应,威廉姆斯(1987)对信贷配给有新的解释,其主
要内容为:当违约成本对于贷款方而言太高时,贷款名义利率的提高最终会减
少银行的净收入,原因在于增加利息会加大借款方违约的概率7。也就是说,贷
款利率上升使贷款者的信贷风险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贷款者的预期收益反而下
降。为了实现收益的最大化,贷款者的理性行为导致了信贷配给,在这种情况
5赵尚梅:‘利率政策有效性研究》,P49,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2.
6哈维尔·弗雷克斯、夏尔·罗歇:‘微观银行学》,P128,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7哈维尔·弗香克撕、夏尔-罗歇:‘微观银行学》,P128.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下,贷款市场并不完全依靠利率机制,也存在由配给实现均衡的情形。也就是
说,商业银行并不是完全根据竞争性的利率来选择借款者,而是实行一种有管
理的贷款利率,即还要根据利率以外的其他信贷标准如借款人的品质、资产、
财务状况、经营能力以及担保品等来选择贷款对象,这就是信贷配给。信贷配
给的存在对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和宏观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我国信贷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
本部分主要分析建国以来我国信贷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分四个阶段介绍:
第一阶段是1953年~1979年“统存统贷”阶段:第二阶段是1979年一1983年
“差额包干”阶段;第三阶段是1984年一1997年“双向调控”阶段;第四阶
段是1998年之后,我国取消贷款限额的管理制度,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
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信贷管理体制8。
一、“统存统贷”下的信贷管理体制9
建国之初至1979年近30年的时间里,为适应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
制,我国的信贷管理体制是以“统存统贷”为基本特征的,国家通过调整信贷
计划实现放松或收紧银根的政策意图。
1、信贷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1)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存统贷”,即各
分支机构吸收存款,归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运行,信贷由总行逐级下达指标;
(2)对农副产品收购,总行充分供应资金,基层行可以“边贷边报”;(3)对
各类贷款分别下达贷款指标,分行按贷款指标贷款,不能在各贷款指标间相互
调剂。
2、信贷政策传导特征。在“统存统贷”管理体制之下,货币政策的传导过
程比较简单,由总行根据国家确定贷款总量和各类贷款的数量逐级分解下达到
贷款的发放行,贷款行严格按计划发放贷款。
。郭菊娥:《中国货币信贷政策理论与实证》.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07。
9李扬、王松奇:《中国金融理论前沿).中国杜会文献出版社,2002。
——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差额包干”下的信贷管理体制”
1979年开始实行“差额包干”信贷管理办法,仍属于直接控制,是实行中
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分设体制之前的过渡性办法,此阶段结束是以1984年初中国
人民银行正式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为界限。
1、信贷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1)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根据国家批准的综合
信贷计划,对各分行和各专业银行核定存款、贷款的差额,包给各行使用;(2)
各分行和各专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大于信贷资金运用的为“存差”,反之为“借
差”,对总行规定的“存差”计划必须完成,“借差”计划不能突破;(3)实行
“差额包干”的各银行,多吸收存款就可以多发放贷款,少吸收贷款就少发放
贷款。
2、信贷政策传导特征。(1)“差额包干”是基于宏观上要集中统一,微观
上要搞活的认识,赋予专业银行和人民银行分行一定的自主权。(2)改变在信
贷资金上吃“大锅饭”体制,在管理方法上体现了激励机制,这是鼓励银行参
与市场竞争的最初做法。(3)在管理上开始改变了完全依靠行政命令的做法,
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上开始运用市场机制。
三、“双向调控”下的信贷管理体制
l、信贷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所谓“双向调控”是指在货币控制上,既运
用直接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贷款总量,又运用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
这种调控方式是典型的双轨制调控方式,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较单一的直接
控制体系有很大区别。“双向调控”的信贷管理体制在我国存在的时间较长,从
1984年人民银行真正执行央行职责至1998年取消贷款限额之前都采用这种管理
办法,但各阶段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侧重点不同。1984年一1993年货币政策
工具以信贷计划运作为主进行直接调控,很少运用间接调控:1994年加大金融
体制改革,加快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先后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把专
业银行过去的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彻底分开,促使专业银行逐步办成“真
正的商业银行”,所以1994年之后的货币政策工具以信贷计划与公开市场操作
”李扬、王松奇:‘中国金融理论前沿,,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0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主进行“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双轨”调控。这一办法的主要特征为:
(1)将中央银行的资金和专业银行的营运资金彻底划分开,专业银行的营运资
金由其自主经营,独立核算。(2)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3)建立再贷款制度。
(4)中国人民银行和专业银行的信贷资金统一纳入中国综合信贷计划,由中国
人民银行总行综合平衡,经国务院批准,再核定专业银行的信贷收支计划和向
中国人民银行的借款计划。
2、信贷政策传导特征。此阶段信贷管理主要是在“双向调控”之下的管理
体制,由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套体系的政策工具和调控目标组成,但由于体
制原因,在“双向调控”体制下,最终起作用的还是贷款限额。该体制在传导
机制上有以下特点:(1)中央银行确定贷款总规模,以货币供应量、现金发行
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这种调控体系建立初期,由于金融机构和金融
资产种类少,银行贷款仍是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最主要渠道,同时在贷款限额的
控制下,存款不能充分派生,因而贷款总量同货币供应量是紧密相关的,控制
住贷款总量也就是控制住了货币供应量。(2)中央银行对各专业银行下达贷款
限额,在执行中未经中央银行批准不得突破,各专业银行将贷款额层层分解下
达分支机构,也有的专业银行对分行沿用“差额包干”办法控制贷款量。(3)
中央银行运用再贷款、存款准备金、利率等手段,保证贷款规模实现。(4)贷
款规模既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又是货币政策的操作手段。
四、取消贷款限额后的信贷管理体制
1、信贷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1998年1月1日中央银行取消对国有独资商
业银行的贷款限额,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信
贷资金管理体系。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正式编制社会信用规划和基础
货币规划,按月监测全国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以及商业银行的贷款变化,综合运
用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和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及时
调整基础货币,保持贷款适度增长,避免货币供应过多或不足。这表明,我国
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方式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以间接调控手段为主要特征的宏
观调控机制芷逐步建立起来。
2、信贷政策传导的特征。1998年对国有商业银行取消贷款限额后,银行信
山东大学硕__i::学位论文
贷传导渠道的作用较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的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银行信贷
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可控性、可测性下降,降低了银行信贷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有
效性。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利率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包括存贷款
利率在内的绝大部分利率仍由中央银行来决定。中央银行在制定利率政策时,
除考虑总体经济形势和物价水平外,更多的是从收入分配角度、财务角度来考
虑,使得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受到限制。而对资本市场来说,虽然近
10年也得到较快发展,金融资产价格的传导效应也已初露端倪,但由于资本市
场规模相对较小,加之利率没有市场化,使货币政策通过资本市场的传导影响
尚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上述分析来看,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通过商业银
行信贷行为调控宏观经济,仍是主要的传导途径。主要表现为:
一是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的融资仍以贷款方式的间接融资为主。以1999年
为例,非金融机构部门以贷款方式从国内金融机构融入资金10734亿元,占其
融资总量的61%:以本币债券方式融入资金2869亿元,占其融资总量的16%:
以发行股票方式融入资金875亿元,占其融资总量的5%。这表明随着金融市场
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间接融资的比重有所下降,直接融资比重明显增加,但目
前以银行信贷方式为主的间接融资仍是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的主要融资渠道。
二是存款、贷款仍是商业银行主要的负债和资产。商业银行是我国主要的
存款货币机构,也是国民经济资金流动的中介机构。1999年存款货币银行从其
他机构部门筹资15536亿元,占全部资金筹集量的84%,通过发行政策性金融债
券筹资1328亿元,占筹资总量的9%。1999年存款货币银行对其他机构部门的
资金运用总量为14805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全年贷款流量占其全部资金
运用的74%;持有证券流量占其全部资金运用的18%,上升了5个百分点。与发
达国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多元化结构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仍主要局限于传统的
信贷业务。
三是国民经济仍是“信贷推动型”经济。“信贷推动型”经济,主要表现在
信贷资金(L)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逐步上升,1993年其比例为95.1%,
到2001年已升为117.1%,信贷推动经济呈增长趋势;货币存量(M:)与GDP之
比,1991年为0.89,1998年则达1.34。这表明,单位GDP增长所需货币存量
魏革军:《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山东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及信贷资金都在上升,信贷资金的推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四是中央银行在进行总量调控的同时,还制定公布了一系列信贷政策,从
而强化了银行信贷行为的作用。在我国,信贷政策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目前信贷政策与传统意义的信贷措施有很大不同,不是指令性,而是以指导
性方式为主。
从以上分析来看,虽然经过20多年的金融体制改革,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呈
多元化,但货币政策仍主要依靠商业银行的信贷行来影响宏观经济。
第三部分商业银行信贷变化的实证分析
从信贷传导的角度看商业银行信贷变化,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中央银行
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二是商业银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1984年之前,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混合体,专业银行贷款是按照计划严格
发放的,专业银行贷款并无主动性,完全依靠国家的行政命令来实现,其信贷
变化完全与国家的政策意图相同,且当时计划经济为主体的大环境与目前有很
大的变化,故研究的实际意义不大,在本部分中不作为重点进行分析。1985年
之后,虽然中央银行对银行信贷仍然采用信贷限额的指令性计划,但银行具有
一定的自主性,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并非仅依靠行政命令,尤其在1998年之后,
我国完全取消了信贷限额,采取了“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方法,商业银行
的信贷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本部分主要分析1 985年之后的银行信贷变化情况。
一、信贷资金来源的变化
1、信贷资金来源总量的变化。从表l的统计数据来看,80年代中期至90
年代中期,银行信贷资金来源总量增长较快,1985年我国银行资金来源总量仅
为6374.5亿元,而到1996年资金总量达到63246.7亿元,是1985年的lO倍。
同时银行信贷资金增长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1994年信贷资金来源增长率高
达36.7%,但1995年之后,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资金来源的增长率逐年
下降,到2001年仅为7.5%,2002年之后又恢复到15.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银行资金的来源主要包括对非金融部门负债、对中央银行负债及对非货币
金融部门负债。1994年之前,我国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也比较单调,没有对非货币
金融机构的负债,仅仅由对非金融部门的负债和对中央银行的负债组成。从统
计数据来看,1994年之后我国存款货币银行的资金来源发生了变化,对非金融
部门负债增长率、对中央银行负债增长率及对非货币金融部门负债增长率持续
下降,使银行资金来源渐趋萎缩。1994—1998年存款货币银行对非金融部门负
债年末余额分别为35674.0、47849.8、61715.7、75309.0和86627.8亿元,年
增长率分别为36.75%、26.87%、28.98%、22.03%、15.03%,增速不断下降。1994
—1999年,存款货币银行对中央银行负债增长率分别为6.57%、8.31%、27.1%、
一1.46%、-14.07%和-33.07%。存款货币银行对非货币金融机构负债增长率也在
下降,1995—1998年分别为23.48%、32.59%、159.06%和一24.46%。
表1国家银行信贷资金来源表单位:亿元。%
资金来资金来源资金来资金来源
年份年份
源总额增长率源总额增长率
1985 6374.5 1994 40839.9 36.7
1986 8111.4 27.2 1995 51381.5 25.8
1987 9870.4 21.7 1996 63246.7 23.1
1988 11485.3 16.4 1997 77058.0 21.8
1989 13562.0 18.1 1998 90865.8 17.9
1990 16838.0 24.2 1999 101169.O 11.3
1991 20614.O 22.4 2000 110128.6 8.9
1992 24269.0 17.7 2001 118424.2 7.5
1993 29871.7 23.1 2002 137173.5 15.8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相关各年。
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
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
注:国家银行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
自1998年随着经济形势的改变,中央银行调整货币政策,存款货币银行对
中央银行和非货币金融机构负债增长率普遍快速上升,中央银行对存款货币银
行债权由1999年的8053.1亿元增至2001年的9940.3亿元;对非银行金融机
构的存款年末余额由1998年的86627.8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13245.3亿元。
而对非金融部门负债总额增长缓慢,仅从1999年的100340.3亿元增加到2001
年的113245.3亿元。各部分资金来源的增长速度也相差甚远,对非金融部门负
债增长率在2001年仅为1%,相对来说,对非货币金融机构负债增长速度上升较
快,2001年为81.75%。
2、银行存款来源变化。长期以来,我国主要的银行资金来源途径是银行存
款。从表2的统计数据来看,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银行的存款增长率普
遍较高,除1988年的增长率为14.66%以外,其他各年基本都保持在25%以上,
其中居民储蓄存款总量增长迅速,1985年居民储蓄存款绝对额仅为1622.6亿元,
到1994年已经达到21518.8亿元,是1985年的13倍;其增长速度也保持较高
水平.其中1994年储蓄存款增长率高达45.8%。90年代中后期,金融机构的存
款增长率普遍下降,到2000年金融机构存款增长率仅为lO.4%,而居民存款增
长率仅为6.1S,2001年有所恢复,到2002年金融机构存款增长率又恢复到lg。o%
(表2),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快速增加,到2002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8.7万
亿元,比上年末多增13233亿元,增幅17.83%,2003年上半年居民储蓄存款余
额达9.8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万亿元12,增速为12.39%。
表2 1985-2003年金融机构存款单位:亿元:%
存款绝存款储蓄存款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企业存款
年份
对额增长率绝对额增长率绝对额增长率
1985 4579.5 1622.6 2062.0
1986 5814.0 27.0 2237.6 30.8 2638.7 27.97
1987 7183.4 23.55 3073.3 37.3 3120.4 18.26
1988 8236.7 14.66 3801.5 23.7 3329.3 3.7
1989 10043.6 21.94 5146,9 35.4 3643.3 9.4
1990 13029,3 29.7 7034.2 36.7 4612.5 26.6
1991 18079.0 38.76 9107.0 29.5 5670,9 22.9
1992 23468.0 29.8 11545.4 26.8 7503.2 32.3
1993 29627.0 26.2 14763.6 27.g 8384 7 11.75
1994 40472.5 26.8 21518.8 45+8 12322.9 46.9l
1995 53862.2 33.1 29662.3 37.8 15419.4 25.1
1996 68571,2 27.3 38520.8 29.9 19444.5 26。l
1997 82390.3 20.2 46279.8 20.1 28656.3 47.37
1998 95697,9 16.2 53407 5 15.4 32486.6 13.4
1999 108778.9 13.7 69621.8 1lI 6 37182。3 14.5
2000 123804.4 lO.4 64332.4 6.1 44093.7 18.59
2001 143617.2 16.0 73762.4 14.7 51546.6 16.9
2002 170917。4 1 9.0 86910.7 17,8 60028.6 16.5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各年,国研阿。注:1990年之前的金融机构存款包括国家
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存款.
企业存款增长率随经济环境的变化快慢相间,80年代中期之后企业存款增
12引自:《中国货币执行报告》,2003年第二季度。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率呈下降趋势,到1988年仅为3.7%,紧接着在1990年企业存款增长率又恢复
到26.6%.企业存款快速增长的势头一直持续到1997年,除1993年有个短暂的
下降外,其他年度增长率均保持在2j%以上,其中1994年和1997年分别达到
46.91%tn 47.37%。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处于通货紧缩阶段,企业存款增长
率下降,到1999年仅为14.5%{2002年企业存款增长速度上升为16.5%,该年
末余额为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535亿元;到2003年6月末金融机构企业
存款余额为6.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744亿元,同比多增3728亿元。企业和
居民存款的大量增加,为银行资金来源提供了充足的保证,也是商业银行大量
放款的前提条件。
二、信贷资金运用的变化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运用的主要部分仍是贷款(表3)。80年代我国专
业银行极少持有证券,到90年代初我国金融机构才开始持有少量的证券,1992
年证券持有量仅占资金运用总额的0.45%,而各项贷款在资金运用总额中的比重
达到99.44%:随后几年金融机构证券持有量缓慢增长,到1996年达到5.33%,
而各项贷款的比重下降到79.45%;在2000年金融机构持有证券比重达到14.5%,
其证券持有率接近1996年的三倍,而各项贷款比重下降为73.34%,以后几年中
金融机构的债券持有量缓慢上升。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情况与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情况有所不同,是在
信贷资产占比平稳上升的同时证券资产占比也在上升”。1996年,工、农、中、
3张兴胜:《商业银行信贷变化及站宏观影响》,《管理世界》,2001.03,第105页。
些釜盔羔堡圭兰!兰鎏兰
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年末贷款余额分别为18000.71、8985.1、10622.64、9965,1l
亿元,资产总额分别为36295.70、14669.47、20820.03和15761.88亿元,信贷
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为49.59%、61.25%、51.02%和63.22%,四行平均为
54.34%。1997年,工、农、中、建四行年末贷款余额分别为19950.56、10182.17、
11607.89、11147.82亿元,资产总额分别为40489.22、15739.47、22317.89、16817、
59亿元,信贷资产占比分别为49,27%、46.69%、52.01%和66.28%,四行平均
为55.46%。1998年,工、农、中、建四行年末贷款余额分别为22715.39、14055。35、
13126.50和12938.34亿元,资产总额分别为32387.38、20224.30、24753.93和
19236。46亿元,信贷资产占比分别为70.13%、69.50%、53.03%和67.26%,四行
平均为65.05%。1995—1998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连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
资产占比分别为82.76%、80.55%、81.89%和81.30%,信贷资产占比基本保持平
稳态势。1997年,工、农、中、建四行年末没有扣减投资风险准备金的证券资
产总额占比分别为4.02%、6.12%、7.95%和4.76%,平均为5.60%。1998年,工、
农、中、建四行年末没有扣减投资风险准备金的证券资产总额分别上升为8.45%、
5.36%、11.02%和8.47%,平均为8.46%,上升2.85个百分点。
表3证券投资和各项贷款占比表单位:%
年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证0.45 2.03 3.78 5。06 5,33 3.90 7。35 10。2 14.5 14.4 14.6
贷99.4 88.9 83.0 80.7 79.5 79.5 78.4 76.1 73.3 72.1 71.4
资料寒摞:《中国金融年鉴》各年度。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信贷资金实际增长率变化
改革开放之后,银行贷款为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84年国家银行
贷款总额仅为5905.6亿元,而到1993年达到了26461.1亿元,是1984年的4.5
倍。但贷款增长速度却因物价因素出现波动,其中在1988年国家银行贷款增长
率为16.8%,扣除物价因素贷款实际增长率为一1.7%(表4)。
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率逐
年下降,对宏观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90年代初商业银行
的名义贷款增长速度保持较快,基本各年度贷款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但扣除
物价因素后,贷款的实际增长率却不高,1994年贷款实际增长率仅为0.9%。1997
年商业银行贷款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到2000年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增长速度达到
最低仅为3.66%,抛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其实际贷款增长速度也仅为5.16%(表
4)。2001年之后商业银行贷款增长速度又开始缓慢回升,到2002年末已上升为
14.46%,2003年上半年信贷增长速度达到23.1%,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表4银行各项贷款增长率单位:%
年份银尉耪獭银行信贷增长率商品零售州甜黢姘张率实际懈
1985 5905.6 8.8
1986 7590,8 28.5 6.O 22.5
1987 9032.5 19.0 7.3 11.7
1988 10551.3 16.8 18.5 一1.7
1989 12409.3 17.6 . 17.8 —0.2
1990 15166.6 22.2 2.1 20.1
1991 18044.1 19.00 2.9 16.1
1992 2】615.5 19.80 5.4 14.4
1993 26461.1 22.40 13.2 9.2
1994 23441.3 22.60 21.7 O.9
1995 39393.6 21.40 14.8 6.6
1996 47434.7 20.40 6.1 14.3
1997 59317.5 23.10 0.8 22.3
1998 68442.1 15.40 —2.6 18.2
1999 73695.8 7.70 —3.0 10.7
2000 76393.8 3.66 —1.5 5.16
2001 80077.6 4.82 —0.8 5.62
2002 90892.6 13.50 一O.2 13.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Ⅸ中国金融年鉴(2 000)、(200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资料统计来看,2002年8月份开始,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明显增加。到
8月末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含外资机构)余额为12.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
长13.3%,比上年末增长1.7个百分点,是自2001年下半年以来增幅最高的月
份。到2002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当年新增19228亿元,同比多增7277
亿元“。20(13年春尽管受“非典”的影响,但我国贷款余额仍以较快速度增长。2003
年上半年,l一6月份人民币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1.8万亿元,同比多增加9510
亿元,增长23.1%,增幅较上年同期增加10.9个百分点,从2003年上半年的贷
款多增额来看,已接近上年全年的贷款水平。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本外币贷
款合计增加1.1万亿元,同比多增加6500亿元,占同期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多增
额的62.8%。自去年8月份以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投放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
势头一直持续,从统计数据来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推动此次银行贷款投放
快速增加的主力军“。
四、信贷结构变化
1、产业结构变化。
(1)工、农业贷款变化。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处于短缺经济时
代,国家大力发展工业。到90年代初,工业贷款由1985年的984.8亿元增
加到1993年的6047.3亿元,其增长速度一般保持在20%以上,其中1986年
和1994年度增长速度分别达到40%以上,工业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1997年之后,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工业经济处于低糜状态,短期工
业贷款增长率开始下降,到2000年出现负增长达.5.2%,工业经济发展停滞。
据统计资料显示(表5),短期工业贷款从2001年开始缓慢回升。2002年末短
期工业贷款余额为20190.47亿元,较年初贷款余额增加了2765-3亿元,增幅达
8 3%。2003年短期工业贷款增加幅度继续上升,第一季度末短期工业贷款多增
695亿元:到6月末,短期工业贷款较去年年底多增1403亿元,上半年增速为
7.1%。
中央在加大对工业投入力度的同时,也将农业的发展摆在重要地位。从统
4引自:(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5引自:《中田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3年第二季度。
2
计数据来看,在1993年之前,农业贷款的增长率一直保持较快速度,除1989
年的增长率为9.9%之外,其他各年份增长率都保持在20%左右。虽然在1 994
年农业贷款增长率出现负增长,但很快在1995年又恢复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并
在1997年高达40.O%。1998年以来虽农业贷款的增长率有所下降,到2000年
降至2%,但2002年,农业贷款的增长速度又恢复到20.5%。其中到2002年12
月末,支农再贷款余额为84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65亿元;到2002年lO月
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比上年末增加451亿元,占农业贷款增加额的33%,增
幅达到138%;农户联保贷款1 7比上年末增加173亿元,增幅达到145%”。2003
年初我国农业贷款余额继续增大,一季度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与农户联保贷款
余额为1358亿元,占农业贷款余额的21.2%.占农业贷款增加额的43.5%”;到
6月末,农业贷款增加1431亿元,同比多增285亿元。
表5 工、农业贷款增长率单位:%
工业撒
年份工蚶箍啪张率农业撇农删箍州帐率
余额
1985 984.8 416.6
1986 1417.4 43.9 570.4 36.9
1987 1706.9 20.4 685.8 20.2
1988 2085.1 22.2 814.2 18.7
1989 2724.6 30。7 895.1 9.9
1990 3559.4 30 6 1038.1 16.0
199l 4235.8 19.0 1209.5 16.5
1992 4956.1 17.0 1448.7 19.8
1993 6047.3 22.0 1720.2 18.7
1994 8789.3 45.3 1554.1 .9.7
1995 11746.3 33,6 1921.6 23.6
1996 14213.2 20.7 2367.8 23.2
1997 16526.3 16.3 3314.6 40 0
1998 17821.0 7.8 4444.2 34.1
1999 17948.9 0.7 4792.4 7.8
2000 17910.3 .5.2 4889.0 2.0
2001 18636.7 9.5 57】1.5 16.8
2002 20191.5 8.3 6884.6 20.5
2003.06 21621.O 7.1 8311.1 20.7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相关各年度。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信用社以农户的信誉作担保、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发放的小额信用贷
款,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方式,并且农户贷款时使用贷款证,
贷款证实行一户一证,不得出租、出借或转让。
”没有直系亲属关系的农户在自愿基础上纰成联保小组、信用社对联保小组成员提供的贷款称为农户鞋保
贷款。
”引自:1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撒告》。
”引自:《中国货币政策报告》,2003年第一季度。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基本建设贷款变化。基本建设贷款一直以来是我国中长期贷款的主要
内容,其对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基本建设投资的资
金来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80年代初的以国家预算资金为主转变到目前以银
行贷款为主。在1980年我国基本建设国内贷款仅41.22亿元而国内预算资金300
多亿元,到1991年银行贷款明显超出国内预算,到1997年银行贷款额是国家预
算资金投入额的3.9倍,信贷资金成为基本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a 1995年之前我
国基本建设贷款发展较快,尤其是在1994年,增长速度曾达到41,69%(表6),
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从1995年到2001年期间基本建设贷款增长速度快慢相
间。到2002年10月末,基本建设贷款增加2378亿元,同比多增加692亿元,
占中长期贷款增加额的38.75%。2003年第一季度中长期贷款增加额为2888亿元;
其中基本建设增加1363亿元,同比多增加892亿元;到6月末的统计数据表明,
基建和更新改造贷款增加额达到2986亿元,同比多增加1680亿元20。
表6 商业银行基本建设贷款变化单位:亿元;%.
基本建设基本贷款基建投资国家基建投资国家预算
年份
贷款额增长率预算资金内资金增长率
1980 41.22 300.1l
1985 187.92 71.2① 381.18 5.40
1989 293.00 14.0② 323.33 —3.8②
1990 378.62 7 3 363.59 12.5
1991 527.07 39.2 348.45 叫.3
1992 831.48 57.7 307,87 —11.6
1993 1117.55 34.4 431.76 40.2
1994 1583.45 4l 69 434.57 0.6
1995 1646.24 3.97 491.67 13.1
1996 1937.76 17.7l 521.11 6.0
1997 2239.88 15.59 574.5l 10.2
1998 2814.36 25.65 1021.32 77.8
1999 2972.04 5.60 1478.88 44.8
2000 3586.35 20.67 1594.07 7.8
2001 3637.i 0.14 2052.31 28.7
2002 4412,39 21.3 2533.60 23.5
资料来豫:《中国统计年鉴》2 003年。注:①⑦数据是根据总增长率的平均得出的.
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国家预算资金一直呈缓慢增长趋势,国家预算资金从1980
曲引自:《中国货币执行报告》。2003年第二季度。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年的300亿元增加到1997年的574.51亿元,但在1998年之后由于政策原因,
国家预算资金和银行贷款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都有了较快增长。自1999
年国家启动积极财政政策以来,财政投资的重点一直是基本设施和基础产业建
设。1998年下半年,财政部增发1000亿元财政债券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商业银
行提供配套资金1000亿元,保障了财政投资扩张的资金需求。1997年中国工商
银行投向能源、交通通讯和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高达63%,同
比提高8个百分点、1998年,该行投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项目贷款达800
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占比提高25个百分点、承贷国家加快建设计划项目
124个,贷款653亿元,发放基建贷款84亿元,占36%,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
中国农业银行只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贷款余额就达66.72亿元,粮棉油企业及扶
贫等专项贷款余额达289亿元,农村交通通讯、公用事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贷款成为贷款投放重点。建设银行在代理财政资金发放及财政业务的同时,也加
大了对基础设施贷款的投放。
(3)房地产业。90年代初,中央决定积极推进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业得
到较快发展,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业的贷款快速增加。在1997年,房地产业投资
总额为3817.7亿元,其中贷款为911.2亿元;到2002年时投资总额已达到9749.9
亿元,其中贷款为2220.3亿元,其增速在2002年达到31_2%。
表7 房地产业贷款变化单位:亿元,%
年份投资总额投资增长率银行贷款贷衫蒲长率贷款占比
1997 3817.7 911.2 23.9
1998 4414.9 15.6 1053.2 15.6 23.9
1999 4795.9 8.6 1111.6 5.5 23.2
2000 5997.6 25.1 1385.1 24.6 23.1
2001 7696.4 28.3 1692.2 22.2 22.0
2002 9749.9 26.7 2220.3 31.2 22.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92年.
2、客户结构变化。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为主的非国有企业得到
快速的发展,其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上升,近几年商业银行加大对非
山尔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有企业的贷款比重,由1996年的38.9%增加到2000年的48%。
表8 金融机构对非国有企业的贷款比重单位:亿元
年份金融机构贷款对非国每蚀雌漱比重(%)
1996 61157 23772 38.9
1997 74914 30191 40.3
1998 86524 36187 41.8
1999 93734 43118 46.0
2000 9937l 47698 48.0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
的问题。由于目前普遍推行了客户评级授信制度,大型国有企业由于资产雄厚、
政府支持,评级一般较高,特大型国有企业、垄断企业更是各商业银行激烈竞
争的优质客户:且在信贷质量管理强化的大背景下,新增贷款普遍要求投向A
级以上企业,加快了信贷集中步伐。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1997年重点支持500
多户国家重点企业和50多个城市中的重点企业,与521户国家重点企业中的422
户签订了银企合作协议。在全部商业企业贷款中,向3000户重点大中型企业发
放的贷款占新增额的93.7%,固定资产贷款91.6%投向大中型A级以上客户。
1998年,中国工商银行新增工商信贷资金80%投向A级以上企业,对9l户作为
优质客户的大型国有企业还实行特别授信,试行客户经理制,提供买方信贷、
卖方信贷等新型业务,优先发放中期流动资金贷款。
在贷款集中度上升、大客户份额提高的同时,非财政支持领域大多数中小
企业的融资环境并没有实际松动。1999年第l季度对工业企业投资意向的调查
显示,非国有经济无投资打算的比例为54.5%,其中集体经济的比例最高为64%,
导致其无投资意向的主要原因中,资金不落实占比为37%,这表明,由于银行信
贷资金集中程度提高,中小企业的投资扩张所受的融资约束更为明显。据统计
2001年全国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43.6%,2002年中央银行加大对中小企
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增加再贷款,促进贴现业务发展,不断增强中小金融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机构的资金实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2002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
贷款比重有所上升,占各项贷款的53%。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贷款的充足率仍明
显低于大型企业的贷款充足率,从被调查的中小企业中可以看出,贷款笔数的
满足率为71.3%:贷款金额满足率为68.5%,存在严重的信贷配给现象。
(三)品种结构的变化。现阶段,商业银行信贷品种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
在消费信贷的迅猛发展上,其发展不仅推动了贷款增长速度,同时还有利于改
善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减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1998年,随着启动内需政策的
进一步实旄,消费信贷品种目益增加,贷款总量急剧增长,2001年末消费信贷
余额累计为6990亿元,全年增加2755亿元。
1、个人住房贷款。自1997年4月中央银行颁布《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
试行办法》以来,我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看好个人消费贷款的前景,努力
抢占市场。下面以中国工商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为例,说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
费贷款的发展(表9)。从表9的数据看出,中国工商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飞速
发展,在1999年贷款增长率普遍下降的同时,工行个人住房贷款增长率却高达
189.68%,成为推动商业银行信贷增长的主力,到2001年个人住房贷款占全部
住房贷款的66%。
表9 中国工商银行个人住房信贷变化单位:亿元;%
年份19町1998 1999 20。0 2。01 2002
个人住房贷款65.6 155 449 1048 1860 3695
个人住房贷款13&3 189 7 l强4 亿5 9&7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年鉴》2002、2 000、1998年;金时网.
2、个人汽车贷款。个人消费信贷不仅集中在个人住房贷款,而且个人汽车
贷款也逐渐发展起来。1998年中央银行出台《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商业银
山东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行个人消费贷款出现新的高潮。到2002年9月末消费贷款增加25 19亿元,其
中个人汽车贷款增加501亿元,同比多增319亿元”。2003年上半年,我国消费
贷款的增长幅度保持强劲势头,消费信贷增加额为2459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
款增加额为1521亿元,同比多增478亿元,汽车贷款增加483亿元,同比多增
203亿元。
3、近年来个人消费贷款又出现新的增长点为助学贷款。自1999年至2003
年3月末,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助学贷款92.5亿元,帮助了150.2万名困难学生
上学;其中发放国家助学贷款”37亿元,帮助了65万名困难学生上学。到3月
末,助学贷款余额为55.9亿元,其中国家助学贷款余额为33.9亿元”。
第四部分影响商业银行信贷变化的原因分析
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化
长期以来,中央银行根据新的经济状况相应改变货币政策,其货币政策的
改变可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总量。
1、扩张性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总量的影响。改革开放初至90年代中期以
来,为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中央银行主要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1984年10
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信贷资金管理实行办法》,决定从1985年初开始实
行“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存实贷、相互融通”的信贷管理办法,为了争基
数,金融机构从第四季度开始突击放款,从而导致了信用膨胀和货币发行的失
控。1984年银行贷款总量比上年增长32.8%,增幅比上年提高20多个百分点,
其中第四季度增加的贷款占全年增加额的85.2%,而信用失控成为1985年经济
过热的重要原因。1985年为控制经济过热,采取严格限制货币发行和贷款规模,
对贷款规模实行指令性管理等措施,这些措施很快收到了成效,但造成了1986
年经济下滑,迫使中央银行被迫取消了对专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指令性控制,使
2‘引自:‘中国货币执行报告》,2003年第二季度。
22由国家指定的商业银行(工、农、中、建)面向在技的全曰制高等学校(包括民办高校)中经济羽难的
本、专科学生、第二学位学生、研究生发放的无需抵押的,在校期间政府给予全额贴息的个人信用贷款,
用于支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赀和基本生活赞。
23引自r《中国货币执行报告》,2003年第一季度。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得当年下半年的国民经济再次升温,1987年人民银行再次实行紧缩货币政策。
1988年中央银行颁布《1988年深化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
“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货币政策,决定继续收缩货币供给量,到6月底发
放的贷款总额比1987年同期下降了3.5%,在各地的压力之下,中央银行马上放
弃了紧缩措施,再加上价格改革闯关的计划给居民带来的通货紧缩的预期,货
币、信贷从上半年起迅速增长,工业产值当年增长20.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3.5%。全国刮起了大面积的挤兑储蓄存款、抢购商品的风潮,城乡储蓄存款8
个月负增加26.8亿元,1-8月份银行各项贷款增加986亿元,当年发行货币近
680亿元,导致了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经济热胀。迫于严重的经济形势,中
央银行重新恢复了对贷款规模的限额管理,并实行按月考核办法,同时还采取
保值储蓄的方法,恢复居民对储蓄的信心。1989年的措施太过猛烈,使得经济
转入了衰退期,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t992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宏观经济政策再度趋松,1992年货币投放
量达l 158亿元,比上年多增加625亿元,信贷规模比上年增加33.3%。自1993
年6月中央开始实行以抑制通胀为首要任务的宏观调控政策以来,到1996年初
步达到预期目标,物价上涨率由1994年的21.75%下降到1996年的6.1%:固定
资产投资增长率由1993年的58.6%下降到1996年的18.2%,宏观经济实现了“高
增长低通胀”的“软着陆”局面。
2、稳健的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总量的影响。从1996年,尤其是东南亚金
融危机之后,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现象“,物价指数连续下
降,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为改变经济现状,从1998年开
始,新一轮经济政策开始实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也相应由紧缩变为稳健,启
动宏观经济。1998年1月中央银行取消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额度控制,在
逐步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础上,由商业银行自求平衡,比例管理;加大
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调整幅度,扩大信贷自主权:改变对商业银行
信贷投放的政策引导方式;最后为启动宏观经济,央行还增加了对金融机构的
再贷款和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虽然中央银行为启动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24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中国通货紧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钱小安:《通货紧
缩》.商务印书馆,2002。
一,. 出釜盔兰堡主兰垡笙兰
但始终对引发新的通货膨胀抱有警惕,在推动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同时谨慎监
控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将1998年商业银行因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释放的可贷资
金,用于购买财政部发行的特别国债和专项国债,这不仅限制了商业银行可贷
资金而且也是使国有商业银行证券资金占比上升的直接诱因。由于我国目前资
本市场发展并不完善,国债回购及国债交易市场萎缩,各行在强化信贷风险控
制的背景下纷纷将证券资产作为优质资产存留,这成为导致国有商业银行信贷
资产占比上升的同时证券资产同时上升得深层原因。
1998年的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在1999年中央银行再次
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于1998年的下调不同的是中央银行将这次下调存款
准备金率而释放的资金2000亿元,全部转化为商业银行的可运用资金。到2002
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为
保持经济的合理发展,中央银行根据新的经济现状,对原有的货币政策进行修
改,以适时、适度调整宏观经济。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
2003年的货币政策要加强预调和微调,指出完善和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
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加强信贷管理,密切关注一些地区贷款增长过快的问题。
2003年8月23日,中央银行宣布从2003年9月21日起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个百分点,这是自1999年11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以后首次调整法定准备
金率。中央银行提高准备金率是一种成本低、见效显著的基础货币调控工具,
此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为减少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达到控制货币供应
量的目的。
由此可见,90年代中期之前,我国货币政策主要依靠直接调控的方式,对
商业银行的信贷变化具有很强的影响,银行信贷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几乎同时
变化,银行信贷增长速度保持较快:仅有几年为调整过热的宏观经济中央银行
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也很快取得了应有的效果,银行信贷增长率迅速下降。
90年代中期之后,货币政策主要依靠间接调控的方式,银行信贷与货币政策的
变化并不同步,1998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来,商业银行信贷增长速度却一
直下降,货币政策的意图并不能真正实施,直到2002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出现转
机,商业银行信贷增长速度逐渐恢复。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中央银行产业政策的变化
1、对农业的支持政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始终重视对农业的发展。1979
年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同
年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占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11.1%,国家财政和信贷
支援农业较1978年上涨18.2%。80年代初中央首先对农村经济进行改革,实行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增加农业投入,在80年代
中期农业贷款快速增长;到90年代中期中央重新提出农业的基础地位,商业银
行农业贷款又出现新的高潮,在1997年农业贷款增长率高达40%。t998年2月,
央行出台了《关于加大信贷投入,强化信贷管理,促进农村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的通知》以来,国家运用多种手段支持农业发展。继续落实主产区用保护价收
购农民粮食的政策,及时安排农民粮食的收购贷款,保证农民稳定收入。同时
加强支农再贷款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支持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
贷款与农户联保贷款。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农业贷款较快增加,成为推动商
业银行信贷增加的动力之一。
2、对工业的支持政策。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处于短缺经济时代,国家
把加快轻工业发展放在首位。80年代后半期,我国工业贷款增长迅速。1991年
全国银行行长会议讨论通过《中国工商银行支持大中型企业的意见》,要求工商
银行积极贯彻十三届七中全会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工作部署。1992—1993年,银
行信贷向重点大中型国有企业及第三产业倾斜,集中资金支持重点,1995年2
月中国工商银行印发《关于迸一步支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所以90
年代中期之前,我国商业银行工业贷款增长迅速。但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买
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大面积亏损,加之金融信贷管理制度的变化,商业银行曾
一度出现对工业贷款萎缩的状况,国有企业脱贫已成为政府政策的重中之重,
向国有企业进行贷款倾斜成为信贷政策的新特点。·
3、对房地产产业的支持政策。1998年国家确定住宅产业为新增长点,房地
产产业成为近几年我国贷款的一个新的推动力。1998年央行颁布的《个人住房
贷款管理办法》,允许所有商业银行在所有城市,对所有普通商品房开办个人住
房担保贷款,放松了居民申请抵押贷款的条件,首付为30%,期限延长为20年,
山尔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贷款利率减档执行。房地产业贷款有了很大发展,成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
业务中tE重较大的部分,但其金融业务许多方面并不规范,为减少房地产业信
贷风险,提高信贷质量,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规范房地产金融业务。2001
年6月19日,中央银行下发了《关于规范住房金融业务的通知》:2002年8月
26日建设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税务总局
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
见》:2003年6月13日,中央银行对外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
管理的通知》,从加强房地产开发贷款管理、引导规范贷款投向等7个方面,补
充和完善了有关房地产信贷管理的政策。
中央银行在不同时期的产业政策重点不同,商业银行根据中央银行产业政
策的变化,对不同产业进行倾斜,支持中央银行的产业政策。
三、企业信贷风险的变化
80年代中期之前,我国国有企业的风险基本上是由国家承担,国有企业的
固定资本和定额流动资金均由国家财政无偿拨付。1984年之后,国有企业的风
险逐步由国家财政承担转为国家银行承担,其具体表现为“拨改贷”,即由国家
财政无偿拨款改为国家银行贷款,实际上是把国家银行变成“第二个财政”,贷
款制实际上变成了资金供给制,但在当时银行贷款并不存在风险问题,因为银
行贷款是以政府保障为基础。到1992年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尤其是在1996
年宏观经济“软着陆”之后,市场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建国以来长达半个世
纪的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买方市场的形成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发
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l、产业利润变化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买方市场的形成使产业资本的平均利
润下降,压缩金融资本的盈利空间。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商品供求缺口已被弥
补,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经营发展的外部条件,大多数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条
件已不复存在。特别是传统产业,已进入低利或微利时代,盈利水平逐年下降,
企业亏损、破产风险加大,银行信贷风险逐步扩大。1994—1997年,全国独立
核算工业企业的资金利润率分别为lO.21%、8.29%、7.11%和6.92%,呈逐年下
降趋势。国有独资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由629亿元下降到427.83亿元,
当玺盔芏堡圭芏生兰兰
亏损企业亏损额则由482.59亿元上升到830.95亿元。企业整体赢利水平下降
意味着偿付银行贷款的能力下降,银行信贷风险的扩大又迫使其信贷管理政策
逐渐趋紧,以上情况使得商业银行的工业贷款从1994年以来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但从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工业生产提速,企业利润大
幅增加,对贷款的有效需求增强。200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6%,增
速比上年加快2.7个百分点;2003年l—6月份增长16.2%。2002年工业企业盈
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5620.4亿元,增长20.6%,2003年1—6月份利润总额
3638亿元,同比增长56.7%”。工业的复苏增加了对资金的有效需求,产业利润
的增加减少了商业银行信贷的风险,也增大了实体经济的投资意愿,使2002年
之后商业银行工业贷款逐渐恢复。
2、企业资产负债表变化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及世
界经济处于通货紧缩状态”,通货紧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企业资产负债表造成
负面影响,如企业销售收入因价格下降而下降,企业资产及股价将随通货紧缩
而下降,企业债务没有完全指数化,使企业因通货紧缩而增加了实际利率等负
面影响,使得企业直接从银行获得贷款的能力下降。因为当企业净值下降时,
商业银行的反应是拒绝放款申请而不是提高利率,这就使得银行的信贷额下降,
阻断了信贷传导渠道,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不能得到准确的实旌。
同时,国有企业高负债经营的风险日益显性化,使银行信贷风险进一步加
大。以钢铁工业为例,1995年底全国钢铁工业长期负债已超过823亿元,比1990
年的280亿元增加了652亿元,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为65%,个别企业甚至高达
95%以上。同年,化工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9.7%,流动资产占资产总额的39.56%,
流动负债占流动资产的3%一5%,流动比率为0.9015,偿债压力极大(中国社科
院工业经济所,1997)。企业财务风险波及到贷款银行,使银行经营和发展环境
变得十分严峻。
3、面对日趋严峻的信贷风险,自1994年政府开始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以
来,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各行相继成立风险管理
部门,建立信贷台帐管理系统,试行客户经理制及贷款管理责任制,实行了更
25引自:‘中国货币执行报告》.2003年第二季度。
26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中国通货紧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钱小安;《通货聚
缩》,商务印书馆。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严厉的稽核审查制度,信贷风险控制及资产质量管理成为各行经营工作中的
首要任务。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风
险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更为严格,放贷更为谨慎,
信贷投向优势产业、企业集中的进程迅速加快。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1997年
至今该行先后出台《关于严格按照企业信用等级掌握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的若干
规定》、《收授县支行贷款审批权的意见》、《固定资产贷款评估办法》、《基本建
设贷款评估试行办法》、《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上收县
支行贷款审批权,强化信贷风险评估考核及责任人奖惩措旌。中国银行则于1998
年对总行进行了大规模的组织机构改革,制定了全面、系统的《中国银行内部
控制原则》,完善了统一授信制度和授权制度,成立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
近年来各行将风险管理作为经营管理的中心工作,强化信贷责任制,推动信贷
结构调整,使银行信贷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
1998年至2002年上半年以来,由于信贷风险的加大,使商业银行对企业放
款非常谨慎,造成商业银行信贷萎缩,阻碍信贷渠道的正常传导;但2002年下
半年之后,我国通货紧缩状况逐渐改变,企业利润增多,使商业银行的信贷风
险减少,渐渐恢复对企业的贷款,信贷渠道得到理顺。
四、银行风险与激励机制不对称
改革以来,由于计划体制下隐性税收机制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逐步瓦解,
国有经济部门传统的资本形成渠道萎缩,导致“公共部门赤字”的不断膨胀。
政府为了项托国有经济部门的资本形成率,不得不依托国有银行的信用垄断地
位,利用金融管制政策低成本动员居民部门金融剩余,加快体制转轨与经济发
展。这一政策的执行结果是,国有银行必然在利润最大化与弥补公共部门赤字
双重委托目标下运行,承担了大量的政策性信贷使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
算,1992年政策性贷款在各国有银行贷款中的比重为:中国工商银行18%、中
国银行22%、中国农业银行48%、中国建设银行53%,平均比重为35.25%(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1994)。政策性贷款大多风险大、期限长,经常被挤占挪用,成
为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从计划体制下走出的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在政府干
预下粗放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经营性不良贷款比重一直较高。加上政策性贷
山东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款与经营性贷款业务混杂,两类不良贷款难以清分,商业银行一直存在经营性
不良贷款外部化为政策性亏损的倾向,加剧了银行贷款风险。据人民银行统计,
1997年我国各银行贷款余额中,不良贷款约占25%,其中逾期两年以上的呆滞
贷款约占5%一6%,预计无法收回的呆账贷款约占2%,这些已超过银行的自有资
本总额。银行业的不良贷款90%以上集中在四家国有银行,大量贷款的流失和沉
淀,严重影响了银行资金的周转,降低了银行的盈利水平。在国有商业银行不
良债权不断增长的同时,自有资本金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据世
界银行统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比率从1989年平均为6.34%下降到
1994年平均为3.53%(世界银行,1996)。1979年国有各专业银行自有资金与各
类存款余额之比为31.9%,到1995年仅为7.02%,据美国尼古拉斯·拉迪博士
估算,1995年底四大银行贷款余额合计3.9万亿元,不良贷款额估计约为8600
亿元,其中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及呆帐贷款分别为4690亿元、3130亿元和780
亿元。当年这些银行净值(包括实缴资本、公积金、利润留存)合计仅为2690
亿元。如果扣去呆帐贷款,净额仅为1910亿元。如果上述不良贷款最终收回部
分小于3/4,那么注销的贷款将超过其净值,即净资产为负值”。由上述可见,
我国不良资产问题己相当严重,同时不良贷款的比重过高,还会引起其他后果,
比如当不良贷款比例增高时,银行可用资金相应减少,诱发信贷萎缩,使货币
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受阻;不良贷款影响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从而制约其
贷款能力,影响货币供给量。
1994年之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性贷款和政策性贷款无法区分,商业银
行经常利用两种贷款的混淆向政府申请各种资金,所以商业银行贷款增长率仍
能保持较高水平;1994年之后,我国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不再承
担政策性贷款,这是使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率逐年下降的原因之一,到2000
年其增长率仅为3.66%。监管当局注意到不良贷款的严重危害,1995年在全国
银行业经营管理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降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东南
亚金融危机爆发,更引发了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普遍关注,1999年
中央相继成立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
13873亿元,要求1999年9月后新增贷款比率不超过l%。通过努力2001年底
27尼古拉斯·拉迪:‘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中国发展出版杜.中译本,199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首次实现了不良贷款的净下降,净下降3.8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比上年下
降了907亿元,但不良贷款比率仍达25.4%,大大高于国际警戒线的15%”。为
增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衔接,中央银行采取
一系列措施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为完成中央银行指标,一些银行确有用新
增贷款降低不良贷款的用心,从统计数据来看,2003年上半年商业银行信贷投
放增加主要来自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就是一个有利的证据。
不良资产的变化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90年代初,商业银
行不存在风险和激励问题,一方面当时的信贷风险由国家负责,与银行和个人
的收入不挂钩,商业银行对放款质量并不关心,另一方面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
要求商业银行大量放款,造成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
大量增加。不良贷款的负面效应在90年代后半期开始显现,加之金融管理制度
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出现自有资金下降、经营成本增加、可贷资金减少
等问题,直到90年代末商业银行出现信贷萎缩。随着制度的完善,商业银行的
风险和激励机制逐渐相适应,减少不良资产的形成,恢复了信贷规模,优化了
信贷结构。
五、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以来,我国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随着改革
的不断深入,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路线,1993年底中
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确立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影响商业银行信贷变化的主要原
因之一。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根据传统经济体制的需要而设定的,存
在严重的企业办社会的现象,特别是国有企业统包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
障任务,社会保障包袱越来越重,而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长期以来并没有建立,
社会保障能力非常有限。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实质上无力承担
社会保障任务,往往国有商业银行发放给企业的生产经营贷款被企业用来发放
工资、退休金、救济金。1990年中央提出对住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
姐中国人民银行银行监管一司唐双宁:《加快降低图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金时网.2002 4.2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提出按照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的原则,加快住房和保险制度改革,逐渐
取消低房租无偿分配住房的制度。1995年3月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
户相结合,1997年颁布《关于建立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议》;医
疗制度改革也于1996年开始,在1996年4月份颁布《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
改革扩大试点意见》。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使居民不敢将手中的钱拿出来消费,
而更多的倾向于储蓄,这是造成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
一;也是造成中央银行几次降息,而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率始终居高不下的
原因之一。
六、工资制度改革
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年收入为644元,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恢复
奖励制度,企业大多实行随效益浮动奖金的工资制度,到1985年我国城镇职工
的人均年收入达到1383.0元,是1978年人均收入的2倍多。1987年推行企业
工资和上缴利税挂钩,实行效益工资制;1989年实行工资总额与企业效益挂钩,
1988年职工工资人均年收入为2316.2元,并且出现了债券利息、股票利息、私
人资本利润等非劳动收益,但所占比重较小,在上述期间内,我国职工的工资
呈快速增长趋势,为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和住房制度的改革打下了经济基础。90
年代以来,我国非劳动收入增加,贫富分化加剧,对刺激消费和增加居民储蓄
产生直接的影响。
七、佣工制度改革
1986年我国取消国有企业职工的“铁饭碗”,开始实施合同制,1992年我
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国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
代企业制度,对企业工人的聘任、解雇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加之90年代后市
场结构的转型,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下岗失业问题日益严峻。1992年中国城镇
登记人口393.9万,登记失业率2.3%;1993年登记失业人口420.1万,登记失
业率2.5%;1997年登记失业人口557.8万,登记失业率3.1%”。除失业之外,
下岗人数也在急剧增加,1993年大约有300万,1995年大约有546万,1997年
29张凝胜:‘经济转型与金融支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2月。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达1000万,1998年大约有1600---2000万。这些下岗职工大多生活贫困,这也
是造成金融机构存款下降和消费、投资萎缩的原因之一。
第五部分商业银行信贷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在信贷传导的过程中,传导的两端联系着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其传导过
程是双向的,一方面将货币政策传导到宏观经济,对宏观经济起到调控作用,
另一方面宏观经济的变化对货币政策也起反作用,促使货币政策不断变化,适
应新的情况,这实际是一种博奔的过程。在80年代初,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强有
力的指令性命令能准确、及时的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反映在商业银行的信贷
行为上,从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执行中央银行政策之后,商业银行的信贷
自主性逐渐显现,尤其是在1998年取消贷款限额之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
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表现出不同步的一面,这一反差在市场结构变化、金融改
革步伐加快的背景下是合理的,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则是复杂的。
1、商业银行信贷变化影响了货币政策传统机制的有效发挥,使中央银行控
制货币供应量的难度大增。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控制放松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工具主要依赖利率调整及基础货币供给管理。通常讲,利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是通过对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国际资本流动以及金融资产价格调整等复
杂的经济变动来实现的。而在我国,利率政策主要体现在对生产者、消费者行
为的影响上。由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消费者预防性储蓄倾向上升、生产者投
资机会减少,降息的政策效应并不明显,货币政策主要依靠对货币供应量的有
效控制来实现,但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供给的渠道主要有再贴现、再贷款、外汇
占款、公开市场业务、下降准备金率。再贴现市场目前尚未形成规模,作用有
限;东亚金融危机后外汇占款剧减,中央银行主要是再贷款及公开市场操作。
近年来各行都重视持有国债,降低风险资产比重,使公开市场业务缺少有效的
市场需求。国有商业银行申请再贷款积极性降低,中央银行再贷款只能集中投
向农村信用社、城市合作银行,弥补其流动性不足,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
: !!!! 。生窭盔兰堡主主垒丝兰
1994—1998年,货币和准货币(M:)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4.5%、29.5%、25.3%、
17.3%和14.8%,呈逐年下降态势。狭义货币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6.2%、16.8%、
187.9%、16.5%和11.9%,此是明显的回落态势。
2、商业银行信贷变化使中央银行货币信贷计划的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
降低,货币政策反周期操作的成效日益减弱。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
在学术界一向存在迥然各异的判断,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经济一直处在短缺
状态,非均衡特点异常突出,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受政府严格管制,中央
银行再贷款资金“软约束”特点突出。在政府启动经济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
倍增,各地政府及企业在短缺经济状况下纷纷争逐低成本信贷资金,争上项目,
使新一轮投资推动型经济增长高潮到来。买方市场的到来使商业银行的信贷风
险显性化,银行投资日益谨慎,中央银行扩张性的货币信贷计划与商业银行紧
缩性的信贷管理政策并存,使中央银行货币信贷计划的可控性大大降低。1996
--1998年,存款货币银行国内信贷增长率分别为20.5%、16.3%、22.6%,其中
对非金融部门债权增长率分别为20.8%、13.9%、15.1%,对非货币金融机构债权
增长率分别为一39.7%、790%和108.8%,这表明大量的信贷资金实际上流入资本
市场,成为占压在股票交易、基金交易保证金账户的沉淀资金,对实体经济增
长成效并不突出。
二、对扩大内需的影晌
商业银行信贷变化促进了内需的增加,主要包括投资需求增加和消费需求
增加。
1、对投资需求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资本形成密不可分,
商业银行主要通过推动投资拉动国民经济增长。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一
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在1985年投资增长率曾高达
38.8%,虽然由于政策原因使1988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负增长,但很快又
恢复了较高的增长率。90年代末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固定资产投
资的增长速度一度下降,到1999年仅为5.1%,削减了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加剧
了经济的萎缩。2002年下半年以来,尤其是2003年上半年,我国工业经济开始
复苏,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及房地产投资,表现出较快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增长速度,加大了对生产性资料的需求。2003年第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增长27.8%,比上年同期加快8.2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增长
31.6%,集体、个体增长18.7%。在国有及其它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28%,
更新改造投资增长36.7%,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4.9%30。银行信贷资金是固定
资产投资重要的资金来源。1998--2002年,我国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
银行配套贷款达到1.32亿元。银行信贷资金支持成为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
2、对消费需求的影响。1978年我国处于短缺经济时代,人们的消费需求不
能得到完全的满足,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物质产品不管是日常用品还是耐用
消费品都得到了极大丰富。加之城镇和农民的收入增加,对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自90年代初对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尤其是1997年中央银行颁布《个人住房担
保贷款管理实行办法》以来,银行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开始改变商业银行通过
支持投资增长拉动经济发展的传统格局,启动消费需求,改善消费环境成为商
业银行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从国外经验看,个人消费信贷已成为发达国
家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基本途径。1993年末,美国所有参保的商业银行未偿还
贷款余额之中“个人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9.4%,实际上居民贷款比重要远高
于19.4%的比重,与工商业贷款比重(25。0%)相当引。虽然近几年我国个人消
费贷款的增长速度加快,初步揭示了银行启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格局的新变
化,但在总贷款份额中的比饲仍比较低,到2000年仅为4.5%,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有一定差距,这表明其长期发展的潜力是不容置疑的。
三、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l、对工、农业的影响。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就确立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对
农业的发展大力支持,使农业作物的产量大量增加,满足了全国居民的消费,
因国家政策支持,农业贷款由1985年的416.6亿元增加到1993年的1720.2亿
元,是1985年的4倍多,到2002年农业贷款增加到6884.6亿元,是1993年
贷款总数的4倍;与此相适应,农业也以相当快的速度发展,农业总产值由1978
∞日l自:‘中国货币政策报告》.2003年第一季度.
”张兴盛:‘商业银行信贷变化及其宏观影响》,《管理世界》,2001.03。
年的1117.5亿元增加到1993年的10995.5亿元,到2002年的27390.8亿元。
加之近几年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簏,加强对农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力度,增
加农业贷款,特别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同时加大农村水利、
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据统计,
农民人均年收入由1978年的133.5元增加到1993年的921元;到2002年1—9
月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72l元,比去年同期实际增长5.35%。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传统消费品工业以超常速度发展起来,1978年
一1983年5年间,轻工业部系统基建投资达108.3亿元,是此前28年基建投资
总额的63.3%,平均每年完成基本建设额为103.36亿元,为以前每年完成投资
额的3.4倍。1983年轻工业系统固定资产原值达515.5亿元,约有一半是通过新
建、扩建、改建而成。80年代中期开始,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等
新型耐用消费品的产量大幅提高,1985年之后家电产业逐步取代传统消费品工
业而成为增长最快的带头产业。1980---1990年,家用电冰箱年产量从4.9万台
增长到436.06万台,最高产量为1988年的757.63万台;电视机由74.3万台上
升到3023.5万台,其中彩色电视机由3.21万台增长为1033.04万台:家用洗衣
机由24.5万台上升为662.68万台。90年代以后市场结构的变化,使工业结构也
发生了变化。1990—1998年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工业部门增长格局是:重加工工
业)农业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工业平均增速)非农业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
原料工业)采掘业。从以上看出,在不同阶段根据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业
经济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对不同的工业部门影响也是不同的。
2、对房地产业的影响。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住房面
积分别为6.7和8.1平方米,1990年中央提出关于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房地产
业得到快速发展,到1993年房地产公司3700多家,经营公司也有2700多家,
房地产交易所1500多家,固定资产达到90亿元。到1993年城镇新建住宅面积
3.08亿平方米,较1978年的O.38亿平方米增长将近10倍;1993年农村新增住
宅面积为4.81亿平方米,较1978年的1.oo亿平方米增加将近5倍。随着市场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逐步取消福利分房,使房地产业有了新的发展空间,
到2002年城镇新增住宅面积为5.98亿平方米,农村新增住宅面积达7.42亿平
方米,城镇人均住宅面积也上升为22.8平方米,农村人均住宅面积为25平方米。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影响房地产业的发展:一是因为个人购
买商品房的增加,扩大了商品房的需求:二是房地产投资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来
自于银行贷款。从目前的情况来看,1999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010.17
亿元,与1998年相比增长1l%,其中土地开发完成投资295亿元,比上年增加
4.1%,商品房建设完成投资3013.12亿元,比上年增加7.7%;2000年全国房地
产开发完成投资4901.73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9.5%,增幅提高8.5个百分点,
其中土地开发完成投资378.5亿元,比上年增加28.3%,商品房建设完成投资
3676.1亿元,比上年增加22.O%:2001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6245.48亿元,
比上年增长25.3%,增幅提高5.8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13.7%)11.6%,其中土地开发投资完成486.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6%,
商品房建设完成投资4638.79亿元,同比增长26.1%”。2003年1.2月份,全国
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39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7.9%,其中个人购买1282万平方
米,占商品住宅销售比重的91%,同比增长66.5%33。
3、对汽车业的影响。汽车行业的发展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有了较快
的发展。1985年私人拥有汽车总量仅为28.49万辆,其中个人购买载客汽车为
1.93万辆:到1996年时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私人拥有汽车为289.67万辆,是
1985年的10倍,其中载客汽车达到143.04万辆,可见私人家庭用车逐渐增多。
1998年以来,汽车业有了新的转机,汽车业开始高速增长。2000年和2001年
汽车产量增长率分别为11.6%和11.2%,步入快速增长轨迹。2002年1-9月份全
国汽车工业生产同比增长33.2%,其中轿车同比增长42.3%34。到2003年第一
季度,我国汽车销售量突破100万辆,同比增幅超过50%,其中轿车生产39.9
万辆,同比增长1.2倍”。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汽车业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发展,
为规范汽车业的发展,中央银行将出台一些关于汽车贷款条例,这将规范汽车
贷款的程序,同时会加大对汽车行业的支持力度。
”"31自:《中国经济年鉴》.2002、2001、2000年。
”江小涓:‘向潜在增长牢趋近一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时期》,《财贸经济》.2003.05。
”引自:‘中国货币政策分析》,2002年第三季度。
”江小涓:《向潜在增长牢趋近一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时期》,《财贸经济》,2003.0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文小结
从以上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通过商业银行
信贷渠道进行传导,仍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建国初期,我国一直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
极具影响力,加之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产品单调,借款人只能通过银行信贷
融资,对银行信贷的依赖性十分强。直到1984年,我国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
的体制分设,这时期中央银行采用“双向调控”的方式对货币总量进行控制,
也就是说,既运用直接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贷款总量,又运用间接货币政策工具
调控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力仍然很大。以上两阶
段,都因为体制原因使银行信贷渠道成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方式。
1995年政府为治理通货膨胀,明确提出适度从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为经
济“软着陆”做出了贡献。但1998年之后,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由通货膨胀转向
通货紧缩,新一轮的经济启动政策开始实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也相应由紧缩
变为稳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处于由紧缩政策阶段变为稳健政策阶段。加之1998
年之后,中央银行取消了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削弱了对商业银行
信贷行为的影响力。主要由于上述原因,使我国在1998年之后出现了商业银行
“惜贷”现象,造成了银行信贷渠道的阻塞,使宏观经济处于萎缩状态。这表
明:(1)信贷传导渠道仍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由于金融市场的不
完善、金融产品的单调等原因,当商业银行信贷萎缩时,其他传导途径的作用
并不明显,造成整个经济的萎缩。(2)验证了经济学家信贷传导的理论。当信
贷渠道处在紧缩政策背景下,信贷渠道作用较大;当处在扩张政策背景下,信贷
渠道几乎不起作用。
2002年下半年,商业银行信贷发生了新的变化,贷款数量增多、结构优化。
虽然在1998年取消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但我国非金融机构的融资
渠道仍以从商业银行贷款为主,对商业银行信贷的依赖性依然很强。加之1998
年以来实施的扩张的信贷政策开始发挥作用,使整个经济环境优化,信贷渠道
被疏通,货币政策信贷传导途径被理顺。从上述分析看,我国银行信贷传导渠
道仍是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凯恩斯:《货币论》,商务印书馆,1996。
2、萧松华:《当代货币理论与政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弗里德曼、哈恩:《货币经济学手册》(第二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哈维尔·弗雷克斯、夏尔·罗歇:《微观银行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5、卡尔·瓦什:《货币理论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赵尚梅:《利率政策有效性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2。
7、钱小安:《货币政策规则》,商务印书馆,2002。
8、李扬、王松奇:《中国金融理论前沿》,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02。
9、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中国通货紧缩研究》,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0。
10、钱小安:《通货紧缩》,商务印书馆,2002。
1l、黄达:《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2、尼古拉斯·拉迪:《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中国发展出版社,中译
本,1999。
13、魏革军:《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4、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1997)1,经济
管理出版社,1997。
15、世界银行:《中国经济;治理通胀、深化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中译本,199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江小涓:《向潜在增长率趋近一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时期》,
《财贸经济》,2003.05。
17、赵尚梅:《中小民营企业融资与信贷体系建设》,《中国行政管理》,
2003.09。
18、张兴盛:《商业银行信贷变化及其宏观影响》,《管理世界》,2002.Ol。
19、《中国货币政策报告》,2002—2003年各季度。
20、唐双宁:《加快降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金时网,2002.4.29。
21、张兴盛:《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其纾解出路》,《开放导刊》,2000.0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毕业论文终于完稿了,翻看着劳动成果,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同时也深深
的感到论文中存在许多不足,这些不足是由于笔者的原因造成的,应该有笔者
承担责任。同时,论文中的这些不足之处也激励着笔者在今后的工作、学习过
程中继续研究。
论文的顺利完成,与一直关心我、爱护我的各位老师、同学和亲人的帮助
是分不开的。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赵尚梅副教授,赵老师学识渊博、思想深刻、治学严
谨,对经济、金融领域方面的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在学
习和论文写作过程中,赵老师给了我悉心的指导,使我受益匪浅。赵老师不仅
在学习方面对我悉心指导,在生活、工作等各方面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使我
终身受益。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同学徐慧、张丽、宋晓霞、杨雪芹和石文慧,他们在
我读研究生期间给了我许多帮助,对我的论文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
同时,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和一直支持我的丈夫,他们一直关心着我的学业。
特别是我的丈夫——张坤,他帮助我完成了许多论文资料的整理工作。
最后,我还要感谢经济学院所有老师和2001级硕士研究生的所有同学。
宿雅娟
2004年3月26日于山大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l、《信贷结构优化及其对信贷传导渠道的影响》,《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独立完成。
2、《质疑我国证券市场利润标准体系》,《财会时报》,2003年6月11日,第
二作者。
3、《山东信贷集中现象及其宏观影响》,《理论学刊》,2003年增刊,第一
作者。
附件二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姓名专业技术职务所在单位对论文总体评价2
匿名评阅合格

文匿名评阅优秀



姓名专业技术职务所在单位备注
主席王朝弟高级经济师山东银监局
胡金焱教授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答姜旭朝教授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委委秦凤呜教授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会黄金平教授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
优秀答辩秘书张乐答辩日期2004—5—22
的总体评价“
备注
※优秀为⋯A’;良好为⋯B’;合格为“C”;不合格为“D”。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臂况装
J
姓名专业技术职务所在单位对论文总体评价8

、又



姓名专业技术职务所在单位备注
主席


委委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
的总体评价8
答辩秘锎答辩窍期
备注
※优秀为“A”:良好为⋯B’:合格为⋯C’;不合格隽⋯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