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11852从上海钱庄探讨现阶段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从上海钱庄探讨现阶段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姓名:宋雅楠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陈捷
20040301
Y.621426
内容提要:
近几年来,民营银行的发展已经成为理论界和政府决策部门研究的热点问
题。一些专家学者从国外民营银行的理论和经验中寻找理论依据和制度借鉴,对
民营银行的建立和发展发表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种研究方法无疑是十分
重要而有益的,为我国民营银行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横向参照坐标。此外,从金
融史观的角度进行研究,在历史的经验中寻求民营银行建立和发展的规律,也是
非常可取的一种研究方法。
上海钱庄在我国近代钱业界中是最具代表性的信用机构之一,本文主要对上
海钱庄的起源发展、组织制度、经营原则以及与当时工商经济的关系进行分析,
并与当前我国民营银行的建立和发展进行纵向比较,通过全面深入的比较分析,
为我国民营银行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并从中得出民营银行建立和
发展的启示:在我国现阶段的金融体制改革中,民营银行的发展——首先,需要
一定经济制度背景;其次,要有很好的市场定位;最后,民营银行建立后,不仅
需要其自身有良好的治理结构,国家也要对其有一定的监管及政策支持,才能保
证其在市场竞争中顺利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上海钱庄起源于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的时期,而我国目前
则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时期。上海钱庄与民营银行发展的经济背景也存在着较为
明显的差异,因此,民营银行的组织制度和经营原则与上海钱庄的也必然会有一
定的差异。
关键词:民营银行上海钱庄比较分析发展对策研究
独创性声明
y
本人郑重声明:所里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文中除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首都经济
贸易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所有其他人
员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荞维确日期:加otk.弓.y垆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
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摊确翩签名: 日期:∥步.;形
引言
银行体系是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和主体部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对银行体制改革的研究始终是金融发展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目前处于社会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金融体制改革,如何
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一统”的银行体制改造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发展需要的现在银行体制,是决定金融体制改革能否成功并进而关系到整个
经济体制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问题。
在我国银行体制改革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显然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
同时,民营银行作为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些专家学者先后对民营银行的建立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著名经济学家徐
滇庆于2002年撰写了《金融改革路在何方——民营银行200问》,倡导民营银行
的建立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也是我国金融制度的创新;另一位专家陈
岩在2003年撰写了《中国民营银行行动纲领》,对民营银行建立的可行性,以及
如何建立民营银行等问题作了非常认真细致的研究。以上两本书在关于民营银行
的研究领域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专家学者,也对民营银
行进行了研究,在各种期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为民营银行的建立和发
展提供了借鉴。
本文主要是从金融史观的角度出发,利用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现阶段民营银行的建立进行了探讨。首先,对上海钱庄的起
源发展、组织制度、经营原则以及与当时工商经济的关系进行了介绍与归纳总结,
并从中得到启示。继而,对在我国现阶段的改革丌放中,民营银行建立的经济基
础,如何建立民营银行,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以及国家应该对民营银行的政策
支持等其他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本文对于我国早日建立民营银行,促进银行体制改革,实现从适应计划经济
的银行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银行体制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实用价
值与理论意义。
第一章近代上海钱庄
一、上海钱庄的兴起
(一)上海钱庄兴起的经济背景分析一~商品经济的发展
钱庄是我国旧式信用机构之一。在新式银行还没有设立之前,钱庄和银号、
票号、典当等早已经存在。钱庄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金
融的发展,早在十二世纪末即南宋时代,上海这个在长江口、东海滨的渔村,就
发展成为沿海贸易的港口,内地货物在这里装船出海,沿海驶来的船只在此停泊,
当时就有人称上海是“蕃商云集”之地。到了鸦片战争前半个世纪,已有五条航
线集中到上海。这五条航线上有来自关东、辽东、天津、山东等地的北洋船,来
自广东、福建的南洋船,自西顺流而下的长江Ji J、太湖、武松江来的内河船,还
有来往于东南亚和日本的外洋船。每年进口的船只约有七千艘,其中从海外来的
一千六百艘。他们运来货物包括土特产、手工业品、欧洲出产的物品、工业品和
名为药品实为毒品的鸦片。这些船只运来待售的货物,运回购入的商品,都需要
钱兑汇划和金融调度。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曾经提到,金融业之需要批发商业的存
在,进一步晓,只需要商品经营资本的存在,就可以发展起来。金融与贸易如影
随形,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上海钱庄的兴起。
约在元朝后期,上海地区由于传进了棉纺织的新技术,手工纺织业有了较大
发展。到了明朝,松江一带所织的布,广销各地,已有“衣被天下”之称。清初,
上海手工纺、织、染业中,已经有专门制造纺纱钉子和织布机的行业,有专门从
事漂、染、印花和整理的作坊。他们所生产的棉柿,有专销陕西、陕西、北京等
地的漂布;还有专销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等省的中机布。由于手工棉
纺织业的发展,经营棉布的布行、布庄也很多,上海逐渐成为棉布交易的集散地,
各地客商往往携带上万两甚至几万两的银子前来采购。他们要把银锭、银块换成
小额、细碎的银两和一串串铜钱去交易棉布,就在这中间有了一系列的出纳、兑
换、汇兑和保管的工作,需要货币经营业来完成。货币所有者投资于这种独立的
货币经营业,便产生了早期的上海钱庄。
清初的上海,在世界贸易中虽然还不著名,但是已经被先后打败葡萄牙、西
班牙、荷兰从而取得海上霸权的英国所瞩目。1757年,清朝政府限定只准广州
为异地对外通商口岸,但在贸易上外国商品还是通过各种渠道流到上海,国内商
品也在上海不断装运出口。因此鸦片战争前,上海和资本主义世界贸易已经有了
较多的联系。这也增进了对货币经营业的需要。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上海的货币经营业是在鸦片战争前,随着商业、手
工业、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二)明末清初上海钱庄的兴起
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商业资本相对集中于一批富商大贾手中,同时,
广泛存在的中小商人对于短期商业资本融资需求日益增多。这种社会经济背景之
下,盒融的经营活动便进一步活跃起来。。在这种经济背景之下,上海钱庄便兴
起了。
据有关史料显示:在上海邻县的常熟,明万历年间(1573—1619)便有了“钱
肆”的记载(钱庄的一种名称)。由此判断,钱庄应产生于明末清初时期。。然而,
上海钱业内较为普遍的说法——上海钱庄是由煤炭业兼营钱币存放发展起来的。
“惟据一般的传说,谓当1736.1795年间,上海尚未开埠,其时有浙江绍兴煤炭
商人在南市开设炭栈,时以栈中余款兑换银钱,并放款与I临近店铺及北洋船帮,
以权子母,以后逐渐推广,独树一帜,遂为上海钱业发起的鼻祖。”。后一种说法
虽然属于老辈的传说,但是有人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理由是“上海南市为豆
麦业群聚的地方,但是豆麦生意极盛,因交易上的需要,居闯调剂的金融机关的
兴起为必然的事;而煤炭商人放款于临近店铺及北洋船帮,亦属可能。”。但是
这种说法是否是正确的呢,我们可以从下面一段话中得出答案“若谓乾隆年间,
方有绍兴人煤炭店出而试办,而能于短时期内,成熟至组织公所地步,以IB时商
业组织演进之濡缓,必无此事,亦无此理。故从钱业公所成立于乾隆年间以相推
论.而知上海钱庄开办之历史,必更早于此也。”。由此可以看出,上海钱庄的起
。陈明光,钱庄史,上海文ZIII版社,1997,24页
。冉建新,钱庄与洋商银行,中国档案,2003.3
。中国人民银行L海分行,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7页
。中国人民银行.卜海分行.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Ii{版社r 1978,7页
‘中困人民银{f f:海分行.1’海钱庄史料,l:海_人民出版社,1978,9页
源应该早于乾隆年间(1736.1795),又知在明万年间己经有了“钱肆”的记载
所以钱庄兴起的年代在明末清初。
二、上海钱庄的组织制度
(一)上海钱庄的合伙组织
上海钱庄的存在和发展根植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传统的商业习俗,与当
时经济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所以它的组织形式也就根据当时的情况
而发展起来。划分钱庄组织的类别有不同的方法:
1、根据资金来源来划分可以分为独资和合资两种类型
独资钱庄,又称独股钱庄,顾名思义是出一个人的资本所开设的钱庄。如果
某富人有资产想在上海开设钱庄,从题取牌号、筹集股本、聘任经理等全凭其个
人的致意,不受任何人的干预,而对于钱庄的一切责任都由其一个人来担负。但
是在上海这种钱庄很少,到1933年,只有6家。
合资钱庄,又称合股钱庄,是由多数人的资本所经营的钱庄。钱庄的股东在
两人以上即为合资。这种形式的钱庄是上海钱庄的普遍组织形式。到1933年,
上海汇划钱庄共有67家,其中61家为合资开设的。钱庄股东的人数从2—10人
不等。
2、根据资本和业务种类来划分,可以分为汇划庄、挑打庄=和零兑庄
汇划庄是上海钱庄中实力最雄厚的钱庄。其资本较厚,营业范围也较广,上
海钱庄一般都是指汇划庄。汇划庄具有加入行业组织——汇划总会的资格,一般
票据收解,都可以在汇划总汇相互抵轧汇划,所以被称为汇划庄。
挑打庄的资本实力和营业范围比汇划庄小。上海的挑打庄有两种,一种是可
以申请入汇划总会的,另一种是没有资格入汇划总会的,资本更小,俗称“小挑
打庄”。按行规,汇划庄和挑打庄每天的款项往来必须当天收解清楚,不能寸欠
过夜,而小挑打庄因资本薄弱,无力收解现款,只能委托汇划庄受理。
零兑庄是资本在各钱庄中最小的,其主要业务为零星兑换。不经营存款放款
业务。其中又有拆兑庄和现兑庄之分,前者只做银两、洋元、铜钱的兑换买卖,
但制作趸批进出,不做零碎兑换。而后者只经营货币零星兑换的业务。
3、依据联合情形分为大同行和小同行
大同行即汇划庄,小同行又称未入圆,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挑打庄和零兑庄。
但是由于沿革的关系,所叫的名称不同,挑打庄称为元字庄,小挑打庄称为亨字
庄,拆兑钱庄为利字庄,现兑钱庄称为贞字庄。
(二)上海钱庄的资本构成及聘任经理制度
因为上海钱庄以大型钱庄及汇划庄为主题,所以主要以汇划庄为例来讲述钱
庄的资本构成。
要想成立一个合伙制的钱庄,首先要集股,也就是邀集股东与股本。股东的
形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某一股东想开设钱庄而出面邀集其他股东,另一种是由
某一个对钱业有丰富经验并具有相当信用想出面任钱庄经理的人出面纠合股份。
1、上海钱庄的股本构成
股本就是股东为了赚取利润而投入钱庄的本钱,由股东按所认定股份提供。
钱庄的股本分为正本和附本两种。
『F本也就是钱庄的正股本,是钱庄在订立议单时所定的资本,钱业界称之为
本银。
附本又称护本,是由股东作为定期存款存入钱庄的,长期不动。因为附本是
股东存入钱庄的长期存款,所以不管钱庄的盈亏情况,都要对股东支付利息。附
本的设置完全是为了扩充业务及补充正本之用。当钱庄的正本不够周转时,经理
可以动用附本,起到了后备金的作用,所以附本可以算在钱庄资本的总额之内。
钱庄的殷本和现代采取股份有限制的银行的资本作用是一样的,一是在于保
4
障存户免受损失,包括平常时保证随时满足存户提款的需要,钱庄倒闭或歇业清
理时首先用来偿还客户存款;二是作为财力标志用来保持钱庄在社会的信誉;三
是用于购置钱庄的房产、用具等成本开支。固
但是钱庄采取的是股东负无限经济责任制,即股东对钱庄股本的责任不以钱
庄资本为限,当钱庄出现股本不够周转时,股东要垫付更多的款项。在各股东垫
付额外的款项时,是按照集资时认定的股数进行分摊。所以在当时,钱庄信用的
高低并不在于钱庄股本的多少,而是看股东全部的资产实力以及其在社会上的信
誉如何。从中可以看到股东对钱庄负有无限责任有利于创造和扩大钱庄的信用。
2、上海钱庄的聘任经理制度
上海钱庄的股东由于对钱庄负无限责任,为了确保钱庄的经营能够赢利,减
少赔偿的风险,所以首先要精心挑选一名谨慎尽力、富有钱业经验的经理。。
钱庄一旦选定经理后,股东给予经理充分的信任,赋予其经营管理的大权。
“钱庄的经理,权力极大,凡一庄的事务,均为所独揽。如存放款项的主持,职
员的任免升调,皆由经理出名负责。”。
由于钱庄的经营命脉操纵于经理一个人的手中,而股东又对钱庄负有无限责
任,有些大的钱庄的股东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在充分信任经理的前提下,也不
免要设法对经理进行一定程度的行政监督和道义约束。有些钱庄股东在经理之上
设一名监理或督理,用以督察经理活动,随时向股东汇报。但是监理或督理没有
经营方面的实权,不必躬亲事物,负担并不重,因而上海的督理一人兼职数庄。
:D
同时钱庄对股东的行为也进行了一定的限制,钱庄的经理与客户签订的各种
业务合同,股东不得随意拿出抵押或转让;当股东中有人在经营其他生意发生亏
损或倒闭时,不经经理的同意,不得擅自处理自己在钱庄中的股本。
从钱庄股东和经理的关系上可以称得上实现了钱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陈叫光.钱庄史.L海文艺⋯版社.1997.46 pr
o陈明光,钱庄史。上海文艺Ⅲ版社,1997,47页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上海饯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479页
。陈l刿光,钱庄史,.卜海文艺出版社,1997,50页
(三)上海钱庄的内部组织
钱庄设立以后要招聘办理具体业务的职员,这些职员大多数都是由股东直接
聘请或者由经理推荐的。钱庄职员以上有经理、协理和襄理,在经理以上有时设
有股东委派的监理或督理。钱庄设置职员的原则在于因事设人,围绕开展业务的
需要而设置。上海钱庄一切职员大都以“八把头”为根据。“八把式”的组织系
统表如下
/,一、清账.帮清
二、跑街.跟跑
三、钱行一跟跑
监(督)理一经理。协理.襄理J 四、汇划.副汇划
<
1 五、洋房.帮洋房
六、银行.跟跑
七、信房一帮信房
\八、客堂
.学徒.栈司
资料来源:《上海钱庄史料》
以上顺序是根据钱庄对职员的倚重程度而排列的,各个钱庄不同,如缺钱的
钱庄要依靠钱行从外面拆进款项,所以钱行排第一位。有的钱庄也有跑街排第一,
而清账、钱行排第二、三的。
根据八把头的组织,职员的主要职务主要如下:
(清账)钱庄的清账相当于银行的会计。在庄内的帐薄清单等都是由清账管
理。编制年结、月结、计算利息、决算盈亏等,都是清账的职责。帮清就是清账
的助理。
(跑街)跑街的职务,主要是在外面招揽生意,接洽存款、放款等业务,是
钱庄和顾客进行借贷往来的中间人。跑街也担任信用调查的职责,如探询顾客的
身家是否可靠,营业是否发达,财产是否殷实等。
跑街在钱庄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由于在钱庄盛行时,商业关系是旧式的,
是简单的,仅凭跑街经手就可以完成一笔交易,也是用个人信用的关系,执行了
钱庄授受信用的业务。跑街的商业关系,因个人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也因时间精
力的关系,每个跑街只能熟悉某几个帮的商业情形。这主要是因为各个帮间的联
系缺少,而同帮的关系比较密切,他们可以经常从少数厂商方面获得多数同业的
动态和消息,还可以从同业买卖的过程中去了解厂商的内容。
厂家的分帮,大多是附属与商号的。每个跑街如果能够熟悉一个帮的商情,
他已经可以算是第一流的跑街了。普通的跑街是做几帮的,因为要熟悉某一帮的
情形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相反熟悉某一帮的~部分的情形是比较容易的,因此
上海的跑街大多数做三四个甚至是十几个帮。
跑街每天上午经常出去到各个往来厂商去周转,这也是他们唯一的工作方
式。从这些周转里发生各种不同的关系往来,无论存款或放款,经过跑街的介绍,
都能顺利成交和兜揽。
除了进行存贷工作外,跑街最关心的就是市面的涨落,如果市面畸变或者银
根突然变紧很容易出现调度不佳,周转不灵的情形。所以跑街不仅要关注商业情
形的变动和银根的松弛,在国际关系复杂的时候,也需要研究国外政治经济的变
化。
(钱行)钱行又称市场员,主要做市场拆款,买卖银圆,以及银行划头支单
的出入。
(汇划)钱庄的汇划又称外账房,分正汇划和副汇划。正汇划专职查核存欠,
保管票据的进出等业务。副汇划专管即期票据的收付及汇划,登记流水以便查核。
(洋房)洋房又称洋务,专管银洋钞票的出纳保管,及款项进出账目的登记,
所以与银行的出纳相同。
(银行)银行是根据对于各银行因往来上的关系而设置的一种职务,其唯一
的职务是向银行通融款项。
(信房)信房专职钱庄的各种书面往来的文件,及接洽客户的收解。
(客堂)客堂在钱庄主要是接待宾客,管理杂务等。
(学徒)钱庄的学徒都是出股东保荐,多为股东的子侄或亲戚。学徒在学习
期间并没有一定的职务,凡庄内一切的责任较轻的事务都是由学徒担任的。
(栈司)栈司主要是送银洋、收票据、解银行及打回单等事项,这种职务非
常繁重而且危险。栈司的雇用,须有相当保人,否则怕其发生意外。钱庄的栈司,
有时还做管理收拾工作。
三、钱庄与工商业的关系以及其立业原则
(一)钱庄与工商业的关系
钱庄伴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成立,与此同时,钱庄的发展为当时民族
经济的兴盛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钱庄与工商业形成了密切的关系,钱庄的
放款对当时成长的民族工商业发展起了~定的扶助作用。
上海开埠以后,外国银行接踵而来,在中国建立洋行: 1897年,国内第一
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诞生,随后,10家华资银行也相继在上海租界成立。
在钱庄与洋行、华资银行并存的情况下,多数的商人愿意和钱庄往来,而不愿与
银行往来,其主要原因是钱庄有许多的便利之处。他的便利何在?约略记之,有
下列八层:。
信用银行放款全须抵押品,而钱庄则注重信用,抵押品一层可以融通。中
国商人以抵押借款妨碍体面,所以均愿与钱庄往来。
保人银行放款,除抵押品以外,还须保人签字盖章,手续非常麻烦,钱庄
则无此等手续。
数目银行放款,数目较大,数目小者,不甚欢迎。钱庄放款,数目随便,
数百元数千元均可。
方便银行办事时间有一定,例假不做生意。钱庄则不然,无论假期礼拜,
并无休息。
内容银行对商情市况,不如钱庄之明了,而钱庄为我国特有的出产,由来
已久,对于商家,知之甚祥,所以放款,不用抵押品,亦无何种危险。
历史银行成立甚晚,所发钞票支票,均不得社会之信仰,故钞票在市面上,
不能与庄票一律看待。
技术分别洋钱之真假,为钱庄特具本领,银行行员,难比得上。
出货钱庄所发庄票,能在洋行出货,强人极信赖之。银行钞票,无此本领。
(二)钱庄以诚信为基础的立业原则
在长期的实践中,钱庄运用灵活的且适应中国商人习惯的经营方法,继承和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I:海钱庄史料,一卜海人民出版社,1978,166页
8
发展传统的商业道德和经营原则,形成了一套颇有特色的经营术,这构成了钱庄
行业的文化特色。其中最主要的是钱庄对工商业的信用放款。即钱庄奉行传统的
经营原则,主要依靠道义上的允诺,而不依赖物质上的保证。
钱业以诚信、信用为立业原则,一方面钱庄依靠自身笃守信用进行各种营业
活动,另一方面要求往来客户也得信守信用,二者缺一不可。①
1、钱业采取各种措施以保证争增强经营者的信用
(1)股东努力提高自己的信用
由于钱庄采取无限责任,股东个人的信用是保证钱庄信誉的主要方面。“股
东负无限责任,~有需要,立即垫付。是资本虽有限,而责任实无限也。”9所以
按社会上的习惯,判断一个钱庄资力的大小,不是看其资本总额的多少,而主要
是依据股东的全部资产和其商业信用,股东本身越是财力雄厚,在商界越是信誉
卓著,他们投资的钱庄的信誉就越高。“钱庄信誉的建立,不全靠资本多寡,主
要是:①股东全部资产信誉,即为钱庄的信誉:②股东投资钱庄时,必另有相当
数目的存款存于本庄。社会上比较有名的真『F殷实资本家,还在自己投资的钱庄
以外,在旧历3月或9月底另择信用较好的钱庄存入6个月定期存款,利息较一
般存息略低,这叫做“内盘”。这样,股东有相当数量的定期存款分存在各庄,
同业中相互传播,作为谈话资料,就逐渐形成了殷实资本家的声望,同时钱业评
定资本家的信誉也以此为依据。”。这种行业习俗的长期延承,说明钱庄股东在“无
限责任”制下对如何提高钱庄的信誉是相当重视的。
(2)钱业愿意接受官方的一定监督。
虽然钱庄股东在努力提高自己钱庄的信誉,但是任何行业都有良莠不齐、泥
沙混杂的现象,钱业也有不法之徒利用钱业的整体信用行骗“有些刁狡的大小商
。陈明光,钱庄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124贞
。中国人民银行h海分行,上海钱庄史料.上酶人民出版社,1978.152页
’中国人民银行上晦分行,上海饯庄史料,J二;f壬人M,tP,版社,1978,460页
9
人并无资产,虚设字号,收受存款,进行放款。无知者受其愚,委托待售货物或
存入款项,托为经营、积累。迨至骗取的财产已积至若干数目,这些字号的合伙
人即关闭店号,各自逃匿,结果许多人被欺骗,有的因此破产⋯⋯”o为了杜绝
这种事情的发生,北京当地有关钱庄规定,“不论老店或新开,均须五家连环担
保,保证书图章式样必须呈缴官厅备案。⋯⋯如倒欠存款或借入款项,关店逃匿,
所有合伙人都可被追诉、缉捕、监禁。如在限期内了清款项,当然免处,予以释
放,否则不论合伙人,经理或经手办事员,都要按盗窃案论罪。⋯⋯然后四家连
环担保人将依次被追诉,负责赔偿未了款项。”@上海官府也于同治十年(1871)
发布公告,要求凡开设钱庄或其他商号,必须按北京条例办理,实行五家联保之
制。@
(3)钱业界制定各种行规以维护和增强行业的整体信用。
虽然钱庄接受官方的监督,实行互保关系,但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北京上海
等地的联保规定多属官样文章,如咸丰九年(1859)北京共有511家钱庄,其中
只有122家有联保。④所以钱业界本身的行规是真正对行业信用进行有效监督的
重要手段。不少地方新钱庄开设前都须申请加入钱业公会,获得行会组织的认可,
实际上就是钱业内部对新同行进行事前的信用审查。开业后,如果有钱商在经营
中对客户丧失信用,钱业为了维护整体信用,也制定了将其屏绝于业外的行规。
如1923年上海钱业营业规则第十九条规定“凡有倒欠行号,折偿庄款者,须将
该股东及经理姓名报告本公会立册备考,由月报宣布。其嗣后若在营业,入会同
业均拒绝其往来,但事后补偿者不在此例。”。
2、钱业放款时,也要保证借款人的信用。
钱庄一方面收受存款,受人信用;一方面则放出款项,授人信用,以取得利
“中闻人民t}{行卜海分行,1:海钱庄史料一卜海人民出版社,1978.16页
2中困人民铤行J:海分行,f:海饯序史料,一I z海人民出版礼,1978.16页
”陈I剀光,钱庄史,l:海文艺Ⅲ版社,1997,127负
。陈叫光,t:gff.史,rI:海文艺Ⅲ版礼,1997,124页,转引自《中国货币史·清代的货币》
m中国人民银行L海分行,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小版社.1978,701页
10
息。钱庄的放款对象多以商人为主。因此,在放款形式上,钱庄顺应中国商人的
传统习惯和心理,一直以信用放款为主。20世纪20年代末期,由于倒账现象增
多,加上银行业抵押放款方式的影响,有些钱庄逐渐改用或者兼营抵押放款,但
是从总体上看,钱庄仍是以信用放款为主的。“钱庄之放款,类以信用放款及活
期透支等为主。近数年来,虽然钱业商人渐觉信用放款之危险,而倾向于抵押放
款之营业,然信用放款仍为其运用资金中重要部分。考其原因,不外二种,一则
由于商人之需要,再则由于钱商之熟悉商情。盖我国之工商各界,其需要资金时,
恒苦无抵押之货,例如丝茶商人之采办货物于内地,非带现金不可,而交通不便,
押汇难行,虽欲以其所买之货物,以为借款之抵押而不可得,不有信用放款以计
之,则惟停业而已。夫一般商业银行既不敢轻做信用放款,倘钱庄不出而维持,
则商业凋敝,钱商亦惟有同归于尽而已矣,此钱业之不能不做信用放款者也。且
钱商之于顾客,由于跑街之奔走探听,对于顾客之人品,资产之数目,营业之状
况,知之甚稔,稍有不足,既绝与往来,其肯与往来者,必信用优越之辈,放款
即无抵押,亦无甚危险,是以钱庄能做信用放款而无恐也。”①
四、近代上海钱庄发展的经验总结
中国经济改革波澜壮阔,20多年来,在体制改革过程中保持了高速发展。
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从农业开始,服务业、轻工业、制造业等行业先后打破了
垄断的局面,慢慢朝着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发展。而惟独金融领域的垄断局面保留
到今天。如何打破金融业的垄断局面,怎样使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顺利进行以及
使我国金融体系更加完善是摆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头等大事。解决这些问题
的关键方法就是金融上有所创新,尤其是在金融制度上的创新,其中之一就是建
立完全意义上民营银行。
为什么要发展民营银行,它对我国经济运行及经济体制改革有什么特殊的意
义呢?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回过头来看看我国近代金融史上曾经出现过
的上海钱庄。我们可以从上述上海钱庄的发展经验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借鉴。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上海钱庄史料,卜海人民出版社,1978,174页
11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上海钱庄的发展
首先是商业的发展,需要钱币兑换和金融调度,金融与贸易如影随形的发展
起来,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上海钱庄的兴起。
其次是手工业的发展,需要货币的收付、差额的平衡、往来帐的登记、货币
的保管等等,于是出现了货币经营业。货币所有者投资于这种独立的行业,便产
生了早期的上海钱庄。
最后中外贸易的发展促使了钱庄兴盛,近代中外贸易的特点之一是外国商品
进口地点集中化,尤其是集中在上海。另一个特点是中国的出口产品,如丝绸等,
以原料为主,这就使得大量的商人贷款为短期需求而且具有季节性。这些使得钱
庄数目增加,业务不断扩展。
(二)上海钱庄的发展促进了当时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上海钱庄伴随商品经济而发展的同时,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
推动作用。尤其是对中小商人的融资有很大的帮助。
上海钱庄适应当时的商人经营的传统习惯,以信用放款为主。而且其敢于经
营信用放款的原因,一是对商情比较熟悉,二是有专门的市场调查员——跑街,
对客户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用现在的理论来讲,以上两种情况基本上排除了在
钱庄和商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钱庄利用地缘和亲缘的便利条件,有助于控
制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三)上海钱庄能够生存发展的基础一一诚信
金融企业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能够存在、发展,最主要的支柱就是公众
对它的信心。只有公众对其有信心,才能够吸收更多的存款,从而能够贷款,取
得利润,更好的发展。作为经营货币的上海钱庄依靠其立业原则——诚信,赢得
了公众对它的信心。同时钱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官方的监督以及同业的行规几方
面来维护其信誉。
第二章我国建立民营银行的经济制度基础及理论支持
一、民营银行的概念界定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关于是否应该建立民营银行的探讨在理论界早已
是如火如荼。总体看来,赞成建立民营银行的观点已成为主流,以徐滇庆等专家
学者为代表的赞成派认为,我国现有的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垄断银行市场造成了
低效率,在加入WTO背景下,国有银行的垄断特权必然打破,可以通过竞争提高
国有银行的素质,国有银行有可能在竞争中完善自身的运行和监管机制。规模很
小的民营银行在制度创新上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在实际业务上对国有银行的挑战。
我国理论界在民营银行内涵的界定上,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
所谓民营银行,其核心的内容是由民营资本控股;第二种意见认为,民营银行的
核心特征在于其特定的服务对象——民营企业:第三种意见认为,民营银行的核
心特征是其具有有别于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即是否采用市场化机制来经
营。
本文认为,关于民营银行的内涵应该将第一种意见和第三种意见统一起来,
因为国有银行也可以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但它不是民营银行。有些银行(包括
信用社、农业合作银行)虽然在资本来源上实现了民营化,但其仍然沿袭国有金
融机构的传统,当然也不是我们要建立的民营银行。只有不但资本来源上实现的
民营化,而且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的银行,才是我们要努力建立的民营银行。由
于新建立的民营银行是自有资本规模较小的银行,所以本文中所指的民营银行为
区域性的民营银行,其所服务的对象大都为其同一辖区内的企业或个人。本文即
采用该提法来探讨民营银行的问题。
二,市场经济一一我国民营银行建立的制度基础
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和交易数量的机
制。市场经济是一部复杂而精良的机器,它通过价格和市场体系对个人和企业的
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协调。∞
‘经济学(第1六版),萨缪尔森,华夏m版札,2000年,2l负
13
从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现状来看,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占绝大多数,但
真正实现繁荣经济且标的,都是建立起规范和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许多
国家虽然长期实行市场经济,但至今仍然在不规范和低效的市场经济中苦苦挣
扎。由此可见,市场经济也有好坏之分,并不是只要实行了市场经济,资源配置
就可以自动优化,社会福利就可以自动增加。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原来实行
计划经济的国家在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中,如果搞得不好,也很容易陷入不规范的、
低效的市场经济当中而难以自拔。
根据各国的经验,规范和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一般具有以下五个特征:独立
的企业制度、有效的市场竞争、规范的政府职能、良好的社会信用和健全的法制
基础。
(一)独立的企业制度
独立的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而企业是最主要的市场主体。
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分散决策和价格机制实
现资源配置。分散决策的好处是每个企业都可以利用它们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决
策,从而避免了计划经济难以克服的信息难题。但要实现分散决策,企业必须要
有充分的独立性,否则分散决策无从谈起。从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来看,独立的
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企业拥有明确和独立的产权并受到法律的有效
保护;二是企业有充分的决策权,能够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自主决策;三是企业
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民事责任。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明确和独立的产权不仅是市场交易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企业进行投资
和贸易活动的动力源泉,是形成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的前提。如果产权不明确,
或得不到有效保护,独立的企业制度不可能真正确立。同样,企业拥有自主权和
对其决策的后果负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企业的决策常常受到外来干
预,它就不可能也不应当对其决策的后果负责,反过来,如果企业不能对自己的
行为后果真正负责,拥有决策自主权就是危险的。现代经济研究的成果充分说明,
市场机制不仅是一种资源配置手段,更是一种激励和约束机制。确保决策者对其
决策后果负责,对决策者既是约束,也是激励。
(二)有效的市场竞争
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性的最根本保证。市场机制正是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
迫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善管理、积极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效率,优化
资源配置的结果。但竞争必须有效,否则也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规范的市场
经济体制来看,有效的市场竞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竞争必须公平:
二是竞争必须相对充分;三是竞争必须有序。
市场竞争的公平性要求法律、法规和政府有关政策平等对待不同的市场主
体。在市场准入、生产要素获取、享受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等方面,为各类企业
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在人员流动、就业选择、职业培训、劳保福利
等方面,为劳动者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意味着机会的公平,而
只有机会的公平才是实现社会公J下和经济效率相统一的有效途径。
保障竞争有效性的另一个条件是消除阻碍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的各种行政
性和经济性障碍,保证竞争的相对充分。行政性障碍主要是指出于行政权力造成
的市场垄断,比如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而经济性障碍则主要是由于某个或某些
企业规模过大、市场集中度过高造成的市场垄断。两种垄断虽然性质不同,但都
会损害竞争的有效性,都需要采取措旌加以消除。另外,对于有效竞争而言,企
业的自由退出与自由进入同样重要。如果竞争的失败者由于各种行政的或经济的
障碍不能自由退出,也会严重损害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最后,有效竞争必须是有序竞争。有序竞争首先要求有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
“游戏规则”,这种规则既包括正式的法律、法规,也包括非正式的行业规范、
国际惯例等。同时,市场主体必须严格遵守这样的规则,为此,必须严格制止欺
诈、造假、低价倾销和价格卡特尔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规范的政府职能
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政府与经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市场经济
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政府的作用,但政府的作用不能过大,其行为必须受到法律的
约束,否则,如果政府任意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同样会损害民间经济的活力和
创造力。能够成功促进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规范的政府行为通常被称为“良
政治理”或“有限和有效政府”。良政治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政府的职能通过法律得到明确和恰当的界定。
在规范的市场经济当中,政府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替代市场的作用,而在于增
进市场的作用,也就是主要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来维护市场秩序,保持公平竞争,
为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凡是通过市场机制能够很好解决的问题,政
府就不必插手,而通过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则必须负起责任。在需要
由政府发挥作用的地方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同样会损害市场机制的正常
作用。根据这样的原则,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领域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制定并
执行规则,包括产权的界定与保护,监督合同的执行以及公正执法等。二是进行
宏观经济的总量调控,进行收入再分配,防止收入差距过大,维持稳定的经济和
社会环境。三是提供公共产品。
2、民主和透明的政府决策程序。
政府职能的正确行使不仅要求政府只做该做的事情,而且要求决策正确,尽
量减少失误,而正确的决策又依赖于正确的决策程序。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决
策所依赖的信息和专业知识越柬越复杂,仅靠少数领导者的个人智慧很难保证做
出正确的决策。考察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决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重大
决策不仅要经过专业人士的充分论证,而且要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特别是被管制对
象的意见。通过法律或法规形式规定的政府决策程序也可以起到监督政府行为,
减少随意干预和减少腐败的作用。
3、政府权力要受到法律的有效约束。
由于与其他市场主体相比政府具有天然的优势,因而必须通过法律对其干预
经济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否则独立企业制度和自由交易就难以得到保证。法
律法规必须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内容、方式、权限等做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尽可
能详尽的规定。如果法律规定了过多的政府不应有的干预经济的权力,或者法律
留下的空白太多,或法律条文过粗留下的弹性过大,赋予政府过多的自由裁决权,
都会导致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和随意的干预。政府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事,
其行为也必须处于立法机关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
4、有效制止政府官员腐败。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严重的腐败是导致低增长、低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
腐败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代价,是导致不规范、无效和坏的市场经济的最主
要因素。腐败不仅会大大增加市场经济的交易成本,而且会构成市场准入的壁垒,
损害有效竞争环境的形成,败坏政府的声誉,降低政府有效管理市场经济的能力。
因此,能否有效制止腐败现象的蔓延关乎我国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成败。
(四)良好的社会信用
诚实守信在任何时期对于任何国度、任何民族、任何体制都具有普遍的价值,
不诚实守信,不勤勉敬业,任何一种游戏规则都难以正常运转。对于现代市场经
济而言诚实守信尤其重要。这是因为,与传统市场经济的交易方式主要是现货交
易,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同,现代市场经济的交易方式主要是信用交易。信
用交易的出现和发展克服了时间及空间的分离对交易的限制,从而大大扩展了市
场交易的范围。但信用交易的基础是交易双方的诚实守信,否则不仅交易的成本
会大大上升,而且交易的广度和深度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诚信对于企业来讲不仅意昧着较好的信誉,更意
味着更强的竞争优势。通过严格履行合同,企业不仅能够赢得客户,而且能够树
立良好的品牌。对供应商的诚信能够使企业赢得供应商的信任,从而获得较好的
供货条件。而对债权人和投资者的诚信意味着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更多融资的
能力。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良好的信用基础和文化是现代企业制度赖以正常运作
的基础。如果董事们不能很好履行其对股东的诚信义务,如果管理人员不能诚信
敬业,如果内部人总是以虚假的信息欺骗投资者,现代企业制度即使形式上建立
了,也不能真『F发挥作用。
各国的发展经验还表明,与市场主体的诚实守信相比,政府的诚信更为重要。
政府政策要透明和可以预见,政府严格履行其对社会的承诺,不仅直接影响社会
信用的状况,而且能够增强其他市场主体的信心,为良好社会信用的形成起到示
范作用。
(五)健全的法制基础
从各国经济体制演变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能否真正实现从传统市场经
济或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
要的法治基础。这是因为,正如上文所述,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而竞争离不开
规则,离不开法治。没有好的法治环境,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市场竞争的有效性、
政府行为的规范性和市场秩序的有序性都将缺乏根本的保证。因此,从根本上讲,
现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多种多样,只有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现代市
场经济才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富民强国的有效途径,这是近现代经济发展历史
中的一条重要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吸取。
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基础的法治主要包含三层含义:
1、法的内容符合基本的或公认的正义,特别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法治环境的健全并不意味着法律越多越好,更为重要的是法律是好法而不是
恶法。如果法律不是对产权和公平竞争进行有效保护,而是过多地限制经济主体
的自由,那么这样的法律越多,对市场经济的危害反而会越大。许多国家法治环
境不健全,不能为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并不是因为它们没有
制定足够多的法律,而是因为其法律不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甚至是与
市场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好的法律需要有好的立法程序来保障,这不仅要求
具体的立法过程公开、透明,更需要比较健全的民主和宪政基础。
2、法是至高无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法治”国家中,所有的公民个人、公民团体和政府机构,都必须遵守法
律,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任何个人或机构,不论其地位和社会背景如何,其
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制裁。
3、法律得到公正执行。
这不仅需要有健全的司法体系,而且需要全社会良好的法治观念和守法意
识。相比而言,这一点是最难的,因为法律的制定毕竟有国外成熟的法律可供借
鉴,而好的司法环境却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好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
更需要经过长期的宣传、教育、培养以及实践才能建立起来。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五大又提出依法治国,建立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从而为建设以法治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些
年来我国法治建设的步伐加快,特别是在立法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同时必
须清醒看到,目前我国的法治状况还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法
律体系不健全,许多对于市场经济有效运作非常重要的法律,如《破产法》、《反
垄断法》等至今还没有建立;在已经颁布的法律法规中,也存在诸多过时的、不
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规定,比如对企业设立规定过高的资本金要求,过多限制企
业经营范围等,需要尽快根据情况的变化做出调整;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
不严、不公等问题严重存在,独立和公正的司法体系也有待完善:提高全社会法
律意识和守法观念,更是健全法治环境的基础性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以上是当前世界上运行规范且比较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所具有的一些共同
特征。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化历史来看,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不仅是一个不断完
善和演进的过程,而且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也表现出明显的特殊
性。我国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需要研究和借鉴规范的市场经
济体制所具有的共性的东西,更需要根据我国的实践进行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三、我国建立民营银行的理论支持
从上面的叙述的市场经济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发展民营银行是我国经济体制
改革以及金融体制的需要。下面我们要对我国发展民营银行做经济理论上的论
证。陈岩(2003)提出了四种理论论证,分别为市场不对称和信任成本的观点、
市场结构的观点、银行动态成长理论和银行分层理论的观点以及产业资本向金融
资本转化发展理论。前两个观点在后面的论述中会提到,或者提到类似的观点,
所以在这里不做论述。下面主要对后两个理论进行论述。
(一)银行动态成长理论和银行分层理论的观点
陈岩(2003)将银行业按规定分为小银行、中银行、大银行,它们分别按照
“对等理论”对应着小企业、中企业、大企业的融资服务,从理论上又分别对应
存在着小银行优势、中银行优势、大银行优势,从静态看,小银行、中银行、大
银行是分层并列存在;并且银行成长一般而言是从小银行发展到中银行,再到大
银行,也就是从动态来看,银行是按从小银行、到中银行、再到大银行的顺序成
长着的。我们将静态的小银行、中银行、大银行分层并存的理论称为银行分层理
论,而将动态的银行从小银行发展到中银行,再到大银行的理论称为银行动态成
长理论。对于以上理论的证明,与中小银行对应中小企业的中小银行优势论类似,
同理也可以证明大银行对应大企业的大银行优势论。对于银行动态成长理论类似
与企业成长理论可以得到证明。从银行分层理论来看,银行业中小银行层是存在
的:从动态成长理论来看,银行业是会成长为大银行的,所以中小银行也是可以
存在的。
(二)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化发展理论
从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三种形式:
1、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转化发展。2、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发展。3、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互渗透。
对于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转化,为什么要转化?对此,上面的产业资本向
金融资本转化发展理论应该考虑界定为转型期的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化发展
理论,这样更能反映中国的现实。从中国的现实来看,中国处于转型期,产业资
本向会融资本的转化,主要在于金融制度变迁中藏着巨大的潜在利润,这种利润
高于一般产业资本的利润。并且,从世界经济和金融来看,金融的交易相对于产
业交易而言,产品交易所占的比例可以近乎忽略不计。另外,金融资本需要扩充
发展,这为产业资本的转化提供了条件。
从企业的层面来看,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转化的原因除了上面所讲的利润
驱动外,则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融合的产物。例如,美国通用则是产业资
本向金融资本转化及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的一个样板,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的资金诞生到通用电器金融服务公司再到通用电器金融理财集团,其业务范围越
来越广,几乎涉足所有的银行与非银行业务。通用公司是既让实业集团作为金融
集团的基础支持,又让金融集团作为事业集团提供消费信贷、消费者服务、设备
经营融资租赁、特别余融服务、市场中介金融服务等综合开拓市场利器,金融服
务集团所获得的利润几乎占通用电器公司总利润的一半。此外还有一点就是产业
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化可以看作是开展多元化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产业风
险,扩大产业资本规模,推进其成长。
四、民营银行的建立适应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规律
党的十五大在所有制和分配理论上已经解决了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
革的理论障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经济制度。中国经济改革的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在国有企业尚未完全改革
之前,主动发展了体制外经济。目前体制外经济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70%。在此
过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民营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
不可忽视的重要经济成份。民营经济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就业做出
了巨大贡献,而且还促进了我国商品市场的公平竞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促进了
国有企业的改革。我国的民营经济之所以在短短的时间里。就以惊人的、不可阻
挡的势头迅猛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的民营经济适应了经济发展的客观
规律,民营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物。现代
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两个重要的前提,第一个前提是:以个人产权为基础的
产权多元化,第二个前提是以公平竞争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由于单一的国家
所有权排斥产权多元化,而拥有政治权力的国家一旦参与市场竞争,公平竞争和
市场调节就不复存在,因此,市场经济不可能建立在单一的国有经济的基础上。
可以说,一个国家没有民营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与此同时没有市场经济的产
生与发展,也就不可能有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依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可是金融市场体制中的
金融中介机构,却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这一所有制多种成分并存的
形势和格局。这点我们可以通过资产比率、存款比率、贷款比率3个指标,可以
考察各银行机构在垄断竞争格局中的地位。1995--2002年底,金融机构的垄断
格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从资产份额看,见下表:
表2一l中国银行业资产份额(%)
1993年1995年1999焦2000笠2001年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69.07 69.08 6432 62.56 60.53
股份制商业银行5。77 7.55 11.86 10.19 12.57
城市商业银行一1.0l 3.67 4.20 4.87
外资银行- 2.47 2.14 2.06 2_30
注:①表中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
银行四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
广发银行、深发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十家银行。②
城市商业银行1995年存款数据来源于《新中国金融五十年》第四章第三节。③
外资银行的存款总量采取内外币并表数据,并以年度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计价。以
下同。
二是从存款份额看见下表:
表2—2中国银行业存款份额及其所占比例(期末数%)
1993年1995年1999年2000焦2001年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69.07 61.04 63.73 62.15 60.93
股份制商业银行5.34 6.46 7.83 9.70 11.53
城市商业银行一0.94 4.03 4.26 4.72
外资银行一0.48 0.40 0.43 O.44
三从贷款市场份额分析见下表
表2—3中国银行业贷款市场份额及其所占比例(期末数%)
1993笠1995年1999芷2000矩2001年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73.48 61.91 61.30 58.6l 57.57
股份制商业银行3.54 4.57 6.24 8.47 lO.20
城市商业银行一0.40 2_88 3.49 4.03
外资银行- 2.09 1.90 1.55 1|37
注:以上三个表来自中国网,《中国金融市场化程度判断》
另根掘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3月9日最新公布的数据,2003
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27.64万亿元,所有银行业
金融机构中资产总额增长最快的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增速为27.5%,高于平均水
平lO.7个百分点,资产总额达到3.82万亿元。此外,政策性银行资产总额2.12
万亿元,增长9.7%;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5.19万亿元,增长13.7%;城市商
业银行资产总额1.46万亿元,增长25.4%;农村商业银行资产总额385亿元,
增长25.9%;城市信用社资产总额1468亿元,增长23.1%;农村信用社资产总额
2,65万亿元,增长21.5%;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总额9100亿元,增长13.9%;
邮政储汇局资产总额8984亿元,增长21。9%;外资金融机构资产总额3969亿元,
增长21.5%。
2003年全国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比例图
2003年银行业会融机构的负债总额也快速增长,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
外币负债总额为26.57万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负债总额14.58万亿元,
54.87%;股份制商业银行负债总额3.68万亿元,占银行业总负债的13.85%。
我们从以上几个表格及数据分析可知,在我国,国有独资银行的市场份额虽
然有下降的趋势,但是无论从资产、存款还是贷款中其所占比重还是相当高的,
达到50%以上。可见我国银行业还处于国有银行绝对垄断的地位。
杨再平(2002)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问题曾进行了概括,将中国金融体系
的主要特征概括为“一高七偏”。“一高”是指中国金融相关率大大提高(全部
会融资产的价格与同期GNP之比)明显上升。“七偏”指(1)非金融机构的融资
结构偏向问接金融;(2)金融机构的类型偏向商业银行;(3)银行业市场结构偏
向大银行垄断:(4)银行所有制结构偏向国有银行;(5)银行贷款类型结构偏向
企业生产经营贷款;(6)银行贷款对象结构偏向国有大型企业贷款;(7)金融区
域结构偏向大中城市。从中可以看出,我国较高的金融相关率表明中国的企业部
门更多地依赖于介入资金,依赖于银行部门。尤其表现为国有银行部门将金融资
源投入到低效率运用资金的国有企业部门,形成国有企业对于国有银行资金的高
度依赖的关系,形成了相当数量的不良资产。中国不合理的金融结构造成了金融
体系的低效能。发展民营银行是矫正我国这种不合理的金融结构尤其是间接金融
机构的战略性重组。在规避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应大力发展民营银行,提高间接
金融的融资效率。
第三章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
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是指银行对其主要客户群以及主要竞争地的认定或确
定,是银行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选择、确定自身的主要客户群和竞争领域,
已达到银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佳利用。就现阶段民营银行来讲,其市场定位的
选择应该与转轨条件下的银行市场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由于新建民营银行是从资金规模较小的银行起步的。只有抓住一定的客户
群,才能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从民营银行服务对象的定位来看,一方面,
民营银行本身规模较小,资金少,无力为大企业融资。另一方面,当前经济中融
资最感困难,最迫切需要金融支持的是中小企业,建立民营银行以弥补国有银行
的“死角”,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途径之一,如果民营银行像国有银行那
样定位于国有企业、大企业,则它的建立属于“重复建设”,实在无意义可言。
因此,民营银行应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根据1999年我国对中小企业的
规定中,工业部门的标准主要是考虑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资产总额,一个是销
售额;其标准是:两者都在5000万以下,是小型企业,两者都在5亿,算是大
型企业,位于两者之间的为中型企业。
一、民营银行服务小企业的理论支持
袁纯清(2002)的金融共生理论对“大银行一大企业”与“小银行一大企业”
的金融共生关系以及“大银行一小企业”与“小银行——小企业”的余融共生关
系进行了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为何新生民营银行更适合于为中小企业服务。
(一)金融共生概念的概述
“共生”最初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指不同种属按照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
一起。但世界是有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物质组成的,因此,共生现象不仅存在
于生物界,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体系、经济体系中。抽象的说,共生是指共生单
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照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
一般而言,共生的要素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共生单元是指
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元,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
件。反映共生单元特性的两个参数,一是象参量,其反映共生单元的外部特征:
二是质参量,其反映共生单元的内在性质。共生模式也称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
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作用方式,也反
映作用强度。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即共生模式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而是在一定

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共生环境。
金融共生的定义是:银行与企业之间、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非银行金融
机构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以一定的共生模式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关系。金融共
生的三要素是:金融共生单元、会融共生模式、金融共生环境。根据金融共生研
究的范畴,金融共生单元为金融机构和厂商。金融共生模式是指金融共生单元相
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既反映金融共生单元之间的作用方式,也反
映作用强度。金融共生环境这里主要是指经济制度环境。在金融共生关系的三要
素中,金融共生模式是关键,金融共生单元是基础,金融共生关系是外部条件。
余融共生模式不仅反映和确定金融共生单元之间的生产和交换关系,而且反映和
决定金融共生单元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和贡献。
(二)“大银行~大企业”与“小银行一大企业”的金融共生分析
金融共生的核心是金融共生单元间的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流,物质在金融共生
体系里就是信用货币,金融共生能量在金融共生体系里是利润。信用货币的交流
里是金融共生关系的重中之重。信息交流是为信用货币交流服务,而利润的交流
就是信用货币交流的结果。这种信用货币的交流使金融共生单元间具有单向的选
择性。作为金融共生单元的厂商对融资数量的要求,是选择金融共生单元的基本
标准。厂商首先选择能一次性满足其融资要求的银行作为金融共生单元。原因有
两个,首先,厂商如果寻求多个银行满足融资要求会造成搜寻成本更高,与一次
性从一个金融共生单元里获得同样的物质相比更具有更大的阻力,也就是成本更
高。其次,由于银行的不同,各银行资金头寸不同,为厂商提供资金的时间与厂
商的资金要求时间不一致,而不同银行间是很难协调的,这就造成金融共生单元
问物质交流时间上的不一致,最终导致金融共生能量的减少。
大厂商获取利润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形成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
26
产规模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产生规模经济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分
工与专业化以及技术因素。企业规模扩大后,使得劳动分工更细,专业化程度更
高,这将大大提高劳动效率,降低企业长期平均成本。技术因素是指生产规模扩
大后可以使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形成规模经济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大规
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二是通过收购兼并扩大规模。大厂商拥有的流
动性资金是有限的,主要是用来购买原材料和支付日常开支。而大规模固定资产
投资以及公司间的收购兼并都需要大量资金,而且所需要资金期限较大,而这都
是大厂商通过内源融资所不能解决的,这都需要银行提供资金。
现代银行具有流动性支付服务、资产转换、风险管理、监督和信息处理、资
源配置的功能。银行提供资金的规模大小和期限长短取决于银行资产转换功能。
资产转换有三种类型:数量转换、期限转换和特性转换。数量转换是指银行选择
其产品的合适单位以便于客户使用,典型的例子是如何聚集小额存款来应对需要
融入大额资金的投资者。银行的特性在于它可以基于自身信誉发行一种索取权进
行特性资产。当投资不可分割时,即小额投资人无法分散其投资组合时,或存在
不对称信息时,银行掌握的信息比存款人更充分,更有利于进行特性转换。此时,
特性转换将位于资产转换和银行的信息处理职能之间的边缘地带。期限转换是现
代银行可以将短期证券转换为借款人需要的长期证券。这种期限转换功能隐含一
种风险,因为相对于存款人的索取权,银行资产欠缺流动性。
银行规模的大小直接决定了银行数量转换和期限转换的能力。银行的经营管
理要服从“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的三性要求。从流动性的角度看,商业银
行并不能把其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全部应用出去,而必须保留~部分以应付存款人
提取和支付之用。银行存款人随即提取存款和支付的概率通常情况下是相对稳定
的。银行规模大,聚集小额存款多,银行总资产规模大,则可供银行长期使用的
资金数量多,同时银行提供长期大额贷款的能力增强。因此大银行满足大企业的
资金要求能力比小银行满足大企业的资金要求能力强,大银行一大企业的共生关
系比小银行一大企业的共生关系更为稳定。
(三)“大银行~小企业”与“小银行一小企业”的金融共生关系分析
1、“大银行一小企业”与“小银行一小企业”信息荻取空间分析
金融共生体系里,金融共生单元间需要信息交流。信息交流是金融共生单元
间物质流动、能量产生以及能量分配的基础。金融共生体系里,金融共生单元交
流的信息主要过程是:(I)物质交流前的信息获取与处理:(2)物质交流后的信
息获取与处理。银行获取与处理的信息内容主要有:(1)借款客户控制费用的能
力。(2)借款者在使用资源生产销售和现金流量时的经营效率。(3)借款者生产
的产品的市场性。(4)收益提供的对企业融资成本的补偿。(5)借款者的流动性
头寸,表明现金的可获得性。(6)借款者赢利性或净收益的跟踪记录。(7)借款
者承担的财务杠杆。(8)借款者是否面临着将来可能产生大量索偿许多或有负债。
金融共生单元间信息交流有几个特点:(1)金融共生单元间获取信息的难易
是和金融共生单元的规模紧密相关的。金融共生单元如果规模大,则它与外界接
触渠道越多,获取其信息越容易。金融共生单元如果规模小,则它与外界的接触
渠道少,获取其信息就越困难。(2)金融共生单元间获取信息的难易和金融共生
单元间共生的空间距离是紧密相关的。金融共生单元间如果空间距离短,接触的
渠道就会多,获取信息就会更容易。金融共生单元间如果空间距离长,接触渠道
就会少,获取信息就会更困难。
从金融共生理论的这个意义上说,小生产商的信息获取比大生产商的信息获
取难。与小生产商空间距离近的银行比空间距离远的银行获取信息更容易。由于
小银行规模小,分支机构少,更倾向于服务的当地化,小银行与小企业的共生更
有利于信息交流。在共生理论中,其他条件相同的’隋况下,先与小企业达到信息
识别的临界丰度的银行首先建立金融共生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小银行与小企
业比大银行小企业更容易建立共生关系。
2、“大银行一小企业”与“小银行一小企业”的信息获取成本分析
金融共生体系里,金融共生单元问的信息获取与处理都要在共生阻力中得到
体现,也就是要耗费成本。这种获取信息所产生的阻力有两个特性:(1)获取与
处理信息产生的阻力与金融共生单元规模的大小紧密相连。一个金融共生单元处
理物质交流需要信息,如果这个金融共生单元规模大,共生单元与外界的交流就
越复杂,这要求共生单元内组织机制越复杂,组织机制的复杂导致为获取处理信
息耗费的人力成本高。反之,如果金融共生单元规模小,共生单元与外界交流就
越简单,这要求共生单元内组织机制越简单,组织机制的简单导致为获取处理信
息耗费的入力成本低。(2)相对于一个金融共生单元而言,无论一次物质交流的
数量是多少,获取与处理一次物质交流所产生的阻力是相对固定和稳定的。
这些特征说明:(I)一家银行进行每一笔贷款的成本是相对固定的。(2)在
每一笔贷款发放中,大银行比小银行耗费成本多。因此在金融共生关系中,小银
行与小企业的金融共生阻力较小,而大银行与小企业的共生阻力较大。由于小生
产商的贷款需求大多数是营运资金融通,金额较小期限较短,收入有限,因此在
共生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银行与小企业的共生关系比大银行小企业的共生关系
更稳定,更容易产生金融共生能量。
从上述袁纯清(2002)的金融共生理论可以得出结论,新建民营银行的市场
定位对象应该是中小企业。
二、我国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及其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素禀赋结构(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所拥
有的生产要素中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的相对丰富程度)的特征是劳动相对丰富、
资本相对稀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劳动力密集的产
业中绝大多数是资金需求较少、劳动雇佣量相对多的中小企业。所以,发展劳动
力相对密集的中小企业能最好地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最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还能最大限度的创造就业机会。一方面给城市国有企
业下岗职工提供就业机会,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另一方面,还可以给农村劳动
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创造机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樊纲的统计,在我国的经济中,非国有经济(大多为中小
企业)对GDP的贡献率在60%以上,对工业的增加值已经达到了70%咀上。而
在全部银行信贷资产中,非国有经济使用贷款的比例不到30%,70%以上的银行
信贷仍然由国有部门利用(证券市场上的直接融资也主要是为国有企业服务的)。
而国有部门Ifl前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只有不到30%。我们还可以根据下表得出
中小企业每单位资金比大企业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
表3-1我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各项指标对比
工业总产值/资产工业增加值/资产
年度
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
1998 0.47 0.58 O.92 0.15 O.16 O.27
1999 0.48 O.61 O.90 0.16 0.17 O.24
2000 O.53 O.65 0.94 0.18 0.19 0.25
2001 0.57 0.69 1.OO 0.18 0-20 0.27
2002 O.60 0.74 1.06 0.20 O.21 0.28
数据来源:1999.2003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由上表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来说产生了更多的社会财富,中小企
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许多中小企
业发展良好的地区,其经济增长率往往也是较高的地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促
进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最佳途径。而一些非国有企
业尤其是作为民营经济的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的情况又如何呢?主要
以乡镇企业及私营个体企业为例做以下分析。
表3.2民营经济的贷款情况(%)
1998 1999 2000 200l 2002
乡镇企业贷款6.44 6.57 6.10 5.71 3.70
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0.54 O.62 O.66 O.82 O.58
农业贷款5.13 5.11 4.9l 5.09 3.07
资料来源:1999.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原因分析
由上表可以得出非国有企业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始终处于非常
低的水平。主要有以下原因:
I、国有企业的挤出效应。
由于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和国有企业对这种支持的刚性依赖,形
成了国有企业的信贷资本化,在这种预算软约束运行状态以及国有银行资金资源
有限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必然对以民营经济为主的中小企业产生挤出效应,从而
造成中小企业融资来源不足的困境。
2、国有银行的预算软约束。
国有银行处于垄断地位,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中小企业融资困
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国有银行倾向于向国有企业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有
企业的最终担保人是国家,即使国有企业出现无法偿债的局面也有政府兜着,因
此,贷款给国有企业可以说是没有什么风险。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能力一般较低,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经理人员不是积极调查研究中小企业的投资收益性,将其
收益和还贷风险比较,而是一味回避风险,消极的对其“潜贷”。经理人员更愿
意承担“贷不出”的无过错责任而不愿意承担“贷错款”的有过错责任,因此造
成了很多国有银行“存差”的状况。
3、国有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高成本约束。
为掌握企业的投资收益和实际结果,银行在向企业发放贷款时总要支出一定
的审查或监督费用。中小企业借入资金规模较小,贷款审查成本占所贷款额的比
例较高。这是因为,首先,每一笔贷款的审查成本与贷款额不是成比例变化。大
企业由于其外部公丌的信息很多,客观上对其经营信息比较容易把握,而中小企
业,从外部把握其信息就比较困难,因而其信息成本相对较高。其次,贷款的手
续费与贷款额大小的关系表现为企业的贷款规模越大,其贷款的平均审查成本就
越低。从银行的角度看,向贷款额度小的中小企业贷款成本更高,因此,银行当
然更倾向于对大企业贷款。
求。
4、我国现有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银行也不能很好的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
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国家长期不重视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并且多数时候
不允许其发展,这就很难形成一个健全的中小金融机构监督机制。金融业由于在
资金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特别高,监督不严容易造成问题丛
生。当政府放手让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时,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贷款质量往往比大
型金融机构还要差。在这种情况下,中小金融机构就不能很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
二是中小金融机构还没有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由于国家对市场进入的严格限制
及传统上经营范围条块划分的残余,即使中小金融机构也在当地市场上拥有一定
的垄断力量。这就使中小金融失去了改进经营的压力和动力,在加上各级政府对
中小金融机构经营上的不恰当干预,使得中小金融机构经营混乱,不iI{_II.好地为
中小企业服务。
正如前面所分析的,从我国现实来看,银行市场仍然处于寡头垄断状态。由
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目前银行业传统的大宗业务决大多数仍集中在四大国有商
业银行办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凭借其具有的优势垄断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而新
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承担着四大国有银行所不具有的生存发展压力,所以近
年来发展较快。这两类银行近年来加快改革转轨步伐,并将业务逐渐从中小城市
转移到中心城市,先后提出了发展大客户的经营战略,将国有大中型企业、国家
级企业集团的结算往来以及事业经费拨付等单位,特别是发展迅速的信息、通讯、
交通等行业的企业作为自身的主要服务对象。这突出表现在银行争相为大企业提
供贷款,往往一家效益好的大企业成为多家银行竞相“攻关”的对象,而中小企
业往往没有银行问津。也就是说,现阶段这两类银行都将大客户作为自己争取的
主要服务对象,而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则很难获得融资服务。即存在所谓“规
模歧视”的现象。(张捷,2002)。尽管国家曾多次发布有关条例,要求国有银行
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但实际对收效甚微。
另一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为化解金融风险,加快投融资体制
改革,减少和化解银行的不良资产以及为入世做必要的准备,国家又整顿和规范
地方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基金会等地方性信贷机构,要求组建城
市合作银行、信用联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同时鼓励商业银行收购地方信贷机构。
要求人民银行加强对这些金融机构的监管。尽管中小企业是这些地方信贷机构的
主要服务对象,但是整顿后的地方信贷机构并未因新的合并而有能力提供更多的
信贷。相反在合并后加强资本金管理和信贷风险管理的背景信贷更加谨慎了。
三、民营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比较优势
契约理论告诉我们,契约总是不完备(哈特,1998),在正式契约之外,存在
着“隐契约”(科斯,1994)。“隐契约”是指,交易双方的部分权责虽然没有在契约
中明示,交易双方仍会形成一致性的理解,形成一些双方都会自觉遵守的隐含条
款。或者,虽然合同条款中有遗漏,但是由于非正式约束的存在,当事人各方仍
然不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显然,“隐契约”的形成是对正式契约的有益补充。“隐
契约”的范围与约束力决定于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家族势力、个人情感等多种
非制度性因素。“隐契约”的存在,是降低交易费用和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在“隐
契约”的形式上,民营银行比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具有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从契约
理论可以看出,在国有银行不敢对中小企业融资时,民营银行可以利用其“隐契
约”的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除此之外,根据上述的理论分析可以得出
民营银行还有其他的一些比较优势:
(一)低交易成本优势
民营银行由于科层结构少,机构精干,管理成本低,加上独立自主经营、激
励机制强、办事效率高等制度优势,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质优、价低,能够有效
克服“官僚机构”弊端,减少诸如客户“攻关”和“寻租”费用,无疑也是在市
场竞争中的比较优势。
(二)市场效率优势
信息对称是有效率市场的基本条件,民营银行多为小银行,其社区性质明显,
土生土长,债权债务双方情况了鳃,“人熟、地熟、事熟”,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
33
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小银行资产质量高的潜在比较优势也是确实存在
的。
(三)经营灵活和适应性强的优势
小银行服务的客户群体明显存在小型化、个性化、特色化的特点,小银行以
其经营灵活、交易成本低的优势,极利于对这种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在这里,适
应性强的小银行就比大银行更具优势,不是大的吃掉小的,而是快的替代慢的。
这就是为什么大金融机构林立的大都市,也不能缺少多样性小金融机构的根本原
因。
(四)小规模优势
国外一些经验研究表明:首先,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与银行规模之间存在着
很强的负相关关系:其次,大银行对小银行的吞并或大银行之间的合并倾向于减
少对中型企业的贷款;再次,在银行业比较集中的地区,中小企业即使能够顺利
获得贷款,也必须付出较高的代价。
由上述分析可知民营银行发展不仅适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对中小企业融资
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这样民营银行在建立初期可以抓住一定的客户群体,为将
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章民营银行的信誉保障制度安排
商业银行以经营存款为业,最重要的是怎样做才能使公众放心存款,以消除
公众的顾虑,树立存款信心。我国要建立民营银行,如何取得公众信心是非常重
要的。这也是建立民营银行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从上海钱庄的经验来看,树立
公众对新生民营银行的信心,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
民营银行自身的制度优势
民营银行的鲜明特点和制度优势之一,就是要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吴敬琏
教授认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
经理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
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
司的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和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
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
根据该概念,我们可以得出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是在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和经营权
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董事会和管理人员所组成的一种制衡性的组织结构。
如何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应当成为当前民营银行发展中的根本出发点之
一。所谓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就是指公司治理结构如何通过特定的制度安排有效
的解决委托代理的关系,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进而促进企业效率的提高。
从总体上看,民营银行的有效的治理结构应当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有效的治理结构应当以清晰的产权界定为基础
只有明确了所有者,明确了清晰的产权边界,整个治理结构的建立才有了根
本的基础。我们在上面的论述中已经给出了民营银行的概念。其中一条就是民营
资本控股,经营活动不受政府控制或干预。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民营银行的所有者
为私人(或民营企业),为何这样规定呢,可以从对我国现在银行体系产权问题
的分析中得到答案。
。曼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天津人民出版辛j:。1994
35
l、从现实情况来看,民营银行由政府参股意义不大
国有经济可以参股上市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已经具有进入金融业的通道,
让国有经济参股民营银行在技术上意义不大,民营银行应完全由民间资本来设
立。
2、国有银行本身存在产权主体虚设的问题。
具体来讲,就是应该由谁完全代表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真正所有者行使固家
财产的所有权,并真正承担起国家财产所有全的所有者责任;由谁在获得了国家
财产所有权所对应的收益的同时,承担起国家财产所有权所可能相对应的损失。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格化的产权主体像真正的财产所有者那样,既有巨大
的内在动力,又有巨大的内在压力来关心国家财产权的所有者收益,任何表层化
的国有银行的改革到目前为止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的产权虚置问题。
3、我国现存股份制商业银行出现“中农工建化”的现象
股份制银行设立的初衷之一是想通过引入股份制这种现代企业制度形式,在
商业银行内部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所有者缺
位的问题。政府试图通过“增量改革”引入商业银行惯例并在由四大国有银行垄
断的银行体系中引入竞争机制,以增强银行体系的效率。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设立
的初期,建立了较好的规章制度,在运行之初,也表现出较好的效果,但是,在
发展的过程中.股份制银行的行为出现了慢慢地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靠拢的趋
势,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些弊病在他们身上也出现了,即股份制银行异化了。
股份制银行的异化指的就是股份制银行在运行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了设立的
初衷,尽管其设立的时候是以现代的公司治理结构来组建的,但是在运作过程中
其机制有不断的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的趋势,并且呈现经营低效的特征。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级别设置“工农中建化”
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董事长大都来自人民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机
关,几乎都是按照政府官员的标准,由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挑选,由党委讨论,由
中央或地方政府任命。由于股份制银行的经营者都是由政府任命的,在现有的政
治体制和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下,他们缺乏充分的激励去抵制来自政府的干预。因
为对于股份制银行的经营者来讲,政府的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专家决策风
险和经营风险,在发生危机时可以得到政府的救助(这如同国有商业银行一样,
他们在事前明确知道经营政策性业务不利于其利润的最大化,但是仍然有热情去
从事政策性业务。因为在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难以明确区分的情况下,开展
一定的政策性业务可以掩盖自己的经营失误,这种情况在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低
下的情况下更为严重)。而且在“官本位”的体制下,股份制银行经营者个人价
值最大化的实现并不完全决定于其经营业绩,主要决定于其“政治”方面的业绩,
在经营者由政府任命的情况下,他们对来自政府部门的干预必然有某种程度的迎
合。
(2)不良贷款问题不容忽视
通常大家只关注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认为股份制银行才发展十几
年,无历史包袱,没有政策性不良贷款,从而不良贷款率远远低于国有商业银行。
但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见表4-1)。股
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与国有银行一样,是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体制、
经营环境及经营管理水平等原因造成的,并且也主要是制度性的(王松奇,2000)。
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人士估计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5%左右,而国外的
估计一般高于国内,如里昂证券公司估计这一数值为25%。我国官方公布的数
据表明:2000年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6.36%,200i年为12.94%(本文所
指的股份制银行主要指交通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福建兴
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
10家规模较大的全国性或区域性银行)。到2003年十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
款余额为1540亿元,比年初下降7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6.50%,(2003年8月
1日,原烟台住房储蓄银行对外发出公告,即日起更名改制为恒丰银行股份有限
公司(简称恒丰银行),成为全国第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表4-1 股份制银行四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
1997笠1998年1999年2000生2001年2002生2003焦
深发17.76 20.49 23.52 17.23 14.84 10.29 lO.82
浦发9.00 8.9 10.7 7.57 4.43 1.92
民生1.94 6.12 8.72 4.39 2.8 2.04 1.29
招商19.55 13.62 10.25 5.99 3.15
注:①深圳发展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2003年6月的数据
资料来源:各银行的年报及网站
不良贷款率的高低并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如果不良贷款的存量得不到解
决而增量又不断产生的话,股份制商业银行将陷入同国有商业银行一样的困境。
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出现异化的现象,肯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其主要表现为:
(1)产权组织形式不规范
股份制银行市场准人的市场性程度并不高。多数的股份制银行的组建都有自
己的特殊背景。这使得中国股份制银行的产权组织形式很不规范。有国有企业全
资附属(如中信、光大、华夏等)、有限责任公司、上市公司(如深发、民生、浦发
等1等多种形式。而且产权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股份制银行(包括5家上市银行
在内)的股权集中度较高而且主要掌握在政府和国有企业手中(见下表),政府对其
有绝对控制力。虽然中国民生银行完全出民营企业投资持股形成,但其控制权由
全国工商联绝对控制,其本质仍属国有。
表4.2五大上市银行的股权机构
深发展浦发民生招商华夏
国有股6.44 64.95 0 40.23 63.03
法人股21.13 18.45 79.77 33.49 8.40
流通股72.43 16.6 20.33 26.28 28.57
前5大股东持股24.05 32.21 35.14 37.98 68.00
前10大股东持股28.2 38.67 59.09 63.84 84.20
资料来源:各上市银行的股本结构或招股说明书
在政府部门直接或间接持有股份制银行的股权、且拥有绝对控制权的情况
下,政府的“主人”意识通常不自觉地强化膨胀。由于国有股缺乏真『F意义上的
人格化代表,容易造成产权的虚置。内部人控制及地方政府在银行法人治理结构
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银行内部难以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使股份制银行与国有银
行“殊途同归”,效率低下。
(2)董事会功能弱化,难以承担受托重任
一方面,股权的高度集中及国有股的超强控制使得股份制银行与国有银行
一样实行行政级别制。由地方政府或控股大股东直接指派的董事长往往只对地方
政府或控股大股东负责,却相对漠视中小股东和存款人的利益,利用法定代表人
的权威代表董事会及控股大股东直接做出决策。另一方面,董事会中外部董事缺
乏。银行实际经营决策大权主要由董事长及银行的管理层主掌,直接造成了银行
经营信息不透明、内部入控制和操作不规范等问题。董事会功能的弱化使其难以
起到应有的作用。
(3)监事会功能弱化,无力承担监督职责
按照制度规定,监事会是在股东大会之下与董事会平行的机构。但是在实
际操作中,监事会成员主要来自行政级别相对较低的股东代表与员工代表,他们
在党政职务上都归银行董事或行长领导。这是一种下级监督上级、内部人监督内
部人的体制,所以监事会必然难以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结果是监事会往往成为
一种不管事的摆设(马蔚华,2001)。
股份制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严重影响着中国股份制的存在与发展。
虽然从当前看,股份制银行的状况要比国有银行好一点,但是如果按照现行的速
度发展,其问题今后也许比国有银行更严重。目前国有银行仍然处于绝对垄断地
位,而股份制银行从出生的时候起就只能充当国有银行的配角,股份制银行没有
必要也没有能力向国有银行挑战,这就使得股份制银行只好向国有银行看齐,逐
渐“拷贝”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弊端。
由以上原因可以得出,民营银行的建立的资金来源应该是私人或者私人企
业,这样经营管理可以摆脱政府的干预或控制。还可以形成明晰的产权结构。
(二)有效的治理结构应当有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
因为企业实行委托一代理关系,由于代理人的行为是理性的、自我利益导向
的,因此要求用制衡机制来对抗潜在的权力滥用,而企业的所有者是最根本和最
终的企业经营的风险承担者,在明确了所有者之后,应当使所有者拥有选择和监
督代理人的权威。这样他们才有足够的刺激去选择好的经理层、解雇差的经理及
监督经理的表现。由于经理层的选择是由所有者按照自身确定的标准进行的,因
而所有者的产权界定是否清晰,是以盈利为导向,直接影响到代理人的选择和监
督过程。
在公司治理结构层次上,还要实现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对等。剩余索
取权主要表现为其拥有者在收益分配序列上是最后的索取者,也是风险承担者。
剩余控制权主要表现为投票权,也就是拥有合同中没有说明的事情的决策权。如
果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人没有剩余索取权,则其手中的剩余控制权就将是“廉价投
票权”。“廉价投票权”必然会使所有者对于经理层的控制缺乏效率,也可能使不
称职的经理层更易于在这种治理结构下牟取生存空间。如果要使捌有剩余控制权
的人严格、有效地行使投票权,让其同时拥有剩余索取权是最好的约束激励手段。
在以委托代理制为本质特征的企业中,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常常是不可
能完全对应的,其间的差异就反映了委托代理活动的成本,但是可以肯定的是,
二者直接的差异越小,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就越低。
在企业所有者对经理层拥有监督和选择权时,要给予经理层较大的自主权,
以应对市场的迅速波动和市场条件的快速变化。同时,经理层的收入水平应当根
据业绩动态确定。如果经理层在企业中的所有收入是起初就固定了工资、奖金、
福利等而不受企业的经营业绩的影响,即经理不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则在这种
情况下是很难保证经理会努力工作的。因此,为了提高经理层的工作积极性和责
任感,应使经理的收入与企业的业绩成一种正比关系。即在经理拥有企业的控制
权时,必须要让其分享一定的剩余分享权,这样,可以促使其更努力的工作。
(三)有效的治理结构应当促使企业所有权在多元化的基础上的适当集中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内容,民营银行的建立要有合理的股权结
构。其合理与否直接影Plan所有者对代理人的监督效率和所有者的权益能否得到
保护。
首先要求的是,股权结构不能单一,这样不能在股东之间形成有效的监督制
约关系。股权的适度多元化是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在此基础
上要实现股权的适度集中。当股权比较集中在少数投资者手中时,由于这些人占
有企业的大部分利益,大的投资者股权过分分散在众多小投资者手中时更有能力
和动力收集企业经营信息和监督代理人,在相关决定上更易于采取一致行动。
其次,大的股东有足够的投票权对代理人施加压力甚至可以罢免代理人。也
就是说,大股东可以通过共同的利益最大化和对企业资产的足够控制来解决代理
问题。与此同时,大股东之间可以利用其势力相当的权力进行互相制约。
二、民营银行与金融监管
(一)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
由于银行的利润高于一般的行业,所以民间创办银行的积极性很高。但是银
行又是一个风险性很高的行业,银行手中掌握运用的资金高于其数倍的资本金。
如果民营银行运用手中的资金从事金融活动的话,存户将承担巨大的风险。为了
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对于民营银行的创办或准入必须要严格的审批办法。
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监管要包括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以及管理人员的素
质、经营计划或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等问题。具体而言应该具备以下条件:(1)
最低注册资本金要求以及资金来源:(2)是否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由于民
营银行建立初期是规模较小的银行,因此应当调查研究建立民营银行地区是否存
在潜在的融资需求,以便保证一定的业务量。(3)要有一定数量符合要求的经理
层,从业人员要经过从事金融工作的资格认证。(4)其他一些相关的规定,例如
符合规定条件的经营场所、完善的筹建、组织章程以及其他相关规定等。
(二)民营银行的监管
从银行资产负债表考察,银行的负债多为存款,具有流动性,银行的资产多
为贷款,具有非流动性。这种“硬负债”“软资产”的资产负债结构银行经营具有
内在风险。从契约关系考察,存款契约对于存款人的法律约束低于贷款契约对于
银行的法律约束。存款人可以将其存款随时提出,即使是具有较强期限约束的定
期存款,对于存款人而言也并不具有强制性,存款人可以以放弃部分收益为代价
仍可提前来取存款。但是银行却很难在贷款尚未到期时提前中止贷款契约,即使
强行中止贷款契约,由于银行的贷款缺乏二级市场,在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清
偿能力减弱时,也很难通过出售贷款。从某种意义上说,银行把许多家企业经营
风险集中到了自己身上。具体而言,银行主要面临以下集中风险:信用风险、市
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等。具体地
看,民营银行不仅存在着银行业面临的一般性风险,而且由于其特有的民营股份
制性质,决定了其还包含着其他商业银行没有的特殊性风险。民营银行是以市场
主体的身份进入金融领域的,因而其在从事金融活动中难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如果缺乏调节和监管,新建立的民营银行不仅不能提高金融体制的效率,反而有
可能影响金融业乃至整个经济的稳定。因此,对民营金融体系的管制,应贯彻开
放与监管相结合的原则,~方面要消除对民营银行的“恐惧”心理,在规范产权
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下功夫;另一方面,要积极完善相应的监管法规和
制度,促使民营金融体系稳健发展。
因为民营银行的出资人多为私人企业,所以在其开设时要实行担保机制,即
新开设民营银行要有一定经济实力且名誉卓著的民营企业为其担保。一旦民营银
行由于道德风险问题,而损害存款者的利益,担保人都要被追求法律责任。这样
民营银行在接受政府监管的同时,还可以受到担保企业的一定监督。
(三)民营银行市场退出
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及时处理资不抵债的银行对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避免经济余融运行中的震荡、保护存款者的利益以及维系储蓄者对整个银行系统
的信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的处理,是银行监管当局依据有
关法律、法规对经营管理不善的金融机构进行处罚或对严重资不抵债的银行强令
其退出的监管行为。
民营银行的建立要遵守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的规律,从一开始建立就应当针
对其经营失败时所可以采取的措旌手段进行考虑,从而更大限度的降低市场退出
成本或减小对金融秩序的冲击。银行经营出现问题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其进
行处置:一是针对部分问题银行,但是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比较合理,公众对其继
续经营有信心,强制性的市场退出对市场或社会造成大的影响,并且,在其继续
经营一段时间后,可以解决现存的问题。这样的银行可以允许其继续经营,但是
要重点对其进行监督,直至起解决问题为止:二是由另外一家经营良好的银行或
金融机构对问题银行进行兼并。三是对问题银行采取破产清算,这是对问题银行
采取的极端的措施,只有银行继续存在的社会成本大于其相关的社会收益时,才
采取这种方式。
三、民营银行与存款保险制度
在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储蓄一直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正是这些储
蓄资金在支撑着整个金融体系。储户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决定着金融体制的稳定
性,因此,必须切实保护存款者的利益。
(一)存款保险制度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特性的需要
商业银行体系等金融机构是社会资金融通的重要渠道,通过吸收存款,发放
贷款,这种融资中介的功能以存款为主要经营对象,使其具有内在的脆弱性和不
稳定性。
在上面的论述中已经知道,存款是银行最大的负债,期限一般较短,具有很
高的流动性,而银行必须要根据存款者的需求随时对本金和利息进行支付。与此
相对应,贷款是银行最主要的资产,期限一般较长,流动性低,而且银行没有办
法提前收回,也不能在市场上随时变现。虽然银行有部分准备金,但是银行只保
留少量的现金、国库券等资产以应付日常的流动性需要。银行这种运行特点决定
了它的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的不对称性。
在正常情况下,银行的经营可以保证这种资产、负债转换的稳定和安全。但
是,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要受多种经济行为变化的影响,而且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所以其经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陷入危机甚至倒闭。如果个别银行出现问
题,可能会引起银行挤兑,从而很可能引起恐慌,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甚
至危机。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以及强有力的金融监管是维系金融安全的有力
保障。但是这些并不能避免银行危机甚至倒闭。而银行出现危机或倒闭会破坏整
个国民经济体系的稳定发展。存款保险便是针对银行业不稳定和金融管理出现失
误而采取的一项防御措施。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与作用
1、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提高存款人对{11.4-1-的信任度乖投资信心。
银行实际上是~个最大的负债经营的企业,其最大的债权人是广大的存款
者,特别在我国储蓄存款者人数众多,储蓄存款已占全部银行存款半数咀上的情
况下更是如此。存款是存户收入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存款保险,一旦破产倒闭,
受到最大损害的当然是存款人,他们对银行的破产本无责任,却要承担损失,这
不公『F。如果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当参加存款保险的银行资金周转不灵,或不
幸破产倒闭而不能支付存款户存款时,依照保险合同条款,投保银行可以从存款
保险机构或取得支援,或被接收、兼并,或得到赔偿,从而保证了银行对存款人
存款的支付,存款人的存款损失就会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最大限度地保护了
存款人的利益,维护了存款投资者的资金安全,有利于提高存款人对银行的信任
度。对于大多数存款人来说,他们不可能对接受自己存款的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
的信誉、实力和经营状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做出恰当的评价。特别是那些小额
的储蓄持有者,他们为数众多,但缺乏经验,不可能对自己选择的储蓄方式的风
险程度做出客观的判断,更谈不上采取有效的风险分散策略。而存款保险制度可
以为他们提供一定程度的投资保护。多数国家都采用确定一定的限额来限制保护
范围。
2、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促进经济健康运行.
一家商业银行发生倒闭破产.会引起其他存款者的恐慌,而这种恐慌极富传
染性。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会产生连锁反应,殃及经营状况良好的银行,也
可能面临挤兑的风潮,从而可能导致一连串银行的破产。银行破产产生的信用危
机,会破坏一个国家的结算制度,损害国家的经济效率;会引发银行倒闭的连锁
反应,产生严重的经济动荡,危及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定。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则
可以为整个商业银行系统设立一道安全网,它可以通过事前预防和事后补救的措
施,安定人心,抑制挤提,减少银行的连锁破产。以此提高商业银行体系的信誉
和稳定性,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安定。当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并不是保证
每一个银行都不倒闭,而是限定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以便提高效率。
3、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力度
存款保险的目的,一方面是在必要的情况下,执行赔偿的职责,另一方面,
更为主要的是为了保障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这就要求存款保险机构要对日常的
银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而且要定期对银行的财务状况进行检查,审查其上报的
统计报表和账目。当银行管理不善或经营非法、风险较大的业务时,存款保险机
构可以提出警告,勒令整改,帮助银行渡过难关,或促成其它银行的并购,从而
实现银行监管机构对银行的监管意图。
4、加强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
45
从我国银行业的现实情况来看,经营过程中面临的种风险,潜伏着巨大的危
机。首先,银行资产质量低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的国有四大银行资
产质量普遍不高,不良信贷比例很高。究其原因,当然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的思
想和方法失误有关,但更主要的则源于企业。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效益不佳,
亏损严重,对银行的负债率很高。如果这些企业破产,受损最大的是银行。由于
受地方政府的保护,企业逃债、赖债的现象很普遍,导致银行不良债权增加,而
银行难找消化这些不良债权之路。一方面是大量贷款难以收回,另一方面对存款
必须保证支付本息,必然给银行的经营造成困难,可能发生支付危机。其次,银
行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资本充足率较低,难以抵御经营风险。最后,金融创新的
风险。金融体系的发展,必然带来业务的发展和创新。金融创新将成为银行获利
的重要渠道,同时也必然带来巨大的风险。以上诸多风险,很难单纯依靠银行自
身力量加以抵御。通过存款保险制度,则可以监督、协助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
减少风险损失。
5、完善市场规则,促进公平竞争,为社会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
西方经济学认为:金融领域内最理想的境界就是自由竞争,防止垄断。众所
周知,一家银行经营的规模和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吸收存款的数量。没
有存款,银行便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大银行在吸收存款的竞争中,是有得天独厚
的优势。往往使中小银行处于劣势,甚至有吞并中小银行的可能,形成大银行垄
断经营的局面。存款保险制度恰好是保护中小银行公平竞争的有效措施之一。存
款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淡化大银行的某些优势,使存款者达成一种共识,将存
款无论存入大银行还是小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对其保护的程度都是相同的。因此,
提供服务的优劣,将成为争取客户存款的主要措旋。可见,在存款保险制度的保
护下,中小银行可以平等地加入竞争,打破少数大银行垄断的局面。某些银行
由于其规模和影响往往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但这些银行不一定有很好的
效益。例如:一些历史较为悠久,实力较为雄厚。在社会上有⋯定影响的大银行
往往被认为比小银行安全:同样道理,国有银行往往被认为有国家作后盾,风险
也不大。相比这下,那些小银行、非国有银行在这方面自然没有可比性。然而,
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则可以淡化某些银行所享有的竞争优势,从而
有利于促进公平竞。
(三)存款保险制度是提高民营银行信誉的有力保障
我国过去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的一些活动都纳入了计划的轨道。在政
府的保护下,银行并不独立承担风险。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必要设立存
款保险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市场经济,银行也逐步从政府体系
中独立出来。银行的风险也是与日俱增,但是几乎所有金融机构的信用都是以国
家信誉作为担保的。
但是新建立的民营银行的信誉没有保障,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民营银行是
非常重要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以削弱存款者对存款安全的过分担忧,增强
对新生民营银行的信心,从而可以大大提高新生民营银行在存款方面的地位。而
且在经营过程中,新生民营银行遭遇困难的可能性相对更大一些。当经营良好的
民营银行出现暂时性的流动性问题时,来自存款保险机构的保护可以维持存款者
对银行的信任而使银行免受挤兑的破坏。当某些其经营出现大问题但未到清偿或
破产的地步时,存款保险机构仍然可以通过接管、援助和支持兼并收购等措施给
予挽救,避免他们破产或倒闭。从这方面来看,民营银行是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
收益者。
47
结论
民营银行与上海钱庄均系适应经济发展而产生的金融机构,上海钱庄伴随商
品经济而发展的同时,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
中小商人的融资有很大的帮助。与其相同,民营银行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发
展的同时,也必将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当前我国金
融体系现状下,为中小企业这一经济发展的高速引擎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促进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急需得到良好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
极大程度上依赖于民营银行的尽快建立和良性发展。
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民营银行的建立提供了制度基础。
民营银行的良性发展必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适当而精准的市场定位,
这样才能在国有商业银行居于垄断地位的情况下立足市场。具体讲,其服务对象
应当是中小企业,原因——现在中小企业有融资需求,而现有的银行金融机构又
不愿涉足向中小企业融资,这样就为新建民营银行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空间:同
时,民营银行服务于小企业又有一定的优势。二是民营银行的信誉要有保障,把
诚实守信放在发展战略的高度,切实提高信誉度。维护民营银行的信誉要从三方
面入手:一是民营银行要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二是国家银行监管机构要对
其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三是需要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来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来
提高存款人对民营银行的信任度。
后记
中国当前处于社会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金融体制改革。
在我国银行体制改革过程中,民营银行的发展成为近几年来理论界和政府决策部
门研究的热点问题。2002年9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有关建立民营银行
的许多论述,引发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极大兴趣。之后,与我的导师陈捷老师就
民营银行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陈老师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并建议我把它作为毕业论文研究的内容。从此,我对该课题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
集及整理。在研究过程中,我与陈老师进行了多次的思想交流。陈老师的博士毕
业论文研究的是上海钱庄,他建议我把历史上的上海钱庄与民营银行的发展结合
起来写,这样更有独创性。这样,就有了我的论文《从上海钱庄探讨现阶段我国
民营银行的发展》。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恩师陈捷,在研究的过程中给予了我及时和具有方向
性的引导,每每犹如醍醐灌顶;与此同时,我也要感谢金融系的各位老师在学习、
生活给予的指导:我还要感谢我的同班同学们在写论文过程中给予我的帮助。
在此我还要衷心地感谢我的父母,二十多年来对我的养育之恩以及在我的每
个人生转折点给予我谆谆教导。我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离不开他们的支持、帮助
和鼓舞。我的学位论文将是回报他们最好的礼物。
最后,我还要感谢学位论文评审委员会的老师,在百忙之中,能够抽出宝贵
的时间来审阅我的论文。
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文章尚有不足之处,请提出宝贵意见!!
宋雅楠
二oo四年三月二十四同
参考文献
①:萨谬尔森、《经济学》(第十六版)、华夏出版社、2000年
②:中国民银行上海分行、《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D:陈明光、《钱庄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D:《上海钱庄史话》编写组、《上海钱庄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D:程霖、《中国现代银行制度建设思想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D:陈岩、《中国民营银行行动纲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
(D:徐滇庆、《金融改革路在何方——民营银行200问》、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芷
③:袁纯清、《金融共生理论与商业银行改革》、商务印书馆、2002年
(D:张小松、采取多种途径发展民营银行、《武汉金融》、2002年第9期、10页
O:呙思义、对发展民营银行问题的探讨、《中国农业银行武汉管理干部学院学
报》、2001.6、5页
⑩:梁小民、给民营银行出生证、《国际商务》、2002.9、86页
◎:许崇正、鼓励和发展民营银行的思考、《金融与经济》、1996年第7期、19

⑩:张丽新,杨军战、关于成立民营银行问题的观点评析、《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01年6月、89页
⑩:张庆亮、历史上中国民营银行发展的经验及其对未来的启示、《经济问题探
索》、2001年第9期、103页
⑩:海默、民营银行:鲶鱼放进浴池吗、《浙江金融》、2001年第l期、4页
o:孟听,可菁菲、民营银行梦长路也长、《中国中小企业》、1999年8月、18

⑩:陈利荣、浅论民营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年第1期、81页
@:王玉霞、从战略高度认识民营银行创新的意义、《现代管理科学》、2002年
第11期、49页
@:张日新、我国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时机选择与框架设计、《金融论坛》、2002
年1月、18页
④:郑泽华、中国民营银行发展的战略思考、《贵卅I财经学院学报》、2001年第
3期、50页
⑨:卢亚娟,谈尧民、组建民营银行——商业银行组织制度创新探析、《南京金
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44页
◎:周建松,陈利荣、把建立民营银行搬上发展舞台、《福建论坛》(经济社会
版)总第227期、34页
⑤:陈天翔、从浙江台州经验看我国民营银行发展、《金融观察》、2002年7月、
19页
⑨:姚耀军,和丕禅、对民营银行概念、市场定位及其产生本质的再认识、《福
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年第3期、42页
@:陈艳妮,向海涛、发展民营银行——支持中小企业、《重庆商学院学报》、
2001年第5期、45页
o:李川、发展民营银行: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重要途径、《江西社会科学》、2001
年第4期、81页
◎:沈中刚、关于建立民营银行的认识、《北方经贸》、2001年8月、88页
⑧:郑泽华、试析中国民营银行的生存空间与风险防范、《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
院学报》2001年第3期、22页
@:赵耀,胡庆华、民营银行:中国会融改革的“第三种力量”、《现代经济探
讨》2001年第3期、44页
0:[韩国]林地焕、30年代的金融环境变化与中国钱庄业的更生、《贵州社会科
学》、1999年第1期、86页
@:孔祥毅、1883年金融危机中的票号与钱庄、《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
6月、58页
◎:何益忠、变革社会中的传统与现代——1897.1937年的上海钱庄、《复旦学
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65页
@:唐秦、从当铺、钱庄到银行、《中国农村信用合用》月刊、1999年第5期、
45页
@:杜恂诚、纳入新兴体系的钱庄、《金融家》、2002年、141页
@:杨天宏、钱庄票号与银行并存的近代中国金融业——基于部分“自开商
埠”所作分析、《中华文化论坛》、2002·1、60页
0:冉建新、钱庄与洋商银行、《中国档案》、2002年3月、53页
⑦:秦亢宗、上海钱庄业领袖——秦润卿、《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
年9月、65页
@:樊继福、鸦片战争后的清代钱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5月、119页
@:高海燕:外国在华洋行、银行与中国钱庄的近代化、《浙江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1、2003年1月、15页
o:侯家驹、经济史演进的规律、《经济学家》、1999年3月、60页
①:齐天翔,朱戎、防范金融风险的新概念:存款保险制度、《金融科学》1999
年3月、74页
◎:李小皖,周彤、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若干问题、金融时报、2003年07月
14日
主要参考网站:
①:中宏网:http://www.macrochina.com;cnl
②:国研网:http://www.drcnet.com/
④:中国网:ltttp://www.china.com.crd
(D:中国经济信息网:h业;丛必盟Q直:gQ监£型
(D:中国统计信息网:http://www.stats.gov.c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