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12892信息技术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信息技术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姓名:常丹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王健
20030401
论文提要:
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导致金融电子化现象。电子货币与
电子支付改变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手段与交易形式,使资金的流动性增
强,交易成本降低;网络银行与电子商务突破了金融市场的时空限制,
将金融市场推向全球化的无形的运作平台之上;金融产品的丰富与衍
生金融市场地不断创新发展,使货币需求的结构发生变化,货币市场
的内生性供给能力增强,迫使中央银行的调控政策趋于向市场化方向
倾斜;金融监管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提高了监管效率,增强了对金融
市场的预期能力。网络化的商业模式引起金融机构之间竞争格局的变
化,促使银行业务的综合化发展趋势;业务流程的根本性变化使银行
面临再造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发展中间业务的机遇;信息技术促使
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推动了金融机构的持续发展。
金融市场的变化导致市场运行的功能机制做出调整,资源配置效率获
得改善。本文的核心结论是信息技术导致金融市场效率提高。
引言
历史上的每次重大技术进步都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模式。当前,信息技术
正在为世界带来一次新的变革,其影响力已经显现,并正在向社会纵深渗透,目
前我们正处于变革的过渡阶段。金融领域是继军事安全领域后,首先应用信息技
术的领域。作为经济的核心领域,金融市场的变化会影响并带动社会经济各个方
面的变化,所以,关注金融市场的变化,研究信息技术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在现实中,可以看到实业界人士在忙于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金融电子化体系,
拓展电子商务空间:理论界人士在分析信息的增值价值,研究信息经济的运做模
式;政策制定者在关注市场的变化,变换着政策调控工具的运用;管理层则对金
融市场的稳定性与风险性感到担忧,也在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非现场监管,以帮
助其分析决策。
金融市场正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引起国际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甚至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在其公开的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关注信息技术对金融的影
响;G7财长会议于2000年7月曾在日本福冈就此举行专题会议,并向各国政府
提交了《信息技术对经济金融的影响》的报告。国内外众多学者分别从各自的角
度就其所关心的方面撰文论述,有法律、安全、标准、税收、货币等各个方面,
但尚无系统性的论述。
本文借鉴了各方的看法,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信息技术影响金融市场的重要
方面作了系统性的综述,分析总结出信息技术在金融市场的应用促进了金融市场
效率提高的结论。论述是定性的,对于定量的理论分析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第一章导论
分析信息技术对金融市场的影响,首先要了解与明确信息技术与金融市场这
两个概念的含义。以下对信息技术和金融市场分别作个简要介绍,然后说明信息
技术是如何影响金融市场的,以及本文所关注的影响方面以及文章的结构安排。
一、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应用为核心,以光纤微波网络
通讯为传导手段的应用技术。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文
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与冲击是巨大的。把握这种
影响变化需要首先对信息技术有所理解,对此,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信息技术的发
展历程。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源自模拟电子技术,以计算机的诞生为标志。1946年在美国诞生了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因其由电子管组成,重达8吨。60年代开始,作为微电子
技术的半导体材料技术取得突破,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向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
发展,此后该技术以每18个月翻一翻的速度获得惊人发展。数字电子技术的发
2
展使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于计算机,降低了计算机的体积与价格,奠定了计算机
普及使用的前提。
1969年网络诞生,这是美国用于军事目的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高级研究项目管理局)网,开始只有4台计算机相互连接通讯。80年代后
网络技术逐渐扩大应用于科研、商业与金融领域。开始以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Network,公用交换式电话网)方式连接,后来由于需求的扩大,各类专
网开始建立。EDI(ElectroincData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互拱)系统是网络应用的最
初典范,金融FEDI实现了同城清算、异地跨行支付结算的电子化。
由于各类专网的建立,为解决不同局域网的互联通讯,1975年美国推出
TCP/IP‘协议,1981年TCP/IP 4.0版本被正式规定为网络互联标准协议;同年,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FS(NATI铡AL SCIENCE FOUNDATION)接手ARPA网,成立
计算机科学网NFSNET。
至1990年NFSNET以互联世界3000多个主要网络20多万台计算机,奠定了
INTERNET的基础。
1989年,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发明了www(WORLD WIDE WEB)技术,通过HTTP
(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01)超文本传输协议,实现了网络服务器之间的转换与
信息检索,即使是非计算机专业人士也可通过简单地点击鼠标,实现信息检索,
其大地方便了计算机与网络用户之间的沟通。
1994年网景公司推出NETSCAPE NAVIGATER浏览器软件,使得基于WEB的网
络页面开始爆炸性地增长,WWW成为网络的代名词。
如果说视窗操作软件使得计算机的使用大众化,WEB浏览则使得网络应用大
众化。正是由于这种大众化的广泛应用,才使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变化。
(二)信息技术的特征
在了解了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历程后,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技术特征,从而有
助于我们理解其对金融市场的作用与影响。
(1)数字化的表示方法
计算机是采用数字电子技术设计的,应用计算机处理金融信息,是一种数
字化的处理。数字化信息经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提高了人工处理的工作效率,
有利于进行模型分析,对金融工程极有帮助。
(2)电子媒介形式
数字化的信息以电子媒介的形式存储、纪录、传输、交换,计算机只能识
别电子信息。我们使用银行卡进行交易,接受了电子货币,就象当初接受纸币
代替金属货币一样。信用形式变化,信用本质不变。
(3)网络通讯方式
对信息的索取、运用、交换通过网络通讯实现,时间短,费用低,速度快。
同时.网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自己需要
的信息。
(4)信息的价值与成本
INTERNET的普及,使信息的复制成本几乎为零,发达的网络资讯提高了人
。TCP/IP协议是为网络互联没计的一系列通信协议。该游议族包括Internet协议(tP)、传输挖制协议<TCP)、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以及上层支持的应用协议,如FTP、HTTP、SMTP、TELNET、SNMP等。
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对于交易双方而言,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本身具
有价值,是一种资源,通过信息共享,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深
度的数据挖掘与运用,具有无限的增值潜力,已被广泛应用于管理、监测、决
策等各个方面。
二、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的场所,通过交易行为调节资金头寸,实现金融资源的
有效配置;分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两大部分,具体还可细分为:债券、股票、
期货、外汇及衍生工具市场等。金融市场具有储蓄转化为投资以形成资本的功能,
价格发现与资源配置的功能,以及风险规避与政策传导功能,。
金融市场由众多市场要素组成,可将其归类为:金融市场主体、金融市场客
体、和金融市场媒体。金融市场的主体是指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以供给者或需求
者的身份出现,形成交易;或以监管者的身份出现,指导交易。包括:中央银行、
金融机构、社会公众以及政府相关部门。金融市场的客体指金融工具与金融产品。
金融市场的媒体指金融市场的组织方式、交易媒介、市场环境等,是市场主体之
间运用市场客体达成交易的依托和媒介。
政府部门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都是发行主体,是一国金融市场上主要的资
金需求者,通常政府部门的业务由中央银行代理。。
政府除了是金融市场上最大的资金需求者和交易的主体,还是重要的监管者和调
节者。因而在金融市场上的身份是双重的。
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主要是授权给监管机构,如中央银行、证监会、保监会等,
并经常向金融市场施加影响。
在金融市场上,金融机构的作用是极其特殊的,在一国的金融市场体系中起
着关键作用。首先,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中介机构,是储蓄转化为投
资的传递者和导向者。其次,金融机构还是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
金融机构筹集资金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向市场供应资金,但有时也有以自营为特征
的投资活动。这就需要在金融市场上直接发行证券,以资金需求者的脚色出现。
再次,中央银行的政策导向,对金融市场的压力与影响,一般也是通过金融机构
传递的。
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以货币市场为核心与基础,不断衍生扩大,结构不断复
杂的过程。金融市场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蕴含一种机制,表现为有形或无形
的场所,通过交易活动体现出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是对金融市
场的机制的检验;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市场结构在不断复杂,运行效率在不断
提高,体现出有机系统的特点。
信息技术如何影响金融市场
(一)信息技术在金融市场的应用
信息技术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引起的,信息技术在金
4
融市场的应用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2:从六、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主要是计算
机的应用,关注的方面主要是银行电算化问题、金融电子化的实施、金融工程以
及金融创新等;九十年代以后,网络迅速发展,金融工程广泛应用,金融创新层
出不穷,金融监管信息化得到发展,网络的应用经历了从EDI到INTERNET的过
程,基本特征就是信息化的实旋。本文重点论述后一个阶段的应用与影响。
信息技术的应用围绕两个核心,一是计算机及其软件,二是网络。
(二)信息技术影响金融市场的分析角度
如何考察信息技术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确定分析研究的思路呢?信息技术对
金融市场的影响式多方面的,有资金的传输安全问题、有法律问题、有税收问题、
有国际标准问题、有政策协调问题、有国际监管问题、有货币结构问题、等等。
本文将范围限定在经济学意义方面,考察技术进步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从经济学意义出发,可从如下角度来理解信息技术的影响:
信息技术是一种技术手段,是金融工程的武器,创造出新的金融工具与金融
形式,金融创新产品不断丰富,改变了金融市场的结构,拓展了资本盈利空间,
提高了资产管理水平,是金融监管的助手,预防金融风险的发生。
信息技术是一种技术方式,电子货币与电子支付方式改变金融市场的面貌与
形态。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金融机构的服务
方式与管理方式。
信息技术是一种技术模式,使金融市场跨入网络化的运作平台,形成全球互
动模式,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信息技术是一种技术形态,影响了市场微观主体的意识形态,导致投资消费
观念的变化,资产选择行为的改变,引致货币结构与供求关系变化,使央行的调
控政策受到影响。
信息技术是一种技术力量,带来了金融市场的变革,冲击了金融市场的竞争
格局,使金融机构面临挑战和机遇,在变革中走向新的均衡。
信息技术是一种生产力,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带动了整个经济发展,提高了社会的福利水平。
(三)本文结构安排
以信息技术在金融市场的应用为线索进行展开,讲述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金
融市场客体及金融市场形态出现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为支付形式的电子化、运
作平台的网络化、金融监管的信息化,及市场范围的全球化,改变了金融市场的
面貌。这些内容安排在第一、二、三、四、六章。
第五、六、七章讲述金融市场主体方面的影响,内容安排为:金融机构受到
的影响、金融监管的变化、以及央行的调控作用受到的影响。
第八章讲述金融市场的效率方面,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以前几章的内容作为
铺垫,说明信息技术的应用对金融市场的效率意义。
第九章对全文的内容做了一个总结,得出十点结论。
2阶段划分不是很严格,因各国的技术发展水平与应用程度是不同的。
第二章信息技术改变了货币的形态
一、货币形态的演化简史
在商品经济中,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是不变的,但货币的形式却随着
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变。考察货币发展的历史,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货币
的实物形态。各种商品如米、布、木材、贝壳、家畜等,都曾在不同时期内扮演
过货币的角色。随后是金属货币,其形态是从称量货币到铸币的过程,在质地上
是从贱金属到贵金属的转变过程,贵金属因其希缺性而成为价值的替代物品,垄
断着货币的地位。铸币的产生,是人类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打上官方烙印
的金属才能成为货币,隐含着信用的注入。代用货币是在贵金属货币流通的制度
下,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货币符号,是货币形式的飞跃,标志着信用符号走入流
通市场。而电子货币则是借助于电子信息技术而产生的信用符号货币,形态更加
虚拟化,但信用的本质是相同的,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及其在金融业和商品
交换过程中的广泛应用而逐渐成为主流货币形式。
从货币演变的历史可以看出,货币的形态在不断抽象、不断蒸发,信用本质
与价值属性逐渐显现,而且货币形态的每一次演化都降低了交易费用。
二、电子货币
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电子化的媒介形式,将货币信息电子化就诞生了
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是指以二进制数据表示,以电子信息形式存储、传递,以实现流通、
支付、结算的货币。电子货币使人们不再受限于物理现金的携带和使用,为金融
交易活动带来极大方便,银行卡是最常用的电子货币载体,此外还有电子支票与
电子现金等形式。
(一)银行卡
银行卡是电子货币的最常用的载体,其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具有消费、储蓄、
汇兑、及转账结算等功能。有磁卡形式,也有IC卡形式。如果按功能划分,可
分为贷记卡(Credit Card)、借记卡(Debit Card)和复合卡(Combination Card)
三种。
贷记卡是银行向金融上可以信赖的客户提供五抵押的短期周转信贷的一种
银行卡,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范围内在任何特约商户先消费后付款。
借记卡是指卡中的银行账户上必须有一定余额才可进行消费或支取现金,是
一种不能透支提供贷款的银行卡。中国目前大量发行与推广使用的就是这种卡。
复合卡是指兼具信用卡和借记卡两种属性的银行卡。
信用卡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银行利用信用卡作为争取和扩大商户以及持卡
人存款的手段,获得按垫付款总额收取的一定比例的佣金,还可以向预期欠款持
卡人收取罚息,以及向特种持卡人收取会员费等方式来增加银行收入。而持卡人
则不必支付现金就可以获取商品与劳务,免去了携带现金的不便,方便了外出旅
游与购物,同时可以透支获得贷款,省去消费信贷申请的审批手续,而且还有按
6
期还款免收利息的优惠。信用卡把发卡行、持卡人、代办行与特约商户紧密联系
在一起,构成了循环往复的连锁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取决于彼
此间提供的信用。持卡人凭卡消费,与使用现金和支票没有区别,但支付款由发
卡行垫付。世界上发行量较大的信用卡有:维萨卡(VISA Card)、万事达卡(Master
Card)、美国运通卡(American Express Card)、大莱卡(Diners Card)和日本JCB
卡。
最早发行银行卡的是美国弗拉特布什国民银行,与1946年首发用于旅游目
的的银行支付卡,随后各大银行纷纷发行各式银行卡,发展极为迅速,目前全世
界已累计发行几十亿张银行卡。
在我国,银行卡的使用起步较晚,但发展也很快。1993年国务院发布实施
“金卡工程”,目标是用十年的时间,在全国约400个城市,覆盖3亿人口的广
大地区,基本普及银行卡的使用,发卡量应达到2亿张。建立和完善以金融部门
为主体的银行卡业务管理体系;提高银行卡结算业务在社会资金结算重的比重;
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的规范标准;促进金融、商业和流通领域的电子信息化。
(二)电子支票
电子支票支付是无纸支付,以电子媒体方式完成。使用者首先通过计算机或
POS机从金融机构那里获得一个电子支票的付款证明,购买时将这个付款证明用
E-MAIL方式传输给销售方,传输是一般通过金融专网,并使用数字签名加密,
以提高资金划拨和结算的安全度。销售方接到后再转交给金融机构,完成交易。
如果购买方和销售方没有使用同一家金融机构,则由中央银行或国际金融机构加
以协同控制。电子支票既可以满足B2B(商家对商家)交易的支付需求,又可以用
于B2C(商家对消费者)交易的结算,成本低,速度快,安全性高,不易伪造。通
常电子支票用于大额资金的支付,由金融机构发行。
(三)电子现金
电子现金也称数字现金(E—cASH&DIGI--CASH),是~种数字化形式的现
金货币,表现为一串二进制的数字符号,其中若干字节代表发行者签名,接受方
可通过识别发行者签名来辨别其真伪。可以将电子现金存储于计算机的硬盘上,
或置于Ic卡的电子钱包内。因其等同现金,具有匿名性,所以如果存储介质损
坏,会使电子现金永久丢失。
电子现金具有不可跟踪性,不需要连接银行网络就可以使用,而且商家也可
以发行电子现金,这就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和社会问题,如洗钱等。所以目前
电子现金只限局部小额使用。几个较有名的电子现金网站如下:
DigiCash⋯⋯一http:}}礓’嘲.digicash.CON
NetCash一一一一http://www.iSl.edu
Modex一一一一http://www.modex.CON
CyberCash⋯一一http:f{Ⅵ娟.cybercash.com
其中, Modex是以IC智能卡为载体的具有电子钱包功能的电子现金系统,
在欧洲、日本、香港等地都有使用,认可度较高,但其读卡设备与目前的POS
系统不兼容,使其发展受到限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CyberCash3,它对于小额现金提供一种Cyber Coin账户,
3目前,ww.CyberCash.com已被ww.1cverify.com收购。
对于低于一美元的交易,卖方可以不必即刻进行支付,只需在账户内对交易情况
做出纪录,当交易达到一定金额是再通过电子自动清算所进行支付清算,网站的
初衷是为了方便顾客节省交易时间,因为每进行一次支付清算约花费25—35秒
的时间。但这引起理论界的极大关注,因为这种额外的信用扩张被认为是一种货
币发行方式,如果所有的电子商务网站均照此办理的话,则表示商业机构在取代
中央银行发行货币,从而引起广泛争议,目前数额很小,影响不大,未来的发展
值得关注,它再一次向人们提示货币的信用本质,信用来自经济内部。
电子货币的诞生在货币史上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使人们对货币的理解有了
进一步的升华,拉开了金融市场电子信息化的序幕。
第三章信息技术改变了支付形式导致电子商务的兴起
一、电子支付
通过上一章讲述的电子货币的特征与形式,已经说明了电子支付的特点。
电子支付指消费者、商家和金融机构之间使用电子手段把支付信息通过网络
传送到银行或相应的处理机构,以实现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的目的。与支付相伴
随的活动是清算,电子清算可以在同行之间实现,也可以跨行实现;可在同城实
现,也可异地实现;目前电子支付与清算系统已通过网络互连全球,即使跃洋交
易,也可点击鼠标瞬间完成。
电子支付与传统支付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电子支付需在金融专网上通过支
付网关来实现。支付网关是支付中介的通讯平台,支付双方将支付信息经协议转
换后传如及传出金融专网,以实现在金融专网内的资金划拨与交割。支付网关可
由银行金融机构设立也可由第三方非银行金融机构设立。金融专网是商业银行及
金融机构之间实现电子资金支付结算的专用传输网络系统,与支付网关相连,美
国首先于1982年建立了国内的电子资金传输网络系统,英国、德国随后,目前
世界各国银行均已建有自己的金融专网,并在不断扩建,且相互联网。典型的实
例有美国的FEDWIRE大额资金实施划拨系统,CHIPS纽约交换所银行间资金支付
结算系统,CNFN中国国家金融网(属于中国国家现代支付系统的一部分)。
电子支付与清算的实现,奠定了金融电子化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高
了资金的流动速度,使资金的在途时间降低为零,提高了资金运用的效率,降低
了交易时间与交易成本,活跃了投融资交易活动。
二、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
有了电子货币的交易手段,实现了电子支付的交易形式,那么,电子商务就
自然顺理成章了。
电子商务(e-business,e-commerce,or e-trade)是指利用计算机设备和
网络基础设施,通过一定的软件协议连接,在特定的电子网络环境中进行的各种
商务活动:其特点是在网上形成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统一。整个电子商务活
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管理信息系统MIS负责提供产品、服务、咨询、交易等商
务信息,以实现信息流的管理,电子交换系统EDI负责支付结算等资金流的管理,
电子订货系统EOS负责实现物流的管理。电子商务的模式有B to c(Business to
Consumer),B to B(Business to Business),及C to B(Consumer to Business)
等。电子商务的优点是速度快、成本低、交易透明化、信息充分性高。
金融系统的电子商务是整个社会电子商务的基础和核心。因为金融系统在电
子商务中承担着发行电子货币,制定电子支付规则,实现支付中介,完成交易结
算,创造信用流通工具,提供电子支付安全保护措施等一系列重大职责。在电子
商务中,金融机构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金融电子商务始于FEDI(金融电子数据交换),最早用于同城清算,随着信
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互连,WEB的应用,金融电子商务已跨越全球;同时,金
融电子商务有两个显著的特征。第一,整个金融服务过程可以数字化,金融服务
本身不涉及物流,只涉及数字和符号的储存、处理和传送。第二,金融银行的服
务内容有极高的“时间价值”。由于利率、汇率和股价的频繁变动,有关金融产
品特别是证券的信息与交易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因为有这两个本质特征,金融银
行业是最适合发展电子商务的行业。目前,网上银行与网上证券已经开始普及,
美国是电子商务最发达的国家,最基本的原因是由于信用卡的普遍使用。
(一)网上银行
网上银行是以INTENET作为基础的交易平台和服务渠道,在线为公众提供办
理结算、信贷服务的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是一种虚拟的柜台银行。用户可以通
过个人电脑、收集、或其他数字终端设备,采用拨号连接、专线连接、无线连接
等方式,通过INTERNET登录到银行的服务器上,与服务器会话软件沟通,实现
银行服务。其特点是速度快、费用低、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的“3∥服务,即在
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为客户提
供金融服务。网络银行通过人机对话的形式能够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也
是传统商业银行所无法比拟的,
网上银行起源于美国,其后迅速蔓延世界。第一家网上银行叫安全第一网络
银行SFBN(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1995年10月诞生于亚特兰大,只
有十名员工,没有交易大厅,所有交易都在网上进行,是纯粹的网络银行,1996
年的存款规模为1400万美元。1999年,加拿大第一大银行皇家银行用1300万
美元将其收购。其后的网上银行都是基于传统的银行机构所开设的在线网上服
务。我国首先开设网上银行服务的是中国银行,时间是1998年3月。
传统的商业银行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去经营业务,而且需要大量的财力、物
力去建设网点,做广告宣传,而网络银行的出现使得客户的交易成为一种空间的
交易,可以使银行减少这方面的投资,从而降低成本。根据美国艾伦未尔顿国际
管理顾问公司的调查,利用网络进行付款交易的每笔成本平均为13美分或更低,
而利用银行本身的电脑银行服务为26美分(如ATM),电话银行服务为54美分,
银行分支机构服务则高达108美分。可见网络银行还具有成本优势,
网络银行在世界各国发展迅速。从1995年10月18日世界上第一家网络银
行一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成立以来,网络银行在美国迅速发展,网络银行的数
量、资产、客户规模的增长都远远超过传统银行。1997年开通网络银行业务的
银行与存款机构达到400家,1998年增加到1200家,1999年则猛增到7200家。
到200年,有近40%的美国家庭采用网络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网络银行利润在
银行业利润总额中的比重已超过5096。到2000年初,欧洲的网络银行达到i20
家;已有i/3的储蓄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总金额约1580亿欧元。据预测,到
2003年,欧洲的纯粹网络银行将从2000年的20家增加到50家,网络银行提
供的金融服务额将达到4400亿欧元,占金融市场的15%。与欧美相比,亚洲网
络银行的规模较小,主要集中在台湾、新加坡和日本。欧洲和北美的网络银行
户头分别为1000万与11000万户头,而亚太区仅为400万户头。到2003年,亚
太区网络银行户头将猛增到3000万,增长650%,与此同时,欧洲和北美的网络
银行户头分别增加到5000万和4000万。
(二)网上证券
1994年,美国奥夫豪斯公司首先推出网上股票交易服务,之后,华尔街上的
各家正卷公司纷纷通过自己的网络和交易系统向客户提供网上股票、基金、衍生
产品以及资讯等项在线服务。美国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公司于1995年
推出世界上第一个互联网在线证卷交易平台,仅在三年之后的1998年,网上证
券经纪公司就超过了100家,美国上网的2500万个家庭中有1/5进行网上投资,
通过互联网进行的股票交易占个人投资股票交易额的35%,股票网上交易量占美
国全部股票交易量的14%,美国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公司已发展成为美
国最大的互联网证卷经纪商,其客户的资产规模在三年内翻了一番,股票市值已
胜过全球著名的证卷经济上美林公司。
网上证卷服务除提供交易服务外,还提供行情信息、行情分析、信息咨询、
资金管理等服务。网上证卷不仅为交易者提供了便利,也为卷商及上市公司提供
了便利,目前上市路演及首发IP0都可以在网上进行。
当前,美国因其具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而成为网上证卷交易最发达的国
家,目前已有超过50%的交易是在网上进行的。我国网上证卷的发展速度也很快,
截至2002年12月,开设网上交易账户数目为:占交易总量的比例为:
据预测,2003年中国将会有超过1000万人使用在线证卷服务,其中再现交
易的开户数将达到万户,交易额占整体市场交易额的%,平均年增长超过
%,随着因特网的普及,以及中国加入WT0,资本市场将逐步全面开放,在国内
家中通过互联网炒美国或世界各地的股票不是梦想,网上证卷交易将获得极大的
发展。
网上证卷实现了投资者、卷商、证卷交易所、登记公司、银行、上市公司之
间的认购、委托、报单、撮合、行情、成交、交割、清算、结算等全过程的交易
自动化;改变了证卷交易市场的交易手段、支付方式、信息环境、发行方式与清
算方式;影响了证卷市场的竞争格局和运作模式,更好地体现了证卷市场的资本
流动性、信息公开性、交易方便性与服务快捷性,提高了证卷市场的效率。
(三)网上保险
网上保险就是利用互联网进行保险咨询、险种及费率查询、承包与理赔等一
系列保险业务活动。由于保险市场与保险产品的特点,使得网上保险业务具有优
势。因为保险产品是一种承诺与服务,没有实物形态,主要是咨询性的服务,通
过网上发布保险条款内容,并作出详细的、互动性的解释,以避免保险代理人在
销售保险产品是对保险条款解释的异议而导致理赔纠纷;同时也降低了保险公司
的销售成本。对投保人而言,也有利于其相互比较各保险公司的费率、险种及承
诺条款的不同从而做出最佳的选择。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INSWEB公司首先于1997年开设网上保险服务,用户数
从1997年的66万增加到1999年的300万,意大利RAS保险公司于1997年底
10
利用微软公司的技术建立了一套成本为llO万美元的网络保险服务系统,开展网
上保险服务,月销售保单从当初的170份上升到1999年的1700份;英国于1999
年推出保险网站,提供七家本国保险公司的汽车和旅游险种,当年的用户数量以
每月超过50%的速度递增。据美国一家调查公司统计,由50%的网络用户通过因
特网查询机动车辆保险费率,25%以上的用户愿意再网上购买保单。我国于2000
年3月9日,由朗络电子商务公司首次推出保险网站WWW.Orisk.net,提供保险
咨询与代理服务,成功地解决了支付、配送与安全认证的问题。朗络电子商务公
司与保险公司合作,根据外部条件与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保险公司现有的
各种技术资源,制定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划,分阶段地获取电子商务应用的收益,
使当时中国电子商务应用的典范。目前,我国的各保险公司均已开通网上保险服
务业务。
第四章信息技术将金融市场推向全球化的网络运作平台
1997年末,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签署“金融服务协议”,把允许外国在其境
内建立金融服务公司并将按竞争原则运行作为加入该组织的重要条件,进一步促
进了各国金融业务和机构的跨国发展,为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提供了政策环境。同
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则为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提供了技术保证。
从同城清算到异地跨行、跨国结算,金融电子化在迅速发展,网络突破了时
空限制,已构造出世界金融市场的无形运作平台,可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贯
穿全球。通过介绍以下几个金融网络平台系统,使我们能对金融国际化的网络运
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环球银行金融通讯网SWIFT
环球银行金融通讯网SWIFT属于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是一个国际银行间非盈
利的国际合作组织,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赛尔。该组织成立于1973年5月,
1977年SWIFT在全世界拥有会员国150多个,会员银行5000多家,其全球计算
机数据通讯网在荷兰和美国设有运行中心,在各会员国设有地区处理站。SWIFT
系统日处理SWIFT电讯300万笔,高峰达330万笔。SWIFT网络是国际结算、收
付清算、外汇资金买卖、国际汇兑等各种业务系统的通讯主渠道,部分业务实现
了自动化处理。
SWIFT网络由许多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组成,这些设备在
SWIFT网络中称为节点。整个SWIFT网络的控制集中在两个操作中心,一个在美
国,一个在荷兰。网络的所有处理机(SCP,SP,RP)都集中在这两个操作中心。
SCP负责整个SWIFT网络的正常运行,不断监测、直辖市、控制网络中的各种设
备、线路和用户访问。在美国、荷兰的操作中心,各有两台SCP,在任何时刻,
只有一台SCP是处于激活状态,控制事个网络,其余三台SCP处于热备份状态,
在激活SCP出现故障时,备份SCP被激活,保证了网络了安全可靠性。
.片处理机(slice processor)SP负责电报的存储转发和控制电报的路由选
择。目前两个操作中心各有两台sP处于激活状态,同时每个激活的SP都有一台
同型号的sP进行热备份。地区处理机(reginal processor)RP是联接SWIFT
网络终端(computer based terminal,缩写为CBT)与SWIFT系统的安全有效
的逻辑通道,运行在RP上的软件与运行在CBT上的接口软件通讯,所有用户发
出的电报都由RP对其格式、语法、地址代码等进行审核,合格后才能发往SP,
在电报即将出网进入CBT前,也暂时存放在RP上,等待送达接收用户。每台RP
基本上承担一个国家的电报处理,所以称之为地区处理机,所有的RP都在美国
和荷兰的两大操作中心内。SWIFT访问点SAP(SWIFT Access Point)和远程访
问点(RAP)SAP是联接SWIFT骨干网(SWIFT transport network,缩写为STN)
的分组交换节点机,它们把SWIFT系统的各种处理机(SCP,SP,RP)和遍布世
界的SWIFT用户联接到STN网上。
中国是SWIFT会员国,中国银行作为中国的外汇外贸专业银行于1983年2
月加入SWIFT,成为中国第一家会员银行,1985年5月i3目,中国银行正式开
通SWIFT。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交通银行也可以开展外汇外贸业务,这几个专业银行也加入了SWIFT组织。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所有可以办理国际金融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外资和
侨资银行以及地方银行纷纷加入SWIFT,目前,中国银行采用SWIFT方式进行
收发电文已占到全行电讯总收付量的90%。
中国银行是国内第一家SWIFT会员,到1998年4月为止,SWIFT网己推广应
用到它的200家国内分支行,其中覆盖了可直接与代理行、海外联行办理国际结
算业务的124家分支机构。中国银行90%以上的电讯采用SWIFT方式,传统的电
传方式处理电讯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发报成本低廉是SWIFT通讯方式的一大特
点,因此SWIFT在中国银行的广泛推广为中国银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中国
银行从1998后6月1日起,将原来分散在可办理代理务中采用标准化的SWIFT
格式报文。使中国银行原有的非标准化的电传格式向标准化、格式化转变,促进
了中国银行业务的国际化。
SwIFT作为一个全球金融电讯网络,其标准化、规范化的报文格式为所有会
员银行提供了标准,我国国内各专业银行利用SwIFT,开发了收付清算等应用系
统,为国内客户提供了国际标准的服务。同时,收付清算系统将国外来报进行处
理,使全部来报可以随时查看(不能修改),实现付款凭证的集中统一管理,准
确、快捷的反映资金收付信息和资金头寸,可以在任何时间了解国外代理行的资
金头寸和国内分行的资金运用,加强了总行对国内外资金的管理。
二、交换所银行间支付系统CHIPS
交换所银行间支付系统CHIPS(Clearing House Interlbank Payment
System)隶属于纽约清算所协会,由12家会员银行股东组成,参加银行有132
家,其中有些是纽约当地银行,有些是美国其他地区银行设于纽约的分支机构,
还有一部分是外国银行设于纽约的地区分行。纽约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国
际贸易的美元支付大都经过纽约进行,CHIPS系统逐渐演变成为世界性的资金调
拨系统,使CHIPS成为国际贸易资金清算的桥梁,也是欧洲美元供求者达成交易
的通道。
CHIPS系统处理的交易有80%是环球银行金融通讯网SWIFT靠发出和接受的。
它所处理的业务有:国内和国际贸易服务、国际贷款、联合贷款、外币买卖和兑
换、欧洲美元投资、短期融资、欧洲债务结算等。CHIPS的参加银行,除其本身
利用该系统调拨资金外,同时也接受其往来银行的支付指示,通过CHIPS系统进
行资金调拨。
CHIPS系统之作交易的传递与结算部分,在132家参加银行中有22家资本
雄厚的银行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开设存款准备金账户,代理各参加银行进行资金
清算。CHIPS将各参加银行及往来账户进行统一编号,存储于计算机系统中进行
联机处理,CHIPS的中央计算机系统存储了各参加银行的每日逐笔交易,每日营
业终了,统计出各参加行的应借应贷净额,将交易的摘要报告传送给各参加银行,
同时将各参加银行的应借应贷净额通知纽约区的联邦储备银行,利用其会员银行
的存款准备金账户完成清算,清算完成后将信息反馈给CHIPS,CHIPS完成最终
结算。
在CHIPS系统的清算与结算体制下,非参加银行有参加银行代理清算,参加
银行又由指定的22家银行代理清算,实现层层代理,构成了庞大复杂的国际结
算与清算网络。
三、跨国交易系统GLOBEX与NASDAQ—SEHK
各国的证卷交易市场除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内部的电子交易系统外,也在努
力促使其内部交易系统的互联。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资本市场的限制逐步取消,1997年末,世
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签署“金融服务协议”,把允许外国在其境内建立金融服务公
司并将按竞争原则运行作为加入该组织的重要条件,进一步促进了各国金融业务
跨国发展。
英国的路透社(Reuter s)是资讯领域的先驱,在1964年,路透社启用世界
第一套国际电电脑资讯查询系统Stockmaster,获得巨大成功。1992年该社与美
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共同推出了GLOBEX环球交易执行系
统。从此这两个交易所的成员可以全天候24小时的同全世界任何地点进行期货
合同及其它证券交易。目前,路透社系统已在全世界129个国家设立了几十万个
终端,24小时不问断地提供交易资讯。如,美国金融交易市场收市后,用户可
以在刚开市的伦敦市场进行交易;伦敦市场收市后,亚洲市场,新加坡、香港、
东京市场又相继开市;亚洲市场收市后,美国市场又再度开市。
NASDAQ是世界上第一家电子证卷市场,场内交易不设交易大厅,没有做市
商,所有买卖都通过计算机系统撮合完成。其交易量仅次于纽约证交所NYSE,
是全球第二大证卷市场。香港证卷交易所是亚洲第二大证卷交易所,双方联合建
立了新的网站NASDAQ—SEHK.COM,通过这个网站,双方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提供各
自市场的信息及服务,投资人可以使用同一个账户内的资金购买香港和美国的股
票、基金、期权等,而且购买货币可以是美元也可以是港币,系统自动进行汇率
转换。
四、中国国家现代支付系统CNAPS
中国国家现代支付系统CNAPS(ChinaNational Advance Payment System)
以中国国家金融网CNFN(China National Financial Network)为通讯支持网
络,集金融服务于金融经营信息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应用网络系统。分上
下两层,上层负责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资金划拨与清算,下层负责商业
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资金往来支付与结算。
CNFN在北京设立控制中心,在无锡设立备用控制中心,有400余个城市
处理中心,及2500余个县级节点。
中国国家现代支付系统CNAPS是世界银行技术援助贷款项目,从1991年
开始进行可行性研究,1995年完成系统设计,1997年6月开始运行。有6个
子系统组成。
(1)同城清算系统,处理同城范围内的阶级和代及支付,进行票据清分、结
算和交换的支付系统,采用批量处理、净额结算、约时进张方式完成交易。
(2)小额批量电子支付系统,处理票据可以截留的同城或异地借记、贷记支
付交易的电子支付系统。有发起交易的参与者发出支付交易信息批文件,系统
对批文件进行分类,比对接受方进行借记、贷记双方交易账户,在逐批传送给
交易双方。
(3)大额实施支付系统,处理同城和异地的行内或跨行的大额贷记支付以及
要求紧急处理的其他贷记业务的支付系统。资金清算采用实时全额方式进行。
(4)银行卡授权系统,是实时处理ATM和POS授权信息转接的系统。保证卖
方能够直接从卖方所在银行获得有关卖方支付能力的担保信息。每一个授权请
求经确认后再返回给信息的发出者。
(5)证卷簿记系统,是政府债卷的保管和交易系统,中央银行通过其买入与
卖出政府债卷实施宏观货币政策,银行也可以利用这个系统进行其资金运转;
该系统与大额资金转账系统相连,在进行证卷交易交割的同时完成资金的转
移。
(6)金融管理信息系统,按照银行管理体制和金融运行机制,采集、加工各
类金融应用系统的金融数据,收集广泛的宏观经济信息,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决策的信息助手,是金融监管体系的一部分。
第五章信息技术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金融市场的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如前文所述,金融市场的
客体,金融市场的环境,金融市场的形态,以及金融市场的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
化。作为金融市场主体的金融机构,对金融市场的任何变化几乎都会产生影响,
尤其是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体,是影响的核心。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
盖茨曾言:“如果传统商业银行不对电子化作出迅速反应,它将成为2l世纪即
将灭绝的恐龙。”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金融机构的发展具有转折性的意义。概括地说,信息技术
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就是挑战与机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竞争
(一)新的进入者与网络银行
回顾一下金融市场发展的历史,从中可以发现,金融市场由最初的单一货币
市场而逐渐扩展衍生,形成今日的日趋复杂的市场结构,在这一进程中,不断有
新的进入者以新的业务形式介入,在不断削弱商业银行地位的同时丰富了市场主
14
体的成份,这是竞争的必然结果。资本市场的发展造就了一批专业的投资银行企
业:衍生市场的繁荣吸引了一批非金融企业对金融市场的介入;目前网络银行的
兴起又一次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了冲击。
同时,伴随着全球金融管制的放松,在金融市场出现跨行业经营和新的行业
外的竞争者。一方面,金融行业内部出现混业经营的趋势。在许多国家,银行、
证券和保险企业开始彼此向对方的业务领域渗透和扩张。另一方面,非金融企业,
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类企业开始进入金融行业,甚至传统的连锁零售企业和电子电
器企业也开始开展银行业务。例如,日本SONY公司宣布成立网络储蓄银行。
世界上第一家网上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BN是由信息技术公司所创办,
员工只有十名,业务遍及全球,因为网络银行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3A服
务使得传统商业银行的存款网点优势不复存在,同时7天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
也令传统商业银行望尘莫及。网络银行通过人机对话的形式能够为客户提供个性
化的服务,这也是传统商业银行所无法比拟的。这是新的市场进入者利用信息技
术的创新优势对金融市场的进入,传统商业银行必须对竞争做出反应。加拿大皇
家银行是加拿大的第一大银行,1999年,在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BN运营两年后
将其收购,用1300万美元的代价来迅速获得了网络银行的竞争优势。
国际银行业大银行之所以纷纷选择发展网络银行的战略,最根本的原因不外
乎提高竞争力和盈利水平,这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永恒主题。而网络银行所具有
的特征(即优势)极大地促进了银行业竞争力和盈利水平的提高。美国花旗银
行的一项统计表明,该银行网络银行业务与传统银行业务相比,客户的忠诚度和
满意度分别提高了33%和27%。这预示着在以客户为主导中心的市场中,未来的
银行业将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网络银行,传统银行向网络银行方向发展是
一个必需的选择。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统计,各种客户服务渠道
的平均每项交易成本有较大的差别,网络银行具有较大优势。参见表5.1
表5.1各种银行服务方式比较
项目柜台交易电话银行ATM 网络银行
设置成本成本高(包括房成本较低成本较高(包括成本最低
租、装潢、设备及软硬件、运营维
人力成本) 修成本)
服务范围分行地理位置周本行客户设置地点附近Internet客户
围客户本行或它行客

服务方式面对面双向沟通单向服务单向服务任何方式(包含更多
的个性化服务)
服务时间8小时左右24小时24小时24小时
收入来源存贷利差、手续费转账客户跨行手续费手续费、贷款利息
服务对象一般大众本行客户现金交易客户高教育高收入人群

平均交易US$ 1.07 US$0.54 US$0.27 US$0.01
成本
安全状况面临人为操纵,如面临人为盗窃面临抢劫、盗面临偷窃交易资料、
抢劫、偷窃等风险密码转账等风窃、机械故障等破坏主机资料等风险
险风险
资料来源: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4。
在各大银行纷纷推出网上银行服务的同时。新一轮的竞争又将展开,因为网
络面前人人平等,“3A”服务不论银行规模大小,比的是服务质量,只有客户满
意才能赢得客户的登陆。
(--)并购与重组
机构间的并购与重组原因是很多的,银行间的并购重组是竞争的结果,是向
混业多能银行方向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的应用,金融工程与金融创新的发展,
为突破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分离提供了可能,商业银行在负债结构和资
产配置方面越来越多地依靠资本市场工具,而投资银行也日益向商业银行业务渗
透。金融创新使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逐渐消失、业务相互渗透、产品不断趋
同,对混业经营提出了客观要求。
同时,金融市场发展的三大趋势:信息化、自由化与全球化交互影响促进,
特别是自由化和信息化推动了全球化,其结果导致银行金融市场的竞争空前剧
烈,自由化加剧跨业务竞争,全球化加剧跨地区竞争,信息化加剧跨渠道竞争。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各金融机构在努力拓宽服务领域,提供便捷的服
务手段,充分利用资本与信息资源的同时,有实现相互融合的强烈动机,现代信
息技术的发展为这一融合以及通过融合降低成本提供了技术保障。并购不同业务
类型的金融机构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使业务向综合化发展,向客户提供不同的金融
产品和全面的金融服务,走多能银行的道路,成为金融机构在新经济时代立于不
败之地的选择。
其实,这种并购重组也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是信息技术的发
展为并购提供了强大动力,保证了银行并购的实现,如果没有信息技术所提供的
管理手段,就无法对并购后的大型银行进行控制和管理,而且也难以负担管理成
本。二是并购有利于银行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银行经营方式
发生转型,信息技术的应用,业务流程的再造极大地提高了银行的竞争力,但投
入的代价是高昂的。并购不但可阻较好解决巨额投资问题,而且随着规模效应的
实现,也会在并购后降低研发成本。
运用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管理平台,金融企业可以实现跨地区、实时的集中
管理,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管理幅度,为大型金融机构的兼并重组提供了可能。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出现了盛况空前的银行并购浪潮,其规模
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都堪称史无前例。如1996年的日本东京银行与三
菱银行合并、美国大通银行与化学银行合并,1997年瑞士银行与瑞士联合银行
的合并,都属于超大规模的航空母舰式的强强联合,曾引起国际金融界的轰动。
而1998年4月,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定名为花旗集团,资产
达7000亿美元,在全球i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活动、拥有超过1亿的客
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集团。1999年8月,日本第一劝业银行、富士
银彳亍和兴业银行宣布合并,组成资产超过1.2万亿美元的世赛最大银行,定名为
瑞穗金融集团,将重组推向高潮。5
。转引自:王元龙(2002).详见参考文献。
5资料来源;TheBanker,July2002,Topl000WorldBanks
16
二、管理模式
(一)知识管理
信息技术的应用拓宽了银行的盈利渠道和范围,提高了金融资本的获利能
力,体现出知识制胜的思想,这一切都导致金融机构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对人才
的依赖,使得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商业银行,对知识管理提出了客观要求。
传统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产品管理和成本管理,而“知识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标准管理、伙伴管理、客户管理及价值链管理。这些知识管理的内容体现在由信
息技术所提供的ERP软件一一知识化管理平台上。
网络银行的发展打破了一百多年来银行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对传统银行
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对其组
织框架和管理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造。甚至可以断言,网络银行能否成功的关键
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能够适应和促进其发展的管理模式,如果用
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法去经营网络银行最终将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信息技术带来金融交易手段与运作方式的变化,影响业务流程的运作,强调
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为此有人提出银行再造的说法。
(二)银行再造
银行再造(Reengineering the Bank),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
进入90年代后已演变成为席卷美国银行业的一场革命。对银行再造含义的理
解,目前尚无统一的表述。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哈默对此进行了开创性的研
究,他将银行再造表述为:“银行为了获取在成本、质量和速度等绩效方面戏
剧性地改变,以业务流程为核心进行的根本性地再思考和彻底性地再设计。”
迈克尔.哈默的定义简明扼要,准确地指出了银行再造的核心是业务流程,但
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强调信息技术在银行再造中的作用,对“业务流程为核
心进行的根本性地再思考和彻底性地再设计”必须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力
量;银行再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业务流程再造(尽管这是银
行再造的核心),而且还包括组织结构的再造、企业文化、价值观念、经营理念、
管理制度等等方面的再造。
根据国内外众多论著中对银行再造的种种解释,可从中归纳出银行再造的基
本含义,可将银行再造重新表述为:银行再造是指商业银行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
术,以客户为目标,以业务流程改革为核心,从根本上对银行的业务流程和管理
模式重新设计,以期在成本、质量、客户满意度和反应速度上有所突破,使银
行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
这里强调了两个方面:
第一,现代信息技术在银行再造中的重要性。银行再造的核心是业务流程改
革,而这一改革需要依靠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引导的银行再造首先要解决
的问题是业务流程再造,重新设计业务流程,转变银行内部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模
式。流程是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行动(或操作),这些行动(或操作)以确定的
方式发生或执行,导致特定结果的实现。业务流程是一系列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
而又相互关联的行动,每一个企业都是通过业务流程来运作的,银行也不例外。
但是,银行与一般企业有重要的区别:由于银行经营的货币、信用具有同质性,
7
银行之间的差别实际上来自各家银行的业务流程,银行的核心能力自然渗透在业
务流程之中,业务流程由此成为影响银行竞争优势最重要的因素。银行业务流
程改革的目的在于改变银行传统的分工方式、下放决策权力给第一线人员、减少
中间管理层的审查、专业知识与决策信息的共享,这种变革如果没有信息技术
的支持必然是寸步难行。
第二,强调了以客户为中心。把以客户为目标作为银行再造的出发点,从根
本上对银行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重新设计,建立“客户中心型”的业务流程组
织。
综上可见,银行再造的实质就是要依靠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银行经营管理
的传统观念、变革传统运作模式,使人们在价值观念上产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带
来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经营环境、经营范围的深刻变化,重塑银行文化,使
银行经营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因此,银行的面貌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堪称“再
造”。
三、业务结构
(一)中间业务的发展机遇
网络技术提供了发展电子商务的手段,银行是电子商务的核心和不可逾越的
环节,诸多中间业务(如信用卡、保理和代理等)和电子商务构成增值经营的业务
内容。特别是企业网上银行和企业间电子商务代理会成为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新
机遇。随着银行存贷款利差的缩小,以及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直接融资
的比例将加大,银行间对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的竞争也趋于白热化,以追求利润最
大化为目标的商业银行,增加中间业务收益势所必然。
9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本身的收入结构已由信贷业务开始转向了中间业务
和证券业务。国际大银行的资产结构出现了重要的变化,来自非贷款性资产(主
要是证券投资)在银行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在不断上升,与此相对应,那些非传统
的“其他营业收入”对传统的存贷款利差收入的比例也在迅速提高。美国花旗银
行1999年实现的总收益中,来自贷款的利息收益所占比重不到30%,而来自保
费收入、承诺费和资产管理等收益占主要部分。1993年,大通曼哈顿银行净利
息收入占总收入的54.3%,而1999年则下降到34.6%,其它收入在1999年相应
上升到65.4%。如下表5.2
表5.2国外银行净利息收益占总营业收益的比重
银行1997 1998 1999
美洲银行公司61.0 57.5 55.O
BNP百富勤61.9 61_6 57.g
大通曼哈顿公司48.6 45.4 34.6
花旗集团38.4 35.3
汇丰控股57.5 57.2 56.3
资料来源:Fitch IBCA BankScope October,2000
所谓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作为中介人,利用自身的信誉、技术信息及机构网
点等方面的优势,为客户提供信息咨询和委托性代理事项,从中收取手续费和佣
金业务,它不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总额,又被称为表外业务。
中间业务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代理性中间业务。这是目前商业银行开展的最为普遍的中间业务,包括
各类代收款项(水费、电费、煤气费、电话费、手机费、上网费、各类罚款等)、
代付款项、代理政策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商业银行之间的互相代理业
务、代发行、买卖、承销和兑付政府、金融及企业债券,代客买卖外汇、代理保
险、代保管和出租保管箱,代企业和个人理财以及其他的代理事项(如电子商务)。
二是结算性中间业务。指为客户办理的由债权债务关系引起的、与货币收付
有关的业务,如结算、结售汇、外币兑换、信用卡等,已充分利用银行的网络系
统。
三是服务性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机构网络、信息资源和业务功能
优势,为客户提供纯粹性的服务,包括提供市场信息、企业管理咨询、项目资产
评估、公司财务顾问等。
四是融资性中间业务。由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传统信贷业务以外的其他融资
引起的有关业务,包括租赁、出口押汇、理财服务中的代理融通业务等。
五是担保性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向客户出售信用,或为客户承担风险而引起
的有关业务,包括信用证、担保、承兑等,这类业务往往以信用业务的替代形式
出现,通常被称作“或有资产(负债)”。
六是衍生性中间业务。由商业银行从事与衍生金融工具有关的各种交易引起
的业务,包括金融期货、期权、远期利率协议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滞后分析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只占2—8%,而当今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利
润的30一70%来自中间业务,相比之下,可见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就目前我
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情况滞后来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思想认识水平不能适应中间业务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银行资
产负债业务占绝对比重,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不足。这也是与我国利率由人民
银行统一制定、利差幅度较大相统一的。以目前银行的挂牌利率看。一年期的存
款利率是1.98%,而一年期贷款利率为5.49%,利差达3.51%,远远高于一年期
的存款利率。加上银行吸收的存款有相当一部分为活期存款,其综合利率水平更
低,利差也就更大。有了存款,不论是发放贷款还是上存人民银行,就有利润,
这就形成了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追求资产规模、以存款立行的经营思想。而发展
中间业务,其收益不明显,不直接,造成了基层行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自我激励不
足。
(2)中间业务品种少、起点低、手段单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中
间业务主要是汇兑结算、票据承兑、投资咨询、代理收付、代客理财、代理发行
和兑付证券以及信用卡、信用证、押汇等业务。不仅品种少、水平低、手段单一,
而且业务范围狭窄,发展空间限制多,报批手续繁杂。
(3)对中间业务发展的投入不足。人员素质不高,手段落后。中间业务作
为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需要更多地运用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需要先进的科技手
段和高层次、综合性的人才。但由于各级行对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在
入力、物力、财力上投入不足,造成了专业技术人员不足,技术装备和技术手段
落后的局面,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同商业银行自身业务创新的要求相比,
尚有较大的差距。
(4)中间业务收入实现的难度较大。目前商业银行之间为了争取市场份额,
争夺资金来源的竞争日趋激烈,致使许多中间业务如代收款、代发工资、信息咨
询等都成为吸收存款的优惠条件,成为银行的无偿服务。银行缺乏将中间业务作
为增加收益的渠道的意识,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也有很大关系。同时,
中间业务在定价原则、方法上也没有固定的、明确的办法,人民银行及有关部门
对中间业务收费问题缺乏明确、系统的规定,也影响了中间业务收入的提高。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建议
(1)要认识到对中间业务收费是为了银行自身的发展,提供免费服务也是
为了银行自身的发展。强调中间业务收费问题,并不是要各家银行一刀切的停止
免费服务或一窝蜂的提高中间业务收费。事实上,在汇丰等银行陆续公布其收费
办法的同时,香港部分中型银行已经着手以不收任何费用来招揽一批小存户。可
见,收费与不收费本身不存在对与错的问题,关键在于有利于银行自身的发展。
目前国内各家银行在经营上有各自的优势,有的在传统存贷款业务上得心应手,
有的在网上银行业务上有长足发展,不一而足。那么是否停止现有的免费服务,
通过中间业务收费能达到什么目的,如何去发展中间业务,扩大中间业务收入等
问题,都需要各家银行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从有利于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慎重做
出选择。
(2)开展中间业务要转变经营理念,坚持中间业务与传统业务并重齐抓的
经营理念。结算、存贷、现金业务是我国银行传统的三大业务,但在银行商业化
转轨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中间业务的低风险、收益稳定的性质,结合自身的
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中间业务的发展战略规划和目标,争取做到中间业
务与传统业务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3)应以品种多样的中间业务品种来开发对客户的深层次服务,扩大中间
业务收入来源。国内的中间业务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市场潜力还是很大的。
能否启动这块市场,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关键就看银行能否提供适应市场的需要,
不断推出相应的、高水准的业务品种。
(4)要重视和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支持。中间业务
品种的广泛性,要求从业人员要具备复合性、综合性知识,具备多种适应工作的
能力。因此,应注意培养一批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工程、企业管理、
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逐步建立起一支专业管理和业务操作相兼容的复合型
人才队伍。
(5)要健全机构,强化中间业务的管理。中间业务范围大、跨度大,管理
较为复杂,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机构组织、推动、协调和管理中间业务。这一机
构负责与社会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协调业务关系,负责仝行中间业务新品种的研
究、开发、设计、宣传与推广,以及全行业务的协调与管理等。此外,还需建立
起科学合理的中间业务综合考核体系,将开展中间业务的种类、数量、带来的存
款收入特别是直接的收益作为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年度责任目标一同
进行考核,调动各级行领导和从业人员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对完成任务出色、
工作有思路、有创新且收效显著的,给予重奖,努力创造一种人人重视中间业务,
个个为发展中间业务做贡献的良好氛围。
(6)银行应加快中问业务电子信息化建设,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建设,加大
资金投入力度,充分挖掘现有设备的潜力,运用银行的信息资源使其发挥其最大
20
的效率,同时,要迸一步创新服务项目,增加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
四、持续发展
(一)金融工程与金融创新
计算机的应用意义不仅在于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使金融
工程获得了巨大发展,导致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新的机遇不断出现。有的学者
认为,21世纪将是金融工程的世纪。
首先,金融工程推进了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使金融深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强
化了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正中的核心作用,提高了经济货币化的程度。此外,金
融工程还推动了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其次,金融工程满足了企业规避风险的要
求,稳定定了企业的经营。同时,使金融产品对资金要求不断降低,节约了资本
成本,降低了交易成本。最后,金融工程开发出的金融新产品增加了市场的流动
性,提供了价格信息,增加了市场的透明度;为实现套利而设计的金融产品有助
于使金融场达到均衡,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有效性。
金融工程(Finacial Engineerin曲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金融
工程主要是指利用先进的数学及通讯工具,在各种现有基本金融产品的基础上,
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分解,以设计出新的金融产品。而广义的金融工程则是指
一切利用工程化手段来解决金融问题的技术开发,它不仅包括金融产品设计,还
包括金融产品定价、交易策略设计、金融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
金融工程的核心在于对新型金融产品或业务的开发设计,目的在于创新。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市场或金融体系中所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包括新的金
融工具、新的融资方式、新的金融市场、新的支付清算手段、以及新的金融组织
形式与管理方法等内容,是各种金融要素的新的结合,是为了追求利润而形成的
市场改革。”6
国际金融市场的金融创新主要包括金融技术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市场
创新。金融技术创新主要表现为,现代化信息通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发
展,带来金融交易手段的变革,金融资料的处理和传递更加便捷,计算机网络
技术促进了全球交易体系的形成,使客户能够得到比以往更为方便和低成本的服
务,任何交易者都能够通过计算机终端了解所需要的各种金融信息。新型金融市
场的崛起是金融市场创新的突出反映,如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等已成为国际金融市
场上最活跃的部分。金融产品创新是国际金融市场金融创新活动的焦点所在,因
为任何金融市场创新和金融技术创新只有体现在金融产品创新上才实现其自身
的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已知
的金融创新产品已多达1200多种。其实技术创新是市场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前提
和基础,技术创新为市场创新与产品创新提供了手段与技术保障,推动了市场创
新与产品创新的发展。
目前已成熟的金融创新产品大体可分为股权类、债务类、衍生类和合成类四
种,其中最主要的是目前大量涌现的衍生证券工具。合成类金融产品是一种跨越
了利率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中两个以上市场的产品,如股指期
货属于此类。这些都与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有密切关
6陈岱孙、厉以宁,199
21
系。技术进步及其向金融领域的渗透,给金融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
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金融变量变动加快、风险增加,对金融工程的需
求也随之增加,而且加上以计算机人工智能力代表的复杂计算能力的增强,使许
多需要高精技术的金融创新成为运用的可能,许多理论模型获得了得以实际运用
的条件,并能够模拟检验,从供给方面给予金融工程发展的技术支持。
(二)金融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八十年代末以来,大规模、大范围地运用金融工程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来解
决日益复杂的金融、财务问题的金融工程化趋势不断加强,金融科学已从传统的
描述性和分析性的阶段过渡至到了工程化的阶段,开始大规模地被金融机构运
用,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金融工程已对全球的金融经济产生深远的影
响。
金融工程的不断创新为金融机构带来可持续的发展机遇,同时不断地提高了
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首先,金融工程开发设计出的新型金融工具相互之间在
特性上混杂、交叉,打破了银行制度的专业化分工,使金融机构业务种类、经营
范围扩大,获取的收益大幅度提高。如可转换证券融合了债券与股票的特点,银
行贷款也可具有证券的特性。金融机构业务迸一步交叉,缩小了传统的金融专业
分工界限。如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商业银行,其业务范围基本上
包括了所有的金融业务,使银行的组织体系发生着重大变化,推动着整个金融业
向纵深方向发展壮大。其次,从需求的角度看,金融工程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
服务质量。金融创新开发出的种类繁多的新型金融工具,为人们的投资提供了多
种选择,满足了客户对金融资产的多种需求,激发了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工具的内
在冲动,随着金融工程的深化,金融机构服务内涵的扩大对其经营能力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金融机构可以运用金融工程,为客户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
提高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再次,金融工程使金融机构组织结构和管理素质发生变
革。金融工程推动金融机构形成合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金融组织模式和治
理结构。9 0年代金融机构兼并之风使其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在完成组织机构变
革之后,其功能和业务都有所增强。管理方面,金融机构注重根据自己的需要进
行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日趋融合,决策效益加强。最
后,金融工程鼓励了竞争,促进了金融机构提高竞争力。金融工程的核心要素,
如对金融的创新程度、技术含量的高低、信息技术的优劣以及收益/风险的配套,
已成为金融机构体现其经营实力与地位的竞争热点。这种竞争性具有充分的相互
替代作用。一方面促进了金融机构在资产收益性、流动性、风险性基础上不断创
新金融工具,以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金融机构不断运用现代技术
和先进通讯技术,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提高金融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水平。一
般而言,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产品总是受至“投入的制约”,即金融机构单纯地
增加资本或单纯地增加人员都将面I临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如果没有技术进步
的支持,要实现持续增长是十分困难的。而金融工程通过不断创新。开发新的金
融产品,获取新的收益来源,使得金融机构的持续增长、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第六章信息技术对金融监管的影响
一、金融监管与信息技术
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较高的财务杠杆比率,以及所经营的信用商品
的特殊脆弱性,导致金融体系本身存在“多米诺骨牌效应”7,同时,金融是国
家经济的命脉,所以各国政府对金融业的态度无不慎之又慎,进行严厉的监管。
监管的主要内容有:(1)市场准入监管,是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保证进入金融市场
的机构的质量以及规模结构的适度。(2)业务运营监管,是监管的重点所在,包
括有业务经营的合规性、风险控制能力、资本充足性、流动性、资产质量、准备
金比例、盈利能力、管理水平与内部控制等几个方面。(3)市场退出监管,是维
护市场健康与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任何监管都无法承诺对银行的保险义务。
信息技术导致金融资源流动性的增强,市场结构臼趋复杂,稳定性的下降,
风险性自然提高,对此监管预警更显得格外重要,同时网络化使跨国资本流动极
为便利,尤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金融界对此已达成普遍共识,在金融
监管问题上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区域性的银行监管合作不断涌现,许多地区的
金融监管当局之间建立了合作,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共享,同时也促使了统
一的监管标准被广泛接受,这就是巴塞尔协议标准。
金融监管包括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两个方面,现场监管就是现场稽查,指
监管当局派员进驻金融机构,对其业务经营情况实施全面或专项的稽核检查。全
面稽查是指对金融机构一定时期的业务活动、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稽
查、评价,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处理。一般情况下,全面稽查是周期性的,
因此也称之为常规稽查。专项稽查则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
复杂,金融机构的日益增多,能够实现有效的非现场监管成为一个迫切的现实问
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金融非现场监管提供了技术手段,应用信息技术建立金融
监管信息化系统,对金融监管当局具有重要意义。
二、金融监管信息化系统
金融监管信息化系统是一种软件信息处理系统,具有分析、预警、预测、决
策功能,它是利用计算机与网络通讯技术,将采集到的金融电子化数据信息,时
时地传送到终端管理系统,进行处理分析比较,从而及时、准确、科学地把握市
场脉搏,达到良好的非现场监管目的。系统运行过程如下:(1)数据采集、传输
与汇总。(2)终端数据分析,包括单项指标分析、多项指标分析、结构分析、对
比分析、趋势分析、预警分析、预测分析、综合评价等。(3)数据调用,采集的
信息与分析结果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共享,提供给内部相关人员与机构使用。(4)
系统维护,对于监管指标与分析模型要随时调整、追加、删除、修改等,以适应
不断变化的环境及监管当局的要求。
7指银行挤兑的传染效果导致金融体系的崩溃。
该系统对监管当局有以下作用:(1)提高金融监管的持续性、有效性与全面
性,及时快速、准确地反映金融机构的运行情况,提高了监管效率。(2)提高了
对金融风险的预测能力,通过运用数学分析模型对各种监管指标的分析,有利于
发现潜在的金融隐患,为及时预防化解金融风险提供了依据;同时对于日益复杂
化的金融市场,通过模型分析,进行深度数据挖掘,发现金融市场的变化关系,
有助于指导当局的决策。(3)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成本,随着金融机构数量的不断
增加,业务种类与金融产品的丰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金融市场趋于复杂化,
实施人工监管的成本是不堪想象的,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监管系统以降低人
力物力的投入,是势所必然的。(4)实现数据共享,建立广泛的国际合作,把握
全球金融市场的动向。
三、各国金融监管信息化概况
美国是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国家。美国的金融监管局有美国联邦储备银
行、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州政府银行厅、存贷机构监管局共同组成。
监管数据采集有专业的信息技术公司EDS公司(ELECTRONIC DATA SYSTEM
CORPORATOIN)负责进行,该公司是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得到此项业务外包权的。
EDS公司将采集到的数据及时传送给美联储及其分支机构的数据处理中心进行
处理分析。通过设定分析指标及分析模型,可以及时地掌控市场状况,并做出预
测、预警、及分析决策。目前正在使用的监管信息系统主要有两个:“全国检查
数据库系统”和“银行机构全国桌面系统”。全国检查数据库系统属于美联储国
家信息中心系统的一部分,因此只有美联储的监管人员能够进入和使用。银行机
构全国桌面系统的适用范围包括美国本土银行及在美国开业的所有外资银行及
其分支机构,该系统的数据可以共享,有助于监管人员对不同机构的同种业务类
别和风险特征进行比较,也有助于增进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非现场
监管的分析指标和分析模型在1993年前采用UBSS统一银行监督检查体系
(UNIFORM BANK SUPERVISION SYSTEM)。1993年后由FIMS金融机构监督体系
(FINANCIAL INSTITUTION MONITOR SYSTEM)取代。FIMS加强了早期预测预警功
能,更侧重于数理统计模型分析。FIMS系统由FIMS评级(FIMS RATING)和FIMS
风险排列(FIMS RISK RANK)两套经济计量模型组成。FIMS评级系统基于著名的
骆驼评级法(CAMELS RATING SYSTEM),根据资本状况、资产质量、管理水平、
收益状况、流动性和市场风向敏感性六个方面进行评级。FIMS风险排列设g个
监测指标,采用标准的估价技术,利用统计逐步回归进行指标筛选,预测银行未
来财务状况的长期趋势,评估其在以后两年内倒闭的可能性。
英国金融监管局FSA(FINANCIAL SUPERVISION AGENCY)的监管范围很广,包
括银行、住房信贷机构、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和互助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清算
与支付体系等整个金融体系。数据采集由FSA统一设计的报表格式,要求监管对
象主动报送,FSA使用9个独立的数据库系统进行监管,但没有采用统一的风险
评测模型,各大银行均有自己的内部模型。
日本的金融监管由日本金融厅负责,采用两套相互独立的监管信息系统,其
一是金融机构数据库系统,建于1991年,其二是金融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于
1999年,两套系统各有特点,后者数据较为专一。数据采集由监管对象主动报
送和监管部门直接采集相结合,目前尚未形成网络化的实时监控。
中国的金融监管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监管软件主要有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
负责提供。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已从1998年开始陆续开发出系列软件,如:金
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外资银行非现场监测分析系统、金融安全保卫信息系统
等,并已交付人民银行使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距离。
总之,信息技术为金融市场带来了不稳定性的同时也为金融监管提供了的现
代化的技术手段,运用信息技术建立金融监管信息化系统,可以及时准确地把握
市场脉搏,降低监管成本,改善监管效率,提高监管当局对市场的理性预期能力。
世界各国对此均很重视,积极谋求广泛的国际多边合作。随着市场的日益发展,
金融监管信息化系统也在不断完善,尤其是监管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的设计,成
为金融工程的重要课题,对监管当局具有重要意义,己引起愈来愈强烈的关注。
第七章信息技术对央行货币调控作用的影响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是特殊的重要角色,应起到两个重要作用,一个是监
管,一个是调控。信息技术对金融监管的影响,上一章已经作了论述;对于调控
方面,中央银行不仅是政策的制定者,也是市场的参与者,更是货币的发行者,
掌握着金融市场的基础命脉——货币市场的运行,其他金融产品市场可以说是货
币市场的衍生市场,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基础与核心。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的
调控主要体现在货币的供给方面,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对金融市场施加影
响。
货币是金融市场的核心因素,国家信用的象征;是金融交易的标的物品,也
是金融交易的计量单位,金融市场的交易围绕货币展开。信息技术应用,导致金
融电子化现象,对货币市场产生影响。电子支付与网络化运作,使流动性增强;
金融工具创新与金融产品丰富,使货币的供给创造能力增强,需求结构稳定性下
降,结构界限(MO,M1,M2)划分模糊8,之间转换迅速;政策工具的运用受制于
市场环境的变化,市场环境决定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市场的变化势必对中央银
行的货币调控作用产生影响。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信息技术应用后货币市场的变化。
一、货币供给的变化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金融机构的工作效率提高,融资渠道的拓宽,资金流动
速度的加快,以及金融市场产品的丰富,必然使得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能力增强,
从而加大了货币的供给量。我们来分析一下货币乘数的变化:
货币乘数k:M/H:(C+D)/(C+R+E)=(C+D)/(C+RI+R2+E)
=(I+C/D)/(C/D+RI/D+R2/D+E/D)
=(1+b)/(rl+r2+b+e)
其中:M表示货币供给量,H表示基础货币,C表示通货,D表示存款,R表
示法定准备金,E表示超额准备金,Rl表示法定活期准备金,R2表示法定定期准
备金,b为通货漏出率,rl为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r2为定期存款的法定准
8例如NOW账户。
各金率,e为超额准备金率。
式中通货漏出率b同时出现于分子与分母,其数学意义表示与乘数k成反比
关系9,因信息技术导致电子支付与电子交易使得交易成本降低;金融工具创新,
金融产品丰富,导致持有通货的机会成本增大,公众自然会减少通货的持有量,
即b值变小,k值变大。
式中rl+r2表示法定准备金率的提缴率,与乘数k成反比关系,一般说来,
中央银行根据存款的流动性不同规定rl>r2的差额准备金率,按以上分析说明,
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的相对比例下降,同时公众持有通货的相对量也在减少,以
避免机会成本的损失,从而使得整体rl+r2值变小,即k值变大。
式中超额准备金率e与乘数k成反比关系,因公众持有通货的意愿减弱,同
时商业银行融资能力及运作效率的提高,引致银行库存通货量下降,即e值变小,
k值变大。
二、货币需求的变化
货币需求直接来自于国民收入,在收入不变的前提下,按凯恩斯的观点可以
将货币需求表示为:L=LI+L2
其中:Ll表示交易性需求
L2表示投机投资性需求
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金融工具与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与丰富,资本的盈利能
力增强,使得持有通货的机会成本增大,导致公众持有L2的意愿增强,使得L1
相对于L2的需求比重或者说库存比例降低,同时由于流动性与变现能力的增强,
使交易转换成本的降低,导致L1与L2迅速切换,从而使整体货币需求的稳定性
下降,在总收入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货币的需求结构处于快速的变化之中。
对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央行对市场的调控作用是通过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实旅的,货币政策工具有:
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补偿性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包括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1)对于准备金
政策,在上文对货币乘数的分析中,指出流动性的提高,市场范围的扩大,渠道
的拓宽,工具的创新,使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实际提缴率降低,同时,准备金政策
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相对固定,中央银行在调高或调低准备金
率时,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相应减少或增加,从而搜收缩或扩大信用。但是,
信息技术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创新工具与创新业务,使其能够迅速从国际市场上融
资以调整其超额准备,使超额准备的弹性变大,从而使准备金政策作用力度减弱。
(2)对于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发挥作用的程度取决于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
的依赖程度。信息技术拓宽了商业银行的渠道与市场范围,并引致创新金融工具,
以满足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从而减少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再贴现贷款,是
再贴现政策的作用力减弱。(3)对于公开市场业务,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金融工具
创新为中央银行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操作手段,方式更加灵活,并且拓宽了公开市
9证明如下:令B=(1+b)/b,则B=I+IYo,故B与b成反比关系。
场业务作用的范围。在本币市场上,中央银行可通过政府债卷、商业票据、银行
承兑汇票等金融工具吞吐基础货币,在外币市场上,可以借助远期、掉期、互换
等衍生工具调节或干预外汇市场。
选择性政策工具包括利率限制、信用配给、法定保证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
会使部分选择性政策工具的效应降低,如上文所述,货币的需求经常处于不稳定
状态,从而导致市场利率波动,利率的波动又反过来导致货币需求的不稳定。货
币需求的波动加大,就会影响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传导作用,但影响方
向与影响力度很难准确描述,这与影响货币需求波动的内在原因有关。另一方面,
像金融创新产品NOW账户的出现已经突破了利率的限制。
补偿性政策工具是指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道义劝告指中央银行对商业性金
融机构所发出的通告、指示或告示等;窗口指导指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式与金融
市场动向,对商业性金融机构所做出的非法律约束性的指导性规定。是对中央银
行的资信、威望、地位的检验。由于金融监管手段和能力的提高,对该项政策工
具的预期应该向好。
四、对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市场媒介的作用,
引起经济系统的某些变量的改变,而最终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的机理。信息技术
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市场媒介与传导时滞两个方面。(1)市场媒介反面,由于市场
结构的日益复杂,衍生金融市场的比重不断加大,货币需求结构在不断变化,从
而加大了对中介目标的选择难度,对监测指标提出了更高要求,对金融监管信息
系统的依赖性加大,使信息技术产生了“双刃剑”的效果。同时,市场中的传导
角色,已由商业银行的绝对地位向多角色转换,衍生金融市场的发展,吸引了大
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对金融市场的介入,也使得商业银行本身的业务发生变化,
由以利差盈利为主的表内业务向以服务为主的表外业务、中间业务转化,这样就
使得货币政策的传导中介发散化,传导机制复杂化了。(2)传导时滞方面,时滞
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个部分,内部时滞也称为认识时滞,指从政策制定到
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时间,取决于中央银行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及对金
融市场的监管能力,信息技术一方面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复杂化程度,一方面又提
供了很好的监管手段,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局者的运用能力,对内部时滞的影响应
视为中性;外部时滞也称为行动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到对政策目标
产生影响为止这段时间,网络化无疑使任何信息的传递都更为快捷通畅,外部时
滞理应缩短。
五、对央行调控作用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看到,央行的行政性调控手段受到弱化,市场导向性手段受到强
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符合金融活动的内在规律,这种内在规律是金融
市场本身机制的产物。从放大的货币供给乘数可以看到,货币供给正日益受到市
场体系内部因素的作用,表现出极强的内生性,货币供应量日益成为一个由不断
创新着的金融市场的动态变化而内生地决定的一个经济变量,金融市场的各经济
主体,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金融机构、企业与社会公众等,在市场变化的适应过
程中,通过行为互动和理性选择而产生的内生性合力对货币供应的支配作用日益
增强,削弱了中央银行的外生性控制程度,使中央银行的调控作用向市场化方向
倾斜。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金融市场而言是一次升级的过程,市场运作方式的变化使
金融结构日益复杂化,不可避免地要引起调控方式的变化,中央银行唯有积极主
动地适应新的环境,创新调控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手段,按照
金融市场的内在机制规律,以变化应对变化,发挥积极的调控作用。
第八章信息技术对金融市场效率的影响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一种技术进步因素,
如何评价其对市场的影响,要看市场运行的结果,从经济学的意义出发对市场运
行的结果的评价就是市场效率,下面我们对此做出分析。其实,从以上各章的分
析结论中已经看到,信息技术对金融市场各个方面的影响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
是市场效率。
一、市场效率与资源效用
效率是指资源与其所提供的效用之间的对比关系。我们从上文货币供给乘数
的变化中可以看到”,乘数的变大使一定的基础货币的效用提高,因为金融市场
产品的丰富,融资渠道的拓宽,资金流速的加快,使金融资源的可分配边界扩大,
从而表明了市场效率的提高,如图1所示:金融资源的可分配边界由AB变为cD,
与之相切的效用无差异曲线由U变为V。
C
A
金融产品x
图1完全市场的资源可分配边界扩大图2不完全市场的资源可分配边界扩大
以上分析是基于完全市场的假定得出的,而现实中,世界上任何国家的金融
市场都是不完全的,金融资源的分配会处于边界之内,即可分配边界可能如图2
所示:由A,B r变为C,D r。
o参见第六章相关论述。
二、市场效率与市场机制
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处于理想状态的市场,“市场机制”本身可以使资源配
置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实现市场资源配置的最佳效率,如图1曲线所示。而现
实中的市场存在扭曲,如图2曲线所示,市场机制经常“失灵”,从而引入“社
会计划者”“(social planner)对市场的介入,以消除市场扭曲,使市场机制
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使资源配置处于尽可能接近最优的次优状态,对效率的判
断取决于曲线A 7 B’和c 7 D 7与曲线AB和cD的逼近程度。因“社会计划者”
隐含价值判断成分,规定市场的体制,左右市场的功能取向,所以,由二者共同
作用决定市场的运行效率。资源配置的实现是在市场的交易运行过程中通过市场
所提供的功能而展现出来的,以功能的效果来体现与衡量。
(1)价格发现
市场存在的基本功能就是形成和发现使市场处于出清状态的均衡价格,是金
融市场的参与者根据自己所了解的金融市场信息和对价格走势的预测,对金融产
品反复交易的结果,以反映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具有竞争性、预期性、全球性。
信息技术应用所导致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使得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更趋完
善。衍生市场的公开竞价与保证金交易方式具有高度的竞争性;金融工程运用精
确的数据处理软件,有效的消除了掉期与互换所带来的价格偏差;网络通讯将交
易价格在世界各地的交易市场上同时公布,推动金融市场有序高效的运转。
(2)资本转化
金融市场是资金运动的场所,客观上实现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促使资本的
形成。信息技术引致金融创新产品与金融创薪工程,提高了资本的获利渠道与获
利空间,使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增加,刺激了持币者的参与热情,促进了储蓄货
币向投资的转化。同时,电子支付与电子商务降低了交易成本,活跃了交易活动,
提高了转化的效率。网络金融资讯,使企业的资本需求迅速传达到货币市场,增
进了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
(3)风险规避
对于金融风险的规避,一是分散,二是转移。借助于计算机其软件技术的应
用,金融工程通过投资组合设计,分散了风险;衍生金融工具通过期货、期权、
掉期、互换实现了风险转移。风险规避机制活跃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活动,有助于
均衡价格的形成。
(4)政策调控
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金融工具创新为中央银行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操作手段,方
式更加灵活,并且拓宽了公开市场业务作用的范围。在本币市场上,中央银行可
通过政府债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等金融工具吞吐基础货币,在外币市场
上,可以借助远期、掉期、互换等衍生工具调节或干预外汇市场;发达的网络资
讯使中央银行的政策传导途径更为快捷通畅;信息化的金融监管手段提高中央银
行对市场的驾驭能力:从而使中央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社会计划者”,其调控
市场“失灵”的预期能力增强了(姑且不论道德风险)。
(5)资源配置
参见附录参考文献lz.樊纲,《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
金融市场的功能集中体现于金融资源的配置,是市场效率的最终反映。交易成
本的降低,储蓄对投资的迅速转化,短期资本与长期资本的转换便利,金融资
产流动性的提高,风险规避手段的丰富,价格发现机制的完善,更加准确地反
映了金融市场的供求状况,增强了市场机制的作用;金融监管技术的提高,市
场操作手段的多样化,及政策传导途径的畅通,增强了中央银行作为“社会计
划者”对市场的调控能力。二者的共同作用,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指出:“在交易费用为零,产权界定清晰,
通过交易可以导致资源有效配置。”无疑,信息技术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
信息的充分性,推动了资源趋向于有效的配置。
通过以上分析,说明信息技术的应用扩大了金融资源的可分配边界,推动了
金融资源趋向于有效优化的配置,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同时,金融资源作为
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引导和配置其他资源的作用,高效的金融资源配置有助于提
高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水平,使社会整体经济趋向于帕累托最优境界。
第九章总结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金融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是对金融市场的一次升级,
使金融市场的运行跨跃了一个台阶,市场环境得到改善,市场效率获得提高。回
顾全文,总结信息技术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货币形态抽象化,信用本质与价值属性逐渐显现。
2.交易形式电子化,促使电子商务的兴起。
3.运作平台网络化,促进全球的金融一体化。
4.金融监管信息化,提高了对市场的预期能力。
5.货币需求结构变化,供给内生性显现。
6.调控政策趋向市场导向,市场机制的作用得以更充分她发挥。
7.市场竞争格局变化,在兼并重组中形成新的结构均衡。
8.金融机构的管理模式与业务结构变化,可持续发展在于创新。
9.交易成本降低,流动性增强,信息充分性提高。
10.金融资源的可分配边界扩大,配置趋于优化,市场效率提高,这是本文
的核心结论。
附录:参考文献
1,王健,《电子商务导论一商务角度》,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2.叶红枫,李为真,张福德主编《最新金融电子化实用手册》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3.吴以雯,《网络金融》,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4.张成虎,《金融电子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5.马红霞,严红波,陈革,《美国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6.尹翔硕,《技术进步与新经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王明华,《金融工程与金融效率相关问题研究》。jE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8.姚立新,《电子商务下的金融创新与运作》,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9.姜建清:《美国银行业的科技革命》,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8.
10.李量,《现代金融结构导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u.樊纲,《市场机焉U与经济效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
12.王振山,《金融效率论: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13.盂龙,《金融监管国际化》,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14.高晓红,王静,《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冲击与变革》,《财经问题研究》期刊,2002,8
15.潘春晖,《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金融理论与实践》期刊,2002,2
16.蒲成毅,《数字现金对货币供应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金融研究》期刊,2002,5
17.尹龙,《网络银行与现代金融组织理论的发展》,《金融参考》期刊,2002,2
18.王元龙,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全新时代,http://crf.org.cn]newsletter/200212/002.htm
19.时光,《新金融:现代金融体制的创新》,《经济学家》期刊,2002,5
20.Joseph J.Norton,Devising International Bank Supervisory Standards,
http://wwW.OCC.treas.gov/ftp/release/99—3.txt
21.Larry髓lker,Financiat Industry Likely To Feel Impact of Terrorist Attacks In
Five Key Areas,
http://Ⅲ.eds.tom/about—eds/homepage/home_page—financial一911.shtml
22.Alexander Rinnooy Kan,Technology and its Impact on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http:,7w㈣ercim.org/publication/Ercim News/enw40/kan.html
23.Graeme Hosking How Internet Technology Can Deliver 21st Century Banking,
http://www.techn0109yforfinance.com/FeatureRO,asp?Featureid=17
24.Nick Robinson,Financial IT—In or Out?
http://mvw.technologyforfinance.com/FeatureRO,asp?Feamreid=46
25、Jane K.Winn、Catalytic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e New International
Finaneial Architecture,http://facu]ty.sma.edu/jwinn/catalytic—impact.htm
26.Roger W.Ferguson,Technology,Macroeconomics,and Monetary Policy
http://www.federalreserve.gov/boarddocs/speeches/2000/200012062.htm
27.Ian Grigg,The Effect of Internet Value Transfer Systems on Monetary Policy,
http://netec.mcc.ac.uk/wopec/data/wpaVrawpma.html
28.Report from G7 Finance Mini sters to the Heads of State and Government,Impact
of the IT Revolution on the Economy and Finance, Fukuoka.8 July。2000
http:/AmA,.indonesia-ottawa.org/economy/68/G8一it revolut io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