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2942欧元区扩大对欧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影响研究

湖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欧元区扩大对欧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影响研究
姓名:钱曼丽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朱小梅
20080501
摘要
2007年元旦和2008年元旦,欧盟新近加入的10个新成员国中的斯洛文尼亚、塞浦
路斯和马耳他先后分别加入欧元区,成为欧元区的第13到15个国家。从欧元的诞生到
欧元区的扩大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前人已经在欧盟几次东扩上作了深入的研
究,然而却疏于研究货币区域——欧元区的扩张问题。欧元区扩大不仅仅是一个事实,
而且更是一种状态和趋势。欧元区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欧元在国际金融、国际
贸易、乃至国际货币体系和世界经济格局中所发挥的作用必将产生改变,这必然会对欧
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首先提出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综述了国内外欧元区扩大的理论和欧元国
际货币地位的相关理论,并概述了欧元区扩大的历程。为了分析欧元区扩大对欧元国际
货币地位的影响,本文从欧元区内经济基本面着手,先对欧元区扩大后内部经济情况展
开分析,得出结论:新成员国与欧元区达到了较高的经济一体化程度,所以,加入欧元
区把货币政策自主权统一交给欧洲中央银行给新成员国造成的经济稳定性损害不会太
大,因此,欧元区内经济将趋于好转。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本文认为,欧元区扩大利大于弊,新加入欧元区成员国从扩大
中获得的平均收益大于老欧元区成员国,欧元国际货币地位将上升。随着美元的疲软和
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的迹象,欧元与美元的博弈结果更趋明显。在不久的将来,欧元很可
能超越美元成为国际货币的核心。本文不仅局限于对欧元区扩大对欧元本身国际货币地
位的探讨,同时以此为鉴,辐射到亚洲货币合作中来。在简述亚洲货币合作路径、论证
亚洲货币合作须采用单一货币的基础之上,探讨了本研究对中国参与亚洲货币合作的启
示。
关键词:欧元区扩大:欧元;国际货币地位;影响
Abstract
The membership of European Union——Slovenia,Cyprus and Malta joined the
Euro—zone respectively at the beginning of 2007 and 2008,becoming the 13th,14th and 15th
Euro.zone countries.It’S long.1asting and winding process from the birth of euro to Euro—zone
enlargement.Some economists have done deep research on previous eastern—enlargement of
European Union,but done little research on the enlargement of Euro.zone.The enlargement
of Euro.zone iS not only a fact.but also a state and tendency.As time goes by,Euro-zone will
gradually enlarge,which will change the role of euro currency in the aspect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currency system and world economy pattern.
These will have far-reaching affect on euros’international currency status.
Firstly,this article states the background and meaning of research,and then summarizes
all kinds of theories concerning Euro—zone enlargement and euros’international currency
status.At the same time.it outlines the process of Euro-zone enlargement.In order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Euro.zone enlargement on euros’international currency status,this article
analyses inner economic situation after Euro-zone enlargement,and has made conclusion that
new membership has reached high economic integration as Euro·zone.So,joining the
Euro-zone,handing out the independent ri。ght of monetary policy to European Union central
bank,does little harm to economic stability of new membership.So far’Euro—zone economy
is becoming better.
Through further analysis,this article has made conclusion that the advantage of Euro.zone
enlargement is bigger than the shortcoming.The average revenue of new membership of
Euro.zone is more than that of old membership of Euro.zone,thus euros’international
currency status will rise.By the depreciation of dollar and American economy recession,the
result of game between euro and dollar has become obvious.In near future,euro will possibly
become the core of international currency,surpassing dollar.This article not only focuses the
discussion on the impact of the enlargement of the Euro.zone on euros’international monetary
status.but also reflects on the problem of Asian currency cooperation.ne paper also probes
into the implication on China ioining into the Asian currency cooperation,on the basis of
outlining the roadmap of Asian currency cooperation and proofing that Asian currency
cooperation must take single currency.
Keywords:Euro·zone enlargement;Euro;International currency status;Effect
ll
湖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擘年么月乒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
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数字
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开学位
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参式虽甬
指导刻醛名:辫心.坳
日期:≯护g、多、乒
日期:夕俨器.∥·r
一、绪论
一、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007年元旦,欧元区扩大成为现实:于2004年5月1日加入欧盟的10个
新成员国中的斯洛文尼亚率先达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定的各项名义趋同标
准,成为欧元区第13个国家。欧元区扩大的步伐尚未停止,欧盟在2007年10
月批准塞浦路斯和马耳他从2008年1月1日开始使用欧元,这意味着欧元区业
已扩大为15个国家的区域货币合作组织。随着时间的推进,在欧盟第五次东扩
中加入的其他7个成员国爱沙尼亚、立陶宛、捷克、匈牙利、拉脱维亚、斯洛伐
克、波兰按照时间表承诺,都会陆续加入欧元区。
欧元区扩大不仅仅是一个事实,它也是一种状态和趋势,即欧元区将随着时
间的推移不断扩大。欧元区扩大带来的影响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层面,
这一动态的过程不仅会对欧元区区域内的经济和金融产生不小的震动,也将对世
界经济和国际货币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对欧元国际货币地位产生深远的影
响。
欧元区扩大是在欧盟扩大的基础上,对金融领域纵向的拓展和融合。因此,
欧盟成员国经济的各个层面将决定欧元区是否能扩大,更进一步,将决定欧元区
扩大后对欧元区内外经济和金融情况产生的影响。欧元区扩大不仅会拓展彼此金
融业务的范围,而且能降低各个欧元区成员国的交易成本和金融风险,实现资源
的有效配置,推动金融一体化的深化。金融一体化作为欧元区一体化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将受到未来欧元区扩大的影响。伴随着欧元区的扩大,可以预见的是,
欧元区统一金融市场将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整合将进一步增强,欧元区金融结
构调整将进一步加快,金融监管程度也将进一步加深。同时,欧元区扩大后欧元
的使用量将进一步大幅度上升,有更大比重的欧元区对外贸易使用欧元结算,欧
元在欧盟的一些邻近国家将进一步取代原欧盟成员国货币,越来越多的国际借款
人将使用欧元来进行融资,等等。
欧元区扩大的影响,不仅仅是微观经济金融层面的,同时也会对国际货币
格局这样的宏观经济金融层面产生影响。欧元区扩大后,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间
经济实力和影响力此消彼长,将使得世界经济格局发生进一步的变化,欧元越发
成为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中的一种力量。欧元区扩大后欧元在区域内部的地位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将进一步上升,同时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欧元与
美元在争夺国际货币地位的博弈中孰赢孰败,欧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的变化趋势是
有待我们探讨的问题。虽然美元的霸主地位在短时间内不会动摇,但伴随着欧盟
东扩后经济的发展和欧元区扩大,欧元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会逐渐增加。在
短期,新加入欧元区的国家与原欧元区成员国可能需要时间磨合彼此的经济政策
和金融政策等一系列问题,欧元在国际货币舞台上的地位可能不会迅速提升甚至
有可能不变或下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欧元区国家将在理解和合作的基础上,
整合协调彼此的宏微观政策,使得欧元真正成为实体经济的助推剂,进而改变目
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单一国际货币格局的状态。最终,欧元是否将在未来与美元分
庭抗礼,甚至超越美元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货币。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
仅是因为这有助于考察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的效果如何,而且对于那些有志于发
展区内统一货币的地区来说,特别是亚洲地区也具有重大借鉴意义。深入研究欧
元区扩大问题,有助于探讨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发展路径,尤其是在中国积极参
与亚洲货币合作的大背景下,这一问题的研究必然为中国参与和推进亚洲区域货
币合作提供可资借鉴和参考的依据。
(二)相关的理论综述
1、国内外关于欧元区扩大问题的研究现状
欧元区扩大进程日益受到关注,这将是欧洲经济与货币一体化的重要里程
碑,也是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巨大挑战之一。欧元区扩大,即欧盟10个新成员
国爱沙尼亚、立陶宛、捷克、塞浦路斯、马耳他、匈牙利、拉脱维亚、斯洛伐克、
波兰、斯洛文尼亚加入欧盟后将按照各自的时间表进入欧元区。国内学者刘卫兵
(2004)在文章中首先叙述了欧洲联盟东扩的史实,进而回顾了欧元诞生的历程,
并在列举经济政策“趋同标准’’的主要内容上,阐述了为接纳新入盟10国加入
欧元区所应做的相应经济政策调整;周茂荣、周念利(2005)认为在判断欧盟新
成员加入欧元区的时机是否成熟时可遵循两项标准即法律标准和理论标准:从法
律标准判断,在规范欧元区东扩进程的制度框架下,欧盟新成员在实现经济变量
名义趋同时会面临诸多障碍性因素,新成员在加入欧元区进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
和曲折,欧元区东扩道路并不平坦;魏本华、贺大勇、吴建武(2006)阐述了欧
2
一、绪论
盟新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与融合,指出10个新成员国与原欧盟15国在经济趋同进
程中尽管取得了巨大进展,但许多方面仍差距明显,三位学者最后对新成员国加
入欧元区进行了一番展望:马红霞(2006)认为新成员国是否应该加入欧元区,
应权衡得失,从成本和收益方面综合考虑。理性的选择应是在合适的时间、收益
高于成本的情况下加入欧元区。各国应该从经济、政治利益方面综合考虑做出决
定,而不应该单纯从政治上考虑。她同时认为欧元区东扩对新老成员国的影响利
大于弊,欧元的国际地位将会上升,但未来欧元汇率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国际
货币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综合国内相关研究进展,近几年来,有关欧元区扩大
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对欧盟10个新成员国是否应该加
入欧元区的判断;它们与欧元区的入盟标准(《马约》的趋同标准)的差距;加
入欧元区最佳时机的选择;它们是否有不加入欧元区的选择权;加入模式的选择
是快速还是渐进式,是分别加入还是捆绑加入;新成员国加入欧元区货币联盟后
的收益和成本;欧元区扩大产生的国际影响。
国外学者对欧元区扩大运行机制的研究颇有建树。蒙代尔、麦金农等经济学
家创立并发展了最适度货币区理论,为欧元区扩大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支持。
最适度货币区理论最早由蒙代尔提出。Mundcll(1961)主张用生产要素的
高度流动性作为确定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他认为浮动汇率只能解决两个不同通
货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而不能解决同一通货区内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
同一通货区内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只能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解决。生产要
素流动论是对浮动汇率的扬弃,在肯定浮动汇率的同时,提出货币区内应实现单
一货币或固定汇率的主张。蒙代尔也认识到,政治差异是货币区形成的重要障碍,
只有在政治结构发生迅速变化的地区,这样的构想才能实现,而欧洲经济一体化
逐步发展,地缘政治色彩浓厚,要素流动性较高,可能成为实现固定汇率以至采
用单一货币,对区外货币实行弹性汇率安排。Mckinnon(1963)在蒙代尔相关理
论的基础上提出,应将经济开放度作为最适度货币区的标准。他强调,一些相互
间贸易关系密切的经济开放国家应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共同货币区,在区内实行
固定汇率安排,而对与其贸易往来关系不大的地区则实行浮动(弹性)汇率安排。
Peter Kennen(凯南)和J.C.Ingrain(伊格拉姆)分别提出用产品多样化和金融一
体化程度作为最适度货币区的标准。此后一些学者的研究证明,追求最适度货币
3
湖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区的单一标准往往难以实现且争议很多,各种标准需要综合演绎和再发展,维塞
尔(H.Visser)全面研究从蒙代尔到弗莱明的观点之后发现:联盟内部贸易关系越
密切,则货币联盟的收益越大;如果劳动力流动性较高、工资价格机制灵活且经
济结构多元化程度高,货币联盟导致的汇率工具的丧失就无关紧要。汉森
(J.D.Hansen)和尼尔森(J.U.M.Nielson)认为货币联盟的实现取决于外部冲击的
频率和特征、成员国内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流动性。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欧盟有关当局及欧洲中央银行的有关学者、美国的学
者及其他地区的学者对欧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尽管欧盟及欧洲中央银行对欧元
区东扩计划的研究文献不为外界所知,但有一点很清楚,欧洲有关当局采纳了主
流学者蒙代尔等人的观点,支持欧元区的早日扩大,以统一欧洲大市场。与此同
时,也有少数学者如克鲁格曼(Krugrnan)对货币联盟持保留态度,并担心急于
东扩会对欧元区造成冲击。
Dmitri Boreiko(2003)对十个新成员国入盟后的名义趋同和实际趋同情况展
开了研究,并使用模糊聚类算法得出,爱沙尼亚和斯洛文尼亚是名义趋同1和实
际趋同2的领导者,而其他入盟国家只在实际趋同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关于欧
元区扩大后产生的不利影响比如风险,也有学者做了深入研究。Jerome
Trotignon(2005)在文章中强调:欧元区未来成员国由于过去依赖一个行业或是一
个进口国,于是存在外部不对称需求冲击的风险。他创造了暴露在冲击之下的两
个指标,一个是以部门为基础,一个是地理学意义上的,以此度量即将加入欧元
区的中东欧国家,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较少被暴露在冲击之下并不必然带
来中东欧国家与经货联盟之间产业内份额的增加。
学者Kirsten Lommatzsch(2004)和Silker Tober(2004)对欧元区扩大的货币政
策方面做了研究。他们认为,即将加入欧元区的欧盟国家将引起两个基本的问题:
首先,考虑到欧洲中央银行目前的决策制定程序,它能否尽可能快地采纳必需的
货币政策措施;其次,这些国家的结构性通货膨胀是否将在欧元区货币政策方面
导致很严重的问题。同时他们也解答了这两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他们认为,
欧洲中央银行决策制定程序的改革是最重要的。为了更有效地运作,欧洲中央银
行主体应在规模上可管理,并指出创立一个成员囤能在其中轮换的组别似乎对一
1名义趋同标准,即《-B斯特啭赫特条约》标准。
2实际趋州标准,即最适度货币区理论标准。
4
~、绪论
个扩大的欧元区来说是最好的结构;对于第二个问题他们认为,由于成员国大小
和经济实力的差异,这些准欧元区国家在欧元区总数据中只一个比较小的权重。
而且,在价格水准趋同过程中,被认为在国家间追赶过程中有效的巴拉萨——萨
缪尔森效应并不太重要,而其他宏微观层面的因素被认为更重要。因此,在真实
趋同过程中,国家的结构性特征不应该对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产生严重的问
题。H..W.Sinn and M.Reutter(2001)认为扩大后的欧元区将会削弱欧洲中央银行
的政策,因为新成员国的真实趋同情况不可避免地与较高的通货膨胀率相联系。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更多的国家有较低的通货膨胀率,欧洲中央银行将能够实现
它对欧元区设定的最高2%的通货膨胀率。
2、国内外关于欧元国际货币地位的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欧元国际货币地位的研究如下:连平、廖新军(1998)从欧元作为
国际货币的条件与基础出发,展望了欧元的国际货币职能并预测在可以预见的未
来,欧元将具有与美元相抗衡的实力,从长期看并不排除欧元超越美元而最终成
为关键货币的可能;陈炳才(2002)认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国际货币体系
中,美元仍然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地位不会很高,但
欧元仍将是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中的重要力量:张淑静(2004)分析了欧元在国际
货币体系中地位的决定因素,其一取决于欧元区内部环境,其二取决于外部环境;
王珍、刘建慧(2004)从国际结算货币、国际储备货币结构、国际汇率制度改革、
区域货币合作四个角度探讨了欧元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谭雅玲(2004)对欧
元国际货币地位持谨慎态度,他认为欧盟区域化的延展将直接挑战美国竞争心
理,短期策略和技术优势将更多地不利于欧元。他同时认为,欧盟东扩后欧元面
临的难题:如投资者信心博弈中的经济问题;利率抉择中的政策问题;欧洲货币
危机问题等都将影响欧元的走势和认同度,并进而影响欧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从国外关于欧元国际货币地位的研究来看,Menzie Chinn和Jeffrey Frankel
(2005)在文章中用计量的方法估计了世界中央银行储备持有的主要货币份额的
决定因素。他们认为,欧元在未来可能超越或与美元竞争成为世界主要国际储备
货币取决于两点:(1)英国和足够多的其他欧盟成员国加入欧元区使得欧元区比
美国经济更强大;(2)美国宏观经济政策以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的形式,最终削
5
湖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弱了对美元的信心。沿着文章分析研究的思路,他们还指出,余下的欧盟成员国
包括英国在2020年前加入或者美元近期贬值的趋势持续到未来,才可能使欧元
超越美元成为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Barry Eichengreen(2005)在文章中从储
备货币竞争的历史和国际货币美元的前景角度展开分析,他质疑了传统的观点即
储备货币地位的竞争是一场胜者得到一切的博弈。他指出,即使是在过去也总是
有几种货币分享这个重要储备货币的角色,同时他论证了金融市场的创新更使得
在未来这一历史得以延续。他在文章中暗示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元和欧元将分享这
一地位。
3、国内外研究评述
综上所述,欧元区扩大的研究多停留在新入盟国家向欧元区国家转化的这个
时间段,即欧元区扩大前。研究工作大体不外乎概述欧洲货币联盟的历史,侧重
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趋同标准为框架展开分析,指出将加入欧元区的
国家宏微观经济指标与现有欧元区组织的差距,并给出相应的调整经济策略的政
策建议。也有学者高屋建瓴地提出加入欧元区的理性选择及判断问题,为盲目跟
潮调整本国经济策略却得不偿失的新入盟国家提供了一个理性的度量尺度和时
间表。西方学者对欧元区扩大的研究基本上以蒙代尔和麦金龙的最适度通货区理
论为基础,为欧元区扩大的相对合理性的价值判断提供了佐证。比较深入的研究
大体分为两类:一是探寻欧元区扩大可能存在的需求冲击风险的原因和数理统计
研究的前瞻性预测;二是深入到欧洲中央银行的决策制定程序,剖析未来欧元区
扩大后在决策制定方面,尤其是货币政策方面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这些研究不仅
触及到经济,而且涉及到政治,尤其是管理、机制、决策制定等方面。本篇论文
摒弃了深入研究的第一类,因为数理统计研究的前瞻性预测指出爱沙尼亚和斯洛
文尼亚将是“名义趋同”和“实际趋同”的领导者,但事实上,2008年1月1
R业已加入欧元区的塞浦路斯和马耳他已部分推翻了这种研究结论的合理性。因
此,鉴于本篇论文的研究目的所限,笔者试图循着深入研究的第二类思路,在分
析经济基本面变化时侧重于货币政策的研究,着重考虑各个准欧元区国家在经济
基本面、货币政策、政治结构方面的差异。既扬弃地看待前人的观点和结论,同
时为我所用地采纳并予以修正,以促进本篇文章的研究。
6
一、绪论
关于欧元国际货币地位的研究,中外学者多是做定性分析,从经济统计指标
着手,围绕欧元与美元之间的博弈问题展开预测,考虑到了国际货币条件、国际
货币职能、欧元区内部环境、欧元区外部环境、国际结算货币、国际储备货币结
构、国际汇率制度改革、区域货币合作、投资者信心博弈、利率抉择、欧元货币
危机等因素。有文献还深入研究了欧元超越美元的几种条件,美国著名学者
Eichengreen也以此为基础,质疑了传统观点,提出比较欧元、美元的地位一争
高下是无意义的,即无论过去还是未来,历史将延续——国际货币地位都是几种
货币分享的。
总之,尽管关于欧元区扩大和欧元国际货币地位两个问题国内外学者已分别
做出了一些探讨,但是学者们依然偏重于欧元区形成初期的理论研究,对目前欧
元区实质上已经扩大并将延续这一趋势并没有做深入的理论挖掘,特别是对欧元
区扩大对欧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影响这一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比较少见。
(三)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文以“欧元区扩大对欧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影响”为题,旨在探讨欧元区扩
大对区域内经济基本面乃至欧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影响,预测欧元区扩大后欧元国
际货币地位的变化趋势。笔者对欧元区扩大后的欧元国际货币地位走势持谨慎乐
观态度,认为尽管伴随着更多经济稍显落后的发展中的中东欧国家进入欧元区,
欧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将呈现振荡调整态势,但是欧元区扩大不会阻碍欧元区国家
整体经济实力增强,并将进一步提升欧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总体而言,欧元区扩
大的利大于弊,新加入欧元区成员国家从扩大中获得的平均收益大于老欧元区成
员国,但是综合而言,欧元国际货币地位稳中有升。
本研究采用历史回顾法,对欧元区扩大以前欧盟的五次历史性东扩进行了概
述。同时,本研究采用比较分析法,对欧元区新成员国与欧元区老成员国、欧元
区国家整体与成员国个体、短期与中长期、静态与动态的不同情况加以比较分析,
在研究经济问题的同时,兼顾政治背景。、
本研究以理论为支撑,侧重于实证分析。在相关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参阅了
大量的欧洲学者文献和国际研究机构的工作论文稿和报告。全文以欧元区扩大的
事实和动态趋势为主线,对区域货币一体化的理论、实践及影响进行研究。
7
湖北大学硕十学1=《7=论文
本文的研究对象突出“欧元区扩大”这一时间范畴,对欧元区扩大后的新情
况、欧元国际货币地位变化的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研究应用的基础理论,除了必要的国际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金融学
理论外,还涉及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转轨经济学等。因为,欧元区扩大是
一个涉及经济、金融、法律等领域的复杂问题,欧元区扩大后的成员国经济基本
面之间的差距更趋明显,欧元区成员国由原来的发达国家构成货币一体化组织变
为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混合组成的区域货币合作组织。
(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首先,本文的研究视角比较独到。自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诞生以来,欧
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日新月异,伴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是金融一体化。欧元从它诞生
之日起,就受到举世的关注。人们都期待新货币——欧元,将以一个强大的货币
身份登上世界经济活动的舞台。此后,欧元区区域内部的经济以及与区域外国家
的经济之间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其走势也是难以预测的。因此,欧元区扩大为
区域货币合作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研究欧元区扩大后的经济前景乃至对欧元
国际货币地位发生的影响将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这种影响渗透到国际结算货
币、国际储备结构、国际汇率制度、欧洲货币市场等各个方面,极具研究价值。
其次,本文论题较新,关于欧元区的文章,多集中于欧元区扩大以前,鲜有
谈论欧元区扩大后的文章。关于本文的论点,的确有不少关于欧元国际货币地位
的文章,但是能将欧元区扩大和欧元国际货币地位结合起来的文章,目前还比较
少见。
再次,本研究自始至终体现着欧元区扩大后形成的“南北型”欧元区成员国
一体化之新特点,突出成员国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在研究中,考虑到了新入
盟国家与老欧盟国家之间经济状况存在着诸多差别,并没有一概而论地将各种宏
观经济指标求平均,而是用聚类方法分组讨论其变量变化。
最后,本文从一系列最新的官方宏微观经济指标数据着手,绘制了详尽的经
济指标图示,以期能从中找出特定的经济规律得出本论题的结论,有一定的科学
性和建设性。并且,本文在欧元区问题上推而广之,推广到亚洲货币合作问题,
在为亚洲货币合作路线正确性佐证的同时,为中国参与亚洲货币合作提供建议。
8
二、欧元区扩大的概述
欧元区扩大的概述
(一)欧元区扩大的进程
1、欧盟的五次东扩
从20世纪50年代初欧洲一体化正式启动到2004年东扩之前,欧盟共经过
四次扩大,其成员由最初6国增加到15国,并已逐步成为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
高的地区组织。在欧盟扩大的历史中,第一次发生在1973年,有3国被纳入一
体化进程,即英国、爱尔兰和丹麦;随后,1981年欧共体吸纳了希腊,这是欧
盟历史上的第二次扩大;1986年葡萄牙和西班牙被欧共体吸纳,成为欧盟历史
上的第三次扩大;第四次扩大是在1995年统一大市场计划基本实现后进行的,
共有3国加入,即奥地利、瑞典和芬兰。
2004年5月1日,欧盟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对象主要是中东欧国家和从原
苏联地区独立出来的波罗的海沿岸一些国家。冷战结束以来,许多中东欧国家纷
纷提出加入欧共体(即欧盟的前身)的申请。在广泛调整同这些国家关系的基础
上,1993年哥本哈根首脑会议从政治、经济和法律三方面制定了吸纳新成员的
具体标准,即所谓的“哥本哈根标准’’。经过近10年极为艰苦的准备和谈判,欧
盟终于在2004年5月1日正式吸纳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
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10个国家,实现了其历
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员。扩大后的欧盟成员国增至25个,总面积达400多万
平方公里,占欧洲大陆总面积的3/4;其总人口也增加了近20%,达到4.5亿,
超过了美国和俄罗斯的总和;从经济实力看,欧盟国内生产总值达到约10万亿
美元,与美国旗鼓相当,约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3。欧盟由此成为世界上规模最
大、一体化程度最高、经济总量最接近美国的区域联合体,具有了真正意义的“欧
洲”规模。事实上,欧盟正在将其自身转变成为一个新的泛欧洲体系。扩大后的
欧盟国际地位受到更多关注。
2、从欧元的诞生到欧元区的扩大
早在1969年3月,欧共体海牙会议提出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构想,并委托
时任卢森堡首相的皮埃尔·维尔纳就此提出具体建议。1971年3月,“维尔纳
9
湖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计划”通过,欧洲单一货币建设迈出了第一步。“计划”主张在10年内分三个
阶段建成欧洲经济货币联盟。但是,随后发生的石油危机和金融风暴,致使“维
尔纳计划”搁浅。1979年3月,在法国、联邦德国的倡导和努力下,欧洲货币
体系宣告建立,同时欧洲货币单位“埃居"诞生。1986年2月,欧共体签署《单
一欧洲文件》,提出最迟在1993年初建立统一大市场。1989年6月,“德洛尔
报告"通过,报告主张分三个阶段创建欧洲经货联盟:第一步,完全实现资本自
由流通;第二步,建立欧洲货币局(即欧洲中央银行的前身):第三步,建立和实
施经济货币联盟,以单一货币取代成员国货币。1991年12月10日,欧共体首
脑会议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将欧共体改
称为欧洲联盟。同时《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最迟在1999年1月1日,经
欧洲理事会确认,如达到“趋同标准’’的成员国超过半数,即可开始实施单一货
币。1994年12月15日,马德里首脑会议决定将欧洲单一货币定名为欧元,取
代埃居。1998年5月,布鲁塞尔首脑会议正式排定欧元11个创始国名单,包括
比利时、德国、西班牙、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奥地利、葡萄
牙和芬兰。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1月4日,欧元在国际金融市场正
式登场。2002年1月1日,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进入市面成为流通货币,2月
28日成员国本国货币全面退出流通领域,欧元与成员国货币并存期结束。
1981年1月1日,希腊正式加入欧元区,欧元区成员国增加到12个。这12
个国家形成了3.14亿人口和约10万亿欧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欧元区,包
括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奥
地利、芬兰、希腊。此外,欧元也通用于安道尔、摩纳哥、圣马力诺和梵蒂冈,
以及作为使用欧元的所有欧盟成员国的附属地。原欧盟15国中只有英国、丹麦
和瑞典目前还没有加入欧元区。2007--2010年间,欧盟的10个中东欧成员国将
分别加入欧元区,欧元区可能将由现在的12国扩大为22国。目前,新成员国正
在积极创造条件加入欧元区。事实上,2007年元旦,欧元区扩大成为现实:2004
年5月1日加入欧盟的10个新成员国中斯洛文尼亚率先达到《马斯特里赫特条
约》确定的各项名义趋同标准,成为欧元区的第13个国家。
(二)欧元区扩大的最新进展
10
二、欧元区扩人的概述
继斯洛文尼亚加入欧元区之后,欧盟在2007年10月批准塞浦路斯和马耳他
从2008年1月1日开始使用欧元,欧元区由先前的13国扩大为15国,法定使
用欧元的人口将超过3.18亿。早在2007年7月10日,欧盟财长会议就决定了
马耳他和塞浦路斯货币与欧元的比价,从而为2008年1月1日这两个国家使用
欧元使用排除了最后一道关卡。马耳他和塞浦路斯除了在汇率比价方面做出的贡
献,在欧盟规定的5个趋同标准上也做出了极大的努力。根据欧盟委员会在2007
年5月发布的评估报告:马耳他和塞浦路斯两国在通货膨胀、政府财政状况、长
期利率水平和汇率稳定程度以及国内立法与欧盟规则的协调一致性五个方面都
已经向欧元区现有成员国靠拢。事实上,正是因为马耳他和塞浦路斯多番努力在
达到这五个严格的趋同标准之后,顺利地于2008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
加入欧元区无疑将给塞浦路斯和马耳他的经济注入新的动力,从此,塞浦路
斯和马耳他将全面履行欧元区的金融规定。近20年来,塞浦路斯和马耳他一直
以低通货膨胀率被世人称道,加入欧元区后,其通胀率有望进一步下降。这无疑
将会提升塞浦路斯和马耳他的金融信用等级,并直接促成低利率。而低利率将会
带来借款成本减少,从而促进塞浦路斯和马耳他的经济增长。
据德国《经济周刊》报道,未来五年里还将有一些国家陆续加入欧元区,斯
洛伐克定于2009年加入,2011年到2012年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脱维亚
和爱沙尼亚三国也将加入。如今全球共有110亿张欧元纸币和700亿枚欧元硬币
在流通,总价值超过6450亿美元。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欧元区扩大对欧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影响研究
(一)欧元区扩大前欧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1、一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条件与基础
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经济学家有许多不同的论证。Swoboda(1969)认
为,如果没有国际交换媒介,不同货币区之间的贸易只能以不同国家的货币执行。
如果交易商有许多需要不同货币的交易,他不得不持有大量的各种现金余额,携
带成本很大。Karl Brunner(1971)&Allan Meltzer(1971)分析了货币交换的信息效
率,认为获取任何资产特性的信息的边际成本随着这种资产被使用的频率的增加
而递减。Mckinnon(1969)综合了上述两位学者的理论,认为私人交易者会以最适
当的主要的货币来从事交易,以节约携带成本,并使由于汇率浮动而产生的信息
不确定性最小化。Krugman(1980)研究了本国和外国货币之间的交易成本,发现
随着交易量的增加,平均交易成本是递减的,有最低交易成本的货币,即有最大
交易量的货币会成为媒介货币。Rey(2001)把货币交换的交易成本引入了一个三
国一般均衡模型,从贸易关系的实力和交易成本的大小,在理论上证明了媒介货
币选择的多重均衡如何出现。他发现媒介货币的出现是由各国的商品偏好决定
的,而不是由他们的相对规模决定。一国商品被需求得越多,它的出口越高,对
该国货币的国际需求就越大,其外汇市场就越具有流动性,相关的交易成本就越
小。具有最大开放度的国家的货币以及与其他国家货币相交换时成本最低的国家
货币会成为媒介货币。Matsuyama、Kiyotaki and Matsui(1993)运用一个货币搜寻
模型(search models of money)来分析创造媒介货币的机制,结果是在一个只有两
种货币(本币和外币)存在的世界中将会出现三种均衡:(1)地方性货币。在这种
情况下绝对没有国际交易发生,本国货币在本国使用,外国货币在外国使用;(2)
单一的媒介货币。在此情况下,一种货币成为地区性货币,另一货币则在发行国
和外国同时使用;(3)双重媒介货币。两种货币在本国和外国都能使用,经济一体
化程度越高,两种货币共存的可能性越大,经济开放的程度对决定哪种货币可在
国际交易中运用起着关键作用,且拥有巨大经济规模的国家货币更有可能成为主
要媒介货币。
12
三、欧元区扩大对欧元围际货币地位的影响研究
Bergsten(1975)认为国际货币的条件应包括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政治上应具
有强大的政治权力并得到国际合作的支持。在经济上,他从外部经济条件和内部
经济条件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外部经济条件包括维持可兑换信心、合理的流动性
比率和健康的国际收支及其结构;内部经济条件包括保持经济增长、价格稳定、
国际经济规模上的相对优势、经济货币的独立性以及发达的金融市场。
Tavlas(1997)把影响货币国际运用的要素与最优货币区标准联系起来,认为最优
货币区标准能被用来解释为什么国际交易者和投资者在跨国交易中选择一个特
定的国际货币。最优货币区理论中的通货膨胀、贸易一体化和金融市场发达程度
能帮助解释一种货币为什么被用作国际记账单位、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手段。
Mundell(2002)认为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取决于人们对该货币稳定的信心,而
这又取决于以下因素:货币流通或交易区域的规模大小;货币政策的稳定与否;
有没有管制;货币发行国的强大与否以及持久货币本身的还原价值。他认为货币
作为公共物品,具有内在规模、范围经济,市场的广度、深度是衡量一种货币利
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程度,流通区域越大货币对付冲击的能力越强。
2、欧元区扩大前欧元在国际货币格局中的地位
国际货币体系主体是由具有国际货币功能的各种货币形成的。国际货币广泛
地被其他国家的政府和居民用作支付手段、计价手段和贮藏手段。在20世纪70
年代以前,外汇储备的供应主要依赖于美元。美国通过其国际收支逆差,使大量
美元流出美国,形成一种世界性货币,其中一部分被各国政府所拥有,成为各国
的美元储备。自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运行至今的是以美
元为主的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美元在事实上成了这些国际货币的核心和领导,
并在金融资产和金融利益上形成了一种较稳定的格局。在此同时,伴随其他一些
国家如日本、前联邦德国在经济上的崛起以及在世界经贸领域中作用扩大,储备
货币的供应开始出现多样化。目前,虽然美元在世界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仍然
最大,但与70年代初期比,其重要性已相对下降。
表3-1国际基金组织成员国外汇储备的货币构成(百分比)(1973一1996)
1973 1980 1984 1987 1991 1993 1996
美元84.6 68.6 65.1 67.1 55.6 56.1 58.9
英镑7.0 2.9 2.9 2.6 3.6 3.1 3.4
马克S.8 14.9 12.O 14.7 18.3 14.2 13.6
13
湖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法国法郎1.0 1.7 1.1 1.2 3-3 2.2 1.6
I-J兀4.3 5.2 7.0 10.4 7.7 6.O
其他略略略略略略略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报。
1973年到1990年,美元储备在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从84.6%
下降到50.1%,与此同时德国马克在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上升很快,1973年仅
为5.8%,而到1990年已升到17.3%。但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金融和投资
大国,美国经济仍然在世界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自1992年起,随着美国经济
的复苏和美元的坚挺,美元储备的比重有所上升,1995年底曾到达过64.9%1。
从1973年到1996年的官方外汇储备比例来看,国际货币体系由以美元为中心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转变为以美元、日元、马克等多种货币并存的多元结构。但国际
货币格局没有出现根本性变化,美元仍然拥有绝对的优势。1996年美元在官方
#b,r-储备中所占比例仍高达58.9%,这意味着在欧元诞生以前,美元一直在国际
货币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欧元诞生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国际金融史
上最重大的事件。伴随着欧元的诞生,各个币种的官方外汇储备持有总额的比重
如下:
表3-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外汇储备的货币构成(百分比)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所有国家
美元71 70.5 70.7 67.1 55.6 56.1
英镑2.9 2.8 2.7 2.9 2.6 3.3
马克
瑞上法郎0.2 0.3 0.3 0-4 0.2 O.2
日元6.4 6.3 S.2 4.S 4.1 3.9
欧元17.9 18.8 19.8 24.2 25.3 24.9
其他货币1.6 1.4 1.2 1.4 1.9 1.8
T业国家
美元73.5 72.5 72.7 68.9 70.5 71.5
U元6.7 6.5 S.6 4.4 3.8 3.6
英镑2.2 2.O 1.9 2.1 1.5 1.9
瑞十法郎0.1 O.2 O.3 0.6 0.2 0.1
欧元16.1 17.1 18.0 22.4 22.i 20.9
其他货币1.4 1.6 1.5 1.7 1.9 2.0
发展中国家
11996年国际清算银行年报第105页。
14
二、欧元区扩大对欧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影响研究
美元68.2 68.2 68.6 64 60.7 59.9
日元6.O 6.O 4.9 4.7 4.4 4.3
英镑3.7 3.6 3.6 3.8 3.9 4.8
瑞士法郎0.4 O.3 0.3 0.2 0.2 0.2
欧元19。9 20.6 21.8 26.1 28.9 29.2
其他货币1.7 1.3 0.9 1.2 1.9 1.6
资科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报。
有人曾经预计,1999年1月1日之后,将会出现世界范围内的将美元储备转
换成对于欧元的需求,进而会带来欧元的大幅度升值,但这种预期很快就消失了。
2002年后,欧元的贬值趋势开始出现逆转,迈向未来升值强劲。
欧元区扩大以前欧元在国际货币格局中的地位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是
历史漫长的积淀和各种原因促成的:
首先,由于美元在国际货币格局中现有地位所产生的粘滞性,美元仍然是世
界上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由于美国经济实力的影响仍会很大,所以大多数的进出
口商及国际投资者仍使用美元进行贸易和投资,国际投资者的投资惯性一时难以
改变。再加上启动之初的欧元作为一种新货币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所以美元在
新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一时难以改变。
其次,原有国际货币格局的政治成因是欧元缺乏作为主权象征的政治基础。
欧元区12国是欧盟的主体,但欧盟是一个由多个独立主权国家组成的联合体,
而不是美国那样的联邦主权国家。欧元区是12个国家让出部分国家主权(即货
币发行与货币政策制定权)之后才得以产生的。这虽然可以说是人类合作史上的
一个创举,但也决定了欧元区在政治立场的协调方面将矛盾重重,注定了欧元在
政治摩擦下难以保持币值的稳定。欧盟的政治一体化进程在今后如果不会出现类
似于欧元诞生这样的创举,则联合式的政体将是欧元命运坎坷的根源。
再次,经济实力与经济政策是决定国际货币格局的基础。尽管欧元区12国
的总体经济实力与美国不相上下,欧元区GDP占世界的16%(约5.5万亿埃居),
欧元区的国际贸易占世界的20.9%,美国的国际贸易占世界的19.6%1,但是欧元
区内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其中西班牙、葡萄牙的人均收入水平不及卢森堡人均
收入水平的一半,且低于欧元区的平均水平,欧元区GDP的大部分贡献国仍然
是德国和法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加剧欧元区内部的矛盾,导致经济政策难
以协调。美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现象客观存在,但不存
1于颖、李建军(1999)
15
湖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在政策协调的难度与实质性矛盾。可见,欧元的汇率难以稳定,没有稳定币值的
欧元很难影响到欧元区扩大以前的国际货币格局。
同时,2002年以来美元经历了新的贬值期。国际经济学家再一次提醒人们国
际储备货币排序的问题。实际上随着美元对欧元汇率的下降,在2004年末,欧
洲中央银行处于大规模抛售美元,实行外汇资产多样化的边缘。美元正在逐步失
去过去那种在国际货币格局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国际货币格局呈现一种多元
化的形势。欧元将在这种多元化趋势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欧元区扩大对欧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影响
欧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变化依赖于欧元区整个宏观经济的情况,因此考察欧元
区宏观经济基本面是判断欧元国际货币地位变化的关键步骤。
1、欧元区扩大后的欧元区经济基本面分析
(1)欧元区扩大对欧元区经济的影响
欧元区扩大的前奏是欧盟的扩大,考察欧盟的扩大对考察欧元区扩大的经济
影响十分必要。十个新成员国在2004年5月1日加入欧盟,回顾过去几次吸纳新
成员国的经历可以说,2004年的欧盟扩大对欧盟而言并不是第一次,但欧盟在整
合这次加入的十个新成员国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这次吸纳的新成
员国数目最多,占到扩大后25国欧盟的40%,其政治力量不容忽视;其次,由
于新成员国特别是其中几个较大的国家过去曾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
一虽然近年来它们一直处于全面经济转型的进程当中,但它们的国民收入水平仍
远远低于欧盟的平均水平。2003年,新成员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水平为
5850欧元,而原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为24300欧元。
欧元区扩大后,欧元区各国同益明显的经济不平衡会对欧元国际货币地位产
生一定的影响。我们需要确定一个理论框架,既描述与货币政策运行密切相关的
经济基本面因素,又要通过总体框架来考察不同宏观经济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对
于欧洲共同货币政策的目标,《欧洲联盟条约》第105条做了明确的规定:欧洲
中央银行体系的首要目标是保持价格稳定。在不妨碍价格稳定目标的前提下,欧
洲中央银行体系应支持共同体的总体经济政策,以期对实现《欧洲联盟条约》第
16
三、欧元区扩大对欧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影响研究
2条所制定的共同目标做出贡献。对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说明可以用泰
勒于1993年提出的货币政策规则(泰勒规则)来表示。泰勒规则将货币政策的
目标利率i(泰勒利率)表示为几个宏观经济指标的函数。
f一,.+.石。+l/2[y+p一万‘)】公式3-1
在无通货膨胀的均衡经济状态下,货币政策的目标i就应该等于实际均衡利
率r。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根据费雪方程式,i是名义利率,等式右边加上了预
期通货膨胀率万‘。中括号中的内容可以看作是货币政策对经济非均衡状态的校
正,其中Y是非均衡状态下的产能利用率——实际产出与充分就业状态下产出的
比率),小括号内的部分表示实际通货膨胀率与均衡通货膨胀率的背离。
若用下标K表示某一成员国,则该成员国的泰勒利率可以表达为:
厶-n+《+1/2[yk+如I一五)】公式3·2
用下标a表示欧元区各宏观经济指标的“平均水平",则欧洲中央银行货币
政策目标利率可以表示如下:
乞一屹+《+1/2[y。+忆一t)】公式3-3
如果成员国K足够典型,即其均衡利率、通货膨胀率和产能利用率都非常接
近欧元区“平均水平",那么欧洲中央银行遵循泰勒规则制定的共同货币政策的
目标利率与由该成员国自身宏观经济指标所决定的货币政策需求也将是非常接
近的。公式3.2减去公式3.3,得到:
‘一屯一(%一乞)+O《一《)+z/a[(y。-y。)+◇k一呢)+(五一《)】公式3-4
如果两种情况下的均衡通货膨胀率(目标通货膨胀率)死和以相等,则有:
‘一乞=(气一乞)+O《一《)+1/2【(yI—y。)+(以一呢)】公式3—5
根据表达式,成员国与欧元区“平均水平"的泰勒利率差异可以分解为四个
部分,这些都是导致两者不一致的潜在因素。
第一,实际均衡利率的差异气一屹。共同货币政策在成员国的效应是扩张的
还是收缩的取决于政策的目标利率与成员国实际均衡利率的差异,由于各成员国
的实际均衡利率存在差异,因此,共同货币政策很有可能对一些国家来说是扩张
性的,同时对另外一些国家而言又是收缩的。
17
湖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兀:‘舡。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将造成统一的
货币政策利率转化为各不相同的成员国实际利率。根据泰勒规则的逻辑,高通货
膨胀的地区应制定较高的利率以抑制需求。实际上,共同货币政策却往往造成相
反的结果,即统一的名义利率使得高通货膨胀国家的实际利率相对地变得更低
了。
第三,产能利用率的差异Yk—Y。。可以说,一项共同货币政策根本就无法将
这一差异考虑进来。
第四,实际通货膨胀率的差异以一呢。共同货币政策只能针对欧元区的平均
通货膨胀水平而制定。对那些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平均水平"的国家来说,共
同货币政策无疑仍是扩张的。
这其中存在的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卢卡斯批判1’’。目前为止,关于各国货币
与产出的统计数据都是基于该国机构用该国货币统计的结果。另外,大多数的新
成员国,其时间序列数据都要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影响。可以说,
加入欧盟甚至欧元区——接受相应的制度和法律框架——意味着新成员国将发
生突破性的结构变化。“卢卡斯批判’’的核心内容就在于,一国经济结构的行为
必然会受其政策体制的制约。因此,将这些经济数据延用于扩大后的欧元区必须
相当谨慎,欧元区扩大后对欧元区内部的政策效应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尽管欧元
区扩大后,欧元区国家总数在不断增加,但由于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差异,共同货
币政策会对成员国经济政策产生错误的引导,Ll:女n对经济需要扩张型政策的国家
而言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而对需要紧缩型政策的国家而言实施扩张的货币政
策。
实际均衡利率是泰勒规则中最值得探讨的变量。由于经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都不是处于均衡状态,因此实际均衡利率是一个不可观测的变量。作为一个经验
概念,它不直接依赖于可观测的通货膨胀预期,而是取决于所定义的一篮子产品
’红70年代经济滞胀时期,以凯思斯主义为基础的经济计量模型得预测件和解释力崩溃了,它们的表现很
令人失望, 原闪在于模型中摔制结构方程的参数发生了变化。于足这种局血.使绛济计量模型的建一者面临
多/C困境,冈为本质f:得任务使它的任务是从他认为描述'r经济稳定结构的时间序列数据和扣I归分析中得
jI{系数值,事实}:模拟探作的目的,神:十参照/fi变参数米比较町供选择的政策措施,然而,这种理论受到
理性顶期理论的挑战,阂为它认为政策制度的改变会改变个人对政策的反心方式,同时改变了的反应方式
又与堆础参数的改变结合一起。给那些对心十政策制度并非/fi变的系数媸加一个系数值,使很多早期的的
经济计量模拟变得无效。这种深刻的涧察就是以卢卡斯(Lucas 1976)命名的所渭的卢卡斯批判。
18
二、欧元区扩人对欧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影响研究
的通货膨胀率。从理论上说,如果政策制定者清楚地知道实际均衡利率是多少,
那么就可以通过对比(实际)货币政策目标利率与实际均衡利率来判断货币政策
是扩张的还是紧缩的。
实际均衡利率的经验测定一般需要两个步骤:第一步,根据经验定义实际利
率;第二步,通过实际利率的时间序列数据或者宏观经济模型来确定实际均衡利
率。
关于实际利率的定义,我们先选定2008年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各
国报告利率项目下的货币市场利率作为名义利率,再通过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
得到通货膨胀率(将季度通货膨胀率转换为年通货膨胀率,并运用HP滤波方法
尽量消除季节因素影响),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即得到实际利率。
得到实际利率后,下一个步骤是由实际利率的时间序列数据来确定实际均衡
利率。但是我们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新成员国时,却存在特殊问题。由于观察期不
够长,试图运用滤波方法(如HP或KAMAN过滤)从实际利率的时间序列数据
得到实际均衡利率几乎是不可行的,因为新成员国在考察期内出现了经济体制的
结构性转型,同时其国民核算账户的许多数据都很难获得。
在图3-1和3.2中,我们计算了考察期内各国平均的名义和实际利率(货币
市场利率)作为实际均衡利率的参考值。观察发现,八个新成员国的名义利率都
高于欧元区的水平,但实际利率的经验证据各有不同,八个新成员国的实际利率
均为负值,其中捷克的实际利率最低。由此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新成员国的实际
利率普遍低于目前欧元区水平。
图3-1三个月期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均值(2000年一2007年l季度)
19
湖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图3·2三个月期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均值(2000年一2007年1季度)1
图3.3显示了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的年增长率估计的通货膨胀率,样
本区间仍为2000年至2007年1季度。
图3-3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的年增长率估计的通货膨胀翠
观察发现,除捷克外,所有新成员国的平均通货膨胀率都高于欧洲中央银行
规定的2%的上限。另外,欧元区现有成员国的通货膨胀率也存在相当程度的差
异。如果扩大后的欧洲货币联盟仍持续目前这种状况,那么将产生两方面的后果:
欧元区平均的通货膨胀水平将面临进一步向上的推力;欧洲中央银行将相应地采
取偏于紧缩的货币政策。此外,对于通货膨胀率较高的成员国来说,货币政策利
率将转化为较低的实际利率,这意味着政策的相对放松,而实际上这些国家需要
的是紧缩政策。
综上所述,由于欧元区成员国经济基本面的不平衡,即使欧元区扩大后,采
1图3-1、图3-2及图3-3都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绘制I町成。三张图中国家和地区的
序号1:斯洛伐克2:斯洛义尼亚3:波兰4:马耳他5:拉脱维哑6:移陶宛7:匈牙利8:爱沙尼亚9:
捷克10:塞浦路斯ll:欧兀区。
20
三、欧元区扩大对欧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影响研究
用泰勒规则作为框架进行分析,欧元区扩大带来的弊端不可忽视。统一制定的欧
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并不能完全调控好欧元区各个国家尤其是新加入的10个
国家经济。在分析过程中,新成员国为加入欧盟而进行的经济转型和改革进程在
某种程度上也妨碍了数据的可得性,这些欧元区国家的非经济因素给分析过程和
结果带来了负面影响。
(2)用GG—LL曲线分析欧元区扩大的成本与收益
随着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日渐提高,欧元区能够帮助成员国实现其政治
目标,更重要的是欧元区能够帮助成员国实现其经济目标。原则上,加入欧元区、
抛弃国家的货币主权、实行欧元固定汇率之后,新成员国肯定是利弊兼得,而且
难于预测未来。10个新成员国之间的情况更是大相径庭,尽管有其共性存在。
Krugman&Obstfeld(1997)设计了一个理论框架,借助GG—LL曲线的分析,
说明一国加入固定汇率区后的得失主要取决于该国经济与区域内贸易伙伴的一
体化程度。得出的结论是:固定汇率最适用于国际贸易和要素流动一体化的地区。
这一理论框架同样适合权衡10个新成员国加入欧元区的成本与收益。
下面以任何一个即将加入欧元区的新成员国为例,以Krugman(克鲁格曼)
和Obstfeld(奥伯斯法尔德)的GG—LL理论为基础,根据新成员国与欧元区的特
殊情况,略加发展,分析新成员国加入欧元区的成本与收益(见图3.3)。所作的
主要变动有:将文献中“芬兰"改为“新成员国";将“欧洲货币体系(EMS)”
改为“欧元区’’:将“固定汇率区"改为“单一货币区"或者“欧元区";将“固
定芬兰马克与欧洲货币的汇率"改为“欧盟新成员国采用欧元”或者“欧盟新成
员国加入欧元区"。
, 絮会嚣羹鬃;溪
图3-4加入欧元区的利弊权衡
21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GG曲线(收益曲线)表明:新成员加入欧元区的收益大小,取决于欧盟新
成员国与欧元区的经济一体化程度。图3.4中的横轴表示新成员国在经济上与欧
元区产品与要素市场的一体化程度,纵轴表示新成员国加入欧元区后的货币效率
收益。GG曲线的斜率为正,说明新成员国与欧元区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其
加入欧元区的收益越大。
如果欧盟新成员国与欧元区之间的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那么采用单一货币
欧元所获得的收益还会增加。同样,如果新成员国与欧元区的贸易有所扩大,采
用单一货币欧元所获得的收益比贸易较少时要高。新成员国对欧元区成员国进行
投资时,如果投资回报可预测性增大的话,对欧盟新成员国将更加有利。同样,
在欧元区成员国内工作的欧盟新成员国人员,他们的工资如果相对于本国人的生
活开支来说更加稳定,那么对他们也有好处。
因此,如果新成员国与欧元区的经济一体化程度很高,那么加入欧元区之后,
新成员国将获得很大的收益,与欧元区成员国之间的跨国贸易和要素流动越广
泛,收益就越大。
这里隐含的假定是,欧元区的价格水平是稳定的、可预测的,否则,新成员
国的价格水平会发生很大波动,进而可能抵消加入欧元区所带来的收益。如果欧
元区价格水平比较稳定,而且新成员国采用欧元的态度比较明确,那么加入欧元
区就会给新成员国带来好处;新成员国与欧元区联系越紧密,这种好处就越大。
原因是,一国与低通货膨胀地区的经济很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时,其国内的通货膨
胀很容易降低。因为紧密联系的一体化经济会使国际价格趋于统一,减少了该国
价格水平与区域价格相差的程度。这再次说明了为什么实行固定汇率的经济一体
化程度越高,其成员国从中获益就越多。
LL曲线(损失曲线)表明:新成员国加入欧元区的损失大小,也取决于新
成员国与欧元区的经济一体化程度。图3.4的横轴代表新成员国与欧元区经济的
一体化程度,纵轴代表新成员国的经济稳定性损失。LL曲线的斜率为负,说明
新成员国与欧元区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加入欧元区对新成员国经济稳定性的
损害就越小。
假设欧盟新成员国成了欧元区成员国,并且对欧盟新成员国产出的世界总需
求有所减少。如果对其他欧元区成员国产出的世界总需求同样减少,那么由于自
三、欧元『又:扩人对欧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影响研究
动稳定器的作用,欧元相对于区域外的货币贬值。只有当欧盟新成员国单独面临
世界总需求的减少时,对其才意味着严重的困难,因为货币自主权的缺失,新成
员国很难影响国内产出,达到理想的经济稳定变得更加困难。面对这种不对称冲
击,新成员国往往只有在商品价格和工人工资暴跌一段时间后,才能恢复充分就
业。
新成员国同欧元区的经济一体化程度与这场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有着密切
的关系,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经济衰退越小,新成员国增加国内产出所需要的
经济调整也越少。首先因为,如果新成员国与欧元区成员国贸易往来很多,新成
员国产品价格略微偏低就会使欧元区成员国对新成员国产品需求量增加,这种需
求量相对于新成员国的产出是很大的,因此,就业率将迅速回升。其次因为,如
果新成员国的劳动力和资本与其欧元区邻国相互一体化程度高,那么失业的工人
很容易到邻国去找工作,国内的资本也能很快转移到国外,投资到获利更大的部
门。因此,要素的自由流动降低了新成员国失业率并减少了投资者的亏损。
同样,当新成员国产出的世界总需求增加时,如果新成员国与其他欧元区国
家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新成员国价格水平的轻微上升与外国资本和劳动力的涌
入会很快使新成员国的超额需求消失。
GG—LL曲线:把GG曲线和LL曲线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新成员国决定
是否加入欧元区。GG和LL的交点E决定了新成员国是否加入欧元区所依据的
经济一体化的临界程度F,在大于F的任何经济一体化程度上,加入欧元区都会
给新成员国经济带来正的净收益。也就是说,如果新成员国与欧元区经济一体化
程度大于或等于F,就应该加入欧元区。
当经济一体化程度小于F时,GG曲线(收益曲线)在IJL曲线(损失曲线)
的下面,意味着,新成员国加入欧元区后,由于产出和就业稳定性损失比货币效
率收益要大,因此新成员国最好不要加入欧元区。当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值等于或
大于F时,GG曲线衡量的货币效率收益就比LL表示和LL的交点F决定了经
济一体化程度的最低值(这里是F)。大于或等于此值时,新成员国可以加入欧
元区。
10个新成员国与欧元区的经济一体化程度是否足够高,使它们加入欧元区的
收益大于成本,是个很难量化的问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新成员国与老成员
湖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国(其中12国是欧元区成员国)已经实现了较高程度的经济一体化,正在接近
货币一体化阶段。在整个入盟过程中,新成员国与欧元区的经济一体化程度逐步
加深;入盟后,新成员国已经融入了欧洲单一市场,货物、服务、人员与资本的
自由流动给其带来的经济效应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马斯特立赫特趋同标准,就
是对新成员国家与欧元区经济趋同程度的量化标准,从欧盟“2004年趋同报告”
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10个新成员国基本达标,而且小国的达标情况较好。
表3-::3欧盟各国2004年趋同报告
法律一价格趋同政府预趋l司汇率标准长期利趋同
致性稳定标准算状况标准趋同率标准
是否一通胀是否预算赤字政府债务是否汇率是否长期利是否
致性塞达标GDP% GDPo/o 达标机制达标率iii% 达标
1l
捷克否1.8 足12.6 37.8 否否4。7 足
爱沙尼否2.O 是盈余3.1 5.3 是已加否4.6iv
亚入
塞浦路否2.1 是6.4 70.9 否否5.2 是

拉脱维否4.9 否1-5 14.4 是否5.0 是

立陶宛否O.2 是1.9 21.4 是己加否4.7 是

匈牙利否6.5 否6.2 59.1 否否8.1 否
马耳他否2.6 否9.7 71.1 否否4.7 是
波兰否2.5 否3.9 45.4 否否6.9 否
斯洛文否4.1 否2.0 29.4 足已加否5.2 是
尼哑入
斯洛伐否8.4 否3.7 42.6 否否5.2 是

10国均3。5 4.8 39.7 5-4

2004年2.4 3 60 6.4
8月参
考值
资料来源:European Commission,”Convergence Report 2004',Report from the Commission,Brussels,
October 2004,COM 690 final。
新成员国已经极深地融入了欧元区经济,对欧元区的贸易依存度较高。2004
年新成员国60%以上的出口是输入欧元区的。欧洲关税同盟扩大的贸易创造效
应,在东扩前基本已经发生,新成员国与老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量已经有了极大增
三、欧元区扩大对欧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影响研究
长,短期内的增长不会太明显,这充分证明新成员国与欧元区的产品一体化程度
已经相当高了,所以新成员国加入欧元区的收益肯定很高。Krugman&Obstfeld(1997)指出,G卜LL曲线隐含的假定是欧洲货币体系
(EMS)这个较大汇率区的价格水平是稳定的、可预测的。事实上,欧元区实行
的以价格稳定为首要目标的单一货币政策,一直成功地维持着比较稳定的价格水
平,与世界经济发达体的同期水平持平,低于美国同期水平。而且新成员国在入
盟前就明确表示了采用欧元的态度,《入盟条约》也作了如此的安排,那么欧元
区扩大后肯定会给新成员国带来好处,并且随着欧元区趋同程度的加深,加入欧
元区的好处会更大。与欧元区这样的低通货膨胀地区的经济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时,有助于降低新成员国国内的通货膨胀。
新成员国与欧元区达到了较高的经济一体化程度,所以,加入欧元区、把货
币政策自主权统一交给欧洲中央银行给新成员国造成的经济稳定性损害就不会
太大。而且,新成员国追求独立的汇率政策的范围是相当有限的,尤其是其中的
小型开放经济体。新成员国不采用欧元,在实施自己的货币政策时只有极小的额
外运作空间,采用欧元后,尽管受《稳定与增长公约》约束,但是它们实施财政
政策措施的范围会更大,这意味着采用欧元的时间选择取决于预算统一的可能性
和满足这方面需要的要求。
欧洲中央银行执行委员会委员Padoa----Schioppa(2004)指出,加入欧元区尽管
有诸多好处,但是不能保证其经济繁荣。比如,尽管西班牙和爱尔兰的经济因为
获得欧盟和欧元区成员资格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葡萄牙的情形却有所不同,最
近成了欧元区最弱的国家之一。所以,加入欧元区将会给新成员国带来的成本和
收益还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是否能给不同国家带来正的经济效应,是难以预
测的。
2、欧元区扩大对欧元在国际货币格局中地位的影响
(1)欧元区扩大对欧元区市场汇率及汇率指数的影响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2月发布的《国际金融统计》出版物中准确
数据而绘制的图3—5可见,2007年初斯洛文尼亚加入欧元区之后,在欧元区市场
汇率并没有发生较大幅度的波动,只是欧元有轻微升值现象,但并不明显,统计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数据最后期限截至2007年12月份,当月欧元区市场汇率降至每SDR值1.0347
欧元,每美国美元值0 67930。
圈3·s敢元E市蜗茫率1
圈3-6殴元E市插实R有教茫率指数,真实有效汇率指戢和g义有效汇率描敢2
从图3-6中可以看到,2007年初斯洛文尼亚加入欧元区之后,三种汇率指数
较2006年并无较大变化,尽管较2000年有一定程度的上升。按照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发布的《国际金融统计》中数据,欧元区2007年10月名义有效汇率指数
(NEER)达到132 93,真实有效汇率指数(CPIBREER)当月达到126 74,实
际有效汇率指数(REER)2007年12月达到129.31。
(2)欧元区扩大对欧元区国家储备情况的影响
’圈34和圈3.5.均E根据田“货m螭☆m织20D8年2月发m的‘国际金融统计》出版物中数据结制褂
到,横轴为年份.括号内为季度,数值E弄年度《季度)末¨箅m的争睦(季度)均值.
2 REER宴%卉教忙率指数(R∞l耻虹¨veExchangePale);CPIBREER,以CPI为基础的真实有效汇率指数
(CPI--Ba‘ed Real EffectiveExchangeRate);NEER名义有效n}指数(NominalEffectiveExch扑ge
Rate).2002年为皋期.数值100,2007年pq手度统计数据缺省t
三、欧元区扩大对欧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影响研究
观察图3—7,自2007年斯洛文尼亚加入欧元区之后,欧元区的外汇储备和净
储备稳中有升。截至2007年12月,欧元区国际清偿力中净储备达214917百万
美元,外汇储备达到202810百万美元。
欧元区持有国际储备的主要目的在于:当欧元区成员国发生国际收支困难
时,政府需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如果国际收支困难是暂时性的,则可以通过使用
国际储备予以解决,而不必采取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财政货币政策来调节。如果
国际收支困难是长期的、巨额的或根本性的,则国际储备可以起到一种缓冲作用,
它使政府有时间渐进地推进其财政货币调节政策,避免因猛烈的调节措施可能带
来的国内社会震荡。
另一方面,当欧元在外汇市场上发生变动或波动时,尤其是因非稳定性投机
因素引起本国货币汇率波动时,政府可动用储备来缓和汇率的波动或改变其变动
方向。通过出售储备购入欧元,可使本国货币汇率上升;反之,通过购入储备抛
出本币,可增加市场上本币的供应,从而使本国货币汇率下浮。尽管欧元区货币
金融当局持有的国际储备总是有限的,但是由于汇率的波动在很多情况下是由短
期因素引起的,欧元区货币当局有足够的储备来调用以调节经济。因此,斯洛文
尼亚加入欧元区之后,事实上并没有影响到欧元区的储备情况,也对欧元国际货
币地位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
(3)欧元区扩大后对国际结算货币的影响
1图3.7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2月发布的《国际金融统计》出版物数据绘制,横轴为年份,括号
内为季度。数值足各年度(季度)末计算出的年度(季度)均值。FX=forcignExchange,T-·G=TotalReserve
nlinus Gold(Euro systcm Definition)总储备减去金总量。
湖北火学硕十学位论文
在国际金融日益多样化的今天,欧元区扩大更是在欧元诞生之后冲击着国际
金融市场的又一事件。国际金融市场份额将进一步面临着重新调整和分配,欧元
正不失时机地扩大其在国际交易和结算货币中的作用。
在国际贸易方面,在欧元区国家对区外国家的商品和服务进出口贸易中,欧
元的使用量大幅上升,大约50%的欧元区对外贸易使用欧元结算。在欧元现金使
用方面,欧元在欧盟的一些邻近国家已经顺利地取代了原欧盟成员国货币。有资
料显示,欧元区外的欧元现金流通量大约在200到250亿欧元之间,占欧元总流
通量的8%。虽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美元仍将是外汇市场、石油和飞机等交易的
主要国际结算货币,但一些石油生产国也开始尝试改用欧元进行石油交易,如伊
拉克已改用欧元,伊朗由于近半数进口产品来自欧元区国家,也希望用石油来换
欧元。伴随着斯洛文尼亚进入欧元区,有更多的货币市场工具以欧元区内国家货
币定价,欧元问世后,欧元区外的居民发行的交易工具中,约25%是以欧元定价
的。
作为国际交流和交易货币,欧元具有很好的流动性和实用性,可减少汇率风
险,有利于降低换汇和结算成本,节省外汇对冲的费用。据估计,目前外汇对冲
的费用达到交易总额的4-5%,而欧元的广泛使用无疑使这项费用更为降低。欧
元的出现打破了美元一统天下的局面,世界商业交易与金融交易所使用的货币一
部分将从美元转到欧元上来。美元在国际货币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步向美国的经济
实力水平靠近,欧元区强大的经济实力将成为欧元强有力的后盾。
根据现代货币主义理论的观点,在不兑现的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能否稳定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管理当局——中央银行,所以欧元在国际金融市场能否保
持稳定,取决于欧洲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可以说是世界上独立性最高的银行,
其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价格稳定。欧洲央行对价格稳定的承诺——把中期通货
膨胀控制在2%以内——将有助于增强国际投资者的信心,为欧元作为国际结算
货币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欧元相对于美元在新的国际货币格局中更有竞争力,
从国际结算货币这个角度来看,欧元国际货币地位应稳中有升。
(4)欧元区扩大对国际储备货币结构的影响
欧元区扩大对全球金融的影响是渐进的和长期的。欧元区扩大后,欧元作为
国际结算货币的地位在提高,这将推动对欧元外汇需求的增加,促进欧元债券市
三、欧元区扩大对欧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影响研究
场的发展,引发外汇储备的置换。为了降低储备货币和资产的汇率风险,与欧元
区成员国有密切贸易和债务关系联系的国家将根据双边贸易和债务量来增加其
欧元储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7年7月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外
汇储备中的比重份额降至约十年来的最低水平。IMF的统计显示,2007年3月
末,美元储备全球占外汇储备总额的比重为64.2%,较去年年底的64.6%略有下
降;而欧元储备所占比重从25.9%升至26.1%。美元与欧元比重的此消彼长,既
是各经济体实施储备货币多样化的结果,也是汇率变动所致,2007年第一季度
欧元对美元的升值幅度达到了2%左右。纵使欧元区扩大后,各经济体货币当局
依然看重美元,但欧元已经日益受到各大央行的青睐。
各国都在推行外汇储备币种的多样化以规避汇率变动风险。许多国家的中央
银行正在减少外汇储备中的美元储备,而增加欧元和英镑储备,以抵御与地缘政
治或经济风险相关联的币值波动。
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增加了欧元在外汇储备中的比例,而减少美元储备,这
样做主要是为了减少因美元贬值而引发外汇储备总额的波动。这些国家的央行正
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应付显著的地缘政治和安全风险,以及全球性的失衡和经济增
速减缓。
湖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四、本研究对中国参与亚洲货币合作的启示
(一)本研究对亚洲货币合作路径选择的启示
1、亚洲货币合作路径的简述
货币合作有三条道路可供选择:其一是单一货币合作;其二是主导货币区域
化;其三是多重货币合作。亚洲货币合作实际上有3个不同的层次:国际经济政
策协调、区域性解救危机的机构(如AMF⋯.Asian Monetary Fund)和单一货币
区(如ACA-⋯Asian CurrencyArea)。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提出创
立亚洲货币基金(舢vIF)以促进区域金融合作与政治协调,并防范与化解今后
可能再现的金融危机。此举虽然得到了一些东亚国家的积极回应,但在欧美和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反对下被搁浅。2005年东盟与中、日、韩达成建立双边货币
互换机制的《清迈倡议》后,这一问题又重新浮出水面。2005年10月25日,
亚洲开发银行向媒体透露,将从2006年起编制和公布显示亚洲货币加权平均值
的亚洲货币单位。事实上,2006年至今仍没有亚洲货币单位进一步的消息被披
露。虽然短期内几乎不可能实现亚洲单一货币这一金融合作的最高形式,但亚洲
国家之问汇率和出口急需稳定,首先开展一些较低层次的区域货币合作不仅必
要,而且可能性也比较大。
2、亚洲货币合作需要如欧元一般的单一货币
首先,人类曾经使用单一货币,即实物通货和黄金通货,但信用制度的发展
很快使各国发行了不同的信用货币,我们实际上处于无世界本位货币时期,或者
处于主要国别货币代行世界货币职能时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亚洲各国如果
不能在金融货币领域达成制度化的协调机制,那么各国的货币政策很可能通过外
溢效应(Spilling.over Effect)对其邻国经济甚至整个区域经济产生影响,缺乏协
调机制和谈判机制的、各自为政的货币政策必将削弱区域内金融监管的总体效
能。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已经警告亚洲,如果缺乏恰当的货币协调机制,
则这些孤立的小型开放经济体将被外部冲击(External Shocks)各个击破。这迫
使亚洲不能不以多种区域金融政策的协调来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
(Ramesh.Adhikari&Ulrich.Hiemenz:2000)。
四、本研究对中国参与亚洲货币合作的启示
其次,区域货币理论从面世以来,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最初人们仅仅是通
过考察生产要素的流动性、经济开放度的相似性、低程度的产品多样化、国际金
融的高度一体化和政策一体化、通货膨胀率的相似性等指标来考虑主权国家建立
最适度通货区(Optimal CurrencyArea)的可能性(Masahiro.Wakai;1996)。实际
上,亚洲是否会形成通货区,可以用合作博弈的俱乐部理论(Club’S Theory)来
解释,即建立俱乐部并成为其成员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即为建立区域货币而丧失
货币金融政策的独立性),而享用俱乐部的设施则又是有收益的(区域货币带来
的汇率稳定和较强的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如果创建费用和收益能够较为合理
地进行摊派,那么俱乐部就有可能出现。从最早的东盟(ASB埘,Association of
SoutheastAsian Nations)的积极干预设想,到日本和马来西亚等国提出的亚洲货
币基金AMF(Asia Monetary Fund)的设想,再到最近“清迈协议"中扩大了的
货币互换协议来看,在亚洲,赞成建立单一货币“俱乐部"的准成员正在成熟,
尽管这些成员本身的经济发展差异非常大。
最后,亚洲已经意识到,过去30多年来松散的、非制度化的区域合作不太
理想,需要更可置信的货币合作。多年来在亚洲区域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
种独特的亚洲传统,这种亚洲传统有两个特征,一是强调非正式性,二是强调达
成共识(Jeffery Lewis,1999)。这种亚洲传统使得APEC缺乏制度化的监督机制,
也没有谈判机制,亚洲货币合作时分时合,矛盾重重,这在汇率的联合干预方面
尤其突出(B.Klein&ELeffler;1981)。至今亚洲国际货币合作中也面临置信度
问题,象欧盟那样的制度化合作可能是可置信的,而以单边自由自由主义为特色
的APEC,其货币合作就可能因不可置信而成为逆效合作(Counter-productive)
(戴维·里维恩等;2000),鉴于亚洲在货币政策协调方面的进展已经远远滞后
于其经济发展,故在21世纪初期有可能加速弥补这一缺陷。因此,亚洲需要最
终迈进到单一货币区(ACA)的货币合作。
(二)本研究对中国参与亚洲货币合作的启示
欧元的诞生到欧元区的扩大,对希望进行区域货币合作的国家或地区,无疑
树立了一个相当成功的典范,其历程、经验值得各国学者认真研究,并为我所用
地灵活运用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区域货币合作实践中去。未来世界金融格局将由
31
湖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三大货币区构成:欧元区、美元区和亚元区(蒙代尔)。亚洲货币合作的前景不
容小觑,中国在亚洲货币合作中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在亚洲货币合作的进程中一直保持着一个较为积极的姿态。从1999年,
参加东盟10+3峰会在马尼拉通过的《东亚合作共同声明》到参与2000年亚洲开
发银行年会,会上通过了货币互换协定的“清迈协议”。以至后来2000年身体力
行地执行“清迈协议",即中国人民银行与日本银行缔结日元与人民币之间的互
换协定,都在亚洲货币合作发展道路上留下了印迹。
区域货币联盟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内核心经济组织的不断推动。欧洲不仅成
功地实现了单一货币联盟,而且欧元区将进一步扩大,这其中法国、德国起了中
流砥柱的作用。相类似地,在亚洲,为了推动亚洲货币合作的发展,本可以依赖
于位居世界经济第二的日本,可近十年来,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的经
济也是江河直下。同时,随着日元的不断贬值,把日元作为亚洲货币联盟的核心
也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怀疑。况且,由于日本政府的右倾趋势,引起了越来越多的
亚洲邻国对其心怀不满。并且由于日本文化传统中的对立特质难以满足货币联盟
所需要的包容和妥协,这些都阻碍了日本在亚洲货币联盟中的作用的发挥。日本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不适合成为亚洲货币合作的核心推动力,无异于
给正在崛起的中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使中国可以在推动亚洲货币合作方面
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了扩大我国在亚洲货币合作中的影响力,我们应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的承受
能力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积极参与亚洲货币合作制度的设计与建设,以力争在
未来的亚洲货币区内,发挥着人民币应有的、与中国经济规模相适应的作用。从
短期来看,由于目前的亚洲货币合作刚处于起步阶段,合作的范围仅限于加强货
币政策的对话、协调与合作以及货币互换等内容。因此,在此阶段亚洲各国货币
合作的机制强制性还不很明显。所以,这期间中国的策略应是强化国内经济的快
速发展。
在推动亚洲货币合作的过程中,中国会遇到各种问题,清楚地认识这些问题,
并在现实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制定合理的策略,对于合作的进一步展开是十分必要
的。从中国的角度出发,需要关注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制定总体规划,积极主导亚洲货币合作。中国作为区域内的大国,应
32
四、本研究对中国参与弧洲货币合作的启示
该采取主动,积极组织、倡导和推动亚洲货币合作早日取得实质性进展。要争取
规则制定的主动权,并从中国的经济利益出发,引导合作向有利于我国的方向推
进。在具体问题上,可以以一种务实的态度、有选择性地对待亚洲货币合作中的
各国提议,优先考虑出资需求低,对国内体制改革要求低的倡议。
第二,为亚元的出现创造合理的金融环境。亚元作为亚洲货币合作的终极目
标需要一个较好的环境。中国应适度掌握开放的步伐,逐步放松各项管制。区域
货币合作中区域金融市场的建设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现阶段,中国仍应
致力于大力发展本国市场,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与区域内
其他市场的融合。同时,开展国际合作加快我国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基础设施包括:信用评级、信用担保、信息披露、汇兑结算、税收与会计制度以
及技术支持等等。
第三,人民币汇率问题是亚洲货币合作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在迈向单一货币
区(ACA)的道路上十分关键的一步是亚洲货币合作中关键货币的确定。而人民
币是亚洲货币合作中关键货币方案的备选货币之一,人民币之所以现在还不具备
成为关键货币的可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一个价值定位阶
段,非常的不稳定。自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水平总体处于上
升态势,2005年9月1日收盘价创出新高水平,达到1美元兑人民币8.0949,
相比2005年7月21日调整后的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汇率水平上升了151
个基点。2006年5月1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价回落至8.0082;2006年5月15日,
又达到1美元兑7.9982元人民币。2007年5月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
一举升破7.7关口,为人民币7.6951元兑1美元。2007年5月28日人民币对美
元汇率中间价以7.6512比1再创新高,相比汇率改革前,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
值幅度已超过7.5%;到2007年7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升破7.6关口,为人民
币7.5845元兑1美元。随后,人民币在小幅震荡中继续升值,到2007年9月6
日达到754.1人民币兑1美元,而2008年5月29日贬值至1美元兑6.9402人民
币。只有稳定了人民币汇率才能保证,关键货币的尽早确定,才能进一步推动亚
洲货币合作的进程。’
第四,1996年12月1日,人民币实行了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但在资
本项目下仍不可自由兑换。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一般来说,区域的货币联盟应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该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保证区域间各国货币之间的完全自由兑换;二是要保证资
本在区域内各国之间实现充分的自由流动。同时,区域内各国的金融市场必须实
现完全的一体化;三是区域内各国之间要取消汇率的波动幅度,实行不可改变的
固定汇率平价。并且,随着区域货币联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不断发展,各国的
货币政策还必须遵循一系列的趋同标准。可见,从人民币汇率角度来看,亚洲地
区货币合作并不满足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第一个和第二个条件。要实现亚洲货币合
作,必须稳步推进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和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中国
金融市场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首先应将深化自身金融市场的完善,加强市
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同时借鉴世界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建设的经验,唯我所用。
第五,欧元区扩大对欧元国际货币地位将产生负面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是扩大后的欧元区成员国之间由于经济基本面的差异,使得共同货币政策将对区
域各国产生正负不一的影响。在未来,亚洲货币合作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中国
作为亚洲大国强国之一,其货币政策必然会对整个货币合作的区域产生影响。根
据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资本的自由流动、汇率的自由
浮动和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三者之间只能是实现两两有效组合而不能同时实现
三者的共存。因此,当亚洲货币联盟向更高的层次挺进时,它一方面要求实现区
域内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另一方面则要求对区域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实施联合
浮动的汇率制度,其结果必将导致我国丧失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中国是一个经
济大国,其经济情况异常复杂,倘若要失去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这恐怕是中国
政府和人民难以接受的。我国的货币政策放到亚洲货币合作这个大环境中还存在
很大的问题,这无疑会严重地阻碍着我国在亚洲货币合作中作用的发挥。因此,
为了更好地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们有必要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货币政
策来推动亚洲货币合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Dmitri Boreiko,2003,“EMU andAccession Countries:Fuzzy Cluster Analysis
of Membership”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8,309.325
【2】Don Bredin,Stuart Hyde,Dirk Nitzsche and Gerard O’Reilly,2007,“European
Monetary Policy Surprises:The Aggregate and Sectoral Stock Market Respon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online
【3】Masahiro Kawai and Shinji Takagi,2005,“Towards Regional Monetary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Lesson from OtherPans of the World’’International
Joum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10,97-116
【4】4 Alina Barnett,2007,“The Effects of EU Shocks on The Newly Acceded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12,389.404
【5】5 Jerome Trotignon,2005,“EMU Enlargement to Indude CEE Countries:Risks of
Sector-based and Geographical Asymmetric Shocks’Post-Communist Economies.
V01.17,No.1
【6】Kirsten Lommatzsch and Silke Tober,2002,“Monetary Policy Aspects of the
Enlargement of the Euro Area”Economic Bulletin,Springer
【7】Menzie Chinn and Jeffrey Frankel,will the euro eventually surpass the dollar as
leading international reserve currency?NBER Working paper 11510,July 2005,
http://www.nber.org/papers/w11510
【8】Barry Eichengreen:Sterling’S past,dollar’S future: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reserve currency competition,NBER Working paper 11336,May 2005,
http://www.nber.org/papers/w11336
【9】H.-W.Sinn and M.Reutter:The Minimum Inflation Rate for Euroland.In:NBER
Working Paper'No.8085,January 2001,http://www.nber.org/papers/w8085
【10】Andreas Beyer'Jurgen A.Doornik&David F.Hendry:Constructing Historical
Euro·zone Date,The Economic Journal,February 2001
【11】Kenneth Dyson:The Politics of the Euro-zone:Stability Or Breakdown?,MIT
press
【1 2】H Sander,S Kleimeier:Convergence in euro—zone retail banking,Journal of
35
湖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04
【13】刘卫兵.欧盟东扩与欧元区的扩大【J】.中国城市金融,2004(7)
【14】陈志萱.欧元区还要扩大11--马[N】.经济日报,2007
【15】华民,于换军,孙伊然,陆志明.从欧元看货币一体化的发展前景【J】.世
界经济,2005(05)
【16】谭雅玲.从欧盟东扩看欧元前景【J】.时代金融,2004(07)
【17】吴弦.影响深远的欧盟东扩【J】.求是,2004(12)
【18】沈伟基,宋玮.欧元区资本市场整合:动因、进展与效应【J】.杭州金融研
修学院学报,2004(07)
【19】金启明.欧盟东扩的喜与忧【J】.全球科技经济晾望,2004(08)
【20】杨金风,黄宁.欧元——欧盟挑战美国的利器【J】.党政干部学刊,2004(09)
【21】赵洁,房乐宪.欧盟东扩的内外影响及其对中欧关系的意义【J】.思想理论
教育导刊,2004(07)
【22】冯剑.欧盟东扩的收益、代价及其影响【J】.开放导报,200403)
【23】刘冰.欧元能挑战美元吗【J】.中国税务,1999(01)
【24】谭雅玲.提防潜在危机——从欧盟东扩与欧美差异预期欧元前景【J】.国际
贸易,2004(06)
【25】吴青.不圆满的欧元——英国暂缓加入欧元区的原因及其影响【J】.国际贸
易,1999(04)
【26】王海霞.欧元对欧洲意味着什么【J】.党政干部论坛,2002(06)
【27】楼朝明.欧盟新成员加入欧元区的问题——兼析其对浙江经济的影响
【J】.浙江金融,200502)
【28】宋立.启动以来的欧元与欧元区经济【J】.国际经济评论,1999(Z4)
【29】詹伟哉.刘海峰.欧元进程分析与我国对策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1999(03)
【30】柯居韩.欧元挑战美元力度初探【J】.外向经济,1999(03)
【31】于颖,李建军.欧元难撼美元——兼论欧元的国际影响【J】.金融教学与研
究,1999(02)
【32】刘兴全.世纪末的对话:欧元与美元——论欧元及其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冲击
参考文献
【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2)
【33】唐明凤.浅析欧元启动对欧洲货币市场的影响【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
1 999(04)
【34】张淑静.欧盟东扩后的经济一体化Ira].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5】裘元伦.2003年欧盟经济与欧元【J】.世界经济,2004(03)
【36】周继忠.欧盟东扩与中欧国家的货币汇率政策【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4(07)
【37】戴炳然.欧盟东扩的政治含义【J】.国际观察,2004(02)
【38】黄梅波.货币国际化及其决定因素【J】.厦门大学学报,2001(01)
【39】刘崇、于瑶.东亚货币区域化:人民币因素分析【J】.理论纵横,2006(07)
【40】张静.人民币在东亚货币合作中地位的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01)
37
湖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致谢
时光荏苒,悠悠七载。在母校度过的求学时光,是我人生中最好的年华,更
是我生命中最有意义的日子。
从本科到研究生都选择金融学作为自己的专业,源于一种对经济学领域中看
似最粗浅实则最深奥的重要分支——金融学的探索热情。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
朱小梅教授,在她的引领下,我领略了国际金融(尤其是区域货币合作)这个研
究领域的美,更深感自己作为~名初级研究者的自豪。因为渺小的我竟可以因循
着她的足迹为宏观世界的经济研究添上一两片不足为道的砖瓦。
这篇硕士毕业论文从定题到修改到审阅定稿,无不倾注着导师的心血和辛
劳。从撰写第一篇学术论文到本篇毕业设计,这其间,导师的谆谆教诲,我一直
铭记于心。她严谨谦虚的学术研究态度,对知识的挚爱与热忱,对生活世态的达
观从容都曾深深影响并将继续照亮我未来的路途。
感谢金融系的其他老师,毛泽春教授、程崇祯教授、陈千里教授、谢升峰副
教授和吴秋实副教授,七年来传道授业的辛劳。正是你们的付出,帮我夯实了经
济学、金融学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这是我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我将珍惜它
们,善用它们。
同时感谢与我相伴数载的同窗们,朝夕相伴、酷暑严寒共同度过的日子,将
成为我一生的回忆。感谢大学时代的好友张骅等,在论文写作最迷茫时给予的帮
助。感谢同门的两个师妹,与你们交谈时思想的收获,我会珍藏。
感谢父母多年的养育,他们一直以自己特有的智慧和坚韧支持、鼓励我求学。
对他们,我的内心不仅仅是深深的感激,更成为我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
感谢所有给予过我关怀和帮助但以上却疏于提到的人。
2008年5月22日
钱曼丽于湖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