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13592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西南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姓名:张贵宾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邹宏元
20020401
内容摘要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尤其是1992
年以后,涌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迅速增加。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而跨国公司的对外
直接投资正是这一潮流的重要载体和体现,也成为中国经济融入全球
经济的重要驱动因素。可以说,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开放的进程
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对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采用最新的数据来对中
国20余年来的外国直接投资状况进行研究,论证外国直接投资对中
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展望加入WTO后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前景。本
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上述的研究,对中国当前和未来的外资政策提
供有一定价值的参考。按照上述的研究思路,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在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进行了简要概述。
首先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为后文统计数据的选取
给出了一个基本准则。按照IMF的定义,外国直接投资是指誓一国居
民为在另一国开设企业获得持久利益而进行的投资,投资者的目的是
为了在该国外企业的管理中拥有重大影响力和有效的发言权。”按照
OECD的定义,“外国直接投资是~个国家的居民(直接投资者)在
投资者所在国之外的另一个国家的居民(直接投资企业)进行的以获
得持久利益为目的的活动。持久利益的含义是直接投资者和企业之间
存在_一种长期的关系,直接投资者对企业的管理有重大程度的影响”。
按照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规定,外国直接投资是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
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胞以及我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按我国有
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我国境内开设外商独资企业,
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
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以
及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
然后论文阐述了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对于这一发展
阶段的认识可以清晰的勾勒出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在本文后面的分
析当中,也将借助于对这一演变过程的阶段性划分来作为数据样本归
类及分析比较的基础。中国吸收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大体经历了四个阶
段: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85年,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从1986
年到1991年,法律体系的完善;第三阶段:从1992年至1997年,
高速发展时期;1998年以后,结构调整和稳步发展吸引外商投资阶
段。
接着论文分析了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发展的决定因素。0ECD的
一篇工作报告指出,外国直接投资在理论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市
场导向型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出口导向型的外国直接投资。就中国而
言,决定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发展的因素既有市场导向的因素,又有
出口导向的因素,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经济的大市场及增长潜
力;国际贸易的开放性及出口激励;低成本的劳动力生产要素禀赋:
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构架和法制法规的发展;投资保障和激励机
制。
在这一部分最后,文章介绍了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发展的状况。
通过对现有的最新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比较全面的介绍了外国直接
投资在中国的投资规模,投资来源地的分布,投资的行业分布,投资
的地区分布和投资的主要形式。
第二部分对外国直接投资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作出实证分析。
为了对相关研究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论文对迄今为止有关外国直
接投资对经济影响的文献作了一个综述。论文归纳、.总结了20世纪
50年代以来,特别是最近一些关于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影响的研究
文献,为下文进行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然后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论述了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论文采用新古典经
济增长模型,把FDI作为独立的投入要素引入到扩展的增长方程当
中,然后通过估计来检验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估计
出的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计算出外国直接投资和国内投资的边际
产出的比例,比较得出外国直接投资的产出效率。通过产出弹性和要
素的平均增长率测定出FDI及其他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2)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进步的促进。外国直接投资是东
道国获得先进技术的主要渠道,在这些国家的技术进步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为了使用经验分析的方法来外在量化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
进步的促进作用,论文选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产出模型,
选用一定的方法来估计技术因子的值。按照前文对中国吸引外国直接
投资的发展阶段的叙述,其中t992年是流入中国的FDI的关键转折
点。1992年以前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较为缓慢,数量也较少;但
是1992年以后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中国的数量猛增。所以,论文分阶
段估计出1992年前后的丽个不同时期的技术因子的数值,通过比较
来直观的说明外国直接投资是否对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
(3)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投资.储蓄关系的影响验证。论文这
一问题的研究思路源于Feldstein和Horioka提出的“储蓄.投资之
迷”。论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初期和1992年以
后的高速发展期进行对比,分别得出这两个时期的储蓄.投资的关联
度,从而验证FDI对国内投资.储蓄关系的影响。在研究中,由于样
本容量不够大,如果采用OLS方法回归分析,回归结果的稳定性很
差。由于研究的目的是测定储蓄一投资的关联度,因而通过计算国民
储蓄率(S/Y)和总投资率(IⅣ)的相关系数来完成。‘
(4)外国直接投资对国内消费的平滑作用。由于中国经济一直
处于高速发展的增长期,其国内消费也在不断增长,所以要分析国内
消费波动的平稳与否,可以分析其沿增长趋势的平稳性。论文正是通
过计算国内消费增长率变动相对于平均增长率的标准差,来表示其平
稳程度。仍然以1992年为重要分界,分别计算前后两个时期国内消
费增长率变动相对于各自平均增长率的标准差,通过对比这两个标准
差的值,粗略说明了FDI对国内消费的影响。
(5)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影响简析。论文通过整
理和分析相关数据,得出如下结论:作为中国外国直接投资的主体,
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外资企业的进出口
发展状况来看,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的进出口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外国投资企业本身一般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导向,促进了出口;同时
由于外国直接投资企业从母公司进口中间产品、资本品及劳务的倾向
较强,外国直接投资因而可增加东道国进口。
(6)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就业和工资。论文统计了
1985—2000年间,随着外资进入,FDI对中国的就业结构所产生
的影响。为了说明外国直接投资对福利的影响,论文选取工资水
平为研究对象,通过简要分析得出:外资进入中国不仅增加了中国
的就业,而且提高了中国工人的收入水平。它们支付的工资高于国内
企业支付的工资,大约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1.3—2倍左右。
第三部分展望了加入WT0以后中国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前景。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将进一步走向全
面开放,在这一形势下,对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有必要作出新的认识。
外国直接投资在WTO的制度构架下,将持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理念也将有所更新。
根据一份最新的的实证分析,Walmsley和Hertel(2001)使用动
态GTAP模型(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来分析检验了中国加入
WTO以后对经济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影响,由于该模型包含了跨国
公司及国际资本流动的内容,也论证了加入WTO对中国的外国直接
投资和资本积累带来的影响。估计结果说明,加入WTO能增加中国
作为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FDI相对于基期将呈增长趋势。
论文分析T JJn入WT0以后,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继续走强的
主要因素:其一,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进一步扩大对外
开放,提高我国经济的增长潜力,有利于我国吸收更多的国外投资;
其二,中国将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投资环境,依法保护投资者利益,
使外商投资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其三,中国将根据世界贸易组织
的承诺,清理有关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总的来说,外商对在华投资
前景看好,信心增强。
按照中国政府的入世承诺,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的行业领域、运
作方式等都将有更大的空间和弹性,在发展走向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开放,将使银行、保险、证券、电讯、商贸、旅游、
运输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高新技术产业外国直接投资迅猛增加;外
资在中国掀起收购兼并浪潮;现制造中心、地区总部与研发基地一体
化的趋势。
加入WTO对中国利用FDI而言,最大的影响是在制度层面的,
跨国公司通常要求东道国政府以通行的市场规则办事,为了更好的利
用FDI,论文最后提出一些对策思考。
论文的主要创新在于研究方法上i虽然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来研
究外国直接投资的文献很多,本文却传统的分析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扩
展,.比如,论文在分析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使用了比
较边际产出的方法,具有~定新意;在说明外国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
的促进作用时,通过构建模型来外在量化技术进步因子, 然后通过
分阶段的对比来达到目的;在论证外国直接投资对国内消费的平稳作
用时,使用标准差来估计变量的波动情况。’
关键词:外国直接投资中国经济
ABSTRACT
Ever since its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a has received a large
amoun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With China’S entry in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economic globalization becomes an
irrevocable trend,which is mainly embodied by FD/through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FDI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China’S opening up process,and has affected China’S economy in every
aspect.

The paper provides an insight study of FDI in China from 1978 to
present.with the缸st hand data available.The paper focuses on
demonstration of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FDI,and looks into the
prospect of FDI after China’S entry into WTO.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is to outline some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the present and future
FDI policies in China.The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general illustration of FDI in China.
The paper first defin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which sets the
basic principle for the selection of statistical data。From all objective point
of view,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IMF definition of FDI,OECD
benchmark definition ofFDI and the definition given by China’S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Then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FDI-related
policies in China。which will serve as tIle foundation for phase division of
the sample data in the later empirical analysis.The evolution of China’S
attracting FDI carl be divided into four phases:1).from 1 979 to 1 985,the
initial phase;2).from 1 986 to 1 99 1,improvement of law system;3).from
1992 to 1997,the rapid development phase;4).from 1998 to present,the
phase of adjusting structure and steady developmeht.
After that,the paper analyses the main determinants of FDI in China
As mentioned in an OECD working report,theory classifies FDI into two
types:market-oriented and export—oriented FDI.China is thought to have
both market.oriented and export—oriented factors which determine FDI
inflows.To be specific,these factors are as follows:large size and growth
potential of Chinese economy;openness to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xport
promotion;16w cost human resource endowments;all forms of necessary
infrastructure;development of the regulatory framework and law system;
investment profection and promotion.
At the end of Part I,the paper specifies the features of FDI in China.
By sorting out the latest data and information source,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investment scale of FDI in China,main countries of FDI origin,
sectoral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FDI in China,and the main
forms ofFDI.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empirically FDI impacts on China’S
economy.
After taking an overview of the related research on economic
impacts of FDI,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e FDI impacts on China’S
economy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FDI contribution to China’S economic growth.The paper
adopts the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which separates the FDI form the
total capital input.This expanded version of Solow model is used to test
the relation between FDI and economic growth.By estimating the output
elasticity of the respective input,the paper calculates the contribution of
FDI and other inputs to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output efficiency of FDI,the paper develops a formula to
calculate the ratio of marginal output of FDI to that of domestic
investment. ,
(2)FDI promotion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China.As an
essential channel to gain advanced technology,FDI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technological progress.The paper uses the

Cobb—Douglas specification as the basis for output model to estimate
technological coefficient.which could quantify the FDI promotion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China.In accordance with the above-mentioned
phase division of FDI evolution process,1992 is the key turning point for
FDI inflow.Before 1 992,FDI flew into China slowly,while after 1 992
FDI inflow has increased dramatically.Therefore,the paper estimates
the technological coefficient for both periods before and after 1 992,then
demonstrate the FDI promotion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China by
、comparing the two coefficients.
(3)FDI impacts on domestic saving-investment association.The
idea of this empirical analysis Call be traced back to Feldstein and
Horioka’S Saving-Investment Puzzle.The paper elaborates China’S
saving-investment association for both periods before and after 1 992 to
verify FDI impacts on domestic saving-investment association.Due to
small sample capacity,the result of OLS regression would be unstable.
Therefore the paper calculates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domestic investment rate averages(I/Y3 and gross national saving rate
averages(S哪to show domestic saving—investment association.
(4)Smooth effects of FDI on domestic consumption.China’S
economy has been experiencing a rapid growth ever since its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thus the smoothed variation of domestic
consumption could be tested by analyzing the steadiness of domestic
consumption change along its growth trend.The paper calculates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annual consumption growth rate to the average
growth rate,which could indicate the variation of domestic consumption.
Again the paper takes 1 992 as the demarcation,and compares the two
standard deviations to show to smo()th effects of FDI on domestic
consumption.
(5)FDI impacts on China’S foreign trade.The paper uses
descriptive statistic data to reach the conclusion that FDI has been at the
3
core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expansion.As far as the export and import
of the Foreign Invested Enterprises(FIEs)is concerned,FDI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on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expansion.FIEs are
often export orien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which promotes export
automatically.At the same time,FIEs import necessary equipments,
materials and middle products,which adds to the nation’S total import,
(6)FDI impacts Oil employment and wage conditions in China.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change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ever since FDI
nows into Cb,ina.In order to see the how FDI affects welfare in China,
the paper studies the wage level which have gradually risen.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wages paid by FIEs are 1.3-2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average domestic level.
The third part looks into the prospects of FDI after China’S
entry into WTO.
China’S entry in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shows the country’S
firm determination of overall opening up.It is of necessity to look into
the prospects ofFDI in China.Under the WTO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FDl will continuously develop with Hew features,while the attitude
towards receiving FDI should be renewed.
According to a latest empirical research by Walmsley and
Hertel(200 1),dramatic GTAP model iS used more carefully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timing on China’S accession to WTO.Due to the
incorporation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 mobility in Dynamic-GTAP model,
they also examine the effect of China’S accession on foreign investment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Their estimated results show that
accession can enhante China’S attractiveness as a destination for foreign
investment.and FDI therefore increases in comparison with base period.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continuous increase of FDI in
China:first,the formal accession 1eads to more opening up and increases
the economic growth potential,which help China attract more FDI;
4
second.China will tak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nd protect the investors’interests to keep the foreign investment
growing in China;third,China will reform the relative laws and
regulations concerning foreign investment in line wim WTO principle.
China’S commitment to WT0 allows FDI more sphere and elasticity
in China.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following n毛w features of FDI in
China:China further opens its service sector,thus banking,insurance,
securkies,telecommunication,commerce,tourism and transport will
become the focus of foreign investment;FDI in the hi-tech sector wilt
increase rapidly;FDI tends to be involv.ed in merger and acquisition;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 combined with manufacture
contributes to total FDI.
The largest impact of WTO entry on FDI is on the institutional side,
which requires that China abide the rules of the market economy.In the
end,the paper gives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FDI development.
Key Word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China’s Economy
5
引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跨国界
的资本流动也不断加强。外国直接投资作为各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
(Integration)的渠道之一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形式之一,越来越引起
人们的关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尤
其是1992年以后,涌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迅速增加。外国直接投
资的大量涌入势必对我国经济的方方面面造成影响。
那么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情况究竟怎样?对中国经
济的增长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外国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有什么样的
关系?国内储蓄.投资关系在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后受到了什么冲击?
外国直接投资是否能平滑国内消费?对国际贸易,就业,工资水平等
都有些什么影响?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进行总结和分析这些问题也正
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正确评估近二十年来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对于澄清
目前的一些争论,对中国目前和未来的外资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拟运用中国的相关统计数据,来对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进行研
究。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既包括有描述统
计的基本方法,也有构建模型的计量经济分析,还在多处论证过程中,
采取了对时间分段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
具体来讲,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在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
进行了简要概述。首先对概念进行了界定,为后文统计数据的选取给
出了一个基本准则;然后论述T;'I-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奠
定了后文比较分析的样本分段依据;接着讨论了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
发展的决定因素;最后介绍了外国直接投资的投资规模、投资来源地、
投资部门、投资地区和投资形式。第二部分对外国直接投资给中国经
济带来的影响作出实证分析。估计了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
贡献和对技术进步的促进,探讨了外国直接投资对储蓄一投资关系的
影响,检验了外国直接投资对消费的平滑作用,还分析了外国直接投
资对经济的一些其他影响。第三部分结合中国加入WTO的事实,对外
国直接投资的前景和发展新特点等做了一定说明。
第一部分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概述
一、外国直接投资的概念界定
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写为FDI),一般认
为是指跨国公司在一个或数个国家通过直接投资创建企业,建立原材
料基地或销售渠道等实物性资产投资手段获取一定收益的活动1。国
际资本流动通常有三种重要的形式,分别是FDI,证券投资(Portfolio
Investment)和其他投资。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 FDI是外国资本流
入的主要形式,占绝对主导地位。外国直接投资可以采取到国外直接
建立企业或分支企业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购买国外企业一定比例以上
股票或利润再投资的形式。在后一种情况下,到底拥有多大比例的股
票才算是直接投资,而非证券投资呢?各国的作法颇不一致,但对这
一最低限度的规定多在10—25%范围内。现在人们在统计外国直接投
资时通常使用的概念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经济合作发展组
织(OECD)所使用的定义。
根据IMF的定义,外国直接投资是指“一国居民为在另一国开设
企业获得持久利益而进行的投资,投资者的目的是为了在该国外企业
的管理中拥有重大影响力和有效的发言权。”2
根据OECD的定义,“外国直接投资是一个国家的居民(直接投
资者)在投资者所在国之外的另一个国家的居民(直接投资企业)进
行的以获得持久利益为目的的活动。持久利益的含义是直接投资者和
企业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关系,直接投资者对企业的管理有重大程度
的影响”。3
1段先胜,杨秋梅: 《外国直接投资》,上海人民出版社。
2 IMF的《国际收支手册》(Balance ofPayments Manual)第5版。
3经济合作组织OECD(1996),“OECD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基准定义”第3版(BP∞概n庸
Definition of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3“edition)。
OECD对这个定义做了进一步澄清,“OECD建议直接投资企业
应被定义为股份有限(incorporated)企业或非股份有Ilia(unincorporated)
企业,其中外国投资者拥有股份有限企业10%或更多普通股,或投
票权,或在非股份有限企业拥有与之等价的权力⋯⋯至少拥有10%的
所有权,在管理中拥有有效发言权,即直接投资者能够影响或参与企
业的管理;该定义并不要求外国投资者拥有绝对的控制权”。(0ECD,
1996,PP.8)
可见,在IMF和OECD的定义中,十分强调外国直接投资所追
求的“持久利益”。而美国商务部分别在1937年和1950年对流入和
流出美国的直接投资进行了统计时,是根据“控制权”来确定一个企
业是否属手外资(国)企业,只有当外国企业对美国企业拥有控制权
才被定义为外国直接投资。IMF和OECD的定义比用“控制权”来
定义所涵盖的范围更加广阔。在实际的统计中,它一般包括投资者及
其附属公司进行的投资,投资收入的再投资等。
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的规定,外国直接投资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
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胞以及我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按我国
有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我国境内开设外商独资企
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
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
以及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4。
如果一个企业全部资本中25%或以上来自外国(包括港澳台)投资
者,该企业就被称为外国(商)投资企业。一般将外国(商)投资企
业划分成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和合
作开发等四类,从1995年开始又增加一个种类:外商投资股份有限
公司。在我国的统计中,由于考虑到政治原因,将来自港澳台地区的
直接投资与来自其他国家的投资区别开来,分别称为“外商投资企业”
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在有些研究或政府报告中,有时也将它们统
称为“外商投资企业”。在本研究中,我们也将它们统称为“外商投
资企业”或“外资企业”。
4《中国统计年鉴》2001。
3
二、在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
中国自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引进外资,作为经济开放
标志之一的外国直接投资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到90年代,中国接
受的外国直接投资在大多数年份里仅次于美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接受
外国直接投资排名第一。在1979—1999年的20年当中,实际流入中
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累计达306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直接投资的10%
和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30%。5
(一)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演变过程,
自我国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吸收利用外国直接投资
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6。对于这一发展阶段的认识可以清晰的勾勒出
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在本文后面的分析当中,也将借助于对这一演
变过程的阶段性划分来作为数据样本归类及分析比较的基础。
1. 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85年,起步阶段
1979年7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并于7月8日起实施。这部法律允许外国
投资者与国内企业组建合资企业,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开始,也为
外国直接投资奠定了一个基本的法律框架。在随后的几年里,又通过
了一些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主要是税收和管理方面的)。
就在同一年,我国政府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区成立
了经济特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吸引外资,增加出口。在经济特区内
实行特殊政策,给予外资企业在税收、信贷和原料供应方面的优惠待
遇。具体来说,特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仅缴纳15%的公司所得税(国
内企业为33%),在设立初期的两年内可暂不缴纳公司所得税,在设
立后的3~5年内只按规定税率的一半缴纳。
虽然通过了《合资企业法》,建立了经济特区,但外资增长速度
很慢,主要是由于法律框架还很不健全,基础设施也很不完善;另一
方面,中国经历了数十年的闭关锁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外资
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一份关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报告,2001年lO月9日,巴
黎。
6 Zou Hongyuan,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Sigma Press,Berlin,2002.
4
主要来源地的美国、西欧的经济往来很少,这些国家对中国不了解,
对计划经济国家抱严重的怀疑态度。从1979—1982年间,只有922
个外商投资项目,合同外资金额为60.1亿美元,实际投资额为11.7
亿美元,平均每年只有几亿美元。
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了经济特区后,充分肯定了对外资
开放所取得的成绩。同年4月,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和广州等
14个城市被确定为第一批开放城市,对外资开放。在对待外资方面,
允许这些城市采取与经济特区相同的特殊政策。这些城市很快建立了
各自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内实行与经济特区同样的政策。
1985年,长江三角州、珠江三角州和闽南三角州成为沿海经济
开发区,中央政府允许这些地区的地方政府在外资和外贸方面有更大
的管理权,实行与沿海开放城市相同的政策。
这一阶段累计吸收外资217.9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的数量也很
有限,但中国政府毕竟迈出了可喜的~步。同时,也向世界表明中国
对外开放的态度,为日后进一步吸引外资奠定了基础。
2. 第二阶段:从1986年到1991年,法律体系的完善
在中国吸引外资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比如外资
企业无法利用本地的资源和其他物资供应,地方官僚主义和乱收费现
象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决定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
更多的高质量的外国投资。1986年lO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
外商投资的规定》,这些规定要求减少所有在中国的外资企业的公司
所得税,给予更大的管理自主权;另外还对出口导向的外资企业和高
技术的外资企业给予更为优惠的待遇。
同时,我国政府针对第一阶段出现的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
于1986年4月颁布《外商独资企业法》,取消对外资所有权的限制。
1988年又颁布了《独资企业法》的实施细则。1988年4月,期待已
久的《合作企业法》也出台。事实上,在这之前,中国已有5000余
家合作企业。1990年春,中国政府又对1979年颁布的《合资企业法》
进行修改,放松了对外资企业的限制,包括取消外国人不能担任企业
经理的规定,不再规定合资企业的期限。这些法律都向外国人保证,
除非发生特殊情况,否则中国政府不会国有化或没收外资企业,如果
确有必要,也会给予外商适当的补偿。
1988年,中国政府开放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将海南从广东独
立出来作为中国的第31个省和第5个特区。进而于1990年4月决定
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同年9月,上海市政府颁布了鼓励开发浦
东新区的地方性法规,为外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投资空间,包括合资
银行,合作银行,合营金融公司,房地产行业,商业零售和咨询业。
外资对这些政策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外国直接投资又开始增加。
1987年到1989年,尽管中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宏观经济不稳
定,但外资仍然继续增加。从1986到1991年间,外国直接投资合同
金额达到332亿美元,平均每年66亿美元,外商实际投资167亿美
元,平均每年33亿美元。与第一个阶段相比,这两个数字分别上升
了142%和255.3%。
在这~阶段,中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法律环境基本上已经比较完
善,尤其是中国政府和中国经济经受了考验,这就为1992年开始的
高速增长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3. 第三阶段:从1992年至1997年,高速发展时期
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中国政府进
一步敞开开放的大门,继续采取吸引高质量外资的措施。向外资进一
步开放了新的投资领域:包括商业零售、金融服务业、公路、铁路和
通讯业,以及煤炭、石油和其它采矿业。
1994年7月1日,中国政府颁布了新的《公司法》。尽管该法的
主要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构建法律基础,但
从长期来看,它将为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提供平等的竞争环境。1995
年6月,国务院又发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
资产业指导目录》。1996年4月取消了对外资企业进口设备免征进口
税的优惠待遇。同时中央政府下放了外商投资的审批权限,投资金额
低于3000万美元的项目由地方政府自行审批(在此之前,地方政府
只能审批投资金额低于1000万美元的项目)。
在这~阶段,外国投资者在中国的投资非常活跃,大型跨国公司
的投资不断增加。据统计,被美国《财富》杂志列为全球最大的500
家企业中,已有300多家来华投资,其中包括著名的美国通用汽车公
司、埃克森石油公司、福特公司、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三菱重工、德
国大众汽车公司、荷兰菲利浦公司等。
在这一时期,外国直接投资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1993
年,外国直接投资占全部利用外资的比重为69%,1994年为78.2%,
1995年为78%,1996年为76.1%,1997年由于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
等的影响,该比例有所下降,为70.3%。
’4. 1998年以后,结构调整和稳步发展吸引外商投资阶段
在1997年底,中国政府召开了有关吸引外资问题的全国性会议,
总结了中国近20年吸引外资的经验教训,同时提出进一步改革开放
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一系列政策,主要包括:
(1)进一步鼓励外资在农业、高新技术、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
出口等行业的投资;
(2)扩大外商投资领域。进一步开放竞争性行业,扩大引进外资
的产业规模,比如石油化工、建筑业等。在已开放的商业零售、金融
保险、矿产、旅游、外贸、通讯等行业的试点基础上,认真分析发展
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解决好合资合作的问题;
(3)逐步实现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国民待遇;
(4)鼓励外国投资者到中国的中西部投资。
(二)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发展的决定因素
,外国直接投资在理论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市场导向型的外国
直接投资和出口导向型的外国直接投资7。就市场导向型的外国直接
投资而言,其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所在投资国的市场大小和增长潜
力;出口导向型的外国直接投资所追寻的是成本竞争力。当然,还有
其他一些因素对以上两种类型的外国直接投资都有一定影响。总体来
说,中国外国直接投资既有市场导向的因素,又有出口导向的因素,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7 HouSe&Lee,OECD Working Paper 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Number 2000/4
7
1. 中国经济的大市场及增长潜力
市场导向型的外国直接投资主要着眼于设立企业为当地市场提
供商品和服务。这一类型的外国直接投资还可能开拓出新的市场。决
定市场导向型的外国直接投资在一国发展的因素,除了传统意义上的
绕过关税壁垒的原因,所在投资国的市场规模、市场增长前景和经济
发展程度都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所在投资国的市场规模越
大,经济增长比越快,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就能提供越好的市场机遇,
从而吸引更多的市场导向型的外国直接投资。即使对出口导向型的外
国直接投资来说,市场大小也非常重要,因为强大的市场能提供更大
的规模经济和溢出效应。
中国目前人口已经达到12亿多,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海外投
资者普遍认为中国的市场是世界上所剩无几的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
市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中国经济建设的规模得到迅速扩张,人
民的购买力普遍增强,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尽管中国的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还很低,但是,其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购买力的不断提
高,使得中国在许多领域都具有对市场导向型外国直接投资的吸引
力,比如在基础化工、饮料、家用电器、汽车、电子、IT技术和制
药行业等等。
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自1996年以后有所减缓,主要是对90年代初
期经济增长的调整结果。在最近几年,经济增长率仍然保持在7%左
右。从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的潜力和改革开放的效应来看,中国
经济还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较高增长。这样,对于国内外的投资者而
言,中国都将为其提供一个不断扩张的大市场。
2. 国际贸易的开放性及出口激励
中国政府一直持鼓励出口的政策,也吸引了大量出V1导向型的外
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呈逐年上
升趋势。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越来越融入国际大市场,在
全球市场的资源配置中,中国具有一些和其他国家相比的低成本要素
(如劳动力等),因此吸引了许多出口导向型的FDI来中国投资进行
生产,转而将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3. 低成本的劳动力生产要素禀赋
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可归结为竟争性生产要
素的比较优势——便宜的劳动力资源。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
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工人的平均工资水平较低。同时,中国非常重
视国民教育,比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因此,中国的劳动力素质相
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还比较高,国内也培养出大量的技术骨干力
量。通常认为,决定外国直接投资(特别是出口导向型的FDI)的劳
动力成本应该是效率工资率,即根据生产率调整过的工资率而不是
“绝对工资”。有实证分析表明,按照效率工资率的标准,中国仍然
具有相对优势。‘
4. 各类基础设施建设
影响外国直接投资选择投资地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是当地的基础
设施状况。所投资地区的交通运输体系(高速公路、铁路、水运、空
运等)的发达程度将决定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多少。另一个重要因素
是通讯服务,提供给投资者的通讯服务水平越高,就能大大节约时间
并降低信息采集和信息交流的成本,从而更好的支持商务活动的开
展。中国在近20多年以来,其国内的基础设施状况得到了很好的改
善,尤其是沿海东部省份。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西部大开发
战略的实施,基础设施还有继续改善的巨大空间,在吸引外国直接投
资方面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5. 管理构架和法制法规的发展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更为透明的法律构架和商务环境。
同外国直接投资相关的法律体系一直就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中
国已经修改了一系列的法律、规章和条例,比如《中外合资企业法》
和《合同法》等。同时,中国还在放松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地域和行业
的限制,不过仍然还很强调在鼓励地区和行业的投资。另外,中国从
90年代中期开始,开始进行国有企业的重组和改革,在重组过程中
也鼓励外资的参与,以便进一步提高国企的管理技能、内部效率和国
际竞争力。在国有企业的重组、并购浪潮中,相信也能给外国直接投
资带来新的契机。
9
6. 投资保障和激励机制
自中国于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就没有一例没收外国投资的事
例。事实上,《中外合资企业法》就明令禁止民族化,除非在特殊情
况下。出现的争端大多以协商和调解的方式解决。1999年颁布的《合
同法》也起到了保护外国直接投资的作用,对中外双方在中国市场中
具体如何履行合同条款有一定影响。在激励机制上,中国政府一直对
外国直接投资提供优惠政策。从1980年到1993年,中国采用了一系
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所得税减免,对进口设备和建筑材料免征关
税。尽管到1994年对国内企业和FDI企业采用统一税机制,一个5
年期的税收返还机制仍然具有激励的作用。、
(三)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1、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的规模
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规模从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
改革开放初期,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显得十分缓和,到1983年止,
累计总额不超过20亿美元。到了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中国对吸引
外商投资政策的不断完善,外资流入稳步增长,仅在1985年到1988
年三年间,就从16亿美元增加到32亿美元,翻了1倍。就外国直接
投资占利用外资的比重来看,从1984年到1991年保持在30%左右,
1992年以后,这个比例迅速上升,达到70%左右,1994、1995、1996、
1998和1999年接近80%(见表1)。
表1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1979--2000
年份实际利用外资外国直接投资
(亿美元)(a) 数额(亿美元)(b) 比重(%)(d=b/a)
1979—83 144.38 18.02 12.5
1984 27.06 12.58 46.5
1985 46.47 16.61 35.7
1986 72.58 18.74 25.8
1987 84.52 23.14 27.3
1988 102.26 31.94 31.2
1989 100.59 33.92 33.7
19j90 102.89 34.87 33.9
199l 115.54 43.66 37.8
1992 . 192.02 110.07 57.3
1993 398.60 275.15 69.O
1994 432.1 337.67 78.2
1995 481.33 375.2l 78.0
1996 548.04 417.26 76.1
1997 644.08 452.57 70.3
1998 585.57 454.63 77.6
1999 526.59 403.19 76.6
2000 593.56 407.15 68.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一
2、外商投资的来源地分布
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的飞速发展也伴随着投资来源地分布格
局的变化。在开放初期,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三个国家和
地区:从1979年到1991年,香港占流入中国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
62%,日本占14%,美国占10%。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种结
构有所改变,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公司来中国投资,外商投资的来源
地也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见表2)。
从1992年到2000年,东亚地区对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比例最
大,占到80%左右,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香港就占了总额的50%以上。
台湾地区以9%位居第二。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港澳台地
区,这与中国大陆与这些地区地理位置邻近,具有相同文化渊源有很
大关系。事实上,由于香港在中国对外经济联系中的特殊作用,很难
清晰的划分出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地的分布格局。一方面,由于“round
tripping”8的原因,国内企业为了利用政府对外资的种种优惠政策,
先在香港等国外地注册一个公司,然后假借外资的名义回国投资。有
估计表明这种投资占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四分之一(Harold andLall,
1993:Broadman and Sun,.1996)。另一方面,正如香港在国际贸易
中作为中国与世界的中介一样,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流入中国的资本
也可能是通过香港而流入中国的。比如台湾的公司由于政府不允许直
接投资太陆,就在香港注册一个公司再同大陆进行商业投资活动;许
多西方国家的公司也是通过香港的中介投资到中国内陆。所以,无法
精确地统计出来自香港的外国直接投资中有多少是真正的香港本地
投资,有多少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
表2: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地(百分比)
年港澳地区台湾省美国日本西欧韩国亚泌5国
1987 69.06 O.00 11.37 9.5l 2.42 O.00 1.60
1988 65.67 O.00 7.40 16.14 5.80 O.00 1.22
1989 61.26 O.00 8.37 10.50 6.40 0.OO 2.95
1990 54.86 6.37 13.08 14.43 4.33 0.OO 1.75
1991 60.97 10.8l 7.58 13.97 6.50 0.00 2.02
1992 65.49 9.57 4.72 6.80 1.14 2.79 1.73
1993 65.54 11.41 7.52 4.95 2.75 1.38 2.45
1994 60.21 10.04 7.38 6.18 4.84—2,15 5.54
1995 54.97 8.44 8.22 8.56 5.95 2.79 7.00
1996 51.42 8.34 8.25 8.85 7.86 3.60 7.63
1997 46.46 、7.27 7.16 9.56 9.71 4.73 7.55
1998 41.64 6.41 8.57 7.48 9.31 3.97 9.23
1999 41.35 6.45 10.46 7.37 11.55 3.16 8.12
2000 38.92 5.64 9.29 7.16 11.36 3.66 6.97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
注:西欧包括以下17个国家: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瑞士
奥地利,葡萄牙,挪威,瑞典,芬兰,冰岛,丹麦,爱尔兰,希腊。亚洲5国包括:新加坡
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8许多外资其实是国内资本,却选择在国外注册一个公司,绕了一圈后回国投资,在一些文
献中,这种直接投资被称为round tripping fund。
12
3、外国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
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的行业分布在过去的20年间发生了比较大
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外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同旅游相关的房地
产和其他服务业上(包括旅馆,餐馆和出租车公司等),主要是由于
这类投资具有获利快的特点。到了1986年,中国政府采取了相应的
措施来改变外国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鼓励投资于出口导向和高技术
企业。从1988到1991年开始,外国直接投资逐渐向工业部门转移。
1992年以后,叹掀起了一股外资“房地产热”,在1993年,房地产
投资占到了整个外国直接投资的33%。与此同时,投资子工业部门的
、外国直接投资也迅速增长,到2000年,工业领域的外资己占71.2%。
为了理解的方便,将外国直接投资划分为三种类型:基础产业部
门的投资,第二产业部门的投资,第三产业部门的投资。基础产业部
门包括了农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部门包括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
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
通讯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和教
育等行业。从1984年到2000年,基础产业部门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总
投资额的比例从40.9%下降到3.1%,而对第二产业部门的投资比例从
27.O%上升到71.2%(见表3)。从1993年以后,对第三产业部门的投
资比例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总体来看,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外国直接投
资还是集中在第二产业部门。
表3 中国分产业部门的外国直接投资(%)
年份1984 1988 1993 1997 1998. 1999 2000

基础产业部门40.9 12.3 3.1 3.5 2.6 3.1 3.1
第二产业部门27.O 47.6 51.2 69.9 67.6 67.5 71.2
第三产业部门32.1 40.1 47.3 26.6 29.8 29.4 25.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计算整理。
4、外商投资的地区分布
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东部由于较好的地
理、人文环境,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一直给予较多的优惠政策,因
此一直是外商投资的主要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得到的外国直接投资一
直就比较少。在1979年至1998年期间,东部地区的FDI占了全国总
量的87.7%,其中广东和福建两省分别占27.5%和lO.2%,中西部地
区仅占12.3%(见图1)。
这一不平衡分布的原因主要是:中国政府的外资政策和各地外资
投资环境差异。自改革开放一开始实施,政府就选择沿海作为建立经
济特区的试点,后来外资优惠政策又扩展到14个沿海开放城市,仍
然集中在沿海省份。一直到了90年代初期,内陆的城市和其他一些
地区才相继开放。就投资环境而言,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联
络方便,拥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更能吸引外资。
图1 :外国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1979—1998)
inte rio r G u a ng do ng f Fujia n 口FD 一1 2 3 2 7 5 1 1 0 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5、外国直接投资的形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外资进入中国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
80年代和90年代初,来华投资的绝大多数企业采取合资经营的形式,
独资企业的比例非常小,1985年只有46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1.5%。
1990年达到1860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25.6%。90年代以后,这个
比例逐渐上升,到1997、1998和1999年,外商独资企业的数量超过
了合资经营企业的数量,成为当年新建外资企业的主要形式(见表4)。
表4:中m;'t-资企业的构成情况(企业数量:个)
年份1985 1990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总计3037 7273 48764 83437 47549 37011 24556 2100l 19799 16918
合资经营企业1412 4091 34354 54003 27890 20455 12628 9001 8107 7050
合作经营企业1611 1317 5711 10445 6634 4787 2849 2373 2003 1656
r
外资企业46 1860 8692 18975 13007 11761 9062 9602 9673 820l
外商投资股份6 9 3
制企业,
合作开发4 5 7 14 18 8 17 19 7 5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85.2000。
15
第二部分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从前面的概述中可以看到,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吸引了大量的
外国直接投资,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外国直接投资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引起了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一般认
为,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促进了我国的
投资、出口和经济的增长,对国内消费起到了平滑的作用,增加了福
利。本文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影响作出实证分析。
一、有关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外国直接投资,早期的理论研究基本上是经验性、归纳性的,
发展到后来,逐渐引入了动态的随机模型和复杂的统计方法等。迄今
为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文献,一个方面与跨国公司有关,因为跨国
公司是大部分外国直接投资的载体,这方面的文献主要探讨跨国公司
对外投资的动机,即跨国公司在直接投资、出口、技术转让三者之间
的权衡。另一方面则将外国直接投资作为资本在国家之间流动的一种
形式,探讨它对东道国(host country)和母国(home country)的
影响。由于本文将要讨论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因而先简
要地回顾一下第二个方面的有关文献。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外国直接投资可以被视为一种要素在国家之
间的流动,因而可以用国际要素流动的框架来对它进行分析。但外资
又与其他生产要素(如劳动、技术等)不同,它与生产要素在国内的
流动也不同,因而又有一些模型是专门针对外资的。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经济学兴盛的时候,外国直接投资对
东道国经济的影响就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对象。NacDougall(1960)
研究T#HN直接投资对东道国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影响,他的模型
已经成为许多研究直接投资的出发点。后来Chenery等人(Chenerv
和Bruno(1962),Chenery和Strout(1966))提出了“双缺口”模
型,他们认为一国经济增长受到该国国内储蓄制约。如果国内储蓄不
足以支撑经济增长所需要的投资,就存在“储蓄缺口”。另外一个缺
口来自于本国不能获得足够的经济增长所需的外国资源(如设备、技
术等)。如果投资中需要一定的外国资源,那么就存在一个“外汇缺
口”。外国投资(或援助)可以软化这两个约束,在解决“外汇缺口”
约束方面尤为有效。
当时,经济学家还探讨了外国直接投资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Brecher和Choudhri(1982)扩展了Bhagwati(1958)提出的“贫
困化增长”的模型,将贫困化增长归因于外国直接投资。Brecher和
Findlay(1983)扩展了Johnson(1967)的贫困化增长模型,提出
了外国直接投资如何导致贫困化增长的渠道。9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直接投资的蓬勃兴起,对它
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经济学家对外国直接投资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做
了许多分析,得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具体来讲,主要有如下几个方
面。
首先,许多研究表明,外国直接投资是东道国获得先进技术的主
要渠道,在这些国家的技术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Borenszten et
a1.,1998)。Findlay认为外国企业具有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营
销技巧,会对东道国产生一种“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ct),使
东道国受益。
其次,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升级非常重要(Lioyd,
1996)。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寻求资源配置,通常有很强的出口导
向倾向,是开发东道国的出口产品能力的主要力量,对于东道国的产
业升级,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有很大贡献。
第三,跨国公司经常将其产品出售到东道国和母国之外的第三国
市场,还从本国和外国市场上购买资本品和其他中间投入品,因此,
外国直接投资通常与进出口贸易联系在~起,东道国可以从这种投资
带动的出口增长中获益。Aitken et a1.(1994)发现,外国直接投
资是国内企业与国际市场联系的重要途径,外资进入后,减少了国内
9 Cardoso等(1989)和Helleiner(1989)对90年代以前的文献进行了综述。
17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成本。
第四,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后,使东道国公司面临竞争的压力,
外国公司会促使当地的企业管理者和政府采用市场经济的规则(Chen
et a1.,1995)。当地公司为了应对,会想办法提高绩效,增加研究
和开发(R&D)支出。因此,外国直接投资提高了东道国资本的边际
生产率,并促使经济增长(Wang and Blomstrom,1992)。另外,Lahiri
和Ono(1998)还发现外国公司较高的效率可以降低产品的价格,增
加消费者剩余。外国直接投资还直接创造就业,或者通过使用本地的
中间投入品而间接地创造就业(林毅夫等,2000)o
然而,实证研究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增长的影响
依赖于东道国的条件,如人力资本状况,国家的区位和基础设施等。
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外国直接投资可能只会提高投资的私人收益,
而对东道国只有轻微的积极影响(Balasubramanyam et a1.,1996),
甚至还会窒息东道国的经济增长。Borensztein et a1.(1998)发现
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取决于它与东道国人力资本的交互
作用。他们认为为了保证外国直接投资比本地投资的生产力更高,需
要一个最小人力资本存量。Balasubramanyam et a1.(1996,1999)
还观察到外国直接投资可以使当地已有的人力资本更有效率,因此,
有效地利用这种人力资本要求东道国有充足的市场潜力可以容纳外
国企业生产的产品。Balasubramanyam et a1.(1997)还验证了
Bhagwati(1978)提出的一个假设:采取出口导向策略的国家不仅比
采取进口替代策略的国家吸引到更多的外资,还能更有效地利用外资
来促进经济增长。Mello(1999)研究了1970一1990年间外国直接投
资对OECD国家和非OECD国家的资本积累、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
响。他的研究表明,尽管人们通常认为外国直接投资会提高东道国的
技术水平,产生知识外溢,进而对东道国的长期经济增长产生有利的
影响,但这取决于外国直接投资与国内投资的互补性或互替性。
另外,经济学家还发现,如果外国企业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的出
口加工项目,就不会产生足够的关联效应(Rueber et a1.,1973)。
由于外国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还通常获得东道国政府税收和进出口
方面的优惠待遇,它们会利用(或创造)专利、商标、在产品市场上
的垄断力量,设置进入壁垒,从而窒息当地的企业家精神,挤出当地
的投资(Papanek,1973)。
总之,理论和实证都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可能促进,也可能妨碍
东道国的经济增长。一方面,这些作者承认外国直接投资在促进经济
增长方面比本国投资更有效,但他们同时也认为,外国直接投资并不
能自动实现技术外溢,需要通过适当的政策来“催化”。
对于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实证
研究。Wei(1993,1996)用中国城市的数据研究了开放政策对经济
增长的影响,他发现从1980—1990年间,出口与工业增长有很强的
相关性。与此相比,到了80年代末,外国直接投资取代出口成为各
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外国直接投资的贡献主要是以技术和管理
外溢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作为生产资源的资本注入。沿海城市的快速
增长几乎全部来源于它们能吸引到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在这篇文章
中,由于不能得到资本存量的数据,Wei没有将资本纳入模型,在之
后的一篇文章中(Wei,1996),他将资本纳入模型进行了检验,得出
了基本类似的结论。
Chen等人(1995)研究了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他们用一个简单的回归模型验证了自1978年以来外资对中国经济的
影响。他们的结论是外国直接投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并没
有“挤出”国内储蓄。
孙婉洁、臧旭恒(1995)估计了外资流入给中国带来的通货膨胀
压力』。外资流入后,一方面,央行的外汇储备增加,引起央行以本币
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加,导致国内货币供给总量增加,国内总
需求膨胀,通货膨胀压力增大。此时央行需要减少国内信贷,但这样
一来央行调控经济的能力就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对于进入东道国的
外资,东道国还必须要有一定的配套资金。这也会加大需求拉动的通
货膨胀的压力。他们的计算表明,每吸收1美元的外资,国内必须配
套18.1元人民币,其中需要从国内银行贷款8.5元。
姚洋(1998)曾用第三次工业普查的资料研究了非国有经济成份
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他发现三资企业的技术效率明显高
于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国外三资企业对同行业其他企业有正的外部
性,而港、澳、台的三资企业对同行业其他企业却有负的外部性。
张帆和郑京平(1999)也运用第三次工业普查的资料考察了跨国
公司对中国经济结构和效率的影响,他们重点研究了跨国公司对中国
配置效率(或结构效率)的影响。
Dayal Gulati和Husain(2000)运用Mankiw-Romer—Weil
version of the Solow growth model(经改进的索洛增长模型)来测
试了在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后,中国分地区的的收入增长收敛于稳定状
态。中国的经济增长同外国直接投资所传递的技术转移有关。其实
证结果还表明:中国的沿海省市地区比内陆更加受益于外国直接投
资。
Graham和Wada(2001)研究了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全要素生
产力(TFP)增长的影响。他们的结论是,外国直接投资大量流入的
地区,其全要素生产力增长加速,中国的东西部间存在着由于吸引外
资不同而导致的全要素生产力增长不同。
二、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增长的二十几年里,进入中国的外国
直接投资也越来越多,经济增长与外资的流入有很高的相关性。从图
2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大多数年份里,外资的变化方向与GDP的变化
方向非常一致。1985,86,89,以及95年以后,在这些外资增长速
度趋缓的年份,经济增长也放慢。.同样,87,88,90,9l,92年,
外资增长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很快。
毋庸置疑,我国在过去20年中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
上归功于“对外开放”的政策,尤其是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但是针
对FDI的表现、以及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等问题,客观的、
实证的学术评价还不多。本文下面就将使用经验分析方法,力求对外
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i》计算整理,均采用人民币计价数据。
(1)理论描述
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焦点之一,理论流派众多,有关经
济增长的理论主要分为三类:早期的后凯恩斯增长理论,主要强调投
资和储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
理论,主要强调技术进步的作用(索洛模型);内生增长理论,强调
研发(R&D)、人力资本积累和外部性的作用(罗默一卢卡斯类型的
模型)。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首先,FDI作为资本形成的一种来源,可
以直接影响经济增长。资本形成是指一个经济体资本存量的净增加,
包括新建工厂、购置机器以及日益提高的基础设施等。作为私人投资
的一部分,FDI自身的增加会引起总投资的增加,而总投资的增加可
以直接对经济增长产生贡献。其次,FDI可以间接影响经济增长,它
可以通过影响就业、出口、消费和储蓄等宏观变量来影响经济增长。
另外,FDI不仅影响投资水平,而且影响投资质量。根据传统的
垄断优势理论,跨国公司在同当地公司竞争的时候,面临着一些不利
因素,比如地理以及文化方面的差异。为了克服这些缺点,跨国公司
必须拥有某种所有权优势来同当地企业竞争。这些优势就被解释为更
为有效的技术、广阔的市场渠道、管理技能以及资本实力。因此FDI
的流入可以对东道国技术、设备以及基础设施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
作用。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FDI产生的许多“外部性”会使国内公司受
益。它极有可能充当一种传播新思想、新技术以及最新工作经验的工
具。在外资流入东道国这一过程中,国内公司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益。
例如,国外公司演示他们的新技术j为他们的当地供应商或者客户提
供技术帮助,培训员工等,而这些工人很有可能在今后被国内公司聘
用;国外公司带来的竞争压力可以使国内公司更加有效地运转,激励
他们引进新技术;国外公司可以通过其良好的国际网络使国内企业融
入到国际市场,比如转包合同就可以使国内公司借机进入国际市场,
因此即使国内企业不是跨国系统中的一员,仍然可以利用进入国际市
场的这神优势。这些都被称为FDI的“外部性”或者“溢出效应”,
这也正是内生增长理论的核心内容。内生增长理论的出现,FDI的作
用得到了全新的评价。
(二)模型方法
在研究投入要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时,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
是新古典主义的增长模型——索洛一斯旺模型。本文拟采用新古典增
长模型,把FDI作为独立的投入要素引入到扩展的增长方程当中,然
后通过估计来检验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测定出FDI对中
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新古典增长理论模型中的生产函数是~个产出量和资本、劳动力
以及技术进步相关的函数形式,即
Y号舡(K,L) (1)
其中,Y是总产出,K、L分别是物质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量,
A为技术因子。为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将资本存量K分解为国内投
资形成的资本存量D SN#I,国投资形成的资本存量F,可以得到如下方
程:
Y=AF(D,F,L) (2)
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可得用于估计的线性方程
lnY=口lnD+∥InF+ylnL+占(3)
其中a,p,r分别代表国内投资、国外投资、劳动力的产出弹
性。在样本区间内,可以选取适当的方法估计出(3)式右边的各个
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然后计算各投入要素在给定时期的平均增长
率,再通过如下方法计算各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主些耄篆磊摹吾景≯
由于在这部分没有专门针对全要素生产力来测定技术进步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所以就用1减去上述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简
单得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至此,对上述方法作一简单评价:增长方程在研究与政策分析当
中运用极为广泛。然而这种方法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尤其是它不能量
化投入要素在质量方面的提升。在分析FDI与经济增长关系时同样遇
到这一问题,本质上很难对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数量上的准确
衡量,尤其是间接效应的衡量。
, 因此,通过增长方程估计的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能作为FDI
对经济真实贡献的一部分,或者仅为“资本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FDI的间接贡献甚至比直接贡献还要大,因为间
接效应比直接效应有更大的潜在影响:FDI可以通过影响宏观经济变
量比如就业、出口、消费以及储蓄来影响东道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在
此过程当中,FDI可以促进技术进步以及生产率的提高,它不仅仅刺
激经济的增长,而且直接提高东道国的生活水平。因此,FDI的真正
贡献是动态的,有可能比生产方程的估计结果大的多。
尽管如此,该方法仍然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政策建议,增长方程
仍是一种有意义的量化FDI对经济增长的方法。
,(三)样本数据选取
由于中国比较系统的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年度统计数据是从1984
年开始的(《中国统计年鉴:2001》和IMF《国际金融统计》一致),
所以本文选取了1984年一2000年作为样本区间,在现有条件下最大化
了样本数。由于所选数据是时间序列数据,而非横截面数据,所以要
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消费者物价指数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2001》,不足部分由《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补齐,1978=100。
总产出Y为可比价格计算的实际GDP。对于资本存量,由于我
国长期以来采用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因而很难找到
西方经济意义上的资本存量(李京文,1992)。在实践中,一般采用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代表资本存量。D和F分别为可比价
格计算的实际资本存量中的国内投资部分和外国投资部分。由于中国
的外国投资主要是外国直接投资,所以F就取自历年FDI(通过各年
的平均汇价换算为人民币,并由物价指数转换为实际的可比价格),
D则用当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减去外国直接投资。劳动力L为我
国三次产业年底的从业人数。原始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1》。
详细数据请参见表5。

表5样本数据
年份国内生产总值Y 固定资产存量固定资产存量劳动力
(1978年价格) 国内投资部分D 外国直接投资部分F (万人)L
(亿元) (1978年价格) (1978年价格)
(亿元) (亿元)
1984 5980.82 1504.276 24.41506 48197
1985 6837.83 1902.687 37.20589 49873
1986 7302.94 2187.469 46.31745 51282
1987 7985.65 2473.412 57.49626 52783
1988 8386.69 2603.885 66.78869 54334
1989 8048.17 2038.404 60.78638 55329
1990 8563.20 2008.407 77.00378 63909
1991 11888.25 2394.857 103.8032 64799
1992 11178.39 3136.008 254.7176 65554
1 993 12672.67 4203.032 580.1004 66373
1994 13785.20 4166.222 857.9824 67199
1995 14722.58 4251.239 788.8667 67947
1996 15783.45 4520.883 806.5992 68850
1997 16839.12 4791.810 848.4203 69600
1998 17862.56 5618.393 858.1685 69957
1999 18975.14 6131.092 771 7290 70586
2000 20590.42 6804.963 776.2668 71 150
2"4
(四)经济计量分析
假定方程(3)满足新古典增长模型假定,使用上述数据进行回
归分析,采用OLS方法估计结果如下:
1nY=0.47InD+0.081nF十0.461nL
(3.60) (2.08) (5.78)
样本区间:1984-2000,《;0.9628
该结果说明将外国直接投资(模型中体现为F)作为GDP的解
释变量是合理的,各个参数的估计结果在统计上也比较显著。模型中,
外国直接投资部分的资本存量本的产出弹性为o.08,表明外国直接投
资每增长1%,将拉动经济增长0.08%。
首先,根据D和F的产出弹性,可以计算出各年份两种投入要素
边际产出的比例,即(嚣]/(嚣)=(ifl人iD),其中酉、万分别为估计的
D和F的产出弹性。结果如表6:
表6资本存量中外国投资部分与国内投资部分的边际产出之比
年份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比值10.47 8.69 8.03 7.31 6.63 5.70 4.43 3.92 2.09
年份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平均
比值1.23 0.83 0.92 0.95, O.96 1.“ 1.35 1.49 3.89
从计算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984~2000年间,虽然FDI的
产出弹性大约为0.08,远小于国内投资部分的产出弹性0.47;但是
FDI的边际产出平均为国内投资的3.89倍。FDI和国内投资边际产出
的倍数随时间在呈下降趋势。
其次,我们按照前面描述的方法进一步测定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率(详见表7)。首先计算出各要素的平均增长率,然后利用要
素的平均增长率和产出弹性系数使用公式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主些雩菩舞摹翥暴警
来计算估计其贡献率。
表7:1984.2000年间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GDP的平均增长率(1). 8.40%
平均增长率(2) 11.50%
国内投资形成产出弹性(3) 0.47
的资本存量贡献(4)=(2)+(3) 5.4l%
贡献率(5)=(4)/(1) 64.3%
’平均增长率(6) 11.50%
FDI形成的资产出弹性(7) 0.08
本存量贡献(8)=(6)+(7) 0.92%
贡献率(9)=(8)/(1) 11.00%
平均增长率(10) 2.52%
劳动力产出弹性(11) 0.46
贡献(12)三(10)+(11) 1.16%
贡献率(13)=(12)/(1) 13.8%
技术进步平均增长率(14)
=(1).(4).(8).(12) 0.91%
贡献率=(14)/(1) 10.83%
分析结果显示在1984.2000年的经济增长中,外国直接投资形成
的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的贡献为11.o%,间接测出技术进步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为10.83%,但是如果认为技术进步也在较大程度上源于
引进外资时技术的“外溢效应”,则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
贡献将有所放大。
(五)结论’
从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资本”形态的外国直接投资的表现
要优于国内投资。从全国范围来看,1984~2000年间,相同单位的
资本投入,外资企业的边际产出平均为国内企业的3.89倍,外商投
资的产出效率更高。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差距在逐渐缩小,到2000年,两者
的边际产出相差约为1.5倍。原因之一是FDI资本存量的快速增加使
得边际产出递减;原因之二是国内企业比从前表现得更好,边际产出
下降的速度在减缓。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内企业在市场中不断成
长的历程,而这其中跟外商投资所带来的外部性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比如外资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带来的竞争效应、示范效应等。
上述实证分析还表明,1984~2000年问,我国经济增长中的1 1%
归功于资本存量中的外国直接投资。不过外国直接投资占整个资本形
成的比例相对于国内投资还很小,所以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效率
角度看要优于国内投资。到目前为止,本文所估计的FDI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只是“资本”形态的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是因为经验方
法局限所致。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到,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
10.8%。由于FDI自身也会带来先进技术,而且它也会引发许多“溢
出”效应,所以技术进步贡献中的一部分应归功于FDI。严格来讲,
具体比例需要使用适当的方法来估计。可以断言,外国直接投资对经
济增长的整体贡献要高于1 1%,而根据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企业的表现
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强烈冲击,笔者认为贡献率约为15%左右。
回到理论上来,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指出经济的长期增长(人
均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只有靠技术进步来实现。“资本”形态的FDI
对产出增长的作用有限,并且只能在短期内起作用。在长期中,根据
传统的资本边际产出递减的假设,引进FDI的国家将会向该经济体的
稳定状态收敛,就好像FDI没有发生一样,也就是说对产出增长没有
产生持久的影响。FDI影响经济增长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永久的技术
变革。可以看到,表6的计算结果与传统的理论吻合得很好,进一
步说明了“技术”导向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进步的促进
在前面已简单测定出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而且从理
论上探讨了外国直接投资可能对技术进步产生的促进作用。外国直接
投资所带来的技术转移效应是无形的,本文在这一部分力求采用经验
分析的方法来外在量化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一)理论描述
外国直接投资是东道国获得先进技术的主要渠道,在这些国家的
技术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理论上,外国直接投资作为技术转移
的媒介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
·先进的外国技术具有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它最初会被转移至东
道国中带有外资成分的企业里。
·带有外资成分企业的技术将扩散至同一行业中的其它企业中。
这些效应是发生在外国直接投资进入东道国并不断发展的的过程中,
其中,第一个途径被称为直接技术转移效应,第二个被称为溢出效应。
直接技术转移效应是从较早的理论——国外投资者具有更先进
的生产技术,弗且该技术被转移至国外分支机构——中得出的。在最
近几年中,该效应已被并入技术追赶或技术阶梯的许多模型中。它考
虑了给定国家的技术差异。这些差异是过去研发或其它技术获得过程
的结果,一般不会解释这些差异。
一种理论模型,通过将外国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联系起来,以资
本投入的新变量形式来内生化技术转移(Barro及
Sala-i-Martin(1993,第六章))。在该模型中,使用Cobb—Douglas生
产函数来研究技术进步因素。
另一种模型通过资本投入来引入技术变迁,但是方式不同。该
模型假设有固定数量的资本投入变量,但每一变量都具有质量延续
性,并会随时间产生质量进步(见Barro和Sala—i—Martin(1993,
第七章))。这样就产生了外国直接投资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以
及外国直接投资与人力资本之间正的相互作用。
在最近几年,技术“溢出效应”的概念已较流行。虽然Findlay
在1978年就提出了该概念,并称之为”蔓延”,但却是Blomstrom(1989)
提出了较早的更具影响力的阐述。这一概念本身就具有吸引力,但它
是以不同方式模型化的。Grossman和Helpman(1995,第二节)概’
述了这些模型。
因此,在企业之间存在某种要素非现实性质的转移
(factor—disembodied kind of transfer),但转移的当前模式还未
确定。Van和Wan(1999)引入这一观念,即许多技术转移是通过新的
国内企业的建立实现的,这些企业由以前在外企工作过的人员组成,
他们从其工作经验中获得了生产技能和生产技术知识。这些新企业可
能是外企的转包人或竞争者,甚至可能使用相似的技术生产其他产
品。新的国内企业拥有比老的国内企业更为先进的技术。
(二)模型方法
在研究技术进步的时候,需要把技术因素外在量化。但是技术
进步不是一个可以直接观测到的变量,而需要由其他变量来体现。仍
然选用一般的产出模型为基础,如果将总产出用Cobb—Douglas生产
函数表示为:
? r=4K,o口(1)
A。即为技术因子,下标t仅表示变量的值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K表
示资本投入,L表示劳动力的投入。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技术
改变将决定全要素生产力(TFP)的变化,而认为技术进步是外生变
量,一般假定A。的变化符合下式:
4=4P“ (2)
其中,A0是t=0时的技术因子。在原则上,技术因子的增长率r可以
通过对(1)式两边取对数,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得到:
InZ=rt+aInK,+卢In£,+占, (4)
为了估计的需要,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独立变量t(时间),并且假定
Y。的误差项独立且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即便如此,对r的估计也存
在问题,因为可查的解释变量Kl和Lt在一段时期内也按自然指数的
时间函数过程增长,所以可能和A。有共线性。为了消除共线性,对方
程(4)作一阶差分变化有:
kY,-In匕曲(丢)=r+aln(丧MIn(夸托_-1(5,
在此基础上,加入一项p t来表示序列趋势变化。注意到方程(5)已
经作了一阶差分,时间趋势项.0是二阶差分,可以用来描述技术增长
率的加速度。估计出的P值可以表明技术进步在某一时期内的加速增
长(当p为正时)或技术进步的减速增长(当p为负时)。完整的估
计方程如下:
hc争Hpt+aln(令肋c扣¨一.㈤
运用上述模型估计得到的常数项r值,就是技术进步因子的平
均增长率。不过本文的目的是要论证外国直接投资促进了中国的技术
进步,这就需要回顾一下前文对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和
过程作的论述,其中1992年是流入中国的FDI的关键转折点。1992
年以前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较为缓慢,数量也较少;但是1992年
以后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中国的数量猛增。所以,如果分阶段估计出
1992年前后的两个不同时期的r值,就能通过比较说明外国直接投
资是否对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
(三)数据说明‘
在这~部分,我们的主要目的是检验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对技术进
步的促进作用,增长方程中的资本存量就不能剔除外国直接投资的部
分,也没有必要作出国内投资和外国投资的划分。有关资本存量最具
代表意义的数据应该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Fixed
Capital Formation)。同时,总产出也来自《国际金融统计》2001年鉴
的数据。由于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所以要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都分
别计算以1978=100的可比价格。劳动力的来源仍然取三次产业从业
人员数,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由于1978、1979、1980年
的数据不全,所以整理出1981—2000年的数据如表8 :
表8样本数据
(四)OLS估计结果
以1992年为界,将上述数据分组使用OLS方法估计结果如下:
被解释变量:实质GDP
解释变量OLS估计参数(r,p,d,B)
1981.1991 1992·2000
(五)结论分析,
从上述估计结果很容易看出,1992年以前的r估计值为O.038,
而1992年以后的r估计值为0.057,在外国直接投资大量流入以后,
中国的技术进步平均增长率增加了50%。不过由于样本容量的限制,
估计结果可能不是十分稳定,但是和笔者最初的预期基本吻合。
可见,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中国,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巨
大的资本存量,更重要的是在外资流入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先进
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大促进了中国的技术进步增长水平,显著的提升
了全要素生产力。当前吸引新技术、新的管理经验是当务之急,因为
只有这样,引进的外资才能更快、更协调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尽管中国在1998年以后,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已进入一个相对稳
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阶段,但是从吸引外资政策的高新技术导向来
看,FDI还会在长期内促进中国的技术进步。限于外国直接投资带来
的相关技术也有“质”的区分,结合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中西部地
区尚且可以继续考虑部分地以“量”来作为引进外资的标准,但同时
也应顾暇诸多方面的因素,需慎之又慎,避免盲目引进,重复建设;
而对于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则应刻不容缓地执行“质”的
标准来吸引外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外国直接投资持续发挥对技术
进步的促进作用。
四、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投资-储蓄关系的影响验证
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除了直接的经济增长贡献和技
术进步的促进之外,还有一些内涵的影响也值得关注,特别是在制定
相关政策的时候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国的总投资与国民储蓄的
关联度就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这一部分将采取一定的统计方法来
对此进行论证。
(一)理论渊源
在一个封闭经济当中,国民储蓄等于国内投资,经常项目余额为
零。因此,国民储蓄的增长将自然伴随着国内投资的增长。这一推论
在资本国际间流动的情况下,受到强烈的质疑。从理论上来说,在国
际资本流动的条件下,由于_国可以在经常项目不平衡的情况下通过
国际资本流动来平衡BOP,所以即使在一段延长的时期内,国内储
蓄和投资也将产生分离,其相关关系明显减弱。
Feldstein和Horioka(1980)在一篇著名的论文中论证了所谓的
“储蓄.投资之迷”,指出发达工业国家间的国际资本流动在很大程度
上是受限制的,使得国民储蓄率的变动最终导致总投资率相同程度的
变动。Feldstein和Horioka使用16个OECD成员国(1960.1974)和
22个成员国(1982.1991)的横截面数据,以总投资率(I厂y)为被解
释变量,以国民储蓄率(S/Y)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对
1960.1974及1982.1991的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如下:
在1960.1974年期间,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现在相比还不显著,所
以总投资率和国民储蓄率的关联度很高。而到了1982—1991年期间,
估计方程显示,总投资率和国民储蓄率的关联度弱化,但是仍然有比
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Feldstein和Hofioka认为,如果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跨国资本具
有很强的流动性,估计出的斜率系数就应该远小于1,因为国内的储
蓄将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最佳的投资机会。在这样的一个理论逻辑下,
这些回归结果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储蓄.投资之迷”:回归结果表明
发达国家间的国际资本流动性不强,而事实上发达国家间的资本具有
非常强的流动性。
Obstfeld和Rogoff对Feldstein和Horioka的估计结果作出了一
些潜在的解释10:
1.出现“储蓄.投资之迷”的原因之一是政府不时的对财政和
货币政策进行调整以避免巨大和延期的经常项目不平衡。这一以经常
项目作为目标的解释有着显著的实例支撑(如,美国在80年代早期
的做法),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施加了强有力的影响。
2.发达国家就其外债和资产水平而言,拥有足够的处于稳定状
态的资本资源,这种情况下的储蓄一投资间变动差异就很小。
3.如果公司象个人一样,从市场得到的融资有限,那么公司投
资就会随公司储蓄(保留盈余的形式)的变动而变动。公司储蓄是总
储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公司储蓄和公司投资的关联变化将引
发总储蓄.总投资在数据上的相同变化。
当然,Feldstein和Horioka的理论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在理论界
找到一个满意的解释,现有的论述也存在许多值得争论的地方。但是,
笔者在本文中希望借鉴他们的分析方法来对中国的储蓄.投资关系作
10
Obstfeld and Rogoff,Foundations of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s,the MIT Press
33
出一定的分析。
(二)分析方法
自中国对外开放以来,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外国直接投资
作为国际资本流入的一种主要形式,对中国国内的各宏观经济变量产
生了巨大影响。在此,我们选择储蓄.投资的关联度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初期和1992年以后的高速
发展期进行对比,分别得出这两个时期的储蓄.投资的关联度。
在上述Feldstein和Horioka的研究中,是使用16个OECD成员
国(1960.1974)和22个成员国(1982.1991)的横截面数据,从而保
证了样本容量足够大,能够确保回归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在本文的研
究中,由于样本容量不够大,如果采用OLS方法回归分析,回归结
果的稳定性很差。由于研究的目的是测定国内储蓄。投资的关联度,
因而可以通过计算国民储蓄率(S/Y)和总投资率(I/Y)的相关系数
来完成。.
(三)数据说明
根据前文的论述,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
段,其中1992年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点。在本文的研究中,对比所选
取的两个时期也以此为界。由于研究变量的选取是国民储蓄率(S/Y)
和总投资率(I腭),都是相对数,所以没有必要采用可比价格计算,
各变量都使用当年的名义值。
1 992年以前的数据来源:在进行对外经济的研究时,使用IMF
《国际金融统计》的数据比较具有代表性,不过《国际金融统计》1992
年以前的数据不全,为了使不同时期内的数据来源保持一致,这一阶
段全都采用《中国统计年鉴:2001》中的有关数据,其中Y采用名
义GDP,国民储蓄S采用“城乡居民储蓄的增加额”,总投资D采用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78、1979、1980年没有固定资产投资
总额数据,考虑到1986年.1991年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变化
比较大,数据不具有开放初期的典型性,所以数据区间选择1981.1986
年。
1992年以后的数据来源:这一阶段的数据都来自《国际金融统计
年鉴:2001》,Y仍然使用名义GDP;国民储蓄来自各项储蓄总额的
增加额:原始数据是各年度的年底余额,是一个存量数据,而此处需
要的是流量数据,所以需要计算出各年度的各项储蓄总额增量作为S
值;总投资D采用固定资产形成总额。数据区间选择1992-2000年。
1981—1986:(单位:亿元).
年份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总投资I 961 1230.4 1430.1 1832.9 2543.2 3120.6
总储蓄S 124.2 151.7 217.1 322.2 407.9 615.9
GDP 4862.4 5294.7 5934.5 7171 8964.4 10202.2
1993.2000:(单位:亿元)
1年份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z 8317 12980 16856 20301 23336 25154 28181 29646 32917
J S 2756.4 18232.3 9】57.7 】2570 】3849.3 13137.】11494.1 13171.3 12753.9
GDP 25864 34501 46691 58511 68330 74895 79853 82054 89404
(四)计算及分析
首先,计算出国民储蓄率(S/Y)和总投资率(I/Y),然后再计
算相关系数如下:
1981.1986:
年份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I/Y O.1976 0.2324 0.2410 0.2556 0.2837 0.3059
S/Y 0.0256 0.0287 0.0366 0.0449 0.0455 0.0604
Cor(I/Y,S/Y)=0.95
1992.2000:
红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I,Y 0.3216 0.3762 0.3610 0.3470 0.3415 0.3359 O.3529 0.3613 0.3682
S/Y O.1066 0.5285 O.1961 0.2148 0.2027 O.1754 0.1439 O.1605 0.1427
Cor(I/y,S/Y)=O.57
计算结果显示,1992年前后的国民储蓄率(S/Y)和总投资率
(I/Y)的相关系数发生了较大变化,其相关度明显减弱。对这一结
果的解释可认为:在1981-1986年间,‘由于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
经济的封闭状态刚刚被打破,尽管有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但由于数量
较小,没有对储蓄一投资关系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国民储蓄率和总
投资率的变动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在1992.2000年间,以外国直接投
资为主的国际资本流入加剧,中国的各宏观经济变量受外来因素的影
响加大,国民储蓄率和总投资率的变动仍然呈正相关关系,但是比起
前一时期明显有所减弱。
五、外国直接投资对国内消费的影响
外国直接投资作为资本流入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对储蓄.投资
的关系产生了如上所述的影响,在宏观层面上还对中国的国内消费有
影响。中国在外国直接投资持续流入的20多年内,经济一直保持较
高的增长速度。在实质GDP的增量中,外国直接投资对于总投资及
资本存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总消费的影响却不能直接反映出
来。
一般来说,在国外资本流入不显著的情况下,一国经济在出现震
荡或波动时,主要是通过政府导向的投资来调节宏观经济状况。当刺
激经济而增加投资时,转化为投资的储蓄也相应增加,这样就会挤出
可支配国民收入中的国内消费部分,因而会导致国内消费不平稳。而
当外国资本大举流入时,投资的增加可以依靠FDI的增加来实现,而
不靠挤出消费来增加可转换为投资的储蓄,国内消费的变动就趋于平
稳。在此,本文要简单的验证~下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国内消费起
到的平稳作用。
(一)分析方法
现有的对FDI与国内消费关系的研究主要还是采用计量及相关
性分析的方法。比如,Manzocchi(1999)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外国
资本时,就对33个发展中国家的私人部门消费、公共消费和净资本
流入进行了相关性分析11。不过本文需要验证的是FDI对国内消费的
平滑作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则不能达到这一目的。
由于中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增长期,其国内消费也在不断
增长,所以要分析国内消费波动的平稳与否,可以分析其沿增长趋势
的平稳性。也就是说,可以计算国内消费增长率变动相对于平均增长
率的标准差来表示其平稳程度。仍然以1992年为重要分界,可以分,
别计算前后两个时期国内消费增长率变动相对于各自平均增长率的
标准差,通过对比这两个标准差的值,就能够粗略说明FDI对国内消
费的影响。
同时,需要观察外国直接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例变化情况,才能
更好的证明对上述的理论推测。
(二)数据选取
国内消费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1》支出法计算GDP中的总
消费C,由于价格因素对名义值变动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均采用
1978=100的可比价格计算。FDI使用外商实际的外国直接投资数额,
采用当年的平均汇率折算为人民币计价;总投资使用支出法计算GDP
中的总投资I,由于需要的是FDI/I的比重,所以采用当年价格计算
就可以。整理出的数据见表9:
表9: 国内消费及FDI占总投资的比重
Stefano Manzocchi,Foreign Capital in Developing Economies,Macmillan Press Ltd,1999
37
(三)计算及结论
首先,分别计算出两个阶段国内消费的增长率如下:
1978.1991年(%)
19791198011981 198211983 1984 1985119861198711988I 1989 1990I 1991
114.80l 5.73 8.42 7.821 8.34 13.75 1 2.47I 6.3 4I 6.22 5.721-4.45 4.43 11.90
1992.2000年(%)
1992 1993 1994I 1995I 1996[1997|1998l 1999|,20.00
14.01 10.31 6.98l 7.14 9.8刮5.9f;|7.36l 8.66I 9.41
然后使用标准差公式仃= (其中,q为各年度的增长率,
;为时期内的平均增长率,聆在不同的时期分别为所包含的年份数),
计算结果如下:
O"1,,,。。=4.79 盯。。。=2.28
从计算结果来看,1992年以后国内消费的增长比之1978.1991
年期间更加平稳,我们也可以从国内消费的变动图上直观的看到这一
现象,如图3:
资料来源:根据表9数据计算绘制。
从表9中还可以看出,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
增加了中国的总投资,80年代初,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固定资产投
资的比例约为1%左右,以后逐年上升,1993年增幅较高,达到
10.57%,最高曾于1994年达到15.11%,之后几年虽然有所回落,但
也保持在10%以上。1992年以前,这一比重在1.3%左右,FDI无法
影响储蓄转化为投资时对国内消费的“挤出效应”,因而国内消费表
现出不平稳的增长。而到了1992年以后,宏观经济的中FDI占总投
资的比重大大增加,FDI的持续流入增加了资本形成总量,所以对国
内消费起到了平滑作用。
六、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影响简析
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从出口看,一些总量分
析及分行业分析结果都证明,外国投资对东道国出口具有显著的带动
作用12。外国投资企业本身一般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导向,加之对国
”Graham and Krugman,1993。
39
内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因而,外国直接投资与东道国出口具有强相
关性。而外国直接投资与东道国进口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13,相关性
不如与出口的关联密切,但由于外国直接投资企业从母公司进口中间
产品、资本品及劳务的倾向较强,外国直接投资因而可增加东道国进
口。
1980年以来,中国的的对外贸易迅猛增长。从1980年到2000
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占世界对外贸易的份额翻了三倍,从不到1%增
加到超过3%。o从1992年以后的外国直接投资高峰起,到2000年,
中国以美元计价的对外贸易中,出口增加了193%,进口增加了179%;
对比来看,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增加了588%,进口增加了345%。可
以明显看出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进出口增长的影响程度。
作为中国外国直接投资的主体,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与世界市场沟通的主要桥梁。从表10可以看
出,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的进出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980.2000年
间,外资企业的进、出口总额在中国全部进、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
1980年,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仅占全国进出口总量的0.11%,其中出
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0.05%,进口占0.17%;1992年,外资企业的进
出口占全国进出口总量的比例上升到26.24%,出口比例上升到
20.43%,进口比例上升到32.72%;到2000年,外资企业的进出口占
全国进出口总量的比例达到49.91%,其中出口比例达到47.93%,进
口比例更高达52.10%。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外资企业的进口一直多于出口,只在
个别年份(1983年和1998,1999,2000年), 外资企业的出口超过
进口。
表10外商投资企业与中国的对外贸易情况(亿美元,%)
年份进出口出口进口差额

全国外商份额全国外商份额全国外商份额全国外商
1980 381.40 O.43 0.1l 181.20 0.08 0.05 200.20 0.34 O.17 -19.00 一O.26
1985 696.00 23.61 3.39 273.50 2.97 1.08 422.50 20.64 4.89 -149.0 一17.67
1986 738.50 30.12 4.08 309.40 5.82 1.88 429.10 24.30 5.66 —119.7 -18.48
1987 826.50 43.30 5.24 394.40 12.08 3.06 432.10 31.22 7.23 —37.70 —19.14
1988 1027.9 82.03 7.98 475.20 24.56 5.17 552.70 57.47 10.40 -77.50 -32.90
1989 1116.8 137.口9 12.28 525.40 49.13 9.35 591.40 87.96 14.87 -66.00 —38.83
1990 1154.4 201.20 17.43 620.90 78.14 12.58 533.50 123.06 23.07 87.40 -44.93
1991 1356.3 289.55 21.35 718.40 120.47 16.77 637.90 169.08 26.51 80.50 —48.60
1992 1655.3 437.27 26.42 849.40 173.56 20.43 805.90 263.71 32.72 43.50 —90.15
1993 1957.0 670.70 34.27 917.40 252.37 27.51 1039.60 418.33 40.24 —122.2 -165.9
1994 2366.2 876.47 37.04 1210.1 347.13 28.69 1156.10 529.34 45.79 54.OO -182.2
1995 2808,6 1098.2 39.10 1487.8 468.76 31.51 1320.80 629.43 47.65 167.00 -160.7
1996 2898.8 1371.1 47.30 1510.5 615.06 40.72 1388.30 756.04 54.46 122.20 -141.0
1997 3251.6 1526.2 46.94 1827,9 749.00 40.98 1423.70 777.21 54.59 404.20 -28.21
1998 3239.3 1576.8 48.68 1837.6 809.62 44.06 1401.70 767.17 54.73 435.90 42.44
1999 3606.5 1813.3 50.78 19,t9.3 886.28 45.47 1657.18 858.84 51.83 292.12 27.44
2000 4742.9 2367.1 49.91 2492.0 1194.4 47.93 2250.9 1172 7 52.10 241.1 21.7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大全:1979—1991》,中国统计信息咨询与服务中心,《中
国统计年鉴:2001》。负号表示逆差,正号表示顺差。
外国投资企业出口增长迅速,与中国对外贸易体制对出口的鼓励
措施不断完善、不断规范直接相关,也由于一部分外资的目的在于利
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通过进入中国比较优势已成熟的产业,如
传统轻纺工业中的纺织、服装、制鞋、塑料、食品、工艺品、玩具、
皮革制品等行业,通过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将中国劳动力优势这种
东道国优势与外资的技术、营销等优势结合起来,形成外资企业的竞
争优势,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
外国投资企业对中国出口产业发展的贡献,一方面是通过进入出
口导向性产业,直接扩大了中国出口产业的规模,强化了中国出口产
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外国投资企业还通过产业链的作用,对
其上游、下游产业产生连锁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规模的扩展。
七、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就业和工资
外资进入中国以后,对于中国的就业结构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进入90年代以来,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不断增加的同时,
外资企业雇佣的工人却不断增加。在90年代初外资迅速增加的几年
里,外资企业的从业人员也迅速增加,1994年增加118万人,1995
年增加100多万,以后几年虽然增幅下降,但仍保持增长态势。在外
资企业从业的人员占全国从业人员比例从1985年的O.01%上升到
2000年的0.90%。’
虽然外资企业的就业人员增长速度很快,但总体的比例并不高。
1987年,美国在外资企业就业的人员达到320万,约占全部劳动力
的3.7%(我国分别为21万和0.04%),到1992年,上升到470万,
约占全部劳动力的5.8%(我国分别为221万和0.34%)(U.S.
Department ofCommerce,1992,1997) (如表11所示)。
表11: 外资企业与中国的就业(万人)
年份全国国有单位集体单位外资企业比重(%)
1985 49873 8990 3324 6 O.012
1987 52783 9654 3488 2l 0.040
1988 54334 9984 3527 31 0.057
1989 55329 10108 3502 47 0.085
1990 63909 10346 3549 66 0.103
1991 64799 10664 3628 165 0.255
1992 65554 10889 362l 221 0.337
1993 66373 ‘。10920 3393 288 0.434
1994 67199 11214 3285 406 0.604
1995 67947 11261 3147 513 0.755
1996 68850 11244 3016 540 0.784
1997 69600 11044 2883 58l 0.835
1998 69957 9058 1963 587 0.839
1999 70586 8572 1712 612 0.867
2000 71150 8102 1499 642 0.90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计算整理
外资进入中国不仅增加了中国的就业,而且提高了中国工人的收
入水平。它们支付的工资高于国内企业支付的工资,大约是全国平均
工资水平的1.3—2倍左右。如表12所示。从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在90年代初,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的工资差距有所缩小,从96年以
后,又呈上升趋势。相比之下,港澳台企业的工资与国内企业的工资
差距没有外商投资企业与国内企业工资水平的差距大。
表12全国与外资企业的平均工资(人民币元)14
港澳台企业外商投资企业
年份全国平均工资与国内平均水平均工资与国内平均水
平相比(%) 平相比(%)
1985 1148.OO 2143.00 1.87 1847.00 lI 6l
199l 1370.02 4139.93 3.02 2293.9l 1.67
1992 1492.02 2608.70 1.75 2392.4l 1.60
1993 1617.56 2469.77 1.53 2550.38 1.58
1994 1754.83 2465.58 1.41 2526.30 1.44
1995 1816.38 2471.60 1.36 2661.16 1.47
1996 1893.87 2541.63 1.34 2861.54 1.5l
1997 1919.31 2767.43 1.44 3073.57 1.60
1998 2236.54 2998.50 1.34 3518.84 1.57
1999 2531.39 3333.64 1.32 3928.12 1.55

2000 2831.12 3599.40 1.27 4341.99 1.53
注:工资绝对数通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转换成可比工资,价格指数以1985年为10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对于外资企业的工人与国内企业工人的“收入”差距,许多人认为并没有“工资”差异反
映的那么大,因为国内企业的工人有许多隐形的收入,加上这些收入,实际收入差距并不太
大。
43
第三部分中国加入WTO后的外国直接投
资前景展望
前文的实证分析论证了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既然
FDI对经济增长有贡献,能促进技术进步,对国内消费有平稳作用,
增加福利,同时对国内储蓄.投资关系、国际贸易等都有一定的冲击,
那么当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与世界经济的联
系更加紧密,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就更为值得关注。在WTO的制度
构架下,外国直接投资将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
资的理念也将有所更新,相关的软硬件环境也应得到进~步完善。本
文在这一部分对此进行探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实证分析的启示
中国刚于2001年11月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对于中国加
入WTO后的FDI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并不多,但是Walmsley和
Hertel(2001)却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借鉴的实证
结论”。他们使用动态GTAP模型(依循美国Purdue大学农经系教授
Thomas W Hertel所领导的全球贸易分析计划(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所发展出来的多国多部门模型)来分析检验了中国加入WTO
以后对经济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影响。
全球贸易分析计划(GTAP)的主要目标在于集合各方资源以提
供给研究者以及决策单位(1)有一个完整的,大众可以容易获得并
有正式记录的全球数据库,(2)建立~个标准的模型架构,(3)提供
~套可以用来处理资料以及构造标准模型的软件。基于这一前提的
GTAP模型对于资本存量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尤其是动态
GTAP模型包含了跨国公司及国际资本流动的内容,所以Walmsley
”Terriel L.Walmsley and Thomas W Hertel,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Timing is
Everything,THE WORLD ECONOMY,V01.24,No.8,2001
44
和Hertel也论证了加入WTO对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和资本积累带来
的影响。
通过预测在中国投资的市场投资报酬率,他们发现加入WTO能
增加中国作为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在他们的研究中,以
1995年-2000年作为基期,对2000—2020年作出了预测。估计结果说
明,在中国加入WTO以后,由于贸易自由化的实施,资本品的价格
下降,导致投资回报率上升;高的投资汇报率会吸引大量外国投资流
入中国,这当中包括FDI,也包括中国竞争对手的资本由于国内投资
回报率大幅度降低转而流入中国。同时,近年来,中国的外国投资有
所减少,所以加入WTO将引起投资相对于基期增加。
这一实证分析的预测结论说明,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将在加入
WTO后基本呈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情况来看,FDI的确有了很大
幅度的增长。
二、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继续走强的主要因素
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在加入WTO后的增长主要源于:中国经
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客观上为外资提供了更多市场机会;加入世
界贸易组织后外商对在华投资前景看好,信心增强;中国吸收外资政
策连续、稳定,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这些因素将继续成为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良好宏观政策面,具
体来分析,支持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继续走强的因素是:
其一,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
高我国经济的增长潜力,有利于我国吸收更多的国外投资。据联合国
贸发会对129家跨国公司的调查显示,主要跨国公司首选的投资方式
仍是在发展中国家拓展投资,在发达国家进行兼并与收购,加之世界
经济普遍不景气、国外投资机会减少,更增强了我国对外国直接投资
的吸引力。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行业不断增多,投资区域从沿海向
中西部内陆地区挺进。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在规模大、产业新、领域广
的基础上,开始呈现出投资目标战略化、投资结构产业化、投资产品
系列化和投资趋向配套化的新趋势。很多跨国企业把原先集中在日
本、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亚洲指挥总部转移到中国大陆。例如AT&T、
美国快递、微软、索尼等跨国企业最近都把各集团的中国公司定为亚
洲经营总部。
其二,中国将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投资环境,依法保护投资者利
益,使外商投资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趋势。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承诺的
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已经越来越近,投资环境的建设正在与国际接
轨,及将进一步按照经济规律建立起竞争性的、排除垄断因素干扰的
市场体系;按照国际惯例尽快建立起公平、公正、公开的中立的经济
机构,如资产评估、法律、会计、审计税收等机构,等等。同时,中
国不断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包括人才在思想、理念和技术上的升级换
代。人力资源开发将按照新世纪的高标准,政策、法规、教育、科技、
管理等应该参照国际水平进行调整,保证在加入WTO以后,就才能
在吸引更多外资的同时管理好外资,利用好外资。
其三,中国将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清理有关利用外资的法
律法规。早在正式加入WTO之前,中国政府已经承诺对2300多项
有关外国投资的法律进行修改。随着这些条款的修改,诸如外资企业
的出口义务比率,首先购买中国产零件等“枷锁”将被逐一取消。虽然
眼下还不能对法律修改、投资环境改善持过于乐观的态度,但是中国
既然已经加入了WTO,敞开了经济的大门,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就
会促使中国政府加快这一步伐。作为未来多极世界中的重耍一极,中
国肯定会遵WTO游戏规则。.
三、中国加入V旷I'O以后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新特点
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有三个涉及外国直接投资问题的协议,分别是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
知识产权协议》。由于中国己正式加入WTO,所以就必须按照相关规
定来对待FDI问题,按照中国政府的入世承诺,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
的行业领域、运作方式等都将有更大的空间和弹性,在发展走向上主
要有以下特点:
(一)服务贸易的进~步开放,将使银行、保险、证券、电讯、
商贸、旅游、运输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伴随而来必将是以上市场中
FDI的大举流入。在金融业的开放上,中国政府的承诺无疑会在未来
的一段时期内掀起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投资高潮。国外的银行、保
险公司、投资银行等将把中国市场作为一个开发的重点。同时,电讯、
商贸、旅游、运输等行业在中国的巨大市场对FDI的吸引力也会大大
增强。
(二)高新技术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迅猛增加。高新技术产业是
经济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
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出现了跨越式转移,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产业梯
度转移的模式。加入WTO以后,FDI涉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趋势
将明显增强。这些跨国公司使用的技术不仅普遍高于我国同类企业,
而且有相当比例的跨国公司提供了填补我国空白的技术。据一项对
77家著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项目的研究表明,有17家企业提供了填
补空白的技术。所以,在中国政府的外商投资政策中,也大力鼓励
FDI投向高新技术行业。
(三)外资在中国掀起收购兼并浪潮。兼并与收购~直就是驱动
外国直接投资发展的主要动力。就世界范围来看,FDI近期发展中
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兼并与收购持续的高水平增长。跨国兼并与收购
(购买国外企业股权1 0%以上者),包括外国投资者对私有化的国有
企业的购买,已经成为驱动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力。在过去的2 0
年中,兼并与收购的平均年增长率为42%。FDI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
外部资金来源。最近几年,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时期,FDI比那些追逐
收益的间接投资和银行贷款更具稳定性。近几年来,跨国公司在发展
中国家的跨国并购大多是与国有企业民营化运动分不开的。特别是在
中东欧和拉美,民营化运动中FDI的参与水平要高于本地投资。中国
的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加入WTO后,由于政策
面的开放和放宽,外资通过收购兼并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增加。
(四)外资在华研发机构增加、档次提升,并出现制造中心、地
区总部与研发基地一体化的趋势,成为FDI的发展趋势之一。科研开
发是技术创新和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跨国公司为了合理配置人力资
源,降低研发成本,十分看好我国的科研环境。据统计,目前仅在北
京就已有美国北方通讯、微软、IBM、日本松下等十多家著名跨国公
司设立了1 83家研究开发机构。联合利华投资在上海设立的中国研究
发展中心,仅一年的项目预算就达6000万元人民币。所以,跨国公
司的研究策略对外国直接投资的走向也起着重要作用。

四、调整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对策思考’
前面的研究分析了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
影响。在此,面对我国加入世贸这一重大经济格局的变化和FDI新的
走向,本文提出一些对策思考,来加强对FDI的管理和利用,尽量减
小或消除其消极影响。
(一)要重新确立利用外资的新观念。中国加入世贸;实质是要
加入国际竞争,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因此,FDI的利用不是一般
的开放政策和发展战略,而是参与全球化生产分工的一种手段。从经
济全球化的角度看,由于各国普遍采用吸引外资的政策,政策差距缩
小,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因贸易障碍导致的投资减少,外资的流入
不仅决定于一国所采取的外资政策,而且取决于国际间生产要素的分
布和配置。优化利用FDI的关键已经从原来的靠政策推动转变为靠生
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来推动。入世将使中国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
或更高的层次上融入全球经济。在参与世界产业结构重组和资源优化
配置中,中国应当更多的从强化自身的要素优势上来增强对FDI吸引
力。
(二)创造一个以“国民待遇”为核心的公开、公正、公平的投
资环境。加入WTO后,外商在我国进行直接投资,应给予他们与本
国公司相同的待遇,一方面取消现有的各种优惠待遇与特权,即“超
国民待遇”;另一方面也应减少对其诸多的限制,使它们在投资领域、
生产经营、法律、行政等方面享有与本国企业相同的待遇,从而改变
其“次等国民待遇”的双重地位,使中外企业双方在基本相同的环境
下进行公平竞争,降低市场的扭曲度。当然,实行国民待遇是一个渐
进过程。并不等于立即取消一切“优惠”和“限制”。对于外商投资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以及中西部地区,短期内仍
然给予一些优惠和鼓励。但就长远来看,应该逐步真正实施“国民待
遇”。
(三)要建立统一的、具有透明度的法律法规,赋予法律权威性。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为未来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必须遵守世
界经济的游戏规则。按照国际惯例,一国的法律法规必须统一,地方
法规与国家法规必须一致。强调透明度的目的在于接受公众对政策法
规的实施进行检查与监督,防止违反或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扰乱市场
秩序。法律和法规应该是严格的、严肃的,对待外国投资者和国内投
资者要尽可能作到一致,如果法律本身弹性很大,对不同的人有不同
的解释,或者有漏洞可钻,必然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经济结构的扭
曲,自然也影响外国投资者的信心。具体来讲,对一些不符合WTO
惯例的法律法规应进行修改完善,使之更符合国际准则。
(四)采用国际先进的技术标准管制FDI的投资项目与产品的进
口。对外国的技术、资金与商品的进出口,~般发达国家均采用技术
贸易壁垒来管制进口。技术贸易壁垒是指商品进出口国针对外国商品
的质地、纯度、尺寸、营养价值、用途、设计以及说明、产地证明、
包装商标等制定的严格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商品包装和标签
等技术性规定,以限制进口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目前,WTO成
员国政府一般都设置技术壁垒,以降低进口产品的竞争力。如美国现
有55种认证体系,如产品安全UL、军用MIL、FCC.等就是其中具
有较大影响的认证体系;并按认证体系对凡进入美国市场的产品实行
严格的检验与认证制度,只有符合标准的产品才能进口。加入WTO
后,我国也要研究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标准管制外商投资与商品的进
口,特别是对于涉及安全、环保、健康等项目与产品,可以用技术壁
垒来管制进口与投资。
(五)形成外国投资者权利和义务的稳定组合。政治风险和腐败
对外国直接投资存在负面影响。有资料公布外商在华投资最不满意的
因素包括贪污腐败(6 2%)、环境质量(56%)和法规制度的透明度和
连续性(49%)16。因此,中国在继续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应
采取措旌消除腐败因素,简化官僚运作程序;同时,必须建立一定的
机制,保证后任政府继续履行前任政府的承诺。建立争端解决机制有
助于解决承诺的问题,仲裁条款可以包括投资者与地方政府机构的投
资协定,在特定条件下,地方政府与外国投资者的合同争端可以在国
际投资争端仲裁中心的支持下进行。平衡的、互利的长期投资协定是
对投资者最持久的保护,当这些投资协定包含了维持国内改革的承诺
时,改革就更为可信。
五、小结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是不争的事实,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
股不可逆转的潮流,而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这一潮流的重要载
体和体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的,注定是会失败的,中国改革
前三十年的教训,以及其他国家的经验已经说明了这一点。随着WTO
的影响和作甩的日益扩大,随着自由贸易越来越深入人心,随着通讯、
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国家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界限越来越模糊。
中国应该顺应这一潮流,而不能逆潮流而动。
从事实和研究都已经证明,外国直接投资是对发展中国家最为安
全,成本相对较小的利用外资的方式。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
来说,需要借助外国直接投资这样的外力来推动经济转型,以及国有
企业改革。加入WTO对中国利用FDI而言,最大的影响是在制度层
面的,跨国公司通常要求东道国政府以通行的市场规则办事,这也要
求中国政府加强自身的职能转变,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法规体系。
6“外商在华投资2 0年特别报告”,《财富》,1999年81 9月号。
50
2
6
7
lO.
参考文献
Atiken,Brian and Ann Harrison,“Spillovers,Foreign Investment
and Export Behavior’,NBER working paper No.4967.1994.
Balasubramanyam V N,M.Salisu,and David Sapsford,“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s an Engine of Growth”,Journal of
Internatiohal 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8(1):27—40.
1999.
Bhagwati,J.,“Immiserizing Growth:a Geometrical Note”,Review
ofEconomic Studies,25:201—205.1958.
Borensztein,Eduardo,Jose De Gregorio and Jong-Wha Lee,“How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Economic Growth”,NBER
working paper No.5057.1 998.
Brecher,R A,and R.Findley(1983),“Tariffs,Foreign Capital and
National Welfare”,Journa,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 4:
277.288.
Brecher,R.A,and E.U.Choudhri,“Immiserizing Investment from
abroad:the Singer-Prebisch Thesis Reconsidered”,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97:181—190.1982.
Chen,Chung,Lawrence Chang,and Yimin Zhang,‘‘The Rol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S Post-1978 Economic
Development'’,WormDevelopment,23(4):691—703.1995.
Chenery。H.B.and A.Strout, “Foreign Assist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6.1 966.
Dayal-Gulati,Anuradha,and Aasim M.Husain,“Centripetal
Forces in China’S Economics"Take-off’,IMF Working Paper,
WP/00/86.Washington.2000.
Findlay,R.,“Relative Backwardness,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nd the Transfer of Technology:a Simply Dynamic Model”,
5l
12.
13.
14.
15.
16.
19.
21.
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92:1-16.1978.
Graham,Edward M.and Erika Wada,‘'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Effects on Growth and Economic Perfornlance”.
Washington:Institute for Intemational Economics.200 1.
Houde,Marie-France.and Lee,Hak-Loh,OECD Working Papers
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Number 2000/4.
Johnson,H.G.,‘‘The Possibility of Income Losses from Increased
Efficiency of Factor Accumul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Tariff'’.
EconomicJournal.77:15l-154.1967.
Lahiri,S.and Ono.Y,“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Local Content
Requirement,and Profit Taxation”,Economic Journal,1 08:444.57.
1998.
Lemoine,Francoise,“FDI and Opening up the Chinese Economy”,
CEPII Working Paper 2000—1 1.Paris:Cen廿e d’Etudes Prospectives
et d’Information Intemationale,2000.
Li,Feng and Jing Li,Foreign Direct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Macmillan Press Ltd.,1 999.
MacDougall, G.D.A,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Private
Investment from abroad:a Theoretical Approach”,Economic
Record,36:13—35.1960.
Martin Feldstein,Intemation舢Capital Flows,National’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 999.
Maurice Obstfeld and Kenneth Rogoff,Foundations of
International Macroecomomics,the MIT Press,1 996.
Mello,Luiz R,Jr,“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1ed Growth:
Evidence from Time Series and Panel Data”,Oxford Economic
Papers."51(1),133—151.1999.
OECD,OECD Benchmark Definition of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3”edition,Paris,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1 996.
52
22· Solow,Robert M.,“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V01.70.1 956.
23. Stefano Manzocchi,Foreign Capital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Macmillan Press Ltd,1 999.
24. Walmsley,Terriel L.and Thomas W:Hertel.“China’s Accession to
WTO:Timing is Everything'’,The World Economy,V01.24,No.8,
2001.
25.Tseng,Wanda and Harm Zebreg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Some Lessons for Other Countires”,IMF Discussion Paper,
February 2002.

26. Wang J.and Blomstrom M.,“Foreign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y
Transfer:a Simple Model”,European Economic Review,36:
137.55.1992.
27. Wang,Zhi—peng,‘‘The Contribution of In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o China’S Economic Growth'’,NCER Working Paper,
Tsinghua University,2001.
28.W越,Shang Jin,“The Open Door Policy and the China’S Rapid
Growth:Evidence from city-Level data'’,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29. Zou Hongyuan,‘‘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Nacholende
Entwicklung in China,Sigma Press,Berlin,2002.
30. 段先胜,杨秋梅:《外国直接投资》,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31. 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32. 李文彬,赵大立,“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实证分析”,《理论经济学》
2001年第9期。
33. 邹宏元:《国际资本流入及其对策》,2001年8月。
34. 林毅夫、平新乔、杨大勇:《可口可乐罐装系统对中国经济的影
响》,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内部讨论稿系列,No.C200001,2000
年。
35. 宋泓,柴瑜:“三资企业对我国工业结构效益影响的实证研究”,
53
《经济研究》,1998年第l期。
36. 孙婉洁、臧旭恒:“试析外资流入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经
济研究》,1995年9期。
37. 姚洋:“非国有经济成份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经
济研究》,1998年第12期。
38. 张帆,郑京平,“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结构和效率的影响》,《经
济研究”,1999年第l期。
后记
光阴似箭,在光华园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转瞬而逝。回首这一
艰辛求学历程,最令人难忘的是西南财经大学各位老师的谆谆教诲和
与各位同学的融洽相处。
在论文完成之际,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邹宏元教授,感谢他对论
文选题、研究思路、字句斟酌所给予的悉心指导。邹老师严谨的治学
态度让人钦佩不已,尤为可贵的是,他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教给我
做人的道理。师恩深重,无以为报,只能将其转化为我前进的动力。
最后,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多年来的鼓励和支持才使我顺利
完成学业。我人生中的每一段奋斗历程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
张贵宾
200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