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13932银行并购与中国银行业的选择

湖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银行并购与中国银行业的选择
姓名:肖健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晏艳阳
20020101
刖吾
90年代以来,企业并购之风席卷全球,银行业尤甚,早先的东京银行与二菱银
行并购案(1996)、大通银行与化学银行并购案(1996)以及瑞士银行与瑞士联合银
行并购案(1997)都曾轰动一时。1998年4月银行芹购再掀高湖,先是花旗银行与旅
行者集团达成合并协议,组成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企业,随后全美排名第五的美洲
银行又与排名第三的国民银行合并,与此同时第一银行又与第一芝加哥银行合并而
成为全美第五大银行。据统计,1998年上半年仅美国银行业的并购市值就高达2396
亿美元,超过了过去三年的总和。1998年末,在欧元启动的鼓舞下,银行合并的视
点转向欧洲。1998年12月,德意志银行宣布收购美国信孚银行,产生全球最大的
跨国银行。然而刁i过几日,1999年2月法国兴业银行与巴黎巴银行宣布合并。2000
年4月4日,英国汇丰控股公司继1999年以98.5亿美元收购美国利宝银行后,又
斥资110亿欧元全面收购法国第七大银行法国商业银行。
面对这一系列银行并购案,国际金融界一直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将之归为经济
金融全球化的产物。美国第一银行董事长约翰·麦科尔曾预测将出现越米越大的交
易,这个行业5年后将只有五、六家大银行。
到底如何来看待银行并购这种现象?我国银行业又该如何应对银行并购?本
文就是带着这些问题,从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着手,结合我国银行业的现实情况,
采用对比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我国银行业并购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并提
出了相应对策和战略实施步骤,以期对我国银行业并购的理论研究及宏观决策有点
参考价值。
摘要
近十年代来,银行业并购浪潮席卷全球,中国银行业正逐步迈向国际化,在
新的全球金融版图扩张竞争中,中国银行业究竟能占多大份额,这取决于我们现在
的决策和努力,因此,中国银行业需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以提升竞争力和抗风
险能力。本文深层次剖析了银行并购的原因和趋势,提出了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几点
对策和“三阶段”战略实施建议,以期为中国金融业并购提供有益的启示。全文
分成四章,第一章分析了银行并购的理论动因、效果和发展趋势:第二章分析了中
国银行业并购的现状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第三章论述了中国银行业并购
是不可回避的战略选择,提出了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资产重组并购,推动其他商
业银行间并购,放松分业限制等对策,并为我国银行业并购设计了“三阶段”战略
步骤:第四章分析了中外典型的银行并购案例,从而揭示出我国银行业应借鉴成功
经验,吸取失败教训,通过并购加快自身发展,积极应对国外银行业挑战。
关键词: 银行并购必要性战略选择案例分析

Abstract
Since 1ast decade,endless me唱er&acquisition(M&A)in baIll(ing industry have
foⅡned wOrldwide waVe.China’s ba“ks are stepping into the world market and how
Ⅱluch market share we can诅】(e d印ends on our policy and efforts.So we have to ana】yze
me world sitIlat幻n and tendellcy from t.皿e to tinle in order to Cake sonle suitable
measures to strengtllen ourbank industry.This thesis amlyzes baIlk M&A and draws up
a set of poIicies and measures for ba嘣ng indus时in Chi眦. The whole thesis is
composed of four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amlyzes the tIleory,reality and tendency of
bank M&A.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s培n讯cance ofbank
M&A in Chim.The mird c}lapter discusses tl:le policy and strategy of balll(M&A in
China.The fourm chapter analyzcs some typical cases ofbaI】1【M&A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脚瞄胜M&A嘞嘞∞蛐
III
第一章银行并购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银行并购事件不断涌现,本章将从理论分析入手,揭
示银行并购的动机,分析并购效应和发展趋势。
1.1银行并购的概念与类型
1.1.1银行并购的概念
所谓银行并购包括合并和收购两层含义。银行合并(Merger)是指两个或者
两个以上的银行依照法律规定和协议约定而组成一个银行的法律行为;银行收购
(Acquisition)是指一家银行通过有偿手段获得另一家或多家独立银行的经营控
制权的方式,而使该银行的经营决策权改变的经济交易行为,它强调作为买方的
银行向卖方银行的赎买”’。
银行合并和收购的主要区别是:合并的最后结果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法人合
并成一个法人,收购的最终结果维持法人原有数量,而只改变被收购银行的产权
归属或经营管理权归属。对收购而言,无论是购买股权还是购买资产,所需要的
手续只是要先取得目标银行股东的同意,然后将所购买的股权或资产纳入本银行
的财务报表中,以及在取得目标银行的股权优势后,除了对董事会和监事会进行
改选以取得经营权之外,两家银行仍然是两家银行,并无太大变化;而要进行银
行合并,必须依照一套法令规定的程序来进行,其过程较为复杂。如果一家银行
通过购买资产或股份的方式将被购买的银行并入自己的银行,从而使其法人地位
消失,这种情况严格来说属于合并行为,因为最终结果是原来的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法人合并为一个法人。因此,银行合并和收购的经济意义是一致的,都使市场
力量、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结构发生了变化,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了相同的效应,
即通过合并和收购,使两个或两个以上银行的产权和经营管理权最终都控制在一
个法人手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国家通常把合并(Merger)和收购
(Acauisitions)连在一起,统称M&A,在本文中,银行并购的主体不局限于银行
之间,还包括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与一般工商企业之间。
从本质上说,银行并购是企业并购的一种,银行作为经营和管理货币资产、从
事资本运营的特殊企业,其并购的内涵和外延有别于一般工商企业,但从经济发
展的历史进程看,银行并购是在一般企业并购的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同时
又推动和促进企业并购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不断完善,不断发展。银行并购
与企业并购的区别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并购的内容和实际影响。一方面,由j:银
行经营的是作为特殊商品的货币资产,而货币资产具有同质性和通用性,因此,
银行并购不存在技术、产品和服务上的障碍,理论上具有无限扩张和渗透能力。
另一方面,银行并购是在企业并购的基础上产生的,又对企业并购起到巨大的推
波助澜作用,正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样,银行并购也是企业并购的核心,
是企业并购的高级形态。由于银行并购对社会的影响巨大,银行并购的风险要大
于一般工商企业并购,因此,各国银行并购都要受到金融监管部门的严格管制。
1.1.2银行并购的类型
国际上通常将合并分为吸收合并(Consolidation)和新设合并(statutory
Merger)。《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采用了这一划分,该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
公司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形式。银行合并也可以划分为吸收合
并和新设合并。
吸收合并是指在两家或两家以上银行合并过程中,其中一家银行因吸收了其
他银行而成为存续银行的合并形式。存续银行仍保留原有名称,而且有权获得其
他被吸收银行的资产和债权,同时承担其债务,被吸收银行从此不复存在。通常
我们所讲的银行合并实际上指的是吸收合并。
新设合并又称为创立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银行通过合并同时消失,
而在原银行基础上形成一个新的银行,新设银行接管原来两个或两个银行的全部
资产、负债及所有业务,重新组建董事机构和管理机构。
两家实力比较悬殊的银行在进行合并时一般采取吸收合并的方式,原因是新
设合并的新银行往往不能继承原银行的所有经营资源,如商誉、商标权、专利权、
营业特许等,而且一家新设合并的新银行耗费的成本较高,而吸收合并能满足银
行的优势互补。但一家银行一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愿意被另一家银行吞并的,两
家银行基于对等地位的新设合并也比较常见。
银行收购的类型有如下几种划分方法:
(1)按出资方式划分,银行收购可分为现金收购与股票收购。现金收购是指
由收购银行支付一定数量的现金,以取得目标银行的所有权。主要特点是目标银
行的股东得到了对所拥有股份的现金支付,就失去了任何决策权或所有权a现金
收购包括现金购买资产式收购和现金购买股票式收购。股票收购是指收购银行采
取增发本银行的股票,以新发行的股票替换目标银行的股票,其主要特点是不需
支付大量现金,因而不会影响收购银行的现金状况,股票收购分为股票换取资产
式收购和股票换取股票式收购。在近几年银行收购案例中,通常采取股票收购形
式。
(2)按是否利用目标银行自身资产来支付收购资金划分,银行收购可分为杠
杆收购与非杠杆收购。杠杆收购指收购银行利用目标银行资产的经营收入来支付
收购价金或作为此种支付的担保。也就是说,收购银行不必拥有巨额资金,只需
准备少量现金,用以支付收购过程中必须的律师、会计师等费用,加上以目标银
行的资产及营运所得作为融资担保或还款来源所贷得的金额,即可收购任何规模
的银行。非杠杆收购是指不用目标银行自有资金及营运所得来支付或担保支付收
购价金的收购方式,但非杠杆收购并不意味着收购银行不用举债即可负担收购价
金,实践中相当一部分收购都是通过融资完成的,所不同的只是融资数额的多少
而已。杠杆收购80年代曾在华尔街企业收购中出尽了风头,并由德累塞尔银行为
主策划了一系列杠杆收购经典,但这种收购方式由于投机性强、操作风险大,市
场已逐渐不予认同。
(3)按是否利用目标银行的合作划分,银行收购可分为善意收购和敌意收购。
善意收购是指目标银行同意收购银行提出的收购条件并承诺给予协助,双方高层
可通过协商来决定收购的具体安排,如收购方式、收购价位、人事安排、资金处
置等。如果目标银行对收购条件有不同意见,双方还可进一步讨价还价,最终达
成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收购协议,并经双方董事会批准,股东会以特别决议的形式
通过。目前,出于战略合作目的的善意收购已成为银行收购的主流。敌意收购是
指收购银行在目标银行管理层对其收购意图尚不知晓或持反对态度的情况下,对
目标银行强行收购的行为。这种收购中,收购银行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提
出苛刻的收购条件,以征服者姿态来收购,而目标银行则可能采取一系列反收购
措施。
(4)按收购方与被收购方的经营性质和市场关系划分,银行收购可分为横向
收购、纵向收购及混合收购。横向收购是指市场上的竞争对手间的收购,出于这
种收购(尤其大型银行的收购)容易破坏竞争而形成高度垄断的局面,许多国家
都密切关注并严格限制此类收购的发生。金融收购中银行与银行、保险公司与保
险公司、证券公司与证券公司等同业收购属于横向收购。银行收购中储蓄银行与
信托银行的收购属于纵向收购。混合收购指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或一般工商企
业之间的收购。混合收购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长期经营一个行业所带来的风险。
银行收购中商业银行收购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收购投资银行、甚至金融机构收购
或控股工商企业等跨行业收购都是混合收购的表现形式。
1.2银行并购的理论动因
美国经济学家J·弗雷德·威斯通曾将企业并购的动因作了归类:(1)消除无
效率的管理者;(2)达到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3)进行战略性重组;(4)
获得价值低估的好处;(5)传送信息;(6)解决代理问题:(7)市场力量;(8)税收
方面的考虑;(9)再分配。这9种动因的划分也基本上适用于银行并购。银行并购
的动因,换言之,也即银行并购所可能带来的收益。结合实例,银行并购可获得
如下直接收益:
1.2.1扩大规模,占领市场
作为依赖公众信心而生存的银行业,规模大小对其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影
响,规模大就能赢得客户的信任,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并购可以急剧扩大银行
的资产总量及经营规模,提高银行的地位和声誉。通过并购,由整合后的金融集
团提供一整套金融服务可以达到规模经济,可获得比分别提供一种金融服务更高
的利润,其中的综合效益来自金融产品的设计与使用,如金融机构维护客户关系
的人力资源、信息服务、形象广告等固定成本,可由数种金融商品共享,而促销
产品的成本及信用风险的管理成本同样可由数种产品共享。而并购是解决规模问
题的最快捷途径,美国几乎所有现存资产值超过200亿美元大银行均是通过收购
合并产生的。
——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后组成全球最大的金融集团cITIGR0uP,总
资产8000亿美元,在全球100个国家为约1亿个客户提供全面的零售及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信用卡、保险等金融服务。
——合并后的美洲银行占有美国存款市场份额的8.1%,在美国22个州设有
4800家分行,成为全美首家分行连接东西海岸的银行,资产总额达6800亿美元,
为美国2900万家庭及39个国家的200万客户服务。
——合并后的第一银行资产总额达2400亿美元,在美国的分行达3000多家,
成为全美小型企业的最大贷款人,共有42.5万客户,信用卡业务仅次于花旗银行
公司,客户达5600万人,从而使信用卡及零售银行业务形成一股重要竞争力量,
资讯技术能力也将加强”1。
表1.1 银行重组:机构数和集中规模
机构数集中:最大5家
1995 (1980年以来最高值) 1980 1990 1995
年份变化百分比数(占总资产的百分比)
欧盟国家
比利时150 163 1992 —8 64 58 59
芬兰352 63l 1985 —44 63 65 74
法国593 1.033 1984 —43 57 52 47
德国3.487 5.355 1980 —35 17
意大利94l l,109 1987 —15 26 24 29
荷兰174 200 1980 一13 73 77 81
西班牙318 378 1982 —16 38 38 49
瑞典112 598 1980 一8l 64 70 86
英国560 796 1983 —30 63 58 57
美国23.854 35.875 1980 一34 9 9 13
日本57l 618 1980 —8 25 30 27
其他国家
加拿大1.030 1.671 1984 —38 55 65
澳大利Ⅱ 370 812 1980 —54 62 65 67
挪威148 346 1980 —57 63 68 58
瑞士415 499 1990 —17 45 45 jO
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1996年a);英国银行家协会;住宅协会联合会;及国家数据。
国际银行业的并购、尤其是欧美国家的银行业并购浪潮已大大地改变了国际
银行业的整体格局。从1995底工业化国家银行数目与最高峰时期的比较中也可看
出银行业正逐步走向世界垄断和集中(表l,1)。从1998年第7期《银行家》杂志
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排名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以一级资本和总资产为依
据的前25名银行的排名中,均可以看到并购的身影。在最近的15年中,美国的
银行从15000家左右下降到1998年6月底的8984家,正在结束分散化的历史,
前50家大银行占资产总额的2/3。其他工业发达国家银行的的特征更是少数大
银行占有大部分市场份额。荷兰为3大银行,德国为3大银行,英国为6大银行,
加拿大为5大银行。而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银行则更是如此。通过银行业的并
购,在西方银行业中将形成一批超级银行。这些银行都具有资本充足、资产雄厚、
业务范围广和国际化程度高等特点,并能满足客户的多方面需求。从美国最大的
300家银行1988和1993年的统计中,可以发现,无论存款、股本、还是总资产,
300家最大银行的增长速度都超过其它银行,并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
这期间整个银行业的雇员减少了,但300家最大银行的雇员却增加了3.4%。”。
一E一
1.2.2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益
西方微观经济学认为,价格反应资源的稀缺度,是资源配置的信号。交易费
用理论的创始人科斯认为,使用价格机制也要支付成本。并购可以产生多种效率
收益,成本效率(即并购是否在给定的产出数量和投入价格下减少了单位产出的
成本)的改进是讨论得最多的。许多并购的动机就是通过并购缩减大量操作成本。
例如,富国银行(Wells Fargo)1996年与第一联美(First 1merstate)合并估计可
以节约成本lO亿美元。如果规模和范围经济能够取得,并购能够降低成本;如果
机构和人员并购以后被削减,通过消除业务重叠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如果一家银
行能提供几种金融产品,而且每种产品比单独的各家银行独自提供价格更低,成
本可以降低:如果并购机构管理层在控制和削减支出运作上更加熟练,成本效率
也可以得到较好改进“’。尤其是,信息支持的发展促使银行经营方式发生结构性
转型,即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转向可减少长期成本的高效技术资本密
集型生产方式,银行界普遍预测21世纪银行竞争将从有形的地区性网络走向无形
的电子网络,网上银行令客户可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各项金融服务。这一前景导致
各大银行纷纷加大科技投入,由于科技投入的代价高昂,电脑系统及其他电子设
备、软件接近固定成本,两家银行合并后使用一套电脑系统,可减少重叠的技术
人员,降低研发费用。
1.2.3互补优势,实现协同效益
一是地区性互补。例如美洲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于西海岸,而国民银行业务
主要集中于东南部,合并后可抵制较小地区经济放缓带来的冲击从而保证新集团
整体盈利的稳定增长。二是业务互补。由于金融创新的激励,各家银行都在竭力
推出自己的新产品,但是不仅新产品开发费用高昂,而且在不明底细的情况_卜,
其它银行也不敢贸然运用新产品,这种情况下就得在业务运作上相互协调,迅速
发挥整体优势。美洲银行在批发业务具有强势,而国民银行则擅长于零售银行业
务:合并后,美洲银行在三藩市的总部将领导批发银行业务,国民银行在北卡罗
纳州的总部将领导零售银行业务。同样,第一芝加哥银行在企业银行和批发银行
业务方面较强,而第一银行则较专注于建立消费者零售网络,合并后也可优势互
补,得到全面发展。又如东京与三菱银行合并后,由于三菱银行擅长于日本本土
和零售业务,而东京银行作为外汇专业银行,其国际业务和批发业务发达,因此
可以相得益彰,在国内外开展更全面的银行服务。三是产品交叉销售。合并各方
可以互相利用对方的客户基础、经销渠道,通过交叉销售来扩大经销网络,增加
销售额,其理论根据在于~家银行的某种产品(例如信用卡)的客户是它的其他
产品(例如汽车贷款)的理想对象。比如花旗银行在商业银行业务领域拥有广大的
客户基础,有3000个分支机构,在居民与企业存贷款、外汇交易、贸易融资、信
用卡发行等方面占有巨大的市场份额。旅行者集团可以利用这些客户,推销其共
同基金、退休基金、人寿基金、物业保险、资产管理、投资咨询等金融服务,特
别是可以利用花旗银行的庞大海外机构及影响,来弥补自己海外业务方面的不足。
而花旗银行则可以利用旅行者集团在共同基金、退休金,特别是保险方面的广大
客户,推销其消费者贷款、信托、外汇买卖、债券交易等产品和服务”1。
1.2.4市场势力
市场势力理论(Market Power)认为,并购可以减少竞争对手,增强对经营
环境的控制,提高市场占有率,并增加长期获利的机会。银行业之间的并购交易,
横向看使市场结构发生改变,可以提高行业集中度,强化银行对周边地区的支配
力,快速增强新银行对市场的控制力;纵向看可以将银行关键性的投入产出链条
纳入新银行的控制范围,减轻市场内部的竞争压力,提高讨价还价的能力,获得
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通过与目标机构的融合,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从历史上
看,在美国,银行过多、过于分散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并购、
整合,银行总数已从15000个减少至约9000个”1。
1.2.5博弈论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Game Theory),是研究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决策参
与者的理性决策行为及其结果的理论。银行之间的并购属于一种不完全信息动态
博弈的均衡。博弈论中的斯塔克尔伯格均衡过程告诉我们,先行者具有先发优势,
它在非合作均衡中获得的福利远大于追随者。
我认为,除了上述理论,还有银行并购的原动力必须提及,那就是追逐利润
最大化。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其原始动力对银行并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所有
经营性的微观经济主体一样,银行并购这种经济行为的原始动力,来自于对利润
最大化的追逐和市场竞争的压力。
1.3银行并购的负效应
(1)过分垄断可能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大规模的银行并购直接导致银行数目的减少,美国在1920年有30000家银
行,1985年为15000家,1996年则只剩下9530家,有人估计银行家数将较快地
下降到1000家;现在加拿大、英国分别有53家和212家银行,都较从前大大减
少了。银行数量的减少表明消费者和客户的选择余地少了,竞争的缺乏将不利于
降低费用。对于大银行是会把节省下来的钱用到消费者身上,还是利用他们的垄
断地位提高收费标准,美国公益调查咨询公司曾作过调查,结果表明银行扩大意
味着费用提高,较大的银行用垄断力量来向消费者收取高于小银行和信用社协会
的费用。例如美洲银行和国民银行合并之后,将会控制全美各地大约1.5万台自
动取款机,一些金融分析家就认为,由于有那么庞大的一个网络,它就可以地无
所顾忌地收取使用自动取款机的费用”3。
(2)超大规模带来的经营风险
银行并购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银行体系的稳定,但潜在的威胁并没有消
除。大银行也会破产,当其陷入困境时,营救更加困难,影响范围更大,冲击全
球金融市场,“大而不倒”的神话已由韩国的事实得到证实。25年前,美国有10
家资产超100亿美元的银行,然而今天这10家中只有5家仍由原来的业主所拥有
或者经改组后由接收的继承者所拥有。在当今金融创新日炽的情况下,大银行更
有实力去做高风险投资,这使银行的基础显得十分薄弱。一旦投资失败,即使是
资本雄厚的大银行也难逃厄运,巴林事件、大和事件即是例子”1。
银行规模过大,也就失去了灵活性。中小银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易于不断
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向,以适应市场,而大银行自身的问题常被掩盖,而一旦问题
暴露,改革起来就相当困难。今天的某些竞争者之所以能够做大,恰恰因为他们
避免了比他们更大的竞争者所犯的错误,但是由于银行合并使将来有能力走到前
列的中等规模的竞争者正在减少。由此可以看出银行并购会影响未来金融体系的
发展。
90年代以来,银行并购呈现出一种趋势,即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互相兼并。
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固然不能适应当今经济金融发展的现实,
但这三者的性质确实不一样,风险度也大不相同,8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银行危机
几乎都与证券投资失败有关。当前美国国内用来反对银行并购的有力证据就是80
年代爆发的那场延续十年之久的储贷协会危机。
产生于1831年的储贷协会原本为一带有慈善性质的封闭性团体,其功能在
于集中会员的小额存款,然后对会员发放住房贷款。1980年,国会通过的《1980
年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案》(DIDMcA)首次允许储贷协会接受支票存款、
提供浮动利率抵押贷款、消费贷款以及信托业务等传统上属于商业银行的业务;
1982年,国会通过的加恩一圣·杰曼(Garn—St.Genllain)法案首次批准储贷协会
可以做安全和不安全的商业贷款,包括劣质债券(junk bond);1986年,规定存
款利率上限的Q条例取消。这一切刺激了储贷协会的迅速扩张,大肆进行投机经
营,广泛涉足证券、保险和担保等新领域。但到了1985—1986年,由于油价下跌
引致西南部经济普遍衰退,储贷协会的投资无法回收,以致纷纷破产,进而直接
导致为其存款提供保险的联邦储贷保险公司(FsLIc)的保险基金于1987年耗尽,
无法履行所承诺的赔偿保险金的义务,社会对金融界的信心发生动摇。在解决储
贷协会危机过程中,美国财政用于救援和清理的资金前前后后达到1500亿美元
(按折现值计算),可谓耗资巨大。1。
(3)金融监管困难
对于金融监管当局,银行并购是~把双刃剑。一方面,银行数目的减少使监
管当局可以集中精力对付若干家大银行,另一方面银行并购后又会给监管带来新
的挑战,体现为:一是合并后的银行会形成一个总合的力量来对付金融监管,影响
立法机构、监管机构的决策:二是在多数国家金融监管是由不同的机构依据不同
的金融业务领域实施监管,而合并后的银行广泛涉足各个金融领域,这就会形成
同一银行被多个金融监管机构监管的局面,由此产生多个金融监管机构间的协调
问题。目前对美国银行监管的大部分权力在州一级,新的超级银行的出现将大大增加由
联储和通货委员会掌握的中央控制权,显然这会引起监管权力的重新划分“。1。
金融并购浪潮将对各国现行的金融法律体系产生巨大冲击。当前,各国现行
的金融法律体系都具有反垄断的特点,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金融业中实行银
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二是以法律的形式限制超级金融集团的产
生。金融业反垄断的目的是防范金融风险,保证各类金融机构在公平、有序的条
件下开展竞争,并对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给予充分的保障。在当前的全球经济、金
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现行的金融法律体系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首先如
何监管超大规模银行可能带来新的风险。银行并购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银行体
系的稳定,但潜在的威胁并没有消除。大银行也会破产,当其陷入困境时,营救
更加困难,影响范围更大,将冲击全球金融市场”“。25年前,美国有10家资产
超100亿美元的银行,然而今天这lO家中只有5家仍由原来的业主所拥有或者经
改组后由接收的继承者所拥有。在当今金融创新的情况下,大银行更有实力去做
高风险投资,这使银行的基础显得十分薄弱,一旦投资失败,即使是资本雄厚的
大银行也难逃厄运,巴林事件、大和事件即是例子。庞大的组织机构,巨大的企
业文化差异能否形成高效的银行内部管理体系;以及过度的行业垄断是否有碍于
行业内的竞争,是否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客户,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其次,如何监管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一体化存在的风险。银行业、证
券业、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固然不能适应当今经济金融发展的现实,但这三者
的性质确实不一样,风险度也大不相同,必须妥善处理。如美国花旗集团业务J。
泛涉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业等领域,与美国现行的银行业与保险业实行
分业经营的法律相违背。虽然美国国会众议院在1998年5月13日通过了取消银
行、证券和保险分业经营的议案,但目前这项协议还没有最终签署”“。
再次,面对跨国兼并的出现,如何在监管方面进行有效的国际协调,共同防
范金融风险是各国金融监管部门所要面临的巨大挑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的加快,作为服务业的金融业也加快了国际化的进程。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大银行
凭借其雄厚的实力,通过收购和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开始进入它国金融服务市场,
其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
表1.2 近年来银行并购裁减人员情况
合并案计划裁员数裁减率
联合银行和加利福尼亚银行850 }
富国银行与第~卅『际银行{ 23 5%
瑞士银行与瑞士联合银行9000一12000 f
巴伐利亚联合银行与抵押银行7000 18%
美洲银行与国民银行5000一8000 2 7—4.4%
大通曼哈顿银行与化学银行63000 84%
花旗银行集团与旅行者集团10400 全球6%(美国本十35%)
部分资料来源:宗良,“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国际金融研究》
1999/04/2 1
(4)并购带来的大幅度裁员问题
银行并购的直接动因之一就是降低成本,因而往往是通过关闭分行、削减员
工而达到的。巴伐利亚联合银行与抵押银行合并后就期望未来5年内每年节省lO
亿马克的人事业务费用。表1.2反映了近年几起银行并购所引发的裁员数量。
经由上文分析,国际银行业并购有收益,有成本,我们确实难以对当前的国
际银行业并购潮给予一种性质判定。从实践上看,根据所罗门兄弟对美国50家大
银行的调查,从1992年到1997年,合并后银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从1%提高到
1.29%,股本收益率从13 6%提高至1 5.9%。但也有很多银行由于并购背上了沉重
的包袱。默瑟管理咨询公司进行的一项分析表明,每三例公司合并中就有两例失
败。华尔街的多数管理决策者和战略分析师也认为,大型合并往往带来令人失望
的结果。在波音公司与麦道公司创记录的合并两年后,经济界便出现一个新概念
——“波音综合症”,即合并所带来的~系列管理问题和私欲问题一一由于缺乏
一个权威性的规章,企业领导层之问整天所想是如何对抗而不是如何合作,这使
合并后的公司出现了历史上最惨重的亏损。最近,德意志银行也在考虑对其收购
的摩根健富(DMG)进行重组,因为后者开支巨大,占其96年年收入的84%,资本
收益率低于12%,而美国投资银行的资本收益率则高达1530%。美国的芝加哥第一
银行则从收购底特律围民银行以来,其股价就⋯直很脆弱,远逊于同业””。
世纪之交的全球经济迎来“过剩时代”,同时由于信息革命使进入市场变得
更为容易,于是在各个行业“超强竞争”伴随而来。为了应付竞争,大公司、大
银行希图通过扩大舰模以降低成本,但规模效益是有极限的,因此“超级寡头”
之间的合并变成~场纯粹建立王国的竞争。所以尽管1996—1997年欧美处于经济
周期的高峰期,在有价证券的价格用历史标准衡量接近难以持久的水平的时候,
仍然有许多的银行热衷于合并。
需要强调的是,当一个行业只剩下几个企业帝国时,人们不愿看到的两种局
面自然出现:一种是“帝国之战”,任何一个淘汰出局都可能引起区域性甚至全球
性的震荡;另‘种是“帝国的妥|_办”,竞争法则的失效,垄断妨碍竞争。当然,
在当今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市场的圜界逐渐消除,任何一家单一的银行都无法
垄断全球金融,所以出现后一‘科z情况的可能性不大,而前者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这就意味着当今全球银行并购湖将是增加国际金融体系不稳定的因素。
1.4银行业并购整合的困难
美国90年代的银行并购风潮,直接带来收购价格逐年攀升,1990年美国银
行并购平均成交价仅为被收购者的1.47倍账而价值(净值),到1998年已高涨
至2.48倍账面价值。第一、国民、美联银行竞相以远高于市场行情的价码收购标
的银行,例如,第一联合银行于1997年7月宣布以当时的天价3.5倍账面价值收
购Signet银行,同年8月国民银行以创新高的4倍账面价值在竞标巴尼特(Barnett)
银行的争夺战中胜出,但3个月后第一一联合银行又以破记录的5.39倍账面价值收
购费城国民银行(coreState),第一银行则于1997年元月以5.7倍的账面价值收
购First UsA信用卡公司,创信用卡公司购并案的空前新高r“’。
因为收购价格已被炒高,没有一家银行有能力收购另一家大银行,因此1998
年几件大型购并案都采取对等合并(Me唱ers of Equals)的方式,包括旅行者集团
(TraVelers Group)/花旗银行(citico印)、国民银行(Nations Bank)/美洲银行(Bank
of America)、第一银行(Bank 0ne)/第一芝加哥NBD(First Chicago NBD)、
西北银行(Norwest)/富国银行(WeIls Fargo)等并购案。
并购价格的攀升、对等合并,造成一系列并购重组的困难,下面分述之。
(1)管理缺乏效率
对等合并下,参与合并的银行股票市值相差不大,重要职位如董事长、执行
长(cEO)、总裁(Presidem)等由参与合并的银行分配。虽然对等合并溢价比
例很低,没有付价过高的问题,但面临的组织整合问题却远比单纯收购复杂,因
为双方规模相当,虽有一方居于相对主导地位,但在整合过程中所产生的经营决
策和经营模式冲突,常导致决策过程延缓,协调成本加大,难以尽快形成共识,
往往导致其中一方的高层人员被迫或自愿离去。如第一银行合并案,该行虽然由
旧第一银行相对主导,但从董事会成员双方各半经理级人员安排注重对等原则等,
可看出旧第一银行的主导力量不大,在没有任何一方取得较大主导权的情形下,
导致高层人事频繁变动,造成经营策略摇摆不定,延长解决问题的时间。另外,
购并后银行规模变大,管理层次增多,最高管理层与基层操作层之间的信息传递
泄露和扭曲便会增多,带来计划与控制的复杂化,从而降低管理效率,增加交易
费用⋯1。
(2)企业文化的冲突
讲求交易导向的投资银行家历来无法与讲求客户关系导向的商业银行家并
肩合作就是明显的例子。以花旗银行收购所罗门美邦为例,花旗银行代表的典型
商业银行文化,作风保守、注重行政程序及内部控制,所罗门美邦则是标准的投
资银行文化,作风积极热情、自由放任、重视业绩表现及奖金分红。由于集团的
营运委员会中,来自花旗银行与所罗门美邦的代表旗鼓相当,因此当一方企业文
化无法凌驾另一方时,常导致对立与冲突。又如富国银行精于削减成本,采取所
谓·r交易银行”模式,利用科技尽可能精简人力,提供廉价便捷的银行服务,相
形之下,第一联美则采取“关系银行”模式,雇佣较多行员,提供亲切的人性化
服务,试图对顾客行销更多产品以增加利润,两行合并后,企业文化的分歧和混
乱使得优良客户大量流失。第一联合银行(First union)收购corestates银行后失
去了该银行20%的老客户“⋯。
(3)一些优秀人才流失
银行并购的直接动因就是降低成本,往往关闭分行、削减员工。银行并购案
中经由并购创造的额外价值,需要转移的不仅是存款与顾客,还包括知识与实务
经验的传承,购并后有些行员选择带着丰厚的资遣费另谋高就,但知识与经验也
随之而去,这对于并购后的银行打击很大。
(4)交叉销售并非易事
80年代许多金融机构尝试建立金融超级市场却惨遭失败,原因之一在于交叉
销售不成功。添惠(Dean Witter)证券经纪商与席尔斯百货的Discovef信用卡合
并的不愉快经验,显示零售环境不适合销售复杂的金融商品。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银行收购协利(She甜son Lehman Brothers)证券公司也未取得交叉销售
的成果。90年代的并购案中,以花旗集团的交叉销售较有特色,从结构上看,花
旗集团批发业务的交叉销售较为成功,但这部分收入来源起伏很大,易受股市及
购并风潮的影响,相形之下,消费者零售业务的交叉销售虽然具有收入稳定的优
点,但运作比较困难,事实上目前该项业务并未取得明显成效。1999年虽然花旗
集团取得了较高利润水平,但其主要的利润贡献者为成本控制,其收入增加率不
高且有部分收入来自收购小型金融机构,可见该集团交叉销售的成果也有限”⋯。
交叉销售还会造成品牌的争议。花旗集团并购双方对于新兴市场的债券承销
以何种品牌行销曾争执不下,花旗银行认为该行过去多年来与全球1800家的跨国
公司及美国内外的富人维持良好关系,因此主张以花旗银行的金字招牌从事该项
业务;而旅行者集团的所罗门美邦(Salomon smithBamey)公司则认为虽然该公
司过去专注于美国市场的债券承销,缺乏海外市场经验,但债券业务是其专长,
自然应以该公司品牌行销。这导致双方在该领域不断爆发冲突和争议,在1998
年4—10月曾陷入恶性竞争与地盘争夺战,使集团经营业绩大受影响。
(5)电脑整合难度很大
并购后整合两家规模相当的银行不同的电脑系统十分复杂,许多银行并购案
完成后对电脑的整合都尚未展开。虽然电脑整合是庞大的工程,但拖延越久将需
要越多的整合经费,并会导致系统中断以及产生伴随多套系统并存而来的额外成
本。以旅行者集团而言,所罗门兄弟与美邦证券的系统都未能完全整合,以花旗
银行而言,最近才开始执行其全球共同平台的标准化操作计划。旅行者集团和花
旗银行的电脑整合还遥遥无期。又富国银行以UniX为基础的终端机系统,第一联
美则是采用母子架构系统,由于两行电脑不相容,富国银行决定舍弃第一联荚的
系统,结果导致电脑频频出错而造成巨额损失m,。
(6)并购失败风险
银行并购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往往要经受三重考验:首先,收购银行股东未
必赞成,正如上文所说并购会稀释股权或增加现金支出,股东可能不愿意承担风
险,从而在股东大会上将收购方案予以否决;其次,由于被收购至少对目标银行
经理阶层的既得利益构成损害,目标银行可能会作出反收购努力,竭力避免被收
购;再次,反托拉斯法和兼并准则的限制,银行不同于一般企业,各国监管当局
都对银行兼并给予格外关注。在美国,限制银行并购就有三部法律:1927年的麦
克菲顿~佩拜法(Mcfadden Peppen Act),该法规定,除非州政府特别许可,银行
不得跨州设立分行;1933年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G1ass SteagaIl Act),该法禁
止商业银行涉足私人企业发行的债券、股票承购包销等投资银行业务;1956年的
银行持股公司法(Ballk H01dingCompany Act),该法规定银行持股公司在并购非银
行业务公司后,新公司只能限于从事和银行业紧密相关的业务,而不得从事非银
行业务。倘若并购失败,收购银行的股价势必大跌,而为并购所支付的一切费用
也自然随之东流”⋯。
理论和实证研究充分说明银行业并购存在诸多困难,但目前美国各州内银行
重组已经基本完成。从今后发展趋势看,商业银行还将在进一步完善传统业务的
同时继续与投资银行、投资顾问公司等进行并购融和,使双方在共有的客户基础
上进行深耕细作。
1,5银行业并购的效果分析
银行业并购是否是一种理性的市场行为?银行业的合并是否能达到1+l大
于2的效果?理论分析固然重要,但只有对银行并购的成本收益进行实效研究爿
能得出清晰的判断。
并购绩效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是,能否测算出收益和效益。在测量并购绩效
的方法上,美国大多数研究者采取两种方法估价与并购相关的绩效表现。第一种,
使用财务数据比较并购前和并购后银行的表现,估价并购是否导致报告期成本、
收入、利润数字的变化,并购前和并购后的财务数据成为购并行为带给银行表现
变化的依据。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财务表现能直接测算,使用的数据既容易取得,
也很好理解。然而,对财务数据的研究有几个缺陷。尽管财务数据被设计来测算
实际表现,但他们在经济意义上可能不准确。财务数据主要是基于历史数字,常
常忽略了现在的市场价值。而且,并购前和并购后银行绩效的变化,并购可能不
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其他事件在并购期间也可能发生,所以如果不能更准确地说
明这些额外事件与并购相关的变化,可能导致不适当的结论m。
第二种分析并购效益的方法,是估价并购公告后的股票市场反应。这种方法
依赖于股票市场数据而不是财务数字,能更准确地传达并购的两家独立实体暗含
的价值。应用者认为由于财务数据仅仅测量了银行表现的现实状态,而不反映投
资者的预期,因此某种程度上需要使用股票回报的数据:财务数据不可靠,股票
市场反应可能更好地表现了并购交易的经济效应。大多数研究检验并购者和被并
购者各自在股市的异常反映,对市场人士相信的并购将提供的价值创造进行定量
研究实证。虽然运用股票市场价格能够不受财务数据的潜在误导,但对任何测算
而言,市场价格研究本身是准确的,大多数研究仅仅计算并购公告期短时间的回
报,而且分析仅仅唯一基于对未实现事件的市场预期,因此也是有缺陷的。
大多数研究者用以上两种不同的但互补的方法来检验并购的绩效,虽然这个
领域的研究在数据选取上、在技术上很丰富,但是目前的研究结果难以对银行业
并购行为给予性质判定。一方面,有部分证据表明,美国大银行的兼并确实引起
了利润的提高,根据所罗门兄弟对美国数家大银行的调查,从1992年到1997年,
合并后银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从1%提高到1.29%,股本收益率从13.6%提高到
15,9%。但另一方面,大规模持续的并购活动浪潮将带来绩效提高,在实证研究中
并没有得到证实。实证结果表明,平均来看,银行业从并购行动中没有得到预期
的令人满意的价值和表现,并购还可能导致银行业收益和价值的减少。这个结论
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许多研究的结论““。
依据Rhoades(1998)归纳90年代多篇有关银行业合并后绩效的研究发现,
多数结果均显示银行合并后,成本、效率、获利绩效并无显著改进。在采用1980
年至1990年美国银行业4900个包括州内合并、银行控股公司合并及联邦存款保
险公司协助合并的案例资料,分析合并后的管理效率及规模效应显示,管理效率
小幅度下降,规模效率大幅度提升。
依据Clark(1998)对小型银行存贷款的研究报告,发现了并购带来规模经
济的一些证据,但对大型金融机构集团在这方面的证据仍显不足。使用金融服务
的规模经济证据多数限于表象,还不能由实证上的研究来充分界定和测量。另外
的一些实证研究也发现,除了小银行,兼并和收购不具有统计显著性的规模经济
效果。
联邦储备的研究指出50%的美国银行合并案侵蚀利润,只有17%产生正的报
。国际清算银行也在1999年8月出版的季刊中表示,大多数的银行合并案经验
令人失望。⋯。
最新的研究表明,美国于1997年至1998年间发生的12件大型银行购并案
中,只有花旗集团(Citi Group)、富国银行(wells Fargo)及Firstar等三家银
行的四件购并案达到原定的1999年每股获利目标。1999年美国银行并购风潮盛
极而衰,全年交易额仅666亿美元,既低于1998年全年交易总值2500亿美元,
也低于1997年全年交易总值758亿美元,主要原因就是1997、1998年的银行并
购案还在消化整合之中,以及多家银行无法完成预期的1999年获利目标,使投资
人对银行业并购的信心降低所致。
低于获利目标比率最多的银行分别为第~银行(BaIlk 0ne)、国民银行
(Nations Bank)、美联银行(First Union),这三家银行原来都是地区性银行,
他们利用80年代末期储贷协会危机及90年代的解除银行跨州经营限制法案,大
量收购许多金融机构,成为90年代非常积极的银行并购者,迅速壮大成为超级地
区银行,并跻身美国前六大银行之列。1993年以来他们的资产以每年平均成长24%
的速度扩张,是所有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受保银行平均成长率的三倍以上。
但另一方面,他们的股价表现远逊于上市银行平均水平,过去6年来银行股价指
数上扬了191%,第一、美联及国民银行的股价却仅分别上涨5%、49%及89%。
表1.3以个案情况体现美国银行、Ik并购目标与结果的差异。
表1.3 美国银行购并案的获利目标与实际结果
1999年每股获利目标实行结果差异率(%)
Bank 0ne/First USA 4.65 3.46 —25.6
First Union,Corestates 4 46 3.60 .19 3
Bank One,First Chicago NBD 4.23 3.46 .18 2
Nations Bank/Bernett 5.67 4.68 一17.5
NationsBank/BankAmerica 5 59 4.68 .16.3
First Bank System,US Bancorp 2.47 2.11 .14.6
NatiOn“city/First Of American 2.37 2.22 ,6.3
SunTrust/Creslar 4.04 3.92 —3
NOrwest/Wells Fa唱0 2.23 2.23 O
Firstar,Mercantile 1.24 1.25 O.8
Citi Corp,TraVeIers Group 2 75 2.85 3 6
Star Bank,Firstar 1.13 1.25 10 6
资料来源:walI street Joumal,AprjJ7,2000
一16一
银行业并购绩效的实证资料表明了银行业并购研究的重重困难,也自然造成
并购理论与实际的矛盾,难道银行业是在并购能够增进绩效的理论误导下开展大
规模的重组的?是银行部门的管理不合格?或者,银行业并购行动对股东价值的
效应仅仅是他们对股东的谎言?目前虽然理论与实证还存在矛盾和冲突,但是m
现了一种新的研究趋势,就是在不能全面判定整个银行业购并绩效的情况下,分
析了解个案,寻求解释个案,深入观察特定并购案例对绩效的改变过程,并判断
并购事件的成效。这种方法在研究效果的深入上更有潜力,也更有说服力。
1.6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发展趋势
从目前的情况看,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发展趋势有以下特点:
(1)国际银行间的并购的数量和价值仍将继续
因为推动银行业并购的原因没有改变,并且有加强的趋势。作为依赖公众信
心而生存的银行业,规模大小对其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影响。银行业是一个不适
宜完全竞争的行业,有一定的垄断优势。尤其是在金融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
下,面对国际银行业以大型化、全能化、电子化和国际化为特点的发展趋势,银
行必须加快调整和改革,以适应2l世纪的挑战。欧美银行合并,显然是为了增强
自身实力、冲着未来占领金融制高点、创造名牌银行而来的。
(2)欧美国家银行仍将是国际银行业并购的主体
由于美国原来实行分业经营管理,美国的银行数量很多,今后美国银行业仍
将继续并购,预计在几年后,美国银行数量将下降到5000一6000家。由于欧元的
推出,欧洲资本市场将扩大,银行业面临的压力也将增大,必须通过并购以适应
竞争的需要。
(3)发达国家银行的一些分支机构将被并购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向全球的蔓延将推动国际银行业的并购。由于F|本和
欧美的银行有大量贷款在亚洲地区,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些国家或地区的
银行出现了很大困难,相比之下日本银行的损失最大、欧洲银行次之、美国银行
较小: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发生使欧洲银行业受到重大损失,尤其是德国和瑞士的
银行受的损失最大。根据有关资料,仅德国银行在俄罗斯的贷款就达到540亿马
克,德意志银行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都受到较大的损失:在这次国际金融
动荡中,对冲基金的投机担当了重要角色。据有关材料,目前全球的对冲基会总
额达4000亿美元左右,这些基金在1998年出现了大量损失的情况。如美国大型
对冲基金一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投资失败引起的债务之间的连锁反应,将会使美固
和欧洲的大银行蒙受一定的损失,涉及到的债务达1000多亿美元。受这场危机的
影响,国际银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将更加困难,
可能造成大量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并购。
(4)亚洲银行业将是收购、兼并的热门领域
由于长期经营不善,韩国、印、搁的大部分银行的负债超过了资产。掘
估计,泰国、韩国、印尼等国将需增加600一800亿美元的资本才能保证健康运行。
近来东亚、东南亚一些资本不足的银行都在筹措资金,有的在寻求合并对象。除
在国内银行之间进行合并以增强实力外,允许外国投资者收购银行或增加在银行
业的股份也是化解危机的重要手段。泰国1997年lO月起将外国投资者拥有银行
业股份的比例从25%提高到50%以上,允许外国投资者购买全国91家金融机构(包
括被关闭的56家)和15家商业银行一半以上的股份。印尼近来取消了外国股份在
本国银行业不能超过49%的限制,允许外国投资者拥有100%的股份,最近又关
闭了大量银行。菲律宾国会1998年2月中旬通过法案,允许外国人在银行中拥有
投票权的股份从40%增加到60%。目前一些外国投资者已相继在有关国家丌始了
兼并、收购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活动,美国的花旗银行等在这一地区虽然已有
很好的根基,但还在试图兼并扩充业务【23J。
1.7本章小结
一、本章从西方经济学各种理论观点出发,剖析了银行并购的理论动因,如
扩大规模,占领市场:降低成本;优势互补等。
二、银行并购也带来一些负效应,如过分垄断损害消费者利益,超大规模带
来经营风险,造成金融监管困难,而且带来大幅度裁员,引发社会不稳定问题。
三、银行并购也存在一些困难。并购双方管理层缺乏协调,使管理效率低;
并购双方企业文化冲突十分普遍:并购裁员使一些优秀人才流失;双方交叉销售
并非易事:双方电脑系统整合难度大等等都是不好解决的问题。
四、利用财务数据和股票市场反应两种分析法,对美国银行业并购实例进行
分析,发现银行并购并非总是达到1+1大于2的效果。
五、国际银行并购的发展趋势是并购仍将继续,并购主体仍将在欧美国家,
发达国家一些海外分支机构将被并购,亚洲银行业将是并购的热门领域。
第二章中国银行业现状与并购的现实意义
国际银行业并购潮,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然而目前中国银行业由于还处
于发展初期阶段,金融市场还不健全,加上占垄断地位的四大银行“国有”一|,主质,
使中国银行业并购大多是政府行为,而较少通过市场来解决,对银行并购不能寄
予过高期望,否则会引发新银行内部组织系统的不稳定。海南发展银行破产的个
案已经深刻表明了这一点。当前需要认真分析我国银行业并购实践中的新问题,
寻找我国银行业并购的真正动因和产生的效益,通过并购是否能解决我国银行、№
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这些都是讨论中国银行业并购的题中应有之义。欧美
银行合并,显然是瞄准占领21世纪金融制高点,创造名牌银行;而中国的银行业
尚为自身问题所困扰,当前的目标首先是专注于国内竞争,尽早实现商业化经营,
然后再考虑并购问题。
2.1中国银行业现状
中国银行业经过几十年改革与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
体,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为新的生长点,各城市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并存的格局。
(1)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依靠行政力量集中和控制了全国金融资产的绝大部分,
1995年末,四大银行资产总额59470.5亿元,其他商业银行资产总规模仅为9000
亿元1,四大银行占市场份额的86%以上,到1996年末,四大银行所占市场份额
仍高达70%以上,处于银行业的绝对垄断地位,限制了银行业的合理市场竞争。
而从资本充足率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达不到《巴塞尔协议》规定
的8%的要求。根据英国《银行家》1997年7月公布的数据(见表2.1),工农中
建的核心资本与风险资本的比率分别为2.55%,2.14%,4.70%,2.73%,只有中国
银行达到了《巴塞尔协议》规定的4%的要求。因此1998年我国政府采取果断措
施,在第三季度向商业银行定向发行了2700亿元特别国债,所筹集的资金用于补
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巨大,效益却十分低下,存在着严重的规模不经济。
据统计,到1996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达16万个,从业人员近200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金融展望》1997年
万人2。而从1997年英国《银行家》公布的15个国家和地区银行业从业人均盈利
来看(见表2.2),中国银行业水平最低,这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有直接关系。
表2.1 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比率在世界银行中的排名
银行排名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7年实际比率(%)
中国工商银行569 905 955 95l 2 55
中国银行579 762 715 688 4.70
中国建设银行855 952 970 973 2 14
中国农业银行893 879 922 944 2.73
交通银行474 345 531 592 5.44
招商银行未上榜未上榜664 740 4.35
资料来源:《银行家》1997年7月。
表2.2 各国(地区)银行业人均盈利对照表(1997) 单位:万美元
l国(地区)别中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中国
人均盈利2 15 59.77 78.70 45.40 28.22 52.30 11.24 台湾
l国(地区)别科威特南非瑞士澳大利亚奥地利俄罗斯韩国地区
人均盈利167.47 12 25 44.85 39 58 25.64 6.19 26 34 53.67
资料来源: 《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7年。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但效益低下,而且资产质量不高,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出示黄牌警告的5个国家之一。1999年,我国先后成立了信达、长城、东方、华
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专门负责管理和处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资
产。这次共剥离出1万多亿元不良贷款,虽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状况从帐面
上有了很大改善,但只不过换了个地方存放而已,不良贷款的消化和回收面临众
多因素的制约,并不会很快减少,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和经营环境并
没有狠下工夫改进,原有贷款存量有可能进一步恶化,新增贷款的质量没有保障”。‘1。
90年代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基本上是下降趋势。从各家银行
的损益表来看,盈利在减少,资产利润率逐年下降(见表2.3),我国银行业已
进入“微利时代”,而应收未收利息不断增加,贷款收息率不断下降。尽管存在
一些客观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银行经营不善所致。
表2.3 我国四大银行1990~1998年资产利润率表单位:%
银行名称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中国工商银行1.41 1.43 1.13 O.42 O.16 O.15 0.16 0.08 O.11
中国银行O.72 0.72 O.72 O.57 0.29 O.52 0 56 0.26 O.14
中国建设银行O.37 0 28 0.49 O 24 O.20 0.36 O.3l 0 11 O 09
中国农业银行0.21 0 23 0 22 0 26 O.04 O.35 0.32 0 05 O 05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有关各期的资料计算。
2《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7年。
(2)股份制商业银行
1999年底,我国已有10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2011.58亿元,占
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6.3%。其中全国性或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0家,城
市商业银行90家。2002年城市商业银行已增加到111家。这些新建商业银行以
流动性,安全性,赢利性为经营目标,在金融产品开发和经营体制创新等方面更
多地显示了现代商业银行的特征,但在机构设置和业务量上无法与四大国有商业
银行平等竞争,近年来经营状况和资产质量有下降趋势,赢利水平降低。
在谈论银行业的现状时,为了研究需要,我们不能不提到与银行业关系密切
的证券业。从90年代初到现在,我国证券市场用了十多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
上百年的历程。市场容量,交易手段,市场监管等方面进展很快,上市公司从1990
年的lO家迅猛增加到1998年末的851家,目前专营证券业务的证券公司96家,
在最近增资扩股前拥有资产40亿元以上,注册资本金10亿元以上的有6家,在
一级市场中,大券商控制了发行额的95%左右和承销了几乎所有国企大盘股的发
行,大量的中小券商只能在狭小的夹缝中争取生存空间。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
放,国外投资银行逐步介入将使我们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所以中国证券业并购
重组也迫在眉睫”⋯。
2.2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初步成效及存在的若干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国际银行业并购与重组浪潮的冲击下,逐步朝着
市场经济过渡的中国也开始借鉴国际经验,通过并购与重组来解决国内会融的局
部危机以及整合无序的金融资源,对调整中国商业银行组织体系起到了一定的作
用。
2.2.1我国商业银行并购的初步成效
(1)平稳地化解了局部性的金融风险
在已发生的并购案中,广东发展银行并购中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建设银行
并购中国农业发展信托投资公司以及中国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都是通过
收购(托管)方承担被收购(被托管)方全部债务的方式进行重组的,有效地保护了
被收购(被托管)方债权人和股东的合法利益,避免了金融机构破产带来的巨大社
会震荡。
(2)为我国中小银行的低成本扩张提供了示范
中国光大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属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较
少,如果按照一般的发展模式,它们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和资金才能形成遍及全国
或跨省的机构网络,而通过并购与重组,可以用较低的成本收购濒}腧破产的金融
机构,或者是通过强强合并省却发展新的分支机构网络所需的巨额开支,从而使
中小商业银行得以在资本实力有限的条件下实现低成本扩张。中国光大银行和广
东发展银行的成功经验将对我国其他中小商业银行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
(3)为渐进、迂回地实现商业银行的全能化经营探索了新途径
按照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不能直接经营投资银行、保险、
租赁、信托等金融业务,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受到较大的限制。在国际商业银行
普遍朝全能化方向发展的今天,我国商业银行如不顺应国际潮流发展多元化的会
融业务,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将明显处于劣势。要实现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拓展商
业银行传统业务以外的其他金融业务,通过并购与重组非银行金融机构应该是一
条现实而合法的选择。
(4)为推进相关的金融创新提出了新课题
商业银行并购活动的初步实践给我国的金融创新提出了新课题。譬如,商业
银行并购非银行金融机构后间接渗透到其他金融行业,这固然使其市场竞争力和
应变力大大增强,但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完善的条件下,若正式从立法
上全面放开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管制,可能会削弱金融管理当局的监控力度。如
何在保持宏观金融秩序稳定和充分激发微观金融效率之间求得相对的平衡,这要
求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每一时期金融创新所应把握的度”“。
2.2.2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并购存在的若干问题
(1)政府干预过多
在已发生的多起并购案中,除光大银行并购中国投资银行以及中国工商银行
的跨国并购之外,其他并购都有较强的政府干预。如“广发行”收购“中银信”
就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在“中银信”被央行接管的一年时间里,有不少盒融机
构表示出收购“中银信’’的意向,广发行则从未问滓。直到接到央行通知,广发
行才匆忙在20多天时间里与对方签订协议。从整个收购过程看,广发行不是真』下
的决策者。在目前市场机制尚不甚健全的条件下,政府的牵线搭桥与宏观协调是
必要的,但“拉郎配’’式的行政干预,有可能使处于收购方的优势银行因救济被
收购方而效益下滑,难以对被收购方从经营机制上进行重构,不能从根本上化解
原有的金融风险。同时政府的过度干预,也往往使要素的流动违背市场规律,影
响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导致并购的过程缺乏效率,并购的结果不能达到最优化。
(2)适用于银行并购的专门化法律和法规欠缺,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不配套。
目前我国只有关于一般企业并购的暂行法规,涉及银行并购的法律仅散见于
《商业银行法》、《破产法》等法律法规中,适用性不强。同时,政府对于如何
通过并购与重组来优化商业银行组织体系尚无一套科学的整体规划,缺乏相应的
对口管理和协调政策。
(3)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相对滞后,弱化了并购的动力和效果。
由于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产权关系至今还不明晰,银行内部缺乏完善的
法人治理结构,预算约束软化,无论是优势银行还是劣势银行,参与并购的内在
动力都较弱。也正是由于并购的内在动力不足,当某些金融机构遭遇危机时,政
府往往通过行政干预撮合优势银行收购濒临倒闭的金融机构。这种非市场或行政
主导的并购行为较多地注重转嫁当前危机和进行外源性调整,较少考虑并购双方
内部资源的整合和经营管理机制的改革,这将可能弱化并购与重组对于银行低成
本扩张的实际效果。
(4)在“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情况下,只能是在分业经营的有关规定和
要求下,来做一些相关行业互相之间的服务,不能突破这个框框。客观现实告诉
我们分业并不能降低风险,相反,在某种程度上它比混业的风险更大。
管理层已经推出的一系列以市场深化和放松管制为基调的改革措施,其中一
些措施已突破了有关严格分业经营的限制,原来的一些政策禁区正在不知不觉中
被逐渐打破。比如保险资金(资产总额的5%)和三类企业可以间接或直接投资股
市;证券公司可以从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按净资产的一定比例拆借资金,可以进行
股票质押贷款,还可以直接上市融资:商业银行可以参与办理开放式基金的认购、
申购和赎回业务,可以受理开放式基金单位的注册登记业务等等。以上诸多现象
明白无误地说明:随着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金融全球化和金融混业经营的
趋势更加明朗,金融当局为顺应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已对金融业分业经营的
政策开始做出适当调整,这些政策上的重大突破都预示着我国金融体制系统化市
场变革即将到来,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时代离我们己不再遥远。
有人也许会说,混业经营风险太大。但是不是因为存在风险就不要混业经营
了昵?分业经营存在风险,但若金融业就此不思进取,不转变观念,今后面临的
生死存亡的风险要比现在大得多。何况,现在金融业分业经营也不是就没有弊端
的:
首先,分业经营非但没有减少金融风险,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风险。对
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便于内部管理又有利于货币当局的外部监
管,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管理层的初衷。但从近几年的实践看,这种管理模式非
但没有使风险降低,反而使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
商业银行由于只能在狭小的存贷款领域、主要面对国有企业从事基本的存、
贷款业务活动,由于国有企业普遍效益低下,致使商业银行或是放款使不良资产
比率持续上升,或是为安全起见少发放贷款,致使存差过大、资金浪费、业务收
入无法抵补业务支出、出现大面积亏损;保险公司只能将钱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
在近两年银行连续降息,国债利率不断下调的情况下,保险公司的利息收入无法
满足其理赔和业务支出的需要,许多保险公司也出现亏损趋势;证券类金融机构
在分业管理和缺少必要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手段的情况下,在股市低迷时,询:多证
券营业部因交易清淡其经纪性收入尚不足以抵补其房租及各项开支;若行情高涨,
一些证券公司又常常违规挪用客户保证金以提高其自营业务能力。事实上“分割经
营、孤立经营”的局面,并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我国金融业潜在的风险
比表面上的风险更严重”⋯。
实践证明,在当今世界金融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格
局下,完全割裂资本与货币两个市场,只会严重束缚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窒息我
国年轻的保险业和证券业,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积极培育和健康发展。在“分
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情况下,只能是在分业经营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下,来做一
些相关行业互相之间的服务,不能突破这个框框。特别是针对保险业、证券业,
银行业想互相做一些新的业务品种时就不光是中央银行要监管你。还涉及到其他
管理机构,所以有时银行想为客户提供比较全面的服务却不容易推出。而混业经
营能给客户提供一种更加综合性的、高附加值、全面的品种和服务。客观现实告
诉我们分业并不能降低风险,相反,在某种程度上它比混业的风险更大。
金融体系是一国经济构造中最敏感、最复杂的部分,它的运行状态、发展趋
势要受许多变数的影响。上面分析的主要是内因。毕竟内因是决定因素,但外因
的巨大推动作用也不容忽视。
假如不是因为我国入世问题,我国还将沿着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的金融监管模式一直走下去,即使某些具体政策发生转变,也不可能在近期内改
变这一思路。入世协议的达成促使我们把我国经济放入到世界整体经济中去考虑
问题。加入wTO,应该在加强国家金融安全和壮大本国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实力的
前提下对外开放金融服务业市场,我国金融业必须在入世后的若干年内完成从分
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实质性转变。因为,大批的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
将会以合资或独资的面孔出现在我们面前,而且这些公司大多是“全能型”企业,
其业务领域涉及银行、保险、证券及信托投资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是无所不包。
它们将会抓住进军中国金融市场的机会,努力拓展业务领域,抢占市场份额。单
一的商业银行或证券公司已无法独自承担Fj新月异的新金融商品的承销,也无法
满足企业一揽子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和居民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的需要。这必将对势
力相对较小、业务范围狭窄的民族银行业形成冲击,因此,当前我国要进一步放
开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限制,积极发展更多的投资工具。就是我国会融
业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
在外资金融机构全面进入我国市场,广泛开展各项金融业务之前,塑造能够
在国内市场上与国际金融集团抗衡的市场主体是迎接“入世”挑战的必然选择。
面对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各类金融业务为一身的国际金融集团,我国
的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目前除了要大力化解不良资产,提高经营
管理水平,改革经营机制外,还必须进行重大的结构调整。在加强专业经营和风
险控制能力的基础上,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应大力强化国内金融机构的综合经
营能力,塑造和培育我国的“全能型”金融集团,以便使国内金融机构能够站在
同一条起跑线上与国际金融机构开展竞争。
2.3银行并购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1)银行并购能够提升银行规模经济效应,增强竞争力
我国银行业面临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必须集约化经营,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
济效应。银行的规模经济效应主要表现在:(a)银行经营一般需要较多的先进技
术设备和基础设施投资,这种较大的成本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并随着可变成
本的增加会降低单位资产的平均成本。(b)银行规模的扩大,必然导致专业化分
工更细,从而促进效率的提高。(c)随着银行传统业务的逐渐减少,表外业务尤
其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业务的大量增加,使得扩大业务量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规模经济效应更加明显。(d)大银行能够充分利用其无形资产的边际开发成本为
零的特点,理性化地运作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分支机构。(e)银行规模的扩大,使
服务范围更广,从而分摊信息成本和其它成本。
(2)银行并购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银行的效率
我国银行业效率低下,源于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产业结构及其粗放型的经营方
式,据统计,1997年底,我国各类金融机构网点20多万个,从业人员240万人。
因此,我国必须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益原则,撤并机构网点,使银行集中
服务于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群,银行并购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使我国银行业从料
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银行并购能够突破进入壁垒,拓展经营边界
商业银行向新领域发展往往会遇到很多进入壁垒,除了有关法规的限制,还
有达到新行业有效经营规模所必需的资金、技术、专业信息等限制,进入国外市
场还会遇到国外政府市场准入限制等。直接投资很难突破壁垒,而并购则能有效
突破,使商业银行得以进入保险市场、资本市场从事保险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
甚至得以进入国外金融市场,开展国际竞争。银行通过并购拓展经营边界,进入
新领域,还可以大幅度降低发展的风险成本,并迅速获得在新进入领域的竞争优
势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并购是中国银行业走向综合经营、走向国际市场的一‘
条捷径。
(4)银行并购能够避免破产,保持金融体系及社会的稳定
金融机构的危机极具扩散性,常常引起整个社会动荡。银行并购使出现问题
的银行的债权债务得到确认,保全银行的运营基础,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用较低
的资金成本稳定金融秩序,既可以避免金融机构的破产,又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局
面,从而保证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2.4本章小结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银行业也进行了一些并购重组的尝试,取得了初
步成效,平稳化解了局部性金融风险,为中小银行低成本扩张提供了示范,为银
行全能化经营探索了新途径,为推进金融创新提出了新课题。不容忽视的是我国
银行业并购也存在政府干预过多,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但同时我们必须
承认其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中国银行业的对策与战略
3.1银行并购是中国银行业不可回避的战略选择
1997年亚洲开发银行入股中国光大银行。1998年9月国际金融公司取得上
海银行5%的股权;2001年,国际金融公司增持上海银行股份,汇丰银行和香港上
海商业银行也参股上海银行;目前,上海银行股本结构中已经有18%的外资股。
2001年lO月,国际金融公司还入股南京市商业银行,占股15%。随着时间的推移
和我国承诺的金融业对外开放进程,银行并购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呵回
避的战略问题。
3.1.1银行并购是中国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必须具备足够的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而银行
并购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最迅速的战略措施。我国银行虽然经过改革发展,
拥有本土优势,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但与国际大银行相比,我们规模小,业务单
一,资本不够充足,而外资银行在总体实力、管理机制、经营手段、服务理念和
效率及对业务人才的争夺等方面都比我们强。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
正式开业,标志着我国货币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组
成的主要金融产品市场全部建成,非银行金融投融资工具同益多样化,逐步成为
银行服务的替代者。储蓄存款分流,绩优企业贷款需求相对减少,银行挽留客户
越来越难。网上银行和金融咨询服务机构凭借其便利手段和低廉成本也成为银行
服务的潜在竞争者。因此,我国银行必须顺应世界金融结构调整的大趋势,通过
并购,提高资本充足水平,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扩大资产规模,增强金融创新
能力,加快发展速度。
3.1.2银行并购是我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
我国面临的金融风险形势十分严峻,随时有恶化甚至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
我们需要利用银行并购这种手段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当然,我们也要注意不
能简单地将有问题金融机构的风险完全转嫁给并购银行,不能杀富济贫,而必须
在并购之前对有问题金融机构的风险进行处置,对己形成的损失应由国家、股东
乃至存款人和其它债权人进行分摊,尽可能按市场价格进行收购,或银行通过兼
并方式承担亏损,同时必须有相应的补学。”1。
3.1.3银行并购是中国银行业走向综合经营的需要
银行业综合经营已是世界潮流,中国银行业不可能长期违背这一潮流。外资
银行进入中国将会以“全能型”面孔全面介入余融业各领域,包括证券,保险和
投资银行业,要想与外资银行平等竞争,中国银行业最后必须走向综合经营,而
并购是必经之路。我国目前的保险公司与证券公司数量不少,今后银行要经营证
券和保险业务不必再成立单独的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银行通过并购现有的证券
公司、保险公司实现资源共享、网点共用,可以大大节约成本。
3.1.4银行并购是中国银行业走向国际化的需要
作为WT0的一名新成员,我国银行业将逐步对外开放,将面临外资银行的
挑战。而我国银行业与外资银行相比实力相差悬殊,难以抗衡,必须通过并购扩
大自身实力,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管理经验,在加设海外分支机构的同时抓住机
会并购国外金融机构,这样可以迅速扩展经营边界,降低经营成本,有效突破国
外壁垒,使我国银行业逐步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
3.2中国银行业的对策
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程度较低,并且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和分业管
理,短期来说,国际银行业并购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不大,但从长期来看则将使
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相对降低,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
响。因此,中国银行业应顺应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制
定长期发展战略,推动中国银行业的并购重组,增强国际竞争力。具体对策可考
虑:
3.2.1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资产重组,减少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
资产,逐步解决资本充足率不足问题
按照经济、合理、精简、高效原则,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资产剥离,精简机
构,实现集约化经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就是处理不良资
产的重大举措。与此同时,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变,撤并分支机构,
减少管理层次,为适应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新趋势练好内功。
3.2.2推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并购重组,培育国际化的大银行
当前,在四大国有商、世中仅中国银行的国际化程度较高,但与国际银行相比,
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故应通过扩充资本实力,以国际并购和设立分支机构的方
式,适当增大分支机构地理范围,扩大服务领域,增强其跨国经营能力。同时中
国银行还可考虑在重点地区,并购城市商业银行,弥补人民币业务方面的相对不
足。中国工商银行作为全国最大的银行在巩固国内现有市场的同时,也应通过适
当形式,拓展海外金融市场,逐步发展为以国内市场为主,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
的国际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并购西敏亚洲证券就是迈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受亚
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南亚一些国家的银行相对便宜,值得关注。
3.2.3推动其他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重组,扩大规模,增强其资本实
力和抗风险能力
股份制商业银行是经过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的新兴银行,目前,中国光大银
行、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普遍具有机制灵活、效益好等优
点,但同时也存在规模较小、资产质量参差不齐等弱点。因此,只有通过并购重
组其所要涉足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才能迅速扩张规模、提高竞争实力。但要避
免粗放型的并购,要通过市场力量实现并购。海南发展银行因在条件不成熟的条
件下,兼并一些信用社导致其倒闭的状况值得重视。中国光大银行收购中国投资
银行的全部债权、债务和营业网点,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银行重组案例。
3.2.4在条件成熟时,放松或解除银行、证券和保险的分业限制
出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我国目前严格实行银行业、
保险业和证券业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但也应考虑,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
发展和金融监管水平的Fl益提高,适当放松或解除银行兼营证券、保险业务的限
制,逐步实现银行业务的全能化。
国际银行并购对世界经济、金融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并在不远的将来对
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我国银行业必须主动适应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潮流,
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身的实力,才能在2l世纪立足,并为我国国
民经济发展服务。⋯。
3.3 中国商业银行并购与重组的渐进式战略
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已形成一个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新型股
份制商业银行为新的增长点,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为补充的商业银行体系。
这种银行体系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既有稳步推进经
济与金融改革的历史合理性,又有不完全适应经济与金融进一步发展的局限性。
这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卜几个方而;一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依靠行政力量形成
的高度垄断,不利于银行业的合理竞争;二是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译一,体制
内国有商业银行的存量改革缓慢与体制外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增量扩张速度加
快形成较大的反差;三是有能力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的超级商业银行以及与中
小企业发展相配套的规范化小型商业银行都比较缺乏;四是商业银行基本上只是
办理单一的传统的存贷业务,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对多元化金融服务的要求,产融
结合停留在浅表层次。
为了进一步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组织体系,在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产权改
革和市场化进程同时,有必要通过并购与重组对商业银行进行全面整合。我们认
为中国商业银行的并购与重组,应该争取用五年时间(即我国承诺金融业对外丌
放时间表),采取下述“强练内功一一分业并购——混业并购”的渐进式战略,
来实现最后的混业并购,与外资银行平等竞争。
_乒
混业并购
(3年时间)
(2年时间)
与外资银行平等竞争
图3一l 中固银行业并购战略实施步骤
3.3.1“强练内功”阶段:重点推进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内部
组织重构,着力改善银行并购的制度环境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的并购与当代西方商业银行的并购
有着极为不同的背景。当代西方商业银行的并购是在银行业产权关系非常明晰,
相关的法律法规比较完备,以及经济与金融比较发达的背景下进行的。而我国商
业银行目前的并购则是在产权关系不甚明晰,相关法律法规比较欠缺以及经济和
金融还欠发达的背景下出现的。因此,欲通过并购与重组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组织
体系,还有一个加快金融业产权制度改革和改善相应的制度环境的过程,争取刷
三年时间练好内功,以便为今后商业银行大规模并购与重组的稳步推进和良性循
环蓄积强劲的能量、=“1。
(1)加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的力度。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存量己被剥离,进行股份制改造已无大的技术障碍。我们建议尽快对四
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将它们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组为国有控
股、各种非国有经济成分参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以便明晰可交易的银行金融产
权,便于所有者行使产权权益,并通过产权约束机制激发它们产生并购与重组的
内在动力,推动其通过产权交易与其他金融机构在资源上进行优化配置。
(2)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内部组织机构的整合。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现
行的组织结构基本上是比照政府机构的行政层次,从中央到地方设立四级机构,
采取”三级管理、一级经营”的管理模式,长期的粗放型经营格局造成银行机构重
叠、冗员成堆。近年,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省级分行基本上已与所在地市级
分行合并,对部分经营不善的网点也进行了撤并,但省级分行与所在地市级分行
的机构并无实质性的精简,管理层次过于庞大,基层经营网点设置和营运的成本
与其经营效益不对称的现象仍然存在,银行内部组织机构还有较大的整合空间。
(3)改善商业银行并购的制度环境。我国商业银行前期的并购活动可以说丰
要是为化解局部金融风险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如果要进一步通过并购与重组来优
化中国商业银行组织体系,则必须为此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除了进行上述银行
产权制度改革外,还应该:第~,建立和健全银行并购的法律体系,尽快出台银
行并购法、银行资产评估管理办法、金融机构产权交易法、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法等法律法规及其相应的实施细则。第_二,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避免因银行
并购损害存款人利益,保护银行体系彳i受挤兑的影响。第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
障制度,妥善安置银行并购过程中裁减下来的人员。第四,进一步完善市场规则(包
括市场竞争规则、市场进入和退出规则、市场交易规则等)。第五,进一步促进资
本市场发展,方便金融产权流动。
3.3.2“分业并购”阶段:市场化的商业银行并购活动大规模铺开并
在两年时间内取得阶段性进展
在完成“强练内功”阶段后,就可以将目光转向外部,腾出双手准备并购之
事,但从自身思路和市场现实出发,我们只能由“分业并购”着手。
(1)银行并购由政府”拉郎配”走向银行间的自主联姻。前期我国商业银行的
并购大多是以政府撮合优势银行救助濒临破产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形式出
现,并购的行政色彩较浓。但在我国目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银行并购又离彳i丌
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因此,我们要立足于规范政府行为,把银行并购视作促进我
国金融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以及政
府职能转变基本到位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并购与重组将进入到一个由并购双方
依据自身利益和发展的需要,按照市场规则自愿、自主进行交易的发展阶段。
(2)各种形式的金融并购汇成我国商业银行组织体系优化重组的大潮。在这
~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并购重组活动将可能主要以下列几种形式出现:一是强
强合并,即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后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合并,组成“航空母
舰”式的超级银行;二是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与业绩良好的新兴商业银行之问优势
互补的联合,形成规模较大、机制灵活的银行集团;三是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之
间合并形成区域性商业银行;四是各种优势银行以“大吃小”或以“小吃大”的
形式兼并劣势银行;五是拓展海外市场的跨国并购。各种形式的并购将全面推动
商业银行组织体系的优化重组,大幅度提高银行业的经营效益。
3.3.3“混业并购”阶段: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混业并购大行
其道,产融结合式的并购渐成气候
我国银行业在“分业并购”积累了一定经验并取得稳步发展后,这时我国政
府承诺的银行业丌放五年保护期已过,我国央行应该已经准备好了混业经营的法
律、制度和监督机制等,可以进行混业并购了。
(1)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混业并购盛行。当代西方商业银行j下在朝着
全能化方向发展.而我国商业银行受现行《商业银行法》的限制,尚不能直接从
事投资银行、保险、信托、租赁等金融业务。近几年,管理层已经推出的一系列
以市场深化和放松管制为基调的改革措施,其中一些措施已突破了有关严格分业
经营的限制,原来的一些政策禁区正在不知不觉中被逐渐打破。比如保险资金(资
产总额的5%)和三类企业可以间接或直接投资股市;证券公司可以从银行同业
拆借市场按净资产的一定比例拆借资金,可以进行股票质押贷款,还可以直接上
市融资;商业银行可以参与办理开放式基金的认购、申购和赎回业务,可以受理
开放式基金单位的注册登记业务等等。以上诸多现象明白无误地说明:随着经济
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金融全球化和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更加明朗,金融当局为
顺应金融业混j世经营的趋势,已对金融、世分业经营的政策开始做出适当调整,这
些政策上的重大突破都预示着我国金融体制系统化市场变革即将到来,中田会融
业混业经营的时代离我们已不再遥远。
加入wTO后,为应对国际银行业的挑战,外界的竞争压力将迫使我国商业银
行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其中通过混业并购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其他非银行会
融机构来间接实现业务全能化的经营策略,将为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所运用,组
建若干家可以经营全面金融业务、实力雄厚的金融控股集团。’所谓金融控股集团,
是指母公司以金融为主导行业并通过控股兼营工业、服务业的控股公司,它是产
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的高级形态和有效形式,以美国为典型,1999年11月
美国通过的《金融现代化法案》明确了金融机构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实现经营多元
化的合法性,图3—2是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结构。
金融控股公司

行政中心

上上上上上
I商业银行I l汪券公司l I保险公司l l信托公司I l茎竺
ll子公司f l兰l子公司l } I子公司I子公司I
图3—2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结构图
这种结构使金融控股公司可以通过资本的调度和协调发展,调整集团在各会
融行业中的利益分配,形成最大的合力,而各子公司之间互相合作,客户和网点
共享,降低成本,可以实现资源的最大综合利用。
这些金融控股集团可以各具特色,各具优势,在国际金融市场也具有较强的
适应性、兼容性和竞争性。目前,中国光大集团、中信集团已经具有这种会融集
团的雏形。
中国光大集团已拥有光大银行、光大证券等多家金融机构,是申银万国证券
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拥有在香港上市的子公司光大控股、光大国际和香港建设公
司。光大集团北京总部和光大集团香港总部各自为独立法人,分别直接、交叉控
制着境内外银行、证券、信托、实业等涉及各行业的上市、非上市公司19家和
10家,间接控制的孙子公司几卜家。2002年6月11日中国光大集团和加拿大永
明金融集团共同组建光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在天津开业。光大集团除了经营好现
有的银行、投资银行和证券业务之外,又借助其庞大的分销系统,将新添加的保
险业务介绍给它的银行证券客户,此举表明这家成立于1983年、拥有2000多亿
元总资产的集团公司丌始进入全面的金融服务领域。集团所属的银行、证券、保
险企业等在集团层面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信息供享,实现业务联动,将为客,L1
提供一揽子综合性会融服务。
作为一家拥有22家全资子公司、6家控股公司、5家上市公司、8家港澳和
境外子公司、3个境外代表机构,涉及国内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融资租
赁、实业、房地产、旅游以及贸易等行业,总资产近3000亿元的中国国际信托投
资公司,是一家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金融企业,业务拓展能力较强。2000年初,
中信公司与英国保诚集团在伦敦签署仂-议,斥资2亿元人民币,双方各占50%股
份,在广州成立合资寿险公司,共同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目前,中信公司正加快
组建中信金融控股公司,筹建工作已经完成,据最新消息己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批
准,中信金融控股公司主要资产将包括银行、证券、信托,以及保险等业务,香
港的上市银行中信嘉华估计也会包括在中信金融控股公司内。这将进一步提高中
信公司在金融行业的竞争力,也为中国银行业的结构调整与深化改革作准备。
现实生活中,既存在像巾信、光大等会融企业直接控股金融企业的形式,也
存在工商企业以各种形式控股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的形式,金融控股集
团模式己初具雏形。如1995年成立的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是由中国建设银行
和摩根斯坦利携手合作的成果,中国建设银行拥有该公司42.5%的控股权。中国
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已经为中固电信、北京控股等多家内地在港上市企业完成推荐
和承销工作,且取得我国内地A股的承销权,前不久还完成了沪市航母一~宝钢
股份的主承销。中国丁商银行则与香港东亚银行合作在香港收购了擅长投资银行
业务的国民西敏银行下属的西敏证券,合作建立了工商东亚金融控股公司,从事
香港和内地的投资银行业务。
(2)产融结合式的银行并购渐成气候。从西方经济发展史可以看到,当经济
和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银行等金融部门与工商等产业部门之间会出现相互渗透
的局面(即产融结合)。在经济的货币化程度较高的状态下,银行与产业部门的经
济依存关系十分密切。‘方面,银行经营绩效优劣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生产经营
管理水平相关;另一方面,企业发展的快慢也与银行的服务质量采取收购客广企
业股权的战略,直接参与或监督及其金融支持力度密切相关。这就形成了产融结
合式的并之双向秘方不少大银行都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如德意志银
行拥有西门子公司19.41%的股票投票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货币
化程度的提高,市场规则的不断完善以及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商业银行向产业
部门的渗透战略将逐步提上议事日程。借助于日益壮大的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将
顺利地利用产融结合式的并购,实现其全面的经济扩张,银行与工商等企业之间
将从单一的债权交易关系演变为债权交易和股权交易交叉相联的关系。中国民生
银行则吸纳了希望集团、东方集团等众多民营优势企业参股。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渐进式并购与重组战略三个阶段的划分,
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相对界定,在具体的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实践中,银行并购。与
重组的上述三个阶段可能会受各种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程度
的重叠。尽管如此,在我国商业银行组织体系优化调整过程中,这种渐进式的并
购与重组战略仍不失为适合国情的现实选择。
3.4本章小结
随着国外金融机构逐步进入中国市场,我国银行业并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
避的战略问题,要想生存和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走向国际化综合经营,
就必须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资产重组,推动银行间并购,逐步解除“分业经营”
的限制,通过“强练内功~一分业并购一一混业并购”三个阶段,采取渐进式战
略加快发展步伐。
第四章银行并购案例分析
4.1案例一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公司合并案例分析
4.1.1背景
花旗银行与旅行者公司于1998年4月宣布合并,成立花旗集团。这是一次
跨行业的并购,合并后的花旗集团集银行,保险和证券等金融业务于一身。原花
旗银行是美国第二二人银行,|_I}:界上最大的信用膏发行行,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
而旅行者公司最初以保险公司和金融服务等业务起家,1997年收购s0LOMON SMITH
BARNEY公司,新增投行业务证券研究,但主要业务限于国内,1997年花旗银行与
旅行者公司的各项业务收入参见表4.1。
表4.1 1997年花旗银行与旅行者公司的各项业务收入单位:10亿美元
花旗银行旅行者公司
消费者融资1 7
企业放款1 2 |
信用} 6 9 NA
投资服务21.5
投资银行1.6
交易2 5
人寿保险4 4
私人银行1.1 f
产物保险与意外险{ 9.9
银行零售、ik务6 }
资料来源: “citigroup-Just the start?” Business week,Apr.20,1998-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家公司在业务上可以互补有无,基于各自的发展
利益,通过协议性的良性市场收购,就促成了花旗集团的诞生。
4.1.2并购利益
此次并购的利益体现在以下/L个方面:
(1)两家公司合并使优势互补,业务范围互补,金融产品实现多样化并可
统一规划,压缩开发及运行费用,为升丁场提供价格较低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2)两家公司合并使彼此可以利用对方的网点进行产品和服务的综合销售,
旅行者公司借助花旗银行的网点使业务从国内扩张到全世界,花旗银行则新增了
投行业务,从而获取更大的综合经营效益。
(3)合并还可分散风险,减少对一些波动性较大的盈余的依赖程度。根据
美国《商业周刊》的报道,s。lomon交易部门的盈余与旅行者公司的比重将从17%
一27%下降到8%一l:3%,而花旗银行在亚洲新兴市场的盈余占该行的比重也将从
1997年的22%下降到1 2%。
(4)合并后新集团将有充足的资金从事新产品的开发研究,进行下一次的
并购,或从事其他昂贵的投资o。“。
4.1.3世界银行业对并购的反应
花旗银行与旅行者公司的合并震撼了全球金融界,因为花旗银行在全世界有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后,美洲银行与国民银行等陆续提出合并计划,推动了美
国银行业新一轮并购浪湖。而欧洲多数人认为此次并购对欧洲金融界影响刁i大,
1998年11月公开的德国德意志银行收购美图信孚银行充分表明了欧洲银行界对
美国银行业并购针锋相对的凹应。随着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和欧元区统一货币的启
动,欧洲银行业也将出现并购浪潮。相反,亚洲大多数国家对此反响不大,因为
花旗集团在亚洲的银行、【k务和保险业务不可能短时间内大幅提高。只有日本害怕
由此引起国际游资从|¨1本银行抽走,使病入膏肓的银行体系釜底抽薪。⋯。
4.2案例二美国金融业的新壮举一一JP摩根和大通银行合并
2001年底,百年老银行大通、JP摩根宣布合并,给全球金融业带来了巨大
震动。本次合并共涉及资金:{60亿美元,是I 998年花旗银行收购旅行者以来的又
一大型金融业收购行动,也使新的摩根大通银行成为美国第三大金融巨擘,仅次
于拥有8000亿荚元资产的花旗银行和6800亿美元资产的美洲银行。
在华尔街,普遍的看法是,本次合并顺应了金融全球化的大趋势,是保持美
国在全球金融领域绝对竞争力的重要一步。看看欧洲同行,似乎还没有一桩象模
象样的金融并购事件。难怪华尔街有人自信地说,这次并购使美国成了控制全球
金融服务业的最大力量。如果说花麒集团并购旅行者还带有明显的“大鱼吃小鱼”
特征的话,那么大通银行和‘1P脖根银行的合并多少令人意外,因为大通银行及
JP摩根都是历史悠久、声名∽赫的龠融机构。事实上,细看本次合并不难发现,
本次合并的特点是实现了会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属典型的强强联合蚓。
先说JP摩根银}i,垓{川二18|{8年创立,到19世纪初,由于美国当时还没
有联邦储备局,陔行”氏JP摩楸就担任了相当于美联储主席的官职。JP摩根参
与解决了多次会融危机,如1 9()7年的金融大恐慌等,到了1987年,美国当局由
于芝加哥Continenta¨limois银行⋯现危机再次求助JP摩根。
JP摩根银行的土坚业务也括资,“管理和投资银行,在投资银行业务方面,曾
协助美国钢铁公司、爻国电衍电报(AT&T)等大企业的成立和发展;在资产管
理方面,则是最有效的私人则产管理者。到1933年,受金融业分业经营(管理)
条例的限制,该行被迎把投资银行业务分拆出去,成为今天人人皆知的摩根斯坦
利投资银行。冈此,该行的弛!I负足资产管理业务,资产总额已近4000亿美元。
70年代以来,荚㈨兴起了以中小高科技公司为代表的新经济热潮,大多数美
国银行也先后参与了新经济nq创、心态会融资进程,而JP摩根恰好错过了这个良
机。近几年来,高科披公司渐渐成了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撑点,JP摩根显然与主流
经济疏远。在讲求联舭的华尔街彳:;来,JP摩根已无缘热热闹闹的投资银行业务。
综观大通银行发展的”』史,则是另‘番情形。该行的前身为CHASE
NATIONAL BANK,于1877年创立,1930年通过收购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最
大股东是约翰·洛克"勒,⋯此也被认为是洛克菲勒家族银行,现任大通银行的
主席也是洛克菲勒的后代。lq55年与BANK 0F MANHATTAN合并,成为大通
银行。1996年c{川人通银行‘。华皮银行合并,新银行保留大通银行的名称,成为
当时全美第一大银行及世界铺叫人银行,降低成本是两家银行合并的主要诱因。
大通的强项是银团贷款业务,此外,大通积极参与了创业基金的建立,并涉足证
券投资、信用卡等新兴业务,¨J咀说,它是会融浪尖上的弄潮儿。
可以预见的足,人通|J门1;_j{团贷款和I创业基金,加上JP摩根的资产管理业务,
这个金融超级巨尤霸必将袖:你追找赶的欧美会融业掀起一场新的风暴。
4.3案例三中国广东发展银行并购中银信托投资公司
中银信托投资公。__】IJ(简称r{一银信)成立于1988年,是一家全国性的非银行
金融机构,从199()印丌始,该公刊1i良资产不断增加,资金运转困难,到1995
年出现资不抵债的局1|_|i,Igq5年6月央行宣布中银信停业3个月,随后宣布接管
中银信~年, +年后其状况÷盐有灯#I,于是央行取消其经营资格,批准广东发展
银行(简称广发)收购叶哺㈨’j’。
4.3.1并购效应
(1)警示效』、i
广发收购中银信赴I¨l、⋯‘例金融业破产并购案,在国人心中敲响了警钳t:即
使是国家政策保护下的令融机构,只要经营卅j善造成资不抵债,也一样破产。
(2)示范效应
金融机构的破产对社会J。≤z力{K火,直接影响人们对银行体系的信心,极容易
引起银行挤兑现象的发生,逃成利会动荡,所以如何妥善处理这类事件非常重要。
极力救援一一央行接钎一一斤购,这是一种较为稳妥的方式,广发并购中银信的
这种操作方式为今后叫=|【羽银行、Ip川购11:出了良好的示范。
(3)发展机遇
这次并购刈广发术晚赴个r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使经营地域迅速扩展到全
国。在此之自口,广发的业务直J。.j|;R于广东。”“。
4.3.2广发并购中银信的启示
(1)央行应随时峪控州录取池佧于段规范会融机构的经营活动
我国的金融、比发胜还棚划滞』_i,制度不够健全,宏观调控机制欠完善,金融
机构的经营不够规范,这些邪需要央行加强R常监管,行使法律赋予的职权,发
现问题及时解决并积极救援。
(2)金融机构应}卫门卜_jicJ‰=:|【£少行政决策
这次并购并不是广发㈠H址㈨门,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多家金融机构主动
提出收购,央行却指定并无此崽『_"~发,强令广发执行并购任务,这说明我国的
银行并购还不是Il一场行为,而足行政指令,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工作。”’。
4.4案例四海南发展银行并购案
海南发展银行(简称潮发行)成●于1995年,是在改组合并海南省5家信
托投资公司的基础I:向令刚公川捌股组建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由海南省人
民政府控股。这j家信托投r爨公·d原来在经营中或多或少有些问题,资产负债结
构不合理,资产质量爿。,丌、1』,之纠就悸负着45亿元的债务,面临沉重的债务偿付
3《中国证券撇》1996,r 10『J 7
压力。因此,海发行从成立71。始就,¨’s旺“先灭不足”,加上“后天,,高息筹资、
违规经营,地方政府"Jil5[r颅过多,f‘1.接插予银行经营,使问题日益严重。
1997年5月)I:始,海南省部分城『1 J信用社出现支付危机。1997年12月,经
央行批准,海南省除家城市信刚礼继续独立经营外,其余的全部由海发行兼并,
28家信用社并入后,址然暂吲解决了城市信用社的支付危机,但原本就十分脆弱
的海发行又背匕了小良资』“:的0i重也袱,1998年3月底,海发行已严重资不抵债,
出现了全面的储户挤捉脱缘。J 99H印h月,央行宣布关闭海发行,指定中幽工商
银行托管海发行的债权债务⋯。。
这是一个银行并蚴失败的舆型棠例,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应该吸取的最大教
训是,地方政府不能进行过发行政㈩:【j!,随接插手银行经营,央行不能为了解决
一时之难指令收购。j扯毁行小柬就“0£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根本不愿意并
购28家信用社,是蚁ff|i。强制爿:购将泓发行拖向了被迫关闭的深渊。⋯1。
4.5案例五中国光大银行收购中国投资银行
4.5.1背景
中国投资银行l。⋯凉”发银”、⋯因光大银行合并案是到目前为止我圜唯一
的银行之间并购案。经火行批准,1∞8年12月ll同,匡I家开发银行宣布中国投
资银行并入闺家丌发镦行,其全部债权债务由困家丌发银行承担,继续保留中国
投资银行的职称,欲今肝JH陡投资银行、比务,由于国家有关部门反对,国家丌发
银行被迫转it中国投资银行的全部侦杈债务和营业网点。通过公开招标并经央行
批准,1999年3月18 l,l⋯蚓光人银行整体接收中国投资银行的债权债务和营
业网点,原rP幽投资银行的各省分行业名为困家开发银行分行。
斟4—1 资产。f-位:,忆儿人民币
图1 2仃款I’M口:亿儿人民币
资利水溺:一『】Ii,『几j、瞅行2()()O年年度报告
4.5.2收购效应
(1)这次收购为我悖I深化命刷⋯、制改r‘I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积累了经验,
并开创了我刚银行、⋯芟照商!lk原则轼¨、收购的先河,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2)通过收购一f州型家丌发俐付{7f个幽进、I.了27家分行,完善了组织机构和
功能,又摆脱r中吲投资{!c!行的补1绷!行经蒋业务,可以集中力量从事政策性余
融业务,为我㈦政策4陀会融的健康发艇创造了有利条件。
(3)国家”发银”’o小刚光人锹订以这次转’止、收购工作圆满成功为契机,
建立了长期f删捋伙什火系
(4)收蚴。屯成』ij,一¨勘t人锹⋯‘f‘J资』、’“、负债、营业网点和人力资源迅速
增长,几乎删了一乔(见罔4 l,㈦,}!,罔1 3),总规模在全国银行界的排名
上升到第六位,竞争能力边‘步吼·拙:.f殳J㈨I比大银行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为
成为现代化、川琢化的崩、【|,银行引|、J,lI浮实^圳:。
但同时,原中nI投资银行部分较尼资J1“电使中国光大银行暂时背上了包袱,
吞噬了部分利润。通过收蚴三i年来n0资,2运作和资产清收工作,中国光大银行的
资产质量提高很快,正在逐步甩掉收购带来的包袱。本人所在的中国光大银行长
沙支行就是很好的例证。1999年3月18日,原中国投资银行长沙分行存款为5.3
亿元人民币,贷款14亿元人民币,存贷比300%,严重超标,1998年共亏损1.3
亿元人民币。如此差的资产质量给中国光大银行长沙支行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但
从行领导到员工每个光大人卧薪尝胆,通过整合人力资源,整合电脑系统,成立
资产保全部加大资产清收力度,引进管理人才,领导干部多次经营观念洗脑等一
系列措施,经过三年艰苦奋战,迅速扭转了局面,目前存款达50亿元人民币,不
良贷款迅速减少,存贷比大幅度下降,已经实现扭亏为赢,为湖南省金融界树立
了成功经营的榜样。
这是我国第一个银行之间按照市场原则成功并购而且迅速整合的典型案例。
4.6案例六中国工商银行跨国混业收购英国西敏证券亚洲有限
公司
经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批准,1998年2月24日中国工商银行成功地收购
了英国西敏银行所属的西敏证券亚洲有限公司(简称西敏亚洲),并与香港东亚
银行联合组成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工商东亚),完成了中国工商银
行的首次境外收购。
4.6.1背景
西敏证券亚洲有限公司是英国西敏银行的所属公司。早在1997年初,西敏
银行就决定削减其整体投资银行业务,并公开出售香港的西敏亚洲证券有限公司。
而没有海外投资银行机构的中国工商银行恰好要利用这一机会组建一家投资银行
性质的金融公司。于是,中国工商银行、东亚银行向西敏亚洲公司提出了收购意
向,并就收购达成共识。中国工商银行、东亚银行、西敏亚洲的管理人员三方收
购西敏亚洲的全部股权,同时,中国工商银行、东亚银行和原西敏亚洲的高级管
理人员共同出资组建新的“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01。
西敏亚洲这家金融公司具有一定的实力,曾在两年时间里主承销了超过8.5
亿美元的证券融资项目。1996年,它包销了中国9家企业的股票770.83万美元。
在国际金融机构中,它在包销中国企业股票排名榜上名列第三,仅居罩昂、百富
勤之后。正因为如此,西敏亚洲可以说是一家有良好潜在价值的金融公司,并非
是因为经营不善而出售。而且,西敏亚洲还有一批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高级专业
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数是华人,在欧美投资银行中层次较高,表现出色,同时对
中国市场也比较了解。金融公司是人才。密集型的机构,重组一家金融机构,拥有
一批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是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将来推动业务发展的保证。
4.6.2收购动因
(1)迈向国际市场,拓展融资多元化
从国内四大国有独资银行的现状来看,就投资银行业务而言,中国建设银行
已有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银行也有全资子公司——中银国际英国国际有限公
司。这些投资银行或商人银行性质的机构,已经成为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今
后业务发展的新增长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工商银行如不急起直追,显
然将处于极为被动的境地,难保其国内银行界的“老大”地位。所以,1998年以
来,工商银行加快了国际化步伐,已在国外设有6家分行和3家代表处。但是,
在此之前还没有一家为企业办理境外上市、发债的机构。在中国80%的国有企业
都与工商银行有业务往来,面对国有企业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和融资多元化的要求
工商银行如果没有相应的投资银行性质的金融公司来从事这项业务,就无法满足
企业的资金需要,这是工商银行收购西敏亚洲的最主要原因。
(2)跨国并购实现银行业务多元化
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国内不得从事信托公司和股
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这条规定限制了商业银行在境
内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可能。但是, 《商业银行法》没有规定或限制商业银行在
境外进行投资银行业务。所以,中国工商银行此时的收购可以认为是在《商业银
行法》的框架上,寻找拓宽业务领域的途径,以实现业务多元化,适应国际潮流。
4.6.3并购效应
以收购形式合资组建金融公司,是工商银行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战略,
同时也是为国有企、比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这次工商银行的收购
行动看,工商银行将在今后进一步加快扩大香港地区的业务,并充分利用香港的
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重点扩大香港地区的业务,使工商银行在香港的机构成为全
行的港币中心、外汇交易中心、商人银行业务中心。因此,国内银行界的竞争已
经不仅在境内,今后还将在海外开展,而投资银行业务将是一个焦点。同时显示
了中国银行业务经营的发展趋势是,先在国外实行综合化经营,待时机成熟、法
律修订后,国内再实行银行业务的综合化经营。
从以上这些国外、国内成功和失败的银行并购案例中,我们可以借鉴经验,
吸取教训,同时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并购对于中国银行业既是~个艰难的选择,
又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银行业必会掀起并购整合
的高潮,组成实力强大的银行“集团军”,迎接国外银行挑战,积极参与国际竞
争。
结论
本文运用西方经济学、金融学及现代并购理论,剖析了银行并购这一经济现
象的本质,揭示了银行并购的原因、效应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结合中国银行业
并购现状和并购实例,推论出了如下结论:
1.中国银行业并购是不可回避的战略选择。
2.必须采取相应对策,解决阻碍银行并购的各方面困难,加快国有商业银行
资产重组,解决不良资产和资本充足率不足问题,推动银行之间并购,扩大规模,
逐步实现银行业务的全能化。
3.必须采取渐进式战略步骤,按照“强练内功一一分业并购——混业并购”
分三阶段实施。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1、运用西方经济学、金融学及现代并购理论,深层次地剖析了银行并购这一
经济现象的本质,并从实际数据分析了银行并购的效果。
2、提出了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对策,并按照时间跨度为中国银行业并购设计了
具体步骤。
3、运用实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典型金融并购案例进行了分析,
总结了银行并购的经验与教训。
致谢
通过在湖南大学金融学院两年时间的刻苦学习,我达到了自己的目标,理论
学识和分析能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我要衷心感谢湖南大学金融学院张强教授等
各位老师的授业解惑,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晏艳阳教授。本文的写作是在晏老师
指导下完成的。从选题、结构安排到观点论证,都得到了晏老师悉心有效的指导。
在写作过程中,我深受晏老师严谨治学和高尚人品的影响,并将终身受益。在此
谨向晏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和万分的感谢。
同时我要衷心感谢中国光大银行长沙支行袁敢副行长和国际部王月霞总经
理对我研究工作的指导和大力支持。
在我的学习和研究中还得到了湖南大学金融学院邓利华老师的帮助,在此表
示感谢。感谢我的妻子郑笑虹女士给予我研究工作的支持和生活上的照顾,使我
无后顾之忧。
学海无涯,我将继续深入研究,不辜负各位老师和长辈的期望。
肖健
2002年10月12 f1
参考文献
[1]宋清华.银行危机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Rock,M.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f{andbook,McGraw Hill, 1987
[3]伍海华.跨国银行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4]JaJI】es A.Fairborn&John A.Kay.Mergers&Acquisitions P01 icy,Oxford
University Resize, 1989.
[5]Sterner&Peter 0.Merger:Motives,Effects,P01icies,University。r
Michigan Press,1975.
[6]Milton L. Rock, Robert H. Rock&Martin Sicker. The Mergers&
Acqusitions Handbook, McGraw—Hill. Inc, 1994
[7]Haspeslagh,P.&D.Emission.Managjng Acqui sitjons,Free Press, 1991
[8]刘应森.银行风险管理,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9]whigs,c. The Choice of Accounting Method in uK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he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in Bngland and
Wales, 1990
[10]林义相.金融资产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1]严军兴.王文钦.国外公司收购与兼并,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
[12]Philip H. Mirvis&Mitchell Lee Marks. Managing the Merger, 1992
[13]万红.美国金融管制制度和银行法,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
[14]侯爱俊.全球银行业并购的原因透析.北京商学院学报,2000,(2)
[15]Cook Terence,E. Inter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 sitions.Basil
Btackuell.1988
[16][美]P.S.萨德沙纳姆著,胡海峰译.兼并与收购,中信出版社、西蒙与舒
斯特国际出版公司,1998
[17]The Banker. America’ s Growth Factor. March 1998.
[18】The Banker. Merger Mania Strikes uS 8anks. May 1998.
[19]J. Kitching. why do Mergers Miscarr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45,
1967.
[20]范锐.论银行并购的效益.国际金融研究,1999,(4)
.d7,
[21]J. f. and Ks Chung. Mergers, Restructuring and Corporato C()ntr()l,
En91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儿, 1990.
[22]史建三.跨固并购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23]陈耀东等.21世纪银行战略,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24]刘明康.中国银行业的结构重组.国际金融研究,2000,(6)
[25]张杰.中国固有金融体制变迁分析,经济科学川扳社,1998
[26]金晓斌.银行并购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7]武捷思.中固国有商业银行行为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
[28]曾囡坚.银行风险论,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29]郑呜.论银行业并购的战略意义.国际金融研究,200l,(10)
[30]胡智.金融业并购重组理论评析.国际金融研究,2000,(6)
[31]夏亮.国有商业银行重组战略探析.国际金融研究,2000,(5)
[32]徐振东.论国有商业银行的有效公司治理.国际金融研究,2001,(10)
[33] Business week. Citicorp—Just the start. Apr.20, 1998.
[34]Fairborn,』.Evolution of Merger Policy in Britain,Oxford I,ni VcrNny
Press, 1993
[35][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1
[36]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编.金融热点问题(二),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37]谢平等.中国的金融深化与金融改革,天津出版社,1992
[38]周延军.西方金融理论,中信出版社,1992
[39]曾康霖等.银行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40]金晓斌.银行并购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