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13942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

湖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
姓名:易红星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张亚斌
20020101
摘要
对外贸易作为与世界连接的窗口,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为推动中国经济增
长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将给中国经济的
发展带来许多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中国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巨浪中乘
风波浪,趋利避害,使对外贸易更有力的促进增长,将是中国外贸行业所面临的
重大问题。
本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首先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分析了对外贸易促进经济
增长的理论,并讨论了该理论在中国是适用的。然后分别对出口和进口贸易促进
经济增长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通过出口和进口能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进行资源配置,弥补国内稀缺资源的缺口,并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本
国的技术进步步伐。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现状,探讨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贸
易的有利、不利因素及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对外贸易出口进口经济增长
Abstract
As a Window to the、vorld,the foreign trade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chinese economic gro州h.A 10t ofchances,at the same time,many challenges will be
brought about to m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thanks to the funher
globalization trcnd of economy a11d science aIld technology.How can china mal(e
900d uSe of adVantages and avoid disadVafItages that foreign tmde willb—ng to drive
the economic gro、vth in me trend ofeconomic globalization,which is the big problem
the chinese fore细tmde诵ll be faced.
Firstly,mis thesis analyzs the theory t11at foreign trade pmmotes the economic
growtIl fbm both sides of the microcosmic a11d macroscopic by the specmc mam
method,a11d proVes tllat is applicable in china.Then analyzes t11e relativi妙mat export
and import trade promotes t11e economic gmwth,a11d drews conclusions that china
caIl a腩ctivcly“ce advaIItage ofme markets Ofme home and abroad to dis研bute tlle
resources,make up tlle domestic rare resources.in们duce the advanccd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S to acceleratly improve the Chinese techn0109y-On me baSis,
according to me Chinese present cond“ion,the mesis stLldies tlle advalltage and
disadvaIltage of funher extending foreigIl trade and the meaSures that should be
adoDted.
【l(ey words】Forei鲷tI们e export import economic gro、vm
引言
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历来引起经济学家和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历
史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倚赖对外贸易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工
业化过程;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展开,快速增长的全球贸易成
为世界经济的一个亮点。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经济伴随着对外贸易
而高速增长,对外贸易极大地提高了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对对外贸易经济增
长的研究成为国民经济整体研究的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在对各
种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各种模
型进行一些修缮,利用各种历史数据,对中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律
和贡献程度进行实证研究,并根据这些实证研究的结果。结合当前中国的现实国
情,对我国如何通过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模型和理论基本上都是国外的经济学家提出的,国内
的文献主要是对中国出口和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但研究所依据的理论一般都
比较单一,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具体政策建议的文献也较少。本文在研究方法上有
以下特点:
一、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规范研究主要是运用微观经济学分析方法
和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对各种理论进行评判,分析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
规律;实证研究主要是描述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历史和现状,预测对
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未来趋势。
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数据、图表来说明和解
释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但同
时又结合定性分析弥补了理论模型的各种缺陷。
三、现实国情分析和国际比较分析相结合。本文一方面分析了影响中国对外
贸易促进经济增长所面临的各种国内外的利弊因素,另一方面也结合韩国、日本
在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提出
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U
第一章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与其它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经济
增长是~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财富的增长。要研究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首先必须了解相关的对外贸易理论,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即微观经济学分析和
宏观经济学分析。
1.1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1.1.1对外贸易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利用微观经济学方法分析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始于西方古典经
济学的创建人亚当·斯密。他认为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是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
生产率的最重要的原因。然而国内分工的程度不可避免地受到交换能力大小的限
制,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斯密为解决这一问题,将国内分工理论扩
展到了国际范围,提出了“绝对利益学说”。指出各国应参与国际分工,因为由
于各国的地理条件,自然禀赋以及后天条件上的差异形成了某些商品生产成本的
绝对差,一国可以集中资本和劳动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同另一国具有绝对
优势的产品相交换。这样,各国都可以享受到自由贸易所带来的利益。虽然斯密
在《国富论》中论述了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他在使用“绝对利益”模型
分析贸易利益时却假设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技术水平)是维持不变的,因此,斯
密所说的“绝对利益”也可以理解成是对既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结果。
斯密之后,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进一步
提出了“比较利益论”。他认为按照“两优取重,两劣择轻”的原则来进行生产
分工和交换,双方都能获得最大的贸易利益。这一理论解决了当一个国家在所有
的产品上都占有绝对优势时,或另一个国家在所有的产品上都处在绝对劣势时,
是否应该参加国际分工并如何分工的问题。大卫·李嘉图的理论可以看成是他对
其师亚当·斯密的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他们的理论共同构成了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的基石。
19世纪后半叶,以边际分析为中心的新古典主义学派的兴起,标志着经济
学的发展进入了另一个时代。新古典经济学抛弃了古典经济学的定性分析方法,
开始注重应用各种数学方法来对复杂的经济现象进行实证和检验。赫克歇尔和俄
林接受了新古典学派和边际学派的供求价格论,以劳动力充分就业和国际商品自
由贸易而要素不流动为前提.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比
较优势是由该国的要素丰裕程度决定的。即如果某种要素在一国所有生产要素中
的比重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那么该国在这种要素上就是丰裕的。一国应“出口那些需要多用本国丰裕生产要
素而少用本国稀缺生产要素的商品,用以交换其要素比例正好相反的商品。因此,
供给丰裕的要素用于出口,供给稀缺的要素用于进口”。这样贸易后各国的经济
利益将大于贸易开展前的利益。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赫——俄理论都是在要素资源既定的假设条件下,分析
如何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实现效用最大化,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但它们都是从静
态的角度来解释一国如何通过对外贸易来促进经济增长。
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爱罗伯特逊(D.H.Robertson)提了对外贸易是“经济增
长的发动机”的命题,从而把这一理论从静态分析转到了动态分析。50年代诺
克斯发展了这一学说,他认为对外贸易可使贸易参加国获得直接利益和间接利
益。所谓直接利益是指各国按比例成本规律进行国际贸易,根据“两优取重,两
劣择轻”的原则进行专业化分工,使资源得到更有效配置,增加了产量,通过交
易又得到了多于自己生产的消费量。而间接利益是一种动态利益,是指随着对外
贸易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动态转换过程,把经济增长传递到国内各个部门,从
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
然而,当代经济学家通过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更直观地分析了对外
贸易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机制。如图I—l所示,假设A国是劳动力丰富的
Y
图1—1
国家,B国是资本丰富的国家,X产品是劳动密集性产品,Y产品是资本密集性
产品,又假设两国的消费无差异曲线是~样的。在两国进行自由贸易前,最佳的
生产与消费点分别在A和”点。A点处的斜率表示A国的x产品的价格和Y产
品的价格之比,A,点处的斜率有示B国的x产品的价格和Y产品的价格之比。
显然,Pa’>Pa,即A国的X产品的相对价格低于B国,而B国Y产品的相对价
格低于A国。因此,A国在x产品的生产上具有优势,而B国在Y产品的生产
上具有优势。自由贸易发生之后,两国生产消费发生如图1—2所示的变化:
B国
X
图卜一2
从图1.2可知,两国进行自由贸易后,A国的生产消费点由点A移到了点B,
生产更多的X产品,B国的生产消费点A,点移动B’点,生产更多的Y产品。两
国的价格比率线Pb交无差异曲线于点E(E=E’)。显然,这一消费组合点所处的
无差异曲线比两国原来的要高,反映两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B’,c’=Ec,即B
国的出口正好等于A国的进口,C’E=cB,即B国进口正好等于A国的出口,则
国际市场就刚好达到均衡。由于两国贸易后的无差异线都比原来的高,说明国际
分工可以产生贸易利差,提高国民福利。
1.1.2对外贸易可以降低资源的稀缺性
对外贸易不但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变资源的稀缺状况,
即: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单位资源的使用效用,从而增加总产出。其实,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这种影响曾被斯密注意到,他曾经说道:“国内市场的狭
小并没有阻碍手工业和制造业任何特殊部门的分工,通过为他们的劳动产品超过
国内消费的部分开辟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市场,它鼓励他们改进其生产能力,而且
使其每年产出量达到最大,从而增加了社会收入和财富。”虽然斯密注意到了对
外贸易可以提高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但他并没有对此作进一
步的研究。
当代经济学家从微观经济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假设某国生产x
和Y两种产品,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该国在X产品上
有比较优势,因此出口X产品,进口Y产品。现在由于出口部门在国际竞争的
压力下,获得了主要是节省劳动的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率,则该国的生产可能
性曲线将发生如图l一3所示的变化:
生产率提高前的生产可能曲线
生产率提高后的生产可能曲线
图1—3
由图可知。由于出口部门发生了主要是节省劳动的技术进步,导致劳动力这
种资源稀缺性下降,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发生了偏向性外移,在国际价格比率P
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无差异曲线的交点比原来的要高,由此促进了
经济的增长。
然而在实际中,在国际价格比率不发生不利变化的情况下,技术进步会提高
出口部门的生产能力,导致出口产品的增加,有可能形成归模经济,会带来更显
著的生产效用,这样更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和提高人民的经济福利。
1.2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学分析
1.2.1在对外贸易条件下国民经济均衡模型分析
凯恩斯开创了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为经济学的分析开辟了一块新的里程
碑。但凯恩斯仅仅从收入方面来分析。他认为,出口可以增加收入,收入的提高
4
可以刺激支出的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进妇则相当于储蓄,使收入流出,对
经济增长不剥。然丽鬣实中,进口和出口共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这可用对外贸
易条件下国民经济均獭模型柬分析:
在对外贸翁条件下,国&经济有企业、履民和对外贸易(世界市场)这样三
个部f1(省略政府部门),这里假设进冁品都由居民购凝。如图1.4。x代表出麟,
M代表进口,国家同世界市场的联系是商品或劳务的进出口,在这熙,企业生
产出爨晶是国民生产憨僮的一郏分,出口获褥鲍收入魄要归羼民艇有,羼民谶弱
消费品要用总收入去支付。
饕走从总产出方瑟分援:企业生产消费晶、投资懿鞠出口蕊创造鞭民生产憨
值,整个社会需求分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三种。出口需求是由国外
毒场决定戆,滋日收入网基肉投资一样迄是一糖“注入”fl】
.’.1GNP=C+I十X (1。1)
图卜{
其中C表示国内消费,l袭示投资,x表示出口。
受一方面,从总收入方磷分柝:掰民从企业获{:导王炎、刹愚、地襁和剥澜簿
收入,这个总收入等于总产出。居民获得的总收入Y有三个走向,一部分购器
消费晶,一部分储蓄,另一部龄购买遴日晶,第三部分是流向圃钋,它同屡民镶
蓄一样也是一种“漏出”。
■Y=e+S+A瘴(1·2)
如果国民经济要保持平衡,则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图收总收入,即GNP=Y,
援据簿式(1.1)、(1乏)霹缮:
C+I+X《+S+M
鞠|+)(=S+醚(1·3)
妇上式可见,在对外贸易条件下,注入总量等于漏出总擞.国民缀济才能在
均衡下运行。如果I+X>S+M,说明整个国民经济需求大于供给,国民经济扩张,
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如果l+x<s+M,说明整个国民经济的需求小于供给,由于
需求不足,国民经济收缩,降低国民经济体系的产生和收入的水平,从长期来看,
国民经济扩张或收缩都不利于经济的增长。
由式(1—3)可得出:
S.I_1(-M (14)
其中S.I为储蓄投资差额,X.M为贸易总差额,该式表明,国民经济的不平
衡如果是由储蓄和投资不平衡引起的,即国民经济内部不平衡。可以通过对外贸
易调整进出口加以调节,使国民经济达到内外平衡。
如果S>I,说明国内需求不足,有些产品积压,这时可以增加出口使得国民
经济恢复平衡;如果s<I,说明投资过度,国内需求过大,国内商品供不应求,此
时可能增加进口来弥补国内供应的不足,使国民经济重新平衡,达到国内经济增
长的目的。
1.2.2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宏观经济增长模型
凯恩斯宏观模型主要是一种静态的模型,采取的分析方法也是抽象的演绎方
法,难以说明经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和预测经济发展结果。
和以往的分析方法不同,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是利用以往的经济
数据和数学模型假设,对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作出实证分析,以此寻求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规律以及确定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本文将从生产方面着手推导出各种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增长的回归方程式并
进行实证分析。
根据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理论,【2】从生产方面看,开放经济条件下,促进
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劳动力(L)、资本积累(K)、土地(自然资源N)、
技术进步(A),社会制度环境(u)和对外贸易(T)。本文以国内生产总值(GDP)
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的指标,用Y表示GDP,根据上文分析结果,在开放经
济条件下,总产出函数可表示为:
Y=F(L,K.N,五,U,T)
将(1)式两边对时间t求偏导,可得:
dY,d仁FLdL/Iit+FKdK/‘h+FNdN,dt+F xd五/dt+FudU,dt+FTd’I’/dt (1-5)
上式中,FL、FK、FN、F x、FU、FT分别表示Y对L、K、N、五、U和T的
偏导数。对上式两端同除以Y,整理可得:
GY=cLGL+eKGK+eNGN+ex0A+euGU+erGT (1.6)
上式中,GY、GL、GK、GN、G五、GU和GT分别表示国内生产总值、劳
动、资本、土地、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对外贸易的增长率:eL_FL/Y=(△Y/Y)
/(△Y/Y)/(△L/L),即劳动要素的产出弹性:同理,eK、8N、e。、eu和eT分
别表示资本、土地、技术进步、制度和对外贸易的产出弹性。又由于土地等自然
资源的有限性,即GN—O,因而它们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可以忽略不计。
则(1.6)式变为:
GY==eLGL+eKGK十euGU+e xGA++eTGT (1.7)
该式为促进GDp增长的全要素回归方程式。如果令C—euGU+e。GA、CI=eT、
C2=eL、C3=cK其中Co表示技术进步和制度对GDP增长的贡献。(1.7)式被简化
r
为:
GY-Co+ClGT+C2GL+C3GK (1—8)
(1—8)式就是贸易、劳动力、资本增长和技术进步促进GDP增长的多要素
回归方程式。如果令CoIeLGL十eKGK.卜cuGu如,OA、CJ=钉,其中Co表示贸易以
外的其它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1.7)式被简化为:
GY=co+CIGT (1-9)
(1-9)式就是贸易增长促进GDP增长的单要素回归方程式。若将(1.7)式
eL、eK、eN、和钉分别设为常数,可对(1—7)式两边差分一次得:
△GY=eL△GL乜K△GK+eN△GU+e^△G丑+eT△GT
上式中,△GY=GYl.GYt_l,即GDP增长率的变化,同量,△GL、△GK、△
GU、△GA和△GT分别表示劳动、资本、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和对外贸易增长
率的变化。若选取适当的时期,假设不存在加速的制度创新,即△Gu—O,如果
令Co=cx△GA、CI;钉、C2=cL、Cl=cK。上式简化为:
△GY=Co+Cl△GT_}C2△GL十C3△GK (1-10)
(1.10)式就是贸易、劳动力和资本加速增长以及技术进步变动与GDP加
速增长的回归方程式。如果令(1.10)式中eL△GL+eK△GK+e-△G五=c’O,eT=c’1
表示C’0表示贸易以外的其他要素增长的波动而导致GDP增长的波动。则可以
得到了贸易加速增长与经济加速增长的回归方程式:
△Gy=a+c:△Gr (1·11)
1.3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传统的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理论或运用微观分析方法、或运用宏观分析方
7
法、或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作了各种解释。这些理论能不
能用以指导中国的经济增长实践呢?笔者认为,这些经济理论尽管揭示了一般的
经济规律,但由于其是建立在许多理论假设之上的,而一些假设可能跟中国的实
际情况或今天的国际环境根本不符,例如:比较利益理论使用的都是两国模型,
不能说明有多国参与时国际贸易的,其他国家对一国原有的比较优势的影响;以
凯恩斯“收入决定论叫习为基础的出口乘数理论片面强调了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
响,而忽略了出口能力和产业结构对出口的影响:新古典的统计分析也存在各国
统计口径不一,或难以获得相关经济数据的问题,从而降低了模型的说服力。因
此,在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时,我们应善于进行综合分析和批判分
析,才能提高这些理论在中国的适应性。
此外,传统的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理论还带有典型的规范分析的特征,主
要反映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利益和价值。而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在
运用经济理论,对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价值评判时也应该反映出我们
自己的价值标准。因此,代表发展中国经济利益的一些发展经济学家们就发展中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建立的理论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只有合理地借鉴
这些理论模型,并将之综合利用于对中国实际情况的分析,我们才能得出比较科
学全面的结论,制定出可靠的政策。
1.3.1资源难以在国内国际市场自由转换,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对经济中存在的剩余资源提出解决方案的理论可以归纳为“剩余产品出路
H”。亚当·斯密最早在‘国富论》中有所论述,后经其他经济学家加以发展。
斯密的“剩余产品出路”观点与他的比较成本理论有着显著的区别:1.比较成本
理论假定,在进入国际贸易之前,一国的资源是既定的并达到充分就业。这样贸
易的作用就相当于对资源在国内生产部门和出口生产部门之间重新优化配置:相
比,“剩余出路”理论假定,在一国出口以前就存在某种剩余生产能力,出口并
不会占用国内生产资源.2.国内的剩余生产能力意味着出口商品无弹性的国内需
求和资源结构内部的稳定性:而比较成本理论则假定要素在国内和出口生产两个
部门之间具有流动性和生产要素组合的弹性。
赫拉·明特认为,就不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而言,“剩余产品出路理论”比
“比较成本”理论提供了一个更为有效的思路。因为明特发现,19世纪国际贸
易在发展中国家的迅速扩张并不是由导致创新、技能和人均生产率提高的更好的
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促成的。比如东南亚国家在农产品出口中,出口生产的扩张只
是把更多的土地投入耕种,使用自下而上经济下相同的耕种方法来实现的。它建
立在报酬不变和相当刚性的要素组合的基础上。它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扩张,
更多地是由国内无需求弹性的生产能力转化而来的。
“剩余产品出路”的理论的经济意义在于,~国一方面可以利用国际市场来
维持经济增长的平衡,使社会再生产过程得以继续,减少资源浪费和经济波动。
另一方面则可以充分利用生产能力的潜能,通过对外贸易,提高经济福利水平。
实际上,“剩余出路”理论既可以作为一种自由贸易理论,也可以作为一种
贸易保护理论。如果孤立国家在行展贸易前国内剩余的生产能力实际上是一国经
济扩展的无成本的手段,则贸易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如果一个已经开展贸易的
国家在面临国际经济波动时,难以将出口生产能力转移到国内生产部门来,则他
的经济将十分脆弱。
微观经济学用图表来说明了一国存在剩余生产能力时,经济福利遭受的损
失:
X
图卜_4
图l—4表明,如果一国的资源过分地集中在供给过剩的x产品上,而高层
次的Y产品供应不足,即生产均衡点处在B点,消费点在c点,x产品生产过
剩为CB,消费均衡点为C点。参与贸易后,剩余产品可以在国际市场上找到出
路,交换回Cc‘的产品,于是国内资源配置低毅的问题得到解决,经济福利水
平提高。
1.3.2贸易条件恶化、对外贸易可能导致经济出现“贫困化增长”
二十世纪以后,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贸易也越来越向发达国家之间
转移,贸易条件逐渐对发展中国家不利。这些使得发展经济学家们不得不开始怀
疑传统的贸易理论能否对发展中国家适用,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贸易对发展中
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重新审视,结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其
9
中,“中心一外围说”和“贫困化增长”㈣学说最具代表性。
阿根廷经济学家普莱唯什提出了“中心一外围说”来解释对外贸易使发展中
国家日益贫困化的机制。他认为中心体系由发达国家构成,外围体系由发展中国
家构成,两个体系的技术构成根本不同。中心体系是技术的创新者和传播着.外
围体系则是技术的模仿者和接受者。在国际分工中,前者生产和出口制成品,而
后者则生产初级产品。中心体系处于主导、独立的地位,而外围体系则处于从属、
倚赖的地位。正是两者这种极不平等的地位,导致国际贸易越来越有利于发达国
家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他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归纳为:
1.中心国家独占技术进步利益,技术进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带来的利益
并没有通过制成品出口价格的下降使发展中国家分享到贸易的利益,而是增加了
发达国家工人的收入;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需求弹性不同。发达国家的进口需求弹性
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较低;
3.发达国家经常将经济波动的影响向发展中国家传递,发达国家制成品的
垄断性以及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存在较大的供给弹性使得制成品价格下降的幅
度远远小于初级产品价格下降的幅度。
据此,普莱唯什认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仅适用于平等国家之间的贸易,发
展中国家要打破这种贸易不平等的格局,必须发展独立的民族工业,摆脱只出口
初级产品的从属地位。
此外,经济学家巴格瓦蒂(Bha舒vati)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分析,
发现在特定情况下,~国出口的增长反而会导致该国福利水平低于出口增长前的
水平。他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恶性增长”(IrnmiserisiIlg Gmwtll)f6J。后来被称为
巴格瓦蒂效应。
C C
图卜-5
10
造成恶性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进口囡对出口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差,当
一国提供曲线与另一国提供曲线无需求弹性的部分相交时,出口增长就可能引起
恶性增长。以图l一5为例。
图中,A国的出口增长使其提供曲线山Oa变为Oa’,贸易条件出T0变为T0’,
A国出口更多的产品C’却只能换得更少的产品w’,由此使本国福利水平下降。
总之,以“中心一外围说”为代表的对外贸易在~定条件下可能阻碍经济发
展的理论分析,可以作为发展中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理论
依据。同时,它也是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有益补充。
1.3.3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经济上过于依赖,增加了外部风险
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是国际贸易源于各国生产要素之间的差异,并由此决
定国际贸易的方向。但阿瑟·刘易斯在50年代指出:该理论有片面性和缺陷存
在,新古典贸易理论片面地强调了自由贸易所产生的暂时或静态的比较利益,从
而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经济上的依赖性,由此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
发展。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南方)在长期形成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形成了
以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并以发达国家(北方)的需求作为经济增长的先决条件,
使其经济增长更多的取决于外部因素,容易引致经济的外部风险。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摆脱这种被动依附的局面,更多的应以“南南合
作”来代替“南北合作”。若南南国家加强经济合作,使南南贸易成为主要的贸
易方向,则因为南南贸易具有技能密集型的特点,更有助于提升发展中国家的产
业结构,并且南南贸易还具有来源于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的动态的比较利益,所以
南南贸易可以更多地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第二章出口贸易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2.1中国出口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回归分析
2.1.1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回归分析
为检验中国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序及两者问相关性如何,笔者截取
1978年至1999年的数据作了简单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数据见表2一l。
表2—1 中国1979—1999年GDP、出口和出口依存度变化
年份实际GDP增长率出口年增长率出口依存度
1979 7.60 40.20 4.6
1980 7.90 33.8 5.2
198l 4.40 14.3 6.O
1982 8.80 1.36 7.6
1993 10.40 田.43 7.8
1984 14.70 17.61 7.4
1985 12.80 4.63 8.1
1986 8.10 13.14 9.0
1987 10.90 27.45 10.6
1988 11.30 20.49 12.3
1989 4.40 10.57 11.8
1990 4.10 18.18 11.6
1991 7.70 15.81 16。l
1992 12.80 18.i2 17.7
1993 13.40 8.03 17.6
1994 11.80 31.90 15.3
1995 lO.20 22.9l 22.3
1996 9.70 1.54 21.3
1997 8.80 21.0 20.S
1998 7.80 0.S 19.2
1999 7.10 6.1 19.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期.
设回归方程为:Y.:a+bX
其中,Y为GDP增长率,x为出口增长率。利用Excel作回归分析,得出a
为9.69为O.0015,b几乎为为O,‘说明出口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几乎没有明
显的线性相关性。回归分析的折线圈如下:
但是出口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问不具备线性关系并不代表出口增长和经
济增长之问就没有紧密的关系。为验证出口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笔者又利用
中国lp79一1999年期期间的GDP值与出口依存度作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式
为:
GDP=.2.53+0.4(X/GDP)
对上式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算出相关系数为O.72,尽管方程的拟合度不是很
高,但并不影响出口依存度和经济总量之间关系的显著性,式中回归系数为0.4.。
由于出口依存度是衡量一国经济开放程序的重要指标,而经济学家们一般都承认
经济开放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这表明从总量趋势上来说,出口和经济增长呈明显
的正相关。
出口依存度与GDP的回归分析折线图如下:
综合分析上述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第一,出口增长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存在着积极的影响,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
总的趋势趋同,相关性较强。
第二.出口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没有表现出相关性。
怎样来解释这一结果呢?我认为有以下这些原因:
1.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由于中国的国情
不同于一些出口导向型的小国,因此,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内向型的,出口对
经济的影响主要还是起调节作用,这点在宏观经济不景气时尤为明显,即宏观经
济不景气时出口增速快,反之亦然。因此,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主动影响作用
有限。
2.出口政策和国际经济环境的波动使出口增长出现较大的波动。如1988年
一1990年推行的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就极大的促进了出口,而1994年的汇率改
革促使该年出口增长猛增了31.9%,这说明我国的出口增长缺乏连续性和稳定
性;另一方面,中国的出口产品承受国际经济波动的能力还较小,一旦国际市场
形势逆转,出口增速就显著下降,如1998年受东南亚经济危机的滞后影响,该
年的出口增长速度仅为0.5%。因此,出口对经济增长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
3.出口受经济投资的周期性影响,出口能力直接受外商投资和出口产业结
构调整的影响。当国内出出了出口产业升级后,出口则表现为快速的增长。比如,
1992年后,外商对华投资额大大增加,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很多都是出口型企业,
再加上国内出口结构也基本完成了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机电产品的升级,大大提
高了我国的出口能力,使1994年和1995年这两年,出口出现了20%以上的增长。
2.1.2出口对经济增长外部贡献的回归分析
一般认为,出口对经济的增长存在着正的外部效应。这些效益包括规模经济
效应、出口的增长可以促进资本和技术的进口从而提高产出效力、出口带动国内
的需求以及出口竞争所带来的创新和技术进步。
为了得出中国对外贸易和对经济增长外部效益的总体评估,我在此借鉴杨全
发的研究结果来进行分析。他利用巴拉萨出口扩展型总量生产函数模型,截取中
国1978至1997年期问的相关数据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
用作了分析。
按巴拉萨模型,具回归方程式如下:
GY=CIGK十G2GHG3GX
其中,0Y采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GL采用参加经济活动的总人
数的年增长率,Gx表示用美元表示的出口额增长率;GK表示固定资产投资增
长率。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巴拉萨模型作为总量分析模型的缺陷性。这种新古典
主义的分析模型把出口作为与劳动力和资本共同作用的外生变量,而实际上国内
劳动力的增长和资本投入的增长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出口部门在内,因此,我认为
这个模型产不能反映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用它来衡
量出口部门是否能产生外部的经济性的。
表2—2
年份GDP实际增长投资增长劳动力增长出口增长
1978 11.7 17.90 l-97 28.39
1979 7.6 7.27 2.17 40.1
1980 7.8 14.5l 3.26 32.7
1981 5.2 .5 3.22 21.5
1982 9.1 19.15 3.59 1.4
1983 lO.9 14.46 2.52 .0.4
1984 15.2 24.34 3.77 17.6
1985 13.5 24.28 3.48 4.6
1986 8.8 17.30 2.32 13.1
1987 11.6 20.78 2.93 27.5
1988 11‘3 23.57 2.94 20.5
1989 4.1 -6.16 I.83 lO.6
1990 3.8 9.06 15.5I 18.2
199l 9.2 25.52 l_39 15.7
1992 14.2 40.01 1.16 18.2
1993 13.5 56.06 1.25 8.O
1994 12.6 29.86 1.24 31.9
1995 10.5 20.43 1.33 22.9
1996 9.6 14.95 1.1 1.5
1997 8.8 10.12 1.09 21.O
资料来源:杨全发,Ⅸ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对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得以下结果:
GY=O.035+O.753GK.0.108GL·0.027GX
(1.480) (3.919)(∞.578) (.0.593)
其中,劳动的产出弹性t的统计值太小,无法通过检验,这说明随着经济的
发展,劳动力的增长率已经不是一个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样,出口的产
出弹性t的统计值也无法通过检验。出口的回归系数几乎为零表明出口对经济的
外部效应几乎不存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四个:一是我国出口企业的规模还
普遍偏小,形成不了规模效应;二是出口企业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能力很差t
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仍然主要依赖价格竞争,企业难咀形成创新的经营机
制,从而难以真正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出口商品的结构问题,由于过去很长一
段时间,我国的出口产品主要是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这些产品的供
给弹性较大而需求弹性较小,一旦国际经济出现波动,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就可
能遭遇贸易条件恶化.使得真实国民收入反而减少,经济福利遭受损失:四是初
级产品和加工产品的产业链动性不强,出口部门带动非出口部门的作用非常有
限,而一些产业链动性较强的出口产品又主要属于三资企业的出口产品.它们的
中间产品主要是依赖进口而非国内供给。
当然,我们也不应该把用该模型分析的结果作为出口没有任何外部效应的绝
对证据。事实上,由于模型完全忽略了技术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它的解释
能力因而大打折扣。出口对外汇的积累增进了进口资本品和技术的能力,更重要
的是,这些稀缺要素的获得,又能优化要素结构或使它们同国内缺少合作要素而
闲置的其它要素(例如中国的劳动力)被使用起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然后,用同类数据,同上述模型来分析韩国的情况,结构截然不同。
根据李坤望所著‘经济理论与经济增长的差异性》一书中作者对韩国1967
一1986年的同类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所得出的出口部门对整个经济的外部效应的
回归方程式为:
△=.350.4+0.13△K+o.03△L_卜o.42△X
△x的回归系统数为0.42,它代表了出口对整个经济的外部效应。对韩国来
说,出口的外部效应非常明显。
通过对韩国出口的外在经济性的分析可以看出,出口能否在经济增长的起飞
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在于出口商品结构,当出口产品结构有利于本国的技术水
平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时,出口对经济增长能起到显著的作用。仍以韩国为
例,1953年,韩国出口产品中制造业的比重仅占6%,而到了1990年,韩国出
口制成品的比重已达90%,这表明韩国出口部门制造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从而
导致出口部门生产规模经济效益和生产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制造业生产率的增
长又会对其它经济部门的生产率产生积极的影响,最终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
中国正处在由进口替代型战略向出口规模型战略转变的过度阶段,国民收入
的增长和积累,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完成都为我们调整和升级出口产业结构奠定了
良好的物质条件。怎样选择正确的工业进行扶持,推行出口产业升级战略,维持
经济的稳定增长。成为急需解决的经济问题。这方面,韩国发展的经验是值得我
们学习的。
6
2.2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的计量分析
2.2.1出口贡献度
当今,开放经济的国家比封闭经济的国家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几乎成为
一个毋须争辩的事实。这说明,古典贸易理论的基本逻辑和观点是正确的。问题
是,正如发展经济学家们所提出来的,世界各国历史和现实的不同情况,它在各
国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必然也有所不同。历史上,可以两次观察到地外贸易主
导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时期。一次是在英国的新移民国家出现的,一次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亚太地区~些小国,如日本、韩国等出现的。由于这些国
家和地区国内分工和国内市场受到限制,因此只能依赖国际市场来实现生产规模
和产品价值。然而从各国经济系统的运行来看,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实际上是处
于同一层次,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的本质,都是企业实现其产品价值的最后阶段,
所以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可以相互替代。这对于疆域辽阔,地区间要素禀赋差异
显著,国内贸易沿有发展潜力的大国经济来讲,特别具有现实意义。而中国在国
内市场规模方面有着相当有利的条件。过去,由于人口多、底子薄,人均收入水
平较低,使得有效市场和人口数量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别。经过改革开放二十余年
的发展,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均收入和消费能力都大幅度提高,
因此,她不但只是一个潜在的庞大市场,更日益成为一个现实的市场。由于中国
拥有作为一个大国的先天优势,决定了其经济对外部的依赖性也较小,从而可以
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小国开放型经济的脆弱性。而开放型经济的脆弱性已经在东南
亚经济危机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中国为减少东南亚经济危机对我国出口的不
利影响而采取的扩大内需的政策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表明,像中国这样发展中国
家中的大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必定比一些岛国经济或小国经济的
情况要小得多(发达国家大国例如美国的情况不同是因为其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其
在世界分工中的地位要重得多f8】)。
表2—3
年份出口致(亿夫兀) 进口额(亿美元) 名义GDP亿元实际GDP 汇率100$
1990 620.9 533.5 18548 18167 478
199l 718.4 637.9 21618 21008 532
1992 849.4 805.9 26638 25273 551
1993 917.4 1039.6 34634 3059S 576
1994 1210.1 1156.1 46759 38422 86l
1995 1487.7 1320.8 58478 50939 853
1996 1510.6 1388.4 67885 63982 83l
1997 1827 1423.6 74772 74179 829
资料来源:杨全发。《中因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出版社,l 999)
通常,人们使用出口贡献度作为衡量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序的指标,计
算出口贡献度的公式为:xI.x0/GDPI—GDPo。
笔者利用表中的出口增加额和净出口增加额(荚元)在根据当年汇率换算成
人民币值。分别计算出总出口贡献度和净出口贡献度,见表2—4
表2—4 中国出口贡献度的变化(按总出口)
1年份1 95帕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I贡献度% 11.99 18.26 16.9 7.36 32 18.5 1.46 25.75
表2—5 中国出口贡献度的变化(按净出口)
年份1990 199l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I贡献度% 19.0 -1.13 .4.79 .17.9 19.38 7.53 2.85 22.86
由表中资料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
1.出口贡献度相对较小,按总出口计算1990一1997年问,出口贡献率为
16.52%,按净出口计算出口贡献度大约为6%。因此,对中国GDP增长率贡献
最大的仍然主要是投资和消费:
2.1994年以后的净出口贡献度明显较前期提高,这说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有所上程式.中国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3.出口贡献活动较大,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不稳定性,在国内经
济增长率较高的年份,净出口的贡献率往往为负,如1992一1993年,GDP增长
13.5%,而净出口的贡献度为.17.9%。1997年,经济增长率只有8.8%,但出口贡
献率却达了22.86%,这表明,我国的出口贸易更多地带有平均经济发展的作用。
4.按总出口计算的贡献度和按净出口计算的贡献度存在较大差别,由于总
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产品包含了进口原材料和中间品,这使中国的实际出口增加
值并没有总出口增长的那样高,因此按出口总额计算的贡献度存在很大程度的虚
夸。
2.2.2利用外贸乘数对经济增长的解释
根据前述的乘数理论【9l,一国出口的增长,会引起经济出现乘数效应的增长,
使得国民收入成倍的增加。但是,分析中国贸易差额与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时,我
们发现中国出现贸易逆差的年份也往往是经济增长较快的年份,如表2—6所示,
从1984年至1989年,我国连续出现贸易逆差,而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率为10.37%。怎样解释这种情况昵?
表2—6 中国外贸的增长变化(单位:亿美元)
年份出口值进口贸易差额实际GDP增长率
1979 136.60 156.75 .20.15 7.60
1980 18l、19 195.5 -14.3 7.90
198l 220.07 200.17 19.9 4.40
1982 223.21 220.15 3.16 8.80
1983 222.26 192.85 29.41 10.40
1984 261.39 274.10 .12.7l 14.70
1985 273.5 422.52 .149.02 12.80
1986 309.42 429.04 .119.62 8.10
1987 394.37 432.16 -37.97 lO.90
1988 475.16 552.68 -77.52 ll_30
_ 1989 S25.38 591.40 -66.02 4.40
1990 620.90 533.45 87.45 4.IO
199l 719.10 637.91 81.09 7.70
1992 849.40 805.85 43.15 12.80
1993 917.63 1039.5 .121.87 13.40
1994 12lO.38 1156.9 53.45 11.80
1995 1487.70 1320.7 166.92 10.20
1996 1510.66 1388-3 122.28 9.70
1997 1827 1423.6 403.4 10.1
1998 1837.6 1401.7 435.9 7.8
1999 1950 1658 292 7.1
2000 2492 225l 24l 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期
前文已经指出,外贸乘数是由边际进口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影响的。实际上,MPc和MPI存在着互动关系,如果某些进口能迅速在本国形
成生产能力,或者刺激本国很快生产出进口替代产品,这种进口就具有增强外贸
乘数的作用。其机理是,这种进口的增加虽使MPI增加,但同时也刺激和诱导
了消费,使MPC更大程度地增加,从而反映为正乘数效应;此外,MPC和MPs
存在着负相关影响,MPS直接受实际利率的影响,实际利率高,则MPs也高,
使MPC下降,反之,实际利率低,MPS随之降低,使MPc增加。观察80年代
中后期我国经济情况,由于进口的产品很多都能够生产出进口替代产品,使国产
轻工业的兴起,国内市场出现了消费热潮,MPC增长大于MPI增长;另一方面
银行利率虽然较高,但同期的通货膨胀率更高,所以MPS减少,MPC相应增加·
这两者合在一起,促进了国内消费,从而使外贸乘数表现出正效应。同样,1993
一1995年的情况也基本如此。1997年后,由于国内消费市场日趋饱和,新的消
费热点难以形成,直接使MPC减少:银行虽然数次降息,仍难刺激消费;同时
东南亚金融危机,也使我国出口遭受负面影响,使MPI相对增加,由此使外贸
乘数效应减弱,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2.3出口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分析
2.3.1比较优势决定的出口部门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尽管将劳动分工由国内领域扩展到国际领域,并阐述了分
工可以提供参加贸易国家的经济福利,但由于其建立在抽象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之上,、因此难以对各国的比较优势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比较。当今世界市场上的要
素和商品的价值都是通过价格来间接反映的,因此,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秉察
赋论对于解释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具有更加实用的作用。【ll】
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分布是极不均衡的。表2—7以中
国和资本主义最发达的美国的要素分布做了比较。
表2_7 中国和美国要素禀赋和相对经济规模(1995年)
美国中国
GDP(10亿美元) 7126 712
GDP占世界GDP比例25.2% 2.5%
要素占世界要素的比例
土地12.7% 6.5%
农业劳动力O.3% 40%
非熟练劳动力7.9% 13.7%
熟练劳动力14.5% 17.5%
全部劳动力5% 26.5%
资本19.3% 2%
增加值中的要素份额
土地0.4% 6.I%
农业劳动力O.6% 14.5%
非熟练劳动力37.8% 22.2%
熟练劳动力26% 7.9%
全部劳动力“.4% 44.6%
资本35.2% 49.4%
资本/劳动率(1000荧元/工人数) 115.6 2.2
资料来源:《啊0:中国与世界》第12页,李善同(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
由表中资料可以看出,中国的资本贫乏而劳动力丰富,中国存量资本仅占世
界总量的2%,而美国为19.3%:中国全部劳动力要素收入占国民收入增加价值
的44.6%,而美国为64.4%;中国全部资本要素收入占国民收入增加价值的
49.4%,而美因为35.2%,这说明美圉劳动力对资本的相对价格较中国要高。但
是,两国劳动力要素的相对优势也存在着较大的结构性差别.美国的非熟练劳动
力相对中国较少,可是其占要素收入的比例为37.8%,反而高于中国的22.2%,
这反映了美国由于对熟练劳动力需求较大,熟练劳动力工资的上升也极大地带动
了非熟练劳动力工资的上涨,因此,中国的非熟练劳动力所具有的比较优势相对
应更加明显。据此,中国出口的竞争力主要应反映在那些密集地使用了非熟练劳
动力的产业部门。如果中国出口的是比较优势产品,进口的是比较劣势产品,只
要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低于国内进口替代产品价格,就能从中获取静态的比较利
益。
那么,实际情况是否与笔者的理论推测相符呢?根据宋泓所著《工业优势、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一文(《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第四期)比较优势被定义
为某一产业净出口与总净出口的比率【12】,该比率大于100%表明某产业为出口优
势产业。反之,该比率小于.100%则表明某产业为进口替代型产业,不具备出口
的比较优势。宋泓以1992一1996年的数据为对象,研究发现1996年中国的工业
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10个行业中:电力(7.27),化学(6.56),非金属矿物制品
业(5.82),纺织业(5.7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5.5】),石油和天然气
开采业(5.4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12),烟草加工业(4.18),电气机械及
器材制造业(4.09)和普通机械制造业(4.01)。这十个产业集中了中国工业价值
增值的54.74%,是中国工业的核心基础。
而1992一1994年间,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10个产业中:服装业
(1974.22),文体用品业(636.98),家具制造业(218.68),金属制品业(209.40),
橡胶制品业(136.0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 19.59),塑料制品业(100.52)。这
10个产业均是劳动密级型产业,并且都是加工程度较浅、技术水平较低的产业。
与此同时,中国的比较劣势主要集中在11个产业中:普通机械制造业(.1708.52),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69.35),化学业(.702.9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
业(.702.31),电子业(.223.68),造纸及纸制品业(.178.23),有色金属冶炼及
压延加工业(.145.90),石油天然气工业(.134.01),黑色金属采选(.115.70),
仪表制造业(.104.07),化纤工业(.102.97)。比较劣势行业普遍是加工程度较
高的资本、技术或资本技术性密集型产业【l”。
又以1999年.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美国两国间的贸易为例。1999年美国向
中国出口的分类商品排名前几名的商品是飞机及附属产品、化肥、自动数据处理
机、电讯设备、测量分析仪器等;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分类商品排名前几名的商品
是玩具和体育用品、鞋袜制品、自动数据处理机、电讯设备、家具床上用品以及
办公用品(根掘美国统计数据)。研究发现,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资本
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则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含量较低
的机电产品。虽然在自动数据处理机和电讯设备上,两国贸易商品结构雷同,单
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主要是因为加工贸易的结果。
以上分析说明,中国今天的比较优势仍然主要是建立在廉价的劳动力成本的
基础之上的。当然,在贸易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出口比较优势产品,进口比
较劣势产品,还是可以获得国内价值的增加。

2.3.2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条件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于西方发达国家
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其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依赖已经相对减少。70年代以
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向服务业转移,加上发达国家垄断了科学进步的成果,这
使得:一方面发达国家的初级产品要素比例发生改变,使其初级产品的比较优势
增加;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制成品拥有了更大的比较优势,但发达国家制成品
成本下降的利益却没有多少分配到发展中国家,而主要转化为发达国家工资的上
升。表2—8表示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初级产品出口额及其份额的变化:f14
表2~8 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初级产品出口额及其所占份额
1970年1980年1992年
食品
世界(亿美元) 33l 1357 2548
发展中国家(%) 33.2 27.7 22.1
农业原材料
世界(亿美元) 133 505 693
发展中国家(%) 26_3 23.4 18_3
燃料
世界(亿美元) 212 3622 2326
发展中国家(%) 64.2 72.3 54t3
其他矿物及金属
世界(亿美元) 190 739 854
发展中国家(%) 32.1 25.6 22.4
资料来源:《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第9页,张汉林,刘光溪
(北京大学出版社l 999年)
而与此同时,工业制成品贸易占全球货物贸易比重持续上升,从1937年的
37%上升为1990年的70.6%:发达国家相互家工业制成品贸易占其工业制成品
总出口的比重也从1975年的66.9%上升为1992年的74.4%。
初级产品价格也出现了长期走低的趋势.以1980年不变美元价格计算,1970
年一1979年,初级产品价格下跌了0.7%,1980年一1989年,又继续下跌了5.1%。
出于工业制成品贸易比例的上升和初级产品价格的相对下降,以出口初级产
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出现了恶化,表2—9显示了1960年一1991年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净贸易条件的变化:
表2—9 1960年一1991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净贸易条件
1960 1965 1970 1975 1981 1985 1990 199l
l发达国家117 120 122 109 98 lOI 111 113
I发展中国家45 40 38 73 109 96 77 73
资料来源:Ⅸ国际贸易》第1 30页,薛荣久(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由此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从国际贸易中获得了比发展中国家
更多的利益,世界南非求从食品,原材料转向资本货物,使得总的贸易方向发生
了更有利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变化。
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同样也面I陆酱贸易条件恶化的国际环境,中国
贸易条件和变化与其出口产品结构密切相关。表2—11列出了1980年一1995年
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变化:
表2一,0 中国80年代以来中国出口的结构变化(单位:亿美元)
年份1980 1985 1988 1990 1992 1995 1997 1998 1999
出口总额18l 274 475 62l 849 1488 1828 1838 1949
9l 138 144 159 170 215 240 206 199
初级产品
50% 50% 30% 26% 20% 14% 13% 1l% 10%
90 135 33l 462 679 1273 1588 1632 1750
工业制成品
50% 50% 70% 74% 80% 86% 87% 89% 90%
42 70 llO 133 30l 446 798 757 73
TCF
23% 26% 24% 24% 35% 30% 44% 41% 40%
32 47 56 66 90 139 432 405 413
纺织品
17% 17% 12% 11% 11% 9.3% 23.6% 22% 21%
8 2l 49 69 169 240 264 249 254
服装
4..4% 7.7% 10% 44% 20% 16% 14% 14% 13%
2 2 7 16 42 67 102 103 106
鞋类
l,1% O.7% 1.5% 2.6% 4.9% 4.5% 5.6% 5.6% 5.4%
3 17 62 】ll 196 439 594 67l 770
机电产品
1.7% 6.2% 13% 18% 23% 30% 33% 37% 40%
注:TcF为纺织品.服装、鞋类三者之和,是发展中国家出口初始阶段型劳动力密集
型产品.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期
从表中可见,1980年,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50%,工为制成品中,纺织
品占出口总额的17%,机电产品仅占1.7%。这种状况至1985年前基本没有多在
的改善,初级产品在此阶段明显对出口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最能反映中国劳
动力比较优势的服装和鞋类出口增长不大。1984年后,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迅
速改变,并由此带来持续出口增长。至1990年,初级产品的比重下降到25.6%,
纺织品也下降到10.6%,已经开始于服装占出口总额的比例,这表明中国在劳动
力密集型产品上已经具备了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至此完成了由初级产品出口向
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第一次出口结构转变:1992年以后,纺织品和服装的
出口比例开始下降,同期机电产品的出口比例持续上升,至1995年.机电产品
的比重上升到29.5%,首次超过了纺织品和服装的比重,成为出口的第一大类商
品,这样,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迅速开始了第二次转变。这表明,中国通过提升
出口商品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贸易条件的不利影响。
但是,中国出口持续增长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出口产品中原有的劳动力密
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以1987年的贸易条件作为指数100,由表2
一11可见,中国的贸易条件从1985年的109下降到1993年的101。
表2—11 亚太地区贸易条件的变动(1987;100)
年份1985 1989 199l 1992 1993
中国大陆109 104 11l 99 10l
印度尼西亚145 97 101 92 90
菲律宾99 107 91 105 117
中国台湾85 112 106 109 112
泰国103 99 9l 9l 103
马来西贬l J4 97 93 94 99
智利9l 126 t22 118 104
墨西哥145 98 100 120 99
韩国94 108 108 106 100
新西兰90 100 94 106 109
澳大利亚110 122 107 105 98
中医香港118 loo lOl 98 97
新加坡108 98 10l 97 94
加拿大99 110 105 98 97
美国10l 102 102 104 101
日本73 96 99 109 119
低收入国家总体11l 102 94 90 94
东亚及太平洋11l 102 108 103 10l
高收入国家总体94 100 10l 99 99
资料来源:《外贸政策与经济发展》第194页,张幼文(立信会计出版社l 9976)
山于中国的出口结构与亚太地区的其它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相似性,相互之
间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的低档机电产品上存在着一定程序的竞争关
系,再加上国内产品竞争过度表现为价格竞争的现象也蔓延到出口产品中来的国
内因素,以及世界市场对低价值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等外因,使得中国面临贸易
条件恶化的困境。要继续保持出口的稳定增长,势必进一步提升出口产品结构和
提高出口产品档次。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取决于实现出口产业的替代升级【15】。
即提高国内进口替代部门的竞争能力并逐步使之成为出口主导产业,成为出口和
国民经济增长的新源泉。
2.3.3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逐步增加的条件下,中国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
存在着结构性差异,中国外贸出口包括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其中一般
贸易出口商品主要利用国内资源生产:加工贸易商品主要利用进口要素生产。表
2—12反映了1991一1998年的中国外贸出口结构。
表2—12 中国外贸出口结构(单位:亿美元)
年份出口总额一般贸易出口加工贸易出口
199l—1995 5183.1 2715.9 2467.2
19916 1510.5 667.6 842.9
1997 1827.0 83I.3 995.7
1998 1837.6 792.9 1044.7
1999 1949 845.2 1108.4
2000 2492 1052 965
200l 2662 lIl9 1475
总计17461.2 8023.9 14249.4
资料来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期
由上表可以发现,中国出口中加工贸易的比重很高,并以较快的速度在继续
上升。以1998年为例,1998年出口总增长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滞后影响出口增
长几乎停滞,仅为O.5。而同期加工贸易增长率为4.9%,加工贸易占出口比重的
56.8%,而一般贸易则出现负增长率_8.9%,占出口比重的43.2%,这说明加工贸
易对中国出口贸易的贡献已超过一般贸易。同时,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也逐年提高。
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可通过加工贸易同期出口和进口之差与加工贸易进口额的比
例求得,表2一13反映了199l一1998年加工贸易的增值率。
表2~13 中国加工贸易增值率变化(单位:亿美元)
年份出口额进口颊价值增值增值率(%)
1991.1995 2467.2 1986.5 480.7 24.2
1996 842.9 622.5 220.4 35.4
1997 995.7 701.7 294.0 4l,9
1998 1044.7 686.O 358.7 52.3
总计5350.5 3996.7 1353.8 平均33.9
注:资料来;!妻同表2一l 2.
我们应当注意到: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具有双重的作用,一方面,
加工贸易的发展在改善我国的出口结构,充分利用剩余的资源(主要是源源不断
的劳动力资源)并促使其与国外引入的资本技术的结合以拓展生产能力,开拓出
口商品的市场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继续发展加工贸易充
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中国出口增长长期的不可替代的发展战
略。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过分依赖加工贸易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由于
中国惯常的统计往往将加工贸易出口额纳如出口总额中,而不是只计算加工贸易
中的附加值,同时由于加工贸易占出口的比重相当高,这使得中国外贸的实际规
模远远不如海关统计的数据之大。从而使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也不如上述
分析的那样高。此外,由于加工贸易具有“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特点,使得
加工贸易的生产部门与国内其它生产部门的联系程度不高,加工贸易的出口增长
对国内其它经济部门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一般贸易的出
口市场。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加工贸易的产品主要是迎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其生
产能力与国内生产能力之间的相互转化能力较差,这使得其一旦在国际经济环境
出现恶化时,就有可能出现外部经济的脆弱性问题。
2.3.4 出口市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中国在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出口依存度的不断提高,也同样面临着
国际经济波动对出口稳定增长的影响,尤其是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更是对出
口构成了巨大阻碍【蚓。虽然我国及时采取了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以保证经济的
稳定增长,但是我们决不应该因为出口的一时受挫而放弃国际市场的发展机遇。
虽然前面笔者已经指出对外贸易只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但对外贸易所产生
的各种静态和动态的利益以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决不允许我们回到封闭经
济时代。我们更多的是应当研究和掌握世界经济发展以及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的规
律,及时准确地制定各利,经济发展政策,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协调国内
经济部门和出口经济部门的发展,以此提升产业结构和产品档次,从而维持国民
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
为了验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牵引作用,笔者将中国80年
代以来的经济增长同作为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情况进行了
比较:
表2—14 (单位:亿美元)
年份中国出口额美国的GDP 日本的GDP
1980 181 25864 10592
198l 220 29057 11669
1982 223 30213 10825
1983 222 32565 11799
1984 261 36192 12549
1985 273 39742 13252
1986 309 42054 19583
1987 394 44972 23743
1988 475 48402 28489
1989 525 51632 27557
1990 62l 54234 29043
1991 718 56775 33464
1992 846 60385 36624
1993 913 65530 42750
1994 12lO 67373 43211
1995 1488 71000 49635
1996 151l 76360 45997
1997 71888 71888 11572
1998 7552l 7552l 41430
1999 88482 88482 47075
2000 93185 93185 49303
2001 93323 93323 43697
资料来源:《国际贸易》1 994一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根据
海关统计汇率核算得到.
根据表2一14的资料可以看出,中国出口增长与中国贸易往来程度较高的美
国和日本的国内经济增长相关性较为明显。其中,1990年一1995年期间,中国
出口平均每年增长18.9%,美国经济平均每年增长5.45%。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能
够比较明显地影响中国的出口。因此牵引增长理论对中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
同时,这种增长机制也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如何面临对国际市场的波动,也是
我们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第三章进口贸易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3.1中国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回归分析
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一直为人们所忽视,其实,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
一样,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就失去了意
义,两者共同促进经济的增长。中国已进入wTIo,因此应充分利用好进口给经
济增长带来的利益,制订进口发展政策,保持中国经济更快的发展。
3.1.1进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回归分析
3.1.1.1进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相关性分析
为检验中国进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否相关,这里截取中国1980一2000年的
数据作回归分析:
表3—1 单位:亿美元
年份实际GDP增长率(%) 进口增长率
1980 7.9 24.7
198】4.4 12.6
1982 8.8 .12.4
1983 10.4 10.9
1984 14.7 28.1
1985 12.8 54.1
1986 8.1 1.5
1987 10.9 0.7
1988 11.3 27.9
1989 4.4 7.O
1990 4.1 .9.8
1991 7.7 19.6
1992 12.8 26.3
1993 13.4 29.O
1994 11.8 11.2
1995 10.2 14.2
1996 9.7 5.1
1997 8.8 2.5
1998 7.8 一1.5
1999 7.1 18.2
2000 8.0 35.8
资料来源:《中圜统计年鉴》(200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Ⅸ国际金融统计年鉴》
(2000年).
这里用△GDP表示GDP的年增长率,△M表示年进口增长率,考虑到进口
变化有先于GDP变化的趋势,在回归分析中,我们用△M.I表示将进口增长率
滞后一年的数据,△M.2表示将进口增长率滞后两年的数据(见表3~1)。
首先考虑进口时滞因素,对我国1980年一2000年度的进口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GDP=8.405+O.131△M+0.0024△M.1 R2=O.460 (3一1)
(9.804)(3.540) (O.064) F=6.380
△GDP=7.289+O.168△M—O.0056△M.1+O.0042△M-2 R2=O.530 (3—2)
(6.055)(3.708) (.0.146) (O.977) F=4.877
从回归方程(3一1)、(3—2)来看,显然△1枷一l和△lnM_2都没通过系数为
零概率小于5%的检验。这一结果表明,我们进口增长率对GDP增长率贡献在短
期内时滞作用并不明显,因此,我们可以剔除进口时滞因素,对进口增长率和
GDP增长率再次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GDP=8.156+o.135△M R2=0423 (3—3)
(10.688)(3.532) F=12.472
回归结果表明,剔除了时滞因素后,△lnM甚至通过了系数不为零概率小于
1%的检验,整个回归方程呈显著的线形关系。从回归方程(3—3)可以看出,
在1980年—2000年问,我国进口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将增长O,135个百分
点。这说明进口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与上文的图例分析结
论相同。
通过以上的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进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很强
的促进作用。这结论似乎有悖于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其实,认真研判我国实际情
况及经济开放所处的发展阶段,是不难理解这一现象的。
首先,进口有效地缓解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供给瓶颈。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
国内市场巨大的经济大国,与世界上其他经济大国相同,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主
要是国内投资和国内消费需求。在短缺经济时代(1980年至1995年)国内投资
和国内最终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32.21%和61.93%,
而同期货物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年均贡献率仅为2.55%f”】。由此可
见,贸易顺差所反映的外部需求,在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中起了不可忽视的积
极作用.但相对于国内投资和国内最终消费而言.在经济增长贡献率中只起着次
要的和辅助的作用。通常影响一国国民经济发展程度较深,国内生产程度较高,
使国内外各种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因而供给约束相对较少,需求约束往往是影l咖
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索。与发达的经济大国不同,中国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爿二
在改革‘丌放中长期延续的短缺经济,就是典型的供给约束型经济。伴随蓿经济高
速增长而导致的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扩张,或超出了国内既有的生产供给能
力,或国内现有供给水平不能满足先进科技的需求,从而引致供给瓶颈。通过进
口国内急缺资源和引进先进科技设备来打通国内经济发展的供给瓶颈,是中国实
行从封闭型向开放型经济转型,推动国内经济稳步持续的主要手段。80年代以
来,我国每年进口的工业原料占进口总额的比例,一直在40%一50%左右,甚至
更高,部分国内急缺的原料的进口量与国内相关产品产量之比已达很高程序(见
表3—3)。国内紧缺的大宗资源性原材料进口,缓解了国内资源约束的压力,很
大程序上弥补了国内供应的缺口,促进了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
表3—2 2000年部分产品进口量与国内生产量关系单位:万吨
进口量国内产量进口量,国内产量(%)
成品钢材1596.OO 13146.00 43.11
机制纸几纸板595.00 2486.94 23.92
原油7.27.00 16300.00 43.11
合成橡胶71.00 86.52 82.10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月报》2000年各期,《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
其次,从长期看,进口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产率的提
高。从长期供给的角度分析,现代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要素供
给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要素供给投入的增加包括资本和劳动供给的增
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规模积极、制度创新等,而这些
因素都与进口有密切关系。因为进口中往往包含大量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它
虽然不会直接对GDP总额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大量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进口
会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会促进经济集约化增长程度的提高,从而促进
GDP增长率的提高。国内工业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迅速增加,累计
到1999年,中国共批准技术和成套设备进口项目34,639个,进口额达1203.42
亿美元。表3_4说明了进口机构设备占我国固定资产设备投资的比重,它从一
个侧面反映了进口对我国改进技术,提高科技水平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经济增长的实例也可以佐证这一点。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得
益于高科技贸易进口的增加。统计资料显示,随着美国先进技术进口所占比重逐
渐提高,美国高科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不断增强,在美国经济增长中,
至少有27%婴归功0:高科投产业及鞠新技术的进口,赢科技产:qk已经成为美阻经
济发展的有力推动力。
表3~3 进口搬梅设备文我国固定瓷产中设燕投资蛇}£重
年份所I‘i比重(%)
1995 50.77
1996 48.∞
1997 41-99
1998 4{.S9
j999 44.9l
2000 49。碡3
注:这是利用每年海关统计的机构设备进伢总额与出年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设
备购置的套额进行}b较获碍的,设备进口额接搬卑的官方汇率(申阃价)
由美元换成人民币.
资料采源:《海荧统计月报*1 995年一2 000年各期,《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
3。{,{。2审溷逡叠德存痊冀经菠增长提关瞧豹分橱
进口依存度是一国进口额与其阂内生产总值之比,用公式表示为)(/GDP,其
经济含义蹩:揭示一鬣经济发震串,努贸遴日与整个蓬民经济懿联系程度。麓努
析谶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18I,采用进口依存度指标作进一步考察。
表}q
年份国内生产总值(GDP) 进口总额(亿美元) 进口依存度(%)
(亿元)
1980 4517.8 200+2 6.6
198l 4862.4 220.1 7.7
1982 5294.了192.8 6.9
1983 5934.5 213.9 7.1
1934 7l?l 274。l 8。9
1985 8964.4 422.5 13.8
1986 “}202.2 429 14.5
1987 {1962,2 432.{ 13.4
1988 14928.3 552.8 13.8
19黔16909。2 59l。4 13。2
1990 19547.9 533.5 13.9
199l 21617.S 637.9 15.7
1992 26638.1 80S.9 16.了
1993 34634.4 1039.5 17.3
19舛46759,4 1156.9 2113
1995 58478.1 1320.8 18.9
1996 678S4.6 1388.3 16.8
表3—4(续)
年份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 进口总额(亿荚元) 进口依存度(%)
1997 74772 1423.6 l 5.8
1998 79748 1402.4 14.6
1999 87354 1657.2 1 5.7
2000 89404 2250.9 20.8
2001 95933 2436.1 21.O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
由表3—-4可以看出,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贸进口依存度很低,1980
年仅为6.6%,表明当时中国国内经济基本上仍在传统的封闭经济框架下运行,
进口贸易宗旨是调剂余额,进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极为薄弱。
随着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国内进口贸易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进口贸易
从传统的调剂余额的模式的转变为满足国内产业升级和需求变化的进口替代模
式。大量国内急需的先进设备和半成品,原材料的进口,支持了国内经济的快速
增长,2001年中国外贸进口依存度上升到21.0%,表明了贸易与中国国内经济增
长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了大幅度提高。
但是,中国进口贸易依存度与一些发达国家和经济条件相仿的发展中大国相
比,显得有些偏高,具体数据见表3—5。
表3—_5 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的进口依存度比较单位:亿美元
国别国内生产总值(GDP) 外贸出口总额进口依存度
1996年
美国76360 8220 10.8
日本631“ 349l 8.1
印度3057.6 345 ll_3
巴西7239.4 569 7.8
1999年
美国91278.2 10588.6 11.6
日本48510.3 3112.6 6.4
印度4320.6 445.8 lO.3
巴西5051.9 575.2 11.4
资料来潭:《申国统计年鉴》(2000年),国外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月报》(2 ooo
年),单位按当年各国本币汇率换算成美元.
3.1.2进口促进出口增长的回归分析
进口贸易能弥补国内供给短缺,同时也是促进出口带动产业升级的一条极好
途径,为了说明进口与出口增长的相关性,现采用中国1978年_2001年进口增
长与出口增长作回归分析。
表3—6
年份山口增K率(%) 进口增长率(%)
1978 28.4 51
1979 40.2 43.9
1980 33.8 24 7
1981 20.4 12.6
1982 】.4 .12.4
1983 -o.4 10.9
1984 17.6 28.1
1985 4.6 54.1
1986 13.1 1.5
1987 27.5 0.7
1988 20.5 27.9
1989 10.6 7
1990 18.2 .9.8
199l 15.8 19.6
1992 13.1 26-3
1993 8 29
1994 31.9 11.2
1995 23 14.2
1996 1.5 5.1
1997 2l 2.5
1998 O.5 一1.S
1999 6.I 18.2
2000 27.8 35.8
2001 6.8 8.2
资料来浠:《中国统计年鉴》备期.
设回归方程为y鼍a+bx
其中y为出口增长率,x为进口增长率,利用SPSS软件作回归分析,得出
回归方程为:
y=12.48+3.317x
即每增加进口3.317,则出口能增加12.48,两者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主要
原因是:
(1)国内需求强大。中国人口众多.国内基本建设庞大,人口占有资源不
足。因此通过进口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为弥补国内需求缺口,突破资源的约束瓶
颈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为保护国内稀有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中国可把这部分
资金用于资源丰富的产品生产上,有利于出口,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2)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中国技术水平低,而国内工业发展急需先进技
术和设备。中国累计到1998年,共批准技术和成套设备进口项目27614个,进
口额达l 012.37亿美元。国内紧缺的大宗资源性原材料和先进适用技术与设备的
进口,缓解了国内资源约束的压力,加快了国内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有力
地拉动了出口增长,从丽促进了田内经济的增长。
3.2 中国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的计量分析
3.2.1进口贸易贡献率
长期来,在评价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时,多侧重于贸易顺差.认为贸易
顺差越大,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增长的积极作用越大,然而,在目前经济全球化日
趋加强的背景下,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进一步加深,也使贸易与投资领域的竞争
进一步加剧,长期的贸易顺差引起了国际贸易的摩擦也日趋激烈。同时,单纯依
靠贸易顺差拉动经济增长并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常态。国内生产总值按支出法统
计,其计算公式为:GDP=最终消费+资本投资+净出口,进出口贸易平衡是国内
生产总值中的重要构成之一,它显示外贸需求与最终消费和资本投资两者构成的
国内需求共同作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产生的直接影响,根据1980年至1998
年期间,最终消费,资本投资及净出口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率及各自对国内
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度显示:
表3—7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构成表单位:亿元
年份GDP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投资率消费率
总额总额总额(%) (%)
t980 4551.3 2976.1 1590 ,14.8 35.2 65.9
1981 4901.4 3309.11 158l 11.3 32.5 68.1
1982 5489.2 3637.9 1760.2 91.1 33.2 68.7
1983 6076.3 4020.5 200S 50.8 33.8 67.7
1984 7I“.4 4694.5 2468.6 L3 34.4 65.5
1985 8792.1 5773 3386 .366.9 37.8 64.4
1986 lOl32.8 6542 3846 .255.2 37.7 64.1
1987 11284 7451.2 4322 10.8 36.1 62.3
1988 14704 9360.1 5495 .151.1 36.8 62,7
1989 16466 10556.5 6095 .185.5 36 62.4
1990 18319.5 11365.2 6444 510.3 34.7 61.3
199l 21280.4 13145.9 7517 617.5 34.8 60.8
表3~7续
年份GDP总篷最终淤赞浚本形成净趣瓣投资率嚣l赞攀
总额总额总颥(%) (%)
1993 34500.6 20lS2.1 14998 ,679.5 3.3 S8’3
{994 46690.7 26795 {9260.6 634.1 41.2 57.3
1995 S85lO.S 33635 23877 998.5 40.8 57.5
1995 68330+4 毒0003。警2686了.2 1459}3 39,6 58。9
1997 74894.3 43579.4 28457.6 2857.2 38.2 58.6
1998 79853_3 46405.9 30396 3051.5 38+l 58.1
资料来源:《霄际统计年鏊》《20e1年)
外需对豳内经济增长起羹要作用但非主要作用。豳内消费需求和资本投资是
推动中国经济增长静主导因素。1980年至1998年,黼内最终消费在黼内生产总
值的构成比率和增长贡献率殿有所下降,但仍保持着较多比例,1998年构成比
率和增长贡献率由1980年酌65.9%、74.73%分别降至58-1%、57%。资本投资猁
呈现稳步上舞的态势,1998年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攀霹增妖贡献率已
从1980年的35.2%,24.26%上升到38.1%。
中国人翻众多,溅内基本建设庞大,强劲的国内满费需求巨额的资本投瓷
对国民经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其中进口贸易起了很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
来,巾匿每霉进口熬大宗资源性工业簇辩占搬年进口总额的比重,然本稳定在
4∞咯~50%:部分国内急缺的原料进翻量与国内相关产品生产量之比融达很商程
度。与越露瓣,国内工业发疑急霉戆先进技零和设餐进口也迅速增翅,累计到
1998年,中阕若批准技术和成套设备进口项日为27619个,进口额达1012.37
亿美廷;国蠹紧缺豹大家资源瞧器耱拳垂黟先邀逶曩技零与设餐粒进口,缓辩了藿
内资源约束的压力,加快了国内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增
长。据溺羹,鑫麓黩纪80冬健孛期蔽寒,瓣内进强增长与豳蠹生产慧篷增妖、
固定资本投资增长和消费品销售增长均呈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约在O.7左右e
3.2.2外贸自黎效益对经济增长的彩晌的禳释
“辩学技拳是繁一生产力”走送豹技术水平能鬟凑生产簧紊豹穰愿搴,教交
生产要素的投入方式,导致,生产每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成本降低,从而提高产量并
接餐经济静邋速穗长,按本谶多对经济灌长静作弼梳麓霹溺终燹蠡豢效益论寒瓣
释【’91。.
锌贸壹乘效益蹩指通过对矫贸翁所雩|逶缀弓l的,龟搀翔豫产投、专枣j技术帮
非专剩技术、装备技术、技术信息等备种形态的技术成果,以使本国的劳动生产
率得以倍加和自乘,国民劳动生产力和综合国内跃升,从而导致经济的增长,以
实例来证明:
例:美国某钢铁企业在引进及应用了某项软技术成果后,劳动生产率有了大
幅度的提高,取得明显的自乘效益。其中,该企业铁矿石送料人工成本的变化情
况见表3—8120l。
表3—8
对比项目应州技术前应埘技术后
工人人数(人) 5.000 1.500
日产量(吨) 1.600 5.900
日工人工资($) 1. 150 1.830
单位人工成本($) 0.072 0.033
由表3—8可知,该项技术成果实施以后,工人人数由5人减少到1.5人,
即降至原工人数的30%,而每臼产量从1.6吨上升到5.9吨,即为原日产量的3.7
倍,应用技术后比应用技术前,该送料系统地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近12倍,系统
地劳动强度得到了自乘。而且,日工人工资由1.15美元提高到1.83美元,即提
高了近60%,但单位人工成本却下降了54%。这从企业来说,降低了成本,提
高了生产率,使产品增加,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益,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对工人来
说,由于收益增加,会促进消费,需求增加,引起经济的增长。
然而,中国是一个技术落后的国家,想要迅速赶超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引
进技术是一条好的途径。近年来,我国通过不同方式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以
1996年为例。1996年我国共鉴订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合同6074项,合同金额
152.5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7%和17%。其中,以引进生产和制造技术为
主的技术转让、许可、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同类合同2772项,合同金额26.09
亿美元,分别占总数和总金额的4.65%和17.1%。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大大提
高了本国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了生产效率,使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增长。
3.3进口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分析
3.3.1进口贸易结构的变化
中国外贸进口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促进高新产业的发展加快
设备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
国外贸进口也在不断变化。表3—9是中国从1980年至1999年进口贸易结构总
的变化。
表3—9 中国进秘黧易结礴变亭{: 单位:亿美元
年份初级产tul I‘i比% 一业制成晶.。i比%
,1980 鹞。6 3毒.8 130.6 65。2
1981 80.4 36.6 l。39.7 63.4
1982 76.3 3争.7 ”6。5 60.3
1983 5S. j 2了155.8 73
1984 52. 1 18.7 222 8I.3
198S 52。9 12,3 369。6 87.7
1985 56.5 13 372.6 87
1987 69.2 16 363 84
1988 l∞.7 18.3 4S2.1 81.了
1989 117.5 19.9 473.9 80.1

1990 拿g。5 18,3 434.拿Sl。6
1991 108.4 17 529.6 83
1992 132.2 16,4 673。7 S3.6
1993 142.1 13.7 897.5 86.3
1994 164.7 14.2 992.3 85.8
l辨5 2艇.2 18。5 1076。7 81.5
1996 254.4 18.3 1133.9 81.7
1997 286.2 20.1 1137.4 79.9
1998 229.5 16.4 1172.{ 83。6
1999 268.5 16.2 1388.5 83.8
资耪拳擐:《中蕊统计每鉴》1999年、29强车
从表3哪的数据可以瓣出,自中国改藏开放以来,中嗣进口贸易结构出现
逐步优证懿趋势。1980年审国逮露贸易产慧孛褪缀产品进翔额巍69。6%亿美元,
占当年进口总额的比重为34.8%。随着中国外贸规模的扩大,1999雄初级产品进
舀鼗虽增攘瓣26s。5{乙美元,逡日簇跑19鼬年壤长3.9结,毽迸霹额夔占院杰|】躐
少到16。2%,与1980年相比,减少近了28.6个百分点。
与藏稳反,王渡割戒鑫迸溜呈稳步上舞趋势,1980年中蚕工致铡残菇避嗣
额为130.6亿美元,占当年进口额比重为65.2%,而1999年制成品进口额增长到
13鼹.5亿美元,增长了10.6倍,苦警年进翻颧篦鬟也增翔了ls.6个百分浇。
中国进口贸易缩构的另一个显藩的变化是由势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转交为
戳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先生导在中函迸口贸易结构中,原材料和中黧产赫静避口
比例一直比较稳定,基本保持在30%左矗的水平,对资本技术型产品的进口从
50年代就开始,当时主要从前苏联弓f迸技术和设备,重点怒冶金、机械、汽车、
善饮、瞧力葶拉电讯点业方磁从60零代开始大规模从日本、题欧等鞭方发达国家
引进技术设餐。引进的重点行业是冶愈、化纤、纺织、矿山、Fll子和梢密机械等,
均属有关行她的关键性技术的胃发。如氧气预吃转炉练钢炉、锌和大掇电炉炼钢、
合成氨等石油化工技术。这些项目建成后,填{}了我圜工业在这方面的技术空白,
提高了工业生产的综台能力。
进入到70年代,中国在联全国鲍合法地位撂到恢复,中固枣Ⅱ翳本、美嘲、
原西德等国憝订了3200多个技术引进合同,实际成交额达40亿美元,重点是
20多个大型成套项爨,其中辘拯武镪的连续霉L镪枫,lOO多套大化照没萋、发电
设备等,这些设备投产后,祷代了不少产品的进口。
197争华开始,瓷本技零型产瑟瓣遴强结构发垒了交纯,大型袋套设备数篼
重开始减少,关键设备、单机比重有所增加,逐步向弓l进软件技术方向发展。这
些掇犬程瘦楚改善了现毒金姣豹骚务。
近年来,资本技术型产懿的进口比重逐步上升,从原来的10%提高到目前的
45%左右,势残尧孛麓递西爨荔酌主簿产品。这释交麓反浃了孛嚣一般燕工驻静
国产化能力越在逐步提升,从而对国外原料和中国产品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少,同
时也鑫示隧麓国蠹产渡结构酌不赣撬秀,对黧乡}走逡技术帮簸套设备豹需求秘益
增加。
3.3.2中豳进口爨易的煮争力分析
3。S。2.{各辑篷遂瑟豹竞争余祈
中国己加入w1的,因此分析判断中国进口贸易的竞争力的现状和发展趋辨,
是串溪援范会理建制定迸墨发展耨躐珞及穗笑拜救竣策静基旗帮蓊撵,瞧是经济
增长的有利条件。
发量迸黼产监竞争力韵臻标通常用迸日兜争指数,其基率公式为:
Ci_(Mi*Xi)/(X{+Mi)
其中:i寝示某一具体产娩,Mj表示该产业的当年迸口德,xi表示该产她的
当年出口值,如果Ci>O,则表示该产业具有进口竞争力,数值越大,进口毙争
力越强:如聚ci<o,则表示该产业进口不舆有竞争力。根椭联合翻国际贸弱标
准分类(S霸晖),将视级产品分成O一4类巅品,工灶制成赫分成5—8类鼹品,
采用进口占比、贸易差额、进口竞争指数来综合研判中国产晶的进口竞争力情况
(焚表3一lO)。
表3—10 产品进口竞争力比较
1980年进口I!i比贸易差额1998年进口I‘i比贸易差额
进口竞(亿$) 进口竞(亿$)
争指数争指数
O类商品(食晶
及主供食_L}j活0.1l j4.6% -12。93 .O。44 2.7% 68.23
动物)
l类商品(饮料、
烟类及其制品)
O.56 O.18% O.42 .o.53 O.53% 7.96
2类商品(非食
_}}j原料(燃料除O.35 20% .18.43 0.48 7.6% .71.97
外)
3类商品(矿物
燃料、.润滑油及.o.93 0.4% 40 O. 19 4.8% .16
有关原料)
4类商品(动、
植物油脂及腊)
O.59 1.2% 一1.39 O.45 1.0% .11.84
5类商品(化学
成品及有关产O.3 13% 一17.89 O.4 14% 。98.38
品)
6类商品(按原
料分类的制成O.02 20% 一8.45 .0.02 21% 14.02
品)
7类商品(机械
及运输设置)
O.S 25.6% *17. 17 O.06 40.5% .66.28
8类商品(杂项
.0.68 2.7% 22.9l -o.78 6.0% 617.44
制品)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
从表3—10中可以看出,中国在第2类、第3类、第4类、第5类、第7
类产品中明显的进口竞争优势。这充分显示出了中国在原料和资本技术型产品上
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国的某些资源稀缺。如木浆、金属矿砂等不可再生的原材料,因此
为保护国内有限的自然资源,有条件的企业可采取走出战略,进行资源性国际投
资和开采。
(2)由于中国国内需求量大,长期处于保护状态因而资源显得相对不足。
如石油等,1980年到1985年连续多年其进口竞争指数在-O.93以上,然而,随
着中国原油市场的逐步开放,廉价优质进口原油大量进口,该类产品的进口竞争
指数迅速由弱转强。1998年该指数为O.19,进口占比由80年代初的O.4%左
右上升到1998年的4.8%.其峰值年1997年达7.2%,贸易差额也山80年代
初的40_~50亿美元的顺差到1998年转为16亿美元的逆差。鉴于中国原油天然
气关税在入世后将逐步降到零关税,各种成品油、燃料油关税在1—2年后降至
6%水平,该类商品的进口竞争优势将更强化。中困在加速西部和海j:石油资源
的勘探开采外,可以采取贸易和勘查开发并举的多种方式,加大丌发国外资源利
用。
(3)由于国内外的技术差距,国内产生对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强劲需
求,如化工产业和机构及运输设备,1998年进口竞争指数分别为O.4和O.06,
贸差逆差分为98.38亿美元和66.28亿美元,中国入世后,关税将大幅度下降,
化工类商品将由目前35%左右的税率,按原料、增成品、制成品的序列分别降至
零关税、5.5%和6.5%,汽车和电信关税,按已达成的有关协议,到2006年,
汽车的关税将从目前的100%一80%下降到25%,电信业最终实行零关税。一方
面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将面I|缶着严重挑战。但另一方面,中国进口的各种机械加
工设备大多数为机电一体化的专用设备和各数数控加工机床,其科技含量高,附
加值。为我国提高生产效益,加速经济增长起了很大作用。
3.3.2.2中国在几个重点行业的进口竞争情况分析
3.3.2.2.1农业
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生产大国,但中国人口众多,国内需求大,一些重
要的农副产品进口日益增加。现采用进口竞争指数对中国90年代来的农产品竞
争状况具体分析。
表3一11 中国农畜产品进口竞争指数(1998年)
进口竞争比较优势进口竞争比较劣势
农产品类别进口竞争指数(%) 农产品类别进口竞争指数(%)
小麦O.99 稻谷、大米加.77
其他食物(除稻、麦外) O.77 谷物加工品-0.68
油籽O.62 蔬菜-o.91
可可及可可制品0.99 茶-o.93
动物油脂O.97 蔬菜、水果制品_o.95
鱼或海生哺乳动物油脂0.64 烟草-0.69
食品工业残渣配制动物
O.76 活动物-o.78
饲料
棉花0.91 肉及食J}j杂碎.o.71
表3—11续
进秘竞争沌较挽势避弱竞争院较劣势
农产黼类别进口竞争指数(%) 出产鼎类别进口竞争指数(%)
羊毛及渤麴毛O.7l 其他食璀动物产赫一O。74
生毛皮O.84 肉制,铺-O.99
蚕丝O.72 鱼、fF壳动物等制品-0.99
编织弼掇殇榜辩O.09 杂瑗食懿国.59
饮料、酒、醋.0.71
生皮奄.98
活树.O.45
水果加.28
虫荻,耱狡∞.毒7
乳品、蛋白天然蜂蜜_o.33
鱼、甲壳动物.O.44
资料来源:Ⅸ中国海美统计年撩》1998牛、1999年,《中国海关统计月报*1 999年各期.
裘3一ll依避盛整争指数豹褰馕垮中国农畜进蜀产品分为进口竞争比较线
势和比较劣势两大类。从表中W以看出;中国土地密集裂产品具有明盟的进口竞
争撬势,毽蔻孛霉天均占寿炎滚率较低,不其餐竞争豹鑫然寨赋往势。絮小麦,
除稻谷、麦等外的其他谷物、羊毛、动物毛及嶷毛皮类、棉花、蚕丝的进口竞争
疆数分囊失O。眄、0.77、O。黔、0.7l、0.72、e.9l,均楚予强势嚣域。受一方嚣,
由于中国劳动力丰富,因此劳幼力密集产品不具备进口竞争优势。如蔬菜、活树、
永莱炎等遗蜀竞争指数分弱为蕺9{、壤45、一0.28,楚予劣势嚣域。
3t3.2.2.2汽车业
汽车工效是代表一国工激亿笈袋求平静产篷,麓着孛鬣经济魏发震,入均
GDP水平已逐渐接近汽车消费启动期,中国殴成为世界上汽率潜在需求巨大的
建区乏一。然褥,迄今为止,中国然怒汽车进口大国,其出口徽乎其微,主要原
因是:
莆先,汽车产业技术含量高,资本需求大,是典黧的资本技术密集型成熟悉
业,它器求汽率企业形成规模化生产,奠‘能消化高额的新技术,瓶产品开发费翔,
降低擞产成本。然而,目前中国汽车规模化擞产能力较低.全国现肖整车厂有
120家,每年超过万辅的为12家,生产能力达到国隧汽车业通常溉摸化生产底
线,即30万辆的仅3家。
其次是技零拳平麓距较大,中国汽车工数姆别是辚车照嚣藏躲主鼯产品犬部
分属予国外80年代初期技术成熟期产品,少数属于80_—90年代水平的产品-汽
车整车制造技术水平比汽车制造发达因家落后10一15年。
山于技术的落后和资本的不足,决定中国在近12年仍是汽车进口大囡,中
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进技术和资本,加速汽车行业的发展。
3.3.2.2.3中国信息电信、Ik的竞争分析
中国信息电信产业的发展起点低,管理落后,但由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装备,
在中国已形成了跨越式的发展,中国在引进技术和外资上的具体实施的发展战略
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充分利用国外技术和资金,引进一批国内急需的先进技术装
备和产品,以缓解国内需求。其次,以中外合资形式引进先进设备的生产技术和
生产线,加以消化,尽快转化为自主生产能力,为信息电信设备的国产化打下基
础。第三层次,在跟踪、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同时,加紧国内科研攻关,开发生产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电信产品。
中国信息电信制造的开放,使它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
之一,也正是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带动了中国一大批颇具实务的国内信息电
信生产企业的崛起。以联想集团、方正科技、长虹、康佳、TCL集团等为首的
国内计算机、电视机企业以及大唐、华为、中兴、巨龙等为代表的国内电信制造
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初步具备了自主
开发具有世界较高先进水平的高科技产品的能力。随着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联
想、方正等国产品牌的电脑在国内市场已打破IBM、HP等国外名牌一统天下的
局面;国内自主开发的程控交换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60%;在诺基亚、摩托
罗拉、爱立信、西门子等通信巨头高度垄断的移动电话市场,国产手机也开始崭
露头角。中国信息电信设备制造产业的高度开放,在短暂的时间内推动了产业结
构的升级换代,实现了跳跃式发展,缩小了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2¨。
3.3.3总结
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通过进口本国稀缺资源,有力地保护了本国的资源,确
保产品竞争性和国家经济安全。通过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吸收资本,缩小了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
另外,中国在进口贸易过程中,应制定好一个系统、统一的进口政策,利用
好进口商品的同时确保国内生产安全与经济稳定。同时,利用外资将传统的加工
贸易升级换代为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
品。
第四章结束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地球正在缩小成为~个“地球村”【221,各
国的经济运行正日益汇入世界经济运行的轨道,在互相依赖、密切交往的动态过
程中进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孤立的,封闭的状态下实现其经济增长。
4.1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
4.1.1经济增长离不开对外贸易
现代经济增长的过程,正如罗斯托所认为,是一个经济成长的动态过程,即
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再向服务经济,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过程。在这
个过程中,不仅传统农业经济要走出自给自足的农村封闭状态,与地区性、全国
性市场相联系,而且要吸收各国技术并使之应用于生产过程,实现工业化经济起
飞,使工业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经济增长中居于主导地位。这使得各国的经济
发展紧密联系,形成世界性的大市场。正如恩格斯早在120多年前所指出的:“要
知道一个经济部门个别地、安静地独自存在的时代早已过去了,现在它们全都互
相依赖,既依赖最遥远的国家的进步,也依赖紧邻国家的进步以及变动着的世
界。”【231回顾经济增长的历史,英国因从中国引进造纸、航海技术等,【24l而率先
完全产业革命,实现经济起飞的奇迹。因为英国第一次产业革命技术成果在世界
各国的扩散和流动,又使得法国、美国、德国以及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瑞
典等一批欧美国家实现了经济起飞,进入了现代经济增长阶段。进入20世纪以
来,再加上新的技术革命成果的不断扩散和跨国移动,又有日本、原苏联、亚洲
“四小龙”以及世界其他如巴西、墨西哥、中国、马来西亚等一些国家进入现代
经济增长阶段。这说明,如果没有对外贸易,就不可能有近代以来第一次产业革
命和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不可能有以后一批又一批的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
起飞,并进入现代经济增长过程。
4.1.2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加速器
对外贸易通过把国内市场扩大到国际市场,扩大生产的需求动力,从而推动
世界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增长。20世纪30年代,D.H.罗p特逊
认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engecr for gr0Wm”)f251。法国著名历
史学家D.芒图在其名著《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一书中认为,对外贸易是促进经
43
济增长的一种“酵母”。126】20世纪初美国商务部比雷德菲尔德认为,对外贸易对
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就像钟摆一样“控制着这架机器的全部运转”。(27】以后五六十
年代日本则提出并成功地实施了“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f28】,实现了经济
起起飞,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回顾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较早实现经济起飞,取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对外贸易几乎都起到了“加速器”的推动作用
【29】。
4.2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及对策
4.2.1实现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目标面临着有利条件
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132】,“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
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31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趋
势的加速发展,国际间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尤其是中国于2001年11日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这些将给中国实现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目标带来许多利益,例
如:中国可以享有多边的、无条件的和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和“普惠制”待遇及其
他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341,可以充分利用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有利于促
进中国的贸易结构进步和产业结构提升,推进企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
管理经验,提高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
4.2.2进一步扩大开放及加入wTO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挑战
第一,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难度增加。中国的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将使中
国对国际商品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的依存度增加。这样更容易受世界经济、全球
风险的冲击,特别是随着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非国有经济和外资企业在中
国经济中地位进一步上升,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及管理势必将受到各方面的约
束,使得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削弱。
第二,众多国有企业一时难以同外资竞争,加入、ⅣTO后大幅度降低关税和
非关税壁垒,使外国产品能更自由地、廉价地进入中国市场,会对一些缺乏竞争
力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冲击。如汽车产业,尚处于幼稚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的差
距极大,但不得不面对着世界激烈的竞争。
第三,我国的农业生产集约度较差,缺乏优势的产品市场将受到冲击,进一
步的扩大外贸,来自国外成本低、数量多、质量高,具有相对优势的农产品的迸
口将会逐步增加,对部分地区的一些质量和单产较低技术含量又不高的农产品及
加工品必定受到很大冲击。目前我国农村中存在的农产品销售困难、农民收入增
长缓慢,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等问题,都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得更为尖税。
4.3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的政策建议
第一,实施“科技兴贸”战略13”。中国要在21世纪由贸易大国变为贸易强
国,就必须彻底解决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和商品技术含量低的问题。实施“科技
兴贸”战略。一方面扩大高技术产品出口,另一方面用高技术改造传统出口产业,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在国家重点扶植基础上,集中力量建立拥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体系,尽快形成高新产品出口规模。
第二,拓展境外加工贸易。目前,中国虽然有一批海外投资企业,但总体来
说,这些企业规模小,不具备技术优势,只能属于国际化经营的低层次阶段。因
此,大力推进境外加工贸易,把我国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将不但锻炼和增强企业
的竞争能力,且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适应市场销售需求,从而进一步开展国际
化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发挥各类外贸经营主体的优势。经过20多年体制改革,中国外贸经
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专业外贸企业固有的业务经营优势与生产企
业产品优势没有很好结合起来。为了尽快实现两者互补,走科一工一贸结合道路
是一条发展外贸出口的有效途径。另外,尽快简化手段,大力鼓励私营企业进入
外贸领域。再有,为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来研制和开发高新
技术产品。
第四, 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在知识和科学技术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日趋显著的情况下,对外贸易的结构尤为显得重要。中国应坚持以科技为先导的
动态结构优化战略,将对外贸易在数量增长的同时在质量上有更大的飞跃,实现
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例如,实现传统产品、主导产品、战略产品相结
合,使出口商品结构由低度化向高度化转变。积极开发高技术产品,使其成为中
国未来出口的战略产品;将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使产业结
构由低级化向高级化转变。
45
致谢
随着我的硕士毕业论文《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及中国的经验》
的逐步完稿,我的硕士学位攻读阶段也即将结束。
衷心的感谢恩师张亚斌教授及师母黎俊女士,在我就读期间,他们给予了我
学习上的许多帮助,使我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恩师在论文框架的构建、内容的斟酌、语言的提炼等
方面都给予了耐心细致的指点,令我受益匪浅。虽毕业在即,但张教授的教诲和
影响将永远成为我人生的宝贵财富。
我还要衷心地感谢王耀中教授,刘辉煌教授,杨胜刚教授,董寿昆教授,姚
小义博士,邓利华老师给予我的帮助。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不仅在事业上给予我极大的鼓励,在生活
上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在学习和事业的路上奋力向前。
我感谢所有曾经给予我关怀帮助的人。
易红星
2002.11
参考文献
[1】张幼文,价值增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2】张幼文,外贸政策与经济发展,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3]A P瑟尔瓦尔,增长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4]郭熙保,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5】朱文涓,中国出口增长奇迹,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6】江小涓,世纪之交的工业结构升级,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吲谢平,中国金融制度的选择,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8】周小川、杨之刚,迈向开放型经济的思维转变,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9】R·多恩布什,如何开放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lO】张汉林,刘光溪,金融全球化世贸组织与中国,北大出版社,1999
[1l】李坤望,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12]温彬,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13】罗丙志,国际贸易中的政府行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14】张蕴岭,开放、竞争与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15】杨全发,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16]梁东黎,刘东,微观经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7】汪祥春,夏德仁,西方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18]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19】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0】范家骥,高天虹,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2l】姚愉芳、贺菊煌,中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科学社会文献出版社,1999
【22】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3】李善同等,wW}与中国,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24】赵玉敏,莫定竞争优势基础,国际贸易,2000,ll:12.15
【25]徐清军,宾建成,增长源泉在国内需求,国际贸易,2000,10;19.21
[26】梁志成。对步}贸易、国际技术转移与我国技术引进的绩效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0
8:20-23
【27】赵应宗,外贸乘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变园分析,世界经济,2000,5:10—13
『2 81兰绍瑞,中国对外经贸的就业效应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00,7:20—22
【29】田淑英,胡少维,关于外贸发展的几点思考,国际流通经济,2000,3:8-ll
【30】孙焱林,我国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0,2:5-9
[3l】陆宾,国际牵引增长理论对中国的适用性及应用,财经研究,2000,6:22—24
【32】郑志过,国际价值增值与进出口平衡,国际贸易问题,2000,5:12.15
【33】桁林,建立全方位的对外经济新格局,江苏社会科学,1999,6:30.32
【34】李善同,翟凡,徐林,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世界经济,2000,2:
46-49
【35】岳昌君,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山东经济大学学报,2000,2:20.23
f36】沈程翔,中国出口导向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1999,12:27-30
[3 7】赵波,国际化——过剩经济状况下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新选择,国际贸易问题,200l,3:
11.14
【38】董蓉,论我国出口产品附加值偏低的原因及对策,国际贸易问题,200l,2:10—12
【39】邓力平,唐永红,世贸组织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外贸关联机制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l,
4:20—22
[40】BaJassaB.nle Ch锄百ng P舭m 0f C咄parg吐ve Advantage iIl M蛐出咖同Goods,R嘶cw
ofEoonomics and Stadstics,1979,
【4l】Ba虹a.RN.Studies iIl the Pure neory ofIlltemano腑l Trade,London,Macmillan,1973
[42】KnlcgcrA.O.GI删k disto币on and Pa雠ems of Trade Among Many Coun仃ies’,Princeton
studies iII hItenIa血maI胁ance』997
[43】Em孤强Helpm蛐and Paul R krugman Markct s咖tIlre锄d fordgn仃adc,iI饼easilIg
&咖础,岫per矗吼c曲1p础a玛锄d hlt锄撕anal Econon耽m Mrr Pr鼯s,1985
E44】Bald砸n,RE.Trade Policics in a ch卸ging Wbrld E∞nomy,Cllicago,Vlliv∞毋ofChicago
Press,199l
【45】Coueg,R.E蚰d Jones,Rw.wbrld Trade拙d Payme丑缸,Boston:“me,Brawn fist edmon
1973
【46]N.Gregony Mailbw,P血ciples 0f Economics,ne Dryden Pr嘲Haf∞lIt Brace Coucgc
Pu“sbers.1998
【47】AhafoIIi y觚d Hirsch.S.E芏lhaneing Comp嘶dive Advantage证Technolo盯-hI蛔1sive
bdus硒%,1997
【48】Dear蚰:A.V wealcLinksin也cChain ofComp盯撕ve Adv掘嗽c,Journal 0fInt黜抓olIal
Eco埘)mics.1979
【49】chamberlin.Edward.H Tlle也eory of monpaIistic Compe“tion,Cambridge,Mass.Havsrd
Vmvers姆Press,1993
【50】GrossmaⅡ.G,aⅡd E Helpman,Innor撕on and Gro谢h in the w。rld Economy,Cambridge,
MA:Mrrpress.199l 5 24
【5 l】Michad Porter:The com嘶蛀ve Adv蛐tage ofN撕0ns.New York:Fr∞Prcss.1990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