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14172论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及化解

山西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及化解
姓名:贾旭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杨有振
2001.11.9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金融体系也发生了变化。
下一步改革的推进必须以清理银行的呆坏帐为前提,不良贷款包袱不除,迟早构
成对金融体系的沉重打击。本篇论文《论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及化解》主要
就是围绕这个主题,提出了一些化解银行不良贷款的设想和恩路。
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以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是唯一能提
供存款货币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其作为吸收存款与发放贷款的金融中
介机构,是历史最为悠久、业务范围最为广泛的金融组织形式。
但是,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忽视信贷风险的现象,再加上企业的高负债
经营,长期占用银行的信贷资金,致使不良贷款数额增加并呈上升趋势。在银行
业逐渐国际化,而国际上金融危机不断发生,金融风险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迫切
需要商业银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化解、防范信贷风险和不良贷款0本文正是针对

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对不良贷款化解和防范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首先,文章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信贷风险和不良贷款产生的理论(并
。。‘—。。。—。+。。。。。。一
着重论论述了贷款信用风险的成因)、以及目前不良贷款的情况与其危害。f据有关

资料,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高达25%。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给银行的正
常活动和业务发展带来了极为消极的影响,表现为:一是银行信贷资金长期被企
业占用,加大了银行信贷资金供应的压力;二是影响银行经营效益的提高;三是
阻碍了银行信贷结构及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四是使银行高估自身的利润。对
于商业银行来说,一方面是居民的硬负债,另一方面是企业的软资产,致使其经
营日趋困境。如果不良贷款问题得不到解决,继续累积下去,必将危及整个金融

系统的支付和营运,乃至形成金融危机。寸

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作了分析。
(文章提出了成立资金管理公司(AMG),对其成立的目的、任务以及可行性进
、、——_—,—————’—’’———一
行了分析及进行商业银行机制转变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文章分析了当前化解不良贷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96年以后的经济“软
着陆”、前进中的金融宏观调控和突破中的国有企业改革,都为解决银行不良贷款
提供了有利时机。然而制约因素也同时存在:企业的赖帐思想、银行的力不从心、

金融法制的不键全也严重阻碍着不良贷款问题的彻底解决。、{
紧接着文章分析了国外经验和解决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原则与思路。这一章
首先介绍了金融风暴中的东南亚国家、东欧国家和美国在债务处理方面的经历和
做法,然后分析了这些国家的经验对我国的借鉴作用。通过上面的分析提出对解

决我国不良贷款问题的原则是:从实际出发,合力解决;必须以一定时间点为界区\
分不良贷款存量和增量,针对增量和存量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同时要从银行和企业的角度对不良贷款进行防范与化解。上
|
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和成因作了阐述和分析后,文章在最后~—————’——●~
对化解、防范信贷风险和不良贷款的有效对策作了探讨。

f银行不良贷款的化解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国家、银行、企业、市场\
相互配合,一定会化解并避免其再生。心
论文作者:贾旭
指导教师:杨有振
Situation,cause and solution of demostic commericial
banks’Unhealthy Assets
Substance
With the creation and innovation oftbe demostic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regine,
financial system has been changed.Today the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has come to
the crucial period when clearing up non-performing loans(NPLs)becomes the premis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the reform.Ifnot getting rid ofthis burden,the financial
system will suffer from great losses sooner or later.The thesis,<<STUDY ON
SLOVING THE PROBLEM OF NON PERFORMING LOANS IN CHINESE
BANK>>,is focused on this subject,and many new ways and ideas of solving this
problem are put forward.
Commercial banks is an unique comprehensive and multifunction financial
enterprises proffering deposit culTency,whose purpose is to seek profit and which
regard financial assets and debts as their targets.As a middle-introduce financial
organization absorbs deposits and distributes loans,it is the long·standing financial
organization with extensive-range business.
However,there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which ignore credit risks.At the same
time,because of the operation in lIigh·debt,enterprises occupy banks’credit capiml
long terms.All these lead to the number ofunhealthy asset showing a growing current.
By statistics,the ratio of demostie banks’unhealthy assets reach highly 25%nOW.It is
very necessary to make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to dissolve and defense redit risks and
unhealthy assets 011 condition that banking come to be internationalized,intemational
financial crisises break out from time to time and financial risks become larger and
larger.This thesis do discuss on the solution of dissolving and defensing unhealthy
assets in point ofdemostic commercial banks.
First,the thesis clarifies demostic commercial banks’developing situation,the
theory of credit risks and unhealthy assets’form(the canse of loan credit risks on
.3.
emphasis),and unhealthy assets’current condition and harmfulness.By statistics,the
ratio of unhealthy assets reach highly 25%.The existence of numberous unhealthy
assets lead very negative effects to banks’coimnon actions and business development.
They show:1.Banks’credit capital occupied by enterprise long terms,the pressure of
banks’credit capital’S supply enlarged.2.The progress ofbanks’efficacy influenced.3.
The adjustment of banks credit construction and productions structure prevented.4.
profits of banks overestimated.To commercial banks,which make banks come into
difficulties.If the problem of unhealthy assets won’t be solved,the whole financial
system’S payment and operation will be damaged,even financial crisis happen.
Secondary,the thesis makes all analysis of the cause of commercial banks’
unhealthy assets.
Thesis analys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resent conditions.The
advanmges include the successful economic soft landing in 1 996,the strengthening
financial adjustment and the deepening reform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At the same
time,disadvantages exist,such龉the enterprises’unwillingness to repay loans,the
banks’ability falling short of their wishes,and the weakness and loopholes in financial
laWS.
Next on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n the thesis,where new ideas and methods are
put forward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NPLs.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part,experiences
from other countries with similar problems are introduced.These countries include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and the United State of Amefica.
After the introduction,what we could learn from these experiences is discussed.The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to solve the NPLs in domestic banks,we must abide by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starting from the reality,and solving the problems with unified
efforts of all relevant parties.And the first step is to divide old NPLs from new NPLs
based on certain time point,and the second step is to adopt different managing
measures to solve old and new NPLs,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characters.
At the same time both banks and enterprises should strive to get rid ofNPLs.
Through clarifying and analysing the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demostie commercial
.4.
banks’unhealthy assets.The thesis discusses on effective solution of dissolving and
defensing credit risks and unhealthy assets in the end.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NPLs is not a work of one single day.However,if the
government,the banks,the enterprises and the market work and strive together,sooner
or later this problem will be solved.
.5.
前言
商业银行具有创造存款货币的功能,可经营一切金融“零售”业
务和“批发”业务,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
以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唯一能提供存款货币的综合性、多功
能的金融企业。我国《商业银行法》上规定,商业银行是指依照《商
业银行法》和《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
业务的企业法人。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金融制度
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的国有专业银行逐步转变为国有商业银
行,随之又有一大批新兴的商业银行产生,银行逐渐商业化经营。在
经过十多年的金融改革,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
其他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并存、分工协作的银行组织体系。
然而,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建设起步迟,尤其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
——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直至90年代才具有实质性的启动,这
使得商业银行在产权制度、法律环境、业务的经营和开拓、资产和负
债的科学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缺陷。再加上世界经济环境的
不稳定,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银行业的风险愈加增大,这使得我们
不得不注重风险的防范与规避。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并将市场过渡期
和体制转轨作为金融风险考察的特定背景,可概括出不良贷款数额的
上升是其主要表现之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不仅数额大、
比例高,而且企业欠息不断增加,并星上升趋势。其中一个重大风险
就是国有独资银行不良贷款比例过高,给银行的正常活动和业务发展
带来了极为消极的影响。二是影响银行经营效益的提高;三是阻碍了
银行信贷结构及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四是使银行高估自身的盈利
性。商业银行为支持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所积累的不良贷款是
多方面造成的,其中一部分是转轨过程所必须付出的改革成本。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一方面是居民的硬负债,另一方面是企业的软
资产,致使其经营日趋困境。近年来,我国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一
系列重大措施,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由于历史包袱沉重,解决不
良贷款还应进一步深化,已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头等大事。如果不
良贷款问题得不到解决,继续积累下去,必将危及整个金融系统的支
付和营运,乃至形成金融危机。
让我们再来看看亚洲邻国的情况吧。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由于
巨额银行坏帐引发了金融机构倒闭风潮,日元急剧贬值,经济低迷不
振,现在日本政府仍在为如何走出困境、步入复苏而大伤脑筋;97年
至98年之交由泰国开始的货币危机引发了席卷整个东南亚国家的金
融动荡,这些国家均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场危机的根源之一便
是经济过热引起的泡沫资产向金融系统转移沉淀形成了大量不良贷
款,一旦泡沫急剧破裂,金融风暴便不可避免了。中国也是一个新兴
的市场经济国家,与东南亚国家有许多相似之处,虽然在这场金融危
机中幸免,但东南亚国家的境遇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国商业银行
大量的不良贷款就象一枚定时炸弹,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经济、金融安
全运行的最大隐患;只有彻底消除这个隐患,在健全金融体制、完善
各种经济条件的前提下开放金融市场,才不会使我国步东南亚国家后
尘,成为国际金融大鳄的盘中猎物。因此,为了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进程,增强国有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
中的竞争能力,就必须要首先解决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而且越快越
好。
本篇论文正是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从我国不良贷款的成因、
危害性以及银行单纯运行常规手段解决不良贷款的无力性入手,分析
当前化解不良贷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同时比较和借鉴美国、日
本和欧洲一些国家在处理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上采取的不同措施,并在
此基础上提出对解决我国不良贷款存量和增量问题的一些设想和思
路。不良贷款是银行不良资产中的一部分,由于贷款业务一直以来都
是我国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一般占到90%以上,因此本文对银行
不良贷款的研究实际上对彻底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有重要意义。
国戴项龙在“2001年不良贷款处置国际论坛”上的讲话
第一章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危害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首先,界定不良资产与不良贷款的区别:
1.不良资产有不良债权、不良债务、有问题贷款、呆坏帐等十余
种说法。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资产一览有国外资产、储备资产、
对政府债权、对企业部门债权和对金融机构债权五大类。债权仅指后
三项。而贷款仅指债权中以贷款形式表现的部分。显然,不良资产>
不良债权>不良贷款。
中国《贷款通则》中不良贷款指呆帐、呆滞帐和逾期贷款。国际
上按动态的风险监督方法将贷款划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
款、可疑贷款、损失贷款五类。不良贷款仅指后三类,称为无法回收
损失类贷款,为坏帐或呆坏帐。
对不良贷款、信贷风险的现状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估计。在
信贷风险分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信用风险,集中表现在资产质量
普遍低下,不良贷款所占比重有增难减,资产的流动性严重不足。从
1990年到1996年的七年期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
每年呈下降趋势,贷款周转速度也有所放慢,但最为严重的是不良贷
款数额逐年增加(见表一)。有些不良贷款所产生的应收未收利息也越
来越多。∞
o刘海红著《商业银行资产配置问题研究》第19页
表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基本状况(1990--1996) ① \ 1990缸1991矩1992在1993住1994矩1995芷1996证
资产
0.8l 0.78 0.70 0. 10 0.29 0.29 0.295
收益率
贷款平均
周转率1.48 1.25 1.32 1. 19 1.08 1.02 1.04
(次数)
不良贷款
金额2951.96 3518.96 1216.34 5173.94 9488.24 7849.93 9486.90
(亿元)
据人民银行的统计,1998年末,我国各商业银行贷款余额
86627.8亿元中,不良贷款约占25%。@在不良贷款中,逾期两年以上
呆滞贷款约占同期贷款余额的5—6%,预计无法回收的呆帐贷款约占
2%。同时呆滞贷款约有60%已成为呆帐贷款,所以呆帐贷款的实际比
重已达5%以上,远远超过了我国规定银行呆帐准备金计提比例1%(97
年起用)。因此,如不采取措施,现有的不良贷款存量不但不会减少,
反而越积越多。另外,我国企业经营效益普遍差,有相当一部分企业
已步入“贷款投入——产品积压——再贷款投入——再产品积压”的
恶性循环,更加导致了不良贷款的迅速积累。凹
(二)不良贷款的危害
大量不良贷款的增加,给银行的正常活动和业务发展带来了极为消
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是加大了银行信贷资金供应的压力。银行信贷资金长期被效益差
的企业大量占用,回流梗阻,而对企业合理的资金需要,又不得不千
方百计予以支持,从而加大了银行信贷资金供应的压力。
①资料来源:《对国有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几点认识》<当代经济学》1997年6期,
第21页。
。戴项龙在国务院办公厅举办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中的讲话。‘金融学报》1999年四期
。《国际金融》1999年10期
二是影响银行经营效益的提高。一方面大量信贷资金逾期、呆滞,
银行不能及时调节,把资金投向效益好的行业和企业,又由于企业效
益差,对企业加罚制度不能顺利实施,对贷款只能无限延期,从而影
响银行信贷资金的营运效益;另一方面,在银行非正常贷款中,有相
当一部分已经滞死,直接影响了银行经营效益提高。
三是阻碍了银行信贷结构及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良贷款的大
量增加,严重地影响了信贷资金的再分配,在资金增量有限的情况下,
银行不能对国家需要发展的产业和产品切实加以支持,使产业和产品
结构不合理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
四是使银行高估自身的盈利性。一方面大量的逾期贷款对应的应收
利息作为利息收入计入当年损益,虚增银行利润;另一方面由于现行
的1%的呆帐准备金无法抵补贷款损失,银行实际上少计了很大一部分
营运成本,导致自身利润的高估。银行利润的高估使税收和红利实际
由资本金支出,贷款损失被掩盖,银行实际资本遭到侵蚀,削弱了银
行稳健经营的基础。
五是造成国民经济运行不稳定。我国国有经济的命脉是什么呢?现
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一些关系国家战略、安全和国计民生的特别
垄断性企业外,最重要的就是国有的银行货币体系。一旦国有投资和
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将银行拖跨,银行货币体系发生问题,也就意味着
国有经济出现问题。这一国有经济的致命点无法容忍国有企业长期向
银行体系不断地转嫁不良资产。
我国国有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居民储蓄一银行贷款一企业负债资
产”的借贷型国有经济,它本身就是一种扭曲的、导致经济危机的融
资渠道和资产结构制度。只要这种与要素收益变化规律相反的扭曲的
融资和资产制度占主要地位,金融危机迟早会发生,整个社会经济的
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世界上许多国家经历过的经济危机,无不与它们
国有投资和企业低效率大量转嫁不良资产导致金融危机的引发有关。
另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分配结构的变化,居民已经成为储蓄主体。
大量的不良贷款、呆帐的存在意味着相当部分的居民存款已经化为乌
有。这本身就潜伏着通货膨胀危机,因为越来越多的货币资金已经没
有实物资产作为对应物。其次,在居民尚能对金融系统保持信心的情
况下,由于存款不断滚动,即新的存款来源能弥补提款的需要,金融
系统能够保持稳定。一旦居民知悉他们的存款正处于高度风险之下,
必然会引起挤兑行为,结果甚至可能导致全国性的金融危机。
当然也不是说危机即将到来。我国储蓄存量额的稳定增加说明了居
民对金融系统的坚定信心,既使利率一再调低也是如此。“亡羊补牢,
未为迟也”。现在采取果断措施解决不良贷款问题还来得及。但如果将
问题拖延下去,采取听之任之得过且过的态度,必将给国民经济带来
巨大灾难。
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一)信贷风险和不良贷款的产生理论
关于什么是风险,目前在理论和实践上认识有所分歧,归纳起来主
要有以下三种各异的观点,即:a)风险是指资产及其收益的现有损失;
b)风险是指资产及其收益损失或获益的可能性,既风险涵盖获益与损
失双重可能性:C)风险是指资产及其收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对于第
一种观点,由于它把风险理解为一种现实损失,与风险的实质——一
种非现实的可能性相左,故不敢认同。第二种观点由于把风险理解为
获益与损失的双重可能性,与人们对风险的一般认识相异,而且容易
误导人们的行为选择,强化风险激励。相对而言,第三种观点不仅揭
示了风险的本质,而且与人们的风险常识相吻合。风险作为一种使资
产及其收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具有不确定性,在现实经济社会中是
客观存在的,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风险内存在着非消除性的特质。
但是,人们可以通过正确地认识风险并采取相应防范、管理措施,使
风险程度降到较小的程度。所以,风险又是可以控制的。
信贷风险则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企业在信贷业务中所面临的
风险。金融企业将款项贷出后,可能因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借
款人不能如期,甚至不能归还贷款,进而引起信贷资金损失,对银行
收益造成影响。这种由于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按约偿还贷款而使商
业银行或其他金融企业蒙受资产损失的可能性,即称信贷风险。信贷
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危害最大的风险,许多银行的倒闭从表面上看
是因为流动性危机,但究其实质,则是由于大量的无法收回的不良贷
款损失造成的。1984年美国大陆伊利诺银行的危机即是一个明显的例
子;97年下半年东南亚暴发的大规模金融危机,金融业过高的不良贷
款便是其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
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指借款者不按照合同要求偿还贷
款本息而可能导致银行收益水平的下降。信用风险是银行经营管理中
最常见、最传统的风险形式。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自然灾害
如地震、洪水等的发生,到国家政局的动荡、国内国际经济的萧条以
及借款人的道德品质和经济状况都会影响到银行贷款的偿还(本文将
在后面做进一步论述)。利率风险系指由于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导致贷款
收益率发生相应变化的风险。如浮动利率贷款随着利率水平的下降其
收益也同时下降;而固定利率贷款在市场利率大幅上升甚至超过贷款
利率时,其收益就可能低于成本,因此当银行存贷款的结构不匹配时,
将产生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外汇风险)系指因汇率的波动而使外汇贷
款蒙受损失或丧失预期收益的可能性。无论银行贷出的是何种外币,
只要收回的外币发生贬值,贷款资产就遭受损失。经营风险是指由于
银行管理出现漏洞,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以贷谋私,工作失误和欺
诈等现象的发生,使贷款成本不合理地上升或使贷款损失风险增大。①
(二)宏观因素分析
1.行政干预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银行
信贷方面表现为自上而下的一套“资金供给”体制,各级政府和银行
都已习惯于那种“计委点菜,银行付钱”、“政府上项目,银行给贷款”
的做法,严重干扰了银行按照信贷管理原则自主地发放贷款。另一方
面,国有企业对政府和银行过份“依赖”;许多地方政府仍习惯于利用
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并时时将政府至于资金配置的主体和中心位置,
有些地方政府还将商业银行视为当地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一个出纳
机构,点贷、保贷、摊派成为时尚,对银行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和
盈利性很少考虑。实践证明,那些由地方政府或某部门领导“点贷”、
由银行被动发放的贷款,大多数效益不好,无法到期归还本息。
2.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的产业政策也有所不同。而国家产业政策又
是通过运用包括资金倾斜、物价调整在内的经济政策和行政手段并用
来贯彻实施的。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随着经济政策的转换和产业结
构的调整,整个物价体系也变动较大,有些企业无力承担成本上升的
负担和价格变动所造成的损失。同时,由于价格的变化及消费者需求
偏好的变化,引发了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使某些原来畅销的产品变
为滞销产品。许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调整生产以适应市场,
o陈启中、杨德新、黄幕柳著‘现代商业银行负债管理).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由此引起大量产品积压,无法归还银行贷款。建国以来,我国曾多次
实行产业政策调整,每次调整在促使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崛
起的同时,总会使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关闭、停产或转产。
这是我国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具有阶段性和时期性特征的重要原因。
3.经济运行秩序不规范
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经济往来中相互拖欠日趋严重,“三角债”的困
扰一方面使大量的企业生产资金被拖欠占用,另一方面在被拖欠的帐
款中有相当一部分形成了沉淀资金。近年来我国已两次动用巨额资金
清理企业之间的三角债,但收效不大。许多企业为逃避债务,在多家
银行开立帐户,逃避银行监管。由于债务链的连锁影响,许多企业因
收不回货款而无法按时归还银行贷款本息,甚至被三角债拖跨,严重
影响了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另外,社会法制观念和商业信用观念淡
漠,企业欠债有理、有利已司空见惯
4.融资渠道单一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大财政,小银行”,企业资金基本上靠
财政注入:而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
生了根本性变化,财政与银行的地位发生了逆转。财政为了维持庞大
的非生产部门和上层建筑,能用于经济建设的财力相对越来越小,财
政非但不能给企业注资,反而吃企业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同时,由于
我国证卷市场的起步较晚、发育不成熟,城乡居民的收入大部分都存
入银行:因此通过向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成为企业获得资金的
主要途径,而通过发行股票、债卷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的渠道狭窄不
畅。融资渠道单一化的直接后果便是企业负债率不断上升,负债规模
越来越大,利息负担加重。企业高负债的资产结构导致其经营的高风
险,银行体系中也堆积了大量的不良贷款。
5.经济环境的影响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金融业的运行是根植于经济
运行之中的。因此,依托于经济运行的金融,其经营状况如何,则在
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一定时期的经济运行状况。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的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从1992年到1996年,我国国内生产
总值平均增长12.1%,既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又有效抑制了通货膨
胀,避免了大起大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农业得到了加强。
但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结
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部分国有企业活力不强,企业
经济效益仍然低下,资金周转不灵,金融机构贷款无法收回,堆积了
大量的不良贷款。尽管在不良贷款问题方面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实
行企业兼并、联合等,进行企业资产重组,但效果并不理想,也不能
完全解决问题,银行的信贷风险仍然很大,旧的不良贷款还未消化,
新的不良贷款还在不断地产生。
6.金融政策的问题
金融政策主要是体现在一国的中央银行所制定的货币政策上,具体
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等。近几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一
直处于“紧缩一放松一再紧缩一再放松⋯~”循环之中。与货币政策
相联系,信贷管理也长期处于“一放就乱、一乱就管、一管就死、一
死就放”的循环中,而且一次比一次规模大、范围广、影响深。在这
种货币信贷政策环境中,银行在松时不顾需要与可能突出放款,从而
造成大量资金沉淀或挪作他用,不少贷款因此而损失,在紧缩时又不
得不压缩正常贷款,从而难以稳步提高贷款质量,减少不良贷款的产

(三)微观因素分析
1.企业负债经营严重
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大部分企业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维持生产
和经营。据统计,至1995年6月底,我国国有企业总资产41300亿元,
负债31000亿元,总体平均资产负债率为75.1%。其中,银行贷款占
企业总资产的比率为71.3%,有些企业的负债率高达85%以上。银行贷
款被企业作为流动资金长期占用,偿还能力极低,严重影响了银行信
贷资产的流动性。
2.市场适应性较差,生产效率低下
许多国有企业的领导尚未清除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物竞天择,适
者生存”的竞争意识不强,一旦经营受挫,往往抱怨乡镇企业机制的
“过分灵活”,而不愿对照乡镇企业,寻找自身问题,克服国企机制的弊
端。一遇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国企”船大难调头”的缺陷就暴露
无疑。种种原因使得国有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甚至远远低于银行的利息
率。1995年和1996年国有企业资产赢利率分别为7%和5%,而贷到企
业的利息率至少要到1496和12%,这样国有企业根本无法对银行还本付
息。①
3.银行信贷管理体系因素
银行的信贷管理体系在贷款业务的三个阶段都存在问题
(1)贷前信用分析阶段,项目审查评估质量不高。
审查评估质量不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受到信贷人员的知识水
平、业务经验以及信息不全等因素的制约,在评估工作中出现某些偏
差;另一方面行政干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评估质量。有时明知项目
效益不好,还贷有困难,但顶不住领导的“关心”、“打招呼”,使得评
估流于形式,其评估质量也就不言而喻了。同时,信贷员自身的业务
。《财富经济》.1999年10月
能力差、工作责任心不强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2)贷款审批阶段的问题。
这个阶段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信贷审批部门风
险意识薄弱,对贷款的投向、各类贷款的比重、贷款收益与风险的权
衡、对贷款风险的管理措施等研究考虑比较少,审批经常带有某种程
度的主观随意性。第二,有些银行审批职责不清,往往出现贷款集体
审批,出了问题无人具体负责的情况。第三,受行政干预影响。行政
干预既有来自地方政府部门的,也有来自于银行上级部门的,有的在
行政干预下发放贷款,也有出于地方局部利益考虑的大量人情贷款。
(3)贷款发放后的管理、监督、收回阶段。
主要问题表现在重放轻管、逾期严重、催收不力等方面。贷款发放
后,信贷员未能严格执行贷后监督的操作规程,放任自流;对经营困
难、已出现预警信号的企业,或由于监控不力,未能及时发现,错过
了催收的有利时机,或听之任之,消极等待;从信贷管理的角度来看,
对贷后的管理、监控与催收方面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制度保障。
第二章化解不良贷款国外作法借鉴
一、金融风暴中的东南亚国家
在东南亚金融风暴中的东南亚各国,其银行体系中均留下了数额
巨大的不良贷款,成为制约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恢复的障碍。因而他们
均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在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遭受了严重的冲击,银行体系的
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为此,马来西亚于98年5月专门成立了马来西亚
国家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管理公司”),这是一家由马来西亚财
政部主管的专门负责接管和处理银行不良贷款的特别机构,它使马来
西亚脆弱的银行体系赢得了市场的信心,加速了马来西亚经济复苏的
步伐。其具体做法如下:
1.向银行购买不良贷款
管理公司有步骤地在对不良贷款进行评估的基础上购买银行体系
的不良贷款,1998年8月,英雄艾芬证券银行成为管理公司进行的首
宗收购对象。迄今为止,管理公司已向银行收购了10.58亿林吉特的
不良贷款,并对18家金融机构共127.7亿林吉特的不良贷款进行了评
估工作。在完成第一阶段的不良贷款收购工作后,管理公司准备在2001
年进入资产管理的阶段。管理公司将对有关的资产进行再评估,然后
根据不同资产的实际状况,相应作出出售、转让或合并的决策。
2.对不良贷款进行分类处理
由于管理公司集中了一批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因而较之原来将不
良贷款保留在银行内部逐步消化的做法,效率要高的多。管理公司将
马来西亚国内受不良贷款困扰的公司分为三类,并相应提出了不同的
措施:
A.基本良性型:即出现暂时性现金流动问题,但经营方面还是比
较健康的公司。对于这类公司,管理公司采取债务重组的办法,包括:
改变债务的偿还方式;调整贷款本金的偿还期,将一些短期贷款展延
为长期,或者改为定期偿还的透支贷款。.
B.管理失控型:即公司的业务还能生存,但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
题,以致影响公司正常运行的不良贷款类型。针对这种不良贷款采取
的是资产管理策略,派人进入有关的公司,甚至接管其管理工作;并
在适当的时候通过与其他公司合并的方式来重组该公司,或者是进行
资金重组或注入新资金。
C.完全不良型:即无法继续发展,或营业终止或清盘的公司。对
此,管理公司则综合采取出售、转让或合并的决策,以尽可能地减少
损失。
(--)韩国
韩国过分密切的银企关系和政府的干预,形成了韩国经济的严重
失衡。在东南亚货币危机的冲击下,这些问题终于暴露出来,使得韩
国的银行体系里积累了大规模的不良贷款。为了维持国际社会对韩国
经济的信心,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如对大型企业集
团进行重组、对外资开放金融市场等,同时着手对不良贷款进行处理。
1998年12月22曰,韩国政府宣布,进行房地产相关投资的美国
私营控股基金孤星基金在韩国银行不良贷款拍卖中获胜,赢得了面值
5650亿韩元的贷款(合4.736亿美元)。根据规定,美国孤星将与韩国
资本管理公司合资经营这笔贷款,并支付1410亿韩元购买合资公司
70%的股份。韩国政府收购这笔贷款时花费了2 3 8 8亿韩元,因而损
失了374亿韩元。
在这次拍卖之前,国际上的一些房地产投资商认为,这次拍卖对
于韩国政府清理银行体系巨额不良贷款能力是一种考验,因而,拍卖
的成功使投资者对韩国经济的信心大大提高。
(三)日本
为处理不良债权、遏制金融机构倒闭风潮,日本先后成立了“共同债
权收购机构”,“住宅金融债权管理机构”和“清理回收机构”。在1998
年7月2日,日本政府又宣布了为消除金融机构坏账稳定金融体系的
重要措施——过渡银行计划的基本框架。过渡银行计划就是在规定时
间内把破产金融机构的融资业务承接过来,实际是实现国有化,最终
使之合并或者把它抛售出去。这就是“桥梁银行”方式。①
. 根据设立过渡银行的有关规定,由存款保险机构设置规定银行,
承接由金融理财人管理的银行的全部业务。存款保险机构从律师、公
认会计师等人才中组织力量,对破产金融机构的资产进行全面清查,
严格区分健全债权和不良债权。由过渡银行继续经营和管理健全债权,
而不良债权则转移给清理回收机构。
过渡银行在开始托管的一年内,要通过合并、转让股权或经营权,
同时把不良债权出售给清理回收机构等方式来进行处理。过渡银行除
了维持正常业务运作外,还要帮助寻找愿意接管的民间金融机构。破
产银行移交的债权债务有可能被多家买主收购。倘若直至最终仍没有
找到买家,则对过渡银行进行清算。即使是正常债权,最后要交由清
理回收机构接管。过渡银行的存活期原则上为一年,但如果在这期间
没有找到收购者,还可延期两次,每次一年。
二、东欧国家
东欧各国债务问题的背景与我国相似,他们在清理债务,实行资
产重组上有一系列丰富经验,且各有特点。
(一)波兰
到1992年末,波兰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呆帐已占其发放贷款的30
%一60%。政府的目标是将这些银行转换成稳定的具有竞争力的金融
机构,而不是由它们来承担经济改革的全部成本。因此在处理不良贷
款时,波兰更多地发挥银行的作用,在每一个银行中设立一家专门负
责“沉淀资产”管理的独立部门,这一部门要求企业限期作出改革方
案并提出还款时间表。如果企业资产重组的方案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①白钦先、王兆刚著‘浅谈日本金融改革和金融危机》.城市金融论坛.1999年2月
企业将被强制破产清算。政府还将银行贷款分为合格、不合格、可疑、
呆帐贷款,对后三类要求建立分别为20%,50%,100%的损失准备金。
另外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12%。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1999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实行两极银行制度,中央银行与
专业银行分离。这时最大的三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仅1%一1.5%,
担负的问题贷款高达1350亿捷克克朗。针对这种情况,国家成立了一
个特殊的政策性银行——统一银行,专门处理原来国家支持企业的短
期贷款。方法是:将这些贷款转化为8年期的长期贷款,企业因此获
得了长期资金。同时,‘‘国家私有化基金”发行了500亿捷克克朗
的国家债券,无偿分配给银行,其中120亿用于扩增银行资本,另380
亿用于减轻企业债务,即核销银行坏帐。
三、美国
美国的破产法律及有关机构是世界各国中最健全的,这为处理不
良贷款问题提供了整套现实可行的保障。1989年,美国数以百计的储
贷机构纷纷出现困难倒闭,通过连锁反应,形成了全国性的储贷机构
危机。为此,美国专门设立一个“决议信托公司”
(Res01utionTrustCorporation,简称RTC,又称美国坏帐银行),负
责接管和处置由联邦储贷保险公司承保而倒闭的储贷机构的资产。RTC
的工作人员基本上是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借调,同时还雇用了一大批
地产经纪、资产处理专家、销售经纪、拍卖师和其他专业人士。RTC
对所接管的资产采取果断措施加以重组、包装、分割和拍卖。自1989
年8月RTC成立起至1995年12月31日结束运作止,在不足六年的时
间里,RTC共接管了747家有问题的储贷金融机构,接管资产帐面价
值为4560亿美元;而至95年12月31日,坏帐银行将所接管资产的
98%在分割、重组后卖出,收回资金3950亿美元,资产收复率达
86.62%。可以说,RTC的运作十分成功,对制止美国的金融机构倒闭
风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良贷款证券化。不良贷款证券化集中处理办法发展很快,通过
发行一单笔或批量贷款或组合债权为抵押的证券,获得评级机构评级
后,在证券市场公募或私募出售,将抵押物分割给看中其收益性而准
备购买的投资者。比较通行的做法是有商业银行将所持有的各种流动
性较差的同类或类似的贷款组合成若干个资产库,出售给专业融资公
司,再由融资公司对这些一般超额的资产抵押,发行资产抵押债券、
抵押优先股、抵押商业票据等,银行换取了以该资产抵押发行证券的
收入:对作为抵押的资产(贷款)一般要求是并非很坏,批量大、标
准化、专业化、流动性强的贷款才易于证券化;这种证券的承购者是
银行、储蓄协会、人寿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好处是,在一揽子处理
不良贷款的同时,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广泛招募投资者。∞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以上各国处理债务的背景、原则、方式各有特点,也从不同角度
对我国有所启示。马来西亚和韩国是在紧急情况下采取的应急措施,
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向银行购买不良贷款进行分类处理的方法,
及引入外资处理坏帐的做法可以借鉴;日本的过渡银行制度能否最终
使日本真正走出困境、重振金融业还未可知,但其对问题金融机构进
行破产清算、兼并收购之前,成立过渡银行对其健全债权进行经营管
理也是一种好的思路。东欧各国的大背景是私有化,但有一些共同的
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如政府扶持并承担责任;以金融部门的改革促进
企业更新等等。而美国RTC公司在六年时间里处理大批失去清偿能力
的储贷机构的成功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尤其美国在立法方面的
。唐旭等著《金融理论前沿课题》300页
完善、市场体制的成熟,都是我们应该大力学习的。
世界各国债务形成和处理中的各自特点为我们研究和确立我国债
务问题处理的基本思路及具体操作措施提供了经验教训。通过比较可
以看出,我们在处理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时,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熟
经验,但必顺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特殊情况:
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国家经济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
不良贷款的解决需要从全局出发,通盘考虑,不能简单地套用国外哪
种解决破产金融机构的做法;
2.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大多数是信用贷款或担保贷款,不可能象
RTC通过市场出售资产一样简单地“一卖了之”。即使是抵押放款,有
的抵押手续不全,有的抵押物难以变现,实际处理起来涉及到方方面
面,难度非常之大。
3.各国在处理不良贷款时均动用了巨额财政资金或损失准备,而
我国财力有限,银行损失准备不足,难以通过托管、注资等方式解决
上万亿元的银行不良贷款问题:
4.我国不是像东欧国家那样进行全面私有化,我们要做的是从计
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而在这个转轨时期,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
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资本市场、金融市场还很不发达,这些都给不良
贷款的处理带来操作上的困难。∞
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化解对策
过高比例的不良贷款已经成为金融稳定的巨大潜在隐患,也是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银行稳健经营与宏观经济政策》.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中译

业的沉重负担,严重影响到了银行、企业的稳健经营。根掘国际经验
教训,解决银行不良贷款的早晚决定着处理效果和成本代价的大小。
日本政府及金融当局对金融业的呆坏帐问题早有察觉,但是一昧采取
“放置”态度,放任自流,结果“放置不会减少”,4、5年后,当时
的个别问题越拖越糟,成为日本金融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被巨额的
呆坏帐不良贷款所吞没,这时政府已回天乏术,导致金融危机不可避
免,政府因此最终付出更大的代价。因此,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不宜久
拖不决。我国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成立信
达、东方、长城和华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并已进行运作。本人为解
决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将提供以下思路作些探讨。
一、处理不良贷款问题的基本前提
1.从实际出发,各方合力解决。不良贷款的处理问题,理论界提
出了很多思路,国外也有一些成功经验,但这个问题的解决必须建立
在我国现行法律、政治经济制度和财力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我国不良贷款形成的一果多因性及现行政治、经济体
制、银行、企业状况决定了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涉及多方面的利益调整
和成本分配,任何单方面的投入都会因其特有资源的稀缺性而无能为
力,也不利于重塑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市场激励机制的建立。因此,
不良贷款的解决,应由银行、财政和企业共同努力,合力解决。
2.对银行承受不良贷款能为的评价。
从会计处理的角度看,银行已没有能力承担损失。国有银行不良贷
款总量有i万多亿元,其中呆滞呆帐贷款总额已超过银行全部资本金。
若冲销不良贷款会导致商业银行产生巨额亏损,资本金会成为负数。
国家财政同样无法承受。由于银行所得税是中央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
如果银行出现巨额亏损,中央财政只能靠大量举债度日,产生巨大的
财政赤字。
但从现金流量的角度分析,银行似乎有能力承担损失。因为不良贷
款是已经发生的支出,属于沉没成本,从现在的情况看,银行整体上
并没有因为不良贷款无法收回而发生运转困难。资不抵债的银行只要
开门营业就可以通过吸收新存款维持运行,从而可以在长期内处于技
术上破产而实际并未破产的状态,而我国现行的制度安排——国家银
行垄断大部分社会信用以及对国有银行提供救助承诺更是强化了这一
状态。结果不良贷款存量的风险被现行制度安排在一段时间内淡化和
掩盖起来。
3.区分不良贷款存量和增量。处理不良贷款首先要将已形成的不良
贷款(存量)和新增的不良贷款(增量)按照一定时间界限剥离开来,对
两类不良贷款采取不同的处理手段。
①对不良贷款存量,在短期内将其完全收回基本上没有可能,只能
期望尽可能减少损失,能收回的尽量收回。因此银行自身在不良贷款
存量上花费太多精力是不明智的。
②对增量不良贷款的控制,才是目前银行信贷工作的重点。如果新
发贷款继续沉淀下来,不能正常回收,它就会变成新的存量不良贷款,
从而使存量风险越积越大,终有一天各种潜在风险会被释放出来,那
时的危害程度可想而知。因此,金融风险的要害在于增量风险的防范
上。
③确定剥离不良贷款的时间界限。为了将存量和流量不良贷款进行
剥离,需要确定一个时间界限概念。我认为以1997年12月31日为分
界点为宜,理由是:
A: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有其深刻的体制与宏观经济背景,因此在
1993--1994年的经济过热时期,也是不良贷款形成的高峰期。1995年
以后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商业行为的强化,新增贷款的不良率正逐年减
小。但是,由于基层银行拘泥于上级行硬性指标的限制和自身业绩的
偏好,不断对不良贷款给以展期或贷新还旧,使不良贷款在时间上得
以延续下来,大量1994年以前形成的不良贷款在时间形态上延续到
1997年。确定1997年底为分界线就在于充分考虑到体制上形成的不
良贷款的展期和贷新还旧的事实,使清理不良贷款的发生时间有一个
与事实相符的时间概念。‘
B.剥离不良贷款时间的确定要有助于企业问题的解决。国有企业
债务绝大部分表现为对银行的负债,银行贷款的相当部分已经成为企
业经营的铺底资金,归还这部分贷款势必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
以1997年底为分界线有利于对企业不良债务的通盘治理,这样能使企
业真正达到负担解脱的目的。
二、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原则
1.对于存量不良贷款,应该树立两个基本思想。一是分兵突围,
避免一刀切。不良贷款不论是形成原因,还是目前状况都千差万别,
一种办法贯穿到底是不现实的。只有对症下药,才是必然选择。二是
树立一个打持久战的思想。正因为不良贷款的情况复杂,所以期望在
短时间里解决完毕是不可能的。只能采取循序渐进、逐步消化的方式
解决。
2.对于增量不良贷款,必须从制度和体制上入手才能解决问题。
这不仅需要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强化约束机制,而且需要培育良好的
金融环境;同时国家要解决国企资金来源问题、改草投融资体制、拓
宽融资渠道。
三、化解不良贷款总的思路
采取综合措施,除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整顿社会信用、完善银
行法规外,根本出路在于转换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根据“十五”
规划,我国将分步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综合改革,有条件的国有
独资商业银行应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为确保贷款质
量,要执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商业银行要加强内部管理,大幅
度减少新增不良贷款,依法收回和处置已发生的不良贷款。
四、当前化解不良贷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
i.令人振奋的“软着陆”。1996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质
量不断得到改善,经济增长在低通涨的基础上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略有提高,外贸出口和财政状况良
好,实现了令人振奋的“软着陆”。宏观调控“软着陆”的基本成
功,为银行业采取切实措施降低不良贷款提供了有利的经济环境。
2.前进中的金融宏观调控。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宏观调控逐步由直
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换,积极地运用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及利率等
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采取一系列预调和微调的措施,
有效防止银行的过度收缩和扩张,达到了货币政策操作的预期目标。
人民银行注重加强金融监管,商业银行加强自律管理,各项金融业务
得到稳健发展,这些为集中力量降低不良贷款提供了良好的金融环境。
3.突破中的国有企业改革。“十五大”会议巩固了已有的改革成
果,并加强了继续推进国企改革的决心。遵照“十五大”精神,要进
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在以国有企业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和完
善大型企业集团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积极鼓励、引导个体私营等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小企业的股份合作制改革。企业在不断的兼并、
重组和改造中,逐步显露生机和改善效益,这也为降低不良贷款提供
。戴项龙在“200 1不良资产处置国际论坛”的讲话
了契机和基础条件。
综上可以看出,当前良好的经济金融形势为降低不良贷款、化解
金融风险提供了有利时机。
(二)制约因素
1.从企业的角度。
企业在转制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赖帐思想,一些国有大中型企
业认为企业是国家的,银行也是国家的,企业的贷款本息不必偿还,
而应由国家冲销;而且,大多数企业的领导人都是上级委派的,他们
更注重在向己“在位”期间内“创造的成绩”,拼命借贷款、上项
目、扩规模,岂知规模上去了,效益却下来了,甚至归还不了银行利
息;而此时上一任领导已光荣退林,他把一个“缺血”的大摊子留给
了下任,至于贷款还不还,他才不关心呢。上述观念在当前企业中非
常普遍,在这种思想下,他们对银行催还贷款的行为从根本上不理解,
甚至认为这是“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因此他们不配合银行还款,
甚至对抗银行,致使银行催贷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2.从银行的角度。
在处理不良贷款的问题上,尤其是化解存量不良贷款的问题上,
银行单纯依靠常规手段显得力不从心。这些常规手段,如:加大力度
催收、到欠款企业“坐催“、以物抵债、债务转换、诉诛法律等并没
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A.人力有限。由于欠债企业经常不配合银行的催款活动,甚至出
于各种目的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管理信息来蒙骗信贷人员,因此信贷
人员需要亲自到车间、厂房调查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情况,这样才能
使银行处于主动地位、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债权。然而这种调查、坐催
需要大量人力、时间,同时高投入却并不一定有高回报。现在商业银
行的经营注重的是效益,而这种费时费力又低产出的工作使信贷人员
工作起来没有积极性,银行也无法负担这样的业务。催收虽然是银行
最常使用处理不良贷款方法,但我认为这种单纯依靠信贷人员的毅力
和耐力,然而企业没有实力或没有意愿的催收,即使再加大力度收效
也不会大,目前的事实证明也的确是这样。①
B.专业人才缺乏。企业在改制、重组、股份制改造和申请上市的
过程中,银行应积极参与对企业进行资产评估:企业一旦破产清盘或
者银行需要将企业抵押的资产变现来归还债务时,银行又要进行出
售、拍卖、转让等手段进行资产重组:并且一旦银行决定通过法律手
段解决不良贷款问题时,信贷人员又要投入大量精力进行资产调查、
保全以及配合律师取证等种种工作;最近,有关方面又提出以资产证
券化、产融结合等方式彻底解决银行不良贷款问题,而凭目前银行信
贷人员的素质能力是很难胜任这样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的。由此可见,
在解决不良贷款的问题上,银行缺乏专业人才,因此在很多情况下银
行也没有能力实施一些新的化解不良贷款的手段。
C.呆帐准备金制度的缺陷。为防范并及时弥补经营贷款可能造成
的损失,银行必须提取准备金。准备金好比一个蓄水池,随着损失的
不断发生,随时提取弥补。如此良性循环,银行才能比较稳健正常的
经营。然而在我国,虽然呆帐准备金制度实行了很多年,但因提取比
例过低、提取范围过窄、呆帐核销工作不受重视、审批权限过于集中、
银行没有自主权等方面原因,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一条正常途径一直
未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使不良贷款逐年积累。
D.我国的银行监管虽然得到不断强化,但在实践中,仍然是侧重
于合规性监管,而对风险性监管经验不足,没有一套规范化的、科学
。《福建论坛》.1999年1期
的定性标准和定量指标体系,有的即使有,也不十分明确、配套,在
实际操作中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既谈不上客观性,也谈不上统一
性。这种情况就使得在我国金融平稳运行的背后,潜伏和聚集着巨大
的风险。如何控制银行经营中的风险,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维持稳
健的金融秩序,是银行监管所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
3.从法律的角度。
金融法制的不健全一直是阻碍不良贷款问题彻底解决的重要因
素。依法收贷是依靠国家强制力量清收逾期或呆滞贷款,应该说它是
所有收贷措施中最为强硬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依法收贷并不理想,
不能有效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法院执行难。银行与企业的债务纠纷,债权债务关系都比较明
晰,一般情况下都能够胜诉,关键是一到执行阶段就遇到困难。由于
多种原因,如行政干预执法、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被执行人转移资产、
多头开户;或被执行人逃债、躲债等等,使得法院执行人员很难或根
本无法执行判决。
B.胜诉不胜钱。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
a)银行盲目诉讼。债务人、担保人均没有偿债能力,而银行盲目
诉讼,有案必诉,有官司必打,结果造成诉讼费花掉不少,收贷效益
却不明显。
b)缺乏诉讼策略,没有作好诉讼准备。诉讼前没有认真调查了解
债务人的财产状况,也没有分析债务人可能采取的对策,财产该保全
的未保全,所以给债务人以可乘之机转移了资产,而银行最终没有实
现目的。
c)抵押资产难以实现。即使银行保全了一些资产,如房屋、债券、
股权等,由于有关法制的不健全,银行不能将这些资产顺利出售变现。
银行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银行需要的是资产的流动性,银行手
中如果积聚着大量的流动性很差的资产,则不良贷款造成的风险依然
存在,银行仍然摆脱不了面临的危机。
五、化解不良贷款的作法
(一)成立资产管理公司(AMc)
1.资产管理公司成立的目的
该公司主要处置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中国处理坏帐的基本
策略是相应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成立四个资产管理公司:既信达(建
设银行)、东方(中国银行)、华融(工商银行)和长城(农业银行)。
每个资产管理公司计划运作10年,国家财政向每个公司提供100亿元
的资本金,它们一共要处置约10000亿的不良贷款。
资产管理公司的主要目标是从不良贷款中获得最大的回收率,它
们的任务包括收购、管理和处置银行的不良贷款。
资产管理公司的管理关系比较复杂。它们最终要向国家财政负责,
因为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后果最后是要由财政来负担的,比如如果资
产管理公司在10年到期时不能处置掉全部不良贷款,财政就只能要么
接收那些名义股份要么直接注销不良贷款。因此资产管理公司的监视
会的主任一般有财政部的代表担任。资产管理公司也是金融机构,因
此在业务上的监督责任有中央银行承担。资产管理公司与其母银行的
关系则更为紧密,一般来说,资产管理公司的大部分职员都是从母银
行调过来的,同时公司的主要领导职务也由母银行的人员担任。根据
设计,分开设立与母银行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
实行分业经营的方针,即商业银行一般不能涉及投资银行业务。但从
现有情形来看,它们之间的合作将是非常紧密的。
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坏帐的第一步是收购不良贷款,一是直接从母
银行向资产管理公司拨转中央银行的再贷款,这一部分可能占总拨转
的不良贷款的40%,中央对这部分则暂时作挂帐处理不再收取利息。
二是有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由财政担保的债券,主要由各母银行购买。
显然,第一种方法是直接将不良贷款与负债(中央银行再贷款)从母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消除,而第二种方法则是将不良贷款转换成优质
资产(财政担保的债券)。这样,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将得到明显的改
善。
目前,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收购了1.4亿元不良资产,将其中一
部分不良资产盘活变现,同时完成设计金额达4000多亿元,近600户
国有重点企业债转股运作,债转股企业当年实现转亏为赢。对改善企
业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积极作用。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通过一段时间运作也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
是:处置不良贷款的市场环境差;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贷款的手段
不够;不良贷款处置效率低等问题。目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合计处
置不良贷款有930多亿元,还有9000亿元不良贷款待处理。
按目前进度看,将全部不良贷款处理完毕大约需要20年时间,而
国家最处规定只有10年时间。
因此,我个人认为资产管理公司为了摆脱现在的困境可以采取以
下手段:
(1)债权出售。这种方法可以较快解决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由于
银行存量不良贷款大多是“垃圾”债权,因此可以打折出售。在方式
上,可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吸引所有有兴趣的出资方。特别是对有
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等非国有经济实体,更应该给予优惠。资产管理
公司在对债权出售时,可以借鉴国处经验,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如:
(a)资产管理公司对其拥有的企业建立数掘库,包括企业名称、位
置、产品种类、设备及基础设施,人员配置、原料来源、销售渠道及
市场前景等,这些数据可编制成各种文字的计算机软盘发往各地甚至
国外相关行业,进行公开的信息披露,特别是向同类产品企业或可作
为原料或半成品加工环节向其他企业推销。
(b)资产管理公司对其持有债权进行出售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
将企业出售给开价最高的投标人,而是要求投标人提交一份具体的企
业整顿计划,该计划必须包括对今后企业经营环境的分析、发展的规
划以及就业计划特别是投资计划等内容;从中选取最佳的投标人,为
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资产证券化。以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解决银行不良贷款问题,
是目前学术界比较热门的话题。资产证券化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将部分
缺乏流动性的信贷资产通过折价出售给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证券
商,中介机构以购买的信贷资产为担保发行贷款证券,并以发行证券
获得的资金再去购买其他的信贷资产。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是一
种产权卖断行为,其实质是将这些缺乏流动性的资产的所有权和收益
权出售给中介机构,商业银行再将出售这些产权所获得的资金用于优
化有发展的业务领域,从面达到以产权换资金和优化资本结构的目的。
资产证券化源起于美国,开始主要应用于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现在
其中介机构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已将资产证券化的技木扩
大到汽车应收款和信用卡贷款等一系列领域中。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正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a)从证券化资产的供给方面看,在前几年的房地产炒作中,不
少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其中,积压了大量资金。由于至今房地产价格
尚未回升,这些资金被占用的单位都有可能出现流动性危机。中农信、
海南发展银行都是因大量房地产贷款造成的坏帐使得银行不能兑付到
期债务而被兼并或收购。这类房地产抵押贷款是适合作为证券化资产
的,如果资产管理公司能够充当SPV的角色,那么解决不良贷款又增
加了一条新的途径。
(b)对我国证券化资产的需求情况分析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
面是投资者拥有的金融资产数额巨大,另一方面是国内投资渠道不多,
投资工具比较单一。在金融资产的拥有者中,机构投资者是证券化资
产需求的主力军。保险机构、养老基金、住房公积金、专业投资基金
等机构投资者有资金来源分散、资金量大且存续期长等特点,而我国
目前的情况是投融资渠道少、种类较单一、组合不够灵活,因此机构
投资者对证券化资产的需求应该是比较大的。
通过上面的分祈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在我国是有市场的,从理
论上说是可行的。但在现阶段,由于法律不健全等原因的影响,许多
房地产抵押贷款手续不全、抵押无效的情况较多:而且中介机构需要
大笔启动资金等问题的存在,使得资产证券化仍在起步的阶段。但应
看到,它也为化解不良贷款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3)吸引外资。积极吸引外资对国内投资一直是我国政府鼓励的
政策。
吸引国外的企业或基金参与负债企业的改造,不仅能够引入资金,
而且能够引入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对不良贷款问题的解决也是大
有好处的。上面介绍的是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贷款时可采取的几种
方法。在实践中这些方法可以混合使用,也可以配合常规方法使用,
相信能够取得一定效果。①
2.采用资产置换法对各方的影响及可行性
A.资产置换法的影响和益处
。刘海洪著‘商业银行资产配置问题研究》第191页
对银行来说,由于无法收回的不良贷款被置换为金融债券,资产
质量得以提高。从监管的角度看,由于金融债券的风险大大低于不良
贷款,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得到了提高。在这种方案下,中央银行仍
然一如即往地向银行提供资金,而且由于提供资金的渠道由贷款或贴
现部分地转为金融债券的兑付,从而降低了银行的资金成本,提高了
银行的经营效益。
对中央银行来说,由于金融债券的兑付被纳入货币发行计划中,
解决不良贷款问题不会造成货币增发,引发通货膨胀。因为中央银行
是创造货币的机关,而不是经营性机构,所以贷款清理损失不会对其
产生任何影响。
对国家财政来说,由于进入清理过程的企业本来也无力上缴税利,
所以这些企业无论如何处置,财政收入都不会受到大影响。另一方面,
由于银行的效益提高了,财政收入还会因此而增加。
对社会来说,进入清理过程的企业都是生存希望很小的企业,无论
是被兼并、拍卖或是破产,都是对社会财富的节约。清理的越晚,对
社会财富的浪费越大。
由于资产管理公司中汇集的都是经验丰富的资产经营、管理和法
律方面的专业人员,由他们来处理不良贷款比由商业银行的信贷人员
管理,效率要高得多、效果要好得多,这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商业
银行摆脱了包袱,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加强内控和体制建设上,对控制
和防御增量不良贷款也非常有益。
另外,目前破产企业银行债权受偿率很低,一般在10%以下,据
调查造成债权受偿率如此低的原因除了破产企业严重亏损和资不抵债
外,执法不严肃、由地方利益驱动的行政干预也起了关键作用。银行
债权置换为资产管理公司的债权后,由于该公司属于地方企业,在维
护债权方面与地方政府的利益是一致的,债权受偿率会大大提高。
通过资产管理公司对存量不良贷款进行清理另一个重要益处在
于:由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唯~的债权人统一处理企业的不良贷款,就
避免了各家商业银行为了使自己的债权利益不受损失,视企业其他的
债权银行为“敌人”,普遍存在着一种“只要我的债权得到满足就行了,
才不管其他行呢”的心态:在实际工作中互相隐瞒信息,甚至匆忙提
起诉讼,结果往往是互相耽误,谁也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①
B.可行性
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对银行存量不良贷款进行置换处理的方法有很
多益处,并有其可行性。
首先,中央政府对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使这一方
案的实施具有了较强的行政推动力。”一般来说从思路到实施要有较长
的一段路程。包括机构的设立、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资金来源、损
失处理等政策的制定。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力往往难以实现。
目前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无疑给方案的实施带来了强有力的行政推
动力。
第二,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贷款的折价出售原则使这一方案的运
作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不良贷款的归类本身就说明了其资产已经低
于原价值,只有折价方能得以出售和处置。因此,方案以折价出售为
原则具有可操作性。②
由此可见,资产置换法在当前的条件下,具有可操作性,对不良
贷款的解决会起到很大作用,同时还不会对相关各方产生大的影响,
这种方法是值得大力推广的。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
o《经济与信息》.1999年8期
。《国外经验对我国银行债权重组的启示》.金融时报.1997年7月12日
股份制作为现代世界上最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商品经济和社
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经过几百年优化选择的结果,是公认
的科学的先进的企业制度。股份制即是一种富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企
业组织形式,又是一种以建立企业的法人制度为核心的产权制度。股
份制的实质是把企业法人化,实现企业财产以股份的形式组合。它作
为一种财产组织和资源配置以及利益分配的最佳形式,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被广泛采用。
我国自1987年交通银行作为全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重组建
立以来,在十几年中一批新的商业银行按照股份制的模式陆续组建。
如广东发展、浦东发展、民生、招商、光大银行等。这些新兴的商业
银行“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借助《公司法》
和《商业银行法》的规范,不断健全体制,完善经营管理,通过其自
身的改革和发展为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探索中国商业银行发展道
路在组织体制和经营模式上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十几年来,它们业
务进展显著,资产迅速增值,结构不断优化,利润高速增长,在国内
和国际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信誉,已成为我国金融组织体系中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向股份制改造已是事在必行。应
有计划的分布进行改制。
此外,十四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家政策性银行的成立,四大国
有专业银行全面向商业银行转化,成为中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与此同
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迅速发展,都表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现代中
国商业银行体系已初步形成,中国的商业银行正日益以其崭新的现代
金融企业形象走向世界金融舞台。
(三)加强商业银行的自身防范
1.运用国际通用的五级分类方法
化解不良信贷资产,必须将存量与增量区分开来。对增量要按市
场准一;以《商业银行法》来维护银行自身的权益,坚持效益、安全
为前提,使增量真正投放于有效益的产业和企业。对存量要区别对待,
分清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其中的不良贷款。因而银行要对现有的
信贷资产进行清理分析,正确划分出不良贷款,对其加大、加快催收
与化解的力度。
在较长一段时问里,我国银行把风险贷款划分为逾期、呆滞、呆帐。
这种分类法以期限为衡量标准,对识别不良贷款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进程和信贷业务的发展,这种分类法的有限性
愈加呈现。例如,有的逾期属企业临时资金周转不灵,并非财务状况
恶化所致,列入不良贷款就夸大了风险性。有的企业已停产,但贷款
未到期仍属正常。有的逾期采用展期或借新还旧,表面上的正常掩盖
了风险的实质。这些都说明“一逾二呆”分类法侧重于贷款的到期日,
注重数量上的界定,不利于商业银行的贷后检查管理和判断信贷资产
质量,缺乏早期的预警功能;这种方法只能反映贷款运动的事后表现,
只能反映到期的那部分贷款的质量,不能及时反映贷款即时运动的质
量,其反映的数量也是不完整的,忽略了未到期贷款的潜在风险,对
贷款风险信息反馈不真实,对风险识别滞后。另外,‘‘一逾两呆”
分类法亦不符合国际惯例,更不能适应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需要。
为改进,人民银行于98年4月在《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中规定贷
款分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
款。
正常贷款(Performing loan):指运行良好的贷款,借款人能够顺
利履行合同,本息的偿还有充分保证。
关注贷款(Special loan):指借款人虽能履行合同,但遇到了经
济或财务困难,虽然银行目前预期不会损失,但若情况转坏,可能令
银行损失的贷款。具体包括:有盈利但盈利或收入在下降;现金流量
微弱并可能成为负值;借款人或银行对抵押品无法实行控制;销售前
景不好,借款人所处的市场或产业处于下降状况、贷款协议不齐全,
信贷主管无法对贷款进行必要和充分的财务监督,并且信贷档案的缺
乏对于还款构成实质性影响。
次级贷款(Substandard loan):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以及抵押品
和担保都不足以保证贷款能力以及抵押品和担保都不足以保证贷款本
息的完全偿还。银行信贷资产损失的可能性很大。除具有关注贷款特
征外,此种贷款还具有以下特征:企业亏损或现金流量不足以支付利
息和主要业务开支;贷款本金或利息的偿还已经逾期;借款人已不得
寻求第二还款来源(如诉诸抵押或担保);长期无担保贷款没有还款计
划。
可疑贷款(D oubtful loan):是指借款人全额收回贷款已不可能,
即便将抵押品按市场价值变现,也无法避免借款本金和利息发生事实
上的损失。除了具有次级贷款的特征外,此种贷款还有以下特征:财
务状况恶化更为严重;净现金流量为负值或丧失流动性:逾期过长:
卷入重大潜在负债的未决诉讼;抵押品不足以补偿贷款损失。
损失贷款(Loss loan):是指即使经过各种努力,例如将抵押品变
现,诉诸司法程序,也无法收回的贷款;或者即使能收回,其剩余价
值也己微乎其微的贷款。
其中,次级,可疑和损失都属于不良贷款(Non—performing loan),
不良贷款与关注贷款又都属于有问题贷款。
“贷款五级分类法”实质上是一套对银行的贷款资产质量进行评
价并对银行抵御贷款损失的能力进行评估的系统方法,是以借款人的
最终偿还能力来确定贷款风险,划分贷款质量等级。对比以前的“一
逾两呆”划分法以风险为基础的贷款五级分类法能够更好地揭示贷款
的风险程度和实际价值,更准确、动态地反映信贷资产质量,使商业
银行可以较早地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防范信贷风险、维护银
行债权。因此,实行“五级分类法”不单是统计、会计上的变革问题,
更重要的是以此为依据,可以更正确地划分出不良贷款,更好地解决
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问题。
2.加快对现有不良贷款的清收
对已形成的不良贷款,银行应加强清收和管理,对借款人加大催
收力度,对保证人要求承担连带责任或处理抵质押物。具体而言,应
定目标、定人员、定责任,做到“一户一法、一个一策”,增加催收
频率,加大依法收贷力度,提高诉讼有效牲。
对现有的不良贷款,信贷员应立即采取正确的措施,防止情况恶
化,控制损失。可以通过信贷双方的谈判,重新安排还款计划,限制
借款者的某些经营活动,要求借款者提供更详细的财务和经营资料,
等等。银行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借款企业的管理决策。在某些情况
下,银行追加贷款反而有助于借款者偿还贷款。当然,追加贷款时更
应该慎重考虑,否则不但原贷款收不回来,新贷款也会难以收回,从
面产生更多不良贷款,造成更大损失。①
对于贷给亏损企业的不良贷款,商业银行应对企业进行排队、摸
底、弄清情况,对产品确在市场有效益、贷款回笼好,贷款收回有保
障的可以通过发放封闭贷款予以支持。“封闭贷款”的发放首先要深
入进行调查研究,充分掌握企业产品的市场实情和贷款回笼情况。其
次,要加强管理,真正按照“封闭贷款”的管理办法去做,对“封闭
。史振北、何斌栅主编‘现代银行会计报表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贷款”支持的产品实行专户管理。从信贷资金注入,原材料采购到各
项费用开支的全过程,实行企业负责人与信贷员共同签字后才能支付
的办法,防止挤占挪用现象的产生。
对企业故意规避贷款的要坚决以法律手段进行反击,银行间可以
进行联办、逃避金融债务的企业,在内部通报,停止对其的信贷;对
恶意逃避金融债务的,要向社会曝光,自曝光之日起,所有银行对其
停办开户、信贷及结算等金融服务,并将名单抄送工商和税务部门,
按国务院有关规定,给予制裁。此外,应定人加强对现有不良贷款管
理,由风险管理部fill强监督考核,落实奖惩制。建立不良贷款台帐,
及时对催收情况及结果进行记录。
对于明显无希望收回的不良贷款如贷给破产、逃逸、无力还债的借
款人的贷款,通过采取种种手段和方式都追款无望,就不用花大量的
时间与精力在对这类贷款的追回上,而要考虑将其归为损失类,动用
准备金核销来补偿。当然对损失类贷款核销应建立严格审批制度,对
符合条件的应及时收集资料上报核销j。不过,还应定期检查这部分资
产,一旦奇迹发生,深谋远虑的放款人就能做好接受还款的工作,否
则就会因此失去收回款项的机会。
3.建立健全的信贷风险防范制度
A.加强风险管理
在巴塞尔协议中,其核心内容是确定出控制经营风险的资本充足
率目标,在资本的构成中,明确指出其中核心资本(股本和公本储备)
是银行资本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中央银行借鉴《巴塞尔协议》的
要求,中国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但我国商业银行的
资本充足率不断下降,尤其是1990年以来跌到了巴塞尔协议所要求的
8%以下,资本充足率在1991年后更是一直在396_-6%之间徘徊,与巴
塞尔协议所要求的4%相距甚远。∞
鉴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普遍较低的情况。因而,在加强
风险管理中就实施资本充足率而言,一方面,应加大资本量,尤其是
核心资本的含量。重视资本的含量在于,风险管理应从源头抓起,正
本才能清源,资本是资产运用的保证,资本越充足,资产的运用则越
踏实。整个银行的经营风险也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加权风险资产的
数量应尽可能相对缩小,也就是说,在总资产一定的条件下,尽可能
降低资产的风险程度和等级,缩小风险权数,从而缩小总的加权风险
资产的数量。这两方面作用的结果使资本充足率提高,从而银行经营
安全性得到了相应提高。加强风险管理的第二项重要内容是划分和确
定不同资产的风险权重。划分不同资产的风险权重,其作用不仅仅在
于计算资本对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类风险资产的
划分,明确各类资产运用的风险程度,从而合理规划各类资产运用的
方向和比例。因此,将资产负债表上不同种类资产以及表外项目根据
其相对风险进行加权而制定出风险加权比率是银行资产运用的一个有
效指示器。巴塞尔协议中各类资产相应所规定的风险权数结构较简单,
只有5个权数0%,10%,20%,50%和100%根据巴塞尔协议对各类资产
风险权重的规定,我认为可加以引用和借鉴。如再细分,可考虑加一
个75%的权数,对于规定了100%的风险权重的资产项目,应是关注重
点。人民银行1994年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考核暂行办法”
中有规定,如具有10%风险权重的项目有:信用贷款、透支;其他企
业担保贷款: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其他抵押贷款:融资租赁等。为便
于操作和推行抵押或担保贷款,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可斟酌降低各种抵
押或担保贷款的风险权重,如相应增加75%的权数档次,适当提高企
。中国财经报.1999年7月31日
业担保贷款的风险权重。
B.加强信贷事前调查与风险分析
强调信贷风险的事前防范即强调贷前调查和审查工作,强调对市
场和企业进行大量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选准贷款企业和项目,选择
产品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好,还贷能力强的企业和项目。把住不良
贷款形成的市场源头,把贷款的风险清除在发放之前。
应该说风险事前防范比事后处理更具主动性。西方商业银行一般
很注重事前防范风险,如美国银行界90年代采取的“风险管理”,强
调了管理过程中的“预期、先期、控制和转移”其做法主要是建立严
格的信贷管理制度注重借款人的信用调查,强调做好前期的风险防范
工作,并对贷款全过程进行跟踪,同时制定相应的风险挽救、转化和
处理办法,以降低信贷资产损失,我们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可借鉴这些
做法重视前期的防范风险正作。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是第一还款来源,
而担保的信用支持是第二来源。要降低贷款风险须对借款人进行筛选,
确定良好的贷款投向。这就要求信贷员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贷前调查。
即对贷款企业经营者的品行、经营管理能力、贷款的目的和真实用途、
贷款企业的产品状况、生命周期如何、企业的经营状况在整个行业中
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该行业的经济前景如何、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对
手是谁、竞争有哪些有利条件、企业的生产设备状况、生产能力是否
达到极限,有无扩展的余地、生产的原料能否得到持续不断的供应、
企业的财务状况如何、财务报表是由谁审核的、企业是否存在资产负
债表以外的承诺、汇率变动对借款者的影响如何、担保企业的状况、
抵押品的价值和变现能力如何、企业与银行业务往来中的一贯表现如
何等等,都应作仔细的调整,信贷员根据调查结果写出贷款业务风险
状况的报告。同时银行要加快电子化建设,利用计算机建立信贷评分
决策系统,对贷款进行审查,对贷款的信用风险作科学估测和信贷分
析,防止个人因素导致决策失误。
对信用风险的估测方法很多,一种常用方法是直观问卷打分方式。
直观问卷打分方式的评价内容和方法可多种多样。比如银行可根据其
问卷中贷款对象的每一项违约百分比得分,汇总后得出总指数来作判
断。如可设定:A、产品有市场吗?有,违约可能性1%;无,违约可能
性10%;B、是老客户么?是,违约可能性0.5%;不是,违约可能性
5%。依此类推,根据得分,如得分越高则表明风险越大。o
运用数学中的回归方程也是常见的方式。例如1974年,美国经济
学家切斯尔提出了一个估测贷款对象可信程度的切斯尔模型。该模型
包括6个变量:X。(现金+可售证券)/总资产、X。销售收入/(现金+可售
证券)、)(3利税前收入/资产、x。总负债/总资产、X5固定资产/权益资
本、X。流动资本/销售收入。
其模型表达式为:
Y=-2.0434+5.24X。+O.0053X2—6.6507X。+4.4009X{一0.0791X5—0.1020X。
P=I/(I+E1)其中e=2.71828
根据P值。若P>O.05,表明贷款对象有问题,不应贷款;若P<=0.05,
则表明可以贷款。
我们还可采用一种信用得分模型来评价信贷风险。这种方法与骆驼
评级方法相似,先给各项评价因素规定相应的权数,然后再汇总,最
后得出评价对象的总得分以及相应的风险等级,判断信贷对象的可靠
程度。如香港的恒生银行的信贷评分系统,即利用概率统计原理将影
响信贷资产质量的所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而后打分,若得分超过
规定线则可给予贷款,反之则不贷。
。谢平著‘中国的金融深化与金融改革》.天津人民出版杜.1992年版
此外,我们还可采用概率分析方式来帮助进行风险分析和信贷决
策。在实际分析中,银行可将各项业务的处理程序和环节细分为一系
列具体步骤,从每一步骤出错的历史资料中求得出错概率,并根据亏
损额的历史资料得出每一步骤预期亏损,最后汇总,得出整体预期亏
损,或者是先估计出某项业务处理过程中出错的次数,然后以流入该
系统的现金流量为基础,估计出所造成的损失额。
C.贷时审查
对信贷员提供的贷前调查报告,贷款审查委员会进行严格的审查,
审查调查因素是否缺项,资料是否齐全,风险度计算与分析是否正确,
贷款企业经营状况的动态趋势,若发现调查报告中信息反映不全面或
不详细时,应要求信贷员作进一步调查,直至其调查报告可以许可。
贷款审查委员会应根据审查情况写出审查报告,供贷款审批委员会作
出审核和决策。银行必须按照“三查”制度严格执行贷款操作程序,
进行审贷分离,防止过份的个人因素导致决策失误。
D.贷后跟踪检查
从银行资金的贷出到本金和利息的收回在时间上是分离的,相隔
数月到数年。而在这段时间里,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都会发生大的变
化,可能出现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查所意想不到的情况,特别是在市场
经济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因此为最大限度地规避贷款风险,就必须加
强贷后检查,建立风险监控预警系统,严密监督企业按照合同约定使
用贷款,密切注视企业的变化惰况。
每个信贷员都必顺认真及时采集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各类数据,
建立客户管理资料,每笔贷款都应有档案,并输入电脑。在贷款发放
后,定期对贷款进行检查,动态监测借款人、担保方的生产经营、资
金营运、财务核算状况等的变化,动态跟踪抵押物价值变化情况,根
据借款人的真实还贷能力,分层次、动态地考察贷款质量。在主要考
核借款人现金流量和净值的同时,充分考虑影响其还贷能力的其它存
在经济,法律等一切潜在特殊的因素,一旦发现还款能力受到影响的
潜在缺陷,应及时预报风险并加以严密监控,及时研究可行的措施加
以防范、规避贷款风险,在借款人因风险积聚而不能自拔之前收回贷
款,防止不良贷款的增加。
E.建立调研机构
无论是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强化贷款风险防范的预
警工作,还是调查市场,对市场进行细分,正确进行市场定位,确定
有效的营销策略,都离不开及时准确的信息。因此,信息是资源,也
是机遇。捕捉信息,把握机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金融竞争能力
的十分重要前提。因此当今国际上的商业银行,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商
业银行都建有一定规模的调研机构,集中一部分学历层次较高,专业
知识较强的人才,充分运用电脑网络,广泛涉猎政治、经济、科技各
领域的信息,经过科学、严密的加工,及时形成正确有效的信息,供
决策者、管理者运用。具体落实到信贷业务领域,信息调研机构就要
定期负责向全行提供社会上不同产业、行业、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
进口替代、销售机构、社会平均利润、今后几年发展的状况等宏观信
息,及时地给予分支行以咨询,以便全行的信贷工作有一个比较正确
的方向,使分支行有效地避免因地域局限得不到充分、及时的信息而
在贷款上作出错误的决策,也有利于信贷人员在贷款风险发生前就得
到预警,及时采取措施规避风险,从而提高全行防范信贷风险能力,
提高全行信贷资产质量。
F.风险分散机制①
o许小年著‘银行危机的防范》.1998年第二版
分散风险包括分散贷款对象和数量,分散贷款用途和期限,将信
贷资产进行合理分配、优化贷款结构,避免倾向于一方而造成巨大损
失,从整体上降低贷款风险程度和不良贷款产生的可能性。
一是避免贷款过于集中某些行业和企业,避免将鸡蛋放入一个篮
子的情况。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瞬息万变,如果一个银行的贷款过于
集中某些行业和企业,一旦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或出现不可
抗拒的自然原因,促使这些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急剧恶化,则
银行的信贷资产将随着恶化,资金周转发生困难,经营上难以掉头,
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而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都存在这种情况。因此,
必须对贷款对象类别进行控制和分析,设定科学的比例,对单个企业
的贷款余额也必须进行严格控制,不得随意突破。目前我国非公有制
经济普遍具有的产权明晰、负债率低、信誉良好、自有资金占一定比
例的特征,为消化从“小弱亏”的国有企业转移出来大量信贷资金提
供了可能性,因而商业银行在信贷资金继续向效益良好的国有大中型
企业倾斜的同时,要适当调整信贷投向,以增加优质资产比重,加快
资产结构的优化。
二是在贷款方式加大抵押、担保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比重,尽可
能缩小信用放款额度。
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借款人应当提供担保。
商业银行应对保证人的偿还能力、抵押物、质押物的权属和价值以及
实现抵押权、质押权的可行性进行严格审查。只有经商业银行认真审
查、评估,确认借款人资信良好,确能偿还贷款的,才可以不提供担
保。
在处理抵押和担保贷款过程中,要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a)认真考虑借款人的真实还款能力,包括借款用途、原材料供应、
市场需求销路、行业规模和竞争、企业自身潜力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和
环境等。
b)重视第一还款来源。事实上,借款人是第一债务人,担保或质
押是可追索的第二债务人。如果第一债务人破产、丧失还款能力,银
行遭受损失已成定局,即使银行按合同追索赔偿,提出诉讼,也不能
保证挽回全部损失。
C)强化法律意识,严格抵押贷款程序。在办理抵押或担保贷款时,
应严格按法定规章和程序办事,不留后患。
d)制定统一的抵押或担保贷款准则和标准,特别是确定好合理的
抵押率,使抵押贷款真正有效运行。
e)大力发展和培育资产价值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以适应推行抵
押贷款的需要。
三是在贷款形式上,运用组织银团贷款、联合贷款、委托贷款等
形式,将贷款风险加以分散。
对于较大项目的融资,我国早已有了银团贷款,其实,中等项目
中也可以推广这种做法。银团贷款原本是为了解决大型项目融资中一
家金融企业难以独立承担巨额资金和较大信贷风险的问题。这种业务
具有许多优点。第一,业务涉及的面较广,参与人员较多,社会影响
大,有利于扩大金融企业的影响。第二,牵头机构对该企业及项目比
较了解,先期做了一定的基础工作,发出要约时比较慎重。第三,联
合调查中,参与人员多,涉及各个专业面,对企业的调查能够比较全
面深入,便于发现问题,将风险控制于贷前。第四、贷款条件较为严
格,发放、检查、回收严格按照手续和程序办理,企业难以挪用资金,
也有利于督促企业及时按规定归还贷款。第五,多家机构同时放款,
能够有效的抑制个人影响,使业务在客观稳健的基础上进行。银团贷
款这种方式实行的是多家机构共同分担风险,从而降低了各自的风险。
G.借鉴国际惯例建立科学完善的呆帐准备金制度
从纯理论的角度来说,呆帐准备金计提和冲销有三种方法。
一是直接冲销法,即平时不计提呆帐准备金,当贷款实际损失时
直接冲销利润;
二是普通准备法,即每年按贷款余额的固定比例提取呆帐准备金,
当贷款损失实际发生时,先冲销呆帐准备金,呆帐准备金不足时,再
直接冲销利润;
三是特别准备金,即定期对贷款进行检查并对可能的损失进行估
计,按估计的损失程度计提特别准备金,贷款实际损失时,先冲销呆
帐准备金,呆帐准备金不足时,再冲销利润。
上述三种方法的不同组合,构成不同的贷款呆帐准备金的计提和
冲销制度,其中普通准备法和特别准备法组合构成的呆帐准备金计提
和冲销制度,较为符合审慎会计原则的要求,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
最为有利。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一般实行普通准备法。1994年,我国财政
部颁发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中规定:呆帐准备金自1993年起,
按年初贷款余额6%0提取,从1994年起每年增加l‰,直至历年结转
的呆帐准备金余额达到年初贷款余额的1%为止。从达到1%的年度时,
呆帐准备金改按年初贷款余额的1%实行差额提取。”同时,财政部还
规定下列贷款不得提取贷款呆帐准备金;国家安排的拨改贷;地方人
民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委托的专项贷款;以各种财产(包括多种商品、
有价证券)作为抵押的贷款:金融机构之间的互相拆借贷款。在贷款本
金不能收回而形成呆帐损失的同时,应收未收的利息自然也损失了。
对这部分利息损失,商业银行根据年末应收利息余额3‰提取,而不
按贷款的风险程度计提特别呆帐准备金。因而,实际计提的呆帐准备
金不足以弥补可能的呆帐损失。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在核销发生
的贷款损失方面也面临着种种障碍。多年以来,一直奉行处理呆帐贷
款要稳妥慎重的原则,严格地按政策、审批权及操作程序办理,便呆
帐冲销率一直在非常低的水平上。很多坏帐已经发生,但长期不予确
认,很多贷款已经不能收回,但长期不予冲销。经过长时间的不断累
积,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显得极差,隐藏着极高的金融风险。另
外,这种呆帐准备金的计提和冲销制度与审慎会计原则的要求相去甚
远,显然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损害了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西方商业银行在贷款风险分类基础上根据审慎会计原则,及时足
额提取准备金,且准备金还分为普通、专项、特别准备金,贷款五级
分类法也要求商业银行建立由普通准备法和特别准备法组合构成的呆
帐准备金计提和冲销制度。按照这种制度,商业银行的呆帐准备通常
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普通呆帐准备,按照当年贷款余额的固定比率计
提;二是特别呆帐准备,按照贷款的实际风险程度并参照中央银行为
每类贷款设定的经验百分比计提。
我国银行在制定准备金制度方面可借鉴这些做法:A、建立贷款风
险识别制度。真实反映贷款风险程度,充分估计其内在损失,把它作
为计提准备金依据。B、逐步提高准备金比例,并及时加以调整,虽
然现在不能一步到位按不良贷款种类提取相应比例准备金,但应逐步
提高,并据风险变动状况适时调整。C、及时用准备金核销。损失类的
贷款,不宜长期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贷款项目中。否则银行每年上
报的利润其实是虚假的,其中包含着潜亏因素。既然银行帐面上还有
利润,国家当然有理由要求银行纳税并上缴利润,这自然是一种杀鸡
取卵的做法。其结果是使银行元气大伤,并陷入危机的自我清算之中。
(四)加强内部管理和内控制度建设
制度化运作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制度化运作至少包括三个内
容,即制度的建设、制度的落实及对制度落实的检查。没有制订明确
的制度则易造成工作随意、经营混乱、权责不明、奖惩无据,但是再
好的制度若执行不力或不予落实,就会变成一纸空文,也丧失了约束
力,从而造成管理松弛、内控弱化,所以抓好制度的落实并对制度落
实的具体情况进行检查极其重要。当然前提条件应是搞好制度的建设,
没有健全的制度谈何落实。从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不良贷款生现
状看,以下几方面制度的建设应加以强化:
1.贷款责任制
贷款责任制是从强化制约机制角度出发对信贷业务各岗位各环节
进行约束。信贷员、信贷科长、信贷处长都要落实责任制,都要相应
明确资金从发放到回流的每一环节和工序中的责任,使得岗位职责明
确,权力与责任相协调,且岗位间相互制约,这样贷款业务各环节从
一开始就在责任的威慑下规范化正常运作,确保资金的按时回流和增
值,从而增加工作责任心,提高安全性。
首先,以加强信贷审查委员会的建设为中心,进行权力和责任的
合理分配。信贷员仍旧负责对申贷企业的情况调查,并向信贷审查委
员会提出调查报告。信贷员必须对所调查情况的真实性负责,对于信
贷调查报告中未提出的问题,信贷审查委员会有权提出疑议,要求信
贷员继续调查核实。如果委员会未提出任何意见,或是对信贷员补充
调查后提出的报告表示许可,则贷款的风险责任由信贷员转移至委员
会方面。委员会作出信贷结论后,报上级主管批准。各级生管对自己
的批示与委员会一起负连带责任。这样做,将权力与责任作了明确的
分工,信贷员的权力与责任大大减轻,信贷审查委员会的权力与责任
得到加强;有利于集中正确的意见,作出正确的判断。另一方面,各
级主管的责任得到细化明确,从面更加慎重细致。这样一来,有关人
员的责任得到明确化,信贷资金的风险也得到控制。
其次,明确授信额度。对信贷员、各级信贷审查委员会及主管,
按照不同的条件授予信贷权力。对信贷员的授信额度要根据其自身的
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从业经验、历史业绩和敬业精神来确定。在同
一级别部门工作的信贷员,其授信额度可以不同,并且可以随机调整。
额度确定后,在额度范围内的贷款由信贷员决定,自己承担责任。超
过自身授信额度但在本单位额度内的业务则上报信贷审查委员会。委
员会与本主管的授信额度相同。主管的授信额度由上行根据其自身条
件、逾期率、呆帐率等指标整体考核来决定。授信额度逐年考核,成
绩好的可以提高额度。一旦发生累积失误达到规定的标准,则相应扣
减额度。对同一企业及相关企业的贷款,进行累积额度考核,以避免
化整为零,突破额度,从而杜绝舞弊行为的发生。
另外,在建立贷款责任制方面应注意以下问题:
A、明确责任人与详细界定责任。《贷款通则》已对调查、审查、
审批岗位所负的责任作出原则性规定,商业银行在具体执行中应加以
细化,将责任人细分为:贷款责任人、贷款继办人、贷款审批人、决
策人、资料管理人等,并根据贷款责任人在业务中职责不同和贷款过
失的大小把责任详细界定,如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等。
B、把不良贷款事后催收责任与事前防范责任相结合。对过去已形
成的不良贷款的催收转化责任到人,建立专门台帐,实行单独管理,
单独考核,定收息、定收贷、定清收风险贷款的任务。同时在对贷款
业务办理过程中也要进行事前严密监管追究责任,这样能更好地防范
风险,如果在贷款成为关注类后,就有责任尽早地采取措施,消灭风
险苗头,从而减少贷款损失。
C、对责任的认定应有公开、公正的制度,提高透明度,保证责任
认定的合理性与客观性,也利于群众监督。
2.贷款档案管理制度。’
贷款档案是银行贷款过程的详细记载和真实反应,它体现了信贷管理
水平,甚至直接反映贷款的质量。当前银行贷款档案管理存在较多漏
洞,表现在:信贷基础资料积累不完整,档案结构不完善;贷款档案
内容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有的档案文件无法律效力;重要文件未专
门保管;资料排列混乱等等。针对上述问题要制定档案管理制度,确
保档案有效、规范、完整、整洁有序,另外重要文件保管要专门化,
档案移交制度要明确,保证文件不丢失。对不良贷款移交可实行“案
移帐存”办法,即移交贷款档案后仍在业务部门的台账上反映并对之
加以考核,同时移交后应认定前信贷员的责任,必要时还应安排该信
贷员专司清收经办的不良贷款工作。
3.建立内部业务事后监督和检查辅导制度,加强检查监督
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一经制定,就应有其严肃性、权威性。其是否
能贯彻实施,需要定期监督和检查,是风险内控中的基础工作。商业
银行各级的领导人负有领导和组织的责任。另一方面,银行应在各基
层设立业务事后监督人员按事后监督程序加强监督。设立专职检查辅
导员进行检查监督,并形成报告对行长负责,同时报上级行备案。这
样做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尽早确定风险的所在,尽可能减少和分散
风险。
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有利于风险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但健全的制
度必须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来支持。近几年来各商业银行都设立信贷
风险管理部门,专司不良贷款的风险管理,这对集中精力有效地防范
与化解风险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我国现有商业银行体制下还存在如
何理顺信贷业务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问题。有的业务部门
注重业务拓展,却不重视防范风险,贷款出现问题后就移交到风险管
理部门由后者去起诉,且移交后置之不理,防范与化解均过份依赖风
险管理部门、出现部门间推卸责任的现象。因此在键全、完善内部管
理控制制度的同时,还要注意协调好各部门间关系。如:信贷风险管
理部门应根据不良贷款现状制定具体管理目标和管理方案,并及时传
达到业务部门由业务部f-jJjn以实施。同时管理部门对移交来的不良贷
款加强清收管理工作,另外还应建立不良贷款预警系统,并定期对业
务部门进行监督检查,促使业务部门平时重视事前风险防范工作。业
务部门移交档案后并不意味着可撒手不管,应配合风险管理部门做好
取证、诉讼前准备、执行等工作,共同搞好诉讼等清收工作,维护银
行合法利益。
(五)完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国际商业银行普遍推行的管理方式。中国人
民银行决定,从1998年1月1日起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
额控制,在推选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
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信贷管理新体制。资产负
债比例管理在我国的全面实施为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有利于商业银行不断强化自我约束能力,提高集约经营水平,向真正
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转化。商业银行要适应这种管理方式的转变,全面
领会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深刻内涵,在接受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前提
下,在实行一级法人的基础上,按照《商业银行法》和资产负债比例
管理的规定,加强资金的统一调度,促进资金的合理流动,使存、贷
余额比例限定在《商业银行法》所规定的范围之内,并不断加强内部
管理,在改进金融服务的同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资金的使
用效益,使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主要指标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比例、
单个贷款比例、备付金比例、拆借资金比例、存贷款比例、中长期贷
款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等,逐步达到规定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最早开始实行的是交通银行。
之后,工、农、中、建等国有商业银行也开始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
试点。经过几年的试点运行,各商业银行已初步摸索出了一套实行资
产负债管理比例的方法和路子,总行集中统一调度资金的能力明显增
强,贷款的行际分布、行业分布、结构分布更趋合理,银行干部职工
的思想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商业银行
的负债结构比较单一,负债稳定性差,负债期限的结构不对称,中长
期贷款比例过高,资产配置的计划性和政策性较强,贷款的自主决策
权限较小,且自有资本补充渠道小,自补能力低等。从商业银行经营
中的一些业务指标看,也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就其外部环境而言,还缺乏完善的配套措施。j因此各商业银行在资产
负债比例管理和运作中,可以从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确立资产负债管理在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管理的中心地位的前提
下建立健全资产负债管理的运行机制。因为商业银行经营是在一定的约
束条件和环境下进行的,且这种约束条件和环境是在不断的变化的,这
些变化有的是局部性、短期性的,有是则是全局性、长期性的。商业银
行要认识和适应这种变化,应通过商业银行内部机构功能相互联系协调
互为因果的制约关系的资产负债管理运行机制,保证在各项业务管理服
从全行资产负债管理整体的需要。因此,各级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
会,除了有明确的日常办事机构之外,业务管理与全行整体资产管理发
生矛盾时,还应在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下设立由计划、信贷、财会、国
外业务、储蓄、稽核、电脑、人事等有关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具
有一定权威性和较强调控能力的资产负债管理小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
会除定期召开例会外,要经常召集资产负债管理小组对近一阶段经营管
理中的突出问题研究提出对策和贯彻落实措施。同时,资产负债管理小
组要定期负责检查和向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报告涉及各有关部门的措
施的落实情况、实施进展以及结果。
2.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在全行范围内普及资产负债管理知识,
提高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对资产负债管理的认识和水平。实行资产负债
管理不仅是管理方法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因此要
加强对广大干部职工的培训,督促其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培训的内
容和范围应当拓展到业务管理的各个部门和各个层次,把向规范化商
业银行转变的正确信息、观念、方法、步骤等传导给各级员工,增强
商业银行意识,使其切实树立存款立行观念、资金价值、风险效益观
念等,以此推动全行管理水平和资产效益的提高。
3.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工作要适应金融形势发展的要求,
并努力向更高层次发展。根据当前金融市场逐步发展,实现商业银行
资产多元化渠道增多的情况,要引进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法中的期限
缺口管理,商业银行要通过认真分析负债和资产期限缺口,在一定的
范围和程度上,从流动性角度注重资产负债的匹配,在商业银行内部
形成一个期限自偿的良性循环的资金营运机制;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
的发展进程,商业银行要开始研究分析资产与负债的利率结构,尝试
利用资产负债管理方法中的利率敏感性原理进行资产负债的利率缺口
管理;强化商业银行内部经济核算。引入资金转移经过分析方法,进
行量本利的分析,对资金经营部门和资金吸收部门要同时考核,把住
经营管理中每一个环节,降低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另外,商业
银行要加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应用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工作,使资产负
债比例管理这种先进的管理方法有现代化的操作手段。
(六)加强信贷人员素质培养
要扭转银行目前不良贷款增加、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的现状,必须
标本兼治,而努力提高信贷队伍的整体素顶,建设一支思想素质、业
务素质过硬的信贷员队伍,将人才资源的管理作为管理的关键一环来
抓,则是防范不良贷款的根本之举。而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队
伍状况来看,远远不能适应银行业务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为人员数
量和素质不高,因此要加强信贷队伍建设。
首先,要充实人员。当前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信贷员肩负的吸
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任务过重,不利于信贷员自身的业务学习和加强
存贷款的管理。如交通银行总行提出各行信贷人员占比不得低于20%,
但一些银行未达到。不足20%的人员经营全行80%的资产和相当比例的
存款,由于精力不足、信用分析不细、贷款跟踪调查不上,严重影响
信贷资产质量和业务开拓。因此,必须通过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
优录用、考核上岗的办法充实信贷员队伍,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地
使信贷人员与日益增长的信贷业务相适应。
其次,要强化对信贷人员的培训。制度的执行,机构的有效运转,
管理手段的实施最终都要落实到信贷员的操作上。操作好坏与人的素
质关系很大,可见人的素质问题直接影响到防范化解不良贷款的效果。
提高信贷员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l、加强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开展《经济合同法》、《商业银
行法》、《担保法》、《票据法》、《公司法》等法律知识的培训
2、进行专业知识与业务知识学习,如开展市场调查、财务报告
的阅读分析等基础训练,提高业务操作水平
3、加强考试与考核,根据信贷人员工作实绩实行晋升制与淘汰

4、举办实际信贷业务操作中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研讨,积累
业务经验,提高分析力、判断力
总之,信贷员不仪要懂银行业务,还要懂企业经营管理;不仅要
懂微观经济,还要能把握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向及趋势,是业务知识全
面、精明能干、德才兼备、有敬业心的复合型人才。由于信贷人员的
培养周期长,各级领导应注意保持信贷人员的相对稳定,以利于信贷
人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全面提高信贷人员的政策水平、
业务水平、法律水平、职业道德和文明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自力:《反金融危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98年6月版。
2.周天勇著:《金融风险与资本社会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俞乔,邢晓,曲和磊:《商业银行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98年5月版。
4.赵晓菊编著:《商业银行贷款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辛荣耀,《中国商业银行发展论》,海南出版社96年10月版。
6.刘汝军:《债务重组、资产置换: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一条新思路》,载于《金
融研究》1998年第2期。
7.戴小平,《金融风险与防范》,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98年4月版。
8.刘悦琴等:《我国银行不良债权证券化研究》,载于《金融研究》1998年第1 1
期。
9.吴伟,“试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化解途径”,《上海金融》98年第12期。
lO.黄祖华:《不良贷款及其防范与化解》,载于《福建金融》1998年第5期。
11.张心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提高的途径和方法”,《新金融》97年
第6期。
12.余明,余熳宁:《日本治理不良债权的新举措》,载于《国际经济评论》1999
年第二期。
13.鲁风玲:《关于改革现行呆帐准备金制度的几点思考》,载于《北京金融》1998
年第十期。
14.王鹏:《中东欧国家转轨时期消化国企不良债务途径及其启示,载于《金融与
经济》1997年第二期。
15.刘海虹著《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6.唐旭等著《金融改革前沿课题》,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后记
本人虽然在金融系经过几年的学习,写出了本篇论文。但是,由
于本人对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商业银行经营理论知识造诣不深、不精,
文中观点及论证难免疏漏和谬误颇多,恳请各位老师指教。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研究生导师杨有振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关
怀,从选题到谋篇布局、论证角度都给予了关键性的提示和辅导,倾
注了心血和热情,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
贾旭
2001年十一月九日
附录
与论文有关的一些概念:
银行:本文中我国银行的范围不包括政策性银行。由于在国内中、
农、工、建四大专业银行的业务市场占有率在80%以上,而且不良贷
款,尤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存量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这几家银
行,因此文中提到的银行均是指这些正在从计划经济下的专业银行体
制向市场经济下的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转变的国有商业银行。
企业:文中的企业主要是指国有企业,即银行大量存量不良贷款
的债务人,同时现在正在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的国有企业。
不良贷款:不良贷款是银行不良资产中的一部分,由于贷款业务
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一般占到90%以上,因此
本文对银行不良贷款的研究实际上对彻底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有重
要意义。
对于我国实行的不良贷款分类方法,截止到1996年以前基本土是
沿袭财政部1988年《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中的规定,将贷款分为
正常、逾期、呆滞和呆帐四类,后三类合称不良贷款,简称一逾两呆。
1996年8月1日起执行的《贷款通则》对逾期和呆滞贷款的定义做了
如下调整:
逾期贷款:指借款人在借款合同到期(含展期后到期)未归还的贷
款。
呆滞贷款:按财政部有关规定,逾期(含展期后到期)超过规定年
限以上仍未归还的贷款;或虽未逾期或逾期不满规定年限但生产经营
已经停止、项目已停建的贷款。
(目前的规定为逾期(含展期后到期)超过三年以上仍未归还的贷
款,属呆滞贷款。)
上述以期限为基础的贷款分类方法虽然使不良贷款数额一目了
然,可操作性较强,但也存在着对信贷资产质量识别滞后、标准严宽
不一等问题,因此人民银行在参照国际通行做法、结合我国实际进行
清理信贷资产的基础上,在98年初推出了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并要
求在年底前全面实行。
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即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
五类,其主要特征如下:
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有充分把握按时足额偿还本息
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付
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
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无
法保证足额偿还本息
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
要造成一部分损失
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后,本息仍
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小部分
由上可见,新的贷款五级分类法更侧重于及时、准确、全面、客
观地反映贷款质量,较之现行的方法有一定进步;同时,它也为改革
银行现行的呆帐准备金制度奠定了基础。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法,本文
研究的不良贷款包括后三类,即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