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14882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天津财经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姓名:陈海鑫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刘金章
2000.4.1
.I)
下影p.伞25
。内容提要
(居民投资行为是我国现代经济生活的一个荤要组成部分.是经济体制改
草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改革深化和经济发展的要求,8【1
年代以来,居民的投资形式、范同和渠道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
居民在储蓄、证券和保险领域的投资,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中4i可忽视
/L——的—重—要——方—面—。—)∥本、塞_ 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居民金融投资的动机与
√ 行为进行考察.重点分析了我国居民在银行储莆、证券和保险领域的投资特
点和运行效率,目的是为我国居良金融投资行为更加合理、高效提供较为科
’j’的选择方案。
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阐述了居民投资的有关概念、理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我国居
民市场行为主体地位的确立过程,从而为分析我国市场经济体制F届民投资
{i为扣‘卜暴础。
第。章蕈点分析了我国居民金融投资中储蓄投资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
高储莆现象的蹶冈和正负血影响,并试图确定适度储蓄的衡量标准。
第二章对居民在债券和股票两大i止券投资的行为进行,分析。重点叙述
了我国hE券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居民证券投资的心理变化以及基本动冈。
第四章从保险的特征及其作JfJ入手,阐述了我国居民保险投资发展较快
的原|太1,具体的分析了居民保险投资行为特征,并澄清厂人们对保险投资的
‘些模糊认识。
第五章通过比较,分析了银行储蓄、证券和保险投资的优劣异||l】,以利
0二居民存金融投资中进行风险分散和投资组合。
第六章论述了居民对其金融资产的配置行为。包括金融资产的选择、纰
合及调整行为,以便综合考察我国居民的金融投资行为。最后在上述所作分
析的基础上,以简短的对策思路方式作为本文的基本结论。
本文力图有所创新。在传统经济学教科书中,一般仅把届民视为消费者.
而本文则把居民作为与介业、政府同等地位的投资主体进行研究。同时在研
究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晕点分析了.居民在银行储蓄、证券以及保险领域的投
资行为,小仅拓展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而日.对届民在金融投资万⋯也仃
定的指导意苎!一
关键词:居民投资银行储蓄投资让券投资保险投资
ABSZRACT
The household inVestment beha、,ior has been a significant part
in modern economic lifb.It is the inevitabIe outcome of China’s
economic reform and also a demand for both deepening refor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Great change8 have taken place on the
household investment forms,range and channels since 1980’s,
especially on tllose aspects·of 8aving,securities and insurance.
This p叩er,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studies the motive and
behaVior of household monetary inVestment,1ays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 emciencv of househ01d
inVestment on those re舀ons of bank sa、,ing,bonds and insurance.
Its purpose is to proVide a more profitable and high emcient
scientmc 0ption for househ01d monetary inVestment behaVior.
The thesis consists of si)【chapters.
Chapter one discusses the relevant basic concepts,hi8tory and
present state of meoretical stuCIy as well as the establishment
course of the household as behaViors part in markets to prepare
for the analy8is of hOusehold inVestment behaVior in our country’s
market system.
Chapter two lay8 stres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aving inVestment in household monetary inVestment as well as
the reasons,positiVe and negatiVe efkcts of high saVing rate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measuring standard of moderate saving.
Chapter three analyses household investment behaVior on
bond8 and stocks,lays emphasis on’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our country’s bonds and psychological change as、VeU as its
reasons on securities inVestment by househ01d.
Chapter fbu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sons fb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ousehold insurance inVestment in China.At
the same time it clarifies some unclear understanding to the
auestion of insurance investment.
Chapter fiVe analyses the、,irtues and defects,similarities and
dif托rences among bank saVing,bond and insurance investment by
comparisDn,so that risk decentralization and investment option
can be made in monetaU investment.
Chapter s恢deals谢th the hou晶h01d investment behavior
about capital asset allocation,including the capital asset option,
composition and adjustment,in order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survey to the behaVior of the household monetaU investment.The
paper ends with a brief countermeasLlr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above. ’
There are some new points in thi8 paper. In traditionaI
economic books,househ01d is viewed as consumers,but in this
one it is Viewed as an inVesⅡnent body that equal to company and
goVernment in status.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househoId inVestment beha、,ior on those regions of bank saving,
bonds and insurance,which not only widens economic research
but also has guiding effect to.househ01d monetary inVestment.
Key wordls:hou8ehold inVestment bank saving investment
bond investment insurance investment
丽舌
居民投资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勃然兴起的一种经济行为。从8()年代
丌始,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市场趋向改革的深入发展,,居民的各种形式投资.
特别是金融投资,迅速地在经济领域中扩展起来,并对我国经济增长和体制
创新起到加速和促进的作用。
基于经济发展现实的需要,居民投资的理论和方法不仅激起了各种投资
分析家的兴趣,而且还引起了国内外经济学家的关注。凶此,Jr展肼民投资
经济学的研究,不仅对于社会大众认识各种居民投资方式的广阔fji『景和实际
运作大有裨益,而且对于理论界拓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有积极的意义。
我国经济学界对居民作为投资主体的研究是近年的事情,由,J二研究处J二
起步阶段,不免要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主要理论,但这种借鉴不可能也不应
该是照搬照抄,而应把中国居民的投资行为置于我国特有的历史背景下来考
察其特有的心态、倾向、动机和期望,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居民投资经济
学打下基础。
本文从居民投资的理论发展和研究现状入手,采用了历史与现实、文化
与心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居民会融投资行为进行研究。重
点分析居民在银行储蓄、证券和保险三方面的金融投资行为,并在较为全晰、
系统地比较其投资的特点和运行效率的基础上,对居民会融资产的配置行为
作出具体分析,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居民金融投资理论。
我周居民银行储篱、计券技保险投资}r为比较州究
第一章我国居民投资理论的发展和现状
居民投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在世界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从、ni’与断密到萨
缪尔森,各个时代的经济学者在其论著中对居民投资问题都有所贡献或涉及。特别是
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中,对居民投资的本质特征和历史结局曾作了精胖的闸述。
但中国的居民投资则是在近年柬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而兴起的一种经济行
为,我国经济学界划这种现象的迅速发展冠然理论准备1;足,表现为对J:腭民投资的
各种具体对策研究的文章所见甚少。Ⅲ此,皋’J:经济发展现实们需要.埘J,0【C投资删
论的"拓与完善,具有其积极的实际意义。
第一节居民投资的相关概念
一、投资的概念
投资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源配置和使用的重要手段,垃1日经济
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基本推动力。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投资是指“经济Ii体(闯家、介
业或个人)帮支货币或物资以获取价值增值手段和营利性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过程”“。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投资“是投入现打i的资会以便用利息、股息、租金或退休金等形
式取得将来的收入,或者使本会增值”4、。
投资的涵义,明确了投资主体、投资目的、投资方式和投资行为过程的f上J容及jt
内在联系。在此,我们还需明确几个概念:l、投资主体,是指从事投资活动、具有资
会来源、拥有投资决策权力、享受投资收益和承担投资风险的法人或自然人。2、投资
动机,足指推动投资主体投资行为向__定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因和动力,从本质一卜蜣明
丁投资1i休投资行为的心理因素。3、投资行为,指投资主体受投资动机支配InJ化投资
过程中的具体活动和表现。
二、居民金融投资的定义
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现阶段我国居民的银行储蓄、证券和保险:j力‘面的盒融投
资行为,为此,有必要明确会融投资和居民投资的概念。
金融投资是‘种建立在各种金融资产基础上的投资,是非实物的、m直接n0、对
虚拟的抽象的资产投资,是对各种有价证券的投资,是问接的投资。
所谓居民投资,是指居民(7自然人)作为经济主体为形成资产而投入资金(资木J
或经济要素以获取预期收益的经济活动。。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可把居民金融投资定义为:“居民作为经济主体为形成金融资

、‘参见价丑j匝l·编:《投资斛艇》.『1I嘲人呲人学m版朴.1992{Ij版。
}
‘参见t走J林fn特E+1:格尔非朗两斯.1科啦根/笄住淮秀陆叫1 zi怅迎等if:《投铙一’}》.中⋯,小:J、一’;:
⋯版}1.1 q9【){{:版。
我圃居民锹{jfi};赫、证券成僳险投资行为【E较圳究
产而投入资本会,以获取预期收益的经济活动”。
总的说来,投资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投资活动又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有着密切
暇系,JC最终H的都是一敛的,即为了最人限度地追求舟额利涧。
第二节居民投资理论的发展过程
一、马克思对居民投资的经典剖析
居民投资是市场经济发展到较成熟阶段的普遍现象。马克思在《资木论》巾刈。I。
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投资活动进行深入剖析的同时,并未忽视中下层居民的投资i再
动.曾多次谈及居民投资的原冈、特点和历史趋向,具体可概扦为,‘i个办丽。
l、财产制度是居民投资的约束基础。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q1的胼民按经济关系
划分为ff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柯产析把,L J”要素投入生,“与流通并’j J越盼J,z饥川}fij7.
从而获得剩余价值。无产者则主要依靠自身的劳动获得收入,随着_扩/J的发腥及收
入状况的改善,“在工人自己所qi产的l二1蔬增加的并且越来越多地转化为追⋯资本确
剩余产品中,会有较大的份额以支付手段形式回流到工人手中,使他们能够扩犬自己
的享受范围,⋯..并且有了一小笔货币准备会””。当然,他们可以在消费剩余后进f广
小舰模的金融投资,但这丝毫改变不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关系。
2、信用制度是居民投资的现实基础。银行信用制度的发展,为~般居民的投资活
动提供了契机。这种信用制度使“一叻阶级的货币积蓄和暂时/fiJ射的货f口i|;J;会仔入镦
行。小的会额是不能单独作为货币资本发挥作用的,但它们结合成为巨额,就形成了
’’个货币力量”2。。因此,经过银行信用制度的I}l介作丌j,居民的消费剩余变成r投资
基金。居民虽然可以利用信用二I:具进行小额投资,也有‘定的投机动机,实际}:卸要
忍受产、【k资本家和货币资本家的双重剥削。
3、居民投资提供了社会发展的物质暴ii{I{。资木1i义制度F,随着股份制的发展和
垄断的小现,中下阶层居民的小额投资始终处7:从属和被吞嘴的地位,似马克思出删
时看到了“在股份制度内.已经存在着礼会‘L,“资料借以表现为个人蚶,1’的⋯形一啪,J
对立面””.因此,大资本列中小资本的吞噬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资本的控制力量增
大,从而在生产与生产过程之外也确立了对中下层居民的控制和剥削:另一方面又通
过资本集中加速生产的社会化,打破了原来资本分散所固有的生产力发展局限与束缚,
为新的生产方式——公有制的产生准备了前提条件。所以,资本主义制度下居民投资
的历史使命爿。不可能自发的造就新的小产方式,而只能为新的小产厅,℃盟定了必要的
物质綦础。
j5克思把居民投资放在特定的财,“:制度关系巾来考察它的本质和作川.深刎的搦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677—678吼。
。5}克思:《资本论》.笫三卷.第453—454虹。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497贝。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及保险授资行为比较研究
露了资本主义银行信用制度把中下层居民投资转化为资本的经济现象与本质。
二、殖方学者对中国居民投资的考察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渐深,以及80年代中期有关中国
金融和其他宏观经济方面的基本数据向国际社会的发布,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开始关
注中国居民的金融资产问题。对中国居民经济行为开创性研究的国际学者主要有:
1、邹至庄。1985年邹至庄对中国货币供给和价格水平的影响作了分析“,但对居
民储蓄行为落笔不多。其研究成果对于后人解释中国经济中的宏观变量诸如价格、货
币、通货膨胀等提供了有益的启发,邹至庄对中国国民收入的研究丌创了国外学者考
察中国经济的先河。
2、琼诺斯·科尔纳。1980年科尔纳把货币看作商品零售、工资发放和限制性消费
的媒介,并代表实际收入和实际消费。。由于企业的软预算而导致超额投资的直接后果
就是货币扩张,或者说通货膨胀。政府则通过定额配给消费品,并控制价格。这意味
着居民以现金或储蓄形态存在的消费剩余,是其消费不能充分满足的表现,必然带来.
市场的非均衡。
3、查理德·波茨。1986年波茨通过一系列的模型揭示了货币需求和消费品l狰场的
过渡需求或过渡供给的相关性,从而得出消费品与劳动的短缺并导致宏观经济非均衡
存在的结论,为宏观上非均衡奠定了微观基础。。然而,波茨并没有预计到居民多元投
资的可能性,也没有论及中国经济中货币变量和消费品与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现象。
4、秦迎亿。秦迎亿对中国居民的储蓄作了较全面的研究后,发现中国的高储蓄率
来自经济改革后由于过渡货币扩张引起的通货膨胀,而这又是消费品短缺与强迫储蓄
的结果一。秦迎亿引入资产调整模型来解释长期储蓄行为并使它与收入的持续增长率相
一致,这是一个对后来中国居民储蓄趋向有所预见的模型。
不难发现,所有上述研究主要是关于中国居民的储蓄,极少研究居民的投资行为,
这是因为那时的中国是非市场化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的缺乏和居民生活条件简单,使
得居民的长期储蓄微乎其微。1979年后,随着经济改革的发展,非集中化决策的趋向
使市场经济成分逐渐活跃,私营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国民储蓄显著增长。
而居民投资完整清晰的外观出现则是在90年代初。这就是为什么西方经济学家极少评
论中国居民投资的原因。
三、中国学者对居民投瓷的探索
长期以来,经济学界对于投资范畴的认识或者局限于基本建设投资,或者停留在
。参见‘中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载于‘中国经济》.1985年.
2参见琼诺斯.科尔纳著‘短缺经济学,.1980年.
母参见‘中央计划经济的宏观经济非均衡估量理论),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讨论文。1986年第9I期。
’参见‘围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论文’.1988年第35期.
.3·
我国居民银行储莆、hE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固定资产投资上,忽略了范围、来源、目的与投资主体的一致性问题。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资源配置框架确立以后,居民成为与企业、政府相并列的市场行为主体,居民
投资成为多元投资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我国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国理论界对“投资”范畴的认识,也就是对“居民投资”的认i:}{过程。主要历
经了三个阶段:
l、80年代中期以前的基建投资论“’。这一阶段,由于长期以来所实行的传统计划
经济体制对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重重束缚和对经典理论有关论述的片面理解,人们对
投资现象的认识只局限于国家计划投资的范畴之内。因此,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
投资对象是基建投资,企业和居民均被排除在投资主体之外。
2、80年代中期到199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论。此阶段理论界对投资学的研究范围
从基建投资扩大到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并开始注意对流动资产投资问题的研究。人们
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在技术进步的前提下,随着内涵扩大再生产增大的趋势下,对
企业的更新改造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全民所有制单位中一些按照国家规定不纳入。
实物资产的建造和购置等也占了企业投入资金的一部分。据此,不少学者开始认识到
投资范围应是多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不仅包括基本建设,还应把更新改造或其他固
定资产投资包括在内。。
更多的学者还认为,实施固定资产投资,不论是建立新企业,还是更新改造现有
企业,新增固定资产必须配套投入流动资金,如储备资金、生产资金、产成品资金和
货币资金等。因此。流动资产投资理应构成投资的一个重要内容。。另外,在这个阶段,
随着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人们对投资主体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认为企业与政
府一样,也是重要的投资主体之一。
3、1992年后的客观投资论。1992年以来。理论界对投资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对
投资主体和投资范围的认识不断深入。在周道炯主编的《当代中国经济大辞库》中给
投资的定义是:“一定经济主体(法人和自然人)为形成资产而投入资金(资本)或经
济要素以获取收益的经济活动。这里的经济主体,是形形色色的法人和自然人;在商
品经济社会中表现为公司、企业、集团、事业单位、政府、资本家、地产商、家庭个
人及外国厂商等。”。至此,投资主体的范围才由政府、企业扩展到居民个人。同时也
意识到投资不仅包括直接投资,也包括间接投资。这种投资观在目前中国投资学界占
了主导地位。
w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张达‘基本建设经济》,中国建筑1=业出版社,1982年版;徐文通‘摹本建设绎济学》.
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张仲敏‘基本建设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年版。
口代表性著作和教材有:邵以智主编:‘社会主义投资管理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札.1988年版。景宗嚣、⋯椿
生编著:‘投资经济学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剐参见刚椿生、王加春等著;‘社会主义投资经济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版:张仲敏、任淮秀主编:《投资
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参见周道炯主编:‘当代中国经济大辞库).投资经济卷,中国经济出版杜,1993年版.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发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第三节居民市场行为主体地位的确定
一、居民地位的历史变迁
居民,是以住户的法律形式而在一国从事商品生产与服务而获得收入用于消费与
投资的个人群体,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主体之一⋯。建国以来,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变
化大体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一1958),由于国家恢复经济和基础工业的建设,城市人口增加
迅速。为了避免城市过分膨胀,缓解财政负担,实行城市人口户籍制,用法规形式把e
城乡分离固定化,形成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城市居民虽获得了各种国家优惠,但
并没有赋予其独立自主的居民地位,也没有独立的经济权益:农村居民虽然在个人经
济权益上大一些,有些自留地和集市贸易活动,但其主要经济活动还是从属于集体经
济组织,并没有多少经济决策权。
第二阶段(1959——1977),在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人口与资源的中心越来越转向
乡村和内地,其政策导向必然是竭力将沿海城市中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管理人员移
到农村和内地。转移的途径有两种:。是不顾农村的经济条件,大搞“土法上马”,不
顾条件地“大干快上”,企图通过效率极低的“农村工业”来实现工业化,并据此缩小
城乡差别,或是通过浪费严重的“三线工业”来改变工业布局,结果自然是欲速不达;
二是不顾城市发展的应有规律,把大量城市人口变为农村人口。在60年代通过各种途
径把城市居民和知识青年送到农村去“创业”,实际上违背了生产力不平衡跳跃发展的
规律,限制了城市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作用,同时使农村经济失去城市经济的辐射与
推动,农村经济只能缓慢地发展.虽然知识青年们全身心的作了贡献,但对农村的落
后面貌改变只起到了很有限的推动作用。
第三阶段(1978——1991),随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市场化成分的增加,中国城市
与农村居民的市场行为地位开始形成,企业方面开始重视“市场实现”和“消费者权
益”,政府方面开始给予居民应有的市场角色,不再采取简单或粗暴的行政手段压制居
民的经济要求,一大批原先因政策原因而落户于内地或农村的城市居民也陆续回到城
市,这些人由于国家难以安排国有企事业的工作而做起了集体工或个体户,这反而促
进了居民阶层中市场倾向的增强。所以,这个阶段已在市场中形成了居民、企业和政
府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经济关系雏形.虽然还不成熟和不完整。
第四阶段(1992年后),自1992年中国经济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发表了南巡讲
话后,对整个中国经济改革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1992年秋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模式。与此相适应,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市场经济准则在各个领
域迅速推行,居民与企业、政府之间市场经济关系经过几年的磨合已有了比较规范的
方式,居民的市场地位也随之得到初步的确立。最终,政府机构和大多经济学家终于
。参见艟家骅著:‘中国居民投资行为研究'.中困财政绎济⋯版{|.1997年版.
t
, .5.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及傈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认识到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之问的生产要素交换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而这一切
必须以确认城乡居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并承认它们作为生产要素提
供者的市场权益为前提。
总之,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确立和转变过程中,居民从无地位到有地位,从地
位不确定到地位确定,这是历史的进步。
二、居民市场行为主体地位的确定
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确立后,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格局发生了根本变
化,经济主体的构成由公有制一统天下变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政府、企业和膳民被
赋予同等的市场行为主体地位。
把居民作为市场行为主体,可以相应落实居民投资的产权制度,真正以投资人、
出资人为产权主体构造产权资本化的营运机视,这样才能促使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核
心——资本配黄的合理高效。事实上,现代市场经济的广泛发展和居民作为市场行为
主体,必然推动产权形式的制度创新。居民成为投资人,当然对投资所形成的资产具
有明确的产权要求,它们不仅常以“股东”的身份作为产权主体,对资产的占有权、’
处置权、收益权做出决定,而且还以产权经营的最终决定者提出具体的产权目标(居
民承担风险后使资产盈利)、体现积极的产权行为(居民在投资决策上做到投资自主、
自负盈亏)、体现经济的产权体制形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重塑国家、企业、居民之
间的关系,即不同的产权主体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
居民市场行为主体地位的确定,进而确立了居民的产权主体,因此居民会融投资
所形成的投资品形态是资本,而不是资金。虽然居民投资的来源大部分出自于可支配
收入或者消费剩余,初始形态可能作为货币而存在,但通过投资公司、控股公司、基
金、证券市场和各种金融机构,最终形成产权形式的资本。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第二章居民银行储蓄行为分析
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突出现象是高速增长的国民储蓄(即商储蓄现象),
自1985——1998年平均储蓄年增长率达29.1%,1998年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达53407.47亿元,比上年增长15.4%@。中国出现高储蓄现象的原因以及储蓄额度是否
存在一个合理的数量界限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第一节高储蓄的原因及效应
一、居民银行储蓄的性质
储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罩所指的是狭义储蓄,即银行储蓄。对。j:居民而寿,
储蓄是投资,因为这里的银行储蓄是作为居民的未来收益而存在的,并且是安全性投
资的首选形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历年的统计数据中不难发现,高储蓄现象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居民的银行
储蓄已成为我国银行存款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银行储蓄动机分析
高储蓄现象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而出现。1978年以前,低收入以及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居民的消费剩余不多,少量的储蓄难以构成对经济资源配置的影响作用,
储蓄动机也带有被迫的性质。1978年以后,随着居民收入的逐年增加,消费品市场的
逐渐繁荣,居民储蓄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愿选择的结果。-n
这个时期居民储蓄的主要动机为下列几种:第一,储币待购动机。它是指居民将
固定收入的一部分储蓄起来。将随意消费转变为计划消费。第二,积币待购动机。它
是指居民将变动收入增加的一部分或全部积蓄起来,用于将来的消费。如果不考虑利
息所得,“积币”与“储币”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为流量递增型储蓄,后者为存量不
变型储蓄。“积币”意味着消费节俭,即可能是居民放弃消费而将收入用于投资,也可
能是居民放弃目前消费而转向将来消费。第三、存币增值型动机。居民的这类储蓄多
体现在定期存款上,他们将比较各类银行、金融机构的储蓄期限和利率水平而决定其
较佳的储蓄方式。第四、存币预防型动机。居民的这类储蓄完全是为了将来不测事件
的发生,如灾难、失业、伤害或制度变迁,居民进行这类储蓄考虑到了消费刚性和收
入不可预测性。第五、存币遗产动机。中国文化传统历来有节俭致富的习俗,存钱作
为遗产也是这种美德的具体延伸。这类居民仍然把货币当作储藏财富。并不在意物价
变动所带来的风险。
总之,居民储蓄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无法从银行储蓄户头的枯燥数字中判
断每一位居民的真正想法,但我们却必须从总储蓄的数量变动中分析出居民储蓄的基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
我国居民银行储蔷、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本动因,以便判断出居民储蓄对实际经济活动的影响。
三、居民银行储蓄的意义
自经济改革以后,不断增长的储蓄对市场均衡和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一,增加居民储蓄有利于居民消费结构合理化和消费增长速度的稳定性。这十
几年来,居民的暂收入比重持续上升,居民把这部分收入的一个较大比例存入银行,
使居民合理地安排家庭收支预算。避免了80年代兴起的“消费攀比”、“消费早熟”的
势头恶化,有利于居民消费支出的稳定增长,有利于企业稳步调整产业结构,也有利
于国家适当控制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
第二,增加居民储蓄有利于国家保持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进入80年代以来,
企业储蓄难以应付投资规模扩大所需的资会。而J下是这个时期,居民从消费者转变为
阳J接投资者,以大量的消费剩余存入银行成为储蓄,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投资所必须
筹集的资金。
第三,增加居民储蓄有利于银行信用的切实保障和增加。持续而高速增长的居民
存款不仅通过银行缓解了国家与企业的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紧缺,而且壮大了银行的
资金实力,增加了银行的支付能力。近年来,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与结构发生了巨大
变化,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己占银行信贷资金来源的60%左右“’。银行已由过去主要用政
府和企业的资金转变为主要用居民的资金,从过去传统的信用集中于国家银行而走向
分散化,使银行信贷呈现更加活跃的状态。
第四,增加居民储蓄有利于近年来抑制通货膨胀的举措奏效。居民存款于银行对
于减轻流通中过多货币对市场冲击、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膨胀、促进物价总水平的回落,
无疑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
第五,增加居民储蓄将有利于国家对经济周期的各项调控政策的落实。除了投资
与物价方面国家可利用居民储蓄进行周期性干预外,在利率、产量、就业方面居民储
蓄也有利于形成国民经济运行的良性机制。例如,近年来在经济过热实行保值贴补利
率以增加回笼货币的力度,有效的抑制了由于定期存款转向活期存款,货币从银行流
失的倾向;反之,在通货膨胀得到控制或经济不景气需要启动市场时,取消保值贴补
利率,甚至下调基准利率。就可以对经济景气产生有利刺激。由此,居民储蓄实际上
成为政府进行经济变量调整的一个“蓄水池”。”
第六,增加居民储蓄还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条件,有利于降低改革成本,
提高改革效果。当前居民储蓄目标除了上述几种外,主要还有出于制度变动预期引起
的预防动机。由于近年来对居民的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改革举措逐
步铺开,有些针对居民的社会福利方面的改革甚至还引起强烈的社会震荡,使居民不
得不增加未来不确定性预期引起储蓄。1995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对居民储蓄动机的调
回参见黄家骅:‘中国居民投资行为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117页,1997年版.
我国居民银行储莆、ilF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查问卷表明,子女教育占12.5%,买方建房占9.7q6,获取利息收益的占8.14%,积蓄养
老金的占5.7%,防止意外事故占4.68铲。说明居民储蓄的存在,已成为制度变革的。。减
震器”,适度增加居民储蓄,有利于各方面改革进程的推进。
第二节过度储蓄与适度储蓄
一、过度储蓄的消极效应
储蓄同其他经济变量一样,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度储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在特
定条件下对经济是一种潜在威胁甚至现实扭曲。
1、过度储蓄将降低市场的有效需求,使经济处于不景气状态。我国居民储蓄率(人
均储蓄额与人均国民收入之比)相对较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历史上儒家文化所提倡
的节俭价值观影响的结果;二是由于长期生产力发展缓慢和穷困状态难以摆脱的现实
所致:三是由于巨大的人口基数、频繁的战乱和流疫,使得中国居民往往竭尽全力从
可支配收入中挤出部分储蓄:四是建国后我国政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宣传和鼓励居民
储蓄以支持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知道储蓄必须转化为消费或投资,才能对实物经济起
到实际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居民之间的收入状况存在较大的差距,适时引导部分较
为富裕的居民从持有货币转向持有财产,引导他们在住房、汽车、电脑、旅游等方面
消费热点上增加需求,这将是目前启动市场、扶持支柱产业的明智之举。
2、过度储蓄将给市场造成巨大的货币压力,推动实际的通胀或隐型通胀;或者相
反,容易加深经济的不景气状态。当经济繁荣时期,过度储蓄在货币市场上的溢出效
应,在加之其他的偶然因素(如产业瓶颈),就容易诱发商品市场的高价格、高消费,
形成通货膨胀,如1988年的“抢购风”。反过来,当经济萎缩或萧条时,过度储蓄在
货币市场上的收缩效应,也会使商品市场需求低落、投资不振,再加上我国商业银行
改革有待完善,大量存款“躺”在银行,缺乏有效的贷出目标,使经济走出低谷十分
乏力。所以,居民储蓄固然是个“蓄水池”,但运用不好,就可能变为“溢水池”或“死
水池”。
3、过度储蓄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的利息负担,不利于信贷质量的提高。目前问题
的关键在于,银行资金难以贷出,存贷款比例差距过大。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贷款的效
益不好(呆帐、坏帐过多),贷款渠道不畅(金融工具效率不高),以及宏观调控政策
的限制(受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等,最终导致大量居民存款“躺”在银行,每
年为此付出大量的利息。因此,在银企关系未能理顺和贷款效益不高的前提下,过赓
储蓄弊大于利。
4、过度储蓄是一种变相的“强迫储蓄”,对确立居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
地位不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居民是单纯的消费者,其消费也受到抑制,他们的收
唧‘经济研究资料).1996年,第l期.
.9.
我国居民银行储莆、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入剩余没有正常的渠道支出,只好投向储蓄。外国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中央集
权经济”下的“强迫储蓄”。实行改革以后。“强迫储蓄”现象并没有根本消除,如80
年代初期的国库券摊派和种种限制交易的投资市场,使得居民除手持现金外,只有把
余款存入银行。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使居民储蓄确实带有一种“被迫”的性质。只有
确认居民的市场主体地位,赋予居民多种投资机会选择,并使居民在政府、企、№交易
过程中完全出于“驱利性”动机,排除非契约性因素的干扰,才能确认居民储蓄是“自
愿”性结果。
二、适度储蓄的衡量标准
适度储蓄的标准,我们认为可以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资源的最优配置为原则,
从几个角度来考察储蓄资源的数量界限。⋯、
1、从投资与储蓄的均衡关系上看,储蓄的适度规模应取决于投资率的高低。根据
宏观经济学中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的原理,储蓄与投资必须恒等。然而我国经济现实
中虽然历年储蓄增加额小于国内投资总额,但国民储蓄总额明显大于国内投资总额。
见表2一l、图2一l”’。
表2—1 近年国内储蓄与国内投资概况(单位:亿元)
年份199I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储蓄总额9110.3 11545.4 15203.5 21518.8 29662.1 38520.84 46279.8 53407.47
投资总额7517 9636 14498 18592 23586 22913.5 24941.1 28406.2
60000
40000
20000
0 1”二_二I‘高甬Ⅱ一陆_-I -
口储蓄
总额
一投资
总额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图2—1 近年国内储蓄与国内投资概况(单位:亿元)
可见,国内储蓄远大于投资,如果扣除外资、证券投资和集资(这三项不由储蓄
来承担),那么储蓄大于投资的倾向更甚。由此说明,我国居民金融投资渠道还有待于
丌辟,以便储蓄分流到各类保险投资、证券投资等方面,为居民的剩余资金寻找更好
的盈利生长点。
2、从政府对经济周期波动进行干预的目标上看,储蓄的适度规模应体现为企业存
货的适度规模。存货投资的大小,预示着经济周期的繁荣与萧条的变化。在经济繁荣
根据《中国统计年龄》.1991——1999年再卷整理.
垫曼星垦堡堑堕董:堡鲞墨堡堕丝墼堑塑些墼竺塞
期。市场需求旺盛,企业开工率高,存货投资的水平下降,与之相对应,居民储蓄也
向投资分流,因此低储蓄率应与低存货投资率相适应。反之,在经济萧条时期,市场、
需求低落,产品积压严重,高库存导致高存货投资。投资机会的萎缩,使大量存款又
回到了银行,必然出现高储蓄率现象。由此可见,判断储蓄率是否适度,应把经济周
期的因素加进来。
3、从全社会金融资产的组合构成上看,储蓄的适度规模还应体现在银行储蓄与其
他金融资产的比重高低指标上。银行储蓄只是衾融资产的一种,另外还有证券、保险、
外汇等等。银行储蓄作为会融资产的一种,是安全性投资的首选形式。因为除了物价
上涨可能导致货币贬值以外,银行储蓄几乎没有什么危险。其他形式的会融资产虽收
益较高,但风险也较大。促使更多的居民介入其他金融投资领域,对于提高居民投资
的经济效率,以及发育中国的资本市场和推进企业转机建制的改革,都有着莫大的现
实意义。问题在于,目前银行储蓄近60000亿元,而证券投资约有4000多亿元“,基
金和保险市场的投资只是刚刚起步,这就显得居民的银行储蓄过大而其他形式的投资
过少,这种金融资产结构与我国经济发展货币化的趋向极不相适应,亟待加以调整。
三、拓展居民投资渠道,改变过度储蓄格局
居民金融投资近几年的发展情况表明,居民迅速发展的投资欲望和能力有可能在
总量上满足。当前迫切需要的是树立投资多元化的观念和格局,改变居民投资过分向
储蓄倾斜的结构,创造条件优化使用居民的投资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居民
投资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鉴于目前我国居民投资过分集中于银行储蓄的倾向,亟须拓宽融资渠道,增加
投资品种,提供各种不同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的金融产品,满足不同投资者的
需求。因此,除了继续完善现有的股票、债券品种外,还可以增加新的种类,如优
先股、可转换债券等:在现有国债的基础上,扩大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
建立完整的债券二级市场;组建各类投资基金、养老保险金等。另外,应积极开拓
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如股票期货、指数期货、债券期货等。在这一点上,应抛弃保
守和偏见,囿于衍生工具投机性强、风险大而因噎废食。实际上,衍生工具的真正
作用是降低投资风险,世晃上发达国家对衍生工具的采用已非常普遍,我们无需重
复别国历史,即先发展股票,债券和商品市场,再进入衍生工具时代,而是可在借
鉴别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同时推出会融工具和衍生工具。
。根据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网内股票期末余额为19505亿元.居民持有量按20%估算(参见第15砸}{=
释①)。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第三章居民证券投资行为分析
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我国证券市场逐渐发展起来。90年代后中国的证券市场有
了长足的发展,1981年我国债券发行了48亿元,仅占GDP的1%,1998年发行量为
8021.03亿元,占GDP的10.1%;股票规模从19s4年占GDP的6.7%发展到1998年的
24.6∥。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较,仍显规模偏小。以证券市场总值占GDP的比重
而苦,1998年美国为71.1%、只本为70.3%、加拿大为60%、香港为65%、台湾地区为
88%。由此可知中国J下处于会融发展由初级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之中。深入的研究我时
居民在证券方面的投资行为,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优化社会资源配置都有着
重要意义。
第一节居民债券投资行为分析
债券是金融信用的一种形式,它一般是以居民为债权主体,政府和企业为债务主
体而结成的债权债务关系,按发行主体可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债券是证
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本市场上以其数最大、期限长、效益高而占据重要地位,特
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源配置效率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如何吸引更多
的居民投资债券,将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核心问题。
一、居民购买馈券行为方式的转变
国债作为国家信用的表现形式,以债务和债券关系连接了政府与居民的金融关系。
在债券发行史上。威尼斯共和国早在12世纪就发行过债券。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府债
券是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年)发行的,目的是为了应付甲午战争庞大的军费丌支。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0年首次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954年发行“国家经济建
设公债”,这两次共发行8亿元,所筹资金有力地支持了中央政府的工作。但此后由于
“左”的错误影响,1959年——1980年停发国债,直至1981年才恢复国债的发行工
作。
国债发行是政府财政收入作为还债担保,代表政府在金融市场上的最高信誉和最
低风险,因而在各国被称为“会边债券”(Gi 11一Edge Sock)。但在80年代初期,中国
的金融市场尚具雏形,债券的流通市场还没有建立。债券虽有安全性却没有转换性和
流通性,也不能象手持现金那样可以使居民拥有货币流动偏好性。掘此,中国居民曾
一度对国债持消极抵触情绪。中央政府在那时既无条件也无计划让国债通过市场而发
行,只能选择政府配给的方式使居民认购国债。居民购买公债的目的不是投资,而被
视为一种长期储蓄,并且这种储蓄期限过长、收益有限、风险难测,这些因素只是部
分居民在认购国债后希望及早脱手,甚至放弃利息要求、亏本出让也在所不惜。
邝数宁米源十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箍'、‘中国台:融年浆'.
我国居民银行储莆、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随着经济改革和金融领域的新趋势,国债发行方式从计划配给转为市场决定,如
承购包销方式(91年)、柜台销售方式(94年)、招标发行方式(96年),国债交易的
一、二级市场也逐渐拓宽,市场交易随之活跃。同时企业和金融债券的应运而生以及
发行方式的更加市场化,使得居民对购买债券的心态从强迫转变为自愿,并且被视为
一种投资,这种债权资产选择方式的变化既是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推进,也是对居
民成为投资主体的一个锻炼。一
二、居民购买债券的行为分析
一般而言,金融资产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安全性、收益性、转换性、分割性和预期
性这五个基本特征,居民在其金融资产的选择过程中,必须判断何种资产最佳、何种
资产结构最优以及如何分配投资更有效率等问题。
l、居民购买债券的初衷是投资的安全性。在金融资产中,债券是仅次于银行储蓄
的安全品种。特别是被称为“金边债券”的国债投资,不仅回报率高,而且安全系数
也高。
2、居民投资债券看重的是其较高的收益率。迄今我国发行的各种债券,其收益率
均高于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以3年期为例,1994年国库券收益率为13.96%,比定
期存款高1.72%,并含保值贴补;1995年国库券含保值补贴的年收益率为14%,不含保
值贴补的年收益率为14.5%,分别比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高出1.76%和2.26%;1996
年发行的96l国债按贴现发行,收益率亦达12.1%,比同期存款高出1.13%。不仅如此,
债券是证券的一个重点品种,投资者也可以从事债券投机,并从中获益。还有,债券
交易的成本低廉,在交易所国债免收印花税,仅征收1‰的佣金,而目前股票交易的印
花税与佣金为交易额的8.5‰,这也从另~方面说明债券的投资收益是可观的。
3、居民投资国债还因为它相对于其他资产具有良好的转换性。余融资产相对于实
物资产,转换性能强:国债也同样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目前国债交易已基本上按市
场规则办理,一、二级市场已逐步完善,居民不必再借助“街头票商”将国库券变现。
4、债券投资和其它金融投资工具一样具有可分割性的特点。居民可以根据自身的
经济实力和投资方向参与或炒作各类债券,这样根据债券的可分割性特点进行品种结
构的调整,形成债券资产的最佳组合,并因此而增强收益性减少风险性。
5、债券投资的预期收益性较为确定。在目前市场上,债券作为投资工具,投资性
强于投机性,居民购买债券是因为其收益率高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同时,凭证式国
债的出现减少了因债券期限带来的居民投资约束,虽不上市流通,但兑现十分便利,
它按投资者实际持有债券的天数对照相应的利率档次计算价格,当一方居民卖出另一
方居民买进时,仍可按面值计算价格,利息则从购买臼重新计算,直至到期为止。
由于上述特点的存在,债券成为居民青睐的投资工具,特别是96年后至今连续七
我国居民银行储莆、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次的降息以及近期征收利息税的情况下,债券投资将成为继储蓄之后的居民首选投资
工具。
当然,债券市场同样也存在风险,目前居民的债券投资种类主要有国债、金融债
券和企业债券,不同品种的债券其特性也各不相同,由于部分居民债券知识不多,风
险意识不足,把债券完全当作定期存款看待,并片面注重收益率和期限长短,缺乏对
融资方的了解,特别是对部分企业发行债券的资信情况缺乏了解,轻易追求其高回报,
结果将有可能形成债券投资的现实风险。
第二节居民股票投资行为分析
股票市场也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资方式既不同于实物经济中的商品
或劳务市场,也不同于金融经济中的债券市场,由于市场竞争格局与交易方式的特殊
性,居民的投资行为和方式也具有典型性。
一、股民的理性化过程
股民是中国经济改革产生的居民投资阶层之一,经过十几年金融市场的风风雨阿,
股民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幼稚盲目到成熟理智,这种理性化过程可从对股民的称
谓上得以体现:
1、票商(80年代初—一1988年)。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是我国第一代股民
的雏形。在80年代初,市场消费品部分紧俏的商品仍实行票证供给,但由于部分居民
收入水平提高并转向集市购物的结果,.手中有了多余的票证,票证经纪人便应运而生
了。最早发行的证券是国库券。由于缺乏流通市场,在加之当时大多数居民不具备会
融投资意识,宁愿向“街头票商”提前支取并支付利息,而这些“票商”也乐于低价
收购囤库券,以便获取兑现时的“双重利息”(一是居民为急需将国库券折价转让的利
息,二是国库券到期支付的利息)。特别是到了1988年,当国库券买卖业务由8个城
市扩大到全国时,“票商”们首先行动起来,从尚未反应过来的居民手中按市场行情大
肆收购国库券,倒卖后赚取地域和时间差价。他们基本上采取集市商品买卖的方式进
行交易,手法虽原始但利差却很丰厚,并作为最早的债券经纪人,唤醒了相当多居民
的金融和投资意识。
2、储民(1988年——1991年)。这一时期的金融投资者是不自觉的投资者,他们
只是把国库券和股票但作储蓄存单压在箱底,这是由于金融意识缺乏的结果。因为长
期以来居民只选择银行储蓄作为唯一的金融资产,因而也习惯于把国库券和股票当作
定期存单,种种心理定势造成了80年代末中国股市的长期沉默。
3、买家(1990年——1993年)。这是中国股民和中国股市腾飞的岁月。“买到股
票就能赚钱”成为这一时期股民入市的共识,从抢购股票的特征上说,把该时期的股
. 1 4 .
我国居民银行储莆、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民成为“买家”确不为过。先前把股票压在箱底的股民们这时都赚了大钱“,而上市公
可年终利息分红也使人们看到股票的收益率远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于是买股风更灼。
不仅买股票,买股权凭证,甚至连认购证也由于市场的极度需求而抬到了天价。。该时
期股民们买到股票后一般包赚不赔,甚至暴发为富翁。股市象个魔术师,在短短的几
年间完成了“淘金——积累”的原始资本形成过程。
4、炒家(1993年后)。由于宏观经济秩序的调整和股市自身的特点,中国股市进
入了起伏波动期,这一时期股民入市的特点是:第一,股市波动频繁,股民炒作的空
间较大;第二,政府干预股市频繁,不仅证监委控管多,国务院出台政策多,而且高
层人物也对股市谈长到短也多。第三,这一时期J下处在我国完整的一轮经济周期过程
中,1993年经济降温,机构资金抽走,股指连连下挫,1995年经济软着陆,1996年又
渐趋繁荣,因而给了股民周期性炒作的机会:第四,股市分化改组,炒作题材较多。
如“概念股”、“板块股”、“业绩股”、“成长股”等,既把股市炒得天昏地暗,火爆异
常,也把股民炒得八厩玲珑,老谋深算,股民们的投机性更强。
1997年在股市开户的股民达2500万,统计资料表明,其中大部分是以劳动收入为
主、投资收入为辅的居民。.也是股市的重要投资主体之一,因此在制定法规和政策时,
必须充分考虑对这部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进行保护的问题。客观来说,中国股市发展
的迅猛,出现各种纰漏在所难免。但股市为现代企业制度和政府职能转变奠定了可靠
的物质基础,其中,中国股民功不可没。
二、投资群体的行为特征
目前在股市上的投资者有三类,一是证券经营机构的自营投资:二是非金融企事
业单位的机构投资;三是居民投资,即所谓“散户”。虽然前两种是现今股市的主力军,
但不是本文所要考察的对象。作为“散户”,与机构投资相比,具有下列特征:一是资
金自有率高,从其它渠道融资的可能性小;二是自由资金规模十分有限,与机构投资
相比,的确微不足道;三是散户缺乏足够的资金实力,以至不能担负长期稳定地支撑
市场的任务;四是由于上述条件的限制,散户倾向于短线操作,而不擅长于长期投资,
多从事分散投资,而不善于集中投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股市投资中,具有更硬
的资会预算约束、更敏感地规避风险和更热衷于追逐收益。
依据投资规模,散户可分为“大户”和“小户””。期间的差别在于:第一,大户
的投资意识强于小户。大户在股市上多采取进攻性的投资方式,为争取最大利润而愿
意承受高风险,因此敢于在一定时期对特定的股票进行大比例、高密度的投资;而小
“据‘金融时报’报道.最早由于上级动员而花,2万兀买股票的某深圳党政干部.1990年将II{}票抛}Ij,每股赚
几f儿.一下予成r百万富翁.
4
1990年深圳买股票已采取凭证限制.1992年3月伤害首先发行认股权证.每张30元.神:一崩内破炒到200几一
张。市政府耍;J;权证207.7万张,收入6230万元.
刨我国机构投资者数量较少.1995年大陆股市以机构身分开立的账户约5万个,其投资额却占,入市资会的80%.
吲证券商把散户分为大户和小户.是一种技术性的划分方法.具体标准因地而异.从几f万到数盯万4:等。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户则多采取保守性的投资方式,为减少风险宁愿降低获利能力以保证投资安全,因此
一般采取多元化的策略分散投资,从而避免风险集中。第二,大户的投资时机把握一
般比小户要强。前者重视股票市场的变动规律。未雨绸缪,先发制人:而后者的胆识
与勇气均不如人,往往是见风使舵,随波逐流,常常追高杀低,代价甚重。失天时而
减收益。第三,大户在资金周转使用上也比小户灵活稳健。大户常用资金实力来弥补
股市呆滞时的周转不足。这样就能稳持优股而等待“金鸡下蛋”;而小户的资金既不费
裕,也不敢借贷,手中筹码甚少,即使抓到绩优股也往往没有多长的“蜜月期”,早早
抛出而追求快速获利,结果是水过地皮湿。第四;大户在钻研市场、捕捉战机的技术
手段使用上也比小户高出一筹。大户往往使用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以及先进的技术分析
软件进行跟踪和分析,重视炒作的科学和投资技巧,因而能够自明自信,战之能胜。
小户则装备简陋,力不从心,盲目跟风。焉能不收之桑榆、失之东隅。第五,大户的
投资心理素质优于小户。大户们一般经历了股市的起起落落,对股市的萌动、升涨、
起落、暴跌、蛰伏都有较强的理念和预期,善于从股市循环周期中规避风险和捕捉机
会,并能大度的对待亏损失血。相反,小户则出入市频繁,新股民较多,从心理上对
股市涨跌不习惯,容易滋长暴卖暴买的不平衡心态,股市失手后常做出对家庭和社会
的非理性行为,特别要引以为戒。第六,体脑差别。大户在股市的操作方式已出体力
劳动转化为脑力劳动,不再依靠蛮力抢购或耐力守盘,而是依靠自己的思想分析行情,,
推断走势,判断优劣,因而具有稳健型投资者的风度和较科学规范操作的良好作风。
观察上述大户和小户行为方式的区别,不仅可以看出股票投资者的成熟程度,而
且还可以透视出中国股市中垄断与竞争的结构和层次。
大户具有和股市中机构大户进行竞争的实力和能力,而小户只能非常有限地施加
影响。他们之间在股市上基本形成寡头下的竞争态势。这种寡头垄断性质,对于散户,
即对于一般居民投资是极其不利的。寡头垄断气氛下的股市是高度博奕的市场,其行
为特征更带有浓厚的投机色彩,甚至欺诈色彩。机构大户往往处心积虑的设计进货,
以虚假抛盘来迷惑散户,或诱使散户进入套牢价位,筹码尽失,最后不得不割肉出血;
或哄使散户过早出货,踏空后眼睁睁看着天价而扼腕兴叹。为此,也促使散户必须要
炼就火眼金睛,与“寡头”玩起猫鼠游戏,识破他们的“虚拟”价位和成交量,捕捉
他们竭力隐藏的战机,以便旗开得胜。
所以,就股市的寡头垄断性质,并不适合大多数居民作一般性的投资。虽然每次
股指上升都把大量不谙熟股市的居民吸引到股市中,也把大量的社会闲散资会卷入股
市,但几番搏斗,大浪淘沙,只有极少数散户股民才能在股市投资中坐上成功的宝座,
而大多数散户股民却难有稳健的收获。
三、投资者与投机者
投资股市使人们很容易联想起“股市投机”,那么,投资者与投机者究竟有何区别?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hF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居民作为股市投资者还是投机者,其行为特征又有什么不同呢?投资(肋rPs£Mnf)
和投机(印Pc“妇}j鲫)确实有所不同,但又有共同之处。
首先,投机是投资的滋生土壤,居民先有投机动机,而后才有投资行为。商品、
价格、市场在人类历史上的出现,就使人们对于物质利益追求目标的实现有了一个惊
险的跳跃,市场经济造成了人们收益的不确定性。收益与风险并存。因此,财产制度
和市场经济运行诱使了人们利用市场波动进行交易的动机与行为。有了投机的动机与
倾向,才有市场的需求与供给,才有了市场的行为主体,才有了货币、银行、证券等
等投资工具与机构。进而有了由于对未来收益的差别预期而重新组织再生产行为的推
动力。经济运行过程不是平直缓和的向前延伸,只能通过经济振荡和周期取得螺旋式
上升的发展形态,在这期间,投机是市场从非均衡过渡到均衡状态的信号或发令枪,
它激发出一种强制的力量进行存量或流量调整,其代价和振荡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最
终使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都扩展了,投入的经济要素增加了,使一国经济的实力和制度
都增强了,这是投机促进投资的结果。
证券市场若没有投机的存在,则不存在价差收益,投资者也不会被吸引入市。早
期国债市场缺乏投机,国债价格停滞不动,居民因看不到预期的交易,也就不会入市,
债券市场形同一潭死水。我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及股份制企业的改革逐步深化,大
量资会通过债券市场流到企业中,关键是在于投机性动因引导了投资性资金的结果。
所以,证券市场上投机是导向和外在表现形式,投资是基础和内容,这两个方面都不
可偏废。
反过来说,投资又是投机生长的温床。居民只有被赋予市场经济运行中投资者的
地位,/l‘能参加投机活动。如果居民只作为单纯的劳动者和消费者,则投机行为难以
成立。居民的财产占有权、收益权、转让权等权益获得实现后,居民手中又有剩余的
收入或持有闲散资金,再加之投资的偏好和增加收入的倾向,爿‘能实现以投机方式来
获得预期收入的目标,证券市场无疑是实现特殊利润的风水宝地。因此,投机要有客
观物质基础,投机是投资活动的升华和精粹。
事实上,投资与投机行为正如硬币的两个面一样,总是以不同面展示于人,但又
如孪生兄弟相生相伴,密不可分,存在着重叠性和交叉性。由于金融深化和金融工具
的多样化,货币已不是单纯的交换媒介,而是可以作为金融资产的存在形式。凯恩斯
把投机动机作为货币资产化的根本原因,其隐含的逻辑成因就是:投机是因,投资是
果。只有居民期望投机获利,才使用货币进行投资活动。在金融市场f11,居民足持币
还是持券j是基于投资动机而作出的选择,货币持有虽提供了流动偏好并且具有安全
性,但无法带来收益,因而居民出于获利目的放弃货币而持有证券,是因为可以获得
价差收益,但收益与风险并存。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第四章居民保险投资行为研究
随着中国居民的金融投资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把一部分资会用于保险投
资,构建自己的安全保障系统,优化金融投资结构。我国保险业务发展迅速,1979年
恢复国内保险业务时保费收入仅10多亿元,到L998年保费收入已达1255.97亿元,
但与世界水平相比较,无论是保险深度还是保险密度差距仍然较大,因此对我国居民
保险投资行为的研究,将有助于我国保险业的长足发展。
第一节居民保险投资基本动因
一、保险的基本职能
在阐明保险基本职能以前,我们有必要先明确几个有关的基本概念。
风险,是指发生损失的不确定性。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偶然性等特点,是保险
产生和存在的前提,风险的发展也是保险发展的客观依据。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又百『‘
分为若干种类,如,按风险损害的对象分为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和信用风
险:按风险的性质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等等。
可保风险,是指保险认可承担的风险。它是埘一定时期的保险市场而言的,是个
相对的概念,即要满足其特定的条件。概括地说,可保风险必须具有以下条件:l、风
险所产生的损失必须是可以用货币来计量的:2、风险必须是偶然的;3、风险必须是
意外的;4、风险必须是大量标的均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5、风险应有发生重大损失
的可能件。这五个条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确认可保风险时,应全面评估,
综合考虑,避免承保失误。
保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保险,是指保险人向投保人收取保险费,建立
专门用途的保险基金,并对投保人负有法律或合同规定范围内的赔偿和给付责任的‘
种经济保障制度。狭义的保险特指商业保险。即通过合同形式,运用商业化经营原则,
由专门机构向投保人收取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j用作被保险人在合同范围内的财产
损失进行补偿、人身伤亡以及年老丧失劳动能力者经济损失给付的一种经济保障制度
”。本文所指的保险是狭义的保险。
从保险的定义中我们知道,保险是依靠多数成员分摊而集中起来的保险基金,来
补偿少数成员因灾害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因死亡或丧失劳动能力所带来的经济困
难的一种方法。这就决定了保险从产生的那天起,就具备了两个基本职能:分摊职能
和补偿职能。
分摊职能就是把参加保险的少数成员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分摊
给多数成员来承担。保险的主要特征就是分散风险,分摊损失,这是保险区别于其它
。参见刘会章主编:‘保险学教程’.中国金融出版丰土,1998年版.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事业的根本标志。正因为保险具有这种分摊损失的职能,才使保险深受J’。大居民的欢
迎。
补偿职能则是把参加保险的全体成员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用于少数成员因遭受自
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受损失的经济补偿。分摊损失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补偿损
失,通过补偿损失来抵抗灾害,保障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给与受难者以经济帮助。
保险的分摊和补偿职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分摊是前提,补偿是目的;
没有分摊就无法补偿,没有补偿也就无需分摊。所以,保险公司存在的意义正是在于
把投保人众多分散的风险以保险费的形式集中起来,当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时
由其进行补偿,从而达到投保人转移风险的目的,实现保险的基本职能。居民购买保
险,进行保险投资,正是因为看中保险的基本职能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二、居民投资保险的风险类别
在日常生活中,居民个人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三大类,即财产风险、人身风险和
责任风险。
(1)财产风险。每个人都拥有一定数量的个人财产,包括房屋、家具、车辆、电
器、衣物等。一旦拥有这些财产,便面临损失它们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来自偷盗、
抢劫、破坏等人为事件,也可能来自火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
(2)人身风险。因生、老、病、死、残导致的风险。人身风险主要包括由于经济
主要来源人的死亡而造成其生活依赖人的生活困难,以及由于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
或由于疾病、残疾而增加医疗支出从而导致经济困难等。
(3)责任风险。个人行为可能给他人的身体或财产造成意外的伤害或损失,对此
依法承担给付或赔偿责任。例如,阳台上的东西被风吹下,砸伤路人或砸坏邻居财物,
主人就要承担给付或赔偿责任;冬天在门外泼水结冰,过往行人滑倒捧伤,法庭也会
判决泼水人支付伤者的医疗费用;驾驶汽车不慎撞伤行人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但无论如
何也消灭不了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客观存在,因为风险事故与人类社会相伴随,风
险不能被消灭,唯有接受其存在的事实。
三、居民处理风险的手段
意识到各种风险的存在.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把风险转嫁出去。人们处理风
险的常用手段主要包括:回避风险、保留风险、防损与减损风险、转移风险和购买保
险。
l、回避风险。回避风险是指人们设法回避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在很多情况下,回
避风险虽然能限制风险的范围,却不能杜绝一切风险。例如,有的人害怕飞机失事,
塾璺星墨堡堡堡董:堡鲞墨堡堕丝塑堑垄!兰墼婴窒
tp
出门就选择汽车、火车、轮船等其它交通工具。但仍然存在着汽车碰撞、火车出轨、
轮船沉没的风险。因此,风险的回避是一种消极的风险处理手段。
2、保留风险。许多人自己承担风险,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风险,而是他们
认为自己绝对出不了事,存在“不会轮到我”的侥幸心理。他们不曾考虑的是,这种
事情一旦发生,往往会在出险后给人带来更为严重的打击。另一种情况是,人们经过
慎重考虑而决定自己承担的风险,都是相对较小的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微不足道。
这种损失即便发生,靠自己的经济实力也能够承担。
3、防损与减损。防损即通过对风险的分析。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损失的发生,
其目的在于努力减少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而减损则是为了尽量减轻损失的程度。如有
人存钱,是防止某些意外的发生。
4、风险转移。即通过一定的方式将风险转移给其他人来共同承担。风险转移的最
好途径则是参加保险,这是因为:第一,保险的业务经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成功
的运用了概率论原理,与保险额相比,保费经济合算;第二,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
专业性公司,多年的发展使它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是经营其它行业的公司无
法比拟的。保险作为风险转移的主要方法,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有效的处理风险手段
和“精巧的社会稳定器”。人们通过保险,把不能自行承担的集中风险转嫁给保险人,
花较少的保费换取对巨额风险的经济保障,使之成为人们防范风险的一种屏障。
风险转移的手段有多种,参加保险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如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存在
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农村保险互助会,就是一种风险转移的“自保”方式,但由于规
模小,资金财力有限,转移的风险有限。
四、居民保险投资的基本动因
居民投资保险的基本动因是由于保险的特征决定的。一般来讲,保险具有下列特
征:(1)经济性。保险是一种经济保障活动。这种经济保障活动是整个国民经济活动
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此外,保险体现了一种经济关系。即商品等价交换关系,保险
经营具有商品属性。(2)互助性。保险在一定条件下,分担了个人所不能承担的风险,
从而形成了一种经济互助关系。它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互助性是
保险的基本特性。(3)契约性。保险的经济保障活动是根据合同来进行的。从法律的
角度看,保险又是一种合同行为。保险人有收取保费的权力,也又承担保险责任的义
务,投保人有得到经济补偿的权力,也有缴纳保费的义务。(4)科学性。保险是以数
理计算为依据而收取保险费的,保险经营具有深厚的数理基础。也正是这个基础,使
个别的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变成了多数的可以蓣知的损失。
正是因为保险具有上述的特征,从而决定了居民投资保险的基本动冈,具体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2 0.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首先是转移风险动因。购买保险就是把自己的风险转移出去,而接受风险的机构
就是保险公司。保险公司集中了大量风险之后,运用概率论和大数法则等数学方法,
去预测风险概率、保险损失概率。通过研究风险的偶然性寻找其必然性,掌握风险发
生、发展的规律,化偶然为必然,化不定为固定,为众多有危险顾虑的人提供了保险
保障。
其次,均摊损失。转移风险并非灾害事故真正离开了投保人,而是保险人借众人
的财力,给灾害受损的投保人补偿经济损失,为其排忧解难。自然灾害、意外事故造
成的经济损失一般是巨大的,是受灾个人无法应付和承受的。保险人以收取保费和支
付赔款的形式,将少数人的巨额损失分散给众多的被保险人,使个人难以承受的损失,
变成多数人可以承担的损失,这实际上是把损失均摊给有相同风险的投保人。
再次,补偿动因。居民投资购买保险。其真实目的是一旦发生风险事件遭受损失
时,能够得到保险公司的补偿。分摊损失是实施补偿的前提和手段,实施补偿是分摊
损失的目的。因此,保险补偿是在保险事故出现、投保人遭受损失之后。
另外,还存在一些其它的辅助动因,比如可以取得抵押贷款和投资收益等。按照
保险法中“现金价值不丧失条款”,客户有权终止合同并得到退保金额,也可以按合同
规定,在客户资金紧张时申请退保金的90%作为贷款。同时,有些险种,如某些寿险产
品不仅具有保险功能,还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也就是说,如果在保险期间出现了保
险事故,保险公司会按照约定给付保险金;如果在保险期间没有发生保险事故,那么
在到达给付期时,除了得到保险金外,还会有本会以外的其它收益。
第二节居民保险投资行为分析
一、居民保险投资的一般原则
由于保险商品的特殊性,居民在投资保险时应掌握一定的基本原则。
首先是量入为出原则。有的20岁左右的年轻人,或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自己
买了较多的保险,其年缴保费常常在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个
人的经济收入要受很多因索的影响,很难维持一成不变的水平。年轻人的收入不稳定,
而老年人可能由于身体或其它方面的原因,导致平时开支出现剧增,如果投保了缴费9
较高的保险,则会有缴不上保费的可能。为此,作为一个理智的投资者,投资保险时
应根据自身的年龄、职业、收入等实际情况,量入为出,既要使经济能长期负担,又
能得到投资应有的回报和保障。
其次;确定保险需要原则。购买适合自己或家人的人身保险,投保人有三个因素
需要考虑:(1)适应性.自己或家人买人身险要根据需要保障的范围来考虑。例如,。
没有医疗保障的从业人员,买一份“重大疾病保险”,那么因重大疾病住院而使用的费
用就由保险公司赔付,适应性就很明确。(2)经济支付能力。有些险种的投资期限很
塞里壁垦堡堡堡董:堡鲞墨堡堕塑窭堑塑堕墼竺塞
长,如寿险,需每年缴存一定的保费,每年的保费开支必须取决于自己的收入能力,
据测算,~般为家庭年储蓄或结余的1096—20%较为合适。。(3)选择性。个人投资不可
能也没有必要投保保险公司开办的所有险种,只能根据家庭的经济能力和适应性选择
一些险种。在有限的经济能力下,为成人投保比为予女投保更为实际,特剐是家庭的
“经济支柱”。其生活风险肯定比小孩子要高一些。
第三,重视高额损失。从现实来看,损失的严重性是衡量风险程度非常重要的一
个指标。一般来讲,较小的损失可以不必要保险,而严重程度的损失是适合予保险的。
人们除了购买保险来对付它.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因此,在投资保险时。作为投保
人应充分考虑所面临的损失程度的大小,损失程度越大,就越应当购买这种保险。
第四,充分利用免赔额。如果有些损失可以自己承担,就不必购买保险。当这个
可能的损失是自己所不能承担时,可以将自己能够承担的部分以免赔的方式进行自留。
免赔要求被保险人在保险人做出赔偿之前承担部分损失,其目的在于降低保险人的成
本,从而降低保费成本。对被保险人来说,由自己承担一些小额的、经常性的损失而
不购买保险是更经济的.白留能力越强,免赔额就越高,因为投资保险的真实目的是
为了预防那些重大的、自己无法承担的损失。
第血,合理搭配险种。在投资保险时要进行险种必要的组合搭配,目的是在全面
考患所有需要投保的项目时,既能使投保人得到全面的保障,又能使投保的资会得到
最好的运用,避免重复投保。
二、影响居民保险投资的因素
影响居民保险投资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因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l、收入水平。从投资主体的角度考察,投资受资金来源的制约。居民个人的投资
来源就是其各个方面的收入,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投资规模的大小;从消费
的角度考察,个人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消费水平。现阶段,和一般消费品相比较。
保险产品有着更浓厚的奢侈品的性质,据调查,目前大约有超过半数的家庭受经济收
入的约束而无力加入购买保险的行列。.总的来说,收入水平的高低真接关系到居民对。。
于险种的选择。以及投保金额和期限的确定。
2、职业。不同职业的人其投资行为有较大的差异性。在外资、合资、私营企业工
作的人,收入相对丰厚,但不能享受单位提供的各种福利保障,因此其自保意识和投
保倾向较强。知识层次较高的科技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投资意识高,购买保险的比例
自然较高。t个体从业者一般都没有社会福利,生意风险很大,所以要求投资保险进行
自我保护。党政机关的人员,享受国家的劳保待遇,生活较稳定,风险很小,相对的
对于保险的需求就少些.而在国有企业工作的职工过去长期由单位从头包到脚,没有
济参见胡额编著:‘非常保险',第249页,广东旅游出版社.1998年版.
. 2 2 .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自保意识,其投保倾向较弱。但随着工业企业改革的推进使许多国营企业职工面临的
风险越来越大,保险意识必然会不断增强,这一批人成为未来保险市场不可忽视的潜
在需求者。
3、年龄。年龄主要影响保险意识和对保险险种的选择。一般来说,年轻人往往容
易接受新鲜事物,消费观念、投资意识都较强。而年长的人则相对保守一些,对投资
保险的认同较慢。一些保险业内人士的分析结论,应有一定的普遍性”’:
(1)对于18—25岁年龄段的人来说,医疗保险是最大的需求。因为该年龄段的人
比较年轻,大多没有结婚,养老保险对他们来说是比较遥远的事,另外由于他们中很
. 多人流动性较强。没有优越的医疗保障,这使得他们对医疗保险更感兴趣。
(2)在26—35岁年龄组的人,开始建立家庭,并有了孩子,医疗和养老保险是最
大的需求目标,但对死亡的保障和子女教育及婚嫁保障的需求有所增加。
(3)在36—50岁年龄组中,医疗和养老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子女教育和婚嫁的
需求比例明显上升,并达到了各组中的最高点。这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的孩子已经
上学,有的甚至到了婚嫁年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子女的教育费用以及婚嫁费用大
多还是由父母承担,而这两项费用都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方面双方收入水平不高,投
资保险无疑成为化解问题的一个方法。
(4)5卜65岁年龄组和36—50岁年龄组的情况大致相同。只是对医疗和养老的需
求略有上升,对子女教育和婚嫁的需求则略有下降。这是因为这个年龄组的人,子女
讵渐渐自立,而自身的医疗养老问题同益显得重要。
4、性别。据有关资料表明,不同性别的人投资行为是有一定差异的。比如:男性
常把投资当作赌博,而且决定下得很快:女性则比较小心,把投资视为取得安全保障
的途径;男性多半自己作投资决定,独立意识强;女性则常怕做错了决定,总喜欢找
别人替他们作主,特别是在作巨额投资时,很多女性不敢决定。
5、社会阶层。社会阶层对投保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因为每一阶层的成员具有类
似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在保险投资上必然表现出不同的购买行为。在我
国,没有明确的社会阶层划分.但按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可分为若干阶层。对于受教
育程度较高的阶层来说,一般接受新事物较快,投资意识较强,再加上它们往往都有9
一份稳定且收入不错的职业,投资能力较强。而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阶层来说,一般
属于收入不高的中下阶层,更多的看到眼前利益,特别是对于长期投资的寿险来说,
他们会仔细斟酌,有所保留。
6、通胀情况。保险投资作为一种居民金融投资工具,相比与别的投资工具,有一
个比较成本问题。人们之所以投资保险是因为保险投资具有较强的保障性,如果保险
险种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他们就会投资其它项目,以达到预期收益。通货膨胀对短期
参见《I海保险》.1998年第6期.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的保险投资影响较小,而对长期的保险投资影响较大,比如寿险投资就颇受投保人关
注。在这方面,西方国家开办分红保险、变额寿险、万能寿险、生活费用指数寿险等
等,均能不同程度的抵消通货膨胀的影响,使投资人所得的保险金基本上能与通货膨
胀率保持同步变动,从而避免了货币贬值。我国寿险品种一般对通胀估计不足,主要
采取固定给付方式,难以保证未来的生活水准维持在目前水平,所以会产生银行利率
降低后市场抢购寿险的现象。因此,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居民的投资决策。
可以预计,将来能抵御通货膨胀的寿险将会成为我国居民的投资热点。
第三节居民保险投资的再认识——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一、居民购买保险是消费还是投资
从表面现象上,大多数人认为居民购买保险是一种消费行为,这一观点的理论依
据是:第一,社会再生产的规定性。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
居民个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消费资料,是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最终到要
以消费的形式消耗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居民个人无论以何种方式所得到的收
入,均属消费资料,最终都将以消费的形式进入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第二,
消费概念的决定性。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消费是指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狭
义消费即指个人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资料、精
神产品和劳务的行为与过程”’。而商业保单既然作为一种劳务商品出现,居民购买保
单的行为也就自然是消费行为。
我们认为,居民购买保险既是消费行为也是投资行为.只是看问题的出发点和角
度不同而已。认为居民购买保险是消费行为,是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出发来考察的,
把全体居民都视为消费阶层,认为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居民消费的节余被看作
是广义的储蓄圆,继续参与社会再生产。认为居民购买保险是投资行为,是从居民作为
市场行为主体这一角度出发,研究居民对其消费节余(资产)进行资产配置问题,因
此,无论是从配置行为上,还是从购买动机以及资金的运作方式上,居民购买保险都
是一种投资行为,而不是消费行为。
、二、社会保险的局限性
许多人会问“单位都替我们办了社会保险,还有必要买商业保险吗?”通常所晓
的社会保险(勋c面,f邶“阳珂cP),是国家通过立法:依靠社会力量,保障全体国民基本
生活的—硕社会保障制度。投保人在遭遇年老、疾病、伤残、死亡、生育、失业等保
险事故而减少收入或丧失劳动能力时,均能获得社会保险的保障,以维持基本生活,
o个人消费定义参见:厉以宁主编.‘市场经济大辞典》.新牛i|_i版社.1993年版.
。n:历以宁土编‘市场经济大辞典)中.广义个人储莆的含义足:个人以aJ支配收入用十消赞支:Ii的余额蚋买债券
股票或以l£它参加利.会集资,或存入银行取得收入的行为.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是社会保障的主要构成部分。社会保险的特点是国家强制实行的政策保险,其实行方
式是国家、单位和个人按一定比例缴纳保费,其目的是保障社会的稳定,使国民得到
一个最基本的保障。
社会保险的局限性在于不能以个人的名义参加,且覆盖面有限。对于多数人来说,
社会养老保险在人口迅速老龄化,老龄化人口的比重上升的背景下,只能满足他们退
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不可能使他们的生活达到社会的平均水平;社会失业保险在
适龄劳动人口规模过大的前提下,只能保障失业人口有限期间内的基本生活,而不可
能为他们提供无限期的生活保障;社会医疗保险在个人账户资金不足以支付而启动社
会统筹资金时。患者要自己负责医疗费中的相应部分,更何况我国现行社会医疗保险
的覆盖范围还只限于职工个人,而不包括他们的家属和子女。可见,社会保险著不能
完全化解人们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因此居民为自己、为家人购买保险的投资行为是理
所当然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保险投资与赌博的区别
从表面现象来看,人们很容易把保险和赌博相混淆。因为二者都是以少量的支出
获得多倍于支出的收入,又同属于偶然事件所引起的经济行为。但事实上,它们之间
有着本质的差异。最主要的区别在于:’(1)目的不同。从居民投资的角度看,保险是
一种投资,是对可保风险在发生时的一种预期补偿。从社会学角度看,保险是以互相
共济,排忧解难,安定经济生活为目的:赔博是以欺诈坑骗、图谋暴利为目的。(2)
手段不同。保险的手段是应用风险分散的原则,以大数法则计算风险损失和保险费率.
对保险当事人双方都建立在合理、可靠的科学基础上,利国利民;赌博的手段是投机
取巧、冒险射利。完全以偶然性为前提。(3)结果不同。保险的结果是一旦发生灾害
事故.被保险人可按照合同获得经济补偿。补偿额的多少是依据投保时所交保费的多
少确定,是居民个人本身可以控制和确定的数额,变偶然事件为必然事件.变风险为
安全,是风险的转移或减少:赌博则是输赢难测,数额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成为不可
控制的量,具有不确定性,变存在为偶然,变安全为风险,是风险的创造和增加。
四、保险投瓷和慈善救助的区别‘
保险和慈善救助都是为抗御灾害事故而实行的一种补救办法,目标都是努力使社
会生活正常和稳定。二者区别在于:(1)保险是互助行为,是在被保险人缴纳保险费
以后才提供的保障,双方是有偿的收受:救助是慈善行为,是无偿的赠予,带有福利
性质。(2)保险当事人处于对等地位,双方的收受,基于一定的权利义务:救助则不
然,收受双方无对等地位可言,也没有一定的权利义务。(3)保险共同准备财产的形
成,有数学计算为基础;救助则是由政府出资和社会集资,其出资多少均由个人自愿。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4)保险对于被保险人在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保证给与足额的经济赔偿;慈善救
助则不一定对所有的受难者都进行救济,并且救济程度也有一定的限度。
五、保险与保证的区别
保证的种类很多,最普通的,如对债务的保证、对产品的责任保证、对推荐雇员
的保证等等。保证从另一个角度可分为人的保证(信用保证)和物的保证(担保物权).
还有有偿的保证与无偿的保证等等。与保险类似的保证主要是有偿的信用保证。它们
的相似点是:对被保险人和债务人来讲,都是偶然事件的保障,并且一一般都是合同行
为。
它们的不同点主要表现为:(1)保险是多数单位危险的集合:保证是一个竹位依
靠其信用或资产实力承担责任。(2)保险为独立的合同关系;保证一般是借款合同、
买卖合同、雇用合同等主合同的从合同。(3)保险人在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后,向被
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一般不得再向被保险人追偿;而在保证法律关系中,保证人代债。
务人履行债务后,即取得代位权,其有权以债权人的身份再向债务人追偿。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保证保险业务,与普通的保证更难于区别。如在
有的保证保险合同中,保证保险的保险人履行债务后,根据保险条款仍向被保险人(即
债务人)追偿。这简直与保证没有区别,因此,有人对这类保证保险还是不是保险提
出了异议。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第五章三种金融投资工具的综合比较
众所周知,银行、证券、和保险业是金融行业的三大支柱,也是现阶段我国居民
投资的三种重要渠道,成为人们最一般的金融投资工具。由于这三种投资工具IF是本
文研究的对象,并且各自之间又存在着特殊性,为此,有必要对这三种主要的会融投
资工具做出较详细的对比分析。,以使广大的居民投资者能够更进一步的了解他们各自
的特点和功能。从而更加正确、理性的进行投资。
第一节对投资者法律规定性的比较
我国法律对储蓄者并无特别规定,但对证券交易者和保险投保人(以寿险为例)
都有较为详细和严格的规定。
1.储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没有对储蓄者加以制约,并规定商业银
行在办理个人储蓄存款业务时,应当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存款人
保密的原则。1999年11月l同起开始征收利息税,2000年4月I Ff起施行储蓄存款
实名制以后,要求在办理储蓄存款的同时要出具本人的有效证件。。
2.证券:《证券法》规定:(1)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从业
人员、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等在任职或者法定期限内,不得真接或者以化名、
借他人名义持有、买卖股票,也不得收受他人赠送的股票。(2)发行证券的公司董事、
监事、经理、副经理及有关的高级管理人员、持有公司5%股份的股东等知悉证券交易
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其他人员,不得买入或者卖出所持有的
该公司的证券,或者泄露该信息或者建议他人买卖该证券。(3)为股票发行出具审计
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专业机构和人员,在该股票承销期内和
期满后六个月内,不得买卖该种股票。另外,《证券法》对其他的一些相关人员的证券
交易也进行了限制。
3.人寿保险:我国《保险法》规定:(1)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
(2)人身保险合同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合同。(3)投保人对F列人
员具有保险利益:爿本人;占配偶、子女、父母:f前项以外与投保人有扰养、赡养或
者抚养关系的家庭其他成员、近亲属。除前款规定外,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订立
合同的视为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
在实际操作中,保险人为了防止出现不必要的误解、曲解和道德风险,往往在《保
险法》规定的基础上对投保人进行了更为严格的限定,一般表述如下:几年满18周岁,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可为符合投保条件的本人或者期配偶、直系亲属及其它
有抚养、抚养关系的人投保人寿保险;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可作为投保
为使再投资T具问的比较更具有典型性,奉章保险投资中仅以人寿保险为例.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人,为其成员向保险人投保人寿保险,但投保时必须经被保险人书面同意。这一点与
证券交易不太一样,法律禁止法人以个人名义开立账户,买卖证券,禁止国有企业和
国有资产控股的企业炒作上市交易的股票。
第二节各投资工具问的性质差异
各种投资工具本身均具有其自身特性,在此我们只考察投资期限、收益率、收益
的波动性和风险性以及变现能力等几个方面。
一、投资期限的比较
1.储蓄:目前我国定期储蓄产品分为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和5年等
几种。
2.证券:(1)债券一般都有偿还期,最短为3个月,最长不超过30年;(2)股
票没有偿还期,但目前我国大多数股票投资者都喜好短线操作,从这个意义上讲,人
们的投资为短期行为。
3.人寿保险:大多数寿险都要跨越人的一生,很显然应属于长期投资,这也提醒
投保人注意在选择人寿保险是一定要慎重从事。,。
二、收益率的比较
1.储蓄:对于居民个人来说,其储蓄的收益率就是央行公布的存款利率,目前调
整后的存款利率见表5一l:
表5—1 调整后最新存款利率表(年息)
活期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5年
0.99% 1.98% 2.16% 2.25% 2.43% 2.70% 2.88%
2.证券: 、
(1)债券:最近几年的凭证式国债利率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见表5—2①:
由于国债是以中央政府的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因此风险小,流动性强,利
率也较其他债券低。由表中还可以看出凭证式国债利率平均比同期的银行利率要高出
0.72⋯1.76个百分点。一
。数据来源;根据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整理.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表5—2 凭证式国债利率与同期存款利率比较表(年息)
年度期限(年) 国债利率(的存款利率(%) 利筹(%)
1994 3 13.96 12.24 1 72
1995 3 14 12.24 1 76
1996 5 13.06 12.06 1
1997 2 8.64 7.92 O.72
3 9.18 8.28 0.9
5 10.17 9 l 17
1998 3 7.1l 6.21 0.9
3(7月3日后) 5.85 4.95 O.9
5 7.86 6.66 1.2
5(7月3日后) 6.42 5.22 1.2
(2)股票:为了从总体上反映股票投资的年收益情况,我们列出了能够反映整个
股票市场走势的上证综合指数(仅以沪市为例)的年初和年末数据,并计算了上证综
合指数年增幅率[=(年末收盘一年初开盘)/年初开盘×100%]。为了能够看出年波动。
幅度,还列出了当年上证指数的最高和最低点,并求出了年最大振幅[=(年内最高一年
内最低)/年内最低x100%]。同时列出了对应期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以作比较,见
表5—3①:
表5—3 沪市近年走势与同期存款利率比较分析表
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
年初开盘293.73 784.13 837.7 637.72 550.26 914.06 1200.94
年末收盘780.39 833.8 647.87 555.29 917.01 1194.10 1146.70
年内最高1429.01 1558.95 1052.94 926.4l 1258.68 1510.17 1422.98
年内最低292.76 750.46 325.89 524.43 512.83 870.18 1043.02
年增幅率165.7% 6.3% 一22.7% 一12.孵66.7% 30.6% 一4.5%
最人振幅388.1% 107.7% 223.1% 76.7% 145.4% 73.5% 36.4%
存款利率7.56% 7.56% 10.98% 10.98% 10.98% 7.47% 5.67%
由上表不难看出:1992、1996、1997年的上证综合指数年增幅率远远超出了同期
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也就是说,从总体上看,投资股票的收益要远胜于银行存款。
而1993、t1994、1995、1998这几个年份上证综合指数年增幅率却低于同期的一年期定
期存款利率,特别是1994、1995、1998这三年上证综合指数年增幅率都为负数。显然,
在这些年份里,大多数股票投资者的收益都不如银行储蓄的收益来的高。但可以看出
。。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年餐).1992一1999备卷.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每年的上证综合指数年最大振幅都大大超过了定期存款利率,也即.从理论上训:,如
果人们按市场组合在每年指数的最低点买进,在最高点卖出,那他就可以获得几倍于
甚至几十倍于银行存款利率的收益。这还仅仅是综合指数反映出来的变化,如果是个
股,其股价的波动更是无法估量。另外,如果把1992年初开盘指数(293.74点)与
1998年末指数(1146.70点)相比较,.可以求出上证指数从1992一一1998年的年增长率
为25.48%,而1992年初8年期的定期储蓄利率只有10.08%,可见,股票投资虽具有
高风险性,但同时也提供了较高的平均收益率。
3.人寿保险:不同保险公司提供的不同保险产品具有不同的预期收益率。但是由
于大部分的寿险产品都跨越几十年,其间的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等诸多因素都无法
预测,所以求出某一寿险的收益率比较困难,但如果忽略通货膨胀等因素,可以用内
部收益率法来相对比较寿险与储蓄的收益。
把购买人寿保险看成是一项长期项目,把投保人支付的保险费看成是现金流出,
把保险人支付给被保险人的保险金看成是现金流入,以目前~年期存款利率(2.25%)
作为金融行业的基准收益率(^纠肋,实际上对于居民银行储蓄来说,其实际收益率为
扣除利息税之后的收益率,即2.25%(卜20%):1.8%。内部收益率法求某一险种的所有
”一l ‘P 0 可能的内部收益率(IRR’公式:荟高=高
其中:朋俨⋯内部收益率;
卢卜一该寿险单第j.年的净现盒流量o
,r一寿险单的计算期限; 卜投保额度
。产_一始缴保费至身故的年限
(1)当Ⅱ扮1.8%时,表明该寿险单的“内部”盈利能力大于金融行业的基准盈利
能力,即人们购买寿险比储蓄更加合算:
(2)当朋行≤1.8%时,表明该寿险单的“内部”盈利能力小于等于金融行业的基
准盈利能力,即人们购买寿险“可能”不如储蓄台算;之所以用“可能”,是因为绝大
多数的人寿保险单都能同时提供意外伤害保障和疾病身故保障,有些险单还提供了投
保人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免交保险费的条款,这些都是单纯的储蓄所不能提供的。因
此,即使某一险种的朋贤<1.8%,对于投保人来说也未必“吃亏”,这时候就要把该种
险种所能提供的储蓄功能和保障功能综合起来考虑,再与储蓄相比较。
在计算了保险市场上出现的寿险产品后,结果发现大多数保单的朋厅都包含有1.8%
的区域旱,而且随着投保年龄和身故年龄的变化呈不规则变化。有的保单其大部分期
限的,脚都小于1.8%,而只有小部分的埘厅大于1.8%,有的保单则相反;有的保单其
所有期限的朋牙都小于1.8%,而有的则都大于1.8%。这里我们以平安寿险公司的一寿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险为例进一步加以说明,见表5—4(被保险人为男性):
表5—4 莱寿险内部收益率变动情况分析表
\投保年龄O 1 54 55 \ 身故年龄\
58 1.096% l_089% 先递减后递增2.738% 18.96%
60 1.056% 1.049% 先递减后递增一6.372% 一3.598%
65 0.96蹦0.961% 波浪式F降一9.553% 一12.01%
66 O.953% 0.945% 波浪式F降一8.196% 一9.962%
递减递减波浪式下降先递减后递增先递减后递增
84 0.736% 0.727% 波浪式下降一2.378% 一2.578%
85 O.727% 0.718% 波浪式F降一2.289% 一2.477%
由上表不难看出姐曰的变动是相当不规贝u的,随着身故年龄的增大它有时逐渐减
少,有时则先减少后增大,有时则波浪式减少(总体趋势是减少,有些保单的总体趋
势则相反):脶酽随着投保年龄的变动也呈现不规则变动。
经过三者收益率的比较,得出储蓄的收益率是较低的;证券中债券的收益率比同
期的储蓄利率稍高,而股票的平均收益率最高但却有高度的风险性;对于大部分的寿
险可以通过计算其内部收益率来比较其相对收益。但由于寿险是一种集储蓄性和保障
性于一体的金融产品,因此在评价和比较寿险产品时应综合考虑其功能。
三、投资收益(不考虑通货膨胀)的波动性和风险性比较
1.储蓄:由于银行已不再推出保值储蓄,因此对于储蓄者来说其未来收益在其储
蓄时就以确定。众所周知,储蓄时最安全的一种投资,在目前情况下,储蓄不存在风
险。
2.证券:投资收益的波动性相当大。除了固定利率债券在持有者不买卖的情况下
其收益是确定的以外,其他诸如股票、.浮动利率债券等证券的收益都是不确定的。他
们受到投资者个人的投资技能、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
理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其收益的波动往往呈现出不可预测性。很显然,收益
的波动性越大,投资的风险性自然也越大(债券的风险性又小于股票的风险性,相反
地其收益也较小)。
3.入寿保险: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上绝大多数寿险产品都是固定型的,即购买时其
未来的名义收益就以确定了。但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分红保单、利
率可调保单等收益不确定的保单,对于该类保单,购买者的收益是不确定的。由于我
国法律规定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除分立、合并外,不得解散:即使对1二
我国居民银行储莆、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被依法撤销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的寿险公司,其持有的人寿保险合同及准备命也必须
转移给其他寿险公司;再加上收益的相对确定性,因此,投资人寿保险的风险性较小。
经过比较可以看出储蓄的收益基本是确定的,无风险性;大部分寿险的收益也是
确定的,风险性较小;证券的收益是不确定的,具有相当大的风险(债券较小)。
四、各自变现能力的比较
1.储蓄:活期储蓄随时可以变现。对于未到期的定期储蓄存款如想提前变现,银
行将按支取F1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这对于已经储莆了段时|1{J的
储蓄者来说可能损失较大。此时可以考虑采取抵押贷款的方式来获取现金.我陶夫部
分银行都规定贷款额约为抵押品价值的80%或5/6倍,利息按央行舰定的贷款利率汁
算。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变现.投资者可在计算的基础上比较后再决定。
2.证券:证券的变现能力取决于不同证券的流通性,而流通,附匝常又可以以流通
数量、成交量以及价格对交易量的敏感程度来衡量。可流通股数越多,成交量越√i,
价格对成交量越不敏感(价格不会随着成交量一同变化),该证券的流通性(变现能力)
就越好,反之则越差。在我国,股票(爿股)的流通性较好,当然也因不同的股票而异:
债券的流通性较差,有些债券目前还不允许流通,如凭证式国债。
3.人寿保险:寿险保单的“变现”有两种方式:退保(解除保险合同)和抵押贷
款。对于退保行为的处理因不同的保险合同而有所不同,但大体上都遵循以下几条:
(1)投保人在合同有效期内退保时,已交足二年以上保费的,保险人应于接到通知后
30日内返还保单现金价值;未交足二年保费的,保险人在扣除手续费后退还保险费。
(2)被保险人生存至约定年龄开始领取生存年金后,投保人不得再提出解除合同(保
单的现金价值来自于投保人所交的保费以及其中的一部分被用于投资所获得的资会积
累,保单是否具有现金价值,一般都会在保单上注明)。对于抵押贷款,并不是所有的
寿险保单都能抵押。因为有些保单只具有保障性觞无储蓄性,没有现会价值。通常,
保单能否抵押保险人都会告知投保人。并且规定:投保人交付保费二年以上,如有急
需,可凭保单向保险人申请借款。借款金额通常不得超过规定退保会的9()%,借款期限
最长不超过6个月,借款利息在借款到期时一并归还。
一般地说,活期存款的变现能力最强,证券次之,定期存款如果考虑用抵押方式、
则其变现能力较差而人寿保险的变现能力最差,而且并不是所有的险单都能变现。
第三节宏观因素变动时的差异比较
各投资工具之间除自身具有的某些特点外,对于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动,他们各自
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里我们只分析各主要投资工具在抵御通货膨胀和利率变动时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及f!I}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的差异。
一、抵御通货膨胀能力的比较
1.储蓄:一般通货膨胀时,央行会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相对提高银行利率,但
利率不会随物价的上涨而等比例的提高,因此储蓄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较差。
2.证券:通货膨胀时.大部分债券的表现与储蓄相似,而股票则不同。一方面,”
上市公司原有的资产重置价格将随着物价的上升而上涨,从而避免了资产贬值;另一
方面,企业的利润将会由于工资成本和融资成本的相对降低而有所提高,这都会推动
股票价格的上升,因此,股票通常被视为在高通货膨胀期间可优先选择的投资对象。
3.人寿保险: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寿险产品都是固定型的,签订保护型保单后,
其保险利益即已确定。不利于应付通货膨胀.。但是诸如利率可调保单等非保证型保单。
通过把寿险产品的保单利率与市场利率或通货膨胀指数挂钩,可以大体保证未来给付
的保险金的实际购买力。但是这类保单在国内保险市场上还非常少。
通常证券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最强。储蓄和人寿保险则较弱,但人身保险可以通
过开发新险种来部分抵御通货膨胀给投保人带来的损失。
二、利率波动对三者的影响(以利率下调来说明,利率上升的影响与下调时大致
相反)
1.储蓄:毫无疑问,利率下调将减少储蓄者的收益。
2.证券:利率下调对于证券市场来说是大利好。首先,它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预
期投资收益率(名义利率降低有利于减轻企业贷款利息负担,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其
效益):其次,存款的收益相对下降,居民投资证券市场的机会成本相对减少,这将分
流部分储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并有可能拉动证券价格的上扬。因此,人们的投资收
益将可能增大。。
3.人寿保险:利率下调对绝大部分的已购买的寿险保单的收益并无影响。但由于
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仅仅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会融
债券、购买基金等几种方式,由于能够让保险公司介入的基金数量太少,因此,存款
和债券利息所得与保单预定利息之差就成为保险公司资金的主要来源。由于国债、金
融债券是参照同期银行利率发行的,因而债券利率的波动与银行利率的波动是相同方
向的。因此,一旦利率下调,保险公司的收益将下降,甚至可能面临支付危机和经营
困难,为此,保险公司有可能推出较低预期利率的保单(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投保.
同时保护自身利益,我国已有一些保险公司打算推出在较低利率之上附加分红条款的
分红保单)。此时,如投资者再打算购买保险则其收益将相对降低。
利率下调,对已经购买储蓄(活期储蓄除外)或寿险的人来说没有太大影响,但
对于即将购买储蓄和寿险的人将会产生负面影响,而对证券投资者来说则会产7Em丽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影响。
第四节投资者所需的技能比较
利用不同金融工具进行投资,对投资者来说,都要求其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由
于各种投资工具的不同,对投资者所需的技能也是不同的。
1.储蓄:一般来说,所需技能较少,因为储蓄者没有选择权,只能依据央行规定
的利率进行存取,储蓄者唯一要考虑的就是按着自己的需要选择何种方式(活期、整
存整取、零存整取、定活两便)、何种期限的储蓄品种(考虑用定期储蓄来抵押贷款时,
较复杂)。
2.证券:所需技能相当高。仅以股票为例,深沪两市共有上市月股825种(1998
年底),每一种股票都具有不同的收益率和成长性,而由这些股票所构成的股票组合更
是无穷无尽。如何选择一些收益性较高的股票或股票组合,一直是所有股民共同探索
的问题。随着证券业的不断发展,想要在股市中获得成功,必须具备相当深厚的金融、
经济、信息等各方面的技能,而这些技能往往不是个人所能完全具备的,因此在发达
国家中,许多人都把自己的资金用于购买基金,让专家帮他们“理财”,而就目前中国
的现状而言,基金在整个证券市场中的比例还不大。,居民的投资行为更多的是带有随
从性和盲目性。
3.人寿保险:所需技能高。因为在一个发育完全的保险市场里,呈现在投资者面
前的是品种繁多、性质和功能都各异的保险产品:如何依据自己的购买实力、实际需
求从中选取一些比较满意的保险产品是一门相当精深的学问。即使在保险业相当发达.
人们保险意识相对较高的国家里,绝大多数人也还是要通过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
等专业人士的帮助来购买保险。
上述几方面的比较目的并不是想说明某一产品优于另一产品,因为这三大产品对
应着支撑整个金融体系的三大市场,它们有着不同的运行机制、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
真正目的是让投资者更进一步的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功能,以便能综合自身的经济
实力、现实需求、投资技能和对风险的喜好程度等方面进行更加J下确、理性的投资。
”1998年底我国有加多家基金.虽已初具行业规模,但与证券市场的规模相比差距太人。
-3 4 .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第六章居民金融资产配置行为分析
居民在进行金融投资之前,面临着金融资产的选择问题,即何种或哪几种会融资
产才。能成为最佳的资产,这不仅与居民对资产需求的偏好倾向有关,而且与资产供给
方面的性质特征有关.居民在投资过程面临着资产组合问题,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况
且有心栽花与无心插柳也能相得益彰,这里既有机会成本的牵制,又有风险与收益的
磨合,居民资产组合的结果必须达到资产总效用的最大化。居民在投资之后,又面临
着资产调整问题,投资者不能无限地确定目前的资产构成具有摄大效率,他们必须对
各种市场因素进行合理预期。这些就构成了居民金融资产配置的系统行为,我们可以
从这些角度来观察居民资产配置的均衡与效率问题。
第一节居民金融资产选择行为
资产选择理论的创立可以追溯到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他比凯恩斯更早地把货币
作为一种资产,并以边际效用原理来说明人们对资产的选择方式。凯恩斯仅仅把货咀
资产当作利率的函数,弗里德曼和托宾则把资产品种从货币扩大到了证券和实物领域,
从而说明各种资产数量和比例的决定必须以资产的收益与风险关系为原则。
我们把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假定为居民对某一种或几种资产所产生的需求的偏好
和投资倾向,因此在论述角度上有别于广义的居民资产选择行为,后者代表居民对资
产的选择、组合和调整的一系列行为。
居民发生对资产的偏好和选择,其行为的深层次动机是由于那些资产可以为居民
带来新的收入来源或收入相对量增加。现实中存在各种不同的资产形式,它们之间的
差别在居民眼中不过是有些资产可带来较高的收入,而另一些资产只能有较低的收入:
有些资产是眼前收入,另一些资产是未来或长远的收入。总之,收入动机是居民持有
资产的首要动机。
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居民有了资产的选择权,不仅消费品资料全面放开,要素
市场也允许居民参与,甚至金融市场也走近了居民,因此居民逐步行使了资产拥有与
资产选择的权利,并借助于一系列的法律规定,保证了资产处置与收益的各种权利的
实现,居民成为名副其实的投资者。但是,从现实经济中获得的数据来看,我国居民
的资产选择权还没有成为普遍而成熟的行为,具体表现在:
l、整体居民拥有的资产比重还比较小,无论是与人均∞P相比,还是就人均可支
配收入来说,居民的人均资产数量都比较少,可以说,我国居民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
(见表6—1)。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资产持有状况更是落后了一大截。因
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均资产持有尚有较大的跃升空间。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2、就中国目前的居民资产拥有的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要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
地区。东部地区的居民收入高、投资意识强、投资环境优、投资历史长等,这些因素
致使东部地区的居民人均资产水平高于中西部。虽然中国的大部分工农业资源都集中
在中西部地区,但资源转化为资产,还需要较长的经济传导链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
与国际惯例接轨较慢,金融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接受国际化、资本化的经济冲击较少,
居民投资起步也比东部地区慢。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进程的推进,对中西部地区的金
融和其它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倾斜政策,加快中西部地区资本市场的发育,不仅有
利于丌发中西部丰富的资源,而且有利于从整体上促进我国居民持有资产的水平提高。
3、居民人均资产的增长,与财政政策有更大的关系,财政支出规模和货币发行规
模相比,对居民人均资产规模的影响要大得多。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
仍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一方面,计划所主导的财政支出对城市居民的收入与
支出、农村居民的产品价格和负担水平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货币化与市
场化的程度较低,居民借助货币而形成资产的渠道还不十分通畅,使得货币发行量与
人均资产的关系要比财政支出与人均资产的关系要间接些,作用也有所偏弱。
总之,上述分析的结果,通过揭示我国居民人均资产持有的决定因素,为理解不
同产业、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地区的居民投资动机提供了实证思路,同样也为制定恰。
当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对策思路,我们应该据此而开辟居民持有资产的广阔空间,
以保证居民资产选择权益的实现。
第二节居民金融资产组合行为
资产组合是资产选择的延续,资产组合行为是指居民同时获得多种资产并且使这
些资产趋向于均衡的一组行为,是资产选择在更大范围上的继续与实现,是更商层次
的资产选择行为。资产组合的可行性,首先是基于资产本身所具有的差异性,必须加
以组合才能消除其特定的缺陷,发挥资产作为整体所具有的超常功效。具体地说,不
同的资产分别表现不同程度的收益性和风险性,收益与风险特性又是由资产的流动性、
转换性、安全性、可预期相等特征所决定的,人们也正是根据资产的这些特征而进行
扬长避短的组合。
从资产组合过程来看,资产组合不是追求单一资产的效用最大化,而使整体资产
的效用最大化。7
.1、仅对一种资产产生需求,只能对一种资产的效用进行评价,即对该种资产可以
带来多少收入的效用进行衡量,从而决定居民持有该种资产的合理数量范围。从居民
需求的角度说,居民不能对一种资产产生无限或者过大的需求,他取决于居民的收入
水平和有支付能力的资产需求愿望;持有资产将对居民的消费支出产生替代,即居民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家庭预算中已经将消费作为资产增量的限制因素,使得资产部分只能占居民收入的一
部分。如果居民对特定一种资产持有份额过大,该资产的边际效用将下降,并将挤占
居民其它种种资产的份额,使得持有这种资产的边际成本变大,最后不得不因为持有
该种资产的总效用下降而将其放弃或减少。所以;仅持有单一资产只能获得一种基数
效用,而且这种基数效用将随着资产持有量增加而产生逆向效应,成本上升,收益下
降,不利于居民投资目标的实现。
2、从一种资产变成多种资产,从非系统性资产变成系统性资产,形成了资产组合,
这时居民所获得的资产效用要比单一资产大得多。这是因为,多种资产不仅仅给居民
投资带来倍增的效用,也使资产的最大效用可能性获得了实现。对两种以上资产效用
的性质进行衡量,不仅可以进行具体资产数量与收益水平的比较,而且可以看出一种
资产与另一种资产之间的优劣质量。包括资产的持有成本、预期收益和安全程度等,
以便于投资者进行转换和选择,从中获得资产持有的均衡,使居民作为投资者获得资
产效用的最大程度满足。例如,金融资产中的储蓄和股票,都能给居民带来作为投资
品的效用,若只有这两种投资品供居民选择,大多居民并不是把所有的投资都放在储
蓄形式上,因为它虽然安全性高但收益性不高;他们也不愿把所有的投资都放在股票
形式上,因为它收益性虽高但安全性相差。居民如要逃避风险,增加收益,除了在这
两种投资操作上运用更多的技巧外,还应将两种投资品进行有比例的结合(见图6—1)'
以便兴利除弊,实现居民持有不同资产的均衡,同样也使居民投资过程实现商收益、
低风险,获得资产持有的最大作用。由此可见,两种以上的资产组合,不仅可以发挥
资产的最大收益,而且可以减少资产的持有成本。、
3、资产组合不仅是个静态剖面,而且是各个动态过程。不同资产的组合还应该是
不同期限的资产品种的组合。出于货币流动偏好的需要和货币收益偏好的需要.居民
已经比较熟练的把储蓄划分为长中短不同期限,以满足长期预防动机、中期增值动机
和短期交易动机的不同需要。同样,长期资产可以满足居民的遗产、预防、投资的需
要,中期资产可满足居民的家产、收益、调整投资的需要,短期资产往往是为了投机、
交易和流动偏好的需要,所以,出于不同需要,居民也会让资产按不同期限而均衡分
布。更何况资产从供给的角度来说,就有不同的增值期限,如期货投资可以使居民一
夜暴富或顷刻赤贫,债券投资的收益却在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见效。居民出于自身收
入与支出的生命周期、财富地位和未来预期的考虑,需要按不同期限进行资产的均衡
组合。
根据资产组合的上述规则,让我们来考察中国居民的资产组合状况(参见表6—1、
图6一lo’)。
“表中数据根据199卜一1999历年‘中舀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有关数据整理得111.
我国居民银行储莆、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表6—1 我国居民盒■资产存量及组合构成(单能:亿元)
泌国民生产居民货币居民金融
总值总收入资产存量
手持现金储蓄存款有价证券保险投资
1980 4517.8 2284.5 685.08 285.58 399.5 O O
1981 4773 2501 854.69 330.99 523.7 O 0
1982 5193 2744.9 1067.02 371.92 675.4 19.7 O
1983 5809 3118.7 1382.85 449.85 892.5 40.5 O
1984 7204.8 3940.3 1941.87 664.57 1214.7 62.6 0
1985 8989.1 5136.2 2547.25 813.35 1622.6 106 4 4.9
1986 l0020.4 5711.7 3499.07 993.85 2237.6 254.77 12.85
1987 11954.5 6818 4640.79 1183.53 3073.3 358.41 25.55
1988 14922.3 8775.2 6231.54 1744.12 3801.5 649 36.92
1989 16917.8 9946.8 7918.07 1910.59 5146.9 814.53 46.05
1990 1859&4 10894.7 10183.19 2155.45 7034.2 935.16 58.38
1991 21662.5 12156.2 13152.21 2590.22 9110.3 1373.4 78.29
1992 26651.9 15054.3 17061.72 3487.52 11545.4 1906.24 122.56
1993 34560.5 19974.7 22083.34 4744.52 15203.5 1978.2 157.12
1994 46532.9 27321.2 30213.79 4978.2 21518.8 3565.2l 151.58
1995 57277.3 28644.4 38962.85 5120.1 29662.3 4010.2 170.25
1996 67884.6 34061.5 48774.22 5248.3 38520.84 4768.5 236.58
1997 74462.6 37193.4 57260.08 5409.4 46279.8 5258.7 312.18
1998 79395.7 39364.8 65270.29 5611.4 53404.47 5851.5 402.92
备注:居峙货币总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当年农村人口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当年
城镇人口数
居民资产存量=手持现金+储蓄存款+有价证券+保险投资
保险投资=家庭财产险+养老金险+人身意外伤害险+简易人身险
.3 8-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40000
20000
0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图6—1 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构成(单位:亿元)
从表中可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1、长期以来,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持有品种比较单一。居民收入除了消费以外,
只有储蓄这种简单形式的金融资产,实际上,在比较长时间内,储蓄在居民心目中也
不是一种投资,只是推迟了的消费,而不是出于投资动机。
2、金融资产组合的效率不高。虽然在1978年以后,居民的金融意识萌动,已经
注重多种资产的组合,但资产组合的种类仍然很少,城市居民首选的金融资产仍是银
行储蓄:证券投资虽然绝对量上升的快,但相对量并不令人满意;本来应该风险较,j“
的投资基金,由于过度热炒,偏重收益性而忽视分散风险的功能,投机气氛过浓,失
去了公众l长期投资的本来意义;保险投资也由于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短,居民对其的
认可程度较低。投资保险的意识淡漠。总之,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不很合理,需要假
以时同,促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育,以促进居民持有盒融资产获得均衡和效率。
3、居民对持有金融资产的安全性组合因素考虑不足。由于居民金融投资的历史较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短,对投资风险性认识不够,靠投资技巧获得收益的比重不大,更多的是依靠政策性
优惠条件而获得收益,因而养成对投资政策的习惯性依赖心理,并不重视金融资产安
全性的操作与维护。一般来说,资产的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运作不当,不注意趋
利避害而造成不良资产增多,如购买债券时不注意其信用等级而持有“垃圾债券”,回
报遥遥无期。购买股票时不讲究其经营业绩而持有“垃圾股票”,被高位套牢。这些都
是居民忽视了高收益资产往往是高风险的资产,盲目投机的结果。二是居民对金融资
产单一风险系数高的道理认识不足。赘产只有经过有机的组合才能提高安全系数,“不
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正是这个道理。既使就储蓄投资来说,大部分居民认
为其安全性很高,其实也不尽然,如存款被“套牢”的风险,使其无法及时变现或转
换为其它资产形态①。所以,居民投资不仅要讲究良好操作,还要讲究有比例的分布,
资产组合是增强资产安全的必要途径,也是提高资产均衡收入的办法。
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组合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一、瓷产过分向低风险低收益的品种
集中,即金融资产只选择银行存款,致使银行资产占金融资产的比重多达85%以上,证
券和保险资产所占比重非常有限,是一种低层次低质量的资产组合方式:二、少数居
民的金融资产过分向高收益高风险的品种集中,倾其所有积蓄投向股票、外汇等风险
项目,甚至使用高利贷,一旦失手,往往血本无归,这种资产组合方式带有太浓的投
机色彩,是一种高层次低质量的资产组合方式;三、部分居民已对资产的收益与风险
有了初步认识,开始按多品种、多期限组合投资项目,但是,他们对资产的投资与投
机双重功能认识不足,对投资项目的市场分割与转换认识不足,以至于资产的组合不
是有机地、系统地结合,这种资产组合的效率不高,也是一种高层次低质量的资产组
合方式;四、小部分居民的投资项目做到了长短结合、品种互补、长期投资与短期投
机互为裨益,市场进入与退出技巧运用自如,投资的效率高,是一种高层次高质量的
资产组合方式。
第三节居民金融资产调整行为
资产调整是出自于居民对资产构成的一种均衡预期的结果。体现了居民资产构成
的两方面要求:一是资产构成的均衡状态,必须相应考虑到资产供求关系及由此产生
的资产偏好、收益、支付能力、提供条件等,从中发现一种最优的资产构成和实现方
式;二是资产变动的合理预期,即不仅使资产构成在短期内符合收益最大风险最小的
原则,而且在长期中也要使资产的效率最高。所以资产构成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系?
。存款套牢风险多是因存款政策变动引起的政策性风险.如1993年3月l H前,居民存款在存期内‘,利牢调整.
采取“就庸小就低”的原则.定期来到期的支取.可按实际存期的同档次利率计息.3门l¨后则改为:定期存款
一律按存入l{约定的利率计息.提前支取则接活期利率计息.这样,如存款未到期时银行利率提高,或急需变现和
转为其’占投资时.就会出现。套牢”的窘境.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列变动因素组成的函数,不是一个静态或线性的过程,而是一种动态或非线性的过程,
必须从资产长期运行中发现资产的最优配置,因而需要居民对资产进行合理地、有效
地和经常地调整。
居民资产调整的基础是其对资产收入和再投入的合乎理性的预期结果。居民作为
投资者,当然需要获得收益最大化,但他们却受到市场的一系列约束,使其资产运行
的各种假设成为一种幻觉,他们作为投资者的角色也受到挑战。主要困难在于:
1、资产市场信息的不确定性。居民并不可能获得资产市场的完全信息,各个市场
和各个时期信息的无限性和居民收集与利用信息的有限性。使得居民的资产计划组合
与资产合意组合发生了差别,居民必须经常地按照其不充分信息调整其资产的期望值。
2、资产市场均衡的不确定性。资产市场的均衡只是偶然的巧合,更多情况下是一
种非均衡,不仅居民的资产需求将随着收入水平、分配结构和居民的资产偏好变化作
相应改变,就是各个市场所提供的资产相对价格、市场份额也会不断的变化,这给居
民的资产安排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政府干预政策的不确定性。资产市场分布面广,并且涉及到居民的收入分配状
况,政府必然要加以干涉。但是,资产市场固有的投机性,使得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实
施不易,若过松,则可能投机成风:若过紧,则可能使市场窒息,较之产品市场有产
品生产周期、货币市场有货币传导机制来说,资产市场似乎无周期可循,也使得政府
干预带有很强的随意性。这样,居民不仅要时常关注宏观经济运行局势,而且要揣测
政府对资产市场的政策导向,这就更加剧了资产市场预期的困难。
我国居民的资产调整行为,是在一个不太成熟的资产市场中进行的,他们自身的
资产持有也不够熟练,这就使得资产调整过程具有不确定和低效率的特征。
1、资产调整的主体必须是理性的投资者,即居民作为投资者必须遵循这种原则:
在预期收益相等时,选择风险最小的资产;在预期收益最大时,选择收益最大的资产。
但是,我国相当多的居民认识不到这一点,在经济繁荣时期,债券(特别是国债)和
银行储蓄一样低风险,但债券收益要高于银行储蓄,然而好多居民并不懂得进行这种
调整,以致我国银行储蓄往往是债券的数百倍。
2、资产调接的周期应与宏观经济周期相一致。凯恩斯曾经以居民的货币持有数量
作为利率的函数,来判断居民的资产调整行为,即市场上存在着『F常的预期利率。只
有市场利率高于正常利率时,居民才减少货币持有转向持有债券;当市场利率低于币
常利率时,则进行反向调整。在这里,利率的变动不只是体现了资本与货币市场的供
求状态,’而且体现了宏观经济周期对资产的调整张力。然而.我国居民目前的资产构
成还不一定都能体现利率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居民对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差距没有
很好的把握,在实际利率很低甚至是负利率时,仍然保存着较大规模的银行存款,恰
好证实了凯恩斯的利率粘性理论。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3、资产调整必须基于多极市场之问的均衡联系。根据坩—厶_I,模型的溢出效应说明,
投资对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都将带来影响。居民投资当然要考虑商品市场,满足其
消费需求后才能将剩余收入形成资产,也要考虑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才能满足资
产调整的合理预期方向、规模和目标。我国居民目前的投资规模较小.跨市场的资产
调整能力较弱.这既不利于宏观经济中各个市场均衡的实现,也不利于居民的资产多
样性、变通性构成。
关于资产调整,西方经济学家使用了许多模型来说明,马克维兹的有效边界模型
和夏普的资产定价模型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马克维斯认为资产选择的目标,就是要拢
出最有效的投资组合集,即投资的有效边界。他运用了数学假设和解法来寻求最有效
的投资有效边界(见图6—3)。。
L
风险
投资者根据他们的预期可建立无数的资产组合,但何者最有效呢?图6—2中风险
与预期报酬率分别用衡、纵坐标来表示,占F线代表最有效率的投资组合边界曲线,曲
线上任一点都是最有效的投资组合点,投资者选择哪一种组合,则取决于他们的偏好。
由此构成无差异曲线五和厶。厶与点F所代表的有效边界线相切于M其收益低报酬也
低,而厶与占F线相切于版表明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但有效边界线以内的各个投资
组合点,都是无效的。
因此,居民若进行资产调整,将不是以某一种资产的收益与风险为依据,而是以
所有投资组合中一切资产的收益与风险为依据,从而决定投资的边界。
夏普的资产定价模型是在马克维兹模型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见图6—3)。图中的
正F现仍然代表马克维兹的投资有效边界组合曲线,且横纵轴定义不变,胪点表明无风
险利率水平,投资者这时的全部资产为无风险资产的组合,沿着僦曲线(c劫,蛔』
眙mP££f玎e),从异F经脚点到G点,意味着投资者先是以无风险利率借入资金,追加
风险资产的投入,在G点上风险与收益俱增,由舻疗与占F相切的村点,是资产市场的
1。参见约翰伊特韦尔等主编:‘新帕尔格雷大经济学大辞典'第一卷.经济科学lf;版礼,1992年版。
预期报酬牢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收益与风险的最佳组合点。
’由此可见,夏普由于引进了无风险资产的假设,在点F线之外增加了册曲线,脚
曲线较之点F曲线更靠近左上方,曲线上所形成的投资组合自然更佳。
所以,居民进行资产再选择时,可以参照夏普的资产组合顺序,先选择无风险的
资产,再选择风险与收益都一般的资产,最后按照无风险利率借入资金,追加风险与
收益都较高的资产的投入,这样居民就可以根据市场上的系统性风险对几种竞争性报
价的资产做出评价和选择。据此,按照收益与风险程度而进行评价有利于形成资产组
合的层次性和系统性,资产的配置将更加合理高效。
结论
基于上面几章对我国居民投资行为的初步探究,提出以下基本对策和思路,作为
本文的基本结论。
一、必须切实确立居民的市场行为主体地位,不仅对居民的劳动、交换、消费等
方面的权益给与充分的肯定,而且对居民参加金融投资活动获得的资产性报酬予以切
实保障。
二、大力发展证券、保险等各种金融资产投资,以多方式、多渠道引导居民的闲
散资金进行合理投资,拓宽居民投资渠道,转变我国目前的储蓄格局。
三、提高居民素质教育,树立现代理财观念,以达到优化居民金融投资结构的目
的。
四、加强有关居民投资的保护与法规建设,在各有关的金融性法规中要体现居民
投资的币当利益和保护措施,国家有关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也要保护居民投资者的利益。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及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l、刘金章:《保险学教程》,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2、王海柱:《保险管理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张仲敏:《基本建设经济学》,中国财经出版社,1996年版。
4、景宗贺、田椿生:《投资经济学教程》,中国财经出版社,1989年版。
5、张仲敏、任淮秀:《投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李才、邢天才、王玉霞:《证券投资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徐洪才:《投资基金:投资者的“诺亚方舟”》,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年版。
8、刘学、权尊先:《大众投资品选择》:华文出版社,1998年版。
9、黄家骅:《中国居民投资行为研究》,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年版。。
10、李钢:《寿险经营论》,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年版。
1l、马明哲:《中国保险市场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12、胡颖:《非常保险》,广东旅游出版社,1998年版。
13、张仲敏、钱从龙:《投资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黄家骅:《非均衡市场下的居民投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15、刘金章:‘试析我国寿险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现代财经》,1997年
第5期。
16、巨荣良:‘时轮建立我国居民投资学》,《学术论坛》1995年第5期。
17、陈雨露、赵锡军:《金融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8、北京大学“居民投资行为”课题组:《居民在新体制下的投资行为分析》,
《经济科学》1997年第5期。
19、韩汉君:《中国的居民储蓄存款及其利率弹性》,《上海经济研究》1999年第
9期。.
20、(美)本杰明·戴维/著邱巍、黄铮/译:《证券分析》,海南出版社1999
年版。
21、(美)赫伯特·E·杜格尔弗朗西斯·J·科里根/著任淮秀陆中云张迎
等译:《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2、《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u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社会保险年
鉴》等相关年份统计年鉴。
23、。《经济日报》、《金融时报》等有关经济报刊。
我国居民银行储蓄、证券发保险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后记
本文得以完成,要感谢我的导师刘金章教授。是他在百忙之中耐心地指导我的
论文写作,该论文的完成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他深厚的理论功底、严谨的治学态
度、诲人不倦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将令我终生
受益。在此向刘教授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谢意。
同时,还要感谢盂生旺老师和金融系各位老师对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
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u
由于本文作者水平以及时间的局限性,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学者批评
指一。
陈海鑫
二000年四月于天津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