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企业技术联盟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研究

Y
1640108
学校编号—卫垫!一}日:』卫盟
图书分擞号——
密扭
福建师范大学
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技术联盟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研究
The Technical Alliance of Enterprise&the
Enterprise Technical Innovation in China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申请学位级别
薛靖
堕塑墅赶堂
社垒圭塞丝叠堡地监塑
奎蕉壁墼援
直塞趁熬螬塑唾然盈龇
论文提交日期
论文评闲人
论文答辩日期
答辩委员台主席
学位授予单位
学位授予日期
2006年9月
垫堂』三L旦
垫盟当卫蛆
盟熊!匝煎拦
垫堕j王』
摘要
本论文主要从组织的视角分析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问题。我国企业技术
创新的组织缺陷与组织障碍是导致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弱的主要原因
之一,因而探寻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是改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落后的
一个关键要素。论文从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着手,分析了国外企业技术创
新的主要组织模式,结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指出
适应国外技术创新的发展潮流,企业间进行合作建立技术联盟是我国企业
技术创新的最有效手段与最优路径,进而分析了企业技术联盟的基本模式
及其企业如何进行选择,系统地论述了企业技术联盟的创新效应、企业技
术联盟存在的组织风险以及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防范,总结了我国企业技
术联盟发展的基本态势,最后指出政府应当如何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培育
和扶持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技术联盟,创新,技术合作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nterprise technical innovation in China fb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The defect in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impediment
in it is the major reason why our country is 80 weak in enterprise technical
innovation,so it's a key section to search a proper organization way for our
enterprise technical innovation to turn the lagging situation in China.Beginning
from the organization modes,the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modes mainly adopted
by the overseas enterprises.Relating it to the economic status auos aIld me
actuality of the enterprises in China,it concludes that corresponding to the trend
of technical innovation,establishing the technical alliance among enterprises is
the most effective and optimized way for enterprise technical innovation.1h如
the paper goes on to illustrate the basic modes of the technical alliance and how
the enterprises will decide the mode.It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innovative
effect of the alliance and the organizing risk underlying the alliance and how
enterprises can guard against it effectively.Also it summarizes on the whole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enterprise technical alliance in China,and it at the
.end suggests how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its micro-regulation function,
cultivate and support the enterprise technical alliance in China.
Key word:The Technical Alliance of Enterprise,Innovation,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论文文摘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之fBj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技术的竞争,企业不创新就
会灭亡,就会被市场所淘汰,企业维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惟一方法是不断丽卓有成效地进
行技术刨新,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
面对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安现企业自身的跳跃式发
展。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我幽企业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的必经途径。然而,我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能力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企业
难以得到具有产业丌发价值的新技术;企业自身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与机制,难以将尚未
进入竞争阶段的通用技术转化为适合本企业特点的新产品;企业缺乏明确的技术创新战
略等等。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众多,如:国家产业政策、企业知议积累、研发投入、企
业创撕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制造能力等,但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往往容易被忽略,
这就是组织因素。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面临较大的组织缺陷和组织障碍;技术开发机构残
缺,组织结构不完整:组织结构多职能型设计,强调权威支配,信息对流不畅;内部组
织设置不当,人员配置不合理,组织效率不高:忽视联盟型组织形式对技术创新的战略
作用等。
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组织模式逐步被国外发达圜家企qk采纳,并成为许多世界著名
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组织模式就是企业削构建技术联盟。创新的企
业为了获得成功,纷纷与其他企业形成横向或纵向的联系,特别是在技术变化迅速、产
业演变剧烈的部门,技术的不确定性急剧增加,因此更需要经常采用企业fBJ合作这种灵
活的创新机制来快速响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当酊世界范围内企业之间的关系,已不仅仅
局限于纯粹的竞争关系,而是在技术合作基础上产品市场领域的竞争,合作与竞争的共
生成为社会组织关系的一种典型模式。国外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已经证明,企
业技术联盟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有效的组织模式,企业技术联盟已经成为国外企业技术
创新的最主要的战略选择。
论文从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着手,分析国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组织模式选择,结
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试图寻求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最有效手段
与最优路径。企业技术创新的任何组织模式拥有其自身的组织优势的同时也具有各自的
组织风险,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即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组织优势,又要防范组织风
险,这样才能确保技术创新组织的有效运行,从而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论文的结
构正是按照这个思路展开的: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为什么要选择企业技术联盟这种组织形
式一如何选择企业技术联盟一企业技术联盟存在哪些风险及企业应当如何防范一政府
如何培育企业技术联盟。
论文分为五章,各章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首先介绍了企业技术创新存在层级组织、准市场型组织与市场型组织三种
模式,比较了它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差异。然后转入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实考
查,分析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组织缺陷和组织障碍,从而指出适应国外技术创新
的发展潮流,企业州进行合作建立技术联盟是我国企业技术刨新的必然组织选择。
第二章主要围绕着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和选择展开。介绍了当莳理论界对企
业技术联盟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组织形式把企业技术联盟划分为项目型联盟、购
买型联盟、服务型联盟、生产型联盟、公司型联盟等,从而进一步探讨了企业技术联盟
的组织选择问题。
第三章从理论上系统地探讨了企业技术联盟的创新效应。企业技术联盟对企业技
术创新具有聚合效应、学习效应和集群效应。技术联盟的聚合效应主要表现为:企业之
闻通过组建技术联盟可有效地突破技术创新阈值、实现技术创新中的规模经济、分担技
术创新中的投资风险:技术联盟的学习效应体现在企业f瑚通过技术联盟能够实现优势互
补、促进企业间的组织学习:技术联盟的集群效应主要表现在:可以有效地促使技术创
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强化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可共同确立行业技术标准,避免技术
开发中的不正当竞争,提高技术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四章主要分析企业技术联盟的组织风险与防范问题。企业技术联盟具有明显的
组织优势。但其组织特性同时又会产生合作陷阱、囚徒困境、联盟成员企业合作地位的
恶性循环、存在内在差异冲突等问题。为了有效防范企业技术联盟这些组织风险必须完
善技术合作协议、合理安排技术联盟的战略架构,建立广泛的合作基础、平衡企业自身
的技术创新组合,培养自身核心能力、同时要做到“同中存异”、“异中求同”。
第五章本章在前四章论述的基础上,主要分析政府如何培育和扶持我国企业技术
联盟的发展。企业技术联盟不是纯粹的企业行为,政府行为对企业技术联盟的组建及运
作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企业技术联盟尚处起步和发展阶段.政府应当加强政
府对技术创新的宏观调控功能,通过制定我国企业技术联盟发展计划、加强技术信息网
建设、实施重点联盟项目拨款、建立企业技术联盟风险投资基台等措施,创造有利于技
术联盟的市场环境。
引言
一、研究背景
2006年1月9开,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号召:“动员全党仝社会唪持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
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m:“建立以企业为
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白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大
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丌发重大产业技术,制定重
要技术杯准,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加强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
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
和发明创造。”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
国家,意义重大。
创新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特征。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中,
企业之『日J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技术的竞争,企业不创新就会灭亡,就会被市场所淘汰,企
业维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唯一方法是不断而卓有成效地进行技术创新,建立自己的核心能
力。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企业自身的跳跃式发展,是我
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我国企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的必经途径。创新,就像造血机一样源源不断地为企业输送新鲜的血液,并最终转化为
企业快速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强弱、
生产力水平的岛低、企业素质的等级。
然而,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我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面临着众多问题:企业难以得到
具有产业开发价值的新技术;企业自身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与机制,难以将尚未进入竞争
阶段的通用技术转化为适合本企业特点的新产品:企业缺乏明确的技术创新战略等等。
导致这种局面的因素众多,如:国家产业政策、企业知识积累、研发投入、企业创新管
理能力、营销能力、制造能力等,但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往往容易被忽略,这就是组
织困素,中国企业技术创新面I临较大的组织缺陷和组织障碍:技术丌发机构残缺,组织
结构不完整;组织结构多职能型设计,强调权威支配,信息对流不畅;内部组织设置不
当,人员配置不合理,组织效率不高:对自主知识产权发生认识偏差,忽视联盟型组织
形式对技术创新的战略作用等。因此,积极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成为
当自口学术界与企业界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组织模式逐步被国外发达国家企业采纳,并成为许多
世界著名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组织模式就是企业问构建技术联盟。
创新的企业为了获得成功,纷纷与其他企业形成横向或纵向的联系,特别是在技术变化
迅速、产业演变剧烈的部门,技术的不确定性急剧增加,因此更需要经常采用企业问合
作这种灵活的刨新机制来快速响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种种迹象表明,当酊世界范围内企
业之删的关系,已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竞争关系,而是在技术合作基础上产品市场领域
的竞争,合作与竞争的共生成为社会组织关系的一种典型模式。
企业技术联盟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上的一种流行趋势,是有其深刻背景的,当Jji『技
术发展特征和全球竞争的同益激烈是企业寻求合竹的直接原因。当前技术的发展只益表
现出不同知识领域相结合的特性,很少有哪个创新能够被归结到某个特定的技术领域。
创新过程的同趋复杂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创新对不同物质资源投入的需求正Iii『所
未有地增长,另一方面创新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迅速膨胀。考虑到以上两个因素,没有一
个企业能够在资源和相关技术领域取得完全优势,因此企业必须设法获得外部的知识和
第l撕
资源。尤其在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山于技术的不确定性及有限的资金.创新活动具有
更大的偶然性和难度,。对技术资源外向的需求表现得愈发明显。
国外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已经证明,企业技术联盟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有
效的组织模式,企业技术联盟已经成为国外企业技术刨新的最主要的战略选择。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目前我国企业投术盟国还处于较低水平,企业问技术合作规模
小、技术复杂程度较低、投资数额小,特别是国外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同一产业中竞争对
手之间的优势互补型和优势加强型合作在国内还不多见。企业在寻求外部研究开发资源
时,还较少选择国内的企业,即使有关企业的技术优势与本企业有着良好的互补关系。
事实上,在我国~流的汽车、家电、通信、机F乜企业之间,人们似乎更多听到的是竞争
的口号,而很少看到合作的行为,这与他们同国外企业进行频繁而又重复的技术引进、
合资、合作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总体来看,除了一些政府倡导下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外,
我国现阶段明显缺乏大范围的、长期的、稳定的、密切的企业问技术合作关系。
因此,积极地探讨我国如何利用企业技术联盟来实现企业技术怠Ⅱ新以及由此引申的
系列理论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文主要从组织的视角分析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问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缺陷
与组织障碍是导致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探寻企业技术创新
的组织模式是改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落后的一个关键要素。论文从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
着手,分柝幽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组织模式选择,结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我国企业
的实际情况,试图寻求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最有效手段与最优路径。企业技术创新的任
何组织模式拥有其自身的组织优势的同时也具有各自的组织风险,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
都即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组织优势,又要防范组织风险,这样才能确保技术创新组织
的有效运行,从面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论文的结构正是按照这个思路展开的:我
国企业技术创新为什么要选择企业技术联盟这种组织形式一如何选择企业技术联盟一
企业技术联盟存在哪些风险及企业应当如何防范一政府如何培育企业技术联盟。
(二)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我国理论界对技术创新的主体、创新能力、创新路径、创耪过程.刨新风险控制等
问题进行了详尽的探讨,但对于我国技术创新的组织安排研究的却不是太多,即使有些
学者有所关注但还不够深刻、全面。本课题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企业如何通过企业技术联
盟的组织优势进行技术创新。因而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
同时,本课题的研究对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特别是对我
国企业如何借鉴国外企业技术创新主流模式即与其它企业的技术合作来实现创新目标
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而且为政府的制定扶持企业技术创新政象提供理论支持.因而也
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三、主要内容及论文构架
论文从技术创新的组织安排出发,剖析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缺陷与障碍,指
出适应国外技术创新的发展潮流.企业间进行合作建立技术联盟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
组织选择,进而分析了企业技术联盟的基本模式及其企业如何进行选择,系统地论述了
企业技术联盟的创新效应、企业技术联盟存在的组织风险以及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防
范,总结了我国企业技术联盟发展的基本态势,最后指出政府应当如何发挥宏观调控职
能,培育和扶持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的发展。
论文分为五章,各章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首先介绍了企业技术创新存在层绒组织、准市场型组织与市场型组织三种
第2贝
模式,比较了它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差异。然后转入对我国企业技术刨新的现实考
查,分析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组织缺陷和组织障碍,从而指出适应国外技术创新
的发展潮流,企业『日J进行合作建立技术联盟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必然组织选择。
第二章主要围绕着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和选择展丌。介绍了当前理论界对企
业技术联盟分类的基础上,根掘不同的组织形式把企业技术联盟划分为项目型联盟、购
买型联盟、服务型联盟、生产型联盟、公司型联盟等,从而进一步探讨了企业技术联盟
的组织选择问题。
第三章从理论上系统地探讨了企业技术联盟的创新效应。企业技术联盟对企业技
术创新具有聚合效应、学习效应和集群效应。技术联盟的聚合效应主要表现为:企业之
间通过组建技术联盟可有效地突破技术创新阙值、实现技术创新巾的规模经济、分担技
术创新中的投资风险;技术联盟的学习效应体现在企业删通过技术联盟能够实现优势互
补、促进企业『日J的组织学习;技术联盟的集群效应主要表现在:可以有效地促使技术创
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强化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可共同确立行业技术标准。避免技术
开发中的不正当竞争,提高技术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四章主要分析企业技术联盟的组织风险与防范问题。企业技术联盟具有明显的
组织优势,但其组织特性同时又会产生合作陷阱、囚徒困境、联盟成员企业合作地位的
恶性循环、存在内在差异冲突等问题。为了有效防范企业技术联盟这些组织风险必须完
善技术合作协议、台理安排技术联盟的战略架构,建立广泛的合作基础、平衡企业自身
的技术创新组合,培养自身核心能力、同时要做到“同中存异”、“异中求同”。
第五章本章在前四章论述的基础上.主要分析政府如何培育和扶持我幽企业技术
联盟的发展。企业技术联盟不是纯粹的企业行为,政府行为对企业技术联盟的组建及运
作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企业技术联盟尚处起步和发J砭阶段,政府应当加强政
府对技术创新的宏观调控功能,通过制定我国企业技术联盟发展计划、加强技术信息网
建设、实施重点联盟项目拨款、建立企业技术联盟风险投资基会等措施,创造有利于技
术联盟的市场环境。
船3虹
第一章企业联盟: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选择
技术创新是指一项新工艺、新产品从研究开发到投入市场并进入应用的一系列活动
的总和,它具有开拓性、综合性和高风险性等特点。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和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一个企业只有具备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激
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赶超甚至领先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并昂终实现企业竞争力的
提升。
一、企业技术刨颥的组织类型
任何一个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都需要通过一定的组织柬实现,纵观企业技术创新的
历史与现实,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具体的组织形式。根掘现代企业理论
对市场活动的分类,我们把企业技术创新组织模式分为三类:即层级组织模式、准市场
型组织模式与市场型组织模式。不同的组织模式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存在着差异。对
于每个企业而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不同的外界环境与技术创新自身的特征,在
这三种组织模式中进行选择。
1、层级组织安排又称内部主体创新模式,指企业设立自己的研究丌发部门,在开
展技术创新的实践中.内部型主体创新模式又演化为个人自主创新、技术公关小组和集
体技术公关等形式。层级安排可以聚合企业自身的人才优势,实现研究、实验、开发的
紧缩结合,获取先发优势,但受制于企业资会觑模、人才多寡等因素。
层级组织安排的技术创新续效与企业组织结构具有极大的关联性,即不同的企业组
织结构制约着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职能型组织结构(u型)边界清晰.稳定封闭,强调
层级控制与信息的直线传递,但跨职能持续沟通困难,对变化反映迟缓,创新灵感易受
到压抑。为弥补职能型组织结构的缺陷,西方大型企业多设虬险团队,专门从事技术开
发。事业部组织结构(M型)框架内,技术、市场、生产人员之『日J沟通与协调加强,信
息流量增大,创新产品的市场风险分解,但M型结构中,总部与分部之『日J权力分配的不
稳定态势,以及各部门问对共同资源(如研发力量)的不良竞争。又可能削弱整个组织
的战略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矩阵组织结构则照顾了产品创新和专业技能化所需要的双
重协调,成为西方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首选组织,但矩阵组织结构中频繁的人际冲突与
会议协调又势必增加管理成本,降低管理效率。实践中,矩阵结构演绎出项目经理负责
制,以满足技术创新对组织效率的要求。
2、准市场型组织模式,即企业联盟型组织模式,是指企业与其合作伙伴之间以股
权与长期契约为纽带,从事技术创新活动。企业联盟型创新组织边界模糊,变动开放,
突破了企业规模、知识积累等对技术创新的限制,有利于缩短研发时间,降低研发风险。
西方联盟型技术创新组织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大企业为突破关键技术,组成短期战
略联合。如日本富士通、日立、三菱机电、日本电气和东芝1976一一1979年4年内投
入经费737亿日元,组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组织.共同研究开发超大规模集成
电路技术。第二,为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由几家大型企业与相关中小企业组成长期稳
定的联合体与行业协会,如美国半导体技术公司SIJM^TIJCI I就是由14个半导体公司
发起成立。第三,为提高某地区部分行业的技术水平,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组织综合性的
研究开发联合体,如奥地利研究中心就有50多家股东。”
3、市场型组织模式。市场型的组织模式,是一种合同型主体创新模式,指企业委
托研究机构、大学和其他企业承担研究丌发,然后由企业将合同成果引入市场。合同型
技术创新模式利用契约界定技术开发合作方的权利义务并分配风险,其着眼点在于对外
。瓷料来潍:刘鹤土田外产业技术政策Lt较研究{M1北京:中目计划I件舨礼,1999年艋r第132甄
第4页
部资源的有效利用,但该种组织模式稳定性差,时常发生违约纠纷等问题。实践中。市
场型的组织模式演绎为委托技术丌发、合作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承包等形式。
二、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组织缺陷。
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我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面临着众多问题:企业难以得到具有产
业开发价值的新技术;企业自身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与机制,难以将尚未进入竞争阶段的
通用技术转化为适合本企业特点的新产品;企业缺乏明确的技术创新战略等等。导致这
种局面的因素众多,如:国家产业政策、企业知识积累、研发投入、企业创新管理能力、
营销能力、制造能力等,但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往往容易被忽略,这就是组织因素,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面临较大的组织缺陷和组织障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技术开发机构残缺。组织结构不完整
专门的技术研发机构是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内部组织基础,欠缺独立的技术研发机
构(中心)将影响企业技术丌发,技术引进、技术模仿、技术改进的能力。然而,中国
企业普遍缺乏独立的技术研发机构。根掘统计,1998年、1999年,2000年全固有技术
研发机构的企业分别为7220个、7120个、6275个。占同期全部企业总数分别30.6%、
30.2%、28.8%。企业规模不同,其研发机构设胃情况也不尽相同。通常情况,大型企业
中研发中心的设置比例远远高于中小企业。在我国,大型企业拥有国家级和省绒技术丌
发中心的占47.6%,而小型企业还没有国家级技术丌发中心,有省缴技术丌发中心的也
只有4.5妒。
企业的成长阶段也影响到独立研发机构的设置。一般东浣,处于成长期和快速发展
期的企业所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要高于处在幼年期和瓶颈期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也不
例外。根掘浙江省对其境内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调查,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其幼年阶段、成
长期、快速发展期、瓶颈期只有34.3%、49.蹋、58.4%、47.7%有独立的开发中心或研究
所。。大部分企业没有独立的研究机构或以技术科替代技术丌发机构。而缺乏独立的技
术丌发机构必然影响企业创新观念的实验、开发与创新技术的扩散。
2、组织结构多职能型设计,强调权威支配,信息对流不畅
企业技术创新的灵感和创新观念源于企业内部知识积累与企业之1日j、企业与消费者
之间的知识、信息交流。.丌放、柔性的组织结构是企业获得创新思维的组织保证。西方
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多采用矩阵结构或网络结构,但中国企业对职能型组织结构却情有独
钟。有关数掘表明,45%的科技型企业采取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采取矩阵结构的只有
7%。职能型企业组织结构强调企业家权威和高层控制,对剧烈变动的外部环境缺乏足够
的适应性,其封闭性的运行状态制约着企业对外技术交流的广度和知识积累的深度,企
业知识积累有限,难以厚积薄发。
3、对自主知识产权发生认识偏差,忽视联盟,4组织形式对技术创新的战略作用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我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但我国企业界将拥有自
主产权与独立(或单独)开发混为一谈,认为只有独立(或单独)开发的创新技术才能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事实上,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途径具有多样性,包括独立丌发、合
作开发、委托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模仿等形式,自行丌发或单独丌发只是获得自主知
识产权的一种途径。具体采取何种创新形式应取决于企业的战略目杯、发展阶段、资金
实力、知识储备等因素。
中国企业存在“自主开发“的偏好,忽视合作丌发,特别是与外国公司合作丌发。
根据企业家调查报告,48.9%的国有企业以“自主丌发”方式实现技术创新,35.0%的国
。国务院研究发胜中心.国企改节1 J管理:t户圃企并什占的最斩计价耵|缱|义一2000年田角企业绎什点问卷调A撤
冉[R】,调盘聊}究报告第53 0,200 L年3门26 lI.
4陆证军。科技型中小企业1 J区域产业竞争山:牡十1162永¨投型中小企业问巷渊奇发集例分忻【M}.绎济¨j版科,
2002年版.第59贞.
第5贝
有企业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丌发,21.2%的国有企业与国内其他企业合作开发,
16.8%的国有企业选择从国外引进,而与国外企业合作丌发(9.1%),与外国高校和科研
院所合作开发(2.3%)的比重极低,只有象征意义。另~方面,中国企业家普遍反映技
术创新过程中存在人才(70.1%)、资金(57.2%)、体制(43.5%),激励(35.7%)等多
重制约因素m.这表明,中国企业存在独立开发能力不足与独立开发偏好的矛盾。
4、内部组织设置不当,人员配置不合理。组织效率不高
我国企业,包括科技创新型企业,其内部创新组织主要有三种形式t项目小组为主、
集体公关、个人自由开发。在这三种形式的选择上,国内企业忽视企业舰模偏小、资金
少、人力资本缺乏的现实,照搬西方风险团队的组织形式,强调项目小组开发(59.5%),
忽视集体公关(36.7%),难以真『F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是
一个阶段性的系统工程,包括创新思维萌发、创新观念论证,创新思想实验,创新技术
与创新产品开发、创新技术扩散等环节。但我国创新型企业的人员配置偏向技术与工程,
对销售和财务重视不够,这使创新技术市场化渠道狭窄,创新技术扩散缓慢,技术开发、
创新产品、市场反馈之间信息不畅,不能形成良性循环,研发与市场脱节。
三、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选择:企业联盟
通过对我国企业技术刨新的组织缺陷和组织障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
企业技术创新中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组织问题。因此,要改变我国企业技
术创新能力低弱的局而,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选择.综观发达国家
企业技术创新的经验和我国现阶段的摹本国情,本文认为,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准市场
型组织即企业联盟是技术创新的首选组织。
首先,企业联盟可以突破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性障碍。我国大多数企业内部长
期没有完善的研究开发体制,研究开发资源不足便成为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这是由我
国原有的技术创新体制决定的。在原有的体制中,我国的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任务
主要由中科院、政府部门所属的研究所(院),高校附属的研究所、国防部门的研究机
构及企业所属韵研究机构承担:在技术刨新行为上,采取的是由国家的研究开发机构进
行研究开发——国家的设计院进行设计、制定标准——国家大型企业进行批量生产及销
售、成熟后——中大型企业进行生产及销售的模式。在这种模式的运作下.国家的研究
开发部门(中科院、大学、各大部委办的研究所)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并不予
以充分重视,使得我国企业的研究丌发能力一直难以提高。而企业也只注重生产及有关
生产工艺的技术革新,不重视研究丌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因此,在我国几乎不存在像发
达国家GM、摩托罗拉、三菱、松下之类的能承担技术创新重任的大企业。目前,虽然随
着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及研究丌t发体制改革的进行,强化企业技术力量的有关措施(如
搞产学研合作,将一部分研究院所与企业合并,在一些大企业内部建立行业性国家技术
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的实施,企业的研究丌发部门力量正逐步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的
太企业相比,企业在研究开发能力和水平上都还相去甚远。由于企业技术研究和开发能
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且所需费用高吊.因此.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对外部资
源的依赖性仍然很强。通过企业联盟,将企业外部存在的较为强大的研究开发力量与本
企业的研究开发力量结合,显然是解决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的基础阶段即研究开发
阶段力量薄弱问题的有效手段。
其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我国企业间开展技术合作。现代科技进步的特征是
多种尖端技术的综合开发和组合运用,如模拟电视就是芯片、屏幕显示、数字处理等多
。国务院研究发艘中心.目企改苹‘】管理:t户田企绎讣占的段新W价和盐.殳一-20c0年围有企业纤{{者问槛讽矗报
告[盯.调矗研究撤肯第53峙.2001年3门26ff.
。陆立军-科拽型中小企业吲蔓域产业竞争山:皋十1162家科投型中小企业问卷调盘发纂倒分析[町.绎济⋯版钆,
2002年版,第6I n.
第6贝
种技术“杂交”的产物,而我国研究开发资源和技术力量却极为分散。譬如,在机床制
造业,车、铣、刨、磨、镗,我国许多企业都具有一定的舰模和水准。但近年来我国机
械设各进口依赖程度最商的却是所谓“数控工作中心”,它需要的是几种机床刀具、模
具、工装、传动和控制技术的综合应用。如果不能将几种机床的顶尖技术的数控和数控
技术结台在一处。同时研究丌发、组合制造.“数控T作中心”就只能永远依赖进口。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凼企业研究盯发资源分敞。产晶系列太窄,,重缺乏综合{卅究丌发
的能力。由此可见.企业之间通过企业联盟有效整合外部研究丌发资源进行合作刨新显
得尤为迫切,所以说通过企业联盟与企业外部的搜术力量进行合作,对我幽企业具有特
殊的必要性。
再次。企业联盟是我国企业适应市场和技术竞争形势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
与信息化的到来,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在不断加强,企业越柬越深刻地意
识到单靠自身的力量无论怎样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广设研究开发机构,建立完备的研究
开发体制,都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更无法掌握技术竞争的主动权。新经济对
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提出了以下三点基本要求:不断缩短丌发时间、降低研究开发成本、
分散研究开发风险。为了满足这种外部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提出的要求,大多数企业所
采取的对镱都是努力利用企业外部研究_玎=发资源,并积极寻求使内外资源产生协同作用
的技术创新方式。在具体实践中,通常是与国内外企业或其他科研机构结成战略联盟进
行合作创新,并且将以往企业内所建立的研究丌发信息网扩大到整个企业联盟范围内。
这种企业lIBj组成联盟进行共同研究丌发的方式,除了能缩短研究丌发时1日j,降低成本、
分散风险外,还能通过与联盟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获取与本企业信息和知识类型相异
的研究开发资源,这又将产生互补技术的协同创新效应。我国企业也必须通过组建企业
联盟的方式束嫁接外部研究丌发资源,从而实行共同丌发新技术和新产品。
最后,通过企业联盟可以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我国研究开发投入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刨新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问
题的关键。解决办法主要有四个:一是让一批大中型企业兼并一批研究机构,促进创新
资源向企业流动:二是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自己办企业;三是企业之蚓、企业与研究开
发机构及高等院校之间加强台作。从短期来看,第一种方式可能性较小.因为企业财力
有限,而且不一定能有效利用研究机构的资源,可能造成新的闲置;第二种方式近年来
有较大发展,像中国科学院的联想集团、北京大学的方iF集团和清华大学的紫光集团虽
已取得巨大成功,但成长的时『BJ较长且对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片|
也值得怀疑,这种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创新资源的结构矛盾:第三种方式相对而言
比较切实可行,且灵活多样适应性强,通过多种形式的联盟合作,既可以促进创新资源
在企业问流动,又能有效地促使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向企业转移。
第7负
第二章企业技术联盟的模式及其选择
一、企业技术联盟的概念及主要类型
企业技术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互相联合致力于技术丌发的行为。它强调
的是联盟各方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与优势互补,其主要特点是:
(1)通常以大型(集团化)企业为活动主体的组织问合作,既不同于一般的市场交
易关系,也不存在控制和被控制的隶属关系,双方在密切合作的同时仍保持各自的独立
和平等地位:
(2)它更多的是企业为了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而进行的相互依存的战略性合作,
注重的是相对稳定的台作关系和长期利益,而不仅仅是谋求眼酊的短期或局部利益:
(3)联盟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主要有两种方式:股权参与或契约联结。股权参与简
单说就是通过相互持股或共同出资建立一家新企业(如合资)等方式,使联盟各方紧密结
合在一起:契约联结则是指通过签订各种协议束保护各成员企业的利益及约束彼此的行
为。
企业技术联盟的类型多种多样,根掘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技术联盟进行不同的分类。
日本学者首滕信彦根据企业在技术资源方面的不同互换方式为标准,将企业技术联盟分
为:交叉型联盟(不同行业企业互换技术资源):竞争型联盟(竞争对手企业在特定研
究开发领域结成技术联盟);短期型联盟(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和捌有市场优势的企业
结成联盟);环境变化适应型联盟(多个企业为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大规模合理调配技
术资源而进行的联盟):开拓新领域型联盟(多个企业共同提供某种新技术资源,合作
开发新产品领域的联盟)等五种联盟形式。波特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将企业联盟分
为两种形式,即纵向联盟与横向联盟。此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也做出类似的划分:垂
直联盟与水平联盟。他们认为,垂直联盟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链中承担不同环节
的企业之间的联盟;水平跃盟则是指在价值链中承担相同环节的企业之间的联盟。一般
来说,垂直赋盟是由从事互补性活动的企业组成的联盟,如生产商与供虚商或销售商的
联盟:而水平联盟则是由从事竞争性活动或类似活动的企业组成的联盟。
根据是否有股权参与可将企业技术联盟分为契约型与股权型两类。契约型技术联盟
是通过签订各种协议来保护各成员企业的利益和约束彼此的行为,主要包括:许可证协
议、联合研究开发、长期供货合约、合作生产、联合营销、共享分销渠道以及共同标准
研究等:股权型技术联盟是指通过相互持股或共同出资建立一家新企业等方式将合作双
方紧密结合在一起,如参股、股权交换、合资等。
根据技术创新活动的不同阶段——研究开发、生产制造、销售等阶段,将技术联盟
分为以下类型,见表2一l。
企业技术联盟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如研究开发阶段的合作
通常是联盟成员之『日J合作研究和开发某一个新的产品或技术,它不仅仅是分享现有技术
设备和生产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现有的技术水平。联盟各方将他们的技术、资金、设
备等各种优势加以组合。共同开发出新的产品。其中许可证协议是技术联盟中的一方将
先进技术转让给另一方,帮助其开发产品的一种联盟形式。七十年代美国企业的许多先
进半导体技术就是通过这种形式转移到开本公司去的。技术的交换与许可证协议相似,
但是它不包括出售和转让技术专利,而是仅仅在联盟成员之『日J互换技术资料,因此这种
方式常常和研究玎发合作结合在一起。
生产制造阶段的联盟是指通过达成一项协议,共同生产某种产品,根掘联盟成员之
问的优势来生产不同的零部件。其中OEM供给是指联盟的一方将先进的产品(主要是关
键零部件)以固定定货形式提供给联盟的另一方的联盟形式。R本的佳能公司就是长期
第8撕
以这种方式向美国IBM公司提供与其高性能计算机相配套的先进激光打印机的。辅助制
造合同是指联盟中的一方以合同的形式优先保证向联盟的另一方提供新产品生产制造
中所必须的配套性设备和原材料等资源的一种联盟形式。通常而言,生产制造阶段的技
术联盟并不带来联盟各方在资产、组织结构和管理方面的变化,而仅仅是通过协议束规
定合作项目、完成的时间等。全面性的技术联盟是一种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包括为共
同确立某项产品或技术的行业标准而在技术丌发以及市场丌拓等方面采取协调一致的
行动,这种形式的联盟常常需要共同承担新技术和新市场丌发带柬的巨大风险。
表2-1; 技术联盟的分类
阶段联盟内容
许可证协议
交换许可证合同
技术交换
研究丌发阶段的技术联盟
技术人员交流计划
共同研究丌发
以铁榭技术为目的的投资
OEM(委托定制)供给
辅助制造合同
生产阶段的技术联盟
零部件标准协议
产品的组装及检验协泌
销售阶段的技术联盟销售代理协议
产品舰格的调整
全面性的技术联盟
联合分担风险
二、企业技术联盟的组织形式
前面我们根掘不同的杯准介绍了企业技术联盟的上婴炎J世,似址:,tq,_iJVJ企业技术联
盟有不同的组织形式,我们可以将企业技术联盟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组织形式。
I、项目型联盟
项目型联盟是指企业围绕特定开发项目,为了节约研究”发成本,减低丌发风险而
帽互合作。这种联盟组织形式可实现成员企业的资源互补,增强技术创新实力,其特点
是联盟各方都有明确的技术创新目标,一切联盟活动都服从于和服务于陵项目标,一旦
目杯实现,技术联盟自动解散。如1999年5月,诺基亚公司与韩国运营商sK电信宣布
结成技术联盟,共同推动第二代WCOMA技术发展;2000年4月,高通公司与微软公司携
手开发新型无线电通讯设备与数掘服务,以及康佳、朗讯联手开发新一代手机等,这些
项目型联盟都具有动态性o。然而,其动态性并不使联盟内组织涣散,相反,各成员围
绕创新项目,形成紧密合作关系。
首先,项目型联盟中各成员共同决策、共同作业,相互交叉管理控制。联合决策既
是成员的义务,又是每个成员企业的权力。联合创新结果与每个成员在联盟中的表现相
关,联盟越能充分发挥众人的主观性与创造性,就越能得到更大的联盟效果。于如组织
学认为;组织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组织资源的丌发利用是有无限性与放大性的;
同时,成员参与决策是在联盟中地位的体现,组织调动成员的决策权是对成员的尊重。
。资源束坪:李址君.闻富之源:企业竞争山[町,企业管J型;ll版针r 2002年版.
第9虻
因此,各成员共同组成联盟决策团体,为联盟活动安排资金、制定业务计划、控制联盟
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如此,联盟作业层也由各联盟成员组成,这意味着所有成员的联
盟活动又要听从于联盟决策,联合决策结果对所有成员有效。因此对于每一位成员来讲,
它都有联盟决策的部分权力——其意见能对其它成员构成约束作用:同时.它又是联盟
作业层的组成部分,其作业活动又受联盟决策的指挥,而这个联盟决策又包括了除它以
外.其它众多成员的意见。
其次,各成员在作业过程中交叉合作。项目型联盟同样具备单个创新企业的各项职
能,如研究开发、生产设计、市场营销等。不同的是.个体企业分别由各职能部门完成
的工作,将由各成员企业来做。联盟结合成员的特性与优势,给予恰当的组织安排。使
最具技术实力的企业处于技术开发的核心部门,最具生产能力的企业将创新技术产品
化,最具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将创新成果商品化⋯⋯这种优势组合无疑会加大联合创新
成功率。这就是联盟的优势集中原理。如1999年12月,小天鹅公司、摩托罗拉公司以
及香港南科电子公司的智能家电丌发项目联盟中,摩托罗拉公司和南科公司负责设备
部、技术部、信息部的职能,小天鹅公司则负责市场部的推广工作和技术人力支持。
最后,项目型联盟中各成员在技术资源上交叉依附。联盟的所有技术创新资源,如
资金、技术、设备、仪器、场所等,源于所有成员企业,它使得企业技术联盟从更广泛
的范围内征集更齐备的创新资源,从而实现单个企业无法完成的技术创新活动。这就是
联盟的规模效应:但这些资源是服务于该创新项目的,因而将突破个体企业的组织界限,
在整个联盟内流动。联盟在资源配置时,能根据各成员企业的资源利用能力、资源需求
状况,实现资源与企业的最佳配合,从而使有限资源产生最大效益,这也是个体企业所
无法比拟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得出最常见的企业技术联盟,即项目型联盟的组织结构特点;
联盟成员问无论是管理控制、职能执行,还是资源依附,都构成交叉性合作关系,联盟
是所有成员相互作用的结果,各成员在这个网状结构中以各自不同特征与能力,形成大
小不同的结点。显然,项目型联盟中,有统筹能力、决策意见更具合理性、业务能力强
并且资源贡献率大的联盟成员,无疑将成为联盟关系网络中较大的结点。
2、购买型联盟
购买型联盟是指技术合作方式是一方从另一方购得技术,如专利许可、技术设备等,
作为自身技术实力的补充。供应方还可以提供相关的技术培训,如派专家培训或允许购
买方技术入员酊往供应方考察学习等,购买方在新技术的应用与接受培调的过程中r逐
步掌握该项技术。如1999年摩托罗拉公司与SNAP TRACK结成技术联盟,其内容即后者
向摩托罗拉公司提供应用于无线设备的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当然购买方也不以单纯的技
术获得为目的,它往往在购买后对技术进行吸收与创新。如2000年6月,恒基伟业与
微软结盟,购买其新的Windows CE3.0嵌入式操作系统,该公司还将在此基础上研发以
Windows CE3.0为操作系统的高端掌上电脑产品”。
3、服务型联盟
服务型联盟也是一方以技术引进为目的的联盟,只是它引进的方式以为另一方提供
各类咨询服务、销售服务为途径,在技术服务中接触新技术、新产品。如2000年7月,
中科红旗软件与韩国Linux orle信息产业公司的技术呋盟中,将由中科红旗负责Linux
one有关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推广工作。。与购买型联盟相比。服务型联盟的服务方对技术
不是正面接受,被服务方也没有对其进行技术培训的义务,因此很多企业是在服务中捕
捉学习机会,其技本引进程度取决于其感知能力与认知能力。
衄杨沽.企业刨新论【M】.北京t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第10页
4、生产型联盟
生产型联盟也是企业实现侧而技术引进的联盟方式,合作中企业为伙伴生产新技术
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深入了解新产品的工作原理、新技术的创新原理及创新特色,并
与自身特色相结合。实现新技术的本土化。如西安长岭公可与H本东芝公司的冰箱技术
联盟即属于此类联盟方式。与服务型联盟一样.生产方越善于发挥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与
主动性,就越能在联盟中更好地提高其技术水平。
5、公司型联盟
该种联盟中没有现有的技术以供转移,却有实在的联I艋载体,即联盟齐方其同投资
建立一个新法人企业,该企业独立于各联盟成员之外进行技术活动。联盟成员按照出资
比例构成该公司的大小股东,他们是联盟的实际决策者;企业经营者对公司进行目常管
理,对股东负责。如赛迪网站与中华网站组建一家50/50全新合资公司,推进中国信
息经济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福建华融电子公司与福F1公司各出资1500万元组建福建华
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控股型联盟
这种联盟是在公司型联盟的形式下演化的。与公司型联盟类似,它虽然也进行技术
创新,但最终目的也是以技术促进经济效益,相比之下,更注重联盟的短期经济效果。
它与公司型联盟的组织结构类似,只是不再另行组建新的法人企业,而是联盟部分成员
控制另一部分成员(往往只一个企业)的股份,而从其技术活动中获取利益。
7、技术组合型联盟
技术组合型联盟各方分别贡献出自己的优势技术,实现优势组合与迭加。它往往发
生在业界实力较强的企业之间,联盟企业一殷已处于或接近市场主体地位,联盟既不以
技术引进为目的,也不以盈利为目的,技术组合的结果是使联盟方共同成为技术领先者
或拉大与竞争者的距离。如1999年6月,联想集团与微软结成的技术联盟,是在联想
的场景式功能操作环境软件“幸福之家”零售版中加入微软的字处理软件Word97专业
版,使得产品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特色;同年9月,朗讯科技公司又与AIlayer=公司
结盟,将AIlayer公司的8端口快速以太交换和朗讯的8端口PHY集成到同一芯片上,
于是能提高局域网带宽50%,减少能量消耗40%,从而领导陔行业的潮流”。
三、企业技术联盟的组织选择
在企业技术联盟组织形式中,帽瓦没有优劣之分.却各有特色,仓业可根据自身条
件合理选择,其宗旨就是企业情况与联盟形式的最佳配合。如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实
力水平不同,则战略任务不同,这显然会影响联盟的组织形式选择:技术实力差、市场
竞争力弱的企业往往与实力强的企业结成生产型,购买型联盟,以引进技术,增强技术
实力;市场追随者为了向市场主导者进军,共同结成项目型联盟,实现技术的重大突破;
而市场主导者也居安思危,结成技术加强型联盟,力图确保优势地位。当然,企业的实
力水平并非影响联盟形式选择的唯一因素,如技术组合型联盟也不一定只发生在大企业
之间。许多小企业也可将各项专利技术组合,形成技术联盟向大规模企业静k战:市场主
导性企业也可能与小企业结成购买型联盟,引进某项技术来辅助大项目的研究开发等
等。因此,企业的技术联盟组织形式选择是对各种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
1、自我保护型选择
联盟的重要特点是实现优势互补,因此每个成员企业都有一定的优势条件,它可能
是专利技术,也可能是管理经验、市场信息等,这种优势往往正是该企业昀核心能力。
因此,企业在联盟中很自然地对其采取保护措施。尤其是处于绝对优势的企业,在选择
。杨沽企业创新论IMI北京:鲜济管理m版}1.1999年.
。资料)k源:刘铁[已中周企业技术艇艘战培【M】北京:中周发瞄小版}1.2002年.
第ll鲤
联盟组织形式时,更注意尽量避免知识外溢。但是在项目型、控股型等联盟中,各企业
管理权限相互交叉、在职能部门充分合作,资源全面流通,特别是人力资源的互相调配,
无疑使知识转移机会加大,这势必使企业担心在合作中失去管理风格、技术开发思维等
无形资产,从而被剥夺优势。相反,在委托研究、协调型等联盟中,成员『日J正面接触减
少,合作关系不过于密切,很利于保持各项无形资产,因此,往往是理想的保护型联盟
形式。而对于欲建立学习型联盟的企业,肯定倾向于选择项目型、技术加强型等相关性
程度高的联盟形式,以增加与高技术企业的接触机会,扩大学习口径。
2、轻重缓急型选择
企业情况不同,则技术创新的难度、途径不同,对新技术的需求也不同,这也影响
着它的联合创新形式。一般来说,企业若只注重新技术的获取,或只有技术本身对其有
基础性作用,则会采用购买型、委托丌发型等联盟形式,其中,在对技术紧迫需求的条
件下,又会采用购买的方式,若技术需求有所缓和,又会采用委托开发型联盟,给供应
方充裕的时间,使技术更能满足自身需要;若企业不仅注重技术的获取结果,还注重技
术的获取过程,以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技术人员水平,则会考虑项目型、技术加强型联
盟方式,充分发挥己有的技术资源,使自己对技术主动掌握而非被动接受:在技术加强
型、协调型联盟中,成员不是没有创新压力,而可能是科学没有重大突破,技术己臻完
善,联盟没有创新机会。因此只能采用防守战略,以侯时机。
3、风险规避性选择
技术联盟的最大优点是风险分摊。不同技术合作方式的风险规避功能却不等。显然.
在项目型联盟以及超越型联盟中,各联盟方处于同一战略阶段.在技术创新价值链中处
于水平位置.大家共同决策、共同作业,这意味着技术创新风险也应由大家合理分配,
万一风险事故发生,联盟损失将实行分摊,因此这是最能舰避风险的技术联盟形式。相
反,在购买型联盟、委托开发型联盟中,技术风险只发生在技术提供方,技术接受方不
具备风险分摊责任。当然,高风险伴随着高收益,项目型、技术组合型联盟中,联盟效
益和风险一样,在成员问实行公平分配,而在技术转让型联盟中,承担高风险的技术供
应方肯定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盏。因此,企业可根掘创新风险不大、自身的风险承受能
力选择不同的联盟形式。
4、组织结构变动程度的选择
企业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的联盟,其结构都会有所变化。特别在项目型等联盟关系密
切的技术联盟中,成员企业的上层决策者参与联盟决策,各职能部门发挥特长执行联盟
中的职能工作,作业层也受联盟总作业计划的控制,几乎整个成员企业,从上到下,各
类资源都受联盟调配,这无疑会大大影响成员企业的原有组织结构。帽对而言,在委托
开发和生产型等联盟中,在酊者主要是技术提供企业的技术部门运行变动.在后者则是
企业生产部门的活动变动.因此,企业可根据自身组织结构特征,预计联盟对原有组织
结构的影响程度以及本企业对这种影响的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联盟模式。如有的企业
可能对新结构无法进行管理,尤其对于即将在联盟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缺乏一定的
资源协调能力,无法扩展对组织的统筹规划能力,显然不适合领导众多企业做较大的组
织变动。
当然,企业技术联盟是所有成员共同发起的组织,其组织形式也是所有成员共同讨
论的结果。各成员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技术实力有差异,对技术风险的客观认识与主
观判断不同。对新组织结构的适应性不同,这都使得联盟成员在选择的联盟形式时有不
同意见。要建立稳固的联盟形式与联盟关系,还需要所有成员共同协商,在峰持自己特
殊条件的同时考虑其他成员的意见,如可考虑分别与不同伙伴同时建立几个不同形式的
联盟,或在联盟形式确定的条件下,尽量避免触犯对方禁忌等,以维护良好的联盟关系。
第12页
第三章企业技术联盟的创新效应
前文对企、世技术联盟的组织优势进行了茛单、初步的介绍,本章拟结合国际上企业
技术联盟的成功实践,就企业技术联盟对现代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系统地论述。
企业技术联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企业技术联盟的创新效应上,
具体来说,企业技术联盟的创新效应主要是聚合效应、学习效应和集群效应。
一、技术联盟的聚合效应
技术联盟的聚合效应主要表现为:企业之问通过组建技术联盟可有效地突破技术创
新阈值,实现技术创新中的规模经济、分担技术创新中的投资风险。
(一)技术联盟与技术创新闽值的突破
技术创新遵循闽值理论表明,只有当企业R&D人员和投入超过某一阈值时,才可
能产生创新成果。其中的创新闽值相当于物理学中的临界值,也就是说,只有当企业技
术创新投入达到一定程度,爿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熊彼特及其追随者的创新理
论也认为大企业比中小企业具有更强劲的技术创新能力,但仅把其中的原因归结为大企
业的垄断地位和风险承受能力,这种解释尚不够全面而深入。实际上大企业强劲的技术
创新能力有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拥有综合技术优势,并能保证持续的投入,较之中小企业
更易突破技术创新闽值。
研究丌发活动与其他生产活动一样。存在着最不有效规模的限制。如果企业的R&D
投入不能达到技术开发的初始规模,则无法有效地丌展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随着现代
科技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开益向高度化和大规模化迈进,其特征是研究丌发需要巨额
投入,并且涉及到多种尖端技术综合开发和组合运用。因而,技术创新门槛也越来越高,
仅凭单个企业或研究机构的力量已无法驾驭,即使是“巨无霸”型的跨国大企业面对现
代高科技发展日趋增大的创新闽值也无能为力。如丌发一种新药需5亿美元,开发新一
代记忆芯片至少需要lO亿美元,而研制二科I新车型的费用通常高达20多亿美元。在航
空工业领域这种创新阈值更是让人咋舌,如丌发590座A330型飞机。需投入80到100
亿美元,另外,研制开发中的技术复杂性也使单个企业“望而却步”。技术创新只益依
赖众多学科积累发展的结合,尤其是技术边界的相互渗透,这是自80年代以来技术发
展中的一个主要新趋势。这种趋势既反映在同一技术群体之内,也反映在不同的技术群
体之间。因此开发--f-]高新技术往往需要同时掌握不同的技术,单个公司往往难以胜任。
比如,机器人的丌发就涉及大不相同的众多产业的技术:计算机、机械、软件等。集视
听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的所谓多媒体技术也表明,技术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归类,各种
技术之『日J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这再次要求拥有不同领域技术能力的公司通过联盟结合
成一体去开发这些新产品。一家公司尽管可能很好地胜任其中一两项自己最有优势的技
术开发工作.但却没有能力提供所有的技术。而通过寻求合作伙伴同其他企业建立战略
联盟,聚合各联盟伙伴的R&D资源包括资会投入、专用设备以及技术积累等,则可帮助
企业超越创新投入的书U始规模、突破技术创新阂值。
而许多中小企业由于R&D资源不足,单凭自身力量无法突破技术创新闽值。通过组
建技术联盟,聚合各自的R&D资源,形成创新合力,如中国的台湾工业体TEAMA(台湾
电子设备制造联合会)为了开发商用笔记本电脑,1990年4月拟组建中小Pc企业的技
术联盟。该联盟计划推出后,中小Pc企业积极响应,总共有46家公司申请加盟,因而
在仅仅7个月时间内就成功地把386SX笔记本电脑推进到批量生产阶段。
(二)技术联盟与技术创新中的规模经济
正如自F文所阐述的,研究开发投入存在一个初始规模问题,即必须投入到一定的规
第13盟
模,研究开发活动才能正常进行。同时,其中还存在着规模经济问题,即必须达到一定
规模研究开发活动才有更高的经济效率。因为研究开发投入同样具有固定成本的特性.
它需要经常性的人工费支出、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投资,只有通过实现更多的技术创新
产出(获取更多的技术成果)才能降低其中分摊的固定成本。此外,研究丌发投入也只
有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其内部才能更有效地实现专业化分工,添置专用性资产设备,从
而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企业之间通过组建企业联盟,可有效地聚合各自的研究丌发力量,使联盟伙伴的R&D
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得到有效配置。例如,在合作研究开发中,能进一步提
高某些专用性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率,并且可’减少固定资产、设备及研究人员等方面的投
入,通过充分利用联盟中各成员之闯的技术、设备和实验室来节约研究丌发费用。如I酬
公司和苹果电脑公司开始联手开发新产品就是这方面的一个突出的例子。联盟伙伴之间
拥有不同的技术积累,通过合作研究丌发可使各自的技术优势相互叠加,从而较易产生
新的技术突破,获取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果。另外,在企业技术联盟中,合作研究开发规
模扩大,可有效地发挥专业化分工优势,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实现技术创新中的规模经
济。。
发达国家大型企业为了提高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速度,每年都要投入巨额的研究
开发费用。摩托罗拉公司1994年在研究开发上的投资额就高达15亿美元,几乎占其营
业额的9%。现在,发达国家半导体产业界的企业,平均每年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已超过
了营业额的15%o。即使如此,在一些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上,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
能力依然不足。也无法实现技术创新中的规模经济。而通过组建技术联盟的方式,则可
以弥补投资能力不足、分担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巨额费用,并实现技术创新中的规模经
济。现代大型企业以此为目的进行技术联盟已成为普遍现象。如西门子公司和菲利浦公
司为了改变欧洲半导体产品的开发、制造落后局面,双方缔结技术联盟,共同投入巨额
资金实施MEGA工程.以获取技术创新中的舰模经济。
(三)技术联盟与技术创新风险的分担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F|趋复杂,新技术研制成本R益增大.而且蕴含着极大的技术创
新风险,特别是一些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为适应竞争的需要,必须支付巨额的产
品开发费用和固定资产投资。这在计算机、汽车和航空等行业中尤为突出。如上文所提
及的开发新一代记忆芯片至少需要10亿美元,建一家生产新一代芯片的工厂还需10亿
美元,研制一种新车型的费用通常高达20多亿美元,开发一种新机型往往需要上百亿
美元。因而促使企业寻求合作伙伴,建立战略联盟以分担其中的创新风险。结盟可以分
担巨额的产品开发费用和固定资产投资,降低企业“单枪匹马”、“孤军深入”所带来
的风险。如在航空工业中,开发一种新机型的成本之巨大,即使是波音公司也不敢独立
承担。尽管研制成功会带来巨大的收益.但失败也是很有可能的。倘若失败.即使仅一
次也足以导致公司的破产。几家航空公司宁可通过寻求合作伙伴在只拥有少数股权的项
目中利用自身的开发生产能力。也不愿在一个拥有全部股权的项目中这样做。因此,波
音公司与同本商用飞机公司、意大利阿黾塔尼亚公司“联姻”共同研制生产波音767。
摩托罗拉与日本东芝结盟的动机之一也便是为了分担建立微处理器制造厂的高额固定
成本开支。。
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不仅仅是指花费巨额资金进行的研究开发没能取得成功,另外
还包括研究开发取得的成果在水平上或时间上落后于其他企业。对于企业来说,一旦其
。Coomb3,R,ct al cds.1996:Technological Collaboration(技术台作)-uKf Edwark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日】苻原秀辛:“战略技术联盟‘j政政策”t‘世羿鲐济计论》,1993年10月,第60页。
。资料柬谭:蔡兵如技术竞争时代的企业艘略联盟【M1.广州,广东人民¨jJ短朴,190/9年.
第¨页
研究开发成果不能处于领先地位(无论是在取得成果的时例上,还是水平上),则意味
着企业在该项技术刨新竞争活动上的失败或部分失败。这将使企业巨额研究丌发投资难
以收回,必然会给企业带柬巨大损失。因此成功的技术创新不仅要求创新公司具有投资
与风险承受能力,而且要求加速新技术的研制与商业化应用过程。激烈的国际技术竞争
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技术的更新换代,从而使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形成对创新公
司的巨大时1日J压力。时间上的落后和商业应用过程的缓慢意味着技术创新公司不仅难以
获取由技术垄断带来的高额利涧,甚至难以收回技术投资成本。因而现代企业在创新过
程中通过缔结技术联盟,一方面促使企业『日J的紧密合作增强其研究丌发能力,降低研究
开发竞争失败的风险;另一方面也由于有多个企业共同承担Jb(L险,风险被分散,每个企
业承担的风险帽应减少。
大型企业通过技术联盟活动,弥补了其投资及承担风险能力上的不足,并相应提高
了企业在重大技术创新活动中的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技术创新竞争中能强化其竞争优
势地位。
=、技术联盟的学习效应
(一)技术联盟与技术创新中的优势互补
技术的飞速发展需要企业之『日J进行协作,将各种分散的技术和管理优势组合成各种
新的、更加强大的优势。企业之问通过组建技术联盟.使企业能加强相互删的分工协作,
在技术创新中实现优势互补。
当今科技发展呈现聚合趋势。新的科学突破通常是多种学科知识融合的产物,如高
温超导材料的研制需要物理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晕专家的通力协作。新*技术产
业往往也是不同行业技术的结晶.如信息高速公路技术的丌发,要求实现卫星技术、通
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不同行业领域星的技术优势互补,面新型计算机的歼发,则要求
实现计算机软件技术、硬件技术及外围设备技术等同行业内不同技术领域的配套丌发。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一般并不能同时在重大技术创新活动涉及的各技术领域都具备技术
优势,而激烈的新技术、新产品丌发竞争又不允许企业花长时问来培杭技术创新活动所
涉及的、本企业技术处于相对弱势领域的技术力量。因此,为了在重大新技术、新产品
开发竞争中迅速使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涉及的不同技术领域实现配套丌发,企业有必要与
其他具有独特技术优势的企业开展技术联盟活动。如IBM公司为了丌发新型计算机产品,
就长期与微软、莲花等公司在软件技术方面,与佳能等公司在激光打印技术方面缔结技
术联盟。由此可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某些产品的开发需要涉及多项尖端技术,而
单个公司却往往没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去研究每项技术。企业之间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可
获取联盟企业的互补性技术并促馊各自的技术专长相互融合,从而攻克单个企业无力解
决的技术难题。如为了开发256兆位记忆芯片,即在指甲那么大的硅片上填塞大量记忆
细胞,这就需要在比一根头发还细4150倍的物体表面上刻线的能力;其中技术的复杂
性令任何单个电子企业“望而生畏”,即使是IBM、西门子,东芝这样的电子巨头也不例
外。于是,美、欧、R三个地区的电子巨擘通过建立技术联盟,发挥各自的技术专长,
最后在技术优势互补融合的基础上成功地丌发出这一超级“快洲芯片”。另外如欧洲
“空中客车”公司通过联盟把欧洲各国制造飞机的智慧和优势组合在一起:A300和A310
宽体飞机在法国总装,德围负责生产机身,英田负责生产机翼,西班牙负责生产尾翼等。
这种联合可进一步发挥各自技术的专业化分工优势,增强了联盟的竞争力,从而得以和
美国波音一一麦道公司相抗衡。具有不同研究开发优势的企业通过组建联盟,使企业的
整体研究丌发优势增强,如同样生产计算机的企业,有的可能在中央处理器的丌发上有
优势,有的可能在存储器开发上有优势,这两个企业的联盟显然有利于增强计算机丌发
的整体力量。另外由于为不同企业的相互合作可提供迅速J自自‘效的信息交流,从而加快
新产品和工艺的丌发速度。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分工F1益趋向专业化,在专业化基础上强化竞争优势需要
融合不同企业的核心专长,通过建立企业技术联盟则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通过建立技
术联盟,跨国公司可以互相交流在不同领域、不同产品生产及不同行业的技术知识,在
新技术研制过程中取长补短,适应当前科技发展的融合趋势。如奥利维蒂(01ivetti)
公司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战略联合的主要目的就是耍利用它们互补的技术优势开发新
的产品技术,以获取更大的技术协同优势。竞争力相当、技术优势互补的企业缔结技术
联盟,这一方面能使企业各自已有的技术优势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叉能在联盟中相互
学习弥补各自的技术弱点。如摩托罗拉公司和东芝公司通过组建技术联盟使双方的技术
优势实现互补。
企业联盟对不同行业技术的相互融合也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各个技术领域内的专
家们,通过技术联盟网络获得其他企业的专业技术,要比各自分别获得的速度更快,而
且能更快地发现和利用新的机会。以新兴的多媒体行业为例,电脑技术与通讯技术、音
像技术相互融合。并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计算机公司、消费电子公司、电子通讯公司和
有线电视台等娱乐公司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情形。
目前国际市场竞争空前激烈。而竞争的实质主要是体现在企业技术实力的较量上。
高新技术的国际技术贸易垄断性增强,出于战略上的考虑.现在的跨国公司一方面将高
新技术通过与国际直接投资相结合的“内部化贸易”方式转让;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企业
技术战略联盟,既可有效地突破技术贸易壁垒,又能迅速地获取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但
是实际上经研究发现,不论哪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合作中都存在技术在联盟企业问的转
让和流动,企业因此可获取以其他方式难以得到的技术。Ilii;略联盟对成员企业之间技术
上的互补融合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技术联盟与技术创新中的组织学习
由于每个企业都带着“一技之长”进入联盟网络,进而可以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
联盟成员企业都拥有自身独特的资源和核心能力。在联盟网络中相互合作、相互促进,
可产生优势互补效应.各自的核心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另外,在企业联盟网络中,
还有利于促使成员企业进行组织学习。通过边干边学获取彼此的核心专长,从而弥补自
身的薄弱环节。
跨国公司通过结盟,互相学习.进行技术优势互补,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福特公
司与马自达公司的联盟始于1979年,通过十几年的合作.福特和马自达彼此教会了对
方不少“绝活”:福特学到了重要的制造技术。作为回报,它向马自达提供了发动机废
气排放电脑控制系统的技术,并提供了些用于测量噪音和振幅的精密计算机程序。在日
本汽车市场上,福特汽车是销售最好的外国车,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双方合作的成果。双
方合作的成效还反映在各自的产品上,在美国销售的每一百辆福特汽车中就有一辆得益
于与马自达公司的合作(包括从产品设计到生产方法各个方面),与此同时,每五辆马
自达汽车中就有两辆受到福特技术豹影响。
学习并不等于丧失专有知识。一家同本和一家欧洲半导体设备公司为了向在其领域
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的公司挑战,合作形成一个研究型联营企业:双方都明白,它们只有
联手才能迅速掌握关键的尖端技术。
此外,技术联盟在促使成员企业问的组织学习方面也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因为联
盟伙伴问的技术合作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过渡性的;合作伙伴公司可咀是
一家,也可以同时与多家公司相联合;合作可以跨领域、跨行业,也可以局限于具体产
品或具体项目。联盟伙伴可以根掘自身的学习需要加以选择,灵活地运用。如美国节果
电脑公司1991年与日本索尼公司组建技术联盟,目的在于获取生产最低成本电脑的关
第16璇
键技术。一年后,当节果公司达到了预期的日标,便终止了媛项合作。另外,如美国汽
车公司通过与F1本汽车公司和零部件供应商建立广泛的技术联盟,在柏互合作中,就学
>-j吸收了同本公司在零部件设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以及加速产品丌发周期
等方面的技术诀窍,从而增强了美国汽车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三、技术联盟的集群效应
技术联盟的集群效应主要是指:由于企业技术联盟的形成,使进入联盟的企业能够
以更高的效率从事技术创新活动。这种集群效应不仅表现为单个企业创新成本的降低、
创新收益的增加、创新周期的缩短,创新风险的减少,同时也表现为联盟中的技术创新
在总体上投人产出效率的提高。具体来说,就是企业之『HJ通过组建技术联盟可以有效地
促使技术创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强化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并且通过联盟可共同确立
行业技术标准,避免技术开发中的不证当竞争,提高技术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
(一)技术联盟与创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
企业技术联盟的集群效应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使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内部
化。创新的“外部性”也可称为创新的“溢出效应”。也就是说。企业技术刨新活动的
成本或收益并不完全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反映出来,而可能会自动地“外溢”到其他生产
厂商或消费者手中,这便是技术创新外部效应的集中体现。
与一般性的生产过程相比,技术创新实质上是技术知识的投入产出过程,创新的产
出——技术成果.无论是以新产品还是新工艺的形式出现,其中部包含了新的技术知识。
按照产权经济学理论的分析,知议往往具有公共品的特性,而一般公共品在使用中具有
非独占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非排他性是指同一单位的公共品可以被很多人或企业同时
消费或使用,它对某一方的供给并不减少对其他方的供给;非独占性是指公共品的拥有
者无法阻止或排除他人对公共品的利用。刨新成粜出于包含了新的技术知识,因而具有
一定的公共品特性,技术知识所具有的公共品特性使技术创新成果具确较强的“外部
性”。
由于新技术成果某种程度外部性的存在.因而容易使其他企业滋生“搭便车”行
为,即免费占有或享用其他企业的创新成果。这样导致技术创新成果沦为公共品,从而
严重削弱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同时也迫使创新企业强化其对创新成果的独占性和
垄断性,阻止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最终使技术创新成果不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
企业之问通过组建技术联盟,进行合作研究丌发,共同承担技术创新费用,最后共
享技术e口新成果。在技术联盟内部成员企业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技术创新投入,并贡献自
身的技术专长,企业免费“搭便车”行为无从产生;且技术创新成果是联盟成员企业相
互合作的产物,因而技术创新成果在联盟内部容易被传递和扩散,摄终为更多的企业所
享用,从而提高技术创新成果的使用效率。由此可以看出,企业之『日J构建技术联盟,可
有效地解决技术创新中外部性的问题,使“外部效应”内部化。
概括来说,技术联盟的创新外部效应内部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它削减
了重复性的工作,提高合作创新的工作效率:第二,它消除了不同企业在合作研究开发
中相互不信任而出现的机会成本;第三,它消除了合同交易必然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技术
相互依赖而互相导致的离交易费用;第四,技术联盟还使企业对研究丌发成果的外部效
果的可占有性得到很大提高,使涉及许多部门的创新收益内部化。
(二)技术联盟与行业技术标准的统一
技术联盟的集群效应还表现为:企业之『日J通过缔结技术联盟,有助于企业确立统一
的行业技术标准,这对企业来说将增强其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对整个行业来说则有利
于维护行业内部的有序竞争。
经济全球化与技术创新的多极化,使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统一的产品规格和技术标准
第17虹
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例如,在信息产业中,就有必要建立统一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否则
将会影响社会化大生产的分工与协作。特别是随着电脑逐步深人到其他行业以后,统一
的技术操作标准更是和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息息相关,这也是微软公司凭借Windows操
作系统雄霸天下的原因。对于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忽视确立统一标准的公司,也将会造成
技术研制成本的增加和技术应用的时滞,甚至面l临被行业所淘汰的危险,如曾在个人电
脑制造行业风光无限的王安公司、苹果公司,就曾因为固守自身的技术标准而在激烈的
行业竞争中败下阵束。
而统一的技术标准仅仅依靠单个企业的强势地位则很难建立,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
市场中,若要确立行业技术标准不仅要求技术领先,而且还岿须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这就需要同一行业或同一技术领域的主要公司之问组建技术联盟,菇同确立某些关键部
件或操作系统的技术标准,从而既可以提高社会化协作生产的效率,又能避免同行业生
产企业的无序竞争。
随着技术进步的不断加快,在一些行业,本企业的技术标准能否成为行业标准对企
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例如.菲利浦与松下结盟共同制造和销售菲利浦
的数字式高密磁盒(DeC)。菲利涌的主要动机就是在松下帮助下,使Dcc系统成为新的
行业技术标准。因为与此同时,索尼公司也正在开发高密磁盒技术,并努力使其成为新
的行业标准。由于这两种技术相互替代,最终只能有一种得以普及而成为全行业的技术
标准,面另一种必然要被逐出市场,约lO亿美元的巨额投资也就化为乌有。因此,菲
利浦寻找松下结盟的战略意义非常重大,它使得一个潜在的强大竞争对手遵循自己的技
术标准,并努力维护这个标准,从而大大增强了企业在这场激烈竞争中的地位。
通过与同一行业、同一产品或技术领域的主要公司结成战略联盟,跨国公司可以借
助联合力量协调和建立新产品或生产工艺的世界统一技术杯准。侧如,F1本索尼公司与
荷兰公司就是基于它们以往各自设定VCR产品标准上的失败教训,在cD盘技术领域进
行合作,目的在于协调和建立cD的国际技术标准。在高新技术的产业中,同一产品会
有几种不同的技术,相应也会存在不同的标准。每个企业自然都力争使自己开发或采用
技术成为全世界通用的技术或标准。在这种竞争中,成败取决于各自所占的市场份额,
取决于采用某种技术或标准的企业数量。通过建立技术联盟网络,则可扩大这种技术的
应用范围和影响,就能促使更多的企业来使用这种技术或标准。如电脑行业采用某种技
术标准的硬件产品越多,为这种技术或标准编写的软件和相应的服务就越多,因而能售
出更多的采用这种技术或标准的产品。然后就可以依靠联盟网络来发挥“滚雪球”效
应。珏盟网络的建立还有助于企业推广其技术标准,获取某种程度上的技术垄断优势,
扩大市场占有率。
(三)技术联盟与技术创新中的“灵捷竞争”
技术联盟的集群效应另外还表现为:企业通过组建技术联盟可有效地实现技术创新
中的速度经济:也就是说,联盟成员可在合作创新中实行“灵捷竞争”和“并行工程”,
从而大幅度提高技术创新的速度,在短时问内获取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果。
市场环境是决定企业行为的外生条件,而企业行为的基础是企业自身的能力-因此
环境的变化意味着企业能力的调整和重建。技术与社会的现实发展r尤其是现代高新技
术的出现,带来了消费者需求特征和生产者供给特征的变化。市场的均衡是在变化的消
费者与变化的供应商之间的动态均衡,这种变化的直接结果是使产品生命周期的形状发
生了异变,生命周期变短、阶段性特征消失、饱和消费量降低、盈亏平衡点和利润峰值
点提前,形成了以快变为核心特征的实时变化的市场环境。
由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竞争激烈,现代企业都在不断加快研究开发速度。以半导
体存贮器开发为例,激烈竞争和加速开发的结果使存贮器容量每隔三年就要提高4倍。
第18页
随着同行业竞争对手的不断涌现.产品的不断创新已成为各个企业参与竞争的主要手段
之一,产品的设计周期变得越来越短,谁能抢先推出新产品,谁便能占领市场。然而,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已经把产品技术推向高度技术化和复杂化,一项复杂高技术新产
品的完成涉及越来越多的科技领域和经过越来越多的生产环节,扶设计、试制到有关设
备的筹建,乃至生产的实现和市场渠道的丌拓,已表现为规模越来越大的系统工程。而
这种系统工程是任何单个企业都难以在短期内独立完成的。因而企业通过组建技术联
盟,可使处于同一技术创新链条上的企业组合起来。在不同的技术环节实行“并彳亍创
新”,这样能有效地缩短技术创新的时『日J。
第19血
第四章企业技术联盟的组织风险与防范
一、企业技术联盟的组织风险与弊端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联盟是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中间组织的性质
决定了企业联盟型技术创新模式在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的生存优势。企业联盟作为中
间性组织形态,它结合了企业和市场两个方面的管理特征和交易特征,综合了两者的优
点,它不仅引入了市场的灵活机制,而且促进成员企业各种资源的互补和协调。它可以
通过快速建立不同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整合不同企业之问的互补技术资源和核心能
力,实现企业的敏捷化经营,从而为企业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建立竞争优势。
但是,中间组织的制度特性也决定了技术联盟特定的制度和职能适应范围。由于交
易性质的不同,有些交易单靠市场高强度的激励难以完成,要求较高的协调性,企业由
于自身具有高度的协调能力成为一部分特殊性质的交易的替代。作为中间形式的技术联
盟在提高了应对技术环境变化的灵活性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企业的制度优
势,即对技术联盟成员企业之间的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大大减弱。为了保持自身对环境
变化的灵活反应,企业战略重心从实行资源控制型的一体化战略i☆lJ,b部资源依赖型的分
散化战略转变,企业活动的展开从依靠内部合同转向依靠与其他企业之『日J的相对短期的
合作合同。短期的技术合作合同和其他类型的合同相比属于典型的不完全合同——技术
联盟中的成员企业凭借组合起来的技术资源,面对未来的新技术、新产品进行经营,在
这种过程中充满了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性,成员企业面临巨大的技术合作风险。在企业之
间缺乏应有的坍调能力和控制能力的情况下,这些现实的或潜在的风险无法消除,在一
些情况下还有可能激化,使联合技术丌发战略不能够顺利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在合作
的过程中成员企业之『日J要在合作范围内共享彼此的内部性信息.合作的失败会导致企业
关键性信息的泄漏,使成员企业陷入比合作前更坏的境地。所以,技术联盟的制度特性
决定了隐台其中的弊端和风险。对于企业柬说,它是一把双刃剑,运用的适当可以促进
技术的合作创新:但如果运用不当则会使成员企业陷入困境甚至自受其害。具体而占,
企业在利用技术联盟来实现技术创新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l、技术联盟中的合作陷阱。技术联盟是各自独立的企业为了一定的商业同的而结
合在一起的相对松散型的组织。合作双方的目的并不一定相同,但都企图利用对方来达
到自身的利益,比如,一方可能只想利用对方先进的技术资源,而另一方则需要对方的
市场能力或者管理能力。技术联盟的成功运行,需要企业之间的技术资源和相关信息的
共享。但是由于完整信息的不可获得性.技术合作各方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都有隐瞒自
己信息的激励,企图利用晟小的投入实现自己的战略利益,为达到这一目的,甚至还会
出现披露虚假信息以换取对方的信任。如在技术合作谈判中,技术提供方可能夸大自己
的技术能力,或者提供虚假的项目设计等手段来骗取对方的资源;技术需求方也有可能
利用假合作来骗取对方的技术和贷款。我国学者一把这种在技术合作谈判中双方利用不
完全信息欺骗对方达到自己意图的道德风险称为“合作陷阱”。
合作陷阱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由于成员企业对对方企业的信息掌握不充分,深层次
的原因则是技术联盟的组织特性。在信息不充分环境中.技术联盟中的成员企业之间必
须实现技术资源互补和信息的共享,这样就给尉方企业打丌了产生道德风险的i苴路。在
一股的市场交易关系中,这种道路是不存在的。所以技术联盟往往成为恶意企业设置合
作陷阱的一个手段。恶性的合作陷阱是一种商业欺诈,可以通过法庭追究欺骗者的法律
责任.但是通过法律渠道解决事后争端的成本是相当高昂的,即使利用法律手段.法院
在一些情况下也无法甄别出各方的行为性质,无法给予受害企业公平的补偿。
第20页
2、技术联盟中的囚徒困境。技术联盟方式的灵活性干D对市场快捷反应的另一面,
就是技术联盟运行过程中成员企业蚓的合作关系的不稳定性。在不稳定的情况下,技术
联盟中的每一个成员企业都有动机从事短期行为,以损害合作伙伴的利益束谋取自身的
好处。由于成员企业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无法对其他成员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形成有
效的控制,因此面临着对方可能损人利已的威胁。这种在技术联盟L}_I普遍存在的机会主
义风险称为“伙伴风险”。在这种』)cL险的威胁之下。任何没有防范的一方都将面临被对
方窃取信息和不公平利用的风险。在相互提防的意识下,每个企业都希望在自己支出的
费用和信息尽可能少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合作收益的最大化,联盟各方的技术资源将很难
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不能实现有效的合作,陷入凶徒困境之中。
如果技术联盟成员企业之间存在竞争或者潜在竞争的可能性.这种囚徒困境会更加
严重。在技术联盟中,一旦把技术转移给某个竞争对手,造成的损失将不可挽回。技术
转移和技术创新都将会由于各合作伙伴在市场中的竞争而受到阻碍。这种技术开发Iii『期
资源投入的囚徒困境阻碍了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拖延了技术丌发的有利时期,特别是
在技术更新只益加速的行业中,这种刀:发延误有时会让竞争对手捷足先登,使企业失去
把握市场的机会。
3、技术联盟中成员企业合作地位的恶伺:衙环。技术耿眦足成员仓业之M的资源重
新整合的~种方式,对资源控制程度的大小决定了成员企业在技术联盟中的地位和它们
之fHJ的控制权结构,从而决定了合作的方向和合作利润的分配。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结
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合作关系的展开而逐渐发生变化。最初的控制权结构决
定了各合作伙伴在资源升级时所进行的投资。在技术合作的过程中,各伙伴的资源将发
生变化。新的资源分配要求新一轮的投资,以便最大程度地发挥它们的资源潜力。反过
来,这又呼唤新一轮的资源分配,以形成合适的激励因素。因此,这种内部变化过程是
一个因果循环:资源的初始分配决定一个控制结构,这种控制结构改变资源状况,新的
资源状况又要求一个新的控制结构,如此反复。这样循环反复的过程对有的成员企业可
能是相对资源增多和控制权增加的良性循环;而对另一些成员企业可能是相对资源减少
和控制权丧失的恶性循环.在技术联盟的技术合作链条中,有--+部分企业出于掌握了
核心技术资源,将控制和定义成员企业之制的关系结构。这种核一C嗽术资源。是能够决
定整个合作关系的战略性的资源,掌握这些核心技术资源的企业在这些技术联盟中占掘
着主控的地位。其他企业则沦为这些企业的依附性企业,不仅住合作剩余的分享中处于
劣势地位,而且还会逐渐丧失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失去持续长久的发展能力。
4、技术联盟中的内在差异冲突。来自不同企业的技术、资源要素。有着不同的社
会背景。在联盟中,相互各异的企业要素在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冲撞.其结果
是增加了战略联盟内部的矛盾和风险。企业技术,资源要素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
方面:(1)不同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之『Bj的差剐。社会文化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理念
和行为规范.各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价值理念和管理Jxl格,这些
可能会使联盟成员在处理具体问题时,由互相不理解到互相猜疑,再到互相不信任t直
至导致联盟最后解体;(2)参加联盟的企业各自经营战略的差异,企业建立联盟的必要
条件是各成员之问利益的互补性,在不同的经营环境和企业发展进程中。联盟成员的经
营目标是动态变化的,当联盟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联盟企业成员各自追求
的目标也会变化,这也会影响联盟的持久性;(3)联盟成员企业原有企业制度的差异。
由于许多战略联盟是跨文化、跨国家、跨地域、跨经济制度而建立的,呋盟成员中有多
种企业制度并存,不同的企业制度其管理运作方式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极容易出现管
理界限不清、信息交流不畅和重大问题决策迟缓等问题:(4)各国经济体制、国家政策
导向的差别。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包含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个国家,各国的经
第2l!il
济政策导向影响企业参与联盟的动机,进而影响联盟的持久性。
二、企业技术联盟风险的防范
技术联盟面临众多的风险,这些风险通过技术开发项目作用于风险主体,使企业利
益可能受到损害。联盟风险的负面性迫使企业关注联嘘风险的防范。与通常的企业生产
管理对策不同,制定联盟风险防范对雏难度很大。企业管理对策针对的生产问题是确定
的,围绕确定性问题总可以找到有效的对策;而联盟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即不能确定风
险事件出现的时间、地点、方式和影响强度,这就意味着不能保证我至日针对具体风险事
件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因此,联盟风险防范的重点不是制定具体的防范措施,而是尽
量清除联盟M险可能出现的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讲,只宜抽象、原则性地讨论联盟风险
防范问题。,
概括地讲,联盟风险防范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完善技术合作协议。一个技术联盟有若干个利益独立的企业组成,各方均是独
立的“经济人实体”,尽管合作关系强调诚实可靠,遵守承诺,但在整仑市场经济都存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仅从这些道德层面上无法约束在经济利益驱动卞的损人利己行
为·所以必须加强契约(协议)的规范性、明确性和预防恶性后果发生的惩罚性。
首先,在与竞争者进行合作时,要认真调查自身与合作对方的情况,通过报道和其
他信息了解双方的强项和弱项,分析对方自己合作的目的以及对本公司目标的影响。
其次,要保证两个企业文化的融合,许多公司之间可以就单个交易进行合作,但没
有价值上的相容性.长期合作就很难维持下去。公司应该对自身与合作方作一个道德、
文化角度的了解,这有助于两个团体之『日J形成亲密团结的关系。
最后,要明确合同条款。技术合作台同是合作各方的行为依据,它应对合作方的权
利、义务、利益分配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在订立合用时,应该对每个条款力求详尽,以
避免因此而产生的纠纷。同时又应该使合同保持一定的弹性,使之能够适应以后环境的
变化。
2、合理安排技术联盟的战略架构,建立广泛的合作基础。技术联盟的战略架构是
将各成员企业连接在一起的纽带,这一架构决定了技术合作战略的成效和生命力。将成
员企业各自追求的利益尽最大可能地纳入到技术联盟的整体利益中来,并通过合理安排
合作的框架结构,可以有效地避免成员企业之间的竞争和潜在竞争.弱化合作组织的不
稳定因素。
首先,合理规划成员企业之问的业务范围,尽量避免业务交叉和重叠。合作和竞争
从本质上来讲就像水和油的关系一样,永远不会相互交融在一起。如果合作进行开发的
技术在未来的市场上将会在合作伙伴之间产生竞争,那么合作就会产生台作前悖论,陷
入囚徒困境之中。在合作前明确划分成员企业之间的业务范围可以有效避免产生内部竞
争和利益冲突。
其次,积极建立和伙伴企业的多点合作关系和长期合作关系,培育广泛的合作基础。
企业间的多点合作关系是指企业在不同的业务领域产生联系.这样.在一个业务领域的
合作可以提高在另一个领域中的合作。两个潜在的竞争者如果希望在未来的合作中取得
长远的利益,它们就会压制短期的机会主义行为。在安排技术合作架构时,如果能积极
考虑建立这种多点合作关系和长期合作关系,是增加技术合作战略成功率的有效途径。
3、平衡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组合,培养自身核心能力。为防止企业在技术联盟中
的地位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就要着重培养自身的核心能力。不同类型的创新对于企业核
心能力培养的作用是不同的,企业要有选择地进行技术合作,平衡自身技术创新组合。
技术创新有着自身内在的规律,根据技术创新的内在发生机制和独创性程度可以分
为自治型创新和系统型创新。自治型创新是指可以独立于其他创新而进行的创新项目。
第22贝
系统型创新即创新型项目的价值只有在与有关的补充性创新结合在一起时爿4能得以实
现。自治型创新可以独立进行.不具有异质性,可以很容易地被其他企业模仿,也可以
很方便地在市场上交易,这种创新构不成企业的核心能力。系统型创新只有和有关的补
充性创新结合在一起时/l‘能得以实现.这需要组织内部和组织之fHJ的协调,这种创新形
成的企业的能力.是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能力。具有异质性、难模仿性,也难以被其他
技术创新所替代,这种能力就是企业核心能力所必备的特征,所以要培养企业的核心能
力,对于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应该采取哪种形式,是企业要面对的战略选择。
企业可以根掘不同技术创新的特性,从自身角度出发对技术创新战略进行组合,即
采取混合技术开发战略:有些技术可以从其他企业通过市场“购买”,有些技术可通过
许可证、合伙契约以及联盟方式获得,有些关键技术靠企业内部丌发获得。对于自治型
的技术,可采用技术联盟形式,也可以采取从市场上购买或者自己内部创新的形式,哪
种形式可行、有效,要对每种技术获得途径的成本进行评估,成本最小的那种形式就是
最佳形式。对于系统型技术,如果已经掌握在其他企业的手中,且这种技术在市场上不
易交易,那么和对方进行合作,采取技术联盟形式比较可取。但如粜这种技术还未被创
造出来,这时企业如果采取和其他企业合作开发的方式,可能在将束无法对谖技术形成
控制,也就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为了形成本企业对该技术的垄断优势,企业最优
的战略选择是选择企业内部创新。企业通过对自身技术创新战略进行平衡组合,可以避
免在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时,核心技术能力的嵌失,同时保持对市场的灵敏的反应能力·
4、“同中存异”、“异中求同”。企业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会引发联
盟内部纷争,危及联盟的稳定。在技术联盟运作过程中出现冲突是正常的r无法避免的·
减少或消除纷争的关键是企业员工要树立现代意识,承认多元文化并存的合理性,切实
尊重其他企业文化,在此基础上,追求联盟成员合作技术丌发的整体利益。另外,应在
联盟内建立解决纷争的机制。一般的做法是在对方总部互设高级人员,或在企业主管之
问开通专门解决纷争的“热线”。许多技术联盟的实践表明,文化冲突是客观存在的,
但只要企业主管重视,也是容易解决的。
鼐2,虹
第五章培育和发展企业技术联盟,推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
一,我国企业技术联盟发展的基本态势
我国企业技术联盟在发展中呈现出以下几个奎势:
l、技术联盟成员实力构成多元化。
我国最初的企业技术联盟以引进技术资金为目的,因此选择技术实力强、资金雄厚
的联盟伙伴。随着联盟目的向技术创新转移,企业选择联盟伙伴的标准也有变动,联盟
成员实力构成逐步多元化。大中型企业有良好的信誉、扎实的技术实力,资本密集性大,
小企业则管理灵活、对市场信息反映敏锐,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对于企业来说,不论对
方具有何种实力,只要能与自身优势互补,产生综台效应,联盟就可行.因此产生了强
强联合、强弱联合、弱弱联合等多种组合。
2、技术联盟所有制构成多元化。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及乡镇企业积极参与技术联盟,使联盟组织所有制构成多元化。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改革开放深入。产业结构调整.也不会改变它举足轻
重的地位。然而大多数国有企业因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联盟不积极,企业内技术资源
浪费,设各人才闲置。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政府减少对企业的直接干预,企业
与市场正面接触。面对市场竞争,国有企业需要技术联盟机制促进技术创新,充分调动
人力资源,增强自身活力与市场竞争力。而国企以其较好的信誉、稳健的运作及良好的
新产品生产能力成为众多企业的优选合作伙伴{与国企不同,,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一般
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性和灵活性,因此,我国有一批技术联盟活跃的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
如华为公司、科龙公司等。但大多数民营企业或乡镇企业缺乏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风
险抵御力差、资金流动渠道窄、技术力量单薄,很难单独完成技术创新。但它们以高效
的运行机制和创新能力见长.也倍受联盟组织欢迎。.
我国企业技术联盟已出现国有与国有、国有与民营、民营与民营、国有与外企、民
营与外企等多种组合。
3、技术联盟行业分布多元化。
我国企业技术联盟己涉及通信、电子、材料、生物技术、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食
品制造等多个行业。行业分布多元化是我国企业技术联盟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参与技术联盟的企业越来越多,技术联盟机制发挥其正常优势作用,给结盟企
业与未结盟企业之问造成越柬越大的收益差距和竞争力悬殊。压力的结果反过柬导致更
多的企业加入技术联盟.其次,高新技术广泛与传统企业结合,使联盟覆盖面逐步拓宽。
4、技术联盟地域分椎多元化。
我国最初的企业技术联盟主要产生在沿海地区。我国企业技术联盟己分布广东、江
苏、陕西、浙江、四川及京、津、沪等多个省市。西部大丌发战略的实施,将使更多西
部企业接触、熟悉乃至参与技术联盟。现代交通与信息的发展使跨地域性联盟组织越来
越多。受环境影响,分布集中的企业可能创新思路相近。而跨地域性联盟能体现创新思
路差异,成员fHJ更容易形成优势互补如资源互补和市场互补。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目前我国企业技术联盟还处于较低水平,企业『日j技术合作
规模小、技术复杂程度较低、投资数额小,特别是国外近年乘发展迅速的同一产业中竞
争对手之间的优势互补型和优势加强型合作在国内还不多见。企业在寻求外部研究开发
资源时,还较少选择国内的企业.即使有关企业的技术优势与本企业有着良好的互补关
系。事实上,在我国一流的汽车、家电、通信、机电企业之『日J,人们似乎更多听到的是
竞争的口号,而很少看到合作的行为,这与他们同国外企业进行频繁而又重复的技术引
进、合资、合作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总体米打,除了~些政府侣导下的产学研合作项
目外,我国现阶段明显缺乏大范田的、长期的、稳定的、密切的企业fBJ合作关系。
二、强化政府职能。积极培育和发展我国企业技术联盟
发达国家技术创新与企业成长的经验表明:企业技术联盟不是纯粹的企业行为,政
府行为对企业技术联盟的组建及运作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企业技术联盟尚处
起步和发展阶段,政府应当强化职能进行战略指导、制定规划、政策引导,提供公共产
品和服务,创造有利于技术联盟的市场环境。
l、加强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宏观调控功能
我国经济改革总的趋势是政企分开,但并不否定政府对企业的宏观调控作用。在企
业技术联盟活动中,政府对企业进行适当的调控是必要的。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开
展各种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话动,可以有效地引导企业丌展技术联盟。例如,1997年,
原国家科委颁发的《关于设立中外合资研究丌发机构,中外合作研究丌发机构的暂行办
法》t对于中外企业『BJ的技术合作具有指导作用。在经委、科技部等国家机构中设立旨
在指导和协作企业技术联盟的机构也是有效措施。政府在调控企业技术联盟时.一定要
注意政府的调控主要是一种政策上的调控,不能对企业进行法律之外的强制性干预,充
分维护企业的自主权。
政府把有限的R&D资会向技术联盟丌发倾斜也是宏观调控的有效措施。同本企业研
究经费中.政府负担的比率占2%左右,欧美食qk研究经费中20%一30%由政府提供, l:d本取得的成效反而超过欧关,最重要的原剧是闩本政府将R&D资余大幅度地向联盟研
究倾斜。日本为了研究丌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Fl本政府联合同立、富士通、三菱和东
芝等计算机生产企业,并拨款800亿R元(约合当时的3.08亿美元)通过联盟,获得
了良好的效果,使只本存储设备大规模生产居世界领先地位,对积极参与企业技术联盟
的企业或出技术联盟带来的收益给予税收上的优惠,对技术联盟项目给予优惠或低息贷
款,对于技术联盟起到类似于加大直接投入的推动作用。政府为企业技术呋盟行为提供
方便,帮助其解决困难,是各缴政府部门应尽的职贵,要防止政府工作人员利用手中的
权力给企业刚的技术联盟设置人为的障碍。
2、制定我国企业技术联盟发展计划
在企业技术联盟的活动中,政府虽不直接干预,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企业技
术联盟刚起步,这更需要政府的证确引导。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市
场机制不健全,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更显得重要,从国外技术联盟的发展和我国产学研
的实践来看,政府都以各种方式推动了技术联盟。如美、英、同等国政府通过实施一系
列计划项目来引导、协调、控制技术联盟朝着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发展,还建立
一些官方或民I.目』的组织,有目的地和自发地对技术联盟进行引导是比较成功的经验,如
美国科学基余会从1971年开始,陆续推出“工程研究中心计划”等促进企业技术联盟,
加拿大的“研究伙伴计划”,英国的“科研联合丌发计划”对企业技术联盟起到了一定
的导向、调控作用。
为了有效地推动企业技术联盟发展,更需引导计划。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其引导功
能可以表现为:①制定国家综合的,包括教育、科技、经济等在内的发展战略和中长期
战略规划,为技术联盟构筑宏观的空问:②制定技术联盟攻关、转化,商品化一体化的
国家高新技术发展战略:③对一些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科技价值的综合性、奠基性
战略工程和项目.政府应当出面协调企业,集中财力、人力协同攻关:④对国家组织、
下达和招标的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应当鼓励企业联盟参加,听取产业界的意见和建议,
制定系统科学研究商品化和产业化的规划,保证各阶段的机构、人力、资盒和产业化基
地的落实:⑤对于重大的技术联盟应当吸收高校和科研机构参加,对于项目进行科学的
第25jif
技术经济论证,对其所涉及的技术与设备难题应制定长期或同步的联盟科技攻关计划,
实施工程项目的建设技术开发、应用、改造、引进的协调,对必需的技术与设备进行引
导-制定同步的消化吸收创新的科研计划,保证资会人才’的到位。
3、加强技术信息网建设
信息是企业技术联盟的重要资源,尤其是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更是联盟的基础,为
克服缺乏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这一重大障碍,技术交易中心等有关部门应强化其中介机
构的服务功能,转变工作机制,主动出击,利用优势,积极搜集国内外技术信息和市场
信息,经常性组织有关技术成果的新闻发布会或展示会,让企业家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
国内外技术动态,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
企业技术联盟在寻找和评估联盟伙伴过程中,只有具备足够的相关信息,彳‘能在更
大的范围内寻找更加合适的联盟伙伴在联盟运行的过程中及时、充分的信息交流可以提
高联盟的效率。信息技术的充分发展已成为当今大多数企业问技术联盟得以形成和发展
的基础和手段。近lO年以来,我国政府在建立信息基础设施.开展信息交流服务等方
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在信息沟通、服务质量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中小企业还需政府提供
技术、人才培训、市场信息、财务管理、咨询顾问等信息服务。政府要打破部门和地区
间的条块分割状况,在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成果推广计划这份大科技开发数掘库的基
础上,集成建立一个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网络,及时报道国内外最新的技术成果,
专利技术和技术市场行情。定期公布联盟投资信息,为企业提供网上科研,网上培训,
网上融资等服务。提供高效益的信息服务将是我国政府完善企业技术联盟的外部环境的
重要工作。
4、实施重点呋盟项目拨款
技术联盟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力量是有限的,政府在科研经费投入上,应向重点联盟
技术项目倾斜,在税收方面应给予优惠政策,政府应调动有关经济、科技、财政等有关t
部门联合设立技术联盟专项资助基会,扶植和支持重大联盟技术项目;设立专项奖励基
金,对取得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联盟项目和有重大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设立风险
基金或专项拨款并尽可能给予贴息优惠,对那些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有潜在经济
效益的技术联盟项目给予投资;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大企业、集团公司以及社会
各界设立各类基盒,资助联盟项目:利用企业的场地设备和科技优势,有选择地与企业
合作共建一些中试基地,或是如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由
政府拨出专款建立中试基地。
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是政府对重大项目投资的有效措施在我国,政府对高科技企业
实行了税收优惠政策(如享受15%所得税率),但我国还缺少技术联盟相关政策,即使有
优惠,但不及发达国家.也不及我国的经济技术丌发区和特区。现代联盟技术往往是高
科技项目,但高科技产品的增值税征收不尽合理。增值税是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后的
主体税种,但对高技术联盟产品来说.智力成本比重大,原材料消耗少,能够抵扣的进
帐税款就少,再加上技术转让赞又不能抵扣.彼此形成了联盟科技产品高附加值、高税
赋的不合理现象,在我国受财政支出规模的限制,财政资会对技术联盟的直接投入数量
较为有限。鉴于财政补贴对于联盟技术的鼓励和导向作用,我国政府应逐步增加对联监
技术项目扶持资金的投入。
5、建立企业技术联盟风险投资基盒
建议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扶持下,加速建立具有行业特点的、具有孵化器作用的工程
化实验中心或中试基地,促进联盟成果的商品化这种中心或基地,经费柬源既需要政府
给予必要的经常性拨款,也或以从联盟企业中收取一定的实验费用,还或以从工程化和
中试成功的新产品中提取一定的回报费用,以增加技术联盟开发资金的积累。可以在一
第26虹
定程度上克服资金不足的障碍。
由于技术联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令经营肖和投资者埘少,这址l(jc业资仓短缺的重业
原因。掘美国学者曼斯菲尔德对美国部分公司的创新项目调查发现,每100项中,仅有
57项在技术上获得成功,存在43%的技术风险;有3l项能够商品化,存在26%的投入市
场风险;有12项具有经济效益,存在9%的经济风险。。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是解
决企业技术联盟资金短缺、化解风险的有效的重要途径。从圜外经验来看,风险投资其
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政策性补贴、银行低息或无息贷款,飙险投资公司的投资,风险企
业创办者的投资。各种资助,引进外资等用政府风险投资资会吸引企事业单位资金。
6、金融界大力扶持企业技术联盟
要加快发展技术联盟的步伐,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投入是不够的,加快投资体制的改
革,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技术哦盟的金融政策,如国家政策性银行设立,支持技术联盟发
展的专项贷款,优先考虑跃盟高新技术企业股票的发行和上市等等。
保险公司可以为技术联盟风险投资丌发保险业务。可制定有关政镶和措施.丌设技
术联盟保险业务,科学合理地计算技术联盟的保障费用。取得技术联盟专项贷款的单位,
可先到保险公司投保.当项日万一不成功时.IlI佩险公司承于日部分风险的同时.还可以
开展技术转让保险,以促进联盟技术成果进入技术市场和提高成交率,强化技术联盟的
积极性,优化社会资源的合理配霄。丌放海外资金在我田投资,商新技术联盟保险业务,
鼓励国外银团投资我国的技术联盟。
7、为企业技术联盟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技术联盟是不同的市场主体之『日J的合作,经济上各自独立,处理和协调相互『日j的关
系主要靠政策、法规的作用健全、配套的法规和政策,在协调技术联盟各方的关系,保
护各方的合法权益,规范各方的行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企业问的技术联盟可以在没有集权的情况下形成、运行和发展,这并不说明集权对
联盟是没有作用的,帽反,对进行行政与法律上的强制性规范可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
对技术联盟而言,各国的政策与法律一般都是给予保护和促进的,其方法是有效地增加
对联盟中的欺诈和背叛行为进行惩罚的手段和力度,改变对局中收益值,从而抑制,减
少欺.诈与背叛行为,促进联盟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双方密切相互信任的关系对联盟运行
起若非常关键的作用,但利用法{=f!手段保护n己币肖权蕊是必不可少的。我国近年来制
定了一些有关法规、政策,如《专利法》、《商丰,下法》、《技术合同法》、t著作权法》、(技
术市场法》等国内有关技术联盟的法律有待进一步完善,法律工作者也需要提高业务水
平和道德修养,唯有如此刁能创出一个更加有利于联盟运行的环境。
嗡U鹤主国外产业技米政策It较"f究【M1北京:中田}r削:l:版朴,1999年.
第27页
结论
企业技术联盟是实现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和改变我国企业技术相对落后状况的最有
效手段与最优路径。企业技术联盟这种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捌有其自身的组织优势
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组织触险。因此,无论是企业连是政府都即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
组织优势,又要防范组织风险,这样爿’能确保技术创新组织的有效运行,从而实现企业
技术创新的目的。
第28贝
参考文献
I. 罗炜,企业台作创新理论研究IMl.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史占中,企业战略联盟f圳.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3. 任剑新,企业战略联盟研究一’~个新型产业组织的典型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芷
4. 蔡兵,高技术竞争时代的企业战略联盟[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5. 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曲实践f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6.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7. 汪丁丁,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8. 武春灰.戴大厦.书敬勘,技术创新扩敞【Ⅲ.北京:化学工业出.1}!i社,1997年
9。刘鹤主,国外产业控术政策比较研究【Ⅲ.北京:中国计剥出版社.1 999年
10.杨沽.企业刨新论叫.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
11.刘铁民,中国企业技求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
I 2.高成兴,企业国际化经营【砌.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
13.摩新春,企业联盟与弼络【M】.广州:广东人昆出版社。2000年。
14.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15.【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
16.(美j乔尔·布利克,戴维·厄思斯特.协作型竞争一一全球市场曲战略联营与收购[哪.北京:
中国大百抖垒书出版社,1998年
17.陈佳贵,觇略联盟:现代企业的竞争模式【M1.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年
18.季京.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国际化趋势与组织模式【J1.国际经济台作.2005年第5期
19.赵志泉.束方啊.企韭技术创新的组织选择:关于联盟的观点(J】.科学管理研究,2003年第2

20.曾晓丽,钟书华.企业技术联盟中的冲突及其化解I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l期
21.李芳.浅论战略性技术联盟【J】.税务与经济,2004年第2期
22.吴勘璧.企业技术联盟及其风险分析U1.财贸经济,2003年第l期
23.本红跨。钟书华.企业技术联盟的组织形式及选择【J】.科研管理,2002年第9期
24.钟陆文.王光庆.由技术联盟组织特性产生的几个闸题【J】.经济论坛.2004年第6期
25.党兴华.刘兰剑.踌组织技术创新合作动园的两视角分析【J】.2006年第1期
26.罗炜、唐元虎.台作创新与企业能力发展【J】.科学学与抖学技术管理,2001年第9期
27.李新春.中外企业合作的战略联盟特征与技术学习【刀.管理科学学报,1999年第l卷第4期
28.孙肖南,钟书华.构建企韭技术联盟的强化机豺I】】.科学管理研究,2000年第3期
29.胡舟埙.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和联盟策略[J1.抖学学研究,2001年第3期
30.冯蔚东,陈剑,赵纯均.虚拟企业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1年第3期
31.秦斌.市场类型与战略联盟形式选择【J】.国际经贸探索,1997年第6期
32.罗蚌.唐元虎.企业合作创新的原因与动机【j】.科学学研究,2001年第3期
33.秦盛.企业技术联盟的理论与演变IJ】.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第3期
34.孙寐川,叶飞.动态联盟利益分配的谈判模型研究【J】.科研管理,2 001年第2期
35.方世建,郭志军.虚拟研发组织:高新技术R&D的新模式【J】.科学管理研究,2000年第4期
36.·俞培果等.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存在问题的分析【JI.中国科技论坛.20 D】年第l期
37.剧学,庄乾志.合作创新的风险分摊与利盏分配【J】.科研管理,2003年第5期
3B.毕克新.王立民.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年第1期
船29虹
39.毛义华,睬动.基于合作创新的企业技术能力培养[J1.科研管理,2000年第4期
40.孙冉南,钟书华.企业技术联盟评估指标体系初探【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笫3期
41.田丽槛.钟书华.美,日.欧盟企业技术联盟发展分析【J1.科学管理研究.2000年第2期
42.约翰r哈格乡思等.战略技术联盟对公司业绩的作用【J】.战略管理杂志,1994年第1 5巷
43.蔡兵.论企业技术联盟的类型与一般发展特征{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t999年笫3期
44.钟书华.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的组织行为【J】.科技管理研究.2 900年第2期
45.张米尔.武春灰.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交易费用[门.科学学研究,2001年第1崩
46.华锦阳、陈劲、许庚瑞.企业创新过程中的界面问题成目探讨[J】.科研管理。2000年第4期
47.赵宏中.我国技术创新现状.障碍与前景【J1.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48.刘海云.资琢论与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R&D)的全球化与合作化【11.科研管理,2000年第6期
49.马士华.供应链中的企业合作关系[J1.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
50.束华.企业战略联盟中关系性租金的形成【J】.经济科学,2002年第2期
51.陈继样.企业竞争优势中的合作协同作用【J】.企业经济,2000年第7期
52.李红玲,钟书华.企业技本联盟成本及其分配【J】.科研管理,2001年第7期
53.张志生、陈国宏.企业技术联盟分析【JJ.抖学学研完,2002年第2期
第30贞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GJ03062
渣堂所呈交的论文(论文题目:企业技术联盟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
研究)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
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本人了解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的学位论文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
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
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
签名日期递虚盏翌璺垒9D
致谢
经历了一年多的辛苦努力,在本学位论文完成之际,我竟然没有感到一丝轻松,心
中感慨的却是工作中求学的种种不易。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收获远大于我的付出,我
的心中满是感激。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恩师李建建教授。三年期f自J,导师对我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
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帮助。论文从选题到最后定稿都凝聚着导师大量的心血,导
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风范,开拓的学术思想和平易近人诲人不倦的品德是我终生
学习的典范。
感谢经济学院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在我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离不开他们对我的
关心、爱护和鞭策。
我要深深感谢我的先生邹文杰,他自己学业十分繁重,还要帮我搜集整理资料、斟
酌修改论文。没有他对精神上我的鼓励和帮助,我将无法完成学业。我今天的收获,凝
聚了他默默的关爱与奉献。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在多年的求学历程中,为支持我完成从小学到研究生的
整个学业,他们一直无怨无悔,默默奉献。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感谢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人!
薛靖
2006年8月30日
于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企业技术联盟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研究
作者: 薛靖
学位授予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唐璐 企业技术联盟风险评价研究[学位论文]2007
2. 何炳华 企业技术联盟经济学分析和组织研究[学位论文]2003
3. 刘娇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技术联盟问题研究[学位论文]2004
4. 辛瑶 企业技术联盟模式及其选择研究[学位论文]2008
5. 龙昀光 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技术联盟发展研究[学位论文]2009
6. 刘婷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跨国技术联盟发展研究[学位论文]2008
7. 李伟.聂鸣.李顺才.Li Wei.Nie Ming.Li Shuncai 促进企业技术联盟发展的政府行为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科技论
坛2009(5)
8. 赵世贤 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技术联盟合作伙伴选择研究[学位论文]2010
9. 曾晓丽 企业技术联盟的稳定性分析及对策[学位论文]2004
10. 朱宇 基于学习能力的企业技术联盟模式选择研究[学位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