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浅探我国粮食问题

Y 962:397
中共中央党校
硕士学位论文
浅探我国粮食问题
作者姓名:李百花
指导教师:徐样惋教授
专业名称:政治经济学
提交日期:2006年6月
摘要
粮食问题是我国面临的大问题,自1994年布朗发表‘谁来养活
中国》一文,国内外针对我国粮食问题进行了一场大讨论.本人亦在
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粮食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本文分析了历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与供给的变化情况,包括播种面
积、粮食产量、粮食生产的地区差异以及非粮食食物的生产情况.文
中主要分析了我国口粮和饲料粮的消费与需求,着重对我国未来粮食
的需求进行了大致的预测.亦对我国粮食供需平衡其它几种主要观点
进行了述评和比较,提出了本文的看法以及供需平衡的预测。同时对
我国粮食的进出口情况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和说明,最后就应对我国粮
食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各种分析,得出了我国在未来
基本可以实现粮食自给,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的结论.
关键词粮食口粮饲料粮粮食安全供需平衡分析
ABSTRACT
Food is the major problem our country faced,since 1 994 Brown
published a text of the”Who will feed China”。and against China’S grain
issue have a big discussion.1 have put forward various points on the
basis of our food conducted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The analysis cover the years changes in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and supply,including food acreage,food production,food and non-food
production areas differences food production.Focuses on the needs of
our future food generally forecast.I mainly analyze our country’S
rations and fodder grain consumption and demand in the text.Also for
other types of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for the main point··-·
that made this vision and balance supply and demand projections.At the
same time I give a text of China’S grain import and export of a brief
overview and description.Food should be our final recommendations.
In the text。I use the statistical data past years to analyze,and conclude
the basic draw in future we can achieve our food self-sufficiency,and
ensure food security.
Keywords:food;
demand
rations;feed grain;analysis of supply and
balance;food security
2
引言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历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
定的基础.跨入新世纪,我们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粮食
问题更是一个刻不容缓需要高度重视的大问题,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和热点。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在‘世界观察》1994年9--10月
期上发表<谁来养活中国’一文,文中指出:一是中国人口数量的巨大增长.
1950~1990年,中国人口增加了5.71亿;考虑到一定时期后人口增长会减缓的
因素,预计1990~2030年将增加4.9亿或更多,中国人口的年均增长数约为1200
万.1982年,中国人口已达到10亿,到2017年将达到15亿,2045达到16.6
亿, 此后将开始缓慢下降;=是中国人均耕地的急剧下降.在第四章中叙述了
他对中国人均耕地急剧下降的预测分析,中国是一个大国,但在它的陆地上可
以耕种的土地仅有i/lO.而且,多数的可耕地位于沿东南海岸1500公里的条带
上.中国不仅是世界人均耕地最少的国家之一,而且萎缩得很快.1990~1994
年之间,中国的谷物收获面积从9080万公顷(13.62亿亩)下降到8570万公顷
(12.855亿亩),4年下降了5.6%,而人口却增加了5900万(4.996),相当于人均
谷物收获面积减少了10.蹦.如此的谷物面积的萎缩,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
的情况十分相似。日本的谷物面积萎缩1955年后急剧增加,到1994年,约40
年的时间缩减了52%,相当于每年减少1.4%.辜#国的面积从1956年起下降了46%,
年均减少1.2%。中国台湾从1962到1994年减少4296,年均减少I.2%.三者合
计,自1956年到1993年,谷物面积从790万公顷下降到410万公顷,37年下
降了48%,年均下降1.296.如果中国继续沿着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相同的
工业化道路发展,并且,耕地继续减少的话,那么到2030年它的耕地大约将失
去一半.如果它的人口也按预期的那样,在1900~2030之间增加4900万,那
么它的人均耕地将从1990年的0.08公顷(1.2亩)下降到2030年的0.03公顷
(O.45亩);三是对中国粮食的生产、消费和进口前景的预测——其结论是将导
致世界粮荒。.
从中国的需求考虑,未来的发展有两种可能:其一,按谷物人均年消费300
千克计算,到2030年谷物总需求量将增加到47900万吨,此时中国的谷物生产
量为27200万吨,短缺20700万吨,约等于或高于1994年世界谷物的总出口量
20000万吨.其二。如果再考虑肉蛋奶啤酒等需求量的增加,即按人均年消费谷
物400千克计算,谷物总需求量将增加到64100万吨,需要进口的谷物数量将
达到36900万吨,接近当时世界谷物出口量的两倍.总之,不论上述两者中的
哪一种情况,一旦在中国变成现实,那就必然导致世界粮荒。
布朗先生的观点引起了国内外的热烈讨论和评说,许多的学术团体以各种形
式研讨中国粮食发展问题,人们以极大热情关注布朗先生的观点,更关注着中
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前景。跨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粮食是增还是减,中国是饥
饿还是温饱,中国是给世界生计作出贡献,还是酿成粮荒?本文就我国的粮食
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要研究一个问题。首先要确定其研究对象.顾名思义,粮食问题,就是吃饭
问题.中国的粮食问题,就是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对粮食问
题的研究进行了界定,认为粮食问题是研究食料和人口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
许璇在其‘粮食问题》一书第一章,便讨论人口问题。他解释其理由说。人口
与粮食,有不可分离的关系,世之谈粮食问题者,辄与人口问题相提并论,非
无故也”,又说“就近来世界人口统计及各种粮食生产统计观察之,生活资料之
增加,确较人口之增加为速,我国将来生活资料与人口之增加,能否保持均衡,
固难断言,丽我国粮食生产,可以扩充余地尚多,国能以自给为目的努力进行,
则将来人口虽年有增长,亦不足虑.粮食问题导源于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即人
口与粮食的关系”国尹以碹亦具有此种看法,他在其‘国防与粮食问题》一书中
说到“粮食的问题,换言之,就是粮食的供给和需求问题。粮食的供给来源是
土地,粮食的需求者就是人口⋯⋯凡是对于粮食问题的研究,自不能不从人口
与土地的关系上着手⋯所以土地供给和人口需要能否两相调和,实为粮食问题
的核心”.。
张培刚则认为“粮食问题系粮食供给、需求及供需调剂上之种种问题,而
以全国人民均能获得合理的营养为其中心目标■他认为“依据土地与人口而得
出的粮食生产与消费比率,并不能完全代表粮食供需的实际情形,如果以土地
与人口之对应关系,作为粮食问题之研究中心,则将使粮食问题之定义立于极
不确定之基础上.盖影响粮食之供需者殆唯实际的生产与‘有效的需求’,或称
为‘有购买力的需求’.但实际生产及有效需求并不和土地及人口多少相一致.
。许璇:‘微食问题'序苦
尊尹以琏:‘周胁’j粮食问题’。第2贝.
2
换言之,土地不能完全代表实际生产,人口也不能完全代表有效需求.尝见一
国或一地,土地虽广而实际生产并不丰;人口虽众而对于粮食之购买力并不
大⋯⋯凡此皆含有经济方面的调剂供需与社会方面的均匀分配等问题”.。
本文认为,我国的粮食问题应该是以我国粮食的生产、消费等为研究对象,
包括粮食的供给、需求以及世界粮食市场(我国粮食的进出口情况)的影响.
一、粮食概况
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改造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首先必须
维持自身的需要,那就需要消费粮食.在各个不同阶段,人类消费的粮食有所
异,但都是为了摄入能量和一些基本营养素,所以粮食的概念也是一个不断变
化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反映了人类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辨证统一。人们对
粮食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过程。
(一)粮食的概念
粮食的概念大致有以下几种:①传统的粮食观念,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从来
都把解决人的吃饭问题放在首要位置,解决吃饭问题的主要标志就是通过土地
最大限度的垦植利用,提高土地生产率,生产足够的可食用的农作物颗粒,这
种农作物颗粒就是粮食。传统的粮食观念,认为粮食就是谷物类,禾本科作物,
包括稻谷、小麦、高梁、谷子、玉米、大麦等;另外在民间认为就是。五谷杂
粮”,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这是我们最通用的粮食概念,也是统计使用的粮
食种类.②国外的粮食观念,世界通用的粮食概念与我国粮食概念是完全不同
的,在英语重,表示这一内容的词汇主要有。Food”和“Grain”。Food是指可
吃的食物,是可以给人类以营养的食物.1982年英国出版的‘简明牛津词典》
对。Food”的解释是食物、视频、食科、营养料.1984年美国出版的‘韦氏大
词典》第九版对“Food”的解释是维持肌体生长、代谢和生命过程以及供给能
量所必须的物质,它基本上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合脂肪作构成。而“Grain”
则是指可以使用的植物颗粒或农作物本身.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Food”
划分为8大类100多个小类,包括谷物类8种,块茎类农作物5种,豆科类作
物5种,油料类农作物13种.蔬菜瓜果类作物20种,糖料作物3种,水果类
。张培嘲廖丹清:‘--q’世纪中固粮食经济'.第4页.
作物24种,畜禽类28种,实际上FA0公布的“粮食”仅指谷物.没有包括我
国通常所用的粮食中的豆类和薯类,与第一种粮食的概念有了很大的区别。③
“大粮食”概念:就是把凡是谷物,豆类和薯类以及一切能维系人类生命、保
证肌体正常发育、补充营养素消耗的各种动植物产品、养料等一概称为“粮食”,
这种粮食概念与国际上的食物概念基本一致。最早提出“大粮食”概念的学者,
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侯学煜教授,1981年3月6日在‘人民日报》撰文
‘如何看待粮食增产问题》,认为以往单纯抓种植业、抓谷物类粮食生产,不仅
解决不了粮食问题,而且导致了生态破坏,因此主张在经营好现有土地的同时,
必须充分利用山区、水面和草场的丰富资源,广辟食物来源,提出了“大粮食”
的观点。其观点主要包括:凡是能吃的东西,都应该看作是“粮食”;粮食生产
不仅仅包括谷物生产,而且应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整个大农业的
生产和发展;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区经济优势,合理利用整个农业自然
资源.④“营养素就是粮食”的概念;从营养素角度理解粮食,认为粮食就是
营养素,发展粮食,就是要增加营养素产量,改善营养素结构.凡是能维持人
类正常生命活动和增强体质的食物都属于粮食,其本质意义在于营养,不仅是
营养总量,更是营养结构和比例平衡.人体所需要的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
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其中蛋白质最为重要,蛋白质是人体肌体
的主要组成要素,所以蛋白质的摄入对人体极为重要。正如法国医学博士富斯
指出的“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物结构,是粮食的旧概念;以蛋白质为主的食
物结构,是现代粮食的新概念”毋
综上所述,粮食概念的不断变化和更新,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食物
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发展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对粮食的生产和消
费不仅要求数量的满足,而且要求根据粮食功能与用途的不同,安捧和调整粮
食生产结构,满足人们的各种不同的食物消费.本文认为,粮食就是我们生活
中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了的各种食物总和,包括粮食食物和非粮食食物。
(--)我国粮食发展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1949年以后的中
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目标就是增加粮食产量,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
要,粮食总产量在1949年解放初期I亿吨基础上,1966年首次超过了2亿吨,
。洪涛:‘市场联动效应理论——兼论我网世纪之交的粮食发艘战略'.第{54贞,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
4
1977年接近3亿吨,粮食总产量以3.32%的速度递增,从而使人均粮食占有量
由209千克提高到300千克左右。年递增速度也达到1.27%.28年发展。粮食
生产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解决世界人口大国吃饱翻的目标确仍未实现。
1978年,中国经济改革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抓粮食生
产,1984年粮食总产量超过4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390千克,达到世界平均
水平.在粮食大幅度增产后,解决人民吃饭问题的目标很快得已实现,城镇居
民口粮消费量在80年代初期达到最高的145千克(成品粮)后不断下降,农村
居民口粮消费在1984年达到峰值267千克(原粮)后开始下降.表l为我国近
几年各主要食物人均占有量,可以看出我国除了对谷物类食物的消费,肉类、
奶类等食物的消费也逐渐上升.时间的车轮已进入21世纪,我们已经达到总体
小康水平,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粮食的消费也已从。温饱型”
转向“质量型”,特别是对肉类、蛋类及奶类品的消费量大大提高。因此粮食的
概念也不仅仅只限于谷物类食物,应该有所扩充.
表1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单位:千克
\牵劈
指杂\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粮食366.1 355.9 357.0 334.3 362.2
油料?23.4 22.5 22.6 21.8 23.7
猪牛羊肉38.3 39.5 40.8 42.7 “.6
水产品33.9 34.4 35.6 36.5 37.8
牛奶6.6 8.1 10.2 13.6 17.4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我国粮食的生产与供给
我国粮食生产总量是不断提高的,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亿多吨,增加
到1998年的5.1亿吨以上,增产粮食近4亿吨,年均增产800多万吨,创造
了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
S
(一)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
图1为我国历年来全国粮食的播种面积,可以看出,我国的粮食播种面积有
几个波动周期,建国之后一直处于上升时期,在1956年达到最大值,为13634
万公顷,1959年急剧下降到11602公顷,近几年从1999年开始,我国的粮食播
种面积也在逐渐下降,从1998年的l 1379万公顷下降到2003年的最小值9940
万公顷,下降的幅度达12.6%。因此可以断定,我国今后粮食生产面积不仅不
会超过1956年的13634万公顷,要超过1978年的12000万公顷的播种面积几
乎是不可能的,从图中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播种面积已经
下降到1.1亿公顷以下.1985年和1994年两年曾跌至1.1亿公顷以下.2000
年至2005年的播种面积都在1.1亿公顷以下,2003年降到最低点0.994亿公顷,
2004年和2005年开始回升,可以推测以后几年我国的播种面积也是在1.1亿公
顷左右升降.表2为我国1995年一2004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从表
中可以看到,我国播种的粮食作物,主要包括稻谷、小麦、玉米、豆类,占了
2/3以上.稻谷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同样是逐年下降的.稻谷2004年稍有回升;
玉米和豆类的播种面积略有波动,总体上说,播种面积还在上升之中.可以看
出近几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调整和变化。
单位:千公顷粮食播种面积巨j圄圃
眵?一誓⋯邵01⋯~鬈⋯”署,”z77≮4絮一≯’1 wr’~y”⋯⋯”罗㈣穗
. ★ 一一
》,,/f。“一r-;一u; t⋯j一,’⋯一,。。‘一
};厂j ≈


v。p 。一∥ 。。u{ ‘o
” 1 产'^^^,-H_.“ ’,” ;4一j
/ V ’\/ \
/ \..^。厂弋。

7



. \/{
rlf⋯d1⋯⋯⋯●%lf r|⋯■。⋯⋯“⋯⋯⋯1 ’ l r⋯,●⋯j-⋯一v■{|
1949 1953 1957 1961 1965 1969 1973 1977 198l 1985 1989 1993 1997 2001 2005
酗1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6
姗哪毒|㈣洲咖姗哪姗
4
3
3
2
2
I
l
0
O
9
表2 1995年一2004年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单位:千公顷
年农作物总粮食作物稻小玉大
份播种面积播种面积谷麦米一显
1995 149879 110060 30744 28860 22776 ’8127
19916 152381 112548 31406 29611 24498 7471
1997 153969 112912 31765 30057 23775 8346
1998 155706 113787 31214 29774 25239 8500
1999 156373 113161 31284 28855 25904 7762
2000 156300 108463 29962 26653 23056 9307
2001 155708 lO∞80 28812 24664 24282 9482
2002 154636 103891 28202 23908 24634 8720
2003 152415 99410 26508 21997 24068 9313
2004 153553 101606 28379 21626 25446 9589
资料来泺: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我国粮食的生产情况
我国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五个主要品种,此外还有
高梁、谷子等杂粮作物.稻谷,小麦和玉米是粮食产量增减的主体,但在不同
时期,稻谷,小麦和玉米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有较大差异.1978--2004年,在全
国粮食总产量中,稻谷的比重由44.9%下降到39.2%、小麦和玉米的比重分别
由17.7%提高到20.7%、由18.4%提高到25.2%。“七五”、“八五”,。九
五”时期,在全国粮食的增产量中稻谷的比重分别为33.8%、11.5%和30.7%,
小麦的比重分别为31.3%、26.1%和21.9%,玉米的比重分别为41.2%、51.5
%和38.5%。在这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玉米对粮食增产的贡献都大于稻谷和小
麦.“八五”时期更是高居粮食增产量的50%以上.除“八五”时期外,水稻
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大于小麦。在1999--2004年的粮食减产中,水稻、小麦和玉
米的减产量,分别占粮食减产总量的35.4%、26.6%和31.6%.
’图2为我国历年的粮食总产量,从图中可以看出,一方面我国的粮食总产
7
量增长还是比较快的,1996年的粮食总产量越过了50000万吨的台阶,达到
50454万吨;此后连续三年的粮食产量接近或超过50000万吨,1998年达到最
大值,高达51230万吨。另一方面粮食总产量的波动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自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粮食总产量基本上呈现“两减两增”3年一次的周期
性波动.从1999年开始,由于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特别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
粮食价格低迷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我国粮食产量连续3年减少,其中2000
年的减产幅度高达上年粮食产量的9.1%。全国粮食总产量2001年为45264万
吨,2002年较上年增加l%,达到45710万吨,2003年,全国粮食又进一步减
产,减产总量达2639万吨,减幅达到5.8%,当年粮食产量仅为43067万吨,
2004年、2005年和2006年中央连续发了3个中央一号文件,促进农民增加收
入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分别提高到46947万吨和48401万吨,2006年估
计会继续上升.
单位:亿千克粮食总产量一。匡j匿圈酽∽4掣?姆删琊+79释∥帮甲$⋯㈣V⋯御”辨8秽7鼍——群州唧≯㈣。⋯胃孙∽’。#∥ ㈣㈣4≯。球‘I ·^ ≤
;; 。,。。;: . 。/’.L∥
; 一, ..厂’ Y。i
;。。~ 。“/y’ , i
t。, 一e—f 一∥z, 一t 。,。
。一一,叫一一、, i
: ;、。。—/~ ,。。。。+‘ , I +j..n/,,’一.j^?一?{
,l≥.o。⋯。.二Io~A。。。。。。0⋯庇。⋯。。j。。:⋯。._二一.。、。矗;。囊
1949 1953 1957 1961 1965 1969 1973 1977 198l 1985 1989 1993 1997 2001 2005
图2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3为1995年以来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在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中,
产量一直居于首位的稻谷,占粮食总产量的4096左右,小麦产量位居第二位,玉
米产量位于第三位.1949年全国稻谷总产量仅有4865万吨,到1978年全国稻
谷总产量达到1.37亿吨,比1949年增长1.8倍,1997年全国稻谷产量达最高
值2亿吨,比1978年增长46.09I,比1949年增长3.1倍.稻谷产量稳居世界
S
|蝴姗咖薹|哪薹喜哪薹堇哪
5
5
4垂3
3
Z
2
l
l
第一位.与稻谷生产情况相比,我国小麦和玉米生产发展速度更快,从1949年
到2005年的50多年里,我国小麦和玉米分别增长6.66倍和10.5倍,年均增
产196万吨和246万吨.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小麦产量也居世界第一位,玉
米产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受品种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建
国以来,我国大豆和薯类产量虽有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前三个品种.到
2004年。豆类产量达到2232万吨,比建国初期增长2.42倍。1978--2005年,
全国粮食总产量由30477万吨迅速增加到48401万吨,年均递增1.74%.全国
年均粮食总产量,“六五”时期为37064.4万吨,“八五”、“九五”、。十
五”时期分别增加到44923.2万吨、49631.6万吨和46196.2万吨:与上期年均
总产量相比,分别增加10.ON、10.5%和-6.9%。
表3 1995·2004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篮粮食作物稻小玉大薯
份总产量谷麦米一昱类
1995 46662 18523 10221 11199 1350 3263
1996 50454 19510 11057 12747 1322 3536
1997 49417 20073 12329 1043l 1473 3192
1998 51230 19871 10973 13295 1515 3604
1999 50839 19849 11388 12809 1425 3641
2000 46218 18791 9964 10600 1541 3685
2001 45264 17758 9387 11409 1541 3563
2002 45706 17454 9029 12131 1651 3666
2003 43070 16066 8649 11583 1539 3513
2004 46947 17909 9195 13029 1740 3558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鍪
(--)我国粮食的单产情况
图4是我国1949年以来历年的粮食单产,除1959年到1962年三年粮食急
剧减产外,我国粮食的单产水平基本是上升的趋势,已经从1949年亩产68.62
千克,到1982年突破200千克,达到208.29千克,1998年突破300千克,2004
年的亩产已经达到309.49千克,反应了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一直在提高,.粮
食及其主要品种的单产水平不断提高,但在提高过程中波动较大.与上个五年
计划时期的平均水平相比,在。七五”、“八五”、“九五”时期,粮食平均
9
单产分别较上期增加11.59%、10.93%和8.87%,稻谷、小麦和玉米的单产在
总体上也星增加趋势.但在年度之问,粮食单产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粮食、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单产的平均波动系数,
分别为3.71%、3.1l%、4.87%、7.09%和2.36%。可见,从总体上看,玉
米单产的不稳定性最强,小麦次之,玉米和小麦单产的波动程度都高于粮食平
均产量;稻谷单产最为稳定,其波动程度低于粮食平均产量。值得重视的是,
玉米和小麦单产的负向波动系数,最大者分别高达15.68%和10.15%。单产水
平的提高,成为推动粮食增产、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但玉米总产的
增加,则是播种面积扩大和单产水平提高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八五”和“九
五”时期,稻谷的播种面积在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因此稻谷总产量的增加完全
得益于单产水平的提高;小麦的播种面积虽有起伏,但变化幅度不大,因此小
麦总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水平的提高;但玉米总产量的增加,则是播种
面积扩大和单产水平提高共同作用的结果,。七五”和。八五”时期主要得益
于单产的提高,。九五。期间主要得益于播种面积的扩大.
我国历年粮食单产水平
粮食亩产单位:千克
孵一讣j’增二私≮犁5哥一’P婶《”””≯”々≮j∞j、一‘可≯”w"’。’i’。’一1翮r q
, . ,
j 。n ,

.一◆.
‘1 1矿r、一|。
i,。,,。, +,{,。,∥z。i,,。。: o ◆ {
‰。。√ ?一j÷
。'.0 。
. .,。..


1 ∥;\广。t j*÷,
1949 1953 1957 1961 1965 1969 1973 1977 lgSi l螂l钾9 1993 J997 2001瑚5
图4资料来源:历年统计年鍪
10

|}



m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E三三三三三三塑千赫
t im* { {“^。≯⋯n,r≈。⋯“e⋯世=1”r0;*’ ⋯ 。z⋯1“≈“4
{ ”·—.—●——。●——■●.—▲ . ▲ ▲
”.▲.◆。,—r争叶一:7 ▲ k.一J▲
;/’.■—.f■,卜一/·—.一—Y■h/P-": r一’ 一’ ”·-·_一·~r-’川—r”⋯—H 。。
% 。。。℃‘”¨}#!n《⋯~.。“jm~‰一|t;^·rt‘t‰04冁h⋯#m—,,一⋯一t|。。。j!
1983 1986 1989 1992 1995 1998 200I 2004
图5资料来源:历年统计年鏊
(四)粮食生产的地区差异
我国的粮食主产区是华北、东北、华东和华(中)南地区,但各主要粮食
产量又有很大的地区差异性,尤其是稻谷、小麦和玉米生产的地区分布有较大
差异。表4--1、4—2、4—3、4—4分别是我国粮食、稻谷、小麦和玉米各区域
的产量,可以看出各粮食的地区差异很大.近年来,不同地区在不同粮食生产
中的相对地位也有较大调整.当前,我国的稻谷生产主要分布在华(中)南地
区和地区,小麦生产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华中南地区和华北地区,东北地区、
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则是我国的玉米主产区。在1998--2003年的连续5年粮食
减产中,稻谷减产绝大多数发生在华东地区、华中南地区,二者减产的稻谷分
别占全国减产的50.38%和35.56%:小麦减产主要集中于华北地区、华东地区
和西北地区,三者减产的小麦分别占全国减产的29.72%、21.14%和21.37%;
玉米减产大多集中在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减产的玉米高达全国减产
的67.78N,华北地区减产的玉米也达23.63%.此外,在此期间,东北地区的
稻谷,华中南地区的小麦、华中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玉米都还有所增产.















\地年式份1999 2000 200l 2002 2003 2004
华北5372.4 4914.5 4671.2 4987.5 4884.7 5240.3
东北7029.0 5323.5 5999.5 6666.4 6270.2 7231.0
华东14875.2 13277.6 12804.4 12350.3 lll77.8 12429.4
华(中)南13189.6 12576.1 12265.9 11912.6 11033.3 11978.7
匿南7279.7 7204.2 6634.9 6772 6813.1 7046.3
西北3092.7 2921.7 2887.8 3017.1 2890.2 3021.3
资料来源:历年统计年鏊
表4—2 1999—2004年我国稻谷产量区域分布单位:万吨
\年劈
趔区\\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华北218.3 165.2 1l 8.0 127.8 94.O 1l 4.4
东北1764.8 1794.1 1722.7 1697.2 1512.4 1969.1
华东6987.6 6385.9 6078.8 6044.7 5059.3 5957.34
华(中)南7448.3 7008.7 6663.8 6486.9 6168.2 6539.1
西南3229.6 3213.4 2957.7 2885.5 3064.8 3146.2
西北200.2 223.7 217.1 211.9 166.9 182.6
资料来源:历年统计年鉴
表4—3 1999—2004年我国小麦产量区域分布单位:万吨\份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地区\\
华北1987.2 1731.3 1558.9 1532.6 1408.1 1458.9
东北359.5 147.9 120.8 108.8 51.9 95.3
华东4175.7 3462.3 3165.2 2922.1 2850.4 3094.14
华(中)南2625.2 2499.5 2639.4 2422.9 2477.8 2675.4
西南946.0 920.0 794.7 801.2 736.2 718.6
婀北1294.3 1202.6 1208.4 1241.4 1124.5 1152.9
资料来源:历年统计年鉴
12
表4—4 1999—2004年我国玉米产量区域分布单位:万吨
\\年毋
地区\\ 1999 2000 200l 2002 2003 2004
华北2377.8 2078.1 2255.5 2409 2536.2 2849.2
东北3906.4 2335.1 2966.6 3468.5 3353.4 3829.2
华东2069.6 1966.8 2113.9 1976.5 1911.4 2079.1
华(中)南1736.5 1682.3 1700.0 1716 1281.38 1592.6
西南1627.0 1561.8 1431.3 1528.9 1445.8 1546.4
西北1091.4 975.9 941.6 1032.1 1054.9 1132.4
资料来源:历年统计年鉴
(五)我国非粮食食物的生产情况
我国非粮食作物包括畜牧业、水产业以及养殖业等的生产,畜牧业在我国农
业生产中所占的地位日见明显,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它已成为增加农民
收入、满足城乡人民需求的一个重要产业.主要畜产品产量增加,市场货源充
足,品种丰富,为丰富城乡居民菜蓝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建国初期,我国猪
牛羊肉总产量仅有338.5万吨,在世界各国的排位远远居后,人均产量仅有4.1
千克.经过50多年的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相继放开了畜产品价格
政策,我国畜牧业生产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表5为1985年--2004年我国畜(水)
产品总产量,2004年我国的猪牛羊肉总产量达到5776.8万吨,比建国初期增长
31倍,人均产量达到44.4千克。增长9.8倍。50多年以来,我国渔业生产规
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渔业保持
强劲的发展势头,水产品年增长率达到10.5%,与前20年相比,提高了8.3个
百分点。这一增长速度比同期世界渔业3.1%的增长率高出7.4个百分点,居世
界渔业国家的前列.长期高速度发展使我国渔业生产规模急剧扩大,水产品生
产总量大幅度提高,到2004年底,全国水产品总产量已达4902万吨,比建国
初期的166万吨,增长28.5倍。比1978年增长9.5倍多。全国海水产品产量
2768万吨,增长27倍.生产淡水产品1549万吨,增长34倍.长期以来,我国
水产品人均产量和消费量都大大低于世界水平。经过建国50多年来的努力,水
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使我国水产品人均产量逐年提高,从1995年起达到和超
过世界平均水平,2004年人均产量达到37.7千克,超过世界平均水平lO千克.
表5 1985—2004年畜(水)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肉类总猪牛羊肉水产品
年份禽蛋禽肉奶类
产量猪肉牛肉羊肉产量
1985 1927 1655 47 59 535 160 705
1990 2857 2281 126 107 795 323 475 1237
199l 3144 2452 154 118 922 395 524 135l
1992 343l 2635 180 125 1020 454 564 1557
1993 3842 2854 234 137 1180 274 564 1823
1994 4499 3205 327 10l 1479 755 609 2143
1995 5260 3648 415 202 1677 935 673 2517
1996 4584 3158 356 18l 1897 833 736 2813
1997 5269 3596 44l 213 1897 979 681 3602
1998 5724 3884 480 235 202l 1056 745 3907
1999 5949 389l 505 25l 2135 lll6 807 4122
2000 6125 403l 533 274 2243 1208 919 4279
200l 6334 4184 549 293 2337 1210 1123 4374
2002 6587 4327 585 317 2462 1250 1400 4566
2003 6933 4519 63l 357 2607 1312 1849 4705
2004 7245 4702 676 399 2724 135l 2368 4902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鏊
牲畜饲养量和出栏量连年增加。纵观历史,我国畜牧业饲养规模不断扩大.
表6为1997--2004年我国牲畜饲养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到2004年底
全国大牲畜存栏达1.57亿头,比建国初期增长1.7倍.2004年底,全国生猪存
栏达3.89亿头以上,比1949年增长6.4倍。生猪出栏增加,猪肉产量增长也
较快,目前,全年生猪出栏达6.2亿头以上,生猪出栏率达到12896,比建国初
期的94%提高34个百分点,到2004年全国生产猪肉4701.6万吨,比建国初期
增长近8.5倍.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牛羊肉的需求
不断增加,我国牛羊等革食家畜有了很大发展。到2004年底全国牛存栏达1.38
亿头,虽比建国初期增长2.13倍,但出栏率却有很大提高。我国牛的出栏率由
1952年的0.96%提高到2004年的36.4%。到2004年出栏肉牛5019万头,生产
牛肉676万吨.比1949年增长40多倍;2004年底全国羊存栏达3.66亿只,比
1949年增长7倍多,其中山羊存栏1.95亿只,增长ll倍,绵羊存栏1.7l亿只,
增长5.5倍。出栏羊1.55亿只,生产羊肉近400万吨,比建国初期增长30多
倍。
14
表6 1997—2004年牲畜饲养情况单位:万头(只)
牲茸年肉猪出牛出栏猪年底羊年底只数
年份
底头数栏头数头数头数山羊绵羊
1997 14541.8 46483.7 3283.9 40034.8 13480.1 12095.6
1998 14803.2 50215.1 3587.1 42256.3 14168.3 12735.2
1999 15024.8 50749.0 3766.2 43144.2 14816.3 13109.5
2000 15151.5 52673.3 3964.8 44681.5 15715.9 13316.0
200l 14995.9 54936.7 4118.4 45743.0 16129.2 13697.2
2002 15189.3 56684.0 4401.1 46291.5 17275.9 14379.3
2003 15500.1 59200.5 4703.0 46601.7 18320.7 15733.0
2004 15737.8 61800.7 5018.9 48189.1 19550.9 17088.2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我国粮食的消费与需求
(一)我国粮食的消费情况
随着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和人均粮食直接
消费量不断下降,而城市的下降速度快于农村.图6为我国城市居民的恩格尔
系数1994年首次下滑到50%以下(49.9%),1997年、2000年和2005年分别
下降到46.4%、39.2%和36.7%;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1994年为58.9%,
1997年、2000年和2005年分别下降到55.1%、49.1%和45.5%,表明我国
城乡居民对食物消费的比重逐渐下降。
1978—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
r————————————————_1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t口城镇园农村I
19'/8 I鲫I嘲1990 1991 1992 1993 I州1995 1996 199"/1996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删2005
图6资料来源:历年统计年鏊








表7为1985"--2004年我国城乡居民各年人均主要食品的消费量比较.从表
中可以看出,城市居民人均直接消费的粮食由1985年的134.8千克迅速下降到
2004年的78.2千克;年均下降3.20千克;农村居民人均直接消费的粮食由257.5
千克下降到219.3千克,年均下降2.39千克。特别是1992年和1993年,城市
居民人均直接消费的粮食急剧减少,年均减少15.05千克,但是1995年以来,
城市居民对粮食的人均直接消费量,又重新进入平稳下滑的轨道,年均减少2.88
千克;相对而言,农村居民的人均粮食直接消费量表现出较为平缓的下降趋势.
虽然城乡人口总量不断增加,但由于人均粮食直接消费量的下降,自20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全国城乡居民的口粮消费总量不断减少。1996-2005年10年问,
虽然全国人口平均每年增加963.5万人,但城乡人口每年直接消费的口粮总量
却减少1948万吨。在这一时期,农村人口总数年均减少1172.5万人,农村居
民的口粮消费总量年均减少691.1万吨,当然,最近几年来,由于城市化率的
迅速上升,城市人口的口粮直接消费总量略有增加,2000---2005年间,全国城
市人口年均增加2061.2万人,城市人口的口粮直接消费总量年均增加123.5万
吨.城乡居民的消费对非粮食食物的需求上升,而这些食物的生产是需要大量
的粮食和饲料粮。对非粮食食品的消费逐年提高,主要表现为肉类、蛋类及水
产品等消费量的提高:1985年城镇居民的猪肉、牛羊肉、禽肉、蛋类和水产品
消费量分别为16.7、2.0、3.2、6.8、7.1千克,提高到2004年的19.2、3.7、
lO.4、8.4、12.5千克;而农村居民的猪牛羊肉、禽肉、蛋类品和水产品消费量
分别为11.0、1.0、2.1、1.6千克,提高到14.8、3.1、4.6、4.5千克.表7
中最后一栏是折算总的人均粮食消费量(折算按肉料比为1:4,蛋料比为1:
2.5,鱼料比为l:0.8计算)。图7为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粮食折算总消费量柱形
图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总消费量在310--320千克左右浮动,
城镇居民的人均粮食总消费量90年在250千克左右,近年提高到300千克左右.
表明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正在变化着,逐渐转向消费肉、蛋、奶等蛋白质
食物,进而提高了间接粮食的消费(这里奶类品没有统计数字,我国人均奶类
消费较低,2004年人均为18.2千克,按奶料比l:0.3,折算出人均消费5.4
千克粮食,且奶类的消费城乡差异很大,城镇人均为农村的十几倍,各地也差
异很大,而我国农村实际上消费很少的奶类品,人均才l千克左右),下面主
要谈我国的口粮和饲料粮情况。
6
粮食蔬菜食油猪牛羊肉禽肉水产品折算总消费量
年份
农村城市农村城市农村城市农村城市农村城市农村城市农村城市
1985 257.C 134.8 131.1 144.4 4.0 5.8 11.0 18.7 1.0 3.2 1.6 7.1 311.g 270.4
1990 262.1 130.7 134.0 138.7 5.2 6.4 11.3 21.7 1.3 3.4 2.1 7.7 32l-0 282.0
199l 255.日127.g 127.0 132.2 5.7 6.9 12.2 22.2 1.3 4.4 2.2 8.0 321.2 253.d
1992 250.5 111.5 129.1 124.9 5.9 6.7 11.8 21.4 1.5 5.1 2.3 8.2 326.6 253.E
1993 251.8 97.8 107.4 120.6 5.7 7.1 11.7 20.8 L6 3.7 2.5 8.O 323.g 253.8
1994 257.6 102.0 109.0 121.0 5.7 7.7 11.0 20.2 1.6 4.1 3.0 8.5 324.6 250.4
1995 260.1 97.0 104.6 118.6 5.8 7.6 11.3 19.7 1.8 4.0 3.4 9.2 326.6 256.4
1996 256.2 94.7 106.3 118.5 6.1 7.7 11.9 20.4 1.9 5.4 3.7 9.3 335.0 277.3
1997 250.7 鹪.6 107.2 115.2 6.2 7.7 12.7 19.0 2.4 6.5 3.4 9.3 323.2 270.a
1998 250.2 86.7 09.日113.8 6.2 7.6 13.2 19.2 2.2 6.3 3.6 9.8 322.7 301.1
1999 247.5 84.9 108.g 114.g 6.2 7.8 13.9 20.O 2.5 4.9 3.8 lO.3 311.1 306.3
2000 249.5 82.3 112.a 114.7 7.1 8.2 14.6 20.1 2.9 7.4 3.9 11.7 304.g 292.7
200l 238.6 79.7 109.3 115.g 7.O 8.1 14.5 19.2 2.9 7.3 4.1 12。3 311.g 270.4
2002 236.5 78.5 110.2 116.5 7.5 8.5 14.9 23.3 2.9 9.2 4.4 13.2 321.0 282.0
2003 222.4 79.5 107.d 118.3 6.3 9.2 15.0 23.7 3.2 9.2 4.7 13.4 321.2 253.4
2004 219.3 78.2 106.6 122.3 5.3 9.3 14.8 22.9 3.1 8.4 4.5 12.5 326.6 253。6
资料来源:历年统计年鉴城镇居民食品消费量指购买的主要商品数量
图7 城乡居民人均粮食折算总消费量比较单位:千克

w ”? 、栉?一5。+i。1⋯ ”二‘ 一—’± =~:互j “■.V5 ■: ?J⋯Ij
_一
一Z
^√一
≮? 一二二;
。}} 、—J 。~;
“,r_乙
# 强:l}
_i一一1; _i
{: 。k : ;
{ i 》{i
! i _三} 』; 一亨l} :} l。i; ! l ;
{i 』; ≯ } ’l

;:-
_i ’; {i
’; i
一, 一; l; § ;: ”j
。≥
.;1 。}
.‘
}
.{
‘i
一§

一}F
’;
_一
;.; {

?
。i
r
一:
§
l #
』4
q 》
__



一二
.#
《l;≈ {
Jf


; ;
》一& ,
一:rr
#

}


一茹_
j”
l∞5 19∞ 1995 I螂I螂19髓19孵20∞2∞l枷2 0瞄棚
17

(二)我国的口粮的消费情况
1、我国口粮消费的特点
口粮消费是我国粮食消费的第一大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
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的人均口粮消费呈现一些特点.
(1)城乡居民口粮消费量变化的差异很大。表7按一定比例折算出问接粮
食的人均消费量,如表8为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口粮占粮食折算总消费的比率,
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入均口粮消费差异很大,农村居民人均口粮的消费维持很
高的比例和较高的消费量。1985年口粮占总消费量近83%,总量也接近260千
克,2004年,这个比例仍然维持在70%以上,消费量也在220千克左右,两个
数据下降均比较缓慢;而城镇居民人均口粮的消费80年代也在40%以上,但下
降速度快一些,近年来已经将近20%,消费量下降较多,人均口粮消费量已在
80千克左右.图8城乡居民人均口粮消费量的对比,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口粮的
消费一直维持在250千克左右,近年才有所下降,20年里下降幅度2.2%左右,
而城镇居民下降了42%.
‘。
一’
表8城乡居民人均口粮占人均粮食总消费的比率单位:千克
焦农村口折算口粮占粮食城镇口折算口粮占粮食
份粮消费总消费总消费的% 粮消费总消费总消费的%
1985 257.5 311.9 0.826 134.8 328.2 0.411
1990 262.1 321.0 O.817 130.7 338.0 0.443
1995 258.9 321.2 0.806 97.0 295.0 0.329
1996 256.2 326.6 0.784 94.7 294.2 0.322
1997 250.7 323.9 0.774 88.6 291.8 0.304
1998 249.3 324.6 0.768 86.7 287.6 0.301
1999 247.5 326.6 0.758 84.9 292.8 0.290
2000 249.5 335.0 0.745 82.3 312.6 0.263
200l 238.0 323.2 0.736 79.7 304.2 0.262
2002 236.5 322.7 0.733 78.5 334.7 0.235
2003 222.4 311.1 O.715 79.5 340.4 0.234
2004 218.3 304.9 0.716 78.2 326.2 0.240
18
千克图8城乡居民人均口粮消费对比臣亘亟[三至刃
(2)我国口粮消费的收入弹性小.图6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家庭
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反映了居民在食物上的支出比例逐渐缩小,特别是城镇居
民的口粮消费量大大减少,表明了我国居民逐渐富裕了,转向对其它商品的消
费。图9为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的变化(城镇为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为纯收入),1985--2004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分别增
长了11.7倍、6.4倍,年均增长11.3%、9.7%,2004年比1985年增加8682.5
元、2538.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但口粮的消费变化量并不大,城
镇居民收入增长更快,而II粮粮食消费下降了更多,说明1:3粮消费的收入弹性
很小.
兀一图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变化
I%1990-钾l 1992 1993 I∞●19%1996 1997 Ig∞19鲫2000∞m;t002椰M
资料来潭:历年统计年鏊
19
2、未来我国口粮消费预测
由于在我国传统的食物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中,直接消费粮食即口粮一直
是我国居民食物构成中最主要的部分,收入水平上升,而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
以粮食植物型消费为主的饮食文化一直未发生改变,尤其是农村居民.而且由
于人口的增加,所以口粮的消费仍然是未来粮食的消费的一大块。在过去的28
年中,我国城镇居民口粮消费比重在整个食物消费结构中下降了18.5个百分点,
下降幅度为40.9%,年均下降速度为1.5%.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口粮
消费已经在80千克以下,口粮占折算粮食消费比率为24%左右,且口粮消费的
‘收入弹性极小,所以口粮消费也将趋于稳定(比率趋于稳定并将稍微下降,而折
算粮食消费量将会上升,故人均口粮消费量将平稳下来)。2010年、2020年和
2030年口粮消费量预测为75千克,70千克、65千克(按线性规律方程y=
一0.002x+O.25。分别计算出预测年占折算粮食总消费量的22%、20%、18%).
农村居民的人均口粮消费已降到220千克以下,由上面口粮所占消费粮食比率
变化趋势,按一元线性规律方程y=-O.Olx+O.83(由上面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求
得y为口粮的消费比率,x为年份),则到2010年、2020年、2030年口粮消费
量分别为200千克、165千克、135千克.2005年我国总人口13亿左右,年均
增加1000万左右,到2010年我国人口将为13.5亿,城镇人口50%;2020年
总人口14.5亿,城镇人口65%;2030年总人口达到15.5亿,城镇人口79%。
(图10为我国1978年以来历年的城镇人口比例,城镇人口预测为:以1995年
城镇人口29%为基点,处于快速发展,用线性回归方程y=27.645+1.425x计算(其
中,x表示年份,y表示城镇人口比率),2010年、2020年、2030年城镇人口
分别为50%、65%、79%左右)口粮的消费预测如下表9:
% 图10 城镇人口比率
∥~一”。”⋯”?々⋯一一。”i⋯”:”’一’~’“’⋯二≥’
; ’ .◆/{
。./t n“ t一◆卜十^^一。一广. 。, ,
^ _
^ ●
^1
*
1978 1989 1992 1995 1998 200l 2004
蛎柏弘∞笛∞坫m
0
O
项目地域2010笠2020年2030芷
人均口粮城镇75 70 65
(千克/人) 农村200 165 135
人口分布城镇6.75 9.425 12.245
(亿) 农村6.75 5.075 2.255
粮食需城镇506.25 659.75 795.925
求量农村1350 837.375 304.425
(亿千克) 合计1856.25 1497.125 1100.35
(--)饲料粮的消费与需求
l、饲料粮的消费情况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经历了从贫困型向温饱型的转变,20
世纪末,我国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目前正向全面小康型迈进,居民的消费需求
由“吃饱”到。吃好”转变,即增加对动物性食物的需求.在粮食增产的基础
上和需求的拉动下,我国非粮食食物的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基本达到供需平衡。
表6也显示出了我国城乡居民粮食消费和动物性食品消费之间的紧密联系。我
国的口粮消费趋于平稳有所下降,而对肉、蛋、奶类食品的消费逐年提高.我
国居民对动物性食品的消费与需求主要侧重猪肉、蛋类以及水产品鱼类,而对
奶类、家禽和牛羊肉的消费较少.这符合我国的传统饮食习惯。所以对动物性
食品的消费与需求,进而就是对粮食间接消费的需求,即饲料粮的需求。动物
拄食品消费增长与饲料粮需求的关系是:①饲料粮是动物性食品转化的物质基
础.饲料粮的品种有玉米、高梁、甘薯、大麦和少量杂粮,部分集中产稻区还
用一部分大米做饲料粮。1992年我国的饲料用粮已经超过一亿吨,且一直处于
上升过程,占粮食总产量的四成左右,也就是说,有6亿多亩的播种面积的粮
食用作饲料粮为我国动物性食物的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据粗略估算,我国居
民膳食中蛋白质含量,来自动物蛋白质所占的比例每增加l%,大约需要补充
50万吨饲料粮.我国9096以上的肉、蛋、奶食物来源农区其供应状况很大程度
上依赖于饲料粮以及其它含蛋白质饲料生产量.随着入口的自然增长,居民消
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对动物性食物消费量的增长是不可逆转的,要实
现肉蛋奶供需的均衡,必须重视饲料粮的生产.②饲料粮是动物性食物高速增
长的必要条件。2004年?全国肉类、禽蛋、奶类和水产品的产量分别达到7245
万吨、2724万吨、2368万吨、4902万吨.按肉料比为l:4,蛋料比为l:2.5,
2l
鱼科比为l;0.8计算,全年共消耗饲料40422万吨,实际消耗饲料原粮24253
万吨(按60%计算),占全年粮食总产量51.1%.根据推断,由于粮食增产使
得提供的饲料粮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支持着动物性食物的高速增长.③饲料
粮的供给不足制约了动物性食物消费。发达国家饲料粮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大
约在70~90%之阃,目前我国占50%左右.短期内,这个局面不会有较大改变,
而且今后还会进一步加剧饲料粮短缺的矛盾。我国现有的生产结构,对粮食的
依赖性极大,而动物性食物的快速增长又必须有充足的饲料粮作基础,因此,
饲料粮紧缺是今后制约动物性食物增长的主要因素。
表10为我国1986~2004年各年饲料用粮及其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可以看
出我国饲料粮的消费是逐年上升的,占全年粮食生长总量的比重也在上升,2003
年已经占了一半以上了.我国饲料粮主要由玉米、稻谷、薯类、大麦以及豆类等
品种构成,目前玉米的饲料粮需求占了60%以上,是主要的饲料粮消费与需求。
表10 1986~2004年备年饲料用粮及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
年份饲料用粮粮食总产量饲料粮占
总产量比例
1986 6339.96 39151 0.162
1987 6703.62 40298 0.166
1988 7551.90 39408 0.192
1989 7850.64 40755 0.1922
1990 8680.56 44624 0.195
199l 9511.40 43529 O.221
1992 10524.48 44266 0.238
1993 11144.16 45649 0.244
1994 13887.96 44510 0.312
1995 16324.80 46662 0.350
1996 15195.42 50454 0.301
1997 17246.64 49417 0.349
1998 18612.96 51230 0.363
1999 19157.52 50839 0.377
2000 20094.24 46218 0.435
2001 20773.56 45264 0.459
2002 21686.28 45706 O.474
2003 22867.32 43070 0.53l
2004 23972.40 46947 O.511
资料来源:历年统计年鉴
2、未来我国饲料粮需求预测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未来我国对饲料粮的需求将会更大,这里采用农
业部课题组近中期内动物性食物需求缓慢增长的判断,包括生产动物性食物所
需要的饲料用粮和役畜所需要的饲料用粮两部分.由上面饲料粮消费所占的比
例(预测方程以y=O.012x+O.48计算,预测2010年、2020年、2030年的比例
将为60%、75%、83%),则饲料粮用量将分别为31062万吨、44910万吨、53723
万吨。由于收入的增长,我们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城乡居民对肉蛋
奶的消费将大大提高.根据上面历年肉、蛋、水产品消费的数据,考虑人均收
入的变化和影响,即收入的增长对改善食物结构形成的有效需求,这里对肉、
蛋、水产品进行预测,即城镇居民由目前人均肉类消费量31.3千克、蛋10.4
千克、鱼12.5千克,到2030年相应上升为鹋千克、29千克、20千克;农村
居民由目前人均肉类消费量17.9千克、蛋4.6千克、鱼4.5千克,到2030年
上升到44千克、22千克、15千克.饲料用粮的折算比例,采用肉料比为h 4,
蛋料比为l:2.5,鱼料比为1:O.8,奶类品按生产总量进行预测,根据表5历
年的数据,用最小二乘法计算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427+362x,则分别预测
出2010年、2020年、2030年奶类品的总生产量为4047万吨,7667万吨、11287
万吨,(2004年人均奶类品21千克)人均分别为30千克、53千克、73千克。
奶料比为l:0.3,依次计算生产所需动物性食物的饲料用粮见下表11.(预测
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量×预测的城镇人口数+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量X预测的农
村人口数,再乘以折算比,肉、蛋、水产品求和的数据,人口的预测见上表9)
表11 未来时期饲料用粮预测
项目区域2010矩2020芷2030年
城镇38.O 59.0 68.0
肉类
农村28.0 37.O “.O
人均动物性

城镇22.0 23.5 29.0
食物需求量农村15.5 17.5 22.0
(千克/人) 城镇13.3 16.7 20.0

农村10.0 13.O 15.O
奶30.O 53.0 73.0
动物性食物
肉类8625 13725 15904
需总求量
蛋4987 5987 7853
鱼3000 3230 4854
(万吨)
奶4047 7667 11287
肉类1997 3156 3614
折算饲料蛋748 898 1178
粮用量鱼288 299 377
(亿千克) 奶73 138 203
合计3106 4491 5372
综合以上对口粮和饲料粮(表9和表11的数据)的预测数据,可以预测我
国2010年--2030年我国粮食的主要需求量,预测结果如下表12:
表12 2010年一2030年粮食需求量
2010年2020年2030年
项目
数量所占% 数量所占% 数量所占%
口粮(亿千克) 1856 40.O 1497 25.O 1100 17.O
饲料粮(亿千克) 3106 60.0 4491 75.0 5372 83.O
粮食总需求量(亿千克) 5535 100 5988 100 6472 100
人均粮食需求量(千克) 383.5 399.2 417.5
四、我国粮食的进出口情况
(一)我国粮食进出口情况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粮食交替出现净进口与净出口的格局,且进
出口波动较大;表13为我国1983年以来粮食进出口量及变化,表14为各品种
(大米、小麦、玉米、大豆)1993年以来的进出口量,从两个表的统计数据可
以看出:如将大豆除外,则自1997年以来,整个粮食基本上处于净出口状态。
近年来,由于需求增长较快、供求缺口较大,我国大豆净进口的规模迅速扩张,
大豆净进口量占大豆产量的比重也迅速提高,全国大豆净进口量占大豆产量的
比重,1996年仅为6.7%,2001年已经提高到88.8%,达到1368万吨,2003
年大豆的进口量超过当年的生产量,净进口量达到2044.6万吨,净进口量占产
量的比重上升到132.9%.如果考虑到进13豆油、豆粕对进El大豆的替代作用,
那么,全国大豆净进口的规模更大,出现大豆净进口的时间也要由1996年提前
到1994年,当年净进口的大豆达500多万吨.但如将大豆从粮食中剔除,则自
1997年以来我国粮食基本处于净出口状态.1997年全国净出口粮食414万吨;
2000年1064万吨,2003年提高到2097万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各
年中,除大豆外,粮食进口量占当年粮食产量的比重都不超过4.6%,粮食出口
量占当年粮食产量的比重都不超过3.5%。
除少数年份外,大米和玉米基本呈现净出口格局;小麦基本保持净进口状
态,但净进口的规模逐年收缩.1996---2004年,全国大米出口量累积1805万吨,
进口量累积为339万吨,累积净出口量为1466万吨;1995年,小麦进口量商达
1162.7万吨,甚至到1997年、小麦出口量还远远低于进口量。但到2001年,
小麦进出口已经基本持平,呈现进略大于出的局面,2002年,小麦首次实现了
净出口,2003年的净出口量达到206.7万吨,2004年又转为净进口;从玉米来
看,2002年和2003年的净出口量分别高达1166.7万吨和1639万吨.自20世
纪90年代以来,稻谷出口量、稻谷进口量占当年稻谷产量的比重, 最高的分
别不超过2.7%和1.26%:玉米出口量占当年玉米产量的比重,最高的为14.2
%,但玉米进口量占当年玉米产量的比重,最高的仅为4.7%。
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粮食进出口形势好于预期,但特殊因素的作用
值得充分重视。加入WT0之前,许多部门和专家曾预测,加入耵0后配额的扩
大、关税的下调,将会导致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面I临较大的市场冲击,出现
出口减少、进口增加的局面,而2002年的实际运行情况与多数预期正好相反,
粮食及其主要品种大米、小麦和玉米都出现了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的现象.这
种现象说明,加入WT0对我国粮食类产品的市场冲击并不像预期的那么大.但
是,这也并不表明加入lrl'0的冲击就像2002年那么小.2002年,我国粮食类产
品净出口的增加,与当年的一些特殊情况有很大关系.一是主要粮食生产国遇
到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由此导致世界谷物严重减产、价格迅速上升,相对提
高了我国粮食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二是世界粮食总产量已连续3年低于消费
量,由此导致世界粮食库存不断下降,推动价格上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2
年lO月份的预测,当年粮食消费量要超过粮食产量8300万吨,约占粮食总产
量的4.56%;三是加入Tl'0后,适应提高农业竞争力的要求,我国政府积极进
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如实行粮食出口退税政策、降低粮食产品运输的铁路
建设基会等,从而提高了我国粮食类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表13我国备年粮食进出口总量及变化单位:万吨
年份进口出口净进口
1983 1344.0 196.0 1148.0
1984 1045.0 357.0 688.0
1985 600.0 932.0 ——332.0
1986 773.0 942.0 一169.O
1987 1628.0 737.0 891.O
1988 1533.0 717.O 816.O
1989 1658.0 656.0 1002.0
1990 1372.0 583.0 789.0
199l 1345.0 1086.0 259.0
1992 1175.0 1364.0 ——189.0
1993 742.5 1365.1 —622.6
1994 924.9 1187.5 —262.6
1995 2070.1 102.5 1967.6
1996 1195.5 143.6 1051.9
1997 705.5 853.6 一148.1
1998 708.6 906.5 —197.9
1999 772.1 759.0 13.1
2000 1356.8 1401.3 —43.5
2001 1738.4 903.1 835.3
2002 1416.7 1514.3 —97.6
2003 2282.8 2229.9 52.9
2004 2998.3 514.4 2483.9
资料来源:历年统计年鉴
表14 1993年以来我国食物进出口量单位:万吨
焦大米小麦玉米大豆
份进出进出进出进出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1993 9.7 144.2 645.0 29.1 O.1 1110.0 9.9 37.3
1994 51.4 154.1 732.8 26.8 O.2 874.9 5.2 83.3
1995 164.5 5.7 1162.7 22.5 526.4 11.5 29.8 37.6
1996 77.4 27.7 829.9 56.5 44.7 23.8 111.4 19.3
1997 35.9 95.2 192.2 45.8 O.3 667.1 288.6 18.8
1998 26.0 375.6 154.8 27.5 25.2 469.2 320.1 17.2
1999 19.1 271.7 50.5 16.4 7.9 433.3 432.0 20.7
2000 24.9 296.2 91.9 18.8 O.3 1047.9 1041.9 21.5
2001 29.3 187.0 73.9 71.3 3.9 600.0 1394.0 26.2
2002 23.8 199.0 63.2 97.7 0.8 1167.5 1131.5 30.5
2003 25.9 261.7 44.7 251.4 O.1 1639.1 2074.1 29.5
2004 76.6 90.9 725.8 108.9 O.2 232.4 2023.0 34.9
注:数据来自海关总署。以上数据包括稻谷.面粉.玉米粉.大豆粉.
(二)粮食进口对需求的影响
另外要注意的是进口粮食对国内需求的影响.1999年至2004年,我国粮食
累计进口1056.5亿千克,年均176.1亿千克.相当于我国粮食市场流通量的
7.傩.尽管这几年我国总体的粮食进出口保持了出大于进的态势,但是在我国
粮食总体供过于求的局面下,我国粮食新增的市场需求的38%还是被国外粮食所
占领.也就是说我国城市的新增粮食需求每年最大为30亿千克,而国外进口的
粮食则是此数字的3.8倍以上.它表现为小麦品种短缺需进口,但库中积压最
大量是不适销对路的春小麦;我国的饲料主体玉米可以自给自足并少量出口,
但是与之有轮作关系的大豆却由于油料需求而大量进口.由于进口食用油料对
粮食需求的增长有一定的替代作用,因此估算进口粮食对我国市场的影响力为
蹦至10%,大约有120亿至150亿千克的市场份额,实际挤占增长缓慢的国内粮
食市场.因此,今后的进口粮食冲击主要在新增需求和高端需求的结构变化上.
原来以粮食生产总量和进口总量之比作为确保国有粮食安全的参考数据之一,
今后应当修正为进口粮食总量占粮食市场总量的比重更为恰当.。
五、对未来我国粮食供需平衡预测述评
最近几年来,粮食供求形势,成为广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粮食供需平
衡的不同判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业、农村政策的走向。为了进一步探讨这
一问题,本文收集其它专家和学者对我国粮食供需平衡的预测,进行横向比较,
并试对我国未来粮食供求的变化趋势,进行初步探讨.
自布朗先生提出了“未来中国粮食粮食观”,国内外对我国粮食问题极为关
注.主要研究机构和学者对我国粮食问题的预测有如下一些.(见表159)本文
选择有代表性的预测方案进行比较. .
o谢扬:‘建记粮食供求总量平衡机制'2002
。黄手炮.罗泽尔,‘迈向21世纪的中隔粮食经济'199S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表15 有关我国粮食供需和贸易预测的部分结果
预测结果
作者或年生产
研究单位
预测年份简要说明年需求预测期终年进
增长率

增长率% 口量(百万吨)
借鉴日本,韩国和
布朗.1994 1995—2030 -0.6 1.O—1.9 216—378
台湾的经验
日本海外经分地区模型。趋势
合会,1995
1993—20lO O.6 1.9 104
分析,无价格影响
美国农世界模型,价格
业部.1995
1995—20lO O.88 1.15 39
内生。弹性假设
梅方权。996 1995—2030 因素分析和专家判断1.24 1.24 14
世界粮农世界模型。价格内生,
组织。1995
1990一20lO 1.9 1.8 15
需求恩格尔方程
国际食物政策
1990一2010
世界模型,非计量,
1.7 1.64 14
研究所.1995 价格内生,包括台湾
黄季馄,1995 1990一2020 计量预测和分析模型1.7 1.73 43
世界银行。计量预测模型,价格
1995
1990—2010 1.9 2.O 22
内生
下面就几种主要的预测观点进行比较:
1、1996年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预测了2010和2030年我国粮食需求,认
为2010年我国人口达到14亿,人均粮食需求为390千克,总需求量为5.5亿
吨。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16亿,人均粮食需求为400千克,总需求将达到
6.4亿吨.针对我国粮食的需求,粮食供应基本上依靠国内生产,具体的措施有
以下几点:①粮食的播种面积:稳定在1.1亿公顷:②提高粮食单产:保证粮
食单产在1996--2010年之间每年递增l%,2010--2030年之间每年递增0.7%
(注:过去46年(1949—1995年)之间,我国粮食单产的年递增率为3.1%,
与此相比,现在的目标应该容易实现);③保证粮食单产增加的措施:增加灌
溉面积。增加化肥等农用物资的投入,普及、更新优良品种,提高农民的技术
水平等。立足于国内资源,实现粮食的基本自给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基本方
针,但不是要坚持100%的自给率.正常年份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也就是
说粮食的进口量不超过国内消费的5%。
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黄季妮以及美国学者罗泽尔等人在‘迈
向2l世纪的中国粮食经济>一书中分别提出三种预测2010年和2020年我国粮
食供需平衡的方案:中位方案,收入、投入与人口按一般速度增长;低收入方
案,低收入、低投入与人口的高增长;高收入方案,高收入、高投入与人口的
低增长.预测结果如表16@
表16 不同收入增长水平下我国的粮食供需平衡预测单位:万吨
预测方案2010焦2020定
由粮食总需求量51300 59400
位粮食生产量48600 57000

案净进口量2700 2400
低粮食总需求量50300 57300
收入
粮食生产量46200 51700
增长
方案
净进口量4100 5600

高粮食总需求量52000 61300


增j粮食生产量50700 60600


案净进口量1300 700
3、梅方权在(21世纪前期中国粮食发展分析>一文中,指出在保证相应的
物质、技术、资金和有效的经济调控政策条件下,2l世纪前30年可以实现粮食
和主要食物的供需平衡.2010年的粮食缺口2000万吨左右,主要是占粮食总量
38%的饲料粮食的缺口;2020年存在2500万吨左右的粮食缺口,仍然是饲料粮
的缺口:2030年人民生活进入富裕阶段,主要食物的消费接近东方食物类型的
发达国家90年代的水平.人均主要食物的消费量基本趋于稳定,不再是数量的
增加,而是质量的改善,结构性的调整.o指出,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的16
亿人口不仅能自己养活自己,而且能够由小康水平进入到富裕的食物消费水平,
不仅不会给世界增加粮食和食物的压力,而且将会对世界做出更多的贡献.其
。黄零熳.罗洋尔:‘迈向21世纪的中周粮食经济'1998年中国农业lI;版杜第23-贞.
。粱臆编‘中国能养活自己吗’1996经济科学出版社第引贞.
预测结果如表17.
表17 2010年一2030年我国粮食供需平衡预测单位:万吨
年份粮食需求总量粮食生产总量差额
2010拒58000 56000 -2000
2020年64500 62000 -2500
2030正73400 73000 -1400
4、杨万江在‘危机与出路:中国粮食结构与农业发展新论》中提出三种预
测方案:第一方案建立在生产中等速度增长的基础上,净进口按常规速度发展:
第二方案是在生产有限发展的条件下,抓住世界粮食市场的有利时机扩大进口,
保持较大量的粮食进口;第三方案则是大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渐降低
稂食进口量。对未来我国粮食供需平衡预测如下表18回:
表18 2010年一2030年粮食供需平衡预测单位:万吨
方年粮食直粮食间粮食粮食生差
案份接需求接需求总需求产总量额

2010年23075.5 28672.5 51748.1 47922 -3826
——
方2020焦23169.7 33854.4 57024.2 52278 -4746
案2030年23359.8 38063.4 61423.1 56635 —4788

2010年24064.5 30811.5 54875.9 45308 -9568

2020年24405.5 33596.1 58001.6 48739 -9263

案2030年24965.7 36742.3 61708.1 52278 -9430
第2010焦23570.0 29577.7 53147.9 50535 -2613

方2020盔23787.6 34249.6 58037.2 56635 -1402
案2030焦24089.7 37543.3 61633.0 60991 -642
从上面几个供需平衡预测来看,都把粮食的需求同人均消费以及人口、收
入情况结合起来,各有侧重,有些是保证口粮,有些则是提高饲料粮的需求,
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本文认为,我国人民由于饮食习惯,即使收入水平有很
。杨万江‘危机与出路:中国微食结构与农业发展新论’1999年11月科学文献flj版社第34页和176页.
大提高,也不可能达到像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肉类100千克左右,奶类100~150
千克的消费水平.我国的膳食结构仍将以植物型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
在供给方面提出三个方案:以1997~2005年9年粮食平均产量(47656万吨)
为基数,按I%的增长速度为最低目标,1.2%为保证目标,1.4%为争取目标,
上面已经对粮食在口粮、饲料用粮、以及其他用粮的需求进行了预测,综合供
求(粮食总需求的数据预测如表12)两方面的情况,对未来粮食的供需平衡给
出了预测判断,如下表19:
表19 2010—2030年粮食供需平衡表单位:万吨
项目2010焦2020焦2030年
需求量55350 59880 64720
1.O%增生产量50090 55330 —61120
长速度差额-5260 -4550 -3600

1.2%增生产量50580 56990 64210


长速度差额-4770 -2890 -510
1.4%增生产量51090 58710 66750
长速度差额-4260 -1170 +2030
当然,基于的假设不同,预测结果差别还是很大,以上预测基本上都认为
未来我国需要进口粮食,一方面是我国人口的增长,需要生产更多的粮食,另
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转变,对饲料粮的需求急剧上升,问题
总是存在的,我们不应该回避.我们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如
何面对和解决粮食问题是必须高度重视的。
应对我国粮食问题的建议
从上面分析粮食的需求来看,我国对粮食的需求总的趋势是不断上升的,
要解决供需矛盾,“流量”可以稍加控制,恐怕更多的还是要“开源”——也就
是要增加粮食的生产量.当然在“源”和“流”上面都应该抓,同时还要有一
特定的“蓄水池”,针对两个方面,提出一些应对建议:
(一)最严格地保护耕地
根据1996年耕地酱查数据,我国拥有根底资源实际为13003.9万公顷(约
合19.5亿亩)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十五”期间,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
发展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加之农业结构调整频繁,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9240
万亩,由2000年10月底的19.24亿亩减至2005年10月底的18.3l亿亩,年
均净减少耕地1848万亩。其中,建设占用耕地1641万亩,灾毁耕地381万亩,
生态退耕806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293万亩,共计减少耕地11380
万亩。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140万亩。在2005年度减少的耕地面
积中,建设占用318.2万亩,灾毁耕地80.2万亩,生态退耕585.5万亩,因农
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8.5万亩,4项共减少耕地1002.4万亩,同期土地整理复
垦开发补充耕地460万亩。2005年当年新增建设用地427.4万亩,与上年基本
持平.其中,东部当年新增建设用地分别为242.4万亩,占当年全国新增建设
用地的57%。另据了解,虽然去年是我国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第三年,但当年
未批先建占用耕地的面积仍有近31万亩.表20为1996年~2005年我国耕地面
积的变化。·
表20 1996—2005年耕地面积的变化单位:万亩
年年末耕比上年
年末人均耕

人均耕地
度地面积增减面积下降%
面积(亩/人)
1996 195100 1.59
1997 194900 —203.8 1.57 1.26
1998 194500 -391.5 1.56 O.64
1999 193800 -654.9 l-54 1.28
2000 192300 —1912.5 1.52 1.30
200l 191400 —926.O 1.50 1.32
2002 188900 -2531.2 L 46 2。67
2003 185100 -3806.1 1.43 2.65
2004 184100 —1000.0 1.42 O.70
2005 183lOO —1002.4 1.40 1.4l
资料来源:历年统计年鏊1996年数据是国土资源鄙公布的
耕地是食物之源,我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耕地对我们来说是。命根子■
要保证食物的需求,必须严格的保护耕地。才能在源头上保证我国粮食不减产.
(二)提高粮食单产和播种复种指数
提高粮食单产既是过去几十年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经验,也是今后努力的
方向。现在我们的粮食单产仅300千克左右,虽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与发
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水稻平均每亩低60~80千克,小麦低100~200
千克,玉米低200~300千克,各区域之间差别页很大,最高的亩产380千克,
最低的只有153千克,高低相差227千克.综合各种增产技术因素,是我国单
产提高80%~100%的技术是可以达到的.而到2030年。我们只有将平均亩产
提高到400千克,才能保证粮食总产达到6.4亿吨.表2l为吴慧先生对我国历
代以来粮食生产状况的比较,说明我国历史以来粮食的单产是不断上升的。在
2l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有提高粮食单产的很大空间,我们亦可以在农业科技
上下功夫.保证粮食单产的提高和粮食的持续增产.
表21我国历代以来粮食生产状况的比较。
耕地面积粮田面积人口人均粮田粮食亩产人均原粮每个劳动力生
时期
(亿亩) (亿亩) (亿人) (亩/人) (千克/亩) (千克) 产原粮(千克)
战国末期0.9 0.846 O.2 4.26 1∞ 460.5 1669
西汉末期2.38 2.24 0.595 3.76 132 496.5 1789
唐2.1l l:∞ 0.529 3.76 167 628 2262
来4.15 3.9 L04 3.75 164.5 579.5 2087.5
明4.65 4.2 1.3 3.23 173 559 2013.5
清朝中叶7.27 6.18 3.6l 1.7l’ 183.5 314 1131
其次,我ffl.--/以通过提高耕地复种指数,进而提高播种面积,可以增加粮
食总产量。如表22为1996~2005年我国耕地的复种指数,虽然是在不断上升,
但还是偏低,假如2010年我国耕地面积下降到1.2亿公顷,而复种指数能提高
到140%左右,则播种面积可达到I.68亿公顷(25.2亿亩)。在复种指数上,
我国的耕地还有上升的空间。
母蔡建文刷婷‘中国人还会币会饿肚子'1999年经济日报出版社第128页.
表22 1996—2005年我国耕地的复种指数面积单位:千公顷
年份年末耕地面积播种面积复种指数
1996 130039.2 152381 1.172
1997 129903.1 153969 1.185
1998 129642.1 155706 1.201
1999 129205.5 156373 1.210
2000 128243.1 156300 1.219
2001 127615.8 155708 1.220
2002 125929.6 154636 1.228
2003 123392.2 152415 1.235
2004 122444.3 153553 1.254 ·
2005 122082.7 156405 1.281
资料来源:历年统计年鏊1996年敷据为国土资源部统计
再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表23为我国1996~2004年农业自然灾害及除涝治碱情况,自然灾害使我国
的粮食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受灾面积占播种面积近1/3。总体来说,南方多水灾,
北方旱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
积和提高灌溉用水效率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目标和基本要求.我国
的灌溉用水的使用量有4000亿立方米,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与发达国
的70%~80%相比有很大差距.在我国,生产一千克粮食要用l立方米水,而
发达国家只需要0.5立方米就够了.针对农业用水效率低的情况有这样的推算,
到2l世纪中叶只要把农业用水的效率提高到70%,在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生
产16亿人所需要的粮食是可能的.其次,还有“南水北调”计划和推广农业节
水技术.如果以上措施得到有效的发挥,可以大大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和抗灾能力。
表23 1996—2004年我国农业自然灾害及除涝治碱情况单位:千公顷
其中其中水土流
年受灾成灾除涝失治碱
份面积
水灾旱灾
面积
水灾旱灾
面积治理面面积
面积面积面积面积

1996 46989 18146 20151 21233 10855 6247 20279 69321 5513
1997 53429 11414 33514 30309 5840 20250 20526 72242 6612
1998 50145 22292 14236 25181 13785 5060 20681 75022 5653
1999 49981 9020 30156 26731 5071 16614 20838 77828 5737
2000 54688 7323 40541 34374 4321 26784 20990 80961 5841
2001 52215 6042 38472 31793 3614 23698 21021 81539 575l
2002 47120 12380 22210 27320 7470 13250 21097 85410 5283
2003 54386 19208 24852 32516 12289 14470 21097 85410 5283
2004 37106 7314 17253 16297 3747 8482 21198 92000 5962
资料来源:历年统计年鍪
(三)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上面讲到我国粮食“源”的问题,开“源”就是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的增加粮
食总产量,但同时要看到我国粮食“流”的问题,也就是粮食的流向,应该说
我国的粮食基本是被我国的居民消费掉了.“源”可以增加,。流“也要控制,
如果粮食的增产赶不上人口的增长,则成“马尔萨斯定律”了.图12为我国1978
年以来全国人口数量及变化.1985年我国人口达到10亿,1989年超过ll亿,
1995年超过了12亿,2005年底达到13亿。从图中可以看出.80年代初期,我
国人口急剧增长,90年代中后期趋缓,近几年每年净增人口1000万左右,则到
2010年、2020年、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5亿、14、5亿、15.5亿,2035
年将达到顶峰16亿左右.我国人口的增长仍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人口增长趋
缓也得益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为了控制这个“流”,这项政策仍然要紧抓不
懈,以保证我国未来粮食的供需平衡.
;。,。/一7.-—-r’。
/ j
+?
/, 。,,

,1
。。$ t
_


⋯。。一。.。⋯。.。.。一”⋯~‘。:。。;。。’.,。.,⋯,.。≤
图12资料来源:历年统计年鉴
(四)重视粮食安全和依靠国际市场来调剂粮食余缺
“粮食安全”无一个统一的概念,往往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给予粮食安全不同的内涵.国内
外理论界关于。粮食安全”的概念主要有三种,但应用最广泛的是联合国粮农
组织于1974年在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的关于粮食安全的概念,粮食安全从根本
上讲指的是人类目前的一种基本生活权利,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
得到未来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20多年以来,这个概念一直处于演
变之中,但其最基本的内容仍然是保证全世界的人都有权利得到最起码的营养.
1983年4月,粮农组织又对粮食安全的概念进行了修改,提出粮食安全的目标
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一
新概念包括三项具体要求:(1)确保生产足够多的粮食;(2)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
供应;(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们都能获得粮食。这个新概念与以往旧概念的
主要区别在于,新概念提出了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也就
是说既要发展生产提高粮食供给能力;又要增加收入提高购买力。
我国解决粮食问题必须立足于提高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但也要充分利
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和品种.适当多进口一点粮食对于保护和改善我国生态环
境是有利的。从中长期看,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可平均保持在不低于90%的水平
上.从以往经验看,出现过国内粮食供给相对平衡的时候却大量进口,国内粮
食减产供应紧张的时候又大量出口的怪现象.要统一协调粮食内外贸政策,要
提高粮食进出口的运作效率,防止粮食的进出口方向与国内的供需实际严重脱
节,减少“逆向调节”。今后应把粮食安全的重点放在基本口粮方面,对饲料用
粮等采取更加灵活的策略。应推行南进北出的进出口策略。南方销区可利用W'I'O
配额从国际市场进口玉米、小麦及其制品和饲料等产品,北方可利用市场区位
优势出口大米、玉米、小麦和大豆等农产品。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个国家,无
论是人多地少,还是人少地多,只要国际政治稳定且国家财力能够负担,都可
以进口粮食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而且,进口越多,越有利于本国的环境保护
和资源利用.正如美国国内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储量却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
国,日本国内森林覆盖率高达68%却每年在大量进口木材,其目的都是一个:尽
可能保护国内资源和环境,实现本国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人多地少,粮食生
产必不可少的耕地和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大大低于世乔平均水平.无论从
需求规模,还是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考虑,我们都有充分的理由
通过大规模地进口粮食来保障我国2l世纪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粮食进口规模
在国际国内都存在着许多限制因素,并非进口国的主观愿望所能决定.那么,
我国粮食进口规模在多大范围内才是安全的呢?
从国际经验看,国内粮食生产能够满足本国需求量的90%,就是较高的粮
食自给率。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前苏联的谷物自给率大都维持在87%左右,
有不少年份曾下降到82%.日本目前的谷物自给率只有约23%,墨西哥为79
%,巴西为86%.
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我国若能实现90%一95%的自给率,就已经是对世界
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从现在到2030年,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生活
水平将不断提高,因而必将进一步增加粮食需求.在这一宏观背景下,继续依
靠较高自给率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会有较大压力,但在进口能力和供给量许可
范围内依靠粮食进口来弥补,应该不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所以,从理论上说,
我国粮食进口规模可以确定在需求量的15%以内。当然,从0-15%是一个较大
的伸缩范围,在每个区问内的进口安全度也大不相同:(1)0-5%的“轻松区间”.
根据我国以往的经验,粮食进口保持在总需求5%以内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这
一规模无论是从本国的支付能力还是从国际市场供应来看,都不构成压力,所
以,O一5%应是我国粮食进口规模的。轻松区间”。(2)6%一10%的“理想区间”。
前面对若干国家粮食自给率的对比说明,10%的进口率对这些国家来说都是安
全的,对我国来说也不应该有困难.总需求6%-10%的粮食通过国际市场来满
足,能够明显减轻国内粮食生产的压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我
国农业的比较优势。所以,这一区间应该是我国粮食进口规模的“理想区间”。
虽然近几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连年下降,但2002年、2003年、2004年的总产量
均维持在4500-4600亿千克左右,以350千克作为人们的营养安全标准,4515
亿千克为目前的粮食自给下限,实际目前全国粮食总需求约为4800-4900亿千
克,则这几年的粮食自给率约为93%'-91%,如果这个期间约300—400亿千克的
国内产需缺口主要不是依靠国内粮食库存,而是通过进口来弥补的话,那么进
口率为7%_9%,是在我们所设定的“理想区间”.这说明我国这几年的粮食生
产规模是较为合理的.。
结论
“布朗旋风”已经过去十几年了,他所预测的中国粮食的“未来”并不是
所想象的那样.但他在‘谁来养活中国》文中提出的观点和看法应该引起我们
的重视。。耕地减少”、“人口增长”、“环境破坏”、。水资源缺乏”、“膳食结构
改善”等形势确实是我们存在的问题,布朗先生更多的是从环境的角度来考察
中国粮食问题.通过对我国历年来粮食生产与消费数据的分析,可以预测我国
未来30年内能基本养活自己,中国不会把“吃饭问题”抛给世界。“凡事预则
立,不预则废”,中国的粮食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己来解决,只要我们高度重视粮
食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它就能够迎刃而解的.
。刘晓梅‘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研究’ 2004年中国市场出版社第199贞.
参考文献
1.黄季煜(美)斯-罗泽尔Ⅸ迈向21世纪的中国粮食经济》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l 998
2.梁鹰编《中国能养活自己吗》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3.张培刚廖丹清《二十世纪中国粮食经济》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4.孔祥智马九杰周树兴《谁来养活我,fr]h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5.蔡建文周婷Ⅸ中国人还不会饿肚子》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6.孙振远Ⅸ中国粮食问题》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7.(美)莱斯特·R·布朗等陈同斌等译《-Z#-来养活中国》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
版社1 995
8.朱希刚等《跨世纪的探索:中国粮食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9.刘小梅Ⅸ我国O-'lk"安全战略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lO.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粮食安全问题》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11.钟甫宁朱晶曹宝明Ⅸ粮食市场改革与全球化:中国粮食安全的另一种选择》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2.蔡建文《农道:解读中国粮食问题》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1 3.扬万江《危机与出路:中国粮食结构与农业发展新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
娃1999
14.(日)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农业经济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5.马晓河:实现我国中长期粮食供求平衡的对策思路《经济改革与发展*1997年第
3期
16.马晓河、李伟克:中国粮食贸易的不稳定性及其影响《管理世界》1998年第1期
17.马晓河:我国中长期粮食供求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路《中国农村经济》1997年第
3期
18.厉为民:粮食安全十问《开发研究》2005年第3期
19.洪涛:《市场联动效应理论:兼论我国世纪之交的粮食发展战略》北京:中国商业
出版社1997
20.王宝琦等:《面对挑战的中国粮食问题》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21.农业部:2005中国农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2.丁声俊等:《中外消费结构和食物结构》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 990
2 3.历年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后记
韶华三易,瞬逾经年,草创匆就,诚惶诚恐。奉菲薄之作,叹三
谂虚度!顿笔余暇,萦绕昔17t,感与惭并。感谢的是指导老师徐老师
的诲诲恳恳及师母陈老师的热切关怀,论文亦在徐老师的悉心指导和
修改下完成。余者,石霞老师、胡希宁老师,各位经济学部师长亦给
予了细心教导。三年同窗情,深深兄弟谊。仲鹭勃同学、崔元常同学、
张林鹏等诸位同学往日如兄长一般,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师
兄宁新田、师弟拉巴次仁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指教。在这里结识了
这些良师益友,是本人终身享用不尽的。惭愧的是,本人秉性疏慵,
天资愚鲁。知识渊瀚,未能驻足。寸草春晖,依依绛帐之情,何敢启
齿。奉此芹献,深孚师友之望。生有涯学无涯,以有涯待无涯,殆矣!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为人、为学、为事当如日月灼灼其华,不
舍昼夜。即将走出校园,秉承师友教诲,启人生新征程!
浅探我国粮食问题
作者: 李百花
学位授予单位: 中共中央党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许世卫 中美两国粮食消费差异比较与中国粮食问题[期刊论文]-中国食物与营养2001(2)
2. 黄玖辉 中国粮食区域调控与管理研究[学位论文]2003
3. 朱立毅.董峻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以保障粮食安全[期刊论文]-中国经贸2009(3)
4. 陈卓君 云南省粮食安全战略研究[学位论文]2010
5. 徐锡广 开放市场下的贵州粮食安全问题[学位论文]2005
6. 姚惠源 世界粮食加工的基本格局和新世纪的发展趋势[期刊论文]-中国稻米2001(4)
7. Lester R.Brown.兰月美国大量使用粮食提炼燃油威胁世界粮食安全和政治稳定[期刊论文]-国土资源情报
2006(11)
8. 马东升 粮食加工产业面临的挑战[期刊论文]-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6)
9. 王跃梅 浙江粮食市场化与粮食安全研究[学位论文]2004
10. 杨超 河北省粮食安全问题研究[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