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

学校代号:10532
学号:S04255001
密级;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Y 8929辱‘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
问题研究
生僮由造厶丝名; 差撞囡
昱哑建名强蟹鏊: 窆逃生麴攫一墙差望焦; 经进兰置星生瞳一
童些名整;一熊治经渣堂一一
诠五握窒日期; 2鲤§生生且28.目——
迨蛊簦趱目朔! .. 垫Q昼生5目2三.旦——
签措差虽盒圭廑; 19蛭建熬援.
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以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农民工为主体的弱势群体
的就业困境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非正规就业具有就业领域宽泛、就业方式灵
活、就业成本低、就业准入条件低等特点,能有效缓解城镇弱势群体的就业困境。
从宏观层面上看,非正规就业是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内在机制的,在我国,体制
性因素是影响其产生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从微观层面上看,非正规就业对正
规就业具有替代效应:对用人单位而言,非正规就业能够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在
相同的雇佣成本下,非正规就业可以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
通过对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到,传统正规部门就业比
例大幅度下降,非正规部门就业比例迅速上升,从业人员呈快速增长趋势;受市场
障碍与就业压力的影响,其在各行业和各地区的分布和发展是不平衡的。
目前,在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政
府管制与灵活发展的矛盾;非正规就业发展不稳定,就业转换率高;缺乏资金支持
等等。这就需要政府与金融机构为非正规就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背景和金融环
境。同时,也需要从业者个人发挥其主动性,提高自身素质,这样,城镇弱势群体
非正规就业才会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形成机制;失业风险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
Abstract
In pace with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system reform,the employment predicament of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such as laid-off workers and peasant workers has become a
general problem in China.Informal employment has many traits:wide field,flexible
pattern,low cost and low entering condition,which can relax the employment
predicament of vulnerable groups in city.
From macroscopic visual angle,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formal
employment have some reasons.In China,the factor of the system of organiz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From microscopic visual angle,informal employment can take place
of formal employment:as to the employer,informal employment brings more benefit;in
addition,informal employment brings more employment posts on the basis of same
employment cost.
According to the evidence analysis,the informal employment of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has developed a lot.The proportion of informal employment rises rapidly.Because
of market obstacle and employment pressure,the professions and areas involved are
wide-ranging and unbalanced.
At the moment,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informal employment,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contradiction of government control and flexible development,lack
of stability,lack of fund support and SO on.Therefore,government and finance organ must
set up institution background and finance environment.At the same time,it is necessary
for informal employee to work hard.Then,the informal employment call develop
continuously and steadily.
Key words:Social vulnerable groups;Informal employment;
The form mechanism of informal employment;Unemployment risk
Ill
硕士学位论文
插图索引
图2.1以经济组织及就业形式区分的非正规就业⋯⋯⋯⋯⋯⋯⋯⋯⋯.
图2.2转轨时期非正规就业产生发展机制模型⋯⋯⋯⋯⋯⋯⋯⋯⋯⋯.
图2_3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效用比较⋯⋯⋯⋯⋯⋯⋯⋯⋯⋯⋯⋯
图2.4相同雇佣成本下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就业量⋯⋯⋯⋯⋯⋯,
图2。5非正规就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示意图⋯⋯⋯⋯⋯⋯⋯⋯⋯⋯⋯⋯
图3.1城镇登记失业率趋势图⋯⋯⋯⋯⋯⋯⋯⋯⋯⋯⋯⋯+
图3.2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发展规模趋势⋯⋯⋯⋯⋯⋯
图4.1失业率提高的频率效应与时间效应:普通技能劳动力
图4.2失业率提高的频率效应与时间效应:一般情形⋯⋯⋯
VI
⋯⋯⋯⋯⋯⋯7
⋯⋯⋯⋯⋯.12
⋯⋯⋯⋯⋯.13
⋯⋯⋯⋯⋯.14
⋯⋯⋯⋯⋯.15
⋯.17
⋯.27
....36
⋯.36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
附表索引
表3.1外来务工青年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情况⋯⋯⋯⋯⋯⋯⋯⋯⋯⋯⋯⋯..18
表3.2城镇失业人员各年龄段受教育程度分布表(2002)⋯⋯⋯⋯⋯⋯⋯⋯⋯⋯20
表3.3分行业城镇私营和个体就业人数(1995—2003)⋯⋯⋯⋯⋯⋯⋯⋯⋯⋯⋯.24
表3.4非正规部门以外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1995.2003)⋯..25
表3.5我国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情况(1995.2003)⋯⋯⋯⋯⋯⋯⋯⋯⋯.25
表3.6 L3的估算数据(1995.2003)⋯⋯⋯⋯⋯⋯⋯⋯⋯⋯⋯⋯⋯⋯⋯⋯⋯⋯⋯25
表3.7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发展数量规模分项列表⋯⋯⋯⋯⋯⋯⋯⋯⋯26
表3,8我国城镇职工就业结构变化(1995年.2003年)⋯⋯⋯⋯⋯⋯⋯⋯⋯⋯⋯27
表3.9各地区非正规就业状况比较(2002年)⋯⋯⋯⋯⋯⋯⋯⋯⋯⋯⋯⋯⋯⋯.28
ⅥI
湖南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
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
担。
作者签名:沃狍诵日期:珈‘年f月;i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团。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4”)
作者签名:蒙枷雨
刷噬辄哆^
日期:如%年岁月;f日
日期:五,“年j,月;1日
硕士学位论文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1章绪论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市场化进程的显著加快,社会弱势群体问
题浮出水面,而且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群体。就城镇弱势群体的构成来看,下岗、
失业人员以及农民工是主体部分,他们的就业困境成了一个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回顾中国就业状况的变化历程,城镇失业率经历了一个由高到低,又由低逐渐升高
的过程(仅以官方统计数据来计,不考虑隐性失业的存在)。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中国政府实行的是充分就业的政策目标,对城镇居民实行国家负责的全额就业体制,
对企业用工实行统分统配,造成企事业单位劳动力供给远大于岗位需求。尽管统计
上的失业率不高,甚至不存在失业,但“过度就业”或“隐性失业”的现象普遍存
在。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转型,企业用工制度改革的深入,冗余的劳
动力逐渐释放出来。尽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失业闯题表现的还不是十分突出,但进
入九十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逐步完善,失业问题E1益显性化。1992
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为393.9万人,登记失业率为2.3%,随后城镇登记失业人口迅
速攀升并逐年加快。1996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达至Uss2万人,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
3.o%,1997--2000年一直保持在3.1%的水平,2001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为3.5%,
2003年又上升为4.3%t¨。然而城镇登记失业率只对城镇户籍人口进行统计,登记对象
年龄范围过窄(男性在16.50岁,女性在16.45岁之间),而且不包括隐性失业的存在。
城镇登记失业率远低于城镇实际失业水平,不能反映真实的劳动力供求状况,因此,
可以使用一些调查得出的失业率作为登记失业率的参考和补充。第五次人口普查数
据显示,2000年中国城市调查失业率为9.4%,城镇调查失业率为8.3%,远大于当年
3,1%的城镇登记失业率【2】。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
移的加剧,扩大了城镇弱势群体的范围,其贫困问题日益凸现。而且,中国经济增
长速度有所放慢,逐渐进入次高速增长阶段,随着经济增长就业弹性递减规律的作
用,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势必趋缓,同时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在日益加剧,未
来几年中国将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弱势群体人力资本偏低,就业能力较弱,并
且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在以“效
率”为基础的劳动力市场中,依靠市场自身的调节解决城镇弱势群体的就业是不现
实的,依靠弱势群体自身的努力也难以摆脱困境。如何促进弱势群体的就业,也就
很自然的成了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非正规就业是一种对社会和个人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就业形式。与正规就业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
相比,非正规就业具有就业领域宽泛、就业方式灵活、就业成本低、就业准入条件
低等特点,非常适合我国国情,能有效缓解社会弱势群体的就业困境。而且非正规
就业多是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实现就业,在促进劳动力合理化配置的同时,也有助于
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促进弱势群体就业,提升其自身劳动就业能力的长期有效的
途径。而仅仅采取一些短期的或临时的项目来扶持非正规就业是远远不够的,有必
要把非正规就业的发展纳入国家总体发展计划中。国外对非正规就业的研究较早,
而我国相对来讲尚处于探索时期,对非正规就业的研究相对落后,对其行政管理尚
处在起步摸索阶段,一些问题亟待处理。在我国改革就业制度、用工制度、完善劳
动力市场之际,认真研究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方式的发展状况,分析存在的问
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及时提出有效的政策措旌,对于改善弱势群体就业问题,
提高其生活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2文献综述
1.国外非正规就业研究概述
由于国际劳工组织的推动,有关非正规就业的研究在近30余年中发展迅速。总
体上看,这些研究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基于非正规就业的一般性,从理论上探
讨非正规就业对国民经济包括税收、宏观经济稳定性及劳动力市场结构等的影响,
多视角揭示非正规就业的特征及其关联意义。例如,Sethuraman研究了非正规部门
与城市贫困的关系,认为亚非拉国家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发展超出了经典经济学特别
是“起飞”理论的解释能力,需要发展新的学说[31。而Amartya Sen通过对非正规部
门的发展与社会公平关系的研究,指出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精心设计行动
计划支持这些消除社会不平等的努力【”。另一类则从政策的可操作性出发,通过对某
一国家或地区就业状况的研究,揭示非正规就业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
建议。这一类研究者多为各国政府或国际性机构。例如,国际劳工组织就对发展中
国家非正规就业的发展提出不少政策建议。
从研究的过程来看,非正规就业理论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是以非洲和拉丁美洲为主要研究区域,迸而扩展到全球领域,内容
涉及非正规就业的性质、类别、存在的主要职业领域、非正规就业的形成原因、表
现形式、统计问题,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非正规就业的最初的研究源于在20世纪6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推行世界就业计
划。在有关贫困和就业问题的一系列研究中,国际劳工组织发现,在非洲、南美、
南亚、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城市中存在大量以维持生计为目的,未经政府承认、登
记,也得不到政府管理和保护的经济活动。在其1972年完成的题为“就业、收入与
平等:肯尼亚增加生产性就业的战略”的研究报告中,国际劳工组织正式采用“非
2
硕士学位论文
正规部门”这一提法以概括此类经济活动,并将其相应的就业模式统称“非正规就
业”Is]。因此非正规就业的最初研究范围主要是集中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当时国外
学者和有关机构对“非正规经济”性质的定位与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
把非正规经济定义为低效率的边缘性活动,把非正规部门的就业看成是一种“就业
不足现象”,认为非正规部门属于被排斥的部门。第二种观点认为,非正规部门不
是一个可以明确界定的部门,而是包含了所有处于法律约束之外的经济活动。第三
种观点是把非正规经济定义为不受国家控制的所有收益性经济活动。
近30年来,随着全球性的经济结构调整,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在
各国作为创造就业主要来源的正规部门,即大型的现代公司和政府及公共服务部门,
创造就业机会的总量呈下降趋势。全球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引起就业结构的改变,
从而为非正规就业的全球增长创造了有利的时机。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非正规就业
已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拉丁美洲,1990年至U1993年间,83%的新就业
岗位是非正规部门创造的。在撒哈拉以南非洲,1980至1J1985年问,非正规部门吸纳
了新增劳动力的75%。即使是一些发达国家,各种非正规就业也在大幅度上升。1992
年到1995年,荷兰从业人员增加了43.5万人,其中93.6%为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英
国1992年到1997年间增加了92万个就业岗位,其中,非全日制就业岗位占增加额的
68.5%t6J。非正规就业组织不仅以自我雇佣的形式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在为社
会创造财富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整个国民经济中去。在这一阶段,已经不再把
非正规就业组织作为临时性、过渡性的组织形式,而是开始从其形成机制、对经济
发展的积极意义加以研究。
第二个阶段的研究主要针对非正规就业的维权问题,包括非正规就业的管理、
社会保障、如何有效维护非正规就业者的合法权益等等。面对非正规就业组织不仅
没有消亡,而且在发展中和发达国家都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学
者们开始研究如何因势利导,解决非正规就业发展中存在的就业环境差、资金来源
不足、缺乏必要保障、收入不稳定等问题。有些学者对发达国家的非正规就业进行
研究,发现发达国家非正规就业初期同样存在无序管理与非正规就业者缺乏必要的
就业保障的问题。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统一实旖了对非正规就业的
改革,以欧洲为例,通过财政政策鼓励企业雇佣非正规就业劳动者,通过税收、社
会保障制度和非正规就业立法规范劳动力市场,提高对非正规就业的劳动权益保护。
各国学者在研究非正规就业发展的新近趋势以及各地区的数量规模的基础上,开始
分析导致非正规就业发生变化的因素,提出和讨论了旨在提高非正规就业者的生产
能力和工资标准、完善社会保护的改革实践,以及改善非正规就业者境遇,建立非
正规就业者的联盟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政策与举措。
2.国内非正规就业的研究概况
从中国的研究情况看,尽管非正规就业实质上早已存在和发展,但被政府承认
3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
尚是近几年之事。而学者们的研究大多针对非正规就业的概念、意义等方面的探讨
以及定性分析。谭林等基本上采用了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7。,从就业的工作性质和雇
佣关系来判别非正规就业,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非正规就业的外延。金一虹则认为,
非正规就业的界定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即劳动的经济组织形式的非正规性和就业方
式的非正规性f”。胡鞍钢为方便对非正规就业的计量研究,将非正规部门定义为个体、
私营经济部门,将非正规从业人员简单等同于个体私营从业人员和正规部门的临时
工【“。董克用为与国有集中性就业区别开来,把“非正规就业”称为“分散性就业”
19】。陈淮对非正规就业的特征做了归纳,将我国非正规就业概括为具有以下特征的就
业状态: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之间几乎没有制度性联系,或者虽有制度性规定但很
少被遵守;基本报酬形式一般采取计时工资,例如按天、小时等,少数情况下采取
计件工资,例如零星劳务承包、产品推销等;劳动报酬一般只能达到当地法定最低
工资水平;与雇主之间的劳动契约十分松散,一般处于随时可能被中止的状态;劳
务收入处于税务监管的“盲区”,很少申报纳税11“。冷熙亮等从政策的可操作性出
发,将非正规就业界定为非正规劳动组织就业【1”。
就如何促进非正规就业的健康发展,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思路。谭林从
非正规部门劳动力的四个来源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其建议多基于现行政策措施。
陈淮认为发展非正规就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中长期战略,其对策多基于宏观层面,
认为非正规就业者的收入应纳入国家税收政策的统一管理范围,而不应成为税管的
“盲区”,同时指出非正规就业应与社会保障制度、最低工资、最低生活保障线制
度衔接。金一虹就如何规范和发展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市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指出
要寻求就业与保障、生存与发展之间的一个平衡点。丁金宏、冷熙亮等从上海非正
规劳动组织的发展状况出发,认为政府对非正规就业的鼓励和支持使我国的非正规
部门成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所不同的特殊“正规”部门,并就上海市在促进城市
居民非正规就业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公共政策建议【12】。
1.3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运用的经济学的一般原理,通过建立理论框架对非正规就业进行了全面的
分析,并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背景,考察了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的现状,
指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研究分析,最后提出促进其发展的建议。
本文在构架研究体系和研究各细节问题的过程中,把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
合。同时运用一些经济理论模型,来阐释问题形成和发展的本质。最后,本人在行
文之中遵循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论证了城镇弱势群体非正
规就业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第2章非正规就业的理论分析
2.1非正规就业的概念及分类
2.1.1非正规就业概念的提出
非正规就业是一种就业形式,昂早由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原意是非正规组织就
业或非正规部门就业。但对于“非正规部门”及“非正规就业”的定义,国际劳工
组织并未给出严格的界定,而是代之以特征的归纳:容易进入或没有进入障碍;主
要依赖当地资源;家庭所有制和自我雇佣:经营规模小: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低;
劳动技能不需要在IE规学校获得;较少管制或竞争充分18】。
2.1.2非正规就业概念的拓展
由于国际劳工组织的积极推动,有关非正规就业的思想逐步引起国际社会的广
泛关注,非正规就业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其表现形式、特征日益多样化。在对非正
规就业的特征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国际劳工组织又对相关概念作了拓展和阐释。在
《1991年局长报告;非正规部门的困境》中,国际劳T组织进一步将非正规部门定
义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那些低收入、低报酬、无组织、无结构的很小规模的生
产或服务单位”Il⋯。
但足,这种定义没有考虑到发达国家兼业、非全日工作、在税收和社会保障体
系外运行的非正规就业。针对该定义的缺陷,1992年1月,第15届国际劳工统计大会
通过了关于非正规部门的定义及其国际标准。该标准认为,“从广义上说,非正规部
门由为有关人员创造就业和提供收入为根本目的的、从事产品生产和劳务的单位构
成。其特点是:组织水平低,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和资本之间基本没有或有较少
分T,生产规模小;劳动关系主要基于l临时的雇佣、亲属关系或个人和社会关系,
而不是有正规担保的台同关系”fl”。为操作方便,非正规部门应包括所有为个人利
益工作的人员的非正规企业和根据企业规模或其雇员未经登记等性质而界定为非正
规雇主的企业,首先是所有未注册的商业企业,其次是所有在组织和经营方面没有
正规结构的非商业企业。在《世界就业报告1998--1999"})中,国际劳工组织将非正
规部门进一步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小型企业或微型企业,这类企业雇佣少量员工,
有或没有学徒,主要面对低收入者市场。第二类为家庭型企业或自我雇佣企业,它
经营个人业务、单独工作,或在家庭成员、学徒的帮助下]二作。第三类为独立服务
者组织,包括家庭帮手、学徒、街头小贩、清洁工等115】。
者组织,包括家庭帮手、学徒、街头小贩、清洁工等{15】。
S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
2.1.3我国学者对非正规就业概念的界定
在我国,随着市场转型的推进,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己经成为一种普遍现
象了。1996年上海市从国际劳工组织引进该定义,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将其定义为:
所谓非正规就业,是指将下岗人员组织起来,以“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这一形式,
通过参与社区的便民利民服务、市容环境建设中的公益性劳动,为企事业单位提供
各种临时性、突击性的劳动以及家庭手工业、工艺作坊等形式的生产自救,这是对
无法建立或暂无条件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一种补充就业形式。非正规劳动组织的认
定范围包括:家政服务、餐饮服务、物流配送、家电维修、物品修理、物资回收、
缝补洗染、理发烫发、打字复印、车辆管理等在内的服务社站;搬运搬家、后勤劳
务等在内的劳动服务队;工艺品、编织品、旅游纪念品等简单加工业在内的工场【”】。
针对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大量非正规就业现象,我国学者对非正规就业给予
了多层次和更加广泛的界定。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在《我国目前
非正规就业的现状及促进非正规就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一非正规就业问题调研报
告》中,特别指出“非正规就业”是比“非正规部门就业”更大的一个概念。我国
非正规部门主要是指在依法设立的独立法人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和社会团
体、社会组织)之外的规模很小的经营单位【6】o主要包括: (1)由个人、家庭或合
伙自办的微型经营实体,如私营小企业、个体经营户、家庭手工业户等i (2)以社
区、企业、非政府社团组织为依托,以创造就业和收入为主要经营目标的生产自救
性劳动组织;(3)其他自负盈亏的独立劳动者。我国非正规就业主要指广泛存在于
非正规部门和正规部门中的,有别于传统典型的就业形式。
综合非正规就业的内涵与特征,本文认为非正规就业是指劳动就业关系具有临
时性、随机性和不稳定性,就业规模主要以小型化和家庭化为主或以个体的形式自
我雇佣、创业资金有限,行业分布多属于对劳动者技能要求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的,包括个体经济以及由私营独资企业和私营合伙企业构成的小型私人企业、国有
企业或组织中没有签订长期劳动合同的临时工形式的就业。
2.1.4非正规就业的分类
非正规就业具有多种特征,我们不能仅依据部门正规与否来划分正规就业与非
正规就业。从经济组织形式出发,非正规就业可以区分为正规部门非正规就业和非
正规部门就业;从就业方式的非正规性来看,非正规就业表现方式多样,如自我雇
佣、家庭内就业、阶段就业、非全目制弹性就业、钟点工、临时工、季节工等[81(如
图2.1所示)。
6
硕士学位论文
图2.1以经济组织及就业形式区分的非正规就业
就其与制度的关系看,非正规就业可分为“制度供给不足型”与“技术限制型”。
前者指那些在正规部门工作,依照现存生产技术条件完全可采取正规形式就业,只
是由于制度供给不足而采取非正规形式的就业。例如,大部分在餐饮部门工作的劳
动者企业未与其签定劳动合同,不为其办理医疗与养老保险,他们每天的工作超过
八小时。在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经济初始阶段,此类非正规就业都广泛存在。显
然,它归根到底与制度供给不足有关。后者指那些小规模、非规范组织工作的劳动
者的就业,这些小规模、非规范组织的存在,主要是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只能采
取非正规就业形式。
从劳动力市场分层和非正规就业群体特征角度考察,非正规就业可分为主动型
非正规就业和被动型非正规就业【171。前者指那些出于对自由或现金偏好的劳动者,
他们为了改变环境,追求自我实现,主动地从事非正规就业。他们往往有足够的经
验及必要的资本,愿意工作更长的时间,承担相应的风险。主动性意味着劳动力配
置灵活性的增加和效率的提高,并增加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弹性。后者指由于受
自身素质、经济地位的限制或受到歧视的那些劳动者,为了获得生存,不得不从事
非正规就业。他们一般是社会进步、技术进步的淘汰者,处于劳动力市场的底层,
生存条件艰苦。被动型非正规就业是一种为了生活而被迫、甚至扭衄自己的就业选
择,他们不能获取公平的机会和应有的权利,其劳动力市场表现为一种无序状态。
2.2非正规就业的理论渊源
非正规就业学说主要来源于三种理论:贫困就业理论、发展经济理论和制度经
济理论[18】。
2.2.1贫困就业理论
国际劳工组织对于这一理论的提出和发展起了奠基性作用。在对第三世界国家
贫困化问题进行研究后,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了非正规就业的概念并在全球范围内尤
其是发展中国家广泛推行非正规就业模式。国际劳工组织、世界银行及许多经济学
7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
家,都一致认为非正规就业是他们必须对待的一类事,至少应作为第三世界国家城
市贫民生活的一个特征来对待,是城市贫困群体的一种就业模式【“。在阐述非正规
就业时,国际劳工组织指出,那些没有能力进入现代经济部门的劳动力只有退而求
其次,进入非正规部门就业。而对于非正规部门,国际劳工组织更在1972年将其视
为国家自力更生的一种重要源泉。国际劳工组织为许多经济贫困、落后国家和地区
制定了全国性或地区性就业发展计划,使这一理论逐步由概念、实证发展成为一种
指导发展中国家就业决策的规范理论。
随着非正规就业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运用以及理论研究的深入,国际劳工组织
对非正规就业的看法也有了相当大的改进。在近些年的国际劳工报告中,国际劳工
组织不止一次指出,非正规部门不仅仅只是具有像海绵一样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和减
轻城市贫困的功能[13】。自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衰退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实行结构调整
政策以来,非正规部门迸一步发展,充分说明了非正规就业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客观
存在的一种需求,社会需要非正规部门的生产、商品和服务。
尽管国际劳工组织的贫困就业理论无论在其内涵和外延上都有较大的拓展,因
而再将非正规就业看作是贫困群体的就业模式有失偏颇。但其毕竟为解决经济贫困
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就业问题提供了理论探索。基于这一点,有学者将该理论看作是
非正规就业产生和发展的内动力学说,指出由于城市的内部结构分化,特别是由城
市失业和贫困化而引起的社会阶层分化,是促进非正规就业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ttJ]。
2.2.2二元经济理论
这是一种关于非正规就业产生和发展的外动力学说,它跳出城市自身,从城乡
关系和城市化的宏观视角解释非正规就业的发育过程,最具代表性的刘易斯的二元
经济模型和托达罗的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刘易斯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分为两个
部分:一是以传统生产方法生产、劳动生产率极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系:二
是以现代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较高的现代工业体系。前者以农业
部门为代表,后者以工业部门为代表。刘易斯认为,经济发展倚赖现代工业部门的
扩张,而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需要农业部门提供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刘易斯认为,
在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存在大最过剩劳动力,只要现代部门扩大规模,
则可在现行不变工资的水平上雇佣到所需要的农业劳动力。不仅如此,刘易斯亦认
为,无限的劳动供给还应包括城市非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者,如临时工、小商贩、
家庭仆人等【201。但由于农业外的劳动力供给相对较少,因此刘易斯把农业部门作为
工业劳动力供给的源泉。
托达罗则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存在大量失业,一个农业劳动者是否迁入
城市不仅决定于城乡实际收入差异,而且还决定于城市就业率(在现代部门获得工
8
硕士学位论文
作的概率)。托达罗把城市部门划分为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并指出农村过剩劳动
力并非由农业部门直接进入城市现代工业部门,而是先进入城市传统经济部门即非
正规部门,由此产生大量非正规就业。通过城市失业动态均衡模型,托达罗计算出
的均衡数值表明,在城市劳动供给增长率等于劳动需求增长率这一均衡条件下,现
代部门能吸纳城市劳动力就业的久数占总劳动力的1/3,而其余2/3劳动力都在传统部
门,他们处在失业半失业状态【21】。
2.2.3制度边缘理论
这一理论将非正规就业视为国民经济体系中客观存在的有机成分,侧重于研究
正规与非正规经济活动在制度和管理属性上的差别。经济社会学家哈特(Hart)于1973
年首先提出了非正规经济的概念。哈特描述了加纳(Ghana)采取临时经济战略的迂
移工人群体,他们面对的是边缘劳动力就业市场,这些市场总体上反映了实际社会
需要。在阐述非正规经济性质时,哈特更指出,非正规经济是一种大众的管理机制,
是人们夺回那些本该属于他们但被集权代理人企图否认、剥夺的经济权利【221。在将
城市劳动者划分为货币工资雇佣和自我雇佣两种类型后,哈特指出,非正规就业属
于自我雇佣,即劳动者不依靠政府创造机会而自主就业。广义而言,非正规就业是
指不注册、不纳税的经济活动中的就业,而非正规部门则是介于城市现代部门与传
统农业部门间的,以吸纳城市非熟练工人、失业者和农村流入劳动力的经济活动单
位。就这个意义上说,非正规经济并非像国际劳工组织所描绘的那样是在工作机会
不足状况下产生的生存机制,而是在国家严格控制的经济下爆发的真正市场力量【”】。
地下经济学理论等对非正规经济理论进一步发展。法伊格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
角出发,在地下经济学的总框架下将与非正规经济相关的经济活动分成非法经济、
未申报、未登录经济和非正规经济四部分【23】。这些类别之间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
一般而言,非正规经济同时也是未申报、未登陆的。这些类别中最需要区分的是非
法经济与非正规经济,非法经济指的是违反法律的物品、服务的生产和传播,而非
正规经济则大多是合法的。
2.2.4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在对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强调制度和社会性因素
对劳动报酬和就业产生的影响。在以“两分法”梳理劳动力市场时,帕雷(Piore)
把市场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或正规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具有以下
几个特征:工资较高,工作条件优越,就业稳定,安全性好,作业的管理过程规范,
升迁机会多。二级市场(或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则大为逊色:工资低,工作
条件差,就业不稳定,管理武断且粗暴,毫无个人升迁机会。二级市场的就业者多
为穷人,由于从业人员难以向一级劳动力市场流动,因此,良好的教育和培训无助
9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
于提高劳动者的报酬[2叭。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将正规劳动力市场的工作看作是内部
劳动力市场的组成部分,即工资及劳动力资源配置等与就业结构有关的事宣,是由
管理及制度性规则来调控的,市场力量基本不发挥作用。内部市场的工资结构主要
根据组织内部的需要来制定,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态没有多大的关系,内部
市场的工作安排优先考虑组织内部成员。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主要靠工资的
波动来解决,而内部劳动力市场却不是这样。尽管将劳动报酬问题置于最优先的地
位来考虑,但帕雷同时也承认,区别一、二级劳动力市场工作性质的最重要特征,
是前者对劳动力的行为标准具有不同的要求,它特别强调就业稳定及持续能力【25】。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强调制度与社会性因素。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现状并
不是被动的反映个人、家庭或社会背景的优劣及素质的高低,而是经济不平等在劳
动力市场的延伸。第二,非正规劳动力难以进入正规劳动力市场这一现象,主要原
因不在于劳动力供给方,就影响程度而言,供给远不及需求,更不及制度在解释此
类现象上的说服力。第三,从劳动力组织与产品市场的相互作用及二者依时间序列
而演进的相互关系看,产品需求稳定的企业创造了含就业保障条款在内的正规劳动
力市场,而产品需求不稳定的企业则只能在非正规劳动力市场从事生产活动f26】。
2.3非正规就业的经济学分析:理论模型及框架
2.3.1模型的简单说明
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基本思想,我们将整个城镇劳动力群体简单化分为
两部分:正规就业的劳动力群体和非正规就业的劳动力群体。其中,正规就业群体
一般工资较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安全性好,作业管理过程规范,升迁机会
较多。而非正规就业群体一般工资较低,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极易失业。在
以下的理论分析框架中,我们假定就业群体仅有两种从业模式:正规就业与非正规
就业。
2.3.2非正规就业产生与发展机制
虽然非正规就业在各国都普遍存在,但各国有各国的国情。在当前,影响我国
就业变动最主要的因素是体制性因素,体制转轨时期的制度缺陷对我国现阶段非正
规就业的形成及发展影响巨大。目前,我国体制转轨时期的体制及制度缺陷主要表
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新旧体制并存,即双重体制同时运行;二是体制缺位,即旧体
制已经破除但新体制尚未建立;三是体制错位,即新体制的各个部分不配套等;四
是体制虚设,即体制名存实亡,并未执行。
在以下分析中,本文以我国转轨时期的制度缺陷为基本出发点,通过构建一个理
硬士学位论文
论模型来阐释现阶段我国非正规就业产生和发展的内在机制。。
如前文所述,社会总体就业量由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构成。令E为总体就业量,
El为非正规就业人数,Ef为正规就业人数,则三者间的关系为:
E=El+El El,Ef>0 (2.1)
这里我们对正规就业(Ei)的变动略而不论,并用社会就业总量(E)与非正规
发生率(a)的乘积来表示非正规就业的总量:
Ei=a·E 1>a>0 (2.2)
式中a实际上是非正规就业占社会总就业量的比重。公式(2.2)表明d E'j0 a>
0,a Ei/d E>0。于是,我们可以写出非正规就业数量(Ei)关于时间t的变动公式:
0Ei/at=a a/dt-E+aE/at.a (2.3)
该公式的意思是,非正规就业的增量取决于非正规就业发生率和社会总就业量
的乘积。社会总就业量(E)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使非正规就业量(E1)自然增加的
因素。这是由于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参与人员、投入的资源量等都有所
增加,由此导致非正规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另外劳动力市场内生化运作及体制性
因素等都对我国现阶段的非正规就业规模产生影响。在此我们集中讨论在社会总体
就业规模不变时制度变动对非正规就业的影响,或者说是在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同
时变动的过程中,非正规就业何以大量产生,即探讨制约非正规就业发生率(a)变
动的因素。
我们假定R为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单位成本收益率(R1)与从事正规就业的单位成
本收益率(R,)之比,即:
R=R—R“aR/0 Rl>O,aR/aRf<O (2.4)
这一关系式表明R同非正规就业的收益率成正比,同正规就业的收益率成反比。
当正规就业的收益率不变动时,R只取决于非正规就业的收益率(Ri)的变动;而Ri
的变动根据前文则完全取决制度缺陷(w),于是有:
R=R(Ri(W)),d Ri/d W>0, a R/a W>0 (2.5)
可见,R实际上可以反应出一个经济制度的完善程度。在各方面制度相对完善的
经济中,通常制度缺陷较小,非正规从业规模较小,从事非正规就业的成本收益率
会较低,而从事正规就业的收益率较高,因此二者之比率R较小,反之亦反。根据前
面的假设,R正是决定a的直接因素,即a是两种就业的成本收益率之比R的函数:
a2f(R)2《R(Ri(、D),0 a/a R>0,a a/a W>O (2.6)
上式的意思是,非正规就业的发生率直接取决于从事非正规就业与从事正规就
业的成本收益率的比较,并晟终取决于经济中制度缺陷的大小及变动。据此可将公
①在模型构建中,本文参考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陈宗胜、周云波关于经济转轨时期非法非正常收入滋生蔓延
机57制模型口原模型见陈宗胜,周云波·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及经济学解释·经济研究,2001,(4):14—
11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
式(2,3)进一步展开为下式:
aE'dot=a a/aR·aR/aRi·aRi/aW·dW/at.E+dE/0t-a (2.7)
该式表明,在中国近年体制转轨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影响非正规就业的主要因
素。首先,制度缺陷(w)的增加使得非正规就业的成本收益率Ri大副上升,同时相
对地使正规就业活动的成本收益率Rf降低了,因而二者之间豹比例(R)也就上升了。
正是这一比例的提高,以及因经济规模扩大带来的就业总量增长和正规部门就业的
体制性壁垒,非正规就业的发生率上升。这一经济学解释的几何表达形式如图(2.2)
所示:
Y
P2
Y2
Ya
Yl
0
xl X2 &
图2.2转轨时期非正规就业产生发展机制模型
在图2.2中,横轴OX代表正规就业,纵轴OY代表非正规就业,直线OR的斜率代
表两种经济活动成本收益率的比值,即R反映制度缺陷,斜率越高,表明制度缺陷越
大。现实含义是制度缺陷越大,正规就业部门及领域准入壁垒越强,非正规就业成
为人们“无可奈何”的选择【2+7】。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体制
性分割因素大量存在,我国就业总量较低,如图PlPl所示。同时,这时期的经济关系
较简单,计划控制手段严密,就业主要是指体制内的正规就业,制度缺陷没有充分
体现出来,如直线ORl所示。在此阶段,社会就业总量中两种就业的均衡点为P,P,与
ORl的交点A,表明非正规就业量为OY】,正规就业量为OX,。
体制改革开始以后,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等多种
因素推动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社会就业总量规模扩大,由直线P,P,右移至P2P:。
同时,在渐进式体制转轨过程中,信息不完善以及人们认识事物的局限性等因素,
都使经济活动的各种规范制度的建立健全成为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从而形成了较
大的制度缺陷或制度不足。这使得非正规就业的成本收益率与正规就业的成本收益
率之比上升,即直线ORl左上方移至OR2。此时就业的均衡点为OR2与P2P2的交点B,
硕士学位论文
其中非正规就业数量增至oY2,正规就业数量为oX2。
上述过程可分解为两个步骤,首先是将OR。延长至与P2P2交点c。对应的正规就
业数量为O墨,非正规就业数量为OY3。于是,非正规就业的增量YlY2可看作是Y1Y3
与Y3Y2相加。其中,Y。Y,是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总规模的扩张而引致的非正规
就业增量,Y3Y:则为体制转型中的制度分离所导致的非正规就业的增量。从图中还
可以看到,在制度缺陷不变的情况下,正规就业数量为oX3,但体制变动中传统制度
的改变以及由此形成的制度缺陷的增加,却使得正规就业数量下降NoX2,减少了
X2X3,减少的这部分恰好为非正规就业领域所吸纳。
2.3.3非正规就业对正规就业的替代效应的微观分析
假设用人单位的效用=职工的平均效益+就业量一工资率+就业量,即:
U=(AR—W)tL (2.8)
假定职工无论以正规就业的形式被雇佣,还是以非正规就业的形式被雇佣,平
均效率是一样的,即ARf=ARi,由于正规就业的雇佣成本大于非正规就业,PWf>wl,
则有:Uf<U;。如图2.3所示,当雇佣相同素质的职工时,非正规就业的雇佣方式为用
人单位带来的效用远远大于正规雇佣方式。因此用人单位,更倾向于通过非正规就
业方式雇佣职工。
如果将公式(2.8)变行为C=W+L=AR木L—u,该公式表示雇佣成本与就业量之
间的数量关系,用人单位花费同样的雇佣成本,非正规就业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多于
正规就业所创造的岗位(图2.4)。
U
Ui’
Ut’
0
L’
图2.3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效用比较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
C
C
O
l /j;
夕厂】
Ltr Li
图2.4相同雇佣成本下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就业量
通过对非正规就业对正规就业的替代分析,可以看出,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不
考虑岗位对就业者技能的特殊要求时,对用人单位而言,非正规就业能够带来更多
的经济效益;对社会而言,相同的雇佣成本,非正规就业可以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
2.3.4非正规就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虽然非正规就业不仅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而且在发达国家也普遍存在,但
由于目前还没有对某一国家或地区非正规就业发展水平时间序列上的完整资料,同
时非正规就业仍处于发展之中,因此很难用一个地区的非正规就业数据概括出非正
规就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假定目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非正规就业水平可以代
表一个地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非正规就业状况。有学者在考察不同发展水平的不
同国家的人均GDP与非正规就业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非正规就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假
设,即非正规就业呈现出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先增加、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的发
展过程(图2.5)[2”。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阶段I:非正规就业发展初期,由于城
市商业、服务业不发达,非农产业集中在少数的正规部门,非正规的有效需求较少,
非正规就业规模有限。但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市场化程度加深,有效需求增加,非
正规就业迅速增加;阶段II:伴随城市化的加速,市场竞争的加剧,非正规就业在
劳动密集型行业占据主导地位,非正规就业规模达到峰值,然后向正规化过渡,非
正规就业有减少的趋势,竞争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阶段III:随着市场竞争体制趋
于完善,商业、服务业主要依靠大的企业集团提供,非正规就业的有效需求很少,
并逐步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体制下的非正规就业规模渐进线(直线L)。
14
硕士学位论文
图2.5非正规就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示意图
综上所述,非正规就业的产生与发展是有其动力机制和规律的。由于我国目前
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非正规需求正呈增加趋势。随着改革
的深入,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尤其是作为适合于改革过程中弱势群体的就业模式,
非正规就业的规模呈扩大趋势。目前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的发展仍处于第1阶段,
以下将着重分析和考察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发展的现状。
非正规就业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
第3章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的必要性及
现状分析
3.1我国城镇弱势群体的构成与特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迸一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社会弱势群体及其问
题日益凸显,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200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朱镕
基总理第一次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学术语【291。朱总理强调,积极扩大就业和再
就业是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对弱势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何平解释朱
镕基总理在2002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四类人,他们分
别是:下岗职工、“体制外”的人、进城农民工、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对
这四类人的划分,是从我国目前的社会现实出发的。
国际社会工作者和社会政策界对弱势群体有一个基本相同的界定,即认为弱势
群体是由于某些障碍或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
群。弱势群体并未形成真正的群体,其内部可能没有组织化,它是同样处于不利地
位的社会成员的集合。一般说来主要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
业者和贫困者。在有些国家弱势群体还包括单身母亲、吸毒者、酗酒者、少数民族
等。
本文认为,就其广义而言,弱势群体是指社会中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的劳动群
体,是社会的弱者。就其狭义而言,虽然不同学科,如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政
治学等,都对弱势群体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关注点和目标
的不同,因而对弱势群体进行的理解和界定也就不一致。从经济学视角看,社会弱
势群体是与贫困密不可分的,被看作是贫困群体或是潜在贫困群体的一部分,认为
“由于各种外在或内在的原因,他们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在生产和生活上有困难”,未能解决温饱问题,他们一部分已是贫困者,另一部分是
潜在的贫困者。
从大的方面来看,社会弱势群体包括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两部分。
生理性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生理性的原因而在生活的某些方面有所依赖、在社会
竞争中处于弱势和容易被伤害的人群,主要包括老年人、残疾人、长期患病者等。
社会性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社会的原因造成的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生活困难,容
易受到伤害的人群,包括贫困农民、进城农民工、城镇下岗失业者等。在我国现阶
段,除了传统的生理性弱势群体外,社会性弱势群体的问题更加突出,对我国社会
硕士学位论文
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大。社会性弱势群体既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逐步解决的问题。这部分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
主体,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我国城镇社会性弱势群体,即我国现阶段城镇中,
由于社会的因素,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教育水平、竞争能力等方面
处于劣势的一部分劳动者所构成的相对落后于社会发展先进水平要求的人群共同
体。
3.1.1我国城镇弱势群体的构成
1.下岗、失业者
失业是现代经济运行当中的~种经济社会现象。从宏观方面分析,它反映的是
劳动力供给大于经济发展对就业岗位的需求;从微观角度看,则是劳动者与生产资
料处于分离状态和无法有效结合。目前我国面临的失业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
一般意义上的失业,包括因各种原因失去工作的城镇劳动力和无法获得就业机会的
城镇新成长劳动力;二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企业改革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形
式的失业一即国有企业、城市集体企业及其他公有经济部门的职工“下岗”问题【30】。
我国的下岗失业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在经济结构和产
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逐渐凸现出来的,表现为城镇的登记失业率逐年上升(见图3.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年份
图3.1城镇登记失业率趋势图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上图可以看出,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镇失业率翻了接近一番。随着中国体制
转轨进程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充分就业”政策将逐渐
被“有效就业”政策所取代,过去在“充分就业”政策下形成的隐性失业日益公开
化,失业问题的深层矛盾暴露愈加充分。
我国城镇中以失业下岗人员为主体的弱势群体与农民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特
征。第一,农民还有自己的一块土地,即使缺少现金收入,吃饭的问题还可以自己
解决。而城市中的居民没有这块土地,当现金性收入断绝的时候,可能连吃饭都成
17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
为问题p“。第二,家庭负担重。城市中生活费用高,且缺少弹性,在90年代初期和
中期,物价和生活费用急剧上升,在90年代末,虽然物价相对稳定,但增加了一批
原来属于社会保障而现在则需要自己负担的消费项目,如住房、子女的教育费用、
部分的医疗费用和养老等。由于下岗职工主要集中在35至45岁之间,其工资收入是
家庭生活的主要来源,一旦下岗,全家就会陷入贫困的境地。第三,在单位仍然具
有很强福利化特征的情况下,失去工作和收入的同时意味着失去诸多的福利。这一
弱势群体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因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在竞争中被淘汰,
他们大多具有劳动能力,但面临再就业的困难,同时,物质生活的低水平、低层次
又影响了他们的精神生活状态,呈现脆弱的社会心态。
2.进入城市的农民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农业中积淀了大量“零值”剩余劳动力,
城乡收入差距也日益显性化。从90年代初开始,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向城市。
到目前为止,从农村涌向城市的流动人口已经达到上亿人的规模。进入城市的农民
工,在城市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在获得比从事农业更高收入的
同时,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消费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由于体制上的隔离、生
活环境、职业技能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农民工整体上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是城
市社会的边缘群体。
在职业选择上,农民工几乎不存在对用人单位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相关
的求职信息,另一方面,为了缓解贫困,许多农民工求职心切,往往饥不择食,在
求职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在工资待遇以及劳动保障方面,农民工大多从事城里人
所不愿从事的工作,正面临经济上的不公正待遇,同工可能不同酬,就业机会不平
等,工资拖欠现象也时有发生,劳动强度普遍偏高,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劳动安全
得不到保障;在子女接受城市教育方面,因为户籍的限制,他们很难在城市享受到
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待遇;在城市生活方面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在一项对浙江省青
年农民工进行的定向抽样调查报告中,可以发现他们除了面临生活工作条件差、人
身安全缺乏保障等问题钋,未能享受城市的文化娱乐生活及参与相关活动的情况也
显示了其在城市中的弱势地位【30】(见表3+1)。
表3.1外来务工青年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情况(单位:%)
第一选择第二选择第三选择第四选择第五选择各项台计
本地人的歧视19.6 0‘3 0.1 0.2 O.1 20.3
子女教育上学问题11.4 3.8 O.2 0.1 0.3 15.8
生活习惯不适应15.1 6.7 2.5 0.1 O.0 24_4
消费太高24.1 18,8 3.7 1.0 0.3 47.9
知识技术不够19.9 34.4 16.6 4.1 O.9 75.9
18
硕士学位论文
(续表)
工作任务太重3.2 12.9 16.8 4.3 2.4 39.6
没有什么可信的朋友0.9 6.1 9_3 7.2 1.3 24.8
恋爱交友问题1.7 5.6 14.1 10.1 2.0 33_5
吃住的条件差O.6 2.3 11.3 12.5 2.5 29.2
挣钱少2.1 4.8 14.3 31.8 15.5 68.5
人身安全问题O,2 0.3 2.6 10.O 10.7 23.8
生病就医难O,4 0.6 1.4 6.7 10.3 19.4
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0.9 3.5 6.2 11.1 47.3 69.O
计划生育问题O.O O,O 0.8 O,2 4.6 5.6
其他0.O O.0 0.1 O.4 1.8 2_3
合计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500.0
资料来源:万斌等主编:{2002年浙江发展报告(社会卷)》,2002,浙江教育出版社,第249
页。此项抽样调查共抽取样本1458份。
3.较早退休人员
从减少劳动力供给的角度出发,前一时期许多企业采取提前退休的方式,以减
少企业的内部冗员。在职工仍然具有工作能力和要求的情况下,被迫退出劳动力市
场,导致收入大大减少,生活水平下降,甚至陷入贫困。
3.1.2我国城镇弱势群体的特征
1.弱势群体的入力资本偏低
现代劳动经济学认为,人力资本包括在教育、工作培训以及迁移等类活动中积
累下来的所有投资【32】。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既可以从教育、培训中获得,也可以在
实际工作中积累。弱势群体就整体特征而言,其人力资本偏低。这里的人力资本包
括劳动能力和就业能力。劳动能力是指提供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状况。
就业能力包括就业观念、就业信息获取、技能培训、社会关系等多个方面。教育水
平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人力资本,据统计,在城镇失业人员中,无论处于哪个年龄阶
段,初中文化以下占N50%以上,高中文化以下占85%以上(见表3.2)。
弱势群体人力资本偏低,主要表现为劳动能力和就业能力的低下,体现为一种
弱能,正是由于这种弱能使得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体现为一种
弱势。这种弱势既是经济意义上的,也是社会意义上的。在经济意义上,就业弱势
群体的弱势体现为就业市场竞争力低,收入低,就业和收入不稳定;在社会意义上,
就业弱势群体的弱势体现为被歧视,合法权益被侵犯;在政治意义上,就业弱势群
体的弱势体现为无法参与、影响政策的制定,甚至成为某些政策的受害者。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
表3.2城镇失业人员各年龄段受教育程度分布表(2002) (单位:%)
年龄段合计不识字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大本研究生
16.19 100 0.2 5.0 64.4 28.6 1.6 0.1 0.O
20.24 100 0.2 3.2 38.9 44.9 10.9 1.7 0.1
25.29 100 0_3 4.8 46.5 38.5 8.4 1.4 O.O
30.34 100 O.3 5.9 54.8 33.7 4.6 0.7 0.O
35.39 t00 O.5 5.3 55.2 34.4 3.7 O.8 O.0
40.44 100 0.7 7.5 43.5 45.4 2.4 0.5 0.0
45.49 100 1.5 14.7 53.4 27.3 2‘3 O.6 0.1
50.54 100 2.3 22.4 55.4 15.5 3.8 0 6 O.0
合计100 O.7 7.8 50.3 35.2 5.0 0.6 0.0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3),国家统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
2.弱势群体的生活标准低下
弱势群体一般来说是其个人及家庭生活达不到社会认可的最基本标准的有困难
的群体。本文在此使用了“社会认可的最基本标准”这个概念,而没有使用“最低
生活标准”的概念,原因在于,弱势群体内部其实也是相当复杂的,世界各国对不
同的弱势群体成员一般采用不同的社会支持政策。就我国实际来说,针对下岗、失
业人员与针对城市救济对象就采用不同的政策,针对前者,一般是通过社会支持使
他们维持“基本生活”,这是相对于在职人员而言的;而针对后者,则是通过救济
使他们能够维持“最低生活”,它所依据的是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即“贫
困线”。据调查显示,在城市贫困者中,各类下岗人员占40.2%,失业者占2.4%,提
前退休者占5.5%,个人收入低者占56%,家庭人口多者占16.1%t”1。虽然这项调查不
一定能很准确地反映弱势群体在贫困人口中的状况,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弱
势群体是贫困人口中的主要部分。
3.弱势群体的数量规模庞大
分析弱势群体有一个规模和深度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1年城镇
登记失业人数与国企下岗职工共1400万人,约相当于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7%。如果再
加上非国有企业下岗职1600万人,全国大概有2000万下岗和失业人员,相当于城镇经
济活动人口的10%,当然,其中不乏有再就业并且比较稳定的人员,但这毕竟是少数。
2003年底,我国的下岗职工人数为420.77i人,登记失业入口为800万人(登记失业率为
4.3%),据《南方周末》引述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度《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的信息,
“中国城镇的实际失业率已达到7%的警戒线”,而且未来几年还有增长的趋势。
农民工是一个典型的由经济和社会双重因素造就的一个弱势群体。国家统计局
硕士学位论文
的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至2000年期间,中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
1.3亿人,平均每年转移591万人.
4.弱势群体的自我改变能力差
弱势群体依赖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目前的弱势地位。这些人之所以陷入困境,
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都是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的,尽管他们并非不
想改变上述困境。有些困境是个人原因造成的,例如自身素质及能力不足,有些是
社会原因造成的,例如制度变革、技术发展等;有些是个人和社会原因共同造成的,
例如我国转型期部分群体的下岗、失业。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社会强调自由竞
争,人们更多地将弱势群体的贫困处境归咎于个人原因,社会对弱势群体采取放任
不管的态度。这种状况后来发生了重大转变,人们更多地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考察他
们形成的原因。因为,在一种公正的社会体制下,尽管弱势群体依然存在,但不会
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3.2当前发展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的必要·眭
非正规就业具有灵活性、进入障碍低等特点,是适合弱势群体的就业方式。在
当前,发展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具有重大意义。
1.发展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是减少改革成本代价的要求
市场经济运行时,市场竞争的“马太效应”日益突出,即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资金、权力、能力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的,是强者,
他们处于优势积累的有利地位。相反,缺乏资金、权力、能力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
资源优势的,是弱者,他们改变自己处境的机会很少,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正
是这样,社会弱者最先也最强烈地感受到改革的代价。从理论上说,改革的社会代价
应当由全体社会成员来共同承担,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受到改革带来的社会风险冲击最
大的往往是承受力最低的社会弱势群体。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弱者比社会强者
为改革付出更多的成本,承受着来自经济、社会和心理等多方面的更大压力。在我国的
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由于旧的体制还未完全消除,新的体制还未完善,而且改革过程
是不断试错的过程,产生的不良影响多由弱势群体承担,如城市化进程中对失地农民的
利益补偿不足。发展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可以适当减少改革代价。
2.发展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是我国经济和就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其他经济成分相比,国有经济比例缩小,
原有的吸纳城镇新增劳动力的主渠道的就业容量不断下降,新的就业增长点有待形
成,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存在和发展,是市场化改革、经济结
构调整和就业压力作用下的必然结果。非正规就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
也是市场经济和市场力量发展壮大的过程。目前,我国正面临新的战略机遇,要想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然成
为社会所追求的目标,也必然推动我国经济曰趋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
在这样的形势下,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将被剥离出来,其中的大部分工作
将被社区的劳动组织或农民工所承担:大中型企业必然会采取多种多样的适合自身
特点的用工形式,并根据市场变化随时调整用工数量和结构;企业在社会化分工过
程中分离出来的生产和加工项目,有相当一部分将由小型或微型企业、家庭企业、
劳动组织乃至个人承包生产。
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与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的就业模式的转变,在就业
结构调整的背景之下,我国就业模式的转变也经历着“非正规就业一正规就业一非
正规就业”的过程吼首先是建国初期,非国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以个体和私
营为主的非正规部门就业是我国就业的主要模式;其次是国有化阶段,我国进入计
划经济时期,传统正规部门(国有、集体经济>垄断国民经济,各部门几乎吸纳了
所有从业人员;第三是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就业结构进入急剧调整时
期。传统正规部门就业比重急剧下降,新型正规部门(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合作制
单位)就业比重显著上升,非正规就业开始出现。但由于传统正规部门就业人口基
数大,下降速度快,新型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滞后上升,导致新增就业岗位无法
吸纳从传统正规部门流出的劳动力,造成失业人口不断上升。第四是经济转轨后期,
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就业模式进入稳定调整期。传统正规部门已经下降到较低
的水平,新型正规部门发展进入成熟期,吸纳力大量的劳动力,非正规部门也进入
了稳定的发展阶段,成为城镇就业的主渠道,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失业人口
开始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非正规化”是转型期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就业
模式转变的基本方向。
3.发展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
从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与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高度上看,弱势群体非正规就
业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可以说,一个弱势群体得不到保障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
稳定型的社会,更谈不上是协调发展的社会。
所谓协调发展,可以从不同角度看。从社会群体的角度看,就是不同社会群体
特别是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合理的平衡。有了这种强弱合理的平衡就能维持社
会的稳定、协调发展,没有这种强弱合理的平衡,社会就难以保持稳定,社会的协
调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的就业状况,反映了其社会
资源的配置状况、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状况,决定着经济效能的大小,直接影响着
社会经济的发展。减员增效,使国有企业轻装上阵,这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的必然要求,也是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期国有企业脱困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大规
模就业弱势群体的存在,一方面,大景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在职劳
动者的负担加重。这就势必会挫伤在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进而会影响我国的政
硕士学位论文
治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196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
的新发现,这一发现被称作奥肯定律(Okun’S Law)。该法则说明的正是失业率和
周期波动中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的经验关系。根据统计数据,奥肯发现
了与既定的短期失业率增加相联系的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减少,失业率和增长率之间
具有替代性。这种变化关系表明,高增长率使失业率降低,低增长率则会提高失业
率。我国就业问题的日益严重,也必然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增长后劲。
发展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可以缓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压力,缩小强势与弱势群体
的差距,从而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立。
3.3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的发展现状:实证分析
对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考察都证明,在20世纪末叶,非正规就业有了很大的增
长。“在东南亚和南亚国家中,非正规部门在城市就业中的份额由70年代的40—60%上
升到80年代的50—70%”(努罗·阿明,1994)。在东南亚的曼谷、雅加达、马尼拉,南
亚的加尔各答、达卡,非正规部门在城市就业中的份额也呈现连年上升之势
(Hallgren,1990)。起初,“多数国家都以为非正规部门只不过是一种过渡性的现象,
它将随着经济发展而消失。但不幸的是,非正规部门并没有呈现任何衰落的趋势,
相反还出现了扩展的情况。”(努罗弗可明,1994)尤其是在拉美国家,非正规部门劳
动力占全体非农劳动力比例大体上都超过了一半,根据1996年数据,阿根廷53.6%,
巴西59.3%,哥伦比亚57.2%,墨西哥60.2%,秘鲁57.9%,玻利维亚63.1%,巴拉圭
67.9%,等等(刘燕斌,2000)1341。我国城镇弱势群体的非正规就业,也呈现出不断
上升的趋势。
3.3.1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规模的估算
非正规就业本身具有高流动性、高隐蔽性和高分散性,因此很难对其规模和经
济总量做出较为精确的测算,即使进行专项的非正规就业统计,也会出现统计范围
难以全面覆盖,就业者不愿透露就业信息等问题。目前,我国许多学者对非正规就
业的测算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主要有两种方法,即直接调查法和间接估算法,直接
调查法主要是通过对住户和非正规部门产业活动单位的调查,根据统计目的、使用
数据的意图、样本框以及资源的可利用程度,对非正规就业的规模进行测算。间接
估算法主要有劳动力参与率差异法和宏观经济推算法(又称为国民帐户分析法)。这
些都是理论上的分析思路,由于缺乏调查资料,利用这些方法还没能估算出我国城
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的规模。本文尝试从城镇弱势群体的构成及非正规部门的发
展情况,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估算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的规模,进而了解其发
展现状。
1.估算方法和思路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
调查显示。我国城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农民工一部分在有政府登记的非正
规部门就业,另一部分则以自我雇佣的形式,或者在正规部门以临时工等形式从事
非正规就业。假设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全体为N,用公式表示为:
N-----L1+Lz+b
其中,L1表示有政府登记注册的非正规部门的就业人数,主要是指私营、个体
从业人员数量,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私营经济单位规模差异较大,但以小型、微型
企业为主,主要集中在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以及社会
服务业等行业,所以归入非正规部门(胡鞍钢,2001);L2表示在登记注册的非正规部
门以外以自我雇佣或在正规部门以临时工形式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城镇下岗、失业人
员;L4表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正规就业的数量。
(1)对L1的统计:主要以统计年鉴为参考资料。
(2)对k的估算;
研究表明,下岗、失业人员中有大量处于隐性就业状态。隐性就业主要指的是
某些劳动者实际上处于就业状态并拥有相应的收入来源,但同时却被作为失业(下
岗)者对待,他们享受失业救急和政府再就业工程的帮助【35】。这部分隐性就业者基
本上从事非正规就业。据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王厚富对上海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
下岗职工隐性就业率推断最高值为44.7%p6l,又考虑到上海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非正
规就业比重较低,所以这一隐性就业率是个比较保守的数值。如果扣除参加非正规
部门的就业人数,剩余人员的非正规就业参与率取0.2比较接近。可以用公式
k=(u1+u2)·44.7%tO.2计算。其中ul表示下岗人数,u2表示登记失业人数。
(3)对b的估算:
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中,临时性、阶段性等非正规就业方式占接近50%
的比重(胡鞍钢,2001)。所以L3=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O.5。
2.估算过程和结果
(1)对L1的估算过程(见表3.3)
表3.3 分行业城镇私营和个体就业人数(1995—2003) (单位:万人)
年份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采掘业10.2 10f3 10.8 13.9 12.4 12.3 13.2 15.8 18.4
制造业339.0 400.1 450.6 563.9 601.7 632.7 716.6 821.1 1085,1
建筑业28.1 33.9 38.8 55.2 64.9 79.7 97.8 130.8 166.4
批发零售
贸易和餐126S.8 1419.1 1617,7 1896.2 2024.7 1924.3 1997.9 2197,8 2464.8
饮业
社会
241.2 274.5 315,7 397.2 447.2 438.5 484.9 572.7 662.6
服务业
L1 1884.3 2137,9 2433.6 2926.4 3150.9 3087.5 3310.4 373&2 4397.3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出版社
硕士学位论文
(2)对k的估算过程(见表3.4)
表3.4非正规部门以外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万人)(1995—2003)
年份下岗人数ul 失业人数u2 (UI+U2)+0.447 L2
1995 564.0 519.6 484.4 96.9
1996 891.6 552.8 645.6 129.1
1997 1200.0 576.8 794.2 158.9
1998 876.9 571,0 647.2 129.4
1999 941.0 575.0 677.7 135.5
2000 913.0 595.O 674.1 134.8
2001 741.7 681.0 635.9 1”.2
2002 617.7 770.0 620.3 154.0
2003 420.7 800.O 545.7 109.1
资料来源:下岗、失业人员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出版社
(3)对L8的估算过程(见表3.5)
表3.5我国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情况(1995.2003)
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万人) 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

份国有集体其他
合计
国有集体其他
总量
单位单位单位单位单位单位
1995 762.0 465.1 203.2 1430,5 7.0 15.1 23.2 9.6
1996 682.3 391.1 190.8 1264.5 6.2 13-3 20.3 8.5
1997 594,7 349.0 209.1 1152.7 5.4 12.1 18.8 7.7
1998 399.8 239.6 273.7 913.1 4,5 12.6 16.8 7.4
1999 390,0 226.0 312.8 928.8 4.5 13.2 16.9 7.7
2000 341.1 201.0 355.0 897.0 4,2 13.4 17.7 7.7
2001 327,27 177.98 398.63 903.88 4.3 13.8 17.8 8.1
2002 298.82 168.99 534.54 1002.35 4.2 15.1 19.8 9.1
2003 277.56 156.79 625,42 1059.77 4.3 17 21.2 9.8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按照对IJ3的估算思路得出b的数据,见表3.6
表3.6 L3的估算数据(1995-2003)
年份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L3 715.25 632.25 576.35 456。55 464.4 448,5 451.94 501.18 529.89
(4)分项估计结果(见表3.7)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
表3.7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发展数量规模分项列表(万人)
年份Lx L2 L3 N
1995 1884.3 96.9 715.25 2696.5
1996 2137.9 129.1 632.25 2899.3
1997 2433.6 158.9 576_35 3168.9
1998 2926.4 129.4 456.55 3512.4
1999 3150.9 135.5 464.4 3750.8
2000 3087.5 134.8 448.5 3670.8
200l 3310,4 127,2 451.94 3889.5
2002 3738.2 154.0 501,18 4393.4
2003 4397.3 109.1 529.98 5036.1
(三)对估算结果的评价
由于统计调查资料的局限,以上估算存在一定误差。其一,采掘业、制造业、
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以及社会服务业等行业的私营、个体从业人员中虽
然非正规就业方式占主体,但并非可以代表全部,同时,由于私营、个体的统计数
据是以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为依据的,不包括那些未登记注册的私营和个体经济部
门;其二,失业人数只能以登记失业人数为基础,未考虑隐性失业的存在,而他们
往往以兼职或自我雇佣的方式从事非正规就业,造成对城镇居民分散性非正规就业
者的低估;其三,在上述估算过程中,对农民工的估算未把在城镇以独立服务者组
织(包括家庭帮手、学徒、街头小贩、清洁工等)方式从事非正规就业的数量考虑
进去,对整个非正规就业规模的估算存在误差。
3.3.2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的现状
1.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人员呈快速增长趋势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就业环境的相对宽松和人们就业观念的改进,近十
年来,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就业人数从1995
年的2696.5万人增]Jl至92003年的5036.1万人,增长了接近一倍(见图3.2)。
硕士学位论文
卜函『|j亩。意|I『!盈I.盛!|菌I|『『嚣I『『凰『『I!震|l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年份
图3.2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发展规模趋势
2,传统正规部门就业比例大幅度下降,非正规部门就业比例迅速上升
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国城镇的非正规
就业缛到了迅猛发展,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角落。1995年
至2003年间,正规部门就业比例大幅度下降,非正规部门就业有大幅度上升。1995
年末,我国城镇传统正规部门就业人数为14408万,新兴正规部门就业人数为883万,
两项合计15291万,占城镇从业人员总数80.3%;2003年末,我国城镇传统正规部门
就业人数为7876万,新兴正规部门就业人数为2399万,两项合计占城镇从业人员总
数25639万的42.1%,十年间比例下降一半。正规部门就业中,传统正规就业部门(指
国有和城镇集体单位)大幅度下降,从1995年的75.7%下降至1J2003年的30.7%。新兴
正规部门(指股份合作单位、联营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三资企
业等)就业比重不断上升,由1995年的4.6%上升到2003年的11.4%。非正规就业部门
(指私营企业、个体从业人员)有较大幅度增长,就业比重从1995年的10.7%上升到
2002年的19.2%(见表3.8)。可以预见,今后相当一个时期我国传统正规部门就业比
重将进一步下降,非正规就业比重将持续上于}。
表3,8我国城镇职工就业结构变化(1995年一2003年) (单位:万人)
传统正规部门新兴正规部门非正规部门
城镇就
占从业人占从业人
占从业
年份业人员国有单城镇集
员总数比员总数比
人员总
总数位体单位小计小计私营个体小计数比重
重(%) 重(%)
(%)
1995 19040 11261 3147 14408 75.7 883 4.6 485 1560 2045 10.7
1996 19922 11244 3016 14260 71.6 952 4.8 620 1709 2329 11.7
1997 20781 11044 2883 13927 67.0 1092 5t3 750 1919 2669 12.8
1998 21616 9058 1963 11021 51.O 1665 7.7 973 2259 3232 15.0
1999 22412 8572 1712 10284 45.9 1825 8.1 1053 2414 3467 15.S
2000 Z3151 8102 1499 9601 41.5 1983 8,6 1268 2136 3404 14.7
2001 23940 7640 1291 8931 37.3 2193 9.2 1527 2131 3658 15.3
20()2 24780 7163 1122 8285 33.4 25s5 10.4 1999 2269 4268 17.2
20Q3 25639 6876 1000 7876 30.7 2933 n,4 2545 2377 4922 19.2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出版社
2,
D
0
O
0
O
0
0
O
0
0
0
O
0
D
O
0
0
0
0
6
5
4
3
2
1 ^‘kv颤<爿饕蜡袢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
3.市场准入障碍不同导致了非正规就业在各行业中的不平衡分布
我国分行业非正规就业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并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国
家垄断性行业。这些行业中非正规就业比重较低。2002年,我国电力、煤气及水的
生产和供应业的非正规就业比重为3.1%,地质勘探业、水利管理业为4.6%。在这些
行业中,非正规就业者主要体现为正规部门中的临时就业。私营和个体企业被限制
在这些行业之外。第二,部分竞争性行业。如传统三大产业:制造业、采掘业和建
筑业随着市场准入障碍的清除,非正规就业已经达到非常可观的比重。2002年,我
国采掘业非正规就业比重已经达到21.3%,制造业达到16.8%,建筑业达到35.7%。
大大高于国家高度垄断行业中的非正规就业的比重,在这些行业中,非正规部门(个
体、私营从业者)占非正规就业的主体。第三,竞争性劳动服务密集型服务业。如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这些行业中非正规就业已经接近就业的主体。
2002年,我国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非正规就业的比重达到53.5%,社会服务业达
到49.6%。这些行业的非正规就业绝大多数来自私营、个体经济。第四,垄断性服务
行业。如电信、金融保险、文化艺术及广播电视电影行业。这些行业存在极高的市
场准入障碍,非正规就业比重极低。2002年,金融、保险业非正规就业比重为3.9%,
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视电影业为3-2%。
4.市场化程度和就业压力的差异导致非正规就业在各地区间的不平衡分布
由于市场化程度和就业压力的差异,我国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在不同地
区存在差异,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非正规就业“主动创造型”,主要指市
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如浙江、广东、海南、福建等地区)(2)非正规就业“被动
承受型”:主要指下岗失业状况严重的地区;(3)非正规就业“限制发展型”:主要
指市场准入障碍高、户籍限制严格的地区(如北京和上海);(4)非正规就业“发展
滞后型”:主要指经济结构调整相对缓慢的西部地区16j。
衰3.9各地区非正规就业状况比较(2002年) ~~\ 东部中部西部
非正规就业高比重地区
广东、浙江、海南
湖南、安徽、
(比重三25%) 内蒙古、湖北
非正规就业中等比重地
辽宁、福建、山东
吉林、江西、陕西、重庆、广西、甘
区(20%≤比重盟5%) 黑龙江、河北肃、青海
非正规就业比重较低地
江苏、天津河南
云南、西藏、四川、贵
区(15%!比重52IP/o) 州、宁夏、新疆
非正规就业比重极低地
区(比重S15%)
上海、北京山西
中国统计出版社
硕士学位论文
3.4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1.有利于企业减少雇佣成本,适应对大量弹性劳动力的需求
弱势群体的非正规就业大多采用外部化的雇佣方式,外部化通常指组织使用非
正规、非全职人员,雇员与用人单位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内部化相比,
雇佣关系外部化是计划用来增加组织在使用人力资本过程中的弹性而非稳定性的,
它是指在组织外部建立各种雇佣关系的过程,即为管理控制外部化(使用临时代理
和转包合同)和雇佣时间限制化(雇佣临时人员和短期雇员的过程)【3”。企业可以
采用外部化雇佣的非正规就业人员来降低人工成本。目前的人工成本包括在招聘、
培训、配置和激励员工各个方面的开支。具体有:工资和福利成本(例如健康保险
和退休金的附加福利成本);行政和雇佣成本(例如包括遵守政府规章等必要的文
书工作);招聘成本;培训成本以及监督成本。
雇佣关系外部化的人员配置为组织提供大量的弹性:在经济急剧变化的情况
下,或者在需求易变的产品市场上,可以迅速雇佣和解聘员工。而且当组织在市场
需求低迷时期采用雇佣关系外部化的非正规就业人员以满足变化的需要,可以保护
企业中正规长期员工的就业安全,从而保留住企业的重要人才不被流失。有一个比
喻,组织分割成内外两层,“核心”是正规长期员工,而“外围”是非正规就业人
员。雇佣关系外部化使企业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集中自己的特色能力或者核心竞争
力,并且可以使正规劳动力在需求波动中得到缓冲,从而可以调节混合劳动力的输
入质量和技术。
2.促进市场机制的发育和完善
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非正规部门是由单一公
有制经济向多种经济成分转变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经济类型,它为市场主体的产
生、市场力量的孕育和市场机制的培育提供了重要机遇。在非正规就业过程中,劳
动者拥有充分的所有权和决策权,并以此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劳动者的经济活动
不再依赖于上级命令,而是围绕市场和消费者来自主决定,从而成为真正的市场主
体;同时,其经营活动、服务方式等完全按照市场机制来行事。而且,非正规就业
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较多地采取适用性技术,市场在资本、劳动等资源配置
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目前,非正规部门己是我国经济的~个
重要组成部分。非正规部门的灵活的经营机制、高质量的服务水平、随行就市的市
场价格等使其具有较大的市场竞争优势。非正规部门的这种优势迫使传统体制下的
企业加侠市场化改革的步伐。目前,非正规部门在我国己成为打破传统体制下的不
合理的价格制度、竞争制度和劳动力供求制度的重要外部力。它的快速发展对我国
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润滑和促进作用。
3+缓解弱势群体的贫困,缩小贫富差距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
目前,就业不足已经成为我国贫困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这是因为目前家庭收入
水平主要取决于家庭成员的就业状况。尽管非正规就业的弱势群体的收入远低于正
规部门,但对其从业者来说,可能是他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据调查,非正规
就业从业者月消费支出低于500元的占到一半以上,而非正规就业的不稳定增加了就
业者的储蓄倾向,使其实际消费能力进一步降低。因此,解决贫困问题除了要健全
养老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外,根本出路在于促进就业。发展非正规就业,降低就业
困难群体失业率,是消除城市贫困的重要手段。非正规就业不仅在短期内对缓解贫
困有积极作用,而且也是一种农村劳动力长期的脱贫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
城乡收入差距,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也拉动了消费需求。
4.非正规就业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从国际经验看,非正规就业领域是孕育市场力量和新兴产业的必要土壤。新的
市场经常需要依靠非正规就业来降低起步阶段的劳动力成本,规避可能的市场风险。
非正规部门中有80--90%附着于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从国内的情况看,当前我
国最迫切的战略任务是促进市场机制形成、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加快城市化进程。
非正规就业领域非常可能成为人们“自我创业”的一个前期准备阶段,成为新产业
形成与发展中要素聚集和相互优化选择的一个必要过程。非正规就业中自我创业者
的增多,势必带动民间自有资源的投入。仅就近几年300多万下岗职工加入个体经营,
户均资本金按万元计,也有几百个亿投放小商品和服务业市场,对活跃经济,扩大
消费,培育更多的纳税入和薪税源,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因而非正规就业的发展,
在客观上可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
硕士学位论文
第4章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制定了一些
法规、政策和规划,但由于促进多种非正规就业方式发展是一个涉及多方面法规政
策、多种制度以及多个管理部门的复杂事物,因而在发展非正规就业方式的实际工
作中依然存在许多障碍。而形成其发展障碍的原因需从政府、个人以及经济环境(如
融资体制)等方面进行分析。
4.1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中的问题
1.非正规就业的弱势群体的权益容易受到侵害
非正规就业是一种外围雇佣模式,其群体所从事的工作一般是那些依靠体力劳
动为主,对知识技能要求不高,具有很强替代性的工作。这里所指的替代性包括两
个方面:一是容易被机器所取代;二是因技能要求不高而容易被群体内其它人所替
代。在经济转型、结构转换的变革期,这种替代性愈发明显。另外,由于我国一般
人力资源过剩,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在需求增长幅度小于供给增长幅度时,市场均
衡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工资降低就业人数增加;另一种是工资基本保持不变而失
业人数增加。而从雇主的经济理性出发,在一般人力资源供给量超过需求量时,降
低工人的工资从而雇佣更多工人以使企业规模扩大是更为合理的选择。加之由于我
国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状态,部分用工主体存在歧视性用工现象,并且劳动者一
般文化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不足,致使非正规从业群体待遇
较低且无保障,部分劳动者劳动条件恶劣。
此外,非正规就业缺乏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体系中,
还没有专门针对非正规就业的具体规定:现行的许多制度,如劳动制度、社会保障
等还没有完全覆盖到非正规就业的弱势群体。
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表明,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多数非正规部门从业者由于收
入比正规部门劳动者的收入低很多,甚至低于法定最低工资,而且还享受不到任何
福利待遇,因此处于社会的贫困阶层。例如,在拉丁美洲,非正规部门包含了很大
比例的城市贫困人口:玻利维亚为66.2%;巴西为66.4%:哥斯达黎加为63.5%;危地
马拉为93.3%;洪都拉斯为84.9%;巴拿马为87.1%;巴拉圭为64.7%;乌拉圭18.3%:
委内瑞拉为57+4%吲。
2.劳动雇佣关系不规范,就业市场无序
非正规就业的劳动雇佣关系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合同管理存
31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
在很多问题。据抽样调查,90%以上的私营企业没有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即使
是签了劳动合同的,内容、形式也不完备【391。例如,合同的必要条款不全,协商条
款随意,甚至部分条款违法等。同时,劳动合同签订、变更、解除、终止行为也很
不规范,在非正规就业中,经常出现一些雇主不与雇员协商就随意解除劳动合同,
雇主不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也不认真履行劳动合同和各项义务,甚至侵害劳动
者合法权益等现象。二是很多个体工商户在雇佣员工时向员工收取抵押金。在非正
规就业中,劳动制度也很不规范,非正规就业的雇佣单位绝大多数没有明确和规范
的管理规定,这使劳动者遇到问题时无章可循。
劳动雇佣关系和劳动制度的不规范产生了很多问题。一是雇佣关系松散,造成
劳动力市场混乱。由于企业和雇员之间的雇佣关系相当松散,因而这种关系对双方
都没有形成强约束力。当雇佣关系解除时,各方不能按约履行各自的义务,由此造
成劳动力市场一定程度的混乱。二是雇佣关系不规范,加剧了非正规就业的不稳定
性。由于雇主和员工之间缺乏信任,员工认为雇主可能随时解雇自己,因而不能安
心工作,一旦有机会就会离开企业,因而雇主也没有对员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动
力。由此导致非正规部门雇主经常更换员工,员工也经常更换工作的现象经常出现。
这一现象加剧了非正规部门就业的不稳定性。同时,人力资本投资的缺乏,大大地
限制了非正规部门的进一步发展,减弱了其市场竞争力。三是劳动纠纷很多。由于
劳动雇佣关系和劳动制度不规范,致使协调劳动关系失去依据,加上现有法律不完
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3.非正规劳动组织存活率不高,从业者就业转换率高
以上海为例,据统计,从1996--2003年上海市共认证非正规劳动组织3.4万户,
截至2003年底,实际存活2.3万户,组织中除己歇业的1.1万户以外,存活率为67%,
其中1000多个劳动组织已转制为民营小企业,约占3%(这只是粗转制率,因为转制
率实指三年优惠期满后转制的组织占与其同时开业的组织的比例),存活水平似乎还
不算低,但是这其中有许多是新认证的组织,此外调查中也发现一些歇业的组织没
有及时注销,仍在相关部门的统计之列,所以这一比率高估了非正规劳动组织的真
实存活率【⋯。而且存活的非正规组织不一定都能获得健康,有许多非正规就业组织
是在优惠政策的支撑下勉强存活。在67%存活的非正规劳动组织中,有60%的组织只
能维持生计。2003年上海市共有8.5万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进入非正规劳动组织就业,
期间有5.2万人退出,净增3.3万人,说明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具有典型的不稳定
性和过渡性。调查中发现一年中更换两次或两次以上工作的占至U53%,而且大部分是
被动的,而不是自己的主动跳槽。
4.政府管制与灵活发展的矛盾
由于非正规就业本身所具有的边缘性特征及其与城市正规从业模式间的巨大差
异,政府部门对非正规就业的管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两难境地。所谓“一放就乱,
硕士学位论文
一管就死”。由于城镇非正规从业人员分布较零散,绝大部分无组织性,相当部分未
被纳入政府管理范围之内,政府的三级社会管理网络亦未包容对这部分从业群体的
管理。相反,政府职能部门更多是从非正规从业群体对城市环境、市容、卫生、安
全等角度考虑,对非正规从业群体进行清理、整顿。以南京为例,2001年底,南京
市遣送“三无”人员4600人,劝返滞留人员2万多名。全市专项处罚4046人,其中处
罚管理责任人672人,房屋出租户2101人,取缔非法出租户634户,取缔非法劳务市
场34个,整改违规场所810家,取缔无证摊点7721个【”】。对非正规就业,政府过多地
将其纳入制度管理当中,甚至出现“管理即收费”等局面,而广大从业人员需要的
是资金、技术等的扶持以及管理上的简化和宽松,规范重于控制,非正规就业也应
该走向市场化。
非正规部门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它的非正规性,政府过多的干预将使非正规就业
劳动力市场特有的灵活性、弹性优势丧失殆尽,反而降低了弱势群体的就业机会。
但是政府听任其发展,不提供必要的立法规范和保障,使劳动者处于无保障和较高
的贫困发生率状态,则不仅损害了劳动者的权益。也抑制了劳动者对自身人力资本
投资的积极性,使市场长期处于低效率状况,最终也会抑制这一市场的发展。
4.2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政策支持及制度创新力度不足
从就业增长的驱动方向来看,就业动力有拉力和推力之分。所谓拉力,是指以
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以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为前提,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
业岗位。而推力则指政府以出台的各种政策及制度创新为出发点,刺激社会经济的
各个方面和失业群体的就业积极性,以开辟就业岗位。全面的政策推动力包括对非
正规就业载体的扶持体系以及对非正规就业主体的支持体系等。
然而,由于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政府往往认为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应优先发
展正规部门的固有思维,政府政策大多是为了促进正规部门发展而制定的,从而客
观上造成了对非正规部门发展不利的政策环境。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发现,人们一
般认为非正规部门遵守法规的意识不强,是一种落后的生产经营现象,并最终会从
现代经济中消失,因而政府很少将非正规部门纳入国家发展计划,政府也很少创建
向非正规部门提供贷款的机制,政府的教育和培训也较少将非正规部门包括在内,
政府很少向非正规部门提供有关信息和技术服务,对非正规部门生产经营所需的土
地和基础设旖等要求难以满足,而当政府发现非正规部门经营单位不执行政策和法
规时,政府往往采取偏激的做法,甚至勒令关闭并没收其财产【13l。与之相比,我国
各级政府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对非正规就业及相关经济行为则常常关注较少,甚至“不
经意”地推出一些负面“关照”。例如,由于对就业型企业的社会价值缺乏认识,常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
常是为其发展自觉或不自觉地设置了太多的障碍,对非正规就业的弱势群体的政策
制定过于粗糙等等。
从政策创新角度分析,我国城镇有关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的扶持政策的制订一
方面要考虑到非正规就业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市场环境的开放程度、潜
在的竞争意识。在这方面,上海、杭州等城市做得比较好,杭州市在为非正规就业
劳动组织提供税收、行政性收费等优惠政策的同时,为非正规组织就业人员提供小
额贴息贷款,为非正规组织就业人员办理综合保险、提供岗位津贴并为其提供免费
从业资格和技能培训等。上海市构建了完善的三级服务网络:位于顶端的市开业指
导中心、各区县的开业指导服务中心和各街道乡镇服务机构。为非正规劳动组织提
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代办各种手续等一条龙服务。为非正规从业入员提供免费
的从业资格培训和工种(岗位)技能培训等。相比之下,我国大部分城镇对非正规
劳动组织的政策推动力普遍不足。综合分析,可能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各项政策的
配套性问题;二是政策享用范围较窄,限制了人们的积极性i三是政策落实不到位
等等。以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的审批程序为例,申请者必须携带相关资料,其身份
须是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申请者提出申请后须经区县再就业办公室审核,并由区县
再就业办公室向市再就业办公室报批,审批后再履行税务等手续。非正规劳动组织
之所以要层层审查方能批复且其相应政策难以落实,皆因为非正规劳动组织一定时
段内不纳税、不缴费等特征涉及有关部门的利益。在各自利益的诱导下,政府职能
部门行为往往不一致。因此,从制度变迁及制度创新角度讲,利益主体均衡博弈所
形成的规则往往要耗费更多的资源,而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加大力度、强制
实行某些外部规则是必要的,只要这种规则的实施能带来一定程度的帕累托改进。
4.2.2人力资本制约下的失业风险偏大
非正规就业的弱势群体人力资本投资不足,表现为劳动技能较弱,在市场竞争
中面临更大的失业风险。这里笔者借用南开大学政治经济研究中心罗润东副教授的
劳动力失业效应分解模型来具体阐释这一原因【“。
1.模型的前提和假设
f1)以时间标准界定失业率
设一个经济系统中的劳动力规模为L,其中就业者人数为E,失业者人数为u,
则劳动力失业率蜥为失业者人数与劳动力总数之比,即
%=u/(E+u) (4.1)
(4.1)式即为目前各国宏观经济分析中广泛使用的失业率概念,它实质是以某
一时期内失业人数为参照来定义的失业率,它是衡量失业程度的最直接、最简单的
指标。
如果将时间概念引入失业率分析,则不仅考虑到某时期内失业者人数,而且同
硕士学位论文
时考虑到其失业的时间长度,则这种对失业率的度量就更能反映出劳动力市场实际
的供需差率以及失业的社会成本。将(4.1)式扩展,我们就得到以失业者“时间”
标准来定义的失业率,即:
"gT一乙/佤十易) (4.2)
上式中霉,为某一时期中失业者的失业时间总量,&为就业者的就业时间总量,
L+巧,则为该时期内劳动力规模L的劳动时间可供量。
(2)在考察的两个时期内失业人数不变
当以时间标准界定失业率时,影响失业率大小的就不仅是失业者人数,而且失
业者的失业时间长度、失业发生频率都已成为决定失业率的内在变量,于是第i个时
期的失业率为:
址tFp,乞,无)f f 21,2,3⋯⋯ (4.3)
上式中£。为社会中劳动力失业群体的平均失业时间长度,正为劳动力失业群体
的平均失业发生频率。结合(4.2)式,第f个时期的失业率可进一步记作:
吩=Ui[t。·无V/f疋+Ui(t·£)f1。其中Ui[t。‘L1i为第f个时期内失业群体的总失业时间
Z,它由三个变量构成,即失业者的人数、平均失业时间以及平均失业发生率。为
便于观察后两者的相互关系,做了这一假定,即在考察的两个时期内失业人数不变,
即Ul—U2。
(3)劳动力是异质的,根据人力资本投资强度不同,劳动力分为高技能劳动力与
普通技能劳动力。
2.普通技能劳动力失业的效应
对于不同劳动力失业群体而言,失业效应变化方向及程度是不同的。这里笔者
着重分析劳动技能普通的弱势群体的失业效应。普通技能劳动力的最基本特征是只
具有人力资本一般性投资,而且接受的投资总存量较低,因而他们在特定企业中具
有较强的通用性和较差的专业性,这类劳动力主要从事大量的、易于替代的简单劳
动。
当假定在两个时期内失业人数u保持不变,则失业率“:的变动便只与失业群体的
平均失业时间以及平均失业发生频率有关。某一失业率Ⅳj均与上式中因子^一(乞·L)i
有一一对应关系。这样在每~失业率水平下,就有一组纯,正)与之对应,即社会中的
失业群体存在失业时间与失业频率选择的无差异曲线,如图(4.1)中的“.和U,所示,
它表明失业者在失业时间长短与失业频率多少的选择上存在相互替代关系。
图4.1中,纵轴ot。和横轴o£,分别代表失业者的平均失业时间与平均失业频率。
u,和u,是劳动力失业群体在不同失业率水平下的无差异曲线(u,<112)。tofo是失业
者的初始失业时间预算线。如果将失业者的失业时间0t。与失业频率0‘,看作其选择
的两种不同“商品”,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可知,失业率由U.提高到U,时,失业均衡
点由A移动到c,劳动力失业的总效应就进一步可分解为失业者的频率效应增加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
(A+B’)和时间效应增加(B.c‘),即有;
失业的总效应=频率效应+时间效应
(A*C+) (A'B+) (B‘C)
O
Afo
c‘ n 丘
图4.1失业率提高的频率效应与时间效应:普通技能劳动力
由于这种类型劳动力彼此之间易于相互替代,当失业人数保持不变时,他们平
均发生失业的频率与重新就业的频率都会提高,表现在失业时间预算线上就会更加
平缓(相对于劳动力同质条件下的简单情形,如图4.2),斜率的绝对值变小I置。I
<I‰,。I。当劳动人力资本投资强度越小,这一倾向就越明显。这时劳动力失业
的总效应在分解为频率效应和时间效应时,将会出现失业的频率效应远超出失业时
间效应(甚至后者为负)的情况。
图4.2失业率提高的频率效应与时间效应:一般情形
硕士学位论文
II
在上述情况下,劳动力失业频率效应和时间效应呈相反方向变化,造成二者之
间发生一定程度抵消,从而导致失业的总效应小于其频率效应。在这种情况下,我
们可以看到劳动力失业压力与失业率水平相脱节的现象。尽管表面上宏观经济总体
失业率没有变动(或只有微弱上升),但从普通技能劳动力失业角度看,因为他们失
业的次数显著增加了,平均的就业概率就必然相应降低,从而承受巨大的失业风险
和失业压力。
非正规就业的弱势群体人力投资形成困境是有其原因的,对其成因分析的基本
前提是劳动力市场被体制性因素等分割成正规劳动力市场和非正规劳动力市场,且
这种分割具有严格特征。在正规劳动力市场中,工作具有稳定性,产品需求较稳定,
劳动报酬相对较高。在非正规劳动力市场中,工作稳定性差、产品需求不稳定,许
多人仍生活在贫困状态,从业群体总风险较大。我们假定,工作稳定性和特定人力
资本投资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当企业的职业技能具有明确的分工时,稳定的内部晋升
规则既有助于企业得利,又有助于维护企业对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正规劳动力市
场的雇佣决策是基于内部劳动力市场特征的稳定雇佣,而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雇佣
决策是劳动产品边际价值等于短期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具
有相同特征,即当考虑到投资风险的投资收益净现值大于投资成本(直接成本和机
会成本)时,个人将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个人初始人力资本并无显著差异,只是由
于双方所处劳动力市场不同。
根据两阶段投资理论,在第一阶段,个人决定是否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选择
一般人力资本投资还是特殊人力资本投资;在第二阶段进行生产。生产价格P在第
一时期不确定,但在第一时期结束就确定了【4”。P的分布函数可以是间断的也可以
是连续的,一般而言,正规市场具有较强连续性而非正规市场则反之。以Q表示全
部可用时间和资源,t(09曼Q)表示用于特殊人力资本投资的时间,(Q.t)为用于一般人
力资本投资的时间。在企业s(s∈i,l∈(0.1)),每一单位特殊人力资本的生产效率是
一般人力资本的O+bs)倍,其中bs,2_O。初始人力资本为a,以w(P)表示在生产价格为
P时,每一单位一般人力资本的工资率。以v(P)表示短期劳动力市场工资率。
则第一阶段个人实际拥有的人力资本为a+(1+bs)t+(O.t)_a+Q+bst单位的一般人
力资本。如果他在第二时期为另~个公司工作,总人力资本等价于(a+Q.t1。如果t=0,
则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拥有a+Q单位的人力资本。在这种情况下,正规劳动力市场中
雇佣双方合同中一般就每一状态下的工资等级和工作稳定程度达成了协议。如果雇
佣合同只提供低的工作稳定性,那么个体投资特殊人力资本的积极性就会很低。即
如果t>O,而且在第一时期结束被解雇,他在另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本相当于a+Q.t单位
的一般人力资本,这将少于被留用时的人力资本a+Q+bst。实际上,工人的解雇与留
用与工人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它表现出循环性特征,即如果工人投
资于生产特殊人力资本,他在第二时期的生产能力将大大提高,从而被解雇的可能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阔题研究
性减小。当企业提供高的工作稳定性时,员工个人投资于特殊人力资本的积极性就
高,结果是企业特殊人力资本积累增多,从而企业更能留住该工人。
如果考虑到非正规市场产品需求的波动性,即价格函数P的不确定性,在非正规
劳动力市场上,即使工人进行了特殊人力资本投资,在产品价格为P时,其工资
W(P)(a+Q+bst)不确定;如果为其它企业工作,将得到v(P)(a十Q.t)的工资。在风险中
立并且预期工资最大化的条件下,正规劳动力市场中的企业提供的工资有足够的吸
引力,那么单个人的选择是t=Q。反之,在非正规劳动力市场,员工个人的工资及稳
定性均较低,个人的选择将是t=O。
以上分析表明,在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中,产品需求不稳定、工人工作稳定性低
及其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导致工人特殊人力资本投资积极性降低,而弱势群体人力
投资不足的制约导致其在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中承受巨大的失业风险和失业压力,从
而形成其非正规就业的发展的诸多障碍。
4.2.3资金的缺乏及融资渠道的不畅通
根据调查,目前我国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过程中,资金不足是最大的问题。一
方面绝大多数从业者很少有多余的资金注入生产和经营中,结果是企业难以创立,
更别说扩张和发展了,无力抵御任何风险;另一方面他们很少能够提供贷款担保物,
缺少资信担保,无法获得来自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扶持。从银行角度看,即使非正
规从业人员能够提供抵押担保,但由于办理小额贷款的手续繁杂、资金回收率低,
商业银行也不愿向其放小额的、扶持性的贷款。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给自谋职业和
从事个体经营者以贷款支持的政策,因受到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多是形同纸上空
文。靠现有的小本经营,多半仅够维持基本生活,有的虽有点节余,但积累太慢,
要想增加投入把生意做大很难。而且根据调查非正规部门的本金与税费之比为3:1,
足见税费负担之重。而且税费中,费比税重,极大地打击了对非正规部门的发展。
非正规部门的资金供给障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未有明显体现。相对来说,由
于非正规部门集中在资金、技术门槛低的劳动密集型领域,对融资要求较低,早期
非正规部门资金供给方面的矛盾并不突出。但随着非正规部门的扩张,尤其是非正
规部门向正规部门转化的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也
开始凸现出来。在间接融资方面,非正规部门难以得到必要的,与其地位相对称的、
满足其扩张需要的外部融资,直接融资市场更是不对非正规部门开放。
38
硕士学位论文
第5章拓展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的对策和措施
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的拓展改变了传统就业格局,构造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
业新模式。非正规就业事业的发展,意味着新体制因素逐步由传统体制外围向核心
部分的渗透与扩展,是改革向纵深发展并取得阶段性成功的重要标志。而且,非正
规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城镇市场化进程。因此,建立和巩固非正规就业发展的
制度基础,并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整体社会环境和制度
安排,对于我国城镇弱势群体就业困境的缓解以及最终实现向市场就业机制转变具
有重要意义。
1.确立非正规就业在我国就业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政府应对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制定系统的和长远的规划,将发展非正规就业
作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旖。各级政府应尽快建立促进非正规就业的工
作协调机构,对非正规就业的发展进行支持和必要的指导。同时要从基础工作入手,
把非正规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以便准确了解非正规就业
在国民经济总量、结构中所占的位置,全面分析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联系,
以利于判断就业形势,把握非正规就业对就业总体格局的影响和作用,为开展政策
研究和决策部署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一个发展非正规就业的中长期计划,
使非正规就业的发展沿着有利于国民经济运行的轨道健康发展。,
2.拓展和完善城镇非正规就业市场
加速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消除非正规
部门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就业者在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之间的合
理流动。当前应加快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步伐,这是打破城乡分割二元结构,促进
城乡人口有序流动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清理和取消那些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
就业的各种歧视性政策,逐步打破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就业者之间的身份界限。
通过创新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等项制度,使劳动力资源能够在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
门问优化配置,使城乡劳动者能够平等地参与就业竞争和职业选择。减少其发展的
制度性障碍,并取消不利其发展甚至是歧视性的条款,特别是应取消针对流入城镇
的农民工设置的过多的行政、经济限制,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为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市场建设提供必要的中介服务。应鼓励非盈利性质的民间
中介组织发挥更大的纽带作用。非盈利组织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非盈利分配、
具有合法地位的组织。通过发展非盈利组织,把针对非正规从业人员的各类服务项
目,如社区服务、教育培训等交给非盈利组织具体运作,使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促进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但由于非盈利组织不以盈利为目标在我国还刚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
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政府的扶持尤为重要。
3.构建和健全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保障体系
完善有关非正规就业方面的立法,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监督实施力度,为非正
规就业的有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在这方面,首先要对非正规部门和在非正规部门
就业的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比如最低工资标准,提供各种保险
津贴,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在非正规部门的从业者享有组织工会的权利以及拥有
安全的工作环境等;其次应对非正规部门的从业者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以便
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明白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最后还应加强对非正
规部门的劳动执法力度,规范非正规部门的劳动用工行为,对于随意克扣工资等违
法现象要及时查处。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非正规部门的劳动者提供安全保障。各级政府应积
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为突破口,尽快将非正规部
门中就业相对稳定的群体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通过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统一全社
会基本社会保险标准,建立与劳动者工作单位、地区及劳动者身份无关的养老、医
疗、失业等个人帐户,从而消除非正规部门从业者的后顾之忧。
4.促进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劳动组织发展
强化社会服务,为非正规部门及其就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前为促
进非正规部门及其就业的发展,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有必要简化办事程序和审批手续,
使各项工作公开化、透明化,条件成熟的地方可改注册制为登记制,为作为非正规
部门主体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各级政府应加大对非
正规部门的财政投入,通过建立创业园区、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为非正规部门的
发展创造条件。金融部门应为非正规部门的发展提供贷款支持,拓宽其筹资渠道。
提供优惠税收政策。对正规经济部门和非正规经济部门应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
对后者应有更多的优惠以鼓励其发展,对能够提供较多就业岗位的非正规部门和微
利经济组织,应该在一定时期对其减免税收。另一方面各级工会组织、妇联组织及
城镇居民委员会也应积极发挥作用,为非正规部门就业者提供必要的经营场地和营
业场所。
5.提高城镇弱势群体劳动力的素质
建立非正规部门就业培训制度,将提高非正规部门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创业
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针对非正规部门从业人员的多质性,政府应建立专门的培
训机构,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民开展免费培训或低成本培训。培训工
作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分类指导的方针,以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此外,鉴于
小企业的就业容量和就业弹性明显高于大企业,所以,应重视对现有小企业主的培
训,以便增强小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发展壮大的能力,以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其
成为非正规部门就业的主要场所。
40
硕士学位论文
●—■———■l_————_—一I I II量鼍_|曙曩—皇舅|寰墨_皇量-皇鲁_基璺_暑
结论
非正规就业是适合弱势群体的一种就业形式,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环
境的改善,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笔者在前文对其进行了理
论分析和实证考察: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非正规就业产生和发展的机制以及对正规
就业的替代效应,然后基于我国现实,对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的现状进行了较为全
面的考察,最后,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做了富有意义的探讨。
经过分析与考察,本文主要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近些年,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的数量规模不断扩大,这与我国当前所进行的
经济体制改革是密切相关的,而体制转轨中的制度缺陷是其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因
素。
2.通过对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到,传统正规部门就业
比例大幅度下降,非正规部门就业比例迅速上升,从业人员呈快速增长趋势;受市
场障碍与就业压力的影响,其在各行业和各地区的分布和发展是不平衡的。
3.目前,有很多因素阻碍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的健康发展,主要的几点为:
政策支持与创新的力度不足,造成政府管制与其灵活发展的矛盾;非正规就业的弱
势群体在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制约下失业风险和压力偏大。使其就业发展不稳定,
就业转换率高;我国金融体系的不完善、融资渠道的不畅通不能为弱势群体非正规
就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阻碍其持续稳定的发展。.
4.要保证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从业者个人及金融机构
共同努力协调发展。
弱势群体的非正规就业问题是一个涵盖内容较为宽泛的课题,本文的研究只涉
及到很小的一部分,同时,由于本人的研究能力的有限及对相关资料的占有不足,
使得研究的困难既有统计缺失造成的数据匮乏,也有因非正规就业本身的复杂性增
加的研究难度。此外,由于非正规就业的边缘性特征,对于非正规就业的灵活发展
与政府管制之间矛盾的解决问题,还存在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希望在后续的研究工
作中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和不断完善。
41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一1—— rl■皇量量鼍暑葛鲁鼍鼍舅菖孽邕舅曼巳置E曩鼍
参考文献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130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1.22
蔡肪.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一转轨中的贫困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03,34.35
Sethurman S V.Urban poverty and the informal sector=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current strategies.Geneva:ILO,1997,192—202
Amartya Sen.Globalization Needs Social and political support:address on 87th
International Labor.Geneva:ILo,1999,236-241
ILO.Employment,Income and Equity:A Strategy for Increasing Productive
Employment in Kenya.Geneva:ILO,1972,191-207
胡鞍钢,杨韵新.就业模式转变: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一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
状况分析.管理世界,2001,(2):69.78
谭林.非正规部门劳动者的就业问题与对策.南方人El,2000,(2):44.48
金一虹.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学海,2000,(4):91—97
董克用.关于非正规部门一分散性就业问题的研究.中国劳动,2001,C2):11.13
陈淮.非正规就业:战略与政策.宏观经济研究,2001,(2):13.15
冷熙亮.拓宽城市非正规劳动组织发展之路.上海社会保障,2001,(21):52.56
冷熙亮,丁金宏.城市非正规就业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以上海为例的探讨.社
会,2000.(11):15—18
刘燕斌.面向新世纪的全球就业。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154—183
国际劳工统计大会.第十五届国际劳工统计大会报告.vcvcw.ilo.org,2005.11-10
国际劳工局.世界就业报告(1998--1999).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0,356-361
上海市政府.上海劳动保障服务.WW、,V.shanghai.gov.cn,2005-9—19
秦建国.我国非正规就业的效率初探.上海劳动保障,2002,(22):13.16
丁金宏,冷熙亮.中国对非正规就业概念的移植与发展.中国人口科学,
2001,(6):8·15
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The Urban Informal sector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mployment,povefly and Environment..Geneva:ILO,1982,245·249
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2—15
托达罗.经济发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79—112
朱国宏.经济社会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376.381
Ⅲ吲




门吲吲印m
m
∞畔∞
陋Ⅳ㈣

刚刚㈣
硕士学位论文
[23J
【24】
【25】
【28]
【40】
【41]
[42】
冷熙亮.国外非正规就业动态及其理论发展.南京社会科学,2001,(5)63.66
Piore M J.The Dual Labor Market:Theory and Applications.Cambri咄e:Mass
Wimhrop,1970,156—162
Doeringerj Piore M.Internal Labor Markets and Manpower Analysis.Lexington
Mass:D.C.Heath,1971,201-213
Berger S,Piore M.Discontinuity in Industrial Societi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78·82
孙剑平,江竹兵.非正规就业在市场化进程中的拓展.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2,(3):31—36
白冰冰.上海市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及其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
士学位论文1.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83.84
朱镕基.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02.03—17
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186—194
李培林,李强,孙立平.中国社会分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48.349
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56—257
关信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178.194
李强,唐壮.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社会学研究,2002,(6):13.25
袁志刚,陆铭.关于隐性就业的理论分析.浙江社会科学,1998,(11):11.16
王厚富.下岗职工隐性就业现象研究.上海工运,1999,f7):28.30
李敏.灵活就业中的雇佣关系外部化.经济经纬,2005,(1):84.87
黄乾,原新.非正规部门就业:效应与对策.财经问题研究,2002,(钳52.56
江竹兵.南京城镇非正规就业研究:f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南京:南
京理工大学,2003。45—46
罗润东.劳动力失业效应分解模型.南开经济研究,2005,(3):3—6
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57.71
万斌.2002年浙江发展报告(社会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49.250
陋阳阻m阱∞阿阳㈣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关艳丽.我国城镇弱势群体的非正规就业问题探讨.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
(4):195—196
【2】关艳丽,张习宁.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分析及对当前剥削的认识.兰州学刊(综
合版)2006,(3):62—63
致谢
值此论文付梓之际,首先感谢我的导师罗能生教授。在我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两
年时间里,导师对我的学业给予了精心的指导和帮助,尤其是在本文写作过程中,
从论文的选题、开题,到论文框架结构的设计、写作,直至论文的修改完成,每一
个环节都凝聚着导师的智慧和汗水。导师渊博的学识阅历和敏锐的洞察力,使我的
论文质量不断得以提高。尤其是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踏实的工作作风、孜孜
不倦的求知精神,使我受益匪浅。导师平和待人、善j二沟通、与学生为友的高尚师
德,为师生间的学术交流营造了良好氛围,使我从导师身上学到了终身受益的为人
为师之精髓。感谢师母她一直给我以慈母般的关怀,使我深受感动。对导师和师母给
予我的一切,我将铭记在心,再向两位致以深深的谢意!
在湖南大学经贸学院学习期间,还得到李松龄教授、徐幼民副教授、陈乐一教
授、熊跃平教授、胡永远教授、刘辉煌教授、陈志烨副教授、李斌教授、袁庆明副
教授、罗丽英副教授、谢冰副教授、李琳教授、余传贵副教授等的帮助和指导,在
此,深表谢意l文晓梅老师、周梦老师等在学习、思想和生活上对我的帮助,陶娟
老师等为安排论文答辩所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对她们的关心和帮助表示深深的
感谢l
还要感谢我的同窗好友们,与他们的互勉互励和欢声笑语伴我度过了紧张而又
愉快的两年时光。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正是他们多年无私的关心和支持,才
使得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关艳丽
2006年5月于湖南大学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
作者: 关艳丽
学位授予单位: 湖南大学
参考文献(43条)
1.参考文献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 2004
3.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转轨中的贫困问题 2003
4.Sethurman S V Urban poverty and the informal sector: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current strategies 1997
5.Amartya Sen Globalization Needs Social and political support:address on 87th International Labor
1999
6.ILO Employment,Income and Equity:A Strategy for Increasing Productive Employment in Kenya 1972
7.胡鞍钢.杨韵新就业模式转变: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状况分析[期刊论文]-管理世界 2001(2)
8.谭琳非正规部门劳动者的就业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南方人口 2000(2)
9.金一虹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期刊论文]-学海 2000(4)
10.董克用关于非正规部门-分散性就业问题的研究 2001(02)
11.陈淮非正规就业:战略与政策[期刊论文]-宏观经济研究 2001(2)
12.冷熙亮拓宽城市非正规劳动组织发展之路 2001(21)
13.冷熙亮.丁金宏城市非正规就业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以上海为例的探讨 2000(11)
14.刘燕斌面向新世纪的全球就业 2000
15.第十五届国际劳工统计大会报告 2005
16.国际劳工局世界就业报告(1998-1999) 2000
17.上海市政府上海劳动保障服务 2005
18.秦建国我国非正规就业的效率初探 2002(22)
19.丁金宏.冷熙亮.宋秀坤.B.Hammer.徐月虎中国对非正规就业概念的移植与发展[期刊论文]-中国人口科学
2001(6)
20.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 The Urban Informal sector in Developing Countries:Employment,poverty and
Environment 1982
21.刘易斯.施炜二元经济论 1989
22.托达罗经济发展 1999
23.朱国宏经济社会学 1999
24.冷熙亮国外非正规就业动态及其理论发展[期刊论文]-南京社会科学 2001(5)
25.Piore M J The Dual Labor Market:Theory and Applications 1970
26.Doeringer Piore M Internal Labor Markets and Manpower Analysis 1971
27.Berger S.Piore M Discontinuity in Industrial Societies 1982
28.孙剑平.江竹兵非正规就业在市场化进程中的拓展[期刊论文]-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3)
29.白冰冰上海市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及其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
30.朱镕基政府工作报告 2002
31.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 2003
32.李培林.李强.孙立平中国社会分层 2004
33.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 1999
34.关信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1999
35.李强.唐壮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期刊论文]-社会学研究 2002(6)
36.袁志刚.陆铭关于隐性就业的理论分析 1998(11)
37.王厚富下岗职工隐性就业现象研究 1999(07)
38.李敏灵活就业中的雇佣关系外部化[期刊论文]-经济经纬 2005(1)
39.黄乾.原新非正规部门就业:效应与对策[期刊论文]-财经问题研究 2002(4)
40.江竹兵南京城镇非正规就业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3
41.罗润东劳动力失业效应分解模型[期刊论文]-南开经济研究 2005(3)
42.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 1990
43.万斌2002年浙江发展报告(社会卷) 20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汪洋 非正规就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学位论文]2007
2. 杨飞.刘鹏飞.YANG Fei.LIU PENG-fei 农民工城镇非正规就业的经济学分析[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2008(14)
3. 黎民.邱莉丽.Li Min.Qiu Lili 论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的社会保护[期刊论文]-南京社会科学2006(3)
4. 谢敏 农民工非正规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学位论文]2006
5. 刘光宇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期刊论文]-甘肃农业2005(9)
6. 姜晓慧 转型期中国非正规就业的形成机理研究[学位论文]2007
7. 于潇 东北地区就业体制转换及其障碍分析[期刊论文]-人口学刊2004(5)
8. 赵竹村 农业劳动力转移与粮食生产的不平衡问题说明了什么?[期刊论文]-发展2007(11)
9. 谢宝华 我国房地产业就业现状微探[期刊论文]-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7(9)
10. 杨臣华.郝彦菲内蒙古服务业发展趋势分析[期刊论文]-北方经济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