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研究

分类号乙!坐:竺
U D C
论文题目
10126.30705016
密级■●●●●●■■■■■■■■■■■■●■■■■■●■■■●●一
编号——
研究生姓名: 塾夔
指导教师: 三蚩麴撞
学院: 经渣筻理堂随
年级、专业: 至QQZ堡亟渔经进堂一
研究方向:塞麴经渣运红皇堕篡硒究
二零一零年六月
一-Il『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除本文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
不包含为获得内墓直太堂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监
日期:丝!!:左:!鲜
指导教师签名: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使用承诺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内蒙古大学有权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或部分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构、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也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为保护学院和导师的知识产权,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于内蒙古大学。作者今后
使用涉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内容或研究成果,须征得内蒙古大学就读期间导师的同意;若用
于发表论文,版权单位必须署名为内蒙古大学方可投稿或公开发表。
【......一——
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研究
摘要
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需求是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中国从
1998年开始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但时至今日,中国的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
率仍在不断下降,政策效果并不明显,可以说居民消费需求不足这个问题无论
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尚未完全解决。与此同时,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也在发生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变
化如何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而本文正是基于马克思
消费理论、凯恩斯消费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持久收入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研
究,进而找出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
本文首先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居民、企业和政府可支配收
入的变动趋势、各部门可支配收入的来源和运用变动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速度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其次运用理论分析为何这些变
化趋势引起居民消费需求的不足,得出如下结论:居民部门初次可支配收入在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环节中占比的下降是引起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之一,居民部门初次可支配收入占比下降主要是由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占比
的双重下降所致,居民部门的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主要是由企业支付的劳动者
报酬下降引起,而就业增长缓慢和工会力量的下降也使劳动者报酬占比无法提
高;居民部门收入在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中的相对下降不是引起居民消费需求
不足的原因,而政府在再分配中没有发挥再分配机制去改善全社会的收入分配
的原因;中国城镇居民工资增长速度的相对落后、
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引起居民消费需求不足
提高居民收入、转变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方面提出
收入分配格局,可支配收入,居民收入差距
Il
A STUDY ON THE REASONS 0F I NADEQUATE CONSUMPT 1 0N DEMAND AMONG
C⋯NESE RES I DENTS
ABSTRACT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especially consumption demand expansion is an
urgent problem need to be solved。Although China has implemented the strategy of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since 1 998,but now,China’S final consumption rate and
residents consumption rate are still declining,the effects of the policies are not SO
obvious.We can say inadequate residents’consumption demand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re not yet fully resolved.At the same time,China’S 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structure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gap is also changing,how this change
affects residents’consumption demand is a maj or problem we facing.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Consumption Theory of Marxism,Keynes’Consumption Theory,Life—cycle
Theory and 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PIH)to study the issue and then find out
the reasons for lack of residents’consumption demand.
Firstly,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government’S,enterprise’S and
household’S share in total disposable income after primary distribution and
redistribution,the trend that reflects the source and utilization of disposable income
for all sectors,changes of urban-rural income growth and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III
Government did not play fully in the redistribution mechanism to improve society’S
income distribution is the result of inadequate residents consumption demand.The
relatively low wage growth rate of urban residents in China,the uncertain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and urban-rural income gap are other reasons caused the lack of
residents consumption demand.Finally,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given on
improving residents income and changing the structure of fiscal expenditure.
KEYWORDS:residents’consumption demand,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disposable income,income gap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目录⋯⋯⋯⋯⋯⋯⋯⋯⋯⋯⋯⋯⋯⋯⋯⋯.
引言⋯⋯⋯⋯⋯⋯⋯⋯⋯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2
1.国外研究现状⋯⋯⋯⋯⋯⋯⋯⋯⋯⋯⋯⋯⋯⋯⋯⋯⋯⋯⋯⋯⋯⋯⋯⋯⋯⋯⋯⋯⋯⋯⋯⋯⋯.2
2.国内研究现状⋯⋯⋯⋯⋯⋯⋯⋯⋯⋯⋯⋯⋯⋯⋯⋯⋯⋯⋯⋯⋯⋯⋯⋯⋯⋯⋯⋯⋯⋯⋯⋯⋯。4
(--)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价值⋯⋯⋯⋯⋯⋯⋯⋯⋯⋯⋯⋯⋯⋯⋯⋯⋯⋯⋯⋯⋯⋯⋯⋯⋯⋯⋯6
1.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6
2.研究价值⋯⋯⋯⋯⋯⋯⋯⋯⋯⋯⋯⋯⋯⋯⋯⋯⋯⋯⋯⋯⋯⋯⋯⋯⋯⋯⋯⋯⋯⋯⋯⋯⋯⋯⋯.6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7
1.研究方法⋯⋯⋯⋯⋯⋯⋯⋯⋯⋯⋯⋯⋯⋯⋯⋯⋯⋯⋯⋯⋯⋯⋯⋯⋯⋯⋯⋯⋯⋯⋯⋯⋯⋯⋯.7
2.研究思路⋯⋯⋯⋯⋯⋯⋯⋯⋯⋯⋯⋯⋯⋯⋯⋯⋯⋯⋯⋯⋯⋯⋯⋯⋯⋯⋯⋯⋯⋯⋯⋯⋯⋯⋯.7
一、基本理论⋯⋯⋯。
(一)马克思消费理论⋯⋯⋯⋯⋯⋯⋯⋯⋯⋯⋯⋯⋯⋯⋯⋯⋯⋯⋯⋯⋯⋯⋯⋯⋯⋯⋯⋯⋯⋯⋯⋯⋯8
1.消费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片j⋯⋯⋯⋯⋯⋯⋯⋯⋯⋯⋯⋯⋯⋯⋯⋯⋯⋯⋯⋯⋯⋯⋯⋯⋯⋯⋯⋯.8
2.消费的分类及资本主义消费的实质⋯⋯⋯⋯⋯⋯⋯⋯⋯⋯⋯⋯⋯⋯⋯⋯⋯⋯⋯⋯⋯⋯⋯⋯.9
3.影响消费的经济制度因素⋯⋯⋯⋯⋯⋯⋯⋯⋯⋯⋯⋯⋯⋯⋯⋯⋯⋯⋯⋯⋯⋯⋯⋯⋯⋯⋯⋯.9
(二)凯恩斯消费理论⋯⋯⋯⋯⋯⋯⋯⋯⋯⋯⋯⋯⋯⋯⋯⋯⋯⋯⋯⋯⋯⋯⋯⋯⋯⋯⋯⋯⋯⋯⋯⋯⋯lO
(三)生命周期理论⋯⋯⋯⋯⋯⋯⋯⋯⋯⋯⋯⋯⋯⋯⋯⋯⋯⋯⋯⋯⋯⋯⋯⋯⋯⋯⋯⋯⋯⋯⋯⋯⋯⋯ll
(四)恒常收入理论⋯⋯⋯⋯⋯⋯⋯⋯⋯⋯⋯⋯⋯⋯⋯⋯⋯⋯⋯⋯⋯⋯⋯⋯⋯⋯⋯⋯⋯⋯⋯⋯⋯.12
d、结⋯⋯⋯⋯⋯⋯⋯⋯⋯⋯⋯⋯⋯⋯⋯⋯⋯⋯⋯⋯⋯⋯⋯⋯⋯⋯⋯⋯⋯⋯⋯⋯⋯⋯⋯⋯⋯⋯⋯⋯⋯⋯⋯⋯⋯⋯⋯⋯⋯⋯⋯l:l
二、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表现⋯⋯⋯⋯⋯⋯⋯⋯⋯⋯
(一)市场商品供大于求⋯⋯⋯⋯⋯⋯⋯⋯⋯⋯⋯⋯⋯⋯⋯⋯⋯⋯⋯⋯⋯⋯⋯⋯⋯⋯⋯⋯⋯⋯⋯⋯15
(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缓慢⋯⋯⋯⋯⋯⋯⋯⋯⋯⋯⋯⋯⋯⋯⋯⋯⋯⋯⋯⋯⋯⋯⋯⋯⋯⋯.15
(三)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逐年降低⋯⋯⋯⋯⋯⋯⋯⋯⋯⋯⋯⋯⋯⋯⋯⋯⋯⋯⋯⋯⋯⋯⋯⋯.16
,J、结⋯⋯⋯⋯⋯⋯⋯⋯⋯⋯⋯⋯⋯⋯⋯⋯⋯⋯⋯⋯⋯⋯⋯⋯⋯⋯⋯⋯⋯⋯⋯⋯⋯⋯⋯⋯⋯⋯⋯⋯⋯⋯⋯⋯⋯⋯⋯⋯⋯⋯⋯l{;
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动趋势分析⋯⋯⋯⋯⋯⋯⋯⋯⋯⋯⋯⋯⋯⋯⋯⋯⋯⋯⋯⋯⋯⋯⋯⋯⋯⋯⋯⋯⋯。19
(一)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动趋势⋯⋯⋯⋯⋯⋯⋯⋯⋯⋯⋯⋯⋯⋯⋯⋯⋯⋯⋯⋯⋯⋯⋯⋯⋯.1 9
(二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变动趋势⋯⋯⋯⋯⋯⋯⋯⋯⋯⋯⋯⋯⋯⋯⋯⋯⋯⋯⋯⋯⋯⋯⋯⋯⋯⋯⋯。2l
1.政府、企业和居民在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占比情况⋯⋯⋯⋯⋯⋯⋯⋯⋯⋯⋯⋯⋯⋯⋯⋯⋯⋯22
2.居民部|、J各项收入r与比情况⋯⋯⋯⋯⋯⋯⋯⋯⋯⋯⋯⋯⋯⋯⋯⋯⋯⋯⋯⋯⋯⋯⋯⋯⋯⋯⋯23
3.政府、企业部门各项收入占比情况⋯⋯⋯⋯⋯⋯⋯⋯⋯⋯⋯⋯⋯⋯⋯⋯⋯⋯⋯⋯⋯⋯⋯⋯25
(三)国民收入再分配变动趋势⋯⋯⋯⋯⋯⋯⋯⋯⋯⋯⋯⋯⋯⋯⋯⋯⋯⋯⋯⋯⋯⋯⋯⋯⋯⋯⋯⋯.27
1.国民收入再分配变动趋势⋯⋯⋯⋯⋯⋯⋯⋯⋯⋯⋯⋯⋯⋯⋯⋯⋯⋯⋯⋯⋯⋯⋯⋯⋯⋯⋯⋯27
2.国氏收入再分配中政府资金来源与运用占比情况⋯⋯⋯⋯⋯⋯⋯⋯⋯⋯⋯⋯⋯⋯⋯⋯⋯⋯28
V
,J、结⋯⋯⋯⋯⋯⋯⋯⋯⋯⋯⋯⋯⋯⋯⋯⋯⋯⋯⋯⋯⋯⋯⋯⋯⋯⋯⋯⋯⋯⋯⋯⋯⋯⋯⋯⋯⋯⋯⋯⋯⋯⋯⋯⋯⋯⋯.⋯⋯⋯⋯..30
四、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趋势分析⋯⋯⋯⋯⋯⋯⋯⋯⋯⋯
(一)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变动趋势⋯⋯⋯⋯⋯⋯⋯⋯⋯⋯⋯⋯⋯⋯⋯⋯⋯⋯⋯⋯⋯⋯.3l
(二)居民收入在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分配变动趋势⋯⋯⋯⋯⋯⋯⋯⋯⋯⋯⋯⋯⋯⋯⋯⋯⋯⋯⋯⋯.32
1.城镇居民收入3个等级的分析⋯⋯⋯⋯⋯⋯⋯⋯⋯⋯⋯⋯⋯⋯⋯⋯⋯⋯⋯⋯⋯⋯⋯⋯⋯⋯32
2.农村居民收入5个等级的分析⋯⋯⋯⋯⋯⋯⋯⋯⋯⋯⋯⋯⋯⋯⋯⋯⋯⋯⋯⋯⋯⋯⋯⋯⋯⋯35
,J、结⋯⋯⋯⋯⋯⋯⋯⋯⋯⋯⋯⋯⋯⋯⋯⋯⋯⋯⋯⋯⋯⋯⋯⋯⋯⋯⋯⋯⋯⋯⋯⋯⋯⋯⋯⋯⋯⋯⋯⋯⋯⋯⋯⋯⋯⋯⋯⋯⋯⋯⋯36
五、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趋势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37
(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动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37
1.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变动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37
2.国民收入再分配变动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39
(二)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42
1.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42
2.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45
,J、结⋯⋯⋯⋯⋯⋯⋯⋯⋯⋯⋯⋯⋯⋯⋯⋯⋯⋯⋯⋯⋯⋯⋯⋯⋯⋯⋯⋯⋯⋯⋯⋯⋯⋯⋯⋯⋯⋯⋯⋯⋯⋯⋯⋯⋯⋯⋯⋯⋯⋯⋯45
结论及政策建议⋯⋯⋯ ⋯⋯⋯..46
(一)本文研究结论⋯⋯⋯⋯⋯⋯⋯⋯⋯⋯⋯⋯⋯⋯⋯⋯⋯⋯⋯⋯⋯⋯⋯⋯⋯⋯⋯⋯⋯⋯⋯⋯⋯.46
(二)政策建议⋯⋯⋯⋯⋯⋯⋯⋯⋯⋯⋯⋯⋯⋯⋯⋯⋯⋯⋯⋯⋯⋯⋯⋯⋯⋯⋯⋯⋯⋯⋯⋯⋯⋯⋯⋯47
1.提高居民收入⋯⋯⋯⋯⋯⋯⋯⋯⋯⋯⋯⋯⋯⋯⋯⋯⋯⋯⋯⋯⋯⋯⋯⋯⋯⋯⋯⋯⋯⋯⋯⋯⋯47
2.转变政府财政支出结构⋯⋯⋯⋯⋯⋯⋯⋯⋯⋯⋯⋯⋯⋯⋯⋯⋯⋯⋯⋯⋯⋯⋯⋯⋯⋯⋯⋯⋯.47
3.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48
4.加快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48
(三)论文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48
参考文献⋯⋯⋯⋯⋯⋯⋯⋯⋯⋯⋯⋯⋯⋯⋯⋯⋯⋯⋯⋯⋯⋯⋯⋯⋯⋯⋯⋯⋯⋯⋯⋯⋯⋯...⋯⋯⋯⋯⋯⋯⋯50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VI
内蒙古人学硕一L学位论文中国居民消费需求1i足的原【大J研究
引言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总需求从总
量上来看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其中投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消费需求
的派生需求,如果没有消费需求的支持,投资增长不会持久,而净出口需求受国际不确定性
因素影响较大,因此从长期来看,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近年来在我国的各项政
策中也突出了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性,在“十一五”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立足扩大国内需求
推动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
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居民消费率一直呈下降趋势,从八十年代的50%左右下降到九十
年代的45%左右,进入新世纪以来则下降到40%左右。2000年至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率分
别为46.4%、45.2%、43.7%、41.7%、39.8%、37.7%、36.3%、35.6%、35.3%,其中2008年
比2000年降低了11.1个百分点,并创历史最低水平。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经济
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从1998年开始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也将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作为其中一个重要
的方面,实行了一系列刺激内需的财政、货币政策,但时至今日,扩大内需的战略已实施十
年有余,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仍在不断下降,政策效果并不明显,可以说居民消费需求不足这
个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尚未完全解决。而在2008年底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面临
出口锐减,经济增长速度减慢的境况,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再次成为经济学者
讨论的热点,也是中国政府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经济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也在发生变化,根据全国总工会提供的数据,中国
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已经连续下降22年,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
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从1978年到2005年,与劳动
者报酬比重的持续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同时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也是近年备受关注的问题,“中国的基尼系数已从改革开放初的0.28上升
到2007年的0.48,近两年不断上升,实际已超过了O.5。"1超过国际上通认的O.4警戒线。
引自《经济参考报》2010年5月21日刊登的文章“中国基尼系数实已超0.5。财富两极分化”
内蒙古大学硕上学位论文中围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l大J研,E
近年来,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也在发生着变化,国民收入分
配格局和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变化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大幅度下降有何影响?能否运用有关的
理论知识来验证为何这些变化会引起居民消费需求的不足昵?这些问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本文试图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入手做进一步
研究,找出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深层次、根本性的原因。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
(1)西方学者对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研究
20世纪八十年以来,国外对于消费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在凯恩斯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消费
理论以及恒常收入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不确定性,建立不确定性分析框架来研究西方消费问题。
M.Fisher(1956)发现,自我雇佣者平均要比管理者多储蓄12%。根据预防性储蓄假说,
由于自我雇佣者未来收入的风险大于管理者,自我雇佣者进行的预防性储蓄要大于管理者,
因此自我雇佣者的储蓄更多。其次,Deaton(1986)指出,美国战后消费路径的实际斜率明
显高于理论估计值,而预防性储蓄假说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Caballero(1990)假设劳
动收入的变化又与未来劳动收入的风险正相关,当期劳动收入的变化意味着未来风险的增加,
消费者会进行更多的预防性储蓄,从而导致消费的“过度平滑性"。根据假设,我们可以知
道当期劳动收入的变化又与滞后劳动收入的变化相关,因此消费会与滞后的劳动收入相关,
从而出现“过度敏感性’’。
Deaton(1991)发现,在美国有相当数量的消费者只拥有很少的财富,这一现象无法被
预防性储蓄说所解释。此外,就财富积累的总量而言,根据预防性储蓄假说得到的估计值也
远高于实际值。Carroll(1992)发现除了预防性储蓄动机外,显然还有其它因素在影响着消
费者的行为。不少经济学家猜测消费出现“过度敏感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流动性约束
的存在。在消费理论研究中,一般把流动性约束定义为消费者不能利用消费信贷进行负债消
费。Zeldes(1989)证实了有相当数量的美国消费者受到流动性约束的影响。流动性约束假
说主要有以下三点主要结论:第一,与不受流动性约束相比,流动性约束下的消费较低,因
为面临流动性约束的消费者只能消费当期的财富。第二,消费者一旦预期到未来可能面临流
动性约束,当期消费就会下降。第三,一个国家的消费者面临较强的流动性约束时,这个国
家的储蓄率较高,反之则相反。
2
内蒙古人学硕上学位论文中困居民消费需求小足的原l大l硼f究
Demon(1991)和Carroll(1992)在结合了预防性储蓄假说和流动性约束假说之后,提
出了缓冲储蓄假说。两人的共同出发点是假设消费者具有较高的时间偏好,消费者的最优消
费路径于是将呈现出向下倾斜的形状。而由于流动性约束的存在或是负债消费的成本较高,
消费者的当期最优消费将主要由当期收入决定。最后,由于预防性储蓄动机的作用,消费者
的最优选择并不是用尽所有的当期收入,而是进行数量较低的储蓄,即所谓的“缓冲储蓄”,
以防未来收入的意外下降。Bard,Skinner and Zeldes(1994)认为缓冲库存储蓄是预防性储
蓄动机和福利计划对低消费水平的保险,防止了极低消费水平的出现。
近年来,国外很多学者也开始关注中国居民低消费率的问题,Modigliani and Cao(2004),
Blanchard and Giavazzi(2005),Kujis(2005),Prasad and Rajan(2006)认为,中国家庭的高储蓄
率是导致中国消费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而Li Cui和JahangirAziz(2007)则认为,导致中国
总需求中消费需求下降的主要原因不是储蓄率高,而是国民收入中家庭收入所占比重的下降。
(2)西方学者关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与居民消费需求关系的研究
新剑桥学派认为,利润和工资的比例关系就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储蓄水平,从而决定
了积累率和经济增长速度。随着经济增长,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工资所
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从而破坏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导致经济出现波动,必须通过政府干预
才能得到解决。政府可以采取有力措施来调整国民收入中的利润份额和工资份额,改变收入
分配的格局,以使社会储蓄率满足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Macri、Joseph和Dipendra(1999)发现,澳大利亚的工资比重与失业率、产能利用率与
GDP增长率呈负相关,与价格的变化呈正相关。Gollin(2002)通过小样本国家数据得出在
1960—1997年这30多年间,劳动收入份额在穷国下降,在富国上升。Uthman(2006)认为,
工人对利润的分享对利润率有正面影响,利润分享制度有助于资本积累和就业机会创造。
Daudey和Pealosa(2007)利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面板数据发现,要素收入分配是个人
收入分配的基本决定因素,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高,则个人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
低。Feldstein(2008)发现,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66%-64%
之间,相当稳定。
在国外研究中,认为最低收入制度是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手段。Nicole(2009)等
人推测认为,加拿大最低工资制度的作用在未来由于两个原因将会增强。第一,从1993年开
始, 随着政府减少预算赤字的努力,其他转移项目有了实质性的削减。第二,工作福利制正
成为许多地方社会救助项目中不断增加的重要部分。这些项目增加了个人获取最低工资的人
数,最低工资的再分配效应将进一步加强。
内蒙古人学硕上学位论文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小足的原因研究
2.国内研究现状
(1)我国学者利用马克思消费理论对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研究
纪尽善(2002)认为内需不足和无效供给太多与有效供给不足矛盾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
济发展。实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的政策有利于扩
大内需。王岩(2004)认为马克思消费理论至少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国内总产出过多地用
于积累,会使消费水平下降,使需求相对子生产不足这几方面有所启示。裴小革(2007)认
为运用《资本论》,承认劳动者在生产和分配领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有关收入分配的研
究建立在有关财富生产研究的基础之上,让收入分配起到支持、鼓励财富生产的积极作用,
才能使收入分配有利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邹升平(2007)探讨了马克思消费理论对于我
国当前经济调控的实际价值。丁培容(2008)认为解决目前的消费问题时仍要以马克思消费
理论为主要指导思想,完善分配制度、建立合理生产结构、控制物价上涨和继承马克思的适
度消费观有助于解决消费问题。白雪秋和谭祖开(2009)基于马克思的消费理论,运用现代
经济学的消费模型,分析了收入分配差距对总体消费水平的影响,认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
当前拉动消费、促进生产进而克服金融危机的一个关键所在。
(2)我国学者利用西方消费理论对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研究
一是建立中国消费函数,从消费函数本身来说明居民消费问题。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王于渐函数、秦朵函数和厉以宁函数。王于渐用中国的数据分别验证了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
说、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在中国适用性。秦朵根据动态理
论,分析居民总消费与总收入之间的长期关系和影响短期消费波动的主要因素,从中得出:
从60年代Nso年代,居民总消费与总收入之间存在着较固定的比例关系:当年短期居民消费
波动主要受当年与上年的收入、物价及上年的消费与社会集团购买力变动的决定的。并且秦
朵认为,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具有较高程度的经济理论性。厉以宁(1998)建立的消费函数指
明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十分显著,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政策有利于提高
居民消费水平。
二是从居民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方面研究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杨天宇(2001)、袁志
刚和朱国林(2002)、朱国林、范建勇、严燕(2002)、王艳和范金(2007)指出城乡之间收入
分配差距与城乡内部收入分配差距导致消费不足,并通过投资需求最终导致全社会有效需求
不足,认为合理的转移支付和收入再分配政策有助于提高总消费。而刘国光(2002)认为不
确定性条件下的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问题和收入差距关系密切,如收入差距的扩大会使
4
塑茎查叁堂婴!三堂垡堡苎!塑生垦塑望重查!:星堕坚型笙!!
低收入者收支预期更不稳定,从而降低当期消费。
三是受国外研究的影响,从预防性约束理论和流动性约束理论角度建立计量模型分析居
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刘建国(1999)指出农户收入的不稳定导致了农户边际消费倾向较低,
为农户提供比较宽松的制度环境、为农户提供必要的而又良好的公共教育和医疗服务和为农
户提供良好的消费环境的政策有利于促进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袁志刚和宋铮(1999)、龙
志和、周浩明(2000)、申朴和刘康兵(2003)、罗楚亮(2004)、张继海和臧旭恒(2008)认为未
来收入不确定性的增强,生命周期中收入的大幅度变动使我国居民的储蓄预防性动机增强,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和消费信贷市场的不完善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一大原因,健全社会
保障体系和完善信贷市场的政策有助于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收入。杭斌和郭香俊(2009)
认为经济转型也加大了城镇居民家庭的生活压力。而目前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尚处于萌
芽阶段,消费者不得不主要依靠自身的积蓄来应对各种各样的风险。随后利用1997—2007年
中国26个省(直辖市)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习惯形成和收入不确
定性都是导致中国城镇居民高储蓄现象的重要原因。
四是从国民收入分配角度来说明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乔为国(2007)以国民收入流量
循环为框架,对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宏观收入分配格局中
居民可支配收入份额偏低,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直接用于消费比例偏少、以及较少储蓄转化为
居民消费等的共同作用造成我国居民消费率低。张颖熙和柳欣(2007)认为从长期来看,居
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把政府支出用
于能够提高工资在收入中的比重的方向进行才能从根上本上解决居民消费需求难以启动的问
题。柳欣和王晨(2009)认为目前中国有效需求结构失衡问题突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存量
与收入流量之间的比例失调,导致功能性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自1999年以来,企业营业
盈余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劳动者报酬比重则不断下降。虽然利润比重提高在短期会带
来经济增长,但工资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下降将最终导致有效需求不足。樊纲(2009)认为我
国经济比例内外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企业收入占比近年大大提高,而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占比
逐渐下降,居民消费比例过低的原因是居民收入比重过低,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
就是通过财税体制的改革,将企业未分配收入的一部分转移到居民部门,通过提高居民可支
配收入来提高居民消费的比重,同时降低国民储蓄率。李颖(2008)认为优化公共支出结构、
发挥税收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完善财政投融资体制和调整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的政策有利
于扩大内需。
近些年,随着统计数据的更新,许多研究人员开始使用资金流量表,对各个经济部门的
堕鍪查叁堂堕占堂垡笙塞±垦星垦鲨望重查尘星塑堕旦婴窒
储蓄和投资行为进行研究。李扬和殷剑峰(2007)基于1992—2003年中国的资金流量表对中国
的高储蓄率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尽管居民部门的储蓄率最高,但是,自1992年以来,它实际
上呈逐步下降趋势,企业储蓄率呈现缓缓上升趋势,政府储蓄率在经历了上个世纪的低位徘
徊之后,于2000年以后急剧上升,其主要原因在于,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政府的可支配
收入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份额,同时政府部门的储蓄倾向也在不断提高。
我国学者对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从国民收入分配角度
分析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虽然对居民收入总量开始关注,但很少解释为何这些变化会引
起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作者以与消费密切相关的居民收入为中心,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变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变化和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的分析,分层次、
多角度探讨了这些变化如何引起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找出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进而提
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价值
本论文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中各部门可支配收入占总可支配收入比重及各部门可支配收
入构成占总可支配收入比重的变动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
动趋势进行研究,利用马克思消费理论、凯恩斯消费理论、持久收入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从
不同角度分析这些变动为何会引起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找出居民消费需求不足背后深层次、
根本的原因。
2.研究价值
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是我国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也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经过对以往居
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研究进行综述,可以看出,尽管国内外经济学者对居民消费需求不足
的原因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但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变化入手,系统
地分析为何这些变动会引起居民消费需求的不足还比较匮乏,因此,全面地研究国民收入分
配格局和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变化、分析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以及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来解
释为何这些变化会导致居民消费需求的不足,对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有
理论指导意义。
6
堕茎直叁堂堡:!兰丝笙茎主堕星垦塑望重鲞尘星堕堕型型!壅
同时,提高消费需求是中国扩大内需的基本方式,而居民消费需求是消费需求的重要组
成部分,提高消费需求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找出引起居民消费需
求不足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内需问题至关重
要,也具有现实意义。
1.研究方法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归纳法。本文中,大量使用归纳法,具体体现在对马克思消费理论、凯恩斯消费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和持久收入理论等理论的归纳,对现有的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研究的文献
的归纳等方面。
(2)实证分析法。在分析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动趋势、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趋势以及这些变动
趋势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时,使用了大量的实证数据和材料,并以此为基础绘制出图表来
反映变动趋势,使文章的内容和得出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3)资金流量表分析法。资金流量表分别描述了企业、政府和居民部门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
配后取得的可支配收入,因此在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研究时我们以资金流量表的
编制方法为基础,以1992.2007年的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为数据来源,对国民收入分配
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
(4)常规统计方法。在对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趋势的分析中主要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如极
值比、极值差等。
2.研究思路
本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是:在参阅大量国内外对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研究文献的基
础上,首先对消费理论进行归纳比较;其次对近年来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表现进行描述和分
析,说明在中国宏观经济中存在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状况,接下来对经济体中各部门在国民
收入分配中的变动趋势进行研究,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居民内部各阶层收入差距变动
趋势进行分析,运用马克思消费理论、凯恩斯消费理论、持久收入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对为
何这些变化引起居民消费需求不足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最后,
根据原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研究
一、基本理论
(一)马克思消费理论
马克思没有对消费需求进行系统的研究,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全面
阐述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为系统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中消费的性质,消费与生产的相互作用,消费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明
确指出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1.消费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
马克思消费经济理论是建立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种经济环节相互作用、有机联
系的基础上,依据马克思的经济理论: “他们是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
的差别。生产既支配着生产的对立规定上的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消费的需要决定
着生产。”2马克思十分重视消费的重要意义在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目的,是再生产过程
观念上的起点。他指出:“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31)
因为只有在消费中产品才成为现实的产品;2)因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
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在生
产中作为决定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
生产出来。"4
消费对生产有强大的反作用,与生产之间具有同一性。“第一,直接的同一性:生产是
消费;消费是生产⋯⋯前者表现为再生产;后者表现为生产的消费。第二,每一方表现为对
方的手段;以对方为媒介;⋯⋯生产为消费创造作为外在对象的材料;消费为生产创造作为
内在对象、作为目的的需要。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第三,生产不仅
直接是消费,消费不仅直接是生产;而且生产不仅是消费的手段,消费不仅是生产的目的,
一就是说,每一方都为对方提供对象,生产为消费提供外在的对象,消费为生产提供想象的对
象。’’5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fl;版社.1972:第102页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94页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94页
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i{j版社.1972:第95页.第96页
内蒙古人学硕Ij学位论文中困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l大J研究
2.消费的分类及资本主义消费的实质
为了揭示资本主义消费的本质,马克思首先把消费分为生产消费与个人消费;然后又把
生产消费分为“生产资料消费"与“劳动力消费”,把个人消费分为资产阶级的个人消费和
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消费是资本的增值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既要消费原材
料、燃料、厂房、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也消费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并通过这两种消费的结
合而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在内的物质产品,因此, “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
消费行为。"、“生产直接也是消费"6另一种消费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马克思称个人消
费为生活消费,它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或最终目的,生产消费属于生产因而很重要,生活消
费也并非仅仅是对物质产品的消耗而是消极和无足轻重的,相反,生活消费在整个社会再生
产环节中,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极大的反作用。
就个人消费来看,马克思认为,作为两大对抗阶级的个人消费无论是消费水平还是消费
方式和范围都是截然不同的,但有一点是绝对相同的,即都得服从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
从资产阶级的个人消费来看,它既有追求腐朽生活、享乐消费的一面,又从根本上服从他们作
为人格化的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奢侈被列入资本的交际费用。⋯⋯但是资本家的挥
霍仍然和积累一同增加,一方决不会妨碍另一方。"7而工人阶级的消费,即工人源于工资
的消费既不能太多以免挤占了剩余价值的份额,又不能消费得太少,以免劳动力的恢复和再
生产出现困难。因而,工人阶级的消费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
3.影响消费的经济制度因素
马克思在对消费问题的讨论中,以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不合理性为目的,更多地强调了影
响消费的制度因素。
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时,从制度的角度,阐述了消费不足的
后果——经济危机的爆发。马克思认为, “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
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
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d,N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这个消费力还受
到追求积累的欲望的限制,受到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欲望的限制。"8‘‘工人
6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版社.1972:第93页
7马克思.资奉论.第一卷.北京:人民HI版社.1975:第685页
8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jl:版社.1975:第273页
9
堕茎直叁堂堕:生兰篁堡奎!璺量垦塑望重查兰:星竺堕圈翌!壅
的消费能力一方面受工资规律的限制;另一方面受以下事实的限制,即工人只有在他们能够
为资本家阶级带来利润的时候才能被雇佣。”。工人生产的产品价值必须大于资本家付给他们
的工资。这就使得工人阶级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始终
低于生产的增长,消费需求不足与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导致经济危
机的爆发。因此马克思认为:“一切真正经济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广大劳动人民的
贫困及其他们的有限消费。"m
此外,马克思在讨论利润率下降趋势理论中也说明,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是使资本有机
构成提高因而使利润率有下降趋势,为了抵消利润率下降带来的利润量下降,资本必须进行
更大规模的积累,因此,追求剩余价值不断增加的动机使资本产生强烈的扩大生产规模的冲
动。在资本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一方面总供给水平提高,另一方面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
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是使广大工人的总体收入水平提高相对于总供给水平增长缓慢。这也
就是说企业储蓄即资本家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目的是扩大再生产,实质是在更大的规模
上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无限量追逐,使资本家更热衷于积累,这无疑会造成
社会消费能力相对于生产的增长会进一步地受到限制。如果当前的收入过多地用于积累,则
会削弱当前的社会消费力;而现实的积累又促使生产扩张,从而导致消费能力相对生产增长
的进一步削弱。
(二)凯恩斯消费理论”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研究“当就业量处于既定水平时,是什么因素决
定消费的总量"12时,将消费倾向定义为:存在于匕(即用工资单位衡量的既定的收入水平)
和巴(即在该收入水平下的消费开支)之间的函数关系Z,即:
巴=Z(圪)
一个社会的花费量显然部分地取决于它的收入的数量;部分取决于客观存在的有关情况;
以及部分地取决于该社会居民的主观需求、心理上的倾向性、习惯以及收入分配原则。
消费倾向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函数,从而,总消费量一般取决于总收入量(二者均以工资
单位加以衡量),而消费倾向本身的变化则被认为次要的影响。在这一前提假设下,凯恩斯总
9马克思.资奉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548页
10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H{版社.1975:第548页
1‘根据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第三卷中内容整理。
12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第71页
10
塑茎查叁兰塑!:兰篁笙竺!塑星垦塑堑重垄尘星堕堕塑塑!!
结了一条心理规律:在一般情况下,平均说来,当人们收入增加时,他们的消费也增加,但
消费增加的不像收入增加的那样多。就是说:假设Q代表消费量,而匕代表收入,那么△巴
和△圪会具有相同的正负号,但前者小于后者,即:堡aY盖。数值为正,但却小于l。也就是说,
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下降。从家庭来看,低收入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高,高收入
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从全社会来看,一个社会总收入越多地集中在少数高收入者手中,
而且其收入增长幅度越大,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就越小。所以,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将
导致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由基本消费a和现期个人可支配收入Yd构成。
C=C(yd)=a,-/-C yd 1.2
其中,C为边际消费倾向,决定Yd中有多少用于消费。凯恩斯认为在既定时间里,消费
者的消费支出与其现期收入密切相关,虽然凯恩斯列举了一系列影响消费倾向的主客观因素,
但他又指出,由于主观的和社会的因素改变缓慢,而利率及其它客观因素的变动在短期内影
响不大,因而,短期内消费量变动主要是由收入收定的。
根据消费函数,有平均消费倾向:
APC=C/匕=f,口/圪夕+c 1.3
由1.3可见,在匕一定时,通过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和基本消费能提高平均消费倾向,而
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和基本消费依赖于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来实现。
(三)生命周期理论13
生命周期理论是由莫迪利安尼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消费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经济人
是在长期中计划其消费与储蓄行为,为的是在他们整个一生中,以最好的可能方式配置其消
费。因此该理论认为:消费支出不是取决于现期收入,而是取决于一生的收入。消费者理性
地根据这一生的收入统筹安排一生的消费支出,使效用达到最大化。莫迪利安尼认为,人一
生的收入、消费和储蓄可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中年和老年。一般地,在青少年时期,消
费大于收入,要靠借债维持消费水平;在中年时期,收入大于消费,其剩余部分用于偿还青
13根据莫迪利安尼·F.莫迪利安尼论文选、罗们特·霍尔,约翰·泰勒.宏观经济学(第五版)和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
兹.宏脱经济学(第七版)中内容整理。
堕茎查叁堂堕:!:堂篁丝茎!里星垦鲨望重查尘星堕堕塑堕塾
少年时期的债务或储蓄起来养老;在老年时期,收入又小于消费,其差额动用中年时期的储
蓄来弥补。
如果不考虑参加工作以前的未成年时期,那么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工作时期和退休时期。
人们对终生收入用于终生消费做出统筹安排时,倾向于将终生收入平均分配于各年,使各年
的消费支出都相等。以C表示各年都相等的消费支出,wL表示工作时期,NL表示生活时期(即
预期寿命),则NL-WL为退休时期。那么,一生的总消费支出等于年消费支出乘以生活时期,
即C×NL,以YL表示工作时期年平均劳动收入,则总劳动收入为年平均劳动收入乘以工作时
期,即YLXWL,用W代表财富。则全部收入用于消费的情况如下:
CxNL=W+YLx耽鼹C=形/NL+r耽I舰)×YL 1.4
由于财富W是暂时的,因此在一生中是即定的,它要均匀地分配到生活时期NL中消费,
其边际消费为1/NL,其值接近于零。YL是工作时期年平均劳动收入,其边际消费倾向为WL/NL
(工作年/生活年)。显然,生命周期理论中的边际消费倾向和凯恩斯消费函数中的边际消费
倾向不同,前者和人口构成和人口寿命相关,一个社会老年人口越多,边际消费倾向越小。
退休年龄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大。
根据1.4式有平均消费倾向:
舻c:ClYL:—L形+丝1.5
NL×YL NL
1.5式表明,如果YL和NL既定,赚取收入者退休年龄越小,WL越小,平均消费倾向
越小,如果工作年在生活年中所占比例不变,退休后的生活若不是主要依靠自己储蓄,而是
还有其他途径保障,会使自己养活自己的年数实际变小,边际消费倾向提高。因此,完善社
会保障制度,提高退休金,都会提高平均消费倾向。
(四)恒常收入理论¨
在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弗里德曼于1957年在其出版的《消费函数理论》一书中提出
恒常收入理论,主要是对生命周期理论中每年赚得的不变的或变动的有规律的工作时期的平
均劳动收入进行了修正。他指出,人一生中的收入是可变的,而且变动不一定是有规律的,
不同年份的收入都可能有暂时性变动,这样,他把任何时期内家庭的收入分成持久收入YP和
暂时收入YT两部分:
‘4根据费罩德曼·M.弗罩德曼文萃、罗伯特·霍尔,约翰·泰勒.宏观经济学(第五版)和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宏
观经济学(第七版)中内容整理。
12
内蒙古人学顾Ij学位论文中国居民消费需求/fi足的原【大I研究
y=yP+y1 、.6
在弗罩德曼看来,持久收入是现在财产水平与现在和未来可能得到的收入为既定的条件
下,消费者在较长时期内持续的稳定收入流,例如工资、房租收入、利息和股息收入等。持
久收入包括人们对未来预期的因素。暂时收入是收入中不能预期持续到未来的部分,因为当
人们意外地获得一笔收入时,个人并不能确定收入的增加是否会持续下去,这时人们有可能
将其中较多的部分作为储蓄。消费主要取决于持久收入,因此,消费函数可近似表示为:
C=瞰P 1.7
根据1.7式有平均消费倾向:
APC=C/Y=瓯P/Y 1。8
式1.8表明,平均消费倾向是持久收入和现期收入的比率,增加持久收入,会提高平均
消费倾向。短期中,当现期收入高于持久收入时(由暂时收入增加大于持久收入增加引起),
平均消费倾向下降。
根据恒常收入理论,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不一定存在,因为一旦人们愿意预
支未来收入作为现期消费支出,消费倾向就会发生不规则的变化,而不一定是递减的。同时,
如果要考察边际消费倾向的话,那么应当区分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持久收
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而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同时,恒常收入理论还暗含这样
一个推论,即收入极其易变的个人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低,而收入非常稳定的个
人,其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而且弗里德曼用农户的事实来进行证明,即农户有着
及其易变的收入和较低的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小结
马克思在对消费问题的讨论中,更多地强调制度因素对消费的影响,认为是资本主义的
制度才会出现这些问题。我们现在虽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但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可以在国
内总产出过多用于积累,会使消费水平下降,使需求相对于生产不足方面给我们启示。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可以解释当前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将导致社会平均消费倾向的下
降,从而引起消费需求的不足。
莫迪利安尼和费里德曼的消费理论将对决定消费支出的收入因素从短期扩展到长期。莫
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将决定消费的收入进一步扩展到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当前收入、贴现
期望收入与继承财产之和。可以运用生命周期理论来分析中国社会保障机制对居民消费需求
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凼研究
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情况进行解释。1990年以来,中国农村居
体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仍有很大差距,同时,农村居民的边际
况无法用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做出解释,持久收入理论认为消费
居民来讲,收入的不确定性很大,收入增加不可持续进行,在
靠天吃饭的状况,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也无法得到保证,农民
农村居民不仅收入低,其边际消费倾向也不高。
14
内蒙古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二、中国居民
(一)市场商品供大于求
自1997年开始,中国宏观经济由“供给不足型’’向“需求不足型”转变。据商务部每年
公布的600种主要消费品的供求情况调查报告显示:1995年市场上供过于求的消费品占消费
品总数的14.6%,1996年为9.1%,1997年为31.8%,1998年为33.8%,从1999年开始,供
过于求的情况进一步加剧,1999年为80%,2000年为79.6%15,2005年为71.3%,2009年上
半年为71.7%。1999年以来,中国市场上有大约75%的消费品出现过剩,且没有供不应求的
商品,中国宏观经济面临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困扰。
有人认为中国市场上商品供大于求,是由于中国已经从根本上摆脱了短缺经济,进入了
买方市场所致,但是分析中国目前的情况,不管是人均GDP还是经济发展水平,都与发达国
家相比有较大差距,远未达到过剩经济的水平,目前市场上的这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这种
过剩是相对于低生活水平需求的过剩,造成这种相对过剩的原因之一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
0.35
0.3
O.25
0.2
0.15
O.1
0.05
0
(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缓慢
昌高鐾譬葛誉罱容。GO昌g g g鲁苫昌兽g兽
宝2 2 2 2 2 2 2 2 2 品££呙呙呙曷呙曷
"-'ik---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9年)中数据计算而得。
图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
Figure 2.1 The growth rate of social retail goods
15国家绐贸委贸易市场局,中华令国商业信息中心.2002年上半年主要商品供求排队分析报告.经济前
沿.2002(4):第lO页
内蒙古大学硕十学位论文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小足的原【大1研冗
如图2.1所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90年代上半期快速增长,1990.1995年,平均增
长率达到23.29%,从1996年开始增长速度快速下降,1996.2000年,平均增长率仅为8.36%,
并且在1998年和1999年增长率降至最低,为6.8%,进入新世纪以来,增长率虽有所回升,
但增长速度回升缓慢,2001.2008年,平均增长率为14.11%,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有较大幅度提高,增长率达21.61%M,为1995年以来最高水平。
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缓慢增长,消费市场呈现出疲软的现象。虽然这与商品供给结
构不合理有一定联系,但更主要的是由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所导致。
(三)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逐年降低
由表2.1可以看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最终消费率大体保持在65%左右,进入90
年代逐渐下降到60%以下的水平,而新世纪以来则下降到55%左右。2000年至2008年我国
最终消费率分别为62.3%、61.4%、59.6%、56.8%、54.3%、51.8%、49.9%、49.O%、48.6%,
其中2008年比2000年降低了13.7个百分点,并创历史最低水平。
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中最终消费率的数据可以计算出,1979--2008年,全
球的平均最终消费率为77.6%,且呈现上升趋势,从1979年的74.6%上升为2008年的78.8%;
1979—2008年,发达国家中的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的平均最终消费率分别为83.4%、70.3%、
78.1%和83.2%;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埃及的平均最终消费率分别为79.7%、
76.5%、69.3%和85.1%。而1979.2008年,亚洲国家的平均最终消费率为67.5%,低于世界平
均水平。1979-2008年,中国的平均最终消费率为60.5%,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亚
洲平均水平,不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平均最终消费率均明显偏
低。
在我国,消费按消费主体和消费活动可划分为用于居民个人的生活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
社会公共消费又称政府消费,居民消费还可细分为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两大部分。
在对数据进行计算后,1979.2008年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是主要的,平均占74.7%左右,政府
消费占25.3%,1979.2008年之间,政府消费率占比变化平缓,居民消费率明显呈下降趋势(如
图2.2),从而认为我国最终消费率的下降是居民消费率下降的结果,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
结果。从消费增长率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看出,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相比较,居民消
费是消费增长的主导力量,因此提高居民消费是扩大消费的关键力量。
6以上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9)中数据计算而得。
16
内蒙古人学硕上学位论文中困居民消费需求小足的原l大l研究
表2.1 1979-2008年中国最终消费率及内部构成变化表
Table 2.1 1 979—2008 China’S final consumption rate and the component of the china’S fi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整理丽得。
Source:According to the<<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2009).
17
内蒙古人学硕.Jj学位论文中国居民消费需求/fi足的原凶研究
小结
2宝磊葛器葛葛赛葛器器昌高瓮譬蔷誉罟舍;蓦害g g g罟苫昌兽g害
H“阜型型型皇型型型型皇旦型型型型型旦型型簋斜凶凶魁斜斜N N +最终消费率+居民消费率+政府消费率
图2.2最终消费率及其内部构成变化图
Figure 2.2 The figure of 1 979-2008 China's consumption rate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fi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从1999年开始,中国市场上供过于求商品达到75%左右;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缓慢;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近年来两者都创新低,最
终消费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亚洲平均水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宏观经济中存在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状况。是什么原因造
成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不足,我们将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动趋势和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趋势
入手来分析。
伯∞印如
∞加
加O
内蒙古人学硕I:学位论文中困居民消费需求/1i足的原IXl_fOf究
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动趋势分析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指企业、政府、居民等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
关系。由于企业、政府和居民三个部门在消费、投资或储蓄等领域有不同的行为模式,他们
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化也必然会使宏观经济变量发生变化,
企业、政府、居民等部门的可支配收入是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形成的收入,资金流
量表分别描述了企业、政府和居民部门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取得的可支配收入,因此在
下面我们将以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为基础分析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李扬和殷
剑峰(2007)基于1992.2003年中国的资金流量表对中国的高储蓄率问题进行研究,在文中,
作者以部门储蓄率=部门储蓄倾向×该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为基础,从部门
储蓄倾向和可支配收入占比两方面来分析中国的高储蓄率,认为中国的高储蓄率主要是企业
和政府的高储蓄率造成的。这一研究思路给我以启示,但作者仅是从各部门的资金总量上分
析这些部门的储蓄行为,在本文,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动趋势进行分析时,将以资金流量
表为基础,从各部门的资金总量入手,进一步对各部门资金的来源和使用以及各部门资金的
构成进行分析,对各部门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行为进行全面、完整的研究。
在数据的使用上,我们选择1992.2007年的数据,是因为以下两个原因:一是截至目前,
国家统计局只编制了1992.2007年的资金流量表,要研究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必
须使用资金流量表,所以能用的只有1992.2007年的数据;二是“中国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
始于1997.1998年”r7,居民消费率明显下降自2001年开始,而我们选择的数据段可以覆盖
这个时间段。
(一)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动趋势
资金流量表记录了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也称为居民
部门)和国外部门等五大部门间的收支情况。在这里我们把非金融企业部门和金融机构部门
合称为企业部门,经过计算并绘制图形可以看出1992.2007年间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总体
变动趋势。
7方福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研究一基于中国城乡分省数据.中I玉11t:.会科学.2009(2):第73页
19
内蒙古人学硕l:学位论文中国居民消费需求/1i足的原闪研究
表3.1 1992-2007年政府、企业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可支配总收入中所占比重(%)
Table 3.1 The proportion of govemment’S.enterprise’S and household’S disposable income
in total disposable income(1992-2007)
数据米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9年)中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计算向得·
Source:Calculate according to Flow of Funds Table(Physical Transaction)in<<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1 998—2009).
由表3.1和图3.1看出,从1996年开始,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一直向政府倾斜,在国民
收入分配中,1995年政府占有的份额最低,为16.5%,1996年上升至17.1%,此后不断上升,
到2003年达到21.8%,8年之间上升了5个百分点,2006年和2007年更是上升至22.8%和
24.1%。1992—2007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由67.7%下降到57.6%,
下降了10.1%;2004年,由于企业可支配收入占比明显上升,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大幅
下降,之后两年虽略有回升,但都是小幅上升,而2007年,所占比重更是下降到1992年以
来最低水平,为57.6%。是什么导致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发生变化,是什么促使居民可支
配收入占比不断下降,我们要从各部门可支配收入的构成以及构成的变化趋势开始分析。各
部门的可支配收入是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下面我们分别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
分配入手来研究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不断下降的原因。
内蒙古人学硕Ij学位论文中国居民消费需求/1i足的原l丈|研究
图3.1 1992-2007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趋势
Figure 3.1 The figure about Changes in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income(1 992—2007)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变动趋势
对一个部门而言,初次分配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因向其他部门提供生产要素,取
得劳动者报酬或财产收入等要素报酬,或按法律规定取得生产税净额;另一方面是各部门以
其增加值为起点,向为其提供生产要素的其他部门支付劳动者报酬或财产收入等要素成本,
并按规定在生产过程中缴纳生产税和取得生产性补贴。因此,各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包括两
部分内容,一是增加值剔除向其他部门支付的要素成本以及缴纳生产税净额后的余额(一般
称为经营性留存):二是该部门凭借其向其他部门提供要素而取得的要素收入,或者按规定
收取的生产税净额。在资金流量表中,各部门增加值以及初次分配中各项支出或收入都加总
记录在所属部门的对应项目中,由于不同部门的经济活动特点不同,各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
实际上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财产收入和经营性留存中的一项或几项构成。
企业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有两项内容:一是财产收入,包括其存款和持有其他证券带来
的利息收入,以及从上市公司红利中取得的分红;二是增加值中剔除生产成本(包括劳动者报
酬和财产性支出)和生产税净额后的余额,这是企业部门从其创造的增加值中取得的收入,
即“经营性留存”。
政府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包括三项内容:生产税净额, 财产收入(包括存款利息收入和
国家持有的A股不可流通股本产生的红利),以及其增加值剔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以及
2l
内蒙古人学硕f:学位论文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凶研究
贷款利息和国债利息等支出的余项,即政府部门的“经营性留存”。
居民部门初次分配收入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劳动者报酬,分别来自企业和政府部门向居
民支付的劳动报酬,以及居民部门内部的劳务关系产生的劳动报酬,例如个体经营者向其雇
员支付的劳动报酬;二是财产收入,主要是居民存款和持有国债取得的利息,以及按其持有
的A股流通股比例取得的红利;三是居民部门增加值中剔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贷款产
生的利息支出的余额,即为居民部门的“经营性留存”。在对资金流量表中各数据进行计算
后,我们可以看出各部门在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占比情况。培
1.政府、企业和居民在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占比情况
表3.2 1992—2007年政府、企业和居民在初次分配中的收入所占比重(%)
Table 3.2 The proportion ofgovemment’S,enterprise's and householffs primary distribution disposable income
in total disposable income fi'om primary distribution(1 992-2007)
年份政府初次分配收入企业初次分配收入居民初次分配收入
1992 15.5 15.8 68.7
1993 16.8 15.4 67.8
1994 16.4 15.9 67.7
1995 15.3 15.9 68.8
1996 15.5 17.3 67.2
1997 16.2 18.1 65.7
1998 16.9 17.5 65.6
1999 16.9 18.1 65
2000 16.7 18.9 64.4
2001 18.4 18.1 63.5
2002 17.5 17.2 65.3
2003 18 18.8 63.2
2004 17.8 24.5 57.7
2005 17.5 22.9 59.6
2006 18.6 22.4 59
2007 19.5 22.6 57.9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0998.2009年)中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计算而得。
Source:Calculate according to Flow of Funds Table(Physical Transaction)in“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1998—2009).
18以』:内容根据中国资金流量表编制方法中内容整理
内蒙古人学硕Ij学位论文中国居民消费需求1i足的原l大l研究
N ∞ 呻∞ co t"- ∞ o o d N ∞ 甘∞ ‘o t'--
⑦ o o o ④ O"J o ∞ o o o o o o o o
o o ① o o o ⑦ ④ o o o o o o o o
图3.2 1992-2007年各部门在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占比
Figure 3.2 The figure about government’s.enterprise’s and household's share in total primary distribution
disposable income(1 992-2007)
由以上表中数据和图形可以看出,与1992相比,2007年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在国民收入初
次分配中的占比下降了近10.9个百分点,而2007年与1992年相比,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
支配收入中占比下降了10.1个百分点,这说明1992—2007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下降主要是由
于初次分配中可支配收入占比下降所造成的。
2.居民部门各项收入占比情况
深入来看,居民部门初次分配收入主要是由劳动者报酬净额、财产收入和经营性留存三
项构成。其中,劳动者报酬净额等于劳动者报酬来源与运用之差。通过对资金流量表中数据
的计算,在居民的初次分配收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劳动者报酬净额,占居民初次分
配收入的比重在70%以上。考察劳动者报酬净额的变化对于分析居民部门初次分配收入占比下
降有重要价值。而进一步考察劳动者报酬净额的构成,我们可以发现,在资金流量表中,居
民部门的劳动者报酬来源于企业、政府和居民部门自身的支付,即:
居民劳动者报酬来源=企业劳动者报酬运用+政府劳动者报酬运用+居民劳动者报酬运用
因此,居民部门劳动者报酬来源与劳动者报酬运用之差即居民部门的劳动者报酬净额反
映的是企业和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劳动者报酬总和。这样,根据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劳动者报酬
运用,我们可以计算两类部门支付的劳动者报酬变化情况,从而找出居民劳动者报酬占初次
内蒙古人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冈研究
分配可支配收入比重下降的原因。
表3.3 1992-2007年居民部门各项收入占国民初次分配总收入比重(%)
Table 3.3 The proportion ofhousehold sector income’S component in total
primary distribution disposable income(1992—2007)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9年)中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计算而得。
Source:Calculate according to Flow of Funds Table(Physical Transaction)in<<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1998—2009)
根据表3.3和图3.3可知,我国居民部门劳动者报酬净额占比在1992.2007年间虽有起伏,但
总体趋势是下降的,这是居民部门在初次分配收入中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再继续看政府部门
和企业部门支付的劳动者报酬占比,1992.2003年之间,政府部门支付的劳动者报酬占比呈上
升态势,居民部门劳动者报酬净净额占比呈下降态势。而在2003.2007年,虽然政府部门支付
的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但居民部门劳动者报酬净额与企业部门支付的劳动占比变化趋势相
同,企业部门支付的劳动者报酬占比上升,居民部门劳动者报酬净额占比也上升,企业部门
支付的劳动者报酬上升与否直接决定居民部门劳动者报酬净额占比的多少。因此,1992—2007
年间导致居民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的原因在于企业支付的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较快。表3.3显
示,2007年企业支付的劳动报酬占比L匕1997年下降了7.1个百分点。
内蒙古人学硕一j:学位论文中国居民消费需求/1i足的原【大l研究
N ∞ 寸∞ ∞t"- ∞ 西o d N ∞ 寸∞ ∞ h
∞ o o O"a ⑦03 ⑦ o o o o o o o o o
① o o ⑦ ⑦ o ⑦ o o o o o o o o o
H H H,,--4 H H H H 釉N N N N N N N {+劳动者报酬净额占比+企业支付的劳动者报酬占比
l+政府支付的劳动者报酬占比(右轴)十财产收入占比(右轴)
图3.3 1992-2007年居民部门各项收入占国民初次分配总收入比重
Figure 3.3 The figure ofhousehold sector income's component’s share in total
primary distribution disposable income(1992-2007)
除了劳动者报酬净额之外,居民财产收入占初次分配收入比重也呈下降趋势。1992-2007
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而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居民财产收入在初次分配收入中占有很小的
比重,即使最高的1994年,也仅达N6.0%。财产收入占比低与我国居民金融投资渠道狭窄相
关,而居民财产收入占比呈下降趋势与居民财产收入的来源结构有极大关系:在居民财产收
入中,90%以上是利息收入,红利收入不到10%19,居民财产收入的大幅度的增减都与国家进行
利率调整息息相关,在1992—1996年,该比重曾处于上长升趋势,再与我国历年利率调整表进
行对照后,观察到1993、1995、1996年我国都有升高利率的政策调整,随着1997年亚洲金融
危机爆发后采取的连续降息政策,居民财产收入占比也呈下降趋势,直至1J2006、2007年我国
又采取升息政策,居民财产收入占比有所上升,但也仅L92003.2005年有所上升,而2003.2005
年是1992.2007年以来利率最低的时期。
3.政府、企业部门各项收入占比情况
与居民部门的收入下降不同,政府和企业部门在初次分配环节中的占比明显上升。
1992.2007年,政府部门初次分配收入占比上升4个百分点。政府部门在初次分配中的主要资
金来源是增加值和生产税净额(生产税净额是指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余额),主要资金运
9根据《中围统计年签》(1998.2009年)中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计算而得。
25
1
O
%1
l
9
8
7
6
5
4
3
2
1
0
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凶研究
净额,由于政府部门增加值在资金流量表编制中被定义为等于劳
,因此作为资金来源的增加值与作为资金运用的劳动者报酬和财
产收入净额基本上相抵消,于是,政府的主要资金来源就是生产税净额。
就企业部门而言,在1992.2007年间,占比上升6.8个百分比。企业初次分配收入的主要资
金来源是增加值,主要资金运用是劳动者报酬、财产收入净额和生产税净额。而企业初次分
配收入占比的提高一是因为增加值的增加,二是因为劳动者报酬、财产收入净额或生产税净
额的下降。
表3.4 1992-2007政府、企业主要资金来源占国民初次分配总收入的比重(%)
Table 3.4 The share of government funds’S and enterprise funds’s main source in total primary distribution
disposable income(1 992-2007)
年份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企业增加值占比61.8 64.7 62.7 65.4 64.0 63.4 61.6 60.7 59.8 61.1
生产税净额占比12.7 14.0 13.4 13.5 15.0 15.3 16.5 17.1 16.5 18.0
年份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企业增加值占比61.3 61.7 61.9 63.O 63.1 63.7
生产税净额占比17.O 17.6 15.0 16.0 16.5 17.3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9年)中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计算而得。
Source:Calculate according to Flow of Funds Table(Physical Transaction)in《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1998—2009).
图3.4 1992—2007政府、企业主要资金来源占初次分配总收入的比重
Figure 3.4 The figure of government funds’S and enterprise funds’S main source’S share in total
primary distribution disposable income(1 992-2007)
堕鐾壹叁兰塑!:兰些堡塞!里星垦塑望煎茎尘星堕堡塑竺!壅
从表3.4和图3.4可以看出,1992.2007年企业增加值占比没有明显的上升,企业初次分配
收入占比上升更多的是源于支付的劳动者报酬、财产收入净额和生产税净额占比的下降,而
生产税净额占比在1992.2007年之间是上升的,这说明企业初次分配收入占比上升只能是因为
企业支付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的下降。根据表3.3和图3.3,我们也曾得出这样的结论:劳
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收入中占比下降主要是由企业支付给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造成的。通过
对企业部门初次分配收入占比构成的分析,我们再次得出企业初次分配收入占比上升是因为
支付的劳动者报酬、财产收入下降了,这与上面的结论相符合。
1.国民收入再分配变动趋势
(三)国民收入再分配变动趋势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各部门初次分配收入为起点,经收入税、社会保险缴款或社会保险
福利、社会补助,以及其他经常性转移等再分配项目,形成可支配收入。这里所指的可支配
总收入实际上是一个分配结果,是初次分配总收入加经常转移收入减经常转移支付的余额,
分配形式和过程反映各机构部门收入经过分配和再分配以后可作最终使用的收入总额。住户
部门可支配总收入等于住户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加住户部门经常转移净额;政府部门可支配
总收入等于政府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加政府部门经常转移净额;企业部门可支配总收入等于
企业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加企业部门经常转移净额。表3.5的数据显示,经过再分配过程,居
民、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收入占比都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
根据表3.5和图3.5,我们可以看出,经过再分配环节,企业部门的收入占比有了明显的下
降。而居民部门,在1996-1999年之间,还因再分配得益,经过再分配后,收入占比明显高于
初次分配后收入占比。然而,从2000年开始,居民部门再分配后收入占比与初次分配收入占
比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前者甚至略低于后者。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经过再分配环节,占比明
显上升,而且在近年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表3.5 1992-2007年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收入占比(%)
Table 3.5 The share of government’s.enterprise’S and household’S disposable income
after primary distribution and redistribution(1 992—2007)
1992
1993
15.5
16.8
19
19.2
15.8
15.4
27
13.3
16.2
68.7
67.8
67.7
64.6
蒙古大学硕.}:学位论文中图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大J研究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l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9年)中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计算而得。
Source:Calculate according to Flow of Funds Table(Physical Transaction)in<<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1 998—2009).
30
25
20
15
10
5
0
% %
譬誉夏凑蓦高器蛊g g g兽苫昌兽。b-
2 2 2 2 2 2 2 2 昌呙呙昌昌£昌昌
70
65
6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企业部门初次分配占比
+政府部门初次分配A-Lt(右轴)
--N-居民部门初次分配占比(右轴)
十企业部门再分配占比
+政府部门再分配占比(右轴)
+居民部门再分配占比(右轴)
图3.5 1992—2007年政府、企业和居民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收入占比变化图
Figure 3.5 The figure ofgovernment’S,enterprise’S and household’S disposable income’S share
after primary distribution and redistribution(1 992·2007)
2.国民收入再分配中政府资金来源与运用占比情况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在再分配过程中,仅有政府部门的收入占比是上升的。在再分配
28
6名3
J
2
J盘2■焉4
&硒@铝醯卯甜配:2酡卯趵鼹J石
J名2一石5
4
5
3
2
J石9
M盯拍钳们钙"”们"m加髓踮盯醯:合2熨甜∞:2配"钞熨钒9
,l,l●l,l
1l,l,l
2
9
9
3
l
5
1
9
l
2
8
5
9
4
6
段纸n慨n撖愀n
m
¨体M"竹:螺侈殂2加"孔挖M%吣¨m¨%猫¨ M勉勉勉
4
3
5
2
9
9
7
4
5
8
5
6
“”"眈的鲫卵¨"掩5他"%”
塑茎直叁堂竺!:兰垡笙塞皇堕星墨塑望重茎尘星箜鉴幽型!窒
环节中,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在资金运用方,主要取决于收入税和社保缴款两项;在资金来
源方,主要同社会福利和社会补助有关,由于企业和居民部门在再分配环节中的资金运用对
应于政府部门的资金来源,企业和居民部门的资金来源对应于政府部门的资金运用,因此,
我们分析再分配环节中的政府部门的情况,也可说明企业和居民部门在再分配环节中的相关
情况。政府部门的经常转移=收入税+社会保险缴款一社会保险福利一社会补助一其他,在这里我
们把社会保险缴款和社会保险福利之差称为社会保险缴款净额。
表3.6 1992-2007年政府在再分配环节中资金来源和运用占可支配收入比重(%)
Table 3.6 In the redistribution process,the share of government fund’S source and utilization
in total disposable income(1 992—2007)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9年)中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计算而得。
Source:Calculate according to Flow ofFunds Table(Physical Transaction)in<<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1 998-2009).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998年开始,由于社会保险缴款的增加快于社会保险福利的增
加,社会保险净额占比持续上升,然而,上升更加明显的是收入税,在1994-1998年间收入税
占比曾呈现下降趋势,这与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改革有关。经历这几年短暂下降后,
收入税占比持续上升。与1995年相比,2007年收入税占比上升了3.26个百分点,其中居民交
堕茎直叁堂塑:!:兰篁笙窒!里星垦塑望重查!:星竺堕堕婴壅
纳的收入税占比上升1.09个百分点。与政府资金来源占比大幅增加相比,政府资金运用与1992
年、1993年相比却在下降,2003年降至最低,之后虽有提高,但幅度并不大,政府资金来源
的增加和政府资金运用的相对下降共同推动了政府再分配收入的上升。
从各部门通过再分配环节而产生的收入相对变化来看,唯有政府部门的收入是相对上升
的,而居民部门的收入甚至因再分配而发生相对下降,从这可以看出,政府似乎并没有发挥
再分配机制去改善全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
小结
对1992-2007年资金流量表中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的变动趋势
进行分析后,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占比的下降主要由初次分配环节中占比的下降引
导起,这一下降主要是由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比重的双重下降所致,再分配过程中并没有能
改善占比下降的状况。对于政府部门,其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无论是在初次分配还是
在再分配阶段,该比例都是上升的。经过再分配调整之后的政府收入占比有了更快速度的上升。
内蒙古人学硕i:学位论文中固居民消费需求/fi足的腺l大ItOF究
四、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趋势分析
(一)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变动趋势
居民收入差距包含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地区居民之间和不同所有制职工之间,以及行业
或部门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在这里,我们只观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这是
因为城乡居民涵盖我国居民的全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反映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总体
水平,其他各种收入差距都间接地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状况。下面将从城乡居民收入
水平和收入增长速度两方面来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
表4.1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及增长率变化表
Table 4.1 China’s urban and rural income and the growth rate of income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9年)中数据整理计算丽得。
Source:Calculate according to<<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1 99 1·2009).
31
足的原因研究
宝夏瓮譬磊誉蓦譬器昌g g鲁罟苫蓦兽g兽
2 2 2 2 2 2 2 2 2 虫曷呙呙昌£昌£呙呙
0.4
O.35
0.3
0.25
0.2
O.15
O.1
O.05
0
罾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右轴)
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右轴)
图4.1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及增长率变化图
Figure 4.1 The figure of China’s urban and rural income and the growth rate of income
由图4.1可以看出,1990.2008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0的1510.2元
快速提高到2008年的15780.8元,提高了10.4倍,年均增长率为13.9%。农村居民家庭人均
纯收入从1990年的823.9元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4760.6元,提高了6.9倍,收入增长速度
波动较大,年均增长率为12.3%。值得注意的是从1997年开始连续4年增幅呈下降趋势,2001
年之后这种趋势开始扭转,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增长有较大提高,这与国家从2003年开始
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和对农业种植业进行补贴密切相关,使农村居民收入得以大幅度
提高。随着2006年农业税的废止,农村居民收入有较大增幅,且增幅变化相比较前几年相对
稳定。
由于城乡居民收入不同的增长速度,从1990年开始,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由
缩小到扩大"的变化过程。1990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最小,为2.2倍,随后,城乡居民
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扩大,1994年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
收入的2.86倍,之后略有下降。从2000年开始,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到2008年,
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3.31倍。
(二)居民收入在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分配变动趋势
1.城镇居民收入3个等级的分析
在考察城镇居民收入在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分配时,我们需要用到统计年鉴中对城镇居
32
内蒙古人学硕Ij学位论义中陶居民消费需求小足的原|大lljJf究
民家庭情况的抽样调查数据。统计年鉴中的将城镇居民家庭按收入高低分为最低收入户(比
重为10%),低收入户(比重为10%),中等低下收入户(比重为20%),中等收入户(比重
为20%),中等偏上收入户(比重为20%),高收入户(比重为10%)和最高收入户(比重为
10%)7个等级。本文对以上7个等级进行重新合并整理,分为高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低收
入户3类。其中中等收入户包含中等低下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收入户和高收入户
这4个等级,这样,高收入户比重为10%,中等收入户比重为70%,低收入户比重为20%。
袁4.2不同收入阶层居民收入占居民总收入比重情况
Table 4.2 The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mcome groups’income in household total disposable income
数据米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9年)中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Source:Calculate according to<<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1 99 1-2009).
由表4.2可以看出,占抽样比重20%的低收入阶层,其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在8%.15%,
占抽样比重70%的中等收入阶层,其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在70%左右,而占抽样比重10%的高
收入阶层,其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14%.24%。从图4.2看出,从1993年开始,低收入阶层
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持续下降,而高收入阶层占比则持续上升。
内蒙古人学硕上学位论文中国居民消费需求/fi足的原冈研究

l l l
| 1 1
蜃.1l .匡.匡
44.2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情况
Figure 4.2 High-mcome group and low-income group income’S share in household total disposable income
表4.3城镇居民不同阶层收入情况单位:元/人
Table 4.3 The comparison of income between different income groups in Urban unit:per yuan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9年)中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Source:Calculate according to<<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1 99 1-2009).
内蒙古人学帧I:学位论文中围居民消费需求小足的原I大l{iJf多Z
从表4.3和图4.3可以看出,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从1990年开始逐步扩大,尤其是
从2002年开始,高收入户的收入增长大大超过低收入户的收入增长。具体来看:(1)高收入
阶层收入占比在不断扩大,低收入阶层收入占比却在不断缩小,中等收入阶层收入占比相对
稳定。1990.2008年,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占比由14.15%下降到8.56%,高收入阶层占比则由
14.47%上升至23.66%。(2)城镇居民中,不同收入水平的阶层总体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1990.2008年,高收入居民与低收入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始终处在不断扩张的过程中。高收入
阶层与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的差距由1990年的2.83倍增加到2008年的7.2倍。(3)从收入
的增长率来看,1990.2008年,低收入阶层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由864.90元增至6058.44元,
增长了7倍,年均增长率11.42%;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由1990年的1495.98元增至
17420.99元,增长了11.65倍,年均增长率14.62%;高收入阶层的居民收入水平由2447.92
元增至43613.75元,增长了17.82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7.35%。收入越高的阶层收入增长越
快,收入越低的阶层增长越慢,高收入阶层的居民收入增长率远高于低收入阶层居民收入增
长率。这表明,社会财富越来越向高收入阶层的居民集中。
40000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o H N∞甘∞o卜∞o o H N∞寸∞∞卜∞
蜜蛊害零蜜零害器雾昌8 8 8昌8 8 8 8 8
H H H H H H H H H H N“N N N N N N N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OO
0.00
图4.3高中低收入阶层对比情况
Figure 4.3 The figure about the comparison ofincome between different income groups in Urban
2.农村居民收入5个等级的分析
按照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根据农户人均收入水平,把农户分为5个
等级,依次为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以及高收入户(每组各户总
户数的20%)。
塑鍪堕叁兰婴苎兰垡堡苎!里星垦塑望重查至星堕堕型婴塞
1995年以来,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也有扩大趋势。(1)就收入水平看,低收入组农户
的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571元增至2008年的1500元,增长了2.63倍,年均增长率为7.72%;
中等收入组农户的人均纯收入由1440元增长至4203元,增长了2.92倍,年均增长率8.59%;高
收入组农户的人均纯收入1由28 1 l元增长至1 1290元,增长了4.02倍,年均增长率11.3%。高收
入组农户的收入增长率高于中低收入组农户的收入增长率。(2)就收入差距来看,高低收入
组农户的收入差距逐年扩大。高低收入组农户之间收入的比值,1995年为4.92,2003年扩大
到7.33,2008年达到7.53。高收入户与中等收入户的收入比值,1995年为1.95,2003年扩大到
2.79。就收入的绝对额来看,农村低收入户与高收入户的收入之差,由1995年的2240元,扩
大至U2008年的9790元,增加了4.37倍;中等收入户与高收入户的收入之差,由1995年的1371
元扩大到2008年的7087元,增加了5.17倍。
表4.4农民内部5个等级收入水平情况单位:元/人
小结
Table 4.4 The comparison of income between different income groups in rural unit:per yuan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2009年)中数据整理而得。
Source:Calculate according to<<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1 99 1-2009).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1990—2008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变动趋势: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年扩大;从收入增长率来说,自1997年开始,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
配收入增长率一直高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在城镇与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在不
同收入阶层之间的分配出现明显分化,高低收入层次差距逐年扩大,居民收入向高收入阶层
集中,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扩大。
内蒙古人学硕.1:学位论文中国居民消费需求/fi足的原|大】研究
五、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趋势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
响分析
(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动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1.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变动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
首先,马克思消费需求不足理论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中给我们以启示。
1992-2007年,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在初次分配总收入中占比持续下降。初次分配中居民部门
可支配收入的总量直接决定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和扩大再生产理论告诉
我们,如果过分强调积累,收入过分地倾斜于企业,会使居民消费增长慢于生产增长,导致
生产过剩。而现实数据表明,1992—2007年居民部门在初次分配中得到的份额逐渐减少,居民
部门初次收入分配总量增幅相对其他部门增幅下降,总收入向其他部门倾斜,引起居民消费
需求不足。
劳动者报酬是居民部门初次分配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其中占有比重最大的来源。
1992-2007年,劳动者报酬占初次分配收入比重逐渐下降。而如果把经济结构变动的因素也加
以考虑,劳动者报酬比实际上下降的更多。Gollin(2002)认为经济结构的变化至少在以下两方
面影响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比重,一方面是第一产业中存在的大量就业者将会减少总的劳
动者报酬,因为这一产业中就业者所获得的劳动者报酬只占企业利润的一小部分;另一方面
是在中国的数据统计中,把农村家庭自我经营收入也纳入劳动者所得统计范围,而其他国家
把农村家庭自我经营收入则纳入资本所得,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者报酬是被高估的。
因此,如果考虑这两方面因素,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将更大。
劳动者报酬是由工资及工资性收入和单位社会保险付款组成,其中工资及工资性收入占
比大。初次分配中居民部门收入占比下降由居民部门收入一系列组成部分占比下降引起,但
无疑工资收入是居民收入的最大组成部分,工资收入占比的下降是导致初次分配中居民部门
占比下降最大的因素。从图5.1可以看出,1990.2008年,工资占GDP比重下降明显。我们再来
观察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变化,也许能找到占比下降的原因,从1990.2008年,大概每年有0.5.1
亿失业者,而近20年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状态让工资
增长没有像产出增长那么快,这是引起工资在GDP中占比下降的原因之一。
37
有企业改革有巨大关系,而非国有企业创造的有限就业机会是导致城镇就业增长缓慢的另一
原因。同时,第三产业部门是吸纳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部门,而自1990年以来,中国第三产业
就业增长率不到5%,远远低于同期10%的GDP增长率。提高城镇就业率,特别是提高非国有企
业就业率,对于解决工资在GDP中占比下降有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自1990年开始,城镇就业率,收入和消费都在增长,但这都落后于GDP
的增长速度。1990-2008年,我国就业人数增加了约l亿,尽管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了国有企
业改革导致很多人“下岗",而同时实际消费额也以年均8%增长,家庭可支配收入也以同样速
率增长,消费额和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都快于同一时期其他国家。然而,这些增长速
度和COP增长速度相比就落后了。
其次,利用凯恩斯消费理论来解释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中劳动者报酬来源变化是引起居
内蒙古人学硕I!学位论文中困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大J研究
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在本文第三部分的分析中我们得到:居民部门的劳动者报酬占
比与企业部门支付的劳动者报酬占比密切相关,虽然政府部门支付的劳动者报酬占比在
1992—2007年间波动较大,但居民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总体趋势与企业支付的劳动者报酬占比趋
势相一致,这说明,政府支付的劳动者报酬占比并没有改善居民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总体情况,
这与政府部门支付劳动者报酬的群体有关,政府部门劳动者报酬主要是政府财政对政府部门
和事业单位的人员所支付的工资和福利,而这一群体本身就处于中高收入阶层,增加对他们
的支付,会让他们的收入分配地位进一步上升,而中低收入阶层的工人的收入分配地位会进
一步下降。按照凯恩斯的消费理论,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高收入阶层的边
际消费倾向低,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如果收入过多地集中于高收入阶层手中,则
全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会下降,出现消费需求不足,降低社会总体的消费水平。所以,劳动
报酬来源的变化导致了居民消费需求的下降。
其三,用消费理论中的财富效应来解释居民财产收入占比的下降也是引起中国居民消费
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财富效应是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们手中持有的财富变化
将会引起消费支出的变动”加。在持久收入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中,都把财产收入放到了很重
要的位置。通常认为,拥有较多财产收入的家庭的消费支出会大于拥有较少财产收入的家庭。
一是因为随着家庭财产收入的增加,一生中的收入增加,消费支出也相应增加,二是稳定的
财产收入让居民对未来有一种良好的预期,可以把财产收入视为一种持久收入,从而增加消
费支出。在我国,由于金融投资渠道较少,财产收入来源也较单一,造成财产收入在可支配
收入中占比较低,而金融投资市场回报的不稳定性也让居民认为财产收入增加只是暂时收入
的增加,并不会对居民的消费支出产生影响。因此,对银行进行改革,通过股市的健康发展
鼓励更多人进入股市是提高财产收入占比的有效方法。
2.国民收入再分配变动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
国民收入再分配阶段居民收入占比相对下降不是居民收入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以收入
税为例,尽管居民支付的收入税在近年来不断上升,但即使是在最高的2005年,也仅占国民
收入1.66个百分点,因此即使免除居民部门所有收入税,也无法大幅度提高居民部门的收入
占比。
在这一分配阶段,我们主要看到的是政府没有发挥再分配机制去改善全社会的收入分配
状况。政府在再分配中主要依靠社会保障体系来发挥作用。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为标志的社
20樊潇彦,邱菌莴,袁志刚..I:海居民消费的财富效应研究.复旦大学学报.2009(5):第93页
39
堕鍪直盔堂堡圭堂篁堡苎!堕星垦鲨望重查!:星堕堕型堕塑
会保障体系是“政府在对国民收入分配和使用过程中,凭借政权的力量强行参与,通过某种
形式(通常是税收形式),从企业和个人手中征集社会保障资金,然后通过已经建立的社会保
障系统,将这部分资金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以实现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平的目
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实际上是建立了一种分配制度,其实质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对国民
收入实施转移支付,从而形成一种社会消费基金,产生一种新的分配关系,对由于各种原因
造成基本生活有困难的公民提供物资帮助。’’21政府的这些措施会对原有的收入分配格局产生
影响。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方面提供退休收入的养老社会保障在理论上能够替代居民的私人
生命周期养老储蓄;另一方面社会保障能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增加现期消费。张继海(2006)
通过计量分析表明社会保障养老金财富对居民户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是正效应,即随着社会
保障养老金财富的增多,居民户人均消费支出增加。按照生命周期假说,居民消费支出不是
由其当期收入决定的,而取决于其一生财富的现值总和,即一生可利用的总资源。消费者根
据其一生财富在生命周期内平滑消费。也就是,理性的消费者根据预期的未来收入等信息选
择一生的消费路径,以实现其一生效用的最大化。居民户社会保障养老金财富的增加意味着
消费者一生可利用资源的增加,理性的消费者会根据对未来财富的预期调整现期消费行为而
增加现期消费支出。
同时,生命周期理论也认为,社会保障能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增加现期消费。如果居
民对未来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风险预期,那么,居民就会减少当期消费而增加储蓄。在现实
中,居民的不确定性感受来自于多种方面,但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未来收入的
不确定性,另一类是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收入的大幅度降低或者失业,患有疾病
或遭遇伤害而面临巨额的医疗费用支出,以及子女的未来教育费用支出等。社会保障具有社
会保险方面的含义和功能,因此,社会保障就可以通过降低消费者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
定性感受,增强居民应对未来事件发生的处理能力,来影响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
通常,我们用一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该国社会保障水平。相对于西方国家,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极低(如图5.2),1979年仅为0.54%,经过近30年发展,2008年也仅为2.26%。
其变迁也可分为两个阶段。1990.1995年社会保障水平持续地平稳下降,由0.29%下降No.19%;
之后迅速飙升,从1995年的0.19%上升N2008年的2.26%。“根据国际劳工局的测算,
1990年社会保障总支出占GDP的比例为5.2%,而同年所有国家社会保障总支出占GDP
21周振华主编.收入分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223页
内蒙古人学硕l:学位论文中圈居民消费需求0i足的原I大|研究
平均值为14.5%。中国这一指标仅相当于全世界所有国家平均值的35.86%。”22相对于中国经
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却呈现出不断减弱的趋势。
2.50%
2.00%
1.50%
1.00%
0.50%
0.00%
乏赛罱窝磊器龆赛磊器器宝苫容譬甍譬害高器蜜昌苫誉罟苫誉害罟兽
H2 H2 H2 H2 H2 H2 H2 H2 2H H2 H2 H2 H2 H2 H2 2H曼④d,--I H2 H2 2H昌N品N昌N昌N呙N昌N昌N昌N昌N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9年)中数据计算而得。
图5.2 1979-2008年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变化图
Figure 5.2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Ill percent ofGDP(1979—2008) ”
接下来,我们再来观察1992—2007年政府消费倾向的变化。政府消费支出是指政府部门为
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
支出,前者等于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减去政府单位所获得的经营收入的价值,后者等于政府
部门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向住户收取的价值。也
就是说,政府消费支出就是由政府财政提供的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支出,例如教育、科研、
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政府消费这一概念不仅包含了政府为满足全体
社会成员共同需要在文化、体育、医疗、教育、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事业中的投人,也包
括政府在住房和部分消费品销售中对居民提供的各种实物性消费和补贴。图5.3表明,
1992.2007年,政府部门平均消费倾向除了2004年和2005年外,也是逐渐下降的。政府部门平
均消费倾向的下降说明政府对社会公共品提供不足。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实施的个人
住房制度、公费医疗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改革,使消费者对未来支出预期不确定,而政府又不
能给大家提供很好的预期,使居民不敢消费,导致居民消费需求不足。
22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版社.2003:第43页
4l
原闪研究
城镇居
入的主
要来源,而城镇居民从国有经济单位得到的工资占有比重最大。90年代初,国有企业生产经
营受阻,导致职工收入增幅下滑。但是,大范围企业职工收入增幅的下降,又加剧了整个消
费品市场供大于求的过剩情况,反过来又加重了国有企业自身经营的困难,迫使企业进一步
缩减职工收入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在90年代后期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中,相当部
分国有及集体企业实施了产权与资本重组,原来积淀在企业中的大量“冗员”和“隐性失业"
开始显现出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规模的转型期失业现象。上千万失业人口收入水平的
对下降对消费品市场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失业人口的增加又遏制了在职职工收
的增长。第二,财政收支趋紧,政府与事业单位职工收入增长受阻。国有企业的税收增幅
降,加上对大规模下岗失业人口的扶持等,使国家财政负担加重;1998年以来政府实施以
42
堕茎壹叁堂堕:!堂垡笙壅!塑昼垦塑垄重查!:星塑坚堕竺壅
共基础设施投资为重点的扩大内需政策,使得财政赤字规模加大;从中央到地主各级财政收
支体制短期内难以理顺等;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公务员与事业单位职工的正常晋升与提高工资,
也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下降。对于非国有经济部门,由于其几乎完全受市场导向,职工收
入与通过市场获取的效益密切联系,在经济运行下行期,面临着市场疲软的现实而出现了生
产经营困难,导致其不得不放缓职工收入增长的幅度。
0.4
O.35
O.3
0.25
0.2
O.15
0.1
O.05
0
数据来源:根据表3.1中数据绘制
图5.4 1990—200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增长率
Figure 5.4 The figure of China's urban and rural per capita income’S growth rate
从1994开始,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幅也出现下降。究其原因,有几下几点:第一,家庭经
营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虽然近年来有下降趋势,但仍占有较大比重(如图5.5),
而农村家庭经营纯收入在产业结构上来说仍是以农业收入为主(如图5.6),农产品收购价格的
变化对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来源的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至关重要。80年代以来,国家几次提高
农产品收购价格,但由于农产品生产过剩,国家又控制粮价,粮食价格一直不能由市场决定,
粮价长期走低,而同时化肥、种子等农业生产价格多次上扬,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高,农村
居民家庭纯收入难增长。第二,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第二大来源,且在近
年来占比有不断上升趋势(如图5.5)。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一是以乡
村干部、民办教师等身份在行政事业单位劳动得到的收入;二是在本地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
中得到的收入:三是常住人口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四是其他工资性收入。其中乡镇企业和
外出打工是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重要来源。然而从1996年以来,乡镇企业发展由于资金、
技术等原因开始走下坡路,众多乡镇企业倒闭或效益不好,导致农民增收困难。同时,进城
43
内蒙古人学硕上学位论文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闪研究
打工的农村居民也由于城镇中有大量职工下岗,城市限制农民进城或从事一些职业,这在一
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农民增收缓慢。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OO%
0.00%
宝誉害譬罄昌g g g 昌苫昌兽罟兽
2 2 2 2 2 2 昌昌呙呙昌呙呙££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9年)中数据计算而得。
图5.5 1990-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构成及变化图
Figure 5.5 The composition of rural households per capita net income(1 990-2008)
o ∞ ∞ 卜00 o o H N ∞ 吲∞ c。卜∞
o ∞ o ⑦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① o o ⑦ 西o o o o o o o o o
H H H H H H N N N N N N N N N
口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口农业收入I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9年)中数据计算而得。
图5.6 1990—2008农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构成及变化图
Figure 5.6 The composition of per capita household business income(1 990·2008)
从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来看,农村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占有农村居民收入大部分比
重,而我们对这两种收入进行分析可知,这些收入对农村居民来说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家庭
经营收入在绝大多数地区还是靠天吃饭的状况,外出打工的收入的更是无法得到保证,按照
持久收入理论,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中可持续的收入增长很少,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中国农民收





0



m
5
内蒙古大学硕1:学位论文中固居民消费需求/1;足的原l大l研究
入水平较低,边际消费倾向也很低,因为农村居民不会因为收入的一时增加而增加其消费,
他们只会在长期中合理计划其消费。
2.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收入对消费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收入水平上,收入差距也会影响消费的增长。按照凯恩斯
的消费理论,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差距扩大会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不利影响。不同社会阶层收
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是通过边际消费倾向实现的。一般来说,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
而低收入者则相反,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收入差距的扩大会降低整个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
1990—2008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年扩大,社会财富越来越向高收入阶层的居民集中,
这也导致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降低,居民的消费需求不足。
此外,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国家,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极大。我国的工业
化某种意义上是建立在对农业和农民剥夺的基础上,导致相当长的时间内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缓慢。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收
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经
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是我国整个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
农村消费市场的疲软也是制约我国整个消费市场的主要因素,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启动农村
消费市场对于解决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有重要作用。
小结
在这一部分中,主要利用马克思消费理论、凯恩斯消费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持久收入
理论来分析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和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经过分析得
出如下结论:居民部门初次收入分配占初次分配总收入比重下降,总收入向其他部门倾斜,
是引起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而居民初次可支配收入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和财产收入
占比下降是引起居民部门初次可支配收入占比下降的原因;国民收入再分配阶段居民收入占
比相对下降不是引起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而再分配过程中政府部门没有更好发挥社会
保障功能是引起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城乡居民收入相对缓慢的增长速度和城乡居民收
入差距是导致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另一原因。
45
足的另一主要原因。政府部门,其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无论是在初次分配还是在再分
配阶段,该比例都是上升的。尤其是经过再分配调整之后的政府收入占比有了更快速度的上升,
说明政府似乎并没有在利用再分配机制去改善全社会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发挥积极的正向作用。
政府部门在再分配中通过社会保障体系发挥作用。按照生命周期理论,社会保障制度一方面提
供退休收入在理论上能够替代居民的私人生命周期养老储蓄:另一方面社会保障能降低居民的
保障等社会公共品提供不足。在经济转型期
的给居民提供预期,导致居民的预防性储蓄
因。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城镇内部收
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从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分
内蒙古人学颂lj学位论文中困居民消费需求/fi足的腺l大J研究
要来源于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而这两种收入因为中国的特殊环境,都有不确定性,这
也使农村居民持久收入增加很有限,是农村居民消费一直难以启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政策建议
以上结论告诉我们,如果说当前及今后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战略是提高国内消费率,那
么,政策的基本着力点应放在提高居民收入、转变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完善的的社会保
障体系和转变现代企业制度上。
1.提高居民收入
(1)督促企业增加劳动者报酬的支付。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取消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资调
整全国同步走的平均主义,职工工资水平完全由代表资方利益的企业决策机构决定,但由于
相应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国家公布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参考工资线等制度没有建立起来,
使劳动者在工资分配上仍处于被动地位,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企业尽可能压低工资也能
雇到人,从而造成一线劳动工人20多年工资未提升或很少上升。特别是农民工的工资,连劳
动力再生产都难以维持。,。
当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的具体对策有:将工资水平与利润挂钩,
确保职工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解决企业普通职工工资偏低、工资增长缓慢、遭遇
欠薪等社会问题;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强化各级工会组织建设,建立工资集体协
商机制。
(2)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覆盖面。鼓励创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扩大就业,降低失业
率,增加劳动收入的覆盖面和人群基数。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
放。
(3)发展资本市场,为居民更多渠道获得财产收入创造条件。通过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发展
直接融资,改变银行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的状况,为居民获取存款利息之外的更多财产收入创
造条件。
转变政府财政支出结构
政府是向人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执行者,政府必须树立藏富于民的理念,建立藏富于民的
机制,从而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民生的投入,但财政支出
47
堕鍪查叁兰堡!:堂垡堡塞主垦星垦塑茎重查至星堕堕堕堕壅
结构远没有转型。建立面向民生的财政支出结构就是要促使财政资金改变投资重点,逐步从
经济建设中退出,加大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生活环境等公共服务的供
给,提高人民群众在这些方面的享有能力,提高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最低生活保障金补
助水平和地方财政的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水平,增加城乡低收入者的收入。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要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覆盖全体公民、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从社会公正和公民权利
角度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应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而我国经济实力
不断增强,为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国民福利与国民经济、政府财力同步增长奠
定了相应的物质基础。特别是政府收入现在有一个重要的新的来源可以利用,国企的利润至
今仍留存在国企,而国企的投资冲动容易成为投资过热的主因。2007年9月8日国务院颁布的
《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中认为,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
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是政府预算
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家可以所有者身份取得企业国有资本的收益,并用于社会公共
产品的支出,这将有利于国民收入再分配和回收流动性的顺利实行。可以通过建立国有资本
预算,从国有企业近几年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再从近几年财政增收中拿出一部分,集中用
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低保,并覆盖城乡全体居民。政府增加公
共服务支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消除居民即期消费的后顾之忧,减少个人为养老、就医
和子女上学而储蓄存款,增加即期消费支出。增加社会保障的支出,可直接维护社会公平,
对减轻因收入差距拉大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4.加快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
对于企业部门而言,重要的是要加快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
产业,以不断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在此条件下,企业应逐步提高其对劳动者支付报酬的水平,
减少对低劳动力成本的依赖。
(三)论文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 截至目前,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只到2008年,资金流量表数据只到2007年,而2008年底,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这其中绝大多项政策用于民生工程的建设,同时也采取了
49
内蒙古人学硕l:学位论文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凶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二、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王岩.《资本论》研读新视野[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
[4]费罩德曼·M.弗里德曼文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5]莫迪利安尼·F.莫迪利安尼论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6]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7]罗伯特·霍尔,约翰·泰勒.宏观经济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宏观经济学(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安格斯·迪顿著,胡景北,鲁昌译.理解消费[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0]臧旭恒.中国消费函数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11]闻潜等.消费启动与收入增长分解机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2]杨天字.收入分配与有效需求[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3]李实,史泰丽,别雍·古斯塔夫森.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IⅡ[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8
[14]乔为国.中国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5]黄祖辉.转型期中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6]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中国资金流量表编制方法[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17]周振华.收入分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8]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9]白雪秋,谭祖开.马克思的消费理论与收入分配差距的矫正[C].上海:中国政治经济学年
会论文集,2009(11)
[20]王岩.马克思与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10(1):21-26
[21]王岩.我国当前消费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5):8卜86
[22]邹升平.从马克思消费理论看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调控[J].消费导刊,2007(9):16-17
[23]丁培荣.马克思消费理论研究及其启示[J].福建论坛,2008(专刊):56-57
内蒙古人学坝Ij学位论文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大l{:|Jf究
[24]裴小革.运用《资本论》研究当代经济现实的几个理论问题[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
(11):10-19
[25]刘建国.我国农户消费倾向偏低的原因分析[J].经济研究,1999(3):52-58
[26]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J].经济研究,2002(11):
24-32
[27]袁志刚,宋铮.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变异与我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1999(11):20-28
[28]龙志和,周浩明.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0(11):33-38
[29]申朴,刘康兵.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过度敏感性的经验分析:兼论不确定性、流动性约
束与利率[J].世界经济,2003(1):61—66
[30]罗楚亮.经济转轨、不确定性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J].经济研究,2004(4):100—106
[31]张继海,臧旭恒.寿命不确定与流动性约束下的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研究[J].经济学动
态,2008(2):4卜46
[32]杭斌,郭香俊.基于习惯形成的预防性储蓄一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J].统计
研究,2009(3):38—43 .
[33]朱国林,范建勇,严燕.中国的消费不振与收入分配:理论和数据[J].经济研究,2002
(5):72-80
[34]王艳,范金.中国城乡居民消费乘数效应的比较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7(3):239—248
[35]乔为国.我国居民低消费率的成因一以国民收入流量循环为框架的分析[J].学海,
2007(5):141-145
[36]张颖熙,柳欣.刺激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的财政政策效应分析[J].财经科学,2007(9):45-52
[37]李颖.立足内需、扩大消费的财政政策研究[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
107-112
[38]柳欣,王晨.经济波动中的收入分配与有效需求一基于1990-2007的中国数据的再检验
[J].当代财经,2009(4):10—16
[39]樊纲.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与当前所需的财税体制改革[J].中国改革论坛会议论文集,
2008(12):33-44
[40]白重恩,钱震杰.谁在挤占居民的收入一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09(5):99—115
[41]李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一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J].经济研
究,2007(6):14—26
内蒙古大学碘十学位论文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冈研究
—————’——————————————————————。———————————————_●——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___—I___-—_—●—●—-—_——__—一
[42]方福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研究一基于中国城乡分省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
2009(2):68-82
[43]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1):70—82
[44]徐现祥,王海港.我国初次分配中的两极分化及成因[J].经济研究,2008(2):106—118
[45]杨天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的消费理论研究述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
(9):48-53
[46]P:斌剑.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经济学解释(硕士论文).南京: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图书馆,
2008
[47]贺静.1990年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动趋势及对消费需求影响研究(硕士论文).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图书馆,2006
[48]李秉强.中国居民收入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博士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
2007
[49]张继海.社会保障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影响研究(博士论文).济南:山东大
学图书馆,2006
[50]Modigliani,Franco and Shi Cao.The Chinese Saving Puzzle and the Life.Cycle
Hypothesis[J】.Journal ofEconomic Literature,2004(3),145-170
[5 1】Blanchard,Oliver,and Francesco Giavazzi.Rebalancing Growth in China:A Three.Handed
Approach[C].CEPR Discussion Paper,2005(1 1),5-32
[52]Kuijs,Louis.Investment and Saving in China[C].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5,No.3633.
[53]Prasad,Eswar,and Raghuram Rajah.Modernizing China’s Growth Paradigm[C].IMF Policy
Discussion Paper,2006,No.06/3
[54]Jahangir Aziz,Li Cui.Explaining China’S Low Consumption:The Neglected Role of
Household income[C】.IMF working paper,2007(1 81),1-3 8
[55]Macri,Joseph&Sinha,Dipendra.An EmpiricalStudy of Laboufs Share in Income for
Australia[J].University Library of Munich,MPRA Paper,1 999,No.40 1 8
【56】Douglas Gollin.Getting Income Shares Right[J].Joumalof Political Economy,2002.
1 1 0(2):458—474
【57]Martin S.Feldstein,Did wages reflect growth in productivity7.[C].NBER Working Paper
2008,No.1 3953
52
内蒙古人学硕lj学位论文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小足的原⋯研究
[58]Usamah,Uthman.Profit-sharing versus interest taking in the Kaldor--Pasinetti theory of
incomeand profit distribution[J].Review ofPolitical,2006,1 8(2):209·222
[59】Daudey,E.and Garcia-Penalosa,C.The Personal and the Factor Distributions of Income in a
Cross—Section ofCountries[J].Journal ofDevelopment Studies,2007,43(5):812—829
[60]Nicole M.Fortin and Thomas Lemieux.Income Redistribution in Canada:Minimum Wages
VerSUS Other Policy Instruments[C].NBER Working Paper 1 998
[61]Dhawan,iswal,Urvashi.Consump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The Case of Atlantic Canada
from 1 969—1 996【J】.Canadian Publicy Analysis,2002(4),5 1 3—537
53
内蒙古人学硕上学位论文中困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凶研究
致谢
这篇浅陋之作酝酿、写作、修改于我的三载研究生韶华,并于二O—o年同我的学业一
起标注上句点。文字没有色彩,却依然生动描绘了一千多个昼夜的斑斓;文字没有温度,却
灼灼燃烧着我对经济学与日俱增的炽情。二oo七至二。一o,于我本人,这是段不会被历
史湮没的轨迹:几经周折的求学求职之途,困难重重的人生规划之路,我在一次次蜕变与彷
徨中踏上另一段旅程。在此,我想感谢多年来给予我帮助的人。
首先,衷心感谢的是我的导师王岩老师。您三年来对我学习和研究的悉心指导和谆谆教
诲令我终身受益。这篇论文从构思、选题到拟定写作大纲,从形成初稿、不断修改到最后定
稿,都倾注了王老师的大量心血,是王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使我能够完成这篇硕士论
文。这三年来,在您的指导下,我在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您的睿智、对知识孜孜不
倦的追求、对教育科学研究的热爱、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干言万语在此刻
化为一句“谢谢您!"。
同时,感谢所有教育过我的老师!您们传授给我的专业知识是我不断成长的源泉,也是
完成本论文的基础。感谢在开题答辩和论文评审过程中给予我宝贵建议和指导的各位老师。
此外,感谢陪伴我度过这三年美好时光的同学们,是你们在我这段似水年华留下了五彩
珍贝,在我焦虑无助的时候分担我的困扰、给予我无穷的动力。特别要感谢我的同门师兄妹,
感谢他们为我的论文写作提供的意见和建议,感谢他们在我遇到困难时提供的无私帮助。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和亲人对我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爱,他们对我的勉励,将是我永远
努力向I;{『的动力。
再次对所有关心、帮助我的人道一声“谢谢”。
内蒙古人学硕上学位论文中围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防l{iJ}究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雷淑伶,杜琼.内蒙古第三产业就业效应分析[J】.北方经济,2009(9)(下)
55

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研究
作者: 杜琼
学位授予单位: 内蒙古大学
本文读者也读过(1条)
1. 战昱宁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学位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