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内生农业发展机制研究

类号F320




硕士学位论文
题目人力资本、生育率与
内生农业发展机制研究
作者李志傻
指导教师郭割雄教授
学科专业政治经济学
提交日期二oo六年五月
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内生农业发展机制研究
李志俊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
小农经济结构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全面
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如何既不脱离国情,又能快速提高我国农业
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这不仅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
严峻的现实问题。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增长,我国农业已进入现代化建设的
中期阶段,针对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背景,研究农业发展的内生要素及其
发展机制便日益凸显出来。
与二元经济理论、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和诱致性创新农业模型等经典发展理论
把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视为工业化、城市化和政府相关政策不同,本文借用卢卡
斯模型、代际效用函数等内生增长理论的有关分析工具,将人力资本、生育率引
入农业发展的内生机制中,阐明生育率下降以及与此相关联的人力资本积累率的
提高,是农业部门摆脱“马尔萨斯稳态”进入持续增长阶段的根本条件。
本文的理论依据是:(1)把人力资本确立为现代经济增长最重要源泉的卢卡斯
限.E.Lucas)模型;(2)可以用来说明人力资本形成机制的代际效用函数;(3)把生
育率和人力资本同时整合在一个增长模型中来描述经济发展不同均衡态的贝一墨一
田(Gary S.Becker,Kevin M.Muphy and Mark M.Tamura)模型。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是,将前述分析工具运用于农业发展问题研究,建立起农村部门人力资本、生育
率与农业发展间的相关性,获得农村部门生育率下降带来的人力资本的提高,是
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驱动农业发展根本动力的结论,
为了利用我国的经验数据证明上述理论模型,笔者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
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农业家庭的生育率和农业发展的时间序列数据从总体趋
势上说明了人力资本水平的改善与农村生育率的下降是农业发展的格兰杰成因,
并且二者与农业发展之间的确存在很大的相关性。然后,笔者用我国1990年、1995
年、2000年、2003年的面板数据作了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模型的估计,说明
了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如理论预期的那样具有显著的
影响。实证部分最后,笔者对于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和生育率的现状及其二者的关
系作了经验分析,以期找寻我国今后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的基本点。
人力资本在农业和农村部门的投资不足,既是农业落后的表现,也是制约农
业发展的原因,针对我国的实际国情,笔者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如下:第一,通过
改变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政府对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本
投资的市场环境,来提高农业部门人力资本积累率。第二,加快城市化进程能够
通过“干中学”实现转移人口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城市化提高了转移人口养育
子女的成本,可以降低其生育率。第三,通过增加对迁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方
面的支出,尽可能提供一些公益性的继续教育机会;帮助农民工更好地理解和充
分地利用城市的公共文体设旌以提高文化素养和健康水平;提高转移和就业信息
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打破农民迁移信息获取渠道单一的局面。从而有效提升迁
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第四,提高农村人口,尤其是妇女的人力资本水平,
一方面可降低生育率,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人口素质。
关键词:人力资本生育率内生增长理论农业发展
II
Human Capital、Fertility and
Endogenous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Agriculture
Abstract:China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nation,but is not the powerful agricultural
nation.The traditional and backwar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ay and the small peasant
economic structure is does not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quick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sustainable social speed,the enhancement of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s
well as the comprehensive realization well-off societylS goal.How to improve overall
quality and the benefit of our country agriculture and to increases the income of farmer,
while not separating from the national condition,not only is a complex theory question,
also is a stem realistic question.After high speed growth since reformation and open
policy,agriculture entered intermediate stage of modernization.In view of actual
background of the presen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tage,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highlights the endogenous factors and its development mechanism day by
day.
Ⅲs research differs from dual economic theory,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
a荫culnlre theory and induced innovation a鲥culture model,which regard the main
power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s 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 and related
government policy.This research borrows endogenous tools such as the Lucas model,
the utility function of generation.The model in this research introduces the human
capital and fertility in the endogenous mechanism,expounding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aS well as the fertility rate dropping is the basic condition
of getting rid of。’the Malthus stable state”to increase continuous growth stage.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1)the Lucas@.E.Lucas)model which is establishment of
the human capital for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of modem economy gro谢h;(2)the
dynasty utility function that may be used for to explain the form of mechanism of human
capital;(3)the BMT model that describes different balanced condition which is the
conformity of economical development、fertility and the human capital in a growth
model.The theory f}ame of this research utilizes those analysis tool in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establishing the relationship of human capital,fertility and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o conclude that human capital that is brought by dropping
fertility will be fundamental power to driv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later of
ⅡI
intermediate industrialization stage.
In order to prove the theoretical model,the author USeS the times series data of
human capital level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family fertility rate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rom Reform and open policy carried out.The data explain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capital and dropping fertility is Grainger cause of a鲥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both greatly relates to a蛳cultural development.Then author USeS panel
data in 1990,1995,2000 and 2003,mading fixed effect model and instrumental
variables estimate.Finally author analyzes current condition of human capital and
fertility in the countryside,to find the fundamental point of policy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countryside.
The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of human capital in agricultural and countryside
department is not only the embodiment of backwardness performance in agriculture,
also is the reason of restrict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In view of actual national
condition,author proposes related policy suggestion as follows:firstly,through
changing expenditure structure to increase input of education funds from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and consummate market environment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hence the
accumulation ofhuman capital rate in the agriculture department.Secondly,speeding up
the urbanization advancement Can improve human capital level of shift population
promotion through”doing and learning”.The urbanization enhances the cost to raise
children of the shift population,which may reduce its fertility.Thirdly,through
increasing the disbursement to migrated labor force in professional skill training to
provide continuing education opportunity as far as possible;helping those to understand
better and use sufficiently the city the public literary style facility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and health standard;improving public service level to break
the situation of the sole channel to get information,hence increasing the human capitol
level ofmigration efficiently.Lastly,enhancing the human capital level ofrural woman
population,Oil the one hand this may reduce the fertility rate,more importantly,call
improve the population quality.
Keywords:human capital;fertility;endogenous growth theory;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V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Y 900016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陕西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
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作者躲绁吼磋61垒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陕西师范大
学。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本论文或使用本论文成果时署名单位仍为陕西师
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它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
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作者签名日期:弘力g,lf
第1章导论
1.1选题背景与论题提出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不少发展中国家由于城乡发展极不平衡、收入分配严
重不均、城市失业日益严重,以工业化为中心的发展理论出现了一次重大的转折。
70年代以后,改善穷人的生活状况、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公平地分配收入和财
富与经济增长一起成为经济发展的目标。要达到这些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和农村经济。因此,从70年代开始,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对农业发展的认识又深入
了一步。农业发展不仅仅是加速工业化的一种工具,而且本身也是目的——为穷
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和收入。发展经济学家迈l祁(GeraldMarvinMeier)指出:“如果在
发展的过去几十年中,农业发展具有工具价值(instrumental value),那么,在未来
几十年里,它必须具有本身的内在价值(intrinsic vaIue)。”【11
经济发展虽然伴随着农业份额的下降,但并不降低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
作用。农业的进步与人类文明的演进是同步的。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
业问题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与整个社会的稳定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的迅
速发展,人口的增长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入均耕地资源将更为稀缺。
那么,保障21世纪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的农业怎样发展,
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农业经济的增长在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后不能再靠
高投入、高消耗来支撑,必须依靠技术进步。而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需要
的不仅是“输血”,更需要的是增强造血机能。正如舒尔茨(T·W-Schultz)所一语道破
的:“只要有适当的刺激,农民有能力点石成金”。【2】对人的投资,可以帮助突破各
种资源的限制,实现农业发展的内生性和可持续性。
1.2选题意义
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水平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快速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
益的关键,而其人力资本水平与农村中最基本的经济单元——家庭所做出的生育
决策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这一研究视角对于我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都应
当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的,对发展经济学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应用,具有
一定的创新和贡献。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小农经
济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快速度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全面实现小康
社会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自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
震惊的伟大成就。农业的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经济理论的研究。
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新形势下
农业的发展又面临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农业的发
展方式更是面临着一种新的挑战和选择。如何既不脱离国情,又能快速提高我国
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这不仅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
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本研究综合新增长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结合农业发展的
现实情况,提出一个内生的农业发展模型,找寻农业发展动力的源泉。另外,研
究联系中国的实际,试图更为全面地了解和评价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
和农村家庭的生育现状,找出人力资本和生育率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分析这两
个因素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的机制,从而夯实政策的理论基础。
1.3本文的结构
本文的第二章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作简要回顾和评价,说明前人理论的作用
及不足之处并指出本文框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三章在论述内生农业发展机制
前提的基础上,把农业发展的概念界定为由传统农业生产函数过渡到现代农业生
产函数,或实现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生产函数的趋同。然后结合内生增长理论中
的卢卡斯(R.E.Lucas)模型、代际效用函数和贝.墨.Et(Gary S.Becker,Kevin M.
Muphy and Mark M.Tamum)模型这三个理论分析工具对内生农业发展机制这一框
架进行了理论分析。第四章应用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数据,分别作了时间序列和
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证实了理论部分的预期。最后结合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人力
资本和农村生育率的现状指出上述分析对公共政策选择的意义。
第2章文献综述及简评
2.1国外学者的研究:从“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到诱致性创新理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经济发展理论,在关于农业发展的问题上
经历了一个理论转变的过程。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A.Lewis)提出
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把农业的发展定位在从属于工业的发展,没有把农业发展
本身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去考虑。这种情形在舒尔茨(T.W·Schultz)那里发生了重大
变化,舒尔茨提出了改造传统农业理论,率先把农业本身的发展提到了重要地位。
速水佑次flg(Yujiro Hayami)和拉坦(Vernon W·Ruttan)目.g进一步提出了诱致性创新理
论,从而实现了农业发展理论上从外部推动到内生发展的重大转变。
2.1.1"-元经济理论中的农业
所谓“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在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中,现代与传统经济部门并
存的状态。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首先提出来的。
刘易斯在其《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1954年, 《曼彻斯特学报》5月号)
和《经济增长理论》(1955年版)等论著中首先分析了传统的维持生存的部门和现代
2
资本主义部门的双重部门经济的发展问题。其后,经过拉尼斯(Gustav Ranis)和费
景汉(John C.H.Fei)等经济学家的不断修正与完善,二元经济模型已经成为解释发
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经典理论。
2.1.1.1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弱小的资本主义部门
(现代工业部门)与相对强大的传统部门(古代村落为载体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二
元经济结构。刘易斯考察了印度和埃及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后,发现农业部门存在
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即隐蔽性失业。1当现代工业部门扩展时,它从农村部门的劳
动力蓄水池中吸收剩余劳动力。这意味着,农村部门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对
于工业和农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是必要的。在人口增长率高且人口密度
大的国家,农村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提供的无技能劳动力是无限的。劳动力转移
和现代工业就业的增长都是由现代工业部门的产量增长带来的,而现代工业部门
扩展的速度又是由现代工业部门的投资率和资本积累率决定。模型还暗含着如下
假定:现代工业部门的投资主要来自于资本家把该部门的利润重新用于投资。最
后,模型假定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必须高于农村部门生存收入,以便补偿农业劳
动者的转移成本,吸引他们离开农村部门而到现代工业部门就业。刘易斯认为,
经济发展过程是现代工业部门的利润不断增加、不断从传统的农村部门吸收剩余
劳动力的过程。我们可以利用图1来加以说明。[3114][5】
图1中,横轴表示劳动的数量,纵轴表示边际生产率和工资的数量。MP曲线
表示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固定的维持生存的工资为OW。,工业部门工资等与OWi,
且OWl>OW。。为了诱导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必须OWi.OWs>O。工业部
门利用的劳动力一直达到工资等于MPL时的均衡点P:此时,劳动力利用量为OM。
先进部fqN润或剩余的大小通过ONPM和OWxPM的差得出,利润等与wiNP。假
设资本家将他们的全部利润用于投资,MPL将移动到下一阶段的MPl,现在就业
上升到OMl,利润规模上升到WiMlPl。这一过程将持续发生到所有的剩余农业劳
动被吸收到工业部门为止,图中为Po点,劳动就业的数量为OMo。过Po点以后,
工资水平开始上升,图中用虚线表示。说明过Po点以后,农业对工业部门的劳动
补充并不完全具有弹性,工业部门为了利用更多的劳动力,将与农业部门展开竞
争。当农村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之后,农业部门的工资上
涨,劳动力无限供给状态也就消失了,劳动力在农业和工业、农村与城市之间会
1舒尔茨根据印度1918-1919年流行性感冒所引起的农业劳动力减少是农业生产下降的事实证明:在传统农
业中,农业产量的增减与农业人口的增减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必然使农业产量下
降。所以,“贫穷社会中部分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学说是一种错误的学说”。(见《改造传统农业》,
商务印书馆2000:P54)
形成一个合理的配置,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新的历
史阶段。2
劳动的边际产品MPL
图1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2.1.1.2拉尼斯一费的二元经济模型
拉尼斯和费景汉在刘易斯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新古典主义框架中有剩余
劳动力的经济现代化过程的模型,它的主要目的是要证明通过农业部门的劳动剩
余向工业转移,可以使整个经济(包括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商业化,从而获得充分
发展。同刘易斯模型一样,拉尼斯一费模型也假设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和工资的外
生性,但是他们认为农业在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农业部门的改革
和技术进步可以转变农业的生产函数,并且可以提高产品产量,甚至在剩余劳动
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之前,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也是重要的。拉尼斯一费模型由
经济增长的三个阶段构成。在第一阶段,拉尼斯一费假设劳动的供给弹性非常大,
因此,劳动可以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商业、工业部门,而不减少农业总产量,也不
会提高工业部门劳动的供给价格。在这一阶段,拉尼斯一费模型与刘易斯模型没
有多大的差别。在第二阶段,拉尼斯一费模型假设二元经济发展的一个临界点发
生于农业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开始上升到零以上这一时点,这一点就是所谓的“短
缺点”。从这一点开始,农业部门的劳动边际产品价值为正,劳动者从农业部门向
商业、工业部门转移的机会成本也是正数,即劳动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商业、工业
部门会减少农业总产出。因此,劳动的供给曲线开始上升,具有完全弹性的劳动
供给曲线状态结束。随着农业劳动继续向商业、工业部门转移,农业部门的劳动
边际价值产品也继续上升,直到劳动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制度确定的工资时(所谓的
“商业化点”),农业部门的劳动向商业、工业部门转移就完全变成了一种商业化的
2刘易斯认为,现代部门的扩张可以通过四种方式使传统部门获益,而每一个都包含着不利的方面。这四个
途径是:提供就业机会、分享物质设施、传播现代的思想和制度、相互之间的贸易。(《曼彻斯特学报》1979
年第47卷第3期)
4
行为了,也就是说,农业部门此时已经成为一种商业性的农业,整个经济完全商
业化了。这时也就是拉尼斯一费模型中的发展的第二阶段的结束和第三阶段的开
始。在这个阶段,如果农业部门获得了迅速的生产率增长,经济的“二元性”特
征就会逐渐消失。我们可以利用图2来加以说明。16117】
W
图2拉一费二兀经济模型的简单表述
图2中,从Ol至右计量工业部门的总劳动力,农业总劳动力从02至左计量。
曲线02BA为农业总产品曲线。w1为工业部门的劳动总供给曲线。如果农业劳动
力大于OEL*(短缺点),劳动的边际产品为零。如果农业劳动力小于02p+(商业
化点),劳动边际产品超过不变的制度工资率(歹=Y/L+)。只要工业部门的劳动需
求(MPLi)小于Olp,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转移就不会减少农业产出,劳动就可在不变
制度工资率上为工业部门所用。当工业部门劳动需求超过了Ol p(MPL0,农业的
劳动转移就会导致农产品生产的下降,农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以及工业部门的工
资率上升。如果工业部门的劳动需求超过了L++(商业化点),农业部门的工资率就
会与工业部门的工资率一样上升,因为有农业劳动力的下降对生产的影响,以及
由农业劳动者获得的更高工资所引起的农产品消费的上升,为工业部门可用的农
业剩余就进一步下降。
2.1.1.3乔根森模型
与刘易斯和费——拉模型一样,乔根森(D.W.Jorgenson,1961)假设,欠发达国
家可能存在剩余劳动,但他不是在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的意义上承认剩余
劳动存在。分析的方法仍然是二元结构模型,这一模型由工业和农业构成。农业
部门的总量(Ya)用土地(N)和劳动(L)表示,生产函数受报酬递减率的作用。同时假
定农业中的技术进步既不是劳动的单纯利用,也不是资本的单纯利用,而是两者
混合利用。
E=eatNaLl~⋯ (1)
上式中,e“表示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产出变化。若假定土地供给是一定的,
(1)可以写成下式:
Yo=eosF~⋯ (2)
令Y=y/N表示人均产出
Y=Y/N=eatL-a⋯ (3)
对时间因素(t)求导公式(3),并用y去除求导过的公式,得到:
Y’/y=口一∥/L⋯ (4)
如果r,L=玎(即劳动增长率),那么公式(4)可阻写成下式:
Yt/y=a一阳⋯
.‘.Y’=(口一∥叩)y
于是,产出的时序过程由下式给出:
y(r)=e(a-Prt)ty(O)⋯⋯·
显然为了获得产出的增长,必须使:口一砌>0
在许多欠发达国家,由于就劳动变化而言的产出弹性是相当稳定的,所以假
定∥的值保持不变是有道理的,因此加速技术进步率(口)或减少人口增长率(叩)尤
为重要。否则整个经济就将停滞于低水平均衡陷阱之中。【8】
2.1.2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1964年出版了著名的《改造传统农业》一书,
在该书中,他分析了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指出传统农业停滞、落后的根源,探
讨了改造传统农业的可能性。
舒尔茨把传统农业定义为一种生产方式长期不变,经济发展长期停滞的小农
经济。他认为生活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民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的经济活动是
有效率的,资源配置也是合理的,他们生活之所以仍旧贫困,是因为他们能做出
反应的技术和经济机会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技术停滞3是传统农业落后和贫困的
主要原因。不在农业中引入现代技术,就不能把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变为现代
农业,而只有现代化农业才能对经济增长做出重大贡献。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
化农业关键是投资,包括在物质投入、技术投资及人力资本等方面进行投资,使
生活在传统农业中的农民获得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即“技术变化”。[911101[¨1
3按照舒尔茨的解释.技术停滞指在一个贫穷的农业社会里,农民世世代代同样地耕作和生活。他们年复
年地耕种同样类型的土地,播种同样的作物.使用同样的生产要素和技术。
6
舒尔茨以危地马拉的帕那加撤尔和印度的塞纳普尔传统农业社会农业资本收
益率低下的实证研究论证了上述观点。他提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要引进新
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这些要素可以使农业收入流的价格下降,从而使农业最终
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l副促进整个经济增长的关键是技术的变化,所以,改造传
统农业的根本途径是应当对农业进行技术引进,包括技术本身、农业制度;发展
中国家应当向农民投资——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以改善农村的人力资本结构,目的
是希望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为引进现代的农业生产要素创造条件。
2.1.3农业发展的诱致创新模型——农业技术的内生机制
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技术停滞,要改变传统农业,首要的是必须把新的技
术进步引入农业生产体系中。但是农业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决定了农业技术发展的
道路。日本农业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和美国农业经济学家拉坦于1971年共同提出
了一个农业发展的诱致创新模型。这种模式通过把技术变迁视为内生变量f主要由
相对资源禀赋和需求增长的变化引起),成功地解释了在自然资源资源给定的条件
下技术生成与变化的方向问题,并把制度作为资源禀赋变化和技术变迁的一种经
济反应,获得了有关制度创新和扩散的新观点。【13填后,他们又于1985年进一步
提出了包括自然资源禀赋、文化状况、技术和制度等四个因素共同作用而促进农
业发展的完整模型,该模型反映这四种因素的一般均衡关系,其中技术创新是核
心因素。【14】
图3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的变化与制度的相互关系‘
图3说明了这四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按照速水佑次郎和拉坦的看法,在长期
的社会和经济变革中,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见图3,它们之间相扛作用关系在图
中用连线表示)是循环的,即当供求条件变化时,其中任一因素的变化都会导致其
他因素的变化。例如,经济中不同的资源禀赋会影响该经济中所使用的技术和采
取的制度安排(A)和(c)。值得注意的是,模型中技术的变化会引起资源禀赋、制度
和文化禀赋的变化(a)(B)(E)。与此相类似的是,制度创新能够引起技术的变化(b)、
4围3来源于速水佑次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35
资源禀赋的改变(c)或者文化禀赋的改变(d)。因此,这种理论是一种概括能力很强、
适用性广泛的社会经济变迁模型。【l副在速水一拉坦模型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
技术和制度,而诱致性技术变迁则是该模型中的中心概念。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
把技术上的变化过程解释为经济体系内的一种内生变量,是对资源禀赋变化和需
求变化的动态反应。该理论假定,一种要素相对价格的提高,会诱致能节约该要
素的技术类型的创新。该理论的核心是:如果没有市场扭曲,要素相对价格将反映
要素相对稀缺性的水平与变化,农民会被诱致去使用能节约日益稀缺的要素的技
术。同时,技术变迁本身也能够改变要素禀赋的性质。另外,在速水一拉坦模型
中,教育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被用来提高一般公众达到知识水平和促进制度变
迁的私人和社会成本更好理解的教育的扩散,可以减少政治企业家采用社会合意
的制度成本”。【lq
2.2国内学者的研究
关于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路径和方式的一般理论研究,象舒尔茨提出,新
的有利的技术供给是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必备条件,这样的
相关理论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并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
用。我国的大部分学者也都认识到了农业技术的重要性,然而他们主要沿袭传统
发展理诊:认刀农业::冀展亦或农业技术的推动依赖于工业部门的发展或政府的
努力。早在1978年,于光远老前辈就提出了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强有力的、高效
率的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体系,但是,他认为建立这样的体系是农业部的主
要工作。5张培刚曾指出,在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将只扮演一个重要而又有
些被动的角色⋯.一方面是因为只有现代工业的发展和运输的改良才能够创造并
扩大农产品市场;另一方面是因为只有现代工业才能供给科学种田所必需的设备
和生产资料。口7】顾焕章在《论农业现代化的含义及其发展》和《传统农业向现代
农业的转化》两份研究成果中提出,农业现代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出现而开始的,
没有工业革命就不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6还有一些学者,例如徐可英(1999)、王
国年(1999)、贾善1日f](1999)、梅方权(1997)等提出以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
观点。7
在技术和制度变迁的机制方面,囿于速水和拉坦的研究方法,我国学者主要
5参见:于光远,《关于发展我国农业的一些问题》,农业出版社,1980(10):5.
6参见:顾焕章,《论农业现代化的含义及其发展》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顾焕章先生文集《科
技进步与农业发展》,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386·388,461-481.
7参见:徐可英,《21世纪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农业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04):215.217;王
国年,陈旭毅,《展望2l世纪中国农业信息化》,贵州农业科学,1999(01):59.61;贾善刚,《农业信息化与农
业经济旋展》,农业经济问蹶,1999(02):48.51;梅方权,《从农业现代化走向农业信息化》,中国农学通报,1997
(04):36-37
从制度供给和资源禀赋上来分析农业的发展。林毅夫根据我国农业技术与制度变
迁的历程,提出了诱致性创新与强制性变迁的理论(1989),他认为,前者指一群人
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而后者是由政府法
令引致的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不能满足一个社会中制度安排的最优供给。国家
的干预可以补救制度供给的不足。国家只有在按照税收净收入,政治支持以及其
他统治者效用函数来衡量,强制推行一种新制度安排的预期边际收益要等于统治
者的预期边际费用。而关于以上两个变迁的方式关系,林毅夫(1989)论述得较少,
他只强调诱致性变迁需要政府行为加以促进。8这一理论曾受到舒尔茨的高度评价,
并对我国农业的技术进步和农村改革的深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类似地,徐柳
凡提出“以制度创新促农业发展”,通过制度变迁、制度效率的改善来影响其他
各要素投入的积极性和效率实现农业的发展。9李周通过分析农业发展的历史过程,
认为农业发展是在人口增长和人均自然资源禀赋下降的诱致下,通过技术和制度
创新,实现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对相对稀缺的自然资源的替代,人造资本、人力
资本对自然资本的替代过程。”刘拥军(2004)指出市场成熟成熟程度和农户比较优
势发挥程度是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因此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优化农业资源
配置和培育农村市场和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将我国农民转化为积极的市场活动
参与者,这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能力的根本所在。“张晓山(2003)提出加速农村的
组织创新,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这些为我国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基
本的理论框架。
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例如高宝周(1995)、张瑞(1996)等,
他们认为,农业发展的外在动力机制主要来自政府政策,内在动力主要是农村的
土地制度改革、农业内部组织与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确立。”
具体到中国以及中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时,由于我们国家特殊的国情与特殊
的时期,使得一般理论显得有些力不能及或需要具体化。在农业技术方面,国内
外专家学者关于我国农业技术是以劳动密集型还是资本密集型、以生物技术为主
还是以工程技术为主的研究和争论。在农业制度层面,“粮食的问题不在粮食⋯4(温
8参见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林毅夫(1989):关于制度
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转引自:R.科斯, A阿尔钦, D.诺斯等著《财产权力
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出版,2002年重版:371-409
9参见徐柳凡:《以制度创新促农业发展》,光明日报,2006-2—16。
lO参见李周:《农业发展类型变化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1(02):25·80.
11参见刘拥军:《比较优势、经济市场化与中国农业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参见张晓山:《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经营管理,2003(02):10-1 1.
13参见高保周:《论农业发展动力机制的改造与重构》,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5(05):66-7l;张锐:《建立
农业的发展机制》,湖北社会科学,1996,(01):29-30.
14参见温铁军:《粮食是问题,但不是粮食的问题》,http://www.szagri.gov.crdNews/Show.asp?lD=10394
铁军,2000)、‘‘农业的问题不在农业”(秦晖,2001)等主张从国家整个制度环境和制
度安排上建立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方面的研究等等。
23评论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从劳动力由农村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的角度,阐述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认为农业对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是为工业增长、城
市化提供成本为零的劳动力。”但是对于农业自身的发展过程并非他们研究的重
心,而且三个模型都认为农业的发展依赖于工业部门的发展,把工业化看成是吸
收工业过剩劳动力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唯一途径。16仞J如,刘易斯二元经济
模型中,农业是被动地起作用的。拉尼斯和费虽然指出这一缺陷,强调了农业在
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认为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进而出现剩余是农村劳动力向现
代工业部门转移的先决条件,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是通过改革与技术进步转变农
业生产函数来完成的。刘易斯和拉一费模型中,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剩余劳动的
存在及其配置,但是人口因素一直没有适当的加以强调。”乔根森提出的二元增长
模型放弃了剩余劳动力假设,强调了农业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同时,乔
根森模型强调供给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在分析农业发
展的问题时,认为农业的发展是在与工业部门有能力竞争资源之后才能获得发展,
并且依赖于农业无法自身获取的、来自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
一些经济学家通过大量的经验研究,验证了舒尔茨的“贫穷而有效率”假说,
“舒尔茨对传统农业的特征作了详尽的描述,并指出技术停滞是农业落后的根源,
强调技术的改进是通过制度的安排、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及对农业科研的
投资。20实际上,舒尔茨的分析沿袭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改造传统农业的特殊的
新生产要素来自“技术变化”“,这些要素的供给者成为农业部门经济增长的关键;
同时农民也会以某种方式获得、采取并学会有效地使用一套有利的新要素。舒尔
茨并没有具体说明要素投入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即忽视了“新型投入的供给和生
产部门的资源分配问题”。如果供给者包括农业经营者、社会研究机构和农业生
产资料供给企业等不同的群体,那么,如何将他们的经营活动内生化呢?舒尔茨认
15参见D.盖尔约翰逊著:《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商务印书馆,2004:362-363 a
16杰拉尔德.迈耶、达德利.西尔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2。
17刘易斯认为人口因素是属于历史研究的范畴。(见《二元经济论》1989年版P114)
18凯利、威廉森、切斯姆(KWc)模型对乔根森模型作了扩展,它不仅在生产技术方面,而且在需求行为及
人口增长方式方面扩展了对二元结构的分析。
19案例中的农民和新古典的利益最大化者一样行事,并以最优效率配置他们的资源,因此农民是理性的。
20舒尔茨指出;“无须怀疑增强人的能力的投资确实对经济增长和满足消费产生了影响”。参见舒尔茨:《对
人类的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加利弗尼也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2l进行这种改造所需要的特殊新生产要素现在是装在被称为“技术变化’’的大盒子里。西奥多·舒尔茨:《改造
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2000:79。
为农产品和要素的价格机制非常关键。”
诱致性创新理论对理解农业与经济发展问题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它是一种比
较全面的综合性的,且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农业增长理论,因而,为
不同资源禀赋和制度结构状况的情况下制定能够促进增长的政策与计划提供了一
个指导思想。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把技术上的变化过程解释为经济体系内的一种
内生变量,即:农业技术进步是对摆脱随着农产品需求增长农业初始资源相对稀
缺程度变化而形成的发展瓶颈的反应;也是对现代农业要素价格下降使其成为相
对廉价的增长源泉的反应。其中,农业初始资源禀赋形成了对不同技术进步类型
的需求;现代农业要素的相对价格决定了农业技术进步类型的供给条件。而工业
部门的生产效率决定了现代农业要素的相对价格:“工业技术的进展即降低投入到
农业部门的生物和机械投入品的成本,是导致农业部门技术变化和生产率提高的
唯一途径。””然而,不发达国家的市场制度不完善,社会制度造成要素供给人为
的刚性和资源使用形式的不灵活性。而且大多发展中国家或多或少是开放的,.外
部影响破坏了要素禀赋和要素价格之间以及要素价格与技术变化之间的纯粹联
系。“
前述若干理论代表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业发展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认
识。这类理论成果的主要特征是,均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把农业发展的驱
动力归结为独立于农业部门之外的一些因素:主要是非农产业或部门的扩张和政
府相关政策的调整。在农业发展技术和制度的选择上,片面理解资源禀赋、比较
优势理论,过分强调人口压力、就业压力以及土地经营规模对技术进步等外生因
素的消极影响,以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我国农业问题的准确判断和对策研究的
有效性,影响了对一般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从而弱化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和
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
如前所述,把农业部门作为一个独立的发展系统,传统理论将该系统的“引擎”
外置于其他部门。也即,对农业部门来说,其发展的驱动力是被作为外生变量来
处理的。传统农业发展理论的经验基础是欧美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农业成长之路,
不难设想,发展中国家也同样无法绕过工业化或城市化而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然
而问题在于,工业化、城市化仅仅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必要条件。
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外生动力驱动下的农业发展,必然面临诸多困难从而使农业
22在改造传统农业时不能没有产品和要素价格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
印书馆2000:97。
23参见Yujlro Hayami and Vernon wRuttan,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Il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and London,1980.Chnpter4.
24贝克福特:《诱导的农业发展变革模式评论》,见艾切尔.斯塔茨编《第三世界的农业发展》,英文版,1984
75.80。
的发展进程变得艰难且缓慢:第一,从农业中释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在具有稳定
收入的城市正规部门的就业机会几乎为零;第二,大规模文化和技术素质偏低的
乡—城迁移劳动力聚集在城市,会带来城市非正规部门的扩张和城市的二元分化,
使“城市病”与城市化相伴随;第三,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必然造成农业劳动力质
量下降、农业生产条件恶化,这样粮食安全的压力便凸显出来。这说明,没有农
业部门的适应性变化,外生因素不可能有效地推进农业的现代化。
本文试图阐明,农业发展离不开外部条件的支持,更需要内部发展因素积累
的推动,在农业发展的一定阶段,最关键的内部发展因素是农业人口人均人力资
本水平的提高和有利于这一变化的生育率选择的改变。这一观点的形成,获益于
内生增长理论的若干重要思想,主要是(1)把人力资本确立为现代经济增长最重要
源泉的卢卡斯模型:25(2)可以用来说明人力资本形成机制的代际效用函数:26(3)
将生育率和人力资本同时整合在一个增长模型中来描述经济发展不同均衡态的贝.
墨.田模型。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将前述分析工具运用于农业发展问题研究,建立
起农村部门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农业发展间的相关性,得出因农村部门生育率下
降带来的人力资本的提升,是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驱动农业发展根本动力的结论,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给出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第3章农业内生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论探讨
3.1分析前提
本文的分析对象是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的二元经济。在该类型经济中,存在着
刘易斯模型给出的一般特征:农业与城市非农产业部门之间的发展程度存在显著
差异;城市部门的工资率明显高于农业部门的人均产出;农业发展面临着一个高
劳动,土地比率和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的不利资源禀赋,从而农业部门不存在出清
的劳动力市场。与刘易斯模型不同,本文放弃了劳动力的同质性假设,通过引入
人力资本将农村劳动力视为是异质的。
本文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分析的基本制度背景。无论在城市现代产业部门、具
有传统特征的农业部门,还是两部门之间,市场机制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
假设资源在部门之间的流动不存在制度性障碍,但技术性障碍不排除。
从技术角度看,传统农业是主要依赖劳动和土地这类初始资源获取产出的经
25参见Robert E.Lucas,On the Mechanics of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Monetary
Economics,22:3-42,1988
26参见Robert J.Barro,Gary S.Becket and Nigel Tomes,Human Capital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Families,
Jounal ofLabor Economics 4,no.3,Part 20uly),1986;Gary S Becker,Robert J.Barro,A Reformulation ofthe
EconomicTheory ofFertili竹The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V01.103,No.1(Feb,1988),1·25
济类型,27其生产函数一般记为:aT=f(L,Ⅳ)。其中,Ⅳ代表土地,上代表劳动。
在宏观和短期,土地为不变量,因此,农业生产函数可简化为:O,=f(L,Ⅳ)。
由于传统农业中技术长期不变,生产函数的典型形式为静态函数。现代农业是以
资本和高素质劳动力等现代投入要素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形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
移,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其生产函数获得了与现代工业相同的形式:
Q0=f(K,hL,f)。”K代表物质资本,h表示农业劳动力的人均人力资本水平,t
用来刻画随时间而发生的技术进步。
农业发展一般被界定为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而依据上述两类生产
函数的假设,我们可以把农业发展定义为农业生产函数的转变,即,由传统农业
生产函数过渡到现代农业生产函数,或实现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生产函数的趋同。
”从生产函数转变的角度界定农业发展,扩展和精确了农业发展的基本含义:首先,
农业发展是农业部门要素结构的转变——有现代物质资本装备的高技术劳动力对
只有手工操作能力的简单劳动力的替代;其次,农业部门的要素替代,既需以农
业劳动力大规模的非农转移为前提,也必然导致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结果。
因此,在劳动力资源使用的角度上,农业发展是农业的小部门化过程或城市化率
的提升过程。第三,农业发展即农业人均产出的增长,这是前两点含义的一个简
单推论。
3.2农业经济内生发展机制的理论模型
3.2.1人力资本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机制分析
在刘.费一拉的二元经济模型中,如何把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而平稳地配置到工
业部门,并使农业劳动力转移率大于农业人口净增长率,成为农业成功发展的必
要条件。(刘易斯,1954;费景汉、拉尼斯,1999)增长和发展经济学家一般认为,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函数。“刘易斯(1954)指出,大约30%的城乡工
27刘易斯认为,传统农业是“不是用在生产性资本”的经济部门。参见【美】阿瑟刘易斯:4-元经济论》。中
译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8。
28土地对于农业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现代农业也不例外。基于以下原因:(1)土地是外生变量.且
可近似地视为常熟;(2)在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方面,人为努力比自然资源更重要,或者.在现代经济中,
土地作为增长源泉越来越不重要。因此,在现代农业生产函数中,我们可以舍弃土地。现代化中土地重要
性下降的观点,参见I美】西奥多·w·舒尔茨:《报酬递增韵源泉》,中译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Ⅱ篇:《农地的经济重要性正在下降》,经济学杂志,1951:725.740。
29费景汉和拉届斯指出:“把发展视为在两大时代.即农业时代和现代增长时代之间的转型,不仅有助于思
考发展问题,而且抓住了发展问题的本质。”参见【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增长与发展:演进的观
点》,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
30发展及生产函数转变的观点,参见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上卷: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初探)中工业化的
定义。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1
C一,,J、
31托达罗给出的人口迁移函数是:“一,s¨J,d为预期的城乡工资差距;巴罗和萨拉伊马丁的城乡人口迁
移模型为:u/甜=烈w0一¨),wA,其中,西/u表示人口迁移率,w0和wA分别表示城市和乡村
的工资率。参见【美]罗伯特J.巴罗、哈维尔萨拉伊马丁:《经济增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2。
资差距就可以把农村劳动力吸引到工业部门;巴罗和萨拉伊马丁(Robert J.Barro
andXavier Sala-I-Martin,1991)等人使用来自美国各州、日本各地区和5个欧洲国家
的数据,估计的一国内部迁移速度对初始人均收入的对数回归系数平均每年为
0.012。【l gJ如果农村劳动力存在着由于人力资本水平差异而产生的质量阶梯,那么,
哪一类劳动力更易于向城市转移?结论不言而喻,因为城市现代产业对从业人员
的文化、技术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受教育越多的人,获得就业机会的概率越高,
向城市转移的可能性越大。米凯·吉瑟(1965)发现,乡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提高10%,
会多诱使6%一7%的农民迁出农业。口9】博尔哈斯、布罗纳尔斯和特雷霍(George J.
Borjas,Stephen G.Bronars,and Stephen J.Trio,1992)对1986年美国男性青年所作
的计量分析表明,移民的学校受教育年限要比他们母州当地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高出2%。[201
持续的资本深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众所周知的程式化事实。物质资本投
入的增加,并不是单独的增长要素,它必须与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作为互补条件
同时存在。当一项承载新技术的物质资本操作需要新的技能时,其实施速度将取
决于所需技能的投资速度。尼尔森和菲尔普斯(R.Nelson and E.Phelps,1966)的研
究表明,新技术扩散的范围和速度与一个经济体的人力资本存量相关。在其他条
件既定时,人力资本存量越大,技术扩散的范围越广、扩散的速度也越快。”劳动
力技能与新引进的高技术性能的物质资本间的不匹配,是阻碍经济技术进步速度
和追赶能力的重要原因。所以,人力资本存量的高低被认为是生产中引入更先进、
更复杂生产技术的先决条件。应当注意到,物质资本投入中同时也存在着人力资
本投资增长的促发机制。一项隐含新技术的物质资本的出现是与该技术相联系的
专门知识或技能的报酬率提高相联系的,这会刺激劳动者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学
习。”巴罗和萨拉伊马丁认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间的两类不平衡,对经济增长率
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人力资本相对丰裕,对于一个广义产出概念而言的增长
率仍会随着二者不平衡的增大而下降。“
人力资本引入农业生产函数后,农业人均产出会源于以下三种机制获得提高。
(1)刘易斯人口流动机制。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份额同该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是负相关
的。农业劳动力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增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能力的同时,也
改善了滞留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的土地装备率,从而使单位劳动的产出水平提高。
(2)索洛资本深化机制。劳动力转移与农业部门的资本替代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农
业部门的资本深化是这两种进程的自然结果;在索洛增长模型中,人均资本装备
32参见R Nelson and E.Phelps(1966).Investment in Humans,Technological Diffusion,and Economic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01.61.
33内生增长理论的“干中学”模型就是对这一机制的形式化描述。
34参见[美】罗伯特J.巴罗、哈维尔萨拉伊马丁:《经济增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i57.158。
率的变化将改变人均稳态产出水平。人力资本作为劳动力转移和农业部门资本替
代的加速因子,必然会对人均产出产生质和量的影响。(3)卢卡斯人力资本增长机
制。在以技术进步为主要动力的现代经济中,技术创新资源的丰裕度成为决定经
济增长的关键。在卢卡斯(1988)的现代经济增长模型中,技术进步是由人力资本推
动的。技术进步率取决于人力资本建设部门拥有的人力资本存量和从事人力资本
建设的时间。同时,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还能够提高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从
而推后物质资本边际收益下降的临界点,同时减缓边际收益下降的速度。更为重
要的是,人力资本投资具有的外部性,使人力资本的投资具有递增的收益。人力
资本形成的这种扩散性与累积性,在农业部门就表现为农业经济所呈现出的~种
自我强化的持续发展。
3.2。2生育率与农业生产函数转变
在人力资本作为农业发展关键因素确立之后,如何加速农业部门人力资本的
积累,就成为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在说明人力资本积累机制时,生育率是不
得不涉及的分析变量。在引入人力资本的基础上,贝克尔和巴罗(G.S·Becker and
R.Barro)等人内生地揭示了人力资本和生育率的决定问题。“人力资本积累和生育
率的决定均与家庭有关,家庭决策的最优化过程,决定了人力资本水平和生育率
水平。根据贝克尔等人的分析,子女的数量和质量均可以成为家庭效用的来源。
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父母究竟偏好与子女的数量方面还是质量方面,取决于家庭预
算约束既定条件下单位资源在这两个方面分别投资所产生的边际收益率的比较。
在人力资本收益率提高的背景下,生育率的下降会加速人力资本的积累过程。
贝克尔和巴罗曾提出一个具有利他性质的代际效用函数:Ut=u(c,)+a(n。炒。。【2lJ
式中的U,和【,。是父母和孩子的效用,c。为父母的消费,n,为孩子的数量,
“>O,口<0;口(以)表示父母对每个孩子的利他程度,其与孩子的数量呈反比;父
母未来消费的贴现率等于k(n)]~。依据这一分析工具不难发现,高生育率会提高
未来消费的贴现率,降低了父母对每一个孩子的利他程度,因而不利于对子女的
人力资本投资。“在增长理论中引入生育决策能够使我们更清楚地思考那些对收
入增长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本增长”。122】
对于农业生产函数的改变,生育率不仅通过与人力资本的关联而存在着间接
影响,而且本身具有直接效应。第一,生育率的下降减少了在一定时期内农村剩
35参见Robea J.Barro、Gary S.Becker and Nigel Tomes,Human Capital and Fall ofFamilies.Journal ofLabor
Economics 4,no,3,Part2(July),1986;GaryS Becker,KevinM.MurphyandMarkMTamura,HumanCapital,
Fertil姆and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 98 no.5,Part 2(October),1990.
余劳动力这一蓄水池的注入量,减轻了农业人口非农转移的压力。费景汉和拉尼
斯认为,在劳动力过剩的二元经济中,当人口增长率大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率时,
经济发展是失败的;在二者相等时,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只有后者大于前者
时,经济发展才是成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生育率下降与农业人口转移率的提
高对农业发展具有相同的意义。第二,在索洛模型中,人口增长率n的下降有着和
储蓄率刺增加相类似的效应——导致资本深化。如图3所示,在农业产出和其他
条件既定时,当人VI增长率由”降为n’,有效折旧率曲线(1'l+8)k由于斜率变小而外
旋至(”’+万).i}。这时,人均稳态储蓄水平由s提高Ns 7。这时,人均资本装备水平
由t增加至七7。
图3 索罗资本深化模型
,+国t
3.2.3生育率、人力资本与农业发展的两类稳态及其过渡
贝克尔、墨菲和田村(1990)在《人力资本、生育率与经济增长》一文中,把生
育率和人力资本同时整合在一个增长模型中。这一模型可以用来说明经济增长的
不同稳态,也是解释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重要差异的有益工具。传统农业仅仅依
靠人的天赋能力所提供的简单劳动来推动的经济发展,通过教育、培训和健康投
资而形成的劳动力的更高能力在这种经济中基本没有体现,因为“采用并有效地
播种和收割甘蔗看来并不取决于那些在地里干活的人的教育水平,在锄棉中与教
育相关的能力也没有任何经济价值。”【23J因此在这种经济中,既不会产生出对人
力资本投资的需求,也缺乏对人力资本供给的激励。人力资本的低存量水平,决
定了向其投资的收益率小于该项投资未来消费的贴现率。这时,收入增长不会与
人力资本正相关而只能产生提高生育率的收入效应,从而形成高生育率、低人力
资本积累率和低产出率的“马尔萨斯稳态”。与此相反,人力资本则被用来作为
36参见[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增长与发展:演进的观点》,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87
解释现代农业增长的主要变量。舒尔茨认为,“有能力的人民是现代经济丰裕的
关键”。[241离开大量的人力资本投资,要取缔现代农业的成果和达到现代工业的
富足程度是不可能的。速水和拉坦也认识到以有知识、有创新精神的农民、称职
的科学和技术人员、有远见的公共行政管理人员和企业家形式表现出来的人力资
本的改善,是农业生产率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人力资本的较高存量以及在此基
础上对其投资的收益递增,会导致人口生产的一种量质权衡,出现高人力资本积
累率、低生育率和高产出率的“发展稳态”。可见,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分属于
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均衡类型。前者由于缺乏增长的发动机而陷入贫困陷阱,而
后者不仅获得了高速增长的源泉,而且存在着增长动力持续生成的机制。
农业发展最具实质性意义的问题是,如何突破“低水平均衡陷阱”从而实现
农业的“起飞”。依照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思路,跳出贫困陷阱的途径只有两条:一是
通过某种“大推进”式的资本积累和投资活动,把人均资本的增长率猛然提高到远离
人口增长可以消耗掉的水平;二是通过政府政策抑制人口增长,从而相对提高人
均资本装备水平。与其不同,卢卡斯(2002).ⅢfJ认为:“仅有物质资本积累无法将一
个静态经济转移到后一种路径上”。【25]进一步讲,人力资本存量达到经济稳态增
长的临界水平,是传统农业走出停滞状态的根本条件。如果农业部门的初始人力
资本缺乏或达不到发展稳态所需要的水平,农业发展就难以启动,或者最终又会
恢复到落后的稳态。根据文中模型我们可知:低生育率创造出高人力资本存量的
有利发展环境。当人力资本存量足够大时,人口生产的替代效应会超过收入效应
导致生育率水平的下降。当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超过进入增长轨迹的临界水平时,
生育率的下降将降低未来消费的贴现率并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只要人力
资本存量水平在不断提高,生育率就会进一步降低,这个发展进程就会持续下去。
因此,低生育率和高人力资本积累率,是农业部门摆脱“马尔萨斯均衡态”和进
入发展轨道的关键条件。
3.3对人力资本、生育率引入农业发展分析的进一步说明
与经典的发展理论把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视为城市部门和政府部门不同,本
文通过对贝克尔和巴罗等人关于人力资本和生育率内生决定问题的引入,阐明了
生育率下降以及与此相关的人力资本积累率的提高是农业部门摆脱“马尔萨斯稳
态”进入持续增长阶段的根本条件。或者说,农业发展的基本主体不是城市部门,
也不是政府,只能是素质日益提高的现代农民。这样我们就把农业发展的动力之
源由传统发展观中的外部世界转入农业内部,农业部门由此成为一个自主的发展
系统。在本文提出的农业发展观中,人力资本、生育率不仅是农业发展的解释变
量,同时也是农村家庭代际效用函数的被解释变量。即我们不仅把农业发展的动
力置于农业内部,而且将这一动力处理为农业发展的内生变量。
内生发展理论与传统发展理论并非排斥、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互为
补充的。没有工业化、城市化产生的相对于农业的高工资率就业机会,农村人口
的人力资本投资就会由于缺乏诱因而难以发生;农村人口转移以及相应的农业部
门现代要素对传统要素的替代也不可能出现。相反,如果没有农业部门人均人力
资本水平的提升,正如文章开始指出的那样,一方面,只能是低层次工业化、贫
民窟聚集的城市化和大量不愿意放弃具有保险功能的土地的城乡两栖人口:另一
方面又是农业部门的萧条。这时经济发展就会陷入“李嘉图陷阱”7而停滞。因此,
工业化、城市化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农村地区生育率下降和人力资本的提
升则是农业发展的充分条件。
值得强调的是,在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外生条件与内生条件的作用是有区
别的。如果把农业发展的全过程分为初期、中期和现代化完成期三个阶段,那么,
在初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力量;而在中期及其以后,农村
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及其积累率的提高对农业发展的意义更为重要。这是因为,
农业发展初期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打破传统农业高劳动/土地比所形成的低效率资源
配置均衡态,而城市非农产业的扩张则是破坏这一均衡的不可替代条件。同时,
这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以低技术含量的初级加工业的扩张为主要内容,对吸纳
劳动力的文化、技术水平为提出高的要求。进入农业发展中期阶段以后,城市部
门的产业层次普遍提升,城市创造的就业岗位的技术含量提高,农村转移人口的
文化、技术水平没有适应性变化,城市化进程就会由于技术性障碍而停滞。此时,
农业部门现代投入品的技术含量也在增加,作为使用这些投入品的互补性条件,
农业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也需加强。进入现代农业阶段,工业化已经完成,工
业化作为农业发展的条件不复存在,农业增长只有依赖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现
代投入要素的增加及技术进步率的提高。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增长,我国农
业及进入现代化建设的中期阶段。因此,内生要素的意义便凸显出来。本文所强
调的观点,并非农业发展的一般性结论,而主要是针对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实际
背景提出的。
第4章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实证研究
4.1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农业发展总体趋势
4.1.1数据与指标的选取:(1)农业发展的测度:文中对农业发展界定为传统农
37由于农业经济萎缩阻碍工业的扩张,从而最终导致整体经济停滞的现象。
业生产函数过渡到现代农业生产函数的转变。通过上面的分析,向现代农业转型
的过程中,使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数量可以作为衡量这一过程的量化指标,如农
业机械动力(用Pow来表示)、化肥施用量(用Fer来表示)等。而对农业发展的过程
与结果,可以用城镇化水平”(用阶6表示)、农业人均产出飞即Y)进行衡量。(数
据来源于《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和《中国统计年鉴》); (2)人力资本的测度:
在以往的研究中,如Barro(1991)]习平均受教育年限40作为人力资本的间接度量、
Dublin和Lotka(1930)提出用未来收益法估算人力资本的价值。由于教育投资是人
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成分,反映人口教育程度的指标用具有各等教育水平的人在人
口总数中所占比重表示。在本文模型中,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文中用h
来表示)说明农业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状况。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文盲·O+小学
·6+初中+9+高中和中专’12+大学+16(数据来源:相应年份的《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3)生育率的指标选取:时间序列的表示生育率数据用
总和生育率(FTR)。总和生育率指一定时期(如某一年)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的合计
数,这一指标不受育龄妇女年龄构成的影响,反映了随时间推移由于各种因素的
影响总和生育率的年变化。(文中用Bir来表示,数据来源于姚新武、尹华编著的
《中国常用人口数据集》,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年版;姚新武编著的《中国生
育数据集》,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年版)所有相关数据见附录l。“
4.1.2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农业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按照现代计量经济思想,高度相关的两个变量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就存在因
果关系。一般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因果检验,而我们知道在使用该方法时,如果
样本容量一定大且时间序列都服从单位根过程(即是非平稳的),即使它们之间
不存在任何相关性,以一个时间序列对另一个时间序列回归也总能得到显著的参
数,这就是所谓“伪回归”问题。为了避免这种“伪回归”,需要先对时间序列
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其平稳性,只有随机变量是平稳的时间序列,才能进行
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 Causality Test),如果随机变量是非平稳序列时,进行格兰
杰因果检验时有可能出现伪回归(spurious regression)的现象,从而人力资本、生育
率与农业发展关系实证研究而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因此.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
前应当先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以下通过判断各随机变量时间序列是否
38我国学术界在衡量人口城镇化水平时所采用的指标有多种,本文考虑到数据获得的便利性,主要采用市镇
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指标来衡量城镇化水平,虽然该指标在统计上有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但并不影响本文研
究的精神实质。
39考虑到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直接采用以1978年为基期的农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40 Barro(1991)m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人力资本的间接度量。这种方法否定了教育的质的差别,并假定接受过
不同教育水平的劳动者是完全可替代的。
4l为消除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分别对农业笈展各变量取自然对数,即Ln6蚀、LnUrb、LnPow、上nFer。
平稳的扩展的单位根检验(ADF)方法,对人力资本、生育率和农业发展时间序列
进行因果关系检验。。
1.单位根检验
经过试验,当滞后期p=2时,根据SC和AIC准则ADF检验结果如表l所示,
不难看出在1%的显著水平上时,人力资本、生育率、人均农业产出等各变量都是平
稳的。各变量的时间序列经过2次差分后成为平稳序列,称此序列为2阶单整,记为
I(2)。此时称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co-integrated),具有长期的稳定关系,可以进
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2.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农业发展: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Granger因果检验的检验结果对滞后阶数的选取十分敏感,模型中滞后阶
数的选取不同也会影响检验的结果,滞后变量过多又会降低估计的无偏性。利用计
量软件Eviews5.1对各变量滞后阶数的选取根据AIC和SC准则,Granger因果检
验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水平上,农村人口的受教育年限和农村总
和生育率在不同的滞后阶数下都是农村人口人均农业产出、化肥施用量和农机使
用动力的原因,说明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和生育率的下降的外溢作用渗透到了农
业部门。
变量ADF-t检验值滞后AIC SC DW值ADⅣ
n .6.63177 2 —0.9912 -0.94149 1.919107 0.822849
丑fr .7.52986 2 .O.17923 .0.12952 2.206253 0.709566
Lny -4.36976 2 .2:35836 -2.30866 1.932159 O.514409
lnPow .3.15935 2 —5.57746 —5.52776 2.136173 0.354568
InFer .6.17871 2 -4.57016 -4.52069 1.973183 0.691886
注:1.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的T统计量为:-2.692358、·1 96017、-1.60705。
2.以上结果均flaEviews5.1给出。
表1 人力资本、生育率和农业发展的ADF检验结果
Null Hypothesis: Lags Obs F.Statistic Probability
Y does not Granger Cause h 3.3341 0.06339
2 20
h does not Granger Causey 4.64021 0.02699
Fer does not Granger Cause h 3.25726 0.07285
d 18
h does not Granger Cause Fer 3.88492 0.04857
Pow does not Granger Cause h 1.76097 0.25486
4 18
h does not Granger Cause Pew 4.7222 0.04267
Y does not Granger Cause Bit 1.60657 0.28879
4 18
、Bit does not Granger Causey 5.64952 0.02858
Pow does not Granger Cause Bir 2.43094 0.12177
2 20
Bit does not Granger Cause Pow 6.62071 0.00869
Fer does not Granger Cause Bir O.61541 0.72707
5 17
Bit does not Granger Cause Fer 81.0789 O.01223
表2 GrangerN果关系检验结果
4.1.3估计结果及讨论
由于前面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出人力资本、生育率在较长的时期内是农业
的发展的格兰杰成因,因此可以利用样本的平稳序列进行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
估计结果如表3显示。
人均农业产出(hay)
变量系数T检验值P值群豆2 F检验值
B打-0 20339I -3.510047 0.0018 0.339215 0.311682 12.32043
h 0.196528 11.04837 0.0000 0.859221 0.852182 122.0665
城市化水平(Urb)
变量系数T检验值P值R2 元2 F检验值
B打-4.586443 -3.326446 0 0028 0.315562 0 287043 11.06524
^ 4.965529 9.324109 0.0000 O.812978 0.803626 86_93901
农业机械动力(Pow)
变量系数T检验值P值R2 万。F检验值
B证.0.360230 .3.234981 0.0035 0.303643 O.274629 lO.46510
矗0.387706 23.87042 00000 0.966090 0.964395 569.7969
化肥施用量(F神
变量系数T检验值P值R2 瓦: F检验值
B打.0.142727 -3.162199 0.0051 0.986493 0.985072 693.8632
厅0279041 9.466540 0 0000
表3人均农业产出、城市化率、机械动力、化肥施用与人力资本、生育率的相关性
从总体趋势上看,农村妇女总和生育率与人均农业产出、城市化水平、农业
机械动力、化肥旌用量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说明总和生育率的减少有利于人均农
业产出等用于刻画农业发展的变量的改善;受教育程度与人均农业产出、城市化
水平、农业机械动力、化肥施用量呈正相关,说明农业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越高,
越有利于劳动者使用新的生产要素,从而促进农业总产出的增加,同时有利于城
市化水平的提高。
4.2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农业发展的面板数据分析
4.2.1面板数据与方法
面板数据是由对若干横截面单元作不同时期观测所得到的多维时间序列数据
组成的:面板模型利用截面时序数据分析变量间的相互关系,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截面数据的存在大大扩充了数据量,为从技术上克服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更好地分
析变量间的关系提供了可能;同时,时间因素的引进使我们得以分析模型的动态性
质。相对于单纯的横截面模型和单纯的时间序列模型而言,面板数据模型的优点在
于:能够控制个体的差异性,并给出更多的信息,减少回归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
同时增加了自由度从而提高参数估计的有效性。截面数据于时序数据的结合使我
们能够更好地分析变量间的关系及动态特征。为了按照要素分解地区问农业发展
的分异,本文建立了三个要素投入的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其形式
如下:
Z,,=Aj,rvK卢¨H7叫
这里I,f代表地区f在f年的产出,』¨代表全要素生产率;厶.f、墨p日叫分别代
表f地区在f年的劳动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口、p、y为待估计的参数。
通过数学变换即等式两边分别除以劳动力可以得到简化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
函数:
‘ Y“=Ai,,k4q眠f
这里%代表地区在庳:的劳均产出k。、h。分别代表地区在绰劳均物质资本和
人力资本投入。用于回归的上述函数的对数形式为:
lny。,l=a。,o+fllnkj,+ylnh,,f+s。,
这里a柚代表截距项,声、,,为待估计的参数,占。为误差项。
考虑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发展状况之间的差别,以及模型仅就我国各省、市、
自治区数据资料分析,故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作为理论模型。在本节中,由于农业
生产的资本投入种类较多,一般地,我们将资本投入k分解为化肥施用量Fer、农
机使用动力Pow、耕地面积Ⅳ,这样本文的待估计模型为:
、nytj=atq+穆lInFertl+p2InPowf4+p3InNtl+yInh,3+£|3
4.2.2数据回归结果及讨论
用农业人口人均农林牧渔总产值o。来衡量农业发展(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统
计年鉴》);化肥施用量凡,、农机使用动力Pow、耕地面积Ⅳ分别是农业投入物
质资本要素(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人力资
本投入h用农村人口的受教育年限衡量(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1990
年人121普查资料》,所有相关数据见附录2)。对1990年、1995年、2000年、2003
年的较大时间跨度的截面数据建立Panel Data模型,为了减少由于截面数据造成的
异方差影响,使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GLS)估计,利用Eviews5.0建模结果如
表4。
模型I 模型Ⅱ 模型Ⅲ 模型Ⅳ 模型V 模型Ⅵ 模型Ⅶ
InFer 0.170958*** 0.076406* .0.092876 0.056912 0.0301. .0.2253⋯ -0.08604
0.347589*** -007409 0.980647.** 0.279262*** 0.263387.** 1.006276..· 0.258729...
lnPow
“681385) (3 450741) (8.841326) (4 711597) (4.7887) f6.86556) (4.372075)
0 862758*** -0.073963
i维N
f_0.56759) (-0.835455)
.007994 0.406729.** 0.155098*** 0 158752.** 0.490648.*. 0 202891⋯
^
(-I.34818) (5.786188) f4.407889) (4.6008) f5.28955) (5.215427)
4.194102¨· .0 56759 .2.59ll⋯ 4.739529*** 4 292138¨· -2.493¨· 4.760358⋯
C
(6.4464) (-0.77386) (-3.498491) (6.656947) (9.413) (-2.7635) (9.409256)
R2 0.962542 0.977528 0.995755 0.906476 0.9043 0.99489 0.90872l
ADR‘ 0 946677 0.9680l O.994164 0.900733 O.8993 0.99297 0.903959
F 60 67168⋯ 102.7068.** 625.5716.** 157.8475*- 181.127⋯
注:1.括号中的数字为T检验值。2.+、¨和¨·分别表示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
表4 1990、1995、2000和2003年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
表4中的模型I和模型II是双向固定效应模型(two-way fixed-effect model)的
估计结果,截面和时间效应都被控制了:模型Ⅳ和模型V反映的是单向固定截面
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模型Ⅲ反映的是单向固定时间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正如
3.2.1.2讨论的那样,人力资本水平可能是生育率的内生结果,表4中模型Ⅵ和模
型Ⅶ给出了工具变量法(Instrumental Variables)的估计结果,其中,模型Ⅵ和模型Ⅶ
分别是截面固定和时期固定的估计结果。42从以上的估计结果中看出:在双向固
定效应估计中,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发展没有显著的作用。但在单向固定效应模
型中,无论截面固定效应还是时期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则显示出了人力资本
水平的显著作用。工具变量估计结果同样显示了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而且人力
资本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影响增大。这些估计结果也证明了传统农业生产函数向现
代农业改造过程中“在解释农业生产的增长量和增长率的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是
最不重要的,物质资本的质的差别是相当重要的,而农民的能力的差别是最重要
的。”【26】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正
如所预期的那样具有显著的影响。
4.3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与生育率的关系分析
先对1982年到2003年的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用农村家庭规模flare)
间接度量的我国各地区农村生育率(B∞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Granger Causality Tests),检验结果(表6)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生育率是人
力资本的格兰杰成因。用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3年的面板数据将人力
资本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用农村家庭规模作为解释变量分别作固定效应模型的
估计,结果见表7。
Null Hypothesis: obS F—Statistie Probability
Bir does not Granger Cause h 3.82501 0.03916
19
h does not Granger Cause Bir lt67456 0.22509
表6 人力资本与生育率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截面固定效应时期固定效应
.1.4272*** .1.32405***
Bir
(0.090377) (O.1 13449)
11.78335*** 11.37480***
C
(0.358654) (O.453209)
R2
0.99561 0.791033
ADR2
0.|994098 0.783889
658.4524*** 110.7245}··
F
注:1.括号中的数字为标准差。2.·、¨和·}+分别表示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
表7 人力资本与生育率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
42由于缺乏农村总和生育率的截面数据,用农村家庭规模(Fam)间接度量的我国各地区农村生育率作为农村
人力资本水平的工具变量。(数据来源:相应年份的《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估计结果显示,无论是截面固定效应还是时期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都非常
显著,这一结果首先证明了人力资本水平与生育率间的反向关系,更重要的是充
分证明了生育率的下降对人力资本水平的显著作用,与前文理论部分的预期一致。
这一结果与梅纳德(S.Menard,1987)对七八十年代影响生育率的各种因素所作一项
统计数据分析结果一致,他的结果发现:家庭计划生育的作用是生育率下降的唯
一的、最佳的、最强有力的预测因素。然而,一旦控制了人口数量这一因素,社
会因素尤其是教育的影响力就超过了计划生育的影响力。【27J
第5章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和农村生育率的现状
及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5.1人力资本、生育率等变量在我国农业和农村部门的现状分析
5.1.1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现实情况
世界银行在《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
加一年,GDP就会增加9%。”【28】舒尔茨(T.W.Schults,1963)指出,在研究农户技术
采用行为时有三个问题非常关键,即农户对新农业生产要素的接收速度、对新要
素的寻求和学习使用。林毅夫在《教育与农业中的创新采用》一文中,研究了教
育在一个农户决定采用杂交水稻时所起的作用。他认为教育与可以提高一个决策
者获得和理解信息的能力,使新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降低,因此教育对新技术的
扩散应有促进作用。他的研究证明,教育程度是决定一个农户是否采用杂交交水
稻及采用水平的主要因素。43然而,我国农业劳动力整体的受教育、培训和科技素
质方面存在的问题阻碍或推迟了他们把新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
5.1.I.1农业劳动力的受教育状况
首先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上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率从1985年
的27.87%下降到2003年的7.41%,初中、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也有
所上升。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己由1985年的5.60年提高到了2003年的
7.82年,(见表4)但是也应看到,我国文盲半文盲劳动力的总体规模还很大,农村
劳动力文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在美国,农民受教育年限平均为12年,
1975年日本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时间就达到了11.7年,大体相当于高中毕业程
度;1291荷兰90%的农民受过中等教育,12%毕业于高等农业院校;前西德35岁
43参见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以下的农民中,70%以上受过农业职业教育,35岁以上的农民受过农业职业教育
的也高达50%。而目前,我国农村住户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或包括文盲和
半文盲不可能进行职业培训,其余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很少有机会经过农业专业
培训而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地区差距方面“,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相对较高,2003年东
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西部地区高出1.428年。从各类文化程度比
重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初中文化分别占42.16%、43.61%,但东部地区的高中
及以上文化程度明显地比其他地区高,西部地区以小学文化程度为主,小学文化
占45.58%。(见图4、图5)
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平均受教育年限
1985 27.87 37.13 27.69 6.96 0.29 0.06 5.60
1990 20.73 38.86 32.84 6.96 0.5l 0.10 6.20
1995 13.47 36.62 40.10 8.61 0.96 0.24 6.99
2000 8.09 32.22 48.07 9.3 I 1.83 0.48 7.67
2003 7.40 29.90 50.20 9.70 2.10 0.60 7.8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3))、《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4))数据整理。
表4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变迁单位(%,年)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4》数据整理绘制
图4 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2003年平均受教育年限
44东、中、西部的划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
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
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图5农村劳动力各类文化程度人员比重(t拗
5.1.1.2我国农民的培训及其技能素质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农业
劳动力的比重较低,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荷兰农民大部分是高级中等专
业农校毕业水平,而且每年还有将近20%的从业农民进入各类职业教育学校,接
受专业性的继续教育,德国的农业劳动力中有54%受过至少3年的职业培训。【30】
根据2000年的农业普查结果,我国农业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0%,
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0%,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
o.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竞高达76.40%。现在留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大多是
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思想滞后的劳动力,有文化的年轻人大多经营非农产
业或者外出打工,这对本来总体水平就不高的农业劳动力素质来说,更是雪上加
霜。现代农业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因此必然要求农业劳动力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
能。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主要依靠长辈们言传身教来获得技术,大部分农民没有
受过系统的、正规的农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面对2l世纪农业高新科学技术的
应用,对现在农民的科技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不及时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将会严重制约我国2l世纪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再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来看,如果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领会能力和掌握能
力比较差,无疑会严重影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美国,一项先进技术在
全国推广只需一年半时间,而在我国平均是6年。“尤其从农业科技人力密度来说,
我国每万农业人1:3中科技人员都不到一人,1995年为O.78人,美国高于我们约20
多倍,日本高于我们10多倍。相对于农业人口,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规模是相
当小的。我国平均每万亩耕地不足2名技术人员,平均每7000头牲畜只有1名畜
45转自“学说连线”,http://',vvcw.xslx.∞,http://w',!w.xslx com/htm/kjwh/jyyj/2005-03-18·18449.bun,《中国农
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牧科技人员,全国5万个乡镇中,平均每万名农业人口中仅有6名农业技术人员。
“总体来说,农业领域科技人员匮乏。这些事实说明,我国人力资本存量较小,高
级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农业经济强大的最基本的保证是有一定数量的农业科
研人员,没有一定数量的科研人员,也就不能保证一定数量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5.1.1.3农业劳动力的健康状况
在以前的文献中,很多研究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微观经济数据,证明健康水平
提高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Basta et al,1979、Spurr,1983、Bhargava,1997、Strauss
andThomas,1998)。”张车伟的研究(2001)发现在中国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营养
摄入与生产率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除此之外,对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或国家水平
的加总数据的研究也表明健康水平提高能够促进经济增-长:(Floud et al,1991、Fogel,
1994)。Bhargava利用一百多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健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发现健康对发展中国家增长的效用大于发达国家(Bhargava et al,2001)。口lJ
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合作医疗制度的滑坡,90%左右的
农民成为毫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农民较低的收入水平,无法跟上医疗费用的
急剧上升。为数众多的贫困农民,更是陷入了无钱看病吃药的困境。近年来,相
当数量农民的健康状况甚至出现了恶化的趋势。大量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1980年到1999年,农民平均纯收入由686.31元增加到2210.34元,增长了2.2倍;
同期卫生部门统计的农民每人次平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由10.9元和473_3
元增加到79元和2891元,增长了6.2倍和5.1倍”。农民健康状况出现了相对恶
化和绝对恶化,同时由于经费不足,农村公共预防保健服务十分薄弱。目前,计
划免疫控制以外的某些传染病(如肝炎等)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一些新的传染病(如
性病、艾滋病)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90年代以来,中国HIV阳性报告年均增长率
高达30%。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缺乏有计划地开展慢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农村妇
幼保健服务的利用率明显低于城市。2001年,农村地区的产妇住院分娩率为69.0%,
在家分娩率近l/3,全国农村儿童的健康体检率只有33.4%,婴儿死亡率45.7%,
一些贫困地区甚至高达60%。“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农村地区19岁以下死
亡者占死亡者的比重为5.87%,城市为2.17%。地方病主要分布在农村,如地方性
46参见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问题、现状、挑战、对策》。中国发展出版社撼辫71。
47参见钟学义,《技术进步与生产函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8(07):7-15。
48 Basm,S.S.,Soekirman.M.,Karyadi,D.,and Scrimahaw,N.S.,(1979)“Iron Deficiency Anemia and the
Productivity ofAdult Males in Indonesia.”AlnerJcan Journal ofClinical Nutrition 32.916-925.Bhargava,^H
(1997),"Nutritional Status and theAllocation ofTime in Rwandese Householff,_Joul-aal ofEconometrics,
Vol 77,277-95
4590张数车据伟来:源《于营国养家健统康计和局效,率《》中,国中统国计社摘会要科⋯学2院00研0》究中生国院统博计士出论版文社,,2020010年0:89;中国卫生年鉴编辑委员
会.《中国卫生年鉴t996)),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96:408.
51引自中国卫生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卫生年鉴2002)》,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2:495.
氟中毒、碘缺乏、血吸虫病等在很多县还没有得到控制,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回升,
对农民健康状况也构成了威胁。”
5.1.2我国农村生育率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中国政府对人口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将人口
发展计划正式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制定了“晚、稀、少”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全国城
乡逐步开展计划生育工作。1978年,将“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作为中国
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加以明确。1984年,提出了实行计划生育是中国的一项基本
国策。同时,对少数民族,国家实行了区别于汉族的计划生育政策,各省、自治
区、直辖市也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具体的政策规定。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
划生育法》。经过30年的努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
中国人口的过快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由1970年的
33.43‰和25.83%o下降到2001年的13.38%0和6.95%0,总和生育率由5.44下降到
更替水平以下(总和生育率变动趋势见图7),进入了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旷:’A椹一.V、^一一’√k’砖八V弋
Σ j \
留~ :、‘’1、·—’1、·’-·—r~........
1950 19,52 1954 1956 195a 1960 19fi2 1964 1966 1068 1971)1972 1974 1976 197B 1080 1082 19“1986 1988 1990 I辨2 1094 1996 1998
资料来源: 1982年以前数据为户籍统计数,1982~1989年数据依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调
整;1990年数据是根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的;1995年数据来自《1996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7 中国总和生育率变动趋势:1950—1999
生育政策的孩次构成(%)
地区
1个孩子1.5个孩子2个及以上合计
东部42.0 53.4 4.6 100.0
中部24.7 70.3 4.9 100.0
西部39.4 34.2 26.4 100.O
全国35.4 53.6 11.0 100.0
资料来源: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未来人口发展与生育政策研究”课题《报告集》,第68页。
表5东、中、西部政策生育率的孩次构成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未来人口发展与生育政策研究”课题《报告集》第67-68页
数据绘制。
图8 已婚育龄妇女平均曾生子女数
中国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用短短30年时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
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走完了一些发达
国家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走完的人口转变之路,初步完成了人口转变。但是,中
国的低生育水平还不稳定,不同地区之间的生育水平还有较大差距。(1)农村地区
的生育率明显高于城市。2001年,全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1.81,其中,城
市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1.22,农村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1.98。”(2)西部地
区的生育水平高于东部地区。表5是按照各地区现行生育政策测算的政策生育率
的孩次构成百分比。从表5可以看到,当前,各地区之间在政策生育水平上还有
比较大的差异。(3)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省份之间,育龄妇女的总和生
育率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别。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计
划生育工作成效等指标将大陆各省(市、自治区)分为4个类别。图8是从1997
年生殖健康调查得到的4类地区已婚育龄妇女的曾生子女数,从图8可以看到,4
类地区之间的妇女生育水平是有明显差别的。
总体上说,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时期,“在低生育率条件下,我
国人力资源开发显得更加重要,人口质量的提高为人关注,也成为必然的趋势。
同时,低生育率也给人力资源开发创造了机会。李建民(2004)指出:制度、技术和
文化等因素的变革已经为我国个人生育决策理性化创造了条件,低生育水平的稳定
53参见2001年全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调查公报。2002.3.4,来源于中国人口网。
54 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家庭经济和生育研究”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妇女平均期望生育数为
1.65左右,农村妇女平均期望生育数为1 89左右。1997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的全国人口和生殖健
康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城市妇女平均期望生育数为1.56左右,农村妇女平均期望生育数为1 80左右。
机制已经开始从政策控制为主转向群众自我控制为主的转变。5更进一步地,中国
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调查表明,~旦女性在生育决策中获得更大的自主
权,便会有效地降低生育率,特别是对那些生育率很难控制的贫困农户而言,作
用尤为重要,而在影响女性生育权的各种因素中,教育和参与生产的程度是最重
要的决定因素。因此,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妇女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和机会,无疑
将成为提高贫困地区妇女生育决策地位、从而降低生育率的有效途径。”
5.2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内生农业发展理论把人力资本看作是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农业发展的关键性
要素,这为政府的农业发展政策赋予了新的内容。在农业现代化完成之前,存在
着人力资本私人投资的不足,这既是农业落后的表现,也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原因。
加速农业发展的政府努力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正如刘易斯指出的那样,“没有
任何国家可以不需要来自睿智的政府的积极刺激就能够实现经济进步⋯⋯。”【32】
因此,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据文中的探讨,为了实现农业的内生发展,
人力资本积累率的提升与农业人口生育率下降应该作为政府政策的目标和着眼
点。具体措施建议如下:
5.2.1改变农村教育供给短缺和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现状
第一,适当改变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政府对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舒尔
茨(1979)指出,教育不是消费是投资,而且是一项回报率很高的投资。[33】明确教育
投资性质的认识,是扭转教育经费短缺局面的前提。我国教育投入和物质资本投
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2.5%和30%_,这两项数值在美国是5.4%和17%,
在韩国是3.7%和30%。”第二,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本投资的市场环境,动员和引导
社会资源向农村教育投资。李建民(1999)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教育投资的不足是
一种制度性短缺并非资源性短缺。”只要能够向民间教育提供公平的成长环境,教
育供给不足的情况可以有根本改观。第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应面向农村,加
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加大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
转移支付和倾斜力度,让农村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和农民能够普遍接受不同
年限的职业技术教育,使农村新增劳动者都能得到必需的职业技术教育。
5.2.2加快城市化进程
加速城市化进程是与教育结构调整具有类似功能的一项政策。首先,城市化
55参见李建民:《生育理性和生育决策与我国低生育水平稳定机制的转变》,人口研究,2004(06):3-19.
56参见金和辉:《农村妇女的生育决策权与生育率》,中国人口科学,1995(01):33-34.
57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ISl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0。
58李建民,《生育率下降与经济发展内生性要素的形成—谦论中国人力资本投资供给的制度性短缺》,人口
研究,1999(02):10.17.
将农村劳动力由低学习率的传统产业转向高学习率的现代产业,因而能够通过“干
中学”实现转移人口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其次,城市化提高了转移人口养育子
女的成本,可以降低其生育率。据调查,流动人口的生育水平是介于城镇妇女与
农村妇女之间,即她们的生育水平高于城镇妇女而低于农村妇女。”应注意到,农
村地区教育投入的改善而带来的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需要城市部门的扩张为其提
高收益率的就业机会。因此,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需要这两项政策的组合使
用。教育与城市化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来说,存在着一个时滞问题,急功近利的政
府行为成为这类政策实施的障碍。
5.2.3有效提升迁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
大量证据表明,当得到更多的教育时,劳动力迁移的成本会显著降低。“赵耀
辉(1997)探讨了农村劳动力不同人力资本状况对外出行为的影响,“都1瑁(1999)研究
了教育对贫苦地区农户非农劳动供给的影响62,他们的研究都证实了人力资本变量
对于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决策具有促进作用。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迁向城市带来非
农收入的大幅增加,作为货币流返回到农村,有利于农村新的生产要素投入,从
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
切实保障农村青少年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防止他们过旱进入城市就业市
场。二是增加对迁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支出,尽可能提供一些公益性的继
续教育机会。三是帮助迁移人口更好地理解和充分地利用城市的公共文体设施,
如图书馆、公共报栏、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等,帮助他们提高文化素养和健康水平。
四是是提高转移和就业信息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打破农民迁移信息获取渠道单
一的局面。输出地政府应适当增设外出劳动力管理服务机构和网点,规范中介机
构信息服务行为,降低服务价格。输入地也适当加强对迁移人口的职业介绍等方
面的公共服务职能,改善服务效率。
5.2.4提高农村妇女的人力资本水平
联合国统计资料显示,教育普及、尤其是妇女扫盲和受教育程度提高,会直
接导致生育率迅速下降。妇女所受的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降低生育率:当女
性受到更多的教育时,她们的时间变得更有价值,这会增加抚育孩子的成本;受
更多教育的女性更有能力、也更愿意使用避孕技术来得到她们希望的孩子数量;
增加教育还可以使女性更有独立的个性,更有可能做出自己的决定。Subbarao和
59盛朗:“中国城乡人口流动的计划生育管理”,魏津生、盛朗、陶鹰主编:《中国流动人口研究》,人民出版
社,2002:247。王建民、胡琪:《中国流动人口》,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142.143,136.137。
60 D.盖尔·约翰逊著:《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商务印书馆,2004:389。
61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四经济研究,1997(02):37-42
62都阳,教育对贫困地区农户非农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9(06):26-33.
ganey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数据证实这一结果。“吴洪森在《关于计划生育的另
一种思考》一文中指出: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达到高中的,生育率只有1.2的水平。
“中国目前文盲和半文盲总人121只有1.8亿,假如教育政策倾向女性,中国不但全
面扫盲,而且还多出一亿多有高中毕业程度的女性。一方面可降低生育率,更重
要的是能提高人121素质。此外,妇女对家庭尤其是儿童的健康有重大影响,接受
更多教育的妇女,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一项对利马的研究
表明:在受过6年或6年以上教育的妇女中,82%需求胎儿护理,而未受过教育的
妇女只有62%。另一项研究表明,妇女识字率提高10%,儿童死亡率下降10%。“
63 Sabbarao.K.mad Laura Raney,Social Gains from Female Education:Cross-National Study,The World Bank.
Unpublished Revision Published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5,44(1),105.128
64吴洪森,关于计划生育的另一种思考,《羊城晚报》,2003.11 17
65参考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总结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增长,我国农业已进入现代化建设的中期阶段,针
对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背景,研究农业发展的内生要素及其发展机制便日
益凸显出来。农业发展离不开外部条件的支持,更需要内部发展因素积累的推动,
而最关键的内部发展因素是农业人口人均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和有利于这一变化
的生育率选择的改变。本文将内生增长理论中的卢卡斯模型、代际效用函数和贝.
墨一田模型等分析工具运用于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建立起农村部门人力资本、生
育率与农业发展间的相关性,得出因农村部门生育率下降带来的人力资本的提升,
是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驱动农业发展根本动力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改
革开放以来的经验,从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两个角度证明了上述结论,并给出农
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因受本人自身研究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本文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进一
步研究。如只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人力资本和生育率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机制,提
出人力资本水平和积累率的提高及农村生育率的下降对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而
对这些指标的具体数量标准、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农业的具体量化标准还有待进
一步研究。
附录
附录1 时间序列各变量数据表
lny 研.6 lnPow InFer BIr h
1978 8.187661 17.92 7.069015 6.784457 2.97
1979 8.235774 18.96 7.036940 6.990533 2.3l
1980 8.204639 19.39 7.296122 7.146300 2.68
1981 8.249857 20.16 7.357556 7.196612 3.04
1982 8.32327l 21.13 7.415416 7.3221 14 3.32 4.73
1983 8.393157 21.62 7.496763 7.414452 2.78 4.90
1984 8 524087 23.0l 7.57543l 7.461525 2.70 5.07
1985 8 533818 23.7l 7.645517 7.482006 2.48 5.60
1986 8.562134 24.52 7.738488 7.565586 2.77 5.73
1987 8.595398 25.32 7.817464 7.600752 2.94 5.8I
1988 8.601738 25.81 7.885141 7.669262 2.54 5.92
1989 8.602220 26.2l 7.939765 7.765187 245 6.03
1990 8.515335 26.4l 7.962336 7.859529 2.27 6.20
1991 8.533942 26.37 7.985777 7.939194 2.03 6.55
‘1992 8.590254 27.63 8.016595 7.982826 1.8l 6.63
1993 8.662835 28.14 8.065158 8.055761 1.70 6.76
1994 8.730551 28.62 8.125705 8.107087 1.47 6.86
1995 8.809649 29.04 8191973 8.186938 1.58 6.99
1996 8.879500 29.37 8257046 8.250072 1.38 7.25
1997 8.913343 29.92 8.34321l 8 289213 1.35 7.37
1998 8.938130 30.40 8.416438 8.314759 1.39 7.45
1999 8.949207 30.90 8.49691 I 8.324652 1.37 7.54
2000 8.766226 36.22 8.567384 8.329996 1.29 7.67
200l 8.980107 37.66 8.615628 8.355568 1.38 7.74
2002 8.999103 39.09 8.66“04 8.375491 1.40 7.80
2003 9.032531 40 53 8.705936 8.391993 1.65 7.82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 《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04;姚新武
尹华编著, 《中国常用人口数据集》,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年版;姚新武编著,《中国生育数据集》,中
国人口出版社,1995年;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7.2004年版中的中数据整理而得。
35
附录2面板数据表
变量咖/npow
1990 1995 2000 2003 1990 1995 2000 2003
北京7.478712 8.390418 8.624434 8.83115 9269989 9436372 9.339872 9.224931
天津7.213908 8.144917 8.314083 8.6061 19 9.008727 9.530274 9.648174 9.640369
河北6.519206 7.673363 7.965573 8.198455 8.585085 9.002534 9.476710 9.576656
山西7.576835 8.295l 19 7.230665 7454784 9.709987 9.807349 &894021 9.018702
内蒙6.954868 7.7931 17 8.201825 8.49839 8.533232 8.675128 9.112428 9.384579
辽宁7.094144 8.132463 8.373805 8 561107 8401432 8421292 8.69947 8.799638
吉林7.147229 8.110193 8.320185 8.613047 8.349082 8.409575 8.830748 9.053616
黑龙江7.108089 8.128479 8.044254 8.469105 8672858 8.732750 8.992689 9.16286
上海7.395151 8,477546 8.77231 8.846293 8.794919 8.426559 8 354060 8.059532
江苏6.990146 8.063872 8.268106 8,228775 8.22954 8.341706 8.715726 8.668084
浙江6.842801 7.823974 8.016810 8 067“1 8.142078 8.434381 8.643993 8.6l 1545
安徽6.646157 7.589806 7.790200 7.839273 7.905947 8.217331 8.681895 8.838215
福建6.812015 7.997381 8.282377 8.366896 7.761711 7.986767 8.110280 8.176796
江西6.712519 7.575410 7.765832 7.860806 7674343j 7.623906 7.937064 8.232517
山东6.852042 7.953002 8.158894 8.323679 8.454752 8.724191 9.27’797 9.378775
河南6.501365 7.444933 7.840970 7.924235 8.00765 8.315659 8.911622 9.078120
湖北6.858775 7 750051 7.875780 8.128836 7864547 7.92226I 8.103884 8.342504
湖南6.721739 7.599271 7.76079l 7.892788 7 755159 7.980270 8.353405 8.028680
广东7.138557 8.019922 8 06447 8.036286 7.894124 8.164063 8.136872 7.971410
广西6.530717 7.590332 7 662317 7.832546 7 665163 7.959412 8.233684 8.330562
海南7.196994 8.232360 8.617791 8.913359 7 858803 8.094082 8.177917 8.374062
重庆7.437089 7.603569 7.788784 7.956943
四川6.569748 7.707984 7.633128 7 862008 7.249776 7 756478 7.805817 7.920029
贵州6.229694 7.035849 7.180222 7.284649 6.906014 7130539 7.584229 7.774910
云南6.472439 7.227692 7.588901 7.730478 7.59240l 7.879730 8.236606 8.388159
西藏6.943248 7.477378 7.771265 7.882009 7.787465 7.965667 8.5761 9.010874
陕西6.445498 7.220688 7.430482 7 591377 7877795 7.93612 8.23842l 8.422335
甘肃6 296409 7.275498 7.364009 7.57543l 8.008835 8.225192 8.54945l 8.717178
青海6.636943 7.353870 7.41 1876 7 702655 8.281359 8.583821 8.914786 9,038274
宁夏6.547001 7.320143 7.585342 7 838659 8.592992 8.771885 9.172950 9.386879
新疆7.256220 8.247715 8.342237 8.879926 8.541673 8.70178l 8 900210 9.225777
变量/nfer 胁Ⅳ
1990 1995 2000 2003 1990 1995 2000 2003
北京5 908816 6.216207 6.235214 5 982827 9.619420 9.603401 9.475749 9.055265
天津6.981396 5.754127 6.071707 6119814 9.577075 9.603053 9.541014 9.458214
河北5.617970 6.024537 6.223627 6.265852 9.72079 9.701120 9.7306” 9.683323
山西6.785429 6.937508 5.920774 5.95306l 11.04839 10.8600l 9.759467 9.672607
内蒙5.44051l 5.853380 6.219158 6.531242 10.35924 10.4029l 10.58949 10.65394
辽宁5.881119 6.132487 6.197848 6.182457 9.675425 9.692030 9.693976 9.679844
吉林7.356248 6.532320 6627102 6 7“836 10.2089 10.2241l 10.32888 10.39724
黑龙江5.942484 6.3l 1590 6407078 6.49694l 10 65994 10.68617 10.74728 10.85346
上海6.149259 6.397713 6.354822 6.101999 9620188 9.566409 9.649892 9_374039
江苏6.027989 6.312787 6.550194 6.465305 9.645336 9.60905l 9.714859 9.598633
浙江5.590240 5 610680 5.544513 5 495240 9.424869 9.305444 9 223966 8.940573
安徽5.703782 6.016669 6.217763 6.30443l 9.755874 9.732506 9.789217 9.783747
福建5.722375 6.004282 6.152626 6.108336 9.304406 9.306840 9.272979 9.149914
江西5.596160 5.846381 5.804020 5.835045 9.829114 9_818228 9.771670 9.642174
山东5.882208 6.318500 6.468552 6.420402 9.673878 9.716774 9.739663 9.64552l
河南5.64488l 6.046710 6.288416 6.379410 9.666189 9.675544 9.732540 9.755175
湖北5.863148 6.284936 6.359505 6.526378 9.765777 9.764917 9.783517 9.800076
湖南6.954687 5.768977 5.857905 5.849440 9.63862l 9.612660 9 640252 9.564421
广东5.830562 6.020319 5.833201 5.778426 9.383670 9.319998 9.209681 8.975706
广西5.457626 5.790327 6.003418 6.107669 9.545549 9.63517l 9.684143 9.639340
海南6.577875 5.774303 6.144679 6.496609 9.677778 9.692091 9.684148 9.783000
重庆5.691271 5.683103 9.600742 9.533443
四JI】5.3561 14 5.882208 5.738860 5.714591 9.497536 9.841575 9.549争12 9.521930
贵州4.905127 5.300315 5.423672 5.455107 9.432102 9.536314 9.611 387 9.580185
石帛6.511760 5.54287 5.784871 5.908110 9.527329 9.574455 9.728684 9.704739
西藏4.411100 4.302171 4.751778 4.974455 9.337455 9.287083 9.278376 9.2653ll
陕西7.05059l 5.994684 6.165376 6.269854 9.798497 9.687329 9.712728 9.617014
甘肃6.515127 5.537649 5 753017 5.82473 l 9 858374 9.843495 9.813251 9.776447
青海6.203345 5.216511 5.342908 5.291695 9.738530 9.688251 9.68545 9.50印52
宁夏7.171011 6.082287 6.392453 6.434803 10.13029 10.14777 1015532 10.22958
新疆5.957184 6.43554l 6.525543 6.853257 1028141 10.24194 10.28262 10.51617
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3: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国家统计
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和2003年版;国家统计局,
《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版;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人口统
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2001年和2003年版中的数据整理而得。
37
参考文献
【1]G.M.迈耶:《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英文版,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P431。
转引自张培刚、谭崇台、夏振坤主编《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M1.经济
科学出版社,1996:235.
[2】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墚小民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3月
【3】苏布拉塔·贾塔克,《发展经济学》D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5:55—67,275—277
[4]s.加塔克、K.因吉尔森特,《二元发展模型中的农业》[M】.农业经济译丛,北
京:农业出版社,1986.1:163-185.
【5】J.w_梅勒,《(农业发展经济学)引论》,《农业经济译丛》[M】.北京:农业出版
社,1982.3:232.244.
[6】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增长与发展:演进的观点》[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4:287.
[7】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劳力剩余经济的发展》【hq.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9:8-12,130.133.
[8]叶静怡,《发展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65—70,157·159.
[9】西奥多·W.舒尔茨, 《改造传统农业》口咖.北京:商务印书馆t 2003.
[10】西奥多·w·舒尔茨, 《对人进行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M】一E京:首都经济
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1 l】西奥多-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12】速水佑次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0:196.234.
【13】同上:495—502.
[14】速水佑次郎,李周译,《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3:41-43,160-164.
【15】速水佑次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hq一匕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0:
【16】速水佑次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133.
【17】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上卷(1川.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94.
【18】罗伯特J.巴罗、哈维尔’萨拉伊马丁:《经济增长》[hq.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0:276.
【19】西奥多·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123.
[20】George J.Borjas,Stephen G Bronars,and Stephen J.Trejo(1992).Self-Selection
and Internal Migration iIl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Urban
Economics,32,2(September),159-185.
【21】Gary S.Becket and Robert J.Barro,AReformulation ofthe Economic Theory of
Fertility.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v01.103,1988.
[22】小罗伯特·E·卢卡斯:《经济发展讲座》[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75.
[23]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41.
[24】西奥多·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hq.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92.
[25]小罗伯特‘B卢卡斯:《经济发展讲座》【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47—148、
115.
[26】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口川.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33.153
[27】Menard⋯S Fertility,development,and family planning,1970—1980:an analysis of
cases weighted by population,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1987,22,3,Fall,103—127.
【28]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发展面临的挑战》[hq.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社,1991:66.
【29]戴家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劳动力资源分析[J】.jB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1998(1):16—21.
【30]程序,走向2l世纪,中国正呼唤新的农业科技革命【J]科技导报,1997(12):
3-7.
【3 1】Bhargava,A.,Jamison,D,Lau,L.,and Murray,C.,(2001)‘'Modeling the Effects
ofHealth on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V01.20,423.400.
[32]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0:376.
[33】西奥多‘w’舒尔茨:{xCA进行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
易大学出版社,2002:18.
致谢
自古城平遥到古都西安求学迄今己近七年,回头望不禁感慨万千。只是在论
文完稿的--,杀lJ那,似乎也得到了一点心灵上的慰籍与自豪。透过模型与文字交错
的字里行间,无不闪现着导师关切的目光与诚挚的期盼,似乎也清晰地看到了自
己三年来的奔波劳苦与从未停歇的执着。
从文章选题、材料收集、中间多次修改,到最后定稿无不凝结了一直指导和
培养我的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郭剑雄教授的大量心血。正是近三年恩师
的关心照顾、鼓励支持使我可以专注于学业;恩师的严格要求、谆谆教诲,使我
的学问才能有所长进;恩师的儒雅文章、言传身教将激励我继续深造,也将指引
我坦荡正直去做人。
三年的学习生活是快乐惬意的,有幸结识了吴佩、原鹏飞、王国虹、李志建、
汤向俊、朱虹飞、王丽霞等有志青年,得以经常交流心得、切磋学问、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也使我的论文写作得以克服很多困难,为此表示永远的感谢。
十几年求学中,父母含辛茹苦,用他们并不强健的双肩一点一点地鼓励和支
撑我去放飞并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与我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与挫折的伤痛,他
们是我坚强意志的有力支柱和精神休闲的港湾。如今父母白发日渐增多,而我仍
不能报答父母哺育恩情,满心的悲痛只有化作无尽的动力,继续努力、继续前进。
最后,感谢我的爱人高鹏飞先生。多年来,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尤其
是他那种积极进取和永不服输的精神,处处给我树立起奋斗的标杆,让我不敢有
丝毫怠慢和松懈。往事已去,来日可追,我希望以更大的收获来回报所有的恩人。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l】人力资本、生育率与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四,思想战线,2006.03
[2】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地区的分工演进——基于新型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J】
延安大学学报,2005.03
[3】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综述[J】,2006.12,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4】两种人口流动模型理论的比较与启示【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6.02
【5】参与陕西师范大学精品课程系列—_‘‘宏观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
[6】6参与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内生农业发展”(立项号
04D003z)
41
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内生农业发展机制研究
作者: 李志俊
学位授予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赵叶珠 妇女就业与照料孩子制度间关系的国际比较研究[期刊论文]-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4(1)
2. 张应良 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内生发展研究——基于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选择的思考[会议论文]-2002
3. 任丽君.陈通.REN LIJUN.CHEN TONG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外部性研究[期刊论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18(1)
4. 韩廉.李斌.HAN Lian.LI Bin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妇女就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期刊论文]-中华女子学院
学报2008,20(4)
5. 谭炳才 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存在问题与发展建议[期刊论文]-岭南学刊2004(6)
6. 胡浩 论国际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妇女就业的影响[期刊论文]-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4(4)
7. 郭剑雄.GUO Jian-xiong 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农业部门内生发展机制的形成[期刊论文]-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6,36(1)
8. 姜夕泉.孙苏阳农产品加工业苏北内生增长的希望[期刊论文]-江苏农村经济2004(10)
9. 石扬令 试论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期刊论文]-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6)
10. 李亚慧.LI Ya-hui 我国人力资本形成的城乡差别研究[期刊论文]-未来与发展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