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研究
姓名:张丽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刘小怡
1999.12.1
内容提要
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历经了从传
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1998年1月1日
起,中国人民银行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实行“计划指导、
比例管理、自求平衡、间接调控”的新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全面推行资
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这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由
于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运行惯性,国有商业银行在比例管理推行过程中存
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首先阐述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涵义,然后从比例管理
自身、商业银行和外部环境方面分析了商业银行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商业银行产权关系、经营行为、比例管理体
系建设及完善外部环境四方面论述完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应采取的措施及
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II
ABSTRACT
Wit}l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ystem reform.China s
credit funds management system has experienced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planed economy to social market economy.Since January 1,1998,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has decided to cancel the ceiling on loan for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and establish new credit funds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provides that PBC practises gIlicUag planning,indirect control,and
assets-liability ratio management and venture management in order to make the
commercial banks kcep balance between assets and liability by themselves.
This is a great reform of ChinaIs financial system.Due to the inertia of the age
long planed economy’S operation,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have some
problems in the practising of ratio management.This thesis,at the beginning,
gives the connotation of“assets·liability ratio management'’,and then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commercial banks’practising
“assets·liability”ratio management from three aspects:ratio management in
itself,commercial banks,and outside environment.At last,the author illustrates
the methods to better 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 from four perspectives:the
property right relationship of commercial banks,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ratio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perfection of
outside enviIDnnlent.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s 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 asset-liability
ratio management
III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研究
.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轨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
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步伐将会加快。长期以来,中央银行都以资产管理为核心,
把资产负债总量作为实现货币信贷总量控制的基础。这种偏重于“资产管理”
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导致各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争规模、重外延发展,
忽视效益和质量的现象,经营风险不断加大。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规模
管理,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应改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营运
机制,加强商业银行自律和中央银行监控。1994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明确
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在两三年的时间内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并按照《巴塞尔协
议》o的要求,对信贷资金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1998年1月1日起,中
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国有商业银行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实行“计划指导、比例
管理、自求平衡、间接调控”的新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全面推行资产负债
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这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中央银
行宏观调控方式的重大转变,标志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始真正走向市场,
按国际惯例,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
制度的步伐。自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以来,各商业银行在调整信贷结构、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经验、理论及体制等方
面的原因,在具体实旌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困难与障碍。如何搞好我国商业
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成为跨世纪的重大课题。本文在推行比例管理试点
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采取的措施及对策进行研究
与探讨。
一、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概述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理论上源于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是西方国家商业银行7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科学先进的银行经营
管理方法,盛行于80年代。这一理论是继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之
后出现的一种综合性理论,其实质就是商业银行资金与信用的综合管理,为
银行在经营货币信用中,正确平衡和处理资产与负债的关系,优化和处理资
产内部结构关系的一种管理方法。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
内容,但并不是它的全部。
。1987年12月IO日,国际清算银行(BIS)在瑞士巴塞尔召开了有12个国家中央银行行长
参加的会议,会上通过了‘巴塞尔协议).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内涵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商业银行在业务运营中,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用
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手段,通过建立一系列比例指标体系,以约束银行的
资金营运,对经营的各类资产与负债进行控制和调整,使之在总量上均衡,
结构上优化,从而确保银行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者均衡与协调,
达到自我调控、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目标,实现利润最大化,使银行能够
做到稳健经营的一种管理方法。它是商业银行的一种资金运作机制,也是中
央银行强化监管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要真正实行规范化的资产负债比例管
理,首先要完整准确地把握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本质含义,弄清以下几个问
题:
1.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资产负债管理的关系。有些人在观念上把资产负
债比例管理等同于资产负债管理,其实两者是有密切关系的不同概念。两者
的主要区别是:一是管理的目的方法不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中央银行按
照《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实施的监管措旄,其目的是保证金融业稳定健
康的经营和公平竞争,它侧重于对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约束。商业银行以此
制定若干比例,规范自己的业务。它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指标,强调资本金
对风险权重资产的比例,限制风险资产总量,确保稳健经营。可以说资产负
债比例管理主要是商业银行按中央银行监管要求建立的自我约束机制;资产
负债管理的目的在于“三性”统一原则基础上组织信贷资金的营运,以追求
利润最大化。在操作方法上是资产和负债双方并重,即根据市场变化,通过
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和资产负债方面的统一协调管理,实现效益
性、流动性、安全性的最佳均衡,并采用偿还期对称法、目标替代等方法进
行具体操作。所以说资产负偾管理才是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二是管理的内
容不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通过对信贷资金内在联系中相互关联和制约的
资产负债项目规定的一定比例,以此对整个信贷资金营运进行控制,因此它
是重要比例的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围绕着稳定、提高银行利润和股东收益,
把整个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所有帐户和项目都作为一个整体管理,通过对资
产与负债各个项目之间偿还期限的对称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各负债项目
成本、创利水平,各资产项目的利润收益水平。按照利润最大化的要求,调
整资产与负债结构,实现信贷资金优化配置。所以资产负债管理依据资产负
债对称原理以资金分类成本管理为基础,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三是资产负
债比例管理是宏观的管理手段,它既便于商业银行了解掌握自身经营状况,
也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经营状况实旖有效监管的手段之一;丽资产负债管
理是微观的管理手段,是商业银行内部掌握经营状态、转变经营对策的经营
管理方法。四是在“三性”中,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比资产负债管理更突出强
调“安全性”。两者的主要联系是:由上述可知,资产负债管理是资产负债
比例管理的基础,其许多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得以
2
广泛应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资产负债管理在总体内容上有交叉之处,即
都要保持资金使用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因此在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规定
中有许多既是中央银行金融管理的需要,也是商业银行自身管理的需要。
2.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贷款限额管理的关系。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贷款
限额管理是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于结构管理和
质量管理,后者侧重于总量管理。两者的运作基础也不同:资产负债比例管
理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限额管理具有直接控制的计划管理属性,是运用行
政手段,在计划配置资金的基础上运作。还有,两者的对象和作用不同:资
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对象是商业银行的各项目,作用在于保持商业银行的安全
性和流动性,属于风险管理范畴;贷款限额管理的对象只是贷款项目,作用
在于防止放款过多和信用膨胀,属于需求管理的内容。两种管理方法对银行
经营行为的约束差别: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出自内在要求的主动自我约束;
贷款限额控制是来自外部行政压力约束。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实施的资产负
债比例管理是针对法人而言,对于各商业银行内部采取怎样的管理方式,由
商业银行自己掌握、自己选择。事实上,商业银行各级行层层搞比例管理是
没有必要的,总行可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和对分支行的不同要求,采用多种方
式,包括比例管理、规模管理等。各商业银行在实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过程
中,应正确处理比例管理与规模控制的关系。
’ 3.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资产风险管理的关系。资产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
通过对资产风险进行量化,正确识别和认定资产的经营风险,建立并强化资
产风险的防范、分散、控制、转移和补偿机制,降低资产风险,提高资产质
量的系统管理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对象不
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涉及资产、负债和资本各项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通
常只对人民币业务实行比例管理);资产风险管理的对象只是资产,其中包
括表外资产。目的不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商业银行的效益性、
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统一;而资产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降低资产风险,提高资
产质量。内容不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商业银行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
全部比例指标的实现需要商业银行所有业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其
内容要比资产风险管理丰富;资产风险管理主要是商业银行信贷部门的工
作,同时与稽核、资金计划等部门密切相关。同时,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资
产风险管理都是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它们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
系,商业银行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 ㈢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层次与目标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既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实行监管的一项重要制
度,也是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自律性管理措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包括宏、
微观两个层次:一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比例监管,二是商业银行自身的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目的是要
实现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有效监管,即保护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定,保护存
款人利益和银行同业间的公平竞争等,促使商业银行提高其资产使用的安全
性和流动性。而商业银行在系统内实行比例管理的目的是约束和衡量商业银
行的资金运用状况,以促进资金合理配置,保证资金“三性”的协调统一。
因而两者在比例指标的设置上亦有差别,是两个不同的管理系统。商业银行
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避免走入以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实行的资产负债比
例管理来替代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误区。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三性”平衡,实现效益最大
化。在经济转轨时期,其具体目标是建立以比例管理为依据的中央银行监管
体制:探索以比例管理为基础的中央宏观调控模式:依托比例管理,建立与
国际接轨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在比例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
相适应的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必要性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在商业银行经营中居于枢纽地位,决定商业银行在一
定时期内的经营方针、政策,是国家产业政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商业银
行信贷政策的集中体现。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
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而深化。建国以来,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历经了几个
阶段:1949年一1979年改革开放前,实行“统存统贷”的信贷资金管理体
制,即“一五”计划期间,为恢复战后国民经济,银行一切存款集中于总行
统筹安排,贷款逐级下拨,贷款指标不能调剂使用,有效控制了宏观金融,
却把微观金融控制死了。1980年一1984年,我国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
理、存贷挂钩、差额包干”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即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为标志,银行普遍实行资金来源与运用差额包干制,存差(资金来源大于资
金运用)计划必须完成,借差(资金运用大于资金来源)计划不得突破,突
出强调了存款的积极作用,但导致了宏观金融失控。1985年一1993年,我
国实行了“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体
制,突出特点是银行信贷收支计划全部纳入国家信贷计划,首先靠自身资金
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不足部分由人民银行核定计划贷给,临时资金需求可
向人民银行或同业拆借。这虽然有效地实施了对信贷规模和存贷差额的双向
计划调控,但各金融机构仍缺乏自我约束机制,中央银行对各银行的资金供
给也未得到扭转。1994年一1997年我国实行了“总量控制、比例管理、分
类指导、市场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在贷款最高限额内实行资产负债
比例管理。这是对资金供给制的重大突破,但其前提和核心是把指令性的贷
款限额控制放在重要的地位,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金融宏观调控和商业银行真
正商业化经营的需要。1998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实行新的信贷资金管
理体制,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
4
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人民银行对商业银
行贷款增加量,不再按年分季下达指令性计划,而是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编
制基础货币规划和社会信用规划,指导商业银行依据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
的原则,合理安排贷款等资金运用规模。同时,人民银行按照国际惯例运用
九大类指标,监测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活动,促使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管理,提
高资金使用效益。在这种体制下,人民银行不再以信贷总量规模为货币政策
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而是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及时调控基础货币
和保持合理的货币供应量,并以此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信贷资金管
理体制走上了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经营市场化的科学轨道。在新形式
下比例管理成为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中的重要内容和量化手段,比例管理在信
贷资金管理体制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经济金融体制深入发展的需要,是加快商
业银行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需要,是强化金融监管和完善金融宏观调控
的需要。
第一,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实施表明我国金融调控逐步向间接方式转变,
中央银行将会更多地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
策工具来调整货币政策,有利于深化金融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建立和完善。
第二,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经营的责任感,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管理水
平。银行的经营观念将会转变,各行均会从完善内控机制上入手,加强财务
管理和成本效益考核,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第三,将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按照国际惯例
运作,加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力度,培育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
自负盈亏、自我约束”机制,以适应市场竞争。
· 第四,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从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使商业银行自觉按照《商业
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逐步达到比例管理的要求,以资
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的原则,不断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保持总量平衡,
降低风险和经营成本,以利于商业银彳亍的集约化经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比例管理”从本质上反映了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的根本属性,符合
市场化金融的内在要求,是适应银行经营较为完善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商
业银行逐步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引起了银行经营观念、信贷管理模式等
一系列变化,从而使商业银行向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三、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_)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试点工作现状
以山东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可以从具体比例指标执行情况来看国
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实施状况
\0位标准工行农行中行建行
类别\\
\ 97年末98一季97年末98一季97年末98一季97年末98一季
存贷比≤75 100.05 95.54 73.62 7l’8 104.78 102.09 83.4l 82.11
资金拆入比≤4 0.26 0.20 0.40 0.47 0.04 0.05 0.94 0.28
资金拆出比≤8 O.43 0.40 0.35 0.42 0.13 0.00 0.46 0.45
鲁付金比≥5 7.63 3.83 6.77 4.23 8.05 5.77 6.21 3.54
中长期贷款比≤120 148.49 99.86 11.03 86.95 32.77 41.45 88.82 82.08
流动性比≥25 59 179.53 29.77 24.87 44.56 64.29 72.56 16.58
控制的前提下,逐步引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机制,资产负债结构变化明显,
风险意识逐步增强。四大商业银行大部分指标符合人行总行的规定,但仍有
部分指标超规定比例。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四大商业银行存贷款比例除农行
外,都超出了75%的比例限制,资金拆入拆出比例都合乎规定,而备付金比
例和流动性比例均高于标准指标,中长期贷款除工行外,其它都符合规定要
求。贷款限额取消后(1998年1月1日后),各国有商业银行的自律意识普
遍增强: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关注程度普遍提高。在资产负债比
例管理方面,尽管仍有不少指标不符合规定,但整体比例指标比1997年底
明显好转。从表中可以看出,贷款限额取消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发
生了一些变化。一季度末,存贷款比例较1997年底有所下降,拆入拆出比
例、中长期贷款比例仍在规定之内,各付金比例四家银行均有较大幅度下降,
只有中行尚保持在5%以上。在资产流动性方面,两家银行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资产的盈利状况良好,也仍有两家银行低于25%的标准。
1994年广东省国有商业银行率先进行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试点工作,
相继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负责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试点工作,并从各业务部
门抽调骨干制定实施办法、考核指标和跟踪监测实施情况,使银行经营管理
水平、资产质量、风险控制、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取
得良好的试点经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广东省其他商业银行得到了良好的
运行。
中行重庆市分行是97年由总行批准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试点行。经过
一年的试点工作,使其业务经营有了明显改善:全辖区人民币各项存款突破
“百亿元”大关,比年初新增206269万元,增涨25.8%,消化了委托贷款、
违规帐外经营、银行承兑汇票的历史包袱。在人行严格的帐户管制条件下,
重庆分行企业帐户从年初2.9万户增加到3.6万户,户平均存款余额从年初
6
的8.8万元提高到15万元,企业存款余额市场份额上升到16.16∥,存款结
构得到改善,降低了筹资成本,赢得了应有的市场份额,为资产负债比例管
理试点工作奠定了基础。
商业银行对比例管理进行了一个时期的探索,取得的成果反映在两个方
面,一是中央银行决定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比例管理,并设计了较为系统完整
的管理指标和办法,纳入了非现场监管。二是商业银行对比例管理进行积极
的探索。主要是①建立完善统一的法人体制,商业银行总行加强对资金营运
。的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增强系统调控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根据“三性”
原则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改善资产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②基层商业银
。行重点演化对资产负债的管理,为比例管理创造条件。③各商业银行对其分
支行仍实行限额管理,信贷权限集中上收。对基层行贷款增量的管理,商业
银行都实行系统内限额控制,系统内比例指标管理替代了中央银行的资产负
债比例管理指标。比例管理在思想上已被接受,相应的制度基本建立起来。
o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开始推行全面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并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作为一种新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无论是对中央银行还是商业银行自身,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遗留因素的影
响,目前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自身存在的问题。
(1)中国人民银行为了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管理,制定了对商业银行资产负
债比例管理的九项监控指标。商业银行根据人行有关精神,也制定了资产负
债比例管理的指标体系。作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核心内容的比例指标体系本
身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比例指标缺乏层次性和有效性。按照中国人民银
行《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的通知》要
求,人民银行各分支行根据商业银行总行的分解指标对辖区内商业银行分支
行进行考核。但在实践中,基本没有分解指标,使得比例指标缺乏层次性,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只能按照商业银行总行的指标考核,从而降低了考核指标
的针对性、有效性。其次,比例指标适用性差,部分指标设置存在不合理性。
-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属法人管理体制,商业银行一级法人体制下的分支机构实
行由总行统筹调配资金制,现行的各级人民银行对同级商业银行都作为一个
. 整体进行全面考核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因此监控指标中资本类指标如“资
本充足率”、“单个贷款比例”、“对股东贷款比例”、“国际商业借款指标”、
“资本利润率”都不适用于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尤其是“资本充足率”这一
比例管理的核心指标,由于分支机构不是法人,不是独立的风险承担主体,
从而使对基层商业银行进行资本充足率考核没有多少价值。在上级行统一调
。黄大维“努力做好人民币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试点工作”‘国际金融,1998年第7期
7
度资金的情况下,用“存贷款比例不高于75%”的规定考核基层商业银行也
无意义。第三,部分比例指标呈滞后性。如存款准备金帐户和备付金帐户合
并,且由总行统一存放,现行备付金比率便失去存在的价值。第四,指标的
不完善性。表现为指标缺乏弹性,设计偏重于安全性、流动性,没有设计出
规避利率敏感性的管理指标。第五,统计监管和非现场监管有关数据归口难
以统一。第六,新指标分类不科学,概念界定模糊,技术上难以操作,也不
能正确全面反映情况。如:逾期贷款问题,按现行规定逾期满3年转呆滞,
这里逾期l天和逾期2年都是逾期,跨度太长,不能准确反映信贷资产质量。
(2)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仍处在初级阶段。就目前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
而言,仍处在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仍然停留在数据统计阶段,比例指标
表面化、形式化:仍然停留在定性分析和事后反映阶段,未向定量和事前调
控转变,预警防范措施不到位;现代化手段落后,基础数据采集和实证分析
材料基础薄弱;观念尚未完全到位;技术分析方法未能完全应用等。
(3)比例管理中偏重于存贷比例指标考核。比例管理所确立的指标体系是
有机的整体,除了存贷比率外,还包括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比率、资产流
动性比率等重要比率。把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单纯地看成为存贷比例管理是片
面的。而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对存贷比例考核力度大,对其他指标的考核力度
不够。
(4)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实行全面的资产负债比
例管理与过去的限额管理不衔接,在新旧体制磨合期间,存在较多问题,由
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存贷比例过高的行按比例考核无新增规模可用,银行不能
放款,既不利于盘活存量、以贷引存,又削弱了同业竞争能力。同时,由于
事前对存款升降变化及收贷进度很难把握,造成了一个时期的贷款规模难以
测定,存贷比例尺度把握比较困难。此外,主办银行制与比例管理之间矛盾
突出。如按比例管理办法规定,一家金融机构对同一借款客户贷款余额与资
金净额之比不能大于i0%,对最大客户发放的贷款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能
大于50%,但在主办银行制度下,这两比例会与双方资金供求产生矛盾。还
有,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统一法人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有利于增强总行对
全行资金的调控能力,但与比例管理赋予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自主经营权力
相矛盾,不利于发挥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主动作用。
2.从商业银行自身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现状距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本
要求相距甚远。
(1)商业银行自律意识较羞。我国商业银行还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
行。由于商业银行过去不是独立的产权主体,并不关心自有资金积累和资金
增值,导致银行自有资金严重不足或急剧下降,使银行越来越难以实现资金
自我平衡,大大降低了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由于商业银行不可能对其不合
理的经营行为承担相应的财产责任,因此在获得一定的信贷自主权以后并不
8
注重以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不努力在负债业务中降低成本和在资产业务
中增加盈利。相反往往是不计成本盲目乱拉存款,不讲质量或效益的盲目扩
张资产规模,结果导致银行资产与负债在规模、期限、利率等方面严重不对
称。多种原因造成银行缺乏“自律”意识和求盈利的内在动力。
(2)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和经营手段落后,经营状况欠佳,不能适应现代商
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一是资本充足率低,自有资金严重不足。
商业银行资本经营观念淡薄,高负债经营,主要依赖于向央行借款和组织存
款,不注重资本积累。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所有商业银行核心资本
比率必须大于等于4%,全部资本比率大于等于8%,而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积
累极为有限,有的商业银行亏损严重,资本充足率距8%的要求有一定距离。
二是资产负债结构单一,不平衡。商业银行负债绝大部分是一般性存款,其
中各项存款和向人行借款两项约占总负债的90%,其它负债如金融债券、拆
入资金等所占比重小。各项贷款占比过高,证券投资等其它资产比重极低。
负债流动性强,资产流动性弱,短存长贷矛盾日益突出。如97年末广东省
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结构中,各项存款占93.47%,资金运用结构中,除法
定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存款占70.37%。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中,定期存款占
47.23%,活期存款占52.77%:各项贷款中,短期贷款占86.36%,中长期贷
款占13.51%。。此外资金统一调度管理体制造成银行负债管理与资产管理脱
节。三是信贷资产质量普遍低下,银行不良资产不断增加。国有商业银行资
产质量较低,不良债权占到整个银行资产的40%左右,应收未收的利息也逐
年上升。据统计,商业银行目前难以收回的不良资产已达八、九千亿元,这
一数字还在以每年五、六百亿元的速度增加。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推
进,新增贷款质量有明显提高,坏帐冲销力度加强,共冲销坏帐近1000亿
元。虽然商业银行采取各种措施努力降低不良贷款,但由于经济不景气,企
业经济效益普遍不理想,加上银行过去粗放经营发放的大量高风险贷款陆续
到期,信贷风险开始大量显露,不良贷款比例仍呈上升趋势。仅97年被兼
并、破产的国有企业就有3000多户,涉及银行资产总额4155亿元o。特别
是银行自身违规帐户经营贷款的数额大、资产质量极差,清收难度极大。商
业银行不仅存量资产活化难,而且很难为增量贷款找到合适的出路,这样资
产管理重点仅仅局限于资产保全上,严重制约了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
进程。四是超负荷运转,存贷比例偏高,自身平衡资金的压力很大。我国的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一直把资产负债总量管理作为实现货币信贷总量控制的
基础,偏重于资产管理,导致各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争规模、争资金,重
外延发展,轻内涵管理,过分追求贷款的高速度扩张,助长了商业银行超负
。柯卡生“取消贷款限额控制与广东省国有商业银行运作”‘广东金融)1998年第4期
。徐香英“对建设银行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思考”‘中国投资管理'1998年第5期
9
荷经营。由于旧体制的历史沉积,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虽努力降低存贷比例,
但仍大大高于规定的标准(75%)。据不完全统计,96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存贷比例均在90%以上。
表二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款及存贷比例状况亿元
1986焦1988篮1990定1991焦1992龟1994盔1996焦
存款5354.7 7425.8 11644.9 14864.1 18891.1 29330.9 49593.9
贷款7590.8 10551.3 15166.4 10844.1 21615.6 32441.3 47434.7
存贷比141.8% 130.2% 130.2% 121.4% 114.4% 110.6% 95.6%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在1995年前一直是100%以上,到近两年才开
始下降到100%以内。过去为追求资金平衡,国有商业银行靠的是向中央银行
大量举馈,1996年国有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余额达8320亿元。97年末广东
省商业银行分行存贷余额比例高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的指标12%,自身
平衡资金压力大。向总行借款、占有汇差的资金成本要比存款成本高出4百
分点左右,大大增加了负债成本。
(3)滥贷与借贷现象。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后,贷差行由于超负荷经营
严重,不得不靠成本较高的系统内借款甚至以超占汇差的形式来弥补资金不
足,进而影响了自身经营效益状况的改善与提高。所以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
理之初出于稳妥经营和改善经营效益的考虑,往往把所增存贷比例指标制定
得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惜贷”情况。而存差行则可能是另一种情况。
由于其资金相对宽松,尤其是在利率经过数次调低后,系统内上存资金利率
已明显低于同期贷款利率,在目前商业银行自我约束能力尚不强的情况下,
指令性贷款规模取消后,则可能出现“滥贷”情况。这两种不正常现象如不
及时纠正,不仅不利于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而且还影响国家货币信
贷政策的贯彻实施。
(4)国有商业银行人员素质不高,短期内难以适应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
求。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传统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这就要求银
行系统的员工有较高的素质。而目前银行系统的绝大多数职工都是在老的计
划经济管理模式下工作,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尚处在探索阶段,思想认识未
转变,有部分人简单地认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就是存贷挂钩、多存多贷,不
重视其它比例指标,没有认识到这是一套内部管理机制,是从数量管理到质
量管理,所以在短期内很难适应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
(5)同业竞争激烈,存款波动加剧。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求商业银行
的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信贷资产的扩张要依赖于存款的不断增加。对此
各家商业银行都会把吸收存款摆在经营管理工作突出位置,竞争会更加激
10
烈。如何在依法依规的条件下,稳定存款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
3.夕}部环境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制约。
(1)企业改制滞后,整体效益差。首先是不良资产率上升。96年国有企业
的亏损面一度达40%,应收帐款比上年同期增长11.8%,97年一季度利润比
上年同期下降了1-36倍。目前国有企业自有资金少,国有企业对银行的负
债率平均为79∥。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缺乏良好的环境,不良资产率不断上升。
其次由于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与此相对应的银行信贷资
金管理体制实行供给制,企业积累甚少,80%以上的资金需求依赖于银行贷
款。由于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没有理顺,银行吃国家的“大锅饭”,企业吃银
行的“大锅饭”,企业对银行依赖性强,企业亏损严重,必然影响银行资产
的流动性和收益性,造成银行包袱过重,存贷比例难以实现,资金营运效益
不高,资产流失或亏损严重的局面。再次,一些企业在机制转换过程中信用
行为扭曲,在破产法等法律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通过破产方式逃废银
行债务,使银行资产不能保全,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面临极大的风险。还有,
企业短贷长用的问题十分突出,即银行大量流动资金贷款被银行挤占挪用,
搞固定资产投资。
(2)政府行为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约束。政府行为造成银行经
营自主权受到干预。虽然商业银行已是自主经营的法人,但政府对商业银行
经营的直接或间接干预仍然存在。商业银行尚不能自主地调整其资产和负
债,信贷行为扭曲变形,很难按照自身实际实旎其经营计划,推进资产负债
比例管理。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尚没有形成资本自动补充与调整的机制。由于
政府财政紧张,多年来只重视银行的税收上缴,忽视了对商业银行的资本补
充,使得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指标难以调整,资本补充机制僵化。另外,政
府的宏观调控措施,有时为了宏观经济目标需要,往往忽视了银行的利益,
如消化保值贴补、强行摊销国债和存贷款利率一再下调等,都使商业银行的
盈利性受到损害。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的现象仍然存在。政府的改革力
度尚不够,造成金融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这也影响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
例管理的有效实施。
(3)中央银行行为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约束。中央银行尚未完
善其行使宏观金融调控的间接调控体系,缺乏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工具与宏观
调控手段,调控缺乏弹性,贷款投向和资产负债配置受到行政干预。它中央
银行缺乏一套科学、完善的监控、监测指标体系,监管手段、措施不配套。
使得其对商业银行的比例监控、监测流于形式。中央银行对利率的管制过于
僵化,利率不能随金融市场供求状况波动,商业银行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另
外,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资金关系有待规范。商业银行自求平衡资金
。樊纲“企业间债务与宏观波动”‘经济研究)1996年第3期
ll
的能力较差,中央银行再贷款事实上成为商业银行平衡信贷收支的最终手
段。
(4)金融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约束。金融市场体系
欠完善,不利于商业银行实现“三性”的均衡。在金融市场发展战略上偏重
于证券市场,而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关系密切的货币市场发展却相
对滞后。在货币市场中,同业拆借市场发展较快,而商业票据市场基本上还
未形成,国债市场的功能尚不健全。这种情况使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市场灵活
有效地调度和配置资金,调整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容易诱导商业银行无视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进行不良操作。中央银行规定的存贷款利率,对
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调控作用还很弱,助长了货币资金从生产领域进入非生产
领域,加大了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压力,使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失衡。
利率机制是金融市场有效运转的核心,也是资金市场化配置的动力,利率的
非市场化阻碍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向高级阶段的深化与发展。金融市场的管
理体系与法规体系还有待完善。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处于发展初期,市场管理
经验不足,立法滞后,造成金融市场稳定性较差,金融秩序混乱,表现在高
息揽储、银行硬性给职工下达存款任务。存款市场的这种不规范竞争使商业
银行减少了灵活调整存款结构的余地,只能注重存款的量。另外,金融市场
的不发达也给商业银行实行资产多元化带来了困难。
(5)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金融发展程度悬殊,制约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的全面推广。如广东省尽管资金总量大,但地区发展不平衡,珠江三角洲地
区与粤西、粤北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悬殊,资金过度集中在广州、深圳等
三角洲地区。97年末,广州、深圳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占全省机构的40.19%,
而其余18个市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只占全省的59.81%。由于管理体制的
原因,导致省分行真正能够调控的资金十分有限,制约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的全面实施。
四、完善资产负偾比例管理的对策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深化体现在:在管理主体上,由目前比例
管理以中央银行的外部监控为主逐步向以商业银行自律管理为主转化,形成
商业银行的自我约束机制,使管理主体归位:在管理目标上,向在商业化运
作基础上不断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谋求经营上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的方
向发展;在管理手段上,从依赖于赢觉的经验数据,向采用数学模型、计算
机模拟手段发展,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经济、法律手段为主并通过金融市场
操作的方向发展;在管理内容与方法上,随着商业银行外部金融环境的改善,
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完善,商业银行实现资产多元化渠道的增多,要引入期
限缺口管理,认真分析负债和资产期限缺口,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一个期限
自偿的良性循环的资金营运机制,尝试利用利率敏感性原理进行资产负债的
利率缺1:3管理:在管理重点上,从比例管理由资产方入手操作、优先控制资
产规模与结构向资产负债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抓住某些决定性因素并强调
资产与负债双方共同操作的方向发展。
作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方法模式,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具
有明显的转轨经济特征,就短期实证研究表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推行,
对于加强宏观金融调控、转换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是有效的。但就长期
而言,这一制度在我国实践中,遇到体制转轨、运行基础及自身缺陷等一系
列困难与障碍。因此我们应从商业银行制度优化、经营行为、比例管理体系
建设及实施比例管理的外部环境四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H理顺产权关系,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
我国银行体制经过20年的改革,产权不清、约束软化的问题仍然存在。
虽然法律上明确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性质,但在实际工作中它仍承担着金
融企业不应承担的职能。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要借鉴西方商业
银行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
度。
1.明晰产权关系,重塑银行法人财产权制度,切实落实经营者的有限责
任制。要创新银行产权制度,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关键之一就是确立企业
的法人财产权制度。落实银行的经营自主权,使银行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商
业银行,成为独立的产权主体。在人民银行放弃贷款规模控制的有利条件下,
自主决定贷款对象及数量,按自身的经营需要运用资产并相应调整负债,实
行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按照市场规
律的客观要求协调资金的供求而不受行政命令干扰和政府行为干扰,用经济
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的权力不受侵犯。切实落实经营者的有限责任制度。商
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不仅是盈利的需要,也是自我约束的客观要
求。产权制度创新的目的应在确保银行享有法人财产权力的基础上承担相应
的义务,及对其财产负有限责任,而不能将全部风险转嫁给国家由国家来负
无限责任。给经营者财产权和一部分剩余索取权,有利于激励经营者的“不
可观投入”,使他们自觉地运用包括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内的一切先进的理
论和方法把银行管好,但无约束则可能会造成“内部人控制”现象从而损害
国家利益。在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实行股份制,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如
董事会的用手投票制、经理市场上的淘汰制、股票二级市场的用脚投票制),
经营者自身并无资产投入(不是银行的股东)的条件下,国家通过建立科学
严格的审计和会计制度对经营者进行监督是有必要的。
2.建立科学的内控制度。理顺银行内部总分行之间的产权关系,构建“一
级法人,二级经营”的主体经营管理机构。确立总行一级法人产权主体地位。
根据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和现代商业银行经营原则、要求,确立总行一级法人
制度是较为合理的选择。为此,应对银行进行公司化改造,进行清产核资,
将核定的国家信贷资产折价入股,变成对银行的控股。实行法人委托的二级
经营机制。总行作为一级法人,统一领导、全国规划、独立核算。应打破按
行政区划设下属机构的做法,改为按大经济区域设置分支机构,负责区域内
的总体再规划、业务监督、管理、指导、保留其对管辖行干部任免的建议权。
分行作为基本经营核算单位,由总行对各分行实行控股制,分行则将支行变
为派出机构,对支行进行“撤、并、托(管)”改造。“撤”即撤消部分管理
不善,亏损严重的支行,“并”即合并在同一地区重复设立的机构,“托(管)”
即将一些业务量少、不够经济规模的支行按就近原则,委托邻近支行暂管起
来,视以后发展情况再作论处。从而划小经营单位,把市场机制引入银行内
部,把过去垂直控制的行政领导体系变为以资本为纽带的现代公司管理体
制。各分行还可允许其他法人或自然人向银行参股,实行股权多元化。在分
行的内部管理组织上,严格按照规定的股份公司制的形式成立管理机构,从
而真正的把股份制企业的激励和监督机构引入银行内部,强化商业银行经营
管理。改造后的“一级法人,二级经营”机构,明确了产权主体地位,减少
了管理层次,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按照“竞争、安全、合理规模”的经济效
能原则设置分支机构,实行集约化经营。
㈢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完善商业银行经营机制
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全面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是信贷资
金市场化配置的重大突破,是对信贷资金计划分配体制的根本否定,对国有
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水平提出进一步完善的要求。
1.大力推进自身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实行完全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关
键要做好“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金融机构设置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效益
型转变,克服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发展轻管理现象,从注重增加机构数量转到
机构质量上来。二是信贷资金运用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在注重资金
安全性、流动性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资金盈利水平。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
变”,关键是一要按照经济、合同、精简、高效的原则适当调整商业银行机
构网点设置。二是要注意防止在失去信贷规模控制后的政府干预贷款行为和
商业银行本身不合理的扩张冲动。三要制定有效措施避免欠发达地区分支行
由于借差过大陷入经营困境。四是要努力扩大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开
辟存款增长新领域,不断扩大信贷资金来源。
2.树立风险意识,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1)建立健全商业银行自有资金补充制度,提高资本充足率。目前西方商
业银行增加自有资本的渠道一般有两条:一是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形式向社
会筹集,二是内部产生,由银行经营净收益转化而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传
统上由于缺乏补充自有资本的机制,随着银行业务不断的扩大,需要补充的
资本数量庞大,短时期内要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国际银行业和
人民银行规定的8%的标准,难度较大。要改变这种状况,在国家政策支持下,
14
商业银行可采取以下方式补充资本金。①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随着我国金
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银行业发展的现实,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已成
必然,这样就可以发行股票来补充自有资金。②在实现的利润中提取一定的
比例来充实自有资金。③增加附属资本项目,以增加附属资本量,如增加长
期次级债务(长期金融债券等),将部分长期储蓄存款转变为债券资产,来
筹措资本。④严格资产质量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资产风险。建立以提
高信贷资产质量为中心的风险防范体系,主要包括明确贷款的安全性责任,
实行全额抵押等。⑤争取国家直接增拨信贷基金来增加银行的自有资金。⑥
推行贷款保险制度,实施信贷资产质量日常监控,参与企业改制,落实企业
债权债务,保全银行资产。
(2)合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资产管理实现多元化,拓宽负债来源。资产
与负债首先要保持总量上的平衡和对称,保证资产负债总量平衡的流动性、
安全性,避免超负荷运载。另一方面,资产负债要在结构上保持平衡。基本
原则是长期资产必须以长期负债为基础,短期负债只能安排短期资产,只有
短期负债中的“沉淀”部分才能安排适量的长期资产。资产与负债的结构平
衡不仅反映在期限上,而且在利率上也要对应。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与金融创
新相结合,开拓个人消费信贷、退休金管理及各种基金管理等新业务,从而
改善业务收入结构,达到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把银行资产业务的发展与证券市场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资产多元
化。大力拓展债券、租赁、房地产金融、国际金融等业务,适当减少贷款业
务。积极发展票据贴现、担保、抵押贷款、银团贷款,压缩信用贷款规模,
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系数。适当发展短期投资和流动性资产投资,减少固定
资产和其它长期投资,以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在保证正常备付的
基础上,大力压缩非盈利资产(如库存现金等),积极回收贷款利息和其它
收入,以便及时形成自有资金,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信贷资产的损失,
切实把呆滞贷款压到最低程度。积极开展表外业务,这也是国际商业银行获
取收益的重要来源。可考虑发展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金融期货合约、电
子资金转移、货币利率互换、期权交易、远期利率协议等。适当允许将金融
资本向产业资本渗透,按银行总资产的一定比例对企业参股投资,从而使银
行资产实现多元化,达到其信贷资产安全、流动和增值。
以筹资为中心,促进存款总量的快速增长。在巩固和发展传统筹资业务
基础上,注意研究市场,适应市场需要,广泛开拓筹资渠道,增加负债品种,
保持负债的合理结构和持续增长。通过不同负债项目所适用的不同利率档
次,引导客户资金向期限性目标转化,主要是对长期性资金来源给以更多的
利息鼓励。发展证券投资基金项目,引导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从而在负债
方面减少利息支出,改善负债结构,在资产方面节省长期性贷款占用,改善
资产负债结构。开发多种类负债项目,多样化、多渠道组织来源,加快金融
创新,积极研究开办如个人电子汇兑、个人基本帐户、电话银行等业务。改
善服务态度,从客户出发,营造出多种类金融服务项目,如代收代付、以贷
引存等,既为客户提供所需服务,又能吸收稳定存款,发展表外业务项目,
在不占用资金的条件下增加银行效益,相对节省资金来源。银行的形象与信
誉,是负债来源增长的关键,也是争得稳定性客户和长期性存款的关键。所
以银行良好的目标宗旨及精神面貌,规范的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可为争得
客户与稳定性存款来源打下基础。许多易变负债项目是通过银行主动销售金
融商品而获得的,象金融证券回购、银行本票、同业拆借等,这些资金来源
的取得,能够增强负债的流动性。
(3)加强信贷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降低不良贷款比例。采取有利
措旋改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之间的期限结构不合理,种类单一和资产流动性
差的状况。积极采取法律手段保护银行债权,在收回原不良贷款的同时,注
重新增贷款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努力降低不良贷款比率。建立健全内部稽核
审计机制,设立专门内审部门,加强对信贷资产的审核检查。建立风险防范
约束机制。按新的贷款五类划分标准(正常、关注、可疑、次级和损失五类),
根据不同类别和各自的性质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建立风险分散约束
机制。推广银团贷款,同时促进企业资金来源多元化以分散风险。建立风险
转移机制。实施企业财产保险制,推行银行信用保险制度。建立风险补偿机
制,完善贷款风险基金制度。建立健全贷款质量监测指标体系,根据分支经
营管理水平合理确定分支贷款的授信额度审批权限。推进审贷分离制,明确
贷款决策责任制。减少信用放款,力争在两三年内把信用放款比重压缩到
10%~30%,提高抵押贷款和再贴现比重。改善存贷款比例关系,对于存贷比、
资本充足率等差距较大的指标,应视自身情况订出较为合理的近期目标,并
积极向长期目标靠拢,以符合《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3.在银行内部推行“资金买卖制”。为适应市场经济和银行商业化的要
求,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和利益约束机制,在银行内部推行“资金买卖制”,
即按照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划分存、贷两个相对独立的经营机构,各自实行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营机构之间的资金往来,采用借贷信用关系,如违
约则给予经济处罚。这样就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银行内部资金供应与运用互
吃“大锅饭”的现状,迫使存款机构想方设法保证存款的快速增长,同时降
低存款成本,贷款部门提高贷款效益,同时确保资金的安全。这种责任与利
益约束机制结合起来,既能保证信贷资金又能最大限度地防范和避免资产损
失。
4.建立灵活高效的资金集中运行机制,集中资金支持重点。当前我国经
济发展速度缓慢,需求不足,工业生产和效益下滑,这一问题与商业银行贷
款乏力不无关系。为确保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商业银行要正确理解和实行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以发展地方经济为着重点,依据国家产业改革和经
16
济政策,在进一步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基础上,选准项目和企业加大资金投
放力度,配合国家经济措施的实施。对于有效益、有偿还能力、关系国计民
生和社会稳定的项目和企业应积极给予贷款支持,加强政策引导和稽核监
督,防止贷差行的惜贷和停贷行为,防止存差行因资金宽松而发生滥贷行为。
应在商业银行之间建立资金融通机制,增强辖区内和行际之间的资金调剂能
力,相互协作,寻找支持经济发展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部。商业银行之间要
加强协调配合,扩大银团贷款业务,集中资金需要,加强对国有企业之间的
资本重组,增强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努力调整信贷结构,对农业生产、农
村消费品市场、房地产业、商品流通、更新改造项目和市场前景较好的工业
产品生产给予信贷倾斜政策,确保国家的重点建设、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资金
需要,发挥商业银行促进经济发展方向的信贷和利率杠杆作用。
5功Ⅱ强对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支持,尤其是对私营和个人经济贷款的支
持。在新修订的《宪法》中,已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是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
在工业总产值和城镇居民就业中,非国有经济比重超过70*,6以上。非国有经
济已有相当的实力与规模,但其外源融资长期处于抑制状态。对一个有理性
的非国有经济主体而言,银行贷款对它们来说是硬约束,为了自身的信誉和
发展,它们会想方设法按期还贷。因此,商业银行在继续保持有效益的国有
企业的贷款需求同时,应加大对非国有部门的贷款比例,增加对非国有部门
的金融支持。在此过程中,由于非国有经济金融需求的释放,国有商业银行
的金融资源将逐步得到转移和重组,这种市场金融交易比例的扩大过程本身
即国有银行的渐进商业化。
6.注重金融服务创新,更新管理手段。营业场所、金融工具、金融商品、
金融服务手段、业务领域、服务项目等是为广大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基本条
件,否则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只能是空谈。这就要求银行运用现代化的科学
技术,不断进行金融创新,研究开发金融服务的新产品、新工具、新业务、
新领域,以满足广大客户各种不同的金融需要。按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总
量平衡、结构对称、互补搭配原则,采用利差管理、利率敏感性分析、资金
缺口管理、金融期货转移风险等专门技术,加快电脑软件的开发,使之从倚
赖于直觉的经验数据型向采用数字模型、计算机模拟转变,以定量与定性相
结合的决策方式取代单纯性决策方式,增强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逐步
与国际商业银行管理模式接轨。
∞建立科学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加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体系的建设工作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转换商业银行的管理思想、管
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构造全面规范的比例管理体系。
I.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分级管理、适时调整的原则。
坚持统一管理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就是要兼顾宏观与微观操作需要,兼
7
顾比例管理的统一性与差异性。对一些基本的比例指标或核心指标,如资本
充足率、存贷款比例、流动性比例和单个贷款比例等,应规定统一比例标准,
各项比例的计算口径也应统一,这是强化商业银行自我约束、平等竞争和金
融监管所必须的。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银行经营管理
环境和资产负债状况不同,决定了不同银行以及同一法人银行系统内不同分
支机构对同一比例标准乃至相关比例指标的设置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如:由
于旧体制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构成状况及经营管理方式与80
年代末期以来新建立的商业银行相比较就有较大的不同,其存贷款比例、不
良贷款比例等指标在短时期内还难以控制在统一规定的标准内。同一银行系
统内,也需要根据各分支经营管理状况和资产质量水平等因素的差别核定适
宜的比例值,分类管理。事实上,只要设置的指标体系在整体上能够体现流
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原则要求,只要选择的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和有
效性,不必要求各家银行都采用统一的比例指标体系。同时,除监管要求的
核心指标外,对一般性的指标,只要设定的比例标准是先进、合理的,能够
切实促进银行改善经营管理,便不需要强求各分支行执行统一的比例标准。
就一个法人银行来说,它所设置的资产负债比例指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
整体,以此来约束和规范各经营层次的经营行为,有利于加强全行系统的调
控作用。但与实行统一法人制度下二级经营管理体制相适应,比例管理又必
须按经营层次分级管理。一是要分层次考核比例指标。如各分支行并无法人
意义上的资本金,只有由其总行拨付的营运资金,对资本充足率指标的考核
就只能对法人整体而言。但是对存贷款比例、备付金比例、贷款质量比例等
大多指标,则应该分别各经营层次进行考核,以提高全行经营管理的整体水
平。二是各级行可根据管理需要,对总行规定的比例指标进行适当的细化分
解,或增设相应的比例指标,这样有利于调动下级行的积极性,增强自我约
束、自我调节的能力。
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资产负债状况、经营战略和
管理水平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相关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和管理要求
适时调整比例指标,包括指标的增设或测减,指标计算口径和比例标准(指
标数值)的调整等。如当中央银行进行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根据存款货币
的流动性规定不同的法定准备率,则可能需要相应调整存贷比例值。随着我
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金融资产市场交易程度的提高,商业银行对所承
受的利率风险将日益给予关注,这就会对设置衡量利率风险的比例指标提出
要求。又如银行备付金的需要量不仅与各家银行资金来源的构成特别是存款
的稳定性有关,还受客户提款需求的季节性规律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操作中。
需要依据季节性规律适时调整和控制备付金比例。这既可以减少流动性风
险,又能实现资金配置的优化,增加效益。
2.科学测定和制订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能否正确地执行资
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首先要有一套科学、完善的监测指标,按照“三性”
要求,合理设置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考核指标,用具体的量化值把
“责、权、利”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进行系统地综合分析、考核和评比。
指标体系的考核内容分为总量管理、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四个方面。总
量管理类指标有两个,即存贷比例管理和拆借资金比例,其管理目标是防止
超负荷经营和消除经营中已有超负荷现象。流动性管理类比例指标有三个,
即资产流动性比例、备付金比例和中长期放款比例,其管理目标是使流动资
产保持在正常最低限量以下,提高资产的流动性,避免短存长贷,满足支付
需求。安全性管理类比例指标有五个,即资本充足率、风险加权资产比例、
贷款质量指标、单个贷款比例和股东贷款比例指标,其管理目标是把资产风
险含量控制在安全区内,降低和分散风险,提高资产质量和经营安全性。效
益类管理指标有三个,即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和利息回收率,其管理目
的是提高资产盈利率,加强贷款利息回收工作,降低负债成本,促使经营行
为注重改善资产和负债的效益挂钩。实行比例管理中几项主要指标应控制在
以下范围为宣:一是存贷比例,新增贷款占新增存款的最高比例以75%为最
佳,二是备付金比例占各项存款的比例不得低于5%,三是中长期贷款占各项
贷款的比例应低于120%,四是商业银行对单个企业或单个项目的贷款一般不
应超过本行贷款余额的i0%~15%,五是拆入资金余额占各项存款余额之比不
得超过4%,拆出资金余额占各项存款余额之比不得超过8%,其它如逾期贷
款率在8%,呆帐贷款率严格控制在2%以下等。
3.要建立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决策机制,成立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委员会,
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总体实施、规划设计和体系设计进行决策,对比例管
理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负责全行比例管理的总体评价和奖惩,制定修改比
例管理的办法。
4.严格内部报表制度,认真做好年度、季度和月度资金计划自下向上的
编制、审查、汇总、上报工作,为上级行建立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决策提供科
学依据。要定期监测,加强分析。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而不
是一个统计工具,不能仅仅停留在数据统计上,而应在正确统计汇总各项指
标的同时建立相应的监测分析制度,不仅要有事后的统计,还应有事先的分
析,必要时可增加“预警指标”,以提供高层委员会作出调整决策参考。
5珈强培训,努力培养一批精通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专业人才。实行全
面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涉及资金、计划、信贷、监管等多个方面,是一项综
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业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学习、掌握,确保这一改革
目的顺利实现。要更好地掌握利用新的管理办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实
现新旧体制的平稳过渡,更好地控制货币供应量,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
地发展。
㈣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环境,而比
例管理外部环境的完善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是紧密联系的,是经济体制改革
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中央银行应发挥协调服务与监督管理功能。
(1)加强对商业银行经营的统一管理。针对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体系
不同的状况,各级人民银行分支行应根据由总行统一制定分解同级商业银行
比例管理考核指标,并通过横向比较,确定高风险商业银行,进行重点监管。
人民银行各分支行要加强比例管理的分工协调,对监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增强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强化金融法规管理,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
度,通过法律和规章制度的约束保障比例管理有效合法运作。要坚决制止商
业银行之间的不正当竞争,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当前特别要严厉打击乱抬
利率、高息揽储等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同时牵头组织建立各金融行业协会,
加强各类金融机构的自律性监督管理。
(2)改革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中央银行执行宏观
金融调控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对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监管、商业
银行的自律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有很大的影响。在推进国有银行商业化和中
央银行宏观金融调控职能改善过程中,过高的存款准备金扭曲了中央银行与
商业银行的关系,使商业银行自主运用资金的权力受很大限制,出现人为设
租状态,使商业银行在寻租过程中处于不公平的竞争状态。同时,过高的存
款准备金不利于国有商业银行运营机制的真正建立。所以要改革法定存款准
备金制度:允许金融机构之间运用存款准备金进行清算,取消准备金存款利
息。改革法定存款准备金计算方法,按照各类存款的加权平均余额作为计提
基数,具有科学性和真实性,同时亦有利于央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控
制。按照各类存款流动性强弱、银行规模大小及地区差异,适当拉开法定存
款准备金比率档次。适当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己由13%调至8%,还应逐步降低。加大惩罚力度。对各金融机构真正起到处
罚作用,同时应再通报批评和做好思想工作,使金融机构转变观念,主动缴
存。
(3)健全中央银行的监测、监督、考核机制。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作为科学
的管理方式,须有一套科学、客观、真实的监测体系,严密的监督体系和公
正有效的考核机制才能使其有效运行。一要尽快制定易于操作的监控指标实
施细则,对指标的概念、数据来源、计算口径、取值方法等做出具体规定,
提高监控指标质量。二要相应调整目前会计、统计报表中有关科目,使其与
比例管理指标衔接。同时建立台帐制度,补充数据来源不足,确保监测报表
的质量。建立严格的稽核制度,防止弄虚作假。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风险预
警系统,及时为商业银行提供政策信息服务和动态信息服务,指导商业银行
各项业务的正常发展。实行比例管理资金的头寸日报制度:按日监督控制各
20
经营行的资产负债比例下资金缺口限额,防止超负荷经营。要求各行按日将
存、贷款余额、在人行存款余额、应收应付汇差、拆借资金余额等上报,分
行每日轧出各经营行和全市存贷比例及资金缺口限额的执行情况,以防止银
行超负荷经营、资金支付发生脱节,促进存贷比例实现。目前,人民银行分
支行要重点监管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四大类指标。
(4)各级人民银行要切实增强为商业银行服务意识。与商业银行加强沟
通,互相支持、协调,使商业银行自愿配合人行各级分支行做好比例管理监
管工作。人民银行各级分支行要加强同城头寸拆借市场、短期融资市场建设,
进一步培育发展票据市场,逐步扩大贴现额度和权限,充分发挥其调节功能。
可以考虑允许商业银行持有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并相应开展回购业务,允
许商业银行发行银行本票,以充实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的储备,研究完善国
债、金融债的发行代理方式,尽量减少商业银行头寸管理的难度。正确分析
金融形势,及时发现经济金融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为商业银行提供
真实准确的信息,使其自觉在客观政策指导下,开展经营活动,减少风险。
(5)加强以防范金融风险为核心的金融监管,改进金融监管体系,强化非
现场监管。以防范金融风险为核心的金融监管是我国现阶段央行的重要工
作。一方面为避免工商企业转嫁给银行的风险,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本身经
营管理风险也大,中央银行必须加大监管力度,建立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委
员会为领导,计划、信贷部门为主体的操作体系,对比例管理实行综合调控,
采取非现场监管手段。首先要实现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检查的有机结合。要密
切注视基层商业银行担保、承兑、证券投资等表外业务和表内业务某一时期
的异常变动情况并分析潜在问题,必要时要进行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要了
解个别机构或辖区内整个银行体系的总体发展趋势,并作为计划检查工作的
重要依据,使短时间的现场检查发挥最大效力。其次要改革会计制度,以适
应非现场监管的需要。中央银行根据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要求,
制定商业银行统一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并重新设置和细化会计科目,实现
会计科目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交,保证统计对数据汇总反映的需要,又适应
非现场监管对有关数据的要求。最后要更新监管手段,完善非现场监管机制。
一是要尽快建立现代化的监管网络,要在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数据联网的基
础上,实现各商业银行所有业务的并表上报,从而建立现代统计与非现场监
管的共同数据库,实现统计监管与非现场监管的归口管理。二是要充分运用
电脑网络技术,达到各商业银行的业务处理能处于其上级行和同级央行的实
际监控之下,及时评估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状况,防范经营风险,按照巴塞尔
银行监管委员会的要求,实现监管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
三要加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统计和分析软件的开发和推广应
用,提高央行的监管能力。四是要建立综合评价和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对银
行报表的分析,进行合理性和风险性评级,建立银行业综合评价制度,并将
有关评级内容向社会披露,通过社会舆论和市场力量来约束商业银行的经营
行为。
2.积极发展金融市场,建立和完善货币政策工具。
(1)加大金融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体系建设。建立以中央银行
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银行体系。彻底把政策
性业务从商业银行业务中分离出来,加快政策性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建设,完
善市场中介人体系。建立投资银行体制:允许一些实力雄厚的大证券商开展
投资银行业务,赋予其投资银行职能,使其逐步变成投资银行;按投资银行
的功能改造和规范原有的信托投资公司,使其成为真正的投资银行:采取股
份制的办法组建全新的投资银行;同国外投资银行联合在我国兴办合资投资
银行。设立专门处理银行不良贷款的中介机构,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
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金融资产经营公司,负责处理商业银行的不良债
权,降低企业的负债率。
(2)以利率市场化改革为突破口,培育货币市场。积极发展货币市场,以
适应中央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一要积极发展区域货币市场。完善市场组织
体系规范运作。二要开拓发展新的市场工具。在搞好目前同业拆借市场的基
础上发展完善证券回购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大额定期存单买卖市场、融资
债券买卖市场,使其不仅成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依托,而且为央
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提供多种工具和手段。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市场化利
率能使银行各种资产与负债之间保持相互联系,并形成借贷有序的对应关
系。从整体上讲,利率市场化后,银行负债可以迅速地转化为资产,储蓄快
速地转化为投资,反之银行资产也可顺利的返还为负债。但在现实经济条件
下,利率并不是通过存、贷款和证券等金融资产自由交换让渡有银行和金融
市场自由决定形成的,而是国务院和人民银行总行通过行政手段确定的,从
而使利率呈现档次少、凝固性大、伸缩小等特点,成为银行经营核算无关痛
痒的工具和实行比例管理的深层次障碍。利率的非市场化不利于资产负债间
对称原则的实现,不利于金融机构资产及负债结构的管理,不利于银行经营
三原则的实现。实现利率市场化,先要调整利率水平与结构。要针对目前严
重的存贷利差倒挂和实际负利率采取必要调整。鉴于利率的高度敏感性特
点,应坚持“小幅调整,逐步到位”原则,使计划利率接近市场利率,同时
要改革优惠利率政策。优惠利率范围过大制约了利率的弹性杠杆作用,要缩
小其范围。第二步依顺序逐步放开利率,达到市场化要求。①要确定符合国
情的基准利率,可考虑放开同业拆借利率。②根据同业拆借利率调整对工商
企业存贷款利率,使贷款利率高于同业拆借利率,存款利率逐步达到“正利
率”。③实现发行利率市场化。要全面放开国债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丰富
国债期限结构,国债利率采取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方式,达到国债二
级市场价格与货币市场利率衔接。④根据同业拆借利率,结合物价、货币政
策目标等因素,及时主动调整再贴现率和再贷款利率,以指导银行的存贷款
利率。⑤建立浮动利率体系,在各金融机构自我约束机制强化前提下,逐步
放松利率管制。强化利率浮动机制和杠杆作用,使利率接近市场均衡利率。
(3)加快培育资本市场,逐步推行贷款证券化。完善证券市场的建设,使
商业银行更好地利用证券工具。积极开展证券化业务,有利于规范银行的经
营行为。但是由于我国现状决定,应采取适当措施引导其健康发展。目前资
本市场只能在规范、法制的基础上稳妥发展,增强人们对证券市场信心。把
国家股和法人股的上市问题提到议事日程,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健全社
会保障体系,完善有关资本市场和企业重组与并购的法律法规。可以实行由
中小银行向大型国有银行出售其贷款的做法,同时实行银行抵押贷款中优质
抵押资产的证券化,逐步促进证券化市场的发展。应在大力培养我国的机构
投资者,如各种基金、投资银行,使之成为有实力的外部监控主体的同时,
逐步让国有股上市流通,使资本市场功能整体发挥具备基本的前提条件。
3.理顺政银、银企关系,完善外部环境。
(1)转化政府职能,规范其行为,建立新型的政银关系。一方面政府从直
接管理转向以间接管理为主,行政性分权走向经济性分权,避免对银行经营
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杜绝信贷资金财政化,降低银行信用活动中的种种行
政性风险。另一方面,政府要集中力量作好统筹规划、组织协调、规范竞争,
减少银行经营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真正采用经济手段同银行打交道,
保护银行经营自主权。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法》。
(2)加快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继续做好结构调整工作。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转换
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素质。只有企业步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
性循环轨道,国有银企之间的关系,才具有真正理顺条件。国有银企之间的
刚性粘合是国有银行改革中面临的一个最棘手的问题。企业要多渠道筹措生
产建设基金,减轻对银行的依赖,变“资金供给制”为“借贷制”,杜绝信
贷资金财政化。由于历史原因形成引起的不良债权债务,在化解措旅上实行
多管其下,协同治理,不能全靠银行自身消化,以减轻商业银行转轨中的负
担。企业改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商业银行要本着有利于支持企业
改革,有利于转化不良贷款,有利于落实银行债权的原则,积极主动参与支
持企业改革。
总之,商业银行实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目前除了操作及执行方法、标准
上尚有各种问题需要重视、解决,从长远意义上来看,制度变革和组织机制
变革更为重要。因此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与我国市场经济推进的进程相
一致。
参考文献
1.娄祖勤:‘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资产风险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曾康霖:‘银行经营管理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陈启中等:‘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周升业、曾康霖:‘货币银行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杜1993年版
5.于纪滑:‘股份制经济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谢平:‘中目金融制度的选择)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7.王珏:‘田有企业改革新探)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8.托马斯.梅耶:t货币、银行与经济'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杜1994年版
9。王军,周小鸣:t巴塞尔怫议实旌后的中圈金融业)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10.戴相龙:‘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中困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11.张亦春:‘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2.刘固光:‘金融体制变迁与松紧转换)中嗣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13.蒋超良:‘商业银行与西方金融运作'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
14.赵图良:‘现代企业制度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5.戴相龙:‘迈向21世纪的中田金融业'中嗣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16.潘岳:‘中田经济改革的主线'1997年版
17. ‘中四经济年鉴'1997年
18.谭勇:“取消规模控制后的银行、企业及政府行为分析”‘经济问慝)1998年第3期
19.曹欣:“国有商业银行实现利润量大化的基本途径”‘上海投资’1998年第12期
20.单建生、胡定桉:“我嗣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难点与探索”‘金融研究'1996年第lO期
21.闰敏:“浅析我田银行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经济改革)1998年第4期
22.贾广军等:“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后固有商业银行经营行为分析”‘山东金融)1998年第6期
23.尹恒:“货币市场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广东金融)1998年第3期
24.张绍焱:“化解墨有商业银行不趣信贷资产的思路重构”‘中田投资管理)1998年第12期
25.来清华:。我困商业银行资产风险管理探析”‘投资研究'1998年第5期
26.彭小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旌设想”‘中田经济闯履,1998年第6期
27.刘入领:“中嗣发展资产证券化融资的意义、难点和对簧”‘经济评论'1999年第1期
28.冉隆荚;“论固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四川金融)1999年第4期
29.杨宜:“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银企关系”‘金融科学)2000年第1期
30.唐雄:“田有商业银行走向市场的现实选择”‘金融时报)1998年1月25日
31.毛玉珍、王书:“取消规模控制与田有银行商业化”‘金融时报)1998年3月28日
32.阙方平t“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制度及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1998年11期


后记
在此,首先我深深地感谢我的导师刘小怡博士,他严谨的治学态度
与无私的教诲,令我获益匪浅。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从选题、拟定提
纲、写作和最后定稿,得到了刘老师的悉心指导。
在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期间,我还得到曹阳教授、张绍焱教授、江松
先教授、李振方教授、陈银娥博士和经济学院的其他老师的许多指导与
帮助。借此机会,谨向各位老师致以我诚挚的谢意。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研究
作者: 张丽
学位授予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尹利平 关于优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的研究[期刊论文]-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6)
2. 袁乐平.黄博文.YUAN Le-ping.HUANG Bo-Wen 基于VaR约束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组合配给模型探讨[期刊论文]-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2)
3. 张纪明 商业银行资产比例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位论文]2000
4. 赵天荣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模型化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学位论文]2001
5. 张瑞德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随机规划模型的应用研究[学位论文]2007
6. 刘平厚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研究[学位论文]2002
7. 刘曦.李亚梅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研究[期刊论文]-集团经济研究2007(3)
8. 王志刚 转型期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学位论文]1999
9. 王鹏 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学位论文]1999
10. 张蓉 资产负债管理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对比分析[期刊论文]-江西社会科学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