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中国金融创新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金融创新研究
姓名:鲁莉劼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刘小怡
19990501
内容提要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兴起一场给世界经济和金融带来深远
影响的金融创新浪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翻的建立与
运作,国内的金融创新活动正日益活跃,并且金融创新将成为我国金融发展从
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最主要和持久的动力源。因此,对我国金融戗断f目题进
行独立和系统的理论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首先对金融创新进行了界定和
分类,然后介绍了一些西方学者提出的关于金融创新的理论。在指出我国进行
金融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之后,分析了我国金融创新的现状。最后论述了我
国金融创新的基本目标、指导原则,并提出了具体对策。
关键词: 创新金融创新金融体制改革
ABSTRACT
Since 1950’S,financml innovation is on the upgrade in western eoul3一
tries,and it presents far—reaching i/lfluence on world飞economy and fi—
nance.With 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of socialism market economy sys—
tem and monetary system in China,financial innovation is becoming increas—
ingly active in China.Financial innovation will become the main and lasting
motive force resource in promoting 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China/Tom ele—
mentary level to advanced level.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finition and elas——
siftcation of financial innovation,and introduces some western scholars 7the—
ory about financial innovation.This thesis points out the necessffy and pos-·
sibility of carrying on financial innovation jn China·and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financial innovation.Finall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target,the guiding printiples in Chinese financial innovation,and
comes up with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 innovation financial innovation
monetary system reform
·l·
中国金融创新研究
一、金融创新概念界定与分类
(一)创新
在了解金融创新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创新。本世纪以来,“创新”一词
在经济学中被广泛地运用,创新理论一般被认为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
特在1912年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之后,被熊氏在1939年
所著的《经济周期》中系统完成,并通过其最后一部著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和民主主义》发挥到极致。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所谓创新是指企业家对一种从
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实行的“新组合”,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
数。”它包括下列五种情况:(1)新产品的出现;(2)引进一个新技术或采用一种
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采用一种新的原料或控制原材料的
一种新供应来源;(5)实行一种企业新的组织。熊彼特非常强调生产技术、生产
方法等的革新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把这种“创新”或生产要
素的“新组合”看成资本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是以实质部门为考虑对象的,而对金融是否存在
和有无必要创新,金融创新有哪些内容以及如何实现金融领域的创新等问题
却并未涉及。但这不表明熊氏不重视货币信用和银行家的作用,实际上他也非
常强调信用和创新之间的联系。他认为。不论是从推理来说,还是从历史事实
的证明来说,⋯⋯信用对于新的组合是首要的。”①同时,他非常重视银行家的
作用,熊氏指出银行家“立于想要实现新组合的人们和拥有生产手段的人们的
中间,他在本质上是属于一种发展的现象,他使新组合的实现成为可能,他好
象是以社会的名义授权人们去组成这种新的组合,他是交换经济的主宰。”②
只是熊氏没有对金融创新作单独和明确的论述。而这与他所处的社会、经济环
境和当时的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有关,熊氏认为直接刺激实际经济发展中的
要素是第一位的,而货币和金融则起着适应性作用,并把金融家、银行、信用同
厂商的“新组合”或创新联系起来考察,融于他的。创新理论”或“经济发展理
论”之中。
(二)金融创新的概念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问世以后,引起了经济学界的普遍重视,许多经济学家
完全接受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也有的经济学家给创新理论赋予了新的内容,
还有些经济学家运用创新理论来解释或研究某些部门经济的现象或问题。金
融创新理论便是经济学家自二战后,特男Ⅱ是70年代以来在金融领域对创新理
论的一种应用与发展。本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70年代后,国际金融
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重大而引入注目的新事物。面对这些日新月异的改革新事
物以及由此带来的世界金融业深刻而全面的变化,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开始运
用创新理论来进行阐释和研究,他们把这些新事物统称为。金融创新”,并纷纷
撰文立说,对金融创新的成因、利弊和对策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1.金融创新概念的界定。
不少经济学者都提到金融创新,但他们金融创新的概念并不一致。目前影
响较广,引用较多的金融刨新定义有如下几类:
(1)将金融创新定义为金融业务创新,即从微观层次给金融创新定义,属
于狭义的概念。
目前国内有关金融创新的论文,特别是实际工作部门的作者撰写的论文
多数持这种观点。如有的学者认为金融创新—般指金融新工具(新产品)创新
和新技术的运用。①另外国内出版的一些介绍金融创新的著作,也多从实务角
度人手,有的干脆直接以工具创新命名。
(2)从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新工具和新趋势来规定金融创新的内涵。
十国集团中央银行研究小组在其编写的《近年来国际银行业的创新》中指
出,金融创新就其最广义的含义,包括两种不同现象,一是金融工具的创新,二
是金融创新的趋势,两者交互作用。该研究报告认为金融创新是“按照一定方
①李小红等【国际金融创新的阶段性及趋势’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5年4月.
·3·
向改变金融资产特性(收益、风险、期限、流动性)组合的过程,”它包括三大趋
势,“第一是证券化;第二是资产负债表外业务越来越重要;第三是金融市场的
全球一体化。”①
(3)将金融创新与金融史上的重大历史变革等同起来,认为整个金融业的
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金融业的每项重大发展都离不开金融创新。
陈岱孙、厉以宁在其编写的《国际金融学说史》中将金融创新定义为:在金
融领域内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是各种金融要素的新的结合。“它泛指金融体系
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包括新的金融工具、新的融资方式、新的
金融市场、新的支付清算手段以及新的金融组织形式与管理方法等内容。⋯⋯
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金融业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
离不开金融创新。信用货币的出现、商业银行的诞生、支票制度的推广等是历
史上最重要的金融创新。”@
(4)从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中介功能的变化给金融创新下定义。
这种看法可以从西方的金融辞书中找到,如美国纽约出版的《银行辞典》
中对金融创新的定义为:“支付制度促进银行及一般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供求中
介作用的减弱或改变。”他们以为金融创新是由于新技术的引进使支付制度变
化从而引起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资金供求中介功能的减弱或改变。
在介绍了国内外主要的对于金融创新所下的定义之后,笔者有必要对金
融创新的概念作一明确的界定。金融创新,顾名恩义应该是金融领域内的创
新,由于金融业资金融通活动是生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活动具有明显
的生产活动的性质,因此创新的概念同样适于金融活动。根据熊彼特对创新概
念的界定,我们可以将金融创新定义为: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
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金融创新带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其创新的范围是在金融领域或金融
业内。尽管某些金融创新可能是引进其它行业的创新成果,但只要这种引入对
金融制度、金融运作、金融交易和金融组织等产生重要影响,它就属于金融方
面的创新。
第二、金融创新具有新生性和质变性。只有在金融业创造或引进具有全新
8最鬈募:嚣辞誓蔷煮星蘑拳虿器2筝龌嚣葺最,,。。,年。
·4·
性质和特征的新事物,才能算作创新。尽管有些新事物是从旧事物中税胎而出
的,二者之间也可能存在孕育关系或连带关系,期间也可能有一个新变的过
程,但如果不发生新组合或创造性变革,那么它仍然是原来事物的垂伸或完
善,不属于创新的范畴。对此本质特征的把握,可以避免把似新但本羲上非新
的金融工具与金融创新混为一淡,从而避免将金融创新的外延无限扩大。
第三、金融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伴随着金融发展的全过程瓢历史走
向现在,又将从现在走向未来。金融创新也不是一个国家特有的现象,而是出
现在各个国家和全球范围之内,因此金融创新是一个不断创新的金蕾阵系的
成长过程。也就是说,金融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自从现代银行出理以来,无
论是银行的传统业务、银行的支付和清算系统、还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
货币制度,乃至整个金融体系都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金融创新。
2.金融创新与一般产业创新的异同
金融创新的概念虽然是从产业创新理论中引伸而来的,但金融催新却不
完全等同于一般的产业创新,二者之间即有共同之处,又有差异。
首先,金融创新作为一种金融产业的创新,它与一般产业创新有许多共同
点,其表现之一是在起因中与其他产业创新一样存在着逐利动机;之二是对创
新的条件和环境具有相同的市场性和竞争性要求;之三是在创新过程中同样
要经过创新、模仿、普及三个环节;之四是同样要耗费创新成本;之五是同样与
生产力相关并具有经济社会效应。
其次,金融创新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创新,与一般产业创新相比又有不少
差异。
(1)创新的行业差异,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金融创新的原因较—般产业
创新更为复杂化和多样化。同时一般产业创新并不改变其与客户的关系,而一
些金融业务或组织创新却可以改变或调整金融业的企业与客户的信月关系或
债权债务关系。
(2)金融创新与一般产业创新相比存在着风险差异。虽然一般产业也存在
着若干创新风险,但这种风险主要存在于创新成果的市场认可度以及潜在收
益的获得程度。而金融创新不仅具有一般产业创新的风险,而且还具有信用风
险、利率风险等特殊的行业风险,有些金融创新在追逐创新利润的同时也制造
出了新的风险。因此,与一般产业创新风险相比,金融创新的风险要远远大于
前者。
(3)金融创新与一般产业创新相比具有广泛而深刻的迭加效应。在一般产
业中,某个企业的某项创新率先成功会引起一系列的模仿。这就是企业创新的
“迭加效应”。对一般产业创新而言,其迭加效应往往只影响到本行业或若干个
联系密切的相关行业。但金融创新的迭加效应却更广泛,更深刻,它渗透到国
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金融企业向社会提供新的创新,不仅其他金融企业很快模
仿、借鉴,更重要的是它有可能改变整个社会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效率,从而影
响到各个行业和整个经济社会。因此可以说金融创新的影响面和作用力往往
大于一般的产业创新。
(三)金融创新的分类
金融创新的表现是丰富多采的,因此在具体研究中,应该对金融创新进行
分类概括研究。但由于理论界对分类的标准不统一,学者们观察和说明问题的
角度各不相同,因此分类的方法也很多。
(1)西方较为常见的按熊彼特的分类方法将金融创新分为五类:第一类是
新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第二类是国际新市场的开拓;第三类是国内和国际金
融市场上各种新工具、新方式、新服务的出现;第四类是银行企业组织和管理
方面的创新;第五类是金融机构方面的变革。
(2)根据金融创新的不同主体,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管理者创新(也叫
公共创新),它是政府为了达到管理的目标而作出的、涉及资金流动和执行货
币政策的金融和管理条件方面的明确变化;第二类是市场创新(也叫私人创
新),它是指金融市场上自发地涌现出的新的金融商品、金融工具或服务。
(3)根据实行中的金融中介功能,将金融创新分为四类t第一类是价格风
险和信用风险转移的创新}第二类是流动性增强创新,第三类是信用或债务创
造创新;第四类是股权创造创新。
(4)根据创新的目的将金融创新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为减轻或逃避金融管
制的创新}第二类是减少或降低交易成本、避免金融风险的创新。
(5)根据创新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将金融创新分为进取性和防御性。前
者是指出于需求方面的推动,引进新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技术,后者是指金融环
境和交易成本的变化,迫使金融机构采用创新以防御这种不利的金融环境。
十国集团中央银行研究小组认为,对于金融刨新来说,发展--fq创新过程
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在于分类体系,分类可以基本上反映创新的主要成因、特
征和影响,可见对金融创新进行分类至关重要,上述分类仅是几种主要的分类
方法,但是可以肯定,各种分类之闯往往没有绝对的界限,而往往是各类创新
相互掺杂和渗透。笔者根据前述的金融创新内涵,将金融创新大致分为以下兰
类:第一类是金融制度创新,包括各种货币制度创新、信用制度创新、金融管
理制度创新等与制度安排相关的金融创新;第二类是金融业务创新,包括金融
工具创新、金融技术创新、金融交易方式或服务创新、金融市场创新等与金融
业务活动相关的创新}第三类是金融组织结构创新,包括金融机构创新、金融
结构创新、金融机构内部经营管理创新等与金融业组织机构相关的创新。
二、当代西方金融创新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从本世纪50年代始,特别是70年代后,面对金融领域大规模和全方位创
造或引进新事务并导致金融业巨变的现实,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金融创新的
概念,并纷纷撰文立说。但至今还没有充分的、独立存在的金融创新理论体系。
西方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金融创新进行了广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了
不同的看法,由此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流派。
(一)当代西方几种主要的金融创新理论、
1.约束引导理论。
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微观经济理论被西方学者西尔伯(w·Silber)用来分
析金融企业的金融新工具或新过程的出现,他试图对新的金融产品的供给和
需求作出分析,他认为金融总是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要
解脱或减轻加于其上的约束而作出的反应。这种约束主要有外部的和内部的
约束,外部约束源于政府的金融管制、金融业的竞争等;内部约束是金融企业
加于自身的约束,如自己制定的增长率、流动资产比例、资本比例等目标。只有
外部环境变化而改变了这些约束,出现扣除创新成本之后的利润最大化机会,
金融企业就会去创新、探索、设计新的产品、服务和管理方式。西尔伯建立了线
性模型并进行了大量实证分析,成功地解释了美国1952--1970年间的新银行
产品和1970--1982年问的60%的创新形式,从而从微观角度确立了其约束
引导说这一金融创新成因的一般性理论.西尔伯的理论在解释金融创新的成
因上太一般化,同时又太特殊化。一般化是指西尔伯将金融创新的动因解释为
金融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逆境创新”,很容易失去金融创新的特征和个
性。太特殊是因为此理论仅适用于金融企业,对于其它与之相关联的市场及其
他企业不适用,对于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而引发的金融创新也不适应。事实上,
金融创新并非金融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经济活动在金融领域内各种要素重
新组合的反映。应该肯定是的,西尔伯从金融机构的业务和工具创新分析框架
中推出的金融创新理论,对于从供给角度研究金融创新是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的。
2.规避管制理论。
凯恩(E·I·Kane)认为创新源于金融企业对管制的逃避,它意味着当外
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与机构内在要求相结合,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规章制
度时就产生了金融创新行为。他通过建立模型考察了金融领域的组合经济和
规避成本以及技术进步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指出当局对金融的控制和由此
产生的规避行为是以辩证的形式出现的,即当金融机构的创新危及金融体系
和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时,管理当局会作出反应,进一步强化对金融体系的管
制,而金融机构或市场又会在新的管制条件下发动新一轮创新,于是管制与创
新不断交替,形成—个创新——管制——再创新——再管制”的循环过程。显
然,规避理论比西尔伯的理论更是具体,更重视外部环境对金融创新的影响。
从规避本身来说,也许能够说明它是一些金融创新行为的源泉,但是它似乎太
绝对和抽象化地把规避和创新逻辑地联系在一起,而排除了其它一些因素的
作用和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制度因素的推动力。
3.制度学派理论。
制度创新理论主要是由美国的戴维斯(s·Davis)在其《制度变革与美国
经济增长》中首创并得到系统论述,此外制度学派的其它代表人物还有塞拉
(R·Scylla)和诺斯(North),他们认为作为经济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金融创
新是一种经济制度互为影响、互为因果关系的制度改革。因此他们主张对金融
创新应从经济史发展的角度来研究,而不应视为二十世纪电子时代的独有产
品,他们认为政府当局为稳定金融体系而采取的一些管理措旌,也是金融创
新,金融体系的任何因制度改革的变动都可以视为金融创新,他们强调了政府
行为对金融创新的成因作用。人们对制度学派的理论认识似乎很难统一起来,
有的人认为这种金融创新理论实际上是与制度创新紧密相联的,并且是制度
创新的—个组成部分。有人则认为金融管制是金融创新的阻力和障碍。
4.交易成本理论。
希克斯(J·R·Hicks)和尼汉斯(J·Nichans)提出的交易成本创新理论,
认为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希克斯把交易成本和货币需求与
金融创新联系起来考虑,得出以下的逻辑关系。交易成本是作用于货币需求的
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需求产生对不同类型金融工具的要求,交易成本的高低
使经济个体对需求预期发生变化。交易成本降低的发展趋势使货币向更为高
级的形式演变和发展,产生新的交换媒介、新的金融工具,不断地降低交易成
本就会刺激金融创新,改善金融服务。希克斯强调交易成本下降是戗新的主要
动机;尼汉斯则强调技术因素,认为创新是主要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成本下降
潜力的必然反应。交易成本理论把金融创新的源泉完全归因于金融微观经济
结构变化引起的交易成本下降,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它忽视了交易成本降
低并非完全由科技进步引起,竞争也会使得交易成本不断下降,外部经济环境
的变化对降低交易成本也有一定的作用。总之,交易成本理论单纯地以交易成
本下降来解释金融创新原因,把问题的内部属性看得过于简单了。
5.财富效应理论。
格林(B·Green)和海伍德(J·Hayhood)在研究美国金融业的历史发展
时发现,财富的增长是决定金融资产增长和金融创新需求的主要原因。他们认
为,由于财富的迅速增长,加大了人们对于金融资产和金融交易的需求,改变
了人们对于金融服务的偏好,人们持有金融资产的动机也变得多样化了,对于
金融工具或资产保存形式的质量要求更高了,由此激发了金融业通过戗新来
满足这些需求。这种理论单纯从对金融资产需求角度来解释金融创新有其片
面性,因为它不能完全离开金融管制考虑。当管制者出于稳定的目的,对金融
业施加管理时,无疑会抑制因需求产生的创新动机。此外,只简单地说明财富
效应对金融创新的影响,而忽视替代效应即高通货膨胀和利率以及利率和汇
率的多变性对金融创新的影响也是很不充分的,特别是要用这种理论来饵释
70年代以后的金融创新就显得论据不足了。
6.技术推进论。
韩农(T·H·Hannon)和麦道威(J·M·McDowell)从技术创新角度来
探讨金融创新。他们认为新技术革命的出现,特别是电脑、电迅工业的技术和
设备成果在金融业的应用,是促进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和条件,而且只有在电
子技术引入金融业后,才引发了诸多以电子化为特征的金融创新,才可能大大
缩小金融活动的时闯和空间距离,加快资金调拨速度,降低交易成本,改善金
融服务,才能使24小时全球性金融交易和服务由梦想变成现实,使各国金融
制度和金融市场日趋市场化,市场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应该说新技术是促成金
融创新的重大因素,但由于促进创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技术推进理论也较为
片面,它无法解释许多因竞争和政府放宽管制而出现的金融创新。
7.货币促进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当代金融创新的出现,主要是货币方面的因素促成的。该
理论指出,50年代后各国普遍发生的通货膨胀,特别是70年代通货膨胀的恶
71和利率、汇率反复无常的波动,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原因,金融创新是作为抵
制通货膨胀和利率、汇率波动的产物而出现的。例如,浮息票据、浮息债券、与
物价指数挂钩的公债等对通货膨胀和利率、汇率具有高度敏感性的金融创新
工具的产生,便是为抵御通货膨胀和利率、汇率波动造成的冲击,使人们在长
期有不安定因素的情况下,获得相对的稳定。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
(M-Friedman)认为:“前所未有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特征及其最初的影响,是
促成金融创新不断出现并形成要求放松金融市场管制压力的主要原因。”他指
出,6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的加剧,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割断了美元
与黄金的联系,使世界上所有货币都建立在不兑现纸币的基础上,布雷顿森林
体系的解体,拆除了政府实施通货膨胀的屏障,反过来又加剧了70年代的通
货膨胀及其在世界各国的传播。不正常的通货膨胀和频繁变化的利率、汇率,
引起了经济的不稳定,促使人们通过金融创新来维护其利益。货币促成理论可
以解释70年代布雷顿森林解体后出现的多种转嫁通胀、利率、汇率风险的金
融刨新.但对70年代前规避管制和80年代所产生的信用及股权的金融创新
却无法解释。
以上对西方金融创新理论作了简要的介绍,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是
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某一因素对金融创新的作用或影响,而事实上,金融创新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原因和因素,而且各因素间又是相互作用、交替
影响的。笔者认为,当代金融创新不是某一因索所导致的,而是在特定的经济
背景下多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的产物。
(二)当代西方金融创新理论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借鉴意义
西方金融创新理论中,“制度学派”理论、“约束引导”理论和“规囊管制”理
论都对我国的金融创新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制度学派理论认为金融创新的最佳环境是有管制的市场经济.可以说,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有管制的市场经济,一方面要充分利用
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以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
运行的规范有序。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金融创新。同时,该理论
还认为致府行为的变异会直接推动或引起金融制庭的变化,尽管往往也是以
建立一些新的规章制度为特征,但其意义已非以往的“金融管制”概念,而带上
了“金融创新”的印记。在我国的经济转型时期,宏观金融体制上的改革措施无
疑就是政府和货币当局为实现我国金融远景目标而实施的创新行为。同时,这
又为微观金融主体在具体金融业务等方面的创新行为指出了方向并甄宅了范
围。因此,虽然目前的金融改革举措中包含了旨在促进金融秩序好转的“加强
监管”的内涵,但从本质上讲,它们不是“金融管制”;而是面向市场化目标的
“金融创新”。
另外一个与我国金融创新的动因相吻合的西方金融创新理论是约束引导
理论。其理由是过去计划体制下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产权模期和预算
软约束下几乎没有源于个体利益的创新动机,而当市场化改革开始启动,金融
机构的市场意识和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目标开始逐步唤醒,从而体现出提
高利润和降低需求的创新动力。然而,与此同时各式各样的金融管制依然存在
着,于是便出现了金融机构为松懈施加于其上的约束而进行的创新行为。
此外,规避管制理论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国金融机构的创新。同样在
上述经济和金融市场化变动的背景下,金融机构规避管制的需求日益增强。凯
恩的规避管制理论所考察的金融机构通过逃避管制来提供创新产品的动因同
样也适用于我国目前的金融创新。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金融创新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金融创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业为适应整个市场深化的要求而不断调
整的结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到本世纪末,中国将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10年,基本完成经
济体制的转轨过渡,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意味着2l世
纪中国的经济发展要在新的体制中实现,金融发展也将在新体制中推进。改革
以来中国金融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世人瞩目。这些成就的取得,固然有
创新作用的因素,但更多的是由体制转换和改革政策所推动的。虽然我国的金
融体制改革也是一种制度创新,但它不是在金融和经济发过程中由经济体系
内部力量发动,而是由外部力量推动的,是党和政府为使金融和经济体制更适
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作出的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主动调整。这种
推动力来自党和政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制定推行的各项政策的
能动效应;来自于经济体制转换中充分释放出来的被传统压抑多年的金融能
量;来自于更适应现阶段金融发展水平和货币信用关系的新金融体制优势。然
而随着新体制的确立运作,金融发展中改革政策因素、体制转换因素的推动力
将逐渐减弱,传统体制中被压抑的金融能量释放也基本完毕。当这些特殊推动
力陆续消退以后,金融发展将主要依靠社会经济机体的内部力量来推动,在这
种情况下,金融体系内部通过各要素重组或创造性变革所出现的金融创新的
作用和地位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它要求有发达的金融与
之相适应。但中国目前尚处于发展金融阶段,要完成升级性的金融发展而走向
发达金融阶段,需要创新来推动,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每一种
创新都与市场规模、结构和机制的深化有密切关系。是市场规模和范围的扩大
产生了巨大的融资和金融服务需求,才导致了原有金融手段和金融服务相对
落后,使得能够适应大规模融资需求的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问世;是市场
结构的延伸导致市场交易对象和交易过程发生变化,进而要求融资手段和金
融服务发生相应的变化,才使得灵活多样的创新工具和市场出现;是市场机制
的深化要求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分散风险和管理风险手段多元化、现代化,这
才使各种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工具的创新层出不穷。同时,金融业自身已成为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个重要产业部门,多元化金融机构的并存与垄断竞争,强
化了金融创新的产业动机和银行家精神,创新的可能性日益增强。另外在当今
相对自由的市场金融运作中,大范围的金融活动和逐渐趋向成熟的金融市场
为金融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金融创新通过金融要素的重组
与创造性变革,可以不断创立更为合理的金融制度、更为先进的组织管理形
式、更为全面和优良的金融服务,由此推动着金融不断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遵循产业化发展规
律运作,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会随之增加,可以预见,
在我国未来的金融发展中,金融创新的出现和活跃是必然的。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创新的必要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金融创新的必要性表现在国民经济各
部门都会产生对各种金融创新的需求。
第一,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将使企业在外部融资、股份制改造、财务管理、
信息咨询、破产清债、保险保障等方面对金融业提出新的要求,金融韭需要通
过创新调整组织机构、扩大业务范围、提供各种金融工具,增加服务种类才能
满足需求。比如:股份制企业在股票发行、转让流通、股利分配等方面要求获得
便利的服务;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要求重塑银企关系,增加外部融资和直接融
资的渠道。
第二,居民货币收入的增加和消费的变化也会产生出新的金融需求。。八
五”时期,居民货币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30%。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总体迅速
提高,其储蓄存款得到了迅猛增长,据统计,90年代以来,城镇居民存款每年
以33%的速度递增,到96年底高达38521亿元。近四万亿元的存款相当于96
年全国GNP的3/5。居民收入和储蓄存款的大幅度上升为居民的投资提供了
物质基础。随着人们价值观念、金融意识、风险意识的增强,他们将不再满足于
现有的储畜和投资方式,要求金融机构能提供各类金融资产供其选择、创造多
种金融工具满足其避险、保值、增值等各种需求。同时在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
结构变化中,居民对消费信用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要求金融机构开拓多种消费
性金融业务以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如:“随着我国住房货币化、市场化进程,
对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的需求就增加了;而对于日益增大的教育费用的支出,人
·】3·
们对助学专项贷款的需求也出现了。
第三,政府的市场化投融资将增加对金融创新的需求。今后,政府的投融
资活动将主要通过市场进行,举债将成为政策筹资的重要渠道。这就要求金融
机构创造多种发行方式供政策选用,以降低成本}要求能推出各具特色的公债
种类供投资者选择,以增加公债的吸引力;要求有便利转让的形式和交易场
所,以增加公债的流动性和盈利性。
第四,开放部门在国际金融活动中将产生新的金融创新需求。随着对外开
放的扩大,使开放部门对金融业在国际金融领域提出许多新的需求。例如:随
着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要求金融机构提供方便及时的国际结算服务、有效的
避险金融工具;在筹集外资时,要求金融机构进入国际市场,提供较低成本的
融资方式;在进行海外投资时,希望金融机构提供各种投资动态、资金供求、利
率及汇率变动、币种转换等方面的信息咨询和配套服务。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创新的可能性
第一,金融机构的主体地位得到明确,其创新的能力与动力增强。随着我
国市场金融体制的建立,所有金融机构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按市场原则和市场规律从事经营活动,这将激活金融机
构的获利性、避险性、规避管制等多方面的创新,产生创新供给的动力。而且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出现银行家,他们在金融产业化发展中往往充当开拓者的
角色,成为金融创新的发动者、组织者,银行家精神激励着他们不断追求创新,
从而扩大创新的供给。另外,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会出现多元化金融机构
并存与竞争的格局。金融机构必须通过创新才能获得收益,抢占较大的市场份
额。
第二,市场金融机制的运作将产生戗新动力。市场金融体制下,中央银行
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管制将逐步被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监管
所取代,金融管制放松,金融自由化增加,这将为金融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
境。而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银行将失去体制庇护,在市
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要求其必须转换经营机制,树立风险意识、服务意识和竞
争意识,按商业性原则从事经营。对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追求将促使他
们想方设法设计新工具、采用新技术,开展新业务、进行新管理,在积极的创新
活动中规避风险、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因此,对“三性”的追求将成为创新供给
的重要推动力。另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市场将有大发展,这将促使金融
机构通过推出更多的金融创新产品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也会为金融机构的
金融工具创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
第三,行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应用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条件。随着我国金融
业实力的增强,规模的扩大,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增强了我国金融创新的自
主性供给和创新成果的应用能力,同时我国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及其
在金融业的应用,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条件。
第四,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与国际化使金融创新活动增加。随着对外开
放的深入,我国金融业逐步进入世界市场,国内金融机构将通过积极的创新活
动来扩展业务,提高经营效率,这将增加创新活动。同时,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
国后,会带入诸多创新成果,与我国金融机构展开竞争。另外,为使国内金融业
与国际接轨,满足复关和巴赛尔协议的要求,金融机构需要吸纳国际上金融创
新的现有成果,这也将增加我国的创新活动。
以上的论述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金融创新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
的。在中国未来的金融发展中,金融创新将成为最为关键和最为主要的动力
源,这样可以不断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金融的客观要求,
与此同时还可以使金融业自身获得高效发展和持久活力。这既是中国寻求金
融产业发展和效率最优化的主动理性选择,也是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和开放
型体制的客观适应。
四、我国金融创新的现状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金融创新几乎是空白。但改革以来,我国
的金融事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金融创新也颇为活跃。本章主要剖析我国金融
创新的特征、效应、主要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金融创新的特征
我国现阶段金融创新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
入和市场的逐步转化丽发生在金融领域各个层面上的全面的金融革新,从大
·1S·
体上讲,体现出六个基本特征。
1.制度性。我国金融创新在本质上就是金融改革的某种表现形式,具有
明显的缺席改革特征,而西方金融创新更多的是在经济体制未发生重大变革
的前提下的市场现象。
z.复杂性。这主要是因为当前金融创新中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并存,西
方既有形式和中国特色相结合的两重性,许多金融创新的诞生既参考了国外
现有产品的内容又揉进了我国经济环境的特殊性要求。如B股和法人股。
3.广泛性。我国金融创新涉及金融体制、政策、法规以及金融机构、市场、
产品、工具等各个方面,即有政府导向的又有市场导向的形式,是我国金融业
全方位的创新活动。
4.市场化。我国金融创新及其发展变化的深度、广度、节奏都与经济和金
融市场化改造进程相吻合。另外无论是招商行的“一卡通”还是改贷款额度管
理为间接调控机制,都体现了我国金融创新的市场化。
5.国际化。主要反映在我国的金融日益对外开放,从金融制度和政策的
完善到金融业务的拓展,从金融机构的设置到金融市场的运行,都越来越多地
吸收国外金融领域的成果,与国际金融市场日益靠近。
6.探索性。我国金融创新的实践几乎都是参考西方金融创新的经验,是
不断摸索、实验、改进的结果,在巨大成就中包含着局限性。
(二)我国金融创新的效应
这里笔者拟参考西方经济学家对金融创新效应的评价,就我国金融创新
的效应作如下分析:
1.我国金融创新的正面效应
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金融创新对于我国金融发展和经济的积极推动作
用,是有效利用和充分发挥其动力作用,主动驾驭并把握其内在规律的基本前
提。如前所述,在我国金融创新过程中,我国金融业发生了巨大和深刻的变化,
从金融总量、金融结构、金融运作效率来看。我国金融发展已达到一定水平,金
融关系正渗透到现代市场经济的各个领域之中。我国金融创新的正面效应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了金融业的竞争,推动了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轨和证券经
营机构向多功能投资银行的转化。通过促进金融机构强化管理和改善经营使
社会经济效益得以提高。
第二,弱化了金融市场的地域分割和各市场之间的隔离,促进了金融市场
的一体化,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例如国债回购业务加强了国债市场和股票市场
问的资金联系。
第三,提高了金融活动效率。金融交易电子化,使金融机构的支付清算能
力上了一个新台阶,大大提高了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节约了大量的流通
费用。
第四,增强了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效用。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就是向社会提
供金融商品和服务,衡量金融机构功能发挥优劣的主要标准就是需求者对金
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商品和服务的满足程度。我国金融创新正是通过拓宽金
融资产的选择性和融资渠道的多样性,为企业、居民和投资者提供了方便和丰
富的服务。
第五,促进了金融改革。在我国金融创新过程中,金融创新与金融改革两
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金融创新是金融改革的结果,正是由于金融改
革使金融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才出现金融机构多元化、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
的多样化等方面的金融创新;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又促进了金融改革,金融业
务和金融工具的创新使传统的金融制度成为金融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促进
金融制度进行相应改革和调整。
2.我国金融创新的负面效应
我国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力,与此相应的另一面是,金融
创新负效应、破坏力和危害性也随之增加,对金融业的安全与发展形成了巨大
的威胁。我国金融创新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第一,产生了新的金融风险。大规模的金融电子化创新,伴生出电子风睑,
特别是金融电子化系统或电子网络已把整个金融业织进一个网中,对电子和
信息技术依赖性的加强隐藏着技术风险。另外金融创新使金融关系日益复杂,
加深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相互依赖性,金融业的国际风险大为增加,他国
的金融风险也会累及本国金融业。.
第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助长了投机。金融机构在
创新过程中,相互间的竞争加剧了,在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中,金融体系的稳
定性和安全性受到冲击,最明显的标志就是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迅速增加。另
外在创新中,有许多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的新型金融工具和金融交易被剖新
出来。由于高收益性,吸引了大量的投机者,引诱了不少企业甚至金融机构将
巨额资金投入到某些金融领域,危害了金融的正常运作。“国债期货3·27事
件”就是一个例证。
第三,使中央银行在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操作中遇到了困
难。我国金融创新最显著的后果就是金融资产多样化,货币量的范围大为扩
大,这样就引起了货币定义难以确定,计量也十分困难,货币控制更是难上加
难。由于货币量难以统计、控制,这就对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带来了相当的
难度。同时,金融创新也削弱了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效果。
第四,使财务报表的信息披薅受到影响。随着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特别
是金融机构对表外业务的大量运用,现行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已经远远不
。堪” +对创新金融工具的信息需求。
金融刨新定双刃剑,但及弊端与其利相比毕竟是次要的,我们不能因噎废
食。另外,尽管金融刨新有负面效应,但仍然是可以防范和减弱的。例如,对投
机可通过矫正创新方向,规范交易等措施来抑制;对货币政策实施的不良影响
可通过中央银行的管理创新来抵御。总之要改善宏观调控、加强监管、正确引
导,我国金融创新中的负面效应应该可以减轻到最低限度。
(三)我国金融创新的主要成效。
按笔者在第一章对金融创新的分类,改革以来我国金融创新所取得的成
就表现在金融业务创新、金融组织结构创新以及金融制度创新三大方面。
1.金融业务创新的成效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业务范围与经营品种迅速
扩幕。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多元化,拓宽了金融活动的范围,增加了全社会的
金融总量,金融业向社会提供的金融商品和金融服务种类增加。我国的金融资
产从过去现金和银行存款两种形式逐步发展为当前的多种金融资产并存,各
类金融机构存款的期限、种类逐渐增加,如住房储蓄存款、邮政存款、委托存
款、信托存款、信用卡存款、外币存款及3、6、9个月的定期存款等;金融市场上
的金融工具从无到有不断增加,即有短期的商业票据、债券、融资券、回购协
议、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又发行了长期的国家债券、企业债券、金融债券、股
票、基金等。其中仅国债就设计发行过国库券、财政债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
国家建设债券、特种债券、保值公债等数种。就股票来说,除了一般的普通股、
优先股等国际通用种类外,还设计发行了A股、B股、法人股和内部股权证等。
我国在十几年时间从现金和银行存款两种形式金融资产及不足2000亿元存
量发展到现有的向十种金融资产和逾80000亿元存量,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成
就。同时金融机构的电子化建设步伐正日益加快。改革以来,我国金融机构的
业务处理从原来一把算盘一支笔的手工处理方式发展为在较大范围内实现计
算机处理,t996年全国电子联行系统已在500个中心城市和部分发达县建立
了5000多个通汇网点,300多个城市采用同城电子资金清算系统,9个城市采
用票据自动清分机处理,国有独资银行70%以上的营业网点实现了电子化处
理。①另外证券公司依据电脑通讯手段,不断推出自助委托,电话委托等新的
代理服务方式。
2.金融组织结构创新。1979年以来,我国打破了全国只有人民银行一家
的。大一统”银行体系,建立了中央银行,设立了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发展
了多层次,多种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一个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国有商业银
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结构已逐步建立起来(表l是1996
年底我国主要金融机构的概况。)@同时,金融机构逐步按照“自主经营、自负
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要求实行企业化经营,在经营机制上已改变了过
去以执行计划为轴心的运作机制,正在建立以效益性、完全性、流动性相统一
为原则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8聱l臻辫富甏镕紫691799)和7)】996年‘中国金融年鉴,等资料辖制
-19·
表一1996年底我国主要金融机构的概况
机构类别数目资产总额(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1 24857.0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4 59470.5
政策性很行7473.29
其他商业银行14 9000
城市合作银行15
城市信用合作社5217 4544.98
农村信用社50219 10642.2
信托投资公司244 6161.78
证券公司96 1590.53
财务公司69 1096.9
保险公司21 776.6(保费收入)
外资银行(含财务公司) 156 299.2(亿美元)
在华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527
3.金融制度创新。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扩大,外汇体制改革取得了
重大进展,从外汇统收统支制度到外汇留成制度再到外汇结售汇制度。1996
年顺利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接受了目标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
第八条款,这意味着中国货币的汇兑制度已与国际惯例顺利接轨,并得到国际
社会的认可,此外,随着金融运作的逐步市场化,新的金融管理体制也逐步建
立。《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相继出台,为金融机制的顺利运行提供了保障。在新的金融管理体制中,明确
了央行的领导地位和职能,央行的金融调控亦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过渡;信
贷资金管理体制也逐步走向市场化,自1979年以来经历了“统存统贷”、“差额
包干”、“实贷实存”三个阶段后,从1994年开始采用“总量控制、比例管理、分
类指导、市场融通”的新管理体制。到1996年底,我国金融的间接宏观调控机
制和市场化金融监管体制已初步建立起来,基本取代了传统的计划直接行政
管理模式。
(四)我国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金融创新历程,可以发现金融刨新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
主要是由于金融创新在我国起步晚,发展时间短,缺乏规范化。
1.创新主要表现为数量扩张,质量较低。我国现有金融创新的重点放在
易于掌握、便于操作、科技含量小的外在形式的建设上,如金融机构的增设、金
融业务的扩展等,而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经营机制方面的创新明显
不足。另外,创新的内容比较肤浅,手段也比较落后。
2.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受到了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的制约。金融创新作为经
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促进了经济发展,叉需要经济发展为其提供良
好的外部环境。市场经济首先在我国经济特区和沿海得以确立和发展,金融市
场比较活跃,金融市场适度竞争,为金融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富
裕的经济基础条件与强烈的盈利动机使这些地区的金融机构有了创新投入的
物质基础和内在冲动。所以,我国金融创新通常首先在特区和沿海城市产生,
然后才逐步向内地推广。
3.创新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我国金融创新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主要是
由体制转换和改革政策所推动的,而金融创新主体——金融机构的内在创新
冲动明显不够,这与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机构独立性不强、市场压力不大有关。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这种转轨时期的
特殊推动力量将逐渐减弱。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激活金融机构创新的内部的
主动性、自主性,我国的金融创新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4.仓Ⅱ新不规范。在我国还没有成文的法规对金融创新进行规范和约束,
因此创新活动不规范,甚至是违法的,如有奖储蓄。另外在吸纳西方创新工具
时,也不够规范。例如,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基本特性是大额和流动性强,故
能成为银行大宗定期性负债来源和企业各类短期流动资金停靠站而颇受欢
迎,但我国在吸纳此项创新工具时,恰恰改动了这二个基本特性,面额小和转
让难使其成为高成本吸存的方式,其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吸纳的不规范。
5.创新活动缺乏系统性,使创新成果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我国金融机
构各自为政,各家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金融创新,使其整体效能无
法发挥,许多先进的功能不能启用。比如以信用卡为例,牡丹卡、金穗卡、龙卡、
长城卡之间不能相互授信,这无疑给新工具的创新、推广和应用带来的阻力。
五、我国金融创新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金融台Ⅱ新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后金融发展的必
然趋势,对于金融创新,人们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要勇于创新、不断创新、善
于创新。我们应如何创新。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并限制其负面的影响,
成为当前摆在理论和实践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韪,在此笔者试图探寻我国金
融创新的发展新思路。
(一)我国金融创新的基本目标与指导原则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要从发展金融阶段向发达金融阶段迈进,
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固然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金融创新所产生的推动力无
疑是最关键的,没有足够的创新推动力,是难以实现这种升级发展的。因此,增
强金融发展动力是今后我国金融创新的一个基本目标。金融创新的另一个基
本目标是提高金融效率。改革以来,我国金融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仔细分
析一下会发现无论是金融机构的增设,还是金融业务的扩展大多表现在数量
的扩张上。从数量扩张的角度看,我国所取得的成就是惊人的,但从效率的角
度看,我国金融发展效率还处于较低层次水平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
差距。虽然在各国的金融发展过程中,都必然经过数量扩张在前,效率提高在
后这一过程,但金融创新活跃的国家都能在数量扩张达到一定规模后,通过效
率的提高促进金融发展。笔者认为,我国的数量扩张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继
续走数量扩张的道路会产生越来越大的负作用,今后我国金融发展必须走以
效率提高为主的道路。
根据西方国家金融创新的实践经验和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金融创新应
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与实质经济紧密结合,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
金融产业的基本功能就是满足实质经济运行中的投融资需求和金融服务
性需求,脱离了实质经济运行,金融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金融创新也将
失去其意义。因此,必须以加强金融产业基本功能为立足点,以满足实质经济
运行中的金融需求为出发点,坚持为实质经济服务的金融创新方向,才能使我
国的金融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从现实来看,这一指导原则对于我国尤为重
要,因为现在经济建设急需资金,若使大量宝贵的资金滞留在非实质性的经济
领域,则会大大降低金融资源的有效利用度,另外还会引起高投机性活动,对
发展十分不利。所以,我国在今后的金融创新中坚持与实质经济发展紧密结
合,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创新方向,即是符合金融发展内在规律的理性选择,也
是我国现实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有效的监管,确保金融创新规范性和安全性。
金融创新的双刃剑作用十分明显,双刃的锋利程度都很强,如何既保持金
融发展的活力,又控制了金融风险是我们现今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
键在于推进金融创新的同时,金融监管必须作出同步的跟进。由于金融创新宏
观效应和微观效应、社会利益和个体利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一致,因此在增
强创新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方面,仅仅依靠微观主体的自我约束是不够的,必须
从客观上给予明确引导和有效监管。这一点对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创新非常重
要。因为,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低,稳定性和均衡能力差,对不良行为的排
斥力和约束力不强。另外,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的内在约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
金融秩序和规范的金融运行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若没有强有力和有效的监管,
可能会严重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经济发展。所以,必须强化监管,采取各
种有效措施,将金融创新活动纳入宏观管理的范围,使其真正成为我国金融稳
健高效发展的动力。
3.兼顾国际通用性和国情特殊性。
我国随着经济开放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一旦进入世界贸易组织
以后,金融业的开放和国际化将是必须和必要的,这将要求我国在进行金融创
新时,必须考虑与国际接轨的问题。我国金融创新需要以国际通用性为基准,
合乎国际惯饲与既定规则,特别是在经营品种,金融工具、融资技术等业务性
和技术性创新方面保持必要的国际通用性。这不仅有利于降低创新成本,提高
创新收益,更重要的是有利于顺利与国际接轨,使我国金融稳步走向世界。而
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必然要受制于金融制度、发展阶段及技术条件的约束。我
国与西方国家社会金融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技术条件也有差别,
因此我国的金融创新不能脱离现实的国情而完全模仿发达国家的创新成果,
而应从国情出发,使金融创新切合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和生存环
境。但国情特殊性要求与国际通用性要求之间有时可能会产生一些冲突,在对
两者矛盾的处理上,从时闯看,在长期内应以国际通用性为基准,在短期内则
要必须适应国情的特殊性,至少有一个接轨过渡期;从种类看,业务创新可更
多地吸纳西方创新成果体现国际通用性,而组织结构与制度创新则要更多地
注重国情的特殊性。总之,我们在金融创新中要通过有选择的吸纳发达国家创
新成果,达到兼顾国际通用性与国情特殊性的要求。
(二)我国金融创新的途径。
根据我国金融创新的基本目标和指导原则,笔者认为,今后我国的金融创
新应以遵纪守法为前提,走以需求适应型为主、吸纳性为主的道路,坚持以增
强刨新供给能力为基点的途径。
1.以遵纪守法为前提
现代市场经济是法律化的经济,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依法进行。金融创新
同样要遵纪守法。尤其是在我国市场金融运作的内在秩序尚未完全建立,金融
机构缺乏有效的内在约束机制,宏观金融监管还不甚完善的情况下,这一点
非常重要。我国的金融创新首先必须具有合法性,金融机构只能在法律和规章
许可的前提下,通过各种要素和条件的解捆与重组,创造出新的有效率的市
场、制度、机构、工具、管理方式等。因此监管当局需严格区分金融创新与非法
违规、破坏性竞争或冒险经营的界线,决不允许借创新为由做非法违规之事。
我国的金融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法制保障,监管当局对于合法合规的创新要给
予支持和保护,而对非法违规的行为一定要严厉打击和惩处,只有这样,才能
保证我国金融业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
2.以需求适应型为主。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种中必然会不断产生出旺盛的投融
资需求和金融服务性需求,因此金融创新要适应并以满足这些需求为目的。必
要和及时的需求适应型创新,对于金融机构和市场运作效率的提高,金融产业
发展能力和金融作用力的增强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考虑到我国当前金融市
场还未完全发育成熟,机构化创新力量较薄弱等条件的限制,今后相当长一段
时间内,金融创新应该以需求适应型为主。待各方面条件成熟后,再逐步倡导
主动供给型创新,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3.以吸纳性为主
受市场经济共性的支配,我国与西方国家的金融创新都有其内在的发生
机制,都以追求金融健康发展和效率最大化为其主要目标。由于西方发达国家
的金融创新经过长时期的实践和发展,代表了当今创新活动的较高成就和主
流走向,它们的作用和影响对我国有明显的示范效应,尤其在我国金融与国际
接轨并逐渐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更要吸纳西方金融创新的优良成果。同时,我
国现阶段的金融发展水平较低,还不具备进行大规模自主性创新的基础和条
件,但现实中对创新的需求是十分旺盛的,所以金融机构应广泛吸纳应用发达
国家的创新成果。这不仅能在短期内以较低的创新成本增加供给,满足客户的
需求,而且能使我国金融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要求,提高金融创新的速度和效
率。在今后一个不短的时期内,我们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有选择地吸纳他国
已有的创新成果,避免盲目地为追求标新立异的自主性创新。
4.以增强金融机构创新供给能力为基点。
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不仅是满足社会对金融业多方面需要的必要途径,
而且将成为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重要竞争手段,成为寻求自身发展的主要动
力。对于每个金融机构来说,其创新供给能力的强弱,将影响甚至决定其市场
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乃至发展能力。因此,金融机构要在竞争中求发展,必须以
增强自身的创新供给能力为基点,这也是我国金融机构跻身于世界金融之强
的必经之路。在现阶段,提高金融机构的创新供给能力,需要从两大方面着手,
一方面要在金融机构内部形成一种激励创新的机制,激发金融家的创新精神,
给创新者高度的褒奖,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氛围,培养和造就各方面的创新
人才。另一方面要增加资本投入来提高金融机构现代化服务的配置,广泛采用
科技成果,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的建设,为金融创新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
证。在这一点上,要注意避免各自为战的小生产意识,因为金融电子化的单机
分散应用使许多先进功能无法启用,系统的综合性能发挥不出来,造成高投入
低产出。所以各金融机构之间必须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开发和利用,以降低创
新成本,形成规模经济。
(三)我国金融创新的对策
1.关于我国金融业务创新的问题
在今后我国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业务创新的前景十分广阔.其重点应放
在以下几方面t
(1)以增加种类,提高质量为核心进行金融工具创新。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资金供求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企业外部融资,
政府市场筹资的扩大和居民储蓄投资总量的增加以及金融意识的增强使资金
供求双方对金融工具的种类、性能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我国目前金融工
具相对于其需求来说种类还少,性能差,质量也较低,因此必须加快这方面的
创新。目前急待鼓励推广的一是商业票据,它既可以解决企业短期资金的调剂
需要,又可以成为商业银行改变贷款方式的工具,还可作为中央银行再贴现政
策的工具;二是短期国库券,它可以满足财政短期融资的需要,又可作为金融
机构的二级准备金和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政策工具;三是长期债券,尤其是企
业债券,它可以满足长期资金需求,又可减轻货币供应的压力。
在金融工具的创新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不成熟、投
机风较盛、运作不规范、公众风险意识较差的情况下,不宜完全照搬西方的创
新工具,尤其是某些高风险、高技术和衍生性、虚拟性的金融工具。因为各种不
同种类的金融工具优势的发挥是有条件的,若在条件不成熟时盲目地采用会
出现很多问题,诱发其弊端的产生。目前,我们只能从实践出发,有步骤、有选
择地吸纳其中的一部分为我所用,同时也要努力创新出适用于我国的新型金
融工具,合理地搭配风险与收益,在增强其种类的同时,提高其内在质量,充分
动员国内资金并使储蓄顺利地转化为投资。
2.以增强金融商品或服务效用为目的进行经营品种与服务项目的创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经济主体对金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将日益多样化
和复杂化,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来满足他们的需求。金融机构可开发推广新型
的金融业务和服务项目,如跨国业务、信用卡业务、信息业务、代理业务、咨询
业务、委托业务、保管业务,以满足顾客在投资、理财、消费等方面的需求而产
生的新型的服务性业务,尤其是个人金融服务项目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前
景。如招商银行为拓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创新发行了“一卡通”,它能将本
外币存款、定活期存款存于一张卡中、并具有自动提款、通存通兑、购物消费、
自动转存、贷款融资、电话查询、代收代付、汇兑结算等诸多功能,自1995年7
月发行至1998年7月发卡量已达230万张,吸收的储蓄存款超过120亿元。
“一卡通”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成效,就是因为它适应了居
民现代经济生活的多种需求。
3.以提高效率为目标进行金融市场创新。
金融市场的效率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是市场运作效率,通常从市场
价格、风险状况、交易品种、交易成本等方面考察;二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效
率,通常从金融资源的开发利用与配置状况,社会投融资的满足与便利程度来
衡量。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从速度上看还是不错的,但从效率上考察则
不尽人意,一方面市场运作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交易品种少,交易成本偏高、
市场价格的形成缺乏合理性和内在稳定性,投机性过高;另一方面,金融资源
的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功能弱,市场对社会投融资需求的满足能力差、方便程
度低。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固然与法制不健全,监管乏力、投资行为不规范等
原因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近年来金融市场发展战略和顺序有误。我国
近年来金融市场的发展先着力于发展资本市场,在资本市场中注重股票市场,
在狭小的初级市场和场外交易基础上,又热衷于搞以证券交易所为中心的二
级股票市场和国债期货市场。其结果是一方面经济发展中资金严重短缺,市场
筹融资困难,另一方面大量宝贵资金滞留在虚拟资本市场而不能进入生产流
通领域。
今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应遵循“先货币市场,后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中
以债券市场为重;先初级市场,后二级市场,二级市场中以场外交易为主”的顺
序,相应的今后金融创新的重心要效到以融通资金为主要功能的货币市场和
与实质性投融资直接相关的证券初级发行市场上,为生产流通注入更多的资
金,同时二级市场的创新必须以初级市场为依托,以提高证券的流动性为主要
目的,着力开发场外交易市场,有效抑制高风险性、高投机性的创新活动。
2.关于我国金融组织结构创新的问题
根据我国金融创新所设定的目标、原则,从现实情况出发,在组织结构刨
新中,着力点应放在以下几方面:
(1).组织结构多元化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
·27·
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金融组织体系。这对于传统的金融格局来说,已向多元化
迈出了关键的步伐,但就市场金融机制运作的要求来看,仍然存在着多元化程
度低,垄断性过高的问题,如四大国有银行信贷业务量占全部信贷业务量的
85%,这就使市场竞争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因此必须增强金融机构组织体
系的多元性。今后我国金融组织体系的多元化创新,一是产权组织形式多元
化,要广泛推广股份制和合作制金融机构,同时适当引入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
金融机构。二是组织形式的多元化创新,例如在总分行制下创新企业机构的设
置方式。三是金融机构种类的多元化,在企业经营的原则下。创设多种金融机
构,如在很行业内除了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外,还应设立从事专项银行业务
的专业银行,在需求达到规模经济点后可以考虑多建立一些电话银行、电子银
行、网络银行等。同时,还要借鉴国际金融机构,特别是跨国银行的创新经验,
引导我国金融企业走向国际。这方面应借鉴日本及亚洲“四小龙”金融国际化
模式,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抓住当前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变化趋势,
不失毗。。地推进我国金融机构多元化进程。在非银行金融机构中,要特别注重
保险和退休养老基金组织的创新,以满足市场经济中的风险抵御和人口老龄
化后的退休养老需求。
在我国金融机构组织多元化创新过程中,有两点需要明确。一是在所有制
形式的多元化创新中,必须保持国有金融机构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国有独资金
融机构应该保持优势比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由于国有
制的所有者是国家,故在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贯彻国家意志、保持
经济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统一平衡、实现国家总体发展目标和宏观调控目标
等方面具有重要使命和支柱性作用,只有保持国有金融机构的主体地位,才能
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二是在各业并存竞争的多元化金融结构创新中,仍需保
持银行业的主导地位,尽管当代西方金融创新中银行业的地位急剧下降,但从
各业所占比重来看,仍然是银行业为重。这种格局的形成是在西方国家具有众
多金融工具、发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完备的金融市场中才出现的。目前我国
还处于发展金融阶段,显然不具备这种金融环境,这类需求也不旺盛,因此在
一个不短的时期内,仍应以间接融资为主,保持银行业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
适应需求,稳步发展直接融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2)经营管理的现代化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开放壁市场经济
发展的要求,无论是经蕾决策、还是业务管理、内部管理,都存在着浓厚的传统
体制色彩,缺乏科学性、规范性的现代化管理,这是金融机构经营效率低下的
重要原因。要改变这一状况,外部环境和体制因索固然重要,但金融机构自身
能否真正实行现代化经营管理当然是最关键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当代金
融创新中不断推出新型有效的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手段、技术和方法。例如,
科学的经营决策机制和现代化管理手段、灵活有效的经营方式、严格规范的业
务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等。他们的创新成果代表了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先进
水平,我国金融机构应着力吸纳和推广他们的创新成果。提高经营管理的水平
和能力。我们应以金融和经济发展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为标
准,通过吸纳性创新或自主性创新达到要求。在我国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创新的
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金融家队伍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行政任命难
以产生真正的金融家,只有在充分竞争和高度流动的人才市场上,在重视工作
业绩和个人素质的聘用制度下,在推崇追求创新的企业精神中,才会不断涌现
出优秀的专业人才,而他们正是实现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现代化创新的中坚力
量。
3.关于我国金融制度创新的问题
经济体制的转轨,使我国金融制度创新的需求较为突出。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新体制下的金融制度包断,应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原则下,与国际
金融制度相协调。这样难度就增大了,医此在今后的金融制度创新中,要从以
下几方面入手:
(1)以法制化为核心进行信用制度创新。在我国目前的金融领域亭,不讲
信用已成为危害严重的问题,而没有可靠的信用基础,金融业就会处于一种危
险的境地。因此,维护正常信用关系和信用活动的秩序,确立良好的社会信誉
体系和有效的信用约束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市场
经济是法制经济,今后必须运甩法律手段来规范人们经济活动中的信甩关系,
在法制的框架内维护信用秩序,并使信用约束机制置于法律保护之下。近年
来,我国已相继出台一些法律法规,但还不完善,还应尽快出台《外国银行法》、
《反垄断金融法》和《金融市场组织法》等各种法律法规,构造现代货币信用经
济发展所必须的金融法律制度与法律框架,以法制化为核心创新我国的信用
制度,从根本上解决金融领域秩序混乱,债务拖欠等问题。
(2)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与效率
我国市场经济与其他国家的市场经济在经济活动市场化的基本共性上是
无差异的,有别的只是社会经济制度不同,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性,
不可能在市场经济中自发实现,只有依靠宏观调控才能体现出来,因为宏观调
控不同于市场调节,前者反映的是国家的政治经济目标和政策意图,后者是市
场主体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自发行动。宏观调控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国家
所希望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尽管各个市场经济国家所采取的具体手段可能
有相同之处,但宏观调控的思路却因国家性质不同而互有差异。我们只有依靠
宏观调控才能有效地指导社会经济活动,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
和优越性。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金融业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使金融宏观调
控在整个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关键性地位。因此,金融宏观调控的成效对我国
整体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影响,我国从计划管理转向宏观调控时
间不长,在宏观调控体系、方式、手段、工具等方面与现实金融运行的要求还有
较大的差距,需要通过宏观金融管理制度和运作方式的创新来适应市场金融
运作的要求。今后金融业宏观调控方面的创新应着力于建立合理的宏观调控
组织体系、科学的决策体系、正确的目标体系、灵活有效的操作体系、准确的预
警体系。
3.加强金融监管体系的创新
我国金融监管能否奏效,除了外部环境和体制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金融监管体系的架构是否合理和完善。面对目前金融发展中监管要求强烈
和监管能力薄弱的矛盾,我们需要吸纳各国监管当局和国际金融机构的监管
创新成果并结合国情,创立合理有效的监管体系。在监管目标的确定下,应以
保护金融业的安全与稳键营运、保护公众利益、保护正当竞争、保证宏观金融
调控的有效实旖为准则。在监管内容与措施上,以市场准入为监管的起点,对
金融机构日常经营的监管重点放在风险性和合规性上,通过严格的资产负债
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制约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结构和风险程度。以市场退
出为监管的终点,重点对清理、清算、清偿的过程和顺序进行合规性监管,切实
保护公众利益,保证市场退出的顺利与平稳。在监管手段与方式上,应在完备
的金融法律框架内建立各项具体的监管制度,如规范化的报告制度、公正的信
用评级制度、齐备的金融机构档案制度、必要的监管通报制度、严厉的责任处
罚制度等。总之,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应以国际惯例为基准,尤其在监管目标、
监管内容、考核指标和手段方法上要与国际接轨,以适应我国金融国际化和世
界金融监管一体化的要求。我们一方面可以引进和运用发达国家对内部金融
监管制度的创新成果,如欧美一些银行管理的法律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借鉴
Et本、新加坡等一批新兴的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监管经验,加快我国金融业的
国际化步伐。
主要参考文献:
1.J.A.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2.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译本。上海三联
书店,1990年版
3.爱德华·S·尚:《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
1988年版
4.H·考夫曼:《利率、市场与新的金融世界》中译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0年版
5.欧洲银行:《国际金融发展最新技术》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版
6.T.迈耶、J.S.杜森贝、L.Z.阿利伯:《货币、银行和经济》,中译本,中
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
7.王松奇、李扬、王国刚《金融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版
8.王自力:《中国金融市场化与国际化论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9.陈岱孙、厉以宁:《国际金融学说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
10.刘思跃、肖卫国:《国际金融》,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徐明棋:《市场深化中的金融重构》,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陈湛匀:《创新金融工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年版
13.李忠平:《中国金融国际化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卑

14.刘国光:《金融:体制变迁与松紧转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

15.徐进前:《金融创新》,中国法制出版社,1991年版
16.江其务:《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7.陆百甫:《大抉择:影响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的六大问题》,中国发展出
版社,1997年版
18.胡炳志等:《世纪末回顾:全球金融大震荡》,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

19.潘岳:《中国经济改革的主线》,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0.《中国金融展望))1997年
21.《中国金融年鉴11996年
·32·
22.饶余庆:“金融创新与金融业革命的影响”,《中山大学学报》,1987年
1期
23.张勇:“国际金融创新的发展及莫对我国金融的影响”,《国际金融理
论与实务》,1993年3期
24.周湘仁:“金融创新研究”,《金融学刊》,1996年2期
25.都江源:“金融创新的导因及相关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1996年
】0期
26.唐光辉;“论国际金融创新风险”,《商业研究》,1998年7期
27.薛峰:“关于金融创新几个问题的认识”,《当代经济科学》,1995年
1期
28.刘钧:“国际金融创新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内蒙古财经学
院学报》,1997年1期
29.姜鸣、孙树清:“关于中国金融创新对策的理论研究”,《学习与探索》,
1997年6期
30.厉以宁:“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创新”,《学习》,1997年1期
31.王春峰、张维、王士庄:“金融创新的未来趋势及其影响”,《经济学动
态》,1998年5期
·33-
后记
在此,我由衷地感谢导师刘小恬博士,是他那无私的教诲和严
谨的治学态度,使我受益匪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他的悉心
指导,刘老师为我这篇拙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这里我还要感谢曹阳教授、张绍焱教授、江松先教授、李振方
教授、陈银娥博士以及徐昭华老师给予我的真诚鼓励和无私帮助。
借此机会,谨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中国金融创新研究
作者: 鲁莉劼
学位授予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本文读者也读过(3条)
1. 游文 引发金融危机的相关因素分析[学位论文]1999
2. 钟贤华 我国股份合作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基本对策[学位论文]1999
3. 卢亮 隐性失业分析及解决对策[学位论文]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