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关于我国国有企业高负债的成因及对策问题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我国国有企业高负债的成因及对策问题研究
姓名:吴慧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江松先
1999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在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发展格局
的同时,我国的国有经济也获得了迅速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相当一批国
有企业至今仍处于结构低下,资产负债率过高,经济效益差,包袱沉重的发展
困境,国有企业的竞争实力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环境明显不相适应,国有经
济的主导作用和国家利益的有效维护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威胁和挑战。因此,能
否搞好国有企业,巩固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仅对经济的发展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平稳、快速发展,关系到其
它各项经济改革的成败。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我们当前面l|缶的一项紧迫任务,已
成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j
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众多,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国有企业的负
债率过商,阻碍了国有企业的发展。研究国有企业高负债形成的原因及其有效
的解决途径对我圄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当前理论界讨论众多,观点不一。本文从债务重组作为治理国有企业高负债的
有效途径这一核心论点出发从四个方面论证国有企业高负债的成因及对策这
一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
第一部分对国有企业高负债的现状及影响进行简要而综合的阐述。
第二部分国有企业高负债的成因分析。
第三部分论述并阐明治理国有企业高负债问题的主要思路。
第四部分阐明了要顺利解决国有企业高负偾问题,实现有效的债务重组,
必须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出台相关的政策口/
关键词:国有企业高负债债务重组
ABSTRACT
China has made great strides forward in developing the pattern with the
public sector remaining dominant and diverse sectors of the economy devel—
oping side by side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
ing—up,at the same time,rapid economic growth has been witnessed in
China and China’S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has increased.However。there
are part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till lack vitality,confront the irra—
tional structure and poor efficienc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China should
adopt all kinds of possible means to accelerating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and combine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ith their
reorganization,upgrading and better management,which relate to establish
a more or less ideal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maintain a sustained,rapid
and sou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China’S modernization
driv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confront that one of major problems is their
high debt at present,we should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is problem and take
practical and foreful measures tO solve it.This paper argues that study the
reasons of high debt and find OUt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it have a vital
bearing on the improving the State sector of the economy as a whole,and
have far~reaching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The paper is divides
into four parts:
1.The present condition and impact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igh debt.
2.Exploration on the cause of high deb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3.Analysis on basic thought and main ideas of decreasing debt of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4.Tentative plan and suggestion on debt rearrangement in Chinese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Key Word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igh debt
Debt rearrangement
关于我国国有企业高负债的成因及对策问题研究
第一部分国有企业高负债的现状与影响
国有企业高负债,效益不佳,亏损严重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只有全面
认真研究国有企业高负债的现状及性质,找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症结.才能
有的放矢地对症下药,寻找出路。
一、国有企业高负债的现状及性质
(--)国有企业高负债的现状
从总体上讲,国有企业债务负担沉重,资产负债率过高,负债数量增加较
快。1980年,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18.7%,其中流动资产的负债率为48.
7%。1993年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偾率为95.6%,企业生产周转金几乎全部靠
贷款。1994年底,国有资产管理局对2万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的调查表明:企
业资产负债率为79%,其中资产代歉的负债率为70%。在不同行业之间资产
负债水平也不一样。银行的资产负债率在90一100%之间,物资企业,建筑工
程企业和商业粮食外贸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80一90%之间;农业牧水产企业
和消防包装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70一80%之间;工业企业和劳改企业的资产
负债率在60一70%之间;文教卫生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50一60%之间;交通
邮电企业在40一50%之间;城市公用事业在30一40%之间。中央工业企业与
地方工业企业的负债水平也不~样。一般来讲,中央工业企业的负债率要低于
地方工业企业的负债率。1994年,中央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宰为60.8%,而地
方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74%。在企业负债结构中,大部分行业的流动负债
比例都相当高,1994年国有企业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62.8N。从各部门看,
工业企业流动负债占总额的66%;物资企业占78.8%;建筑工程企业占9z.
·1·
1%;农牧水产企业占80%;交通邮电企业占52.7%;粮食外贸企业占83.9%;
银行占57.1%;城市公用企业占63.3%;文教卫生企业占86.8%;劳改企业占
71%;消防包装企业占30.8%。从国际经验来看,如美国、巴西、新加坡资产负
债率在50%以下,英国、法国、约旦等国的资产负债率在50%一60%,超过
60%的有法国、韩国。从我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来看,这些企业一般都运
行正常,他们的资产负债率大约在30一,60%之问。所以,据国内外经验,40一
60%的资产负债率是比较正常的。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为79%,如
果扣除企业资产净损失和挂枨,资产负债率达83“。所以,我国国有企业的过
度负债是很严重的,而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上升。
(--)国有企业负债的性质
国有企业的债务主要表现为企业对银行的负债,而国有企业是国家的、企
业负债形成的固定资产是国家的,负债创造的利润是国家的,负债造成的亏损
也是由国家来承担的,则实际表现为国家或财政对银行的负债。而银行的资本
金是国有的,但吸收的存款中60%以上的份额是负债。企业的不良债务表现
为银行的不良资产;银行的不良资产中有60%以上要由居民储蓄存款来承
受。若企业破产、最直接受损的是银行;而银行的损失中60%以上要摊在城乡
居民的储蓄存款头上。国有企业负债也有一部分是企业间的负债,可能是国有
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发生的债务关系,也有可能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
发生的债务关系。无论是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还是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
业之间的负债,由于其相互负债,形成错综复杂的债务链,起到了相互抵消的
作用,不表现为财政对外的负债。至于银行中的非居民储蓄,由于其来源渠道
广泛,也不明显地表现为财政对外的负债。其实从更深一层讲,国家只不过是
广大居民的代理人,国有企业归国家也归属于广大居民,国有企业搞不好,经
济上不去,最终受损的还是广大居民,国有企业出现高负债,是国家代理J。大
居民经营国有资产不善的一种表现,国家应对广大居民负责。
·Z’
二、国有企业高负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抽象地从企业负债率本身来分析,很难判断企业高负债是“好事”还是“坏
事”。如在60和70年代,日本企业的平均负债率达到160%,日立公司曾一度
高达600“;到80年代初,日本的企业负债率仍高达77%,但并未出现什么大
的问题。假如企业发展前景良好。盈利能力很强,能按期归还债务,那么,企业
即使是高负债,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高负债带来
了种种严重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巨大障碍,甚至可能
由此引发金融危机,导致货币信用体系的崩溃。具体来讲,我国企业高负债对
经济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 高负债是导致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
从企业部门来看,企业负债率与通货膨胀率互为联动,且具有较强的正相
关性。高负债企业占用了大量的银行贷款,导致资金的流动性很差,甚至一出
银行,资金就沉淀在企业。企业要维护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金继续向银行贷
款。在各种压力下,银行只能是“有求必应”,其结果是货币超经济发行。这样的
过程持续下去,必然引起通货膨胀。从现实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企业占用了
大量的资金,但并没有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积压十分严重。到1995年9
月,国有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高达2000多亿元。企业的高负债形成了实实在
在的有效需求,但没能产生相应的有效供给,社会供需缺El越来越太,在这种
情况下,负债率越高,通货膨胀也就越严重;而通货膨胀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费
用增加,又会扩大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使企业负债率进一步提高。通货膨胀与
企业负债的这种联动关系,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 企业高负债降低了社会资金的利用率
在目前这种体制下,高负偾企业已经变成了社会资金运动过程中的一个
“黑洞”,资金运动一经过这个环节,大量的资金就被吸纳沉淀下来。据统计,我
国目前处于呆滞、沉淀和无效的社会资金总额达到3万亿元,约占社会资金存
量总额的50%。从银行来看,目前银行的沉淀贷款约占贷款总额的1/3,其中
呆帐贷款又约占沉淀贷款的10%。现在的问题不在于已经沉淀了多少资金,
面在于这种资金运动呆滞、沉淀的趋势正在进一步发展。在社会资金运动过程
中,呆滞、沉淀和低效资金的堆积速度大大超过了社会资金的增长速度。现在,
社会资金流量的扩大不是靠盘活呆滞资金,而是靠增加货币发行,信贷投资,
靠举借外债和内债。很显然,这种增加只会加速资金沉淀堆积,加剧社会资金
的短缺和紧张状况,更谈不上杜会资金的优化配置。
(三) 企业膏负债扭曲了社会资金流动的市场信号,导致大量资金流向
泡沫经济领域
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资金的逐利性表现得越来越强烈。在传统体制
下,资金的流动主要是政府计划引导的;在现行体制下,资金的流动越来越是
由市场引导的。但在企业高负债的影响下,市场信号,即通过市场反映出来的
预期投资回报率被扭曲了。据统计,国有工业企业1980年百元产值实现利税
24.32元,1993年降到12.87元,资金利税率1980年降到24.76%,1993年降
到9.63%;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润1980年为16.22元,1993年降到3.61元。
目前企业资金盈利率仅6%左右,远远低于贷款的平均利率。很显然,生产领
域的回报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产生一种“排挤效应”,使大量的资金流向投
资回报率更高的产业和行业,如房地产、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贷、股票等。大
量社会游资的出现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在金融市场不健全韵情况下,大
量社会游资的存在使杜会资金的优化配置难以实现、相反地对泡沫经济起到
了推渡助澜的作用,成为财政经济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四)高负债企业对银行形成“倒逼”机制
高负债企业之所以能继续追加借款,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把过去的贷款
当作向银行继续索取新贷款的“人质”,迫使银行就范。另外,国有银行也盼着
企业能起死回生,以期还教有望。这样一来,在高负债面前,银行信贷分配秩序
也就化为乌有。
(五) 企业裔负债使商业信用遭到破坏
市场经济虽然是法制经济,主要依靠法律去规范、约束经济主体的各种行
为,但市场经济也离不开信用,信用比法律具有更普遍的约束力,可以说信用
才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然而企业高负债使得这种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信用遭
到了严重的破坏。企业高负债使得企业很难如期偿还债务.由于其不能到期偿
还债务,使得作为债权人的另一个企业很难到期偿还其拖欠其它企业的债务,
这样债务链便越结越长,越结越紧,在债务困境中越陷越深,最终不得不破坏
商业信用。而一些企业失去商业信用又很容易被其它企业仿效,这样商业信用
将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深的程度上遭到破坏。
(六)企业离负债使得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加,经营风险加大,经营环境恶

企业的高额负债主要是对银行的负债,企业的负债中有60%是对银行的
负债,而这些负债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对银行来讲是呆帐、死帐。这部分呆帐、死
帐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一有风吹草动,出现挤兑现象,银行将难以应付,有
可能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渍,给社会带来极不稳定的因素。企业由于高负债
丽使得经济效益普遍较低,这使得银行吸收存款没有源泉,贷款失去对象,经
营环境大大恶化。
(七)企业离负债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首先企业高负债阻碍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载
碱企业大量冗员,而企业高负债使得企业难以抽出资金去安置被分流出去的
企业冗员,企业冗员得不到妥善安置又是社会的一个不稳定因素,企业冗员的
分流被迫缓步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而建立社
会保障制度的资金最终还是靠企业供给,现在企业负债累累,难以自保,更不
用说让企业出资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了。
其次,企业高负债阻碍了银行商业化的进程。银行商业化要求银行不再接
受政府的干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不能见死不救,让
·S+
太多的企业破产,社会各方面都难以承受,最终政府只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让
银行向企业注资。银行商业化要求在银行与企业之间钳人规范的市场机制,然
而企业对银行的高负债让银行处于一种“弃之可惜,食之无肉”的境地,银行对
企业的贷款很难按照市场机制去对待。
最后,企业高负债阻碍了分税制的推行。新税制将税前还贷改为税后还
贷,这对本已是负债累累的国有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企业叫苦不迭,加
大了推行的难度。企业高负债使企业效益普遍下降,国家财政收入也随着下
降,造成地方财政困难重重,分税制要求地方财政将相当一部分收入划归中
央,加强中央的财权,这在地方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推行起来也障碍重重。
第二部分国有企业高负债的成因分析
国有企业高负债问题的形成,原因虽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主要不外乎
一是主要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银行、企业自身的原因,另外也包括原体制遗
留与体制转换所引起的原因。
一、经济主体行为的原因
(一)从政府行为方面看
1.由于政府职能未能转换,政府行为未能规范,突出表现在政企不分、政
银不分。政府对企业和银行的行为不规范。从理论上讲政府行为目标与银行和
企业的行为目标是不一样的。而目前的现实是,政府为实现社会安定和护张性
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往往不顾银行和企业的效益目标而干预企业和银行的行
为。政府为体现其政绩总是不断地要求企业增加项目投资以扩大再生产,当发
生政府决策失误,项目投资投向不合理的情况时,又强令银行贷款支持,从而
形成企业高负债和银行不良资产。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经营陷人困境,已经发
生财务危机的国有企业,为了避免企业破产,职工失业,影响社会安定,政府也
总是责令银行贷款挽救企业,从而形成银行的不良贷款和企业大量的高负债。
-6·
Z.由于政企不分造成企业负担沉重
企业负担沉重主要受三个方面的拖累。一是企业冗员现象严重。1995年
我国国有企业从业人员1.13亿。其冗员约为3000万人,约占30%左右,丽个
别行业巳达到50%,如纺织工业。企业冗员的存在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
本,也抑制了企业的活力。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
尚没水吃”。二是对企业的乱收费,乱摊派现象严重。由于预算外资金的存在,
各处行政事业单位都设有自己的小金库,自由对其支配。再加上财政困难,所
拨付的预算内资金有限。一般行政事业单位光靠财政拨付资金远不够其花费。
为了充实其小金库,满足其日常花费,只有把手伸向企业。有资料表明,有的地
方收费项目达一千多条。而企业领导为了跟政府部门搞好关系,只有忍气吞声
地挨宰。企业为了应付方方面面、打通各种关节所需要的花消越来越商。可以
说企业每年向银行的借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流向了这些方面。三是企业办社
会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企业职工的住房、生老病死,甚至企业职工子女
的教育、工作等都依赖于企业。尽管我国实行了住房制度改革,变公用房为商
品房,但职工工资低,根本买不起住房,最终还是靠企业补贴或者无偿分配。我
国社会保障制度虽已基本建立起来,但没有形成统~的管理,存在着“五龙治
水”的现象,也存在保障水平参差不齐,覆盖面窄等问题。企业在社会保障中仍
承担着主要责任,在这方面每年也要注入一大块资金。
由于国家税制不合理因素的存在造成国有企业的税收负担沉重.在1994
年实行新税制以前对我国国有企业所得税实行九级超额进税率,最高一级税
率达到55%,同时还要上缴“两金”.所以企业在缴完各种税费以后几乎没有
剩余资金来进行企业外延或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企业规模很难发展状大。实行
新税制以后,虽然降低了企业所得税,与其它企业平等对待,但又规定税后还
款,国有企业的税收负担仍然很沉重。我国国有企业在整个企业中所占比重只
有37%,但其所缴纳的税收占整个税收的比重达70%以上,显然国有企业的
税收负担较其他企业沉重。
·'‘
(=)从企业行为方面看
企业的经营机制没有根本转换,准确地说,也就是没有形成有效的企业治
理结构。1983年实行“拨改贷”后,全部企业的基本建设资金由财政拨付为银
行贷款,国家不再对国有企业注人资本金,国有企业完全依赖于银行贷款来进
行生产经营活动,从而走上了负债的道路。只要企业盈利能力强。效益高,能按
期还本付息,负债经营甚至高负债也并非坏事。但高负债要以高效益为基础。
所以从企业方面看企业高负债带来的债务危机根源在于企业经营效益的低
下。
由于国有企业所有者存在着“虚位”,没有明确的产权所有者,因此其约束
机制和激励机制都显得软弱无力。呼唤已久的现代企业制度迟迟没有建立起
来,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通较低。在我国l/3的国有企业明亏,l/3的暗亏,
1/3的获利.这已是一个事实。另外,国有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思想的熏陶,对
新兴的市场经济还一时转不过弯来,其管理模式,经营思想许多仍停留在计划
经济里。具体表现为生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单纯追求产值,许多产品质次价
高,在市场上没有销路,造成大量的产品积压和报废。由此出现数额巨大的亏
损挂账、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挂帐、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企业不仅难以还清
银行贷款,还要支付大量利息。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获利企业的盈利能力平均
为6%,而每年银行利息率就有7%,比银行利息率低一个百分点,这里7%还
是两次降息以后的利息率。国家计委等部门的调查表明.由于政策和宏观管理
上的原因造成的企业亏损,已大幅度下降,由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上的原因造
成的企业亏损,已大幅度下降,由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上的原因造成的企业亏
损大幅度上升。
(三)从银行行为方面看
银行内部约束机制不健全,风险防范机制难以建立,致使信贷资金约束软
化。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远未实现,致使银行经营管理不善。目前银行对国有
企业的不良贷款,即逾期和呆滞贷款,有一部分是因为贷款投向不合理造成
的。而企业之间出现“债务链”、又迫使银行进一步增加贷款,银行在进行对企
·8·
业信用评估,贷款审查,资产风险监测以及融资规范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多。银
行在贷款前缺乏足够的风险控制能力,在贷款后缺乏强有力的保护资产安全
性的手段。
从整个金融体系看,随着居民储藏的不断上升,居民储蓄逐渐取代财政预
算成为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而政府和企业则成为净赤字部门。在这种国民收
入分配格局发生剧变,严重向居民部门倾钭的情况下,又因为金融体制改革滞
后,居民与企业之间的融资渠道没有开通,居民收入转化为投资只能是通过银
行系统间接进行,即必须通过储蓄才能转化为投资在银行信贷约束软化的情
况下必然出现国有企业的高负债与大量不良债务。
二、原体制遗留与体制转换的原因
从历史的纵向的角度分析,一方面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继承下来的以国家
为中介的融投资体制没有改变,另一方面,由于放权让利等措施使得这种体制
转换反而又引起了企业管理者控制的问题。
(一) 从原体制遗雹的阃题看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的融资行为往往采取通过付与职工低工
资、工农产品剪刀差而将城分居民应得的收入中的要用于长期储蓄的部分以
国有企业的盈利形式集中起来,形成国有资本。这种将居民收入间接地转化为
国有资本的融资方式并不是不要成本的。对居民收入中这一部分被以国有企
业利润的形式转化出去的收入是具有功用的,即这部分收入应该是为居民未
来消费提供保障的,是居民为住房、养老、医疗、子女教育、失业、意外灾害等方
面的开支所必须的资金。既然国家将这部分资金提走了,那么国家就不得不为
居民承担这些本来就应由这些资金开支的消费,即由国家来承担居民的住房、
养老、医疗、子女教育,失业、意外灾害等方面的开支。由于政企不分,国家投资
于企业,国家既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国时又是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国家与国
有企业没有什么多太的区别,实行的是国有国营。国有(或称国营)企业并不是
·9·
真正的企业,国有企业仅只相当于整个国有经济这个大企业中的一个工厂的
作用。从而,上述应由国家承担的为居民提供住房、养老、医疗、就业保瘴等方
面的服务实际上则是由各国有企业来具体承担。特别在就业保障上,实行低工
资高就业政策,形成“三个人的活五个人来干”的局面。
如果上述的融资方式没有多大改变,而国家又将原计划体制下的融资方
式产生的负担问题都推给企业,就必然会形成今天我们进一步推进改革时所
遇到的所谓企业办杜会、企业富余人员负担重等问题。在现行企业改革中,这
些负担如果国家不管而推给企业就必然会造成企业经营效益低下。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从1 979年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改变了国民
收入的分配格局,即通过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价格的市场化,国有
企业的放权让利,特别是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高速增长都使得国
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向居民部门严重倾钭。而与此同时国家并没有放弃对资本
实行行政分配的体制,国家作为融资的中介地位没有变。但融资方式却从原来
的赢接将职工工资通过利润的形式转化为投资,变为国家通过国有企业吸收
居民储蓄存款再对银行信款进行行政分配来实现投资的融资方式。
以国家为中介的融资方式的这种转变,结果是筹资成本变得显性化、刚性
化,即国有银行吸收的居民储蓄存款要求有还本偿息的刚性约束。而在资本的
投资运用上,国家对资金的分配仍起着重要作用。从而造成资金使用上的软约
束。这“一软一硬”作用的结果就自然形成国有银行的大量不良债权。从国有企
业看则形成高负债。
改革措施不当,主要是对国有企业实行“拨改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
家对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投资实行的都是无偿使用的财政拨款
制。1983年和1985年先后把上述两种财政拨款制改为由企业还本付息的银
行贷款制。1993年税制改革后,又取消了从销售收入中提取1%补充流动资金
和税前还贷的政策。这些改革的本意是想破除国有企业在流资金和固定资金
使用上吃财政大锅饮的体制,形成一种节约使用这两种资金的约束机制。用意
是好的,方向也是对的,实行的结果,不但约束机制没有形成,反面造成高负债
和不良债务的严重后果。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0·
1.这些改革措施实施之后、财政就不再向国有企业注入资本金和补充流
动资金。有些新建国有企业、没有一分资本金投入,完全靠银行贷款来建设(如
天津无缝纲管厂)。这样,经过十几年之后,国有资金比重就越来越小。对银行
负债比重就越来越大。
2.由于用银行贷款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都是国有资产,企业感到
与使用财政拨款没有什么区别,付利息等于变相交利润,因此就不再怕贷款,
进而变为争贷款;对还贷,则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还不了,你银行能把我
怎么样?”不仅没有形成约束机制,反而形成一种“赖帐机制”。
3.由于银行也是旧体制,贷款币种,贷多贷少都是按照政府的指令进行
的;企业不能还本付息,银行也无可奈何。
目前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只有向银行借款,发行企业债券,通过股票上市
来筹集资金。据有关资料表明,企业的利润率普遍低于银行贷款利息率,这说
明一般企业通过银行借债经营,其能使其债务规模越来越大,在债务困境中越
陷越深。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源于八十年代中后期。交易品种主要有国家重点企
业债券、地方债券、短期融资券、内部债券四大类。在证券市场初创时期,企业
债券曾发展较快,如1990——1992年就发行894.13亿元,其中长期券512亿
元,但是从1993年开始企业债市江河丑下,当年仅zO亿,此后更是一蹶不振。
通过企业债券所需要偿付的利息率一般比银行贷款利息率更高。这不仅增加
了企业使用资金的成本另一方面,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向居民部门倾钭的变
化同时,就居民内部来看则又是不对称的,即国有企业的一般职工在放权让利
的过程实际收入增长并不显著,目前甚至有下降趋势。居民中真正收入迅速增
长的主要是那些私人业主、厂长经理等。所以在新的收入格局发生变化后,国
有企业大多数一般职工的情况并没有多大改变,其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
育、就业保障等仍然需要企业负担,从而这些负担又成为形成在新的国家银行
融资形式下的银企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
(二) 从体制转换所引起的原因看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有所权和经营权集中在国家一身,国
·11·
有企业仅是类似于一个工厂的性质。这种高度集中的企业治理结构形成的后
果是企业缺乏市场应变力,企业经营的激励机制只能是依靠国家的政治力量
来推动。
通过近20年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我们仍不能够形成有效激励机制其
原因就在那些所谓的“放权让利”的举措,这种举措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是
不尽适合的。因为,在“放投让利”中,所让的“利”是作为所有权的表现形式的
(所有权的权益收益),这种“利”的“让”的结果则是使得企业管理者一方面有
可能获得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在“放”的“投”的基础上更牢固地掌握企业的
控制权。这就是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长期以来一直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
心问题,但是改革的成效并不显著,其经营效益不升反降的原因。因此,在旧体
制所遗留的问题与现体制所产生的新问题的双萤影响下银企不良债权债务关
系进一步恶化。从而引发国有企业低效益下的商负债。
第三部分治理国有企业高负债的思路
我国的国有企业高负债问题是一个制度层次的问题,治理国有企业高负
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众多有志之士提出了根治这一问题的众
多方案。笔者在分析相关方案思路后,认为应先破丽后立,走债务重组之路才
是治理国有企业高负债的有效途径。
一、治理国有企业高负债的原则
治理国有企业高负债只有在坚持有利于推动社会物质生产,提高社会生
产力水平这一基本原则前提下,才可能将寻求解决的办法定位在一个更准确
的基准上和范围内。治理国有企业高负债应坚持以下几项具体原则:
(--) 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
治理国有企业高负偾不应只注重表面的治理,解决债务存量,丽应在挖
·12·
掘、分析企业高负债原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治其根。只
有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高负债,才算把问题彻底解决。如果只重“标”而不重
“本”,那么企业高负债即使在表面上解决了也只是暂时的,不久的将来仍会重
演。从前蔺的分析可知,我国企业高负债的深层次原因是国有企业、银行缺乏
明晰的产权界定,由此也缺乏约束一激励机制。所以要从根本上治理国有企业
高负债,就要从这一点着手,解决国有企业、银行的所有者缺位问题。当然强调
要从根本上治理国有企业,并不否定治标的作用,应该从多方着手解决现实问
题。有时根本问题是一时半会解决不了的,而“治标”却能起到一定的缓和作
用。
(--) 必须坚持市场经济的原则
搞市场经济是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的不可动摇的大方向。治理
国有企业高负债不能偏离这一方向,所使用的手段最好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依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去寻求解决途径。我国国有企业高负债的一个原因
就是政企不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过多,如果再使用政府对企业或银行干预的
手段去解决国有企业高负债,那无疑是饮鸩治渴,最终只能使企业负债越来越
高。所以国家在治理国有企业高负债时,应从宏观上,从制度上去着手,去为企
业的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去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政府的行为
不应伸及到企业的经营决策上,但可以利用有关政策(如税收)来引导企业的
经营决策,减少市场经济运行的成本。
(三) 必须坚持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专业银行商业化相一致的原则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解决企业问题的根本举措,是国家的大政方针,解决
国有企业高负债必须与此相一致。事实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解决国有企业
高负债不仅不矛盾,反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解
决国有企业高负债,解决国有企业高负债叉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专业
银行商业化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一个必然步骤,也可以说是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配套改革。只有走商业化道路才能使银行具有约束
·13·
机制,银行对贷款的安全性、盈利性才会有更充分的考虑,不再象以前银行靠
听命令,按关系发放贷款,结果资金流向了一些效益差,亏损严重,没有发展前
景的企业,而那些有发展潜力.极需资金的企业却得不到资金。对资金这种稀
缺资源的配置完全没有遵循市场的规律,结果配置效率低下,资金使用很不合
理,同时,这也是造成企业高负馒的一个重要原因(前面已分析过)。专业银行
走向商业化既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解决国有企业高负债的要求。如果为了
解决国有企业高负债,而偏离了专业银行商业化的道路或者与专业银行商业
化相违背,那么不仅是丢了“芝麻”,也捡不到“西瓜”。可以说,专业银行不向商
业银行转轨,是很难从根本上治理国有企业高负债的,最多只能是表面上的,
暂时的解决国有企业商负债。
(四)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力而行的原则
我国国有企业高负债不是一日两目的事,而是长年累积所致,其负债原因
错综复杂,负债规模异常庞大。据有关专家估计要把我国国有企业负债率降至
50%需要注入达3万亿的资本金。我国每年的财政收入不到7千亿,这样一比
较,不难看出治理国有企业高负债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考虑国
情,量力而行。对这些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切不可一蹴而就,欲速则不达。
二、化解企业高负债的主要思路评析
目前,对待治理国有企业高负债问题主要有五种典型方案,包括债转股,
贷改投、债务赦免、债务托管和渐进缓解法。这五种方案,体现了两种基本思
路。笔者就此进行简要评析。
第一种思路是将债权转化为银行持有企业的股权,如“债转股”和“贷改
投”。也就是银行以债权作为对国有企业的投资,参与企业的管理,分享企业的
利润,银行成了企业的股东或投资合伙人。这种方式对银行来说可以最大限度
减少权益损失;对企业来说,营运资金并没有减少并且可以避免企业还本负息
·1 4·
的负担。有利于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但这种思
路值得商榷。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这样作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我国当前
投资渠道狭窄,主要是间接投资,社会闲散资金绝大部分集中在银行,这本身
就积聚着风险。债权变股权意味着银行还有可能收回的贷款变为长期投资,短
期内是收不圆来的。也就是说,不仅以前的呆帐、死帐收不回来,增加了一块投
资短期内也收不回来。这在居民储蓄占整个银行储蓄60%以上的情况下,一
有风吹草动,出现挤兑现象,银行将难以应付,有可能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崩
溃。
二是这样做容易导致“金融寡头”、“金融垄断”的出现。债权变股权意味着
一家大的银行掌握着许多家企业的股权,企业负债率较高也让银行往往处于
控股的地位,这样银行也就控股了许多企业,极易出现“金融寡头”、“金融垄
断”现象。
三是这样做没有实际解决企业的高负债问题,只不过是将企业高负债由
显性变为隐性。因为债权变股权既能不由于银行的参与使企业经济效益好起
来,也不能加强企业的约束一一激励机制和银行贷款的风险机制,滋长企业高
负债的土壤没有被铲除,企业高负债只是发生了帐面的变化。既不能治本,也
不能治标。
第二种思路是将国有企业的债务转换为财政对银行的债务或者转换为银
行持有长期国债,其实质就是让财政为国有企业偿还债务。如“债务赦免”、“债
务托管”。这对以前实行的“拨改贷”制度实际上是一个否定,又重视回到财政
为国有企业无偿注入资金的状况,政企关系又形成了胶着的状态,对建立自主
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制度无疑是一个倒遇。另外,我国近几年来财政赤
字连年,财政困难重重,根本无力为国有企业偿还巨额债务;转换成长期国债
也是行不通的,我国国债规模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虽然不大,但其发展速度迅
猛,国债依存度较高,如果对国债规模的发展速度不加以控制,反而推波助澜,
势必造成国债规模的无限扩大而最终陷人债务危机。可见.这种做法不具有现
实可行性。再说,“拨改贷”的本意是让国有企业对资金的使用具有约束力,现
·1 5·
在让财政来偿还债务,对国有企业的约束力不是更弱了吗?
三、债务重组是解决国有企业高负债的有效途径
解决国有企业高负债既不能靠财政,也不能靠银行,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
制的作用,让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债务进行重组。这样政府用经济的手
段解决了经济的问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债务重组的理解
重组就是分解以后,再重新组合。债务重组就是如何把债务分解开来让更
多的投资者去承担。从法律的角度看,债务重组是指当事人依法变更所有企业
负债的法律关系而确立新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行为。变更可能发生在债务关系
的各个要素中,可能是主体的变更,可能是权利义务内容的变更,可能是债务
对象的变更,也可能是法律关系的性质的变更。从经济的角度看,债务重组就
是让资源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萤新配置,重新优化组合以达到分散风险,提高
经济效益的目的。站在企业的角度看债务重组就是如何削减高额负债或削弱
高额负偾对企业经营带来的不利影晡。站在银行的角度看,债务重组就是怎样
处理银行大量的不良资产,尽可能减少果帐、死帐所造成的损失。站在国家角
度看,债务重组就是怎样盘活国有资产存量。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减少经
济运行的风险。至于债务重组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包括破产,并
购、转让、债权拍卖等。通过企监上市发行股票或发行企业债券筹集资金来偿
还是否属予债务重组的问题有一定的争议,笔者认为这也是一种债务重组。其
债务负担最终落到股东和债券购买者身上,债权在不同所有者之间发生了转
移。至于债权变为银行持有的股权,企业负债变为财政对银行的负债或者银行
持有长期国债,从理论上讲,这些也应该属于债务重组,但笔者不赞同这两种
债务重组的方式。为了方便起见,以下提到的债务重组不包括这两种方式。也
就是说债务重组只是在居民、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公有制企
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种企业)之间进行重组。
·16·
(二)债务t组具有众多的优点
1.债务重组促进了资产的流动,优化了资源的配置,激发了经济的活力
重组就意味着流动,只有流动才能完成重组。而市场机制作用下的资产流
动就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是市场经济运作的需要。债务重组必须按照市场
的需求,随着债权的转移而将资源流向经济效益较高的领域,实现资源配置的
优化,激发经济的活力。另外,流动不是国有资产的流失。也不是流失的原因。
事实上,不流动才会流失,只有流动,才能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债务重组分散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目前,我国的企韭债务中有70%以上是企业欠银行的债务,债务的风险
集中在银行,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债务重组通过分解、转移、消化债务,使
更多的经济主体承担企业的债务,分散了由于企业债务而带来的银行经营风
险。
3.债务重组加强了企韭的约束机制
由于国有企业和银行都存在一个所有权“缺位”问题,二者之间的资金往
来就很难有较硬的约柬机制,这就造成企业不节约使用资金,银行贷款审批不
严,而这些又是企业高负债形成的主要原因。债务重组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
这个问题。偾务重组让更多的投资者对企业有监管的权力,加强了其约束机
制。如企业通过上市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其对资金的使用要受到股东大会和
广大股民的监督,如果资金的使用效率低,经营管理不善,广大股东就会“用脚
投票”,抛售其股票,其股票价格的下跌在二级市场上就会又有显著的表现。股
票价格过低不仅存在被其他企业收购兼并的危险,也损害了企业的形象,给企
业通过配股、扩股筹集资金增加了难度,同时,经理也有被解聘的危险。
4.债务重组加大了直接融资的比重
在我国的融资体系中,银行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也就是主银行机制,而
直接融资所占的比重很小。虽然我们不能说直接融资所占的比重越大越好(有
许多发达国家仍以间接融资为主),但直接融资比起问接融资有不可比拟的优
越性,如融资形式灵活多样,融资来源丰富等。这样直接融资在整个融资体系
中就应有一个合理的比重,而我国直接融资只占6%,所占比重过低的现象十
·】7·
分严重。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已是大势所趋。债务重组扩大了直接融资的比重
是显而易见的,如企业通过上市筹集资金来进行债务重组,通过发行企业债
券,拍卖债权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直接融资的比重。
5.债务重组可以形成规模经济
债务重组让更多的企业横向或者纵向联合起来,不仅可以优势互补,加强
经营管理,而且可以形成规模经济。比起国外,我国目前在规模经济上做得还
远远不够。一个倒子可以说明这一点,目前我国生产汽车的厂家,大小加在一
起总共有120余家,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可是,1994年总共生产汽车
140万辆,而美国的一个福特厂就生产汽车700多万辆。我国年产12万辆称
为规模经济,而国外年产达100万辆方称为规模经济。
(三)债务重组具有现实可行牲
1.债务重组是众望所归
从前面对国有企业债务情况的论述不难看出,目前国有企业的债务关系
已经使企业、银行、政府陷入困境,从三方利益考虑都有重组的强烈愿望。事实
上,政府和银行已经为债务重组作了政策上、资金上的准备,并已进行一些富
有成效的尝试。由于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关系到职工,关系到全社会,
因而,企业债务重组,能得到全杜会的认同与支持。即使“三角债”中的企业.它
们既是拖欠他人债务不还,影响他人正常经营的违约者,也是被拖欠的受害
者,客观上也都有通过重组解开债务死结的要求。
2.社会丰富的闲散资金为债务重组提供了物质基础
经济体制改革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财政收入占国民
收入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而个人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却大幅度提高。从国民
收入最终分配结构来看,其变化如表1。由于国民收人格局的变化,引起了国
内储蓄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伴随着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个人拥有的剩余货币
迅速增加,国内储蓄以政府和企业为主转向以个人储蓄为主。国内储蓄结构变
化见表2。1979年,政府储蓄加上企业的储蓄占国内储蓄总额的70%以上,但
在1995年个人储蓄已取代政府和企业而成为国内储蓄的主要构成。由此可
·18·
见,我国社会的闲散资金是非常丰富的。丰富的社会闲散资金与企业的高负债
并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直接融资所占比重过小,大曩的社会闲散资金通过银
行转贷给企业。债务重组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注入。这些资金不仅要用来收购,
兼并其它企业,而且要用来安置破产企业的职工。同时,通过上市发行股票;发
行企业债券,扩大投资基金规模等解决企业债务问题,需要大量的可供吸纳的
社会闲散资金。丰富的社会闲散资金为债务重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奠定了丰
富的物质基础。
表1 国民收入分配表
年份政府企业个人
1979 23.5“ 12.1% 64.4%
1988 11.7% 10.8% 77.5%
1995 12.0% 10.0% 78.0%
资料来源《管理世界》1997年第6期
表2 国内储蓄结构变化表
年份政府储蓄企业储蓄个人储蓄
1979 42.8% 33.65% 23.55%
1988 7.25% 30.05% 62.5%
1991 4% 25% 71%
1995
5% 25% 70%
(估计数)
资料来源《管理世界))1997第6期
3.市场中存在可观数量的债权投资人
根据近几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出现的情
况看,我国的资本结构已经多元化,有国家资本(包括国有法人资本)、民问资
·19·
本、港澳台资本、外国资本,还有国内新兴起来的东南沿海资本。这些资本在并
购国有资产上都表现出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如国有法人资本第一汽车(集团
公司),收购了已在美国上市的沈阳金杯汽车股份公司51%的股权。开创了国
有法人资本收购国有上市控股公司的先河I民间资本渐江娃哈哈集团公司,收
购了四川I涪陵三家国有企业,在四川建立了娃哈哈产品的生产基地}香港中策
公司收购了大约二三百家企业的股份,并将其中的橡胶企业在美国包装上市,
引发了“中策现象”的论争;海南一投资公司收赡了武汉两个企业的股份,使这
两个企业摆脱困境。获得生机}山东请城、四川I宜宾等县由职工购买本企业股
权组成的股份制合作企业,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搞活了企
业。此外,外国资本与国有存量资本和增量资本合资的企业为数不少。这些例
证都说明,有偿转让国有资产的交易已经出现,各类买主和投资者已经产生,
但总的来看,数量还不多,交易还不规范。因此,进一步发展和规范资本市场,
广泛开展国有产权交易,培养买主和投资者,就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民间资本是一支分散而强大的资本力量。在东南沿海地区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总额中,民间资本已占40%;在银行的资产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占
60%。我们应当通过各种形式把这笔庞大的资金中的一部分转化为投资基金,
使其成为国有存量资产的买主。除进一步发展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
和股份合作经济外,应采取股票、企业债券、共同基金等形式,将分散的民间资
本集中起来,发展直接融资,形成有组织的民间资本买主和投资者,收购和重
组国有资产。
4.资本市场已初步建立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已具有一定的规模,股票市场上市公司有600多家,
股票市价总值有一万多亿,有24家国有企业改制后直接到境外发行股票并上
市,筹资额达44.4亿美元。企业债券市场有6只在深沪交易所挂牌上市,在深
沪证交所上市或联网的基金有25只,总规模31.44亿。初具规模的证券市场
不仅可以为债务重组筹集资金,而且为债务重组提供了许多的有利条件(这在
后面将会谈到)。另外,有关债务重组的一些制度性规定有许多以法律的形式
确定下来,如《破产法》、《商业银行法》等。
·2:0·
(四)债务t组的具体操作方法
1_债务种类的不同划分
企业的负债根据不同划分依据可以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划分。依据债务形
成的原因不同,可以划分为:(1)“拨改贷”形成的企业债务,占国有企业总债务
的4%;(2)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占企业总负债的31.1%;(3)各种财政投资的
借款;(4)近年来由于政府(包括地方政府的)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企业债务;
(5)向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借款;(6)安定团结贷款形成的企业债务;(7)企业之
间相互拖欠所形成的“三角债”;(8)其它资金占用,包括欠发的职工工资攉利
和应缴的利税等。
依据债务的偿还期限不同,可以划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依据企业的负债情况及经营状况,可将企业负债划分为不同企业的负债。
如(1)虽然依靠大量借贷进行扩大再生产,但由于经营成绩突出,具备还本负
息能力的企业。(2)过度使用借贷。企业经营尚属正常,从长远看可能有能力支
付全部本息的企业。(3)过度负债且经营不善,所有贷款本息都难以偿还的一
般亏损企业;(4)过度负债经营极差,已资不抵债的企业。
依据国家政策的影响,可将国有企业债务划分为财政性负债和过渡负债
两种类型。企业财政性负债,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拨改贷”造成的企业负债;二
是由于价格管制带来的政策性亏损应由财政弥补而未弥补,而用生产资金垫
补,引起企业的负债;三是企业社会福利负担沉重造成的企业负债;四是国家
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如税收、产业、外贸等政策,引起企业负债;五是经济发
展方式及发展战略失误造成的不良债务。企业过渡负债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
尚未形成,所以许多企业是完全依靠贷款或基本上依靠贷款而建立的,有些本
来没有还款能力的项目也在使用贷款,这些贷款极大地影响了银行贷款的周
转进度。另外,由于我国企业折旧率过低,折旧资金又不能全部留给企业使用,
所以,~些老企业设备陈旧,产品过对,但财政无力拨款,企业只能靠贷款进行
更新制造,从而造成企业的过度负债。
依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作用和地位,可以划分为关系国家经济命
脉的大型基础产业的企业负债和一般竞争性产业的企业负债。
.21·
2.对不同的债务选择不同的重组方式
通过前面对债务重组的理解,债务重组的方式有破产、兼并、无偿划转、收
购、债权拍卖、上市发行股票、发行企业债券等。其中,破产是一种法律事实,是
债务人的全部财产已不足清偿全部债务,又不能达成合解以结束债务关系时,
依照法定程序,强制处理其全部财产,使所有债权人得到平等清偿.从而结柬
当事人之间原有的债务关系的一种司法行为。所谓“并购”,是企业之间的兼并
和收购的统称,兼并是指通过产权有偿转让以实现企业间的合并,由于这种合
并主要是通过收购产权而实现的,所以统称之为并购。并购是资本集中的最重
要途径,它是市场经济下竞争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也是优化资源配置,调整
资本存量结构,从而加速资本积累有效的手段,因此这也是促进市场经济进一
步发展的必要条件。从经济上看,兼并是一种优化资本结构的经济机制,其作
用的结果是加速资本的积累。它通常是由那些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吞并那些
规模小,效益差的企业,是“以大吃小”的行为;但也可能在竞争中具有强势,优
势的中小企业吃掉那些弱势、劣势的大企业的“以强凌弱”的行为;也可能是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而以“联合”、“改组”等方式合并
成为单个资本互补行为。从法律角度看,兼并则是一种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
自愿的、公平的、等价有偿的以实现产权转让从而改变既定法律关系的一种法
律事实。而从经济机制与法律事实相结合的角度来看,兼并又是一种产生新的
经营方式的过程和结果。兼并、收购、无偿划转都是通过参股、控股,整体买进
或购买债权来达到并购其它企业的目的,在此将其统称为并购,上市发行股
票,发行企业业债券都是通过企业自身的筹资以解决企业的负债。
如何针对不同的负债选择不同的重组方式呢?对于经营极差,严重资不抵
债,经营不善,无还债能力的一般亏损企业,银行可将其债权低价拍卖,如1万
元的债权可以以5千元的价格出售。对于过度负债,但经营正常,具备部分还
款能力的企业,可以吸收投资基金的注资,主动让其它优质企业兼并、收购或
与其它企业联合,以达到优势互补,避短就长,形成规模经济等。对于依靠大量
借贷进行扩大再生产,但经营业绩突出,具备还本付息能力,国有企业可以通
过上市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对于这类经营业绩较好,但不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
·22·
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来筹集资金。当然,对于这类企业也可以通过并购拍卖
等方式来进行债务重组,对于纯碎由政策性原因造成的企业财政性负债,可考
虑由财政无偿的注资,这样的只限于极个别企业,前面已经谈到尽量避免财政
直接参与企业的重组。对于过渡性负债,据以上多种方式进行债务重组。对于
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基础产业的企业负债,在进行重组时,一定要注意保
持国家在其中的控股地位。对于一般竞争性产业的企业负债,国家可以大胆地
通过转让、出售、啵产、并购等进行债务重组。
3.对债务重组中介机构的选择
企业债务问题和国有资产有偿转让问题涉及财政、银行、国有资产管理局
等部门,债务重组工作由谁来组织和承担呢?这是一个难题。在国际上,墨西哥
等发展中国家,原苏联和东欧等体制转轨的国家j日本等发达国家都积累了解
决这个问题的经验。特别是德国用托管的办法解决原东德国有企业的问题.取
得了很好的成绩。有些同志主张我国也采用托管办法,建立债务托管机构。这
是可以试验的,但我国的情况与德国楣比,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德国原东部国
有企业问题,是靠来自外部的原西德政府的强大力量来解决的;我国则是自己
解决自己的问题。二是德国原东部国有企业的问题,是按照已经成熟、并有系
统法律规范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来解决的;我国则正处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法制更不健全。三是西德政府
为解决东德国有企业问题,注入了8000多亿马克之巨的财政资金;我国则没
有这样大的财政能力。因此,在我国采用德国的托管办法有很大的难度。在英
国和日本等国,国有企业股权的有偿转让与我国也不同。这些国家有大量现成
的买主和投资者,我国的买主和投资者则还在培育之中。因此,我们既要借鉴
世界各国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探索一条中国式的解决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道
路。
鉴于我国面临问题的复杂性,可考虑由国家经贸委牵头,财政、银行、国资
局等参加,组成国有企业资产、债务重组指导委员会.在国务院的授权下,统一
指导全国资产债务重组工作。省和国家确定的试点城也市应设立省、市的指导
委员会,把工作尽量放到省、市去解决:与此同时,要大力培育资本市场,凡能
·23·
通过市场解决的都要通过市场;能由中介机构解决的,通过中介机构,政府只
作指导,协调和盛要的干预。为保证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在国
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对国有经济进行存量调整,收缩战线,优化结构。首
先国家要对国有经济的分布做出行业布局的选择,将国有经济从无处不在变
为有重点、有选择地存在。在产业分布上,国有经济应主要限于基础产业和基
础部门,以及初始投资要求的新技术产业;在企业组织结构上,按照十四届五
中全会的方针“抓大放小”,即主要限于特大型企业及大型企业。通过对国有经
济的存量调整,国家可以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到效益好的企业,提高国有企业的
质量,即“抓住关键的少数”,使国家投入到这些企业的资本金能获得最大利
润,并能实现国有资本金的不断增值。对那些竞争性很强的行业应引导社会资
金去经营。所以,在债务重组中可以通过公司股票上市、拍卖、出租国有企监,
实现所有权的多元化。非国有成分的介入将不仅能够推动国有资产配置格局
的调整,而且通过企业重组过程,实现市场的存量配置,起到调整、优化产业结
构的作用。
4.债务重组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要把债务重组与企业改制有机结合起来,防止部分企业利用改制逃

债务重组并非对企业债务的全部豁免,而是对其进行重新安排,以利于企
业的顺利转制。但在现实当中,却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借产权制度改革之名(如
公司制改造、股份制改造、联营、合资、兼并、拍卖、承包、租赁、分立等),采取
“脱壳经营”、“化整为零”、“大船搁浅,舳板逃命”等种种方法,架空银行贷款业
务,企图从逃债、赖债、废债中寻求新的起点。这种做法受到了有些地方政府不
同程度的鼓励。据工商银行的调查,黑龙江绥化地区20多户工商企业在转制
前占用银行贷款2.27亿元,转制时贷款全部悬空的就有7户,金额1亿多元,
占20户贷款总额的44%;辽宁省559户商业企业转制时共占用银行贷款14
亿多元,转制后落实还款计划的2.46亿元,贷款悬空率达82.8%。企业的这
种借改制之名行逃债之实的作法显然与债务处理的基本原则相违背,与债务
重组的基本思路相违背,它将扰乱专业银行乃至整个信贷秩序。
·24-
克服上述不良行为,应将债务重组与企业改制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具体而
言,企业在改制过程中首先应根据自己的改制方案明确与银行债务关系与承
担方式;对于公司制改革、股份制改革的企业,必须由改造后的企业承担原企
业的全部债务;对于联营、合资企业,必须由联营、合资后的大企业承担原企业
的全部债务;对于被兼并、被拍卖的企业,须由兼并方与购买方承担债务;对于
承包、租贷企业,须由发包方、发租方与承包方、承租方共同商定债务承担方
案;对于分立企业,须由分立后各企业按实有资产比例承担原企业债务等等。
其次,改制后的企业应视自己的债务状况与效益状况,按照前面所述的债务重
组的基本思路,选择适合自己的债务重组方案。分别用正常贷款、延期还贷、转
为股本、破产核销等不同方式对债务予以不同处理;对于需进行债务变股本的
企业,转换过程中应与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当前应特别
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企业在进行改制之前必须主动向债权银行提出银行债务
分割或转移申请,经债权银行审查同意并报人民银行核准后,才能按法定程序
进行变更;二是债权银行应该参与企业改制过程,监督企业严格依法承担对银
行的债务;三是人民法院依法审理企业与银行因企业改制发生的债务纠纷案
件时,应避免地方政府的干预行为。
第二,债务重组应坚持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
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应当建立一种合理的经济成份结构(比例)来适
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并维护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公有制经济主体
地位的很好实现和国有经济主导作用顺利贯彻。江总书记说;“坚持公有制为
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
志”。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就必须让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中处于主导
地位。怎样才是“处于主导地位”呢?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
方面从数量上把握,一般认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及其经济成份结构中,大致
具有30%的比重,或略高一点,就可以了;另一方面从“质”上把握,所谓“质”
就是指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处的作用和地位,从“质”上去把握就是
让国有企业扎根在特殊的经济领域国民经济的制高点,如基础产业,基础设
施,军工企业等。总之,就是让国有企业处在对整个国民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力
·25·
的位置。在债务重组进程中,我们应从“质”和“量”上去把握国有企业主导地
位,防止国有企业的产权过份流向非公有镅经济。当然,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
并非越大越好,国有企业不具有很多非公有制企业所具有的优点,国有企业应
讲求少丽精、精而大、大而威.精、大、威、强应是国有经济的重要特点。国有经
济的主导作用,就是利用它所处的特殊地位和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控制国民经
济发展的大方向,服从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大趋势,统率国民经济的大发展。国
有经济强大了。进而还可以利用少量的国有资本,去支配社会上更多的资本。
进一步扩大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辐射程度。
第三,债务重组应与经济结构的调整相结合
由于我国在经济建设中长期存着重视经济总量特别是国有企业经济总
量的扩张,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进行外延式扩大再生产,造成国有企业“大而
全”、“小而全”和盲目重复建设。进入90年代后,经济总量的供需差率~直保
持在士5%的合理范围以内,但结构性矛盾突出,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失调。除了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外,工业中加工业企业
过多,能力过大,能源、原材料供给“瓶颈”制约严重;在原材料工业内部,比例
也失调.如有色工业的冶炼加工能力大,但矿山能力不匹配。石化行业炼油能
力盲目增长,但原油产量有限,区域布置不合理。
二是地区结构趋同。长期以来,受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利益驱动,小纺织、
小炼汕、小烟厂、小洒厂等小加工企业“遍地开花”。不少地方不顾本地实际条
件和可能,竞相发展化工原料、石油加工、钢铁、汽车、家电等规模效益显著,资
金投放强度大的产业。丽当地资源不足或投资规模不够,从而形成低水平能力
的扩大,产品竞争能力不强。据近年来有关部门对28个市自治区的调查.产业
结构相似系数大于0.85的有8个,小于0.85、大于0.7的有15个、小于0.7、
大于0.59的有5个。
三是企业组织结构中规模不经济和生产非专业化严重。我国国有企业规
模小而分散,难以取得规模经济。如,世界上炼油企业平均年生产规模为500
万吨。棉纺企业最小合理经济规模为3~8万锭,而我国棉纺2000多个企业
中,1万锭以下达1200多个,达到3万锭以上的企业约20%。国有企业不但规
·26·
模小,而且中间产品自制率高、工艺齐全、专业化水平低。如机械工业的“全能
厂”约占企业数的70~80%,即从毛坯、自制工艺齐全,行业外对外购件平均
仅达45%,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差太远,不利于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
由以上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非常严重,应抓住债务重组
这一契机,通过破掉一些,上市一些,转让一些等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至于
破掉哪些、合并哪些、上市哪些,转让哪些,可参考前面所谈到的“针对不同的
债务选择不同的重组方式”。
(五) 债务重组遇到的障碍与对策
债务重组对解决国有企业高负债虽不失为一条良策,但实际推行起来又
有许多障碍急待解决。其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思想障碍与对策
企业兼并是市场竞争的一种现象,过去我们把市场竞争看作是资本主义
特有的产物,把企业兼并视为资本主义竞争范畴,是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对中小
企业的扼杀,是“大鱼吃小鱼”;它同社会主义原则是不相窑的。改革开放的实
践证明,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但目前仍有一部分人抱着这种传统观念不放,
当然就不可能认识企业兼并的意义,不可能自觉地积极地去搞好企业兼并。
企业兼并作为企业扩张和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重要形式,它即能给企业
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和风险,弄不好会使企业背
上包袱,陷入困境。有些企业领导,胸无大志、求稳怕乱、安于现状、怕担风险,
因此也不会去选择走兼并扩张的道路。
企业兼并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优势企业的一些职
工往往把兼并看作是“劫富济贫”、“保护落后”,担心本企业背上包袱,跟着劣
势企业倒霉,因此对兼并的积极性不高,劣势企业的一些职工则担心被兼并后
会被人瞧不起,当“二等公民”,甚至会下岗待业,因此宁愿让企业靠国家扶持,
不愿被兼并后,“寄人篙下”。
为了消除思想认识上的障碍,首先,要组织有关干部和职工学习这方面的
理论,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也要发展商品经济,也存在市场竞争,企业兼并
·27·
并不是一定姓“资”.兼并作为企业扩张和资源优化组合的一个熏要途径,是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所不可缺少的。其次,要促使企
业经营者更新发展观念。由于我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加上体制上的原因,目
前我国经济领域一个突出问题,是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相当严重,造成企业规
模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少企业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不高,经济效益低下,
亏损严重,企业陷入困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行企业优胜劣汰,通过企
业兼并使现有资产存量得到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其作用。来发展生产并使原有
资产不断增值。这样,既可活别人,又可壮大自己,既节约了大量投资,又赢得
了发展时间。当然,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一般是先背包袱后得益,负重经济
求发展,会有很大的难度和风险。所以,企业的经营者要具有勇于拼搏、敢冒风
险和善于戗新的精神和气魄。第三,在企照兼并过程中,经常加强对职工的思
想教育,使每一个职工充分认识搞好企业兼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顾全大局,
立足长远,对兼并充满信心,并为搞好兼并献计献策。
2.产权障碍与对策
产权界定不清是目前我国企业兼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影响企业兼并的
重大障碍。企业兼并既然是一种产权交易行为,它要要求企业产权所有者把企
业本身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交易,是企业产权所有者的交易行为。目前我国
除了股份有限公司和私有企业的产权关系较明晰外,大量全民所有制企业的
产权关系仍不很清楚。全民的有制企业的终极所有者是全体人民,由国家代表
人民进行管理,实际上是分属各地区、各部门管理,即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权
管理有的归中央,有的归部委,有的归地方。收益上缴渠道不一,主贷来源和渠
道不一。在这种情况下,由谁来兼并决策,产权转让所得和兼并收益归谁新有,
后果应由谁负责等,至今未有明确说法,这给企业兼并活动造成许多困难。另
外,过去投资是投资,贷款是贷款,一目了然,实行“拔改贷”后新建、扩建的企
业,仍然是全民所有制企业。但实际上国家并没有以所有者身份投人一分钱,
全部是银行贷款,这就出现了投资主体缺位,企业没有所有者权益的奇怪现
象,这也阻碍企业兼并的顺利进行。
爰扫除这一障碍,关键是要确定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的主体,面要确定这一
·28·
主体必须先进行两个层次的分离,即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同国有资产所
有者职能的分离和国有资产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实现第一个层
次的分离,必须建立专职的权威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统一行使国有企业所有
权管理职能,为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的确立创造一个宏观制度环境。在此基础上
再进行第二个层次的分离,即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规则,国家对国有企业
委派自己的所有权代表任企业董事,把公司或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权交给公
司或企业法人,国家可以从政策上对企业的产权交易进行引导,但产权交易的
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政府有关授权部门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职能主要体
现在收益权,即按照所投资本获取法定收益。企业在存续期内,对国家投资和
企业负债形成的全部资产均视为企业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和资产保值、增
值责任。国家和有关部门不直接拥有企业法人财产,不直接干预企业的资产经
营。企业在国家所有权的约束和监督下,能充分行使法人财产权利,有权进行
资产重组、形式变换和产权交易。这样,企业就能真正走向市场,成为市场的主
体、产权交易的主体和企业兼并的主体。
3.制度障碍与对策
由于我国目前仍实行国有企业归地方和部门管理的体制,区域之间和部
门之间的相互隔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跨地区、跨部门兼并。同时,这种
管理体制也造成企业兼并必须在主管部门的直接参与或干预下才能进行。如
果被兼并企业是亏损,兼并可能较顺利;如果属强强联合,涉及到权力和利益
的调整,问题就会较复杂,操作难度就大。此外,跨地区兼并还涉及所得税归属
问题,因目前我国的财税管理体制,所得税是归地方的,某一地方政府管理的
企业被另一地方政府的企业兼并后,所得税收入就少了一块。直接的利益关
系,制约和影响着企业跨地区兼并。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实得政企分开,切实
转变政府职能,取消行业性主管部门,打破条块分割局面,实行政府对企业的
宏观间接管理;同时,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弹性化、法制化的内部转移支
付制度,通过补助、返回、上解等,确保各级政府的财权不因所属企业的兼并而
发生较大变化。
法规制度不健全,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兼并的一个障碍。1989年中央有关
·29·
部委制定公布了《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对企业兼并的原则、形式、程序
和资产评估等作了10条规定。后来中央有关部门又制定了《公司法》、《反不正
当竞争法》、《国有企业职工待韭保险》等法规,对推进企业兼并都起了一定作
用。但由于企业兼并话动涉及的面广、领域多,在许多仍存在无法可依;有些领
域有多重规定,没有统一、规范的作法。有些原来的规定随着改革的深化已难
以贯彻执行,如被兼并企业的职工兼并企业全部接收,就难以做到。为了推进
企业兼并,使兼并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台《企业
兼并法》、《产权市场交易法》以及相应的配套法规,对没有法律依据的作明确
的规定,对相互不协调的做法进行统一。还可依照美国的做法,各省、市、自治
区结合本地区特点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对企业兼并的行为规范作出更加具
体的规定。
4.体制障碍与对策
债务重组虽然对解决国有企业高负债切实有效,但其主要注重“标”上的
治理,前面已谈到,国有企业高负偾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内因还在于企业本身,
不从企业本身去解决问题,而只解决企业的外部环境问题,很难达到根治的作
用。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治理国有企业高负债还得从企业本身着手,从经济体制
着手。具体来讲主要要作好以下两个: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
要求企业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管理科学。其中产权明晰是现代企业
制度的核心,也只有产权明晰才能让企业领导人对企业真芷负责,才不会不顾
资金的使用成本,拼命向银行贷款,对资金的使用才会更节约,更经济,造成企
业高负愤的可能性就会比以前小得多。建立现代企韭制度在我国目前要走股
份制的道路,以股份制的约束一一激励机制来约束、激励企业,这里就不再详
谈。二是专业银行向商业化转轨。我国四大专业银行一直处于半政府,半企业
状态,银行兼负双重重任,既要盈利又要支持国家有关政策,结果经常二者出
现冲突,造成银行无所适从。专业银行商业化可以摆脱政府对银行的宜接干
预,可以加强银行的约束——激励机制,这样银行在给企业发放贷款时,就会
充分考虑贷款的风险,更加注重对贷款企业的全面分析。不仅会减少经营失误
造成的呆帐,死帐,反过来讲企业的呆帐、死帐减少了,企业的负债也随之减
·30‘
少。
第四部分治理国有企业高负债的政策性建议
一、大力发展证券市场
债务重组离不开证券市场,没有一个较为发达的证券市场,要实现普遍意
义上的债务重组是难以想象的,甚至可以说,是基本不可能的。证券市场是直
接投资的场所,市场通过一只看不见的手即供求关系,苯不断调整投资产品的
价值,从而引起投资者的选择和资源的流动,保证资源的最优配置。市场奉行
“公平和公正”的原则:一方面投资者对筹资者的投资约束硬化,要求筹资者按
照契约覆行义务;另一方面市场将投资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分散,由众多投资者
进行承担。通过证券市场来重组企业债务,可以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可
以使重组形式标准化。通过债务证券化,用统一的标准来分割或量化债务,有
利于债务的流动和价格的形成,也有利于提高重组的效率和透明度。证券是一
种法人所有权证书、’.代表着一种经济权利、证券市场是证券这种工具实现其功
能的场所。通过证券这种形式、法人财产所有权实现了市场化,通过证券的交
易实现所有权的转移和资源的配置。第二,可以解决重组中的定价问题。债务
重组中的一个重要难题是债务价值的评估和定价问题;通过证券市场,将流通
中的证券价格作为实现商品定价的基础,这种在众多投资者竞争中形成的价
格是真正的市场价格;另外,在市场的竞争,把一种投资项目的风险进行量化,
证券价格反映为这种投资风险的报酬,通过风险的计量和公开化,实现平等竞
争的机制。第三,可以不断的创造有乖J于重组的新形式。证券市场是金融产品
不断创新的市场,通过证券市场的竞争机制和创新意识,一定能够为企业产权
的流动和股票的流动找到最佳的形式从而能够保证流动的畅通和有效。第四,
可以为重组找到资本来源。存在重组需求和资本来源是国有企业债务重组成
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重组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完全靠政府提供重组资金
是不可能的,重组资金最主要的来源是国内外个人和机构投资者,但是,这种
·31·
资金的获得必须以证券市场为基础,市场必须提供能够吸引投资者进入的产
品,投资者和产品的这种结合决不是靠行政手段所能僻决的。只有通过证券这
种工具,才能实现筹资者和投资者之间的直接交易,达到为企业筹措长期资本
和风险项目的目的。第五,可以重组培育专家和中介服务机构。债务重组是一
项复杂繁重的工作,政府可以指定相关的原则和法规,但是政府决不可能完全
介人具体的工作和技术操作中,这些工作必须由专家和中介服务机构完成。这
些重组专家和中介服务机构也是和证券市场一起培养和成长的。也只有在证
券市场中,才能得到充分实现。
发展证券市场,需要作好以下几点:
(一)扩大证券市场规模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不过几年时间,虽然发展速度很快,已上市六百家公司
和一百多家基金,但相对于全国4.3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和4万亿的居民储
蓄来说,市场规模仍过于狭小。市场规模过小就起不到证券市场应有的作用,
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继续扩容股票市场已成为必然。占总市值约70%的国
家股、法人股应尽快让其上市。在扩容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市场上供求的变化,
应把股票的上市作为调节股市的一个手段,切不可为了扩大股市规模而一味
发行股票,造成股市过于低迷。这样作既损害了广大股民的利益,动摇了对股
市的信心,而且一旦伤了股市元气,短时间内很难回到牛市利益行列。对基金
的规模要在规范的前提下扩广。对企业债券市场要加强其对资金使用的监督,
同时也放宽一些对发行企业债券的限制,让更多的公司有发行企业债券的机
会。
(--)调整证券市场的结构
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是股蔡市场、企业债券市场、投资基金、国债市场等
有机统一体。各子市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我国证券市场虽然这四个部分都
有,但其规模结构都不合理。目前,国债市场在证券市场占60%,股市25%,而
国有企业债券和投资基金市场仅占5%,这种市场结构很难适应我国经济的
·32·
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改革的需要。我国公司上市要经过严格审批,上市公司所占
比例很少,广大中小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筹集资金仍主要依赖债券市场。大力发
展债券市场、投资基金,不仅能够给中小公司提供更多的筹资机会,而且对分
散居民的投资风险。对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稳定都有重要的作用。从
发达国家看,投资基金在发达国家倍受青睐,到1994年美国投资基金6300多
种,市值近2万亿美元,日本有1250种,资产顿达2450亿美元,而我国只有
100多家基金,资产规模不过100亿人民币左右。基金的滞后发展必须得到解
决,基金的有关法规必须近早出台。
(三)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廑
一个证券市场如果监管不力,势必出现腐败、内幕交易,投机严重等丑恶
现象,也给经济带来了极不稳定的因素,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我国证券市
场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在监管方面还很不成熟。《证券法》迟迟没有出台。从股
票市场上看,庄家操纵市场严熏,暴涨暴跌时有发生,炒作股票不纯洁,有关信
息披露不够真实、及时。对投资基金豹管理更是缺乏有效的控制约束机制,这
也是投资基金发展受到限制的一个重要原因,《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的出台已
是迫在眉睫。
(四) 加快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不仅指股票投资主体化的国际化,还包括证券中介业
务的国际化,证券交易所业务的国际化以及市场运行和监管手段的规范化和
国际化。证券市场国际化既有利于我国吸引大量外资,繁荣证券市场,也可以
借鉴国际惯例,提高监管承平。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宜稳步进行、最好象
韩国、台湾一样通过间接方式逐渐开放,否则很可能受到国际巨额游资的突然
侵扰,危害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33·
二、认真作好资产评估工作
债务重组过程中,许多环节都需要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评估。如企业上市
发行股票之前要进行资产评估,企业间产权转让要进行资产评估,企业问的合
并,吸引外资进行合资经营等都需要进行资产评估。只有准确的资产评估,才
不至于损害债务重组中某方的利益,才能阻止国有资的流失,才能规范市场行
为。没有一个准确可靠的资产评估,债务重组是很难进行下去的。就我国目前
的资产评估来看,由于近两年才发展起来,发展时间很短,存在着不少问题,主
要是资产评估人员素质低,工作人员中的有资产评估资格的人员所占比例低;
资产评估标准不统一;资产浮估机构过多过乱、很多都不属国有资产管理局管
理,也存在管理上的混乱。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
要改进和完善国有资产评估方法,对有形与无形资产都要量化指标。应将企业
的商标、商誉和市场占有率等无形资产纳入评估内容。对合资企业使用老企业
的公用设施也应作为国有企业资产的一部分进行评估,实行有偿使用。国有资
产评估经过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后可作为底价与外商谈判。二是要加
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组织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资产评估的公正性和合理
性,以保证国有资产在评估过程中保值和合理增值。三是要加强监督机制,充
分运用舆论监督、司法监督等手段严肃评估纪律。同时,对国有企业的出售要
严防低作价、乱作价现象,并杜绝资产评估过程中的“寻租现象”。对违反国家
有关规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要依法追究发事人和主要领导的法律和经济
责任。
三、规范发展投资银行业
以系统论的观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体系可以从纵向分为三个层次:最上
层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其主要职能是维护经济、金融秩序,为经济发展提供良
好的运行环境,最下层为以普通商品为运行对象的工商企业;在两者之间有一
个庞大、复杂而极具活力的中间层,正是这一个层次承担了搜集、分析、综合信
·34·
息,寻找商业机会,调配资本、资金,作出投资决策并承担风险的职能。为了有
效地动员社会资本投入经济建设,并在经济系统中高效率地使用支配的资本,
需要在政府企业两者之间构筑一个具有高素质、高起点、专业化、规范化的中
间层,作为中国企业重组和资本流动的枢纽。中间层的基本职能是资本运营。
它表现为一类是大型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它为本集团承担资本配置钓任务;
另一类是以投资银行为代表的,面向全社会的资本运营中介机构。由于我国企
业集团规模普遍偏小,加上本身也存在高负债问题,因此治理企业高负债急需
规范发展我国投资银行业。缺乏投资银行业,是我国目前经济困难,企业债务
无法重组的结构性因素。投资银行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已经经历了近百年
的发展历史,作为资本市场上一种高级形态的中介机构,它在重新组合生产要
素,优化资源配置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国目前遇到的经济困难,国有企业高
负债的危机缓解之路,即债务重组为投资银行的诞生、发育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和市场。
四、债务重组应防范的有关问题
(一)债务重组应防范并妥善处理企业的富余人员
在债务重组的破产、兼并、拍卖、收购中,必然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人员作
为富余人员被分流出去。能否妥善处理好这部分富余人员,直接关系到债务重
组的成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整个国民的安定团结。妥善安鼍企业富
余人员关键要做好以下两点:
一是发展完善劳动力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主要靠
劳动力市场来完成,发展完善劳动力市场无疑对再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做好
这一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只有完善的社会保障
制度,工人与企业的脐带才能彻底割断,才能实现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
流动,才能发展完善劳动力市场,才能逐步实现“就业市场化、失业公开化、劳
动有保护、失业有保障”。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存在管理体制
分散化,保障水平参差不齐,覆盖面窄等问题。这既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不利
·35·
于实现“就业市场化”,也很难做到“失业有保障”。影响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
形成和发展,无疑对实现富余人员的再就业带来了一定难度。(2)建立各种就
业服务机构。如鼓励发展各种职业介绍所、人才交流中心等。(3)改革工资制
度。目前,我国职工工资外收入项目繁多,来源复杂,隐蔽性强,再加上社会保
障水平差距较大,工资基本不能反映劳动力价格。工资对劳动力价格反映的失
真,扭曲了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降低了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效率。
为此,应将工资外各种收入计人工资之中显示出来,使工资能基本反映劳动力
价格。(4)打破对劳动力市场的条块分割。造成劳动力市场条块分割的原因是
多方面的,既有户籍制度的限制又有行业和地方保护主义者的人为制造,还有
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的差异等。这就阻碍了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不利
于劳动力在更大的范围内自由流动。解决这一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

程。
二是开拓就业空间。从总体上讲,静态地看,现有的工作岗位是既定的,现
有适龄劳动人数是既定的,二者相比我国劳动力绝对过剩。要想实现充分就业
且没有冗员现象,只有开拓就业空间,刨造新的工作岗位。就业空闻的开拓与
经济增长是同步的,两者成密切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要想大力开拓就业空
间,增加就业岗位,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让经济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我国应保
持GDP以10%的增长速度持续增长。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辩证地认识搞好
再就业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从短期看,微观上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
方式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会带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在一定程
度上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这时,它们是矛盾的、不可兼得的。但从长期看,从
宏观上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会带来各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经济增长速度
的加快,而又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时,它们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如何
在既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下,开拓就业空间将是更值得思考的~个问题。因为经
济增长速度受许多“硬”指标的约束,短期内不可能大幅度提高,效果不明显,
而通过其它途径开拓就业空阊则更直接,效果更明显。在此提出三点对策:
(1)要保持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由于人才一般流向经济发达的地区,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必然带来占有人才的不均衡。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
·36·
越是缺乏人才。我国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另外,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
其资源闲置越多,其开拓就业空间的潜力越大。同时,失业率也越高。这一点在
我国表现得也很明显,如青海的失业率为5.9%,而北京占0.4%。这样看来,
越是缺乏人才的不发达地区越是需要人才去开拓就业空间,解决相对严重的
失业问题。丽要解决这一矛盾,只有保持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行业多,领域广,涉及范围大,结构层次
多元化,一般来说具有劳动力密集的特点,因而就业容量大。1995年我国第三
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体从业人员的24%,而美国为7l%,日本为59%,由此看
来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3)把就业空间拓展到国外去,大搞劳务输出。在我国劳动力严重过剩的
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却面l|蠡劳动力资源短缺,劳动力价格不断上
升的难题。据统计,韩国的经济部门目前劳动力资源短缺10%,制造业短缺1/
3l台湾仅制造业和建筑业短缺就达250万和20万人f香港建筑业缺员40%,
制造业短缺30%~35%等等。因此我们必须拓展思路,多渠道发展国际劳务
合作,通过各种途径把劳务输送到国外去。
(--)债务t组应防范外商过份侵占我国市场
自1991年以来,外资对货投资中主要采取并购形式。1992年日本五十铃
汽车收购北京北旅,揭开了这次并购的序幕。继丽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日本松
下电器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等相继收购了一大批国有企业。据统计,1995年
跨国收购达1952宗,总金额达2290美元,比1994年增长了12%,中国即占了
31.5%。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有助于解决国有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有利于盘活
资产存量,优化资产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的
调整。但是,外资并购,尤其是跨国资本对我国直接投资控股,既存在不少问
题.又对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全国诸多行业中的骨干企业被外资并购控股,使得外商占有相当大的
市场份额,不利于国家对生产和市场的合理调控。特别是一些日常生活用品.
并非一定要进行合资,让出国内市场,使国内企业为外商打工。
·37·
二、不同程度地强化了外商的市场垄断行为。外商并购国有企业的初始目
标是控制企业,最终目的是在国内市场上谋取垄断地位。由于我国法律、法规
建设的滞后,一些重要的国有企业被外商轻易并购控股,甚至出现了全行业、
全地区的国有企业被外商并购控股的情况,恶化了行业内大多数企业的生存
环境,出让了大量的超额垄断利润。
三、部分国有资产的价值被低估和流失。由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及监
管立法的滞后,以及地方政府和企业当事人引资心切等因素,外资并购国有企
业往往存在资产评估不实或股权转让价格偏低的现象。国有资产不少是按帐
面净值而不是按重置价格出让,即便是已经进行公司改造的企业,由于企业股
权事实上并未进入市场得到动态评价,外商在并购中常常按低估的价格进行
购买。尤其是忽略了许多企业长期经营中形式的商誉等无形资产的价值,造成
事实上国有资产价值的低估和流失。,
四、外商控股损害了中方利益。由于外方控股,使其掌握着企业主要经营
管理权,因而在许多方面损害了中方的切身剥益。如部分外方股东把应由自己
支付的费用(广告费、公关费等)纳入合资企业支出,高进低出,转移利润以套
取中方应得的收益;通过各种方式把帐目做亏,剥夺中方红利,逃避税收;利用
董事会上的优势,在企业扩股、股权转让、扩大生产规模、吸收新股东、利润分
配等方面不顾中方权益等。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有利有弊,既不能简单推祟,也不能一概禁止。重要的
是,正视其正负效应,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趋利避害,保证外资并购
的健康发展。
1.加强和完善对外资并购的宏观调控,将其纳入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规划,
在简化审批手续的同时,进一步规范审批程度,完善审批制度,强化审批责任。
2.根据产业政策要求,明确和统一限制、禁止外商并购控股的行业或企业
范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很少有哪个国家的政府在投资领域全面自由地对
海外企业开放,都或多或少地在某些领域内对海外企业设有制度障碍和法律
限制。产业政策法规是高于各地方、各部门利益的,直接体现国家宏观调控意
图。海外企业并购中国企业,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家产业政策法规
·3R·
的要求。对我国来说,并不是所有产业都鼓励海外企业进入,否则就会形成对
国家产业政策的冲击。因此,应该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国家指导外商投资目
录》中的规定,并尽快制定《产业政策法》通过产业政策法规鼓励和引导海外投
资企业投向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部门,特别是新兴产业部门以及能改善国
际收支扩大出口的部门。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
的总体要求,从立项、注册、审批等方面进行限制和引导。如关系国计民生的重
要产业或带有行业垄断特点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领域的太中型国有企业,原
则上不许外商控股,凡属某一行业市场占有份额高的骨干企业应限制外商并
购控股;凡属具有战略意义的行业或产品,也应限制向外商出售产权等,从丽
引导外商投资与国内企业利用外资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方向发展。
3.按照国际惯例,逐步赋予海外投资企业以国民待遇。1979年以来,我国
给予了海外投资企业优于内资企业的待遇,即“超国民待遇”,这一方面为争取
外资创造了条件,但也不可否认地使外商有了获取超额利润的特权。目前,我
国对外国金融资本进入中国企业几乎很少加以限制,反而在减免锐,简化审批
程序等方面给予海外企业以“超国民待遇”。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发展
本地经济,也为了行政首长的“政绩”,在利用外资数量,开办企业等方面,互相
攀比和竞争,纷纷出台各类优惠政策,在来华投资的海外企业中也夹杂进来一
批投机商,利用了各地的“特殊政策”,赚取了很高利润。这种做法会导致海外
企业专门利用我国的“超国民待遇”和国内外体制上的差别,在并购活动中专
门靠“特殊政策”来谋利。这种对内外待遇不平等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我们应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国民待遇原则来进行调整。
·39·
参考书目:
1.《企业兼产》王韬光胡海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大调整》陆百甫主鳊中国发展出版社
3.《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昊敬琏等著中国发展出版社
4.《企业重组导论》大和证券林式会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5.《企业构并理论与实务》窦洪权主嫡企业管理出版社
6.《世纪末的变革》李德伟著中翻经济出版社
参考资料:
7.《我国银企债务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其渐进纾解法》《管理世界》1997
年第6期
8.《严重亏损国有企业的亏损原蹰剖析》《管理世界》1997年第1期
9.《固有企业高负债对财政影响的预警性分析》《管理世界》1996年
第5期
10.《论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改革》1996年第1期
11.《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一个新思路》《改革》1996年第2期
12.《国有企业改革与国家融资》《经济研究》1997年第4期
13.《国有小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问题和对策》《财经研究》1997年第
3期
14.《企业重组障碍重重》《中外管理》1997年第7期‘
15.《从国企债务负担看发展证券市场的必要性》《证券市场导报》
1997年第2期
16.《发挥投资基金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作用》《财金贸易》1997年
第3期
17.《关于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思考》《财经问题研究》1997年第1

18.《关于作好被兼并企业资产评估的几点浅见》《现代企业导刊》
·40·
1997年第5期
19.《关于银企债务危机和国际债务危机的比较》
第9期
2,0.《海外企业并购中国企业的对策与法律监管》
第7期
《中外管理》1996年
《上海投资》1996年
21.《妥善解决国有企业债务问题》《财政研究》1996年第10期
22.《我国证券市场现状及有关问题探讨》《证券市场导报》1997年第
2期
23.《国有企业过度负债问题研究状况综述》《财经理论与实践》1997
年第2期
24.《并购——重组存量资本的较优选择》《经济评论》1996年第6期
25.《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研究》《经济学家》1996年第5期
26.《全球企业兼并新浪潮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决策与探索》
1997年第7期
27.《国有企业高负债低效益的成因与对策》《改革与战略》1997年第
3期
28.《企业购并的混合合并方式》《上海经济》1997年第4期
29.《企业重组与金融创新;一个理论框架》《经济学家》1997年第2

30.《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与完善》《经济学家》1997年第l期
31.《解决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思路》《现代企业导刊》1997年第6期
32.《试论国有企业产权重组及债务转移》《财经论丛》1996年第3期
33.《我国企业兼并中现存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财经理论与实践》
1997年第4期
34.《关于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若干问题》《经济学家》1997年第3

35.《正确把握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和改组的内涵》《经济体制改革》
1996卓
‘41·
后记
光阴荏苒,流年似水,三年的求学承蒙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各位屠
厚爱与教诲,受益匪浅。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我的导m
先教授的悉心指导,字里行问倾注着他的心血,斧正之功弟子永远铭刻
在此,向江松先教授表示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三年的求学我还特
经济学院张绍焱教授的关照与帮助及各位恩师的谆谆教诲。由于弟子j
资力浅,所知浅陋,文中粗浅及纰漏之处还望贤能不吝赐教,以乞改丑、:
致崇高而真诚的敬意。
·42
吴慧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
关于我国国有企业高负债的成因及对策问题研究
作者: 吴慧
学位授予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段从清 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中的高负债问题研究[学位论文]1999
2. 张建一 论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学位论文]1999
3. 高莉娅 人才资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配置与宏观管理[学位论文]1998
4. 陈义萍 论国企改革与证券市场发展相互协调[学位论文]1998
5. 伍萍 试论证券经营机构的风险与管理[学位论文]1998
6. 仲凤香 国有企业负债问题的探讨[期刊论文]-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10)
7. 王丽华 关于我国财政风险的几点探讨[期刊论文]-活力2011(22)
8. 李济云 国有企业过度负债问题解决途径研究[期刊论文]-天津经济2003(12)
9. 杨邦国 股份合作制及其有关实践问题研究[学位论文]1998
10. 杨长青 反失业论-中国城镇失业问题研究[学位论文]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