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建立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的基本构想

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建立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的基本构想
姓名:马建国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张绍焱
19981201
内容提要
3l
77s9
:建立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是我军现代化建设中的
一个重大课题,对于贯彻落实质量建军方针,提高军队战斗
力和后勤保障能力,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
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随着党的十五大精神的深
入贯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改革“军队办社会”
这种旧的保障模式、建立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的时机正
在逐渐成熟,应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推进军事后勤社会化
保障体系的建立。为此,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军队办社会的
主要表现、弊端和原因;其次,着重对推进和发展军事社会
化保障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了论证研究。最后,
本丈还提出了建立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的原则、思路、
步骤、实施社会化保障的十一项内容,以及实施社会化保障
必须注意的配套政策与措施。
关键词:建立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
、、
新时期的军事变革,给军事后勤保障提出了激烈的挑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军事后勤体制改革、建设
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为改变以往军队办社会、办企业
所形成的“小而全”、“大而全”的封闭体系创造了有利奈件。
军委江泽民主席审时度势,提出:“加强后勤动员工作,逐步
形戍军民兼容的社会化保障体系。”其他军委、总部领导也多
次强调要把建立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作为军队改革的重
要问题加以认真探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完善,军事后勤保障体制改革应该而
且能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即:发展并最终建立军
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
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是指后勤保障机构及其3-作适应社
会环境变迁使之与社会保持最佳协调的过程。主要包括两层
含义:一是利用社会保障力量为军队服务;二是军队将可由
社会承担的部分保障职能移交给社会。它是根据军事后勤工
作广泛的军民通用性,将军事后勤_T-作寓于国民经济之中,
并依托国民经济和社会建立起来的平时服务于国民经济和保
障军队建设,战时保障军队作战的组织机构,及由此构成的
从上至下的后勤保障网络。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是在新的历
史时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军民整体
保障力量作用,缓解军费供应不足,保障军队现代化建设和
高技术局部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目的在于减轻军队的社会
负担.减少非军事开支,提高保障效益,落实江泽民主席提
出的“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军队建设方针。实现军事后
勤社会化保障不仅对军队有利,而且还是利国、利民的大好
事,就利国来说,有利于充分发挥军事后勤所蕴含的生产力
功能,促进全社会的生产力提高;有利于充分发挥军事后勤
保障力功能,提高全社会的服务保障水平;有利于充分发挥
军事后勤的集团消费力功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利民
来说,有利于增加市场供给总量,丰富人民生活。这是在新
的历史时期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又一体现。
长期以来,我军后勤保障受战争条件的制约和计划经济的
影响,实行“自我保障、自成体系”的封闭保障体系,承担
了大量应该由社会承担的保障任务。这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
下有其合理性。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生产
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_T-日益细密,“军队办社会”的
保障体系的弊端开始显露出来,并目益突出,成为军队建设
和发展的沉重包袱,严重制约军队现代化建设。随着国家经
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军队编制体制调整和加强军队质量
建设的需要,必须贯彻中央军委提出的“实现两个根本性转
变”和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总要求,
从世纪之交新军事革命的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大环境着眼,积极探索新时期军队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认真
研究和解决军队办社会问题,立足从国家和社会大系统筹划
军事后勤保障,逐步推进与发展社会化保障体系,为“三军
联勤”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不断提高军队战斗力。
一、军队办社会保障体制的主要表现、弊端和原因
(一)军队办社会的主要表现
军队办社会是指军队承担了大量应该由社会承担的保障
任务,军队作为高度集中的武装集团,却履行了过多的非军
事功能。这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与高度计
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随着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军队办社会问题目益突出,严重制约军
事基本功能的发挥,导致保障效益低下。其主要表现是:
1、军事社区服务系统庞杂。军事社区内生活服务设施齐
全。从干部住房保障、离退休干部管理、职工养老,到幼儿
园、服务社、理发室、粮店、学校、煤气站、食堂等一整套
服务保障系统,保障队伍庞大。目前,部队团以上单位都设
有生活服务中心、副食品基地、军人服务社等。单位越大,
服务单位和项目越多。即使营区外社会服务系统齐全,营区
内也要自成体系,完善配套。
2、离退休干部保障任务逐年增加。按现行政策规定,解
放战争时期入伍的师职以上干部和抗战以前入伍的干部,离
休后的安置和保障工作由部队负责;解放战争时期入伍的团
职以上干部和建国以后入伍的干部,离休和退休后有计划地
移交地方安置,移交前的管理和保障工作仍由部队负责。现
在全军建有干休所1 000余个,供养离退休干部和服务J,-ii×
×万多,据1 994年统计,年消耗各类费用近××亿元人民币。
由于各种原因,近几年退休干部移交地方的工作进展缓慢。
如××军区退休干部占用部队住房1 3.1万平方米,他们长期
住在部队,导致保障任务加重。
3、转业干部滞留营区突出。转业干部滞留营区,长期占
用住房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驻大中城市的部队,转业干部
占用住房少则30%,多则达5 O%以上。有的单位家属区在编人
员没有非编和转业干部多。转业干部人走家不走,有的在营
区一住10多年,直接或间接地吃军费和单位补助。××军区
后勤机关l 996年用于住房维修及水电补贴的经费高达l 30万
元。
4、军队职工队伍庞大。目前,军队工厂和各级兴办的经
营性企业近万个,从业人员近百万,全军事业单位职_T-有4 0
万左右。许多企业任务不足,经营效益不理想,造成亏损或
负债经营,而近百万职工每年生活费接近百亿元,事业单位
职工生活费开支约××亿元,成为军队支出的一大负担。
5、物资生产、储备和供应军民兼容程度低。军队生产、
储备、供应体制是在计划经资条件下建立的,这种体制的特
点是自成体系,军民分离。比如:物资供应,主要依靠计划
分配,采取实物供应,而且供应环节多,从总部、军区到集
团军、师、旅(团)形成多层次供应,供应点少线长,保障
距离远。物资储备军民脱节,许多物资一储就是几十年,使
本来已经落后的装备器材,与战争需要差距越来越大。
6、武器装备维修自成体系。目前,全军有企,3kqC工厂×
××个,装备修理工厂x×x个。由于军队X-业企业自成体
系,与社会分离,使得军队装备修理工厂修理老旧装备能力
过剩,而修理新型武器装备能力严重不足。武器装备修理既
不适应战场,也不适应市场。
7、军民通用设施存在军民脱节现象。军队后勤与社会后
勤有许多相通之处,有些设施既可以军用,也可以民用。例
如:机场、港口、码头、站台、仓库、公路等。现在的问题
是因为军民分割,军队和地方同类型设施在同一地区重复建
设,造成功能低下,浪费严重。
8、军队的教育、医疗、科研等系统非军事成分占相当比
重。军队医院和科研机构,大部分军民通用性强,既可为军
服务,也能为民服务。而当时这些机构的设置主要是为军队
建设和战争需要服务的。可从实际情况看,这些机构在行使
职能时,并没有完全用在军事上,如院校为地方培养人才,
医院为地方看病占很大比重,使军费总量中非军事开支增大。
(二)军队办社会的弊端
l、影晌军事保障功能。军队是执行作战任务的武装集
团,必须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作战能力。军队办社会,
机构多、人员杂、牵涉面宽,军队不得不用大量精力协调和
处理保障单位之间的关系,必然影响军队的精干高效,影响
军事保障功能。7 o年代部队赴滇轮战,作战部队很快完成平
时向战时的转换,而保障摊子安顿很困难,需要的带不走,
留下叉不放心,花了几个月也安排不好。部队一走,这些单
位失去服务对象,处在半停._v-SZ态,还得照发工资。
2、降低军费保障效益。军队办社会,从表面上看,是方
便了部队,实际上是投入多、产出少。例如X×军区修建离
休干部住房已投资数十亿元;离退休和转业干部占用的营房,
折合建设投资数十亿元,学校、幼儿园和生活服务系统占用
营房折合投资×.×亿元。同时,被占用营房每年还开支维修、
取暖、水电等项经费数十万元。据某军区统计,军队每年用
于离退休干部住房、子女教育、转业干部住房、生产服务保
障人员生活费、干休所公务事业费等支出,等于若干个步兵
师一年的全部支出。在市场经济发展较快,第三产业比较完
善的地区,军事营区建立众多的后勤保障机构,必然导致同
类型服务部门和同类型保障机构在同一地区重叠,使地区内
保障机构功能过剩,保障成本提高,保障效益低下。如生活
服务部门由于限制在营区范围内,自我封闭,既不参加社会
竞争,又缺少内部竞争机制,无法进行联合,服务项目单一,
不能形成规模效益,有些自己加工的产品比市场零售价格还
高。
3、导致军队结构失调。现代战争对军队建设的要求是精
干、合成、高效,作战系统强大,保障系统精干。而我军保
障系统过于庞大,非作战单位和人员比例增大,设施重复建
设,机构重叠,占用资源多。我军现有数百个农场、数百个
医院、数百个仓库、数百个机场、码头,千余个干休所和千
余个家属工厂,有近万个企业,有×.x亿平方米营房,×.
×亿亩土地,保障摊子大,造成军队结构比例失调。
4、增大军队管理难度。军队办社会,涉及面宽,牵涉
领导精力多。尤其是军以上机关,体障服务性单位大大小小
几十个,从业人员数百人,大大超过机关自身的编制数。而
且单位分散,人员复杂,任务各不相同,军队又缺乏这方面
的管理经验,往往矛盾层出不穷,分散了领导精力,增大了
管理的难度。
(三)军队办社会的原因
军队办社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是:
1、计划经济条件下军民分离体制。军队办社会产生于
革命战争年代,当时由于敌人封锁,军队不得不自己动手,
实行生产自救。战争胜利以后,我国又实行的是高度计划经
济体制,军民自成体系,各搞一套,军队包揽了众多的可以
由社会承担的工作,使军队办社会越办越大。
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基
础非常薄弱,社会化大生产不发达,社会分工还不专不细。
同时受计划经济重生产轻流通观念的影响,认为第三产业不
创造价值,致使社会服务保障行业长期被忽略,使社会服务
保障系统发展缓慢,军队和社会各行业都存在办社会问题。
军队遍布全国各地,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边远地区
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社会服务保障系统很不完善,为保障部队
所需,许多项目军队不得不自己搞,从而使军队办社会问题
更为突出。
3、“万事不求人”的传统保障观念的影响。由于受长期
小生产观念的影响,许多同志认为“军队的事应该由军队自
己来办,谁办不如自己办方便”。因此,凡是与保障有关的事,
都拿到军队来办,特别是有一个时期提出“自我发展,自我
完善,自我壮大”的口号,使军队办社会更加理直气壮。
4、军队改革和立法工作滞后。军事后勤保障制度改革
滞后于地方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地方上第三产
业和社会保障系统发展较快,而军队改革步子较慢。比如,
医疗,养老、失业等地方上实行社会保险制度,而军队还存
在家属随军就业难、子女入托入学难、住房难、军事设施保
护难等等。地方第三产业的发展本来为军队的社会化保障提
供了外部条件,但由于一些配套工作没有跟上,军队不得不
自己搞。军队订货有时订不到,订到了又拿不到货,拿到货
规格质量又得不到保证,使军队的社会化保障缺乏法律保障。
二、建立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是军队后勤保障体制
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建立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是由军队后勤与社会
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军事后勤要从衣、食、住、行、医
等方面保障军队生活、建设和作战、训练等各项任务的完成,
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保障。随着国家社会政治、经济、
军事制度的变化,后勤保障和后勤体制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也不断改革发展。在古代,由于军事后勤保障任务简单,保
障内容基本上是军民通用,主要依托国家各领域实施保障,
保障体制处于低级、简单状态。在近代,由于社会分工目益
细密,社会生活各方面目趋专门化,使军事后勤保障逐步从
社会各领域相对分离出来,在军队初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
系统。但实际上社会生活各领域在许多方面仍然直接或间接
地担负着后勤保障任务。在现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
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专业化更加细密,社会经济各
领域界限更加分明,而且层层划分,构成一贯十分庞杂的网
络系统。军队的军兵种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在两次
世界大战中,几十个国家参战,战场遍及几大州,各参战国
几乎动用了全部经济力量,从而促使军事后勤全面迅速发展,
形成了物资、技术、医疗、运输等综合配套的保障领域,建
立了“大而全”、“小而全”的自我保障体制。尽管如此,军
事后勤仍不能单靠自身的能力完成所担负的保障任务。因此,
军事后勤部门与社会各领域都要求广泛的协调与合作,使军
事后勤与社会的关系,建立在高度分工基础上进行高度协调
与合作,更加广泛地发展社会保障。
我军的后勤保障实践证明,从人民军队的建立、发展到
人民战争,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援和社会的保障。毛泽东
曾经指出:“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
能进行战争”(《关。群众生活,注意.Y-作方法》,《毛泽东选巢》第2版第1
卷第l 3 6页)。又说:“这样坚决地广泛地发动全体的民众,方
能在战争的一切需要上给以无穷无尽的供给”(《论持久战》,“毛
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492页)。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没有全
国政权,各革命根据地的军队分散作战,后勤组织不健全,
主要是采取就地取给和取之于敌的方式,依靠人民群众的支
援,动员全社会保障和生产自给,以及打土豪、筹粮款与缴
获敌人所得。建国后,我军转入相对和平建设时期,由单一
军兵种发展为诸军兵种,保障方式转变为以后方供应为主,
保障内容越来越多,保障数量不断增加,保障项目达到300
多万种,后勤保障任务十分繁重,从而健全了后勤组织机构,
全军后勤保障由分散转为集中,逐步形成综合配套的保障体
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以及在高技尜条件下的现代战争的需要,军事后勤保障与国
家经济各领域和社会关系则更加密切,对国家和社会的依赖
越采越大。
C二)建立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是军事保障方式发
展的必然趋势。军队{呆障方式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
程,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战争需求的拉动、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战争
形态比较简单,决定了早期军事后勤必然是一种与此相适应
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保障形态。历史发展到近代,以工业革命
为发端的近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引起了社会分工和经济关系
的革命性进步,战争形态也随之改变,而正是这种进步,促
使了军民分立的军事后勤体制的形成。以现代高新技术产业
为基础的现代生产力和高度发展的社会分工协作体系以及由
此形成的高技术战争形态,正呼唤着新的军事后勤体制产生,
这就是现代条件的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当今社会,随
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和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到
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整个社会趋向高度
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军队独立、封闭的后勤保障方式必然向
联合开放的社会化保障方式过渡。因而,抓住时机,加大军
队保障体制的改革力度,推进军队社会化保障,势在必行。
(三)建立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是新时期军事斗争
后勤准备的重大举措。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是一场综合国力
的较量,只有建立社会化后勤保障体系,动员全社会力量,
才能有效保障战争所需。高技术战争物资消耗巨大,高新技
术含量增多,战争取胜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后勤,后勤保障又
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化保障的程度,单
靠军队自身力量组织保障已力不能及。从8 0年代以来发生的
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来看,战争胜利在相当程度上是来自于
社会保障的巨大力量。1 982年发生的英阿马岛战争,远离本
土1 4 8 00公里的英军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有强大的
后勤社会化保障。如战争刚刚发生,英国的造船厂、民用港
口、仓库、船务部门、政府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几百家公司迅
速投入保障,30多家公司加工食品,5 0多家公司赶制御寒服
装,铁路、公路运输公司迅速把大量装备物资运到码头,被
征用和租用的商船、油船很快到达指定港口集结,一面改装,
一面装载,保障特混舰队首批舰船能在48小时出航,并保证
了后续部队和源源不断地按计划进入战区。相反,距本土不
过5 1 0公里的阿根廷军队仍然采用军队自成一体的后勤保
障,远远满足不了战争的需求,虽然战场距离本土较近,但
仍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再如美、伊海湾战争,美军后勤保
障的社会化程度相当高,在“沙漠盾牌”5个多月的准备时
间里,后方与前方紧密配合,军队后勤与社会保障融为一体,
前方需要什么,国家经济部门与社会企业集团就及时研制、
生产、供应什么。如:运输紧张,美国国防部就紧急动员征
用了4000余辆汽车,1 00余艘商船和18 0余架民航客机进行
支援;沙漠地区作战饮水困难,就及时研制出净水装置和新
型单兵净水片供应部队;沙漠气温高、风沙大,装备磨损严
重,影响作战使用、就及时研制出防沙器材、装备零配件保
障部队需要;为了适应沙漠伪装和解决气候酷热,及时生产
出新型沙漠作战服、新式野战夹克衫、气冷式背心和沙漠作
战靴等供应部队;美军士兵不愿吃在越战时的压缩口粮,很
快生产出了1 9种快餐口粮供选择等等。在这场战争中,美军
除从战略储备中运去部分物资外,大部分是从国内组织社会
生产供应保障,数量达800多万吨,体积达4 00万立方英尺,
相当于把美国的一个中等城市搬到沙特。如果没有社会保障,
单靠军队后勤保障是难以满足需要的。
(四)建立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是军队实现“两个根
本性转变”、加强质量建设的内在要求。在迎接世界新军事革
命的挑战中,我军为贯彻落实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提出了
“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不仅体现了
酝军事革命的本质要求,而且抓住了我军建设和发展的根本
矛盾,成为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导。实
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我军建设将按照军事思想先进、数量
规模适度、体制编制科学、武器装备精良、人员素质很高、
指挥高效灵活、后勤保障有力的要求,军队建设由数量规模
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在
军事后勤保障方面,尽量把社会能承担的保障任务交给社会
来保障,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发挥社会经济系统的保障服务功
能,又可减轻军队自我保障的沉重负担,军民两利,优势互
补,解决钱少事多的矛盾,把军队质量建设推向前进。在现
代战争后勤保障任务越来越重、后勤科技和人才越来越密集
的情况下,军队后勤为保障军事战略的实现,完成高技术战
争的后勤保障任务,唯一出路也只能是在理顺关系,搞好编
制体制的前提下,优化功能和提高效能。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走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的道路,将后勤组织内的部分
保障任务移交给社会承担,实现后勤保障的社会化。这既是
军队后勤的实际需要,也是我军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对
军队后勤提出的客观要求。
(五)建立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的需要。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在本质
上是开放的,它客观上要求打破资源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
的分割与封闭,在较大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实现资源流动配置,
其触角必然延伸包括军事经济在内的一切社会经济领域,军
事后勤不可能脱离市场经济之外而单独存在,必然要参与社
会经济的大循环,而且要在国家的导向和参与下才能奏效。
尤其是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军队和社会必须进行能量交换,资源
优化配置,实施和扩大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是必然趋势。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事后勤保障必须利用市场经济,
完善保障机制,促进保障效益的不断提高。从军事后勤保障
的运行流程看,国防费是军事后勤运行的动力源。国防费的
分配构成军事消费需求的可能,军事消费者才有可能向生产
者提出军品需求的要求,经过市场流通环节,采购所需物资,
满足军事消费需求,形成战斗力。可见,军事后勤保障运行
是与市场运行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市场是社会再生产的流通
环节,军事后勤保障是战斗力生产过程的流通环节。前者为
大流通,后者为小流通,大流通带动小流通,大小流通相汇
合产生出强大的合力一一社会保障力量一~军事后勤社会保
障力量。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运行机制
构成了军事后勤保障可资利用的强大的运行力量。
三、建立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的可行性条件
(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为建立军事后勤社会化保
障体系提供了物质基础
1、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必须也只能建立在相当发达
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之上。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我军曾建立和实施过社会化保障,但绝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社
会化保障。我们所讨论的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是指在现代
经济条件下,满足军队进行高技术战争所需要的军事后勤保
障体制。军事后勤依托国民经济来发展自己,不仅依赖经济
制度,还依赖经济发展水平。后勤体制发展变化的两个外部
动力就在这里。从体制的依存关系土看,国家经济制度没有
开放性和流动性,那么军队后勤也必然会形成封闭性与自足
性。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的依存关系上看,国家经济越发达、
越均衡,那么军队后勤保障的社会化程度就越高。
2、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为建立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
创造了初步条件。经过4 0多年的建设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
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一些体现国民
经济的总量指标上,有许多项目已名列世界前茅,社会基础
设施建设有了飞跃性的发展,第三产业总值已占国民总产值
的1/4以上。特别是经过40多年的建设发展,历史上长期形
成的东部与西部的经济差距,在总体上明显缩小。所有这一
切,不仅基本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极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也为我军后勤保障提供了
发展的外部条件。
3、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发展对推进军事后勤
社会化保障体系的建立具有特殊的积极意义。就推进军事后
勤社会化保障的意义而言,如果说计划经济时期的发展是单
纯从硬件上作了准备的话,那么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发
展则是从“硬件”与“软件”的统一与结合上为建立军事后
勤社会化保障体系创造了发展条件。强大的综合国力不仅包
含发达的_T-业、农业和科学技术等硬件,还包括先进的体制、
人的优良素质和各类适宜的经济关系等“软件”。可以说,只
有使优良的“软件”和优良的“硬件”的有机结合,才能使
我国经济走上健康发展轨道,才能为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
系的建立提供可靠的经济基础。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建立军事后勤社会
化保障体系提供了外部环境
1.计划经济体制是构成军民分立后勤保障体制的外部根
源。我军现行的军民分立的后勤体制产生和存在于计划经济
体制。这种体制自觉地排斥市场的地位,把社会经济按行业
用行政手段分别加以组织领导,在全社会范围内造成了行业
和部门之间的独立性与封闭性。在这种经济背景下,军事后
勤也只能搞成一个与此相对应的军民分立、相对彼此独立的
保障体系,也就避免不了“军队办社会”的局面。不仅如此,
在军队内部,在军兵种之间,在不同战区之间以及同一单位
内不同隶属关系的小单位之问,也存在着独立保障、自我服
务的倾向。这种“小而全”、“大而全”的格局,造成机构重
复设置,设施重复建设,财力物力人力分散,保障层次与环
节增多,经费物资和设施设备缺乏横向协作调剂,闲置与不
足并存,在宏观范围内对经济资源的浪费相当惊人。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有利于实行军事后勤社会
化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打破人财物等经济资源
在地区间、行业间的分割与封闭,实现较大空间上的要素流
动与配置。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决定了它可能打破条块分割的
局面,改变企业办社会的状况,实现跨行业的协作和保障,
这就同时为改变“军队办社会”、“办企业”的局面创造了外
部条件。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企业越来越作为单纯的生
产组织或劳务供应组织向全社会开放,企业原来担负的对本
企业职J-的各项保障,如医疗、住房、教育、养老等将逐步
推向社会,实现社会化保障。军队后勤也可能依据具体情况,
加大改革力度,在更大程度上融入社会大系统。
3、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提供外部条
件。广义的社会服务行业统称第三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
展,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中比重有日益提高的趋势。而第三
产业的发展又可以使军队后勤保障卸掉一些包袱,把自己控
制下的“小社会”交还给大社会,同时使自己同大社会融为
一体。,
4、社会主义市场有利于开发利用军队后勤在设施、设
备和人才上的功能闲置和多余部分,有利于军队后勤系统走
向开放,走向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于军队
后勤的意义是双重性的,军事后勤保障,不仅作为需求和消
费一方,面向社会寻求满足,而且还作为供给和生产(服务)
一方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面向社会做贡献,增加社会有效
供给总量,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并倚此把暂时闲置或
丧失军事效用的设施设备面向社会提供服务,使经济资源和
军事资源之间建立一种互助互益的调剂机制。
(三)军队依托社会进行后勤保障已取得一些成功经验。
1、人民战争后勤保障理论是建立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
系的丰富精神遗产。我军有着长期进行人民战争的辉煌经历,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民战争后勤保障理论扣丰富经验。毛泽
东军事后勤思想就是在长期人民革命战争中产生和丰富起来
的,是对我军历史上军事后勤工作丰富经验的科学概括和总
结,其基本原则和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是指导我军后
勤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譬如关于后勤保障必须建立在一定
的经济实力基础上的观点,战争的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的观
点,充分发动群众自觉支援战争的观点等,对于我军后勤现
代化建设和当前的后勤改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结合现代
经济务件下高技术战争的现实,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军事后勤
思想的科学体系是当前军事后勤社会保障十分必要的理论准
备。
2、我军在战争中实行后勤社会化保障曾经有过初步实
践。在建国前长期的战争年代,我军后勤保障曾经历了极其
特殊的困难时期。当时社会环境的主要特点:一是政治上没
有全国政权可以依托;二是军事上一直处于持续不断的战争
状态;三是所处地区经济文化落后。这些都决定了我军没有
能力进行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后勤保障极为困难。为保障战
争胜利,我军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援,实行社
会化保障,形成了我军独具特色而又卓有成效的后勤保障方
式。当时,根据地的政府和群众就是军队赖以生存的社会基
础。军队与社会的联系,一方面是军队出动人力物力支援地
方;另一方面则是在更多的情况下,军队依靠地方和群众的
支援,军队的部分保障任务移交给社会,构成当时条件下的
后勤保障社会化。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军后勤在人
力、物力和财力上的不足,而且为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提供
了很好的范例。如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地方政府派
出5 39万民工,出动l 0多万付担架、上百万大小车辆和百余
万匹骡马,组成空前浩荡的支前大军,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
雄厚的后勤保障力量。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虽然建立了全
国政权,但由于军队建设还没有转人正规化,军队后勤保障
能力仍然十分有限。尤其在国家百业待兴的形势下,我军进
行这样一场较现代化的局部战争,必然依靠人民的大力支援,
实行更加广泛的社会化保障。国家通过拳国一致的发动,不
仅在全国范围调集财力物力并优先满足战争需要,而且还动
员大批地方干部、民工和各种后勤装备,与军队后勤一起保
障战争的需要,为建立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写下了新的
篇章。
3+新时期军队依托社会力量保障也取得一些经验。随着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军队保障改革的力度不断增强,
在寓军于民、实施社会化保障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有
的部队根据市场经济特点,在物资储备方面,依托社会,将
产品直接存储于J-厂企业,实行零库存储备,取得较好效益。
有的部队油料、车材等实行军地联供,物资筹措采取补偿贸
易、联营经销等形式,使许多部队的油料、器材能就地保障,
铜材、木材、机电产品等物资由地方协作单位按计划直接供
应部队,既节省经费,又减轻军队保障的负担。如南京战区
陆海空三军、二炮、国防科工委和武警部队军运部门与6省
市场汽配产、供、销系统协作,实行战区车辆器材三军一体、
军地联供,为部队节省数百万元经费。
4.外军后勤社会化保障的实践经验可供借鉴。外军认为,
社会是军事后勤保障有力的生命线。目前,依托社会、实施
社会化保障已成为当今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美、英、法、
曰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军队,把民间力量看作是“第二条腿”,
保障力量主要来源于市场,社会化保障程度相当高。美军平
时和战时大量后勤工作都由民间力量完成,并在海湾战争及
近期几场局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俄罗斯军队为适应市
场经济环境,犬幅度增加从市场获取物资的比例,把军队日
常生活服务交给地方。为使军队社会保障内容得以落实,西
方国家还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确定和公布,以便各级地
方政府和部队遵照执行。如美国现行法律规定军方4 0%的
后勤保障任务由地方企业承担,但这还远远没有满足军方的
需要,军方一直致力于提高地方企业承担军队社会化保障的
比例。此外,为加强对军队社会保障工作的具体指导和监督,
有的国家政府还设立了军队社会保障委员会、军人社会保障
管理局等机构,专门负责军队社会保障工作,协调军队和政
府有关部门的关系,组织和检查各项社会保障内容的落实和
执行情况。
归纳起来,外军后勤社会化保障至少有9条经验可供我们
借鉴:一是通用入才由地方培养。利用地方教育机构为部队
培养人才,可以使军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建设一
批具有特色的军事院校。外军的下列学科人才如医科(兽医)、
农牧业、企业管理、交通运输、军需、财会、工程设计、营
房管理以及仓储等大多通过地方院校培养解决,只有指挥、
通信等军事领域人才才由军队院校培养。二是军官、家属住
房社会化。在英、美、法、俄、罗马尼亚、瑞典、芬兰等国
家,现役军官住房均由政府统一解决,军队只需向地方政府
提出建房和分配计划。三是生活服务保障社会化。外军将平
时的生活服务保障逐步推向社会,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军、
澳军等一些西方圉家的军队平时只保持以野战为主的、精干
高效的专用后勤保障力量,保证军队随时执行任务;把大量
的社会性服务保障交给民间机构,特别是非作战部队的生活
服务保障全面推向社会,使军队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物
力资源的占用和消耗。,此外,外军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都
是很高的。例如美国规定,凡军人都有权享受免费住房:不
交水电费、取暖费与维修费,因故租用民房的军人可领取免
税的基本房租津贴,并根据所在地区的租房价格行情给予适
当补助,英、美、法、俄军人及其直系亲属均享受免费医疗
待遇。如军人直系亲属远离部队医院,可就近在地方医院免
费就诊。一些国家的军人可免费乘坐除出租车以外的任何市
内交通工具,乘坐飞机、火车、轮船票价打折。四是军队职
员招聘制。绝大多数外国军队都没有在职职工编制。国防部、
各军兵种机关、后勤和基地保障部门以及其它服务部门的近
2 000种工作都是通过合同招聘民间雇员来完成的。五是最大
限度地利用民间技术和物资。在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民间
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都走在军事技术的前列。因此,军队不
再投入资金开发民间已有的先进技术,象计算机、软件、集
成电路、通信设备、医疗仪器以及其它先进材料等等,基本
靠引进来满足军事需求。美军在技术投入方面坚持不重复地
方已有项目的原则,把后勤研究与发展资金投入到没有替用
品和没有民间资源的领域。北约国家也遵循类似原则,只要
成员国有一国开发出了先进的军事技术,另一国一般不再进
行重复性研究。此外,外军还注重采购军民通用物资,拓宽
军用物资获取渠道,尽可能多地采用商业产品规格,拓宽军
品获取渠道,减少军品物资的研制和生产费用。六是依靠民
间力量共同研制和生产装备。大多数发达的欧美国家主张改
变过去主要依赖国防工业部门研制和生产物资、装备的做法,
将民间的科研和生产部门列入国防科研、生产队伍之中,充
分利用民间资源,提高军队社会化保障水平,节约军费开支。
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如德国军队基本上没有单一的军工
体系,而是把军工生产纳入国家市场经济体系之中,完全依
靠地方的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制与生产各类装备。七是
注重民力在专业勤务中的应用。在未来的现代化战争中大量
使用民间力量是外军提高后勤保障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如
利用民间物资流通系统,实现物资补给的高效和节约;利用
民间保障设施、减少军用设施的重复建设;建立军民联合的
装备维修体制,节省人力物力。八是充分利用地方医疗机构
为部队服务。一些国家规定:军人及其家属享受免费医疗,
地方医院无条件免费接受军队病人就医。地方各大医院均设
有军人窗口和诊室以便军人就诊。这就大大减少了军队的负
担,削减了军队医院的数量和卫勤人员,节约了开支。九是
建立军地一体的后勤动员体制。外军认为,高技术战争的高
消耗、高投入以及战争的突发性,仅靠动员军队后勤的有限
力量是不能保障作战胜利的,即使是在有限的时间、地点和
空间进行的局部战争,也必须动员国家经济的力量,只有把
军队的后勤力量和“国家后勤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
保障战争的顺页利进行。基于这种思想和观点,许多国家都建
立了军地一体的后勤动员体制。
四、建立军事社会化保障体系的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军队建设思
想和江主席关于军队建设的论述为指导,以国家、军队、市
场为主体,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依据,以提高军队战斗
力、保障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消耗需要为目标,以适
应市场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减轻军队负担为重点,坚持系
统设计,重点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调整结构,优化机制,
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社会对军队的保障程度,逐步形成军队
与社会结合紧密、完整配套、高效实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军
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
(二)基本目标:平时军队保持以野战为主的、精干高效
的专用保障力量,做好军事斗争后勤准备,主要担负作战部
队的保障;把大量的社会性服务保障交给民间机构,最大限
度地实行寓军于民、军民兼容;重点改革非作战部队的生活
服务保障,为三军联勤打好基础。逐步建立军民一体的军事
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
(三)基本原则:一是服务战场,适应市场。军队后勤社会
化保障体系平时要着眼未来战争需要,为新时期军事斗争准
备服务;战时要考虑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有效依托社会
力量,保障战争所需。同时,要充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大环境,应根据市场经济利益机制原理,重视社会保障部门
的利益,使保障活动有偿进行。二是系统设计,分步实施。
把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纳入一体化的轨道,
进行系统设计,周密计划论证。在实施步骤上,应先从机关、
院校和驻城市部队的生活服务开始,随着改莩的深入和条件
的成熟,逐步推向其他领域。三是军民结合,科学分工。军
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以军队需要为依据,以国家经济为基
础,以社会保障系统为条件,需要军队和地方共同努力才能
完成。既需要军队创造条件,转换机制,主动向社会保障体
系对接,也依赖于国家、地方和社会经济实体充分考虑到军
队的需要,纳入社会大系统中运作。军队和地方必须加强合
作,明确分工。通常应由军方提出需要社会力量保障的项目、
品种、数量、时限、要求等,经与国家和有关保障部门协调,
逐项落实。四是平战结合,保持特色。军队是为作战而存在
的,军队平时建设是为作战而进行的积累和准备,因而军事
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应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各社会团体的社
会化保障体系有所区剐,保持为战争服务的特色。应根据军
队的职能和任务,区分不同层次,确立不同的社会化保障模
式。军民通用的保障任务可交给社会承担,而军事性强的保
障任务则仍应由军队自身保障。
(四)基本内容与实施步骤
从目前我军军事后勤保障体制来看,按保障组织功能划
分,大体上可分为低、中、高三类:低级保障组织主要是招
待所、粮店、理发室、服务社、子弟学校、幼儿园等保障营
区军人生活服务的服务性机构;军队企业化2r-厂、农场、军
队自办的厂矿企业以及其它具有企业机制的机构。这部分保
障组织以经济属性为主,它肩负的任务是直接保障营区内人
员的生活服务,以及衣副产品生产、初级产品加工等任务。
中级保障组织主要是指:医院、仓库、修理所、汽车分队、
部队技术院校和科研机构等。这部分组织军民兼容性强,具
有军事和经济双重属·|生,担负着专业训练、医疗、储备、修
理、运输等任务,它与高能位保障组织密切结合,直接保障
军队建设和作战需要。高级保障组织主要是指部队各级后勤
机关,包括总后勤部、大军区和军兵种联勤部、集团军后勤
部等。这部分保障组织军事性强,隶属于军队各级,负责组
织、计划、指挥、协调等任务。发展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
必须考虑到这三级保障组织在实施保障中的功能作用,采取
不同的改革措施:低级保障组织与社会上同类型保障组织差
异较小,减少这部分组织在军队保障系统中的比重,把它承
担的任务移交给社会是可能的。中级保障组织的规模也不宜
过大,可适度削减规模,以军队建设实际需要相适应为宜。
高级保障组织是军队所特有的,社会无法替代,应适当加强。
根据上述分析的思路,建立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可分
三步走,做到“十个依托”。
第一步,将低级保障组织承担的大部分保障任务移交绐
社会,由社会服务保障系统组织保障。具体做法:饮食和商
业服务、子女教育、老干部保障、营区维修、生活用车等服
务性工作,可采用委托式、招标承包式等方式过渡。即,部
分生活保障工作委托地方办理。部分保障任务或部分保障单
位的任务通过招标承包给地方公司或服务部门。现有军队服
务单位的建制和人员逐步从军队建制中剥离出去,由地方承
担。军队生产经营、厂矿企业等企业性质的单位和从事生产
经营人员,除少数特殊军品生产企业和家属工厂必须保留外,
根据党中央、江主席的决策,一律于l 998年底前交给地方。
第二步,压缩中级保障组织的规模,搞好军民兼容,实
现军队保障和利用社会力量保障的最佳结合。军队物资筹措、
储备、供应,军队医疗、装备修理、军事运输、学校教育、
设施建设等保障任务,军队和地方同类型保障机构加强联合,
在一定区域内统筹使用保障力量,广泛实行联储,联供、联
运、联修、联医等,共同承担保障任务,并逐步调整保障职
能,军队保障组织主要根据国防费的数量和军事实际需要量,
制定军事保障计划和方案,地方保障机构按照军事需要计划
和合同要求,组织各种军事消费品的保障。
第三步,强化高级保障组织的功能,做好经济和后勤的
动员工作。强化高级保障组织的功能,要根据未来高技术条
件下局部战争的特点,会同国家动员机构切实做好动员工作。
对于战争经济和后勤动员中军工的紧急扩产,军费的紧急筹
措,武器装备的应急改进和改装,战略物资储备和技术储备
的及时启用,部分民用工业的迅速转产,车辆、船只和民航
飞机的紧急征用,装备维修和医疗救护力量的紧急扩充等等,
军队保障组织和国家动员机构在平时要有预案、有训练,确
保战时保障工作的进行。国家和地方经济部门在规划地区经
济建设时,要考虑军事需要,如机场、港口、码头、站台、
仓库的建设,应考虑战时军用飞机的起降、舰船的靠泊、物
资的装载等,统筹考虑军事和经济的双重需要。
“十个依托”是:
(一)依托社会服务行业进行军队生活服务保障
军队内部办的各种子弟学校、幼儿园、服务社、服务加工
中心等,应纳入社会服务系统。军队有关部门应协同国家商
业服务部门,制定相应军队生活服务保障法规,平时军队驻
地的商业服务部门在军队驻地建立相应生活服务机构,为军
队建设、战备和训练的生活服务,战时建立随军服务机构,
为军队作战的生活服务。
(二)依托社会物业部门逐步解决军官住房问题
应借鉴外军的经验,结合我军的情况,逐步稳妥地进行改
革。一是对现役军官的住房实行官邸制,在其位,住其房。
不在其位,搬出其房。也可视情况采取集资建房和购买地方
商品房的办法解决。二是从现在起,军队不再新建干休所。
所有退休干部军队应商请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大中城
市和城镇建立若干小区,安置军队退休干部,并由其出资购
买。三是对目前已离退休的干部,应将干休所的住房连同产
权卖给离退休干部。原干休所的其它配套房产设施有偿或无
偿转让给民政部门,由地方民政部门负责管理。
(三)依托社会商业流通部门组织军民通用物资供应
国家应以立法的形式确定,凡有驻军的地区,应像保证军
粮供应那样,指定专门的物资供应部门,按照军队的计划和
需求,保质保量地供应军队所需要的各类物资器材。在目前
国家尚没有颁布统一的法规之前,可采取上级后勤有关部门
与地方政府协商,指定专门的供应点和部队自己与地方有关
部门定点挂钩相结合的办法组织供应。南京战区在车材供应
上,经与有关省市商量,指定若干供应点专门供应,既方便
了部队,节省了经费,又使地方增加了经济效益,军地双方
都十分满意。由此可见,军队依托地方商业流通部门组织军
民通用物资的供应是完全可行的。
(四)依托社会经济建设共建军民通用的后勤设施
应根据军队建设和战争需要,提请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
府,将军队需要研制的军民通用装备和兴建的军民通用后勤
设施与设备,纳入国民经济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计划,分期
分批研制和兴建。根据后勤设施、设备与装备的不同用途和
性能,有的可由国家和地方研制和兴建,军队无偿使用;有
的则可军民共同研制和兴建、共同使用。如国防交通战备网
的建设,无论是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江河
航道、管道、机场、港口、车站、桥梁等,还是交通运输J-
具,如飞机、机车、汽车、船只等,除一些特殊设施和工具
外,应结合国民经济的交通运输建设,把国防交通战略网逐
步建设和完善起来;把主要交通运输工具的现代化建设搞上
去。这样使交通运输平时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战时
为战争服务。因此,凡是军民两利的交通运输道路,要积极
兴建,军民两用;凡是军事上需要,而经济效益不明显的交
通运输道路,应在以经济建设需要为主的同时,兼顾军事上
需要;凡是军事需要,经济效益不明显,但战略上具有重大
意义而又必须修建交通运输网路,应商请国家有关部门,在
服从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分批逐步
修建。一些主要交通运输工具的研制,在以民用运输为主的
同时,应尽量考虑军队战时征用的需要,以减少战时改装和
加装时间。
(五)依托社会修理力量实施军民通用装备技术保障
地方的许多机械加工工厂和修理厂,平时既可为经济建设
服务,战时又可为军队进行技术装备的抢修。因此,除野战
部队有技术装备维修中心外,战役以上后勤,尤其是战区以
上后勤保障机构,一般不再设专门的修理机构,其损坏武器
装备由民间修理工厂或生产制造厂家承担。对此,我们可以
根据军队技术保障任务的需要,作出规划,结合地方经济建
设,在可能发生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的战略方向上抓好军民
后勤技术修理网的建设,给战时就地为军队抢修各种技术装
备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六)依托社会科技力量夺占后勤科技的制高点
应该结合军队体制改革和精简整编,对现行后勤科研体制
进行调整,军民结合,走开门搞科研的道路。今后军队后勤
除一些特殊的装备和物资器材,由军队专门的科研部门研制
外,一般不再设专门的科研机构。对军队后勤所需要的军民
通用科学技术,均由民间的科研部门承担。军队对于一些有
特殊用途的科技攻关项目,也可采取招标方式委托民间科研
机构负担。这样不仅使后勤机构更加精干,节省大量经费,
而且可充分利用民间雄厚的科技力量,来提高后勤技术装备
的高技术水平和后勤保障的高技术含量,更好地为军队后勤
建设和后勤保障服务。
(七)依托社会教育力量培养军事后勤人才
后勤工作的军民通用性决定了后勤人才的通用性。可以
说从各类专冢学者到普通技术修理工、炊事员,都具有军民
通用的性质。如医疗行业,我军除了4所军医大擘外,还有
近l 0所军医专科学校,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这部分医护
人员完全可以由地方培养。对此,必须结合精简整编,下决
心将军队有关培养军民通用人才的院校移交国家和地方教育
部门管理,以减轻负担,节省经费,开拓军队人才来源的渠
道。今后军队军民通用人才的培养,应纳入整个国民教育计
划。每年需要补充的军民通用人才,应由军队有关部门向国
家教委和有关部门提出计划,从地方大、申专业院校毕业生
中补充。为缩短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过渡,可在地方院校开设
与军事相关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军事训练,使地方学
校学生在毕业时就具有一般的军事知识和军事专业技术,或
对地方应招人员进行短期训练,掌握必要的军事知识和军事
后勤专业技能。
(八)依托社会仓储设施储备军民通用物资
军队所需的物资,除作战装备、弹药和一些特殊的物资
器材外,在许多方面具有军民通用性。为了保障战争的胜利,
国家和军队平时必须进行储备,以应急需。但在相对稳定的
国际和乎环境中,军队储备大量的物资,不仅会造成经费紧
张积压浪费,而且又影响市场流通和供应。如果不储备相应
的物资,一旦有事又难以保障应付突发事件的需要。由于复
杂的历史原因,军队过去修建了大量军民通用仓库,储备了
大量军民通用物资,有的物资一放就是几十年,造成了不必
要的损失浪费。因此,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和军队作战的需要,改革现行的军民通用战备物资储备体制,
由军队储备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地方储备为主。为此,应建
议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军队军民通用物资储备法,明确规定
军民通用物资储备的范围、品种、数量、方法、方式、周转
形式、补偿办法、和军队供应的方法、征集动员的规定等。
从总体上讲,军民通用物资的战略储备,应由总部向国家有
关部门提出计划,由国家负责储备、调用、周转和供应。军
民通用物资的战役储备,由战区向所在省、市、区有关部门
提出计划,由省、市、区负责储备、调用、周转和供应。军
民通用物资的战术储备,由部队根据需要直接向驻地市、县
有关部门提出计划,当地政府负责储备、调用、周转和供应
等。
(九)依托社会生产力生产军需物资器材
军工生产,主要是机械加工工业和电子工业,在技术、
工艺、流程和管理上,与民用机械工业和电子3-业具有许多
相似之处,所不同的只是加工生产的产品不同。因此,应结
合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改
革我国现行的军工生产体制,建立军民结合的军工生产体制,
充分利用社会生产力生产军需物资器材。一是军工生产企业
民用化,将军工生产部门融于国民经济之中。目前,作为向
民用化的过渡措施,应在保证军品生产的前提下,以主要生
产设备转向民用。这样既可解决平时军工生产订货不足,资
金短缺问题,又可以其人才、技术和设备的优势为国家经济
建设服务。二是军内军S-生产企"Jk4t。目前,军队内部还有
一些生产某些装备器材的工厂企业。这些工厂企业过去是靠
指令性计划组织生产,企业没有自主权。在当前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形势下,不少工厂效益不理想。为此,应
参照地方企业改革的办法,转换经营机制,由指令性计划生
产,转变为企业自主经营,进行结构调整,走企,Jk4Jc的道路。
三是改革军品采购办法,实行社会招标、投标。对军队所需
的各种技术装备、物资器材、食品、被装等,从目前的军_Y-
生产系统的指令性计划生产,逐步过渡到向社会企业招标、
投标,7hI_Y_-/T货,择优采购。
(十)依托社会保险安置军队离退休干部和伤残军人
目前,军队供养离休老干部、退休干部和失去劳动能力
的伤残战士,每年开支数十亿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负
担会越来越重。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出路,在于实行军人社
会保险制度,依托社会保险进行安置。应结合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保险业的发展,逐步实行军人社会保
险。总部有关部门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国务院有关部
门共同制定军人社会保险的有关法规,就军人社会保险的目
的、意义、种类、方法、实施细则等提出具体意见,报全国
人大常委会批准,以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名义颁布执行。
五、建立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的配套政策与措施
(一)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
任何一项改革,必然伴随着观念的突破。军事后勤社会
化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分32.高
度专业化和高度综合的产物,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克
限“万事不求人”的小生产观念,充分认清军队办社会与市
场经济大环境的矛盾、军队保障必须从过去国家包揽的计划
体制中跳出来,实现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不断加深对军事后
勤社会化保障必要性、必然性的认识。各级领导要从正确处
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的高度,积极投入推进军队社
会化保障的各项工作,拓展向社会要保障力的思路,在思想
观念上由等待观望转向积极主动与社会大保障体系接轨,由
被动适应市场转向主动适应社会,积极稳妥地推进军事后勤
保障社会化的进程。
(二)建立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的军地联合机构
建立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关系到国防建设和军队
建设的全局,涉及军队和地方各项工作和多方面的利益调整,
政策性强,难度较大。应当遵循高层主导、总体规划的原则,
建立权威的军地联合协调机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建议在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下,在国家动员委员会增设由
总后勤部和国务院各部委派人参加的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办
公室,对建立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的工作进行总体设计、
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和宏观协调。在战区建立由军队后勤机
关为主体和地方政府部门有关领导参加的军事后勤社会化保
障领导机构,接受国家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办公室的指导,
对战区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的具体项目进行规划和协调。在
重要省市可以省军区后勤为主体和地方政府部门有关领导参
加的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小组,具体实施地区内军事后勤社
会化保障有关事宜。其职责分工为:军方各业务部门提出需
要利用社会力量保障的项目、任务、区域范围、品种数量、
时限要求等,总后勤部汇总各业务部门提出的项目等,制定
出社会化保障的总体规划,提交给国家计委,由国家计委按
对应业务与社会对口部门协调,并将信息反馈给军方,社会
各业务部门可根据国家计委提供的规划,军方可根据反馈的
信息,进行双向选择,寻找合作伙伴,促进军事后勤社会化
保障体系的建立。
(三)做好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的总体规划和协调工作
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在宏观上涉及国家经济建设和
固防建设的关系,在具体内容上包括军品生产,军事物资的
筹、储、供,军人生活服务、社会保障,军事教育、科研的
开发,军事设施建设等众多问题。必须把改革创新与科学态
度结舍起来,坚持整体规划,重点突破,分步实施,有序进
行的原则,制定好推行军队社会化保障的总体规划,扎扎实
实做好军队社会化保障和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军队利用社
会力量保障,需要国家、军队和地方众多部门参与,经常与
国有、集体甚至个体_T-商业者打交道,工作关系错综复杂,
必须搞好上下左右的_T-作协调,及时理顺各方面的关系。要
主动加强与地方有关部门的联系,把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都调
动起来,军地双方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改革的健康发展。
(四)抓好建立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的论证和试点工

建立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错综复杂、牵涉诸多方面,
它的实施应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做好论证和试点_T-作。军事
营区部分生活服务保障社会化试点可在经济发达、社会保障
服务系统比较完善的地区试行,可选择一个军区机关和一个
省军区机关同时进行,边试点边总结经验,以便逐步推广。
车辆器材的保障供应可在基础较好有一定经验的军区试行,
在国家社会化保障办公室的协调下,由总后、军区军事运输
部门,省军区、军分区装备技术部门分别与国家、省(市)、
地(市)级汽车工业部门联合,设立供应领导小组,领导实
施车辆器材的供应保障工作。并在地市级以上汽配公司开设
军队保障部,军民通用车辆器材主要由地方的军队保障部负
责,对部队实行定点负责、划片保障、价拨供应,部队机动
时实行伴随保障,战区内地方开设的军队保障部实行联网运
行,资源共享。保障以计划供应为主,临时供应为辅,采取
地方送货上门与部队自领相结合的方式。物资的“无库存”
储备和社会储备可由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军区试行,由军队后
勤会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对各单位提出的各种物资进行汇
总分析.对运输工具、机械设备、粮食、医药器材、普通油
料、日用品等通用物资原则上由军队提出需求计划,可采取
国家储备和市场储备的方式,地方相关物资部门根据军队需
求计划和军队合同进行储备和保障供应。
(五)健全完善法规
建立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必须要有相应的法规遵
循。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办公室要会同军地立法机构和有关
部门,抓紧制定与军队实行社会化保障有关的法规和规章,
使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的方针原则、各项具体方案及配套措
施,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形式颁发。一是制定规范
管理的法规。明确各级社会化保障军地协调机构的职责、权
限和工作内容;规定管理的办法,采用行政、经济、法规相
结合的管理手段。二是制定规范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的范围、
内容和实施办法的法规。三是制定与战时利用社会力量保障
相适应的动员性法规,对战时物资筹措、征集,运输工具、
技术修理力量的征用征调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以保证战
时社会化保障工作顺利进行。
当前,世界军事领域正在酝酿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这种
形势下,我军现代化建设各项2r_作如何推进,无疑面临新的
选择。江主席在九届人大军队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明确指出:
“我们要适应这些新的历史条件,大胆探索加快军队现代化
进程的新路子”,并强调要“走一条经费投入比较少而效益比
较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路子”。在
军队后勤建设方面,江主席有关建立军民兼容后勤保障体系
的指示,是我们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军队后勤建设特点和规律
的基本依据。我们弘须对江主席和军委领导同志的有关指示
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真正领会精神实质,并在实际J2_作中
抓紧落实,加快军事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建立的步伐,使我
军在面临高技术战争考验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 99 3.】】)
2:江泽民《在军委扩走会议上的讲话))(1 996.1 2 J
3、iF小平((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1 984.11『)
4、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 9 78.6】
s、毛泽东《论持久战))(19 38.5)
6、杨春长、肖显社《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军队与国防
设的论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 997.11)
7.中央军委办公斤《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沦述
编》(1 99 3)
8、((关于我军跨世纪芡展战略问题研究》(军事科学院
究报告】998.8)
9,《新形势下治军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军事科学院研
报告1998.8)
1 0、《世界一些国家军队跨世纪发展战略研究》(军事科
院研究报告1 998.1 01
11,张绍炎、张启春、徐小平,彭若男((社会保障制度蟊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8)
l 2、总后勤部司令部((后勤改革研究报告集》
1 3、后勤指挥学院《军事后勤、国防经济理论前沿》(
潮出版社1997)
14、孙秀德、徐启《军事后勤保障体制的方向—掌习江
席关于建立军民兼容后勤保障体系论述的体会》(军事经济
冤1998.7)
1 5、袁家立《深化国防后勤改革,建立军民兼容天后勤保
障体系一军民兼容大后勤研讨会综述》(军事经济研究1996 1J l
l 6、{(新时期常备军建设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8)
1 7、王立新、戴松林《国民经济动员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
(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8)
18、邬建乔、王立兵《对提高我军后勤建设质量的几点思
考))(军事经济研究1996.51
l 9、《局部战争概览》(解放军出版社1988。111
2 0、《军队后勤保障体制改革》(总后勤部司令部1992.51
2】、R中国社会主义国防经济学》(解放军出版社1987 9、)
建立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的基本构想
作者: 马建国
学位授予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王庆辉 中国证券商的角色定位[学位论文]1998
2. 李卫星 论我国的刑事司法保护在税收中的作用[学位论文]1998
3. 高莉娅 人才资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配置与宏观管理[学位论文]1998
4. 蒲惠玲 关于发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探讨[学位论文]1998
5. 李红利 效率与公平--我国社会收入分配研究[学位论文]1998
6. 陈义萍 论国企改革与证券市场发展相互协调[学位论文]1998
7. 杨邦国 股份合作制及其有关实践问题研究[学位论文]1998
8. 刘仲初 政府费收问题研究[学位论文]1998
9. 杨长青 反失业论-中国城镇失业问题研究[学位论文]1998
10. 吴俊 浅论湖北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学位论文]1998